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工程技术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工程技术

相关日志

源于“科研误国,工程兴邦”的思考
hrbeusjh 2012-12-5 13:16
科研也好,工程也罢,都缺少真正的“实干家”,数不胜数的“大家”都会叹息自己“无暇”顾及“真正的科研或者工程”吧。二者,我们的国家都是需要的。科研不等同于“发表论文”,我们对其的理解都应该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而今似乎“发表论文式的科研”与“工程”成了“生死冤家”......古语有云“术业有专攻”,只能说这一点在目前的中国做得不好,可能是因为我们的方方面面都是较为“落后”的。在中国即需要基础科学研究也需要工程技术的发展,原创性的基础科学研究对于社会的贡献不会立竿见影,可能会需要几十甚至上百年的时间,研究的“闪光点”会很少,更多的研究结果会随着时间“灰飞烟灭”,而只有浩瀚的夜空才能突显星星的光芒。但是无论如何,基础科学研究确是工程技术发展的不竭动力,例如:计算机、网络、通信、激光等领域。工程技术的发展可以直接造福于社会,自然而然会得到更多人的“垂青”。我们更加缺少服务于科学研究与工程技术发展的“工具”,我们目前所用到的高质量“工具”都是进口的。我们的这个社会需要思考的东西太多.......
1546 次阅读|0 个评论
学术界的男女平等 ---- 分析历史345年,预测未来100年
xupeiyang 2012-12-5 11:03
有人叫我找一篇400年前的医学研究原始论文,我找不到,觉得很对不起人家。 他们分析了345年的历史,是怎么做的? 中国科学计量学的专家也应该学一学,做一做。 据《美国高等教育纪事》报道,美国华盛顿大学对1665年到2010年这345年间的1800个学科领域当中,男女学者所发表的文章情况进行详细调查显示:虽然女学者的学术文章发表形势正在好转,但在200万篇学术文章中,女学者的各项指标比例均明显低于男性。具体涉及五个方面的问题: 男女平等 ,还要再等100年 那么,在学术界,人们有无希望看到男女平等呢?今年2月17日《科学》杂志刊登文章称,要想看到在科学与工程领域中男女各半的现象,至少还要再等100年。 有学者认为,这一比例大概在2050年才能达到50%。但即便是一半的教师为女性,那也最少需要40年,才能保证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与数学领域的教授一半为女性。 《科学》称学术界“男女平等”还需100年 http://www.ebiotrade.com/newsf/2012-12/201212592113526.htm 我们分析BMJ的110年,觉得也很厉害啦。 《英国医学杂志 BMJ》中国作者论文分析报告 1900-2010年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80034-638193.html
个人分类: 科技人才|292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一座‘圣杯’ 二氧化碳转化碳氢化合物研究初获成功
热度 2 crossludo 2012-11-17 17:12
温室气体或可直接转化为燃料 二氧化碳转化碳氢化合物研究初获成功 当前,温室气体排放造成的全球和局部气候变化,已成为全世界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如果有种技术能把温室气体直接转化为燃料,既满足能源需求,又解决了环境问题,那会怎样?犹他州大学生化学家兰斯·希菲尔德说:“那是当前科学研究的一座‘圣杯’。”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报道,最近,美国犹他州大学、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和巴西巴拉那联邦大学研究人员合作,已经小规模实现了这一目标! 他们通过现代基因工程技术改变了一种固氮酶蛋白的结构 ,使它能把二氧化碳转化为甲烷。相关论文在线发表于11月12日的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 二氧化碳非常稳定,要还原或“打破”二氧化碳分子非常困难。希菲尔德和该校博士生杨志勇(音译)长期从事 细菌酶 研究,他们知道有一种“固氮酶”可以还原氮,在随后的研究中,他们又发现了一种 钼固氮酶能将二氧化碳变成碳氢化合物 ,并在2011年3月的《生物化学杂志》上发表论文报告了这一发现。希菲尔德称:“利用这些知识,我们退回了一步,去寻找类似的能转化二氧化碳的反应。” 曾在中国南开大学获得有机化学博士学位、现为犹他州大学博士生的杨志勇说:“这项反应还提供了一条学习途径,让人们更多地掌握怎样才能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用的化学物品和燃料。接下来的难题是弄明白这一反应的运行机制,然后利用这些知识构建出更稳定、更高效的催化剂,这样才能利用这种技术清除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转化为有用的燃料。” 研究人员还指出,二氧化碳是化石燃料燃烧时排放量最大的气体,要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碳氢化合物,他们的发现还处于初步阶段。杨志勇称:“现在我们只能将少量的二氧化碳转化为甲烷,工艺效率不高,反应过程很慢。但我们既然已经开始了解其中的化学反应原理,就能为这种转化建立起力学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其他化学家也能参与,共同设计出更好、更高效的催化剂,完善反应过程。” 希菲尔德说:“化石燃料产生的二氧化碳和温室气体会破坏环境,如能捕获这些副产品用来生产替代燃料,必将带来长远利益
个人分类: 物联工程|1807 次阅读|2 个评论
调查称美国1/4高科技公司由移民创建
热度 6 jinwsapa 2012-10-4 13:19
一项最新调查表明,在美国每年的高科技创业公司中,四分之一的公司由移民创建。这项研究对呼吁放宽移民政策的人士来讲是个好消息。 这项名为“美国新移民企业家:过去与现在”的调查表明,全美24.3%的科技型创业公司中,至少有一名身居要职的合伙人或创始人是外来移民。 创业者一般要吃得起苦,要有激情和梦想,新移民往往在大公司有玻璃天花板,自己创业反而更来劲.另外在新移民中,一般受教育程度高,创意多,胆子大,冲劲足,适合自己创业. 此次研究由考夫曼基金会赞助。他们通过调查硅谷335家工程科技创业公司,发现其中有43.9%的公司至少由一名移民创建。在硅谷,IC企业通常被戏称为由印度和中国人创办的公司.在加州由亚裔创办的公司占40%,而且有很好的示范效应,成功地创业者会帮助和激励更年轻的学子和创业者. 研究报告特别指出,近10年来,外籍人士创办高科技公司首度呈下降趋势,自2005年以来,全美由外籍移民创办的科技公司从25.4%减至24.3%, 美国高科技创业重镇硅谷,更是从52.4% 降至43.9%.移民创办新科技公司下降的原因,可能与美国签证名额受限制,和许多亚洲科技人才选择回国创业. 该调查的作者们称“拥有高技术的移民仍然是维持美国全球经济竞争力的重要财富”。美国的移民政策对科技企业发展帮助很大.在美国年轻一代,学经济,金融和管理的居多,学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的偏少,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国外留学生和新移民. 在这一调查研究中,有一位名为Vivek Wadhwa的调查者还呼吁为创业者提供专门的签证。他在邮件中说“如果设定专门的创业者签证,我们全美国各地肯定会有成千上万的创业公司。” 该研究显示,近年来,由于创业者能够更容易找到种子资金,大量创业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在硅谷成立。许多立法者支持允许更多的移民创业者来到美国。经济成长和就业繁荣,主要动力来自创业公司.根据美国人口普查局的数据,在美国生活的4000万人都是出生在国外的外来移民,这一数量占了美国总人口的13%。新移民及其子女受教育程度较高,收入和社会地位也偏中上. 移民政策改革历来是总统大选的重要话题和拉拢选票的诱饵之一.美国工会一般是反对放宽移民政策,理由是这将冲击影响本国居民的高薪就业机会.但多数国会议员支持对技术和创业移民适当放宽,但华盛顿特区的游说团体,不希望只开放企业家移民而不特赦大批非法移民.奥巴玛曾经表示他第一任内没有完成移民改革是一大失误. 会在下一任有所作为. 罗姆尼则相信他将实施的新移民法,这 将得到拉丁美洲西班牙语裔的认可和支持.保持高素质,由文化的技术移民,对维持美国经济的竞争优势,很有帮助. 该调查报告的作者,正是来自非营利机构,考夫曼基金会,这是促进创业及投资的民间机构. 中国人口众多,不适合开放移民,但缺乏高端人才,应该学习美国适当开放尖端人才的移民政策,尤其是海外华人双重国籍,以及绿卡发放的名额. 这对中国高科技发展大有好处. 在中国创业的成本要低好多.引凤入巢,利大于弊.对中国创新创业以及企业/产品/服务国际化, 提升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Immigrant Entrepreneurship Has Stalled for the First Time in Decades, Kauffman Foundation Study Shows http://www.kauffman.org/newsroom/immigrant-entrepreneurship-has-stalled-for-the-first-time-in-decades-kauffman-foundation-study-shows.aspx
个人分类: 人力资本|5207 次阅读|10 个评论
李晓霞,姚远:我国西北地区工程教育肇始与演化
热度 1 kexuechuanbo 2012-9-26 09:50
李晓霞,姚远:我国西北地区工程教育肇始与演化,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25(7):26-30 摘要: 通过原始文献分析和考证法,全面审视抗战期间国立西北工学院工程教育发展,探讨近代西北地区高等工程教育的肇始与演化。抗战时期国立西北工学院立足本土,以其全面的学科与课程设置、雄厚的师资队伍、逐渐完善的实验设施以及从严治教、通专并重、讲求实际,经验与学理试验三者并重的科学教育观念,逐渐构建了独立而完善的工程教育体系,迅速提升了西北工程教育的总体水平,为中国培养了大批的工程技术人才。国立西北工学院不仅首开西北高等工程教育之先河,奠定了西北地区工程教育发展的基本格局,而且极大地推动了西北乃至中国工程学科的发展,其教育理论紧密联系中国工程实际,从而加快了西方科学教育在中国西北本土化以及整个西北科学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关键词: 国立西北工学院; 工程教育; 科学教育; 抗日战争 欢迎点击阅读全文: 李晓霞,姚远:我国西北地区工程教育肇始与演化——以西北工学院工程教育发展为例.pdf
个人分类: 期刊传播史论2|2755 次阅读|2 个评论
挑战工程技术的极限——航空发动机
热度 2 andrewwang 2012-9-1 09:55
(来源:航空知识 2012年8) 编者按:航空发动机是飞机的“心脏”。我国航空发动机技术相对落后,已成为制约军民用航空装备的瓶颈,也是整个航空工业发展的短板。如何根治飞机“心脏病”,加快航空动力的发展,已成为国人关注的热门话题。带着这个问题,我们采访了我国最知名的航空动力专家刘大响先生,他长期奋斗在航空发动机科研工作第一线,于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记:刘院士,很多人说我国飞机存在“心脏病”问题,您对我国航空发动机的发展历程和现状怎么看?   刘:我国航空发动机工业创建于抗美援朝时期,经历了“维护修理、测绘仿制、改进改型、自行研制”等发展阶段。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正确领导下,取得了长足进步和显著成绩,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变强,为保障国家安全和发展国民经济做出了重要贡献。   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了比较完整的航空发动机工业体系,拥有几个研究所、十几个工厂和一些配套的附件厂;建立了一些重要试验设备,虽然尚不齐全,但基本的科研条件已经具备了;“太行”发动机虽然借鉴了国外的一些经验,但仍是以自我研制为主,实现了从涡喷到涡扇、从中推到大推、从二代到三代的三大 “跨越”,现已小批装备部队,将成为我国第三代战斗机的主力发动机。现在可以说,我国已基本具备了自主研发第三代发动机的能力。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上世纪60年代周总理提出的飞机“心脏病”问题,尽管近些年有所缓解,但航空发动机整体落后、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至今未完全扭转,已成为制约航空装备可靠使用和升级换代的“瓶颈”。下决心根治飞机“心脏病”是当务之急,已刻不容缓!   记:我国发动机技术达到了三代水平,但世界先进国家已到了第四代,请讲一讲我国发动机技术落后主要在哪些方面,原因是什么?   刘:建国60年来航空发动机行业的成绩很大,但问题也不少。首先,最大的问题就是还没有走出自主研发道路,没有完全脱离仿制模式,没有完成由测绘仿制到自主研制的战略转变。其二,技术基础较差,技术储备严重不足。过去我们做的创新研究少,主要是围绕型号中出现的问题。因为型号都是仿制的,装备部队出了问题,就去排除故障,问题出在哪里,就解决哪里。即使做试验,也主要是针对出现的问题来做。在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预先研究等方面的工作做得相对较少。其三,材料、工艺和制造技术较落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发动机的发展。 当代飞机对动力的要求越来越高,美国第四代战机F-22和F-35,不开加力要实现以马赫数1.4~1.6超声速巡航,这就要求增加发动机不开加力时的推力,F-22飞机上使用的F119发动机燃烧室出口燃气温度已高达1 900~2 050K ,如此高温任何金属都承受不了,需采用特制的耐高温材料,目前我们还没有这种质量高而又很稳定的耐高温材料。其四,还没有建立起经过试验考核、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设计体系和完整的标准规范体系。   总体来说,我们的基础薄弱,技术储备不足,材料、工艺、制造技术都有一定差距。即使能设计出来,有的做不出来,即使能做出来,往往超差件较多。另外,以前我们所走的道路主要是测绘仿制,对许多技术没有消化吃透。日本花1分钱引进,会用4分钱去消化吸收,韩国会花6分钱去消化吸收,否则就难以实现技术创新。我们常常是把零部件样子做出来了,有点儿照葫芦画瓢,许多关键问题“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另外,过河必须有“桥”和“船”,这个桥和船就是你的软件和硬件体系,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们既没有“桥”也缺少“船”。再有就是过去对知识的积累重视不够,由于受当时条件所限,虽然做过一些试验,但试验数据并未完全保存下来,也没有形成规律性的东西,无法进行系统研究,有点儿就事论事、“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碰到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这样就无法为今后的快速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再比如说一些老同志,他们干了三四十年,积累了很多经验,到六十岁人退休了,知识和经验也随着“退休”了。接班的年轻人来了,又得从头开始摸索。所以,我常常说搞好知识管理很重要,要把这一代人的经验储存到计算机里。现在叫“专家库或知识库”,就是把专家的经验放到计算机里,这些经验都是经过大量的实践、花了很多“真金白银”才得来的,这些宝贵的经验,要通过“专家库”的形式一代一代传下去。我觉得后人应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起步,这样才能螺旋式上升,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才能攀登新的高峰。   过去我们有点儿忽视这些工作,没有建立起来 。现在领导重视了,却又遇到了新问题,上面的管理机关多,缺乏有效的协调,下面又是单位所有制,因部门利益而互相竞争,再加上保密和成果归属问题,近些年来社会上的行业垄断和互相封锁现象已日趋严重,即使在行业内部、甚至在一个单位之内也互相封锁。结果大家都在一个水平线上做同样的研究,你做我做他也做,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就难以发挥,有限的资金也难以用在刀刃上。在这方面,经济完全市场化的西方国家有时反而做得好一点。他们在国防军工领域不是千军万马一窝蜂地上,而是采用公开公平竞标,谁中标了,就由谁来干,他们可以把加工制造乃至许多研究工作扩散到全世界,利用全球资源,组织浩浩荡荡的大军为其服务。我国航天做得就比较好,组织联合团队,发挥各自优势、联合攻关,协同创新。必要时也可搞多方案并行研究,但成果属于国家,实现共享、共用,从而实现1+1大于2。我始终认为这个问题太重要了,如不认真解决,即使花再多的钱,恐怕也难以奏效,只能事倍功半。这种“多龙治水”不是纯技术问题,主要还是体制机制和管理问题,希望能引起各级领导们的高度重视。   记:航空发动机的研制难度很大,很多人又不太理解,其研制究竟难在什么地方?   刘:据日本通产省分析,按产品单位重量创造的价值计,假如船舶为1,那么小汽车为9,电子计算机为300,喷气客机为800,航空发动机为1 400。这说明航空发动机是当代高科技的结晶,被人们誉为“工业之花”、“皇冠上的珠宝”。   航空发动机被称为飞机的“心脏”,是军民用飞行器和航空工业发展的源动力,是决定现代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对国民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有着巨大的带动和促进作用。一代发动机,一代新飞机。目前,航空发动机的发展水平已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工业基础和科技水平的集中体现之一,是国家安全和强国地位的重要战略保障。 航空发动机是一种十分复杂的热力机械,需在高温、高压、高转速和交变负荷的极端恶劣条件下长时间可靠地工作,并满足推力(功率)大、油耗低、重量轻、寿命长、噪声小、排污少、可靠性高、安全性好、研制和维护成本低等众多相互矛盾而又十分苛刻的要求。一台现代发动机拥有上万个零部件,须用轻质、高温、高强度的特殊材料制造,加工精度已达微米级;高性能压气机叶片的形状既薄又要具有弯、扭、掠的性能,高速旋转时要长时间承受自身重量2万倍的离心力;薄薄的机匣要长时间承受40~50个大气压而不变形和不损坏,相当于蓄水175米的2.3个三峡大坝底部所承受的水压;涡轮叶片的气流环境温度已高达2 100-2 200K,远超过其金属材料的熔点,要求发动机在每分钟1万~2万转的条件下能够长时间可靠工作;现代民用发动机寿命已长达3万小时以上,将来要超过10万小时,而对于空中停车率的要求是发动机每10万飞行小时不能大于0.2~2次,这充分说明发动机的研制难度大、周期长、耗资多、风险高。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航空发动机的研制,一直是在挑战工程科学技术的极限。 正如美国《国家关键技术计划》所描述的:“这是一个技术精深得使新手难以进入的领域,它需要国家充分保护并利用该领域的成果,需要长期数据和经验的积累以及国家的大量投资”。   正因为如此,长期以来,美、俄、英、法等少数航空发达国家一直把优先发展航空发动机作为基本国策,将航空动力工业发展成高附加值的国家高科技战略性产业,把航空发动机技术列为严密封锁、严禁出口转让的关键技术,并逐步形成了对航空动力技术和全球市场的垄断地位。目前,世界上能独立设计生产飞机、坦克、舰船的国家有几十个,能研制核弹、火箭、发射卫星的国家也不少,但能自主研制先进航空发动机的国家却只有美、俄、英、法等少数发达国家。   记:有专家说发动机是试验出来的,您同意这种观点吗?研制一种新型发动机,究竟需要做多少试验?   刘:这种观点有一定道理,但不全面。在航空发动机研制全过程中,人们常说设计是龙头,材料是基础,制造是保障,试验是关键。我认为这四个方面都很重要,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设计是龙头。设计是发动机研制成功与否的首要环节。设计水平高,才会研制出高水平的发动机,减少不必要的反复,提高“成功率”,自然会缩短研制周期、节省费用。设计一旦搞错了,后面的制造和试验都是错的,会造成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的浪费。所以,我们必须下决心建立包括设计软件、标准、规范、手册,数值仿真系统在内的、经过试验验证的、高水平高精度的设计研发体系,还要有相应的工程和试验数据库。通过这种研究还能培养出一批又一批高水平的设计、研究和管理人才,是搞好航空发动机设计工作的第一要素。   材料是基础。无数事实表明,“一代新材料,一代发动机”。没有先进的材料,就难有先进的航空发动机。据预测,在未来航空发动机性能的提高中,新材料的贡献率将达到50%;新结构、新材料和先进制造技术对发动机减重的贡献率将达到70%。为此,国外十分重视在航空发动机预先研究和型号研制之前,提前安排新材料、新工艺的基础研究,建立高水平的航空发动机新材料、新工艺技术体系,并建立与之配套的标准、规范、手册和试验数据库。   制造是保障。要想有高质量的产品和装备,就必须有高质量的制造技术。制造技术的水平和成熟度是航空发动机质量稳定性、合格率高低的关键所在。制造水平不高,技术不成熟,必然会造成质量不稳定,产品合格率低,成本居高不下,难以保证发动机的性能和可靠性。   试验是关键。航空发动机是一个复杂的工程技术,不是纯理论就能解决的。发动机是设计出来的,也是试验出来的、飞出来的。发动机的所有边界,只有通过高空台模拟试验和原型机试飞才能真正得出。发动机寿命、可靠性只有通过大量地面和飞行试验,才能得到考验和不断提高。所以,先进航空发动机研制必须对零部件、系统和整机进行大量的地面台、高空台和飞行试验。只有通过不断的试验,提前暴露问题,不断修改完善,才能达到最终的要求。   据统计, 国外典型航空发动机的研制,都要经过10万~20万小时以上的零部件试验、4万小时以上的附件系统试验、1万小时以上的整机地面试验,5 000小时左右的高空模拟试验和3 000小时以上的飞行试验,其中仅用于试验的发动机整机台数就需要50~60台(美国F100发动机的试验样机多达114台),只有使发动机得到充分的试验验证,才能确保其研制成功 。   另据国外分析,航空发动机投入使用的初期是故障高发期,一般飞行10万~20万小时才能进入成熟期。所以,试验研究贯穿于发动机整个寿命周期的始终。正因为如此,美、俄、英、法等国均不惜花费巨资,建立了以高空模拟试车台为标志的配套完整、规模庞大的航空发动机地面试验设施群,以保证航空发动机加速发展的需要。   记:您能否具体谈谈都需要进行哪些试验?   刘:好的。因为要做的试验太多了,我仅举几个典型例子。   “吞鸟”试验。这是民航发动机必须要做的最关键的试验之一,因为在飞机起飞和空中飞行时,有时难免将鸟吸入发动机,现在军用发动机也要做这个试验。具体做法是,使发动机处于旋转状态,用气压炮模拟飞机的飞行速度,一般 模拟每小时800千米的速度,然后把一个重量为三四千克的大鸟打进去,叶片不能断,发动机能够照常工作 ,这就说明发动机叶片达到标准了。试想,当飞机以每小时800千米的速度飞行时,即使鸟在空中处于静止状态,一旦撞上就相当于一颗“炮弹”打进去了。世界航空史上军民航飞机发生过很多飞机与鸟相撞的事故,有些事故甚至造成了上百人机毁人亡的惨剧。   包容试验。什么叫包容试验呢?就是说一旦飞鸟撞进发动机或其他原因使叶片打断了,这些碎片可能会击穿机匣,打漏飞机油箱,点燃燃油,严重时会引起飞机爆炸。这种包容试验就是对转子外面的机匣进行强度试验。 具体做法是在风扇叶片上埋一点儿炸药,当发动机转到最高转速时,采用远距离遥控引爆炸药,将发动机叶片炸断。因为发动机转速很高,被炸断的叶片就会把后面的众多叶片“剃光头”,里面被打得稀里哗啦。在这种情况下,看看机匣是否能把这些碎片都包容起来,使碎片不能打穿机匣,所以要求机匣要有足够好的强度和包容性 。 结冰试验。发动机在空中结冰之后必须很快除冰,一旦结冰,叶片的叶型就会发生变化,效率和压比会随着改变,严重时会造成压气机失速喘振。   冰雹试验。飞机一旦在空中遇到冰雹怎么办?所以要做冰雹试验。具体做法: 就是用一台机器把类似鹌鹑蛋大小的冰雹打进发动机内。试验时,要求 一分钟打进去一吨冰雹 ,观察发动机能否安全稳定工作。   持久试车。按“通用规范”要求,军用航空发动机定型之前,要用两台发动机各完成两个300小时的持久试车,以考核其性能、可靠性、结构完整性和寿命。   加速寿命试验。现代发动机(特别是民用发动机)的寿命越来越长,用原来300小时持久试车的方法来考核寿命已不合适,为此,国外研发了一个“加速寿命试验”方法。就是尽量减少小状态试验,增加大状态试验,从而缩短整个寿命试验的时数。因为小状态对发动机寿命影响不大,所以就可以“抓大放小”。 但是,如何把这种试验的结果转换算成发动机的真实载荷,如何合理地给出发动机寿命,这其中有一个科学的换算方法,目前我们还没有完全掌握。   此外,还有矢量喷口试验、反推力试验、飞行包线边界试验、空中起动试验等等,大约有几百项,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   记:您在北航担任航空发动机仿真研究中心主任,据说通过计算机数值仿真,可以节省实物试验的时数,您能否讲一讲这方面的情况?   刘:早期航空发动机的研制模式,是设计完了就加工,加工完了就试验,试验出了问题就进行修改设计-再加工-再试验,如此反反复复,完全是用试验来暴露发动机的设计问题,人们将这种方法叫“传统设计”,一个循环下来少则一年,多则两三年,所以,研制一款新发动机往往要用十几年时间。面对发动机研制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大量试验,随着计算机和数值模拟技术的发展,上世纪90年代,国外已开始研究和采用数值仿真技术,将新兴的信息技术用于航空发动机的研究,通过数值模拟试验逐步减少部分实物试验的工作量。有了数值仿真技术,发动机设计完成后,可以先不加工零部件,先把它放到计算机里做试验,也就是在虚拟环境下做试验,设计人员可以清楚地看到气流在发动机里是怎么流动的,是否发生了气流分离,在哪一级分离。一旦发现,就要重新设计,修改完成后再进行模拟仿真试验,如此反复,直到大家都公认没问题了,再进行零部件、整机加工和试验,这样虽然可能在试验中还会出现一些问题,但反复次数会大幅度减少,从而提高了发动机设计的“成功率”。   计算机数值仿真试验在方案设计和参数优化阶段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有了它可以减少反复次数,可缩短研制周期、节省研制费用。据2002年3月美国空军研究机构(AFRL/PRTA)介绍,采用数值仿真及信息化技术后,可减少约30%的试验时数,节省约40%的研制经费。   但是,我们也应看到,计算机数值仿真不可能完全取代实物试验,要想把发动机研制成功,大量的实物试验还是必不可少的。而仿真系统能否起到这么大的作用,关键还要看能否建立起一套高水平、高精度的航空发动机数值模拟仿真系统,如果不准确,数值模拟仿真也就失去了意义。因此,要舍得在先期投入一笔资金来开发和建立这套系统,也需要用大量的试验数据来验证它的准确性,这个难度是很大的。目前在航空发达国家的有关企业和研究机构中,都拥有各自的仿真系统,但他们不可能卖给我们。这必须靠我们自己来开发,一定要尽快地把我国的先进航空发动机数值仿真系统(数值试车台)建立起来。   记:您对当前我国航空发动机的形势怎么看,根治飞机“心脏病”能取得成功吗?   刘:21世纪前30年,是我国和平崛起、加快发展的最佳机遇期。当前我国航空发动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可以说挑战与机遇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机遇要大于挑战。    一方面,跨入21世纪后,世界航空发动机技术呈现出异乎寻常的高速发展态势,航空发达国家对我国的技术封锁更加严格了,竞争在加剧。如果不采取紧急措施,搞得不好,我们与国际先进技术水平的差距有进一步拉大的危险。 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做为一个世界大国要向强国转变,没有强大的航空工业是不行的,没有强大的航空发动机产业也是不可思议的。因为动力强则航空强,航空强则军力强,军力强才能国家强。   当前,随着国民经济的加速发展、人民生活的不断改善和国际形势的复杂变化,无论是民机、军机和通航飞机、都对航空发动机提出了迫切需求,压力在不断加大,靠买国外的发动机是根本不可行的。正如温总理所说:发动机在初始阶段可以买一点,但最终要自主研制。发动机、机载设备和复合材料等,如果长期靠进口,不仅成本高,而且关键时刻靠不住。我们只能靠自力更生,背水一战,坚决打好航空发动机“翻身仗”,尽快扭转航空动力落后、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这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严肃而又紧迫的政治任务,这就是我们所面临的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另一方面,我们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迎来了航空发动机的春天。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领导高瞻远瞩,明确指示同意列一个“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下决心把航空发动机搞上去。这对加快我国军民用航空发动机发展,解决长期制约航空工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对保障国家安全、促进经济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   我们坚信,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坚强领导下,在总装备部、各军兵种和各部委的大力支持下,举全国之力,彻底根治飞机“心脏病”一定能取得成功,也一定能为军民用航空装备提供健康强劲的“中国心”,从根本上解决我国航空发动机的自主保障问题。在不远的将来,一个航空动力强国必将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十分感谢您的采访。我衷心祝愿受到广大读者欢迎的《航空知识》杂志越办越好。
1477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201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项目申请指南
lijizu 2012-8-25 09:45
为做好201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以下简称“学术著作出版基金”)项目的申请组织工作,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管理办法》,特制订本指南。 一、资助原则 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贯彻国家科技政策和出版方针,坚持“有限目标,突出重点,打造精品,走向世界”的发展目标,按照“自由申请、公平竞争、专家评议、择优支持”的原则,资助基础性、前瞻性和战略性科技学术著作,繁荣科技出版事业,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 二、资助范围 学术著作出版基金面向全国,资助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方面优秀的和重要的学术著作的出版。 按照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和工程技术三个层次研究的对象和目标,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范围分为以下三类: 1.学术专著:作者在某一学科领域内从事多年系统深入的研究,撰写的在理论上具有创新或实验上有重大发现的学术著作。 2.基础理论著作:作者在某一学科领域基础理论方面从事多年深入探索研究,借鉴国内外已有资料和前人成果,经过分析论证,撰写的具有理论创新的,对科学发展或培养科技人才有重要作用的系统性理论著作。 3.应用技术著作:作者把已有科学理论应用于生产实践的先进技术和经验,撰写的能促进产业进步并给社会带来较大经济效益的著作。 重点资助: 1.在基础科学研究领域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取得的重要研究成果形成的学术著作; 2.推动西部开发和有助于提高少数民族科技发展的优秀科技学术著作; 3.英文版优秀科技学术著作。 下列情况暂不属于资助范围: 1.译著、论文集、再版著作; 2.科普读物; 3.教科书、工具书。 三、申请办法 本年度,学术著作出版基金申请采取网上提交申请材料和邮寄原始材料并行的办法。 (一)基本要求 1.著作者须在完成80%以上或全部书稿后,方可提出申请。 2.著作者一次只允许申请一个项目,在获准资助项目出版之后,方可申请下一个项目。 3.丛书中的每一本著作,均须分别按单个项目独立申请。 4.已出版的学术著作不能申请。 5.上一年度申请学术著作出版基金但未获得资助的项目,不得在第二年度申请。申请者可根据专家意见对书稿认真修改后,于第三年度提出申请。 (二)申请程序 1.系统注册和浏览器配置 (1)登陆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项目申报系统(以下简称“申报系统”)http://168.160.18.201/pfp进行注册。 (2)系统注册完成一个工作日后,经学术著作出版基金办公室审核后,才能登录进入申报系统。 (3)进入申报系统,按照系统首页要求配置浏览器。下载ActiveX控件,运行SetupOCX文件后,重新启动计算机。 2.网上填报申请书 点击申报系统首页上“项目申报”中的“填写项目申请书”,按照申报系统流程逐项填写。 学科代码请在系统提供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代码》中选至3级类目,如“代数几何”的申请代码填“A010207”。 具体要求请在申报系统首页点击查看《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申请书填写说明》。 3.网上提交申请材料 网上提交的申请材料包括:评审材料、样章和附录。 (1)评审材料文件名为“×××评审材料”(×××为申请人姓名,下同),内容包括前言、目录(至少到节一级)和主要参考文献,按顺序合成一个PDF格式文件后上传,文件总长度不超过10MB。 (2)样章文件名为“×××样章”,应包括反映出该书稿最高学术水平的重要章节。样章按顺序合成一个PDF格式文件后上传,文件总长度不超过50MB。在文件长度不超过50MB的条件下,提供样章数量应为50页以上。 (3)附录文件名为“×××附录”,内容包括省部级以上奖励和鉴定材料扫描文件。该文件不是必须提交文件,如没有相关文件可以不提交。附录精选并合成一个PDF格式文件后上传,文件总长度不超过10MB。 4.查看申报项目状态 (1)按照以上第1-3项要求在网上提交申请材料后,返回首页点击“申报项目列表”中的书名查看申报项目状态,项目状态为“待审查”时表示申请材料已提交成功。 (2)网上提交完成3个工作日后,再次查看申报项目状态。如果状态为“审查通过”,表示已完成网上申报;状态为“审查返回修改”,按照审查意见修改后重新提交。 5.邮寄提交(或直接送交)材料(用于存档) 提交材料包括:《申请书》1份、《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出版意向协议书》1份、80%以上或全部书稿光盘1份。 申请材料原则上一律不退还,请申请者自行留底。 邮寄提交《申请书》有关注意事项: (1)网上提交工作完成后,用A4纸打印《申请书》。 (2)《申请书》中合著者签字、推荐专家签字和出版社盖章均须为原件。 (3)纸质专家推荐意见可另附,但推荐意见内容须与网上提交内容一致,专家签字应与推荐意见在同一页纸上不能分离。推荐专家须为三个不同单位,且具有正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 《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出版意向协议书》有关注意事项: (1)协议书可从网上下载,由著作者与出版社正式签订。 (2)协议书中应明确申请项目的书名、第一作者。申请项目经学术著作出版基金办公室受理进入评审程序后,即不允许改动。如出现获得资助项目擅自更改书名、第一作者等问题,将取消出版单位下一年度承担出版任务的资格,收回资助资金。 (三)审批程序 1.学术著作出版基金办公室组织项目形式审查和专家学术评审。 2.学术著作出版基金委员会根据专家评审结果确定当年资助项目。 3.学术著作出版基金办公室在科技部网站上公示当年资助项目。公示结束后,公布最终资助项目并书面通知申请者。 (四)申请受理时间 2012年8月1日至2012年9月30日。 四、通讯地址 (一)项目申请受理机构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科研处 北京市复兴路15号(公主坟,中央电视台西侧)100038 联系电话(传真):010-58882505 (二)学术著作出版基金办公室 科学技术部科研条件与财务司 北京市复兴路乙15号100862 联系电话: 010-58881621 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委员会 办 公 室 二○一二年七月十一日
2999 次阅读|0 个评论
为什么理科(基础学科)的人看不起工科(工程技术学科)的?
热度 12 sincos 2012-7-22 11:13
基础学科的人更习惯于或者说更喜欢用SCI、影响因子等来衡量研究工作的价值。在这一点上工程技术学科的研究人员的确相形见绌。但是,这只是术业有专攻而已,而不是工科的研究没有理论,没有难度,没有深度。 记得一位教授对基础学科和工程技术学科的区别和联系总结得很好: 基础学科 主要研究自然存在、或只在纯理论中存在的事物的规律 —— 比如物理、数学; 工程技术学科 主要研究人造的事物的规律 —— 比如计算机、通信、电气、信息工程。 不同学科研究的侧重点不同,显然不应该拿同一标准衡量。
6299 次阅读|24 个评论
中科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
热度 1 liyadong 2012-7-10 08:38
   苏州医工所是由中国科学院、江苏省人民政府、苏州市人民政府三方共同出资建设的国家级科研机构。受中国科学院委托, 中科院长春光机所负责筹建和管理运行。   ——面向国际生物医学工程科技前沿,面向国家生物医学战略需求,面向地方经济、社会与企业发展与需求。   ——建成特色鲜明、国际一流的生物医学工程技术创新型研究基地、促进成果产业化的基地、人才培养基地。 研究领域   激光诊断治疗技术   临床检验分析技术   生物医学影像技术   医用电子技术   人工器官与医用材料   生物试剂 christian louboutin cathay peep toe slingbacks sale christian louboutin sandals christian louboutin sandals christian louboutin pumps yves saint laurent pumps/a christian louboutin hot red pumps christian louboutin classics peep toe pumps moncler coats moncler pants christian louboutin boots christian louboutin shoes christian louboutin shoes christian louboutin boots moncler women jackets coach juicy couture pet clothes juicy couture shoes juicy couture sale yves saint laurent pumps yves saint laurent sandals christian louboutin boots christian louboutin shoes christian louboutin shoes christian louboutin boots christian louboutin pumps christian louboutin sandals christian louboutin pumps christian louboutin black suede yopi pumps christian louboutin blue green pumps moncler moncler jacket juicy couture sale yves saint laurent tribtoo rock-leather boots blown ysl pumps coach handbags abercrombie abercrombie outlet 劉德華 成立公司   苏州长光华医生物医学工程有限公司     ——以临床检验仪器为主要业务   苏州医工半导体光源技术有限公司     ——以大功率LED为主要业务   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成果转化有限公司/中心   ——创新成果转化的机制和模式,加速推进医工所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 五个高端设备   1、新型流式细胞仪   2、半导体激光治疗仪   3、纳秒级钬激光碎石系统   4、乳腺癌早期诊断扫描仪   5、实时三维成像系统 科研项目进展   1.长脉冲绿激光血管病变治疗仪   2.全自动血型配血系统   3.LED落射照明荧光显微镜   4.小型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   5.新型快速半自动生化分析仪   6.洗板机(为多功能酶标仪配套)
个人分类: 创新创业|3542 次阅读|1 个评论
中国的创新力量
benlion 2012-6-16 23:04
中国的创新力量
经济高新技术开发区,建立新的研究开发机构和产业化技术研究开发平台,这将是一个新的可以从头开始新的管理文化和体制的区域 – 中国的创新力量所在。 直接在创业园区建立面向产业化发展的技术开发新的研究机构,全部引进新的人才,建立应用和工程技术开发研究实验室。引进 PI 可以是 3 到 5 年的签约和研究经费,开发成功的新产品可以获得融资成立企业转入中试和投产,即使不能到达产业化,也完成了研究任务和产生论文和专利,至少是项目的一个研究报告。从而可以使科技型、创新型企业能够以高投入产出的效率孵化。
个人分类: 2012|1883 次阅读|0 个评论
工科教师与工程师的区别在于创新
热度 2 rxd1981 2012-6-9 19:23
进来科学网上关于工科教师应该做什么的问题讨论的很热闹。身为土木工程领域的一个年轻教师,我虽然从业时间并不上,但是从学生时代开始,就一直在考虑这个问题:除了教书育人之外,工科教师到底还应该做什么? 有一种观点认为,工科教师应该做工程项目。下工厂,下工地,做设计,做顾问,熟悉工程项目的各个环节,成为名副其实的专家,回到学校,将自己的技术和经验传授给学生们。培训大量的工程师人才,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做出贡献。 另一种观点认为,工科的教师应该做工程技术与理论的研究。在实际工程中发现问题,采用先进的理论与实验手段对问题进行研究,最终形成新的工程技术理论和方法,甚至能够在科学层间建立新的认识。同时带领学生从事基础而深入的研究,培养从事工程基础研究的高端人才。 写到这里,大家是否对上面的两个观点似曾相识,也许还有人记得当年的清华大学,蒋校长与钱校长的分歧,他们两人当年所坚持的观点,就与上面两个观点,就有一定的对应关系。现在也有人提出要两条腿走路,既要熟悉工程技术,也要懂基础理论,两方面都做出成绩和贡献,甚至能够将两方面很好地结合。 其实我个人的观点是这样的: 工科的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从事工程项目工作或者基础研究工作,但是要保证工作具有创造性,对于创新的追求才是工科教师与工程师的最大区别。 特别是在进行工程项目的工作时,要在其中体现出自己的创造性,新的技术,新的方法,专利申请等,都是难能可贵的。但是,要着力避免一味从事大量的重复性的体力式的工程项目工作。同时,创造性的工程技术工作,与SCI论文之间,并不存在矛盾,甚至还是发表SCI论文的非常好的素材。
个人分类: 专业探讨|6948 次阅读|4 个评论
SCI毁掉工程师们【更新补充说明】
热度 21 taol 2012-6-8 22:37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的, SCI 成为的创新的代名词。“ SCI= 创新 ”的等式在高校和研究所中流行开来,评职称、评奖、评优博,学校的、组织的、个人的,从基础科学领域蔓延的工程技术,大有“千秋万载,一通江湖。”的气势。 本来一件很好的硬件指标被 异化 成为了神一样的 指挥棒 。 在基础科学范围内泛滥的同时,工程技术领域也没能幸免。大棒所至,所向披靡。 阅读了林中祥老师的博文《 ‘ SCI 论文指标’将工科专业导向那里? 》,李学宽老师的评论“ 我认识一个北京一个非常著名医院的普外主任,他告诉我如果我病了不敢让我们单位的博士做手术。博士就想着法文章,对手术没有兴趣。没有文章不能提职称。单位要求只能进博士,主任认为能做手术的不能进单位。 ”,更加感到问题确实很严重,说得更激烈一点就是让人感觉到很惊悚。 单单想一想医生不会治病,就够恐怖的了! 工程技术视经济实用为第一己任,在《 “一个新生的婴儿有什么用?”——科学有什么用? 》文中提到过“科学使人类窥探到宇宙的神秘,正如一个新生婴儿的诞生; 工程技术以精细绝妙的设计使其成为具有惊人力量的巨人。 ”工程技术帮助科学发现的新生儿成长为改变世界的巨人,工程技术的精细设计总是在工程实践中一点点积累起来的,所谓精益求精,不断完善。 很多时候只是一点点的优化,一个样机模型甚至要改进数十个版本,才能达到经济实用的效果,而这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些改进是 SCI 评价范畴之内的么? 不是有了电磁感应定律就能出来电机的,不是发现了巨磁阻效应就有了今天的大容量的硬盘,不是有了风就一定能风力发电……这些“效应”、“原理”、“定律”经过聪明的工程师的巧手改造成了一件件伟大的工程,而人类文明的发展正是由这些“能工巧匠们”直接参与推动着。可是,这是 SCI 衡量的吗? SCI 指挥棒,再往极端里面说论文指挥棒,单一的评价机制造成了太多的畸形和异化,尤其是 SCI 为中心的评价机制蔓延到理、工、农、医等等各个领域,已经成为了工程师们的负担。他们不但要把东西做到经济实用为人们所用,完成工程技术上的改进创新,还要绞尽脑汁地为 SCI 文章发愁——原创么?新颖么?是否具有科学价值?有理论创新么?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定律已经 100 多年了,各种电机仍然在持续地改进创新。 “有理论创新么?” “电磁感应定律已经发现 100 多年了” “新颖么?” “各种大小、用途的电机已经在全球广泛地应用了” “原创么?” “电机设计教科书市面上有很多,另外还有很多设计手册。” “是否具有科学价值?” “您是在说电磁感应定律么?,它是法拉第的婴儿” …… 我所在的电气工程领域现在慢慢也开始追求 SCI 和高影响因子,电气工程相关的 SCI 期刊少得可怜,而且影响因子最多在“ 1 ”左右。规则是死的,人是活的。慢慢地一些人瞄准了基础学科的一些期刊,物理的、化学的找到一个“ 2 ”的期刊相对容易太多了,这在电气工程领域可是一个“吓死人”的数字!当然,如果要是能与医学期刊沾上边就更了不得了!(如果我没有记错,医学的期刊有 70 的吧?)沾边就算,评职称、评奖、评啥啥啥的时候没人看你文章是写的什么,人家只看 SCI 和影响因子,因为这个最简单——三个字母和一个数字嘛,中学生也能看动,多方便啊! 有的工程师手很巧,很聪明,做的东西非常好,但是没有文章,连助研都不是!没办法,为了升职称只好也写写文章,可是他做的东西要么就是需要保守商业秘密的,要么就是和所谓纯粹学术研究相差甚远, SCI 不稀罕。正如林中祥老师文章中提到的“将一个反应条件改变了一下,将其中催化剂改一下,反应温度降低一点等,也可以发表文章。”,和这些人比那位工程师可能一辈子都要低人一等,没 SCI 你算老几啊?。但是也许改几个条件,去灌灌 SCI 的水,只要别人没有做过,犄角旮旯的东西拿出来,都不用有“意义”,当然也不用负责。假如工程师们也改改条件灌灌 SCI 的水(假设能灌的话),这东西没有人敢用,可能的结果,设备上电就烧毁;建楼建房就倒塌;治病越治越重…… 上面的这种情况不是个例。我又一次去山东出差,在火车上遇到山东某高校的一位“青椒”,交谈中他就提到了他们学校类似的情况,他是一个做工程技术的(此处隐去专业)。他谈到学校的评价体系的时候很是郁闷,SCI是主导,但是不看学科专业,真正的一刀切,弄得他们专业的老师都很郁闷—— 选错了专业 ? 科学尤其是基础科学与工程技术完全是两种不同体系的事物,评价标准完全应该依据各自的性质区分。一刀切最简单,但是太滑稽。爱因斯坦和爱迪生我们都需要,以评价爱因斯坦的方式评价爱迪生们,合适么? 科研评价体系直接表现为激励机制,对整个科研体系影响非常之大,不能图方便一刀切。 一个美剧中的笑话:近几年很火的美剧《 the big bang theory 》,几位物理学天才(当然还包括一位 MIT 毕业的工程师——修理航天马桶的)的搞笑故事。一天他们几个开车出行,中途熄火了,开车的物理学家 Leonard 问谁懂发动机,另外三位物理学家很不屑“很古老的知识了”, Leonard 又问谁会修发动机?三位均看着窗外不再做声。 也许,这只是美剧中的一个笑料。但是现实中正在不断的上演这出喜剧,也许不久就笑不出来了。当然,那个时候医生不再会做手术看病、农业的研究者不再下田、工程师们也不会设计机器和完成工程的改造,但是大家都写得一手好好文章——“ SCI” 。 【 补充说明 】博文之后很多老师和同学给予了评论和评价,有两位老师还发了站内信讨论。我非常感谢各位老师和同学的关注,我也非常愿意与大家交流。交流中发现我博文中的一些表述很不准确容易让人误解的地方,我不得不补充解释一下。 1 、是“ SCI ”毁人,还是“一刀切的唯 SCI 评价体系”毁人? 如果您仅仅看了博文标题,很可能认为我“炮轰 SCI ”。真对不住,标题中的“ SCI 毁掉工程师们”确实让人有这样的错觉!这是我的问题,确实有歧义。不过, 如果您看了全文,哪怕是看了第一段,就不会认为我给 SCI 泼脏水了 —— 。“ 本来一件很好的硬件指标被 异化 成为了神一样的 指挥棒 。 ”我相信这句话表达得还算清楚。 2 、工程技术不需要理论指导? 这个玩笑开大了! 我从来没有轻视任何理论研究的作用! 相反,我在博文《“一个新生的婴儿有什么用?”——科学有什么用?》中已经表明了态度, 基础科学的研究非常重要,没有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定律的这个“婴儿”,就不会有后来人类电气化时代的文明 。我在文中表述, SCI 不能衡量一切,不是狗皮膏药包治百病! 3 、工程技术人员不需要发 SCI 么? 当然需要!但 SCI 不应该成为最主要的评价标准,在工程技术领域有太多的东西重于 SCI 。而且,不同的大方向都需要细分,而不是一刀切的看影响因子,这点喻海良老师的博文《我是研究机械材料加工学科的,不是“物理学家”》也说得很清楚了。 综合前三点,做个小补充, 我相信在工程技术的实践中完成理论创新,那是了不起的一件事情 ,当然要 SCI 一下,是好事! 最后,我从来都是就事论事,没有针对任何人。但愿这段补充能够补充我博文中的失误和疏忽。 相关博文: 林中祥:‘SCI论文指标’将工科专业导向那里?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79177do=blogid=579685 喻海良:我是研究机械材料加工学科的,不是“物理学家”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17889-579474.html 林章凛:一个清华教师的忧思(II): 从清华看我国科技评价制度之痛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651918do=blogid=579566
个人分类: 看法|10353 次阅读|46 个评论
到酒城泸州参加博士后论坛
wmy9039 2012-5-27 16:46
4月24日,我和实验室的两名学生一起酒城泸州参加主题为“生物产业发展与文化·民生”的全国博士后学术论坛,本次论坛由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办公室、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主办,泸州老窖、国家固态酿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承办,这也是全国博士后论坛首次在非省会城市和企业举办。 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薛万里副处长、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邱春雷副秘书长、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徐毅副厅长、中共泸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曹建国、泸州市人社局局长陈剑波等领导出席论坛开幕式。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四川大学、江南大学、中科院微生物所、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等40余家单位的200余名博士后工作负责人、博士后代表参加了本次论坛。泸州老窖副总经理、总工程师沈才洪主持会议。 参加本次论坛印象最深刻的是泸州老窖公司热情的接待,提供了较好的食宿条件,而且派车到成都、重庆等地接送,充分显示了对泸州老窖公司对高级技术人才的尊重。 在晚宴期间,恰巧和安徽省酒业协会参观团在同一个酒店,在泸州老窖公司副总工程师、酿酒大师张宿义的引荐下,我和李文汉会长、古井酒厂李安军、双轮的王化斌、迎驾的叶玉琼等企业技术负责人见了面,能在泸州和家乡的朋友见面真是格外高兴,晚宴后,我们又到江边一大排档畅饮交流。 泸州老窖公司一直重视科学技术开发与创新,组建国家酒类及加工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实验基地、博士后科研流动站、酿酒生物技术及应用·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四川省白酒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泸型酒质量控制中心等八大科研平台,联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将研究成果快速转化为生产力,为实现科学技术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引领着白酒行业的快速发展,2012年,泸州老窖“白酒厂防火防爆技术及应用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固体发酵工艺系统优化项目”成为国家863备选项目。
个人分类: 参加会议|2945 次阅读|0 个评论
鸡粪变能源;技术走向美国
热度 4 liuli66 2012-5-20 19:41
鸡粪变能源;技术走向美国
孤魂先生的 博文(20120520) 提到TA老人家亲自下基层访问德青源生态养殖场。AN说这个名字好像很熟悉,查阅“科研日记”,原来在“第六届中国新能源国际高峰论坛”(20120413-14)上听过有关它的演讲;又在“ 中国-瑞典生物质能源发展合作研讨会 ”听了一次,并与报告人合力清源科技公司副总潘先生交流。 据他说:德青源养了数百万只鸡,年产数亿个鸡蛋,鸡粪可以堆若干个足球场山那么高。如何变废为宝?(AN按;把臭山变成“香山”)他们走出了鸡粪发电的产业发展路子(详见附件)。 他还提到,他们高层领导随国家领导人出访美国,获得了一个技术输出的大订单,在美国搞生物质发电。孤魂先生证实了我的记忆,他回复并发感慨说:“ 是听他们介绍,承接了美国养殖场的一个类似项目,用这样的技术输出赢的老外的尊重,俺看比那些狗屁SCI赢得的廉价表扬不知道强多少。”武夷山老师接着说:“据说德青源在美国做沼气发电投资项目后,名声大振,不少美国来京旅游者都想去德青源参观。”又查阅到资料为证(见附件2)。 德青源,了不起,为解决“三农”问题、解决环境和能源问题、提升国际形象,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所以AN在这里鼓与呼;并为我国发展生物质能源鼓与呼。 潘先生发表演讲20120506 ———————————————————————————————— 附件1: 北京延庆鸡粪+秸秆 带来农村低碳生活新模式 http://www.chinadaily.com.cn/hqcj/zxqxb/2012-04-12/content_5669205.html 中国经济网北京4月12日讯(记者杨颖)记者近日从德青源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得知,本月内,由其子公司合力清源承担的“延庆一万户绿色燃气工程”――大型沼气站将开工建设,预计今年年内完工。项目总投资大约为1.6亿。这是北京市延庆县推进“国家级绿色能源示范县”建设的重点项目之一,也是北京市首个畜禽粪便类沼气多镇联供工程。这项工程有啥新内容,将给农村新能源利用带来什么变化呢?    工程技术有多处创新   臭烘烘的鸡粪能有什么价值?德青源利用高浓度沼气发酵技术,将生态园每年产生的8万吨鸡粪变成了1400万度电,并且还在2009年成功并入了华北电网,实现了变废为宝。这在当时是世界第一个纯鸡粪沼气发电项目。   记者从合力清源得知,现在将要动工的大型沼气站工程将采用第二代技术,即把鸡粪发酵后产生的沼液和秸秆混合产生沼气、经提纯压缩后变成生物燃气输送给村民使用。   “这在应用方面,全世界范围内做的都是比较少的。”德青源公司副总裁、合力清源公司总经理潘文智介绍说,这项沼气工程将在秸秆收集、预处理、秸秆产气效率上实现多项创新。以产气效率为例,纯用鸡粪和纯用秸秆都不如沼液和秸秆混合产气效率高。厌氧发酵最好的碳氮比是25:1,鸡粪是9:1,秸秆是50:1,都不是特别好的产生沼气的效率。秸秆和沼液混合,预处理是个难点,“但是我们储备了这种技术,所以能够实现效率高成本低。”   据介绍,合力清源还将建立一个示范性质的加气站,为农业机械设备加气。一升汽油和一方天然气热值相似,能跑同样的公里数,但燃气的价格相比较汽油还是比较低,在油价高企的今天比较有诱惑力。以后合力清源将通过技术进步逐步扩大规模,实现商用。   德青源公司市场总监张烜告诉记者,德青源的第三代技术——城市厨余垃圾的处理,在美国已有小型的应用项目了;第四代技术还将处理所有的农林废弃物和人的粪便。    多镇联供实现规模化   潘文智告诉记者,这项工程计划在在德青源健康养殖生态园内,建设秸秆厌氧发酵装置及沼气纯化压缩系统等设施,同时在延庆县的39个村配套建设村级供气站以及铺设燃气管线。工程完工后,纯化沼气生产能力约为7650立方米/日,可满足延庆县一万户以上农村居民生活燃气用能需求。这将改变以往农村沼气利用自给自足的模式,实现规模化、产业化。   记者调查发现,在德青源生态园附近的村庄,也建有秸秆气化站、牛粪沼气站等,主要由村集体运营。但秸秆收集、设备维修等运营成本比较高,成为村集体头疼的问题。潘文智说,高运营成本导致有些村沼气站“建起来用不起来”。企业运营可以进行技术革新,有效降低成本。   记者采访得知,这些中小型气站村民用气都很便宜,有的甚至每立方米才0.25元,德青源的定价会不会比这高?潘文智说,定价虽然会比村里的定价高,但“将低于北京市定价。”村里的秸秆气化站虽然单价低,但热值低,老百姓使用起来用量大,如果使用新的生物燃气,将和城市居民使用的天然气热值一样,这样总体算来,不会增加成本。 来源:中国经济网 ———————————————————————— 德青源与美国Smithfield公司在美国共建“未来农场“产业模式 原发表日期: 2012-02-21 文章来源: 北京德青源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http://www.caaa.cn/show/newsarticle.php?ID=239387 ------------------------------------------------------------------------------------------------------- ( 德青源公司董事长钟凯民先生与美国最大肉类供应商Smithfield公司的首席执行官Larry Pope先生会晤) 几千年来,农业提高了人类的生活水平,丰富着消费者的选择,但是,随着农业文明的日益发达,甲烷、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的排放、以及畜禽粪便造成的污染,已经对全球环境产生负面影响,如何减少农业废弃物排放,如何降低农业生产给地球造成的负担,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并引发了对全球农业发展模式的深刻反思,未来的农业将如何发展?未来的农场将会怎样?不为人知的是,对于这一理念的发展和践行,中国早已悄然地走在世界前沿。 在生产优质食品的同时对环境友好 2012年2月16日,中、美农业研讨会在美国爱荷华州(Iowa)得梅茵市(Des Moines)举行,习近平副主席出席并发表重要讲话。会议期间,在中、美两国领导人的见证下,中国最大蛋品企业德青源公司董事长钟凯民先生与美国最大肉类供应商Smithfield公司的首席执行官Larry Pope先生共同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德青源集团旗下合力清源公司与Smithfield集团旗下Murphy-brown公司将进行合作,利用合力清源的核心技术在美国开展清洁能源业务,建设养猪场沼气工程。 德青源公司董事长钟凯民先生表示,作为中国的生态农业企业,德青源与美国Smithfield达成了以下战略合作:2012年,双方将合作建设 1MW的沼气示范工程,年产沼气350万方,年发电700万kWh,年减排二氧化碳42000吨。双方还将在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方面开展进一步合作。 北京德青源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最大的蛋品企业,拥有从祖代、父母代到商品代的全产业链养殖模式,在北京建设了存栏量300万只蛋鸡的生态园,每年为消费者提供5亿枚高品质鸡蛋,在北京品牌鸡蛋市场的占有率高达71%。但是,养殖场每天还会产生212吨鸡粪和300吨废水,这些废弃物如不能得到有效的处理和利用,不仅会给周边环境造成污染,也会对公司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德青源公司重视并践行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2006年,德青源通过技术集成与研发,将养殖场产生的粪便、废水转化成为生物质能源,建成了全球第一座以鸡粪为原料的沼气发电工程,年发电1400万kWh,每年实现二氧化碳减排84000吨,形成了集生态养殖、食品加工、清洁能源、有机肥料、订单农业、有机种植于一体的循环经济模式,实现了未来农场的理念。德青源这种以循环经济理论为指导的农业模式把农业生产活动由过去的“自然资源-农产品-农业废弃物”的物质单向流动组织成“自然资源-农产品-农业废弃物-再生资源” 的物质反馈式循环过程,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要在不断进行的农业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在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的同时,减少最终排放废物的产生量,防止环境污染。 在拥有农场的同时还拥有能源产业 当农业发展进入现代农业阶段,资源破坏、环境污染、人口膨胀、粮食紧张、能源短缺已构成全球性的生态危机,使农业的发展陷入新的困境。近半个世纪以来,人们为了摆脱困境,以积极探索农业发展的新途径。经过世界各国的有益实践,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形成的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以及结构和功能优最化是目前全世界农业、养殖业所共同追求的生态模式。 德青源以“未来农场“产业模式,在提高农业系统物质能量的多级循环利用的同时,最大程度地减轻环境污染,把农业生产经济活动真正纳入到农业生态系统循环中,实现生态的良性循环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循环性经济效益。德青源以高效“零排放”的生态园建设和绿色天然的高品质产品,为蛋品行业和其他农业企业发展做出了榜样,开创了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模式,引领了农业产业化,为未来国际农业产业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未来农场”是一种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的农业生态发展的新模式,有利于全球农科发展中出现的诸多问题,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全球农业生态建设的必然选择。 Smithfield公司的首席执行官Larry Pope先生表示,Smithfield公司是美国最大肉类供应商,占美国市场的22.5%,Smithfield公司非常重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责任,将通过与德青源的合作,对农业废弃物资源化进一步资源化利用。 未来的农场 目前中、美两国在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农业科研与教育和农产品加工与流通等多个领域,开展了广泛而富有成效的合作,2001年至2010年,两国农产品贸易额由41亿美元增加到245亿美元,10年间增长了5.1倍,年均增幅高达22%。据有关媒体报道,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2月16日访问美期间将在当地与美国农业官员讨论两国农业贸易问题,涉及的主要有粮食安全、食品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等,也可能涉及农业生物技术的同步化标准等问题。 中美两国农业部经过多次磋商,期待共同应对粮食安全、食品安全以及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挑战,特别是加强在生物技术、农业环境保护、畜牧业生产与废弃物处理、可再生能源、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等方面的合作,从而实现互利共赢。德青源与Smithfield公司的战略合作,将推动中美两国在农业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合作,推动“未来的农场”在中美两国的深入发展。
1239 次阅读|4 个评论
工程哲学指导电动汽车产业发展
kejidaobao 2012-5-10 11:11
陈清泉,电机、电力驱动、电动汽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乌克兰工程科学院院士、香港工程科学研究院院士、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学会院士(IEEE Fellow)、英国工程技术学会资深会员(IET Fellow)、香港工程师学会资深会员(HKIE Fellow)及前会长。香港大学电机电子工程系荣誉讲座教授及原系主任、世界电动车协会创办人及轮值主席。任国内外多所著名大学的名誉或客座教授、政府顾问、著名企业科技顾问或独立董事。曾获英国电机工程师学会国际演讲勋章、香港工程师学会最高荣誉金勋章,并获印度“电动汽车技术之祖”称号。著有300多篇学术论文、11本专著,并拥有10余项专利。 随着能源短缺、全球暖化等问题的日益严峻,社会各界普遍认识到以燃油汽车为主导的传统交通方式将不具有可持续性。以我国为例,2010年交通领域所消耗的原油约占原油总消耗量的68%,其中汽车消耗量占57%左右。据预测,到2020年,我国全年汽车年成品油消耗将达到3亿吨,按照60%的成品油率来换算,年消耗原油约5亿吨,由此而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应该在12.5亿吨到15亿吨之间。这无疑是我国乃至世界难以承受的严重后果。在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前夕,中国政府向世界作出了负责任的承诺: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为了达成这一目标,大力发展电动汽车产业,从而逐步降低对燃油汽车的依赖将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电动汽车产业是一种革命性的产业,它势必会对传统燃油汽车产业造成冲击。随着插电式电动汽车的普及,电动汽车对现有电网领域的冲击和影响也不容小觑。因此,所有参与到电动汽车产业的各方都需要保持一种开放、妥协的心态,共同努力来促进该产业的快速且健康的发展。发展电动汽车产业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电动汽车产品的研发、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商业模式的设计、政府政策法规的制定等多个方面。因而我认为,要以工程哲学来指导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 那么,什么是工程?从科学、技术、工程三元论的角度来界定,科学是以发现为核心,科学是对自然的本质及其运行规律的探索、发现和揭示,并最终归纳为真理。科学家的探索往往是出于好奇心,并没有明确的实用目的。技术是以发明为核心,技术本质上是改善人类社会生活的手段,它可以是方法、装置、工具、仪器仪表或过程。技术讲求的是技巧。工程则是集成科学和技术,并以此解决实际问题。具体说来,工程是利用科学原理和技术手段在一定边界条件下进行集成优化和综合优化,有目的地完成设计、构建、运行等项目。工程具有系统性、复杂性、交叉性、综合性等特征。工程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发动机。随着社会经济的急速发展,工程师们一方面要了解科学家有什么新发现,另一方面更要了解社会有什么需求,不仅把科学家的发现和社会的需求联系起来,还要把知识、行动和道德结合起来,明确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不断拓宽基础,拓宽视野,拓宽使命感。创新是工程的灵魂。创新就是要把新的技术商业化,这意味着成功地提出新的事物,该事物必须具备相当的技术含量,并在商业上获得成功,创造价值。 工程哲学就是要深刻理解科学、技术、工程和创新之间的相互联系。概言之,工程哲学讲求理论联系实际,做到系统集成优化贯穿产、学、研、用、管等各个环节。而系统集成优化的思想原则又可归纳为如下6条:① 辩论、定义、修订和追求目标:系统有能力完成目标,结果印证措施的正确性;② 整体思想:整体大于个体的总和,个体大于整体的分解;③ 创造性:看到树木之前,先看到森林;④ 遵守学科程序:分而攻之,合而治之;⑤ 考虑人的因素:人是会犯错误的,需要反馈监管机制;⑥ 管理项目和团队精神:大家为人人,人人为大家。这其中①到④是思想方法问题,⑤和⑥是管理问题。 就我国发展电动汽车产业的技术路线而言,我认为集中力量发展纯电动车更符合我国的国情。原因在于:首先,我国对能源、环保的压力要比外国大,技术和市场的发展都很快,我国应该抓住机会,直接快速进入;其次,发展混合动力汽车,我们很难同丰田等国外成熟的车企竞争。对方经过20多年的努力,在内燃机和变速器的改进、整车能量控制器等方面都形成了坚实的技术壁垒,很难实现有效突破。事实上,如果有能力的厂家成功开发出混合动力车并受到市场的接受,那也是令人鼓舞的好事,但政府应重点支持纯电动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支持动力电池系统技术的发展。近些年,我国动力电池技术发展得很快,单体容量比国外同类产品大,价格也相对便宜。但也存在两个弱点:第一,缺乏深层次的机理分析,业界应该从电化学材料、物理、电工、机械、散热、安全性、可靠性、智能管理等方面进行系统分析,建立数学模型,以提高产品质量;第二,缺乏有效的电池系统评价体系,不能较快地、科学地评估电池系统在电动汽车工况下的性能、可靠性和安全性。政府应更积极地支持动力电池的研发和整个产业链的发展,促进从矿产、原料、装备、工艺到系统组装、测试、评估等各个环节的全面发展。 电动汽车产业化成功的关键因素为:① 价格不高于传统车;② 使用方便程度与传统车相当;③ 能耗和排放低于传统车。目前最难做的是第一个。电动汽车和传统汽车比较,多了又重又贵的动力电池,怎么能做到其价钱跟传统汽车一样呢?这就要把电池的附加值发挥出来,使电池的初始成本不要只让车主来承担。为了降低成本,必须以整体思想来考虑问题。应该认识到,电动汽车不但是一种交通工具,它还是一种能源工具。电动汽车集群将形成一个庞大的电能储存系统,如果能和电网交互使用,不但可以起到削峰填谷的作用,有助于提高电网的稳定性和运行效率,而且还将有助于风能、太阳能等间歇式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如果在政府主导下,消费者、电动车制造商、电网运营商、能源服务商等共同设计出一种多赢的商业模式,则电动汽车的附加价值会得以充分体现,从而促使其价格大幅下降,最终为消费者所接受。 总之,发展电动汽车产业要做到三好:① 好的产品。即,性能优良、价格合理;② 好的基础设施。即,方便和经济,可采用智能充电、慢速充电、快速充电、更换电池、储能充电等多种模式;③ 好的商业模式。要大胆采用创新的商业模式,集合汽车、电力、能源、信息、服务、金融、保险、销售等多个行业的优势互补,共享利益,共担风险。这需要参与各方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精诚合作,在利益分配上采取相互妥协态度,共同将这个产业做大做强。因为这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商业行为,而是关乎到我们人类社会能否持续发展的社会问题。
个人分类: 栏目:卷首语|3455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14: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