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世界卫生组织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世界卫生组织

相关日志

杂说“健康食品”
热度 2 fdc1947 2020-10-7 08:20
杂说“健康食品” 如今人们都讲究健康,人要健康首先要有营养,要吃东西,又有人说,病都是吃出来的。可见食品与健康关系极大,于是人们都想到了要吃“健康食品”。以为吃健康食品,才能够保持健康。 不过,仔细想想,要靠吃东西保持健康还是有点问题的。秦始皇、汉武帝倒是都希望吃长生不老的食品或药品的,不过,秦始皇只活到49岁,汉武帝活得长一些,也只有69岁,在如今“七十小弟弟”的年代,连做小弟弟的资格还欠一点。 当然,现在是科学世界。人们都知道不可能长生不老,不可能“永远健康”,但是。较长时间的健康还是可以做到的。于是,就有了通过饮食来追求健康的需求。 有需求就有供给,于是健康食品的概念就应运而生了。我们是很相信洋人的、也很相信权威的国际组织。于是,“世界卫生组织”就公布了“十大健康食品”和“十大垃圾食品”。 当然,这些健康食品或垃圾食品都是很具有典型意义的,也很讲究平衡,不偏不倚。“十大健康食品”中有外国的红酒,也有中国的绿茶。“十大垃圾食品”中有西洋的培根,也有东洋(以及在中国很流行)的方便面。 世界卫生组织是很权威的,我可不敢像某国总统那样挑战它。不过,从上面两个“十大”看,我总觉得它似乎传染上了一种中国的传统疾病——“十景病”。 鲁迅说过,我们中国的许多人,“大抵患有一种‘十景病’,至少是‘八景病’,沉重起来的时候大概在清朝。凡看一部县志,这一县往往有十景或八景”。“点心有十样锦,菜有十碗,音乐有十番,阎罗有十殿,药有十全大补,猜拳有全福手福手全,连人的劣迹或罪状,宣布起来也大抵是十条”。 现在这“十景病”莫非传染给洋人了? 不过,我这是“悬线诊脉”,八成 兴 许是悬着的那根线也就是传媒出了问题。悬线诊脉总是不可靠的。 两种可能,一种是它得了病,第二种是有人造了它的谣言,那两个“十大”属于子虚乌有。哪一种可能性大,我看是第二种。 食品 是我们得到各种营养素的来源。米面鱼肉蔬菜饮料都是食品,各类食品给我们的营养素含量不同。 但是,如果制作不当,或者制作者心机不正,食品中会掺入有害于健康的物质。作为社会管理者的政府有关部门,往往会制定食品的标准,不符合这些标准的食品,便是不合格的食品。 不合格的食品一般是不堪食用的。生产者和销售者都不应当产生和销售不合格的食品。如果产生和销售了不合格的食品,就应当受到惩罚。 凡是合格的食品,都应当是平等的,都对我们的健康可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应当注意的是上面这句话中的“可能”两个字。也就是说,所有的合格食品食用之后,不一定都能够起到对我们健康的积极作用。只有在我们需要的营养素在这种食品含有,而且容易被我们消化吸收的情况下,食用这种食品才会对我们的健康有好处。 如果某种食品富含营养素,而此时,我们并不需要这类营养素,那么此时食用这种食品,对我们的健康不会有积极的作用,反而是有害的。 任何营养素对于我们健康的营养作用都有量的限制,都有一个最佳的范围。少于这个范围的下限则不够,对健康不利;多余这个范围的上限则也会对健康产生不利的作用。 同样,我们身体所不需要甚至会对身体产生毒害作用的物质即所谓毒物,能够对健康产生毒害也有一个量的限制,当“毒物”的量极少的情况下,它并不能对我们的身体起到毒害作用。 所以,在食品问题上,首先需要的是分清合格和不合格食品,把不合格食品排除出去。对于合格的食品,并没有健康食品和垃圾食品的区分。也可以这样说,健康食品与垃圾食品是因人因时因地而定的。 问题在于你身体缺少什么营养。 如果身体缺少某种营养素,就应当去补充富含这种营养素的食品。这时候,这种食品就是健康食品。 对于不缺少这种营养的人,再去吃富含这种营养素的食品,这种食品就是垃圾食品。 例如,对于一个饥饿的人,他需要能量的补充,方便面富含淀粉和脂肪,能够给饥饿者提供能量,那么,这时候方便面就是一个健康食品。同样,这时候面包、饼干也都是很好的健康食品。 如果一个人的胃不是很健康,有胃炎至少是浅表性胃炎(据说这样的人非常非常多),那么,对于他们,任何的酒精饮料包括红酒,都不是健康食品。同样,绿茶对于他们也不好,也不能算是健康食品。他们最好是不喝红酒,也少喝绿茶,就是邓拓先生说得好,白开水最好喝。 所谓健康食品和垃圾食品的提出,说某一种食品的健康食品或另一种食品是垃圾食品,往往只是某些人士对自己爱好或有利益关系的食品的吹捧,和对于其他企业食品的攻击。这里往往含有着商业的利害关系。而跟从的大多数人只是人云亦云,无原则的随声附和。 总之,对与食品,只有合格与不合格之分。对于合格的食品而言,没有健康食品与垃圾食品之分。对于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况下,需要的食品是不同的。一个最关键的词是合适。也就是说,合适的食品才是最重要的。 什么是合适的?各人的情况不同,固然应当按照自己的实际而定,但是,健康饮食的主要原则是一样的,那就是合理营养、平衡膳食。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给大家的“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大概是合适的。这是国家健康卫生委员会的前身“卫计委”正式发布的。所以有较强的权威性。 当然,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情况,但是,对于大多数人的推荐意见,对个人总是具有参考性。在这个方面,我们总是应当相信科学,政府发布的这种意见,应当代表着科学共同体的主流看法。 不同的学者,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有些看法是很极端的,“反潮流的”,往往别人都在“隐瞒真相”,就他敢于“仗义执言”。在外行看来,有些言论似乎也能够讲得头头是道,“相当有水平”。由此,不少人往往感到对于各种说法,无所适从。其实,我们过去习惯于“舆论一律”,媒体上说的都一样。现在,我们一定适应这种“鸡一嘴鸭一嘴”的舆论。 听谁的?听科学共同体的,在食品营养的问题上,政府有关部门正式公布的意见,就是科学共同体的意见。而且,我们可以看到,在食品营养的问题上,世界各国政府的意见也是基本相同的,最多也就是大同小异。科学共同体的意见不断修正是正常的,这正是科学的特点,也正是我们需要不断学习的道理。但是,不可能世界各国政府都是“骗子”,就某一个人“正直”。 有了这个基本看法,参照这个“膳食营养宝塔”,结合自己的情况,再知道一点各种食品所包含的营养成分,学习一点正确的烹调方法,减少烹调中营养物质的损失和可能危害健康物质的产生,就能够做到健康饮食。 当然,光有膳食营养还不能保证健康,合理的膳食营养只是保证健康的一个方面。不过别的方面就超出本文的范围了。
个人分类: 科学与生活|5588 次阅读|4 个评论
为什么说视力丧失原因复杂?------人眼新问(17)
dsm9393 2020-8-10 06:18
为什么说视力丧失原因复杂? Why is vision loss complicated? ------ 人眼新问 ( 17 ) 都世民( Du Shimin ) 摘要:本文首先以世卫组织发布的《世界视力报告》,来说明视力问题的重要性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搞清楚视力丧失的原因是什么?其实这个问题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古人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现代人又怎么看待这个问题?从哪些视角来讨论这个问题?因为这个问题不仅仅是医学问题;也不只是单纯的生物学问题;而是多学科问题。不仅是感官问题;也是人体的系统问题;不仅是后天问题;也有先天问题。不仅有宏观问题,也有微观问题。不仅是物质问题,也有意识问题。不难看出这个问题的复杂性。 关键词: 视力 , 盲症, 世界卫生组织 ,盲人复明, 相由心生 。 In fact, this question has a history of thousands of years. How did the ancients view this question?What do modern people think of this problem?From what perspective can we discuss this issue?Because it's not just a medical problem;Nor is it simply a matter of biology;It's a multidisciplinary problem.It's not just the senses;It's also a systemic problem in the body;It's not just nurture;There are also congenital problems.There are not only macro problems, but also micro problems.It's not just a matter of matter, it's also a matter of consciousness.It is not hard to see the complexity of the problem. Key words: vision, blindness,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blind regain vision, phase from the heart. 一 .引言 2019-10-10 , 央视网报道,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首份《世界视力报告》,目前全球有超过 22 亿人视力受损或失明,其中有超过 10 亿人是因近视、远视、青光眼和白内障等问题未得到必要的治疗所导致。 由于人口老龄化、生活方式改变和获得眼科护理机会有限 , 是导致视力障碍人数不断增加的主要原因。 世界卫生组织呼吁各个国家 , 应将眼科保健纳入国家卫生计划和基本卫生保健服务。因此全球盲症、视力损害以及视力受损者的康复问题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 。 ( http://tv.cctv.com/2019/10/09/VIDEn5tIrTsoU1llowqx17yf191009.shtml ) 近年来,随着全球视力受损或失明人群的增加,并且许多导致失明的疾病很难治疗,眼科保健以及眼疾的治疗成为了研究热点。 二 .盲人复明的说法可信吗? 在网络上,在科技报道中,偶尔可见 “盲人复明”,这一说法已经有很多种情况,到底可信不可信?这里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用手术的方法医治盲症病人;另一种情况就是,用自己的发现,认为与盲症有关。但是,这些报道至今未见成效,在很大程度上,是研究人员对自己研究成果夸大其词,无限延伸。 另外一种可能,是翻译者为了吸引眼球,将研究成果的关键部分夸大,选择的汉语词汇不合适。 还有一种可能性,研究人员和翻译者,对盲人失明的原因,了解不全面,不深入,也就是说对其复杂性估计不足,因此对研究成果与眼睛有关的,都认为会使盲人复明。这么一来,盲人复明的报道必然增多。但其结果是,视力丧失的人反而增多,不是减少,这就很奇怪了!既然科学研究成果那么多,却不能够对病人有效治疗,花了人力物力,却不能为社会服务,长久下去是没有好处的。几千年来,人类对于 盲症 的问题,一直很关注。 三.人的眼睛为什么会失明? 1 )人类怎样认知 盲症 ? 要回答 盲症 这个问题,应该从哪些角度来讨论?因为这涉及人眼睛的结构和工作机理。涉及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不仅涉及物质问题,还涉及意识问题。不仅涉及单一的感官问题,而且涉及到人体的系统问题。不仅是生物医学学科问题,而是一个多学科问题。不仅是人体的小宇宙问题,也涉及到人类生存的环境大宇宙问题。 • 在古代,人们无法认识微观世界,都是从宏观层面阐述相关问题。现代生物医学偏重于微观世界的探索,但对于宏观与微观之间的关系的研究,至今没有结论,在很大程度上是没有搞清楚,这是不争的事实。 • 古人以 “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来认知 盲症 。现在看来,就是人体的研究必须结合人生存的宇宙环境,这之间的互动。人有自适应能力,有认知、有思维,但是不可能迴避环境的影响。这也是中医和西医之间的差别,中医强调人体的平衡和系统性,而西医通常是采取消灭的方式,使用手术治疗,将不需要的部分切除,按现在的说法,寻找靶向,对于靶向实施消灭,不是共存。器官可以更换,可以换血,机器人可以疏通血管,如此等等,但是这一切并不意味着所有都可以更换,让人可以不死。 • 古人对大小宇宙的认知,可以用 “ 三千大千世界 ” , “ 一沙一世界 ” ,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来描述这两方面问题,这两方面问题的结论是怎么得到的?过去没有现在使用的这些方法,唯一能够解释的就是人眼有五种功能,可是现代人却没有五种功能 。 尽管现在科学探索在研究第三只眼,但是至今仍未有结论,既不否定,又无法肯定 。 2 )古人怎样认知 盲症 ? 早在 公元前 1324 至 1266 年,在河南安阳出土 甲骨文 中,载有 “ 贞王弗疾目 ”、“ 大目不丧明 ”、“其丧明”等,表明当时已将视觉感官用“目”命名。眼病称“疾目”。眼失明称“丧明”。 古代将 “盲” 分成两种: • 春秋时期, 《书经》 载有 “瞽奏鼓”。 • 《诗经》 载有 “矇眸奏公”。据《毛传》解释:“有眸子而无见曰“矇”,无眸子曰“瞍””。 • 在《辞海》中指出:是出自《诗经》。这表明当时已将 “盲”分成两种,眼球完好的“盲”称作朦;眼球塌陷的“盲”称作瞍。 • 在汉字中还有昧、眜、盳都表示 “目不明”。见《文选 . 左思 ( 吴都赋 ) 》“相与昧潜险,搜瑰奇”。刘良注:眛,盲也。 • 矐,使失明。《史记 . 刺客列传》,“秦皇帝惜其 ( 高渐离 ) 善出筑,重敬之,乃矐其 目 。 • 司马贞素隐: “以马屎燻令失明”。 • 《春秋左传 . 室公二年》中有“睅其 目 ”之句。“睅”是指眼球突出之状的最早描述。眢,眼球枯陷失明。 • 《六书故 . 目部》:“眢,眸子枯陷也。” • “盷”:眼球转动。《大戴礼记 . 本命》,“ 三月而彻盷,然后能有见”。 关于瞳孔记載: 关于眼的生理、病理、症状和眼的解剖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记载。《荀子 . 非相》中谓“尧舜参 瞳子 ”;《史记 . 项羽本记》谓“项羽亦重瞳子”。这是世界上最早关于瞳孔的文字记載。 3 )现代人怎样认知 盲症 ? 视力丧失是视力高度减退或丧失到 无光感 的现象。两眼失去了识别环境的能力 , 难以单独料理日常生活者,称为盲。分单眼盲和双眼盲,盲人多指双眼盲的人。为了统一标准,便于统计和比较, 1972 年 WHO 制订了盲目标准和分级,现已为大多数国家所采用,中国于 1979 年第二届全国眼科学术会议时决定采用此标准 。 “视力残疾分为一、二、三、四级,一级是全盲,也就是没有光感。二级稍有光感,但是几乎看不清任何东西,至少可以知道现在是白天还是黑天。三级几乎能看到的就是模糊的影子 , 比如前面是车子还是人。四级通过配带高度眼睛可以看见一些。但是比普通近视摘掉眼镜会差一点。视力残疾包括 : 盲及低视力两类。” 一个人识别周围环境的能力,不仅有赖于其中心视力的 锐敏 度,还须具有相应的视野范围,若中心视力好而视野缩小,以注视点为中心,视野半径小于 10° 而大于 5° 者为 3 级,若半径小于 5° 者为 4 级。 根据视力在 0.05 以下为盲目的标准,中国双盲的患病率平均为 0.3 ~ 0.4% ,中国约有盲人 300 ~ 400 万。视力低于 0.3, 工作学习均有相当困难的低视力患者,约为盲人的 2 倍左右。 白内障、青光眼、视网膜脱离和眼外伤是致盲的重要原因。低视力的主要病因为老年性 白内障 、沙眼、角膜病、屈光不正、弱视及眼底病等。 应当指出:〔 1 〕盲或低视力均指双眼而言,若双眼视力不同,则以视力较好的一眼为准。 〔 2 〕如仅有一眼为盲或低视力,而另一眼的视力达到或优于 0.3 ,则不属于视力残疾范围。 〔 3 〕最佳矫正视力是指以适当镜片矫正所能达到的最好视力,或以针孔镜所测得的视力。 4 ) 视力丧失的主要原因有多种说法 : • 有的专家认为,视力丧失有三个主要原因:〔 1 〕年龄相关黄斑变性,这种影响视网膜的病变是英国人视力丧失的首要原因;〔 2 〕糖尿病视网膜症,一种累积性的视野模糊, 60% 的 II 型糖尿病患者会产生该症状;〔 3 〕白内障, 75 岁以上视力丧失的人群中, 1/4 都是因为这种眼晶状体混浊而致。 • 还有 专家认为, 角膜、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巩膜、脉络膜和视神经等部位受损,都可能导致失明。 〔 1 〕视网膜血管阻塞:视网膜动脉或静脉阻塞均可 引起突然失明或视力严重减退。 〔 2 〕玻璃体出血:常见于高血压动脉硬化、视网膜 静脉阻塞以及糖尿病并发眼底病变者, 〔 3 〕急性充血性青光眼:急性充血性青光眼的主要症状有患眼红肿疼痛、流泪、视力急剧下降并伴有患侧偏头疼、恶心呕吐等症状。 〔 4 〕视网膜中央动脉栓塞。这是—种在几分钟甚至几秒钟之内即可造成失明的严重眼病。 • 视网膜脱离 如果在临床上发现看东西出现黑影或者固定的像帘子样的遮挡,进行眼科 B 超或者眼底照片,发现视网膜脱离,则一定要及时就诊、及时手术。 • 青光眼 青光眼是眼压增高导致眼底病变,所以青光眼如果已导致失明,基本没有逆转的可能 。 • 眼眶海绵状血管瘤 海绵状血管瘤在眼眶内的部位不同,其术后失明的风险大不相同。 • 脑积水 脑积水会导致视力模糊 。 • 遗传性失明 2019 年秋天, 18 位患有莱伯氏先天性黑朦 10 型的美国盲人将接受一种新型疗法的临床试验。莱伯氏先天性黑朦( Leber congenital amaurosis , LCA ),是一种严重的遗传性视网膜病变,也是导致儿童先天性眼盲的主要原因之一。患有这种疾病的婴儿,会在出生时至一岁以内,快速丧失双眼视锥细胞功能,直到完全失明。 遗传性失明被认为是基因问题,因此通过基因改变,用这种方法来治疗 失明 。但是用这种方法能否治疗先天性失明的所有病人,仍然存在疑问。 • 视力突然下降 有专家认为,通常视力会随着年龄增长缓慢下降,但视力突然下降和一些习惯、疾病相关,美国《预防》杂志网站近日总结了造成视力突然下降的六大原因 : 整天盯着屏幕看 ; 照明因素 ; 隐形眼镜戴太久 ; 角膜擦伤 ; 服用某些药物 ; 青光眼 。 可参看如下链接:( https://baike.baidu.com/item/ 视力丧失 /3804237?fr=aladdin ) ( https://jingyan.baidu.com/article/0964eca276bd948285f536a0.html ) ( 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333632817113094205.html?fr=iksword=%C3%A4%C8%CB%CA%A7%C3%F7%B5%C4%D4%AD%D2%F2%2Cie=gbk ) ( https://m.sohu.com/a/226321002_100028099 ) (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9/9/430178.shtm ) 中医对人眼的研究源于中国传统文化。 有的老中医认为:中医是文化。也有说:中医基础理论不是科学,它更像哲学,是生命哲学。哲学由本体论和方法论构成。中医的本体论就是整体观。中医的方法论就是辨证论治。 我国著名 医学家有扁鹊和华佗。 医药学 是我国古代发育最成熟的学科,自成一格,有独特的理论体系 ,有诊断 和治疗方法。 春秋战国时期的 《黄帝内经》 ( 非一时一人之作 ) 以阴阳说和五行说为据,强调人体的有机整体性,提出了研究人体生理和病理的脏腑学说和经络学说 ,为中医药学理论奠定了基础。中医即以汉民族的医学实践为主体的传统医学。我国 古代医籍 之多为古代世界各学科之冠,据统计有近 8000 千种 。 中医眼科的 萌芽时期 远在上古,经历了中国历史上商、周、秦、汉诸代。这一时期,祖先通过一段漫长而原始的、一症一药、对症治疗眼疾的年代之后,开始向着探索眼的解剖结构、生理病理 。 如上所述,不难看出,人的视力丧失的原因是复杂的,不能够简单的归结为某一个问题,让盲人复明应该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不能够笼统的去说,那样做是不科学的,也就是说,盲人复明的希望到底在哪里?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科研人员不能够根据自己的某种研究结果,就认为都可以解决盲人复明,因为这是不可能的 。
个人分类: 小宇宙探索|2552 次阅读|0 个评论
世界卫生组织(WHO):与感染病相关的疾病防治日
fqng1008 2020-7-30 10:24
1 世界防治麻风病日 世界防治麻风病日 ( 国际麻风节 ) 始于 1954年,法国慈善家佛勒豪 ( Raoul Follerean , 1903-1977 ) 律师为唤起人们宽容地对待 麻风病 人,尊重他们的人格和自由,鼓励和帮助他们得到与其他病人一样的治疗和生活。在巴黎发起建立 “ 国际麻风节 ” (每年元月份最后一个星期天 ) ,目的是让全世界了解麻风是可以治愈的,过去恐惧和歧视麻风的现象再也不能持续下去了,呼吁人们伸出援助之手 .他孜孜不倦地进行32次环球旅行,访问过5大洲102个国家,以其满腔的热情、伟大的同情心和能言善辩的口才,向各国首脑、企业家及民众进行游说,鼓励人们为麻风病人做些事情,敦促政府付诸实施.1966年起又先后倡导成立 欧洲 麻风救济会联合会 ( ELEP ) 及国际麻风救济会联合会 (ILEP ) 。 一年一度的国际麻风节,由国际麻风救济会联合会的成员国组织,很快得到全世界人们的拥护和政府的认可和响应,全世界至今已有 150多个国家和地区举行庆祝活动,从而成为全球性的节日.2005年1月30日将是第52届国际麻风节.1987年11月27日中国麻风防治协会决定:自1988年起 “ 国际麻风节 ” 也作为 “ 中国麻风节 ” 。 1996年卫生部下文称之为 “ 世界防治麻风病日 ” ,并每年发布我国的主题,各地都广泛开展了保持麻风防治及关心麻风病人的庆祝活动。 2 世界防治结核病日 1982年3月24日 由国际防痨协会和 世界卫生组织 倡议、各国政府和非政府组织举办纪念罗伯特﹒ 科霍发现结核菌 100周年活动,国际防痨协会的会员之一 非洲 马里共和国的防痨协会提议,要像其它 世界卫生日 一样,设立世界防治结核病日。这个建议后来被国际防痨协会理事会采纳。从那时起,国际防痨和肺病协会和世界卫生组织就开始举办各种纪念活动,但局限在一定的活动范围,缺乏大规模行动。 1993年4月23日世界卫生组织在 伦敦 召开 46届世界卫生大会,会上通过了“全球结核病紧急状态宣言”。要求世界各国采取紧急措施,积极与结核病危机作斗争,并希望加强对防治结核病的宣传,以唤起各国对控制结核病疫情的高度重视。 1995年底WHO为了更进一步地推动全球结核病预防控制的宣传活动,唤起公众与结核病作斗争的意识,与IUATLD及其他国际组织一起倡议,要提高这个重要日子的影响力。 1996年2月8日中国卫生部发文,要积极响应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积极开展“3.24世界防治结核病日”的宣传活动。 3 世界防治疟疾日 由 世界卫生大会 在 2007年5月第六十届会议上设立,旨在推动全球进行疟疾防治。 2008年4月25日为首个世界疟疾日,主题是 “ 疟疾 ――一种没有国界的疾病 ” ,卫生部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决定将每年 4月26日作为 “ 全国疟疾日 ” 。设立世界疟疾日是为了赞扬全球有效控制疟疾的努力。 据 世界卫生组织 报告,全球大约 40%的人口受虐疾威胁,每年有3.5亿―5亿人感染疟疾,110万人因疟疾死亡。每天有3000儿童因患疟疾而失去生命。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有59%的疟疾病例分布在非洲,38%分布在亚洲,3%分布在美洲。 4 世界肝炎日 7月28日是已故诺贝尔奖得主巴鲁克·布隆伯格的诞辰日,为纪念这位乙肝病毒发现者, 世界卫生组织 2010年5月决定,从2011年开始将每年的世界肝炎日从5月19日变更为7月28日。 全世界约有 20 亿人已感染 乙型肝炎病毒 ,其中 3.5 亿以上的人患有 慢性感染 ,每年有 50 至70 万人死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约有1.3 至1.7 亿人为慢性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估计每年有35 万人因与丙型肝炎相关的 肝脏疾病 死亡。 5 世界狂犬病日 在 国际狂犬病控制联盟 (Alliance for Rabies Control,ARC ) 的倡议下, 世界卫生组织 、 世界动物卫生组织 及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共同发起并做出决定,将每年的 9月28日正式设立为世界狂犬病日。 通过设立世界狂犬病日,将集合众多的合作者和志愿者,群策群力,尽快使狂犬病成为历史。 9月28日也是路易·巴斯德逝世纪念日,这位法国化学和微生物学家于19世纪研发出首个可用于人类的狂犬病疫苗。2007年,世界卫生组织、世界动物卫生组织等机构选定这一天,共同发起世界狂犬病日,是希望尽快使这一肆虐至少2500年的传染病成为历史。 世界卫生组织在报告中说,每年全球有 55000人死于狂犬病 。 狂犬病是人畜共患的 急性传染病 ,病死率极高,一旦发病,几乎百分之百死亡,全世界仅有数例存活的报告。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狂犬病国家,每年有 3000余人死于狂犬病,疫情形势非常严峻。专家建议,应由政府主导,各地卫生部门协调公安、农业、食品药品监管等相关部门,通过开展集中动物疫苗接种、科普讲座、教学研讨、媒体宣传、博物馆或动物园的专题节目、学术会议、募捐等活动,提高公众对狂犬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做到防患于未然。 6 世界肺炎日 2009年11月2日由全球近百个组织和机构组成的联盟 —— 全球消灭儿童肺炎联盟 (The Global Coalition against Child Pneumonia ) 发起。并确定每年的 11月12日 为 世界肺炎日,以督促政府加强对肺炎的预防和治疗。 肺炎,这种大多数人并不陌生的疾病,却是全世界 5岁以下儿童的头号 “ 杀手 ” ,每年造成约 200万名5岁以下儿童死亡,平均每15秒钟就会有一名儿童死于肺炎。而肺炎是可预防、可救治的。母乳喂养、接种疫苗以及抗生素治疗等都是预防和治疗小儿肺炎有效手段。 7 世界艾滋病日 世界艾滋病日是为了提高公众对艾滋病的认识,共同对抗艾滋病在全球传播 而确立的。 1988年 , 世界卫生组织组织召开 “全球预防艾滋病”部长级高级会议,决定将第一个艾滋病病例被检测出的日子——12月1日定为世界艾滋病日。每年艾滋病日都会设一个主题,通过宣传,唤起人们对艾滋病患者的同情和理解,共同对抗艾滋病。 8 世界强化免疫日 12月15日是 “ 世界强化免疫日 ” 。世界强化免疫日是 1988年第41届 世界卫生组织 大会确定并实行的。世界强化免疫日主要是为消灭 脊髓灰质炎 而设立的。 脊髓灰质炎 (又称小儿麻痹症 ) 是少数能被消灭的疾病之一, 这是因为脊灰病毒仅感染人、有有效 疫苗 、免疫能终生持续存在、没有慢性病毒携带者、没有动物或昆虫宿主、脊灰病毒仅在环境生存非常短的时间,一旦病毒离开人体宿主如通过免疫它将很快死去。当常规免疫覆盖率增加,野病毒的循环被局限但不会很快一起停止,如制定的目标是消灭而不是控制时,就需进一步采取措施。 世界卫生组织 推荐采取常规免疫、 群众运动 、监测、扫荡式接种等四大消灭 脊髓灰质炎 策略,尤为突出的是为强化免疫而采取群众运动形式 —— 国家免疫日。 国家免疫日是为了补充及完善常规免疫而采取的措施。其目的是通过免疫高危险年龄组 0-4岁的每个儿童,尽可能快地阻断 脊髓灰质炎 地方性流行。通常包括一年两轮的国家免疫日 (隔一个月 ) ,持续至少三年的期限,达到捕捉未免疫或仅部分免疫保护的儿童、提高已免疫儿童的免疫水平。这样,最敏感年龄组的每个儿童同时得到保护,也就立即剥夺病毒的生存。 9 世界流感日 ( 暂未采纳 ) 2018年 11月1-2日,亚太流感防控学术大会-暨1918大流感百年纪念会议在深圳召开 。 会议首日,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高福院士牵头,联合包括美国威斯康星大学 Yoshihiro Kawaoka院士(美国科学院院士)、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Mark von Itzstein院士(澳大利亚工程院院士)、香港大学Kwok-Yung Yue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及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院长刘磊教授等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以及国内外相关单位/机构共同倡议,将每年的11月1日设立为“世界流感日”, 以推动全球共同加强流感防控(图1)。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高福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设立 “世界流感日”,一是为了纪念1918年大流感一百年;二是希望能加速科研人员、公共卫生人员对流感的研究,通过创新性研究能制出新药、新疫苗;三是希望提高公众对流感的认识和重视;四是希望非政府组织和政府一起承诺共同关注流感。 图1 2018年11月1日在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举行 的“世界流感日”倡议仪式 世 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专门为大会发来视频致辞。他在致辞中表示, 尽管世界自1918年以来发生了巨大变化, 但“西班牙大流感”无论对于全球公共卫生的昨天还是今天都具有重要的警示作用。这种灾难性的流感大流行可能会随时在任何一个国家暴发, 并带来千百万的死亡。    世界卫生组织全球流感监测和反应系统(GISRS)始建于65年前, 并一直发挥着全球流感防备的功能, 目前已有110 多个国家积 极参与。在2009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之后, 世界卫生组织建立了全球范围的流感防备合作机制, 以鼓励资源分享, 并确保所有国家都能获得诊断试剂、抗病毒药物和疫苗。 但是,这一建议 暂时 未被世界卫生组织采纳 。2019年11月1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仍然在北京组织了相关科普活动(图2)。 图22019年11月1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仍然在北京组织了相关科普活动
个人分类: 医学史话|4088 次阅读|0 个评论
地球上又多了一种医学病名:Game disorder---“游戏病”或“游戏障碍”
rongqiaohe 2019-5-28 09:00
在 2019 年 5 月 25 日举行的世界卫生组织( WHO )会议上,正式将 “ 游戏障碍( Game Disorder ) ” 定为疾病,纳入《国际疾病分类》( ICD-11 ) “ 游戏障碍 ” 被定义为: “ 一种行为模式,其特征是对游戏失去控制力,对游戏的重视程度高于其他活动,以至于游戏优先于其他兴趣和日常活动,以及即使出现了负面后果,仍将游戏继续下去并不断升级。 ” 诊断 “ 游戏障碍 ” 的行为模式需要足够严重,足以导致其在个人、家庭、社交、教育、工作或其他重要领域造成重大损害,而且通常至少在 12 个月时间里存在明显症状。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classifies ‘gaming disorder’ as an illness. DEAN TAKAHASHI @DEANTAK MAY 25, 2019 12:15 PM
个人分类: 日记|3374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关于转基因食品的常见问题 --世界卫生组织
Lunalin 2018-12-23 12:18
1. 什么是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 转基因生物可被定义为遗传物质通过非自然交配和/或非自然重组的方式发生改变的生物体(即植物、动物或微生物)。这种技术通常称为“现代生物技术”或“基因技术”,有时也称为“重组DNA技术”或“基因工程”。通过这种技术可将选定的个体基因由一个生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生物体,也可在不相关的物种之间进行转移。从或使用转基因生物生产的食品一般称为转基因食品。 2. 为什么生产转基因食品? 转基因食品得以开发和销售是因为对这些食品的生产者或消费者存在着某些感知的好处。这是指将其转变为一种价格较低、利益更大(在耐用或营养价值方面)或二者兼具的产品。最初,转基因种子开发者希望其产品能被生产商所接受,因此集中于能给农民(以及普遍食品业)带来直接好处的创新办法。 以转基因生物为基础开发植物的目标之一是改进作物保护。目前市场上的转基因作物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增强对由昆虫或病毒引起的植物病的抗性或通过增强对除草剂的耐受性提高作物保护水平。 通过将能从苏云金芽孢杆菌这种细菌中生产毒素的基因纳入粮食作物,从而实现抗虫害抗性。这种毒素目前在农业中作为常规杀虫剂使用,并且供人食用是安全的。长期产生这种毒素的转基因作物已显示在特定情况下,如在虫害压力大的地方,需要较少量的杀虫剂。通过从引起植物病的某些病毒中引入一种基因,从而实现抗病毒抗性。抗病毒抗性使植物较不易受这些病毒引起的疾病的影响,使作物产量更高。 通过从传送抗某些除草剂抗性的一种细菌中引入一种基因,从而实现抗除草剂耐受性。在杂草压力大的情况下,利用这些作物已造成减少使用除草剂数量。 3. 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评估是否不同于传统食品? 一般来说,消费者认为传统食品长期以来已经有良好的安全消费记录,是安全的。每当使用基因技术引进前便已存在的传统育种方法开发食用的新生物品种时,都会改变生物的某些特征,这种改变可能是好的也可能是坏的。国家食品当局可能被要求检查这类从新生物品种获得的传统食品的安全性,但情况并非总是如此。 相反,多数国家当局认为必须对转基因食品进行具体评估。目前已经建立了特定系统,对与人类健康和环境都有关的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进行严格评价。对传统食品一般不进行类似的评价。因此,目前这两类食品的销售前评价程序有显著不同。 世卫组织食品安全和人畜共患疾病司旨在协助国家当局确认应接受风险评估的食品并建议安全性评估的适当方法。如果国家当局决定对转基因生物进行安全性评估,则世卫组织建议使用食品法典指南(见下面问题11的回答)。 4. 如何进行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评估? 一般说来,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评估关注:(a)直接健康影响(毒性);(b)引起过敏反应的可能性(致敏性);(c)被认为有营养特性或毒性的特定组成部分;(d)插入基因的稳定性;(e)与基因改良有关的营养影响;以及(f)可由基因插入产生的任何非预期影响。 5. 人类健康方面令人关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虽然理论讨论已覆盖一系列广泛的方面,但是辩论的三个主要问题是:引起过敏反应的可能性(致敏性)、基因转移和异型杂交。 致敏性 原则上,不鼓励将基因从通常过敏性生物转移到非过敏性生物,除非能证明被转移基因的蛋白产物不会诱发过敏反应。虽然对通过传统育种方法开发的食品一般不进行致敏性测试,但转基因食品的测试方案已得到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粮农组织)和世卫组织的评价。尚未发现目前市场中的转基因食品具有致敏作用。 基因转移 基因从转基因食品转移到人体细胞或胃肠道的细菌时,如果被转移的遗传物质对人类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则会引起关注。如果转移的是创造转基因生物时用作标志物的抗生素抗性基因,则尤其令人担忧。尽管转移的概率很低,但仍鼓励使用不涉及抗生素抗性基因的转基因技术。 异型杂交 转基因植物的基因迁入传统作物或相关野生物种(称为“异型杂交”),以及常规种子衍生的作物与转基因作物杂交,可能对食品安全和粮食保障产生间接影响。有报告表明在用于人类消费的产品中发现少量准许用于动物饲料或工业用途的转基因作物。一些国家已采取策略减少作物杂交,包括明确将转基因作物田地与传统作物田地分开。 6. 如何开展对环境的风险评估? 环境风险评估包括有关的转基因生物和潜在的承受环境。评估过程包括评价转基因生物的特性及其在环境中的影响和稳定性,以及将发生引入的环境的生态特性。评估还包括可由新基因的插入产生的非预期影响。 7. 哪些是对环境有重要关系的问题? 有重要关系的问题包括:转基因生物逃脱和潜在将人工基因导入野生种群的能力;在转基因生物获得之后基因的持续性;非目标生物(如非害虫类昆虫)对基因产物的敏感性;基因的稳定性;其它植物系列的减少,包括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以及在农业中增加使用化学品。转基因作物的环境安全性问题因地方条件而有相当大的差别。 8. 转基因食品安全吗? 不同的转基因生物包括以不同方式插入的各种基因。这意味着应逐案评估各别转基因食品及其安全性,并且不可能就所有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发表总体声明。 目前在国际市场上可获得的转基因食品已通过安全性评估并且可能不会对人类健康产生危险。此外,在此类食品获得批准的国家普通大众对这些食品的消费未显示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不断利用以食品法典委员会原则为基础的安全性评估并酌情包括上市销售后监测,应构成评价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基础。 9. 国家如何管理转基因食品? 各国政府管理转基因食品的方式各不相同。在一些国家,尚未对转基因食品进行管理。已制定法规的国家主要着重于对消费者健康的风险评估。一般说来,已对转基因食品制定规定的国家通常还管理转基因生物,并顾及健康和环境风险以及与控制和贸易有关的问题(如潜在检测和标签制度)。鉴于关于转基因食品辩论的动力,立法可能会继续发展。 10. 国际市场中有哪些转基因食品? 国际市场上目前的转基因作物在设计中使用下列三个基本特征之一:抗虫害;抗病毒感染;以及耐受某些除草剂。最近还在研究具有较高营养成分的转基因作物(如高油酸大豆)。 11. 转基因食品进入国际贸易会发生什么情况? 食品法典委员会是粮农组织/世卫组织联合组成的政府间机构,负责汇编构成食品法典,即国际食品法典的标准、行为守则、准则和建议。食品法典委员会于2003年对转基因食品的人类健康风险分析制定了原则。 对源自现代生物技术的食品进行风险分析的原则 - 英文 这些原则的前提强制规定在逐案基础上开展上市销售前评估,并包括评价(插入基因的)直接影响和(由于新基因的插入可能产生的)非预期影响。食品法典也制定了三项指南: 对重组DNA植物衍生食品进行食品安全评估的指南 - 英文 对使用重组DNA微生物生产的食品进行食品安全评估的指南 - 英文 对重组DNA动物衍生食品进行食品安全评估的指南 - 英文 法典原则对国家法律不具约束力,但在世界贸易组织的《实施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协定》中被特别提及,并鼓励世贸组织会员国将各自的国家标准与法典标准协调一致。如果贸易伙伴在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估方面有相同或类似的机制,则可减小一个国家批准的产品在另一个国家造到拒绝的可能性。 2003年生效的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是对其缔约方有法律约束力的一项环境条约,管制改性活生物体的越境转移。转基因食品如果包含能够转移或复制遗传物质的改性活生物体,则属于议定书的管辖范围。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的基石是一项要求,即出口者在有意释放到环境的改性活生物体首次发货之前征得进口者的同意。 12. 国际市场中的转基因食品是否已通过安全性评估? 目前在国际市场上的转基因产品均已通过由国家当局开展的安全性评估。这些不同的评估在总体上遵循相同的基本原则,包括环境和人类健康风险评估。食品安全性评估通常以法典文件为基础。 13. 为什么一些政治家、公众利益集团和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表示关切? 自1990年代中期在市场上首次引入一种重要的转基因食品(抗除草剂大豆),在政治家、积极分子和消费者中,尤其是欧洲,对此类食品一直有担忧。这涉及若干因素。在1980年代后期至1990年代初期,数十年分子研究的结果达到了不受专利权保护的状态。在此之前,消费者通常并不十分了解该研究的潜力。就食品而言,由于消费者感到现代生物技术正导致产生新的物种,他们开始怀疑安全性。 消费者经常问,“这对我有什么好处?”。就药品而言,许多消费者更容易接受生物技术有益于他们的健康(如改进治疗可能性或增加安全性的药品)。就引入欧洲市场的第一批转基因食品而言,这些产品对消费者无明显的直接好处(不便宜,不增加保存期,味道并不更美)。转基因种子造成每一耕地面积更高产量的潜力应导致更低的价格。然而,公众的注意力集中于风险—收益等式的风险一面,通常不对转基因生物的潜在环境影响和公众健康影响加以区分。 在欧洲,由于1990年代后半期发生的与转基因食品无关的若干次食品恐慌,消费者对食品供应安全性的信心已显著下降。这也已对关于转基因食品可接受性的讨论产生影响。消费者已从消费者健康和环境风险方面对风险评估的有效性提出疑问,特别注重于长期影响。消费组织辩论的其它议题包括过敏性和抗微生物抗性。消费者的担忧已引起对转基因食品加贴标签使消费者能作出知情选择的可取性的讨论。 14. 关于转基因生物的公开辩论状况如何? 将转基因生物释放到环境和转基因食品的上市销售已在世界许多地区引起公开辩论。这一辩论有可能继续,可能在生物技术的其它利用(如在人类医学)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后果这一更广泛的范畴内进行。即使正在辩论的问题通常很相似(成本效益,安全性问题),但是辩论的结果因国家而异。关于转基因食品的标签和可追踪性等问题,作为处理消费者喜好的一种方法,世界范围内迄今尚未取得共识。尽管在这些议题上缺乏共识,但食品法典委员会已取得了显著进展,2011年制定了与现代生物技术衍生食品的标签有关的法典案文,旨在确保法典成员采用的任何标签方法与已获通过的法典条款保持一致。 15. 世界各地区人们的反应是否与对食品的不同态度有关? 视世界的地区而定,人们往往对食品有着不同的态度。除营养价值之外,食品通常有着社会和历史内涵,并且在某些情况下可具有宗教重要性。食品和粮食生产的技术改良可在消费者中间,尤其在缺乏关于风险评估工作和成本/效益评价的良好交流的情况下,引起负面反映。 16. 是否会影响农民对其作物的拥有权? 是,知识产权可能是关于转基因食品辩论中的一个内容,会影响到农民的权利。在2003年粮农组织/世卫组织专家磋商会议上,世卫组织和粮农组织审议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潜在的技术鸿沟以及利益和风险的不均衡分布情况,而且问题往往因为存在知识产权和专利而变得更加尖锐,知识产权和专利使持有科技专长的方面具有优势。这些考虑可能也会影响关于转基因食品的辩论。 17. 为什么某些团体担忧化学工业对农业日益增长的影响? 某些团体对它们认为的几个化学公司对种子市场不可取的控制程度感到担忧。从作物保护良好规范方面以及从整个社会的视角和依附于食品的价值观念来看,可持续农业和生物多样性可从利用一系列丰富的作物中获得最大益处。这些团体害怕,由于化学工业在种子市场的利益,农民使用的品种范围可能缩小至主要为转基因作物。这将影响一个社会的口粮篮以及从长远影响作用保护(例如,形成抗虫害抗性和耐受某些除草剂)。专一使用耐受除草剂的转基因作物还会使农民依赖这些化学品。这些团体害怕化学工业在农业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这是一种它们并不认为可以持续的趋势。 18. 预计转基因生物领域会有哪些进一步发展? 未来的转基因生物可能包括对植物疾病或干旱具有更强抵抗力的植物、营养水平更高的作物、生长特性增强的鱼种。非食用的转基因生物可包括能产生药学上重要蛋白质,如新疫苗的植物或动物。 19. 世卫组织一直在开展哪些工作以改进对转基因食品的评价? 世卫组织一直在转基因食品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主要基于两个理由: 公共卫生可从生物技术的潜力,例如从增加食品的营养素成份、降低过敏性和更有效的粮食生产中获得好处; 为保护公众健康,有必要审查消费通过基因改良生产的食品对人类健康的潜在负面影响。现代技术如要构成在生产食品的方式方面一项真正改进,必须对其进行透彻评价。 世卫组织同粮农组织一道就评价转基因食品问题召集了若干专家磋商会议并向食品法典委员会提供了技术建议,这些建议已被纳入关于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估的法典指南。世卫组织将与粮农组织和其它国际机构密切配合,从保护公众健康角度持续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问题给予适当关注。
个人分类: 观点|1483 次阅读|0 个评论
世界卫生组织就刚果民主共和国爆发的埃博拉疫情考虑全球卫生紧急情况
qujiangwen 2018-10-18 17:26
WHO considering global health emergency over DRC Ebola outbreak (世界卫生组织就刚果民主共和国(DRC)爆发的埃博拉疫情考虑全球卫生紧急情况) GENEVA, Switzerland (AFP) —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said Monday its experts will meet this week to determine whether an Ebola outbreak in eastern Democratic Republic of Congo constitutes a global health emergency. 瑞士日内瓦(法新社) - 世界卫生组织周一表示,其专家将于本周举行会议,以确定刚果民主共和国东部的埃博拉疫情是否构成全球卫生突发事件。 WHO chief 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 has convened an emergency committee on the current outbreak in DRC's violence-torn North Kivu region, which has killed 135 people since August, the UN health agency said in a statement. 联合国卫生机构在一份声明中表示,世卫组织首席执行官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召集了一个“紧急委员会”,讨论刚果民主共和国暴力冲突肆虐的北基伍地区目前爆发的疫情。该地区自8月以来已造成135人死亡。 The committee will meet on October 17 in Geneva to ascertain whether the outbreak constitutes a public health emergency of international concern, the statement said. 声明说:“该委员会将于10月17日在日内瓦举行会议,以确定疫情是否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In the WHO's parlance, a public health emergency of international concern is an extraordinary event in which a disease may spread across borders and requires a vigorous international response.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说法,“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一种“特殊事件”,在这种事件中,一种疾病可能跨越国界蔓延,需要国际社会作出有力的反应。 The agency first invoked the emergency mechanism in 2009 when a new strain of influenza, so-called H1N1 swine flu, emerged. 该机构于2009年首次启动了应急机制,当时出现了一种新的流感病毒,即H1N1猪流感。 It was also declared twice in 2014, when polio re-emerged after the disease was nearly eradicated, and after an Ebola epidemic struck three West African countries. 2014年启动了两次应急机制,一次是小儿麻痹症在几乎被根除后重新出现,另一次是在埃博拉疫情袭击了三个西非国家之后。 Then in 2016, a global emergency was declared in response to an outbreak of the Zika virus. Monday's announcement came after DRC Health Minister Oly Ilunga warned over the weekend that a second wave of the Ebola virus had been confirmed in the outbreak in North Kivu, which is home to a clutch of armed groups. 然后在2016年,为应对寨卡病毒的爆发,启动了全球应急机制。 刚果民主共和国卫生部长Oly Ilunga在上周末发出警告之后于本周一做出了声明,在北基伍爆发了第二波埃博拉病毒疫情,北基伍是一些武装团体的所在地。 He said the second wave occurred as a result of community resistance to measures taken to tackle the disease, describing the outbreak as high risk. 他说,由于社区抵制应对该疾病的措施导致了第二波疫情的爆发,这次的真的是“高风险”的疫情。 The situation is worrying, he said. “情况着实令人担忧,”他说。 Fears and misconceptions about the virus have led to widespread mistrust and resistance to Ebola response workers, including those who come into communities wearing hazmat suits to orchestrate burials. 对埃博拉病毒的恐惧和误解已经导致了社区对埃博拉处理人员的极度不信任和抵制,包括那些穿着防护服进入社区的人。 A staff member of the UN peacekeeping mission MONUSCO was among the latest victims of the virus, the UN and DRC health ministry said. 联合国和刚果民主共和国卫生部表示,联合国维和部队联刚特派团的一名工作人员是该病毒的最新受害者之一。 The latest outbreak — the 10th in DR Congo since Ebola was first detected there in 1976 — so far counts 211 confirmed and probable cases of the virus, including 135 deaths. 自1976年埃博拉病毒首次在刚果发现以来,这已经是第10次爆发。到目前为止已确诊了211名病例,和可能的病毒病例,其中包括135例死亡病例。
个人分类: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99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世界卫生组织将首次在全球医学纲要中承认传统医学
fqng1008 2018-9-27 17:18
( David Cyranoski 发布在2018年9月26日的《自然》新闻特写上,原文标题:Why Chinese medicine is heading for clinics around the world) Choi Seung-hoon 曾认为他的任务不可能完成。他开始这项任务的时候是2004年,北京一个阴沉的秋日。Choi将要带领来自亚洲国家的几十名代表将数千年的中医知识整理成一个清晰完整的构架体系。 在浙江,一名中医执业者在给病人治疗(China Daily/Reuters ) 由于不同地区之间存在诸多差异,医生们在接下来的几年中开了大大小小数不清的会议,讨论针灸穴位的正确位置以及一些不太常见的概念,如“三焦经”综合征。中国、日本、韩国和其他国家代表之间也发生了各种各样的矛盾争执,因为大家都想把本国版本的中医 (TCM) 列为正统 (写入目录) 。 “ 每个国家的代表都很关注本国有多少内容能够入选。”当时还是世界卫生组织 (WHO) 马尼拉西太平洋办事处传统医学顾问的Choi说。 但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他们最终逐步达成了共识,提出了包括3,106个术语的清单,然后对清单进行了英文翻译——这是扩大中医实践范围的重要一步。 世卫组织的权力机构——世界卫生大会将于明年推出该组织的第11版全球医学纲要,该纲要也被称为国际疾病与相关健康问题统计分类 (ICD) ,ICD将首次纳入传统医学的相关信息。这便是Choi领导的专家组的劳动成果。 ICD 的全球影响力是无与伦比的。该文件对数千种疾病和诊断进行了分类,决定了100多个国家的诊疗过程。它会影响医生的诊断,影响保险公司确定保险覆盖范围,影响流行病学家开展相关研究,还会影响卫生官员对死亡率等统计数据的解读。 Choi 领导专家组负责的部分将写在第26章内,该章节主要阐释传统医学的分类体系。将传统医学写入ICD或将影响深远。Choi等人预计将中医纳入ICD将加速使目前正蓬勃发展的传统医学进一步扩大影响力,最终成为全球医疗保健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世界各地的医疗保健都将受到影响。”Choi说,他现在是韩药振兴财团的董事会主席。 中医影响迅速扩大是否是一件好事取决于你跟谁讨论这个问题。对于中国领导人来说,现在就是最佳时机。在过去的几年里,中国一直在国际舞台上积极推广中医以扩大其全球影响力,同时也为了在500亿美元的全球市场中分一杯羹。 中国通过热门医疗旅游城市推广中医,吸引了成千上万的外国人。过去三年来,中国在包括巴塞罗那、布达佩斯和迪拜在内的二十多个海外城市开设了中医中心,刺激了传统中药的销售。世卫组织向来支持传统医学,尤其是中医,把它作为实现全民医疗保健长期目标的一部分。世卫组织称,在部分国家,传统医疗比西医更便宜,也更容易获得。 然而,许多受过西医训练的医生和生物医学家对此深感担忧。对中医持批判态度的人认为中医实践科学依据薄弱,缺少临床试验支持,有时甚至是危险的:中国药品监管机构每年收到超过230,000份中药的不良反应报告。 因为对中医有效性和安全性问题仍存疑虑,部分专家不能理解世卫组织为何仍要大力支持中医。美国德州贝勒医学院的免疫学家、荣休教授唐纳德·马库斯 (Donald Marcus) 就是其中之一,他是著名的中医批评人士。在他看来,“未来某一天,很可能每个人都会问:世卫组织为何放任人们生病?” 北京一家传统中医院的药房里配药的情景(David Gray/Reuters ) 中西医理念不同 中医的基础是关于“气”的理论,根据中医学的说法,“气”是一种重要的能量,沿着被称为“经络”的通道流动,帮助身体保持健康。在针刺疗法中,针刺穿皮肤,抵达经络的数百个点中的某一个,通过改变“气”的方向恢复患者健康。中医疗法,无论是针刺还是草药,都是通过调整“阴”和“阳”之间的平衡发挥作用。 接受中医和西医训练的医生通常对对方抱有怀疑态度。西医追求的是用明确的定义和充分检验的病因来解释疾病状态,药物疗效评定通常需要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提供统计学证据。 而中医则认为西医理论过于简单化,决定健康的因素是因人而异的。想从大群体中得出一般性结论不说不可能,也是非常困难的。而且中药方通常有十几种或更多种成分,其复杂机制不能用单一因素来解释。 但这对立的两者之间也并非全无折中。西医机构,如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 (NIH) ,已经建立专门部门来研究传统医学实践。中医从业者越来越多地在临床试验中寻求有效性证据。他们也经常谈到中医药现代化和标准化的必要性。 第26章旨在为所有从业者提供一种标准参考,帮助其诊断疾病,评估可能的病因。 例如,“消渴症”的特征是过度饥饿和排尿增加,其病因是各种因素“消耗了肺、脾或肾中的阴液,导致内热增加”。根据这些观察结果,西医可能诊断为糖尿病,而中医可能为患者开出针刺、补药和艾灸等疗法(艾灸是指中医在靠近患者皮肤的地方燃烧草药) 。 医生还会建议患者多进食菠菜茶、芹菜、大豆和其他“解热”食物。 世界各地的中医从业者都对第26章拭目以待,它将于2022年在世卫组织成员国实施。“有史以来第一次,ICD将纳入脾气虚和肝气郁结等术语。”加州五系中医药大学的网站上写道。这是一个专门的中医药培训和研究机构,它与世卫组织合作,对第26章中的诊断标准进行了实地测试。 海南省的一家中医诊所内,患者在接受拔火罐治疗(Xinhua/Avalon.red ) 对中医持批评态度的人则认为,目前没有生理证据证明“气”或“经络”真实存在,并且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中医治疗有效。中药的有效性只在少数几个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中被证实。 有一种从中药中分离出的物质值得关注,那就是青蒿素——首先由中国中医科学院屠呦呦分离获得,现已成为一种治疗疟疾的有效方法,屠呦呦也因此于2015年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尽管如此,科学家在其他中药和中医疗法的随机试验上花费了数百万美元,但并未取得预期效果。其中一项最系统、最全面的研究是由马里兰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进行的,他们对70项评估包括针刺在内的中医疗法有效性的系统评价进行了调查。 由于证据太少或质量差,这70项研究中没有一项可以得出可靠的结论。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国家补充与综合医学研究中心认为“对于大部分的疾病,没有足够严格的科学证据证明中医疗法确实有效”。 世卫组织在回应《自然》新闻团队的询问时表示,其传统医学战略“可为成员国和其他利益攸关方提供指导,以便其对安全质量有保证的传统和补充医疗产品、诊疗行为及传统医学从业人员进行监管和整合”。世卫组织强调该战略的目标是“通过监管、研究和在合适情况下将传统医药产品、从业人员与医疗实践纳入卫生体系,促进传统医学的安全有效应用”。 中国对中医的支持始于前领导人毛泽东。据说他并不相信中医,但他认为中医可以覆盖那些医疗条件较差的人群。现任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则非常支持中医,2016年,国务院制定了一项国家战略,承诺到2020年实现中医的普及,到2030年实现中医产业的蓬勃发展。战略内容包括支持中医旅游,这将吸引众多游客前往中国诊所。每年成千上万的游客,特别是俄罗斯游客涌向海南寻求中医治疗。中国政府计划到2020年建成15个与海南相似的中医示范区。 中国还有意进一步扩大中医的国际影响力。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呼吁到2020年建立30个提供中医服务及教育的中心,并尽可能扩大其影响力。截至2017年底,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匈牙利、哈萨克斯坦和马来西亚等国家已建成了17个类似的中心。 这种紧密关系也为中国带来了巨大收益,2016年至2017年,出口到“一带一路”国家的中药材及其他相关产品的销售额增长了54%,达到2.95亿美元。 关系密切 世卫组织支持所有传统医学,但它与中医和中国的关系尤其密切,特别是在2006年至2017年陈冯富珍担任世卫组织总干事期间。2016年11月,陈冯富珍在北京发表讲话,高度评价中国在公共卫生方面取得的进步及其发扬传统医学的计划。她说:“中医在中国本土发展良好,因此在推广至全球时也能赢得独特的声誉。” 2016 年北京会议期间,习近平与陈冯富珍会谈(Xinhua/Photoshot ) 陈冯富珍支持传统医学,特别是中医的发展,她与中国政府密切合作,推动实现这一愿景。2014年,世卫组织发布了一项十年战略,旨在将传统医学纳入现代医疗保健体系中,进而实现全民医疗覆盖。该战略呼吁成员国设立传统医学机构,敦促保险公司和医疗报销系统实现对传统医疗的覆盖,并切实推进传统医学教育。 同年,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和香港浸会大学的赞助下,陈冯富珍在《科学》增刊中写了一篇关于该战略的简介(《自然》在2011年也出版了类似的付费增刊) 。她写道,传统医疗“通常被认为更容易获得,更实惠,更容易为人们所接受,因此也可以作为一种帮助实现全民医疗覆盖的工具”。 2016 年,陈冯富珍在新加坡发表演讲,演讲中提到,中医有助于预防或延迟心脏病发生,因为它“开创性地提出了多种干预措施,如健康均衡的饮食、运动、中草药以及减少日常压力等”。 但是,许多西方医生和科学家对草药、其他各种中药或传统药物成分的有效性持怀疑态度。他们认为中草药可能会产生有用的分子 (毕竟许多西药都是从植物中提取的) ,但他们担心中药会取代已证实有效的药物,而且中药可能具有潜在危险性。 纽约石溪大学的癌症研究人员Arthur Grollman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马兜铃酸是许多中药的一种成分,它可导致肾衰竭和癌症。他认为,世卫组织文件应该更关注可能含有马兜铃酸的中药,因为这些药物目前仍被广泛使用,可能危及使用者的身体健康。 对于部分科学家来说,世卫组织对中医的支持程度令人困惑。“我认为世卫组织应致力于发展循证医学。”英国牛津大学统计学家、流行病学家Richard Peto说。 许多医生和研究人员认为世卫组织关于传统医学的论断令人费解。该组织的各种文件都提到整合“优质、安全和有效的传统医学”,但没有说明哪种传统药物和诊断方法已经得到了科学证实。世卫组织驻北京办事处代表Wu Linlin告诉《自然》新闻团队,“世卫组织并非支持特定的传统和补充医学手段及药物”。 世卫组织对传统医学的态度与其在其他医疗领域的既往举措形成鲜明对比。世卫组织会向成员国提供有关使用哪种疫苗和药物以及应避免哪些食物的具体建议。然而,对于传统医学,这些具体细节大多被省略。世卫组织网站上有警告信息,并明确指出马兜铃酸是一种致癌物质。但 Marcus 认为,世卫组织反复强调整合传统医学,其内涵信息已十分明确。他表示,“世卫组织实际上就是明确表示这些是安全有效的药物”。 《自然》新闻团队多次尝试通过世卫组织联系陈冯富珍,但得到的回复是她不会回答任何有关世卫组织的问题。 钱是关键 尽管很多人对世卫组织将中医纳入ICD-11的决定表示担忧,但即便是持批评态度的人也认为第26章可以发挥建设性作用。Peto认为第26章有助于研究人员收集有关不良反应的数据,了解人们正在使用的传统治疗方法。“但如果设置第26章的目的是支持这些医疗方法,那就不合适了。”他说。 对于受西医教育的人来说,传统医学影响力持续扩大着实令人担忧。中医从业者越来越多地提到用传统药物代替经过验证的西药,因为传统药物价格相对低廉。Grollman认为ICD-11正朝着这个方向前进。70%的全球医疗保健支出基于ICD信息进行报销和分配。现在,中医将成为该系统的一部分。 “ 他们真正的目的是让传统医学听起来更加官方,从而让保险公司承认它们。因为传统医学成本相对较低,因此保险公司很可能会接受它们。“Grollman说。 大部分人都认为世卫组织的决定将有助于中医的传播。纳入ICD-11是“医疗保健提供者游说保险公司接受中药为合法药物的有力工具。”Ryan Abbott说。他是一名曾接受过中医培训的医师,现在是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东西方医学中心的一名老师。他认为世卫组织关于中医的决策可以理解成是“是一种主流认可,将在全球范围内产生重大影响”。 Nature|doi:10.1038/d41586-018-06782-7
个人分类: 思考中医|1149 次阅读|0 个评论
世界卫生组织(WH0)PEG标准与中药滴丸安全性
francy 2018-4-7 22:42
1. 前面,本人已经写了三篇涉及到中国应用广泛的中药滴丸剂型药物对服用患者、尤其是中老年心脏病患者可能因PEG6000(聚乙二醇)引起的积蓄风险问题。 有一位在北京工作的萧大夫看了本人的文章之后提供了一些临床上的问题: 他还介绍了除了PEG300/PEG400用于注射剂外,还有用于一种叫“聚乙二醇4000散 (https://baike.baidu.com/item/%E8%81%9A%E4%B9%99%E4%BA%8C%E9%86%874000%E6%95%A3)”的信息: 谢谢萧大夫提供的问题。 2..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0)和世界粮农组织(FA0)联合公布、在1980年制定的食品和药品中人体每天汲入含有聚乙二醇(PEG)安全标准(见《WHO在1980年制订的使用聚乙二醇(PEG)产品标准》文中下载 链接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817414-1107432.html )信息介绍: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Technical Report Series 648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Geneva 1980 Page 17-18 Polyethylene glycols The reported studies on the acute and short-term toxicity of these compounds cover a wide range of animal species. Several studies have also been carried out on their long-term toxicity,absorption in the body ,and excretion. All pure polyethylene glycols have essentially similar toxico-logical properties.In all cases toxicity is inversely proportional to the relative molecular mass---i.e.,the lower the relative molecular mass of the compound,the highter the toxicity,and vice versa; absorption from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 decreases with increasing relative molecular mass. An ADI of 0-10mg/kg of body weight was established for man.A toxicological monograph and new specifications were prepared. (中译文) 世界卫生组织(WH0)技术报告第648号第17-18页 1980年,日内瓦,世卫组织公布 聚乙二醇 关于聚乙二醇此化合物的急性毒性和短期毒性研究报告广泛涵盖了各类实验动物。这些研究中也包括还有几项长期毒性、体内吸收和排泄的研究。 纯聚乙二醇致毒机理的病演基本相同。通常,毒性强弱和分子量大小成反比。即:分子量低的聚乙二醇相比分子量高的化合物毒性高,这是因为大分子量聚乙二醇随着分子量增加,从胃肠道吸收减少。 ADI(人体每日允许摄入聚乙二醇安全剂量):0-10mg /公斤体重。 此标准将作为食品和药品《毒理学》专著的安全标准新规范。 3. 以上信息,让本人想到了李连达院士等在5年前在博文中介绍的信息: 含有塑化剂聚乙二醇(PEG300)的呋喃坦定静脉给药,32例病人中6人发生急性肾小管坏死,口服含有PEG400的氯羟安定也会引起肾小管坏死。中药、西药中塑化剂的危害已引起广泛警惕。 这个世卫组织(WH0)的PEG标准在国内有关研究报告中很少有人提到,尤其是据制药行业的专家估计:仅滴丸剂型中药每年就有不少于200亿元的销售营业额。 而参考世界卫生组织(WH0)这个1980年制定的聚乙二醇(PEG:它没有写明是300/400/4000/6000)人体重量安全标准与中药滴丸剂型辅料使用量的安全性,便是一个很值得临床医学研究的问题。 希望有关专家关注这个问题存在的药品安全潜在风险严重性展开研究。 沈阳(sz1961sy) 2018-4-7 8:26 写于北京飞杭州市的CA1565航班上 《执业药师与药事服务》( http://w.org.cn/user1/4/subject/334.html )
个人分类: 执业药师与药事服务|135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抑郁症登上WHO官网头条
fqng1008 2017-2-27 15:47
2月23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官方网站发布文章,称全球 抑郁症 患者已达3.22亿人,2005年至2015年间患者数量增加了18.4%。2017年的世界卫生日将聚焦于这一日益严重的课题。 WHO同时发布了最新的抑郁症/焦虑症患病率数据,并对有关抑郁的介绍进行了更新。 患病率 基于WHO本次发布的数据,全球范围内约有4.3%的人罹患抑郁症,发病风险最高的三个群体为年轻人群、孕妇/产后妇女及老年人。抑郁及焦虑障碍每年可导致超过一万亿美元的经济损失。 中国抑郁障碍患病率为4.2%,相关伤残损失健康生命年(YLD)为8,981,401人年,占总YLD的7.3%;焦虑障碍患病率为3.1%,相关YLD为3,804,591人年,占总YLD的3.1%。 Depression and Other Common Mental Disorders: Global Health Estimates 报告全文请点击: 关于抑郁症,我们需要知道的 ▲ 核心事实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全世界有超过3亿人罹患抑郁症,任何年龄段都不能幸免; 抑郁症是世界范围内的首要致残原因,也是导致全球总体疾病负担的重大因素; 女性抑郁症患者的数量多于男性; 极端情况下,抑郁症可导致自杀; 目前已有针对抑郁症的有效治疗手段。 ▲ 概述 抑郁症是全球范围内的常见疾病,超过3亿人患病。抑郁与日常的心境波动及针对日常生活挑战的一过性情绪反应不同;尤其是当抑郁长期存在,程度达中度或重度时,抑郁可能构成严重的健康问题:患者深感痛苦,工作、学习及家庭功能也受到损害。极端情况下,抑郁可导致自杀;后者每年夺走近80万人的生命,已成为15-29岁年龄段个体的第二大死因。 目前已有疗效确凿的抗抑郁治疗手段,但全球仅有不到一半(很多国家低于10%)的患者接受了这些治疗。阻碍包括缺乏资源,缺乏受过培训的医务工作者,以及与精神障碍相关的社会偏见。另一大阻碍是诊断评估的不准确:在各个收入水平的国家,抑郁患者均常常不能获得正确的诊断,而其他并无此疾病的患者却常被误诊,并被处方抗抑郁药。 世界范围内,抑郁及其他精神健康问题所造成的负担正在逐渐上升。2013年5月,世界卫生大会通过决议,号召在国家层面针对精神障碍进行全面、协作性的应答。 ▲类型和症状 基于抑郁症状的数量及严重程度,抑郁发作可分为轻、中、重度。 抑郁患者的另一个关键鉴别点在于既往是否曾有躁狂发作。两种类型的抑郁(单相和双相抑郁)均可迁延为慢性,伴有复发,尤其是在未得到治疗的情况下。 复发性抑郁障碍:患者可经历多次抑郁发作。发作期间,患者可体验到心境低落,失去兴趣和乐趣,精力下降,上述症状导致活动减少,持续至少2周。很多抑郁患者还饱受焦虑症状、睡眠/食欲紊乱的折磨,可能存在自罪感,或缺乏自我价值感,注意力难以集中,甚至可能出现一些医学难以解释的症状。 基于抑郁症状的数量及严重度,抑郁发作可分为轻度、中度或重度。轻度抑郁患者在维持常规工作或社交活动时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但功能通常保存较好。重度抑郁发作期间,患者几乎不可能维持正常的社交、工作及家庭活动,或功能极度受限。 双相情感障碍:这一情形下,患者除抑郁发作外,一般还经历过躁狂发作,发作间期心境正常。躁狂发作的表现包括心境高涨或易激惹,活动过度,言语迫促,自大及睡眠需求减少。 ▲ 致病因素及预防 抑郁源自社会、心理及生物学因素的复杂相互作用。当个体经历负性生活事件(如失业、丧亲之痛、心理创伤)时,罹患抑郁的风险升高;反过来,抑郁也可导致更多的压力及功能紊乱,进一步恶化患者的生活境遇及抑郁本身。 抑郁与躯体疾病之间具有内在联系。例如,心血管疾病可导致抑郁,反之亦然。 已有证据显示,抑郁预防项目有助于减轻抑郁。有效的社区预防手段包括以学校为基础的、强化儿童青少年正性思维模式的项目。针对存在行为问题的儿童的父母开展干预,有助于减轻这些父母的抑郁症状及改善儿童的转归。针对老年个体的锻炼项目同样有助于预防老年抑郁。 ▲ 诊断及治疗 目前已有针对中重度抑郁的有效治疗手段,包括心理治疗(如行为激活、认知行为治疗 及人际治疗 ),以及药物治疗(如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 及三环类抗抑郁药 )。医务工作者需留意抗抑郁药的副作用,实施治疗的能力(如专业性和/或治疗能否获得),以及患者个人喜好。心理治疗包括个人及团体面对面形式,由专业人士或受到督导的业余治疗师开展。 心理治疗对轻度抑郁同样有效。抗抑郁药是中重度抑郁的有效治疗形式,但并非轻度抑郁患者的一线治疗手段。此类药物不应被用于治疗儿童抑郁,也并非青少年抑郁的一线治疗,须慎用。 信源:Depression.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Updated February 2017
个人分类: 临床研习|200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WHO发布性传播疾病治疗新指南
fqng1008 2016-9-29 16:48
据NEJM Journal Watch近日报道,鉴于耐药性的增加,世界卫生组织(WHO)近日发布了 淋病 、 梅毒 及 衣原体 感染治疗新 指南 。这也是对2003年发布的指南的更新。 对于最易出现抗生素耐药性的淋病治疗,指南作出了下列更新: - 不再推荐使用喹诺酮类药物疗淋病,原因是耐药率高; - 优先使用两个药物治疗,而不是单药治疗; - 卫生部门应该建议医师处方最有效的抗生素,处方时要考虑到当地目前的耐药模式; - 指南增加了,口咽部的治疗建议,以及治疗无效后再次治疗的指导意见。 - 对于梅毒,新指南强烈建议应用单个剂量的苄星青霉素治疗,而非普鲁卡因青霉素治疗; - 对于衣原体,WHO制定了孕妇治疗建议。此外,他们还对衣原体眼炎的预防和治疗作了推荐。
个人分类: 临床研习|122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草甘膦致癌之争落地 两大国际机构称其不致癌
热度 2 bioxncai 2016-5-17 19:42
作为常用农药,草甘膦是否致癌的争论在几大国际机构间一直存在。今日,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粮农组织联合发布报告称,草甘膦不大可能致癌。  去年3月,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的一项新决议引起热议。决议称孟山都农达除草剂中所含草甘膦成分“可能致癌”。此项决议列述在《柳叶刀》肿瘤学分类下一篇新的分析报告中,并在世卫组织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网站上发表。   但2015年11月,欧洲食品安全局(EFSA)和欧盟成员国完成了对除草剂草甘膦的重新评估,并发布报告称,草甘膦不大可能对人类有致癌风险。    2016年5月9日-13日,联合国粮农组织农药残留专家组、世界卫生组织农药残留联席会在世卫组织日内瓦总部召开联合会议。在重新评估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称,草甘膦不大可能致癌。   记者看到,两大国际组织联合发布的报告表示,草甘膦是一种广谱性除草剂,在很多生物上都进行了各种形式的基因毒性测试。证据表明,草甘膦及其制剂产品的口服剂量高达2000毫克/千克体重(该途径与人类膳食暴露关联度最大,与绝大多数哺乳动物基因毒性效应的研究没有关联性),该模型仅适用于人类基因毒性风险评估。   这次会议得出结论称,草甘膦不太可能具备理想状态下的膳食毒性。对一些小鼠和大鼠的致癌性研究进行总结,会议得出结论,草甘膦对大鼠没有致癌作用,但不排除高剂量的草甘膦对小鼠致癌的可能性。   此外,在缺乏啮齿动物与人类相关剂量致癌潜力以及哺乳动物口服基因毒性测试数据的情况下,综合职业暴露流行病学证据。会议得出结论,从暴露到饮食草甘膦,都不太可能对人类产生致癌风险。来源:新京报 编辑:李燕 转载自: http://www.yangtse.com/m/news/zhongguo/2016/05/17/301763.html
2412 次阅读|3 个评论
人类消灭狂犬病指日可待
热度 1 fqng1008 2016-1-7 07:48
我们知道,发病后的狂犬病是一种100%死亡率的最令人恐惧的传染病。2015 年 12 月 10 日,世界卫生组织(WTO)、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国际兽医局)、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粮农组织)和全球狂犬病控制联盟发布了用以消除人类狂犬病并可每年挽救数万人生命的《全球消除狂犬病新框架》( http://health.sohu. com/20151214/ n431270493. shtml ) 。 这份框架呼吁采取三项主要行动 —— 使人用疫苗和抗体能够负担得起、确保被咬伤的人员得到及时治疗以及开展大规模犬类疫苗接种,从而在源头上解决疾病问题。 WTO总干事陈冯富珍博士指出:“ 狂犬病是一种通过疫苗接种以及在暴露后及时实施计划免疫可以完全得到预防的疾病,但咬伤之后的治疗费用昂贵,许多亚洲和非洲国家难以承受。如果我们按照这种更加全面的方式行事,就能将狂犬病淹没在史书之中”。 记得去年3月,WTO发布首个《世卫组织预防、关护和治疗慢性乙肝感染者指南》,助力中低收入国家乙肝防治。随后,我国慢性乙型肝炎口服抗病毒药物接连降价,一线药物恩替卡韦(国产)从每月近700元降至480多元/月,使许多承受不了该药物的高价格长期应用从而得到规范治疗。对于WTO 9月份的《消灭病毒性肝炎与2030年目标》(即到2030年,新发慢性乙肝和丙肝减少90%,乙肝和丙肝死亡率降至65%,慢性乙肝和丙肝治疗覆盖80%的患者),提供了经济上的保障。 同样,对于消灭每年致死数万人的狂犬病,关键的不是技术问题,而是经济问题,即发展中国家要保证:(1)人用疫苗和抗体能够负担得起;(2)确保被咬伤的人员得到及时治疗;(3)开展大规模犬类疫苗接种。目前, 保护人们免患狂犬病的人用疫苗费用超出了许多疫苗潜在需求者的能力范围。对被狗咬伤者的治疗费用 40- 50 美元,1份犬用疫苗的费用不足1美元,但许多发展中国家仍然有很多穷人承受不了。 正如 国 际兽医局总干事伯纳德 · 瓦拉特博士所说 ,“ 在存在狂犬病的区域使 70% 的犬类定期获得疫苗接种就能使人间病例降至零。通过犬用疫苗接种来消 除犬类狂犬病最具成本效益,也是唯一的长期解决方案。”然而,对于 这一控制狂犬病的 终极办法而言, 中国广大农村的狗还没有得到持续免疫是一个主要问题,而且是一个经济问题。 目前,约有 80% 的狂犬病暴露者生活在非洲和亚洲的贫穷农村地区,一旦被咬伤他们无法得到及时治疗。使治疗措施更加靠近受害者,并且扩大获取可承受得起的疫苗和具有效力的狂犬病免疫球蛋白(可在狂犬病毒能够对身体产生影响之前发挥中和作用),是实现狂犬病零死亡的关键所在。 通过强有力的国际合作将人用狂犬疫苗和治疗费用降下来,从而使狂犬病流行地区的卫生院能够得到具有质量保证的疫苗和狂犬病免疫球蛋白,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截至 2015 年,世卫组织和国际兽医局疫苗库已经向多个国家发送了 1500 万剂犬用狂犬疫苗。 2015 年 12 月 10 日和 11 日,有关专家、捐助方和兽医及公共卫生官员将通过一份行动计划,即将向狂犬病流行地区的所有人及时提供暴露后预防方法,以及一份用来逐步扩大大型可持续的犬类疫苗接种框架。如果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国际会议所制定的方案得到落实, 消除人间狂犬病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参考资料 来源于:世界卫生组织网站 http://www.who.int/en/
个人分类: 临床研习|2969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世卫组织被批未能针对埃博拉疫情及时作出预警
qujiangwen 2015-11-24 13:47
  原标题:世卫组织被批未能针对埃博拉疫情及时作出预警   【环球网综合报道】据英国路透社11月23日报道,全球卫生专家们在23日表示,世界卫生组织在西非埃博拉疫情爆发数月后才发出预警,这导致死亡和痛苦被进一步增大。该专家组表示,这是世卫组织的“重大失败”。   据报道,该专家小组是由哈佛的全球健康研究所和伦敦卫生与热带医学院共同召集而成的。该组织呼吁全球及国家应进行相应改革,避免类似悲剧未来再次出现。   回顾疫情席卷几内亚、塞拉利昂和利比里亚的全球响应,该小组表示,这样的失败不应该再次发生,人们迫切需要重大的改革以预防未来的流行病。伦敦卫生和热带医学院的院长、小组的主席彼得?皮奥说:“为了防止小规模疫情演变成大规模的突发事件,所有国家都需要提高检测、报告及快速应对小规模疫情爆发的核心能力”。   他说,为了应对疫情,国家和全球系统的改革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必不可少的,这样一来在以后的流行病中我们将不会看到这种深重的痛苦,死亡和社会经济的严重破坏。此小组共提出了10个关键的改革建议,旨在预防这样的灾难,其中包括开发和投资应对传染病疫情爆发的核心能力,加强对疫情爆发的早期报告的应激措施及贸易和旅行限制的科学证明。   它还要求建立一个责任明确、能力足够、阵线强大的统一的世界卫生组织中心,来应对疫情的爆发。其下设的透明的受政治保护的一个常设紧急委员会宣布负责紧急情况。利比里亚专家小组的成员说人类的苦难和死亡应该引起“如何及为什么全球在响应人类史上最大的埃博拉灾难时会显得迟滞、软弱和不协调”的认真思考。   自2013年12月以来,埃博拉疫情在塞拉利昂和利比里亚已造成至少11300人死亡。这场危机造成了社会和经济的严重破坏。最令人震惊的失败是世界卫生组织在发布预警方面的迟滞。世卫组织在春天就意识到疫情开始失控,但他们当时没有发出预警,直到8月才发出了预警。”维康信托基金会的全球健康慈善机构主席杰瑞米•法勒说,“教训发人深省”我们必须吸取教训,“如果我们要避免另一场危机就需要转化为具体行动”。(实习编译: 王玉霞审稿:谭利娅) http://news.sina.com.cn/o/2015-11-23/doc-ifxkwuxx1728290.shtml
个人分类: 新发传染病|1498 次阅读|0 个评论
鲁迅其实是死于自杀?
热度 45 yanjx45 2015-6-13 17:32
鲁迅于1936年10月19日清晨五点二十五分在上海去世,享年仅55岁。 关于鲁迅的死因,目前主流的看法是因肺结核病所致。 当代医学专家对鲁迅的病史资料重新进行的研究证实,鲁迅的直接死因为由肺结核和肺气肿诱发的严重 气胸 。 然而按现代关于“ 吸烟等于自杀 ( Smoking is equal to the suicide ) ”的科学认识,结合鲁迅的具体情况,说 鲁迅其实是 死于吸烟 ( 即 自杀 )也是很有道理的。 鲁迅生前长期大量抽烟,是个“重量级”烟民。而且,鲁迅所抽的是价廉、质劣的香烟,由于舍不得浪费,常常将整根香烟吸完。 尽管他的主治医生多年强制限制他抽烟,但他烟瘾极大,每天仍要抽至少15根烟。 他直至临死前一天在已经 哮喘发作,呼吸困难时 ,仍然手不离烟。 鲁迅的代表性留影:烟不离手。 鲁迅原本是怎样得的肺结核病呢?请看鲁迅的妻子许广平的相关记述: “……我第一次到他(鲁迅)北京寓所访问之后,深刻的印象是他(鲁迅)抽烟时刻不停,一支完了又一支……满地狼藉着烟灰、烟尾巴……鲁迅的节俭有时让人看不过去,例如抽烟,直至烧手或者甚至烧口,真正没法拿了,才丢掉…… 我实在太简单……尽买些廉价的香烟供给他……日积月累地做慢性杀害他的事 …… 他生病时,须藤医生忠告他:如果吸烟,吃药是没用的 ……后来病总算好点, 我却又亲自给他用劣等香烟毒害他,这真是我无可饶恕的罪行…… ” (引自许广平所著《十年携手共艰危:许广平忆鲁迅》,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35~137页。) 有过吸烟经验的读者,读到这里,应该能明白,这种抽烟法,不但抽烟量大,而且抽的还是劣等烟,还常常将整根香烟吸完……长此以往,不得肺病才怪。 多年为鲁迅先生看病的日本医生 须藤五百三 关于鲁迅去世的经过是这样写的: “……鲁迅先生生来就不是健康的体质……四十岁左右就患了胃扩张病……四十四岁的时候已经有了肺结核病的初期感觉…… 他说吸烟一事要减也减不了,自己无论如何离不开香烟……到后来,减少至每天抽15根…… 我要是知道他去世得这么快的话,我真不该强制限制他最爱的香烟了 ……想起来我还觉得很抱歉……(鲁迅)先生的死,为什么会这样快呢?说起来,是从10月18日午前3点钟开始, 旧病支气管哮喘发作,呼吸困难,引起心脏性喘息…… 终于成为不归之客人……” (引自河北教育出版社《海外回响:国际友人忆鲁迅》中,2000年12月第一版,第60~65页。须藤五百三的原文最早发表在1936年11月15日版的《作家》第2卷第2期。)  鲁迅在肺结核病重期间,经过须藤五百三的强制性要求,仍然每天至少抽15根香烟,可见鲁迅在得病之前,其抽烟量该有多大。 鲁迅先生生前的好友 内山完造 记述了鲁迅先生去世前的情况: “……当时我立即打电话给须藤医生,须藤医生是鲁迅先生非常信任的医生,也是我十二分信任的具有高尚人格的医生,他答应马上去诊视,我也立即赶去鲁迅家, 先生坐在藤椅上非常痛苦地喘息着,尽管这样,先生右手手指间仍然夹着品海牌香烟 ……我告诉他须藤医生马上就来,他说谢谢,我感觉他说这句话非常的吃力,脸色非常不好……须藤医生握住先生手腕诊视脉搏…… 须藤劝(鲁迅)先生:‘丢掉香烟吧……’他这才把香烟丢掉 ,于是,医生给先生注射……第二天早晨,鲁迅先生与世长辞……” (引自河北教育出版社《海外回响:国际友人忆鲁迅》,2000年12月第一版,第119~122页。) 可见, 鲁迅直至临死前,在已经病危的情况下仍然在抽烟。 须藤医生一再劝鲁迅丢掉香烟,这是内山亲眼所见的。 此外, 鲁迅属于每顿饭必喝酒的人。 史料记载,他和郁达夫喝酒的次数最多。 鲁迅酒量不大,经常喝得酩酊烂醉,而且在喝酒的过程中烟不离手。 郁达夫在1933年曾作诗赠与鲁迅,其中有两句写道:“ 醉眼朦胧上酒楼,彷徨呐喊两悠悠。 ” 抽烟和酗酒相结合,对身体的危害当然更大。 从鲁迅之死,我们应当吸取经验教训: 珍爱生命,拒绝抽烟 。 附录: 世界卫生组织 : 关于 烟草的重要事实 · 烟草导致其多达半数使用者死亡。 · 烟草每年使近600万人失去生命,其中有500多万人缘于直接使用烟草,有60多万人属于接触二手烟雾的非吸烟者。如不采取紧急行动,到2030年时,每年的死亡数字可上升到800万以上。 · 在世界上10亿吸烟者中,几乎有80%生活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 (引自 世界卫生组织 关于 烟草的 实况报道 第 339 号( 2014 年 5 月 ), http://www.who.int/mediacentre/factsheets/fs339/zh/ ) 参考资料: 鲁迅和他的日本医生, 作者:冯学荣 (凤凰网读书频道: http://v.book.ifeng.com/book/ts/66663/8496174.htm )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0458 次阅读|148 个评论
[转载]指南撷萃:APASL乙肝指南与WHO乙肝指南对比分析
fqng1008 2015-6-5 08:06
导读: APASL 2015期间,新版APASL乙型肝炎指南(以下简称APASL指南)初稿的推荐意见对外公布,并进入公开评议阶段。同时,WHO正式发布了首个乙型肝炎指南(以下简称WHO指南),并于5月15日在北京发布了指南中文版。那么这两部由不同组织发布的乙型肝炎指南有哪些不同,而哪一部指南对临床医生的实践具有更大的指导作用呢?小编带领读 者一起分析一下两部指南制定的背景和作用,以及两部指南推荐意见的差异。 1. APASL和WHO组织性质和目标影响乙型肝炎指南的制定 APASL与WHO是性质完全不同的组织。前者是由专业肝病领域专家学者组成的学术组织,目标是传播肝脏病学研究与实践的最新进展。后者为国际政府间卫生组织,通过政策、标准指导各国卫生项目的政策制定,宗旨是使全世界人民获得尽可能高水平的健康。因此,APASL着眼于改善肝脏疾病诊疗,WHO着眼于全球的公共卫生问题。 基于组织性质不同,由APASL和WHO制定的乙型肝炎指南的目的和受众人群也就不同。APASL指南制定是指导肝病临床医生与科研人员诊疗与研究的标准。WHO指南则是提供国家项目管理者(特别是中低收入国家)制定乙型肝炎政策的参考。 因此,APASL指南仅是基于循证证据和专家共识,为提高每一个个体患者疗效而制定;WHO指南的制定则需考虑经济水平较低的国家和地区,平衡个体和群体的利弊,为资源有限地区提供可实施的策略。 2. APASL和WHO乙肝指南部分推荐意见差异对比 APASL指南是一部系统、全面的HBV感染相关的预防、诊疗的指导意见;而WHO指南则是在资源有限地区也可实施的简化的统一策略。WHO指南的简化恰恰是与APASL指南存在差异的地方。 3. 初治慢性乙型肝炎治疗药物推荐差异 在治疗药物方面,WHO指南做了最大的简化,仅推荐应用 恩替卡韦 (ETV)或替诺福韦酯(TDF),其他几种核苷(酸)类似物 和干扰素均不推荐应用。 与WHO简化方案不同,APASL指南仍然推荐5种不同NA(TDF、ETV、ADV、LdT、LAM)和 PEG-IFN 治疗,这也是基于治疗的有效性证据,以及不同地区可获得的药物不同。 5种NA中,TDF、ETV和LdT均属于强效抑制HBV的药物,但是LdT耐药率高于前两个药物,因此WHO未做推荐。事实上,LdT的“路线图”优化治疗策略已经在我国获得了大规模临床研究(EFFORT研究)的验证,可以显著降低耐药率至2.7%。 4. 特殊患者的治疗药物推荐差异 (1)儿童患者: 在儿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WHO指南推荐12岁患儿用ETV或TDF,2 ~ 11岁患儿用ETV。 APASL指南根据FDA批准的儿童抗HBV药物提出建议,1岁选用IFN,≥3岁选用LAM,≥12岁选用ADV和TDF,≥16岁选用ETV。 (2)妊娠期母婴阻断: 关于抗病毒治疗以预防母婴传播方面,WHO指南不建议为预防母婴传播而进行常规抗病毒治疗。WHO解释说,是因为主要的临床试验正在进行,未获得最终的结果。 APASL指南推荐,高病毒载量(HBV DNA 6~7 Log IU/mL)妊娠期妇女从妊娠28~32周开始接受LdT或TDF治疗,直到产后1个月。 尽管乙肝疫苗接种已经大幅降低了新生儿的HBV感染率,但是高病毒载量是造成母婴阻断失败的主要原因。LdT和TDF均为妊娠期B级药物,LdT于2007年在中国上市,而TDF在2013年上市。因此,我国已经开展了大量LdT阻断母婴传播HBV的研究工作,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国的前瞻性研究已证明,LdT用于妊娠中晚期,母婴阻断率可达100%,且母婴安全性良好。 (3)肾功能不全患者: 慢性肝病患者易发生肾脏损伤,而一些NA应用中存在肾脏损伤风险,最突出的是ADV,研究也发现TDF、ETV和LAM应用中,均会不同程度增加血清肌酐。与这四种NA不同,LdT被证明具有独特的肾脏保护作用。 因此,WHO指南建议在所有患者开始抗病毒治疗前,应该检测基线肾功能并评估肾功能损害的基线风险;长期服用TDF和ETV治疗的患者,应该每年监测肾功能。WHO指南中也提到,TDF、ETV和LAM都要慎用于基线有肾脏损伤的患者和肾移植受者。 APASL指南则建议,在肾功能不全和肾移植的慢性HBV感染者,LdT或ETV作为一线治疗药物。同时,APASL也指出,每三个月监测TDF和ADV治疗患者的肾功能。 5. 停药标准 APASL指南和WHO指南在停药指征方面有相近的建议。尽管在描述上有差异,但是两部指南都要求HBV DNA 持续检测不到或HBeAg血清学转换或HBsAg转阴伴或不伴抗-HBs阳性为停药的参考指标。 HBeAg血清学转换或HBsAg转阴是公认的安全停药的指征。目前,干扰素较NA更可能实现这一标准,而在NA中,LdT是HBeAg血清学转换率最高的药物,WHO指南对两种药物却均未做出推荐。 6. WHO乙肝指南在中国实施面临挑战 5月15日,WHO乙肝指南中文版北京发布会上,贾继东教授就“WHO乙肝指南中国实施的挑战及应对”做了专题报告。 贾教授介绍说,我国有慢性乙型肝炎患者9000万例,其中2000~3000万为需要治疗的患者。但是,我国基础医疗设施不足;经过良好训练的医生人数不够;药品价格相对我国人群平均收入仍显偏高,其中TDF最贵(2599.92美元/年),其次为ETV(1669.56美元/年),LdT、ADV和LAM相对较便宜;同时,TDF在全国范围都未进入医保目录,而且多数省份新农合医保未将上述几种抗HBV药物纳入报销目录。这些因素都是WHO乙肝指南在中国实施的障碍。 7. 总 结 总之,APASL和WHO的组织性质不同,因此决定了其指南制定的目标和受众人群不同,由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两部指南在治疗推荐中存在差异。一方面,WHO指南简化方案不能完全满足临床治疗特殊患者的 药物选择 需求,也不能完全满足临床对安全停药的需求;另一方面,我国临床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病情以及经济承担能力各不相同,患者个体参与治疗选择的意愿也较强烈,而且我国临床医生对于各种在中国已上市的NA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从此意义上,APASL指南对于临床医生,特别是专科医生对患者的治疗指导更有意义。而从全球和整个公共卫生事业而言,WHO乙型肝炎指南将发挥作用,该指南更易于统一基层医疗机构医生的治疗,避免治疗经验和资源不足导致的不规范的治疗。但是,在我国面临药物价格高、医保报销不足或无法全面覆盖、经过良好培训的肝病专科医生数量不足等问题,WHO指南的实施仍面临严峻挑战。 作者:佚名 来源:《国际循环》编辑部
个人分类: 肝病手记|163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WTO发布首个乙肝指南 助力中低收入国家乙肝防治
fqng1008 2015-3-16 07:47
2015年3月12日,日内瓦-世卫组织今天发布了有史以来第一份慢性乙肝治疗指导。慢性乙肝是一种通过血液和体液传播的病毒感染,它损及肝脏,每年估计会造成65万例死亡,其中大多数死者处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 从全球情况看,约有2.4亿人携带慢性乙肝病毒,非洲和亚洲的感染率最高。慢性乙肝感染者面临的死于肝硬化和肝癌的危险更高。 已有可防止罹患这些疾病,从而延长其生命的有效药物,但存在这类药物需求的大多数人尚无法获得药物,或者只能得到非规范治疗。出现这种境况的一个原因就是在什么人应当得到治疗以及应当使用何种药物方面缺少面向各国(尤其是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的以证据为基础的清晰指导。 “判定什么人需要得到乙肝治疗取决于多个因素,”世卫组织全球肝炎规划负责人Stefan Wiktor博士说。“这些新指南提出了以简便、廉价检测为依托的治疗建议,这将有助于临床医生作出正确判定。” 《世卫组织预防、关护和治疗慢性乙肝感染者指南》提出了用来治疗慢性乙肝感染者的简化方法,尤其涉及资源受限环境。 这项指导文件涵盖了所有治疗内容,从确定哪些人需要得到治疗,到使用何种药物以及如何对感染者进行长期监测。 提出的主要建议有: 使用几种简便、非创伤性检测法来评估肝脏疾病的分期,以协助确定哪些人需要得到治疗; 将肝硬化患者的治疗列为重点——肝脏疾病的最晚阶段; 使用替诺福韦或者恩替卡韦这两种安全且高效的药物,对慢性乙肝实施治疗; 利用早期发现肝癌的简便检测法开展定期监测,以评判所作治疗是否有效以及是否需要停止治疗。 还考虑到了一些特定人群的专门需求,比如艾滋病毒合并感染者、儿童和青少年以及孕妇。 许多国家目前已经能够获得两种推荐使用的非专利药物,这些药物相对便宜,每人每月所需费用低至5美元。“由于对许多人而言需要得到终生治疗,因此重要的是病人可以以最低可能价格获得这些药物。”Wiktor博士说。 多个国家已经开始制定乙肝治疗规划,最新发布的这份文件还对如何组织开展肝炎关护和治疗服务带来指导。“比如,各国需要考虑用来改进药物获得性的方式以及如何在现有卫生服务和人员的基础上最佳提供高质量保健,”世卫组织全球肝炎规划Philippa Easterbrook博士说。 对已经感染乙肝的人员而言,治疗可延长其生命,但同等重要的是将重点放在预防新发感染方面。世卫组织建议,所有儿童都应得到乙肝疫苗接种,在出生时获得首剂疫苗。特别是在亚洲的一些国家通过儿童普遍免疫已经将儿童期乙肝感染率降低下来。目前的挑战是不断加大努力,确保全世界所有儿童都得到保护,远离这一病毒。 另一个感染途径是重复使用医疗设备,尤其是注射器。世卫组织最近已经发起了一项注射安全新政策,该政策也会有助于预防乙肝新发感染。这一政策要求在世界范围内使用“智能”注射器,防止注射器或者针头的重复使用。 乙肝治疗新指南是自去年世卫组织发行其首份丙肝治疗指南之后接连制定完成的。 对编辑的说明 在指南中推荐的首选药物为替诺福韦和恩替卡韦。这些药物出现耐药性的危险很低,易于服用,每天仅服一片,且副作用极少。可以非专利药方式获得两种药物,替诺福韦还可用来治疗艾滋病毒。 世卫组织建议采用两种非创伤性检测法来评判肝脏疾病的分期,以协助确定哪些人需要得到治疗。一种以血液测试为基础(APRI–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与血小板比值指数),另一种是以扫描为基础的检测法(瞬时弹性成像,如FibroScan)。 来源:世界卫生组织
个人分类: 肝病手记|1662 次阅读|0 个评论
从中、西医划分看传统医学的“现代化”陷阱(五)
fqng1008 2014-12-2 07:39
五、如何看待传统医学的替补性? 这段文字是我最近学习 《 2014-2023 世卫组织传统医学战略》的体会。 《 2014-2023 世卫组织传统医学战略》 根据世界卫生大会关于传统医学的决议(WHA62.13)而制定, 由中国联合韩国、马来西亚等14个国家共同提出,并在今年5月 23日 获得第67届世界卫生大会 通过,战略明确提出了今后10年全球若干年的传统医学目标、任务和方向,目的在于提升成员国传统医学疗法与实践的质量与安全性,规范传统医药的使用及有效性,促进卫生服务体系和家庭防护中融合传统与现代医学服务的全民健康覆盖。 首先,我欣慰地看到在这份“10年规划”的文件里,没有一丝一毫关于传统医学现代化的构想或部署,倒是在其“引言”部分开篇即云:“在世界上许多地方,传统和补充医学的安全、有效性、质量、可获得性、保护和监管等问题困扰着决策者、卫生专业人员和公众。”说明安全、有效以及质量等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圆满解决。 而且,还提到 人们为什么使用传统和补充医学的客观原因:( 1 )在传统医 学作为卫生保健主要来源之一的国家使用,如非洲传统技术服务提供者与人口比例为 1:500 ,而医生与人口比例为 1:40000 ;( 2 )受文化与历史影响使用传统医学,如新加坡与韩国 76% 与 86% 的人口常规使用;( 3 )把传统和补充医学作为辅助治疗使用,如欧美国家。说明现代医学并不完善,尚在很多地区得不到普及,对很多疾病尚不能有效治疗。 面对这份由中国政府牵头起草的充满理性的文件,我不知道是因为“中医现代化”退潮后的冷静还是当年原本就是上下互动而设计的一场瓜分经费和成果的科技盛宴,大家吃完了就拍屁股走人,谁也不负责任。如果这样,那场民族主义的冲动,说不定原本就是用来争取经费、地位和很多实际利益的“幌子”。在那样的年代,有把医生由“白衣天使”变成“生意人”的机制就有把科技工作者由“真理信徒”变成“生意人”的背景。想起当年,作为攀登计划的“经络研究”在众多院士和生物学家的一片反对声中强行上马,后来又有谁为其折戟买单?在科研活动中,科学理性为什么常常臣服于民族感情,难道不能从“国家买单”的主观决策上找找原因? 下面,我要提到的是关于本专业的3个小故事。这些故事能够真实地呈现“传统医学”替补性的演变趋势(在发达国家,传统医学又称之为“替代医学”或“补充医学”,主要指现实医疗体系中的“替补性”机制),以与愿意理性思考者分享。 第一个是乙型肝炎的故事。20多年前,管理乙肝病房的我们常常为患者的肝功能复常而绞尽脑汁,那时候“中、西医”疗效旗鼓相当。护肝“西药”就那么几种(来源于中药或称之为植物药),常常捉襟见肘;中医药疗法却丰富多彩,各种疗效探讨的“理论研究”和“临床报道”层出不穷,常常是“客观地”显示一个临床医生或科主任学术水平的主要阵地。与此相关的是,失代偿肝硬化的患者也层出不穷,我们也常常为治疗肝硬化腹水而大伤脑筋。“西药”的利尿、补蛋白虽然有效,但后者费用较高,也不是医保范围,许多人用不起。中医药疗法同样丰富多彩,构成了空前的学术繁荣。但尽管如此, 那时候文献提示,肝硬化的5年存活率55%;也有文献表明,代偿期肝硬化6年存活率54%,失代偿期肝硬化6年存活率21%。没有想到20年后的今天,尽管我们仍然不能治愈乙型肝炎,但口服抗病毒一诞生,肝功能复常已不在话下,如果规范随访加上规范治疗,慢性肝炎几乎不可能进展到肝硬化,代偿期肝硬化几乎不可能进展到失代偿期,肝癌的发生率也会大幅度下降。显然,慢性乙型肝炎感染的预后,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是的, 我们现在仍然没有药物可以撼动慢性HBV的复制模板cccDNA,即不能彻底治愈慢性乙型肝炎,但现代诊疗已从其上游(预防接种)和下游(控制HBV DNA复制)两面包抄,最终征服慢性乙型肝炎的征战已经开始。就预防而言,几代人之后,慢性HBV感染将变成小概率事件;就治疗而言,失代偿肝硬化、肝癌等恶性事件正在减少之中。因此毫不夸张的说,参与乙型肝炎治疗中的中、西医生,很大程度上变成了头脑简单的“抗病毒”医生,过去的许多经验性知识逐渐淡化而渐行渐远。 第二个是丙型肝炎的故事。 回想起1988年7月,硕士毕业的我因为与妻子团聚被分配在湖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传染科。那时候还没有丙型肝炎的诊断,“非甲非乙型肝炎”已经是我们离开课堂后才学习到的一个新鲜名词,丙型肝炎病毒到1989年才正式命名。没有想到,我们从最初对丙型肝炎转变成慢性和肝硬化比例高以及可发生肝癌的恐惧中缓过神来,25年之后就迎来了高达90%以上治愈率的完全突破性进展。而且 1996年,美国通过对血制品的常规筛查,以及控制丙肝传播新的保护和感染控制措施,当年报道的新发 HCV感染 病例数下降就超过80%,而我们现在治疗的丙型肝炎患者很大一批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应用血液制品的感染者,甚至包括我自己的妹妹。想想1991年, 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首次批准了丙型肝炎的治疗药物“干扰素α-2b”,接受治疗的患者治愈率仅为6%,而到2013年12月慢性丙型肝炎的特效药物 Sovaldi(吉利德的产品)在美国上市,疗效就提高了那么多 。Sovaldi 是吉利德名副其实的印钞机,2014上半年的销售额达到了惊人的58亿美元,而且仅仅是欧美两大市场。 其84000美元/疗程(1000美元/片)的定价也饱受各方争议,美国众议院、患者维权组织等机构曾强烈呼吁Sovaldi降价,而“吉利德”则坚持不降,他们宣称从长远来看,该药将为纳税人节省大笔开支。但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今年9月, “ 吉利德”宣布与印度多家仿 制药 商达成合作协议,生产丙肝明星药物Sovaldi的仿 制药 及另一种实验性药物,销往91个北非、中亚和东亚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未被包含在内),而且以900美元/疗程(将近欧美的1%)的价格销售Sovaldi。 “ 吉利德” 表示,协议所覆盖的国家中,丙肝患者总数超过1亿例,超过了全球丙肝患者总数的一半。此次与仿 制药 商达成的协议,对于吉利德在这些发展中国家人道主义项目的推进至关重要(参见我的博文“ 丙肝特效药:搞不懂的吉利德 ”)。此后,我几乎每次门诊都要对丙肝患者宣扬“吉利德”的科技贡献,以及与他们一起探讨如何到印度或其它发展中国家旅游,以便带回这种药物的可能性策略。 第三个是一种抗肝纤维化新药的故事。我的师弟负责一种抗肝纤维化复方(国内新药)在美国FDA临床试验的申报和研究工作,记得二期临床试验前他有点担心,说“老美”的做法比较固执,明明临床上抗肝纤维化治疗不能脱离病原学治疗,但他们执意要将试验对象局限在无法进行抗病毒治疗的丙型肝炎患者。我当时十分同情,后来了解了FDA批准项目的原则,才知道他们要研制一种新药,必须具备特定的患者群以及独一无二的疗效和安全性。因为当时,丙型肝炎抗病毒疗法只有“干扰素α-2b+利巴韦林”一种,而两种药物的副作用都很大,致使许多患者无法接受。因此,大量患者无法得到抗病毒治疗的实惠。对于这些患者能够阻断或者减缓肝纤维化进程,也不失为一种“退求其次”的治疗办法,那么其开发价值也还是有的。我曾经《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叫做“ 中医药抗肝纤维化研究回顾和展望 ”(2002,1:1)将其研究分为三个历史时期,即临床摸索时期(20世纪50年代 ~70 年代)、动物实验时期(20世纪70年代末 ~90 年代初)和机理研究时期(20世纪90年代以后),并且概括了其学术成就,那是一个时代的辉煌。但时过境迁,当抗病毒疗法蜂拥而上的时候,中医药抗肝纤维化的往日繁荣已经成为淡淡的历史烟尘,让人不能不感慨万千。那么,这个获得FDA三期临床批准的抗肝纤维化新药,面对Sovaldi等等疗效好、疗程短、副作用小的冲击,还有必要继续那个耗资巨大的三期临床试验吗?面对目前绝大多数丙肝患者能够接受抗病毒治疗的实际状况,如果我们仓促上马又有几成胜算? (待续,接下来要探讨的是“配角战略:发展传统医学的着力点?”)
个人分类: 思考中医|155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世卫组织发布埃博拉疫情应对路线图
xuxiangtian 2014-8-31 22:01
作者:吴刚 来源:人民日报 日期:2014-08-30 人民日报8月28日日内瓦消息: 世界卫生组织 28日发布 埃博拉疫情 应对 路线图 ,旨在未来6到9个月内阻止埃博拉病毒在受疫情影响的国家传播以及防止其在国际扩散。 世卫组织的路线图表示,截至8月27日,累计发现埃博拉病毒感染病例超过3000例,死亡人数超过1500人。感染病毒的医护人员数量也是“史无前例”。为了阻止埃博拉疫情的传播,该路线图的执行预计在未来6个月内将花费4.89亿美元,其中不包括在受疫情严重影响的国家提供必备服务和重建卫生系统的花费。 世卫组织在路线图中表示,通过推行病例诊断、管理和监测,规范丧葬及社会动员等方法,在3个月内逆转病例和扩散地区增加趋势;6至9个月内阻止疫情在首都、主要港口及其他地区的传播。 路线图提出,应优先确保持续的人力资源调配,快速获得实验室检测等,并在个人防护物品、消毒剂、尸体袋供应等潜在瓶颈方面加强国际合作。 http://infect.cmt.com.cn/detail/580055.html
个人分类: 新闻快递|1145 次阅读|0 个评论
世界卫生组织预防宫颈癌癌前损伤的筛查和治疗指南(2013)摘要
chenjenner 2014-3-18 11:20
世界卫生组织预防宫颈癌癌前损伤的筛查和治疗指南( 2013 ) 2013 年世界卫生组织颁布了世界卫生组织预防宫颈癌癌前损伤的筛查和治疗指南 HPV.tif ( WHO guidelines for screening andtreatment of precancerous lesions for cervical cancer prevention ),在执行总结中,提出了用“即筛即治(screen-and-treat)”的策略替代细胞学、阴道镜检查、组织活检和组织学确诊CIN一系列标准程序的筛查和诊断,目前的筛查方法包括HPV检测、醋酸肉眼检查和细胞学(巴氏法),治疗方法包括冷冻治疗、高频电刀宫颈环切术/宫颈转化区大环切除术(LEEP/LLETZ)。 本指南提供了用于“即筛即治”策略的建议,本指南基于目前现有的WHO指南:宫颈上皮内瘤变的冷冻治疗(2011出版)和新的宫颈上皮内瘤变Ⅱ-Ⅲ和原位腺癌治疗世界卫生组织指南(将于2014年发表)。本指南主要为在国家,区域和地方层面上负责宫颈癌的预防策略的有关的决策者、管理者、项目官员和其他卫生部门的专业人员而制定。 “即筛即治”综合建议 专家建议“即筛即治”中不推荐使用冷冻锥形切除术(CKC),因此所有以下的”即筛即治”用冷冻治疗作为治疗方法,如果病人不适宜用冷冻治疗,采用LEEP。 专家建议: 使用HPV检测筛查和治疗的策略优于VIA和治疗的策略,如果受条件限制,不能开展HPV检测筛查,专家组建议采用VIA和治疗的策略。 使用HPV检测筛查和治疗的策略优于细胞学加阴道镜(有或没有活检)筛查和治疗的策略,但是在那些已经具有适当的/高质量的细胞学加阴道镜筛选的国家,HPV检测或细胞学加阴道镜均可用于筛查。 使用VIA筛查和治疗的策略优于细胞学加阴道镜(有或没有活检)筛查和治疗的策略,该建议适用于目前正在考虑筛查方法的或目前两种方法均已开展的国家。 使用HPV检测筛选和治疗的策略优于HPV检测加阴道镜检查(有或没有活检)筛查和治疗。 使用HPV检测加VIA筛查和治疗或HPV检测筛查和治疗策略。 使用HPV检测加VIA筛查和治疗策略优于VIA筛查和治疗的策略。 使用HPV检测加VIA筛查和治疗策略优于细胞学加阴道镜检查(有或没有活检)筛查和治疗的策略。 使用HPV检测加VIA筛查和治疗策略优于VIA筛查和治疗的策略 使用HPV检测加VIA筛查和治疗策略优于HPV检测加阴道镜检查(有或没有活检)筛查和治疗的策略。 即筛即治流程图
个人分类: HPV进展|4291 次阅读|0 个评论
衡量健康的新概念
热度 28 何裕民 2014-3-5 15:59
在这里我们引入“健康”的概念,世界卫生组织(WHO)早在1948年就已提出了“健康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 1.十个具体标志 近年来世界卫生组织又提出了衡量健康的一些具体标志,例如: (1)精力充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 (2)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任务不挑剔; (3)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4)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各种环境的变化; (5)对一般感冒和传染病有一定抵抗力; (6)体重适当,体态匀称,头、臂、臀比例协调; (7)眼睛明亮,反映敏锐,眼睑不发炎; (8)牙齿清洁,无缺损,无疼痛,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 (9)头发光洁,无头屑; (10)肌肉、皮肤富弹性,走路轻松。 2、机体健康的“五快” 标志 机体健康具体又可用“五快”来衡量。五快是指: (1)吃得快:进餐时,有良好的食欲,不挑剔食物,并能很快吃完一顿饭。 (2)便得快:一旦有便意,能很快排泄完大小便,而且感觉良好。 (3)睡得快:有睡意,上床后能很快入睡,且睡得好,醒后头脑清醒,精神饱满。 (4)说得快:思维敏捷,口齿伶俐。 (5)走得快:行走自如,步履轻盈。 3、衡量精神健康的“三良好” 精神健康可用“三良好”来衡量,“三良好”是指: (1)良好的个性人格。情绪稳定,性格温和;意志坚强,感情丰富;胸怀坦荡,豁达乐观。 (2)良好的处世能力。观察问题客观现实,具有较好自控能力,能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 (3)良好的人际关系。助人为乐,与人为善,对人际关系充满热情。
个人分类: 何裕民谈健康|4979 次阅读|28 个评论
世界卫生组织对转基因食品持正面看法的宣传册
热度 1 bioxncai 2013-9-8 11:37
世界卫生组织对转基因食品是持正面看法的,为了让全世界人民了解转基因食品,针对常见的二十个问题,特地编写了一本宣传册,其中文版本和英文版本都挂在官方网站上,中文版网址 http://www.who.int/topics/food_safety/zh/ , http://www.who.int/entity/foodsafety/publications/biotech/en/20questions_ch.pdf ,英文版网址: http://www.who.int/entity/foodsafety/publications/biotech/en/20questions_en.pdf 。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 不同的转基因生物包括以不同方式插入的各种基因。这意味着应逐案评估个别转基因食品及其安全性,并且不可能就所有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发表总体声明。    目前在国际市场上可获得的转基因食品已通过风险评估并且可能不会对人类健康产生危险。此外,在此类食品获得批准的国家普通大众对这些食品的消费未显示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不断利用以食品法典委员会原则为基础的风险评估并酌情包括上市销售后监测,应构成评价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基础。 ”(方舟子译) 方舟子觉得世界卫生组织官网翻译的中文不太好,又翻译了一遍,下面贴出方舟子翻译的版本全文,供参考: 关于转基因食品的 20 个问题 世界卫生组织   食品安全规划   瑞士日内瓦    2002 年 10 月 15 日出版 这些问题和解答已由世界卫生组织拟定,以应对世界卫生组织一些会员国政府就转基因食品的性质和安全提出的问题和关注。    1. 何为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    转基因生物可界定为遗传物质(脱氧核糖核酸)已以非自然发生的方式改变的生物。该技术通常被称为“现代生物技术”或“基因技术”,有时候也称为“重组脱氧核糖核酸技术”或“遗传工程”。它可使选定的个体基因从一种生物转移到另一种生物,并且还可在不相关的物种之间转移。    这些方法用以产生转基因植物——然后将它们用于培植转基因粮食作物。    2. 为什么要生产转基因食品?    转基因食品得以开发和销售是因为对这些食品的生产者或消费者存在着某些感知的好处。这是指将其转变为一种价格较低、利益更大(在耐用或营养价值方面)或二者兼具的产品。最初,转基因种子开发者希望他们的产品获得生产者的接受,因此集中于农民(以及更广泛的食品工业)所重视的革新上。    以转基因生物为基础开发植物的最初目标是改进作物保护。目前市场上的转基因作物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增强对由昆虫或病毒引起的植物病的抗性或通过增强对除草剂的耐受性提高作物保护水平。    通过将从苏云金芽孢杆菌( BT )这种细菌中生产毒素的基因转入粮食作物,从而实现抗虫害抗性。这种毒素目前在农业中作为常规杀虫剂使用,并且供人食用是安全的。持续产生这种毒素的转基因作物已显示在特定情况下,如在虫害压力大的地方,需要较少量的杀虫剂。    通过从引起植物病的某些病毒中引入一种基因,从而实现抗病毒抗性。抗病毒抗性使植物较不易受这些病毒引起的疾病的影响,使作物产量更高。    通过从传送抗某些除草剂抗性的一种细菌中引入一种基因,从而实现抗除草剂耐受性。在杂草压力大的情况下,利用这些作物已造成减少使用除草剂数量。    3. 对转基因食品的评估是否不同于传统食品?    一般说来,消费者认为传统食品(通常已食用数千年)是安全的。当采用自然方法开发新的食品时,食品的某些现有特性可以正面或负面方式发生改变。国家食品当局可被要求审查传统食品,但情况并非总是如此。的确,通过传统培植技术开发的新植物可能没有用风险评估技术做过严格的评价。    对于转基因食品,大多数国家当局认为特定评估是必要的。已建立特定系统就与人类健康和环境有关的问题严格评价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对于传统食品,一般不开展类似评价。因此,对这两类食品,在投放市场销售之前的评价程序方面存在显著差别。    世界卫生组织食品安全规划的目标之一是协助国家当局确定应进行风险评估的食品,包括转基因食品,并建议正确的评估。   4. 如何确定对人类健康的潜在风险?    一般说来,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评估调查: (a) 直接健康影响(毒性); (b) 引起过敏反应的趋势(过敏性); (c) 被认为有营养特性或毒性的特定组成部分; (d) 插入基因的稳定性; (e) 与基因改良有关的营养影响;以及 (f) 可由基因插入产生的任何非预期影响。    5. 哪些是与人类健康有重要关系的主要问题?    虽然理论讨论已覆盖一系列广泛的方面,但是辩论的三个主要问题是引起过敏反应的趋势(过敏性)、基因转移和异型杂交。    过敏性。作为一个原则问题,除非可以证明转入基因的蛋白产物不引起过敏,否则,不赞成从普遍引起过敏的食品转移基因。虽然对传统方法制备的食品一般并不检测过敏性,但是转基因食品测试方案已经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评价。未发现与目前市场上的转基因食品有关的过敏影响。    基因转移。如转入的遗传物质对人类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将转基因食品的基因转移到身体细胞或胃肠道细菌会引起关注。如果与用来创造转基因生物的抗生素抗性基因被转移的话,则尤其如此。虽然转移的概率低,但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的专家小组最近鼓励采用不使用抗生素抗性基因的技术。    异型杂交。将基因从转基因植物转移到传统作物或相关野生物种(称为“异型杂交”)以及将传统种子与利用转基因作物培植的种子产生的作物混合,可对食品安全和粮食保障产生间接影响。正如在美利坚合众国只批准作为饲料使用的一种玉米品种的少量玉米出现在供人类食用的玉米产品中所显示的,这是一种实际风险。若干国家已采取战略以减少混合,包括明确分开种植转基因作物和传统作物的田地。    对于转基因食品上市销售后监测、转基因食品安全性持续监测的可行性和方法正在进行讨论。    6. 如何开展对环境的风险评估?    环境风险评估包括有关的转基因生物和潜在的承受环境。评估过程包括评价转基因生物的特性及其在环境中的影响和稳定性,以及将发生引入的环境的生态特性。评估还包括可由新基因的插入产生的非预期影响。    7. 哪些是对环境有重要关系的问题?    有重要关系的问题包括:转基因生物逃脱和潜在将人工基因导入野生种群的能力;在转基因生物获得之后基因的持续性;非目标生物(如非害虫类昆虫)对基因产物的敏感性;基因的稳定性;其它植物系列的减少,包括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以及在农业中增加使用化学品。转基因作物的环境安全性问题因地方条件而有相当大的差别。    目前的调查集中于:对有益昆虫的潜在有害影响或更快诱发具抗性的昆虫;新植物病原体的潜在产生;对植物多样性和野生生物的潜在有害后果和在某些地方情况下减少使用重要的作物轮作方法;以及抗除草剂的基因转移到其它植物。    8. 转基因食品安全吗?    不同的转基因生物包括以不同方式插入的各种基因。这意味着应逐案评估个别转基因食品及其安全性,并且不可能就所有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发表总体声明。    目前在国际市场上可获得的转基因食品已通过风险评估并且可能不会对人类健康产生危险。此外,在此类食品获得批准的国家普通大众对这些食品的消费未显示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不断利用以食品法典委员会原则为基础的风险评估并酌情包括上市销售后监测,应构成评价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基础。    9. 国家如何管理转基因食品?    各国政府管理转基因食品的方式各不相同。在一些国家,尚未对转基因食品进行管理。已制定法规的国家主要着重于对消费者健康的风险评估。一般说来,已对转基因食品制定规定的国家通常还管理转基因生物,并顾及健康和环境风险以及与控制和贸易有关的问题(如潜在检测和标签制度)。鉴于关于转基因食品辩论的动力,立法可能会继续发展。    10. 国际市场上有哪些种类的转基因食品?    今天在国际市场上可获得的所有转基因作物已利用三个基本特性之一进行设计:抗虫害损害;抗病毒感染;以及对某些除草剂耐受性。用以改良作物的所有基因均由微生物产生。   作物特性批准的地区国家    玉米抗虫害:阿根廷,加拿大,南非,美国,欧盟   耐受除草剂:阿根廷,加拿大,美国,欧盟   大豆耐受除草剂:阿根廷,加拿大,南非,美国,欧盟(仅适用于加工)   甘兰型油菜耐受除草剂:加拿大,美国菊苣耐受除草剂欧盟(仅适用于育种目的)   南瓜属植物抗病毒:加拿大,美国   土豆抗虫害耐受除草剂:加拿大,美国    11. 国际上进行转基因食品贸易时会发生什么情况?    目前尚未制定特定的国际管理制度。但是,若干国际组织正在参与对转基因生物制定协议。    食品法典委员会是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负责汇编构成食品法典:国际食品法典的标准、行为守则、准则和建议的联合机构。食品法典委员会正在对转基因食品的人类健康风险分析制定原则。这些原则的前提强制规定在逐案基础上开展上市销售前评估,并包括评价(插入基因的)直接影响和(由于新基因的插入可能产生的)非预期影响。这些原则正处于制订的后期阶段并且预期于 2003 年 7 月通过。食品法典委员会原则对国家立法不产生有约束力的影响,但是特别在世界贸易组织卫生和植物检疫措施协议中提及,并可在贸易争端的情况下用作参考基准。    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是对其缔约方有法律约束力的一项环境条约,管制改性活生物体的越境转移。转基因食品如果包含能够转移或复制遗传物质的改性活生物体,则属于议定书的管辖范围。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的基石是一项要求,即出口者在有意释放到环境的改性活生物体首次发货之前征得进口者的同意。该议定书将自第 50 个国家批准之日后第 90 天起生效。鉴于自 2002 年 6 月以来登记的加快交存,可能在 2003 年初生效。    12. 国际市场上的转基因产品是否已通过风险评估?    目前在国际市场上的转基因产品均已通过由国家当局开展的风险评估。这些不同的评估在总体上遵循相同的基本原则,包括环境和人类健康风险评估。这些评估是透彻的,它们未表明对人类健康有任何风险。    13. 为什么在一些政治家、公众利益团体和消费者中间,尤其在欧洲,对转基因食品存在担忧?    自 1990 年代中期在市场上首次引入一种重要的转基因食品(抗除草剂大豆),在政治家、社会活动家和消费者中,尤其在欧洲,对此类食品的担忧不断增多。这涉及若干因素。在 1980 年代后期— 1990 年代初期,数十年分子研究的结果到了公共领域。在此之前,消费者通常并不十分了解该研究的潜力。就食品而言,由于消费者感到现代生物技术正导致产生新的物种,他们开始怀疑安全性。    消费者经常问,“这对我有什么好处?”。就药品而言,许多消费者更容易接受生物技术有益于他们的健康(如改进治疗可能性的药品)。就引入欧洲市场的第一批转基因食品而言,这些产品对消费者无明显的直接好处(不更便宜,不增加保存期,味道并不更美)。转基因种子造成每一耕地面积更高产量的潜力应导致更低的价格。但是,公众的注意力已集中在风险—效益状况的风险一边。    在欧洲,由于 1990 年代后半期发生的与转基因食品无关的若干次食品恐慌,消费者对食品供应安全性的信心已显著下降。这也已对关于转基因食品可接受性的讨论产生影响。消费者已从消费者健康和环境风险方面对风险评估的有效性提出疑问,特别注重于长期影响。消费组织辩论的其它议题包括过敏性和抗微生物抗性。消费者的担忧已引起讨论对转基因食品加贴标签使能作出知情选择的可取性。同时,已证实,要测出食品中微量转基因生物是困难的,这意味着往往不能测出极低浓度。    14. 这一担忧如何影响转基因食品在欧洲联盟的上市销售?    公众对转基因食品和转基因生物的担忧已在总体上对转基因产品在欧洲联盟上市销售产生重要影响。实际上,它们已造成所谓暂停批准转基因产品投放市场。一般说来,转基因食品和转基因生物的上市销售是广泛立法的主题。自 1990 年代初期以来,已制定共同体法规。    核准向环境释放转基因生物的程序是相当复杂的,并且基本上需要成员国与欧洲委员会之间取得一致意见。在 1991 年和 1998 年之间,委员会的一项决定批准 18 种转基因生物在欧洲联盟上市销售。    自 1998 年 10 月以来,未给予进一步授权,并且目前有 12 项申请尚待审理。一些成员国已援引保障条款以暂时禁止转基因玉米和甘兰型油菜产品在其国家投放市场。目前有 9 个案例正在审查之中。其中 8 个案例已由植物科学委员会进行审查,委员会认为在所有案例中,成员国提交的资料不能证明它们的禁止是合理的。    在 1990 年代期间,管理框架得到进一步扩展和完善,以应对公民、消费者组织和经济从业者的合理担忧(在问题 13 之下描述)。一项修订的指令将于 2002 年 10 月生效。它将就向环境释放转基因生物方面的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和决策过程更新和加强现有规则。新的指令还预见到对与转基因生物和环境之间互相作用有关的长期影响进行强制监测。    在欧洲联盟,对现代生物技术产生的产品或含有转基因生物的产品必须履行加贴标签。立法还处理转基因物质意外污染传统食品的问题。它对由基因改良造成的脱氧核糖核酸或蛋白质推行 1% (编者注:后改为 0.9% )的最低限值,低于这一限值,则不需要标签。    2001 年,欧洲委员会就转基因生物的可追踪性通过了两项新的立法提案,强化目前的标签规则并对食品和饲料中的转基因生物以及对有意将它们释放到环境简化批准程序。   欧洲委员会认为,以现有法规为基础的这些新的提案旨在处理成员国的关注问题和树立消费者对批准转基因产品的信心。委员会期望,这些提案的通过将为在欧洲联盟继续批准新的转基因产品铺平道路。    15. 在世界其它地区对转基因食品公开辩论的情况如何?    将转基因生物释放到环境和转基因食品的上市销售已在世界许多地区引起公开辩论。这一辩论有可能继续,可能在生物技术的其它利用(如在人类医学)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后果这一更广泛的范畴内进行。即使正在辩论的问题通常很相似(成本效益,安全性问题),但是辩论的结果因国家而异。关于转基因食品的标签和可追踪性等问题,作为处理消费者关注的一种方法,迄今尚未取得共识。这在过去几年食品法典委员会内讨论期间已变得明显。虽然缺乏对这些主题的共识,但是已就协调关于风险评估的观点取得重大进展。食品法典委员会即将通过关于上市销售前风险评估的原则,并且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的规定也显示国际级日益增多的了解。    最近,南部非洲的人道主义危机已引起对利用转基因食品作为紧急情况下食品援助的注意。该地区若干国家政府提出关切,涉及环境和食品安全恐惧。虽然在一些国家对去壳谷物的分配已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但是其它国家已限制利用转基因食品援助和获得不含转基因生物的商品。    16. 世界各地区人们的反应是否与对食品的不同态度有关?    视世界的地区而定,人们往往对食品有着不同的态度。除营养价值之外,食品通常有着社会和历史内涵,并且在某些情况下可具有宗教重要性。食品和粮食生产的技术改良可在消费者中间,尤其在缺乏关于风险评估工作和成本效益评价的良好交流的情况下,引起负面反映。    17. 对农民拥有其作物的权利是否有影响?    是的,知识产权可能是关于转基因食品的辩论中的一项内容,对农民的权利有影响。对知识产权,尤其是《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世界贸易组织下涉及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的一项协定)的专利权义务,已根据它们对进一步获得作物多样性的后果开展讨论。在医学中利用基因技术这一相关主题方面,世界卫生组织已审查知识产权与平等获得遗传资源和利益共享之间的冲突。该项审查已考虑潜在的垄断问题以及对人类医学基因序列领域新的专利条例的怀疑。这些考虑可能也影响关于转基因食品的辩论。    18. 为什么某些团体担忧化学工业对农业日益增长的影响?    某些团体对它们认为的几个化学公司对种子市场不可取的控制程度感到担忧。从作物保护良好规范方面以及从整个社会的视角和依附于食品的价值观念来看,可持续农业和生物多样性可从利用一系列丰富的作物中获得最大益处。这些团体害怕,由于化学工业在种子市场的利益,农民使用的品种范围可能缩小至主要为转基因作物。这将影响一个社会的口粮篮以及从长远影响作用保护(例如,形成抗虫害抗性和耐受某些除草剂)。专一使用耐受除草剂的转基因作物还会使农民依赖这些化学品。这些团体害怕化学工业在农业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这是一种它们并不认为可以持续的趋势。    19. 在转基因生物领域可预期有哪些进一步发展?    未来转基因生物可能包括增强抗病或抗旱的植物,营养素水平增高的作物,强化生长特性的鱼类以及产生重要药用蛋白质如疫苗的植物或动物。在国际方面,在粮农组织和卫生组织 2000 年和 2001 年组织的专家协商会以及食品法典委员会用生物技术生产的食品特设专题小组以后的工作中可找到对新发展的反应。此项工作已造成从总体上改进和统一转基因食品风险评估的框架。诸如评价转基因食品过敏性或用转基因微生物生产的食品安全性等特定问题已包括在内,并且由粮农组织和卫生组织组织的一次专家协商会将于 2003 年注重于转基因动物产生的食品。    20. 世界卫生组织正在开展哪些工作以改进对转基因食品的评价?    世界卫生组织将在转基因食品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主要基于两个理由: (1) 公共卫生可从生物技术的潜力,例如从增加食品的营养素成份、降低过敏性和更有效的粮食生产中获得巨大好处;以及 (2) 同样在全球范围内有必要审查消费通过基因改良生产的食品对人类健康的潜在负面影响。显然,现代技术如要构成在生产食品的方式方面一项真正改进,必须对其进行透彻评价。此类评价必须是全面的,包括一切的,不能停留在以前分散的不一致的评价系统,只孤立地注重于人类健康和环境影响。    因此,世界卫生组织正在开展工作以提出对评价转基因食品的更广泛观点,从而能考虑其它重要因素。对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产品的这一更为全面的评价将不仅审议安全性,而且审议食品保障、社会和伦理问题、获取以及能力建设。在这一新方向方面的国际工作以这一领域其它主要国际组织的参与为先决条件。作为第一步,世界卫生组织执行委员会将于 2003 年 1 月讨论世界卫生组织一份涉及这一主题的报告内容。该报告正与其它主要组织合作编制,主要是粮农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希望这份报告可构成今后行动的基础,以实现对某些转基因食品的更为系统、协调、多组织和国际评价。
3510 次阅读|3 个评论
WHO最新报道: 吸烟导致每年有近600万人死亡
zhpd55 2013-7-11 16:41
WHO 最新报道 : 吸烟导致每年有近 600 万人死亡 诸平 根据 2013年7月10日发布的《2013年世卫组织全球烟草流行报告》,全世界受到至少一项限制烟草使用措施覆盖的人群现已达到23亿人,过去5年来增加了一倍多。禁止烟草广告、促销和赞助是控制烟草使用最得力的措施之一。报告也指出,为了实现全球议定的到2025年将烟草使用减少30%这一目标,必须有更多国家实施全面的烟草控制规划。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 Phys.org ) 2013 年 7 月 10 日 报道,尽管公共卫生运动在不断宣传吸烟有害健康,每年 5 月 31 日定为世界无烟日 , 但是, 吸烟仍是一个全球性的灾害 , 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一大隐患, 是全球领先的完全可以避免的死亡因素。烟草导致其多达半数使用者死亡。 世界卫生组织( WHO )周三( 7 月 10 日 )公布的最新统计结果显示,烟草每年使近 600 万人失去生命,主要是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尽管某些高收入和中上收入国家的烟草制品消费呈减少态势,但烟草制品在全球的消费却在不断增加。 600 万伤亡者中有 500 多万人缘于直接使用烟草,有 60 多万人属于接触二手烟雾的非吸烟者。全世界 10 亿吸烟者中,几乎有 80% 生活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如不采取紧急行动, WHO 预测到 2030 年,每年死于与烟草使用有关的人数将上升到 800 万以上。 WHO 总干事陈冯富珍 (MargaretChan) 博士说 :“ 如果我们不同仇敌忾 , 异口同声来禁止烟草广告、促销和赞助 , 青少年和年轻的成年人将继续会受到更加激进的烟草行业的诱惑,成为烟草消费人群中的一员。每个国家都有责任保护其国民远离与烟草相关的疾病、残疾和死亡。 ” 根据 WHO 的统计结果, 600 万的死亡人数中,有 500 万是烟草消费者或以前是,但是也有 60 多万人死于二手烟的危害。二手烟雾指人们燃烧卷烟、比迪烟和水烟等烟草制品时弥漫在餐馆、办公室或其他封闭空间内的烟雾。在烟草烟雾中约有 4000 多种化学品,其中至少有 250 种已知有害物质,有 50 多种已知可致癌物质。在成人中,二手烟雾可引起严重的心血管病和呼吸道疾病,包括冠心病和肺癌。在婴儿中,二手烟雾可造成猝死。在孕妇中,可造成低出生体重。在公共场所近半数儿童经常呼吸遭受烟草烟雾污染的空气。 40% 以上的儿童至少有一名家长吸烟。二手烟雾每年导致 60 万人过早死亡。 2004 年,儿童在二手烟雾造成的死亡人数中占 28% 。每个人都应有权呼吸到无烟雾的空气。无烟法律保护不吸烟者的健康,很受欢迎,既不损害企业又能鼓励吸烟者戒烟。但是全球仅有 10 亿多人(占全球人口 16% )受到国家全面无烟法律的保护。 在 20 世纪,烟草使用已经导致 1 亿人死亡。目前大约每 6 秒钟就有一人因烟草死亡,这占到了成人死亡的十分之一。多达半数的目前使用者最终将死于某种与烟草相关的疾病。 WHO 警告说:除非戏剧性的变化 ,21 世纪死于与烟草相关的人数可能会飙升至 10 亿人。 WHO 预防非传染性疾病部门的主管道格拉斯 · 贝特切尔( Douglas Bettcher )博士说 ,“ 我们知道 , 只有完全禁止烟草广告、促销和赞助才是有效的 , 国家出台完整的烟草禁令并与同其他烟草控制措施相配合,几年之内就能够显著减少烟草的使用。 ” 因为烟草控制政策,阻止人们吸烟,可以拯救更多的生命。 相关报道: 戒烟新途径:纳米技术修复对尼古丁的依赖 吸烟与健康 发表者: 方浩徽 (访问人次:1537) 2007年我国的慢性病报告中指出:15-24岁人群吸烟率上升,15岁以上吸烟者达到3.5亿,较1996年增加3000万人。我国每年死于吸烟相关疾病的达100万人,每年死于被动吸烟的人数超过10万。 1985年,世界卫生组织根据国际癌症研究协会的研究结果,提出了“吸烟与疾病关系”的专题报告,报告认为,肺癌、局部缺血性心脏病、呼吸性心脏病、主动脉瘤、外周心血管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病与吸烟有明显的相关性;吸烟能使中毒、肝硬化、酗酒幼年期的酒精中毒等症状加剧。在我国因肺癌死亡的患者中,80%以上是由吸烟和被动吸烟引起的。 近年来,人们对吸烟与健康的研究中还发现,(1)吸烟与口腔癌、鼻咽癌、食道癌、肺癌、胃癌、肠癌、乳腺癌、膀胱癌等多种癌症有关:吸烟之所以致癌,主要在于以下三大因素:一是破坏细胞基因;二是放射性损伤导致基因突变;三是直接损伤免疫功能。(2)吸烟诱发糖尿病:吸烟增加末梢血管阻力,降低胰岛素敏感性产生胰岛素抵抗,葡萄糖吸收率低于不吸烟者而诱发糖尿病;(3)吸烟易使女性患类风湿性关节炎:美国亚拉巴马大学的肯尼思•塞格博士等人的研究结果显示,吸烟女子早期发生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不吸烟者的2倍。(4)吸烟易使婴儿患感染性疾病:丹麦专家调查发现,吸烟孕妇的婴儿住院率比不吸烟者高出24%,而且这种危险性随着孕妇每天吸烟数量的增加和烟中尼古丁含量的升高而增加。(5)吸烟易患鼻窦炎: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每年至少有35%的美国人患有鼻窦炎,每天吸烟l1支以上者比不吸烟者每年鼻窦炎发作一次的危险性要多16%。(6)吸烟易诱发多种甲状腺疾病:瑞典专家调查发现,女性吸烟者中非毒性弥漫性和结节性甲状腺肿的发生率为14.2%,而非吸烟者和戒烟者仅为7%和8.9%。每天吸烟超过20支与甲状腺功能紊乱明显相关。吸烟是影响甲状腺功能的一种独立危险因素。 目前,我国有82%的被动吸烟是在家中,儿童受影响是首当其冲,对儿童的生理心理影响都很大,很多儿童正是在家中接受二手烟的污染。“吸二手烟” 即为被动吸烟, 被动吸烟也会引发呼吸系统的病变,如支气管炎、哮喘、肺气肿等;烟毒还会破坏动脉血管,引发心脑血管和内分泌系统的疾病;烟毒对于被动吸烟与吸烟的人一样也是许多肿瘤的直接诱因。 美国癌症协会曾经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人群追踪调查,研究吸烟与肺癌的关系。第一次是从1960年开始对100万成年男性和女性的调查,一直持续到1972年。第二次是从1982年开始,对120万成年男性和女性的调查,持续到1998年。这是迄今为止最大的人群追踪调查研究。这两次大型调查发现,无论一天吸几支烟,男性吸烟者的肺癌死亡率是非吸烟者的21倍,而且他的妻子肺癌死亡率是非吸烟者的12倍。   随着人们对吸烟危害认识的加深,控烟工作在世界各地陆续开展起来。在一些国家,由于长期开展有效的控烟工作,吸烟率开始下降,随之肺癌死亡率也开始下降。20世纪60年代,美国人均烟草消费达到高峰,70年代后人均烟草消耗开始下降。但肺癌等与烟草有关疾病的出现会延迟20~30年。因此,美国肺癌死亡率的高峰出现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肺癌死亡率到了本世纪才开始下降。 烟草给人体健康带来哪些危害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09日12:15 新浪健康   烟草含有苯和焦油,还有多种能致癌的放射性物质。有研究表明,90%的肺癌患者是由吸烟引起的。过去的研究已证明了西方国家中的男性膀胱癌病例至少有60%是吸烟引起的,还有口腔癌和喉癌等。过去的烟草产品因含有霉菌使人得癌的危险更大。   吸烟会引起肺部、心血管、肠胃道的疾病和各种肿瘤以及加重糖尿病,引起老年性痴呆等常见症。吸烟男士不育机会比不吸烟者高六倍,吸烟不但能降低精子数量,还能导致精子异常和阳痿。   吸烟促使血中雌激素水平降低,会损伤对保持皮肤弹性至关重要的血管及结缔组织,使皮肤变得干燥松弛,从而造成明显的"吸烟面容",破坏青春靓丽的美貌。吸烟女性出现皱纹的机率是非烟民的3倍。   吸烟与不吸烟的女性相比,患不孕症的可能性要高2.7倍。 吸烟的母亲不但会影响自己身体的健康还会殃及下一代,如新生儿的体质差、体重轻、死亡率高;婴儿患先天性心脏病的可能性比常人大2倍。   吸烟还可能使胃溃疡恶化并减缓伤口愈合。女性吸烟还会导致闭经并增加患软骨病的危险。研究表明一半的吸烟者是中年或老年期死于烟草引起的疾病。   被动吸烟对人体的危害有可能要比过去意识到的严重得多,同吸烟者生活在一起的妇女因此患肺癌的危险性远远大于其她妇女患肺癌的可能性,是其她妇女的2.6-6倍 。   孕妇吸烟可通过遗传损害婴儿。 香烟点燃后产生的烟雾中含有几十种有害物质,包括一氧化碳、尼古丁等生物碱。吸烟是发生蛋白尿的独立因素。在年轻糖尿病人蛋白尿的产生与发展,肾疾病的恶化均与吸烟有关,在吸烟者,蛋白尿和视网膜病变都比不吸烟者进展更快,停止吸烟的病人蛋白尿迅速改善。在美国每年由于吸烟使17万名冠心病人和13万名癌症病人丧生。在缺血性心脏病患者中,吸烟者比非吸烟者发生心跳骤停的机率多4倍;吸烟者发生肺癌死亡率是不吸烟者的10.8倍。进餐时烟雾更容易被咽下,诱发癌症 ,每天吸烟者其胃癌的特异危险性比不吸烟多30.1%。    烟草对青少年的危害   吸烟危害人的健康已为广大人们所共识,对青少年来说,危害性就更大。据医学家研究表明,青少年正处在生长发育时期,各生理系统、器官都尚未成熟,其对外界环境的有害因素的抵抗力较成人为弱,易于吸收毒物损害身体的正常生长。据美国25个州的调查,吸烟开始年龄与肺癌死亡率呈负相关。若将不吸烟者肺癌死亡率为1.00时,15岁以下开始吸烟者其死亡率为19.68;20~24岁为10.08;25岁以上为4.08。说明吸烟开始年龄越早,肺癌发生率与死亡率越高。 '   吸烟损害大脑,使智力受到影响。在烟草的烟雾中,一氧化碳含量很高。吸入人体后,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成碳氧血红蛋白,使血红蛋白不能正常地与氧结合成氧合血红蛋白,因而失去携氧的功能。此外,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结合力要比氧气大260倍,而从碳氧血红蛋白中离解出一氧化碳的速度又比从氧合血红蛋白中分离出氧的速度慢得多。由于人的大脑对氧的需要量大,对缺氧十分敏感,因此,吸多了烟就会感到精力不集中,甚至出现头痛、头昏现象。久之,大脑就要受到损害,使思维变得迟钝,记忆力减退。这样,必然会影响学习和工作,使学生的学习成绩下降。   烟草中的尼古丁是一种神经毒素,主要侵害人的神经系统。一些吸烟者在主观上感觉吸烟可以解除疲劳、振作精神等,这是神经系统的一过性兴奋,实际上是尼古丁引起的欣快感。兴奋后的神经系统随即出现抑制。所以,吸烟后神经肌肉反应的灵敏度和精确度均下降。国外一心理研究机构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吸烟者的智力效能比不吸烟者减低10.6%。 烟草对妇女的危害    1、吸烟与宫外孕   近20年来,世界各地妇女宫外孕的发生率(主要是输卵管妊娠)增长了两三倍。过去都认为宫外孕的主要原因是盆腔炎和性传播疾病,然而为什么在盆腔炎和性疾病发病率减少的地区,宫外孕仍呈上升趋势呢?专家们一直在寻找新的宫外孕危险因素,而且终于找到了,这就是卷烟的烟雾。专家们发现,无论性生活史、盆腔感染史、节育史和生育史怎样变动,宫外孕的发生都与孕妇吸入的烟雾量有明显关系。研究人员将孕妇分成两组,吸烟组的宫外孕发生率为40.1%,而不吸烟组为29.7%,两组有明显差异。美国华盛顿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对274名宫外孕患者和同期727名受孕妇女进行对照研究,认为吸烟妇女发生输卵管妊娠的危险比不吸烟者高40%。   孕妇吸烟发生宫外孕经研究认为,烟雾可以刺激小血管壁而使其增厚,因而盆腔内血液循环发生变化,从而引起受精卵着床变异的一系列变化。有人认为,尼古丁损伤了输卵管中将卵子送入子宫的微发丝状结构,妨碍受精卵正常输送至子宫所致。所以,在美国提出了"如果你怀孕,请马上戒烟"的口号。孕妇不但不能吸烟,还应避免到烟雾较多的场所去。    2、吸烟与不孕症   吸烟女性卵子的受精率大大减弱。吸烟女性与不吸烟女性相比,患不孕症的可能,前者比后者要高出2.7倍。美国研究人员发现,吸烟者的生育力比不吸烟者低72%。英格兰布里斯托尔大学产科系与妇科系的研究人员对45名正在接受试管受精的不育妇女发现,尼古丁的分解物可替宁 (cotinina)对受孕有明显影响。研究人员认为可替宁能影响妇女生殖周期中雌性激素的产生,在生殖系统中有可替宁的妇女与没有这种物质的妇女相比,受精卵的比例减少2/3。如果丈夫也吸烟,情况就更糟,因为男性抽烟除了精子量减少,精子形成不规则外,而且其活动能力也大大降低。还有研究认为,尼古丁可使精子穿透卵子透明膜的能力降低12~16%。统计表明,吸烟的夫妇不孕的可能比不吸烟的夫妇高5.3倍。    3、吸烟与痛经   许多吸烟者都这样说,吸烟令人感到"轻松","减缓紧张的情绪",使他(她)们"感觉良好"。但是,意大利米兰大学的最新研究表明:这种暂时的"轻松"可以引起痛经,也就是妇女们所说的要命的小肚子痛。   医生们观察了年龄从15~44岁的251例妇女。在历时 18个月的随访中发现,其中106人有痛经,145人无此症状。在这项研究中,除外了与痛经有关的疾病如纤维腺瘤、卵巢囊肿以及子宫内膜异位等。   研究表明,与非吸烟者相比,每天吸10~30支卷烟的妇女患痛经的危险率是前者的2倍。吸烟史长达10至20年的妇女则几乎是不吸烟者患痛经危险率的3倍,其发生原因,是由于吸烟可使血管收缩,而使血管变窄,并且减慢血液流动。据专家分析,这或许可以部分解释痛经的发生原因,即吸烟也使子宫内膜血液流动减少,而发生痛性痉挛。    4、吸烟促使绝经提前   据《美国医学论坛报》1994年8月11日报道,一项新的研究表明,某些吸烟妇女在40岁以前绝经会增加2至3倍。研究者在该年于芝加哥召开的妇科研究学会的年会上报告了这一结果。在17岁前即开始吸烟或每日吸一包烟达20年者,面临着这种危险。研究者们选择了344名在47岁前自然绝经的妇女,同时以344名年龄配对仍在行经或在47岁后绝经的妇女为对照。结果表明,和不吸烟的对照者相比,曾经在某一阶段吸烟的妇女在45岁至54岁绝经者增加43%。研究者指出,有意义的是,在任何年龄,吸烟是使卵巢衰竭的危险因素。并非在 40岁时吸烟才与卵巢衰竭有关,即使在25岁至30岁年龄段,吸烟也是个危险因素。为什么吸烟可使绝经提前?研究人员的理论是,烟尘中的某些成分可能对卵泡有毒,导致卵泡提前消失。有的认为由于雌性激素缺乏所致。绝经提前约1~3年。    5、女性吸烟使骨质脆弱   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的霍珀医师对41对孪生姊妹进行的研究证实,吸烟妇女在老年时骨质更脆弱,更易发生骨折。41对孪生姊妹中分别有吸烟和不吸烟者配对,年龄在23~73岁间,测定其腰椎、股骨颈、股骨干的骨密度。成年后仍继续吸烟的女性,吸烟者骨重量指数比不吸烟者平均低5%~ 10%。每隔10年进行一次骨密度测定,吸烟者比不吸烟者,腰椎骨密度低2%,股骨颈低2%,股骨干低1.4%。研究显示,骨密度每降低10%,骨强度则降低30%,只要10年内骨密度降低10%,那么引起股骨颈骨折的发生率增加44%。美国推算,每年约25万人因骨质疏松引起股骨颈骨折而住院,女性为男性的6-8倍。每年死亡人数约有5万,这个数字同乳腺癌的死亡数字相等。   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研究表明:妇女绝经后用雌性激素补充治疗,如果仍吸烟,可能会降低雌性激素治疗的保护作用。他说:"妇女既服雌性激素,又吸烟,臀部骨折的危险与不服雌性激素妇女一样大。"    6、吸烟妇女会引起尿失禁   据《医学周讯》1992年12月4日报道,一项新的研究揭示,吸烟妇女有发生尿失禁的危险。与从来不吸烟的妇女相比,吸烟妇女尿失禁的危险增加1.5倍,而原来吸烟,现在不吸烟者尿失禁的危险增加1.2倍。研究人员观察了322位患尿失禁的中年妇女和284名年龄相同而无尿失禁的妇女。与无尿失禁的妇女相比,患尿失禁的妇女多数为吸烟者或原先吸烟者。吸烟越多,越易发生尿失禁。吸烟者和原先吸烟者加在一起,其总的膀胱控制出问题的危险为28%。   咳嗽可能是吸烟者发生尿失禁的重要原因。咳嗽严重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控制尿流的肌肉的物理性损伤。附加的损伤可能是尼古丁本身。动物实验已证明它可引起膀胱的问题,即使控制尿流的肌肉受到其毒素影响而致损伤。当然,衰老和生育会使支持膀胱的结构如骨盆底变弱和下垂,导致尿失禁。    7、吸烟减少母乳分泌量   据《亚洲医学新闻》1993年报道,美国研究人员发现吸烟对婴儿的另一有害影响是减少了母乳的分泌数量及质量。研究人员称,吸烟妇女产后两周时产乳量比不吸烟妇女少 21%。产后4周时少分泌43%,而到产后6周时,则差别达 46%,吸烟妇女乳中脂肪含量比不吸烟妇女少19%。如母亲停止吸烟后其乳汁分泌量便上升,说明停止吸烟后,吸烟的不良影响便消失。其机理尚待研究。   8、吸烟并服避孕药妇女易患心脏病   妇女吸烟又服避孕药可明显增加心血管疾病如心肌梗塞的危险。据《中国医学论坛报》报道,美国最近开展这项研究,对 5779名18~44岁的妇女进行普查,发现7.4%的妇女既吸烟又服避孕药,其中1.1%每日吸烟超过20支。经过研究分析,表明吸烟并服用避孕药的妇女比一般人群急性心梗发生率高 20%,而她们的人数却仅占35~40岁妇女人数的2%以下。   美国波士顿大学和宾西法尼亚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对二千多名妇女进行了研究。他们发现;那些每天吸烟25支以上并同时使用口服避孕药物的妇女受害最大,她们比不吸烟妇女患心梗的可能性大23倍。研究说,吸烟和避孕药物使血液凝块的可能性加大。   日本研究报道,吸烟同时口服避孕药的心肌梗塞死亡率比不吸烟者的心肌梗塞死亡率高达11.7倍,年龄越大,吸烟时间越长,其死亡率越高。所以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在口服避孕药物说明书上注明不要吸烟。    9、妇女吸烟衰老提前   早在1928年美国约翰赫金斯医院的玻尔医生研究细胞生物学时,便首先提出关于缺氧可使衰老加速的理论。吸烟形成长期缺氧及体内女性激素分泌减少而致提前衰老。美国学者把一部分年龄相仿的吸烟妇女,根据吸烟时间的长短及吸烟量的多少,划分四个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吸烟时间长,吸烟量大者进入绝经期早,嘴唇和眼角过早地出现皱纹,牙齿发黄,皮肤粗糙,失去富有弹性丰润的外表,过早地出现衰老的一些征象。    10、吸烟与妇科肿瘤   北京医科大学妇产科钱和年教授《吸烟和妇科肿瘤的关系》的报告指出,我国目前是世界上少有的无吸毒国家,但吸烟问题相当严重。通过回顾性调查,271例已确诊为各种妇科恶性肿瘤患者,与375例年龄匹配的非妇科癌患者及正常妇女作对照,发现宫颈癌与卵巢癌在吸烟妇女中较不吸烟者的相对危险度高,前者为4.4,后者为2.8。家庭中有吸烟者,在宫颈癌组与对照组比较,被动吸烟者比无被动吸烟者相对危险度高2.5倍。文献报道,尼古丁及其代谢产物可替宁(cotinina)在吸烟患者的血清、尿及阴道分泌物中,均较不吸烟者高;试验还证明,可替宁在被动吸烟者血清中也升高。   乳腺癌:丹麦医师对3240名接受乳腺X线检查的妇女调查发现,吸烟20年以上妇女患乳腺癌危险增加30%,吸烟30年以上者这一危险增加60%;吸烟者癌症发病比不吸烟者早8年。 美国癌症研究中心认为,近年来妇女乳腺癌发病率增高,同吸烟这个环境因素有很大关系。该国学者认为,大多数患乳腺癌妇女的第一病因便是吸烟。他们对60多万名原先没有患癌症的妇女进行的6年跟踪调查表明,吸烟妇女死于乳腺癌的比率,比不吸烟妇女高25%,而且吸烟越多,吸烟时间越长,妇女死于乳腺癌的危险越大。   宫颈癌:挪威近来发表的一次调查报告表明,吸烟妇女比不吸烟者患子宫颈癌或恶性肿瘤的机会高出50%。这项调查持续了9年,有6000多妇女为研究对象,研究发现,吸烟妇女患癌的机会较多,尤其是每日吸烟15支或更多及烟龄达10年以上者,比不吸烟的妇女患子宫颈癌的机会高80%以上。而长期积累于子宫颈细胞的烟碱,是导致癌变的主要因素。 报告还发现,每日吸烟不少于3小时的妇女,患子宫颈癌的机会也大。如妇女的丈夫或男友是一位烟民,每日跟他一起生活的女性,患子宫颈癌的机会比配偶不吸烟的妇女发病机会高40%。   英国医学家指出,性生活频繁和吸烟的妇女比不吸烟妇女患宫颈癌和死于宫颈癌的可能性大一倍。他们还指出,吸烟者的子宫中缺少朗格罕氏细胞 (Langerhans' cells),而在人体受到某种病毒或化学产品威胁时,这种细胞可增强其免疫系统的功能。如吸烟越多,这种细胞就越少,吸烟妇女比不吸烟妇女少1/3。他们认为,hpv病毒是子宫颈癌的主要诱因,当受到hpv病毒感染时,郎格罕氏细胞缺少使免疫功能降低而致癌。在英国,每年有2000名妇女死于宫颈癌。妇科专家艾伯特·辛格说,吸烟导致子宫患一种"小艾滋病"。   专家们在试验中发现,无论是吸烟妇女还是不吸烟的妇女,其子宫粘膜上都凝集着大量的尼古丁的代谢产物可替宁,这种现象说明,在充满烟雾的环境中工作,不吸烟的妇女同样受其害。   美国早在1984年做过调查,吸烟妇女患子宫颈癌的危险性比不吸烟妇女增加3.4倍;又发现,每天被动吸烟3小时 (或更多)的妇女,患子宫颈癌的危险性比不在吸烟环境中生活的妇女约增加3倍。   吸烟增加患卵巢囊肿的危险:据《美国医学论坛报》 1994年6月2日报道,吸烟使妇女患功能性卵巢囊肿的危险翻一番。作者们观察了98名15~39岁初步诊断为功能性卵巢囊肿的病人。被检查的妇女中不包括孕妇、产后3个月的妇女、因不孕症而接受药物治疗的妇女或者被诊断为患多囊卵巢病、囊性畸胎瘤、子宫内膜瘤、囊性腺瘤以及囊性腺癌的妇女。囊肿直径小于2.5公分也被排除在外。239名妇女为对照。研究者们试图对体重、经产情况、流产史、卵巢囊肿史和现在口服避孕药情况等干扰因素进行统计学控制。经研究和对照组妇女相比,患功能性卵巢囊肿的妇女现仍吸烟者人数为对照组的两倍。作者们推测,吸烟有抗雌激素效应。他们指出,试验研究表明,吸烟既能减少内源性雌激素的产生,又能改变绝经前妇女雌激素的代谢。    11、吸烟损害老年妇女身体健康   美国一项新的研究显示,65岁以上妇女的吸烟者同不吸烟者、戒烟者相比,其肌力、敏捷、协调、步态、思维、反应、生活能力和平衡等12种身体状态较差,日平均吸12支者,几乎每项指标都差。吸烟还是动脉硬化,特别是下肢动脉硬化的一个危险因素,多年吸烟可影响行走及运动功能。研究还显示,老年人戒烟后,可改善健康程度。   美国医学博士哈尔茨认为,吸烟不仅会使妇女发生肺癌和心脏病,还可使女性长出胡须。因为吸烟可能对卵巢的内分泌代谢发生紊乱而产生的不良影响。 烟草对孕妇和胎儿的影响   吸烟几乎损害人体全部重要器官: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泌尿系统及其它重要脏器,这些损害男女是相同的。然而妇女其特殊的身体结构和孕育下一代的生理特点,吸烟妇女及其胎儿可受到一些特殊的危害。   首先,吸烟可使夫妇双方的生育率下降。英国通过对17000位育龄妇女进行了11年的追踪研究表明,吸烟可降低生育率。每天吸烟10支以上的妇女不育率为10.7%,而不吸烟妇女只有5.4%。另一项调查也认为吸烟与不吸烟的妇女相比,患不孕症的可能性要高2.7倍;如果夫妻双方都吸烟,则不孕的可能性比不吸烟的夫妻高5.3倍。《美国医学论坛》也曾报道,以前多数医生会劝告准备怀孕的妇女停止吸烟,而新近的研究结果提示有必要嘱咐未来的父亲停止吸烟。新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烟草中的尼古丁对精子的外形、能动力及线性游动能力和精子穿透卵子的能力均有影响,且尼古丁浓度越高,影响越大。英国一项研究报告,发现吸烟组精子浓度与活动精子百分比都显著低于不吸烟组。吸烟组精液中的精子平均含量为2500万个/毫升,不吸烟组平均含量为6300万个/毫升;吸烟组活动精子仅占全部精子的49%,不吸烟组则达到63%以上。故吸烟是造成男性不育症的重要原因之一。   孕妇吸烟对胎儿的影响,可以肯定地说,孕妇吸烟对胎儿的发育和健康是非常不利的。烟草中含有大量的有毒物质,除大家所熟知的尼古丁外,还有氢氰酸、氨、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吡啶、芳香族化合物和焦油等。这些有毒物质可以随着烟雾被吸收到母体血液中,使母体内的血氧含量降低,胎盘中的血氧含量也随之减少。胎儿由于缺氧,可造成生长发育迟缓,故吸烟孕妇所生的低体重儿(体重低于2500克)是不吸烟妇女的两倍。这些婴儿不仅体质弱,且出生一年内患严重疾病的危险性大,死亡率高。近年来的不少研究还表明,吸烟孕妇比不吸烟孕妇较易发生流产、早产和死胎。英国一项对14893名孕妇进行的调查表明:凡是吸烟的妇女较难怀孕并容易流产。调查还发现,妇女怀孕期间吸烟会损害他们女儿成年后的生育能力。   孕妇吸烟可增加胎儿先天性畸形的发生率。有资料表明,吸烟母亲所生先天畸形儿的数量是非吸烟母亲的23倍。吸烟者导致胎儿发生无脑儿、腭裂、唇裂、痴呆和体格发育障碍等畸形儿是不吸烟者的2.5倍。   国外近两年的研究成果表明,胎儿经母体接触香烟中的尼古丁等化学物质,可严重影响耳蜗的神经细胞,影响内耳将声波向神经元的传递,故孕妇吸烟可导致胎儿听力障碍。美国的一项研究还发现,吸烟孕妇所生的婴儿听力不正常。经跟踪调查,儿童长到6~12岁时,根据母亲孕期吸烟情况将其分别进行听力测试,结果显示:孕妇吸烟越多,儿童听力反应越差,被动吸烟的儿童结果一样。   丹麦一所大学的研究人员进行的一次大规模调查证实,30%至40%的猝死婴儿与他们的母亲在怀孕期间吸烟有关,在怀孕期间吸烟的妇女生下的婴儿发生猝死的危险性要比不吸烟妇女的婴儿高3倍。研究人员指出,香烟中的尼古丁可能是罪魁祸首,因为尼古丁具有削弱或破坏胎儿自我保护机制的作用。   另据调查,吸烟者所生婴儿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病率为7.3%,而不吸烟者所生婴儿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病率为4.7%。《德国卫生公报》报道,怀孕期若每天吸烟10支,胎儿患癌的危险性增加50%,患白血病的可能性增加一倍。德国另一项研究发现,孕妇吸烟对胎儿的危害,比目前公认的还要严重。研究人员在吸烟妇女新生儿的尿液中发现了典型的产生于烟草的NNAL致癌物质。胎儿通过脐带吸收了尼古丁,并在肝脏把它转化为NNAL,最后通过肾脏排出体外。这样,吸烟孕妇使其胎儿的肝脏、肾脏和肺均受到了损害。   孕妇吸烟除对胎儿有以上的间接作用之外,吸烟对胎儿还有直接作用。吸烟能加速胎儿心率和减少呼吸运动。烟内的尼古丁和其他有毒物质还能通过血液渗入胎盘,输送给胎儿,甚至给还不完善的脏器造成损害。   孕妇吸烟不但对胎儿造成很大的伤害,对其自身的身体也十分不利。有报道表明,吸烟的孕妇在临产时出现胎盘早剥、出血、早破水等合并症比正常产妇高1~2倍。   所以,为了下一代的健康长,为了孕妇自身的身体健康,孕妇应远离香烟,并避免被动吸烟,在清新愉悦的环境中度过孕产期。 (来源: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控烟办)
个人分类: 健康生活|3035 次阅读|0 个评论
被世界卫生组织归类为青年
热度 2 chemicalbond 2013-5-14 07:35
下面这个新闻肯定会让和很多人开心 :-) 感谢WHO,让我一下子年轻了起来。 顺便恭喜1922年出生的杨振宁先生,已经是长寿老人了。 参考 http://news.xwh.cn/news/system/2013/05/13/010352442.shtml 世卫组织确定新年龄分段:44岁以下为青年人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确定新的年龄分段:44岁以下为青年人,45岁至59岁为中年人,60岁至74岁为年轻老年人,75岁至89岁为老年人,90岁以上为长寿老人。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227 次阅读|3 个评论
柬埔寨神秘疾病已揭幕?
热度 1 fs007 2012-7-16 21:21
寻正 在柬埔寨发现高致死性的神秘疾病,据说只涉及小孩,引起了大量猜测。 一个国外网站怀疑这些病例是疫苗或者疫苗实验引起 的。 世界卫生组织(WHO)在7月8日的公告则 暗示该疾病是手足口病(HFMD)引起的 。WHO称HFMD一般是由柯萨奇病毒A16引起的,也可以由肠病毒引起,其中肠病毒EV-71引起的HFMD往往产生严重的并发症及死亡。 在7月13日,香港卫生部传出消息,柬埔寨当局跟WHO已经结论, 该神秘疾病就是由EV-71引起的 。 据说在31人的样本中,大部分查到了EV-71的踪影。这些病人来自14个地区,许多人本身营养不良,抵抗力差,在治疗过程中,不少患儿被给予了激素治疗——在HFMD如果给了激素,就会加重病情,原来这些病人的死亡还有医源性因素!
个人分类: 科学新闻|4665 次阅读|2 个评论
比较世界卫生组织和中国卫生部对铅中毒的有关规定 - 答友人问
热度 1 bqzhu 2012-7-13 10:44
比较世界卫生组织和中国卫生部对铅中毒的有关规定 - 答友人问
世界卫生组织(WHO) 对人体铅中毒的相关规定概述为以下几点: 1、 对于饮用水的标准规定: 1984 年 WHO 给出的饮用水铅含量标准为 50 微克 / 升; 1993 年 WHO 提出在 5 年达到 25 微克 / 升, 15 年以内饮用水标准达到 10 微克 / 升。 2004 年 WHO 明确提出饮用水的标准为 10 微克 / 升,并进一步争取达到 5 微克 / 升。 WHO 研究报告指出饮用水铅含量与人体血铅密切相联系;饮用水铅含量在 20 微克 / 升时,饮用人群人体血铅将达到 100-150 微克 / 升 。因此目前不少饮用水会引起血铅超标。 我国对于饮用水的 铅含量标准的规定基本是与 WHO 同步的。 2、 关于人体铅摄食量和血铅标准的规定: 1986 年 WHO 和联合国粮农组织( FAO )根据有关研究报告,提出了人体铅摄食量的控制标准,每周小于 25 微克 / 公斤体重,每天小于 3.6 微克 / 公斤体重不会引起人体血铅的积累和对儿童神经系统发育的影响,在 2010 年 WHO/FAO 撤回了这个铅摄食量的控制标准,新的研究结果表明摄食量的控制标准应进一步降低,有关控制标准仍在讨论中。在 1993 , 1995 , 2000 和 2009 年 WHO 已多次强调人体血铅标准为 100 微克 / 升,超过这一标准为铅中毒( International Programme on Chemical Safety (IPCS). Inorganic lead. Environmental health criteria 165. Geneva: WHO; 1995 ; Global health risks: mortality and burden of disease attributable to selected major risks . Genev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 2009 ) 。 WHO 在 2010 年“儿童铅中毒”( Childhood Lead Poisoning ) 的报告中进一步较详细地论述了儿童铅中毒的原因、危害和问题:血铅超标严重危害人体,伤害许多人体器官,且无症状表现。婴儿在母体内和童年时期,血铅在 100 微克 / 升时已影响免疫、生殖和心血管系统发育。儿童血铅超过 50 微克 / 升时,将引起脑损伤,包括智能下降、注意力不集中和神经行为受损等。脑功能的破坏是后期无法治疗的。对血铅在 100-200 微克 / 升的儿童来说,血铅每上升 10 微克 / 升,将使智商下降一半至 1/4 。在血铅低于 100 微克 / 升时,血铅增高与智商下降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血铅从 10 增至 100 微克 / 升时,智商下降 6 点。 因此血铅标准决不是要放宽,而是要从紧, 为 60 微克 / 升 。儿童血铅保持在 20 微克 / 升为最安全,发达国家已达到了这一水平。 3、 在铅中毒问题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在加大: 2000 年以来 WHO 的多个公报中均指出了在铅污染和铅中毒问题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发达国家在 90 年代已明显改善了儿童铅中毒问题,而发展中国家只是才开始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但由于其他疾病与经济问题的拖累,并没有把解决儿童铅中毒问题提到日程上来。 WHO 的调查表明在卡拉奇儿童血铅超标竟然达到 80.5% ;菲律宾有 21% 的儿童血铅超标(反映了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的水平,包括中国)。 2006 年 2 月 9 日 我国卫生部《儿童高血铅症和铅中毒分级和处理原则 ( 试行 ) 》。该文规定连续两次 静脉 血铅水平为 100 ~ 199 微克 / 升为 高血铅症:;连续两次静脉血铅水平等于或高于 200 微克 / 升为 铅中毒;并依据血铅水平分为轻、中、重度铅中毒。 轻度铅中毒:血铅水平为 200 ~ 249 微克 / 升 ;中度铅中毒:血铅水平为 250 ~ 449 微克 / 升 。重度铅中毒:血铅水平等于或高于 450 微克 / 升 。按这个规定血铅在 100 ~ 199 微克 / 升不算铅中毒,与 WHO 的要求差距太大了。 国内标准引入 “ 高血铅症 ” 概念,缩小了 “ 铅中毒 ” 的范围,也许 使某些政府官员大为“宽慰” 。 请看一些报道: “ XX 地区血铅水平小于 100 微克 / 升 1917 人, ≥100 微克 / 升 224 人,均在 100 ~ 199 微克 / 升 范围内。按卫生部标准, 224 人为高血铅症,高血铅症发生率 10 . 46 %, 无铅中毒儿童 。 ” (中国民康医学, 2008 ) “专家说,还有一种导致儿童铅超标或者铅中毒的途径,不容忽视。戴耀华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个小病人。玲玲,上小学三年级,据父亲讲述, 孩子每年数学成绩都是 0 分 。戴耀华为这个女孩做了多项检查均显正常,在血铅检查一项中, 玲玲检查结果是 105 微克 / 升,按照我们国家的标准来看,玲玲的血铅水平并不算太高 。 2010 年 3 月 17 日 至 22 日, 郴州市疾控中心和市儿童医院一共查出 152 人血铅超标, 45 人铅中毒。 ”( CCTV 儿童血铅调查( 2010.03.27 播出)文字摘录) “江苏南通 200 儿童铅中毒:按照卫生部公布的标准,儿童血铅含量在 99 微克 / 升以下才是相对安全的, 连续两次静脉血铅水平等于或高于 200 微克 / 升,即为铅中毒” (民生之声, 2012.6.28 ) 。 此类的报道可以看到很多。实际上已将 200 微克 / 升作为血铅标准 。中国儿童大概只有成了傻子才能算是铅中毒。 人体血铅与铅中毒病症关系
8502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WHO : 生物技术(转基因食品)的常识
LEOLAND 2012-5-7 15:13
WHO : 生物技术(转基因食品)的常识 General information about biotechnology (GM foods) 现代生物技术应用于食品产业,对人类的健康问题提出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对于公众健康部分的潜在益处,包括改变食物营养成分、减少潜在过敏物质和提高粮食生产系统的效率。另一方面,通过基因改造手段生产消费性粮食,这种生产方式对人类健康的潜在作用必须严格测试。如果现代生物技术能够真正成为提高我们生产粮食的手段,那它必须通过彻底的评估。原先的观念认为用没有此方面认知能力的消费者角度来看待这一领域所有相关问题,这种趋势是肤浅的。而消费者应该被关注并告知。 未来的这一领域的发展将使 WHO 在四个主要方面展开工作: A. 在健全科学基础上建立科学的安全评估框架 从现代生物技术中制造出的食物,需要促进对其健全安全与风险评估框架的建立。除了将其列入生物技术衍生食物法典 (Codex Intergovernmental Task Force on Foods Derived from Biotechnology) 外, WHO 将会在健全科学基础上提出解决新问题的原则和指导方针。 B. 对于现代生物技术制造的食物,制定营养方面安全评估的标准方法 提高对现代生物技术制造的新食物进行营养评估是需要的,事实上是新型食物的特殊营养性状。我们需要有一个更加注重营养评估新的现代生物科技食品。其实这些想法已经是粮农组织 / 世界卫生组织专家磋商对于现代生物技术食物的一部分,但增强其影响是必要的。这种影响应该作用于其他政府论坛,如新型食物的经合组织。 C. 将风险评估与风险管理和交流连接起来 在国内与国际上,将风险评估支出与风险管理与交流的作用连接起来,这一迫切需求是有效的机制和方法。对于正在规划阶段的风险交流作用,消费者和其他有关各方的新思维应该进一步加强。这一领域已经取得的经验也应该用于食品安全的其他发面。 D. 对健康和发展政策更广泛的角度 通过现代生物技术开发的新食品并不总是被认为是符合“公共利益”。这些新产品有潜在健康或产品效益风险点,而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可以改变这一观点。这些产品需要一个更全面的评估,找到这些产品所有方面的变化(健康效益、营养、安全、发展和社会经济系统等)。在这项工作的准备过程中, WHO 需要加强和其他伙伴之间的合作。这些合作不仅仅是相关领域的技术问题,如生产效率和安全评估方面;也需要认识到如何使现代生物技术生产食物用于满足发展中国家的需要。 The application of modern biotechnology to food production presents new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or human health. The potential benefits to the public health sector include altering the nutrient content of foods, decreasing their allergenic potential, and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food production systems. On the other hand, the potential effects on human health of the consumption of food produced through genetic modification must be carefully examined. Modern biotechnology must be thoroughly evaluated if it is to bring about a true improvement in our way of producing food .The tendency to explain all concerns in this area as a problem of perceptions originating in the consumers incapacity to understand is simplistic. Instead the consumers right to be concerned as well as to be informed should be acknowledged. The future developments in this area will focus WHO work in four major areas: A. Establishing scientific safety assessment frameworks based on sound science There is a need to facilitate the establishment of sound safety and risk assessment frameworks for foods derived from modern biotechnology. In addition to providing input to the Codex Intergovernmental Task Force on Foods Derived from Biotechnology, WHO will develop the principles and guidelines for addressing emerging issues based on sound science. B. Standardizing methods for nutritional aspects in safety assessments of food derived from modern biotechnology There is a need for an increased focus on nutritional assessments of new foods derived from modern biotechnology and in fact from novel foods in general with specific nutritional traits. These types of considerations are already part of the FAO/WHO Expert Consultations on food derived from modern biotechnology, but a strengthened effort is needed. This effort should be coordinated with efforts in other intergovernmental fora, such as the OECD Task Force on Novel Foods 。 C. Linking risk assessments to risk management and communication Effective mechanisms and approaches are urgently needed both at national and at international level to bridge the outcomes of risk assessments into risk management and risk communication efforts. New thinking towards involving consumers and other interested parties already at the planning stages of risk communication efforts need to be developed. And the experience gained in this area could be used in other aspects of food safety. D. The broader perspective of health and development policy The development of new foods through modern biotechnology has not always been perceived to be guided by a perspective of "public good". New products with potential health or production benefit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could change this. Such products will need a more holistic assessment, looking into all aspects of such production changes (health benefit, nutrition, safety, development and socioeconomical issues, etc.). In preparation of this work there is a need for WHO to strengthen its collaboration with intersectoral partners. Such efforts would entail technical issues related to such areas as production efficiency and safety assessments but also more general issues of how foods derived from modern biotechnology could be made useful in addressing the needs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编者按】 就语言的“质量”来说,英文无疑是很棒的,而中文却很不怎么样(很有表述不当之处),很难让人相信 WHO 的老大是中国人,里面也有 N 多中国人在工作!
个人分类: 双语文汇|1978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网女士看过来
热度 11 pukin 2011-9-17 22:44
刚才看到女博主刘玉仙老师的博文题目“ 刘玉仙近中远期规划(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15715do=blogid=487451 ) ”,以为是科研成才计划,进去一看原来全是关于体重的 近一年内,把体重降到53公斤以内。 近五年内,保持并力争降到50公斤以内。 近十年内,保持在50公斤以内。 哈,刘老师和50公斤干上了。女士们一般比较注意体型和胖瘦,而男士们往往不怎么在乎这些。 我正好看到一个衡量是否肥胖的一个公式,做一回好事,免费推荐给科学网的女士们 评价肥胖病有多个指标,最方便常用的是体质指数(BMI)。 体质指数(BMI) = 体重/身高 2 (kg/m 2 ) 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的标准是: BMI在 18.5-24.9 为正常,大于 25 为超重,大于 30 为肥胖,小于 18.5 为体重不足。 按照WHO的标准,刘玉仙老师的体重控制在55公斤内就属于标准体重
个人分类: 生活其他|760 次阅读|11 个评论
中国患者要警惕圈钱式的结核检查
热度 2 fs007 2011-7-22 10:13
中国患者要警惕圈钱式的结核检查
寻正 在科技突飞猛进的今天,借科学科技之名圈钱已经成了时尚,盲目崇拜科学的结果就是让自己失去宝贵的判断能力,国人形容易人之愚蠢,常说,把自己卖了,还帮着数钱,盲目崇拜科学而上“科学”当的人,大概就是此类人的现实写照。 在科技市场上,借着现代基因与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大牌而疯狂吸取社会弱势团体资财的行为屡有发生,最近被世界卫生组织揭破的就是结核病血液检查,世界卫生组织在昨日发布通告,将寻求在世界范围内禁止此类检查(详细见 世界卫生组织通告 )。 世界卫生组织在通告中说,大批立足于发达国家的生物公司,将在本国都未取得执照与认可的商业化检查销往发展中国家,这些发展中国家缺乏有效的监督保护措施,导致了此类检查在各国的泛滥,严重威胁到民众身体健康。尽管这些检查缺乏有效性,其结果对被检查者有害无益,但经营公司、检查单位、以及医务人员相互勾结,从而让此类检查有大利可突,极度泛滥,威胁到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合理的医学检查,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危害。(详细见 世界卫生组织政策申明 ) 在相关媒体报道中,印度与中国被提及,属于圈钱式检查的重灾区(例如 路透社的报道之一 )。印度属于结核高发区,人口基数大,监管不严格;而中国结核仍有流行,人口基数更大,监管几乎缺乏。中国的患者或者被怀疑患结核病的人,都需要了解相关知识,拒绝被圈钱,以及随之而来的健康威胁。世界卫生组织出面禁止一项医疗措施,这还是首次,显示此类圈钱检查是多么的恶劣。 在结核病的诊断性检查中,常规的为世界卫生组织所推荐的方法,一是痰涂片的细胞学检查,二是细菌培养。涂片检查具有敏感性低的特点,痰中结核杆菌量少就查不出来,而细菌培养枆时费力,不能提供及时诊断依据,因此,针对结核病的诊断学检查一直是一个医学难题,是生物技术公司商业开发的一个重点方向。在过去的10年中,由于分子生物学与基因研究的突飞猛进,分子生物学技术探查免疫学变化的能力大大增强,在结核病检查上针对人体免疫反应产生的生物活性物质比如抗体进行探测的研究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突破,大批的临床实验不时鼓舞着研发人员与开发商。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结核病的血清学检查会有可靠而快速的判断依据。 遗憾的是,不少趋利过重的生物公司在相关技术尚未完善之际,就匆忙推出了各种结核病血清学检查,大多毫不客气地宣称其“先进”“科学”的检查方式具有接近100%的准确性(包括敏感度与特异度)。这些商业早产儿多不能在本国(多为发达国家)取得认证认可,但趁发展中国家比如印度、中国等监管机制不健全之际,转销此类市场,威胁到世界卫生组织在全球消灭结核病的努力。 世界卫生组织针对这些产品进行了为期二年的研究,最近一年采用了19家公司志愿提交的产品进行了对照研究,面临强烈的负面证据时采取了呼吁全球禁止此类检查的激烈做法。这19家公司分别是: 1. ABP Diagnostics Ltd USA 2. Advanced Diagnostics Inc. UK 3. American Bionostica Inc. USA 4. Ameritek USA 5. Bio-Medical Products Corporation USA 6. Chembio Diagnostic Systems Inc. USA 7. CTK Biotech Inc. USA 8. Hema Diagnostic Systems, LLC. USA 9. Laboratorios Silanes Mexico 10. Millennium Biotechnology Inc. USA 11. Minerva BiOTECH Corporation Canada 12. Mossman Associates Inc. USA 13. Pacific Biotech Co. Ltd. Thailand 14. Premier Medical Corporation USA 15. Princeton BioMeditech Corporation USA 16. Span Diagnostics Ltd. India 1 7 . Standard Diagnostics Inc. Republic of Korea 18. Unimed International Inc. USA 19. VEDA.LAB France 另外有8家公司拒绝合作,包括: 1. Clinotech Diagnostics and Pharmaceuticals Inc., Canada 2. Dialab GmbH, Austria 3. JAJ International Inc., USA 4. NUBENCO Medical International, USA 5. Oncoprobe Biotech Inc., Taiwan 6. VicTorch Meditek Inc., USA 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说,尽管公司的宣传材料中毫不客气地宣称其准确率高达90%以上,这些检查的准确率只有50%,每两个人就会有一个误诊,要么没病被判断为有病,要么有病被判断为无病。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实测数据对照医学文献发表研究结果发现,本来医学文献报道结果就不甚理想,而这些产品的实际效果更显著低于已发表的研究结果,最差的,100个病人中还不能检查出一个阳性来! 下图是世界卫生组织 针对这些检查包的鉴别研究报告 中的第四图(类似图有多幅),显示它们是多么的无用。对于不熟悉统计学的读者来说,我特意添加了一条参照线,这条参照线的意义是如果你投掷硬帀对病人是否患病进行猜测的结果,越完美的检查,越接近左上角(100%的准确,就称为金标准,实际上的金标准往往达不到准确度100%)。很明显,这些检查比掷硬帀好不了多少。 注:来源:世界卫生组织,2011,《针对19个市场上的结核病快速检测工具的实验评估》,《检查评估系列》第2期 除了这些检查准确度低外,它们的可靠性也不强,不同的人验读结果会有不同,不同批次的产品结果还会不同。严重的,不同的人验读结果差异率达到80%,不同批次差异率也可达到1/4。这些主动向世界卫生组织提供的样品都如此差,在市场上流通的产品会更好吗?那些不敢或者不愿参与相关检测的公司产品效果如何更勿用多言。 世界卫生组织在结论中说,“这些检查在结核流行国家销售使用,缺乏有效的证据。本报告明确了市场法制监管的需要与需要引入诊断检查质量标准,尤其是针对有着公共卫生影响的疾病。各国应加强诊断检查评估的设计、执行、与汇报工作。” 世界卫生组织在政策报告中宣称,“强烈建议在肺及肺外结核病的诊断中不使用此类检查”,世界卫生组织的通告中指出,使用这些检查的后果很严重,因为,漏疹病人而伴随错误的信心认为检查出来自己没病,会显著延误治疗;另一方面,没有病而被误判为有结核病,基于结核治疗的疗程长,会严重地浪费医疗资源,药特副作用严重损害患者健康。聪明的消费者需要警醒,回避医生强行塞来的不必要检查,因为其后果,不仅仅是被人圈钱。 世界卫生组织相关负责人Raviglione在媒体采访中说,“许多此类检查在私营营利行业盛行,从不理解检查缺乏价值的穷人手中圈钱。”望读者本着公义之心,传播相关信息,阻断伸向最缺乏资源的弱势团体的黑手,同时也增加科学知识,让自己跟家人处于对所谓现代科学的警醒状态。 趋利的狼,总是披着科学的羊皮出现。
个人分类: 医学普及|5556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关于转基因食品的20个问题
waterlilyqd 2011-6-17 15:09
20 QUESTIONS ON GENETICALLY MODIFIED (GM) FOODS 世界卫生组织 (2002年) These questions and answers have been prepared by WHO in response to questions and concerns by a number of WHO Member State Governments with regard to the nature and safety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 这些问题和解答已由世界卫生组织拟定,以应对世界卫生组织一些会员国政府就转基因食品的性质和安全提出的问题和关注。 Q1. What are genetically modified (GM) organisms and GM foods? 1. 何为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 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s (GMOs) can be defined as organisms in which the genetic material (DNA) has been altered in a way that does not occur naturally. The technology is often called “ modern biotechnology ”, or “ gene technology ” , sometimes recombinant “ DNA technology ” or “ genetic engineering ” . It allows selected individual genes to be transferred from one organism into another, also between non-related species. Such methods are used to create GM plants --- which are then used to grow GM food crops.   转基因生物可界定为遗传物质(脱氧核糖核酸)已以非自然发生的方式改变的生物。该技术通常被称为 “ 现代生物技术 ” 或 “ 基因技术 ” ,有时候也称为 “ 重组脱氧核糖核酸技术 ” 或 “ 遗传工程 ” 。它可使选定的个体基因从一种生物转移到另一种生物,并且还可在不相关的物种之间转移。 这些方法用以产生转基因植物 —— 然后将它们用于培植转基因粮食作物。 Q2. Why are GM foods produced? 2. 为什么要生产转基因食品? GM foods are developed - and marketed- because there is some perceived advantage either to the producer or consumer of these foods. This is meant to translate into a product with a lower price, greater benefit (in terms of durability or nutritional value) or both. Initially GM seed developers wanted their products to be accepted by producers so have concentrated on innovations that farmers (and the food industry more generally)would appreciate. 转基因食品得以开发和销售是因为对这些食品的生产者或消费者存在着某些感知的好处。这是指将其转变为一种价格较低、利益更大(在耐用或营养价值方面)或二者兼具的产品。最初,转基因种子开发者希望他们的产品获得生产者的接受,因此致力于能为农民(以及更广泛的食品工业)所接受的观念革新上。 The initial objective for developing plants based on GM organisms was to improve crop protection. The GM crops currently on the market are mainly aimed at an increased level of crop protection through the introduction of resistance against plant diseases caused by insects or viruses or through increased tolerance towards herbicides. 以转基因生物为基础开发植物的最初目标是改进作物保护。目前市场上的转基因作物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增强对由昆虫或病毒引起的植物病的抗性或通过增强对除草剂的耐受性提高作物保护水平。 Insect resistance is achieved by incorporating into the food plant the gene for toxin production from the bacterium Bacillus thuringiensis (BT). This toxin is currently used as a conventional insecticide in agriculture and is safe for human consumption. GM crops that permanently produce this toxin have been shown to require lower quantities of insecticides in specific situations, e.g. where pest pressure is high. 通过将从苏云金芽孢杆菌( BT )这种细菌中生产毒素的基因转入粮食作物,从而实现抗虫害抗性。这种毒素目前在农业中作为常规杀虫剂使用,并且供人食用是安全的。持续产生这种毒素的转基因作物已显示在特定情况下,如在虫害压力大的地方,需要较少量的杀虫剂。 Virus resistance is achieved through the introduction of a gene from certain viruses which cause disease in plants. Virus resistance makes plants less susceptible to diseases caused by such viruses, resulting in higher crop yields. 通过从引起植物病的某些病毒中引入一种基因,从而实现抗病毒抗性。抗病毒抗性使植物较不易受这些病毒引起的疾病的影响,使作物产量更高。 Herbicide tolerance is achieved through the introduction of a gene from a bacterium conveying resistance to some herbicides. In situations where weed pressure is high, the use of such crops has resulted in a reduction in the quantity of the herbicides used. 通过从传送抗某些除草剂抗性的一种细菌中引入一种基因,从而实现抗除草剂耐受性。在杂草压力大的情况下,利用这些作物减少了除草剂使用量。   Q3. Are GM foods assessed differently from traditional foods? 3. 对转基因食品的评估是否不同于传统食品? Generally consumers consider that traditional foods (that have often been eaten for thousands of years) are safe. When new foods are developed by natural methods,some of the existing characteristics of foods can be altered, either in a positive or a negative way .National food authorities may be called upon to examine traditional foods,but this is not always the case. Indeed, new plants developed through traditional breeding techniques may not be evaluated rigorously using risk assessment techniques. 一般说来,消费者认为传统食品(通常已食用数千年)是安全的。当采用自然方法开发新的食品时,食品的某些现有特性可以正面或负面方式发生改变。国家食品当局可被要求审查传统食品,但情况并非总是如此。的确,通过传统培植技术开发的新植物可能没有用风险评估技术做过严格的评价。 With GM foods most national authorities consider that specific assessments are necessary. Specific systems have been set up for the rigorous evaluation of GM organisms and GM foods relative to both human health and the environment. Similar evaluations are generally not performed for traditional foods. Hence there i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evaluation process prior to marketing for these two groups of food. 对于转基因食品,大多数国家当局认为特定评估是必要的。已建立特定系统就与人类健康和环境有关的问题严格评价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对于传统食品,一般不开展类似评价。因此,对这两类食品,在投放市场销售之前的评价程序方面存在显著差别。 One of the objectives of the WHO Food Safety Programme is to assist national authorities in the identification of foods that should be subject to risk assessment,including GM foods, and to recommend the correct assessments. 世界卫生组织食品安全规划的目标之一是协助国家当局确定应进行风险评估的食品,包括转基因食品,并建议正确的评估。 Q4. How are the potential risks to human health determined? 4. 如何确定对人类健康的潜在风险? The safety assessment of GM foods generally investigates: (a) direct health effects(toxicity), (b) tendencies to provoke allergic reaction (allergenicity); (c) specific components thought to have nutritional or toxic properties; (d) the stability of the inserted gene; (e) nutritional effects associated with genetic modification; and (f) any unintended effects which could result from the gene insertion.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评估一般调查: (a) 直接健康影响(毒性); (b) 引起过敏反应的趋势(过敏性); (c) 被认为有营养特性或毒性的特定组成部分; (d) 插入基因的稳定性; (e) 与基因改良有关的营养影响;以及 (f) 可由基因插入产生的任何非预期影响。 Q5. What are the main issues of concern for human health? 5. 哪些是与人类健康有重要关系的主要问题? While theoretical discussions have covered a broad range of aspects, the three main issues debated are tendencies to provoke allergic reaction (allergenicity), gene transfer and outcrossing. 虽然理论讨论已覆盖一系列广泛的方面,但是辩论的三个主要问题是引起过敏反应的趋势(过敏性)、基因转移和异型杂交。 Allergenicity. As a matter of principle, the transfer of genes from commonly allergenic foods is discouraged unless it can be demonstrated that the protein product of the transferred gene is not allergenic. While traditionally developed foods are not generally tested for allergenicity, protocols for tests for GM foods have been evaluated by the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FAO) and WHO. No allergic effects have been found relative to GM foods currently on the market. 过敏性。作为一个原则问题,除非可以证明转入基因的蛋白产物不引起过敏,否则,不赞成从普遍引起过敏的食品转移基因。虽然对传统方法制备的食品一般并不检测过敏性,但是转基因食品测试方案已经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评价。未发现与目前市场上的转基因食品有关的过敏影响。 Gene transfer. Gene transfer from GM foods to cells of the body or to bacteria in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 would cause concern if the transferred genetic material adversely affects human health. This would be particularly relevant if 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s, used in creating GMOs, were to be transferred. Although the probability of transfer is low, the use of technology without 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s has been encouraged by a recent FAO/WHO expert panel. 基因转移。如转入的遗传物质对人类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将转基因食品的基因转移到身体细胞或胃肠道细菌会引起关注。如果与用来创造转基因生物的抗生素抗性基因被转移的话,则尤其如此。虽然转移的概率低,但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的专家小组最近鼓励采用不使用抗生素抗性基因的技术。 Outcrossing. The movement of genes from GM plants into conventional crops or related species in the wild (referred to as “ outcrossing ” ), well as the mixing of crops derived from conventional seeds with those grown using GM crops, may have an indirect effect on food safety and food security. This risk is real, as was shown when traces of a maize type which was only approved for feed use appeared in maize products for human consump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Several countries have adopted strategies to reduce mixing, including a clear separation of the fields within which GM crops and conventional crops are grown. 异型杂交。将基因从转基因植物转移到传统作物或相关野生物种(称为 “ 异型杂交 ” )以及将传统种子与利用转基因作物培植的种子产生的作物混合,可对食品安全和粮食保障产生间接影响。正如在美利坚合众国只批准作为饲料使用的一种玉米品种的少量玉米出现在供人类食用的玉米产品中所显示的,这是一种实际风险。若干国家已采取战略以减少混合,包括明确分开种植转基因作物和传统作物的田地。 Feasibility and methods for post-marketing monitoring of GM food products, for the continued surveillance of the safety of GM food products, are under discussion. 对于转基因食品上市销售后监测、转基因食品安全性持续监测的可行性和方法正在进行讨论。 Q6. How is a risk assessment for the environment performed? 6. 如何开展对环境的风险评估? Environmental risk assessments cover both the GMO concerned and the potential receiving environment.The assessment process includes evaluation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GMO and its effect and stability in the environment, combined with ec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nvironment in which the introduction will take place. The assessment also includes unintended effects which could result from the insertion of the new gene. 环境风险评估包括有关的转基因生物和潜在的承受环境。评估过程包括评价转基因生物的特性及其在环境中的影响和稳定性,以及将发生引入的环境的生态特性。评估还包括可由新基因的插入产生的非预期影响。 Q7. What are the issues of concern for the environment? 7. 哪些是对环境有重要关系的问题? Issues of concern include: the capability of the GMO to escape and potentially introduce the engineered genes into wild populations; the persistence of the gene after the GMO has been harvested; the susceptibility of non-target organisms (e.g. insects which are not pests) to the gene product; the stability of the gene; the reduction in the spectrum of other plants including loss of biodiversity; and increased use of chemicals in agriculture. The environmental safety aspects of GM crops vary considerably according to local conditions. 有重要关系的问题包括:转基因生物逃脱和潜在将人工基因导入野生种群的能力;在转基因生物获得之后基因的持续性;非目标生物(如非害虫类昆虫)对基因产物的敏感性;基因的稳定性;其它植物系列的减少,包括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以及在农业中增加使用化学品。转基因作物的环境安全性问题因地方条件而有相当大的差别。 Current investigations focus on: the potentially detrimental effect on beneficial insects or a faster induction of resistant insects; the potential generation of new plant pathogens; the potential detrimental consequences for plant biodiversity and wildlife,and a decreased use of the important practice of crop rotation in certain local situations;and the movement of herbicide resistance genes to other plants. 目前的调查集中于:对有益昆虫的潜在有害影响或更快诱发具抗性的昆虫;新植物病原体的潜在产生;对植物多样性和野生生物的潜在有害后果和在某些地方情况下减少使用重要的作物轮作方法;以及抗除草剂的基因转移到其它植物。 Q8. Are GM foods safe? 8. 转基因食品安全吗? Different GM organisms include different genes inserted in different ways. This means that individual GM foods and their safety should be assessed on a case-by-case basis and that it is not possible to make general statements on the safety of all GM foods. 不同的转基因生物包括以不同方式插入的各种基因。这意味着应逐案评估个别转基因食品及其安全性,并且不可能就所有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发表总体声明。 GM foods currently available on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have passed risk assessments and are not likely to present risks for human health. In addition, no effects on human health have been shown as a result of the consumption of such foods by the general population in the countries where they have been approved. Continuous use of risk assessments based on the Codex principles and, where appropriate, including post market monitoring, should form the basis for evaluating the safety of GM foods. 目前在国际市场上可获得的转基因食品已通过风险评估并且可能不会对人类健康产生危险。此外,在此类食品获得批准的国家普通大众对这些食品的消费未显示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不断利用以食品法典委员会原则为基础的风险评估并酌情包括上市销售后监测,应构成评价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基础。 Q9. How are GM foods regulated nationally? 9. 国家如何管理转基因食品? The way governments have regulated GM foods varies. In some countries GM foods are not yet regulated. Countries which have legislation in place focus primarily on assessment of risks for consumer health. Countries which have provisions for GM foods usually also regulate GMOs in general, taking into account health and environmental risks, as well as control- and trade-related issues (such as potential testing and labelling regimes). In view of the dynamics of the debate on GM foods, legislation is likely to continue to evolve. 各国政府管理转基因食品的方式各不相同。在一些国家,尚未对转基因食品进行管理。已制定法规的国家主要着重于对消费者健康的风险评估。一般说来,已对转基因食品制定规定的国家通常还管理转基因生物,并顾及健康和环境风险以及与控制和贸易有关的问题(如潜在检测和标签制度)。鉴于关于转基因食品辩论的动力,立法可能会继续发展。 Q10. What kind of GM foods are on the market internationally? 10. 国际市场上有哪些种类的转基因食品? All GM crops available on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today have been designed using one of three basic traits: resistance to insect damage; resistance to viral infections; and tolerance towards certain herbicides. All the genes used to modify crops are derived from microorganisms. 今天在国际市场上可获得的所有转基因作物已利用三个基本特性之一进行设计:抗虫害损害;抗病毒感染;以及对某些除草剂耐受性。用以改良作物的所有基因均由微生物产生。 Crop 作物 Trait 特性 Areas/countries with approval 批准的地区 / 国家 Maize 玉米 Insect resistance 抗虫害 Argentina,Canada,SouthAfrica,United States, EU 阿根廷,加拿大,南非,美国,欧盟 Herbicide tolerance 耐受除草剂 Argentina, Canada, United States, EU 阿根廷,加拿大,美国,欧盟 Soybean 大豆 Herbicide tolerance 耐受除草剂 Argentina, Canada, South Africa,United States, EU (for processing only) 阿根廷,加拿大,南非,美国,欧盟(仅适用于加工) Oilseed rape 甘兰型油菜 Herbicide tolerance 耐受除草剂 Canada, United States 加拿大,美国 Chicory 菊苣 Herbicide tolerance 耐受除草剂 EU (for breeding purposes only) 欧盟(仅适用于育种目的) Squash 南瓜属植物 Virus resistance 抗病毒 Canada, United States 加拿大,美国 Potato 土豆 Insect resistance/herbicide tolerance 抗虫害 / 耐受除草剂 Canada, United States 加拿大,美国 Q11. What happens when GM foods are traded internationally? 11. 国际上进行转基因食品贸易时会发生什么情况? No specific international regulatory systems are currently in place. However, several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are involved in developing protocols for GMOs. 目前尚未制定特定的国际管理制度。但是,若干国际组织正在参与对转基因生物制定协议。 The Codex Alimentarius Commission (Codex) is the joint FAO/WHO body responsible for compiling the standards, codes of practice, guidelines and recommendations that constitute the Codex Alimentarius: the international food code. Codex is developing principles for the human health risk analysis of GM foods. The premise of these principles dictates a premarket assessment, performed on a case-by-case basis and including an evaluation of both direct effects (from the inserted gene) and unintended effects (that may arise as a consequence of insertion of the new gene). The principles are at an advanced stage of development and are expected to be adopted in July 2003. Codex principles do not have a binding effect on national legislation, but are referred to specifically in the Sanitary and Phytosanitary Agreement of the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SPS Agreement), and can be used as a reference in case of trade disputes. 食品法典委员会是粮农组织 / 世界卫生组织负责汇编构成食品法典:国际食品法典的标准、行为守则、准则和建议的联合机构。食品法典委员会正在对转基因食品的人类健康风险分析制定原则。这些原则的前提强制规定在逐案基础上开展上市销售前评估,并包括评价(插入基因的)直接影响和(由于新基因的插入可能产生的)非预期影响。这些原则正处于制订的后期阶段并且预期于 2003 年 7 月通过。食品法典委员会原则对国家立法不产生有约束力的影响,但是特别在世界贸易组织卫生和植物检疫措施协议中提及,并可在贸易争端的情况下用作参考基准。 The Cartagena Protocol on Biosafety (CPB), an environmental treaty legally binding for its Parties, regulates transboundary movements of living modified organisms (LMOs).GM foods are within the scope of the Protocol only if they contain LMOs that are capable of transferring or replicating genetic material. The cornerstone of the CPB is a requirement that exporters seek consent from importers before the first shipment of LMOs intended for release into the environment. The Protocol will enter into force 90 days after the 50th country has ratified it, which may be in early 2003 in view of the accelerated depositions registered since June 2002. 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是对其缔约方有法律约束力的一项环境条约,管制改性活生物体的越境转移。转基因食品如果包含能够转移或复制遗传物质的改性活生物体,则属于议定书的管辖范围。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的基石是一项要求,即出口者在有意释放到环境的改性活生物体首次发货之前征得进口者的同意。该议定书将自第 50 个国家批准之日后第 90 天起生效。鉴于自 2002 年 6 月以来登记的加快交存,可能在 2003 年初生效。 Q12. Have GM products on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passed a risk assessment? 12. 国际市场上的转基因产品是否已通过风险评估? The GM products that are currently on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have all passed risk assessments conducted by national authorities. These different assessments in general follow the same basic principles, including an assessment of environmental and human health risk. These assessments are thorough, they have not indicated any risk to human health . 目前在国际市场上的转基因产品均已通过由国家当局开展的风险评估。这些不同的评估在总体上遵循相同的基本原则,包括环境和人类健康风险评估。这些评估是透彻的,它们未表明对人类健康有任何风险。 Q13. Why has there been concern about GM foods among some politicians,public interest groups and consumers, especially in Europe? 13. 为什么在一些政治家、公众利益团体和消费者中间,尤其在欧洲,对转基因食品存在担忧? Since the first introduction on the market in the mid-1990s of a major GM food(herbicide-resistant soybeans), there has been increasing concern about such food among politicians, activists and consumers, especially in Europe. Several factors are involved.In the late 1980s ¨C early 1990s, the results of decades of molecular research reache the public domain. Until that time, consumers were generally not very aware of the potential of this research. In the case of food, consumers started to wonder about safety because they perceive that modern biotechnology is leading to the creation of new species. 自 1990 年代中期在市场上首次引入一种重要的转基因食品(抗除草剂大豆),在政治家、社会活动家和消费者中,尤其在欧洲,对此类食品的担忧不断增多。这涉及若干因素。在 1980 年代后期 —1990 年代初期,数十年分子研究的结果到了公共领域。在此之前,消费者通常并不十分了解该研究的潜力。就食品而言,由于消费者感到现代生物技术正导致产生新的物种,他们开始怀疑安全性。 Consumers frequently ask, “ what is in it for me? ” . Where medicines are concerne many consumers more readily accept biotechnology as beneficial for their health (e.g. medicines with improved treatment potential). In the case of the first GM foods introduced onto the European market, the products were of no apparent direct benefit to consumers (not cheaper, no increased shelf-life, no better taste). The potential for GM seeds to result in bigger yields per cultivated area should lead to lower prices. However, public attention has focused on the risk side of the risk-benefit equation. 消费者经常问, “ 这对我有什么好处? ” 。就药品而言,许多消费者更容易接受生物技术有益于他们的健康(如改进治疗可能性的药品)。就引入欧洲市场的第一批转基因食品而言,这些产品对消费者无明显的直接好处(不更便宜,不增加保存期,味道并不更美)。转基因种子造成每一耕地面积更高产量的潜力应导致更低的价格。但是,公众的注意力已集中在风险 – 效益状况的风险一边。 Consumer confidence in the safety of food supplies in Europe has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as a result of a number of food scares that took place in the second half of the 1990s that are unrelated to GM foods. This has also had an impact on discussions about the acceptability of GM foods. Consumers have questioned the validity of risk assessments, both with regard to consumer health and environmental risks, focusing in particular on long-term effects. Other topics for debate by consumer organizations have included allergenicity and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Consumer concerns have triggered a discussion on the desirability of labelling GM foods, allowing an informed choice. At the same time, it has proved difficult to detect traces of GMOs in foods: this means that very low concentrations often cannot be detected. 在欧洲,由于 1990 年代后半期发生的与转基因食品无关的若干次食品恐慌,消费者对食品供应安全性的信心已显著下降。这也已对关于转基因食品可接受性的讨论产生影响。消费者已从消费者健康和环境风险方面对风险评估的有效性提出疑问,特别注重于长期影响。消费组织辩论的其它议题包括过敏性和抗微生物抗性。消费者的担忧已引起讨论对转基因食品加贴标签使能作出知情选择的可取性。同时,已证实,要测出食品中微量转基因生物是困难的:这意味着往往不能测出极低浓度。 Q14. How has this concern affected the marketing of GM foods in the European Union? 14. 这一担忧如何影响转基因食品在欧洲联盟的上市销售? The public concerns about GM food and GMOs in general have had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marketing of GM products in the European Union (EU). In fact, they have resulted in the so-called moratorium on approval of GM products to be placed on the market. Marketing of GM food and GMOs in general are the subject of extensive legislation. Community legislation has been in place since the early 1990s. 公众对转基因食品和转基因生物的担忧已在总体上对转基因产品在欧洲联盟上市销售产生重要影响。实际上,它们已造成所谓暂停批准转基因产品投放市场。一般说来,转基因食品和转基因生物的上市销售是广泛立法的主题。自 1990 年代初期以来,已制定共同体法规。 The procedure for approval of the release of GMOs into the environment is rather complex and basically requires agreement between the Member States and the European Commission. Between 1991 and 1998, the marketing of 18 GMOs was authorized in the EU by a Commission decision. 核准向环境释放转基因生物的程序是相当复杂的,并且基本上需要成员国与欧洲委员会之间取得一致意见。在 1991 年和 1998 年之间,委员会的一项决定批准 18 种转基因生物在欧洲联盟上市销售。 As of October 1998, no further authorizations have been granted and there are currently 12 applications pending. Some Member States have invoked a safeguard clause to temporarily ban the placing on the market in their country of GM maize and oilseed rape products. There are currently nine ongoing cases. Eight of these have been examined by the Scientific Committee on Plants, which in all ca ses deemed that the information submitted by Me mber States did not justify their bans. 自 1998 年 10 月以来,未给予进一步授权,并且目前有 12 项申请尚待审理。一些成员国已援引保障条款以暂时禁止转基因玉米和甘兰型油菜产品在其国家投放市场。目前有 9 个案例正在审查之中。其中 8 个案例已由植物科学委员会进行审查,委员会认为在所有案例中,成员国提交的资料不能证明它们的禁止是合理的。 During the 1990s, the regulatory framework was further extended and refined in response to the legitimate concerns of citizens, consumer organizations and economic operators (described under Question 13). A revised directive will come into force in October 2002. It will update and strengthen the existing rules concerning the process of risk assessment, risk management and decision-making with regard to the release of GMOs into the environment. The new directive also foresees mandatory monitoring of long-term effects associated wi th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GMOs and the environment. 在 1990 年代期间,管理框架得到进一步扩展和完善,以应对公民、消费者组织和经济从业者的合理担忧(在问题 13 之下描述)。一项修订的指令将于 2002 年 10 月生效。它将就向环境释放转基因生物方面的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和决策过程更新和加强现有规则。新的指令还预见到对与转基因生物和环境之间互相作用有关的长期影响进行强制监测。 Labelling in the EU is mandatory for product s derived from modern biotechnology or products containing GM organisms. Legislation also addresses the problem of accidental contamination of conventional food by GM material. It introduces a 1% minimum threshold for DNA or protein resulting from genetic modification, below which labelling is not required. 在欧洲联盟,对现代生物技术产生的产品或含有转基因生物的产品必须履行加贴标签。立法还处理转基因物质意外污染传统食品的问题。它对由基因改良造成的脱氧核糖核酸或蛋白质推行 1% 的最低限值,低于这一限值,则不需要标签。 In 2001, the European Commission adopted two new legislative proposals on GMOs concerning traceability, reinforcing current labelling rules and streamlining the authorization procedure for GMOs in food and feed and for their deliberate release into the environment. 2001 年,欧洲委员会就转基因生物的可追踪性通过了两项新的立法提案,强化目前的标签规则并对食品和饲料中的转基因生物以及对有意将它们释放到环境简化批准程序。 The European Commission is of the opinion that these new proposals, building on existing legislation, aim to address the concerns of Member States and to build consumer confidence in the authorization of GM products. The Commission expects that adoption of these proposals will pave the way for resuming the authorization of new GM products in the EU. 欧洲委员会认为,以现有法规为基础的这些新的提案旨在处理成员国的关注问题和树立消费者对批准转基因产品的信心。委员会期望,这些提案的通过将为在欧洲联盟继续批准新的转基因产品铺平道路。 Q15. What is the state of public debate on GM foods in other regions of the world? 15. 在世界其它地区对转基因食品公开辩论的情况如何? The release of GMOs into the environment and the marketing of GM foods have resulted in a public debate in many parts of the world. This debate is likely to continue, probably in the broader context of other uses of biotechnology (e.g. in human medicine) and their consequences for human societies. Even though the issues under debate are usually very similar (costs and benefits, safety issues), the outcome of the debate differs from country to country. On issues such as labelling and traceability of GM foods as a way to address consumer concerns, there is no consensus to date. This has become apparent during discussions within the Codex Alimentarius Commission over the past few years. Despite the lack of consensus on these topics, significant progress has been made on the harmonization of views concerning risk assessment. The Codex Alimentarius Commission is about to adopt principles on premarket risk assessment,and the provisions of the Cartegena Protocol on Biosafety also reveal a growing understanding at the international level. 将转基因生物释放到环境和转基因食品的上市销售已在世界许多地区引起公开辩论。这一辩论有可能继续,可能在生物技术的其它利用(如在人类医学)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后果这一更广泛的范畴内进行。即使正在辩论的问题通常很相似(成本效益,安全性问题),但是辩论的结果因国家而异。关于转基因食品的标签和可追踪性等问题,作为处理消费者关注的一种方法,迄今尚未取得共识。这在过去几年食品法典委员会内讨论期间已变得明显。虽然缺乏对这些主题的共识,但是已就协调关于风险评估的观点取得重大进展。食品法典委员会即将通过关于上市销售前风险评估的原则,并且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的规定也显示国际级日益增多的了解。 Most recently, the humanitarian crisis in southern Africa has drawn attention to the use of GM food as food aid in emergency situations. A number of governments in the region raised concerns relating to environmental and food safety fears. Although workable solutions have been found for distribution of milled grain in some countries, others have restricted the use of GM food aid and obtained commodities which do not contain GMOs.    最近,南部非洲的人道主义危机已引起对利用转基因食品作为紧急情况下食品援助的注意。该地区若干国家政府提出关切,涉及环境和食品安全恐惧。虽然在一些国家对去壳谷物的分配已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但是其它国家已限制利用转基因食品援助和获得不含转基因生物的商品。 Q16. Are people! ˉ s reactions related to the different attitudes to food in variou regions of the world? 16. 世界各地区人们的反应是否与对食品的不同态度有关? Depending on the region of the world, people often have different attitudes to food. In addition to nutritional value, food often has societal and historical connotations, and in some instances may have religious importance. Technological modification of food and food production can evoke a negative response among consumers, especially in the absence of good communication on risk assessment efforts and cost/benefit evaluations. 视世界的地区而定,人们往往对食品有着不同的态度。除营养价值之外,食品通常有着社会和历史内涵,并且在某些情况下可具有宗教重要性。食品和粮食生产的技术改良可在消费者中间,尤其在缺乏关于风险评估工作和成本 / 效益评价的良好交流的情况下,引起负面反映。 Q17. Are there implications for the rights of farmers to own their crops? 17. 对农民拥有其作物的权利是否有影响? Yes,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re likely to be an element in the debate on GM foods,with an impact on the rights of farmers.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IPRs), especially patenting obligations of the TRIPS Agreement (an agreement under the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concerning trade-related aspects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have been discussed in the light of their consequences on the further availability of a diversity of crops. In the context of the related subject of the use of gene technology in medicine,WHO has reviewed the conflict between IPRs and an equal access to genetic resources and the sharing of benefits. The review has considered potential problems of monopolization and doubts about new patent regulations in the field of genetic sequences in human medicine. Such considerations are likely to also affect the debate on GM foods. 是的,知识产权可能是关于转基因食品的辩论中的一项内容,对农民的权利有影响。对知识产权,尤其是《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世界贸易组织下涉及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的一项协定)的专利权义务,已根据它们对进一步获得作物多样性的后果开展讨论。在医学中利用基因技术这一相关主题方面,世界卫生组织已审查知识产权与平等获得遗传资源和利益共享之间的冲突。该项审查已考虑潜在的垄断问题以及对人类医学基因序列领域新的专利条例的怀疑。这些考虑可能也影响关于转基因食品的辩论。 Q18. Why are certain groups concerned about the growing influence of the chemical industry on agriculture? 18. 为什么某些团体担忧化学工业对农业日益增长的影响? Certain groups are concerned about what they consider to be an undesirable level of control of seed markets by a few chemical companies.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and biodiversity benefit most from the use of a rich variety of crops, both in terms of good crop protection practices as well a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ety at large and the values attached to food. These groups fear that as a result of the interest of the chemical industry in seed markets, the range of varieties used by farmers may be reduced mainly to GM crops. This would impact on the food basket of a society as well as in the long run on crop protection (for exampl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resistance against insect pests and tolerance of certain herbicides). The exclusive use of herbicide-tolerant GM crops would also make the farmer dependent on these chemicals. These groups fear a dominant position of the chemical industry i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 trend which they do not consider to be sustainable. 某些团体对它们认为的几个化学公司对种子市场不可取的控制程度感到担忧。从作物保护良好规范方面以及从整个社会的视角和依附于食品的价值观念来看,可持续农业和生物多样性可从利用一系列丰富的作物中获得最大益处。这些团体害怕,由于化学工业在种子市场的利益,农民使用的品种范围可能缩小至主要为转基因作物。这将影响一个社会的口粮篮以及从长远影响作用保护(例如,形成抗虫害抗性和耐受某些除草剂)。专一使用耐受除草剂的转基因作物还会使农民依赖这些化学品。这些团体害怕化学工业在农业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这是一种它们并不认为可以持续的趋势。 Q19. What further developments can be expected in the area of GMOs? 19. 在转基因生物领域可预期有哪些进一步发展? Future GM organisms are likely to include plants with improved disease or drought resistance, crops with increased nutrient levels, fish species with enhanced growth characteristics and plants or animals producing pharmaceutically important proteins such as vaccines. At the international level, the response to new developments can be found in the expert consultations organized by FAO and WHO in 2000 and 2001, and the subsequent work of the Codex ad hoc Task Force on Foods Derived from Biotechnology. This work has resulted in an improved and harmonized framework for the risk assessment of GM foods in general.Specific questions, such as the evaluation of allergenicity of GM foods or the safety of foods derived from GM microorganisms, have been covered and an expert consultation organized by FAO and WHO will focus on foods derived from GM animals in 2003. 未来转基因生物可能包括增强抗病或抗旱的植物,营养素水平增高的作物,强化生长特性的鱼类以及产生重要药用蛋白质如疫苗的植物或动物。在国际方面,在粮农组织和卫生组织 2000 年和 2001 年组织的专家协商会以及食品法典委员会用生物技术生产的食品特设专题小组以后的工作中可找到对新发展的反应。此项工作已造成从总体上改进和统一转基因食品风险评估的框架。诸如评价转基因食品过敏性或用转基因微生物生产的食品安全性等特定问题已包括在内,并且由粮农组织和卫生组织组织的一次专家协商会将于 2003 年注重于转基因动物产生的食品。 Q20. What is WHO doing to improve the evaluation of GM foods? 20. 世界卫生组织正在开展哪些工作以改进对转基因食品的评价? WHO will take an active role in relation to GM foods, primarily for two reasons: (1) on the grounds that public health could benefit enormously from the potential of biotechnology,for example, from an increase in the nutrient content of foods, decreased allergenicity and more efficient food production; and (2) based on the need to examine the potential negative effects on human health of the consumption of food produced through genetic modification, also at the global level. It is clear that modern technologies must bethoroughly evaluated if they are to constitute a true improv ement in the way food is produced. Such evaluations must be holistic and all-inclusive, and cannot stop at the previously separated, non-coherent systems of evaluation focusing solely on human health or environmental effects in isolation. 世界卫生组织将在转基因食品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主要基于两个理由: (1) 公共卫生可从生物技术的潜力,例如从增加食品的营养素成份、降低过敏性和更有效的粮食生产中获得巨大好处;以及 (2) 同样在全球范围内有必要审查消费通过基因改良生产的食品对人类健康的潜在负面影响。显然,现代技术如要构成在生产食品的方式方面一项真正改进,必须对其进行透彻评价。此类评价必须是全面的,包括一切的,不能停留在以前分散的不一致的评价系统,只孤立地注重于人类健康和环境影响。 Work is therefore under way in WHO to present a broader view of the evaluation of GM foods in order to enable the consideration of other important factors. This more holistic evaluation of GM organisms and GM products will consider not only safety but also food security, social and ethical aspects, access and capacity building.International work in this new direction presupposes the involvement of other key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in this area. As a first step, the WHO Executive Board will discuss the content of a WHO report covering this subject in January 2003. The report is being developed in collaboration with other key organizations, notably FAO and the 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 (UNEP). It is hoped that this report could form the basis form a future initiative towards a more systematic, coordinated, multi-organiz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evaluation of certain GM foods. 因此,世界卫生组织正在开展工作以提出对评价转基因食品的更广泛观点,从而能考虑其它重要因素。对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产品的这一更为全面的评价将不仅审议安全性,而且审议食品保障、社会和伦理问题、获取以及能力建设。在这一新方向方面的国际工作以这一领域其它主要国际组织的参与为先决条件。作为第一步,世界卫生组织执行委员会将于 2003 年 1 月讨论世界卫生组织一份涉及这一主题的报告内容。该报告正与其它主要组织合作编制,主要是粮农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希望这份报告可构成今后行动的基础,以实现对某些转基因食品的更为系统、协调、多组织和国际评价 。
个人分类: 翻译实践|2722 次阅读|0 个评论
严正申明
热度 4 fs007 2011-3-5 11:52
寻正 方舟子被我揭发不但抄袭英文,他还抄袭中文。我尽管对方舟子的无耻比常人有更多的心理准备,但我还是低估了方舟子的不要脸程度。方舟子日前针对我的爆光宣称: 这是在我知道《南都周刊》是谣言小报之前他们约我写的,文中已写明资料来源是世界卫生组织,雷同文字属非特异性叙述。郭宇宽与其如此拐弯抹角想抹黑我,不如请执行传谣主编许庆亮西门不暗宣布该约稿是抄袭算了。用同样办法我也可证明该刊御用医学家寻正的所有‘医学科普’都是抄袭的。 方舟子在我出手揭露他的无耻、抄袭、以及在科学上不懂装懂之后,恨我入骨,无时无刻不想报仇。如果方舟子能抓到寻正的抄袭,恐怕新语丝集团又要开庆祝大会了,批判寻正的材料会堆得山高。事实上如何呢? 方舟子抓过我三次错,一次是无知到把维基上关于泻湖的中文写法重复一遍,自以为抓了寻正一个错,结果被我彻底地修理了一番,原来是语文状元没搞懂汉字的合理用法!另一次则是方舟子在麻疹疫苗上抄到了美国CDC的信息卡上,以为信息卡上的内容就是科学的绝对权威,见我在麻疹免疫上说的跟信息卡不一样,就无知地以为我犯了大错,却暴露了自己的无知;方舟子另外一次闹抓错的笑话是关于食疗,我倡导合理科学的食疗,想不到松鼠会几个所谓的“医学科普专家”,乃至于营养学博士,居然对现代医学与营养学的基本规范与功能缺乏基本知识,跑来嘲笑我,方舟子于是跟风也以为我犯了错,结果又跟着松鼠会的几位丢人大侠被我教训,我数次撰写关于食疗的科普,让他们无地自容。 如果方舟子能找到寻正的抄袭,哪怕是一段话,一小段话,方舟子都可能会大张旗鼓地批判,然而,方舟子及其狗们无论多么努力,迄今为止,他们的搜查记录是零。很简单,我在跟方舟子翻脸之前,甚少写科普,写了数百上千篇文章,只有两三篇科普,那是看到方舟子拙劣的科普为间接地纠正他而写的。在我开始嘲笑方舟子的抄袭与科普上胡说八道之后,我才开始大量地写科普,方舟子的狗们动不动狂吠,不抄袭科普没法写了,我用自己写的大量科普教育他们,写科普是完全用不着抄袭的! 我从未抄袭过么?那也未必,但很遗憾,我抄袭的东西,方舟子及其狗们是看不到的。在我初到美国读书时,尚不完全明白写作规范,英文表达能力不强,有时会照搬别人的一句话而不加引号(但仍会注明参考文献),我被同学告知,如果连续四个词(句意群)雷同,就存在剽窃嫌疑。从此,我脑海中就有这个深刻印象,我除了直接引用,绝不会照搬或者复述别人的大量词句。 一个抄袭与否,要看其人的教养。抄袭,是缺乏教养的表现。我曾经在语文考试中也得过作文的满分,不过,大部分时间,我的作文很差劲,别人会模仿,会无病呻吟,我不会,因此,我的作文被人欣赏时,得过满分,但大部分时候不为人所欣赏,因此,我习惯于在极格的边缘挣扎。尽管如此,我不觉得羞愧,我写的,就敢署上自己名没有并发症。 方舟子的无耻,世所罕见,他跑进别人的菜园做了贼,偷窃了东西,随后被人揭发,他从别人的菜园直起腰来,振振有词地说,“哈!这颗菜是 非特异性大白菜 !怎么能算偷呢?”偷东西被人抓获,居然宣称所偷之物是公共财产,自己偷得理所应当!做贼爆光就当强盗。这就是中国的“正义”人物?那些评委,一个个瞎了狗眼。 方舟子如此无耻,还兼任了道德委员会主任,在许多人眼目中还是行为模范,其变偷窃为强盗的逻辑说不定还会为许多用心不良的人采用。本人虽然在科普上只做了小小贡献,但知识主权产权意识还是有的,本人的任何作品,拒绝被 非特异性 :我的所用描述,除非特别注明,均属自创,抄袭者强盗者一律止步,不得任意将之划为公产并以此名侵占,违者必将追究道德或(及)法律责任。 面对方舟子赤裸裸的谣言,什么寻正发表的科普也存在 非特异性现象 ,对此我对方舟子深感同情,剽客沦落到这一步,他的防卫手段已经不多了。对于相信剽客的污蔑之言的,我严重鄙视,智力退化到这种程度,可以回老妈怀中吃奶了。方舟子放出如此毫无根据的谣言,说明了他是多么的绝望(Desperate),只能寄希望于这种下作的手法转移视线,行为人很易理解的,因此,我丝毫不觉得愤怒。但继他之后传谣或者信谣者,则不在可以理解之列。 面对方舟子的黔驴技穷与困兽犹斗的窘境下放出来的谣言,我只有一言相告,如果方舟子有同样办法证明寻正存在抄袭,继别人之后进行 非特异性 的表述,那么,请啊,我都揭露你老婆跟你互剽了,你怎么还那么客气?不是篇篇如此吗,那不费力地揭发一篇出来嘛!方舟子在我面前只有做缩头乌龟的命,因此,我也就不进一步挑战你了,免得浪费表情。 方舟子在造我的谣的时候,还在继续为自己的剽窃打马虎眼,好象他剽窃的时候还跟主人家打过招呼一样。我也在这里不客气地指出来,让方舟子知道自己的所谓科学是多么的无知,所谓的逻辑是多么的破烂。在方舟子原文中看不到任何迹象他将抄剽的文字归功于世界卫生组织,但在他实际归功世界卫生组织时,他会傻乎乎地犯错,比如他宣称 “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约有1.25亿人在工作环境中接触石棉,每年至少有9万人死于石棉相关疾病。” 实际上,这两个估计都不是世界卫生组织做的,而是世界卫生组织引用的相关文献估计的,其中三篇文献中的一篇曾被世界卫生组织的材料收集过,但按贯例,那亦不算世界卫生组织的功劳。 做了婊子,不要在我面前来竖牌坊,跟着婊子转的龟公之流,更不要跟我讲道德,我对此过敏。再次申明,我的任何作品,可以转载,但不允许被“非特异性地”剽窃。
个人分类: 伪劣科普打假|3690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载]世界卫生组织宣布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结束
杨学祥 2010-8-11 04:27
世界卫生组织宣布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结束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8月10日23:36 新华网   新华网日内瓦8月10日电(记者 刘国远)世界卫生组织10日宣布,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已经结束,甲型H1N1病毒的传播基本上接近尾声。   在世卫组织于瑞士日内瓦和中国香港等地同步举行的电话记者会上,身在香港的世卫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说,世界目前已不再处于流感大流行6级,即警戒级别的最高级状态,我们正步入后流感大流行阶段。   陈冯富珍说,她是根据世卫组织紧急委员会的建议作上述宣布的。她说,紧急委员会的15名国际专家当天早些时候举行电话会议,对当前全球甲型流感形势以及部分目前正经历流感流行的国家情况进行了评估,并提出上述建议。   陈冯富珍还说,进入后流感大流行阶段并不意味着甲型流感病毒已彻底消失。经验表明,这种病毒今后表现将与季节性流感病毒类似,未来几年内会继续存在。   世卫组织当天还发表声明说,虽然目前甲型流感的危险大大降低,但各国卫生当局仍需继续保持警惕,特别是在大流行结束不久这段时间内,因为此时病毒的动向仍具有非常高的不可预测性。   世卫组织预计,甲型流感病例和地区性暴发仍可能继续出现。至少在今后一段时间内,甲型H1N1病毒可能会继续对较年轻人群造成比较严重的影响,在流感大流行时期被确认为高风险的群体(如孕妇、儿童、慢性病患者等)仍将面临很高的感染风险,但相关病例可能会有所减少。   世卫组织还说,接种疫苗仍是减少流感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一种重要手段。该组织强烈建议各国卫生当局继续给高风险群体接种甲型流感疫苗。   甲型流感去年4月首先在北美暴发,随后迅速蔓延。世卫组织去年6月把流感大流行警戒级别提升至最高级6级。   据世卫组织最新数据,全球有214个国家和地区报告了甲型流感确诊病例,出现至少18449个死亡病例。 http://news.sina.com.cn/h/2010-08-10/233620868517.shtml
个人分类: 科普文章|2048 次阅读|0 个评论
世界卫生组织制造甲流世纪大骗局
xupeiyang 2010-6-12 14:40
英国知名医学杂志最新发表的报告称,敦促世界卫生组织宣布甲型H1N1全球大流行的专家,同制药公司之间存有利益关系,通过这种金钱上的隐秘关系,制药公司从售卖流感疫苗中牟取了暴利。 《英国医学杂志》(BMJ)刊登的一篇文章,指世卫未披露药业可能对其建议施加影响,或存在利益;而制定流感防备指导方针的22名专家中,有3名接受药厂的酬报,他们虽不在药厂工作,但却得到金钱赞助以便发表演讲等等。   《自然新闻》说,这是一场流感世纪大骗局,做法有如黑社会。世卫顾问收了大把钞票,制药厂也赚得盆满钵满,而世界各地纳税人却要为此买单,搁置在架子上的无用疫苗,最终将被销毁当成垃圾丢掉。
个人分类: 传染病学|1635 次阅读|0 个评论
世界卫生组织的未来预测 2010 - 2060年
xupeiyang 2010-5-4 14:35
我国政府多次向国际社会承诺,支持 世界卫生组织 提出的人人健康的全球战略目标,并将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纳入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 薛延:骨质疏松发病过程隐匿,在中老年人群中发病率高,并且患者为此需长期负担相当大的医疗和经济费用,因此 世界卫生组织 (WHO)已将本世纪2010年前的十年确定为骨与关节病的十年要求将骨质疏松等的预期发病率降低至25%以下。 中国环保产业协会专家刘维城说,到2010年,中国将作到城乡供水统一规划、统一管理,所有县城及90%以上建制镇普及集中供水,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9%水质符合或接近 世界卫生组织 (WHO)标准等一系列目标。   以世界平均应用水平计算,我国每年应有130万以上肿瘤患者得到放射治疗,而现在仅不到30万人;按 世界卫生组织 每百万人应配置2~3台远距离放疗设备的要求,我国尚缺2330台主要放疗设备;而高素质放射物理师的缺口到2010年将达1500人以上。 艾滋病已经对我国的社会、经济安全造成很大压力,根据 世界卫生组织 的估计,到2010年,中国的艾滋病感染者可能会达到1 000万。 本报讯(记者胡德荣) 世界卫生组织 已将2000~2010年定为骨与关节疾病为主题的十年,并将每年10月12日定为世界关节炎日 而据 世界卫生组织 的专家推测,到2010年,中国的艾滋病毒感染者将达到1 000万人。 根据 世界卫生组织 的预测,到2010年时,世界上拥有2000万人口的大城市将达到25个。 国际劳工组织发表的全球劳动者精神疾病调查报告指出,全世界共有三四亿人患抑郁症;据 世界卫生组织 预测,到2010年,世界排行前15位的疾病中,精神疾病要占到5种,而抑郁症是这5种之首,它是使人类死亡和致残的第二号疾病;对于女性,则是头号杀手 据 世界卫生组织 报告糖尿病已经是一种在全世界范围内发病率逐年增加的流行性疾病,到2010年发病率将增加一倍甚至两倍。 据 世界卫生组织 的专家推测,到2010年,中国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将达到1 000万人。 据 世界卫生组织 估计,到2010年,抑郁症将位居世界发病率前15位疾病的榜首。 据 世界卫生组织 预测,进入2010年以后我国糖尿病发病率可达到10% 时至今年,据 世界卫生组织 的最新统计,目前全球每年有500万人因吸烟而死亡,如果不加控制,到2010年吸烟致死的人数将增加一倍。 世界卫生组织 已确认结核病为导致贫困的主要疾病之一,并力争在2010年之前将全世界结核病患者的总数减少一半。 世界卫生组织 预计,到了公元2010年,全世界将有2亿4000万人患有糖尿病。 为力争实现在2010年之前将全世界结核病患者的总数减少一半,布伦特兰女士在信中还表示, 世界卫生组织 将继续支持中国的抗结核斗争,许多国家政府和机构也愿意成为中国政府的合作伙伴。 为如期实现2001~2010年儿童发展纲要目标,我国也将在农村地区逐步推广儿童疾病综合管理模式,目前已在湖南、宁夏4个县开展了试点工作,并且正在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对 世界卫生组织 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编写的相关培训教材进行修改。 为引起卫生行政部门和广大群众对骨、关节病的重视, 世界卫生组织 已将2000~2010年定为关节炎年 因此,为增加对此类疾病的认识程度,提高对此类疾病的诊疗技术, 世界卫生组织 (WHO)将2000~2010年定为骨与关节十年(Boneandjoin Decade) 据 世界卫生组织 预测,到2015年生活方式病将成为人类的头号杀手。 世界卫生组织 总干事中岛宏严肃地告诫人们:大约在2015年,生活方式疾病将成为世界头号杀手。 E 据 世界卫生组织 宣布,预计到2015年,无论发达国家还是不发达国家,人们的死亡原因都将趋于一致,生活方式疾病将是影响人类健康的最主要原因。 9月25日世界心脏日前夕, 世界卫生组织 于9月22日在日内瓦发出警告,全球现有超过10亿人身体过重和肥胖,如果这种状况继续下去不加控制,到2015年将有15亿人肥胖。 *、田编译」 世界卫生组织 总干事中岛宏严肃地告诫人们:大约在2015年,生活方式不良而导致的疾病将成为世界头号杀手 根据 世界卫生组织 曾披露的癌症发展趋势表明,预计2015年发达国家癌症死亡人数将为300万人,发展中国家为600万人,全年预计死亡人数达900万人。 据 世界卫生组织 统计,全世界10亿多人体重超 重,2015年这一数字将达到15亿。 据 世界卫生组织 调查估计,到2015年,发达国家心血管病的死亡人数将从1985年的1320万增至2450万,同时发展中国家死于此病的人数也将由720万增至1670万,重复发达国家心脏病的历史。 据 世界卫生组织 估计,到2015年发达国家心血管病的死亡人数将从1985年的1320万增到2450万。 据 世界卫生组织 统计,目前全世界每年至少有1500万人死于心血管病,且有逐年增多趋势,预测到2015年全世界将有2440万人死于心血管病,其中发展中国家增长最快。 据 世界卫生组织 宣布,到2015年,贫穷与富有的人们的死因将趋于一致,最新资料显示,肿瘤在十大主要死亡原因中占第三位,每年要夺去630万人的生命,我国每年新发癌症病人160万,死亡130万。 据 世界卫生组织 宣布,预计到2015年,无论发达国家还是不发达国家,人们的死亡原因都将趋于一致,生活方式疾病将是影响人类健康的最主要原因。 前不久,在北京举行的国际电视会上, 世界卫生组织 总干事中岛宏神情严峻地广而告之:大约在2015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死亡原因大致相同生活方式疾病将成为世界头号杀手! 声音 世界卫生组织 :制止慢性病的全球流行 世界卫生组织 的报告《预防慢性 病:一项至关重要的投资》说,预防 慢性病的全球行动到2015年可拯救本 来将死亡的3600万人的生命。 生活方式是一半的病因 世界卫生组织 预测,到2015年生活方式病将成为 人类的头号杀手。 世界卫生组织 估计,到2015年,由应激导致的抑郁 症将成为全球最普遍的疾病。 世界卫生组织 (WHO)总干事中岛宏还告诫人们:大约在2015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死亡原因会大致相同生活方式疾病将成为世界头号杀手。 世界卫生组织 称:大约到2015年,生活方式病将成为人类头号杀手。 世界卫生组织 前总干事中岛宏博士告诫人们:大约在2015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死亡原因大致相同,而生活方式疾病将成为头号杀手。 世界卫生组织 已发出警告,至2015年全世界将有5亿人死于吸烟。 世界卫生组织 预测,癌症引起死亡的比例将在2015年上升到14.6% 世界卫生组织 原总干事中岛宏曾呼吁过:大约在2015年,生活方式疾病将成为世界头号杀手。 世界卫生组织 曾有人声称:大约到2015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的死亡原因会大致相同,生活方式病将成为人类头号杀手。 世界卫生组织 总干事前不久在北京举行的国际电视会上庄严宣告:大约在2015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死亡原因大致相同生活方式疾病将成为头号杀手! 世界卫生组织 总干事说,到2015年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死亡原因大致相同,生活方式疾病将成为世界头号杀手 世界卫生组织 总干事中岛宏严肃地告诫人们:大约在2015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死亡原因大致相同生活方式疾病将成为世界头号杀手! 世界卫生组织 总干事中岛宏曾告诫人们:大约在2015年生活方式疾病将成为世界头号杀手即不健康生活方式所造成的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等。 小小寰球生活方式疾病将成为世界头号杀手 世界卫生组织 总干事中岛宏严肃地告诫人们:大约在2015年,生活方式疾病将成为世界头号杀手。 在报告中, 世界卫生组织 提出了一项新的全球目标:到2015年,每年将慢性病死亡率的预测趋势降低2%。 这些国家的教训和我国目前一些城市的现状应该使我们引以为戒,最近, 世界卫生组织 总干事中岛宏严肃的告诫人们,大约在2015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死亡原因大致相同,而生活方式疾病将成为世界头号杀手。 最近, 世界卫生组织 总干事中岛宏严肃地告诫人们:大约在2015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死亡原因大致相同生活方式疾病将成为世界头号杀手! 记者采访了巴黎抗癌宪章的发起人之一、法国著名抗癌专家凯亚特教授和中国医科院肿瘤研究所蔡伟明教授,他们介绍说:目前全世界每年有1000多万人患癌瘤,600万人死亡,据 世界卫生组织 预测,到2020年,将增加到每年出现2000万新的癌瘤病人。 据了解,今年之所以取快乐心情,健康行为关注儿童青少年精神健康为主题,是因为据 世界卫生组织 的估计,2020年以前全球儿童精神障碍会增长50%,将成为最主要的5个致病、致死和致残原因。 据了解, 世界卫生组织 估计,2020年以前全球儿童精神障碍会增长50%成为最主要的5个致病、致死和致残原因。 据 世界卫生组织 (WHO)专家预测,2020年全球总人口将达80亿,癌症新发病例将达2000万。 据 世界卫生组织 表示,到了公元2020年,全世界的疾病将有70%属于非传染病也说是长期吃住习惯养成的疾病例如心脏病、糖尿病及肥胖症等因缺乏肢体活动而形成的疾病。 据 世界卫生组织 估计,2020年以前全球儿童精神障碍将增长50%成为最主要的5个致病、致死和致残原因之一。 据 世界卫生组织 估计,到2020年,全世界的烟民人数将由目前的12亿上升到16亿,因吸烟致死的人数将会由目前的每年400万人上升到1000万人。 据 世界卫生组织 预测,至2020年,心血管病及脑卒中将成为全球的第一死亡和致残原因。 千万别小看 据 世界卫生组织 统计,慢性阻塞性肺病在各类致死病因中排列第6位,推测到2020年,它将跃升到第三位。 世界卫生组织 精神健康部负责人萨哈塞诺说,目前治疗精神疾病的费用已占全球所有医疗费用的11%到2020年这一比例将上升到14% 世界卫生组织 精神卫生计划主任萨拉西诺说:抑郁症在今天可说是造成伤残的第五大病因,到了2020年,预料将跃居第二。 世界卫生组织 预计,到2020年,抑郁症将成为仅次于心脏病的世界第二大杀手。 世界卫生组织 预言,到2020年,与吸烟有关的疾病将成为发展中国家主要的死亡原因。 抑郁症为情感性精神障碍性疾病,据 世界卫生组织 估计,该病发病率占世界总人口的3-5%并呈不断上升趋势,预测到2020年左右,该病将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第二大疾病。 这是一项称为全球疾病负担的研究所提供的信息,这项由世界银行、 世界卫生组织 和哈佛大学联合进行的研究,对17种神经精神疾病的发病率、患病率、病死率和残疾水平进行了分析,发现这些疾病在发展中国家对健康的影响增加很快,到2020年,它们将占总死亡的19.7%其中因神经发育障碍而致的死亡将占全球的97.5% E 夕阳之下 隐藏杀手 据 世界卫生组织 估计,到2020年,抑郁症将与心脏病共同成为影响人类生活质量的两大疾病。 E 疾病负担上升 治疗尚需规范 世界银行和 世界卫生组织 济估计到2020年,该病的经济负担将上升至第五位。 F背景资料 E T专家预测: 精神病患者将大增 世界卫生组织 预测,到2020年,精神性疾病,包括忧郁症和癫痫,将成为导致死亡和残疾的第二大病因。 T数据 抑郁症患病率为3.0%至6.5%据 WHO估计全球至少有 2亿至 4亿人患有抑郁症,亚洲不少于 5000万, 世界卫生组织 的最新资料显示,到了 2020年,抑郁症将成为仅次于癌症的人类的第二大杀手。   根据 世界卫生组织 的统计,每年世界上因吸烟而死亡的人数约有500万人,如果没有一个具有普遍效力的国际公约来约束的话,到2020年,全世界因吸烟而死亡的人数将上升到1000万人。   另据 世界卫生组织 的估计,截止到2020年,全球儿童精神障碍会增长5%     根据 世界卫生组织 预测,至2020年,非传染性疾病将占我国死亡原因的79%,其中心血管疾病占首位。 据 世界卫生组织 估计,到,2020年,因吸烟而致死的人数将由目前的每年400万人上升到。 农工民主党湖南省委引用 世界卫生组织 、世界银行、哈佛大学的调查结果显示,到2020年,精神病占中国疾病总负担的比例将上升到15.5%,如果加上自杀、自伤则高达20%,在中国疾病总负担中占到第一位。   据 世界卫生组织 的专家估计,2020年全球肿瘤病人将增加到 1470万。  数字背景   据 世界卫生组织 预测,到2020年抑郁症将会成为发展中国家最严重的疾病负担,届时重度抑郁会成为死亡和残疾的第二大原因。 世界卫生组织 预测:到2020年,精神疾病占中国所有疾病的比例将提高17.4%。 本报讯(记者孟晓捷王苏平)据 世界卫生组织 统计,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在各类致死病因中排列第6位,推测到2020年,它将跃升到第三位。 而 世界卫生组织 预测,到2020年,该病将跃居男性、女性发病、死亡率的第二位和第一位。 高血压常导致多 器官、多系统的损害,如冠心病、左心室肥厚、肾功能损害、心力衰竭、碎死、脑血管意外等的致死率较高,据 世界卫生组织 预测,到2020年,高血压等心血 管病将成为我国非传染性疾病死亡原因的首位疾病。 根据目前癌症的发病趋势,到2020年全世界癌症发病率将比现在增加50%,全球每年新增癌症患者人数将达到1 500万,据 世界卫生组织 预测:21世纪癌症将成为人类的第一杀手 根据 世界卫生组织 (WHO)的统计,预计到2020年,心脏病和中风将成为全球人口的主要死亡 和致残原因,这充分显示了CVD的严重性。 根据 世界卫生组织 (WHO)的报告,20世纪后期近30年以来癌症发病一直呈上升趋势,按目前的趋势预测,到2020年随着世界人口达80亿,将有2000万新发癌症病例,死亡人数达1200万,其中绝大部分将发生在发展中国家。 根据 世界卫生组织 发表的研究,至2020年COPD将成为世界疾病经济负担的第五位。 根据 世界卫生组织 推算,中国神经精神疾病负担到2020年将上升至疾病总负担的1/4。 根据 世界卫生组织 推算,中国神经精神疾病负担到2020年将上升至疾病总负担的四分之一。 根据 世界卫生组织 预测,到202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亿5千万以上,且我国残疾人的绝对数字也居世界之首。 根据 世界卫生组织 在日内瓦公布的《世界癌症报告》到2020年全球范围内的恶性肿瘤发生率将再增长50%,每年发病达1500万人。 根据世界银行/ 世界卫生组织 (WHO)发表的研究报告,至2020年,COPD将成为世界疾病经济负担的第五位。 今年之所以取此主题,是因为据 世界卫生组织 的估计,2020年以前全球儿童精神障碍会增长50%成为最主要的5个致病、致死和致残原因。 据 世界卫生组织 (W HO)估计,到2020年,抑郁症将是仅次于缺血性心脏病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二大杀手。 据 世界卫生组织 /世界银行公布的一项研究,到2020年COPD将成为世界范围内的第五大负担疾病。 据 世界卫生组织 (WHO)估计,目前慢阻肺为世界第四大致死原因,但至2020年可能上升为世界第三大致死原因。 据 世界卫生组织 (WHO)预测,至2020年,心血管病将占我国死亡原因的首位,成为名副其实的第一杀手。 据 世界卫生组织 报告,即使从现 在开始就采取有力量的预防措施,这种上升趋势也将持续到2020年左 右。 据 世界卫生组织 报告,预计到2020年,心肌梗死和脑卒中将从目前死因排序的第5位与第6位,上升至第1位和第4位。 据 世界卫生组织 报告显示躁狂抑郁症目前已位居世界十大疾病之第四,预计到2020年将跃至第二,紧随于心肌梗死之后,甚至排在癌症之前。 据 世界卫生组织 不久前公布的年度报告显示,抑郁症目前已位居世界十大疾病之第四位,预计到2020年将跃居至第二。 据 世界卫生组织 的估计,2020年以前全球儿童精神障碍患者会增长50%,成为最主要的5个致病、致死和致残的原因之一。 据 世界卫生组织 的估计,2020年以前全球儿童精神障碍会增长50%。 据 世界卫生组织 的研究表明,到2020年,除非采取有效的措施,否则,由于道路交通事故造成的死亡与受伤所带来的健康问题将比艾滋病或战争造成的健康问题更大而中国的情况似乎更为严重。 据 世界卫生组织 的最新资 料显示,到了2020年,抑郁症将成为仅 次于肺癌的人类第二大杀手.张国荣先生的辞世带给我们的不仅 仅是追忆、伤痛、叹惋,更多的是深 思、深省。 据 世界卫生组织 估计,2020年以前全球儿童精神障碍会增长50%成为最主要的5个致病、致死和致残原因。 据 世界卫生组织 估计,到 2020年,COPD将成为世界第三大死因。 据 世界卫生组织 估计,到2020年骨关节炎将成为造成残障疾病的第四名。 据 世界卫生组织 估计,到2020年左右,我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会迎来冠心病的流行顶峰。 据 世界卫生组织 和国际老年痴 呆协会提供的统计数字,目前全世界有 1800多万老人患痴呆,预计到2020年,全球老年痴呆人数将达3400万,我国老 年痴呆的患者数将超过600万。 据 世界卫生组织 日前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抑郁症目前已成为世界第四大疾患,到2020年,抑郁症可能成为仅次于心脏病的第二大疾病,在人们的疾病负担中将列首位。 据 世界卫生组织 统计,60岁以上的老年人,至2020年将增至10亿人,而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预计增至1.32亿人,至2042年将达到3.74亿人,中国将成为世界上老年人最多的国家。 据 世界卫生组织 统计,目前世界上约有6亿老年人,其中3.5亿人生活于发展中国家,预计至2020年老年人口数将比现在增加一倍。 据 世界卫生组织 推测,到2020年CoPD在各类常见致死病因中将跃升到第三位。 据 世界卫生组织 预测,到2020年,非传染性疾病将占我国死亡原因的79%,其中心血管病将占首位,并将在亚洲、拉美、中东和非洲的某些地区大规模流行。 据 世界卫生组织 预测,到2020年亚洲发展中国家交通肇事会增加65%,死亡人数会接近200万。 据 世界卫生组织 预测,在世界范围内传染性疾病病死率得到有效控制之后,到2020年心血管疾病将成为全世界第一死因。 据 世界卫生组织 预测,至2020年非传染性疾病将占我国死亡原因的79%,其中心血管病将占首位,目前我国约有高血压病人1.2亿多,因此应做好高血压病防治工作。 据 世界卫生组织 预测,至2020年我国因慢性病死亡的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79%,其中心血管疾病将占居首位。 据 世界卫生组织 预测,到2020年,我国的心脑血管疾病及恶性肿瘤等慢性病死亡率将占总死亡率的80%以上。 据 世界卫生组织 预测,至2020年,非传染性疾病将占我国死亡原因的79%,其中心血管病将占首位川。 据 世界卫生组织 预测,至2020年,非传染性疾病将占我国死亡原因的79%,其中心血管占首位,血压的水平与心血管发病率密切相关。 据 世界卫生组织 预测,至2020年,我国非传染性疾病死亡原因中心血管病将占首位,因此,治疗高血压病的目的不仅在于降低血压本身,还在于全面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据 世界卫生组织 预测,至2020年我国的慢病死亡将达到79%其中心血管疾病将占首位。 据 世界卫生组织 预测,中国神经精神疾病负担到2020年将上升至疾病总负担的四分之一。 据 世界卫生组织 预测至2020年非传染性慢性疾病将占我国死亡原因的79%,这足以说明问题的严重性。 据世界银行/ 世界卫生组织 发表的研究,至2020年COPD将成为世界疾病经济负担的第五位。 据世界银行/ 世界卫生组织 发表的研究报告,估计到2020年COPD将成为全球第五位的疾病负担〔 据世界银行/ 世界卫生组织 发表的研究报告,估计到2020年COPD将成为全球第五位的疾病负担【 据世界银行/ 世界卫生组织 发表的研究报告,估计在2020年将会成为全球第五位的疾病负担。 据最近的 世界卫生组织 报告,全世界抑郁症的患者已经有2亿多人,到2020年抑郁症将成为仅次于癌症的人类第2杀手。 另据 世界卫生组织 预测,2020年,被称为全球第二大疾病的抑郁症将成为发展中国家最为严重的疾病负担。 全球癌症发病率将猛增, 世界卫生组织 国际癌症研究中心日前公布的一份研究报告说,根据目前癌症的发病趋势,2020年全世界癌症发病率将比现在增力1:150%,全球每年新增癌症患者人数将达到1500万人,该中心表示,为避免出现上述局面,各国政府应立即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 世界卫生组织 (WHO)预测,2020年全球癌症新发病例将达到2000万,死亡1200万。 世界卫生组织 (WHO)预计到2020年,COPD将成为世界范围内第五大负担的疾病。 世界卫生组织 (WHO)预计到2020年抑郁症将成为仅次于心脏病的世界第二杀手。 世界卫生组织 (WHO)预期到2020年全球精神病发病率将居十大疾病的第二位。 世界卫生组织 (WHO)和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预测到:到2020年,抑郁症将成为女性死亡和残疾的首位疾病,并将成为人类死亡和残疾的第2位疾病。 世界卫生组织 (WHO)预测,到2020年,COPD将是全球第三种最常见的死因。 世界卫生组织 (WHO)认为到2020年疾病类型将有变化,非流行病和损伤将更为重要,但儿童病死率在死亡原因方面将不会有很大改变。 世界卫生组织 不久前公布的题为精神健康:新认识,新希望的年度报告揭示,抑郁症目前已位居世界十大疾病之第四,预计到2020年将跃至第二,紧随于心肌梗死之后,甚至排在癌症之前。 世界卫生组织 称,全球每年约有1000万新增癌症病例,到2020年估计会增至1500万,全球每年死于癌症的人约600万,占疾病死亡人数的12%。 世界卫生组织 的权威估计,到2020年世界癌症患者将增加到1470万人! 世界卫生组织 的数字显示,全球抑郁症的发病率已经高达 11%,成为世界第四大疾病,预计到2020年可能将成为仅次 于心脏病的人类第二大疾患。 世界卫生组织 的研究表明,到2020年,除非采取有效的措施,否则,由于道路交通事故造成的死亡与受伤所带来的健康问题将比艾滋病或战争造成的健康问题更大 世界卫生组织 的一份报告显示,至2020年,道路交通事故将是致残和生命损失的第三位原因。 世界卫生组织 的专家们估计,到2020年,全球每年新增的恶性肿瘤患者可能达到1 470万。 世界卫生组织 的专家们曾预言,人类可能在2020年彻底攻克肿瘤。 世界卫生组织 的最新资料显示,到 2020年,抑郁症将成为仅次于癌症的人类第二大杀手 世界卫生组织 的最新资料显示,到了2020年,抑郁症将成为仅次于癌症的人类第二大杀手。 世界卫生组织 估计,到2020年,慢阻肺病将从目前的世界第四大致死原因上升为第三位。 世界卫生组织 进行的全球疾病负担调查估计,到2020年,由抑郁症造成的功能残疾患者的人数将上升到第二位,仅次于心血管疾病。 世界卫生组织 推测,中国神经精神疾病负担到2020年将上升至疾病总负担的1/4。 世界卫生组织 也估计到2020年抑郁症将会是全世界人类第二大失能的原因。 世界卫生组织 预测,到2020年,每年新发癌症病人数将达到 1 500万。 世界卫生组织 预测,到2020年,每年新发癌症病人数将达到1500万,癌症将成为新世纪人类的第一杀手。 世界卫生组织 预测,到2020年,抑郁症将成为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失去就业能力的主要原因。 世界卫生组织 预测,到2020年,因非传染性疾病死亡的将占我国人口死亡原因的79%,其中心血管疾病将占首位,而在心血管疾病死因里,脑卒中和冠心病又居榜首,且高血压就是这两大疾病的主要易患因素。 世界卫生组织 预测,到2020年,全世界将有70%的疾病是由坐得太久、缺乏运动而引发的。 世界卫生组织 预测,至2020年,抑郁症在全球疾病负担中将上升至第二位。 世界卫生组织 预测:到2020年,精神疾病占中国所有疾病的比重将提高到17.4% 世界卫生组织 预测到2020年,抑郁障碍将会成为发展中国家最为严重的疾病负担,届时重度抑郁会成为死亡和残疾的第二大原因。 世界卫生组织 预计,到2020年,交通事故将成为第三大导致死亡和残疾的原因,其影响程度高于疟疾、肺结核和艾滋病。 世界卫生组织 预计,如果不加以控制,到2020年每年因吸烟致死的人数有可能增加一倍 。 世界卫生组织 预计,到2020年,抑郁症将成为仅次于心脏病的全球第二大公共健康问题,而对女性来说,其危害甚至会超过心脏病。 世界卫生组织 预计,到2020年非传染性疾病将占全球疾病负担的70%以上。 世界卫生组织 在视觉2020规划中提出:到 2020年,世界各国要将可防、可治的眼病,如白内障、沙眼等消除。 世界卫生组织 指出,如果世界各国不能采取有力措施确保世界气候正常,到2020年,每年将有70万人死于非命。 世界卫生组织 专家预测,到2020年恶性肿瘤新发病例将达2000万,死亡1200万,癌症将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全球最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川。 世界卫生组织 总干事布伦特兰博士曾指出,目前在中国,精神疾病占所有疾病的14.3%,预计到2020年将上升到17.4%。 世界卫生组织 总干事布伦特兰抨击烟草公司,指出吸烟在2020年之前将成为世界第一号死因,目前30岁以下的中国人,三分之一到时将死于烟害。 世界卫生组织 最新调查显示,到2020年道路事故的死亡率将跃层全球公众死亡原因的第三位,而在发展中国家甚至可能跃居第二位。 世界银行和 世界卫生组织 (WHO)的一项研究预测,到2020年该疾病将成为世界经济负担第五位的疾病。 她看到:据 世界卫生组织 估计,2020年以前,全球儿童发生精神障碍的几率会增长50%,从而使儿童精神及心理疾病成为第五大儿童致病、致死和致残的原因。 我国高血压患者已逾1亿,据 世界卫生组织 预测,至2020年,我国的慢性病死亡将达到79%其中心血管疾病将占首位。 新华社北京5月30日电(记者顾德伟)据 世界卫生组织 估计,到2020年,全世界的烟民人数将由目前的12亿上升到16亿,因吸烟致死的人数将会由目前的每年400万人上升到1000万人。 心理疾病将成为人类第二大常见疾病 世界卫生组织 日前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到2020年 合理疾病将成为继心脏病之后人类面临的第二大常见疾病。 抑郁是最常见的精神疾病, 世界卫生组织 预期到2020年,抑郁将仅次于心血管疾病成为致残的第二大起因。 由世界银行及 世界卫生组织 资助 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预计到2020年,它将成为世 界范围内的第五大负担的疾病。 在美国,四分之一的女性和十分之一的男性一生中可能会患抑郁症, 世界卫生组织 预测,到2020年抑郁症将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首要原因。 这就要求我们继续重视防盲治盲工作,尤其是白内障盲的工作,继续努力,争取在较短时间内基本上将可治疗盲的问题解决,实现 世界卫生组织 和国际防盲协会提出的2020年人人享有视力的目标。 专家预测,到2020年,抑郁症将成为仅次于癌症的人类第二杀手, 世界卫生组织 并将其列为女性健康的头号威胁。 目前,发展中国家糖尿病患者数量已超过1亿人, 世界卫生组织 (WHO)预测这个数字到2025年可能将增至2.3亿人以上。 世界卫生组织 估计,到2025年,糖尿病病人数量的增加将是现在的两倍,将会达到3亿人。   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末,我国糖尿病患病率上升了5倍, 世界卫生组织 预测,至2025年,我国将成为世界上糖尿病患者绝对人数仅次于印度的第二大国。   铬 据 世界卫生组织 数据显示,全球糖尿病患者到2025年将达到3亿。   据 世界卫生组织 的公报说:预计2025年世界糖尿病患者将超过3亿。 以上属不合格药品)据 世界卫生组织 预测,到2025年,全球人口的平均寿命有望从现在的66岁延长到73岁。 5月11日, 世界卫生组织 发表的周年卫生报告指出,到2025年,估计全球的平均人寿,将由现时的66岁增至73岁,其中26个国家的人寿更会达到80岁。 但据 世界卫生组织 预测,到2025年,中国糖尿病患者的人数会超过印度,跃居第二。 对于上述两个问题,我们是基于以下两个方面来考虑的:一方面,我们看到烟草中含有对人体有害的焦油、烟碱,烟草燃烧会产生对人有害的CO、苯并芘(a)亚硝胺等致癌物质,烟草中的尼古丁等物质也会给人的身体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就如 世界卫生组织 无烟草行动司司长达科斯塔席尔瓦博士所说:吸烟引发的疾病每年造成500万人死亡,到2025年这个数字将达到1000万。 根据 世界卫生组织 的预测,目前每年慢性病病人死亡5200万人,如果不采取措施,到2025年因慢性病死亡的人数将达7814.4万人,但是如果采取了干预措施,因慢性病死亡的人数将为6833.7万人,减少近1000万人。 会上发布的北京宣言指出: 世界卫生组织 预测,到2025年我国每年新增肺癌病例将超过100万,成为世界第一肺癌大国。 据 世界卫生组织 (WHO)统计,目前全球糖尿病患者超过1.35亿,并且其发病率逐年增长,预计2025年糖尿病患者将突破3亿。 据 世界卫生组织 (wHO)统计,2 000年全世界约有1.75亿DM患者,预测到2025年将上升到3.05亿。 据 世界卫生组织 的报告表明,全世界糖尿病患者数量到2025年将增加到3亿人。 据 世界卫生组织 的官员指出,20世纪发展中国家首当其冲的问题是糖尿病,这些国家现有的糖尿病患者占全世界精尿病患者的60%,到2025年预计将占75%。 据 世界卫生组织 分析,到2025年世界人日将从1997年的58亿增加到80亿,人均寿命将从目前的65岁提高73岁,发达国家将达到80岁。 据 世界卫生组织 公报,世界糖尿病成年病人的总数到2025年将达到3亿,比1995年增加,22倍。 据 世界卫生组织 估计,到2025年,患糖尿病的人数将比现在翻一番,而且患者主要集中在印度和中国等亚洲国家。 据 世界卫生组织 估计,到2025年糖尿病病人数量的增加将是现在的两倍,将会达到3亿人,已达到流行病的规模,心脏保护研究为临床医师提供了糖尿病治疗的新发现。 据 世界卫生组织 预测,到2025年,全球糖尿病人的数量将达3.1亿,是现在的两倍。 据 世界卫生组织 预测,世界糖尿病患者人数2025年将突破3亿,其中大部分新增加的糖尿病患者在发展中国家,特别是 型糖尿病将在中国和印度等发展中国家成为流行病。 据 世界卫生组织 预测,至2025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糖尿病患者绝对人数仅次于印度的第二大国。 据 世界卫生组织 预测:到2025年,全世界每年因吸烟而死亡的1000万人中,中国占200万。 据 世界卫生组织 资料显示,全世界现有糖尿病患者约1亿4000万人,预计到2025年,全球糖尿病患者将增至3亿人。 美国医学界将糖尿病称为当代流行病,根据 世界卫生组织 估计,目前全球有1.35亿糖尿病患者,2025年将增加到3亿人,而且大部分患者会出现在发展中国家。 目前,发展中国家糖尿病患者数量已超过1亿人, 世界卫生组织 (WHO)预测这个数字到2025年可能将增至2亿3千万以上。 其患病率在全球逐年增长,据 世界卫生组织 统计,至2025年,个球糖尿病的患病数将达3亿,较目前增长近两倍。 世界卫生组织 (WHO)报告,全世界大约有1.5亿糖尿病患者,预计到2025年将上升至3亿。 世界卫生组织 (WHO)发表的调研报告指出,目前全世界约有1.35亿人患糖尿病,其中我国已超过4000万人;预计到2025年全球糖尿病患者将增加到3 亿,我国糖尿病患者也将大量上升,总数将接近1亿。 世界卫生组织 把 65 岁及其以上人口的老龄化率在7%14%之间的称为老龄化国家,老龄化率超过14%的就称为老龄国家,按这个标准,我国已经是老龄化国家,到 2025年,将进入老龄国家行列。 世界卫生组织 的统计数据表明,目前全球有1.5亿人患糖尿病,到2025年将翻一番。 世界卫生组织 公报世界糖尿病成年病人的总数到2025年将达到3亿,比1995年增加1.22倍。 世界卫生组织 估计,至2025年,中国糖尿病人将达5000多万。 世界卫生组织 预测,到2025年全球糖尿病患者将达3亿,糖尿病患者数量增加较快的国家是印度、中国和美国。 世界卫生组织 预测,至2025年全球范围内糖尿病患者人数将是目前的2倍,达3亿人。 世界卫生组织 预测,到2025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糖尿病患者绝对人数仅次于印度的第二大国,到目前为止,中国糖尿病患者人数约为4000万,比全欧洲的2000万和美国的1600万的总和还要多。 世界卫生组织 预测,到2025年,中国糖尿病患病人数将超过印度,跃居世界第二。 世界卫生组织 预测,到2025年我国糖尿病人将达5000万。 世界卫生组织 预测,在世界范围内,到2025年肿瘤仍将继续增多,将有3亿人患癌症,并有2亿人因此而死亡。 世界卫生组织 预测至2025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糖尿病患者绝对人数仅次于印度的第二大国。 世界卫生组织 最近发表调研报告指出,目前全世界约有1.35亿人患糖尿病,预计从现在到2025年糖尿病患者将增加到3亿。 世界卫生组织 最近发表公报说,世界糖尿病成年病人的总数到2025年将达到3亿,比1995年增加1.22倍。 随着社会水平的提高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目前中国糖尿病患病率不断升高,中国的糖尿病人口已占全球第三, 世界卫生组织 预测;到2025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糖尿病患者绝对人数仅次于印度的第二大国。 糖尿病是一组慢性血葡萄糖(简称血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代谢疾病群,它是心脑血管疾病独立危险因素之一,据 世界卫生组织 (WHO)估计:全球目前有超过1.5亿糖尿病患者,到2025年这一数字将增加一倍,估计我国现有糖尿病患者约有3千万,并有继续增加的趋势。 糖尿病已成为世界性的流行性疾病,据 世界卫生组织 (WHO)资料,目前全球已有糖尿病患者1.75亿,2025年将达3亿。 外国▲未来世界人口的变化趋势据 世界卫生组织 近日发表的年度报告说,到2025年,全球的人均寿命将由目前的66岁提高到73岁,而有26个国家的人均寿命将达到80岁(这些国家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 吸烟严重危害身体健康,据 世界卫生组织 最近报告,全世界每年死于与吸烟有关的疾病有300万人,预计到2025年,与烟草有夫的疾病造成的死亡将要达到1000万人,中国将达200万人。 英国皇家癌症研究基金会、美国癌症学会、 世界卫生组织 合作研究,经过对100万人的调查,发表报告指出:发达国家12.5亿人口中,到2025年将有2.5亿人因吸烟而死亡。 由于物质生活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发病率有增加的趋势,据 世界卫生组织 预测到2025年,全世界患者数将从目前1.2亿增到2.5亿。 最近 世界卫生组织 (WHO)发布的资料表明,目前全球大约有1.5亿糖尿病患者,这个数字到2025年将翻倍,达到3亿人。 世界卫生组织 之所以介入,是因为吸烟已经构成了一个全球性问题:目前每年因吸烟致死的人数高达四百多万,到2030年估计更将攀升到每年1000万。 根据目前的吸烟状况, 世界卫生组织 预测,到2030年吸烟将成为全球最主要的死因,将会导致年均约1000万人的死亡。 据 世界卫生组织 WHO)报道 随着世界人口的增加以及人口的老龄化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 预计至2030年 糖尿病发病率将成倍增长 在最近15年内 中国糖尿病患者将增加近5倍。 据 世界卫生组织 报告中国目前IGT的人数是3320万,2030年将达到5430万。 据 世界卫生组织 专家估计,2030年以前慢性病的治疗费用将以年均17.7%的速度增长。 世界卫生组织 估计目前全 球糖尿病患者已达12亿以上,2030年将达到 3.5亿川。 世界卫生组织 估计目前全球糖尿病患者已达1.2亿以上,2030年将达到3.5亿{刘。 据 世界卫生组织 和的报复》一文中还预rJ到2037年时:巴估计,在正常情况下,世界的平均温度联合国环境计划部门1988年秋发布的调黎和费城到处张贴着预报洪水将到来的到下世纪末将上升3C其变化幅度大约查报告,全世界有18亿城市居民的大多告示。 据 世界卫生组织 近日发表的一项公报说,骨质疏松症威胁人类健康,预计到2050年因骨质疏松引起的股骨、胫骨骨折的患者数将从1990年的170万人增至630万人,目前世界上骨质疏松症患者的总数达230万人。 大气中臭氧含量的减少会造成如下影响:一是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具体表现在:增加皮肤癌患者,臭氧每减少1%,皮肤癌患者增加4%~6%; 世界卫生组织 曾在一份预测中指出:非黑色素瘤皮肤癌的发生率在2050年后可增加6%~35%;南半球的上升率要更高一些,因为那里总的臭氧消耗量更大。 关键词:糖尿病脂肪肝氧化应激 近年来,随着人们饮食结构与生活方式改变,人群预期寿命延长,糖尿病患病率在全球范围逐年增长,据 世界卫生组织 估计,至2050年,全球糖尿病患病数将达3亿,较目前增长近两倍。 据 世界卫生组织 近日发表的一项公报说,骨质疏松症威胁人类健康,预计到2050年因骨质疏松引起的股骨胫骨折的患者数将从1990年的170万人增至630万人。 据 世界卫生组织 (W H O)估计,至2050年,全球糖尿病患病人数将达3亿,较目前增长近2倍。 据 世界卫生组织 (wH(估计,现在全世界约有20亿人带有结核杆菌,每年有300万人死于结核病.预计至2050年。 据 世界卫生组织 (wHO)预测,2050年,全球半数以上妇女髋部骨折将发生在亚洲。 据 世界卫生组织 (WHO)估计,到2050年全球人口将翻一番,达到90多亿。 据 世界卫生组织 估计,到2050年世界人口将达到80亿。 据统计,关节疾病在老龄化人群中占慢性疾病的一半;骨性关节炎已成为世界范围的健康问题;骨质疏松造成的骨折在过去10 a增加了一倍;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在未来10 a在亚洲和拉丁美洲成倍增加; 世界卫生组织 (WHO)预测2050年全球半数以上的髋部骨折将发生在亚洲;50岁以上的女性有40%会因骨质疏*作者为骨与关节十年中国协调员。 世界卫生组织 估计,如果中国继续保持现在的吸烟率升高趋势,到2050年以后每年将有近一百万人(其中大部分为男性)死于肺癌。 世界卫生组织 曾在一份预测中指出:非黑色素瘤皮肤癌的发生率在2050年后可增加 6%35%南半球的上升率要更高一些,因为那里总的臭氧消耗量更大。 据 世界卫生组织 估计,到 2060年全球人口将达 100~110亿。
个人分类: 热点前沿|8373 次阅读|0 个评论
世界卫生组织对转基因粮食评价是供主权国家参考的
蒋高明 2010-2-24 11:01
蒋高明 昨天的《第一财经日报》发表了下面的文章。文章发表前还采访了笔者的观点,在采访中,笔者指出: 世界卫生组织还是很慎重的,但他们的意见仅是供参考的,他们不能决定每个国家是否种植。美国加州3县、欧洲瑞士国家全民投票决定不种转基因作物 。 具体怎么操作,要不要种转基因粮食?要不要上市?销售时要不要标识?这是每一个主权国家自己的事情,他们仅是从科学角度上谈自己的观点。笔者曾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官 员有过很长的接触,也参加多次各国参加的会议,在这方面是深有体会的。在会上,每个国家的机会是平等的,国际组织是充分尊重主权国家的选择的。 《第一财经日报》的文章客观报道了下面的事实,但题目似将这一重大事件(中国是将主粮水稻进行商业化种植,玉米在很多地方也是主要食物)的严肃性淡化了。需要提醒的是, 世界卫生组织是使用可能 二字 。因为,转基因历史不长,对其安全性下结论还是为时过早的。 粮食转基因 世卫组织认为可能对人体无害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http://www.1cbn.com    CBN记者 傅勉 日期:2010年02月23日 07:04 目前已经风险评估的商业化转基因还很有限,随着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将会出现大量新的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这些新的转基因未必都是安全的,需要逐个进行严格的风险评 估。   2009年底,农业部向两种转基因水稻和一种转基因玉米颁发了安全证书,更早的2008年,农业部门启动了总额约200亿元人民币的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据称为 培育一批抗病虫、抗逆、优质、高产、高效的重大转基因生物新品种,提高农业转基因生物研究和产业化整体水平,为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国内转基因研究的如火如荼并没有平息国内外专家学者争论的声音,在国外研究者发出转基因技术其实是西方在控制中国粮食命脉的警告时,从事以及接近转基因技术的一些 国内专家却意外保持沉默。但是云遮雾罩的转基因技术研究背后,仍然有一些线索可供普通人玩味思索。 转基因大米比饮用水还安全?   2009年10月,华中农业大学研发的转基因抗虫水稻华恢1号和Bt汕优63 出现在《2009年第二批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批准清单》中,获得了农业部的生产应用安全 证书,转基因水稻可在湖北省生产应用,一石激起千层浪,转基因水稻的安全性成为众矢之的。   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世界卫生组织早有认定。2002年10月,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了一份名为《关于转基因食品的20个问题》,在这份文件中,世界卫生组织表示:不同的转 基因生物包括以不同方式插入的各种基因。这意味着应逐案评估个别转基因食品及其安全性,并且不可能就所有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发表总体声明。目前在国际市场上可获得的转 基因食品已通过风险评估并且可能不会对人类健康产生危险。此外,在此类食品获得批准的国家普通大众对这些食品的消费未显示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世界卫生组织介绍,转基因作物分为三类:抗虫害损害;抗病毒感染;以及对某些除草剂耐受性。截至2002年,抗虫害或耐受除草剂的转基因玉米、大豆在美国和欧盟获得了 批准,耐受除草剂的菊苣仅有欧盟批准,耐受除草剂或抗病毒的甘兰型油菜、南瓜属植物、土豆则只在美国和加拿大获得了批准。   对于两种转基因水稻的安全性,华中农业大学解释:人类安全使用Bt蛋白来抗虫已有70多年历史,没有发生一起让人中毒和过敏的例子。它本身是有机物,是有机食品允许 使用的生物抗虫剂。由国家指定的有资质的单位用转基因大米喂养了很多代白鼠,没有发现转基因大米对白鼠生长、发育、智力、免疫、生殖等有任何不良影响。研究人员还用纯 Bt蛋白对抵抗力很弱的小鼠进行灌胃,剂量达每千克小鼠体重灌注5克纯Bt蛋白,没有发现中毒、过敏、体重异常、脏器病变。每克华恢1号稻米含Bt蛋白不超过2.5微克,按小 鼠灌胃剂量折算推知,一个体重60公斤的人吃掉120吨稻米也不会发生中毒、过敏、体重异常、脏器病变。如果按每天吃500克稻米计算,一个人活上120岁,也只吃掉约10吨稻米, 不及小鼠灌胃剂量的十分之一。我们想特别指出,人类食用转基因食品已有十多年历史,没有发现任何中毒、过敏等不安全问题。   华中农业大学进一步表示:我们最近查了食品、饮用水等相关国家标准,发现对人体无毒的Bt蛋白在转基因大米中的含量,比国家标准规定的食品中的亚硝酸盐含量还低。 亚硝酸盐是实验证明的中度毒性、高度致癌性物质。国家标准规定饮用水中亚硝酸盐的含量为每克水中不高于1微克。考虑到饮水量, 可以说,我们研发的转基因大米比达标的饮用 水还安全,是真正无毒无害的 。   反对转基因作物人士的疑虑并未因此消弭。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蒋高明对于世界卫生组织关于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结论向《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评论道:世界卫生 组织还是很慎重的,但他们的意见仅是供参考的,他们不能决定每个国家是否种植。美国加州3县、欧洲瑞士国家全民投票决定不种转基因作物。   接受采访时正在国外参加转基因生物安全性会议的国家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生物多样性首席专家薛达元对本报记者说:我基本上同意世卫组织的文件精神。应该 说目前已批准商业化生产的转基因都经过严格的风险评估,总体说基本上是安全的。但是限于风险评估技术的水平,也只能说基本上是安全的,或者说目前可能不会对人体产生 危害,将来是否会有危害,还不能完全肯定。而且,目前已经风险评估的商业化转基因还很有限,随着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将会出现大量新的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这些新的转 基因未必都是安全的,需要逐个进行严格的风险评估。也就是说, 部分转基因目前安全不等于将来也安全;现有的转基因安全不等于今后的转基因也安全 。  会漂移的基因?   基因漂移是转基因作物安全性争议较大的另外一个焦点。蒋高明此前对媒体表示,基因交流在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但大都发生在相同的种或同属的物种之间。植物和微生物 之间进行基因交流,在理论上讲是零概率事件,否则,生物进化史上早就有了这种基因交流的事件发生。人类通过生物技术可以实现不同物种,甚至不同生物界(动物、植物、微生 物)之间的基因交流,但对于这样的基因转移,人类不可能不付出安全代价。以转基因水稻为例,科学家希望通过Bt基因合成的毒蛋白饿死害虫,但生存是物种最基本的权利,它不 吃水稻的叶子,就得吃别的植物叶子,或者庄稼或者杂草。 但是,其他作物也都转了基因,杂草也通过基因逃逸带了Bt基因,那么害虫只有加速进化而与人类抗衡。其结果是,人 类需加大农药用量而抗虫,这与转基因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 。   对于基因漂移的质疑,华中农业大学答复:水稻属于自花授粉植物,个体间基因型是同质的,两株水稻发生异花授粉的概率仅1%左右,正常情况下水稻花粉传播距离很难超 过1米,且人工种植水稻的稻田没有野生稻, 所以,不存在所谓基因漂移的问题。这已为多年的田间试验结果所证实 。   华中农业大学进一步解释:水稻有4万多个基因,我们转入的只有一个基因,它只赋予水稻抗虫的功能,并没有也不会改变水稻基因的其他功能。在人食用水稻的胚乳(即大 米)中,这个抗虫基因产物含量极低。它只在害虫食用的水稻茎叶中显著表达。转入水稻的抗虫基因Bt蛋白,它只杀死危害水稻的鳞翅目害虫,而对其他昆虫没有毒杀作用,也不 会像化学农药那样残留在环境中,因此不会对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造成不良影响。 须公众参与   中国的转基因研究要顺利进行,透明度也是一大待解问题。在目前围绕转基因作物的争论中,转基因技术专家罕有人出面向普通民众全面介绍转基因作物的作用与弊端,薛达 元认为:主要原因是 农业部有关部门将批准转基因商业化搞得很神秘,他们忽视了公众了解转基因的权利 。他们总以为转基因技术太专业,老百姓搞不懂。可以越是搞不懂,就 越神秘,也就越怀疑其安全性。因此,需要建立一个具有公众参与的转基因作物风险评估体系与程序,转基因技术专家要向公众多做技术介绍和优劣比较,并介绍政府是如何组织 进行食品安全评估和环境风险评估的,采取了哪些风险管理措施。不能将公众排除在外。   蒋高明也表示:我认为这是利益作怪,内幕只有他们自己清楚。安全的评估体系需要生态、医学、食品科学、法律多方面的专家组成,而不是目前的格局,专家中三分之二 是搞生物技术的,或者与生物技术有关。   华中农业大学回应:有舆论说安全评估专家中转基因专家占了三分之二,并认为这不合理,我们对此不敢苟同。转基因作物安全评估有很强的专业性, 转基因专家占多数是 正常的,反之倒不正常了 。需要指出的是,我校水稻转基因研发团队专家均不是安委会(全国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本报注)成员。   不过华中农业大学也坦承在公众中进行转基因知识的普及还不够: 未知导致恐惧,因为科普不够,转基因技术对公众而言显得神秘而危险。 同时,由于一些机构、媒体的炒 作,使得消费者已经对转基因作物产业化和转基因食品安全产生了很大的负面认知。公众对转基因的认知误区,表明我们相关知识的科普工作还有很多欠缺,目前我们正设法通过 多渠道、多层次的科普宣传教育,让公众了解生物技术,培养公众对转基因产品及其安全性问题的客观公正意识。   2010年新年前夕,华中农业大学生物科学传媒中心依托新浪博客平台建立了官方博客绿道,华中农业大学解释绿是生命的颜色,代表环保、健康、可持续发展;道 是中国传统哲学范畴,有道理、规律、道路等意思,也与绿色超级稻的稻谐音,希望就此增加转基因技术的亲和力。
个人分类: 环保呐喊|2484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世界卫生组织(WHO)2009年主要出版物
xupeiyang 2010-1-21 17:00
http://www.imicams.ac.cn/news/shownews.aspx?id=3309 1. Pandemic influenza preparedness and response 大流行性流感的防范和应对 全文链接: http://www.who.int/csr/disease/influenza/PIPGuidance09.pdf 2. World health statistics 2009 2009年世界卫生统计 全文链接: http://www.who.int/whosis/whostat/EN_WHS09_Full.pdf 3. World malaria report 2009 2009 年世界疟疾报告 全文链接: http://whqlibdoc.who.int/publications/2009/9789241563901_eng.pdf 4. Global tuberculosis control 2009:Epidemiology,steategy,financing 2009全球结核控制报告:流行病学、战略和筹资 全文链接: http://www.who.int/tb/publications/global_report/2009/update/tbu_9.pdf 5. WHO REPORT ON THE GLOBAL TOBACCO EPIDEMIC, 2009:Implementing smoke-free environments 2009年世界卫生组织全球烟草流行报告:落实无烟环境 全文链接: http://whqlibdoc.who.int/publications/2009/9789241563918_eng.pdf 6. Global status report on road safety:time for action 道路安全全球情况报告 全文链接: http://whqlibdoc.who.int/publications/2009/9789241563840_eng.pdf 7. Women todays evidence tomorrows agenda 妇女和健康:当今的证据,未来的议程 全文链接: http://whqlibdoc.who.int/publications/2009/9789241563857_eng.pdf 8. Global Health Risk Reports 全球健康风险 全文链接: http://whqlibdoc.who.int/publications/2009/9789241563871_eng.pdf 9. International travel and health 国际旅行与健康 http://www.who.int/ith/chapters/en/index.html 10. The European health report 2009. Health and health systems 欧洲卫生报告2009:卫生与卫生系统 全文链接: http://www.euro.who.int/Document/E93103.pdf 11. Promoting Health and Equity: Evidence, Policy and Action 促进健康及公平:循证、政策及行动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案例研究 全文链接: http://www.wpro.who.int/NR/rdonlyres/25EDBF06-C17B-48BC-AB16-FF52978F71F1/0/PromotingHealthEquitysmallV3.pdf 12. Health technology assessment and health policy-making in Europe 欧洲卫生技术评估和卫生决策 全文链接: http://www.euro.who.int/Document/E91922.pdf 13. Scientific production in health-related disciplines in WHO's Western Pacific Region in 1992-2006 世卫组织西太区卫生相关学科科学产出分析报告1992-2006 http://www.wpro.who.int/health_topics/health_research/ 14. 2008-2013中期战略性计划修订本(草案) 全文链接: http://apps.who.int/gb/ebwha/pdf_files/MTSP2009/MTSP1-ch.pdf 15. 2010-2011年规划预算方案草案 全文链接: http://apps.who.int/gb/ebwha/pdf_files/MTSP-08-13-PPB-10-11/PPB-1ch.pdf 16. A practical handbook on the pharmacovigilance of antimalarial medicines 抗疟疾药物警戒实践手册 全文链接: http://www.who.int/medicines/areas/quality_safety/safety_efficacy/handbook_antimalarialpharmvigilance.pdf 17. 10 Health Questions about the Caucasus and Central Asia 高加索与中亚地区关于卫生的10个问题 http://www.euro.who.int/eprise/main/WHO/InformationSources/Publications/Catalogue/20090904_1 18. Mental health aspects of women's reproductive health: a global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妇女生殖健康精神问题文献回顾 全文链接: http://whqlibdoc.who.int/publications/2009/9789241563567_eng.pdf 19. Report of WHO Interregional Workshop on the Use of Traditional Medicine in Primary Health Care,Ulaanbaatar,Mongolia,23-26 August 2007 传统药物在初级卫生保健中的使用-世卫地区间研讨会报告 全文链接: http://www.who.int/entity/medicines/areas/traditional/TRM_Mongoliaworkshopreport2009.pdf 20. WHO child growth standards:growth velocity based on weight,length and head circumference:methods and development 世卫组织儿童发育标准 全文链接: http://www.who.int/entity/childgrowth/standards/velocity/tr3_velocity_report.pdf 21. National health research systems in Pacific Island countries 太平洋岛国卫生研究系统概况 全文链接: http://www.wpro.who.int/NR/rdonlyres/0BFC6A02-C580-4F02-9DAB-401DBE182F64/0/NHRS20082.pdf 22. Clinical guidelines for withdrawal management and treatment of drug dependence in closed settings 封闭环境药物依赖治疗临床指南 全文链接: http://www.who.int/hiv/topics/idu/prisons/clinical_guidelines_close_setting_wpro.pdf 23. Evaluat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smoke-free policies 控烟政策实施效果评估 全文链接: http://www.iarc.fr/en/publications/pdfs-online/prev/handbook13/handbook13.pdf 24. Calcium and magnesium in drinking-water:public health significance 饮用水钙、镁含量调查:公共卫生重要性 全文链接: http://whqlibdoc.who.int/publications/2009/9789241563550_eng.pdf 25. Guideline for trauma quality improvement programmes 改善创伤质量方案指导方针 http://apps.who.int/bookorders/anglais/detart1.jsp?sesslan=11codlan=1codcol=15codcch=762 26. Dengue: guidenlines for diagnosis,treatment,prevention and control-New edition 登革热:诊断、治疗及预防指南 http://apps.who.int/bookorders/anglais/detart1.jsp?sesslan=1codlan=1codcol=15codcch=3249 27. WHO guidelines for indoor air quality 世卫组织室内空气质量指南:潮湿与霉变 全文链接: http://www.euro.who.int/document/E92645.pdf 28. Medicinal Plants in Papua New Guinea 巴布亚新几内亚药用植物研究 http://apps.who.int/bookorders/anglais/detart1.jsp?sesslan=11codlan=1codcol=52codcch=124 29. WHO model formulary 2008 世卫组织处方集2008 全文链接: http://www.who.int/selection_medicines/list/WMF2008.pdf 30. Milk fluoridation for the prevention of dental caries 含氟牛奶预防龋齿 http://apps.who.int/bookorders/anglais/detart1.jsp?sesslan=2codlan=1codcol=15codcch=765 31. Guidance on testing and counselling for HIV in settings attended by people who inject drugs 吸毒人员艾滋病病毒检测及咨询指南 http://www.wpro.who.int/publications/PUB_9789290613985.htm 32. Guideline for the Psychosocially Assisted Pharmacological Treatment of Opioid Dependence 类鸦片依赖辅助心理辅导药理治疗指南 33. Cancer Incidence in Five Continents,Volume IX 五大洲癌症病发率报告 34. Emergency exercise development 应急施救进展
个人分类: 科学出版|2010 次阅读|0 个评论
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
ningyzh 2009-3-21 15:50
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 目录 前言 ............................................................................................................................v 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文本 ...................................................................1 序言 ............................................................................................................................1 第 I 部分: 引言 ..............................................................................................4 第 1 条 术语的使用 ..................................................................................4 第 2 条 本公约与其他协定和法律文书的关系 ......................................5 第 II 部分: 目标、指导原则和一般义务 ......................................................5 第 3 条 目标 ..............................................................................................5 第 4 条 指导原则 ......................................................................................5 第 5 条 一般义务 ......................................................................................7 第 III 部分: 减少烟草需求的措施 ..................................................................7 第 6 条 减少烟草需求的价格和税收措施 ..............................................7 第 7 条 减少烟草需求的非价格措施 ......................................................8 第 8 条 防止接触烟草烟雾 ......................................................................8 第 9 条 烟草制品成分管制 ......................................................................9 第 10 条 烟草制品披露的规定 ..................................................................9 第 11 条 烟草制品的包装和标签 ..............................................................9 第 12 条 教育、交流、培训和公众意识 ................................................10 第 13 条 烟草广告、促销和赞助 ............................................................11 第 14 条 与烟草依赖和戒烟有关的降低烟草需求的措施 ....................13 第 IV 部分: 减少烟草供应的措施 ................................................................13 第 15 条 烟草制品非法贸易 ....................................................................13 第 16 条 向未成年人销售和由未成年人销售 ........................................15 第 17 条 对经济上切实可行的替代活动提供支持 ................................16 第 V 部分: 保护环境 ....................................................................................16 第 18 条 保护环境和人员健康 ................................................................16 第 VI 部分: 与责任有关的问题 ....................................................................17 第 19 条 责任 ............................................................................................17 第 VII 部分: 科学和技术合作与信息通报 ....................................................17 第 20 条 研究、监测和信息交换 ............................................................17 第 21 条 报告和信息交换 ........................................................................19 第 22 条 科学、技术和法律方面的合作及有关专业技术的提供 ........20 第 VIII 部分: 机构安排和财政资源 ................................................................21 第 23 条 缔约方会议 ................................................................................21 第 24 条 秘书处 ........................................................................................22 第 25 条 缔约方会议与政府间组织的关系 ............................................23 第 26 条 财政资源 ....................................................................................23 第 IX 部分: 争端解决 ....................................................................................24 第 27 条 争端解决 ....................................................................................24 第 X 部分: 公约的发展 ................................................................................25 第 28 条 公约的修正 ................................................................................25 第 29 条 公约附件的通过和修正 ............................................................26 第 XI 部分: 最后条款 ....................................................................................26 第 30 条 保留 ............................................................................................26 第 31 条 退约 ............................................................................................26 第 32 条 表决权 ........................................................................................26 第 33 条 议定书 ........................................................................................27 第 34 条 签署 ............................................................................................27 第 35 条 批准、接受、核准、正式确认或加入 ....................................28 第 36 条 生效 ............................................................................................28 第 37 条 保存人 ........................................................................................29 第 38 条 作准文本 ....................................................................................29 附件 1 : WHA56.1 号决议 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 ........30 附件 2 : 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的历史 ................................33 2003年5月21日,世界卫生组织批准 序 言   本公约缔约方,决心优先考虑其保护公众健康的权利,认识到烟草的广泛流行是一个对公众健康具有严重后果的全球性问题,呼吁所有国家就有效、适宜和综合的国际应对措施开展尽可能广泛的国际合作。   虑及国际社会关于烟草消费和接触烟草烟雾对全世界健康、社会、经济和环境造成的破坏性后果的关注,严重关注全世界,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卷烟和其他烟草制品消费和生产的增加,以及它对家庭、穷人和国家卫生系统造成的负担。   认识到科学证据明确确定了烟草消费和接触烟草烟雾会造成死亡、疾病和残疾,以及接触烟草烟雾和以其他方式使用烟草制品与发生烟草相关疾病之间有一段时间间隔,还认识到卷烟和某些其他烟草制品经过精心加工,籍以引起和维持对烟草的依赖,它们所含的许多化合物和它们所产生的烟雾具有药理活性、毒性、致突变性和致癌性,并且在主要国际疾病分类中将烟草依赖单独分类为一种疾病。   承认存在着明确的科学证据,表明孕妇接触烟草烟雾是儿童健康和发育的不利条件,深切关注全世界的儿童和青少年吸烟和其他形式烟草消费的增加,特别是开始吸烟的年龄愈来愈小,震惊于全世界妇女和少女吸烟及其他形式烟草制品消费的增加;   铭记妇女需充分参与各级决策和实施工作,并铭记需要有性别针对性的烟草控制战略,   深切关注土著居民吸烟和其他形式烟草消费处于高水平,严重关注旨在鼓励使用烟草制品的各种形式的广告、促销和赞助的影响,认识到需采取合作行动以取缔各种形式的卷烟和其他烟草制品非法贸易,包括走私、非法生产和假冒,承认各级烟草控制,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轨国家,需要与目前和预计的烟草控制活动需求相称的充足的财政和技术资源,   认识到需建立适宜的机制以应对有效地减少烟草需求战略所带来的长期社会和经济影响,铭记烟草控制规划可能在某些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轨国家造成的中、长期社会和经济困难,并认识到它们需要在国家制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框架下获得技术和财政支持,   意识到许多国家正在开展的卓有成效的烟草控制工作,并赞赏世界卫生组织的领导以及联合国系统其他组织和机构与其他国际和区域政府间组织在发展烟草控制措施方面所作的努力,   强调不隶属于烟草业的非政府组织和民间社会其他成员,包括卫生专业机构,妇女、青年、环境和消费者团体,以及学术机构和卫生保健机构,对国家和国际烟草控制努力的特殊贡献,及其参与国家和国际烟草控制努力的极端重要性。   认识到需警惕烟草业阻碍或破坏烟草控制工作的任何努力,并需掌握烟草业采取的对烟草控制工作产生负面影响的活动,忆及联合国大会1966年12月16日通过的《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第12条规定人人有权享有能达到的最高的身心健康的标准,还忆及世界卫生组织《组织法》序言,它宣称享受最高而能获致之健康标准,为人人基本权利之一,不因种族、宗教、政治信仰、经济或社会情境各异,而分轩轾。   决心在考虑目前和有关的科学、技术和经济问题的基础上促进烟草控制措施,忆及联合国大会1979年12月18日通过的《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规定,该公约各缔约国应采取适当的措施,在卫生保健领域消除对妇女的歧视,进一步忆及联合国大会1989年11月20日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规定,该公约各缔约国确认儿童有权享有可达到的最高标准的健康。兹议定如下: 返 回 第 I部分 引 言    第 1条 术语的使用   为本公约目的:   (a)非法贸易系指法律禁止的,并与生产、装运、接收、持有、分发、销售或购买有关的任何行径或行为,包括意在便利此类活动的任何行径或行为;   (b)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系指若干主权国家组成的组织,它已由其成员国让渡处理一系列事项,包括就这些事项做出对其成员国有约束力的决定的授权( 在相关处,国家的亦指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   (c)烟草广告和促销系指任何形式的商业性宣传、推介或活动,其目的、效果或可能的效果在于直接或间接地推销烟草制品或促进烟草使用;   (d)烟草控制系指通过消除或减少人群消费烟草制品和接触烟草烟雾,旨在促进其健康的一系列减少烟草供应、需求和危害的战略;   (e)烟草业系指烟草生产商、烟草制品批发商和进口商;   (f)烟草制品系指全部或部分由烟叶作为原材料生产的供抽吸、吸吮、咀嚼或鼻吸的制品;   (g)烟草赞助系指目的、效果或可能的效果在于直接或间接地推销烟草制品或促进烟草使用的,对任何事件、活动或个人的任何形式的捐助。    第2条 本公约与其他协定和法律文书的关系   1.为了更好地保护人类健康,鼓励各缔约方实施本公约及其议定书要求之外的其他措施,这些文书不应阻碍缔约方实行符合其规定并符合国际法的更加严格的要求。   2.本公约及其议定书的各项规定决不影响各缔约方就与本公约及其议定书有关的事项或本公约及其议定书之外的其他事项达成双边或多边协定,包括区域或次区域协定的权利,只要此类协定与本公约及其议定书所规定的义务相一致。有关缔约方应通过秘书处将此类协定通报缔约方会议。 返 回 第 II部分 目标、指导原则和一般义务    第 3条 目标   本公约及其议定书的目标是提供一个由各缔约方在国家、区域和全球各级实施烟草控制措施的框架,以便使烟草使用和接触烟草烟雾持续大幅度下降,从而保护当代和后代免受烟草消费和接触烟草烟雾对健康、社会、环境和经济造成的破坏性影响。    第4条 指导原则   各缔约方为实现本公约及其议定书的目标和实施其各项规定,除其他外,应遵循下列指导原则:   1.宜使人人了解烟草消费和接触烟草烟雾造成的健康后果、成瘾性和致命威胁,并宜在适当的政府级别考虑有效的立法、实施、行政或其他措施,以保护所有人免于接触烟草烟雾。   2.在国家、区域和国际层面需要强有力的政治承诺以制定和支持多部门的综合措施和协调一致的应对行动,考虑:   (a)需采取措施防止所有人接触烟草烟雾;   (b)需采取措施防止初吸,促进和支持戒烟以及减少任何形式的烟草制品消费;   (c)需采取措施促进土著居民和社区参与制定、实施和评价在社会和文化方面与其需求和观念相适应的烟草控制规划;   (d)需采取措施,在制定烟草控制战略时考虑不同性别的风险。   3.结合当地文化、社会、经济、政治和法律因素开展国际合作,尤其是技术转让、知识和经济援助以及提供相关专长,以制定和实施有效烟草控制规划,是本公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4.在国家、区域和全球各级采取多部门综合措施和对策以减少所有烟草制品的消费至关重要,以便根据公共卫生原则防止由烟草消费和接触烟草烟雾引起的疾病、过早丧失功能和死亡的发生。   5.各缔约方在其管辖范围内明确与责任相关的事项是烟草综合控制的重要部分。   6.宜在国家制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框架下认识和强调技术和财政援助的重要性,以便帮助发展中国家缔约方和经济转轨国家缔约方因烟草控制规划而使其生计受到严重影响的烟草种植者和工人进行经济过渡。   7.为了实现本公约及其议定书的目标,民间社会的参与是必要的。    第5条 一般义务   1.每一缔约方应根据本公约及其作为缔约方的议定书,制定、实施、定期更新和审查国家多部门综合烟草控制战略、计划和规划。   2.为此目的,每一缔约方应根据其能力:   (a)设立或加强并资助国家烟草控制协调机构或联络点;和   (b)采取和实行有效的立法、实施、行政和/或其他措施并酌情与其他缔约方合作,以制定适当的政策,防止和减少烟草消费、尼古丁成瘾和接触烟草烟雾。   3.在制定和实施烟草控制方面的公共卫生政策时,各缔约方应根据国家法律采取行动,防止这些政策受烟草业的商业和其他既得利益的影响。   4.各缔约方应开展合作,为实施本公约及其作为缔约方的议定书制定提议的措施、程序和准则。   5.各缔约方应酌情同有关国际和区域政府间组织及其他机构合作,以实现本公约及其作为缔约方的议定书的目标。   6.各缔约方应在其拥有的手段和资源范围内开展合作,通过双边和多边资助机制为本公约的有效实施筹集财政资源。 返 回 第 Ⅲ部分 减少烟草需求的措施    第 6条 减少烟草需求的价格和税收措施   1.各缔约方承认价格和税收措施是减少各阶层人群特别是青少年烟草消费的有效和重要手段。   2.在不损害各缔约方决定和制定其税收政策的主权时,每一缔约方宜考虑其有关烟草控制的国家卫生目标,并酌情采取或维持可包括以下方面的措施:   (a)对烟草制品实施税收政策并在适宜时实施价格政策,以促进旨在减少烟草消费的卫生目标;   (b)酌情禁止或限制向国际旅行者销售和/或由其进口免除国内税和关税的烟草制品。   3.各缔约方应根据第21条在向缔约方会议提交的定期报告中提供烟草制品税率及烟草消费趋势。    第7条 减少烟草需求的非价格措施   各缔约方承认综合的非价格措施是减少烟草消费的有效和重要手段。每一缔约方应采取和实行依照第8条至第13条履行其义务所必要的有效的立法、实施、行政或其他措施,并应酌情为其实施直接或通过有关国际机构开展相互合作。缔约方会议应提出实施这些条款规定的适宜准则。    第8条 防止接触烟草烟雾   1.各缔约方承认科学已明确证实接触烟草烟雾会造成死亡、疾病和功能丧失。   2.每一缔约方应在国家法律规定的现有国家管辖范围内采取和实行,并在其他司法管辖权限内积极促进采取和实行有效的立法、实施、行政和/或其他措施,以防止在室内工作场所、公共交通工具、室内公共场所,适当时,包括其他公共场所接触烟草烟雾。    第9条 烟草制品成分管制   缔约方会议应与有关国际机构协商提出检测和测量烟草制品成分和燃烧释放物的指南以及对这些成分和释放物的管制指南。经有关国家当局批准,每一缔约方应对此类检测和测量以及此类管制采取和实行有效的立法、实施和行政或其他措施。    第10条 烟草制品披露的规定   每一缔约方应根据其国家法律采取和实行有效的立法、实施、行政或其他措施,要求烟草制品生产商和进口商向政府当局披露烟草制品成分和释放物的信息。每一缔约方应进一步采取和实行有效措施以公开披露烟草制品有毒成分和它们可能产生的释放物的信息。    第11条 烟草制品的包装和标签   1.每一缔约方应在本公约对该缔约方生效后三年内,根据其国家法律采取和实行有效措施以确保:   (a)烟草制品包装和标签不得以任何虚假、误导、欺骗或可能对其特性、健康影响、危害或释放物产生错误印象的手段推销一种烟草制品,包括直接或间接产生某一烟草制品比其他烟草制品危害小的虚假印象的任何词语、描述、商标、图形或任何其他标志。其可包括低焦油、淡味、超淡味或柔和等词语;和   (b)在烟草制品的每盒和单位包装及这类制品的任何外部包装和标签上带有说明烟草使用有害后果的健康警语,并可包括其他适宜信息。这些警语和信息:   (i)应经国家主管当局批准,   (ii)应轮换使用,   (iii)应是大而明确、醒目和清晰的,   (iv)宜占据主要可见部分的50%或以上,但不应少于30%,   (v)可采取或包括图片或象形图的形式。   2.除本条第1(b)款规定的警语外,在烟草制品的每盒和单位包装及这类制品的任何外部包装和标签上,还应包含国家当局所规定的有关烟草制品成分和释放物的信息。   3.每一缔约方应规定,本条第1(b)款以及第2款规定的警语和其他文字信息,应以其一种或多种主要语言出现在烟草制品每盒和单位包装及这类制品的任何外部包装和标签上。   4.就本条而言,与烟草制品有关的外部包装和标签一词,适用于烟草制品零售中使用的任何包装和标签。    第12条 教育、交流、培训和公众意识   每一缔约方应酌情利用现有一切交流手段,促进和加强公众对烟草控制问题的认识。为此目的,每一缔约方应采取和实行有效的立法、实施、行政或其他措施以促进:   (a)广泛获得有关烟草消费和接触烟草烟雾对健康危害,包括成瘾性的有效综合的教育和公众意识规划;   (b)有关烟草消费和接触烟草烟雾对健康的危害,以及第14.2条所述的戒烟和无烟生活方式的益处的公众意识;   (c)公众根据国家法律获得与本公约目标有关的关于烟草业的广泛信息;   (d)针对诸如卫生工作者、社区工作者、社会工作者、媒体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决策者、行政管理人员和其他有关人员的有关烟草控制的有效适宜的培训或宣传和情况介绍规划;   (e)与烟草业无隶属关系的公立和私立机构以及非政府组织在制定和实施部门间烟草控制规划和战略方面的意识和参与;以及   (f)有关烟草生产和消费对健康、经济和环境的不利后果信息的公众意识和获得。    第13条 烟草广告、促销和赞助   1.各缔约方认识到广泛禁止广告、促销和赞助将减少烟草制品的消费。   2.每一缔约方应根据其宪法或宪法原则广泛禁止所有的烟草广告、促销和赞助。根据该缔约方现有的法律环境和技术手段,其中应包括广泛禁止源自本国领土的跨国广告、促销和赞助。就此,每一缔约方在公约对其生效后的五年内,应采取适宜的立法、实施、行政和/或其他措施,并应按第21条的规定相应地进行报告。   3.因其宪法或宪法原则而不能采取广泛禁止措施的缔约方,应限制所有的烟草广告、促销和赞助。根据该缔约方目前的法律环境和技术手段,应包括限制或广泛禁止源自其领土并具有跨国影响的广告、促销和赞助。就此,每一缔约方应采取适宜的立法、实施、行政和/或其他措施并按第21条的规定相应地进行报告。   4.根据其宪法或宪法原则,每一缔约方至少应:   (a)禁止采用任何虚假、误导或欺骗或可能对其特性、健康影响、危害或释放物产生错误印象的手段,推销烟草制品的所有形式的烟草广告、促销和赞助;   (b)要求所有烟草广告,并在适当时包括促销和赞助带有健康或其他适宜的警语或信息;   (c)限制采用鼓励公众购买烟草制品的直接或间接奖励手段;   (d)对于尚未采取广泛禁止措施的缔约方,要求烟草业向有关政府当局披露用于尚未被禁止的广告、促销和赞助的开支。根据国家法律,这些政府当局可决定向公众公开并根据第21条向缔约方会议提供这些数字;   (e)在五年之内,在广播、电视、印刷媒介和酌情在其他媒体如因特网上广泛禁止烟草广告、促销和赞助,如某一缔约方因其宪法或宪法原则而不能采取广泛禁止的措施,则应在上述期限内和上述媒体中限制烟草广告、促销和赞助;以及   (f)禁止对国际事件、活动和/或其参加者的烟草赞助;若缔约方因其宪法或宪法原则而不能采取禁止措施,则应限制对国际事件、活动和/或其参加者的烟草赞助。   5.鼓励缔约方实施第4款所规定义务之外的措施。   6.各缔约方应合作发展和促进消除跨国界广告的必要技术和其他手段。   7.已实施禁止某些形式的烟草广告、促销和赞助的缔约方有权根据其国家法律禁止进入其领土的此类跨国界烟草广告、促销和赞助,并实施与源自其领土的国内广告、促销和赞助所适用的相同处罚。本款并不构成对任何特定处罚的认可或赞成。   8.各缔约方应考虑制定一项议定书,确定需要国际合作的广泛禁止跨国界广告、促销和赞助的适当措施。    第14条 与烟草依赖和戒烟有关的降低烟草需求的措施   1.每一缔约方应考虑到国家现状和重点,制定和传播以科学证据和最佳实践为基础的适宜、综合和配套的指南,并应采取有效措施以促进戒烟和对烟草依赖的适当治疗。   2.为此目的,每一缔约方应努力:   (a)制定和实施旨在促进戒烟的有效的规划,诸如在教育机构、卫生保健设施、工作场所和体育环境等地点的规划;   (b)酌情在卫生工作者、社区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的参与下,将诊断和治疗烟草依赖及对戒烟提供的咨询服务纳入国家卫生和教育规划、计划和战略;   (c)在卫生保健设施和康复中心建立烟草依赖诊断、咨询、预防和治疗的规划;以及   (d)依照第22条的规定,与其他缔约方合作促进获得可负担得起的对烟草依赖的治疗,包括药物制品。此类制品及其成分适当时可包括药品、给药所用的产品和诊断制剂。 返 回 第 IV部分 减少烟草供应的措施    第 15条 烟草制品非法贸易   注:在谈判前和整个谈判期间关于及早制定有关烟草制品非法贸易的议定书已有一定的讨论。制定这一议定书的谈判可以在通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后立即由政府间谈判机构启动,或在更晚的阶段,由缔约方会议启动。   1.各缔约方认识到消除一切形式的烟草制品非法贸易,包括走私、非法生产和假冒,以及制定和实施除次区域、区域和全球协定之外的有关国家法律,是烟草控制的基本组成部分。   2.每一缔约方应采取和执行有效的立法、实施、行政或其他措施,以确保所有烟草制品每盒和单位包装以及此类制品的任何外包装有标志以协助各缔约方确定烟草制品的来源,并且根据国家法律和有关的双边或多边协定协助各缔约方确定转移地点并监测、记录和控制烟草制品的流通及其法律地位。此外,每一缔约方应:   (a)要求在其国内市场用于零售和批发的烟草制品的每盒和单位包装带有一项声明:只允许在(插入国家、地方、区域或联邦的地域名称)销售,或含有说明最终目的地或能帮助当局确定该产品是否可在国内市场合法销售的任何其他有效标志;和   (b)酌情考虑发展实用的跟踪和追踪制度以进一步保护销售系统并协助调查非法贸易。   3.每一缔约方应要求以清晰的形式和/或以本国一种或多种主要语言提供本条第2款中规定的包装信息或标志。   4.为消除烟草制品非法贸易,每一缔约方应:   (a)监测和收集关于烟草制品跨国界贸易,包括非法贸易的数据,并根据国家法律和适用的有关双边或多边协定在海关、税务和其他有关部门之间交换信息;   (b)制定或加强立法,通过适当的处罚和补救措施,打击包括假冒和走私卷烟在内的烟草制品非法贸易;   (c)采取适当措施,确保在可行的情况下采用有益于环境的方法,销毁或根据国家法律处理没收的所有生产设备、假冒和走私卷烟及其他烟草制品;   (d)采取和实施措施,以监测、记录和控制在其管辖范围内持有或运送的免除国内税或关税的烟草制品的存放和销售;以及   (e)酌情采取措施,使之能没收烟草制品非法贸易所得。   5.根据第21条的规定,各缔约方应在给缔约方会议的定期报告中酌情以汇总形式提供依照本条第4(a)和4(d)款收集的信息。   6.各缔约方应酌情并根据国家法律促进国家机构以及有关区域和国际政府间组织之间在调查、起诉和诉讼程序方面的合作,以便消除烟草制品非法贸易。应特别重视区域和次区域级在打击烟草制品非法贸易方面的合作。   7.每一缔约方应努力采取和实施进一步措施,适宜时,包括颁发许可证,以控制或管制烟草制品的生产和销售,从而防止非法贸易。    第16条 向未成年人销售和由未成年人销售   1.每一缔约方应在适当的政府级别采取和实行有效的立法、实施、行政或其他措施禁止向低于国内法律、国家法律规定的年龄或18岁以下者出售烟草制品。这些措施可包括:   (a)要求所有烟草制品销售者在其销售点内设置关于禁止向未成年人出售烟草的清晰醒目告示,并且当有怀疑时,要求每一购买烟草者提供适当证据证明已达到法定年龄;   (b)禁止以可直接选取烟草制品的任何方式,例如售货架等出售此类产品;   (c)禁止生产和销售对未成年人具有吸引力的烟草制品形状的糖果、点心、玩具或任何其他实物;以及   (d)确保其管辖范围内的自动售烟机不能被未成年人所使用,且不向未成年人促销烟草制品。   2.每一缔约方应禁止或促使禁止向公众尤其是未成年人免费分发烟草制品。   3.每一缔约方应努力禁止分支或小包装销售卷烟,因这种销售会提高未成年人对此类制品的购买能力。   4.各缔约方认识到,防止向未成年人销售烟草制品的措施宜酌情与本公约中所包含的其他规定一并实施,以提高其有效性。   5.当签署、批准、接受、核准或加入本公约时,或在其后的任何时候,缔约方可通过有约束力的书面声明表明承诺在其管辖范围内禁止使用自动售烟机,或在适宜时完全禁止自动售烟机。依据本条所作的声明应由保存人周知本公约所有缔约方。   6.每一缔约方应采取和实行有效的立法、实施、行政或其他措施,包括对销售商和批发商实行处罚,以确保遵守本条第1-5款中包含的义务。   7.每一缔约方宜酌情采取和实行有效的立法、实施、行政或其他措施,禁止由低于国内法律、国家法律规定的年龄或18岁以下者销售烟草制品。    第17条  对经济上切实可行的替代活动提供支持   各缔约方应相互合作并与有关国际和区域政府间组织合作,为烟草工人、种植者,以及在某些情况下对个体销售者酌情促进经济上切实可行的替代生计。 返 回 第 V部分保护环境    第 18条  保护环境和人员健康   各缔约方同意在履行本公约之下的义务时,在本国领土内的烟草种植和生产方面对保护环境和与环境有关的人员健康给予应有的注意。 第 VI部分与责任有关的问题    第 19条 责任   1.为烟草控制的目的,必要时,各缔约方应考虑采取立法行动或促进其现有法律,以处理刑事和民事责任,适当时包括赔偿。   2.根据第21条的规定,各缔约方应相互合作,通过缔约方会议交换信息,包括:   (a)根据第20.3(a)条有关烟草制品消费和接触烟草烟雾对健康影响的信息;和   (b)已生效的立法、法规以及相关判例的信息。   3.各缔约方在适当时并经相互同意,在其国家立法、政策、法律惯例和可适用的现有条约安排的限度内,就本公约涉及的民事和刑事责任的诉讼相互提供协助。   4.本公约应不以任何方式影响或限制缔约方已有的、相互利用对方法院的任何权力。   5.如可能,缔约方会议可在初期阶段,结合有关国际论坛正在开展的工作,审议与责任有关的事项,包括适宜的关于这些事项的国际方式和适宜的手段,以便应缔约方的要求支持其根据本条进行立法和其他活动。 返 回 第 VII部分科学和技术合作与信息通报    第 20条 研究、监测和信息交换   1.各缔约方承诺开展和促进烟草控制领域的国家级的研究,并在区域和国际层面内协调研究规划。为此目的,每一缔约方应:   (a)直接或通过有关国际和区域政府间组织及其他机构,启动研究和科学评估并在该方面进行合作,以促进和鼓励有关烟草消费和接触烟草烟雾的影响因素和后果的研究及确定替代作物的研究;和   (b)在相关国际和区域政府间组织及其他机构的支持下,促进和加强对所有从事烟草控制活动,包括从事研究、实施和评价人员的培训和支持。   2.各缔约方应酌情制定烟草消费和接触烟草烟雾的流行规模、模式、影响因素和后果的国家、区域和全球的监测规划。为此,缔约方应将烟草监测规划纳入国家、区域和全球健康监测规划,使数据具有可比性,并在适当时在区域和国际层面进行分析。   3.各缔约方认识到国际和区域政府间组织及其他机构提供的财政和技术援助的重要性。   各缔约方应努力:   (a)逐步建立烟草消费和有关社会、经济及健康指标的国家级的流行病学监测体系;   (b)在区域和全球烟草监测,以及关于本条第3(a)款所规定指标的信息交换方面与相关的国际和区域政府间组织及其他机构合作,包括政府机构和非政府机构;以及   (c)与世界卫生组织合作,针对烟草相关监测资料的收集、分析和传播制定一般的指导原则或工作程序。   4.各缔约方应根据国家法律促进和便利可公开获得的与本公约有关的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商业和法律资料以及有关烟草业业务和烟草种植的信息交换,同时这种做法应考虑并注意到发展中国家及经济转轨国家缔约方的特殊需求。每一缔约方应努力:   (a)逐步建立和保持更新的烟草控制法律和法规,及适当的执法情况和相关判例数据库,并合作制定区域和全球烟草控制规划;   (b)根据本条第3(a)款逐步建立和保持国家监测规划的更新数据;以及   (c)与有关国际组织合作,逐步建立并保持全球系统,定期收集和传播烟草生产、加工和对本公约或国家烟草控制活动有影响的烟草业有关活动的信息。   5.各缔约方宜在其为成员的区域和国际政府间组织、以及金融和开发机构中进行合作,促进和鼓励向本公约秘书处提供技术和财务资源,以协助发展中国家缔约方及经济转轨国家缔约方履行其关于研究、监测和信息交换的承诺。    第21条 报告和信息交换   1.各缔约方应定期通过秘书处向缔约方会议提交实施本公约的情况报告,其中宜包括以下方面:   (a)为执行本公约所采取的立法、实施、行政或其他措施的信息;   (b)在本公约实施中遇到的任何制约或障碍以及为克服这些障碍所采取措施的适宜信息;   (c)为烟草控制活动提供或接受的财政和技术援助的适宜信息;   (d)第20条中规定的监测和研究信息;以及   (e)第6.3、13.2、13.3、13.4(d)、15.5和19.2条中规定的信息。   2.各缔约方提供此类报告的频率和格式应由缔约方会议确定。各缔约方应在本公约对其生效后两年内提供第一次报告。   3.依照第22和26条,缔约方会议应考虑作出安排,以便协助有此要求的发展中国家缔约方和经济转轨国家缔约方履行其在本条下的义务。   4.依照本公约进行的报告和信息交换应遵循本国有关保密和隐私权的法律。经共同商定,各缔约方应对交换的机密信息提供保护。    第22条 科学、技术和法律方面的合作及有关专业技术的提供   1.考虑到发展中国家缔约方和经济转轨国家缔约方的需求,各缔约方应直接或通过有关国际机构进行合作,以增强履行由本公约产生的各项义务的能力。经相互同意,此类合作应促进技术、科学和法律专长及工艺技术的转让,以制定和加强国家烟草控制战略、计划和规划。除其他外,其目的是:   (a)促进与烟草控制有关的技术、知识、技能、能力和专长的开发、转让和获得;   (b)除其他外,通过下列方式提供技术、科学、法律和其他专业技术专长,其目的是制定和加强国家烟草控制战略、计划和规划以执行本公约:   (i)根据要求,协助建立强有力的立法基础以及技术规划,包括预防初吸、促进戒烟和防止接触烟草烟雾的规划;   (ii)以经济上切实可行的方式酌情帮助烟草工人开发经济上和法律上切实可行的适宜的替代生计;以及   (iii)以经济上切实可行的方式酌情帮助烟草种植者从烟草种植转向其他替代农作物;   (c)根据第12条支持对有关人员的适宜的培训或宣传规划;   (d)酌情为烟草控制战略、计划和规划提供必要的物资、设备、用品和后勤支持;   (e)确定烟草控制方法,包括对尼古丁成瘾的综合治疗;以及   (f)酌情促进对综合治疗尼古丁成瘾方法的研究,以增强对该方法的经济承受能力。   2.缔约方会议应利用根据第26条获得的财政支持,促进和推动技术、科学和法律专长以及工艺的转让。 返 回 第 VIII部分 机构安排和财政资源    第 23条 缔约方会议   1.特此设立缔约方会议。缔约方会议第一次会议应由世界卫生组织于本公约生效后一年内召开。缔约方会议将在其第一次会议上决定其后的常会地点和时间。   2.缔约方会议可于其认为必要的其他时间,或经任何缔约方书面要求,在公约秘书处将该要求通报各缔约方后六个月内至少有三分之一缔约方表示支持的情况下,举行特别会议。   3.缔约方会议应在其第一次会议上以协商一致的方式通过其《议事规则》。   4.缔约方会议应以协商一致的方式通过其本身的以及指导资助任何可能设立的附属机构的财务细则以及管理秘书处运转的财务规则。它应在每次常会上通过直至下次常会的财务周期预算。   5.缔约方会议应定期审评本公约的实施情况和做出促进公约有效实施的必要决定,并可根据第28、29和33条通过议定书、附件及对公约的修正案。为此目的,它应:   (a)促进和推动依照第20和21条进行的信息交换;   (b)促进和指导除第20条的规定外与实施本公约有关的研究和数据收集的可比方法的制订和定期改进;   (c)酌情促进战略、计划、规划以及政策、立法和其他措施的制定、实施和评价;   (d)审议各缔约方根据第21条提交的报告并通过关于本公约实施情况的定期报告;   (e)根据第26条促进和推动实施本公约的财政资源的筹集;   (f)设立为实现本公约的目标所需的附属机构;   (g)酌情要求联合国系统的适当和相关组织和机构、其他国际和区域政府间组织以及非政府组织和机构为加强本公约的实施提供服务、合作和信息;以及   (h)依据实施本公约所取得的经验,酌情考虑采取其他行动以实现本公约的目标。   6.缔约方会议应制订观察员参加其会议的标准。    第24条 秘书处   1.缔约方会议应指定一个常设秘书处并为其运转作出安排。缔约方会议应努力在其第一次会议完成此项工作。   2.在指定和成立常设秘书处之前,本公约秘书处的职能应由世界卫生组织提供。   3.秘书处的职能应为:   (a)为缔约方会议及任何附属机构的各届会议作出安排并提供所需的服务;   (b)转递它收到的依照本公约提交的报告;   (c)在公约规定提供的信息的汇编和交换方面,向提出要求的各缔约方,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缔约方和经济转轨国家缔约方提供支持;   (d)在缔约方会议的指导下,编写其在本公约下开展活动的报告,并提交给缔约方会议;   (e)在缔约方会议的指导下,确保与有关国际和区域政府间组织及其他机构的必要协调;   (f)在缔约方会议的指导下,为有效履行其职能,进行有关行政或契约安排;以及   (g)履行本公约及其任何议定书所规定的其他秘书处职能和缔约方会议可能决定的其他职能。    第25条 缔约方会议与政府间组织的关系   为了提供实现本公约目标所需的技术和财政合作,缔约方会议可要求有关国际和区域政府间组织,包括金融和开发机构开展合作。    第26条 财政资源   1.各缔约方认识到财政资源在实现本公约目标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   2.每一缔约方应根据其国家计划、优先事项和规划为其旨在实现本公约目标的国家活动提供财政支持。   3.各缔约方应酌情促进利用双边、区域、次区域和其他多边渠道,为制定和加强发展中国家缔约方和经济转轨国家缔约方的多部门综合烟草控制规划提供资金。因此,应在国家制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强调和支持经济上切实可行的烟草生产替代生计,包括作物多样化。   4.参加有关区域和国际政府间组织以及金融和开发机构的缔约方,应鼓励这些机构为发展中国家缔约方和经济转轨国家缔约方提供财政援助,以协助其实现本公约规定的义务,并且不限制其在这些组织中的参与权利。   5.各缔约方同意:   (a)为协助各缔约方实现本公约规定的义务,宜筹集和利用一切可用于烟草控制活动的潜在的和现有的,无论公共的还是私人的财政、技术或其他资源,以使所有缔约方,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轨国家缔约方受益;   (b)秘书处应根据发展中国家缔约方和经济转轨国家缔约方的要求,通报现有的可用于帮助其实现公约规定义务的资金来源;   (c)缔约方会议应在其第一次会议上根据秘书处进行的研究和其他有关信息,审查现有和潜在的援助资源和机制,并考虑其充分性;以及   (d)缔约方会议应根据审查结果,确定加强现有机制或建立一个自愿全球基金或其他适当财政资源的必要性,以便为发展中国家缔约方和经济转轨国家缔约方的需求提供额外财政资源,帮助其实现本公约的目标。 返 回 第 IX部分 争端解决    第 27条 争端解决   1.如两个或两个以上缔约方之间就本公约的解释或适用发生争端时,有关缔约方应通过外交途径谈判或寻求其自行选择的任何其他和平方式解决此争端,包括斡旋、调停或和解。未能通过斡旋、调停或和解达成一致的,并不免除争端各当事方继续寻求解决该争端的责任。   2.当批准、接受、核准、正式确认或加入本公约时,或在其后的任何时候,国家或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可书面向保存人声明,对未能根据本条第1款解决的争端,其接受根据缔约方会议以协商一致方式通过的程序进行的特别仲裁作为强制性手段。   3.除非有关议定书另有规定,本条规定应适用于各缔约方之间的任何议定书。 返 回 第 X部分 公约的发展    第 28条 公约的修正   1.任何缔约方可提出对本公约的修正案。此类修正案将由缔约方会议进行审议。   2.本公约的修正案应由缔约方会议通过。对本公约提出的任何修正案的案文,应由秘书处在拟议通过该修正案的会议之前至少六个月通报各缔约方。秘书处还应将提出的修正案案文通报本公约各签署方,并送交保存人以供参考。   3.各缔约方应尽一切努力以协商一致方式,就对本公约提出的任何修正案达成协议。   如为谋求协商一致已尽了一切努力,仍未达成协议,作为最后的方式,该修正案应以出席会议并参加表决的缔约方四分之三多数票通过。为本条之目的,出席会议并参加表决的缔约方系指出席会议并投赞成或反对票的缔约方。通过的任何修正案应由秘书处送交保存人,再由保存人转送所有缔约方以供其接受。   4.对修正案的接受文书应交存于保存人。根据本条第3款通过的修正案,对接受该修正案的缔约方,应于保存人收到本公约至少三分之二缔约方的接受文书之日后的第九十天起生效。   5.对于任何其他缔约方,修正案应在该缔约方向保存人交存接受该修正案的接受书之日后第九十天起对其生效。    第29条 公约附件的通过和修正   1.本公约的附件及其修正案应根据第28条中规定的程序提出、通过和生效。   2.本公约的附件应构成本公约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除另有明文规定外,凡提到本公约即同时提到其任何附件。   3.附件应限于与程序、科学、技术或行政事项有关的清单、表格及任何其他描述性材料。 返 回 第 XI部分 最后条款    第 30条 保留   对本公约不得作任何保留。    第31条 退约     1.自本公约对一缔约方生效之日起两年后,该缔约方可随时向保存人发出书面通知退出本公约。   2.任何退出,应自保存人收到退出通知之日起一年期满时生效,或在退出通知中所指明的一年之后的某日期生效。   3.退出本公约的任何缔约方应被视为也退出其作为缔约方的任何议定书。    第32条 表决权   1.除本条第2款所规定外,本公约每一缔约方应有一票表决权。   2.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在其权限内的事项上应行使票数与其作为本公约缔约方的成员国数目相同的表决权。如果一个此类组织的任一成员国行使自己的表决权,则该组织不得再行使表决权,反之亦然。    第33条 议定书   1.任何缔约方可提议议定书。此类提案将由缔约方会议进行审议。   2.缔约方会议可通过本公约的议定书。在通过议定书时,应尽一切努力达成一致意见。   如为谋求协商一致已尽了一切努力,仍未达成协议,作为最后的方式,该议定书应以出席会议并参加表决的缔约方四分之三多数票通过。为本条之目的,出席会议并参加表决的缔约方系指出席会议并投赞成或反对票的缔约方。   3.提议的任何议定书文本,应由秘书处在拟议通过该议定书的会议至少六个月之前通报各缔约方。   4.只有本公约的缔约方可成为议定书的缔约方。   5.本公约的任何议定书只应对所述议定书的缔约方有约束力。只有某一议定书的缔约方可做出限于该议定书相关事项的决定。   6.任何议定书的生效条件应由该议定书予以确定。    第34条 签署   本公约应自2003年6月16日至2003年6月22日在日内瓦世界卫生组织总部,其后自2003年6月30日至2004年6月29日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开放供世界卫生组织所有会员国、非世界卫生组织会员国但系联合国成员国的任何国家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签署。    第35条 批准、接受、核准、正式确认或加入   1.本公约应由各国批准、接受、核准或加入和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正式确认或加入。   公约应自签署截止日之次日起开放供加入。批准、接受、核准、正式确认或加入的文书应交存于保存人。   2.任何成为本公约缔约方而其成员均非缔约方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应受本公约一切义务的约束。如那些组织的一个或多个成员国为本公约的缔约方,该组织及其成员国应决定各自在履行公约义务方面的责任。在此情况下,该组织及其成员国无权同时行使本公约规定的权利。   3.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应在其有关正式确认的文书或加入的文书中声明其在本公约所规定事项上的权限。这些组织还应将其权限范围的任何重大变更通知保存人,再由保存人通知各缔约方。    第36条 生效   1.本公约应自第四十份批准、接受、核准、正式确认或加入的文书交存于保存人之日后第九十天起生效。   2.对于在本条第1款中规定的生效条件达到之后批准、接受、核准或加入本公约的每个国家,本公约应自其交存、批准、接受、核准或加入的文书之日后第九十天起生效。   3.对于在达到本条第1款规定的生效条件之后交存正式确认的文书或加入的文书的每个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本公约应自其交存正式确认或加入的文书之日后第九十天起生效。   4.为本条之目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所交存的任何文书不应被视为该组织成员国所交存文书之外的额外文书。    第37条 保存人   联合国秘书长应为本公约及其修正案和根据第28、29和33条通过的议定书和附件的保存人。    第38条 作准文本   本公约正本交存于联合国秘书长,其阿拉伯文、中文、英文、法文、俄文和西班牙文文本同为作准。   下列签署人,经正式授权,在本公约上签字,以昭信守。   二OO三年月日订于日内瓦
个人分类: 众人说烟|1627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01: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