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综合国力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沈阳东北大学“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研讨会2012 12 8-9周六周日
liuli66 2012-12-2 16:49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为“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为了贯彻党的 “ 十八大 ” 会议精神,实施 “ 创新驱动 ” 发展战略,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技术哲学专业委员会、科技与社会( STS) 专业委员会、教育部 “985 工程 ” 科技与社会( STS) 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辽宁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主办,东北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承办全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学术研讨会。研讨会定于 2012 年 12 月 8-9 日在东北大学举行。有关会议事项如下: 1 、会议宗旨:贯彻党的 “ 十八大 ” 会议精神,实施 “ 科技创新驱动 ” 发展战略。 2 、会议主题:科技创新驱动,转变发展方式 3 、主要议题:( 1 )如何提高自主创新与协同创新能力; ( 2 )如何构建技术创新体系; ( 3 )如何推进文化科技创新; ( 4 )如何建设创新型国家; ( 5 )其他有关问题。 4、 会议时间地点: 2012 年 11 月 9 日(周日)上午 8:30-17 : 00 , 东北大学汉卿会堂 308 会议室 5、 会议报到时间地点: 2012 年 12 月 8 日(周六)下午 16:00-23 : 00 , 裕宁酒店一楼大厅 6 、会议费用:住宿和往返交通费自理。 7 、回执时间: 2012 年 12 月 6 日 前返回(回执表附后) 7 、请求大会报告的代表请准备 15 分钟的 PPT ,并在回执中注明发言题目。 8. 联 系 人:陈红兵( 18602438501 ),赵亮( 13654069422 ) 通讯地址:沈阳市和平区文化路 3-11 号, 东北大学文法学院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邮编: 100819 电话: 024—83680220 ;传真: 024—83680220 Email : c sts@mail.neu.edu.cn 主办单位: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 技术哲学专业委员会 科技与社会( STS) 专业委员会 辽宁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 东北大学 承办单位:教育部“ 985 工程”科技与社会( STS )创新基地、 东北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 2012 年 11 月 30 日
个人分类: 教与学|9 次阅读|1 个评论
钓鱼岛上钓大鱼,中国实力谁能比
热度 9 sheep021 2012-9-14 09:50
这几天,不说钓鱼岛,绝对不应该,但是,只说“岛”,也远远不够,还要说说“钓鱼”。有人只会“捣”乱,正好咱顺势“钓鱼”,呵呵。 俗话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钓鱼岛上的这番厮杀,绝对不是一个荒岛及其周边资源所能承载的。此事儿,看似日本挑头,但其只是一枚棋子而已,真正的主角还是中美——当今世界第一、第二两大经济体。当然,日本也不是没有自己的小算盘。 中、美、日围绕钓鱼岛的角逐,即是为各自当前的金融利益而战,也是为各自国家未来几十年的国际地位(起码实在西太平洋的地位)而战。说白了,这真是一场旷世“钓鱼”大战。 中国不缺乏钓大鱼的智慧,不缺乏钓大鱼的实力,也不缺乏钓大鱼的信心和决心 。《庄子》里即有一篇任公子钓大鱼的故事,于此竟然有惊人的相似: 任公子做了大鱼钩和粗黑的绳子,他把五十头肥壮的牛作为鱼饵,他蹲在会稽山上,将钓钩甩到东海,天天在那里钓鱼,等了一年还没钓到鱼。后来有一条大鱼吃钩了,牵动巨大的鱼钩,它将巨大的鱼钩拖入水下,迅速地昂头扬尾摆动鬐背,激起的白色波涛就像山一样,(似乎整个)大海为之震荡,发出的声响好象出自鬼神,骇人的声威震慑千里。 任公子钓到这条鱼,将这条大鱼切小然后腌制成干鱼肉,从制河以东,到苍梧以北的人们,没有不饱食这条鱼的 。 任者,仁也。中美日三国,当得起一个“仁”的,唯有中国! 中国人的大好日子,在此一钓? “激情四射”、“狠话连篇”、“果断画线”,四大军区演习,三大军区联动,这可不是玩的…… 有人可能会问,怎么不打,光靠嘴硬? 这世界上的事,要是一个“打”字就能解决,老美、小日、甚至前苏联也不至于沦落到今日的地步,那可都是能“打”的主! 古往今来,唯有仁义之师,方能战无不胜。有理有利有节,是我们的传统,仁义之至也! 中国不光有硬实力,更有软实力!硬的更硬,软的更软,才能所向披靡,随心钓鱼。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299 次阅读|11 个评论
造假盛行凸现中国模式局限
techne 2012-6-26 01:10
造假盛行凸现中国模式局限 (本文转自共识网) 作者:James L. Winner   到今天,中国的GDP总量已经高居世界第二。全世界已经几乎没人再去怀疑中国崛起这一局面。至少在物质层面,中国的GDP总量,或者中国一般民众的生活水平,都同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有了巨大的进步。中国的综合国力,已经相当强大。   但若从另一角度来看,中国经历的这种发展道路和过程却又是问题严重的。譬如,在世界范围内,至少在和平时期,很少能在某个国家找到制造商敢于在婴儿奶粉里掺假毒害自己民族下一代的先例。然而在中国,类似的事件却一再发生。在2005年前后,安徽和河南等地,就多次曾发生过“大头娃娃”问题奶粉事件,很多无辜儿童成为受害者。而2008年曝光的三鹿奶粉掺杂三聚氰胺事件,早已妇孺皆知,而且,国内诸大奶商几乎悉数卷入三聚氰胺事件,体现出行业造假的特征,这已足以说明问题之严重。甚至于在三聚氰胺之后,最近两年,仍然有其它问题奶粉的质量问题不断遭到曝光。   而且,中国的造假之严重程度并不局限在个别行业。在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其它产品同样是掺假严重。比如,进入普通百姓餐桌的地沟油,近年不但屡禁不止反而越来越多,而且造假技术越来越高明,甚至很难检测出来。另外,最近广东又连续查出用工业盐制成的咸鸭蛋、酱油和猪血等制品,暴露出制造商的道德败坏程度是多么严重。这从另一个角度也体现出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的道德底线到底可以有多低。毕竟,造假严重到这样的程度,涉及面如此之广泛,恐怕并不是把责任推到个别人或少数人身上就能解释所有问题。   不仅仅物质产品造假严重,中国的精神制品造假程度更是超越前人。就不说中国社会中到处盛行的各种拎不清的小伎俩和小猫腻,即使在通常最能体现出一个社会的诚信度的领域,中国也是问题严重。比如,名人的造假现象,最近两年,如金岩石、唐骏都先后遭曝光,甚至像李开复这样的“青年导师”,也被曝出学历造假,尽管程度有所不同。再者像大陆久负盛名的青年作家韩寒,最近也被方舟子揭露代笔造假的丑闻,尽管对于韩寒是否造假这件事还没有定论,但从整个事情中暴露出的问题,也很值得大家深思。   在学术领域,方舟子的打假更是早已闻名。被方舟子揭露出的中国学界的诸多黑暗事件和腐败程度,令人触目惊心。而且,即使不说那些同利益直接挂钩的众多基金、项目的申报和评审过程中的造假腐败,就是在相对比较干净、本应更富于理想的象牙塔里,在传统的被认为理所应当是教书育人的学校里,各种造假现象也非常普遍。比如博士学位的生产制造,中国近年来就实现了新一轮“大跃进”。中国国务院学位办主任杨玉良就曾指出:在中国大陆,获准授予学士学历的大学有700多所,美国有1000多所;但中国拥有博士授权资格的高校超过310所,美国只有253所。2006年美国培养出5.1万名博士;中国大陆是4.9万名,到2007年的博士数超过5万人,2008年继续上升,中国已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博士学位授予国家。   但是,生产出了这么多“博士帽”,质量究竟怎么样?就从新语丝网站的揭露报道来看,2008年,西北工业大学就被曝出研究生院学位办主任博士论文造假,遭撤职查办,其博士学位被取消。2009年,西南交通大学副校长黄庆教授也因博士论文造假遭曝光,同样被取消博士学位。2010年,广州中医药大学校长徐志伟又被曝光博士论文抄袭他自带的本校博士生,遭校内两名教工检举,双方迄今相持不下,此事到现在还没有结论。2011年,广州体育学院前院长许永刚博士论文抄袭被曝光,于当年受到撤职处分,并从原单位调离。到了2012年,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所长刘伟最近又遭曝光,其在西北工业大学航天学院通过的博士论文涉嫌造假。真是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有丑闻,连博士学位的造假都是炊烟不断。如果连最高学位都有这么多造假现象,我们要认真找找其中的原因,这到底是为什么?   出自复旦大学、曾任邓小平秘书、现任日内瓦大学研究员的张维为,在他今年出版的《中国震撼》一书中曾大肆鼓吹中国的发展模式。在他看来,中国的发展模式是全世界的最佳模式,真正是实现了“超英赶美”。相对于其他发展中国家,比如拉美国家,南亚国家(如印度),也包括非洲国家,中国经济发展之快,外表的光鲜亮丽和整齐有序是这些乱哄哄的“脏乱差”国家所无法比拟的。甚至同欧美越来越低效、“选而不决”的所谓自由民主制度相比,中国政府的强劲执行力和快速反应能力也越来越体现出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张维为因而认定,中国的发展模式,整合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整合了政府和市场。因此,中国模式将会成为世界最佳榜样,震撼世界。   但张维为等人很难解释为什么在中国外表的光鲜亮丽之下,会有如此之多的腐败现象?而且还不止于腐败,中国为何会出现几近“全民造假”的现象发生?在张维为等人的理论中,通常会把腐败现象归结为发展阶段问题,他们认为欧美历史上都存在过类似的阶段,贪污腐败盛行,底层民不聊生,然而后来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一切不良现象都自然而然地好转了。因为随着经济的发展,蛋糕越做越大,经济的总量变大了,大家的生活肯定也会得到改善。   但事情似乎并不是这么简单。生活中的经验告诉我们,物质力量只是影响我们身份的各种力量的一个来源,而不是全部。尤其是,我们究竟是什么样的人,并不简单地是我们有多少钱、掌握多少物就能决定的。同样,我们有多少钱,也并不能简单决定我们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更无法决定我们是个好人还是个恶人。然而,由于经济决定论在中国根深蒂固的影响,以及一元论意识形态的控制,造成中国人思维相对幽闭具有“洞穴”特征,很容易忽略“自我认知”这类更根本的身份认同问题。中国人通常很难去面对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我们用造假的方式牟利,用不正当的手段获胜,那么实际上这就让我们造就了一种恶行,而这也就意味着我们其实让自己成为恶人。然而,在中国社会现实的残酷竞争中,由于生存的压力,甚至于人权往往只能被理解为最低意义上的“生存权”,因而大多数人完全以结果为考量目标,忽略掉手段的正当性,这就在实际上造就了虚无主义的流行。   客观压力在于生存竞争,主观动因在于意识形态,这是成就中国造假行为盛行的两大根源。   从这样的角度来看,张维为所鼓吹的震撼世界的中国模式,其秘诀并不神秘,只不过集中于这两点:一、只需关注物质利益而无需纠缠精神价值,因为这种理论设定了物质最终能够决定精神;二、根本否认存在身份认同问题,鼓吹权力至上的政府中心主义,在客观上造就出虚无主义。这种观念认为本质上并不存在善恶对错之分,人只是一种关注目的而忽略手段的动物。所有一切真实观念都只不过是权力建构的产物,因而身份认同问题根本不存在,也不需要思考,或者它只是由中国的权力核心所定制的,因而也是无需思考的。   根据这两点观念,中国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政府对市场的整合(控制),以及所谓对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整合”。在这种中国特色的发展模式下,社会交易成本被大幅降低,很多通常会构成交易障碍的观念因素(甚至包括通常所谓的人伦底线)都遭到抛弃。因此,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经济发展,正是依托于这样一种“低人权优势”、“让弱势群体驯服”的中国奇迹而成就。在这样一种情形下,弱肉强食的规则盛行,弱势方无法有效维护自己的权益,这就造成强势方(以政府官员为代表)采用各种手段,甚至突破底线来谋取利润。   然而,由于这种中国模式在本质上是一种要求人们放弃自我、顺应强势群体的观念——或者说,这种模式只是鼓励人们在追逐“生存权”时捍卫自我,进而采用各种方式来回避困难追逐经济利润。然而在精神、文化和道德理念方面,由于中国政府对整个社会领域的控制,人们实际上无法坚持自己的理念。比如言论自由问题,民间结社,司法独立,政教分离问题,等等。在所有这些方面,中国政府实际上都采用各种手法制造出大量难以突破的壁垒,导致人们在精神、文化和道德理念方面,无法顺利开展公共讨论,无法有效沟通,也无法畅所欲言。长此以往的累积效果是,这在身份认同方面,最终造成中国人不断回避对这一问题的思考,或者用某种特定方式来自我欺骗,敷衍了事。   在这样一种逐步僵化的社会基础之上,最终无法避免虚无主义价值观的盛行。为了生存,人们最终难免倾向于认定:是非对错,善恶好坏,根本都毫无意义,如果追求它们的效果只会妨碍自己牟利数钱。   所有这一切构成了中国社会造假行为盛行的广泛且深刻的基础。造假虽然不好,却在中国很流行,而且在中国造假却非常管用,屡禁不绝。因此,中国模式尽管在物质增长上获得了一定成功,但在精神、文化、道德理念以及价值观等方面,却难以避免它的局限性。中国模式的支持者,只看到繁荣的结果,却轻易忽略我们所作所为的一切同“我们究竟是什么”和“我们能成为什么”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就像是教育小孩的方式:一个小孩,在过去吃不饱饭弱不禁风的孩提时代,小偷小摸行为尚可以被原谅,但在长大成人满身肌肉之后,倘若还不能正视自己的思想和道德真空,不断以“天下乌鸦一般黑”这类托辞来为自己的偷摸、不光彩行为辩护,这已经不再是个小问题,而是思想意识出了严重问题。   的确,中国外表的光鲜亮丽绝非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可比。但不同于相对贫穷的印度、孟加拉甚至缅甸等国,中国今天面临的问题早已改变:它已不再是简单的营养不良问题,而变成了更加难以扭转的思想意识问题。尤其在当今这样一种局面下,造假行为在中国已经具有根深蒂固、非常广泛的社会基础,这很说明问题。因此,中国人应当认识到目前这种中国模式的局限性。在当今的世界格局下,中国虽然崛起,但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大。我们可以明显看到,中国买什么商品,什么商品就会涨上天,中国做什么行业,什么行业就贬得不值钱。因此,中国应当认真反省所谓中国模式。靠剪刀加浆糊,靠打拼道德底线,甚至靠造假的方式,试图以此来引导全球,这完全是不切实际的幻想。惟有抛弃这种模式,中国才能超越自己。
个人分类: 欣闻恋播|257 次阅读|0 个评论
戒酒需要家庭的综合国力
热度 12 fs007 2012-4-27 12:21
寻正 我接到一位网友来信求助: 一位同学的父亲酗酒,母亲非常痛苦,几有自杀的念头。我想问下,如果从医学方面帮助他,要如何着手?如找医生治疗,挂哪一科?在家里,有没有帮助他戒断的有效方法?家人都可以做什么? 酗酒(Alcoholism)是一个严重的身心疾病,曾经一度是西方社会的梦魇,美国一度全国禁酒,就是针对酗酒而起的,直到今日,美国禁酒令仍然折射在各地法律法规中,全国性的全面性的禁酒令消失,但局部性的禁酒令随地可见。 既然是身心疾病,当然治疗会分成两部分,一是心理治疗,二是身体治疗,二者很大程度上相依相承,单一治疗效果不佳。 酒精是一种兴奋剂,同时,在过量时又产生严重的大脑抑制,超过量则可能引起昏迷死亡。由于人体具有强大的适应性,肝脏及其它器官可以针对酒精进行代谢清除,长期饮酒会导致这种解毒功能的增强,也就使得人获得的边际兴奋(等量的酒精产生的兴奋程度)递减,从而导致人喝酒越喝越厉害(越能喝),最终总是超过各内脏器官能忍受的阈值,总会过量。 酒精可以针对人的神经系统产生全面的作用——之所以不称之为破坏作用,是因为在少量适量地饮酒时,这些作用是可逆的,不对正常的神经生理过程产生干扰。但在长期过量的情况下,人脑将产生适应性的变化,比如,酒精也可以成为脑细胞的能量物质,脑细胞将更依赖于酒精提供能量,而不是使用血糖。这些变化,最终形成酒精依赖性(Alcohol Dependence)。为了减少针对酗酒者的歧视,世界卫生组织倾向于将酗酒称为酒精依赖综合征(Alcohol Dependence Syndrome)。酒精依赖的表现是越喝越想喝,想停都停不下来。 为什么患者想停停不了呢?从心理上说,患者习惯于酒精带来的额外兴奋,对于生活中承担了不少压力的人来说,酒精是一种疏解生活压力的方式;从生理上说,他的身体被改造了,没有适量的酒精供应,他的身体就受不了,会产生酒精戒断综合征(Alcohol Withdrawal Syndrome)。酒精戒断症状包括哪些呢?包括躁动、酒精性幻觉症、厌食、焦虑、恐慌、紧张、无力、多汗、抑郁、腹泻、头痛、偏头痛、心悸、恶心、呕吐、失眠等轻中度症状、以及混乱、谵妄、人格障碍、性格变异、癫痫发作、心动过速乃至震颤、死亡等严重症状,基本上患者说他有什么症状,都可能是真的,不是编造的。 为什么酒精戒断会产生如此广泛的症状呢?那是因为长期酒精过量会横扫所有脏器,改变它们的生理状态,让它们受到损害。慢性酒精中毒可以引起脂肪肝、胰腺炎、心脏病、营养不良、上消化道溃疡、性功能障碍、多发神经功能障碍、大脑萎缩致痴呆、小脑萎缩致运动失衡、以及猝死等。 要治疗酗酒,就得激发患者的求生意志,是的,酗酒是慢性自杀,远在死亡之前,患者就可能面临生活质量严重下降的后果,有时甚至生不如死。如果患者认识不到这些后果,不激发求生、追求更佳生活状态的意志,对成年人来说,控制其行为是非常不易的,往往让治疗无果而终,从经济效益上来说,还不如不治疗,毕竟酒比药便宜多了。 为什么酗酒在西方社会一度成为社会关注热点呢?因为酗酒带来的社会影响远远超过对患者本身的危害,承担酗酒后果的还有酗酒者的家庭。从心理治疗角度来说,西方社会还关注于酗酒者的配偶或者其他亲密看护者。如果在西方,往往有互助团体(Support Group)为之提供心理支持,比如著名的Al-Anon。西方的互助团体往往是由专业人员扶持或者发起从而发展起来的,中国尚需医疗行业进一步发展,真正运用生理-心理-社会治疗模式才有可能获得相应服务。依此说明,看顾酗酒者的亲人千万不要忽视自己的心理状态,象这位母亲一样,自己都为严重的抑郁症困扰,会让一个非常困难的处境雪上加霜。 在中国的环境中,寻找到互助团体殊为不易,互助团体也往往因为缺乏指导而价值有限。作为患者亲属,需要理解的是,在跟酗酒战斗的时候,你不能孤单,千万不要孤单,没有现成的互助团体,就需要自已有意识地组建自己的资源网络,这一资源网能保证适时地向你提供资源、信息、以及最重要的情感支持。中华文化讲究情感不外露,没有经过训练的人都很大程度上存在情感表达障碍,这是此类脆弱的人需要在某个阶段克服的。中国缺乏专业的互助团体,不妨尝试其它一些社会情感救急机制,比如基督教。就我所了解而言,在所有宗教中,基督教的情感支持与应对方式,非常符合心理疾病所需,远非其它宗教能比。 不仅仅是看护亲属需要互助团体的支持,患者本人也需要一个社会团体的无保留的支持,在美国,有无名酗酒者(Alcoholics Anonymous),中国估计尚是空白一片。酗酒者远非大家想像的那么无情、缺乏责任心与毅力,在适当的激发下,他们大多数人跟普通人没有两样,他们也希望过上正常生活,甚至比普通人更加强烈。但是,他们很多时候在不可控制的因素下,受到了来自酒精对身体与心灵的双重侵蚀,以至于酒瘾难戒。他们敏感、软弱、彷徨无助,社会鄙视的眼光极大地增强了他们使用酒精这个熟悉的工具的愿望,以构建不受干扰的乐园。要增强他们的安全感,走出酒精循环的误区,不仅需要为他们提供现实问题的应对方式,还要为他们提供临时的情感庇护港湾。他们需要有自己的亲属之外的朋友圈子,需要有倾吐自己情感与现实忧虑而不担心受到嘲笑的机会,需要有人适时地为之排忧解难。再次地,我推荐患者接触宗教,唯有不计得失的宗教热忱与向善劝诫,能解此类患者持续的心中阴霾。 如果可能,需要看心理医生,但似乎这在中国成了奢望,由于种种原因,在中国心理学的发展是扭曲而不健全的,非常缺乏合格的心理医生。这是国人的不幸,子女教养切记以预防为上。 在患者与亲属做好心理准备之后,才能有效地利用现代医药打破酒精的禁锢。在西方,骤然戒酒,强行打断对身体的酒精供应多需要住院监控,但这似乎不是中国医疗体系的习惯,中国医务人员在这方面的经验与实践是有限的。如果查医学文献,中国人在酗酒研究治疗上贡献甚微。以我对中国医院的了解,大多数医院十年前并不具备这种治疗能力,不知现在是否有所改善。这对患者而言是不公平的,然而,在一个医生服务价值被低估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体系中,你也不能抱有更多奢望。 患者及其亲属很大程度上需要在医学知识上装备自己,以便顺利地应对酒精戒断综合征。当你尝试之后,会发现医学上的神秘多半是装出来的,难的,其实还是克服自己的畏难情绪。 在中国寻求医生帮助,去医院挂号精神科,如前言,不要对医生太过依赖。如果医院没有精神科,则寻求神经内科医生帮助,因为他们对需要的常用药物最为了解。出现严重的戒断症状需要治疗,也多寻求神经内科医生帮助。中国新出现的戒毒专门机构,所谓的戒毒所,也可以一试,不知道他们的业余范围是否包括戒酒。求医时最好跟固定的医生形成良性的互动,相互学习。 酒精戒断综合征严重者可以导致死亡,因此,切莫以意志不坚定之类的歧视性理由延误治疗,人力与人的意志是有限的。如何规避治疗酒精戒断综合征呢?策略之一是渐戒法,患者逐渐减量,直至完全戒酒。这一策略的最大弊端是成功率低下,监督成本高昂,酒精的特性是让人兴奋,酗酒者一进入这种状态,非常难以光靠自己控制饮酒的量,从而导致减量失败。 与渐戒法相对的是骤断法,今天是“瘾君子”,明天就宣布“改邪归正”,与酒精分道扬彪。骤断法就会产生或轻或重的戒断综合征,对此,也有两种策略,一是预防性地治疗,二是对症治疗,由于戒断综合征千差万别,我倾向于保守的对症治疗——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在骤断法实施后,患者与家属需要准备两样常用药,一是适量补充维生素,二是安定类药物,医学术语为苯二氮䓬类药物、作用于伽玛氨基丁酸系统(GABA,主抑制的神经介质)。在中国,这两类药物都易于廉价获得。 维生素中最重要的是维B1与叶酸(B9),不过,在开始戒酒时,不妨补充复合维生素,因为酗酒常伴有营养失衡,维生素的缺乏。酒精也是身体可以利用的燃料,酗酒者常常忘记摄入其它食品,总热量上却不担心达不到需求。相应地,患者也需要考虑在戒酒时,全面改善身体营养状况,让自己的饮食变得更加合理,增加戒酒成功机率。 大多数患者还缺镁,适应补充镁制剂可防止心脏方面的戒断症状。如果患者吸烟,需要同时戒烟,反正都是一戒,戒烟没有戒酒那么痛苦危险。吸烟减缓身体适应无酒过程。 一般而言,安定类药物有类似于酒精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但却没有它相对剧烈的毒性,因此,此类药物对常见的戒断症状有效。常用药物有安定以及阿提凡。除此之外,可以适当购买药店中的含右美沙芬的镇咳药,比如什么联邦克立停之类,这类药具有防止脑损伤的作用。无论是安定类还是右美沙芬,服用过量或者超过6个月都有成瘾的风险,但大多数人应该都戒得差不多了,用不着再担心戒断症状了(戒断症状一般在3-6周消失)。 在这之外,其它的治疗药物应当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患者在出现上述药物解决不了的范围之外的症状,需要看医生或住院治疗。 在戒断综合征应付过去之后,针对酗酒的战斗只取得了前半场的胜利,只是局部的胜利,离完全戒酒尚有不远的距离。 我在幼年听说过一个偏方,“鲤鱼泡酒”。喝酒,给“瘾君子”自然的联系就是全身心的放松愉悦,如果你强行剥脱了这种联系,就可能打断酒瘾,让他们望酒而生畏。你爱喝酒,让你喝个痛快,只要你能喝下去!据说鲤鱼泡酒有强烈的催吐效果,让酒瘾戛然而止。向我授方的人是年轻人,估计是快要上瘾的人,才有这种奇效。 中国有中医,偏方甚多,我对偏方没有强烈的反对意见,如果听起来合理,尽可谨慎一试,有效则用,无效则废。但中医理论不值一提,大言不惭100%有效,或者“包好”的“人血馒头”坚决不吃,一付药中含有几十味中药,靠说不清道不明的阴阳五行、寒热温凉来证明有效的,均力避之。中西药不合宜者皆毒,徒增肝肾负担,对戒酒有害无益。 在针对酒瘾的战斗中,现代医学有如下药物贡献: 1. 双硫仑(Disulfiram),又称滥抗(Antabuse)。酒精代谢过程产生乙醛,醉酒的大部分症状,包括非常令人不爽的宿醉就是乙醛引起的。此药抑制乙醛脱氢酶,让酒精代谢成为乙醛却不能进一步代谢排出。可以想见,吃了滥抗,少喝一点就醉了,喝了酒,次次都头痛,酒瘾必然大减。由于滥抗旨在增加乙醛这一毒性成份,患者本身如果仍然狂饮,那就危险了,所以身心治疗全面实施是非常重要的。某些抗生素具有类似作用,比如甲硝唑、头孢哌酮、头孢孟多、头孢替坦、灰黄霉素以及降糖药磺脲类的氯磺丙脲和甲苯磺丁脲等,服药期间可能就喝不得酒(医学上称为DER,双硫仑样作用)。 2. 纳曲酮(Naltrexone)。此药为阿片受体拮抗剂,竞争性地抑制酒精的兴奋作用,是抵消酒精的好处的。喝酒如水,当然“瘾君子”对酒精的喜爱就大减了。此药跟滥抗合用具有协同作用,好处没了,坏处多了,酒就不喝了。这两种药最大的困难是取得患者的配合。患者亲属见猎心喜,不少人多半会打悄悄把这两种药给患者喂下的馊主意——这不符合现代医学知情同意的习惯,也可能引起患者严重不满而适得其反,这种下流招式应当坚决不用。 3. 碳酰亚胺钙(Calcium carbimide)。此药原理跟滥抗差不多,可能副作用少一些,好象中国没有? 4. 阿坎酸钙(Acamprosate calcium,商品名坎普拉尔 CAMPRAL)。此药具有稳定脑功能的作用,可以减少患者对酒的欲求,减轻戒断综合征的中枢神经系统征状。 戒酒是一个家庭针对酗酒的全面战争,需要的是综合国力,包括小孩都需要一定程度的参与,切莫等闲视之,浅尝辄止。赢得战争过程艰辛,其胜利才弥足珍贵,来之不易,维之心切。戒酒成功后,80%的人5-7年内不会复发,而70%的人终生不再复发。酗酒是一种疾病,不成功者,复发者,可能都是掉以轻心的结果。 感谢上帝赐予灾难未必是灾难的结束,但却往往是灾难医治的开始, 此乃是酗酒治疗的要义,患者亲属可以此自勉。 致谢:感谢网友fuwl对文字的校对。
个人分类: 医学普及|6965 次阅读|11 个评论
[转载]中国各学科领域国际竞争态势分析
ningbi 2012-4-8 08:57
http://www.stdaily.com/stdaily/content/2012-03/04/content_437036.htm 中国各学科领域国际竞争态势分析 发布时间: 2012-03-04 | 作者:贺德方 http://www.stdaily.com 2012年03月04日 来源: 中国科技网 作者: 贺德方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贺德方 学科建设与发展是科学技术整体进步的重要基础,了解我国各学科领域的竞争态势,对于制定科学有效的科技规划和政策,巩固优势,弥补不足,从而进一步提高中国的综合国力以及在国际上的竞争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各个学科领域的科研活动都取得了长足进步和丰硕成果,但是在竞争能力上,各个学科领域之间呈现出不均衡的态势。有些学科的科研实力和水平已经处在世界平均水平之上,同时仍有一些学科与世界平均水平差距较大。 为了便于与世界比较,了解我国各个学科领域的国际竞争态势,我们利用《科学引文数据库》(SCI)统计了我国1981年—2010年期间的国际论文,分析了各个学科的相对影响力指标,即我国论文篇均被引用次数与世界平均水平之比,相对影响力指标大于1,则说明该学科的影响力处于世界平均水平之上。学科分类使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学科分类体系:将自然科学研究划分为基础学科、工程技术、医药卫生和农业四个大领域,下设25个二级学科。 一、从“十五”计划开始,各领域的国际竞争力呈现持续上升态势 通过分析各个时间段我国各学科相对影响力指标,可以发现,从1981年开始的约前15年期间,我国各学科领域的影响力大都处于相对稳定或者频繁波动的阶段。到1994年,起点相对较低的基础学科领域和医药卫生领域率先进入了显著持续增长的发展阶段;到1996年,工程技术领域也开始显现出持续快速增长的势头;在2000年—2004年时间段,国际竞争力起点较高的农业科学领域也开始持续快速上升。因此可以说,进入到“十五”计划以后一直到现在,各个学科领域的相对影响力都保持着迅速提高的良好局面,我国科技事业在整体上开始进入到全面、积极和持续上升的发展阶段。 二、农业科学领域接近世界平均水平,兽医科学具国际优势 农业科学领域在1981年—1985年时间段的相对影响力指标为0.63,即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二。经过一段时间的波动之后,从1989年—1993年时间段开始,基本稳定在0.8左右,直到2003年—2007年,开始出现快速增长,到2006年—2010年,已经达到了0.99。也就是说,2007年开始,我国农业科学领域的国际影响力开始快速提升,到2010年已经几乎接近世界平均水平。 农业科学领域包括农学、林学和水产学,畜牧和乳业,兽医科学,以及农业其他学科。我国农学、林学和水产学的相对影响力指标从0.64增长到0.94,与农业领域整体发展态势基本一致。畜牧和乳业学科的相对影响力从0.28增长到0.77,从较低的基础上起步,取得了较明显的进步。兽医科学的相对影响力从0.46增长到1.06,从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进步到世界平均水平以上,是农业领域中增长幅度较大的学科,也是国际竞争优势最强的学科。 三、基础学科领域与世界的差距缩小,化学进步幅度明显 基础学科领域包括数学、计算与信息科学、物理与天文、化学、地学和环境科学、生物学,及其他自然科学。我国基础学科领域在1981年—1985年时间段的相对影响力指标为0.25,即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其后保持缓慢增长的态势,一直到1993年—1997年,基本稳定在0.3左右。其后开始呈现出显著增长态势,到2006年—2010年“十五”计划期间,达到了0.69。数据表明,我国基础学科领域的国际竞争力基础较弱,经过最近10余年的进步,到2010年与世界平均水平的整体差距已经明显缩小了。 化学是进步幅度最明显的学科,相对影响力指标从1981年—1985年时间段的0.22,增长到2006年—2010时间段的0.78。物理与天文学、地学和环境科学这两大学科在1981年—1985年时间段的相对影响力分别为0.31和0.42,但是到2006年—2010时间段分别提升为0.75和0.79。这个时间段引文相对影响力最高的基础学科是数学,达到0.91;最低的学科是生物学,为0.58。在统计的30年范围内,大部分基础学科领域的学科相对影响力都保持持续增长的态势。 四、工程技术领域影响力提升显著,土木工程学科表现不俗 工程技术领域包括:土木工程,电力、电子、信息工程,机械工程,化学工程,材料工程,医学工程,环境工程,环境生物技术,工业生物技术,纳米技术,及其他工程和技术学科。我国工程技术领域在1981年—1985年的相对影响力指标为0.48,即大致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这一状态一直保持到2000年。从数据上看,2000年是我国工程技术领域论文提升影响力的拐点,在此之后的十年期间,表现出显著增长态势,到2006年—2010年段,相对影响力达到了0.86。 在工程技术领域中,30年来进步最显著的学科是土木工程学科。1981年—1985年,我国土木工程学科的相对影响力指标只有0.32,尚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其后几年迅速上升,在1990年前后达到一个峰值,而后逐渐回落到2000年前后的0.48的低谷。此后的10年,土木工程学科的相对影响力快速增长,在2005年—2009年达到1,即达到了世界平均水平。到了2006年—2010年,又进一步提高到了1.1,即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在工程技术领域,土木工程学科是我国唯一的相对影响力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的学科。我国相对影响力达到0.9以上的学科还包括化学工程、纳米技术、环境工程等学科。2006年—2010年我国工程技术领域的学科相对影响力大都在0.8以上,与世界平均水平差距相对较大的学科是环境生物技术,只有0.66。1981年—1985年环境生物技术学科的相对影响力为0.52,因此环境生物技术也是30年来进步幅度最小的学科。 五、医药卫生领域差距较大 我国医学领域在1981年—1985年时间段的相对引文影响力指标为0.28。从数据上看,我国医学领域相对影响力尽管在1995年前后出现波动,但是整体上呈现出稳步增长的态势。到2006年—2010年,医药卫生领域相对影响力已经上升到0.63。相对于其他三个领域,医药卫生领域相对影响力与世界平均水平仍有较大差距,整体竞争力较弱。 医药卫生领域包括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卫生学等学科。我国基础医学的相对影响力从1981年—1985年的0.29,平稳增长到2006年—2010年的0.57。临床医学在1981年—1985年的相对引文影响力为0.25,经过约10年时间的增长,在1991年—1995年达到峰值0.67,而后开始回落。近年来,临床医学相对影响力稳定在0.6左右。我国的预防卫生学是医学领域起点较高的学科,在1985年前后的相对影响力已经在0.6左右,经过其后的多次波动起伏,到2006年—2010年达到了0.86,目前仍然是医学领域中与世界平均水平差距最小的学科。 六、多角度深层次分析各学科发展态势,研究科技投入与产出的关系,为科技决策提供有力支撑 跟踪和监测科技产出数据有很多不同的视角,常用的描述论文产出的指标有论文数量、被引用数量和篇均论文被引用次数,本文为大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指标,即学科相对影响力指标,它可以提供与世界水平的相对比较。常用的学科分类方法有我国的学科标准、SCI的22个学科主题,本次研究使用的是OECD的分类方法。近年来,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进行了大量的相关研究,除了对论文整体情况的统计外,还用一系列质量指标描述了中国高端论文的产出状况,如:中国处于各学科世界前1%的高被引论文数量排在世界第6位;国际热点论文(即论文在发表之后2年内就得到大量引用的论文)数量排在世界第5位;发表在各学科影响因子居首位的国际期刊上的论文数量排在世界第2位。 近期开展的科技投入与产出、产出与应用的关系研究,显示出科技投入是提高科技竞争力的基础保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等是最主要的科技资助渠道。2010年这四类项目产出的发表在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上的论文总数为11.2万篇,占我国所有省部级以上基金或资助项目产出论文的二分之一。 从2010年产出论文的项目立项时间的分布峰值来看,在医学、生物学和农学等研究领域,2006年立项的数量最多。这表明在生命科学和农学研究领域,2006年的科技计划支持的研究项目经过4年左右的科研过程,到了2010年才能达到成果产出的高潮。在数学、物理、化学和地学等基础学科研究领域,从立项到产出高峰需要经过3年左右的科研过程。材料科学和工程技术领域,同样也是3年左右。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在“十一五”期间的科技投入,经过3年至4年时间的科研活动的积累,已经开始收获成果。这些研究成果以论文的形式逐步表现出来。相对于基础学科领域和工程技术领域,生命科学领域从开始从事研究到产出成果达到高峰所需要的时间更长一些。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长期耕耘方能带来硕果满园。通过对2011年获得国家科技奖,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的300多个研究团队所发表论文的统计,发现这些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的研究项目,从开始前期研究发表第一篇论文开始算起,到科研论文产出达到峰值,也就是科研成果集中形成的时间,平均需要近8年时间;而从科研论文产出达到峰值到其研究成果取得广泛认可而获得国家科技奖,平均需要约6年的时间。因此,科学研究活动自身的规律决定,只有经过充分的研究积累和孜孜以求的探索过程,才能取得真正有助于人类认识世界、创造世界的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和技术进步。 多年来我国的科技投入已经取得丰硕成果,显现出显著的科研成就。在以“自主创新、跨越发展”为主题的宏观发展战略方针指导下,我们更加需要了解各领域科研实力的国际地位和发展趋势,注重知识的积累过程,在合理布局的前提下,解决影响我国未来发展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 《科技日报》(2012-03-04 二版) (中国科技网)责编:董子凡 本篇文章来源于 科技网|www.stdaily.com 原文链接: http://www.stdaily.com/stdaily/content/2012-03/04/content_437036.htm
个人分类: 文献情报|2223 次阅读|0 个评论
胡锦涛祝贺普京当选
热度 2 可变系时空多线矢主人 2012-3-6 21:23
胡锦涛祝贺普京当选 新华网北京3月6日电 国家主席胡锦涛6日同俄罗斯当选总统普京通电话。双方就中俄双边关系及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深入交换了意见。 胡锦涛再次祝贺普京当选俄罗斯新一届总统。普京对此表示衷心感谢。 胡锦涛表示,近年来,俄罗斯成功克服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经济恢复增长,社会保持稳定,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相信在普京新的任期内,俄罗斯一定能够加快实施强国富民发展战略,推动国家振兴和发展事业取得新的更大成就。中国政府和人民坚定支持俄罗斯走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坚定支持俄罗斯为维护国家主权、安全,促进经济发展所做的努力。 胡锦涛表示,近年来,在双方共同推动下,中俄关系快速发展,硕果累累。双方建立了完备的会晤磋商机制,保持着高水平的政治互信;制定并签署了《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等法律文件,为两国关系发展奠定了牢固法律基础;两国经贸合作发展迅速,一批战略性合作项目顺利实施;中俄国家年、语言年等大型人文交流活动成功举办;双方在国际舞台和地区事务中也保持着良好协调和配合,为维护世界和地区和平安全、促进共同进步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胡锦涛重申,中方始终将发展中俄关系作为中国外交的主要优先方向之一。我们愿同俄方共同努力,加强务实合作和战略协作,推动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不断迈上新台阶。 普京表示,非常高兴同胡锦涛通话。俄罗斯非常关注中国发展,在胡锦涛主席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取得了伟大成就。中国是俄罗斯的好邻居、好邻邦、好朋友,两国关系建立在两国根本利益的牢固基础上,发展水平是前所未有的。目前,两国各领域务实合作不断加强,在重大国际问题上保持密切沟通和协调。俄罗斯政府和人民高度重视发展对华关系,愿意同中方一道,加强经贸、科技、能源、航天等各领域务实合作,促进人文交流和民间交流。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俄中两国合作为世界和平稳定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个人分类: 其它|1211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中国各学科领域国际竞争态势分析
热度 4 Wuyishan 2012-3-5 08:58
中国各学科领域国际竞争态势分析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贺德方 (科技日报,2012,3月4日) 学科建设与发展是科学技术整体进步的重要基础,了解我国各学科领域的竞争态势,对于制定科学有效的科技规划和政策,巩固优势,弥补不足,从而进一步提高中国的综合国力以及在国际上的竞争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各个学科领域的科研活动都取得了长足进步和丰硕成果,但是在竞争能力上,各个学科领域之间呈现出不均衡的态势。有些学科的科研实力和水平已经处在世界平均水平之上,同时仍有一些学科与世界平均水平差距较大。 为了便于与世界比较,了解我国各个学科领域的国际竞争态势,我们利用《科学引文数据库》(SCI)统计了我国1981年—2010年期间的国际论文,分析了各个学科的相对影响力指标,即我国论文篇均被引用次数与世界平均水平之比,相对影响力指标大于1,则说明该学科的影响力处于世界平均水平之上。学科分类使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学科分类体系:将自然科学研究划分为基础学科、工程技术、医药卫生和农业四个大领域,下设25个二级学科。 一、从“十五”计划开始,各领域的国际竞争力呈现持续上升态势 通过分析各个时间段我国各学科相对影响力指标,可以发现,从1981年开始的约前15年期间,我国各学科领域的影响力大都处于相对稳定或者频繁波动的阶段。到1994年,起点相对较低的基础学科领域和医药卫生领域率先进入了显著持续增长的发展阶段;到1996年,工程技术领域也开始显现出持续快速增长的势头;在2000年—2004年时间段,国际竞争力起点较高的农业科学领域也开始持续快速上升。因此可以说,进入到“十五”计划以后一直到现在,各个学科领域的相对影响力都保持着迅速提高的良好局面,我国科技事业在整体上开始进入到全面、积极和持续上升的发展阶段。 二、农业科学领域接近世界平均水平,兽医科学具国际优势 农业科学领域在1981年—1985年时间段的相对影响力指标为0.63,即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二。经过一段时间的波动之后,从1989年—1993年时间段开始,基本稳定在0.8左右,直到2003年—2007年,开始出现快速增长,到2006年—2010年,已经达到了0.99。也就是说,2007年开始,我国农业科学领域的国际影响力开始快速提升,到2010年已经几乎接近世界平均水平。 农业科学领域包括农学、林学和水产学,畜牧和乳业,兽医科学,以及农业其他学科。我国农学、林学和水产学的相对影响力指标从0.64增长到0.94,与农业领域整体发展态势基本一致。畜牧和乳业学科的相对影响力从0.28增长到0.77,从较低的基础上起步,取得了较明显的进步。兽医科学的相对影响力从0.46增长到1.06,从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进步到世界平均水平以上,是农业领域中增长幅度较大的学科,也是国际竞争优势最强的学科。 三、基础学科领域与世界的差距缩小,化学进步幅度明显 基础学科领域包括数学、计算与信息科学、物理与天文、化学、地学和环境科学、生物学,及其他自然科学。我国基础学科领域在1981年—1985年时间段的相对影响力指标为0.25,即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其后保持缓慢增长的态势,一直到1993年—1997年,基本稳定在0.3左右。其后开始呈现出显著增长态势,到2006年—2010年“十五”计划期间,达到了0.69。数据表明,我国基础学科领域的国际竞争力基础较弱,经过最近10余年的进步,到2010年与世界平均水平的整体差距已经明显缩小了。 化学是进步幅度最明显的学科,相对影响力指标从1981年—1985年时间段的0.22,增长到2006年—2010时间段的0.78。物理与天文学、地学和环境科学这两大学科在1981年—1985年时间段的相对影响力分别为0.31和0.42,但是到2006年—2010时间段分别提升为0.75和0.79。这个时间段引文相对影响力最高的基础学科是数学,达到0.91;最低的学科是生物学,为0.58。在统计的30年范围内,大部分基础学科领域的学科相对影响力都保持持续增长的态势。 四、工程技术领域影响力提升显著,土木工程学科表现不俗 工程技术领域包括:土木工程,电力、电子、信息工程,机械工程,化学工程,材料工程,医学工程,环境工程,环境生物技术,工业生物技术,纳米技术,及其他工程和技术学科。我国工程技术领域在1981年—1985年的相对影响力指标为0.48,即大致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这一状态一直保持到2000年。从数据上看,2000年是我国工程技术领域论文提升影响力的拐点,在此之后的十年期间,表现出显著增长态势,到2006年—2010年段,相对影响力达到了0.86。 在工程技术领域中,30年来进步最显著的学科是土木工程学科。1981年—1985年,我国土木工程学科的相对影响力指标只有0.32,尚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其后几年迅速上升,在1990年前后达到一个峰值,而后逐渐回落到2000年前后的0.48的低谷。此后的10年,土木工程学科的相对影响力快速增长,在2005年—2009年达到1,即达到了世界平均水平。到了2006年—2010年,又进一步提高到了1.1,即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在工程技术领域,土木工程学科是我国唯一的相对影响力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的学科。我国相对影响力达到0.9以上的学科还包括化学工程、纳米技术、环境工程等学科。2006年—2010年我国工程技术领域的学科相对影响力大都在0.8以上,与世界平均水平差距相对较大的学科是环境生物技术,只有0.66。1981年—1985年环境生物技术学科的相对影响力为0.52,因此环境生物技术也是30年来进步幅度最小的学科。 五、医药卫生领域差距较大 我国医学领域在1981年—1985年时间段的相对引文影响力指标为0.28。从数据上看,我国医学领域相对影响力尽管在1995年前后出现波动,但是整体上呈现出稳步增长的态势。到2006年—2010年,医药卫生领域相对影响力已经上升到0.63。相对于其他三个领域,医药卫生领域相对影响力与世界平均水平仍有较大差距,整体竞争力较弱。 医药卫生领域包括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卫生学等学科。我国基础医学的相对影响力从1981年—1985年的0.29,平稳增长到2006年—2010年的0.57。临床医学在1981年—1985年的相对引文影响力为0.25,经过约10年时间的增长,在1991年—1995年达到峰值0.67,而后开始回落。近年来,临床医学相对影响力稳定在0.6左右。我国的预防卫生学是医学领域起点较高的学科,在1985年前后的相对影响力已经在0.6左右,经过其后的多次波动起伏,到2006年—2010年达到了0.86,目前仍然是医学领域中与世界平均水平差距最小的学科。 六、多角度深层次分析各学科发展态势,研究科技投入与产出的关系,为科技决策提供有力支撑 跟踪和监测科技产出数据有很多不同的视角,常用的描述论文产出的指标有论文数量、被引用数量和篇均论文被引用次数,本文为大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指标,即学科相对影响力指标,它可以提供与世界水平的相对比较。常用的学科分类方法有我国的学科标准、SCI的22个学科主题,本次研究使用的是OECD的分类方法。近年来,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进行了大量的相关研究,除了对论文整体情况的统计外,还用一系列质量指标描述了中国高端论文的产出状况,如:中国处于各学科世界前1%的高被引论文数量排在世界第6位;国际热点论文(即论文在发表之后2年内就得到大量引用的论文)数量排在世界第5位;发表在各学科影响因子居首位的国际期刊上的论文数量排在世界第2位。 近期开展的科技投入与产出、产出与应用的关系研究,显示出科技投入是提高科技竞争力的基础保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等是最主要的科技资助渠道。2010年这四类项目产出的发表在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上的论文总数为11.2万篇,占我国所有省部级以上基金或资助项目产出论文的二分之一。 从2010年产出论文的项目立项时间的分布峰值来看,在医学、生物学和农学等研究领域,2006年立项的数量最多。这表明在生命科学和农学研究领域,2006年的科技计划支持的研究项目经过4年左右的科研过程,到了2010年才能达到成果产出的高潮。在数学、物理、化学和地学等基础学科研究领域,从立项到产出高峰需要经过3年左右的科研过程。材料科学和工程技术领域,同样也是3年左右。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在“十一五”期间的科技投入,经过3年至4年时间的科研活动的积累,已经开始收获成果。这些研究成果以论文的形式逐步表现出来。相对于基础学科领域和工程技术领域,生命科学领域从开始从事研究到产出成果达到高峰所需要的时间更长一些。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长期耕耘方能带来硕果满园。通过对2011年获得国家科技奖,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的300多个研究团队所发表论文的统计,发现这些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的研究项目,从开始前期研究发表第一篇论文开始算起,到科研论文产出达到峰值,也就是科研成果集中形成的时间,平均需要近8年时间;而从科研论文产出达到峰值到其研究成果取得广泛认可而获得国家科技奖,平均需要约6年的时间。因此,科学研究活动自身的规律决定,只有经过充分的研究积累和孜孜以求的探索过程,才能取得真正有助于人类认识世界、创造世界的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和技术进步。 多年来我国的科技投入已经取得丰硕成果,显现出显著的科研成就。在以“自主创新、跨越发展”为主题的宏观发展战略方针指导下,我们更加需要了解各领域科研实力的国际地位和发展趋势,注重知识的积累过程,在合理布局的前提下,解决影响我国未来发展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
个人分类: 科学计量学研究|3273 次阅读|8 个评论
[转载]我国重工业行业的外资并购形势
sunapple 2012-3-4 01:53
我国重工业中,矿山、能源(煤油气)、电力、钢铁、石化、铁路装备等大规模、集中度高的“国家命脉”类行业,仍在中央企业旗下。而其他非中央直属企业所在的化工、建材、矿山勘探、装备制造行业,则因缺乏统一的行业规划,在地方大力吸引外资(包括并购性质的投资)的情况下,呈国有、民营、外资激烈竞争的局面。如化工类各行业(化工材料、化纤、塑料、橡胶),虽名义外资比重在28—35%之间,但由于各地大上化工产业园,国外化工巨头实际上已占据产业主导地位,橡胶、建材(水泥、玻璃)行业的龙头企业早就由跨国公司占据。而处于工业核心位置的装备制造业,更是跨国公司梦寐以求的吞并对象。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要保护技术相对弱势的民族工业,必须有明智的适度的产业政策:既不能坐视外资挤垮吞并民族工业,又不能过度保护使其丧失竞争力。 装备制造业 装备制造业是工业的基础与核心,是综合国力的标志。装备制造门类繁多,在统计中分为7大类、38个子类。由于生产资料行业对经济衰退的敏感度高于一般消费品,在前一轮宏观调控中,以国企为主干的装备制造业受到较大市场冲击,在国企“改制、退市”中首当其冲,一度成为外资并购的首选。 工程机械:凯雷收购徐工案的大讨论 随着我国基础设施和城市建设的大规模扩张,国内工程机械制造业发展迅速,成长起一批骨干企业(包括国有和民营),产品技术含量和品质显著提高。同时也招致国际巨头的垂涎。 美国卡特彼勒是世界上最大的跨国工程机械公司,但在华销售额仅占中国工程机械产量的5%。工程机械门类众多,国内挖掘机市场已被小松、现代、大宇、卡特彼勒等占领,中国企业则在装载机、压路机领域占优势。 卡特比勒处心积虑想“拿下”中国一流装载机企业未得手,以200万人民币收购山工机械(国内装载机行业排名第7)40%的股份,又图谋兼并厦工,如并购成功则可在中国装载机领域形成垄断。由于此举提前见报引起舆论反对未果。之后又试图并购徐工集团之核心企业徐工机械,引起轩然大波。 徐工集团(国有企业)是国内工程机械中的老大,当年产值估计200亿元,70余种产品中有20种居国内销售前三名,两大主导产品(汽车起重机、压路机)占国内市场50%。2006年奉上级“限期改制”硬性规定,徐工集团与美国凯雷谈判,同意凯雷用20亿元人民币,购买其核心全资子公司—徐工机械82%股权。凯雷是基金没有工业管理能力,有证据表明凯雷就是卡特比勒的替身。 徐工集团2005年纯利润3亿多元,且占有国内市场1/3份额和品牌价值均不算,但据徐工改革方案,仅改制成本就需要20多亿,“卖徐工”等于零收益。另外,还有涉嫌违规暗箱操作(私下议定标底、财务顾问来历不明)、违反国家产业政策等种种问题。此案引起舆论的强烈关注,并引发理论界关于“必须对外资并购行为进行产业安全审查”的大争论。中央令商务、国资、外汇等部门组织重新审查。美国高官曾来华为此案说情、施加压力,国内有学者呼应“这是市场行为、不要怕徐工被外资收购”。此案成为中央制定“产业安全审查机制”的契机。 电机:大连两家电机厂被“做空”的惨痛教训 大连电机厂曾是国内最大的电机企业,大连第二电机厂曾是机械部所属起重冶金电机的排头兵、企业管理样板。两厂在国内电机行业技术进步中都曾承担重要任务。1996、1998年,两厂分别与新加坡和英国企业合资,被外方控制经营权。此后连年亏损,巨额隐蔽收入流失境外。外资掏空合资企业后,收购中方全部股权,仅3年就完成了“合资、做亏、独资”三部曲。合资不仅没有达到国企解困的初衷,还造成了大量国有资产流失,一半以上职工下岗,给政府造成沉重负担。国家多年培育的行业技术自主创新的平台被瓦解破坏,技术骨干流失。 基础件:历经数次被收购危机 轴承:洛阳、哈尔滨、瓦房店三大轴承厂是行业龙头,合计产量占国内15%,技术力量雄厚,是国内自主技术的主要研发平台,基本包揽了军工、铁路车辆、重大机械装备配套生产研发任务。其中,洛轴占国内铁路轴承市场的30%,品牌在国内享有盛誉。90年代,由于国企经营普遍滑坡、人心浮动、管理涣散,陷入困境。“十五”时期,三大轴承厂都曾有被地方政府卖与外资的经历,后经轴承协会力争而中止。2006年洛阳政府欲将洛轴卖给德国舍弗勒,国家五部委组成联合调研组调研洛轴问题,明确禁止外资整体收购和控股洛轴,后与永城合资。轴协希望将哈、瓦、洛三大轴承厂联合重组,并入中国机械工业集团公司。 齿轮:杭州齿轮厂(杭州市萧山区为大股东):在全国齿轮业排第二,生产船用齿轮箱和工程机械变速箱的技术国内第一,掌握多项国家行业技术标准,承担舰船、装甲车等国防科研任务。2002年,某外商要与杭齿核心部分合资,被拒。外方称“不让控股就不来杭州投资”,萧山区迫于压力同意外方控股70%。后因中央干预叫停。合资如实现,杭齿将失去最具优势的产品和研发力量,且不得自主开发与自身三大产品相关的技术。企业的著名品牌将销声匿迹,多年积累的技术成果将尽数落入他人囊中。杭齿所承担的特殊研制任务将立即面临危机。 发动机部件:无锡威孚失去核心技术和研发主导权 无锡威孚是国内生产柴油燃油喷射系统产品的最大厂商。在国家出台提高汽车排放标准的法规后,2004年,德国博世与威孚成立合资公司,博世占2/3股权,生产欧Ⅲ及以上柴油机电喷系统(共轨喷油器、电控VE泵及共轨油嘴),而威孚只能生产欧Ⅱ以下产品,欧Ⅲ及以上产品全部由合资企业生产。国家投巨资长期培养的技术中心被撤销合并,技术人员全部被收进合资企业,威孚失去了核心技术和产品开发主导权,使我国原本就不强、但尚能与跨国公司较量的技术队伍少了一支主力,行业内只剩下无锡油泵油嘴研究所还在坚持自主研发同类产品。 低压电器:跨国企业步步紧逼 温州柳市镇是中国低压电器第一、第二大生产企业所在地。90年代德国施耐德(全球最大低压电器厂商)曾用多种不正当手段向正泰集团(私营,国内低压电器第一)施压,要求控股未果。2006年,施耐德与德力西(私营,国内第二)合资,各持股50%,以利于德方利用中方营销网。其锋芒指向正泰集团,意图垄断国内低压电器市场。这一合资案意味着民族品牌的网络、低价等本土优势将失去。过去是柳市镇的民营小企业打败比他们规模更大的国有企业,现在是更强大的跨国企业打到家门口。合资企业可以享受税收、土地、行业准入、项目申报等特殊待遇,这势必削弱民营企业竞争力。 化工设备:因合资锦西化机失去核心竞争力 锦西化机是中国著名的化工设备生产基地,其透平机械分厂的石化装置维修能力很强,拥有一支通晓各国装置的技术型、专家型队伍,属国内独家、国外少有,曾多次承担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2004年在葫芦岛市政府主持下,锦西化机被迫拿出其透平分厂与西门子合资,外方占70%股权,锦西化机失去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国内同类产品企业——陕西和沈阳鼓风机集团,也受到很大影响。 工业锅炉:武锅集团成为政治任务牺牲品 武锅集团是从事工业锅炉业务的大型国企,曾承担我国某战略武器核心设备的配套研制生产任务,其主要核心子公司是武锅股份(武锅B)。2007年,上级单位转让与法国阿尔斯通股权。据报道法方要价十分苛刻,为完成所谓改制的“政治任务”,最后仅以3.4亿元的成交价将武锅股份51%股权出让给法方,使得阿尔斯通获得“全球市场最重要的锅炉生产基地之一,对其巩固在华锅炉领域的领先位置很有帮助”。新武锅名义上还保留军工业务,但实际上技术人才和生产设施已无法控制。 工业汽轮机:武汉长江动力和杭州汽轮机 工业汽轮机是石化电力等行业的关键驱动设备。杭汽轮是国内最大的工业汽轮机企业,具备年300台/350万KW设计制造能力,产品覆盖我国应用工业汽轮机所有领域,国内市场占有率65%—75%,配套自给率90%。该公司在70年代引进西门子技术后自主吸收消化,掌握全套设计、制造技术,跻身于该领域国际先进行列。2000年西门子要求购买杭汽轮国有股或与杭汽轮合资未果。 2005年,长江动力(工业汽轮机)被西门子以3.4亿人民币控股(西门子占75%)。此合资公司将成为亚洲最大的工业汽轮机制造基地。此举意在利用我国相关企业的分散格局打压竞争对手。如果形成外资垄断,受到损伤的将不仅是杭汽轮,还将包括上下游相关企业。 其他行业 水泥: 中国前5大水泥企业中,除了浙江三狮外,其他4家大型水泥企业(海螺、华新、山水、亚泰)均不同程度地打上了“外资”的烙印。 铸铁管: 法国圣戈班控制50%市场。徐州钢铁总厂成立于1958年,是国内球墨铸铁管、铸件的专业化生产厂家。2006年,徐州市以5.37亿元将徐钢资产100%转让给法国圣戈班,还搭上徐钢在徐州光大新兴铸管公司中的全部股份,总价值7亿元。这使圣戈班在中国的管道市场占有率超过50%。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圣戈班的管道业务将拥有巨大的市场机会。 轮胎: 新中国橡胶工业是从无到有,逐步发展壮大的。1993年以来,众多跨国公司争相涌入中国橡胶行业,国家定点的年产100万套以上的重点轮胎企业陆续被外资控股。到90年代末,被外商控股的企业合计超过全国2/3以上的产能,其中很多是行业骨干,包括为国防工业配套生产轮胎的企业。 矿山: 1993年后我国在部分地方试点开放矿山勘察开采,至2003年,七十多家外商来华,已获云南播卡、潞西、辽宁猫岭、贵州烂泥沟等多处金矿的独家合作“勘探权”或绝对控股。其中播卡、烂泥沟为百吨以上世界级金矿。 (作者: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研究员)
206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就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答记者问
whyhoo 2012-2-10 11:31
2011年12月28日,教育部印发了义务教育语文等学科19个课程标准(2011年版)。近日,记者就有关问题采访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有关负责人。    记者: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的背景是什么?   答:世纪之交党中央国务院为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提升综合国力,做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大战略决策。本次课程改革着眼于建立有中国特色、更加符合时代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研究制定基础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是其中的核心内容。   2001年印发的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十年的改革实践中,极大地促进了教育工作者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大范围引导了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方式转变,得到中小学教师的广泛认同。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也发现了一些需要进一步提高与完善的地方。如有些学科容量偏多,难度偏大;有些学科具体内容体现循序渐进的梯度不够;相关学科、学段间的衔接有待加强等。课程标准有待修改完善。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与时俱进,推进课程改革的任务要求。基于上述背景,教育部委托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组织开展了此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修订与审议工作。    记者: 这次课程标准修订是如何组织开展的?经历了哪些过程?   答: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修订工作应在认真总结十年课程改革实践的基础上修改完善,必须坚持“三个面向”的方针,按照民主、科学的程序进行。为此,教育部特别设计了以下工作程序。   一是开展实验情况的调研。2003年和2007年,先后组织对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来自国家级实验区的校长、教师、学生和家长约11.7万人的大规模调查,全面了解各学科课程标准的实验情况。   二是确定修订的原则和重点。明确提出课程标准修订要坚持德育为先,各学科有机渗透;要坚持推进素质教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要坚持能力为重,注重知行结合;要坚持与时俱进,充实新思想和新内容;要坚持减轻负担,控制课程容量和难度。   三是加强力量,建立机制。教育部成立了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工作领导小组;同时成立了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咨询委员会和专家工作委员会。共遴选了172位专家,组建了各学科课程标准修订组。   四是组织开展修订工作。2004年,为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组织修订各学科课程标准,重点加强了各学科课程标准的德育内容。2007年根据大规模调查的结果,开始对各课程标准进行全面修订。2010年《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后,为贯彻落实有关任务要求,再一次组织专家对课程标准进行修订和完善。   五是广泛征求意见。修订过程中,课程标准修订组深入教学一线跟踪研究,召开近千场(次)的座谈会,广泛听取一线教师的意见。修订工作基本结束后,向全国32个省级教育行政部门、16个大学基础教育课程中心、11家出版社及教科书主编征求关于各学科课程标准修订稿的意见,得到反馈意见两万余条。同时还向近三年对课程建设提过建议的89位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征求了意见;就语文、历史、思想品德以及地理课程标准向中宣部、外交部、中央党史研究室分别征求意见;就有关学科课程标准向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的委员征求了意见。    记者:看来各学科课程标准经历了一个反复修改、不断完善的过程。请问最后对修订结果是如何把关的?   答:为保证课程标准修订结果的科学、适宜,特别安排了审议环节。审议工作重点把握了三个方面:   第一,组织有广泛代表性的专家学者参加审议工作。另行组织了包括课程、学科教育、学科、德育等学术领域的专家和来自中小学一线的优秀教研人员、教师、校长以及教育管理方面的专家组成的审议组,共154位。其中,两院院士和著名学者20余人,一线特级教师36人,保证了审议工作的权威性和代表性。   第二,严格审议程序。设计了综合审议、学科审议、再综合审议、投票表决的基本程序,并严格按照这一程序开展审议工作。与以往仅重视学科审议不同的是,这次特别强调了综合审议,对各学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渗透、学科和学段间的衔接、课程内容容量和难度、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等重大问题进行跨学科的整体把关。   第三,加强专业咨询,提升审议质量。审议中,教育部特别提请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咨询委员会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进行了专业咨询,参会的24位院士和著名学者提出了许多具有建设性的咨询意见和建议。    记者:修订后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如何进一步突出德育的时代特征?   答: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坚持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校课程之中。修订后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进一步加强了德育。一是各学科把落实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修订的指导思想,结合学科内容进行了有机渗透。二是进一步突出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如语文课程专设了书法课;数学建议将《九章算术》列为教材内容;历史增加了传统戏剧等反映我国传统文化的内容。三是进一步增强了民族团结教育的针对性和时代性。根据我国多民族的基本国情,按照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在原有民族团结教育内容中更加突出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共同发展”的内涵。四是强化了法制教育的内容。    记者:《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坚持能力为重”。修订后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是如何体现这一要求的?   答:我国基础教育有重视“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统,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比较薄弱。为此,此次课程标准修订特别强调能力培养。一是进一步丰富了能力培养的基本内涵。如数学课程把传统的“双基”目标发展为“四基”,增加了“基本活动经验、基本思想”的新要求。二是进一步明确了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如针对教师反映对“探究学习”指导有困难的问题,提炼了“探究学习”的基本步骤和一般方法,以加强对能力培养的指导。三是理科课程强化了实验要求。如物理明确列出了学生必做的20个实验,化学要求学生独立完成8个实验,以加强动手能力的培养。    记者:修订后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如何与时俱进,反映社会发展和科技发展的新成果的?   答:增强课程的时代性,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以及学生生活的联系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本次修订在注重各学科经典基础内容的同时,坚持了课程内容的与时俱进,及时反映了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成就。如历史增加了“十六大以来的新成就”。充分反映了科技进步新成果。如物理增加了与“宇宙探索”“我国载人航天事业”“新能源”等有关知识。一些学科结合学科特点,把我国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一些现实问题作为课程内容,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判断。如化学把“婴儿奶粉中的蛋白质含量”“臭氧空洞和臭氧层保护”等有关知识列入了课程内容。    记者:据了解,修订后的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不同年级学生的写字量做了调整。请您介绍一下调整的原因和考虑。   答:母语教育非常重要,但其教育的内容与要求必须符合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特点。依据小学阶段不同年龄学生语言发展特点和小学语文识字、写字教学情况调查结果,修订后的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不同年级学生写字量做了适当调整,以更好地遵循识字写字循序渐进的规律。调整之后,低、中年级适当减少了写字量,高年级相应增加了写字量,整个小学阶段识字写字总量保持不变,仍然要求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会写。    记者:课程标准修订后课程容量与难度上有没有变化?   答:本次课程标准修订积极回应社会各界对教育问题的关切,努力从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需要出发,科学合理地安排课程容量和难度。   在课程容量控制上,大部分学科进一步精选了内容,减少了学科内容条目。在课程难度控制上,有些学科直接删去了过难的内容;有些学科降低了一些知识点的学习要求,从“认识”和“理解”调整为“了解”;有的学科对难度较大又不宜删除的内容,以“选学”方式处理,既增加课程弹性,也控制了难度;还有些学科按照学生的认知特点,适当调整了不同学段的课程难度,使梯度要求更加清晰,更好地体现循序渐进的原则。    记者:修订后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已经颁布,下一步如何落实课程标准?   答:教育部对落实2011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组织开展全员学习和培训,全面理解、准确把握修订后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和主要变化。二是根据修订后印发的各学科课程标准,组织教科书的修订和审查工作。三是要指导广大教师依据课程标准组织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动手实践,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四是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确定科学的评价标准,改进评价方式和方法。五是结合本地区实际,整合学校、社会、网络等方面有益的课程资源,为教师深入开展教学改革创造有利条件。六是加强组织领导,统筹规划,全面部署新课程标准的学习、宣传、培训和教研工作,切实解决好师资、实验仪器设施设备配备等条件保障问题,确保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的全面落实。 原文见 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271/201202/130063.html
个人分类: 教育|1232 次阅读|0 个评论
打造科学研究的未来之基
kejidaobao 2012-1-31 15:15
文/尹雪慧 20世纪以来,科学研究从“学院科学”走向“后学院科学”,由小科学迈向大科学,学科交叉和技术融合加快,研究规模前所未有,发展速度与日俱增,人类对自然的探索在宏观和微观层面不断深化,科学探索能力的提升对研究设施和条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型实验装置和大科学工程逐渐成为现代科学技术取得突破性成果、引领国家技术创新、促进经济发展、保障国家安全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条件,是否拥有高水平的大科学工程设施和人才已成为一个国家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大科学工程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大型基础设施及其建设运行过程,可为科学技术发展提供大规模观察、实验、数据收集与分析的操作平台,依托大科学工程、实现前沿领域突破,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大科学工程需要国家对科技领域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并在长期运行中,为科技界和社会各界所共享和利用,以期在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中的战略性、基础性、前瞻性科技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大科学工程积蓄了未来发展的潜能,对占领未来科技竞争制高点、塑造国家科技竞争力功不可没。 《国家大科学工程研究》选择先进超导托卡马克装置、上海同步辐射光源、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大天区多目标光纤光谱望远镜5项案例,梳理了近年来大科学工程建设和运行中显现的各项成就、经验,分析问题及其原因,并根据中国的现状和需求,对大科学工程未来的发展战略与管理策略做了有益探讨。 1) 翔实评估了大科学工程组织管理的复杂性。大科学工程是科学家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开展的科研活动,一项大科学工程可能需要跨越多个学科领域,从确定科研选题、筹集组织资源、开展科研管理到进行应用评价都趋于团队化和组织化,成为高度分工和高度协作的大规模集体行动。同时,大科学工程不仅是科学共同体内部的大规模交叉合作,也需要科技系统与经济系统、社会系统之间协调与平衡。项目投资大、学科领域多、研发难度大、参与的研发组织多样,这对大科学工程的建设、运行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2) 深入分析了大科学工程建设的高风险性和面临的挑战。当代科学技术发展呈现出复杂性与不确定性,而大科学工程又往往集多种先进技术于一身,技术含量高,许多技术具有超前性、创新性、时效性,因而难免存在较高的建设风险。为保证世界顶尖的研究水平和长期持续的研究投入,安排预制研究项目,对关键技术、材料、工艺进行研究突破就显得极其关键。由于缺乏预制研究而影响计划工期和投资建设目标的案例屡见不鲜。从国内、国外的实践看,大科学工程的建设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和严峻的挑战。 3) 立足中国大科学工程实际案例,提出了针对性的意见和对策。本研究的一个突出特点是选取了中国大科学工程中具有代表性的5个典型案例,通过认真的实地调研,总结中国大科学工程建设的成功经验,发现存在及潜在的问题。尤其是,在中国现有的科技条件和体制环境下,结合当前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特点、新趋势,提出完善大科学工程体制机制、强化工程“软”环境建设、加强工程建设管理程序、完善大科学工程项目预算制度、避免建设经费大规模超支的政策建议,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和可行性。 4) 对未来中国大科学工程发展战略提出了思考。直面国家未来战略,围绕如何使大科学工程在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基础作用,切实提升中国科研水平,占领科技前沿,突破国家安全与发展所需的核心尖端技术,助推经济和社会进步,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提出了深入具体的思考。 当前,中国正值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战略期,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对科学技术提出了更高更快更好的要求。顺应全球科学技术发展趋势,发展大科学工程、有力提升中国科技能力成为必然选择。从“七五”计划开始,中国陆续启动一批对国家未来战略起到重要支撑作用的大科学工程;《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许多科技前沿重点领域和关系经济、社会快速、持续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都对大科学装置提出了需求;“十一五”规划中强调了中国大科学装置的建设安排;《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提出建设一批国家重大创新基地;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规划正在编制。可以预计,政府对大科学装置的建设投入、已建成设施的运行和后续投入、未来装置的预研投入总额还会大幅增加。因此,进一步完善和提升中国大科学工程的管理水平成为核心问题。 首先,明确而合理的总体规划布局至关重要。大科学工程的实施需要在顶层设计的统一指导下,围绕重大科学问题和国家重大需求,通过大规模的资源整合配置,突出优势,形成大规模系统研究和建设团队,从而实现科学和技术的重大突破,推动社会和经济发展。总体规划要充分考虑地域条件、科技发展水平与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各参与工程建设的组织和机构的优势,争取社会各界的有力支持,使工程得以顺利进行。 其次,要推进大科学工程的国际合作与共享。开放与合作是国际大科学工程发展的趋势,“以我为主”的国际合作方式是促进中国大科学工程建设切实有效的途径。通过深层次的国际合作,可以吸收国外先进的科学思想和科研经验,引进需要的关键技术、先进设备和管理技术,有效整合国际国内人才资源。通过跨国界的科学家间形成稳定的合作关系,展开全方位深层次的合作,形成“智力集团效应”,可使大科学工程产出世界一流的科学成果,同时扩大中国在科技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个人分类: 栏目:书评|310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科学发展视域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whyhoo 2012-1-12 13:08
摘 要:一个民族的文化蕴含着一个民族的特质,也是衡量一个民族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在当今世界,文化力和经济力、政治力及军事力一起,构成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日益受到各国的高度重视。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以人为本。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胡锦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文化软实力   一、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以人为本   2003年10月,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此后,中央对科学发展观问题进行了系统阐述。这一重大战略思想后来被分别载入党章和宪法,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统领包括文化建设在内的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根本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强调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满足人民需要,实现人民愿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也必然要求以人为本。首先,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满足人民对文化生活的巨大需求。人的需要包括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发展需要三个方面,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当人的物质需要基本满足之后,文化需要便成为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物质财富的不断积累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的文化需要有了大幅增长,“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这就要求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适应和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需求,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   其次,坚持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就必须充分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文化生产是一种复杂的智力劳动,人民群众既是文化成果的享受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文化建设应该充分发挥人民群众无穷无尽的创造能力,特别是发挥文化工作者队伍的重要作用。总之,“要充分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和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二、科学分类,促进文化建设全面发展   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首次提出“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将文化建设分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两部分,这是党的文化建设理论的一个重大突破。“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全面发展。就必须“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共同发展”。   公益性文化事业是以非营利性为目的,为全社会提供非竞争性、非排他性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文化领域。它涵盖了广播电视、电影、出版、报刊、互联网、演出、文物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等诸多内容,既是国家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国家社会公共服务事业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这些公共文化服务领域,政府要承担应有的责任,以公共财政投入为支撑,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要“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加快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政策,“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新世纪以来,我国文化建设投入不断增加,并依据城乡具体情况和各地区的差异有所倾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供了基本保障,一个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正在全国形成。   经营性文化产业与公益性文化事业相对应,是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文化产业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和现代生产方式的不断进步而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对于文化产业发展,政府要起到引导、规范和服务的作用,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近年来,在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同时,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积极推动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的措施,如《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2003年)、《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2006年)等。党的十七大明确要求“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为落实这一要求,国家相继颁布实施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2009年)、《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2010年)等文件,加快了文化产业成为同家战略性产业的进程,并为文化产业的良性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   三、深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在社会发展中,文化与经济、政治的联系日益密切。毛泽东曾经指出,“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新的历史时期,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推进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但应该看到的是,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当前我国文化建设赖以发展的物质基础、社会环境、传播条件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们精神生活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现行文化体制表现出与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与人民群众日益增K的精神文化需求不相适应等一些突出问题,因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建设协调发展势在必行。2003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把“世界文化产业发展状况和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作为集体学习的主要内容。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重要命题。2005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对进一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原则要求、目标任务作了全面部署,强调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是提升我国综合国力的迫切需要,是实现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2006年lO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要求“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形成富有活力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指出“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要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201O年7月,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进一步指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党中央作出的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决策”,“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已成为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以此为契机,全国掀起了文化体制改革的新高潮。文化体制改革不仅会打破束缚文化发展的不合理体制,激发文化创造力,壮大文化产业,完善文化服务,而且势将建立起新的时代精神风尚,激发人们对改革事业不断推进的新希望。   四、坚决抵制“三俗”,保证文化建设可持续发展   在当今文化多元化的社会中,各种文化现象良莠不齐。我们的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和“三贴近”原则,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坚持把以文化人与依法治国相结合。胡锦涛明确指出,要引导广大文化工作者和文化单位“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决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只有这样,文化建设事业才能可持续地健康发展。   在文化建设中,除了在传统文化媒体中坚持“扫黄打非”活动外,网络文化是一个越来越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日益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虚拟的互联网是一个开放的世界,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依法管理互联网已成世界各国惯例。胡锦涛高度重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建设、运用、管理,提出“要倡导文明办网、文明上网,净化网络环境,努力营造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营造共建共享的精神家园”,努力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沿阵地、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平台、促进人们精神生活健康发展的广阔空问。党的十六大以来,为了维护良好的网络文化环境,推动互联网健康有序发展,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进行有效管理的规章措施和法律法规。2009年初,国务院新闻办、公安部、文化部等7部门联手开展了全国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专项行动,得到全社会的高度认可,成效显著。   五、坚持科学发展观,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各个国家之间、民族之间、地区之间的文化联系和交流日益增多,文化与经济、政治、科技的结合也日益紧密,越来越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尺度之一。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敏锐地注意到文化的重要作用,首次明确提出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国家文化软实力”这一新概念的提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沦增添了一个新亮点,凸显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   (一)高度重视“文化软实力”,抢占文化制高点   自从199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Joseph?S.Nye)提出“软实力”(softpower)以来,这个词就成为冷战后使用频率极高的一个专用词汇,深刻影响了人们对国际关系的看法。约瑟夫-奈认为,软实力是一种通过吸引而非强制或收买的手段来实现目的的特殊力量。所谓国家软实力,就是指一个国家的文化、政治观念和政策等的吸引力。其中,文化的力量最为重要。   进入新世纪,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具体地说,一是文化与经济的交融不断加深。各国经济较量中的文化因素日益凸显。文化的经济功能-越来越强。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于文化的支撑,这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二是文化产品与服务已作为独立的贸易形态,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方面。从国际经验看,经济发达国家都重视把文化产业作为增强文化软实力的最重要的途径,美国、英国、法国、日本、韩国等多个国家都通过制定政府的计划大力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三是文化领域已成为政治斗争和意识形态较量的主战场。国际上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已经把注意力逐步转移到文化领域,一些西方国家凭借其经济科技优势,大肆对其他国家进行思想文化渗透和干预。因而,“文化成为了一个舞台,各种政治的、意识形态的力量都在这个舞台上较量。文化不但不是一个文雅平静的领地,它甚至可以成为一个战场,各种力量在上面亮相,互相角逐。”   (二)大力弘扬中华文化,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五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孕育了独特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毛泽东曾经指出:“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对于这些,我们还是小学生。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也强调指出,“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同时,还要大力弘扬中华文化,“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长,使国际社会兴起了一股持续的“中国热”,这是弘扬中华文化的良机,也是化解叫“中国威胁论”的有效途径。近年来,中国与法国、俄罗斯、意大利、埃及和印度等许多大国共同开展“友谊和文化年”活动,为增强中国的“软实力”起到了重要作用。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使中华文化也通过这座桥梁走向世界,国家的文化凝聚力和辐射力快速增强,大大推进了国家软实力的建设速度。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汉语热在全世界蓬勃兴起。自2004年11月在韩国首尔成立首家孔子学院以来,目前全球已成立了上百家孔子学院,使中华文化的传播有了宽广的平台。   (三)不断提高舆论引导艺术,掌控媒体话语权   “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当代中国,作为一种文化意识形态,舆论总是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党的政治立场、政治主张和政治观点。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思想、利益日趋多元化,不同声音和不同舆论影响越大。也就越需要加强舆论引导。思想舆论导向关系党和国家工作的全局。关系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关系国家长治久安。“舆论引导正确,利党利国利民;舆论引导错误,误党误国误民。”正确的舆论导向,要在坚持正确方向的前提下,讲究引导艺术,形成不同媒体各自的风格和特色,增强吸引力、感召力和说服力。   国际上,全球化背景下各种文化的交流、碰撞和交锋更加频繁,国际舆论环境更加复杂。目前在世界各地传播的新闻,90%被西方国家所垄断,其中70%为跨国公司垄断。西方媒体在重大政治问题和关系其切身利益的舆论上,往往都实行严格控制,甚至歪曲事实凭空捏造。在这样的形势下。如何增强国际舆论宣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掌控国际媒体话语权,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课题。因此,必须把加强和改进对外宣传作为宣传思想战线的一项战略性任务,要“及时准确地宣传我国对国际事务的主张,着力维护国家利益和形象”,“逐步形成同我国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对外宣传舆论力量,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营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十六大以来,我国对外宣传和对外文化交流工作不断深化,文化外交显现出迷人的魅力,为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和和谐世界作出了重要贡献。2011年1月,由中国国务院新闻办筹拍的《中国国家形象片——人物篇》在美国纽约时报广场大型电子显示屏上播出,中国各领域杰出代表和普通百姓在片中逐一亮相,让美国观众了解一个更直观更立体的中国国家新形象。这标志着中国开始更加自信、主动地展示自己的“软实力”,中国国家公关时代已经来临。 原文见 http://www.cssn.cn/news/422488.htm
个人分类: 文化|114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中国共产党90年来指导思想和基本理论的与时俱进及历史启示
热度 1 whyhoo 2011-12-10 11:11
90年前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掀开中国历史崭新篇章的伟大事件。 90年来,我们党紧紧团结和依靠全国各族人民,通过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通过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通过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大幅度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和国际地位。党和人民团结奋斗的伟大成果,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决定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正确方向,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中国共产党成立时,党员只有50多人,面对的是一个灾难深重、四分五裂的旧中国。今天,拥有8000多万名党员的中国共产党,正引领着一个日益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新中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征程上奋勇前进。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有了共产党,中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这是中国人民从长期奋斗中得出的最重要最基本的结论。   抚今追昔,90年来我们党所以能够不断发展壮大,所以能够带领人民创造举世瞩目的伟业,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始终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理论的与时俱进。   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经过艰辛探索,在总结中国革命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找到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并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适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创立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开启和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时起就把马克思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只有正确运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旧中国是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经济文化十分落后且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在中国进行革命必然遇到许多特殊的复杂问题。靠背诵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和照搬外国革命的经验,是不可能解决中国革命的问题的。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我们党内曾发生了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使中国革命遭受严重挫折。毛泽东思想是在同这些错误倾向作斗争并深刻总结其历史经验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它以一系列独创性思想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增添了新的内容。比如: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思想路线;无产阶级领导的农民土地革命战争思想和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发展道路;人民军队和人民战争的思想;共产党与其他政治力量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理论和策略;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思想;人民是创造世界历史动力的思想和党的群众路线;正确处理党内矛盾和社会主义社会人民内部矛盾的原则;和平实现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处理国际关系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的一系列原则,等等。概括起来说,毛泽东思想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大国进行什么样的革命、怎样进行革命的问题,系统回答了在无产阶级人数很少而战斗力很强、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并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问题上取得了重要成果。实践证明,党的七大郑重地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这是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性决策,对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胜利发展产生了极重要的作用。   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新中国成立以后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在研究国际经验和世界形势的基础上,在改革开放的崭新实践中,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理论的与时俱进。   在中国这样的东方大国进行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新课题,在中国这样的东方大国建设社会主义同样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新课题,照搬书本不行,照搬外国经验也不行,必须从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中国自己的建设道路。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党作过有益探索,取得了重要成就,也经历过曲折,付出了沉重代价。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科学评价毛泽东同志和毛泽东思想,果断摈弃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继续“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和实践,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开辟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大命题,在实践中形成了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这个理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重大问题上,形成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基本观点,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其中许多新思想,比如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思想,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的思想,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的思想,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思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思想,一系列“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社会全面发展的思想,从制度上建设党的思想,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的思想,按照“一国两制”方针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思想等等,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实践证明,党的十五大郑重地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这同样是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性决策,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胜利发展产生了极重要的作用。   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世情、国情、党情的发展变化,在实践中积累了治党治国治军新的宝贵经验,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理论的又一次与时俱进。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深刻总结世界社会主义的严重挫折及其历史教训,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从容应对一系列关系我国主权和安全的国际突发事件,战胜在政治、经济领域和自然界出现的困难和风险,经受住一次又一次考验,排除各种干扰,保证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前进,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的实践中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全面体现了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是我们党艰辛探索和伟大实践的重大成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前进最终是由生产力发展决定的,同时是由先进文化引导的,是由人民群众推动的等基本原理;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机统一,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全面发展,是党领导的伟大事业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相互促进的进程;创造性地把党的建设同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趋势,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同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目标和各项任务联系起来,赋予党的性质和宗旨、党的指导思想和党的任务以鲜明的时代内涵和时代特征,标志着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新高度。“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实践证明,党的十六大郑重地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这也同样是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性决策,对于全面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产生了极重要的作用。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顺应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发扬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精神,继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理论的与时俱进上迈出了新步伐。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空前的社会变革在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在深入分析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借鉴国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将发展作为第一要义,强调发展是硬道理,在当代中国的本质要求就是科学发展,深化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认识;科学发展观将以人为本作为核心,把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赋予党的宗旨以新的时代内涵;科学发展观将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基本要求,揭示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联系,揭示了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的内在联系,回答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科学发展观将统筹兼顾作为根本方法,丰富和发展了解决我国经济社会矛盾的方法论,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继续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使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实践证明,党的十七大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确立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这也同样是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性决策,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产生了极重要的作用。   归结起来说,中国共产党90年来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这就是毛泽东思想和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这两大理论成果,是我们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指引党和国家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行动指南。   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理论与时俱进的历史进程,既艰难曲折又辉煌壮丽,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深刻的启示。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定要以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正确处理坚持和发展、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的辩证统一关系。 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理论与时俱进的历程说明,每一次理论创新都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而不断追求真理、大胆探索的结果。这个结合,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统一。能不能实现这个结合,结合得好不好,关键在于能不能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能不能深刻认识中国国情,并把两者正确地统一于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之中。认识中国国情,最重要的是认识对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有重大影响的一切有利的和不利的条件和因素,特别是要认识中国社会的性质和发展阶段,认识社会主要矛盾、主要任务和它们的变化。掌握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是掌握它的精神实质,运用它的立场、观点、方法和基本原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性质和整体特征,体现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科学性、革命性的高度统一。相对于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所作的个别理论判断和具体结论而言,基本原理是对事物本质和发展规律的概括,具有普遍和根本的指导意义。我们说老祖宗不能丢,很重要的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能丢。推进理论创新,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这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基础和出发点,否则就会迷失方向走上歧途。同时,必须随着实践发展不断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生命活力,以更好地把马克思主义坚持下去。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定要胸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创造。 90年来,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理论的每一次与时俱进,都不是从书本、概念和抽象原则出发,而是紧密联系实际、顺应实践需要、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革命、建设、改革中遇到的重大现实问题而实现的。毛泽东同志适应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入研究中国社会和革命实际,写出了《新民主主义论》等理论著作,为党领导的革命事业取得胜利提供了科学指导。邓小平同志在我国历经曲折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正确总结中国和世界社会主义实践的正反两方面经验,在解决我国实际问题中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也都是顺应时代需要、响应时代召唤的产物。马克思曾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脱离实践需要,脱离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关起门来苦思冥想,或者从书本到书本,都不可能实现科学理论的创新。现在,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不断涌现,迫切需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加强指导。我们要自觉坚持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时刻关注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根据新鲜实践经验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这是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理论与时俱进的不竭源泉。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定要以宽广的眼光密切观察世界局势的发展变化,积极借鉴吸收人类文明一切优秀成果。 马克思主义是人类创造的知识财富的集大成者,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也离不开人类文明成果的滋养。90年来,我们党始终坚持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紧密联系国际国内形势发展变化,把握时代特征,吸收人类文明最新成果,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毫无疑义,我们党的每一次理论创新,都是对国际环境和时代特征进行科学分析的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扎根中国大地、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也是具有世界眼光和宽广胸怀的马克思主义。今天,中国的前途命运更加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面对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世界局势,我们要善于分析和把握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深刻认识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科技革命加速推进等发展趋势及其对我国发展的重大影响,从战略高度深入研究我国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科学回答当今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的重大问题,为紧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思想保证。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定要坚持不懈地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党员干部头脑,不断提高全党的思想理论水平。 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如果这个任务不解决,党的一切政治任务是不能完成的。”纵观我们党的历史,党的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党的理论武装就跟进一步,这是加强党的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延安整风作为一次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活动收到巨大成效,全党在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达到空前的统一和团结,为夺取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建立新中国提供了有力保证。前些年,在全国县级以上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中开展的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活动,在全党开展的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和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等,也都取得了良好效果。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的部署,按照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总体要求,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为重点,更加扎实有力地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向广度和深度发展。要组织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深入学习和掌握毛泽东思想,深入学习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入学习和掌握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着力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努力做到认识上有新提高、思想上有新收获。   (这是习近平同志2011年6月20日在中共中央组织部和全国党建研究会举办的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党建研讨会上的讲话。) 原文见 http://www.qstheory.cn/tbzt/jdjszntbzt/zywzjd/201106/t20110627_89471.htm
个人分类: 政治|986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注重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whyhoo 2011-11-29 22:41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这就要求我们在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高度重视文化的地位和作用。    文化是构成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国际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综合国力”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现的一个术语,美国的雷·克莱因1975年出版的《世界实力评估》一书、日本经济企划厅1987年发表的《日本的综合国力》报告,研究的都是综合国力问题。其实早在20世纪30年代,毛泽东同志在《论持久战》一文中比较分析中日两国的国力时,考虑的已经是综合性的“全部基本要素”,尽管没有用“综合国力”一词。在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同志发展了毛泽东同志国力要素综合论的思想,指出衡量一个国家的国力,要综合地看,全面地看。而后,从十四大到十七大的历次党的代表大会的报告都强调,当今世界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   综合国力既包括经济、军事等硬实力,也包括政治、文化等软实力,其中文化是综合国力的要素之一,而且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从江泽民同志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到胡锦涛同志提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所强调的都是这个问题。   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一种精神的力量,直接关系一国的国际影响力、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地位。当今世界,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各国纷纷把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主要发展战略,千方百计增强本国文化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力求在日益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赢得主动权。面对这种形势,我们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着力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加强对外宣传和文化交流,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我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文化作为一种产品和服务、一种物质的力量,也关系一国的国际影响力、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地位。作为综合国力硬实力要素的经济实力,包含着贸易实力,即商品和服务进出口总额以及占世界市场的份额等。在文化产品和服务贸易国际市场迅速扩大的今天,一国文化产品和服务进出口的规模及其在国际市场所占的份额,越来越成为贸易实力、经济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综合国力的提高。我国文化贸易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从2001年到2010年,我国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规模分别增长了2.8倍和8.7倍,2010年我国核心文化产品进出口总额为143.9亿美元,我国对外文化贸易的领域和渠道大为扩展,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我们要进一步发展文化贸易,扩大我国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国际市场份额。同时,文化产品和服务承载着一个国家的文化理念、文化价值和文化追求,反映着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因此,推动我国更多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出去,还起着不断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作用。    文化通过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和其他国力要素来增强综合国力   经济是综合国力的基础要素,而文化对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   首先,文化通过为经济提供人才、技术、创意、创新的支撑,促进经济发展水平和质量的提高。在科技进步和知识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文化在经济领域、经济活动中的渗透无处不在。企业文化的塑造、文化人才的复杂劳动、技术创新的价值增值、产品的文化创意设计、品牌的文化构思、地方特色经济与文化的结合等等,无不在使文化资源转变为经济资源,促进着经济价值的倍增、经济素质的提高和经济竞争力的增强。   其次,文化产业促进经济发展及其结构优化。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是近十几年的事情。2000年10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强调要推动文化产业发展,这是在党中央文件中首次提出“文化产业”概念。2009年,中央把发展文化产业提升为国家战略。据统计,2004年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一直快于整个经济发展。我国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在2004年至2008年间年均增长23.3%,在2008年至2010年间年均增长24.2%,2010年突破万亿元大关,达到11052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上升到2.75%。2011年3月通过的“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按照国际标准,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以上谓之支柱性产业。目前,北京、上海、广东、湖南、湖北、云南等省市的文化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超过5%,其中北京逾10%,但全国的这一比重仅为2.75%,距5%还有差距,相比于文化产业大国美国的27%、英国的11%差距更大。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这不仅将有力促进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还将进一步促进整个经济的发展和结构优化,增强我国整体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再次,文化消费在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也作为一种内需拉动经济发展。随着物质财富的增加和国民收入的提高,我国文化消费近年来呈现迅速增长态势。根据有关部门测算,2010年我国文化消费总量在1万亿元左右,到“十二五”末将达到1.5万亿元。文化消费既是一种生活享受,也是一种经济贡献。扩大文化消费,充分发掘我国文化消费的能力和潜力,既可以让人民享有越来越丰富的文化生活,又可以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带动经济结构优化、经济效益提高。   文化除了与经济相互融合、相互促进,还与政治、社会、军事、外交等国力要素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发挥增强综合国力的作用。毛泽东同志指出的“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的“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的文化“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等等,讲的都是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军事等实力要素相结合,进而提高竞争力、战斗力的道理。    文化通过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来增强综合国力   综合国力的增强取决于发展,而只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全面发展,才能使综合国力中的硬实力和软实力都得以增强。因此,必须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这既是推动科学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的客观需要。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若只有物质财富的丰富而无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就谈不上是一个强大的国家、一个强盛的民族;一个国家若只是经济强国、军事强国而非文化强国,也谈不上是一个真正的强国。正因为如此,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初期就提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是要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从来都是增强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共同文化的认同、主流价值观的确立,从来都是聚合社会力量、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途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要“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要使作为兴国之魂、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精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充分发挥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作用,就必须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具体来说,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增强综合国力,需要综合努力。我们要在不断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时,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充分发挥文化在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执笔:张伯里) 原文见 http://www.qstheory.cn/zywz/201111/t20111122_125251.htm
85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人民日报:科学家也需“一专多能”
dongzg101 2011-9-20 01:41
人民日报:科学家也需“一专多能” 近年来,随着综合国力与科技实力的增强,中国科学家在越来越多的国际组织中担任重要职位。然而,前不久在中科院国际组织任职及后备人员高级培训班上,中科院国际合作局局长吕永龙却表示,中国科学家队伍整体上与国际组织的要求还存在一定距离。 据吕永龙介绍,在国际组织中任职的人员,首先要具有在不同岗位工作的经历,其次要掌握一定程度的经济学、法学、社会学、国际关系等社会科学知识。相比之下,中国科学家大多学科背景单一,欠缺多元化知识和技能。这些欠缺,已成为进入国际组织的最大障碍。他进一步举例说,自己曾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14名具有资深科研背景和优秀工作表现的研究员,并对他们进入国际组织满怀信心,但最终无一人入选。 当前,作为政治和经济外交的有力补充,科技外交正日益成为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和国际话语权的重要渠道,国家对科技外交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有志于到国际组织中工作的中国科学家,显然需要做些改变。 首先要在观念上改变。有志于到国际组织中工作的科学家,应改变以往那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观念,在精修自身学科领域的同时适当涉猎一些社会学科,让自己的知识结构更为合理丰富,更能适应国际需求。 也许有人会说,科学家就该一门心思搞好自己领域的研究,不该为其它事情分散精力。其实不然,如果处理得好,搞好自己的研究和多涉猎其它学科不但并不矛盾,而且还会相得益彰。历史上很多大科学家,就是“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爱迪生不仅是大发明家,还是杰出的商业人才,他推销自己发明的技巧和能力,连许多专职推销员都自愧不如;本杰明·富兰克林既是早期电学研究专家、著名数学家和发明家,还是北美《独立宣言》和美国宪法的起草者,被誉为“北美最杰出的外交家”。 其次是要从我国人才教育方式和体制上寻求突破。比如,在培养人才时提倡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统一的教育;在符合学校事业发展战略的前提下,支持学科多样化发展,鼓励学科交叉,促进学科融合。通过科研与教学相结合,使学生获得更加广阔的学科背景和学术视野,为其在学术上进一步发展夯实基础;提高大学的国际化水平,吸引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肤色的教师和学生在一个校园中学习生活。这样,就能逐步形成多元化的文化氛围,从而为国际化创新人才的培育提供深厚的土壤。 更多阅读 科技部官员:我国已具备参与国际大科学合作能力 背景单一成为中国科学家进入国际组织最大障碍 中科院900余名科学家任职重要国际组织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973 次阅读|0 个评论
资助驱动?奖励驱动?-科研的动力
热度 1 lxchencn 2011-1-18 11:21
为什么要做科研?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国家层面综合国力发展的需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企业单位要求科研为经济发展做贡献,科研院所要科研显示实力和影响力,科研人员需要晋升职称、申报更高津贴,研究生要毕业,等等,也还有人就是因为爱好、乐趣,献身科学研究。。。。,如何作出更优秀的科研?现代科研已经是没有投入就没有产出,多投入多产出,超投入超产出,每一篇论文的背后其实都是真金白银,更多的资助项目意味着更多的产出机会,更多的新研究方向的可能诞生,但科研完全是为了高额奖励才去做的吗?特别是尖端科学研究,因此,到底是用高额奖励还是大量的资助来驱动科学研究?也许是应该深思一下采取新的行动了!科学研究成为普遍的科研人员日常生活了,科学研究的春天就会到来了!
2219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现在综合国力排名
ningyzh 2009-3-21 16:39
中国现在综合国力排名 美国按照国际形势黄皮书的综合国力排名,以几乎所有项目的绝对优势排在第一位,遥遥领先其他国家。 英国排在第二位的英国,在资本力、信息力、人力资本和技术力上有一定的优势,在自然资源上水平一般。 俄罗斯排在第三,国力资源中只有自然资源处于一定的优势,而在技术力、人力资本、资本资源和信息力上都处于相当的劣势。 法国排名第四,其国力资源排在第六位,科技力和人力资本一般,资本力、信息力较强,而自然资源相对比较落后。 德国排在第五位,国力资源排在第五位,但技术水平整体较高,排在美日之后,处于第三。 中国综合国力排在第六位。中国国力资源的发展优势在于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充裕的资本资源、长期稳定的国内环境、稳中求进的政府政策方针等等,劣势在于落后的技术水平、劳动力质量低、信息力落后、支持创新体系的制度、环境和基础设施不配套,整体上国力资源处于落后的位置。在中国国力系统中,外交力、军事力较强,政府调控力也排在第四位,经济力排在第六位,而国力资源只高于俄罗斯与印度,国力结构不均衡。 日本排在第七位,其国力资源很强,仅次于美国,除自然资源外在所有项目上都排在较高的位置。 加拿大排在第八位,其国力资源排在第四位,在自然资源上都有相当的优势,其他资源基本排在中等或偏下的位置。 韩国排在第九位,其国力资源排在第七位,其中,信息力较强,其他方面力量都比较弱。 印度在十个大国中的国力最弱。在国力资源中,除了自然资源排在第五位外,其他方面都处于劣势,整体上是大国中最弱的。 黄皮书认为,总体上看,综合国力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综合国力的提高一方面需要国力系统中各要素的均衡发展,另一方面需要抢占科技进步的制高点,发展在全球创新系统中的领先产业,谁拥有这些条件,谁将成为未来的国力强国。 排名 综合国力 2004年GDP总量 No1. 美国 美国 No2. 英国 日本 No3. 俄罗斯 德国 No4. 法国 根据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的国际军控及裁军组织2005年度的世界军事实力排名(每年都排,除了国家军事实力排名还有十大坦克排名十大战机什么的) 中国的综合战争实力排世界3位(美国、俄罗斯、中国) 综合军事力量排世界4位(美国、俄罗斯、法国、中国) 常规军事力量排世界7位(美国、俄罗斯、法国、英国、德国、日本、中国) 核军事力量排世界5位(美国、俄罗斯、法国、英国、中国) 陆军军事力量排世界2位(俄罗斯、中国、美国、) 空军军事力量排世界6位(美国、俄罗斯、法国、德国、英国、中国) 海军军事力量排世界6位(美国、俄罗斯、英国,日本、法国、中国) *注1 :国家的综合战争实力包括很多方面(军事力量、国防动员能力、战争潜力等等)。综合战争实力及表示一个国家的战争能力。 *注2 :陆军排名并不是只重视技术,数量也是影响排名的重要方面。 (数量是最普遍的优势 卡尔菲利普戈特弗里德冯克劳塞维茨《战争论》) *注3 :中国是世界上少数能自行设计生产军用飞机的国家。(歼10 和FC-1的设计和生产使中国成为了真正的空军强国) *注4 :海军是中国最薄弱的环节
个人分类: 闲烟尚缭|5872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23: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