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四倍体刺槐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关于四倍体刺槐嫩枝或硬枝扦插育苗的文献
zzllxx5168 2014-6-15 17:17
关于四倍体刺槐嫩枝或硬枝扦插育苗的文献 http://www.doc88.com/p-8951939762648.html (饲料型四倍体刺槐嫩枝扦插试验初报 / 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林研所):应用辽宁干旱所张连翔教授发明的“甘霖 1 号速蘸发根剂” 500ppm 处理 4min ,生根率可达 87% ;基质选用珍珠岩,插钱用 1 ‰高锰酸钾消毒 1h 。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LYKJ201004003.htm (四倍体刺槐 K2 无性系嫩枝扦插技术研究 / 北京林业大学):用 IBA1500ppm 处理 30s 最好,基质为蛭石,时间为 6 月份,上部插穗生根最好。 四倍体刺槐插条不定根发生的生理生化基础研究 / 王小玲 【摘要】:四倍体刺槐是由人工诱导二倍体刺槐 (2n) 体细胞加倍 (4n) 而育成的优良品种。引种试验证明:四倍体刺槐在我国东经 86 。 ~ 124 。 、北纬 23 。 ~ 46 。 的广大地区、甚至西藏高原都可种植,可作为普通刺槐的替代品种。生产上四倍体刺槐主要以嫁接繁殖为主,因繁殖速度慢、繁殖系数低、育苗周期长,难于满足需求,致使苗木价格居高不下;利用组织培养繁殖需要一定的物质和技术条件,在基层单位广泛应用存在一定难度;播种繁殖不能很好的保持母本优良性状,林分生产力低。扦插繁殖作为一种典型的、简单的繁殖方法,已经在许多树种中广泛应用。四倍体刺槐属于扦插难生根树种,国内外虽已有报道解决了扦插成活率低的问题,但由于缺乏对四倍体刺槐插条不定根发生调控机理的研究,其快速育苗技术仍不成熟,成为制约其大范围推广的瓶颈。本研究主要以 1 a 、 3 a 和 5 a 生四倍体刺槐母树上剪取的 1 a 生硬枝和当年生的半木质化嫩枝为材料,运用阳畦和配有全光照自动间歇喷雾装置的育苗地育苗法,系统开展了四倍体刺槐硬枝和嫩枝扦插繁殖技术研究,通过不定根发生过程中插穗下端形态和解剖学特性变化研究,划分不定根发生的阶段。在此基础上,重点研究了不同扦插技术对插条内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以及不定根不同发育阶段生理生化特性的差异。主要研究结果有: 1 、四倍体刺槐嫩枝扦插生根率和不定根发生速度大于硬枝扦插。嫩枝扦插生根率最高为 87.26% ,不定根生成需 30 d ~ 40 d ;硬枝扦插生根率最高为 73.33% ,不定根生成 60 d 左右。 2 、生长调节物质 IBA 处理硬枝和嫩枝插穗,可显著促进生根效果。 硬枝扦插以 IBA1000 mg · L -1 ,浸泡 6 h 的处理最佳;嫩枝扦插以 IBA1400 mg · L -1 ,浸泡 4 h 处理最佳。 3 、插壤温度对四倍体刺槐硬枝插条不定根发生起着一定的调控作用。 4 、采穗圃母树年龄对四倍体刺槐硬枝和嫩枝插条的生根能力影响很大。随着母树年龄的增加,四倍体刺槐硬枝和嫩枝扦插生根能力下降。嫩枝扦插随着扦插时间的推迟,生根能力也下降。因此,建议四倍体刺槐扦插采用 1 ~ 3 a 生母树,嫩枝扦插以 5 月中旬~ 7 月中旬为宜。 5 、四倍体刺槐硬枝和嫩枝扦插生根过程可划分为 3 个主要时期: a )愈伤组织诱导期, b )不定根形成期 ( 根原基诱导期 ) , c )不定根表达与伸长期。四倍体刺槐硬枝和嫩枝扦插前插穗内无潜伏根原基,扦插后在切口愈伤组织中诱导产生根原基,不定根从愈伤组织伸出。 6 、扦插过程中,内源 IAA 是影响四倍体刺槐生根的关键因素。 201010160795-一种四倍体刺槐扦插繁殖方法 .pdf 201110399103-一种四倍体刺槐硬枝扦插繁殖方法 .pdf 201010160802-四倍体刺槐硬枝扦插繁殖方法 .pdf 201310030244-一种四倍体刺槐微嫁接方法 .pdf 四倍体刺槐组培苗瓶外扦插生根方法 .pdf 200410024208-四倍体刺槐转基因及组培快繁方法 .pdf 及叶加工饲料或复合饲料原料的方法 .pdf 育苗相结合繁育四倍体刺槐苗木方法 .pdf 重要文献: http://www.doc88.com/p-8826140640039.html (四倍体刺槐及刺槐优良无性系扦插繁殖技术研究-山东农大硕士论文) 博主简介: 张连翔(1959-),大学文化,学士学位,无党派人士,辽宁省喀左县人。现任辽宁省干旱地区造林研究所教授级高工(3级教授),学术委员会成员,兼任《辽宁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辽宁林业科技》和《林业世界》三刊编委,《中国林业网》和《新农村商网》林业科技(在线)咨询专家,中国林学会灌木分会委员,全国林业科技特派员,朝阳市自然科学学科带头人,朝阳市老科协理事。曾任辽宁省林业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委会成员(1993-1995年)。主要从事应用生态及种群生态和数学生态学、森林有害生物可持续控制、抗旱保水造林、困难立地植被恢复与重建、林下经济、园林绿化、生物质能源林、经济林全生态经营和有机果业等的研究。取得科研成果13项,发明专利3项(1项正在申请中),编制辽宁省地方标准2项,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翻译和发表日文林业科技资料数十万字,主编专著3部、参编著作1部、参编论文集1部。 联系方式: zzllxx5168@126.com;13942112010(微信同号);QQ号:527813275 http://www.xbmiaomu.com/vip/zzllxx5168/ ; http://blog.sciencenet.cn/u/zzllxx5168
个人分类: 新品种新技术|2438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09: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