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资助机构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国外动态:全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数据实现开放共享
OPENRESOURCES 2016-3-18 20:11
包括学术期刊、非政府组织、研究资助机构等在内的权威健康科学团体日前一起签署了一项数据共享协议,承诺与当前 Zika 病毒危机以及未来突发公共卫生相关的数据和成果都尽可能地开放。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数据共享协议条款如下: 签署协议的期刊要将所有有关 Zika 病毒的内容开放获取。任何数据和已存储的预印本可在论文提交之前自由传播,且并不影响发表在这些期刊上。 签署协议的机构需要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工作的研究人员建立数据共享机制,使有质量保证的临时数据和最终数据可以尽可能广泛而快速地得到共享。 英国医学科学院、 NIH 、 NSF 、惠康基金会、比尔和梅林达·盖茨基金会、生物技术与生物科学研究理事会( BBSRC )、 BMJ 期刊、柳叶刀、 Science 、 eLife 等共 30 家机构签署了该协议。
个人分类: 新闻类|4514 次阅读|0 个评论
全球资助机构关注交叉学科
刘小鹏 2015-9-29 12:16
Grant giving: Global funders to focus oninterdisciplinarity 原文见: http://www.nature.com/news/grant-giving-global-funders-to-focus-on-interdisciplinarity-1.18344 跨学科研究通常有三个赞成的观点。首先,复杂的现代问题如气候变化和资源安全等不适合单学科研究,它们往往需要横跨生物、物理和社会学科的许多类型的专业知识;第二,新发现出现在不同领域边界的可能性更大,那里有可以调整或扩充知识的最新的技术、观点和见解,大数据科学对许多学科的影响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第三,这种相互之间的碰撞能够使单一学科受益,扩大他们的视野。 反对跨学科工作的观点也很熟悉。有人经常认为,跨学科研究是次要的。一些人担心它会耗尽“核心”学科的资金、时间和精力。研究资助者经常听到的抱怨是面向跨学科研究的方案使研究人员产生混乱。有一个持续性的争论——“没有学科,你就不能跨学科。” 支持者认为跨学科之路充满障碍。学术机构的预算、管理和晋升安排通常都围绕单一的学科来组织,在许多机构和期刊也都是这样进行的。跨学科研究要为声誉而战,因为定量指标的测度一般有利于单学科,而同行评议又非常棘手。因此,早期的研究人员如果开始走跨学科路线,往往被认为不是一个聪明的举动。 这种争论一个引人注目的方面是进行基本判断的综合数据非常缺乏。这就是为什么全球研究理事会( GRC )选择跨学科作为其 2015-2016 年辩论和陈述的一份深度报告中的两个年度主题之一(另一个是科学研究中妇女的地位)。 GRC 是超过 50 个国家的研究基金会一个联盟,其代表来自巴西、中国、日本、俄罗斯、英国和美国等国家。成员包括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英国研究理事会( RCUK )、科学欧洲和中国科学院。 像近几年在同行评议和开放存取方面做的那样, GRC 旨在建立有关跨学科的共同立场。这一主题代表了全球许多人的观点。 基本真理( Ground truth ) 所以,我们现在知道什么? 2014 卓越研究框架( REF )(英国评估高校 2008-2013 年科研优势,进而决定资助的多年实践)发现,当学者被要求向 REF 提交对学术界以外产生重大影响的研究案例时, 80% 是跨学科的。然而,向基于学科的 REF 委员会提交的内容远不能代表英国研究人员在一些领域发表的顶级跨学科研究论文数量。这样的领域包括健康科学、数学、信息技术和人文科学等。英国的跨学科工作总体上是增长的。在前 10% 的跨学科研究中,英国的比例从 2009 年的 7.9% 增长到 2013 年的 9.1% 。这表明研究者认为跨学科研究在基于学科的评估中是弱势的。 进一步的证据来自英国政府最近对该国 7 个国家级研究理事会进行的三年期审查。审查听到的“证据”指出,目前的结构没有服务好跨学科的研究,显然他们比主流的工作更难以获得资金。审查建议,这些委员会的伞体—— RCUK 应该调查这一情况,目前调查已经在开展。 要回应“跨学科工作更难获得经费”这一指控,很难得到明确的答案。采样分析的结果并不支持“跨学科的资助成功率都明显落后”的观点。但是资助数据很难用这种方式分析。这部分是因为跨学科工作是在不同的方案下进行:例如,通过“大挑战”式的项目,在主流方案中提供奖学金或突出的机会。在跨学科性是规范的领域(如设计工作),也设有奖励。那么,应该包括哪些内容?更根本的问题是一个定义的问题。评估跨学科活动的资助时,应该衡量什么? 关于研究是属于跨学科、多学科、转化学科、横断学科还是后学科( inter-, multi-, trans-, cross- or post-disciplinary )的晦涩的争论,使得数据收集更加复杂。人们常说:理论的、方法的、工具的、关键的,重组的和桥接的是跨学科。这种近乎神学的吹毛求疵毫无帮助,但在有些领域辨别力是很重要的,例如要辨别“近邻学科”和“遥远学科”之间的差异。 相对于那些学科范围广阔、要求更多组织工作和智力挑战的领域,涉及到邻近学科的跨学科研究是更为常见的,显然更容易发展。这在出版商 Elsevier 发表的一项研究中似乎是一个重要的分析角度,该报告采取以引文为基础的方法来评估英国的跨学科研究。这一方法考虑了引文的多样性和它们之间的学科距离,以确定一篇论文的学科范围。德国研究基金会( DFG )对其经费的资助组合采用了类似的技术,在“近邻”和“遥远”的跨学科研究之间再次表现出显著的差异,而学科距离较远的跨学科更难进行。 案例研究( Case study ) 作者对跨学科工作的挑战有个人的经验。 作者 的背景是英语文学,但已经在心理学史方面工作多年,特别是在心理和生物医学系统的交叉点上。 作者 与神经学家分别开展工作,研究当一个人阅读复杂的口头文物如诗歌时,大脑在做什么。这可以使用功能磁共振成像( fMRI )的实验来进行。 作者 个人的兴趣是在大脑处理方面,为什么文化对你有好处?医生有不同但可参照的关注,例如当恢复先进的阅读功能和从头部受伤中康复时。教育家则对信息处理和解释感兴趣。 作者 的两个研究领域(一个历史的,一个实验的)中,前者没有太大的伸展性、智力性或方法论,但后者不同。必须学习新事物:在一个团队中工作,与复杂的机械工作,遵守道德的协议,并筹集资金。 作者 已经学习了大脑解剖和统计分析的知识,并学习了不同的研究思路。这已经远远偏离了直接前进的道路。例如,它意味着改变 作者 如何思考诸如“什么构成了足够、适当的证据?”这样的基础问题,改变分析方法、推理结论、写出结果等。 科学论文和人文研究的一般协议是非常不同的。这既是如何表达自己的问题,也是科学论文的主张更加尖锐的方式。 作者 发现科学家很容易过于“艺术”,艺术研究人员也容易过于“科学”。一位人文学科的同事说统计学“如果用俄语可能也不错”,一位科学家问为什么在神经学实验中使用的诗歌是由不同的人(例如,莎士比亚和 Milton )写的,考虑到一致性为什么不能我们自己写? 还有连续研究的问题。资助 - 论文 - 资助 - 论文的不断循环不属于人文学科,后者的文章往往来自长期的项目,以书的形式出现。在 作者 的经验中,关于提高资助的问题(从谁那里?),令人满意的同行评议(以体现一致性?)的问题以及获得职业认同的问题都是相关的。但最重要的是当前跨学科的基础工作面临的挑战,特别是那些需要“扩展”的工作及其所需的完整、诚信和学科自我否定的程度。 有证据表明,建立跨学科项目的第一步是至关重要的。这是欧盟在评估其研究与开发的第五框架计划中努力刺激跨学科的工作中的发现。项目没有如预想中成功,可能也是因为他们从一开始就不利于“促成对话”,以及缺乏连贯的领导。跨学科工作需要特别的技能、心态和重视,以建立共同点。 发现事实( Fact finding ) 跨学科将是 2016 年 5 月在 Delhi 举办的 GRC 年度会议的一个突出主题,会议由印度科学与工程研究委员会和 RCUK 联合组织。 RCUK 代表 GRC ,正在委托撰写一个全球运行状况的报告(从事这项研究的团队将于 10 月确定)。 该报告将调查全球研究资助者当前的政策与实践。他们对跨学科研究提供了什么形式的支持?这是怎么做的?它的产出和影响是什么?这项调查将开始就如何最好地刺激和管理跨学科建立基础数据,并寻找好的研究实践中最珍贵和复杂的努力。 这次会议之后 GRC 预计发表政策声明,像以前在部分领域那样。这些文件将聚焦关键性问题并表明态度。他们将整理可以用于建立国家政策或发展国际合作的数据。如果我们要支持跨学科研究,我们需要更好地确定做什么样的事情,并更好地了解如果做更有效。
个人分类: 工作感悟|3373 次阅读|0 个评论
《论科学期刊的毒害效应》
热度 28 hongfei 2014-6-20 11:30
《论科学期刊的毒害效应》 2014.06.19 上周Telluride的研讨会之后,瑞士EPFL(école polytechnique fédérale de Lausanne 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的Sylvie Roke教授给与会同仁email来一篇她在EPFL的同事Geoffrey Bodenhausen在2013年的Journal of Biosciences上发表的题为On toxic effects of scientific journals(论科学期刊的毒害效应)的评论文章(Commentary)。这篇文章在下面的连接可以全文下载。 On toxic effects of scientific journals文章全文下载: http://www.ias.ac.in/jbiosci/mol3734.pdf Sylvie是个奇女子。她在出生的时候医生说她不能活过20岁,而且她有严重的先天视觉问题,看人的时候不能正视,看计算机屏幕的时候需要使用专门的放大镜。就这样一个有先天缺陷的人,居然能够做激光和光学实验,不仅念完了博士,而且还成为了著名的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EPFL)的教授。她过去十年左右从事的研究是溶液中亚微米颗粒物界面的和频振动光谱Mie散射研究,做的很不错,而正好是我做博士的时候发现的二阶非线性Mie散射研究现象的进一步发展,所以我们比较熟悉。她是有心人,比如每年都会在圣诞节从邮局给我寄张贺卡之类。而我自己却常常疏于这些礼节,每次收到贺卡都会自责一番,但从不改正。Sylvie在EPFL的研究组叫做Laboratory for Fundamental Biophotonics(LFB 生物光子学基础实验室),她现在还做非线性光学神经细胞成像之类。 Sylvie Roke研究组EPFL生物光子学基础实验室连接: http://lbp.epfl.ch/ 就Sylvie这么个身体状况,她居然还喜欢山地自行车这样的运动,我们都不知道她怎么看路。几年前她在Telluride开会的时候,骑山地自行车在山间小道穿行,出了严重事故,摔倒的时候自行车车把把她的胃戳破了,通过直升机救援送到医院,居然奇迹般地活了下来。当时和她一起骑车的同事,上礼拜在Telluride谈到这件事情的经过时候,还在后怕不已。 既然Sylvie敢说敢干还不怕死,所以她给大家email来这篇《论科学期刊的毒害效应》的文章,也就不足为奇。 这篇文章的作者之一Geoffrey Bodenhausen应该是核磁共振(NMR)领域的牛人之一,因为领域关系,我个人不是非常了解。这篇文章的摘要是这样的: The advent of online publishing greatly facilitates the dissemination of scientific results. This revolution might have led to the untimely death of many traditional publishing companies, since today’s scientists are perfectly capable of writing, formatting and uploading files to appropriate websites that can be consulted by colleagues and the general public alike. They also have the intellectual resources to criticize each other and organize an anonymous peer review system. The Open Access approach appears promising in this respect, but we cannot ignore that it is fraught with editorial and economic problems. A few powerful publishing companies not only managed to survive, but also rake up considerable profits. Moreover, they succeeded in becoming influential ‘trendsetters’ since they decide which papers deserve to be published. To make money, one must set novel trends, like Christian Dior or Levi’s in fashion, and open new markets, for example in Asia. In doing so, the publishers tend to supplant both national and transnational funding agencies in defining science policy. In many cases, these agencies tend simply to adopt the commercial criteria defined by the journals, forever eager to improve their impact factors. It is not obvious that the publishers of scientific journals, the editorial boards that they appoint, or the people who sift through the vast numbers of papers submitted to a handful of ‘top’ journals are endowed with sufficient insight to set the trends of future science. It seems even less obvious that funding agencies should blindly follow the fashion trends set by the publishers. The perverse relationships between private publishers and public funding agencies may have a toxic effect on science policy. (试译:在线出版的到来极大地方便了科学成果的传播。这场革命可能会逐渐终结很多传统的出版企业,因为今天的科学家们完全有能力自己撰写、 编辑和将文件上载到可以由同事和普通公众参看的网站上。他们也有足够的智力资源相互批评和组织匿名的同行评审。开放存取的做法似乎在这方面具有良好的前景,但我们也不能忽视它其实也存在不少编辑和经济方面的问题。在这样环境下面,一些颇有势力的出版商不仅设法生存下来,还设法攫取了可观的利润。更有甚者,因为他们能够决定哪些论文能够被出版发行,他们还成功地成为有影响力的 '潮流制定者'。为了赚取金钱,必须有能力设置新的趋势,就像Christian Dior或 者Levi's这些品牌在时尚领域所做的那样,并且能够在例如亚洲这样的地方开辟新的市场。在这样做的同时,出版商往往取代了政府和跨国研究资助机构来定义科学政策。在许多情况下,这些研究资助机构倾向于简单地采用由总是热衷于提高其期刊影响因子的期刊所设定的商业标准来制定研究资助政策。科学期刊的出版商,他们任命的期刊编辑委员会,或对大量投往一小撮 '顶级' 期刊的大量稿件进行筛选的一小撮人,并不明显具备足够的洞察力来设置未来科学发展的趋势。研究资助机构也更不应该盲目地追随由出版商设置的时尚潮流。私营出版商和公共研究资助机构之间这种变态关系会对科学政策产生毒害效应。) 这个摘要已经把文章的内容说得比较清楚了,就是政府和研究资助机构采用有追求影响因子的时尚期刊的标准来制定科学政策是会有毒害的。如果大家感兴趣更多的具体内容,请直接去下载和阅读全文。 在这篇评论正文中我看到下面一段话,觉得很有意思: It is not surprising that the technical quality of flashy papers that appear in ‘top’ journals often leaves much to be desired. If it were not for our ardent wish to keep a few friends among our colleagues, we could easily cite a dozen papers about NMR that appeared in Science but that would undoubtedly have been rejected by the referees of the Journal of Magnetic Resonance. (试译:毫不令人奇怪的是,在所谓 '顶级' 期刊中经常出现的那些吸引眼球的论文在技术质量上常常难以令人满意。如果不是殷切地希望在我们同事里面还保留几个朋友的话,我们可以很容易举出十几篇发表在Science(《科学》)杂志上关于核磁共振的文章会毫无疑问地被Journal of Magnetic Resonance(《核磁共振杂志》)的审稿人拒绝发表。) 我因为不熟悉NMR领域的研究,所以专门就把这段话去问实验室NMR领域的首席科学家是不是真的。他的回答非常简短:“Absolutely true(绝对真实)”。 这种情况在我自己相关的领域倒是不觉得奇怪,我觉得奇怪的是居然NMR领域也这样。我自己很少看Science或者Nature上发表的本领域相关论文,但却常常会收到其他一些领域的科学家给我的email,想知道他们刚在这些期刊上看见的相关论文的数据和结论究竟有多可靠。总的来说,不少时候自己看过别人询问的这些文章之后会很失望,搞不清楚究竟是什么样的不负责任的外行在决定那些文章值得发表。上个礼拜在Telluride开会的时候也出现了这样的情况。 总之,这篇评论是有责任感和良知的科学家写的,感谢Sylvie的分享。 读过之后,人们自然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也不必大惊小怪。
个人分类: 科学人文|22575 次阅读|36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7 12: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