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使命感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在供给侧改革与需求拉动之间——当前中小型民企的可能选项
热度 1 lvnaiji 2017-6-21 08:47
吕乃基 对于当前较为严峻的经济形势,主流媒体、网络媒体和各路专家已经有连篇累牍的分析和论述,虽然视角不一,对经济形势的判断有轻重缓急之分,但共同之处是:不能因循守旧,沿袭老路。至于新路,有互联网,有工业4.0或第四次工业革命,有服务业,还有一带一路和供给侧改革,等等,不一而足。 本文中所指的企业不是央企国企,也不是顺风顺水的万达、阿里巴巴等大型、巨型民企,大致可以沿着现有的路径前行,而是特指在不同程度和不同方面处于困境的企业,主要是中小型民企。对于这些企业来说,老路不通,必须另辟蹊径,因而问题就集中在对新路的把握和选择上。 一、 新路 形形色色的“新路”可以归结为两类:科技发展,以及跟随改革开放的进程。 依靠科技发展,主要有两点,互联网+,以及工业4.0或第四次工业革命,包括机器人。互联网+已经说的够多了,仅就对中小型民企的影响而言,目前主要是在供应链和销售端。中小型民企体量有限,对于供应链难有作为,没有多大选择权;后者主要限于拓宽销售渠道,如果进一步由此了解把握消费者的诉求,会有更大价值。总体而言,互联网+在当前对中小型民企的影响有限。 近来,特别是在达沃斯论坛上,工业4.0和第四次工业革命成为热议的话题。德国的工业4.0具有强大的工业化和信息化基础,不仅在企业,而且在整个社会,以及具有多年的积累。工业4.0集中于智能制造,再由下而上“升维”,提出数字世界与物理世界融合的标准。美国的“再工业化”则集中于智能产品,由谷歌等互联网巨头由上而下“降维”。中国制造2025既没有德国由下而上的地基,目前或许只有海尔和沈阳机床集团等少数企业具有继续攀登工业4.0的水平;也不如美国居高临下的气势,虽然中国有BAT,但主要在搜索、社交、交换和金融领域,较少向下进入制造业。因而 中国强调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与德国比信息化,与美国比工业化 ,无疑具有中国特色。然而不得不承认,对于广大中小型民企来说,中国制造2025或许也只是2025年之后的梦想( 这一点在后文还要谈到 )。在市场相对稳定需求旺盛的领域,企业要是不差钱,机器人或许是眼下应对用工荒的一个选项。 第二条新路是跟随、响应改革开放的进程,其中又有多条选项。 其一,城镇化。到2020年可能还会有2亿左右的农业转移人口有待落户。每年有700万的大学毕业生,1300万的农民要变成城市居民。如果有70%的农民工在城市购房,就可能消化当前的库存以及保持稳增长。河南省住建厅的调查表明,县级城市里农民的购房意愿高的比例高达60%至80%,买房的最大动力是子女教育和农村青年结婚。显然,在城镇化过程中在所涉及到的房地产等领域存在大量潜在的商机。问题在于,一二三线的城市会有相当大的差异。需要明确的一点是,中国房地产的黄金或疯狂或不规范时期已经过去。 虽然房地产风光不再,但城镇化还将推进。城镇化对于中小型民企的价值不是房地产本身,而是与房地产配套的行业与设施,如建材、装修、服务业等。 其二,一带一路,以及可以归入这一类的外贸和对外投资等。一带一路无论是项目还是资金都需要国家出面,央企国企自然会有更多机会,中小型民企若是抱团参与也有机会。企业在国内保持相对独立,再以联盟的方式走出去,以增强国际竞争力。李克强说:“要抱团出海,抱团取暖,在这么一个不同文明国度,体制文化差别很大的国度,我们要发展,一定要抱团,从矿业、装备业,大家也都要抱团,金融业也要跟你们抱团,国家会逐步制定政策,制止恶性竞争,自己和自己打内战。”2014年民营企业500强累计海外投资额为255.15亿美元,同比增长53.83%。有106家企业参与“一带”,有89家企业参与“一路”,占比共计39%。 中国在一带一路的旗帜下走向世界,在经济上的一大特点是,国家与企业形成“双主体”(另文讨论),企业未动,国家先行。国家为包括民企在内的企业搭台,央企做基本设施,民企随后跟进。中小型民企借一带一路之东风,企业或联或合,在这一过程中做大做强,回过头来带动在国内市场的发展。 一带一路,中国一开始信心满满,打算输出剩余产能,随即认识到必须与德国、法国等高端产能相结合,共同开发第三方市场。即使自以为居于高端的高铁,在走出去的过程中遇到日本等国的激烈竞争,印尼等国漫天要价,中国既难以获利,而且还要自己承担风险。至于输出引以为傲的外汇储备,在汇率大起大落和纳入特别提款权篮子后似乎已所剩无多,并无多大优势可言,2016年已有500亿美元的逆差。一带,受叙利亚、中东反恐、乌克兰和欧洲难民潮影响;一路,受南海争议影响,剩下的或许只有政权更迭频繁和不明病毒连连的非洲了。对外投资相对安全的还是法治较为完善的G7和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央企国企的对外拓展因其国家背景和政商不分,让相关国家心生疑虑,民企会相对容易被接受。 一带一路必然带动中国中西部的发展,再进一步与城镇化产生叠加效应。机遇主要在位于“一带”沿途的西部城镇。虽然也有东突等因素干扰,但毕竟处于国内,安全与可控相对得到保障。这或许是中小型民企风险较小的选项。 其三,生态,因问题的严重性而被列入五大发展理念之一,绿色。这些年中国的高速发展付出了沉重的生态代价。随着十面“霾”伏等生态问题进一步加剧,官员的考核中加入生态指标,以及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压力,国家终于痛下决心。然而在这一领域同样存在不确定因素。生态问题的特点一是事后,有了后果方想起治理;二是后果的综合性和“异因同果”,难以条分缕析辨明责任,难以追根溯源查明真凶。放在中国语境下,还要考虑到责任方和受害方等各方的责权利是否清晰,以及背后无处不在的政府的身影。生态行业虽然难度大,如果有技术实力并掌握政策,做得好将是企业、社会和政府三赢的局面。 其他如老龄化和二孩等,自然也蕴含着商机,此处不作赘述。 二、 希望 上述方面虽然都给中小型民企带来机遇,然而具有相当难度和不确定性。供给侧改革无疑是当前改革的关键,然而除了呼吁降低税收和用工成本外,似乎与中小型民企没有太大干系,这一状况并不正常。其中的一个原因是,在眼下漫山遍野皆“供给侧改革”之时,供给侧改革的完整表述“在适度扩大总需求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前提的前半句,也就是“适度扩大总需求”,在有意无意间被弱化甚至淹没。实际上,正是在供给侧改革与内需拉动之间,中小型民企可能会发现发展的最大机遇。 其一,新的消费者与消费需求。 国人出国抢购电饭锅、尿不湿、马桶圈,以及奢侈品和化妆品等,暴露出供给严重不适应需求。当下中国出现了一批愿意为高性能产品买单的中产阶级。在传统的“性价比爱好者”(压低价格,典型是淘宝网上的消费者)之中和之外,出现了不计或较少考虑价格的“性能爱好者”,他们需要的是性能及性能背后的观念、品味和格调。顺便说,一家杂志就是以后者为名占领了特定的高端市场。 奔驰汽车前总设计师说过“奔驰卖的不是汽车,而是一件艺术品,只是碰巧它会跑”,同样,特斯拉卖的也不仅是交通工具,而是环保、时尚。过去,中国人用马桶盖只是在卫生和舒适上过得去,现在,正如李克强总理说:“日本做的不仅是马桶盖,而是健康、保健”。中国的85、90、00后的一大特点是不相信广告,认同同一个消费阶层人的口碑。 在这样的人群中还需要差异化竞争,如精准扶贫那样精准定位。中国现在已经到了一个多元价值观和社群林立的时代。从大众消费到圈层经济。只要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和一定的属性,为一定的人群服务,就会形成有效的商业模式。 怎样才能满足个性化且“与时俱进”的需求?这就涉及前述工业4.0或第四次工业革命。中国在微笑曲线上位于谷底,一般认为出路是向两端提升,由制造向前上溯到研发环节,向后强化销售进而铸造品牌,“谷底”本身已经了无价值,然而这一理解并不全面。工业4.0可以满足新的消费者与消费需求个性化小批量的要求。“互联网+”,所“+”的不仅是金融,销售,还有制造。 位于微笑曲线谷底的制造环节由第四次工业革命而得以提升,获得新的生命:精准定位的制造 ,从而将微笑曲线作为整体提升到新的台阶。李克强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 其二, 逆向思维,到农村去。 “到农村去”,这是当年的一句豪迈的歌词,而今是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切实可行的行动。 当下,值此城镇化过程中资源向城市进一步集中之际,农村出现对资源的渴求甚至“真空”,这就为新一轮下乡提供了可能。一旦土地确权和流转的政策得到落实,新一轮下乡就有可能大规模展开,不是当年的上山下乡,也不是数年前的家电下乡,而是资本、人才和知识下乡,是作为“五大理念”之一的“绿色”下乡。一些先知先觉者在成本最低时已经有所行动,不是像过去那样下乡办厂,而是从事农民熟悉的农业和畜牧业。以现代企业的方式把农民组织起来,以现代科技武装他们,使之成为农业工人。同时完成对传统农业的改造,发展现代、生态和绿色的农业,进而改造传统农村,从而在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中国,在中国制造2025、产业升级和发展服务业也就是瞄准“高大上”之时,有必要 回到一产,从产业链的源头做起 ,在源头上解决困扰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如果有企业能够解决这样的问题,消费者还用得着漂洋过海抢购洋奶粉和大米吗? 到农村去,这里有多大的投资市场,回到城里,又有多大的商品市场! 更重要的是,加强城乡联系与互动,弥合在建国初期造成,而后越发严重的城乡二元的分化乃至断裂,形成城乡之间的良性循环。 再进一步,在坚持品质之时培育诚信,塑造品牌,当然,这一点不限于到农村去的企业。诚信,在当代中国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是稀有资源,物以稀为贵,企业只要坚持诚信,以诚信立业,以诚信塑造品牌,一定可以得到高的回报,与此同时,企业也就尽到了自己的社会责任。 其三,去产能与新供给结合。“去产能”并不是丢弃,而是经改造后整合到新供给中,只有促进新供给形成新动力才能真正去产能。李克强总理举了这样的例子,“一个传统服装企业和一个智能可穿戴设备企业,两个结合一下,就可以创造新供给、产生新需求。”大部分行业都可以通过附加新技术、新产品、新管理模式等新财富形态的方式,形成新价值、新需求和新市场。同时,通过政府政策引导和市场化机制,再经过适度培训,实现因去产能而下岗的工人,与珠三角、长三角等地的用工荒对接。当然,那些眼下看似需求旺盛而处于用工荒的行业在低头拉车之时,也有必要抬头看路,以免自己变成下一波去产能的对象。 收购倒闭企业,将其土地、厂房移作他用,如发展创意产业和艺术沙龙(陶艺、布艺)等,以适应上述新的消费者和消费需求,这就涉及到资本运作。毕竟,当前世界已经由产业资本时代进入到金融资本时代,万宝之争就是明证。资本和资本杠杆在未来财富波动中的效应会急剧增加,皮凯蒂的《21世纪资本论》阐明了这一点。让资产在流动和变化中保值增值。 无疑,对于中小型民企来说,要把握上述各种发展的机遇,都需要苦练内功。内功,首先是认清形势。 最后,当下中国新供给最为迫切的不是高端消费品、新的技术,甚至也不是适配的资金,而是在制度和文化领域,是政策和诚信,一句话,也就是深化改革。减轻企业过高税赋,金融制度上对国企、外企、民企一视同仁。 在2016年的两会上,习近平用“亲”、“清”两字定位和阐明新型政商关系。政府对企业的“亲”是普惠的“亲”,而不是某些或某一家企业特惠的“亲”。政府官员和民营企业家双方都要保持清白,不搞权钱交易。对民营企业家来说,就是讲真话说实情建诤言,遵纪守法办企业、光明正大搞经营。习近平对民企的三大希望是:希望非公有制人士能够健康成长;希望非公有制经济能够健康发展;希望非公有制经济要切实履行好社会责任。 种种“选项”最终围绕企业的“使命感”,避免“乱花渐欲迷人眼”,以做出正确选择,并持之以恒,避免见异思迁。 原文发表于《创新》2017,2.此处有修改。
个人分类: 社会评论|3209 次阅读|8 个评论
请君勿以吹毛求疵为快
热度 1 koochilim 2015-3-11 21:18
这种感觉很强烈,就是总有那么一些人无极限的挑别人的毛病,标榜自己的异见,却不够重视别人的初衷和好心的忠告。 先是柴静的《穹顶之下》被指责数据不实,动机不纯,虽然口口声声说要防治雾霾,自己开豪车,抽大烟,云云。我只看到一个媒体人立足现在,着眼未来,肩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用自己的行动以生动形象的形式呼吁社会各界认识雾霾,包括它的形成、来源、危害。最终,一夜间大家都在谈论雾霾,并注重个人的防护,这种社会效应恰如其分地说明她的工作初见成效。防治雾霾本省就是一件需要每一个普通公民参与的事,既然大家都已经认识到了,这不就已经迈出第一步了吗?那些细枝末节的问题,或者原本就不是这个事件需要探讨的问题为什么要进行放大和深究了,不是跑偏了吗? 再则,《寂静的春天》据说也曾经遭到各界的抨击,当然这种抨击的主要原因还是来自于其损害了某些部门和群体的利益。我想作者也没有想到这些附件的问题,初衷只是单纯地想呼吁大家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人类可能会面临的环境问题。 当一个作品,包括影视作品和我们的科研成果,都有其主要的出发点和重点关注的问题。如果能够较为有效的达到其预期的效果就已经是不小的成功。我认为任何一件事物都置身于这个庞大的生态系统中,扮演者多样的角色,想要一次性的解决所有涉及的问题,恐怕是不太现实,唯有step by step。 这就像一篇好的文章,可能围绕一个问题可以阐述得十分精彩,但是当你不断外延后难免会滋生出各类没有解决、尚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但我们的科研工作者就知道,问题要一个一个的解决,留有问题,恰好给了后来者指路。作者提出的问题解决了,那就是出彩! 也好比一部电影,导演是想通过一些夸张的手法表现和传递正能量,或者歌颂某位英雄人物。但是却总有一些我称之为无聊的挑剔分子关注与那些细节的地方,纠结于一个大尺度的镜头,或者是虚拟的场景,大开骂口,各种喷,毫无顾忌所谓的主题、思想和内涵。 最后,我只想说所有的基于事实的夸张处理、艺术加工都是为了服务于主题,大可不必将精力集中于此。关注作者的初衷,领会作者的思想,这才是我们作为一个听众、读者和观众应当关注的地方。 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是艺术; 源于事实,高于事实,只为给你生动感官体验; 倘若局限于现实,想必又会嫌弃于平淡、枯燥、呆板了吧!
个人分类: 心得体会|3212 次阅读|1 个评论
做一个有使命感的基督徒
热度 4 dymseu 2012-3-26 21:45
做一个有使命感的基督徒 感谢赞美主! 在士师时代,神兴起了多位士师来拯救百姓。有满了能力、才干、眼光和远见的卓越女子,底波拉;有被称为大能勇士的基甸、耶弗他;也有在母腹中就被神拣选的参孙。每一次神向士师显现的时候,都是神家遭遇最大困难,神家最需要人的时候,而这些士师都主动领受了神的负担,都主动挑起了神家的重担,完成了神的托负。若士师没有使命感,当神的使命临到他们时,就会选择退去。虽然这些士师的身份、地位不同,但从他们身上我学到了很重要的功课,那就是作为神家的儿女,我们要有使命感,我们要主动挑起神家的重担。 我们主耶稣的一生完成了天父交给他的使命:开了一条通天的道路,使人能通过他来认识神,并与神和好。今天我们的主耶稣把这使命传给我们。我很宝贝前几周弟兄姊妹关于活力排的负担,其中论到我们时常是不冷不热、老旧的、不结果子的,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我们不冷不热、老旧、不结果子呢?原因之一是不是因为我们身上缺少士师身上这样一种的使命感呢?没有这种使命感,我们可能会认为传福音是教会的长老或学习班的弟兄姊妹的任务,或者我们认为我们教会不去传扬主的福音,其他教会领受这个负担,或者我们认为教会多我一个不多,少我一个不少,自己不去传扬主的福音,自会有其他弟兄姊妹去传扬主的福音呢? 约翰福音 20:21 :主耶稣说,「父怎样差遣了我,我也照样差遣你们。」身为神家的儿女,今天,我们已经被差遣到世上去作我们主耶稣的代表。今天我们主耶稣的使命已经变成我们每一个人的使命,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继续主耶稣所开始的工作。我们无论贫富贵贱,无论身份地位,无论我们从事什么职业,我们都有一份工作要为主做,那就是行动起来传扬主的爱,传扬主的福音。 亲爱的弟兄姊妹们,我们今天所处的世代是最靠近主回来的日子,仇敌猖狂程度比士师时代有过之而无不及,今天也是神家最需要我们的时候,今天我们的主耶稣如果向我们发问说 “ 我可以差遣谁呢?谁肯为我去呢? ” 我们会如何回应?当仇敌向我们发起进攻,别人都知难而退的时候,我们是否仍肯为我们的主耶稣站住?当我们神家最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能否挺身而出,主动挑起神家的重担?记得孙姊妹曾经交通过:“我们在家里可能做不了老大,但在神的家中,我们个个都应该是老大,主动挑起神家的重担”,求主把我做成一个有使命感的人,让我能在有限的时日里完成主托付给我的使命。也求主来加强我们东大的弟兄姊妹,目前大家都有许多的难处,课业的负担,论文的负担,工作的负担,但如今我们里面都有神复活的大能,这复活的大能能够胜过一切的难处和仇敌的诡计,所以我们不要忘记随时转向主,运行我们里面的复活的大能,击败仇敌和报仇的,为着主耶稣给我们的使命,有拼上去的行动。 "马太福音28章18-20:耶稣进前来,对他们说,天上地上所有的权柄,都赐给我了。所以你们要去,使万民作我的门徒,将他们浸入父、子、圣灵的名里,凡我所吩咐你们的,无论是什么,都教训他们遵守;看哪,我天天与你们同在,直到这世代的终结。"
个人分类: 召会生活|2937 次阅读|7 个评论
使命感——定位
maron13 2011-11-4 21:41
最近一段时间总是看看哲学与历史、慈善和佛学,以期望解决心中的困惑,是努力做一名真心实意的为病人服务的医师,提高交流水平,为大众更加接受或解决他们的问题,或是社会价值,而不是去做些科研呢?那种情况是更好的践行我们的“三个代表”(我还是很认同的樊代明的解释,就是行动力)~~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69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转 研究生各方面规划
judeqshan 2011-9-21 11:36
上海大学一位姓崔的老师说:“不可否认的是,研究生面临着比较大的生存压力,但是要平衡自己的方向,在没有生存威胁的情况下,要专注于学习。”他表示,在社会心理普遍比较浮躁的情况下,就要求研究生要拿出宽广的视野来,权衡自己眼前的利益和长远发展的基础,“疯狂做兼职是没有自信的表现。”他认为,研究生要从长远来看,看到社会整体的发展趋势,坚定发展的信念,不为暂时的困难所束缚,尤其是不要被眼前一时的较小的物质利益所蒙蔽。“在校研究生100万,在我国整个人口结构中占的比例是非常低的。研究生仍然是社会的精英群体,既然是精英群体,就要有责任感和使命感。” 读研首先要改变的是自己的心理状态,说起来简单,但实际上很困难。不过既然已经上了研,就不要抱怨了,努力想想自己该干啥才是王道。首先需要明确几种好的心态。 1. 无论做研究还是做工程,不要期待导师给你太多的指导,这点全世界都一样,不要抱怨,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这样锻炼出来的。好的导师能够在大方向上给一些意见,但具体的工作是需要自己去做的。 2. 别人没有义务来帮助你,不管是师兄或同学,最可靠的人永远是自己。别人帮助你,要表示感谢,并努力帮助别人。别人不帮助你,也不要抱怨。 3. 不要抱怨课程无聊,老师讲的不好。读到研究生,自学能力没有的话不如退学。 4. 研究生毕业不见得能找到好工作,好工作是给能力强的人,不是给学历高的人,见到nb的本科生,也要虚心学习。 研究生期间应该做的事情: 1. 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30以前你找病,30以后病找你。 2. 如果你学的专业,中国不是最好的,那么请好好学英语,请不要说什么英语教育是毒瘤的狗屁话,研究生毕业前,至少也要达到能够进行英语面试的准备。 3. 努力做一个善良的人,学着改变自己,控制自己的欲望。善待你周围的人。 4. 学习时间管理的方法,订计划,执行计划。这个习惯会让你终身受益。 5. 学习怎么使用google scholar,包括各类搜索方法 6. 争取每一个能让自己能力增强的机会(实习,比赛之类的),个人建议大家要努力争取实习机会,和导师好好商量,3个月的相关领域的实习会对能力的帮助很大。对找好的工作也是一个有利的筹码。 7. 每天看书。除本专业的相关书籍外,看半个小时其它方面的书:经济学,管理学,各类励志书籍。 还可以看看一些牛人的blog。 8. 养成写东西的习惯。定期写blog是一个好办法,写做是一个锻炼自己逻辑思维能力的好办法。 9. 多动手,对cs的同学来说,多写程序,多看程序。自己去找英文论文看。 10. 培养游戏之外的一些爱好。 11. 和别人讨论的时候,先理解别人的观点,学会聆听。写了一些,如果不足,大家补充。 研究生毕业前应该具备的能力: 1. 能把自己的观点说清楚。口头+书面 2. 能够顺利的专业英语论文,基本不要翻译软件 3. 对自己的职业有初步的规划和想法。 4. 知识面扩大,做好踏入社会的准备。 5. 身体健康,还能打打球。 6. 有一帮不错的朋友,能够互相帮助。 book list: 1.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建议多读几遍) 2. 要事第一 (学学定计划,规划时间) 3. 聪明人的训练 (励志的看以上三本就可以了) 4. 经济学 (第17版) 5. 什么是数学 理工科强烈推荐 6. 人性的弱点 如何充实地度过研究生生活: 笛卡尔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 一、研究生期间我们应该做什么 1)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尽量广地涉猎学科基本知识,尽量深地了解研究领域方方面面、过去和现在 2)掌握独立研究的方法和技能:尽量多的学习各种研究方法,熟练掌握研究过程和步骤 3)学会写论文:写论文不仅是训练表达能力,更是训练思维的逻辑性,论文体例虽是八股,但却是整理思路、与他人沟通的有效结构,不可不尊重 就个人而言,个人心理管理就是经常自我心态调整。知足长乐、量力而行 1、研究和娱乐要相结合 2、凡事都是都有它存在的理由,不要经常有抱怨 3、不要随随便便拿两个人来比,只看到他所得到的,却看不到他所失去的,这有什么意义? 4、正确面对困境,用辩证的眼光去看问题。 二、如何确定适合自己的研究领域? (小故事)有一个草坪铺路的故事可以用来回答这个问题。保护草坪是很难的,因为草坪上的路往往并不是按人的方便性来修的。有一次一个设计师承接了一个项目,交付使用后在这个建筑物的周围全部铺上了草坪,没有路,任人去踩,几个月后,草坪上就分明出现了几条道:有粗有细,然后他就此基础上修路,也有粗有细,结果可想而知。 在开始的时候,你可以没有明确的目标,只要张开你的所有触角,去看,去读,去感受,你会不自觉地爱看一些东西,那是你的兴趣,也是你的知识结构决定的,日子久了,也会出现几条路,这些路也都可以通向你要追求的目标。学会倾听心音,让心来告诉你如何走,就不会被别人的价值观、流行的热点牵着跑。 三、如何进入一个研究领域? 进入一个领域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办法是找一本这个领域最早的论述专著或教材,比如协作学习,可以看Robert E. Slavin《Cooperative Learning》。当你把这个领域的基本概念的内涵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搞清楚了之后,再去读这个领域的论文,你就会因为心中有数而能够很好地把握了。这种工作必须要先做,不可以在网上乱搜论文,否则,你会感到:看了20篇文章,对这个领域的认识还没有形成,这些概念自相矛盾。有此认识还算幸运,有的人恐怕被偏见所引导,还不知道,这是最可怕的。 四、如何选定一个研究课题 对于现在我们研一的学生,在学习基础课程的同时不妨多做一些泛读: 1。浏览各有关协会的网站,看看最近召开的学术会议的议题 2。翻翻国内有关的期刊,看看最近这些年大家都在忙什么 根据你自己的知识结构,你会很自然地有所倾向,再多看看你感兴趣的话题,比较之后,也许就形成了你的论文选题了。 PS:听过一句话,不管现在的专业是不是热门,或者多么地不堪,但是,一旦不爱自己的专业,自甘平庸,那毕业的时候真的死定了。不管多烂的专业,先爱她,然后学好她 part2 1 从来就没有太晚的时候 很多人老是说自己基础如何如何差,担心搞不定。有这种心态是很自然的,但是不要因此而否定自己的能力。人都是逼出来的。我当年本科 也是烂的一塌糊涂,但是上了研究生后我说要用三年的时间做一点事情证明给自己。事在人为,才坐了三年的冷板凳,到了毕业的时候论文专利什么都有了(SCI 6篇,1作四篇,IF总和超过16,专利一项现在公示)。 2定位决定地位 我当初上研究生的时候,老听博士师兄们讨论SCI,一问才知道就是发表的文章被一个叫web of science的搜索引擎收录的文章。虽然中文杂志有一些被收录,但是英文杂志几乎全部收录。于是我就想既然如此直接发英文文章岂不省事。中文文章审稿 慢,周期长。另外再考虑到中国的国情,和自己以后想走的路。还是直接走国际路线比较好。我毕业的时候所有的文章都是英文的,现在回过头来看,也觉得英文文章不是太难。 03 导师的层次决定你的层次 如果你是一个勤于努力的人,想要飞的更高的话,导师的层次决定了你的层次。以我导师为例,他在我们这个这个方向研究搞了几十年, 是国际公认的牛人之一。所以他接触的都是我们这个方向一流的人物。他也经常邀请一些大牛来所以做报告。这些都是很好的交流和学习的机会,而一般导师的学生是不能有这个机会的。他看问题和做事的方法给了我很多启发,所以选择导师很重要,站的高才能看的远。 04 交流很重要 通俗的说法就是多和牛人聊天。什么是牛人,我的看法是比你自己强的都是牛人。所以不管是教授博导,副教讲师,还是前辈师兄,只要能就某一个问 题和你讨论,都是学习的好机会。我这三年聊的最多的就是和我的副导师也是我导师的在读博士,刚开始聊很具体的问题,后来讨论的面就比较广了。三年下来,感 觉就不一样。当然为了准备讨论的题目而翻看资料论文,也是一个积累的过程。 05 文献要多看 刚开始看文献的时候,什么杂志都看。到后来就发现了本专业的主流杂志,所以这几个杂志几乎是每期浏览,重点阅读。一个杂志一旦成为了本专业的 主流,那一个定有很多年的积累,对于一个初入此到的新人来说,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另外web of scienc提供文章的引用报告,对于一篇文章可以查到其引用的详细相信,通过引用可以到了解导这篇文章的分量。当文章看到一定数量之后,你也会发现其实 一个方向,做的最好的往往就是那几个到十几个小组。这样的话就可以对这些小组的文章进行系统阅读和跟踪研究。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学术界也是另外一个江湖,不了解江湖的形势怎么能混的下去呢?。 07 水平是慢慢提高的 大家都想发IF高的杂志,但是水平的提高是一步一步来的。 像我刚开始的论文投在IF一点几的杂志上,到了研二就投到了IF四点几的杂志上。所以从无到有是一个过程,从良到优还是一个过程。欲速则不达。 08 活要干的漂亮 很过国际一流的杂志,文章的组织,图表的设计都很漂亮,还有老外的ppt一般也做的比我们要好。有人说有了好的结果才是最重要的,但是如果 不会完美的表达自己的结果也算是为山九仞,功亏一篑。一个好的研究人员,不光需要做出好的工作,还需要将此工作介绍给同行的能力。一篇好的论文不光是一篇 好的报告,应该是一件完整的艺术品。回国头来看,现在自己对当年发表的论文在构图方面还觉得的有很多地方做的不是太好。当然了现在的眼光也很当年不一样 了。像Latex这样的软件学会了还是很有用的。 09 要有一点历史知 识 对于本学科的发展历程要有一个大致的认识,最好做一番横向和纵向的比较。横向的就是和其它的学科发展相比较,认识到本学科现在所处的地位。纵向就是比 较它的发展过程,如果该学科现在热,为什么热,如果冷,为什么冷。一两年看不出来,放到十年二十年,甚至五十年这样一个范围,就可以看得比较清楚了。很多国外专业的经典书籍一般第一章都是介绍学科发展历史的。 10 如何找牛人 下面几个办法我觉得还不错,大家试试如何。 一个是本专业的主流期刊,里面的编委都是在本领域成名的人物。 第二就看本专业的会议的顾问名单,再 烂的会议也能找几个牛人来充充场面。至于他们来不来开会就另当别论了。 第三一般一个成熟的学科都会有国际的学术团体,学会。像APS,ACersS, IEEE等。 这些学会一般每年都会有年会,会上一般都会发几个大奖来肯定牛人鼓励后进。找到这样的获奖名单,一个一个的看,也会找到不少已经是牛人或者快 要成为牛人的人。对于本专业的牛人,尤其是国际上认可的那些人,要知道他们的名字,更要知道他们为什么成名。用web of science,很容易找到某个人最高引的文章。不管懂不懂下载下来看看,如果你能从文章里面看出来该文为何高引,你的水平也就很不错了。 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是从事科学研究的开端,是人生中的关键一步。回顾自己的基础研究学习生活,主要体会有以下几点: 1. 持之以恒的精神。基础研究工作是非常艰难的事情,一旦我们确定一个研究方向以后,尤其是对于进入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而言,没有近似的研究成果可以借 鉴。这个的研究过程是一件非常艰难和困苦的事情,这个过程有可能需要几个月甚至几年,这期间最重要的就是需要坚持。记得2004年8月在交大的一个高级力 学培训班上,一个交大的教授讲他研究的一个项目已经有1年多了,但是毫无进展。哈佛大学的锁志刚教授说再坚持一下,很快就会好起来的。坚持是我们最终解决问题的心态,具有这个心态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 2. 开放合作交流的意识。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由于自己知识积累有限。因此要经常与自己的导师以及领域内的教授进行讨论交流,他们的一 句话往往会一针见血的指出问题的关键。这个过程往往是判断你的观点正确与否的一个途径。这个过程也是培养自己具有团队意识的过程。另外对于一流的大师我们 也不要惧怕,要敢于表达自己点观点,有时候哪怕即使是错误的。 3. 保持一个好奇心。学科之间的交叉越来越多,了解其它学科的知识对于启发自己的思维以及解决自己领域的问题有时会起到柳暗花明的作用。对于新的科技报 道以及进展,要了解要思考。对于新鲜的事物要具有想了解的想法。一个广泛的兴趣爱好和好奇心是培养自己具有丰富想象力的前提,也是使自己进行创新的原动力。 总之,做研究要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进行,不能为求一时的结果或成绩而违反科学道德,要有耐心、恒心和自信心。用钟万勰院士的一句话就是:“ 科学研究,要独立自主,要走自己的路;人生不会一帆风顺,难免有不如意事。把握住自己的方向,毋为一时得失所惑,切要,切要。” 06 文章多多益善 这是一个人心浮动的年代,也是一个没有英雄的年代。像爱因斯坦那样靠两三篇文章就可以惊动世界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因此搞研究的人如果 这一辈子只有几篇文章也是不正常的。而文章往往是对科研工作的提炼和总结。因此只要做研究,尤其是基础研究,论文应该是必须的。现在很多人是大同行,而不 是小同行。具体到某一个点上,可能与你相同的组全世界也没有几个。 因此通过发表在国际公认的学术期刊上的文章作为一个评价体系,也是有一定道理的。考虑的中国的国情,如果只靠同行的评价,碍于人情世故,很难得到一个公正 的评价。既然国内现在以SCI为标准,那这个参数的值当然是越大越好了。有人说不能为了文章而文章,不能灌水。但是如果一个人可以在本行业的主流国际期刊 发表文章,只要不造假抄袭,就算灌水也总比在国内那些杂志上灌水强。在不能得到一个更加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前,多发SCI也是一个合理的选择。与其抱怨论 文,还不如趁早研究论文是个什么东西。很多事情外面看很难,走进去了也就是那么一回事情了。
2116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读”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世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热度 2 xxssq 2011-7-9 22:40
这句话,读来荡气回肠,感觉自己堂堂然立于天地之间,呼吸都是浩然之气,感觉肩上沉甸甸的,胸中充满责任感和使命感。 细细想来,不太理解。 首先,第一句,为天地立心,实在无法理解。 为生民立命。我想我只能是努力在做为我的学生立命。我只能说我的学生们从我这里学到了科学的思维方法,收到了良好的科研训练。这就是我认为的安身立命的根本,这个根本是他们拿去立命的最有价值的东西,当然是我想传授的。至于生民,How?我现在还不得要领。 为往圣继绝学。这个我正在努力着,象个探险者,象个淘金的人,走在荒芜的旷野中,前行。 至于,为万世开太平,呜呼,我能吗? 请来往的大侠指点。叩谢!
8214 次阅读|2 个评论
"我们已经回来,世界从此不同"
热度 2 uncertworld 2011-5-13 20:30
在收音机里听到了新书《毕业生 百年清华的中国年轮》的介绍。有感于胡适引用荷马史诗的这句话,"我们已经回来,世界从此不同",特立此存照。前辈们的历史使命感让我十分仰慕。 http://edu.sina.com.cn/gaokao/2011-04-22/1758293023.shtml
1346 次阅读|2 个评论
梦想牵引现实
shuilinxi 2011-2-19 14:54
前两天梦见和周福霖、马克俭等老先生一起讨论抗震和抗倒塌方面的问题,加之最近看马云和徐有邻老先生的书,使我在赚大钱还是实现梦想的左右摇摆状态得到解除。感觉一直静不下来的心终于慢慢平静下来。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自己的信念,自己的使命,很多时候我们必须对机会说NO。 小的时候总觉得齐天大圣是最牛的,现在才发现唐僧的伟大之处。 唐僧是一个有信仰和使命感的人,他的目的很单纯,就是去西天取经,为了达成这个目的,他几乎向一切机会说NO,他的执著,他的坚持,将永远是我学习的榜样。
个人分类: 未分类|2185 次阅读|0 个评论
80后身上沉重的担子——呼吁创业
chyq721 2009-3-24 07:57
只能说我越来越胆大妄为,我也知道未来我没有什么好的下场。幸亏有佛学相伴,所以我会以佛的名义说一些让某些人听来反感的话。比如此文的题目 80 后身上沉重的担子。 是批驳应试教育么?不是;是向没有学术道德的老板老师开战?也不是。以上两点都不是我们 80 后要首先应对的,笔者以为对于我们 80 后,应对的应当是新的改革三十年已经启动,正好又遇上了可能比上个世纪那个导致二次大战之经济危机更恐怖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是福是祸?总之已经是我们身上沉重的担子了。 三十年前,中国开始改革,生力军该是中国的 50 后。那是他们跟我们一般都是二三十岁左右的青壮年,生活已经逼使他们有所改变,将自己的人生命运与过去的三十年改革开放相结合,成为了社会发展大潮的弄潮儿。现今叱诧中国政坛、商业圈、学术界的人不多是 50 后的人么?致力于打造中国民间第一战略智库的王志纲老师,在其《谋生》一书中或多或少将他们那代人波澜壮阔的人生经历进行了描述;对他的书并没有进行追踪,但是我相信王老师势必会写一本谈 50 后在改革开放三十年里与社会搏击的壮丽故事的。王老师写谋生依据的是面向北大的学生,听众恰好是跟笔者年龄相差不多的 80 后了,所以在其书中多次呼吁八零后正是未来的三十年。很多学者已经撰文表明中国的改革大业进入深水区,能够趟过,当然还得靠我们这些年富力强的 80 后相携相助的将国家扛过去吧。 改革需要我们,同时又遭遇了难得一见的金融危机。去年总结改革三十年时,是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渗入的过程,今年已经是新的三十年启动的时间,正当我们踌躇满志时,却要遭受失业的打击,你说我们的担子不沉重吗?想为国家做点事情,可是却没有一个合适的角色,这是多么悲哀的事情呢?但是,笔者以为,改革之初, 50 后也会面对着没有具体工作岗位的现实,那些还有着铁饭碗的人只能坐等国家的安排而错失改变自身命运的机遇;而那些从大牢里出来,没有政治照顾的罪犯已经没有可能性获得铁饭碗,生存的压力只能逼使他们去创业了,百废待兴之时,恐怕只有自己创业,为国家制造岗位才好走出自身困境;这些人在改革中首先发达起来,不正是说明了这一点么。 我们还算是幸运的,起码在我们毕业或者是失业后,我们立志以人为本的政府正在努力的帮我们解决失业问题,与改革之初的 50 后相比不知要好多少倍了。但是,我们就真的应当像改革之初有着铁饭碗情节的人们一般坐等吗?金融危机中真的就没有机遇吗?何不创业,何不为他人制造就业岗位呢? 想通了,似乎就没有所谓的沉重负担了。 创业确实存在各种困难,也不是任何人都能做到的。那些意志力坚强,性格豁达而又执着,心态开放,分析能力强,有着铜钱般的眼球的同学,笔者以为应当承担起一份责任,不去与其他同学争抢饭碗,而应当努力站出来创业,即使你的父母、你的爱人、你的很多很多朋友跟你说了社会黑暗所带来的创业之艰辛,然则你的以上性格与生俱来就是上帝安排来拯救处在经济危机的全人类的,要有这份使命感的。让我们一起耕耘于中国每一个角落,坚强的扛起身上的重担,为我们深爱的祖国创造一个又一个新的岗位吧,来吧,朋友,让我们都一起创业吧。
个人分类: 胡思乱想|3486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08: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