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智慧地球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智慧城市,名不副实
kingwisdom 2013-9-24 03:56
请勿滥用智慧之名 国际中华智慧学会发布“信息技术领域智慧名词使用规范” 中国香港讯: 在上一期《国际中华智慧学会创新智慧研究通讯》 中, 国际中华智慧学会创新智慧研究中心评论组针对互联网的名不副实问题及其不利影响做了非常详细的分析,提出了将“互联网”更名为“英特网”的建议。类似问题在目前十分流行的新兴信息技术领域也广泛存在。比如,近年来,在 IBM的大力推动下,越来越多的信息工程项目开始使用“智慧”这一名词。在IBM投入数千万美元的广告攻势后,在“智慧地球”,“智慧中国”等概念的引导下,越来越多的中国城市开始重金投入“智慧城市”的建设。 这种情况使得智慧学家亦喜亦忧。喜得是“智慧”这一名词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利用,有利于智慧学的推广;但另一方面,信息技术领域内对于智慧这一名词使用的不规范现象又会导致对智慧的误解和偏见,长期而言很有可能阻碍智慧学的发展。 为了创造智慧学长远发展的良好环境,维护智慧学原理的正确理解,并及时纠正信息技术领域内错误倾向,国际中华智慧学会认为,应该针对智慧城市概念进行名实问题研究,纠正名不副实现象。目前的“智慧城市”概念并不符合智慧学原理,而是由于错误的名词翻译而产生的,应该及时予以纠正,使用更为贴切的名称。 为了帮助信息产业领域更为清晰地了解智慧的本质,并自觉地规范对这一名词的使用,国际中华智慧学会制定了《 信息技术领域智慧名词使用规范》。该文件不但详细地说明了智慧和智能等概念上的区别,而且提供了正确使用智慧这一名词的基本原则和示例。 这是国际中华智慧学会运用智慧学理论研究成果来改善和促进科技创新又一个示范案例。这些案例说明,智慧学研究不但可以产生学术成果,而且在社会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实用价值,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一个强大力量。 国际中华智慧学会 2013 年 3 月 29 日 ( 签章 ) 联系: peakwisdom@sina.com 《中华智慧学研究规范》编号: 13003(2013) 信息技术领域智慧名词使用规范 The Necessityto Regulate the Use of Wisdom Name in InformationTechnology 发布单位 国际中华智慧学会 文件编号 ZHZH-BZGF 13-003 文件类型 标准规范 文件名称 中华智慧学研究规范 13003:信息技术领域智慧一词使用规范 作者 张庆松 黄笑媛 目的 论证在信息技术领域对于智慧这一名词使用进行规范的必要性 分类 智慧学 -中华智慧学-应用智慧学-信息技术应用 智慧学 -中华智慧学-标准规范-信息技术名词规范 关键词 智慧学,中华智慧学,智能,信息技术,智慧城市,智能眼镜,智慧学校 文字 中文(任何其他文字的翻译需要经过国际中华智慧学会核准) 字数 17,000字 发布日期 二〇一三年三月二十三日 有效期 无限制 发布范围 普通级 提 要 进入 21世纪后,随着智慧学这一新兴学术研究领域的开辟和发展,在信息技术领域也出现了一股智慧热潮。很多企业纷纷以“智慧”来命名其技术概念或产品,如智慧地球、智慧城市、智慧旅游、乃至最近的智慧眼镜。然而,这种热潮并没有给智慧学家带来欣慰,反而引起了一些担忧。其原因在于,信息技术界存在滥用智慧之名的趋势,长远来看,这种名不副实的现象将会给智慧学的发展带来伤害。为此,本文指出有必要对信息技术领域内使用智慧这一名词进行规范。 Abstract: After entering the21 st Century, as the new field of Wisdom Studies isgetting more academic attention and development, there are alsogrowing interests on wisdom in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dustry.More and more technologies and enterprises associate their conceptor product with the name of Wisdom, such as Wise Earth, Wise City,Wise tourism and the most recent Wise Glasses. However, Wisdom scholars are not excitedabout this trend, but showed some concerns. It is because there isa tendency of misusing the name of wisdom in informationtechnology. They are concerned that in the long run, this kind ofmisuse of the wisdom name may hurt their efforts to establish andpromote a sound and healthy wisdom studies academic discipline. Theremedy is to regulate the use of the name of wisdom in informationtechnology. Keywords: Wisdom Studies, ChineseWisdom, Wisdom Definition,Smart, IT,Google Glass,Zhang Qingsong 目 录 一 . 前言 二 . 问题的起因 三 . IBM“智慧地球”文宣中英文名词不统一 四 . 智能乎,智慧乎? 五 . “智慧地球”不智慧 六 . 问题产生的根源 七 . 名不副实的弊端 八 .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九 . 信息产业领域智慧名称使用规范 十 . 结论 参考文献 信息技术领域智慧名词使用规范 The Necessityto Regulate the Use of Wisdom Name in InformationTechnology 作者:张庆松 黄笑媛 一. 前言 智慧,是人类认知能力和精神文明的最高境界,是世界各民族、各文明普遍向往并追求的目标。由于种种原因,人类对于智慧的认识曾经遭遇过许多挫折和迷茫,以至于智慧的本质仍然是一个千古之谜。进入 21世纪后,无论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学术界都逐渐出现一股研究智慧的热潮,智慧学有望成为一个新的跨学科学术研究领域。 近几年来,在中国的信息技术领域也出现了“智慧热”。这是一股用智慧来命名信息技术产品和技术方案的热潮,如智慧中国、智慧城市、智慧政务、智慧社区、智慧旅游等等。这种现象使得智慧学研究者亦喜亦忧。喜的是,智慧这一概念终于受到重视,受到尊重,受到追捧,而且被广泛宣传;忧的是,信息产业界对“智慧”这一名称的使用存在许多问题,特别是名不副实现象十分严重。这些问题如果不加以解决,长远来看将会对智慧学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所谓“名不副实”现象是指,并不具备智慧属性的产品被冠上智慧的名称。比如,不久前,美国谷歌公司宣布,将向市场推出一种高科技可佩带式视频终端系统。该系统是一副高科技眼镜,佩戴者可以通过这副眼睛,浏览网站,观看视频等。该产品的英文名称是“ GoogleGlasses ” 。如果用音译,也就是“谷歌眼镜”。然而,在中文媒体上,该产品的中文名称却各不相同,有的媒体直接用“谷歌眼镜”,很多媒体使用“智能眼镜”,但有的媒体则给谷歌的产品冠上了“智慧眼镜”这一名称。 如一篇报道中说: “当苹果推出 iPhone 后,这个革命性的装置席卷全球,不只改变人们的生活,也改变了资讯产业的生态;如今智慧型手机销售量已超越个人电脑,成为普及的商品,不禁令人好奇,继手机之后会出现什么样的划时代产品?其实苹果与Google 早已暗中较劲,过去一年中,均在研发穿戴式电脑。根据 9to5Google 网站的报导,苹果所研发的穿戴式电脑可能是一支类似 iPod nano 的手表,而 Google 则是具有扩增实境功能的智慧型眼镜。” 如果前两种名称还好解释,如“谷歌眼镜”是以品牌命名,“智能眼镜”是一种属性命名,那“智慧型眼镜”这一名称就令人难以理解了。是这种眼镜本身具有智慧的特征或功能吗?戴上它能够使人增加或提升智慧吗?从谷歌眼镜的性能特点来看,是不具备这些特征的。充其量只能算是“智能型眼镜”。 谷歌眼镜的技术特点一是将视频显示系统微型化,使其可以安装在眼镜上,二是使其具备信息接受与发送功能,三是使用语音进行控制等等。其中难度最大的是微型化工程。据报道,这种“智慧型眼镜”的一个好处是,人们在散步时可以一边走路,一边上网浏览信息,或者将所看到的景象发到网上。 把“谷歌眼镜”称为“智慧型眼镜”存在很多问题。首先,“谷歌眼镜”看不出有任何智慧的特征;其次,这种眼镜也没有增加或提升智慧的功能。尽管其可以为人们通过网络联系提供更为方便的方式,但获取信息更便捷并不代表就能够增加智慧。散步时通过“谷歌眼镜”上网则会违背散步的宗旨,而且边走路边上网还会带来安全问题。这不符合中华传统智慧中“智者防患于未然”的道理。近日来有新闻报道,美国有议员提出法案,要求禁止驾驶者在开车时佩带“谷歌眼镜,”因为边开车边用眼镜浏览网站将会带来交通安全问题。 也许哪一天,有一些佩带“谷歌眼镜”者因为分心在散步时撞到大树或电线杆而受伤后,会有禁止散步者佩带“谷歌眼镜”的议案出现。这种情况下,我们还能将这种眼镜称为“智慧型眼镜”吗?被立法禁止的东西还能被称为“智慧型”产品吗?这岂不会有损智慧的公众形象吗?过去数千年来,智慧受到的打击和误解太多了,我们不能再伤害她了。 令人担心的是,存在比谷歌“智慧型眼镜”更为广泛、更为严重的信息技术产品滥用“智慧”名称的现象。这种现象已经不仅仅是商业机构为推销信息技术产品的营销手段,而且已经成为政府强力推广的国家性工程。比如,中国有关部门已经在全国搞“智慧城市”试点评选工作,然而,这种评选并没有给出“智慧”的定义,没有智慧学家的参与,没有用智慧的标准来衡量城市,因此也就只用了智慧之名,却无智慧之实。 这也就是一种滥用智慧之名的现象,将会带来一系列问题。目前,各地正在蜂拥而上地“拥抱”智慧,问题还没有出现。但古人云,“防微杜渐”。我们要用前瞻性的眼光,提前预见到将来会出现的问题,及早地采取对策,纠正错误方向。避免事态进一步恶化。 本文的目的,第一是要揭示信息产业领域滥用“智慧之名”的现象,第二是要指出这种现象的弊端及危害,第三是要提出纠正这种错误趋势的对策方针。 二. 问题的起因 中国信息产业领域滥用智慧之名大致出现在 2009年前后。过去,滥用智慧之名的现象时常出现,但从来没有近几年来这么厉害。IBM中国总部对这一现象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IBM是世界闻名的一个跨国大公司,历史悠久,拥有几十万员工,年营业额达到500多亿美元,在计算机领域曾经叱咤一时。在世界进入信息时代以后,IBM聪明地采取了战略调整,加强了IT服务领域内的业务,成为这一行业的龙头老大,并因此而带动了其整个计算机业务经历风云变幻而长盛不衰的奇迹。 从 2009年开始,IBM再出奇招,花费了数以千万的美元,在全球范围内推出一个崭新的市场营销概念,用来统领IBM所有的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并且用这一概念来打开市场的大门。这一概念就是“智慧”。具体的口号是“智慧地球”。自2009年开始,中国所有大城市中,几乎到处可以看到IBM关于“智慧地球”的大型广告。由于IBM的雄厚的资金实力,“智慧地球”的概念迅速引起人们乃至政府高层的注意(下图是IBM在2009年做的一个广告)。 2009年,IBM中国商业价值研究院发布了一份题为《智慧地球赢在中国》长达61页的研究报告,详细论述了IBM提出的“智慧地球”的内涵,及中国可以从中获取的收益。 在题为“携手智慧,创新文明”的致辞中, IBM大中华区首席执行总裁钱大群称该报告是“IBM创新智慧和深刻洞见的一个自我总结”。“智慧地球”是IBM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构建一个新的世界运行模型的愿景。与过去零散的,各自为战的信息技术应用不同,“智慧地球”则是: “从一个总体产业或社会生态系统出发,针对该产业或社会领域的长远目标,调动该生态系统中的各个角色以创新的方法作出更大更有效的贡献,充分发挥先进信息技术的潜力以促进整个生态系统的互动,以此推动整个产业和整个公共服务领域的变革,形成新的世界运行模型。在这种智慧的模型之中,政府、企业和个人的关系将被重新定义,从过去单维度的“生产-消费”、“管理-被管理”、“计划-执行”,转变为先进的、多维度的新型协作关系。在这种新型关系中,每个个体和组织都可以自由地、精确地、及时地贡献和获取信息、洞察和专业知识,从而对彼此的行为施加正面的影响,达成智慧运行的宏观效果。” 钱大群还宣称,地球上正在发起一场“智慧革命。”中国可以成为这场革命的领导者,“从而在‘智慧的地球’的实现中发挥重大作用。同时,中国也能够从‘智慧的地球’中获得最大的收益,不但在短期内战胜一些关键的风险与挑战,而且为长远的健康、和谐和可持续的发展创造条件。” IBM的报告随后用很长的篇幅描绘了“智慧地球”的愿景。其主要观点是: “传统的渐进经济刺激方法虽然会使经济复苏,但它既无法解决潜在的经济体系中的低效率问题,也无法充分抓住转型机会。因此中国需要采取一种更智慧的新方法,不仅是对当前存在的问题的小修小补,更能为中国在经济危机结束后成为世界强国做好“准备”。这种更加智慧的方法不仅包括对基础设施的投资,还包括对先进技术、基础设施和人才的投资,以创造高技术且产出价值更大的工作岗位,新的、有高度竞争力的行业,最终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智慧地球的实现创造了可能,它能够更透彻的感知和度量,更全面的互联互通,更深入的智能化。通过它,我们可以实现智慧地球的远景目标—转变个人、企业、组织、政府、自然系统和人造系统交互的方式,使其更加智慧 (也就是更加清晰、效率更高、响应更灵活更及时),这将为中国日后的发展带来新的机会。我们对中国经济六大领域(电力、医疗、城市统辖和管理、交通运输、供应链和银行业) 转型的展望可以很好地说明,智慧地球这一概念将如何造福于中国政府、企业和人民,以及如何通过它来解决中国长期发展目标中所述的五大主题。” 从以上的概要介绍来看, IBM的“智慧地球”本质上就是描绘了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深入应用后所带来的一些变化和效益。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按照IBM的观点,“智慧地球”是指信息技术深入应用后导致“社会的运作更加智慧”,而不是积极主动地运用智慧来推动信息化建设和社会发展。指出这个差别非常重要,因为这将会是区别信息化工作和智慧学研究之间的一个本质上的区别。在智慧地球概念下,“智慧革命”是一个结果,而不是导因。而智慧学的一个基本宗旨是积极进行智慧研究,纠正关于智慧的流行误解和偏见,并运用智慧学成果和智慧学原理来推动社会进步。在这种情况下,智慧革命是一种手段和动因,而不是结果。 第二点需要注意的是, IBM关于深化信息技术应用导致“智慧革命”的观点是否能够站得住脚。按照IBM的说法,所谓的“智慧革命”就是指社会运作将更加“智慧”,这种智慧的定义“也就是更加清晰、效率更高、响应更灵活更及时。”然而,能够达到这三项要求就可以被称为“更加智慧”了吗?从智慧学的观点看,这三项条件似乎更符合“聪明”的范畴,远远没有达到智慧的标准。 从这两点来看,我们认为 IBM的“智慧地球”这一概念似乎有一些逻辑上的问题,需要予以深入考察。 三. IBM“智慧地球”文宣中英文名词不统一 我们首先找了 IBM报告的英文版本来进行对照。很快就发现了问题。 IBM的智慧地球是一个全球性的市场广告营销计划。作为一家发起于美国,而且总部设在美国的公司,像“智慧地球”这样一个大型的公关形象宣传计划肯定是先在英文市场上打响。我们很感兴趣的是,IBM是用了什么样的英文词来描绘“智慧地球”的。 研究结果令人惊讶。 IBM的英文广告宣传里,用的根本不是“智慧”这个词。其所用的英文题目是“SmarterPlanet ” .据网上翻译工具“iCIBA词典”解释,Smarter这一词的意思是“聪明的;精明的(smart的比较级)”。那么,这就是说,IBM的英文原文是指“更为聪明的地球”,或者是“更为精明的地球”,而不是“更为智慧的地球”。 智慧这一词的最准确的对应英文名词应该是“ wisdom”,形容词是“wise”,其比较级(也就是形容“更加有智慧”)应该是“wiser ” 。这也就是说,如果 IBM的本意真是“智慧的地球”,那其英文名称应该是“wiserplanet ” .但事实上,IBM的英文宣传广告和文宣资料中,一直都是使用的“Smarter Planet”这一名词。 在 IBM英文文宣内容中也没有使用“Wiser”这一名词。在描述的未来信息化发展所带来的变化时,IBM用了“more instrumented, intelligentand interconnected”这三个单词。其中Intelligent一词也只是对应于中文的“聪明”,而不是智慧。 这就产生了一连串的问题: 第一, IBM在其主推的英文文宣和中文文宣中竟然使用的是两种不同的概念和名词。中文名称与英文名称完全不具备对等性和相似性。 第二, 如果 IBM主推概念的名称不一致,那么其内涵也就会出现差异。因此其中必然有一个是“名不副实”的。 第三, 接踵而来的问题就是,到底是英文文宣“名不副实”,还是中文文宣“名不副实”? 第四, 是 IBM英文文宣更为正确,还是应该以中文为主? 第五,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分歧?是翻译错误,还是故意而为之? 第六, 这种分歧导致什么样的问题?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多方面来分析。包括哪一种名称更为合理,哪一种名称更为符合 IBM所描述的未来信息技术发展和应用的特征,以及智慧的标准定义等等。 四. 智能乎,智慧乎? 目前,摆在我们面前的选择有两种,一是坚持认为 IBM地球是智慧的,二是IBM的地球不是智慧的,而只是智能的,或者是聪明的。我们需要考虑以下因素: 1, 英文中信息技术产品的名称。目前,我们可以看到市场上很多信息技术产品普遍使用“ smart”这一名词,比如“smart phone ” , “ smartgrid ” ,乃至于用于精确轰炸的 “ smartbomb. ” 但基本上没有看到人使用“wise phone”,“wise grid ” , “ wisebomb.” 2, 这说明,在西方英文世界里,人们普遍认为,目前的信息技术产品仅仅具有 ” smart ” 的特征,但不具备使用“ wise”这一特定名词来命名的资格。 3, 这是因为在英文中, ” smart ” 这一词往往包涵着聪明,灵活,反应快,精明的意思。这种素质往往会容易取得一些利益,但其层次仍然是较低的。比如,有一个名词是 ” streetsmart ” ,形容的就是一种没有经过高等教育,在大街上混日子,但是很精明,通过自己的机智,克服困难,在艰难的情况下也能够维护自己的地位和利益。类似于中文中的“草头王。” 4, 而 ” wise ” 这一词则形容了智慧这一人类认知能力和精神文明的最高境界。智慧是一种全面的素质,既包涵了聪明,机智,也有渊博知识和丰富阅历,还要有各种高级的素质和能力,如道德规范,谦虚谨慎,战略意识,组织领导能力等等。 5, 在中文中,聪明和智慧也是具有明显区别的。聪明不代表智慧。比如,中文中就有“聪明反被聪明误”这一说法,而有智慧的人却总是能够妥善处理各种复杂的矛盾问题,达到最佳的效果。 从上可见,在英文中,目前对于信息产品的用词还是比较规范的,使用的是 ” smart ” 这一词。这也反应了目前信息技术产品的本质特性。在中文中,最佳的对应单词应该是“智能”,而不是“智慧”。遗憾的是,在中文市场内,却缺少规范,导致“智慧”这一名词被错误使用。 比如,在手机名称上,我们可以看到既有使用“智能”手机一词的,也有使用“智慧手机”的。既有用“智能眼镜”一词来描述谷歌眼镜的,也有用“智慧眼镜”的。 但也有比较规范的。比如,英文中有 ” smartgrid ” 这一新兴技术领域。在中文中,有关国家标准使用的是“智能电网”这一名词。尽管 IBM在《智慧地球赢在中国》报告中使用了“智慧电网”这一名词,但由于在这一领域IBM没有主导权,有关的智能电网技术标准不受IBM控制,因而“智能电网”这一名词在中国成了主流。同样的,在军事领域,由于其技术出现较早,没有受到IBM“智慧地球”的影响,各种精确制导的炸弹(smart bomb)也被翻译成“智能炸弹”,而不是“智慧炸弹”。如果谁使用“智慧炸弹”这一词,那就是对“智慧”这一高尚名词的亵渎,我们智慧学者绝对会与之抗争。 因此,单从名称的角度看, IBM的地球应该是“智能的地球,”而不应该被翻译为“智慧的地球。” 从智慧学的角度看,社会大众对于“智能”和“智慧”这两个词的涵义并不是很清楚地了解。因此,必须要加强智慧学词义研究和标准规范用语的制订。 五. “智慧地球”不智慧 还有一个关键问题是?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和应用是否能够如 IBM 所宣称的那样,使“地球 变得越来越智慧”?如果不能,那就意味着“智慧地球”不但中英文名称不符,而且也存在“名不副实”的问题。 我们需要提出的问题是,是否更多信息就能提高智慧水平? IBM说,“我们的愿景是将世界运行到一个更高的智慧水平,使个人、企业、组织、政府、自然系统和人造系统相互交互的方式更具智慧。每次交互就意味着我们可以有机会以更完美、更高效和更多产的方式完成事件。更重要的是,地球将变得越来越智慧,为我们开创更为广阔的前景。” 从这段话看, IBM认为,由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人们做事就能更完美,更高效,更多产,地球也就变得更为智慧。这是一种将智慧同效率等同起来。高效率和高效益就是高智慧。这种观点虽然符合智慧学的个别原理,但有以偏概全之嫌。 在给某物体命名时,我们需要注意一个原则,就是局部不能代表整体。中国古代就有过“白马非马”的名言。其原理是,“马”这一概念是所有马的总体,其中包括了高马、矮马、青马、黄马、汗血马、蒙古马等等;而“白马”这一名词代表的仅仅是具有白色皮毛的那种马。这是大概念和小概念的区别。我们不能看到白马,就断言说所有的马都是白色的。 按照这个原理,效率也不等于智慧。虽然智慧也追求效率,但不等于效率提高后,智慧就自动增加。比如《大学生智慧学》中就强调通过智慧型学习,达到多快好省的效果,可以用更多的时间来学习智慧。但如果效率提高后所产生的额外时间不是用来学习智慧,而是花在逛大街,打电子游戏等,那智慧也不会增加。 所以,尽管信息化得到进一步运用,社会管理效益提高,也不等于地球就变得更为智慧。要实现地球更为智慧的目标,还需要了解什么是智慧,如何增加智慧,以及如何才能使用信息化促进智慧学习和智慧培养。这需要更多的工作,特别是智慧学的研究和智慧教育的开展。 从另一方面看,高效率也会给智慧的增长带来一些负面影响。比如,更多的信息不代表更为智慧,反而有可能阻碍智慧的成长。这是因为信息多了以后,增加了学习的困难,大量的而且很多矛盾的,甚至是恶性的知识充斥网络,这会让那些缺少判断力,缺少自制力,没有驾驭知识能力的人感到困惑,甚至走向邪路。在信息化时代,人们更需要智慧来处理日益增多的信息知识,应对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 仅仅依靠信息技术发展和应用来实现智慧地球似乎也是天方夜谭。智慧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素质,需要经过特殊的训练才能实现,绝不是仅仅提高信息量和信息速度就能达到的。比如,中华传统文化强调,预测能力是高级智慧的一种不可缺少的素质。具有大智慧者必须具备“算无遗策”的能力。在西方,股票市场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所积累的数据非常庞大而完善,超级计算机的庞大计算能力处理这些数据也可得心应手,各种股市预测理论模型也是层出不穷。可是,至今西方仍然流行“股票市场不可预测”的观点,这也就意味着达不到智慧的要求。 即使从 IBM《智慧地球赢在中国》报告本身来看,也存在不符合智慧原理的问题。比如,按照中华传统文化理论,智慧行事的一个原则是做任何事前都需要考虑安全性,并提前采取预防措施。正所谓“居安思危”,“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等。做不到这些,那就是缺乏智慧的表现。 按照这个标准来衡量 IBM中国的这一报告,就可以发现其存在一个严重的缺陷,那就是完全忽略了安全问题。这个报告中讲了很多在中国推动信息化技术的好处,但却没有一个章节谈到信息安全的问题。这个问题被整个地忽略了。 我们于是查阅了 IBM关于“智能地球”的英文网站和相关报告,发现了一个令人不解的现象。IBM的英文报告和网站上有专门的章节讨论“智能地球”和信息安全问题的关系,所以这不是整个IBM的疏忽,而是IBM中国报告中对此问题彻底地回避了。这就暴露了IBM“智慧地球”文宣在中国和其他地区的另一个重大差异。 我们不知道这种忽略是故意的,还是无意的,反正后果是很严重的。这不仅违反智慧原理,而且具有不良的社会影响。这是因为,信息技术越发达,应用得越广泛,速度越快,效率越高,而同时如果信息安全被忽略,那受到破坏的威胁就越大,对社会带来的风险和危害也就越来越大。这就像鸦片,吸得越多,瘾越大,对身体的伤害就越重。推广缺少安全的网络就是一种饮鸩止渴的行为。 IBM《智慧地球赢在中国》报告忽略安全这一问题并没有逃过中国观察家的锐利眼睛。 2010年4月,工信部长李毅中高调指出了IBM智慧地球忽视安全的问题。他说:“ 对于外国这些新的理念和新的战略,我们既要有启迪,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也要提高警惕,不能受制于人 。 ” IBM中国总部负责人也向媒体承认存在这一问题,并表示将与中国有关部门合作,探讨解决信息安全的方案。 而这一问题也导致了 IBM“智慧地球”在中国进展缓慢。2012年的一篇报道指出,“ 尽管 IBM 中国不停地游说大陆各级政府,但 IBM 的智慧城市概念自 2009 年在中国大举推广以来,仍未能创造落地案例 。” 而信息安全则是最大障碍。“几乎每个国内企业在向各级政府推销智慧城市方案时,都会指出困扰 IBM 智慧城市方案的最大问题 —— 国家信息安全 。” 六. 问题产生的根源 经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 IBM“智慧地球”战略的问题是名不副实,而这个问题的症结是IBM中国商业价值研究院在编写关于IBM中国报告时,别出心裁地使用了“智慧”这个非常令人向往的名称。但这个名称既与IBM的英文文宣中使用的 ” SmarterPlanet ” 所代表的“智能地球”概念有本质上的差异,又不符合 IBM信息技术应用所能达到的目标,因而也就构成了“滥用智慧之名”之嫌。 其实,如果 IBM中国不是那么别出心裁,而是规规矩矩地使用符合英文原意的“智能地球”这一名称,我们不会有任何意见。智能的涵义包括一定的自主性,一定的分析、判断和决策能力和一定的适应能力,简单的工程术语就是“自动化”。比如巡航导弹可以自主进行地形匹配飞行,手机可以在不用时休眠等等。现有的一些信息技术产品用智能来分类是完全可以做到名副其实的。但要用智慧来命名,就存在拔高的嫌疑了。世界人口几十亿,有多少人可以被视为具有智慧的呢?人类研究智慧数千年了,至今又有多少学者能够描绘出智慧的全貌呢?仅凭一些信息技术的改进就能越升到智慧境界了? 那么, IBM中国部门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呢?一个可能是出于商业炒作的动机。在目前中国浮夸风,功利风盛行的情况下是有可能的。智能听起来更为技术化,西方化一些;而智慧则是具有东方色彩,更符合中华文化的环境。智能对于中国人而言,似乎太平淡无奇了。而智慧才是中华文化中最为神秘,最受尊敬的。用智慧来命名,可以吸引更多的眼球,也更能够引起领导们的关注。对于有权有势的人来说,一旦提到智慧这一充满奥秘的千古之谜,肯定是可以引起好奇心的。 也有一个可能,那就是 IBM中国研究人员认识水平有限,误以为 ” smarter ” 就是“wiser ” ,以为“智能”就是“智慧。”对大多数人来说,聪明、智能和智慧之间的区别是很难分清的。但这一个理由也不能完全服人,因为IBM的西方文宣就用了“智能”一词,这说明IBM总部还是可以分清这种区别的。而且如中文网络上“智能电网”,“智能炸弹”等名词的广泛使用说明两者之间的区别还是可以看出来的。 但无论哪种原因,亡羊补牢,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纠正目前的关于智能与智慧名称的混淆局面。 七. 名不副实的弊端 在信息技术领域内滥用智慧名称问题,带来很多弊端,其负面影响不会局限在信息技术领域,而会波及整个社会,更会对智慧学的发展造成伤害。 首先,滥用智慧之名,导致名不副实现象,这是违反智慧学原理的。智慧学要求真实性,命名要做到名实相副。 比如,广州被称为“花都”是因为广州城内到处盛开着鲜花;威尼斯被称为“水城”是因为其城内河道纵横,船是主要的交通工具。所以,以智慧为名的产品,必须具备智慧之实。如果名不副实,就导致被人质疑,导致信息混乱。 由于目前信息技术领域对于“智能”和“智慧”之间没有明确定义,导致同一种产品被同时冠以“智能”和“智慧”的名称。在手机领域特别普遍。在谷歌上对“智能手机”和“智慧手机”进行检索,结果分别是 8600万条和近6400万条。这会令一些本来对智慧认识就模糊的人误以为智能和智慧就是一回事。 智慧学研究者目前正在努力地发掘并阐释智慧的真谛,试图给出明确而完善的定义,并使其与其他相近而且一直被人们混淆的概念区别开来。信息产业内对于智慧、智能、聪明等名词的使用混乱,给智慧学的这种努力增添了困扰。而且由于信息产业资金雄厚,广告力量巨大,智慧学刚处在起步阶段,要想纠正这种错误,就如杯水车薪,要改变混乱情况,实在困难。 更大的问题是,现在出现一种泛智慧化的倾向,也就是把所有的信息技术升级计划都冠以“智慧”的名称。比如,目前开始热门的“智慧城市”、“智慧旅游”、“智慧学校”、“智慧政务”等等。所有的这些工程计划都是关于信息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可以说与智慧的研究、开发、传播和运用没有关系。 “智慧”成了金字招牌。 信息技术升级换代是非常快的。过去几十年来,新概念层出不穷,许多是昙花一现。这不仅令人担心,一旦这股热潮过去了,“智慧”这块招牌被利用完了,恐怕就会被弃如敝屣,扔到一旁没人搭理,却留下一堆烂摊子,令从事智慧学研究的人也难以应付。比如,当智慧学家希望政府建立智慧学研究计划和基金时,政府很可能说,当年不是拨过“智慧城市”的经费了吗 ?怎么还来要经费? 还有一个问题是鹊占鸠巢、鱼目混珠现象,也就是本来与智慧无关的事物却占据了智慧的位置,导致真正属于智慧范畴的概念却无法立足。就拿旅游来说吧,存在许多种类的旅游,有鲜明的主题,从其名称一看就知道其内容,如风光旅游是专门去游览名山大川的,寻古旅游是游览历史古迹的,红色旅游是去井冈山、延安的等等。那么,如果一个旅游主题是“智慧旅游”,那人们一定会认为,该旅游将会围绕智慧开发为主题,参与者将会了解到许多关于智慧的新观念,学习到智慧思维的新方法等等。国际中华智慧学会就在酝酿在 2014年组织一批海外学者来中国进行智慧学交流,并在会议期间开展智慧文化旅游,如参观北京古观象台以了解中华智慧型思维基础的宇宙模型,参观昌平阳坊凤凰岭千峰祖庭以了解中华道家龙门千峰派祖师赵避尘的生命智慧观等等。这才是名副其实的“智慧旅游”,是以开发传承智慧为主题而且会吸引海外游客的新主题。 然而,现在国内也出现智慧旅游的概念,但其内容却与智慧毫不相干,实际上是 IBM“智慧地球”的延伸,内容是在旅游管理领域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那么,当我们的以智慧学为主题的旅游项目开始后,就会面临与信息技术为主的“智慧旅游”相混淆的情况。这种技术与文化争主题的情况在其他领域也存在。 比如,目前一些信息技术公司在推动“智慧学校”的概念,其本质还是在学校中增加新信息技术的应用。按照这些公司的思路,凡是采用了其技术的学校就会被冠以“智慧学校”的称号。但这些学校所进行的仍然是老式教育,没有任何进行智慧教育的方案。将这些学校冠以“智慧学校”的名称,真有挂羊头卖狗肉之嫌。现在,海内外智慧学研究者正在积极推动智慧教育,要突破传统教育传授知识为主的教育模式,推动以获取智慧为终极目标的新教育理念。我们还要依据智慧学原理,制定智慧教育的评估标准,然后按照这些标准来衡量智慧型学校的建设水平和发展程度。如此一来,在教育领域又会出现信息技术为主的“智慧学校”评估标准和以智慧为学习内容的“智慧学校”评估标准,这将又出现冲突和混淆。哪一种才是名副其实的智慧学校呢?我们相信后者才是正规的智慧学校。 智慧城市也是一个大问题。目前,中国国内许多城市正在蜂拥而上,抢搭“智慧城市”的头班车,争相申请“试点智慧城市”。据报道, 迄今为止,全国开展智慧城市建设的城市总数已超过 150 个,投资规模超过 1.1 万亿元人民币 。 许多单位也纷纷推出“智慧城市评估标准体系”。如中国工程院就提出了“智慧城市评价体系五项指标”。 我们不知道有没有智慧学家参与这些指标的评定,也不知道这些指标是否考虑了智慧学的原理,依据了什么样的智慧标准。但从一些工程院的专家们所发表的演讲来看,对于智慧的名称问题都没有搞清楚。比如,有一个观点说,智慧城市不等于智能城市。但其所用的英文注解是“智慧 =smart”,“智能=intelligent。”还有一个提法是“icity ” .我们不知道这些工程院的专家们是依据什么理论断定smart是智慧,也不知道他们是怎么区分smart和intelligent。如果一个智慧城市的标准体系连名称都没有搞清楚,连智慧的定义都没有,这样的评估体系还具有科学性吗?还有资格去竞争国际标准吗?1.1万亿元人民币的“智慧城市”建设费用是不是又在搞面子工程呢? 从智慧城市的内涵看,也与智慧“风马牛不相及,”而且还有背道而驰的嫌疑。如一位专家介绍说: “ icity重点是城市化、 信息化 、工业化,延伸到市场化直到全球化。 icity对市场化和全球化进程产生重大影响,它是五化交集。Icity面临巨大发展空间,恰好处于各种IT新技术 浪潮 的交集,各种技术会形成争奇斗艳的集成应用大平台、大系统,从而拉动 IT各技术的发展。” 这里面没有任何智慧的内涵。而且,曾经看到一位计算机专家说过,“智慧城市就是让计算机来进行城市管理。”这不免令人担心,计算机管理可能会带来安全问题。而且,自动化的后果也许不会是智慧水平的提高,反而会下降。比如,人们曾经将一种相机称为“傻瓜相机”,就是因为其自动化程度高,傻瓜也都会用。使用者方便了,但在照相技术上也就更傻了。 在 2013年3月透露的中国工程院“智慧城市评价体系五项指标”中,最后一项是“城市居民素养水平”,这似乎与“智慧”能够搭上边。也许中国工程技术界已经认识到这方面的问题,但可惜仍然没有明确提出“智慧素质”这一更为清晰的目标。而且,如何制定智慧素质评估标准,是一个需要智慧学家来解决的问题,工程院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恐怕会力不从心,也有越俎代庖的问题。 我们要强调,智慧是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人类自己还没有对智慧现象完全破解,更不要提用人类制造的计算机来模拟智慧,或者实现智慧。所以,用计算机来管理的城市是不能被称为智慧城市的。 八.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我们指出这些问题,肯定会得罪一批人,包括很多工程技术领域内的权威专家。但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本着对我们所从事的智慧学认真负责的精神,为了确保智慧研究的长期稳定健康的发展,即使有风险,我们也要把问题将清楚。当然,揭露问题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我们希望能够解决这些问题。 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做很多工作。第一是加强智慧学理论研究,特别是要对智慧的定义,标准和名称等研究清楚。研究智慧是要让人们更加清楚地认识智慧,了解智慧。推动智慧学研究已经是非常迫切的社会需求。 第二要加强智慧学应用研究,加强理论研究成果的社会推广和应用。智慧学者要经常总结自己的研究成果,密切关注社会需求,针对社会上的复杂难题,运用智慧,提出完善的解决方案。 第三要以信息技术为一个突破口。智慧学研究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目前存在燃眉之急。为此,我们需要首先解决一些与信息技术密切相关的问题,如搞清楚智慧与智能的区别,搞清楚信息技术与智慧之间本质的差异,搞清楚智慧和智能等概念所对应的英文名词(避免在国际标准会议上因为弄错名称和概念而形成国际笑话)等。 第四,要规范智慧一词的使用,避免智慧被误用。智慧学研究机构应该对智慧一词的使用提出明确的规范,还应该告诉大众如何辨别智慧。 第五,要密切关注大众媒体动向,对于商业机构所做的滥用智慧名称的不实广告,要采取措施,敦促商业媒体尊重智慧,慎重使用智慧名称,避免误导大众,避免给智慧学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第六,对于已经采用了智慧名称却又名不副实的产品,要通过公共媒体的力量,敦促改为名副其实的名称,将智慧这一名称保留给真正符合智慧内涵的事物。 第七,如果信息技术领域坚持使用“智慧”的名称,那就需要做到名副其实,要让所推动的项目真实地具备智慧的内涵。否则,名不副实的问题将会始终存在。 第八,要做到名副其实,就要拿出使项目起到增加智慧作用的具体方案。比如,所谓智慧城市居民素质水平评估,如果不提出智慧素质评估标准,那仍然不符合智慧城市的定义。 第九,智慧素质评估标准必须要符合智慧学原理,必须经得起智慧学理论的检验。 第十,智慧城市建设的决策不能仅仅由工程技术人员来决定。智慧学家的参与是必不可少的。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在这方面可以发挥智囊作用。 如果能够完成以上这些工作,那不但会帮助信息产业领域纠正一个错误倾向,而且也会避免社会上的一些混乱,更会带动智慧学的发展。这件事可以变害为利。所带来的一个好处是,这提供了一个非常有力的证明,说明了智慧学理论的实用性,说明了智慧的巨大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说明智慧正在改变数千年来被忽略和藐视的困境,正在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尊重。而且,这也是智慧学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一个契机。这两者之间也可以密切配合,一方面可以利用智慧学研究成果来帮助解决信息技术发展的一些难题,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来促进智慧学、智慧教育的发展和应用。当然,这个合作的前提是,信息技术专家和智慧学家要互相尊重,并且了解各自所长,取长补短,才能达成双赢的局面。 九. 信息产业领域智慧名称使用规范 为了帮助信息产业领域规范使用智慧这一名词,我们在这里提出一些基本原则。 第一条,智慧、智能、聪明等名词各自有独特的内涵,不是可以混淆使用的。在给信息技术产品进行分类时,要明确区分产品的相关特性,根据其特性赋予其合适的名称和种类,避免出现名不副实的现象。 第二条,对于智慧一词的使用,要符合智慧学中关于智慧的定义,并且避免以偏概全的问题。可以通过注释,定义,精确形容等方法反映真实关系。 第三条,要明确这些词语正确的对应英文。中文“智慧”一词的英文对应名词是“ wisdom,”形容词是“wise,”其比较级是“wiser”。 第四条,中文“智能”一词的英文对应名词和形容词都是“ smart,”其比较级是“smarter”。 第五条,中文“聪明”一词的英文对应名词是“ intelligence”,形容词是“intelligent”,比较级是“more intelligent”。 第六条,因此,凡是使用“ smart”一词的英文产品中文名称一律采用“智能”一词,如“智能地球”,“智能手机”,“智能眼镜”等。 第七条,凡是使用智慧这一名词作为名称的,要说明其与智慧的关系,有什么渊源,如何促进智慧,依据什么智慧学理论根据等。 第八条,凡是属于单项小型化技术产品如眼镜、手机、照相机等,只是具备一些自动化功能,却无法体现高级智慧特性的,一律不可以使用“智慧”的名称。 第九条,对于大型信息技术工程,如城市建设,学校建设等,如果其只是涉及信息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如果只是起到帮助提高管理和决策速度和效益,却不能提高智慧水平的,则不能使用“智慧”这一名称。 第十条,如果这些项目确实存在智慧内涵,或者具备能够提高智慧水平的功能,则可以使用智慧名称,但需要在说明中明确指出与智慧的关系,智慧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和在智慧提升方面能够达到的目标。 第十一条,在进行以智慧为命名的信息技术项目评估时,必须要提出相应的智慧评估标准,这些标准必须符合智慧学原理,具有智慧学理论依据,而且能够经得起智慧学的科学检验。 第十二条,智慧包含很多高级的而且是独特的素质。只有具备了所有这些素质的人才可以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智慧之人。但在有些人或者项目具备了部分智慧素质或者功能的情况下,也仍然可以采用智慧的名称,但需要加上明确的定义或者说明,以符合实事求是的原则。 为了帮助理解,下面举出一些示例: 十. 示范案例 例1, 医疗智慧( medicalwisdom)。 芝加哥大学智慧学研究计划中有医疗智慧这一题目。针对医疗领域传统的所谓“专业化”和“与病人保持距离”等职业性规范,芝加哥大学认为,这种规范不利于病人的康复。改善的途径是使用智慧学中社会伦理规范,在医生中培养同情心,加强与病人的友好感情交流,这是用智慧学原理来改善医疗规章制度的一种努力,使其更具人性化,因此可以使用“医疗智慧”这一名词。这个项目如果使用“智能医疗”( smartmedicine )这一词就显得不合适了。 例 2,区别文化素质教育和智慧素质教育。 过去几年来,中国曾经掀起素质教育热潮。但这种教育往往采用“文化素质教育”这一名称,没有采用“智慧素质”名称,而且也不能被称为“智慧教育”。文化,素质和智慧都是不同的概念,虽然有所交叉,但由于存在众多不同之处,结果不一定能够达到同一目标。比如一些文化素质教育提供的还是许多根本无用的知识,学了后只是增加了更多的知识垃圾,并不能够导致素质或者智慧的提升。这也是导致“素质教育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如果一个项目有针对性地提出智慧型素质的培养计划,那就可以成为“智慧型素质培养”项目。比如,张庆松、张庆林兄弟学者开创的《大学生智慧学》课程的宗旨是全面培养大学生的智慧素质,因此就采用了“智慧型高素质创新人才的自我培养”这一注解,这同其他文化素质培养教材有着一目了然的区别。 例 3,智慧旅游。 假设有一天,国际中华智慧学会组织一批旅游者访问河北易县,参观八路军神头岭伏击战的战场。在那里,讲解员介绍了指挥员陈庚将军当年是如何说服众将领,在一个根本不符合伏击条件的战场上,获得了一个歼灭 1500多日本鬼子的大捷。随行的智慧学家向大家解释了这场战役反映出的智慧学中“反其道而用之”的原理, 并结合实例,说明了采用这个原理需要注意的事项。这样的旅游就是一种名副其实的“智慧旅游,”因为通过旅游,参加者可以学到智慧学的理论知识,可以提高智慧水平。神头岭也可以成为中华智慧学的一个示范基地。 再比如,《中华智慧论》中,把王者之道,置于第八层,生命之道置于更高的第九层智慧境界。人们往往会怀疑:世间帝王权力高于一切,怎么会仅仅在第八层呢?通过智慧旅游,可以让人们认识清楚这个问题。著名旅游胜地重庆大足石刻中,有一幅著名的“释迦涅槃圣迹图”。现有的解说词只是介绍说,这幅作品描述了释迦摩尼涅槃时的景象。但国际中华智慧学会却指出,这幅图另有涵义,表现的是一位帝王前来对释迦摩尼进行祭奠。这幅图生动体现了中华智慧论中第八层智慧“王者之道”和第九层智慧“生命智慧”之间的关系,说明生命智慧在智慧境界上是高于世俗权力的。通过这幅图的新讲解,人们可以增加对于中华智慧理论体系中十重智慧境界的了解。通过基于智慧学原理的这一新解释,旅游者就可以将认识从“文化旅游”升华到“智慧旅游”,因为其通过这一幅石刻,了解到智慧学中的一个重要原理。 例 4,智慧学校。 与信息技术有关的智慧学校的建设与命名要遵循以下原则: ( 1),智慧学校这一名称的内涵应该是落实了新型智慧教育理念的学校。智慧教育是以培养智慧为基本宗旨的教育理念。 ( 2),智慧教育的定义是:在教育领域积极运用智慧学研究成果,突破传统教育以知识为主的理念,以学习和传授智慧为教育目标,以提高学生智慧素质水平为宗旨,用智慧型教育方法改善教育体制,使得学校的教学和管理都能体现智慧特征。 ( 3),因此,只有那些落实了智慧教育理念,按照提升智慧的要求调整了教育方针、教学方法、课程设置和管理制度的学校才具备智慧学校命名的资格。 ( 4),智慧学中的智慧教育研究领域将会依据智慧学基本原理,制订有关智慧教育和智慧学校的相关实施方案和评估标准。 ( 5),如果某个项目只是纯粹信息技术在学校中的应用,如新型电教器材的使用,网络教学在课堂上的应用等,而且同智慧教育理念没有直接关系,这属于信息化学校的内容,而不是智慧学校的内容。仅仅实施信息化技术改造的项目不得被用来作为“智慧学校”命名的依据。较为合理的名称是“智能化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内的应用”,简称为“智能化教学”。 ( 6),信息技术产品只有在被包括在智慧教育项目内,起到直接推动智慧教育的作用,而且与智慧素质培养密切相关的情况下,才可以用“智慧”来命名。 智慧学校和智慧教育的其他标准规范将另文研究。 例 5,智慧城市。 关于智慧城市的命名我们提出如下原则: ( 1),我们坚决反对目前用“智慧城市”为标题来推动城市信息化技术应用的做法。这是一种滥用智慧之名的错误行为。 ( 2),为了与国际趋势保持一致并且符合智慧学规范,英文Smartcity的中文名称应该是“智能城市”;“Intelligent city”的中文名称是“聪明城市”。 ( 3),英文中的Wise和Wisdom才是中文的智慧。比如西方现在有人提出“medical wisdom,”其中文名称是“医疗智慧。”还有“Wise society”,中文名称是“智慧社会”。 ( 4),按照这样的原则,如果要坚持“智慧城市”的提法,那对应的英文名称应该是“WiseCity。” ( 5),在给一个城市赋予“智慧城市”的名称时,需要给出赋予这一名称的理由。我们不认为,仅仅升级信息网络技术就具备了智慧城市的特征。 ( 6),在智慧城市评估前,首先要制定“智慧城市”的标准。这种标准要体现智慧的特性。 ( 7),由于智慧学研究目前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智慧素质表,也没有提供详细的智慧素质水平评估标准,更没有制定提高城市居民整体智慧素质水平的教育和培训方案,国家也没有将智慧教育和智慧文化建设纳入发展规划,以至于急需的智慧学研究和智慧型实用人才还无法大规模培养,在这种情况下,进行“智慧城市”试点是一种盲动行为,是不慎重的。 ( 8),我们建议,从现在起,关于智慧城市的项目一律改为使用“智能城市”的名称。 ( 9),未来智慧城市的建设,应该请智慧学学者参加,以智慧学理论为指导,符合智慧学原理和规范,切不可让对智慧学理论一无所知的一些工程技术专家来主导,否则会误国误民,还会闹出指鹿为马那样的国际性笑话。 ( 10),滥用智慧城市之名的情况说明,中国的国家发展战略不能仅仅重视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发展,要真正重视人文和哲学社会科学的同步发展,要大力推动人文与科学的结合,重视提高科技工作者的人文素养,特别是要重视对智慧这一人类最高精神文明现象的研究。占领了这一人类文明制高点,就可以居高临下地把握全局,对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发展做到胸有成竹。 十一. 从智能到智慧 本文的重点是目前信息技术领域对智慧名词使用不规范的问题,并且提出了改为“智能”的解决方案。从长远来看,智慧学的研究将会越来越深入,智慧学理论成果在社会中的运用也会越来越广泛,一些产品和计划也就会越来越多地以智慧来命名,这就必然出现从智能向智慧发展的趋势。下面对这个趋势做一些说明和展望。 第一,智慧是由全面的、综合的、而且很多高级特殊的素质构成的。智能是智慧的一个发展阶段和一个组成部分。按照张庆林和张庆松兄弟学者在《中华智慧论》中所描绘的“重庆智慧模型”理论,中华民族的智慧素质由十重境界构成,智能属于第四层境界。因此,人类必然要经历由智能向全面的智慧素质发展的阶段。 第二,未来中国由智能社会向智慧社会发展是必然趋势。我们认为, 19世纪实现了工业革命,20世纪发生了科技与信息革命,那么21世纪将会发生智慧革命。这场革命将会对人类的智力、教育、社会、健康、科技、信仰等方方面面带来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第三,智慧社会的形成标志是,智慧原理被完全破解,阐释,而且得到广泛的运用,使得整个社会的运作都符合智慧的特征,人们的行为也符合智慧的规范。 第五,智慧社会最根本的基础是智慧学研究。只有当我们对智慧的本质和内涵有了非常清晰的认识后,才有可能运用智慧原理来改造社会。 第六,智慧教育是智慧社会建设的最主要工具。智慧是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智慧必须成为人类的普遍素质,智慧型社会才能得到体现。 第七,智慧学校的建设是智慧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部分。智慧学校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的智慧。 第八,智慧城市是智慧社会建设的局部工程。 第九,在智慧社会,智慧学校,智慧城市建设中,智能化建设可以发挥积极作用。更有效,更快捷,更明锐的信息化技术应用可以促进智慧学研究,智慧普及教育和智慧素质评估等方面的发展。 第十,我们鼓励信息技术工作者密切关注智慧学和智慧教育发展趋势,这可以为信息技术创新和应用带来许多新的机会。我们也鼓励智慧学研究者重视智能信息技术在智慧学和智慧教育中的运用。 下面讲一个有关的故事。在一次国际标准组织会议上,一位国际标准组织 ISO/IEC“智能电网”国际标准工作组的负责人在介绍该领域工作动态时抱怨说,现在许多国际性标准化团体都在制定“智能电网”的标准,但这些标准之间缺乏协调,名称混乱,定义不一,架构各异。各团体都坚持自己的权益,导致所有旨在统一协调的努力都失败。他对此感到懊丧。 来自中国代表团的一位代表指出,各标准化团体在智能电网标准制订上各自为战,将带来混乱和浪费,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顾大局是不智慧的表现。他还指出,智能是人类认知和行为能力发展的中级阶段,而更高级的才是智慧。所以, ISO\IEC可以考虑跳过这一阶段,把智能电网这个名称留给其他组织,而直接开发更高级的“智慧电网。”可以根据智慧学的平衡性、安全性、前瞻性等原理,提出“智慧电网”的特殊要求。这样既可以区别与其他标准,也可以占领未来的先机。 那位负责人对这个发言觉得深受启发,会后专门找中国代表讨论“智慧电网”的思路。这说明,即使在信息技术领域,智慧学也是可以找到应用空间的。智慧学是可以和智能化信息技术互相配合,互相促进的。 就在本文定稿之际,看到一条消息。美国总统奥巴马要求国会拨出一亿美元专门用来研究人类大脑结构。他指出,这项研究将会对人类克服疾病,提高认知水平具有重大影响。其实,大脑研究的最终目标是智慧研究。大脑扫描是一种使用科学的方法来了解大脑的结构,以便从物理的层面来了解人类的最高最复杂的思维能力。有一本书名就是:《智慧研究,从哲学向脑神经研究的转变》。这个消息意味着,智慧学研究已经上升到了美国国家战略的层次,未来的发展无可限量。智慧学已经开始突破玄学的局限,开始成为一门科学,而且是一门覆盖许多文理学科的综合性科学。 十二. 结论 本文依据智慧学理论研究成果,指出了目前信息技术领域对于“智慧”这一名词使用的种种不规范现象,以及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指出这些问题,一方面是为了推动信息技术领域的健康发展,同时也是避免社会资源的浪费,更是为了防止滥用智慧之名问题对智慧学未来发展带来的伤害。本文也提出了纠正问题的一些方法。 这些方法归结起来有两个主要诉求,一个是要求信息产业领域避免错误地使用“智慧”这一名称,其二是促进智慧学理论研究和加强智慧学研究成果的社会应用。“滥用智慧”之名现象,一方面揭示了人们关于智慧、智能、聪明等概念的混淆,另一方面也凸显了人们对于智慧的热情,更体现了智慧的价值,和智慧学研究的必要性、实用性和迫切性。 本文中,对于 IBM中国所发表的《智慧地球赢在中国》提出了一些批评意见。但从另一方面看,我们也应该感谢IBM,因为其铺天盖地的“智慧地球”和“智慧中国”的攻关文宣,在中国极大地增加了“智慧”的知名度,等于是免费为“智慧学”打了广告。我们现在可以因势利导,兴利除弊,宣传智慧学的基本主张,并积极开展智慧学理论在社会各行各业的推广和应用。经过十多年的积累,中华智慧学目前也到了理论丰满,条件成熟,天时、地利加人和,可以进入发展的快车道了。 我们也借此机会,善意地提醒大家,为了您和他人的安全,在室外走路或者驾驶时千万不要使用“智能眼镜”来上网,除非您有“一心二用”的本领。 最后,我们再提一个关联的开放性问题,供大家思考: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的发展是否将来有可能突破“智能化”,而进入“智慧化”的程度呢?这是一个非常高深的问题,希望激发讨论和思考。这个问题在未来的 21世纪将会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参考文献 1) “互联网名实之辩:用智慧学原理看互联网名不副实问题,”《 国际中华智慧学会创新智慧研究通讯》 YT12008,2012年9月1日。 2) 张庆松、张庆林:《大学生智慧学》(中国教育集团现代教育出版社, 2009年) 3) Sharon Gaudin,Lawmaker tries to ban drivers from wearing GoogleGlass,(Computerworld (US)),27 March, 2013 4) 国际中华智慧学会:“中美智慧研究首次交流中华十道智慧绽放光芒” ,(XW12013,2012年12月1日) 5) IBM中国商业价值研究院,《智慧地球赢在中国》,2009年。 6) 工信部研究机构重估 IBM智慧地球战略安全性,中国新闻网, 2010-05-24。 7) 工信部部长李毅中:警惕 IBM智慧地球陷阱, IT商业新闻网, 2010.04.15 09:02 8) 张京科 ,IBM高层回应智慧地球安全问题 正研究解决方案, 第一财经日报, 2010.06.10 08:24 9) 受制信息安全 IBM智慧地球战略在华遇滑铁卢, 2012年08月17日07:07腾讯科技 10) 工程院院士研讨国际标准“智慧城市”评价体系,中国新闻网, 2013.03.2511:00 11) 中国工程院已制定智慧城市评价体系 5项指标,自动识别网,2013-03-28 12) 张庆松“道法之间看智慧”,光明日报, 2012 年 7 月 25 日。 13) 国际中华智慧学会,“中华生命智慧学研究指南”, 2013 年 1 月 15 日。 14) ArunKumar, Obama launches $100 mn BRAIN initiative to beat India,China, IANS, April 3, 2013 15) StephenS. Hall,wisdom:From Philosophyto Neuroscience. New York: Knopf Doubleday Publishing Group,2010. “ 互联网名实之辩:用智慧学原理看互联网名不副实问题,”《国际中华智慧学会创新智慧研究通讯》 YT12008,2012 年 9 月 1 日。 Google 谷歌的全新智慧型眼镜 ,雅虎时尚 2013-02-2208:18:00 。 穿戴式装置来临? Google 将推出智慧型眼镜,华夏经纬网 2012-02-24 。 Sharon Gaudin,Lawmaker tries to ban drivers from wearing GoogleGlass,(Computerworld (US)),27 March, 2013 张庆松 张庆林:《大学生智慧学》(中国出版集团现代教育出版社, 2008 年 9 月),第 134-143 页。 工信部研究机构重估 IBM 智慧地球战略安全性 , 中国新闻网 , 2010-05-24 。 工信部部长李毅中:警惕 IBM 智慧地球陷阱 , IT 商业新闻网 , 2010.04.1509:02 张京科 ,IBM 高层回应智慧地球安全问题 正研究解决方案 , 第一财经日报 , 2010.06.1008:24 受制信息安全 IBM 智慧地球战略在华遇滑铁卢 , 2012 年 08 月 17 日 07:07 腾讯科技 “ 互联网名实之辩:用智慧学原理看互联网名不副实问题,”《国际中华智慧学会创新智慧研究通讯》 YT12008,2012 年 9 月 1 日。 注意,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的“智慧工程”是一个例外,因为其宗旨如副会长钟浩天所说:“什么是智慧工程?就是要创建一批智慧理论,培养一批智慧人才,建设一批智慧城市,出版一批智慧书籍,打造一批智慧产业,涌现一批智慧梦想。” 工程院院士研讨国际标准“智慧城市”评价体系,中国新闻网, 2013.03.25 11:00 中国工程院已制定智慧城市评价体系 5 项指标,自动识别 网 , 2013-03-28 参见张庆松“道法之间看智慧”,光明日报, 2012 年 7 月 25 日。 国际中华智慧学会,“中华生命智慧学研究指南, 2013 年 1 月 15 日。 【 该文件在“海归网”连载后总共获得超过30万点击量。 http://www.haiguinet.com/forum/viewtopic.php?p=2027538 】
2001 次阅读|0 个评论
VGE第八讲与高级讲座: “物联网与人联网之整合及其颠覆性”
VGEGONG 2011-12-16 06:14
2011 年中科院遥感所研究生课程与高级讲座 第八讲 “物联网与人联网之整合及其颠覆性” “虚拟地理环境导论”为中科院遥感所博士研究生课程与高级讲座( 2011 年 10 月 -12 月),主讲人:龚建华研究员。 QQ 群: 34721056 ,微博网址: http://blog.sina.com.cn/virtualgeo 题目:物联网与人联网之整合及其颠覆性 主讲人:翟振明(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 时间: 2011 年 12 月 30 日下午 14:00 — 17:00 地点: A501 翟振明, 1982 年 7 月毕业于北京钢铁学院,获工科学士学位; 1984 年考取中山大学哲学系硕士研究生,于 1986 年赴美留学,并开始兼职任教。 1993 年 5 月获美国 University of Kentucky 哲学博士学位,同年 8 月至 2000 年 5 月,先后在 Millsaps College 、 Muhlenberg College 、 Moravian College 任教。 2000 年 7 月开始,出任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其学术影响在西方学术界已从哲学领域逐渐扩充至其他各个领域,如计算机科学、教育科学、视觉艺术、经济学、传媒学等。
个人分类: News|3632 次阅读|0 个评论
危害安全涉嫌抄袭的IBM终因行贿爆发
热度 1 liufeng 2011-3-23 00:03
两年前,在IBM在中国大规模推广”智慧地球“时,我撰写文章“ 中国必须全面禁止IBM智慧地球 ”等文章明确指出IBM智慧地球危害国家安全并涉嫌抄袭。 这些呼吁曾经引起工信部和相关部门的关注,2011年,IBM在中国推广智慧地球时大规模行贿的行为终于被曝光, ”2010年,时任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毅中点名要求警惕IBM正在推广的“智慧地球”,对中国国家信息安全构成威胁。这让钱大群团队承受了巨大压力。据知情人士表示,IBM中国随即展开了强有力的政府公关攻势,并通过大量媒体公关手段弱化了该负面的社会影响的进一步扩大化。“ ”华南某地官员称,目前IBM“智慧地球”项目已经成为了一个烫手山芋,很多地方政府均已暂时冻结了相关合作,唯恐受到牵连。那么究竟公关行贿是怎样进行的呢?一位不愿具名的从业多年的资深公关人士告诉记者,虽然手法繁多,但真正有效的只有一个准则: “利益输送”。“ 我们关于IBM智慧地球涉嫌抄袭的指控至今没有得到IBM的回应 关于IBM受贿问题的详细报道 请看 http://it.sohu.com/20110322/n279946180.shtml 附;2010年5月 我撰写的文章” 中国必须全面禁止IBM智慧地球 “ 地址: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1a83bf0100idn1.html
个人分类: 观点评述|3815 次阅读|1 个评论
互联网与神经学的交叉对比研究--论文全文
热度 3 liufeng 2010-12-6 23:52
论文“互联网与神经学的交叉对比研究”。详细阐述了五年来的研究成果,并补充上互联网的神经反射弧,人脑中的搜索引擎,维基百科,IPv4/v6地址编码,路由系统等方面的实验设计。发表在“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2010年9月的网络科学专刊。 互联网与神经学的交叉对比研究 刘锋1 2 1.中国科学院虚拟经济与数据科学研究中心,北京(100190) 2. 北京交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北京(100044) 摘要: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互联网与神经学具有很强的对比性,本文首先就互联网和神经学交叉对比的猜想提出过程进行介绍。然后通过神经学对互联网研究的启发,分别从互联网虚拟神经元,虚拟感觉和运动系统,虚拟自主神经系统,虚拟中枢神经系统,虚拟神经反射弧对互联网虚拟大脑的结构和功能进行阐述。利用互联网对神经学研究的启发,从路由系统,搜索引擎应用,维基百科应用,IP地址应用等方面介绍了人脑中类互联网结构功能的研究方法和实验设计。同时本文也对其他研究者观点以及云计算,物联网,智慧地球等相关概念进行了介绍。 关键词:互联网 大脑 神经学 互联网虚拟大脑 互联网进化 中图分类号:TP393.4 ; Q42 文献标识码:A Crossover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Internet and Neurologyn Liu Feng1 2 1.Research Centre on Fictitious Economy and Data Scienc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190) 2. School of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beijing jiaotong unversity Beijing (100044) Abstract: Follow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more and more phenomena show that there are strong relative properties between the Internet and Neurology. The article first makes a review on the developing process of idea on crossover comparation of the Internet and Neurology, then based on the enlightment by Neurology on the internet research, elaborates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s of Internet virtual brain from aspects of virtual nerve cell, virtual sensory and locomotor system, virtual autonomic nervous system, virtual central nervous system, virtual neural arc, and makes introduction on the research methods and experimental designs of structures and functions similar to Internet in human brains from aspects of router system, search engine, Wikipedia, IP address etc. The article also makes introduction on the views of other relative researchers and related concepts of " cloud computing" ,"the internet of things", "smarter planet" etc . Keyword: Internet,brain,internet virtual brain,neurolog,evolution of Internet 0引言 一般认为互联网诞生与1969 年的美国,从那时到现在的41年里,互联网取得了迅猛的发展,连接线路从最初的电话线发展到现在的光纤,无线通讯,电缆等多种类型,应用从最初的电子邮件,ftp, BBS发展到现在的博客,视频,搜索引擎,SNS等数千种种类,据中国通信信息研究所“2008-2009年度全球互联网发展研究”报告称“截至2008年底,全球互联网用户数已经达到15.74亿,较2007年增长19.2%,普及率达到23.5%“。各个国家在科技,军事,文化,娱乐,商业等各个领域都受到互联网越来越强大和深入的影响。 面对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有二个问题需要确定和解决,第一,互联网的发展有没有规律;第二,互联网发展的最终结构是什么。从2005年开始,我们对互联网的结构和应用进行了大量观测,发现互联网和大脑的结构和功能具有很强的相似性。因此提出通过互联网与神经学的交叉对比,一方面可以预测互联网未来的发展动向和最终结构,另一方面可以逐步解开神经学中人脑的未知领域。本文将对这一观点的起源,相关研究以及其他研究者的进展进行阐述。 1互联网与神经学交叉对比的猜想 1.1提出互联网的新定义 无论是1995年10月24日,“联合网络委员会”(FNC)关于“互联网定义”的决议,还是计算机网络的七层结构,一般认为,互联网是由计算机,通讯线路,以及在它们中传输和运行的信息,数据,资料和应用组成。 传统的互联网和网络定义往往忽略了”人“和“人脑中的数据”这两个要素。纵观人类的发展历史和互联网诞生后的进化过程,我们可以看到人类进步就是一部包含了其感觉和运动器官不断延长的历史。棍棒延伸了双臂,石头延伸了拳头,汽车、火车延伸了双腿,望远镜、显微镜延伸了眼睛,传递信号的锣、鼓、电话线延伸了耳朵,大工业革命后出现的公路网、铁路网、飞机航线、海运航线的出现最终使人类四肢实现联网。 与此同时,人类大脑的延伸也一刻没有停止。结绳、算盘、数筹的出现就是早期的例证。1946年,在美国诞生的电子计算机使人类大脑实现质的延伸。1969年互联网诞生后,台式机,笔记本电脑,3G手机的出现无一不是增加人脑与互联网的连接时间。人脑中的信息和知识不断与互联网里的信息和知识进行交互。人类和互联网的发展史告诉我们,互联网不仅仅是机器的联网,它更是为了加强人脑之间的连接。 综上所述,我们在2007年的论文中提出了新的互联网定义,即互联网是由网络线路、计算机节点、人脑和在它们之间储存,流动和运行的数据等四个部分组成的网络结构 ,这个定义最大的特点是把人脑,和人脑中的数据也作为互联网的一部分。它将是我们进行下列问题探讨的重要基础。 1.2电子公告牌功能分裂现象的发现 1983年Capital PC User Group(CPCUG)通过努力,完成了个人计算机的第1版BBS系统——RBBS-PC,这个系统一般认为是电子公告牌的鼻祖,2005年,我们在编写网站程序时,发现使用一个BBS原程序可以任意变形为类新闻,类电子商务,类维基百科,类SNS和类搜索引擎的应用。通过进一步观测我们提出,电子公告牌在诞生之后,开始逐渐发生分裂现象,其功能一个个的分离出去,形成互联网众多应用。这些应用包括新闻类网站,电子商务类网站。博客类网站。智力互动问答类网站,热点点评(DIGG类网站),维基WIKI类网站,SNS类网站.换客类网站.搜索引擎网站 (图 1)。 图1 电子公告牌功能分离现象图 我们将其中的网络互动问答方向与知识管理的知识价值化概念结合,提出威客witkey的概念和商业模式图形。威客模式就是互联网用户通过解答科学,技术,工作,生活中的问题,获得经济报酬 (图2)。 图2 威客模式运行模型 1.3互联网类神经元现象的发现 在研究的过程中, 我们发现从2007年开始,BBS分离出来的博客、互动问答(威客)与电子邮件、远程网络软件又开始融合起来,相关的应用在雅虎,新浪等门户类网站的个人空间系统中已经得到体现。结合互联网得新定义,我们对这种现象进行思考,我们知道在知识管理领域,知识有这样一种划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对这种划分方法进行了扩充,可以将人脑的功能从知识层面划分成1)共享知识区,例如免费给人指路的信息。2)可交易知识区,例如医生的专业知识必需等病人挂号后才能表达。3)问题区,例如学生不知道答案的数学难题。4)隐私区,例如个人或几个朋友之间的隐私信息。5)运动控制功能区,例如人用筷子夹菜的能力或者用手指打键盘的能力。把这些区域组合起来就形成图3左边的人脑知识功能区。 图3 人脑知识功能区与互联网个人空间的对应关系图 如果我们将人脑知识功能区与互联网个人空间进行对比,可以看到共享知识区对应了博客,可交易知识区和问题区对应了智力互动问答,隐私区对应了电子邮箱,运动控制功能对应了网络软件(图3)。前面我们提到互联网进化的目标是使人类的大脑充分联网,但是目前互联网不可能通过物理手段直接将线路和信号接驳到人的大脑中,通过上述对应关系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出人脑的知识功能区通过互联网个人空间被映射到互联网中。 在互联网中,电子邮件和网络远程软件需要通过光纤,电话线里的数据通道与其他人或设备进行联系。我们把这个数据线路也描绘出来(图4左图),可以看出它与图4右图中真实的神经元十分相似。在神经学中,神经元的胞体是信息处理中心,树突和轴突负责与外界进行信息沟通。因此可以这样类比,互联网个人空间对应了神经元的胞体,电子邮件和网络软件的远程数据线路对应了神经元的树突和轴突。我们将互联网这一结构命名为互联网的映射型神经元 。 图4 互联网虚拟神经元与人类大脑神经元 1.4互联网类躯体感觉和类运动系统的出现 2007年7月本文作者参加中国水利部举办的研讨会,了解到中国水利部部门开始在土壤,河流,空气中安放传感器,及时将气温,湿度,风速等数据通过互联网传输到信息处理中心,形成报告供防汛抗旱决策使用。环境部门在自然界安置联网的传感器供环境监测系统使用,这启发我们联想到了大脑中的躯体感觉神经系统。 2007年开始,Google推出了“街景“服务,即在城市中安装安装多镜头摄像机,互联网用户可以实时观看丹佛、拉斯维加斯、迈阿密、纽约和旧金山等城市的风貌,这些项目使我们联想到了大脑中的视觉和听觉系统。 从20世纪90年代,通过局域网或城域网远程操控打印机,复印机的应用已经出现,到21世纪前十年,医生通过远程网络进行手术的案例已经十分普遍,这些远程操控机器设备的应用启发我们联想到人脑中的运动神经系统 。 1.5互联网与神经学交叉对比猜想的提出 2008年7月我们在论文“从人脑的机理看互联网的进化“提出,互联网正在从一个原始的,不完善,相对分裂的网络进化成一个统一的,与人类大脑结构高度相似的组织结构,它将同样具备自己的虚拟神经元,虚拟感觉、视觉、听觉、运动,中枢,自主和记忆神经系统。我们将互联网这一结构命名为互联网虚拟大脑。互联网虚拟大脑的不断成熟将对神经学产生重大的启发式影响,通过对比成熟的互联网结构和应用功能,我们将可能不断发现人类大脑中未知的领域”,在这篇论文中我们也第一次绘制出互联网虚拟大脑结构图 (图5) 图5 互联网虚拟大脑简要结构图 1.6互联网进化的其他相关研究者情况 历史上很多人独立的揭示了社会可以看作为带有自己的神经系统的有机体的概念。例如认为国王是头,农夫是脚的观点,至少可以追溯到古希腊人和中世纪。这个类推为19世纪社会学的创始人提供了灵感。赫伯特•斯宾塞(Herbert Spencer)提出他的《社会是一个有机体》)。进化论神学家德日进(Pierre Teilhard De Chardin)关注社会有机体的精神组织,称之为“心智界(noosphere)”。科幻小说作家赫伯特•乔治•威尔斯(H. G. Wells)提出“世界脑”的概念,当作知识的联合系统,所有人可以访问。1983年彼得•罗素(P. Russell)撰写的《地球脑的觉醒——进化的下一次飞跃》从哲学的层面探讨地球存在的本源和意义中,他提出人类社会通过政治,文化,技术等各种联系使地球成为一个类人脑的组织结构,也就是地球脑 。 总体上看这些思考和理论还局限在科幻,社会学,哲学甚至神学的层面。由于受到当时互联网技术发展水平的局限,不能全面的了解互联网的结构和最新应用,无法从科学研究的视角,将互联网的功能结构与神经学做交叉对比研究。他们往往把人作为神经元本身进行探讨,而没有发现人脑功能通过映射,在互联网中出现的类神经元现象,这个重要的区别导致上述这些思考一直无法将研究推进到科学实证研究的方向。事实上,直到2008年,即使是主流科学意见对互联网和神经学的关系依然抱有怀疑的看法。美国计算机期刊ACM对互联网与神经学交叉对比论文"The Discovery and Analysis on the Law of Internet Evolution"的评审意见就十分具有代表性"the brain evolved over millions of years and the brain evolved under natural selection in which many millions of individual designs were tried and abandoned. The internet is a single entity and is designed by humans.” 2互联网虚拟大脑提出和研究情况 2.1互联网虚拟大脑的结构组成 根据互联网与神经学交叉对比猜想的启发,2009年7月我们在论文“互联网虚拟大脑的结构与功能”中提出了更为详细的互联网虚拟大脑的结构图示(图6)。,将互联网从低端到高端划分为硬件层,软件层,和信息层。其中互联网硬件层包括互联网核心硬件层,互联网远程传感和运动设备。互联网个人终端,互联网网络线路等四个组成部分。互联网软件层包含互联网操作系统和互联网应用软件,其中互联网的应用软件根据其特点又被划分为人脑映射型虚拟神经元,数据整理和挖掘虚拟神经元,感觉和运动虚拟神经元,特异类虚拟神经元,互联网的信息层包含文字,二维图片,文档,视频,声音,三维图像等,分布在互联网的服务器,路由器,交换机,用户终端和互联网虚拟神经系统里。我们将这些分布在互联网中的信息统称为互联网数据海洋 。 图6 互联网虚拟大脑复杂结构图 对于互联网虚拟大脑的研究,我们认为主要包含如下几个问题,存在几种互联网神经元?互联网的感觉,听觉,视觉,运动等虚拟神经系统如何运转?虚拟神经元与互联网中的数据,信息和资料如何交互?互联网虚拟大脑中存在多少种虚拟神经反射弧? 2.2互联网的虚拟神经元 根据互联网应用程序的特点,我们提出四种互联网的虚拟神经元,它们分别是: 第一,融合博客,威客(智力互动问答),电子邮件的互联网应用,如新浪,雅虎的用户系统,我们将这种与互联网用户交互的应用定义为人脑映射型虚拟神经元。 第二,对互联网的信息,数据和资料进行整理,挖掘和知识发现的互联网应用程序,如谷歌的搜索引擎,ANGOSS软件公司的KnowledgeSTUDIO,Comshare公司的Comshare Decision and Decision Web等,我们将这些软件定义为数据整理和挖掘虚拟神经元。 第三,控制互联网远程传感和运动设备,并且将他们产生的数据传输给互联网信息层的应用软件,我们将它们定义为感觉和运动虚拟神经元。 第四,其他类型的互联网应用软件,如网络游戏,防病毒软件等。我们将它们定义为特异类虚拟神经元 2.3互联网虚拟感觉和运动神经系统 我们提出互联网虚拟感觉和运动神经系统在成熟后,主要有两种运行模式,第一种是互联网用户直接操控模式(图7),流程为(1)互联网用户登陆个人终端(2)个人终端运行个人空间应用程序(映射型虚拟神经元)(3)个人空间相关应用程序与远方传感器,工作设备的驱动程序进行接驳(4)互联网用户通过个人空间界面直接操控传感器,视频,音频和办公设备进行活动。 图7 互联网用户直接操控的虚拟感觉和运动系统机构图 第二种是互联网用户的间接获取模式(图8),流程为(1)传感器,视频,音频采集器,工作设备在本身的程序(或在数据整理和挖掘虚拟神经元)的驱动下,自动运行(2)传感器,视频,音频采集器,工作设备在运行中得到的相关数据进入到互联网的数据海洋中。(3)互联网用户通过个人终端的个人空间应用程序(映射型虚拟神经元)与数据整理和挖掘虚拟神经元接驳并获取数据。 图8 互联网用户间接获取虚拟感觉和运动系统机构图 2.4互联网虚拟自主神经系统 互联网软件层包含了一种虚拟神经元---数据整理和挖掘虚拟神经元,这种神经元应用了人工智能,知识发现和数据挖掘领域的算法,针对互联网中的信息,数据和资料进行处理。其处理的结果通过互联网供个人用户和机构用户查阅和研究。因为这一类神经元包含了预先存放的算法和知识,在运行时并不需要人的主动控制。 数据整理和挖掘虚拟神经元与互联网虚拟感觉,视觉,听觉,运动系统的结合。设计者可以将算法和规则放入到数据整理和挖掘虚拟神经元(或直接放入到感觉或运动神经元)中,当从互联网虚拟感觉,视觉,听觉系统获得信号触发,数据整理和挖掘虚拟神经元便开始驱动互联网虚拟运动系统或其他系统完成特定功能(图9)。例如连结到互联网的传感器将气压,湿度,温度等参数发送给互联网的特定应用程序(数据整理和挖掘虚拟神经元),经过运算如果符合下雨的条件设定,程序受到触发,激活互联网虚拟运动神经元,远程控制野外设备如收割机,挖掘机打开防雨设备。上述互联网现象,我们将其归纳为互联网的类自主神经系统。 图9 互联网虚拟自主神经系统示意图 从图5我们可以看到互联网自主神经系统主要有两种运行模式:1)对互联网的数据海洋数据进行整理和挖掘,并将结果根据需求传递给映射型虚拟神经元2)数据整理和挖掘神经元用内置的算法和规则控制运动虚拟神经元,感觉虚拟神经元,并最终控制机器设备. 2.5互联网虚拟中枢神经系统 互联网中枢神经系统的硬件基础是互联网的核心服务器以及联结他们的路由器和交换机,在这些硬件设备上统一运行的虚拟感觉神经元,听觉神经元,视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数据整理和挖掘神经元,映射型神经元等互联网应用程序将构成互联网中枢神经系统的软件基础,包含文字,音频,视频,文档等信息的数据海洋将组成互联网中枢神经系统的信息基础( 4 )(图10)。 图10 互联网虚拟中枢神经系统示意图 从2007年开始,互联网的核心服务器和应用也开始出现集中化的趋势,2007年9月Google和IBM提出和推广的云计算就代表了这种趋势。通俗的讲,云计算就是将传统上分散在个人计算机上的应用集中在若干个大型服务器中,互联网用户通过终端使用大型服务器提供的互联网服务。从云计算的这些特点看,它具备了互联网虚拟中枢神经系统的雏形。 2.6互联网的虚拟神经反射弧现象 反射弧是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结构。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神经系统的活动是各种各样简单或复杂的反射活动,反射弧的结构也有简有繁,复杂的反射弧有许多中间神经元。在最简单的反射弧中,传入神经元和传出神经元直接在中枢内接触,称为单突触反射 。 膝跳反射是一种最为简单的反射类型,它仅包含两个神经元感觉神经元(输入)和运动神经元(输出)。膝跳反射的神经中枢是低级神经中枢,位于脊髓内。但是,在完成膝跳反射的同时,脊髓中通向大脑的神经会将这一神经冲动传往大脑,使人感觉到膝盖被叩击了 (图11)。 图11 膝跳反射示意图 从图7和图8的互联网虚拟感觉和运动结构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互联网也同样存在神经反射现象。例如,当互联网中的传感器通过测量空气中的温度,湿度和风速,经过预制程序的运算,发现达到符合下雨的条件参数,于是传感器向互联网中枢神经系统发出信号,互联网中枢神经系统经过简单运算,向该地区联网的野外机械设备发出指令,打开防雨设备,实现互联网的防雨神经反射弧功能(图12)。互联网除了这种简单的反射现象之外,和人类神经系统一样,也同样存在复杂的神经反射现象,这个问题将在未来的论文中专门进行阐述。 图12 互联网神经反射弧示意图 2.7关于互联网研究的相关概念综述 从2007年开始,互联网出现了云计算,物联网,智慧地球,这些概念与互联网神经系统的观点都有一定关联,分别介绍如下。 云计算由Google提出,2007年10月Google与IBM开始在美国大学校园,包括卡内基美隆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及马里兰大学等,推广云计算的计划,一般来讲,就是传统我们在个人计算机里安装的办公软件,游戏软件,杀毒软件,财务软件等,都集中放入互联网中的巨型服务器中,无数用户通过更为简单的客户端接受巨型服务器的“服务“ 。 物联网普遍公认的是MIT Auto-ID中心Ashton教授1999年在研究RFID时最早提出来的。物联网的英文名称为"The Internet of Things” ,简称:IOT。物联网通过传感器、射频识别技术、全球定位系统等技术,实时采集任何需要监控、连接、互动的物体或过程,采集其声、光、热、电、力学、化学、生物、位置等各种需要的信息,通过各类可能的网络接入,实现物与物、物与人的泛在链接,实现对物品和过程的智能化感知、识别和管理 。 2009年1月28日,IBM首席执行官彭明盛在奥巴马举办的美国工商业领袖圆桌会议上,提出“智慧地球”这一概念,建议新政府投资新一代的智慧型基础设施。IBM的智慧地球主要内容是“物联网和互联网整合起来,实现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整合。把感应器嵌入和装备到电网、铁路、桥梁、隧道、公路、建筑、供水系统、大坝、油气管道等各种物体中,并且被普遍连接,形成所谓“物联网,通过超级计算机和云计算将“物联网”整合起来 。 从本文描述的互联网虚拟大脑结构看,云计算相当于互联网的中枢神经系统,物联网相当于互联网的虚拟感觉神经系统,而智慧地球的概念从结构上与互联网虚拟大脑结构类似,但仍然没有很好的解决云计算,物联网与传统互联网的关系,迄今为止没有形成完整的结构图示。从互联网进化的观点看,云计算,物联网和智慧地球仍然是互联网(虚拟大脑)的组成部分,并不是脱离互联网出现的新独立事物。 3人脑中的互联网应用 我们曾经在论文“互联网虚拟大脑的结构和功能” 中提出5个人脑中类互联网应用,连同本文新提出的6个新互联网应用,形成11个互联网虚拟大脑与人脑结构的对比应用,(表1)。 表1互联网与人脑功能结构对比表 互联网的结构 人脑的结构 SNS 类SNS应用 电子商务 类电子商务应用 twitter 类twitter 威客(witkey) 类威客(witkey) 博客应用 类博客应用 维基百科应用 类维基百科应用 互联网的地址编码系统(ipv4,ipv6) 人脑的地址编码系统 互联网的搜索引擎(google.,百度) 人脑的搜索引擎 互联网网络的路由协议(Tcp,rip,bgp)人脑的路由协议 互联网的信用体系 人脑的信用体系 互联网的信息筛选,整理和推荐机制 人脑的信息筛选,整理和推荐机制 对于上述对比象,我们认为应该从神经心理学和神经生理学等层面进行研究,一方面提炼和总结互联网相关应用的运行特征,以此为启发和索引,设计神经心理学和神经生理学实验,在人脑或其他生物大脑中寻找对应结构,本文将从4各方面对人脑中类互联网应用进行阐述。 3.1人脑中类搜索引擎应用 搜索引擎(search engine)是指根据一定的策略、运用特定的计算机程序搜集互联网上的信息,在对信息进行组织和处理后,并将处理后的信息显示给用户,是为用户提供检索服务的系统。目前互联网使用最为广泛的是Google(英文)和baidu(中文)。主要工作原理有三个环节。第一,每个独立的搜索引擎都有自己的网页抓取程序(spider)。Spider顺着网页中的超链接,连续地抓取网页。由于互联网中超链接的应用很普遍,理论上,从一定范围的网页出发,就能搜集到绝大多数的网页。第二,搜索引擎抓到网页后,还要做大量的预处理工作,才能提供检索服务。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提取关键词,建立索引文件。第三,用户输入关键词进行检索,搜索引擎从索引数据库中找到匹配该关键词的网页 。 根据搜索引擎的工作原理,我们可以设计如下神经心理学层面的实验。第一.准备10张志愿者照片,实验参与者逐次查看照片。第二.实验者处于实验房间内静默思考。第三,分别让在10张照片内的一名志愿者和不在10张照片内的一名志愿者进入实验房间,让实验参与者辨认是否是10张照片出现过的人。实验参与者填写表格如下(表2): 表2 人脑类搜索引擎试验记录表 照片 是否出现 备注 A志愿者照片 B志愿者照片 C志愿者照片 D志愿者照片 E志愿者照片 F志愿者照片 G志愿者照片 H志愿者照片 I志愿者照片 如果试验参与者能够直接辨识或通过重复上述过程辨识志愿者是否为照片中出现的人,则说明该实验者大脑中存在扫描信息,索引信息,检索信息的类搜索引擎功能,当试验者数目不断增加,而完成上述功能的试验者比例超过95%,则可以证明人脑中存在类搜索引擎功能。 3.2人脑中的类维基百科应用 维基百科是一个自由、免费、内容开放的互联网百科全书协作计划,参与者来自世界各地。这个站点使用Wiki,任何人都可以编辑维基百科中的任何文章及条目。从技术的角度看维基百科起源于1983年诞生的电子公告牌功能,传统上在BBS中,只有文章的发布者或管理员能够修改文章内容,维基百科对这一功能进行了创新,它允许每一个访问者(或者必须是维基百科的注册用户)可以对一个词条的内容进行修改,无论这个词条的内容是谁创建和发布的。 维基百科应用的工作原理和工作流程是这样的,用户A创建词条abc,并撰写abc的解释和说明文字,形成版本1。用户B看到词条abc和它的说明文字,认为解释不完整或者有错误,于是用户B在用户A文字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形成版本2。,不断有用户进行修改,abc的版本号不断增加。在修改的过程中,如果一个用户发现最新的版本整体质量不如前面的版本,则他可以将前面的版本置为最新版本。虽然有国界,信仰,情绪,知识范围的不同,会产生修改意见的争执。但总体上看,维基百科的工作流程还是会使各词条的说明质量不断提高。 根据维基百科的工作原理,我们可以在神经心理学层面设计如下实验。参与实验者A和志愿者B最初共同处于一个实验房间内,要求参与实验者A观察志愿者B衣服的颜色,然后志愿者B离开房间,实验者A纪录B的衣服颜色,B更换不同颜色服装进入实验室,重复上述过程5次,在五次试验结束后,收回A填写的纪录表,更换同样内容的新表,请A回忆B从第一次到最后一次穿着颜色并按顺序重新纪录(表3)。 表3 人脑中类维基百科应用试验记录表 次数 志愿者B衣服的颜色 备注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如果参与者A能够完成上述过程并正确纪录B不断更新的颜色,则说明A根据一个物体的变化,不断更新该物体属性的说明和纪录,并保留原有属性的纪录,而这恰恰是维基百科的运行原理。通过对大量人员的测试,如果95%(色盲导致的错误除外)的试验者能够完成实验,则说明人脑大脑存在类维基百科的应用是成立的。 3.3人脑中的类ip地址应用 目前的全球因特网所采用的协议族是TCP/IP协议族。IP是TCP/IP协议族中网络层的协议,是TCP/IP协议族的核心协议。目前IP协议的版本号是4(简称为IPv4),发展至今已经使用了30多年。 IPv4的地址位数为32位,也就是可以为连接到Internet上的设备提供2^32-1个地址。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IP位址的需求量愈来愈大,使得IP位址的发放愈趋严格。 IPv6是下一版本的互联网协议,也可以说是下一代互联网的协议,它的提出最初是因为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IPv4定义的有限地址空间将被耗尽,地址空间的不足必将妨碍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为了扩大地址空间,拟通过IPv6重新定义地址空间。IPv6采用128位地址长度,可以为互联网中的设备提供2^128-1个地址 。 检验在人脑中是否存在类ipv4/ipv6的应用,这个地址编码系统究竟是存在于神经元层面,或者人脑中的记忆信息层面,这是一个深入涉及神经生理学的实验设计,已经超出了本文作者的知识范围,但是本文作者提供了ipv4/ipv6的设计原理,希望能作为神经生理学家设计相关实验的参考,需要回答的有两个问题第一,在人脑的哪个结构层面会出现类ipv4/ipv6应用。第二,互联网的地址编码系统正在经历从ipv4/向ipv6进化的阶段,那么在生物大脑进化的过程中,是否也出现过类似的地址编码扩充现象。 3.4人脑中的类路由器功能应用 工作在OSI参考模型第三层——网络层的数据包转发设备。路由器通过转发数据包来实现网络互连,路由器工作包含两个基本的动作:第一,根据维护的路由表确定最佳路径,第二,通过网络传输信息路由器。 具体工作流程如下路由器的某一个接口接收到一个数据包时,会查看包中的目标网络地址以判断该包的目的地址在当前的路由表中是否存在。如果发现包的目标地址与本路由器的某个接口所连接的网络地址相同,就将数据转发到相应接口;如果发现包的目标地址不是自己的直连网段,路由器会查看自己的路由表,查找包的目的网络所对应的接口,并从相应的接口转发出去;如果路由表中记录的网络地址与包的目标地址不匹配,则根据路由器配置转发到默认接口,在没有配置默认接口的情况下会给用户返回目标地址不可达的信息 。 正是因为互联网存在大量的路由器,以及它们维护的路由表,因此互联网出现一个在它诞生之初就有的特性具备的特性,当局部的网络出现故障无法进行通讯时,数据包或信息流可以通过互联网的其他路经绕行,从起点传达给终点。 人类大脑中存在与互联网路由高度相似的功能,目前这个方向的研究有了初步的突破,美国一项新研究发现,老鼠大脑一小块区域中的神经系统类似互联网结构。美国南加州大学神经系统科学家拉里•斯旺森和理查德•汤普森隔离起老鼠大脑中与愉悦和奖励相关的伏核区,在同一点同时注入两枚“示踪剂”,分别用于显示信号去向和来源。“示踪剂”跟随信号移动,但不会干扰信号移动,能发光,可在显微镜下观察到。他们发现,信号在一个个圈组成的网络中移动,这个网络“不是一个有上下之分的等级架构”。 斯旺森2010年8月11日对英国广播公司(BBC)说,大脑中互联网式结构的存在可以解释大脑能克服局部损伤的现象,“你可以拿掉互联网任何一个单独部分,但网络其他部分照常工作”,神经系统同样,没法说某一部分绝对不可或缺。拉里•斯旺森和理查德•汤普森的研究成果已经发表在2010年8月《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 。 4总结与展望 从2007年我们正式开始互联网进化的研究以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互联网和神经学具备很强的交叉对比研究的可能性。我们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互联网和神经学的交叉对比将会对两个领域同时带来更多的启发和成果。 正如东南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吕乃基教授评价的那样,这个方向 “关系到互联网的发展、对人脑及思维的认识、人与互联网,从根本上说是人与技术的关系,以及对于进化的理解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有必要从IT、网络理论、科学技术哲学、神经心理学,以及认知科学等不同角度加以研究” 。 References . Feng Liu,Ling ling zhang,Ji fa gu. The Application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in the Internet--- Witkey Mode in Chin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Knowledge and Systems Sciences. 2008,4(4). 12~17 .Fengliu gengpeng yingliu. From the Structure of The Human Brain to See the Evolution of the Internet . CHINESE JOURNAL OF ERGONOMICS ,2009,15(1). 11~14 Peter • Russell. Earth Awakening Brain . Heilongjiang People Publishing House. 2004.2~4 Fengliu gengpeng.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internet virtual brai . sciencepaper online. 2009.4 Ben greenstein,Adam greenstein. Color Atlas of Neuroscience Neuroanatomy and Neurophysiology . Thieme. 2003.56~60 Baidu Encyclopedia. cloud computing . . http://baike.baidu.com/view/1316082.htm?fr=ala0_1 Baidu Encyclopedia. The Internet of things . . http://baike.baidu.com/view/1136308.htm?fr=ala0_1_1 IBM. Smarter Planet . .http://www.ibm.com Baidu Encyclopedia. search engine .2010. http://baike.baidu.com/view/1154.htm Carl Timm Wade Edwards. CCNP:building Scalable Cisco Internetworks Study Guide . Sybex. 2002.13~16 BBC. Brain works more like internet than 'top down' company . . http://www.bbc.co.uk/news/science-environment-10925841 .Naijilv. Discussion of the Evolution of the Internet ].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48826
个人分类: 互联网进化论|8547 次阅读|6 个评论
科技日报访谈:智慧城市:“智慧”必须握在自己手中
liufeng 2010-12-6 12:59
前言:科技日报的这篇访谈很清晰的描述了我的若干观点,希望能给当前火热的云计算,物联网和智慧地球提供不一样的思路。该说的都说了,但事物如何发展,却不在我们的预测之内。只求内心的安定。 文章全文地址: http://www.stdaily.com/kjrb/content/2010-12/05/content_253608.htm 智慧城市:智慧必须握在自己手中 周日特别策划 本报记者 赵雪 自美国IBM公司推出智慧地球概念后,中国以智慧城市为切入点,与之开展了多项合作。有学者提醒,信息安全问题当首先考虑   中国建设智慧城市首先必须考虑国家信息安全问题,其次要与整体土壤匹配。在12月2日至3日举行的2010信息城市高层论坛上,中科院虚拟经济与数据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刘锋发言中的一句话,在会场上引起共鸣。   自美国IBM公司2009年初推出智慧地球概念后,我国以智慧城市为切入点,与之开展了许多合作项目。在2010信息城市高层论坛上,智慧城市成为了代表们发言的关键词。   这是信息主权问题   2009年3月,刘锋与13位学者开始研究美国智慧地球战略。智慧地球代表了美国最高科技方向,他们的商务人员积极在中国企业和政府部门推广智慧地球应用,这种宣传力度在其他国家是罕见的。刘锋分析说,物物相联的信息要通过云计算技术处理,因此谁能控制云计算,谁就能控制信息主权,而云计算的基础则是服务器与存储技术,但中国并不是这些领域的技术与市场掌控者。这是一个信息主权问题。目前我国在互联网领域能够掌控的核心技术还十分有限,再加上传感器和射频标签的普遍应用,由此带来的安全风险也就更加难以估量。如果这些信息没有国家统一的规划,很容易被对方获取或被操纵。   刘锋进一步分析说:IBM公司是与美国国家战略挂钩的公司,中国如果与其合作的话,智慧城市所涉及领域的动态信息将很容易被获取或操纵,进而被美国政府所利用。另外,通过IBM公司的软件系统,美国军事人员也将可以反向操控上述设备。美国如果能够顺利介入涉及中国国家机密的信息领域,中国城市和重点领域的信息建设,如铁路、公路、电力、水利、油气管道、金融领域的国家安全动态信息,将很可能被其获取,甚至被第三方利用。安全问题并非单单针对IBM智慧地球战略,而更在于整个国家未来信息化过程中面临的严峻挑战。智慧地球的更全面的互联互通,目标是要实现国家层面乃至全球的基础设施甚至自然资源的互联互通,这就为某些跨国大公司借助技术手段掌控全球范围的各种资源提供了便利,可能会给各国信息安全带来影响,应该引起中国的度高重视,并进行必要的系统评估。这一研究结果,刘锋等曾上报给国家有关部门。   学者们的研究立即引起了工业和信息化部的关注,2009年9月,工信部软件与集成电路促进中心经调查,编撰了一份《IBM智慧地球的认识和思考》报告,客观地分析了智慧地球的内涵、本质、特征和商业目的,智慧地球对促进两化融合的积极因素,以及带来的影响和挑战,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其中提到,当全世界互联成一个超级系统时,系统安全性将直接关系到国家安全。如果中国在建设智慧城市的过程中,不能坚持自主可控原则,国家风险将会凸显。报告还认为,IBM的智慧地球实现难度极大,会形成新的技术壁垒、甚至会威胁国家信息安全等。   今年4月9日,工信部部长李毅中在出席2010年经贸形势报告会所作的当前我国工业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专题报告中也指出:对于外国这些新的理念和新的战略,中国既要有所启迪,在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时也要提高警惕,不能受制于人。 盲目发展将会成严重的经济负担   记者了解到,智慧地球理念所涵盖的传感器技术、网络技术、智能信息处理等技术,我国均已具备一定研发基础和产业化能力。但目前在信息技术等高技术领域,我国对外技术依存度依然很高,多数产业的核心技术仍然掌握在跨国公司手中。   刘锋对此分析说,全球确实没有竞争对手可以在传感器网络、云计算、超级计算、软件服务化、数据整合与挖掘领域胜过IBM。智慧地球将有可能引导各国信息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向其聚集,从而影响各国信息产业的整体布局。   《IBM智慧地球的认识和思考》也指出,IBM如果凭借智慧地球大规模获得了中国方面的项目资源,中国将会被IBM高附加值产品消耗掉大量资金及资源,严重削弱中国对本国企业的扶持力度。   刘锋认为,美国一直不断推出互联网和信息化的新概念新理论,如云计算、物联网、智慧地球等,并通过概念炒作,引发中国地方政府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发展。但一个地区的技术水平及技术条件如果无法匹配的话,在这方面过快建设就会成为严重的经济负担。我国在整体条件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下建设智慧城市,将会出现资金及资源浪费和效率下降等问题。   但一年多来,IBM在我国的智慧地球战略推进却是有条不紊,已中标沈阳、南京、广州、深圳、上海等22个城市的重大项目建设,很多地方政府或行业主管部门已经将其列入当地十二五规划前期研究的重点课题,有的甚至已经在着手编制智慧城市专项规划。工信部有关人士认为,这些项目透露出了地方政府的盲目性。    应加强智慧中国战略研究   在刘锋看来,作为世界上最成功的高科技企业之一,IBM围绕推销自己产品的解决方案,倡导了一系列具有里程碑的理念,尽管智慧地球是IBM的一种营销手段和产品促销策略,但不可否认它的战略前瞻性和超前性,因此我们应从战略层面高度重视智慧地球对我国信息安全和信息产业的影响,必须构筑自主知识产权的智慧中国战略研究,抢先占领理论研究的制高点,从而占据市场和技术制高点。   他建议,当前我国应在加强关键技术领域的自主研发,突破核心技术,加强相关技术集成创新的同时,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尽快制定相应法律法规,在公共事业领域,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择一批发展重点开展试点示范,等待商业领域的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成熟并进行充分安全和技术论证后,再以商业先行、快行,公共事业后进、缓行的办法逐步实施。中国只有真正掌握了与智慧地球相关的核心技术与自主知识产权,才能从容地应对智慧地球可能带来的各种影响,才有可能建设成自主可控的智慧城市。   (本报北京12月4日电)
个人分类: 观点评述|4439 次阅读|2 个评论
不能被西方炒作概念牵着鼻子走--在2010信息城市高层论坛的发言
liufeng 2010-12-4 17:36
2010信息城市高层论坛重点探讨信息城市,物联网,云计算对中国信息化建设的影响。由工信部,中国科学院 和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联合举办.参会者主要为地方政府信息主管,通行行业企业,和来自美国,日本,新加坡,台湾的信息管理者和企业负责人。2010年12月2日举办。 在这次会议上,我应邀做了主题发言,详细阐述了三个观点: 1.信息城市,智能城市,智慧城市的建设应注意国家信息安全和整体土壤匹配的问题 ,不能被西方不断炒作的云计算,物联网,智慧地球等概念牵着鼻子走。 2.中国企业不但应该在技术,人才,管理水平等方面进行国际竞争。应加强理论研究,抢占商业,科技制高点。 3. 从我们的研究看,IBM智慧地球是个不成熟的概念,第一,没有解决物联网,云计算和传统互联网的关系,第二,智慧地球局限了互联网的发展范围,互联网必将越过地球,向更远的地方扩张。 在这次大会上,为了保持和谐,没有对IBM 智慧地球的抄袭问题进行阐述,相关内容请点击; 图示IBM智慧地球的抄袭和剽窃行为 发言全文: http://www.cctime.com/html/2010-12-2/20101221644119123.htm
个人分类: 观点评述|3936 次阅读|2 个评论
“智慧地球”和“感知中国”战略
xupeiyang 2009-9-21 13:15
http://finance.eastmoney.com/090917,1107,1190605.html 物联网横空出世 中国欲引领第3次信息革命 在浦东国际机场围栏的外有一道无形的网,这个网由埋设在地下的传感器组成   今天我要带领大家来认识一种新兴的技术,传感网。去年底美国总统奥巴马就职以后,在他和工商领袖举行的圆桌会议上,提出了智慧地球的概念,智慧地球被美国人认为是振兴经济、确立全球竞争优势的关键战略。今年8月7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视察了中科院无锡微纳传感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也提出尽快建立中国的传感信息中心,并形象地称为感知中国中心。而支撑智慧地球和感知中国战略的就是目前被广为推崇的传感网技术。那么传感网究竟是什么东西?   传感网:一切事物都是可以感知的   机场禁区,请迅速离开,机场禁区,请迅速离开。   当记者刚刚接近浦东国际机场的围栏时,栏杆上的高音喇叭就提醒记者迅速离开。   浦东国际机场周界防入侵项目高级项目经理谭小军:这是个预警区,在预警区里人走动的话,它那边就会通知你,友善的提醒你,这个是禁区,你不要进来。   原来在机场围栏的外面有一道无形的网,这个网由埋设在地下的传感器组成,这些传感器不仅能够分辨出是人还是动物在靠近栅栏,而且能够精确地进行定位,一旦有人靠近栅栏,系统就会自动发出善意提醒。如果来者不听警告,继续靠近栅栏,那么第二道防线就会报警。   谭小军:在围栏上面我们布了传感器,就是一种倾角的,一种是挂壁的,就是它是记住了这个围栏的一种姿态,和围栏的一个振动,就是只要你一动的话,你拍一下的话,它其实已经感知你了,当你两下之后,你看我爬的时候,它感觉就不一样,它就是声音很大的响,它两下之后,它无论如何都会报的。   在铁栅栏里面,还有第三道电子传感围界,只要人员进入到机场的铁栅栏里面,报警系统也就相应提高到最高级别。这些传感器结点与机场控制大厅紧密相连。正是通过这些无形的传感网络,机场控制大厅就能够迅速对出现的报警情况进行处理。   谭小军:它可以通过几个传感器的协同感知,知道你具体在哪里,像那个报警区我们是分片区的,你这个地方一响,机场里面显示屏上的红块马上就亮,闪烁闪烁,当你一点击进去的时候,它就有个视频,视频马上出来,知道能干什么。   谭小军告诉记者,他们将在20多公里长的浦东机场围栏及其周围安装10万多个传感器,通过这些传感器,这些没有生命的铁栅栏就能够主动地防止非法侵入。表面看这是一堵普通的砖墙,但是里面却布置着传感器,只要你一拍打墙体,控制大厅就能够感受到。   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副所长刘海涛:这个系统应用以后,它最大特点在什么地方,它能告诉你目标是什么,在哪里、干什么,那么再报警,它不仅是识别目标是什么,同时识别出你的行为方式,你比如说接近栅栏的时候,你是人还是车辆,那么我能知道你是人在爬栅栏,还是风在吹栅栏,还是鸟停在上面的晃动,把它加以区分。   互联网我们都知道,但传感网是什么,说实话,在今天之前,我和大家一样,也不太清楚。不过,看了前面的节目,我感觉传感网就是把无数个智能传感器布成网络就成了传感网,这个玄之又玄的东西听起来好象距离我们的生活远了点,很难想象这个东西会对我们产生什么影响。但是负责中国传感网研究的中科院无锡高新微纳传感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刘海涛主任,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未来传感网在我们生活当中的应用图景。   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副所长刘海涛:那么将来如果身上带着很多传感器结点,我能对你的体温、心电、脑电,对心跳、脉搏等身体参数进行监测,那么有没有病情隐患,我把参数直接传到你私人医生的计算机里,他随时监测你,到底会不会有问题,那么提前告知,你会有什么前期的病灶、先兆。   刘海涛告诉记者,随着传感网技术的发展与成熟,未来传感网将和目前的互联网、通信网组成一个更加庞大、复杂的网络,那时候我们的生活方式也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革。   刘海涛:今后我坐在家里头,我通过计算机,通过手机我就能看到,我想去的这些旅游景点大致的风景怎么样,我还能看到瀑布,听到瀑布的水声,我能感觉到那个地方温度是多少,湿度是多少,氧气浓度是多少,是不是空气很新鲜。   你用传感网以后,你布在农田里头,我就知道这些农民施了农药没有,用了化肥没有,用了多少,是不是在安全系数之内的,那我看到这个东西以后,我能够追踪我这块菜的历史,从种下去到一直成熟,到放在我家里饭桌上。 刘海涛告诉记者,未来传感网将和目前的互联网、通信网组成一个更加庞大、复杂的网络。   传感网是一个怎样的网络?   一切事物都是可以感知的,这是刘海涛说的最多的一句话,他告诉我们,在未来的智能家庭里,会大量使用传感网。比方说家里煤气泄露了、电器发生故障了,或者有外人进入家里了,通过传感网就可以将这些信息发送到我们的手机上,而且我们也可以通过这个手机,在办公室就可以提前把家里的空调、电饭褒打开。在未来的智慧地球中,汽车可以实现无人驾驶,公文包会提醒主人忘带了什么东西,衣服会告诉洗衣机对颜色和水温的要求。说了这么多,确实挺让人向往的。那这个传感网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网络呢?   传感网也被称为物联网,是指将各种信息传感设备,比如射频识别(RFID)装置、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装置与互联网结合起来而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其目的是让所有的物品都能够远程感知和控制,并与现有的网络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更加智慧的生产生活体系。   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副所长刘海涛:那么传感网和物联网的关系是,物联网是从产业和用户角度来说叫物联网,从技术支撑角度来说,它叫传感网,我觉得最恰当的叫物物互联、感知世界,你反过来也行,感知世界,物物互联,那么这两个是最能够代表传感网的一个特点和它的定义的。   传感网和目前的互联网有着本质的区别。比如我们想在互联网上了解一个物品,必须要通过人去收集这个物品的相关信息,然后放置到互联网上供人们浏览,人在其中要做很多的工作,且难以动态了解其变化。传感网则不需要,它是物体自己说话,通过在物体上植入各种微型感应芯片、借助无线通信网络,与现在的互联网相互联接,让其开口说话。可以说,互联网是连接的虚拟世界,传感网则是连接物理的、真实的世界。   刘海涛:比如说我坐在这个地方,我能把我的眼睛、鼻子、耳朵、皮肤,把它延伸到我网络覆盖的地方,我从北京延伸到上海,我从上海我可以延伸到全球,是这个意思,你坐在这里能感知世界发生什么事情,现在互联网的时候坐在家里头,通过看新闻,看消息知道世界发生了什么,那么今后我是通过这种传感网感知到世界发生了什么,它是个本质差别。   不过目前在世界各国,传感网还处在研究和示范应用阶段,一些关键技术还在研发过程中。目前主要在智能交通、公共安全、环境监测、绿色农业和工业监测等行业应用,针对家庭的还仅限于健康监测和智能家居等方面。   刘海涛:传感网你比方现在我们的应用,在机场也好、公安也好、交通也好,都是局部的应用,那么这个局部的应用,今后肯定会走向一个广域的应用,广域应用以后,它真正把传感网的信息服务,包括了感知、传输和计算于一体的综合信息服务,真正地把它推向大众化应用,像手机一样的,成为无所不在的网络。 江苏省委常委、无锡市委书记杨卫泽告诉记者,他们准备把无锡打造成一个传感网的示范城市。   未来的物联网或将影响一个国家在未来全球中的格局   看来以后我们这个演播室也可以实现智能化了,当我坐在这里的时候,传感器就会告诉摄象机、灯光,应该使用什么样的光圈、景别和亮度,一个人就可以把好几个人的工作完成了。说了半天,可能有些人还是不明白传感网到底是什么东西,我们来看这个图,这是埋设在马路上的传感器,它们能感知马路上汽车的速度,当全部马路上都有了这些传感器之后,我们就能知道在哪里拥堵、在哪里畅通,这些传感器形成的局部网络如果和互联网、通信网连接在一起的话,就形成了未来的物联网。其实它不但会改变我们的生活,而且他会影响一个国家在未来全球中的格局。   以传感网为代表的信息获取技术,被很多国家称为信息技术革命的第三次浪潮,我们和世界保持着同步的研发水平,这将改变我们在前两次信息革命浪潮中落后的局面。   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副所长刘海涛:那么传感网这块,因为它都是刚刚开始,中国应该说是跟国际基本同步的,传感网的发展,或者物联网的发展,给咱们国家带来新的机遇,也被称为就是由于物联网和传感网的发展,可能会引发整个信息领域一个重新洗牌的机会,那么这一点给咱们中国下一步信息产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目前国家已经把传感网明确列入《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2006-2020年)》和2050年国家产业路线图。今年9月1日,国家发改委派出工作组,专门来到无锡高新区,听取关于传感网的相关汇报。会后国家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巡视员綦成元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国家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司巡视员綦成元:那么大力推动这项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我想的话,对于我们国家落实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关于建设创新国家,转变发展方式,以及在国际上经济发展当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美国权威咨询机构forrester预测,到2020年,世界上物物互联的业务,跟人与人通信的业务相比,将达到30比1,仅仅是在智能电网和机场防入侵系统方面的市场就有上千亿元。因此,物联网被称为是下一个万亿级的信息技术产业。   刘海涛:因为传感器它是一个非常综合的学科,你很难想象,就说哪个信息领域里面跟它没关系,因此它的快速发展,它大规模的运用,它一定会带动着当前信息产业各个领域的一个飞速发展。   前面我们了解了物联网的由来,其实,在IT产业里有个十五年周期律,就是说信息技术每隔10-15年会发生一次重大变革,催生出新的市场、新的业务模式和新的产业规律。2000年前后互联网掀起了新经济热潮,如果按照这个周期算,我们此刻正站在下一次技术革命的门槛上。现在包括中国、美国、欧洲、日本、韩国在内的世界各国都在加紧制定相应计划,希望抓住物联网这个战略机遇,刺激经济复苏、占据竞争优势。我们就来看看中国最先进的物联网技术现在走到了哪一步?   无锡美新半导体公司是一家专门生产加速度传感器和地磁传感器的微电子公司,也是全球首家将微电子系统和微处理电路集成于单一芯片的惯性传感器公司,记者看到,基于微纳技术的传感器已经小如米粒。   美新半导体(无锡)有限公司董事长赵阳:这个是3个毫米乘3个毫米,这个是磁的传感器,其实里头的传感器本身不到一个毫米,里头传感器在制造的限宽也是在0.18毫米的线宽里头,相当于我们头发丝的1%的这个线宽。   目前美新公司的传感器广泛应用于手机、汽车等产品,在传感网技术的带动下,他们正在研制成本更低、性能更高、体积更小的传感器。   赵阳:我们正在研发的是把几种不同的传感器,单片集成在一个芯片里头,以后就是在3乘3这么小的一个芯片里头,我们可以集成加速度传感器、磁的传感器、数字信号处理,然后再加上无线的传送电路,所以它本身是一个完全聪明的系统。   去年11月,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与无锡市签定了技术合作协议,共同在无锡高新区成立一个高新微纳传感网工程中心,这里成熟的微电子和半导体产业集群将为传感网的发展提供好的平台。   无锡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委书记周谦:我们已经通过引进和培育,在无锡高新区已经集聚和培育了超过40家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在这一领域的创业团队和创业企业,他们包括基于微纳米技术的传感器,包括行为网络架构和嵌入式的软件,包括无线射频技术传输等等。   目前江苏省和无锡市正在制定感知中国中心建设的总体方案和产业规划,力争通过5年的时间,建成引领中国传感网技术发展和标准制订的中国物联网产业研究院,实现产值500亿元。   江苏省委常委、无锡市委书记杨卫泽:无锡要建设好感知中国中心,使得无锡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上,传感信息技术的创新高地、人才高地,产业高地,从而带动整个中国,乃至全球的传感产业的发展、应用和技术上的创新。   杨卫泽书记告诉记者,在建设物联网产业园的同时,他们准备把无锡打造成一个传感网的示范城市。   杨卫泽:就是一个智慧的城市,一个感知的城市,而不是一个冷冰冰的城市,比如说可能我们经过,晚上半夜经过一个黑暗的一个胡同,但是这个胡同,你走到那就变成亮灯,等你过去了,它就灭灯。   半小时观察:谋划物联网   温家宝总理在中科院无锡高新微纳传感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考察时指出,当计算机和互联网产业大规模发展时,我们因为没有掌握核心技术而走过一些弯路。在传感网发展中,要早一点谋划未来,早一点攻破核心技术,特别是与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TD-SCDMA技术相融合。   温总理这番话里,我注意到最核心的关键词就是谋划。回顾信息产业的每一次跨越都不是技术上的偶然发明,而是国家发展战略结出的硕果。如果没有里根时代的星球大战计划,就不会诞生英特网,如果没有克林顿时代的信息高速公路,就不会有互联网经济的繁荣。在信息产业发展的历程中,这条规律比摩尔定律、十五年周期律更具有决定意义。透过表面的技术进步、产业升级,我们应该看到它背后真正隐含的是一个国家寻求战略优势的集体意志,这才是一个国家竞争力的核心。   现在,无论美国提出的智慧地球,还是中国提出的感知中国,都把物联网或者说传感网产业放到一个宽广的坐标系中来考量。我们在憧憬着未来世界美好前景的同时,更应该思考自己在其中的地位和角色,把宏伟的目标转化为细致的规划、积极的行动。 http://www.secu.com.cn/news/view/200909/2163190.shtml 物联网:下一个万亿级的产业还有多远? 2009-09-21 09:27  来源: 慧聪安防网 作者:王娟 近日,物联网概念在股市受到热捧,横空出世的物联网概念红透了股市的半边天,与物联网相关产业芯片设计、感应器、射频识别等企业股票连续多日涨停,有的股票甚至已经走出了6个涨停板。一个物联网,搅得股市热血沸腾。物联网这个生僻的名词一时间也变得众人 近日,物联网概念在股市受到热捧,横空出世的物联网概念红透了股市的半边天,与物联网相关产业芯片设计、感应器、射频识别等企业股票连续多日涨停,有的股票甚至已经走出了6个涨停板。一个物联网,搅得股市热血沸腾。物联网这个生僻的名词一时间也变得众人皆知。 什么是物联网? 物联网(IOT,InternetofThings),也就是传感网的通称。它的工作原理是将各种信息传感设备,比如射频识别(RFID)装置、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装置与互联网结合起来而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其目的是让所有的物品都能够远程感知和控制,并与现有的网络连接在一起,实现对物体的智能化管理,形成一个更加智慧的生产生活体系。 物联网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1999年,它最初的定义很简单:把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2005年,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WSIS)上,国际电信联盟(ITU)发布了《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正式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2009年年初,美国总统奥巴马就职后,在和工商领袖举行的圆桌会议上将新能源和物联网列为振兴经济的两大武器,物联网概念又一次走入大家的视线。2009年8月7日,温家宝总理来无锡微纳物联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视察并发表重要讲话,温总理指出在物联网发展中,要早一点谋划未来,早一点攻破核心技术;在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中,加快推进物联网发展;尽快建立中国的传感信息中心,或者叫感知中国中心。物联网、物联网一夜之间成为热词,物联网开始走红。随后24日,中国移动总裁王建宙在访台的首场公开演讲上也对物联网大加阐释;紧接着26日在中国工业经济运行2009年夏季报告会上,工信部总工程师朱宏任又表示,国家正在高度关注、重视物联网的研究。 物联网的前途如何? 中央领导人的关注,企业的推动,政府部门的重视和支持,物联网立刻成为了人们眼中的红人。于是,继互联网之后下一个万亿级的信息技术产业的说法就诞生了。国家信息化咨询委员会委员、著名信息化专家高新民非常自信地预言:未来10年内,顶多十几年的时间,物联网一定会像现在互联网一样高度普及。高新民分析,感知中国得到了国家的政策扶持肯定会有更多突破。物联网用途广泛,遍及智能交通、环境保护、政府工作、公共安全、平安家居、智能消防、工业监测、老人护理、个人健康等多个领域。一旦物联网大规模普及,无数的日常生活用品需要加装更加小巧智能的传感器,或者直接升级换代,给市场带来的商机大得难以估量。具有微型计算和通信能力的各种物件设备通过联网,使商业系统、社会系统与物理系统融合,形成一个个全新的、智慧的基础设施和设备网络群,包括智慧城市、智慧物流、智慧电网、智慧医疗等。据预测,到2011年,内嵌芯片、传感器、无线射频的智能物件可能超过1万亿个。它们在人类上网同时,也能通过物联网相互感知、交换信息。而据美国权威咨询机构forrester预测,到2020年,世界上物物互联的业务,跟人与人通信的业务相比,将达到30比1,因此,物联网被称为是下一个万亿元级的通信业务。 下一个万亿级的信息产业还有多远? 目前,我国物联网标准体系已形成初步框架,向国际标准化组织提交的多项标准提案已被采纳,物联网标准化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工信部的一份内部材料也认为,随着传感器、软件、网络等关键技术迅猛发展,物联网产业规模快速增长,应用领域广泛拓展,带来信息产业发展的新机遇。在很多人眼里,我国推广物联网的条件业已具备:我国的无线通信网络已经覆盖了城乡;安置在动物、植物、机器和物品上的电子介质产生的数字信号可随时随地通过无处不在的无线网络传送出去;云计算技术的运用,使数以亿计的各类物品的实时动态管理变得可能。 但是目前推进物联网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譬如,如何把传感系统和3G中的TD技术结合起来等。物联网普及需要三个前提条件:其一,需要信息高速公路的建立,包括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以及固话宽带的普及;其二,需要带宽消费的普及与升级,消费者习惯并且认可物联网这种模式也需要很长时间;其三,物联网的推广不是几家运营商的事情,需要相关政策扶持,明确产业链的利益关系,并且建立新的商业模式。从目前的现状看来,这些条件并不是那么成熟。因此,目前物联网还停留在很初级的层面,离实质性的大规模应用还很远。这一点,安防行业内的人士深有同感。美国alien公司亚太区技术总监林卓先生就曾经表示说:我个人认为物联网目前离我们还比较远,至少目前还在探索和实验阶段,距离实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苏州优频科技总经理朱红宇博士就表达的更为直接:从目前的发展来看,更多是处于炒作阶段,任何一个新生事物的发展都需要经理一段历程,需要生厂商、集成商、用户方的多方认可,技术的设想要转化为现实也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从几位行业人士的观点可以看出,物联网这个概念是对高技术产业提出的一个方向,需要长时间的努力才能实现。现阶段的物联网还处于炒作阶段,离真正的实质性的应用发展还有很长一段距离,物联网产业价值的实现也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物联网的市场前景和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不须多言,但是物联网真正要发展起来,需要政府大力扶持,这不仅仅是企业的事情。另外,物联网不仅是技术问题,建设物联网的过程中将涉及产业规划、管理、协调以及个人隐私保护等方面的问题,需要政府制定一系列配套政策和规范。我们相信物联网的美好明天,但是这一天的到来并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做成的事情,政府和企业除了做好宣传推广外,还需要下大力气在解决物联网普及过程中的问题,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除了脚踏实地,我们没有其他选择。 http://tech.mop.com/net/2009/0914/0000272854.shtml 我国物联网标准建立将涉及万亿 温家宝指导工作 2009-09-14 00:00:00   来 源:比特网   比特网(ChinaByte)9月14日消息在近日工信部主办的一次会议上,工信部相关负责人透露,我国传感网标准体系已形成初步框架,向国际标准化组织提交的多项标准提案被采纳。   传感网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又一次信息产业浪潮。   随着传感器、软件、网络等关键技术迅猛发展,传感网产业规模快速增长,应用领域广泛拓展,带来信息产业发展的新机遇。   传感网在国际上又称为物联网,据悉,这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又一次信息产业浪潮。    温家宝指示要攻破核心技术   奚国华在致辞中指出,今年8月7日,温家宝总理在无锡考察传感网产业发展时明确指示,要早一点谋划未来,早一点攻破核心技术,要依靠科技和人才,占领科技和经济发展制高点,保证我国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可持续的竞争力。要认真贯彻落实温总理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刻认识发展传感网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集中力量突破核心技术,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扎实做好技术研发、标准制定、市场培育、产业发展等各项工作,推动传感网更好地为产业可持续发展服务。   奚国华希望标准工作组密切围绕产业发展需求,统筹规划传感网的标准研究,积极推进标准化工作,加快制定符合我国发展需求的传感网技术标准,建立健全标准体系,力争主导制定传感网国际标准。   奚国华表示,工业和信息化部将通过制定科学的产业政策、技术政策和业务政策,加强对传感网的产业指导和政策引导,努力为传感网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和市场环境。   专家:传感网将带来万亿市场规模高科技市场   此前,中国移动总裁王建宙在8月24日在台湾访问时的一次演讲中曾提及物联网概念,并系统阐释了物联网对人类生活的重大影响。奥巴马就职后,美国政府提出了智慧地球的概念,物联网就是这些所谓智慧型基础设施中间的一个概念。   有专家预测10年内物联网就可能大规模普及。物联网用途广泛,遍及智能交通、环境保护、政府工作、公共安全、平安家居、智能消防、工业监测、老人护理、个人健康等多个领域。专家预计,这一技术将会发展成为一个上万亿元规模的高科技市场。   我国已初具标准体系   据悉,我国对物联网的发展也高度重视,并将此称为传感网。   经过长期艰苦努力,我国相关机构和企业攻克了大量关键技术,取得了国际标准制定的重要话语权,传感网发展具备了一定产业基础,在电力、交通、安防等相关领域的应用也初见成效。《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2006-2020年)》和新一代宽带移动无线通信网重大专项中均将传感网列入重点研究领域。   据悉,目前,我国传感网标准体系已形成初步框架,向国际标准化组织提交的多项标准提案被采纳,传感网标准化工作已经取得积极进展。   而9月11日,经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组建了传感器网络标准工作组。标准工作组聚集了中国科学院、中国移动等国内传感网主要的技术研究和应用单位,将积极开展传感网标准制订工作,深度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旨在通过标准化为产业发展奠定坚实技术基础。 关键字: 标准工作组 标准体系 标准提案 比特网 指导工作 温家宝总理 建立健全 核心技术 物联网 标准制定 江蘇無錫中醫院一名護士正在為病人佩帶健康監測腕帶 http://www.c114.net/news/550/a444907.html 奚国华:澄清物联网概念 正名应叫传感网 9月21日消息, 工信部 副部长 奚国华 今日在2009通信展上和腾讯科技对话时表示,传感网和物联网是两个名字一个概念,为方便交流宣传,传感网是官方用名,物联网可作为小名使用。 奚国华还透露, 传感器 网络 标准工作组已于上周成立,统筹规划传感网的标准研究,积极推进标准化工作,加快制定符合我国发展需求的传感网技术标准,建立健全标准体系,力争主导制定传感网国际标准。 工信部副部长奚国华 其他网友关注的新闻: 三大运营商物联网业务全部登上通信展 物联网概念股火爆 产业或比互联网大30倍 物联网概念横空出世 海虹控股引领5个股全线井喷 计算机:物联网是未来信息革命的方向 关注9股 物联网概念股缘何逆市大涨
个人分类: 医学科普|5486 次阅读|0 个评论
互联网 + 物联网 = 智慧地球
xupeiyang 2009-9-21 12:46
http://baike.baidu.com/view/1136308.htm  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的概念是在1999年提出的,它的定义很简单:把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   物联网指的是将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如射频识别(RFID)装置、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种种装置与互联网结合起来而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其中非常重要的技术是RFID电子标签技术。以简单RFID系统为基础,结合已有的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中间件技术等,构筑一个由大量联网的阅读器和无数移动的标签组成的,比Internet更为庞大的物联网成为RFID技术发展的趋势。物联网用途广泛,遍及智能交通、环境保护、政府工作、公共安全、平安家居、智能消防、工业监测、老人护理、个人健康等多个领域。预计物联网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又一次信息产业浪潮。有专家预测10年内物联网就可能大规模普及,这一技术将会发展成为一个上万亿元规模的高科技市场。 概念   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的概念是在1999年提出的,它的定义很简单:把所有物品通过 射频 识别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国际电信联盟2005年一份报告曾描绘物联网时代的图景:当司机出现操作失误时汽车会自动报警;公文包会提醒主人忘带了什么东西;衣服会告诉洗衣机对颜色和水温的要求等等。   物联网把新一代IT技术充分运用在各行各业之中,具体地说,就是把感应器嵌入和装备到电网、 铁路 、 桥梁 、 隧道 、 公路 、 建筑 、供水系统、大坝、油气管道等各种物体中,然后将物联网与现有的 互联网 整合起来,实现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整合,在这个整合的网络当中,存在能力超级强大的中心计算机群,能够对整合网络内的人员、机器、设备和基础设施实施实时的管理和控制,在此基础上,人类可以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生产和生活,达到智慧状态,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力水平,改善人与自然间的关系。   毫无疑问,如果物联网时代来临,人们的日常生活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不谈什么隐私权和辐射问题,单把所有物品都植入识别芯片这一点现在看来还不太现实。人们正走向物联网时代,但这个过程可能需要很长很长的时间。 原理   物联网是在计算机互联网的基础上,利用 RFID 、无线数据通信等技术,构造一个覆盖世界上万事万物的Internet of Things。在这个网络中,物品(商品)能够彼此进行交流,而无需人的干预。其实质是利用射频自动识别(RFID)技术,通过计算机互联网实现物品(商品)的自动识别和信息的互联与共享。   而 RFID,正是能够让物品开口说话的一种技术。在物联网的构想中,RFID标签中存储着规范而具有互用性的信息,通过无线数据通信网络把它们自动采集到中央信息系统,实现物品(商品)的识别,进而通过开放性的计算机网络实现信息交换和共享,实现对物品的透明管理。   物联网概念的问世,打破了之前的传统思维。过去的思路一直是将物理基础设施和 IT 基础设施分开:一方面是机场、公路、建筑物,而另一方面是数据中心,个人电脑、宽带等。而在物联网时代, 钢筋混凝土 、 电缆 将与 芯片 、宽带整合为统一的基础设施,在此意义上,基础设施更像是一块新的地球工地,世界的运转就在它上面进行,其中包括经济管理、生产运行、社会管理乃至个人生活。 发展   2005年11月17日,在 突尼斯 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WSIS)上, 国际电信联盟 (ITU)发布了《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报告指出,无所不在的物联网通信时代即将来临,世界上所有的物体从轮胎到牙刷、从房屋到纸巾都可以通过因特网主动进行交换。射频识别技术(RFID)、传感器技术、纳米技术、智能嵌入技术将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2009年2月24日消息, IBM 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 钱大群 在2009IBM论坛上公布了名为智慧的地球的最新策略。针对中国经济的状况,钱大群表示,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空间广阔,而且中国政府正在以巨大的控制能力、实施决心、和配套资金对必要的基础设施进行大规模建设,智慧的地球这一战略将会产生更大的价值。   在策略发布会上,IBM还提出,如果在基础建设的执行中,植入智慧的理念,不仅仅能够在短期内有力的刺激经济、促进就业,而且能够在短时间内为中国打造一个成熟的智慧基础设施平台。   钱大群表示,当今世界许多重大的问题如金融危机、能源危机和环境恶化等,实际上都能够以更加智慧的方式解决。在全球经济形势低迷的同时,也孕育着未来的发展机遇,中国不仅能够籍此机遇开创新乐观产业和新的市场,加速发展,摆脱经济危机的影响。   IBM希望智慧的地球策略能掀起了互联网浪潮之后的又一次科技革命。IBM前首席执行官 郭士纳 曾提出一个重要的观点,认为计算模式每隔15年发生一次变革。这一判断像 摩尔定律 一样准确,人们把它称为十五年周期定律。1965年前后发生的变革以大型机为标志,1980年前后以个人 计算机 的普及为标志,而1995年前后则发生了互联网革命。每一次这样的技术变革都引起企业间、产业间甚至国家间竞争格局的重大动荡和变化。而互联网革命一定程度上是由美国 信息高速公路 战略所催熟。20世纪90年代,美国克林顿政府计划用20年时间,耗资2000亿-4000亿美元,建设美国国家信息基础结构,创造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而今天,智慧的地球战略被不少美国人认为与当年的信息高速公路有许多相似之处,同样被他们认为是振兴经济、确立竞争优势的关键战略。该战略能否掀起如当年互联网革命一样的科技和经济浪潮,不仅为美国关注,更为世界所关注。 下一个经济增长点   物联网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业内专家认为,物联网一方面可以提高经济效益,大大节约成本;另一方面可以为全球经济的复苏提供技术动力。目前, 美国 、 欧盟 、 中国 等都在投入巨资深入研究探索物联网。我国也正在高度关注、重视物联网的研究, 工业和信息化部 会同有关部门,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方面正在开展研究,以形成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政策措施。   中国移动总裁 王建宙 反复提及,物联网将会成为中国移动未来的发展重点。他表示将会邀请台湾生产RFID、 传感器 和 条形码 的厂商和中国移动合作。据他介绍,运用物联网技术,上海移动已为多个行业客户度身打造了集数据采集、传输、处理和业务管理于一体的整套无线综合应用解决方案。最新数据显示,上海移动目前已将超过10万个芯片装载在出租车、公交车上,形式多样的物联网应用在各行各业大显神通,确保城市的有序运作。在上海世博会期间,车务通将全面运用于上海公共交通系统,以最先进的技术保障世博园区周边大流量交通的顺畅;面向物流企业运输管理的e物流,将为用户提供实时准确的货况信息、车辆跟踪定位、运输路径选择、物流网络设计与优化等服务,大大提升物流企业综合竞争能力。   此外,在物联网普及以后,用于动物、植物和机器、物品的传感器与电子标签及配套的接口装置的数量将大大超过手机的数量。物联网的推广将会成为推进经济发展的又一个驱动器,为产业开拓了又一个潜力无穷的发展机会。按照目前对物联网的需求,在近年内就需要按亿计的传感器和 电子标签 ,这将大大推进信息技术元件的生产,同时增加大量的就业机会。   据介绍,要真正建立一个有效的物联网,有两个重要因素。一是规模性,只有具备了规模,才能使物品的智能发挥作用。例如,一个城市有100万辆汽车,如果我们只在1万辆汽车上装上智能系统,就不可能形成一个智能交通系统;二是流动性,物品通常都不是静止的,而是处于运动的状态,必须保持物品在运动状态,甚至高速运动状态下都能随时实现对话。   美国权威咨询机构forrester预测,到2020年,世界上物物互联的业务,跟人与人通信的业务相比,将达到30比1,因此,物联网被称为是下一个万亿级的通信业务。 中国发展   与计算机、互联网产业不同,中国在物联网领域享有国际话语权!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副所长、中科院无锡高新微纳传感网工程中心主任刘海涛自豪的说。   目前,我国的无线通信网络已经覆盖了城乡,从繁华的城市到偏僻的农村,从海岛到珠穆朗玛峰,到处都有无线网络的覆盖。 无线网络 是实现物联网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安置在动物、植物、机器和物品上的电子介质产生的 数字信号 可随时随地通过无处不在的无线网络传送出去。 云计算 技术的运用,使数以亿计的各类物品的实时动态管理变得可能。   而在物联网这个全新产业中,我国的技术研发水平处于世界前列,具有重大的影响力。中科院早在1999年就启动了 传感网 研究,与其它国家相比具有同发优势。该院组成了2000多人的团队,先后投入数亿元,在无线智能传感器网络通信技术、微型传感器、传感器终端机、移动基站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目前已拥有从材料、技术、器件、系统到网络的完整产业链。在世界传感网领域,中国与德国、美国、韩国一起,成为国际标准制定的主导国之一。   业内专家表示,掌握物联网的世界话语权,不仅仅体现在技术领先,更在于我国是世界上少数能实现产业化的国家之一。   中科院无锡微纳传感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以下简称无锡传感网中心),是国内目前研究物联网的核心单位。今年8月7日,温家宝总理在江苏无锡调研时,对微纳传感器研发中心予以高度关注,提出了把传感网络中心设在无锡、辐射全国的想法。温家宝总理指出在传感网发展中,要早一点谋划未来,早一点攻破核心技术,在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中,加快推进传感网发展,尽快建立中国的传感信息中心,或者叫感知中国中心。江苏省委省政府接到指示后认真落实总理的要求,热情拥抱物联网,突出抓好平台建设和应用示范工作,并迅速形成了研发安全感与产业突破的先发优势。无锡市则作出部署:举全市之力,抢占新一轮科技革命制高点,把无锡建成传感网信息技术的创新高地、人才高地和产业高地。   不久前,无锡传感网中心的传感器产品在 上海浦东国际机场 和 上海世博会 被成功应用,首批价值1500万元的传感安全防护设备销售成功,这套设备由10万个微小的传感器组成,散布在墙头墙角墙面和周围道路上。传感器能根据声音、图像、震动频率等信息分析判断,爬上墙的究竟是人还是猫狗等动物。   多种传感手段组成一个协同系统后,可以防止人员的翻越、偷渡、恐怖袭击等攻击性入侵。由于效率高于美国和以色列的防入侵产品,国家民航总局正式发文要求,全国民用机场都要采用国产传感网防入侵系统。目前,仅浦东机场直接采购传感网产品金额为4000多万元,加上配件共5000万元。刘海涛称,若全国近200家民用机场如果都加装防入侵系统,将产生了上百亿的市场规模。 http://www.sciencenet.cn/htmlnews/2009/9/223340.shtm 邬贺铨院士:世界将进入物联网时代 家里的电饭锅、电冰箱、甚至是窗户,都能实现上网。你可以坐在办公室里,给家里开窗透气。9月13日,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院士邬贺铨称,互联网的发展,接下来将进入物联网阶段,畅通重庆就可能使用物联网。 物联网之生活 电脑关空调 实现节能 9月13日下午3点,身为光纤传送网与宽带信息网专家的邬贺铨,在接受记者的采访时表示,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接下来将进入物联网时代。 邬贺铨称,现在的互联网,是人们通过计算机,实现与人之联网。而未来的物联网,将会改变我们现在的生活。并对节能将作出巨大贡献。在建筑物中安装2万个传感器并联网,通过网络来合理地控制开关空调等,将节约运行能耗30%。 邬贺铨还说,物联网还可以让电饭锅、电冰箱等与网络相连,让电饭锅等实现智能化。比如电饭锅实现物联网后,你在北京出差时,上网敲击电脑,就可以让重庆家中的电饭锅煮饭。 物联网时代的生活究竟怎么样?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书长姜奇平对此作了详解。他说,物联网也被称为智能地球,物与物之间实现智能化,相当于遥控。你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设置而一劳永逸。若建筑物使用物联网,比如空调、电灯等将由电脑来精确地调控、开关,从而实现节能;你设置每周一吸尘器自动吸尘后,每周一,你在办公室上班,你的吸尘器就会在家中自动干活,将你的屋子打扫得一尘不染;你也可以在办公室里,通过电脑打开家里的窗户透气。 但姜奇平同时表示,若用户的密码被坏人破译,也有危险。比如,千里之遥的小偷可以打开窗户,然后遥控一辆长臂铲车,将你家里的某件东西偷走。 物联网之交通 智能指挥有利畅通重庆 邬贺铨还提到,在畅通重庆建设中,可以使用物联网:让监控设备联网,然后通过网络,自动指挥车流,提示驾驶员选择路线,避免塞车。 对邬院士的说法,姜奇平解释称,物联网还可以让汽车实现智能化:汽车靠接收到的路面等综合信号,自己选择行驶路线、确定速度。 姜奇平举了个例子,比如,从重庆开车到北京,上车后,你设置好目的地,便可埋头睡觉。汽车的电脑系统通过路面接收到的信号,一路行驶。 这种情况要多久才能实现?姜奇平称,国内一家大型软件公司,已研究出交通实现物联网的软件。 在国外,已有欧州国家开始尝鲜。但若要全面实现汽车智能化,还需要对传统公路进行改造等,因此短期内还无法实现。 他甚至还认为,如果一旦实现,未来学驾驶的人数可能将大大减少。届时,学驾驶的,可能是驾驶爱好者。 相关链接 硬盘价格 26年下降360万倍 13日,邬贺铨院士在报告中,还讲了几个有趣的知识片断,其中包括硬盘价格26年下降360万倍。 1982年以来,CPU的性能提高了3500倍,内存的价格下降了45000倍,硬盘的价格下降了360万倍。邬贺铨打比方说,如果汽油也能以同样的速度发展,一升的汽油就能够使飞行器环绕地球旅行573圈,如果汽车的价格也能跟硬盘一样降价,现在有的新车,其价格仅值0.01美元。 去年7月份,IBM为美国核安全局研制了新的计算机,宣告了人类进入千万亿次计算机时代。美国自然科学基金委计划使用2亿美元研制万万亿次的Blue Waters高性能计算机。整个系统超过32万个处理器核,1PB内存,10PB硬盘组成。预测2018年研制成功100亿亿次的计算机。在863计划的支持下,我国已经研制成功100万亿次级计算机。但是,在高性能计算基础研究等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较大差距。 http://www.sciencenet.cn/htmlnews/2009/9/223537.shtm 中国科研机构加紧研发物联网技术 只要轻轻一按按钮,所在区域的大气压、湿度等信息就会通过传感器实时进入计算机系统;家里煤气泄露了,传感器会将这一信息发送到手机上;农业专家坐在家里就能实时获得某块农田的土壤指标物联网技术将使得这些成为可能。 记者9月21日从正在举行的中国江苏第二届产学研成果展示洽谈会上了解到,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中国科研单位,目前正加紧研发物联网技术,以迎接即将到来的物联网时代。 物联网也叫传感网,是指将各种信息传感设备,比如射频识别装置、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装置与互联网结合起来而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其目的是让所有的物品都能够远程感知和控制,并与现有的网络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更加智慧的生产生活体系。 物联网前景非常广阔,它将极大地改变我们目前的生活方式。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家电工电子示范中心主任赵国安告诉记者,他们中心从事物联网研究近4年,目前已经自主研制了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平台,包括具有自组网特性无线传感器节点、数据存储和数据远程访问终端等。物联网技术的革命之处在于,通过传感器等技术手段,网络将进一步成为物体与物体沟通、人与物体沟通的工具。 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在我们的平台上进行了高寒地区生态环境无线传感器网络应用示范实验。赵国安介绍,他们自主研制的物联网技术已经应用于水产养殖基地环境监控系统、仓库环境监测系统、道路交通监测系统、农田环境监测和远程专家指导系统、高校科研开发平台中。 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是中国最早从事物联网技术开发的科研机构之一。去年11月,该所与无锡市签订了合作协议,共同在无锡高新区成立一个高新微纳传感网工程中心。目前双方在江苏省支持下,正制定感知中国中心建设的总体方案和产业规划,力争建成引领中国传感网技术发展和标准制订的中国物联网产业研究院。 物联网已被江苏列为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六大新兴产业之一。这个省教育部门近日召集省内的重点高校,专题研讨物联网的建设。无锡市委书记杨卫泽表示,他们要建物联网产业园,同时还要把无锡打造成一个传感网的示范城市。 据了解,中国对物联网应用领域的研究与美国、德国等欧美国家基本处于同一起跑线上。赵国安表示,今后,他们将与国内其他科研单位一起致力于解决目前物联网研发所遇到的通信范围、外部环境指标以及网络安全等技术难题,以占领国际物联网技术高地。 当然,物联网建设不仅仅是技术问题,还将涉及到规划、管理、协调、合作等方面的问题,这需要国家层面的相应配套政策。 http://www.changher.cn/kexuejishu/153/ 物联网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业内专家认为,物联网一方面可以提高经济效益,大大节约成本;另一方面可以为全球经济的复苏提供技术动力。目前,美国、欧盟、中国等都在投入巨资深入研究探索物联网。我国也正在高度关注、重视物联网的研究,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有关部门,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方面正在开展研究,以形成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政策措施。 中国移动总裁王建宙反复提及,物联网将会成为中国移动未来的发展重点。他表示将会邀请台湾生产RFID、传感器和条形码的厂商和中国移动合作。据他介绍,运用物联网技术,上海移动已为多个行业客户度身打造了集数据采集、传输、处理和业务管理于一体的整套无线综合应用解决方案。最新数据显示,上海移动目前已将超过10万个芯片装载在出租车、公交车上,形式多样的物联网应用在各行各业大显神通,确保城市的有序运作。在上海世博会期间,车务通将全面运用于上海公共交通系统,以最先进的技术保障世博园区周边大流量交通的顺畅;面向物流企业运输管理的e物流,将为用户提供实时准确的货况信息、车辆跟踪定位、运输路径选择、物流网络设计与优化等服务,大大提升物流企业综合竞争能力。 此外,在物联网普及以后,用于动物、植物和机器、物品的传感器与电子标签及配套的接口装置的数量将大大超过手机的数量。物联网的推广将会成为推进经济发展的又一个驱动器,为产业开拓了又一个潜力无穷的发展机会。按照目前对物联网的需求,在近年内就需要按亿计的传感器和电子标签,这将大大推进信息技术元件的生产,同时增加大量的就业机会。 据介绍,要真正建立一个有效的物联网,有两个重要因素。一是规模性,只有具备了规模,才能使物品的智能发挥作用。例如,一个城市有100万辆汽车,如果我们只在1万辆汽车上装上智能系统,就不可能形成一个智能交通系统;二是流动性,物品通常都不是静止的,而是处于运动的状态,必须保持物品在运动状态,甚至高速运动状态下都能随时实现对话。 美国权威咨询机构forrester预测,到2020年,世界上物物互联的业务,跟人与人通信的业务相比,将达到30比1,因此,物联网被称为是下一个万亿级的通信业务。 http://finance.sina.com.cn/stock/hyyj/20090921/09526773981.shtml 物联网:物联网IOT行业 第三次信息浪潮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又称传感网,简要讲就是互联网从人向物的延伸。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指的是将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如射频识别(RFID)装置、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种种装置与互联网结合起来而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其目的是让所有的物品都与网络连接在一起,方便识别和管理。   最近物联网的概念兴起有其背后的积极推动因素,从而使得市场形成了一个相对统一的预期:物联网市场至少有万亿以上的市场空间。首先,9月1日,中国移动董事长在台湾访问时提及物联网的发展及中国移动介入这一巨大市场的决心;之后,9月13日左右,工业和信息化部相关负责人发表讲话,我国传感网标准体系已形成初步框架,向国际标准化组织提交的多项标准提案被采纳,传感网标准化工作已经取得积极进展。经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组建了传感器网络标准工作组。   互联网+物联网=智慧地球 大西洋 ( 15.04 , 0.47 , 3.23% ) 彼岸的美国提出智慧地球的经济振兴战略。IBM认为建设智慧地球需要三个步骤:首先,各种创新的感应科技开始被嵌入各种物体和设施中,从而令物质世界被极大程度的数据化。第二,随着网络的高度发达,人、数据和各种事物都将以不同方式联入网络。第三,先进的技术和超级计算机则可以对这些堆积如山的数据进行整理、加工和分析,将生硬的数据转化成实实在在的洞察,并帮助人们做出正确的行动决策。   对于目前市场的物联网概念,从短期看,具有炒作的成分,短期对相关公司的业绩不构成实质性影响;从长期来看,如果相关的牵头厂商能在国家的支持下在技术、市场方面扎扎实实持续做下去的话,那将带动包括电子元器件、信息设备、信息服务、信息软件及集成、3G通信服务等大信息产业的新一轮浪潮。 http://www.chinanews.com.cn/cj/news/2009/09-21/1876498.shtml 物联网产业规模万亿十倍于互联网   何谓物联网   物联网(TheInternet of Things)这个名词是1999年提出来的。它是在计算机互联网的基础上,利用射频识别(RFID)装置、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种种装置与互联网结合起来而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   通俗地讲,把感应器嵌入和装备到产品、电网、铁路、桥梁、隧道、公路、建筑、供水系统、大坝、油气管道等各种物体中,通过扫描设备获取这些物品的信息,通过互联网将这些信息传输到需要它的地方。   物联网发展历程   1995年   比尔盖茨在其《未来之路》一书中已提及物联网概念   2005年11月   国际电信联盟(IT U )发布了《IT 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报告,正式提出了物联网概念   2009年1月   IBM首席执行官彭明盛提出智慧地球构想,其中物联网为智慧地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奥巴马在就职演讲后已对智慧地球构想提出积极回应,并提升到国家级发展战略。   2009年8月7日   温家宝在无锡视察中科院物联网技术研发中心时指出,要尽快突破核心技术,把传感技术和TD的发展结合起来。   2009年8月24日   中国移动总裁王建宙访台期间解释了物联网概念   2009年9月11日   传感器网络标准工作组成立大会暨感知中国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会议提出传感网发展相关政策。   2009年9月14日   《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2006-2020年)》和新一代宽带移动无线通信网重大专项中均将传感网列入重点研究领域。
个人分类: 医学科普|4412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12: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