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数值模拟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数值模拟

相关日志

五一节里的课题组助研行动和学位论文盲审
热度 1 jyx123321 2020-5-1 21:49
由于疫情的影响,今年的 NSFC 项目申请时间延迟,因此似乎连续 15 年的五一节期间集中精力函评 NSFC 项目的事在这个五一节里没再发生。前几天也陆续婉拒了苏省的 19 项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和冀省科技项目评审邀请。今年终于有了没有项目评审压力的五一节。 今天上午前往实验室帮着两位同学远程控制了各自一直单独用的 HP Z820 服务器,还帮着一位同学拍照、发送了其几页实验记录,也告知了这位家在济南的同学,如果需在家里做计算,我们就可以开车把其本人一直单独用的那台 HP Z820 服务器送到其家里。能立足现实,帮着课题组同学们在家开展课题研究,也算是大幅度减轻了自己的工作压力。其实,在三月份和四月份里,就多次帮助今年暑期就业的一位硕士生同学远程控制其一直单独用的微机做其课题的有限元模拟和数据分析处理。这台微机好像是前年秋季新买的高端配置的国际一流品牌商用机,这时候就能看出其质量优势了。 在前几天,我曾给课题组同学们写了一个书面意见《后疫情时期的课题组科研怎么做,才能使得同学们顺利毕业和找到理想职位》,其中,关于第一部分内容 “ 如何才能顺利毕业” ,我立足课题组的现有基础,明确地提出了几点意见: “至今尚没有学生返校的任何确定性消息。在没有特效药和疫苗的现实情况下,这学期是否能返校,甚至下学期能否正常、持续不断地开展教学与科研活动都不能判定。这种情况下,我们课题组的科研规划和策略就绝对不能再犹疑不决了,必须确定下来我们的行动纲领:立即开展我们课题的理论学习和分析、数学建模、宏观尺度过程因素和规律的有限元模拟、微观尺度机理的分子动力学模拟、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数据挖掘、基于遗传算法的优化设计。这是因为我们总是可以在家里做这些工作或者远程控制我们实验室的计算机工作站做的,真正把我们自己的学位论文课题有效开展、顺利毕业、以高质量的课题成果谋取理想职位的命运掌控在我们自己手里,而不是把我们这些至关重要的事项交给他人完全掌控。 其实,最近几年在 SCI 论文风气愈演愈烈的大背景下,我本人能深切地感受到同学们的焦灼和压力。在此背景下,我们课题组随波逐流,愈发强化了各种各样的实验测试。更由于我们在流体、固体共用的各种分布式光纤传感器的研制及其各种工程应用研究的主动和全面铺开,更多的同学在实验研究方面投入了更多的精力,这完全属于我在工业互联网和智能制造的核心基础技术层面的主动规划和设计。只是这次疫情来得太突然,我们的实验工作不知什么时候才能恢复正常且不会再次被突然打断。这个时候,只有使得我们每个人都发挥我们课题组的数学建模、数值模拟、人工神经网络分析、遗传算法优化设计的传统优势和特色,同时紧密结合我们已经开展的实验研究,构建实验和模拟相结合的研究体系框架,才能保证我们每个人都在任何疫情形势下立于不败之地。假如能允许大家返校且允许大家做实验,那就抓紧时间做实验,同时绝对不能放弃自己的数学建模、数值模拟、人工神经网络分析、优化设计工作,且时时做好必要的 U 盘备份和笔记本电脑备份,因为不定什么时候我们就突然不能去实验室工作了。既然管控严格,我们没有选择的余地,那就立足现实,在螺狮壳里做好道场吧,努力成为最好的自己! 我也强烈建议同学们之间切切实实地相互帮助,包括各种软件的使用方法、技巧和心得体会,同时,在相关成果的署名时也理所应当地得到适当的体现,切实体现 “ 有为、有位” 、合作共赢的基本价值观!” 目前来看,同学们确实都能立足现实,稳步地深化自己的课题研究,这是值得欣慰的事。我当然也需要更频繁地去实验室,做好必要的服务。 今天的其余时间,则盲审了某 211 学校的两篇硕士学位论文,进一步开阔了自己的视野、夯实了相关知识基础,受益匪浅!每年大约评审 60 篇左右的学位论文和期刊投稿。绝大多数是本人以批判性思维的方式借此机会学习知识、提升认知、有所收获的过程,但是也真的有很厌倦、很气愤的经历,尤其对于稿件存在明显的写作不认真、数据被推断造假的情况。 就以此记录 2020 年的这个五一节吧。
个人分类: 未分类|7180 次阅读|2 个评论
关于计算流体力学中一些大牛的故事
yangxintie1 2020-4-1 23:53
海森堡临死说:既然生了我海森堡,为什么还要生出湍流和相对论?翻成中文就是:“既生周瑜何生亮?!” 原文地址: 关于计算流体力学中一些大牛的故事 作者: summykuku Jameson的故事 Jameson是当今CFD届的超级大牛。偶的超级偶像哦。 Jameson是个英国人,出生在军人世家。从小随老爹驻守印度。于是长大了也抗起枪到海外保卫日不落帝国,军衔是Second Lieutenant。无奈“日不落”已落,皇家陆军已经不需要他了。大概有什么立功表现把,退役后就直接进了剑桥大学。在那里拿到博士学位。辗转间从英国来到了美国,从工厂又到了学校。成了Princeton的教授。在那里提出了著名的中心差分格式和有限体积法。就是在这里,发表了他那篇著名的中心差分离散的有限体积法。中心差分格式,大家都知道,是二阶,但是稳定范围特别小,Pe不能超过2,于是就得加人工粘性(一听这名字,数学家就倔嘴巴,不科学嘛),这是大学生都知道的事,怎么加就是学问了。Jameson用二阶项做背景粘性,用四阶项抑制激波振荡(也亏他想得出来),配合他提出的有限体积法,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很快风靡世界,工程界几乎无一例外在使用他的方法,原因很简单,他的方法乐百氏,而且又有相当精度。从此大行于市,座上了P大的航空系系主任,也确立了CFD界第一大牛人的地位。Jameson发文章有个特点,喜欢发在小会议上或者烂杂志上,反正是SCI检索不到地方。包括后来关于非结构网格,多重网格等等经典的开创性文章,都是这样。(如果按照清华的唯SCI论的评判标准,我估计在清华最多只能给他评一个副教授当当。)牛牛的人总是遭人忌妒,哪里都这样。看着Jameson的有限体积方法这么受欢迎,有些人就红眼了。于是说,有限体积方法不错,可惜只适合于定常问题计算,非定常计算就不怎么样嘛。Jameson那里能容忍别人对他的得意之做胡说。于是,灵机一动,想出了一个双时间尺度的方法,引进一个非物理时间,把非定常问题变成了一个定常问题计算,还真好使,又风靡世界,从此天下太平。 97年,Jameson年龄到了,就从P大退休了,结果又被聘请到Standford大学当Thomas V. Jones Professor搞起了湍流来。前不久偶导师见他回来,对欧们边摇头边说,“几年不见,老得快不行了”,言下之意,我们如果想多活几年,不要去搞什么湍流。   Steven A. Orszag Steven A. Orszag是一个天才级别的人物啦。在直接数值模拟,谱方法,湍流模型等等许多方面都有开创性的贡献。天才嘛,总是有缺陷的,不是生活不能自理,就是不懂得处理人际关系。前者还好办,只是lp不舒服,后者嘛,让同事和同行不舒服,可麻烦就大了。不幸的是,Orszag属于后者。对于他的恃才傲物,有人早就恨得牙根痒痒,报复的机会终于来了。三十年前,湍流模型的先驱们,是通过数值试验,再连懵带猜的确定下了双方程湍流模型的参数。20年前,Orszag突发奇想,能否用RNG(重整化群理论)从理论上推导这些参数呢?RNG理论在相变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发明者也在81年获得了Nobel奖。牛人就是牛人很快居然真从理论上推出了这些参数。这下湍流模型界可炸开了锅,这岂不是要砸掉很多人的饭碗?这不等于说那些老家伙几十年前的工作一钱不值么?这帮大学霸可不是省油的灯。环顾地球之大,Orszag居然找不到一本杂志愿意接受他这篇文章。Orszag这个郁闷呀,这个生气呀,好歹俺也是绝代高手嘛,昨这么不给面子呢? 他一气之下干脆自己扛杆旗,办份杂志,自己当主编,自己出版,看谁说闲话。1986年,《Journal of Scientific Computing》终于开张了。第一篇文章就是“Renormalization Group Analysis of Turbulence: I Basic Theory”。这篇文章很快获得了大家的广泛认同。但是对RNG的攻击并没有到此为止。偶看到最搞笑的是一个牛牛(不想提他的名字了)在AIAA J. 上的一篇文章。当然是吹自己的模型计算比标准双方程模型多么多么的好。都已经比较结束了,他还觉得不过瘾,话锋一转,把RNG模型胡算一把,然后一通狂批,还煞有介事的分析为啥算不好。其实我倒觉得,既然RNG能够从理论上推导出他们当年胡乱搞出来的参数,不正是对他们工作的证明么?能够从完全黑暗的世界寻找到这些参数,这除了天才,还能说什么呢?   Godunov Godunov大家都晓得吧,迎风类型格式的开山鼻祖。二十世纪CFD的数值方法基本上是沿着他老人家开创的Godunov类型格式的方向发展。连如今大姥级的Roe,van Leer都要发文章pmp,毕竟他们都是靠着老大发家的嘛。他座上老大宝座的屠龙刀-Godunov格式,实际上是1954年他25岁时候的博士论文。老板上课时候曾经讲,当时不知道为啥他得罪了苏维埃政府要砍他的头,于是他一着急,弄出了这把屠龙宝刀,拣回了小命(不过这个传闻,我没有找到相关的文献得以证实,好在我相信偶老板读的书比我多,二来嘛本来就是八卦系列也无所谓了)。 我现在就来讲讲有根有据的东西,老大是怎么弄出这把屠龙刀的。1954年春天,苏联的第一台电子计算机“Strela”就将送到老大当时所在的单位Keldish Institute of Mathematics,上级要求他们弄几个格式来算一算。当时一个叫Zhukov的人就弄出了一个东西。这家伙也算是个牛人了,弄出来的这个东西,同1年后 P.D Lax的CFD奠基性名著中提出的东西是完全一样的。可惜呢,这家伙数学不好,他是连蒙带猜弄出来的,尤其是为了自圆其说的那几个假设,现在回过头来看根本就是错误的,是推不出这个结果的。当时为了弥合这个问题,就请来了Godunov看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结果一发不可收拾,居然就借此搞出了Godunov格式。后来老大回忆刀,幸好当时他没有看到Lax的文章,要是看了,压根就不会有Godunov格式了。(If I would have read Lax’s paper a year earlier, “Godunov’s Scheme” would never have been created.) 这么重大的贡献得发文章让大家都晓得才行呀。老大于是一毕业就四处投杂志,他先投了一家叫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的杂志,杂志居然把他拒了,理由是,老大的工作是一个纯粹的数学工作,没有做任何关于力学的研究。老大一想也对,他本来就是数学家嘛,于是他改投一个纯数学的杂志,谁知道,没过多久,又被退稿了,这次的理由是,老大的工作是一个纯力学的研究,没有任何关于数学的内容。老大当场晕倒。后来老大又投了几家还是不中,这下没有办法了,老大只好找后门,托他的老板Petrovskii了,正好老板是Mathematicheskii Sbornik杂志的编辑,终于在1959年,毕业四年后这篇文章发表在了这个杂志。   Van Leer Van Leer 原先同Roe关系非常的好。后来Roe发表了著名的后来用他名字命名的Roe格式,Van Leer就有点坐不住了。因为他一直相信他比Roe高明那么一点点。于是他决心超过Roe。当时迎风格式在应用上有两个发展方向,一个是Roe格式为代表的通量差分分裂类型,另一个就是矢通量差分类型,典型代表就是Steger-Warming格式。很快van Leer找到了突破口,他注意到Steger-Warming格式有个不大不小的缺陷,通量分裂是不可微的,这在计算激波时候,有可能发生过冲现象。于是van Leer对此做了一番改造,提出了一个满足可微条件的分裂。van Leer兴高采烈地投到杂志社,然而令他失望的是,杂志社把他给拒绝了。他可受不了了,于是自己掏钱,飞到西伯利亚,向Godunov求教。Godunov看过后大加赞赏。这下可乐坏van Leer。既然老大首肯了,谁还敢说不字,这篇文章顺利出版。后来这个格式就用van Leer本人的名字命名并流行起来,终于,他还是跟Roe平起平坐了。   Batchelor Batchelor是GI Taylor之后,剑桥学派的领袖。不过他其实并不是英国人,而是澳大利亚人。他从小在墨尔本长大。第二次世界大战其间,在从事了一个航空相关的课题研究中,他对湍流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是GI Taylor三十年代关于湍流研究的工作。于是他就给Taylor写信,想做他的research student。Taylor很快同意了。Batchelor是一个很跋扈的人,说话颇有些像黑社会的老大的风范。他有一个死党和跟屁虫。他非常想让这个跟屁虫跟他一块到英国去研究湍流,省得他一个人寂寞。这个死党呢,大学学的是跟湍流八竿子打不着的核物理。这并不要紧,Batchelor充分发挥了他黑社会老大般的威严对他说,“跟我到英国找Taylor研究湍流去吧!”这个铁杆兄弟也不含糊,立刻说,好,跟老大走。不过走前,你回答我两个问题:谁是G.I. Taylor? 湍流是什么玩艺?前一个问题好回答,后一个问题,Batchelor究竟是怎么回答的,是威逼利诱,还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说服的,大家一直为这个问题争论了几十年。总之,最后两人都去了英国。见了Taylor呢,两人都失望了,原来Taylor已经不搞湍流了,全力搞什么水下爆炸之类的跟军事有关的课题(估计这个来钱)。好在大师就是大师,让这两个年轻人自编自导自己去折腾,在旁边指导指导。最后两人都成为大师。Batchelor的这个小兄弟究竟是谁呢?呵呵,就是大名鼎鼎的AA Townsend。这个故事再次说明跟好一个老大是多么重要亚。 Batchelor曾经一度以为可以在他手上终结湍流问题。所以那段时间,在湍流研究上特别努力,结果当然是大失所望。Batchelor被湍流折磨得心力憔悴,50年代后期以后逐渐把精力从科研转移到了写书,创办应用数学力学系和JFM杂志上来。前面文章说了,为了多活几年不要搞湍流,这个故事则告诉我们,为了不郁闷,生活充满阳光,也不要搞湍流。另一个被湍流折磨死掉的大牛就是量子力学里面的Heisenberg。年轻的时候,靠着他的天才禀赋,胡乱猜了一个湍流解获得了博士学位,后半生被湍流研究折磨而死,临终时候都念念不忘。用《大话西游》里面的话来说应该是怎么来着?我猜中了这个开头,可是却猜不到这个结局。   Von Neumann Von Neumann是天才里面的天才。据说他6岁能心算8位数除法,8岁时已掌握了微积分,12岁时能读波莱尔的著作《函数论》……。有一次,冯·诺伊曼对他的朋友说:”我能背诵《双城记》”。人家就挑了几章作试验,果然他-一背诵如流。他对于圆周率π的小数位数,自然对数的底e的数值以及多位数的平方数和立方数…… 四十年代的时候,Von Neumann在曼哈顿计划里面主要负责数值计算工作,他的另外两个同事就是费米和费曼。牛人在一起当然就喜欢比一比。需要做一个复杂的数值计算时,他们三人立即一跃而起。费米呢,上了点年纪,就拉计算尺计算,费曼呢,年轻人喜欢接受新事物,就用台式计算机,而冯·诺伊曼啥都不用,总是用心算。可是冯·诺伊曼往往第一个先算出来,当然这三位杰出学者所得出的最后答数总是非常接近的。(好啦,好啦,俺实在不愿继续写他的非凡事迹了,越写越自卑,越写越郁闷。)也就是在这段时间,Von Neumann提出了CFD上面非常有名的Neumann稳定性分析。这个现在本科生都晓得的东西,在当时被美国军方列为高度军事机密,这一保密就是十年。俺每次读到这段的时候,常常想起哈里森.福特的《夺宝奇兵》的最后一个镜头。【说到这里,顺便扯远一点,很多人,包括数学系人都认为Neumann稳定性分析为无条件稳定的格式,就意味着计算时间步长选取是不受限制的,这个认识是不正确的。Neumann稳定只保证格式的对幅度是保真的,但是并不保证是保相位的,相位的误差的累积也足以把一个结果改得面目全非】 前面讲过了一个让同事不爽的天才,而Von Neumann则属于让lp不爽的天才。某天lp让他上班途中顺便仍包垃圾,结果中午回来的时候,他又把垃圾带回来了,而他的公文包被他当垃圾扔了。另外一次,lp回来后,Von Neumann问她,我的水杯在那里呢,我找了一下午都没有找到。Lp大叫,天啦,我们在这个房子里面生活了十五年! 天才的才气往往同寿命成反比,Von Neumann也不例外,刚过50多点点就去世了。应了俺本科上铺曾经爱说得一句话,天才是两头燃烧的蜡烛,明亮,但不会长久。
个人分类: 流体|3003 次阅读|0 个评论
七谈智能+X的基本要素和实施路径---过程数据采集业或将异军突起
热度 1 jyx123321 2020-2-28 22:50
在 2020 年 2 月 25 日写了科学网博文《六谈智能 +X 的基本要素和实施路径 --- 牵着牛鼻子走 》,被科学网选为了精选博文。网页链接如下: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99553do=blogid=1220342 最近几天硕士研究生和专升本全部扩招、教育和人力资源部门尽力扩大就业的消息较多。索性,在近期六谈智能 +X 的基本要素和实施路径的基础上,谈谈 制造业的发展趋势可能引起的就业变化吧,希望抛砖引玉,集思广益,推动制造业的发展和就业岗位的新增。 在 2020 年 2 月 1 日我在科学网博文《为某公司员工在家学习准备的资料以及写在前面的话》里,曾自问自答: “ 作为这样一个剧烈影响全国的重大疫情事件,将急剧催生怎样的产业大发展?我的个人意见就是以智能物联网为基础的产业大发展,例如智能服务机器人(可以直接全面地照顾病人、极大幅度减少医生和护士工作量)、工业智能机器人、智能无人驾驶、工业互联网、黑灯工厂、智慧城市、智能检测和健康评估。如果在这次疫情之前,大家还认为这种应用场景并不急需、市场需求还不足够大的话,我认为这次疫情就给出了直接、全面、有力的肯定回答。我还相信,在工业互联网时代,将剧烈地改变工业生产方式,其应该比消费互联网影响线下消费更加剧烈、影响更加深远 ” ,网页链接如下: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99553do=blogid=1216464 这种以智能物联网为基础的产业大发展真的能在近期实现吗?就从近期各个部门陆续出台的政策和规定看,更加坚定了我的上述看法。大致原因如下: 这些年,在信息、控制、计算机、人工智能学术界,来自数学专业的人才似乎很多,各种新算法和新模型层出不穷,相应地,我国在国际著名期刊上发表了大量的基于各种新算法和新模型的信息、控制、计算机、人工智能等专业论文。今后,如何把其中的适用先进算法和模型应用于制造业从而直接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将是相关研究人员的主流努力方向。因此,智能制造在制造业赖以发挥作用的适用先进算法和模型将不再是大的问题。 类似地,这些年传感材料及功能器件研究纷繁复杂,相应地,我国在国际著名期刊上发表了大量的先进传感材料及功能器件研究论文。今后,如何把其中的适用先进的传感材料及器件应用于制造业从而直接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将是相关研究人员的主流努力方向。因此,智能制造在制造业赖以发挥作用的适用先进传感技术及装备将不再是大的问题。 随着“两化融合”基本政策的持续推进,制造工艺过程以及使役承载过程的数值模拟技术在这些年得到了快速发展,大量的中、大型工业企业建有计算机模拟仿真部门,在高校院所里更是有相当多的师生从事模拟仿真研究。如果把分布式、多物理量、准确可靠、实时在线的低成本工业监测技术用于工业过程模拟仿真的输入条件、中间结果和最终结果的全面量化评估,则可以大幅度地提高计算机模拟仿真技术的精确度和可信性,从而就能以计算机模拟仿真作为工业过程数据采集的重要手段,低成本、高质量、格式化地按需生成人工智能赖以发挥作用的训练大数据,进而使得人工智能的低成本预测能力、预测精度和预测速度得到切实保证。 众所周知,我们国家是制造业大国,很多种类产品的产量是全球遥遥领先的。而每种产品的制造过程往往涉及多个环节,且产品经常更新换代。相应地,就会长期持久地需要极大量的工业过程数据采集人员,从而使得智能制造能落实到各种制造过程的各个环节且能根据需要更新换代。因此,相对于比较规则化的有限算法的从业人员,在工业过程一线从事传感检测的人员数量要大得多,而工业过程数据采集人员数量则更加庞大,从而满足各种工业过程的各个环节的高质量、低成本的大数据需求。 一家之言,请各位有识之士批评指正! 后记:今天看到了科学网新闻《今年硕士生扩招 18.9 万,向这些专业倾斜》,其中,特别指出 “ 投放到什么专业为主,除了培养能力以外,我们还要看社会需求,几年后就业不成问题,主要投放在服务国家战略和社会民生急需的领域,现在这些领域都是非常缺人才的。研究生计划增量,重点投向临床医学、公共卫生、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专业,而且以专业学位培养为主,以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专业学位为主 ” 。深以为然!详见网页链接: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0/2/436379.shtm
个人分类: 未分类|4860 次阅读|3 个评论
五谈智能+X的基本要素和实施路径---论文/专利/生产实践的协同增效
热度 1 jyx123321 2020-2-23 18:03
在 2020 年 2 月 20 日写了科学网博文《四谈智能 +X 的基本要素和实施路径 --- 以智能制造为例》,网页链接如下: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99553do=blogid=1219499 当时想着这是近期本人关于智能 +X 话题的最后一篇随笔了,毕竟这和近期科学网上的主流话题格格不入,太不合时宜,也少有人问津。不曾想,科技部、教育部这两三天连续发布了反对唯论文的政策,所在的微信朋友圈大量转发这些文件,有的帖子下面有大量的匿名评论和留言,叫好者有之,但是更多的是忧虑和对未来的彷徨困惑。索性我结合我们课题组这些年的心路历程,谈谈如何实现论文 / 专利 / 生产实践协同增效的体会吧。 其实,在 2020 年 2 月 1 日我写的科学网博文《为某公司员工在家学习准备的资料以及写在前面的话》里就有了关于反对唯论文的预判 “ 这次疫情也许对我国学术界产生重大影响, SCI 论文或许被淡化,修齐治平、经世致用、知行合一的治学要求有望得到强化,从而很有力地助推我们经济社会的健康和快速发展,有效解决科学技术 --- 社会经济的两张皮顽疾;也只有两者真正合力和协同增效,才能在短期内使得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更快速和更高质量,人们更有安全幸福感和更有消费能力,从而良性互动 ” ,可见网页链接: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99553do=blogid=1216464 回顾自己近 30 年的科研历程,深切体会到论文 / 专利 / 生产实践协同增效之益处。就以我们课题组开展的智能风电叶片模具技术研发为例,梳理一下我们的心得体会,希望能抛砖引玉。 我们课题组从 2003 年春季就开始了纤维复合材料设计 - 制备 - 结构 - 性能 - 破坏的集成研究,后来为了定量验证复合材料制备和使役过程的有限元模拟结果,又掌握了分布式光纤传感传输技术,且和数值模拟技术紧密结合在一起,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在高校实验室条件下取得了一大批论文和专利成果,曾自认为把能想得到且能在实验室里实现的各种纤维复合材料制备和使役过程及其在线监测都成功地尝试了。 在前年秋季我们开始和某风电叶片模具制造公司合作,研制智能风电叶片模具。在这种极其复杂的生产实践中,我们才真切感受到高校实验室里的学术研究和实际生产之间的显著差别,不得不重新审视高校实验室里的研究经验和结论,在生产现场学习大量的新知识、新技能,把高校实验室里的研究成果不得不做必要的生产适应性改造,同时解决一系列新问题,从而切实地推动智能风电叶片模具技术的实用化、稳定化和低成本化。“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课题组的所有博士、硕士研究生都参与到了那家公司生产现场的实战中来,形成了更深入和系统的智能复合材料结构件制备和使役的认知,从而在深入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了一批新的更接地气的论文和专利成果。这个生产实践经历可见我的两篇科学网博文: 开展了特大型纤维复合材料结构件的分布式应变和温度在线监测实验( 2019 年 5 月 1 日),网页链接如下: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99553-1176594.html 阵列式光纤光栅传感器在特大型复杂工程结构中的内植和状态监测( 2019 年 8 月 23 日),网页链接如下: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99553-1194900.html 在恰恰一年前的这个日子里( 2019 年 2 月 23 日),我曾写了一篇科学网博文《也谈反对唯论文》,网页链接如下: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99553-1163776.html 现在把其内容直接复制过来,作为与大家共勉的内容吧: “反对唯论文! 但是,切实解决了工程技术关键问题又在本专业的国际一流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并被较好地引用和评述,是值得可喜可贺的。 破坏性的技术创新以及导致的颠覆性的新产品开发,在获得有效的专利保护之后,精心提炼关键科学问题,也是可以在国际一流期刊上发表系列研究论文的,是值得肯定和发扬的。我想,这是当前反对唯论文的初衷之一吧。 在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更加有力、商品侵权逐渐变成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的时代,且当下经济活动的创新逐渐从商业模式创新转变为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唯论文的风气必将有大的转变,毕竟大多数知识人也属于经济上理性的社会人。” 另有一点感想是:在私德有时不彰的时候,积极主动地以法律形式有效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也许是高校院所研究人员实现论文 / 专利 / 生产实践协同增效的有效路径。 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个人分类: 未分类|5021 次阅读|4 个评论
三谈智能+X的基本要素和实施路径
jyx123321 2020-2-18 11:28
我在 2020 年 2 月 16 日写了随笔《人工智能提高数值模拟速度的读后感》,访客薛老师评论道: 见解高明! “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思路决定出路! 我回复了薛老师,也把回复内容单独整理成一篇博文,参照昨天博文的题目《再谈智能 +X 的基本要素和实施路径 》,把今天回复的内容权且命名为《三谈智能 +X 的基本要素和实施路径 》,希望从我们近 30 年的研究心得体会和发展历程中能对大家有所启发和助益。 非常感谢薛老师的精彩评论! 我从 1992 年秋季在西安交大机械工程学院获得免试读研之后就开始了有限元模拟技术研究,持续至今。在不断深化、拓展有限元模拟的同时,深切感受到了其局限性,尤其是模拟仿真的输入初边值条件如何能反映实际问题的初边值条件?模拟仿真的结果(例如各个应力应变场和温度场)如何得到量化的直接验证?如何量化评估模拟仿真的中间过程是准确的?这种日益强化的困惑和巨大压力促使我们掌握了分布式、多物理量、实时在线监测技术,并和我们精通的有限元模拟技术直接紧密地结合起来,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极大地拓展了我们的视野和深度。 我们在不断深入和拓展应用分布式在线监测技术的过程中,也愈发感觉数值模拟技术(例如,我们精通的有限元模拟技术、熟练使用的分子动力学仿真技术)在实时计算和决策方面的致命问题。而智能 +X 的绝大多数技术是必然要求实时检测、实时决策、实时控制等 “ 三个实时” 的,即对应于计算机的实时输入、实时计算、实时输出。就我对数值模拟技术的理解,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很难达到低成本实时计算要求。因此,我认为,以获得验证的数值模拟技术作为人工智能技术的训练手段,则可以把人类社会积累的宝贵知识用于人工智能技术,从而既能解决智能 +X 的高质量样本难以获得、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难题,又避免了数值模拟技术的计算速度慢、难以实时解决实际复杂问题、关键时刻总是掉链子的极度尴尬局面。 抛砖引玉,请大家批评指正!
个人分类: 未分类|2331 次阅读|0 个评论
再谈智能+X的基本要素和实施路径
jyx123321 2020-2-17 12:11
昨天看了辛雨于 2020 年 2 月 13 日 在中国科学报发表的文章《人工智能“捷径”将模拟速度提高数十亿倍》,网页链接如下: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0/2/435723.shtm 之后就写了一篇随笔《 人工智能提高数值模拟速度的读后感 》,网页链接如下: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99553-1218794.html 其中,涉及了人工智能及其应用的基本要素,也谈到了其实施路径和现实选择。在进一步思考后,再谈一下智能 +X 的基本要素和实施路径吧,抛砖引玉,集思广益。 智能 +X 的核心要素是 3C 技术。关于在线监测与通信( Sensing and Communicating ,第一个 C )、计算与决策( Computing ,第二个 C )、控制( Controlling ,第三个 C )之间关系的分析案例,可见我在 2019 年 4 月 13 日写的科学网博文《由大三学生课后质疑想到的多尺度结构力学模拟仿真与分布式在线安全监测的协同必要性》。网页链接如下: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99553-1173042.html 在这个博文里,我重点解释了数值模拟(以多尺度结构力学有限元模拟为例)、人工智能(以人工神经网络、专家系统为例)、在线监测与通信(可见我在多篇博文中介绍的分布式光纤传感传输技术)的协同必要性。在我写的其他多篇博文里,也能看到相关内容,例如 2019 年 6 月 20 日 的博文《材料科学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协同增效的案例》,只是各有侧重,网页链接如下: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99553-1186044.html 其实,这也很好理解,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提供复杂过程的实时计算和决策能力,而数值模拟技术是做不到这一点的,即使计算机硬件和数值模拟软件再强大,也不可能胜任复杂过程的实时计算和决策能力。但是,人工智能技术仅仅“知其然”,而不能“知其所以然”,这是其根本缺陷且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难以克服。数值模拟技术可以充分地利用人类社会积累的宝贵知识,只要合理地数学建模即可,既能“知其然”,又能“知其所以然”,但是其致命弱点是每次计算的用时都长,无法实时决策,往往扮演“事后诸葛亮”的角色,关键时候掉链子。两者结合,用经过验证的数值模拟结果来训练人工智能,就可以做到即时、高效、合理、低成本,且既能“知其然”,又能“知其所以然”。当然,没有在线监测和通信技术,绝大多数的智能 +X 就只能是纸上谈兵,因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总的来说,我认为,现阶段的智能 +X 的 每种要素都要各打五十大板!当下唯有协同,取长补短,才有可能满足现实需要! 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个人分类: 未分类|2065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工智能提高数值模拟速度的读后感
热度 2 jyx123321 2020-2-16 12:10
辛雨于 2020 年 2 月 13 日在中国科学报发表文章《人工智能 “ 捷径” 将模拟速度提高数十亿倍》,网页链接如下: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0/2/435723.shtm 读后深感振奋,在本课题组微信群里推荐了这篇文章,也谈了自己的感想和评论: 同学们: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我曾在去年春季和暑期的两三次课题组组会上费尽口舌向大家阐释的这个研发思路和具体实施技术方案。假如大家还是秉持极其保守、成熟的本专业知识和方法做研究,充其量也就是多一个本专业的传统技术人员,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不会太大,当然其个人价值也不会太突出,毕竟很难跨行业大发展。今后,既有较深厚的专业功底,又有新思想和新方法且结合紧密、善于推演的人,也许会获得更长足的发展!进一步的解释则是: “ 有较深厚的专业功底”可以使得我们的专业技术研究可行、落地;“有新思想和新方法” 则可以使得我们的专业技术研究不同于常人。我们课题组这几年有目的地努力引导大家掌握人工神经网络、专家系统等人工智能知识和技能,同时引导大家结合我们课题组特别精通的数学建模和有限元模拟仿真技术,就是想着实现上述那篇文章中的研究目的。当然,我们特别重视复杂过程的实时在线监测和健康状态即时评估技术,也是想着通过系统集成方法进一步放大我们的研究成果,更有实用性,更有特色和创新!有为才有位,这是社会经济良性发展的必然要求,与大家共勉! 抛砖引玉,请大家批评指正!
个人分类: 未分类|3363 次阅读|9 个评论
国内具有完全版权的聚变相关数值模拟代码列表
热度 1 xiehuasheng 2019-1-16 11:14
由于惯性约束聚变涉及国防安全,许多信息 是保密的,因此这里主要列出磁约束聚变相关的。本列表可能有遗漏,将持续更新。 1. 非线性磁流体、混合代码 (1)CLT/CLT-K 简介:非线性磁流体大规模并行代码,可以研究撕裂模、阿尔芬本征模、高能粒子相互作用,等。国内磁约束领域第一个比较成熟的非线性磁流体及动理学混合代码。 主要开发机构:浙江大学 主要作者:王胜、马志为、张威、祝佳、张豪伟,等 参考文献:S. Wang and Z. W. Ma, Influence of toroidal rotation on resistive tearing modes in tokamaks, Physics of Plasmas 22, 122504 (2015); doi: 10.1063/1.4936977. (4)MD 简介:Reduced MHD,国内在研究撕裂模方向成果丰富的一个代码。 主要开发机构:大连理工大学 主要作者:王正汹 参考文献:Zheng-Xiong Wang, Lai Wei and Fang Yu, Nonlinear evolution of neo-classical tearing modes in reversed magnetic shear tokamak plasmas, Nucl. Fusion 55 (2015) 043005. (2)VirtEx 简介:回旋动理学与MHD混合代码,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 主要开发机构:中科院物理所 主要作者:冯虹瑛、张文禄,等 参考文献:Hongying Feng, Wenlu Zhang, Chao Dong, Jintao Cao, and Ding Li, Verification of linear resistive tearing instability with gyrokinetic particle code VirtEx, Physics of Plasmas 24, 102125 (2017); doi: 10.1063/1.4999166. (3)EAC 简介:EP-AE,快粒子与阿尔芬本征模相互作用代码,由于本底AE部分采取了简化模型,所以应用范围有限,更复杂的模型是CLT-K代码。 主要开发机构:浙江大学 主要作者:祝佳、傅国勇,等 参考文献:J. Zhu, G. Y. Fu, and Z. W. Ma, Nonlinear dynamics of toroidal Alfvén eigenmodes driven by energetic particles, Phys. Plasmas 20, 072508 (2013); doi: 10.1063/1.4816950. 2. 线性阿尔芬本征模、宏观不稳定性 (1)AMC 简介:Linear Alfven continuum spectrums and eigenmode,计算二阶带Shafranov位移的圆截面平衡下的线性阿尔芬连续谱和本征模,同时可以计算kink和ballooning不稳定性。 主要开发机构:浙江大学 主要作者:谢华生、陈伟 参考文献:Hua-sheng Xie and Yong Xiao, Parallel equilibrium current effect on existence of reversed shear Alfvén eigenmodes, Physics of Plasmas 22, 022518 (2015); doi: 10.1063/1.4913487. (http://hsxie.me/codes/amc/) (2)KAEC 简介:带动理学效应的阿尔芬本征模计算,解析平衡位形。 主要开发机构:浙江大学 主要作者:虞立敏、傅国勇,等 参考文献:L. M. Yu, G. Y. Fu, and Z. M. Sheng, Phys. Plasmas 16, 072505 (2009). (3)GTAW 简介:计算阿尔芬本征模,类似NOVA,可以支持实验的平衡数据。 主要开发机构:中科院等离子体所 主要作者:胡友俊,等 参考文献:Y. Hu, G. Li, N. N. Gorelenkov, H. Cai, W. Yang, D. Zhou, and Q. Ren, Phys. Plasmas 21, 052510 (2014). 3. 粒子轨道 (1)Orbitm 简介:计算各种位形尤其托卡马克的单粒子轨道,含全轨道和导心轨道版本,可自由修改。 主要开发机构:浙江大学 主要作者:谢华生 参考文献:http://hsxie.me/codes/orbitm/ 4. 等离子体平衡 (1)SWEQU 简介:实验平衡重建代码。 主要开发机构: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又称585或SWIP) 主要作者:袁保山 参考文献:B.S. Yuan, X.Q. Ji, Y.G. Li, Y. Xu, Y. Zhou, L.M. Yu, S.Y. Liang, T.F. Sun, Study of plasma equilibrium reconstruction on HL-2A, Fusion Engineering and Design, 134 (2018) 5-10. (2)EFIT-ASIPP 简介:ASIPP重写的EFIT平衡重建代码,在细节上有许多新的优化。 主要开发机构:中科院等离子体所 主要作者:孙有文 参考文献:孙有文,2006,中科院博士论文。 (3)GSM 简介:简单的G-S平衡迭代求解版本,可用于理论研究。 主要开发机构:浙江大学 主要作者:谢华生 参考文献:谢华生,《计算等离子体物理导论》,2018,第5章. 5. 回旋动理学 (1)HD7 简介:一维s-alpha模型回旋动理学本征模代码,可以计算ITG、TEM、KBM/AITG等。该代码有许多丰富的成功的应用。 主要开发机构: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清华大学,等 主要作者:董家齐,等 参考文献:J. Q. Dong, W. Horton, and J. Y. Kim, Toroidal kinetic imode study in hightemperature plasmas, Phys. Fluids B 4, 1867 (1992); doi: 10.1063/1.860040. (2)NLT 简介:连续性解法求解非线性回旋动理学方程,支持托卡马克位形,目前能计算ITG相关物理。 主要开发机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主要作者:叶磊、王少杰,等 参考文献:Lei Ye, Yingfeng Xu, Xiaotao Xiao, Zongliang Dai, Shaojie Wang, A gyrokinetic continuum code based on the numerical Lie transform (NLT) method,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Physics 316 (2016) 180–192. (3)MGK 简介:多种算法求解零维和一维回旋动理学线性本征问题,漂移模/熵模、ITG、KBM。在算法上相较于HD7及国外其他类似代码有优势,但物理模型上目前未包含捕获电子模(TEM)。 主要开发机构:北京大学、浙江大学 主要作者:谢华生、李跃岩、卢志鑫,等 参考文献:H. S. Xie, Y. Y. Li, Z. X. Lu, W. K. Ou, and B. Li, Comparisons and applications of four independent numerical approaches for linear gyrokinetic drift modes, Physics of Plasmas 24, 072106 (2017); doi: 10.1063/1.4990435. (4)GKD1D 简介:回旋动理学一维线性粒子模拟代码,离子和电子均可回旋动理学,包含捕获粒子效应。目前主要用于Z-pinch、偶极场(dipole)、FRC。 主要开发机构:北京大学、新奥能源研究院 主要作者:谢华生、张铱、孙书营,等 参考文献:Hua-sheng Xie, Yi Zhang, Zi-cong Huang, Wei-ke Ou, and Bo Li, Local gyrokinetic study of electrostatic microinstabilities in dipole plasmas, Physics of Plasmas 24, 122115 (2017). 6. 代码框架 (1)SIMPLA 简介:目标是建立一个等离子体物理模拟代码框架,包含磁流体、动理学等各种模块。目前已经有初步版本。 主要开发机构:中科院等离子体所 主要作者:于治 参考文献:https://simpla-fusion.github.io/SimPla/ 7. 其他 这里分两类:一类是国内开发的重要的代码,但是聚变尚并非其主要的应用;另一类是国内参与了开发和应用的重要代码,但国内不具有自主版权。 (1) GeFi(林郁、陈骝、汪学毅),SymPIC(肖建元,https://github.com/JianyuanXiao/SymPIC); (2) GTC(林志宏,http://phoenix.ps.uci.edu/GTC/),BOUT(徐学桥,https://bout.llnl.gov/),MARS(刘钺强),其他相关流体回旋流体回旋动理学代码(李继全,等)。 尤其第(2)类实际上是国内每次开聚变数值模拟会议中的主力,在这张列表中放到最后是期望国内自主产权的代码能尽快形成国际影响力及得到足够重视。 xiehuasheng 2019-01-16 11:09
6411 次阅读|2 个评论
《计算等离子体物理导论》正式出版
xiehuasheng 2018-7-19 22:49
许久未写博客了,听说有不少入行等离子体物理或者聚变的人关注,于是也再写写吧,说不定能激发一些兴趣或者新想法。 《计算等离子体物理导论》其实今年二月(2018.02)就已经在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这是国内乃至全世界第一本全面介绍计算等离子体物理方方面面的适合入门的著作,因为几乎每部分都有代码实现,拿来就能自己运行代码看到结果,并且其中涉及的许多问题都在物理、数学、数值计算等方面有意思、有深度。 豆瓣链接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0161376/;出版社链接 http://cms.sciencepress.cn/2017010031/index.jhtml;书中源代码 http://hsxie.me/cppbook/。 希望这本书的出版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促进国内等离子体物理和聚变能源的研究。很荣幸的是,同月,王龙老师的《磁约束等离子体实验物理》也在科学出版社出版了。此前国内等离子体物理或磁约束聚变主要只有理论教材,现在数值模拟及实验也都有适合入门的的了。 截图简介: \0 内容简介 ······ 本书是等离子体物理数值计算与模拟的入门教程, 基本涵盖了计算等离子体物理中常见的基础问题, 一类源自教学, 一类源自科研. 在内容编写方面, 笔者力求做到每一章节既有新意, 又有实用性, 使得读者对目前的计算等离子体物理研究内容能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 与传统教材不同,本书将通过具体的算例来帮助初学者理解相关的物理概念和物理图像, 尽可能地降低读者的学习困难, 同时加深读者对计算等离子体物理前沿的理解. 书中的算例均提供了相关的代码(以Matlab 为主), 读者可直接使用或依据需要做相关的改写. 本书主要适用于等离子体物理专业的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也可作为计算等离子体物理研究的手册使用. 作者简介 ······ 北京大学 目录 ······ 目录 前言 章 绪论 1 1.1 计算等离子体物理 1 1.2 计算等离子体物理的先驱 4 1.3 计算等离子体物理的新挑战 7 1.4 本书内容 9 习题 13 第2章 数据处理与可视化 14 2.1 谱分析 14 2.1.1 傅里叶变换 14 2.1.2 窗口傅里叶变换 18 2.1.3 小波变换 21 2.1.4 关联谱分析 22 2.1.5 包络分析 24 2.1.6 小结 25 2.2 数据误差及平滑、插值和拟合 26 2.2.1 数据误差 26 2.2.2 平滑 27 2.2.3 插值 27 2.2.4 拟合 29 2.3 数据可视化 31 2.3.1 基于现成软件可视化 32 2.3.2 底层代码实现可视化 36 2.4 数据处理一体化和图形用户界面 37 2.4.1 小程序的一体化实时数据处理示例 37 2.4.2 GUI数据处理工具集示例 41 2.4.3 实验数据实时系统 43 2.5 其他 43 2.5.1 模拟结果中色散关系的获得 43 2.5.2 频率的正负 45 2.5.3 动画和电影 47 2.5.4 从数据图中提取原始数据 47 习题 48 第3章 算法效率与稳定性 49 3.1 算法精度与稳定性分析的普适方法 49 3.2 时间积分 52 3.2.1 欧拉一阶算法 52 3.2.2 蛙跳格式 52 3.2.3 龙格-库塔 56 3.3 偏微分方程 56 3.3.1 偏微分方程分类 57 3.3.2 对流方程 57 3.3.3 抛物线方程 60 3.3.4 椭圆方程 60 3.4 隐式算法 63 3.5 谱方法 64 3.6 有限元 64 3.7 其他 64 3.7.1 辛算法 64 3.7.2 Boris格式 66 3.7.3 时域有限差分和Yee网格 68 3.7.4 exp(Ht)的计算 68 习题 69 第4章 单粒子轨道 70 4.1 洛伦兹力轨道 70 4.1.1 基本方程 70 4.1.2 磁力线方程 71 4.1.3 磁镜中的轨迹 72 4.1.4 地磁场中的轨迹 78 4.1.5 托卡马克中的轨迹 82 4.1.6 电流片中的轨迹 83 4.2 导心轨道 84 4.2.1 各种导心漂移 84 4.2.2 一组实用的磁面坐标公式 85 4.2.3 托卡马克中的公式 88 4.2.4 理想偶极场磁面坐标导心运动公式 90 4.3 补注 93 习题 93 第5章 磁流体 95 5.1 描述等离子体的物理模型 95 5.2 常见的磁流体模式图示 98 5.2.1 扭曲模 99 5.2.2 气球模 100 5.2.3 撕裂模(磁岛) 101 5.3 线性问题数值解法 102 5.4 磁流体模拟 105 5.4.1 一维激波模拟 105 5.4.2 撕裂模及磁重联 107 5.5 托卡马克中的平衡 112 5.5.1 Grad-Shafranov方程 112 5.5.2 G-S方程的解析解 113 5.5.3 直接数值求解 115 5.6 局域气球模问题 120 5.6.1 打靶法 120 5.6.2 本征矩阵法 122 5.7 约化的磁流体方程 126 5.8 阿尔文连续谱和阿尔文本征模 130 5.8.1 柱全局阿尔文本征模 132 5.8.2 环阿尔文本征模 132 5.8.3 反剪切阿尔文本征模 133 5.8.4 全局气球模 134 5.8.5 内扭曲模 134 5.8.6 非圆阿尔文本征模 135 5.9 回旋朗道流体:磁流体的拓展 136 5.9.1 静电一维为例 136 5.9.2 展开R 136 5.9.3 流体方程 137 习题 139 第6章 等离子体中的波与不稳定性 140 6.1 色散关系求根示例 140 6.2 冷等离子体色散关系 142 6.2.1 k(w)到w(k) 143 6.2.2 数值求解 143 6.2.3 静电还是电磁 145 6.2.4 等离子体波传播模拟示例 145 6.3 CMA图 147 6.4 流体色散关系普适解 147 6.4.1 普适数值方法 148 6.4.2 冷等离子体 150 6.5 热等离子体中的波与不稳定性 152 6.5.1 色散关系 152 6.5.2 等离子体色散函数 153 6.5.3 等离子体色散函数的Pade近似或多点展开 156 6.5.4 朗道阻尼 157 6.5.5 离子声波 160 6.5.6 广义等离子体色散函数 160 6.5.7 WHAMP代码 162 6.5.8 PDRK代码 164 6.5.9 电磁色散关系 169 6.5.10 相对论性问题 173 6.6 回旋动理学色散关系 173 6.7 半谱法模拟 176 6.7.1 流体简正模模拟 176 6.7.2 动理学简正模模拟 179 6.7.3 本征模模拟 180 习题 181 第7章 等离子体中的碰撞与输运 182 7.1 二体库仑碰撞 183 7.2 一维平板和柱位形中的扩散 185 7.3 行走和蒙特卡罗模拟 187 7.3.1 基于函数的输运基本理论 187 7.3.2 一维行走计算输运系数 189 7.3.3 二维行走演示 190 7.3.4 列维飞行 192 7.4 蒙特卡罗法的更多应用 194 7.4.1 对流扩散方程 194 7.4.2 泊松方程 196 习题 198 第8章 动理学模拟 200 8.1 Particle-in-cell模拟 200 8.1.1 *短的PIC代码 201 8.1.2 朗道阻尼 202 8.1.3 双流不稳定性 205 8.1.4 含碰撞情况 206 8.1.5 1D3V,伯恩斯坦模 206 8.1.6 其他 209 8.2 Vlasov模拟 209 8.2.1 朗道阻尼 210 8.2.2 其他 212 8.3 f算法 212 8.3.1 f模型 213 8.3.2 线性模拟 213 8.3.3 静电一维 214 8.3.4 离子声波 214 8.3.5 束流不稳定性 218 8.4 电磁模拟和Darwin模型 219 8.5 漂移不稳定性及输运 220 8.6 回旋动理学模拟 223 8.6.1 使用贝塞尔函数 223 8.6.2 使用多点回旋平均 227 8.6.3 线性本征模问题 231 习题 233 第9章 部分非线性问题及其他问题 234 9.1 标准映射 235 9.2 捕食者-食者模型 236 9.3 Burgers方程 238 9.4 KdV方程 240 9.5 非线性薛定谔方程 242 9.6 一个微分积分方程的解 (BB模型) 244 9.7 环位形装置截面形状及不同q(安全因子)分布时的磁场 248 9.8 光迹追踪 253 9.9 Nyquist图及柯西围道积分法求根 254 9.9.1 Nyquist不稳定性分析方法 254 9.9.2 求复平面指定区域根个数 255 9.10 电荷片模拟 259 9.11 粒子模拟方法补述 262 9.11.1 一维静电粒子模拟中的问题 262 9.11.2 粒子-粒子模拟 263 9.11.3 分子动力学模拟 263 9.12 再论朗道阻尼 263 9.12.1 Case-van Kampen模 263 9.12.2 Vlasov-Ampere系统 265 9.12.3 连续谱、离散谱和剩余谱共存 268 习题 271 0章 附录 272 10.1 等离子体物理基本参数计算器 272 10.2 矢量、张量和磁面坐标 273 10.2.1 度规张量与雅可比 273 10.2.2 磁面坐标 275 10.2.3 零位移情况 278 10.3 各种分布函数的产生 279 10.3.1 赝数 279 10.3.2 任意分布的产生 280 10.3.3 高斯分布的产生 281 10.4 高斯求积 282 10.5 简振模和本征模及模结构 283 10.6 阿贝尔反演 283 10.7 数值库的使用 283 10.8 集群使用简介 284 10.8.1 Linux使用 284 10.8.2 集群使用 285 10.9 其他实用信息 286 10.9.1 部分网址 286 10.9.2 数值分析方法库 287 10.9.3 CPC数值库 287 10.9.4 Mathematica软件的符号推导功能 288 10.9.5 等离子体物理主要期刊 289 习题 290 参考文献 291 ----- xiehuasheng 2018-07-19 22:43
6069 次阅读|0 个评论
沉淀硬化不锈钢的切削与数值模拟
wdzh168 2017-2-3 22:15
由盛精,唐友名,周水庭编著,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沉淀硬化不锈钢的切削与数值模拟》一书,主要介绍沉淀硬化不锈钢的切削加工技术,首先对沉淀硬化不锈钢的力学性能进行研究和实验,获取了Johnson-Cook本构方程;然后构建了在一定切削条件下的切削力、切削温度的数学模型;通过基于MSC.Marc的参数化建模方法,构建了车削、铣削加工的有限元模型并对切削过程进行了模拟;分析了刀具磨损的机理及工件表面完整性,并对优异切削温度下的切削参数进行了优化研究。
3669 次阅读|0 个评论
冷却塔数值模拟计算边界设置易出的错误
zhao1203 2016-12-9 15:02
文/赵顺安 1、数值模拟是冷却塔工艺研究的一种手段 冷却塔是流体力学与传热传质学交叉形成的学科,研究冷却塔的工艺问题离不开冷却塔的空气和水流动的研究。流体力学的研究方法有三种,理论分析、模型试验、数值模拟,再结合原型观测进行验证构成流体力学解决工程问题的一套完整体系。 如图1所示,自然通风冷却塔塔内的空气流动在无自然风的条件下,为轴对称流动,可以按二维柱坐标方程描述。热水进入冷却塔后,在配水层将热水喷洒在填料顶面,热水与空气发生传热传质后,空气温度升高,密度减低,在塔筒内保持低密度,空气便受至浮力作用沿塔筒向上运动,形成空气流动。研究塔内的的空气流动可采用数值模拟方法进行。其实,冷却塔的数值模拟研究很早就开始了,最早开展冷却塔数值模拟工作的是著名湍流模拟专家 罗迪 (Rodi)于1986年,英国著名流体力学家 斯波尔丁 (Spalding)于1988年进行了塔内空气流场的数值模拟。我国在世界上是开展塔内空气流动数值模拟较早的国家,1986年中国水科院硕士研究生 文建刚 首次对塔内流动进行了数值模拟,塔内流动近层流处理,1988年 博主 的硕士论文采用了大涡模拟对塔内流动进行了数值模拟,1990年代 清华大学 采用双方程模型对塔内空气流动进行了数值模拟。早期流体计算软件商业化程度很低,国内数值模拟均是作者们自己编制FORTRAN程序进行计算。 图1 自然通风冷却塔的塔内空气流动示意 2、流体流动数值模拟计算边界条件 在流体问题研究中常会遇到研究不能包含所有流体流动区域的情况,这时需取流体的一部分区域进行研究,那么,如何选取边界是一个即有理论也有经验的事情。对于流体计算而言就是求解NS偏微分方程组,方程组的求解区域如何选取,边界条件如何设置对于计算结果至关重要。若此二问题解决不好是,将可能使方程组不能定解或得到错误的解。 边界条件分为三类: 第一类边界条件也称为狄里克莱 (Dirichlet) 条件,也是定值边界条件,也就是这个计算边界线或面的待求量是已知的。 第二类边界条件也称诺依曼 (Neumann) 条件,这类边界条件待求量的边界法向导数为 0 或定值。 第三类边界条件也称洛平 (Robin) 条件,这类边界条件给出待求量在边界上的值和外法向导数的线性组合。 3、冷却塔流动计算边界设置易犯的 错误 上述 三类边界条件的选取要求是不同的,第一、三类是已经知道某边界线或面的值或值和法向导数,它可以取任何一个流体流运动的线或面,只要你能够有足够理由说明你给定的值的合理性和正确性;第二类边界条件也一样,要选取的边界线或面,要求流体在该线或面的法向导数值为 0 ,比如选择流体的收缩断面,就是一个沿流动方向导数为 0 的面。 冷却塔的塔内流场研究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知道塔内空气的流量,要求模拟计算塔内的流场来进一步研究传热传质,称之为 冷态数值模拟 。另一种是通过模拟计算出塔内空气的流量,称为 热态数值模拟 。 冷态数值模拟合理的计算区域如图 2 示( a ),计算区域选择冷却塔的进风口断面、塔筒壁、水池面、中心线、喉部断面为边界,其中边界 2 和边界 3 为流体流动自然边界,边界 1 、边界 4 和边界 5 为人为边界,是人为选取的。边界 1 为进风口,该断面设置为第一类边界条件,给定风速的分布值,风速分布规律来自于原型观测,所以,人为选取该断面为边界是合理的。边界 4 为冷却塔的喉部断面是第二类边界条件,该断面是塔内气流由收至扩变化的一个断面,该断面必然为均匀流动,该断面各量的法向导数均为 0 ,所以,人为选择该断面是合理的。边界 5 为塔内流动的对称中心线,该线上各量在线的法向导数均为 0 ,所以,选择该线作为第二类边界条件也是合理。边界 2 和边 3 为固壁,流体在该面的流速等均为 0 ,可作为第一类边界条件,其它量在固壁边界也可处理为第三类边界条件。 若将边界 4 取为塔的出口,那么边界 4 的边界条件将无法给出,因为边界 4 为塔的出口断面,流体处于扩散流动状态,在该面的法向导数不为 0 ,所以,给定第二类边界条件是错误的,给定第一类或第三类边界条件无法给出,因为该处的值是待解值。 图 2 冷态计算方法计算区域示意图 对于热态数值模拟合理的计算区域如图3 示( a )示,以冷却塔的中心线为一个边界,取计算域远大于冷却塔内流动区域,因为边界 1 、边界 2 已经远离冷却塔的进风口与出口,在该边界上流速、压力等量的变化微弱,可近似取为第二类边界条件,近似的边界条件对我们关注的塔内流动影响较小。相反若选取图 3 ( b )计算域,热态计算方法在边界 1 和边界 2 无法给定第一类边界条件,只能给定第二类边界。但是边界 1 和边界 2 两个断面为非均匀流,所以,给定第二类边界条件是 错误的 ,若视为近似,又因其与塔内流动紧连,边界条件对塔内流动的计算结果影响较大,可能得出错误的计算结果。 边界 2 为塔的出口断面,流体处于扩散流动状态,在该面的法向导数不为 0 ,所以,给定第二类边界条件是错误的,给定第一类或第三类边界条件无法给出;同样边界 1 为冷却塔的进口,气流处于急变之中,该处取第二类边界也显然不合理,对紧邻的塔内雨区、填料区的流动影响很大,所以计算结果的偏差也很大。 图3 热态数值模拟计算区域示意图 4、模拟评价 中国水科院所进行的冷却塔数值模拟是冷态数值模拟,设置的边界条件为图2(a),主要研究塔流场对传热传质的影响,塔内空气量,通过热量平衡和浮力积分获得。进风口设置为第一类边界条件,根据实测进风口风速 分布给定各计算点的流速,出口设置在喉部,为气流收缩断面,导数为零,设置为第二类边界正确。清华所进行的数值模拟是热态,研究的主要问题也是流场对传热传质的影响。边界设置为图3(b),尽管计算结果与设置为图3(a)相差不大,但从理论上讲是错误的。热态与冷态比热态从物理现象与塔内流动更接近,但一是由于塔内部支撑等结构和流动复杂,模拟很难准确模拟塔内气流阻力;二是热态本身求解过程也是近似的,因为,NS方程本身是椭圆型方程,其解不仅与初始条件有关,同时也受边界条件控制,热态模拟所取计算域的边界条件为第二类本身就是近似,只是说由于计算区域较大,计算域上参数的变化不大近似为第二类条件,对塔内流动影响较小而已。所以,通风量可能与实际相差更多。
5790 次阅读|0 个评论
基于数值模拟的先进设计
热度 5 sciencepress 2016-5-23 08:32
基于数值模拟的设计技术作为当前及未来发展高端装备的必要手段, 对于提升我国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保障国家战略安全等具有重要意义。 在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领域,数值模拟是理论分析和实验测试并重的基础研究方法,是复杂物理问题和工程问题最有力的分析工具。先进设计的数值模拟技术综合机械、力学、材料、计算机、物理等多个学科将实物装备数字化,是当前及未来实现装备创新设计及自主研发的重要手段,也是先进设计数字化、知识化、智能化的综合体现。 数值模拟作为连接装备基础数据与服役性能的桥梁和纽带,在装备模型表达的可重用性,装备开发过程的可控性,装备性能的可预测性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数值模拟技术在机械装备设计阶段就充分考虑制造、装配、服役和维护期间的综合性能,能大大减少物理样机试制和测试的次数,缩短设计周期,有效克服传统串行设计中面临的设计质量、效率、成本等方面的瓶颈。 图1 数值模拟在先进设计领域的典型应用 目前,数值模拟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各个学科和工程技术领域中,图中展示了在船舶、汽车、航空、航天、能源等复杂装备领域的应用。 对于极端环境下特种装备的开发更加依赖甚至必须借助数值模拟技术来实现。 (a)登月器着陆模拟 (b)嫦娥三号登陆器 (c)神州九号与天宫一号 (d)美国好奇号火星车 图2 极端物理环境下星际飞行器的数值模拟与开发 在极端物理环境的星际航行和外星着陆探索中,数值模拟技术在飞行器及着陆器的开发与服役等方面起到了突出的作用。 (a)近水面爆炸模拟;(b)某超高速导弹 (c)直升机安全迫降 图3 基于数值模拟的特种装备研制 由于试验技术条件的限制以及对复杂物理过程理论分析能力的不足,水下爆炸、超高速导弹、直升机水上迫降等武器装备研制在很大程度上也依赖基于数值模拟技术的设计。 虽然数值模拟在机械设计中具有突出的优越性和广泛的应用前景,但现阶段我国装备制造业中基于数值模拟的设计并不普及,工程应用程度也非常有限。可例举笔者曾参与完成的若干工程实例来说明当前数值模拟所面临的问题及其导致的现代设计方法在实际装备开发中的局限。 (a)油气悬挂系统非线性特性 建模时若采用线性化简化的油气悬挂刚度曲线和阻尼曲线,则很难精确地对装甲车辆的动力学特性进行模拟和设计;缺乏较完备的载荷谱,数值模拟导弹的飞行轨迹和车辆的道路行驶性能会产生较大的偏差; (b)某高速重载齿轮摩擦特性 没有精确的轮齿时变刚度和摩擦阻尼参量,高速重载齿轮的设计结果可能很难满足实际运行需求; (c)汽车碰撞中的假人模型 缺乏充足的亚洲人体数据库和精确的人体模型,基于欧洲人种开发的假人模型用于亚洲汽车被动安全性设计会产生较大的偏差。 图4 精确数值模拟及关键建模参量对设计的影响 总体而言,对基于数值模拟对复杂装备进行设计研发时,将面临计算模型的精度、高维设计变量下的模拟效率、多设计目标的均衡、不确定性对结构设计的影响等关键科学问题和技术难点。这使得基于数值模拟的设计在“精度、效率、功能和可靠性”等方面难以得到保证,大大制约了数值模拟在实际装备设计开发中的贡献率和应用程度。 围绕上述机械装备设计与分析中的共性难点问题,有必要发展装备设计、制造与服役过程中数值模型的精确建模方法,加强数值模拟的基础理论和快速计算方法研究,开发面向多功能需求和考虑不确定性的结构优化设计技术。为此,作者多年来致力于数值模拟和机械设计的相互融合,较系统全面地发展了面向复杂装备的基于数值模拟的先进设计理论与方法,其主要内容包括: (1)基于计算反求的高精数值建模方法,有效保证机械装备的设计品质; (2)复杂机械装备模拟的快速分析方法,为结构高效设计提供重要计算工具; (3)高性能的工程多目标优化设计方法,为多功能需求下装备综合性能的优化提供核心设计手段; (4)不确定性建模及优化设计方法,有效保证极端工况及不确定性环境下复杂装备设计的可靠性。 《基于数值模拟的设计理论与方法》 就是作者及指导的博士生近年来在机械设计共性技术方面研究与应用成果的总结与提炼,是一本全面系统论述基于数值模拟的设计理论与方法的专著。全书分四部分,结构如图5所示,研究内容具体如下。 图5 主要内容及结构 《基于数值模拟的设计理论与方法》 所论述的反求建模、快速分析、结构优化和不确定评价,较完整地形成了基于数值模拟的结构设计的基本框架,将有望促进数值模拟数据向设计信息和设计知识的有效转化,为机械装备的自主创新设计提供有效途径,推动机械装备设计研发中数值模拟由辅助性分析工具到主导性设计的关键转变。也为我国装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跃升及尖端领域重大装备的自主研发提供重要设计工具,在高端机床、工程机械、国防特种装备、车辆工程、航空航天等领域将有广泛应用前景。 本文由刘四旦摘编自 韩旭 著 《 基于数值模拟的设计理论与方法 》 一书“前言”“绪论”,有删减改动,标题为编者所加。 ISBN号:978-7-03-045938-1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9203 次阅读|10 个评论
基于Reboud修正的空化RANS模拟分析及空化-漩涡相互作用机理研究
热度 1 jibin08thu 2014-6-16 21:21
Ji, B., Luo, X.W., Arndt, R.E.A., Wu, Y.L., 2014.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three dimensional cavitation shedding dynamics with special emphasis on cavitation-vortex interaction. Ocean Engineering ,87, 64-77. ( http://dx.doi.org/10.1016/j.oceaneng.2014.05.005 ) Highlights • 3D cavitating turbulent structure around a twisted hydrofoil is simulated. • Three types of flow behavior along the hydrofoil suction side are illustrated. • The mechanism of cavitation–vortex interaction is discussed. Abstract : Recent experiments showed that there is an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fluid vortex formation and cavitation, but the mechanism is still an open problem. In the present paper, the structure of the cavitating flow around a twisted hydrofoil was investigated numerically using the mass transfer cavitation model and the modified RNG k - ε model with a local density correction for turbulent eddy viscosity. The predicted three dimensional cavity structures and the shedding frequency agree fairly well with experimental observations. Three types of flow behavior along the suction side of the twisted hydrofoil are discussed. Further analysis of the flow field reveals that cavitation promotes vortex production and increases the boundary layer thickness with local separation and the flow unsteadiness. Finally, the influence of cavitation on the vorticity distribution is illustrated using the vorticity transport equation in a variable density flow and is demonstrated by the contribution of vortex stretching, vortex dilatation and baroclinic torque terms. Fig.7. Time evolution of cavitation development at different planes: (a) Numericalresults of cavitation development in time at planes with z=0, z=0.2C, z=0.4Cand z=0.8C of the twisted hydrofoil; and (b) Experimental results of cavitationdevelopment in time at middle plane (z=0) of the twisted hydrofoil (Foeth(2008)).
个人分类: 空化机理研究|6415 次阅读|2 个评论
数值模拟在岩石力学应用的文章
热度 2 sunshinetx 2014-1-16 11:03
最近在学习FLAC软件,读到几篇文章,感觉这几篇文章在数值模拟学习中具有指导性意义。特附上文章,仅供大家参考,交流。 1. Towards a methodology for rock mechanics modeling.pdf (主要讲述在岩石力学数值中如何正确看待和使用数值模拟软件) 2. VerificationValidation and Confirmation of Numerical models in the earth sciences.pdf (主要探讨了在地球科学数值模拟中3个关键但滥用的英文单词;兼谈如何正确看待数值模拟软件) 3. 试验结果的数学拟合与力学模型.pdf (主要探讨了如何合理使用岩石力学的实验数据,结合实例解释了“过度拟合必将失真”) 4. Numercial model calibration for simulating coal pillars, gob and overburden response.pdf (结合实例,探讨了如何在采矿数值模拟中选取合理的数值,及如何对参数进行校正) 5. Geomech Models - Keep simple.pdf (采矿中简化数值模型的意见和价值)
个人分类: 学习交流|3610 次阅读|2 个评论
Athena工作日志
qianlivan 2013-12-12 17:24
20131213 发现Athena的初始条件市由problem generator和输入文件共同决定的。problem generator对一类问题是相同的。 20131212 Athena的初始条件放在problem generator里。就是/src/prob里的那些文件里。所以如果要解新的问题,得写自己的problem generator。 20131211 对不同的问题,Athena每次需要编译然后运行。 $ make clean $ configure --with-problem=orszag-tang --with-order=3 $ make all $ cd bin $ athena -i ../tst/2D-mhd/athinput.orszag-tang $ animate *.d.ppm 20131210 Athena可以在如下地址下载 http://www.astro.princeton.edu/~jstone/downloads/athena/athena4.2.tar.gz 安装步骤如下(第一步很关键,之前很少见) $ autoconf $ configure $ make all $ make test
个人分类: 知识|2715 次阅读|0 个评论
EAST(合肥东方超环)新结果的大规模数值模拟
热度 4 等离子体科学 2012-12-7 11:43
EAST(合肥东方超环)新结果的大规模数值模拟
托卡马克等离子体物理过程的大规模数值模拟是对这些过程物理机制理解的必要手段,是磁约束聚变研究的前沿之一。 ITER运行的重要挑战之一是高约束运行模式下的ELM(Edge Localized Mode,边缘局域模)对第一壁材料的热负荷和粒子溅射的瞬时增强。研究ELM机制及其相关的边缘等离子体物理过程是聚变等离子体理论、实验、模拟研究的重点之一。 上月召开的美国物理学会等离子体物理分会(APS/DPP)年会上,发布了在这方面研究的一个新进展的Press Release: Simulation Model Heads EAS T 这是LLNL的徐学桥博士(北大客座教授)领导的一个国际合作组开发的BOUT数值模拟code对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所EAST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上最新实验结果的一次成功应用。北京大学的两位博士研究生目前正在加州LLNL参与这个code的开发。笔者的另一个学生(现在585所)也在这个研究团队里。祝贺他们! 下图(来自上述Press Release)左边是实验结果,右边是数值模拟结果。
个人分类: 学海无涯|6494 次阅读|8 个评论
[转载]二维线性动态热传导应用算例
serenashi 2012-8-27 20:54
http://www.ectec.asia/info.asp?lb_id=594 图1 砂模和钢铁的温度变化 图2 砂模的温度变化 问题描述: 考虑考虑铸钢过程砂模和钢铁冷却的温度变化,砂模的导热系数是 2.5d-2W/m/℃ ,比热和密度的乘积是 7.112d-2J/m 3 /℃ ,钢铁的比热和密度乘积 ec 满足 ec(u)=-0.44d-5-0.95d-5*u+0.11d-7*u*u J /m 3 /℃ , 导热系数 ek(u)=1.44d0+1.236d-3*u-4.63d-7*u*uW/m/℃ ,其中, u 表示温度,钢铁的初始温度是 2785℃ ,砂模的初始温度是 80℃ ,砂模的边界是对流边界条件,其中对流系数是 0.012J/m 3 /℃ ,环境温度是 20℃ 。 砂模和钢铁的横截面尺寸如下: 图3 问题模型 方程描述: 初始条件: u(x,y,0)=T 0 边界条件:
个人分类: 学习|220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二维线性动态弹性力学应用算例
serenashi 2012-8-27 20:51
http://www.ectec.asia/info.asp?lb_id=595 图1 有阻尼的位移变形 图2 无阻尼的位移变形 问题描述: 如下图所示一长方板,中间镂空,材料密度为3000g/m3, 模型右端固定,分析此模型材料在有阻尼情况下的,在端部给予y方向初始加速度(如果没有阻尼的情况下,给出y方向初始速度0.1m/s)0.1m/s2冲击下的振动情况。 图3 问题模型 方程描述: 平衡方程 几何方程 本构方程 其中, u, v 表示位移 σ xx ,σ yy ,σ xy 表示应力 ε xx ,ε yy ,ε yy 表示应变 E 表示弹性模量 ρ 表示材料密度 α 表示阻尼系数 ν表示泊松比 f x 表示x方向的体积力 f y 表示y方向的体积力 修改time0文件 0.0,1.5,0.001 T0,TMAX,DT 其中0.0表示初始时刻,1.5表示终止时刻,0.001表示时间步长。 图4 网格剖分 图5 点的纵向v位移
个人分类: 学习|185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二维线性稳态粘弹性应用算例
serenashi 2012-8-27 20:49
http://www.ectec.asia/info.asp?lb_id=605 问题描述:   现在考虑下面模型,    图1 问题模型   材料参数如下:    方程描述 : 结果云图: 图2 边界条件的施加 图3位移云图 图4 位移变形图 图5 x方向的应力等值线分布 图6 y方向的应力等值线分布
个人分类: 学习|162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二维线性稳态渗流应用算例
serenashi 2012-8-27 20:48
http://www.ectec.asia/info.asp?lb_id=608 问题模型   考虑水平不透水层均质土坝高为17.0m,上游边坡系数=3,下游边坡系数=2,上游水深H1=15.0m,下游水深H2=2m,坝顶宽6.0m,中间添加混凝土,土层和混凝土的渗透系数分别为1.0和0.001。考虑浸润面和逸出点的位置。   图1 问题模型       结果云图   图2 两种材料的压力等值线分布   图3 两种材料的自由面位置和压力分布图 图4 一种材料自由面的位置 图5 两种材料自由面的位置
个人分类: 学习|236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三维线性热固耦合应用算例
serenashi 2012-8-27 20:27
http://www.ectec.asia/info.asp?lb_id=615 问题模型:   一块镂空的铝板,在铝板的边界施加的温度,求在温差作用下铝板温度场与位移场、应力场的耦合作用。 几何模型: 结果云图: 图1 温度云图 图2 位移变形图 图3 剪切面的温度云图
个人分类: 学习|286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静电场算例
serenashi 2012-8-27 20:22
http://www.ectec.asia/info.asp?lb_id=731 1 问题介绍 将一二维矩形金属导体放置于绝缘地面上。 2 模型定义 模型如下图,其中矩形大小为20×10。导体表面介电常数取1.0,体电荷密度为0.0。 图1 PFEPG软件界面 图2 模型 电位边界条件为:下边界电位为0.0,如图3。金属上边界中点电位为1000,如图4。 图3 电位边界条件(1) 图4 电位边界条件(2) 3 操作过程 a.设置工作路径 模拟一个计算项目,首先必须建立一个工作目录,如图5所示。 图5 设置工作路径 b.登录连接 点击登陆 按钮,进行软件使用操作,如图6所示。 图6 登陆连接 c.选择新公式库 选择新公式库 进行电磁场模型的选择,如图7所示。 图7 选择新公式库 d.选择静电场模型生成程序 新公式库选完会在工作区里可以选择静电场模型emf-electric-static,如图8所示。然后点 就会弹出项目名输入、坐标系、问题类型、单元形式及求解器的操作,然后点确定生成程序,如图9所示。 图8 选择静电场模型 图9 生成程序 4 结果 以下两幅图分别是电位和电场强度的等值线分布。 图5 电位V的等值线分布 图6 电场强度E的等值线分布
个人分类: 学习|248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组合网格法算例
serenashi 2012-8-27 17:20
http://www.ectec.asia/info.asp?lb_id=750 1、问题描述: 如下图所示的圆孔板平面应力问题,孔半径为 ,板长为 ,两边受均布的拉力。 2、材料参数: 弹性模量 泊松比 fx fy r l 1000 0.3 0 0 1 20 3、操作步骤: ①、 填写*.pde , *.fbc, *.gcn , *.mdi 等脚本文件; ②、 填写coarse.bat(备份粗网格建模后gid生成的数据),fine.bat(主要命令为copy coor0 coor1,copy elemc0 elem1),cpback.bat文件(将粗网格数据复制回当前目录); ③、 在pFEPG1.0系统中运行mdi命令生成程序; ④、 粗网格建模,运行coarse.bat; ⑤、 细网格建模,运行fine.bat; ⑥、 运行cpback.bat; ⑦、 在pFEPG1.0系统中运行*.bat进行计算; ⑧、 在pFEPG1.0系统菜单中点击前/后处理→Gid后处理→多套网格。COOR=0,ELEM=0查看粗网格计算结果;COOR=1,ELEM=1查看细网格计算结果。(注:查看细网格结果时需将*.pos文件中读取粗网格数据的命令行删掉或注释掉。) 4、计算结果云图:小孔附近点(0,1)到(0,3)应力 的比较如图11所示,(组合网格计算值、全部采用粗网格或细网格计算值,与精确解之间的比较)。
个人分类: 学习|408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小孔应力集中算例
serenashi 2012-8-27 17:17
http://www.ectec.asia/info.asp?lb_id=756 1、问题描述 如图1所示的承受拉伸载荷的中心开孔正方形板进行线弹性分析,研究板的受力和变化情况,特别是小孔附近的应力集中现象。 2、材料参数 板的材料特性如下:杨氏模量2.0e5N/mm 2 ,泊 松 比0.3。。正方形板边长100mm,中心孔半径为10mm,上下分别施加100N/mm的均布载荷。 3、操作步骤 ① 利用pFEPG1.0新公式库生成2维直角坐标系的线弹性计算程序; ② 在pFEPG1.0中设置材料参数,并进入前处理; ③ 在gid中建立模型,施加边界条件,划分网格,并导入pFEPG; ④ 在pFEPG中进行计算,输出计算结果。 4、 计算结果云图
个人分类: 学习|418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弹托弹芯结构接触静力学分析
serenashi 2012-8-27 17:12
http://www.ectec.asia/info.asp?lb_id=761 1、问题描述: 弹托弹芯结构具有轴对称性,取总体的四分之一进行分析,几何模型如下图所示。 共有两种材料:外围弹托为金属铝材料结构,内部弹芯为金属钨材料结构,两种材料结构之间锯齿状啮合紧密。 图1 计算模型剖面图 (单位:mm) 图2 计算模型侧视图 2、材料参数: 只有两种材料:铝和钨。 表1 材料参数取值 参 数 弹性模量 E 泊松比 密 度 X向加速度 Y向加速度 Z向加速度 单 位 N/mm 2 g/cm 3 mm/s 2 mm/s 2 mm/s 2 金属铝 1.03×10 7 0.33 2.7 0 0 0 金属钨 3.6×10 5 0.346 17.6 0 0 0 3、边界条件: 由于结构的轴对称性,因此在四分之一剖切面处施加法向位移约束,另外在金属铝结构外表面两处位置(如下图位移边界条件所示中“黄色”面)施加沿轴向的位移约束边界条件。 图3 位移边界条件 金属钨结构沿轴向的顶面和底面,以及金属铝结构外表面、金属钨结构外表面的局部位置施加应力边界条件(如下图应力边界条件所示中“蓝色”面)。 图4 应力边界条件 4、计算方案 设计了两种计算方案,施加不同的应力边界。 对照图4(本页)中应力边界条件的施加,两种方案如下表: 表2 不同计算方案下的应力边界 边 界 应力边界1 应力边界2 应力边界3 单 位 N/ mm 2 N/ mm 2 N/ mm 2 方案1 362 800 600 方案2 362 200 362 注:“应力边界1”对应图4中的“蓝色”边界“1”; “应力边界2”对应图4中的“绿色”边界“2”; “应力边界3”对应图4中的“黄色”边界“3”; 应力边界以正值“+”为“压应力”,负值“-”为“拉应力”。 5、网格离散 采用四节点四面体单元剖分三维网格。 剖分结果:节点总数:18,379; 单元总数:87,318。 网格质量良好。 图5 三维网格图 6、计算结果 位移: 在应力边界作用下,轴向最大位移为0.017 mm(如图6中的“红色”部位)。 图6 沿轴向变形云纹图 (单位: mm ) 图7 剖面变形前后对照图 应力 最大拉应力1552 MPa(如图8中的“红色”部位),最大压应力3110 MPa(如图9中的“蓝色”部位)。 图8 第一主应力云纹图 (单位: N / mm 2 ) 图9 第三主应力云纹图 (单位: N / mm 2 ) 图10 剖面第三主应力云纹图 (单位: N / mm 2 ) 7、考虑部分接触计算 前述两方案中均假定弹托与弹芯之间锯齿状啮合紧密,无相对变形。 本计算认为弹托与弹芯之间部分啮合紧密,而部分则存在缝隙,如图11,共在11处布置了宽度为0.01 mm的缝隙。 图11 缝隙分布图 计算位移结果: 在应力边界作用下,轴向最大位移为0.005 mm(如图12中的“蓝色”部位)。 图12 沿轴向变形云纹图 (单位: mm ) 计算应力结果: 最大拉应力681 MPa(如图13中的“红色”部位),最大压应力3202 MPa(如图14中的“蓝色”部位)。 图13 第一主应力云纹图 (单位: N / mm 2 ) 图14 第三主应力云纹图 (单位: N / mm 2 ) 图15 剖面第三主应力云纹图 (单位: N / mm 2 )
个人分类: 学习|2794 次阅读|0 个评论
《爆炸冲击现象数值模拟》杨秀敏编著,朱兆祥、郑哲敏审校
ustcpress 2012-3-11 09:31
《爆炸冲击现象数值模拟》杨秀敏编著,朱兆祥、郑哲敏审校
丛书名:当代科学技术基础理论与前沿问题研究丛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友文库 (“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 出版日期:2010年10月 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正文页码:388页(16开) 另有12张彩色插图 字数:425千 定价:78.00元 编辑邮箱: edit@ustc.edu.cn (欢迎来索要目录、样章的PDF) 当当网购书链接: 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20973404 内容简介: 本书以爆炸荷载研究所需的基本概念为主,重新推导了在 Euler 系统和 Lagrange 系统中,直角坐标、柱坐标和球坐标条件下的所有动力学方程,对求解波动问题普遍采用的解析法、特征线法、有限差分法等进行了详细介绍,并汇集了部分科研成果。本书由朱兆祥先生和郑哲敏先生审校,他们对书稿进行了仔细的订正,并对全书的章节布局提出了宝贵意见。本书前两章介绍连续介质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方程组,第三章介绍空气冲击波,第四章介绍岩土中的弹塑性波,从第五章开始着重介绍 EP3D 软件的编程思路,最后给出了几组应用该软件进行模拟计算得到的工程实例,基本囊括了爆炸冲击效应的各种不同领域,其中弹丸与结构构件的相互作用、水下爆炸的涌浪等图像,在同类资料中尚属少见。 作者简介 : 杨秀敏院士 ,河北省青县人, 1942 年出生, 1965 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力学系。毕业后先后在总参工程兵第三、第四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武器爆炸效应的数值模拟和防护工程的理论分析、系统论证等工作。在研究核武器触地爆炸效应的过程中,最先将流体弹塑性模型应用于二维轴对称数值模拟计算,描绘出爆炸成坑和地冲击传播的物理图像,为制定国防工程的防护标准提供了科学依据。先后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军队科技进步奖及全军优秀软件奖等多项。 1992 年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1995 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个人分类: 院士著述|4945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注内涵,提升品质
热度 1 陈龙珠 2012-2-2 12:05
节后这几天,在读同济、浙大的三本博士学位论文,亦评亦学,乐在其中。 现时中国名校的博士研究生,基于计算机技术的数值分析能力,水平大多比动手做实验研究的要高。 三本博士学位论文,各自从对拱坝-地基相互作用、软基震陷、基础减振方面的数值模拟计算结果所发现的规律,颇有新意,也很有潜在实用价值。可遗憾的是,这三位准博士们,对观察到的现象,几乎都未在内在的物理力学机理上去作必要深度的思考和分析,只见树木而不见森林。这不免使得学位论文的理论品质,降了一个档次。 想想也不能责怪现在的年轻人,从他们记事开始,被灌输的、与之利害关联的,大多也只是考试得分和论文考核数量;而全社会在说GDP、房价和CPI等等的数据,也不是一年半载的事了。
个人分类: 高等教育|3082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发】Princeton Plasma Physics Lab 招收数值模拟博士后
热度 1 等离子体科学 2011-8-25 09:20
Princeton的付老师发来的,要我转一下: 关键词: 数值模拟 托卡马克输运过程 快粒子不稳定性 Postdoctoral Position in Computational Plasma Physics Princeton University Plasma Physics Laboratory is seeking a full time computational fusion plasma physicist at post doctoral level to participate in a research effort aimed at predictive simulation of energetic particle instabilities and transport in tokamak plasmas. It is preferred that the candidate has fundamental knowledge on fusion plasma physics, which includes kinetic and fluid/MHD physics in a toroidal magnetic geometry, and has substantial experience in fluid or kinetic simulations. Applicants should have a recent Ph.D. in Physics. Qualified applicants should send a curriculum vitae and bibliography, and arrange to have two letters of recommendation sent as soon as possible for full consideration. Letters can be mailed to Dr. Guoyong Fu Princeton Plasma Physics Laboratory James Forrestal Campus P.O. Box 451 Princeton, NJ 08543 Or emailed to fu@pppl.gov
个人分类: 学海无涯|4620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抗震试验与模拟的关系
nonsuch 2011-8-5 13:35
【转者注】说的比较有意思,有所体会,原文题目《 一段比较有意思的话 》 今天下午的一次讨论会,有位老师说了两句颇有意思的话。他表示,目前抗震研究的情况是: 做的试验,别人相信,而你因为了解试验过程中的缺陷,所以自己不太信(其结果); 做的分析,自己相信,而别人却对你的结果表示怀疑,所以不太相信(其结果)。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19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有限元的未来是多物理场耦合
NathanUFO 2011-2-26 11:55
有限元的未来是多物理场耦合 David Kan, Ph.D. COMSOL Inc. Burlington, Mass. Robert Repas 编辑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在工程领域中,有限元分析(FEA)越来越多地用于仿真模拟,来求解真实的工程问题。这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工程师、应用数学家和物理学家已经证明这种采用求解偏微分方程(PDE)的方法可以求解许多物理现象,这些偏微分方程可以用来描述流动、电磁场以及结构力学等等。有限元方法用来将这些众所周知的数学方程转化为近似的数字式图象。 早期的有限元主要关注于某个专业领域,比如应力或疲劳,但是,一般来说,物理现象都不是单独存在的。例如,只要运动就会产生热,而热反过来又影响一些材料属性,如电导率、化学反应速率、流体的粘性等等。这种物理系统的耦合就是我们所说的多物理场,分析起来比我们单独去分析一个物理场要复杂得多。很明显,我们现在需要一个多物理场分析工具。 在上个世纪90年代以前,由于计算机资源的缺乏,多物理场模拟仅仅停留在理论阶段,有限元建模也局限于对单个物理场的模拟,最常见的也就是对力学、传热、流体以及电磁场的模拟。看起来有限元仿真的命运好像也就是对单个物理场的模拟。 现在这种情况已经开始改变。经过数十年的努力,计算科学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更灵巧简洁而又快速的算法,更强劲的硬件配置,使得对多物理场的有限元模拟成为可能。新兴的有限元方法为多物理场分析提供了一个新的机遇,满足了工程师对真实物理系统的求解需要。有限元的未来在于多物理场求解。 千言万语道不尽,下面只能通过几个例子来展示多物理场的有限元分析在未来的一些潜在应用。 压电扩音器(Piezoacoustic transducer)可以将电流转换为声学压力场,或者反过来,将声场转换为电流场。这种装置一般用在空气或者液体中的声源装置上,比如相控阵麦克风,超声生物成像仪,声纳传感器,声学生物治疗仪等,也可用在一些机械装置比如喷墨机和压电马达等。 压电扩音器涉及到三个不同的物理场:结构场,电场以及流体中的声场。只有具有多物理场分析能力的软件才能求解这个模型。 压电材料选用PZT5-H晶体,这种材料在压电传感器中用得比较广泛。在空气和晶体的交界面处,将声场边界条件设置为压力等于结构场的法向加速度,这样可以将压力传到空气中去。另外,晶体域中又会因为空气压力对其的影响而产生变形。仿真研究了在施加一个幅值200V,震荡频率为300 KHz的电流后,晶体产生的声波传播。这个模型的描述及其完美的结果表明在任何复杂的模型下,我们都可以用一系列的数学模型进行表达,进而求解。 多物理场建模的另外一个优势就是在学校里,学生们直观地获取了以前无法见到的一些现象,而简单易懂的表达方式也获得了学生们的好感。这只是 Krishan Kumar Bhatia博士在纽约Glassboro的Rowan 大学给高年级的毕业生讲授传热方程课程时介绍建模及分析工具所感受到的,他的学生的课题是如何冷却一个摩托车的发动机箱。Bhatia博士教他们如何利用 “设计-制造-检测”的理念来判断问题、找出问题、解决问题。如果没有计算机仿真的应用,这种方法在课堂上推广是不可想象的,因为所需费用实在是太大了。 COMSOL Multiphysics拥有优秀的用户界面,可以使学生方便地设置传热问题,并很快得到所需要的结果。“我的目标是使每个学生都能了解偏微分方程,当下次再遇到这样的问题时,他们不会再担心,” Bhatia博士说,“这不需要了解太多的分析工具,总的来说,学生都反映‘这个建模工具太棒了’”。 很多优秀的高科技工程公司已经看到多物理场建模可以帮助他们保持竞争力。多物理场建模工具可以让工程师进行更多的虚拟分析而不是每次都需要进行实物测试。这样,他们就可以快速而经济地优化产品。在印度尼西亚的Medrad Innovations Group中,由John Kalafut博士带领着一个研究小组,采用多物理场分析工具来研究细长的注射器中血细胞的注射过程,这是一种非牛顿流体,而且具有很高的剪切速率。 通过这项研究,Medrad的工程师制造了一个新颖的装置称为先锋型血管造影导管(Vanguard Dx Angiographic Catheter)。同采用尖喷嘴的传统导管相比,采用扩散型喷嘴的新导管使得造影剂分布得更加均匀。造影剂就是在进行X光拍照时,将病变的器官显示得更加清楚的特殊材料。 另外一个问题就是传统导管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使得造影剂产生很大的速度,进而可能会损伤血管。先锋型血管造影导管降低了造影剂对血管产生的冲击力,将血管损伤的可能性降至最低。 关键的问题就是如何去设计导管的喷嘴形状,使其既能优化流体速度又能减少结构变形。Kalafut的研究小组利用多物理场建模方法将层流产生的力耦合到应力应变分析中去,进而对各种不同喷嘴的形状、布局进行流固耦合分析。“我们的一个实习生针对不同的流体区域建立不同的喷嘴布局,并进行了分析,” Kalafut博士说,“我们利用这些分析结果来评估这些新想法的可行性,进而降低实体模型制造次数”。 摩擦搅拌焊接(FSW),自从1991年被申请专利以来,已经广泛应用于铝合金的焊接。航空工业最先开始采用这些技术,现在正在研究如何利用它来降低制造成本。 在摩擦搅拌焊接的过程中,一个圆柱状具有轴肩和搅拌头的刀具旋转插入两片金属的连接处。旋转的轴肩和搅拌头用来生热,但是这个热还不足以融化金属。反之,软化呈塑性的金属会形成一道坚实的屏障,会阻止氧气氧化金属和气泡的形成。粉碎,搅拌和挤压的动作可以使焊缝处的结构比原先的金属结构还要好,强度甚至可以到原来的两倍。这种焊接装置甚至可以用于不同类型的铝合金焊接。 空中客车(AirBus)资助了很多关于摩擦搅拌焊接的研究。在制造商大规模投资和重组生产线之前,Cranfield大学的Paul Colegrove博士利用多物理场分析工具帮助他们理解了加工过程。 第一个研究成果是一个摩擦搅拌焊接的数学模型,这让空客的工程师“透视”到焊缝中来检查温度分布和微结构的变化。Colegrove博士和他的研究小组还编写了一个带有图形界面的仿真工具,这样空客的工程师可以直接提取材料的热力属性以及焊缝极限强度。 在这个摩擦搅拌焊接的模拟过程中,将三维的传热分析和二维轴对称的涡流模拟耦合起来。传热分析计算在刀具表面施加热流密度后,结构的热分布。可以提取出刀具的位移,热边界条件,以及焊接处材料的热学属性。接下来将刀具表面处的三维热分布映射到二维模型上。耦合起来的模型就可以计算在加工过程中热和流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将基片的电磁、电阻以及传热行为耦合起来需要一个真正的多物理场分析工具。一个典型的应用是在半导体的加工和退火的工艺中,有一种利用感应加热的热壁熔炉,它用来让半导体晶圆生长,这是电子行业中的一项关键技术。 例如,金刚砂在2,000°C的高温环境下可以取代石墨接收器,接收器由功率接近10KW的射频装置加热。在如此高温下要保持炉內温度的均匀,炉腔的设计至关重要。经过多物理场分析工具的分析,发现热量主要是通过辐射的方式进行传播的。在模型內不仅可以看到晶圆表面温度的分布,还可以看到熔炉的石英管上的温度分布。 在电路设计中,影响材料选择的重要方面是材料的耐久性和使用寿命。电器小型化的趋势使得可在电路板上安装的电子元件发展迅猛。众所周知,安装在电路板上的电阻以及其他一些元件会产生大量的热,进而可能使得元件的焊脚处产生裂缝,最后导致整个电路板报废。 多物理场分析工具可以分析出整个电路板上热量的转移,结构的应力变化以及由于温度的上升导致的变形。这样做可以用来提升电路板设计的合理性以及材料选择的合理性。 计算机能力的提升使得有限元分析由单场分析到多场分析变成现实,未来的几年内,多物理场分析工具将会给学术界和工程界带来震惊。单调的“设计-校验”的设计方法将会慢慢被淘汰,虚拟造型技术将让你的思想走得更远,通过模拟仿真将会点燃创新的火花。
269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COMSOL Multiphysics加速光处理器设计进程
NathanUFO 2011-2-26 11:40
序言:和普通的铜线相比,光纤传输具有信息量大、噪声低、速度快等众多优势。在短短的几十年里,光纤元器件和系统就已经燃起了人们对世界互联的期盼。这些系统要实现广泛应用,需要有成本低、集成度高的光处理器,来实现光信号的控制和光电信号的相互转化,实现光电领域的对接。值得庆幸的是,随着光处理器的研发和制造水平的不断进步,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指日可待。最有希望的处理器将有望通过在SiO 2 、Si、SiGe半导体制造业原有基础上的革新来实现。但是为了成功的研究和制造这些器件,研究人员需要能满足光处理器特有性能分析的高端设计工具。作为光处理器领域的先锋企业,加拿大著名光通信公司Enablence (Kanata, Ontario, Canada, www.enablence.com )成功引进了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并在工作实践中证实了COMSOL Multiphysics的应用价值。事实说明,COMSOL Multiphysics开始逐渐确立在光处理器设计领域众多工具中的领跑者地位。 图 1 Enablence 公司的Serge Bidnyk博士利用COMSOL Multiphysics优化光处理器设计 在基于平面中阶梯光栅技术的集成光学元件设计和制造领域,Enablence公司被誉为全球领先企业。该公司的开创性光学平台通过改进中阶梯光栅的大小、性能、和可伸缩性等成功降低了光网络的成本。并利用在材料领域、器件设计、晶片制造和产品包装等各个领域的专业储备打造他们特有的“光路”。 高集成度的光学芯片 Enablence公司通过在常规Si、SiGe半导体制造业中的革新,利用开创性光学微型平台生产出低成本、高性能的集成芯片。微型化的集成电路片可以提高光器件的集成度,利用普通光学技术在一个晶片上只能集成5~30个芯片,而LNL公司可以在同一晶片上集成高达3000个芯片(如图2)。这些微型芯片的尺寸减弱了晶片的缺陷和不均匀性带来的影响,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此外,这些微型型器件在晶片尺度上提高了光学元件的集成度,降低了集成成本,而集成成本是光学和光电产品生产成本中最重要一个因素。 图2 半导体片中包含着数千个光处理器。图片中有三个器件,每一个区域面积33x10mm,按照堆栈排列。 最上层和最下层器件是40通道解复用器,中间器件是这三个器件的中枢控制器。 微型化的器件不仅尺寸小,还具有极强的处理信号能力。Enablence公司的芯片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实现在光域中多信息处理,而不再通过光电转化装置转换成适于在商用计算机和娱乐设备中使用的电信号。在光域里,信息处理速度要远大于电域中的处理速度。这些微型器件可以处理每个光通道传输速率超过40GHz的模拟和数字信号。设计工程师们希望通过这些微型器件增加光系统的带宽来传输高清电视和其他宽带信号,而对于传统的器件来说会产生瓶颈进而降低光骨干网的传输速率。另一个瓶颈存在于高容量的骨干网和终端设备之间。而利用成本低廉的光芯片,就很容易实现把宽带信号传输到用户家中,而用拨号连接和DSL是无法想象的。 这样的光处理器可以同时处理多项任务,主要对不同波长的光进行分离和耦合,使得它们可以共享一个光链路。在电系统中,使用激光器和调制器首先把电信号转化成光信号,然后利用光端机把多路分立的光信号耦合成一路密集光信号。最后,利用光处理器解复用信号后再分别处理。另外,与光滤波器过滤不同频率信号的噪声类似,光处理器为光通道的增删和权衡提供了很大的便利空间。 图3三个主要部分组成的典型光器件的有限元网格图。中心的波导核心被盖层和高折射率的填充材料包围, 光波从光核心通道里通过。每个通道可以容纳传输速率高达40GHz的光波。 Enablence公司生产的器件包括多路解复用器、梳妆滤波器、交织器等器件。器件包括基底、波导核心、盖层以及填充材料,几何尺寸在几十厘米左右(如图3所示)。10 x 30 mm大小的器件可以处理40个光波导核心,每一路可以传输40GHz信息带宽,每个光链路的带宽就可以达到1.6T比特,远远超出电系统中的容量。由于构成器件的原材料之间具有很大的折射率差,所以当这些器件的尺寸越小,就越难得到需要的光学特性,这成为器件设计和制造中一个主要的挑战。 引入中阶梯光栅 设计和制造密集波分复用(DWDM)光处理器有很多方法, 而Enablence公司采用中阶梯光栅这项独创技术。和普通的光波导光栅相比,中阶梯光栅具有尺寸小的优势。另外中阶梯光栅可以使用光刻技术制造,对栅面和栅盒的形状要求也比较低,这对实现特定功能的定制设计提供了很大的空间。近似6x6um光波导核心具有很高的折射率,远远高于周围的包层材料,就形成了一个光波导管。 特定频率的光从核心中通过有很多种方法,取决于光在通道壁上的反射方式,而每种方式代表着光的一种模式。一种颜色的光可能具有20~30个模式,每种模式具有特定的强度分布和传播速度。对设计者来说,确定在波导中可以持续存在的本征模式是非常重要的。COMSOL Multiphysics在本证模式计算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 设计平面光波电路首先要分析波导模式结构,以及光在波导中的分布。要计算沿着光波导的传输特性,需要求解具有特定复介电常数张量的Maxwell矢量波方程。除了具有折射率分布的复杂几何截面外,还需要耦合6个参数分量(包括三个电场和三个磁场分量),这给矢量波方程的求解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任意形状波导建模 Enablence公司的Serge Bidnyk博士使用COMSOL Multiphysics创立了一系列基于有限元方法的算法,其中包括吸收、周期、金属和磁性等边界条件,并成功模拟了任意形状的波导。设计的模型结构可以很复杂,他想通过模拟通过核心的任意光强度分布,来获得器件的特定传输频带特性。设计和模拟紧密结合的一体化平台,是COMSOL Multiphysics吸引Serge Bidnyk博士的一个重要因素。他编写了一个基于Matlab语言的算法来生成多种多样的器件几何模型,对于每一个几何模型,Matlab都会调用COMSOL Multiphysics通过对波导模式和传输参数的计算来评价器件的性能。在典型的器件仿真中,他使用了4000网格建立了截面模型,来进行横向模拟和本征值分析。COMSOL Multiphysics求解一个几何模型的本证模式大概需要两分钟的时间,这就意味着Bidnyk博士运行完上千个模型需要一到两天的时间。能把几何模型的性能模拟和优化集成在一起这一特性也引起了Bidnyk博士的极大关注。“我不能真正的去考虑使用任何其他工具,是因为其他的工具不像COMSOL Multiphysics可以集成模拟和优化这两个功能,这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 Bidnyk博士在他的计算程序中添加了自适应网格划分功能,可以很好的处理任意几何形状和折射率差的波导,即使模型中包含非常薄的层或者混合核心。COMSOL Multiphysics可以通过变量控制网格大小对于任意形状波导的模拟是非常有用的。如果网格大小固定,就不能深入了解器件几何模型中某些小的区域的光学性质。而网格的自适应划分功能,就可以很容易的获得任何单元的特性。例如,在器件上表面的金属电极虽然厚度佷薄(20~200nm),但是它却因为能影响波导核心中光的性能成为模型中非常重要的部分。 图4 COMSOL Multiphysics 计算的光导核心中已知频率光波的模式分布图。设计者可以通过优化几何 形状消除双折射效应,并找到最佳传输参数的光波模式。图中反映了近似真实的边界条件的设置方法。 周期边界条件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器件中包含着大量的彼此相邻的波导核心横向穿过器件,由于内存和计算时间的限制,只能对其中小部分区域进行详细的模拟(如图4所示)。Bidnyk博士利用COMSOL Multiphysics把边界都设置成类似镜子功能的边界条件,近似的模拟实际器件中核心的功能。因为核心距离器件的边界足够远,边界的影响可以忽略,所以这个近似符合真实的情况。而使用其他的软件他很难找到模拟这种情况的方法。 解析矢量描述的相关现象 Bidnyk博士利用COMSOL Multiphysics成功的分析了平面波导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双折射问题,体现了COMSOL Multiphysics的另一个关键优势。大部分类似的仿真代码尝试使用标量函数来处理Maxwell方程,然而电场和磁场却是矢量。Bidnyk博士实际上也是想采用的基于矢量研究方法。值得庆幸的是COMSOL Multiphysics可以进行全矢量分析。在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的帮助下,他开始研究矢量相关的问题,比如电磁场的耦合以及相互作用。特别是,他需要研究偏振态。在光纤传输的过程中光的偏振态会发生变化,所以他想设计一个器件来控制光的偏振,并能同效的控制任意的偏振态。 Bidnyk博士把有限元算法推广到各项异性材料光模式的计算中。可以对波导中机械应力进行分析,进而也可以模拟在不同的生长和退火温度下材料的生长加工过程。并能精确的求解平面光波导中的平面应力双折射。 实际上,Dr. Bidnyk说,“在光学性能计算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双折射,影响了光学性能的计算能力。”双折射是光波导材料的一个参数,在不同的偏振方向具有不同折射率。双折射与材料生长过程有着密切的关系,特别是热晶片材料变冷过程中产生的应力。 相比之下,波导核心几何参数与双折射有着密切的关系,是设计者可以控制参数之一。COMSOL Multiphysics在这个方面有着非常大的应用空间。软件对光分析是基于矢量,可以得到双折射的完全描述。使用COMSOL Multiphysics结构力学模块,可以预测器件的双折射参数,进而可以获得波导核心合适的几何形状,来补偿固有双折射的影响,从而设计实现偏振不敏感的器件。 一旦他找到了一个合适的光学层几何形状,就可以用软件来模拟器件的参数。例如设计者可以使用器件上层的金属层来实现折射率改变,通过盖层加热来实现核心材料的微小改变。设计者可以利用金属电极对光性能的影响,实现光电转换。 COMSOL Multiphysics在对热效应和电机械响应联合求解方面,也表现出很强的能力。对于多物理场的处理,除了用来求解热场、电场、磁场和结构耦合问题,他也用来模拟极端几何形状和近截断条件下的问题。 复数域求解 在这些器件中另一个重要的控制参数就是对光波的减弱和增强程度。这就突出了COMSOL Multiphysics全矢量场分析和折射率复数描述的能力。Bidnyk博士通过分析折射率的复数部分来预测损耗。器件工程师可以通过在材料生长过程中掺杂来改变对光波的减弱和增强参数。他就可以设计对光具有不同程度减弱和增强作用的波导核心。“和一些软件包不同,COMSOL Multiphysics具有复数计算的能力,我的算法因此可以计算任何形状的核心的减弱增强作用。” 很多具体的模拟没有包含在COMSOL Multiphysics预置的标准模型中,Bidnyk博士不得不从最低级、最详细的水平利用软件建模计算。因此,在刚开始学习时花费了相当多的时间。跨过COMSOL Multiphysics的图形界面,他直接使用API来进行计算。利用这种一般的形式,他可以使用软件中全部特性和参数的接口,他这样评价,“没有任何软件可以像COMSOL Multiphysics这样让我如此近的接触到仿真引擎”。使用这种能力,如同控制计算网格的局部密度一样,他成功实现了在每条边界上的电磁场参数定制。 与此同时,包括Enablence在内的各种各样的公司,在通信产业中使用了这些技术来设计光波导。这些光波导材料涉及GaAs/AlGaAs, InP, LiNbO3, Si/Si, SOI,金属和聚合物,这些材料在折射率的虚部上都具有很大增益和吸收值。
2908 次阅读|0 个评论
电脑机箱防震、散热、电磁兼容性数值模拟
热度 1 NathanUFO 2011-2-25 19:35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脑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我们在选择电脑的时候,往往比较关心电脑的CPU、主板、显卡等等,而忽略了电脑机箱的重要性。其实我们不知道劣质的机箱不仅会影响电脑运行的稳定性、缩短电脑内零部件的使用寿命,还会对我们自身造成伤害,比如电磁辐射等等。 我们迫切渴望一款高端机箱,不仅能够防尘、防潮、防震,而且散热好,有很好的电磁兼容性。何谓电磁兼容性?主要是指电磁干扰和电磁抗干扰,电磁干扰是研究一个电子元器件对整个设备所产生的电磁波不能超过一个标准,电磁抗干扰是指一个电子元器件在多大以下的电磁波下能够正常工作。 传统实验对于机箱设计越来越力不从心 我们工程师在设计机箱的时候,为了能够设计出真正优秀的机箱,往往要做大量的实验,包括防震实验、散热性实验和电磁兼容性测试等等。 防震实验主要是研究电脑中风扇所产生的噪音对机箱外壳的影响,其实质就是一个声固耦合问题。当然很多人可能不明白声固耦合的意思,声固耦合,就是声音由于声压使得固体变形,固体变形之后又会对声音的传播产生反作用。我们希望我们的机箱不会因为风扇的噪音产生太大的形变。传统的做实验的方法,要得到机箱内每一点的声压是非常繁琐的一件事,对机箱形变的测量更是一件比较难办的事情,为此我们从数值模拟中寻求突破。但是很多数值模拟软件只能针对单个物理场进行分析,对于多个物理场的耦合分析往往束手无策。 散热性实验主要是研究机箱内温度的散热情况,我们希望我们的机箱内温度分布比较均匀,不会因为局部温度过高而产生电子元器件烧毁的现象。为此我们通过优化机箱结构的方式来实现我们想要的效果,由于机箱结构优化之后,机箱内会产生较好的风道,可以把机箱内的热量快速有效的传递到机箱外。为了能够设计出优秀的机箱结构,我们的工程也花费许多的时间、人力、物力等等,但是如今的机箱内元器件越来越多,元器件功率越来越高,对机箱的散热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传统的做实验方法往往效率太低,不能再满足需求,为了很多人已经开始用数值模拟的办法来设计优秀的机箱,对散热问题的数值模拟实质上牵涉到空气流动和热量传播两个物理问题,同时这个也是一个耦合问题。 电磁兼容性问题现在日益突出,电磁兼容性测试主要是指测试电脑的功率电路产生的磁场会不会影响到信号电路。我们传统做实验的方法很难对此进行模拟,因为电场产生的磁场很难测量,而且由于磁场而在信号电路中产生的电流也很难测量,为此对这方面,我们一开始就希望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来优化我们的设计。对电磁兼容性的模拟主要涉及到如何模拟电场以及如何模拟磁场,并且还要模拟他们之间的耦合。 从以上这些实验中我们发现,数值模拟在防震、散热及电磁兼容性方面有很大的发挥空间,但是传统的单物理场模拟很难真正实现现实问题的准确还原,在此我很荣幸向大家推荐COMSOL Multiphysics,它是全球第一款真正实现多物理场耦合的数值分析软件,曾被美国科研杂志NASA评为年度最佳软件,可以帮助科研工作者更好的设计产品。 运用COMSOL Multiphysics处理多物理场数值模拟
3581 次阅读|1 个评论
林家翘先生提醒青年学者:千万不要Garbage in,garbage out
热度 1 sqdai 2010-9-4 05:19
我第一次听见 Garbage in, garbage out 这个说法是在 1983 年 10 月,那时美国科学院院士 林家翘 先生正在清华大学讲学,李家春和我(当时在中科院力学所)应邀参加了接待工作。 林 先生在一次演讲中提及这一语汇。我当时查《牛津高阶现代英语词典》第三版( 1974 ),没查到该语汇;十几年后,在该词典第四版( 1989 )上查到了,此语汇的英文注释是: (in computing) if you input wrong data, the output will also be wrong ;在以它为蓝本的《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四版, 1994 )中的汉译是: (计算机运算中)错进,错出(若输入错误数据,则输出亦为错误数据) 。 林家翘 先生是在何种情况下提到这个语汇的?对我们科研工作者有何启示?这里作一些概略描述。 林 先生在那次为时一个月的讲学中,系统地讲授了渐近分析及其在流动稳定性和星系密度波研究中的应用。在一次关于星系结构的演讲中,他首先简述了问题的背景。原来,在宇宙中,许多星系呈螺旋结构,譬如,我们太阳系所在的星系 银河系,其星系盘就有一种双臂螺旋结构。这种结构是怎样形成和维持的?在天文学中是一个多年悬而未决的难题。然后,他阐述了从流体力学和应用数学的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数学建模的过程,说明了用渐近方法求解问题出现的难点。最后,他介绍了相应的数值模拟过程,并演示了模拟结果。 最令人叹为观止的是他的现场演示。只见他在屏幕上,随机地放上一万颗 恒星 (小圆点),调出程序,轻轻地一按键盘上的一键,经过一两分钟,那些原本杂乱无章的 恒星 ,乖乖地听从 指挥 ,走向有序,最后形成一种双臂螺旋结构,与实际拍摄的星系盘的(俯视)天文照片一模一样。这个结果一出来,立即赢得了满堂喝彩!难怪 林 先生在哥本哈根的天文学界一次重要会议上报告这个结果时,引起了石破天惊般的震撼。 在报告后的提问时间里,有一位青年学者提问: 你的结果是否表明,现在我们有了先进的计算技术,凭它就可以轻而易举地解决一切难题。 林 先生立即回答: 你的看法是片面的,甚至是要不得的!单凭先进的高速计算机而没有足够的科学分析,不可能解决任何问题。如果你对问题不进行科学的预处理,那么必然的结果是 Garbage in, garbage out !也就是说,你往计算机输入一堆垃圾,输出的一定是一堆垃圾数据! 他接着说, 进行理论研究的正确做法是,首先对所研究的物理或工程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考察,通过观察、实验和通读文献,掌握足够的原始资料,洞察问题的内在本质和症结所在;然后,抓住主要因素,建立正确的、能反映事物本质的数学模型,并对其中出现的参数进行标定;接着对简化的数学问题进行初步的解析处理,了解其中的关键难点;最后进行数值模拟,归纳整理所得的结果,加以分析和演示,并与观察结果或实验结果进行比照验证。一般来说,这样的过程要循环往复多次。只有这样做,才可以在数值模拟中不至于 Garbage in, garbage out 。 (由于当时的笔记未能保存下来,以上的记叙仅为大意;也请参看:袁旂,我认识的 林家翘 先生, 《力学进展》 2006 年第 30 卷第六期,见 2009 - 1 - 28 的乐乎博文 )。 因为 1979 年我聆听过 林 先生前一次讲学,当时他阐释过理论研究的 应用数学过程 ,所以马上体会到,他给大家讲述的实际上是 应用数学过程 的绝妙实例,感到茅塞顿开! 在这个实例中, 林家翘 先生先建立了星系密度波的流体力学模型。大家知道,在星系中有大量的恒星,数量级达十万亿(太阳就是银河系的十万亿颗恒星之一)。他搜集了大量观测数据后发现,尽管恒星际距离要以光年来度量,但这种距离与这些恒星所占据的空间的尺度比,还是小量,可以在连续介质假设的框架下考虑问题,流体力学就有了用武之地;接着,为了解决困扰天文界已久的旋紧疑难,他大胆地假设在恒星向星系中心运移过程中,有不同的物质参与,实际上是一种波动过程,从而建立了星系密度波理论;随后,他又根据实际观测对其中的一些关键性参数进行了辨识(标定);在具体求解所建立的方程时,遇到了数学困难, 林 先生采用他 1940 年代做流动稳定性的博士论文用过的 WKB 方法,成功地求得了合理的解,数值模拟的结果与实测结果吻合!因此就有了前面描述的令世界天文学界瞠目结舌的演示。 实际上, 钱伟长 先生在指导我校我所的科研工作过程中,也反复强调了这一 应用数学过程 。有鉴于此,我后来在给研究生讲课时总是努力阐释 应用数学过程 ,而且用上述实例作为佐证。(详见 2009 - 1 - 8 的乐乎博文 )。 从以上叙述,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启发: 1. 在对一切物理或工程问题进行理论研究时,必须进行充分的科学预处理:通过观察、实验、调研,透彻了解问题的本质和症结; 2. 在进行数值模拟之前,必须经历如下过程:建模、解析分析、参数辨识、试算,事先预估可能的计算结果; 3. 在认定结果、下结论之前,必须反复验证,比照可资利用的实验、观测数据,充分保证它的基本上无懈可击的正确性。 只有这样,年青学子在理论研究中才可避免 Garbage in, garbage out ,取得令人信服的科学结果,才会逐步走上正确的科研之路,把自己培育成有所作为的科技英才。 写于 2009 年 2 月 22 日晨 http://blog.lehu.shu.edu.cn/sqdai/A58038.html
个人分类: 科研方略|10594 次阅读|6 个评论
浅谈在人体动脉树的血液流动的数值模拟
harveyho 2010-8-26 16:35
人的生存的分分秒秒都离不开血液循环。在成年人的循环系统里有约5升的血液存于大大小小的血管之中,其中在静脉系统的血液占2/3. 现在我们知道血压在静脉远低于动脉,而且流动也远为平缓。相应的静脉血管比动脉薄些,更有弹性一些,就是为了储存较多的血液。 驱动血液流动的力量绝大部分来自心脏的搏动。整个血液循环系统我们可以问方方面面很多问题。比如至少要多大的压差(从左心室到右心房)才能保证循环?为什么血流在动脉会是一波一波的?为什么有些大静脉有阀,而动脉没有?等等。 这些问题的回答,必须用到血流动力学(hemodynamics)的知识。这是一门是用力学的规律来研究血液循环的学科。其实,人类对自己血流规律的探索可以追溯到史前。但正确揭示循环从动脉到毛细血管到静脉原理的人是十七世纪的英国生理学家哈维(William Harvey)。而用严格数学公式来定义血流的人大概始于大数学家欧拉。他用了两个偏微分方程来描述(无粘度)血流的一维流动。 第一,二个方程分别是质量及动量守恒定律。为什么我要提到欧拉呢?因为此文显示的血流模拟正是用到欧拉方程的一个变化形式。这个看似简单的方程其实并不容易解决(事实上欧拉无法找出它的解)。 随着电脑及数值方法的发展,我们现在可以用数值方法来解这个方程。具体细节此文不赘述。下图为用电脑来模拟人体动脉树的血液流动:在心脏周期起始,心脏血压为最高,然后沿血管逐渐降低。 参考文献: 【1】Smith, N. P., Pullan, A. J. Hunter, P. J. (2002), `An anatomically based model of transient coronary blood flow in the heart', SIAM Journal of Applied Mathematics 62(3), 990-1018. 【2】Ho, H., Mithraratne, K., Mabotuwana, T. Hunter, P. (2009), 'A software tool for hemodynamics modeling in large vasculatures', IFMBE Proceedings 25/IV, pp. 97-100.
个人分类: 新知旧识|5944 次阅读|3 个评论
微震监测与数值模拟简介
edward3 2010-2-15 22:48
微震与数值模拟的结合的特点: 1、跨尺度问题,矿山等应用现场尺度是km级的,工作面及微震破裂尺度确是m级的;有限元等方法不足十分明显。 2、微震属于岩石动力学和波动力学问题,与常规岩石静力学数值模拟有一些不同;边界元以及新兴的无网格等方法比较有优势。 3、实时的微震监测对日常数值模拟快速计算的渴求等。对数值模拟的算法效率和计算机硬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不连续面的处理。 微震和数值模拟结合实现分析其实有两种方法: (1)微震监测结果结合通常的边界元等计算。主要计算超剪应力、矿柱应力、岩墙应力等的历时变化与微震监测结果进行交互参考或者一定程度的把微震的应力变化导入到边界元中综合分析。 (2)微震事件的地震动力学模型直接数值计算,用于直接确定大事件的确定性震害风险(不同于概率性的震害风险分析)。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934 次阅读|0 个评论
第四课 燃料电池的最新趋势
COMSOLFEM 2009-11-20 14:02
第四课 燃料电池的最新趋势    第14届世界氢能源大会报道----当今的燃 料电池   第14届氢能源大会于2002年6月在蒙特利尔召开。入会代表发现,对于年轻的燃料电池工业来说, 好消息与坏消息并存。这次大会专注能源领域的氢和燃料电池的应用,不过最引人注目的还是氢的存储问题。   直至会议结束,氢存储技术似乎也没有给人一个满意的答案。许多发言论述了不同的氢存储方式,从金属氢化物到碳纳米结构和压力箱等。最吸引人的观点是量 子技术,也就是一种高压氢存储箱。代表们详细地介绍了压力存储氢的进展,以及在承载时重量反面所取得的成绩。不过,提倡压力存储者们仍然承认,在压缩氢燃 料电池车辆能安全地行驶普通小车同等距离之前,还需要经历一段较长的路程。   其它一些公司关注着氢化物的存储。这种方法也同样取得了进展,但系统的重量似乎是汽车使用时不可逾越的问题。尽管小车市场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但它绝不 是燃料电池可资应用的唯一市场。Ovonics 炫耀了它的中程金属氢化物机动脚踏两用车,Ballard 也带来了同样装有储存着氢化物燃料电池的Coleman Powermate AirGen 车辆。所有这些表明,不论金属氢化物技术的长远优势如何,目前来说,它至少是合理地解决了在短期内安全地存储氢的方法。   在会上,Methanex 公司指出,一旦决定存储氢时,不一定必须采用简单的化学方式进行存储。该公司的Dominique Kluyskens报告了使用甲醇作为氢载体的工作。事实表明,围绕氢作为燃料利用的许多问题可应用甲醇,甚至是汽油便可迎刃而解。作为不需低温存储的液 体,便于运输。因此,在市场上具有一定的商业、环境和经济的意义。不过,它同样也有一个重整的问题。   在整个会议期间,与氢存储一样,有些批评者还提出了重整这一问题。毫无疑问,当今的这一技术还比较落后,不足以进行小规模(或车载)的重整。人们还担 心当,即使到燃料电池开始使用时,技术的进步能否使重整便得可行。美国能源部的Steve Chalk指出,如果在2004年之前该技术不能取得明显的进展,也就是将启动时间降低到一分钟以下,能源部将停止对汽车重整器开发研究的支持。现在已有 一条乐观的消息,一辆以甲醇为燃料的燃料电池车已在最近的几周首次穿越美国。   燃料存储和燃料重整问题给大会带来了一层乌云,然而入会者并未因此而失望。有一点很清楚,燃料电池本身取得了进展。无论晴天还是雨天,福特公司 (Ford)的人驾驶其燃料电池车辆在展览馆周围行驶,H Power公司给大会提供以氢为燃料的闪烁灯,指引代表们在蒙蒙细雨中走向大会会场。 位于潮湿的蒙特利尔的福特燃料汽车   在大会后期,H Power公司也在踊跃的大会发言中详细地介绍了它们的EPAC系统。其职员Raymond Roberge认为,压缩氢应是当前某些应用可接受的存储解决方案。他同时还指出,对于燃料电池来说,生产市场可接受的产品的关键是其简单化而决不是 效率问题。这一观点使得H Power公司授权生产供少于3000工作小时或一年使用的500瓦EPAC系统,这是燃料电池开发商首次进行的承诺。   其它一些公司介绍了它们的原型样机的开发以及它们的产品General Motors 公司(GM) 的Byron McCormick 通报GM将在2002年底之前生产出AUTOnomy概念的、能驾驶的燃料电池车辆;Hydrogenics介绍了其HyPORT氢化物的氢发生器及其燃 料电池;据Vandenborre Technologies公司透露,它计划在2004年将在欧洲销售大量的氢发生器。   正如经常发生的那样,Ballard公司总是最后发言。据它们的产品时间表安排,移动产品预计在2002年上市,汽车也会在今年底投放市场,供连续供 电使用的固定发生器将于2003年问市,2003-2005将会少量生产一些燃料电池小车。Paul Lancaster的发言相对乐观,但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如燃料存储和燃料重整也比较现实。他最后评论说:自我1990年进入Ballard公司以来, 这份汽车产品的时间表就从未发生变化。如果将来也是如此的话,燃料电池的未来将是一片光明。 David Jollie撰写 2002年6月26日    第五届欧洲固体氧化物论坛侧记----燃料电池 知识   第五届欧洲固体氧化物论坛于今年7月的第一周在瑞士卢塞恩召开。此次会议由固体氧化物论坛与燃料电 池世界共同召开,全球35个以上国家的60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令大会组织者惊喜的是,固体氧化物论坛的主题越是技术化,大会更是显得大众化,7篇大会和80篇大字报形式的书面发言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关于燃料电池世界论为的立即走向商业化的观点和固体氧化物论坛的认识的差异,可用ABB公司的Baldur Eliasson的话概括:氢是一位漂亮的女人,我们必须为她穿上一些衣服。他认为立即开发全球的氢基础结构还不现实。在某些领域,由于氢的能源密度 交低,需要大量输送,成本较高,只能说是最终解决方案。他建议用碳包装氢,从而获得合成的、含氢较多的碳氢化合物,例如甲醇。   这种方法的早期阶段包含再生能源与矿物燃料结合合成碳氢化合物这一妥协方案。碳氢化合物虽然便于运输,但仍旧涉及从矿物燃料中释放碳,后者曾引起人们 的广泛的争认。Baldur Eliasson认为,人类的目标应是控制全球二氧化碳的排放,而不是完全清除它们。他以中国为例,中国拥有丰富的煤藏量,极需能源。在任何理想的解决方 案从经济上切实可行之前,必须能满意地解决中国的能源需求问题,也就是需要有一个中间步骤。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虽说不算神奇,但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 确实,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的最大优点是它是一种十分灵活的燃料(它不仅能进行内部碳氢重整,而且可用一氧化碳作为燃料。在特定的情况下,它还能直接利用甲 醇或沼气。)当然,也有许多人远离这种氢经济学概念。    新材料,阳极重整   毫无疑问,高碳氢化合物和微量稀释剂耐量是有关材料,阳极和重整主题发言议认得最多的话题。非常清楚,当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走出实验室,陷入全球各式 各样的天然气组分,更不用说生物产生的各种废气时,电池的设计和系统的设计便成为主要的因数。   有关材料和生产工艺的另一个主要偏见是降低工作温度(尽管有人提出这一问题,但不是所有人都认为有利)。通过减少常规的镒固定氧化锆 (YSZ) 电解质从而补偿低温下导电性能的下降,或采用另外的电解质材料,例如导电性能强的铈,便可达到这一目的。在大会上,许多发言者介绍了他们很有前途的电极/ 电解质系统,如瑞典大学研究人员开发的铈电解质系统,能在温度低达400℃时获得满意的结果。当然,这些新材料还远不能供大规模的生产使用,它们还必须证 明能够耐受降解作用。   在非技术领域,性能退化是用一个指标,即工作时间测定的。当然,在实际中,退化的主要原因是不同的工作环境燃料电池的对电化层的微结构极为敏感,通过 改变局部的热环境和化学环境,电化学性能也会随之改变。如要在工作时间保持稳定,供使用的电化学零件必须经受热循环和化学循环处理。性能稳定这一主题在多 个层面进行了研究,从大学和实验室对普通材料和新材料的特异机制的探讨,到应用干燥的、经过测试的镍-锆合金陶瓷阳极,镒固定氧化锆 (YSZ) 电解质和镧锶镁氧化物(LSM)阴极对商业系统进行测试。    阳极设计   虽然材料在不断地变化,由于大多数开发商采用阳极支持的概念,所以电池的生产基本上比较稳定。近来稍有例外,澳大利亚的陶瓷燃料电池公司运用10 YSZ电解质支持的设计,以及siemens-Westinghouse采用LSM阴极支持的设计均不同于以前的做法。现在,人们最大的期望是试图去掉昂 贵的生产工艺,例如电化蒸汽沉淀(EVD),采用便宜的工艺,例如屏幕印刷而降低生产成本。这一活动业已对存储器几何学发展产生影响,引起人们对 Rolls-Royce正在开发的所谓集成平面几何学产生更大的兴趣。这些设计基本上是扁平的管型部件,拥有一个密闭的燃料(或空气)通道,如同管型 设计一样,但它是一个类似平面电池的扁平电化学零件(适合于屏幕印刷)。   苏格兰圣安德鲁斯大学的John Irving介绍了他开发的一种全新的SOFCoRoll设计。这种激进的设计使人大开眼界。他的设计可以说是中间呈八字型的一卷三层(二个电极和电解 质)膜,构成燃料和空气的通道。他的发言重点介绍了生产过程,对可行性未加过多的描述。    存储器和系统的造型   造型部分分为二个小组进行讨论。第一个小组关注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的存储器和系统,第二个小组讨论集成的、低影响的发电系统。人们采用商业包装的方法 对造型进行调试,以便尽快的获得结果。然而,在有些情况下,尽管图形十分漂亮,但总体印象不深,缺乏鲜明的轮廓特色。   Sulzer-Hexis和Global Thermoelectric公司提供的系统造型得到了入会者的占同,但也未能解决热管理的问题。在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状态下,沼气重整反应速度很快,吸 热性强,使得存储器上的温度梯度较大(50-100℃),造成某些区域性能不太理想。在大字报书面发言中涉及有降低催化剂活性的报道,但这样做会导致阳极 活性层的沼气重整,造成局部冷却,这也是一个大问题。    结局   最后,让我们看看零影响,甚至是正影响发电系统。这种系统需要大量的、因场地而异的分析和定做的解决方案。目前,当全球生物气总量约等于全球天然气产 量的1.3%,且沼气的潜在作用已被视为温室气体(是二氧化碳的32倍),使用沼气的系统对环境将产生重大的作用。许多大学和国家实验室的发言都涉及这些 系统,以及二氧化碳的排除和生物气的利用。很明显,由于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的燃料灵活性,且相对容易分离二氧化碳废气,它们极适合于这样的应用。 Ben Todd撰写 2002年7月31日
个人分类: 电化学|3925 次阅读|0 个评论
第三课 燃料电池的应用与使用
热度 1 COMSOLFEM 2009-11-20 13:59
第三课 燃料电池的应用与使用    军事上的应用   军事应用应该是燃料电池最主要,也是最适合的市场。高效,多面性,使用时间长,以及宁静的工作,这 些特点极适合于军事工作对电力的需要。燃料电池可以以多种形态为绝大多数军事装置,从战场上的移动手提装备到海陆运输提供动力。   在军事上,微型燃料电池要比普通的固体电池具有更大的优越性,其增长的使用时间就意味着在战场上勿需麻烦的备品供应。此外,对于燃料电池而言,添加燃 料也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同样,燃料电池的运输效能能极大地减少活动过程中所需的燃料用量,在进行下一次加油之前,车辆可以行驶得更远,或在遥远的地区活动更长的时间。这样, 战地所需的支持车辆、人员和装备的数量便可以显著的减少。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海军就使用燃料电池为其深海探索的船只和无人潜艇提供动力。    移动装置上的应用   伴随燃料电池的日益发展,它们正成为不断增加的移动电器的主要能源。微型燃料电池因其具有使用寿命 长,重量轻和充电方便等优点,比常规电池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如果要使燃料电池能在膝上型电脑,移动电话和摄录影机等设备中应用,其工作温度,燃料的可用性,以及快速激活将成为人们考虑的主要参数,目前大多数研 究工作均集中在对低温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和直接甲醇燃料电池的改进。正如其名称所示,这些燃料电池以直接提供的甲醇-水混合物为基础工作,不需要预先重 整。   使用甲醇,直接甲醇燃料电池要比固体电池具有极大的优越性。其充电仅仅涉及重新添加液体燃料,不需要长时间地将电源插头插在外部的供电电源上。当前, 这种燃料电池的缺点是用来在低温下生成氢所需的白金催化剂的成本比较昂贵,其电力密度较低。如果这二个问题能够解决,应该说没有什麽问题能阻挡它们的广泛 应用了。目前,美国正在试验以直接甲醇燃料电池为动力的移动电话,而德国则在实验以这种能源为动力的膝上型电脑。    居民家庭的应用   对于固定应用而言,设计燃料电池的技术困难就简化得多了。尽管许多燃料电池能生产50 kW的电能,但绝大部分商业化的燃料电池目前都是用于固定的。现在,许多迹象表明,燃料电池也可用语人们称做的居民应用(大都小于50 kW)。   低温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或磷酸燃料电池几乎可以满足私人居户和小型企业的所有热电需求。目前,这些燃料电池还不能供小型的应用,美国,日本和德国仅有 少量的家庭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提供能源。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能源密度比磷酸燃料电池大,然而后者的效率比前者高,且目前的生产成本也比前者便宜。这些 燃料电池应该能够为单个私人居户或几家居户提供能源,通过设计可以满足居民对能源的所有要求,或者是他们的基本负载,高峰时的需求由电力网提供。   为了有利于该技术的应用,可以用天然气销售网作为氢燃料源。当前,许多生产商预测在不久的将来便会出现其它燃料源泉,这有助于进一步降低排放,加速燃 料电池进入新的理想市场。新近进入固定燃料电池市场的厂家是汽车大亨General Motors,她于2001年8月成功地开发了一种产品。    空间领域的应用   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和60年代初期,美国政府为了替其载人航天飞行寻找安全可靠的能源,对燃料 电池的研究给于了极大的关心和资助,使燃料电池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重量轻,供电供热可靠,噪声轻,无震动,并能生产饮用水,所有这些优点均是其它能源不可比拟的。   General Electric生产的Grubb-Niedrach燃料电池是NASA用来为其Gemini航天项目提供动力的第一个燃料电池,也是第一次商业化使用燃 料电池。   从20世纪60年代起,飞机制造商Pratt Whitney赢得了为阿波罗项目提供燃料电池的合同。Pratt Whitney生产的燃料电池是基于对Bacon专利的碱性燃料电池的改进,这种低温燃料电池是最有效的燃料电池。在阿波罗飞船中,三组电池可产生1.5 kW或2.2 kW电力,并行工作,可供飞船短期飞行。每组电池重约114 kg,装填有低温氢和氧。在18次飞行中,这种电池共工作10,000小时,未发生一次飞行故障。   在20世纪80年代航天飞机开始飞行时,Pratt Whitney的姊妹公司国际燃料电池公司继续为NASA提供航天飞机使用的碱性燃料电池。飞船上所有的电力需求由3组12 kW的燃料电池存储器提供,勿需备用电池。国际燃料电池公司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使每个飞船上使用的燃料电池存储器能提供约等于阿波罗飞船上同体积的燃料电池 十倍的电力。以低温氢和氧为燃料,这种电池的效率为70%左右,在截至现在的100多次飞行中,这种电池共工作了80,000多个小时。    固定的应用   目前,燃料电池开发得最完善的市场要数热电的固定提供源市场。与传统的矿物燃料相比,燃料电池的高 效和低排放量使其对用户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此外,燃料电池技术的独立性对于那些国家电网不能覆盖,或国家电网不够稳定而需要备用电力设备的地区而言,这种 能源具有特殊的意义。鉴于这种电池的工作温度可低达80℃,它们可安装在私人家庭,小型的商业活动场所,甚至满足大型企业活动的所有能源需求。   截至目前为止,可以说现在的燃料电池生产商的注意力均集中于非居民的应用。当前唯一提供商业化燃料电池的国际燃料电池公司已在学校、办公室和银行设施 安装了200多个磷酸燃料电池装置。在不久的将来,诸如溶化的碳酸盐燃料电池和固态氧化物燃料电池等高温燃料电池也将用于大型的工业设施和兆瓦级的发电 厂。当工作温度上升到600-1100℃时,这种高温燃料电池可以耐受氢污染源,因此可以使用未加重整的天然气,柴油,或汽油。此外,它们所产生的热能还 可用来驱动增器蒸气气轮机再进行发电。    运输上的应用   当前,以内燃机提供动力的汽车已成为有害气体排放的主要排放源。在世界各地,国家和地 方机构都在立法强迫汽车制造商生产能极大限度地降低排放的车辆,燃料电池可为这种要求带来实质的机遇。位于Alberta的Pembina适当设计研究所 指出:当一辆小车使用以天然气重整的氢为燃料的燃料电池而不用汽油内燃机时,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可以减少高达72%。然而,如果用燃料电池代替内燃机,燃 料电池技术不仅要符合立法对车辆排放的严格要求,还要能对终端用户提供同样方便灵活的运输解决方案。驱动车辆的燃料电池必须能迅速地达到工作温度,具有经 济上的优势,并能提供稳定的性能。   应该说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最有条件满足这些要求,其工作温度交低,80℃左右,它们能很快地达到所需的温度。由于能迅速地适应各种不同的需求,与内燃 机的效率25%左右相比,它们的效率可高达60%。  Pembina研究所近来的研究表明,以甲醇为燃料的燃料电池,其燃料利用率是用汽油内燃机提供动 力的车辆的1.76倍。在现有的燃料电池中,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电力密度最大。当人们在车辆设计中重点考虑空间最大化时,这一因素则至关重要。另外,固 态聚合物电解质能有助于减少潜在的腐蚀和安全管理问题。唯一的潜在问题是燃料的质量,为了避免在如此低温催化剂受到污染,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必须使用没污 染的氢燃料。   现在,大多数车辆生产商视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为内燃机的后继者,General Motors, Ford, DaimlerChrysler, Toyota, Honda,以及其他许多公司都已生产出使用该技术的原型。在这一进程中,运用不同车辆和使用不同地区的试验进展顺利,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为公共汽车提 供动力的试验已在温哥华和芝加哥取得成功。德国的城市也进行了类似的试验,明后二年(2002-2003),还有另外十个欧洲城市也将在公共汽车上进行试 验,伦敦和加利福尼亚也将计划在小型车辆上进行试验。   在生产商能够有效地,大规模地生产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之前,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包括生产成本,燃料质量,以及电池的体积。但愿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扩大 生产的共同作用将会运用经济的规模性而降低生产成本。目前,人们也在对直接使用甲醇为燃料和从环境空气中取得氧的另一解决方案进行研究,它也可以避免燃料 的重整过程。
个人分类: 电化学|4095 次阅读|2 个评论
第二课 燃料电池的种类
COMSOLFEM 2009-11-20 13:58
第二课 燃料电池的种类    燃料电池技术   燃料电池通过氧与氢结合成水的简单电化学反应而发电。它的种类可以多种多样,但都基于一个基本的设 计,即它们都含有二个电极,一个负阳极和一个正阴极。这二个电极被一个位于这它们之间的、携带有充电电荷的固态或液态电解质分开。在电极上,催化剂,例如 白金,常用来加速电化学反应。   燃料电池依据其电解质的性质而分为不同的类型,每类燃料电池需要特殊的材料和燃料,且使用于其特殊的应用。本文后面的部分将以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为例 介绍燃料电池概念的科学技术发展,同时也讨论一些其它主要设计的特点和应用。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   该技术是General Electric公司在20世纪50年代发明的,被NASA用来为其Gemini空间项目提供动力。目前这种燃料电池是汽车公司最喜欢使用的一类燃料电 池,用来取代原来使用的内燃机。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有时也叫聚合物电解质膜,或固态聚合物电解质膜,或聚合物电解质膜燃料电池。 下图显示了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基本设计。   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中,电解质是一片薄的聚合物膜,例如聚 酸(poly acid),和质子能够 渗透但不导电的NafionTM ,而电极基本由碳组成。氢流入燃料电池到达阳极,裂解成氢离子(质子)和电子。氢离子通过电解质渗透到阴极,而电子通过外部网路流动,提供电力。以空气形 式存在的氧供应到阴极,与电子和氢离子结合形成水。在电极上的这些反应如下: 阳极:2H2 4H+ + 4e- 阴极:O2 + 4H+ + 4e- 2 H2O 整体:2H2 + O2 2 H2O + 能量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工作温度约为80℃。在这样的低温下,电化学反应能正常地缓慢进行,通常用每 个电极上的一层薄的白金进行催化。   这种电极/电解质装置通常称做膜电极装配(MEA),将其夹在二个场流板中间便能构成燃料电池。这二个板上都有沟槽,将燃料引导到电极上,也能通过膜 电极装配导电。每个电池能产生约0.7伏的电,足够供一个照明灯泡使用。驱动一辆汽车则需要约300伏的电力。为了得到更高的电压,将多个单个的电池串联 起来便可形成人们称做的燃料电池存储器。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拥有许多特点,因此成为汽车和家庭应用的理想能源,它可代替充电电池。它能在较低的温度下工作,因此能在严寒条件下迅速启动。其电 力密度较高,因此其体积相对较小。此外,这种电池的工作效率很高,能获得40-50%的最高理论电压,而且能快速地根据用电的需求而改变其输出。   目前,能产生50 kW电力的示范装置业已在使用,能产生高达250 kW的装置也正在开发。当然,要想使该技术得到广泛应用,仍然还有一系列的问题尚待解决。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制造成本,因为膜材料和催化剂均十分昂贵。不 过人们进行的研究正在不断地降低成本,一旦能够大规模生产,比价的经济效益将会充分显示出来。   另一个大问题是这种电池需要纯净的氢方能工作,因为它们极易受到一氧化碳和其它杂质的污染。这主要是因为它们在低温条件下工作时,必需使用高铭感的催 化剂。当它们与能在较高温度下工作的膜一起工作时,必须产生更易耐受的催化剂系统才能工作。    碱性燃料电池(AFC)   碱性燃料电池是该技术发展最快的一种电池,主要为空间任务,包括航天飞机提供动力和饮用水。 碱性燃料电池的设计基本与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设计相似,但其使用的电解质为水溶液或稳定的氢氧化钾基质,且电化学反应也与羟基(OH)从阴极移动到阳极 与氢反应生成水和电子略有不同。这些电子是用来为外部电路提供能量,然后才回到阴极与氧和水反应生成更多的羟基离子。 阳极反应:2H2 + 4OH- 4 H2O + 4e- 阴极反应:O2 + 2H2O + 4 e- 4OH-   碱性燃料电池的工作温度与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工作温度相似,大约80℃。因此,它们的启动也很 快,但其电力密度却比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密度低十来倍,在汽车中使用显得相当笨拙。不过,它们是燃料电池中生产成本最低的一种电池,因此可用于小型的固 定发电装置。如同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一样,碱性燃料电池对能污染催化剂的一氧化碳和其它杂质也非常铭感。此外,其原料不能含有一氧化碳,因为一氧化碳能与 氢氧化钾电解质反应生成碳酸钾,降低电池的性能。    磷酸燃料电池(PAFC)   磷酸燃料电池是当前商业化发展得最快的一种燃料电池。正如其名字所示,这种电池使用液体磷酸为电解 质,通常位于碳化硅基质中。磷酸燃料电池的工作温度要比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和碱性燃料电池的工作温度略高,位于150 - 200℃左右,但仍需电极上的白金催化剂来加速反应。其阳极和阴极上的反应与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相同,但由于其工作温度较高,所以其阴极上的反应速度要比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阴极的速度快。   较高的工作温度也使其对杂质的耐受性较强,当其反应物中含有1-2%的一氧化碳和百万分之几的硫时,磷酸燃料电池照样可以工作。   磷酸燃料电池的效率比其它燃料电池低,约为40%,其加热的时间也比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长。虽然磷酸燃料电池具有上述缺点,它们也拥有许多优点,例如 构造简单,稳定,电解质挥发度低等。磷酸燃料电池可用作公共汽车的动力,而且有许多这样的系统正在运行,不过这种电池是乎将来也不会用于私人车辆。在过去 的20多年中,大量的研究使得磷酸燃料电池能成功地用语固定的应用,已有许多发电能力为0.2 20 MW的工作装置被安装在世界各地,为医院,学校和小型电站提供动力。    溶化的碳酸盐燃料电池 (MCFC)   溶化的碳酸盐燃料电池与上述讨论的燃料电池差异较大,这种电池不是使用溶化的锂钾碳酸盐就是使用锂 钠碳酸盐作为电解质。当温度加热到650℃时,这种盐就会溶化,产生碳酸根离子,从阴极流向阳极,与氢结合生成水,二氧化碳和电子。电子然后通过外部回路 返回到阴极,在这过程中发电。 阳极反应:CO32- + H2 H2O + CO2 + 2e- 阴极反应:CO2 + 1/2 O2 + 2e- CO32-   这种电池工作的高温能在内部重整诸如天然气和石油的碳氢化合物,在燃料电池结构内生成氢。在这样高 的温度下,尽管硫仍然是一个问题,而一氧化碳污染却不是问题了,且白金催化剂可用廉价的一类镍金属代替,其产生的多余热量还可被联合热电厂利用。这种燃料 电池的效率最高可达60%。如果其浪费的热量能够加以利用,其潜在的效率可高达80%。   不过,高温也会带来一些问题。这种电池需要较长的时间方能达到工作温度,因此不能用于交通运输,其电解质的温度和腐蚀特性表明它们用于家庭发电不太安 全。但是,其较高的发电效率对于大规模的工业加工和发电气轮机则具有较大的吸引力。目前的示范电池可产生高达2 MW的电力,50-100 MW容量的电力设计业已提到议事日程。    固态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   固态氧化物燃料电池工作温度比溶化的碳酸盐燃料电池的温度还要高,它们使用诸如用氧化钇稳定的氧化 锆等固态陶瓷电解质,而不用使用液体电解质。其工作温度位于800-1000℃之间。 在这种燃料电池中,当氧阳向离子从阴极移动到阳极氧化燃料气体(主要是氢和一氧化碳的混合物)使便产生能量。阳极生成的电子通过外部电路移动返回到阴极 上,减少进入的氧,从而完成循环。 阳极反应:H2 + O2- H2O + 2e- CO + O2- CO2 + 2e- 阴极反应: O2 + 4 e- 2 O2-   对于溶化的碳酸盐燃料电池而言,高温意即这种电池能抵御一氧化碳的污染,正如上式显示的那样,一氧 化碳会随时氧化成二氧化碳。这便省却了外部重整从燃料中提取氢,而且这种电池还可以再直接使用石油或天然气。固态氧化物燃料电池对目前所有燃料电池都有的 硫污染具有最大的耐受性。由于它们使用固态的电解质,这种电池比溶化的碳酸盐燃料电池更稳定,然而它们用来承受所产生的高温的建造材料却要昂贵得多。   固态氧化物燃料电池的效率约为60%左右,可供工业界用来发电和取暖,同时也具有为车辆提供备用动力的潜力。    直接甲醇燃料电池(DMFC)   直接甲醇燃料电池是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一种变种,它直接使用甲醇而勿需预先重整。甲醇在阳极转换 成二氧化碳和氢,如同标准的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一样,氢然后再与氧反应。 阳极反应:CH3OH + H2O CO2 + 6H+ + 6e- 阴极反应:3/2O2 + 6H+ + 6e- 3 H2O 电池反应:CH3OH + 3/2O2 CO2 + 2 H2O   这种电池的期望工作温度为120℃,比标准的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略高,其效率大约是40%左右。其 缺点是当甲醇低温转换为氢和二氧化碳时要比常规的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需要更多的白金催化剂。不过,这种增加的成本可以因方便地使用液体燃料和勿需进行重整 便能工作而相形见拙。直接甲醇燃料电池使用的技术仍处于其发展的早期,但已成功地显示出可以用作移动电话和膝上型电脑的电源,将来还具有为指定的终端用户 使用的潜力。    再生型燃料电池(RFC)   再生型燃料电池的概念相对较新,但全球有许多研究小组正在从事这方面的工作。这一技术与普通燃料电池的相同之处在于它也用氢和氧来生成电、热和水。其 不同的地方是它还进行逆反映,也就是电解。燃料电池中生成的水再送回到以太阳能为动力的电解池中,在那儿分解成氢和氧组分,然后这种组分再送回到燃料电 池。这种方法就构成了一个封闭的系统,不需要外部生成氢。目前,商业化开发业已走了一段路程,但仍有许多问题尚待解决,例如成本,进一步改进太阳能利用的 稳定性等问题。
个人分类: 电化学|5460 次阅读|0 个评论
燃料电池第一课 历史
COMSOLFEM 2009-11-20 13:57
第一课 历史    燃料电池 第一个120年   燃料电池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第19世纪英国法官和科学家William Robert Grove 爵士的工作。1839年,Grove所进行的电解作用实验使用电将水分解成氢和氧是人们后来称之为燃料电池的第一个装置。   Grove推想到,如果将氧和氢反应就有可能使电解过程逆转产生电。为了证实这一理论,他将二条白金带分别放入二个密封的瓶中,一个瓶中盛有氢,另一 个瓶中盛有氧。当这二个盛器浸入稀释的硫酸溶液时,电流开始在二个电极之间流动,盛有气体的瓶中生成了水。为了升高所产生的电压,Grove将几个这种装 置串联起来,终於得到了他所叫做的气体电池。燃料电池一词是1889年由Ludwig Mond 和Charles Langer 二位化学家创造的,他们当时试图用空气和工业煤气制造第一个实用的装置。   人们很快发现,如果要将这一技术商业化,必须克服大量的科学技术障碍。因此,人们对Grove 发明的早先兴趣便开始淡漠了。直到上个世纪末,内燃机的出现和大规模使用矿物燃料使得燃料电池被论为仅仅是一次科学上的奇特事例。   接下来, 燃料电池历史的主要一章是由剑桥大学的工程师Francis Thomas Bacon博士完成的。1932年,Bacon想到了Mond 和Langer发明的装置,并对其原来的设计作了多次修改,包括用比较廉价的镍网代替白金电极, 以及用不易腐蚀电极的硫酸电解质代替碱性的氢氧化钾。Bacon将这种装置叫做Bacon电池,它实际上就是第一个碱性燃料电池(alkaline fuel cell, AFC)。   不过,在经历27年后,Bacon才真正制造出能工作的燃料电池。1959年,他生产出一台能足够供焊机使用的5 kW机器。不久,人们很快发现,除Bacon之外,Allis-Chalmers公司的农业机械生产商Harry Karl Ihrig也在这一年的晚期制造出第一台以燃料电池为动力的车辆。将1008块他生产的这种电池连在一起,这种能产生15 kW的燃料电池组便能为一台20马力的拖拉机供电。上述发展为今天人们所知的燃料电池的商业化奠定了基础。    燃料电池 接下来的40年   燃料电池的现代发展史可以论为起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当时,美国政府的新机构国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NASA)正寻找为其即将进行的一系列无人 航天飞行提供动力的方法。由于使用干电池太重,太阳能价格昂贵,而核能又太危险,NASA业已排除这几种现有的能源,正着手探索其它解决办法。燃料电池正 好吸引了他们的视线,NASA便资助了一系列的研究合同,从事开发实用的燃料电池设计。   这种研究获得了第一个质子交换膜(Proton Exchange Membrane, PEM)。1955年,就职于通用电器公司(GE)的化学家Willard Thomas Grubb进一步改进了原来的燃料电池设计,使用磺化的聚苯乙烯离子交换膜作为电解质。三年后,另一位GE的化学家Leonard Niedrach发明了一种将白金存放在这种膜山上的方法,从而制造出人们所知的Grubb-Niedrach燃料电池。此后,GE继续与NASA合 作开发这一技术,终于使其在Gemini空间项目中得到应用。这便是第一次商业化使用燃料电池。   20世纪初期,飞机制造商PrattWhitney获得使用Bacon的碱性燃料电池专利的执照,并着手对原来的设计进行修改,试图减轻其 重量。PrattWhitney成功地开发了一种电池,其使用寿命比GE的质子交换膜的寿命长得多。正因为如 此,PrattWhitney获得了NASA的几项合同,为其阿波罗航天飞机提供这种燃料电池。从此,这种碱性电池便用于随后的大多数飞行任 务,包括航天飞机的飞行。使用燃料电池作为能源的另一好处就是它能产生可饮用水作为副产品。尽管在空间应用方面获得了令人感兴趣的发展,然而截至目前在地 面应用方面却有鲜为人知的进展。   1973年的石油禁运引发了人们对燃料电池动力在地面应用的重新兴趣,因为许多政府期望降低对石油进口的依赖性。不计其数的公司和政府部门开始认真地 研究解决燃料电池大规模商业化的障碍的方法。在整个20世纪的70年代和80年代,大量的研究工作都致力于开发所需的材料,探索最佳的燃料源,以及迅速降 低这种异乎寻常技术的成本。   最后,直到20世纪90年代,也就是Grove试验之后的150多年,正如第一个燃料电池揭开其面纱那样,一种廉价的,清洁的,可再生的能源最终变成 了事实。在这十年中,技术上的突破包括加拿大公司Ballard在1993年推出的第一辆以燃料电池为动力的车辆。二年后, Ballard和Daimler Benz公司都生产出每升1 kW的燃料电池组。   在过去的几年中,许多医院和学校都安装了燃料电池,大多数汽车公司也已设计出其以燃料电池为动力的原型车辆。在北美和欧洲的许多城市,如芝加哥,温哥 华等,以燃料电池为动力的公共汽车正在投入试用,人们正期望在不久的将来能将这种车辆投放市场。   在未来的几十年中,鉴于人们对耗竭现有库存自然资源的担心,以及愈来愈多的人意识到大量焚烧矿物燃料对环境的破坏,必将促使燃料电池在移动和静态能源 的发展。19世纪所显露的科学上的奇特事例将成为21世纪以及以后年代的能源。
个人分类: 电化学|5760 次阅读|1 个评论
庆祝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我国首次以燃料电池为动力的飞艇试飞成功”
COMSOLFEM 2009-11-19 20:32
作者: 来源: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发布时间:2009-11-19 12:14:16 选择字号: 小 中 大 我国首次以燃料电池为动力的飞艇试飞成功 致远 一号试飞现场 日前,以上海交通大学为总体单位、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燃料电池为动力能源的致远 一号飞艇在上海宝山区的飞艇基地试飞成功。这是我国首次采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作为飞艇主动力。 由大连化物所与新源动力公司负责研发的10kW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为动力的飞艇能源系统 在飞行过程中工作稳定,实现了国内燃料电池在飞艇上的首次试用。该项空间能源技术具有独特的高比能量以及启动快、环境友好等优点,在空间飞行器应用方面具 有广阔的前景。研究人员将继续对燃料电池技术进行持续深入的研究,促进其在空间飞行器方面的应用。 【博主评价】 看到这则新闻很是兴奋!因为想到了看过某年大物所程谟杰老师的在COMSOL用户大会的PPT,没想到昔日计算机上的模拟结果能够那么快就能变成现实! 庆祝庆祝!!!! 大物所COMSOL模拟PPT
个人分类: 电化学|4022 次阅读|3 个评论
MOCVD感应加热COMSOL数值模拟
热度 4 COMSOLFEM 2009-11-14 22:06
MOCVD 感应加热 1 、感应加热原理 感应加热是利用电磁感应原理把电能转化为热能。它与传统的加热设备相比具有诸多优点: ① 加热速度快,而且是非接触式加热; ② 只对导体进行加热,可以局部加热; ③ 加热效率高,节能; ④ 工件容易加热均匀,产品质量好。 由于其具有以上诸多优点,因此在工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主要在机械制造工业、冶金及国防等领域用于淬火、透热、熔炼、钎焊以及烧结等。此外,随着感应加热理论和感应加热装置的不断发展,其应用领域也随之扩大,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如微波炉、电磁炉等已进人人们的日常生活。 急需要详细文章请回复邮箱。今天这网速是传不上去了,各位看官不好意思
个人分类: 电化学|10107 次阅读|3 个评论
利用数学模拟快捷地设计化工过程
COMSOLFEM 2009-11-14 17:52
化工过程中,数学模拟已经逐渐在优化原有的或设计新的工艺和原型上显 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人们可能理解工艺的内部工作原理,但决定最佳参数却需要大量的工作――例如反应器及其单元的尺寸,各种物料的正确用量,或者最佳流 速。在过去,人们常常通过大量的试验和错误,或依靠经验来解决问题,然而,为这些尝试而建立和测试的大量原型装置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幸运的是,当今 数学模拟工具可以让人们建立虚拟的原型来揭示工艺过程中的内部细节。在软件中可以方便地改变任意参数,并立即看到效果。这种能力也鼓励着研究者开发新观 念,无论是多么地非常规,并提出完全崭新的尝试和方法,特别是在微流、药理、生物科技及新材料等领域。 在化工过程中,通过建模来节约成本对于大型或精细工艺过程都是可以实 现的。一个大型的化工装置一般包括庞大数量的材料,常常是每年百万吨级,即使是对反应器进行一个很小的改进也可以节省大量的金钱――不仅仅是节省了能量, 还节约了原材料。而在精细化工产业,例如生产很微量的药品,对产品的纯化和提高质量尤为重要,产品的质量在不同批次间出现波动是绝对不允许的,因此操作者 必须切实了解影响质量和纯度的参数。此外,从实验室的工艺过程放大,到试车,到工业化大生产同样会产生问题――有时候,工程师在试车后建立了一个工业规模 的反应器,运行起来相当不理想,产生大量的次品。精确地数学模拟常常会避免出现这种问题。 仿真的实际应用 Figure 1: Turbulent flow for the calculation of the retention time in a chemical reactor. 图 1 :化工反应器中计算保留时间的湍流仿真 化工工程师如何进行仿真?在荷兰,阿姆斯特丹自来水公司采用臭氧替代氯净化剂,工程师希望能找到最 优物理结构来分布这些物质。不论臭氧在水处理中多么有优势,在使用中还是会带来一些问题。臭氧与溴反应生成溴酸盐,后者是致癌的,工程师 Jan Hofman 解 释,当然,溴酸盐浓度控制在允许浓度范围,但我们还在尝试减少它的办法,提高处理设施的净化能力。在原来为氯净化修建的转化反应器中进行臭氧处理, COMSOL Multiphysics 数学模拟软件让工程师得以方便地测试各种可能的结构,以最小的成本净化最大数量的自来水。 Outokumpu Copper RD (Vsters, Sweden) 的工艺工程师 Jonas Fjellstedt 采用 COMSOL Multiphysics 来计 算如何提高生产金属棒的效率。他研究的工艺中,液态金属从保温炉通过一个耐火入口倒入一个水冷石墨衬里的铜模具中,当棒冷却到一定程度,一个飞锯将棒切割 成一截截的。只有棒的外部需要在模具中凝固,其内部可以在离模后冷却凝固,从而使棒在整个工艺过程中高速运转。 Fjellstedt 开发 了多物理场模型来显示开始凝固的地方,这样他可以研究不同的管口结构,考察添加第二冷却区的效果。经过适当的改进后,他发现可以比原来的加工速度提高 40 %。加工速度的提高 意味着公司无需新建生产线就可以增加产量,并保持原有的质量。 仿真也已经成为工程师课程的一个标准部分,教授们开始使用模拟软件来帮助学生们理解真实世界中一些 关键公式的本质。在传质现象课程中,西雅图的华盛顿大学化学工程系的 Bruce Finlayson 教授为每个学生提供了一份关于微流的有效专利文件, 这些学生使用模拟来解释这些专利中的概念和公式。 Finlayson 报告说这些学生对于计算流体动力学显示出极大的兴趣,计算出的图象和图形化结果激发他们去深入研 究。 另一个例子来自安阿伯的密歇根大学的 Scott Folger 教授,在过去几年 中,他在化工反应课程中引入 PDE 进行仿真。他是如此确信数学模拟的作用,以至于编译了一套湍流反应器的课堂练习,并发表在他的《 化工反应原理 》(《 Elements of Chemical Reaction Engineering 》) 一书的第四版中。 当今的工程师很大程度上依靠数学工具来更加迅速和有效地设计及优化系统和工艺过程。我们需要年轻的 工程师不仅知道如何建立和验证模型,还要能用来开拓想象力和开发新技术。如果没有很好的模拟技术,学生们在随后的将来会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 数学模拟的基础知识 从什么时候起,数学模拟是怎样变成工程中如此重要的一个部分?确实,它其实是从科学探究的一开始就 已经成为所有技术进步背后的一种技术。事实上,最早的数学专业之一,欧几里得几何( Euclidean geometry )就是 所有应用数学的框架。 几何表示静态的关系,一直到了 17 世纪,数学家才发现可以动态地描述真实世 界中的对象及现象的工具:微分学。最早的描述集中在只依靠一个变量――时间――的现象,采用的数学表达式是常微分方程( ODE )。很多真实世界中 的现象包含多个自变量,因此偏微分方程( PDE )开始变得必不可少。 化学工程师用 PDE 处理问题,常见的例子是对流-扩散-反应方程,热方程, Poisson 方程, Navier-Stokes 方程,以及 Darcy 定律等。化工中,材料、能量和动量平衡中存在不止一个自变量时会遇到 PDE ,例如时间和空间。 很多情况下不是处理一个单独的公式,往往是 PDE 方程组,如系统中每种物质的物质平衡,以及能量和动量平衡。 如果 PDE 是线性的,也就是说,所有的项可以用一个公式及其微分来描述,经常可以通过正确的方法处理公式得到 一个确定形式的解 , 这些方法包括分离变量,叠加, Fourier 级数,以及 Laplace 变换等。 然而在真实世界中,很多 PDE 是非线性的,一般包含不止一个变量的微分,通过以上这些方法不容易得到非线性 PDE 的解,必须依靠数 值解和采用研究者在过去数年中开发的算法得到近似解。例如, Poisson 方程和热方程是线性的,并可推导出解析解,而对于非线性 Navier-Stokes 方 程,研究者们还未能找到通解形式及解决唯一性问题。化工中的方程经常是非线性的,因为用来描述反应速率的 Arrhenius 方程对时间是指数性依赖关 系,反应动力学大部分是非线性,因为反应速率依赖于反应物质的乘积。 确实采用数值近似方法求解可以得到任意类型的任意微分方程的解,手动求解显然是不可能完成的。此 外,这通常是常人无法实现,只能由专业科学家来写出表达和求解系统底层公式的算法。 即使是一个相对简单的 PDE 也可能变得复杂到无法即时找到一个明确地解形式。这样一来,为得到一组这样的解,可采用的方法就是 将求解域打散成大量的单元,也许是数十个,或者成百上千个有限单元。当处理这样一个小区域时,可以进行一些合理的假设和简化,找到它们的解。很显然,找出 所有的解意味着产生并解出成千上万个相关方程,可能需要上亿次算术运算。幸运的是,幸亏有了各种工具软件,如今每个人都可以拥有求解这类问题的计算能力, 如 COMSOL Multiphysics 就是其中最早的一种设计来在 PC 上求解系列 PDE 问题的软件。 近年来,研究者正通过有限元方法求解 PDE ,他们发现这些技术可以用来求解广泛的 问题,早期是结构力学,然后被扩展到化工、电磁,以及地球科学,等等。 此外,类似 COMSOL Multiphysics 的工具允许工程师解决多物理场问题,真实世界 中总是会在局部区域中同时发生多种物理现象。例如,很多过程的副产物是发热,热随后会明显地影响其他性质,如化学反应的反应速率,或固体的力学性质。如果 你不把传热引入整个问题,对于一个化学反应器的描述会是很不精确的,或甚至根本就是没有用处的。 模拟过程:一个典型的例子 幸亏现代的软件,对工程师而言,建立一个模型已经是相当容易的事了。看看下面这个例子,很能说明模 拟过程中的主要步骤。这个模型考察的是在一个固定床反应器中耦合自由和多孔介质流动,涉及三种气体,两种是反应物,一种是产物( A+B-C )。 从主管道( B )和注射管( A )注入的物质在固定的多孔介质催化床中反应,得到 C ,见图 2 。模拟通常分五个主要步 骤。 1. 建立几何模型 第一步是建立几何模型,并定义具有不同属性的区域(子域)。反应器(图 2 )由一个管结构和一个 注射管组成。注意,由于反应器具有对称性,只需要模拟它的一半,这样可减少计算量。 Figure 2: The main user-interface screen show the 3-chamber reactor, and the dialog box on the upper right facilitates the input of physical parameters for the transport balance. 图 2 :主用户界面显示了 3 室反应器,右上角的对话框帮助用户输入传质平衡中的 物理参数 很多模拟软件提供一个 CAD 编辑器用来绘制和生成几何结构,此外,也可以按常见格式导入 CAD 文件,这使得用户可 以利用专门的 CAD 软件的来绘制几何结构,或如果已经存在这样一个文件,直接导入它。例如 COMSOL Multiphysics 支持所有的 2D 和 3D 的 CAD 文件格式。更高级的软件还支持与 CAD 软件的在线连接,如 COMSOL Multiphysics 可以与 SolidWorks 无缝工作。因此,如果用户在 SolidWorks 环境中对几何结构进行了 修改,这些改动会立即反映到 COMSOL Multiphysics 中,无需用户干预。 2. 物理设定 在 COMSOL Multiphysics 内建的应用模式中设置每一个子域。在流动场, Navier-Stokes 方程描述自由流动区的流体流动, Brinkman 方程描述多孔介质区。最后,模型采用对流-扩散方程模拟三种物质的质量守恒。每一种应用模式有自己 的材料和边界条件设定,其中可以设定成常数或任意表达式。 接下来可以处理动量守恒及其边界条件。在反应器的两个外部区域没有多孔介质,控制方程是 Navier-Stokes 方程,而由 Darcy 定律扩展的 Brinkman 只用于多孔催化剂。固体壁上的边界条件是无滑移边界条件。然后定义主反应器和注射管中的入口流速及 压力,还必须定义流动类型。在入口边界上假设是完全发展的层流,不需要定义自由流动和多孔介质流动间的内部边界上的流速和压力。 最后需要处理物料守恒及其边界条件。前一步中软件计算速度场,然后用这个信息来给出由 Convection and Diffusion 应用模式计算的物料守恒中的对流项。这个应用模式在自由流动域和多孔介质域有不同的属性,并将反应速 率表达式引入到床中。主入口和注射口入口边界条件是浓度边界条件,出口采用对流边界条件,表示对流控制着反应器出口的物料传质。这是管式反应器中的常用边 界条件,避免在出口设置一个浓度或通量。 一个关键的应用是 COMSOL Multiphysics 图形界面的使设置物理属性(图 2 )不再那么痛苦。当选 择了一个应用模式后,软件提供对相关物理场优化过的若干方程和对话框。用户界面列出了控制方程,其参数可以在编辑框中输入。你可以通过键盘根据特别的需求 自由地修改方程。 3. 网格剖分 当定义好物理场后,接下来就是生成网格,即生成可代表整个系统的上千个三角形或其他形状(图 3 )。软件选择了一种缺 省的网格,也可以自己手动控制划分网格。例如 COMSOL Multiphysics 缺省采用三角形单元,也提供四边形、四面体、砖 形,以及六面体等,应用于不同的案例。此外,简单地用一个框选中感兴趣的部分,然后在该区域中精细化网格来获得提高精确性。 Figure 3: Finite-element mesh for the reactor. 图 3 :反应器的有限元网格 4. 选择和运行求解器 对大部分程序, COMSOL Multiphysics 建议缺省的求解器,但也可以从静态和非静态线 性求解器、瞬态求解器、特征值求解器、参数化线性或非线性求解器,以及自适应求解器中选择一个。本例选择瞬态求解器,并定义求解的时间点。还要设置软件生 成解的顺序,例如本例软件首先求解 Brinkman 和不可压缩 Navier-Stokes 方程,然后是对流和扩散方程。本例中反应影响气体密度,软件可以同时计算所有的方程。 5. 后处理和图形化 一个功能强大的软件可以有多种方法显示任意结果。除了提供大量的图和图表, COMSOL Multiphysics 还可以制作动画,用户可以通过电影来分析随时间的变化。静态地显示起动相,然后是稳态结果同样揭示出 大量的信息。这个反应器中,首先可以检查流场分布(图 4a ),可见在注射口下较大,而在多孔介质反应床内较小。图 4b 说明 A 的浓度是如何因为反应 的消耗及通过扩散而随着与注射口的距离增大而减小的。 Figure 4: Results from the simulation: flow velocity in the reactor (a); concentration of material A (b); concentration of material C (c). 图 4 :模拟结果:反应器的流速( a );材料 A 的浓度( b );材料 C 的浓度( c ) 然而, C 的生成在催化区不是均匀的(图 4c ),模拟表明催化剂的利用率不足。图中显示了反应不是均匀分散在催化床,注射点离多孔介质床太近, 反应物未完全混合,只有一部分床被利用。较好的设计可能包括在注射点后添加一个静态混合器,或将注射点向上游移,从而通过扩散增加混合效果。 其他可以进行的模拟 这个化工反应的例子只是浅尝即止,还可以模拟燃料电池堆中的流动的动量守恒,热交换器中的能量守 恒,静态层流混合器中的传质,以及电化学效应,如肿瘤中的电化学治疗,设计电场混合流体的微流装置,或甚至是检查电泳和色谱效应等。很多这样的研究需要模 拟传质和流动,并耦合其他物理场,如电磁或结构力学。只有多物理场软件,如 COMSOL Multiphysics 使得研究者有这种能力来研究这种多物理场同时 耦合的问题。 关 于 COMSOL Multiphysics 及其开发者 COMSOL Multiphysics 是一个工业领先的科学软件,用于仿真和模拟可以用偏微分方程描述的任意 系统。它特别强大的功能在于多物理场耦合能力,可以同时计算多个物理场现象。在专门的研究领域的研究者也能在其中找到特别的模块,包括用户接口和方程设置 等,目前提供的模块包括:化工、地球科学、电磁、传热、 MEMS ,以及 结构力学。软件可运行在 Windows , Linux , Solaris 以及 HP-UX 操作系统,其他可选模块包括 CAD 导入模块、 COMSOL 脚本解释器,以及 COMSOL 反应工程实验室。关于 COMSOL Multiphysics 及其产品家族的详情请参考 www.comsol.com 。 COMSOL 于 1986 年在瑞典的斯德 哥尔摩成立,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在全球拥有多个办公室,包括 Benelux, Denmark, Finland, France, Germany, Norway, Switzerland, the United Kingdom, 以及 US 的 Burlington, MA, Los Angeles, CA, 和 Palo Alto, CA 。更多的信息可参考 www.comsol.com 。
个人分类: 反应器|7153 次阅读|2 个评论
COMSOL Multiphysics在大学教学之应用(转载)
COMSOLFEM 2009-11-14 16:42
COMSOL Multiphysics 在大学教学之应用(转载) 大学热传导课程的学生们使用 COMSOL Multiphysics 来求解偏微分方程,用于 设计机车引擎的冷却系统。 尽管个人电脑的普及带 来了高等教育的很多变革,但如何在适当的时候引入这些需要电脑计算能力的课程专题,老师们还在踌躇。也即是说,使用有限元法模拟偏微分方程对大学课程合适 吗?我们从 Bhatia 博士最近使用 COMSOL Multiphysics 的经验来说,这是可行 的,这不仅仅给学生认识新的工具、新的知识,也启发他们从教科书以外获得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的概念。 如今的工程教育越来越 超出了传统的粉笔教学,这类课程加入了学生参与的机会,让学生透过各项专题有充分展现自己的机会,然而这些专题的设计仅仅停留在纸上作业,或幻灯片报告, 本文的教育学者试着介绍一个设计 - 制作 - 测试的概念来帮助学生学习所遇到的问题、尝试犯错,并解决问题。 由热力学课程开始 去年, Bhatia 博士向同事 Eric Constans 博士介绍这个新的概 念,由 Bhatia 博士负责第一堂初级热 力学课程。他让学生分组,从头开始建立起蒸汽引擎和空压机模型,学生们的主要任务是保持汽缸和元件足够冷,学生们尝试各种方法,其中一组学生甚至使用冰块 来降温。 通过引擎运转来教导热 力学概念,但学生尚未了解热传导效应, Bhatia 博士因此决定在第二学期的热传课程中,继续深入蒸汽引擎的原理,然而, Bhatia 博士认为引擎冷却其实 只需要非常简单的方法来解决,因此,他决定让学生们使用模拟软件来设计气体冷却式机车引擎。 尽管有限元模拟通常不 是大学生课程的一部分,但在这里却是介绍新的技巧的好机会,更能帮助他们了解物理概念,以及在课本上所看到的偏微分方程的实际应用,因为在一般课程的内 容,教材是比较难以接受甚至理解的。 K.K.Bhatia 博士与学生 Chris Bowen 、 Dave McKenna 正在讨论引擎本体的模拟 为了实现这个主题与目 的,唯一的机会就是选择 COMSOL Multiphysics 软件,在 Bhatia 博士教授过许多数值方程 或相关软件后,只有 COMSOL 能够提供直觉式的菜单架构,图形用户界面也可以显示数学物理方程,非常合适学生的使用习惯,更可提供对 方程式的读取,比那些使用黑夹子式操作方式的软件更有实用价值。这是传播一个概念,由一个小型、相对简单的专题开始,先让学生有更多的经验来练习偏微分方 程式,这样在后续的有限元课程中,学生才会有更强烈的动机来理解如边界条件或求解器等的概念。 开始进行 关于这个专题的执行方 式:学生首先听一个小时的有限元介绍课程,接着是另一个小时的 COMSOL Multiphysics 介绍,内容着重于 CAD 的载入、偏微分方程的 操作、边界与子域条件、网格剖分、求解和后处理绘图。 接着是半个小时的专题 细节讨论:设计 V 型双杠气冷式机车引擎,从 Harley-Davidson 引擎来简单阐述汽缸孔 径、冲程、引擎材料等,设计出当行驶时速达到 60 英里 时,引擎缸体的温度需 低于 350 。 学生首先的分析工作是 纸上作业,由简化的引擎模型开始,第一个假设是冷却鳍片的数量、几何尺寸,接着使用一些假设和手算,通过热生产和散热来得到初步的答案。接着,将分析工作 移到真实的设计,从 SolidWorks 绘制好引擎本体和冷却鳍片的几何模型,通过 CAD 载入模块来导入 COMSOL Multiphysics 之中。 不冒险就没有收获 当 COMSOL 几何模型建立后,学生 接着可以设计模型参数,并绘制引擎本体温度分布图,有些学生则通过原始偏微分方程模板的使用来模拟热传导方程式(即 Laplace 方程),明年, Bhatia 博士可能会要求全部使 用偏微分方程模板来做,这样更贴近于物理实际的理解,此外,不论是传统或非传统的设计,大约有一半的案例是在手算结果的 10 C 之内,事实上,比较手算 与模拟的结果,能让学生更有自信,也能对课程内容更感兴趣。 就事而论, Bhatia 博士相信学生可以从失 败中学习到很多事情,我喜欢这样说,不冒险就没有收获,因为 SolidWorks 与 COMSOL Multiphysics 的连接速度非常快,修改设计是很容易的。 了解偏微分方程 起初 Bhatia 博士的一些同事看到这 个专题时,认为这个专题过于庞大,因为这不是在教科书中可以找到的,他们也会质疑学生是否有足够时间完成,但终于,这个专题是完全成功的。 Bhatia 博士的主要目标是使学 生亲近偏微分方程,让以后遇到类似问题时,不会害怕去处理,除了 COMSOL Multiphysics 以外的模拟软件中,是看 不到偏微分方程的,就像个黑夹子一样,他们无法直接读取这些方程式。学生花了大约 15 个小时时间在专题上,包含几何设计和模型分析,几乎所有学生都 有一个感想,那就是,模拟实在是太酷了。 汽车引擎温度分布图 加入实验与验证 有了手算的经验,以及 熟练使用软件和熟悉偏微分方程,所以完成设计、建立测试、引擎并不是梦想,因此,在下一个大学高级热传导课程中,学生将不只使用 COMSOL Multiphysics 来设计与模拟,他们也将会和实验数据比较,一个设计电脑 CPU 冷却装置的想法油然而 生,学生将可去电脑店购物、亲自制作散热片,并使用电热耦合来测量温度。 对 Bhatia 博士来说,把建模与模 拟工具带到课堂,会带来无与伦比的优势,若在不久的将来看到这套教案出现在标准的大学课程中,这一点都不觉得惊讶。
个人分类: 电化学|6521 次阅读|2 个评论
2009年COMSOL Multiphysics公开培训正式启动,第四季。
COMSOLFEM 2009-11-13 16:55
2009年COMSOL Multiphysics公开培训正式启动 原文作者: 中仿科技 发布时间: 2009-01-13 新闻来源: 中仿科技 活动信息 活动时间: 2009-01-01 至 2009-12-31 活动地点: 上海 自2006年中仿科技举办首届COMSOL全球用户年会中国区分会,在过去的三年时间里,中仿科技在不断为用户提供更完美的服务的同时,也在倾听用户对 COMSOL软件的要求和心声。在众多用户的支持和鼓励下,中仿科技公司将定期举办COMSOL Multiphysics中级培训课程,欢迎各界朋友报名参加: 2009 年COMSOL Multiphysics公开培训邀请函.doc 培训说明 1.时间为每季度一次,每次为期四天。 2.地点为中仿科技上海公司培训室。 3.内容为两项,一是网格优化,二是求解器及PDE,各两天。亦可单选一项,请在附录的报名表上注明选择课程的编号。 4.培训价格500元/人*天,正版用户八折,有学生证六折。学员的食宿自理(培训期间,中仿科技公司提供免费午餐)。 5.建议参加培训的学员自带笔记本电脑,中仿科技公司免费为您安装试用软件。如果没有自带电脑,中仿科技公司提供学习操作用的电脑。 6.咨询电话:021-64391516*811 田小姐(Ms. Amy Tian),Email: 课程时间 内容 * 报名截止时间 课程编号 Season 1 3.23(星期一)~3.24 COMSOL Multiphysics前后处理及网格优化技术培训 2009/03/16 09Q101 3.25(星期三)~3.26 COMSOL Multiphysics求解器设置及PDE培训 2009/03/18 09Q102 Season 2 6.22(星期一)~6.23 COMSOL Multiphysics前后处理及网格优化技术培训 2009/06/15 09Q201 6.24(星期三)~6.25 COMSOL Multiphysics求解器设置及PDE培训 2009/06/17 09Q202 Season 3 9.21(星期一)~9.22 COMSOL Multiphysics前后处理及网格优化技术培训 2009/09/14 09Q301 9.23(星期三)~9.24 COMSOL Multiphysics求解器设置及PDE培训 2009/09/16 09Q302 Season 4 12.14(星期一)~12.15 COMSOL Multiphysics前后处理及网格优化技术培训 2009/12/7 09Q401 12.16(星期三)~12.17 COMSOL Multiphysics求解器设置及PDE培训 2009/12/9 09Q402 * 内容说明: COMSOL Multiphysics 前后处理及网格优化技术培训 COMSOL Multiphysics求解器设置及PDE培训 COMSOL Multiphysics操作界面及技巧 操作几何体 创建几何体 CAD模型导入 与SolidWorks/Inventor交互建模 网格优化技术 COMSOL Multiphysics划分网格 网格文件导入 后处理 后处理器介绍 计算结果可视化处理 分析类型基础培训 稳态分析 瞬态分析 特征值分析 参数分析 稳态分离式求解 参数分离式求解 瞬态分离式求解 求解器介绍及设置培训 直接求解器 迭代求解器 PDE培训 系数PDE方程 广义PDE方程 弱形式PDE方程 一点体验:这个培训不同于给正版客户的培训或者是COMSOL的研讨会,会将更多的技巧,而且最后会预留半天跟中仿的几个高工亲密接触,让他调调模型,指点几下,还是很有益的!
个人分类: 未分类|3723 次阅读|0 个评论
COMSOL2009中国区年会,4.0新体验!!
COMSOLFEM 2009-11-13 16:51
为促进国内科技工作者在多物理场耦合分析领域的交流以及分析能力的提高,中仿科技和 COMSOL 公司诚邀您参加 2009 年 COMSOL Multiphysics 中国区用户年会,此次年会将分别于 2009 年 11 月 17 号在上海, 11 月 19 号在北京, 11月22 日在武汉举行,会议是 COMSOL 公司全球用户交流大会的一部分,同时也是中国区第四次举办此活动。 本次大会将介绍COMSOL公司在第五届COMSOL全球用户大会上发布的COMSOL Multiphysics 4.0 Beta版, 介绍应用 COMSOL Multiphysics 软件进行多物理场耦合分析的案例以外,还将邀请 COMSOL 资深专家与 COMSOL Multiphysics 用户对软件的使用经验进行分享,与此同时,您也 有机会获得解决您目前难以克服的问题的技能和解决方案。 相信此次会议会帮助您今后的研究工作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费用: 免费! 本次会议非营利性质,不收取任何费用(但各位需自理往返路费和酒店住宿等费用),免费赠送COMSOL Multiphysics 最新版本试用软件、COMSOL用户年会论文光盘、Booklet、培训动画教程等学习和应用资料,前100位签到者获得,送完为止(限:预报名者)。 本期焦点: 令人耳目一新的COMSOL Multiphysics 4.0 Beta版即将问世。在4.0版本中,COMSOL提出了全新的用户界面COMSOL Desktop概念,集简洁、易用、而功能强大的设计与仿真功能于一体,用户对模型的建立和求解变得更加容易;COMSOL Desktop流水线式的建模理念,完全针对用户使用习惯进行了优化,学习起来更加的容易,而多学科应用的建模功能却更加的强大;COMSOL将为用户研发部门带来产品研发与创新的高科技手段。 了解更多,请登录: http://www.cntech.com.cn/newsflash/2009/COMSOL-Ver4.0-Beta.html 特别提醒: 强烈建议您带笔记本电脑到现场,我们将在会议开始前免费为您安装COMSOL Multiphysics 4.0 Beta版,会议期间将会安排新版本培训内容,您将在第一时间体验最新版本。 对象: 无论您是COMSOL Multiphysics正式的用户与否,我们都欢迎您。这次研讨会的演示定会使您确信COMSOL Multiphysics在数值分析方面的优势与领先地位;详尽的案例分析演示,使您对采用COMSOL Multiphysics从事各领域科学研究以及工程仿真分析更加坚定信心。 关于COMSOL Multiphysics的详细介绍,请查看: http://comsol.cntech.com.cn/ ■时间及地点 日期 时间 城市 会议地点 2009年11月17日 (星期二) 09:00-17:30 上海 上海市徐汇区华山路1954号.上海交通大学浩然科技大厦一楼 102学术交流厅(点击查看地图) 2009年11月19日 (星期四) 09:00-17:30 北京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东路1号院清华科技园创新大厦A座2楼多功能厅 (点击查看地图) 2009年11月22日 (星期日) 09:00-17:30 武汉 武汉市洪山区珞瑜路1037号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A区 301室(点击查看地图) ■报名方式 COMSOL 2009年会邀请函.doc 1,点击 在线报名 填写报名登记表,然后我们会和您电话确认。上海的朋友可致电王小姐:021-64391516-827;北京的朋友可致电赵小姐:010-82601646-801;武汉的朋友可致电黄小姐:027-59838973-801。 2,发送email到 ,请在email中写明您的单位,参加人数以及联系电话,并打电话给我们确认。上海的朋友可致电孙小姐:021-64391516-801;北京的朋友可致电赵小姐:010-82601646-801;武汉的朋友可致电黄小姐:027-59838973-801。 中仿科技(CnTech)是中国区领先的仿真分析软件和项目咨询解决方案的供应商。CnTech是中仿集团旗下的旗舰公司,总部设在香港,目前在全国设有四个分公司,分别位于上海、北京、武汉和深圳。除了强大的销售和技术支持网络之外,我们还设有专业的售后服务团队和培训中心,为了更好的服务广大客户,公司将陆续在全国各大主要城市设置业务分支机构。CnTech业务包括项目咨询和专业软件的集成和实施等,凭借多年来广大客户的支持和信任以及CnTech 员工们的奉献精神和责任心,已为国内外数百家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提供专业软件系统及项目咨询等服务,服务领域涉及教学科研、机械工业、土木工程、生物医学、航空航天、材料科学、化学化工、冶金科学、汽车工业、电子电器、气象环保、采矿和石油工程等行业。 中仿科技公司是 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中国区(包括香港、澳门)唯一合作伙伴。CnTech将始终怀着谦虚、诚实、敬业的态度,秉承关注客户需求、提升客户价值的核心理念,始终遵循 客户满意为止的服务准则,真诚地为客户排忧解难、出谋划策、坚持不懈,及时为国内外客户提供全球最前沿最顶端的科技服务,力争成为仿真技术行业的典范! 关于CnTech更多的软件产品以及服务信息,请登录公司网站: www.CnTech.com.cn 获取更详尽资料。 我们的发展目标 CnTech将坚持自己的企业文化,不断加强经营网络和覆盖区域,凭借富有经验的专业团队,我们有能力成为中国最优秀的仿真分析软件和项目咨询解决方案的提供者。 本次会议合作伙伴 Company Sponsors Media Sponsors 会议详细和来宾发言的牛人介绍请见,博主就不一一添加了啊:) http://comsol.cntech.com.cn/conference2009/
个人分类: 未分类|2991 次阅读|0 个评论
煤岩体瓦斯、水渗流耦合过程方程
COMSOLFEM 2009-10-25 20:34
煤岩体瓦斯、水渗流耦合过程方程 By杨天鸿
个人分类: 岩土工程|3401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制造最优化的燃料电池--用最专业的工具COMSOL Multiphysics
COMSOLFEM 2009-10-21 21:33
制造最优化的燃料电池--用最专业的工具COMSOL Multiphysics 作者:COMSOL Inc. 自动化和其他车载应用功能都对燃料电池-它们能量的来源提出各自特殊的要求。在设计电池的时候,许多因素都要被考虑进来:电池潜能,正负极气压,相关的湿度(指的是燃料和氧化剂内的水有多少),甚至是关键部位和关键部位里面隔膜和气槽的尺寸。 不仅是一个最佳的设计 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已成为Galip Guvelioglu在里海大学(宾夕法尼亚州,伯利恒市)做博士研究的重要工具。在Harvey Stenger 教授的指导下,他主攻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的优化设计研究。据他解释道,提供最佳性能的设计和操作条件主要取决于应用的领域。固定的、便携式 的和运输应用都有各自不同的要求、不同的操作环境,可用的燃料和氧化剂条件也各不相同。一个PEMFC电池在固定的应用条件下,可以使用完全潮湿的燃料并 受益于压力机制造的空压,因为这可提高电池的输出能量。相反的,一个燃料电池在便携式的应用条件下,如笔记本电脑或手机可在大气的环境下使用。因此,燃料 的含水量和便携式电池的空气湿度受到约束。 其他要求也随应用环境而变化。移动设备对燃料电池在运输环境的启动时间和快速反应要求并不及固定环境中电池一样高。燃料电池的重量对于移动设备来说 更重要,这也限制了制造电池的材料选择。这一切对于Guvelioglu意味着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让各种空间立体结构、材料和操作环境的组合都快速并简单的显示出来,最后决定出最佳的应用设计。 内部一瞥 让我们更加具体地来看看这些要求对设计的影响,首先请看图1中PEM燃料电池的内部操作。PEM电池是由它使用的电解液种类而得名,它是一种聚合物 质子交换膜,最佳的质子导体。质子交换膜被夹在两层铂金阳极催化层中间。这两层催化剂由多孔渗水的分气电极支撑,一般由碳衣制造。这整个电极组被称为膜电 极组(MEA),通常它的厚度是0.5-0.8 mm。最后,MEA在两板中间,这两层板的腐蚀槽不仅作为电池输入和排出产物的运输道,还作为电流的储存层。 图1-质子交换膜(PEM)燃料电池的两个关键因素是催化剂层和质子交换膜, 前者将氢分为质子和电子,后者允许质子由正极向负极转化,同氧气和电子结合生成水。 在操作过程中,燃料电池持续给阳极(负电)输入气态的氢,并输入氧化剂如空气中的氧气给阴极(正电)。电极处的电气化学反应产生电流(见图1)。 燃料电池,虽然和一般电池相比有相似的部分和性能,但在一些方面还是有区别。电池是能量储存设备,它最大的可用能量是由电池内部储存的化学物反应来决定的。而燃料电池,从另一方面来说,是能量转换设备,理论上说只要对电极提供燃料和氧化剂就可以产生电能。 燃料电池反应产生的废物是水和热量。因为燃料电池直接将化学能量转换位电能,产生最大的理论上功率是不受卡诺循环约束的。PEMFCs 一般可达到的燃料功率比普通电池高50%,并且有几大理由被应用于汽车领域。首先是由于他的高能量密度-今天他们能够很容易达到1 A/cm2。一个单独的燃料电池能产生高输出能量0.6 V,所以可以得到可用的压差,和普通电池一样,工程师将多个这样的电池串联使用。持续改进工程和材料以增加能量密度,这样一个比内部燃料发动机还小的燃料 电池组产生的能量,可以供应一辆中型巴士汽车。 为了让这项技术在商业市场领域可行,研究者仍然需要面对几项挑战。电池在输入燃料和空气时遇到杂质会十分敏感。同时工程师们必须全面降低价格。PEM燃料电池的主要成本在于那些用在产品上的材料,其中铂金电极占了50% 的两极板材料成本。 现在研究者们在想办法降低铂金使用需求,并通过改进电池槽设计和对其他可替代材料进行实验来提高铂金的使用效率。他们也尝试在改进性能、制造方便性和操作灵活度的同时,通过提高满电池可靠性和耐用性来提高效率。 当我告诉我的同事,'我可以用不到一个小时做一个模型',他们都非常惊讶。这个秘密武器就是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 COMSOL Multiphysics 软件的许多优点 为了达到这些目标,Guvelioglu 一直在找寻最合适的气体槽大小和形状,同时也在选择合适的电池构造部件。他也在对水和热处理进行试验寻求产品可靠性的改进。 他最主要的工具之一是COMSOL Multiphysics,选择它有许多理由。他倾向于商业CFD(计算流体力学)软件包在模型建造方面使用,或创造一个PDE 解决器来为所研究的所有应用环境做模型。大多数CFD软件包需要工作区或模型简化来得到他们的应用模型以满足要求。另外一个使用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的原因,是它可以帮助完成自定义PDEs。 撰写我自己的PDE解决器为PEM燃料电池制造模型,就像是只需要去一趟超市,就可以发明轮子接着是汽车。COMSOL 给我提供了几百个程序员一年时间给我,使用COMSOL Multiphysics 软件我得到了最好的帮助----受益于他们的开发工作,我可以非常自由灵活得处理我自己的PDEs。 另外一个主要的优势在于,COMSOL Multiphysics 将MathWorks 中的Matlab和Simulink 紧密结合在一起。一个完整的燃料电池系统包括压缩机,泵,增湿器,热交换机,转换器和电压机。拥有一个高效的燃料电池并不意味着整个系统都是高效的,所以 工程师必须在设计和优化的时候了解整个系统。为了实现这个目标,Guvelioglu 想要他的燃料电池模型同能量应用汽车仿真器(ADVISOR)部门结合在一起。这个仿真器结合计划对部件性能做出评估,如电机,电池,反应转换器,气候调 节系统,可选择燃料和其他可能影响燃料经济、性能或散热的改进。在这种情况下,他将自己的COMSOL Multiphysics模型拿出来,并转换为Matlab M- 文件,他称之为标准Matlab功能。 图2- 这些图片表明在三种不同电流密度下, 加湿氢和空气分别在常压3和5,温度在80C 时PEM燃料电池膜水含量和燃料电池净水流向量。 使用键盘直接进入自定义PDEs 之前已经提到过,Guvelioglu需要在特殊的PDEs 进行工作。燃料电池是一个复杂的多物理量设备,除了常规的一些物理量之外,还包括了特殊的物质运输方程,这些方程描述了水在膜内的运输环境。因为质子在膜 内的运动影响水运输、普通的转换和扩散,这些方程就显得很重要。他的应用在多孔渗水电极流动中使用了达西法则,在多成分的散式、转换、电极核隔膜中的电荷 平衡中使用了Maxwell-Stefan方程,并在催化层本地电流密度处使用了Butler-Volmer 动力学原理。 COMSOL Multiphysics给我机会能够专心解决燃料电池问题而不是把时间都浪费在学习使用一项特殊工具上。 另外,在特殊的水物质流量方程中,第一个公式支配了迁移过程。这个公式没有包含通常说的运输过程,但在COMSOL Multiphysics 软件却有灵活的用户界面,让他可以直接在画图用户界面自由地设置公式,而不用写用户编码,编译之后可连接到软件包。 与 热处理相连接,这个分析是仿真器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膜内水浓度变化导致离子传导性增强,继而增强燃料电池的效率。图2中的表格总结了三种操作电压下 (电流密度)隔膜中水的成分和净水流量。在低电流密度下(左边),由于负极的高压,净水流量从负极到正极,自然正极的水含量高。当电流密度升高(中间), 迁移的流量超过了扩散的和对流的流量,净水流量改变方向。当电流密度再次升高,迁移流量、扩散流量和对流流量差变大,右边图中膜的水含量就明显减少。低水 含量增加了膜的电阻,温度也随电阻热量升高而变高,会对膜产生潜在的损害。同时,增加的净水流从正极流向负极,表明从负极到正极回来扩散和转换的水不够让 膜保持一定含水量,需要增加燃料和氧化剂添加多于的水来增加湿度。但是如果增加过多的水,会让电极被水淹没,制造运输限制并降低能量的输出,甚至使输出中 断。因此,Guvelioglu使用他的COMSOL Multiphysics模式来小心平衡水含量,保持高效可靠的燃料电池工作状态。 简单的模式优化 在设计电池的时候,每个方面都起作用:电池电压,正极和负极的气压,相关的密度(指燃料和氧化剂中含有的水),各个部分的尺寸,以及里面最重要的膜和气槽。 Guvelioglu 多数时候利用带Matlab 的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来优化模型和做多数灵敏性工作,因为其中的控制线进入系统给他提供了巨大的便利,来研究模型的几何参数,如槽和两极板侧翼尺 寸,还有操作条件等。他可以使用For 回路-其他CFD 软件包中没有的功能,进入单独的Matlab M-文件中来研究。他解释道,通过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我可以编辑代码中的某一条来改变槽的大小。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同时也给我提供便利,只需要一个软件和用户界面就可以完成几何,废物和后处理。我可以在完成几个指南后数小时内使用工具做模 型研究,COMSOL Multiphysics给我机会能够专心解决燃料电池问题而不是把时间都浪费在学习使用一项特殊工具上。 对于Guvelioglu来说,这个工具的灵活性和简单转换功能还被用到其他领域研究。我们使用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不仅仅作为燃料电池的研究,还运用在解决其他问题上,如等离子发电机和电解器。它帮助我们节省了很多时间。现在我可以用它建 造完全不同的模型,而比用其他CFD软件包时间要少的多。当我告诉我的同事,我可以用不到一个小时做一个模型,他们都非常惊讶。这个秘密武器就是 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
个人分类: 电化学|5014 次阅读|2 个评论
教你如何运用COMSOL做电池(一) 各个模块功能的选择
COMSOLFEM 2009-10-21 21:22
COMSOL Multiphysics ,自定 义 偏微分方程 来 模 拟 任何方程可以描述的物理 现 象。 AC/DC ,模 拟 燃料 电 池中的 电传导 和 电势 等 Chemical Engineerin g 包含 质 量 传递 、 动 量 传递 、能量 传递 方程,用于解 决 流体流 动 、物 质扩 散 问题 、 电 化 学 反 应 等 MEMS ,微流体、微 结 构 以及 电 磁 问题 ,解 决 器件中的 电 磁-流- 热 - 结 构 等多 种 耦合多物理 场 Heat Transfer ,用于解 决 燃料 电 池中的 热传导 、 对 流 传热 、 热辐 射 问题 Reaction Engineering ,用于解 决 反 应 工程、反 应热 等 问题 Structural Mechanics ,用于仿 真 电 池的 结 构 力学问题 Optimization ,设定一个目标函数,进行优化设计 CAD ,导入复杂几何模型 Material ,材料库及自定义材料属性 在后续的章节中,我们会陆续为大家讲解集中主流电池的仿真模拟。
个人分类: 电化学|12443 次阅读|1 个评论
业内戏言浅析
陈龙珠 2009-10-5 10:25
土木工程是一个隶属于工科的大领域,其中包括结构、岩土、市政、桥隧、暖通、防灾等二级学科,目前其复杂问题的科学研究方法主要有实验观测和数值模拟。人们一般认为,实验观测是认识客观事物属性最可信的途径,而理论分析或数值模拟的结果必须经过实验观测的检验才能应用。但由于精力和能掌握的研究资源有限,具体到一个人来说往往会偏重于使用某一种方法,实验和理论相互脱节的现象,现在似乎屡见不鲜。当前在我国海量土木工程项目设计中流传 算不清,加钢筋 顺口溜和如下两方面的戏言,或许就是例证。 对研究数值模拟的专家来说,在材料本构关系模型、单元属性、网格划分、边界条件、荷载以及数学方法等相关问题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后,往往会认为自己的成果严密而可信。但由于实际工程结构体系很复杂、计算机技术能力有限,目前的数值模拟技术在众多关键性问题方面难能考虑周全和必须进行简化处理,计算结果暂多用于定性认识工程指标的变化趋势和设计方案比选上,但在定量准确化方面上经常不尽如意。因此,具有一定理论分析涵养但工程实践丰富的一些工程师曾经戏言, 数值模拟的研究结果,主要是研究分析者自己最为相信 。 与上述相反,对利用室内外实验观测开展研究方面的专家来说,虽然在试验准备阶段对材料、加载、边界条件和观测系统等大多会进行较为周密和充分的论证,但还是很难在物理力学方面满足所有的相似率要求,测试系统有时也会出现未被发现的、但会影响测试结果的问题,更糟糕的是对实验数据的采信和剔除往往是基于测试分析人员既有的知识和设想或理论预估进行的,甚至会出现故意捏造。因此,一些具有实验观测经历的科技人员曾戏言, 现在的许多实验观测研究成果,大多是非实验研究人员最为相信的 。 业内的戏言,既深刻地提醒人们应慎用当前的相关研究成果,同时也为今后的研究工作指明了改进的方向。 推荐博文 : 王德华-不理想的数据可以剔除吗?
个人分类: 高等教育|5036 次阅读|2 个评论
图解如何用COMSOL模拟PEMFC燃料电池
COMSOLFEM 2009-9-28 21:43
COMSOL Multiphysics 质子交换燃料电池(PEMFC) 目标:模拟交合点流场下的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工作过程 方法: 1)COMSOL不同求解域不同物理场下的分别求解和同时耦合 2)复杂模型运用边界条件进行简化 (注:来源于COMSOL自带模型文档,,仅翻译整理以供各位看客共同研究之用)
个人分类: 电化学|11420 次阅读|3 个评论
图解等离子体搬运过程数值模拟——COMSOL Multiphysics
COMSOLFEM 2009-9-14 02:03
小结: 利用COMSOL化工模块与反应实验室协同工作,可以提供对化学物种时空行为的可视化描述。 对于理解实验结果,COMSOL是一个非常好的工具。同时,COMSOL还可以对反应器的结构进行设计。 技术咨询可到如下网址咨询,请注明来自科学网博客: http://feedback.cntech.com.cn/content.php/3060.html
个人分类: 等离子体|5206 次阅读|1 个评论
我的本科毕业论文
jjsun123 2009-8-22 21:23
摘要 岩体注水致裂过程是指岩体在孔隙水压力驱动下微裂纹萌生、扩展和贯通,直到最后宏观裂纹产生的过程,又称为水力压裂。岩体水力压裂技术在很多的工程领域都有重要应用,诸如石油天然气开采、地应力测量和核废料处理等领域。研究岩体水力压裂,不仅有利于我们清楚地认识岩体水压致裂发生的机理,而且也有利于我们研究和解决诸如上述的很多工程问题。 由于天然岩体材质的随机性,以及岩体中原有裂隙和孔洞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孔隙水压作用下岩体破裂裂纹的起裂和扩展过程十分复杂。使用经典的水力压裂研究方法解决水力压裂裂纹起裂和扩展问题是很难达到符合实际的解答的,因为经典方法均假设岩体材质是均质各向同性的。本文使用 FEPG 模拟了材质(模型中主要即为弹性模量)随机分布的岩体水力压裂过程,分析总结了裂纹起裂和扩展的规律,并与经典水力压裂的研究结果进行了比较,为非均质岩体中的水力压裂工艺提供了一些参考依据。 关键词 : 岩体;水力压裂;裂纹扩展;流固耦合;数值模拟 附:研究现状概述, 地下岩体渗流是自然界中常见的现象,尤其是在石油和天然气开采、水利水电、采矿和港口建设等工程中更是普遍。所谓渗流就是流体通过多孔介质的流动。在流体流过岩体等多孔介质时,由于流体施加于与之相接触的岩体骨架上的静压力和动压力会使得岩体发生变形,同时岩体的变形也会影响流体的流动状态,即渗流场和应力场是互相作用、互相耦合在一起的,最终这两种相互作用将达到一种动平衡状态,此即所谓的流固耦合现象 。基于地下岩体渗流理论和岩石水力学中流固耦合作用的理论基础以及提高石油、天然气等地下能源采收率等工程需求的推动,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美国一些专家首先提出了用于提高低渗透油气层渗透性能的水力压裂技术。所谓水力压裂就是使用特制的压裂液(包括水等流体),在高排量、高泵压下注入岩层以水力尖劈地层,使岩层破裂产生新的裂缝(裂纹)或使岩层原有裂缝张开,并延伸裂缝的工程技术 。由定义描述可知水力压裂也是一种地下岩体渗流问题,其特殊性是在于必须时刻考虑渗流过程中的岩体变形等动态特性。 水力压裂技术应用于石油天然气工业,对于提高油气产量和低渗透油层的产油能力做出了有意义的贡献,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1947 年 7 月在美国肯萨斯修斯顿天然气田进行了第一次水力压裂增产作业,至 1988 年,美国的水力压裂作业总数量发展至 100 万井次以上,美国石油储量的( 25-30 ) % 是通过压裂增产达到经济开采条件的。现在,水力压裂技术已经成为油气田应用最为广泛的增产方法。在我国,水力压裂技术也已开始应用 。 水力压裂技术近年来也被引入了环境保护科学领域 ,其基本思路是:在地下深部不易渗透的岩层之间存在薄弱的岩体,如夹在两层页岩之间的砂岩,用水力压裂法将会产生大量裂纹系而形成水力压裂带。这些由不易渗透岩层包围着的破裂带构成了理想的地下储存库。将石油或其他生产过程中的固态和液态废物,如污染的泥沙和废液,回灌到地下深部储藏起来,以减轻对地面的污染而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水力压裂除应用于石油天然气工业和污染物处置等领域外,水力压裂也应用于地应力测量、煤层气开发等极为广泛的工程中。虽然上述各个领域使用水力压裂技术的具体工艺相差很大,但是它们却都有一些共同的目的,比如要清楚地掌握岩体在孔隙水压力作用下的破坏规律,水力压裂破裂带扩展的动态过程以及破裂带空间趋向(裂缝延伸规律)和集合形态,并且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裂纹的扩展方向等等。所以研究岩体注水致裂过程不但有利于清楚地认识水力压裂过程中岩石破坏失稳规律,分析渗流、应力耦合作用的机制,在理论上推动岩石水力学和变形介质渗流理论的发展,同时也可以解决上述的很多工程实际问题。所以研究注水致裂时岩体破坏原理和裂纹扩展规律是许多工程学科面临的前沿课题 。 在岩体水力压裂过程中,由于我们面对的是天然条件下含有大量裂纹、孔洞等原始缺陷的复杂材料,所以在水力压裂时岩体在孔隙水压力作用下的破坏大多要受控于原有的孔微裂纹等结构,岩体的破坏过程实际上就是水压驱动下微裂纹萌生、扩展、贯通,直到最后宏观裂纹产生,导致破裂失稳的过程 。另一方面是由于岩体材料严重的随机非均质性和原始地应力的影响,使得孔隙水压作用下的岩体破裂过程十分复杂。这就使得我们很难用一些经典的固体力学理论及解析解法获得比较接近实际情况的水力压裂规律。比如使用 断裂力学理论就难以描述岩石 内部孔隙结构 ( 分布缺陷 ) 的复杂性及其在水压作用下裂纹 ( 奇异缺陷 ) 扩展过程的 关系 ;而损伤力学研究材料中微缺陷或微裂纹的形成及其发展对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以断裂力学或者损伤力学为基础的方法和模型均忽略了岩石材料性质分布的随机性 。 Weibull 在 1939 年提出了材料脆性破坏强度统计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形成了概率断裂力学,从某种程度上弥补了断裂力学的不足。 总而言之,用经典方法来研究岩体注水致裂裂纹产生和扩展规律时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局限性 , 尤其是经典理论很难解决岩体材质随机分布情况下的水力压裂问题,而材质分布的随机性却正是天然岩体的一个很主要特点。这就是理论解答与工程实际之间的矛盾。要得到比较结合实际的理论解答就必须考虑岩体材质分布的随机性!这样才可能为复杂地质情况下的水力压裂问题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依据,取得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而不至于得不偿失。 如果能在流固耦合的思想指导下使用适当的数值模拟方法动态模拟岩体水力压裂的裂纹起裂和扩展规律 , 就有可能 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与实际情况相符合的结论 。 作者也正是在这个思想的启发下,选择了石油、天然气开采等工业中比较普遍使用的水力压裂技术,使用 FEPG 软件对岩体水力压裂裂纹的起裂、扩展和延伸规律进行一定的模拟研究,以期得到一些岩体材质随机分布的水力压裂裂纹起裂、扩展和延伸的规律,弥补经典方法的不足,为水力压裂工艺提供一些理论参考依据。 水力压裂理论和技术从提出到现在已经有五十多年的历史了,在研究水力压裂的力学原理和裂纹扩展的规律时,开始均是使用岩石力学、弹性力学、渗流力学和断裂力学等力学知识进行岩体力学强度的计算和破坏判断。随着各门学科的发展和人类对客观事物本质的更深认识,解决水力压裂问题的方法也有了很大进步。就数学力学解析方法研究来说,目前国内外研究水力压裂的思想均是在岩石水力学的指导下,用流固耦合的思想研究裂纹的扩展,研究的内容包括岩体渗流规律的研究、流体流动对岩体物理力学性质和本构关系影响的研究 ,并且适当考虑裂纹扩展的动态过程,在数学力学模型中引进时间变量 ;而就具体的研究方法来说,一般是沿着现场观测、模型实验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思路,进行综合的研究,相互验证和相互补充,同时开展数值模拟研究 。 就数值模拟岩体注水致裂裂纹扩展来说,国内外也提出了很多的数值模拟方法。目前岩土力学界使用最普遍的仍然是有限元数值分析方法 ,水力压裂研究中也不例外。有限元方法是在连续介质的基础上基于变分原理和分区插值的离散化方法求解实际问题的 ,虽然实际的岩体材料都是非连续的,但是后来发展的特殊的节理单元(如 Goodman 单元)来模拟节理等不连续面、用节点分离技术模拟断层单元上下面位移的不协调、用增量法和直接迭代法以及 New-Raphson (简称 N-R 方法)等方法来处理材料非线性问题,使得有限元方法始终保持着活力 。但是由于各种有限元软件具体的数值模拟方法的不同或者所采用(假设)的力学模型的不同,所以也出现了一些不符合工程实际的现象。 在有限元的数值分析中 , 一般使用加密网格模拟细观岩体结构的开裂,历史上曾提出了多种宏观断裂模型 : 分离裂缝模型 (Discrete Crack Model) 、分布裂缝模型 (Smeared Crack Model) 和内嵌单元裂缝法 (Element-embedded Crack Approach) 来模拟岩体、混凝土 受拉开裂后所形成的裂缝。分离裂缝模型认为裂缝在相邻单元的边界面上形成,并在 裂缝两边的单元引入各自的节点。分布裂缝模型假定裂缝在单元内部形成,当单元达到 开裂条件后,就在垂直于主拉应力的方向产生裂缝。 Hiller 提出 Fictitious Crack Model , ( 简称 FCM ) ,该模型属于分离型裂缝模型的范畴,它不适合 在复杂应力状态下裂纹的萌生和扩展,而且很难处理多裂纹的扩展问题 。 Bazant 提出 钝 裂缝带模型 (Blunt Crack Band Model) ,该模型属于分布型裂缝模型的范畴,能够 研究平面问题中的断裂问题。这两个模型较好地反映了端部裂纹区的应变局部化和应变 软化特征,一般只能用数值方法来求解 。由于该模型没有考虑岩石的非均匀性,也就是说没有考虑到天然岩体材质分布的随机性,所以它们只 能模拟已有裂纹的扩展问题,不能模拟裂纹萌生、扩展到相互贯通的整个过程。 上述数值模拟方法的另一个缺点是均忽略了岩石变形、开裂与流体流动之间的耦合作用 。如 Jeffrey 用分离裂缝模型研究水力压裂过程时认为不能考虑流体流动过程和应力变化对裂纹的影响。目前对渗流与应力耦合作用的研究集中于固有裂隙网络的应力应变 状态 耦合 分析,缺少 耦合 作用的破裂过程分析 。 Burn 和 Ankara 利用 Biota 理论研究孔隙压力对岩石的张性断裂的影响, Vandamme 和 Roegierso 提出了水力压裂的 耦合 解, Dournary 利用流固耦合理论讨论了水力压裂的起裂、扩展和闭合全过程的流 固耦合现象,指出流固耦合在水力压裂过程中应用的重要性, L.Weijers 提出一种描述流 体渗流过程的水力压裂力学模型,并和试验进行了对照。这些考虑流体影响的水力压 裂研究局限于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虽然有美国 Terra-Tech 等水力压裂的模拟 软件,但研究渗流应力耦合作用下岩石渐进破裂全过程的细观数值模型较少。
个人分类: 科研笔记|5265 次阅读|0 个评论
Lms.virtual.lab计算步骤
jiangfan2008 2009-8-3 15:37
这两天摸索了一下LMS.Virtual,总结一下,给初学者参考(以计算消声器为例进行 设置 )。 1,建立 模型 , 2,划分 网格 , 3,网格检查,(1)Insert Acoustic Mesh Pre pro cessing Set,(2)Expand the Acoustic Mesh Preprocessing Set.1 feature and double-click the Grid Support.1 feature. A new dialog box will appear, select the mesh part monovolume Nodes and Elements and click the OK button.(3)Right-click the Acoustic Mesh Preprocessing Set.1 feature and select Update from the contextual menu. This will start the preprocessing. Click the Close Window button of the Computing.. dialog box once the preprocessing is over. 4,设置材料,(1)Insert Materials New Materials New Fluid Material or click the button from the Insert toolbar. (2)Insert Properties New Properties New Acoustic Fluid Property... or click the button from the Insert toolbar, to apply the air property to mesh.(3)A new dialog box will appear. Select the monovolume Nodes and Elements feature for the Application Region section. Refer newly created fluid material. Click the OK button. 5,模型最高频率,Right-click the Properties feature and select Update from the contextual menu. Now you can visualize the material maximum frequency images. Right-click the Properties.1 feature and select Generate Image from the contextual menu. The Image Generation dialog box will appear. Select Material Maximum Frequency and click the OK button. For better visualization, hide the Acoustic Mesh Preprocessing Set.1 feature. 6,边界集设置,Insert Mesh Grouping,本例设置了两个,一个进口,一个出口。 7,出口导纳设置,Insert Properties New Properties Absorbent Panel Property 8,进口声速设置,(1)Insert Boundary Conditions and Sources Boundary Condition and Source Set.(2)Insert Boundary Conditions and Sources Add an Acoustic Boundary Condition 9,设置分析类型,(1)Insert BEM Analysis Cases Acoustic Response Analysis Case.. or click the button from the Insert toolbar.(2)Select the Use an Existing One option for Boundary Condition Set section. This will activate the selection field. Select the No Panel Set option for Panel Set section. Refer the Acoustic Boundary Conditions and Sources feature in the specification tree. Click the OK button. This will insert the Acoustic Response Analysis Case feature in the specification tree. (3)Double-click the Acoustic Response Solution Set.1 feature to open the dialog for the solution parameters. In the Solution tab, select From Boundary Conditions option for the Edit Frequency Range. 10,计算,计算之前,要设置sysnoise的路径,Tools Options Acoustics menu, LMS SYSNOISE tab or on the Job tab of the Edit Solution Parameters dialog box. 之后就可以计算了,Right-click the Acoustic Response Solution Set.1 feature and select Compute/Update from the contextual menu. This will start the computation. 11, 结果 后处理 ,Right- click the Acoustic Response Solution Set.1 feature and select Generate Image from the contextual menu. The Image Generation dialog box will appear requesting you to select the different images.还有很多后处理方法。 比较了一下和sysnoise,感觉没有sysnoise那样方便地设置边界条件和后处理,也许我不太熟悉的原因。
个人分类: 未分类|10368 次阅读|0 个评论
大风起兮云飞扬
热度 2 zdwang 2009-3-24 11:15
大风起兮云飞扬
—漫话流动显示及纳斯方程 王 振 东 古代诗词:以流动显示来抒发情思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 这是汉高祖刘邦(公元前247-前195)在击破英布军以后,回长安时,途经他的故乡沛(今江苏徐州市沛县),设宴招待家乡的故交父老,酒酣时自己击筑(古代乐器)而歌,所作慷慨豪情的《大风歌》。 《史记:高祖本纪》:“高祖(刘邦)还归,过沛、留。置酒沛宫,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纵酒,发沛中儿得百二十人,教之歌。酒酣,高祖击筑,自为歌诗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令儿皆和习之。高祖乃起舞,慷慨伤怀,泣数行下”,正是记载了这段历史。刘邦短短三句,洋洋自得,气壮山河,但并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最后一句流露出了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 刘邦在这里是以“云飞扬”流动显示大气运动的物理图像,来抒发衣锦还乡、荣归故里的壮志豪情。这是历史上有名的一则典故,“大风歌”或“大风诗”的来历。之后直至现代,不少人皆仿此“歌大风、唱大风”,以表示慷慨悲歌、治国安邦的豪情壮怀。如: 汉武帝刘彻(前156-前87)也有—首以风吹白云飞,表达情感的诗《秋风辞》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兰有秀兮菊有芳,携佳人兮不能忘。 泛楼舡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 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 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唐太宗李世民(599-649)《辛武功庆善宫》诗 共乐还乡宴,欢比大风诗 。 《过旧宅二首》之二 八表文同轨,无劳歌大风 李白《登广武古战场怀古》诗 按剑清八极,归酣歌大风 林宽《歌风台》诗 蒿棘空存百尺基,酒酣曾唱大风词 王德贞《奉和圣制过温汤》诗 停舆兴睿览,还举大风篇 直到近代也有类似的大风诗,如: 董必武(1885-1975)《感时杂咏》诗 欲守四方歌大风,飞鸟未尽先藏弓。 朱德(1886-1976)《赠友人》诗 北华收复赖群雄,猛士如云唱大风。 陈毅(1901-1972)《莱芜大捷》诗 鲁中霁雪明飞帜,渤海洪波唱大风。 现在以云来显示大气的流动,己很常见。如在电视台的气象预报节目中,人们常能看到由云显示千姿百态流动图案的卫星云图,所显示大气中所发生的动力过程。下图是卫星拍摄到的,2005年对美国新奥尔良造成巨大灾害的卡特里娜飓风图。 也有古诗用风叶和船只所显示的流体运动,来形象、生动地比喻和描述远行在外人的行迹和旅途。如宋代诗人范成大(1126-1193)的五言律诗《道中》 月冷吟蛩草,湖平宿鹭沙。客愁无锦字,乡信有灯花。 踪迹随风叶,程途犯斗槎。君看枝上鹊,薄暮亦还家。 程途是指旅程途中,槎(chá)亦做查、楂,系水中木筏意,犯斗槎是指远行所乘的船只。 古代诗人还常以杨絮、柳絮以及虫类拉的丝(亦名游丝、晴丝),所显示的空气流动情况(风、对流或布朗运动),来抒发各种各样的情思,如: 韩愈(768-824)《晚雪》诗 杨花榆荚无才思,唯解漫天作雪飞。 以及《次同冠峡》诗 落英千尺堕,游丝百丈飘 。 周紫芝《踏莎行》词 情似游丝,人如飞絮,泪珠阁定空相觑。 范成大《碧瓦》诗 无风杨柳漫天絮,不雨棠梨满地花。 以及《初夏二首》诗 晴丝千尺挽韶光,百舌无声燕子忙。 韶光是美好的时光,这里指春天。诗人想象春末夏初的游丝是在恋惜时光,想把春天挽留住。 石(矛下加心)《绝句》诗 来时万缕弄轻黄,去日飞毬满路旁。 我比杨花更飘荡,杨花只是—春忙。 以杨花比喻自己奔波游宦,道出了深沉的乡思旅愁。 苏轼《水龙吟·和章质夫杨花韵》词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旁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将杨花比作缠绵衰感的思妇。 文天祥《过零丁洋》诗 山河破碎风抛絮,身世飘摇雨打萍 把杨花比作日益沦丧的国土。 各种各样的流动显示方法 流动显示是在力求不改变流体运动性质的前提下,用图像显示流体运动的方法,其任务是使流体不可见的流动特征,成为可见的。俗话说“百闻不如—见”,人们通过流动显示看到了流场的特征,从而可进一步研究探索和应用流体运动的规律。 西方一些人认为,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和科学家达•芬奇(Da.Vinci,1452-1519),是第一个运用流动显示的方法,来叙述涡旋构图的人。但比起运用流动显示的图像,来描述峡江水流涡旋的运动特征,和抒情言志的我国古代诗人,达•芬奇却要落后好几个世纪了。 首先应用流动显示方法,对现代流体力学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当推英国科学家雷诺(O.Reynolds,1842-1912)。他在1883年,将苯胺染液注入长的水平管道水流中做示踪剂,从而可以看出管中水的流动状态。当流速小时,苯胺染液形成一根纤细的直线与管轴平行,表示流动是稳定的和有规则的流动,称为层流;当流速慢慢地增加,达到某一数值时,流动形式突然发生变化,那根苯胺染液细线受到激烈的扰动,苯胺染液迅速地散布于整个管内,表示流动己十分紊乱,称为湍流。这一试验明确提出了两种不同的流动状态,及其转捩的概念,还提出了后来被称为“雷诺数”的这一十分重要的无量纲参数。至今湍流研究的历史,一般都公认从1883年雷诺这个经典的流动实验算起。 德国科学家普朗特(L.Prandtl,1875-1953),1904年用在水中撤放粒子的方法,获得了水沿薄平板运动的画面。由于画面上粒子留下的轨迹正比于流动的速度,在靠近壁面有一薄层,其中速度比离壁面较远处的速度明显较小,且有大的速度梯度。正是对这一流动显出画面的观察和分折,使他提出了边界层的概念,指出在远离壁面处,可不计黏性,能应用理想流体力学的研究结果;而在物体表面附近的薄层中,由于有很大的速度梯度,从而产生很大的剪切力,不能忽略黏性。这一基于流动显示的新观点,使得可利用边界层很薄的特点,使问题的数学处理大为简化,至今它仍是黏性流体力学最重要的基础理论之一。 20世纪50年代,有人提出了氢气泡显示技术:用很细的金属丝放在水中作为阴极,通电后在金属丝上形成的氢气泡随水流走,而成为显示流场的示踪粒子。克拉茵(Kline)等1967年首先用氢气泡显示技术,发现了近壁湍流的相干结构(Coherent Structure,也有译为拟序结构)。这是一种大尺度的涡旋运动,它在将平均运动动能转变为湍流动能的过程中,作了大部分贡献。后来经许多人用更精确、先进的实验手段(热线热膜测速、激光测速以及数据自动采集、图像处理技术等)进行重复,使实验越做越精确。不但对壁湍流,而且对自由剪切湍流也发现了相干结构,到20世纪80年代,湍流相干结构已为国际流体力学界公认,并认为这是对湍流生成、维持、演化起主要作用的结构。这一由流动显示所发现的相干结构,被认为是对湍流认识上的一次革命,是在湍流研究上的一次重大进展。80年代之后至今,关于湍流相干结构及其控制的研究,一直湍流研究的热点课题。 由以上三个例子可见,流动显示是了解流体运动特性,并深入探索其物理机制的一种直观、有效的手段。它能发现新的流动现象,如层流和湍流两种流动状态及其转捩、涡旋、分离、激波、边界层、壁湍流相干结构等;据了解,流动显示技术己在许多实际问题的研究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如三角翼和双三角翼的前缘主涡、二次涡和尾涡的形成和发展,钝物体尾迹的涡旋结构,以及多体干扰等。 上面提到的流动显示方法,,主要只涉及到示踪法。示踪法是在流体中加入某些示踪物质,通过对加入物质踪迹观察得到流体运动的图像。由于所加示踪物质的不同,又可分为用途不一的烟迹(含烟丝)法、染色线法、空气泡和氢气泡法、氦气泡法、激光-荧光法、蒸汽屏法等。当然,在流体中加入了示踪粒子,就又存在粒子的跟随性问题。 除示踪法外,流动显示的方法还有光学方法和表面涂料显迹法。光学方法又分阴影法、纹影法和干涉法。前两者利用了光通过非均匀流场不同部位时的折射效应,后者通过扰动光和未扰动光的相互干涉得到干涉条纹图,从而进一步可得到流动参数的定量结果。表面涂料显迹法是在物面上涂以薄层物质,以其与流动相互作用时,产生一定的可见图像,从而可定性或定量的推断物面附近的流动特性。按所涂物质的不同,还可分为油流(荧光油流)、丝线(荧光微丝)、染料、升华、相变涂层、液晶、感温漆等方法。 流动显示技术目前发展相当快,特别是与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相结合,使传统的流动显示方法得到很大的改进。计算机数据的采集与处理,可对显示结果进行深度的加工分析,以获得更清晰的流动图像,以及有关流动参数的分布。 多种流动显示方法的联合使用,又可得到更丰富的流动信息。随着光学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激光全息术、光学层析术、散斑、粒子成像测速(PIV—ParticaleImageVelocimetry)、激光诱导荧光(LIF—LaserInduceFluorescent)等方法也己出现并在发展完善之中,为实现瞬时、高分辨率和定量化的空间流动显示展现了美好的前景。 数值模拟、实验检验和世纪数学难题 要弄清流动显示对流体力学的研究能有多大的作用,还需要从流体力学的研究现状来说起。 力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流体力学更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之上。在流体力学中,绝大多数重要的概念和原理都源于实验,例如:大气压强,流体的可压缩性,黏性剪应力,层流,湍流,雷诺数,卡门涡,二次流,附加质量,激波,孤立波,湍剪切流的相干结构,声障现象等;又如,完全气体的状态方程,连续性方程,能量守恒原理,达西定律,托里拆利原理,伯努利原理等。 瑞士数学家、力学家欧拉(Euler,L. 1707-1783)于1755年,建立了理想流体的动力学方程组,现称为欧拉方程组。法国力学家、工程师纳维(Navier,C.L.M.H. 1785-1836)于1821年,以及英国力学家、数学家斯托克斯(Stokes,G.G. 1819-1903)于1845年,分别对黏性不可压缩流体建立了动力学方程组,现称为纳维—斯托克斯方程组。在无黏性的情况下,纳维―斯托克斯方程组可简化为欧拉方程组。现在人们对于自然界、国防和各种工程技术中的流体力学问题,都在用纳维―斯托克斯方程组进行分析、计算和研究。纳维―斯托克斯方程组(亦可简称为:纳斯方程),现被公认是描述流体运动规律的流体力学基本方程组。 对于纳维—斯托克斯方程组,经过150多年的研究,仅在—些简化的特殊情况下,找到不多的准确解。由于纳维—斯托克斯方程组光滑解的存在性问题,至今尚没有在数学上解决,且这个问题又关系到人类的生产、生活、军事和对大自然的认识,极其重要,所以克莱数学促进会(Clay Mathematics Institute )于2000年5月24日在法国巴黎的法兰西学院,将其发布为新千年数学大奖悬赏的7个世纪数学难题之—,奖金高达一百万美元。克莱数学促进会发布的7个世纪数学难题是:P与NP问题、黎曼(Riemann)假设、庞加莱(Poincaré)猜想、霍奇(Hodge)猜想、贝尔什和斯威尔顿(Birch及Swinnerton-Dyer)猜想、纳维―斯托克斯方程、杨―米尔斯(Yang-Mills)理论。比纳维—斯托克斯方程组简单得多的欧拉方程组,解的存在性的问题也尚未得到证明,只是它不属于悬赏奖励的问题内容。 在学习微分方程理论時,我们知道: (1)如果某物理问题的微分方程,被证明其解不仅存在而且唯一时,则无论用何种方法找到这个微分方程的解,可以认为这就是该物理问题方程的解。 (2)当某物理问题的微分方程,被证明解是存在的,但却不见得唯一时,则如用—种方法找到了解,还必须研究解的稳定性问题,只有证明了所找到的解是稳定的,才能认为这个解有可能代表实际存在的物理现象。 (3)如果某物理问题的微分方程,解的存在性尚还不能被证明,若用某种近似方法(如渐近方法或差分法、有限元法等各种数值方法)找到了“解”,则难以肯定它是否真是代表实际存在的物理现象的解。 不幸的是,流体力学中所遇到的欧拉方程组和纳维—斯托克斯方程组,正好都属于第三种情况。 如果经过数学家的努力,解决了悬赏的问题,纳维—斯托克斯方程组解的存在性问题得到了证明,这自然是皆大欢喜的好事。可是关于纳维—斯托克斯方程组解的存在性问题的悬赏,也还包括给出其解不存在的证明。如果是后者获奖,那问题就大了。当然也有这种可能,经过仔细研究后认为纳维—斯托克斯方程组应做出某些修正和改进,才能使解存在。如是这样,流体力学教科书就需要改写了。 可是,大量的自然界、国防和各种工程实际中的流体力学问题需要解决,并不能等你弄清方程组解的存在性后再说。人们只能在用理论分析、数值计算、物理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解决所遇到的流体力学问题。 这三种方法各有优缺点。实验方法的优点是能直接解决生产中的复杂问题,能发现流动中的新现象和新原理,其结果可作为捡验其他方法是否正确的依据;缺点是对不同情况需做不同的实验,且所需人力、财力、物力较多,花费大。分析方法的优点是可明确给出各物理量与流动参数之间的变化关系,普适性较好;缺点是数学上的困难很大,能获得的分析解(包括近似的分析解)的数量有限。数值计算方法的优点是可对分析法无法求解的问题,求得其数值解,且花费相对较小;缺点是对复杂而又缺乏完善数学模型的问题,仍无能为力。分析解及数值解都是建立在具有—定假设条件的运动方程组之上的,其结果仍都应受到物理实验结果的捡验。由于纳维—斯托克斯方程组解的存在性问题至今尚未解决,就更难以肯定数值方法找到的解,是否代表真实的流体运动。所以,数值摸拟与物理实验的本质差别并未消失,数值模拟尚不能替代物理实验,数值摸拟的结果必须用物理实验来捡验其正确性。 由于计算机和数值计算技术的快速发展,出于科学研究和生产实际的需要,对于流体力学问题进行大规模数值模拟,现己很常见,国内已有几种功能较强的计算流体动力学的商品软件(如 FLUENT, STAR—CD, TASC flow,PHOENICS 等)在应用,且已使用并行计算机进行大规模数值模拟。但所得到的数值模拟结果,仍须用物理实验来检验其正确性。而作物理实验又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财力、物力的支持,所以巧妙地构思、设计小规模、精细的物理实验,以较少的花费来捡验大规模数值模拟的正确性,就显得十分重要。 流动显示方法和技术,正是我们在流体力学研究中,能达到上述目的的重要实验方法和技术,它不仅能提出新的观念、新的研究模型,揭示流体运动规律,也能为流体力学计算提供可靠的流动条件(如边界层转捩点、激波位置、涡核位置、尾迹宽度等),和对数值模拟的结果进行检验。 附录:新千年数学大奖悬赏的7个世纪数学难题 Notices of the AMS(美国数学会(AMS)的会刊)在克莱数学促进会发布7个世纪数学难题后,曾为悬赏问题准备了如下的简介: P和NP问题:一个问题称为是P的,如果它可以通过运行多项式次(即运行时间至多是输入量大小的多项式函数)的一种算法获得解决;一个问题称为是NP的,如果所提出的解答,可以用多项式次算法来检验。P等于NP吗? Riemann假设:黎曼ζ函数的每个非平凡零点,有等于1/2的实部。 Poincaré猜想:任何单连通闭3维流形同胚于3维球。 Hodge猜想:任何霍奇类关于一个非奇异复射影代数簇,都是某些代数闭链类的有理线性组合。 Birch 及Swinnerton–Dyer猜想:对于建立在有理数域上的每一条椭圆曲线,它在1处的L函数变为零的阶,等于该曲线上有理点的阿贝尔群的秩。 Navier–Stokes方程组:(在适当的边界及初始条件下)对3维纳维–斯托克斯方程组,证明或反证其光滑解的存在性。 Yang–Mills理论:证明量子杨–米尔斯场存在,并存在一个质量间隙。 (注:其中第三个难题:庞加莱(Poincaré)猜想己被解决,解决其中关键问题的,是俄罗斯年轻学者佩雷尔曼(Grigory Perelman),他的文章并不是发表在著名的期刊上,而是2002年在网站上发表的,得到了国际数学界的承认。) 参考文献 1.王振东、姜楠,新千年数学大奖问题 ——证明纳维—斯托克斯方程组光滑解的存在性[J],力学与实践,2003,25(3):72—73 2.王振东,关于流体力学方法论问题[J],力学与实践,2004,26(2):83—85 3.王振东、武际可,力学诗趣[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 4.Allyn Jackson ,Million-dollar Mathematics Prizes Announced [J],Notices of the AMS,2000,47(8):877—879 5.Wenjei Yang ,HandbookofFlow Visualization[M],Hemispere Publishing Corporation,1980 6.Smits AJ,Lim TT , Flow Visualization[M] ,Imperial College Press ,2000
个人分类: 力学诗话|23570 次阅读|5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03: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