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MH17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我倒怀疑MH370被打下来的
lin602 2014-7-23 12:17
MH17飞机成为了热点,说不定要‘出大事’。真相能够出来吗?谁会领罪?不同国家或组织的责任,受到的处理肯定是不一样的。俄罗斯如果是主责,一般不会有人死,东部武装如果有责,可能会有人‘倒大霉’的,乌克兰如何有责,可能问题也不太大。 而MH370事件慢慢退到幕后,我的直觉,MH370有可能是被误打下来的。 事情发生四个多月,一点点让人信服的照片、通讯记录及调查结果都没有。如今地球上方可真是天罗地网,如此多的卫星及通讯跟踪,加上从失联到最后失踪是有段时间的,不可能没有蛛丝马迹。 多少年后,可以写成一本厚厚的书。
2767 次阅读|0 个评论
马航MH17的辩论 兼 反思一次课堂辩论的组织
热度 24 tangchangjie 2014-7-23 10:22
马航MH17的辩论会 兼 反思一次课堂辩论的组织 最近,马航 MH17 的话题驱动着一场舆论龙卷,关于事件责任者的辩论火遍了媒体,其中,凤凰台的一次关于 MH17 的辩论相当有水准,具备了好辩论的几个要点:话题火热,辩者资深、辩锋激烈,组织精彩,调度得当。听完辩论之后,对自己曾组织过的一次课堂辩论作了反思,觉得学到很多。 没有思想交锋,就没有看头 凤凰台的这场辩论邀请了三种以上不同观点的专家,专家们在目前公知的事实碎片基础上分析演绎,当然,其中难免加上了有倾向的推理,把怀疑的锋芒指向了各自认定的对象,而辩论组织者在适当的时候,干预进程,调整话题,画龙点睛,使得各种观点都适当表达;最后,乌克兰乱局所涉及的三国四方,都被点到,都有抨击:有误击论,有阴谋论,有大坑论, …, ;辩者的观点, 不代表凤凰台的观点, 从媒体角度看, 觉得很有看头, 期待着水快落、石快出,早日还罹难者一个公道。 就像目前世界上的争论没有结论,这场辩论当然也没有结论, 但给听众很好的思考方向,辩论的组织方法很成功,值得我们在组织课堂讨论或辩论时学习。 观点总是有倾向的 观点,英文为 viewpoint ,即从一个点看世界, 有局限、有倾向,因为 它是“观点”而不是 “观面”,更不是 ” 观体 ” ;多个观点的集成,或许会成为一个 “ 观圈 ” ,从四面八方看,就比较全面了。 凡人的本位主义比较重 ,当学生时,笔者喜欢看球赛,特别喜欢看有“自己人 ” 参赛的竞赛。班级间竞赛时,我为自己班喝彩;自己的班输了,上升一层,看年级之间竞赛,为自己年级的叫好;全市球赛时,为自己学校的喝彩, …. 当年有同学笑话我,如果有一天银河系举行篮球赛,可能会为地球队加油。 “不是可能,是一定, 因为我是凡人 ” ,这一点也不可笑,我们凡人夸家乡时, “ 谁不说咱家乡好 ” ? 有点本位主义的凡人,如果发了财,要给学生捐款,可能也会由近及远,先家乡, 后远地,先国内,而不是先 捐 到大洋彼岸。 如果没有本位的立场,还可能有两种做法,( 1 )总为强队喝彩,优点是不用担心过分激动而发心脏病,而且一定是喜剧;( 2 )总为弱队叫好,总打抱不平,缺点是常处悲剧,容易抑郁。 超凡的人可能没有本位主义,但容易成为不确定对象的不确定粉丝,今天挺 A ,明天挺 B ,就是不挺 C ,活得可能比凡人累。 作家没有倾向,写出的作品也不精彩 , 写三国演义的罗贯中,明显倾向于蜀汉,有了倾向,才会有激情去描写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才会去表现关公刮骨疗毒时天神一般的神勇;而陈寿作为史官,写三国志要隐藏倾向,大多故事就比较平稳,从而也平凡,只是在《隆中对》等章节,情不自禁地流露出倾向,才写出了陈寿的风采。司马迁的《史记》,有述有评,叙述全面公平,在评论部分的“太史公曰”中,表明了的倾向,才有了激情,成为最精彩的靓点。 下面换个话题,说教学中组织的辩论。 “如果你觉得上不了北大清华,不妨到川大来竞争试验班” 。从去年起,教育部在 11 所大学中 实行“拔尖计划”(在百度上搜索“珠峰计划”即得相关信息) , 我校现称为 “ 试验班 ” 。教育部和学校在政策、资金、师资方面,给了丰厚支持,丰厚得直叫研究生们羡慕,悔不晚生几年。 以至于今年有老师在为高考分数较高但不是最高的考生作咨询时,说:“如果你觉得上不了北大清华,不妨到川大来竞争试验班” 试验班的入选者来自数、理、化、生命和计算机专业的一年级新生,选拔和竞争也相当激烈。 试验班的“无学分课程”---科学、哲学与人生 学校为试验班设置了一个无学分课程 --- “科学、哲学与人生”,已开过了下列讲座: l 从脉冲星的发现看物理学创新 , 分享了脉冲星的发现之旅,讲演者:物理学院高洁院士: l 生命易逝,基因永恒 ,析生命的表达与进程,从基因表达展现了生命对实现自我价值的不断追求,引申出“科学是一种精神、永不停息的追求;”,讲演者:生命科学学院赵云教授 : l 创新思维与中国传统文化 ,分享了培养、构建创新思维的一些想法,以及创新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联,讲演者:化学学院的袁立华教授: “ 创新,我们时刻准备着 ” 这是笔者在今年 6 月中旬给试验班的讲座题目。考虑到听众来自数理化生计五个领域的聪明的大一新生,避开了太深的计算机理论与技术,主要还是讲思想讲方法;先讲故事,讲那些 IT技术中 云 物 人 海相关的创新故事,问故事中是何类创新;以镖局和钱庄,解释云计算;以西游记中“土地、功曹、揭谛,伽蓝” 比喻物联网,从社会网络讲到大数据,借重新发明车轮的故事,讲创新需要基础、创新需要准备。 辩论比讨论更有吸引力: 讲座一开始就讲明 2 学时讲座 + 1 学时讨论(或辩论),故事装载创新,讲到要点处,指明 “ 这是第 N 个候选讨论题目, 讲座完结时,积累了六个候选讨论(或辩论)题。讲课过程中,6个问题一直吸引着注意力。 同学们都认为辩论比讨论有趣, 经过协商, 选择了辩论题“中国的两弹一星是否创新?,如果是,属于哪一种创新? ” 来辩论。 这个题目在科学网上就争论过,正反方都有思辨点和支撑点,都能说得出一些理由,(如果题目是天然一边倒的, 就不适合作辩题)。 五个学院的同学组成五个发言小组,每组 1-2 人发言,分出了正反方,试验班专用的308教室配备的圆桌和可移动座椅,围成五个圆圈,立刻变成了讨论模式;在课间 15 分钟紧张准备,看着同学们熟练地用电脑、手机、或平板查资料,整理笔记,偶尔皱起的眉宇中透出一股英气,不由得感叹,这个班的学生真有实力。 辩论持续了 40 分钟,同学们思路非常清晰:开门见山,看他们的句型: “ 我们XX学院的同学认为YYYY ,理由是( 1 )..( 2 )..( 3 ) ….. “我们不同意正方的观点, 我们的理由是( 1 )( 2 )( 3 ) ….. 觉得他们的思维成熟, 思维的年龄 要比面部表现年龄大几岁,觉得,有时候在老教师意见反馈会上听到的意见表述,还没他们讲得清晰、简捷且富有逻辑。 博弈越复杂,辩论越 精彩 不论是正方或反方, 临时分配的角色不一定是他们的本意,但有了角色,规定了观点,就有了倾向,短短 15 分钟的准备,能如此投入,把角色演得如此投入。有位反方同学还能把讲座中听到的类似于重新发明车轮的真实故事随手拈来,用得恰如其分,反击正方。 看了马航MH31辩论后,再来反思,如果组织辩论时,观点不只两方, 而是有三方或四方,甚至五个学院就分为五种意见,各种观点有联合,有斗争,博弈更复杂,辩论更激烈,可能更精彩。 在银河系中考虑 辩论结束时候,辅导员作了总结,肯定了他们上课专注,查询资料快捷;辩论有理有力;话锋一转,给我一个突然袭击,要我几句话讲评, 我肯定了同学们辩锋的机智,思维的条理;至于 有反方辩手说,(两弹一星)德国科学家作原理首创,美国科学家实现了技术框架,中国做两弹一星时,地球上已经有了理论,又有了技术,所以不算创新,或不算大创新,我说了下列意见: ( 1 )创新是多元化、多层次的。 同样的原理,可以有不同的技术途径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有许多特殊的困难,中国科学家用了若干特殊解决方法,使得中国的两弹一星于无中生有,就是现在来看,也是了不起的创新; ( 2 )拓广思考范围,在银河系来考虑 。 多数科学家,包括美国做两弹一星的科学家,相信银河系中有外星人,而且相信外星人的科技远不止两弹一星水平。 于是,在银河系中,早就有了两弹一星的技术。 美国科学家在地球上于无中生有,把两弹一星做出来,都说是创新,(说不定美国科学家还借鉴过外星人的技术,如传说中的 51 区 ) ,为什么中国科学家在 经济和 科技的封锁下 于无中生有 ,就不是创新呢? 盘古若无恙, 一定也会承认这是在神州大地上的创新。 辩论会在笑声中结束。 相关博 文 一场精彩的Panel(主题辩论) 兼影评 巡课笔记系列- - 让PPT灵动而又吸引眼球, 课件内容,课堂讨论等14篇 其它系列博文的入口 唐常杰博客主页 科学博客主页
个人分类: 教学科研|11125 次阅读|57 个评论
借MH17事件,置对手于‘死地’
热度 2 lin602 2014-7-22 22:35
MH17飞机事件,已经远远超过了飞机死人这事情本身,飞机失事的事情不少,最近的就有MH370事件,死人差不多,但这二个事件得到完全不同的对待甚至最后的结果。 国家与国家之间都要借助于这个事件,置对方于不利,甚至要置某些势力于死地。更进一步通过势力范围的改变,来达到自己战略上有利的目的。 以失事与道义说事,达到自己政治甚至军事目的已经成为事件的主角!死人已经成为微不足道的事情,甚至成为了道具。 这个世界真可怕!如果不是核武器互相威慑,可能世界上已经爆发多次大的国家之间的战争了。 人性之恶!
2504 次阅读|3 个评论
2014不是1964——再评MH17事件
热度 2 jiangming800403 2014-7-21 12:48
MH17事件与乌克兰内战有着复杂的关系,但本质上还是一个孤立事件,如果要泛政治化,只会更加难以查清真相。因为政治牺牲的只有真相。即使就是顿涅茨克哥萨克武装的误击,也不能说哥萨克武装是恐怖分子,就像开车撞死人(哪怕是醉驾)也不能说是故意杀人一样,打民航机的事情美国干过,以色列干得更多了。如果因为MH17事件扩大乌克兰内战显然是欲加之罪。然而顿河哥萨克并不是温顺的绵羊,几百年来为了自由与土地,他们的战刀饮满了鲜血。 如果真实顿涅茨克哥萨克干的,但他们显然不可能无缘无故浪费一枚山毛榉导弹的。俄罗斯和乌克兰都大量装备山毛榉导弹这毫无疑问,但哥萨克武装是否有山毛榉导弹都存在疑问,即使有,也不多,必然会节省着用。 而且处于平飞状态中的大型宽体客机,不论雷达影像还是轨迹特征,都会与前线运输机或者轰炸机有着明显不同,顿涅茨克武装干嘛要乱放导弹呢。 而且顿涅茨克目前还是乌克兰的领土,乌克兰军队在顿涅茨克还有大量的部署与活动,与哥萨克武装相比,乌克兰政府军手里的山毛榉导弹无疑会多的多,因此即使证实MH 17客机是从顿涅茨克某地发射的山毛榉导弹击落的,但是只有物证,我们仍无法判别这枚导弹到底是谁打的。乌克兰政府军和哥萨克武装都有可能。乌的官方表态似乎顿涅茨克已经是一个已经不在乌克兰控制范围内的独立“国家”,这既不符合实际情况,也是在打自己的脸。 但不管真相如何,MH17事件不大可能演变成为越战扩大化的“北部湾”(“东京湾”)事件,因为2014毕竟不是1964,希望浑水摸鱼者的意愿恐怕会落空的。
个人分类: 国际观察|3272 次阅读|2 个评论
MH17航班,不排除栽赃
热度 13 lin602 2014-7-21 11:40
从利益相关性分析来说,MH17航班失事,对俄罗斯、乌克兰及东部武装都没有任何好处。他们都害怕出这事,而且只有害没有利。 会不会有栽赃的行为? 将炸弹装在飞机中,在高空中爆炸,然后说东部武装及俄罗斯有错或罪,再以此为借口灭了俄罗斯支持的东部武装?完全收复乌克兰全境,而且西方出兵甚至驻军乌克兰,再布上反导装置与窃听设备。 与俄罗斯恢复在古巴装备监听设备有没有关联? 同时将俄罗斯推向有罪? 干这事就是其他国家或集团了。 也不排除有人或有集团甚至国家有意制造假象,让东部亲俄罗斯武装打下来。 目前来说,这事很不简单。我觉得有政治阴谋似的。
3792 次阅读|19 个评论
MH17-痛失同行
热度 2 tzhoumd 2014-7-18 22:10
艾滋研究领域痛失同行。 108位艾滋研究人员及家属, 包括国际艾滋学会前主席Joep Lange和夫人, 都在遭击落的MH17上, 他们原本是去参加本周日在墨尔本召开的国际艾滋会议的。 心痛。恐怖主义必遭天谴! 会议通告: The International AIDS Society today expresses its sincere sadness at receiving news that a number of colleagues and friends en route to attend the 20th International AIDS Conference taking place in Melbourne, Australia, were on board the Malaysian Airlines MH17 flight that has crashed over Ukraine earlier today. At this incredibly sad and sensitive time the IAS stands with our international family and sends condolences to the loved ones of those who have been lost to this tragedy. Read more: http://www.smh.com.au/national/crash-claims-top-aids-researchers-heading-to-melbourne-20140718-zuaw3.html#ixzz37pRxhvAS http://www.washingtonpost.com/world/aids-researcher-joep-lange-confirmed-among-dead-in-malaysia-jet-shoot-down/2014/07/17/4869c6a2-0e2d-11e4-8c9a-923ecc0c7d23_story.html
个人分类: 感悟|3771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20: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