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哈恩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原子弹英雄谱3】关键突破
热度 3 yangjianjun 2015-9-4 15:37
人类对天然核反应已有深切认知,人工操控核反应也变得越来越得心应手。然而寻求可观而实用的核能仍然一片迷雾,核能物理学的车轮便驶向破晓的1938年年底。 1. 核裂变的预言 图1 伊达·诺达克( Ida Noddack ) 1934 年,诺达克提交了一份进一步阐释费米等人研究工作的论文,她指出:“种种迹象表明,铀核分裂为几个大的碎片,即一些已知元素的同位素,而不是本底放射性元素的邻近元素”。这一论断明确指出铀核被轰击后可能产生两个较轻的元素。不过诺达克本人并未做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其他人也没有认真地对待诺达克的意见。 2. 发现铀核裂变 图2 奥托·哈恩( Otto Hahn ) 1938 年末,德国放射化学家核物理学家哈恩与另一位德国化学家弗里茨·斯特拉斯曼(Fritz Strassmann)合作开始一项早有筹划的实验,他们用一种慢中子轰击铀-235核时,竟出人意料地发生了一种异乎寻常的情况:反应不仅迅速强烈、释放出很高的能量,而且铀核分裂成为一些原子序数小得多的、更轻的物质成分。 核裂变现象的发现推翻了此前的经验认知:人工核反应不仅仅只能打出细碎的基本粒子,而且还可能由大核分解成两个或多个中等规模的核。这个中子激发铀核分裂实验就是原子弹和原子能的原理性实验,开创了人类利用原子能的新纪元。 值得一提的是,核裂变现象也算从约里奥·居里夫妇手中滑落的又一个重大发现。此前约里奥·居里夫妇在用中子轰击铀元素时,已经发现产物中好像有镧,这与哈恩按他们实验方法终于确定产物中是钡,在化学上来说,这差别并不是很大。 3. 亲密合作者 图3 莉泽·迈特纳( Lise Meitner ) 说起哈恩,就不得不提另外一个人物,那就是哈恩的长达近30年的合作者,奥地利女物理学家迈特纳。两人合作从事铀的放射试验从30年代初期就开始了,1938年初迈特纳因具有犹太血统的缘故,被迫离开德国,逃亡荷兰。就在哈恩铀核分裂实验取得初步结果时,哈恩就令人困惑的实验事实多次向迈特纳写信征求意见:“我们越来越接近一个可怕的结论:我们的镭同位素性状不像镭,而像钡…也许你能提供一个绝妙的解释。我们自己认识到它不可能实际上分裂成钡…”。该实验结果得到迈特纳的肯定与支持,1939年1月哈恩在德国《自然科学》杂志发表了其实验论文,确定他们发现的是钡、镧、铈等较轻的元素。 图4 奥托·罗伯特·弗里施( Otto·Robert·Frisch ) 同时,流亡的迈特纳与其外甥——奥地利物理学家弗里施则合作在英国《Nature》发表另一篇题为《中子导致的铀裂体:一种新的核反应》的理论解释文章,理论上阐明:这种新的裂解现象,并非以往那种大核被轰出小碎片,而是铀核俘获中子后,自身变得不稳定,从而导致核解体。 此外,迈特纳和弗里施也是最先意识到老爱的质能方程是重核裂变造成质量亏损并放出巨大能量的理论机制。他们的理论解释工作为核能利用刻画了清晰的图景,其研究贡献得到科学界的积极关注。 4. 诺奖背后的纷争 凭借核裂变的重要贡献,哈恩于1944年一人独得诺贝尔化学奖。哈恩独享诺奖,并否认迈特纳的贡献,一个可能的解释是在当时的社会氛围中,担心承认与犹太人合作危及自身,迈特纳一度对此表示释怀。哈恩同时也否认关键实验合作者斯特拉斯曼的实质性贡献,据此,哈恩一直被后人以贪功独食而诟病。玻尔也曾正式写信给《Nature》杂志,认为这个成就应归功于迈特纳和弗里施。因此,基于核裂变的发现,成为诺奖史上最具争议的话题之一。 哈恩与迈特纳一起共事15年,保持30多年的合作关系,取得诸多科学成就,一度被认为科学合作的杰出典范。迈特纳逃离德国时,哈恩将其母亲遗赠的戒指送与迈特纳,以备不时之需。纳粹倒台后,哈恩继续否认迈特纳的贡献,导致两人关系最终决裂。毒舌的人将哈恩称为“可耻的叛徒”。凭心而论,纵观其人之一贯行为,哈恩不啻一位具有同情心和正义感的科学家,他反对纳粹德国制造核弹,拒绝参与相关研究,一度被纳粹拘禁。哈恩因诺奖而饱受非议,与战后科学界同情受害科学家而憎恶纳粹德国科学家不无关系。 迈特纳曾有“原子弹之母”的盛名,恐有过誉之嫌,但其卓著科学贡献值得肯定,老爱也曾将其称为“德国的居里夫人”。迈特纳获得科学界的普遍同情,或许更多与其二战期间科研生活的悲情际遇有关。迈特纳曾三次被诺奖提名,最终与诺奖无缘,其在核裂变发现中有广为人知的贡献,但没有得到诺奖的垂青,确实是科学界的遗憾,与双螺旋结构发现中的罗莎琳德·富兰克林(Rosalind Elsie Franklin)可有一比。好在迈特纳是个长寿的人,享年90岁,后期纷至沓来的诸多荣誉足以聊慰平生。 阅读索引: 【原子弹英雄谱2 】寻找破核子弹 【原子弹英雄谱 1 】伟大的理论预言
7520 次阅读|7 个评论
迈特纳和哈恩: 原子弹时代的序曲及其争议
热度 6 maqingping 2014-8-5 13:33
原子 弹时 代序曲的 历 史事 实 是比 较 清晰的。哈恩 ( Otto Hahn, 1879 –1968 ) 和斯特拉斯曼 ( Friedrich Wilhelm Fritz Strassmann1902–1980 ) 在 1938 年 发现 中子 轰击铀 后 产 生了原子序数低于 铀 的 元 素 钡, 并将 这 一 发现 通 报 了在瑞典的莉 泽 · 迈 特 纳 ( Lise Meitner , 1878 –1968 ) 。 迈 特 纳 和她的外甥弗里施 ( Otto Robert Frisch , 1904 –1979 ) 提出了核裂 变 的概念及物理模型。核裂 变 的 发现 把人 类带 入了原子 弹时 代 (核武器时代) 。哈恩因 “发现核裂变” 获 得了 1944 年的 诺贝尔 化学 奖。虽然有些文章称迈特纳是“原子弹之母” ,但是迈特纳和哈恩都强烈反对制造和使用核武器。博文《 把人类带入原子弹时代的科学实验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79604-785517.html )有一段介绍了核裂变的发现: “ 1934-1938 年期间,哈恩、迈特纳和斯特拉斯曼用中子轰击铀靶,发现了很多嬗变产物。开始,他们和不少科学家一样认为这些嬗变产物是超铀元素。 1938年德国吞并了奥地利,迈特纳不再受奥地利人身份的保护。 1938 年 7 月她经荷兰、丹麦逃到瑞典。在策划逃跑时,哈恩将母亲留下的钻石戒指送给迈特纳以备路上贿赂之用。战后迈特纳为自己在 1938 年前对纳粹德国政策的沉默表示了深刻反省和自责,并对哈恩的不作为也做了严词批评。 迈特纳逃走后,哈恩和斯特拉斯曼继续进行中子轰击铀靶的实验。他们发现中子轰击后的样品中的元素像是钡。 1938 年 11 月哈恩到哥本哈根与玻尔( Niels Henrik David Bohr , 1885 –1962 ,因对原子结构和量子理论的贡献获 1922 年诺贝尔物理奖,量子力学哥本哈根学派领头人)和迈特纳讨论了他们的发现。 1938 年 12 月,哈恩和斯特拉斯曼在仔细鉴定核反应产物后,肯定其中之一非常可能是放射性钡。样品中发现了元素钡,说明中子轰击铀靶产生的不都是超铀元素,而可能是伊达 · 诺达克猜想的铀核分裂为较轻元素。 1938 年 12 月 19 日哈恩将这一结果写信告知自己的长期合作者迈特纳:“我们越来越接近一个可怕的结论:我们的镭同位素性状不像镭,而像钡。 …… 也许你能提供一个绝妙的解释。我们自己认识到它不可能实际上分裂成钡。”( we are more and more coming to the awful conclusion that our Ra isotopes behave not like Ra, but like Ba. ... Perhaps you can suggest some fantastic explanation. We ourselves realize that it can't really burst into Ba. ) 1938 年 12 月 22 日哈恩投稿Naturwissenschaften (自然科学)报告他们的发现,中子轰击铀靶的产物可能不是以前认为的超铀元素,而是鍀和铂族金属。到 1939 年 1 月,哈恩发表了修改版,肯定他们发现的是钡、镧、铈等较轻的元素。 1938 年圣诞节,奥托 · 弗里施( Otto Robert Frisch , 1904 –1979 )到瑞典看望自己姨母迈特纳,他们认为哈恩和斯特拉斯曼实验中,中子轰击铀核使其分裂为质量相近的两个较轻元素,钡和氪,并释放数个中子和大量能量,弗里施使用 ” 裂变”( fission )来命名这一过程。他们用原子核的“油滴模型” (droplet model) 来解释这一过程,并提出自然中没有稳定超铀元素的原因是过多质子形成的静电斥力超过了强相互作用核力。迈特纳和弗里施的犹太人身份,使哈恩和斯特拉斯曼不能与他们发表同一篇文章。迈特纳和弗里施的文章发表在 1939 年 2 月 11 日的 Nature 杂志。瑞典皇家科学院在 1945年11月15日宣布,因哈恩发现核裂变将1944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哈恩。不少当代学者认为迈特纳或迈特纳和弗里施应该因同一工作得到诺贝尔物理奖。” 大 约 从 1981 年开始, 为迈 特 纳 未 获诺贝尔奖鸣 冤的文章、 专 著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比较著名的有露丝 · 莱文 · 斯莫( Ruth Lewin Sime )的《 莉 泽 · 迈 特 纳:物理学一生 》( Lise Meitner: A Life in Physics )、 帕特里 夏 · 瑞弗( Patricia Rife )的《 莉 泽 · 迈 特 纳与核时代的黎明 》( Lise Meitner and the Dawn of the Nuclear Age )。有作者批评 斯莫的著作失实,斯莫作《谁的传奇》( Whose legend? N.T.M. 8 (2000):77-84 )予以反击。《中国科学报》也发表过有类似观点的文章。 这 些文章和 专 著 主 要有下面 几 个 观 点: 1 ) 迈 特 纳应该获诺贝尔 物理 奖 ,哈恩得到 诺贝尔奖 是不公平的 ; 2 )哈恩否 认迈 特 纳 的 贡 献 ; 3 ) 迈 特 纳对 哈恩 - 斯特拉斯曼的 实验 也作出了 贡 献 ; 4 )哈恩和迈特纳在战后因哈恩否定迈特纳的贡献而关系冷淡,哈恩的人品有问题 。 这篇博文打算讨论一下这些观点。 一、 迈 特 纳是否应获诺贝尔 物理 奖及哈恩获奖的公正性 近二、三十年来 , 科学史家基本上都同意 迈 特 纳 和弗里施的核裂 变 理 论 确 实 是 诺贝尔奖级的 成果,他 们应该 因核裂 变 理 论获 得 诺贝尔 物理 奖 。 诺贝尔奖 委 员 会授予哈恩 诺贝尔 化学 奖 的理由只提到“ 发现 核裂 变 ” ,如果是这样, 斯特拉斯曼作 为 哈恩的合作者 应该 分享 诺贝尔 化学 奖 。 诺贝尔奖 委 员 会授予哈恩 诺贝尔 化学 奖时 只提到“ 发现 核裂 变 ” ,可能是目前争议的原因之一。 克 劳 斯 · 霍夫曼 ( Klaus Hoffmann ) 在《奥托 · 哈恩:成就与 责 任》 ( Otto Hahn: Achievement and Responsibility ) 中指出,如 诺奖 委 员 会以哈恩在放射化学 领域 的工作及 发现 核裂 变 而授 奖 ,就不会有目前 这样 大的争 议 。哈恩在 发现 核裂 变 前就已 经 因其他 发现 而多次被提名, 这 些 发现 也都是 诺贝尔奖 水平的。 迈 特 纳 在德国工作 时 的助手魏茨塞克( Carl Friedrich von Weizscker , 1912 –2007 , 著名物理学家) 认为 :“他(哈恩) 的 获奖 当之无愧 。 即使他没有做出 这 一(核裂 变 ) 发现 ,他的 获奖 也当之无愧。” ( He certainly did deserve this Nobel Prize. He would have deserved it even if he had not made this discovery. ) 1951 年 诺贝尔 化学 奖获 得者 、美国核科学家 格 伦 · 西博格 ( Glenn Theodore Seaborg , 1912 –1999 ) 高度 评 价哈恩的科学 贡 献:“我相信,把奥托 · 哈恩 称 为 放射化学之父和放射化学的近期分支核化学之父是恰当的。科学世界永 远 都 会 很感激他的天才。 ”( I believe that it is fair to refer to Otto Hahn as the father of radiochemistry and of its more recent offspring nuclear chemistry. For his special genius the world of science will be forever grateful. ) 迈 特 纳 也高度 评 价 了 哈恩和斯特拉斯曼 发现 核裂 变 的 实验 。 “ 奥托 · 哈恩和弗里茨 · 斯特拉斯曼 发现 核裂 变 ,开 创 了人 类历 史的一个新 时 代。依我看来, 让这 一 发现 背后的科学不同 寻 常的是, 这 一 发现 是 纯 粹由化学手段取得的”。 ( The discovery of nuclear fission by Otto Hahn and Fritz Strassmann opened up a new era in human history. It seems to me that what makes the science behind this discovery so remarkable is that it was achieved by purely chemical means. ) 斯特拉斯曼 补充说:“迈特纳教授说这一成就可以归功于化学。我需要做一小点纠正。化学只能分离各种物质,不能确认这些物质。哈恩教授的方法做到了这一点,这就是他的成就所在。”( Professor Meitner stated that the success could be attributed to chemistry. I have to make a slight correction. Chemistry merely isolated the individual substances,it did not precisely identify them. It took Professor Hahn's method to do this.This is where his achievement lies. ) 从 这 些著名科学家的 观 点来看,哈恩得 奖 当之无愧,授 奖的可能 不公平只在于 诺奖 委 员 会 仅把“发现核裂变”的奖授予哈恩一人。如果只靠这一项发现就可获奖,斯特拉斯曼显然也应该获奖。而迈特纳和弗里施的物理解释,也是诺贝尔奖水平的成果。 有人认为,迈特纳和弗里施并不是仅有的能够做出物理学解释的科学家,他们的这一成就更多的是由于哈恩和斯特拉斯曼向迈特纳通报了他们的实验结果。很多物理学家如果得到同样的实验信息也可以做出这一发现。但是这一点并不能降低迈特纳和弗里施贡献的重要意义。沃森( James Dewey Watson, 1928- )和克里克( Francis Harry Compton Crick, 1916 –2004 )发现 DNA 双螺旋模型的部分原因是他们先得到了富兰克林( Rosalind Elsie Franklin , 1920 – 1958 )和威尔金斯( Maurice Hugh Frederick Wilkins , 1916 –2004 )的 DNA 的 X 射线衍射实验结果。沃森、克里克和威尔金斯获得 1962 年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 因此,迈特纳和弗里施如果获奖,当之无愧。不过,做出诺贝尔奖水平成果而未获奖的科学家大有人在。迈特纳和弗里施没有获奖,应该是诺奖 委 员 会 的失误,不是哈恩的错。 哈恩对核化学及核科学的贡献可能要大于迈特纳,他的获奖也是当之无愧的。哈恩也清楚迈特纳和斯特拉斯曼的贡献,他把 121000 瑞典克朗奖金的 10000 多克朗给了斯特拉斯曼,还有一部分(未透露数目)给了迈特纳。迈特纳将其全部捐给了爱因斯坦主持的资助原子物理学家委员会 (Aid Committee for Atomic Physicists) 。 二. 哈恩是否一直否认迈特纳的贡献 哈恩在诺贝尔奖讲演中将核裂变的物理解释归功于迈特纳和弗里施。在这一点上应该没有什么疑点。在诺贝尔奖讲演中 , 哈恩指出: “在铀产生钡的第一篇文章发表后,莉泽 · 迈特纳和 O. R. 弗里施立即发表了一篇快报文章,使用玻尔的核模型,提出这一现象可能是因为重核分裂为两个轻核,总电荷数与裂变前相同。 迈特纳和弗里施也从元素周期表的质量亏损曲线估计了这一反应释放的巨大能量。…迈特纳和弗里施很快证明了以前认为是超铀元素的放射性产物实际上不是超铀元素,而是分裂产生的碎片。…‘核裂变’这一术语来自迈特纳和弗里施。”( Immediately after the first publication on the production of barium from uranium, there appears as a first communication an article by Lise Meitner and O. R. Frisch in which the possibility of a breakdown of heavy atomic nuclei into two lighter ones, with total charges equal to that of the original nucleus, was explained with the aidof Bohr’s model of the original nucleus. Meitner and Frisch also estimated the exceptionally high energy output to be expected from this reaction from the curves of the mass deficiencies of the elements in the Periodic Table. … Meitner and Frisch soon proved that the active breakdown products, previously considered to be transuraniums, were in fact not transuraniums but fragments produced by splitting. … The expression ‘nuclear fission’, kernspaltung, or fission nucléaire is due to Meitner and Frisch. ) 目前有争议的是迈特纳对化学实验发现核裂变的贡献。 斯莫 认为迈特纳对化学实验也做了贡献,而哈恩否认迈特纳在化学实验中的功绩。在迈特纳逃离德国之前,她密切参与了中子轰击铀的实验,并且在哈恩和斯特拉斯曼实验最后完成前,哈恩到丹麦与迈特纳做过交流。因此,迈特纳可能对实验提出了重要建议。 斯莫 并且从为人上对哈恩做了严厉批评。有几位学者批评 斯莫 的观点,认为她的说法属于臆想,不是事实。 斯莫 对此做了反批评。在这一点上,我认为细节只有当事人才清楚。依据现有的正式发表文章,我们只能说,提供核裂变证据的化学实验是哈恩和斯特拉斯曼完成的。 迈特纳的科学历程开始得非常坎坷。人类社会包括科学界在二十世纪初存在着非常严重的性别歧视,迈特纳是第一个被允许进入普朗克( Max Karl Ernst Ludwig Planck, 1858 –1947 ,德国物理学家,因提出量子论获 1918 年诺贝尔物理奖) 课堂的女性(1907年)。在此之前,普朗克拒绝让女性听他的课。她在 1905 年获维也纳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后,多年作为志愿者 / 访问学者在实验室工作,不能得到正式位置。当 1913 年她 35 岁时得到布拉格大学提供的副教授聘书时,威廉皇帝研究院才提供她正式职位。由于迈特纳的突出才能和很多成果,她在 1926 年成为德国第一位物理学女正教授。 从1908年她成为普朗克的研究助理开始直到1938年被迫逃离德国,迈特纳与哈恩有长达三十年的科研合作关系。 核裂变发现后,科学界把主要的荣誉给了哈恩,迈特纳的贡献未得到应有的宣传和承认。迈特纳和哈恩密切合作三十年,哈恩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更多地强调他与迈特纳的长期合作以及迈特纳的贡献。而哈恩在各种公众场合讲述发现核裂变过程的时候,很少提到他与迈特纳的长期合作。哈恩的做法让迈特纳失望、伤心,迈特纳的其他朋友也对此不满。战后德国科学界讲述核化学和核物理时,常把她称为哈恩的长期合作者( coworker )。虽然迈特纳与哈恩长期合作,但是迈特纳有自己的实验室和团队,也独立做出了很多第一流的工作。因此,迈特纳曾致信哈恩表示不满,并质问如果哈恩被称为迈特纳的长期合作者,哈恩会怎么想。哈恩战后是威廉皇帝研究院的最后一任院长,改名后的马克斯·普朗克研究院第一任院长,他是可能影响科学界舆论的。如果哈恩站出来为迈特纳说话,科学界可能给迈特纳更多的承认。可是哈恩没有积极地站出来为迈特纳说话,而是把她看成一位对荣誉有些计较的朋友,这确实是令人遗憾的。不过除了没有获得诺贝尔奖外,迈特纳的贡献还是得到了广泛的承认: 1946 年访美时被全国新闻俱乐部( National Press Club )评为“年度妇女”( woman of the year ),与杜鲁门总统共进晚餐。 1949 年获德国物理学会马克斯·普朗克奖章。 1955 年获德国化学会奥托·哈恩奖(由哈恩提名)。 1957 年被德国总统 特奥多 尔 · 豪 斯( Theodor Heuss , 1884 –1963 )授予德国科学家最高荣誉(由哈恩提名)。 1966 年迈特纳与哈恩、斯特拉斯曼同时获得美国总统(林登 · 约翰逊)和原子能委员会颁发的 恩里科 · 费米奖。因迈特纳患病不能远行, 诺贝尔 化学 奖获 得者 、美国核科学家 格 伦 · 西博格 赴英国登门将 恩里科 · 费米奖授予迈特纳。 有文章给出哈恩得到迈特纳应有荣誉的一个例子,“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哈恩奔赴前线参战。正是在这段时间里,迈特纳在试验中发现了新的放射性元素镤。但这个成果 1918 年被报道时,哈恩是第一作者,迈特纳仅仅是哈恩的‘助手’”。这种说法不准确,哈恩在 1916 年 12 月已调回到柏林德军总部,可以重新开始他的放射化学研究。镤是哈恩和迈特纳在 1917-1918 年共同发现的,不是迈特纳单独发现的。 有文章称“ 迈特纳跟弗里希提出了一个物理学上的新概念、一类新的核反应——裂变。刚过一页的短文里,二人描绘了铀裂变的基本图景,并且计算出了裂变所释放出来的巨大能量。后来,迈特纳又用实验验证了裂变。但这项成绩又一次被记在了哈恩的身上。 1944 年,哈恩独自一人获得了诺贝尔奖金。因为担心承认和犹太人合作会危及自己的工作甚至是生命,哈恩在获奖前后一段时间,否认曾与迈特纳合作。”这种说法不准确: 1 ) 虽然哈恩获得 1944 年的诺贝尔化学奖,但该奖是 1945 年 11 月 15 日补授的,哈恩和其他 9 位德国核科学家已经在盟军俘虏营呆了半年多了,不应该有害怕纳粹迫害的问题; 2 )用 实验验证了裂变理论的是迈特纳的外甥弗里施,不是迈特纳; 3 ) 哈恩从来没有否认迈特纳和弗里施提出了核裂变的物理理论。 三、迈 特 纳对 哈恩 - 斯特拉斯曼 实验的贡献 迈特纳和哈恩长期合作, 中子轰击铀靶实验的前期工作当然有迈特纳的贡献。 至于迈特纳对哈恩、斯特劳斯曼核裂变实验的贡献, 斯莫 的观点大多是推测。 迈特纳逃离德国后,哈恩和斯特拉斯曼继续进行中子轰击铀靶的实验。他们发现中子轰击后的样品中的元素像是钡,这一部分工作应该没有迈特纳的直接参与。 1938 年 12 月,哈恩和斯特拉斯曼在仔细鉴定核反应产物后,肯定其中之一非常可能是放射性钡。 1938 年 12 月 19 日哈恩将这一结果写信告知自己的长期合作者迈特纳:“我们越来越接近一个可怕的结论:我们的镭同位素性状不像镭,而像钡。 …… 也许你能提供一个绝妙的解释。”从这些资料来看,虽然迈特纳参与了中子轰击铀靶的实验,但是有关钡的结果是她逃离德国后才发现的。 迈特纳并未对哈恩和斯特拉斯曼在实验发现核裂变中的功绩提出异议。因此,核裂变发现的功绩归属应该是没有异议的,化学实验发现属于哈恩和斯特拉斯曼,物理模型属于迈特纳和弗里施。诺贝尔奖委员会授奖可能不公平,但这不是哈恩所能改变的,因此不能算是哈恩的责任。 哈恩没有让迈特纳分享化学实验发现核裂变产物的荣誉,这一点是否公平,见智见仁,除了当事人外他人很难做出准确判断。哈恩不认为迈特纳在化学实验上对核裂变的发现做了贡献。据 克 劳 斯 · 霍夫曼 ( Klaus Hoffmann )的 《奥托 · 哈恩:成就与 责 任》 ,哈恩说,如果莉泽留在柏林,恐怕她可能禁止我研究铀裂变( Otto Hahn said, I fear that Lischen might forbidden the fission of uranium to me if she had remained in Berlin )。哈恩的这种言论是基于事实的判断,还是想否认迈特纳对 化学实验发现核裂变的贡献,恐怕只有迈特纳和哈恩两人清楚。迈特纳个人并没有要求在化学实验发现核裂变上的荣誉。如前所述,哈恩确实可以在各种场合多提到他们的合作关系和迈特纳的贡献,多考虑迈特纳的感受,对密切合作三十年的同事和朋友多关心一些,这样会更有助于迈特纳的研究工作和保持他们的友谊。 四、 哈恩的人品及哈恩和迈特纳在战后的关系 哈恩在战前和战争期间不赞同纳粹政策,保护对纳粹不满的同事,他的妻子( Edith Junghans )也参与过帮助犹太人,但是他选择留在德国工作。在诺贝尔奖获奖演讲中,哈恩提到:“实际 上, 战 争期 间 我 们继续 工作并 发 表 实验结 果。我 们为 此高 兴 。但不是所有人都是 这样 。德国之外的人一般不了解 过 去十年中大多数德国人是在怎 样 的 压 力下生活 的 。”( In actuality, during the war we carried on with our work and published it. Of that we are glad. But not all are. There are not many outside Germany to whom it is clear under what pressure most people in Germany lived during the last ten years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虽然迈特纳被数次邀请回德国工作,但她均婉拒了。她和哈恩在不少方面有意见分歧,哈恩更强调德国人战争期间受纳粹的压迫、盟军对德国的占领和战后初期德国人生活的困难;迈特纳更多想到的是纳粹的罪行、前同事在纳粹统治下对纳粹罪行的沉默和德国给其他国家带来的灾难,她对哈恩的态度持批评意见。哈恩作为马克斯·普朗克研究院第一任院长直到 1960 年成为名誉院长,在德国科学界的声望如日中天,在国际科学界也极有影响。而迈特纳则越来越远离科学界的核心圈子。两人渐行渐远,不过仍保持联系。他们都反对制造和使用核武器。哈恩在回忆录中称迈特纳是他的终生朋友。哈恩在迈特纳逃难时把母亲留给他的钻戒送给了迈特纳,迈特纳独身一辈子,她的外甥媳妇戴着哈恩母亲传下的钻戒。哈恩于 1968 年 7 月 28 日去世,迈特纳的家人因担心病重的迈特纳承受不了这一消息而没有告诉她。同年 10 月 27 日,迈特纳去世。马克斯·普朗克研究院在哈恩去世的讣告中表示: “ 7 月 28 日,我 们 的名誉院 长 奥托•哈恩在他人生的第 90 年去世了。他的名字将作 为 原子 时 代奠基人被 记录 在人 类历 史上。德国和世界失去了一位 其正直和 谦 卑同 样 卓越的学者。 马 克斯 · 普朗克研究院哀悼他的奠基人,他在 战 后 继续 了威廉皇帝研究院的任 务 和 传统 ;哀悼一位 优 秀和深受 爱 戴的人,他将 活在所有有机会 见过 他的人的 记忆 中。他的工作将 继续 下去。我 们 以非常感激和崇敬的 心情 怀 念他 。 ”( On 28 July, in his 90th year, our Honorary President Otto Hahn passed away. His name will be recorded in the history of humanity as the founder of the atomic age. In him Germany and the world have lost a scholar who was distinguished in equal measure by his integrity and personal humility. The Max Planck Society mourns its founder, who continued the tasks and traditions of the Kaiser Wilhelm Society after the war, and mourns also a good and much loved human being, who will live in the memories of all who had the chance to meet him. His work will continue. We remember him with deep gratitude and admiration. ) 英国皇家学会发表的讣告表示: “ 奥托 · 哈恩的成就 举 世皆知,在科学史上将居特殊地位。他也将因其完整的 人格、 宽 容精 神、 对 合理使用科学 发现 的信念和 人性而被 怀 念 。 ”( Otto Hahn's achievements are known universally and will hold a special place in the history of science. He is remembered too for his whole character, his generosity of spirit, his belief in the proper use of scientific discovery, and for his humanity. )
个人分类: 物理|10467 次阅读|1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4 22: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