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Ebola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TKM-Ebola试验药成功治疗感染埃博拉病毒的猴子
bionion 2015-4-26 14:01
据外媒报道,日前,科研人员对一批猴子进行了埃博拉病毒药物实验,实验结果非常喜人。据悉,该种药物是在猴子感染埃博拉病毒72小时后注射进去的,它们让猴子保住了性命。这也预示着它将很有可能对人类也有效果。现在,这种药物正被送往塞拉利昂进行人体测试。上周,该地区只出现了9起埃博拉病毒感染病例。虽然埃博拉病毒现在西非的传播速度已经较之以前下降了许多,但对于生活在那里的人们来说,这场战斗远还没有结束。 据统计,自埃博拉病毒爆发之后,感染总人数达到了25,900,死亡人数10,700。这也就是科研人员要研发出预防病毒感染疫苗以及治疗药物显得那么重要的原因所在--它仍旧关系着人们的生与死。 实验中,科研人员首先向6只恒河猴体内注射足够致死剂量的埃博拉病毒。等到72个小时后,他们向其中3只猴子体内静脉注射一种被称为TKM-Ebola的药物。9天之后,注射了TKM-Ebola的猴子活了下来,另外一组则不幸死去。 获悉,TKM-Ebola一开始是为对抗扎伊尔基奎特(非西非地区)那里的埃博拉病毒而研发。德州大学埃博拉病毒研究者、该测试项目组成员Thomas Geisbert称,他们已经于去年在美国向大量的埃博拉病患注射了这种药物,并且所有人都活了下来,不过由于他们注射了多种药物,所以研究人员也没法确定就一定是TKM-Ebola起到的作用。 TKM通过阻止人体生成特定埃博拉蛋白质这种方法进行治疗。Geisbert介绍称,只要人体不产生病毒蛋白质,那么它就没法对人体构成威胁。另外,埃博拉病毒产生的其中一种蛋白质将会干扰人体的免疫系统,也就是说,TKM可以间接地帮助受感染猴子拥有对抗埃博拉病毒的能力。 虽然这种药物看起来非常具有前景,但由于它需要静脉注射,所以推行起来要比直接服用的药物困难很多。另外,它是否对人体也有治疗效果也还有待考证。
740 次阅读|0 个评论
奥巴马的处境十分艰险
热度 4 jiangjiping 2014-10-18 02:08
奥巴马的处境十分艰险 蒋继平 2014 年 10 月 17 日 大约一个星期前我做到一个梦, 梦中我站在岸边, 看到奥巴马总统站在水中, 拼命地摆弄着他手中的几个工具, 企图尽他个人的力量来控制水中正在挣扎的生命体。 因为是在梦中, 水中正在挣扎的生命体的形象不是很明显, 好像是许多生物群体混和在一起, 互相纠缠在一起,甚至相互攻击。 第二天吃晚饭的时候, 我对太太说:“我觉得奥巴马总统的处境十分艰险”。 太太立即问我为什么。 下面是我对太太问题的回答, 与大家一起分享。 首先我对太太说了我做的这个梦的情景, 然后我说我的梦对预测即将发生的重大世界事件非常精确, 或者说, 我的梦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可以用来解释世界上正在发生或者将要发生的重要事件。 为了使我的说法有说服力, 我给她几个具体的例子。 因为这些具体的例子就是我以前做过的梦, 以前也给她讲过这样的梦境, 她脑海中一定会有这种信息的。 我的第一个例子是,凡是我梦见飞机从天上掉下来, 那么, 在接下来的几天内, 纽约股票市场一定会出现大幅度的跌价, 也就是行业专家们称为的市场纠正( Market Correction ) , 而且我自己买的股票更会遭受巨大损失。 这样的梦和实际事件已经经过至少 5 次以上的验证, 从来没有任何偏差。 我以前也曾经几次向太太说起过这个怪现象。 她听到这里, 认为这是她相信的一个方面, 因为, 她自己的观察验证了我的说法。 第二个例子是, 美国前国家安全局的雇员斯诺登出来向全世界暴料美国对世界情报的采集的行为, 以及俄罗斯的普金总统给斯诺登避难的举措, 我在这个事件发生之前大约两个星期就做到了这个梦。 梦中斯诺登的脸型几乎与他的实际脸型一模一样。 不过, 非常实事求是地说, 我当时在梦中不知道他的名字。 但是, 从我梦中的情景来说, 斯诺登的出现, 使中俄关系暂时变得更为紧密, 不过, 复杂的情景还在后面, 有可能俄罗斯在今后会为了自身的利益而与中国保持距离。 第三个例子是, 在几年前的一次科学网的有奖征文活动中,我积极参与, 并且尽力向中科院提了一些建议。 在博文发出后的几天内, 我梦见了中国国家的几个高级领导人, 包括前国家主席胡锦涛,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等。 当时他们在离我有一段距离的地方商讨重要事项。做了这个梦, 我对太太说, 国家领导人可能对我的建议重视了。 太太当时很不以为然, 认为我自作多情。 后来,大约一年后, 我看到了中国政府在上海建立了一个生物抗逆中心。 这个抗逆中心正是我极力建议的。 我想这样的重大工程一定会要经过国家主要领导人的首肯的。虽然我在那次的征文比赛中仅仅获得了一个三等奖, 但是, 对于我这样一个“叛国者”, 能够获得国家的认可, 已经感到非常满足。 要举的例子实在太多, 比如说, 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的改变, 我在大约五年前就非常精确地预测到今天的变化。 有关这点, 您可以到网上查找我早期的原始博文 。 顺便说一下, 我的最精彩博文一般都发表在我个人在 Google 的网址上。(不过, 好像在中国很难看到我在 Google 上发表的文章。) 您也可从最近发生的马航 370 事件来看看我对世界重大事件的独到见解。在全世界尽力在出事地点的海面寻找失事飞机的残骸时, 我首先指出飞机不在那个区域。 所以, 所有的搜救工作不会有任何结果。 我同时首先指出飞机一直飞到燃油耗尽为止。 我的博文发出几个小时后, 英国的一家卫星公司就发布信息, 说的与我的博文内容几乎一模一样。 神奇吧, 不相信吧, 您自己去找我的博文仔细地看看, 是不是真的? 难道我在说谎? 太太听到这里, 有点不耐烦地打断我的话, 她说她对我说的感到确信无疑。 可是, 我的话有点借题发挥的嫌疑, 或者说, 有点偏题了。 她要我直截了当地说说奥巴马总统为什么处于艰险的境地。 我说梦中的奥巴马站在深水中。 根据我以往得到的信息, 凡是一个人在梦中站在水中, 她 / 他必然在今后的日子中面临重大事件,而且这种事件一定对他 / 她是不利的, 或者是坏消息。 我进而对太太指出了奥巴马身临的艰难处境的几个实例。 在对付伊斯兰极端武装力量( ISIS )方面, 奥巴马总统面临极其艰难的抉择。 作为名义上自由世界的领袖, 美国对于这种极端主义的行为, 在一些国家的要求下, 必须作出一些行动。 虽然这种行动对美国一点好处也没有, 只会带来经济上和安全上的更大负担, 但是, 出于正义的责任, 美国必须作出相应的牺牲。在这个辣手的问题上, 奥巴马受到双重的夹击。 一是必须面对国内反对人士的质疑和抵抗, 二是还要遭到世界上一些不同价值观国家的谴责。真是一个吃力不讨好的举措。 在应对埃搏拉( Ebola )病毒流行扩散方面, 奥巴马同样面临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 这次的埃搏拉病毒显然不同于爱兹病( AIDS )。现在, 由于在预防的措施上出现漏洞, 美国在防止埃搏拉疫情方面出现了重大危机。 奥巴马在未来的时间内必然面对更大的压力。 在国内的一些重要领域, 奥巴马也同样面临巨大的挑战。 首先是执法部门的滥用职权的问题。 比如说, 在反恐的旗帜下, 一些执法人员利用手中的“合法”权力, 大量获得公民的个人隐私。 这对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造成了很不好的影响。其次是种族冲突的问题。这点我就不多说了, 大家心里有数, 也是一目了然的事。 反正, 根据我的这个梦景, 我预测奥巴马在不久的将来将会有重大的事件发生在他身上。 这不一定会危及他的生命, 但是, 可能会影响到他的声誉和职业生涯的前景。
个人分类: 万花镜|1505 次阅读|3 个评论
埃博拉疫苗能“治”埃博拉吗?
热度 5 wsyokemos 2014-9-1 00:58
本来我打算以后不再写有关疫苗的博文了,然而,近日看到一些中文媒体(甚至也包括科学网的一些相关博文)上的一些不准确的报道,觉得如鲠在喉,不吐不快。本文力图厘清两个问题: )正在试验阶段的埃博拉疫苗以后能“治疗”埃博拉吗?; 2 )这些将要进行临床试验的埃博拉疫苗必须要进行 I 期到 III 期所有阶段的临床试验吗? 下面先来看第一个问题,最近不少中文媒体将埃博拉疫苗和正在试验的埃博拉治疗性药物 ( 包括抗体和 siRNA) 混为一谈,认为埃博拉疫苗也能治疗埃博拉,但是埃博拉疫苗对于埃博拉只有预防作用,并无治疗作用。对此,美国《福布斯》杂志近日有很好的深入报道【 1 】,比如葛兰素史克 (GSK) 公司和美国 NIH 下属的 NIAID 研究所合作研发的埃博拉疫苗即将在美国和英国展开临床试验。该疫苗的作用原理大致如下:首先受试者接种含有能表达埃博拉病毒关键蛋白基因的病毒载体,然后该载体即可在人体产生能中和埃博拉病毒的抗体,从而达到预防埃博拉病毒的目的。这种疫苗之所以采用相对稳定的病毒载体而非直接注射重组蛋白,我个人推测大概是由于基于蛋白的疫苗需要全程冷链储运,这对于非洲绝大多数国家(也是 埃博拉最主要的施虐地 )而言都很难做到。一般而言,疫苗都是所谓的“治未病”,或更确切地说是“预防”病。并且,由于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抗体需要时间,如果没有足够的时间,接种的疫苗也无法起作用,比如如果当天接种疫苗,当天就受到埃博拉病毒感染,疫苗自然也无法起到保护、预防的作用。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虽然说疫苗“一般”都是预防性的,而非治疗性的,但是既然说是“一般”,当然就有“二般”,有例外。比如,四年前( 2010 年)美国 FDA 就批准了全球第一个治疗性癌症疫苗 sipuleucel-T ( 商品名: Provenge) 【 2 】。迄今, FDA 批准上市的治疗性疫苗也只有寥寥几种,绝大多数 疫苗 还都是传统的预防疫苗 (超过 70 种,参见我的另一博文: 盘点美国 FDA 批准的人用疫苗和我的疫苗博文 )。 下面再来看本文试图回答的第二个问题:上述将要进行临床试验的埃博拉疫苗一定要进行 I 期到 III 所有临床试验吗?简单的说,答案是否定的。一般而言,预防性疫苗也需要像药物(或治疗性疫苗)一样需要进行 I-III 临床试验,以证明其安全性和有效性。这些试验可以在疾病自然发生状态下(如正在进行的许多 HIV 疫苗临床试验),也可以是在接种疫苗后再进行主动感染试验。但是这两种模式,对于有些疾病尤其是适用于生物恐怖(或生物武器)的,就不适合,因为像埃博拉或炭疽病根本就无法预知它何时会爆发、流行,对于健康受试者显然也不能像做动物试验那样感染致命的埃博拉病毒(当然,当年的日本 731 部队不管这些),这自然不符合科研伦理。而人类也亟需这些疫苗,如何破解这个难题呢?美国 FDA 提出了动物规则 ( 即: Animal Rule) 作为一种折中方案,对于这个规则,我相信科学网绝大多数人并不了解,一般公众更是一无所知。所以,本文简单介绍一下, 当然我自己也是现学现卖。美国 FDA 的一位专家(这个还真不是“砖家”)在 2012 年时发表专文,详细介绍了这个动物规则【 3 】,这个规则不是疫苗上市的捷径,只适用于极少的情况(如炭疽病、鼠疫和埃博拉等),需要完全同时满足如下四个基本条件: 对于疫苗毒性的病理机制和疫苗的预防作用要有足够了解; 其预防作用一般要在一种以上的动物进行活体试验; 动物试验的终点需要要和人所期待的益处(如降低致死率)清楚的相关; 要充分理解试验疫苗在动物和人的药物代谢动力学 (PK) 和药效学 (PD) 数据,以选择人用的有效剂量。 埃博拉疫苗显然适用于动物规则,简单的说,我个人的理解是,埃博拉试验疫苗尽管仍然需要 I 期临床试验来测试疫苗的安全性,但是无需、也无法完成传统的 II 期和 III 期临床试验。 另外,我国在抗击埃博拉中似乎也有突破,近日有报道说 “ 我国首个抗埃博拉药获批 ” ,但是 “ 限紧急情况使用 ” 【 4 】。对于这个药物 (jk-05) 和新闻,我有几点简单评论和疑问: 1 )报道称 “jk-05” 是一种小分子化学药物,该药能够选择性地抑制埃博拉病毒的 RNA 聚合酶,从而达到抑制病毒复制的目的 ” ,目前国际上治疗埃博拉病毒的实验性药物均为生物药(抗体和 RNAi ) , 我个人判断埃博拉病毒 RNA 聚合酶并非是这个小分子化学药非常是特异性靶点(正如文中报道的,最多是 “ 选择性 ” )。所以副作用估计小不了; 2 )该药是通过了 “ 总后卫生部专家评审 ” 而不是国家食品药品监督总局的审批,所以获得的是 “ 军队特需药品批件 ” ,简单的是说,是军队专用; 3 )该报道还称 “ 研究表明,该药在细胞和动物水平感染试验中具有抗埃博拉病毒活性。专家特别强调,该药物虽已完成临床前研究 ” 。我不理解的是,我国连埃博拉病毒都没有,怎么做的感染试验?就算军方有秘密的埃博拉病毒,整个中国大陆连一个投入使用的生物安全四级实验室都没有,埃博拉病毒感染实验室如何做的?在三级实验室做?如果果真如此,这可是在拿科研人员的生命在冒险,同时对公共安全也构成威胁; 4 )网上搜了一下 jk-05 这个药,貌似只有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少数几家发展中国家的媒体或网站报家道了这个药物和上述新闻,但是欧美主流媒体鲜有报道。 相关阅读: 埃博拉病毒会是理想生物武器吗? 盘点全球生物安全顶级实验室 (BSL4,P4) 主要参考资料 : GSK/NIAID Ebola Vaccines To Enter US, UK Human Safety Trials , http://www.forbes.com/sites/davidkroll/2014/08/28/gsk-niaid-ebola-vaccine-to-enter-uk-human-safety-trials-broad-international-collaboration/ FDA Approves First Therapeutic Cancer Vaccine , http://www.cancer.gov/ncicancerbulletin/050410/page2 Burns, Drusilla L. Licensure of vaccines using the Animal Rule. Current opinion in virology 2.3 (2012): 353-356. 我国首个抗埃博拉药获批 限紧急情况使用,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4/8/302372.shtm
个人分类: 生物制药|8575 次阅读|12 个评论
埃博拉病毒会是理想生物武器吗?
热度 13 wsyokemos 2014-8-15 02:25
近日看到不少报道或博文谈到,埃博拉病毒曾经或将来会被用于生物武器,那么这些说法靠谱吗?埃博拉病毒会是理想生物武器吗?尽管笔者不是埃博拉病毒的研究专家,但仍试图根据网上可以查询到的公开信息,力图厘清这些问题。当然了,对于本文标题中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有必要弄清这样几个问题: 1) 什么是生物武器?; 2 )什么东西可能成为生物武器?; 3 )理想生物武器需要具备哪些条件?所以,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问题: 什么是生物武器 ? 生物武器又有一些别名,如生物战剂(即 Biological Agent ) , Wiki 上是这样定义的: “a bacterium, virus, protozoan ,parasite, or fungus that can be used purposefully as a weapon in bioterrorismor biological warfare” 。【 1 】也就是说作为生物武器,需要在生物恐怖或生物战中被目的的用作武器,根据这个对于生物武器的定义,再来看第二个问题: 什么东西可能成为生物武器 ?从上面的定义可以看出:细菌、病毒、原生动物、寄生虫和真菌都可以成为生物武器。除了这些活的或可复制再生的病原外,生物毒素也可以成为生物武器。迄今为止,这个世界已经有超过 1200 种可以武器化的生物战剂【 1 】,本文无意一一罗列,只想继续第三个问题: 理想生物武器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在当前对埃博拉病毒高密度的报道中,不少报道都提到埃博拉病毒被美国疾控中心列为 A 类生物恐怖战剂(疾病)(即: Bioterrorism Agents/Diseases )。 美国疾控中心将生物恐怖战剂(疾病)分为 A, B, C 三类, A 类是最高级别,入选 A 类的标准和理想生物武器所需要具备的条件有不少共同之处,所以实录如下(下文中英文为原文),美国疾控中心官方网站列了四个 A 类生物恐怖战剂(疾病)的入选标准 【 2 】: 1) 易于人人传播( c an be easily disseminated or transmitted from person to person ) ; 2) 导致高致死率以及对公共卫生产生重大影响( result in high mortality ratesand have the potential for major public health impact ) ; 3 )可能导致社会恐慌和混乱( might cause public panic andsocial disruption ) ; 4 )需要对公共卫生的准备采取特别措施( require special action for public health preparedness )。作为理想的生物武器,除了上述 4 个条外,还需要满足另外至少两个条件:一是需要能够易于大量制备,不然无法达到武器量级;二是生物武器需要在环境中特别稳定。在判断 埃博拉病毒是否满足上述总共 6 个条件之前,我们先看看美国疾控中心所列的 A 类生物恐怖战剂(疾病)都有哪些。这个 A 类的名单数量非常少,只有区区 6 种,分别为: 1 )炭疽病 ; 2 ) 肉毒杆菌 ; 3) 鼠疫 ; 4) 天花 ;5) 兔热病 ; 6 )病毒出血热 { Viral hemorrhagic fevers (filoviruses and arena viruses ) } 。值得一提的是,臭名昭著的、灭绝人性的日本 731 部队当年在中国的土地上将上述 6 类病菌、病毒直接在国人身上几乎都试了个遍。 埃博拉病毒引起的出血热就属于上述的第 6 个类别。尽管埃博拉病毒的致死率很高,是一种致命病毒,并且现在在西非也已经引起社会混乱,但是如果作为理想的生物武器,该病毒自身尚有两个致命缺陷: 1 )不能空气传播,只有亲密接触后才可人人传播,这就相对易于控制其传播速度; 2 )难以大量制备,埃博拉病毒需要在生物安全 4 级试验室(参见我的另一博文: 盘点全球生物安全顶级实验室 (BSL4,P4) )操作,大大增加了大规模制备埃博拉病毒的难度和经济成本,如果恐怖分子冒险在安全措施不足的条件硬上弓,很可能还没有害了别人,自己倒先挂了。因此,综上所述,埃博拉病毒算不上理想的生物武器。事实上,目前也没有证据表明,过去埃博拉病毒曾被用做生物武器,美国科学家联盟( Federation of American Scientists )在其网站也有相关介绍:“ Ebola has not been used as a bioweapon; however, bioweapon programs such as the former Soviet Union's may have investigated weaponizing Ebola.” 事实上,在美国疾控中心列出的 6 种生物恐怖战剂中,炭疽病菌比埃博拉病毒更适合做生物武器(前者具有可通过空气传播、在环境中特别稳定等特点),前苏联曾经在冷战期间储备了大量的可用作生物武器的炭疽病菌孢子。在 2011 年 911 恐怖事件后不久,美国本土也遭受了炭疽病邮件(邮信中加藏有吸入式炭疽病菌孢子)恐怖袭击,尽管这个事件到底是谁干的, FBI 耗时多年也没有最终查清,但是这个事件也使世人尤其是美国人深刻认识到炭疽病菌的厉害和恐怖之处,所以该事件不久, 2002 年初,美国 FDA 就批准了美国 Emergent Biosolutions 公司生产的炭疽病预防疫苗, 2012 年年底批准了用于治疗已经感染了炭疽病菌的病人的药物。目前,对于炭疽病预防疫苗和治疗性单克隆抗体药物,美国联邦政府均有大量储备,以备不时之需。 随着我国国力日渐强大,现在从国家层面看,生物安全或生物国防这一涉及国家安全的问题日渐受到重视。近日,科技部发布了 “ 十三五 ” 科技规划前期研究重大课题遴选结果公告,在总共只有 30 个单位参与的 25 个课题中,其中之一就是 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参与的 “ 十三五 ” 生物科技安全研究 【4 】。 大概是由于中国大陆境内没有研究埃博拉病毒所需要生物安全四级实验室,我国有关埃博拉病毒的已经发表研究成果非常有限,尽管最近媒体报道有几家国内的公司已经研发出检测埃博拉病毒的试剂(盒),或快速合成了埃博拉病毒基因,但这些成果的难度与研发预防或治疗埃博拉的疫苗或药品相比,实在是无法相提并论。我个人认为,对于国内的非常有限的相关埃博拉病毒的研究成果而言,一个亮点大概算是北京生物技术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在 最新一期 《病毒研究》( Virus Research )期刊上发表的有关 埃博拉病毒疫苗的论文【 5 】,但是遗憾的是,或许还是没有生物安全四级实验室的缘故,疫苗接种了小鼠之后,无法用埃博拉病毒感染已经接种了实验性疫苗的小鼠,无奈(我猜测),该论文作者只是检测了疫苗接种了小鼠之后中和抗体的水平,但是这个水平并不能充分证明这个实验性疫苗的有效性和保护作用。这也使该研究的水平和意义大打折扣。 最后,顺便提一下,笔者曾在 2012 年写过一篇博文,文中提到了美国 FDA 批准的用于治疗炭疽病的新药。由于内容不多,现将原文贴出,作为本文的补充。“ 另外还有两个星期前 (2012 年12月14日 )FDA 才批准的第一种用于治疗吸入式炭疽病的单克隆抗体药 raxibacumab , 2001 年在 911 之后整的美国人心惶惶的炭疽病邮件事件中所用的 炭疽杆菌就是属于 吸入式炭疽病菌,也是 炭疽杆菌中 致死性最高的类型,同时也是生物恐怖中最常用的病菌。因此,该生物药的获批,对于美国乃至世界的生物防恐都有重要意义。该药是由位于美国马里兰州的人类基因组科学公司( Human Genome Sciences )研发成功的,在今年7月份,该公司被葛兰素史克公司 (GSK) 以 36 亿美元的价格收购, raxibacumab 的获批,无疑将会给 GSK 带来很大的收益。” 参考资料 : 1 Biological agent , http://en.wikipedia.org/wiki/Biological_agent 2 Bioterrorism Agents/Diseases, http://www.bt.cdc.gov/agent/agentlist-category.asp 3. http://fas.org/programs/ssp/bio/factsheets/ebolafactsheet.html 4. 十三五科技规划前期研究重大课题遴选结果公告: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4/8/300910.shtm 5. Wang, Yu, Zhuguo Liu,and Qiuyun Dai. A highly immunogenic fragment derived from Zaire Ebolavirus glycoprotein elicits effective neutralizing antibody. Virus Research (2014). 后记:本文主要内容 2014 年 9 月 2 日以相同标题发表于 《中国科学报》第 8 版。
个人分类: 乱弹杂谈|15700 次阅读|23 个评论
冒险一博:新药可能救活了美国埃博拉病毒(Ebola)患者
热度 37 Namychan 2014-8-6 14:47
两名美国医疗志愿者, 33 岁的布兰特利医生( Kent Brantly )和 59 岁的怀特博尔女士( Nancy Writebol )在利比里亚为当地埃博拉病毒患者治疗过程中不幸自己中招, 先后 感染了埃博拉病毒。 Dr. Kent Brantly 在非洲工作中 怀特博尔女士( Nancy Writebol )与非洲孩子们 7 月 31 日,是布兰特利医生确诊患病的第九天,他的病情日益恶化,作为医生,他深知自己获治希望渺茫,作好了与家人告别的思想准备。怀特博尔女士是确诊感染的第 6 天,病情同样不容乐观。当地医生除了对症治疗外,基本无计可施。就在他们危在旦夕之时,美国疾控中心( CDC )官员与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 NIH )科学家商量后,决定冒险试用一种尚不成熟正在研发中的新药。该药是经埃博拉病毒免疫小鼠产生的单克隆抗体血清,由美国和加拿大政府资助,圣迭戈生物医药公司 Mapp 研发。为何美国疾控中心与 NIH 科学家明知此药有关药理研究亦尚未完成还敢推荐呢?因为该血清曾治愈过实验性感染埃博拉病毒 48 小时之内的病猴,其疗效是目前为止比较靠谱的唯一新药。不过问题是此药根本没有来得及作长时间感染后灵长类动物实验,更没做任何人类临床试验,在万般无奈紧急情况下,美国食物及药品管理局( FDA )根据《怜悯用法, Compassionate Use 》—— 用于特别批准以研究用药治疗有严重疾病或生命危险的病患,快速审批同意使用。 美国疾控中心向布兰特利医生和怀特博尔女士说明冒险使用该药可能风险,在无药可选情况下,他们愿意放开一博与死神抗争,签署了实验用药同意书。 据有关报道, 3 剂急冻的 ZMapp 药剂于 7 月 31 日空运到利比里亚,为保存此药活性,冷冻药物需要花费 8 - 10 小时自然解冻后方能使用。 开始,布兰特利医生认为自己年轻些,要求让怀特博尔女士( Nancy Writebol )先接受治疗。不料,在等候药品解冻期间几小时内,布兰特利病情急转直下,呼吸困难,他觉得自己快撑不住了,随时可能死亡,医生不得不将解冻的第一针血清给先给布兰特利医生静脉注射了。注射仅 1 小时,严格说是20分钟后,他的病情戏剧性开始好转,呼吸转为顺畅,全身皮疹开始消退,医生们都形容这是“奇迹发生”。翌日,布兰特利情况继续好转,难以置信的是他还可自行洗澡了。随后,怀特博尔女士接受了第一剂血清注射,但效果不如布兰特利医生那么神奇,三天后注射第二针病情才明显改善。 鉴于抗埃博拉病毒注射后两位病人病情趋于稳定,美国政府决定用专机将两位志愿者从利比里亚接回美国继续治疗。这是美国境内首次出现埃博拉病毒患者,自然引起国内广泛关注。除少数人对他们返回美国有担心甚至反对外,大多数人们包括医疗界人士并不担心埃博拉病毒扩散,因为人们相信美国疾控中心和医院会作好完全的防范工作,更重要的是抗埃博拉志愿者值得受到 最好的 全力救治。 接回病人的专机是全方位隔离防备,包括空气滤过,一次仅能运送一位病人。当我看到布兰特利医生到达 Emory University Hospital 报道时, 很惊讶见身穿白色防护服的病人自己能下车并步行进入隔离病房。现场报道一致认为布兰特利医生病情似乎并不那么吓人,当时人们并不知道他已经接受了被称为“神秘”抗病毒血清治疗。现在怀特博尔女士也安全到达同一医院。截止此博文发表,医院官方发言人说:布兰特利医生接受了第二针血清治疗,他的病情不断好转,原以为再也看不到丈夫了的妻子被允许进病房直接探视,怀特博尔女士病情亦在稳定好转中。 两位美国病人,包括做决策的美国疾病控制中心冒险一博,给无药可治的埃博拉病毒患者带来活下去希望。不过现在看来美国的新闻报道还是比较谨慎,“ Secret serum likely saved Ebola patients ”,病人能否最后痊愈,还需时间检验。同时,新药推广切勿乐观太早, Mapp Biopharmaceutical Inc 接受传媒查询时称由于 ZMapp 目前并未通过人类安全测试,生产剂量很少,无法快速给大量病人提供治疗。世界卫生组织( WHO) 发言人提醒 说: 基于多重原因,医疗机构“不能在疫情爆发期间使用未经测试药物”。无国界医生亦称,大规模应用处于研发初段的疫苗疗法可能会带来一系列科学与道德问题。尽管如此,这个非常时期首次非常使用的单克隆抗体血清血清给不治之症的埃博拉病毒感染患者带来了治愈的 曙光。 上面是根据美国一些媒体报道整理的新闻故事,希望随着时间推移,更多的新闻报道以及科研成果会公布于众。 如有可能,可直接链接下面CNN新闻报道。 http://www.cnn.com/2014/08/04/health/experimental-ebola-serum/index.html?iref=allsearch http://www.cnn.com/2014/08/04/health/ebola-drug-questions/index.html?iid=article_sidebar 布兰特利医生( Kent Brantly )和 怀特博尔女士( Nancy Writebol )照片选自美国新闻媒体,特此致谢。
25840 次阅读|9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8: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