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唯物主义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唯物主义

相关日志

[转载]李侠:科学主义——阅读当代中国的一把钥匙
fqng1008 2019-1-22 17:37
—— 评华世平的《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后毛时代中国的两种文化( 1978-1989 )》 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有关科学主义的争论逐渐引起了国内学界的普遍关注,这可以被看作是第二次启蒙运动深入发展的结果。然而近二十余年来的理论发展,汉语学界关于科学主义的发展态势以及所持立场已呈明朗化的趋势,现在是到了系统地总结这种思潮的时候了。为了更好地清理科学主义思潮的深远影响,有必要跳出特定的语境,反思站在局外的第三视角的观点,只有经过这种对比分析,我们对科学主义的理解才不至于片面。恰好华世平博士1995年在纽约州立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著作《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后毛时代中国的两种文化(1978-1989)》为我们的对比研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照系。对此,本文将以华世平的文本为大纲,结合中国近期的科学主义思潮的发展进行一些粗线条的分析,基于这种考虑,本文将有重点地分析以下问题:近期以来存在于中国社会中的科学主义的各种表现形式、它们出现的时代背景,以及未来中国科学主义可能采取的主要表现形式。 一、近期以来中国科学主义的主要表现形式及特点 在阐述这个问题之前,首先需要明确这里所指的“近期”的内涵:本文所指的“近期”是指:中国自1976年粉碎“四人帮”以来,尤其是党的十一界三中全会(1978年)以来,直至上个世纪末。其次,为了保持论证的概念的前后一致性,我们还得界定一下科学主义的概念内涵(取最近意见比较一致的看法),按照索雷的经典定义,科学主义是指:“一种关于科学(特别是关于自然科学)的信念,它认为科学是人类知识中最有价值的部分,之所以最有价值是因为它最权威、最严肃和对人类最有益。” 索雷把西方的科学主义分为两类:一类是科学的经验主义(scientific empiricism);另一类是自然主义(naturalism),它企图把哲学同化进自然科学中。这也是目前西方学界对科学主义认识的一种共识。旅美学者华世平的分析也是以此为基础的。华世平博士(Shiping Hua,1956-)是美国路易维尔大学的政治学教授,同时兼任全美中国政治学会的主席。他的研究也多围绕中国当代的政治文化问题,近几年常回国内举行讲座以及参加国内的学术会议。按他的说法,“我把这三本书叫做‘中国政治文化三部曲’。第一本书是《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毛时代后的两种文化1978—1989》,是1995年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第二本书叫《中国政治文化,1989年—2000年》,是2001年由美国M.E.夏普出版社出版的。第三本书是《中国政治文化中的乌托邦思想》。”(华世平,2004年5月28日在天则经济研究所的演讲)这三本书都是用英文写的。通过上面的介绍,不难发现华博士的研究涵盖了中国改革开放后近三十年的政治文化进程。因此,对华世平的观点的分析,对于我们理解国内的争论具有很好的局外人的意味。本文的比较分析主要是针对他的第一本著作。 回到科学主义的主题,华博士认为:“科学主义通常被看作同其它学科的分支或文化相比较而言的,科学被赋予了太多的价值。它指涉了(1)科学是统一的;(2)科学没有界限;(3)科学在预测、解释和控制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4)科学的方法授予了科学结果的客观性;(5)科学已经给人类带来了益处。” 在这个基础上,他认为在1978-1989年之间,中国出现了三种形式的科学主义即:唯物主义的科学主义(materialistic scientism)、技术决定论(technological determinism)、经验主义的科学主义(empirical scientism)。这是与西方分类有些不同的,西方的许多学者几乎都没有提到或很少关注唯物主义的科学主义,究其原因,无外乎大凡社会主义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相对于西方是落后的,因而他们认为在社会主义国家很难形成科学主义的思潮。其实,这是他们的误解,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都是非常重视科学和技术的发展的,他们的思想直接借鉴和吸收了当时的最新科技成果。因此,唯物主义的科学主义的存在应该是它的题中之意。在这点上,经济学家哈耶克(F.A.Hayek,1899-1992)是深刻的,他早就指出:“传统的社会主义以不同的方式和科学联系在一起。其次,还有一种由自然科学训练出来的无可否认的精神嗜好,就像工程师的嗜好一样,它更喜欢精心创造出来的那种井然有序的安排,而不是自发形成的结果。这是一种很有影响的普遍态度,经常把知识分子引向传统的社会主义方案。这是一种广泛而重要的现象,对政治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从这个意义上说,在社会主义的语境下,产生唯物主义的科学主义应该是一种必然,因为全面计划的实施,在客观上也需要科学主义的支持(比如国内前段时间关于“新左派”与“自由主义”之争的实质,也在一个侧面上指涉了支持科学主义与反对科学主义的分野,因为自由主义者认为,任何国家干预与计划的实施都是对自由理念的侵蚀,因而他们反对科学主义也就成了贯彻一种理念的必然)。不过这种形式的科学主义在当今已经泛化或出现了某种断裂,部分已经融入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中,很难被区分了,它大多体现在执政党的政策制定之中,进而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我们当前文化的一部分。但是要看到这种泛化的科学主义日益失去它最初的作用力,因为越是普遍的意识形态它的作用力越小,而越是具体的意识形态它的作用力越大。因此,粉碎“四人帮”后,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主义也日益从边缘走向思想舞台的中心,这就是技术决定论的科学主义和传统的经验主义的科学主义日益获得了新的生命力,这也与当时的社会背景直接相关:经过十年文革的巨大破坏,整个国民经济陷于崩溃的边缘,随着极左政策的转向与废除,社会的各项事业处于百废待兴的状态,这时思想界的任务就是寻找一种新的促进发展的理论工具,顺应这种时代趋势。科学主义终于名正言顺地走上近期中国思想舞台的前台。华世平把这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1984年前的唯物主义的科学主义阶段;1984-1989年之间的技术决定论阶段和经验主义的科学主义阶段。 华世平认为:“很明显,科学主义的出现不能被简单地看作知识分子追求的扭曲,而应被看作是社会经济和政治环境的投射。” 他认为在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初出现的科学主义类型应该是唯物主义的科学主义,它在中国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五四时期的陈独秀在“科玄论战”时的观点,但又有很大的不同。而经验主义的科学主义在近期的代表是以系统论为武器的金观涛,这种类型的科学主义同样可以追溯到五四时期的胡适;而最有中国特色的科学主义就是以苏绍智为代表的技术决定论。对于这种分类,华世平认为这是由于:“经验主义的科学主义的起点不象唯物主义的科学主义那样是一元的,它不关心最终的实在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这样的后果使它充满了灵活性,这也表现在民主和多元化上面;同时,唯物主义的科学主义是基于演绎的,而经验的科学主义更关注于严格的检验,对于经验的科学主义来说归纳是更为重要的。” 由于上述的原因,各种类型的科学主义无论从内容上还是从形式上的表现都是不同的。大体说来:胡乔木的唯物主义的科学主义的提出是为了反击当时意识形态领域内的人道主义。这主要体现在他1984年写的长文“人道主义和异化”中,胡乔木的理论的科学特征即历史唯物主义,它有两个基本的维度:(1)客观世界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志;(2)客观世界有自己的发展规律,它不以人类的意志为转移。第一个维度涉及到在哲学上用唯物主义的本体论反对唯心主义;第二个维度涉及到用辩证法去反对形而上学。根据胡的观点,真科学和伪科学的试金石是指它是否是唯物主义的或唯心主义的。第二个试金石就是是否坚持辩证法的方法,他指出异化作为一种分类方法属于年轻和不成熟时期的马克思,而辩证法的方法属于成熟的马克思(法国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者阿尔都塞曾有过类似的划分)。通过分析,不难看出胡乔木的唯物主义的科学主义其实与实际的科学和技术是有相当的距离的,它更多地指涉了政治和意识形态领域的科学主义,而非我们通常意义上的西方的科学主义。这种类型的科学主义更多的体现了一种乌托邦情结。 对于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主义——技术决定论,华世平给出了一个代表:苏绍智(1923-),他认为苏的理论的核心就是发展生产力。华世平认为:“这种方法不仅仅与中国传统的不为知识而知识的思维方式相一致,而是为了解决生活的问题,它对技术的信念和对它的使用是为了政治的目的。” 苏绍智提出了社会主义的“阶段理论”,在这个理论中他把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全过程分为如下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这一阶段还可以细分为两个次级阶段,即(1)从无产阶级革命的成功、政权的掌握,到生产方式的公有制的完成;(2)不发达或不完善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发达的或完善的社会主义;第三个阶段是共产主义。依据这种理论构想,他认为:“这种划分可以推断出从1949年至1956年,中国处于初级阶段的次级阶段(sub-stage),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到公有制的完成;从1956年至1980年,中国进入了初级阶段的第二个次级阶段,即不发达的或不完善的社会主义。” 对此,华世平认为:“假如一个人过分强调生产力而忽视生产关系,那么他就变成了一个技术决定主义者,而不是历史唯物主义者。” 综上,可以看出,以苏绍智为代表的科学主义:技术决定论,纵然还有许多理论问题没有得到澄清,以及与正统的马克思主义和标准意义上的科学没有必然的联系,但是,这种科学主义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是紧密相连的,尤其是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实用主义思维取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众所周知:中国历史上一直存在着有技术没有科学的实际境遇;再者,技术对中国人来说历来是解决生活问题的手段,同时也是政治的需要,这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另外,这种类型的科学主义的出现也是以当时改革开放之初,中西两种社会发展程度对比的巨大差别为时代背景的,如何发展社会主义,成为那个时期知识分子必须思考的问题,因此,这种类型的科学主义在当时迅速成为主流的科学主义模式也就不难理解了。时至今日这种技术至上、专家治国的社会心理仍然占有主流意识的地位。 对于中国近期的经验主义的科学主义,华世平也给出了一个代表:金观涛(1947-),其实这种类型的科学主义在中国可以说也有比较长的历史,因为五四时期的胡适、吴稚晖、丁文江等人都倡导过经验的科学主义,这种类型的科学主义都有一个共同的信念即实证主义的信念。在这种传统的基础上,近期的经验的科学主义又有什么新的特点呢?对此,华世平介绍了金的观点:他认为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是一个整体,考虑到科学和哲学的关系,金认为哲学的起点和科学的起点是一样的,它们应该来自于最普通的概念,即作为基础或后果的物质或实体应该是能被证实的。“金认为科学可以作为一种解放哲学的工具,他感觉到假如一个人不能理解自然科学的方法——尤其是以二十世纪复杂数学为特征的方法,他就没有资格被称为一个哲学家。” 从这个描述中可以清晰地发现:这种类型的科学主义继承了西方传统的经验主义的科学主义的特征,那么,西方的科学的经验主义的特征是什么呢?索雷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主题:“(1)科学是统一的;(2)科学没有边界;(3)科学已经在预测、解释和控制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4)科学的方法使科学的结果具有客观性;(5)科学对人类是有益的。” 尽管各种类型的科学的经验主义并不一定都满足这五条,但也多是围绕其中的几点展开论述的。对照金观涛的上述观点,不难看出,他是典型的经验的科学主义。那么,他的科学主义与五四时期和西方的科学的经验主义又有什么不同呢?金观涛的科学主义建基于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他认为,在系统的功能方面有四种模型:停滞、用新的替换旧的、灭亡、超稳定性。金观涛根据这种假定,认为欧洲社会的转变属于第二种类型,这种类型的社会转变机制是逐渐变迁的,它的结果是新的系统逐渐地从旧的系统中被创造出来。相对而言,中国社会属于第四种类型,这种类型的社会变迁机制的特征是突然性和整体性。任何次一级系统从平衡点的偏差,都将导致整个结构的崩溃,同时所有的新系统的萌芽特征也将被摧毁。之所以做这样的分析,是因为他认为,中国的封建社会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而系统论非常适合于这种封闭的系统。对他的观点正确与否我们先暂不予评论,但是金的理论(以系统论为代表)没能充分考虑到中国社会的复杂性,而且从本质上讲,系统论要求的边界条件并不能完全符合中国社会的实际状况。 二、近期中国三种科学主义的缺失与局限 通过上述对华世平列举的中国近期三种科学主义的分析,我们可以梳理一下它们各自存在的问题与局限。粉碎“四人帮”后出现的胡乔木的唯物主义的科学主义,可以看作是对十年文革过后的反思,当时人们的思想处于一种混乱的状态,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如何发展社会的生产力?都是摆在人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胡乔木提出了他的唯物主义的科学主义,他通过分析马克思的异化和人道主义的理论,认为在成熟的马克思著作里,科学是哲学的起点,用以反对王若水的唯心主义的观点,后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的起点是人。现在看来,这种形式的科学主义虽然起源很早,但并没取得十分突出的理论贡献,它只是又一次提出对本真的马克思主义的关注,以及对异化问题和人道主义的重新思考,只能算中国在过渡时期对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的一次严肃思考,正如胡乔木在理论层面上所坚持的那样,观察的客观性原则承诺了共产主义必然成功,因为在他看来,科学承诺了解决所有问题,不仅仅是社会与经济问题,而且还包括政治问题。这可以看作是胡试图保卫和重新回到马克思主义的一种尝试。当年之所以引起轰动,是因为经过十年的思想禁锢,人们迫切地想理解自身和所处的社会的真实状况。胡的观点很少涉及到当时的最新科学技术与社会的问题,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没能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但是它对于统一当时人们的思想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加深了人们对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同时,他的科学扩张主义也为后来科学主义思潮在中国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近期中国的三种科学主义类型中,技术决定论有着巨大的影响。它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也是最紧密的,但是客观地讲,对于如何发展社会的生产力,苏绍智并没有提出什么特别有新意的创见,依旧使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来为生产力的解放寻找一种有效的出路。但是,他提出的社会主义的“阶段理论”还是一项很重大的理论成就,它使人们能够很客观地认清中国目前的发展阶段,对于克服我们意识中根深蒂固的急躁与冒进,以及对于今后选择发展的路径是有很大的帮助的。很明显,这种类型的科学主义具有很强的实用主义倾向,与西方传统的科学主义有很大的不同,这也反映出这种中国式的科学主义在学理和理论渊源上存在着先天的不足。当八十年代中期,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时候,可以看作是这种科学主义的新发展,它的重要性在于,给出了如何发展生产力的一种全新的阐释。时至今日,这种类型的科学主义仍是中国的主流科学主义模式。 至于第三种类型的科学主义:经验主义的科学主义,与西方的经验的科学主义也有很大的不同。在西方这种类型的科学主义主要偏向于实证主义。在当代,这种实证主义主要是指在逻辑经验主义传统中发展出来的英美分析哲学传统。当前这种理论进路遭到了严重的挑战,面临着许多危机,尤其是六十年代以来,法国的结构主义和八十年代以来美国新实用主义的复活,都导致了这种类型的科学主义的衰落。在中国近期兴起的经验的科学主义虽然历史的渊源比较久远,但与五四时期的同种类型的科学主义相比,它有了明显的变化,那时的科学主义建基于泛科学的概念,主要是指西方新科学思想及方法,这在“科玄论战”中有比较清晰的显示;而八十年代的经验主义的科学主义主要是利用“老三论”(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的思想方法为理论的基础。可以明显地看出,它是利用当时最新的科学知识来阐释中国的问题,这种形式有它比较明显的优点:观点新颖,给当时沉闷的思想界注入了一掬活水,对于人们解放思想,开拓进取提供了一种理论的尝试。但是,由于中国的问题的复杂性,这些理论并不能完全适合中国的实际国情,因而它无法包治百病,很快就暴露出它的局限性。由于社会系统具有多重维度: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等,而且这些系统都是开放的系统,它的演化变迁所需要的条件的不确定性,这些都导致老三论无法充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最多只能是局部适合。因此,顺着这个思路到九十年代初,许多学者利用“新三论”去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这可以看作是这种思路发展的一种必然的延续。时至今日,这种类型的科学主义在中国仍有广泛的市场,它促使这些新观念立刻成为大众的公共话语,对于这些理论的普及来说,功不可没,更为重要的是它也引导人们用多个视角去审视中国的现实问题,打破了任何单一的理论的局限,这对于冲破传统的政治话语霸权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文化多元性的形成提供了一种具体的实践模式。从一定意义上说,通过这些新知识的引进与介绍,我们获得了“一个空间的开拓,在其中,思考重新成为可能。” 三近期中国科学主义的发展趋势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出现的三种类型的科学主义,在今天经历了严重的分化与整合,换言之,随着我国开放步伐的加快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政治民主化进程的深入发展,以及文化多元性的逐渐形成,有些类型的科学主义逐渐失去了主导话语地位,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渐渐地淡出思想界的舞台。唯物主义的科学主义的发展就是这种情况,它的出现完全是由于文革过后,人们急于从学理上厘清马克思主义的本质,重新认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社会发展的关系,以及极权政治出现的思想根源。这就是以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和人道主义理论为突破口,所展开的重新认识马克思及其理论的过程。这场理论争论起到了对当时中国人的思想解放的作用,同时也间接说明文革期间的政治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歪曲和篡改。这种类型的科学主义与科学和技术并没有太多的直接关系,因而,它的出现只是过渡时期人们思想的反思需要,中国当时的许多实际问题尚未充分暴露出来,但它从理论上完成了对马克思主义重新认识的启蒙作用,对于我国后来的改革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因此,近二十年来中国有影响和持续时间较长的科学主义主要是以下两种:技术决定论和经验主义的科学主义。 经验主义的科学主义,可谓历史悠久,自从培根、笛卡儿以降,经验主义一直是西方大力推崇的。正是由于经验主义的充分发展,为实证主义的出现准备了坚实的思想基础。近期中国的经验的科学主义的理论基础是在西方原有的理论基础上,吸收最新的科技成果如“老三论”以及比较晚近的“新三论”。不难发现,这种类型的科学主义主要是基于一种新的科学成果或新的科学思想来丰富或替代原有的意识形态的方法,它的进步意义在于推动了新的科学知识在中国的传播,丰富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视野,打破思想的僵化,同时也开拓了一种新的文化形式,对于文化多元性的形成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我们要看到这种类型的科学主义缺乏自己的生存土壤(缺乏对受众群体的文化背景的整合与新观念的创造性转化,洪谦先生在四十年代对逻辑实证主义引进的失败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因而它很容易沦落为一种贩卖新理论的形式主义的东西。这也导致了这种类型的科学主义更新换代的速率比较快,不容易与本土文化进行深入的结合,这样一来,它的功能和影响力也就无形中减弱了,如果没有最新的理论补充,这种类型的科学主义很快就被遗忘了。 技术决定论的科学主义之所以能在中国迅速传播开来,并且成为最有影响力的思潮,是因为它直接指涉了当时中国的现实,即经济接近崩溃边缘的紧迫处境、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逐渐加大到令人无法接受的程度,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这种差距由隐性的遮蔽状态转变为显性的公认的事实。在痛定之后,人们急于想找到解决的办法,而这时技术决定论就顺理成章地成为国人的首选策略,同时它的出现也指涉了经过十年文革,人们已经厌倦了多年的极左政治说教,而技术决定论恰好在这两方面满足了人们的内心渴望,疏离政治。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技术决定论的科学主义迅速成为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准意识形态。顺应这种思想趋向,党的各项政策也逐渐转向经济主战场,因此技术决定论又获得了政治意识形态的支持。致使“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迅速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口号,它也反映了这种类型的科学主义已经取得了主流话语地位。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不能说没有这种技术决定论思想的贡献,它对于中国经济迅速走出困境、人民生活水平迅速得到改善、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的缩小、综合国力的加强是功不可没的。但是,我们要看到这种类型的科学主义也有它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即加快社会的单向度的发展进程,片面追求速度和效率,而无视整个社会的精神层面的发展,致使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留有许多弊端,使我们刚刚萌生的市场经济处于一种畸形发展的境遇。从这种紧张中,可以发现两种文化之间已经出现断裂,如果这种情况得不到扭转,将造成社会出现大范围失范现象,最后造成人们对现代性认同的危机,正如里查德·沃林指出:“面对这些固定而全能的存在的命运,人类自由的可能性就变成了纯粹伴生的和难以把握的东西。” 虽然技术决定论在近期中国的实践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我们要看到它的哲学基础是实用主义的,这就注定了它的发展是有局限性的,因为实用主义对功利性的追求,不可避免地回避对永恒和绝对性的探索,因而在真理观方面就倡导效用论的主张:即有用就是真理,进而导致人们认识的庸俗化。然而,我们也要看到从本质上讲实用主义是一种行动哲学,它的特点就是强调行动、注重效用、提倡开拓进取,正如杜威指出的,哲学不是关于知识的学问,而是关于智慧的学问,“智慧与知识不同,智慧是运用已知的去明智地指导人生事物之能力。” 从这个意义上说,技术决定论的科学主义更多地关注了现实社会中的人,因而也是它获得广泛赞同的深层原因。同时,技术决定论还加强了工具理性的主导地位,使生活世界殖民化(colonization of the life-world)。对此学者阮新邦认为:“现代人所面临的存在困境是对自己的存在缺乏了归属感和意义,这一种感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达及由此衍生的科技理性对人的控制而加深了。” 其实,在哈贝马斯那里,生活世界包括文化、社会和人格三种结构,仔细地分析一下,就会发现这三种结构均已受到技术决定论这种类型的科学主义的强有力的影响,出现了科学文化对其它文化的主导地位、科学的普及化以及社会的科学化的趋势,人格要努力经受科学的型塑。由此可以看出,技术决定论的科学主义在造就社会的科层架构方面功不可没。在韦伯看来,科层架构是现代社会理性化表现的高度成就,但也正是这种科层架构,成了扼杀人类自由的主要根源。因此,阮新邦认为:“任何人处身于此架构中,都只能够依从组织的规则活动。在很大程度上,个人的行为是受着一个非人化(impersonal)的规则支配的。” 尽管如此,面对世界范围内竞争的加剧,从这种紧迫的国情出发,可以断言,我们目前还无法完全替代这种类型的科学主义,尽管它有许多弊端。不过,需要提请注意的是,在技术决定论中隐含着内在逻辑上的矛盾,即它的理论基础是实用主义的,而实用主义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否定决定论,它认为世界是变化的,不存在绝对的、永恒不变的真理,因而它的更多的价值取向是相对主义的,而决定论恰恰代表了一种绝对主义,这种矛盾是技术决定论本身无法解决的。那么,决定论本身是否值得怀疑呢?答案是肯定的,一方面世界上不仅仅存在必然性,世界上还存在偶然性,而正是这种偶然性的存在导致决定论的破产;再者,人们为什么要把社会的变迁的主要原因归结为这种技术决定论呢?技术决定论把技术当作一种独立的驱使我们行动的力量,为什么这种存在许多可疑之处的技术决定论流传的如此广泛呢?正如巴里·巴恩斯教授指出的那样:“一种原因可能是:有如此之多的人体验到了技术变革及时而直接的影响,但却没有意识到导致这些变革的不同决策和战略。另一方面,也有这样一些人,他们决定引入技术并运用技术导致这里所说的变迁,这也许是因为这些变迁对损益帐有好处,或者因为他们有助于某些政治目的或目标。” 这样一来,在技术决定论的名下,许多政策和决策就获得了存在的合法性,那么,很多失误也就名正言顺地有了替罪羊。因此,从完善市场经济的角度考虑,对技术决定论的科学主义保持一种警惕是必要的。另外,相对于西方意义上的科学主义,华世平并没有对科学与技术的复杂关系进行必要的梳理,技术决定论充其量只能算一种技术主义的表现,然而技术主义与科学主义还是有区别的。 由于华世平的分析只延伸到八十年代末,因而这里有必要对九十年代以来在中国思想舞台上的科学主义的新变化做些简要的分析与展望。从大的环境来说,九十年代以来,人们的政治感日益淡化,社会也日益世俗化,再加上对外开放的深入,与国际的交流日益增多,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的科学主义开始了由形式向内容分类的转化,出现了科学主义从方法论层面到价值层面的转向。因为方法论层面的科学主义是最低级的形式,很容易遭到各方面的攻击,而科学主义向价值论的转向,为科学主义提供了一种很难反驳的屏障。但是这种形式的科学主义把科学的价值极端化,否认其他学科的价值,进而想同化其他学科的企图在现实中也是面临很紧张的关系。因而,在九十年代中后期又无形中开始了向认识论的转向,试图通过自然科学(心理学、认知科学等)改造传统认识论,以此倡导一种完全自然化的局面,进而实现科学主义的扩张。可以说这种变化反映了国际科学主义发展的新趋势,由于市场经济的确立与完善,这种新的变化也日益渗透到中国的科学主义的表现形式中。具体来说,未来中国的科学主义将在两个层面影响我们的生活:首先,在理论层面上,对人文社会科学进行自然化是一种普遍的趋势;其次,在实践层面上,改造技术决定论的内涵就是一种必然的趋势。总之,由于在市场经济的导引下,中国日益的世俗化,三种形式的科学主义中,只有技术决定论这种类型的科学主义在实践层面还有广泛的生长空间,但是这种技术决定论也不是先前的那种了,而是更多的吸收了价值论、认识论内涵的新的技术决定论的科学主义了。在理论上,统一科学运动将采取更为精致的方式,这种结果是很必然的,因为它符合多方的利益需要。更为重要的是以它作为一种普遍理念,将导致社会改革阻力和成本都最小,从这个意义说,它的积极的建设功能是不可否认的。 四结语 基于上述分析,技术决定论的科学主义在近期中国的思想舞台上将成为当前主流的思潮。如何评价中国科学主义的二十年发展史,正如华世平指出的那样,科学主义在中国的出现指涉了:“中国的知识分子努力填补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失败所造成的智力空白。当唯意志论得到修正后,胡的历史唯物主义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得到了普遍的接受;苏的技术决定论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由于它的去政治化的本性( depoliticized)已经取得了更多的应用;金的经验的科学主义正在变得很流行,因为人们的渴望是多元化,特别是八十年代中期以来这种趋势得到了很大的加强。” 在华世平看来,这三种类型的科学主义在三种层面上对重塑中国的政治文化起了重要的工具作用,即共产主义的最终目标是令人满意的(意识形态层面)、当前政体的实用主义政治取向是正当的(操作层面)、人们对多元化的强烈需要也已出现(容忍的层面)。从这个意义上说考察中国近期的科学主义的表现形式,并预测它的未来发展趋势,对于理解当下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内涵的演变是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的。 参考文献 Tom Sorell Scientism: Philosophy and the infatuation with science . First published by Routledge. 1991.1、 4. Shiping Hua. Scientism and Humanism: Two Cultures in Post-Mao China (1978-1989) .Published b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95.15、 19、18、64、73、74、82、155. F.A.哈耶克 . 社会主义与科学 转引自哈耶克,经济、科学与政治 .冯克利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253. 里查德 .沃林.文化批评的观念 .张国清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264、210. 杜威 .人的问题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转引王元明.行动与效果:美国实用主义研究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27. 阮新邦 .批判诠释与知识重建——哈贝马斯视野下的社会研究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23、72. 巴里 .巴恩斯.局外人看科学 .鲁旭东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1.168.
个人分类: 思考中医|669 次阅读|0 个评论
唯物主义终于寿终正寝(天瓶云水文):高论唯物主义反科学是胡说!
热度 3 ericmapes 2017-5-26 11:22
唯物主义终于寿终正寝 (转友人天瓶云水文章):笔杆子高论唯物主义反科学是胡说! 张德礼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杨凌712100 恰恰相反, 大中小学所学及科技实践体会,唯物主义是科学基石! 现在不是文化大革命时期,一天出不了一个哲社理论!况且还是否定科学基石。 任何理论成果的取得,都是要付出长期艰苦努力才能探索出来并接受实践检验的! 如此高论,不用我想或者稍微一想,直觉判断直接否定不可能接受! 从理工农医跨学科哲社虽相对容易“ 我高中同班同学阮丹生工学学士、哲学硕士与法学博士跨学科经历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243885-1021947.html )和“ 张千帆(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 ”(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243885do=blogid=1057111 ),但哲社研究并不容易,想当然是行不通的! 我的相关论述 我真实见鬼记:至今都视为未认识的自然现象!受科学网友请求写出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243885-1028549.html 现代西医科学居主导地位中医药管用精髓得保留搞中西医结合成趋势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243885-1027916.html “哲学玄妙科学理论最终要落实到实验可独立重复及量子纠缠”评论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243885-1022206.html “朱清时:客观世界不存在”:量子纠缠假说当科学范式同宗教中医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243885-1022091.html 转载附上: 唯物主义终于寿终正寝 (转友人天瓶云水文章) 昨天晚上吃完饭时,看到《新闻联播》谈到,中共中央印发《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我当时听到“中国特色哲学”的第一感觉就是荒谬的唯物主义应该被抛弃了。果然,刚才上网查了一下,这个关于哲学的《意见》通篇未提唯物主义。它谈到更多是科学,因为唯物主义反科学的,再提唯物主义显然是不合适的。这是意识形态领域的重大突破。它意味着给中国人洗脑六十年,让中国人变成贪婪动物的唯物主义终于寿终正寝。 突破唯物主义的禁锢对于中国党和政府来说的确是太难了,直接否定显然不合适,但不突破又不行,因为唯物主义不仅是反科学的,而且是反传统文化的,正是它让中国变成了文明世界的野蛮部落,让中国人变成弱肉强食的狼。怎么办呢? 习近平同志在联合国大会上宣传佛教,在各种场合宣传阳明心学,这些文化都是与唯物主义对立和格格不入的。在唯物主义的语境下,它们都是应该打倒的迷信。不解决这种理论上的冲突怎么能行呢? 唯物主义作为一种斗争哲学是不讲道理的。它的霸道在于,凡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事情一概扣一个“迷信”的帽子。比如,否定心灵的存在,否定唯心主义的传统文化,否定能量和特异功能等等。 有鉴于此,习近平同志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提出,要建构富有道理的当代中国哲学。 为了响应习近平同志的讲话,所以中共中央印发《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加上一个“中国特色”巧妙地避开意识形态领域的难题。《意见》在政治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谈唯心唯物,这都没问题。怎么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内涵,只要打破唯物主义禁锢,让传统文化走进老百姓的心中,让中国人变得智慧和快乐,这都是一个伟大的进步,也是今天以及未来中国人的福音。 长期以来,中国没有哲学只有政治。北京高校座谈会上提出: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的瑰宝。学术研究无禁区,要通过研究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既坚持老祖宗的教诲,又说出了许多新话。要建立门类齐全的哲学社会科学教材体系。教材是教育的根本,是百年大计,如果还用违背良知的唯物主义给后代洗脑,未来的中国人都是有脑无心的“肉人”怎么得了? 西方人说中国人只出口电视机,没有思想。撒切尔夫人说,不用担心中国,你看到过动物战胜过人吗?这都是唯物主义带给中国人的耻辱。 2018年北京大学将召开的第二十四届世界哲学大会,来自世界各地的数千名哲学家将汇聚中国,围绕多元的哲学传统和哲学问题展开对话和讨论。这是我国首次主办世界哲学大会,如果我们还谈荒谬的唯物主义岂不让与会的哲学家笑掉大牙? 那么谈什么呢?根据习近平同志的谈话精神,北大的哲学系主任王博指出: 1、当前我国还缺乏在世界上有较高知名度的哲学大家、哲学学派以及原创性哲学思想。 2、哲学作为探究人生、社会和世界根本问题的学问,其精髓在于讲出一个根本的道理。老子讲了一个“无”的道理,孔子讲了一个“仁”的道理,王弼依靠对老子的创造性解释,建立起一个以无为本的哲学理论,认为只有坚持“无”的原则才能建立起“有”的世界。朱熹强调格物穷理,主张理一分殊;王阳明强调心外无理,主张致良知、知行合一。 3、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这就是说,自然的道理不是通过言说而是在“四时行”“百物生”过程中呈现的。但人不是天,孔子想“无言”,又不得不言,不得不“讲”道理。 4、儒家传统强调天的权威,喜欢讲天,有天命、天道和天理等不同说法,并以之为人间价值和秩序的基础,发展出心性之学和礼乐之学。道家传统则强调以无为本,喜欢讲无,如无为、无事、无心、无知等。 5、让中国哲学拥有国际话语权的关键,正是话语背后道理的力量。中国经济已表现出它影响世界的强大力量,中国哲学家应讲好道理,让这个道理展现出如历史上宋明理学一样影响世界的力量。 王博教授的以上所言准确地表达了习近平同志的意图,这才是真正的中国哲学,才是真理所在。只有摒弃荒谬唯物主义才能为弘扬唯心主义的传统文化铺平道路,宗教、诸子百家、阳明心学等等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才能得到真正的继承和发扬光大。 我个人二十年来一直坚持反对贻害中国人的唯物主义,朋友们都不理解我为什么怎么做,甚至还有朋友为我担心。我想,大家今天应该明白其中的道理了,也终于可以松口气了。可以喝酒了。 明凡评:民之大幸,国之大幸!中华民族之大幸!可喜可贺,吾还有何言!突破马尾禁锢,让思想自由,让中国人回归有思想、有灵魂、有灵性、有良知的正常人!仰天长啸吾大喜,今朝终于归吾心。
个人分类: 社会热点时评|2542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自发进化》节选(45)
罗非 2016-2-21 14:38
第九章:连接障碍 “真相的困扰会让你自由。” ——斯瓦米·贝雍达南达 尽管我们已经跟启示录中的四种错觉说了再见,你猜怎么着?它们还在这里,并且正带着我们沿着错误的轨道全速前进。尽管新的科学已经削弱了这些错觉的神话地位,但它们却留下了各种机构和组织,而这些东西的设计目的就是支持和传播科学唯物主义的范式智慧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机构获得了属于自己的生命,并且像其他任何活的有机体一样,它们都受生物必要性的驱动,要生存下去并且再现其自身。在本章中,我们将识别出这些导致我们文化功能障碍的机构性代理人,以避免这场否则的话不可避免的火车相撞事故。 美国的退化 科学唯物主义的故事反映在美国的历史之中。这个国家最初孕育于那个以精神界和物质界之间的平衡为特征的哲学启蒙时代。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美国的开国之父们在西方世界和北美原住民两方面的古老智慧的影响下,拥有高深的精神素养。他们为公正和自我管理所设计的体制结构异常实用——至少实用到足以持续两个多世纪。 美国那些开明的立国文件在最深刻的意义上是亲生命的。在那个时代,在那些被当做文明世界的国度中的几乎所有的人都生活在各国君主和军阀们的荒淫意念之下,而这个暴发户式的建设中的国家中的殖民者们却提供了一个真正激进的概念,即所有的人都有权生存、解放和追求幸福。在过去的两个世纪中,那些身处强权即公理式政府的统治之下的人们,都转向“独立宣言”以寻求光明、指导和鼓励。 然而就在这 200 多年的时间里,很多人都会说美国已经从自由的灯塔蜕变成不过是另一个渴求力量的帝国,世界上其他国家感觉到的是全副武装和杀气腾腾。是这帮家伙像我国政府一直断言的那样,在嫉妒我们的自由吗?还是说,我们最珍爱的自由已经减少到这样的程度,以至于整个国家的所谓自由的新闻媒体再也不愿或者不能反映出美国自己的影子了? 在创造的伊始,美国体现了世界所能够提供的最好的东西:面向所有人的不可剥夺的权利与自由。然而,随着追求幸福演变成追求物质,所有的承诺都变成了妥协。那么,究竟哪里出了错?这到底是怎么发生的? 神明的更替 正如我们所看到的,每种新的基础范式都会带来一波社会功能性提升和真相的展现。一神论给偶像崇拜和迷信的时代带来了一种秩序感和对灵性的关注。科学唯物论对于那个被不断地推销僵化信仰的宗教等级制度所窒息的世界而言无异于是一股清新的空气。然而,在每次“神明的更替”中,必定会丢弃一些东西才能有其它的收获。随着工业社会取代了农业社区,那曾经提供了共同道德准则的公共连接纽带消散了。 请记住,作为纯粹的知识,科学没有内在的道德或者不道德,它的价值观是中性的。因此,当科学唯物主义切断了“圣经”律法给我们的束缚时,它创造了一个道德的真空。而由于人的本性憎恶道德真空,必须找点儿什么东西来填补这个空白。不幸的是,随着达尔文理论的建立,人类丛林的法则——无道德规范法则——取代了一神论的道德准则。 慢慢地并且无情地,一个新的、拥有可怕世俗权力的神取得了统治地位,并且引进了邪恶的三位一体:唯物、金钱和机器。通过将基础范式由外星的神转移到星球上的货物,社会同时地、也基本上是无意识地创造出某种精神真空——并利用物质崇拜填充了它。 再延伸一下这个比喻——其实它比隐喻更真实——我们不仅崇拜物质,还接受了它作为了我们的救世主。尽管从现实中传来的是截然相反的紧急讯息,但传统智慧仍然坚持不懈地强化如下的信念,即金钱会让我们幸福,武器会使我们安全,药物会让我们健康,越来越多的信息会让我们睿智。 好消息是,这些对现实的功能失常的表达不是出自人的硬件本质,而是源于思维的不人道本质,并且上升为程序化了的信念。 解编教条式功能障碍的第一步,是认清各种被假定为真的范式和那些被创造出来支持这些貌似真理的东西的制度与体制之间的关系。在尊重爱因斯坦的名言“场是支配粒子的唯一代理人”时,考虑一下这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无形的信念构成的,而粒子则是制度化了的体制,它赋予真理以具体形式,并把思想与信念转化成物品。 第二步,是认识到这些范式性体制的数量级。我们所说的制度指的是:第一,已经完整地建立,并被接受为社会文化的基本组成部分的那些行为模式;第二,用于培养和促进这些行为的组织,行业,政府,学校以及其它类似的架构;第三,使上述组织得以在其中运作的大厦。换句话说,我们所谈及的是社会的精神与物质体制中的主要部分。 第三步,是识别并指出这些制度性体制在现代社会中的表现形式。重要的是要意识到,我们前文在第二部分中审查并揭穿的那些错觉已经催生了它们自己的制度性实体。 l 唯物为重的信念培育出了 神殿中的换钱人 ( Moneychangersin the Temple ) l 适者生存的信念授权产生了 最少共同统治者 ( LowestCommon Dominator ) l 全怪基因的信念建立了 不健康保障制度 ( UnhealthyCare System ) l 随机进化的信念导致了 大众分心武器 ( Weapons of Mass-Distraction ) ,让人们分心旁骛于其固有的自然力量之外 当我们逐一探讨这些制度时,我们看到它们中的每一个都或多或少地始于精神与物质之间的实用性平衡;但随着其真相日益远离平衡点,它们也就越来越失去了实用性。因此,每种制度在它的时代都有其价值,但也随着时间的推移失去了价值,让位于下一种有价值的思想体系或信念。 通过逐一反观这些制度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那些重要的进化过程,它们也发生在对几个永恒问题的回答之中: 1. 我们是怎么来的? 2. 我们为什么存在? 3. 我们既已如此,怎样充分利用它?
个人分类: 科普|507 次阅读|0 个评论
(21)杂文2015 关于辩证唯物主义的讨论
wenmiaosong 2015-12-20 05:16
(21)杂文2015 关于辩证唯物主义的讨论 什么是辩证唯物主义?它是人类思维发展的万古不变的真理,还是把人类思维引向错误方向的魔鬼的语言?这也许是人类永远搞不清楚的一个问题。在我看来辩证唯物主义实际上只是逻辑唯理主义的对立面。人类思维的发展过程实际上也就是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唯理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对立统一的发展过程。我们讨论的哲学也好、科学也好,政治也好、经济也好;都应该是毛泽东所说的: 两条腿走路。 “辩证唯物主义”和“逻辑维理主义”实际上就是神的话语和精神在人世间的两条腿。这里我把唯心主义改为唯理主义,是受到张克潜老师的影响。 一个多月以前,我回了一次北京。我的老同学罗荷英请我在清华聚会。从2012年毕业50周年那次聚会以后,我每年回国,清华大学的老同学,都要把行动还方便的、住在北京的老同学聚一次会。这一次回国恰遇北京下暴雪,只请了家住清华大学附近的几个老同学,他们都带着夫人一起来,他们的热忱真使我感动。特别是张克潜老师、承欢老师也都来了,使我特别高兴。席间除了一般的同学间的情况的交谈以外,张克潜老师和承欢老师还特别就辩证唯物主义和当前国内科学界,特别是就哲学和理论物理学方面的一些争论交换了意见。 张老师说了一段话:他说不能再坚持“唯物主义”了。不能再把人间的科学创造完全地与人类实践的结果僵化地联结在一起了。他说, 爱迪生制造了“留声机”,把人的声音造出来了。有人就对他说,你真伟大,连人的声音,也能造出来,你就是神。爱迪生说,这人的声音哪里是我造出来的?是上帝所造的,一个一个波浪那样的声音都是神所造的,没有神所造的声音,我哪能自己造出声音来。所以人们在制造出新东西之前,一定先要搞清楚上帝造物之“理”。搞不清楚神造物之理,人间所真正有用的“物”是造不出来的。“物”和“理”相比,还是“理”第一。 其实中国对“天理”的信仰和西方对“神的话语”的信仰有共同之处。只是我们把“神”叫做“天”。这样,“神的话语”也就成了“天理”了。“神的话语”也好,“天理”也好,虽然说来自“神”,来自“天”,但是那个“神的话”,“天的理”,也不是“神”或“天”直接地告诉某一个或某一群人的,而是空虚混沌地流传于人间的;没有一个人能够把它说得清楚的,也不是一代或几代时间的人群所能够说得清楚的。这一点在我国二十世纪末出版的中文启导本圣经中也许是说得最清楚了。在那本圣经的旧约导论中有那样一句话: 旧约为新约之钥,能开启新约真理之宝库;正如新约为旧约之钥,可窥见神在历代启示的奥秘。 所以人间传流着的“神的话语”或“天理”都不是任何一个伟人所说得出来的。这就是神的话语和人间的哲学或科学之间所不同的地方:神的话语在人间的话语看来,总是混沌而空虚的,因为祂不是用今天的“逻辑严谨”的人间文字所能够表达得出来的。但是,祂又是从人间还没有文字的“神话时代”、用我们都无法完全搞明白的话语或文字所无限久长地积累起来的。这个“神的话语”或“天的公理”所蕴涵的共同性,常常会被人间处在同一时期的、而又处于不同社会发展进程的人群间的不同的思想方法,扭曲成完全不相容的观念,从而造成人世间不同人群和国家间的看起来不可调和的思想方法的对立。但是在神的精神中,那两种不同的思想方法正是人间社会发展的两条腿。 我们中国的“天理”,就是我们神话时代的《易经》。那个《易经》和《圣经》一样,都是混沌空虚的。圣经中神造天地万物之前,有一个“起初”: 起初,神创造天地,地是空虚混沌,渊面黑暗,神的灵在水面上运行。 这段话和我国的古籍中的“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是非常接近的。中国的《易经》并没有完整的文字记录,什么是易经?谁也说不清楚。但是我国最早的古籍中,不论老子的道德经,孔子的礼记,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直到宋明的“道学、理学和心学”,都源于《易经》。老子的道德经中有:“无生有,有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就是东方人的“神话”:这个神话和创世记的神话的内涵是一致的,那就是人类智慧的开端。什么是神所赐予人类智慧的开端呢?就是“‘数字”、“宇宙”(即空间和时间)、和人间智慧发展的“道路”,那个道路就是“造”或“生”。看起来东方的“天的道理”说得比西方的“神的话语”更加混沌和空虚。 “无生有”这三个字,就包含了创世记中“起初”那段话的内容了:一切从无到有,人类的“智慧”、“知识”和“道路”都是从无到有,一步一步地走出来的。“空间”就是人类智慧的出发点,人的一切真实的知识是在地上获得的,而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但是地也是空虚混沌的,那么知识是从哪儿出发的呢?“有生一”讲的就是人间智慧的开端:“数字”就是人间智慧的开端。那末这个开端怎样发展呢?这就要靠“生”或“造”了。在易经中就是从“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而圣经中却有了神从“头一日”、“第二日”到“第六日”的“造”;而且这六日也只是一个“循环”,神把第六日后面的那日称为安息日,但是神却没有“休息”。因为祂所“造”的万物是无限的,不仅是造不完的,而且是各按其类的,每一日造的是一类。神在第六日的最后才与陆地上的动物在同一日造了人。这个“人”当然是没有造完的,因为在那一日只能造了一个和陆地上的动物属于同一类的“类人”。所以神把头六日的后面一日称为“安息日”。他在安息日以后继续着有“灵”人的创造的。安息只是一个循环的意思,做工和休息永不停息的循环而已。神的创造是在永不定息的。这个“生”和“造”就是从神的智慧的“起初”发展成人间知识的“道路”。当然这个所谓的“生”,不是中国的形象文字中的人或生物的后代繁衍的意思,而“造”同样也不是英文或其他拼音文字中的“制造”人间所用的各种物件的意思。而是神或天告诉人类,从那个看起来空无一物的“数字”和纯粹抽象的“时空”观念出发,如何去获得对于大自然的“知识”、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或规则)”以及每个人自己如何生活的“道理”。 这里的道德经中的“生”和创世记中的“造”,既涵盖着共同的“道理”或“智慧”,但是又可以有完全不同的“解读”。这个共同的人类智慧的开端就是“数字”:数字是人类的知识或智慧之源(或开端),这一点对于生活在今天现代社会的、具有在信息社会中生存能力的基本知识的人,已经基本上可以有了共同的理解(或解读)了: 我们今天所拥有的财富、知识和道德,最终都只是一大堆可以用一维的或两维的条形码所表示的“数据”。 一维的条形码所包含的数字的“量”很少,这个数字的“量”,通常就称为“数据”。把自己的财富置于一个一维条形码上的人,是低智商的穷人。两维条形码所能容纳的数字的“量”就大多了,掌握了二维码的人,不仅智商高,还有高的“情商”。是又有钱、又有权的人。不会用条形码上的数据的人,就是只有一张社会保险卡的人,这个保险卡上只有一个“数字”。这个数字你必须牢牢的记住,万不可忘记了。我现在差不多就是连那个社会保险卡上的数字也快忘记的那类人了:不会读“二维码”上的数据,连“一维码”上的数字也记不住几个了。但是我总还是要努力的记住那个社会保险卡上的“数字”,跟着几个我所熟悉的、能够相信的亲人,在我所还能够牢牢记住的空间范围内,过着心平气和、心安理得的生活:就是和教会里的有信仰的人,平安喜乐地一起;在我看来这也就是与神在一起了。如果连那个最基本的保险卡上的数字都记不住的人,现代医学上就叫得了“海默什么氏”病证的人。得了那样病证的人,就只能孤孤单单地自己一个人去承受着自己的苦和乐了。这次回国,我听说的得了“海默什么氏”病的人,比我以前任何时候所听到的都要多得多了。信息时代也就是互联网的数字世界的时代, 世界因互联网而更多彩,生活因互联网而更丰富,但是离开了神的话语引导的“数字世界”,就会成为一个虚拟的世界,是一个使智商不高的、诚实的普通人,更加迷茫、更加不安定的世界。 两维码上的数字很难读,只有那些有权势、有金钱的人,才能够从那个二维码上读出越来越多的“数据”出来。所谓读出来的数据,也只是有条件下的数据——只有懂得读取他们的条形码规则的人,才能够读得出来。当然这里所说的二维码不仅仅指各种信息工具的窗口所显示的那个小方块状的码,也不仅是指某个控制着具体的信息系统内部运行规则的二维码,它也可以是指整个人类社会运行的政治、经济体系的规则。 所有的人世间运行着的社会系统,总是隐含着两个基本的元素:空间和时间。要完全正确地读出那样的体系中所蕴涵的数据是非常非常困难的,是人世间所做不到的。因为那个读取完全的空间和时间上万物运行规则的钥匙,只能牢牢地掌握在万能的“神”或“天”那里,但是人世间又必须要读出些那样的数据出来,不能读取那样的数据,就造不出人类来,而只能造出“类人”的动物来。不同时代人间所遇到的困难都在于此:只有掌握了读取数据系统规则的人,才能够得到有用的数据。因为那个读两维码数据的规则,不是完全固定的,而是要那些聪敏人,加上他们自己所希望的条件,也就是他们的“假定”或“约定”,才能够得道成为读得出数据的“规则”。不同的聪明人用他们不同的规则去读,读出来的数据是不同的。所以那个“规则”才是最重要的,最根本的。人世间的根本麻烦就是如何去制定一个好的读取二维条形码中数据的规则出来。人们需要这样的规则,但人间又没有一个人或某个人群具有制定那个“完全的规则”的“大能力”。不同的人只能为了获得那个读取有限的二维码的数据规则的“控制权”而努力。为了取得即使只是有限范围内的规则,国家与国家之间、公司与公司之间、不同地位的人群之间,永不停息地进行着争斗:精神上的勾心斗角和更残酷的物质武器下暴力的斗争。 这就是我所生活过的时代所告诉我的一条根本的人间的道路——那就是让我百思不得其解的中国共产党所走过的不断革命的、七八年一次的路线斗争道路之谜,也是我们三千年的“成王败寇”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发展道路之谜,只有在远离了那个为了获得那个读取“二维码规则”的控制权而斗争的战场,才能够比较清醒地看到一些端倪:没有人能够得到并保持住那个能够完全解读二维码数据“规则”的所有权,因为那个规则人是制定不出来的。一个国家、一个家族、一个政党、一个某种专门的人间游戏的协会,即使是今天还没有的“全世界的数学家协会”,也都制定不出完全的解读时间和空间“二维码”数据的规则出来。人间永远只能制定出只对极有限人群、极狭窄地域,特别是极短暂瞬间的人间社会发展的解读规则。人间的“宗教”、“主义”、“思想”、“理论”,抑或还有“哲学”、“科学”,“精神”、“物质”、“正能量”等等,我还想不出我们最博大、最精深、最美丽、最永久的中华民族的“形象文字”还能创造出多少个那样的“美丽的形象名词”出来,能够让我们的所有的“芸芸众生”,相信他们是代表了人间的永恒的真理。当然,我到了美国同样也搞不清楚的美国的那个看起来与中国大不一样的、解读“二维码”的美国规则。 这就是我所追求的“信仰”:不信人间有“永恒”,这个永恒的、完全的解读规则只属于“神”或“天”,那就是神或老天爷的“大能”和“大智”。 这就是我们这个当代社会的特点。我们常把今天的“社会”或“时代”称为“数字社会”或“信息时代”。把社会和时代与数字和信息联系在一起,即使在我国开始改革开放的时候,在邓小平让我们这第一批从没有离开过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光芒照耀下的当年的中年知识分子,到西方世界去访问学习的时候,我们还没有听到过那样的社会和时代。数字社会,信息时代到底是什么样子,那时候还是无法想象的!因为即使是主导着西方世界的那一代像罗素的哲学和所有20世纪诺贝尔物理学奖和数学的什么菲尔茨或其他奖的获得者,那样的一群科学精英,也无法想像数字和信息会成为社会和时代的标记。我们那时只听说过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以后就是人们猜想中的繁多的,什么原子能时代,生物学时代,或者电气化时代,计算机时代等等的设想;也听说过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奴律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社会等等。但是,“神”或是“老天”所启开了人类社会历史的新一页,却被叫作“数字或信息”的社会!我们的人类社会到了向“数字”和“信息”的社会和时代前进的时候了。但是实际上还没有人能说得清楚,那个数字世界的规则到底是什么样的?所以社会看来是越来越混沌和空虚了,得海默什么氏症的人自然也就越来越多了。 “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苦大众!一切归劳动者所用,哪能容得寄生虫?旧世界打过落花流水,奴隶们起来,起来!莫要说我们一无所有,我们要做天下的主人,这是最后的斗争……”?伴随了我们大半生的国际歌声,难道今后就会消失在人间了吗?是的,它应该渐渐地淡出我们今天的人类世界了。但国际歌声中的合理内核又还会长期地、不时地在那些不相信“神的话语”或“天理”的,没有信仰的追求、而靠鼓吹“唯物主义”的贪婪的社会统治者的头上盘旋:它不仅依然会像一柄利剑高悬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那些用资本运行的“假规则”来妄图永久地统治世界、统治人类的那些代表资本寡头利益的统治者的头上;也同样会高悬在那些用国际歌声取得了国家的统治权后,而依然用“谁也说不清的什么阶级的司令部”、谁也说不清的什么“特殊材料”制造出来的“代表”的名义,继续把大多数用普通材料制造的人群的思想,禁锢在“偶像崇拜的牢笼”中的“政党统治者”的头上。 什么是国际歌的合理的内核呢?“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苦大众!一切归劳动者所用,哪能容得寄生虫?”这实际上就是国际歌的合理的内核。对于那些不相信“神的话语”、而只按着个人的智慧、家族的智慧、政党的智慧或国家的智慧去制定的、只属于部分人的、有限的“规则”的人,那些违背神的话语的精神,用少数人的意志所制定的“规则”从普通的劳动大众吸取本应属于他们的财富的人,国际歌声总是还会永远像魔影那样盘旋在他们的头上。 但是国际歌声中的“旧世界打过落花流水”,以为作一最后的斗争,一个理想的社会就能够永远地在人间建立起来了的观念,同样只是一个可怕的乌托邦的思想。 旧世界不管多么的不合理,在旧世界的不合理的制度下,不管给人世间留下了多少让人忧伤的故事,但是祂只应激起人间为信仰而献身的精神,而不该激起人间把旧世界打过落花流水的暴力主义的偏激情绪。 在文化大革命中,某些人所鼓吹的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用枪杆子去保护所获得政权的观念,就是创世记中最使耶和华神感到忧伤的、弥漫在人间的“罪”。为什么不能把旧世界给彻底的摧毁呢?其实那个旧世界也是神所造或天所生的。也是在“神的话语”或在“天理”的引导下,从没有人性的动物世界,一步、一步地走过来的。你想摧毁它,不但没有能力真正把它摧毁掉,更重要的就是,没有神的话语的指引,单凭你自己,是不可能建立起一个更好的社会规则出来。 中国的知识分子,最难接受的就是圣经中的神造人的故事,所以总是无法接受圣经中的神的话语的智慧。其实圣经中的神造人的故事和中华民族的古贤中流传着的“天理”的内涵,是一致的。 只有神,才懂得人间思维发展不可能采用同一模式,沿着同一个方向顺利的前进。人间永远没有属于全人类的共同文字和话语。不同的人群之间对于人间的所有的问题,总是找不到完全的共同的话语。所以在创世记中,正是从这一点出发,用人间还难以明白的、混沌空虚的话语,却实实在在的告诉人:祂要不断地、永无止息地创造着人类,这个创造也就是永无止境的“改造”着人类:引导着人类从类似动物的、还没有人性的群体,向着具有近似于神的形象样式的人群,向着越来越接近照着神的形象,按着神的样式的人发展的过程。 这个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最根本的特征就是被人们称为“辩证的思维方法”。所谓的一分为二,并不是由任何个人或人群,为了自身的目的把整个人类或某个人群或万物,分成对立的两部分的意思。人间不论出于自身利益,还是由于时代所造成的思维能力的不足,所作的“一分为二”的做法,只能造成人间的“罪”。只有在神的话语中在不同的时代,人类总会被分离成照着神的形象和照着神的样式的不同的人群,不同人群自然会产生的不同的思想方法。人类社会就是在这样两类不同思维方法的人群的碰撞和融合中,像两条腿那样,后退总是要依仗前腿的支撑,才能迈向前面,人类社会才能一步一步的两腿交叉地向前发展。 在讨论那些问题时, 张老师说:中国的哲学或思想方法也是在不断发展的,到了明朝,出现了道学和理学:“兴天理,灭人欲”,这就和现在西方的“神的话语”的信仰不断的在宗教改革中前进一样:“灭人欲”,并不是某些唯物主义者所批评的那样,就是要把什么人间的欲望消都灭掉;而是要用“天理”来约束“人欲”。“天理”在先,人对于大自然中的“事物”的创造要跟从“天理”,人类社会自身的发展,个人的“欲望”自然也应该跟从“天理”,受到“天理”的约束。他说“辩证唯物主义?我看还是客观唯心主义好,还是“心在先,理在先”。 张老师是我学习电磁场理论的启蒙老师。在清华毕业以后,我到中国科学院电子所当研究生,黄国祥老师让我学一本“微波电子学”的书,其中本征函数展开和谐振腔的本征频率的微扰计算的那一部分,对我说来实在像一本“天书”,怎么也学不明白。以后听说张老师在清华为研究生和年轻教师开了一门电磁场理论的课,我去听了。虽也无法完全听懂其中的复杂的道理,但是那堂课实际上成了我一生研究的电磁场理论,更确切地说是电磁场和电子的相互作用理论的入门课。以后的从微波电真空器件、固体电子器件、微电子器件和光电子器件研究的理论都离不开电子和电磁波之间的相互作用。都是经典电磁场理论和现代的分析数学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矛盾着的复杂关系的研究过程。上世纪79-81年在戴振铎教授的帮助下,我被派到美国作访问学者,着重于固体微波器件的研究。固体微波器件及其理论,实际上是现在整个信息科学的硬件理论的基础。 当今天信息科学的应用在几乎所有的人文和自然科学中都获得了无比广阔的应用的时候,人们实际上把它的物理基础的“电磁波(包括静电磁场和牛顿的力学场)与实物(微观的电磁物质和宏观的牛顿实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统统都丢置脑后了。虽然一些科学家,特别是华人科学家不断地指出了这个问题对于自然科学发展方向的根本性的意义:如戴振铎教授就反复地提出过,现代数学中的那些矢量偏微分运算符是凑出来的,没有运算逻辑的自洽性;杨振宁先生曾明白地说过,对于现代数学他基本上一无所知:有的看了一页就看不下去,有的看了一章就看不下去。我听一些朋友说,在杨先生访问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时,曾提出麦克斯韦的经典电磁场理论对于现代科学基础发展具有根本的意义。 今天的所有信仰不同宗教,有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人,都有了“共同”的数字的写法,所有国家内部不同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的人群,也都有了共同的数字的写法:这就是从“0-9”的十个符号。所有国家和所有国家的人民都懂得了这十个共同的符号。这就是十进制数字的符号。我相信这个十个数字符号和和“十进制”的数字规则就是神或天所赐予人间的智慧的开端。而数字的逻辑和运算则是神所赐予的人类社会或人间智慧的发展到“道路”。所有人群即使是19世纪被西方人所发现的原始人,或今天可能还有依然生活在的热带原始森林中的坚持不和现代文明接触的原始部落,他们也都有数字的概念,但是也许还没有数字进制的观念。但是所有进入古代文明的人群,则都已经有了数字和进制的观念,特别是十进制的观念。 但是对于那个十进制数字演绎的“规则”至今却依然还是混沌和空虚,信息社会的发展一个首要的问题就是十进制数字演绎的规则问题。但这又是人间所无法完全解决的问题。这就是当今信息社会的一个最大的问题。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从人类思维发展的角度来说,除了“神话时代”以外,我们走过了以形象思维为主的人类早期的东方文明,这就是以中华古文明为中心的、以“直觉和实践”为中心的古文明,和随后的以形式思维为主的西方文明,以古希腊的“逻辑和理性”为中心的文明。人类文明的最早是以形象思维和象形文字为主体的人群所发展起来的,直到公元一千多年以后,中华的古代文明一直走在西方文明的前面。而在牛顿以后,西方文明不但赶上而且超过了东方文明。这是因为古人总是先掌握直观的形象,并以直觉形象之间的相生相克的直觉的辩证关系作为文明发展的道路。而形式思维,特别是“逻辑”这个观念,实际上是很难以为古代人群所把握的。所以东方文明总是压制着西方文明。 但是在牛顿以后,人类的逻辑思维中出现了分析数学的理念,这个“分析”的观念实际上就是把握“无限小”的能力。在圣经上的神的话语中,蕴涵了那种无限的智慧以外,人间总是不能完全把握那个关于“无限”的智慧的。在这以后由于数学演绎的“规则”,进入了亚里斯多德的“逻辑”这个本来是完全空虚混沌的思维方法之中,获得了通过“链接”把人间的直觉思维中的感性知识和神所赐予的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某一特定的时空关系中“链接”起来。链接的结果就是获得了一个在社会向前行进了一定的时间和扩大了的空间的新时代中,获得了新的“真理”,这个新的真理是相对的。不是永久不变的公理。而是有限的“科学知识”的结晶。在这个新的相对真理的基点上,人们就获得了更多的发展新知识的“逻辑前提”。人间的思维能力就这样的一步一步前进了。 亚里士多德提出了“逻辑学”,但是他的逻辑理论,本意只是用来分割不同的“知识”,把同一类的知识称为一个“学科”,亚里斯多德的逻辑学只是使每一个“学科”的知识与另一“学科”知识之间有明确的界线,不能相通。这样的“逻辑”下的思维方法,当然还不如“相生相克、相辅相成”的那种观念下发展起来的获得人间的直觉的形象知识的的方法有用处,特别在农业和医学上。中国古代文明是以农业和医学为先的文明。而不是顺着创世纪上顺序的发展起来的文明。 是笛卡儿首先提出了那样逻辑链接的观念,并且也是他首先提出了笛卡儿坐标,把原先并不相同的“算术学”和“几何学”链接成一个“解析几何学”。但是不论“算术学”还是“几何学”都是属于抽象思维的范围内,他所链接的只是关于“空间”的抽象思维,和关于数字和运算的抽象思维。并没有把神所赐予的抽象思维方法和人间感受外部世界的“直觉知识”链接在一起。在牛顿以后,情况就彻底地改变了,牛顿用他的物理世界的框架把时间、空间和人类对于大自然的物质世界的运动现象用数字和他的新的数字运算方法“链接”在一起了。他所创立了对于数字的无限分割的理念和分析的方法,是把神所赐予的抽象的、理性的原初观念,和人类思维发展中所获得关于太阳系星体的运动和地球上的潮汐运动的感性的直觉知识,链接在一起了。获得了以时间、空间和质量为逻辑前提的“牛顿力学和运动体系”的新的知识体系。这个牛顿力学的知识体系,就是人间的第一个“相对真理”体系。人们用这个新的相对“真理体系”下逻辑前提,和新的“逻辑推理”的思维能力,终于演绎出一个经典世界下的属于全人类的新的相对真理体系。他的那个体系中的“原初”理念不仅有神的话语中的数字、时间和空间,还增加了一个“质量”,那个质量,虽然是相对的、有限的,但对人类来说又是绝对的、永远的。只要太阳系还存在,太阳系这个实在还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太阳系这个宇宙依然没有变,联系太阳系星体运动的那个宇宙没有变,哪个太阳系的时空观的原初理念没有变,牛顿理论体系就依然保持其相对真理性。 这是我们和现代物理学家的一个根本的分歧:在相对论中,牛顿的理论体系消失了。在我们的理论体系中牛顿的理论体系依然存在。这就是我们在《信息时代的物理世界——实物与暗物的数理逻辑》那本书上所提出的观点与现代物理学的逻辑观的根本的差别:微观世界和宇观世界的探索当然是必须的,但是我们依然把人类获取知识的根基放在宏观世界上。这个差别在科学方向上,我们依然把牛顿的理论框架作为一个基础,微观世界只是宏观世界向着微观世界知识的扩展,宇观世界也是一样,它是宏观世界的知识向着宇观世界的扩展。而不是放弃了宏观世界知识框架中的基本的逻辑前提和演绎规则,把人为的无限小的微观世界中的概率假设和宇观世界中对于无限大的混乱假设,放在一起,作为人类严谨的完善的知识的基础。把那些逻辑上完全矛盾的、对立的演绎方法人为地结合在一起,那些现代物理学的理论没有一个是能够计算出确定的结果的,所有现代物理学,没有得到过一个人间能够看得明白的数学演绎的结果,它的结果都是人为的。那些人为的结果,说得明白些就是骗人的。 现代物理学的思维方法来自那些聪明人为了达到自己某个目的所作的假设上,我们的思维方法来自对于神的话语的“信”上: 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实底,是未见之事的确据。古人在这信上得了美好的证据。我们因着信,就知道诸世界是借神话造成的;这样,所看见的,并不是从显然之物造出来。 特别是最后的一句: 这样,所看见的,并不是从显然之物造出来。 就成了我们《信息时代的物理世界——实物与暗物的数理逻辑》那本书上的出发点:物质对于人来说不是第一性的。对于现代基础科学理论的基础:一理论体系不仅把“逻辑”扩大成了有明确规则的一种推理方式。尽管那个推理的方法人不是完全的,但是比不论东方还是西方的思维方法前进了一大步。最根本的就是那种数学分析方法给出了人类描述物质运动的“规则”或“能力”,他还明确的表示这一方法来自“神”,来自神的第一推动。从此人类进入了工业社会。 东方文明没有描述工业文明的“语言”能力。从此中华文明就一蹶不振了。是西方人创造了工业社会所依持的思维方式,他们发展了,但是那个规则也不是完全的规则,依持那个规则他们统治了全世界。东方文明的落后的国家要前进,就要学习西方思维方法,但是实践证明那些落后的国家单纯的学习西方的思维方法,是很难走上发展的道路的,他们不完全的规则,把那些落后民族和本国的落后的群体,统统都置于一无所有的极其贫困和无知的境地,这是那些落后民族和国家就必须依持群体的力量,推翻那些压在他们头上的大山。但是仅仅群体的暴力的斗争并不能改变人群的思维方式,改变不了国家和民族的群体的思维方法,也就改变不了民族精神,单单依靠暴力就会走向人类犯罪的路,所以在工业世界和相应的社会发展的道路上,神依然安排了两类不同人群的相生相克、相辅相存的道路。所以在工业社会,神所安排的依然是两个不同思维方法的人群和社会:左翼和右翼的社会民主主义的不同的发展道路。为什么先进的工业国家也不能永远的先进下去呢?这依然要从神的话语中去寻找,那些工业革命成功的国家,他们所可以利用的“逻辑规则”也不是“神的话语”的精神,他们正在走向“规则崇拜”下的“唯物主义”的道路,走向金钱崇拜的道路。他们的贪婪走向偏离神的精神的路,主要就是在认识大自然上走向了错误的路,基础科学方向的迷失,这同样是一条危险的道路。信息社会是工业社会的继续,就像农业社会是古代社会的继续一样。现在人类社会的最大危险就是人类思维向着没有信仰的个人主义的发展,这个危险就是“理性和逻辑”的危机。人类社会发展的下一个目标应该不是信息社会,因为这个信息社会仅仅只是一盒虚拟的社会。这个虚拟社会依然是一个辩证唯物主义和逻辑唯理主义相生相克、相辅相成的整体,在那样的思维层面上是找不到前面的路的,依靠斗争,谁也打不到谁,谁把谁打倒也,就是把自己打倒了。我们应该看到在人间思维之上还有更高一层的神的话语和精神,只有在信仰的追求中,才能成为越来越接近 照着神的形象,按着神的话语 创造出来的新人类。
个人分类: 杂文2015|711 次阅读|0 个评论
学会“传道 授业 解惑” ——忆我在北师大学习工作30年
yushp1935 2015-10-15 18:17
到政教系做研究生,头三个学期学习的情况,如《记我研究生导师石盘教授》一文所述。1957年春夏,石盘老师被错划“右派”之后,我们五个研究生没有导师了。系主任张刚同志和校 研究生部主任方铭同志征求我们意见,是否转到1956年秋举办的哲学研究班(两年制)学习?大家只好表示同意。这样,我们正式转到研究班,继续听苏联专家康-叶-莫洛佐夫教授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课程,并参加其它各种教学活动。 莫洛佐夫老师是列宁格勒师范学院比较年轻的教授,他是哲学博士又是化学博士,思想非常活泼,与研究班同学关系很好。常让我们去西郊苏联宾馆家中作客,还喜欢在周末约我班同学去郊游。在听他系统讲授的哲学课中,给我们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善于作逻辑分析,对哲学基本范畴分析非常清晰。他重视哲学与自然科学的联系,用现代自然科学许多新成果作为哲学原理的例证。这就使我们学习到苏联新一代哲学家的优长之处。1958年春夏之间,在“大跃进”形势下,全校师生要轮流去十三陵水库参加劳动,莫洛佐夫老师硬是不同意!要求哲学研究班同学留校撰写毕业论文。我们的论文虽经过了“答辩”,可是由于政治形势的变化,并没有授予学位。毕业时,30几位同学分配到全国各地,大部分在高等学校任教。我则留在本系任教。 其时,政教系领导作了调整,由浦安修同志(延安老革命干部、原纺织工业部劳动工资司司长。她是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国防部长彭德怀元帅的夫人)出任系主任兼党总支书记。事后我才知道,是由研究班辅导教师齐振海同志推荐,经浦安修同志“拍板”,我被选中留校的。她找我谈话时指出,高等学校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有正确政治方问和较高理论素养,年青教师尤其要注意严格要求自己,参加实际锻炼。1958年下半年,全国处在“大跃进”、“公社化”的高潮,系里响应中央号召,安排我们年青教师去天津市、河北省徐水县等地参观学习。她又派我和另一位年青教师詹君仲同志,带领十几位应届毕业生,到北京市宣武区椿树胡同作社会调查。其时,城市街道党委发动居民参加劳动生产,办工业或各种服务业,热火朝天搞“合作化”、“公社化”。后来,由我和君仲兄牵头,写了一篇“调查报告”在北师大学报发表。 同年秋天,北京市委组织十几所著名大学党委负责宣传和政治课的领导同志,组成参观访问团赴河北、河南等地考察。浦主任和姚森同志(副系主任)代表北师大参加。浦 主任让我与杨年高两个年青教师随行。大约二个多月,“大跃进”和“公社化”最红火地方,如河南信阳地区查 岈 山人民公社、商城大炼钢铁等“先进”典型,都去访问了。浦主任看得十分仔细,不但听当地干部介绍,而且搜集各种材料,回到学校后要我编辑、打印出版,供有关同志研究。 跟随 浦 主任外出二个多月,她言传身教,使我获益匪浅。我是潮汕人,广东沿海地区商品经济比较发达、人民文化水平较高。当我看到内地老百姓生活仍然很苦,交通、住所和食、穿、用都十分落后,然而,当地干部却说他们很快要进入“共产主义天堂”,内心充满疑惑,经常坦率向浦主任这位“老八路”、党的高级干部,谈自己看法。比如,参观查岈山公社的“工厂”时,我偷偷对浦 主任说,这几台陈旧车床怎么能叫做“工业化”?凭这台小发电机,使公社机关(相当于乡政府)有了电灯,也能叫做“电气化”?......有一天傍晚,浦主任找我单独谈话。除了讲对我的印象和鼓励的话,就严肃批评我。她说,有同志反映你脑子灵、小聪明,但不够谦虚谨慎!你缺乏政治经验,再不要乱发议论了。要认真领会中央文件精神实质,好好向实际、向群众学习,多听、多看、多记,各种问题好好思考,好好消化。 回到北京以后,对“三面红旗”的宣传,吹得更高了,干部都要检查跟不上形势的“右倾思想”。1959年夏,中央在庐山召开会议,彭德怀同志发表许多正确意见和建议,却遭到毛主席对他进行错误的“批判”。接着,全党掀起了反对“右倾机会主义”运动。当时已任北师大党委副书记、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浦安修同志,自然受到牵连。这时,我才领悟到,浦主任在党内生活多年,富有政治经验,她是爱护我、教育我,否则,我“少年气盛”,乱发议论,就要遭殃了。 从河南参观结束返程时,浦 主任准备带我们北师大同志,专程去河南登封市三官庙——全国学哲学样板参观。由于突然大雨滂沱,未能到目的地,改在密县参观。那里水利工程修得好,有一位中央党校同志挂职县委副书记,是浦 主任老朋友。可能他透露了浦主任的“特殊身份”,我们所到之处,均受到特殊接待。因下雨道路泥泞,当地领导派民兵护送,还准备一匹毛驴给 浦 主任做坐骑。但她坚决不肯,说我们是普通干部、人民教师,是来向你们学习的,不要对我搞“特殊化”。其言之真、其情之切,令人感动。至今我仍记忆犹新。回北京火车上,浦主任对我说,她与艾思奇同志很熟悉。艾思奇同志当时下放到登封地区任地委副书记,如果能到达那里,征得他同意,就要把我留下,好好在农村锻炼,做艾思奇同志的“学生”!真是大水把我的好运气给冲走了。 浦 主任对我一个普通青年教师的培养,真是无微不至。1959年全校恢复公共政治理论课,她派我到中文系、俄语系和化学系任课,还分配三位教师到这些系做辅导。除了主持制定全校教学计划,设定教学任务和目的要求,她还亲自指导我备课。浦主任说,小余同志,讲好一堂哲学课不容易,你要写好“教案”。讲课时要把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分析清楚,要用具体事例作论证;还要突出重点,恰当联系学生实际。又说,教学是一门艺术,要摸索正确教学方法,用心积累教学经验。还应到学生中了解情况,参加课堂讨论,听取辅导教师意见,虚心向学生和其他教师学习。浦主任 听我的试讲之后,具体分析了这堂课的优缺点,从内容到方法、从教态到言语,一一加以指点。体现了老一辈革命家对青年教师无私的爱护和关怀。浦安修同志言传身教,使我终身受用,永志不忘。经过这一年教学实践,让我慢慢懂得什么叫做“传道、授业、解惑”,从而,使我日后能顺利担负起政教系一门本科基础课程——“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的教学任务。从 1960年下学期起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我连续给政教系60届至69届(共十届)学生讲课。 在“大跃进”之后,国家经济生活连续三年遭遇了严重困难。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彭真等党中央负责同志,在1960年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开始纠正“大跃进”、“公社化”期间过左的政策,对工业、农业、商业等方面问题进行整顿。1961年全国经济生活开始逐步好转。党中央对文化和教育方面问题也着手解决。纠正“教育革命”中,否定“教学为主”、否定“教师主导作用”,参加劳动生产过多,随意搞“政治运动”、 进行 “政治批判”等“左”的错误。与制定“工业七十条”、“农业六十条”差不多同时,在中央书记处直接领导下,制定了“高教六十条”。1961年,还责成时任中宣部副部长的周扬同志,主持召开“全国文科教材会议”,制定大学文科各种教材编写计划,组织专家队伍进行编写。北师大党委在中央教育部和北京市委直接领导下,积极贯彻执行整顿教学秩序工作。 党委常委、教务处长方铭同志负责文科方面工作,另一位常委、教务处长张刚同志负责理科方面工作。我们政教系由副主任 纵瑞堂 同志负责我系落实事宜。他们多次召开会议,传达“高教六十条”和“文科教材会议”的精神。作为一个普通教师,我记得最清楚的就是要坚决以教学为主,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纵瑞堂老师长期在大学任教,教学经验很丰富。他强调,马克思主义各门理论课,是政治教育系立得住的根基。通过教学要培养学生掌握无产阶级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要使学生成为“又红又专”的政治教师。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我们各门理论课 一定要重视“三基”(即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四性”(即科学性、系统性、准确性、生动性)。他特别关照我说,你是我们自己培养出来的研究生,还要选好方向做科学研究,把自己研究成果运用到教学中,这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这些教导,十分中肯,一直指引着我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政教系领导有意给我“压担子”,1961年下半年,就首先让 我 贯彻五年制政教专业新计划,给61级学生开“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课,采用艾思奇主编新教科书。同时,还让58级、59 级学生一起听课(因教 育 革命下厂、下乡未系统上过这门课),共有300多学生,配了五位辅导教师。我自 知 还是一名“新手”,但领导信任和培养,只能“硬着头皮上”。我认真钻研教材,在课堂上尽可能讲清基本原理、基本范畴;突出重点、解释难点;重视逻辑分析、努力结合实际。我编写一个简要教学提纲,开列阅读书目和思考题。要求同学除了认真读教科书,还要认真阅读一些经典著作,如《费尔巴哈论纲》,《费尔巴哈论》第二、四章,《谈谈辩证法问题》,《辩证法要素》,《矛盾论》,《实践论》和《关于正确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等等。我还要求辅导教师组织好课堂讨论,检查学生写的讨论提纲。这样严格的教学环节,环环相扣,使学生感到很有收获。61级新生反映,这样学习与高中阶段完全不同,调动了学习自觉性和自主性;58级、59级学生表示,改变原来不重视读书,不重视听讲的情况,学到了理论和方法。当然,现在看来,教学还存在不少问题,如教材未完全摆脱苏联教科书框架;自己理论水平不高,有不少教条主义习气等等。 直至“文化大革命”前,每个学期我都有课,60级、62级、63级和64级都是我主讲;还给系里举办哲学研究班开过“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给几届毕业班补过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在1964年春节毛主席发表关于教育革命谈话和1965年学校搞“四清”之后,师大党委为了贯彻文科实行“半农半读”的改革,决定到山西临汾果树场创办分校。派政教系64级学生在1965年9月先行,而全校65级文科学生在翌年2月也到达。我随刘文翰、谢忠民同志(原系负责人)和三位教师作“先头部队”,64级三个班在果树场分为三处,边参加果树场和分校建校劳动,边上课。我负责教学工作,主要指导学生学习毛主席哲学著作。由我和陈仲华、马润清分别作“启发报告”,强调自学为主,理论联系实际。差不多经过一 学年,学生虽有点收获,但实际上又是否定了“教学为主”。由于此时受林彪“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把毛泽东思想吹捧为“马列主义发展顶峰”,和“活学活用”、“立竿见影”的学习方法的影响,使我们教学工作走了严重弯路。回想起来,抵挡不住“左”的路线,我是负有责任的。不可理解的是,“文化大革命”一开始,我受冲击,被当作反对毛泽东思想的“修正主义分子”!真是历史进入了“黑白颠倒”、“是非混淆”的年代。 本文已载《我的北师大年华》北师大出版社2013年10月出版 作者现为华南师范大学退休教师,现借《科学网》发表, 再次表示对毌校老师、领导、校友培养帮助感谢之情。
个人分类: 时政小议论|2074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亟需生命观启蒙教育
热度 23 何裕民 2015-5-25 16:23
几年前,与京城一些投缘的知识人在一起,聊到现实,大家有强烈共识:中国现代社会十分缺乏生命观教育——历史上我们曾经有过(包括儒佛道等都有涉及),但不如西方宗教社会那么浓厚和成体系;仅有的这些,百年来也被不断地消费/磨损了;传统的没有承启,宗教精神没有进来,也缺乏土壤;唯物主义的无神论教育:“天不怕地不怕”,死也不怕,却成了顺口溜。改革开放几十年来,物质至上,金钱第一,此外,无畏于一切,甚嚣日上;甚至,成了一些人的主导性观念。敬畏自然,尊重生命,探寻生命意义等,居然成了稀客和怪论! 呜呼哀哉!正是在这种极不正常的氛围中,我们看到了一幕幕难以理解的惨剧:就在这几天,河南新密“母子三人被锤杀,凶手竟是孩子的亲爷爷! 为了“一夜暴富”,云南曲靖两名离校的“90后”高中学生,9天内在湖南、广东、云南疯狂作案,残忍杀害了7人! 为了满足丈夫的兽欲,怀孕女子居然诱骗青年女性到家,供丈夫发泄欲望,事不成竟然配合丈夫残加杀害! 从接二连三残忍地杀害自己亲生骨肉的未婚妈妈,到周而复始出现的一对对年轻夫妻赌气时便随意将婴儿抛出窗外,到仅仅因为挡路就把婴儿从婴儿车中举起摔死,及经常出现的校园门口残害幼儿事件,也包括层出不穷的杀医丑闻,不胜枚举。真的!我们要问,这个社会究竟怎么了! 如果说这些男男女女,老老少少还不足以说明什么,只能说是低层次人群的偶然事件。那么,我们的天之骄子,社会未来的栋梁,又是怎么样呢? 从马加爵、药家鑫的乱杀无辜惨案,到刚刚不久前被宣判的复旦名牌大学的学生会领袖毒死同学事件,再加上几乎频繁发生的(频繁到人们已经熟视无睹地步了的)大学生自尽事件,不都是一场场残忍而无法理喻的悲剧!而且,这些可都是高智商、有知识的人群啊! 纷繁离奇事件的背后,尽管原因或诱因诸多,共性的只有一个:生命意识的缺失及对人性的冷漠。尽管还涉及到法治的无知、行为的鲁莽和生性的残忍等。 最为重要的是,社会相当一部分人的生命意识集体缺失,而且是完全缺失!这才是最可怕,也是最恐怖,更是最可悲的! 联系到生了病的(包括癌症)患者,我们认为他们生病前对生命理解的不足,只是这股漠视生命浊浪中的一些浪花而已。 但透视这些浪花,却可以帮助分析一些缘由,找到一些对策。 是到了必须加强国民生命观启蒙教育的时候了! 而且,亟需立即行动;并从孩子做起!从强化对生命的基本认识开始! 透过癌症,让我们感悟人生,学会生活吧!
个人分类: 何裕民谈健康|1253 次阅读|23 个评论
当代儒家文化学者三个致命的硬伤
热度 6 hcy98765 2014-6-23 15:33
当代 儒家文化学者三个致命的硬伤 当代儒家文化学者有三个致命的硬伤。 一、完全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的经济基础、政治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或曰经济、政治和观念形态文化)关系的基本原理。 二、完全脱离和不顾中国历史和现实的实际。 三、在对儒家经典的研究和诠释上,他们所采取的是“六经注我”的方法。在这种方法的指导下,他们肆意地利用古汉语无标点、一词多意等特点大搞断章取义、以今臆古的文字游戏。比如他们对“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唯女子与小人难养 也 ”、“ 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等典故的解释,已达到了完全不顾历史事实和语言逻辑、明目张胆地自欺欺人的地步。 他们这样胡来的愿望好像还是好的,即所谓的使儒家文化与现代“接轨”,让儒家文化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殊不知。现代社会之与封建主义的儒家文化,是推翻和被推翻的关系,它们是两股道上的车,如何能接得上什么“轨”?硬要接,搞不好,那是要翻车的。历史和现实都已证明,早已过了时的忠实地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儒家文化在当代社会的现代化建设中,只能起到促退、阻碍和破坏的作用,哪里会有什么积极作用?比如,现在官场上实际所通行的就是儒家等级森严、上下尊卑、官为民之主、官贵民賎那一套,其结果如何呢?
2146 次阅读|13 个评论
《舌尖上的中国》贯穿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
lcguang 2014-4-19 12:03
  舌尖上的中国影响巨大, 其与众不同在哪里? 就在于其中贯穿的 历史 唯物主义思想——食物生产方式决定味觉快感! 而这一思想就是我的专著《美感奥妙和需求进化》中的基本思想: http://www.survivor99.com/lcg/books/beauty/index.htm ;  以前的美食大多是表现特色, 好吃, 却没有追究其 历史 原因, 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原因。  舌尖上的中国不同, 它探究好吃的 历史 必然性。历史唯物主义肯定, 存在决定意识, 意识反映存在又反过来促进存在发展。我们的味觉——意识之一—也是如此, 它反映食物生产方式和需求关系。 有人喜欢吃毛豆腐,臭豆腐; 而其他人不喜欢。 显然是生产方式和需求关系的原因。 给人印象最深的是,有少数民族稻田养鱼,从而有烤鱼美食; 有肉类存储方式, 于是有金华、 诺邓火腿 等腊味。 编剧或许看我的书,如果没看过,那是英雄所见略同。 我相信我的书会加深大家对《舌尖上的中国》的理解。 不光味觉快感如此,其实美感也是如此。 不光人类如此, 动物也是如此。老虎不喜欢吃水果, 兔子不喜欢吃肉, 好吃的性质不在食物本身, 而在需求关系之中。  鹦鹉居然觉得泥土美, 并且表现在脸颊上了。 原来鹦鹉喜欢吃树叶, 同时吃粘土可以排毒。 喜欢吃螺丝的鸭子。 更多的例子和图片见这里: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056do=albumid=23161 人类需求和各种快感 功能是如何进化的? 达尔文及生物学本身解决不了, 而推广历史唯物主义某些思想到生物学, 就可以解决这一难题!
个人分类: 美感,需求和进化|3777 次阅读|0 个评论
佛教十五题-读书笔记(1)
Samdy 2014-4-2 14:35
1、季羡林对佛教的态度和研究佛教的缘由 季羡林对于佛教的态度非常明确,他认为对于世界上的任何宗教,只要认真的运用科学的方法加以探究,则会发现它教义和仪规都有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都尤其产生的根源,都是人制造成的,都是破绽百出,自相矛盾,有的简直是非常可笑的。因此,研究越深入,则信仰越淡薄(1)。可见季羡林对宗教是喜欢的,但是为什么又要去研究它呢?一些史学家一味的谩骂宗教不是实事求是,说佛教浑身是宝更不是实事求是。必须对佛教有一个重新的认识。不研究佛教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就无法写出真正的中国文化史,中国哲学史甚至中国历史(2)。 2、季老对于宗教的认识 季老在和冯正讨论一个很有趣的问题是,是宗教先消灭还是国家和阶级先消失?最终得到一致的认识,国家和阶级先与宗教消失。那为什么会这样呢?马克思认为宗教是有宗教需求的人们所创造的,“宗教需求”包括多种含义:真正的需求、虚幻的需求,甚至麻醉的需求。否认需求不是一个唯物主义。 那我们能不能去宣传有神论为宗教张目呢?很明显不能,苏联的经验告诉我们。对任何宗教,佛教当然也包括在内,我们一方面决不能去提倡;另一方面,我们也用不着去“消灭”(3)。那么宗教会不会成为社会发展的阻力呢?会的,但并非决定性的。宗教会适应社会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而随时改造自己,改变自己(4)。 3、内行外行 人类思维有一个奇怪的现象:真正内行视而不见的东西,一个外行反而一眼能够看出来(5)。尽管季老对于佛教的教义,一无兴趣,二无认识,谈论佛学教义有点野狐谈禅的味道。但是,中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太落后了,应该奋起直追。 参考文献: (1)我和佛教研究(代序)P1-S2-L2 (2)我和佛教研究(代序)P2_S4_L1 (3)我和佛教的研究(代序)P4_S2_L1 (4) 我和佛教的研究(代序)P4_S3_L1 (5)我和佛教的研究(代序)P5_S1_L2
个人分类: 读书笔记|2915 次阅读|0 个评论
数学唯物主义与数学唯心主义的23个分歧(隐藏)
fanxshan 2013-10-20 09:46
本人新书《数学辩证法》即将出版,为避免与旧内容混淆,误导网友,从即日起,相关博文改为隐藏状态(自己可见)~~特此记之——2015.7.30    2014.3.5 改好友可见。   2013年,马克思主义的数学观——数学唯物主义诞生了。从此数学就分为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个基本派别,它们在许多问题上的看法存在着明显的分歧。   1、数学唯心主义将数学建立在由“大”数学家们确定的一系列“公理”系统上,数学与物理、化学、生物、哲学等学科有着根本的不同;   数学唯物主义将数学建立在客观世界及物质运动的基础上,数学与物理、化学、生物、哲学等学科有着共同的基础与起点——物质世界。   2、数学唯心主义认为时间与空间是一体化的,不能单独进行描述;数学中既存在实无穷,又存在潜无穷;   数学唯物主义认为时间与空间必须分开描述。用于描述空间量(长度、面积、体积、重量、质量等)的数系必须是量子化的、有限的,用于描述时间量的数系必须是连续的、无限的。数学中不允许实无穷,只允许潜无穷。   3、数学唯心主义认为自然数“1”是主观的、抽象的、多样化的、可分割的。“1”可以是一只羊,也可以是一只狗,还可以是一个皮球。“1”是通过人的观察与思维,从一只羊、一只狗、一个皮球中通过人的大脑抽象出来的共同属性——抽象的羊、抽象的狗、抽象的皮球。没有人的观察与抽象,自然数“1”就不存在;   数学唯物主义认为自然数“1”是客观的、具体的、单一的、不可分割的。“1”指的就是物理学家发现的单个的、不可分割的基本粒子。它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人类只能认识它、发现它,而不能改变它。   4、数学唯心主义认为自然数是无界的。最小的自然数是“0”,最大的自然数是无穷大,即∞;   数学唯物主义认为自然数是有界的。最小的数是“1”,最大的自然数依空间范围而变化,地球上所有基本粒子总数就是地球最大自然数,太阳系中所有基本粒子总数就是太阳系最大自然数,宇宙中所有基本粒子总数就是宇宙最大自然数。   5、数学唯心主义认为存在实体的无穷小与无穷大(例如比基本粒子还小几千、几万、几亿、几亿亿倍的无穷小量以及比宇宙中所有基本粒子总数还大几千、几万、几亿、几亿亿倍的无穷大量),并且用它们做为极限、微积分与集合论的理论基础;   数学唯物主义认为不存在实体的无穷小与无穷大,数的集合也仅仅是有限集合。   6、数学唯心主义认为无穷小(有)可以无限接近于0(无),“有”和“无”之间在数量方面基本上没有什么界限;   数学唯物主义认为最小的基本粒子1(有)与0(无)之间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有”和“无”之间在数量方面有明显的界限。   7、数学唯心主义认为数是密实的、连续的。数轴上没有间断点。数学是连续性的数学;   数学唯物主义认为数是不密实的、不连续的。数轴上只有自然数,两个相邻的自然数之间一无所有。数学是量子化的数学。   8、数学唯心主义认为无理数是真实存在的。勾股定理处处成立、圆周长与直径可以同时存在。数学中引入无理数是因为无理数真的存在于2个有理数之间;   数学唯物主义认为无理数是根本不存在的。在自然数系、有理数系中,勾股定理不成立、圆周长与直径不可以同时存在。数学中引入无理数的原因,是由于人类的日常生活中不需要那么高的分辨率,不需要精确到1个基本粒子的尺寸。无理数是一种方便的近似,使勾股定理、圆仍然在形式上有效,便于数学处理。   9、数学唯心主义认为数的演化是杂乱无章的、随意出现的。自然数、有理数、实数、虚数、复数的产生是因为数总是不够用,所以要“扩充”;   数学唯物主义认为自然数、有理数、实数、虚数、复数的产生是由于描述人类实践活动的不断需要,是一个自然的、历史的、发展的过程。有理数从自然数变化而来,正数、负数、虚数从有理数变化而来。   10、数学唯心主义认为正数和负数是一家——实数系;“负负得正”是人为的规定,因而无法证明;   数学唯物主义认为正数和负数是两家——二者合并后组成实数系;“负负得正”是两个数系间的内部联系,根本就不用证明。   11、数学唯心主义认为虚数是子虚乌有,不过是为了使方程x^2+1=0有解而人为想像出来的数,在现实世界上找不到哪怕一个实例;   数学唯物主义认为虚数是客观存在,它代表着居于次要地位的、看不清的、看不见的事物,反映了人的意识与记忆,在现实世界上到处都是虚数的例子。   12、数学唯心主义认为复数是数学家们偶然发现的一个有趣的怪物,非常偶然地对所有数学运算都能够保持“封闭”,但在现实世界上找不到一个复数的实例;   数学唯物主义认为复数是人类生活的真实反映,它与哲学中的矛盾概念是一对孪生兄弟。人只要睁开眼,看到的所有东西都是复数的实例。   13、数学唯心主义认为不同的数具有相同的意义。自然数1、有理数1、实数+1三者之间没有区别,可以相互代替;   数学唯物主义认为每一种数都代表着不同的现实意义,数之间存在显著区别,不可以相互代替。自然数1代表一个基本粒子,有理数1(整数1)代表一个苹果,正数+1代表多一个苹果,负数-1代表少一个苹果,虚数i(读作“虚1”)代表装在口袋里的一个苹果,复数1+i代表“手上一个苹果、口袋里一个苹果”。   14、数学唯心主义认为代数、几何、三角、解析几何都是独立产生的,互相之间没有联系;   数学唯物主义认为代数、几何、三角、解析几何是在数学的不同阶段必然产生的,其间有内在联系。   15、数学唯心主义有“三大流派”:逻辑派宣称“数学是逻辑”,形式派宣称“数学是符号游戏”,直觉派宣称“数学是人的直觉”。三派创立初期,多次在华山论剑,尔虞我诈,捉对厮杀,互相拆台,未分胜负。后来发现共存才能共荣,共存才有饭吃。不过这可苦了学数学的后来者。到了年关,要跑3个地方拜庙上香敬神,哪个也不敢怠慢;   数学唯物主义只有一个流派:即马克思主义学派。认为整个数学建立在物质世界的基本粒子基础之上。从微观上看,数学就是一些由不同数量的基本粒子组合而成的对象(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从宏观上看,数学是自然界物质运动与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在数量上的特殊表现方式。   16、数学唯心主义认为数学是严谨的,数学规则决定社会存在。数学家们已经证明,人体身高符合高斯正态分布。根据数学计算,地球人口中应该存在几十万身高20米的巨人、几千名身高50米的超级巨人,还应该存在几十万身高5厘米的袖珍人、几千名身高2厘米的微形人;   数学唯物主义认为数学是近似的,社会存在决定数学规则。高斯正态分布只是近似地、被动地反映人类种群的身高特征,地球上不会出现身高几十米的巨人以及身高2厘米的微形人以符合数学规则。   17、数学唯心主义认为除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数学本身也是知识的来源,可以用数学来研究数学。数学家的“定义”也是一种真理。判断一个命题的真伪,不必看它是否符合实践,而是看它是否符合数学家的“定义”或“公理”就够了;   数学唯物主义认为除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数学再无其它任何知识来源。数学只是人类的认识工具之一,使用数学工具来研究工具本身,只会在逻辑的怪圈中越陷越深,最后沉溺于歇斯底里的、病态的、疯狂的自恋之中而无法自拔。判断一个命题的真伪,必须看它是否符合客观实践,而不是看它是否符合数学家的主观“定义”或“公理”。凡是不能用自然界物质运动或人类实践活动来检验的数学命题,都是毫无意义的伪命题,必须果断地扔到历史的垃圾堆里去。   18、数学唯心主义认为“实无穷”以及建立在实无穷之上的超限集合论是近代数学最伟大的成就;   数学唯物主义认为“实无穷”以及建立在实无穷之上的超限集合论是近代数学最大的毒瘤。   19、数学唯心主义认为“整体大于部分”是地地道道的胡说;   数学唯物主义认为“整体大于部分”是千真万确的真理。   20、数学唯心主义认为数学是纯粹的抽象。一个人,越深入钻研数学唯心主义理论体系,越觉得自己是个傻子、弱智、白痴;   数学唯物主义认为数学是纯粹的具体。一个人,越深入钻研数学唯物主义理论体系,越觉得自己是个正常人。   21、数学唯心主义的目标是创造更多、更抽象、更晦涩的定义和定理,让数学越来越脱离现实,进入玄奥神秘的空灵世界;   数学唯物主义的目标是创造更多、更具体、更明确的实例与相互联系,让数学越来越接近现实,进入五彩缤纷的社会生活。   22、数学唯心主义认为少数天才数学家创造了数学;未来数学的发展必须由数学“大师”们来“规划”;   数学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的实践活动创造了数学;未来数学的发展受社会发展的历史条件所制约。   23、数学唯心主义使数学走向独立与封闭,数学将逐渐与哲学、物理学、化学、文学、艺术、历史等学科渐行渐远,成为孤家寡人;   数学唯物主义使数学走向合作与开放,数学将逐渐与哲学、物理学、化学、文学、艺术、历史等学科融为一体,实现共存共荣。
397 次阅读|0 个评论
数学唯物主义基本原理(v2.10)(隐藏)
fanxshan 2013-10-12 10:24
本人新书《数学辩证法》即将出版,为避免与旧内容混淆,误导网友,从即日起,相关博文改为隐藏状态(自己可见)~~特此记之——2015.7.30 2013.12.25 已上传3.00版本,地址: http://bbs.sciencenet.cn/blog-636465-752762.html 此版本改好友可见。 2014年元旦前将更新至2.20版,敬请关注。 更新日期2013.10.12 v2.10 版 主要更新内容:时空观、芝诺悖论、无穷、连续、无理数的论述 摘 要 应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对数学的基础、时空观、芝诺悖论、无穷、连续以及各种数的相互关系与现实意义等历史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索,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创立了数学唯物主义。研究表明:(1)将数学建立在什么基础上,是数学的根本问题。建立在物质世界及其运动基础上的是数学唯物主义,建立在几何公理或其它公理系统上的是数学唯心主义。(2)时间与空间必须分别进行数学描述;数学中只允许潜无穷而不允许实无穷;时间的本质是物质的惯性;(3)数学的本质是量子化的。自然数1代表一个基本粒子,具有不可分割性、物质性和绝对性;有理数由自然数演化而来,正数、负数、虚数和复数皆由有理数演化而来;新数的产生是为了满足人类实践活动的需要,是一个社会历史过程;(4)自然数是一个有限集合;可以根据自然数集合构造出任意集合包括潜无穷集合;(5)无理数表示不存在的、有缺陷的事物,不是合法的数。它是一种近似、一个过渡、一个半成品;(6)各数系间存在着换算关系。“负负得正”、“虚虚得负”即是换算关系的体现;(7)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事物,必须用虚数和复数来表示;(8)数学中的复数概念与哲学中的矛盾概念严格对应;(9)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历史唯物主义与数学唯物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应用。 关键词 数学唯物主义 自然数 有理数 虚数 复数 矛盾 无穷 20 世纪初,经过牛顿、法拉第、赫兹、麦克斯韦、惠更斯、 安培、瓦特、焦耳 等大师前后几百年的共同努力,物理学的宏伟大厦正沐浴在金色的晚霞之中。然而,“晴朗的天空远处漂浮着的两朵小小的、令人不安的乌云”——麦克耳 - 莫雷实验以及黑体辐射实验,最终演化为一场惊天动地的暴风骤雨。在这场伟大的革命中,旧理论土崩瓦解,新理论应运而生,并引导物理学进入了一个辉煌的新世纪。 同一时期的数学领域,存在的问题与物理学基本相同,但却少了些幸运。几何、代数、微积分、复变函数已经相当成熟,数学大厦看起来稳如泰山,数学家们所要做的,不过对前人已经基本完工的大厦做些修补、之后来一次彻底的装修,使它看起来更加漂亮。 1900 年 8 月,希尔伯特在巴黎国际数学家代表大会作了一个专题报告,提出了 23 个有待解决的数学问题,正是这种心态的直接反映。然而没有一个人注意到,晴朗的数学天空中一直漂浮着两朵乌云——负数和虚数,几个世纪以来一直徘徊不散。 如果将数学比做一栋建筑,那么“数”就是最基本的建筑材料——砖。在对砖的性能、参数缺乏最起码了解的情况下,就盲目地盖起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其所带来的危害及后果,是难以想象的。 数学的第一朵乌云:负数的本质以及负负得正的证明。在历史上,围绕着“负数是不是数”的问题曾经有过长时间的、激烈的争论,反对派中不乏著名的数学家。 据多篇文献称:法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帕斯卡认为从 0 中减去 4 纯粹是胡闹;《大术》的作者卡尔丹给出了方程的负数根,但他认为那是不可能的解,负根是虚无的,不过是一些记号而已;“代数学之父”韦达不承认负数;解析几何的创始人笛卡尔也只是部分地接受负数。在很长的时间里,西方人带着怀疑的心情看待负数,并称其为“伪数”、“假想数”、“不可能数”等等。 尤为严重的是,无论数学家们怎样努力,始终无法从理论上证明“负负得正”这一简单命题。 ~ , , , 数学的第二朵乌云:虚数的现实性。自从遭遇负数开平方以来,人们接受了虚数的概念并努力寻找它的现实意义,但一直未能真正实现,没人能够说清它代表什么,这在数学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学者们在谈及虚数时,为了掩饰尴尬,甚至不惜借助于妖魔鬼怪。 1702 年,德国数学家莱布尼兹宣称:“ 虚数是美妙而奇异的神灵的避难所,它几乎是既存在又不存在的两栖物 。” 1770 年,欧拉这样评价虚数:“ 一切形如 、 的数学式,都是不可能有的、想象的数,它们纯属虚幻。 ” 几个世纪以来,虚数以及它的孪生兄弟复数通过数学渗透到多个研究领域,已经成为现代科学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虚数和复数的现实意义长期得不到明确,不仅损害了数学的严谨性,严重阻碍了现代科学的健康发展,同时也是对哲学的严峻挑战。但数学家们对此视而不见。 两朵小小的乌云在数学王国蔚蓝的天空中已经漂浮了 500 年。它们能否像物理学的两朵乌云一样,也带来一场翻天覆地的疾风暴雨,荡尽历史的污垢与尘埃,让数学得到新生? 遗憾的是,做为数学界的领军人物,希尔伯特不仅看不到数学面临的深刻危机,反而使数学蒙受一场更大的灾难——由康托尔一手炮制的建立在实无穷基础之上的集合论,让所有的数学家陷入了这个烂泥塘里。当其它专业的科学家们大踏步地向科学进军的时候,数学家们却在这个烂泥塘里苦苦挣扎,再也爬不出来。他们是科学大军中的落伍者。他们甚至忘记了自己的任务是开拓未知世界,转而将自己手中的工具——数学本身当然研究的对象,钻进逻辑的怪圈中不能自拔,最后不仅不清楚自己在做什么,甚至忘记了自己是谁。伯特兰·罗素甚至认为: 数学是这样一门学科,在其中我们永远不会知道自己所讲的是什么,也不知道我们所说的是不是真的 。 他在《我的哲学发展》一书中无可奈何地承认数学家们的失败: 一直以来,我希望在数学中找到的绝对的确定性已经消失在一个令人困惑的迷宫之中 。 数学家 M ·克莱因清楚地看到现代数学没落的根源以及所面临的困境: 研究导致了研究,由此又导致了研究。在今天的数学殿堂中,已没有人敢问及意义及目标……厚厚的象牙塔挡住了深居其间的学者的视线,而这些与世隔绝的头脑也满足于孤立的境地 。 在一次次歇斯底里的幻觉之中,数学家们陷入一场集体的、疯狂的自恋,制造出成千上万莫明其妙的“定义”、成堆成捆一文不值的“定理”,做为最新的“理论”,强行推销给年轻的大学生,将他们逼成新一代精神病人。 所有这一切,表面上是康托尔的集合论所引起的。但真正的罪魁祸首,应当归结于另一个更古老的概念——无穷。 高斯在 1831 年写给舒马赫的信中说: 我反对把无穷量作为现实的实体来用,在数学中这是永远不允许的 。 早在康托尔的无穷集合论刚刚出现的时候,就引起了部分头脑清楚的数学家的高度警惕。康托尔过去的老师、德高望重的德国数学家克罗内克( Leopold Cronecker )就是其中之一,他利用自己的威望和影响,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尽一切努力阻止康托尔集合论的散布与传播,甚至直接称康托尔为“ 科学骗子、叛徒、毒害青年的人 ”。 著名法国数学家彭加勒( Henri Poincaré )则宣称: 后人将把(康托尔的)集合论当做一种疾病 。 如今,克罗内克和彭加勒的担心已经变成残酷的现实。近代数学不仅没有给社会带来进步,相反却成了数学知识体系中一个巨大的毒瘤。 网络上流传着一则短文《一位数学专业女生大学毕业前的感慨》,道出了无数人的心声——那是对近代数学“成就”的血泪控诉: “数学分析要上三个学期 从头到尾都是极限、无穷 / 每次做完一道题 我都要注视着太阳升起的方向 / 问自己永远有多远!!!!” “学完定与不定积分后 还有曲线积分 重积分 曲面积分 / 各种第一型 第二型 各种联系各种搞不清 / 收敛还分条件收敛 绝对收敛 一致收敛” “近世代数很薄很小很贴身 / 晚上睡觉也不怕翻身 一觉睡到大天亮 / 你不翻开这本书 你永远不知道它有多坑爹 / 整本书都是定义有木有 / 我的价值观世界观爱情观人生观被践踏得体无完肤” “应用随机过程 从第二页开始 就看不懂了 / 看了很多遍还是看不懂 / 师兄说 随机过程学了随机编以后考试随机过 / 实变函数与泛函分析 从第一页就看不懂了 / 因为学长说 实变函数最起码要学十遍 / 如果下次还能遇到这么难的书你就再相信一次爱情 不要放弃 / 先哭一会……” 数学,这个曾经神圣、辉煌的学科,已经堕落、沉沦。 数学,期待新生。 但是,有谁能够拯救它呢? 唯一能够担些重任的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确切地说,是辩证唯物主义。 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将创造性地将唯物主义应用于辩证法,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辩证唯物主义。将辩证唯物主义应用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形成了历史唯物主义。 本文将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应用于数学,形成全面、系统的理论体系,称为“数学唯物主义”。 数学唯物主义的本质不是数学科学,而是数学领域的唯物主义哲学,其使命不是发现或揭示数学规律或事实,而是要对已经形成的数学概念用唯物主义观点进行系统的哲理反思与结构透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揭示其内在规律,达到对数学科学深层次的认识与理解,阐述数学科学的本质,并对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的数学化提供技术支持。 一、时空的数学表示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整个世界以一定的时空形式按照自己的规律永恒地运动着。世界上的万事万物统一于物质,人和社会是物质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 运动的物质又以时间和空间作为自己的存在方式。物质运动总要持续一定的时间并且占据一定的空间,离开时间与空间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 既然物质和运动都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而时间和空间同物质运动不可分割,所以,时间和空间也具有客观性,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数学通过对处于时间和空间之中物质的数量关系的描述,间接表达自然界物质运动与人类社会实践的内在运动规律。因而数学(尤其是原始阶段的数学)也具有客观性,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数学的基础应当建立在物质世界的基础之上。与其他学科相比,数学最显著的特点是:以数字这种特殊形式对物质运动的时空关系进行描述。因此,数学离不开数。因此数的性质又是数学中最基础的问题。 那么,用以描述物质运动时空关系的数,应该具有怎么样的性质呢? 1.1 芝诺悖论 古希腊学者芝诺留下了 2 个著名的悖论: ( 1 ) 阿基里斯追不上乌龟 。阿基里斯与乌龟有一段距离,二者同时出发向同一个方向运动。阿基里斯到达乌龟的出发点 A 后,乌龟已经到达了新点 B 。当阿基里斯到达点 B 时,乌龟又已经到达了点 C 。如此反复,阿基里斯总是追不上乌龟。 ( 2 ) 飞箭不动 。每一件东西在占据一个与它自己相等的空间时是静止的。飞着的东西在任何时间总是占据着与它自身相等的空间,因此它也是静止的。 生活中的芝诺,一定不会蠢到相信“阿基里斯追不上乌龟”,也不会相信飞箭真的不动。他的本意是通过这两个悖论表达这样的信息:人类关于时空的概念存在着严重的内在缺陷。 天才的芝诺通过巧妙的悖论即反对了时空能无限分割的观点,又反对了时空不能无限分割的观点。 对此,古希腊的历史学家普罗塔克曾有这样的诗句: 大哉芝诺,鼓舌如簧; 无论你说什么,他总认为荒唐 。 人类早就认识到无穷这一概念,亚里士多德将无穷分为实无穷与潜无穷。 所谓实无穷,就是认为有限的东西无限可分,如 《庄子·天下》篇中的“ 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 所谓潜无穷,是把无限看作不断生长的、永远没有终点的过程。例如宇宙的年龄。两种无穷具有本质区别:实无穷是已经完成的整体,而潜无穷是不断生长着的整体。 芝诺悖论的诡秘就在于巧妙地利用了人类对两种无穷概念上的混淆,即达到颠倒黑白的效果,又让人无可奈何。不解决实无穷与潜无穷的问题,芝诺悖论就不可能得到真正解决。 因此,解决芝诺悖论的关键,在于重新认识并彻底改造现有的时空观。仔细分析芝诺的 2 个悖论可以发现:“阿基里斯追不上乌龟”禁止对空间(长度)进行无限分割,但对时间没有限制,“飞箭不动”要求对时间进行无限分割,但对空间没有限制。这就意味着,只要对空间和时间分别使用不同的尺度来进行数学描述,就可以彻底避免芝诺悖论!也就是说,在我们的世界上,不存在实无穷但存在潜无穷。只要人类不将潜无穷应用于空间量如长度、面积、体积、数量、质量、重量上去,就可以避免芝诺悖论。 进一步说,在数学中,对空间量(包括长度、面积、体积、重量等)的数学描述所用的数系必须是量子化的、不连续的;对时间的描述所采用的数系一定是连续的、无间断的、可任意分割的并且不存在最小值。 1.2 数学的出发点 到那里去找描述时间和空间的数系呢? 人群分成了两派。一派坚持用人的经验来创造一个数系,他们从日常经验出发,从人的手指出发,手脚并用,创造了自然数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等基本数字,形成了自然数系,并以此作为数学的起点。之后,数学家们将整个数学体系建立在数量有限的几条公理之上。这些公理完全依赖于人的经验和认识,具有强烈的主观性。因此,这一派称为数学唯心主义——人类已有的数学史,正是沿着这条路线发展、演化的。 另一派人坚持从自然界本身寻找数系,他们认为最原始的数学是应该客观的,宇宙本身一定存在着适于描述空间与时间的数系。人类的任务就是把它们找出来,作为构建整个数学的基础和起点。将整个数学体系建立在完全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物质世界的基础上,这一派称为数学唯心主义。 也可以说:数学唯物主义与数学唯心主义的分歧,是从对自然数 1 的认识和定义开始的。 1.3 时空的天然尺度 对于空间而言,能够直接做为数系使用的物质应该满足 3 个条件:( 1 )客观存在;( 2 )个体之间无差别;( 3 )不可分割。不难发现,唯一全部满足这些条件的物质的,只能是物理学家们发现并已经证实的最小的、不可分割的基本粒子。 因此,基本粒子构成了数学中最基础的数系——自然数系。 相比之下,人类寻找自然界中时间的天然尺度就不太容易。 时间是什么?这个问题争论了几千年,到现在也没有定论。 , 马克思主义认为时间是物质运动的直接量度。任何运动都有始态与终态,从始态到终态的演化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就体现为时间。 时间与运动共存。有运动就有时间,有时间就有运动。 物质的运动是永恒的,因此时间也是永恒的。 物质在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一直处于运动之中,时间也在悄悄地流逝。 时间能够被人类所知觉但无法被人类控制。人不能回到过去,也不能超越到将来。 人类从世间万物的变化中感觉到物质运动。时间是人的感觉,是文明的产物。在人类诞生之前,宇宙只有物质的运动而没有时间。 人们描述物质运动,不仅需要定性的简单描述,也需要定量的精确描述。 因此,人类需要一个稳定可靠的时间之尺,来度量世间万物的运动。 经过几百万年的持续观察,人类最终选择了地球的自转运动做为时间的基本尺度。地球相对太阳自转一周称为 1 天,又将一天分为 24 小时,再将 1 小时分为 60 分钟,将 1 分钟分为 60 秒,之后再分为毫秒、微秒等。 地球的运动是单向的、均匀的、连续的、不停顿的、非阶梯跳越式的、可无限分割的,因此时间也单向的、均匀的、连续的、不停顿的、非阶梯跳越式、可无限分割的。无论把时间间隔定得多么小,事物的始态与终态总是有所不同——物质一刻不息地在运动。物质运动的这种特性在物理学中称为“惯性”。 惯性、运动、时间三个概念指的是同一个事物,它们统一于物质,是物质的属性。 用物质的最小单位描述空间,用物质的惯性描述时间 。于是,数学、物理、化学、哲学、生物 5 大学科有了共同的基础与起点。 二、自然数 2.1 基本粒子与自然数系 自然数是一个整数系列: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欲弄清自然数,首要的问题是: 1 的含义是什么? 传统观点认为: 1 是自然数的基本单位。数字 1 是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来的。一个苹果、一座房子、一只鸡、一头猪、一条狗…… 1 就是这些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来的共同属性。 这种定义显然是有缺陷的。 1 )做为数学的基础元素,上面的定义具有不确定性。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苹果。如果拿来 100 个苹果,其中必然有大有小。到底其中哪一个做为基准?是大一些的,还是小一些的? 2 )抽象性。从苹果、房子、鸡、猪、狗这些事物中抽象出 1 来之后,就与这些具体事物脱离失去了联系,其概念只能保存在人的大脑中。 3 )上面的定义依赖于人的判断,具有主观性。对于青蛙来说,它们眼中的 1 可能就是 1 个小飞虫;对于蚂蚁来说, 1 可能就是和虫卵一样的东西。由主观性决定的东西,离开了认识的人,那个概念也就不存在了。我们完全可以做出这样的推测:如果人类不存在,自然界就不会有数学。 4 )苹果、房子、鸡、猪、狗等都可以再分割成更小的单位。因此,传统观点对于 1 的认识是不科学的。 根据前面的分析,作为自然数系起点 1 的应该是宇宙中最小物质单位,它具有物质性、同一性和不可分割性。据物理学家的研究,目前已知最小的基本粒子是夸克,直径约为 1 × 10 -18 米,质量约为氢原子质量的十亿分之一,即 1.66 × 10 -36 千克。 将单个基本粒子夸克定义为自然数“ 1 ”,那么这个数字 1 就具有特定的含义——仅仅代表 单个基本粒子 ,而不是任何其它东西。相应地, 2 代表 2 个基本粒子, 3 代表 3 个基本粒子,依此类推。 自然数“ 1 ”的物理意义不是永远不变的。随着科学的发展,物理学家可能发现更小的基本粒子,自然数“ 1 ”的定义也将自动更新。 克罗内克有一句名言:“ 上帝创造了自然数, 其余都是人造的 。” 其可贵之处在于用唯心主义的术语(上帝)表达了唯物主义的思想内容。 事实证明,物理学家们在研究微观领域内基本粒子的行为时,必须使用量子化的数学方可以正确描述粒子的行为,物理学家们称这种新方法为量子力学。从本质上来说,量子力学就是以自然数为基础的数学,或称“量子数学”。 2.2 勾股定理 勾股定理被尊为“ 人类最伟大的十个科学发现之一 ”,是数形结合的重要纽带,在西方被称为毕达哥拉斯定理,有 400 余种证明方法。相传是古希腊数学家、哲学家毕达哥拉斯( Pythagoras )于公元前 550 年首先发现的。 然而在自然数系里,数与数之间是间断的,不连续的,量子化的, 勾股定理不成立 。在自然数系里,三角边的各边必须是整数。就像不允许折断的火柴棒一样,用它们构建直角三角形是相当困难的。例如, 3 根火柴棒只能构建一个等边三角形, 4 根火柴棒无法构建三角形, 5 根火柴棒只能构建一个边长分别为 2 , 2 , 1 的等腰三角形,它们都不是直角三角形。如果强行让两条边垂直,那么第三条边将不封闭,不能称为完美的三角形。 在自然数系中,勾股定理仅在极少数情况下成立,不具有普遍性。用 12 根火柴棒能够构建一个边长为 3 、 4 ,斜边为 5 的直角三角形;用 30 根火柴棒能够构建一个边长为 5 、 12 ,斜边为 13 的直角三角形;用 84 根火柴棒能够构建一个边长为 12 、 35 ,斜边为 37 的直角三角形。 传统几何学证明:圆的直径与圆上任意一点构成的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在自然数系中勾股定理不成立,其影响波及到圆。 由于圆周率是个无理数,因此,由给定直径而围成的圆也一定是不闭合的。例如直径为 10 的圆,其周长介于 31 与 32 之间,因而这个圆是有缺陷的。反过来也一样,当其周长是一个自然数时,其直径一定不是自然数。所以,用自然数系来描述圆时,周长与直径不能同时存在。 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一切自然现象均可归结为整数或整数之比, 但学派成员希伯索斯根据勾股定理并通过逻辑推理发现,边长为 l 的正方形的对角线长度既不是整数,也非整数比所能表示,这使当时的希腊数学家们感到空前的压力。相传希伯索斯因这一发现被投入海中淹死,这就是第一次数学危机。 2.3 自然数的有限性 自然数有没有上限?这个问题争论了几千年。 在对自然数进行重新定义之后,自然数就有了上限。 自然数的上限,应该等于宇宙中基本粒子的总个数,这个数字虽然不易准确确定,但可以粗略地估算。然而,即使是最粗略的估算,哪怕误差达到 100 倍, 1000 倍,在数学的实际应用中已经足够了。对于数学家和哲学家来说,知道它存在就足够了。至于它到底是多少,已经无足轻重。 有数据称宇宙的总质量为 1.513 ×10 54 千克;一个氢原子的质量约为 1.66 × 10 -27 千克;基本粒子的质量约为氢原子质量的十亿分之一,即 1.66 × 10 -36 千克。由此可求出宇宙中基本粒子的总数约为 9.11 × 10 89 个,可近似看作 1 × 10 90 个。因此,在人类目前认识到的宇宙范围内,自然数是有界的,其定义域约为[ 1 , 1 × 10 90 ]。 太阳系的总质量为 1.99166 × 10 30 千克,相当于基本粒子的数量为 1.2 × 10 66 个。在太阳系范围内,自然数系的定义域约为[ 1 , 1.2 × 10 66 ]。 根据万有引力的计算结果,地球的总质量约为 5.9722 × 10 24 千克,相当于基本粒子的数量 3.6 × 10 60 个。因此在地球上,自然数的定义域为[ 1 , 3.6 × 10 60 ]。 必须说明,这种估算是粗略的、暂时的。 随着人类对物质结构认识的深入,最小粒子的质量以及宇宙、太阳系、地球的质量将越来越精确,不同空间内自然数系定义域的上限值也会随之变化 。但定义域的下限值1在数值上保持不变。 数学毕竟是人类的工具,是否方便使用,不仅取决于工具本身,还依赖于具体的应用环境。对于一个木匠来说,其常用尺寸基本局限在1毫米~ 2 米之间,有一把最小刻度 1 毫米、总长度为 2 米的钢卷尺已经能够满足要求,没有必要使用又大又重的 5 米或 20 米规格的钢卷尺。也就是说,无论尺的规格如何,只要基本刻度相同,长尺和短尺对于应用本身基本上没有影响。同理,人类的日常生活绝大多数局限于地球范围之内,将地球看作一个封闭的小“宇宙”,对于一般数学计算已经足够。可以看出,无论全宇宙、还是太阳系、还是地球范围内,自然数在局部总是有限的,这一性质称为“ 局部有限性 ”。 2.4 自然轴 基本粒子除了质量之外,还有一定的尺寸,设基本粒子为球形,则每个粒子有着确定的直径。将许多基本粒子排成一条直线,就形成了长度,可以间接表达粒子的数量,于是数轴出现了。这一数轴称为“自然轴”,上面均匀分布着等距的点,分别代表1,2,3,4,5,6,……,1000,……, 1 × 10 30 ,……, 1 × 10 90 。自然数犹如茫茫大海中高出水面的一列桥墩,桥墩与桥墩之间距离完全相同,且排列成一条直线。 自然轴是数学中最早出现的数轴,它使数与形得以有机地联系起来,数学中“点”、“线”的概念产生了。 数学中“点”的最小直径约为 1 × 10 -18 米。 数学中“线”的最小宽度约为 1 × 10 -18 米。 数学中“面”的最小面积约为 1 × 10 -36 米 2 。 数学中“体”的最小体积约为 1 × 10 -54 米 3 。 数轴上 1 厘米的长度由 1 × 10 16 个基本粒子组成,也可以说, 1 厘米的数轴长度上有 1 × 10 16 个自然数。 由于自然数的客观性及量子性,数学中的点、线面、体、圆都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它们不仅的最小尺寸,甚至还有最小重量,这与传统数学是根本不同的。 三、有理数 有理数(不涉及负数部分)的基本单位是 1 ,包括整数、小数(包括无限循环小数)和分数,如 100 , 4.95 , 0.3333333 , 1.86 , 5/17 等等。 经过几百万年进化形成的人类,成人高度约在 1.6~1.8 米,体重 50~80 千克。人类的活动范围,步行的话只在几千米以内。人所能发出的操纵力,一般在 50 千克以下。 度量衡是为了方便人类生活而产生的。基本单位过大过小都不方便。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标准是国际标准,其长度为米,质量为千克。应用这套标准,人类接触较多的物体长度在 1 米左右,重量在 1 千克左右。 如果用数学中的自然数系来表示 1 千克,相当于 6 × 10 35 个基本粒子。对于人类而言这个数字实在是太大了,无论在书写还是发音方面,都令人无法忍受。 为了改进这个缺点,人类对自然数系进行了改造:将整个自然数系同除以一个数,例如 6 × 10 35 ,这样就将基准点 1 “右移”到自然轴的某个合适位置。相应地,这个位置以左的数成为小于 1 的数,其右的数成为大于 1 的数,地球自然数的定义域就由原来的[ 1 , 3.6 × 10 60 ]变成了[ 1.66 × 10 -36 , 6 × 10 24 ]。于是有理数系诞生了。 将自然数变为有理数的除数,可以是任意一个自然数,如 4052871795653 。毕达哥拉斯学派“一切自然现象均可归结为整数或整数之比”的观点,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的必然产物,因而也是完全正确的。 按现代集合论的观点,自然数系是一个有限集合 A ,里面含有有限个“元素”,将有限集合 A 除以一个自然数 B ,就完成了另一个集合 C (有理数系),两个集合中的元素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 自然轴摇身一变,成了有理数轴之后,它仍然是不连续的、量子化的。 应用有理数系的最大好处,是人类日常接触的各类物体在数学上有了一个比较合理的数值范围:在 1 附近最优,其次是从 0.1 至 10 ,再次从 0.01 到 100 。遇到特别大或特别小的量,还可以创造新的量词,将数值部分控制在最佳数值范围内,符合人类大脑对数值记忆、运算的习惯。 对于光速, 300000 千米 / 秒,可以记作 30 万千米 / 秒; 对于 氢原子 直径, 0.00000000001 米,记作 0.1 纳米。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自然数系中的 1 与有理数系中的整数 1 具有完全不同的物理意义。自然数系中的 1 代表一个基本粒子,有理数系中的整数 1 通常表示一个肉眼可见的物体,含有大约 6 × 10 35 个基本粒子的,如 1 杯啤酒或 1 只烤鸭、 1 个足球等。 有理数系是人类智慧的产物。通过对自然数系的改造,使之 更适合人类的使用 。是人类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范例。有了有理数,最原始的数学就深深地打上了人类的烙印,从此, 文明进入了数学 。 四、无理数、零与无穷 4.1 无理数 由 10 个基本粒子作一条直角边、另外 10 个基本粒子作另一个直角边,并不能构造出一个封闭的、完美的直角三角形。假定这个三角形是封闭的,按勾股定理,这个斜边的长度可表示为 ,是一个无理数。 给定直径为自然数 10 构造一个圆,则圆的周边不会封闭。假定这个圆是封闭的,那么圆的周长可表示为 10π ,其中的 π 也是无理数。 直角三角形和圆是《几何》以及《三角》的基本元素,由于这两个图形不封闭而产生的天然缺陷,造成无理数的大量出现。除了平方根和 π 之外,角度的正弦、余弦、正切、余切函数,以及对数、指数等运算也产生大量的无理数。 可以看出,无理数是的一种特殊的数,它代表着不完整的几何图形,是现实世界上 不可能存在的或有缺陷的事物 。因此,绝不能把无理数看作合法的数,更不能将其视为与有理数同等重要的数。 既然无理数是不合法的数,那么,能不能废除无理数呢? 答案是不能。虽然无理数没有现实意义,但在人类的生活中却离不开——研究直角三角形,不能没有勾股定理;研究圆,不能没有圆周率 π 。没有勾股定理和圆周率,现实生活中的许多概念就无法简洁地表达。无理数做为一种有效的近似,为人类的数学运算带来极大的方便。因此不仅不能废除无理数,而且还必须保留它,利用它,让它为人类服务。 无理数以假代真,会产生不超过 1 个基本粒子的误差。这个误差是个什么概念呢?下面以空气中的粉尘来说明。 要显微镜下,空气中的细颗粒物 PM2.5 的直径为 2.5 × 10 -6 米,体积约为 8.18 × 10 -12 立方厘米。按密度 1.7 克 / 立方厘米计,每个细颗粒质量约为 13.9 × 10 -15 千克,折合成基本粒子数约为 84 万亿亿个。 人类日常生活中处理的事物远远大于一个空气粉尘粒子,因此,忽略一个基本粒子的重量,所产生的误差小于 84 万亿亿分之一,完全可以忽略不计。也就是说,使用无理数代替有理数所产生的误差,对我们人类的日常生活而言,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既要看到无理数的方便,又要注意它的本质,不将其视为正式的数。应当将无理数看做一个非正式结果、一个中间过程。即坚持了原则性,又具有了灵活性。为此,必须做出一个特殊的规定。 定义 : 距离某无理数最近的那个有理数,称为该无理数的 真值 。 如此规定之后,两个相邻的有理数之间无论有多少无理数,每个无理数都有唯一的真值。有理轴仍然是间断的、不连续的。 有了无理数的概念之后, 近似进入了数学 。 4.2 零 在自然界,物质只能转化,而不能消失。但是人类生活中有大量的关于“消失”的例子:小红有 1 个苹果,吃完后,苹果“消失”了(虽然也可以理解为转化成为小红身体的一部分)。树上 8 只鸟,一声枪响,鸟儿们全部飞走,从人的视野中“消失”了。 显然,生活中的“消失”与物质的消失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物质的消失不可能真正发生,而生活中的“消失”却大量地、每日每时都在发生。数学是描述人类生活的工具,必须对这种“消失”有所体现。于是符号“ 0 ”诞生了。 0 表示物质“没有”、“无”、“不存在”的状态。它是“有”、“存在”的对立面。虽然世界上从来没有过 0 个苹果、 0 个桃子,但人们为了方便应用,就假定世界上存在 0 个苹果、 0 个桃子。于是,由于人的规定, 0 成了自然数系和有理数系的新成员。 0 个基本粒子、 0 个苹果都是合法的,具有特定的物理意义。 自然界中最小的物质是基本粒子,在自然数系中用 “ 1 ”表示(在有理数系中可用“ε”表示) 。 1 虽然非常非常小,但它属于“有”,与“无”有着本质的区别。在 0 到 1 之间,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既近在咫尺,又遥不可及。 有了无理数的表示方法后,按照前面的规定,靠近 0 的无理数,其真值为 0 ;靠近 1 的无理数,其真值为 1 ,按 1 个基本粒子处理。 4.3 无穷 前面已经论证过,数学中不存在实无穷,只存在潜无穷。 那么,潜无穷从哪里来的呢? 在自然数系中,数是有限的、有穷的。自然数是一个集合 N 。其中最小的自然数是 0 ,最大的自然是 N n 。 将自然数集合 N 中的每个元素都除以一个自然数 B ,可以得到有理数集合 L 。其中最小的有理数是 0 ,最大的是 L n 。 将集合 L 中的每个元素自乘(平方),可以得到有理数的面积集合 S 。其中最小的有理数是 0 ,最大的有理数是 S n 。 将集合 L 中的每个元素自乘两次(立方),可以得到有理数的体积集合 V 。其中最小的有理数是 0 ,最大的有理数是 V n 。 容易发现,通过构造集合的办法,既可以在小的方向上突破基本粒子的下限,也可以在大的方向上突破宇宙最大基本粒子数的上限。只要有必要,数学家可以在两个相邻自然数间分隔出任意多的间隔,实现无限分割的连续效果,可以用来表示时间。 在前面的讨论中知道,为了避免芝诺悖论而要求时间、空间必须采用不同的数系。但在实际应用中,用有理数表示时间已经有足够的精度。因此,从实用角度看,用有理数系同时表示时间与空间是完全可行的。 事实上,在过去的两千多年中,三次数学危机都是由实无穷引起的。实无穷像一头藏在羊圈里的恶狼,伪装成羊的模样,一次次地蒙混过关。数学家们应对失误,虽然不断修补并加固羊圈,仍然一次次地发现有羊被咬死,只剩下一堆骨头,让数学家们灰头土脸、无地自容。 自然数的量子性以及局部有限性,彻底否定了困扰了人类几千年的实无穷概念。 将实无穷从数学中驱逐出去的时候已经到了。 将实无穷从数学中驱逐出去后,一同消失的,还有过去几千来有关这只“羊”的种种感人的事迹与美好的回忆,有些数学家一定会恋恋不舍,有的还可能伤心欲绝呢!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数学要健康成长,就不能不铲除自己身上的毒瘤,哪怕它过去曾经“灿若云霞,艳如桃花”! 4.4 有理数的正确应用 有理数表示物质的绝对数量,特别适合解决数学中的绝对数量问题。尤其是涉及到物体的数量、重量、长度、面积、体积等类问题。特别是在这个数系里,任意一个有理数的开方,无论是开平方、开立方或更高次方,都只有一个根,即“算术平方根”。以下面的应用题为例: 有一块正方形的地块,长度加上3米、宽度减去2米之后,其面积变为104米 2 。问这个正方形地块的边长是多少?…… ( 由于公式排版诸多不便,以下内容省略,欲读全文的朋友请下载PDF格式全文 数学唯物主义基本原理(v2.10).pdf
256 次阅读|0 个评论
数学唯物主义与数学唯心主义的19个分歧(隐藏)
热度 2 fanxshan 2013-9-9 21:22
本人新书《数学辩证法》即将出版,为避免与旧内容混淆,误导网友,从即日起,相关博文改为隐藏状态(自己可见)~~特此记之——2015.7.30 2013.10.20 发布更新《数学唯物主义与数学唯心主义的23个分歧》,此文改好友可见。   2013年,马克思主义的数学观——数学唯物主义诞生了。从此数学就分为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个基本派别,它们在许多问题上的看法是完全对立的。   1、数学唯心主义认为自然数“1”是主观的、抽象的、多样化的。“1”可以是一只羊,也可以是一只狗,还可以是一个皮球。“1”是通过人的观察与思维,从一只羊、一只狗、一个皮球中通过人的大脑抽象出来的共同属性——抽象的羊、抽象的狗、抽象的皮球。没有人的观察与抽象,自然数“1”就不存在;   数学唯物主义认为自然数“1”是客观的、具体的、单一的。“1”指的就是物理学家发现的单个的、不可分割的、最小的基本粒子。它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人类只能认识它、发现它,而不能改变它。   2、数学唯心主义认为数是无界的。最小的数是自然数“0”,最大的数是无穷大,即∞;   数学唯物主义认为数是有界的。最小的数是自然数“1”,最大的数依空间范围而变化,地球上所有基本粒子总数就是地球最大自然数,太阳系中所有基本粒子总数就是太阳系最大自然数,宇宙中所有基本粒子总数就是宇宙最大自然数。   3、数学唯心主义认为存在真实的无穷小与无穷大(例如比基本粒子还小几千、几万、几亿、几亿亿倍的无穷小量以及比宇宙中所有基本粒子总数还大几千、几万、几亿、几亿亿倍的无穷大量),并且用它们做为极限、微积分与集合论的理论基础;   数学唯物主义认为实无穷小与实无穷大在现实世界中根本不存在,无穷仅仅是人的意识而已,数的集合也仅仅是有限集合。以人的意识为研究对象,同时又以自然界为研究对象,是典型的二元论,最终必然陷入唯心主义的烂泥坑而不能自拔。   4、数学唯心主义认为数是密实的、连续的。数轴上没有间断点。数学是连续性的数学;   数学唯物主义认为数是不密实的、不连续的。数轴上只有自然数,两个相邻的自然数之间一无所有。数学是量子化的数学。   5、数学唯心主义认为无理数是真实存在的。勾股定理处处成立、圆周长与直径可以同时存在。数学中引入无理数是因为无理数真的存在于2个有理数之间;   数学唯物主义认为无理数是根本不存在的。在自然数系、有理数系中,勾股定理不成立、圆周长与直径不可以同时存在。数学中引入无理数的原因,是由于人类的日常生活中不需要那么高的分辨率,不需要精确到1个基本粒子的尺寸。无理数是一种方便的近似,使勾股定理、圆仍然在形式上有效,便于数学处理。   6、数学唯心主义认为自然数1、有理数1、实数+1三者之间没有区别,可以相互代替;   数学唯物主义认为自然数1、有理数1、实数+1三者之间有显著区别,不可以相互代替:自然数1代表单个基本粒子,有理数1代表一个集合对象(马、牛、羊等)、实数+1代表多余的量(多了一头牛、多了一只羊)。自然数、有理数、实数是三种不同的尺度。   7、数学唯心主义认为正数和负数是一家——实数系;“负负得正”是人为的规定,因而无法证明;   数学唯物主义认为正数和负数是两家——二者合并后组成实数系;“负负得正”是两个数系间的内部联系,根本就不用证明。   8、数学唯心主义认为虚数是子虚乌有,不过是为了使方程x^2+1=0有解而人为想像出来的数,在现实世界上找不到哪怕一个实例;   数学唯物主义认为虚数是客观存在,它代表着居于次要地位的、看不清的、看不见的事物,反映了人的意识与记忆,在现实世界上到处都是虚数的例子。   9、数学唯心主义认为复数是数学家们偶然发现的一个有趣的怪物,非常偶然地对所有数学运算都能够保持“封闭”,但在现实世界上找不到一个复数的实例;   数学唯物主义认为复数是人类生活的真实反映,它与哲学中的矛盾概念是一对孪生兄弟。人只要睁开眼,看到的所有东西都是复数的实例。   10、数学唯心主义认为自然数、有理数、实数、虚数、复数的产生是因为数总是不够用,所以要“扩充”;   数学唯物主义认为自然数、有理数、实数、虚数、复数的产生是由于描述人类实践活动的不断需要,是一个自然的、历史的、发展的过程。   11、数学唯心主义认为代数、几何、三角、解析几何都是独立产生的,互相之间没有联系;   数学唯物主义认为代数、几何、三角、解析几何是在数学的不同阶段必然产生的,其间有内在联系。   12、数学唯心主义有“三大流派”:逻辑派宣称“数学是逻辑”,形式派宣称“数学是符号游戏”,直觉派宣称“数学是人的直觉”。三派创立初期,多次在华山论剑,尔虞我诈,互相拆台,未分胜负。后来发现共存才能共荣,共存才有饭吃。不过这可苦了学数学的后来者。到了年关,要跑3个地方拜庙上香敬神,哪个也不敢落下;   数学唯物主义只有一个流派:即马克思主义学派。认为整个数学建立在基本粒子的基础之上。从微观上看,数学就是一些由不同数量的基本粒子组合而成的对象(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从宏观上看,数学是自然界物质运动与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在数量上的特殊表现方式。   13、数学唯心主义认为数学是严谨的,数学定理决定社会存在。数学家们已经证明,人体身高符合高斯正态分布。根据数学计算,地球人口中应该存在着几十万身高20米的巨人、几千名身高50米的超级巨人,还应该存在着几十万身高5厘米的袖珍人、几千名身高2厘米的微形人;   数学唯物主义认为数学是近似的,社会存在决定数学定理。高斯正态分布只是近似地反映人类种群的身高特征,地球上不会出现身高几十米的巨人以及身高2厘米的微形人。   14、数学唯心主义认为除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数学本身也是数学知识的来源,可以用数学来研究数学。数学家的“定义”也是一种真理。判断一个命题的真伪,不必看它是否符合实践,而是看它是否符合数学家的“定义”或“公理”就够了;   数学唯物主义认为除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再无其它任何数学知识的来源。数学只是人类的认识工具之一,使用数学工具来研究工具本身,只会在逻辑的怪圈中越陷越深,最后沉溺于歇斯底里的、病态的、疯狂的自恋之中而无法自拔。判断一个命题的真伪,必须看它是否符合客观实践,而不是看它是否符合数学家的主观“定义” 或“公理” 。凡是不能用自然界物质运动或人类实践活动来检验的数学命题,都是毫无意义的伪命题,必须果断地扔到历史的垃圾堆里去。   15、数学唯心主义认为“无穷”概念以及建立在无穷概念之上的集合论是近代数学最伟大的成就。   数学唯物主义认为“无穷”概念以及建立在无穷概念之上的集合论是近代数学最大的毒瘤。   16、数学唯心主义认为数学是纯粹的抽象。一个人,越深入钻研数学唯心主义理论体系,越觉得自己是个傻子、弱智、白痴;   数学唯物主义认为数学是纯粹的具体。一个人,越深入钻研数学唯物主义理论体系,越觉得自己是个正常人。   17、数学唯心主义的目标是创造更多、更抽象、更晦涩的定义和定理,让数学越来越脱离现实,进入玄奥神秘的空灵世界;   数学唯物主义的目标是创造更多、更具体、更明确的实例与相互联系,让数学越来越接近现实,进入五彩缤纷的社会生活。   18、数学唯心主义认为少数天才数学家创造了数学;未来数学的发展必须由数学“大师”们来“规划”;   数学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的实践活动创造了数学;未来数学的发展受社会发展的历史条件所制约。   19、数学唯心主义使数学走向独立与封闭,数学将逐渐与哲学、物理学、化学、文学、艺术、历史等学科渐行渐远,成为孤家寡人;   数学唯物主义使数学走向合作与开放,数学将逐渐与哲学、物理学、化学、文学、艺术、历史等学科融为一体,实现共存共荣。
212 次阅读|2 个评论
主体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
热度 12 zlyang 2013-7-25 11:59
主体唯物主义 与 辩证唯物主义 在2001年刊出的一篇学术论文里, 真傻 写到: “从本文的对比分析看, 可以得出认识论优先于本体论的观点。一般认为,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并认为二者是统一的。但仔细研究这个关系, 会发现方法论对世界观的制约, 是由人的思维的局限性所造成的。特定条件下人的思维, 是受到各种客观条 件所制约的。在这种制约下形成的世界观, 很难绝对保证其客观性, 因此, 唯物主义今后的研究方向是研究人的主体性质对认识论和宇宙观的影响。具体途径是发掘东方古典哲学中的有关研究成果, 特别是禅宗哲学思想中的积极成分。” 并且在当年明确提出“ 主体唯物主义 ”,以区别“主观唯心主义”。因为 邻居嘲笑我的“主观唯物主义”是“主观唯心主义” 。可惜该文被“ 绝对是好心的 ” 主编 三思后拒绝了(第三次修改后拒稿)。 感谢这位好心的主编:向您真诚地道歉!给您添额外麻烦了。 再次真诚感谢! 主体唯物主义 的特征: (1)承认全部马列主义哲学。 (2)重点研究 人类 特定条件下的 认识 ,受到人类 自身各种限制 造成的 过滤 (或丢失、忽视) 和 变形 (或扭曲、偏移)。 当 “ 人的认识能力足够大 ” 时, “ 主体唯物主义 ” 得出的结论,就是马列主义哲学。 个体人或某个群体,由于自身的主观认识能力限制,对世界客观规律的认识,可能会出现普遍的系统性偏差。 例如:“历史证明,中国农民并不能解放自己,他们没有科学思想作指导。”“农民由于其小生产者的局限性,资产阶级由于其软弱性都不能领导民主革命成功。” 又如: 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按照它的价值进行交换。价值规律的第二重解释:总供给与总需求相平衡。 价值规律,主要地是“主体唯物主义”形式的;它的第二重解释,是典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真傻 的“主体唯物主义”,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阵营。不同于现有的他人“主观唯物主义”(尽管这个名词当初 真傻 也使用过)。 相关链接: 贾伟 ,2013-07-25,《关于药学研究的一点随想》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65898do=blogid=711061 而由此类推,我们每个人大致也是如此,以自己(有限的)视野和理解,去打量和揣摩外面的世界,去发表观点,去评价自己不甚了解的不同领域的人和事。 感谢您的批评与指导! —————————————————————————————————————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通过人的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是独立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意识则是物质的反映,并对物质具有反作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一、意识的产生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的产生,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物质运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三个决定性的环节: (1)无机物的反应特性进化为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2)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进化为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3)动物心理进化为人的意识。 2、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产物,更是社会的产物。 (1)社会劳动创造了人本身。(2)社会沟通的需要产生了语言。社会劳动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的必要,从而促进了语言的产生。语言的产生,提供了思维的工具,促进了抽象思维的发展,使人脑具备了能动反映客观世界的能力,大大促进了意识的发展。首先是 劳动,然后是语言与劳动一起,成为意识产生的决定力量。 意识是物质世界和社会发展的产物。意识起源的自然性和社会性,进一步证明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二、意识的本质 从本质上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 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人脑是意识的物质载体,意识是人脑的特有机能。现代科学对意识活动的生理机制的研究证明:意识的产生过程不仅与生物电的传递过程一致,而且也与脑化学物质变化的过程相一致。这些都说明,人脑的生理活动是人的意识活动的物质基础,如果人脑受到损害,就会 阻碍脑生理过程的正常进行,人的意识活动也将受到影响,甚至失去机能。这些都说明意识是高度发达的物质——人脑的机能。 2、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 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但人脑不会自动产生意识。只有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并通过传导神经传达到大脑,使人脑对客观事物做出反映,才会产生意识。如果没有被反映者,就不可能产生反映。人脑只是一个加工厂,没有原材料,大脑就不能加工出任何产品 ,不能进行意识活动,不能产生出意识。所以,意识来源于客观存在,其内容是客观的。 意识的形式则是主观的,是客观事物的主观映象。意识不等同于客观事物,而是客观事物反映到人脑中的观念形态。一方面,意识是客观事物经过加工之后在大脑中的反映;另一方面,在反映客观事物的过程中,受到反映者个人的心理素质、知识水平、立场、观点等主 观因素的影响。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产生不同的甚至根本相反的认识和观念。正因如此,也就有了正确思想和错误思想的区分。正确思想是对客观存在的正确反映,错误思想则是对客观存在的歪曲反映。归根结底,任何思想和观念,都来源 于客观物质世界。 意识是人脑这种特殊物质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这就是意识的本质。这进一步表明了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证实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三、意识的能动作用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以物质为前提和基础,意识的内容受客观现实限制。但对物质决定意识不可机械地理解,事实上,意识具有非常明显的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为,意识具有能动地认识世界、又通过实践能动地改造世界的能力。意识的能动作用,又称为主观 能动性。 1、能动地认识世界 意识对客观存在的反映,不是消极的、机械的、被动的反映,而是一个积极能动的过程。人的意识对事物的反映,是有一定的目的性和选择性的。 2、能动地改造世界 人的意识在能动地认识世界的基础上,按照客观实际和客观规律,提出一定目的、计划、办法等,指导人们进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能动地认识世界,是一个从物质到思想的过程,能动地改造世界,是一个从思想到物质的过程。 但是,不同的意识,其能动作用具有不同的性质。正确的思想意识,能够指导人们开展正确的实践活动,促进事物的良性发展;相反,错误的思想、意识会引导人们采取错误的行动,对事物发展产生阻碍甚至破坏作用。
3821 次阅读|31 个评论
机械唯物主义与上帝——关于近代西方哲学发展历程的思考(2)
何彦 2013-4-25 12:29
旧文重贴: (一)机械唯物主义与万能的上帝 在中世纪大部分时期,基督教不仅统治着欧洲人的精神生活,而且统治着欧洲人的世俗生活。人们认为,上帝不但创造了世界,而且创造了包括封建等级制度在内的世间的一切法则,自然和社会的一切活动都是由上帝决定的。虽然上帝的概念是世界的统一性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但一个完满、全能的上帝的观念却是对自然和社会的绝对化和静止化的理解。长期生活在这种观念下的人们往往有一种趋求稳定的心态,他们宁愿过一种简单的、有固定模式的生活,而不愿意面对一个复杂的、难以预期的世界。 当封建制度因资本主义的发展而遭到冲击时,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也发生了动摇。既然万能的上帝已经无法向人们提供一切解释和答案,人们就必须寻找其它的出路。但在封建专制影响较深的国家,人们反对的只是据说由上帝建立的封建专制,而不是可以决定一切的规则。人们期望的只是用一种新的、确定的社会秩序取代旧的、不公正的社会秩序,而不是一个能动的、变化的社会。因此,最佳的选择就是寻找一套新的自然和社会法则来取代上帝,但这不过是另一个全能的上帝的代名词。 机械唯物主义者所相信并坚持的就是这样一些象神一样无所不能的规律。在他们看来,世界虽然是复杂的,但它是由一些绝对的、确定的规律所支配的。自然、社会和人的全部命运都由这些规律所决定,个人对此无能为力。如果我们了解并顺应这些规律,我们就能够促进社会的发展;如果我们不了解或者违背这些规律,我们就是在阻碍社会的发展,并终将受到规律的惩罚。这些机械的规律和上帝在哲学上的实质区别只在于:前者是外在的、物质的,而后者是内在的、精神的;前者还没有被完全揭示,尚需继续寻找,而后者已完全蕴藏于圣经之中,需要的只是反复体会。 在实践中,中世纪的天主教是一个从教皇、主教、牧师到信徒的等级制度。因为大多数人只能通过神的启示来认识上帝,而能够辨别、解释神的启示的只有合格的神职人员,所以普通人必须接受牧师的指引。机械唯物主义相信的是一个由无数的因果关系构成的世界,但复杂的联系可以还原为简单的联系,人的使命就是找到那些最基本的因果关系或规律。但是规律的发现需要严格的理性的探索,随着知识越来越专门化,这个任务日益只能由少量的、经过训练的专家来完成。因此,当代的机械唯物主义者总是劝说人们服从权威、相信专家,实质上在鼓吹一个从精英到普通人的金字塔式的社会结构。 由于这些理论和实践中的相似,机械唯物主义往往在封建等级制度比较完善的地区找到合适的土壤,如大革命前后的法国。十月革命后的苏联所奉行的教条式的马克思主义可以简化为 干部+技术=社会主义这条公式,也是精神上的和物质上的双重机械主义。另一方面,从宗教的上帝向唯物的上帝的转化的社会过程特别痛苦,因为两种不同的僵化的思维方式之间的冲突往往导致极端的行为,法国大革命的恐怖和斯大林的高压统治都使当时的社会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当然,现代的机械唯物主义并非是中世纪天主教的简单翻版。他们相信世界是运动的、是通过规律普遍联系在一起的,而不是被创造的和事先安排的。他们相信科学和理性,而不是神秘的或者宗教的力量。这对破除宗教迷信和神学教条有巨大的历史意义。但是,由于他们认为决定物质世界运动的规律是外在于人的,人的命运不是被决定的就是纯粹偶然的 (从而还是被决定为不可知的),所以,面对浩瀚的宇宙,面对无限的未来,人除了保持敬畏之外,不可能有所作为。 简言之,在基督教中,人是上帝的子民,必须服从上帝的安排;在机械唯物主义者看来,人是微不足道的,人的一切都由外部世界所决定。机械唯物主义确认了人对外部物质世界的探索和追求,但否定了人直接掌握自身命运的可能,它是一种决定论哲学,其根源是人对自身的不信任。因此,尽管机械唯物主义者都是坚决的无神论者,但他们和有神论者却是最接近的。
1815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不信佛
热度 1 hcrm 2013-3-4 11:04
《我与佛家有缘?》一文发出来之后,让一些人误以为我信佛,而其实我是从来没有信过的,因为我是一个纯粹的唯物主义者,可我并不反对他人信仰宗教。 还是在高中的暑期里,我就读过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等宗教专著,对各类宗教均有所了解,对纯宗教徒于信仰的笃信还是比较钦佩的。 我向来不主张自己信仰的东西,一定要他人也坚信;对于不同信仰的人,也向来不主张党同伐异。信仰应该是自由的选择,而且可以宣扬,却不可强求于人。 自有人类以来,我们的意识便开始将世界进行“割裂式”剖析了,产生了各式各样的本能的认知。这些认知本身是真切的,但是很不全面,或者说不太客观。 我们总在想像着有某种神奇的力量造就了这个世界,而这个世界也一定有一个至高无上的“主宰”,唯有他能够洞悉一切并给我们带来幸福,哪怕是所谓“来生”的。 我很奇怪的是,一些物理学的研究者最终也走向了这样的认知之路,把自己再也不能弄清楚的物理机理归咎为“神的力量”。这其实算不得什么新发现的,几千年以来人们都是如此。 人类社会现在已经步入了“现代化”阶段,这个阶段最为明显的标志是机器的广泛运用,我们借助它的力量已然能够上天入地了,做到古代神话传说中诸神所拥有的“神奇力量”。当然,做的显然不会如说的那样出神入化。 现代文明的推进,不是如期解决了我们所有的迷惑,恰恰相反,给我们带来了更多难以解决的问题。这是人类探索与发现的必然,因为我们已然向前迈进了,不可能再回归到原始状态。 现在诸多难以化解的迷惑,需要人类不断地实践与求索,不能简单地划归于某种力量的存在。假如一切的问题都已解决,那么人类还需要继续繁衍生息吗?我们的社会还有前进的动力吗? 问题的问题是,我们无法使所有的问题消解,即便看似很简单的问题,譬如快乐和幸福。 一切宗教的原旨其实在告诫人们,要想在今生没有痛苦,唯有寄希望于来世了,而今生的苦痛又都是对信念的一种磨炼。这其实与我们现世的生活是相符合的,不过多了所谓的信仰问题。 人们选择逃避自身的问题的时候,总需要一种长久的心理和精神的慰藉,这便是宗教产生的原因之一。由于宗教在历史上的复杂性,使其至今能够影响现代人的生活,也会在今后很长时期内存在下去。 我不信佛,从不反对他人的信仰,这便是我的立场。 2013年3月4日
个人分类: 科学论剑|2722 次阅读|3 个评论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热度 1 xupeiyang 2013-2-21 12:53
今天看到温总理的讲话,这句话查了出处,很受教益。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出自《宋史·王安石列传》,北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力主变法,提出了这一著名的“三不足”论断。 “天变不足畏”:原意是自然界的灾异不必畏惧,这是对当时有人用各种所谓“天生异象”的奇谈怪论来攻击新法的回应,同时透露出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祖宗不足法”:前人制定的法规制度若不适应当前的需要甚至阻碍社会进步,就要修改甚至废除,不能盲目继承效法; “人言不足恤”:对流言蜚语无需顾虑。这既是王安石变法的精神支柱,也是他的思想武器。自宋以降,人们常引用这句话来表达一种不断革新的精神。 北宋的王安石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为了推行自己的改革主张,他强调要在思想上破除当时人的守旧心理。这句话不仅简明扼要地说出了王安石变法的决心,而且表现出他变法的巨大勇气,成为许多改革者自我激励的豪言壮语。 参考资料: http://news.jxnews.com.cn/system/2008/03/18/002704047.shtml 【温家宝: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温家宝20日在中南海主持召开本届政府最后一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温家宝说,"5年前,我曾面对大家立过誓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今天我还想加上一句话,就是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新京报)
个人分类: 名人传记|6162 次阅读|5 个评论
[转载]教皇逊位诏书,唯物主义,both mind and body are necessary
yue 2013-2-12 11:48
Dear Brothers, I have convoked 召集 you to this Consistory 宫中 , not only for the three canonisations, but also to communicate 告诉 to you a decision of great importance for the life of the Church. After having repeatedly examined my conscience before God, I have come to the certainty that my strengths, due to an advanced age, are no longer suited to an adequate exercise of the Petrine ministry 职位 . I am well aware that this ministry, due to its essential spiritual nature, must be carried out not only with words and deeds, but no less with prayer and suffering. However, in today's world, subject to so many rapid changes and shaken by questions of deep relevance for the life of faith, in order to govern the bark of Saint Peter and proclaim 宣传 the Gospel, both strength of mind and body are necessary, strength which in the last few months, has deteriorated 破坏 in me to the extent that I have had to recognise my incapacity to adequately fulfill 履行 the ministry entrusted 委托 to me. For this reason, and well aware of the seriousness of this act, with full freedom I declare that I renounce 辞去 the ministry of Bishop of Rome, Successor of Saint Peter, entrusted to me by the Cardinals on 19 April 2005, in such a way, that as from 28 February 2013, at 20:00 hours, the See of Rome, the See of Saint Peter, will be vacant and a Conclave 会议 to elect the new Supreme Pontiff 主教 will have to be convoked by those whose competence it is. Dear Brothers, I thank you most sincerely for all the love and work with which you have supported me in my ministry and I ask pardon for all my defects. And now, let us entrust the Holy Church to the care of Our Supreme Pastor, Our Lord Jesus Christ, and implore 祈求 his holy Mother Mary, so that she may assist the Cardinal Fathers with her maternal 母爱 solicitude 挂念 , in electing a new Supreme Pontiff. With regard to myself, I wish to also devotedly serve the Holy Church of God in the future through a life dedicated to prayer. From the Vatican, 10 February 2013 BENEDICTUS PP XVI
1736 次阅读|0 个评论
苹果与钓鱼不可兼得,为什么中国没有资格和日本对抗。拜年篇
yue 2013-2-11 15:39
钓鱼岛不仅是中日问题,而且是中美问题。首先,直接起因是冷战高峰的时候,日本从美国手中拿到钓鱼岛。其次,美国和日本是同盟。二者的关系本来就密切,随着中日对抗加剧,关系还会加强。不能真正了解国际关系,我们没有什么资格。 中国是一个讲究唯物主义的国家,再从唯物主义看,美国的实力是钓鱼岛最终会如何解决的重要因素。 但是我从中国看到了美国的实力,就是年轻人们疯狂地使用“苹果”手机。手机那么高级,年轻人不见得就会用,但是他们也要买,因此苹果对他们来说,只是象征。象征他们对美国的崇拜。当然生活本来就是象征。(生活本来是自然,是科学,但是在现实中,它成了形式,成了象征。)苹果手机,象征和映射了我们的愚昧无知,还有我们的自卑和虚弱。当然,如果你完全会用,并且切实有用,那就不能这样说了。 苹果手机那么好,但是价格相比之下,那么昂贵,实际是在强大美国。直接地会强大美国的经济实力,最终是强大他的军事实力。不了解苹果的后果,我们也没有资格。 可见,只要我们在美国面前,还不能自信,就完全没有资格对抗日本。(或者说,中国没有资格对抗中国,仅仅是因为中国人还没有资格说爱国)但是自信是要靠实力说话,不能盲目排外。但是,在苹果面前,许多时候,如果没有什么实际用途,却盲目跟风,完全是没有自信的表现。这时候如果空喊“抵制日货”,却不抵制美国货,那完全是虚伪。如果还认为自己是爱国,那应该完全是虚伪。如果“都”字可以不表示100%,我想说,中国人都是卖国贼。这时候,由于虚伪,我们完全没有资格对抗日本。 这使我想到一句话: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对于现实,是:苹果与钓鱼不可兼得。 当然,面对这样一些社会问题,我们不应该完全丧失信心,但是也应该认识到巨大的困难,以及漫长的道路。
个人分类: 法学|251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论战与道德
wdytu 2013-2-1 15:11
最近在科学科学网上看到一些教授、海龟、甚至院士掐架,感觉很有意思,也让人有点寒心。附上王小波的一篇杂文《论战与道德》,大家乐呵乐呵吧。   知识分子搞学问,除了闭门造车之外,与人讨论问题也常常是免不了得。在讨论是应该取何种态度,是个蛮有意义的问题。在这方面我有些见闻,虽然还不够广博,但已足够有趣。先父是位逻辑学家,在五十年代曾参加过“逻辑问题大讨论”,所以我虽然对逻辑所知不多,也把当年德论文集找出来细读了一番。对于当年德论争各方谁对谁错,我没有什么意见,但是对论战的态度却很有看法。众所周知,逻辑是一门严谨的科学,只要能争出个对错即可;可实际情况却不是那样,论战的双方都在努力证明对方是“资产阶级”,持有“唯心主义”或“形而上学”得思想方法。相形之下,自己是无产阶级,持有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在我看来,逻辑问题是对错真伪的问题,扯上这么多,实属多余;而且在五十年代被判定位一名资产阶级分子之后,一个人的生活肯定不是很愉快的,此种论战的方式有恫吓、威胁之意。一般认为,五十年代的逻辑大讨论还算是一次比较平和的讨论,论战各方都没有因为论点前往北大荒;这是必须肯定的。但要说大家表现了多少君子风度,恐怕就说不上了。   我们这个社会里的论战大多要从平等等讨论转为一方对另一方的批判,这是因讨论的方式决定的;根据我的观察,这些讨论里不是争谁对谁错,而是争谁好谁坏。一旦争出了结果,一方的好人身份既定,另一方是坏蛋就昭然若揭;好人方对坏蛋放当然还有些话要说,不但要批判,还要揭发。根据文献,反右斗争后期,主要是研究右派分子在旧社会的作为,女右派结交男朋友的方式,男右派偷窥女浴室的问题。当然,这个阶段发生的事已经不属于讨论的范畴,但还属论战的延续。再以后就是组织处理等等,更不属于讨论的范围;但是它和讨论有异常显著的因果关系。   “文化革命”里,我是个小孩子,我住的地方有两派,他们中间的争论不管有没有意义,毕竟是一种争论。我记得有一阵子两派的广播都在朗诵毛主席的光辉著作《将革命进行到底》。倘若你因为双方都在表示自己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决心,那就错了。大家感兴趣的只是该文中毛主席痛斥反对派是毒蛇的那一段——化成美女的蛇和露出毒牙的蛇,它们虽然已经感到冬天的威胁,但还没有冻僵呢——朗诵这篇文章,当然是希望对方领会到自己是条毒蛇这一事实,并且感到不寒而栗。据我所见,这个希望落空了。后来双方都朗诵另一篇光辉著作《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这显然是把对方看成了反动派,准备接受他们的投降,但是对方又没有这种自觉性。最后灯结果当然是刀兵相见,打了起来。这以后的事虽然有趣,但已出了本文的范围。   “文化革命”里的两派之争,有一个阶段,虽不属论战,但也非常有趣,那就是两派都想证明对方成份不纯或者道德败坏;要么发现对方庇护了大叛徒,走资派;要么逮住他们干了有亏德行的事。在后一个方面,只要有某派的一对青年男女呆在一个屋子里,对立面必派出一支精悍队伍埋伏在外面,觉得里面火候差不多了,就踹门进去。我住的地方知识分子成堆,而这些事又都是知识分子所为。从表面上看,双方都是斯文人,其实凶蛮得很。这使我感到,仅用言辞来证明自己比对方道德优越,实在是不容易的事;因此有时侯人们的确很难抑制自己的行动欲望。   现在,任何一个有理智的人都不会认为,讨论问题的正当方式是把对方说成反动派,毒蛇,并且设法去捉他们的奸;然而,假如是有关谁好谁坏的争论,假如不是因外力而中止,就会得到这种结果。因为你觉得自己是好的,对方式坏的;而对方持有相反的看法,每一句辩驳都会加深恶意。恶意到了一定程度,就会诉诸行动:假设你有权力,就给对方组织处理;有武力,就让对方头破血流;什么都没有的也会恫吓检举。一般来说,真理是越辩越明,但以这种方式争论,总是越辩越不明,而且你在哪个领域争论,哪个领域就遭到损害。而且争论的结果既然是有人好,有人坏;那么好人该有好报,坏人该有坏下场,当然是不言自明。前苏联曾在遗传学方面展开了这种争论,给生物学和生物学家带来了很大的损害。我国在文化领域里有过好多次这种争论,得到了什么结果,也很容易看出来。   现在我已是个中年人,我们社会里新的轰轰烈烈的文化事件也很少发生了,但我发现人们的论战方式并没有大的改变,还是要争谁好谁坏。很难听的话是不说了,骂人也可以不带脏字。现在最大规模的文化事件就是上演了一部新的电视剧或是电影,到底该为此表示悲哀,还是为之庆幸,我还拿不准;但是围绕着这种文化事件发生的争论之中,还有让人大吃一惊的言论。举例来说,前不久上演了一部电视剧《唐明皇》,有一部分人说不好看,剧组的成员和一部分记者就开了个研讨会,会议纪要登在《中国电视报》上。我记得制片人的发言探讨了反对《唐》剧者的民族精神、国学修为、道德水准诸方面,甚至认为那些朋友的智商都不高;唯一令人庆幸的是,还没有探讨那些朋友的先人祖宗。从此之后,我再不敢去看任何一部国产电视剧,我怕我白发苍苍的老母亲忽然知道自己生了个傻儿子而伤心——因为学习成绩好,我妈一直以为我很聪明。去看电影,尤其是国产电影,也有类似的危险;这种危险表现在两个方面:看了好电影不觉得好,你就不够好;看了坏电影不觉得坏,你就成了坏蛋。有一些电影在国际上得了奖,我看了以后也觉得不坏,但有些评论者说,这些电影简直是在卖国,如此说来,我也有背叛祖国的情绪了——谁感拿自己的人品去冒这个风险?   我现在既不看国产电影,也不看国产电视剧,而且不看中国当代作家的小说。比方说,贾平凹先生的《废都》,我就坚决不看,生怕看了以后会喜欢----虽然我在性道德上是无懈可击的,但我深知,不是每个人都像我老婆那样了解我。事实上,你只要关心文化领域的事,就可能介入了论战的某一方,自身也不得清白,这种事最好还是避免。假如人人都像我这样,我国的文化事业前景堪虞,不过我也管不了这么多。不管影视也好,文学也罢,倘若属于艺术的范畴,人就可以放心大胆地去欣赏,至不济落个欣赏水平低的评价;一扯到道德问题,就让人裹足不前了。这种怯懦并不是因为我们不重视道德问题,而恰恰似因为我们很重视道德问题。假如我干了不道德的事,我乐于受到指责,并且负起责任;但这种不道德决不能是喜欢或不喜欢某个电影。   假如我不看电影,不看小说,还可以关心一下正经学问读点理论文章、学术论文。文科的文章往往要说,作者以马列主义为指南,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为了什么什么等等。一篇文章我往往只敢看到这里,因为我害怕看完后不能同意作者的观点,就要冒反对马列主义的危险。诚然,我可以努力证明作者口称赞同马列主义,实质上在反对马列,但我又于心不忍,我和任何人都没有这么大的仇恨。   其实,不光是理论文章,就是电视剧、小说作者也会把自己的动机神圣化;然后把自己的作品神圣化,最后把自己也神圣化;这样一来,他就像天兄下凡时的杨秀清。我对这些人原本有一些敬意,直到去年秋天在北方一小城市里遇到了一批刷猴子的人。他们也用杨秀清的口吻说:为了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大家的精神需求,等等,现在给大家耍场猴戏。我听了以后几乎要气死——猴戏我当然没看。我怕看到猴子翻跟头不喜欢,就背上了反对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罪名;而且我也希望有人把这些顺嘴就圣化自己的人管一管——电影、电视、小说、理论文章都可以强我喜欢(只要你不强我去看,我可以喜欢),连猴戏也要强我喜欢,实在太过分了——我最讨厌的动物就是猴子,尤其是见不得它做鬼脸。   现在有很多文人下了海,不再从事文化事业。不管在商界、产业界还是科技界,人们以聪明才智、辛勤劳动来进行竞争。唯独在文化界,赌的是人品、爱国心、羞耻心。照我看来,这有点像赌命,甚至比赌命还严重。这种危险的游戏有何奖品?只是一点小小的文名。所以,你不要怪文人下海。   假设文化领域里的一切论争都是道德之争、神圣之争,那么争论的结果就该是出人命,重大的论争就该有重大的结果,但这实在令人伤心——一些人不道德、没廉耻,还那么正常地活着,正如孟子所说:无耻无耻,无耻矣!我实在不敢相信,文化界还有这么多二皮脸之人。除了这两种结果,还有第三种结果,那就是大家急赤白脸的争论道德、廉耻,争完了就忘了;这就是说,从起头上就没有把廉耻当廉耻,道德当道德。像这样的道德标准,绝不是像我这样的人能接受的。   我认为像我这样的人不在少数:我们热爱艺术、热爱科学,认为它们是崇高的事业,但是不希望这些领域里的事同我为人处事的态度、我对别人的责任、我的爱憎感情发生关系,更不愿因此触犯社会的禁忌。这是因为,这两个方面不在一个论域里,而且后一个论域比前者要严重。打个比方,我像本世纪初年的一个爪哇土著人,此种人生来勇敢、不畏惧战争;但是更重视清洁。换言之,生死和清洁两个领域里,他们更看重后者;因为这个原故,他们敢于面对枪林弹雨猛冲,却不敢朝着秽物冲杀。荷兰殖民军和他们作战时,就把屎撅子劈面掷去,使他们望风而逃。当我和别人讨论文化问题时,我以为自己的审美情趣、文化修养在经受挑战,这方面的反对意见就如飞来的子弹,不能使我惧怕;而道德方面的非难就如飞来的粪便那样使我胆寒。我的意思当然不是说现在文化的领域是个屎撅纷飞的场所,臭气熏天——决不是的;我只是说,它还有让我胆寒的气味。所以,假如有人以这种态度论争,我要做得第一件事,就是逃到安全距离之外,然后在好言相劝:算了罢,何必呢?
1091 次阅读|0 个评论
毛泽东所设想的人民公社
热度 3 hcrm 2013-1-23 13:59
谈起人民公社这一农村组织形式,现在的人很容易与吃大锅饭等联系在一起,甚至全盘否定了它的探索意义,这不是真正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 人民公社的由来,我们可以从陈伯达于 1958年7月16日发表在《红旗》杂志第四期上的文章《在毛泽东同志旗帜下》寻找到踪迹,文章大篇幅引述了毛泽东这样一段话: 我们的方向,应该逐步地有次序地把“工(工业)、农(农业)、商(交换)、学(文化教育)、兵(民兵,即全民武装)”组成一个大公社,从而构成为我国社会的基本单位。在这样的公社里面,工业、农业和交换是人们的物质生活;文化教育是反映这些物质生活的人们的精神生活;全民武装是为着保卫这些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在全世界上人剥削人的制度还没有彻底消灭以前,这种全民武装是完全必要的。 毛泽东的这一构想,被当年8月29日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推向了高潮。而针对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出现的问题,中共八届六中全会起草通过了《关于人民公社若干问题的决议》,毛泽东对这个决议亲自作了多次修改。毛泽东在1959年2月27日至3月5日的郑州会议上指出: 现在有许多人还没认识公社所有制必须有一个发展过程,在公社内,由队的小集体所有制到公社的大集体所有制,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要有几年时间才能完成。他们误认人民公社一成立,各生产队的生产资料、人力、产品,就都可以由公社领导机关直接支配,误认集体所有制为全民所有制。他们在许多地方否认价值法则,否认等价交换。因此,他们在公社范围内,实行贫富拉平,平均分配,对生产队的某些财产无代价地上调;银行方面,也把许多农村中的贷款一律收回。“一平二调三收款”,引起广大农民的很大恐慌。这就是我们目前同农民关系中的一个最根本的问题。公社从一九五八年秋季成立之后,刮起了一阵“共产风”。主要内容有三条:一是穷富拉平;二是积累太多,义务劳动太多;三是“共”各种“产”。实际上造成了一部分无偿占有别人劳动成果的情况。无偿占有别人劳动的情况,是我们所不允许的。我们指出这一点,是为了说明勉强把贫富拉平,任意抽调生产队的财产是不对的,而不是为了要在群众中间去提倡算旧帐。相反,我们认为旧帐一般地不应该算。 毛泽东在此基础上,归纳了十四句话作为当时整顿和建设人民公社的方针: 统一领导,队为基础; 分级管理,权力下放; 三级核算,各计盈亏; 分配计划,由社决定; 适当积累,合理调剂; 物资劳动,等价交换; 按劳分配,承认差别。 如果从毛泽东的这一构想来看,人民公社的建立是有利于中国当时农村社会发展的,是在农村实行的“小市场经济”,完全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毛泽东在这次郑州会议期间,给刘少奇、邓小平写信说: 我担心苏联合作化时期大破坏现象可能在我国到来。 这也就是为什么从1959年3月开始,在全国开展了整社工作,其中湖北省麻城县的整顿情况得到了毛泽东的批示和认可。麻城的主要做法是: 第一,退钱退物。成立清算委员会,要求公社一级把从生产队收上来的钱物全部退还回去,确实已经将钱花光了的公社,县里给予贷款偿还,并当场开支票、拿出现金兑现。 第二,解决口粮问题。已经完成购粮的地方不再增购;没有完成任务的地方,首先要安排好口粮,能卖多少算多少;缺粮的地方只要说真话,缺多少供应多少。 第三,支援穷队。过去穷队欠公社和国家的债务,一律缓还,已经被扣的要退回去,并贷款280多万元,派出干部和技术人员加强对穷队的领导和技术指导。 同时,麻城县委根据群众要求,算了五笔帐(即多劳多得帐、成本帐、超产奖励帐、收入帐、开支帐),搞了三个兑现(即超产奖励兑现、多劳多得兑现、拿群众的东西兑现)。对其中普遍存在的腐败问题,采取了“两头挤”的办法:一是加强对生产队干部的教育,动员他们交待问题;二是发动小队长,依靠他们帮助队干部弄清帐目。处理上主要是以教育为主,前提是退还贪污多占钱物。 毛泽东于4月3日对此的批示是: 算帐才能团结;算帐才能帮助干部从贪污浪费的海洋中拔出身来,一身干净;算帐才能教会干部学会经营管理方法;算帐才能教会五亿农民自己管理自己的公社,监督公社的各级干部只许办好事,不许办坏事,实现群众的监督,实现真正的民主集中制。 2013年1月23日 午
个人分类: 科学论剑|1864 次阅读|5 个评论
人类需要唯心主义吗?
热度 1 jsxzsyz 2013-1-20 13:09
今天在网易论坛看到关于一个新闻的网友帖子: http://comment.news.163.com/news_shehui7_bbs/8LL5098G00011229.html 新闻大概是说法学院教授为了让法院依法办事,而向相关部门下跪的事。 一名网友提出的说法正好是我最近一直思考的问题。 该网友说: 在国外法制只是一个笑话,因为法制需要信仰来引导和约束。 我们这一代人都是受唯物主义教育长大的,即使不是党员,但大多数人也是唯物主义的。 唯物主义教导我们凡是都有其客观规律,而国内普通老百姓对唯物的理解是:神灵是不存在的。 正式由于这样现在国人缺乏信仰,不信佛,不信教,心中没有如来也没有耶稣。 国人也把马克思的 唯物主义 ,发展到 唯物(物质)主义。 在这样条件下想靠法制治国只能是一句口号。所以现在的现状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我不怀疑唯物主义,也不相信唯心主义。但人类社会发展至今,人类对各种神灵的信仰,是人类社会健康发展所必须的。人本质都是自私的,人类要想实现和谐发展,只靠一些写在书本上的伟大口号是不够的。人类需要一种信仰,让人们相信真善美,相信善恶的轮回。 上面写的有些凌乱, 我想说的是:虽然世界万物的发展是有其客观规律的(即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是正确的),但人类是需要信仰的。
4638 次阅读|1 个评论
一些有趣的话!
热度 17 老李 2013-1-3 15:39
一些有趣的话!
这几日异常寒冷,很少出门,一年里难得有几天空闲时间在家看点闲书,这是比较享受的事情。今天翻看西塞罗的小书,看到其中记述的一件事很有趣,他说在古希腊时老年人很受尊重。一次,一位老者去剧院看演出,已经开始,所有的雅典人都不为老年人让座,当老者来到斯巴达人旁边时,几乎所有斯巴达人同时起来为老者让座,当全场报以热烈掌声时,有一位斯巴达人说: 雅典人知道什么是对的,但自己却不愿意去做。 这话太经典了!反观我们的当下,不得不说,我们比雅典人的境界还差,毕竟古希腊是灌输美德教育的,对于我们而言就剩下功利主义了,美其名曰:唯物主义。如今我们几乎到了不知道什么是对的境地,所以什么都去做。毫无限度与收敛可言。 如今很多人都在观望反腐,议论纷纷,其实在没有体制改革保证的情况下,所有的反腐都是一种祭旗游戏。网上不时曝光的“房叔”、“房妹”现象,其实挺好玩的,我总是搞不清楚,一个人要那么多房子做什么?人死的时候什么也带不走。再开什么重要会议时,大员们应该领着代表们到火葬场看看比什么教育都有效,到最终,所有人都一样:一股青烟,什么也没有带走,留下的那些房子和巨款该怎么办呢?西塞罗曾说:对于老年人的贪婪,我真弄不懂他们究竟图的是什么。因为这好比一个旅行者,剩下的旅途越短,他越想筹措更多的旅资。难道还有比这更荒唐的事情吗?我们的老孔同志也曾说: 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其实这里有一个问题一直未被深究,为何老年人比较贪呢?照理说,人到老年,曾经沧海,对于俗世多已过分熟悉,应该厌倦才是。这些年才恍然明白,当所有追求永恒之路被堵死的时候,物就成为唯一表达存在的目的,此时,贪婪就演变为一种绝望的拼搏。造化弄人啊,看来我们的文化真的该重建了? 2013-1-3午后于南方阴冷中 说明:文中图片来自网络,没有任何商业目的,仅供欣赏,特此致谢!
4476 次阅读|36 个评论
“以人为本”体现着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热度 4 zbt92 2012-11-3 11:17
(旧文重发。原文2005年曾发表在《中国社科院院报》上)  文 / 水博 最近在敬畏自然与科学精神的争论中,人们不断的涉及到有关人类中心主义,生态(自然)中心主义的争论。我认为在这一问题的理解上,辩论双方对名词的定义似乎还都不够清楚,需要加以说明。 以人为本与人类中心主义的区别 一般来说,主张敬畏自然的观点都是采取“以生态为本”反对“以人为本”的态度,而反对敬畏自然、坚持科学精神的一方态度正好相反。但是,反对方一旦牵扯到论述人类中心和生态中心问题的时候,却因为不同的人们对“中心”与“为本”是否有区别的不同看法,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表述。一种表述认为;“中心”与“为本”没有区别,所以,他们认为敬畏自然就是强调以生态(自然)为中心,所以要反对敬畏自然就应该强调以人为中心。另一种表述认为;“中心”与“为本”是有区别的,所以,这种观点承认以自然为中心是客观现实的同时,强调“以人为本”,反对“以自然为本”,同时也不赞同以人类为中心的提法。   我认为后一种表述比较科学。从时间上,人是在自然界发展过程中一定的历史阶段的产物,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最终将会消亡,而自然界将会永存。从空间上看,自然界是整体,人只是自然界中的一部分。因此,从客观现实来说,否认自然界的中心地位似乎不能说是一种唯物主义的态度。然而,承认“以自然为中心”并不是要实行“以自然为本”。我们说“为本”是人的意识的一种体现,是强调人们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中心”既可以理解为人们考虑问题的中心(与为本同意),也可以理解为客观世界的中心。因此,反对敬畏自然、坚持科学精神一方出现的不同表述,主要是理解中心的定义上的差别所至。为了能够反映出“中心”和“为本”的差别,更客观的反映客观现实,我赞同采取第二种表述方法,即:强调以人为本,而不赞同以人为中心的提法。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和现有的一系列理论相衔接。同时,为了使公众也对相关知识有所了解,本文将根据于海量同志的《可持续发展观的哲学意蕴》一文中提供的相关的资料,进一步阐述如下;   二、从人类中心到生态中心   所谓人类中心主义是指这样一种思想:认为只有人类才具有内在价值,只有人才有资格获得伦理关怀,人作为理性存在物,是唯一的道德代理,其道德地位优越于其他物种,其他存在物都无内在价值,只具有工具价值,它们存在于人类道德共同体范围之外。人类中心主义可分为强式人类中心主义和弱式人类中心主义。前者主张人是一种具有自在的目的的最高级的存在物,其一切需要都是合理的,都应得到满足。后者则试图对人的需要作某些限制,承认自然的精神价值,认可人对自然的责任。   与人类中心主义相反,生态中心主义认为并非只有人类才具有内在价值,动物、植物、物种,甚至河流、岩石、生态系统及自然本身都具有内在价值,它们也是道德共同体的组成部分和成员,是否具有理性和具有某些生物学特征并不能成为“有资格获得道德关怀”的必要条件。生物、物种在道德地位上是平等的,人类中心主义表现出人类这一物种的偏见,是物种歧视主义和人类沙文主义。生态中心主义主张把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也纳入伦理调整的范围,人类的伦理规范应扩展到调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即把人与自然的关系视为一种由伦理原则来调节和制约的关系,把道德关怀的对象扩展至所有存在物,人类由自然的主人变为自然的普通成员和普通公民。   三、提出“以人为本”的意义   生态中心主义在处理现实世界中两大重要关系时,只注意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而忽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实际上,这两大关系是相互联系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影响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更深层次的因素,虽然其影响是间接的,但却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生态中心主义看到了人与生物、物种、自然之间的不平等,却未深入思考隐藏在这一不平等背后的恰恰是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不管生态中心主义者是否愿意接受这样一个事实:当他们在强调要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平等时,却忽略了现实世界存在着严重的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现象。在客观效果上,当他们强调要关注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问题时,却把人们的视线从贫困问题、社会公正问题以及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问题上转移出去。此外,这种理论从纯“自然主义”的观点来考察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完全否认人的主体性,势必陷入认识论上的误区,这也是其理论上的缺陷所在。   在社会实践中,极端环保主义强调绝对的以自然为中心,甚至认为人类社会必须停止改造自然的发展活动,才能停止对自然的破坏,防止社会的全面崩溃。极端环保主义者批评我们现代社会应该以自然为中心,不能以人为中心,要求人类一切顺其自然,人只能适应自然,不能改造自然。表现在水坝建设的争论上就是河流必须自由的流淌。人不能改变自然生态、丝毫不能影响其他生物的生存。洪水的泛滥,河流改道都是理所当然的,人不能加以干预,只能被动的去适应。例如,美国作家卡迈利的《大坝经济学》一书甚至提出应该保持、恢复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不应该进行人为的耕种。显然,绝对的生态中心论实质上就是为了可持续就不能发展。 然而,根据科学发展观提出的“以人为本”与人类为中心和生态中心主义者都不同的是,在承认人类不可能战胜自然的同时,也还是坚持认为人应该有意识的改造自然,让自然界向着更加适合人类生存的方向发展。也就是说人应该与其他动物的区别,这种区别就在于具有能动的改造自然的能力。承认人与其他生物的差别,优先考虑人类的基本需求,这就是科学发展观所提倡的“以人为本”。   四、以人为本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客观需要,是唯物辩证主义的自然观   承认以自然为中心,不能忽略以人为本。因为,自然界为包括我们人类在内的所有物种提供了竞争发展的舞台,每一种生物都要为自己在自然界的生存而抗争。任何一种生物,如果他不是考虑自身的生存,而首先是为了其他物种的生存的话,那么它就无疑的会被自然界淘汰。所以,尽管我们人类的智慧已经使我们大大的超越了其他任何生物,为了人的更好的、更长久的生存发展,我们必须在很多场合自觉的约束人类自身的行为,善待自然界的其他物种。然而,无论在任何时候,我们人类首先还是生命体,还是必须首先考虑自身的生存问题。当我们把维持生命是第一需要的范围,从个体扩大到整个人类的时候就是以人为本。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并不是人们的觉悟提高了不想征服自然了,而是人们终于清醒地认识到了,人根本不可能征服自然。人类的明智选择就是和自然和睦相处,与自然和谐发展。然而,敬畏自然的一方单方面的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的愿望,无视客观现实中自然界根本不会按照人的意志,处处表现出与人类的不和谐。他们不仅强调绝对的生态(自然)中心,而且,更要强调以自然为本,他们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反对以人为本。相反,反对敬畏自然、坚持科学精神的一方,也应该在认识到自然界的中心地位的同时,坚持以人为本,强调人类为了更好的生存、发展,必须按照自己的意愿对自然界进行能动的改造,必须克服自然的桎梏去创造和谐。 总之,承认人类只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同时坚持为了人的目的能动的改造自然,人类改造自然的目的不是为了征服自然,而是为了更好的在自然界中生存、发展。这就叫“以人为本”,这也是我们辩证唯物主义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
5221 次阅读|7 个评论
心态决定成败——聊聊科研之路
热度 4 qpzeng 2012-10-19 07:21
套用一句俗语:性格决定命运!我认为:心态决定成败! 首先申明,我的看法只在一定范围内适用,是所谓的“相对真理”,呵呵,各位不可推而广之!比如,何谓事业成败,各人观感不同,必然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我只涉及我认为的成败,即大成功小失败,至于小成功大失败不在讨论之列。 我是学理科的,我认为自然科学工作者不应当“信佛”,更不应该“学佛”、“向佛”(不同意的人拍砖吧)。虽然我不完全了解佛教的全部精髓,但它认为“四大皆空”,不是唯物主义,与科学观点背道而驰,而且它提倡“五戒十善”,反对“杀生”(不能做动物实验),岂是科学所能相容哉? 作为一名优秀的科学家,除了必须秉持破解自然现象的使命感之外,我觉得还应当具备以下三种心态: 一是竞争心态。在科学如此发达昌明的今天,从事科学研究的巨匠、大师、能人比比皆是,缺乏竞争心态成不了伟大的科学家。如果你的研究方向不处于世界前沿或学科前沿,你所获得的成果只能在末流甚至不入流的刊物发表,很少会受到别人关注,甚至无人问津,很快销声匿迹。如果你写的标书缺乏新意,不足以挑战陈旧的理论或学术观点,你就注定拿不到科研经费资助(无米下锅啊)。如果你在研究过程中只埋头拉车,不抬头看路,对同行的工作进展丝毫不关心,往往也不能很好地把握自身研究的正确方向,甚至误入歧途,不知所踪。这样的科学人生只能落得个碌碌无为,毫无建树的下场。 二是好胜心态。不想打胜仗的士兵绝不是好士兵!作为科学家也应该有“战无不胜”的心理暗示,也就是要树立强大而不可动摇的自信心!不要遭遇挫折就轻言放弃,必须孜孜不倦,锲而不舍才能大获全胜!我认为既然我们加入到科研队伍中来了,就必须要好好地规划一下自己的科学人生,做到步步为营,节节胜利!比如设定某个特定的阶段要达成既定的目标:第一个计划阶段从事一项基础研究,包括新发现及机理阐述;第二个计划阶段紧盯研究成果的开发前景,并加强应用研究;第三个计划阶段设法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这样的成就不需要很多,仅有一个就足矣! 三是好奇心和追求刺激的心态。一项创新成果的获得尤其是能被同行及社会大众广泛认可对于科学家而言无异于一剂令人身心愉悦的“强心针”和“兴奋剂”,因此工作上的成就感和追求刺激的心态总是激励着科学家不断探索,永不止步!这也许就是弗洛伊德所说的libido吧。相反,如果一个人在自己选定的研究方向上开展长期研究后仍旧没有任何赏心悦目的感受,那么他要么放弃旧方向而开创新方向,要么彻底改行,就此淡出科研队伍也不失为明知的选择! 最后,我想说,选择从事科研如同“找对象结婚”一样,科学就是科学家的“媳妇”,夫妻生活既不能“四大皆空”、“五戒十善”(除非精神恋爱),也不能缺乏竞争性、好胜心和好奇心(原因不言自明,呵呵),否则“捆绑不成夫妻”,还是尽早离了吧!
个人分类: 教研心得|2884 次阅读|7 个评论
建议:科学网召开博委会投票决定 什么是“宣传宗教”标准
热度 3 sz1961sy 2012-10-15 17:56
近期,“ 宣传宗教”这个问题讨论己严重地影响了科学网博主之间的态度, 其中: 又涉及到敏感(大家别忘了近期一些反美事件同此有关)的宗教问题。 作为媒体从业者,本人作为无宗教信仰的马列主义唯物主义忠实信仰者,发出下列建议: 1、启动此事的科学网召开博委会委员投票决定程序; 2、暂停再出现关于“宣传宗教”博文讨论; 3、大家在此文后留下什么是“宣传宗教”标准观点; 4、汇总后找相关专家判断,定下科学网“宣传宗教”标准; 5、由科学网召开博委会委员投票决定结果。 希望得到大家呼应。 谢谢! 科学网连任4次博委会委员: 沈阳 (工作单位:光明网卫生事业部总监) 本人介绍 : http://health.gmw.cn/2012-02/21/content_3624211.htm 2012年10月15日 17时55分 写于北京家中
个人分类: 说说科学网博客|362 次阅读|5 个评论
[转载]李子丰-网络介绍
physics100 2012-10-9 15:47
网络连接 (1)央视网:燕山大学石油工程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子丰的不凡人生- http://gc.cctv.com/20110802/111443.shtml。 (2)人民网:建立特色石油工程专业 关注高等教育改革- http://invest.people.com.cn/GB/15321858.html。 (3)香港文汇四川频道:坚持唯物主义时空质能观 重建近代物理基础- http://sc.wenweipo.com/system/20110804/000021687.html。 (4)千龙网:坚持唯物主义时空质能观 重建近代物理基础- http://service.qianlong.com/48624/2011/08/03/6044@7229358.htm。 (5)中国商报网:建立特色石油工程专业 关注高等教育改革 http://www.cb-h.com/news/Newenergy/2011/83/118320523DI06G3641131.html 。 (6)《油气井杆管柱力学及应用》电子版下载: http://www.worldnpa.org/pdf/ebooks/TubularMechanicsinOil-GasWellsandItsApplications.pdf (7)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优秀学者: http://www.paper.edu.cn/index.php/default/scholar/homepage/368460 (8)中国科技论文在线-学者访谈: http://www.paper.edu.cn/index.php/default/scholar/viewvisit/301 (9)本人博客: http://blog.sina.com.cn/u/1459595284 (10)英文反相网站: http://www.worldsci.org/php/index.php?tab0=Scientiststab1=Scientiststab2=Displayid=596 (11)阿果石油网: http://www.agoil.cn/bbs/thread.php?fid-324-amp;amp;amp;amp;amp;amp;skinco-blue-amp;amp;amp;amp;amp;skinco-yellow-amp;amp;amp;amp;skinco-pink-amp;amp;amp;skinco-yellow-amp;amp;skinco-new3-amp;skinco-webmode_v1.html (12)凤凰网: http://www.ifengnews.com/?q=kejixianfeng/lizifeng_20100504 (13)中国科技成果网: http://blog.tech110.net/?uid-12018 (14)美国国旗在月球上顺风飘扬的录像: http://v.youku.com/v_show/id_XOTk4MDQzMjA=.html (15)悬赏100,000元人民币,诚招推翻“美国阿波罗登月是骗局”的人: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6ffa8140100cswb.html (16)悬赏100,000元人民币,诚招打败反相队伍的人: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6ffa8140100crxp.html
2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坚持唯物主义时空质能观
physics100 2012-10-9 15:33
燕山大学石油工程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子丰,长期坚持在石油工程学科的研究和教学第一线,甘为石油工程学科奉献一生。他热爱祖国、热爱教育事业、热爱科学。 $$    李子丰教授从事的是石油与天然气钻采工程中基础理论和应用基础理论研究。油气井杆管柱是石油工程的脊 http://www.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QueryID=32CurRec=4DbCode=CCNDdbname=CCND0008filename=KJRB200812020101urlid=yx=uid=WEEvREcwSlJHSldRa1FiNllKbXNxVlZ5STg2VnNGR21qVENuRTlkdGp0YmZiQXJjZk9EOHA2TXh1aGxTSlU4PQ == 《科技日报》2008年12月2日“坚持唯物主义时空质能观”- 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81/kjrb/html/2008-12/02/content_12181.htm 。
2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唯物主义时空质能观
physics100 2012-10-9 15:12
世界观是人们认识和观测世界的基础。本文综合分析了时间的单向均匀流逝性、三维空间的各向同性,展示了唯物主义的时空观,批驳了唯心主义时空观。在对质量和能量作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揭示了质量是物质世界的本质,能量是物质的状态属性,质量与能量不能相互转化。 http://dlib.cnki.net/kns50/detail.aspx?dbname=CJFD2007filename=KJXI200718010
2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近代宇宙学的无据性和无理性
physics100 2012-10-9 14:34
介绍近代宇宙学的宇宙大爆炸学说、星云后退现象、哈勃定律、多维空间、弯曲空间和黑洞,指出这些理论都是没有根据的。提倡用朴素的宇宙观——唯物主义时空质能观去研究宇宙。人们对宇宙的观测和了解是十分有限的。宇宙学研究要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http://dlib.cnki.net/kns50/detail.aspx?dbname=CJFD2011filename=XBKJ201133002
2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毛泽东选集-选读-9
sunapple 2012-9-22 11:56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法 (1963年至1965年) 一   我们现在还有一些处在领导工作岗位的同志和许多从事一般工作的同志,并不懂得或者不甚懂得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革命的认识论,他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还是资产阶级的,或者还有资产阶级思想的残余。他们常常自觉地或者不自觉地以主观主义(唯心主义)代替唯物主义,以形而上学代替辩证法。既然这样,那他们的调查研究工作就不可能做好。为了做好我们的工作,各级党委应当大大提倡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使之群众化,为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所掌握,让哲学从哲学家的课堂上和书本里解放出来,变为群众手里的尖锐武器。   (一九六三年五月)   根据毛泽东手稿刊印。 二   力量的来源就是人民群众。不反映人民群众的要求,哪一个人也不行。要在人民群众那里学得知识,制定政策,然后再去教育人民群众。所以要当先生,就得先当学生,没有一个教师不是先当过学生的。而且就是当了教师之后,也还要向人民群众学习,了解自己学生的情况。   (一九六四年八月二十九日)   根据中央档案馆保存的谈话记录稿刊印。 三   我们的干部中,自以为是的很不少。其原因之一,是不懂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因此,不厌其烦地宣传这种认识论,是非常必要的。简单地说,就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下决心长期下去蹲点,就能听到群众的呼声,就能从实践中逐步地认识客观真理,变为主观真理,然后再回到实践中去,看是不是行得通。如果行不通,则必须重新向群众的实践请教。这样就可以解决框框问题,即教条主义问题了,就可以不信迷信了。   (一九六四年九月二十五日) 四   所谓认识客观真理,即是人在实践中,反映客观外界的现象和本质,经过渐变和突变,成为尚未经过考验的主观真理。要认识这一过程中所得到的主观真理是不是真正反映了客观真理(即规律性),还得回到实践中去,看是不是行得通。   (一九六四年十月十八日)   根据毛泽东手稿刊印。 五   人类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这个历史永远不会完结。在有阶级存在的社会内,阶级斗争不会完结。在无阶级存在的社会内,新与旧、正确与错误之间的斗争永远不会完结。在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范围内,人类总是不断发展的,自然界也总是不断发展的,永远不会停止在一个水平上。因此,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停止的论点,悲观的论点,无所作为和骄傲自满的论点,都是错误的。其所以是错误,因为这些论点,不符合大约一百万年 以来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事实,也不符合迄今为止我们所知道的自然界(例如天体史,地球史,生物史,其他各种自然科学史所反映的自然界)的历史事实。   (一九六四年十二月十三日)   根据一九六四年十二月三十一日《人民日报》刊印。 六   什么叫马克思主义?那时的中央领导者们 ,实在懂得很少,或者一窍不通,闹了多年的大笑话。但是这是难免的,人类总是要犯一些错误才能显出他们的正确。对客观必然规律不认识而受它的支配,使自己成客观外界的奴隶,直至现在以及将来,乃至无穷,都在所难免。认识的盲目性和自由,总会是不断地交替和扩大其领域,永远是错误和正确并存。不然,发展也就会停止了,科学也就会不存在了。要知道,错误往往是正确的先导,盲目的必然性往往是自由的祖宗。人类同时是自然界和社会的奴隶,又是它们的主人。这是因为人类对客观物质世界、人类社会、人类本身(即人的身体)都是永远认识不完全的。如果说有一天认识完全了,社会全善全美了(如神学所说那样),那就会导致绝对的主观唯心论和形而上学,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世界观。   (一九六五年) 七   辩证法的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其他范畴如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联系、发展等等,都可以在核心规律中予以说明。盖所谓联系就是诸对立物间在时间和空间中互相联系,所谓发展就是诸对立物斗争的结果。至于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应与现象本质、形式内容等等,在核心规律的指导下予以说明。旧哲学传下来的几个规律并列的方法不妥,这在列宁已基本上解决了,我们的任务是加以解释和发挥。至于各种范畴(可以有十几种),都要以事物的矛盾对立统一去说明。例如什么叫本质,只能说本质是事物的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如此类推。   (一九六五年)    根据毛泽东手稿刊印。   注释    本篇一是毛泽东审阅《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即前十条)稿时在第十个问题中加写的一段文字。本篇二是毛泽东同尼泊尔教育代表团的谈话的一部分。本篇三是毛泽东给刘少奇的一封信的主要部分。刘少奇在一九六四年九月二十五日将中共江苏省委第一书记江渭清九月八日给他的信和他九月二十三日的复信稿报送毛泽东,毛泽东当天给他写了这封信。本篇四是一九六四年十月十八日毛泽东再阅刘少奇给江渭清的复信修改稿时,加写的一段文字。本篇五是毛泽东审阅周恩来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草稿时加写的一段文字。本篇六是毛泽东重读自己的旧作《长冈乡调查》时写的一个批注。本篇七是毛泽东在李达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大纲》第一编第三章第一节《两种对立的发展观》旁写的一个批注。    迄今为止的考古发现证明,人类的历史至少有二百万年。    指一九三一年初至一九三四年底犯“左”倾教条主义错误的王明等人。
个人分类: 技术力论坛|949 次阅读|0 个评论
微博:共产党对性的态度
热度 10 xcfcn 2012-8-13 22:18
大家总觉得西方的性很乱,这似乎是误解。就我的了解,似乎西方在婚姻期间对伴侣还是比较忠诚的,只是单着的时候可能比较open。大概可能还是因为西方有宗教管着的缘故吧。不像中国,尤其是女性,似乎只要是上床了,就是您的人了,一定要结婚过一辈子了。 事实上,古代中国对性还是比较open的。诗三百里面所谓的淫诗就不少,而且就是到了唐朝,两性关系还是没有那么恐怖,不是说唐朝那个皇帝下朝后看到皇后在床上跟某位大臣下棋,他啥也不说,仅仅是在旁边看着下棋而已。 中国对性严格起来,完全是从偏居一隅的宋朝开始的。宋朝那些男人打不过金人,但是限制起女人来委实厉害,什么贞节、什么失节事大,饿死事小。这样的理学最终变成中国的传统。但是对男人的限制还是很小,皇帝照样三宫六院,男人照样纳妾。就是到了五四的时候,教授逛窑子也不是个事情,陈独秀同学就是其著者。 最早共产党员或许受唯物主义思想的熏陶,对性那是绝对的open,这个可以看早年共产党员郑超麟同学回忆录中的“革命与恋爱”一章。所以那个时候谣传什么共产共妻倒也不是完全空穴来风。事实上,最早的共产党领导人一生都有若干个妻子。就是丁玲小姐(好像一生有6个老公?)在八十年代听到有人议论说现在的年轻人很open的时候,她由衷的感慨道:这算什么啊,我们当年两个人好,把两张床搬到一起就是了。 但是,社会主义的公共政策似乎对性采取严格的态度,比如建国后完全取缔嫖娼;党员干部私生活不能有任何问题;严格一夫一妻制。八十年代严打的时候,以流氓罪杀了不少人。我不知道这些东西是否跟马克思的唯物主义理念相冲突。 瞎写着玩,以后有空再理一理。也请咪咪狗提提意见,想来咪咪狗应该梳理过了。
个人分类: 杂论|1667 次阅读|30 个评论
印章浅说
cinnabaris 2012-8-9 13:38
1、印章为什么很重要? 学生要考政治,只有坚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才能通过考试,获得入学资格,也才能成为国家干部。 有人说,要废除这种教育,我觉得大可不必,人学犬吠不会成犬,犬学人言不会成人。 所以,白日学犬吠,夜间学人言,或者说“白日做事,夜间做人”,大约是一种正确的人生态度。 人言为“信”,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表“信”:有诚信、信任、信物、信念、信仰等含义。人和人的关系,本质上是一种“信”,层次不同,“信”各异,经商依靠诚信,为政依靠信任,有志者依靠信念,知识分子依靠信仰,正是因为信,人与人不再孤立,也才形成了一个社会。懂“信”之人,能够与周围各种人建立良好的关系,也就懂得为自己营造和谐社会,是幸福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和人的关系,归根到底是生产关系。”将复杂的人生简单化,强调了物质,忽略了精神,这种哲学可以归类为物化哲学,有利于社会财富的积累,不利于社会精神文化的发育。当今中国乱象,正是这种哲学指导的结果。忽略了“信”的人,永远得不到幸福。 所以,印章是唯心主义者的标志,有层次的人懂得以印为信,以此与唯物主义者区分开来,表明自己脱离了低级趣味。 2、印章对于有志之士的重要性 志者,士之心也。成为士人,做有理想的人,是一个人健康成长的基础。故君子“养浩然之气”,修身养性,努力使得自己的内心达到更高的道德标准。 闲以养志,培养理想,需要在慎独的状态下,将远大的目标固化,正所谓“闲情逸致赋金石”,印章是君子理想的寄托。 3、藏书印对读书人的重要性 读书人是指追求学问的人,不是考场英雄,更不是利欲熏心的物质主义者。 藏书印乃书生之灵魂,藏书表示“知识文化、真理”,印表示“信仰”,故藏书印含义为“信仰知识文化”,或者说是“信仰真理”,所以,读书人以精美的藏书印表达迥异庸众之格调。 看看梅贻琦、王国维等人的印章,就能明白,今天的教授、领导有几个是学问中人了。 4、清华印对于清华人的重要性 印章应该是西泠印社的好还是清华的好?理所当然应该清华的好!为何?清华乃中国一流学府,印章乃学者之标志,学术与艺术同为一理,所以,清华印应该达到最高水平。 5、何谓佳印? 书论云:“凡书论气。”人之别亦在乎气: 有学问的人雅气,故有秀雅之印;俗人俗气,故其印俗;工匠有匠气,故其印匠气,无耻之徒非社会中人,不用印…… 人分三六九等,印亦如此: 一等人,仙风道骨,飘逸,故一流之人在世外,醉心艺学,得天道,社会若能重视此等高人,社会进步,故学者求佳印; 二等人,有风骨,守大节,可为中流砥柱,故二流之人为好官,造福百姓,有官印; 三等人,骨肉亭匀,健美,工人农民也,三流之人为农工商,促进物质生产,有私印; 四等以下,大腹便便,禽兽不如,不登大雅之堂……
3097 次阅读|0 个评论
也算是科学网的一道风景吧
热度 3 rbhuang5907 2012-8-7 23:17
也算是科学网的一道风景吧 时常和张维辩论,发现这个人很有趣---对科学很无知,好刻薄人。 要求他有科学知识,能够区别科学、非科学、伪科学,确实勉为其难,做音乐的,没有受过系统的科学教育和训练,虽然他号称通读科学哲学书籍。 但是,他混迹科学网,挥舞大锤到处乱砸,也算是科学网一道风景。 最近,辩论“科学归纳法”问题,他写了一篇黑我的文章,全文如下: 黄荣彬教授等中医黑确实应该加强基本逻辑的学习 张维 张某发现黄教授等中医黑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根本不懂什么是逻辑,但都喜欢教育别人讲逻辑。 就拿黄教授的前辈张功耀举例 ,张功耀得出‘取消中医药’的重要结论时,基本上都是采用举例的方法进行推理的。进行逻辑推理时,推理的前提条件必须充分而且正确 ,而采用举例的方法来得出推理的结论,以点带面其结论往往是站不住脚的。中医黑们喜欢否定个例,但是在这个问题上正好相反,所以这些人是“中医黑”。 有点逻辑学常识的人都知道“逻辑的前提充分正确,这个逻辑推理才有价值,这好像是常识中的常识。  张功耀在《告别中医中药》一文,采用了用特殊否定一般,将偶然作为必然的认识方法。他不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而是仅举一些古书的例子,又没有看到这是当时科学和时代局限所造成的个例,进而采用特殊否定一般的推导方法,强加给整个中药,显然这一认识方法是错误的,由此产生的结论也是错误的!” 黄博主转载的博文中就有用“缚猪绳”、“月经布”等个例来推理出整个中医中药都是巫术的文章,还有些头衔是生物学博士的博主跟风问指甲上哪收集 ,低级而且愚蠢。 这都是逻辑能力匮乏的表现。 不用扯什么大学逻辑,有些人还是先把小学逻辑过关了吧。黑也要黑的有水平吗。 ---------------------------------------- 获得袁海涛, 李学宽, 蔣勁松 等的推荐。 紧接着,他又写了一文,如下: 黄荣斌说的“科学归纳法”俺小学就用过 张维 黄大教授说科学网上没几个人懂“科学归纳法”,但这个俺懂啊, 是不是该自豪一下呢? 记得俺上小学的时候 俺的小学的语文老师出了一个题目说: 由冰是冷的你们能想到什么? 俺马上回答:火山里面没有冰。俺的语文老师马上夸俺聪明。 看这神奇的“科学归纳法”多好使。 科学教徒们有一个特点就是喜欢卖大力丸。把些小孩子把戏弄成公式和字母就变成高深莫测的“神功”了。 这种“神功”往往让有常识的人笑话。 --------------------------------------------- 这就是他理解的“科学归纳法”。 他很喜欢使用“科学教”这个词语,我不知道大家对这个词语有什么感觉?科学和宗教竟然合二而一。说“科学敎”,本质是反科学的,但是,科学网不在乎。 下面是我对其前文的评论,目的是考考他的逻辑学知识,当然,普及逻辑学知识更是花费这些时间的用意。 黄荣彬:博主能把“三段论”的五条规则给说出来,再来谈逻辑学。 黄荣彬:博主能把“对当关系”说清楚,再来谈逻辑学。 黄荣彬:博主能把概念外延关系的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说清楚了,再来谈逻辑学。 张维回复:拉到吧 还外延呢,连这个数学名词怎么用都不知道吧。还用疑问句举例,我都不爱说你 黄荣彬: 能把概念外延说成是数学名词,我算是佩服你了。当然,也就不要求你懂概念内涵和外延的反变关系了,不要求你懂概念外延怎么划分了。 黄荣彬:博主好好去理解一下“穆勒五法”以后,再来谈逻辑学。好不好?从来没有做过科学研究的人,能理解穆勒五法才怪。 黄荣彬:和北大博士“破破的桥”是一个货色。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626289do=blogid=543647 张维回复: 你的智力还和破破的桥玩,歇着吧孩子。 黄荣彬:没有认真读一读那篇文章吗?文章介绍了逻辑学基本知识,顺便批了批破破的桥,批他不懂逻辑。 黄荣彬:博主知道“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是什么推理吗?有没有逻辑错误?刚好利用你的地盘来普及逻辑学知识,周可真老师呼吁的事情。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26do=blogid=438435 黄荣彬:“逻辑的前提充分正确,这个逻辑推理才有价值。”(张维) 什么话儿,我替你说了吧:推理得出真实结论的条件:“前提真实、形式有效”。 黄荣彬:“黄博主转载的博文中就有用“缚猪绳”、“月经布”等个例来推理出整个中医中药都是巫术的文章”(张维) 知道这是什么推理吗?不知道? 它是归纳推理中不完全归纳的简单枚举法。 知道不完全归纳推理的特点吗?不知道? 结论是或然性的,也就是可能出错的。 知道这个推理会犯的错误是什么吗?不知道? 以偏概全。 知道这个推理在什么情况下出错吗?不知道, 出现反例的时候。 只要出现一个反例,结论就被推翻,这就是你挂着嘴边的可证伪。 到目前为止,出现了反例没有? 靠查百度想在科学网混个头面,没那么容易。 还是搞你的音乐吧,别挥舞个大锤到处乱砸,丢人现眼。 张维回复:真可笑,自己把自己否定了一遍,然后又立个牌坊“老子什么都懂”脸皮像你这么厚的真没见过。 黄荣彬:发现这主儿,不管是观点相同、还是观点相左的文章,他基本上都推荐。可能是缺乏判断能力吧。靠百度,能有清晰的概念,概念不清晰,何来判断能力。要么就是瞎胡闹。 黄荣彬:黑格尔有大逻辑和小逻辑,没有听说过有大学逻辑和小学逻辑。 张维回复:大学逻辑就是大学学的逻辑学。小学的逻辑学不系统,但也有带逻辑思考的课题,这个还用讲吗?
4393 次阅读|8 个评论
看方舟子先生评论中医
热度 1 chuzhenyu 2012-6-28 20:35
对中医不算了解,但经过了中国全民大练气功的时代,也看过很多气功方面的书,还买过一本印数只有200册的经络研究,里面有一些特殊病例,有照片,据说是在特殊情况下沿着经络发病的特例。 个人看法是:中医的五行理论源自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原始认识,时至今日自然是不对的;中医的经络理论是“目前现代的”科学手段无法精确研究解释的,目前还不能用对错来评价;中医最精华的是中草药,千金方、本草纲目都是精华,象云南白药等不知挽救了多少人的生命。 记得小的时候,肚子不舒服,母亲会找一种植物的种子,我们家乡话“姜姜子”(音译哈),用小火烘焙后服下,半日即好,“龙胆”之类的假药能掩盖众多中药千年以来的作用么?西药中就没有假药了?中医的研究现状不令人满意,不重视科学研究的千年痼疾依然是社会现实。 个人观点: 1、全面否定中医的,要么是思想片面,要么就是别有用心; 2、与其争吵,不如探讨一下如何开展中医研究,哪怕大家务虚畅聊一下都可。 对方舟子先生的一点个人建议: 1、利用您的生物学背景,深入研究一下中医吧,也许有新的认识; 2、对方先生在科学教育届打假深为敬佩,建议多打些利用假论文、假文凭、假学问来获得公共权利并祸害科研的人,对于象唐骏这样的、个人奋斗型的不妨容忍一些
5276 次阅读|4 个评论
绝不要让舌尖吃垮中国!
热度 18 jiangjinsong 2012-6-15 10:14
绝不要让舌尖吃垮中国!
最近一部美食纪录片风靡中国,中国的烹饪文化再次被讴歌。 但是,我想提醒大家的是,在中国异常丰富的烹饪文化中,也有不少糟粕,需要我们反思批判。 其中包括:严重虐杀虐食动物的残忍,不加限制遍吃一切野生动物的贪馋,沉溺味觉而不顾营养健康的愚昧,暴殄天物奢侈浪费的炫富,对权贵饮食方式羡慕崇拜的势利,…… 所有这些都是由于只考虑舌尖的享受,而忘了人还有尊严、责任和追求,只把人当做吃货的庸俗唯物主义,没有考虑人的全面发展! 这篇书评,今天看来仍然有必要再次重贴! #老蒋动保每日谈#20120426:吃货中国——传统文化的口腔化批判 传统文化的口腔化批判 蒋劲松 2007-06-07 博览群书   老实说,我对于作者的一些观点不敢苟同。多年前当我还是一位愤青时,也同样沉浸在弥漫本书的全盘性反传统情绪之中,今天看来则未免失之片面、肤浅。但即使如此,我仍然要说这是一本非常值得阅读的好书。   中国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举世公认,今天经济繁荣,市场发达,更是在继承、发掘古老饮食文化传统之 上,海纳百川,兼容并包,全方位引进外国饮食文化,并且加强自主创新,日新月异,一日千里。与饮食业经济繁荣交相辉映的是,所谓美食家和 “ 写食主义 ” 的异常兴盛。一时间,所谓 “ 酒文化 ” 、 “ 饮食文化 ” 歌舞升平,俨然一副太平盛世再现辉煌的意思。   然而,李波先生这位自称 “ 没有执照的历史学家 ” ,却能独具只眼,在觥筹交错、喧嚣浮华中,洞见一触即发的重重危机,以批判的眼光冷静地审视中国饮食文化中丑陋的种种表现。更有意义的是,在李波先生笔下,饮食文化批判还具有更加广阔深远的文化批判的方法论价值。在他笔下,食欲、饥饿、味觉、器官、咀嚼、烹饪、礼仪、酒、美食家等食文化元素都化为 “ 坐标系 ” 、 “ 显微镜 ” 和 “ 解剖刀 ” ,来窥视和解构中国的历史、文化、人格、国民性 …… 他振聋发聩地提出了: “ 中国人主要靠味觉在认知自己,认同同类,认知这个世界,也是通过味觉来表达这个世界 ” 。这一命题是一个能够产生丰富文化研究成果的富矿。作为一个极具本土特色的研究课题,个人认为倘若能够深入下去,甚至像福柯的 “ 性史 ” 、精神病院研究那样产生出极其丰富成果的研究成果。   作者为2003年SARS流行的悲剧所触动,并进而从对中国饮食文化丑陋积习的反思和批判不断深入到对国人口腔文化的全面批判。出版之后,作者并没有停止对这一问题的深入思考。本书从2004年的《吃垮中国 ―― 中国食文化反思》,到2005年修订扩展为《吃垮中国 ―― 口腔文化的宿命》,书名的变迁体现出作者思考深度的不断推进。   美国孟菲斯大学教授、华人历史学家孙隆基先生对作者的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为本书作序。按照他的观点,中国文化之所以缺乏超越性, “ 身体化 ” 、 “ 口腔化 ” 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和标志。精神世界的过度身体化和感性化,往往使得中国文化中缺乏形上追求,常常显得那么的 “ 唯物 ” 和 “ 现实 ” 。好处自然是中国文化中少见西方历史上压抑人性的狂迷。那种为了宗教教义分歧而互相残杀的悲剧在中国历史几乎从来没有发生过。为了某种形而上的理论分歧而将思想家烧死的惨剧在中国历史上是很难想象的。套一句常说的话,那些理论 “ 能当饭吃吗? ” 这句犀利的反问体现了中国文化务实稳健的特征。   但是另一方面,中国文化之过度的身体化,使得中国人常常回避死亡的问题,自我欺骗道:好死不如赖活着。鲁迅先生曾指出,中国文化的根底在于道家。道家中高明者固然可以领会老子 “ 身为大患 ” 的道理,体悟庄子 “ 死生一如 ” 的境界,但大多数国人念兹在兹的还是庸俗化和歪曲了的道家理念,不是看似虚无缥缈的长生久视,羽化登仙,而是实实在在的能活一天算一天。所以,才有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故事。那是要把平时饮食男女的生活全盘搬上天的。面对即将来临的死亡,对许多中国人来说,应对之策居然是撒开了吃,可见吃好喝好就是人生的意义。难怪中国缺乏系统发达的追求形而上超验目标的本土宗教,也缺乏系统发达的近代科学文化。   总体来说,在西方人看来,吃仅仅是满足基本生理需要,因此主要关心食物的营养,附加在饮食上的文化内涵并不很丰富。科学和宗教等具有超越性的文化因素则吸引和消耗了西人更多的热情。相比之下,中国人在饮食上就投入了更多的热情了。作者犀利地指出, “ 吃是中国的国教。 ” 正因如此,几乎中国文化的所有智慧都与饮食烹饪密切相关。例如,治大国如烹小鲜,调和鼎鼐既是大厨的烹饪手段,又是良相的治国功夫。清明政治源于公平分肉,尊卑有序、主客和睦的礼仪来自进餐的规矩。   由于中国文化过度感性化,在某种程度上能不能 “ 当饭吃 ” 变成了事物是否真实存在,是否有意义的最高标准。于是,为了口腹之欲,活生生的生灵就完全沦为 “ 物化 ” 为 “ 人间一道菜 ” 了。书中不厌其烦,一一对比了 “ 十大名菜 ” 与 “ 十大酷刑 ” ,两者的惊人相似,反映出国人在美食诱惑之下的残忍和麻木。酒文化的过度发达,同样往往让国人丧失了直面严酷而丑恶的现实的勇气和理智。不仅如此,国人过度追求感性享受的恶习,使得国人常常毫不顾及营养、卫生,最终走向对身体的戕害,这可说是 “ 身体化 ” 倾向推到极致后产生的自我否定。作者对国人过分沉溺于口腔快感的恶习,提出了严厉的批判: “ 一个人想要获得灵魂的自由,首先必须摆脱味觉的囚禁。 ”   中国传统口腔文化,或者更精确地说过度身体化、感性化的弱点,绝非仅仅局限于饮食文化的畸形发展,还体现在沉溺于其他方面的感官享受上。如鸦片传入中国后,近乎 “ 全民皆烟 ” 的盛况,催生了极其精致的烟灯、烟枪艺术。又如,传统文人对情色文化的迷恋,也同样成为古代诗词歌赋发展的非常重要的土壤。如明代中国的色情小说性描写细节之丰富多彩、肉欲刺激,较之人欲横流的当代西方也不遑多让。论者多以此归咎于宋明理学之压抑人性与虚伪教条,不能说没有一定道理。但在我看来,从根本上说,这恐怕还是宋明理学为了与佛道二氏争抢意识形态地盘,不遗余力地排斥佛道两教超越性的精微教义,从而将国人的身体化、口腔化推到极致造成的。   最后一章的题目是 “ 素食主义救中国 ” ,乍读起来未免有点耸人听闻,小题大做,但是联系我们当下严重的现实,可谓一语中的,抓住了要害。近些年来,国内动物福利和动物权利的相关论争日趋激烈,而物种主义者们最有力的武器居然是人们对于肉食的需求。因此,无论是为了保护动物,还是为了减轻环境的压力,抑或是为了保障我们的健康,我们都有必要返璞归真,洗尽铅华,建立和平、慈善有益于环境和健康的饮食文化。   当然,作为 “ 没有执照的 ” 年轻作家,相关学术功底难免有所不足,本书是在巨大生存压力下出于责任感的友情客串研究,所以书中也有一些武断的结论、情绪化的宣泄,作者自身固有痛快淋漓之爽,也有利于本书的市场销售,然而却不免多少影响了立论的严谨性和可靠性,也因此影响了本书的思考深度。例如,不应该为了控诉酗酒的危害,而贬低李白诗词的艺术成就;又例如,在揭批中国传统文化沉溺于口腹之欲,普遍不惜虐杀虐食动物的恶习时,不应该忘记中国大乘佛教素食的优良传统。在批判中国文化身体化、感性化的同时,不应该忘记中国文化对超越性存在的消解,也避免了西方历史上类似宗教裁判所、女巫审判的丑恶与罪行。   这种批评与其说是仅仅针对作者李波的,还不如说更是对于体制内 “ 有执照的 ” 研究者的一种鞭策。毕竟, “ 皇上不急太监急 ” 的李波先生已经走出了拓荒的第一步,继续精细地开拓这个领域,应该是具有更好研究条件的专业人士了。当然,我们也期望李波先生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早日通过 “ 路考 ” ,或者学界伯乐能赏识其才华和敏锐,帮助他尽早获得 “ 执照 ” ,提升学术功力,在更为优越的条件下努力深化相关研究。   相比之下,那些 “ 有执照的 ” 专业人士确实太懒惰,太不够专业了。而那些为丑陋的口腔文化唱赞歌的文人,难道真像作者李波先生所挖苦和痛骂的那样,变成了只会胡吃海塞的 “ 马桶 ” ?真的都让资本家们给收买了,只会唱赞歌了吗?难道真的是脑满肠肥,酒令智昏,在罪恶和丑恶面前完全丧失了批判能力,只会助纣为虐了吗?    “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 我们永远不要低估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中华文化吐故纳新的伟大潜力。李波先生的著作中虽然充满了激进的反传统话语,但是字里行间中所流露的忧国忧民的情怀,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道德关怀的入世传统。这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口腔化批判,其实正是中国传统文化自我更新的一种形式。在此方面,李波先生并不完全是孤军奋战。实际上,我们知道以北京大学素食文化协会为代表的相当一批 “ 知识青年 ” ,也正在通过倡导和实践素食来身体力行保护动物的崇高理念。他们当然仅仅是中国文化界很少的一小部分,但是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超越中国传统口腔文化弱点,努力向上探索的一种可贵追求。这种追求,与年轻一代努力建设科学文化,复兴传统文化,推广环境保护动物权利理念,探索心灵奥秘的种种尝试一样,都应该看作是中华民族在新世纪实现文化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   (《吃垮中国:口腔文化的宿命》,李波著,光明日报出版社2005年1月版,22.00元)
个人分类: 敬畏自然|5586 次阅读|45 个评论
社会主义中医法总则草案
热度 4 wliming 2012-6-8 15:31
总则: 第一条:社会主义中医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伟大旗帜,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观,用阴阳五行的伟大科学武装自己,坚持没病找病,有病治命,生死有命的原则,为无产阶级的健康事业服务。 第二条:社会主义中医破除西方医学的迷信,坚决抵制西方医学的侵袭,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在《黄帝内经》的指引下,在《本草纲目》的药理规定下,望闻问切,辨证论治,走一条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医疗之路。 第三条:团结藏医,蒙医,巫医以及印度医,阿拉伯医等兄弟医学,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为繁荣世界医学事业而奋斗。 第四条:中医中药的使用必须经过多年的中医学习和实践训练。中医师必须经过国家有关部门认证方可行医。 第五条:未经社会主义中医师许可,西方医学不得使用中医中药。社会主义中医师也不得使用西药,不得使用西医的医学术语和治疗手段。
个人分类: 伪科学|1367 次阅读|8 个评论
儒家文化不是一种先进的现代文化
热度 3 duke01361 2012-5-24 12:12
儒家文化不是一种先进的现代文化 -------有感于孔子学院在美国涉嫌“非法办学” 毛泽东这个人不仅是一位伟大的平民领袖,他更是一位唯物主义哲学家,文化学家和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战士。 毛泽东曾经发动旨在废除封建文化、帝国主义文化的革命。结果到了现在被全面否定。 毛泽东主张对封建文化此采取“扬弃”的办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该继承的继承,该扔到垃圾里面去的就要毫不犹豫地扔掉!他老人家有一句名言:扫帚不到,灰尘不会自动跑掉(当然,这也有商量的余地,比如现在才出现的沙尘暴,沙尘不用扫帚扫,随着大风满天飞...)。于是,毛泽东等先进文化的代表着率先把以孔老二为代表的儒家放到了太阳底下晾晒! 孔老二歧视妇女!毛泽东主张妇女解放!男女平等!孔老二主张如果女人不能为男人生男孩儿,男人就有权利纳妾,再娶一位,直到有一位女人给他生了男孩子!(兹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毛泽东认为孔老二这套东西太坑害妇女,所以主张“批孔”。孔老二还崇尚“中庸”,鼓吹凡事情讲个“灰色地带”,而毛泽东同志则强调:战天斗地,展现大无畏的革命主义英雄气概!.... 曾有那么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对外开放,来自香港、台湾、新加坡等这些华人聚集区的资金大量涌入到中国大陆,同时,那些没有被清理过的儒家文化糟粕也随着“全党搭台,经济唱戏”之风重新刮倒了中国大陆... 在经济利益和国内儒家残余势力两相会合,儒家竟然又死灰复燃了! 不仅是死灰复燃,孔子塑像也陆续登陆各大学校园,甚至给人推到了“天安门广场”!与此同时,在世界各国陆续建立了“孔子学院”! 一时间,中国的儒家冲出了亚洲,走向了世界! 实际上,如果我们不承认儒家文化真的那样不堪的话,那么我们也不得不必须承认儒家文化已经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样一种生产力-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社会背景,儒家文化来自“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农耕文化),不会适应“市场经济”(工业文明)这样的社会环境。 借用劳伦斯-克勒伯格的社会道德推理理论(发育理论)现代市场经济为主导的社会其实更需要建立和培育“原则性道德”体系,使我们大家更具有“社会契约”的精神和遵守社会契约的习惯,这有利于建立“法制”社会。 不仅如此,遵守社会契约还可以增进社会福利,有利于维护社会正义.... 基于这样的认知,我们不得不承认儒家文化已经不再具有时代性。因此,儒家文化不应该被认为是一种先进的现代文化。 当然,做为中国古代文化现象,我们应该给以足够的尊重,但不值得大力推崇,使之重新成为中国现代文明的象征!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理解毛泽东同志的“批孔”,还是需要被得到认同的!
个人分类: On Culture|2289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听中科院院士朱清时解读霍金的《宇宙的起源》
热度 3 csuzj87 2012-5-12 18:51
貌似在量子物理学家眼里,唯物主义已经崩溃了…… 物理学步入禅境:缘起性空 作者: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前校长 中国科学院院士 朱清时                  序言   二十世纪是人类历史上一个有趣的时期,这个时期的人类一面尽情地享受着自然科学创造的巨大物质财富: 核能、激光、电子技术, 等等,一面却不了解甚至不接受它的一些基本观念。其实这些观念有大量严谨的科学根据,不过真正懂得它们的人太少,因此没有被人们重视和接受。   下面这则消息,就说明了这种状况:   中新网北京 2006 年 8 月 19 日 消息:霍金在昨天的科普报告过程中只赢得了两三次掌声,全场几乎没有会心的笑 —— 他的理论太玄奥,以至于大多数来自北大、清华的学子都说没太听懂。   据北京晨报报导,昨天下午,北京国际会议中心排起数百米的长队。门口有人私下兜售门票 -- 最少 500 元一张。询问退票的人也不少,大家都期待着一睹霍金风采。但两个小时的公众科普报告尚未结束,已有人提前退场 —— 实在听不懂。   霍金这次讲的《宇宙的起源》,其基础是当代自然科学的最新成就 - 弦论。真正懂得这个理论的人,都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敬畏、惊讶和震撼感。本文尝试用大家听得懂的语言,大致解说一下弦论的主要概念,以期让读者体会些敬畏和震撼,并一窥宇宙的奥秘。   我们从当代著名的哲学家施太格缪勒( Wolfgang Stegmuller )在《当代哲学主流》一书中写的一段名言开始。   他写道: “ 未来世代的人们,有一天会问: 二十世纪的失误是什么呢?对这个问题,他们会回答说:在二十世纪,一方面唯物主义哲学 ( 它把物质说成是唯一真正的实在 ) 不仅在世界上许多国家成为现行官方世界观的组成部分,而且即使在西方哲学中,譬如在所谓身心讨论的范围内,也常常处于支配地位。    “ 但是另一方面,恰恰是这个物质概念始终是使这个世纪的科学感到最困难、最难解决和最难理解的概念。 ”   这就是说,一方面以 “ 唯物主义 ” 为标记的哲学广为流行,而另一方面 “ 物质 ” 究竟是什么?却又说不清。施太格缪勒正是在这里看到了 “ 二十世纪的失误 ” 。   你可能会问,究竟什么是物质?它为什么是科学感到最困难、最难解决和最难理解的概念?   早在古希腊时代,原子论者就猜想,物质是构成宇宙的永恒的砖块,万物从它所出,最后又复归于它,它不生不灭,不增不减,是世界过程绝对同一的起点和终点。物质作为普遍的、不变的东西,必然是绝对的实体和基质。实体者, “ 实实在在 ” 的客体之谓也。物质及其性质必须独立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是客观的实体。   后来,以牛顿力学为基础的经典物理学,继承了上述古代原子论的观点,把物质归结为具有某些绝对不变属性的质点的集合。质点概念本来是对作整体运动的固体的一种抽象,但它在液体、气体乃至热现象中的应用也获得了成功。   对于所有这些能够具有机械运动的物质形态,物理学称之为实物。在当时的自然哲学中 , 又称之为实体。把物质归结为物体,进而把 物质看成实体,这同质量在牛顿力学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有关。   牛顿之所以把质量定义为 “ 物质多少 ” 的量度,就是因为在任何机械运动过程中,乃至在化学反应中,质量始终如一。质量被理所当 然地看成是物质本身所绝对固有的,被看成物质不灭或实体不变原理的具体表现。   以牛顿力学为代表的经典物理学在十九世纪末所取得的巨大成功,使得认为物质是绝对实体的唯物主义成了在二十世纪处于支配地位 的哲学,正如前面引用的施太格缪勒的名言所讲的。   然而,二十世纪爱因斯坦发明的相对论开始揭示出了物质的实体观的谬误。首先,相对论证明质量与速度有关,同一个物体,相对于不同的参考系,其质量就有不同的值。   想象一个人在推一辆没有任何阻力的小板车,只要持续推它,速度就会越来越快,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质量也越来越大,起初像车上堆满了木柴,然后好像是装着钢铁,最后好像是装着一个地球 …… 当小板车达到光速时,整个宇宙好像都装在了它上面 —— 它的质量达到无穷大。这时,无论施加多大力,它也不能运动得再快一些。   当物体运动接近光速时,不断地对物体施加能量,可物体速度的增加越来越难,那施加的能量去哪儿了呢?其实能量并没有消失,而是转化为了质量。爱因斯坦在说明物体的质量与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时,提出了著名的质能方程:能量等于质量乘以光速的平方。   不久后,科学家们发现了核裂变和链式反应,把部分质量变成巨大能量释放出来。现在知道原子弹的人,都相信质量可以转化成能量 。   既然质量不再是不变的属性,那种认为质量是物质多少的量度的概念就失去了意义。既然物质与能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能量并非 “ 实体 ” ,物质也就不能再被看作是实体。   与此同时,科学家对物质结构的认识也迅速深入发展。在本世纪 30 年代以前,经典物理学一直认为: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是组成物质的最小 “ 砖块 ” 。 1932 年,科学家经过研究证实:原子是由电子、中子和质子组成的。   以后,科学家们把比原子核次一级的小粒子,如质子、中子等看作是物质微观结构的第三个层次,统称为基本粒子。    1964 年,美国物理学家马雷。盖尔曼大胆地提出新理论:质子和中子并非是最基本的颗粒,它们是由一种更微小的东西 —— 夸克构成 的。   为了寻找夸克,全世界优秀的物理学家奋斗了 20 年,虽然一些实验现象证实了夸克的存在,然而单个的夸克至今未找到,人们始终不识庐山真面目。   对此,粒子学家们的解释是:夸克是极不稳定的、寿命极短的粒子,它只能在束缚态内稳定存在,而不能单个存在。   不仅如此,迄今人们所知道的 300 多种基本粒子中,除少数寿命特别长的稳定粒子(如光子、中微子、电子和质子)外,其它都是瞬息即逝的,也就是说,它们往往在诞生的瞬间就已夭折。   例如,通过弱相互作用衰变的粒子有 20 余种。其中, π± 介子的寿命大致为 2.6×10-8 秒,即 π± 介子经过一亿分之一秒就衰变成了其它粒子。   通过电磁相互作用衰变的粒子共两种,它们的寿命就要短得多了。 π0 介子的寿命是 0.84×10-16 秒, η 介子的寿命是 3×10-19 秒。比 起 π± 介子来,它们的寿命竟分别要短 8 ~ 11 个数量级。   寿命最短的,则要算通过强相互作用衰变的 “ 共振态粒子 ” (如 Δ 粒子、 Σ 粒子等)。它们的伙伴特别多,占基本粒子家族成员的一半以上,共 200 多种。它们的寿命之短达到了惊人的地步,以致于人们很难用确切的形容词来描述它们的衰变过程;粒子物理学家即使利用最优的实验手段也已无法直接测量它们,而只能用间接的方法推算出它们的寿命。它们只能生活一千万亿亿分之一秒左右,即寿命大致是 10-28 秒 。   为什么绝大多数基本粒子都如此短命?如何理解我们的物质世界就是建立在这些瞬息即逝的 “ 砖块 ” 上?   在二十世纪的后期,物理学的一个前沿领域 - 弦论的发展又使我们对物质的看法更进了一步。   什么是 “ 弦论 ” 呢?   爱因斯坦在后半生中,一直在寻找统一场论,即一个能在单独的包罗万象的数学框架下描写自然界所有力的理论。他渴望以前人从未 成功达到过的清晰来揭示宇宙活动的奥秘,由此而展示的自然界的动人美丽和优雅。爱因斯坦未能实现他的梦,因为当时人们还不知道自然界 的许多基本特征。但在他去世以后的半个世纪中,人们已构筑起越来越完整的有关自然界的理论。   如今,相当一部分物理学家相信他们终于发现了一个框架,有可能把这些知识缝合成一个无缝的整体 —— 一个单一的理论,一个能描述一切现象的理论,这就是弦论。它正在实现当年爱因斯坦满怀热情追求的统一理论的理想。   弦论可以用来描述引力和所有基本粒子。它的一个基本观点就是自然界的基本单元,如电子、光子、中微子和夸克等等,看起来像粒子,实际上都是很小很小的一维弦的不同振动模式。正如小提琴上的弦,弦理论中的宇宙弦(我们把弦论中的弦称作宇宙弦,以免与普通的弦混淆)可以作某些模式的振动。每种振动模式都对应有特殊的共振频率和波长。小提琴弦的一个共振频率对应于一个音阶,而宇宙弦的不同频率的振动对应于不同的质量和能量。   所有的基本粒子,如电子、光子、中微子和夸克等等,都是宇宙弦的不同振动模式或振动激发态。每条宇宙弦的典型尺度约为长度的基本单位,即普朗克长度( 10-33 厘米)。   简言之,如果把宇宙看作是由宇宙弦组成的大海,那末基本粒子就像是水中的泡沫,它们不断在产生,也不断在湮灭。我们现实的物质世界,其实,是宇宙弦演奏的一曲壮丽的交响乐!   有人会说,把物质世界看是宇宙弦演奏的一曲交响乐,不正是与物质的对立面 - 意识有些相同了吗?是的。按照当前流行的观点,意识是完全基于物质基础 ( 我们的脑 ) 而存在,但意识不是一种具体的物质实在,因为没有人在进行脑科手术时在颅骨内发现过任何有形的 “ 意识 ” 的存在。   我们都知道贝多芬的交响乐,可以用一套乐器把它们演奏出来。但这套乐器本身并不是交响乐。意识是大脑演奏的交响乐。这个图像为理解 “ 心物一元 ” ,即意识和物质的统一,开辟了新途径。   有人还可能说,无论宇宙弦多小,无论人们能否观察到它们,宇宙弦总归是客观实在,它们是组成物质世界的基本单元,因此物质世 界也应该是客观实在。此话不准确。组成物质世界的基本单元是宇宙弦的各种可能的振动态,而不是宇宙弦自身,就像组成交响乐的单本单元 是乐器上发出的每一个音符,而不是乐器自身一样。   在弦论之前,物质的实在性体现在组成客观世界的砖块是上百种原子,这些原子都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等基本粒子组成。这些基本 粒子都被当作是物质实体,都是组成物质世界的 “ 超级砖块 ” ,因而可以把物质世界看作是物质实体。   在弦论之中,情况发生了根本变化。过去认为是组成客观世界的砖块的基本粒子,现在都是宇宙弦上的各种 “ 音符 ” 。多种多样的物 质世界,真的成了 “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金刚经》) ” 物理学到此已进入了 “ 自性本空 ” 的境界!   有人会想,天啊!物质都不是客观实在了,那么,世界上还有什么东西是实在的吗 ?   回答是,有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就是实在的。   我们根据二十世纪自然科学的进展,可以用关系实在来取代绝对的物质实体,即主张事物不是孤立的、由固有质构成的实体,而是多种潜在因素缘起、显现的结果。每一存有者,都以他物为根据,是一系列潜在因素结合生成的。 “ 现象、实在和存有被限定在一组本质上不可 分离的关系结构中 ” 。   哲学家们在论述 “ 关系实在 ” 时,使用的哲学词汇,对你可能生涩难懂,我们还是用例子来解说。   我们看见一束红光,这是一个事件,是一个 “ 果 ” 。这个果,是由多种因缘聚合而产生的。   首先,是光的波长值,借用哲学家们熟悉的语言,这是 “ 第一类性质 ” ,这类性质还有如物体的广延性等,是物体自身内在所固有,它既不依赖于观察者,也不依赖它物,也就是说,它是无对而自行确立的。我们把这些第一性质,又称为 “ 因 ” 。   其次,我们还需要具备一些其它条作,如眼睛正好睁开,没有色盲,往正确方向看,以及眼与光源之间无障碍物,等等。我们把这些 条件称为 " 关系参量 " ,又称为 " 缘 " 。   这些因缘聚合,产生了红光这个果。 “ 红色 ” 这类颜色性质是 “ 第二类性质 ” ,其存在,至少部分地依赖于观察者。    “ 关系实在论 ” 就是说,关系参量是不可消除的,没有它们,就不会有 “ 看见红光 ” 这个果,因而是实在的。   再举一个更清楚的例子。   要得到一棵苹果树,首先要有一粒苹果的种子,这是 “ 因 ” 。但是,单靠这粒种子,也不会长成一棵苹果树,比如:把种子放在仓库 里,无论放多久也不会长出树来。所以,单有因,是结不出果的。一定要将种子放在土壤中,并且要有适当的水分、阳光、温度、肥料等等的 配合,种子才会发芽、长大,最后长成一棵苹果树,结出苹果来。这里的土壤、水分、阳光、温度、肥料等等,就是 “ 缘 ” 。所以, “ 因 ” 一 定要配合适当的 “ 缘 ” ,在因缘和合之下,才能生出果来。   缘,是许多的配合条件。缘有好缘,也有不好的 “ 恶 ” 缘。因此即使是同样的种子,结出的果也就很不相同了。比如,把种子放进贫 瘠的泥土里,或者施肥不够,苹果树必然长得不大,结出的苹果,也不会好吃。假如把种子放在肥沃的土壤中,加上细心照料,结出的果实就 会香甜、好吃。   由此可见,同样的因,遇到不同的缘,结出的果,便会很不相同。   同时,由于缘是由很多条件配合而成的,所以缘会不停地变化着。既然缘会影响果,而缘,又在那么多条件配合下产生作用,假如某 个条件改变了,甚至消失了,那么,果便可能不再存在。   在苹果的例子中,如果天旱缺水,苹果树便会因之枯萎。所以,当因缘散尽之时,果就会灭。换句话说: “ 因缘和合而生,因缘散尽而灭。 ”   有的读者可能已经发现,以上这些关于苹果的文字,是转述潘宗光《佛教与人生》一书有关缘起法内容。所谓 “ 关系 ” 者, “ 缘 ” 也 , “ 关系实在论 ” 其实与佛学缘起说的基本思想一致。   总之,在二十一世纪开始的时候,以 “ 弦论 ” 为代表的物理学,真正步入 “ 缘起性空 ” 的禅境了!   回头再看一下本文起头的那则消息,不难明白为何人们难以听懂霍金的那么生动的报告,原因就是: “ 物质是实体 ” 的观念,在人们 的心中太执着了!   佛学认为,物质世界的本质,就是缘起性空。藏识海(又名 “ 如来藏 ” )是宇宙的本体。物质世界的万事万物,都是风缘引起的海上 波涛。   换言之,物质世界,就是风 “ 缘 ” 吹奏宇宙 “ 本体 ” 产生的交响乐。   《入楞伽经》云: “ 譬如巨海浪。斯由猛风起。洪流鼓冥壑。无有断绝时。藏识海常住。境界风所动。种种诸识浪。腾跃而转生。 ”   这句偈语说:譬如一个大海,风平浪静,澄然湛寂,当阵阵烈风吹来时,使平静的大海,生起重重无尽的浪波。从此,便如万壑怒号,天地晦 冥,再没有停息澄清的时候了。宇宙的本体 —— 藏识海(如来藏)本是澄然湛寂,随缘常住而不变的。因内外境风的吹荡,便使寂然清净的本体,随变为浪潮起伏,跟着生起前面七识的种种作用。由此波浪互相撞击,奔腾澎湃,便转生一切境界,而无有止境了。   如经文所说: “ 青赤种种色。珂乳及石蜜。淡味众华果。日月与光明。非异非不异。海水起波浪。七识亦如是。心俱和合生。 ”   这句偈语说:须知世间种种色相,乃至如地下的矿物,林中的植物,与天上的日月光华等等,追溯根源,也都是由如来藏识一体的变 相。这些物体和藏识,在本质上并非相异,可是当它们形成为万物之后,却不能说与心识的作用是无异的了。   譬如海水,既然转变成为波浪,波浪的形式与作用,和整个的海水便不同了;可是,波浪的根本,还是由海水所转变而来的。   由物的方面来说,万类的分齐差别(分化和归类)也都是从此一体所化生。由心的方面来说,七种识的分别作用,也都是由如来藏识 所转生。又因心与物的和合,发生世间种种事情,于是,本来澄清的识海,便永无宁日了。   (按:青赤等种种物色,是指眼根色尘的对象。珂佩是指耳根声尘的对象。乳及石蜜,是指鼻根香尘的对象。淡味众华果,是指舌根 味尘的对象。日月与光明,是指身根触尘的对象。)   这里,海水与波浪的关系,正是弦与音乐的关系。它们也正是物质世界与宇宙本体的关系。当我弄懂了这个道理的时候,心里充满了 敬畏和震撼。   读到这里,你可能感到: “ 科学家千辛万苦爬到山顶时,佛学大师已经在此等候多时了! ”       附录:                    霍金演讲录:宇宙的起源           【专题】霍金:让思想在宇宙的最深处飞扬                   2002-08-16 19:10   宇宙起源的问题有点像这个古老的问题:是先有鸡呢,还是先有蛋。换句话说,就是何物创生宇宙,又是何物创生该物呢?也许宇宙,或者创生它的东西已经存在了无限久的时间,并不需要被创生。直到不久之前,科学家们还一直试图回避这样的问题,觉得它们与其说是属于科学,不如说是属于形而上学或宗教的问题,然而,人们在过去几年发现,科学定律甚至在宇宙的开端也是成立的。在那种情形下,宇宙可以是自足的,并由科学定律所完全确定。   关于宇宙是否并如何启始的争论贯穿了整个记载的历史。基本上存在两个思想学派。许多早期的传统,以及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认为宇宙是相当近的过去创生的。 ( 十七世纪时邬谢尔主教算出宇宙诞生的日期是公元前 4004 年,这个数目是由把在旧约圣经中人物的年龄加起来而得到的。 ) 承认人类在文化和技术上的明显进化,是近代出现的支持上述思想的一个事实。我们记得那种业绩的首创者或者这种技术的发展者。可以如此这般地进行论证,即我们不可能存在了那许久;因为否则的话,我们应比目前更加先进才对。事实上,圣经的创世日期和上次冰河期结束相差不多,而这似乎正是现代人类首次出现的时候。   另一方面,还有诸如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的一些人,他们不喜欢宇宙有个开端的思想。他们觉得这意味着神意的干涉。他们宁愿相信宇宙已经存在了并将继续存在无限久。某种不朽的东西比某种必须被创生的东西更加完美。他们对上述有关人类进步的诘难的回答是:周期性洪水或者其他自然灾难重复地使人类回到起始状态。   两种学派都认为,宇宙在根本上随时间不变。它要么以现在形式创生,要么以今天的样子维持了无限久。这是一种自然的信念,由于人类生命 ── 整个有记载的历史是如此之短暂,宇宙在此期间从未显著地改变过。在一个稳定不变的宇宙的框架中,它是否已经存在了无限久或者是在有限久的过去诞生的问题,实在是一种形而上学或宗教的问题:任何一种理论都对此作解释。 1781 年哲学家伊曼努尔 · 康德写了一部里程碑式的,也是非常模糊的著作《纯粹理性批判》。他在这部著作中得出结论,存在同样有效的论证分别用以支持宇宙有一个开端或者宇宙没有开端的信仰。正如他的书名所提示的,他是简单地基于推理得出结论,换句话说,就是根本不管宇宙的观测。毕竟也是,在一个不变的宇宙中,有什么可供观测的呢?   然而在十九世纪,证据开始逐渐积累起来,它表明地球及宇宙拭其他部分事实上是随时间而变化的。地学家们意识到岩石以及其中的化石的形成需要花费几亿甚至几十亿年的时间。这比创生论者计算的地球年龄长得太多了。由德国物理学家路德维希 · 破尔兹曼提出的所谓热力学第二定律还提供了进一步的证据,宇宙中的无序度的总量 ( 它是由称为熵的量所测量的 ) 总是随时间而增加,正如有关人类进步的论证,它暗示只能运行了有限的时间,否则的话,它现在应已退化到一种完全无序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万物都牌相同的温度下。   稳恒宇宙思想所遭遇到的另外困难是,根据牛顿的引力定律,宇宙中的每一颗恒星必须相互吸引。如果是这样的话,它们怎么能维持相互间恒定距离,并且静止地停在那里呢?   牛顿晓得这个问题。在一封致当时一位主要哲学家里查德 · 本特里的信中,他同意这样的观点,即有限的一群恒星不可能静止不动,它们全部会落某个中心点。然而,他论断道,一个无限的恒星集合不会落到一起,由于不存在任何可供它们落去的中心点。这种论证是人们在谈论无限系统时会遭遇到的陷阱的一个例子。用不同的方法将从宇宙的其余的无限数目的恒星作用到每颗恒星的力加起来,会对恒星是否维持恒常距离给出不同的答案。我们现在知道,其正确的步骤是考虑恒星的有限区域,然后加上在该区域之外大致均匀分布的更多恒星。恒星的有限区域会落到一起,而按照牛顿定律,在该区域外加上更多的恒星不能阻止其坍缩。这样,一个恒星的无限集合不能处于静止不动的状态。如果它们在某一时刻不在作相对运动,它们之间的吸引力会引起它们开始朝相互方向落去。另一种情形是,它们可能正在相互离开,而引力使这种退行速度降低。   尽管恒定不变的宇宙的观念具有这些困难,十七、十八、十九甚至至二十世纪初斯都没有人提出过,宇宙也许是随时间演化的,不管是牛顿还是爱因期坦都失去了预言宇宙不是在收缩便是在膨胀的机会。因为牛顿生活在观测发现宇宙膨胀以前的二百五十年,所以人们实在不能责备他。但是爱因斯坦应该知道得更好。他在 1915 年提出的广义相对论预言正在膨胀。但是他对稳恒宇宙是如此之执迷不悟,以至于要在理论中加上一个使之和牛顿理论相调和并用于抗衡引力的因素。    1929 年埃德温 · 哈勃的宇宙膨胀的发现完全改观了有关其起源的讨论。如果你把星系现在的运动往时间的过去方向例溯,它们在一百亿和二百亿年前之间的某一时刻似乎应该重叠在一起,在这个称为大爆炸奇点的时刻,宇宙的密度和时空的曲率应为无穷大。所有的已知的科学定律在这种条件下都失效了。这对科学是一桩灾难。科学所能告诉我们的一切是:宇宙现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它是过去是处于那种形态。但是科学不能解释为何它在大爆炸后的那一瞬间是那个样子的。   这样,许多科学家对此结论感到不悦就毫不足怪了。为了避免存在大爆炸奇点以及由此引起的时间具有开端的结论,人们进行了若干尝试。其中一种称为稳恒态理论。它的思想是,随着星不互相分离而去,由连续产生的物质在星系之间的空间中形成新的星系。这样宇宙就多多少少以今日这样的状态不但已经存在了,而且还将继续存在无限长时间。   为了使宇宙继续膨胀并创生新物质,稳恒态模型需要修改广义相对论。但是所需要的产生率非常低:大约为每年每立方公里一个粒子,这不会和观测相冲突。该理论还预言了,星系和类似物体的平均密度不但在空间上而且在时间上必须是常数。然而,由马丁 · 赖尔和他的剑桥小组进行的银河系外射电源的普查显示,弱源的数目比强源的数目多得多。人们可以预料,弱的源在平均上讲应是较遥远的。这样就存在两种可能性:或许我们正位于宇宙中的一个强源不如平均源频繁的区域;或者过去的源的密度更高,光线在离开这些源向我们传播时更遥远的距离。这两种可能性没有一种和稳恒态理论相协调,因为该理论预言射电源密度不仅在空间上而且在时间上必须为常数。 1964 年阿诺 · 彭齐亚斯和罗伯特 · 威尔逊发现了从比我们的银河系遥远得多的地方起源的微波辐射背景,这是对该理论的致命打击。它具有从一个热体发射出的辐射的特征谱,尽管在这种情形下热这个字根本不适合,因为其温度只不过比绝对零度高 2.7 度而已。宇宙是一个既寒冷又黑暗的地方!稳恒态理论中没有一种产生具有这种谱的微波的合理机制,所以稳恒态理论难逃被抛弃的命运。    1963 年两位俄国科学家欧格尼 · 利费席兹和伊萨克 · 哈拉尼科夫提出另一种思想,企图用来避免大爆炸奇性。他们说,只有当星系直接相互接近或离开时,它们才会在过去的一个单独的点上相重叠,才导致无限密度状态。可惜的是,星系还多少具有一些侧向速度,宇宙早斯就可能存在过这样的一种收缩相,这时,星系虽然曾经非常靠近过,却能设法避免互相撞击。然后宇宙会继续重新膨胀,而不必通过一种无限的密度的状态。   当利费席兹和哈拉尼科夫提出其设想时,我正是一名研究生,亟需一个问题以完成博士论文。因为是否有守大爆炸奇点的问题对于理解宇宙的起源关系重大,所以它引起了我的兴趣。我和罗杰 · 彭罗斯一道发展了一套数学工具,用以处理这个以及类似的问题。我们指出,如果广义相对论是正确的,任何合理的宇宙模型都必需起始于一个奇点。这就表明,科学能够预言,宇宙必须有一个开端,但是它不能够预言宇宙应如何启始的:正因为如此,人们必须求助于上帝。   审察人闪对奇性看法的变化是十分有趣的。当我还是一名研究生时,几乎没人认真地看待之。现在,作为奇性定理的一个结果,几乎无人不信宇宙是从一个奇眯起始的,物理定律在该处失效。然而,现在我认为,虽然存在奇点,物理定律仍能确定宇宙是如何起始的。   广义相对论是一种被称为经典的理论。也就是说,它没有顾及这个事实,即粒子不具备精确定义的位置和速度,由于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原理位置和速度的小范围内被 “ 抹平 ” ,不确定性原理不允许我们同时既测量又测量速度。因为正常情形下时空的曲率在和粒子位置的不确定性相比较时非常大,这些以我们没什么影响。然而奇性定理指出,在现在的宇宙膨胀相的开端,时空被高度地畸变,并且具有很小的曲率半径。不确定性原理在这种情形下变成非常重要。这样,广义相对论因预言奇性而导致自身的垮台。为了讨论宇宙的开端,我们需要一种结合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理论。   那种理论便是量子引力论。我们尚未知道正确的量子引力论应采取的准确形式。我们此刻所拥有的最佳候选者是超弦理论,但它仍有许多耒解决的困难。然而,人们可以期望,任何有前途的理论都应具有某些特征。其中之一便是爱因斯坦的思想,引力效应由被物质和能量所弯曲甚至卷曲的时空来体现。物体在弯曲空间中沿着最接近于直线的轨迹运行。然而,由于时空是弯曲的。所以它们的路径就显得是弯折的,正如同被引力场所弯折的似的。   另一种在这个终极理论中可以预料的要素是里查德 · 费因曼的设想,即量子理论可以表达成 “ 对历史的求和 ” 。该思想可以最简单的形式表达成,每颗粒子在时间中走过任何可能的路径或历史。每一路径或历史具有依其形状而定的概率。为了使这种思想可行,人们必须考虑在虚时间里发生的历史,而不是在我们感受生活于其中的实时间城发生的历史。虚时间听起来有点像是科学幻想的东西,其实它是定义得很好的数学概念。它在某种意义上可被认为是和实时间成直角的时间方向。人们把所有具有某种性质粒子历史,譬如讲在某些时刻通过某些点的历史的概率加起来。然后应把这结果延拓到我们在其中生活的实的时空中去。这不是量子力学的最熟知的手段,但它给出和其他方法得到的相同结果。   在量子引力的情形下,费因曼的对历史求和的思想牵涉到对宇宙的不同的可能性的历史,也就是对不同的弯曲时空的求和。这些代表了宇宙和它之中的任何东西的历史。人们必须指明,在对历史的求和中,应包括哪些种类的弯曲空间。这种空间种类包括具有奇性的的空间,则该理论就不能确定这类空间的概率。相反的,它们必须以某种任意的方法被赋予概率。这意味着科学不能预言时空这类奇性历史的概率。这样,它就不能预言宇宙应如何运行。然而,宇宙可能处于由只包括非奇性弯曲空间的求和所定义的状态。在这种情形下,科学定律就把宇宙完全确定,人们就不必吁求宇宙之外的某物来确定宇宙如何启始。由只对非奇性历史的求和确定宇宙的状态有点像一名醉汉在灯柱之下找他的钥匙:这儿也许不是他遗失之处,但是这儿是他可能找到的仅有的地方。类似的,宇宙也许不处于由对非奇性历史求和定义的状态,但这是科学能预言应当什么样子的仅有的状态。    1983 年詹姆 · 哈特尔和我提出,宇宙的状态应由对一定种类历史的求和给出。这类历史由没有奇性的,而且具有有限尺度却没有边界或边缘的弯曲空间组成。它们像是地球的表面,只不过多了两维。地球的表面具有有限的面积,但是它不具有任何奇性、边界或边缘。我曾经用实验验证过这一点。我作过环球旅行,而没有落到外面去。   哈特尔和我所做的设想可以被重新表达成:宇宙的边界条件是它没有边界。只有当宇宙处于这个无边界状态时,科学定律自身才能确定每种可能历史的概率。因此,只有在这种情形下,已知的定律才会确定宇宙应如何运行。如果宇宙处于任何其他的状态,则历史求和中的弯曲空间的种类就要包括具有奇性的空间。人们必须求助于已知科学定律以外的某种原理,才能确定这种奇性历史的概率。这种原理就会是外在于我们宇宙的某种东西。我们不能从我们宇宙之中将其推导出来。而另一方面,如果宇宙是处于无边界状态,在原则上,我们就能在不确定性原理容忍的限制之仙完全确定宇宙应如何运行。   如果宇宙处于无边界状态,那对于科学而言就太好了,但是我们如何才能知道事情究竟是否如此呢?其答案是,无边界设想对宇宙应如何运行作出了明确的预言。如果这些预言不与观测相符合,则我们就能得出结论说,宇宙不处于无边界状态。这样,在哲学家卡尔 · 波普定义的意义上说,无边界设想是一种好的科学理论:它可被观测证伪。   如果观测不与预言相符合,我们就知道在可能历史的种类中必须有奇性。然而,这就大致上是我们知道的一切。我们不能计算出这种奇性历史的概率,因此我们不能预言宇宙应如何运行。有人也许会认为,如果不可预见性只发生在大爆炸处,那不会太碍事,那毕竟是一百亿或二百亿年以前的事。但是,如果可预言性在大爆炸的非常强引力场中失效,那么只要恒星坍缩它也会失效。这种事件仅在我们的银河系中每周就会发生几次。我们的预言能力甚至按照天气预报的标准来说也是非常差劲的。   当然,人们还会说,我们根本不必在乎发生在一颗遥远恒星处的可预言性的失效。然而,在量子理论中任何不被实际上禁止的东西都能够并将要发生。这样,如果可能历史的种类中包括奇性空间的话,这些奇性可在任何地方发生,而不仅在大爆炸处以及坍缩星之中。这意味着,我们不能预言任何东西。反过来说,我们能够预言事件的这一事实是反对奇性并赞同无边界设想的实验证据。   那么无边界设想为宇宙做出什么预言呢?第一个预言是,因为宇宙的怕有可能的历史在广延上都是有限的,所以人们用来作为时间测度的任何量都必须有一个最大值和一个最小值。这样宇宙就有一个开端和一个终结。在实时间中的开端即是大爆炸奇点。然而在虚时间中这个开端就不再是奇点。相反的,它有点像地球的北极。如果人们把地球表面的纬度当作时间的类似物,则可以说地球的表面从北极开始。然而,北极是地球上完全普通的一点。它没有任何特殊之处,同样的定律在北极正如同在地球上的其他地方同样地成立。类似的,我们用来标志作撛谛槭奔淠谟钪娴钠羰紨的事件是时空中的一个通常的点,正如其他的点那样。科学定律在开端处正如在其他地方一样成立。   人们从和地球表面的类比,也许会预料到,正如北极和南极相似一样,宇宙的终结会和开端相类似。然而,北南二极是对应于虚时间向实时间延拓,就会发现宇宙在实时间中的开端和它的终结可以非常不同。   约纳逊 · 哈里威尔和我对无边界条件的含义作过一个近似计算。我们把宇宙当作一个完全光滑和均匀的背景来处理,在这个背景上存在密度的小微扰。宇宙在之前时间中从非常小的半径开始膨胀。最初的这种膨胀称作暴涨,也就是说,宇宙尺度在比一秒还要短暂非常多的每一时间间隔中得到加倍,这正如在某些国家中每一年价格都要加倍一样。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也许创下了通货膨胀的世界纪录,一捆面包的价格在几个月的时间内从一个马克涨到一百万马克。但是没有任何东西可与似乎在极早期宇宙发生过的暴涨相比拟,宇宙尺度在一秒的极微小的部分时间内至少增加了一百万亿亿亿倍。这当然是发生在当局政府之前的事。   暴涨在如下意义上来说,是件好事,它产生了一个在大尺度上光滑而均匀的宇宙,而且这个宇宙以刚好避免坍缩的临界速度膨胀。它还能在相当严格的意义上把宇宙的怕有内容从无中创生出来,这是暴涨的又一好处。当宇宙像北极那样的一个单独点时,它不包含有任何东西。然而,在我们可观测到的宇宙部分至少有十的八十次方颗粒子。所有这些粒子从何而来呢?其答案是,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允许物质从能量中以粒子反粒子对的形式创生出来。那么能量又是从何而来以创生物质呢?其答案是,它是从宇宙的引力能中借来的。宇宙亏欠了极大数量的负引力能的债务,它刚好和物质的正能量相平衡。其结果便是凯恩斯经济学的胜利:一个充满物质的、充满活力的正在膨胀的宇宙。引力能的债务只有在宇宙终结时才能偿付清。   早期宇宙不能是完全均匀一致的,因为否则的话就会违反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原理。相反的,必须存在对均匀密度的一些偏差。无边界设想意味着,这些密度差别是从它们的基态开始,也就是说,它们是和不确定性原理相一尽可能的小。然而,这些差别在暴涨时被放大了。在暴涨时期结束之后,留下的宇宙是一些地方比另一些地方膨胀得稍快一些。在膨胀稍慢的区域,物质的引力吸引使膨胀进一步减慢。该区域最终会停止膨胀,并且收缩形成星系和恒星。这样,无边界设想可以解释我们四周看到的所有复杂结构。然而,它没有给宇宙作出单独的预言。相反地,它预言整整一族可能的历史,每一个历史都具有自己的概率。也许可能有这样的历史,工党在上次英国竞选中取胜,虽然这种概率很小。   无边界设想对于上商在宇宙事务中的作用含义极其深远。人们现在广泛接受,宇宙按照定义很好的定律演化。这些定律可能是上帝钦定的,但是它似乎不去干涉宇宙去违反这些定律。然而,直到不久以前,人们都认为这些定律不能适用于宇宙的开初。那就要依赖上帝去旋紧发条,并让宇宙顺着它的意愿的方式去运行。这样,宇宙的现状是上帝对初始条件选择的结果。   然而,如果某种像无边界设想的东西是正确的话,则情况就会大大改观。在那种情形下,物理定律甚至也适用于宇宙的开端,这样上帝就没有选取初始条件的自由。当然它在选取宇宙要服从的定律上仍然具有自由。然而,这里并没有许多选择的余地。也许只存在很少数目的定律,这些定律是自洽的,并能导致像我们自己这么复杂的生物的存在,他能询问什么是上帝的性质。   甚至即使只存在唯一的一族可能的定律,它也只不过是一族方程。究竟是什么东西将生命之火赋予这些方程,使之产生一个受它们制约的宇宙呢?难道终结的统一理论是如此之咄咄逼人,以至于其自身的实现成为不可避免?虽然科学能解决宇宙如何启始的课题,它仍然无法回答这个问题:为何宇宙必须存在?我对此没有答案。
2512 次阅读|3 个评论
对“行而上学”的解释 九年前的讨论
windlight 2012-4-22 04:17
赵凤光 我当时的回答: 记得不是很清楚了,十几年前曾看过这么一个说法,哲学就是形而上学,或者反过来说,形而上学就是哲学,这是中国古代对哲学(老子还是孔子?)的一种叫法,本义哲学就是超越具体的形的学问。但在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和唯物主义翻译到中文来时,形而上学被用来专指唯心主义作为唯物主义的对立面。这个词所代表的意义已经与中国传统的含义不同。 才发现当时的人家问的是行而上学。有趣。 对“行而上学”的解释 发布日期:2003/8/5来源: 作者: 浏览: 评论: 字体: 大 中 小 作者:冰城丫头 行而上学这是怎样的概念呢? 看书或是杂志或是网上的文章,很多人用,发觉意思不是一样的, 这是怎么回事? 还是有些人像我一样也不明白! 请教啦! 作者:leeleel 一小孩,他妈要他去上学,其实他不愿意,又不敢不从,就每天早上背着书包出去,但是不去学校,跑到别的地方玩儿去了--看起来好像去上学了,其实没有,就叫形而上学。 作者:iamphd 这是国内教科书的定义 形而上学:形而上学是与辩证法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特点是用孤立的、片面的、静止的观点去看世界,把世界上一切事物都看成是永远彼此孤立和永远不变化的;如果说有变化,也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而这种增减和变更的原因,不在事物的内部而在事物的外部,即由于外力的推动。“形而上学”一词最初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年一公元前322年)一部著作的中译名,其原意为“在物理学之后”。“形而上学”作为哲学名词有两种涵义:(1)从黑格尔开始,把它当作反辩证法的同义词来使用,但真正揭露其本质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2)指一种研究感官不可达到的东西即超经验的东西的哲学。这一用法在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哲学著作中即已出现,至今仍流行于西方哲学家之间。近代唯心主义者(如马赫主义者)常用“形而上学”一词来攻击唯物主义,污蔑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超感觉、超经验的虚构。在哲学史上,由于历史条件不同,形而上学有时同唯物主义结合在一起,有时同唯心主义结合在一起。但从本质来说,形而上学同唯心主义有着密切关系。 作者:iamphd 呵呵,批评的是。下面是网上的一个解释,希望能够有所补益。 http://websyte.com/alan/metamul.htm METAPHYSICS: MULTIPLE MEANINGS Presented by AWPNT This site was selected as one of the "Best 1,001 Web Sites" by PCComputing (December 1996). ACADEMIC METAPHYSICS The term metaphysics originally referred to the writings of Aristotle that came after his writings on physics, in the arrangement made by Andronicus of Rhodes about three centuries after Aristotle''s death. Traditionally, metaphysics refers to the branch of philosophy that attempts to understand the fundamental nature of all reality, whether visible or invisible. It seeks a description so basic, so essentially simple, so all-inclusive that it applies to everything, whether divine or human or anything else. It attempts to tell what anything must be like in order to be at all. To call one a metaphysician in this traditional, philosophical sense indicates nothing more than his or her interest in attempting to discover what underlies everything. Old materialists, who said that there is nothing but matter in motion, and current naturalists, who say that everything is made of lifeless, non-experiencing energy, are just as much to be classified as metaphysicians as are idealists, who maintain that there is nothing but ideas, or mind, or spirit. Perhaps the best definition of materialism is that of Charles Hartshorne (Insights and Oversights of Great Thinkers, p. 17): "the denial that the most pervasive processes of nature involve any such psychical functions as sensing, feeling, remembering, desiring, or thinking." Idealists assert what materialists here deny. Dualists say that mind and matter are equally real, while neutral monists claim that there is a neutral reality that can appear as either mind or matter. Philosophers generally are content to divide reality into two halves, mind and matter (extended and unextended reality) and do not emphasize such distinctions within the mind half as spirit and soul. POPULAR METAPHYSICS A commonly employed, secondary, popular, usage of metaphysics includes a wide range of controversial phenomena believed by many people to exist beyond the physical. Popular metaphysics relates to two traditionally contrasted, if not completely separable, areas, (1) mysticism, referring to experiences of unity with the ultimate, commonly interpreted as the God who is love, and (2) occultism, referring to the extension of knowing (extrasensory perception, including telepathy, clairvoyance, precognition, retrocognition, and mediumship) and doing (psychokinesis) beyond the usually recognized fields of human activity. The academic study of the occult (literally hidden) has been known as psychical research and, more recently, parapsychology. Both New Age and New Thought emphasize mysticism and its practical, pragmatic application in daily living, but New Thought discourages involvement in occultism. The terms metaphysics and metaphysical in a popular sense have been used in connection with New Thought, Christian Science, Theosophy, and Spiritualism, as in J. Stillson Judah, The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the Metaphysical Movements in America (The Westminster Press, 1967), as well the New Age movement, and in the name of the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Metaphysical Religion (see below). Some of the varying understandings of metaphysics held by some founders of New Thought and Christian Science are given in the opening pages of Contrasting Strains of Metaphysical Idealism Contributing to New Thought. PURE AND APPLIED METAPHYSICS Cutting across the division of the academic and the popular, there is another way of dividing metaphysics: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This distinction is like the division betwee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ne describes; the other applies the description to practical problems, putting knowledge to work. Gathering knowledge (or alleged knowledge, critics of metaphysics would say) in metaphysics traditionally is by rational thought; in a more popular understanding, knowledge gathering may be either mystical or occult; in either case the pure (?) knowledge is to be distinguished from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it. 作者:windlight 记得不是很清楚了,十几年前曾看过这么一个说法,哲学就是形而上学,或者反过来说,形而上学就是哲学,这是中国古代对哲学(老子还是孔子?)的一种叫法,本义哲学就是超越具体的形的学问。但在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和唯物主义翻译到中文来时,形而上学被用来专指唯心主义作为唯物主义的对立面。这个词所代表的意义已经与中国传统的含义不同。 作者:iamphd What is Metaphysic An attempt at arriving at a New Answer to and Old Question (I)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combine in thought the intellectual development of man, particularly with respect to philosophy and religion, with the findings of the theory of evolution. In doing so, the idea that man’s capability of reason is, from a functional viewpoint, a result of evolution, will be taken seriously, and the particular stages of this development will be made apparent. The proposal is: metaphysic arises out of an enhanced selection on neural basis in the transition from understanding to reason. If metaphysic is a product of reason, then what has to be clarified first is what reason is and how it arrives at bringing forth something like metaphysic. Therefore, a model of the human mind has to be established that will show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activities of the human brain on neural basis and the history of cultural development. When we consider life from an evolutionary and from a phylogenetic viewpoint, we will, above all, discover quality-enhancing major brain mutations that we can observe with respect to the brain’s transfer capacity in the ‘chain’ of instinct, emotion, understanding and reason, and, in a more externally visible chain such as that of the categories of insects, reptiles, mammals and man. The essence of all of these quality-enhancing major brain mutations lies in the possibility of - by means of each respective newly developed capability and its mode of interpretation - entering into a qualitatively new way of communicating with the world. All possibility of communic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is only possible due to the fact that, first of all, differences exist, and that that which is identical repeats itself in that which is different. If all that exists would only consist of identical concepts, then that which is alike would not be repeated in that which is different; there would never have existed any development. And thus even still our own human capabilities such as feeling, ‘plain understanding/common sense’ and reason are based on this fact of the repetition of that which is alike in that which is different. In this development in the quality enhancement of the human (brain) capabilities, the comparative processes become increasingly abstract and synthetic. ‘Plain understanding/common sense’ is a means of blocking ‘emotion’, just as ‘emotion’ is a means of blocking instinct; in this transition, human feelings develop in the form of ‘emotion’ that is transformed into ‘plain understanding/common sense’. What is new in understanding is its method of storing (of information or data): while the ‘emotional memory’ works by conditioning itself on the basis of the sensory data of one sense and a genetically and individually conditioned set of values, understanding/ combines the ‘pictographic’ structure of sensory data of various sensory organs (or: means of sensory perception) and connects them with a language/audio component. It only stores a value on the basis of this combination of ‘manifold pictogram’ and sound, and thus ‘things’ become apparent to consciousness. Thus, understanding is developed in the independent vertical conditioning of various sensory/sensual representation(s) together with a language representation, as an independent development of the brain: out of it arises ‘the concept’. Language, grammar and understanding are formed as an inseparable entity, for, as understanding, grammar is the ‘conquering of the world’ by means of language. With this, for humans, the world is separated into the understanding subject and the understood object. Reason uses the old methods, just one step more synthetically, for it, in turn, takes note for itself of that which is alike in that which is different. However, its original or raw material is the data of ‘plain understanding/common sense’, just as ‘plain understanding/common sense’ developed out of the ‘data of emotion’. By immediately combining sensory data, understanding can always only see the individual thing; it finds its satisfaction in the quantitative use on the basis or the moral of the own group (the ‘will to have’). Reason is different: it conditions for itself the pictogram of understanding by separating it from the sensory/sensual differences as essence under one concept, guided by its unique and own evaluation that is qualitatively different from understanding’s evaluation, namely as ethics, with a view to all of humanity (the ‘will to be/to exist’) - and precisely at this point, metaphysic emerges. This rather accidentally or incidentally established term from the text arrangement of Aristotle’s work proves itself, however, surprisingly fitting, for, when reason deals with the data of understanding it actually works ‘after’, ‘besides’ and ‘above’ the ‘physically real’, in essence, it does not exist in nature, rather, it makes use of the pictogram which is based on the recognition capacity of understanding. The pre-Socratean thinkers applied this process of ‘searching for essence’ to nature and thus traced existence back to one basic principle each, such as, for example, water, fire, earth or air. The sophistic thinkers drew conclusions from the view of the essence of human society and, based on each pre-supposed point-of-departure, they arrived at entirely diverging views. Socrates, in taking the ‘Delphic oracle’, ‘gnoti se auton’, seriously, took the next step with which he sent man on his way to becoming ‘civilized western man’. This meant nothing less than that he asked for the essence of man. In order to really understand what I know and that I want, I first have to learn to understand what and how I can know and want. On this basis, Socrates was still justified in saying that realization equals virtue and that knowledge equals ‘wanting’. However, Socrates’ dialectics are not yet able to take this step directly; rather, he was regulated purely negatively in a searching/tentative manner by the voice of reason, which meant that this voice always advised him n o t to proceed rather than to proceed. The reason for this is that, as one can see in his ‘Aporias’, the transition of the brain’s transfer capacity from understanding to reason has not yet been successfully implemented, from an evolutionary-neural point-of-view; this path was only opened by Plato and Aristotle. ‘Phylogenetically speaking’, reason’s brain transfer capacity was established with Plato - in his words: Philosophers shall be Kings. From this ‘punctum saliens’ on, he turned dialectics into ‘Dihairese’ (1): The indvidiual (concept) has to be arrived at/determined in a view of the essence of the general (concept), the ‘idea of the good, beautiful and true’ appeared as the ‘summum bonum’ of reason, out of which then emerged ethics, actual philsophy, and, finally, the highest forms of religion (2). In Aristotle’s words, "everywhere where there is something better, there is also something that is the most perfect. Since amongst that which exists, one is better than the other, there must, consequently, be something that is the most perfect and this is the divine (3). It was also Aristotle who, as ‘form’, transferred or transposed the platonic ‘idea’ from transcendence into immanence, "If we imagine for ourselves a human being or a pedestrian, we imagine for ourselves a ‘concept of being’ and not an individual (representative of that ‘concept of being’). For, even if individual things (representatives of concepts) die/go asunder, the concept of them remains. Thus it is clear that, next to sensually perceptible individual ‘things’ there exists something that we imagine, irregardless of whether those things exist or not; for, in imagining those concepts, were are not imagining something that does not exist: that is the form and the idea" (4). Here, Aristotle described the abstraction of the capacity of reason ‘in nuce’, which separates the ‘forms’ that are provided by understanding and its individual perception and merely takes notice for itself of those pictograms as to their essence and which then exclusively deals with the ‘essence’ - and with this, metaphysic begins. However, the term ‘essence’ is today and thus also here, as opposed to Plato’s and Aristotle’s ‘ousia’, not used as a term that is burdened with meaning as an ontological term, but rather as a ‘functional’ term. (II) When we, at the turn of the year 2000, speak of an ‘end of metaphysic’, then, in retrospective, the path from its beginning with the pre-Socratean thinkers to us, can be considered the arc of metaphysic. This arc was filled, in the reception and reflection of reason, by the teachings of philosophy, for ‘ratio’, and, by the highest forms of religion, for existentiality. Its zenith and that what we, today, term as the ‘turning point of time’ had, naturally, arrived for metaphysic, at the moment of transition of the brain’s transfer capacity to reason, thus with the truly event-shaping ‘Greek troika’ and with the highest forms of religion such as Buddhism and Christianity. With this, reason’s view of the essence of the world became historically effective, and the viewpoints of understanding were turned upside down: in the self-active transition of the brain transfer capacity to reason which now ‘takes over’, the ‘summum bonum’ takes on its own life. What is, then, metaphysic? Metaphysic is when reason, in its reception and reflection, transfers ‘essence’ into existence, thus ‘ideas’ and ‘eternal forms’, which it, through the perception of understanding’s recognition of isolated patterns, elevates to the open level of reason, as ‘essence’. Therefore, truth in the ancient Greek language is called ‘a-letheir’ - in this word formation, it is significant to observe that the ancient Greeks did not experience the ‘essential truth’ of reason as a ‘reflecting abstraction’, but rather as a ‘receiving/receptive abolition of the concealment of true existence’, identical with Plato’s ‘re-remembering’ and to the stepping-stones of realization in the so-called ‘cave parable’ (5) and in the ‘Symposium’ (6). Reason conditions the thus gained understanding of ‘essence’ for itself under its own terms and, with this, enhances the sensory-bound existence that is perceptive to understanding, in its elevation to the ‘essence of being’ in reason, ethically, ideally and in new religiosity, with its own intensity. This enhancement has to be separated into: 1. correct, qualitative enhancements of inter-relations by reason in the communication of existence, in referring back to the data of understanding and in thus uncovering ‘essential terms’; 2. fantastic idealizations, be it with respect to religion, be it with respect to ‘mind’, when reason, without any basis, loses itself in unsupported speculations in the data of understanding. Since the transition of reception to the reflection of reason through the ‘triumvirate’ of Socrates, Plato and Aristotle, the value of existence is being/existence as partaking in the ‘summum bonum’. values are no longer identical with the purposes of understanding that have been idolized in the myths; rather, they are elevated above these as ideals. In myths, man has idolized himself and the world as it appeared to him from the viewpoint of his understanding; in the metaphysic of reason, man idolizes his own ‘ideal image’ of himself and ‘the essence of the world’, as it is shown in reason. The first expression of this movement was classical Greek art, in which humanity and the ideal ‘appear’ to be unified. The second step was the sole reliance on the ‘introspective’, caused by the movement and inner experience of the transition of the brain transfer capacity to reason; this finds its expression, from a phylogenetic viewpoint, as an entirely new and different outlook as opposed to the outlook of understanding. Did not Socrates and Jesus appear like madmen to their contemporaries? Based on the absolute concept of the ‘view of essence’ that has been brought about by the transition to the brain transfer capacity to reason, through Plato, the ‘Stoa’, Christianity and ‘Neo-Plantonism’, reason (as capacity) boughs down before the ‘summum bonum’ in the highest forms of religion: the viewed absolute concept of ‘God’ and the real salvation are ‘beyond’ this world, ‘sanctity’ is spiritualized from the more outer common religious rituals for the Gods of understanding to the individual standing before and the spiritualized relationship to One God. Classical Greek thinking still goes out from the assumption of a participation in the absolute in the ‘here and now’, be it as assimilation in the participation in the idea (Plato), be it as realization of the ‘form’ as ‘entelechia’ (Aristotle) - in ‘levels of participation’, man rises to the level of divine contemplation. With the break-through of the spiritualization as the process of reaon’s becoming ‘self-conscious’, these ‘levels’ of ‘worldly assimilation’ are transformed into an unbridgeable gap between the ‘other-worldly’ ‘summum bonum’ and man. Psychologically, this can be explained from the fact that man cannot attribute this break-through of the ‘self-consciousness of reason’ to himself - thus even Plato already spoke of the ‘burning of a divine spark’; also here belong the descriptions of the mystics with respect to ‘unio mystica’ (7). The individual break-through of the transition to the brain transfer capacity of reason in the ‘experiencing’ individual ‘appears’ to be caused by a ‘superior’ ‘outer-worldly’ force, which also Aristotle describes explicitly as the ‘divine’. The ‘here and now’ of this world is, from such a viewpoint that was already established in Sophism and with Plato, de-valued as a limitation of the existing that is wanting in existence, as baseless illusion. With Buddha, Jesus and with Neo-Platonism, this view becomes the ruling spiritual view. For the world that has thus been deprived of its ‘value’, there remains only ‘compassion’, because, from this viewpoint, all existence finds itself in the same baseless, undignified situation. The ‘true value’ of life, as it refers to this world, is transferred to a ‘beyond’. Therefore, this presented theory is uncovering the fantastic-unreal contents of metaphysic and its origin to, on the other hand, add to the phylogenetic process of development, its results, as far as they stem from a legitimate application of reason. Reason, brings in the values it notes for itself on the basis of the data of understanding into existence and into its tradition, and with this ‘being brought in’, these values receive just as much reality as the utilitarian emotional values of understanding once received. Even today, the latter are still, a priori, experienced as ‘true’ and ‘alive’, that the emotional prejudices of understanding all-too-often outweigh judgment based on reason. As an important proof of this categorical percep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between understanding should be mentioned the appearance of ‘conscience’. Demokrit’s ‘syneidesis’, thus the ‘combined awareness’, delineates the presence of two different ‘voices’, which, in light of a certain set of facts, come to two different forms of judgement: it is reason in its view of the ‘essence’ which ‘reports in’ as the newer and higher capacity, and which thus overshadows the desires of ‘emotion’ for lust respective the desires of understanding for power and use and which subjugates these to its own set of values, thus to ethics or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highest forms of religion. In this, the ethical values are to be considered ‘steadfast’ and ‘irremovable’, for they are values of reason that have been derived from the ‘equal’ ‘essence’ of all human beings, as much as our ‘emotional values’ are to be considered ‘steadfast’, which are values of understanding. The ‘good’ is that which, in reason, on the basis of this ‘equal’ ‘essence’ appears as ‘right. (III) Above all, a ‘theory of metaphysic’ has to show what metaphysic represents in the system of the human mind, and that it is a necessary activity of this mind: it is the arc, how, in each state of reception and reflection of reason the ‘condition of being/existence’ as a whole and the open questions that arise out of man’s unawareness of reason, becomes apparent, and it is thus a parallel to the myths of understanding. Myths have the same function for understanding as metaphysic for reason: searchingly and-projecting, to close the open arc. The receptive opening-up of the new (brain) capability makes this arc apparent with nature philosophy and dialectics and fills it up. In the transition of the brain transfer capability to reason which can be historically and functionally addressed as ‘dihairese’ with Plato and Aristotle as well as existentially with the highest forms of religion and the ‘turn of our times’, metaphysic of reason experiences itself as independent center, which subsequently unloaded itself in the reflective philosophy since Descartes in the reflection on its capability (cogito, ergu sum). In this process, reason gives birth, as a counter-movement to this ‘unloading, emptying out of existential spirituality’ and in its relying on itself as ‘capacity of reason’ constantly new false forms of metaphysic, as, for example, German idealism and its equation of human mind and ‘reaon of the world’, the ‘superhuman’ of Nietzsche in the ‘eternal recurrence of the similar’, or the special relationship of the ‘German mind’ to ‘existence as such’ as with Fichte and Heidegger. Metaphyic as ‘uncovering of the essence’ is, above all, also an ‘establishment of the realm of reason’, as the ‘realm of understanding is that of utility and use. It (metaphysic) is thus particularly identical with the ‘mysterious realm’ (8) of eternal truth of objective nature, of truths that are not bound to a subject but are always in effect. The objective existence (of these truth) is based on the ‘similarity’ of pictographic abstraction, in which reason cleanses the ‘similar essence’ of the individualities of understanding and in which it conditions this essence for itself under its own terms: that which is right is that which is good. With questions as to ‘existence’ and as to ‘meaning’, however, it is different: the first question asks for the ‘real’ existence of being - what thus would be ‘essential existence’ of all that exists, including man, above and beyond the empirical view of understanding and above and beyond the ‘essential view’ of reason. The question as to ‘existence’ is asked with the awareness that ‘existence’ is more than our limited capabilities in the ‘normal communication of existence’ show. The ‘existence of capabilities’ is always an ‘equal existence’, the existence of living spirituality is always communication in the form of ‘release and dismissal’. Therefore, the first form of existence is always ‘predicative’, since every capability of existence consists of stating equality, similarity or inequality of perception and conditioning. The existence of living spirituality is the ex-sistence: the active and passive process of being released into the communication of the existing, which utilizes the predicative ‘equal existence’ of the capabilities (of existence). And thus the question as to the ‘meaning’ of existence points towards man and through his communication with the world also to all that exists: for what end it exists. Therefore, the questions as to the ‘meaning’ of existence will, ‘a priori’, always be a metaphysical question, because the ‘meaning’ of existence, for the limited capabilities of that which exists - and only in this form does that which exists exist - can never be finally evaluated. The answer to the question as to the ‘meaning’ of existence is always a hypothetical risk, an ‘existential’ reliance on it, thus, a ‘belief’. The question as to the ‘meaning’ of existence has to be separated into two areas: - For what purpose is that which is found in existence present, and how can that which is found in existence, according to the questioning capability, ‘best’ be arranged? Insofar, this deals with ethics in the communication of the various capabilities of being/existence. - For what purpose is that which exists in existence in the first place, what is the ‘reason for being’? ‘Reason’ is meant here in a double-meaning of ‘origin’ and ‘goal’, as ‘alpha’ and ‘omega’. Insofar, the questions as to the ‘meaning’ of existence belongs to the existential communication of man who refers to this ‘numinous basis’ of that which exists. The first questions as to meaning is thus directed towards immanence and ethics, the second towards transcendence and that, what used to be described as ‘the holy’, as ‘sanctity’. To transcend means to ‘step beyond’. ‘Stepping beyond’ is, physically speaking, a higher capability of transfer of function within immanence. What leads to this elevation will here, for the purpose of concrete explanation of the sphere of living spirituality, be called ‘elan vital (e.v.) (9), and the transcending transfer of the ‘transfer capability’ in the chain of predicative ‘capabilities’ also as e.v. migratio. Its latest product is, so far, metaphysic in all of its forms. Since, however, terms, all-too-easily, take on ‘a life of their own’, such as, for example, the term ‘soul’, and since one even searches for the ‘location’ of such materially misunderstood developments of ‘lives of their own’, here, elan vital and its migratio shall be presented by means of an image, since it can not be grasped just as the term ‘soul’ cannot be grasped. Rather is that, what is here called ‘elan vital’, always inseparably tied to ‘capabilities’. Each capability is a synthetic form of reaction and action of the ‘interior’ towards the ‘exterior’, whereby the ‘interior’ learns from the ‘exterior’, as the ‘exterior’ lends itself to the ‘interior’ for this learning process in its equal or similar repetition on the basis of these two factors. Since, however, the synthetic nature of communication increases from the ‘exterior’ towards the ‘interior’, and since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exterior’ and the center of communication becomes ‘indirect’, the lively connection between the ‘exterior’ and the ‘interior’ has to be kept up. For this, a synthetic center on the basis of neuronal function is needed: the ‘one unit’ of being which is separated from other forms of being necessarily requires that the leading synthetic communication capability is ‘set inside’ with the ‘synthetic center’. The image of this being ‘set inside’ is the sphere or ball. What we, based on ‘scientific proof’, contend for galaxies, stars, planets and gravitation, that also holds true for ourselves: it is the nature of the sphere, to transmit into itself, within its environment, by means of its outer shell; its effect on its environment and the effects of its environment on it appear thus, ‘as if’ they come from the ‘inner center’ as the center of the sphere and ‘as if’ they have an effect on its center. Center and surface/outer shell are thus two components of the sphere, and yet, the sphere is one, one completely closed ‘unit’. Likewise, it is with the ‘capabilities of existence’ and with the ‘elan vital’. These layered capabilities, from instinct to reason, which connect each living being with the ‘exterior’ and which communicate with it, trans-mit to the center this ‘exterior’, in that these capabilities interpret the sensory data. The e.v.-center is nothing else but that center of activity of the sphere which, in man, we term as the ‘I/Ego’ of understanding, the ‘I/Ego’ of reason respectively, in double-reflection, ‘I/Ego- I/Ego’, to which the organism man, by means of his respectively operating capability, relates his experiences and actions. From the concentration of the ‘ego-center’ he gains his ‘strength’, and from it he works his deeds. This center is just as much an ‘as-if’, just as much function, as is the mass center of stars - and yet, both are, in their form, quite real: as centers of activity. All that is in this world, is, in a ‘transferred’ sense of such a shape of a ‘sphere’, and thus, of such ‘duality in unity’. This swaying between the two poles of the unit is, for example, already apparent in light, in that it behaves, on the one hand, as a wave (energy - elan vital), on the other hand, as corpuscle (mass-surface) - which, to this day, has not yet been reconciled in a ‘unified approach’ to it, but which can, thus far, only be understood in this ‘duality’. (IV) Every type of human being can be understood from the interplay of his capabilities and of the seat of the ‘sphere’ of his ‘interior’. The epigenetic development of the human mind brings forth, according to inclination, environment and its tradition, individually quite different ‘interior networks’ of ‘layers of capabilities’ between emotion, ‘plain understanding’ and reason. This leads necessarily to a diverging centering of the ‘Ego’ and thus, humans follow either their instincts, their emotions, their utilitarian needs, their ideals, sanctity, or, in chameleon-like fashion, each of this category at the same time. That the majority of humans are, even today, still conditioned by ‘plain understanding/common sense’ rather than by reason, can already be seen alone in the fact that superstition, thus mythical concepts of understanding are far more spread out than metaphysical concepts of reason. This is also evident in all higher forms of religion that are based on reason, which were forced, in order to gain a broad footing, to absorb in themselves all forms of understanding type of superstitions and which they still incorporate today. However, it is the task of the individual to free himself, by reflection, from fantasizing forms of metaphysic of reason as well as from superstition of understanding, but also from the dependence of instinct. In view of the overall intellectual development of mankind and its tradition, this has already happened, although the overwhelming majority can not even observe this, yet. The existential metaphysic of reason, be it in form of religion or philosophy, has been ‘emptied out/unloaded’ my means of reason’s self-reflection and is stranded at nihilism: "God is dead" (10), naked utilitarianism rages around the ‘golden calf’ as global capitalism. For with the false dogmas, one has also abandoned the central truth of the metaphysic of Christianity, the ‘double commandment’ (Matthew, 22). What does the commandment to ‘love God’ want to teach us other than to ‘keep sacred’ the goal of our existence as the transcendence of being, above and beyond ourselves? And what it the commandment ‘to love our neighbors as we love ourselves’ other than the consequent adherence and ‘putting into action’ of the realization of reason that all human beings are ‘equal’? The double commandment of the New Testament can thus be interpreted as the ‘reasonable’ realization of the functional principle of evolution: the "Yes" to the enhancement the can be seen in all that is living, thus the transcendence of being, by means of mutation and selection on the basis of the ‘balance’ of the forces of nature. And, also from a neuronal point of view, metaphysic and the highest forms of religion are a result of evolution - the result of what, after all? For the capability to view the essential can be derived from the phylogeny and from the epigenetic development of the human brain; epigenetic development is the continuation of evolution in the single life form by means or neuronal selection. This means that the, in man, principally constantly progressing, increasing ‘brain network creation’ follows along those neuronal networks of the human brain that have proven themselves as ‘functionally viable’, while those networks that have proven ‘functionally not viable’, are being discarded. The reception and reflection levels of ‘plain understanding/common sense’ and of reason can be derived from the constantly increasing epigenetic development of ‘brain networking’ and to the transition of brain transfer capabilities through these neuronal networks. The categorical enhancement of the capabilities of the human mind and the increase of the neuronal networking of his brain are interrelated and inter-dependent. This interrelationship and inter-dependence is complemented by our capability to transform our functional and evaluating ‘terms’ to adapt them to each category: If that which is pleasant to emotion, and it that which is ‘useful’ to ‘plain understanding/common sense’, then, in parallel, this holds true for reason: that which is right is good. When, at first, the capability of reason in its receptions, dialectically determines the ‘right’ as the ‘good’, so, in turn, subsequent to such transfer and in reflection, it is the new center of the "ego’ which makes the good to the basis of the right: That which is equal in nature deserves of that which is equal to it. This basic principle of all justice - and with it of the ‘good’ of reason, stands in diametrical opposition to the right of ‘plain understanding/common sense’ and its ‘utility. The year 1789 marks, for western tradition, the break-through of this ‘reflective’ principle of the essence of reason: Liberty, equality, brotherhood. Today, this principle has been terminated in the reality of a utilitarian ‘neo-liberalism’, and reason is abused for the purposes of ‘plain understanding/common sense’, without adhering to the values of reason: the unreasonable end of metaphysic. Annotations: By clicking on the colored footnotes, you can move back and forth between the text and the annotations. ( 1 ) ancient Greek: dihairein - to separate, to allocate, to interpret, to decide ( 2 ) To this subject, see also the work of the author in Aufklaerung Kritik 1/1996 "Was ist Dialektik?" with extensive Quotations from the antique authors. ( 3 ) Aristotle, Fragmentum 16 ( 4 ) Aristotle, Fragmentum 187 ( 5 ) Plato, Politeia 514 a (and following) ( 6 ) Plato, Symposium 209 e 6 (and following) ( 7 ) see, above all, Master Eckehart; as sample should be mentioned his "Sonnengleichnis" (Sun Parable) in Sermon 26. ( 8 ) Peter Singer, Praktische Ethic, 2nd ed., 1994, p. 23 ( 9 ) This term has been borrowed from Henri Bergson ("Die beiden Quellen der Moral und der Religion", Walter-Verlag, Olten 1980), does, however, as "Lebensschwung" (life force) not refer to anything mystical, but rather, in an evolutionary context, to the principle of life per se, which elevates itself in the various forms of existence of that which exists (from curds to life) and with the capabilities of living creatures. ( 10 ) Nietzsche, Die Froehliche Wissenschaft, 3rd volume, no. 125 作者:多看看 唯物主义很容易滑向超验的泥潭。如果不是在中国,形而上学和哲学这两个概念几乎就是同一的。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这就是中国的翻译者使用形而上学这个名称的原因。 讨论见:( http://bbs.cenet.org.cn/dispbbs.asp?boardid=41143rootid=id=35391 )
个人分类: 思辨|3085 次阅读|0 个评论
唯物主义的人过的比唯心主义的人累
热度 5 wj3235 2012-3-17 00:15
学过马哲的人,都知道唯物主义。我觉得这个唯物主义似乎和“科学主义”是一样一样的。什么事情只要拿唯物主义搪塞似乎就能说得过去。 关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我觉得其实就是爱情和面包的问题。在唯物主义看来,面包是最重要的,是决定性的。而在唯心主义的人看来爱情是最重要的。爱情是什么,爱情是精神层面的东西,是信仰,他往往表示的是自由。 如今社会拜金其实就是唯物主义惹的祸,结婚没有房子谈什么爱情就是典型。 我很欣赏唯心主义的观点,我很欣赏那些说上帝保佑我的人,那些人活得从容,活得有气质。 而我们呢,为了能够在好的上层建筑里面,不得不为好的经济基础奔波。为啥呢,因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我有一次在想这个寓言。 “一个哲学家和一个农夫在一条船上,哲学家问:”你知道哲学吗?”农夫说不。突然船漏水了,农夫不得不跳下水,转头问哲学家:“你会游泳吗?”哲学家说不。” 以前我的出的结论是学哲学有个屁用,到关键时候还不是用不上。现在我不这样认为了,我们应该对这个哲学家保留一份敬意。他虽然说放弃了一些求生的方法,但他在知识上的富裕足以让我们尊敬。
3968 次阅读|7 个评论
“奇谈怪论”
热度 1 李丕鹏 2012-3-14 13:29
告诉学生,要珍爱生命,重视健康。想到近年来许多有作为的中青年老总和学者英年早逝,我们为什么不能用80年干60年的活,还能再有20年享受着生命的夕阳与天伦;而要用40年干完80年的活,就结束了生命! 这是对生命的犯罪!对自己的犯罪…… 尽管这么说,这么想,但工作重担落到了自己肩上,就真的是夜以继日废寝忘食了! 累个半死,好不容易完成了那重要的项目申请,大家知道的,阿门阿咪托福阿,老天开眼阿,上帝保佑阿,在心中求所能求。想想是不是很可笑……一个号称唯物主义者,研究自然的人…… 还没忙完这个,一级学科点评估表已经排队等着了,学生论文修改等着了,重点学科评估文件又放到了桌子上……。 已经12点了,电话又来了,涉及到保护与利用的行业公益项目又催着写建议…… 只好改机票,16日西安17日成都18晚飞广州到江门20号到海龟湾,然后4天培训3天搞完连夜飞到最东北边,大家商讨修订建议书…… 星期一必须给大学生上课,那是最幸福的时刻,也是最有成就感的时刻,如果绝大部分学生能认真听讲的话…… 累并快乐着,但一定牢记80年干完60年的活! 我还有另外一句奇谈怪论:如果科学都让我们干完了,儿孙们干什么?所以别想着自己能怎么样……当然该干的能干的一定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
3241 次阅读|2 个评论
自由意志系列6:Dancing in the Mind Field !
jingpeng 2012-3-3 21:41
自由意志系列6:Dancing in the Mind Field !
借用一下Mullis的《心灵裸舞 Dancing Naked in the Mind Field》,我当然是不敢Naked了 : ) 细数了一下,追寻了9年的Mind Matter Relationship了。总的来说,从纯粹的唯物主义(Materialism)开始,慢慢地,Mind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了。神奇的是,是纯粹的理性分析引导到飘渺绚烂的Mind世界的。 在Mind Field里,最宝贵的莫过于人的情感了,我会转变成一个感性的人吗? 前几天在讨论问题的时候,看到不知道哪年的Nature上有一篇文章,问了一个问题:What Make Us Human?第一反应的回答就是your desire and emotion. 晚上和浦大师闲聊,扯到“缸中之脑”的问题,我觉得像罗素的茶壶,是一个伪命题(nonsense)。或许我们追问的,都是一些茶壶,找不到答案的。但人生在世,还是想探究这些问题。可惜,他已经在实践中放弃了。 Mind or Matter, only Mind matters ! 参考资料: 1.Kary Mullis,徐加勇 汤清秀(译), 心灵裸舞 Dancing Naked in the Mind Field, 上海科技出版社,2006 Mullis发明了PCR,获NB奖。 2. 哲学与《黑客帝国》——“缸中之脑”和邪恶的魔鬼 Morcheeba - Even Though
个人分类: 哲学-自由意志|3473 次阅读|0 个评论
才子眼中的毛泽东(外一篇)
热度 3 hcrm 2011-12-26 20:47
作者按:今天是毛泽东同志诞辰118周年,在他死后我曾写过两篇文章以示纪念,现一起发在这儿以飨各位博友。 才子眼中的毛泽东 今年是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各地举行了不少纪念活动,很多人也写了各式各样的纪念文章--“毛泽东”又成了大家关注的话题。一般而言,人死之后,自然有人会说些话。这些话对于死者来说,大抵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我向来不喜欢在别人后面议论什么,有话则当面说。毛泽东同志故去二十七年了,中国发生了很大变化,有喜有忧,总体上是在不断进步。恩格斯说,马克思死后给世界留下了一块“空白”。然而,这“空白”是极其有限的--它仅限于思想上,因为列宁发动了“十月革命”。邓小平同志传承了毛泽东思想,很多人不以为然,他们宁愿毛泽东同志“复活”转来,可这不符合唯物主义。其实,谁都知道,毛泽东只是一个人,尽管头上的光环很耀眼。而神往往是人为造出来的,远古的时候人们是渴望获得一种超越自然的力量,现在我们不用了,因为这种力量就蕴含在创造中。   在这个蓝色的星球上,曾经诞生过许多对人类社会和历史有影响的人物,他们被称为“伟人”或者“巨人”,毛泽东同志便是其中之一。古今帝王将相,生前好大喜功,身后大兴土木,劳动的永远是普通百姓。“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当年,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向全世界播放的也是这首歌曲。在那个年代,人们有这样的认识很正常,因为毛泽东同志大抵是令人敬仰的。然而,新中国的创立,并非他一人的功劳,那是千百万人牺牲的结果。人们不应该忘记,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同志在天安门城楼上回应群众的是“人民万岁”。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才是国家的主人。   毛泽东同志认为,自己一生当中只做了两件事:一是带领人民建立了新中国,二是发动了“文化大革命”。前者已经被大家所公认,后者存在的争议颇大。不可否认,“文化大革命”这段历史,很值得史学家们认真研究,也值得我们后人倍加思索。“发动群众起来造反”,“踢开党委闹革命”,造谁的反?闹什么革命?毛泽东同志或许有些想法,但是否符合国情民意,大抵是需要商榷和检验的。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跳出中国看中国,中国自成“一流”。走上独立、民主道路的中国,因为有了毛泽东同志,使世界加深了认识。据说,很多第三世界国家的游击队、反政府组织,将《毛泽东选集》作为斗争的思想武器。毛泽东同志一生都在战斗,与一切旧思想、旧恶势力乃至霸权主义作着生死搏击。他是一位诗人,更是一个战士。然而,斗争的方式千千万万,阶级斗争只是无产者求取解放、获得政权的一种手段。在某些西方人眼里,共产党人很“残酷”,其领导者大都是“独裁主义者”。我倒以为,这种“残酷”与“独裁”,在他们的历史上也不乏鲜见。   道路是曲折的,认识总有一个过程。《国际歌》唱得好,“世上从来就没有救世主”,毛泽东同志也不是什么“大救星”,他只是这支“解放大军”中的“领头雁”。他强大的号召力和感召力,是时代和历史所赋予的,不全是个人魅力之所在。假如他逝世五十年以后,中国绝大多数老百姓都能意识到这一点,我相信他老人家九泉之下也会安息的。   2003年12月25日 历史可以这样写吗 -- 纪念毛泽东主席诞辰117周年 关于毛泽东同志的历史评价,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下简称《历史问题的决议》)有过定论,套用小平同志的说法是“七分功三分过”,而且这“过”不只是毛泽东同志个人的,当时的中央领导集体应该都有份,也包括小平同志说的自己。   对于历史的荣耀,相信很多人都会去争取;而对于历史的责任,也应该有人去担当才是。把一个从1949年到1976年这28年的历史,让毛泽东同志一个人去承担,显然有失公允。既不能将所有的功都记在他身上,反之过也亦然。还是小平同志讲得透彻:因为毛泽东一直是我们党的领袖,对他的评价,“不是仅仅涉及毛泽东同志个人的问题,这同我们党、我们国家的整个历史是分不开的。要看到这个全局。”对毛泽东的评价“不只是个理论问题,尤其是个政治问题,是国际和国内的很大的政治问题”。   小平同志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原因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社会上有一股全盘否定毛泽东的思潮。这也是中共中央作出《历史问题的决议》的历史背景。如何完整地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核心问题当然是要客观公正地评价毛泽东同志。《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毛泽东同志对中国革命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   为什么要这样定论呢?小平同志1980年10月25日同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说:“对于错误,包括毛泽东同志的错误,一定要毫不含糊地进行批评,但是一定要实事求是,分析各种不同的情况,不能把所有的问题都归结到个人品质上。毛泽东同志不是孤立的个人,他直到去世,一直是我们党的领袖。对于毛泽东同志的错误,不能写过头。写过头,给毛泽东同志抹黑,也就是给我们党、我们国家抹黑。这是违背历史事实的。”   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对于领袖人物的评价,都是一个政治问题,涉及诸如国家尊严和民族情感等各个方面,不完全是历史学的学术问题。《炎黄春秋》杂志2010年第四期中《四千老干部对党史的一次民主评议──〈党的若干历史问题决议(草案)〉大讨论记略》一文,披露包括李维汉、夏衍、王光美、李锐等人发言例举毛泽东同志的“斑斑劣迹”,其实质无疑是带有一定政治色彩的,这几乎是对《历史问题的决议》的否定。   为什么这样说呢?道理很简单,你中共中央前面下了定论,我现在以所谓“披露史实”的名义表示质疑,这难道是学术的自由问题吗?试问,美国允许有人公开撰文诋毁华盛顿不?法国允许历史学家以研究之名诋毁拿破仑不?还有印度的甘地……等等。新中国成立至今,我们对孙中山先生都能客观公允地评价,为什么对毛泽东同志要横加歪曲和丑化呢?!   道理也很简单,这是少数人心怀叵测,在着力强化其政治倾向。这个倾向当然是与毛泽东思想相对立的。正义的人们自然不会去捍卫错误,但更不会去助纣为虐。   谨以此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7周年。      2010年12月26日
个人分类: 科学论剑|2044 次阅读|8 个评论
“拈花微笑”的神经生理
热度 5 lujiangxiao 2011-12-16 07:26
“拈花微笑”的神经生理
机场里等着没事,用iPad写的,很粗糙,先贴上,慢慢改. Dec 16, 2011 ------------------- “拈花微笑”的神经生理 拈花微笑是禅宗 2500多年前的一个典故, 大意是有一天释迦牟尼在灵鹫山上说法,大梵天王率众把一朵金婆罗花献给佛祖,隆重行礼后大家退坐一旁。佛祖拈起金婆罗花,意 态安详,却一句话也不说。大家都不明白他的意思,面面相觑,唯有摩诃迦叶破颜轻轻一笑。佛祖看见后说, 普照宇宙、包含万有的精深佛法,其中的妙处难以言 说。我以观察智,以心传心,于教外别传一宗,现在传给摩诃迦叶。然后把平素所用的金缕袈裟和钵盂授与迦叶。这就是禅宗的开始。 禅宗佛教的不立文字,以心印心的哲学意义是我等世俗科学家不可妄加评论的,所以我这里只是从完全唯物主义的神经生理学出发, 把这个问题表述出来和并和大家讨论其科学基础. 拈花微笑的问题说到底, 就是问是否某些理论概念是可以在脑子里形成, 而却不能用语言来描述? 这是一个很大问题. 我想可以把它分解为两个更简单的问题来回答. 第一个简单问题是, 一个人脑子里的概念是否可以独立于他的语言而存在? 答案当然是肯定的, 大量临床研究证明, 当中风或其他脑损伤破坏了 大脑皮层上有关语言的几个区域后, 患者可以完全丧失语言功能而仍然有逻辑思维和形成概念的能力,  第二个简单问题是, 人类语言是否有足够的能力翻译所有脑中的概念? 这就要靠诸位见仁见智了. 有的人认为可以有的人认为不行.  从日常生活经 验来看, 语言的不足是明显的, 人们之间交流要靠手势,草图,照片,电影等来补充语言交流, 把一个人脑子里的概念传达到另外一个人的脑子里. 但是有更乐观更聪明的科学家说, 人类个体语言的能力虽然有限,却并不代表人类整体语言的能力是有限的. 一个概念, 无论有多么难懂, 我们都可以造一个词来代表这个概念并让人们对这个词形成共识. 这样含有这个词的句子就会在大家的脑子里引发出同样的概念. 因为人类制造新词的能力是无限的, 因此没有理由认为有些概念是不能被语言描述的.   举个例子说明这个观点: 比如 “物理学”这个词,也叫 “格致”,代表着一个并不能用日常经验描述清楚. 但是由于这个词是大家公认的,一个人在中学,大学里接触了电, 力,光,声,量子等各门科学, 在这个过程中语言中不断使用 “物理” 这个词, 慢慢就会使他脑子里“物理”这个概念和大家公认的物理这个概念越来越接接近.  虽然这种观点看似无懈可击, 但是我想佛祖拈花不语的本意是卑谦的, 他认为即使人类有这种超强的语言能力, 还是有些概念要超出我等肉身的语言能力.       肉身,或者说神经细胞组成的大脑, 是怎样产生概念和语言的? 语言的产生的神经基础比较容易理解, 简单的说是大脑语言区内一串一串的神经链的顺序活动,  操纵口,舌,喉头,声带等处肌肉精确配合地收缩, 一个个词的语音就发出来了. 因为语言是约定成俗的, 只要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把一串一串的神经链的顺 序活动存储在语言区内,就能形成语言中的词和神经活动的一一对应. 而概念形成的神经生理学基础就几乎完全不清楚了. 这个问题很大, 也许本世纪末或再 过两个世纪才可以解决. 虽然概念形成这个问题很难, 但还是可以猜一下的. 如果你得了诺贝尔奖后再猜,影响力肯定就大一些了. 比如两位诺贝尔 奖获得者, Francis Crick和Gerald Edelman 有个影响较大的学说, 认为人类思维和意识的产生只需要神经网络的活动而不需要神力(这就是所谓“惊人的假说”). 这里的"神力"是指独立于肉身存在的灵魂. 具体来说,他们认为 脑子里大量的神经细胞组成不同的振荡器, 而人的意识是由这些神经振荡器的共振而产生的, 换句话说人的意识就象一首交响音乐, 而思维中的一个个概念就 象交响音乐中的一个个小结. 这样, 人和人之间概念的交流可以说成是一个人脑子里的神经交响乐通过语言或其他通讯方式激发另一个人脑子里与之一一 对于的神经交响乐. 通过语言约定成俗式的学习, 如果语言的神经活动和思维概念的神经交响乐能在脑子里达到一一对应, 一个概念就能翻译成一个词说出 来. 同样,当听到一个词形成的神经活动能够激发一个概念的神经交响乐, 这个词的携带的概念就能在听者神经线路中重现. 实际上,语言和概念这两类神经活动在脑子里互相翻译是有很多限制的,因此在认知科学有一种说法,认为人的神经交响乐大部分是不能用语言描述的, 语言能够描述的思想只是人类思维活动的冰山一角. 从这个角度来看, 就容易理解拈花微笑这个典故的意思了.佛祖是有先见的, 他看到了人类语言的限制, 而且认为仅靠语言的描述是不能把一种完美的宗教理念传留下来的.因此他试图用了"拈花不语"这种行为艺术把这个理念表达出来, 而聪明的枷叶则用"一笑"这样的非语言方式表示对这个理念的理解.
4578 次阅读|10 个评论
美国从来就不是世界上最坏的国家
热度 5 yue 2011-12-13 18:03
对于太空技术,如果是为了中美对抗,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因为美国从来就不是世界上最坏的国家。而且在世界范围内,美国从来就不是坏人。中国所走的路,就是美国的路。市场经济、门户开放、民主法治、社会保障、舆论监督,等等。美国是不完善的,但是至少除了中国,美国是世界上最完美的国家。但是如果为了给民用技术提供支持,那么完全可以发展太空技术。 北朝鲜是好人吗?完全不是。因为邓小平说,没有民主法治就没有社会主义。以这一标准衡量,朝鲜是吗?当然是,但是它是不健康的社会主义。 中国是好人吗?中国历来努力做好人。但是犯的错误不比别人小。 中国现在加紧吸引美国的技术,我们历来就是这样庸俗的唯物主义者。中国为什么不吸收美国的文化呢?当然是好的文化。当然我们也吸收,但是为什么不那么响亮呢?如果不响亮地吸收他的优点,就会偷偷摸摸学他的缺点。
个人分类: 普罗米修斯 哲学|2322 次阅读|5 个评论
[转载]毛泽东关于保持党和政权永不变质战略思想的相关思考
whyhoo 2011-12-9 17:11
本文力求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以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作出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和邓小平相关讲话精神为依据,梳理毛泽东关于保持党和政权永不变质战略思想产生的渊源、发展脉络及其实践,对毛泽东晚年的探索与失误作出实事求是、恰如其分的评价,以对我们现在的工作特别是确保实现毛泽东关于保持党和政权永不变质战略思想有所启示。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这可能是一个难以讲清的大题目。因此,探讨这一问题,一是需要用一定的篇幅,二是有时也须引用一些必要的文献,三是笔者只能从自己所接触到的有限材料进行梳理和认识。    一、“永不变质战略思想”与“毛泽东晚年探索中的失误”概念的提出   “毛泽东关于保持党和政权永不变质战略思想”这一概念,主要反映毛泽东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保持党和政权永不变质的战略思想,但同时也包括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保持党和军队、政权永不变质的战略思想。之所以只提毛泽东关于保持党和政权永不变质战略思想,而没有把军队单列出来,是因为广义上的政权概念,已经包括了军队。至于毛泽东关于保持党和政权永不变质战略思想这一概念提法本身是否完全科学准确,当然还可以探讨,但这一战略思想是客观存在的,并且是毛泽东思想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我们党、国家和人民军队的一笔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决议》在“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部分中明确指出“建国前夕和建国以后,鉴于我们党成为领导全国政权的党,毛泽东同志多次提出要继续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艰苦奋斗的作风,警惕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蚀,反对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 这个表述实质就是毛泽东关于保持党和政权永不变质战略思想的具体体现。   梳理毛泽东关于保持党和政权永不变质的战略思想产生的渊源、发展脉络及其实践,也应遵照《决议》和邓小平相关讲话精神,对毛泽东“文化大革命”的理论亦即毛泽东晚年探索中的失误作出实事求是、恰如其分的评价。本文提出“毛泽东‘文化大革命’的理论亦即毛泽东晚年探索中的失误”这一概念,就是根据《决议》和邓小平相关讲话精神进行的提炼,是经过多次推敲确立的。其中的“毛泽东‘文化大革命’的理论”这一提法源自《决议》。《决议》中说:“在我国,在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建立以后,尤其是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已经消灭以后,虽然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还没有最后完成,但是革命的内容和方法已经同过去根本不同。对于党和国家肌体中确实存在的某些阴暗面,当然需要作出恰当的估计并运用符合宪法、法律和党章的正确措施加以解决,但决不应该采取‘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和方法。” “实事求是、恰如其分地评价”这一提法源自1981年6月22日邓小平在十一届六中全会预备会期间的讲话。邓小平说:“要举毛泽东思想的伟大旗帜,实事求是地、恰如其分地评价‘文化大革命’,评价毛泽东同志的功过是非” 。“毛泽东晚年探索中的失误”这一提法的依据来自1980年8月21、23日邓小平在会见意大利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时的谈话。邓小平说:“搞‘文化大革命’,就毛主席本身的愿望来说,是出于避免资本主义复辟的考虑”。“我们不会像赫鲁晓夫对待斯大林那样对待毛主席” 。邓小平这一论述十分重要,这就坚定地划清了与苏共赫鲁晓夫领导集团全盘否定斯大林进而逐渐脱离、背离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根本界限。毛泽东“虽然在‘文化大革命’中犯了严重错误” ,但“从本身的愿望来说,是出于避免资本主义复辟的考虑”。这也就是说,这一严重错误是在探索确保党和政权永不变质战略思想中的失误,同时也可以说是在探索“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过程中的失误。从一定意义上讲,我们党所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经过多次曲折,最终实现的第一次成功的结合。我们党在新中国成立后所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的第二次结合。在第二次探索中,毛泽东带领我们党积累了成功的经验,但也出现了“文化大革命”这样的严重失误,但这个失误毕竟是探索中的失误。因此,本文提出“对毛泽东‘文化大革命’的理论亦即毛泽东晚年探索中的失误作出实事求是、恰如其分的评价”这一概念,是符合《决议》和邓小平相关讲话精神的。其中的“实事求是”是指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其中的“恰如其分”是指具体运用党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评价“文化大革命”的理论亦即毛泽东晚年探索中的失误。这两个词并不是同义语的重复。   什么是毛泽东“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决议》明确指出:“一九六六年五月至一九七六年十月的‘文化大革命’,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这场‘文化大革命’是毛泽东同志发动和领导的。他的主要论点是:一大批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反革命的修正主义分子,已经混进党里、政府里、军队里和文化领域的各界里,相当大的一个多数的单位的领导权已经不在马克思主义者和人民群众手里。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在中央形成了一个资产阶级司令部,它有一条修正主义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在各省、市、自治区和中央各部门都有代理人。过去的各种斗争都不能解决问题,只有实行文化大革命,公开地、全面地、自下而上地发动广大群众来揭发上述的黑暗面,才能把被走资派篡夺的权力重新夺回来。这实质上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政治大革命,以后还要进行多次。这些论点主要地出现在作为‘文化大革命’纲领性文件的《五?一六通知》和党的九大的政治报告中,并曾被概括成为所谓‘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从而使‘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一语有了特定的含义。” 可以说,毛泽东“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就是我们党《决议》中所说的有特定含义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   我们党是如何给“文化大革命”定性的呢?《决议》指出:“‘文化大革命’的历史,证明毛泽东同志发动‘文化大革命’的主要论点既不符合马克思列宁主义,也不符合中国实际。这些论点对当时我国阶级形势以及党和国家政治状况的估计,是完全错误的”;“‘文化大革命’被说成是同修正主义路线或资本主义道路的斗争,这个说法根本没有事实根据,并且在一系列重大理论和政策问题上混淆了是非”;“上述的是非混淆必然导致敌我的混淆。”“‘文化大革命’名义上是直接依靠群众,实际上既脱离了党的组织,又脱离了广大群众” 。“实践证明,‘文化大革命’不是也不可能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它根本不是‘乱了敌人’而只是乱了自己,因而始终没有也不可能由‘天下大乱’达到‘天下大治’。在我国,在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建立以后,尤其是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已经消灭以后,虽然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还没有最后完成,但是革命的内容和方法已经同过去根本不同。对于党和国家肌体中确实存在的某些阴暗面,当然需要作出恰当的估计并运用符合宪法、法律和党章的正确措施加以解决,但决不应该采取‘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和方法。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进行所谓‘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政治大革命,既没有经济基础,也没有政治基础。它必然提不出任何建设性的纲领,而只能造成严重的混乱、破坏和倒退。历史已经判明,‘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决议》对“文化大革命”的定性十分重要。从一定意义上说,有此定性,我们党才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口号,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才有此后的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毛泽东本人是如何看待自己一生包括“文化大革命”的呢?1976年6月13日,病重的毛泽东对华国锋等四位守护在自己身边的政治局委员交代后事时说:“‘人生七十古来稀’,我八十多了,人老总想后事。中国有句古话叫‘盖棺定论’,我虽未‘盖棺’也快了,总可以定论吧!我一生干了两件事:一是与蒋介石斗了那么几十年,把他赶到那么几个海岛上去了;抗战八年,把日本人请回老家去了。对这些事持异议的人不多,只有那么几个人,在我耳边叽叽喳喳,无非是让我及早收回那几个海岛罢了。另一件事你们都知道,就是发动文化大革命。这事拥护的人不多,反对的人不少。这两件事没有完,这笔‘遗产’得交给下一代。怎么交?和平交不成就在动荡中交,搞不好就得‘血雨腥风’了。你们怎么办?只有天知道。” ?   从一定意义上讲,毛泽东把对自己一生的评价简化为“两件事”,是有一定道理的。“两件事”中的第一件,从中国的绝大多数人来讲,完全可以“定论”。至于“两件事”中的第二件,绝大部分同志依然拥护和维护《决议》精神;但毋庸讳言,也出现了各种不同看法,甚至展开激烈的争论。这种争论会延续不少年月,甚至也可以说,直到阶级的完全消亡。   《决议》在给“文化大革命”定性的同时还指出:“对于‘文化大革命’这一全局性的、长时间的‘左’倾严重错误,毛泽东同志负有主要责任。但是,毛泽东同志的错误终究是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所犯的错误。毛泽东同志是经常注意要克服我们党内和国家生活中存在着的缺点的,但他晚年对许多问题不仅没有能够加以正确的分析,而且在‘文化大革命’中混淆了是非和敌我。他在犯严重错误的时候,还多次要求全党认真学习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著作,还始终认为自己的理论和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是为巩固无产阶级专政所必需的,这是他的悲剧所在。”   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关于文化大革命,也应该科学地历史地来看。毛泽东同志发动这样一次大革命,主要是从反修防修的要求出发的。至于在实际过程中发生的缺点、错误,适当的时候作为经验教训总结一下,这对统一全党的认识,是需要的。文化大革命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阶段,总要总结,但是不必匆忙去做。要对这样一个历史阶段作出科学的评价,需要做认真的研究工作,有些事要经过更长一点的时间才能充分理解和作出评价,那时再来说明这一段历史,可能会比我们今天说得更好。”   《决议》的作出,距今已整整30年。对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动机,无论在国内还是国际上,都有着种种评说。这些年来,国际国内的实践充分说明,当年邓小平和我们党的《决议》对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动机的评价是完全正确。此后的改革开放之所以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与党中央和邓小平当年正确评价毛泽东的功过是非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试想,若是当年我们党像赫鲁晓夫评价斯大林一样对待毛泽东,很难想象今日之中国,会是什么局面。实践也已经证明,那些关于发动“文化大革命”是所谓“个人权力之争”甚至“个人品质问题”的说法是完全站不住脚的。据笔者所知,当年有此误解的同志中,现在有不少人已完全转变了自己的看法。   维护《决议》对毛泽东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准确、正确的评价,要反对两种倾向,这就是《决议》中指出的:“因为毛泽东同志晚年犯了错误,就企图否认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价值,否认毛泽东思想对我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作用,这种态度是完全错误的。对毛泽东同志的言论采取教条主义态度,以为凡是毛泽东同志说过的话都是不可移易的真理,只能照抄照搬,甚至不愿实事求是地承认毛泽东同志晚年犯了错误,并且还企图在新的实践中坚持这些错误,这种态度也是完全错误的。” 上述两种态度,都不是邓小平所说的“实事求是”和“恰如其分”。   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重温邓小平上述讲话,梳理毛泽东关于保持党和政权永不变质战略思想产生的渊源、发展脉络及其实践,对毛泽东晚年的探索与失误作出实事求是、恰如其分的评价,把毛泽东关于保持党和政权永不变质战略思想这一科学论断与“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理论和实践严格区别开来;把毛泽东晚年探索和思考当中的正确成分与所谓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错误理论严格区别开来,从而牢牢记取“文化大革命”的严重教训,避免“文化大革命”的悲剧重演,进一步科学、全面、准确贯彻落实毛泽东关于保持党和政权永不变质战略思想,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始终高举毛泽东思想的伟大旗帜,进一步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永不变质战略思想产生的渊源   近些年,国际形势的风云变幻和国内改革的持续深入,使笔者更加感到理论的重要。但坚持和发展正确理论的前提,是正确对待历史。从一定意义上讲,世界上只有一门科学,这就是历史科学。近些年,笔者又重温了党史,更加感到我们党特别是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伟大,在新中国成立后到1956年基本完成所有制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以及从这时开始探索本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伟大。同时,也对1957年反右斗争直到“文化大革命”我们党特别是毛泽东同志所犯错误进行了相关思考。思考中,总有这样一个问题盘桓在自己的脑际:在一个相当长的党的各个历史发展的重要时期,毛泽东总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他的功绩为何像一座座巍峨的高山矗立在我们面前?而在随后的历史发展中,他的种种错误为何突然涌现,让人感到不可思议呢?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也不是。毛泽东说,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大实践中来。近些年笔者在想,人的错误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能不能说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呢?或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呢?同样不是,人的错误思想的来源也只能是社会实践。只不过,正确思想是对社会实践正确的反映,错误思想则是对社会实践的错误反映。   如果说,毛泽东关于保持党和政权永不变质的战略思想和毛泽东“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同样是来自社会实践的话,那么,其肇端发始于何时何由?探寻此思想发生、发展和演化的轨迹,无疑有助于我们认识时代的变迁和毛泽东的心路历程。   毛泽东不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而且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理论家。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他十分注重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逐渐形成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的指导思想。在建党、建军和建政的过程中,他一直高度重视保持党、军队和政权的无产阶级性质,深刻论述党、军队和政权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密切联系群众,与人民群众始终保持血肉联系的极端重要性,并为此始终不断进行着认真的实践探索和总结,从而形成了关于保持党和政权永不变质的战略思想。这为指导我们党、军队和国家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建立了永远不可磨灭的功勋。   从一定意义上讲,毛泽东关于保持党和军队鲜明无产阶级性质战略思想探索的端倪显现于1927年工农红军第一军第一师的“三湾改编”。那时除了整编部队以外,更为重要的是把党组织建立在连上,确立了“党指挥枪”的原则;并在连队建立士兵委员会的民主制度,实行官兵平等,经济公平,破除旧军雇佣关系;并初步酝酿出“三大纪律、六项注意”。“三湾改编”初步解决了如何把以农民及旧军人为主要成分的革命军队建设成为一支无产阶级新型人民军队的问题,这标志着毛泽东建设人民军队思想的开始形成,保证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奠定了政治建军的基础。“三湾改编”的三项重要内容之一——实行民主主义,不仅对团结广大士兵群众、瓦解敌军起到了巨大作用,丰富了我党早期的统一战线思想,同时也可以说是丰富了党内民主和保持党的性质永不变色的思想。   毛泽东关于保持党和政权永不变质战略思想的思考同时也显现于20世纪30年代初他就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主席之时。当时叶坪村苏维埃政府主席谢步升利用职权贪污打土豪所得财物,偷盖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管理科公章,伪造通行证私自贩运物资到白区出售,谋取私利。他为了谋妇夺妻掠取钱财,秘密杀害干部和红军军医。事发后,查办案件遇到一定阻力。毛泽东力主严惩,并指示说:“腐败不清除,苏维埃旗帜就打不下去,共产党就会失去威望和民心!与贪污腐化作斗争,是我们共产党人的天职,谁也阻挡不了!”1932年5月9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最高法庭二审判决:“把谢步升处以枪决,在3点钟的时间内执行,并没收谢步升个人的一切财产。”这是红都瑞金打响的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惩治腐败分子的第一枪。1933年,毛泽东签发的《关于惩治贪污浪费行为和训令》明确指出,如发现苏维埃工作人员中有贪污腐化,民众应立即揭发,苏维埃政府应立即惩办,绝不姑息。   毛泽东关于如何保持党和政权永不变质战略思想的思考进一步显现于延安时期。黄克功,1927年参加革命,参加过井冈山斗争和两万五千里长征,历任红军班长、排长、连长、团长、旅长。1937年9月,在延安因逼婚未遂枪杀了陕公女学生刘茜。毛泽东致信给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院长雷经天:“黄克功过去的斗争历史是光荣的……但他犯了不容赦免的大罪……如赦免他,便无以教育党,无以教育红军,无以教育革命,根据党与红军的纪律,处他以极刑。正因为黄克功不同于一个普通人,正因为他是一个多年的共产党员,正因为他是一个多年的红军,所以不能不这样办。” 这对当时全党、全军都是一次深刻的教育。1944年3月,毛泽东阅读了描述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的《永昌演义》。他关注这位英雄人物,但让他更加关注的是李自成由胜利转为失败的历史教训。1944年,郭沫若应约撰写并在重庆《新华日报》发表纪念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进入北京推翻明王朝300周年的《甲申三百年祭》,记述了李自成所率起义部队进京后,因骄傲、腐败导致最终失败的过程和原因。毛泽东当即指示延安《解放日报》转载,并在各解放区印成单行本。1944年4月,毛泽东在《学习和时局》报告中说:“近日我们印了郭沫若论李自成的文章,也是叫同志们引为鉴戒,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 1944年11月21日,在中共六届七中全会总结党的历史经验期间,毛泽东复信郭沫若:“你的《甲申三百年祭》,我们把它当作整风文件看待。小胜即骄傲,大胜更骄傲,一次又一次吃亏,如何避免此种毛病,实在值得注意。”   毛泽东关于如何保持党和政权永不变质战略思考更直接地表现在抗战胜利前夕的1945年7月初。当时毛泽东会见到延安参加国共商谈的著名爱国民主人士、时任国民参政员的黄炎培。黄炎培通过在西北黄土高原窑洞里与一群生活俭朴但又充满生机的共产党人的短暂接触,深信这些人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在全国执政,但他也有着更深层次的忧虑。他说:“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其兴也浡焉’、‘其亡也忽焉’的周期率”;“中共诸君从过去到现在,我略略了解了。就是希望找出一条新路,来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毛泽东回答说:“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毛泽东对民主的概念曾有过多次明确阐发。1939年11月,他《在边区党代表大会的政治报告》中说:到底什么是民主?民主,讲俗话就是老百姓能起来说话、活动、想办法。1944年6月12日,毛泽东又指出:“民主必须是各方面的,是政治上的、军事上的、经济上的、文化上的、党务上的以及国际关系上的,一切这些,都需要民主。” 笔者认为,这就是毛泽东所说的民主概念内涵和外延的通俗表达。毛泽东关于人人起来负责的思想,实质上是党在夺取政权前特别是在执政后永远保持党的根本性质、保持党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从而跳出人亡政息历史周期率的根本途径,实质上这也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民主、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的根本区别。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绝大多数人起来自己为自己负责,从而实现自己为自己当家作主;而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民主的本质则是绝大多数人通过选举把权力让渡给极少数“精英”,让他们为绝大多数人负责和当家作主。前者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后者的本质是资本当家作主。民主的名字相同,但其实质的不同却泾渭分明。但是,在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民主中,如何才能唤起人人都有起来负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如何才能建立保证让人人起来负责的机制与制度,防止党永不变质呢?1948年,刘少奇在《对马列学院第一班学员的讲话》中也指出:“得了天下,要能守住,不容易。很多人担心,我们未得天下时艰苦奋斗,得天下后可能同国民党一样腐化。” 这说明,这不仅是毛泽东当时的思考,也是党内许多领导人的共同思考。   这充分说明,在延安时期,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对党在延安时期局部执政经验进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毛泽东关于保持党和政权永不变质的战略思想。从一定意义上讲,在思想政治领域,毛泽东在建立新中国后所做的所有事情包括发动“文化大革命”的出发点,都是为了确保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党和政权不被腐蚀、不改变颜色的问题,这不但是毛泽东晚年思考并力图解决的一个战略问题,也是今天我们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必须高度重视的重大战略问题。邓小平在晚年念念不忘“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 ,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与毛泽东晚年的思考在本质上有高度的一致性。    三、永不变质战略思想的发展脉络   可以说,与黄炎培谈话之后,如何“跳出历史周期率”这一课题始终萦绕在毛泽东心头。毛泽东与黄炎培谈话一个多月后,日本即无条件投降。1946年6月,摧枯拉朽的解放战争拉开大幕。三年解放战争中,毛泽东几乎全力指挥战争,但他十分强调党“必须和人民群众亲密合作” 。1948年1月,解放战争已经胜利在望,为了保证战争的顺利进行,毛泽东为中央军事委员会起草对党内的指示《军队内部的民主运动》,要求人民军队实行政治、经济、军事民主,并明确指示:“应当使士兵群众对于干部中的坏分子有揭发其错误和罪恶的权利。应当相信,士兵对于一切好的和较好的干部是不会不加爱护的。” 军队内部开展的三大民主运动为保证解放战争胜利起到了根本保障作用。   在三大战役顺利结束后的1949年3月5日召开的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深知,建立新中国已指日可待了。如何跳出周期率这一重大课题可能又涌上毛泽东的脑海。他在会上警示全党:“因为胜利,人民感谢我们,资产阶级也会出来捧场。敌人的武力是不能征服我们的,这点已经得到证明了。资产阶级的捧场则可能征服我们队伍中的意志薄弱者。可能有这样一些共产党人,他们是不曾被拿枪的敌人征服过的,他们在这些敌人面前不愧英雄的称号;但是经不起人们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他们在糖弹面前要打败仗。” 他在七届二中全会总结中还指出:“如果国家,主要的就是人民解放军和我们的党腐化下去,无产阶级不能掌握住这个国家政权,那还是有问题的。”   1949年3月23日上午,毛泽东率中共中央机关离开西柏坡进北平。临行前,他说:“我们进北平,可不是李自成进北平,他们进了北平就变了。我们共产党人进北平,是要继续革命,建设社会主义,直至实现共产主义”;“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周恩来回答:“我们应当都能考试及格,不要退回来。”毛泽东说:“退回去就失败了。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 途中,他又提到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说:“这仅仅是读了个开头,这篇文章是要永远读下去的!”   时间没过一年,即1950年2月27日,毛泽东访苏回国来到哈尔滨,这也可以算作他在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在国内视察。在哈尔滨吃第一顿饭时,即发现招待的十分丰盛。他当即提出严肃的批评,为省委题词:“学习”、“奋斗”、“不要沾染官僚主义作风” 。2月28日,他到了沈阳,当地饭菜安排的比哈尔滨还好。上述两餐他都因同时从苏联返回的胡志明在场而只是象征性地吃了几口而没有“罢餐”。在沈阳这顿晚餐他只用了半个多小时。饭后,他很不高兴地说:“我们是人民的公仆,是为人民服务的,如果你们一层一层仿效下去,这么吃起来,在人民群众中将会有什么影响?你们应重温七届二中全会精神。” 3月1日,毛泽东在东北局、辽宁省、沈阳市领导干部大会上讲话,重点讲了七届二中全会精神。他严肃批评并愤愤地说:“我是不学李自成的,你们要学刘宗敏,我劝你们不要学。二中全会刚刚开完,就忘了。我们还要继续贯彻二中全会的精神。”   尽管如此,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担心很快被实践证明。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党和国家机关中部分工作人员的腐败现象便频频出现。西北局书记习仲勋在给中央的报告中疾呼:贪污行为已毁坏了一批干部,并染坏了很多干部。贪污蜕化已成为主要危险! 1951年11月1日,东北局书记高岗在给中央的报告中说,沈阳市仅在部分单位中就揭发出3629人有贪污行为。1951年11月29日,华北局向中央报告了河北省揭发出的刘青山、张子善二人在任中共天津地委书记、行署专员期间贪污的严重犯罪事实。毛泽东看了这些报告,十分忧虑,他甚至用一股“贪污浪费的狂澜” 形容此现象。12月1日,中央作出《关于实行精兵简政、增产节约、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和反对官僚主义的决定》,毛泽东在审改此《决定》时,特地加写了一段话:“自从我们占领城市两年至三年以来,严重的贪污案件不断发生,证明一九四九年春季党的二中全会严重地指出资产阶级对党的侵蚀的必然性和为防止及克服此种巨大危险的必要性,是完全正确的,现在是全党动员切实执行这项决议的紧要时机了。再不切实执行这项决议,我们就会犯大错误。” 随着“三反”深入,发现党内贪污分子大多与不法资本家有关。如,天津不法商人马玉恒一人腐蚀干部170人,其中团、师、军干部达25人。1952年1月26日,中央又作出《关于首先在大中城市开展五反 的指示》。“三反”、“五反”斗争从1951年底开始至1952年10月结束,取得了重大成果。全国县以上机关查出贪污1000元以上的共10万余人,包括杀了刘青山、张子善等42人。据中纪委截至1952年7月的统计,参加运动的有312.2437万人,其中有贪污行为者122.6984万人,占参加运动总数的39%强;贪污分子中有党员20.2683万人,其中6万余人受到党纪政纪处分,约2万人被撤职查办,4029人被逮捕法办;逮捕法办的党员干部中,省委或相当于省委一级的干部25人,地委或相当于地委一级的干部576人,县委或相当于县委一级的干部3428人。 在外部开展的惩治不法资本家的“五反”斗争中,京、津、沪等9大城市被审查的45万多私营工商业者,犯不同程度五毒行为的占76%,其中上海为85%,北京为90%。 ?   “三反”、“五反”有效地遏制了党内和社会上的腐败现象。特别是当毛泽东下决心要处决刘青山、张子善时,有同志为他们求情,毛泽东说:“正因为他们两人的地位高,功劳大,影响大,所以才要下决心处决他们。只有处决他们,才可能挽救20个,2百个,2千个,2万个犯有各种不同程度错误的干部。” 事实正是如此。   对刘青山所犯错误,并非无人抵制。但刘青山振振有词地回应:“老子们拼命打了天下,享受些又怎么样?”这种打天下、坐天下、享乐天下的思想,是中国几千年封建制度及近百年殖民地半殖民地社会的产物,党政领导干部中有不少人受这种社会文化传统的影响,不可能完全摆脱上述思想的熏染,这种思想也不可能随着刘青山、张子善的处决而从一些人的脑海里消除。享受与特权、特权与腐败的界限在哪里,对于那些腐败分子来说,就更加分辨不清。   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对快速发展新中国的生产力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管理权是所有权的重要内容,在一定条件下甚至是所有权的根本体现。从一定意义上说,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枪林弹雨的战场上,领导干部意味着冲锋在前、牺牲在前;而在建设时期,管理权的相对集中,也为一些官僚主义甚至腐败分子提供了脱离群众、违法乱纪、追求特权享受的便利条件。在1956年11月的中共八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宣布翌年要在全党开展一次新的整风运动。会上,刘少奇着重讲了不要脱离群众和防止产生新的贵族阶层的问题。毛泽东接着刘少奇的话说:“少奇同志讲了,我们可以成为一个贵族阶层的,人数几百万,主要的就是那么几十万到百把万,我看无非是十八级以上的(周恩来同志插话:县委以上),县委以上有几十万,命运就掌握在县委以上的手里头,如果我们不搞好,不是像今天好多同志所讲的艰苦奋斗”,“我们一定会被革掉。”   毛泽东异常清楚,兴衰更替的周期率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甚至只是刚刚破题。他在抓三大改造,讲“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努力改变我国在经济上和科学文化上的落后状况” 的同时,对“因为革命胜利了,有一部分同志,革命意志有些衰退,革命热情有些不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少了,过去跟敌人打仗时的那种拼命精神少了,而闹地位,闹名誉,讲究吃,讲究穿,比薪水高低,争名夺利,这些东西多起来了” 的现象高度重视,对脱离群众脱离实际的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有了新滋长的现象高度重视,对不关心群众疾苦的特权思想甚至用打击压迫的方法对待群众的现象高度重视。因此,他强调:“放手让大家讲意见,使人们敢于说话,敢于批评,敢于争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个方针不但是使科学和艺术发展的好方法,而且推而广之,也是我们进行一切工作的好方法” 。1957年4月27日,中央发布《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明确要求“首先从检查领导干部的思想作风开始” 。5月4日,又在《中共中央关于继续组织党外人士对党政所犯错误缺点展开批评的指示》中明确指出:“党外人士参加我党整风座谈会和整风小组,是请他们向我们提意见,作批评,而不是要他们批评他们自己”;“展开对我党缺点错误的批判,以利于我党整风,否则对于我党整风是不利的(没有社会压力,整风不易收成效)” 。1957年5月10日,上海《解放日报》第二版整版刊登了22位中、小学教师在一次座谈会上的发言摘要,题为《大胆揭露矛盾,帮助党内整风》。5月14日,毛泽东读了发言摘要,写批语给刘少奇、周恩来、陈云、邓小平、彭真说:“这一整版值得过细一看,不整风党就会毁了。”   有的研究人员认为,1957年的党的整风一开始就是搞阴谋,是为了“引蛇出洞”,这是误解。整风的本质,是要防止党脱离群众,保障党不变质。开展整风之后,广大人民群众包括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积极响应中共中央的号召,畅所欲言,对党、政府和各级领导干部提出了大量批评、意见和建议。党和毛泽东同志明确肯定这些批评,“基本上是诚恳的,正确的。这类批评占百分之九十以上,对于我党整风,改正缺点错误,大有利益。” 各级领导干部中的绝大多数对大家的批评甚至态度、言词有些过激的批评也是认真接受并虚心改正的。但也有的干部对大家的批评甚至是完全正确的批评很不理解,个别的还窝着一肚子火,对在全党开展整风有着很大的抵触情绪,这种抵触情绪实质上主要来自部分干部在全国解放后的享受和特权思想。   但是,由于1956年赫鲁晓夫领导集团在苏共二十大全盘否定斯大林,引发了“波匈事件”,国际上出现反共反社会主义的大气候。资产阶级右派错误地估计了形势,认为在中国也将很快出现波匈风波。极少数资产阶级右派分子利用帮助党整风之机,向党和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放肆地发动进攻,妄图取代共产党的领导。一些人公然说:“现在政治黑暗”,“各机关都是官僚机构”,“比国民党还坏”,“根本的办法是改变社会主义制度”;提出要和共产党“轮流坐庄”,甚至毫不隐讳说“请共产党下台”。在此情势下,我们党不得不中止整风,被迫开展反右斗争。《决议》指出:“对这种进攻进行坚决的反击是完全正确和必要的。但是反右派斗争被严重地扩大化了,把一批知识分子、爱国人士和党内干部错划为右派分子,造成了不幸的后果。” 《决议》的论断完全正确。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意识形态领域存在长期复杂的斗争。在一定条件下,这种斗争还会发展为政治斗争。由于我们党对领导这种斗争缺乏经验,加上敌我与人民内部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在某些具体背景和场合下不容易区分清楚,毛泽东本人对极少数右派分子向党与社会主义进攻的形势作了过于严重的估计。对反右斗争的严重扩大化,毛泽东本人无疑负有主要领导责任。但我们也要看到,中央其他领导也有一定的领导责任。邓小平就坦率地承认:“从一九五四年起,我就担任党中央秘书长、军委副主席和国务院副总理,一九五六年起担任党的总书记,是在领导核心之中。那以后直到‘文化大革命’以前我们党犯的‘左’的错误,我也有份。” 勇于承担责任,坦诚地作自我批评,这正是我们党的领袖人物的伟大之处。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反右派斗争被严重地扩大化,党的各级领导干部中不少人也有直接的责任。整风被迫中止开展反右后,一些有特权和享受思想的领导干部,对提意见的人进行打击报复,使他们受到很大的伤害。从一定意义上讲,这些领导干部对反右斗争的扩大化负有更直接的责任。此后,群众给领导提意见都是小心翼翼的了。1957年以后,我们党又开展了几次小规模的整风,但由于反右斗争的严重扩大化,成效都不明显。20世纪80年代中期,王稼祥的夫人朱仲丽告诉笔者:“1957年10月间的一个周末,我与稼祥同志到中南海春藕斋跳舞。毛主席问我,仲丽呀,你们单位打了多少个右派?当时,我任友谊医院院长兼党总支书记。我回答,十二三个。主席又问,你们有多少人?我说,一千二百左右,有十二个科室。基本上是一个科室打了一个。主席说,你们是搞自然科学的,有那么多右派?我不相信。你回去后能否甄别一下,砍它一半?那时的保密观念和纪律观念强。回到医院我又不能说是主席的指示。我们总支讨论多次,要往下砍,但每个科室抓了一个,每个科室主任都不同意砍掉本科室的。因为每个科室抓的‘右派’,往往都是本科室与自己对着干的‘刺头’。在整风时,这些科室领导对给自己提了意见特别是言辞激烈的人,十分窝火。整风被迫停止开展反右斗争后,给这些领导正好提供了出气的机会。在我们当时的友谊医院,有一个大学刚毕业的小伙子,在整风时要给科室主任提意见,一位老同志劝他说,这个主任官僚主义确实严重,但他报复心也很强,你还是不提为好。这个小伙子说,党开展整风号召群众提意见,就是让他改掉这个官僚作风的,为什么不能提?这位老同志摇头说,你呀,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这个小伙子说,我就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结果,那位科室主任说,你敢说党是老虎?这还不是典型的右派?!我原打算解脱几个人其中包括这个小伙子的,但由于各科室领导的坚持,原来划定的十多个右派,一个也没被砍掉。”笔者认为,朱仲丽所举的例子,可能有一定普遍性。有些人把反右斗争扩大化的责任全部归咎于毛泽东同志一个人,这不是唯物主义的态度,也是极不公道的。   事实证明,那时我们党内和社会上确有右派。当年被打成右派者有的如今公开承认:自己“是准确地被打成了右派,一点也不冤枉”;“因为我当时确实是想走资本主义道路”,且至今并不以为非。事隔50余年的这种自白,进一步证明了当年反右斗争的必要。当然,我们也充分看到,党对当时右派进攻和阶级斗争的形势确实估计得过于严重了,在反右斗争时也确实采用了错误的斗争策略和方式,使大量的同志和朋友特别是知识分子受到伤害,他们的家属、亲友受到牵连。反右斗争严重扩大化,也使刚刚形成的民主空气被严重破坏,毛泽东原想通过整风形成的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非但没有形成,从一定意义上讲,反而助长了原来所要反对的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和宗派主义。这一教训是十分深刻的。   反右斗争后,毛泽东对国内主要矛盾问题重新作出判断,提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与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是主要矛盾”。在毛泽东的提议下,1958年5月召开的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改变了八大对国内主要矛盾的正确判断,从此党的指导思想沿着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逐步发展。这是反右派斗争被严重扩大化给中国政治生活带来的一个严重后果。?    四、永不变质战略思想的最终形成及对阶级斗争形势的错误估计   1958年后,毛泽东抓经济建设,抓技术革命,抓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这三面红旗,其间取得很大成绩,同时也遭受了严重挫折。但“如何跳出周期率,保持党和政权永不变质”这一主题他始终念念不忘。在1958年5月20日的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他又一次严厉批评令人厌恶的官气:“有些干部是老子天下第一,看不起人,靠资格吃饭,做了官,特别是做了大官,就不愿意以普通劳动者的姿态出现。这是一种很恶劣的现象。”   回顾和总结历史,我们应十分关注毛泽东关于保持党和政权永不变质的战略思想及“文化大革命”理论形成的国际背景。1956年苏共二十大和波匈事件发生后,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受到极大鼓舞,他公开宣称美国的政策是促进苏联、东欧和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的自由化(即复辟资本主义制度),他断言“共产主义将从内部瓦解”。毛泽东高度警惕美国当局发出的这一重大战略信号。1959年11月12日,在与华东各省市委第一书记谈话时,毛泽东第一次明确提出防止和平演变的问题。他说,杜勒斯在一次发言中讲,“决不结束冷战”,“用正义和法律代替武力”,“在这方面极为重要的,是要认识到,在这种情况下放弃使用武力并不意味着维持现状,而是意味着和平的转变”。毛泽东指出:“和平转变谁呢?就是转变我们这些国家,搞颠覆活动,内部转到合乎他的那个思想”,“就是说,他的那个秩序要维持,不要动,要动我们,用和平转变,腐蚀我们。” 此后,毛泽东多次讲要警惕和防止“和平演变”,他反复强调,杜勒斯搞“和平演变”,在社会主义国家内部是有其一定社会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有被“和平演变”的危险。这样,毛泽东就逐渐把防止党内变质与帝国主义的和平演变战略结合起来进行思考,逐渐推动着毛泽东关于保持党和政权永不变质战略思想的最终形成。   从1962年到1966年我国国民经济得到比较顺利的恢复和发展,但“左”倾错误在经济工作方面指导思想上并未得到彻底纠正,在政治和思想文化方面还有发展。特别是1962年下半年对农村包产到户和分田到户问题,毛泽东与绝大部分中央领导发生的严重分歧,使他更加感到两条道路和阶级斗争形势的严峻。在1962年9月召开的党的八届十中全会上,毛泽东重提阶级斗争,并在会议《公报》中写道:“在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整个历史时期,在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的整个历史时期(这个时期需要几十年,甚至更多的时间)存在着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存在着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这两条道路的斗争。被推翻的反动统治阶级不甘心于灭亡,他们总是企图复辟。同时,社会上还存在着资产阶级的影响和旧社会的习惯势力,存在着一部分小生产者的自发的资本主义倾向,因此,在人民中,还有一些没有受到社会主义改造的人,他们人数不多,只占人口的百分之几,但一有机会,就企图离开社会主义道路,走资本主义道路。在这些情况下,阶级斗争是不可避免的。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早就阐明了的一条历史规律,我们千万不要忘记。这种阶级斗争是错综复杂的、曲折的、时起时伏的,有时甚至是很激烈的。这种阶级斗争,不可避免地要反映到党内来。国外帝国主义的压力和国内资产阶级影响的存在,是党内产生修正主义思想的社会根源。在对国内外阶级敌人进行斗争的同时,我们必须及时警惕和坚决反对党内各种机会主义的思想倾向。” 《毛泽东传(1949-1976)》在引用上述论述后指出:“这一段话,基本形成后来被称之为党在社会主义整个历史时期总路线的完整表述。从此,‘反修防修’作为一个基本战略,成为当时全党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以后所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从中苏论战、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直至演变成为‘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正是这一思路的延伸和发展。” 笔者认为,此画龙点睛的评述极为重要。   在1958年“大跃进”中,毛泽东也曾一度头脑发热,全党、全国曾出现浮夸风、要求取消商品生产等不正常现象,但正是毛泽东最先察觉并开始加以纠正的。为了从根本理论上解决问题,他一方面写信给中央、省市自治区、地、县四级党的委员会委员,建议大家一是读斯大林审定的《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一是读《马恩列斯论共产主义》,要求每人每本读三遍,以纠正上述偏错。另一方面,从1959年12月上旬直到1960年2月,他亲自带领陈伯达、胡绳、田家英、邓力群等几位秀才研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边读边发议论。他在议论中说,生产关系包括所有制、劳动和劳动生产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分配形式三个方面。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基本上解决了所有制问题以后,所有制性质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在一定时期内,还是不会有多大变化的;人们在劳动生产中的平等关系,是不会自然出现的,并且是不断变化的。这种变化存在着两种可能:一是沿着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要求,不断完善和发展人与人在劳动生产中的关系;二是也存在着违背社会主义公有制要求的逆向发展的可能。这两者都会对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性质产生影响。所以,在所有制问题基本解决以后,管理问题即人与人的关系问题就突出出来了,核心问题是防止管理人员由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确保已经建立起来的新的生产关系能够适应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就要搞整风、下放干部、两参一改、干部参加劳动、破除不适当的规章制度等等,破除等级森严、居高临下、脱离群众、不以平等待人、不是靠工作能力吃饭而是靠资格、靠权力,干部之间、上下级之间的猫鼠关系和父子关系,这些东西都必须破除。否则,企业的社会主义性质就有可能受到损害甚至变质。这里虽然是就企业的性质提出问题,实际上是在思考如何防止社会主义国家被和平演变的大问题。   为了防止人与人之间关系出现质的变化,毛泽东特别强调干部要联系群众、直接参加生产劳动。在笔者印象中,最为突出的有两次:一是1963年5月9日,毛泽东在对《浙江省七个关于干部参加劳动的好材料》上的批示。他在其中写道:“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试验,是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的三项伟大革命运动,是使共产党人免除官僚主义、避免修正主义和教条主义,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确实保证,是使无产阶级能够和广大劳动群众联合起来,实行民主专政的可靠保证。不然的话,让地、富、反、坏、牛鬼蛇神一齐跑了出来,而我们的干部则不闻不问,有许多人甚至敌我不分,互相勾结,被敌人腐蚀侵袭,分化瓦解,拉出去、打进来,许多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也被敌人软硬兼施,照此办理,那就不要很多时间,少则几年、十几年,多则几十年,就不可避免地要出现全国性的反革命复辟,马列主义的党就一定会变成修正主义的党,变成法西斯党,整个中国就要改变颜色了。请同志们想一想,这是一种多么危险的情景啊!” 在这则批示中他预言:如果共产党人不能“免除官僚主义,避免修正主义和教条主义”,“少则几年、十几年,多则几十年,就不可避免地要出现全国性的反革命复辟,马列主义的党就一定会变成修正主义的党,变成法西斯的党,整个中国就要改变颜色了。”二是1965年1月15日,毛泽东对当时任农业机械部部长的陈正人关于社教蹲点情况报告上的批注。他写道:“官僚主义者阶级与工人阶级和贫下中农是两个尖锐对立的阶级。”“管理也是社教。如果管理人员不到车间、小组搞‘三同’,拜老师学一门至几门手艺,那就一辈子会同工人阶级处于尖锐的阶级斗争状态中。最后必然要被工人阶级把他们当作资产阶级打倒。”毛泽东在这一批注中,还在薄一波注释为“指那些企业领导人中坚决走资本主义道路的人”的“这些人”旁批注道:“这些人是已经变成或者正在变成吸工人血的资产阶级分子,他们怎么会认识足呢?这些人是斗争对象,革命对象。” 此批注表明,他当时已判定:党内出现了一个与工人阶级和贫下中农尖锐对立的“官僚主义者阶级”,“这些人已经变成或者正在变成吸工人血的资产阶级分子”。这显然是把在一定范围内的阶级斗争严重扩大化了,并为他晚年提出“中央出了修正主义你们怎么办”和“资产阶级就在共产党内”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理论”进一步奠定了基础。   回顾毛泽东上述心路历程,我们可以清晰看到,在1962年9月的八届十中全会上,毛泽东把社会主义社会中一定范围内存在的阶级斗争扩大化和绝对化,发展了他在1957年反右派斗争以后提出的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观点,断言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资产阶级都将存在和企图复辟,并成为党内产生修正主义的根源。1963-1965年间,在部分农村和少数城市基层开展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对于解决当时的干部作风和经济管理等方面的问题起了一定作用,但由于把这些不同性质的问题都认为是阶级斗争或阶级斗争在党内的反映,并由于其他中央领导的错误认识,在1964年下半年使不少基层干部受到不应有的打击。1965年初,毛泽东又进一步提出运动的重点是整所谓“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与此同时,在意识形态领域,对一些文艺作品、学术观点和文艺界、学术界的一些代表人物进行了错误的、过火的政治批判,在对待知识分子问题、教育科学文化问题上发生了愈来愈严重的左的偏差,并在后来发展成“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线。不过,这些错误在当时还没有达到支配全局的程度。   1965年后,毛泽东对国内阶级斗争形势估计的越来越严重,愈来愈形成这样一个固定看法:中国会不会资本主义复辟,关键不在基层,而在上层,尤其是中央。如果中国自上而下地出修正主义,其危险比自下而上出修正主义要大得多,改变颜色也快得多。而当时主持中央“一线”工作的领导同志和许多大区、省一级的领导对此或没有作出相应的反应或者很不理解甚至有较大抵触情绪。这就使毛泽东把形势看得更为严峻。   1965年毛泽东重上井冈山。他阐发井冈山精神说:“在井冈山时,我们摸索了一套好制度、好作风,现在比较提倡的是艰苦奋斗,得到重视的是支部建在连上。忽视的是士兵委员会。支部建在连上,随着我们掌握政权,现在全国各行各业都建有党的组织,成为领导机构。党的力量加强了。但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实行政治民主,保证我们党不脱离群众,比井冈山时士兵委员会就要差多了。全国性的政治民主更没有形成为一种制度,一种有效的方式。井冈山时期士兵委员会是有很大作用的。” 他还说:当时的“士兵委员会可以监督连长、营长、团长的,它有很大的权利。现在工厂的工会真的可以监督厂长、书记吗?谁又来监督我们的市委书记、省委书记?谁来监督中央的领导,中央出修正主义怎么办?” “人家资本主义制度发展了几百年,比社会主义制度成熟得多,但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中国的人口多、民族多,封建社会历史长,地域发展不平衡,近代又被帝国主义弱肉强食,搞得民不聊生,实际四分五裂。我们这样的条件搞资本主义,只能是别人的附庸。帝国主义在能源、资金许多方面都有优势,美国对西欧资本主义国家既合作又排挤,怎么可能让落后的中国独立发展,后来居上?过去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今天走资本主义道路,我看还是走不通。要走,我们就要牺牲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这就违背了共产党的宗旨和井冈山的追求。国内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都会激化,搞不好,还会被敌人所利用。四分五裂,危险得很。印度不是分裂了吗?”“我们要摸索出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避免走资本主义道路,防止修正主义,要继承和发扬井冈山的一些好制度、好作风。”毛泽东当时认为,苏联党已经变成为修正主义的党,其根源是实行对少数人的高薪制度,结果在苏联逐渐出现了一个特权阶层。他还说:“在怎样防止特权阶层方面要有一整套好制度,要继承井冈山的好制度、好作风。井冈山精神不仅仅是艰苦奋斗,士兵委员会和支部建在连上一样意义深远。它们是井冈山革命精神的三个支点。”此时的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定范围内存在的阶级斗争虽有正确认识,但对阶级斗争的全局形势却作出了扩大化和绝对化的错误估计。毛泽东1965年重上井冈山,实质上也是他下决心发动“文化大革命”的前奏。   在发动“文化大革命”前夕,毛泽东对身边工作人员说:“我多次提出主要问题,他们接受不了,阻力很大。我的话他们可以不听,这不是为我个人,是为将来这个国家、这个党,将来改变不改变颜色、走不走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我很担心,这个班交给谁我能放心。我现在还活着呢,他们就这样!要是按照他们的做法,我以及许多先烈们毕生付出的精力就付诸东流了。”“我没有私心,我想到中国的老百姓受苦受难,他们是想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建立新中国死了多少人?有谁认真想过?我是想过这个问题的。” 这样,在中国大地上,“文化大革命”这场内乱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五、相关思考   1.一定要高度重视、坚决维护《决议》对毛泽东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准确、正确的评价   正如在本文第一部分所谈,要对毛泽东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做出科学、准确、正确的评价,必须反对两种倾向,一是不能因毛泽东晚年犯了错误,就企图否认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价值;二是不能认为凡是毛泽东说过的话都是不可移易的真理,甚至不愿实事求是地承认毛泽东同志晚年犯了错误,并且还企图在新的实践中坚持这些错误。反对这两种倾向,在今天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同时我们也应充分看到,实事求是地正确评价毛泽东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在今天的特殊重大意义。《决议》明确指出:“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虽然在‘文化大革命’中犯了严重错误,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他为我们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立和发展,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永远不可磨灭的功勋。他为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实践已经充分证明,《决议》这一对“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评价有无比重大的政治意义和无比深远的历史意义;充分证明邓小平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一位的任务,是树立毛泽东同志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这个问题写不好,决议宁可不写” 的指示有无比重大的政治意义和无比深远的历史意义;充分证明邓小平关于“没有毛主席,至少我们中国人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 的结论有无比重大的政治意义和无比深远的历史意义。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做出的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在恰当纠正毛泽东晚年错误的同时,坚定地维护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这是保证我们这三十多年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的十分根本的政治共识和思想理论基础。对毛泽东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如何评价?决不是可以这样也可以那样评价的小问题。从一定意义上讲,这关涉我们党、国家、人民和军队的根本前途。只有实事求是地正确评价毛泽东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我们的党、国家、人民和军队才有光明的前途,否则,就有可能重新步入黑暗。这不是危言耸听。毫无疑问,对于“文化大革命”这一全局性的、长时间的“左”倾严重错误,毛泽东负有主要责任。但是,毛泽东的错误终究是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所犯的错误。我们决不能认为毛泽东在晚年犯了严重错误,就否定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伟大功绩。《决议》做出后,得到了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和人民解放军指战员的衷心拥护。但国内外别有用心的人总是寻机对毛泽东进行攻击。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经验反复证明,要搞垮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首先就要攻击这个国家执政的共产党;要搞垮这个国家执政的共产党,首先就要丑化这个执政党的主要领袖。这是国内外敌对势力企图西化、分化我们的最有效、最便捷的手段。苏共亡党、苏联解体的根本教训之一,就是苏联国内外的敌对势力投入大量金钱,创办和导引各种媒体恶毒攻击、抺黑、否定斯大林以致列宁。现在,国内外别有用心的人肆意夸大毛泽东晚年的错误,甚至不惜伪造事实,极尽造谣、诽谤、污蔑之能事,恶毒攻击毛泽东,这决不是仅仅涉及毛泽东个人的问题,而是企图全盘否定我们党的光荣历史、否定马克思主义、否定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制度,其实质是为把社会主义的新中国重新拉向殖民地半殖民地制造思想政治舆论。笔者认为,目前国内外敌对势力在竭力贩卖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虚无主义”之时,把主要矛头集中放在攻击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上,这是国内外敌对势力企图在近期甚至近几年围剿、演变、颠覆社会主义中国战略部署十分重要的步骤,是其“软实力”、“巧实力”十分重要的内容。尽管这仅是极少数人的行为,但他们能量很大。加上各种资本控制的种种媒体特别是互联网的扩散与扩张作用,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认真恰当应对。   下面,请允许笔者再用一定篇幅列举几段相关谈话进一步说明其他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当今有关领导同志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的评价。   一是周恩来的一段谈话。20世纪80年代末,薄一波的秘书董宏告诉笔者说:周恩来总理曾对薄老说,一波呀,毛主席下决心要做的事,你可以表示反对,但不要轻易表示反对。在历史上,有几次,我曾认为主席的决策不对,表示反对,但过一段时间都证明他的决策是对的。以后我就谨慎了,不轻易表示反对了。但后来又有一次,我确信主席错了,我坚决表示反对,但实践却又证明是主席对了。因此,对主席的意见和决策,你可以反对,但不要轻易反对。   二是叶剑英的一段谈话。20世纪90年代初,张鼎丞的女儿张延忠告诉笔者:1981年《决议》作出后,几个年轻人对在‘文化大革命’中受了那么多磨难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又那么坚定地维护毛主席的历史贡献和历史地位很不理解,便去请教叶剑英元帅。叶帅对他们说,毛、刘、周、朱、陈、林、邓中的除了毛主席的后六位,还有各位老帅等其他人,我叶剑英也算一个,从一定意义上讲,哪一个都不是省油的灯,让我们从心底佩服一个人不容易。但在长期的中国革命斗争中,大家逐渐认识了毛主席。别人也都当过头、掌过舵,但都不行。只有毛主席,把我们这些人拢起来,干成了建立新中国并开始建设社会主义这件大事情。   三是黄克诚的讲话。黄克诚1959年在庐山会议开展的反右斗争中,被撤销了中央书记处书记、军委秘书长兼总参谋长职务,工资降两级,20年没有工作。但1980年11月27日,他却不顾年迈体弱,几乎双目失明,以抱病之躯在中央纪委召开的座谈会上作了四个多小时的报告。在此报告中,他说:“前一段时间,曾经有些同志对这两个问题的态度比较偏激,个别人甚至放肆地诋毁毛泽东思想,丑化毛泽东同志。这种态度使我很忧虑。作为一个老共产党员,对这个问题,我有责任讲讲自己的看法。”“在创建红军时期,毛主席为党和人民建立了不朽功勋。”“毛主席在危机中挽救了革命,领导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如果把建国以来我们党所曾犯的错误都算在毛主席身上,让他一个人承担责任,这样做不符合历史事实。”“比如反右派斗争是必要的,但是扩大化了,错整了很多人,就不能只由毛主席一个人负责。我那时是书记处成员之一,把有些人划为右派,讨论时未加仔细考虑就仓促通过了。自己做错的事情怎么能都推到毛主席身上呢?大跃进中,许多同志作风浮夸,把事实歪曲到惊人的程度,使错误发展到严重的地步,也是有责任的。”“多少年来,举世公认毛主席是我们党和国家的领袖,是中国革命的象征,这是合乎实际的。丑化、歪曲毛主席,只能丑化、歪曲我们的党,丑化歪曲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那样做,会危害党和国家的根本利益,危害十亿人民的根本利益。现在国内外的敌对力量都希望我们彻底否定毛主席,以便把我国人民的思想搞乱,把我们国家引向资本主义。我国人民内部也有些人受了西方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和那些人唱同样的调子;这是很值得警惕的。”“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这是写在我们党章和《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上的,是中央一再申明的重大原则。否定和诋毁毛泽东思想的行为,是违反党章党纪的行为。我们这些老共产党员,一切真正为人民的事业而奋斗的共产党员,要同诋毁毛泽东思想,丑化毛主席形象的现象作斗争,以维护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和基本原则却将永远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人民的精神武器,指导我们不断将革命推向前进。” 黄克诚的报告一结束,全场立刻爆发出热烈的掌声。黄克诚1980年的重要讲话,在今天无疑仍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不仅邓小平及其他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十分强调要正确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江泽民、胡锦涛也同样十分强调要正确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在毛泽东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上,江泽民说:“毛泽东同志作为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毛泽东同志永远生活在我们中间,我们要认真学习他的科学著作,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中国出了个毛泽东,是我们党的骄傲,是我们国家的骄傲,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我们对毛泽东同志永远怀着深深的尊敬和爱戴之情!” 在毛泽东诞辰一百一十周年纪念大会上,胡锦涛说:“毛泽东同志的革命实践和光辉业绩已经载入中华民族的史册。他的名字、他的思想、他的精神,将永远鼓舞着我们继续推动中国社会向前发展。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各族人民永远敬仰和怀念毛泽东同志!”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我们都要始终高举毛泽东思想的伟大旗帜。”   2011年6月20日,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在上海交通大学上了一堂特别的党课。俞正声坦言:“‘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灾难,这不光是毛泽东的个人错误,也是党的错误。”他说:“‘文化大革命’期间,我母亲(注:范瑾,曾长期从事新闻及宣传工作,是北京日报报业集团的奠基人,其兄是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丈夫是曾出任新中国第一任天津市市长和第一机械工业部部长的黄敬)1966年被打倒,1968年蹲监狱,1975年回来,出来之后我就感觉她精神上不正常了,老有被迫害的感觉。一直到前年她去世,都拒绝做任何体检。我的妹妹,‘文革’开始时一个高中生,在学校里被批斗,后来也得了精神分裂症,自杀了。我们亲属在‘文革’中死去的,有六七人。”“那么为什么对毛主席还基本上是一个正面的肯定态度?他有很严重的错误,为什么?我个人认为,第一,他的著作、他的思想影响了许许多多的人,包括我,我对毛主席是非常尊敬的,虽然他犯了这么大的错误。正因为如此,很多人就千方百计地诋毁他,甚至说,毛主席著作大部分是胡乔木写的,胡说八道,胡乔木写不出这种文章来。第二个,我认为他搞‘文化大革命’,是真真切切地感觉到,我们国家不能简单地发展生产,要防止新生资产阶级的出现,防止工人农民重新沦为社会的底层,他的动机是无可厚非的。”俞正声还说,“但是他寻找的道路是错的……现在的很多事情也证明他的担心不是没有理由。但是,不能因为这种担心而寻找一种错误的道路。” 俞正声这番肺腑之言和坦荡无私的品质与胸怀值得我们学习和深思;俞正声这些论述也进一步说明党的《决议》和邓小平相关思想的正确。   2.一定要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1959年12月10日至1960年2月9日,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曾指出,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中,生产力和上层建筑这两方面的研究不能太发展了。生产力的研究太发展了,就成为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了;上层建筑的研究太发展了,就成为阶级斗争论、国家论了。应该说,毛泽东在这个时候,在这个问题上,也是比较清醒的。他在指导思想上,还是主张生产力与上层建筑同时进行研究,而不能举此而遗彼。但是,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和他对国内阶级斗争形势严重性的错误估计,他越来越多地关注上层建筑,忽视了对生产力的研究,而过多地关注上层建筑的研究,这就逐渐导致了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提出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指导思想,以至于由于对修正主义没有做出准确的定位,造成了历史曲折,甚至酿成“文化大革命”这样的严重错误。在今后的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中,若不发生大规模的战争,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避免重犯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但是,阶级斗争依然在一定条件下存在。对这种阶级斗争,决不能扩大,但也决不可熟视无睹。如何既正视阶级斗争的存在,又不搞扩大化,确实有很大难度。1968年10月13日,在中共八届扩大的十二中全会开幕式上毛泽东说:“过去我们搞南征北战、解放战争,那种战争好打,容易打。那种战争,敌人清楚,就是那么几个,秋风落叶那么一扫,三年半也差不多。这回这个文化大革命啦,比那个战争困难得多。”“问题就是把思想错误的,同敌我矛盾的,混合在一起,一时搞不清楚。”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1980年,邓小平强调:“有人说,剥削阶级作为阶级消灭了,怎么还会有阶级斗争?现在我们看到,这两方面都是客观事实。目前我们同各种反革命分子、严重破坏分子、严重犯罪分子、严重犯罪集团的斗争,虽然不都是阶级斗争,但是包含阶级斗争。” 斯大林在1937年宣布建成社会主义,认为阶级斗争消失了,是在理论上犯了严重的错误。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在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进行改革开放的同时,提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强调坚持人民民主专政,这是他的无比英明之处。邓小平在对起草《决议》的意见中指出:“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就是恢复毛泽东同志的那些正确的东西嘛,就是准确地、完整地学习和运用毛泽东思想嘛。基本点还是那些。从许多方面来说,现在我们还是把毛泽东同志已经提出、但是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把他反对错了的改正过来,把他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 邓小平提出的党的基本路线,兼顾了生产力与上层建筑两个方面,就是把毛泽东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党的基本路线。因此,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毫不动摇至关重要。在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的今天,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就要在经济领域,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让改革开放的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这就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从而在初次分配中努力实现公平,为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创造条件。吴邦国委员长在2011年3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中明确重申“不搞多党轮流执政,不搞指导思想多元化,不搞‘三权鼎立’和两院制,不搞联邦制,不搞私有化”,其中最为基础的是不搞私有化。不搞私有化是不搞多党轮流执政,不搞指导思想多元化,不搞“三权鼎立”和两院制,不搞联邦制的根本经济基础和物质条件。只有坚持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才能有效克服收入分配差距过大,有效克服党内和社会上的各种腐败现象,有效防止特权阶层的产生和发展,确保党和政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性质永不变色,从而也才能有效加强社会管理和实现社会管理的创新,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和谐稳定。在政治领域,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继续探索我们党在执政的条件下,逐步建立适应不断变化着的世情、国情和党情的党和政权永不变质的创新机制体制。在思想文化领域,必须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理想信念,为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竭诚服务。只有把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同保持党和政权永不变质的战略思想贯彻落实在我国的各个领域和工作的方方面面,我们的党和政权才有光辉灿烂的前程。   3.一定要正确区分永不变质战略思想与“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动机及其实践等   一是要正确区分毛泽东关于保持党和政权永不变质战略思想与毛泽东“文化大革命”的理论。笔者认为,毛泽东关于保持党和政权永不变质的战略思想是毛泽东思想十分重要的内容,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中党、军队、政权建设实践里十分重要的运用,是我们党、军队和政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根本体现。1991年前后的苏东剧变充分说明,毛泽东关于保持党和政权永不变质战略思想是完全正确的,在当今时代更加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光辉。毛泽东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战略家,他深邃的目光,往往穿透几十甚至上百年的历史风云。对毛泽东关于保持党和政权永不变质战略思想,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并结合当今国际国内实践,不断坚持和发展这一理论。如果不是如此,我们党和国家就必然遭遇重大挫折和灾难。我们决不能因为毛泽东晚年犯了错误,就轻率否定毛泽东关于保持党和政权永不变质的战略思想。《决议》指出:“毛泽东同志发动‘文化大革命’的这些‘左’倾错误论点,明显地脱离了作为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轨道,必须把它们同毛泽东思想完全区别开来。” 按照《决议》这一精神,毛泽东关于保持党和政权永不变质的战略思想,不应包括“文化大革命”理论,必须把毛泽东“文化大革命”的理论与毛泽东关于保持党和政权永不变质的战略思想区别开来。毛泽东晚年“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及其实践,“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 这是由于他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定范围存在的阶级斗争作了不符合实际的过分严重的估计,使阶级斗争扩大化的迷误深入到党内,以致党内同志间不同意见的正常争论也被当作所谓修正主义路线或所谓路线斗争的表现,使党内关系日益紧张化,甚至把持有不同意见的各级领导干部视为“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把大量本不属于阶级斗争的问题看成阶级斗争,严重混淆了敌我两种性质根本不同的矛盾和处理方法,加上无政府主义的泛滥,宗派主义和山头主义的助长,不可避免地给一些投机分子、野心分子、阴谋分子以可乘之机,导致了“文化大革命”这一惨痛悲剧和教训。我们要时刻引以为鉴。右倾错误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倾错误同样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我们都要高度重视防止类似“文化大革命”的悲剧再发生。   二是正确区分毛泽东晚年所作的重要贡献与毛泽东“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及其实践所犯错误。毛泽东“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及其实践,无疑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我们在看到毛泽东所犯严重错误的同时,也要看到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毛泽东对党和人民的重要贡献。毛泽东晚年与毛泽东“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及其实践是两个既有联系但又不同的概念。毛泽东“文化大革命”的理论是错误的,但对毛泽东晚年所做的全部工作进行全盘否定是不符合辩证法、不符合客观实际的,也是十分有害的。毛泽东晚年在全局上一直坚持“文化大革命”的错误,但也制止和纠正过一些具体错误,保护过一些党的领导干部和党外著名人士,使一些负责同志重新回到重要的领导岗位。他领导了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的斗争,对江青、张春桥等人也进行过重要的批评和揭露,不让他们夺取最高领导权的野心得逞。这些都对后来我们党顺利地粉碎“四人帮”起了重要作用。他晚年仍然警觉地注意维护国家安全,顶住了社会帝国主义的压力,把握正确的对外政策,坚决支援各国人民的正义斗争,并且提出了划分“三个世界”的正确外交战略和我国永不称霸的重要思想。在“文化大革命”内乱中,我们党没有被摧毁并且还能维持统一,国务院和人民解放军还能进行许多必要的工作,有各族各界代表人物出席的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还能召开并且确定了以周恩来、邓小平为领导核心的国务院人选,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根基仍然存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还在进行并取得了一些重大成就,我们的国家仍然保持统一且在国际上发挥重要影响。这些重要事实都与毛泽东的决策贡献和作用影响分不开。   三是正确区分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动机与“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及其实践。毛泽东晚年犯了“文化大革命”这一全局性的、长时间的“左”倾严重错误,但包括他提出的理论观点、采取的各种办法与措施,应该说都是为推进保持党和政权永不变质这一重大战略进行曲折探索中的失误。从一定意义上讲,这也是为保持党和政权永不变质的探索和实践中付出的代价,是我们党在探索和实践中交纳的“学费”,是我们党拥有的另一种形式的很可宝贵的“财富”。那种认为“文化大革命”是“权力之争”,是毛泽东“人品问题”的观点是完全站不住脚的。毛泽东在早年就说过:“我觉得吾人惟有主义之争,而无私人之争,主义之争,出于不得不争,所争者主义,非私人也。私人之争,世亦多有,则大概是可以相让的。其原多出于‘占据的冲动’与‘意力之受拂’。” 笔者认为,毛泽东一生中,有判断和斗争的失误,但都“无私人之争”,而是“主义之争”。毛泽东是人,而不是神,也有感情用事的时候。但作为一个个体来说,毛泽东的伟大让我们世世代代崇敬;毛泽东不是神,但也绝不是普通的人,绝不是常人甚至是一般伟人所能企及的。我们党和毛泽东个人所犯的错误,有的是在探索和认识真理的过程中很难避免的,有的属于我们党特别是毛泽东个人可以避免的失误。对这些错误,我们一方面应引以为鉴、力戒重犯;另一方面,也不应过分苛求于领袖个人。世界上从来没有不犯错误的人;再说,他人难道没有感情用事或犯错误的时候?关于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动机,本文前面已引用过邓小平和《决议》的不少论断,并在这里又引用了毛泽东早年的心迹作答,不再赘述。但需要回答的还有以下四个问题。   (1)“文化大革命”中发生的许多意想不到的事情,是和毛泽东的初衷相矛盾的。比如,毛泽东对党内存在的官僚主义长期不满,但他的本意并不想打倒一大批老干部,只是想借用群众运动帮助这些干部改掉他们身上的官僚作风,“把泥菩萨烧成瓷菩萨就可以过河了。”他对刘少奇、邓小平一开始也不是采取完全打倒的态度,曾明确说:“对少奇同志不能一笔抹杀。”“刘、邓二人是搞公开的,不搞秘密的。”对“刘、邓要准许革命,准许改。” 当时相当多的一批高中级干部对搞“文化大革命”“很不理解,很不认真,很不得力”。所以,毛泽东采用各种方式方法发动群众,甚至提出“来一个放任自流”。但任何有人群的地方都有左中右。随着运动的深入发展,各个方面、各个领域、不同宗派等各种新老矛盾都充分表现出来,特别是“一些大大小小的野心分子更会乘此活跃起来,为所欲为,就像一旦打开潘多拉盒子那样失去控制。它所造成的恶果远远超出毛泽东原来的预料” 。1967年7月,毛泽东在一次谈话中曾设想:“文化大革命”“一年开张;二年看眉目,定下基础;明年结束。” 但结果,“文化大革命”整整进行了十年,风浪一个接一个涌来,无法了结。从一定意义上讲,毛泽东一方面把全国一定范围内存在的阶级斗争估计过于严重;另一方面,他对无政府主义泛滥带来的恶果又严重估计不足。大乱并未转化为大治局面,最后甚至出现无法驾驭的局面,这令毛泽东处于无奈境地,以至于他在交代后事时说出“遗产”“怎么交?和平交不成就在动荡中交,搞不好就得‘血雨腥风’了。你们怎么办?只有天知道” 之类十分伤感的话语。这样,毛泽东当初的良好动机与实际结果严重相悖。   (2)在评价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时,强调其动机是好的,并不是把主观动机作为对历史人物评价的主要依据。马克思主义是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相统一论者。一般说来,有什么样的主观动机往往会产生相应的客观效果。但是,有时也往往会出现效果与动机完全相悖的情况。我们常说的好心办坏事就是指这种现象。评价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当然应该坚持实践检验标准,同时也应兼顾历史人物的动机。对其动机中存在的积极因素也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进行肯定。与此同时,不仅要把历史人物的实践活动放在当时历史环境里进行考察,同时也应放到历史和时间的长河里,放到更为广阔的时空里加以检验。这样评价一个历史人物特别是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才是真正彻底的历史唯物主义态度,才能真正反映历史人物真正的历史地位。   (3)毛泽东在晚年已经部分意识到自己所犯的错误并有所纠正。尽管毛泽东在晚年始终坚持认为自己的理论和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是为巩固无产阶级专政所必需的,但他也在一定程度上不断反思与认识自己在“文化大革命”中的错误,并在不同场合以不同形式进行了自我批评。在1968年10月13日的中共八届扩大的十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在开幕式上即说:“究竟这个文化大革命要搞还是不要搞?搞的中间,是成绩太少了、问题太多了,还是成绩是主要的、错误有?我的意见,错误是有,而错误的主要责任在中央,在我,而不在地方,也不在军队。” 在党的中央全会上,毛泽东承认“文化大革命”中有错误,并由自己承担主要责任,这是第一次。在1973年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时,他对所谓“杨(成武)、余(立金)、傅(崇碧)事件”作了检讨,他说:“所谓的‘杨、余、傅事件’是林彪搞的,我听了一面之词,所以犯了错误” 。1973年12月21日,毛泽东在接见中央军委会议成员时说:我“听了林彪的话,整了罗瑞卿呢。有几次听一面之词,就是不好呢,向同志们做点自我批评呢”。1975年10月至1976年2月,毛泽东在谈到“文化大革命”时明确表示:“对文化大革命,总的看法:基本正确,有所不足。”“三七开,七分成绩,三分错误,看法不见得一致。文化大革命犯了两个错误,1、打倒一切,2、全面内战” ,等等。   (4)要正确总结认识毛泽东晚年所犯错误的原因。黄克诚在1980年对这一问题的看法今天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他说:“毛主席晚年犯错误,原因很多,有深刻的历史原因与社会原因。在我们这样一个贫穷落后、人口众多的大国搞社会主义,又没经验,实在是一件艰巨的事业。直到今天,在我们面前还有很多未被认识的问题,我们仍在不断探索,也还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这个问题我不多讲。我只想简单地谈一下毛主席犯错误的个人方面的原因以及我们应该采取的态度。毛主席在晚年不谨慎了,接触实际、接触群众少了,民主作风差了等等,这些都是他犯错误的原因,也是我们全党所必须引以为戒的教训。”“毛主席晚年的雄心壮志仍然非常之大,想在自己这一生中把本来要几百年才能办到的事情,在几年,几十年之内办到,结果就出了一些乱子。尽管这些乱子给我们党和人民带来了不幸和创伤,但从他的本意来看,他还是想把人民的事情办好,把革命事业推向前进。他为了这个理想操劳了一辈子。毛主席所犯的错误是一个伟大革命家的错误。因此,我们在纠正他所犯的错误、总结经验时,还是应该抱着爱护、尊敬的心情来谅解他老人家。有些同志对毛主席说了许多极端的话,有的人甚至把他说得一无是处。我认为这是不对的,这样做不但根本违反事实,而且对我们的党和人民都非常不利。有些同志,特别是那些受打击、迫害的同志有些愤激情绪是可以理解的。大家知道:在毛主席晚年,我也吃了些苦头。但我觉得,对于这样关系重大的问题,决不能感情用事,意气用事。我们只能从整个党和国家的根本利益、从十亿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从怎样做才有利于我们的子孙后代、有利于社会主义革命事业出发来考虑问题。” ?   4.毛泽东对党和政权有可能改变颜色的担心并非没有道理,我们党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也在逐渐加深对此问题的认识   1980年1月16日,即改革开放后不久,邓小平就严肃地指出:“特殊化不只是部分高级干部,各级都有,各个部门都有。总之,我们一些干部成了老爷就是了。” 1982年4月,邓小平强调:“现在是什么形势呢?我们自从实行对外开放和对内搞活经济两个方面的政策以来,不过一两年时间,就有相当多的干部被腐蚀了。卷进经济犯罪活动的人不是小量的,而是大量的。犯罪的严重情况,不是过去‘三反’、‘五反’那个时候能比的。”“要足够估计到这样的形势。这股风来得很猛。如果我们党不严重注意,不坚决刹住这股风,那么,我们的党和国家确实要发生会不会‘改变面貌’的问题。这不是危言耸听。” 1985年5月,邓小平指出:“中国在粉碎‘四人帮’以后出现一种思潮,叫资产阶级自由化,崇拜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自由’,否定社会主义。”“自由化的思想前几年有,现在也有,不仅社会上有,我们共产党内也有。” 1989年5月,邓小平又强调:“某些人所谓的改革,应该换个名字,叫作自由化,即资本主义化。他们‘改革’的中心是资本主义化。我们讲的改革与他们不同,这个问题还要继续争论的。” 1989年9月,他强调:“过去两个总书记都没有站住,并不是选的时候不合格。选的时候没有选错,但后来他们在根本问题上,就是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问题上犯了错误,栽了跟头。四个坚持中最核心的是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四个坚持的对立面是资产阶级自由化。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这些年来每年我都讲多次,但是他们没有执行。” 1990年12月,邓小平指出:“中国问题的关键在于共产党要有一个好的政治局,特别是好的政治局常委会。只要这个环节不发生问题,中国就稳如泰山。” 1993年2月,他强调:“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对这个问题要清醒”。“现在还不放心啊!说到底,关键是我们共产党内部要搞好,不出事,就可以放心睡大觉。” 邓小平的相关论述还有很多。江泽民也强调:“反腐败斗争是关系党心民心、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严重政治斗争”,“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就有亡党亡国的危险”。 2008年12月18日,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我们深刻认识到,党的先进性和党的执政地位都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过去拥有不等于现在拥有,现在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 这说明,从一定意义上讲,我们党的几代主要领导人,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在关于党执政后党与政权有可能改变其本来的性质甚至亡党亡国这一重大问题上有高度共识。   5.毛泽东担心社会主义国家党和政权变质并可能导致亡党亡国悲剧的思想已经在苏东得到验证,这提醒我们有必要高度重视抵御西方和平演变的图谋、防止党和政权变质   苏共二十大于1956年2月14日至25日在莫斯科召开,赫鲁晓夫用突然袭击的方式,大反斯大林。其实质是开始脱离、背离马克思列宁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和苏联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毛泽东敏锐地看到了赫鲁晓夫在斯大林去世后大反斯大林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他说:“我看有两把‘刀子’:一把是列宁,一把是斯大林。现在,斯大林这把刀子,俄国人丢了。”“这把刀子不是借出去的,是丢出去的。”“列宁这把刀子现在是不是也被苏联一些领导人丢掉一些呢?我看也丢掉相当多了。” 1959年12月,毛泽东在杭州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12月4日晚,毛泽东就国际问题亲笔准备的讲话提纲中写下:“敌人的策略是什么?(1)和平旗子,大造导弹,大搞基地,准备用战争方法消灭社会主义。这是第一手。(2)和平旗子,文化往来,人员来往,准备用腐蚀、演变方法消灭社会主义。这是第二手。”而“赫鲁晓夫们很幼稚。他不懂马列主义、易受帝国主义的骗。”“他如果不改正,几年后他将完全破产(八年之后)。” 1961年9月,毛泽东在党的八届十中全会的讲话中指出:“社会主义国家也可能出现复辟的情况”,“我们这个国家要好好掌握,要好好认识这个问题,承认阶级同阶级斗争的存在。要好好研究,要提高警惕。” 结果,五年后赫鲁晓夫被赶下台,三十多年后苏共亡党、苏联解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的历史充分证明了毛泽东深邃的历史洞察力,他对国际上出现修正主义思潮严重后果的估计判断惊人的准确;也充分证明了毛泽东及时提出防止和平演变的战略方针具有重大深远意义,这是保证我们党不变质、国不变色的重要保证。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写的《毛泽东传》认为:“这一方针在实施过程中,在阶级斗争扩大化的历史背景下,发生了‘左’的偏向,在‘文化大革命’中更是走向了极端。但无论如何,这是毛泽东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重大贡献。历史证明,这是一个极富远见的思想。” 笔者认为,这一评价,十分中肯、正确,完全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毛泽东“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在我国的实践使我们党、国家和人民遭受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但20世纪90年代前后苏联东欧共产党败亡的教训充分表明,毛泽东提出的关于保持党和政权永不变质的战略思想是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重大贡献,迄今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在理论上坚持与发展、实践中认真贯彻落实的同时,继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勇于探索,不断总结历史和实践经验,以找到一条确保社会主义国家党和政权永不变质的前进道路。只有这样,我们党才能永葆先进性,才能长期执政,直至最终实现党的奋斗目标和最高理想。 原文见 http://www.qstheory.cn/zz/zgtsshzyll/201112/t20111208_128588.htm
个人分类: 政治|1197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的发展也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
热度 3 daodezhenjing 2011-10-29 09:42
  恩格斯说过:物质的相互作用是一切现象的原因。我们在探索自然的时候,坚持用物质的相互作用来认识自然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出发点。可我们现在呢?科学上早已把物质的相互作用抛在一边,甚至否定了哲学上“物质不灭”的基本定律,没有了物质,研究自然就失去了它最坚实的根基。为此,不少思想家都对科学上这种发展提出了严厉的批评,如列宁就指出:现代物理学的危机的实质就是,旧定律和基本原理被推翻,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性被抛弃,这就是说,唯物主义被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代替了。他同时指出,这个“物理学”唯心主义产生的两个认识论上的原因:第一,夸大了数学的作用,以致认为方程式就是一切而遗忘了物质;第二,由于物理学家不懂得辩证法,在反对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机械性时,把小孩和水一起从浴 盆里泼出去了。   在当代的物理学家中,恐怕只有一个人是最清醒的,那就是爱因斯坦,他明确地指出:本世纪初只有少数几个科学家具有哲学头脑,而今天的物理学家几乎全是哲学家,不过他们都倾向于坏的哲学。为此,他还同玻尔进行了长达三十年的量子论战。什么是坏的哲学?那就是抛弃物质的相互作用这一物理学的根基,否定自然内在的必然性。难道不是吗?自从质能转换现象被发现以后,物质成了可有可无的东西,它既可以无中生有,也可以从有变无,真的会这样吗?不然,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来认识,物质是不可能消失的,消失的只是物质的可观察形式,能量是物质存在形式的转换产生的,而不是物质消失变成了能量,反过来,物质也不可能无中生有,它只不过是物质从不可观察的无序形式向可观察的有序形式转化而已。可我们的物理学家们却盲目迷信所谓的精密仪器,观察不到就不承认它的存在,结果把物质的相互作用这一物理学最坚实的根基给否定了,从此物理学就走向了神秘主义和不可知论。   今天,物理学上的乱象是磬竹难书的,从大的方面来说,人们只看到了孤立系统中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单调性,却忽视了隐藏在自然背后的走向秩序的力量,结果把宇宙描述成一个单调走向死亡的东西,能量最后也消失了;就连我们所依赖生存的太阳,也被描述成一个纯粹无私奉献的东西,燃烧自己的质量,无私地对外发光发热,而自己却单调地走向灭亡。这样的东西严重地违背了唯物辩证法的精神,可人们却迷信它为科学。从小的方面来说,所有的物质都可以转化为能量,而能量又可以造出所有已知的粒子,如果你相信唯物辩证法,那么这样的事实已经在明确地告诉我们,自然的物质是统一的,所有粒子都不过是同一种基础物质的不同花样而已,如果条件合适,无数的花样都可以被制造出来。可我们的物理学家却连物质的统一性这一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都不相信,盲目迷信什么最基本的粒子,最终不可自拨地陷入了对复杂细节的无穷探索之中。从我们人类自身来说,科学的目的就是用来指导人类的生存,关于人的科学就是科学中的科学,可我们对生物的本质了解多少,对我们人类自身了解多少,难道它只是一堆堆基因的组合?生命之所以能够成为生命,只是因为它在不断变化之中,研究变化的规律才是科学的终极目标,而我们的科学家们却专注于研究那些死的东西,把生命的灵魂都弄丢了,这种南辕北辙的研究能出什么样的重大成果?   爱因斯坦说过,哲学可以为所有自然科学之母。这是因为自然是统一的,它不仅在物质组成上,而且在运动原理上也是统一的,哲学和科学的目标都是发现这个最基本的原理,只不过是哲学从认识自我来领悟这个原理的,而科学则是从外在的观察来认识它的。那么哪一种方式更接近于真理呢?答案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哲学。因为人与万物一样,不仅由同一种物质组成,也由同一个原理支配,认识了自我存在与发展的原理,就可以用这个原理来科学地理解万物。而我们的科学呢?它所能观察的只是这个世界有秩序的那一部分,而对支配这个世界的那一部分无序的物质却无能为力。因为我们的精密仪器也是由它组成的,而且组成精密仪器的原子还不断和空间中的物质发生着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如果盲目相信所谓的精密仪器,就会闹出科学上的笑话,如光的传递,我们就是只看到了它的粒子状态,却忽视了前后两个粒子之间的混沌过程。   我之所以推崇爱因斯坦,只是因为他是一位真正的辩证唯物主义大家,他的成就也是和他始终坚持一元论的观点分不开的。从彻底的一元论观点来看,这个世界是连续的,物质在组成上也是统一的,正是基于这一点,爱因斯坦才否定了引力的存在,同一种物质之间怎么可能产生无中生有的引力?当然,由于时代的局限,爱因斯坦并没有真正揭示自然的本质,只是用一种唯象的方法来描述了它,但这就足以让物理学翻天覆地。更为重要的是他的思想,已经为科学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他在晚年给朋友的一封信中这样说过:“我认为这样事情完全是可能的,物理学不是建立在场的概念之上,就是说不是建立在连续结构之上,这样一来,包括引力理论在内的我的整个空中楼阁以及现代物理学的剩余部分就没有什么会保留下来。”是的,物理学的发展史就是一部间断和连续观念之间的斗争史,在牛顿时代,自然被看成是间断的实体组合,而到了十九世纪,光电磁的统一使连续的以太说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但由于三大实验的发现使爱因斯坦否定了以太观,造就了量子力学的革命,可爱因斯坦是清醒的,他很快就在相对论中重新引入了以太,因为他发现,统一和连续是一对双胞胎,有统一必然有连续,他对以太观否定的同时并没有否定连续,而是一种暂时的解决方案,他一直认为物理学发展的下一步就是将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有机地统一起来,而这必然要将连续引入。   现代的物理学已经到了一个关键的时刻,那就是重新认识自然的连续性。本来连续和间断都是自然的一种属性,单调地否定连续性是不符合辩证法思想的,从连续的观点我们再来看宇宙,一种唯物主义自然观就出现了。统一的物质在自然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可观察的有组织形式,一种是不可观察的无组织形式,自然界的所有物质都处于这两种形式的不断变化之中,从无组织到有组织是事物的生,它吸收能量,从有组织到无组织是事物的亡,它释放能量,连续物质的有组织与无组织周期变换就是自然能量的一种流动方式,光就是通过这种方式进行传递的,而自然规律就存在于一个事物的生死存亡的过程之中。
个人分类: 自然科学|115 次阅读|3 个评论
打倒上帝是道德败坏一个根本原因
热度 12 daodezhenjing 2011-10-19 01:15
  对每一个人来说,世界都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内在自我,一部分是外在世界,两者首先是对立的,没有对立就没有自我,其次两者又是统一的,外在世界的力量是宏大的,不可抗拒的,人顺应自然则生,违背自然则死,人的一生就是在与外在世界变化的对立中寻求统一的一个过程。   自然界是统一的,这不仅表现在物质组成上,而且在运动原理上也是一样。因此,人存在与发展的原理就是万物存在与的原理。人为什么存在,在反抗外在世界变化中存在,人为什么发展,在顺应外在世界变化中发展,人为什么走向死亡,与外在世界变化之间的矛盾激化。显然,自然规律并不是什么可观察的东西,而是一个无形无象、无所不在的原理,这个原理描述的就是整体决定局部的关系。它不可能用观察的方法得到,只能通过对自我的反思。   明白人是一个在与外在世界变化的对立中寻求统一的有机整体是非常重要的,这使我们很清楚地知道,人从骨子里都有一种否定对立面,并将自己凌驾在对立面之上的倾向。可事实却是无情的,每一个人都从属于一个整体,这个整体的力量相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不可抗拒的,你顺应这个整体的变化就能够事事顺利,你违背这个整体的变化就会处处碰壁。道理虽然简单,但令人遗憾的是,绝大多数人都是盲目的,也很少人能接受这种思想,结果总是不自觉地违背自然规律,从而受到损失。我们应该通过怎么样的方式才能够让公众接受这种科学的思想呢?   应该说东西方的哲学家采取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方式,西方的先哲就创造了上帝这个概念,上帝是什么,其实它就是自然规则,只是人们本性上不愿意接受这个规则,先哲才用神话的形式委婉地说出,目的就是让人们尽可能地领悟它的本质。而在东方呢?先哲们则用天地人三极之道这个概念来描述,而且尽可能不说玄之又玄的原理,而用隐喻的方式说出,让人们自觉地去领悟。   人本性上都是以自己为中心的,这使人一旦有条件,都会盲目相信人的力量并将人凌驾在自然之上,上帝概念的异化就是这种思想的一种集中表现,结果上帝演化成了证明人与众不同的一种工具,思想的异化带来的就是无知,盲目,它严重地制约了新科学的发展,而文艺复兴运动就是对它的一种修正。看看自然科学树立的思想就知道了,它借鉴了中国道的观念,树立了自然规律神圣不可侵犯的原则,此时的上帝被看成是自然规则的一种化身。如人类科学史上两个最伟大的人物都相信上帝,它们就是牛顿和爱因斯坦,不过他们心目中的上帝并不是人格化的神,而是自然规则的一种取代符号。   科学上的剧变来源于十九世纪,当爱因斯坦否定了以太观,使人们只有从粒子的角度来理解光的时候,这种剧变就开始了,量子力学就是它最杰出的体现,就是它否定了自然界的因果关系,彻底从人类思想上打倒了上帝,使人类进入一个全新的时期,这个时期可以用“上帝死了”来概括,它已经成为一种新的宗教,占据了社会中的主导地位,传统宗教中那个曾经制约我们自由的神圣物不再有任何力量,人们也再不以上帝为中心规则自己的行动,人要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按照人类的自由意志去选择目标前进。是啊,谁不喜欢这种思想啊,因为在这个社会里,谁都可以毫无顾忌地信口开河,谁都可以自由地对自然界指手画脚,而丝毫不必担心上帝的惩罚。   令人遗憾的是,这种思想并没有给人类带来幸福快乐,它给人类带来的是无尽的痛苦,因为人类的思想全乱了,没有目标,没有方向,人与人之间的无序竞争加剧,人活得更加艰难无常。更为可怕的是,科学所带来的人们在思想上的混乱已经为我们打开了一个无法制服灾祸的潘多拉盒子,无数的荒唐和罪恶在这里酿造着。毫无疑问,不少理性的人早已领悟到这一点,可他们的力量是渺小的,现时代的人们已经对这种思想的迷信象抽了大烟一样不可自拨,越是渴望和追求快乐,结果就越是不快乐和摆脱不了折磨,人类正在走向一个可预知的极点。   问题出在哪里呢?毫无疑问,它就在于对上帝的打倒。上帝是自然规则的一种化身,你打倒了上帝,就是打倒了自然规则,而没有自然规则的指导,人类就会处处碰壁。应该说,在当代所有的科学家中,爱因斯坦无疑是最清醒的一个,他一直为了这一点和玻尔进行了长达三十年的量子论战。可惜的是,正是爱因斯坦对以太观的否定才造成了这一点,本来光是依赖连续的以太有序和无序变换进行传递的,而我们的科学家却站在没有以太的基础之上把它看成是稳定粒子的线性运动了。一个是粒子的生死变换,一个是稳定粒子的连续运动,两者天地之别,混淆的结果就是站在一个错误的基点之上得出了一个错误的结论,进而打倒了上帝,而没有了上帝的制约,人就变得疯狂了。   哲学是时间之轮上的制动,每当危机重重,时间之轮就越转越快,哲学家就应运而生。尽管在这个困顿的时代,对哲学的攻击以以往更强烈,但哲学家始终掌握着真理,他们不为当代人的欢呼和群众的激动所诱惑,默默地用治疗性的哲学消除着科学上的混乱和迷信的观念,压制着日益增长的浮躁和骚动。在这个世界上,他们是最有责任心的人,尽管他最不为人所理解,他的观念也最令人难以接受,但他清楚,真正的哲学就是一剂良药,虽然尝起来是苦涩的,但它却能真正治疗现代社会的弊病。   最后,让我们期待真正哲学家的出现吧,它是治疗道德败坏的一剂良药。
个人分类: 哲学|331 次阅读|13 个评论
“物质决定意识”这个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该改改了!
热度 2 daodezhenjing 2011-10-18 08:30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机械唯物主义全胜的时代,本身不可避免地带有机械唯物主义的倾向,特别是在 “ 物质决定意识 ” 这个观念上,它把物质和意识定性地区分开了,意识成了一种超越物质的神秘东西。恩格斯说过,物质的相互作用是一切现象存在的原因。意识既然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它一定是物质相互作用的结果,否则它怎么可能有反作用呢?可它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运动呢? 现代科学对意识的研究仅仅局限于条件反射,可条件反射并不是意识,意识是一种有着统一目标的整体性活动,而条件反射仅仅是局部的一种快速反应。意识是怎样产生的呢?来自全身的信息各种各样,但它们都汇总为一个统一的目标,很显然,大脑中还有一个信息优胜劣汰的过程,只有一个信息能够竞争出来成为统治者,并由它强迫其它信息和它同步运动,反馈到全身,这才形成了步调一致的整体活动,而这个有统一目标的整体活动就是意识的外在表现。 不少人可能会想,意识产生于大脑之中,一定是大脑主宰着意识的产生。可这仅仅是相当然,没有一点证据。任何竞争都有一定的规则,顺应这个规则就能够被优选出来,违背这个规则就被抑制下去。信息之间的竞争也是同样,它并不是仅仅看信息表面上的强弱,而是要看环境的意志,得到了大环境力量的支持,不管它多么弱小,它都会迅速由弱变强成为统治者,而那些表面看起来挺强,却不知道顺应环境的信息,只能在竞争中迅速由强变弱,成为统治者的附庸。在人体之中,真正能够体现整体力量的是什么呢?显然它就是血液,血液对人体各部分组织的供应是不对称的,谁顺应了整体的意志,就会得到血液的优先支持,谁违背了整体的意志,血液的供应就会受到抑制。信息之间的竞争就是如此,只有得到血液的优先支持,这个信息才有可能竞争出来成为统治者主导人的意识,如果得不到血液的优先支持,无论它信号多强,都不可能竞争出来。因此,意识其实是整体意志的一种体现。 从生化角度来说,血液供应的是氧,而信息和一包一包的自由氢有关,大脑中信息的处理过程就是氢氧化合水的反应,哪一个信息能够竞争出来主导意识,取决于两者能够正好等比化合。因此,单位时间内的供氧量决定了意识的产生。可在人体之中,什么影响着血液单位时间内的供氧量呢?显然,五脏六腑的变化都能,如肺,它直接关系着氧的代谢,脾胃影响着血的质量,肝影响着血的供应,肾影响着血液的动力,而心的影响更直接,它的变化影响着血液的速度。显然,在人体之中,五脏六腑就是人体的董事会,心就是董事长,它们通过血液的不对称供应控制着全身,大脑不过是按照董事长意志对来自全身的信息优胜劣汰的管理者。 中医文化经常用心主神志来解释意识的产生,虽然它有一定的道理,但这个解释是不完备的。神在中国文化中并不仅仅是指变化莫测的整体意志,它更重要的是体现变化莫测的大自然,如“阴阳不测谓之神”。对每一个人来说,世界都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内在自我,一部分是外在世界,两者首先是对立的,没有对立就没有自我,更没有意识,意识是在组成人体的各个部件共同地反抗外在世界变化的中表现出来的。可外在世界的力量是宏大的,不可抗拒的,顺应自然则生,违背自然则死,意识就是人在与处在世界变化的对立中寻求统一的一个过程。由此可见,意识同样是自然意志的一种体现。 物质决定意识,这个观点的机械性就体现两个方面,一个就是对物质的认识,这个物质本质上体现了是在变化中存在的大自然,自然是变化的,而不是死的,可人们对物质的理解经常和不变联系在一起,造成了我们对自然的误解。其二,就是对意识的认识,意识是一种物质现象,它不仅体现了整体的意志,而且体现了大自然的意志,物质决定意识这个问题其实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一个变体,是整体的大自然决定局部的人,而我们却把意识看成是和物质完全不同的一种现象,可如果意识不是物质现象,它怎么可能有反作用呢?显然,人们的误区就在于意识是千变万化的,而把物质看成是死寂不变的,从而放大了他们之间的区别,其实自然也是在不断变化中存在的,意识的千变万化来源于自然的千变万化,外在世界的变化是意识产生的条件,而内在自我是意识产生的根本。
个人分类: 医学|160 次阅读|2 个评论
谈科学竞争规则的制定
热度 1 tcmkan 2011-9-20 12:41
  科学要发展,就必须有竞争,有竞争还需要有规则,如果没有规则,科学的发展就会盲无头绪。我国科学发展几十年的成果欠差人意,原因就在于我国科学缺乏一个公平合理的竞争规则。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批判伪科学的运动一个接着一个,让人们至今还记忆犹新:是谁发动了对摩尔根基因学说的批判,对孟德尔遗传学的批判,对梁思成建筑学的批判,对马寅初人口学的批判,对量子力学的批判,对相对论的批判,对控制论的批判,批判伪科学的后果,就是中国科学和西方科学的差距更远了。即使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的科学至今仍然没有摆脱权威主宰科学界的处境,权威说西方科学是对的,于是凡是和西方科学相违背的东西都遭到了无情的打击,人们至今仍然记得,对人体科学的批判,本来它只是一门从系统角度探索人体的科学,可却被少数人拿马克思主义经典无情地打击,丝毫不记得马克思主义产生于机械唯物主义全胜的时代,本身不可避免地带有机械唯物主义的倾向,特别是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上,拿一个错误的东西来套在科学研究上面,简直是科学的悲哀!   百家争鸣才能百花齐放,不让竞争,或不用科学的规则来管理竞争,中国科学就永远没有出头之日。目前,现代科学的发展已经明显地向东方科学靠拢,这就是开始从整体的角度来研究自然,中国在这方面有着无以类比的优势,可恰恰在这方面的研究,一直受到某些权威的阻碍,甚至将其划为伪科学进行打击,原因是显而易见的,这与西方科学格格不入,做为西方科学在中国的代表,不压抑它显示不出自己的价值。这样的例子是极多的,如对决定论的认识,这是科学上的一个最基本的论点,可在中国,决定论是被上升到政治高度进行打击的,哪一个领导说是相信决定论,那就是封建迷信,伪科学,大家知道不知道,科学之所以能够称之为科学,就是因为自然秩序的存在,是一个客观的规则在决定着它,科学的目的就是发现这个制约万物的规则,用来指导人类的生存。如果连规则的普遍性就要否定,科学的意义何在?何况那些最著名的大科学家都相信决定论,如牛顿和爱因斯坦,没有这个必然性的规则,科学还探索什么,拿个骰子扔一扔不就行了?中医是中国唯一完整的科学体系,研究关于人的科学也是科学中的科学,应该说中国在这方面有着巨大的优势,可实际情况呢?一直有人把伪科学的帽子强加给它,中医的发展至今仍然阻碍重重。   西方科学真是就那么科学吗?不尽然吧!我们从哲学角度随便来看一下西方科学的论点就知道了。物质不灭是哲学的基本观点,可科学却否定了,能量不灭也是哲学的基本观点,科学却杜撰出了宇宙大爆炸论,能量在走向消失。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却被科学杜撰成“无私奉献”的榜样,世界上真的存在一个纯粹无私奉献的东西吗?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如果它在走向灭亡,太阳系能长期稳定吗?在人体科学方面,大脑虽然高高在它,但它绝对只是整体的一部分,它应该服从于整体,而不是凌驾在整体之上,可科学呢?却仅仅根据表象把大脑凌驾在整体之上,这真的科学吗?特别是量子力学,本来空间中充满着连续的物质,量子根本不可能是稳定的粒子,它仅仅是局部物质暂态有序的结果,或者说它只是一个极为短命的粒子,它迅速产生,又迅速灭亡,周期变换,能量就是通过这种方式一包一包地在空间中传递。可科学呢?却把量子当成稳定的粒子来看待,并基于这一点,把科学最基本的原则--因果关系都否定了,难道这也是科学?   中国的科学啊!就是在这种对西方科学的迷信当中一步步走向了迷失,并表现出了与西方科学越来越大的差距,悲哀啊!如果不及时改变,中国科学的未来无疑是黑暗的。   毫无疑问,中国科学的问题就出现没有一个公平合理的竞争规则,正是这个规则的缺失,人们往往把这个规则与政治标准看齐,于是出现了中国科学界独特的风景,这就是人们习惯于舆论一边倒,哪怕是翻来复去,也要在同一时间保持论调统一。正是这种畸形的科学规则,使中国新科学的发展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阻力。   时不我待,在关系到国家大计的科学界,应该地反省自身,拿出真实的行动,营造出一个平等竞争的环境,在这个环境里,没有权威,没有标准,更没有门户之见,学历高低之分,只有公平竞争的规则,这也是科学的原则。即相信一个不依赖于意识而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客观的大自然规则决定着一切。因此,凡是相信自然规则的存在,并一直从物质相互作用的角度来认识自然的体系,科学界都应该大力支持,而那些盲目夸大人的作用,甚至将某些东西神化,那么无论这个体系多么眩目,都应该加以禁止。我想,如果科学界真的能够反省到这一点,中国科学的发展就有望了。
37 次阅读|1 个评论
“物质决定意识”这个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该改改了!
热度 2 zhaodeyu 2011-9-17 16:44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机械唯物主义全胜的时代,本身不可避免地带有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最明显的一点就是“物质决定意识”这个观点,它把物质和意识定性地区分了,仿佛意识就不是物质现象,如果不是物质现象,它怎么可能有反作用呢?如果意识是物质相互作用的一种现象,物质决定“物质”就有点说不过去了。我们应该怎么来认识这一观点呢?   这个世界看起来挺复杂,其实也非常简单。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世界都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内在自我,一部分是外在世界,两者首先是对立的,没有对立就没有自我,自我就是在组成人体的各个部件共同反抗外在世界变化中不断保持的,然而,外在世界的力量是宏大的,不可抗拒的,人要想存在与发展,就必须不断在与外在世界变化的对立中寻求统一,人就是这样一个在与外在世界变化的对立中不断寻求统一的生命体。   显然,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对立是人存在的前提,统一是人存在的基础。如果说这个世界有一个决定一切的上帝,那么这个上帝就是大自然,是它决定了每一个人的生死存亡。但问题是,人的本性与外在世界是对立的,这使每一个人都有一种否定对立面的倾向,如“人类中心说”、“活力论”、“否定因果关系”、“科学万能论”之所以得到公众的欢呼,就是因为它迎合了公众的虚荣心,把人凌驾在了自然之上。但哲学家们是冷静的,他们从对自我的反思中认识到了自然力量的宏大,个体力量的渺小。并不断地在告诫人们,约束自己,寻求自身与不断发展的自然相顺应。   近代自然科学发源于原子说,它一开始就把物质和能量机械地分开,物质是由几种死寂不变的基本粒子组成的,它要想运动,就必须需要外在的能量,于是能量成了超越于物质之上的一个概念,并无中生有地创造了生命的难题。生命问题真的存在吗?看看传统文化就知道了,生命是物质的一种内在本性,万物都是生命之流的一种汇聚。这是因为看起来空无一物的空间充满着物质,这些物质并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在紧张的相互压迫中存在的,反抗周围物质的压迫是一切存在物的本性,生命力就体现在物质的这种紧张状态之上,而能量就是对物质紧张程度的一种描述。有序的物质密度大,无序的物质密度小,当物质从有序向无序转化的时候,就会释放能量,反过来,当能量作用于局部物质的时候,它也会从无序向有序转化,以此类推,能量就通过连续在空间中的物质紧张程度的变化流通开来。   以往人们一直相当然地认为只有生物才有生命,只有人才有意识。其实这种观念只不过是人的一种噫想,没有任何实在上的证据。科学的不断发展证明了,不仅生物有生命,非生物系统也有生命,不仅人有意识,动物、植物也有意识,甚至非生物系统同样有意识,它就体现在系统步调一致的对外在世界变化的反抗之中。   意识是什么?它又是怎么产生的?在现代科学中人们早已机械地把它定义为大脑自主的功能。可懂点哲学的人都知道,大脑虽然高高在上,但它绝对只是整体的一部分,它应该服从于整体,而不是凌驾在整体之上。当然,我们并不否认它产生于大脑之中,但它产生的过程我们全然不知,怎么能仅仅根据表象就把它相当然地归于大脑。从意识的统一性就可以知道,它不是条件反射,如果所有信息都只知道机械地反馈回来,身体还不乱了,显然,在我们的大脑之中,还有一个未知的过程,这个过程其实就是信息之间的优胜劣汰,只有一个信息竞争出来,并由它强迫其它信息和它同步运动,反馈到全身,这才形成整体步调一致的活动,意识所体现的就是这种有统一目标的整体性物质活动。   “达尔文主义”很多人都知道,它就是优胜劣汰,但它却忽视了一个核心的要素,那就是信息之间的竞争并不是公平的,哪一个信息能够竞争出来,取决于所有信息所处的环境,不管这个信息多么弱小,只要它得到了大环境力量的支持,它就会迅速由弱变强,成为统治者,而那些不知道顺应大环境的要素,不管它表现上多强,它就会在大环境力量的抑制下迅速由强变弱,成为统治者的附庸。在大脑中信息的竞争也是一样,决定哪一个信息能够竞争出来不是大脑,而是体现整体的意志的血液,只能得到它的优先支持,它才有可能竞争出来主导人的意识。因此,意识并不是大脑的功能,而是整体意志的一种体现,以心为核心的脏腑系统控制着血液的分配,当然是决定意识的核心要素。中医学上经常讲心主神志,这里的神并不仅仅指精神,更为根本的是指大自然,因为大自然决定着人的生存,人只有顺应大自然的变化才能够存在与发展,而意识其实就是人在外在自然变化的对立中寻求统一的一种选择。   明白了意识的本质,就知道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的正确答案了。它本质上只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一个变体,确切地说是整体的大自然决定局部的人。这里,物质应该指的是在变化中存在的大自然,而不象普通人想像的是机械的宇宙填充物,意识则是自我的一种具体体现。自然的力量是宏大的,人不过是这个巨大的生命体的一个细胞,顺应它的变化人就会不断发展与壮大,违背它的人只能受到自然的惩罚,这就是大自然原理。
个人分类: 自然科学|81 次阅读|2 个评论
陈解三字经1: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热度 2 陈安博士 2011-9-6 02:28
经曰:【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一   性善论与性恶论曾经一度争执不下,中国古代哲人关于这方面的争论体现了自由思想在当时成为滥觞的一种表现。当然,即便那个时代,也还有符合唯物主义的解释,那就是人性开始时本无善恶之分,完全是所处的环境造就了后来的不同。    二   然后,又如何解释两兄弟或三姐妹在同一个环境里生存,但是个性完全不同这回事呢?甚至,即便是同卵双胞胎,最后各走各路的情况也有之。所以,有生物学家(现在时髦点,叫生命科学家了)就希望从分子层面上去寻找答案,但是,岂有如此容易就找到的人性之大秘密。所以,直到今天,这个东西依然可以继续争论个面红耳赤。 三   《三字经》里的这第一句话,我们其实完全应该理解为对小孩子的一种期许,告知他们“你们本来都是挺不错的,可千万别往邪路上走呀。” 四   那么,有天生就邪恶的吗?   我觉得不能说没有,三岁看老,甚至有那眼光独到者,从一个人更小的时候就能看得到其性格和因着这性格而发展去的未来,不能说,举手投足间就不能反映出点内在的东西,而内在的东西完全可以外在化。   看过很多小说,发现里面不断描述天生邪恶的人。《神雕侠侣》里的杨过,当他父亲杨康的那一部分冲撞他的内心时,他就能够感觉到邪恶在生长,好在,穆念慈的那一部分也一样存在,于是,冲突的结果是邪恶的一面慢慢平静下来。 五   婴儿一定不是一张白纸,只是因为他们没有能力体现出自身的力量,所以,究竟上面画的什么,成人难以窥其门径。 六   这个《三字经》很有趣,它以肯定性的语调告诉我们很多东西,可是,其实这些肯定只是一家之辞罢了。中国哲学,花花着呢。   中国古代哲学家至少提出来了很多论断,如果我们不能说是严格的哲学体系的话,但是,如今的哲学家连论断都不敢乱提了,全是循规蹈矩的一些个,在辨证唯物主义指引下奋勇前进呢。而糟糕的是,系统性的哲学思维如果从一开始就被禁锢住了,对于这个世界更本源的科学认知也就没有了可能。再加之中国哲学指导其他各门学科的欲望如此强烈,大概是因为中国以前的领导者都是只看得懂哲学的科盲吧,所以,一定要强打硬挣地指导其他学科的历史又如此漫长(几十年已经算是漫长),中国哲学到古代去寻找“哲思复兴”的任务可谓艰巨异常。其意义对于中国,大约相当于文艺复兴之于意大利乃至欧洲。 七   顺便问一句,为什么中国大一统的状态容易造就思维方式的唯一性?   按照三国演义的说法,应该是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循环往复,直到永远。可是,我们在分开的时候总有一股强烈的合并的想法,而当统一时,似乎没有人去设法努力再分开它。   而知识和哲思,其实是在知识分子身体和精神完全自由的状态下才可能有新东西诞生。但是,大一统先禁锢了你的身体,精神随后就完全无法自由了,否则,掐了你的饭,看你还如何? 八   于是,龚自珍盼天下大乱。   这个盼望本身是正确的,虽然他的目标只是回到保守的那个最初状态。   我认为,天下的知识分子其实没有不盼天下大乱的,但是,每个人为自己的主子出主意的时候,却每每告知我能够让你统一天下。   而统一了天下之后,思想的禁锢就随之而来。此时,却没有人去促进天下分崩离析了,这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大悲哀。 九   环境造就人。这也正是《三字经》起首的两句要告诉我们的,可是,人总想造就新的适应自己存在和发展的环境,这个矛盾难以调和。   批发出来的“大致一样”的人,经过环境的改造,慢慢地差异化,而差异要在所有方面表现,不能仅仅是在个头、体重、模样、学习能力等。   可是,能够对环境产生影响的人却只想造就以上的差异,而不想造就更本质性的差异。  
个人分类: 书论|4522 次阅读|3 个评论
中国传统文化与神的存在
热度 3 Karen198723 2011-8-27 20:27
本人为有神论者,但是相信有神论不是我们从小所被教育的所谓的迷信! 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可以看到“人算不如天算”,这“天”是什么?道德经中的“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此道亦即天道。我们传统的道教有把老子神化为太上老君,是为了让壮大宗教,虽有神之一说但也是是作为一种寄托。我所说的神即一个客观的存在,即为“天”也。 以基督教举例,在基督教中,门徒所信奉的“主”,为他们的神。但是,仔细想想,神的存在不仅仅是作为耶稣基督的形象,在世界各地的神话和物质文化遗产,如壁画中亦有神,而巧妙的是不同种族不同文化在不会有交流的远古时期其造物神的传说亦是如此相似,者如果仅仅用一种巧合来解释,会不会太牵强了? 我们做自然科学的为的是追求真理,而不是一味的唯物主义,更不能为了迎合主流观点而将自己的可能很久以后才能被人认可的观点摒弃。关于唯物主义这一点,我们小学到大学前的教育都出现了错误,现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虽然人类解决了很多在古代甚至想都不敢想的难题,但也发现了更多我们所解释不了的问题,虽然科学技术的时代局限性可能造成了这一现象,但是还有人们所不敢承认的一点,即是不是在我们背后,有一个更强大的存在,这个存在甚至超越了自然法则,或许连自然法则都是他所规定的,以人类的智慧远远不可触及的存在? 这个存在若为真实,对于那些自以为是的人,尤其是自以为人类以强大到能主宰万物对抗自然的狂人,无疑是让他们所惧怕的!所以,他们不承认,也不让别人正视这个令他们惧怕的,人类应所敬畏的存在,故问题回到了我之前所提到的教育中,以愚民教育和封闭青少年自由思想的教育中,以大量的指定教材和题目占据人生最美好的时间,不允许人们在思维最活跃的年龄想问题。
3891 次阅读|2 个评论
儒家之-孟轲、荀况
duke01361 2011-8-16 09:59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子车或子居)。战国鲁国人, 庆父 后裔(就是公孙湫说的“不去庆父,鲁难未已”的那个“庆父”《 左传 ·闵公元年》。 庆父是鲁庄公的大弟弟,与其嫂子哀姜(齐国公主)有染,他性情贪婪残暴、权欲熏心、品行极坏。庆父的子孙为了避讳弑君(庆父曾杀过“般”和“启”(闵公)之罪,后改称孟孙氏,简化为孟氏)。 孟轲是儒家学派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是“思孟学派”重要人物。著有《孟子》等书。孟子 思想主要体现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尽管他主张的“性善论”属于唯心主义学说。 孟子的唯心主义思想 比如,孟子主张:“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告子》上)”。实际上,仁、义、礼、智,都需要教育培养而成!尽管如此,仁、义、礼、智本与生俱来的思想却彰显了孟柯的“良善”人性。 孟子的民本位思想 孟子非常看重人民拥有财产这件事情,比如他说 :“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就是说“卖不起房产,总是租房住,就会让人心神不定!觉得不安生!,所以控制房价在孟柯那时候就有这样的素求了!)。孟子认为人民一定要能够“ 安居乐业”,才不会去触犯刑律,为非作歹。才能构建真正的“和谐”社会!同时,孟子还大力呼吁增加“教育投入”,兴办学校!不能把教育产业化!但是,孟子也承继了儒家的社会秩序之观点,他主张“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孟子·滕文公上》)。 孟子的道德思想 孟子还说 :“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教育人民彼此“互相爱护”而不是“尔虞我诈”,在社会生活中不能进行不公平,不诚信的欺诈和竞争。 孟子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儒家宗师,被奉为“亚圣”,与孔合称“孔孟”。 孟子的成长历程 孟轲的成长得力于母亲的教育,也有说曾受教于孔的孙子子思?(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可能“受业子思之门人”),成“思孟学派”。孟轲曾仿效孔,率门徒周游列国,不得志。后隐退著书。终年八十有四(孔为73岁)。 得以流传的孟轲 人之初,性本善。 1、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2、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3、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4、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5、拔苗助长 “宁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公孙丑》)上” 其他名言 ( 1)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2)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3)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4)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5)其进锐者,其退速。 (6)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7)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8)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9)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 10)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 (11)仁者无敌。 (12)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 13)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 (14)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15)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16)仁则荣,不仁则辱。 (17)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18)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 (19)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20)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22)孟子曰:水性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23)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4)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 (25)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未闻弑君也。 (26)尊贤使能,俊杰在位。 (27)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28)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29)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30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3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二、荀况 荀子思想及其演变
个人分类: On Culture|370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追忆杰出的物理前辈戈革教授(7)
hanlingeorge 2011-7-19 16:23
本文为熊伟先生原作 七.男儿原不事封侯 戈先生是公认的玻尔专家。中国的玻尔研究以先生最为权威,他因此而享有崇高的国际荣誉,亦在中国引起激烈的争议。 俗话说:“不打不成交”。先生与玻尔的缘分是由“打”开始的。他刚刚接触玻尔时,玻尔是批判的对象。从六十年代初,戈先生就用“郁韬”的笔名,翻译了玻尔的哲学文集《原子物理与人类知识》。后来他又翻译了另外两本,其中一本还是在“牛棚”中完成,文革结束后出版的。戈先生也写过一些“批判”玻尔的文章。按照当时中国官方的“哲学”,玻尔是“唯心主义者”。“唯心主义”就是“反动”的(其实玻尔的学说挺“革命”的)。但是,随着对玻尔思想了解的深入,戈先生愈来愈“糊涂”,慢慢地被玻尔的思想征服,成为玻尔思想的最忠实的追随者。 其实,把学术立场打上道德记印也几乎是中国特色(几乎,因为纳粹德国也干过,给相对论糊过“犹太人物理学”的标签。),也是中国学术还在初级阶段的标记。严格说来,“唯物主义”也只是一种信念,而凡是信念都是“唯心”的东西。当然,这方面的细节讨论会跑了题,在此打住。 先生后来对自己“批判”玻尔的经历作了很真诚的反省,承认自己干了“傻事”。 据说戈先生之所以成为玻尔专家是受到钱临照先生的启发。八十年代,中国学术环境改善。1980年,戈先生被“正式平反”,不再是“反革命”。是年,钱老在某个会议上感慨,说外国有牛顿专家,麦克斯韦专家,而中国没有。戈先生就发下心愿,要成一个真正的玻尔专家。从此,先生就更加系统地研究和介绍玻尔的思想, 并于1992年出版了代表他的玻尔研究成果的专著——《玻尔》,收入台湾学者韦政通教授主编的《世界哲学家丛书》。 读过玻尔的人都知道玻尔的文章是很难读的,句子长,费琢磨。而先生这本书写得好,很容易读。很有意思的是,在每一个章的开始,先生都引一段切题的中国古诗词,或古人语录, 中西对照,相映成趣。例如,在第四章“量子力学的诠释问题”他引的是苏东坡的《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在第五章“互补性观点的提出”他引的是王静安(王国维)的《鹊桥仙》下阙: 北征车辙,南征归梦,知是调停无计。人间事事不堪凭,但除却“无凭”两字。 在第六章“爱因斯坦-玻尔论战”他引的是陆放翁《示友》中的两句: 学问更当穷广大,友朋谁与共磨砻? 戈先生翻译的《尼耳斯玻尔集》是其玻尔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一个巨大的项目,全套共十二卷,约五百万字。由于此书英文版各卷由不同的学者编辑,作为这套大书“全世界唯一的译者”,戈先生也就成了全世界读玻尔的书最多的人。他不仅要吃透难懂的原文,还要进行详细的注释,其所花的功夫并不亚于单纯的课题研究。这套巨著的翻译和出版,为中国学者后来的 玻尔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因此,我把先生的翻译成就排在他的玻尔研究之前。 先生三次(1988-1989,1991-1992,1994 )去丹麦的尼耳斯•玻尔文献馆(NBA)访问。他第一次访丹时已经是六十七岁,而最后一次则是七十有三的高龄了。 在丹麦,他与世界上的其他玻尔学者进行了交流。其中有理论物理学家,对研究爱因斯坦和玻尔都有著述的派斯(A.Pais)。 先生还在玻尔文献馆发表了讲演“尼耳斯•玻尔和东方文化”,阐述中国的阴阳思想与玻尔的互补原理是不相干的。 先生也与玻尔的家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玻尔的四子奥格•玻尔(Aage Bohr)是核物理学家,他1975年与另外两人分享诺贝尔物理学奖。1994戈先生最后一次访丹时,七十多岁的小玻尔正在写一篇运用他父亲的的互补原理 来分析现代物理前沿问题的文章。他在与戈先生多次讨论后认为,戈先生已经取代理论物理学家列昂•罗森菲耳德(L.Rosenfeld),成为除了玻尔以外,玻尔思想的“亚圣”。他说这是由于列昂•罗森菲耳德过于教条,不配做玻尔思想的“亚圣”。这让戈先生大为意外,因为列昂•罗森菲耳德是玻尔的得意弟子,也是《玻尔集》的第一任的主编。他曾经被称为“教皇的唱诗童子”(“教皇”指玻尔)。玻尔四子的言论或许有客气的地方,但他对戈先生在玻尔方面的赞赏是无庸置疑的。没有他的帮助,后来丹麦朝野给与先生的荣誉是不可想象的。 除了学术交流外,先生还积极为出版中文版的《尼耳斯•玻尔集》申请资助。丹麦华人企业家“春卷大王”范岁久先生就先后为戈先生的玻尔研究捐款十五万克郎。可是,即使“自费”出书,已经出版的十卷《玻尔集》也要经过三个出版社。商海中的中国学术可见一斑。 经过先生策划,募捐(得到范岁久先生等的赞助),他所在的石油大学建造了全世界第一个全身玻尔铜像。迄今为止,世界各地的其他的玻尔塑像都是头像或胸像。铜像由雕塑家田跃 民塑造。1995年5月12日举行了落成典礼。丹麦大使和玻尔次子汉斯•玻尔(Hans Bohr)等人参加了典礼。这也是中丹文化交流美丽的一页。 在石油大学,先生还设置了一个玻尔文献室,陈列和收藏他几十年来收集的有关玻尔的资料,方便后来的学者。 资料中有的在中国乃至亚洲都属珍本或孤本。 先生的玻尔研究在中国引起的争论有两个方面,一个是他认为“尼耳斯•玻尔在科学史上的地位,可以和牛顿的地位相比。二人的思想方法、工作性质等等当然很不相同,但是他们的独创性却有相同的程度。” 再一个是他和许良英先生试图把爱因斯坦-玻尔论战(1927-1935)进入中国的尝试。许先生代表了爱因斯坦而戈先生代表玻尔。爱因斯坦-玻尔论战是现代科学最富启发性 的科学大辩论。 学过量子理论的人都知道,虽然量子理论在解释现象,预测和技术应用方面成果卓著,但是这一理论总是有些“奇怪”,和费解。“量子跃迁”,粒子的“波粒二相性”,泡利的“不相容原理”,海森堡格的“测不准原理”,“量子逻辑”,玻恩的“几率诠释”等等都与“常理”有相悖之处。要讨论清楚上面提到的认何一个概念,都不是一篇小文章可以做到的。这里,只就“物理理论”与“物理实在”的关系说几句,希望有助于了解爱因斯坦-玻尔论战的重要意义。也希望从侧面说明,戈先生的玻尔工作不仅仅只有历史和文化价值。戈先生还希望未来的中国物理学家会从玻尔那里 得到启发。 爱因斯坦,玻尔同牛顿一样,都不是职业的哲学家。但他们都是真正意义上的哲学家,因为他们的工作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看法。 牛顿的引力理论在解释,预言和应用方面都取得极大的成功。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人们认为牛顿的引力理论真实地刻画了我们的“物理实在”。 牛顿理论描写的“物理实在”其特点之一是有“决定论”因果性。对此拉普拉斯说的最为生动。他设想有一个全知精灵,她对宇宙万物在某一时刻的状态(空间位置和速度)都一清二楚,那么,再加上牛顿的引力理论,精灵就可预测宇宙万 物的未来状态。如果抛开认知的精灵,这种决定论”因果性就本体论来说,是指宇宙的未来状态是由宇宙的过去状态完全决定的。 且不说牛顿理论需要“上帝的第一推动”牛顿的引力理论还有一个牛顿也不能回答的深刻问题:引力传递的机制是什么样子的?举例来说,牛顿的引力理论认为在两个物体之间会有与它们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的引力。那么, 这两个物体是怎么“发现”对方的存在的?又是怎么“算出”相互的距离而“调节”出它们之间的引力的? 牛顿强调要分开引力的关系式(平方反比律)和引力传递的机制(也就是对这个平方反比律的解释)。当然牛顿是对的,引力关系式并不因为引力传递的机制不清楚而减小了它的实际 应用。不过这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局面还是让人不满意。物理学家们于是假设有一种“以太”在传递引力。可最终麦克尔逊-莫雷实验彻底断绝了“以太”存在的可能。 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为引力提供了一种自圆其说的机制,物质导致时空弯曲,而引力是时空弯曲引起的。更为重要的是,虽然爱因斯坦的学说革新了时空,物质,能量等等基本概念 ,但是“决定论”因果性在相对论中还是保存下来了。 而在量子理论中,这种“决定论”因果性却不再成立。拉普拉斯的精灵也不能再知道粒子的初始装态(海森堡格的“测不准原理”),而描述粒子运动的薛定谔方程,它的物理意义也只是粒子的几率分布(玻恩的“几率诠释”)。这些都是爱因斯坦所不能接受的。他坚信量子理论只是暂时的,因为它没有表达出“物理实在”。他说“上帝不掷骰子”。 爱因斯坦和合作者设计了一系列“思想实验”来说明量子理论不完备。作为量子理论的领军人物,玻尔坚信量子理论抓住了自然的本质,决定论”因果性是应该放弃的。玻尔接受了的爱因斯坦挑战,每次他都能够回答爱因斯坦“思想实验”提出的问题,保卫了量子理论。他对爱因斯坦“上帝不掷骰子”的回答也同样风趣:“请不要告诉上帝他该做什么。” 爱因斯坦-玻尔论战刺激了多种尝试,至今人们还在努力寻找能够统一量子理论和广义相对论的物理理论。爱因斯坦-玻尔论战所代表的深刻分歧也远远没有消失,依然存在于当今大 物理学家中。例如,1994年彭罗斯(R.Penrose,代表爱因斯坦)和霍金(S.Hawking,代表玻尔)就有过持续六个月的系列辩论,两人辩论的演讲还合在一起 出了专著(1996,《空间和时间的性质》“the Nature of Space and Time”)。 有一点应该强调一下,爱因斯坦和玻尔,彭罗斯和霍金他们辩论归辩论,私交都是很好的。 2001年6月5日,丹麦女王马格丽特二世向戈先生颁授“丹麦国旗骑士勋章”,仪式在北京丹麦大使馆举行。这是女王为了表彰戈先生几十年来对丹麦物理学家尼耳斯•玻尔的全面深入研究,并且翻译出版丹麦已经出版的《玻尔集》前十卷的中文版。仪式由丹麦大使主持,参加者还有前两任的丹麦驻中国大使。中方也有一位人大副委员长出席。毕竟 这对先生,对中国都是很风光的事情,也是中丹文化交流动人的一章。美国AIP物理学史中心的《通信》(Newsletter)为此发表了报导,称戈先生是一位“科学史的英雄”。香港《信报》社长林行止先生在《信报》上发表了他亲自撰写的专文。 戈先生为此赋了一首“辛巳闰四月,余获丹麦女王封为国旗骑士,佩勋章,感而赋此以自嘲叹”,诗曰:     平生未曾坐马背,     骑士头衔徒自愧。     科史沙场一老兵,     剑光照夜月三更。     荷兰水盖忽临止*,     东关酸风冷人齿。     独抱毛锥叹白头,     男儿原不事封侯。 *戈先生自注:香港回归以前,每年两度皆有港人获英王封赠。勋章既多,港人戏呼之曰“荷兰水盖”,盖以瓶盖喻勋章也。
2013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研究,让政治滚开
热度 5 yuanyewei 2011-6-23 09:22
□瑶草 当“乌有之乡”等红色群体合力攻击历史老师的时候,我没有发言,因为历史本来可以打扮;当他们齐声围攻经济学家的时候,我也没有发言,因为不知详细;当他们联络了众多老干部,签名上书要求以行政的力量干涉科学研究的时候,我觉得我不能沉默了。这个以毛泽东思想团结起来的群体,应该做一些更有积极意义,担负神圣使命的事情,比如庆祝建党。科学研究的自由应该像南极的冰川一样纯洁,留得三分净土与子孙耕种。 这个世界邪恶存在的价值,是让我们能够隔着一定的距离,以黑色幽默观之,有更深层次的开心;而这个世界邪恶存在的最重要原因,是有些人不满足日常的平淡生活,有不切实际的美好幻想,并以此要求别人,灾难往往因此而生。在苏联时期,莫斯科大学物理研究所的“红色所长”格辛同志认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唯心主义思想是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违背的。证明光以太这种(实际上莫须有的)物质的存在,并揭示其力学性质,是苏联物理学家的主要任务。必须照看研究人员,以免偏离辩证唯物主义的正确轨道而陷进唯心主义的泥潭。 在量子力学领域,共产主义学院宣布海森堡的矩阵力学是反唯物主义的,责令理论物理学家只能用薛定谔的波动力学。在学术界,英国物理学家P.A.M.狄拉克认为,海森堡是正确的,薛定谔是错误的。伽莫夫据此开始讲述海森堡的测不准关系式时,一个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工作者打断了演讲并宣布散场,从此不许在公共场合提起测不准关系式。在生物学领域,按照李森科的观点,“假如把所有的人放在合适的环境中,他们的能力必然是生来就相等的。”当时的口号是:“任何一个打杂女工都能成为国家的统治者。”由于环境决定生物性状的观点更符合唯物主义,孟德尔的基因遗传学说因此被排斥在苏联的农学研究范围之外。偏执的科学家一旦掌握了政治的武器,破坏将是空前的。 在当今的西方国家,对科学的负面理解也存在,但没有我们国内某些学者想象的帝国主义垄断阴谋。乌鸦般不懂科学而鼓噪不休的记者,才是西方科学家的大敌。英国的温纳博士认为:“科学家的本职工作是作研究,和媒体打交道不是他们擅长做的事情,如果科学家需要腾出时间来解释每一个未经同行评审的文章中犯下的错误,那科学家就没有时间工作了。”而在气象学家艾伦教授看来,科学不需要少数服从多数,怀疑论者根本不用试图以多取胜,或者攻击研究者的道德。只要拿出一条过硬的证据,科学家就必须认输。遗憾的是,记者们总是相信,像社会科学一样,科学家也应该参考广大民众的民主意愿,宣布他们的结论。广大民众都亲眼看到太阳和月亮一样大,科学家宣布太阳比月亮大一百倍以上的结论肯定是胡扯。和中国一样,科学上的学术论战一旦与科学家的品德挂钩,报道则极尽扭曲之能事。 夏中义先生将陈寅恪先生视为学统圣火的接力者,剔除了一切缺陷的神圣纪念碑。“学统”独立于经世济民的“道统”,能够自足地存在,不必向权力弯腰献媚,这是学人的立身之本。科学当以求真为唯一目标,科学家发现真理的时候,无论社会如何反响,如实宣布是分内的责任。亚当斯总统曾说:“我们的后代不应当为政治所困扰,他们应该从事更有意义的事业,如科学研究、文化艺术……” http://a.xhsmb.com/html/2011-06/23/content_27736.htm
2319 次阅读|5 个评论
历史唯物主义:红歌在中国历史悠久
热度 2 大毛忽洞 2011-6-22 12:05
历史唯物主义:红歌在中国历史悠久 中国有 5000 年的历史, 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 中国的红歌至少有 2000 年的历史。 经历最长的红歌就是: 谢主龙恩, 吾皇, 万岁, 万岁, 万万岁。 就像社会需要分段一样, 为了不割断中国伟大的历史, 红歌也要进行分段: 封建主义红歌, 资本主义红歌, 社会主义红歌。
个人分类: 魔方和数学建模-08年|4210 次阅读|4 个评论
毛泽东是一位坚定的马列主义者
热度 3 duke01361 2011-6-21 00:35
毛泽东是一位坚定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加领导者!他的理想是在中国这片土地上让处于大多数的弱势群体当家作主。同时,他也是一位坚定的唯物主义者,杰出的哲学家、历史学家... 比如,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这是典型的《资本论》的思想 比如,教育要和生产实际相结合...这是典型的新文化,新民主主义思想 比如,破四旧、立四新...这是文化革命所追求的目标... .... 我们今天怀念毛泽东,正像毛泽东在他的诗歌写的: 今日欢呼孙大圣,只缘妖物又重来....
个人分类: My Ideas|1804 次阅读|4 个评论
“阿尔法磁谱仪2”是研究鬼物质的吗?
热度 2 scientister 2011-6-9 13:25
我是唯物主义者,希望本文不会引起某些方面的不愉快或者不适。 美国“奋进”号航天飞机于美国东部时间5月29日23时55分(北京时间30日11时55分)开始与国际空间站分离。随后,“奋进”号运行至距国际空间站约290米处,以检测为美国下一代载人飞船研制的新型自动交会系统。完成此项任务后,指令长马克·凯利启动了“奋进”号的推进器,“奋进”号开始向地球进发,其着陆时间为美国东部时间6月1日2时35分(北京时间同日14时35分)。 “奋进”号此行的主要任务是为国际空间站运送名为“阿尔法磁谱仪2”的太空粒子探测器,后者将寻找反物质组成的宇宙和暗物质的来源。参与该项目的科学家来自全球16个国家和地区的56个科研机构,这一项目也被认为是继人类基因组计划、国际空间站计划、强子对撞机计划之后的又一个大型国际科技合作项目。项目首席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丁肇中28日告诉记者,磁谱仪安装在国际空间站上以后,工作“一切正常”,每天都有大量数据传回地面。 有人说,暗物质就是鬼物质,是鬼的世界的物质存在形式。 如果有人想研究鬼物质,我觉得有更简便的方法,就是循找鬼文化的渊源,去发现鬼的世界与人类现实世界的交流渠道,进而发现鬼世界的物质规律。民间有很多这样的传说,现在还有很多“迷信”活动。有些人甚至声称能够沟通阴阳两界的信息。这些都是科研资源呢! 写到这里,我豁然觉得自己有了重大发现或者受到重要启发,那就是如果真的有鬼物质存在,那么时空穿梭就很好理解了,什么虫洞理论(或者假说)等等就不屑一顾了。 站在唯物主义的角度,各位专家有何高见呢?
个人分类: 我的发现|2120 次阅读|2 个评论
道不同不相为谋
热度 11 周可真 2011-4-6 11:47
科学主义是对科学领域中的某些现象的一种概括,它并不是特指某些人在科学领域的所有行为和态度,而是泛指人们在科学领域的某些行为和态度。例如,当某人承认科学理性和科学知识有其局限性时,他的态度就不是科学主义态度;当他声称“科学至上”并因此排斥哲学、宗教之类时,他的这种态度就是科学主义态度;当他鼓动冒险使用某种科技而导致因实际使用这种科技而给人类造成一定范围内的灾难时,他的这种态度和做法就是科学主义的态度和做法。 反对科学主义这种科学领域的主观主义是必要的,因为这类现象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是常见的,这就像其它领域的主观主义现象也是常见的一样。反对主观主义,这是真正的科学的一种本分与职责。 真正的科学态度是彻底唯物主义的态度,这种态度也要求科学同样事实求是地即科学地对待自己,看到自己的局限性,承认自己并不能解决人类生活中的一切问题,人类生活中的有些问题是需要求助于宗教、哲学、艺术、文学等等非科学的学问和相应的行为来加以解决的。 在这样一些非科学的知识与实践领域里,人们并不是必须按科学来想问题、办事情,相反在许多方面是不按科学来想问题、办事情的。例如,基督宗教就不是根据科学精神来信仰上帝和按照科学原理来进行宗教修行。再如,哲学本体论、知识论等等就不是通过科学实验方式来验证一种理论。又如,书法、绘画等艺术就不是遵循科学的形式逻辑规则来进行创作。又如,散文、小说等文学就不是按照科学的实证思维来进行作品的构思。承认这些领域的这类特殊性,正是讲究实事求是的科学所应有的态度;反之,如果自称推崇科学却实际抹煞这类特殊性,竟然要求这些领域的知识也都要像科学知识一样能够揭示自然规律,要求宗教徒、哲学家、艺术家、文学家等等都应该像科学家那样到实验室里去做实验,出数据,写科学论文,开发科技新产品,这样一种态度和要求就不是真科学的态度和要求,而是假科学的态度和要求。 人类所处的现实世界的丰富多样性决定了人类精神世界的丰富多样性。科学所研究的客观规律只是现实世界的必然的、本质的方面,除此以外,现实世界更有偶然的、现象的方面,科学理性所适用的只是现实世界的前一方面,其后一方面则需要人类以非科学理性来加以应对。从现实世界的运动特性来看,科学所研究的是其运动的连续性、延绵性方面,因其是连续的、延绵的,故而也是稳定的、恒常的,所以科学的事实具有确定性,是一再重现的,这正是科学研究可以做重复性实验的客观依据,也是科学遵循形式逻辑规则和运用数学来进行精确思维的客观原因;非科学所研究的则是其运动的非连续性、间断性方面,因其是非连续的、间断的,故而也是不稳定的、跳跃的,所以非科学的事实具有不确定性,是不复重现的,这正是非科学不可以做实验的客观原因,也是非科学进行非形式逻辑的直觉思维、模糊思维、辩证思维的客观原因。 科学主义作为科学领域的主观主义,其世界观本质上是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世界观。说它是唯心主义的世界观,是因为它不是如实地承认现实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这个客观事实,而是只承认其统一性,而不承认其多样性;说它是形而上学的世界观,是因为它看不到或把握不住现实世界的运动是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的统一这个现实运动的辩证性,从而当然也更不懂得作为反映这个现实运动的意识也是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的统一这个精神运动的辩证性,而是只承认其运动的连续性方面,不承认其非连续性方面。正因为如此,科学主义才只承认科学理性是理性,不承认人类精神领域还有其它理性形式,抑或即使承认这些理性形式的存在,也认为这些理性是不合理的;只承认 科学知识是知识,不承认人类精神领域还有其它形态的知识,抑或即使承认这些知识的存在,也认为这些知识是“不靠谱的知识”,并因而轻之、鄙之,甚至于贬之、斥之。这种科学主义的现象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难道不是实实在在地存在着,并且是常见的吗?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因为科学主义以其特有的世界观, 无法理解非科学知识何以会跟科学知识不同,因其无法理解,便只好将这些非科学知识归之于“神秘”、“玄乎”、“不靠谱”之类了。 由于科学主义是一种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世界观,而笔者上述所论则是依据了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这种世界观当然是前者所根本不予认同或嗤之以鼻的,自然也就不可能承认笔者所做的这些论析有什么道理——这是科学主义者与反科学主义者之间无法进行实质性交流和有效性对话的思想根源所在。 对于唯心主义者和形而上学者来说,什么唯物主义,什么辩证法,什么辩证唯物主义,它们统统是废话,是早就该从人类的精神世界中被清扫出去的一些“精神垃圾”,因此,他们当然不可能承认有所谓科学主义的存在。在他们看来,科学主义根本就是所谓的反科学主义者自己树立的一个假想敌,其反科学主义的论战只不过是在跟风车作战的“堂诘珂德行为”。因彼此之间没有共同的世界观基础,甚至于其世界观根本对立,关于科学主义的论辩就真正成了“道不同,不相为谋”之事。
个人分类: 科学之思|5606 次阅读|28 个评论
[转载]哲学村的变迁
胡业生 2011-3-20 18:47
哲学村的变迁 作者:赵南元|2002年09月17日08时58分 哲学村的变迁走进哲学村,人们无不为那古朴的建筑风格所陶醉。最老的房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两三千年以前。村子的地势北高南低,家家户户都临着由北向南的一条丈把宽青石板主干道。村子布局的对称性极好,主干道两边住户院门都是两两相对,每一家都把自己的立家之本做成大匾挂在临街的院门上,不是“天福号”、“月胜斋”那种铜臭味的商号,也不是“诸葛庐”、“子云亭”这种不着边际的附庸风雅,个个都是顶天立地的大学问,而且成对布置。“唯物主义”的对门就是“唯心主义”,“经验论”对门是“先验论”,“性善说”对门是“性恶说”等等。最让村里人头疼的事就是每一家的墙上都有裂缝,被人视为“村丑”。事情由来已久,村丑不可外扬,早年间的村民曾经有个村规民约,禁止对外泄露这一机密,违反村规者被罚吃豆子。但是关于裂缝的起因和对策的研究却从来没有停止。最早的解释说老伯拉图在建村时留下了一个诅咒,说这个世界肯定越来越堕落,为了警示后人,他诅咒村里的房屋都要有裂缝。对付裂缝的方法也是层出不穷,最简便的是天冷进风时用纸糊上,或是请个瓦匠用灰抹一下,但都不是治本之道,过不了多久,纸和灰还会裂开。村里稍微富裕一些的人家想要治本,干脆把房子拆了重盖,可是这一招也不灵,新房子过不了多久还是裂缝,而且大多就在原来裂缝的位置,似乎与设计、建材无关,有的富户居然在几年之中拆毁重建多次,但至今也没摸索出避免裂缝的方法。村里有个老头黑格尔,研究裂缝多年,最后得出结论:世界就是由裂缝组成的,裂缝就是世界的本质和发展的动力,完全为裂缝平了反。开始时人微言轻,没引起村委会的重视,直到黑氏的孙子拿了那理论治国平天下,在京城作了大官,村里人也就都服了气。从此以后,裂缝也不再是“村丑”,一句“裂缝无处不在,裂缝无时不有”就把所有挑毛病的嘴都堵住了。那年有个学地质的硕士生,要完成一个社会实践,就想起了在县高中时哲学村来的老同学,立了一个项目,来哲学村研究房屋裂缝成因。此行一来是混两个学分,二来顺便寻根,据老人讲,几百年前自己的先祖伽利略也是本村人,因为嫌老祖宗亚里士多德建的房子不好,和老爸吵翻了,离开哲学村自己选址建了新居,如今那疙瘩已经发展成了科学城,硕士生就是在科学城长大的。一个暑假过后,写出一篇《关于哲学村房屋裂缝成因的调查报告》,复印了两份,一份交村委会,作为村里提供食宿的报答,一份交给指导教师批分数。按照他的分析,哲学村北边有座神泉山,山上有个形而上学泉,此泉冒出后又回灌地下,形成名为真理、本质、尊严、人格等的诸多暗河,流经哲学村地下,冲刷带走地下泥土,导致地面不均匀沉降,造成墙体开裂。根治的方案是,另开防渗沟渠,将泉水引开,或者把村子迁到别处去。在村委的日常工作会议上,副村长在正事谈完之后顺便提及《调查报告》的事,众村委都觉得纯属无稽之谈,首先,一个硕士生解决几千年没解决的问题,不可思议;其次,根治方案毫无可行性,引走泉水,各家的井就干了,无法生活(关于自来水,村里人没概念,而硕士生又觉得是个常识,没必要写上);搬迁则更不可能,村里的老家伙们都是即使家园要成为分洪区,宁可淹死也不愿意离开半步的那种人,能离开的其实早就走了。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但裂缝依然是个问题。眼看其他村子办工业富起来了,红眼病人皆有之,虽然由于平房尚且裂缝不敢奢望二层别墅,但有钱总不是坏事。也有些敢干的后生学着邻村办工业,可是机器一搬到哲学村不几天就烧了轴瓦,无论是造假烟的卷烟机还是造盗版光盘的压塑机,只要地面不均匀沉降,调好的平衡就破坏了,原来垂直或水平的变成了斜的,轴承受了设计上没考虑的外力,转起来不坏才怪。只靠原来那几亩薄田过日子,哲学村已经被人称为“哲学的贫困村”了。为此村长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找各路智囊想脱贫的路子。最终还是离休回乡的京城大官有主意,一语道破天机:“凡事都有好坏两面,都是双刃剑。本村的特色是什么?不是工业,是文化,是有几千年历史的裂缝文化。家家的墙都有裂缝,这样的人文景观独一无二!发展观光旅游业,向裂缝要效益!”一言出口,语惊四座。大家立刻行动起来,从家史村史里找资料,办了一个裂缝博物馆,每一个裂缝都有来历和漫长的历史,用显赫的人物命名,例如休谟裂缝。鉴于目前博物馆不大景气,毕竟旅游者中意在取乐的比想求知的多,村里还搞了个表演,是从古书中发掘出来的苏格拉底剑舞。游客来到村口,迎面就是一个大牌楼,上书一副对联“宁作殚精竭虑的苏格拉底,不当心满意足之八戒悟能”。穿过牌楼就是三米多宽的主干道,游客一到,就从两边的院门里各跳出一位红装素裹的剑客,各持一柄双刃剑,舞作一团,但并不真打,剑沾对方身体就算败,项庄舞剑,意在裂缝,双方尽力将对方墙上修补裂缝的纸或泥灰挑掉,露出裂缝本来面目,同时还要用身体翼蔽自家的裂缝,防止被对方挑开。一组对家表演完,下一对家开门斗剑,为了避免单调,不只剑术,十八般武艺全来,但目标仍是裂缝,技艺各有千秋。有的在挑裂缝的同时还像作根雕一样顺着裂缝的走向修成有意义的画面,最高超的竟然用板斧把弗罗伊德家墙上的裂缝劈成女性器官模样。 2005-11-23 01:18 回复 if(Fe.G("bakan_view")){ Stats.init('bakan_view',{bakan_post:'fr=tb0_forum&st_mod=pb&st_type=bakan_post'}); } 61.234.149.* 2楼 “存在主义”院子里出来的是名将萨特,手持一把单刀,对面的“虚无主义”门里却跳出一员不知名的小将,拿着三米多长的双头长矛,矛头插进萨特院墙的裂缝里,枪攥却插在自家裂缝里,在枪杆上练起单杠来,弄得萨特无处下刀。一条街走下来,天花乱坠,美不胜收。就连街上穿开裆裤的小孩儿,见了游客都会指着墙上的小裂缝问:“你补得上吗?”,见游客被难倒,马上撒泡尿和一团泥把裂缝堵住。最后是证伪主义的门里冲出波普尔,开着一辆铲车,要把从伯拉图以来的破房子全铲平,对门的维特根斯坦举着拨火棍插进伪问题裂缝,先把证伪主义的院墙给撬倒了,毕竟铲车灵活性不如单兵,波普尔来不及跳下车用身体挡住自家裂缝,先失一分落败。自从有了这条生财之道,哲学村成了旅游名胜,村里人也渐渐步入小康了。硕士生毕业那年暑假,又来哲学村的老同学家小住,饭桌上谈起自己上次来哲学村,看中了这里的建筑风格,自己在科学城的摩天楼顶的平台上建了一间哲学小屋,城里人看不惯,说是像北京西客站上的小亭子,破坏景观。老同学问他小屋的裂缝在什么位置,硕士生说科学城里的房子没有一个有裂缝的,只有预留的伸缩缝,如果有裂缝,就宣布为危房,不许住人了,老同学觉得索然无趣,而且将信将疑。硕士生很想让老同学来自己家看看,体验一下没有裂缝的屋子。老同学的老爸语重心长地说:“盖摩天大楼不是什么好事情,看来老祖宗伯拉图的诅咒还是对的,人类真是越来越堕落了。人类失去了谦卑之心,摩天楼越盖越高,早晚要遭报应,巴比伦塔就是前车之鉴。”
1673 次阅读|0 个评论
谈恩格斯对幸福的看法
热度 1 yushp1935 2011-3-8 12:22
本文想通过恩格斯对德国古典哲学伟大的唯物主义者费尔巴哈的幸福观的评析,介绍马克思主义对“幸福”的看法。企望有识之士和领导机关,在把“幸福”设定为“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之目标,以及制定科学的“幸福指数” 时,有点帮助 费尔巴哈在他著名的《幸福论》中,对“幸福”有详尽的阐释。 关于什么是幸福?他认为,“对于幸福的追求是一切有生命和爱的生物,一切生存着的和希望生存的生物 …… 的基本的和原始的追求。 ” 费尔巴哈郑重地写道:“幸福 …… 不是别的 , 只是某一生物的健康的正常的状态 , 它的十分强健的或安乐的状态 ; 在 这一种 状态下,生物能够无阻碍地满足和实际上满足为它本身所特别具有的,并关系到它的本质和生存的特殊需要和追求。” 接着,他又写道:“如果生物不能满足自已的追求 ,…… 那末 , 它还是会感觉不满意 , 忧郁 , 悲愁和不幸福 ” 。 《幸福论》约 45000 字,内容丰富,不但谈到幸福各个方面,还谈到幸福与道德,义务,良心以及需要,个人利益的关系。可以说,费尔巴哈对“幸福”的看法是他的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具体体现。不过,他只看到人的自然基础与自然性,没有看到人的社会基础与社会性,因而,对幸福的理解也往往停留在表面,陷于空泛抽象,而且往往陷入唯心主义历史观泥坑中。 在《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这一名著中,恩格斯在充分肯定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自然观与人本主义合理性,高度评价费尔巴哈在反对宗教神学以及在批判黑格尔思辩唯心主义中的作用之基础上,指出其理论上的错误和历史局限性。恩格斯指出,在黑格尔之后,“唯有费尔巴哈是个杰出的哲学家。” 然而“作为一个哲学家,他也停留在半路上,他下半截是唯物主义者,上半截是唯心主义者。” 恩格斯详细地分析了费尔巴哈在宗教哲学,道德哲学以及社会历史哲学上如何陷入唯心主义;并非常正确地指出:费尔巴哈由于其历史,阶级和个人的局限性,他始终不能找到从抽象王国通向活生生的现实世界的道路。恩格斯说,“他紧紧地抓住自然界和人,但是,在他那里,自然界和人都只是空话。无论关于现实的自然界或关于现实的人,他都不能对我们说出任何确定的东西。要从费尔巴哈的抽象的人转到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就必须把这些作为在历史中行动的人去考察。” 费尔巴哈不懂,也反对这样做。他完全脱离了实际生活,脱离了现实世界。费尔巴哈没有做的,正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所作的创立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工作。唯物主义历史观远远超出了费尔巴哈的自然的唯物主义,而且进一步发展了费尔巴哈与其他哲学家的唯物主义思想,实现了哲学史上伟大变革。 在《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恩格斯对费尔巴哈幸福观,作了具体的中肯的批评。恩格斯肯定了费尔巴哈关于幸福是有生命的人的基本追求与特殊需要的观点。恩格斯依据唯物史观指出,现实的人的生命和生存,不仅有其自然基础,更重要的是有其社会条件。费尔巴哈所说的每个人追求幸福的欲望,如果他只同自己打交道,只有在非常罕见的情况下才能得到满足,而且决不会对己对人都有利。但是,“他的这种欲望要求同外部世界打交道,要求有得到满足的手段:食物,异性,书籍,娱乐,辩论,活动,消费和加工的对象。” 也就是说,如果只有追求幸福的欲望和诉求,没有能够满足这些欲望和诉求的物质手段,精神手段,教育手段,以至政治手段和制度机制安排,“幸福”是实现不了的 , “ 幸福”只能是一句空话 , 甚至变为“不幸福”! 作为伟大的哲人,费尔巴哈晚年虽然住在农村,隐居穷乡僻壤,但他不是完全“不食人间烟火”。恩格斯略具讽刺意味地引用费尔巴哈的话:“皇宫中的人所想的,和茅屋中的人所想的是不同的”。“如果你因为饥饿,贫困而身体内没有养料,那么,你的头脑中,你的感觉中以及你心中便没有供道德的养料了。” 我们还可以补充说,就是在今天,这些身居茅屋棚户区的穷人,他们的生活需要与幸福追求,同那些住在豪华别墅,开着宝马,穿着名牌的达官贵人,或珠光宝气的大款,是完全不同的!!! 由于费尔巴哈不懂唯物史观,不懂得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不懂得经济 - 生产方式对社会生活和人的发展的最终决定作用,因此,正如恩格斯所指出,“历史对他来说是一个不愉快的可怕的领域。他有句名言:‘当人最初从自然界产生的时候,他也只是一个纯粹的自然物,而不是人。人是人,文化,历史的产物。’甚至这句名言在他那里也是根本不结果实的。”针对费尔巴哈认为,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恩格斯还深刻说明,幸福的具体性,现实性与时代性;而在阶级社会中,幸福及幸福观是有阶级性的。恩格斯对费尔巴哈抽象的,超时代的,超阶级的,超观实的“幸福观”的分析,实际上是对当时占统治地位的资产阶级“幸福观”的欺骗性的揭露和批判。 从上面简要介绍, 我们就可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幸福观的基本点的内容了。 我国仍然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艰苦奋斗,无论在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政治建设与社会建设等等方面都取得巨大进步,这是举世瞩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民群众是幸福了。然而,距离全面小康生活还有很大路程要走,更不要说与实现现代化,与世界发达国家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相比较,要走的路程就更长远了。我们不要忘记:旧中国是经济文化极端落后的国家,现在还是有十三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国内各地区发展极不平衡,极不协调;历史上形成的“三大差别”依然有严重遗留;新出现的分配不公,贫富悬殊,愈演愈烈 ; 道德败坏现象令人担忧,社会风尚则有江河日下之势;生态环境的破坏 , 各种资源的制约也不可忽视 …… 。总之 ,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 全国 , 各省市自治区 , 乃至各县 , 要真正贯彻执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理念与发展方式,任重道远!而对幸福目标制定 , 以及实现幸福的物质手段 , 精神手段 , 教育手段 , 文化手段,政治手段 , 法律手段与制度机制安排 , 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 , 望领导机关和有识之士 , 切勿掉以轻心 , 要务实再务实!不要从“唯 GDP 崇拜”又走向“唯幸福崇拜” 也!
个人分类: 介绍名人观点|7050 次阅读|2 个评论
生命与物质世界--与进化论无关
热度 9 smallland 2011-2-24 10:34
从 李先生 的 进化论的危害 中,我没从中看出进化论的多少危害,倒看出了唯物论的危害,现代生物学的危害。他认为,只要今天的生物学还没解释的问题,就是“死穴”,就不要继续研究了,就去相信超自然力量吧。 地球上的生命,是物质世界的一个存在形式--普普通通的存在形式,没有别的特殊意义。你认为特殊,那是因为你是动物,你是人。 地球上能产生钻石,能产生石油,能产生山川河流,大家认为很正常,当然也有人惊叹什么“鬼斧神工”--要说鬼斧神工,还是你自己。生命,也是特定条件下产生的物质组合,普通的物质组合。这种物质组合,在特定的条件下产生了能自我复制的能力,这种能力,人类科技最终能解释,它没什么稀奇的。它没有使用电波和火星交流,没有核裂变和核聚变,仅仅利用地球上现有的元素不断地组装自己。研究这个过程,物理学家可以参与,化学家可以参与,生物学家可以参与,不存在“划江而治”的规则,不属于这个课题组的人来,一定把他踢出去。 任何生命,都没超越化学规律,也没有超越物理规律。这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正是人们对生命看的太重,看的太特别,把自己的思想看的太伟大,所以觉得应该是万能的神(不可言)亲手创造的,就凭地球的力量,不可能创造出来。所以,天天盼着UFO,天天盼望外星人能来地球揭穿地球生命:你们都是我造的,这下相信了吧?然而,尽管有人声称懂得火星语,并且张口就来,并有教授从科学方面来佐证,最终还是被鉴定为一种精神病。 人的思想没有什么,不管你自己觉得多伟大,从物理和化学原理看,你的思想也不过是头颅内发生的化学反应和粒子运动。动物的身体也没什么可神奇的,就是一个临时的化学反应平衡状态,随时都会被打破。 然而,在现有的物质基础之上,还是有规律的,化学规律,物理规律,生物学规律,等等。李先生说“一切皆有可能”,这就有点像古人的文字游戏了,几颗草能写出一万字。如果李先生真的这么认为,就说明他相信崂山道士能穿墙,千里之外能发功,心灵的电波可以和火星人谈话。他要真这么认为,也是值得尊重的,那是信仰问题,我们没理由让他相信现实的物质世界还是有形的,你摸到同事的手并不是一个鬼影。 然而,如果他真是一个科学家,我就要反驳了,这是很不科学的。李先生睡一觉,突然发现自己变成了一辆奔驰车,这就是不可能的。我整天想着咱家里的垃圾能突然变成美元,这也是不可能的。当然,让火星人来把某人身体的每个原子核拆掉重新组合,或许能做出一辆微型轿车,也未可知,但火星人只是传说。按理说,我把自家的垃圾重新组合,不用拆原子核,也能做出美元,但这也是不可能的,只能想象,就像教徒想象心中的上帝。 再抬高一点,看一下生物学规律。虽说龙生九子各不同,但龙生不出狮子来。猪也生不出大象来,尽管鼻子上可以插根葱。具体一点,非洲野猪生的孩子不会像家养的猪一样贪吃贪睡,那就早被消灭了。野兔也不会生出像你家的小白兔,爱吃萝卜爱吃菜,就是不爱运动,那样早被捉光啦。 其实,我俩的争论,本身就是生物学规律。个体要生存要繁殖,就要维护自己的利益(当然从物理层面看这些利益其实什么也不是)。什么是利益?维护自己的观点本身就是利益,可能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可能是为了吸引异性(又是很讨厌的性选择^_^)。但别人这么说我俩,我俩都会不高兴。同时,我也不会突然赞成他的观点,他也不会突然赞成我的观点,即使知道自己有问题。这就是生物学规律,进化规律。他看不到这样的规律,但他会遵从这样的规律,延续这样的规律。我想一般人也不会教育他的后代,如果你和别人的观点不同,就一概听别人的吧。 我关心的生物学规律,我关心的进化规律,是建立在现实的物质基础之上的,至于现有的物质基础怎么来的,宇宙是怎么来的,我就不敢多说了,因为我不懂。按我的理解,物质就是无限可分的粒子,那么到头来什么也没有,物质什么也不是。如果物质是假象,生命自然就是假象了,我俩的争论,也都毫无意义了。在这一论点上,或许我和李先生可能有某些共识:尽管物质是假象,但人民币还是能摸到,能买到掺了增白剂的馒头,他的工资不会寄给我,他要我的工资,我也不会给他。 你的工资为什么不给我?自私!又是进化论! 你不给我却用来买异性的欢心?又是性选择!
3487 次阅读|31 个评论
[转载]哲学常用原理及方法论
wmy9039 2011-2-14 12:23
转载自百度文库 1.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方法论要求】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反对主观主义。 2.意识的反作用原理 【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进程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起着消极的阻碍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既要反对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的观点,又要反对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错误。 3.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 【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又具有能动作用。 【方法论要求】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一方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客观事实决定我们的方针政策、计划方案等主观的东西,使主观符合客观;另一方面,又要充分重视和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用正确的思想和科学理论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4.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 【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联系具有客观性、多样性。 【方法论要求】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对事物的联系进行具体分析,反对形而上学孤立地看问题。 5.因果关系的原理 【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原因是引起某种现象产生的现象,结果是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在每事每物的具体因果联系中,原因和结果有严格区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因果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条件性。 【方法论要求】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才能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反对倒因为果,倒果为因。 6.整体与部分关系的原理 【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各个局部构成的有机联系的整体,局部离不开整体,全局高于局部。二者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方法论要求】要求我们办事情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的发挥,树立整体观念和全局思想。 7.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 【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发展就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即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 【方法论要求】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着的过程,要弄清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要有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反对形而上学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8.规律的客观性原理 【原理内容】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是不可违抗的。 【方法论要求】这一原理要求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反对不讲科学,不顾客观规律的冒险蛮干的主观主义。 9.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的原理 【原理内容】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离不开运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运动离不开物质。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离开运动谈物质或离开物质谈运动都是错误的。 【方法论要求】要求我们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10.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的原理 【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物质是运动的同时,也承认静止的存在,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方法论要求】要求我们既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又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 11.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原理内容】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矛盾,即对立统一。矛盾的存在是普遍的,又是客观的。 【方法论要求】它要求我们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还要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 12.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原理内容】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它是世界上诸种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的原因,是构成这个事物区别其它事物的特殊本质。 【方法论要求】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反对千篇一律,生搬硬套的做法。 1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原理内容】矛盾的普遍性(共性)和特殊性(个性)是不可分割的,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不是凝固不变的,在不同的场合又是可以变化的。 【方法论要求】这一原理要求我们遵循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反对割裂二者关系片面强调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的形而上学的思想和行为。 14.主次矛盾辩证关系的原理 【原理内容】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互相依赖、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着决定作用,规定或影响着其它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次要矛盾反过来也会影响主要矛盾的发展和解决,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要求】要求我们看问题既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又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处理次要矛盾。 15.矛盾的主次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 【原理内容】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矛盾的次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但它是事物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二者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在一定条件它们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要求】要求我们看问题时,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弄清事物的性质。 16.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 【原理内容】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相互联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离开两点谈重点或离开重点谈两点,都是错误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应该把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起来,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点和主流。 17.内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 【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方法论要求】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观察事物、分析问题时,既要看到内因,又要看到外因,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反对忽视外因对事物变化发展的影响,反对否认内因对事物变化发展起决定作用的错误观点。 18.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 【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首先都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当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又必然会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不断地经过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这两种状态的循环往复、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永不停息地向前发展。 【方法论要求】它要求我们要重视量的积累,坚持适度原则,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反对忽视量的积累,急于求成,盲目蛮干;反对忽视质的飞跃,条件具备时瞻前顾后,畏缩不前,贻误时机。 19.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原理 【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向前进,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途径。 【方法论要求】它要求我们:第一,要正确对待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遇到的困难;第二,要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曲折;第三,要准备走曲折的路,满腔热情地支持社会主义事业,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0.坚持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的原理 【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唯物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而形而上学则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它根本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把事物变化的原因归结为外部力量的推动,因而看不到事物的联系、变化和发展。 【方法论要求】它要求我们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观察分析问题,切忌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看问题,努力防止和克服思想方法上的片面性和绝对化。 21.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原理内容】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必须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方法论要求】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做到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只强调规律的客观性,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形而上学观点,也反对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否认规律客观性的唯心主义。 22.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原理 【原理内容】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从深度上讲,认识需要不断深化,从广度上讲,认识应当不断扩展,从变化上讲,认识必须向前推移,认识是无止境的。 【方法论要求】这一原理要求我们不能把认识停留在一个水平上浅偿辄止,而是在实践基础上随着客观实际的变化,把认识向前推移。反对满足现状不求甚解、静止的观点。 23.现象和本质辩证关系的原理 【原理内容】无论是哪个领域的事物,无论是简单的事物还是复杂的事物,都有自己的现象,也都有自己的本质。现象和本质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一方面,本质离不开现象,本质总要表现为现象。另一方面,现象也离不开本质,现象是本质的表现,现象的根据在于本质。 【方法论要求】要求我们既不能脱离现象凭空地去认识事物的本质,也不能使认识停留在表面现象上,而是要透过现象把握本质。 2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关系的原理 【原理内容】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一方面,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另一方面,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 【方法论要求】要求我们既要大胆实践,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占有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又要善于思考,对占有的材料进行加工制作,从个别现象中抽象出共同的本质,形成理性认识。 25.坚持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原理 【原理内容】实现认识的根本任务,进行思维的过程就是运用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科学思维方法的过程。分析与综合是密不可分的,我们既要在综合指导下进行深入分析,又要注意在分析的基础上综合。 【方法论要求】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和学习生活中,培养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坚持分析与综合相结合,反对把二者割裂开来。 26.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 【原理内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性质和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和变化。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落后的、反动的、不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方法论要求】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正确认识二者的关系,既要认识到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要从社会实际出发。又要认识到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克服错误的社会意识。反对割裂二者关系,既反对片面夸大社会意识能动作用,否认社会存在决定作用的唯心主义,又反对否认社会意识能动性的形而上学。 27.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辩证关系的原理 【原理内容】在社会主义社会,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互为前提而存在,另一方面,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互相促进而共同发展。同时,集体利益是全局利益、长远利益的体现,而个人利益一般表现为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二者也会发生矛盾。 【方法论要求】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正确处理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在二者发生矛盾时,以全局利益、根本利益为最高利益,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反对割裂二者关系,反对片面强调集体利益,否认个人利益,更反对以个人利益为中心,不顾集体利益的思想和行为。 28.个人活动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一方面,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产生能动的影响;另一方面,个人活动受到社会环境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 【方法论要求】要求我们充分认识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制约关系,既要充分利用社会有利条件,又要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使个人活动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反映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反对割裂二者关系或者把个人对社会发展的能动作用等同于促进、推动作用,忽视个人活动有性质的区别的错误观点。 29.人生价值两个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人生价值的两个方面是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个人的自我价值是指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个人的社会价值是指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这两个方面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首先,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和源泉,处于首要地位;其次,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是人生价值的基本前提和条件。 【方法论要求】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既不能否定贡献,也不能否定索取,个人价值的实现,必须从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中体现出来,缺少任何一个方面都是不行的,但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是第一位的。割裂人生价值两个方面的辩证统一关系,片面强调其中的一个方面而忽视另一个方面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30.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贡献的原理 【原理内容】人生价值包括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一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一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在这两个方面中,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居于首要地位。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要求,是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志,是先进人物的主要特色。 【方法论要求】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评价一个人的人生价值时,不能仅仅以他从社会取得多少来衡量。要求我们把自己与社会、与人民联系起来,竭诚为社会、为人民作贡献,使个人的自我价值得到实现。 31.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个人与社会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个人与社会相区别,不能等同,它们具有各自特殊的规定性,个人与社会相比较,社会起着根本的、决定的作用。另一方面,个人与社会又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密不可分。 【方法论要求】要求我们每个人应面向社会、适应社会;同时又要善于发挥主观能动性,为社会作贡献。反对把个人与社会对立起来,把个人凌驾于社会之上。 32.理想与现实辩证关系的原理 【原理内容】理想来源于现实。理想属于社会意识,是社会现实存在的反映。任何理想都是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经济关系的产物,不可能脱离当时的客观条件。理想又高于现实。理想虽然来源于现实,但它并不是停留在现实的水平上,它比现实更高、更美好。理想可以转化为现实。 【方法论要求】要求我们必须把理想植根于现实之中,才有可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对理想的追求既要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又要符合自己的实际,从自己的实际出发。一方面,我们要反对在确定自己的理想时,好高鹜远或自暴自弃,不从实际出发的态度。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反对把理想与现实混淆起来,一旦看到现实中还存在着种种丑恶的、不合理现象,便对美好的理想能不能实现产生怀疑甚至动摇的错误态度。 33.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的原理 【原理内容】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依赖于实践,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方法论要求】要求我们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不断提高认识水平和能力,为社会多做贡献。反对认为人的认识先于实践,是先天就有的唯心主义先验论,反对脱离实际的夸夸其谈。 34.实践与认识辩证关系的原理 【原理内容】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方法论要求】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检验、丰富和发展认识。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把已有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去指导实践,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反对教条主义地对待理论,反对思想僵化的观点。反对只强调实践决定认识,否定认识对实践反作用的形而上学,也反对片面夸大认识反作用,否定实践决定作用的唯心主义。 35.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 【原理内容】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他们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一切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社会变革中起主体作用。因此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方法论要求】这一原理要求我们要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主要应做到:相信群众,依*群众,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具体地说,一方面,在实践中要正确处理个人与群众的关系,要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为人民群众服务。另一方面,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紧紧依*人民群众,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我们的主观世界 (辩证)唯物论 1.自然界客观性原理 【原理内容】: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方法论】: ①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②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做到要改造自然,首先要服从自然。 2.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不过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①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②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1)一切从实际出发(2)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认识。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与党的指导思想,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工作计划之间的关系,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立足于基本国情。说明社会主义既是物质的富有,也是精神的富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3. 规律的客观性原理 【原理内容】: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人们既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改变或消灭规律,但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方法论】:承认规律的客观性,按客观规律办事,做到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我们在各项工程,宏观调控等工作中,要按规律办事,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做到要改造自然,首先要服从自然。 4. 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的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尊重客观规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方法论】: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人类各项成功的活动都是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合。如农业的发展,工业的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和消灭病虫害,宇宙飞船的成功发射,卫星成功发射科学上探索发现,各种工程的兴建等等。 唯物)辩证法 原理与方法论 1.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 【原理内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事物的联系又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人们不能否认和割断事物之间的客观联系,也不能主观臆造联系。【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具体地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改变条件创造条件),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 说明我国现代化建设必须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改革要配套进行。说明我国要处理好三大产业之间的关系,说明我国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处理好经济与教育,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说明当前世界经济联系越来越强,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说明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学生必须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2.因果联系原理 【原理内容】:唯物辨证法认为,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就是因果联系,任何事物都处于因果联系之中,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因果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条件性。 【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善于总结,善于反思找原因,提高人们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在社会主义社会,生产的发展与人民生活的改善是一种因果关系。说明我国的农业和工业互为因果,相互促进。说明人们在学习和工作中,“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虚心,骄傲是原因,进步,落后是结果。 3.整体和部分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1)整体和部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2)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当各部分以合理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就会大于部分之和。当部分以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就会损害整体功能的发挥,(3)整体和部分二者不可分割,相互影响。整体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部分也制约着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性能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 【方法论】:(1)要树立全局观念,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2)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树立整体观念和全局思想,从整体着眼,又要搞好局部。说明在我国的改革和建设这些重大问题上,必须维护国家整体利益和中央的权威,又充分调动地方的积极性。说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既要发挥各地区的经济潜能,又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 4.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 【原理内容】: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要明确事物处于怎样的阶段和地位,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看待一个人应当坚持变化发展的观点,说明我国的改革事业是新事物,要用创新精神拥护和支持改革,积极投身到改革事业中去。说明必须用发展的观点认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不同制度,看到两种社会制度的不同前途,看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5.矛盾普遍性原理 【原理内容】:矛盾是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即对立统一。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方法论】: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善于全面分析矛盾,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两分法,两点论,反对片面性,一点论。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在我国经济生活中,要正确处理市场与宏观调控,速度与效益,效率与公平,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生产与消费,经济与教育,经济与人口,经济与资源,经济与环境等矛盾。说明在我国政治生活中,要正确处理民主与法制,民主与集中,自由与纪律,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等矛盾。在社会生活中,要正确处理谦虚与骄傲,先进与落后,成绩与问题,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批评与自我批评等矛盾。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做到利用自然和保护自然的统一。 6.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原理内容】: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矛盾的特殊性表现在,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矛盾的双方各有其特点。矛盾的特殊性是事物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 【方法论】: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不能混淆不同性质的事物,因为“万物莫不相异”。说明我国农村在致富的过程中,不同的地区状况所走的路子不相同。说明我国城市企业在改革中,企业自身现状不同,经营方式,改革方式也不同。说明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市场与宏观调控相结合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在不同的地区,领域、部门、行业和不同的时期,二者相结合的范围,程度和形式也应有所差别。说明在我国社会生活中,必须区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不同性质的矛盾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7.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相互联结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也是没有的。二者在不同的场合可以相互转化,在这个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到另一场合则变为特殊性。在这个场合为特殊性的东西,到另一场合则变为普遍性。 【方法论】:这一原理对于我们正确地认识事物,学会科学的工作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一原理也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原则的哲学基础,也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哲学依据。即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要把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结合起来。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坚持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解剖麻雀”,“抓好典型”等工作方法。 8.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在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善于抓住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坚持两点论和一点论的统一,说明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把经济建设作为全党全国工作的中心,其他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说明在经济建设中,要把农业放在重要地位,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又要抓好粮食生产,粮食是基础的基础。说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中心环节,是转换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说明国有企业改革要集中力量抓好国有大中型企业和企业集团,进一步放活国有小企业。 9.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也有一定的影响.二者在一定条件下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看问题时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弄清事物的性质,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在我国现阶段,要坚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说明对待股份制,不能笼统地判定它的性质,国家和集体控股,股份制就有明显的公有性质。说明国有企业从现状上看,绝大多数向着提高经济效益的方向发展,但也确有少数企业面临困境和问题。说明建国后特别是二十年来的改革开放,我国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取得显著成绩,这是主流。(注:主次矛盾的关系原理和矛盾的主次方面的关系原理结合起来就是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之中的重点) 10.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原理和方法论 【原理内容】:事物变化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方法论】: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又要进一步扩大开放,处理好二者的关系。说明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关键要自身努力,同时需要外部力量的支持。说明企业发展既要转换内部经营机制,又离不开一定的外部环境。说明个人的成长首先要自己的主观努力,同时也不能忽视外在条件的作用。 11.量变和质变相互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内容】: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状态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方法论】: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坚持适度原则,控制量变的限度在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要重视量的积累,为质变创造条件。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我们对待有益的事情要重视量的积累,促成飞跃,而对于某些事情则必须坚持适度原则,防止盲目蛮干的思想和行为。说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分三步走去实现战略目标和战略部署,说明青年要把理想和苦干精神结合起来,从点滴做起,从现在做起,才能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人才。说明我国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没有明显改变劳动力,土地和生产工具的数量,但是改变了劳动组织形式,具体分配形式和经营管理方式,就实现了农村经济的巨大飞跃,从而证明了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了变化,也能引起质变的道理。有进有退,对国有企业进行战略性结构调整,提高国有企业的活力也体现了上面的原理。 12.事物发展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和方法论 【原理内容】: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发展的道路则是迂回曲折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向前进,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途径。 【方法论】:既要坚定信心,又要准备走曲折的路。要正确对待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遇到的困难,和人生道路上的曲折。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既要坚定信心,又要准备走曲折的路。说明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在其发展前进的道路上会有这样那样的困难,但是,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真正的历史大趋势。说明要站在发展的立场上,支持改革等新生事物,促进其发展壮大。说明要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曲折,坚信光明的前途,才能满怀信心地战胜困难和挫折,向着正确的人生目标迈进。 哲学原理的关键要点 唯物论: 1.物质的概念: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放映的客观实在叫物质。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也是根本特性,本质属性),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2.有了人脑不一定就有意识,意识的内容来自于客观存在。 3.意识能动作用包括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和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反作用两个方面。 4.意识能否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主观因素:立场,世界观,人生观,思维方法,知识构成。 5.什么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①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根本出发点。 ②为什么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a.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 b.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起码要求。是无产阶级政党正确地制定和执行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 ③怎样才能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a.反对主观主义b.要坚持全面地,整体地,发展地看“实际”。 6.主观和客观“具体的统一”是指:主观认识要符合当地的实际,主观和客观“历史的统一”是指:主观认识要符合当时的实际。 7.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 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是,承认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是,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识,不湿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二者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展开的。 8.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 联系和发展(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的特征): 1.联系是有条件的,必须是存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才叫联系。不是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联系是客观的,所以人们不能否认联系,不能主观臆造联系。但人们可以改变条件创造条件,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2.“四面八方”横向的联系是指空间上一事物与周围事物的联系:“前后相继”纵向的联系是指时间上前后事物之间的联系。 3.因果联系两个必备条件:一是先行后续,二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 4.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一种情况是,某一现象在这一关系中是原因,在另一关系中则是结果。另一种情况是,在同一关系中,两种现象互为因果。 5.当各部分以合理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就会大于部分之和。当部分以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就会损害整体功能的发挥,部分对整体的影响。部分会制约整体,关键部分甚至在一定的条件下起决定作用。 6.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观点,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观点。 7.发展是变化,但变化不一定是发展,只有那些上升的前进的进步的变化才是发展。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也就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判断新旧事物的客观标准是看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是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前途。 8.本质和现象的关系区别:现象是外在的,人能直接感知的。本质是内在的,必须要经过抽象思维才能得出。联系:现象是本质的表现形式,本质要通过现象才能表现出来,现象是规律的向导。 9.规律和规则,法律条文,规定的关系。 10.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含义及二者关系。 矛盾(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1.矛盾分析法包括:一分为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2.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对立是无条件的,而统一是有条件的。“统一”是指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矛盾双方依据一定条件相互转化。 3.矛盾是客观的,不能制造也不能消灭,但可以解决,解决矛盾只是把矛盾的激化状态转化成缓和状态,并不是消灭矛盾。 4.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5.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重要性:首先在于它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还在于它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6.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多数”与“少数”的关系。 7.认识事物的秩序: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 8.事物的主次矛盾转化了,我们的工作中心也随之转移。 9.矛盾的主次方面转化了,事物的性质也随之改变了。 10.明确主要矛盾与矛盾的主要方面(重点,难点,易混点): (1)深刻理解含义: a.主要矛盾是指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它强调的是在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许多矛盾的地位和作用不平衡,其中必有一种矛盾是主要的。 b.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它强调的是同一矛盾中,矛盾双方有主次之分,其地位和作用是不平衡的,有一方是主要方面。 (2)把握关键性词语: a.主要矛盾常常用这样的词语:中心,关键,重点,重中之重等。 b.矛盾的主要方面常常用这样的词语:性质,本质,主流,方向,主体等。 (3)明确命题旨意: a.主要矛盾一般适用于“办事情”,解决问题。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怎样集中力量找出问题的关键,抓住重点,解决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 b.矛盾的主要方面一般适用于“看问题”,认识事物。在事物存在的利与弊,优与劣,功与过,长处和短处等方面,针对事物的性质作出评价与判断,强调对这个事物当前状况的认识。 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 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源泉(根本原因,根本动力),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外因对事物的发展起加速和延缓作用,只能是影响。 2.量变引起质变的两种情况,一是数量上的增减会引起质变,二是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的变化也会引起质变。 3.量变是在一定质的基础上进行的,在一定范围和限度之内不会发生质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 4.适度原则是要保持事物原有的性质,促成飞跃是要改变事物的性质。 5.质变不一定是发展,但发展一定是质变。 6.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是否认矛盾,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看问题。最根本的分歧在: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源泉。 7.唯物论与辩证法是统一的。辩证法建立在唯物论基础上,唯物论贯穿着辩证法的思想。
个人分类: 科研资料|2216 次阅读|0 个评论
唯物和唯心
热度 2 bricklayer 2011-2-5 13:17
我觉得我们不能绝对地相信唯物主义,也不能绝对地相信唯心主义,这样我们会缺少怀疑的精神,失去思辨的能力。我们可以时而唯物,时而唯心,或者什么都不信。我们甚至可以抛弃物质和意识这两个概念。 我们为什么要划分唯物和唯心?这是西方哲学家们划分出来的,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如果物质是宇宙的起源?如果宇宙最初由一个类似原子的物质不断地向前膨胀,那么这个物质怎么来的呢?为什么会有股向外膨胀的力? 中国的先哲们说,“无极而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无极即是道,道是什么,物质还是意识?只知道无边无际,蕴涵在生成的各种事物之中,如果说它存在那就是物;说它是规律,规律又不是说是物质,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理解又不一样,而且可能都正确,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了,这不又是意识了吗? 难道可以说,物质和意识最终统一于道。还有,这句话像生物进化过程。最先无机物生成有机物,有机物形成单细胞生物,单细胞分裂成多细胞生物。 我想知道,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当睁开双眼,看到的是什么?面对周围的一切是什么样的感觉?它能分辨周围物体的边界吗?他会不会觉得周围的一切都是一样——空呢?难道在它那心中的所感所知就是那最为纯正的“道”?然后它用自己的感觉器官去识别周围的一切。
244 次阅读|2 个评论
一花一世界与反射——答刘锋
热度 6 iwesun 2011-1-29 22:45
一花一世界与反射——答刘峰   刘锋:《 回李亚辉--镜像错乱是唯信息论错误的根源 》   刘锋同学是少数比较执着的人,不像繁体字一类,只知道把别人当枪使,自己从来不说真心话,你搞成了,他忽悠有功;你搞不成,他就耍赖,我说过么?   刘锋同学是一直想深入的讨论的,但为什么到现在,只能停留在肤浅的表面。   唯物偶是知道的,唯物说些啥,我也是知道的,物理学史如何取得进展的,我还是知道的。    要真论唯物,我比你唯物,牛顿的历程,我是一个人独立走过的。   刘锋同学是比较坚定的唯物主义世界观,一直问,你的起点在哪儿,其实,我干脆和他说,起点是上帝拉倒,因为他已经下了这个结论了。    他反复讲,物质产生生命,生命进化出人,人认识世界,产生意识,意识产生信息, 你怎么把信息放到的物质之前,甚至起了决定性作用呢?   这个问题,其实我早回答了,我说了,你的物质不能泛泛而谈,没有具体内容的物质,你可以随便说,怎么说都是你对,不同的是一个体系的问题,你泛泛而谈的对是没有用的,要看适用性。   其中过程,我是讲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打打基础系列》《观察者与认知论之起点系列》《熵系列》等等算是比较集中的,什么意思, 就是体系结构的变化,你的基础概念的内涵是变化的,一个具体概念的实际内涵,是由其体系结构决定的,这就是反射。    为啥一花一世界?其实本质原因,根本不在于物质无限可分,里面包含着无数多个无穷小的小人。    一花一世界的根本原因,因为你要把花真正说清楚,其本质是要把世界说清楚,比如花的颜色,独立的一朵花,根本不具有颜色,花的颜色是花的外部世界定义的,没有外部世界,就没有花的个体特征。    反射,这个概念,你只能从信息学角度理解,如果你总是抱着唯物的观念,特性是物质固有的,生下来就有,你只能发现,而无法改变,我真的无法解释什么叫反射。    信息学的反射,是唯物世界观指导下的物理归根到底会侧地颠覆一个根本原因。    现代物理学对物质本源的探讨,已经遇到了反射,而无法理解反射。 唯物的物质世界观,是无法理解反射的。 就是因为坚持唯物世界观的组成论,已经无法理解实验中的客观现象了,以为还在研究微观对象组成,其实,已经跑去研究宏观特性了。   反之亦然。    微观和宏观,因反射发生的错位,是近代物理学闹鬼的根本原因。   为什么要提出新的体系结构,根本原因就是要解决物理学的问题,你以为我是繁体字,吃饱撑了和他一样,扯扯淡就拉倒了?    你不理解反射, 你也没办法理解概念本身是有其体系结构决定的,而不是概念本身。   我把信息作为物质的基础,是一个体系结构的转换,而不是单纯的概念转换,体系结构的转换,带来了一定的概念本身的变化,这个变化,只有在你用新的体系结构思考的时候,才可能真正理解。   否则,我只是用个别词句描述一个概念,咋都描述不清,因为我描述的概念的基本元素,你又会依托旧的已有的结构来理解,而不是理解一个新的体系结构。    如果,你在概念和体系两者关系上,也坚持唯物的先后次序和组成关系,我是彻底没招,只好去求上帝。   别的不能多说,我说的越多,你是越糊涂,最后我成弯弯绕了,我可不愿和繁体字同流合污。    只问一个问题,信号是什么?   我不说信息了,说信号,你不是一定要人产生意识,才产生信息么?那我问问信号是什么?    一个电子就不能和原子核交互信号么?   非得需要人么?
个人分类: 科学探索|516 次阅读|30 个评论
从集合论到信息论谈白马非马,兼谈系统论和整体论
热度 4 iwesun 2011-1-28 02:27
从集合论到信息论谈白马非马,兼谈系统论和整体论
从集合论到信息论谈白马非马,兼谈系统论和整体论   老骂繁体字,这厮总有一天要和我急,还是缓一缓,让这厮再跑跑马,也好养肥点再杀。      说点别的,白马非马。      前些日子,看了《秦时明月》,拍得不错,人物造型很酷,故事情节和节奏、音乐、制作水平,都堪称现在国产动漫的一流水平,有和国际接轨的架势,而且民族风格也十分醒目,但不喳眼,很好。    【天下皆白,唯我独黑,非攻墨门,兼爱平生。】   其中有一段,白马非马的辩论还是十分精彩了。   上点图如何?      公孙玲珑,一个大肥婆,把全部儒家高手,打得一败涂地。   儒家弟子,连败七场,丢人,丢死人,最后搬出法宝—— 辩证唯物主义 ,对公孙玲珑说:   “你说的都对,但是你说的有意义么?俺们儒家讲的知书达理,报效祖国,你这口舌之争,有何意义?”   公孙玲珑说,果真?白马非马是你们的先师孔子说的,你们也敢反?”   “楚人遗弓,楚人得之,又何求乎?”仲尼闻之曰:“楚王仁义而未遂也。”亦曰:“人亡弓,人得之而已,何必楚”,若此,仲尼异“楚人”与所谓“人”。夫是仲尼异“楚人”与所谓“人”,而非龙“白马”于所谓“马”,悖。   拍得还是挺精彩的,大家可以去看看。      但是,白马非马为什么争论了这么久,到底有没有啥值得讨论的真东西?      现代人可能比较容易回答,白马非马这个命题主要是语言不精确造成的,我们说白马是马,依据现代集合论,这个是字,其实是属于的意思,而不是等价,白马和马是不等价的,但白马是马这个集合内的一个元素,这个是字描述一个属于∈的关系符号,不是等价符号=,属于∈的关系符号,不满足交换率,反过来是不成立的。   看看,符号的精确性是何等重要,繁体字之流,喜欢把水搅浑,到头来,别人都很清楚,就他自己糊涂,还觉得很高深。    不过繁体字追求的就是这样的感觉和境界,估计人类为啥要发明酒,也是如此这般。   事到如此,好像没啥悬念了,从此没必要争论白马非马的问题了,结论是语言不精确造成的。   嘿嘿嘿,远非这么简单。   看了例子:      前几日,小丛和田松吵吵,喝牛奶会中毒,劝大家不要喝牛奶。   挺有意思,更有趣的是, 田松 竟然尤此得道了,可以不吃蛋白质,只吃花。   可能大家没明白,解释一下。    田松 宣布不喝牛奶后,有人就问,你不喝牛奶无所谓,你能不吃蛋白质么?    田松 苦思,一日,一个老中医说了,花是一个整体,你把他拆开了,就不是花了。    田松 悟道,我吃的是花(整体),根本就没吃蛋白质。    田松 吃花,很经典,可以写入成语字典。    看完后,我大笑,一个白马非马的现代版。   很有趣,怪不得中医都是精通辩术,是不是公孙龙的传人,无法考证,但至少人人是自修了白马非马的学分的。    田松 啊, 田松 ,你不吃蛋白质,可以吃花。   但是实际上,你花也吃不到,你吃的是一个不可说的东西,谁都无法知道你吃了啥,爱吃啥吃啥,根本没必要说,不可说。   吃一个不可说的东西,是没办法讨论啥营养好坏的。   其实,繁体字是有个门派的,叫鸳鸯蝴蝶派,不,科学文化人,我是从来不关心天下到底是有几只鸟,以前是根本不知道,是认识了繁体字才知道的。   当时就觉得有点意思,科学=弱智,文化=流氓,两者加起来,一个弱智的流氓?   当时是笑死我了。   后来才知道,他的门派人还不少,带头大哥江晓原吴国盛之类,暗觉得好笑,不懂科学也要解构科学。   看到没有,人人都有职业病,和繁体字一样,“你没读过《论语》,凭啥说儒家?”   其实我也一样,“你没拿诺贝尔奖,凭啥说科学?”   所以呀,大家尽管说,没事儿,原本论语和诺贝尔其实也你一样,也是瞎说,谁说都是说,你不说,总有人说,无所谓。    田松 为了号召不喝牛奶,连白马非马的牌位都搬出来,这事儿,其实就变性了。   就让俺们从头再看看喝牛奶的事儿。   我高三阶段,可能是最能喝牛奶的阶段,其实不为别的,营养不营养是另说,主要是肚子饿。   晚自习完了,回到宿舍,一个茶缸,四分之一奶粉,四分之一糖,冲水,咕咚咕咚喝下去。   舒服了,打打闹闹,睡觉了。    田松 说,不能喝奶粉,会的癌症,让我晚自习回宿舍,吃颗白菜就行了。   或者,真是想喝牛那,也不能喝工业化的奶,要喝天然的。   意思就是像某作家那样,肚子饿了,把牛妈妈牵过来,直接允吸牛妈妈的乳头,这样最好。    笑的我肚子疼,你说俺又不是啥中央首长,你说的两样,俺一样都做不到。    看来俺只能做贱民,人家不玩的,才轮到俺们玩。   有意思。    看了半天,其实田松反对喝牛奶,反对那,还不如直接反对我们这个社会基础,工业化和科技化,最好回到农耕时代,你直说啊,没必要藏着掖着。   你不把现代社会的这些社会基础反掉,你反来反去,其实和反腐败一样,换了一茬又一茬,一个比一个腐败,最后,你们紧追时尚的,也许能沾点光,俺们平下中农是彻底没戏,永远被人耍来耍去。    号召自然的人,都有这个问题,老是拿人和几万年前的猴子比,不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问题是,我们已经不是自然人了,我们已经和这个社会的工业化科技化一体了, 我们本质上已经是半机器半生物的怪兽了, 你叫我一个个体人,能抗的过社会? 生命和真理一样,本来就是塑造出来的,根本没啥好不好一说,毒奶粉喝着喝着,就习惯了,就不可少了。   你有啥办法?   简单的说自然生活方式,其实根本是子虚乌有,说人家是利益集团,也有可能,但自己也会不知觉的加入另一个利益集团。   你要说,牵头奶牛来给我按时送奶,价格还是1块钱1包,俺没啥意见。   现如今,你忽悠啥,啥就涨价,还不是一般的涨,是成倍的翻翻,你的自然食物,要真能养活全体贫下中农,估计地球也爆炸了。    贫下中农看起来生活在农村,自然食物垂手可得,结果,你们一忽悠,反倒是吃不上了,吃地沟油了。    还是那句话,天真是可耻的!   算了,不说喝牛奶了,还说白马非马。       田松 吃花,重振白马门,其实也不错,光大中医。   那我们看看,中医的整体到底是啥?   有两个整体,一个就是无所不包的宇宙, 田松 吃花,不可能吃宇宙,这个说法被否决。   花这个整体到底啥含义?是白马还是马?   是白马。    田松 的花的意思是强调信息的完整性,你别分割,你一分割就无效了。   白马是马,但是白马的白和马,是一体的,你不能分割出一个白,一个马。       用公孙龙的语言说,我们吃的是白马,不是马,马就根本不存在。   其实公孙龙说的对不对?   对的,很对,严格来说,我们吃掉一匹马,要么是白马,要么是黑马,等等,反正不是马,马是不可吃的,吃不到。   有没有道理?有道理。    只有真正完整的信息才是真实的。   但是,深究下去,你连白马都吃不到,吃了一个啥玩意儿,说不出,你一说,就是错的。    一个真正完整的信息是一个绝对特异的信息,本质是不可知的。    田松 吃花也是如此,他吃了个啥,也不可说,说出来就是错的。    看到没有,中医的整体论到底是啥?本质上就是强调信息完整性,说别人是错的,就他对。   但是,中医狡猾之处就在于此,真正的整体信息,真实是真实,但是,是不可说和不可知的,这一点,和狡猾的繁体字一样,他不说。   九阴真经,就只告诉你一半,另一半销毁了,你就得道了。   前几天, anonymity 说 田松 吃花是这个意思,不同营养的搭配,效果是不一样的。   我说很好啊,这是系统论么,没啥不好啊。   anonymity :是整体论。   anonymity 喜欢批判西方还原论,打个比方,钠有毒,氯气有毒,根据还原论,氯化钠就有毒。   这叫啥还原论,我是不知道,也许是刻舟求剑时代的还原论。  这个问题,导数导数导数,再导再导再导的时候,已经解决了。      到底是系统论,还是整体论?   前面的白马非马说已经说清楚了。   系统论是啥,整体论又是啥?   大家明白没?   系统论并不是强调要具有真正完整信息才能做下一步事,信息的取舍是必然的,否则,就根本不可说,不可知,大家啥事别干了,一切听仙人的,他说啥是啥。      系统论是建立在一个具有内部组成的相关联的组织的规律的理论,和你的整体论是两码事儿。    整体论才是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    其实,别看 田松 把方舟子当作死敌,其实他俩是一类人,以偏执对抗偏执。   好了,白马和马都是截断的信息,这回大家知道了,白马也不是真马,真马不存在,存在一个不可说的东东。    白马和马,都是神马!真马不可说,更不可知!    人类只能如此,认知这些不真实的神马。   现在我们有个问题,根据开篇的集合论,我们知道 白马∈马,也就是白马是马这个集合中的一个元素。   如果,我给你一个集合{白马,马},这个集合你是不是会晕掉,这怎么能行啊,白马和马不是一个层次的东西,白马∈马,你把他俩放在一个集合里,到底啥意思?   集合论是解释不了这样的集合的,直接死机。   但是, 信息论说了,无论是白马还是马都是神马。   什么意思?解释一下:   白马和马都是一种信息编码,比如用字节表示,0x01 表示白,0x02表示马,那么,0x0102就是白马,马是一个字节,白马是两个字节,马的编码信息量少,短;白马的信息量大,长。   马和白马都是神马,为什么不能放在一个集合呢,{0x02,0x0102}完全可以啊,毫无问题。   哈哈,大家搞晕了吧, 原本集合论下绝对的包含关系其实是假的,不存在的,我们的神马才是唯一真实的。    说的直白点,{白马,马},甚至可以是两个独立的信息,其包含关关系都可以是构造的,不是基本的,马这个编码,尽管是白马的信息片段,但其本身和白马并不本质联系,两者都可以独立表达。    信息的自由度,是远远超出人们的机械物质观,所能想象的。根据编码体制的不同,短码和长码甚至可以互换。   唯物的物质观是子虚乌有的。   神马是虚幻的,但是我们唯一能够讨论的。   上次说一切皆是虚幻,王号他说得道了,我说你和老鲍一样,听了半句就升天,还有后半句,只有虚幻才是唯一真实的。      好了,文章到此,有人明白我到底要说啥了没有?    还记得我说过唯物主义最弱智的地方,就在于绝对的集合包含关系。   人可以分子组成的,分子式原子组成的,等等等等,这个包含关系是绝对的,唯物对物质唯一可说的认知,其他认知更是直接不可说,这个包含关系如果是幻象,唯物是纯属白痴。   参考: 观察者与认知论之起点(4)——认知的起点与鬼魂物理学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630do=blogid=408564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630do=blogid=272035
个人分类: 杂感集和|356 次阅读|10 个评论
風水學說是一種唯物主義觀點
jiangjinsong 2010-8-9 00:17
不過, 這並不能說明什麽, 除了批駁主張風水學說是唯心主義的觀點之外。
个人分类: 口無遮攔|3320 次阅读|3 个评论
中国科技界在李铭眼里还有几个真科学-二驳科学至高无上轮
Eucommia 2010-6-22 17:21
我们可爱的李铭大师在我批他的科学至高无上论后,马上又写了篇用更低劣的偷换概念戏法写成的题目为《 崔克明总算认识到了自己的科学知识的贫乏》的 博文(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37532 ),是一篇难得的说明什么是偷换概念的诡辩术的反面教材。网友看这种反面教材一看就明白,用不着我作任何说明,只要对照着看即可。前一篇博文中我已用历史和现实说明科学不可能至高无上,只有人的生命才是至高无上。我这里要揭露的是他祭出科学至高无上大旗的本质是什么。说穿了,科学至高无上是假, 他李大师至高无上才是真。你看他什么时候说过承认自己错误的半句话,在他脑子里,他俨然是中国具有终审权的科学大法官,他说中医是伪科学,谁敢说半个不字,就可认定谁没有科学基础 。他一方面承认我是搞生物学的,这次博文中又说 崔 教授可能对生物学很熟悉 (实际上我熟悉的也只是生物学中的一个小小的分支植物解剖学),又说我没有科学基础,那实际上不就是否定生物学是科学吗?我这个逻辑推理有错吗?他在 2010-6-17 21:50:17 对我博文的评论中明确写道哲学当然不是科学!否则,唯心主义,唯物主义岂不都成了科学原理?,在他另一篇博文《 我在北大干过的一件事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36550 )中写道 我记得给我们上中共党史的是一位年轻的女教师,,讲课基本上是读的,一堂课的讲稿要写几十页,。课程以一篇小论文结束。我自鸣得意地写了一篇:论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的必要性。结果,这论文由于思想有问题被否定。我好险通不过这门课程,勉强得了个 60 分。 并由此得出结论说: 中国的文科为什么假大空,根源在哪里。 二者间有必然联系吗?我这个没有科学基础的北大教授,凭自己在北大 50 年的经验从你的文字中得出的至少有两点推测(不是结论),第一这个女老师备课很认真,看了大量资料,要不然怎么能写出几十页的讲稿。这几十页的讲稿能在 90 分钟内讲完,说明她不是念的稿子,而且熟知讲课的内容,很会掌握时间。我很佩服她,至于为什么学生看着她是读讲稿,根据我当年刚上讲堂的经验,她是由于刚上讲堂不久,怕讲错了而不敢正视学生,这很正常。第二,根据李大师当时所得的成绩说明这位女教师是在保护你这位当时的青年学生。既让你能毕业,又暗示你以后不要这么写。就当时的政治环境来说她完全可以给你不及格,而且还要通知你们系你为什么不及格,如果是那样的话,你能有今天吗?你不仅对这位老师没有半点感激之情,还得出了这是中国文科假大空的根源,不显得荒唐吗?根据这个结论,中国的那么多文科专业是不是也被李大师列入了伪科学之列呢?这样算下来,中国还有几个学科是真科学呢?再加上他恨得咬牙切齿的民科(所有民办科研机构都应在内),就因我写了《民科万岁》,说明许多科研课题都来自民科,而且我自己研究了一辈子的课题就来自地地道道的民科,他就得出结论说 似乎他要把自己归入民科队伍,我看,很恰当。中国的民科已经成为社会公害。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35018 )这些足以证明李大师把自己当成了拥有绝对权力的科学大法官,他还有一篇名为《 应该把蒋伪绳之以法!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36488 )的博文,就因为 蒋劲松 先生发了篇题为《 不知爲什麽:科學主義者大多邏輯能力低下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36370 )的博文,他认为 蒋 先生是将他归入了逻辑能力低下的科学主义者就下令将他称之为蒋伪的 蒋 先生绳之以法。你看他不是拥有绝对权威吗?可惜是自封的,要不然中国将有多少科学家被关进监狱,甚至掉了脑袋。他之所以如此不知天高地厚,就是他虽然否认哲学是科学但在他脑子里固有的高度自我膨胀的唯心主义世界观决定的。我这里绝不是乱扣帽子,有事实为证。他可以仅凭你的一句话就断定你没有科学基础,就应该绳之以法,就因为中医中有的医术不高,或者有的人打着中医的幌子骗人,就判定中医是伪科学,就因为有的人自己文化水平不高还想搞科学研究,而且提出了不被大家认可的理论,甚至在科学上看是荒唐的理论就断定所有民科都是伪科学,更荒唐可笑的是把因为没用国家经费研究出了西方医学没有研究出的治疗烧伤的皮肤再生技术和理论( 徐荣祥 先生的成果)也被打成伪科学,连在参考文献中引用他的文献都成了罪名(这是李大师的铁杆盟友自封皇帝的方舟子干的)。在他们那里常用的罪名就是按照他们的荒唐逻辑推出的伪科学和民科,我在前面的博文中已明确指出,这两个名词既没有明确的内涵也没有明确的外延,仅以他们的主观认识为依据。这就等于说所有正定理的逆定理都是正确的。按他们的逻辑,就是某杀人犯是几兄弟之一,那么他的几个兄弟也都是杀人犯。这不是标准的唯心主义是什么?从李大师否定哲学是科学的根据看还认为自己是唯物主义,他在研究他的物理时肯定是从唯物主义出发的,要不然不会取得成绩(我是根据他的学术地位推测的),但他的唯物主义也没有超出机械唯物主义范畴。所以一旦由他的实验结果取得一个正确的理论,或看到他认为正确的理论就自觉不自觉的认为这是终极真理,绝对正确,就成了衡量一切的标准。这就从唯物主义变成了唯心主义。唯物主义世界观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一切正确的理论都来源于实践,而且还要经过实践的检验,也就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唯心主义者则是先验论者,认为理论是第一性的,检验真理的标准是理论而不是实践。这一点在李大师的博文和评论中到处可见,让对方提供证明自己说的对的根据时,总要问你什么书上写了?或得到谁的承认和得到国际承认了吗?这是典型的唯心主义真理观的表现,一个经过实践证明的真理不需要经过任何人的承认。书上写错了的多的是,经过实践证明错了,下次写书时就会改过来,实践证明正确的书上没有的下次写书时会加上。当年哥白尼被处死不就是因为他宣扬的理论圣经上没有写吗?达尔文提出进化论时,他之前的哪本书上写了?谁承认他了?就是我们现在正式发表的科研论文如果是书上已经写的能发表吗?我不知道物理学上审稿的标准是什么,但生物学上的论文都要求你有创新,都是前人没有证明过的,而且一定要提供实验证据(当然不是要求观察到)。这就充分证明,书是人写的,只有经过大量实践证明了的才写在科学书上。我赞成一句名言,真理往往在少数人手里。这是因为大多人都是按定式思维,对于违反定式的新事物不容易接受。坚定认为哲学不是科学的李大师不自觉地接受唯心主义世界观一点也不奇怪。因此我在此奉劝李大师学点哲学,放弃你的唯心主义世界观。
个人分类: 未分类|2947 次阅读|7 个评论
唯物主义:一种科学的观念与规则
可真 2010-1-27 15:47
唯物主义:一种科学的观念与规则 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恩格斯曾 对唯物主义做过如下解说: 思想对存在、精神对自然界的关系问题,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 :什么是本原的,是精神,还是自然界?这个问题以尖锐的形式针对着教会提了出来:世界是神创造的呢,还是从来就有的?哲学家依照他们如何回答这个问题而分成了两大阵营。凡是断定精神对自然界说来是本原的,从而归根到底以某种方式承认创世说的人(在哲学家那里,例如在黑格尔那里,创世说往往采取了比在基督教那里还要混乱而荒唐的形式),组成唯心主义阵营。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则属于唯物主义的各种学派。除此之外,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这两个用语本来没有任何别的意思,它们在这里也不能在别的意义上被使用 。 恩格斯这里所界说的 唯物主义是一个被用来标志归根到底否定创世说和承认自然界是本原的哲学派别的概念,这是对 传统哲学中这一概念的沿用,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用语里,它属于广义的唯物主义概念,在外延上包括传统的唯物主义和现代的唯物主义。恩格斯曾自称他和马克思所坚持的是现代的唯物主义,这是其狭义的唯物主义概念。 传统的唯物主义包括自然哲学(恩格斯语)中的唯物主义和 纯粹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恩格斯转述费尔巴哈语)。对于这些传统的唯物主义,马、恩其实并不承认它们真是唯物主义。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恩格斯就明确提到自然哲学(当然包括其中的唯物主义)只能这样来描绘自然界联系的总的图画: 用理想的、幻想的联系来代替尚未知道的现实的联系,用臆想来补充缺少的事实,用纯粹的想象来填补现实的空白 。 而在同书中恩格斯又说: 在理解现实世界(自然界和历史)时,决定按照它本身在每一个不以先入为主的唯心主义怪想来对待它的人面前所呈现的那样来理解, ...... 毫不怜惜地牺牲一切和事实(从事实本身的联系而不是从幻想的联系来把握的事实)不相符合的唯心主义怪想。除此以外,唯物主义根本没有更多的意义 。 如此看来, 自然哲学的唯物主义根本不是什么唯物主义!至于费尔巴哈,恩格斯则评论说: 费尔巴哈说,纯粹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虽然是人类知识的大厦,但是,不是大厦本身,这是完全正确的。因为,我们不仅生活在自然界中,而且生活在人类社会中,人类社会同自然界一样也有自己的发展史和自己的科学 ...... 但是 ..... 他虽然有基础,但是在这里还有 摆脱传统的唯心主义束缚 ..... 我们一接触到 费尔巴哈的宗教哲学和伦理学,他的真正的唯心主义就显露出来了 。 这么看来,费尔巴哈同毫不怜惜地牺牲一切和事实(从事实本身的联系而不是从幻想的联系来把握的事实)不相符合的唯心主义怪想的唯物主义要求还相去甚远,这算是什么唯物主义呢! 马、恩 按照当时哲学界的习惯也称传统的唯物主义为唯物主义,这不过是一种权宜随俗之举罢了,他们何尝认为它们是名副其实的唯物主义了呢 ? !据实说,他们自认为只有他们才真是唯物主义者 ! 按照恩格斯的上述论述, 马、恩心目中的唯物主义有两条标准:其一,承认自然界对思想、精神具有本原性;其二,一切因循事实来进行思考,如实反映事实,毫不怜惜地抛弃一切与事实不符的怪想 。其中,第二条标准是从属于第一条标准的,是第一条标准的具体表现。任何观念上承认自然界是思想的原本的人,都必须使自己的思维从现实事物出发,完全依据事实来进行思考和思想,否则,那种观念就是空的,没有意义的。十分明显,马、恩心目中的唯物主义,不仅是一种抽象的观念,而且是一种具体的规则,它是观念与规则的统一:规则依赖于观念,由观念转化而来,观念也依赖于规则,由规则得以体现和落实。 作为一种观念,唯物主义从何而来?它也是从事实而来,是对自然界事实的反映。唯物主义所反映的事实是什么?这就是:自然界是精神的本原,精神是从自然界派生出来。但是这个事实从何而来?在传统唯物主义那里,那事实都是被臆想或想象出来的,实于属虚构的事实,所以也根本不是事实。 唯物主义所依据的事实之成为确实的事实,在历史上经过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 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 关于上帝创造大地的观念,受到地球构造学,亦即把地球的形成、生成描述为一种过程、一种自我产生的科学的致命打击。 Generatio aequivoca 说是对创世说的唯一实际的驳斥 。 这里科学所提供的事实,推翻了创世说,但还没有证明精神、思想是自然界的产物 。 第二阶段: 达尔文 ( 1809 1882 )在 1859 年出版了震动当时学术界的《物种起源》,此书提出了生物进化论学说,在书中运用大量实证资料证明了形形色色的生物都不是上帝创造的,而是在遗传、变异、生存斗争中和自然选择中,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不断发展变化的。 1872 年,他又发表了 《人类的由来与性选择》 ,以 性选择 概念作为对《物种起源》中 自然选择 概念的一个理论补充。(其关于 性选择 的理论是一个未完成的理论。) 这里科学所提供的事实,证明了人是由自然界逐渐进化而来。这个事实内在包含着另一个事实自然界对于人和人的意识具有原本性 。 作为一种观念,马、恩的唯物主义所反映的事实,正是由 地球构造学和 达尔文 进化论所提供的自然史事实 。所以,他们的唯物主义是一种科学观念,一种既可证实亦可证伪的观念。如果 地球构造学和 达尔文 进化论能够成立,马、恩的唯物主义就能成立;如果有一天 地球构造学和 达尔文 进化论都被推翻了,马、恩的唯物主义就也立不住脚了,除非有更先进的科学提供更加确实的事实来证明 自然界是精神的本原,精神是由自然界派生出来。 作为一种规则, 唯物主义是一种什么规则?笼统地讲,它 是一种主体活动规则。进言之,这种主体活动既是人的思想活动,更是人的实践活动。 唯物主义既是思想规则,也是实践规则。但是,并非所有的思想和所有的实践都遵守唯物主义,凡空想者、妄行者都没有遵守这个规则;也不是所有的思想和所有的实践都必须遵守唯物主义,一切神学和玄学的思想和实践都不必甚或根本没有遵守唯物主义。实际上, 唯物主义只有在科学领域,才是作为一种普遍应当遵守并且不能不遵守的主体活动规则 。事实上,唯物主义是 科学活动的产物,是在反复的科学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科学实践主体的活动规则,一切科学活动都必须遵循这个规则,否则就要招致失败。所以,唯物主义按其本性来说是实践的。在笔者看来,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之所以自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其真正的意义也就是在于他们是把唯物主义当作科学实践主体的活动规则来看待的。我们现在只是把唯物主义当作一种可以言说、可以宣传和可以灌输的观念(世界观)来看待,这其实是背离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本意的。 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来说, 唯物主义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做出来;坚持唯物主义,不只是精神上信守一种观念,更是行为上遵守一种规则 。面对任何规则,心动不如行动。离开了行动,一切规则都没有意义。正如恩格斯所说,除了照 其本来的样子来理解现实世界,毫不怜惜抛弃一切与事实不符的怪想以外,唯物主义根本没有更多的意义。 (苏州大学哲学系:周可真)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 卷,第 220 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 卷,第 238 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 卷,第 226 227 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2 卷, 人民出版社, 1979 年,第 120 页。
个人分类: 马克思主义|947 次阅读|10 个评论
关于我国哲学教育的几点建议
热度 2 zhangqq 2010-1-26 09:31
关于我国哲学教育的几点建议 尊敬的X主任及调研组领导: 你们好! 系里通知我参加调研座谈会,我思考了一下,想对我们当前的哲学教育提几点看法,但觉得口头可能表达不准确,故写成书面文本呈上,仅供参考,并请批评指正。 第一,我国的哲学教育要回归到哲学本身。 由于建国以来的极左思潮影响,我国很多学科的教学都出现偏离科学本身的倾向,偏向实用。例如,化学课学习生产肥皂,物理课学装收音机,数学课学会计算帐、丈量土地等等。但改革开放以后,都回归了学科本身。包括中文、历史、考古,甚至政治学、经济学都回归到学科本身。然而,哲学教育至今仍然没有完全回归学科本身。 哲学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概括与总结,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关于人类思维的科学,本是一门极为理论化、抽象化的学科。但是,现今的哲学教育实用的色彩太强,没有哲学自身的特征。 恩格斯说: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哲学本来就是一个纯粹训练理论思维的科学,如果失去这个特点,它就没有任何优势。因为任何具体对象的研究都有专门学科,政治问题有政治学,经济问题有经济学,物理问题有物理学,社会问题有社会学在这些方面,哲学比不上这些学科。如果让哲学把关注点的集中在这些问题上,实际上就消解了哲学。 哲学的纯粹理论思维的训练,不仅仅是培养哲学人才,也有利于各种人才的培养。它有利于科学创造,有利于实际工作中的分析、归纳、总结,等等。反过来,如果没有这样严格的思维训练,可能会影响这些人才的培养。我们科学人才的缺乏,与此不无关系。西方大学的最高博士学位仍然称哲学博士(Ph. D),也与此有关。 当然,从根本上说,哲学关注的也是人生、世界、生活,但是,它是一种哲学的言说方式表达出来的,而不是用政治学的、经济学的、社会学的等等方法表达出来的。 第二,必须尽快吸收当代思想精华。 马克思思想是当时的时代精华。马克思非常深刻地了解人类当时最先进的社会形态,并洞察其中的根本问题,也深入了解当时人类最先进的科学思想,他的思想正是在此基础上创立的,因此具有巨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但是,马克思于1883年逝世。在马克思逝世后的这100多年,人类社会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今天的世界,与1883年的差距是天壤之别。 因此,这100多年来,人类关于社会发展,关于科学技术,有怎样的思考和总结,我们必须要了解。特别是对于那些公认的思想家的思想,我们必须要认真学习、研究、吸收。 在20世纪,严格的说,中国没有出现大的哲学家,没有出现对于20世纪的问题提出举世公认的理论体系。但是,在西方出现了一批公认的哲学家,他们的思想不仅在西方有巨大的影响,在东方世界也有很深刻的影响。 第一,这些哲学家深入研究、讨论了20世纪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并给出了自己的结论,其高度和深度是其他人所无法达到的;第二,他们讨论了20世纪科学新发展所提出的新问题。例如,在量子力学视野中,物质是什么?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如何?他们本人很多就是科学家(例如维也纳学派),这些回答代表着哲学的最新进展。很明显,我们运用马克思哲学中的一些观点和定义是无法解决这些问题的。因此,这些思想家的思想是今天我们时代的思想精华。 如果我们对于这些思想弃之不顾,实际上有鸵鸟主义的自大意识。 据我所知,在中国高校中,对于20世纪著名哲学家理论有真正的理解和把握,并开出相关课程的,在985高校中也不算多,211高校基本没有相关教员,其他学校就更无从说起了。 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科学。因此,不客气说,我国的大学生,绝大多数的世界观还是19世纪的。 第三,深入清理前苏联在哲学上的恶劣影响。 我国早期科学、学术发展受前苏联影响很深,哲学尤甚。主要表现就是把哲学上的学术分歧与政治斗争结合在一起,把每一个哲学家都等同于某个阶级、阶层的代表人物,把每一种哲学观点与某一种社会利益挂钩,实质上把哲学家等同于政治家。 具体的标准就是哲学上的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凡是唯物主义哲学家,就是进步的、革命的思想家,凡是唯心主义哲学家,就是反动的、落后的思想家。更为极端的是,把唯物主义等同于科学,把唯心主义等同于迷信和宗教。这种观念,在中国哲学界,甚至整个知识界乃至全国人民,产生极大影响,因而贻害至今。 我们知道,按照这个标准,笛卡儿和莱布尼兹都是唯心主义哲学家(笛卡尔连自己的存在都怀疑,莱布尼兹认为构成世界的最基本元素单子是有灵魂的),但是,他们却是大科学家。如果把唯心主义等同于迷信、宗教,这就很难解释。整个中国哲学史研究,就把哲学研究与农民起义、地主阶级镇压等历史研究纠缠在一起。而好的哲学家一定与人民利益、唯物主义相关,不好的哲学家则相反。 其实,idealism这个词,可以翻译成唯心主义,也可以翻译成观念论。从哲学上来说,马克思哲学,毛泽东的《实践论》、《矛盾论》也是一种观念论,因为他们说的本质认识就是一种概念认识。Materialism这个词,可以翻译成唯物主义,也可翻译成实利主义。在西方哲学史上,这两个概念本来没有任何关系,从源头上说不是相互对立的一对。 哲学思想,与政治观点、经济利益不能等同。当然,不否认有些哲学与某些阶级、阶层的利益相关。马克思哲学与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但也不能简单等同,更不能把这个特征当作哲学的基本特征。 上述几点浅见,很不成熟。但我在北大哲学系教书20年,读书学习的时间更长,眼见现在相当多的学生对哲学不感兴趣,甚至厌倦、反感,而且十几年来的高考状元没有一人选择哲学系。面对这种现象,不免感到困惑、震惊和不安。因此不揣浅陋,抛砖引玉,希望引起关注,真正解决这些问题。 专此,即颂 顺利安康!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章启群 敬奉 2009年12月29日(与原件文字略有不同)
个人分类: 未分类|5809 次阅读|27 个评论
缘分
zza212 2009-3-27 12:44
缘分用起来很顺口,可以解释很多你无法解释的事情。缘分可以安慰你受伤的心灵,可以强调你幸福的感觉。几乎每个人都喜欢用缘分一词,而且一生中要用很多次。越是生活大起大落的人,用的越多。不得不承认,缘分是每个人解释事物的常用工具。 缘分从来都是无法预知的,它总是在事后才出现的。缘分暗示了上天的注定和命运的安排的意思。当人们在面对上天的注定和命运的安排的时候,就会少了其它理由,这样可以让事情变得简单。 如果是伤心的结局,用缘分来解释,会让你觉得自己没有错,错在上天和命运,上天的注定和命运的安排是你无法逃避的,所以你会安心地放弃或者勇敢地面对。缘分不失为心灵的良药。 如果是幸福的结局,用缘分来解释,会让你觉得自己得到这一切是应该的,是我的,终究还是我的,甚至觉得自己曾经的努力都是多余的。在缘分的解释下还暗示自己这种幸福是不会失去的,因为这是上天的旨意和命中带来的。 但是,现实的生活中,幸福的开始可能会以伤心的方式结局,这个时候,我们用有缘无分来解释,幸福是因为有缘,伤心是因为无分,事情一下子变得很简单。 或许有人真的相信有缘分,或许有人只把它当心灵的药物罢了。我虽然使用这个词,但是我从不相信缘分真的存在,我是个纯粹的唯物主义者。
个人分类: 未分类|3438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1 09: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