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放射性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放射性

相关日志

放射性同位素标记化合物介绍(二)
dongmo010 2012-12-14 12:27
中草药是祖国医药的瑰宝,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结晶。中草药有效成分的研究是促进中草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放射性同位素标记在中草药有效成分的研究中有着广泛的用武之地。 中草药的有效成分一般来说结构都比较复杂,用定位合成的方法进行放射性同位素的标记都很困难。因此,这里介绍的是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一种常用但现在一值处于创新的标记方法----同位素交换法---氚标记化合物的制备。 放射性同位素交换标记法是应用氢同位素中氕与氚在催化剂存在下,采用不同的温度、酸度及反应时间达到交换的目的。氕与氚同属氢的同位素,化学性质基本相同,不影响标记后药物的药代性质。 经过近四十多年的标记技术的发展,现在的催化剂的种类很多,有针对性某一类化合物结构的催化剂,特别的适合我们的中草药有效成分的放射性标记。标记的比活度也可以高达Ci/mM,完全满足药代研究的需要。我们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放射性同位素标记实验平台已利用各种的催化剂及反应条件完成了多个中草药有效成分的氚标记研究,达到了非常满意的实验效果。
6511 次阅读|0 个评论
氡气也能治病?
热度 1 孙学军 2012-12-8 20:52
http://www.hindawi.com/journals/mi/2012/382801/ 治病致病剂量定 对惰性气体氡的印象是一种危害人类健康的放射性气体,但没有想到有人会研究这种气体具有“治疗”疾病的作用。毒理学之父 Paracelsus 的著名 论点 “ 剂量决定 了毒性 ” 。看起来不仅 剂量决定 毒性,而且 剂量决定作用性质。 在 毒理学 效应研究中,小剂量兴奋效应已经广泛被接受。就是许多有毒物质在非常小的剂量时,会产生完全相反的效应。简单地说就是,本来有毒有害的物质,当剂量减低到一定程度,可以产生有利的效应。这在生物学中普遍存在,例如低氧处理可以提高耐受低氧,经常被称为适应。短暂非致死性缺血可以减少严重缺血性损伤,经常被称为预适应。而且这类效应具有普遍性和泛化作用,就是一种损伤可以诱导对多种损伤的保护作用。 从这个角度讲,有毒有害的氡气,如果在比较低的剂量时,可以产生刺激机体出现耐受损伤的效应。最近来自日本的一项研究发现,呼吸微量的氡气可以预防酒精性肝损伤。可以说,这一研究正是利用小剂量兴奋效应的观点来解释。而且他们关注这个问题已经很久,过去也曾经研究过类似效应。如发现呼吸氡气对四氯化碳诱导的肝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原来一直觉得,惰性气体中只有氡气可能对机体不会产生什么友好作用,看来并不是如此。 该研究采用给动物腹腔注射酒精的方法制备模型, C57BL/6J 小鼠呼吸 氡气(浓度为 4000 Bq/m3 ) 24 小时,腹腔注射 50% 酒精 (5 g/kg bodyweight) , 酒精可以导致肝脏功能受损伤, 氡气可以保护这类损伤。 氡是一种放射性气体,主要发射α射线。可通过肺或皮肤进入血液,然后经过血液循环分布到全身。吸入氡气,肺部将受到由辐射产生的自由基损伤,并可能引起炎症。大多数学者都认为氡气吸入是非常危险的。但在日本和中欧,有许多患者接受传统的氡水疗法。用含氡水和氡气为主治疗各种疾病,在日本比较著名的有三朝医学中心和冈山大学附属医院。氡气疗法治疗的最常见的疾病是动脉粥样硬化、骨性关节炎、支气管哮喘。 从活性氧( ROS )角度评估氡的生物学效应,研究者制定了氡暴露系统,并进行了多次研究。例如,为寻找新的氡治疗的适应症,他们曾经报道过,氡暴露可以诱导小鼠器官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 )。此外,实验结果表明,氡气吸入抗炎作用和抑制角叉菜胶诱导的炎症足跖肿胀 。此外,进行了一项氡的同位素钍射气的临床研究使用。结果表明,钍射气和热处理可激活患者抗氧化的功能,钍和热治疗可防止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因此,氡对一些疾病可能具有治疗价值。氡是一种无色,无味,无臭的气体,氡气疗法采用比其他气体(如氧气、氦气)更小的治疗压力(高了应该会有危害)。尽管有许多报告证明高浓度氡会造成健康危害,特别是肺和皮肤,然而在三朝氡疗法,治疗照射剂量为 50-67 微西弗,低于平均每年的天然辐射量( 2.4 毫希)。 德小镇用氡气治病 游客可裸体尝试"放射性蒸汽浴"(图)2 012年04月19日08:15 来源: 人民网-《环球时报》 手机看新闻 分享到... 分享到人人 分享到QQ空间      提到“氡气”,许多人会因为它是“放射性气体”而谈虎色变。德国西南部一个叫巴特-克劳伊次纳赫的千年小城却将它“变害为宝”,建起一条能医治病痛的“氡气隧道”,引来全球众多“冒险者”。《环球时报》记者不久前闻讯前往,也体验了一回氡气的神奇魔力。    可裸体尝试“放射性蒸汽浴”   巴特-克劳伊次纳赫位于德国莱茵兰-普法尔茨州,小城周围密布着蓊郁森林和清澈溪流,城内有诸多古迹,不过大多数游客都是冲着“氡气隧道”来的。   “氡气隧道”藏于一处僻静密林中,前身是上世纪初的一个汞矿。众所周知,矿工们通常会患支气管炎、关节炎等职业病,而这座矿上的工人不仅身体健康,甚至连原先有病症的也不药而愈。当时德国人多恩已发现氡元素数年,得知氡是自然界唯一的天然放射性气体,无色无味,吸入人体后可诱发肺癌。当地人调查后发现,促使矿工不药而愈的正是隧道中的极少量氡气。原来,均匀弥漫在空气中的氡气透过人体皮肤,经由血液运送至全身,短时间内给予细胞直接而强大的能量刺激,具有相当好的造血及促进新陈代谢作用,可明显改善动脉硬化、高血压、皮肤病、胆囊炎等疾病。1912年,巴特小城把老矿场改造成世界上第一条地下氡气隧道,开始尝试用氡气给游客治病。   进入隧道口后,记者还是有些担心,毕竟氡气是放射性气体,隧道内的测量仪和警示牌就是证明。负责解答游客问题的医师向记者强调,只要掌握好量,氡气对人体有益无害。借着昏暗灯光,走过狭窄隧道,记者终于来到治疗中心。这里岩石外露,两旁整齐排列着躺椅。20多个疗养者静躺其上,正在做吐故纳新的呼吸疗法。隧道内还有不同温度的疗养区,游客可以裸体尝试“放射性蒸气浴”。    看热闹的比治病的多   55岁的杰森来自慕尼黑。他告诉记者每年都会来这里疗养两次,自己的脊椎炎有了明显好转。像他这样以疗养为主的访客每年约有数千人,但大多数人则像记者一样,是怀着好奇心来“探险”的。   虽然没有立即产生“脱胎换骨”的感觉,但记者身处这样一个温暖干燥、空气几近无尘的洞穴中,整个人都松弛下来。在“氡气隧道”里疗养很讲门道。比如在温泉区治疗1小时后会大汗淋漓,但不可马上泡澡,因为氡所携带的极微量放射能成分此时正在刺激细胞,促进人体新陈代谢。一般来说,隧道中人体接收的氡在两小时后会排泄殆尽,所以最好“忍耐”到3小时后再洗澡,然后静卧半小时以巩固疗效。    希特勒曾来此寻求“第二春”   巴特小城早在几百年前就因“可治病的神奇温泉”而出名。包括罗马尼亚女王、莫斯科伯爵、铁血宰相俾斯麦、音乐家舒伯特、文学家王尔德等众多名流都慕名到此寻求“第二春”。茜茜公主的造访更让当地温泉享有了“青春之泉”的美名。不过当时人们并不知道,这是因为温泉里含有较高含量的氡所致。待隧道开发后,连纳粹头目希特勒都曾数次造访。   如今,氡气已成为小城的标识。在这里,记者可以买到世界上氡气含量最充足的矿泉水,可以在各家氡气诊所、甚至寻常百姓家体验氡气盆浴。欧洲氡气温泉协会的一名负责人对记者说,仅在德国和奥地利,每年就有8万人接受“氡疗养”。据称,目前全球已有上百个氡气疗养地。而德国主打“健康旅游”招牌的景点已达300余个。不过,德国联邦辐射防护局对氡疗养的兴起持谨慎态度。该局专家告诉记者,氡气的治疗作用目前还存在争议,最好等到技术进一步成熟之后再去尝试。
个人分类: 研究生培养|8569 次阅读|2 个评论
地球年龄的故事(下)
热度 3 MitchGeng 2012-11-27 22:51
(接上文) 地球年龄的故事(上) 大多Kelvin的批评者们对Kelvin计算地球年龄的计算方法表示赞同,但是认为Kelvin的计算结果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另外一些对Kelvin的挑战是认为他对地球冷却阶段中陨石撞击带来的热量的估算偏低。但是,仅仅陨石的因素并不能明显的影响Kelvin的计算结果,况且他的计算方法也统治着这个学术讨论领域。(Kelvin也确实曾为了与Darwin的进化论进行争论的时候提高了地球遭到陨石撞击所接受的热量。) Rutherford错误的认为Kelvin勋爵会欣然接受自己的想法。然而Kelvin勋爵并没有很快的接受镭的放射性会放出热量改变地球内部的热状态,而且还发表了一篇短文来批评这一观点。他一直没有公开放弃他对地球年龄估算中的假设,只是在当年的一次在英国科学协会的会议上与一位同行的一次交谈中他才承认自己的估计可能有错。但是他并没有发表任何撤销原来估算的声明,所以他依然在计算地球年龄的领域里保持着自己的权威,并且很少有人挑战他。之后Rutherford的研究就转向了其他方向,而美国的Bertram Boltwood(1870-1927)和英格兰的Robert John Strutt(1875-1947)继续着这一方向的研究。 1906年,Strutt(第四任Rayleigh男爵)发现地壳中放射性的岩浆岩中的热量比Kelvin计算的地球散失的热量还要多。这将是Kelvin的支持者们不能忽视的一个证据。地球确实有自己的热源,而且即使在地球在降温,也可能没有降温降的如他们原先想的那么快。 经过多年的实验和通过与Rutherford的信件交流,Blotwood知道了发射性元素的原子核会在放射现象过程中发生改变。比如铀元素或者钍元素会在一系列的衰变反应中分解成其他元素(子元素)。1907年,Boltwood发现经过这样一系列的衰变反应,铀元素会最终稳定的衰变成铅元素。 放射现象就是地球的原子钟,Boltwood就是那个读出这个钟时间的人。铀元素转化为铅元素的速率十分稳定。通过测量铀转变为铅这一衰变的速率,Boltwood计算出了一些矿物的年龄是22亿年。这些矿物形成与前寒武纪,而地球的年龄至少应该比这些矿物还要老。
个人分类: 故事|4163 次阅读|3 个评论
地球年龄的故事(上)
热度 2 MitchGeng 2012-11-26 17:36
法国物理学家Antoine Henri Becquerel(1852-1908)和他的父亲,Alexander Edmond Becquerel(1820-1891),都曾将许多晶体,矿物和岩石碎片在亮光下暴晒,然后再在暗房中检查看有没有辉光发出来研究磷光发光行为。在这其中他们收集的一些铀盐会在强光照射后自发发出磷光。1896年1月,Henri Becquerel在和法国数学家Henri Poincaré(1854-1912)讨论时德国物理学家Wilhelm Röntgen(1845-1923)在上一年的十一月发现的X射线。Röntgen用他的神秘的X射线在真空管中制造出了一种磷光。Becquerel冲回自己的实验室后,急忙就想看看自己的铀盐是不是有和X射线相似的性质,比如穿透纸张、衣服、皮肤甚至人体组织的能力。他将他父亲的铀盐放在了用纸包着的照相底片旁边,然后发现虽然印记模糊但是照相底片被感光了。但与X射线不同的是,他发现的射线会随电场和磁场偏转,这种射线就在1896年就被叫做了“贝克勒尔射线”。因为这一性质是所有铀盐都共有的,即使那些不发出磷光的铀盐也具有相同的性质,所以Becquerel就认为这是铀原子所特有的性质。 Becquerel发现了放射性之后,Pierre Curie(1859-1906)和Marie Curie(1867-1934)研究出了测试原子放射性的方法。居里夫妇通过他们和贝克勒尔的实验展示了镭盐的放射过程在不断的放热。他们的实验结果让大众和科学家们都感到十分兴奋。这样的能量是怎么创造出来的?1903年Becquerel和居里夫妇分享了当年的诺贝尔物理奖。诺贝尔奖夫妇的浪漫事迹极大地提高了刚刚建立不久的诺贝尔奖和放射性研究在公众中的威望。居里夫妇也成为了20世纪第一对知名的科学夫妻。Marie Curie对如何将放射性运用于医学特别关注,并和他的女儿(Irene)一同致力于使用镭减轻在一战中受伤的士兵们的痛苦的研究。在战后,对镭的需求也随着经济大萧条急转直下。人们也越来越多的了解到过量辐射的危害。 20世纪对发射性的发现改变了人类的历史,这一发现直接导致了原子弹、核能以及对癌症的放疗化疗这些广为人知的例子。在地球科学研究的历史里,放射性现象的发现也带来了定年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能够确定从岩石到骨头,甚至是最早的洋流的年龄。二战期间的核试验造成的放射性碳的尘埃在海底沉积物中留下了十分明显的印记,海洋学家就使用这一明显的标记来确定他们钻孔岩心样品中的20世纪50年代。 看到19世纪20世纪之交对原子性质的激动人心的揭示,美国地质学家Thomas C. Chamberlain(1843-1928)在1899年对当时流行的地球是有一个熔融的大火球慢慢冷却至今的假说提出了质疑。他认为地球是由冷增生开始形成的,地球内部的热量应该是由原子的放射性现象造成的。如果说原子有这么多的秘密还没有揭开,那行星和恒星一定也还有很多我们不知道的。 1902年,在加拿大蒙特利尔的麦吉尔大学,英国化学家Ernest Rutherford爵士(1871-1937)和Frederick Soddy(1877-1956)发现放射性现象是由于原子的分解的过程造成的。他们发现了从放射性原子中发射出来的α离子和大量的能量。卢瑟福这个成长在新西兰的英国科学家将放射性现象和放出的热量联系了起来。他很快就开始考虑将这些发现应用于地质学中,他发现这一现象可以用来确定地球的年龄。在1904年春天,伦敦皇家学会请卢瑟福做一个关于他的发现的报告。他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写道: “我走进半灰暗的屋子,突然发现开尔文勋爵就在听众之中,随后便意识到我正处于一个麻烦的境地,因为我报告的最后一部分将会讲到地球年龄的部分,而我的观点与他有很大分歧。让我欣慰的是,开尔文很快就在会议中睡着了。但是,当我刚刚讲到这一重点部分的时候,我看到那只老鸟坐起来了,睁着眼睛恶狠狠地盯着我。此时我灵机一动,我说‘开尔文勋爵在没有新的热源被发现的情况下约束了地球的年龄,这一先贤的名言让我们注意到了我们今天晚上一直在讨论的镭。’看,是这个老兄启发了我。” 被册封为拉各斯Kelvin男爵(Lord Kelvin)的苏格兰物理学家William Thomson(1824-1907),他在Rutherford的演讲之前的40年里一直统治着对地球年龄的讨论。他支持地球和太阳都是有大的熔融体形成,然后稳定的冷却至今的假说。根据当时矿井中的研究,地球表面温度每向地面下15米增高1度。为了计算从熔融的地球到形成这样的表面地温梯度经历了多长时间,Kelvin需要计算岩石的热传导速率。1820年法国科学院终于发表了Joseph Fourier在1807年写出的计算热传导速率的数学方程。但是由于不知道地球内部的环境,Kelvin只好做了几个大的假设来求解傅里叶的方程。他加热了不同类型的岩石来确定岩石传导热的能力,并推测出早期的熔融地球大概有4000°C。他一开始确定出地球大概有9亿8千万年的年龄,但是他的估算中存在很大的不确定度,他之后将自己的结果改到一个他认为可能的范围。他宣布地球大概是2千万年到4亿年前形成的。 (待续)
个人分类: 故事|4253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欧空局首次探测到来自超新星的放射性钛
crossludo 2012-10-27 15:16
欧空局首次探测到来自超新星的放射性钛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近日消息称,利用欧洲空间局(ESA)的γ射线望远镜,研究人员首次直接探测了来自超新星残骸1987A的放射性钛。这是在超新星内发现钛-44的第一个确凿证据,其放射性衰变被认为在过去的20年间持续为恒星爆炸的残余提供能量,而新的数据扩大了人们对大质量恒星生命最后阶段的认识。研究结果以论文形式发表在英国《自然》杂志上。 大质量恒星的“暴死”就是超新星爆发 。这种罕见天象在过去的1000年间只被人类发现过3次,而超新星1987A的发现就成为20世纪最大的天体物理事件之一。这也是因为当时已有400年间没出现有过肉眼就能看到的超新星;且1987A所在的大麦哲伦星云距地球仅16万光年,属于毗邻星系,十分便于观测; 而1987A也使人类首次直接侦测到超新星爆发出的中微子 ,引发了随后的一系列辉煌探索。现今,该超新星遗迹可算是最被人类深入研究的天体之一。 1987A残余星核的辐射 ,一直被认为可能源于爆发所产生的放射性钛元素。现在,科学家利用欧洲空间局的γ射线望远镜,以超过1000小时的观测第一次证明了这一点:正是超新星残余含有的 钛-44辐射出了高能X射线 。 论文的第一作者、俄罗斯科学院空间研究所的谢尔盖·格日宾涅夫称,钛-44不但存在且“库存”量巨大,以致能够担任超新星残余的“动力源”,这是20年来关于此的首个确凿证据。而据他们得到的数据分析,所有的 钛-44 总质量约为我们的太阳质量的0.03%, 该值已接近理论预测的边界 , 其全部产生于1987A的前身恒星核心刚刚坍缩后不久。 1987A的前身估计重约18个太阳质量,其死得可谓突然而剧烈。研究类似1987A的超新星非常重要,美国哈佛·史密森天体物理中心的罗伯特·科什纳曾解释说,爆炸恒星会产生碳、铁等重元素,形成了新恒星和星系,甚至提供着人体的重要原料,如人类血液之中的铁。2007年的数据显示,这颗1987A抛出的放射性铁元素,质量已相当于2万颗地球。
个人分类: 博览视界|1080 次阅读|0 个评论
什么是TDS值-水文地质相关资料
fengjian1000 2012-9-19 15:52
水质好坏取决于其水质指标,好的饮用水水质应符合国家相应的水质标准,如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饮用天然矿泉水国家标准》(GB8537-1995)、《瓶(桶)装饮用纯净水卫生标准》(GB 17324-2003)等。 TDS和水质好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TDS只是众多水质指标中的一个指标,TDS主要是用来检测纯净水、蒸馏水、RO膜(反渗透膜)净水器出水水质的指标之一。 TDS是总溶解性固体物质Total Dissolved Solids的英文首字母缩写,是指水中总溶解性物质的浓度,单位毫克/升(mg/L),主要反映的是水中Ca2+、Mg2+、Na+、K+等离子的浓度,与水的硬度、电导率有较好的对应关系,TDS越小,水中Ca2+、Mg2+、Na+、K+等离子的浓度越低,电导率越小。但TDS小,并不就表示水质好,TDS大,也不表示水质差。 合格的饮用水必须满足微生物指标(细菌数)、毒理指标(重金属离子浓度)、感官性状(色、嗅、味、肉眼可见物)和一般化学指标以及放射性指标。健康洁净的生活饮用水必须不得含有病原微生物,水中化学物质、放射性物质不得危害人体健康,感官性状良好。 饮用水中,重金属离子浓度超标会对人体健康构成很大的威胁,如铅、砷、铬、镉、汞等允许的安全浓度在1~10微克/升(1微克等于千分之一毫克),TDS的大小根本无法反映水中有害重金属离子浓度的大小,至于水中细菌有多少、有机物浓度高不高、亚硝酸盐浓度是否超标、有没有农药残留这些都无法通过TDS的大小来反映。即使是水里细菌超标、重金属离子浓度超标了,只要水中溶解的Ca2+、Mg2+、Na+、K+等离子的浓度减小了,TDS值也会变小。 现在,市面上有很多经营净水设备的经销商采用TDS测试笔(或电解仪)来进行净水装置出水水质的测试,并把这一指标作为衡量所有净水器质量的直观标准。这是不科学的,也误导了消费者对于健康饮用水的判断。 TDS笔和水质电解仪并不是用来检测水质好坏的,而是用来检测水中是否含有导电离子的。细菌超标的纯净水或超纯水因为不含导电离子,TDS值小,但并不是可饮用的好水。 符合国家矿泉水水质标准的优质矿泉水、符合直饮水标准的超滤膜、陶瓷膜净水器过滤的水是可饮用的好水,但由于含有有益微量元素、矿物质,TDS值会较高,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判断,矿泉水或经超滤膜、陶瓷膜净水器过滤的水不好。 市场上用TDS笔和水质电解仪来检测判断水质好与坏的做法一般是为了达到推销其反渗透纯水机的目的。 TDS只能判定水中Ca2+、Mg2+、Na+、K+等离子的多少,不是判定水质好坏、安全的指标。 PH值 ph之实际意义乃「氢离子浓度的负对数值」,广义的说法就是「酸碱度」。 因此水溶液是呈酸性或碱性,完全由溶液中H+ 与OH-的相对含量来决定: OH- =H+时呈中性(ph=7); OH->H+时呈碱性(ph>7); OH-<H+时呈酸性(ph<7)。 TDS值 TDS表示水中的导电度盐钙等含量,可以TDS笔(水质检测笔)来侧量。 自来水的测量~~ 0-89ppm(μs)→强软水0-4dh 90-159ppm→软水5-8dh 160-229ppm→适度硬水9-12dh 230-339ppm→中度硬水13-18dh 340-534ppm→硬水19-30dh 大于535ppm→强硬水30dh以上 水质饮用水40ppm(国际nsf标准质),40ppm以上建议停止饮用。郑州市自来水约为250ppm,RO纯水机水8~20ppm。1个ppm就是该水溶液中含有1毫克物质之浓度。 KH值--暂时硬度 KH 是以 阴离子~碳酸氢根(HCO3-)当量来计算,可用于表示水中的HCO3-的浓度。应该称为~碳酸氢根or碳酸氢盐,非碳酸根,但可另称为「碳酸硬度」或「碳酸氢根(盐)硬度」………(多了个氢字)。 可是须记得喔!KH硬度不是碳酸盐硬度!KH重要性是因为与PH有着缓冲关系(指水中碳酸氢根浓度),也就是仰制酸降。 当水中硬度含<暂时硬度>越多时,KH值也会相对跟着提高。 GH值——德国硬度 硬度通常是指溶于水中的主要钙、镁等化合物的含量, 硬度有多种表示法,惟水族界多使用德国硬度也就是以氧化钙(CaO)的当量来表示溶于定量水中所有可溶性钙和镁盐。 德国硬度是以氧化钙(CaO)来计算,与「碳酸盐硬度」无关,也不能称为「氧化钙硬度」!100毫升水含有氧化钙当量为一毫克,记1度gh 或1dh ,而勿称碳酸盐硬度或氧化钙硬度,德国硬度是以氧化钙来计算的8度gh以下即为软水。 ========================================================================= 自然界的岩石和土壤大多为多孔介质,它们本身的空隙性有很大差异,有些能含水,有些不含水,有的虽然含水但很难透水。饱和带中的岩层,根据其给出水的能力,可划分为含水层与隔水层。 含水层 是指能够给出并透过相当数量水的岩体。这类含水的岩体大都呈层状,所以称为含水层,如砂层、砾石层等。含水层不但储存水,而且水在其中可以运移。非固结沉积物是最主要的含水层,特别是砂和砾石层,这种含水层具有良好的透水性能,条件适宜时,在其中打井可获得丰富的水量。碳酸盐类岩石也是主要的含水层,但碳酸盐岩的空隙性和透水性变化很大,取决于裂隙和岩溶的发育程度。 隔水层 是指那些既不能给出又不能透过水的岩层,或者它给出或透过的水量都极少。通常可分为二类:一类是致密岩石,其中没有或很少有空隙,很少含水也不能透水,如某些致密的结晶岩石(花岗岩、闪长岩、石英岩等)。另一种是颗粒细小,孔隙度很大,但孔隙直径小,岩层中含水,但存在的水绝大多数是结合水,在常压下不能排出,也不能透水。 含水层与隔水层的划分是相对的 ,它们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线 ,在一定条件下两者可以相互转化。如粘土层,在一般条件下,由于孔隙细小,饱含结合水,不能透水与给水,起隔水层作用。但在较大的水头压力作用下,部分结合水发生运动,从而转化为含水层。从广义上讲,自然界没有绝对不含水的岩层。 构成含水层,必须具备储水空间、储水构造和良好的补给来源3个条件。 岩层要能含水,首先是岩层必须有储水空间,即应有孔隙、裂隙和溶隙等空隙。这是储存地下水的前提条件。 有了储水空间,只是有了能含水的条件,但能否储存水,成为含水层,还必须具备保存住地下水的地质构造。 其次,具备保存住地下水的地质构造。即下部要有隔水层托住重力水,并在水平方向上具有某种隔水边界,使之不致完全流失,水能在岩层空隙中保存住,从而形成含水层。也就是说,透水岩层与隔水岩层组合起来,才能成为含水层。在上述两个条件满足后,还要有足够的水源,使储水空间能不断地获得补给,方能成为含水层。 第三、要有足够的水源,使储水空间能不断地获得补给,方能成为含水层 地下水中最常见的成分有三种阴离子(重碳酸根、硫酸根、氯根)和三种阳离子(钙、镁、钠离子),按上述主要离子进行分类时,一般以摩尔分数大于25%的阴离子和阳离子参加命名,例如HCO3-SO4-Ca-Mg型水(其中Ca的摩尔分数大于Mg,余类推)。特殊气体(如CO2、H2S、Rn等)和特殊离子(如Fe、Ra等)的含量达到一定数量时,也在他类和命名中加以反映。 ======================================================================== 地下水位降落漏斗 是指在井、孔抽水时形成的漏斗状水位下降区。降落漏斗以抽水进为中心,距水井愈近,水位下降愈大,水面坡度愈陡;距水井愈远,水位下降愈小,水面坡度愈缓。对于被井、孔开采的承压含水层,在井孔附近会形成虚拟的承压水头降落漏斗。 地下水动态观测 是对一个地区的地下水动态要素(如水位、水温、泉水流量、自流井涌水量等),选择有代表性的泉、井、孔等按照一定的时间间隔和技术要求进行观测、记录和资料整理的工作。按其性质可分为经常性的观测和专门性的观测。后者是指某一段时间或者为某一特殊目的而专门组织的观测,例如汛期对河水与地下水相互关系的专门观测等。
个人分类: 地质|1073 次阅读|0 个评论
放射性的金枪鱼从日本游到了美国!!!
热度 1 pikeliu 2012-6-2 18:43
各位老师,不得了。日本福山的“后遗症”! 放射性的金枪鱼从日本游到了美国!!! General University News Press Release Contact: · 631.632.6310 Stony Brook University, · 310 Admin · Stony Brook, NY 11794-0701 Pacific Bluefin Tuna Carry Radioactivity from Japanese Power Plants Accident to California Coast Study marks the first documented instance of the transport of radioactive materials in the sea through a biological migration May 28, 2012 - 7:00:00 AM Emailthisarticle Printerfriendlypage ShareThis Migration track of a tagged Pacific Bluefin Tuna. STONY BROOK, NY, May 29, 2012 – Bluefin tuna exposed to radioactivity that leaked into the Pacific Ocean after Japan’s Fukushima Dai-ichi power plants were damaged by an earthquake and subsequent tsunami on March 11, 2011, carried that radioactivity to the waters off California, a new study by scientists from Stony Brook University’s School of Marine and Atmospheric Sciences (SoMAS) and Stanford University’s Hopkins Marine Station has revealed. And while the radioactivity levels in the Pacific bluefin tuna (Thunnus orientalis) posed no public health threat, these findings represent the first documented instance of the transport of radioactive materials in the sea through a biological migration. The study, " Pacific Bluefin Tuna Transport Fukushima-Derived Radionuclides from Japan to California ” has been published in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S. The research was funded by the Gordon and Betty Moore Foundation . SoMAS professor Nicholas Fisher, Ph.D., and postdoctoral scholar Zofia Baumann and Daniel Madigan of Stanford measured the levels of two radioactive isotopes of cesium in bluefin tuna caught in August 2011 off the coast of San Diego, California. Pacific bluefin tuna spawn in the western Pacific and many migrate in their first or second year to the waters of the eastern Pacific. Analyzing the radionuclide content in top marine predators such as bluefin tuna should provide unequivocal evidence of migratory routes and timing of these animals, the researchers concluded. The range of the Pacific Bluefin Tuna Such information would complement other migratory tracking tools and be useful for management and conservation of key fisheries and possibly other endangered species. The findings also demonstrate the interconnectedness of distant eco-regions, where events in one can be linked to findings in another region, even thousands of miles away. By the time these fish arrived in California, the artificial radioactivity levels in these fish were more than twenty times lower than the Japanese safety limit and over thirty times lower than the naturally occurringpotassium-40, another gamma-emitting radioisotope which is present in all marine biota. "While the radioactivity levels in bluefin tuna caught in California in August 2011 were only about 3 percent above the natural background radioactivity, levels in this year's bluefin may be higher, given that they would have been exposed to radioactive food and water for about one year prior to migration, unlike in 2011 when they were exposed for only about one month,” Dr. Fisher said. “However, radiocesium concentrations have become diluted and dispersed since the disaster occurred, and so the public health aspects will remain unclear until this year's tuna are analyzed. We are now preparing to do that." "We were surprised to find this radioactivity in all bluefin tested, but we were also surprised that, to our knowledge, no other animals far from Japan have been tested,” added Madigan. “From a terrible event, we have found what should prove to be a very useful tool to examine migratory patterns of Pacific bluefin tuna and many other important species in the Pacific Ocean. These also provide a clear example of nature simply being amazing. Radiocesium made it to California not by wind or ocean currents, but packaged in the muscle of a fish species that swims across the biggest ocean on the planet.” ### Stony Brook University 2012
个人分类: 社会与生活|3343 次阅读|2 个评论
关于烟草中的放射性物质
热度 8 positron 2012-4-16 20:43
今天,从 赵帅飞 的博文“ 你知道“三手烟”吗? ”中看到,烟草中的有害物质还有一种:放射性物质。顿时有了疑问:烟草中的放射性物质从何处来的呢?之所以疑问,因为: 这放射性物质绝对不可能是在抽烟时烟草燃烧产生的 。放射性来自于原子核的不稳定,是弱相互作用的结果;而烟草的燃烧,是化学过程,或者说是化学反应,而化学反应仅仅关于原子的核外电子,而且还仅仅是原子的外层电子。化学反应是电磁相互作用的结果,根本与弱相互作用的放射性无关。 简单搜索之后,发现确实有关于烟草放射性物质的研究,如 栗原博 老师的博文 烟草中的放射性物质 中提到, 烟草植物会从土壤和肥料中吸取并富集放射性同位素钋 210 ( polonium 210 : 210 Po ),而烟草业在生产中也无法将 210 Po分离,因此烟草中会含有放射性物质。但是,新的疑问又来了:如果烟草植物的种植地没有放射性物质,并且种植过程中也没有用含有放射性物质的肥料呢?那烟草中还会有放射性物质吗? 继续查证,发现 维基百科 中有这么一段: In the United States , tobacco is often fertilized with the mineral apatite , which partially starves the plant of nitrogen , to produce a more desired flavor. Apatite, however, contains radium , lead 210, and polonium 210—which are known radioactive carcinogens . 并结合 夏新宇 老师在博文“ 求教:香烟中的放射性物质 ”中说“ 叶面肥,喷的是磷肥,而磷肥里面有钋(钋存在于磷矿中),除不掉的。”也就是说,烟草中的放射性物质是来自于含有放射性物质的磷肥: 磷灰石。 而维基百科关于 磷灰石 的介绍中提到: Apatite is occasionally found to contain significant amounts of rare earth elements and can be used as an ore for those metals. This is preferable to traditional rare earth ores, as apatite is non-radioactive and does not pose an environmental hazard in mine tailings . Except some apatite in Florida used to produce phosphate for U.S. tobacco crops contains uranium, radium, lead 210 and polonium 210 and radon. 也就是说,并非所有的磷灰石 都含有放射性物质。 综上,烟草中是否还有放射性物质似乎还不能得到明确的结论。 另外,关于烟草的放射性物质来自磷肥的说法,我有新的疑问:如果是这样的,那么农作物呢?农作物也是可能需要施磷肥的,也就可能用原料中含有磷灰石的肥料,如果这样,那么农作物中是否也会含有放射性物质呢?想想真有点可怕! PS:本人绝对不抽烟,并且支持全面禁烟。本人相信烟草有害健康,但在没有看到烟草中一定含有放射性物的严格证据,对这个说法保留意见。
个人分类: 评论种种|9311 次阅读|11 个评论
求教:香烟中的放射性物质
热度 8 Synthon 2012-4-16 13:50
刚看了帅飞童鞋的博文,学习了三手烟的概念,但是其中香烟放射性的问题,让我不解。 总看见有人说二手烟里面有放射性物质,想知道,放射性物质哪儿来的呢?按照我的理解,香烟燃烧的条件下,不可能把无放射性的物质变成放射性物质,那也就是说,烟叶里面本来就有放射性物质。 那么又有了两个问题 其一,柜台的售货员,那是不是受辐射最严重的呢? 其二,烟叶的生长,貌似跟其他庄稼的生长没啥不同啊,为啥放射性同位素会在烟叶里面富集呢? 期待专家解惑
个人分类: 其他|6846 次阅读|12 个评论
[转载]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同位素示踪法
wzbin689 2012-2-8 13:29
同位素示踪法(isotopic tracer method)是利用放射性核素作为示踪剂对研究对象进行标记的微量分析方法,示踪实验的创建者是Hevesy。Hevesy于1923年首先用天然放射性 212 Pb研究铅盐在豆科植物内的分布和转移。继后Jolit和Curie于1934年发现了人工放射性,以及其后生产方法的建立(加速器、反应堆等),为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的更快的发展和广泛应用提供了基本的条件和有力的保障。 一、同位素示踪法基本原理和特点   同位素示踪所利用的放射性核素(或稳定性核素)及它们的化合物,与自然界存在的相应普通元素及其化合物之间的化学性质和生物学性质是相同的,只是具有不同的核物理性质。因此,就可以用同位素作为一种标记,制成含有同位素的标记化合物(如标记食物,药物和代谢物质等)代替相应的非标记化合物。利用放射性同位素不断地放出特征射线的核物理性质,就可以用核探测器随时追踪它在体内或体外的位置、数量及其转变等,稳定性同位素虽然不释放射线,但可以利用它与普通相应同位素的质量之差,通过质谱仪,气相层析仪,核磁共振等质量分析仪器来测定。放射性同位素和稳定性同位素都可作为示踪剂(tracer),但是,稳定性同位素作为示踪剂其灵敏度较低,可获得的种类少,价格较昂贵,其应用范围受到限制;而用放射性同位素作为示踪剂不仅灵敏度,测量方法简便易行,能准确地定量,准确地定位及符合所研究对象的生理条件等特点: 1. 灵敏度高   放射性示踪法可测到10 -14- 10 -18 克水平,即可以从10 15 个非放射性原子中检出一个放射性原子。它比目前较敏感的重量分析天平要敏感10 8- 10 7 倍,而迄今最准确的化学分析法很难测定到10 -12 克水平。 2. 方法简便   放射性测定不受其它非放射性物质的干扰,可以省略许多复杂的物质分离步骤,体内示踪时,可以利用某些放射性同位素释放出穿透力强的r射线,在体外测量而获得结果,这就大大简化了实验过程,做到非破坏性分析,随着液体闪烁计数的发展, 14 C和 3 H等发射软β射线的放射性同位素在医学及生物学实验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3. 定位定量准确   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能准确定量地测定代谢物质的转移和转变,与某些形态学技术相结合(如病理组织切片技术,电子显微镜技术等),可以确定放射性示踪剂在组织器官中的定量分布,并且对组织器官的定位准确度可达细胞水平、亚细胞水平乃至分子水平。 4. 符合生理条件   在放射性同位素实验中,所引用的放射性标记化合物的化学量是极微量的,它对体内原有的相应物质的重量改变是微不足道的,体内生理过程仍保持正常的平衡状态,获得的分析结果符合生理条件,更能反映客观存在的事物本质。 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的优点如上所述,但也存在一些缺陷,如从事放射性同位素工作的人员要受一定的专门训练,要具备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和条件,在目前个别元素(如氧、氮等)还没有合适的放射性同位素等等。在作示踪实验时,还必须注意到示踪剂的同位素效应和放射效应问题。所谓同位素效应是指放射性同位素(或是稳定性同位素)与相应的普通元素之间存在着化学性质上的微小差异所引起的个别性质上的明显区别,对于轻元素而言,同位素效应比较严重。因为同位素之间的质量判别是倍增的,如 3 H质量是 1 H的三倍, 2 H是 1 H的两倍,当用氚水( 3 H 2 O)作示踪剂时,它在普通H 2 O中的含量不能过大,否则会使水的物理常数、对细胞膜的渗透及细胞质粘性等都会发生改变。但在一般的示踪实验中,由同位素效应引起的误差,常在实验误差内,可忽略不计。放射性同位素释放的射线利于追踪测量,但射线对生物体的作用达到一定剂量时,会改变机体的生理状态,这就是放射性同位素的辐射效应,因此放射性同位素的用量应小于安全剂量,严格控制在生物机体所能允许的范 围之内,以免实验对象受辐射损伤,而得错误的结果。 二、示踪实验的设计原则   设计一个放射性同位素的示踪实验应从实验的目的性,实验所具备的条件和对放射性的防护水平三方面着手考虑。原则上必须从两个主要方面来设计放射性示踪实验: 一是必须寻求有效的、可重复的测定放射性强度的条件,二是必须选择一个合适的比活度λqδ(单位是原子/时间/分子,dpm/mol或ci/mol) 。 其中,λ=-dN’dt/N’为该处放射性原子核的衰变常数。q=N ’/n’,表示n’个该化学形式分子为N’个放射性原子所标记。δ=n’/n表示放射性标记的分子数n’与总分子数(标记的加未标记的)n之比。采用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技术来实现所研究课题预期目的全部或一部分,一般须经过 实验准备阶段,实验阶段和放射性废物处理 三个步骤。 (一)实验准备阶段 1.示踪剂的选择   选定放射性示踪剂的比活度λqδ的值必须足够大,以保证实验所需要的灵敏度,而又要尽可能地小,使得在该实验条件下辐射自分解可忽略。一般情形是根据实验目的和实验周期长短,来选择具有合适的衰变方式,辐射类型和半衰期,且放射毒性低的放射性同位素。至今已确定的放射性核素包括天然的58种和人工制造的约1300种,其中大多数不常能用作放射性示踪剂。主要原因是制备困难、半衰期不合适及放射性不足以定量。在任何一种生产方法中,生产步骤很可能包含或多或少的化学处理,因而示踪实验人员需要了解某个核素及其周围的那些元素的化学性质,因为它们有可能成为此放射性同位素的杂质。   放射性同位素都衰变(经过或不经过中间状态)到处于基态的子体核素,衰变时伴随各种形式的能量辐射,如α、β-、β+、γ、X放射等。在选择示踪剂时,示踪实验人员要仔细研究衰变纲图,根据实验条件和计数条件来决定那一种辐射,在衰变纲变内,代表核能级的两条水平线之间和距离表示能量差, ↑ 或 ↓ 表示能级同伴随原子序数增或减少的能量,↓表示从激发态至基态的同质异能跃迁。一般要选择最适宜的半衰期τ的放射性同位素,使τ足够长,从而使衰变校正有意义或干脆不必作衰变校正,同时又要足够短,能较安全地进行示踪实验,并使得放射性废物容易处理,在实际工作中,使用的放射性同位素的半衰期应该与实验需要持续的时间t相适应,如对于某个实验,t/τ=0.04时,应所选放射性同位素的衰变校正为3.5%;而t/τ=0.10时,应选放射性同位素的衰变校正为6.6%。t/τ=0.15时,应选用其衰变校正为10%。   在体外示踪条件,一般选用半衰期较长而射线强度适中,既利于探测,又易于防护和保存的放射性示踪剂。 体内示踪条件下,若实验周期短,应选用半衰期短,且能放出一定强度r射线物放射性同位素,若实验周期长,如需要将动物活杀后对组织脏器分别测定的,则应选用半衰期较长放射性同位素 。此外,根据实验目的来选用定位的或不定位的标记示踪剂,例如研究氨基酸的脱羧反应, 14 C应标记在羧基上,只有这种定位标记的氨基酸,才能在脱羧后产生 14 CO2。而有些实验不要求特定位置标记,只须均匀标记即可。   选择放射性示踪剂还必须同时满足高化学纯度,高放射性核纯度的要求。在示踪剂制备期间、贮存期间以用试验体系中所使用的溶剂、化学试剂、酶等可能会产生化学杂质、放射化学杂质及辐射自分解引起的放射性杂质,这些杂质的存在,使得示踪实验中使用的示踪剂不“纯”,而或多或少影响实验的结果,甚至会导致错误结论。 氚标记的胸腺嘧啶核苷( 3 H-TdR)和尿嘧啶核苷( 3 H-UR)是两种常用的示踪剂,前者有效地结合到DNA中,后者则掺入到RNA中,它们的辐射分解速度随比较放射性的增高及保存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在不同温度和不同溶液中的稳定性也不同。经保存八年的 3 H-TdR约有35%辐射分解为 3 H-胸腺嘧啶,并导致二醇和水合物的形式,在实验中这杂质会很快掺入细胞并与大分子(很可能是蛋白质)结合,而不是与DNA和RNA相结合,这些杂质用DNA酶和RNA酶处理细胞都不除去。 3 H-TdR和 3 H-UR贮存在-20℃的冷冻溶液中辐射分离速度要比+2℃增加3-4倍,但低温度(-140℃)对贮存也有利,在允许对示踪实验人员在选择保存放射性示踪剂时会有所启发。 2.放射性同位素测量方法的选择   测量方法的选择取决于射线种类,对于α射线通常可用硫化锌晶体、电离室、核乳胶等方法探测;对能量高的β射线可用云母窗计数管、塑料闪烁晶体及核乳胶测定,对于能量低的β射线可用液体闪烁计数器测量:对于γ射线则用G-M计数管,碘化钠(铊)闪烁晶体探测。目前大多数实验室主要采用晶体闪烁计数法和液体闪烁计数法两种测量方式。   同一台探测仪器对不同量的示踪剂具有不同的最佳工作条件,在实验准备阶段要检查探测器是否已调有所用示踪同位素的工作条件,否则需要用一定量的示踪剂作为放射源(或选用该同位素的标准源),把探测器的最佳工作条件调整好,并且要保证探测器性能处于稳定可靠的状态。   探测最佳工作条件的选择方法:一种是测“坪曲线”,另一种是找最好的品质因素。对于光电倍增管,在理论上不存在“坪”(plateau)。但随着高压的增加,在一定范围内,脉冲数变化较小,形成一段坡度较小的电压脉冲曲线,通常也称其为坪。 测坪曲线的方法: 固定放射源,根据其射线能量的大小,初选 一个广大器增益(放大倍数)和甄别器阈值。不断地改变高压(由低到高,均匀增加伏度),每改变一次高压,都测定一次本底和放射源的计数率,最后作出高压本底计数率和高压放射源计数曲线。用同样的方法,作另一个甄别阈值(放大倍数不变)下的高压计数率曲线,这样反复多作几条曲线。必要时,还可固定甄别阈值,改变放大倍数,求出高压计数率曲线。应选择“坪”比较平坦的曲线工作条件:甄别阈值和放大增益,作为正式测定时间的仪器工作条件,高压值应选择在该“坪”中点偏向起始段一边相应的高压值。 品质因素 ,又称为优值,是指在一定条件下,要达到合适的统计数目所需要的时间是仪器的计数效率E和本底计数Nb的函数: 品质因素F=E 2 /N b 它是衡量一台计数器性能的指标,仪器的品质因素F应该越大越好,品质因素F越大,表示测量效率E越高而本底N b 越小。如果某放射性示踪的标准源存在来源困难等问题的话,可以用相对品质因素f来代替。 相品质因素f=n s /n b 式中n s 指某种放射性样品的计数率。找最好品质因素的方法与测坪曲线一样,作出几条高压-F(或f)的关系曲线,在几条曲线中选择峰值最高的曲线。这根曲线的峰值所对应的条件:高压,甄别阈,放大倍数等,就是该仪器对被测同位素的最佳工作条件。最佳品质因素不一定恰好落在“坪”上,有的在“坪”附近,有的却在“坪”的下端。着眼于把同位素的整个能谱峰都计下来的示踪实验者主张取“坪”所对应的工作条件,而着眼于优值者,主张取最佳品质因素所对应的工作条件,也有人折衷。如果某仪器本底很低,光电倍增管噪音很低和能谱分辩高,二者应该相差不大。同一台仪器的最佳工作条件,随仪器的使用期延长而有所改变,不同的放射性同位素,其最佳工作条件不同。因此核探测仪器的最佳工作条件具有专属性,并且要经常通过选择其不同时期的最佳工作条件。更不能不问被测同位素的种类,而千篇一律地使用同一个工作条件。   为了达到准确地计数,可以长时间一次计数,或短时间多次测量,两者达到的标准误基本相同,为避免外界因素的影响,在实际工作中,取短时间多次测量较为合理适用。在测量样品的放射性时,本底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本底高,则标准误和标准误差都增大,尤其在样品计数较低时,本底对标准误和标准误差的影响就愈大,从而影响实验结果的精度,而且为了达到一定的精度,势别要增加样品的测量时间。根据核衰变的统计规律,在实验中如果样品数量少,选择t N =1.4t b 的比例(式中t N 为样品放射性测量时间,t b 为本底测量时间)较为合理;如果样品数量较多是一大批样品,则延长本底测量时间t b ,取t b 的时间均值,而t N 则可相对短,这样可节省时间,有利于缩短实验周期。对于示踪实验设计来说,样品中所含放射性强度的要求,是使其放射性计数率大于或等于本底计数的10-20倍。 3.进行非放射性的模拟实验,把实验全过程预演一遍   同位素示踪实验要求准确、仔细,稍有疏忽或考虑不周就匆忙进行正式实验,既容易导致实验失败,又会造成示踪剂和其它实验用品的浪费,还会增加放射性废物,增加实验室本底水平,使实验者接受不必要的辐射剂量,所以模拟实验不仅可以检查正式实验中所用器材,药品是否合格,又可以操作人员进行训练,以保证正式实验能顺利进行。 (二)正式实验阶段 1.选择放射性同位素的剂量   同位素必须能经得起稀释,使其最后样品的放射性不能低于本底,一般来说放射性同位素在生物体内不是完全均匀地被稀释,可能在某些器官、组织、细胞、某些分子中有选择性地蓄积,蓄积的部分放射性就会很强,在这种情况下,应以相关部位对示踪剂的蓄积率来考虑示踪剂用量。在细胞培养,切片保温,酶反应等示踪实验中,应依据实验目的、反应时间及反应体积的不同来考虑示踪剂的用量,通常小于一个微居里或几个微居里。 由于放射性同位素存在辐射效应,应该根据使用的放射性核素的种类,将用量控制在最大允许剂量之内(maximun permissible dose),以免因剂量过大所造成的辐射效应,给实验带来较大的误差。 2.选择示踪剂给入途径   整体示踪实验时,应根据实验目的,选择易吸收、易操作的给入途径,一般给予的数量体积小,要求给予的剂量准确,防止可能的损失和不必要的污染。体外示踪实验时,应根据实验设计的实验步骤的某个环节加入一定剂量的示踪到反应系统中去,力求操作准确,仔细。 3.放射性生物样品的制备   根据实验目的和示踪剂的标记放射性同位素的性质制备放射性生物样品,其中放射性同位素的性质是生物样品制备形式的主要依据。若是释放r射线的示踪剂,则样品制备比较容易,只要定量地取出被测物放入井型NaI(TL)晶体内就能测定;若是释放出硬β射线的示踪剂,须将生物样品制成厚度较薄的液体,或将液体铺样后烘干,也可灰化后铺样,放入塑料晶体闪烁仪内测定,或用钟罩型盖一革计数管探测;若标记同位素仅释放软β射线,那么样品应制成液体闪烁样品(详见放射性测量”一章),在液体闪烁计数器内测量。不论采用何种测量方法,都应该对样品作定量采集。对某些放射性分散的样品,应当作适当浓集,如测定组织内蛋白质的放射性,应对蛋白质作提取处理然后制备成相应的测量样品。有些样品需采用灰化法,但灰化法对易挥发的同位素或易挥发的组织样品不合适。 4.放射性样品的测量   测量方法分为绝对测量和相对测量。 绝对测量 是对样品的实有放射性强度作测量,求出样品中标记同位素的实际衰变率,在作绝对测量时,要纠正一些因素对测量结果的影响,这些因素包括仪器探头对于放射源的相对立体角、射线被探头接收后被计数的几率、反散射、 放射源的自吸收影响等等。而 相对测量 只是在某个固定的探测仪器上作放射性强度的相对测量,不追求它的实际衰变率。在一般的示踪实验中,大多采用相对测量的方法,比较样品间的差异。在相对测量时,要注意保持样品与探测器之间的几何位置固定。几何条件的影响是放射性测量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当两个放射性强度相同的样品在测量中所置的几何位置不一,或样品制备过程造成的几何条件差异,其计数会相差很多,尤其当样品与探头之间距离较近时,两者计数率相差会很大。但是当样品与探头之间相距较远时,由于样品与探头之间形成的相对立体角较小,所以两者计数率的差异会显著减小。在用纸片法测量3H标记物的放射性强度时,要注意纸片在闪烁瓶中的位置,一批样品应该一致,如果是将滤纸剪成圆状作支持物,圆片的直径最好与闪烁瓶底的直径相等,保证滤纸在闪烁瓶内的位置固定。减小几何条件对放射性测量的影响可以从三方面入手: ⑴ 选择探测窗大的探测器,如光电倍增管作探头的探测器; ⑵ 在样品制备时,注意尽量将样品做成点状源,这样当样品的放射性强度较弱时,由于距离探测窗较近而有可能造成的水平位移的影响就可以忽略; ⑶ 无论样品距离探测窗远近,样品都应置于探测窗的垂直轴线上,以减少样品与探测窗之间的相对立体角。 (三)放射性去污染和放射性废物处理   放射性实验,无论是每次实验或阶段性实验结束后,都可能有不同程度的放射性污染和放射性废物的出现,因此,在实验结束后,要作去污染处理和放射性废物处理。必要时在实验过程进行中,就要作除污染和清理放射性废物的工作。
2899 次阅读|0 个评论
有什么办法可以加速放射性核素的衰变?
热度 1 jefei 2012-1-8 16:43
在可控核聚变实现之前,裂变核电将会是核电的主流,而目前相对来说,核电是清洁、安全、环保的,但裂变反应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就是核废料的处理,因为这些核废料的的半衰期可达到成百上千年,在以后相当长的时间内都会对环境产生影响,目前的处理手段基本是封装好后深埋地下或沉入大洋底部,等其自然衰变。但在以后漫长的历史时期内,这些核废料就会像“地雷”一样,不知它会不会何时以某种现在不可预知的方式泄露,对环境造成灾难性影响。如果能加速这些核废料的衰变就好了。 前段时间看一篇高压方面的总结性文献,其中提到高压在加速放射性核素衰变方面的研究,说高压可以加速核素7Be的衰变,感觉很有意思,就查了下,找到一篇文章(摘要附在后面,有兴趣的可以看看),稍看了一下,可惜高压对衰变常数的影响还不是很大,但毕竟是种可能,或许某一天我们能达到很高的压力,能大大促进核素的衰变,或者我们能找到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来彻底处理核废料,未来的事情,谁能说的定呢? 要是有朋友知道更多可能加速放射性核素衰变的手段,欢迎来给我科普一下,预先谢谢了啊 附: Effect of pressure on the decay rate of 7 Be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Volume 180, Issues 1–2 , 30 July 2000, Pages 163–167 Abstract Beryllium-7 in Be(OH) 2 gel was compressed in diamond-anvil pressure cells up to 442 kbar at room temperature. By counting the activity of 7 Be, the decay rate for the conversion of 7 Be to 7 Li via electron capture was measured. The decay constant of 7 Be, λ , was found to increase, but the rate of increase decreased with increasing pressure. A quadratic regression of the data yields ( λ − λ 0 )/ λ 0 =(4.87×10 −5 ) P −(5.9×10 −8 ) P 2 , where the subscript zero denotes zero pressure and P stands for pressure in kilobar. Thus, λ of 7 Be increases by about 1% at 400 kbar. The observed data set can be rationalized by an increase in electron density near the nucleus of 7 Be at high pressures. This result may bear some implications for the conversion of 40 K to 40 Ar, which has been widely adopted to date geological events. Keywords Be-7; radioactive decay; high pressure; gamma-ray spectroscopy
个人分类: 学习笔记|14837 次阅读|7 个评论
[转载]X光检查确有一定危害 合理应用不会伤及健康
xuxiaxx 2011-12-21 14:12
X射线作为目前医院常用的诊断手段,在临床上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医生的诊断准确率和治疗效果,成为目前医学上诊断疾病非常重要的检查方法。但射线照得越多,对人体内细胞的破坏越大,这让很多人矛盾,到底要不要接受X射线的检查呢?留美博士、大连医科大学医学影像系主任、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射学科(医学影像学)主任医师王绍武教授说,X射线检查的确有一定的危害,但并不可怕,只要合理应用,就能够把危害程度减少到最小。    多次使用和拒绝使用都是错误的   由于大多数人对于放射知识知之甚少,因此对X射线出现了以下的认识误区:   一、许多人认为进行放射检查只需很短时间,不了解或忽视它的危害。有的病人就诊时不听医生建议,强烈要求进行拍片检查,甚至短期检查数次。又有的病人在候诊时,不听劝阻呆在检查室内。   专家解答:X射线产生的危害有确定性效应和随机性效应。由辐射诱发放射性白内障等疾病属于确定性效应,射线剂量在体内累积到一定程度后即会发生。而随机性效应则不然,很可能一次照射就会发生疾病。射线诱发肿瘤就是一种随机效应。因此,要减少不必要的放射检查,不可因为检查的时间短而不在意。   二、有的人认为CT不会对身体造成任何的损害,在拍平片就可以诊断的情况下,仍要求医生进行CT检查。也有的人认为CT是必不可少的检查,因而在就诊时拒绝医生的劝告而强烈要求进行CT检查。   专家解答:CT检查是X线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检查时,对人体同样有辐射,甚至大于常规X线拍片。   三、因为放射检查对人体有辐射,有一些人对X射线相关的检查产生恐惧心理,误认为拍一次胸片就会患癌症,因而拒绝接受X射线检查。   专家解答:这属于一种过于保守或过于敏感的认识。患者和医务人员受到的X线照射主要包括有用射线、漏出射线和散射线3种。虽然X射线对生物细胞有一定的杀伤破坏作用,但是适量的照射,并不会影响人体的健康。 合理利用会将其危害减少到最小   王绍武教授说,医务人员开展影像检查时,都会注意对患者的防护,对X射线拍片或CT检查时所用剂量都是很小的,仅限在安全剂量之内。   那么,面对X射线、CT检查对人体有辐射,医生诊断疾病时又必须应用这种情况,如何去合理地应用它,并将其危害程度减少到最小呢?   王绍武教授说,患者应当不断加强对X射线的认识,从而和医生更好地合作,共同减少它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做X射线检查时,有些检查需要医生逐渐调节压力,让受检者感到一些疼痛,在可以忍受的范围内,因此受检者不必有“我的身体是否有异常”的猜疑,医生会告诉受检者真实的结果。年老和行动不便者做X射线时,要留有家属陪同,但要压缩到最低限,以免增加不必要的压抑氛围。尤为重要的是,要严格控制CT检查的首选适应症,尤其对育龄妇女、孕妇及婴幼儿要尽量避免首选CT检查。特别指出的是,在女性怀孕期间,请不要做X射线检查!避免卵细胞或受精卵受到损伤,而引起胚胎发育不良,造成胎儿出生后先天异常、畸形、智力低下、肢体缺损等。   “总之,希望人们对于X线检查都能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在战略上藐视它,消除不必要的顾虑和恐惧;在战术上重视它,对于X射线接触者采取合理的防护措施,最终更好地利用X射线!远离疾病,身体健康!”王绍武教授说。    【相关链接】    X射线及其应用   X射线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物理学的三大发现(X射线1895年、放射线1896年、电子1897年)之一,这一发现标志着现代物理学的产生。   德国物理学家威·廉·伦琴于1895年11月8日最先发现了X射线。虽然发现了X射线,但当时的人们,包括伦琴本人在内,都不知道这种射线究竟是什么东西。直到20世纪初,人们才知道X射线实质上是一种比光波更短的电磁波,它不仅在医学中用途广泛,成为人类战胜许多疾病的有力武器,而且还为今后物理学的重大变革提供了重要的证据。正因为这些原因,在1901年诺贝尔奖的颁奖仪式上,伦琴为世界上第一个荣获诺贝尔奖物理奖的人。人们为了纪念伦琴,将X(未知数)射线命名为伦琴射线。   伦琴发现X射线后仅仅几个月时间内,它就被应用于医学影像。1896年2月,苏格兰医生约翰·麦金泰在格拉斯哥皇家医院设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放射科,对医学科学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X射线应用于医学检查方面主要包括X线透视、X线摄片、CT和介入放射学方面。作为临床常规的应用方法,医学放射学检查或称医学影像学检查,各医院设备先进,CR、DR和CT等新技术也不断开发应用,临床上极大地提高了医生的诊断准确率和治疗效果,成为目前医学上诊断疾病非常重要的检查方法。   【新闻背景】    医用X射线卫生防护新标准特别明确两类人检查时的审查标准    控制孕妇腹部检查 儿童应配备防护用品   日前,卫生部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了国家强制性标准《医用X射线诊断受检者放射卫生防护标准》。据市质监局标准化信息中心专家介绍,该标准对孕妇及儿童进行X射线检查时的要求提供了审查标准,可更为有效地降低X射线检查时对人体可能造成的危害。   该标准规定对孕妇进行X射线检查前,医生应向受检者说明由此可能带来的危害,在受检者本人知情同意由本人或直系亲属签字后才可实施检查。在检查过程中应严格控制对孕妇进行腹部X射线检查,以减少胚胎、胎儿的受照危害。还规定在对儿童进行检查时,X射线机房应具备为候诊儿童提供可靠防护的设备或设施,为不同年龄儿童的不同检查配备保护相应组织和器官的防护用品。此外,透视用X射线机应配备影像增强、影像亮度和剂量自动控制系统。同时应注意对其非检查部位的防护,特别应加强对眼晶体及儿童骨骺等屏蔽防护。(巴家伟) 来源:新华网
1632 次阅读|0 个评论
追问技术的选择方向
kejidaobao 2011-8-4 16:20
文/杨书卷 如果社会有强烈的需求,技术的发展常常会超出我们的想象。 7月21日,中国终于在第四代核电技术上实现突破:首个实验快堆(CEFR)成功实现并网发电。在继美国、法国、俄罗斯、日本等国家之后,中国成为世界上第8个拥有快堆技术的国家。 相较于中国在国防“两弹一星”上取得的辉煌,中国民用核能的研究在世界上的名次并不靠前,此次能在更安全环保的第四代核电技术上努力追赶并最终占据一席之地,的确令人欣慰。 在外表上,中国的实验快堆就很惹眼:厂房近60米高的穹顶由4个半圆组成,与传统的半球形穹顶核反应堆厂房迥然不同,而在实质上这种升级换代更加明显:由于采用“快中子技术”代替之前的“热中子技术”,铀资源的利用率从第三代核电的1%提高到了令人惊异的60%,并且可以吸收、嬗变长寿命的放射性废物,实现放射性废物的最小化,资源的有效利用性和环保的改善性不言而喻。 其实核快堆技术并不新鲜。早在1965年,美国已经建立多个实验快堆,中国的研究在彼时也已起步,但后来由于资金投入、技术选择等种种原因,发展速度较为迟缓。而现在,当面对核电发展“经济性更好、安全性更高、核废物最少、防止核扩散能力更强”等诸多的迫切要求时,“改朝换代”的核电研究开始突然加速前行(7月21日《新世纪》周刊)。 当然,技术的选择永远是颇费周折。虽然目前国际上推荐的第四代核电站的6种反应堆堆型中,有3种是快堆,显示出第四代核电的技术路线图已较为明朗,但是,颠覆性技术的出现常常不可预期,比如美国、中国、印度等国家也在更环保的“钍核电”的研究中暗暗较劲,究竟那一种核电技术能突破重围,笑到最后实现大规模的商用化,必须还要等待市场的最终检验。 现今,整个世界对能源的需求已强烈“放射”于各个层面,新型燃料的技术开发也是如火如荼。一个国际合作研究小组近日就宣布,他们找到了可提高海藻的氢气产量的方法,这或将使未来氢能大规模、低成本获取的想法成为现实,研究报告发表在7月19日的《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 研究者之一的Iftach Yacoby解释说,实际上许多藻类、细菌都有通过吸收光能分解水分子来释放氢气的能力,不过这只是它们光合作用的副产品,产量极少。但如果向海藻生存的环境中加入一种酶,便可抑制海藻的产糖量,从而使得氢气的产量得到提升。经过研究,他们发现加入指定酶后,海藻所产生的氢气总量增加了4倍。 该研究项目的领导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张曙光对此项技术的应用价值有着实际的体会:“你必须懂得这一过程所产生的实用价值,从而将氢燃料生产发展到商业规模,现在只是时间和金钱的问题。研究小组还将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如何提高氢气的产率。”(7月20日科学网) 而有时候,技术不需要多么宏大,“灵感一闪”的小技术也能造福人类,例如苏格兰格拉斯哥罗斯霍尔医院的Gordon Mackay发明的一项新外科治疗骨折的技术。 近日,中国篮球巨星姚明潸然泪下,宣布退役,据分析,是因为姚明“无法跨越左脚骨裂那头发丝般的一条缝”——姚明骨裂恶化的主要原因是左脚肌肉粘连,骨骼无法快速吸收到足够的营养——这通常是四肢骨折或受伤都使用石膏固定而带来的负作用。 Mackay的新外科手术正是要去除笨重、负作用又大的石膏,替代的方法是内窥镜手术将一段带子置入体内,就像一个箍子将受伤组织固定。这个带箍不影响组织移动,同时又在受伤韧带痊愈期间为它提供支持。这意味着病人四肢不必固定不动,而且康复时间也快得多。对运动员来说,可以马上开始恢复技能训练,而不必停止活动好几个星期。联想到姚明因足伤难愈亮起红灯,令人唏嘘地提前结束职业生涯,Mackay的新疗法对于运动员尤其有意义(7月19日《参考消息》)。 某种条件下,“好技术”并不和“高技术”完全吻合,看似不起眼的技术也许价值更大。美国《时代》周刊网站7月13日报道,著名的高科技代表者Bill Gates正在“转战”厕所。 这完全是个造福人类的好主意。全世界有11亿人没有任何厕所或粪便清除设施可用,这污染了饮用水,并且可能引发传播很快的痢疾。但考虑到世界有限的水资源,为他们提供西式厕所是不可能的,该项目的目标是找到针对贫穷城镇地区卫生问题的“创新性解决办法”。德国将和盖茨基金会联合开展这一项目,在今后五年中,计划为80万肯尼亚人提供卫生设施,确保20万人拥有清洁饮用水。 基础的科学研究,往往受好奇心的驱使,开始并不会考虑研究的东西“有没有用”,但技术却不同,它拥有自己的“价值观”:价格低廉、经济实用、安全可靠等等,有着强烈的导向性。并且在某些时代条件的约束下,更“高”的技术并不代表更“好”的技术。就在本月,美国结束了为期30年的航天飞机时代。许多科学家认为,美国“航天飞机”的项目选择从开始就是一个错误,其设计一味追求技术先进,使得耗费极大,实用性差,安全缺乏,还造成人员伤亡的惨剧。现在,美国在加紧研究新 一代的航天器中理性回归,其经验与教 训值得正处于发展快车道上的中国深 思。■
个人分类: 科技风云|265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核糖体
sungd 2011-5-26 13:33
蛋白质合成是细胞代谢最复杂也是最核心的过 程,其中涉及到200 多种生物大分子参与作用。早在 1950 年,人们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证明了核糖体 是蛋白质合成的部位,其结构和功能一直倍受关注。 任何生物的核糖体都是由大小两个亚基组成,真核细 胞80S 核糖体包括60S 大亚基和40S 小亚基,原核细 胞70S 核糖体包括50S 大亚基和30S 小亚基。30S 小 亚基包含1 个16S rRNA 和21 种蛋白质,50S 大亚基包 含了1 个23S rRNA、1 个5S rRNA 和34 种蛋白质,蛋 白质含量约占三分之一,而rRNA 的含量占三分之二。 在蛋白质生物合成中,rRNA 与蛋白质两者究竟谁起主 导作用,一直是人们感兴趣的问题,并提出不少假说。 1 rRNA 功能的假说 关于rRNA 功能的假说主要有三种:①rRNA 主要作 为核糖体蛋白质装配的结构骨架,在蛋白质合成中,核 糖体蛋白质起催化作用;②rRNA 是一种决定蛋白质序 列的物质;③rRNA 具有催化活性,它直接催化蛋白质的 合成。自从1926 年美国化学家Sumner 首次从刀豆中提 取了脲酶结晶并证明是蛋白质以来,有很多种酶被分离 并经研究证明是蛋白质,因此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酶 的化学本质就是蛋白质,人们也理所当然地接受了第一 个假说,认为核糖体中的蛋白质是作为酶催化蛋白质的 合成。1960 年前后,mRNA 的发现否定了第二种假说。 对于第三种假说,人们始终处于怀疑状态,因为它是对 酶是蛋白质学说的极大挑战。 1982 年Cech 发现原生动物四膜虫rRNA 前体( 约 6400 个nt)在鸟苷(G)或其衍生物以及Mg2 + 存在下能 切除自身413 个核苷酸的内含子,并将两个外显子拼 接起来变成成熟的rRNA,证明RNA 具有催化功能,并 称之为核酶(ribozyme)。1983 年Altman 等确认大肠杆 菌RNaseP(一种核糖核蛋白复合体)中的RNA 组分在 较高Mg2 + 浓度下具有类似全酶的催化活性。自此以 后,自然界中的RNA 催化功能不断被发现,T. Cech 和 S. Altman 也因为核酶的发现而荣获1989 年诺贝尔化 学奖。核酶的发现具有重要的意义,在酶学领域,打破 了多年来“酶的化学本质就是蛋白质”的传统观念;在 RNA 领域,这一发现对传统观念的冲击更大,它使人 们认识到,RNA 的生物功能远非“传递遗传信息”那么 简单,人们开始重新审视RNA 的生物学功能。直到最 近,通过X 射线衍射分析核糖体大、小亚基的结晶,才 证实了肽键的形成是由r RNA 催化,核糖体就是一种 核酶,人们逐渐开始接受第三种假说。特别是近年来, 30S 亚基、50S 亚基和70S 亚基核糖体高分辨率结构的 解析,能使人们从结构上较全面地评价RNA 在核糖体 中的作用。已经可以得出结论,在核糖体内蛋白质主 要起维持rRNA 的构象,起辅助作用;在蛋白质合成过 程中rRNA 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2 核糖体是一种核酶 2. 1 肽酰转移酶中心 生物体内绝大多数生化反应 由酶(蛋白质)催化控制。多少年来,人们努力寻找催 化蛋白质生物合成的关键酶———肽酰转移酶。核糖体 大亚基的精细结构表明,核糖体大亚基空腔的底部,是 P 位点上肽酰tRNA 与A 位点上氨酰tRNA 相互作用 形成肽键的部位,称为肽酰转移酶中心。在肽键形成 处2nm 的范围中,完全没有蛋白质的电子云存在,肽酰 转移酶中心完全由23SrRNA 的结构域V 组成。肽酰 tRNA 和氨酰tRNA 是通过与23SrRNA 的碱基配对进 行精确定位的,这对于核糖体催化活性的发挥非常重 要。P 位点上肽酰tRNA 的第74、75 位2 个胞嘧啶(C) 与23SrRNA 上P 环(helix80)的2 个鸟嘌呤(G)配对; 对;A 位点上氨酰tRNA 的第75 位C 与23SrRNA 上A 环(helix92)的配对。这些相互作用决定了A 位点上 氨酰tRNA 上9 氨基的位置,从而便于9 氨基攻击P 位点tRNA 相连的多肽链上的羰基碳原子。 2. 2 mRNA 通道 Fnank 认为,穿过30S 亚基颈部,从 细胞质一侧延伸进入亚基间的缝隙有一个通道,该通 道即为mRNA 进入核糖体的通道。在通道的附近 16SrRNA 的3’端1400 ~ 1500 核苷酸序列高度保守,能 与mRNA 相互作用。由于小亚基颈部的空间局限使得 mRNA 的解码区呈现U 转角构象。 2. 3 肽通道及核糖体上其他活性位点 人们发现在 大亚基表面的峡谷中部有一开口,在开口的下方连有 一狭窄的通道,长约8. 5nm,孔径大小不等( 孔径最大 2nm,最小1nm),该通道即为肽通道,主要由23SrRNA 结构域I—V 组成,同时一些蛋白质如L4、L22、L39 等 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其余的一些核糖体活性位点如 E 位点,tRNA 与16S、23SrRNA 接触的同时,tRNA 的反 密码臂与S7 蛋白接触面很大,T:C 环、T:C 臂与L1 蛋 白接触。核糖体大亚基与小亚基之间存在接触面,这 些接触面称为桥,总共有12 对桥将大、小亚基连接起 来,它们还起到大、小亚基间传递信息的作用。在这些 桥中,除了3 对桥中包含了蛋白质,其余的桥都由 rRNA 组成。RNA 桥主要由16SrRNA 小沟与23SrRNA 小沟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建立。RNA 一蛋白质桥则通 过蛋白质识别RNA 结构而实现。 核糖体结晶结构表明,催化肽键形成的肽酰转移 酶中心完全由rRNA 组成,大量蛋白质都远离核糖体 的功能中心,位于核糖体的表面,它们更多的是起到稳 定rRNA 构象的作用,作为核糖体的结构支架。体外 试验已证明在没有蛋白质存在的情况下,核糖体仍然 能够解读mRNA,促进肽键形成并合成多肽链。因此 推测,在核糖体的进化过程中,最先出现的核糖体可能 完全是由rRNA 组成的,并且具有肽酰转移酶中心,但 其体型可能更小,结构更简单,功能也更加有限。在进 化过程中,蛋白质才加入核糖体,从而起到稳定rRNA 的作用,并增加其功能。 由于核糖体的结构非常复杂,对核糖体结构研究 还在继续,研究的最终目的是在原子水平上的分辨,以 揭示核糖体组分间的确切的相互作用。"
3126 次阅读|0 个评论
韩国谣`盐`四起-莫名恐惧与民族素养无关
冯用军 2011-4-3 23:15
cctv13新闻台报道,日本最先进堵塞泄漏核物质的行动失败,韩国海水中检测出放射性核素银,韩国民众大规模出现抢盐风潮,连多年前的陈盐也被抢购一空,首尔的超市表示这2天盐的销量比平时上涨了120倍。 这表明: 面对莫名的死亡威胁和不安定恐惧: 1、谣盐并不止于智者,只止于囤积盐的人 2、韩国人并不比中国人素质高、心理状态稳定 3、资本主义社会也会闹抢盐潮 4、核电站并不是个好玩意,早晚引发地球上演《2012》 5、日本并非世界上最先进的核技术国家 6、日本鬼子比中国人更怕死,韩国人也不例外 7、韩国民众的科学素养比中国人还差 8、除了“石棺法”,目前还没有更好的解决核电站堆芯熔融危机
个人分类: 世界竞争力研究院|204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方舟子究竟抄了没有?
热度 1 batudick 2011-4-3 15:47
前一段时间,俺写了篇题目耸人听闻的科普博文《香烟是一种放射性核污染!》,同一时间内,好像有南方的那个报纸也发表了相关话题的文章,这是后来才知道的。有一天,俺看到一条评论:方舟子写了一篇从题目到内容都与此文相似的文章,有抄袭之嫌吗?俺一看,第一反应是一阵惊喜:出名的机会可来了!然后就顺着链接就去看了一下,是挺像,从一些表达方式,基本数据都能找到“抄袭”的痕迹,可是一看时间,可一看人家投稿时间,俺顿时泄气了,只能拿“英雄所见略同”安慰自己了。看来俺是出名无望了。 这几天又有人指控方舟子抄袭,还整到什么法制周末了,好不热闹啊。俺也凑凑热闹,趟趟浑水。蓝色字体是俺的评论。 ........................................................................................................... 附件:方舟子与 " 颖河 " 文章对比如下:   方舟子 1 :生理学家研究人体在正常状态下的各种生理功能和变化规律,生物化学家研究生命过程中的化学变化,分子生物学家则研究参与生命过程的各种分子的功能和相互作用。这样,我们就能从分子、细胞、器官到人体不同的层次了解我们的身体在正常状态下都是如何运行的,而病变又是由于哪一方面发出了异常。   颖河 1 :生理学家研究机体在正常条件下的各种功能及其变化规律,生物化学家研究生命过程的化学,分子生物学家研究参与生命过程的各种分子和发生在分子水平的各种相互作用。研究人员试图从不同的层次 --- 从器官水平到细胞与分子水平 --- 去理解这些改变,去思索药物将如何从细胞和分子层次上纠正这些异常改变。 这段话描述的都是基本定义和概念,能有点变化就不错了,还让人活不? 尽管如此,两个人的描述还是有差别的。方舟子介绍的生理学概念是人体生理学( Human physiology ) , 颍河描述的是普通生理学;对生物化学的表述,方舟子更准确些,“化学变化”和“化学”是有区别的;对分子生物学的表述也一样,方舟子的“功能和相互作用”的表述更准确些。这些都是老本行的基本常识,用得着抄吗?   方舟子 2 :有时候,研究人员能很快地发现这种特殊的化合物,这是很幸运的。更多的时候,研究人员需要筛选成千上万种化合物,才能发现有效的少数几种。   颖河 2 :科学家们有时很幸运,可能较快地要找到想要的化合物 --- 比如前面所说的那个酶抑制剂。但通常他们要在试验中一个个地检查几百个、几千个甚至上万个化合物。 这也叫抄袭?我晕!你要说方舟子抄了“ From tube to patients” 我完全同意。比较一下,谁对原文的编译更好些?内行人一眼就看出来了。颍河先生,对不住您了,要说翻译,您的是直译,有些生硬。 Sometimes, scientists are lucky and find the right compound quickly. More often, Gruen says, hundreds or even thousands must be tested.   方舟子 3 :这些是无法在离体实验中观察到的。但是,出于人道的考虑,我们也不能就直接拿人来做试验。因此,下一阶段,研究人员需要做动物试验。   颖河 3 :在离体实验系统中就无法观察药物作用的这些特征。因此,下一阶段研究人员需要采用另一套药物实验系统 --- 动物实验,在动物身上进一步检验这几种化合物的效果。 这属于对药物开发流程和常规的介绍,方舟子说得简洁、准确。如果是“抄“的,那也已进行了知识和表达方式的高级加工。   方舟子 4 :常用的实验动物有小鼠、大鼠、兔子、猫、狗、猴子等。在做动物试验时,需要用到两种或更多种的动物,因为不同种类的动物对药物的反应可能会不同。   颖河 4 :常用的实验动物有小鼠大鼠狗猫或猴子等,当然这些实验动物 --- 称为医学实验动物 --- 的物种都经过特别甄别和培育,生物学特性相当明确,普通的同类动物并不能担此重任。因为药物对不同的种属的动物可能产生不同的作用,通常需要在两种以上的不同种属的动物身上进行试验。 同上,基本上等同于实验注意事项,千篇一律,大家都一样,没什么好说的。   方舟子 5 :有时候,人们会发现,一种药物的代谢产物甚至比药物本身还更有效。 颖河 5 :有时研究人员会发现,药物的某种代谢分解产物可能比正在进行试验的药物更为有效,或者药物必须经过机体代谢生成新的物质才能发挥疗效。 你可以说这段像“抄袭“嫌疑,可是这是公共知识,为什么不准我这么说?那还得看上下文!   方舟子 6 : I 期临床试验为短期小规模。试验对象通常为 20-100 人,健康志愿者或患者都可以。其主要目的是观察新药是否会出现急性毒副作用,检验合适的安全给药剂量,并初步研究人体对药物的吸收、代谢和排泄。时间持续数月。如果没有严重的问题,例如不可接受的毒副作用,就可进入 II 临床试验。大约 70% 药物能成功地通过这一阶段的试验。   颖河 6 : I 期临床试验,短期小规模。初步观察新药的安全性并确定合适的给药剂量,也研究观察人体对药物的吸收、代谢和排泄。疗效观察不是这一期的重点。可以选用少量健康的正常人 ( 志愿者 ) 或病人进行人体试验,通常 20-100 人,持续数月。约 70% 药物可成功通过,并进入 II 期临床试验。 Phase I trials are the first stage of testing in human subjects. Normally, a small (20-100) group of healthy volunteers will be selected. This phase includes trials designed to assess the safety (pharmacovigilance), tolerability, pharmacokinetics, and pharmacodynamics of a drug. These trials are often conducted in an inpatient clinic, where the subject can be observed by full-time staff. The subject who receives the drug is usually observed until several half-lives of the drug have passed. Phase I trials also normally include dose-ranging, 客观地说,方舟子的表述和这段英文还是更接近,语言顺序也比较一致。 “大约 70% 药物能成功地通过这一阶段的试验”这条信息 From Tube to patients 上的表格里都有。说这段抄,那是就太“霸王硬上弓”了。   方舟子 7 : II 期临床试验为中期中等规模。试验对象是病人,通常为 100-300 人。主要目的是观察新药是否有疗效,也对短期的安全性做进一步观察。时间持续几个月到两年。大约只有 33% 的新药能成功通过这一阶段的试验,进入 III 期临床试验。   颖河 7 : II 期临床试验,中期中等规模。主要观察新药疗效,进一步观察安全性,调整并确定合适的给药剂量。试验对象是病人,通常 100-300 人。持续几个月到两年。平均约 33% 的新药可通过,进入 III 期临床试验。   方舟子 8 : III 期临床试验为长期大规模。试验对象是病人,通常为 1000-3000 人。目的是确认新药疗效和安全性,确定给药剂量。时间持续一到四年。约 25-30% 的新药可通过这一阶段的试验。 颖河 8 : III 期临床试验,长期大规模。确认新药疗效和安全性,确定给药剂量。试验对象是病人,通常 1000-3000 人。持续一到四年。约 25-30% 的新药可通过。 7-8 两部分,颍河是先把试验目的先交代了,可以看出是做药的内行;方舟子只是按照图表先后顺序进行介绍和解释。   方舟子 9 :在完成 III 期临床试验之后,制药公司就可向药监部门提出上市申请,由药监部门组织专家鉴定。在美国,最后经食品药品管理局 (FDA) 批准上市的新药,只占最初申请进入临床试验的新药总数的 20% 。   颖河 9 :完成 III 期临床试验的新药,在进行数据分析和总结之后,由制药公司负责提出上市申请, FDA 组织专家进行审批。最后经 FDA 批准可以上市的新药,只有最初申请进入临床试验的新药总数的 20% 。 药物研发流程至此,不这么说还能玩出什么花样? “完成 III 期临床试验” 制药公司“药监部门”“申请“上市,“食品药品管理局 (FDA) ” , “新药”,还有最后一句话,“ 只有最初申请进入临床试验的新药总数的 20% ”,你试试组合一下,看能造出什么句子来?   方舟子 10 :新药被批准上市之后,通常仍然需要进一步观察药物在大范围长时间临床应用时的疗效和安全性,并与其他已有药物进行比较,称为 IV 期临床。由于在做临床试验时,儿童、孕妇和老人常 被排除在外 ,因此在新药上市后,特别需要观察药物对这些群体和某些特定的病人群体的安全性、疗效和剂量范围,以获得更全面的资料。   颖河 10 :通常,新药被批准上市之后还要继续进行一期临床研究,称为 IV 期临床。主要研究新药的长期疗效与毒性,与其他药物的比较等。在新药经批准公开上市之后,需要进一步观察该药物在大范围长时间临床应用时的疗效和安全性。特别需要观察药物对儿童和老年病人,妇女和怀孕妇女,或者某些特定的病人群体的安全性和疗效以及剂量范围,以获取更为全面的资料。 方舟子的“长期疗效和安全性”与颍河的“长期疗效与毒性”显然不一样嘛,“毒性”是有预期和相对针对性的观察,“安全性”的观察范围则宽泛多了,其实在后期临床,观察的是安全性,而不是毒性。 另外方舟子还还加了“由于在做临床试验时,儿童、孕妇和老人常 被排除在外 ,因此在新药上市后,特别需要观察药物对这些群体和某些特定的病人群体的安全性”这段话进行了解释性补充,即为什么要特殊观察儿童妇女和老人,是不是更清楚? 方舟子译抄的原文: Phase 4, Studies performed after a drug is approved for marketing. The studies are performed to determine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to determine the long-term effect of a drug; to study a patient population not previously studied; and for marketing comparisons against other products and other uses. 大家自己比较一下,谁抄得更像?   方舟子 11 :有时候,在临床试验过程中,一种药物被发现能够有效地治疗恶性疾病,会提前中止临床试验而直接用于治疗病人。例如,第一种治疗艾滋病的新药 AZT 的临床试验在只进行了 106 天之后,发现它能显著增加病人的存活率,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立即提前中止了该临床试验,并在批准其上市之前允许它被用于治疗 4000 多名艾滋病患者。   颖河 11 :在实践上,一旦发现某药可能影响病人的生存状态,就可能立即停止试验。举例来说,当发现第一个治疗爱滋病的新药 zidoculine--- 简称 AZT--- 能明显增加病人存活之后, FDA 就立即提前终止了该药的临床试验,并在批准该药上市之前授权允许四千多名爱滋病病人使用它。该药的临床试验只进行了 ( 大约 )106 天就获准结束。 这段中的描述也还是有区别,颍河“一旦发现某药可能影响病人的生存状态,就可能立即停止试验”这句话说得比较含糊,让人摸不着头脑。其实方舟子说法更清楚,那就是“明显有效,情况又很紧急,还磨叽什么,抓紧往临床用吧”。 那个 106 天一说,可以算是“抄”的,方舟子解释过,他坦承受过颍河这个说法的影响,已公开纠正。 可以肯定地说,方舟子肯定也看过颍河的文章,后者对他的影响还是有,比如临床试验需要的一些病人数,还有那个AZT临川试验时间的错误。 科普就是传声筒,作者只是向公众介绍一些知识,是没有自己独立科学见解和学术贡献的,与论文的标准完全不同。对一些科学问题或过程的描述想完全不重样,那很难做到,不像文学和艺术,因为文学艺术玩的就是形式,失去了形式那还剩什么?科学问题的表达往往中规中矩,涉及一些专业术语和一些数字,不能乱扯,都会看上去很像。 " 我认为那是抄袭 " ,你就真死咬住那样说,那以后俺也不敢写科普了,多危险呐! 我估摸着大家也不会有谁去看原文作比对,更不会去看英文比对,所以俺也懒得把这些贴上了。 Clinical trials are conducted in phases. The trials at each phase have a different purpose and help scientists answer different questions: In Phase I trials , researchers test an experimental drug or treatment in a small group of people (20-80) for the first time to evaluate its safety, determine a safe dosage range, and identify side effects. In Phase II trials , the experimental study drug or treatment is given to a larger group of people (100-300) to see if it is effective and to further evaluate its safety. In Phase III trials , the experimental study drug or treatment is given to large groups of people (1,000-3,000) to confirm its effectiveness, monitor side effects, compare it to commonly used treatments, and collect information that will allow the experimental drug or treatment to be used safely. In Phase IV trials , post marketing studies delineate additional information including the drug's risks, benefits, and optimal use.
2272 次阅读|3 个评论
四维PET-CT ---- 最先进的临床影像诊断技术
xupeiyang 2011-3-29 21:46
四维PET-CT融合了反映人体功能、生化代谢的PET与反映人体解剖结构的高分辨CT两种功能,以放射性核素的示踪技术为基础,通过注入发射正电子的放射性示踪剂如18F、13N、15O、11C等标记的葡萄糖、氨基酸、核苷、神经递质或受体等定量、实时的三维显示人体的生理病理过程,同时应用CT技术对这些核素的分布情况进行精确定位,实现了解剖和功能图像的优势互补,使病人一次检查可同时获得功能代谢和解剖结构双重信息的图像,大大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被认为是目前最先进的临床影像诊断技术。   四维PET-CT的发明受到医学界的广泛肯定,被赞誉为“观察生命的雷达”,是早期诊断肿瘤、神经系统疾病、冠心病和健康查体的重要手段。目前在各大PET研究中心,四维PET-CT主要用来进行早期肿瘤的探测。它可以从分子水平早期定量的发现肿瘤葡萄糖代谢等生物学异常,甚至在没有临床症状或未形成肿块之前发现病变,从而早期诊断肿瘤、鉴别肿瘤良恶性、分级分期、疗效判断、监测复发及预后评价。
个人分类: 科普知识|3250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2: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