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流别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自我胡言(1):教授与流别
热度 18 wangdh 2014-8-26 13:46
自我胡言(1):教授与流别 (王德华) 教授与博导 自从各种人才政策实施以来,职称晋升、资源不公等的抱怨声就多了起来。大家抱怨的也是事实。尽管有各种解释和说明,似乎在理,似乎也毫不在理。既然政策决定了,就应该实施执行了。实施了,就有政策的受惠者,有受政策约束者,甚至是正常的利益受损者。吵吵闹闹,争论不休,本属正常。吵着,争论着,渐渐地,一茬人疲惫了,到站下车了,又换了另一茬,继续争论和吵闹。世界就是这样热闹着,喧嚣着。 近几年学术界遭非议的事很多。其中之一是各种人才政策以 SCI 文章论英雄,以 IF 论英雄。有道是真刚不怕火炼。不可否认,不少青年才俊的确才华横溢,满腹抱负。只要给以机会,他们会如鱼得水,成果不断。我们人类是一个复杂的人群,鱼目混珠者自然也不少。机会主义者,这是生物界中非常自然的现象,是一个类别,人类也不例外。说是钻了政策的空子也好,说是赚了政策的便宜也好,或者说是得益于政策的支持也好,如果出现了问题,只能是管理者或政策制定者的问题,不应该把板子打在当事人身上。这是一个很容易理解的问题,投机取巧者,只要不违法违规,是不应进行指责的。有空子可钻,那是政策的漏洞或监督不足所致。 教授也好,博导也好,本是学界的一个荣誉,一个认可,同时也是一份责任和义务。通往教授或博导的路,本是应该走过几个台阶的,“三级跳”是不正常的,坐直升飞机更是坏了规矩。有些台阶对于有些人是不能跳过去的,循序渐进当好。拔苗助长的故事我们都在课本上读过,但现实中看来学是学,做是做,学和做要完全统一起来真有些难度。 一般是,很多东西靠包装不行,靠一个外衣也不行,内涵还是主要的。行业的事情,不是一时的事情。过了今日,还有明日。过日子不踏实,那是自己折磨自己了。睡觉都是噩梦,那更是把自己放在火上烤了。教授,不是说你是教授你就是教授了。博导,也不是说你是博导就是博导了。当然,很多人会很坦然,说我是我就是了,怎么着啊?行内人都不是瞎子不是吗?人家不说,不证明人家认可。要得到行内人的认可,靠什么啊?行政粗暴干预业务的恶果,行政人员自己也清楚。利益共同体成员们的所作所为,他们自己也清楚。很多时候,光着身子上街,大家还是看得出来是不是穿了衣服的。教授,要授。博导,要导。授得智慧,导得专业。这是文化的传递,思想的传承。人类社会发展需要这个。 教授,博导,首先自己内心要认可,然后学界同行认可,这样方可心安。 那么,到底是赚了,还是亏了呢?应该是,也赚了,也亏了。世上本没有输赢,只有自己的内心。心安,就是赚了。心安,就是赢了。 学校的流和教授的流 对事物进行比较是一常事,是人们惯用的一种思维方式。所以,人们的观念中就有了好坏,优劣,高低,贵贱等等。有些可以度量,有些无法度量。尺度不同,参照物不同,时境不同,自然比较的结果就不同,所得结论也就不同,所产生的后果也就不同。时间、地点、人物,是记叙文的三要素。现实生活中,谁会这么严格约束呢?这样活得就有点累了。 经常听说二流院校、三流教授等等之类的评论,如曾听说的北大的生源的调侃:一流的本科,二流的硕士(生),三流的博士(生),四流的博士后等。我很多时候就会犯糊涂,有些话一琢磨就不明白。我在想,学校的流、教授的流、学生的流,是如何产生的?这个声誉是如何获得的?有哪些数据支持这些说法呢?数据应该有,估计严格按照数理统计比较差异显著性的,应该不多。说一个学校一流、二流、三流,有具体的指标。那么,指标的主体是具体的人做的,这就是问题了。三流的学校,为什么就是三流的教授呢?为什么就是三流的学生呢?是什么使得他们三流了?是什么使得他们自己就认可三流了呢? 一个学校的教学质量、管理质量,是学校管理者、教授、学生等不同群体共同努力和有效合作的结果。即使被称为二流院校,教授和学生也认可自己也是二流了吗?二流院校不能有一流的教授?不能有一流的学生?这个逻辑不对。 我的印象中,不同的学校,不同的院系,是有不同的专业特色的。即使在一般的院校里,有些一流的教授,带动了一流的专业,培养了一流的学生。院校的流别,并没有对教授和学生产生声誉上的影响。如果管理者不入流,教授不入流,学生要入流就很难了。 我也进一步理解了“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这句话的内涵。
个人分类: 自我胡言|11693 次阅读|2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4 13: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