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成长的烦恼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译文】转基因成长的烦恼
yegucheng 2011-8-4 19:49
【这是nature有关转基因监管的第二篇报道,原文附在后面,不足之处,敬请指点!谢谢!】 现在是修改几十年前制定的遗传工程作物管理条例的时候了。 Scotts Miracle-Gro公司的研究人员有一个绿色未来的美景。这家位于俄亥俄州马里斯维尔专注于草坪的公司打算研发一种矮肯塔基兰草,这种草比常规的肯塔基兰草减少了维护次数。但有一个令人纠结的问题:这种草与那些生命力顽强的杂草不一样,没有竞争优势。这不是问题,Scotts公司解释道,将生产一种抗除草剂的矮草使得屋主可以将杂草在萌芽状态就去除。 当美国农业部(USDA)告诉Scotts公司他们对这种草没有监管权时,这种转基因肯塔基兰草成了本月(七月)的头条新闻。结果,Scotts公司研发的转基因植物无需监管就可以自由地上市。 这是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美国遗传修饰作物管理条例依赖于植物有害物法案授权和控制植物有害物,因此美国农业部通常根据产生植物有害物的方式来监管转基因作物。这是一个奇异的方法,假定用来转基因的工具是低风险的。但它有某种优点,转基因第一次研发出来时,外源基因常常通过一种对其他植物来说是致命病原物的细菌介导插入植物基因组中。一旦插入到合适的地方,外源基因在一系列来自植物病毒的遗传元件调控它的表达。 为了避开这一点,Scotts公司没有利用植物有害物及其元件来创建转基因草。这使得创建新的转基因草花费了更大的力气,但公司解释说最新技术的利用是为了更多的消费者能够接受和避免传统遗传工程方法的专利——所以它是值得的。因此,他们从现有的植物基因组中挖掘宝藏,从模式植物拟南芥中获得了一个除草剂抗性基因,使其与来源于玉米和水稻的驱动基因表达的启动子融合,并通过基因枪轰击将外源基因导入肯塔基兰草的基因组中。 这个技术并不是唯一可以超出USDA监管条例的转基因方法。自从1986年管理条例制定以来,植物分子生物学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在植物遗传学基本原理的理解和知道这样操作基因表达的技术上。现在可以对基因组的特定位置进行遗传改变,外源基因根本就不用整合进植物基因组就可以在植物细胞中表达。基因的表达可以利用RNA分子进行调控——甚至一些案例中可以针对一种病原物的侵染做出反应。 这些先进的技术商业化应用还需要数年时间,但是监管者必须为这种情况做好准备。孟山都利用RNA干涉调控内源基因表达的转基因大豆正在等待USDA的决定。 USDA和其他管理者需要重新考虑他们对转基因作物的定义和监管了。如果一种作物研究人员利用遗传工程从植物基因组中敲出一个片段,需要怎样的管理条例?同样的指导方针是否适用于半剂量表达抗虫和抗除草剂基因的作物,是否适用于没有利用植物有害物及其元件的转基因作物?这些问题对于美国的遗传修饰作物管理条例是非常重要的,它们依据的是创建转基因作物方法的过程,而不是依据遗传工程的最终结果。 欧洲委员会正在处理这个问题,已经委托进行一个研究,研究怎样将新技术产生的转基因作物列入欧盟的转基因目录中。类似的,USDA生物技术和21世纪农业咨询委员会也关注这个问题。 但在2008年发布的草案中,USDA的建议是改变它对转基因作物的管理权力,没有补充新技术带来的挑战。USDA关于肯塔基兰草的裁定对于农业生物技术而言具有决定性的。据估计世界上农产品每年必须增产25%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食物和生物能源的需求。能够满足这种需要的农业生物技术进步带来了许多争议,其中部分来源于转基因作物。产业界,特别是小公司,在他们投资开发新技术之前需要知道这些作物将得到怎样的监管。 由于技术进步产生新的转基因方法,解决了利用外源基因带来的长期不安和插入到基因组特定位置解决目标基因的不稳定性,使得转基因作物能够获得更为广泛的接受。但那些半信半疑的消费者对能够接受完全规避监管的转基因作物是心怀疑虑。 附原文: Growing pains It is time to update decades-old regulation of genetically engineered crops. Researchers at Scotts Miracle-Gro have a vision of a greener future. The lawn-care company, based in Marysville, Ohio, wants to develop a dwarf grass that needs less frequent maintenance than standard Kentucky bluegrass. But there is a catch: such grass is unlikely to stand up to weeds. No problem, the company reasons,it will make a dwarf grass that is resistant to herbicide to help homeowners to nip those weeds in the bud. Development of this genetically modified (GM) Kentucky bluegrass made headlines this month when the U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USDA) told Scotts that it did not have the authority to regulate it (see page 274). As a result, Scotts is free to start selling its new crop without oversight. The reason for this is historical. US regulation of GM crops relieson its authority to control plant pests, and so the USDA has regulated crops on the basis of the way plant-pest-based tools are used to make them. It is a bizarre approach, given the low pest risk from the tools. But it had some merit when it was first developed because foreign genes were often inserted into the plant genome by a bacterium that can be lethal to some plants. Once in place, the expression of the foreign gene was guided by a series of genetic elements pulled from plant viruses. To get around this, researchers at Scotts made GM grass without using plant pests. It took more work, but the company reasoned that the streamlined regulation — as well as possible greater consumer acceptance and relief from the patent stranglehold on more traditional genetic-engineering methods — would make it worthwhile. So they mined the wealth of plant genomic data now available, snipped a herbicide-resistance gene from the model plant Arabidopsis thaliana, sewed it to genetic elements pulled from maize (corn) and rice to drive the gene’s expression, and used a gene gun to blast it into the Kentucky bluegrass genome. This technique is not the only GM method likely to fall outside USDA regulations. Plant biologists have made tremendous strides since the current rules were cobbled together in 1986, advancing both our fundamental understanding of plant genetics and the technical know-how in manipulating gene expression. Genetic changes can now be made at specific sites in the genome, and foreign genes can even be expressed in plant cells without integrating them into the genome at all. And gene expression can be regulated using RNA molecules — including, in some cases, ones made by the plant in response to attack by a pathogen. Many of these advances are still years from commercialization. But regulators must prepare the ground. Monsanto GM soya beans, which use RNA interference to modulate the expression of endogenous genes, are already awaiting a decision from the USDA. The USDA and others need to reconsider how they define andcontrol GM species. If a crop developer uses genetic engineering to delete a discrete segment of a plant genome, how much regulation does that require? Would those same guidelines be appropriate for a crop that expresses half-a-dozen foreign herbicide- and insect-resistance genes, engineered without the use of plant pests? Such questions are particularly important where — as in the United States — GM regulation rests not on the final product of genetic engineering, but on the methods used in the process. The European Commission is tackling the issue, and has commissioned a study into how new plant techniques fall under the rubric of the European Union definition of GM crops. Similarly, the USDA’s Advisory Committee on Biotechnology and 21st Century Agriculture has raised the problem as a point of concern. But the USDA’s proposed changes to its GM regulatory powers, released in draft form in 2008, failed to address challenges posed by new technologies. The USDA’s Kentucky bluegrass ruling comes at a crucial time for agricultural biotechnology. Some estimate that the world must increase the rate of growth in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by 25% per year to meet growing worldwide demand for food and biofuels. Many argue that advances in agricultural biotechnology, some of which may come from GM crops, will be needed to meet this demand. Industry, particularly smaller companies, needs to know how these crops will be regulated before they will invest to develop new techniques. The new breed of GM crops could help gain wider acceptance for the technology, by settling long-standing unease about the use of foreign genes and the inability to target such genes to a specific location in the genome. But it is doubtful that dubious consumers are ready for GM crops to escape regulation altogether. 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475/n7356/full/475265b.html
2054 次阅读|0 个评论
“生活”何去何从?
热度 2 zlp1985 2011-4-23 17:44
眼看快要硕士研究生毕业了,就业的压力、生活的压力在不断地向我袭来,总是在不断思索这我该不该读博?读博到底能得到什么?我不知道自己适不适合搞科研,但是对博士生活还有一丝的向往,纠结中…… 好像一夜之间长大了,自己开始知道或者不只是为了自己,父亲母亲的付出真的是让我难以承受如此博大的爱,我们一天天的长大、父母一天天的老去,共生的时间只能倒着数,三十年、二十年、十年……时间真的是匆匆而逝,在不经意间自己就长大了一岁,现在来说,对自己的年龄已经不关注了,更多的是脸上的皱纹、身上的赘肉……这就是长大,这就是生命的延续吗?我还是想要回到从前,即使生活再贫困,我也愿意围在父母姐弟身边,看着他们年轻真好,同时我也不会有成长的烦恼……可是,怎能? “世界上有一条看不见的大河,河的此岸是生,彼岸是死。只是这条河没有往返的渡船,去往彼岸的人永远不会回来”。 当自己慢慢长大了,慢慢开始融入这个社会,我在思索,我自己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该怎样的活着,怎样度过每一天?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轨迹,每个人的轨迹又与别人、别的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要让自己的轨迹被别人给埋没了,活就活的精彩,想明白自己要干什么?要怎样的活着?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273 次阅读|3 个评论
成长的烦恼-你所不知道的卡扎菲
冯用军 2011-3-27 15:11
利比亚的内战,西方联军的空袭,还有那些关于卡扎菲的“边角新闻”,遥远的地中海国度出现的战火强烈吸引着我们的眼球,卡扎菲的“生死”似乎也在进一步诱惑着我们的猎奇心理。 “石油阴谋论”和“政治阴谋论”不断刺激着我们的敏感神经,所有的中国人更多的关注的是,利比亚发生的一切是否会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具体说来,如果仅仅是一夜醒来之后,我们再去同样一个加油站的时候,计价牌上的数字会不会又向上爬升了好几格。 然而今天,我不想带领大家继续玩这种“数字游戏”,就像股市的阴晴不定一样,利比亚的政治游戏中最有趣味的地方在于卡扎菲本人的传奇故事,以及他与西方世界的“爱恨情仇”。一个执掌着利比亚的国家权力长达数十年的铁杆人物,一个曾经无数次成为西方的眼中钉,转而又无数次成为欧洲和白宫座上宾的传奇人物,这本身就是“利比亚故事”最大的看点 相信大多数人都对这个喝着骆驼奶,住着帐篷的“平民总统”十分的好奇。这个来自利比亚民间底层,没有任何贵族血统,甚至连学历都“非常特殊”的穷家小子一跃成为“2011年度全球战略风云人物”(这是我自己给卡扎菲封的称号,相信他本人得知这个异域殊荣之后,应该不会对此有太大的意见),这到底是利比亚的特殊性,还是卡扎菲本人的特殊性?卡扎菲的成长经历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瞎猫碰上死耗子”,在北非的去殖民化浪潮的推动下,昏庸的国王和那些同样遭人唾弃的军政分子,以及愤怒的民众的共同作用下,一个尉级军官通过自己雄辩的口才,迅速的成为这个“国家的主人”。 “卡扎菲时代”的利比亚更多的打下了“卡扎菲的烙印”,这个国家拥有最广泛的“群众基础”,却也拥有最为“专制的统治方式”,卡扎菲的一句话可以迅速的改变利比亚在全球的形象——利比亚要么是遭人唾弃的恐怖主义滋生地,要么一夜之间变成全球反恐最为得力的战斗堡垒。卡扎菲可以通过自己的兴趣爱好决定着利比亚的地缘归属,利比亚曾经一度在阿拉伯世界里拥有极高的威望,因为相比那些“自私自利”的“伪君子国家”,利比亚对于巴勒斯坦兄弟无私而坚决的帮助,一度让利比亚成为阿拉伯世界的英雄。然而,同样是因为巴勒斯坦问题,当阿拉法特和拉宾握手的那一刻,卡扎菲可以迅速变脸,撇下整个阿拉伯世界,将利比亚融入到非洲的政治版图中来,事实上卡扎菲确实做到了这一点。 卡扎菲性格上的奇特可以说举世无双,如果硬要在全球范围内找一个跟卡扎菲性格相近的政治人物,那么就只能是委瑞内拉总统查韦斯了。这两个人的性格还真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同样是凭借着“枪杆子里出政权”的理论指导夺得国家政权,同样是能说善辩,同样是喜欢在全球“拉帮结派”,同样是依靠着石油财富牢牢的掌握着国家的政治权力。卡扎菲的能源牌主要是针对的是中西欧国家,而查韦斯的石油武器则主要用在美国身上,同样是分分合合的战略游戏,这两人身上的共同点可以让我们清晰的了解这些政治人物在未来到底在哪里? 查韦斯既没有被国内的反对派拉下台,也没有被美国“斩草除根”,我们同样以此类推的判断卡扎菲的命运恐怕不会是“第二个米洛舍维奇”。奥巴马既然当着全球的面拍胸脯保证,美国并不想要卡扎菲的性命,那么卡扎菲自然也不会成为“第二个萨达姆”,利比亚国内的反对派对外宣称只想将卡扎菲送上审判台,而不想让其“死于非命”这样简单。如此看来,西方的空袭顶多是做做样子,吓一吓这个总是“自以为是”的“疯子”。而事实上,卡扎菲在政治上绝对是一只狡猾的狐狸,“吃硬不吃软”已经屡次在卡扎菲身上得到了印证。当年洛克比空难之后,面对西方世界的舆论轰炸,卡扎菲俨然成为了一个“在舌尖上跳舞的斗士”,任何的指责对于卡扎菲来说都是不屑一顾的。而当美国真的让萨达姆成为阶下囚的时候,卡扎菲立刻慌了手脚,他迅速的和核武器“划清界限”,还主动对英国进行空难赔偿,这无疑说明,相比于卡扎菲的商业头脑,卡扎菲的政治勇气显然不如“萨达姆兄弟”。 需要说明的是,从卡扎菲的性格分析看来,我更倾向定义其为“政治商人”,既然是商人,那么自然是和气生财,因此再要有人说,有人会对卡扎菲痛下“杀手”,我都会对此嗤之以鼻。有谁会在生意场上绑架杀人呢,除非这人是强盗,目前看来,英法还不具备“强盗的潜质”,因为他们根本不懂得如何在拿到钱之后再“毁尸灭迹”,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http://www.gf.com.cn/cms/newsContent.jsp?docId=790442 核心提示: 卡扎菲的童年是在故乡的戈壁沙漠和帐篷中度过的。艰苦的自然环境培养了他吃苦耐劳的品格。由于家庭条件所限,卡扎菲靠父亲的放牧所得为生,生活非常简朴,有人说卡扎菲是靠喝骆驼奶、吃阿拉伯大饼长大的。他从小就在父母身边转,并逐渐帮双亲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本文摘自《中东风云人物》 作者:时延春 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 卡扎菲是国际政治舞台上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风云人物,也是非洲、中东地区极有影响力的一位领袖人物。世人对他的评价却大相径庭。利比亚人对他顶礼膜拜,尊崇至极,称他为导师、统帅、领袖、革命志士、伟大骑士、“九·一”革命领导人、利比亚救世主、“世界第三理论”奠基人、“绿色革命”旗手、民众国创始人、沙漠雄狮、阿拉伯雄鹰、非洲勇士、伊斯兰圣徒、穆斯林革命家等等,不一而足。有的西方国家骂他是“恐怖公司”老板、“魔鬼”,美国骂他是“无赖国家”头目。当年利比亚与埃及互相攻击时,卡扎菲骂萨达特是“叛徒”,萨达特则骂卡扎菲是“疯子”。还有人称他为“不定向导弹”。尽管世人对他毁誉不一,褒贬迥异,但在国际政坛上,他被公认为是一位谜一般引人注目的领袖人物。 1982年10月卡扎菲访华,与邓小平举行会见,我作为主要译员参加了他访华的接待工作,与他接触的机会较多。1992—1995年,我在中国驻利比亚使馆担任政务参赞,曾数次见到他,并通过新闻媒体关注他的活动,进一步增进了我对他的了解。在中国人中,我是与他直接交往较多的人物之一。 卡扎菲的成长 卡扎菲全名叫穆阿迈尔·卡扎菲,1942年生于利比亚海滨城市锡尔特以南30公里一个贝都因牧民家庭,卡达法部落人。卡达法部落是个小部落,部落人家散居在戈壁沙漠中。这是一片灰色的原野,既有岩石也有灌木丛。该部落居民多为贝都因人,以放牧骆驼和牛羊为主,居住在一个个帐篷中。 卡达法部落的称谓系由柏柏尔文字转化而来,这有其历史背景。柏柏尔人为利比亚土著民族。但公元7世纪阿拉伯帝国进入利比亚战胜柏柏尔人后,带来了阿拉伯文化和伊斯兰教。后来,阿拉伯人与柏柏尔人逐渐相互同化、相互融合在一起。卡达法的名称就是阿拉伯文和柏柏尔文融合的产物,卡达法部落中的部落民也是阿拉伯人与柏柏尔人混杂繁衍的产物。据史料记载,征服利比亚的阿拉伯人多来自也门,他们中的一部分官兵在利比亚定居下来,其中有的人就辗转到锡尔特以南地区,逐渐形成卡达法部落。我在利比亚工作期间,就曾听过卡扎菲在一次报告中提到此事。他说,假如利比亚一切水源枯竭,我将回到也门去。我也曾问过卡达法部落的人和利比亚学者,他们均称卡达法部落的根在也门。 卡扎菲的父亲叫穆罕默德,其母叫阿依莎,两人都是贫穷的贝都因人,也都是目不识丁的文盲。卡扎菲是家中最小的孩子,而且是惟一的男孩。尽管家中贫寒,但卡扎菲从小就受到家人的宠爱。卡扎菲有三个姐姐,其中一个姐姐死于癌症,另一个姐姐与当地人结婚,第三个姐姐嫁给了麦萨奥德·哈费兹,此人后来曾担任过费赞省的总督。 卡扎菲的童年是在故乡的戈壁沙漠和帐篷中度过的。艰苦的自然环境培养了他吃苦耐劳的品格。由于家庭条件所限,卡扎菲靠父亲的放牧所得为生,生活非常简朴,有人说卡扎菲是靠喝骆驼奶、吃阿拉伯大饼长大的。他从小就在父母身边转,并逐渐帮双亲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艰苦环境中的部落生活显得十分枯燥无味,根本谈不上文化娱乐活动。童年时代的卡扎菲最大的爱好就是听大人讲故事。卡扎菲的双亲和邻居经常给卡扎菲及其小伙伴讲各种各样的故事,其中包括贝都因人的传统,阿拉伯帝国的兴起和发展,利比亚的历史,外国对利比亚的入侵,阿拉伯和利比亚出现的英雄人物,部落中的轶事趣谈,孩子们爱听的神话故事等。 利比亚民族英雄奥马尔·穆赫塔尔的动人故事深深打动了卡扎菲的心。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土耳其奥斯曼帝国崩溃,意大利于1912年10月占领利比亚,取代土耳其控制利比亚,并将利比亚变为意大利的殖民地,激起利比亚人民的反抗。1922年意大利法西斯主义头目墨索里尼上台后,提出了赤裸裸的帝国主义侵略纲领,向利比亚发动大规模攻势,以图全面控制利比亚。利比亚人民为反对意大利的侵略和殖民统治,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如火如荼的斗争,其中以奥马尔·穆赫塔尔领导的抗意游击队最为驰名。奥马尔·穆赫塔尔原为一名中学教员,在利比亚人民反意斗争的浪潮推动下,他弃教从戎参加了武装斗争。他在战斗中成长,成为由数千人组成的游击队武装的领导人。他领导的这支游击队主要成员是游牧民,具有很强的战斗力,屡屡重创意大利殖民军。意大利殖民军采取铁血政策,残酷镇压利比亚游击队,致使利比亚游击队的处境变得越来越困难,利比亚民族主义领导人陆续遭杀害或被俘。奥马尔·穆赫塔尔在困境中坚持斗争。1931年9月11日他在绿山地区的一次战斗中落马倒地,陷入敌军重围,负伤被俘。他在敌牢中大义凛然,英勇不屈,最后在两万多名利比亚群众面前被意大利法西斯处以绞刑。奥马尔·穆赫塔尔被利比亚人民视为民族英雄和精神领袖。卡扎菲从小就对他崇拜不已,矢志长大后做一个奥马尔·穆赫塔尔式的人物。 卡扎菲长到入学年龄时,尽管家境贫寒,但他父亲还是决定送他上学读书。卡扎菲进入锡尔特一所小学学习,当时他是班里年龄最大的学生,而且又是贝都因人,城里的孩子都称他为乡巴佬。他从上学一开始就感到了压力,但他将这种压力变为动力。他白天在学校读书,晚上睡在清真寺的地板上。利比亚是伊斯兰国家,星期五作为周休日。每星期四放学后,卡扎菲步行约30公里回家,星期五下午又返回锡尔特。他在往返途中要穿过沙漠地区。这种长途跋涉使他吃了不少苦头,但也磨炼了他的意志,锻炼了他的体魄。 卡扎菲14岁时,他们一家人迁到西南部的费赞省塞卜哈居住。他父亲为当地部落酋长看护财产,他们一家住在塞卜哈城外两英里远的一处小房子里。卡扎菲进入塞卜哈中学读书。 中学阶段是卡扎菲成长过程中一个极为重要的阶段。他如饥似渴地学习,广泛阅读报刊,收听埃及电台“开罗之音”广播,努力增加对外界的了解,深入思考和探索一些重大问题。在这期间,对卡扎菲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埃及总统纳赛尔的演讲及其名著《革命哲学》,尤其是纳赛尔关于“自由军官组织”的论述深深镌刻在卡扎菲的脑海中,使卡扎菲在发动革命问题上学到了第一课。 卡扎菲积极参加政治活动,成为一位雄辩滔滔的鼓动者和学生领袖。他曾秘密组织学生团体,企图暗杀利比亚国王,并曾组织过支持埃及和纳赛尔总统反对以色列的示威游行。1961年10月,卡扎菲因组织反对解散埃及与叙利亚联盟的示威游行而被开除学籍。1961—1963年,卡扎菲转入利比亚沿海城市米苏腊塔高中部学习。他在这一阶段积极开展地下活动,精心筹建地下组织。他对参加该组织的成员提出的要求是:努力学习,按时祈祷,不许饮酒,不准打牌,不玩女人。中学时代的卡扎菲已成为小有名气的人物。 在纳赛尔《革命哲学》的影响下,卡扎菲认识到军队的重要性,决定走从军之路。1963年,他进入利比亚班加西军事学院学习。1964年,他在军队中建立自由军官组织这一秘密团体,着手策划推翻利比亚伊德里斯王朝统治。1965年,卡扎菲从班加西军事学院毕业,获少尉军衔。1966年,他到英国比肯斯菲尔德装甲兵无线电通讯学校受训,学习装甲车的维修、信号和射击技术。半年的培训学习结束后,卡扎菲回利比亚担任通讯兵团上尉军官。 1967年6月5日第三次中东战争爆发后,利比亚政府决定派卡扎菲带领一支先遣队前去支援埃及。但这场战争仅打了6天,卡扎菲一行刚到达利比亚、埃及边境,战争就停止了,卡扎菲决定返回。这场战争在阿拉伯国家中引起了巨大震动,利比亚人民对伊德里斯王朝的腐朽统治更加不满,人心思变。卡扎菲强烈意识到,在利比亚发动革命的客观条件日趋成熟,他决心加快采取行动的步伐。 1968年,利比亚国内形势急剧恶化。80岁高龄的伊德里斯国王多病缠身,无力理政,曾提出退位想法,但宫廷幕僚们以一时找不到合适继任人选为由,将其挽留在国王宝座上。宫廷大臣、军政高级官员借此机会以权谋私,贪污腐败,巧取豪夺,敲诈勒索,无恶不作。黎民百姓生灵涂炭,怨声载道。当时的利比亚政局就像一堆干柴一样,一点即燃。 利比亚各派政治力量都清楚地看到,伊德里斯王朝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王朝政权随时都有被推翻的可能。据有关方面透露,当时至少有四个政治集团曾有发动政变夺取政权的图谋。第一个集团是包括前首相巴库什在内的知识分子和军官集团,这个集团谋划过接管政权的计划,但因内部分歧而迟迟没有采取行动。第二个集团是以军队参谋长阿卜杜勒·阿齐兹·沙勒希为首的王室力量,他们企图获得国王首肯体面接管政权,如此招不成再采取行动。由于国王迟迟未公开表态,他们贻误了行动时机。第三个集团是以军队一名上校为首的军官集团,据说该集团得到伊拉克支持,但由于种种原因,迟迟未能采取行动。第四个集团便是以卡扎菲为首的自由军官组织。这个组织的领导人和骨干成员名不见经传,但为发动政变做好了充分准备。 卡扎菲所依靠的是两个支部的骨干力量。他在塞卜哈学习时,与阿卜杜·萨拉姆·贾卢德一道创立了第一支部,此后又建立了一系列的支部,统称“第一支部”系统。在此基础上,卡扎菲号召支部的每个成员都应该创立自己的学习支部,称之为“第二支部”。按照卡扎菲亲自制定的条例,各个支部的成员彼此要互不相识;参加第二支部的成员需要卡扎菲亲自逐一审批。卡扎菲转到米苏腊塔学习后,又在这个城市建立了第一支部和第二支部。他还创立了自由军官组织的外围组织,即民间组织,在工人、农民、教师、商人和文职人员中吸收民间组织的成员。卡扎菲在班加西军事学院学习时,非常重视在军队中发展成员。他对发展对象逐个进行考察,搜集他们的材料,逐个审批。 卡扎菲为发动政变而进行的准备工作既精心又辛苦。他在谈到这段经历时说,为准备暴动,他们召开的会议越来越多,遇到的困难也就越来越多。他们必须在节假日开会,通常在深夜开会。他们必须把会议地点选在远离城市的地方,有时不得不奔赴数百公里远的地方开会,这些地方自然条件和气候条件往往都很恶劣。有的会议时间较长,他们就在野外露宿。为了解决活动经费问题,他们决定自由军官组织的成员都必须交出自己的全部工资。卡扎菲对发动政变的每个细节都做了精心安排。他把自由军官组织的骨干力量分配到全国各地,每个兵营里都配备两名军官,负责搜集与发动政变有关的各种情报,其中包括武器储备,军官名单及其上级领导等等。 1969年初,自由军官组织召开了一次重要会议。与会者一致认为,他们的组织已发展到相当成熟的程度,王室政权情报部门随时都可能侦破自由军官组织的计划,逮捕组织的领导成员。他们决定尽快采取行动,发动名为“耶路撒冷行动”的军事政变。会后,卡扎菲即向自由军官组织成员发出第一次警报,要求他们核查对士兵、交通工具、武器和弹药的控制情况。当收到一切准备就绪的信号后,他把发动政变的日期确定为1969年3月21日。 卡扎菲领导的自由军官组织举事前夕,情况发生了变化。他们获悉,埃及著名女歌唱家定于3月21日晚在班加西举办个人演唱音乐会。卡扎菲认为,这场音乐会将给他们的暴动带来诸多不便,第一,举办音乐会的音乐家是埃及女歌手乌姆·库尔舒姆。她是阿拉伯歌坛上最有影响的一位女歌手,在全体阿拉伯人看来,她是位音乐天才,是位传奇人物,颇受欢迎和尊重。在这一天晚上举事是一件极不得体的事,也是对乌姆·库尔舒姆极不尊重的事。第二,乌姆·库尔舒姆举办的这场音乐会是为巴勒斯坦法塔赫游击队举行的义演。支持巴勒斯坦事业是所有阿拉伯国家义不容辞的责任,卡扎菲及其同事们对巴勒斯坦事业一直采取坚决支持立场,不愿做任何不利于巴勒斯坦事业的事。第三,卡扎菲领导的自由军官组织事先拟定了一份拘捕的王室政权高级人物名单,这份名单中的绝大多数人士将出席这场音乐会。按照惯例,这场音乐会可能要延续到次日凌晨,被拘捕人物的行踪不便掌握,这对拘捕他们造成许多困难。如在这种场合拘捕他们,也将造成不良影响。 卡扎菲再三斟酌,权衡利弊,决定推迟举事日期。卡扎菲把发动政变的日期改为3月24日,但他了解到,伊德里斯国王在这一天驾临班加西,王室和军队加强了警卫工作,从而增加了发动政变的困难。卡扎菲决定第二次推迟发动政变的时间,把政变时间定于6月5日。 政变前夕,自由军官组织的一些成员突然被通知调防,卡扎菲怀疑他们的政变计划可能泄密。此外,这一年的6月5日正值第三次中东战争爆发3周年,卡扎菲担心官方可能举办纪念活动,给他们的活动带来不测因素。为防止意外,卡扎菲第三次推迟政变时间。 1969年7月,伊德里斯国王去土耳其和希腊度假消夏。8月,国王把利比亚上议院和下议院的领袖召到希腊首都雅典,交给他们一封信件,宣布退位。这一消息传到利比亚后,利比亚形势更加混乱,各种政治力量蠢蠢欲动。卡扎菲了解到,军队参谋长沙勒希兄弟领导的宫廷集团准备在9月4日之前采取行动。与此同时,卡扎菲被通知于9月11日去英国接受第二次为期6个月的培训。 卡扎菲感到,发动政变已经成为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于是,他与贾卢德在的黎波里东南不远的塔尔胡纳召开了一次紧急会议,决定将政变时间确定为1969年9月1日凌晨2时30分。他们还制定了详细的行动计划,决定采用突然袭击的方式夺取政权。政变前,卡扎菲对王室的军力部署进行了分析。他认为,王室在班加西的兵力最强,因为国王卫队就驻扎在这里。这支卫队通常被称为昔兰尼加卫队,对国王忠贞不贰,且装备精良,能否顺利解决这支卫队便成为整个政变计划成败的关键。为此,卡扎菲决定留在班加西,委派他的助手穆萨·艾哈迈德突袭昔兰尼加卫队,委派他的另一名助手穆斯塔法·卡鲁比占领贝卡军营和广播电台。他派贾卢德去的黎波里,主持在首都的行动。此外,他还派自由军官组织的其他成员分赴其他地区同时分头行动。 总的说来,这是一场不流血的政变,卡扎菲采取的迅雷不及掩耳的行动获得了极大成功。在整个政变过程中,仅在突袭昔兰尼加卫队时发生了小的冲突。穆萨·艾哈迈德率领的一队人马轻而易举地解除了卫队岗哨的武装,占领了军营。双方在一阵对射中,1人被打死,15人受伤,卫队司令在家中被擒,成为俘虏。其他地区的政变行动基本上没有遇到抵抗。名单上的宫廷要员和军政高官基本上被拘捕。王储听到枪声立即从宫中逃出,藏到游泳池里,他于次日被捕后,立即表示效忠新政权。 1969年9月1日清晨6时,的黎波里广播电台开始播放军乐曲,表明政变已经取得完全成功。6时30分,卡扎菲在班加西广播电台发布政变成功后的第一号公报。自由军官组织事前未曾想到准备公报,卡扎菲得到政变成功的消息后,立即取来一张纸,仓促写了公报提纲,其他内容是他在电台广播时即席加上的。 卡扎菲在公报中说:“伟大的利比亚人民,为了履行你们的自由意志,实现你们崇高的愿望,诚挚地响应你们不断提出的变革要求和为之而奋斗的渴望,倾听你们对发动革命和起义的激励,你们的武装部队已采取行动,推翻了反动、落后和腐朽的制度。这个腐朽的制度令人作呕和恐惧。你们英雄的军队一举摧毁了这些偶像,从而结束了漫漫长夜,即从土耳其的统治到意大利的暴虐,然后是反动政权的时代,这是贪污腐败、裙带关系、背信卖国的时代。”卡扎菲宣布,一个新的利比亚诞生了,这是一个拥有主权的自由共和国,命名为阿拉伯利比亚共和国。 出于安全和稳定政局的考虑,在政变成功后一周左右,卡扎菲没有宣布自己的名字,也没有宣布自由军官组织中其他成员的名字。一周以后,利比亚公布了由12人组成的国家最高权力机构——革命指挥委员会的人员名单。此后,卡扎菲及其政变的神秘面纱才逐渐被揭开。这场政变被称为“九·一”革命。
个人分类: 《最文学》杂志|2030 次阅读|0 个评论
成长的烦恼
Craig040051 2011-3-2 21:10
最近不知道为什么很烦恼,自己总结起来主要有几点: 1、学习不顺利 这个方面有很多,具体来讲包括几个方面的。 首先,是读研究生已经两年了,虽然已经硕博连读了,时间还很充分,但是不想浪费时间,想多做一点研究,多出一点成果。但是到现在为止,所有的成果都是本科期间的,研究生两年来,在实验室做实验,帮老师做项目,虽然长了很多经验,但是成果基本没有。 其次,是一直有想出国读书的想法,但是迄今还没有实现。今年申请了公派留学,希望能够成行,但是由于各种因素,一直没有时间复习英语,也没有英语成绩,所以不知道能不能成行,希望能够成行,也不枉我半年花费的时间。 2、生活的艰难 研究生的时候开始谈朋友了。但是随之而来的也有很多问题。比如由于学习、研究的原因没有很多时间陪她。她现在已经工作了,我还在读书,所以想法都有些不同,经常会为了一些事情闹矛盾,弄的心情不好。 总之,希望接下来的时间里,学习、生活能顺顺利利的。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98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基因组学研究成长的烦恼
jjb8104149 2011-2-21 15:51
  今年是人类基因组工作草图问世10周年。回首望去,尽管有价值的医学应用还极为有限,但过去的10年依然是生命科学激动人心的10年,人类在对自身和疾病的认识上都发生了飞跃性的变化。   然而,基因组学研究是一项长期投资,美国塞莱拉遗传公司创始人克雷格·文特尔希望人们保持耐心,因为“基因组学革命只不过才刚刚开始”。 人类重新认识自己   人类基因组计划于1990年启动,2000年工作草图绘制完毕,3年后正式完成了全部30亿个碱基对的测序工作。科学家称赞这个计划比人类登上月球还要伟大。2000年6月26日,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在评价工作草图的意义时说,这项里程碑式的科学成果“将使多数人类疾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发生革命性变化”。   10年之后,虽然克林顿的预言尚未成为现实,但人类基因组计划已给生命科学带来了深远影响。   首先是人类重新认识了自己。在基因组图谱问世前,科学家曾认为人体内有数十万个蛋白编码基因,这样才能解释人类复杂的生命结构。但令人吃惊的是,基因组图谱显示,人类的基因只有2.1万个左右,和老鼠相差无几,而且两者有99%的基因相同。有的科学家猜测,虽然人类基因数量与老鼠差不多,但人类基因的机能要远比其他动物复杂。   最出人意料的也许是基因组测序技术的飞速发展。当时绘制首份基因组草图需要多国科学家联手,耗时10年,耗资30亿美元。现在,一个由几个人组成的研究小组,可以在一天之内以不到1万美元的成本完成同样的工作。这个费用在未来3年到5年内有可能降到1000美元以内,而时间预计只需15分钟左右。   测序成本直线下降使科学家有能力破译人类之外生物的基因组。有关统计表明,从老鼠到果蝇,从线虫到马铃薯,至少3800种有机体的基因组图谱已经绘制完成。   此外,基因组测序的成功,直接催生了许多“大生物”工程,比如2002年启动的国际人类基因组单体型图计划(HapMap),用3年时间绘制了详细的人类基因组差异图;又如始于2003年的DNA(脱氧核糖核酸)元件百科全书计划,目标是找出人类基因组中的功能元件。 个人基因组时代   再过几年,也许会迎来个人基因组时代。美国基因组测序公司“伊利尤米纳”首席执行官杰伊·弗拉特利乐观地预言,到2020年,给所有新生婴儿绘制基因组图谱将成为例行程序。美国塞莱拉遗传公司创始人文特尔则认为,今后10年,也许我们可以期盼为个人的精子、卵子、早期胚胎和干细胞等都绘制一份基因组图谱,以检查是否有疾病风险存在。   今天看来,这似乎有点不可想象。到目前为止,绘制了个人基因组图谱的也不过才10多个人。不过到明年年底,随着“国际千人基因组计划”的完成,这个数字将会超过2500人。   当然并非所有人都愿意加入这个行列,一大原因在于基因歧视问题。比如,许多美国人担心,一旦自己被查出携带某些严重疾病的致病基因,雇主获知后将解雇他们,而保险公司知道后则要提高他们的医疗保险费用。   这些担心不是杞人忧天,美国政府于2008年制定了《遗传信息物歧视法案》,就是为了保护民众的基因信息不被滥用和歧视。 基因组学研究成长的烦恼   过去10年,有关糖尿病、冠心病、乳腺癌、肠癌和前列腺癌等常见疾病致病基因的研究成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人类健康从中得到的好处极为有限。   “基因组研究给临床医学带来的影响至今一直不甚明显,”人类基因组计划领军人物、现任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院长的弗朗西斯·柯林斯在今年3月31日的《自然》杂志上评论说。   他指出,过去10年基因组学研究取得了一些巨大进展:为一些癌症开发出了强效新药;基因检测能告诉乳腺癌患者是否需要化疗;视网膜黄斑变性的主要风险因素已得到确认;能准确预估10多种药物的疗效。“但平心而论,人类基因组计划尚未对个人保健产生直接的影响”。   科学家指出,一个主要原因在于,拥有大量的遗传信息数据并不意味着已经了解这些遗传信息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生命远比想象的复杂得多,科学家也无法为某些问题弄出一个简单的答案。比如,研究表明,大多数癌症有各自的遗传学特征,因此目前还找不到一种能够广泛适用的癌症疗法。又比如,不少科学家曾认为身高是一个家族遗传的生物特征,可以简单地用基因解释。但如今已被证实参与决定身高的基因超过100个,科学家猜测参与决定身高的基因可能多达1000个。   现在,迫切需要科学家梳理清楚这海量遗传信息数据之间纷繁复杂的关系,弄明白它们的真正作用,这无疑将是一个漫长而枯燥的过程。但正如3月31日《自然》杂志的封面语所言,这就是“基因组学时代成长的烦恼”。
1688 次阅读|0 个评论
喜欢《成长的烦恼》
邵宇飞 2009-3-27 21:40
很少有电视剧能让我反复看十来年。除了老版的《西游记》,《成长的烦恼》可能是唯一的一部了。上小学的时候就开始看,一直看到大学毕业。不过那时候看的都是译制片。 春节前,终于得到了英文原声的片子。心里爽啊。只是没有字幕,比较考验听力。比较过原声和配音之后,我实在太佩服那些做译制和配音工作的人了。抛开语种不说,就声音特点而言, 配音和原声实在太像了,实在太太像了!而且翻译地也很精彩。 从老爹Jason Seaver,到小儿子Ben, 个个都招人喜欢。里面经典情景也实在太多。Jason 老妈要再婚了,Carol给她奶奶找来了脱衣舞男,她老妈 Maggie 索性也跟着跳上了;在高中毕业典礼上,Mike和校长抢毕业证;Mike 骗Ben和Carol的零花钱,开始Ben和Carol都很警惕,后来还是上当了。上当之后,Ben对Carol说,我只有九岁,你有什么借口?;Jason 和Ben的教练打了起来,回到家,父子雄纠纠气昂昂。Mike见状,问小Ben,你是怎么让他这么有气势的?(具体台词记不清了,可能有误),小Ben说,我把他大儿子(Mike)成绩单给他看了。有很多情景能让人把眼泪笑出来。 能让人哭的喜剧才是更好的喜剧。Carol正式结交的第二任男友Sandy,因酒后驾驶而重伤入院,最后因内出血而死。死前的那天晚上,俩人还在Carol家的门廊里缠绵(结果被老弟Ben偷拍)。在医院里,内出血发作前,Sandy对Carol许诺,出院以后一定不再犯傻。晚上,Carol和父母从医院回到家,心情还很好,觉得Sandy不会有事,不过Mike对Carol说,Sandy死了。Carol不信,认为Mike在作弄她,Mike 我永远也不原谅你,她很生气。不过Mike说得是真的,她在老爹老妈怀里痛哭流涕。这集的名字很简单,叫《Second Chance》。 另有一集是关于Mike的。Mike和女友Kate在一家餐馆里吃饭,结果遇到了当年热恋的前女友July。Mike旧忆重拾,待July下班后,询问她当初为什么拒绝和自己结婚。July最后说了什么我记不清了,只是最后两人抱在一起,互道再见。我记得最后Mike和Kate坐在车里,车向前开,Mike一阵无语地看着前面。 成长的烦恼,英文叫Growing's Pains. 这个Pain一词用的真好。 不过我向美国来的外教请教过,在他看来Seaver一家也有点过于完美了。艺术高于生活就是这个意思吧? 过去看《成长的烦恼》,我最羡慕的就是Seaver家的生活水平,牛奶糕点想吃什么有什么。后来我羡慕Seaver家父母对孩子高中恋爱的态度。不仅不反对,还强烈支持。Carol和学校的足球队长,谈恋爱。爹妈生怕谈不成,千方百计地给他们创造机会,最后居然带着女儿追到帝国大厦去了。这样的爹妈国内多难找!所以,人,不是过了十八九岁才是人。儿童、少年,同样有对来自异性情感的需求,只不过不是那么成熟(可是什么样的情感又算是成熟的呢?)。除了督促孩子学习,使其学有所成,让孩子适当地拥有其他情感的经历,才是培养一个完整的人。小字条,堵是堵不住的。 《成长的烦恼》应该是我看的第一部情景喜剧了。后来的《Friends》和《武林外传》,也都很喜欢。对了,那个出车祸死了的Sandy就是《Friends》里面的Chandler。
3124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7: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