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国画大师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与国画大师同台授艺的科学家
热度 7 xuxihb 2014-8-29 08:14
科学家里有一些艺术爱好者,譬如爱因斯坦爱好小提琴、钢琴,钱学森也对美术、书法、音乐有广泛的爱好。本文要介绍的这一位,当年曾与国画大师黄宾虹在暨南大学中国艺术学系同台授艺,后来却成为中国淡水藻类学奠基人的科学家,他就是饶钦止先生。 饶钦止,字考祥, 1900 年出生于重庆, 1922 年毕业于 国立北 京 师范大学 研究科生物学系并留校任教,1931年任副教授。 1932 年,他自费去 美国密歇根 大学 植物学系进修,并于1935年获 博士 学位; 1936年秋回国任中央研究院动植物研究所副研究员,筹建藻类研究室;1938年随动植物研究所迁到 重庆北碚 ,晋升为研究员。动植物所迁往重庆这段历史在我以前的博文中略有描述。这个动植物研究所就是现今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前身。 饶钦止一生发现藻类新种629个,命名10个新属,1个新科。科、属、种均是生物分类阶元,种以上阶元为属,属以上为科,科以上为目,等等。抗战期间,在随研究所迁徙途中,饶钦止还采集标本发现1新属、52新种;在重庆北碚又取得许多重要发现,譬如命名了1个绿藻新科,并在淡水中第一次发现了属于褐藻(如海带)的黑顶藻属种类。建国以后,他继续从事藻类学研究,并培养了一批藻类学栋梁之才。他一生最重要的学术成就当属集50余年研究积累写成的《中国鞘藻目专志》,被国内外誉为藻类学志书的经典之作。 就是这样一位成就卓著的科学家,他如何练得艺术真功,得以与国画大师同台授艺呢?原来,饶钦止出生于一个书画世家, 祖父和父亲都是当地有名的山水画家。因而,他自幼热爱绘画、篆刻。1928年,因局势动荡北京多所大学纷纷停课,饶钦止应暨南大学(当时在上海) 中国艺术学系主任陶冷月之聘 教授篆刻艺术。当时,国画大师黄宾虹在该校兼任 中国画研究会讲席,书画名家 谢公展、谢玉岑、 马孟容、郑曼青等人也在 上海执教 。饶钦止精于篆刻,擅长书画,因而得以与 黄宾虹、 陶冷月等人笔砚往来。 饶钦止篆刻作品 饶钦止画作一 饶钦止画作二 可惜饶钦止的使命并不在于书画艺术。不久,得到成都大学生物学系连电相邀,饶钦止反复掂量,最终还是决定放弃了在暨南大学的职位,回到自己的生物学专业。 消息传开,好友们惆怅惋惜,不免书画相赠 。饶家收藏的书画中,至今仍有一幅黄宾虹赠与的山水画,有题字:“ 苍梧东下信行舟,记得西江欲尽头。浓拨澱光岩翠重,四山如画古端州 。 午辰秋月,余南游粤旋。考祥先生同叙吴中,时将有北行,因捡近作诗画,即希哂存,以志鸿爪”(“北行”疑为笔误——作者注)。 黄宾虹赠饶钦止画作 有陶冷月与黄宾虹合作的一幅 “ 烟江夜月万顷芦花 ”图,另有两副题字。黄宾虹题有“ 澹月蘆花”篆书,陶冷月题有:“考祥兄以生物学专家而兼嗜书画,精篆刻,交友能以诚相见,尤为当世所难得,今秋季主教暨大国画系。因老友□淳先生之介绍,聘考祥为篆刻教授。一见如故,恨相遇之晚。乃成都大学连电聘其去蓉主持生物学系,考祥踌躇难决,商诸冷月,月不欲以私交故而误其学术前程,因劝之归。劳燕东西,能不黯然。赠此月夜雁影图,以誌别,藉留纪念,并希鱼雁常通□□”(□表示难以辨认的字迹)。 陶冷月、黄宾虹合作赠饶钦止书画 还有陶冷月、谢公展、谢玉岑、 马孟容、郑曼青 合作的画作,并题有:“酒阑送别潇潇雨,乞写秋华各黯然。明日行舟向三峡,好携拳石压波澜。考祥先生将回蜀中,十月四日集西堂作画赠别”。 陶冷月等人合作赠饶钦止画作 书画中饱含着这些名家与饶钦止先生的深厚情谊,也体现出他们对于饶钦止艺术造诣和人品的充分肯定。 饶钦止先生在美国求学时师从 W.H. 泰勒( Taylor )教授学习藻类学。 泰勒撰写的《北美东北海岸的藻类》的全部藻类图谱均由饶钦止绘制。这些栩栩如生的插图被泰勒赞叹为艺术品。无论是出洋留学,还是抗战期间颠沛流离,饶钦止始终当做宝贝带在身边的,一样是 1920 年在北京师范大学读书时买的雕刻刀,一样是 1927 年 托人买的200张安徽老汪六吉宣纸,足见他对书画篆刻艺术的钟爱。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曾在美国做博后,有一次跟我的老板C.Peter Wolk教授谈到中国的现代科学追根溯源主要来自于美国。Peter问道,你的藻类学知识也来自美国吗?我回答,我的教授的教授的教授正是泰勒,所以,我的藻类学知识也来自美国。 如今,我已是带过几十位研究生的导师。当我重读前辈旧作,真正了解到他们的天资和才华,我才懂得他们对中国的历史贡献远远不是从西方国家拿来一些科学那么简单。他们不仅做出了在那个时代堪称卓越的工作,也作为中国文化修行者示范了在西方人创建的科学体系中同样取得创造性的成就。他们的才华和创造力在远去的历史长河中依旧闪烁着光芒。 致谢:本文图片由饶家提供;胡征宇、张晓良为材料收集和解读提供了帮助,特此致谢。
个人分类: 科学文化|6179 次阅读|1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4 00: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