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图书馆未来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科技发展与图书馆未来之辩
热度 1 libseeker 2017-8-29 16:39
图谋按:笔者 博文《科技发展与图书馆的未来》发布之后,傅平先生在评论中分享了观点,并另行撰文《图书馆有将来吗?》(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316383-1073162.html)。我简单回复了傅先生“‘图书馆’这个词本身,历史并不长。国内好些机构‘图书馆’这词,也早已有多种取代表述,如文献信息中心、图文中心、图书与信息中心……名字有变化,履行的职能也有所变化。人类社会,作为一种制度安排,无论名字如何变更,图书馆或类图书馆还会一直存在。作为一名图书馆从业人员,积极作为,希望图书馆的明天会更好。”随后,进一步联想到关于科技发展与图书馆未来之辩的两篇文献,笔者摘录了部分内容,希望有助于相关学习与思考。 (1)F.W.兰开斯特,王兴,邹永利. 生存无从强制 . 中国图书馆学报,2011,37(01):19-23. 该文为“第三届中美数字时代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国际研讨会 ”报告 , 经作者授权翻译并在《中国图书馆学报》发表。 我从一位任教于某著名iShools的教员的发言中, 注意到一个相当令人担忧的警告信号。 她指出, 今天图书馆专业面临的一大挑战就是 “科学工作者们并没有意识到图书馆员能够提供帮助”。 怎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我们的图书馆院校已经对发生在科学、学术和整个社会中的变化作出了响应。 它们受托全面支持 e科学和e学术(e-scholarship), 并且许多院校已经得到实质性的资助和合约以朝着此方向迈进。然而, “科学工作者们并没有意识到图书馆员能够提供帮助”。如果科学工作者们意识不到图书馆员能够提供帮助, 那我们可以假定学者们一般而言也意识不到图书馆员能够提供帮助吗? 学生们又怎样? 一般大众呢? 那些为图书馆提供经费的机构呢? 图书馆专业教育和研究的焦点似乎已经从人和服务转移到数据——数据库本身、数据的典藏与保存, 甚至是数据的创建。我们似乎很少关注假如这些数据最终得到利用 , 究竟是谁在使用这些数据, 它们又是如何被使用的。 一位英国图书馆员这样解释道:图书馆专家 “需要有高标准的教育、开 朗的人格, 以及对人的切实尊重。”同年, 另一位美国图书馆员宣称:“图书馆员必须专注于人, 这种专注要强大到即使读者不善表达, 图书馆员也能 发现他们的意愿和需求。” 以人为导向的图书馆员观在20世纪70年代依旧得到强烈认同。 在一本关于图书馆职业的书中, 作者之一断言, 一个好的图书馆员应该具备的最重要的特质就是 “服务他人的意欲”,甚至连一位自由职业的图书馆员也承认, 这类职位的首要条件就是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图书馆与信息学涵盖信息与知识的创造、交流、鉴定、遴选采访、组织描述、储存检索、保存、分析、解释、评价、合成、传播, 以及管理。 其中居然没有什么以人为导向的内容!! 一般而言, 图书馆和信息服务分担着这种社会不适。根据我在美国的经验, 只有公共图书馆还保留一些公共服务的影子。 其他学术图书馆、政府图书馆和行业图书馆则在日新月异地用科技取代服务。 一个普遍的假设是:借助科技促成读者自行访问数据库、获取其他图书馆的文献资料、自助借书, 以及诸如此类, 意味着图书馆的用户一切顺遂, 今非昔比了。 更且,就像其他事业的管理者一样, 图书馆管理者们对用户是否真的一切顺遂, 已不再关心。科学工作者和其他学者意识不到图书馆员能有所帮助, 其原因是, 总体而言图书馆员已不再愿意提供帮助。 公共服务精神已从多数图书馆中消失 , 一如它在整 个社会中销声匿迹一样。如果科学工作者们确实不清楚图书馆员可以提供帮助, 那么图书馆的监管者和其他负责图书馆经费支持的人也不明白图书馆员可以提供帮助 , 是不是就有点奇怪了呢? 图书馆员和图书馆教育家热衷于追循的方针, 似乎是在技术上精益求精, 使图书馆的主顾或客户能藉此自力更生 。 换句话说, 这是一种他们使自己变得多余 , 不再为人需要的方针。 由于图书馆的管理者不出所料地开始认识到科技已经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消弭了对图书馆员职业的技能需求, 某些地方的图书馆岗位正在被削减。 当然, 我不是第一个就此问题发出警告的人。早在1962年, 著名的英国图书馆学家道格拉斯·福斯克特就撰文谈及此事, 他谴责任何可能导致专业图书馆员与服务对象之间直接的个人互动被取消的行政行为。福斯克特指出, 由于失去了直接互动, 专业图书馆员们不仅对 “知识需求产生的方式”缺乏了解, 也不了解 “这种需求产生时, 他们的图书馆为何未能予以满足”“……图书馆职业本身是当前潜在的 、影响其未来发展的最大威胁 ……在一线服务的去专业化过程中, 图书馆员已经构成了同谋。” 斯特拉思克莱德大学的大卫·麦克梅勒米在2008年也著文宣称“图书馆工作在某些部门的日渐去专业化,应该是所有关心图书馆职业实践质量的人所担心的主要原因。” 加拿大专业图书馆员, 强烈地表达了对去技能或去专业化问题的关注。如明尼苏达大学的罗里·利特文“几十年来, 图书馆员承受着沉重的压力, 要紧跟科技的发展, 为此付出的代价是什么, 现在甚至都难以记得了。 这代价就是我们所做工作本当具备的一系列智识成分, 它既有关于图书馆馆藏(物理馆藏和数字馆藏)的知识, 也包括为建立信息和用户之间联系而历练出的洞察能力。” 科技本身已经成为目的 , 并且使得图书馆员一天天疏远用户而不是让其与用户贴得更近。今天, 大多数任职于学术图书馆和专业图书馆环境中的专业人员看起来都认可这一潮流, 因此, 我担心情形将难以逆转。 我希望自己是错的。 (2)高新陵,王正兴. 生命不会终止——图书馆存在下去的N个理由 . 图书馆杂志,2012,31(01):10-13+59. 图书馆的名实独特 图书馆本质不会改变 图书馆之名是一个完整的多要素概念,不可或缺 图书馆之实是有着多重社会效用的实体,任重道远 图书馆的学术有用 图书馆人必须自信 图书馆之学产生于图书馆学者的实践,大家辈出 图书馆之术贯穿于整个图书馆工作过程,贵在人文精神的体现 图书馆的形神深入大众 图书馆特质应该弘扬 图书馆之形具有非凡特质,魅力四射 图书馆之神有一种场的效应,引力强大 图书馆是一个由“五要素”组织起来的机构, 图书、馆员、读者、建筑与设备、工作方法缺一不可。图书馆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 图书馆必须是社会组织实体。图书馆必须具有特定运行环境、设备和场所。图书馆的运行必须是知识载体和读者、馆员三者之间的互动。“五要素”和“三个基本条件”共同构成“图书馆”的完整概念, 是图书馆之所以称为“图书馆”的必要充分条件。图书馆不排斥数字文献, 不排斥网络, 但“数字图书馆”、“虚拟图书馆”、“网络图书馆”, 从逻辑学角度看, 都不是“图书馆”。对于图书馆来说, 知识的载体形态发生了变化, 知识的内容并不发生改变, 图书馆收藏、保存、传播知识的职能并未发生变化。 数百年来, 图书馆以知识服务为目的, 围绕知识的整合和有效传递形成了专门的技术方法和手段, 图书馆的技术有建立在知识分类理论上的文献分类技能, 建立在长期文献工作经验上的文献鉴别区分技能, 建立在对知识信息的分析归纳能力上的编制二次文献目录索引文摘和三次文献综述评论的技能, 建立在博学多才上的参考咨询能力, 建立在平等民主意识上的人际关系亲和能力。这些都需要很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哲学思辨能力和服务奉献精神。而这一切, 都是图书馆人长期与知识打交道与图书相厮守才能形成的。 图书馆消亡说是现代技术至上悬在图书馆人头上的利剑, 图书馆人敬畏现代技术, 慨叹现代技术对图书馆传统学术的冲击和对某些传统工作方法的取代, 以至于他们迷失了自己, “多数人, 不仅是圈外人士, 甚至还有专业人士, 都已经忘记了图书馆专业技能由什么构成……”图书馆人对图书馆生存的信心丧失和对图书馆赖以生存的读者的漠视才是最危险的, 这是当代图书馆学教育和图书馆学研究必须高度关注的问题。 生存无从强制, 消亡岂可牵强? 未来不可能取代历史, 部分不可能取代整体, 技术不可能取代学术, 虚拟不可能取代形神, 图书馆的存在源远流长, 名副其实, 学术并重, 形神兼备, 这一切都不可以取代。艾可与卡里埃尔的一段关于书的精彩对话完全可以套用: “图书馆就如博物馆、文化馆、电影院, 一经产生就不可能有质的变化, 你不可能把一个博物馆办的更像博物馆。图书馆多方证明了自身, 我们看不出有什么比图书馆更适于实现图书馆的功能, 也许图书馆的组成部分有所演变, 如, 它的要素之一书, 不再是纸质的书, 但书终将是书, 图书馆终将是图书馆。 图书馆不死, 图书馆的文明传承性, 文化标志性, 知识载体性, 服务公益性, 社会包容性、生存适应性是不消亡的, 图书馆必然生命之树常青。 延伸阅读: 1 傅平.图书馆有将来吗?图书馆就是一辆可以共享的“云单车“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316383-1073162.html 2 王启云.科技发展与图书馆的未来.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13646-1071732.html 3 王芳. 美国情报学家兰卡斯特(Frederick Wilfrid Lancaster )教授简介.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8036do=blogid=720529
个人分类: 圕人堂|2244 次阅读|10 个评论
图书馆未来:一书在手,脉动回来
libseeker 2014-9-8 20:02
图书馆未来:一书在手,脉动回来 ——评《转型与超越:无所不在的图书馆》 8月份在圕人堂QQ群与同人交流书评话题,获悉《图书馆论坛》从2014年第9期,专设“爝火书评”栏目,重新点燃书评烈火。刘洪副主编说“我们需要真正的书评,想摒弃‘书赞’这种风格。其实,书评是很重要的学术体裁,国际上都非常重视。”个人的一点感概:图情图书的产量不低,只是良莠不齐,期待学术期刊书评栏目助力真正精品脱颖而出。交流的同时,我匆匆浏览到一则书评,关于吴建中《转型与超越:无所不在的图书馆》 》(上海大学出版社,2012年6月)。这让我“想起”这本书我还没买,当即在网上买了一本,书很快就到了,并用较慢的速度将其读完。 笔者认为吴建中先生是图书馆事业的把脉人,尤其是图书馆未来的把脉人。吴先生说“在最近的二十多年里,图书馆学出现了一种脱轨的倾向,人们把目光聚焦于信息、数据、网络以及信息学,更多地从技术的层面去探讨图书馆学,而渐渐忽略了图书馆学的本质问题。”(见:吴建中.转型与超越:无所不在的图书馆._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2.6:序言部分),图书馆事业某种意义上始终处于一种“雾霾”之中,关于图书馆未来令人困扰不已、千万次地问路在何方?上海图书馆目标定位为“世界级城市图书馆”,吴馆长作为其“掌门人”一次又一次为图书馆事业“把脉”——紧扣本质,把握前沿。 我是吴建中先生的“粉丝”,关于吴先生的书我收藏有多本。我成为粉丝是因为:(1)吴先生跳出图书馆的圈子,借助于公共媒体宣传图书馆,向公众推广图书馆和图书利用的方法和知识;(2)吴先生一边从事图书馆具体业务工作,一边积极开展图书馆学情报学教学和理论研究,并有效地将图书馆业务工作与理论研究结合起来;(3)我赞同邱五芳先生的评价:“一直以来就非常爱读吴建中馆长的著作。因为睿智,能发人深省,读之常有醍醐灌顶之感。也因为实在,绝不故弄玄虚,云迷雾罩,令绝大多数图书馆员一头雾水不知所云。更因为真切,贴近现实,针砭流弊,每每能引起共鸣。总之,他的论著既深深根植图书馆实际又牢牢把握专业发展的趋向,兼具现实性和前瞻性。”(见:邱五芳.坚持: 面对多变的环境———《转型与超越: 无所不在的图书馆》阅读感悟.图书馆杂志,2012(10):18-19.) 《转型与超越:无所不在的图书馆》这本书给我的综合印象是:有传承,有发展,纲举目张,清新怡人。书很小(15万字),量很大:将图书馆过去、现在与未来融汇贯通。全书六章,章名字数总计为11字,从图书馆事业新三要素——“人”、“资源”、“空间”出发,突出人在图书馆的位置,整合全媒体的资源,发掘图书馆作为场所的价值,同时从图书馆的“二线”(技术服务)、“一线”(读者服务)和“超越”(延伸服务)三方面探讨如何在全媒体环境下,通过资源整合、流程再造,拓展现代图书馆的知识服务。附有9篇与本书主题有关的学术随笔(原载于《中国图书馆学报》等刊物)链接,有索引(注:时下难得一见)、图片目录及说明。文笔生动,视域开阔,案例丰富,图文并茂。 知其人有助于识其书。吴建中,1956年5月生于上海。1978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外语系日语专业,留校任教。1982年完成该校图书馆学系研究生课程,获文学硕士学位。1982年起在上海图书馆工作,先后从事外文采编、联合国文献资料管理等工作,1985年起任上海图书馆副馆长。1988年赴英留学,在威尔士大学学习图书馆学与情报学,1989年至1990年任职于威尔士国家图书馆,从事《霍克思文库》的编撰工作,1992年获威尔士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92年回国。1995年9月上海图书馆与上海科技情报研究所合并,任副馆长和副所长。2002年1月任上海图书馆馆长和上海科技情报研究所所长。社会职务有:中国图书馆学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市图书馆行业协会会长,曾任国际图联管理委员会委员(2001-2005)。《转型与超越: 无所不在的图书馆》为吴先生出版的第27本书,在即将拿到该书样书时,吴先生说:““有人问我你怎么会有这么多时间写书,其实,这与我的生活习惯有关。比如今天是周末,早上起床前就计划好把本书英文版的索引做完,一旦计划好了,我不会拖延到明天的。”,“我唯一的担心是写的东西有没有差错,引用文有没有忘了写来源,收录的照片有没有得到许可等。所以每一次写完东西都要阅读至少一次。”(见:吴建中.把“闲”用好用巧.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586b8101010r34.html ) 《21世纪图书馆新论》第一版自序((1998年6月8日)末尾: “在现代高新技术的推动下,图书馆正在发生着一场革命。在这场革命中,图书馆的每一个组成部分都在发生剧烈的变化,构成图书馆的各种要素现在看来都要重新定义。随着新世纪的临近,人们开始规划各类图书馆发展的蓝图。因此,对未来的研究和探索也将变得越来越迫切,越来越有意义。这就是我写这本书的动机。我敢说,目前在第一线从事公共图书馆事业的人,未必对自己的工作都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我不想用严肃的图书馆学概论式的笔调,去描写活泼生动的图书馆事业,我想从图书馆员和读者常常讨论的热点着手,从图书馆发展的趋势出发,全面地摸索并描绘21世纪图书馆美妙的前景。” 《21世纪图书馆新论》第二版自序(2002年11月18日)末尾:“《21世纪图书馆新论》初版至今已经5年了。这些年来图书馆界日新月异的变化,迫使我们不断对图情理论与实践进行重新思考和认识。今天,人们已经不再议论图书馆是否会消亡,而是更多地去思考如何应对新技术和新环境的挑战,如何在更广泛的发展空间中完成新的使命,实现新的目标。” 《转型与超越:无所不在的图书馆》自序(2012年4月16日)“作者深知,作为成长中的有机体,图书馆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和技术进步中有一个不断适应的过程,同时,对于图书馆理论工作者和一线从业者来说,对图书馆的范型转换和未来发展也有一个不断认识的过程。本书是作者近年来有关图书馆未来发展的一些不成熟的思考,仅属一家之言,一孔之见,而且肯定有考虑不周及疏漏之处,欢迎各位批评指导。” 上述自序内容,我认为粗略展示了吴建中先生的心路历程,同时亦揭示其图书馆学思想发展史:紧扣本质,把握前沿,上下求索,与时俱进。 2013年10月,《转型与超越:无所不在的图书馆》一书获得第三届中国大学出版社图书奖优秀学术著作一等奖,且已翻译成日文由日本图书馆协会发行。据东莞图书馆的同人说,该书是全馆员工学习型组织2013年第二季度共同学习的书。《转型与超越:无所不在的图书馆》与《21世纪图书馆新论》一样,除出版了中文版之外,还均出版了英文版和日文版。根据2014年9月8日检索读秀平台结果。《转型与超越:无所不在的图书馆》中文版129家单位收藏了该纸本 ,英文版32家单位收藏了该纸本 (谷歌学术搜索中被引用次数为27次)。《21世纪图书馆新论》(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8)收藏馆261家,引用量887次(Google学术搜索中被引用次数为748次)。《21世纪图书馆新论》(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3)收藏馆352家,引用量505次。英文版收藏馆52家,引用量256次。以上社会反响,实属难能可贵。 毋庸讳言,我对《转型与超越:无所不在的图书馆》一书的市场反响不满意(似乎远不及《21世纪图书馆新论》)。对于这么好的一本书,中文版印数3100册,定价仅28元,如今已出版两年,读秀平台中仅有129家单位收藏了该纸本(个人以为该结果可作为一个重要参考视角),Google学术搜索中亦尚未发现有引用,笔者为其屈居“睡美人文献”范畴倍感惋惜。笔者希望该书拥有更多“知音”,惠及更多人。特此为该书拟宣传推广词如下: “ 图书名称 :《转型与超越:无所不在的图书馆》 上市时间 :2012年。 产品益处 :补充身体所需养分,清馨幽绵沁心神,恢复你的理想状态,一书在手,脉动回来。 目标消费者 :图书馆及图书馆学相关人员、图书馆利益相关者,年龄不拘,性别不限。” 延伸阅读: 1《转型与超越:无所不在的图书馆》 作者:吴建中 著 页数:250 出版社:上海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6 简介:本书作者试图从复杂多变的环境中理出一条主线,并以此贯穿图书馆业务的整个过程,这条主线就是以人为本。图书馆只有以人为本,以需求为主导,才能与时俱进,与不断变化的环境相适应。本书从“人”、“资源”、“空间”三要素出发,突出人在图书馆的位置,整合全媒体的资源,发掘图书馆作为场所的价值。 ISBN:978-7-5671-0166-1 2《图书馆的价值 吴建中学术演讲录》 作者:吴建中编著 页数:228 出版社:上海市: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8 丛书名:中国当代图书馆馆长文库 简介:本书系《中国当代图书馆馆长文库》之一,书稿由上海图书馆馆长吴建中的25篇图书馆学演讲稿和11幅照片组成,时间跨度为1996年至2013年11月。哲学学术演讲即是作者对图书馆学理论与实践再思考的过程和成果,也是图书馆从传统走向现代化发展历程的预言和见证。 ISBN:978-7-5439-6322-1 3 邱五芳.坚持: 面对多变的环境———《转型与超越: 无所不在的图书馆》阅读感悟.图书馆杂志,2012(10):18-19. “《转型》是一部既有现实基础又有理论高度的佳作。它通过三个坚持: 坚持根植图书馆最基本的组成要素; 坚持着眼当今图书馆最基本的业务工作,坚持用以人为本的理念为指导,全面深刻地阐述了图书馆为何转型、如何转型,为这一领域增添了一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研究力作。” 4 丁友兰,刘雯.图书馆的未来展望———评《转型与超越:无所不在的图书馆》.河北科技图苑,2014(4):92-94.
个人分类: 圕人堂|4319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9: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