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郑爱萍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郑爱萍研究员获得2014年度973计划前期研究专项资助
lipng6575 2014-9-26 16:22
近日,水稻所郑爱萍研究员获得973计划前期研究专项资助,立项课题为“水稻纹枯病关键致病分子机制研究”。本项目拟构建纹枯病菌不同亚群的光学物理图谱,从比较基因组入手在染色体水平上揭示纹枯病菌识别结合水稻寄主的关键致病染色体及相关基因、关键致病染色体区段和致病因子,以及关键效应蛋白对不同寄主识别的专化性等,以此来探索关键致病因子引发寄主致病性反应机制的科学问题。本项目的实施将为进一步研究水稻纹枯病菌与水稻互作的分子机制等基础研究打下基础,为阐明纹枯病真菌宿主选择的遗传差异及致病性的演化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据悉, 973计划自2006年以来,组织实施了前期研究专项,主要支持地方有区域优势和特色的基础研究,在培养基础研究人才和团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年度在农业动植物领域共有18个项目获得立项,其中与水稻相关的有3项。
个人分类: 科研新闻|277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不断挑战坚持目标的郑爱萍
lipng6575 2014-9-13 15:32
在《自然 - 通讯》上发表一篇论文、一年获得 8 个国家专利,过去的这两年,水稻所研究员郑爱萍交上了沉甸甸的答卷。 自然,耀眼的成果背后是日复一日的辛苦付出。 “ 她是一个很 在《自然 - 通讯》上发表一篇论文、一年获得 8 个国家专利,过去的这两年,水稻所研究员郑爱萍交上了沉甸甸的答卷。 自然, 有目标的人,坚持自己的目标,为了目标可以不辞辛苦,让很多男同胞都自愧不如。 ” 水稻所所长李平如此评价这位曾经的学生。当年课题组一起讨论时,大家觉得水稻纹枯病值得研究,因为水稻纹枯病是世界上水稻产区普遍发生的重要病害之一,与稻瘟病、白叶枯病构成水稻的三大重大病害,但这也是世界公认的难题,因为其病原机制非常复杂,是具有多融合群、多核杂合的重大真菌病害。 “ 当时大家觉得是泛泛而谈,只有她认定了这个目标坚持下来。开始从头学起,学植物分子病理学知识、基因组学分析方法等等。对于自己不熟悉的东西,她没有丝毫退缩。 ” 最终,她用获得国家著作权的组装分析技术揭开了水稻纹枯病菌神秘面纱,其研究成果《水稻纹枯病菌的进化和病原机制》一文也顺利被《自然 - 通讯》发表。 “ 当时确实很辛苦,在深圳做基因组分析时,一年多里根本没时间管儿子。 ” 一直试图在事业和家庭的 “ 跷跷板 ” 上找平衡的郑爱萍对此很是愧疚。 “ 为了多照顾儿子,有时候真想撤退。 ” 不过郑爱萍收拾起心情还是两头兼顾着满怀激情的投入到工作中,因为,在工作中她能体会到科研挑战的乐趣和满满的成就感。 从 2003 年主持第一个 863 计划 “ 高效杀虫、防病重组农用微生物的构建 ” 开始,郑爱萍就对杀虫新基因的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 杀虫基因的应用不仅让植物无农药残留,还能保护土壤、水系的生态安全。 ” 这又是一个并不令人看好的领域,甚至堪称研究瓶颈。当时国外的相关研究已经有很高的水准,抗虫 cry1Ac 基因已被全球广泛的应用到玉米、棉花等作物中。很多人觉得没有必要再费力气。郑爱萍却一头扎了进去。如今, cry1Ac 基因应用 10 多年后,其单一性已导致了抗虫性退化和昆虫群落的改变,大家才开始重视发掘新基因和二代抗虫基因资源研究的重要性。这充分显示了郑爱萍和她团队的超前意识。 “ 我们自己开发软件找克隆基因,我坚信一定能找到新基因。 ” 经过多年的研究,开发获得了克隆抗虫基因的新方法并申请国家专利的保护。研究抗虫新基因需要综合害虫、作物、抗虫微生物三方面的知识体系,为此,郑爱萍又开始了自我知识全面 “ 升级 ” 。 “ 很多东西都是不断更新的,全要靠学习。 ” 如今,她与团队在国家重大转基因专项和 863 项目的持续支持下,克隆获得国际杀虫基因命名委员会正式命名的杀虫模式新基因 27 个,发现的抗稻飞虱新基因开创了世界先例。新申请的 8 个国家专利都是关于抗虫新基因的,能有效抵御玉米、水稻、棉花的鳞翅目、同翅目、双翅目等重大害虫,已和先正达、先锋、中种等国内外大型跨国公司签订了抗虫基因的合作协议,部分基因已经进入国际专利 PCT 阶段。 “ 我们一直坚持求实创新,克隆的新基因功能往往要经过数十次重复实验。 ” 实验需要人工饲喂玉米螟、飞虱、线虫等模式害虫, “ 湿度,温度要相宜,喂吃喂喝要及时,比照料小孩还细致。 ” 有时候晚上 9 、 10 点,她还要到实验室看看这些小家伙们的生长状况。有些害虫,比如蚜虫在实验室无法人工养活,就需要提着抗虫蛋白到处找虫生物测定,其中辛苦不言自喻。 “ 希望我们找到的新一代抗基因应用到生产中,有望替代或者对 cry1Ac 形成补充,缓解基因单一性造成的抗性和对农业生态的影响,为农业生物技术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 郑爱萍为自己确定了清晰的目标,下一步,她计划在基于目前抗虫新基因基础上,在抗虫基因的设计上进一步努力, “ 就像剪衣服,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有利抗病虫基因组合到一起,应用到生产中,最终实现产业化、商业化,有力解决重要农作物病虫害问题,运用现代生物技术解决不发达地区的粮食问题。 ” 本文转自四川农业大学网站:2014-09-12 14:57:48 作者:张俊贤 来源:成都校区 http://www.sicau.edu.cn/news/news/2014/0912/21625.html
个人分类: 转载|1877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8 19: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