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准确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两只长在正面的眼睛与吃荤吃素
热度 6 fdc1947 2018-10-18 08:25
两只长在正面的眼睛与吃荤吃素 大家都知道,人和所有的略微高等一点的动物一样,都有两只眼睛。为什么都有两只眼睛,是不是损坏了一只还有一只?当然有这种可能,但是这种说法很难证明。但是,有两只眼睛的两个可以证实的好处,一个是两只眼睛可以有更大的视野,也就是说,可以看到更多的东西;另一个是可以看得更加清楚。 有人会说,既然两只眼睛可以看到更多的东西,那为什么两只眼睛不是分别朝着正前方和正后方,或者正左方和正右方?那样就可以看到最多的视野。但是,我们也要认识到,眼睛不光要看得到,还要看得清。对最重要的东西看清楚,比看到的东西虽多但看不清楚更要紧。 什么是最重要的必须看清的东西?对于所有的动物来说,在这世界上,看清楚两样东西最重要。一样是自己可能的食物,有东西吃才能够生存。另一样是自己的天敌,倘若被天敌吃掉了,那什么都完完大吉了。所以,首先要看清周围的是食物或者是天敌,是什么食物或什么天敌,这是最重要的。其次,那食物或天敌在什么地方、离开自己有多远?如果要捕捉的对象离自己不远,就可以上去抓住,就有了食物。如果离自己很远,那么追也没有用。同样,如果天敌离自己很近,那就要赶紧逃开;如果天敌很远,而自己就吓得跑开了,成天这样,没有被天敌吃了,自己也就累死了。所以,眼睛对于看到对象的距离感也是非常重要的,换句话说,必须能够看清楚距离。当然,还要看清楚距离的变化,也就是要捕捉的对象或天敌运动的速度。 如果只有一只眼睛,对于所见对象的距离感就会较差,对于距离的变化感就更差 。我们做一个小游戏就可以证实这一点:请你的朋友在几步之外伸出一只手,握拳而大拇指翘起,你闭上一只眼睛走向朋友迅速用手指向下点着朋友的拇指,你会发现这样的看上去很容易的动作,却往往不容易一下子就完成,不是点前了就是点后了。原因就是一只眼睛对于距离的判断是不容易准确的。 当我们有了两只相距一段距离的眼睛,就能够 “轻而易举”地解决判断距离远近的问题。 如上图最左端,A、B两点都处在眼睛1的正前方(当然要岔开一丁点儿),它们发出的光线都按同一方向被眼睛1所接收到,如果没有别的参照物,仅有眼睛1是难以分辨清楚它们与眼睛之间距离的。现在有了眼睛2(图中间),由于眼睛2与眼睛1之间相隔一段距离,这样,对于眼睛2,A、B两点的光线是以不同的方向射入的,这就有了判断距离的基础。一般来说,我们是以图右端所示的情况来看A、B两点的,它们发出的光线分别以不同的方向射入两只眼睛,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我们就知道A、B两点与我们的距离了。 这种训练从我们一出生睁开眼睛就开始了,那时候我们都处于混混沌沌的婴儿期,所以对于这样的经历不会有记忆 。正因为如此,很多人都以为我们能够分辨清楚物体之间的前后距离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和生来就有的本领,并没有归因于我们的两只眼睛之间相隔的那一段距离。 如果我们的两只眼睛分别朝向不同的方向,那么我们看清楚前面物体并判断距离的本领,就会打一个折扣。极端一点说,如果,一只眼睛朝前,另一只朝后,或者一只向左、另一只向右,那就等于是两只孤立的眼睛了,对于判断距离就没有什么帮助了。所以,所有的高等动物都不可能那样。 它们的两只眼睛都是相互有关联的,只是不同的动物之间会有些差别。 例如,牛、马、羊等食草类动物的两只眼睛,虽然也大致向前,但是,左右分得较开,而且分别向着左前方和右前方。 这样生长的眼睛,虽然对于正前方物体的清晰程度和距离的判断能力会有所下降,但是,他们的视野会开阔一些,也就是说,它们用不着摇晃头部,就能够看到左右两方面的物体。那些食草动物由于吃的是草,草中的纤维素极难消化,即使像牛羊这样的反刍动物,纤维素的吸收率也并不高,所以它们不得不花很长的时间在吃草。总在吃草,就容易被食肉动物偷袭。这样,看不见两边的食草动物就容易被吃掉,而眼睛能够在吃草的同时把左右看得略多一些的个体就可能留下来得更多。所以, 这些食草动物的双眼在能够看到前方的同时,也能够较多的照顾到左右两方。 食肉动物则不然,它们的眼睛长得更向着前方 。我们看一下老虎和狮子 这样的眼睛更能够注视前方,对于前方运动物体的距离判断得更加快速和准确。 对于距离的判断快速而准确实际上也就是对于物体运动速度的有好的判断,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地捕获猎物,提高捕捉猎物的效率。对于它们来说,在运动中有效地捕捉到猎物是最重要的事情。 我们人类以及灵长类动物的两只眼睛也是长在脸的前方,与食肉动物一样,而与食草的动物不同。 由此可以看到,这些灵长类动物的祖先的主要问题应当是捕食其他动物而不是被其他动物所捕食。 它们的眼睛结构决定了它们能够很快速而准确地判断前方物体的距离和速度。当然,它们的灵活的颈部,能够弥补一点难以照顾左右两边的缺陷。这就是灵长类动物的一个很突出的优点。这个优点使它们能够吃到各类食品,不但可以食用植物性食物,而且可以食用动物性食物。在树林中生活,它们能够看清树枝的远近,便于活动;可以看清各种果实或可捕捉的小动物的距离,准确而迅速地取得这些食物。在平地草原上活动,也便于集体狩猎。这是它们比那些素食动物优越的地方。 食用动物性食物,不但可以得到优质的蛋白质、脂肪,也能够得到诸如脂溶性维生素、有用的常量和微量元素等等。有些营养素在植物性食物中是难以被吸收的,现在被别的动物所富集,食肉动物得到这些营养素就 “少劳而获”了。像我们人喝奶、吃肉,就比较容易得到钙、铁、锌等营养素。所以,吃荤对于我们人类的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人类成为这个星球上的“主宰动物”,是有重要影响的。 实际上,我们人之所以长成现在的这副模样,这样的直立行走、有发达的大脑、裸露少毛的皮肤等等特征,也都与我们祖先长期的狩猎生活有关。应当说,我们的身体是适应而且依赖摄入一定量的动物性食物的。没有适量的动物性食物,对人们健康是不利的。 现在,人们是吃素还是吃荤,当然是每个人自己的选择,特别是有人为了某种宗教信仰而做出他自己的选择,这不需要讨论,那是他的自由。 我只想指出, 宣扬只有吃素才有益于健康,是没有道理的。对于一般的人,如果没有特殊的原因,荤素结合,均衡营养,才是一个好的选择,也是对健康有益的 。这不但是营养学家科学研究的结论,实际上更是千千万万年以来大自然优胜劣汰选择的结果。
个人分类: 科学与生活|6459 次阅读|12 个评论
“少些‘精神贵族’,多些贵族精神”:赞同说明我对李佩评论准确
ericmapes 2017-3-28 22:18
“少些‘精神贵族’,多些贵族精神”:赞同说明我对李佩评论准确 附上: 少些“精神贵族”,多些贵族精神 http://www.gkstk.com/article/wk-78500001123751.html 少些“精神贵族”,多些贵族精神 ①如今已经不是宣传“高贵者最愚蠢”的年代了。看看我们的“街道”,处处在标榜着“高贵一族”;路边,“贵族”、“富豪”、“帝王”等招牌林林总总;店内,“豪华”、“名贵”、“贵族气派”等广告词比比皆是;贵族学校、贵族俱乐部之类的词语在街谈巷议之间伴随着羡慕的目光……而我们的学界,也早已不是那种“打倒贵族”的法国大革命称颂不已的时代。在“保守”取代“革命”而成为美德象征的今天,大雅之堂上的文化伟人自然是诗礼名门、贵族之后,甚至乡儒新修《村志》,也不忘标明此村系出贵胄,“实属世家大族,殊感光荣”(见某县新出之《上柏石村志》、《南湖村志》等) ②然而,在如今满是“高贵一族”的“街道”上,到底能有几个真正的贵族呢?这样讲,并不是说我们今天还不够富裕,尚未到xuàn()富的夸贵之时——尽管这是大实话。问题在于什么是“贵族”?“贵族”在古希腊语中是“最优秀的”一词的派生词,意为贤人、大德。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都把贵族定义为道德高尚、情趣高雅和(最后才是)富裕尊贵的人;而对那些富裕尊贵但道德低下者,古希腊人并不称之为贵族。而是称之为“寡头”。 ③贵族是高贵的——因为他们是幸运者,他们没有受到社会不公正的侵害。贵族的确是高贵的——因为他们心系不幸者,他们抗议并纠正社会不公。在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看来,贵族与寡头之别就在于:前者维护社会正义,而后者只谋一己私利。 ④社会不公的受害者要求公正,这是不奇怪的。但倘若一个社会里只有不公正的受害者才要求公正,那就如同只有被偷窃者才反对盗窃、只有被杀害者才反对谋杀一样,这个社会还可救药吗?从这个意义上讲,社会之有“贵族”,有为不幸者呐喊的幸运者,实为社稷之福,兆民之庆。 ⑤古今中外,但凡尚有活力的社会都能看到这种情况:如俄国的十二月党人,出身贵胃之家而甘为平等理想受苦赴难;如狄更斯笔下的查理?达奈与雨果笔下的朗特纳克侯爵,政治态度截然相反但都对受苦百姓有深切的博爱之心;痛斥传统的虚无主义者克鲁泡特金公爵和珍爱传统的保守主义者列?托尔斯泰伯爵,主张虽殊而对黑暗现实的抨击如一,出身类同而道德文章的浩然正气更似。在我国,清末出身官宦之家而为共和民主奋斗、民国时出身富贵之门而投身工农革命者,更是史不绝书 现代文阅读答案少些”精神贵族“,多些贵族精神 现代文阅读答案少些”精神贵族“,多些贵族精神 。这些先贤,无论其“主义”如何,都已超脱了既得利益的藩篱,表现了一种高贵的精神,也就是柏拉图意义上的贵族精神,它是一个社会的精神脊梁,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精华。 ⑥然而也有另一种情况:一些人以新贵自居,自诩高人一等而耻与齐民为伍,其主张却只以既得利益为转移:贫寒时便“激进”,一富贵即“保守”;当“知识分子”,便一味抱怨“脑体倒挂”(本文并非为“倒挂”辩护),当城里人,便只知阻止 农民 进城;被人整时呼天抢地,而整人之时声色俱厉;有道是买者但怨价昂而卖者只嫌价低,股市里暴赚一笔,便欢呼改革形势一片大好,一旦被套,又发现旧体制不应全盘否定……这就是人们经常讲的“精神贵族”,自以为高贵,实际却很浅薄。 ⑦当然,对此应以平常心宽容视之。?一个正常社会里阿Q有其存在的权利,但正常的社会里不能只有阿Q,尤其在社会变革的时代——这样的时代总会是利益格局调整的时代,是最需要公正的时代。即使不谈什么“人文精神”的大道理,仅从社会运作功能来说,一个只有被窃者才反对盗窃的社会必然是盗窃横行的乱世。避免这类乱世自然首先要靠法治,但如果只有被窃者才关心立法,这法如何立得起来?因此至少在这个意.义上,少些“精神贵族”,多些贵族精神,在我们的社会中培养起一种超越既得利益,捍卫社会正义的高贵品质,应当是十分重要的。 ⑧当然,贵族精神不等于贵族制度—一种赋予少数人以特权的、可恶的过时制度,但在中外历史上,最早抨击贵族(应当说是寡头)制度的那些时代先觉者往往不正是贵族阶层中人吗?看来真正的“贵族精神”,倒是实现消灭贵族(寡头)制度的斗争所不可缺少的呢 (有删改)
个人分类: 社会热点时评|353 次阅读|0 个评论
没用的天气预报很简单,真正有用的却很难
热度 1 wya 2013-8-23 11:21
博主注: 孩子的爷爷很早就知道:新闻联播之后一定要看一看后面的卫星云图。 总结一下无非就是:根据前一天的气温记录,看一下卫星气象云图,如果没有云雨就报高一度,如果有就降低几度。哈哈,简单! 其实气象预报就是模型计算+会商产生出来的,最终还是若干人看数据拍脑袋定出来的。 西部、东北等地强降雨何时发生、在哪里发生、强度多大等为何不做预报、预警? 降雨导致的洪涝、泥石流等灾害,为何就提前预报不出来呢? 国家防汛抗旱指挥部变成了事后救灾指挥部! http://news.eastday.com/society/2013-08-20/604395.html 分析前一天副高很强,实测气温达到了39℃以上,而第二天副高仍没有减弱的迹象,再加上当时卫星云图上云量很少,从而作出了10日最高温将达40℃的结论。 形成个人预报意见,然后进行天气预报会商,由值班、领班、首席预报员等各抒己见,对未来天气演变充分发表意见。最后,由值班预报员综合分析、总结,提出正式预报结论,重大天气过程尚需与上级台和有关气象台的值班预报员进行电话会商。 专家表示,制作天气预报相当于一个制作产品的过程。从“原材料”、“加工厂”到“产品检验”,都是不完美的,都可能产生误差。首先,作为原材料的观测资料不全,而且会有误差。另外,观测数据会有误差,而 初始观测的误差会导致后来的天气预报有很大的出入 。其次,数值天气预报模型不能完全模拟大气演变,只是近似或接近,必然存在误差。最后一个关口是“产品检验”或“后加工”,预报员根据数值天气预报的结果进行修正,而预报员之间的经验及水平会有差异。“每一个环节都存在某些不确定性,不可能每一次的预报结果都与实际一致。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率,现在仍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3877 次阅读|2 个评论
不是天气热了,是天气预报真了
热度 1 yuliping 2013-7-26 14:36
不要说,天气很热。 以往天气同样热。有人说,由于气候变迁,现在比以往热了。我想几十年时间,气温高 1 度了不起了,所以气候变迁的影响是不大的。 那什么原因使今年的气温动不动就 39 度 40 度呢? 貌似 40 多年来,我第一次在天气预报超过 40 度的地方生活。当年在著名的火炉武汉,也没有碰到。 没有诀窍,气象部门开始讲实话了,所以尽管天热,心里仍然有一丝凉意,舒服。 如果连气象部门都不讲真话,我们拿什么教育孩子不要说谎。 研究温度变化与农产品产量关系的学者注意了,用历史数据是不可靠的。 2013.7.26 俞立平 于宁波
个人分类: 生活其他|2964 次阅读|1 个评论
是调价,还是涨价?
热度 3 csiro 2013-4-16 08:34
今天看《中国日报》,报导北京出租车准备涨价的事。确实是该涨了。 叫做 Price adjustment,说 调价不说涨价。这是我们东方人说话的习惯,就是比较含蓄,含蓄的结果就是模糊。 有时候我们并不想把事情说清楚,不说清楚责任就小。具体什么意思,你猜去吧。 文字游戏也是很有意思的。比如过去八十年代报上常说待业青年,而不说失业青年。我们就是不承认失业。 落实到写论文上面,也有类似的情况。常说 X 与 Y 有密切关系,或者 X 对 Y 有很大影响。这个话并没有错,但是带来的信息还不够完整:那就是到底是正的、还是负的关系?能否直截了当说, X 增加 Y 增加(或者减少),或者更准确一些,是否线性增加,在什么范围内线性增加,然后不增加? 记住科技论文写作的原则之一是:准确。
个人分类: 交流篇|3569 次阅读|3 个评论
体系结构与社会建制
benlion 2013-3-30 13:34
科学概念(包括术语)、原理、方法和技术等属于科学的体系,或科学哲学研究的范式,科学的研究机构、协会、媒体和会议等属于科学的建制,或科学社会学的范畴。 比如, 90 年代在北京建立转基因动物研究所和举办第 1 届国际会议,其实,转基因动物研究早在 80 年代国际上已创立,国际会议也有召开。 系统生物学于 1968 年代提出,并发展了理论 ( 包括数学 ) 和计算生物学方法。 20 世纪 90 年代,曾邦哲在中科院,将生物系统理论和计算、实验与工程方法,以及细胞信号传导与基因调控网络等结合起来,并首先采用差异显示分析和开展全基因设计与合成等,正值互联网技术的到来,而在 1996 年 -2000 年进行规模化国际通讯。 2000 年 -2001 年,胡德是用 “omics” 于系统生物学研究,学术上主要是个性医学( 4P )概念和分子生物技术领域的工作,其余不属于原创。北野宏明( kitano )的原创是 “ 计算系统生物学 ” 词汇和软件开发语言领域的工作 - 他用 “systemsbiology”也 在胡德之前, 2005 年和胡德的论文第 1 作者 IdekerT 都已经声明是在分子层面重新提出,其它 3 个学派是合成(工程)、网络(图论)和数学(理论)生物学学派。 所谓学术影响力,不等于论文引用率,而,往往是国际会议和学术交流等通讯。比如,可检索到大量讲座、论文、网页和书籍中采用了特有的文字、句子、段落、图示和模式等,学术以传递模式传播。 德国( O.Wolkenhauer )、英国( DB.Kell,D.Nobel )、美国( T.Ideker,E.Voit,MesarovicM. )和日本( H.Kitano )等关键科学家明确论述系统生物学早在 20 世纪已经开展,其它几个学派更是独立自 1999 年 -2000 年与 omics 学派同时开始和平行发展起来,而且, omics 学派也有数位科学家( G.Church,R.Aebersold )早已创建蛋白质组学和基因组学等。 另, 传统文化、科学历史应为具体、客观、真实和细致内容或时期,不应用笼统、文学词汇和全称命题。 胡德院士的那个定义早已被国际上否定不再用,他论述的交叉学科概念也只是仪器研究而不是系统生物学,词汇更不是他提出。 -(本想休博,因看到国内学术机构网页上有关胡德的明显错误-其实,属于非客观、非真实的商业广告语言,故而。)-
个人分类: 历史|2387 次阅读|2 个评论
科普一定要准确!
热度 8 Majorite 2012-8-27 05:47
科普一定要准确!
科普一定要准确! 科普一项严肃的工作,科普不仅要形象生动,而且要概念清楚,准确无误。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所苏德辰研究员在其最新博文中写道:“门头沟南石羊沟峡谷景观与房山区的十渡和野三坡基本相同。均是由十几亿年前的雾迷山组白云岩构成,巨厚的白云岩被后期的断层切割,继之被雨水侵蚀风化,形成典型的峡谷地貌。" 照他所说,峡谷平行于断层,峡谷弯曲是因为断层弯曲;照片所示的公路所在槽低部位就是断层通过区域。可是,在他所示照片中,他却没有标明断层在哪里,断层存在的证据,更没有说明断层的性质、断距、活动时代。如此乌龙,可能连他自己也不清楚。 其实,他照片所示的地貌是近水平的沉积岩地层被近垂直节理交切而形成的特征地貌,与断层本无多大关系。如若有断层,则断层两侧地层必然彼此错开一定距离, 即出现断距,而且两侧地层往往被断层牵引,发生产状的变化。只要读过大学普通地质学的同学们都知道,节理与断层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虽然两者都是岩石的破裂。既无断距又无产状变化(图1),更没有擦痕证据,如何能臆言 “断层切割”? 科普也要以事实为根据。没有见到的,不讲;不合乎基本理论的,不讲。不负责任的、不懂装懂的科普不仅会误导外行读者,而且也会被内行人讥笑。所以,科普挺能反映一个人学术水平与科学态度的。国内科研单位研究人员良莠不齐,有的人就是滥竽充数混饭吃,拿着国家钱,提着公费相机到处照些照片放到博客,就以为在搞科研或科普了,所在单位的学术委员会真应该对其进行学术资格论证。 门头沟南石羊沟峡谷 (网络照片) 所以, 科普一定要准确!
个人分类: 地震与地球|3098 次阅读|14 个评论
Nature要点是谁翻译的?兼论人口流动是否可准确预测?
热度 1 wya 2012-4-18 16:25
博主注: http://www.natureasia.com/ch/nature/updates/index.php?i=87919issue=7392 这个“Nature要点”不知是谁翻译的:编辑?作者? 不知是我对英文的理解有问题还是该译文并非针对原文摘要的翻译,总之希望在翻译外文摘要时要了解本学科的基本现状,更要忠实原文,不能夸大宣传以哗众取宠。 个人理解如下,欢迎讨论、指正: 1、人口流动的动因复杂,不同地区和发展阶段的人口流动具有不同的主驱动因子。 目前很难用一个模型表达不同发展背景下的人口流动模式,各学者选择使用的模型都不一致。 2、引力模型是一个基本理论假设,不仅适用于人口流动,也适用于任何具有反距离权重特征的其他要素预测。并且它仅考虑两地距离和相应人口数量,很难说是一个通用或主流的人口流动模型,称其为“框架”或“假设”更好些。原文作者也称“Therefore, the lack of an alternative framework has kept the gravity law as the dominant predictive tool in transport and mobility modelling.” 人口学专业几乎没人直接采用引力模型进行人口流动预测,但是在其他学科研究中可以发现为了简化人口流动研究,使用该模型近似模拟。如同很多非人口学领域进行人口数量预测时仍采用回归外推的简化方法,而不会使用队列人口预测一样的道理。 3、人口流动有大致规律,但详细刻画似乎很难,目前没有成熟方法,仍处于百家争鸣的状态。一些人采用CA和多智能体结合的技术模拟人口流动,涉及的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甚至个体要素更多,但精度未必会更高。 4、人口流动监测数据获取比较困难,因此客观对比和评估模型的准确性高低也有难度。 其实,英文原文不过认为万有引力定律是一个流动性预测的主流框架,但有参数难以确定的问题。因此,他们主要针对参数和数据获取问题,开发了“免参数”的流动迁移模型,特别是将距离替换为面积,克服了传统引力模型的一些缺陷,并非主要谈人口流动预测问题, 实质就是对引力模型的一种改进。 似乎无法体现“ 人口流动的准确预测 ”这一主题? 论文摘要:人口流动的准确预测 Nature 484 (7392) | doi:10.1038/nature10856 发表日期:12年4月5日 上个世纪40年代以来,需要预测人口流动、运输网络使用、甚至疫情的规划人员借助一个基于“引力定律”的模型。该模型假设,在两个地点之间旅行的个体数量是与来源地和目的地的人口数量成比例的,并且随着距离的增大而减少。这种方法有其局限性,因为它只关注两个特定点之间的流动。在这项研究中,Albert-László Barabási及其同事提出另一种模型,它将在所有中间点上的人口密度都考虑了进去。他们的无参数辐射模型预测了包括从通勤和迁移到打电话在内的一系列现象,其预测结果要比引力模型准确性高得多。该体系只需要有关人口密度的数据,容易测量,因而即便是在没有系统性收集数据的地区也可用来预测通勤和运输模式。 论文摘要的英文原文: A universal model for mobility and migration patterns Filippo Simini1,2,3, Marta C. Gonzalez4, Amos Maritan2 Albert-Laszlo Barabasi1,5,6 Introduced in its contemporary form in 1946 (ref. 1), but with roots that go back to the eighteenth century2, the gravity law 1,3,4 is the prevailing framework with which to predict population movement3,5,6, cargo shipping volume7 and inter-city phone calls8,9, aswell asbilateral trade flows between nations10. Despite its widespread use, it relies on adjustable parameters that vary from region to region and suffers from known analytic inconsistencies. Here we introduce a stochastic process capturing local mobility decisions that helps us analytically derive commuting and mobility fluxes that require as input only information on the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 The resulting radiation model predicts mobility patterns in good agreement with mobility and transport patterns observed in a wide range of phenomena, from long-term migration patterns to communication volume between different regions. Given its parameter-free nature, the model can be applied in areas where we lack previous mobility measurements , significantly improving the predictive accuracy of most of the phenomena affected by mobility and transport processes11–23.
个人分类: 人口数理分析技术|4857 次阅读|3 个评论
国内外科技论文审稿的区别
热度 16 sqdai 2011-1-26 08:22
这些年来,经常向国内外科技刊物投稿,也常为它们审稿,发现国内外科技论文的审稿有诸多区别,举其要者,有: 1. 审稿人的区别。国外审稿人多为“小同行”,亦即所涉及的研究领域里的行家;国内审稿人多为“大同行”,亦即在二级学科意义下的同行。造成这一区别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国外做科研的人员众多,多数领域都有一批小同行;国外刊物的审稿实现了国际化,让各国小同行参加审稿;国外刊物建立了较为庞大的专家库,容易选定小同行审稿人。而国内在这三个方面都略逊一筹。 2. 审稿意见的区别。国外的审稿意见的篇幅大致是国内的 2 ~ 5 倍,内容翔实,多数意见切中要害,所提出的修改意见针对性强,无论同意发表或建议退稿的理由都相当充分。国内刊物的审稿意见有不少是浮皮潦草的,往往语焉不详;所提的修改意见要么是隔靴搔痒,要么是细枝末节。原因除了第一点所述之外,还有一个审稿态度问题。 3. 审稿过程的区别。国外刊物的投稿、审稿过程大多实现了电子网络化,整个过程较为透明,投稿者可以随时了解自己的稿件的处理过程;审稿的回应时间较短;允许作者进行有理有据的争辩。国内刊物在稿件处理的电子网络化方面进步很大,但仍不能尽如人意,有时投稿如石沉大海,多次催问也无结果;审稿过程多数如同“黑匣子”。 4. 审稿结果的区别。实际上,审稿过程是提高所发表的论文的质量的重要过程,由于有上述三个区别,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科技刊物和科技论文的质量,有的刊物由于稿源匮乏,不得不放低录用条件,加上审稿不严,导致“垃圾文章”屡见不鲜。 当然,上面所说的仅为一般情况。国外审稿也有做得不好的;国内刊物审稿也有做得极好的。但总体说来,上面所说的四点差距是存在的。 对于上述差距,我们个人没有能力使之迅速缩短,但作为审稿人,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审稿水平。为此,应该按前天的博文推荐的小册子中所说,做好审稿工作,对自己不熟悉内容的论文的审稿要求说“不”;对接受审稿的论文给出客观、详尽、准确的评审意见;坚决反对“人情稿”。 我认为,改善国内刊物的审稿过程一事应该引起方方面面的充分重视。 写于 2011 年 1 月 26 日晨
个人分类: 科海随笔|8940 次阅读|21 个评论
交通信息有或无?!
weberfrank 2010-9-27 17:07
年初,铁路部门推出余票查询系统,大肆宣传,俨然在公布又一桩利民功绩。不过一切仍旧,还是剃头挑子一头热:铁路部门自顾吆喝,旅客们彼此抱怨。 一直以来,旅客们买票都是在撞大运。赌的是交通和时间成本。因此所谓余票查询,故名思义,最重要的功能应是,查到无票,省跑一趟。其次,功用还会有,查到有余票,可提前选择车次和票价,不满意也省跑一趟。可见,余票查询,关键在于能否省跑一趟。 事实如何呢?铁路余票系统运行几个月来,没啥大问题,总结基本就俩:一、网站上不去,上去了也查不了;二,系统查询显示有余票,窗口或订票点无票。两个问题其实是一个:旅客被忽悠。 二者择其一,我宁愿接受第一种忽悠。结果无非是,一声叹气,多此一举,原来不顶用。还得继续自己买票撞大运的长期革命经验。 第二种忽悠就惨了点。举例说明。没它之前,俺夫人每次买票,为了提高些许撞大运的几率,总是按最大提前量,报着落第之心态,每每还能收获点惊喜,无座票常有,有座票偶尔。今日中午,例行通话,夫人开口直接就发彪,质问俺这交通人士之一无是处。每次有幸代铁路接受质询,我都要搞清楚来龙去脉(一笑)。原来,夫人不知从哪里打听到这一铁路功绩余票查询系统。登上网站,见左上角接线女生照片还挺专业,满意感已增。再查之下,国庆当天,不但有站票,还有多张坐票。哇噻,满意感瞬间升华为幸福感。出门就打的,那点钱算啥,难得花钱买票,心里有底一次。接着,继续幸福地排长队。最后,爆发的导火线是这样被点燃地:虽然车站售票大姐,如全国各地铁路售票大姐一样的臭脸,却并没有更恶劣一点,但她回答了什么余票查询系统,不知道!啥子都没用,窗口说没票就没票!。后来的情况,符合心理学家最新研究揭示的lost aversion现象(损失规避):人们对损失的心理感知要远远强于收获之感知。可以想象,从报满希望的幸福顶点,跌到一趟车一张票、连站票都没得之田地,这落差损失远大于余票查询系统出现之前的历史。但我知道,这还不是最惨的,最惨是多次登陆该网站,终于登陆查询成功之后,买票无果,还被笑轻信铁路之朋辈。看官不是你吧?呵呵! 铁路这例子,仅是交通信息有或者无问题的一个。事实上,高速公路、城市交通,自从政府关注信息建设、智能建设之后,魄力投资,一个个电子信息牌树便如雨后春笋般立起来了。然而,我只盼若没有准确信息,就不要发布了吧。错误的信息、矛盾的信息徒增成本不小。这是说,信息不确,不如没有信息。 总是好奇,神奇的交通现象,究其原因是什么。我想这个有或无的问题,与我国自上而下的交通信息发展体制有关。推动建设自上而下,利于系统一致,贯彻执行。然而,运营管理仍采用自上而下的行政手段,却会如小儿麻痹,先天就已不足。这是因为,信息系统的存在可以作为直接政绩,而系统运营质量却与政绩无直接关系。网站打不开造成的不便,系统公布错误信息引发的无效成本,就显得无关痛痒了。 其实,更多传统交通信息传递渠道,也一直都存在着有或无的问题。诸如错误和矛盾的标志、标线、标牌以及信号灯等,也都在用一次次被忽悠的经历甚至交通事故,向所有交通设施使用者暗示着,交通管理者的失职。I'm sorry for that。
个人分类: TRANSPORTATION|4391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0年第一场大雪有感
yangyongtian 2010-7-6 14:24
2010 年第一场大雪有感 京畿新年大雪白 牛尾轻拂梨花开 气象预报首度准 百姓心领藏暖宅 夕阳西下乾坤沌 九天繁星下凡来 科技进步民受惠 愿缴税赋助英才
个人分类: 诗词|2520 次阅读|0 个评论
实验方法的精确性问题
cutefay 2009-3-29 23:39
前一段时间在实验室里做蛋白质含量检测实验凯氏定氮,用的是传统的凯氏定氮仪,最后我和实验室另一同学发现:传统凯氏定氮的误差还是很大的,实验的精确性挺差的。 传统的凯氏定氮是蛋白质经过浓硫酸消化之后,用定氮仪把释放出来的氨气收集到硼酸里,再通过标准盐酸滴定,来计算含氮量。这个过程中,误差最大的是来源于标准盐酸滴定的过程,因为滴定终点的判断是根据指示剂变色来判断的,要滴回到粉红色。而就这个粉红色每个人肉眼感受是不一样的。我和实验室同学那天都在做凯氏定氮,后来我们发现我们对粉红色的定义大不相同,结果,对一蛋白质含量约10-20%的样品,我们俩测定的误差可以达到20%,20%的误差是相当大的。 后来,我们俩一起做了一个小的验证实验,来验证到底谁对粉红色的定义更准确,于是我们就用pH试纸来测那粉红色的液体的pH,结果发现:即使用pH范围很窄的试纸,也无法准确知道这溶液的准确一点儿的pH,例如,我们觉得两种溶液的pH试纸显示的颜色差不多,而实际上这两种溶液的pH能够相差0.5-1.0之间,这个误差也太大了点。后来,我们就用pH计来精确测定pH,pH计可以得到很精确的pH。通过pH计我们发现,原来我们俩的滴定终点判断都不算准确,真正的滴定终点差不多刚好是我们俩中间的那个时候。也就是说,我们俩计算的误差刚好是约等于正负10%。 于是,我们得出结论:做传统凯氏定氮实验的滴定的时候,滴定终点最好是用pH计来判断,通过肉眼分辨颜色,无论是溶液指示剂法还是pH试纸法,都是误差相当大的。 而现在很先进的微量自动凯氏定氮仪,里面应该有pH计的准确判断滴定终点的功能,用那定氮仪做实验就要准确多了。所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器的作用还是挺大的,尤其是在科研领域。 通过我以前做过的实验发现,还有很多传统的检测方法误差也很大。例如那些比色法测定物质的含量,稀释不同的倍数测定之后计算出来的结果误差也是很大的,而如果能够用其他的办法代替,就能精确很多。以前做还原糖的测定实验用DNS检测法,误差较大,后来实验室有了高效液相色谱,用高效液相色谱来检测,就精确多了。另外,蛋白质检测也有几种不同的办法,几种不同的办法之间测定的数据结果也是有比较大的误差的。 因此,不要迷信经典实验方法,也不要太迷信自己的实验数据,用另外一种方法检测,说不定实验数据又不相同。只有几种不同办法比较,才能够知道精确性究竟如何。 另外,传统的办法不一定准确还有一个表现:例如,凯氏定氮是通过测定含氮量来计算蛋白质含量,而如果样品中有无机氮,也会被算在内,造成结果不准。三聚氰胺被添加到牛奶里,就是个最好的例子,凯氏定氮是检测不出来三聚氰胺的。
个人分类: 科研*创新|7169 次阅读|9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20: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