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微时代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我们生活在微时代
cherrylu1960 2015-3-30 23:00
现如今,网络的容量越来越大,获取网络信息的终端设备却有变小的趋势,而且其功能越来越强大,作为移动终端的一台智能手机,几乎可以替代电脑的所有常用功能。娱乐、阅读、办公,无所不能。各种适应微型移动终端使用的应用也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微博、微信、微话、微课 …… 我们不知道下一个微是什么。 我们生活在一个微时代。智能手机已彻底代替了传统的只能接听电话、发送短信的手机。五年,差不多也就五年,微这微那的真的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如今,不管公交地铁有多挤,到处全是抱着手机在看这看那的各类人,人们面对飞机晚点,不再显得那么焦虑,因为通过手机上网可以打发无聊的等待时间。当然,也可以用手机写博客。 上周末群发了一批邮件,大约有80多封,是关于《大家博友》稿酬等事的,今天打开邮箱居然看到有60封回复邮件,真快。回复大多很简单,可看出很多是通过手机绑定的邮箱回复的。通过手机处理邮件,真是方便多了,可见这件事没有我想像的那样给大家添多少麻烦。 最近一直在想,需不需要再添置一台台式电脑,添置一套像样的电脑桌柜,以为我不久后即将开始的退休生活,也许包含写着玩的生活改善点环境。现在想想,一天的大部分时间其实都在看手机,包括搜索一些有用的信息,与别人讨论一些有用的话题,收发电子邮件,等等,都懒得开电脑,传统电脑的使用率真的少多了。不过,这随时随地可以浏览、处理信息的手机,也确实模糊了生活和工作的时间界限。 一直也想弄个属于自己的微信平台啥的,推送自己喜欢的东西,甚至也玩点电商什么的。不过这微时代变化太大,等自己实现了点什么,人家也许早就不玩这个了。下一个五年,甚至一年、两年,谁也不知道会有什么新的网终微平台诞生。不过,能与时代同行,尽量有更多的体验,其实也是一件能给人带来愉快的事情。 微时代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也带来了巨大的便利,足不出户可买得想要的所有之网购就不用说了。周日没有出门,看着一堆冬衣,打开微信,找到 e 袋洗的服务号,动动手指下单,不一会儿,有人上门取走一大袋冬衣,当然,还要再动动手指,把钱先付了。总之,您想怎么便利就有人为你提供什么便利。 前两天看到《守望大熊猫》作者发的微信,这年近70的雍老先生还真挺时髦的,他把书中有趣的章节录成了几个微视频, http://vkcloud.cn/u/55129fca9ffa673409bb3650/mobile/#/course?id=5512a44db350af800cb87ec7 或者叫微课,这玩意儿不错,估计好多老师都用过。 微课这种教学方式其实挺适合做科普的,建议科学网也可以尝试一下,开个科学微课频道,长话短说,每个视频十来分钟,回答一个科学问题。做成纯粹视频更好,做有声加简单画面微视频也不错。想了解点啥,担心费眼睛的,不用看字,听听声就可以了(当然做的不好,就有催眠效果);想表现点啥,懒得动笔,动动嘴简单得多。有条件组织一些涉及科学的小的专题讨论,打嘴架,也可以做成微视频,通过微信传播。 我想,微信这个微平台,应该有更多专家参与的形式新颖的科普内容。我对此深感兴趣。 (坚持写短文,争取今后将自己的闲话博客由 1500 字缩短到 1000 字左右)
个人分类: 科学杂谈|2688 次阅读|0 个评论
观影思教——拥抱"微"时代
热度 1 sxhelijian 2014-12-27 07:51
  昨天晚上到影院看了《智取威虎山》,熟悉的题材,全新的展现,很过瘾。   今早睡醒,想想这个主题也被拍过电视连续剧。没有看过,多年没有看连续剧的体验了,想着几十集下来,也有观众看完一集等下一集。   不管是长的,还是短的,影视创作是要让观众看下去。是长是短,都可以发挥。   脑袋中的线路,都向着本行短路,又想到我们的教学。   我们的教学,首先是让学生能在课堂听下去,然后再说课后能做下去。   大多数的老师都认可,同样一个内容,给我5分钟、5节课、50个小时,各有各的讲法。   可是,培养方案里给出计划,学校给我们提供的条件,大多数的课程,至少是32学时。长期下来,我们已经成了擅长连续剧的演员(我想教师应该是做导演的)。要演电影,怕是有困难的。   这几年给学生开出的讲座不少,但每次讲座几乎都超时!准备时想好了,给学生多留些提问时间,但经常是自己白乎过头了,走出讲堂时还在抱怨为什么学生不提问,而不想想不少学生鼓掌过后的下一个动作,是看表。   每到培养方案修订,都有老师抱怨怎么又压学时,如此压来压去“讲都讲不完”。自己也是其中的一份子。该反思的是,是否都需要用讲的方式实施?而在讲的那一部分里,宏观的设计有没有?“完”的标准是否就是手上的那本教材?过时没用的东西有没有放弃?学科的新发展是否加入?冗长的描述是否可以用精炼的案例代替和体现?在细节上的取舍有没有?是否只考虑了你能不能演够那几十分钟,而没有考虑你的观众如何看,是否能够看下去?观众看完的感受是什么?   用“讲完”作目标,缺失太多了。甚至,这就是辛苦工作而效果不佳的根源。好比某些又臭又长的连续剧,集数定下来,再将时间凑够。   我们习惯了看有头有尾的“全面”报道,而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新媒体的发展,我们进入了“微时代”。断章取义的话题出来了不少,但是短小精悍的精品也不乏。习惯了长文的我们,至少目前,知道要拥抱新时代,却总对过去恋恋不舍。   影视的发展却是先有电影再有电视连续剧,前者相对后者,算是个浓缩的“微剧”。电影要比电视连续剧高大上一些,我不知我这个影盲是否说错了,至少我看电影少,看连续剧,却是无。这个时代当老师,要在“微”处见功夫,现本事。“微课”不是很火吗?   习惯看长文章而不得不面临短消息之时,才想起最早的微博,却是我们的祖师爷孔老先生的专利!   新时代的我们,更是应该练好“微”功,扬好“微”力了。想想学校给我们配备的32学时、48学时、64学时,地盘不小啊。宏观上做好设计,着眼受众的感受,采用合适的方式,用“微”的炮弹,攻下帮助学生认知、思维、实践的一个个山头。
个人分类: 教学相关|2758 次阅读|1 个评论
大数据与“微”时代
热度 8 lvnaiji 2014-9-27 09:08
吕乃基 说当代是高科技时代、后现代、全球化时代,或者模仿狄更斯,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大概都没错。 或许还可以再添上一句:这是一个“微”时代。看看当下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的形形色色的“微”就知道了:从微机开始,到现在的微小企业、微博、微信、微店,还有央视二套的 “微财经”……。有意思的是,与“微”同样风头正劲的正是大数据。 郭敬明的小时代?不!微时代!只有“微”才对得上“大”。大数据之大,在于得以忽略、抹掉微时代之微。博主的“ 漩涡与人性 ”中比较两种看起来相似,却又有本质区别的现象:涌出足球场的人群在门口挤作一团,水缸里的水在拔掉塞子后在数秒内即流尽,何也? 李泳 、 刘全慧 、 刘俊明 三位 网友说到,问题在于个体与全体的比例:要是个体相对于全体可以忽略不计,人群也会迅速通过;要是在水缸做一个水分子尺度的纳米管出口,水分子照样挤作一团。睿智之言。 现在好了,微时代,大数据。看看当下风光十足的大数据吧,个体 淹没于 其中,才会有“大数据”。什么是大数据时代的“微”们的生存方式?上亿观众一起去看《小时代》与水缸里的水分子在尺度的比较上没有差异。没有个体之微,就不会有数据之大。 眼下正热播的《互联网时代》剖析了时间和空间的“碎片化”,分形、蓝牙,换言之,也就是生活的碎片化。 微,还具有中国特色。比较大陆和港台的影视,会发现一个有趣的差别:大陆的宏大叙事和港台的家长里短。前者的典型或许是张艺谋的《英雄》,是“英雄”对“天下”念兹在兹的推崇和膜拜,后者大概当数琼瑶的系列和改编剧。1978年改革开放,特别是1992年转向市场经济,虽然主旋律依然宏大叙事,但《小时代》正在“涌现”,与此相伴的是“小家庭”,小主题,譬如与宏大叙事风马牛不相及的“爸爸去哪儿”。不是说,小的就是好的吗? 现在好了,小到了微,也就迎来了大数据。 真是两极相通。
个人分类: 社会评论|5604 次阅读|14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4 03: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