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灾害频发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埃博拉病毒影响欧洲旅游业股价大幅下跌:灾害频发重创旅游业
杨学祥 2014-10-10 19:25
埃博拉病毒影响欧洲旅游业股价大幅下跌:灾害频发重创旅游业 杨学祥 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10月8号报道,受埃博拉病毒的影响,欧洲旅游业股票价格下跌严重。 我在9月29日指出,旅游是现代经济的支柱产业,在相对平静的1977-1999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得到22年的稳定增长。但是,在灾害多发的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特大地震、低温冻害、飓风台风、病毒疫情接连发生,重创了全球的旅游业。旅游业面临极端自然灾害的风险,不安全因素将重创旅游业。 相关报道: 因受埃博拉病毒影响 欧洲旅游业股价大幅下跌 来源: 中新网 作者:2014-10-10 16:28:02   【环球网综合报道】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10月8号报道,受埃博拉病毒的影响,欧洲旅游业股票价格下跌严重。   据悉,10月6日的一则新闻称,一位医务工作者在西班牙感染了埃博拉病毒,消息传出后,欧洲旅游业的股价暴跌。据悉,西班牙是北欧游客的主要度假圣地。   投资者担心,如果埃博拉病毒传播到欧洲,游客们则更倾向于选择待在家里。受此影响,国际航空集团的股价在两日内下跌了约8.5%。(实习编译:王丹审稿:赵小侠)   原标题:因受埃博拉病毒影响欧洲旅游业股价大幅下跌   稿源:中新网   作者: 原标题: 因受埃博拉病毒影响 欧洲旅游业股价大幅下跌 http://economy.jschina.com.cn/system/2014/10/10/022101988.shtml 灾害频发重创旅游业:拉马德雷冷位相灾害链 已有 251 次阅读 2014-9-29 17:13 |个人分类:全球变化|系统分类:论文交流|关键词:旅游业 地震 流感 飓风 低温冻害 推荐到群组 灾害频发重创旅游业:拉马德雷冷位相灾害链 杨学祥,杨冬红 摘 要:旅游是现代经济的支柱产业,在相对平静的1977-1999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得到22年的稳定增长。但是,在灾害多发的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特大地震、低温冻害、飓风台风、病毒疫情接连发生,重创了全球的旅游业。旅游业面临极端自然灾害的风险,不安全因素将重创旅游业。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26254.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31795.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2935 次阅读|0 个评论
灾害频发重创旅游业的补充资料:南方雨雪灾害重创中国旅游业
杨学祥 2014-9-30 12:30
补充资料: 灾害频发重创旅游业:拉马德雷冷位相灾害链 2014-9-29 17:13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31795.html 南方雨雪灾害重创中国旅游业 发布时间:2009-1-6 22:27:39 来源:新榜网 南方雨雪灾害重创中国旅游业1月到2月南方地区出现的雨雪灾害使国内旅游受到严重影响,华东和南方地区的铁路、公路、航空运输全部受到影响。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给我国旅游业造成重大损失,全国旅游业因雨雪冰冻灾害直接经济损失约69.7亿元。为配合抗灾救灾大局,各地旅游部门和旅游企业主动停止或减少了国内跨区域旅游,致使春节黄金周假日旅游接待人数同比下降5.2%、收入同比下降5.5%。19个受灾省区市春节黄金周旅游接待人数下降了9.73%,旅游收入下降了11.47%。受灾最严重的湖南、贵州等7省区春节黄金周旅游接待人数下降了28.06%,旅游收入下降了29.75%。其中,贵州省接待人数下降了62.71%,旅游收入下降了63.38%;湖南省接待人数下降35.29%,旅游收入下降了30.86%。 http://lvyou.xooob.com/lycs/20091/366342_1039710.html
个人分类: 防灾信息|199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今年天象怪月亮惹的祸?
杨学祥 2014-7-21 19:18
今年天象怪月亮惹的祸? 20140525厦门网 2014-05-25 00:00 字号: T T   吉林大学杨学祥教授认为今年灾害频发的原因在于2014至2016年正处于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月亮赤纬角是指月亮轨道与地球赤道之间的夹角。月亮赤纬角最大值为28.5度,最小值为18.5度,变化周期为18.6年。当月亮赤纬角最小值的时期,月亮在南北纬18.6度之间摆动,潮汐南北震荡幅度变小,导致赤道与两极的热交换减弱,形成旱涝异常和冷暖异常。主要表现在中国南方暴雨和北方干旱,例如1995年至1997年就处于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华北、辽宁、吉林等地连续几年大旱,南方发生暴雨。 据辽宁日报 http://www.xmnn.cn/dzbk/xmrb/20140525/201405/t20140525_3858964.htm http://www.xmnn.cn/dzbk/xmrb/20140525/201405/t20140525_3858964.htm
个人分类: 备忘录|1873 次阅读|0 个评论
卫星数据显示地球磁场正变弱:与全球变暖有关
杨学祥 2014-6-28 21:12
卫星数据显示地球磁场正变弱:与全球变暖有关 杨学祥 地球内部圈层由外向内分为地壳、上地幔、下地幔、外核和内核,其中内核由固态的铁组成,外核是黏滞性很低的导电液态铁;同时地球的自转速度在天体引力作用下不断减慢。而重力分异造成地球各圈层成分的不同,内核重物质在下沉中加快了自转速度,形成了不同圈层旋转角速度的差异。另外,内核的高温和高压使电子游离集中在核幔边界,内核和地幔的差异旋转使外核的自由电子相对内核自转减速,相对地幔自转加速,产生强大的环形电流,从而形成了地磁场。   “液态外核的存在是地球磁场的热能条件,圈层差异旋转是地球磁场的动能条件,二者缺一不可。” 2013年,日本研究人员发现,地球磁场强度发生变动与极地冰盖增减导致地球自转速度出现变化有关。这一研究成果显示,地球磁场会受到气候变化的长期影响。 http://roll.sohu.com/20140328/n397363932.shtml http://roll.sohu.com/20130913/n386552095.shtml 全球磁场最近150多年地磁强度下降10-15%,与全球变暖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我们在2011年发表的文章中指出,地磁减弱的原因在于两极冰盖融化导致地壳和地幔转动惯量增加自转减慢,由此引发核幔差异旋转在数值和方向上的改变。在磁场减弱和磁极反向过程中,太阳辐射的增强和核幔热能的释放与灾害有一一对应关系。这一研究结论与美国学者最近发现的“浅核磁场”相一致。全球变暖与地磁减弱的相关性表明,气候变暖不仅仅会导致海平面上升,而且会导致频繁的地震火山活动。这一观点的提出比日本人早2年。 参考文献 杨冬红, 杨学祥. 灾害频发和地磁减弱的关系. 世界地质, 2011, 30(3): 474~480 作者:孝文 来源:新浪科技 发布时间:2014-6-28 12:40:33 选择字号: 小 中 大 卫星数据显示地球磁场正变弱:西半球最明显 从2014年1月到6月间,欧洲航天局蜂群卫星群测量地球磁场的变化。这些变化以源自地核的磁场信号为基础。红色阴影表示磁场加强的地区,蓝色显示磁场变弱的地区。测量单位是毫微特斯拉。 蜂群(照片显示)是欧洲航天局的第一个地球观测卫星群。一艘火箭同时将3颗完全相同的卫星带入太空。这些卫星的轨道进行漂移,这会使上面卫星在2016年以90度角穿过下方两颗卫星的轨道。 这张2014年6月地球表面主磁场的“快照”由蜂群卫星群的数据制作而成。这些测量值主要来自地核(约95%),剩余测量值来自地幔、地壳、海洋、电离层和磁气圈等其他来源。 地球附近的磁场和电流产生给人类日常生活造成不可估量影响的复杂力量。尽管知道磁场产生于几个来源,但科学家迄今还没有完全了解它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它发生变化的原因。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27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地球磁场是地球避开宇宙射线的防护屏,同时还有神秘的一面。迄今为止,科学家还不知道它的移动和强度变化的原因。如今,欧洲航天局由3颗卫星组成的“蜂群”卫星群产生的第一组高分辨率结果显示,地球磁场正变得越来越弱,但变弱水平很低。 过去6个月获得的测量结果证实地球磁场变弱的总趋势,同时显示西半球磁场减弱最为明显。蜂群卫星群2013年11月发射升空,为科学家了解地球磁场的复杂运作提供空前的信息。磁场保护人类免遭连续轰击地球的宇宙射线和带电粒子的伤害。 在印度洋南部等一些地区,磁场从1月以来持续增强,但地球磁场的总趋势是在变弱。蜂群卫星群的最新测量值还确认磁场向北朝西伯利亚方向运动的事实。这些变化以源自地核的磁场信号为基础。 在接下来几个月内,科学家会分析这些数据,根据地幔、地壳、海洋、电离层和磁气圈等来源了解磁场作用。这会为科学家了解从发生在地球深处的事件到太阳活动引发的太空天气等许多自然过程提供新线索。这个信息还会帮助科学家更好地了解地球磁场正在变弱的原因。 欧洲航天局蜂群任务负责人鲁恩-弗洛伯格哈根说:“这些初步结果证明蜂群卫星群的出色表现。由于史无前例的分辨率,这些数据还展示蜂群绘制地球磁场精密标度特点的地图的能力。”科学家在丹麦哥本哈根举行的第三届蜂群科学会议上提出这些结果。 蜂群卫星收集的这些数据将帮助科学家更好地了解地球磁场是如何运作的、太阳活动对它产生怎样的影响以及大片地球磁场正在变弱的原因。欧洲航天局说,磁场被认为是一个巨大气泡,保护人类免遭连续轰击地球的宇宙射线和带电粒子的伤害。如果没有它,这些微粒就会不断穿越地球大气,使地球变得像火星一样。 欧洲航天局说,大西洋南部磁场特别虚弱,这里被称为南大西洋磁场异常区。该地区上空的卫星暴露在强辐射中时,地球磁场的这种异常就会给它们造成一些小故障或“小难题”。 一些专家认为,变弱的总趋势预示了地球磁场的逆转。磁场逆转时,北变南,南边北。科学家认为,这个过程要用几十万年才能完成。几乎所有观测到的变化都以源自地核的磁信号为基础。在接下来几个月内,科学家会分析这些数据,根据地幔、地壳、海洋、电离层和磁气圈等来源了解磁场作用。 除了更好地了解地球,科学家认为蜂群得到的测量值还会有大量实际用途,其中包括改善导航系统的精确度、提升地震预测水平、提高自然资源钻探效率等。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4/6/297660.shtm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3901 次阅读|0 个评论
高温干旱灾害频发:厄尔尼诺和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共同作用
杨学祥 2014-6-27 16:07
高温干旱灾害频发:厄尔尼诺和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共同作用 “厄尔尼诺”影响云南 高温干旱可能性极大 2014-06-26 11:59:56 华夏经纬网      今年以来太平洋海温持续偏暖,是否就意味着厄尔尼诺会卷土重来?厄尔尼诺会对云南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近日,记者就此采访了云南省气象局首席预报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刘瑜。   “厄尔尼诺是一个气候现象,它是发生在热带太平洋中东太平洋海水异常增暖的现象。”刘瑜解释:“人们为什么那么关注厄尔尼诺?因为它是全球气候变化中最强的一个信号。热带太平洋大范围增暖,会造成全球不同的干旱、洪涝,造成全球气候的变化。”目前,国家气候中心的监测数据显示,赤道中东太平洋大部海温,在今年5月份和常年平均值相比偏高0.5℃以上,全球已经进入厄尔尼诺状态。目前这种海温偏高的状态还在持续,基本可以确定今年会发生厄尔尼诺事件。   刘瑜介绍,在厄尔尼诺年,世界各地出现的灾害不一样,像1997年到1998年,日本出现比较强烈的低温,1998年我国长江中下游一带出现特大洪涝灾害。一般来说,厄尔尼诺对大气的响应一般滞后3至6个月。就云南而言,由于地处低纬高原地区,气候类型多样,就算是风调雨顺的年份也有部分地区受灾,即使是大灾年也有部分地区增产、丰收,可以说,任何年都有一定的风险互补。   “如果今年出现中等强度以上的厄尔尼诺,全球的异常气候事件会增多,包括云南省在内。可能会对夏秋季的降水和气温产生一定的影响,高温干旱出现的可能性极大。”刘瑜说。   “作为一种气候现象,不能简单地认为厄尔尼诺如果来了就一定会怎样。”刘瑜解释说:“事实上,根据我们多年的科研成果,刚才提到的那些‘可能’是出现概率较大的情况。因此,不能直接说厄尔尼诺对我省工农业生产有多大的影响,加之云南特殊的地势地貌,厄尔尼诺对我省气候的影响区域也是不相同的。”(记者 陈云芬) 来源: 云南日报 转自:新华网 http://www.huaxia.com/qcyn/ynyw/ynsx/2014/06/3949848.html 2014年是全球极端灾害频发年,高温、干旱、雾霾和强震是主要灾害。关键原因是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和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 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中,1959-1960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导致了中国高温干旱和雾霾,1960年5月22日智利发生了近百年来最强的9.5级地震。 我在2012年5月22日指出,2000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2012年的厄尔尼诺正在到来,我们必须做好迎接拉马德雷冷位相灾害链的准备:一个极端炎热的夏季和极端寒冷的冬季。2013年的拉尼娜事件非常强烈,将重复2010年强拉尼娜事件的大致过程。2013年为太阳黑子峰年、2014-2016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2015年可年发生厄尔尼诺事件,我们可能迎来又一个最热年新纪录,不过,频发的强震可以降低变暖规模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73747.html 我们在2008年指出,1998年是最热的年份,1997-1998年20世纪最强的厄尔尼诺事件和1995-1997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产生的弱潮汐南北震荡是主要原因。自1998年以后,全球气温呈波动下降趋势,2005-2007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产生的强潮汐南北震荡、1998年6月至2000年8月的强拉尼娜事件(1999年全球强震频发)和2004-2007年印尼苏门答腊3次8.5级以上地震是主要原因。下一次月亮赤纬角最小值2014-2016年产生的弱潮汐南北震荡有利于气温相对升高和中国北方的干旱;而2009-2018年特大地震集中爆发却可能使气温下降 。2012年的厄尔尼诺事件虽然会带冷冬,但是仍会使2012-2013年的平均温度升高。 1. 杨冬红, 杨学祥. 全球变暖减速与郭增建的“海震调温假说”.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8, 23(6): 1813~1818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5563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98754.html 科学界主流只承认1998年全球高温是1997年20世纪最强厄尔尼诺事件引起的,忽视了1995-1997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对高温的贡献,以至于2014年厄尔尼诺还没有发生,有人就把2014年极端天气(特别是高温)元凶的帽子戴在厄尔尼诺的头上,跟风潮流的科学界缺少科学精神。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98825.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2145 次阅读|0 个评论
厄尔尼诺还没有发生:极端灾害频发另有原因
杨学祥 2014-5-13 10:40
厄尔尼诺还没有发生:极端灾害频发另有原因 杨学祥 2014年暴雪、龙卷风、暴雨、强震、低温冻害等灾害频繁发生,很多人归因于尚未发生的厄尔尼诺,没有任何科学根据,忽视了真正的灾害元凶。 2014-2016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潮汐南北震荡幅度变小,导致赤道与两极的热交换减弱,形成旱涝异常和冷暖异常。 http://news.sina.com.cn/c/2014-05-11/143930111831.shtml 2014年是全球极端灾害频发年:高温、干旱、雾霾和强震 已有 1849 次阅读 2014-1-4 04:52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55633.html 美澳多国气象机构预测:全球发生厄尔尼诺可能性增大 2014年05月13日 07:34:58 来源:人民日报   核心阅读   据美国科普杂志《科学美国人》近日报道,有迹象显示,今年全球暴发厄尔尼诺现象的可能性正在增大。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公布的气象数据显示,今年发生厄尔尼诺现象的概率已由50%上升到65%。有更多迹象显示,今年将是出现厄尔尼诺现象的大概率年。   厄尔尼诺现象可能造成遍及全球的干旱、风暴、洪水等气候灾害,对农作物生产及相关大宗商品价格产生影响。在厄尔尼诺现象严重的1998年,各种灾害导致2000多人死亡,给全球带来了数十亿美元经济损失。   厄尔尼诺现象与海水温度相关,其强度取决于水温与大气的交互作用   “厄尔尼诺”一词源于西班牙语,意为“圣婴”。发生厄尔尼诺现象时,太平洋东、中部的赤道海域,即秘鲁、厄瓜多尔附近的南美洲西海岸至国际日期变更线附近,海洋表层水温高于正常年份。升高的水温与大气产生交互作用,进一步推高全球气温,可能产生全球性的气候异常。值得指出的是,如果这部分海水的温度异常降低,便会出现与厄尔尼诺现象相反的拉尼娜现象,导致冬天暴风雪频繁。   一般来说,厄尔尼诺现象每隔3至7年发生一次,过去15年中有两年被认为是“厄尔尼诺年”。上一次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在2009年至2010年,严重程度为中等。最严重的厄尔尼诺现象出现在1997年至1998年,使1998年成为人类有气象记录以来气温第四高的年份。   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气象预报中心的气象学家米歇尔·霍里克斯表示,出现厄尔尼诺现象的前提,是赤道附近的太平洋出现自西向东移动的温暖水流,名为“开尔文波”。今年3月至4月,气象学家观测到了典型的“开尔文波”现象,但当时只是底层水温变暖,而上周海洋表层水温也开始上升。   霍里克斯指出,除了相关海域水温升高,厄尔尼诺现象是否发生,以及强度如何还要取决于海温与大气的交互作用,而这种作用往往瞬息万变,因此气象学家难以在几个月前对厄尔尼诺现象做出准确判断。不过,越来越多的迹象显示,今年将是出现厄尔尼诺现象的大概率年。   一旦出现厄尔尼诺现象,包括农作物、矿产等一些大宗商品价格可能出现波动   “如果表层海温继续升高,出现厄尔尼诺现象的几率便会增大。一旦海洋表层水温连续3个月超过正常年份0.5摄氏度,而且洋流和风向与厄尔尼诺现象一致,便会发出厄尔尼诺预报。”霍里克斯说。   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的气候学家凯文·特伦波斯指出,卫星数据显示,今年春天赤道附近的太平洋东、西部海平面高度相差了20厘米,表明一旦发生厄尔尼诺现象,强度或许可与1998年的那次“媲美”。   英国《金融时报》报道称,近日,包括澳大利亚、美国等在内的多个国家一周内3次警告厄尔尼诺天气现象或再次强势来袭,提醒大宗商品投资者和农民们加强预警。   有分析认为,一旦出现厄尔尼诺现象,小麦、糖、棉花和橡胶等农作物和其他大宗商品价格可能出现波动。东南亚、西非、澳大利亚和印度将面临干旱的威胁。太平洋海水温度上升也会影响世界上最大的鱼粉出口国秘鲁的渔获量。根据以往的经验,厄尔尼诺引发的干旱可能对印尼的镍矿生产带来影响,因为镍矿生产需要水电。   厄尔尼诺现象会导致中国粮价出现一定上涨,但影响并不会很大   商务部研究院重要商品研究预测中心研究员张小瑜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厄尔尼诺现象将直接影响到农作物的产量。如果厄尔尼诺现象导致农作物产量减少,国际粮价被抬高,粮食进口国和消费国的粮价就会受到牵连。   张小瑜说,中国粮食已经实现了“十连增”,粮食自给率也很高,如果发生厄尔尼诺现象,当年的粮食产量会受到影响,但外国粮价上涨不太可能引发中国国内的通胀。我国今年4月的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上升1.8%,通胀压力不大。因此,如果厄尔尼诺现象导致粮价出现一定上涨,影响并不会很大。不过,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大豆进口国,美国和南美洲是大豆的主要产区,如果厄尔尼诺现象导致南美的大豆价格上涨,就会直接影响到中国的大豆价格。   国际可可组织研究预计,厄尔尼诺将使全球可可平均减产2.4%。法国兴业银行最近发布了“厄尔尼诺大宗商品指数”,用它衡量天气现象过去对整个大宗商品市场的影响。该指数显示:从过往记录看,镍最有涨价潜力,1991年以来,每逢厄尔尼诺,镍价平均上涨13%。除了镍,受厄尔尼诺影响较大的商品还有咖啡和铜。因为厄尔尼诺期间,全球最大铜产国智利和秘鲁会大量降雨,遭遇洪水的矿区会减产。印度的食品价格对气候干扰非常敏感,因为食品在印度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统计中占比很高,达到48%。   厄尔尼诺现象对不同地区来说并非全是灾难。厄尔尼诺现象一般生成于夏秋,但北美洲要到秋冬才会受到显著影响,届时正好是加利福尼亚州的降水季节。如果今年发生厄尔尼诺现象,给加利福尼亚和美国南部平原区带来丰沛降水,该地区正在遭受的历史性干旱有望得到缓解。   (本报洛杉矶、曼谷、北京5月12日电)    点 评   王庚辰(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最近,澳大利亚气象局和美国气候预报中心发出预 今年“非常有可能”发生厄尔尼诺现象。世界气象组织也发布公报称,今年可能出现厄尔尼诺现象。   通常,厄尔尼诺评判标准为海温距平指数≥0.5℃,且至少持续6个月,因此今年厄尔尼诺现象是否会出现,目前还不能认定,还需继续密切关注太平洋赤道海域海水温度的变化情况。该区域海水温度超出平均温度的时间越长,出现厄尔尼诺现象的可能性就越大。   厄尔尼诺现象已被认为是最强的年际气候异常信号之一。据统计,每次较强的厄尔尼诺现象都会导致全球性气候异常,带来巨大经济损失。我国地处太平洋西岸,气候不可避免地受到厄尔尼诺现象影响。   长期以来,中国学者对这种影响进行了大量研究,发现我国许多地区的降水和气温变化受厄尔尼诺影响明显。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我国长江以南地区降雨量会比常年偏多,厄尔尼诺现象发生的次年,南方易出现洪涝,1998年夏季长江流域的特大暴雨洪涝就与1997至1998年厄尔尼诺现象密切相关。同时,厄尔尼诺过程也被视为制约我国气温年际变化的一个重要因子。但是,气候异常的成因错综复杂,中国的气候不仅受到厄尔尼诺或拉尼娜现象影响,也受到中高纬度大气环流、季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等多个因子的制约。因此,即使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其后期对中国气候的影响仍具有不确定性。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4-05/13/c_1110653825.htm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3305 次阅读|0 个评论
地球磁极是否真的要颠倒:风险来自全球变暖
杨学祥 2014-3-29 13:49
地球磁极是否真的要颠倒:风险来自全球变暖 杨学祥,杨冬红 地磁极倒转与地球各圈层差异旋转相关: 潮汐摩擦是地球自转减慢的主要因素,重力分异和圈层角动量交换是地球自转周期变化的主要因素,重力分异造成的地球各圈层差异旋转是地壳自转变化先慢后快的特殊因素。重力分异将一个均匀的自转地球变为分层的差异旋转地球,在质量向地心集中的同时,自转动能也向地核集中,使地壳和地幔自转变慢,使地核自转变快。圈层角动量交换将地球自转动能变为热能,积累在核幔边界,使地壳和地幔自转变快,地核自转变慢。核幔边界积累的热能周期性使外核热膨胀,为热幔柱和火山活动提供了能源和动力,火山活动高峰对应地球自转加快是证据。计算模型表明,地球自转速度变化的规律和历史记录证明重力分异和圈层差异旋转是地壳运动的主要动力,受地球自转速度变化的约束,地球体积不会有较大的胀缩,国内外测量结果证实了这一结论。 Whyte 指出,在过去 4.5 亿年中地球旋转加速时期主要对应了地磁正极性时期,而旋转减慢时期主要对应了负极性时期,志留纪至早泥盆纪和中生代由于地球旋转速度加快,使地磁极具正极性、洋脊活动增强、全球性海侵和古气候变暖。自晚泥盆纪至二叠纪和新生代,是地球旋转速度减慢时期,表现为负极性为主、洋脊活动减弱、全球性海退、气候剧烈变化和出现大冰期。这些资料表明,在几亿年时间尺度上,各种地质旋回有一定程度的相关性存在,与地球自转速度变化相对应。我们讨论了地球自转速度变化、构造运动、地磁极性倒转和灾害性气候相互对应的地球物理机制。 地核相对地壳的差异旋转决定了地磁场强度和极向。一般而言,亿年以上的磁极倒转是有规律的:冷气候对应负极性,暖气候对应正极性;例如石炭-二叠纪大冰期和第四纪大冰期对应地磁反向,中生代温暖期对应地磁正向;几十万年的极性变化与十万年的冰期周期没有准确的一一对应关系。有一个趋势是相同的:气候变冷导致目前地磁强度加强,气候变暖导致目前地磁强度减弱。 2013 年,日本研究人员发现,地球磁场强度发生变动与极地冰盖增减导致地球自转速度出现变化有关。这一研究成果显示,地球磁场会受到气候变化的长期影响。事实上,我们在 2011 年和 2013 年的计算已经得到这一理论结果。 地球表面的质量大规模迁移会改变地壳和地幔的转动惯量,导致地壳和地幔相对液核(即外核)旋转速度的改变,使液核表面的环形电流相对地壳和地幔旋转的方向发生改变,从而能改变地磁场的极性。 地球在大冰川期有 200 m 厚的海水层变为两极冰盖,地壳和地幔转动惯量变小,旋转速度变快,这时地幔和地壳的自转角速度不断增大,于是出现了地幔自转角速度大于环形电流自转角速度的情形。以地壳为不动基准,液核表面的环形电流就是反转(即液核自转慢,地壳和地幔自转快),那么磁场极性也相应反转,形成的地磁北极在地理北极附近,磁南极在地理南极附近,称之为地磁反向期,这就是说,大冰期对应地磁反向。在地球的温暖期,两极冰盖融化导致海水流向赤道,地壳和地幔转动惯量增大,自转变慢,液核的转速又会相对地幔自转加速,环形电流也逐渐加快,重新恢复到地磁正向期。地幔与地核间的相对转动速度的变化,引发地球磁场磁极发生反转。 地磁场对大气层有保护作用。在地磁极性转换时期,地磁强度变弱甚至完全消失,太阳风中的高能粒子直射地表,破坏大气层和臭氧层,造成大量气体逃离大气层。 电离层吸收太阳能量的 7% ,臭氧层吸收太阳能量的 2% 。地球磁场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抵御太阳的高能粒子流即太阳风侵袭,如果地磁减弱,太阳的粒子流会更多地进入地球大气层,消耗两极的臭氧,并导致大气向空间流失。同时,地磁层的减弱和臭氧层的破坏使更多太阳辐射热量进入地球,增强气候的暖化,而热量首先要集中进入两极地区,北极和南极大陆边缘的海冰因此会大量融化,大洋中的海水增加,当洋壳由于海水增加、压力加大而下降,会压迫洋壳下软流物质向大陆运动,使大陆边缘上升;反之,当洋壳由于海水减少而上升时,大陆下软流物质向洋壳运动,使陆缘下降,整个地球板块类似跷跷板运动,从而促使地震发生,并使地震带集中在海陆交界的地区。 古地磁记录表明,在前寒武纪末至中寒武世的寒冷期,地磁场以负极性(地磁反向)为主,在中寒武世至中泥盆世温暖期,地磁场以正极性(地磁正向)为主,在中泥盆世至二叠纪末寒冷期,地磁场以负极性为主;在二叠纪末至白垩纪末温暖期,地磁场以正极性为主;在白垩纪末至今,地磁场以负极性为主。 20 世纪初,米兰柯维奇提出第四纪冰期成因的天文假说,冰期的周期与 2 万年的地球近日点进动周期、四万年的黄赤交角变化周期、 10 万年的地球公转轨道偏心率变化周期相关,古气候资料证实了气候变化和轨道变化的关系,地磁场强度(注意:不是地磁极性)亦有明显的 2 、 4 、 10 万年变化周期。这表明,天文条件、冷暖变化、构造活动与地磁变化相关。 我们在 1995 年和 2011 年分别指出,第四纪冰期的 5 个亚冰期与地磁反向期有很好的对应关系。伏尔姆亚冰期( 2-12 万年)中的两次峰值与布容正向期中的 Lashamp ( 2 万年前后)和 Xzone ( 10.8-11.4 万年内)两次反向事件相对应。里士亚冰期( 25-38 万年)与 Vzone 反向事件( 33-35 万年)相对应。滚兹 - 明德尔间冰期( 80-93 万年)与松山反向期的 Jaramillo 正向事件( 87-93 万年)对应。亚冰期与地磁反向事件或地磁反向一一对应。 由于冰盖规模的不同,冰盖消长产生地壳和地幔转动惯量减少的规模也不同。大冰期和温暖期的转变一定会发生地磁极性反转,冰期和间冰期只能影响地磁变化,是否翻转不确定。如果全球变暖速度加快,两极冰盖完全融化,完全结束第四纪大冰期,进入温暖期,地磁翻转就成为必然;如果全球变暖规模小于 75 万年前,就不会形成地磁翻转。 15-17 世纪小冰期过后,近几百年来的全球变暖是地磁减弱的主要原因。 根据目前的一些资料来看,第四纪冰期处于地磁反向,现在仍处于这一状态,改变这一状态的因素就是全球变暖。近百年的全球变暖导致的冰盖融化使地壳和地幔的转动惯量加大,自转变慢,液核的转动在相对加快,此时环形电流与地幔的速度差减少,磁场强度变小,当最终一致并 “ 超越 ” 地幔转速的时候,地磁就会反转。 地磁变化还与外核旋转热涡流密切相关,根据人造卫星过去 20 年录得的磁场变化数据,发现在地下深层产生地球引力的熔流,在接近南北极位置出现巨大旋涡,并以加强磁场逆转的方向转动,因而削弱现有磁场,可能会导致两极易位。磁场衰减是翻转过程中的一种现象,目前有些地区地磁场的强度确实有下降的趋势。全球变暖可能是地磁减弱的主要原因。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杨学祥 , 陈殿友 . 地球差异旋转动力学 . 长春 : 吉林大学出版社 , 1998, 2, 27~33, 79, 120~122,196~198 徐道一 , 杨正宗 , 张勤文 , 等 . 天文地质学概论 . 北京 : 地质出版社 , 1983. 38, 181~195, 224 杨学祥 , 陈殿友 , 寇艳春 . 地应力地磁场与地震 . 东北地震研究 , 1995, 11 (2): 23-30. 杨学祥 , 陈殿友 . 地核的动力作用 . 地球物理学进展 , 1996, 11 (1): 68~74 杨学祥 , 张玺云 . 热幔柱的启动动力 . 世界地质 ,1996, 15 (2): 68~74 杨学祥 , 陈 震 , 刘淑琴 , 等 . 地球内核快速旋转的发现与全球变化的轨道效应 . 地学前缘 ,1997, 4 (1): 187~193 Song X D, Richards P G.Seismological evidence for differential rotation of the Earth’s inner core.Nature, 1966, 382 : 221~224 杨学祥 , 牛树银 , 陈殿友 . 深部物质与深部过程 . 地学前缘 , 1998, 5 (3): 77~85 杨冬红 , 杨学祥 . 灾害频发和地磁减弱的关系 . 世界地质 , 2011, 30 (3): 474~480 杨冬红 , 杨德彬 , 杨学祥 . 地震和潮汐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 地球物理学报 , 2011, 54 (4): 926~934 杨学祥 , 陈殿友 . 构造形变、气象灾害与地球轨道的关系 . 地壳形变与地震 , 2000, 20 (3): 39~48 杨冬红 , 杨学祥 . 地球自转速度变化规律的研究和计算模型 . 地球物理学进展 , 2013 , 28 ( 1 ): 58-70 。 相关报道: 作者:赵广立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 2014-3-28 8:19:31 选择字号:小 中 大 吉大杨学祥教授释疑:地球磁极是否真的要颠倒 ■本报见习记者 赵广立 ▲一张体现地球磁极和地理磁极并不一致的示意图。 ▲地球内部结构及地磁北极从 1990 年至 1996 年的移动路径示意图,外地核据信是产生地磁场的源头。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近日,英国《每日邮报》网站报道称,地球磁场在过去 200 年中已减弱了 15% ,这有可能是地球磁场将反转、两极颠倒的先兆,一旦反转,地球将遭遇强烈太阳风并可能引发持续数月的大规模停电。此外,反转还将导致地球气候发生剧烈变化,并使地表暴露在更多的太阳辐射之下,给人类带来毁灭性影响。 这已不是近年来人们第一次关于地磁将反转的猜想了。在 2012 年,“地球磁场反转”曾是“世界末日”的传闻之一,有人相信“南北磁极将会急速倒转,届时地球屏蔽宇宙射线的能力会大大减弱,我们将暴露在更多的太阳辐射之中”。 近百年来,地球磁场确实是在减弱,而且科学家也确实找到了史上地磁多次反转的证据。地球磁场为何会减弱?未来真的会发生大反转吗?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杨学祥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要弄清这个问题,先要知道地球磁场是如何形成的。 地球磁场强度时强时弱 杨学祥介绍说,地球内部圈层由外向内分为地壳、上地幔、下地幔、外核和内核,其中内核由固态的铁组成,外核是黏滞性很低的导电液态铁;同时地球的自转速度在天体引力作用下不断减慢。而重力分异造成地球各圈层成分的不同,内核重物质在下沉中加快了自转速度,形成了不同圈层旋转角速度的差异。另外,内核的高温和高压使电子游离集中在核幔边界,内核和地幔的差异旋转使外核的自由电子相对内核自转减速,相对地幔自转加速,产生强大的环形电流,从而形成了地磁场。 “液态外核的存在是地球磁场的热能条件,圈层差异旋转是地球磁场的动能条件,二者缺一不可。”杨学祥说,这种地球磁场的理论是目前人们比较容易接受的假说。 “现有的钻探技术,地下一万米都到不了。人类对地心的科学认识能力受到很大限制,地球内部未知东西依然有很多。”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研究员、空间天气预报台台长薛炳森表示,到目前为止,科学家并没有完全了解地球磁场的产生、发生变化的原因以及发生这些变化的时间表。 不过,人们有能力察觉地球磁场近两百年来正在减弱。杨学祥告诉记者,尽管人类最近四五十年才能够借助相关仪器精确观测地球磁场变化,但科学家可以通过不同年代形成的岩石的剩余磁性判断当时地球磁场的强度和方向。所以,人类现在有公认的上亿年的地球磁场强度数据。 美国圣迭戈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的研究人员称,尽管目前地球磁场强度正经历一个减弱的过程,但是与过去数百万年地球磁场强度的平均值比,当前依然处于一个较高的区间,“地球磁场的强度有可能在 500 年内衰减到 0 ,但更可能像过去数千年内发生的那样发生反弹,而非一直降低到 0 ” 。 杨学祥告诉记者,即便是地磁强度持续减弱,也不一定引起磁极反转。“数百万年内仅反转 3 次说明气候发生重大变化时才会有磁极反转,如上亿年前的大冰期和温暖期的转变,几十万年的冰期和间冰期的转变。如果本次磁极发生转变,则意味着第四纪大冰期的结束,类似中生代温暖期的再现。” 地磁反转并无规律 杨学祥指出,如果地球磁场发生反转,理论上要经过磁场强度减弱、 0 磁场强度出现、磁极反向并且反向强度逐渐增强三大步骤。 现在人们已知道 20 世纪的 100 年里,磁北极点一直在加速漂移,每年平均约移动 10 千米 ,两极磁场也在减弱,故长此下去,地磁是会发生倒转的。 北京天文馆馆长朱进曾表示,地球磁极早晚会反转,“通过以前的观测可以知道,地球的磁极会有一个南北极互换的现象,但这需要一个非常长的时期,绝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至少在我们有生之年不可能遇到这种事情” 。 薛炳森也认为,目前有些地区地磁场强度确实在下降,但是否意味着磁场强度会持续降低、将会在未来千百年尺度内发生反转,科学界还存在很大的争议,没有定论,需要继续观测和深入研究。 有研究显示,地球磁场的反转可能跟地球的内在动力有关。 2008 年,美国马里兰大学地球物理学家 Dan Lathrop 制作了一个 26 吨重的地球模型,内部也含有一个相似的液态的铁核。他使这个球旋转(自转),看它的内部流体的运动是否能产生一个磁场。这个实验让人们了解到地球磁场强度变化可能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通常这样一个穿透南北极地区的磁场会稳定存在很久。但是偶尔,地球磁场会发生倒转或者强度发生改变。地磁两极在过去数百万年中确实发生了很多次的倒转。根据铁磁沉积物的记录,最近一次地磁倒转发生在 78 万年前。 有文章声称,地磁倒转会周期性发生。杨学祥认为这没有任何科学依据。“在过去 1.6 亿年内,地磁倒转发生得非常没规律。” 长期数据显示,历史上稳定的地磁场最长大概保持了 4000 万年之久(在 6500 万年前的白垩纪),而最短的只保持了数百年。因此,地磁倒转并不具有固定的发生周期,科学家们无法预言下一次地磁倒转会在什么时候发生,因为它在地球历史上看起来像是随机发生的。 地磁异常和气候变化 2013 年,日本研究人员发现,地球磁场强度发生变动与极地冰盖增减导致地球自转速度出现变化有关。这一研究成果显示,地球磁场会受到气候变化的长期影响。 杨学祥则认为,作为“地球之盾”,地球磁场本身异常是引起气候、地质等变化的重要因素。 “地磁强弱等变化是极端气候屡屡发生的影响因素之一。地球磁场保护地球大气和地表生物不受太阳风的袭击,地球磁场强度减弱或消失,地球大气将被太阳风刮走,地表生物将面临类似历史上出现过的大灭绝。”杨学祥指出,计算机模型的计算结果表明,如果两磁极的强度继续减弱,则来自太阳的粒子流便可能使高达 40% 的地球高纬度臭氧被破坏,每次的破坏时间将长达数月至一年之久,这也为南北极海冰融化提供了合理的解释。 杨学祥认为,如果地磁反转真的发生,在期间产生一个地磁强度为零的时期,则地球有可能由于失去地磁的保护,发生新一轮的生物演进。“但零磁场与生物演进确切的关系是怎样的,目前证据并不充分,任何一个实验室都无法完成如此巨大规模的模拟实验。” 不过,薛炳森认为,太阳风等空间天气中强带电粒子,主要对太空的卫星造成不利影响,对地球上的生物影响有限。即便地球磁场真的发生崩塌或反转,厚厚的大气层下,太阳风的带电粒子产生的弱磁场对人类影响也有限,“比如在南极和北极,地磁场对地球的保护几乎为零,太阳风直接冲击地球大气层,也只会产生极光景象。” (原标题《地球磁极真的要颠倒?》) 《中国科学报》 (2014-03-28 第 13 版 科普周刊 )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4/3/290818.shtm http://roll.sohu.com/20140328/n397363932.shtml http://tech.gmw.cn/2014-03/28/content_10826693.htm http://scitech.people.com.cn/n/2014/0328/c1007-24765810.html http://www.qstheory.cn/kj/kxpj/201403/t20140328_334808.htm http://tech.ifeng.com/discovery/detail_2014_03/28/35231283_0.shtml
个人分类: 防灾信息|4313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4年与1914年的惊人相似:多事之秋
杨学祥 2014-3-3 07:01
2014 年与 1914 年的惊人相似:多事之秋 杨学祥 海外网 3 月 1 日 电 俄外交部网站 28 日声明,确认俄黑海舰队装甲部队已进入克里米亚,以保护驻军安全。声明对俄方拒绝与乌现当局就克里米亚局势举行“双边磋商”作出解释,称俄军行动是按俄乌协议进行,是“乌内部政治进程变化的结果”。   据乌克兰真理报报道,至少有五架俄罗斯 IL76 大型运输机装载装甲运兵车,在乌克兰克里米亚的军用机场着陆。有消息称,有 10 辆装甲运兵车从克里米亚塞瓦斯托波尔市出发,前往克里米亚首都辛非罗波尔来护送这批运抵的车辆。   另据当地媒体报道,乌克兰克里米亚塞瓦斯托波尔附近的“贝尔贝克”机场跑道 28 日被约 400 名不明身份武装人员占领,所有飞机停止起降。   乌克兰指责俄军“武装侵略” 向美方求助。   乌克兰议会 28 日通过一项决议,将要求联合国安全理事会讨论乌克兰危机。   决议同时敦促俄罗斯政府停止任何可能破坏乌克兰领土完整的行动,并且“拒绝支持乌克兰分离主义”。 奥巴马关切俄军动向,警告俄军事干预乌克兰将付出代价。 http://roll.sohu.com/20140301/n395870821.shtml 2013 年与一战前 1913 年的惊人相似,这一对比得到进一步证实。 2014 年多事之秋:灾害频发,危机不断。 相关资料: 2013 年与一战前 1913 年的惊人相似 杨学祥 美国《外交政策》网站刊发了一篇查尔斯 埃默森的文章,题目为“灾难前夕 为什么这个世界在 2013 年看起来和一战前夕的 1913 年惊人的相似?”,把今年和 100 年前的世界做了一个有趣的对比。 http://world.huanqiu.com/regions/2013-01/3483793.html 事实上,根据世界经济长波和拉马德雷现象的对应性,我们早在 2007 年就发现了 2013 年和 1913 年的相似性。 我们的研究表明,拉马德雷的“冷位相”为 1890-1924 年、 1947-1976 年,“暖位相”为 1925-1946 年、 1977-1999 年。第三次世界经济长波上升期出现在 1890 至 1913 年,第四次世界经济长波的上升期发生在 1945 至 1973 年,第五次世界经济长波应起始于 20 世纪 90 年代末,也就是说 21 世纪头 20 年是第五次世界经济长波的上升期。对比可知,世界经济长波的上升期对应拉马德雷的“冷位相”,世界经济长波的下降期对应拉马德雷的“暖位相”。由于 1914 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使第三次世界经济长波上升期提前结束。这一一对应的变化,明确反映了全球气候变化对世界经济的重要影响和战争对经济发展的阻碍作用。   按照世界经济长波的发展规律,第五次世界经济长波的上升期在 2020 年结束,因此,罗杰斯认为 2020 年前中国的牛市持续没什么问题。这决不是时间的巧合,而是由经济科学规律决定的。   但是,经济规律也要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由于 1914 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使第三次世界经济长波上升期提前结束。这一一对应的变化,明确反映了全球气候变化对世界经济的重要影响和战争对经济发展的阻碍作用。    我们的分析表明,世界还有十几年的经济发展上升时期,如果科学无法理解自然与人类的和谐关系,像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样,持强凌弱的战争就可能提前结束第 5 次世界经济长波上升时期。 同样,“全球风险网络”的报告指出,就中期而言,对于全球经济增长的最大风险并非在经济领域,而是在政治领域。两者的观点是吻合的。政治风险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经济增长可能带来的贫富差距加大问题,可能成为影响全球经济增长的首要社会政治风险;争夺能源和资源导致的武装冲突和战争;对气候和环境控制导致的生产成本上升和经济承受能力下降。最近的全球变暖研究表明,气候变化对现代社会的威胁不仅依然存在,而且越演越烈,资源、能源、环境和海平面上升,限制了现代经济的高速发展,资源的短缺和争夺不可避免,冷战的阴云又布满世界的上空,军备竞赛持续升温。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前主席艾伦 - 格林斯潘最近在他的回忆录中称,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的主要动机是石油。他的这一言论震动了白宫 。这是政客通过发动战争控制世界经济发展的最典型例证。   美国逼迫人民币升值,导致中国廉价劳动力的成本提高,削弱了中国经济在世界市场的竞争力,高房价和高物价是其最明显的表现形式。最近,中国制造外销的渠道成本目前已经越来越高。国外卖场收费要求日益提高,已成为中国供货商的一大难题和探索其他渠道的诱因。台湾贸易商周先生在大陆从事丝绸贸易多年,他把中国丝绸制品卖到美国各大卖场,他的客户名单上,既包括美国老牌百货公司,也包括全球 500 强企业中的大型零售企业。周先生的丝绸贸易额在中国丝绸进出口商中排在前几名,每年有 2000 多万美元的中国丝绸制品经过周先生的贸易公司被运往美国,但是进入 2007 年,周先生还是决定放弃对几家大型美国卖场的供货,因为公司的统计数据表明,全年收入 23% 被美国卖场“盘剥”走了。   由于存在西方经济强国的干涉和竞争,中国经济虽然面临 20 年的经济发展机遇,同时也潜藏外部经济压力和操纵。中国股票市场也毫无例外。如果明年 2 月份,上证指数大幅上涨到 10000 点,罗杰斯就会卖出手中的中国股票。因为这表明外部势力在介入操纵中国的股票市场。 希望与绝望同在,暴利同风险共存。在经过中国经济突飞猛进之后,世界经济处于激烈的人为调整阶段,各国的经济学家和政治家都在为本国的存在与发展出谋划策,争夺世界经济发展的制高点和控制权。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风险。 http://guancha.gmw.cn/content/2007-09/17/content_672190.htm http://stock.jrj.com.cn/2007-09-17/000002689548.shtml http://news.cnwest.com/content/2007-09/17/content_659212.htm 表 1 给出了 2013 年和 1913 年的相似性 表 1 拉马德雷现象(亦称太平洋十年涛动)和世界经济长波的对应关系 时 期 1890-1924 1925-1946 1947-1976 1977-1999 2000-2035 拉马德雷 冷位相 暖位相 冷位相 暖位相 冷位相 时 期 关键年 1890- 1913 1913 1914-1944 1845-1973 1974-1995 1996-2020 ? 2013 世界经济长波 第三上升期 第三下降期 第四上升期 第四下降期 第五上升期 注: 1914 年发生第一次世界大战,提前 10 年结束世界经济长波第三上升期; 2013 年与 1913 年的位置相同,都处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和世界经济长波上升时期,如果爆发战争,也会提前结束世界经济长波第五上升期。见: 杨冬红,等。 2004 年 12 月 26 日 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6 , 21 ( 3 ): 1023-1027 美媒称世界灾难或迫近 2013 年与一战前惊人相似 2013-01-13 13:31 新华网 http://world.huanqiu.com/regions/2013-01/348379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52992.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533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地球磁极面临大反转:探索者 2014.2.12 第097期
杨学祥 2014-2-14 09:40
2014.2.12 第097期 近日,科学家称地球磁场在过去200年中已减弱了15%,这有可能是地球磁场将反转、两极颠倒的先兆。地球磁极反转真的会发生吗?地球磁极异常对地球人有影响吗? 外媒:地球磁场或将反转 地球恐面临灾难性影响 地球磁场在过去200年中已减弱了15% 据英国《每日邮报》网站1月27日报道,科学家称,地球磁场在过去200年中已减弱了15%,这有可能是地球磁场将反转、两极颠倒的先兆,而这将给地球及人类带来灾难性影响。 科学家说,如果反转真的发生,地球将遭遇强烈太阳风并可能引发持续数月的大规模停电。此外,反转还将导致地球气候发生剧烈变化,并使人类因遭受更多的宇宙辐射而患癌率大幅提升。 为什么会出现磁场反转? 地球是一个各圈层差异旋转的分层地球,即地壳、上地幔、下地幔、外核和内核旋转的角速度不同,其中内核快速旋转,由固态的铁组成,外核是黏滞性很低的导电液态铁;在差异旋转及各种天体的作用力下,在外核尤其是内外核交界处形成快速旋转的环形电流,从而生成了地磁场。地核和地幔的差异旋转导致圈层角动量交换,部分自转动能通过摩擦转变为热能,积累在外核,形成地球内部唯一的液态圈层。与此同时,由于角动量交换,地核旋转变慢,地幔旋转变快,圈层差异旋转方向发生反向变化,导致地球磁极倒转。所以,地磁变化与外核旋转热涡流密切相关。根据人造卫星过去20年录得的磁场变化数据,发现在地下深层产生地球引力的熔流,在接近南北极位置出现巨大旋涡,并以加强磁场逆转的方向转动,因而削弱现有磁场,可能会导致两极易位。 调查 1.您认为地球磁极会崩塌吗? 会 不会 说不清 2.您认为地球磁极反转会对地球人造成影响吗? 有影响,引起气候、地质等变化等 没有影响,杞人忧天 说不清 点击查看结果 地球磁场本身异常是引起气候、地质等变化的重要因素 地球磁极变化将产生什么影响? 人们普遍忽视地电和地磁的存在,认为它们很微弱。事实并非如此。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发现一片树林明显地向北方倾斜,原来北部有平行的高压电线,电磁能对树林而言竟比太阳光更具有吸引力。地磁场的异常变化使地表地电场也发生变化,形成地电正异常区和负异常区。地表水从地电正异常区蒸发到高空,带的是正电;从地电负异常区蒸发到高空,带的是负电。带有异种电荷的云团最容易相互吸引而形成雷雨。相反,带有同种电荷的云团相互排斥,形成该地区的干旱。冰岛、非洲中西部和南大西洋是三个负电异常区,它们之间的地区是明显的干旱区,其中就有最干旱的撒哈拉沙漠;其两侧的北美洲和亚洲是正电异常区,在正、负电异常的交界带,是高降水量区。当电磁异常区发生变动时,电场的强度和极性也发生相应变化,由此引起的降水量改变导致全球旱涝灾害在不同地区发生。 谈到地质变化,地磁地电还与地震有密切关系,现在地震观测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对地磁(电)的监测。至于内在的机理,举个例子,携带大量磁性粒子的地下岩浆因为失去地磁的束缚而改变流向和流速,流向的改变将使地球固有板块的运动规律发生变化,而流速的降低将使岩浆自身的温度平衡机制遭到破坏,使地球不同部位之间地温温差增大,这将会产生地震频率和强度的增加。 磁场减弱将使南北两极海冰大量融化 到达地球的太阳辐射能大约有2%被平流层的臭氧吸收,7%被电离层吸收。当黑子活动高峰发生太阳风暴时,会大量破坏南极臭氧,随之产生“臭氧洞漏能效应”和“地磁层漏能效应”,使被臭氧层阻隔的2%的太阳能由平流层进入对流层,导致南极平流层变冷对流层变暖。收缩的平流层自转变快,膨胀的对流层自转变慢,这是赤道高空风产生的一个原因。拉马德雷现象就是太平洋上空高速气流方向转换的现象,拉马德雷暖位相增强厄尔尼诺事件,拉马德雷冷位相增强拉尼娜事件,从而影响大气环流和全球气候变化。这两个“漏能效应”也使太阳能量进入两极,北极和南极大陆边缘的海冰大量融化,打开南美洲德雷克海峡的海冰开关,减弱秘鲁寒流,进一步增强厄尔尼诺现象。与此同时,增高的海洋表面温度使更多氯元素从海洋进入大气,使臭氧洞进一步扩大,从而进一步影响气候,增加灾害性天气发生的几率。地球历史表明,强地磁场对应地球的寒冷气候,如第四纪冰期;弱地磁场对应高温气候,如中生代的温暖期。地磁场减弱也是全球变暖的原因之一:地磁场减弱导致更多太阳能量进入地球。 最新模型解释地球磁场诡异向西移动 地球磁场保护了地球不受到来自太阳带电粒子流的影响,避免它成为贫瘠的、类似火星的不毛之地。在过去的300年间,科学家们记录了磁场向西漂移的特征,却一直无法解释其中的原因。基于之前研究获得的见解,以及近四个世纪收集的数据,一支国际科学家小组提出了一个新模型,以解释地球磁场向西漂移的原因。 基于长达400年收集的数据,包括十多年的持续全球卫星观测,奥伯特的研究小组创造了第一个解释磁场向西漂移的模型。引力导致内核和地幔对齐,逼迫外核的流体金属形成巨大的旋转漩涡,也被称为环流。这些环流大的深至2700千米深处的地幔层,较小的环流则靠近地表。由于这些环流主要集中在低纬度地区,核心对流驱逐它们并推动它们向西移动,模型这样显示。 没有证据表明地球磁场在崩塌 地球磁场在崩塌?专家:目前尚无证据 地球磁场正在崩塌,将从根本上影响全球气候,毁掉电网。记者为此专访了中国气象局空间天气预报台台长薛炳森,他表示:没有实际数据证明地球磁场正在崩塌或反转;退一步讲,即便崩塌或反转,这个过程也会相当缓慢,几千万年或上亿年都有可能。而且因为地球的大气层非常厚,太阳风的带电粒子对全球气候和人类影响也极其有限。 地球是一个分层的实心球体,分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等,人类居住在地球表面。现有的钻探技术,到地底下一万米都不到。人类对地心的科学认识和能力受到很大限制,对地球内部不知道的东西依然有很多。到目前为止,科学家并没有完全了解地球磁场是怎样产生的、它发生变化的原因以及发生这些变化的时间表等。“在地球深处,一个活动剧烈的熔岩核产生一个具有让地球抵御毁灭性太阳风能力的磁场”,这种地球磁场的理论是目前人们比较容易接受的假说。地球磁场在过去200年中减弱了15%,这应该是实验推导的结果。精确观测地球磁场的变化,最近四五十年才有相关的仪器设备。目前有些地区地磁场的强度确实在下降,但是否意味着磁场的强度还会持续降低,是否意味着地球磁场将要在未来千百年的尺度内翻转,科学家还存在很大的争议,没有定论,需要继续观测和深入研究。目前,没有实际数据证明地球磁场正在崩塌或反转。” 太阳磁场将“转” 地球人无须担心 太阳的南北磁极大约每隔11年逆转一次,磁北极会变成磁南极,而磁南极则变成磁北极,磁场逆转发生在每次太阳活动的高峰期。关于此次太阳磁场逆转何时能完成,斯坦福大学另一名物理学家托德·霍西玛表示,应该“不会超过3到4个月”。美国航天局将太阳磁场逆转形容为一次“大事件”,因为太阳磁场变化影响的范围延伸上百亿公里乃至超出冥王星以外,甚至可能影响正在太阳系边缘、即将飞入星际空间的“旅行者1号”探测器。 科学家表示,太阳磁场变化可能对地球周围的空间天气有一些影响,干扰地球上的高频无线电与卫星通信,但地球表面的天气受影响不大,因此地球人无须担心。 “地球磁极崩塌”是一场“狼来了”式的闹剧也是大自然的提醒,提醒我们人类在不断想攫取的过程中,要善待地球母亲,不要等到真的“狼来了”时才追悔莫及。 097 凤凰网科技频道出品 编辑:王蕊 相关报道 地球磁极面临大反转? 专家:磁场正在迅速减弱 外媒报道称地球磁场正在崩塌 专家:说法无证据 地球磁极翻转之后会发生什么? 没有证据表明地球磁场在崩塌 地球磁场或将反转 地球恐面临灾难性影响 欧洲研究者:狗小便方向或受地球磁场影响 宇宙射线毁灭外星生命?地球磁场保护生物安全 最新模型解释地球磁场诡异向西移动(图) 气候变化影响地球磁场 气候变化影响地球磁场强度 研究发现气候变化影响地球磁场 太阳磁场将“转” 地球人无须担心 往期回顾 今冬为何不下雪? 全球在变暖吗? http://tech.ifeng.com/discovery/special/earth-magnetic-field/
个人分类: 防灾信息|303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地球磁极面临大反转? 专家:磁场正在迅速减弱
热度 1 杨学祥 2014-2-14 09:08
地球磁极面临大反转? 专家:磁场正在迅速减弱 · http://www.gxtv.cn   2014-02-12 11:41:53   广西电视网    我要发表评论(0) 杨学祥:是的,我们一方面要观察、研究 太阳风暴 本身,一方面还要考虑 地球磁场 和大气的防护能力,两者综合起来才能把影响考虑周全。与此同时,由于角动量交换,地核旋转变慢,地幔旋转变快,圈层差异旋转方向发生反向变化,导致地球磁极倒转。 地球磁极面临大反转? 强烈的太阳风暴每隔大约11年就要来一次,不过从百年来的发生情况来看,似乎对我们影响不大,为什么呢?因为地球有个大盾牌,那就是地球磁场,它消解了绝大部分来自太阳的高能粒子和带电粒子。然而近期的科学研究表明,地球磁场正在迅速减弱,这是否意味着又一次地球磁极翻转的开始? 2012年左右新一轮太阳风暴又要来了,有人预测会来得很猛烈,这个盾牌会在多大程度上保护我们的地球? 地球之“盾”――磁层正迅速变弱 辽宁日报:近来关于太阳风暴的报道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比如8月上旬暴发的一次太阳风暴已经到达地球,只是这次强度较小,有科学家预测未来几年将很强烈,也许会给地球带来灾难性影响,而我们今天讨论的就是地球面对太阳风暴的一个重要的自我保护措施――地球磁场,那么您觉得地球磁场是否能肩负起抗击未来几年强烈太阳风暴的重任? 杨学祥:最强烈的太阳风暴源于太阳黑子活动的峰年期。黑子的实质是剧烈活动的呈紧密缠绕状态的太阳环向磁场,它像拉紧的皮筋,易被扯断,扯断之后太阳大气中的能量会释放出来,形成耀斑,向太阳系空间发射出大量高速高能粒子和带电粒子的混合体等,形成强烈的太阳风,我们习惯称它为“太阳风暴”。这些被抛射出的粒子会到达地球,撞击地球磁场和大气层,但绝大部分太阳高能粒子被阻挡在 地球磁层 之外,仅有少量沿着地球磁力线进入地球。地球磁场的磁力线从南极流向北极,在两极地区形如漏斗,尖端对着地球的南北两个磁极,因此粒子流会沿着地磁场这个“漏斗”沉降,一般进入地球的两极地区,两极的高层大气,受到轰击后会发出光芒,形成极光。地球磁场实际上是对太阳风暴起到了一个屏蔽、抵御和保护地球的作用。 辽宁日报:看来地球磁场的作用还是很大的。 杨学祥:地球磁场是地球的重要物理场和环境因素之一,展布的空间很大,包围地球,保护着地球上的生物免受宇宙辐射的伤害,起到“盾”的作用,其中就包括把绝大部分太阳风粒子阻挡在地球之外,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辽宁日报:人们关注太阳风暴,往往注重其本身的强度,比如通过观测黑子活动的情况、太阳释放粒子的密度来判断太阳风暴的规模,进而分析对地球可能造成的影响,这没错,但既然磁场对太阳风暴有一个抵御的作用,那么我们就不仅要关注“矛”有多锋利,还要关注我们的“盾”是否坚硬。 杨学祥:是的,我们一方面要观察、研究太阳风暴本身,一方面还要考虑地球磁场和大气的防护能力,两者综合起来才能把影响考虑周全。尤其是地球磁场,不但被我们关注得少,而且这个“盾”也并不让人乐观,有研究发现,我们的地球磁场正在减弱。 历史上的磁极反转都伴随着磁场异常和强度减弱 辽宁日报:磁场强度在变弱? 杨学祥:科学家的近期研究表明:地球磁场正在迅速减弱。在过去的160年里,磁场强度令人吃惊地下降了10%。比如丹麦行星科学中心一个研究小组,详细分析了丹麦“阿斯泰兹”号人造卫星收集的最新资料,在对比新旧数据后惊讶地发现,地球两极的磁场正在变化,南大西洋和北冰洋的磁场都出现了多个大洞。科学家分析,南大西洋和北冰洋下方的液体金属地核(外核)可能出现了巨型涡流,从而影响了其上空的磁场。由于巨型涡流的力量足以逆转其他涡流的方向,因此极有可能令地磁场南北极就此开始大翻(反)转。另外通过对1980年~2000年的地球磁场研究发现,地球磁场存在很大的地理差异:在亚洲、太平洋地区磁场变化较小,非洲、欧洲和大西洋的变化非常大,变化最大的地区是非洲南端,在这个地区的磁场极性与正常的极性刚好相反。 辽宁日报:这是否预示着出现另一次地磁翻转的开始?听说地球历史上出现过多次“磁极反转”。 杨学祥:磁极反转作为地质事件,在地球发展史上曾经出现过,许多国家已经从地质勘测中研究火山岩和沉积物中的金属粒子所构成的远古磁场查到了地磁反转的证据。研究发现,磁场在最近600万年间发生了三次翻转,这三次的间隔时间不等,最近的一次翻转是在70万年前。所以“翻转”是在很长的时间尺度上发生的。而地磁场发生逆转前,磁力急剧减弱,甚至出现零磁场,就是说 磁场衰减 是翻转过程中的一种现象。目前有些地区地磁场的强度确实有下降的趋势,但是否意味着磁场的强度还会持续降低,是否意味着地磁将要在未来千百年的尺度内翻转,科学家还存在争议,没有定论,需要继续观测和深入研究,英国的《自然》杂志和美国的《科学》杂志近几年都相继发表相关的文章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探讨。 辽宁日报:那么,为什么会产生地球磁极翻转或者说倒转的情况?地球磁场是怎么产生的? 杨学祥:地球是一个各圈层差异旋转的分层地球,即地壳、上地幔、 下地幔 、外核和内核旋转的角速度不同,其中内核快速旋转,由固态的铁组成,外核是黏滞性很低的导电液态铁;在差异旋转及各种天体的作用力下,在外核尤其是内外核交界处形成快速旋转的 环形电流 ,从而生成了地磁场。地核和地幔的差异旋转导致圈层角动量交换,部分自转动能通过摩擦转变为热能,积累在外核,形成地球内部唯一的液态圈层。与此同时,由于角动量交换,地核旋转变慢,地幔旋转变快,圈层差异旋转方向发生反向变化,导致地球磁极倒转。所以,地磁变化与外核旋转热涡流密切相关。根据人造卫星过去20年录得的磁场变化数据,发现在地下深层产生地球引力的熔流,在接近南北极位置出现巨大旋涡,并以加强磁场逆转的方向转动,因而削弱现有磁场,可能会导致两极易位。 辽宁日报:地球磁极反转对地球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杨学祥: 地磁极 反转首先能引发强烈的构造运动。热能积累在外核导致地核膨胀,胀裂地幔,核幔边界的地幔热流――热幔柱顺势上升,形成地表巨大火山区。这是中生代温暖期火山频发与异常的静磁带(地磁极性长期不变带)对应的原因。其次,地磁极性反转会产生一个地磁强度为零的时期。大家知道地球生物曾经发生过大灭绝的现象,比如某些有孔虫在几百万年前之突然全部灭种、中生代恐龙之突然灭绝等,但同时一些其他种类的动物突然出现,比如哺乳动物,这些突变都与地磁反转在时间上有吻合之处。是否是由于失去地磁的保护,太阳风的高能粒子横扫地球表面导致生物灭绝?这值得我们研究,特别是零磁场与生物演进的关系。但确切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还不清楚,因为目前来说在数据上的证据并不充分。另外,利用现在技术进行模拟实验研究也没有可行性,任何一个实验室都无法完成如此巨大规模的模拟实验。 磁场减弱将使南北两极海冰大量融化 辽宁日报:也许发生磁极反转将在很遥远的未来,而且磁极反转的具体影响还未弄清楚,但我们还是要对目前磁场的减弱予以关注,因为要发生强烈的太阳风暴了,地球磁场的减弱是否会对其“抵抗”太阳风暴、保护地球不利? 杨学祥:太阳风暴发生过程中来自太阳的带电粒子很容易迸入极区产生电离作用,产生极光,引起磁暴和电离层暴,它在地磁场中的运动会产生强大的感应电流,其结果可能导致该地区电网变压器的铜线快速加热并融化,电流失去控制,严重损坏该地区的电力系统、通讯线路,如果地球磁场强度减弱,捕获能力就会减弱,那么发生电离的范围就会扩大,电网等被损害的范围可能会随之加大。 辽宁日报:记得2009年美国科学家在对2012、2013年的太阳风暴预测及报告中提到“美国、加拿大,甚至中国、日本等会出现全国性停电”的情况,按以前发生的太阳风暴来看,不会对中国、日本这样的总体上属于中纬度的国家产生太大的影响,但这次他们的预测如此悲观,是否就是把地磁变化考虑进去了? 杨学祥:因为还没有看到报告科研方面的原文,所以其具体的预测根据还不得而知,但地磁变化应该成为我们研究这次太阳风暴影响的重要的考虑因素,加以重视。 辽宁日报:在地磁减弱、太阳风暴猛烈的情况下,地球的气候、天气是否也会受其影响? 杨学祥:计算机模型的计算结果表明,如果两个磁极的强度继续减弱,则来自太阳的粒子流便可能使高达40%的地球高纬度臭氧被破坏,每次的破坏时间将长达数月至一年之久,这也为南北极海冰融化提供了合理的解释。 辽宁日报:您具体给我们讲讲。 杨学祥:到达地球的太阳辐射能大约有2%被平流层的臭氧吸收,7%被电离层吸收。当黑子活动高峰发生太阳风暴时,会大量破坏南极臭氧,随之产生“臭氧洞漏能效应”和“地磁层漏能效应”,使被臭氧层阻隔的2%的太阳能由平流层进入对流层,导致南极平流层变冷对流层变暖。收缩的平流层自转变快,膨胀的对流层自转变慢,这是赤道高空风产生的一个原因。拉马德雷现象就是太平洋上空高速气流方向转换的现象,拉马德雷暖位相增强厄尔尼诺事件,拉马德雷冷位相增强拉尼娜事件,从而影响大气环流和全球气候变化。这两个“漏能效应”也使太阳能量进入两极,北极和南极大陆边缘的海冰大量融化,打开南美洲德雷克海峡的海冰开关,减弱秘鲁寒流,进一步增强厄尔尼诺现象。与此同时,增高的海洋表面温度使更多氯元素从海洋进入大气,使臭氧洞进一步扩大,从而进一步影响气候,增加灾害性天气发生的几率。地球历史表明,强地磁场对应地球的寒冷气候,如第四纪冰期;弱地磁场对应高温气候,如中生代的温暖期。地磁场减弱也是全球变暖的原因之一:地磁场减弱导致更多太阳能量进入地球。 地球磁场本身异常是引起气候、地质等变化的重要因素 辽宁日报:太阳风暴的各种粒子会干扰地球的磁场,如果非常强烈的话,是否会使地球磁场本身发生较明显的变动? 杨学祥:太阳风和地磁暴的相关性是明显的,会引起高层大气磁活动和环形电流的相应变化。已有研究表明,太阳风与地球磁层顶相互作用,在极区上空的电离层中形成极区电急流。极区电急流通过地球磁力线传至中低纬度地区的电离层中,扰动电离层,不久之后,会发生灾害性天气。所以,地表和大气的电磁变化值得关注。 辽宁日报:那么,地球磁场本身的变化对地球,比如气候变化、地质变化有无影响? 杨学祥:人们普遍忽视地电和地磁的存在,认为它们很微弱。事实并非如此。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发现一片树林明显地向北方倾斜,原来北部有平行的高压电线,电磁能对树林而言竟比太阳光更具有吸引力。地磁场的异常变化使地表地电场也发生变化,形成地电正异常区和负异常区。地表水从地电正异常区蒸发到高空,带的是正电;从地电负异常区蒸发到高空,带的是负电。带有异种电荷的云团最容易相互吸引而形成雷雨。相反,带有同种电荷的云团相互排斥,形成该地区的干旱。冰岛、非洲中西部和南大西洋是三个负电异常区,它们之间的地区是明显的干旱区,其中就有最干旱的撒哈拉沙漠;其两侧的北美洲和亚洲是正电异常区,在正、负电异常的交界带,是高降水量区。当电磁异常区发生变动时,电场的强度和极性也发生相应变化,由此引起的降水量改变导致全球旱涝灾害在不同地区发生。 谈到地质变化,地磁地电还与地震有密切关系,现在地震观测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对地磁(电)的监测。至于内在的机理,举个例子,携带大量磁性粒子的地下岩浆因为失去地磁的束缚而改变流向和流速,流向的改变将使地球固有板块的运动规律发生变化,而流速的降低将使岩浆自身的温度平衡机制遭到破坏,使地球不同部位之间地温温差增大,这将会产生地震频率和强度的增加。 辽宁日报:听您这么一说,感觉地球磁场及其变化太重要了,与抵御太阳风暴、气候变化、地质灾害都有密切的关系,看来我们应该密切注意地球磁场变化以做好各方面的预测、预防。 杨学祥:是的,应该说我们对地球磁场的重视程度及研究水平还很不够,但是正像你说的那样,种种迹象和研究表明,地球磁场是地球变化的重要因素,我们必须加强这方面的研究,特别是与太阳风暴关系的研究。近年来,全球地震、干旱、洪水、高温等极端气候的出现,不能排除和地磁减弱的关联。如果在今后若干年内,这些灾害气候频率和强度有增加趋势的话,并且地表测得宇宙射线辐射剂量同步增大,则可以确认这种关联。 辽宁日报:谢谢您的讲解。 专家档案 杨学祥,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地球动力学和自然灾害研究,发表文章近百篇,出版专著《地球差异旋转动力学》。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地球各圈层能量交换过程与全球变化的关系”。 2000年被评为吉林省第六批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 2004年和2010年被聘为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委员。 来源:中国新闻网 http://news.gxtv.cn/201402/news_1251586531.html http://tech.ifeng.com/discovery/geography/detail_2014_01/28/33455232_0.shtml#_from_ralated http://news.sohu.com/20100927/n275285901.shtml 地球磁场或将反转 地球恐面临灾难性影响 2014年01月28日 15:26 来源: 中国日报网 707 人参与 72 评论 地球磁场不仅能保护生物免受强烈宇宙射线和太阳风的侵袭,还影响全球通信、动物迁徙和天气模式。 据英国《每日邮报》网站1月27日报道,科学家称,地球磁场在过去200年中已减弱了15%,这有可能是地球磁场将反转、两极颠倒的先兆,而这将给地球及人类带来灾难性影响。 科学家说,如果反转真的发生,地球将遭遇强烈太阳风并可能引发持续数月的大规模停电。此外,反转还将导致地球气候发生剧烈变化,并使人类因遭受更多的宇宙辐射而患癌率大幅提升。 科学家同时表示,地球磁场每100万年就会反转4到5次,尽管现在出现一些迹象,但目前掌握的研究成果还不能确定地球磁场即将反转。 不过,科学家还指出,尽管磁场反转会给人类带来严重问题,但并不会带来毁灭性影响。“地球过去经历过许多次反转,但尚无证据表明反转与生物大规模灭绝有关,”英国利物浦大学地球、海洋和生态科学教授霍姆说。 (来源:中国日报网刘世东编辑:周凤梅) http://tech.ifeng.com/discovery/geography/detail_2014_01/28/33455232_0.shtml#_from_ralated
个人分类: 防灾信息|2290 次阅读|2 个评论
气候变化影响地球磁场:中国发现日本证实
热度 1 杨学祥 2014-2-14 08:41
气候变化影响地球磁场:中国发现日本证实 杨学祥,杨冬红 新华网东京2013年9月13日电(记者蓝建中 报道员甘璐)日本 研究人员 最新 研究发现 , 地球磁场 强度发生变动是由于极地冰盖增减导致地球自转速度出现变化造成的。这将有助于研究气候变化与地球磁场变化之间的关系。 http://news.gxtv.cn/201309/news_1169381151.html http://news.gxtv.cn/201310/news_1181573321.html 我们在 2011 年提出了浅核磁场的成因: 地球表面的质量大规模迁移会改变地壳和地幔的转动惯量,导致地壳和地幔相对液核(即外核)旋转速度的改变,使液核表面的环形电流相对地壳和地幔旋转的方向发生改变,从而能改变地磁场的极性。 地球在大冰川期有 200 m 厚的海水层变为两极冰盖,地壳和地幔转动惯量变小,旋转速度变快,这时地幔和地壳的自转角速度不断增大,于是出现了地幔自转角速度大于环形电流自转角速度的情形。以地壳为不动基准,液核表面的环形电流就是反转(即液核自转慢,地壳和地幔自转快),那么磁场极性也相应反转,形成的地磁北极在地理北极附近,磁南极在地理南极附近,称之为地磁反向期,这就是说,大冰期对应地磁反向。在地球的温暖期,两极冰盖融化导致海水流向赤道,地壳和地幔转动惯量增大,自转变慢,液核的转速又会相对地幔自转加速,环形电流也逐渐加快,重新恢复到地磁正向期。地幔与地核间的相对转动速度的变化,引发地球磁场磁极发生反转。 目前处于地磁反向时期,大冰期造成的地壳和地幔比外核旋转变快的阶段持续,海平面在冰后期只上升了 130 m ,地磁没有发生倒转。这是目前外核西向漂移速度比地幔快的原因。当南极冰盖融化后,海平面继续上升 70 m (前后共 200 m ),地壳和地幔比外核旋转速度变慢的时期才可能发生地磁倒转现象。这表明,并不是所有冰期和间冰期的转换都会导致地磁倒转,海平面升降小于 200 m 的冰期和间冰期的转换,不能引发地磁倒转,计算结果符合第四纪冰期的实况。 根据这一模型,全球变暖使两极冰盖继续融化,减慢地壳和地慢的旋转速度,减少核幔的速度差,导致目前的地磁减弱。 15-17 世纪小冰期后,近百年来的全球变暖和地磁减弱一一对应。 大陆地壳的重心高于海洋地壳,所以,大陆在赤道和两极之间的漂移也能导致地壳的转动惯量变化,产生圈层的差异旋转。计算表明,大陆从两极漂移到赤道,转动惯量增加 4.3×10 39 g·cm 2 ,可使厚度为 100 km 的岩石圈自转速度变慢,日长增加 7.86 s 。这是亚洲大陆向南离极运动时相对南半球岩石圈向西偏移的原因。 大陆集中在两极,是冰川的策源地,有利于冰期的形成;大陆分散在赤道,变成火炉,有利于温暖期的形成。这是冰期与地球自转变快对应的另一个原因(见表 1 )。 古地磁记录表明,在前寒武纪末至中寒武世的寒冷期,地磁场以负极性(地磁反向)为主,在中寒武世至中泥盆世温暖期,地磁场以正极性(地磁正向)为主,在中泥盆世至二叠纪末寒冷期,地磁场以负极性为主;在二叠纪末至白垩纪末温暖期,地磁场以正极性为主;在白垩纪末至今,地磁场以负极性为主 。 20 世纪初,米兰柯维奇提出第四纪冰期成因的天文假说,冰期的周期与 2 万年的地球近日点进动周期、四万年的黄赤交角变化周期、 10 万年的地球公转轨道偏心率变化周期相关,古气候资料证实了气候变化和轨道变化的关系 ,地磁场强度亦有明显的 2 、 4 、 10 万年变化周期 。这表明,天文条件、冷暖变化、构造活动与地磁变化相关。 气候变化能够影响地球自转速度发生变化。间冰期向冰期的转换使赤道 200-300m 厚的海水层变为两极冰盖或山地冰川,地表的大量物质转移也会改变地球的转动惯量,引起地球自转速度变化。计算表明,两极冰盖形成后,地壳和地幔的日长减少 1.4-2.8 s ,这使冰期时的地球自转速度有增加趋势。大陆集中在两极,是冰川的策源地,有利于冰期的形成;大陆分散在赤道,变成火炉,有利于温暖期的形成。这是冰川集中在两极与地球自转变快对应的原因 。 冰川发生在两极大陆,使地球转动惯量变小;冰川发生在中低纬度高山,使地球转动惯量变大。目前大陆集中在北极附近,石炭 - 二叠纪大陆集中在南极附近,由此而发生的大冰期使地球自转加快;奥陶 - 志留纪和中生代的大陆分裂在赤道附近 ,此时若发生大冰期,将使地球自转速度减慢。从图 1 中可以看到, 4.37 亿年前的奥陶 - 志留纪的远银心点附近本来应该是地球自转速度变化的峰值,由于发生了奥陶 - 志留纪大冰期,所以在高峰曲线上叠加了一个地球自转速度的谷值。这是气候影响地球自转的证据。 计算表明,大陆从两极漂移到赤道,转动惯量增加,可使厚度为 100 km 的岩石圈自转速度变慢,日长增加 7.86s 。这是大陆向极漂移与地球自转变快对应的原因 。大陆向北极集中的效应在第三纪的地球自转速度变化中有非常突出的表现,在图 1 中地球自转速度在早第三纪有一次急剧的加速,在晚第三纪有一次缓慢地加速。大陆向北极集中使地球转动惯量变小,可能是地球自转加速的一个原因。 表 1 对地球自转速度减慢原因的综合分析 地质时期 奥陶 - 志留纪 石炭 - 二叠纪 侏罗 - 白垩纪 第三纪 - 第四纪 重力分异 使地壳自转变慢 使地壳自转变慢 圈层角动量交换 使地壳自转加快 使地壳自转变快 两极冰盖 使地壳自转变快 使地壳自转变快 低纬度山地冰川 使地壳自转减慢 大陆集中两极 使地壳自转变快 使地壳自转变快 大陆分散赤道 使地壳自转变慢 使地壳自转变慢 潮汐摩擦 最强加大自转减慢 减弱维持自转减慢 次强加大自转减慢 更弱使自转减慢变弱 潮汐形变 最大减慢地球自转 较小加快地球自转 较大减慢地球自转 更小加快地球自转 速度综合结果 高峰曲线中低谷 低谷 高峰 降到低谷中有两次峰值 注:日月潮汐作用在万有引力常数极大值时增强,在万有引力常数极小值时减弱,伴随地球和月球距离的不断加大,有不断减弱的总趋势 . 地球自转速度变化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表 1 给出多种因素综合对比的分析,地球自转速度周期变化的增减趋势非常明显。 三年前的警告 :全球变暖时期对应地磁正向期或地磁反向减弱期,全球变冷对应地磁反向期或地磁正向减弱期。目前处于地磁反向期,全球变暖与地磁场减弱对应,这表明,核幔边界正在积聚和释放能量,灾害频发的趋势值得关注。全球变暖导致目前的地磁减弱甚至反向。 参考文献 杨冬红 , 杨学祥 . 灾害频发和地磁减弱的关系 . 世界地质 ,2011, 30 (3): 474~480 Yang D H,Yang X X. Relationship of frequent disasters with geomagnetic weakening (inChinese). Global Geology, 2011, 30 (3):474~480 杨冬红 , 杨学祥 . 地球自转速度变化规律的研究和计算模型 . 地球物理学进展 , 2013 , 28 ( 1 ): 58-70 。 相关报道: 研究发现气候变化影响地球磁场 · http://www.gxtv.cn   2013-09-13 15:32:15   广西电视网    我要发表评论(0) 新华网东京9月13日电(记者蓝建中 报道员甘璐)日本 研究人员 最新 研究发现 , 地球磁场 强度发生变动是由于极地冰盖增减导致地球自转速度出现变化造成的。这将有助于研究气候变化与地球磁场变化之间的关系。 地球磁场不仅能避免对生物来说有害的宇宙射线和太阳风,还能防止大气的散逸。科学界早已认识到,地球磁场是不断变化的,不仅强度不恒定,磁极也会发生变化。最近的一次磁极逆转发生在约70万年前。通过调查海底沉积物,也发现了地球磁场强度曾出现大幅变动的证据,不过与气候变化之间存在怎样的关联并不清楚。 地球以数万年为一个周期,反复出现高纬度地区被冰盖覆盖的冰川期和冰川衰退、比较温暖的间冰期。 日本海洋研究开发机构的 研究小组 发现,冰盖大小出现变化后,地球自转速度就会受到影响。为了调查地球自转速度变化与地球磁场变化的关系,研究小组利用计算机模型推算发现,地球磁场强度会随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而变化。即使自转速度只有2%的变化,磁场强度的变化会达到20%至30%。 这一 研究成果 显示,地球磁场会受到气候变化的长期影响。研究人员认为,由于全球气候在变暖,冰盖正在不断减少,虽然规模还相当小,但是 地球的自转 速度和磁场强度有可能相应出现变化。 来源:新华网 http://news.gxtv.cn/201309/news_1169381151.html
个人分类: 全球变化|4275 次阅读|2 个评论
广东暴雨已致49人死亡134人失踪:关注2013年灾害频发
热度 1 杨学祥 2013-5-19 18:32
广东暴雨已致49人死亡134人失踪 2013年05月19日14:58 金羊网-羊城晚报   记者从省民政厅获悉,截至5月18日16时,广州、韶关、河源、梅州、惠州、肇庆、清远、潮州、揭阳、云浮10市33县(市、区)134.02万人受灾,因灾死亡39人(从化市3人、曲江区3人、武江区6人、新丰县2人、乳源县1人、翁源县2人、龙川县1人、东源县1人、高要市4人、佛冈县10人、连山县6人),因灾失踪10人(武江区3人、佛冈县5人、连山县1人、清远市清城区1人),紧急转移安置13.09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63705公顷,倒塌房屋6277间,直接经济损失25.066亿元。   截至5月18日16时,省民政厅已紧急下拨救灾应急资金1000万元,调拨救灾帐篷800顶,折叠床1600张,棉被4200床,毛巾被2500床,衣服2000套,应急灯100盏。灾区市县民政部门已发放帐篷690顶、棉被7550床、折叠床1500张、毛巾被300张、衣服4370件、毛毯1655张、应急灯340盏及食品等救灾物资,发放救灾资金549.48万元。   连日来,各级政府及民政部门派出146个工作组到灾区指导开展救灾工作,查灾核灾和慰问灾民。张林 http://news.sina.com.cn/c/2013-05-19/145827165975.shtml 2013年5月潮汐组合:地震活动进入高潮 2013-3-30 14:33 2013年5月潮汐组合:地震活动进入高潮 杨学祥 2013年2月-3月,2013年9月-11月,月亮近地潮和日月大潮的间隔时间超过3天,为弱潮汐时期。2013年4月-8月,2013年12月,月亮近地潮和日月大潮的间隔时间不超过3天,为强潮汐时期。2013年5月为强潮汐时期的第二个月,由于潮汐活动逐渐增强,4-5月地震活动逐月增强。 潮汐组合A:5月5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小值北纬0.00036度,5月2日为日月小潮(下弦),两者弱叠加,地球扁率变大,地球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弱),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潮汐组合B:5月10日为日月大潮,12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极大值北纬20.17085度,13日为月亮远地潮,两者强叠加,三者弱叠加,潮汐南北震荡较大,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强),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潮汐组合C:5月18日为日月小潮(上弦),20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小值北纬0.00022度,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最小,赤道和两极潮汐变化最大,地球扁率变大,地球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弱),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潮汐组合D:5月26日亮赤纬角达到极大值南纬20.18269度,5月25日为日月大潮,5月26日为月亮近地潮,三者强叠加,潮汐强度最大,潮汐南北摆动较大,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强),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本月天文奇点相对较集中,相互作用增强,可激发极端事件发生,5月地震活动进入高潮。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75310.html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88976.html 2013至2014年灾害预测:拉尼娜、低温、流感、旱涝、强震 2013-2-28 09:02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65779.html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73402.html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90909.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2628 次阅读|1 个评论
令人忧虑的灾害管理现状:高层和管理人员互不信任
热度 1 杨学祥 2012-2-29 12:54
令人忧虑的灾害管理现状:高层和管理人员互不信任 杨学祥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29日报道,日本一项独立调查近日指出,去年311大地震引发核泄漏的最严峻时刻,日本领导人并不晓得福岛核发电站的实际破坏程度,他们在公开场合淡化核泄漏的严重性,其实已在探讨最坏情况的发生,秘密探讨放弃首都东京和进行大疏散的可能性。   这份报告的草案显示,福岛核事故发生时,首相官邸的应对“手忙脚乱、无谓的混乱提高了情况恶化的风险”。该报告也指出,首相菅直人、东京电力的东京总部及福岛核电站的管理人员互不信任,导致灾后救援工作遭遇许多困难,各方发出自相矛盾的信息。 日本高层的科学素质令人震惊,其灾害管理的效率也可想而知,日本前首相菅直人的辞职更与之相关。 我们正陷入灾害恐惧的怪圈:官员害怕灾害信息引发社会恐慌,相关部门忙于灾害辟谣,公众担心灾害信息不透明过于敏感,相关人员攻击灾害前的预测怕追究担责。国际上,关于灾害预言层出不穷,并未引起世界人民的恐惧和骚乱。难道中国人的神经就这样弱不禁风? 国家的科学管理需要科学家的参与,参与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早在2009年9月,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即提出了任命首席科学顾问的设想,希望该职位能够为欧盟委员会的决策提供科学支撑。欧洲科学界领导对此任命表示欢迎,欧洲研究委员会主席Helga Nowotny认为,格洛夫将带来一个“新视角”,并将成为一个在科研和创新上有说服力和可信赖的代表。 相关新闻: 独立调查:"311大地震"后日本领导人曾考虑迁都 2012-02-29 08:54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2月29日电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29日报道,日本一项独立调查近日指出,去年311大地震引发核泄漏的最严峻时刻,日本领导人并不晓得福岛核发电站的实际破坏程度,他们在公开场合淡化核泄漏的严重性,其实已在探讨最坏情况的发生,秘密探讨放弃首都东京和进行大疏散的可能性。   这份报告的草案显示,福岛核事故发生时,首相官邸的应对“手忙脚乱、无谓的混乱提高了情况恶化的风险”。该报告也指出,首相菅直人、东京电力的东京总部及福岛核电站的管理人员互不信任,导致灾后救援工作遭遇许多困难,各方发出自相矛盾的信息。   福岛核发电站管理人当时心神慌乱,他打给首相署官员说只要确保职员坚守岗位,他就有办法避免核泄漏进一步恶化;同一时候,东电总部下令,不能以海水冷却过热的核反应堆,这名管理人员却违背了指令。   另一端,东电管理层一直向首相署打电话,说应即刻疏散所有公司职员。听到这个消息后,菅直人在3月15日早上赶往东电的东京总部,成功阻止东电要放弃出事核电站的计划。调查报告认为,在这个关键时刻,菅直人做了正确的事。   报告指出,日本核能灾害应变指南未能预想到地震与海啸双重打击情况,事发后首相官邸随即决定,承担原属各省厅及相关企业的职责,但未能发挥任何统筹指挥的作用。   根据该报告,坐镇官邸的决策组政要就这一情况纷纷指出,“(好像小孩踢足球一样)注意力过度集中于一点上”。此外,时任内阁副秘书长的福山哲郎就灾害对策表示,“当时并不了解详细的应变指南内容,相关工作人员也没有给予说明”,决策组成员欠缺相关基础知识。   核事故发生翌日的去年3月12日下午,福岛核电站1号机组的反应堆厂房发生氢气爆炸。然而,由于无法确认情况,时任内阁秘书长的枝野幸男在信息空白的情况下召开了记者会。记者会上,其回答自始至终含糊不清。据枝野透露,“再没有比那时更艰难的记者会了。”   据《纽约时报》报道,厚达400页的报告将在本周推出,它描述灾后第三和第四天,核发电站连续发生爆炸,首相官邸气氛凝重。当时菅直人和官员讨论当灾情一发不可收拾时,如何从福岛第一核电站紧急疏散员工。一旦这么做,核发电站将失控释放更多辐射物,将迫使附近的核电站也必须跟着疏散。   当时内阁秘书长枝野幸男就警告这么做会引发连锁反应,最终将殃及240里以南的首都东京,导致东京必须大疏散。按照这个设想,东京及其他地方当时必须撤离多达3000万人。   此一独立调查由日本再建基金会(Rebuild Japan Initiative Foundation)展开,参与的有30名大学教授、律师和记者,他们花了超过半年对日本当局的应对措施进行详尽的调查访问。该独立调查委员会由日本备受尊敬的学者、《朝日新闻》前总编辑船桥洋一(Yoichi Funabashi)发起并组织的。   由于民间对核泄漏事故的问责提出强烈的要求,小组成员因此得以深入调查事故,访问超过300人包括高层核监管人员与政府高官以及菅直人。 责编:王晓宇 http://www.cnr.cn/gundong/201202/t20120229_509220848.shtml 管理层的科学化:我们陷入灾害恐惧的怪圈 2012-2-29 09:33 管理层的科学化:我们陷入灾害恐惧的怪圈 杨学祥 据日本放送协会(NHK)28日报道,去年3月发生日本发生福岛核电站事故时,名为“SPEEDI”的用于预测放射性物质扩散情况的系统并未在居民疏散之际发挥应有的作用。据悉,包括日本前首相菅直人等在内,曾统领核电站事故处理工作的领导人在一个民间事故调查委员会上做出证言称“一度不知晓该系统的存在”。 日本时任内阁官房长官的枝野幸男以及时任官房副长官的福山哲郎谈话称,去年3月15日前后福岛第一核电站2号机组泄露大量放射性物质时,首次从媒体那里获知SPEEDI系统的存在。此外,时任经济产业大臣的海江田万里表示:“之前根本不知道这一系统的存在,因此没能让人及早收集数据,着实令我感到羞愧。” 日本高层的科学素质令人震惊,其灾害管理的效率也可想而知,日本前首相菅直人的辞职更与之相关。 最近几年,全球灾害频发,灾害预测预防受到空前的重视,但灾害的预防预测界的大环境令人忧虑:不预测,不设防,特别是灾害信息辟谣者有功;预测和设防,特别是预测被证实者有过。没有教训,也没有经验,我们总是跟在灾害后面走,科学发展观受到灾害实践的挑战。 根据社会分工和职责权限,专家负责理论研究和预测,相关部门负责统筹管理和决策,不重视预测的帽子怎么能扣在专家的头上?专家的预测为什么要去见鬼,不需要科学研究了吗?不需要预测预防了吗?我们只能事后被动的救灾吗? 为管理官员失察辩护,也不必拿科技人员开刀。让科技人员游说诸侯,这真是现代版的天方夜谭,孔子游说列国不总是吃闭门羹吗。如果科技人员的灾害预测都去见鬼,科学发展观还存在于何处? 我们正陷入灾害恐惧的怪圈:官员害怕灾害信息引发社会恐慌,相关部门忙于灾害辟谣,公众担心灾害信息不透明过于敏感,相关人员攻击灾害前的预测怕追究担责。国际上,关于灾害预言层出不穷,并未引起世界人民的恐惧和骚乱。难道中国人的神经就这样弱不禁风? 国家的科学管理需要科学家的参与,参与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早在2009年9月,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即提出了任命首席科学顾问的设想,希望该职位能够为欧盟委员会的决策提供科学支撑。欧洲科学界领导对此任命表示欢迎,欧洲研究委员会主席Helga Nowotny认为,格洛夫将带来一个“新视角”,并将成为一个在科研和创新上有说服力和可信赖的代表。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542419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2713 次阅读|1 个评论
灾害频发的历史解读:相信历史还是相信模拟?
热度 1 杨学祥 2011-4-30 07:00
灾害频发的历史解读:相信历史还是相信模拟? 杨学祥 北京交通大学教授王元丰最近指出,随着 2009 年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仅形成一纸不具法律效应的协议,令人失望地结束;随着 2010 年墨西哥坎昆大会仅取得小幅进展,对于未来世界各国的减排目标、减排资金和技术的落实,世界主要国家仍然没有达成共识,人们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工作越来越多地无法满怀信心。 与此同时,美国社会对于气候变化问题重要性的认可度正在降低:根据盖洛普公司调查, 2010 年 48% 的中间立场的美国人认为气候变化的严重性被夸大了,而在两年前的 2008 年这个数据是 35% 。在 2011 年初,拉斯姆森能源升级机构的调查显示:尽管 58% 的美国人认为气候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是重要问题,但只有 33% 的美国人认为是严重的问题, 38% 的美国人并不关心气候变化问题,其中包括 17% 的人认为这根本不是什么严重问题。此外, 44% 的美国人认为气候变化是行星长期运行趋势导致,只有 44% 的人认为气候变化是人类行为造成的。 中国的情况也不能让人乐观。社会上,对于发展“低碳经济”,则像“知识经济”、“信息高速公路”等词汇一样,时髦过后,热情大减。美国皮尤( Pew )调查机构调查显示,中国比美国更不关心全球变暖问题,只有 24% 的中国人认为全球变暖是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然而,气候变化却不随着人们对其淡化和漠视而有所减缓,其所导致的灾害日益增多。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自然灾害的频率增加了 42% ,与气候变化有关的灾害占自然灾害的比重已经从 50% 上升到 82% 。 美国媒体盘点 2010 年全球发生的自然灾害时指出, 2010 年是名副其实的“灾难之年”,共有 26 万人在地震、洪水、台风等自然灾害中丧生,全球直接经济损失超过 2220 亿美元,创下近 40 年来的最惨烈纪录。其中气候灾害就导致近 17000 人丧生,比全世界过去 15 年来死于坠机事故的人数总和还要高。 国家气候中心主任宋连春在全国气象局长会议上指出: 2010 年是本世纪以来中国气候最为异常的一年,我国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为本世纪以来之最。 2010 年中国气候极为异常,极端高温和强降水等事件发生之频繁、强度之强、范围之广历史罕见。气象及其次生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 5000 亿元,因灾死亡 4800 多人。世界上其他一些国家、地区也异于常。 刚刚进入 2011 年,就不断遭遇气候灾害。美国大部分地区受到近百年来最严重的大风雪吹袭,积雪厚达 76 厘米 ,陆空交通陷于瘫痪。在我国,南方大范围刚刚经历让多个省份的人民饱受影响的冻雨,而北方则在经历大范围的干旱【 1 】。 3 月 11 日 日本 9 级大地震、海啸和核泄漏, 4 月末美国龙卷风造成 306 人死亡的最新纪录,更将全球灾害推向高潮。 摆在人类社会面前的问题是:灾害频发的原因是全球变暖还是全球变冷【 2 】? 全球变暖和全球变冷的争论   声势浩大的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使“气候变暖”的话题进一步升温,但是北半球紧接着却出现了一系列异常低温天气。怎么解释这种极端的寒冷天气?气候变化的趋势究竟如何?怎样看待变暖和变冷之争?   冷暖之间,公众莫衷一是,国际气候学界也掀起新的探讨和争议。寒潮天气或许正可为关于气候变化的科学研究和决策带来更理性和冷静的空气。气候学家认为,应该清醒地看到和承认,人类对于气候变化的研究还刚刚起步,研究资料不足,模式还不清晰,很多问题尚无法定论或存有争议,需要进一步的科学研究。   目前,气候学界的主流认可气候变暖的说法,因此关于气候变冷问题的研究不是很受重视,但有一些专家指出,这个寒冬已经提示我们,天气和气候的变暖变冷都值得重视和研究,因为两者都会给人类的生活带来巨大影响,需要人类更好地做好准备和适应。   近日,北半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创纪录的低温和雨雪天气中迎接新年的到来。一场暴风雪给美国东北部佛蒙特州带来 83 厘米 降雪,打破了 1969 年创下的 76 厘米 的降雪纪录。北达科他州 4 日气温达到全美最低的 -46 ℃ 。在欧洲,英国正在经历自 1981 年以来时间最长的一次寒潮。地处南欧的西班牙也发出了低温警报。亚洲各国和地区也感同身受。韩国大部分地区 4 日遭遇大雪,是自 1937 年有记录以来积雪最厚的一次大规模降雪。中国首都也连续降雪,气温达到 40 年来最低。位于南亚的印度和孟加拉国也受到寒潮袭击。   寒冷的天气与公众心目中对“气候变暖”的印象形成了极大的反差,有关气候变冷的说法因此受到了关注。   英国《每日邮报》 10 日刊文《我们是否进入 30 年的地球变冷期?》,报道称,包括德国著名气候学家莫吉卜·拉蒂夫在内的多位权威气候科学家指出,连日来的异常气候很可能只是全球气候变冷的开端,在接下来的 20 年至 30 年间,地球将经历一个“小冰河期”。据报道,拉蒂夫等人的预测基于对大西洋和太平洋海水温度变化自然周期的分析研究。   围绕气候变化的另一个很大争议是,究竟气候变化是人类引起还是自然变率。俄罗斯著名天文学家、俄罗斯科学院天文观测总台宇宙研究室主任阿卜杜萨马托夫就认为,气候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太阳活动,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微不足道。他认为,目前的“温室效应”理论看似合理,但缺乏确凿的科学依据。   阿卜杜萨马托夫被归为“变冷派”,因为他认为,由于太阳对地球辐射将会于 2041 年或 2042 年达到最低值,从 2012 年至 2015 年起,全球气温将开始缓慢下降,降温期将会持续 50 年左右,在此之后气温又将开始新一轮的缓慢上升。但这位称自己为“少数派”的科学家强调,届时全球范围内年平均温度将会比现在降低大约 1 ℃ 到 1.5 ℃ ,人们无需为此担忧。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科学系王绍武教授接受媒体访问时指出,地球气候是不是现在就会进入寒冷时期还很难预测。不过他表示,在 20 世纪后期,有好多人根据太阳活动周期预测 21 世纪 20 ~ 30 年代世界将进入相对冷的时期,这种预测是有可能的。   杨海军认为,目前的严寒很可能表明年代际振荡进入冷位相,但这还只是一种可能。   面对复杂的前沿科学问题,任何轻易的论断都是不科学的。因此,也有观点指出,一些坚信全球暖化的人士将本次大范围严寒简单归因于全球变暖的做法不太严谨,科学研究不应该只有一种声音,否则就可能会对政府的决策产生误导。   在哥本哈根大会召开前,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季风与环境研究组发表的一份报告指出,气候变化科学研究在资料、机理解释、预测等方面仍然具有实质性的不确定,并不断有新的问题和挑战出现。例如,最近 10 年来实际观测到的全球平均温度并没有按照 IPCC 预期的 上升 0.2 ℃ ,而是出现了一个年代际平台。报告呼吁,这一温度平台的出现,是一个新的科学问题,应在哥本哈根高峰会议上得到探讨,而不是回避新问题,完全以全球变暖作为大会的出发点和前提【 3 】。 美国国防部报告的气候变冷信号 出于认清世界战略发展的需要,美国国防部两次聘请专家预测未来的气候变化:《气候突变的情景及其对美国国家安全的意义》和《 2012-2020 年气候综述》。 《气候突变的情景及其对美国国家安全的意义》的报告指出,“今后 20 年内,全球气候将发生突变,一场全球性灾难就摆在我们面前,成百上千的人将在自然灾害中死亡。”“亚洲和北美洲的年平均温度下降达 2.8 摄氏度 ,北欧下降 3.3 摄氏度 ……到 2020 年,欧洲沿海城市将被上升的海平面淹没,英国将像西伯利亚一样寒冷干燥……” 报告警告说:今后 20 年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构成的威胁要超过恐怖主义。报告特别提到 2010 年的中国气候状况: 中国南部地区在 2010 年前后将发生持续整整 10 年的特大干旱。中国现在“南涝北旱”的降水分布型,到时候可能变成“北涝南旱”的降水分布型。夏季风可以为中国带来降水,但也会引起负面效应,如洪水可使水土流失更加严重。由于水汽蒸发冷却作用的降低,会引起寒冬延长,夏季高温增加【 4 , 5 】。 《 2012-2020 年气候综述》的报告指出,大灾难很可能在下个冬季到来。 2012 年,可怕的严寒将袭击斯堪的纳维亚国家,迫使当地居民向包括俄罗斯在内的其他欧洲国家移民;而日本为了生存下去,可能决定侵略邻国,以便占领大陆领土。此外,来自加勒比岛国的难民潮将涌向美国、墨西哥和其他美洲国家。 2015 年,欧洲可能因水资源、食品以及能源问题爆发冲突,而东京与莫斯科将就西伯利亚和萨哈林能源利用达成战略协议,美国则再次面临来自欧洲的移民潮,不过其主要组成部分是富人。报告撰写人彼得 ? 施瓦茨和道格拉斯 ? 兰德尔认为,上述灾难主要应归咎于包括墨西哥湾流在内的大洋流的激烈变化,这将使北冰洋内因冰盖融化产生的淡水资源遭到破坏。此外,北欧的天气也将急剧变冷【 6 , 7 】。 气候变冷信号并非美国首次发出 当新闻媒体和政治家们向即将来临的全球变暖灾难开战的同时,科学界本身对此问题还没有达到一致。 1998 年,许靖华根据历史上的全球气候变化周期中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证明全球小气候最适期(公元前 2900 — 2200 年, 1800 — 1250 年, 700 — 60 年,公元 600 — 1280 年, 1820 年—)人类社会繁荣发展而全球小冰期(公元前 3400 — 2900 年, 2200 — 1800 年 , 1275 — 700 年, 60 —公元 600 年, 1280 — 1820 年)导致农业减产,饥荒和民族大迁移【 8 , 9 】。如果新闻媒体和政治家们能重温一下历史,如果他们知道 1 亿年前大气二氧化碳浓度是现在的 10 倍,气温比现在高 18 摄氏度 【 10 】, 1 万年前“新仙女木事件”结束时,格陵兰上空的气温在近 50 年内上升 7 摄氏度 ,且快速变化还反复发生【 11 】。 我们早在 2004 年就指出,地球已进入变冷周期【 8 】。 变冷导致农业减产、饥荒、动乱、战争和民族大迁移 许靖华根据历史上的全球气候变化周期中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证明全球小气候最适期(气候变暖期)人类社会繁荣发展而全球小冰期导致农业减产,饥荒和民族大迁移。 他认为,全球气候变化有 1200 年的周期循环,与人类历史兴衰一一对应。古气候研究表明,近 4000 年以来于 4 个全球气候变冷时期,即在公元前 2000 年、公元前 800 年、公元 400 年及公元 1600 年左右的几个世纪——这种准周期性与太阳活动周期性变化有关。全球温度变化影响了地区降水形式:在气候变冷期,欧洲北部变得更潮湿,而中低纬度地区变得更干旱。这两种变化形式都不利于农业生产。历史记载表明,历史上民族大迁移是由于庄稼歉收和大面积饥荒,而不是逃离战争,公元 2 和 3 世纪的日耳曼部落的大迁移就是一个例子。 章大卫和他的研究小组主要着眼于气候变化在过去 1000 年里对中国东部地区战争频率的影响。中国东部地区的农业生产养活了绝大多数的中国人。作者调查了公元 1000 年到 1911 年间发生的 899 次战争的相关数据,这些数据均记录在《古代中国战争记事表》中。他们把对这些数据与同时期北半球气候的一系列温度数据进行了相互对照。他们发现中国东部地区的战争频率,尤其是部分南方地区的战争频率与温度变化有着极为重要的关联。几乎所有战争的最高潮和王朝变更都发生在严寒时期。温度的波动对农业和园艺业有着直接的影响,在技术水平有限的社会里,比如前工业化时期的中国,温度的降低会极大地影响农作物和畜牧业的产量。据章大卫和他的研究小组称,在这样的生态压力下,战争将成为重新分配资源的最终手段。作者们总结称:“正是长期气候 变化所引起的农业产量变化推动了中国历史上战争与和平的循环转换”。他们建议研究人员在思考人类历史上战争的成因时应把气候变化这一因素考虑进去【 12 , 13 】。 2012 年的冬天真的会很冷吗? 《 2012-2020 年气候综述》的作者,美国未来学家自彼得 ? 施瓦茨和道格拉斯 ? 兰德尔在报告中强调,大灾难很可能在下个冬季到来。 2012 年,可怕的严寒将袭击斯堪的纳维亚国家,迫使当地居民向包括俄罗斯在内的其他欧洲国家移民;而日本为了生存下去,可能决定侵略邻国,以便占领大陆领土。 2012 年的冬天真的会很冷吗? 我在 2010 年 10 月 15 日 指出,最近一段时间,“千年极寒”的概念在网上大量出现,引起市民的广泛关注。中国气象局 12 日表示,虽然欧洲今年冬季将出现“千年一遇寒冬”的说法尚缺乏充分的科学依据,但需防范我国冬季可能出现的阶段性低温冷害。给公众一个科学的说法,准确预测今年低温的程度,这是科学工作者迫在眉睫的工作和义务。 潮汐高低潮还有 200 年左右的明显周期变化。其中, 1264 年潮汐峰值对应太阳黑子的沃尔夫极小期( Wolf minimum )( 1270-1350 )和 14 世纪冷气候, 1425 年、 1629 年两次潮汐峰值对应太阳黑子的斯玻勒极小期 ( Sprer Minimum ) (1430 – 1520) 、蒙德极小期( Maunder Minimum )( 1620-1710 )和 15-17 世纪小冰期时期, 1770 年的潮汐峰值对应太阳黑子的道尔顿极小期( Dalton Minimum (1787 – 1843) 和 18 世纪的低温期, 1974 年的峰值对应 20 世纪 70 年代的气候变冷。 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准 200 年周期和潮汐准 200 年周期有非常好的对应关系。地球上的潮汐主要受日月作用,行星作用很小,只有日月的千分之几。太阳活动和潮汐变化的共振效应是地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太阳黑子活动和潮汐的 178 年周期对地球寒冷周期的影响也非常值得关注。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准 200 年周期和潮汐准 200 年周期是近期低温冻害频发的一个可能原因。 根据潮汐 200 年准周期, 1974 年出现了一次潮汐小高峰,并伴随 20 世纪 60-70 年代的低温期,但是,由于太阳黑子活动 200 年周期的低谷在 2007 年开始,使低温期在 20 世纪 80 年代中止(人为的温室效应是重要原因,变暖大趋势是根本原因)。迟到的太阳黑子活动第五次低值有可能与 1974 年的潮汐高峰配合,形成新一轮的低温时期,规模比前一次降温幅度要小得多。这是“千年极寒”预测缺乏确切科学根据的主要原因。千年极寒变百年,这是有据可查的。 根据潮汐准 60 年周期, 2000-2035 年处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低温冻害频繁发生。在冷位相时期内,厄尔尼诺年和拉尼娜年都会导致中国发生严重的低温冷害。准 60 年规模的低温发生的几率最大,与去年的冬季低温水平持平。 出于同一个变化机制,地球自转速度变化、潮汐变化和太阳黑子变化有许多共同的变化周期,准 60 年、准 200 年、 1500-1800 年周期值得关注。 综合分析表明,“千年极寒”是一定不会发生的;二百年极寒有可能发生,但规模变小;准 60 年极寒发生的几率很大,与去年规模相当。 许靖华根据历史上的全球气候变化周期中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证明全球小气候最适期人类社会繁荣发展而全球小冰期导致农业减产,饥荒和民族大迁移。中外学者有类似的研究结果。 香港研究人员在研究了中国过去 1000 多年的历史后发现,寒冷的气候会引发食物短缺,食物短缺会进一步导致战争。相关论文发表在第 35 卷第四期的《人类生态学》( Human Ecology )上。 香港大学地质系的 David Zhang 认为,他的这项发现支持了未来气候变化会影响到水资源和食物生产问题进而导致冲突的理论。他说:“那些资源丰富和资源短缺的地区可能会成为冲突的热点地区。” 据 Zhang 的研究小组统计,在食品的主要生产地中国东部, 1000 年到 1911 年间共发生了 899 次战争。他们评估了每个 10 年期,将其分为冲突剧烈(超过 30 次战争)、冲突频繁(在 15 到 30 次之间)和冲突较少(少于 15 次)几个级别。 同时在这 1000 多年间,北半球经历了 6 次大的气温变化周期,在相对寒冷期,谷物和牲畜产量大幅下降。 David Zhang 等人发现,所有四个冲突剧烈的 10 年期和大多数冲突频繁的 10 年期都恰好处于寒冷期,而且频繁的战争爆发通常比寒冷期开始滞后 10 到 30 年。研究人员认为,在面临生态压力时,战争可能成为重新分配有限资源的最终途径。 科学家们已经注意到气候与战争之间的关系。最近联合国的一份报告也称气候变化是导致达尔福尔地区冲突的原因之一。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 IPCC )的成员之一、美国卫斯廉大学( Wesleyan University )的经济学家 Gary Yohe 认为,将二者对比研究完全合情合理,因为气候变化造成的难民流动和食物短缺很可能增加地区之间的紧张关系,并引发战争。他说:“国内和国际潜在紧张关系很可能由于气候变化而加剧。自古以来就有国家为了掠夺资源而入侵其它国家。” David Zhang 认为,寒冷的气候会引发战争这一现象并不局限于中国,在小冰期的最冷阶段, 17 世纪的欧洲、日本、韩国和奥托曼帝国等地都冲突频繁。 但是也有专家对此持不同意见,他们认为气候也许是战争的因素之一,但是过份强调这个因素会误读历史,其它因素如政府保护其领土的能力、政府的执政能力等也很重要【 14-16 】。(科学网 何姣 / 编译) 在最近 1000 多年间,北半球经历了 6 次大的气温变化周期,与之对应的太阳黑子极小期和潮汐极大期也有六次。第七次是笔者加入的,它对应即将到来的低温大灾难。从潮汐强度变化来分析, 15-17 世纪小冰期是变冷高峰,而后逐渐减弱,将要发生低温期的强度要低于道尔顿极小期( Dalton Minimum (1787 – 1843) 和 18 世纪的低温期,不会重复小冰期的低温强度。 表 1 太阳黑子极小期和潮汐极大期和气候的对应关系 太阳黑子极小期 时间(年) 潮汐极大年时间 时间差 气候 奥特极小期 (Om) 1010-1080 1062 超前 52 年 低温 麦蒂威密讷极小期 (MM)1150-1200 1100 滞后 50 年 低温 沃尔夫极小期 (Wm) 1270-1350 1264 滞后 6 年 低温 斯玻勒极小期 (Sm) 1430 – 1520 1425 滞后 5 年 小冰期 蒙德极小期 ( Mm) 1620-1710 1629 超前 9 年 小冰期 道尔顿极小期 (Dm) 1787 – 1843 1770 滞后 17 年 低温 21 世纪极小期 2007- ?? 1974 滞后 33 年 低温 http://bbs.lqqm.net/thread-64619-1-1.html 据每日科学网报道, 2008 年是近一个世纪以来太阳活动的最低谷,太阳黑子几乎消失了,太阳耀斑平息,太阳出奇地安静。美国分析服务公司空间气候分析师罗恩 - 特纳近日在空间气候杂志发表文章表示,从 18 世纪中叶开始,科学家已经编号了 24 个太阳活动周期。从有记录以来,只有 4 次太阳活动周期像本次太阳活动周期这样姗姗来迟。一次是在 1755 年左右的第 1 个太阳活动周期,其他 3 次均发生在 19 世纪初的道尔顿极小期【 17 】。 如果 2011-2012 年发生强厄尔尼诺事件,严重的低温冻害就可能到来:历史记录表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拉尼娜和厄尔尼诺都带来严重的低温冻害【 18 】。 不能忘记的历史: 1816 年低温改变世界    1816 年广泛的农作物歉收使欧洲几乎每一个国家都出现了“粮食骚乱”,激发了席卷欧洲大陆的革命激情。在美国,饥饿的人群往西迁移,改变了农业结构,拓展了领土。在中国,饥荒导致民变,引发了清朝由盛转衰的道光萧条。同时自然的阴霾还影响到绘画风格和文学基调,促进了新宗教的诞生,新发明的涌现。一次全球性的气候变化,影响了整个世界的走向。而自然史学家,把这一连串变化部分归因于印尼的一次火山爆发。百年后,专家们开始担心,冰岛火山爆发是否会让地球重返寒冷。    1816 年,全球性的低温袭击了从欧洲、美洲甚至中国,据保守估计 1816 年北半球平均气温下降了 0.4 -0.7 ℃ 。在西方,这一年被称为“无夏之年”,在民间的记忆里被称为“冻死人的 1816 年”。嘉庆年间的云南饥荒与西方所说的“无夏之年”有共同的气候背景。 气候恶化直接影响粮食生产,而资源短缺则导致人类冲突。 1816 年广泛的农作物歉收使欧洲几乎每一个国家都出现了“粮食骚乱”,激发了席卷欧洲大陆的革命激情。 在美国,饥饿的人群往西迁移,改变了农业结构,拓展了领土。在中国,饥荒导致民变,引发了清朝由盛转衰的道光萧条。同时自然的阴霾还影响到绘画风格和文学基调,促进了新宗教的诞生,新发明的涌现。 1816 年的夏季低温令自然生态崩溃,但是极端气候的原因何在?一般认为这一年的太阳磁场活动非常不活跃,用科学术语说就是处于道尔顿极小期。这段磁场不活跃期从 1795 年一直持续到 1820 年。在此之前的蒙德极小期造成了北半球持续 70 年的连续低温。   所谓的蒙德极小期是指 1645 年到 1715 年太阳黑子显著减少的这一段时期。这一结论是英国天文学家蒙德发现并提出的。在蒙德最小期时,欧洲的天气比平常冷得多,伦敦人可以在冬天结冰的泰晤士河上举办各种活动。   蒙德极小期夹在更加寒冷的时期 -- 小冰期的中间, 1450 年到 1850 年这段时间被称为小冰期。在这段时期内,欧洲许多地区的冰川都有所扩大,温暖的夏天消失了,河流、港口和运河都冻结了。第二个因素是在道尔顿极小期期间,太阳偏离了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这种情况每 178-180 年就出现一次。但是造成 1816 年寒冷现象的更直接原因是 1815 年坦博拉火山喷发。    1815 年 4 月 5 日 ,沉睡了五千年的印尼松巴哇岛坦博拉火山岩浆喷薄而出,气势汹汹。五天之后,也就是 1815 年 4 月 10 日晚 7 时 左右,坦博拉火山岩再次爆发,随后断断续续持续百余天。这是坦博拉火山近两个世纪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喷发,也是有史以来、有文字记载的伤亡程度最为惨重的一次火山灾难,遇难人数总计 11.7 万。 当烟雾消散以后,坦博拉火山已“喷掉了山顶”,其高度从 4100 米 锐减到 2850 米 。坦博拉火山爆发的剧烈程度相当于 1883 年喀拉喀托火山爆发的十倍,喷出的火山灰在地球大气圈中形成一个层面,它“一手遮天”,将太阳释放给整个地球的光和热给挡在了外面,导致低温天气。 因为火山灰在大气层中需要时间流动,所以并没有立刻影响附近地区的气候,直到 1816 年影响才显现出来。在此之前还有两次火山爆发,分别发生在 1812 年的加勒比海地区和 1814 年的菲律宾,在大气层中早已存在的火山灰因为坦博拉火山的喷发更加严重。 这些资料从侧面证实了今天的自然史学家的研究:太阳磁场的改变,巨大的火山喷发和太阳黑子活动造成了北半球的饥荒、干旱和毁灭性的雨雪天气。 美国两位未来学家在一份报告中向美国国防部发出警告,其根据就是基于历史的记录:太阳磁场的改变,巨大的火山喷发,潮汐极大期和太阳黑子极小期造成了北半球的饥荒、干旱和毁灭性的雨雪天气【 19 】。 历史记录证明,全球小气候最适期人类社会繁荣发展而全球小冰期导致农业减产,饥荒和民族大迁移。 2000 年“拉马德雷”进入“冷位相”再次提醒人们:警惕全球迅速变冷【 20 】! 参考文献 1. 王元丰:频发灾害为应对气候变化敲响警钟。 2011-4-28 8:49:40 《科学时报》 (2011-04-28 A2 观察 评论 )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4/246683.shtm 2. 杨学祥。频发灾害为应对气候变化敲响警钟:不是变暖是变冷。 2011-4-29 14:17 科学网。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438665 3. 皇甫平丽。气候变冷变暖再起争端 诸多问题仍存争议。 2010 年 01 月 25 日 10:05 瞭望。 http://news.sina.com.cn/w/sd/2010-01-25/100519540598.shtml 4. 刘梦。我国多地现气候异常 报告称南方将持续 10 年干旱。 2011-01-13 11:09 来源:北京日报。 http://www.cnr.cn/gundong/201101/t20110113_507580386.html 5. 杨学祥。美五角大楼“秘密报告”与 2010 年中国气候突变。发表于 2010-1-30 12:03:04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91374 6. 王玮。美专家发警告 称日本为生存将侵略邻国。 2011-04-12 15:36:42 燕赵都市网。来源:环球时报。 http://world.yzdsb.com.cn/system/2011/04/12/011044487.shtml 7. 美专家:日本为求生存很可能发动战争侵略邻国。 2011 年 04 月 14 日 12:36 新华网。 http://news.qq.com/a/20110414/000816.htm 8. 杨学祥。地球已开始进入变冷周期。上传日期: 2004-3-18 上海环境热线绿色论坛。 http://www.envir.gov.cn/forum/20042732.htm 9. 许靖华 . 太阳、气候、饥荒与民族大迁移 . 中国科学, D 辑 . 1998 , 28 ( 4 ): 365~384 10. 杨学祥 . 太阳活动驱动气候变化的证据 .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科技快报) . 2000 , 6 ( 5 ): 615~617 11. 汪品先,翦知湣 . 寻求高分辨率的古环境记录 . 第四纪研究 . 1999 , ( 1 ): 1~17 12. 杨学祥:气候变化将成为未来战争的根源 . 2007 年 07 月 12 日 18:07 光明网 . 凤凰资讯 . http://news.ifeng.com/opinion/200707/0712_23_154576.shtml 13. 杨学祥。气候灾难:变冷导致农业减产、饥荒、动乱、战争和民族大迁移。 2011-4-26 14:24 科学网。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437504 14. 杨学祥。 2012 年可怕严寒:战争、民族大迁移和低温灾害。 2011-4-19 10:53 科学网。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434879 15. David D. Zhang, Jane Zhang, Harry F. Lee and Yuan-qing He , Hum. Ecol. 35, 403-414 (2007). 16. 何姣。过去千年气候变冷曾导致中国东部战争频发。来源:科学网 2007-7-16 13:55:2 http://www.sciencenet.cn/htmlnews/200771614446875184608.html 17. 何屹。发现太阳活动迹象 第 24 个太阳活动周期将登场。 2011 年 04 月 18 日 10:53 科技日报。 http://tech.qq.com/a/20110418/000155.htm 18. 1816 年低温改变世界:“粮食骚乱”激发席卷欧洲的革命。中工网 2011-03-26 02:57:37 来源:光明网。 http://news.workercn.cn/rollnews/c2/2011/0326/2117587043.shtml 19. 杨冬红,杨学祥 . 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中国低温冻害频发 .  上传日期: 2008-2-28 上海环境热线 绿色论坛。 http://www.envir.gov.cn/forum/2008/200812234.htm 20. 杨学祥。中国式的傲慢与偏见:警钟敲不醒的睡狮。 2011-4-19 14:20 科学网。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434963
个人分类: 全球变化|2213 次阅读|2 个评论
美国中南部干旱或持续数月:关注拉尼娜和厄尔尼诺
热度 1 杨学祥 2011-4-27 12:36
美国中南部干旱或持续数月 2011年04月27日 10:08:01  来源: 新华网 多名气象研究人员25日说,美国中部和南部多州严重干旱,预计今后数月不会缓解、而可能加剧,以致引发更多山林大火、影响农业灌溉等各类用水。 依照美国国家气象局干旱分级表,得克萨斯州和路易斯安那州大部分区域、亚利桑那州、新墨西哥州、俄克拉何马州、阿肯色州和佛罗里达州部分区域、科罗拉多州和堪萨斯州小部分区域处于“极端(extreme)”干旱状态;得克萨斯州和路易斯安那州小部分区域遭遇“异常(exceptional)”、即分级表中最高级别干旱;这9个州其他区域遭遇“严重(severe)”或“中度(moderate)”干旱。 国家气象局南部地区气象预报负责人维克托·墨菲介绍,这轮“极端”干旱为过去20年至50年间最糟糕旱情,而“异常”干旱一般为50年至100年一遇。 另外,密西西比州、亚拉巴马州、佐治亚州和南卡罗来纳州部分区域遭遇“严重”或“中度”干旱。 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地区气象预报负责人戴维·布朗说,得克萨斯州、新墨西哥州、俄克拉何马州、亚利桑那州东部、科罗拉多州东部和堪萨斯州西部今后数月将持续干旱,甚至可能加剧。 墨菲介绍,从往年数据看,中部和南部各州5月降雨量多于全年其他月份。所以,5月是缓解本年度旱情的“最后机会”。以得克萨斯州和俄克拉何马州为例,如果下个月降雨量为10厘米,将有望缓解旱情。 布朗预测,俄克拉何马州中部至得克萨斯州北部和路易斯安那州北部的一条狭长地带、俄克拉何马州东部、阿肯色州大部分区域和佛罗里达州大部分区域的旱情会有所缓解。 研究人员认为,这轮干旱由去年拉尼娜现象所致。拉尼娜现象又称反厄尔尼诺现象,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水大范围持续异常变冷,往往伴随全球性气候异常。以美国中部和南部为例,主要表现为气温高于以往、降雨减少。 布朗说,大范围持续干旱会增加山林火灾风险、影响农业春耕灌溉、加大供水压力。 年初以来,新墨西哥州山林火灾过火面积超过1010平方公里,焚毁15栋房屋。新墨西哥州林业部门发言人丹·韦尔说,卡尔斯巴德南部一处山林火灾25日仍未扑灭,过火面积6070公顷。 在佛罗里达州,年初至今已有225平方公里草地遭遇火灾。 得克萨斯州林业部门数据显示,年初以来,山林火灾过火面积超过7500平方公里,焚毁大约400栋民宅,致死两名消防员。 墨菲说,得克萨斯州北部25日遭遇暴风雨,有助于消防员控制山林火势,但不足以缓解旱情;阿肯色州降雨量较大,却可能引发洪灾。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1-04/27/c_121351869.htm 突发灾害信号:密集的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交替发生 2011-4-21 18:17 突发灾害的信号:密集的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交替发生 杨学祥 俄罗斯多家媒体日前发表消息称,美国两位未来学家在一份报告中向美国国防部发出警告,称气候变化可能在近年引起全球范围的政治动荡,而日本为了要生存下去,很可能对邻国发动侵略战争。俄罗斯《一周论据》、《俄罗斯观察家》、《自由媒体报》等都对此进行了报道。报道指出,这份报告名为“2012-2020年气候综述”,是美国未来学家自彼得?施瓦茨和道格拉斯?兰德尔应五角大楼之邀所写。 两位学者在报告中强调,大灾难很可能在下个冬季到来。2012年,可怕的严寒将袭击斯堪的纳维亚国家,迫使当地居民向包括俄罗斯在内的其他欧洲国家移民;而日本为了生存下去,可能决定侵略邻国,以便占领大陆领土。此外,来自加勒比岛国的难民潮将涌向美国、墨西哥和其他美洲国家。2015年,欧洲可能因水资源、食品以及能源问题爆发冲突,而东京与莫斯科将就西伯利亚和萨哈林能源利用达成战略协议,美国则再次面临来自欧洲的移民潮,不过其主要组成部分是富人。 报道指出,彼得?施瓦茨和道格拉斯?兰德尔认为,上述灾难主要应归咎于包括墨西哥湾流在内的大洋流的激烈变化,这将使北冰洋内因冰盖融化产生的淡水资源遭到破坏。此外,北欧的天气也将急剧变冷 。 2012年的冬天真的会很冷吗? 2011-2018年密集的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交替发生 2006年、2009年发生了厄尔尼诺事件,2007年和2010年发生了拉尼娜事件。根据日食-厄尔尼诺系数理论,2011-2012年、2005年、2018年可能发生厄尔尼诺事件;2013-2014年、2016-2017年可能发生拉尼娜事件,如此密集的厄尔尼诺事件和拉尼娜事件交替发生,是气候突发事件的最强信号。 2000年世界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研究表明,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厄尔尼诺事件和拉尼娜事件是中国严重低温冻害的爆发年。2008年初中国发生了罕见的南方冰雪冻灾,2009-2010年、2010-2011年的冬季,北半球都遭遇低温暴雪的袭击。2011-2018年密集的厄尔尼诺事件和拉尼娜事件的发生,将使低温冻害达到高潮。 目前拉尼娜事件正在消失,厄尔尼诺事件的形成会导致新一轮低温的到来,必须严密监测,做好预防准备。 我在2009年8月指出,2008、2011、2015、2018年为可能的厄尔尼诺年,2007、2010、2013-2014、2016-2017年为可能的拉尼娜年 。 事实上,2007年和2010年发生了拉尼娜事件,2009年发生了厄尔尼诺事件。日食-厄尔尼诺系数理论的预测是比较准确的。           潮汐极大值、太阳黑子极小期和百年极寒 我在2010年10月15日指出,最近一段时间,“千年极寒”的概念在网上大量出现,引起市民的广泛关注。中国气象局12日表示,虽然欧洲今年冬季将出现“千年一遇寒冬”的说法尚缺乏充分的科学依据,但需防范我国冬季可能出现的阶段性低温冷害。给公众一个科学的说法,准确预测今年低温的程度,这是科学工作者迫在眉睫的工作和义务 。 潮汐高低潮还有200年左右的明显周期变化。其中,1264年潮汐峰值对应太阳黑子的沃尔夫极小期(Wolf minimum)(1270-1350)和14世纪冷气候,1425年、1629年两次潮汐峰值对应太阳黑子的斯玻勒极小期 (Sprer Minimum)(1430–1520)、蒙德极小期(Maunder Minimum)(1620-1710)和15-17世纪小冰期时期,1770年的潮汐峰值对应太阳黑子的道尔顿极小期(Dalton Minimum (1787–1843)和18世纪的低温期,1974年的峰值对应20世纪70年代的气候变冷 。 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准200年周期和潮汐准200年周期有非常好的对应关系。地球上的潮汐主要受日月作用,行星作用很小,只有日月的千分之几。太阳活动和潮汐变化的共振效应是地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太阳黑子活动和潮汐的178年周期对地球寒冷周期的影响也非常值得关注。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准200年周期和潮汐准200年周期是近期低温冻害频发的一个可能原因。 根据潮汐200年准周期,1974年出现了一次潮汐小高峰,并伴随20世纪60-70年代的低温期,但是,由于太阳黑子活动200年周期的低谷在2007年开始,使低温期在20世纪80年代中止(人为的温室效应是重要原因,变暖大趋势是根本原因)。迟到的太阳黑子活动第五次低值有可能与1974年的潮汐高峰配合,形成新一轮的低温时期,规模比前一次降温幅度要小得多。这是“千年极寒”预测缺乏确切科学根据的主要原因。千年极寒变百年,这是有据可查的 。 在最近1000多年间,北半球经历了6次大的气温变化周期,与之对应的太阳黑子极小期和潮汐极大期也有六次。第七次是笔者加入的,它对应即将到来的低温大灾难。从潮汐强度变化来分析,15-17世纪小冰期是变冷高峰,而后逐渐减弱,将要发生低温期的强度要低于道尔顿极小期(Dalton Minimum (1787–1843)和18世纪的低温期,不会重复小冰期的低温强度。 表1 太阳黑子极小期和潮汐极大期和气候的对应关系 太阳黑子极小期 时间(年) 潮汐极大年时间 时间差 气候 奥特极小期 1010-1080 1062 超前52年 低温 麦蒂威密讷极小期 1150-1200 1100 滞后50年 低温 沃尔夫极小期 1270-1350 1264 滞后6年 低温 斯玻勒极小期 1430–1520 1425 滞后5年 小冰期 蒙德极小期 1620-1710 1629 超前9年 小冰期 道尔顿极小期 1787–1843 1770 滞后17年 低温 21世纪极小期 2007- ?? 1974 滞后33年 低温 据每日科学网报道,2008年是近一个世纪以来太阳活动的最低谷,太阳黑子几乎消失了,太阳耀斑平息,太阳出奇地安静。美国分析服务公司空间气候分析师罗恩-特纳近日在空间气候杂志发表文章表示,从18世纪中叶开始,科学家已经编号了24个太阳活动周期。从有记录以来,只有4次太阳活动周期像本次太阳活动周期这样姗姗来迟。一次是在1755年左右的第1个太阳活动周期,其他3次均发生在19世纪初的道尔顿极小期 。   1816年广泛的农作物歉收使欧洲几乎每一个国家都出现了“粮食骚乱”,激发了席卷欧洲大陆的革命激情。在美国,饥饿的人群往西迁移,改变了农业结构,拓展了领土。在中国,饥荒导致民变,引发了清朝由盛转衰的道光萧条。同时自然的阴霾还影响到绘画风格和文学基调,促进了新宗教的诞生,新发明的涌现。一次全球性的气候变化,影响了整个世界的走向。而自然史学家,把这一连串变化部分归因于印尼的一次火山爆发。百年后,专家们开始担心,冰岛火山爆发是否会让地球重返寒冷。 这些资料从侧面证实了今天的自然史学家的研究:太阳磁场的改变,巨大的火山喷发和太阳黑子活动造成了北半球的饥荒、干旱和毁灭性的雨雪天气 。 美国两位未来学家在一份报告中向美国国防部发出警告,其根据就是基于历史的记录:太阳磁场的改变,巨大的火山喷发,潮汐极大期和太阳黑子极小期造成了北半球的饥荒、干旱和毁灭性的雨雪天气。 气候变冷、灾害频发、民族大迁移和战争 许靖华根据历史上的全球气候变化周期中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证明全球小气候最适期人类社会繁荣发展而全球小冰期导致农业减产,饥荒和民族大迁移 。中外学者有类似的研究结果。 香港研究人员在研究了中国过去1000多年的历史后发现,寒冷的气候会引发食物短缺,食物短缺会进一步导致战争。相关论文发表在第35卷第四期的《人类生态学》(Human Ecology)上。 香港大学地质系的David Zhang认为,他的这项发现支持了未来气候变化会影响到水资源和食物生产问题进而导致冲突的理论。他说:“那些资源丰富和资源短缺的地区可能会成为冲突的热点地区。” 据Zhang的研究小组统计,在食品的主要生产地中国东部,1000年到1911年间共发生了899次战争。他们评估了每个10年期,将其分为冲突剧烈(超过30次战争)、冲突频繁(在15到30次之间)和冲突较少(少于15次)几个级别。 同时在这1000多年间,北半球经历了6次大的气温变化周期,在相对寒冷期,谷物和牲畜产量大幅下降。David Zhang等人发现,所有四个冲突剧烈的10年期和大多数冲突频繁的10年期都恰好处于寒冷期,而且频繁的战争爆发通常比寒冷期开始滞后10到30年。研究人员认为,在面临生态压力时,战争可能成为重新分配有限资源的最终途径。 科学家们已经注意到气候与战争之间的关系。最近联合国的一份报告也称气候变化是导致达尔福尔地区冲突的原因之一。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的成员之一、美国卫斯廉大学(Wesleyan University)的经济学家Gary Yohe认为,将二者对比研究完全合情合理,因为气候变化造成的难民流动和食物短缺很可能增加地区之间的紧张关系,并引发战争。他说:“国内和国际潜在紧张关系很可能由于气候变化而加剧。自古以来就有国家为了掠夺资源而入侵其它国家。” David Zhang认为,寒冷的气候会引发战争这一现象并不局限于中国,在小冰期的最冷阶段,17世纪的欧洲、日本、韩国和奥托曼帝国等地都冲突频繁。 但是也有专家对此持不同意见,他们认为气候也许是战争的因素之一,但是过份强调这个因素会误读历史,其它因素如政府保护其领土的能力、政府的执政能力等也很重要 。(科学网 何姣/编译) 历史记录表明,从15-17世纪小冰期到现在,200年的变冷周期不断重复,但变冷的强度逐渐变小。本次变冷不会低于太阳黑子的道尔顿极小期(Dalton Minimum (1787–1843)和18世纪的低温期,我们有必要重温1816年广泛的农作物歉收的历史:1816年低温改变了世界。这就是美国两位未来学家向美国国防部发出警告的历史依据 关注2011-2012年厄尔尼诺事件。 关注1816年低温灾害。 参考文献 1. 王玮。美专家发警告 称日本为生存将侵略邻国。2011-04-12 15:36:42 燕赵都市网。来源:环球时报。 http://world.yzdsb.com.cn/system/2011/04/12/011044487.shtml 2. 美专家:日本为求生存很可能发动战争侵略邻国。2011年04月14日12:36新华网。 http://news.qq.com/a/20110414/000816.htm 3. 杨学祥。厄尔尼诺和拉尼娜是全球灾害的最强信号. 2009-8-11 11:28科学网。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248694 4. 杨学祥。“千年极寒”变百年:准200年气候变冷周期。发表于 2010-10-15 8:59:15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73474 5. 杨学祥。千年一遇低温和能量守恒:冷静分析。发表于 2010-10-9 11:54:05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71351 6. 杨学祥。2012年可怕严寒:大灾难很可能在下个冬季到来?2011-4-19 05:59 科学网。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434778 7. 何屹。发现太阳活动迹象 第24个太阳活动周期将登场。2011年04月18日10:53科技日报。 http://tech.qq.com/a/20110418/000155.htm 8. 1816年低温改变世界:“粮食骚乱”激发席卷欧洲的革命。中工网2011-03-26 02:57:37来源:光明网。 http://news.workercn.cn/rollnews/c2/2011/0326/2117587043.shtml 9. 许靖华. 太阳、气候、饥荒与民族大迁移. 中国科学, D辑. 1998, 28(4): 366~384 10. David D. Zhang, Jane Zhang, Harry F. Lee and Yuan-qing He,Hum. Ecol. 35, 403-414 (2007). 11. 何姣。过去千年气候变冷曾导致中国东部战争频发。来源:科学网 2007-7-16 13:55:2 http://www.sciencenet.cn/htmlnews/20077161444687518460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435784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2493 次阅读|0 个评论
破坏大气环流的元凶:北半球最近30年风速减慢的人为因素
杨学祥 2010-10-23 04:15
破坏大气环流的元凶: 北半球最近 30 年风速减慢的人为因素 杨学祥,杨冬红 研究称北半球最近 30 年风速减慢,这是一个国际研究小组在分析了欧洲、亚洲、北美的 800 多个气象观测点的数据后得出的结论。该小组在新一期英国《自然地球科学》( Nature Geosciences )杂志上报告说,法国和英国研究人员分析了欧洲、亚洲、北美的 822 个气象观测点的风速记录,结果显示,从 1979 年到 2008 年,大部分地方的风速都有所下降,风速下降幅度介于 5% 到 15% 之间。研究人员认为,风速下降可能有多种原因,比如气候变化可能影响了气流的传统活动模式,导致风速下降。一些地方的森林植被恢复和增长使得地球表面更为粗糙,也会起到降低风速的效果。这一变化对风力发电行业的影响目前还难以评估。因为气象观测点大多测量 10 米 左右高度的风速,而风力发电机组的风轮叶片多在距地面 50 米 到 100 米 的高度,对这个高度的风速,目前还缺乏全球性的数据【 1 】。 澳大利亚科工组织( CSIRO )土地与水研究所的首席研究员 Tim McVicar 博士研究小组新近在《地球物理学研究通讯》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杂志上发表了题为澳大利亚风速气候学和 1975-2006 的风速变化趋势的文章。作者基于澳大利亚 1976 至 2006 的近地表风速观测资料,建立了 0.01 度分辨率的澳大利亚日风速数据库。通过分析,他们发现近 30 年来澳大利亚平均风速以每年 0.009 米 每秒的速度递减,该递减的现象遍布 88% 的国土范围。不只是大洋洲,已有的文献表明,包括亚洲、欧洲和北美州在内的中纬度的世界,好像真的都正在变得风平浪静了。研究者认为气候变化研究更应注重风速变化,【 2 】。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莫兴国研究员的研究小组也发现华北平原风速在过去 50 多年有明显的下降趋势。与 McVicar 博士合作,采用他们建立的具有物理机制的基于过程的生态水文作物模型,简称 VIP 模型,借助于遥感信息,模拟华北平原的玉米和小麦作物产量、耗水和作物水分利用效率,是探讨气候变化对农业和水资源影响的一条有效研究途径,受到国际学术界的广泛重视【 2 】。 北半球最近 30 年风速减慢的研究提出如下两个重要课题:其一,风速减慢是否与人为因素有关?其二,利用风能是否存在负面效应。 上述研究认为,一些地方的森林植被恢复和增长使得地球表面更为粗糙,会起到降低风速的效果。事实上,大陆集中在北半球,比森林高得多的城市高层建筑密布在沿海地区,阻挡陆海之间的季风循环,是北半球最近 30 年风速减慢的人为原因。密布在大陆内部的高架桥、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如蜘蛛网,也是减慢内陆风速的重要原因。风力发电机利用风能发电,更是风速减慢的重要人为因素,这表明,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风能利用也要付出相应的代价。 城市建筑物聚集,高低大小不等,风流动时增加了阻力,因而城市风速一般来说比郊外小;城市减小风速。例如,我国最大城市上海,据多年平均资料,上海市区年平均风速都在 3 米 /秒以下,其中风速最小的杨浦区和徐汇区仅为 2.3 -2.4 米 /秒。而近郊 8 县一般都在 3 -4 米 /秒之间,远郊的祟明、南汇更大于 4 米 /秒。但具体说来城市减小风速的数值还因风速大小而有不同:大风减小得多而小风减小得少。例如,北京气象台八里庄旧址 80 年代末期四周开始出现高楼群,结果使风级较高的大风日数大大减少,而风级较低的大风日数则减少不多。气流流经城市,除了风速减小以外,风向也会有所变化。这是因为城区中风速减小时,气流受到的地转偏向力也同时减小,因而会使气流微向左偏。例如,美国俄克拉荷马城 400 米 高度上的气球实验中,在南风 13 米 /秒情况下,由于城区风速减小引起的向低压侧左偏的风速分量就有 l 米/秒。 由温差产生的大气环流是信风和季风形成的主要原因,其结果是均衡赤道和两级、大陆和海洋之间的温差,营造全球正常均衡的气候变化。人为降低风速,阻碍大气环流的正常运作,可造成热带地区更热、寒带地区更冷的极端气候频发,是严重气象灾害发生的根本原因。近年来频繁发生的城市内涝与城市减慢风速、云层阻挡在城市上空有关。由于城市减慢风速和改变风的方向,大城市的无序扩张将导致周围农村大气环流的改变和洪涝灾害的频繁发生,这些问题需要认真深入地研究和解决。 风速减慢对风能利用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首先,从 1979 年到 2008 年,大部分地方的风速都有所下降,风速下降幅度介于 5% 到 15% 之间。这可能意味着风力发电机的发电能力同比下降 5% 到 15% 之间。就像地下水资源逐渐枯竭一样,伴随全球风能利用率的增大,风能也是有限的资源。 其次,过度的城市高层建筑开发和过度利用风能将导致大气环流功能的减弱甚至降低到影响人类正常生活的水平,城市扩张和开发风能也应该受到合理的限制。 第三,人类应该汲取浪费清洁的空气、无污染的淡水、净化环境的森林的无数教训,慎重对待风能的开发,重视能源利用的负面效应。 近期有人提出,土地利用变化对全球气候的影响亟待关注。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研究员刘纪远表示:人类活动作为主导因素所导致的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 LUCC )通过地球生物物理过程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不利于科学界为制定全球变化策略提供全面系统的科学支撑。工业革命以来,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发生快速变化,增加地球表层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同时也成为全球气候变化的驱动因素之一。中国当代土地利用变化剧烈,会导致什么生态与气候后果?刘纪远表示,国际对比可以提高我们的科学认识。刘纪远表示,本项目研究将在土地规划、生态保护与修复规划、城市布局、气候外交谈判等方面提供决策支持【 3 】。 国际上有学者认为,通过合理调控土地利用变化缓减气候变化,可能是比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更有效的途径【 3 】。自然和人为的风速变化可以改变大气环流的动态和效率,合理的人为调整也可能是比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更有效的途径。更为重要的启示是,破坏和阻挡大气环流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同样是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城市高层建筑的无序扩张和风能利用也在其中。 正如国外研究者所说,气候变化研究更应注重风速变化。北半球最近 30 年风速减慢及其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的研究应该受到全球变化研究的关注。 我们不能等到大气环流恶化了、风能利用受限制了、城市灾害频发了,再做事后的调整和修补。发然而后禁,则悍格而不胜,预则立,不预则废,科学研究必须要有预见性。 参考文献 1. Robert Vautard 。研究发现北半球最近 30 年风速减慢。《自然地球科学》。 2010-10-18 15:19:33 (来源:新华网 黄堃)。 科学网。 http://paper.sciencenet.cn/htmlpaper/201010181593384412807.shtm 2. 作者: Tim McVicar 等。气候变化研究更应注重风速变化。 期刊:《地球物理学研究通讯》。 发布时间: 2008-11-13 (来源: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刘苏峡) 10:48:29 科学网。 http://paper.sciencenet.cn/htmlpaper/200811131050494854073.html 3. 大尺度土地利用变化对全球气候的影响项目启动。《科学时报》 ( 2010-10-21 A1 要闻 )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0/10/239032.shtm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7787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大气变暖是祸首?
杨学祥 2010-8-28 10:40
大气变暖是祸首?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8月27日 00:00 中华工商时报 作者:■本报记者 李富永    图为灾难影片《后天》的电影海报。   世界气象组织指出,这些气候异常事件与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报告的推测吻合,即由于全球变暖,未来将有更多、更严重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   今年以来,全球多地出现罕见极端天气:夏季素来凉爽的避暑胜地俄罗斯,出现10世纪以来的最高气温和干旱,由此引发燃遍全国的森林大火,数十万公顷的农田和森林被烧毁;历来干旱缺水的巴基斯坦,今年1/4的国土被淹,近2000人死亡;南美洲则遭遇罕见寒潮;南撒哈拉非洲出现了的严重干旱,等等。   去冬今春,北半球经历了70年未遇的雪灾,南半球许多地方却在洪流侵袭下成为一片泽国。   至于中国,遭遇严重泥石流和山体滑坡,不止舟曲一地。刚刚在汶川大地震废墟上重新建造的一些城镇,又受到特大泥石流的冲击。   今年上半年,我国多个地方出现干旱、低温、暴雨、高温等极端性天气事件。年初新疆连续遭受9次大范围寒潮冰雪天气过程,西南五省区遭受秋冬春连旱,6月中下旬南方11个省份遭受洪涝灾害,近来多地则遭受了泥石流和山体滑坡的影响。   在中国南方五省,大旱让5000多万人受灾、近2000万人和1105.5万头牲畜饮水困难;农作物受灾面积434.86万公顷,其中绝收面积94万公顷;因灾直接经济损失190.2亿元;而入汛以来,全国18个省份遭受旱灾,26个省份遭受洪涝灾害。全国受灾人口超过1亿人。   大气变暖可能是祸首   世界气象组织称,今年以来发生的一系列极端事件的严重性、持续性以及发生的地理范围,赶上甚至超过历史上的最严重的极端气候事件。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等气候现象将与过去明显不同。   至于原因,世界气象组织指出,这些事件与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报告的推测吻合,即由于全球变暖,未来将有更多、更严重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   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在2007年的第四次评估报告称,伴随地球气候变化,极端事件的种类、频率和强度将发生改变。人们已经观察到一些极端事件的变化。例如,热浪和强降水的频率和强度在上升。目前的事实与报告的推测完全一致。   英国气象局专家斯托特对此表示,已有确凿证据显示,极端气象灾害发生的频率的确与气候变化有关。暴发极端气象灾害的周期已大大缩短,到本世纪中叶极端气象灾害甚至有可能会常态化。   斯托特还说,全球变暖很可能会使极端气象灾害变得更加具有危害性。他举例表示,当气温升高时空气中蕴含的水分就会升高,发生破坏性特大暴雨的可能也会因此而增加,这种情况的恶性循环一旦形成,以后很可能会发生更多、更强烈的气象灾害。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匡耀求认为,目前气候变化与环境异常越来越明显,电影《后天》中的那种灾难场景是有可能出现的。因为地球平均气温上升2℃以后,大气环流将发生改变,导致气候突变,这在地球历史上也是有过先例的,也就是冰河时代。但那时候还没有人类,人类还没有经历过那种情况。一旦发生,人类虽然不会完全毁灭,但会遭遇巨大灾难。   不过,也有专家持不同意见。俄水文气象和环境监测局局长亚历山大弗罗洛夫认为,还不能将现在的炎热天气与全球变暖联系在一起。他说:气候研究是一门统计科学,只有类似的炎热天气在30年内频繁出现,最起码每5年重复一次,那才能算是全球变暖的信号。当然,如果我们分析今年地球或北半球的平均气温,就会发现,今年可能是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   俄罗斯水文气象与环境监测局对该国过去气候的研究表明,自10世纪以来,俄罗斯历史上未曾出现过如此高的气温。据悉,俄罗斯有超过20天的气温打破纪录。世界气象组织主席亚历山大别德里茨基说,俄今夏的炎热天气在持续时间上是史无前例的,超过30℃的天数就有55天。同时,多地7月份的降雨量却比往年的平均值少了数倍,如莫斯科7月降雨量只有12毫米,是往年正常值的13%,也是120年来该市同月降雨量的第二低。   此前,巴基斯坦的气候一直是炎热干燥,每年平均降雨量不到250毫米,1/4的地区降雨量在120毫米以下。巴基斯坦今年的洪灾起因于强烈的季风雨。根据巴基斯坦气象局的观测,36小时降雨强度达到300毫米。强降雨导致印度河出现110年以来最高水位。洪水侵袭了该国中部和南部地区,导致超过1600人死亡,600多万人转移,4000万人受影响。   美国斯坦福大学研究人员近日公布的预测结果也显示,今后30年内,美国可能将面临更多持续时间长的热浪及极端高温天气。   在去年达成的《哥本哈根协议》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同意在2050年前将全球气温增幅控制在2℃以内,并依循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共同采取行动。但围绕减排义务应由谁承担的问题,谈判一度陷入僵局。年底在墨西哥坎昆举行的大会将再次讨论这个问题。   水土流失造成泥石流   截至21日,舟曲88特大泥石流灾害中遇难1434人,失踪331人,累计门诊人数2062人。   舟曲这起猝不及防的特大泥石流灾害,主要源自汶川地震导致的山体松动,前有大旱、后逢豪雨等直接原因。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具体分析有5方面原因有山体分化、破碎严重的地质地貌原因,有汶川大地震震松山体的原因,有严重干旱后突遇强降雨的气象原因等等。   此外,许多人士指出,植被破坏也加剧了水土流失。历史上的舟曲万山皆翠、空气清新,有陇上江南美誉,从明朝起,这儿便有了西固八景,有人用一首诗这样形容舟曲:南北亘三山,峰峦入云烟,谷深河川秀,望山不见天。贯穿全境的是西秦岭和岷山。境内多珍奇动物,如熊猫、羚羊等等。   但后来,随着人们对林木的乱砍滥伐,植被逐渐萎缩。从上世纪50年代起,这里的砍伐就开始了,一直延续到上世纪80年代才被制止。从卫星地图上看去,昔日的绿龙,有许多龙鳞不见了,快变成白龙了。因欠账太多,舟曲原本那皆翠的万山,已发生了很大变化。20多年来,当地政府虽加强造林,但那刚刚成活的小树苗,总是挡不住呼啸而下的泥流。   舟曲是全国贫困县,多农少牧,山多陡峭,农民耕种的土地,多在山上。为了多些能撒种的地方,有些农民甚至从山下背土,背到山上,选个合适之地,用土填了那洼处,就能撒些种子。   专家指出,预防泥石流,需要注意三种情况:一是避免不合理的开挖、甚至采石;二是避免乱伐滥恳;三是避免不合理的弃土、弃渣。   专家指出,我国地缘广博,各种地质情形复杂,而泥石流发生的频率,远多于地震。相比之下,泥石流的预见预防,应该比地震容易:地震发生在地下深处,泥石流大多发生在山沟地表;今后为了防止泥石流灭村伤人,我们应下决心进行地质危害普查,划定泥石流高发区域、高发地带、高发地点,努力探索泥石流的可预防性,将其危害减少到最低限度。 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100827/00003433051.shtml
个人分类: 科普文章|2471 次阅读|0 个评论
灾害频发的原因:地震活跃期得到认可
杨学祥 2010-8-20 07:48
灾害频发的原因:地震活跃期得到认可 杨学祥 国土资源部部长、国家土地总督察徐绍史表示,全球气候急剧变化以及全球进入地壳活动频繁期,都是地质灾害频发的重大因素。2008年7月,我们提出全球进入强震频发期。这一观点在实践中得到认可。 附件: 我国上半年地质灾害10倍于去年同期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8月20日02:26 新京报   据新华社电 8月以来,甘肃舟曲、四川绵竹和汶川、云南贡山等地相继发生山洪泥石流灾害。短短十来天,国土资源部三次启动地质灾害应急一级响应。今年上半年,全国地质灾害数量是去年同期的近10倍。国土资源部部长、国家土地总督察徐绍史表示,全球气候急剧变化以及全球进入地壳活动频繁期,都是地质灾害频发的重大因素。   徐绍史表示,这几次灾害都充分显现了地质灾害的三大特性,即隐蔽性强、突发性强和破坏性强,一旦成灾突如其来、猝不及防、防不胜防,极易造成重大损失。   今年17月全国共发生地质灾害26009起,其中滑坡19101起、崩塌4756起、泥石流911起、地面塌陷332起、地裂缝161起、地面沉降36起;造成人员伤亡的地质灾害248起,843人死亡、失踪,直接经济损失33.44亿元。   究其原因,总体上看,一是全球气候变化加剧,极端气象异常,灾害性天气如局部干旱、局地强降雨、强热带风暴等频繁发生。二是全球进入地壳活动频繁期,环太平洋地震带进入活跃期。这些重大因素的变化,加上前面讲到的几大原因,都很容易造成局地自然灾害、地质灾害易发频发。   对于目前全国地质灾害调查工作进展情况,徐绍史介绍,从1999年至2008年,国土资源部在地质灾害易发的1640个丘陵山区县,部署完成了1:20万比例尺地质灾害调查,查出24万处隐患点,部分地方还开展了1:10万的地质灾害调查,但这仅仅是初步的摸底调查,还很不全面。今年我国地质灾害约1/3是在监控点以外,多属新发生的。   关于舟曲选址重建问题,徐绍史介绍,舟曲灾区恢复重建规划工作组已经成立。地质灾害防治是恢复重建工作的重要内容。一方面,规划要考虑区域地质灾害情况,尽量选择稳定、安全的区域,避开容易遭受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侵袭的区域。另一方面,建设过程中要及时采取地质灾害防范措施,加强治理,消除地质灾害隐患。 http://news.sina.com.cn/c/2010-08-20/022617991697s.shtml 学者杨学祥 发表于 2010-3-1 7:47:52 全球进入特大地震频发期 2008年7月,我们提出全球进入强震频发期。2004、2005、2007年印尼三次8.5级以上地震和2010年智利8.8级地震的发生使中国地震首席预报专家承认:现在可能又一次进入了高震级地震活动频发的阶段。 附文: 全球进入特大地震频发期 杨学祥 尽管地震预测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但全世界有不少科学家都在努力研究地震预测,探索预测的有效途径。近期,一些研究人员预测,全球有可能进入特大地震频发期。 特大地震频发期来临 美国地质调查局和南加州大学地震研究中心的专家于今年 4月联合发布了一份地震预测报告。报告指出,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在未来30年内发生能造成大面积破坏的强地震的可能性为99%。作为报告参与方之一的美国地质调查局解释说,科学家设计了一种新模型,以研究大地震的发生几率。他们发现,加州在2038年前不发生6.7级地震的几率只有 1%;同一时期,加州发生7.5级以上大规模地震的几率预计为 46%:其中,加州南部人口稠密地区遭遇地震的可能性最大。 地质学家同时认为,加州最有可能发生地震的地区位于洛杉矶以东里弗赛德县的圣安德烈亚斯断层南段。 不仅仅是美国,俄罗斯的研究人员也大胆预言,未来10年,全球将发生毁灭性大地震,其破坏力堪比2004年的印尼海啸。这一结论是基于俄地震学家所研制出的一种能记录地震生成过程并预测地震的模型。 俄罗斯科学院国际地震预测理论和数学地球物理学研究所专家弗拉基米尔科索博科夫说,这场地震的震中可能位于以下5个地区之一:美国和加拿大西部交界带、智利、克什米尔、印尼苏门答腊岛和安达曼群岛附近的印度洋。 拉马德雷与地震 统计数据表明,1889年以来全球大于等于8.5级的地震共有 21次。其中,在拉马德雷暖位相发生1次,其余全部发生在拉马德雷冷位相及其边界。2000 年后,地球逐步进入了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并将一直持续到 2035年。这期间会是全球强震爆发时期。这一观点与上述国际科学界的最新研究结果吻合。 拉马德雷是一种低温高压气流,通常处于大气层较高的位置,亦称太平洋十年涛动,分别以暖位相和冷位相两种形式交替在太平洋上空出现。每种现象持续20~30年。当拉马德雷现象以暖位相形式出现时,北美大陆附近海面的水温就会异常升高,而北太平洋洋面温度会异常下降。与此同时,太平洋高空气流由美洲和亚洲两个大陆向太平洋中部移动,低空气流的运动方向则正好相反,结果导致中太平洋海面升高。当拉马德雷以冷位相形式出现时,情况则完全相反。中太平洋海面的反复升降就导致了地壳跷跷板运动,从而引发强烈的地震活动。 人们对过去的一些数据分析后发现,1952年,1957年、1960 年、1964年4场特大地震就发生在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中的前17年。2000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后,在2004年12 月26日印尼就发生了强地震海啸,并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印尼的地震海啸并非偶然,它和1952年11月4日堪察加发生的9级地展一样,拉开了特大强震集中爆发的序幕。暖位相末期,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所导致的地壳均衡运动(就像船的吃水线卸载上升,加载下沉一样)也是冷位相初期强震频发的一个原因。 地球自转加速度和潮汐 地球自转加速度是不断变化的,自转加速度表示地球自转速度变化的程度。从1955年以后,用近代仪器观测到,地球自转加速度大约每四年就有一次突然的变化。突然变化的原因现在还不清楚。根据美国华盛顿和理士满(Richmond)两地测得的地球转速季度平均值的变化,可用一条折线近似地表示,其转折点分别在 1957、1961和1965年,与20世纪所有4场特大地震的发生时间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2004年,我们发现月亮近地潮和太阳近地潮有四年周期的叠加关系,与地球自转加速度的四年周期变化一一对应,这表明潮汐对自转加速度和特大地震也有影响。 过去就曾有专家研究过太平洋地区的部分地震,认为其发生与海洋潮汐有关。海洋潮汐是在月球、太阳等天体的引力作用下产生的。在万有引力的作用下,天体对地球的海水会产生引潮力。当新月或满月出现,即太阳、月球和地球处在一条直线上时,月球和太阳的引潮力会形成合力,引发大潮。专家认为,大潮能够对太平洋地区的地壳产生巨大的压力,部分坚固性稍差的地壳会出现裂缝。如这种破裂正好发生在地震带上,就会使该地区的地球内部能量得以猛烈地释放,这样地震的发生也就在所难免。 不过,专家表示,潮汐作用只是引发地震的一种因素,能否形成地震还要取决于很多其他因素,如构造带的分布,构造应力的积累程度,地震活动的周期性等等。 以近20年世界上影响最大的 16次大地震为例,其中发生在上、下弦前后两天内的大地震为5次而发生在农历初一(朔)和十五前后各两天的大地展有8次;发生在其他时间的大地震有3次。上、下弦前后是潮汐极小值,农历初一(朔)和十五前后是潮汐的极大值。16次大地震有13次与潮汐的极值有关,这恰恰说明地震与潮汐变化有关。1976年7月28日唐山地震和2004年12月26日印尼地震都发生在日月大潮附近。 资料表明,月亮近地潮和太阳近地潮准四年周期的叠加关系与全球灾害有很好的对应性,为强潮汐导致全球灾害提供了新的证据。 下一场强震何时到来 综上可知,接下来的特大强震可能发生在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中的前17年左右,最强和较强潮汐重复时期中的每一年(2010年,2014年,2018 年)及其前一年都是可能的发生年。而且由于2010年、2014年、 2018年1月2日为月亮近地点,与地球近日点1月3日或4日相差不过2天,叠加后的最强潮汐和较强潮汐强度相对较大,激发出的特大强震也会相当强烈。这和俄罗斯科学家预测的结果相吻合。 (摘自《百科知识》2008/07上 杨学祥 杨冬红) 杨学祥, 杨冬红. 全球进入特大地震频发期. 百科知识2008.07上,《百科知识》2008/07上, 8-9. http://www.jllib.cn/library/magazine/20080707k.htm 全球可能进入强震频发期(图) 2010-03-01 06:06:00 来源: 四川在线-天府早报(成都)    据中国地震台网原首席预报员孙士鋐研究员介绍,智利这一南美洲国家位于太平洋东海岸,处在太平洋与南美板块交会部位,历史上就是地震、火山多发区,人类历史上有记录的最大一次地震就发生在1960年5月的智利。   可能进入强震频发阶段   孙士鋐介绍,进入本世纪以来全球已发生过多次强烈地震,特别是2004年12月26日印尼9.0级地震和2008年5月12日我国汶川8级地震后,许多人都担心太平洋板块是否进入活跃期,这次智利发生8.8级地震,加上2月27日早晨发生的琉球地震,说明太平洋板块的东部和西部都已经开始活跃,该板块的运动已经增强,而印度洋板块的活动也很强,这些都应引起人们的关注。   孙士鋐表示,从目前来看,这几年全球8级以上地震活动水平明显偏高,与上世纪前半叶地震活动水平基本相当,在上世纪前半叶时地震活动水平也较高,后半叶时相对较弱,进入21世纪后地震活动又有增强的迹象,假如地震活动存在一个百年周期特征,那么现在可能又一次进入了高震级地震活动频发的阶段。   不意味强震频率变化   美国地质勘探局地球物理学家鲍德温说,智利处于地震活动热点地区,从历史上看,这次强震属于正常自然现象。它与过去15年来地壳活动更加趋于活跃有关。   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地球物理学家拉蒙也说,近年来全球几乎平均每年至少发生一次里氏8级左右的地震,但这并不意味着全球发生强烈地震的频率发生了变化。   智利地震无关海地   地震学家认为,智利地震与今年1月海地地震没有关联。海地地震7.3级,属于平移断层地震,超过20万人丧生。   美国迈阿密大学地质学教授狄克逊说,两场地震发生的断裂带相距甚远;海地地震产生的应力不会作用到智利地震断裂带上。   另外,日本南部冲绳本岛附近海域2月27日发生6.9级地震。地震学家尚未发现这与智利地震存在关联。   智利地处南太平洋东岸、太平洋板块和纳斯卡板块交界处,境内多火山,地震和火山灾害频繁。近500年来,智利发生大约50次较大地震和20次海啸,与地震相关经济损失至少每年1亿美元。 (本文来源:天府早报 ) http://news.163.com/10/0301/06/60LU9UUQ000146BB.html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98596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4158 次阅读|0 个评论
忽视“北涝”可能酿成更大的灾害(续)
杨学祥 2010-8-13 09:00
忽视北涝可能酿成更大的灾害(续) 甘肃陇南特大暴雨致10人死亡万人被困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8月13日04:40 人民网   人民网陇南8月13日电 8月11日18时至12日22时,陇南市境内突发暴雨,引发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致使多处交通路段堵塞,电力通讯设施中断,机关单位、厂矿企业和居民住房进水或倒塌。 视频:甘肃成县出现洪灾 采沙船被冲至桥下损毁 来源:甘肃卫视   截至目前,暴雨灾害共造成8个县区15个乡镇20个村受灾,10人遇难,12人失踪,24人受伤,被困人口10000人,紧急转移安置2790人,饮水困难人口3574人,倒塌房屋202户674间,农作物受灾面积4219.5公顷,因灾死亡大牲畜26头,饮水困难大牲畜1564头,河堤8处受损,县乡公路9条中断,国道212线宕昌段、国道316线蚂蟥沟段因山体滑坡中断。   陇南市两当县通讯完全中断,受灾情况无法统计上报。   目前,降雨仍在继续,灾情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抢险救灾工作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各地灾情详情正在进一步核实统计中。   灾情发生后,陇南市启动Ⅲ级自然灾害救助应急响应,各受灾县区也迅速反应,组织力量转移受灾群众,开展抢险救灾工作。西和县委、政府带领导民政等相关部门赶往灾区及时抢险救灾,下拨抢险救灾应急资金5万元,运送救灾物资帐篷200顶、方便面400箱、矿泉水200箱、锅盔200个、衣被200包。(林治波 鲁琰茹 王生元) http://news.sina.com.cn/c/2010-08-13/044020887642.shtml 陕西吴起洪水冲断输油管道致原油流入洛河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8月13日02:29 京华时报   11日,陕西吴起采油厂一条输油管道被洪水冲裂,部分外泄原油流入洛河。12日输油管道已焊接完毕。吴起县环保局称正在调查污染情况。   8月8日至11日,吴起县境内先后两次出现大面积强降雨,引发山洪和河水上涨。11日9时许,该县杨青川附近突发洪水,吴起采油厂长官庙集油站至吴起输油首站杨青川段输油管线被洪水冲裂,致使原油泄漏,部分原油流入洛河。   据吴起采油厂党委郭书记介绍:11日15时13分,一名巡线工人报告杨青川段有原油外泄,长官庙集油站15时20分关闭输油阀门,采油厂立即组织300多名工人、一台自吸车、三辆拉油车及抢险物资抢险,对外泄原油进行拦截、抽吸和装罐。17时许,险情基本排除。12日17时许,破裂管线焊接完毕,事故现场基本清理结束。此次事故对吴起采油厂造成约7000万元经济损失。该段管线将在13日恢复正常输油。   据吴起县环保局局长宗旭明介绍,该局11日16时15分接到吴起采油厂报告,环保局人员16时30分许赶到现场,并对抢险、污染、环评等情况展开调查。目前外泄及流入河道的原油数量等正在调查中。 http://news.sina.com.cn/c/2010-08-13/022917956919s.shtml 全国16省区将迎新一轮强降雨 暴雨Ⅲ级警报拉响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8月12日19:29 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北京8月12日电 (记者 阮煜琳)新一轮大范围强降雨天气再次凶猛袭来。未来三天,中国甘肃、陕西、山西、河北、山东、江苏、安徽、河南、四川、广西、广东、海南、云南、黑龙江、辽宁、内蒙古等16省区部分地区有大雨或暴雨,山东、甘肃、陕西、山西、河北、四川等地局部地区还将遭受大暴雨袭击。中国气象局12日紧急拉响重大气象灾害暴雨Ⅲ级警报。   中央气象台监测显示,11日05时至12日05时,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甘肃等地局地出现暴雨,陕西、河南、山东等地部分县市还遭遇了大暴雨。11日,河北省气象台一日连发三次暴雨预警信号,受连日强降雨影响,多条河流已出现洪峰,部分地区和城市还发生了洪涝灾害。受持续强降雨影响,11日山西部分县市遭受灾害,多处出现险情。   12日,甘肃、陕西、山西等地强降雨仍在持续。中央气象台12日继续发布暴雨黄色预警。预计,12日20时到13日20时,甘肃南部和东部、陕西中部和西南部、山西中南部、河北西南部、山东中西部、苏皖北部、河南北部、四川盆地西部和川西高原北部、广西南部、广东西南部、海南、云南西部和南部、内蒙古东北部等地部分地区有大雨或暴雨,其中,甘肃东南部、陕西中部、山西西南部等地局部有大暴雨。   气象专家表示,甘肃东部、陕西中部、山西东南部局地将有大暴雨,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大,须加强防范。   中央气象台预计,未来三天,中国大部地区将会出现小到中雨或阵雨天气,其中,内蒙古东北部、黑龙江大部、辽宁南部、甘肃南部和东部、陕西中部和西南部、山西南部、河北南部、河南北部、山东大部、江苏北部、川西高原中部和四川盆地大部、广西南部、广东西南部、海南、云南西部和南部等地部分地区有大雨或暴雨,山东北部、甘肃东部、陕西中部、山西南部、河北东南部、四川盆地西部等地局部地区有大暴雨。上述部分地区并伴有短时雷雨大风或冰雹等强对流天气。   中国气象局副局长许小峰12日签发命令,中国气象局启动重大气象灾害暴雨Ⅲ级应急响应。中国气象局相关机构,以及甘肃、陕西、山西、山东、河北五省气象局立即进入Ⅲ级应急响应状态。(完) http://news.sina.com.cn/c/2010-08-12/192920885624.shtml 学者杨学祥 发表于 2010-8-8 15:56:30 忽视北涝可能酿成更大的灾害 忽视北涝可能酿成更大的灾害 杨学祥 2010年8月8日,甘肃舟曲县城区已成泽国。来自甘肃省防汛抗旱指挥部的消息,截至8日6时,甘肃舟曲县城区强降雨至少已造成65人死亡。为防止造成进一步的灾害,下游陇南市的宕昌县已经组织19000多名群众紧急转移。甘肃南部舟曲县今晨突发特大泥石流灾害,泥石流宽500米,长5公里。泥石流涌入县城截断河流形成堰塞湖,部分地区水淹至3楼【1】。后续报道,甘肃舟曲泥石流已经导致96人死亡,另有近2000人失踪。具体伤亡情况仍在统计之中【2】。 吉林省防汛抗旱指挥部、省民政厅7日公布了该省洪灾损失情况。自入汛以来至8月6日,全省受灾人口达到512.1万人,直接经济损失451亿元(人民币,下同)。目前,吉林省已紧急转移安置人口152万人,倒塌房屋8.17万户,损坏房屋19.8万户。因灾死亡人口85人,失踪人口66人。直接经济损失451亿元,其中交通运输损失75.21亿元,住房和城乡建设损失74.51亿元,水利损失54.97亿元【3】。 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中心主任罗勇最近指出,南涝北旱指的是在过去50年,我国东经105度以东的大部分地区降水变化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淮河以北地区降水明显减少,特别是华北地区最近20年的干旱是非常严重的;而在过去的50年,长江以南降水明显增多。这就是所谓的南涝北旱。它的形成与东亚地区夏季降水多雨带位置的年代际变化有关。如果没有人类活动影响,完全从东亚地区夏季降水的自然变化周期来说,多雨带的位置有一个60年左右的变化周期,从华北、黄淮地区向南移动,到了淮河、长江中下游,再到江南、华南,然后又会往回移动。21世纪前十年,夏季多雨带的位置位于淮河流域。按照自然变化周期,未来十年应该继续往北移动,到达淮河和黄河之间。但是现在因为有人类活动的影响,如温室气体和气溶胶的排放,会对这种自然周期有一些干扰,所以未来二三十年夏季多雨带的位置如何变化,现在仍是气候变化研究的难题之一。现在一般认为,未来很可能北方降水增多。比如有的专家认为到2040年,多雨带的位置重新回到北方地区。到那个时候,也有可能出现北方降水偏多、南方偏少的南旱北涝现象。但是这仍需做更为深入的研究【4】。 早在2003年,国家气候中心(NCC)研究员赵振国就提出了30年气温周期理论。依据这一理论,在未来5年到10年间,受海温、副热带高压、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等气候因素的共同影响,我国气候将发生周期性转折。从一个30年的暖周期进入另一个30年的冷周期,这主要表现在冬季温度逐渐下降,而我国持续暖冬现象也可能得到转变。此外,气候周期的转折也会带来降水带的北移,北方雨水少而南方雨水多的现象将会有360度变化,即北方降水增多,南方降水减少。《北京娱乐信报》2003年3月22日以《我国气候将发生大转折 北涝南旱将取代南涝北旱》为题发表,并为各大网络广泛转载【5-7】。 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教授钱维宏在研究中也发现,从1910年至1940年,我国夏季降水是南方多、北方少;从1940年至1980年,我国夏季降水是南方少、北方多;从1980年到现在,我国夏季降水又是南方多、北方少【5】。 拉马德雷(Lamadre )是一种高空气压流,在气象学和海洋学上被称为太平洋十年涛动(PDO),其暖位相和冷位相两种形式分别交替在太平洋上空出现,每种现象持续近二十年至三十年。近一个世纪以来,Lamadre 已经出现了两个完整的周期。第一周期的冷位相发生在1890年1924年,而暖位相发生在1925年1945年;第二周期的冷位相发生在1946年1976年,而暖位相发生在1977年1999年。2000年进入第三周期的冷位相。Lamadre是西班牙语母亲的意思,即她是El Nino和La Nina的母亲。 从1910年至1940年,我国夏季降水是南方多、北方少,与发生在1925年1945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对应;从1940年至1980年,我国夏季降水是南方少、北方多与发生在1946年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对应;从1980年到现在,我国夏季降水又是南方多、北方少与发生在1977年1999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对应,准确时间稍有滞后和提前。2000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北旱南涝正在向北涝南旱的转变符合这一规律。 2004年我国南方大部遭遇53年来最严重的干旱。中国气象局预测减灾司司长章国材在旱情通报会上介绍,9月以来,发生在我国南方的严重干旱已经造成经济损失40多亿元,720多万人出现了饮水困难,但由于未来10天该区域仍没有明显降雨,旱情还将加剧。中国气象局的统计显示,10月全国降水量较常年同期明显偏少,华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大范围秋旱,两广等地旱情严重。广东、广西、海南、湖南及江苏、安徽6省区降水量偏少幅度都在85%以上。9月1日10月30日,少雨程度最为严重的广东、广西、湖南、海南4省区平均降水量仅有88.1毫米,这是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小值。持续少雨导致南方秋旱快速发展。据10月30日干旱监测显示,旱区已扩展至几乎整个长江中下游和华南地区,其中广西、广东大部、海南、福建西南部、湖南大部、湖北东部、江西西北部南部、苏皖中南部等地达到重旱标准,其中广西、广东、湖南、江苏局部地区达到特重旱标准【8】。 2007年长沙出现50年一遇特大干旱【9】。据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统计,截至8月3日,全国耕地受旱面积1.66亿亩,比多年同期平均值多2500万亩,其中作物受旱1.47亿亩,还有753万人、508万头大牲畜因旱发生临时性饮水困难。国家防总办公室副主任程殿龙介绍,江西、黑龙江、湖南三省耕地受旱面积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比例分别达到44%、35%、33%,旱情尤为严重【10】。 自2009年秋以来,云南持续干旱造成全省农作物大面积受灾,初步统计显示,干旱导致云南省农作物受灾面积占总面积86%,其中绝收面积307.3千万公顷,小春作物预计减产50%,甘蔗减产20%,经济林果受灾面积2551千公顷,绝收600千公斤,直接经济损失达50.4亿元【11】。 2000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以后,中国南方干旱有逐渐增强趋势,尽管南涝北旱向南旱北涝转换的问题还需要经十年的验证。就目前数据而言,变化趋势应该得到确认。这对抗旱防灾有利,机不可失,时不再来【5】。 2010年5-6月,南方进入暴雨期,形成次于1998年的大洪水。7-8月降雨带北移,中国北方又面临洪涝威胁。 有专家提出,南旱北涝这个说法我不赞成,北方就是多一点降雨,也涝不到哪里去,因为地下空了一两千个立方了。过去是蓄满产流,一下雨土壤就蓄满了,变成地表径流,现在蓄不满了,即使下雨也会被吸收,土壤蓄不满,叫超渗产流,是超过土壤渗透能力的水才产生地表径流。所以,我认为南旱北涝的提法并不科学。因为南方降雨量一两千毫米,而北方才四五百毫米,北方涝不了。应该说,有可能气候变化,南方降雨有可能会减一点,北方有可能会多一点【12】。这一观点非常有代表性。 事实上,土壤渗水能力受时间的限制,对于暴雨和特大暴雨,绝大部分雨水不会渗入土壤,而是形成地表径流汇聚到江河,洪涝的产生不可避免。我们千万不要以为,长期干旱的地区就不会发生洪涝灾害。 参考文献 1. 甘肃舟曲遭特大泥石流灾害 部分地区水淹至3楼。2010年08月08日13:08 CCTV。 http://news.sina.com.cn/c/2010-08-08/130820851236.shtml 2. 甘肃舟曲泥石流已致96人死亡 近2000人失踪。2010年08月08日14:03 CCTV。 http://news.sina.com.cn/c/2010-08-08/140320851428.shtml 3. 刘毅非,常亦殊。吉林省因洪灾转移安置152万人 151人死亡失踪。2010年08月07日22:14 新华网。 http://news.sina.com.cn/c/2010-08-07/221420848427.shtml 4. 洪涝干旱极端天气 未来可能更加频繁。华西都市。2010-07-28 版次: http://www.wccdaily.com.cn/epaper/hxdsb/html/2010-07/28/content_216934.htm 5. 杨学祥,杨冬红。中国的南旱北涝与拉马德雷冷位相对应。发表于 2010-4-3 18:29:05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08614 6. 我国气候将发生大转折 北涝南旱将取代南涝北旱。《北京娱乐信报》2003年3月22日。 http://www.china.com.cn/chinese/2003/Mar/298051.htm 7. 杨学祥。南旱北涝的预测为什么被忽视。刊发时间:2010-04-02 11:18:02 光明网-光明观察。 http://guancha.gmw.cn/content/2010-04/02/content_1084527.htm 8. 黄建华。我国南方遭受53年来罕见干旱经济损失超40亿元。 http://www.sina.com.cn2004 年11月03日06:29北京青年报。 http://news.sina.com.cn/c/2004-11-03/06294122595s.shtml 9. 组图:长沙出现50年一遇特大干旱。2007年08月07日01:22新华网。 http://news.sina.com.cn/c/p/2007-08-07/012213605952.shtml 10. 国家防总统计显示赣黑湘旱情严重。2007年08月05日02:18新晚报。 http://news.sina.com.cn/c/2007-08-05/021812328188s.shtml 11. 云南干旱灾区小春作物大面积绝收(组图)。来源:中国新闻网2010年03月21日14:47。 http://news.sohu.com/20100321/n270981265.shtml 12. 周喜丰,龙涛。华北地下水超采1200亿立方米 成世界最大漏斗区。2010年04月23日02:46 红网-潇湘晨报。 http://news.sina.com.cn/c/sd/2010-04-23/024620132762.shtml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51075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3448 次阅读|0 个评论
日月同纬的2011年灾害频发的预测得到初步证实
杨学祥 2009-3-30 12:28
日月同纬的 2011 年灾害频发的预测得到初步证实 杨学祥,杨冬红 我们在 2008 年 5 月 25 日指出,日月同纬与自然灾害:可能是四川地震和余震的激发因素。 2011 年又是日月同纬年,多种方法预测 2009 年可能有大水灾 。 2008 年 5 月 25 日,四川省地震局证实,当天下午四时二十一分许,四川青川一带发生六点四级余震,成都有明显持续震感,绵阳亦震感强烈。 5 月 12 日四川汶川 8 级地震与余震相隔 13 天。 5 月 22 日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南纬 27.54525 度, 29 日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南纬 0.00155 度(月亮在赤道面), 25 日居中间,大约为 16 度。 3 月 20 日是春分,太阳在赤道面, 6 月 20 日太阳在北纬 23.5 度。 5 月 25 日太阳约在北纬 16 度。因此, 5 月 25 日日、地、月近似在同一平面,引潮力可由最强(朔望日)变到最弱(上弦和下弦)。 2008 年 5 月 8 日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北纬 27.62531 度, 2008 年 5 月 15 日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南纬 0.00054 度, 5 月 12 日居中间,大于 14 度。 2008 年 5 月 12 日太阳在北纬 14 度, 5 月 12 日日、地、月也近似在同一平面,引潮力可由最强(朔望日)变到最弱(上弦和下弦)。月亮赤纬角变化周期为 13.6 天。所以, 5 月 12 日到 25 日经过 13 天又回到原来的角度 。 郭增建研究员定义的日月同纬年就是月亮赤纬角最大值为 23 度年,与太阳在南北回归线处于同一纬度。日月同纬年有 1955 、 1964 、 1974 、 1982 、 1991 、 2000 年 。 日月同纬这几年都有一些特殊事件发生: 1954 年 4 月 -1956 年 2 月发生了强度为 121 的强拉尼娜事件, 1954 年 12 月 15 日至 1955 年 1 月 21 日湖南发生严重低温冷害, 1955 年长江上游发生大水灾; 1964 年 2 月 8 日 -26 日湖南发生低温冻害, 1964 年 5 月 -1965 年 1 月发生强度为 44 的中等强度拉尼娜事件, 1964 年海滦河发生大水灾; 1973 年 6 月 -1974 年 4 月发生强度为 71 的强拉尼娜事件, 1975 年 5 月 -1976 年 2 月发生强度为 51 的强拉尼娜事件, 1974 年淮河发生水灾; 1982 年 5 月 -1983 年 10 月发生 20 世纪第二强的厄尔尼诺事件,强度为 168 , 1982 年黄河发生大水灾; 1991 年 5 月 -1992 年 8 月发生厄尔尼诺事件, 1991 年长江中下游和淮河发生大水灾; 1998 年 6 月 -2000 年 8 月发生持续两年的强拉尼娜事件。 2011 年又是日月同纬年,多种方法预测 2009 年可能有大水灾 。 我们特别指出,日月同纬是日、地、月在同一平面,引潮力变化幅度增强。无论是日月同纬日,还是日月同纬年,都可能激发严重灾害发生 。 据国家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09年3月20日2时17分,在汤加地区海域(南纬23.0度,西经174.7度)发生7.9级地震,震源深度约10公里。从图 1-3 中可以看出, 2009 年 3 月 19 日月亮过远地点,地月距离最大,月亮潮强度比近地点减少 35% , 3 月 20 日日月黄经差为 0 ,日、月在同一平面, 3 月 19 日为下弦,潮汐强度最小,太阳潮和月亮潮相互抵消,达到最小值,这是 7.9 级强震发生的原因。与 2008 年 5 月 12 日四川汶川 8 级地震的天文条件(上弦,同一平面)相同 。 除强震外, 2009 年第一季度全球火山喷发也十分强烈。 1. 人民网 2 月 2 日讯 日本首都东京附近的一座火山 2 日开始喷发,滚滚浓烟足有 1600 米高,大量火山灰被抛撒在附近的东京市区内。目前还没有关于当地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消息。 2. 哥伦比亚官方 2 月 15 日证实,该国西南部的加莱拉斯火山 14 日晚发生大规模喷发,居住在附近的 8000 多名居民已被紧急疏散,同时这一地区也被宣布进入最高级别的红色灾害预警状态。 3. 人民网 2 月 20 日讯,据路透社 19 日报道,智利的沙伊顿火山昨日爆发,大量的熔岩,火山灰和气体随着激烈的爆炸喷发出来。当地的居民被迫撤离。 2 月 26 日,在智利首都圣地亚哥以南 1200 多公里的柴滕市,当地居民观看喷发烟雾的柴滕火山。 2 月 19 日,柴滕火山活动突然加剧,从柴滕火山升起的灰云迅速顺风势向南移动,大量火山灰坠落到周边城镇。 4. 据日本共同社报道,当地时间 3 月 10 日清晨 5 点 22 分,日本鹿儿岛市的樱岛昭和火山口 ( 海拔约 800 米 ) 发生小规模喷发,被喷出的大块岩石最远飞落至山腹。 5. 3 月 18 日,在汤加的洪阿哈阿帕伊岛附近,一座水下火山爆发后升起浓烟。爆发地点距离汤加首都努库阿洛法所在的海岸只有 34 海里,火山在 16 日开始喷发, 20 日继续喷发。 6. 美国阿拉斯加州里道特 (Mount Redoubt) 火山当地时间 22 日忽然爆发,一晚喷发了五次,最大规模的一次喷发将火山灰烟柱喷射到距海面 9 英里 ( 约合 1.4480 万米 ) 的高空。 7. 刚果(金)东部戈马火山观察站25日宣布,刚东部尼拉贡戈火山和尼亚穆拉吉拉火山近日活动异常频繁,可能会威胁到北基武省省会戈马和尼拉贡戈地区的安全。 8. 美国阿拉斯加的里道特火山当地时间 26 日剧烈爆发,大量的火山灰喷上半空高达数百米。 环太平洋火山带强烈的火山活动值得关注。与此同时,全球其他灾害也频繁发生: 美国中东部 1 月 26 日至 28 日连续遭受特大暴风雪袭击。 中新网 2 月 4 日电 据台湾《中国时报》报道,英国遭遇 18 年来最大暴雪,降雪持续不断,各地交通依旧受阻, 6 千多所学校连续停课 2 天,全国各主要机场虽然已经重新开放,但还是有不少班机停飞或误点,初步估计,这场大雪让英国经济损失高达 35 亿英镑 (50 亿美金 ) 。 中新网 2 月 3 日电 据中国气象局网站消息,入冬以来中国北方地区遭遇严重干旱,河南、安徽等省的小麦受旱面积达到了六七成,各地连连发布干旱红色警报。 2 月 2 日,中国气象局与农业部紧急会商近期气象变化、分析旱情形势,认为未来 10 天华北、黄淮等北方旱区大部降水仍将持续偏少,旱情形势依然严峻。 中新社北京二月二十六日电 ( 记者 阮煜琳 ) 中国南方地区已经出现十几天连续阴雨天气,记者今天从中央气象台获悉,未来三天,南方仍然多阴雨天气,部分地区雨势较大并伴有雷暴。而昨晚开始,甘肃、西藏、云南、河南、湖北、安徽、江苏等七省区部分地区接连遭遇大雪和暴雪,中央气象台今天继续发布暴雪预报。 本网讯 记者从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了解到, 3 月 20 日,新一轮的降温天气开始。锡林郭勒盟东北部有小到中雪,局部地区偏大。据了解,从 3 月 12 日以来,内蒙古锡盟东北部地区陆续普降大雪,当地牧民不同程度受灾。本次降雪将有可能导致当地受灾情况进一步恶化。 新华网渥太华 3 月 24 日电 ( 记者赵青 ) 加拿大大西洋沿岸 4 省 23 日晚遭暴风雪袭击,至 24 日一些地方积雪深厚,交通受阻,电力中断,学校被迫停课。 中新社纽约三月二日电 ( 记者 魏晞 ) 对周一的纽约来说,漫天飞雪绝不是什么浪漫的事,而是出行交通的 一场恶梦 。三月二日,美国东海岸迎来今冬以来最大一场暴雪。美国媒体称,这场夹杂着吹雪、严寒、大风和冻雨的恶劣天气,将给东部主要城市如纽约、费城和波士顿的交通和生活起居带来 难以想象的困难 。 2009 年 3 月 27 日凌晨,印度尼西亚雅加达以南的文登县唐格朗地区发生蓄水湖决堤事故,造成大面积房屋被淹,多人死亡。 流经美国北达科他州的红河水位已超过 112 年前创下的约 12.25 米最高水位纪录,预计水位 28 日将上升至 13.1 米。上升的河水不断威胁堤坝,北达科他州可能遭遇 100 多年来最严重水灾。 新华网广州 3 月 28 日电(记者徐清扬 田建川) 3 月 28 日,广州一天内先后出现了大雾、雷暴、强降水等多种高影响天气,这在广州是比较少见的。而当天广州市各区降雨量 40 - 90 毫米,为今年最大降水。 美国北达科他州的红河水位已超过 112 年前创下的约 12.25 米最高水位纪录,水灾威胁值得关注。 参考文献 1. 杨学祥,杨冬红 . 日月同纬与自然灾害:可能是四川地震和余震的激发因素 . 发表于 2008-5-25 19:32:41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6612 2. 杨学祥 . 激发地震的强潮汐周期: 7 、 9 、 13.6 天 . 发表于 2008-5-23 13:20:56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6424 3. 郭增建 , 秦保燕 , 郭安宁 . 地气耦合与天灾预测 . 北京 : 地震出版社 , 1996. 165-188, 116 - 117, 135 - 138, 194-198. 4. 杨学祥 . 强震发生在日、地、月同一平面的上弦和下弦:三篇文章比较 . 发表于 2009-3-30 5:01:27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23325
个人分类: 灾害预测|6103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7: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