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Betzig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难忘的片刻------------和十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们相处的点滴(完)
热度 11 fkong4407 2015-3-26 12:31
八. 比京科学不老翁 在物理化学领域中,化学热力学是最经典而古老的学科。从科学研究的角度看,这又是一个缺乏未知问题而最为成熟的学科。但是在1977 年,还是把诺贝尔化学奖这一殊荣给了比利时的Ilya Prigogine 教授,奖励他独辟奚径,开辟了热力学中耗散结构理论这一分支。记得我自己大学刚毕业后曾抱着他的名著《不可逆过程热力学》苦读了几个月,连个门儿也进不去。 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日后居然接到了Prigogine 教授的亲笔邀请信,请我去比京布鲁塞尔参加索尔维科学讨论会。他是该会的召集人。二十世纪初,北欧有两大发明家,为了推动科学的发展,各做一件好事。瑞典的诺贝尔先生因为制造火药发了财,就开设了科学奖,每年颁发给杰出的科学家。比利时的索尔维发明了新的制碱法,开办了大工厂,至今仍是比利时的国家支柱产业。他开创了索尔维科学讨论会。每二年轮番召开一届物理的和化学的高级研讨会,探讨当时最重要的学科前沿。举例而言,1921 年的索尔维物理学讨论会便云集了爱因斯坦、居里夫人、玻尔、海森堡、泡利、薛定锷、狄拉克这些顶尖科学家们汇聚一堂,共商科学。那次会议对量子力学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1999 年我受邀参加这一盛会,与会者人数不多,也就二十来人,都是当今世界上的大家,研讨的课题是如何去主动控制化学反应这一奇妙的目标。这个会议还邀请了新兴国家的个别科学家。我因此有幸忝列。 Prigogine 是比利时人,个子不高,微秃着顶,但是却有欧洲绅士的风度。会议期间,比利时的王子菲利普也来旁听了两个小时,以示尊重。更为隆重是比利时国王阿尔伯特接见了我们。在开会次日的下午,我们西装革履,由Prigogine 教授率领到王宫去,先是在外等候,然后按时进入了皇宫小剧场。那是个只能容纳几十人的昏暗礼堂,我们在二楼就坐,一楼只有电台的摄影机在等候着。到了下午四时整,国王、王后驾到,我们全体起立鼓掌欢迎。教授引见了会议的主要报告人—— 次年即获诺贝尔奖的Zewail 教授和曾经在25 岁即成为芝加哥大学正教授的Sturt Rice 。然后是Zewail 教授用通俗的语言和生动的图片向国王讲解了这次研讨会的中心要旨。一小时后,肃穆的皇宫活动结束了。我们也走到在外面空旷之地来舒了一口气,等待着在五星级酒店当晚的宴请。宴前是酒店总经理的欢迎词,追忆当年爱因斯坦、居里夫人参加宴会的辉煌往事。虽然他说今夜的菜谱也和当年一样,意在鼓励我们多动脑加油,但是我们的脑袋哪儿能赶得上先贤大家们那么聪明啊! 九. 精微分辨曾同道 2014 年诺贝尔化学奖颁给了三个人,其中一位德国教授Stefan Hell 的工作是发明一种超高分辨的显微镜,能把普通显微镜的分辨率提高了上千倍。他所采用的主要技术之一是他称之为STED 的方法,也就是“受激发射亏蚀”的简称。最早发表在2000 年。而在此四年之前的1996 年我们就发展出了同样的技术。当时我们把它叫做SEP FD ,即“受激辐射泵浦荧光亏蚀”法,发表在一份国际刊物 Chemical Physics Letters 上。 在听到Hell 因此而荣获了诺贝尔奖之后,我也很高兴,写信祝贺他得此殊荣。同时,想来因为STED (或者我们称之为SEP FD )的方法必然会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采用。我们也为此而感到格外高兴。 十. 科学奇才华人婿 去年(2014 年)诺贝尔化学奖的另一位得主是艾瑞克 白齐克(Eric Betzig )博士,我也去信表示了我衷心的祝贺。其实信不是直接给他的,而是给他的夫人吉娜女士的。他们都在美国著名的HHMI 研究所里工作。HHMI 的全名是Howard Hughes Medicine Laboratory ,是以航空家休斯命名的。 吉娜是个女才子。曾经就读于安徽的蚌埠一中。这次颁布了诺奖之后,蚌一中大门口LED 屏幕上便亮起了祝贺我校“女婿”荣获诺奖的消息,也是件趣事。吉娜后来在中国科大读了五年书,因为成绩优异,得到该校最高的“郭沫若奖”。第五年她来到北京化学所,在我的研究小组里工作。我先后给她做了二项研究,都取的了成果。当时我还在想,她们出国以后大概很难有机会见识更多的中国文化了,于是我便请她看京戏,听名家朗诵中华诗词,一起拜访我们共同的扬州籍同乡老科学家吴征铠院士的家,以图能让她耳濡目染。这些本是我们做教师的本职,不想吉娜很念情,十年之后她回国时还专程到北京来看望我。 吉娜后来去了美国加州大学(柏克利),师从著名的沈元壤教授。获得了博士学位。之后她去了著名的HHMD 实验室(霍华德- 休斯医学研究所)工作。这是一个云集了美国科学奇才的研究所。研究者们可以有奇妙的想法,而研究所则给他创造充足的研究条件,每年一百万美金,不必再花时间去申请经费了。吉娜的丈夫Eric Betzig 就是属于这类天才。他们是如此之痴迷科学研究,甚至把自己的孩子的名字也起成麦克思威-爱迪生(Maxwell Edison Betzig ),和这些科技史上的名人同名,以示景仰。我也在此遥祝他们一代胜似一代吧! 后记 和这些诺贝尔奖得主们的接触之后,我感觉到他们都是平凡的人、执着的人和走运的人。 他们本来就是谈吐随和的人,跟大家一样。和他们一起走时也见不到那种前呼后拥的场面。倒是有一天在加州大学伯克利校园的化学楼旁见到了有三、四个停车的空位,各写上NL 两个大字母。李远哲先生便把车停在那里,因为这是给诺奖得主(Nobel Laureate )保留的车位,大约这就是校方给诺奖得主们仅有的特权了吧!下车后李太太却开玩笑地说,这是给无照驾驶人(None License )留的车位。 他们又是很执着的人。他们往往抓住一点苗头,瞅准了大方向便一头扎了下去,不停地挖掘,直到挖出个大萝卜出来不可。往往一干就是几年,几十年!这么长的周期恐怕对国内的领导和从事研究的人说来都嫌太长了。可是没有办法,办事的规律和节奏就是那样的慢,真叫急死人喽! 他们还是有运气的人。譬如说他们在用激光溅射石墨时居然偶然发现那个质量为720 amu 的新物种,分明是一种新奇的C 60 的分子!这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机遇。而要捕获这些“小概率”的科学现象,还是需要耐下心来,沉住了气,慢慢地去做研究。领导部门嘛,还是广施底肥,多种善根为好!
9625 次阅读|14 个评论
诺奖化学奖到底谁该获诺奖,Betzig 还是 庄?
热度 28 avein 2014-10-10 07:43
今年诺奖化学奖颁布后大家争议得好不热闹。学术圈有很多人认为哈佛的庄而不是 Betzig更应该获得诺奖。甚至没给庄奖是性别歧视种族歧视什么的,个人也凑凑热闹八卦一下。 我仔细check了相关文章。 Eric Science文章 Imaging Intracellular Fluorescent Proteins at Nanometer Resolution PALM ( Received for publication 13 March 2006,Accepted for publication 2 July 2006,Published Online August 10 2006 http://www.sciencemag.org/content/313/5793/1642 ) 庄 Nature methods文章 Sub-diffraction limit imaging by stochastic optical reconstruction microscopy (STORM) STORM( Received 7 July 2006。Accepted 31 August 2006,Published Online August 9 2006 http://www.nature.com/nmeth/journal/v3/n10/full/nmeth929.html ),但是Nature methods上同一期同样Brief Communications的文章Imaging diacylglycerol dynamics at organelle membranes (Recived 15 March; Accpted 7 August; Published online 21 September 2006)。 另一个同样原理做超显文章 Samuel T. Hess 文章FPALM“Ultra-high Resolution Imaging by Fluorescence Photoactivation Localization Microscopy”( Submitted June 12, 2006, and accepted for publication August 28, 2006 ) 同时感谢网友提供的一个帖子,如下 标 题: Re: 诺奖委员回应庄小威未获奖质疑:得主有论文早19年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Oct 10 11:34:38 2014, 美东) 1. 在2006年4月19-21日在NIH的会议,Eric Bertzig 给PALM的第一个公开报告,比文 章发表早四个月,Xiaowei在场。NIH会议的网址:http://meeting2006.cellmigration.org/ 。 2. 当时Xiaowei有提问,但没有说自己在做类似东西(求证了)。 3. 很大可能是Xiaowei听了Eric Bertzig 的演讲才有的灵盖。她实验室有现成的光学 设备,还有现成荧光转换小分子,所以很快就能做出来了。并且那篇Nature Methods文 章里的结果其实很少。 4. 那个领域有大半的牛人都参加了那次会议,包括Roger Tsien, W.E. Moerner, Sunny Xie, Jennifer Lippencot-Schwartz, 所以大家相信Eric Bertzig的说法。 5. Xiaowei的那篇Nature Methods文章里的作者贡献写很奇怪,有点此地无银三百两。 NIH会议网址仍然有效。大家不妨点进去看看。 大家最好也去读下这个 http://www.nobelprize.org/nobel_prizes/chemistry/laureates/2014/advanced-chemistryprize2014.pdf 另外关于Bertzig拒APS奖原网页不好找了,大家对比一下能打开的网址吧 Max Delbruck Prize in Biological Physics 2010: Eric Betzig (Nobelpreis für Chemie 2014, lehnte aber den Delbruck Preis ab), Xiaowei Zhuang 来自http://de.wikipedia.org/wiki/Max_Delbruck_Prize Past Recipients: 2010: Xiaowei Zhuang 来自http://www.aps.org/units/dbp/awards/delbruck.cfm 大家想必都有自己的答案了吧。就个人而言,不赞同网上很多什么女性歧视,华裔歧视什么的而去声援什么的。有些事引起了大家的好奇心挖出得越多也许越难堪。庄在超显后来发展上的贡献虽然没人否认,也许未来从别的方向或层面会获奖,但在个人觉得本次诺奖给Eric Betzig至少从以上信息来看是挺公正公平的,也真正鼓励了原创。
个人分类: 杂谈|22335 次阅读|37 个评论
关于2014年诺贝尔化学奖给一位记者朋友的说明
热度 41 hongfei 2014-10-10 01:12
关于2014年诺贝尔化学奖给一位记者朋友的说明 10.09.2014 早上醒来,看到邮箱中有中新社记者朋友询问有关2014年诺贝尔化学奖的邮件,和我在科学网昨天的博文有关。 《诺贝尔化学奖:学妹和学妹的先生》博文连接: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76-834129.html 我在科学网的博客叫做“民间科学家的个人知识”,其目的只是提供个人的知识和看法,不对事情做全面的描述或评论。所以写来写去,还是八卦居多。 另外,我一直奉行的原则是个人从不接受记者采访,除非是经我工作单位正式安排推辞不得。我太太以前也是新闻记者,所以我也从来避免借国内正式的媒体来发表自己的意见。当然,我也能体谅记者的工作,可以为他们提供一些公开的信息,以帮助他们做好自己的工作。 鉴于此,我不会接受这位记者朋友的任何形式的采访,即使我能提供一些公开的信息或者私下的意见给他,我也不会同意他在报道中提及我的名字,转引博文内容除外。 因为他提的问题可能更多的朋友也会关心,所以我考虑之后,觉得可能写一篇关于这几个问题的博文是最好的处理方式。尽管我写的是对这几个问题的回答,其实只是一些说明。 这位记者朋友的邮件是这样的: ***************************************** From: XXX xxxxxxxxx@chinanews.com.cn Date: October 9, 2014 at 12:14:24 AM PDT To: Hongfei.Wang xxxxxxxx@pnnl.gov Subject: 关于诺贝尔化学奖的疑问 尊敬的王鸿飞教授, 您好!我是中新社记者XXX。读过您10月9日发表在科学网上的《诺贝尔化学奖:学妹和学妹的先生》一文后,对本届诺贝尔化学奖颁发结果有更为清晰的认识,感谢您的分享。 有几个问题想请教您,期待您的回复: 1、本届诺贝尔化学奖结果公布后,部分学者为庄小威叫不平,甚至有评论说,假如庄小威是印度裔,她早就该得奖了。您作为业内人士,如何看待华裔学者齐声表达不满?“诺奖级”的华裔科学家多次与诺奖擦肩而过,您是否认为诺奖评委会评审标准有歧视华裔之嫌呢? 2、您对同门师妹庄小威如何评价? 3、如您在文章中所言,贝齐格(Eric Betzig)的工作离不开妻子吉娜的支持。我在EurekAlert!一篇文章中看到,贝齐格和吉娜就曾于2010年共同改进了一项显微技术。而如今,贝齐格和吉娜均在HHMI中分别带领研究团队,您如何评价两人目前的研究工作和发展呢? 此外,我还想和吉娜取得联系,向通过她了解贝齐格研究背后的故事,以及贝齐格获得化学奖后,两人的心境。不知道您是否能提供吉娜女士的联系方式呢?感谢您,期待您的回复。 XXX 中国新闻社 2014.10.9 ******************************************* 以下是我对这几个问题的说明: 问题1: 本届诺贝尔化学奖结果公布后,部分学者为庄小威叫不平,甚至有评论说,假如庄小威是印度裔,她早就该得奖了。您作为业内人士,如何看待华裔学者齐声表达不满?“诺奖级”的华裔科学家多次与诺奖擦肩而过,您是否认为诺奖评委会评审标准有歧视华裔之嫌呢? 回答: 我可以想象诺贝尔科学奖委员会可能在少数情况下会犯判断上的错误,但从来没有听说也不认为他们会犯歧视性的错误,尤其是对华裔科学家。据我所知,诺贝尔奖委员会在选择授奖的学科领域时可能会有比较多的裁量权,但在选定学科领域之后的裁量权相当小。诺贝尔科学奖在宣布的时候都会在其官方网站发布给公众的意见和说明。这些意见和说明都经过咨询各个领域主要的专家才准备出来的。如果有疑问,应该基于对这些材料的仔细阅读和分析做出,而不应该想当然地随意评论。根据我对这些公开发布的材料的阅读,以及我自己对科学研究的理解,我对本次诺贝尔化学奖的结果没有任何不赞同的意见,也不认为诺奖评委会评审标准有歧视华裔之嫌。 问题2: 对同门师妹庄小威如何评价? 回答: 庄小威不是我的同门,也不是我的师妹。她只是我就读过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学妹。小威博士期间的研究领域和我的研究领域相同,她在博士后和成为哈佛大学教授期间的研究领域和我的领域相去甚远。所以,我对她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非常了解,但从来没有读过她在此之后的任何论文。我虽然在不同学术场合见过小威几次,但从来没有其它的交往。小威是非常优秀和成功的科学家。我钦佩她所取得的成就,作为科大校友和曾经的同行,为她感到骄傲。 问题3: 3、如您在文章中所言,贝齐格(Eric Betzig)的工作离不开妻子吉娜的支持。我在EurekAlert!一篇文章中看到,贝齐格和吉娜就曾于2010年共同改进了一项显微技术。而如今,贝齐格和吉娜均在HHMI中分别带领研究团队,您如何评价两人目前的研究工作和发展呢? 回答: 据我所知,Betzig以前的研究工作和吉娜毫无关系,尤其是2006年以前。尽管我跟吉娜以前很熟,但是在她转行以后因为领域不同我在过去五六年的时间里面就没有再见过她。我最后一次在会议上见到她,她跟我介绍过她博士后期间的一个工作,大概就是您提到的后来于2010年发表的工作。吉娜自己成为独立的PI之后的工作我没有具体了解,我也没有查找和阅读过她最近的论文,尽管她转行以前的论文我常看。根据我的常识判断,Betzig和吉娜在HHMI带领各自的研究团队,那么他们的研究应该是相对独立的,但我对其具体情况也没有直接了解。 问题: 此外,我还想和吉娜取得联系,向通过她了解贝齐格研究背后的故事,以及贝齐格获得化学奖后,两人的心境。不知道您是否能提供吉娜女士的联系方式呢?感谢您,期待您的回复。 回答: 除非有工作上和研究中的问题,我从来不习惯贸然地给别人打电话。在这种时候我觉得更是不应该去打扰。所以我昨天只是给吉娜发了一个简短的email表示对他们夫妇的祝贺。新闻上说昨天Betzig在德国做演讲,吉娜昨天在哪里,我不知道。在这个时候您如果要contact她,应该通过她公开的信息或者他所在的机构(http://www.janelia.org/)与她联系。 谢谢!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有人提出“庄小威有同等工作却未获诺奖”的问题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像北京大学工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特聘研究员席鹏认为“这说明“种族、性别歧视,其实不仅没有消失,而是日常可见”的说法只能算哗众取宠了。我个人但愿席鹏研究员并没有这样说,而新闻中的话只是记者个人对席鹏所说的话的错误理解。照道理,比较专业的责任编辑从保护自己的媒体以及被采访人出发,是不应该让这样无根据的明确指控发表出来制造新闻话题的。 《华裔女科学家同等研究却落选诺奖》新闻链接: http://news.sohu.com/20141009/n404950883.shtml 事实上,不管庄小威有没有获诺贝尔奖,她都已经跻身于优秀科学家的行列。科学家最重要的是靠自己的研究工作得到同行的尊敬,这比获得诺贝尔奖或者其它奖励更重要。就算庄小威失去了这次机会,她还有好几十年的时间去做更好的工作。这也是我作为校友对她的期望。 正如当年庄小威在科大少年班的一位同班同学昨天告诉我的: “我们家小威能撑过去的。”
个人分类: 一家之言|43242 次阅读|52 个评论
庄小威与2014三位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的被引情况比较
热度 4 zhpd55 2014-10-9 16:00
庄小威与 2014 三位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的被引情况比较 诸平 关于2014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 Eric Betzig是有异议的, 徐磊就有《 诺奖获得者 Eric Betzig 在超分辨率显微镜方面的贡献不如庄小威 》,但是王鸿飞在《 诺贝尔化学奖:学妹和学妹的先生 》 博文中也有“ Eric Betzig该不该获这个奖? ”的解答, 另外还有“ 超分辨率显微到底谁该获奖 ,Betzig or Zhuang? ”、“ 关于2014年诺贝尔化学奖给一位记者朋友的说明 ”和“ 诺贝尔奖有争议不足为奇 ”等。 不管怎么讲,这些议论仅仅是一些个人不同的观点,对于正确认识2014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无疑有所帮助。但是,通过谷歌学术搜索,得到了一些关于庄小威与2014年三位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的被引情况,现简要介绍如下,供大家参考。 姓名 庄小威 Eric Betzig Stefan W. Hell William Esco Moerner 高引论文 / 篇 (被引频次 1000 次) 1 5 2 1 最高被引频次 2180 2667 1638 1475 最低被引频次 1070 1534 累计被引频次 14812 26600 2009 年以来被引频次 10968 10253 H 指数 56 76 2009 年以来 H 指数 49 48 1 庄小威论著被引情况 通过谷歌学术搜索,庄小威论著累计被引14812次(截至2014-10-10),2009年以来被引10968次,占被引总数的74%;但是被引超过2000次的论文一篇,是2006年发表于NATURE methods的 Sub-diffraction-limit imaging by stochastic optical reconstruction microscopy (STORM) ,其余论著被引频次均在1000次以下;总H指数56,2009年以来的H指数为49,详见下面截图: 2 Eric Betzig 论著被引情况 Eric Betzig论著被引信息,看来他的论著不少,但是被引用在100次以上的就只有10余篇(张吉博主通过 Web Of Science检索了Eric Betzig的论文收录情况,有22篇被引次数在100次以上,但是被引1000次以上的只有3篇,而且最高被引频次为1852次,详见文末截图 ), 其中被引最多的是2006年发表于 “Science”的论文—— Imaging intracellular fluorescent proteins at nanometer resolution , 累计被引2667次;累计被引用1000次以的还有1992年和1993年在Science发表的2篇论文,其余论著被引频次均在1000次以下,下面摘录了被引在1000次以上的几篇,供大家参考。 Eric Betzig的高引论著(1000次)摘录: Imaging intracellular fluorescent proteins at nanometer resolution E Betzig , GH Patterson, R Sougrat , OW Lindwasser… - Science, 2006 - sciencemag.org Abstract We introduce a method for optically imaging intracellular proteins at nanometer spatial resolution. Numerous sparse subsets of photoactivatable fluorescent protein molecules were activated, localized (to~ 2 to 25 nanometers), and then bleached. The ... Cited by 2667 Related articles All 41 versions Cite Save Near-field optics: microscopy, spectroscopy, and surface modification beyond the diffraction limit E Betzig , JK Trautman - Science, 1992 - sciencemag.org Abstract The near-field optical interaction between a sharp probe and a sample of interest can be exploited to image, spectroscopically probe, or modify surfaces at a resolution (down to~ 12 nm) inaccessible by traditional far-field techniques. Many of the attractive features ... Cited by 1880 Related articles All 7 versions Cite Save Breaking the diffraction barrier: optical microscopy on a nanometric scale E Betzig , JK Trautman, TD Harris, JS Weiner… - Science, 1991 - sciencemag.org Abstract In near-field scanning optical microscopy, a light source or detector with dimensions less than the wavelength (λ) is placed in close proximity (λ/50) to a sample to generate images with resolution better than the diffraction limit. A near-field probe has been ... Cited by 1526 Related articles All 10 versions Cite Save Single molecules observed by near-field scanning optical microscopy E Betzig , RJ Chichester - Science, 1993 - sciencemag.org Abstract Individual carbocyanine dye molecules in a sub-monolayer spread have been imaged with near-field scanning optical microscopy. Molecules can be repeatedly detected and spatially localized (to~ λ/50 where λ is the wavelength of light) with a sensitivity of at ... Cited by 1280 Related articles All 10 versions Cite Save janeliatechnologypark.com Combined shear force and near‐field scanning optical microscopy E Betzig , PL Finn, JS Weiner -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1992 - scitation.aip.org A distance regulation method has been developed to enhance the reliability, versatility, and ease of use of near‐field scanning optical microscopy (NSOM). The method relies on the detection of shear forces between the end of a near‐field probe and the sample of interest. ... Cited by 1070 Related articles All 21 versions Cite Save 3 Stefan W. Hell 被引在1000次以上的论文只有2篇 Stefan W. Hell论著被引频次最多的是1994年发表于Optics Letters的论文,累计被引1638次,其次是2007年发表于 Science的论文,累计被引1534次,其余论著被引频次均在1000次以下。 Breaking the diffraction resolution limit by stimulated emission: stimulated-emission-depletion fluorescence microscopy SW Hell , J Wichmann - Optics letters, 1994 - opticsinfobase.org We propose a new type of scanning fluorescence microscope capable of resolving 35 nm in the far field. We overcome the diffraction resolution limit by employing stimulated emission to inhibit the fluorescence process in the outer regions of the excitation point-spread function ... Cited by 1638 Related articles All 11 versions Cite Save drexel.edu Far-field optical nanoscopy SW Hell - science, 2007 - sciencemag.org Abstract In 1873, Ernst Abbe discovered what was to become a well-known paradigm: the inability of a lens-based optical microscope to discern details that are closer together than half of the wavelength of light. However, for its most popular imaging mode, fluorescence ... Cited by 1534 Related articles All 63 versions Cite Save 4 William Esco Moerner 论著被引情况 威廉姆·艾斯科·莫尔纳尔(William Esco Moerner,1953-)的 论著被引在1000次以上的只有1篇,但是累计被引用超过2.6万次,2009年以来被引超过1万次。详见以下截图: 可见高引可能是获得诺贝尔奖的影响因素之一,但是并不是一个决定因素。按照这样的推论,获得汤森路透引文桂冠奖的作者,在10余年之内有可能获得诺贝尔奖,但是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够那么幸运。因此,多一份心思专注研究,少一份心思等候期盼,反倒有可能成为幸运儿。
个人分类: 新观察|19334 次阅读|13 个评论
诺贝尔化学奖:学妹和学妹的先生
热度 49 hongfei 2014-10-9 05:06
诺贝尔化学奖:学妹和学妹的先生 10.08.2014 Eric Betzig的夫人是俺的学妹和半个学生 今天早上醒来,我照例在床上用手机看新闻,当看见Eric Betzig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新闻的时候,照例向正在准备早餐的太太汇报说:“嘿,看见了么?吉娜的先生刚获化学奖了。” 吉娜是我们中国科技大学化学物理系1995级(2000届)获得过郭沫若奖的女生。我1999年3月回到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分子反应动力学实验室工作,她7月到实验室跟孔繁敖老师做毕业论文,一直做到2000年6月。她后来去了Berkeley跟沈元壤先生做界面非线性光谱,之后又去做生物成像,结果成了Eric Betzig夫人。 吉娜是我的正宗学妹。咱们一个系毕业,我还算她半个老师,她申请到美国读研究生时我还给她写过推荐信。她从我这里最初接触到界面非线性光谱学和听说沈元壤先生的名字,后来她到Berkeley化学系之后选了物理系的沈先生作导师,应该有俺的影响在。不过,她也许是打定了主意要步庄小威的后尘,先做非线性光谱,后做生物成像。 吉娜研究组网页链接: http://www.janelia.org/lab/ji-lab 小威也是沈元壤组出来的博士,也是俺科大的学妹,尽管我对她当年的工作很熟,可是我跟她不熟。想来我第一次在沈先生实验室见到她,那还是1995年1月的事儿。 2014年诺贝尔化学奖,学妹没得,学妹的先生得了。这个世界就这么小。 Eric Betzig该不该获这个奖? 徐磊小朋友在他急就的《诺奖获得者 Eric Betzig 在超分辨率显微镜方面的贡献不如庄小威》博文中觉得Betzig大概不应该获得这个诺贝尔奖。这个说法是不对的。 科学网徐磊《诺奖获得者 Eric Betzig 在超分辨率显微镜方面的贡献不如庄小威》博文链接: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503-834030.html 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先不要被Nobel网站上那句简单的“for the development of super-resolved fluorescence microscopy”话误导了,得稍微仔细看看诺贝尔委员会官方的Popular Information和Scientific Background的具体介绍。 单分子荧光光谱工作是超分辨荧光显微技术的基础,不然Moerner怎会得奖? Eric Betzig在常温单分子荧光检测和后续的超分辨荧光显微技术的发展中都有重要的贡献,不被漏掉是应该的。 2014年诺贝尔化学奖官方Popular Information信息链接: http://www.nobelprize.org/nobel_prizes/chemistry/laureates/2014/popular-chemistryprize2014.pdf 2014年诺贝尔化学奖官方Scientific Background信息链接: http://www.nobelprize.org/nobel_prizes/chemistry/laureates/2014/advanced-chemistryprize2014.pdf 比较郁闷的可能是谢晓亮(Sunney Xie)。他在1993年同样独立做出了常温单分子荧光检测的工作,只是比Eric Betzig晚了一点,后来他主要方向是发展快速的无标记成像技术,而非超分辨显微成像,所以被这次的诺贝尔化学奖绕过了。 俺为什么不做单分子检测和生物成像的研究? 我选择研究方向从来力图躲开已经有诺贝尔奖和已经可能会得诺贝尔奖的领域。 我80年代末在科大做真空中气相分子的光谱和动力学研究。1986年在这个领域李远哲他们几个已经获得诺贝尔奖了,所以我1991年到哥伦比亚大学之后选择了不做气相有关的光谱和动力学研究,而是选择了当时刚兴起不久的溶液和界面的激光光谱和超快动力学研究。1999年我博士毕业的时候,单分子和生物成像领域已经有很多人做得不错,我知道自己不是做热门领域的料,所以尽管进入领域的基础训练也算够用,还是选择了和这两个领域保持一定的距离。因为不再在同样的领域做研究,吉娜转去做生物成像以后,我就几乎没再见到她。再说各人有各人的家庭和生活,这几年就日渐生疏,难得来往了。 表面和界面在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相关的问题中无所不在,但目前我们对表面和界面的了解还相对粗糙,而表面和界面的光谱和动力学研究也不是那么热门,正好是我这种性格和研究水平的人会觉得有事可做又不需要被急于求成的领域。目前看来咱们的领域还在继续发展,俺进入这个领域比较早,看问题的角度和大多数人也不太一样,所以还能乐得做自己想做的东西,看见慢慢有后来的人跟进,也很开心。 我们最近发展的高分辨和频振动光谱技术,把两束时间脉宽和光谱宽度完全不同的激光结合起来,能得到时间和光谱分辨极限条件下的界面振动光谱,可以用来研究复杂表面和界面体系的细节结构和相互作用。设备虽然贵了点,但这应该是表面和界面领域将来最有用的东西。今后可别说没告诉过大家。 超分辨显微技术是化学么? 科学网上戴德昌兄的博文说:超分辩光学显微镜是物理仪器。这话没错。不过,他这篇博文原来的题目《2014化学诺奖的超分辩显微镜是物理学的胜利》就值得商榷了。 科学网戴德昌《2014化学诺奖:超分辩光学显微镜是物理仪器》博文连接: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99360-833993.html 化学的基本特征是在原子和分子的层次上研究世界和创造新的化合物以及材料。很多人对于化学的理解比较狭隘,所以一会儿觉得化学奖不是被生物学拿走了,另一会儿又觉得化学奖是被物理学拿走了。首先,学科本来就很交叉,俺不也到美国物理学会混了个名头么?其次,化学作为中心科学,本来就基本上是无所不包,前提是跟原子分子的研究有直接关系。这些问题,我在去年的博文《2013诺贝尔化学奖、物理化学和化学物理,及学术上的尾巴摇狗(Tail wags the dog)》中讨论过,这里就不多说了。 《2013诺贝尔化学奖、物理化学和化学物理,及学术上的尾巴摇狗(Tail wags the dog)》博文链接: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76-732783.html 尽管Eric Betzig自己也说化学从来不是他的强项,他现在得了诺贝尔化学奖,想说自己跟化学没多少关系也晚了。所以,还是从了吧。 另外,他随时都可以就化学的基础问题请教学妹嘛。
个人分类: 奇闻逸事|62931 次阅读|7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7: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