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寂寞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唯有学者最孤独
热度 30 Majorite 2011-5-8 13:10
唯有学者最孤独
唯有学者最孤独 嵇少丞 不久前,从远新联系一些朋友请他们就“孤独”发表博文,也嘱我写一篇。本人对此思之不多,略述己见,请莫见笑。 人深感孤独的原因有很多,例如: (1) 知音难寻,“把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无人理解、无人欣赏自己,这是“ 径独徘徊 ”、“ 无可奈何 ”、 委屈与流泪的孤独。 (2) “ 秋风萧萧,落叶飘零 ”,“ 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 ”, “独在异乡为异客”,“花间一壶酒, 独酌无双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写尽游子想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孤独。 (3) 自己深爱的人却与别人结婚,就算你身处于喧嚣的闹市,只要一想起你爱的那个人正在别人的家里,即使身处盛夏你依然会心头寒冷,诅咒命运的不公,你很落寞,很孤单,“ 倚遍栏干,只是无情绪”,“ 寂寞深居,柔肠一寸愁千缕 ”,“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 正是“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那种境界,实为心灵的煎熬,血的孤独! (4) 才华得不到重用,空负壮志无法实现,却见“庙堂之上,朽木为官,殿陛之间,禽兽食禄;狼心狗行之辈,滚滚当朝,奴颜婢膝之徒,纷纷秉政", 而产生落寞与失意,这是一种怀才不遇的孤独! 但是,我今天要议的却是学者的孤独。 学者的孤独是由其工作性质决定的 做学问的地方不应该是个热闹的场所, 孤独亦必然是学者最好的终身伴侣 。 孤独似乎已经成为做学问的必经之路,每一位 仰望星空的人 只能是孤独的旅者,注定要进行艰难的跋涉, 走向何方?没人知道,往往 苦求而无所得,甚至常常遭遇挫败。 然而, 光芒万丈的 思想火花总是在最 孤寂的时刻爆发,导致传统观念空前的沦陷与崩溃,炸出一片崭新的大自由。所以,一切事物,当常人还在仰视时,学者已经开始俯视。学者透过色彩斑斓的表象参破事物内在独特的本质,必定可望理解 , 可是也必定不易被理解 , 于是在孤独之上又产生新的孤独。 大脑只有在宁静环境中才能超然地独立思考,学者只有在孤独中才能切身感受到自己,只有经历过孤独的磨练,才会有灵魂的升华,才会有真正的思想创新。遥想当年,曹雪芹在北京西郊孤独地喝稀饭就咸菜,呵开冻墨,守着孤灯,苦思冥想,千回百转,创作的《红楼梦》流芳百世,现今还养着靠“红学”吃饭谋生的一大批学者专家,而那些与曹雪芹同时代的、住府院、吃山珍海味、被人前呼后拥的王公大臣、达官贵人、御用文人有谁还留下姓名?所以,没有孤独,怎有收获?如果当年曹雪芹一天两顿由四套班子的干部陪着山珍海味的大吃,喝完茅台酒再去歌厅、舞厅、桑拿…… 肯定我们今天也就没《红楼梦》看了。 越是学者愈是思别人非所思,想别人非所想,正所谓奇思异想,绝地逢生,独劈其径,那怕学生的背叛和同行的出卖,继续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不在乎别人理解不理解、承认不承认,无所谓SCI引用指数或得不得奖。 站在思想的顶峰,高处不胜寒,怎能不孤独? 孤独源于思想,无思想的人等于没心没肺, 才不会孤独呢。 有人把寂寞和孤独混为一谈。其实,寂寞是无事干,孤独是没人懂。 学者孤独但并不寂寞 。学者一双明亮眼睛的后面是其活跃的大脑,只要醒着,这台电脑就在高速运转。学者生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在从事学术研究的同时,沉浸在一种与宇宙、与真理同在的激情之中。思维和创新给科学家带来乐趣,而这在世俗常人眼中则寂寞又毫无乐趣,就如同一个太监面对三千后宫佳丽。 以追求真理为己任的知识分子靠思想而活,也为思想而活 。“板凳要做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没有思想的文章是没有理由存活的,也是留存不下来的。同理,没有发表过任何有思想价值的著作的“知识分子”,哪怕他官衔加身、头戴各种桂冠、整天坐在评审席上,还是得不到同行学者们发自内心的尊重,成为同行们饭庄茶馆的笑料。所以,知识分子是以思想著称于世的,不是看你的头衔是什么、住房面积多大、是否曾骗到手国家或省部级的奖励。 不良社会逼得学者更加孤独 只要一个国家的最高领导或统治集团不是由人民采用民主的方式选举出来的,必然对其合法性感到心虚而不顾一切维护其政权的稳定。例如,在封建社会的中国,君主对其臣民握有生杀予夺的绝对权力,文人一旦做了官,就如同卖身为奴一般,失去了思想的自由和独立的人格。“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的也要执行”,“一切行动听指挥”,“服从,服从,还是服从”。其实, 一个不愿意做奴隶的学者,便不能做官;一个追求思想自由的学者,亦不能做官 。遗憾的是,到了当代,只有做了官才有资源做“学问”(官升“学问”长),这实在是不正常的。 一个正直善良、知识渊博、思想深刻的学者,他当然不会看不到任何政治斗争的实质其实就是争权夺利,更不会相信王朝千秋万代的神话。正义感使他自然不容邪恶势力,对于权贵们“台上仁义道德、台下男盗女娼”的卑鄙勾当,当然恨之入骨。主张正义不免受权贵者痛恨,博学才俊若为邪恶所用必为虎作伥。英雄无用武之地却遭妒忌。用鲁迅的话说就是, 路见不平,心怀不满,说出来,送掉性命;忍着,又噬碎了自己的心。所以,必然处于这种两难的内心痛苦中,这就构成了学者独特的孤独与悲怆。 当梁思成眼睁睁地看着北京古的城墙和古城楼被拆毁,知识和良心让他四处上书,却如泥牛入海;他奔走呼号,却无人采纳;叫天天不应,呼地地不理!他指责、他愤怒、他大哭, 然而他做的一切都没有改变历史文物被毁灭的厄运,文明依然被愚昧强暴, 留给梁思成的是反对伟大领袖的“滔天罪行”。这就是“正是学者最孤独”的之境地。 鲁迅毕其一生都在用自己的灵魂体验黑暗的现实、深重的磨难、艰苦的鏖战、虚伪凶残的恶势力、同路人的误解,心灵自然十分孤独与委屈。当学者遇到了权贵,只要不同流合污,自然就会被排斥打击,结果是落寞、悲凉和无奈。举世混浊,唯我独清,这是多么深刻而又沉重的孤独! 还有,有真才实学的知识分子往往清高自傲,超然豁达,愤世嫉俗。他们既讨厌人摆官架子,又厌恶人抬轿子。他们一想到社会上对各级官员那种逢迎招待、曲尽恭谨之能事的情景,就恶心。知识分子的聪明才智和博洽多闻使他们当然不会相信某人“万岁、万万岁”的神话,在当朝政治很糟的时候他们实不忍心去跟着喊“就是好”。知识分子凡事又过于认真,自由飞翔的翅膀使他们的言论时不时出了由权贵铺设的狭轨。一旦触犯了权贵,知识分子就要为他们高傲的性格付出沉重的代价。历代当朝权贵无不忌恨这类知识分子,戏称他们为粪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 就是当代中国的知识分子不也时常在夹缝中讨生活吗?在情况略好时,知识分子就跳出来说点真心话,善意提些建议,虽然是“说了也白说”,但仍取“白说也要说”之态度说之,毕竟尽到点社会责任,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但在形势急转之时,个个又都“三缄其口”,不发言,不表态、不参与、不介入、消极观望、等待转机 。“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 胸中的苦闷与谁说?孤独上心头! 愁、愁、 愁,白了头! 为什么我常愁眉苦脸? 因为我对人生与宇宙思之深沉 …… 为什么我的眼睛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那片土地一往深情 ……
个人分类: 历史与现实|5731 次阅读|31 个评论
[转载]研究,潜心研究
pony911 2010-11-20 14:07
中国如何创新,从寂寞开始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85646 现有的科研体制,以官员管理为主体模式,决策过分集中。这样的体制不变,创新很难。行政的指令性研究管理思维和运作体系在现实中扼杀了创新的可能。 当然,管理者的水平也一直在提高,但当他不是研究人员而是官员的时候,往往还是避免不了屁股决定思路的问题。更何况,官员们基本上都被不甘寂寞的人包围着。 所以,想创新,在现阶段恐怕还不能完全自甘寂寞,而要适应中国特色的历史阶段,尽可能去让自己收放自如。 否则,寂寞的种子都不发芽,以后到哪里去找能承受寂寞的苗子呢? 或许,很多时候还需要忍辱负重的特性,特别是当你面对一些无德的官员,或自以为自己是官的人儿时。没办法,自古就有的事情,要面对。否则,哪里有:大丈夫,能屈能伸,这句话啊!
个人分类: 技术交流|2464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如何创新,从寂寞开始
stone1971111 2010-11-20 08:56
在中国的条件下如何创新是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这个问题在所有后进的国家都有类似性,而中国尤其严重。究其原因,是中国太大,落后太久,资源太少等原因。个人以为答案只有一个:从寂寞开始。 首先,创新要站在巨人肩上,但是要站到巨人肩上就要耐住寂寞。 因为落后,很多东西都要从头做起。从头做起难免需要做很多重复性劳动,而重复性劳动是不容易被认可的。在这段时间里,需要忍受资金的压力,考核的压力,别人眼光的压力。尤其是现在一片创新的浪潮中,走重复性路线显然是吃力不讨好的活。但是,没有这个重复性劳动,就不可能真正理解内在的东西。比如,中国的精密仪器,以前可以用工艺、材料作为借口,说中国不具备条件,现在,中国的加工能力和材料有了巨大的进步,可是国产的仪器一样没有。主要的原因就在于没有非常强有力的团队深入的从基本的仪器开始做,积累里面的经验,掌握很多的窍门。如果要做这些,短时间内得不到资助。这就是寂寞。 其次,中国很大,具有大国综合症 。比如,很多技术引进不来,敏感技术更是被封锁。这些领域我们的发展条件是无法和日本等国比较的。假如很多敏感技术可以引进消化,中国人的举一反三能力还是非常好的。正因为如此,我们处在这个环境里,创新的难度就更大,很多情况下会走弯路。我们自以为是在世界自由的学术环境中,其实我们依然摆脱不了是中国人的这一点。大国和小国发展科技的路线是很不相同的。大国必须具备几个特点:学科的完整性,资源的完整性,队伍的完整性。这些完整性是客观要求的,不是我们愿意不愿意的问题。美国或者欧洲不愿意看到另一个巨无霸轻松地站起来。现在科技本身就是武器。所以,在做中国需要的课题的时候,就要想到短时间内和世界是有差距的,和世界同行相比,我们就不能很快的露脸,这也是寂寞。苏联的完整的工业和科学体系是中国的老师。这样的工业和科学体系建立只有苏联美国做到过。希望中国是下一个。 再次,中国具有特殊的文化和哲学,很多课题也只有中国才有 。比如中医中药的问题。这些领域不能指望外国人帮你完善,只能自己去做。在中国没有学术界话语权的时候,很多成果不能登上所谓的大雅之堂如Nature等舞台。就需要慢慢的推动,不断地积累。在这个过程中也是寂寞。有些课题可能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才能取得小小的进展。 最后,历史上,任何国家的真正崛起都是随着科技的重大突破而来的 (可以参考几次工业革命思考)。中国不能寄希望在现有科技的体制下简单的学习引进就能够成为领头羊,那不符合历史,也不合理。当大哥的就要有当大哥的威信。科学技术的能力就是威信。中国如果要想成为NO1,就要有科技上的重要突破。其原因在于,西方在这个工业革命中已经走得太远,我们后来者追起来要花的代价就太大。唯一的办法就是改变游戏规则。一旦某个科技方向被突破,现有的优势就不再是优势,大家都从头开始重来,中国的机会就会非常好,甚至有可能抢先。在做这样颠覆性工作的过程中,不会有很多人都来附和的,一定是寂寞的。 总之,要想做很好的创新工作, 就不能指望总在学术界活跃,也不能指望每年都能有热火朝天的产出,更不能指望永远在聚光灯下闪耀。 欲扬先抑,总是要一定时间的寂寞作为代价,才有可能创新。当然,作上述最后一条创新,也许需要一辈子寂寞。
个人分类: 科研随想|7021 次阅读|10 个评论
寂寞科研路
whitesun 2010-11-12 00:12
粗粗算来,走上科研之路十年有余,但是越来越觉得这是一条寂寞之路,很难找到同行者。另外,大多数时候不知道走向何方,似乎被名或利牵着走,但细细一想却又不是。十年间虽发表过10余篇学术论文,但至今为止也没有一篇像样的,觉得还没进入科研大门。为此,想继续提高,可是现实却又不允许,生存压力过大,做事不得不小心翼翼,缺乏任何自信。 难道科研之路注定如此寂寞?不能有同行者?特想寻求合作者,不知天意如何。但目前唯有独行这慢慢寂寞长路。
个人分类: 上博心得|4744 次阅读|4 个评论
一个育种专家悄然逝去
lwd8811 2010-8-4 18:06
一个育种专家悄然逝去 悼念我的父亲刘祚恒 我国第二个细毛羊新品种东北细毛羊主持人刘祚恒研究员于2006年8月6日去世。他从1949年开始主持细毛羊育种工作,1959年成立东北细毛羊育种委员会,担任技术组主持人,1967年通过国家验收,成为我国第一个依靠自己的技术力量培育成功的细毛羊新品种。在后来几百万只东北细毛羊中至少有80%以上是他当年亲手培育的4289号种公羊的后代。据品种育成18年后调查统计,东北细毛羊数量增长27.6倍,实现东北全区细毛羊化,创造社会产值57亿元。 他把整个人生给了绵羊育种事业。他几十年如一日,耐得艰苦和寂寞,执着地重复着方案设计、选择种羊、现场检查统计、写总结报告烦琐枯燥的事务性工作。在别人看来简单重复的工作中寻求规律,在量的积累中取得质的突破。他既注重每个种羊个体的细微变化,又从宏观洞察养羊业的大局。他的笔记,文稿有几米厚,这是他唯一不可舍弃的财富。1984年离休后二十年还在不停地整理,每天工作十个小时,终于在去年94岁高龄时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了32万字学术专著东北细毛羊育种一书(书稿全部由长子刘闻铎整理)。书中包括200多个图表,几十万个数据,全面记录了东北细毛羊育种的全过程。他说:我没有别的本事,一生只做了这么一件事,总要对后人有个交代。这才了却了他的心愿。现任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分院徐安凯院长特意致函:刘老,看到您出版的巨著东北细毛羊育种一书,使更多的年轻科学家体味到您带领的一代育种家靠自己的力量为新中国养羊业培育出第一个细毛羊新品种的艰辛历程,这是一代人的荣耀。 他没有别的兴趣爱好,生活简朴,没有奢求,绵羊育种就是他的唯一追求。他对人谦让,与人无争,与事无争。对同事,对家人,对子女慈祥、谦和,决不肯给他人带来任何麻烦。在住院期间一直到病重,吃饭喝水一定要自己来,坚持自己上厕所,不肯让护理员掺扶,稍有麻烦,就很不安,不断道谢。可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却难逃厄运,他主张的发挥土种蒙古羊遗传优良特性居然也成为资产阶级反动路线,他所主持的课题进行全国大规模成果鉴定,庆祝育种成功之时,却对他封锁消息,还在强迫他挖牛粪在他住院时,有农业大学学生去看他,他是那么高兴,又滔滔不绝地讲起如何改良绵羊品种在他弥留之际,口里还在念叨全国实现细毛羊化,效益提高八到十倍,农民致富了 就在这位绵羊育种专家去世的当天,2006年8月6日中国羊业发展大会在兰州隆重召开,也许是涅磐的某种安排。 说明:《东北细毛羊育种》尚有少量存书,有读者需要,可以索取。也有电子版可以下载。联系手机 13611167307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562 次阅读|1 个评论
再说孤独与寂寞
wujingzhi 2010-6-24 22:00
前段时间知道蒋勋先生对孤独有一系列的诠释, 从这位男士的讲述中意识到男人原来也可以温文尔雅且诗意地品味孤独。 今天偶尔在网上看到复旦的陈果老师的一段视频,她也讲述了对孤独的理解。 从这位女士的叙述中发现孤独对男人和女人,原来是相通的~ 对孤独的理解,是需要生活阅历的。或许可以说,我们最终是要回归孤独的~ 一年多以前,我只身来到陌生的国度,没有一个认识的人。不可否认,我是孤独的。然而,我没有感受到寂寞。相反,我感受到的是较以前更宁静的内心,更规律的生活。当我一个人坐在公园长凳上,热烈的阳光照在身上,静静的看着玩耍的小孩们,我看到的是美丽的世界。这个完全陌生的环境,让我完全放松,不必顾忌任何外界的人和物。 孤独的我,在这个遥远的角落,真正意识到国家的意思。国家,也是家,和你到别人家串门一样,别人家再好,不是自家。把别人家变成自家,那是另外的事了。 从十岁离家在外读书到后来工作,种种原因,平时给家电话比较少。但来这里之后,雷打不动的每周一次电话。有几次家里电话欠费,或停电,我不停的联系人问是怎么回事。这是自觉的作为。这是一种平静而不安的牵挂,一种轻松而满足的牵挂。 我见过太多的人,整天忙于交际,奔波于建立各种关系。把利益建立在婚姻或男女关系上的也不少见。而那些人对孤独的人向来是看不起的,视为异类的。然而,狂欢,是一群人的寂寞。喝酒喝到住院之后,男女交易之后,发现自己无非是个棋子或工具~ 有人自诩朋友遍天下,然而终究白首相知犹按剑~ 有人孤独走天涯,然而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我已经想不起寂寞是什么感觉了,也忘记自己是否曾经寂寞过~ 然而,至少,现在,我可以享受孤独,这一种充实的满足的孤独。一段宝贵的时光,让我可以自由自在,自然纯粹地漫游思想的世界,品味生命的光彩~
个人分类: 把酒问天 Review|1094 次阅读|2 个评论
出国真的很好吗
edwina 2010-5-31 22:25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人的腰包都有钱了,但是观念却还是认为墙外的花比较香。于是,教育从娃娃抓起,大批大批的中国下一代在不懂事或刚刚懂事的时候就被送出了国外。可以说有的人是自愿选择的,但是有些人却是被形势所逼。毕竟当个海龟还是比土龟比较值钱啊!我来自中国一个普通的县城,高中时同学家里有钱人不是很多,把子女送出国的人还少。但是在我大学毕业的时候,看着身边的同学除了保研的、考研的、考公务员的、考选调生、考村官的以外,比较好的出路就是出国。好像国外总能够给我们带来无数的惊喜,貌似出国了才能有更好的发展。于是,在临近毕业时候,考托福考雅思的同学多了起来,早上连疯狂英语的同学多了起来。但是他们在国外过得怎么样呢?是不是跟我们想象中的一样,过着辛苦但是很上进的事情呢?前几天,在美国读研的同学回来了,聊了很久,问了很多感兴趣的话题,下面简单整理一下( 当然,这是个案,不代表大部分,更不能代表全部。) : (校园内的房屋) 首先英文没有得到提高。 总以为在国外的语言环境中,不把英语说得顺溜怎么可以呢。到处都是英语,随便都能练习吧。但是根据同学的经验,其实不然。她到国外的朋友圈还是中国人,说的还是母语。而且用到英语的地方其实不多,只要学会HelloGoodHow are you Thank you等刚学英语记得的英文句子就可以。我是初一才开始学英语的,最初认识的就是李雷和韩梅梅。课本里的对话就是我同学在国外用到的这些句子,原来英语老师没有诓骗我们。但是有一点,外国人不喜欢And you?直接问How are you即可。 对于为什么没有练习英文,我同学总结道还是文化差异。Culture shock ,确实存在。也许到了一个新环境,你会很激动的去把未知的东西探寻一遍或者把刚刚学会的一些小技巧付诸实践。但是,可能外国人很热情跟你打招呼,但是打完招呼说什么呢?我们来自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生活环境,有着不同的说话习惯,有的内容还是谈话的禁忌,那,我们该聊什么呢?于是时间一长,干脆不谈了吧,就是打招呼ok了。而且在国外跟国内差不多,到了研究生基本上是自己行动,同学之间很少有来往。况且美国完全是自己选课,研究生、本科生都是混上的,无所谓年级和班级。于是,经历和现实都很少有交集,英文能提高才怪。当然,除了那些很喜欢参加活动的积极分子外。 其次专业没有提高多少。 这个没有特别的说明,因为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学校、不同的人、不同的专业都会有不同的收获。我同学学的是广告,上课也是很多跟广告理论,好像有用的也不是很多,平时也就是会有presentation和take-home exam。但是没有其他经历。对于学校的软硬件自然没话说,学校优美的环境很适合学习;还有教室、图书馆等公共地方都是苹果电脑,无论是有线还是无线,网速都是超快的。但是我认为还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吧,不能一锤定音。 (该校图书馆) 再次留学生男女生比例失调,女生市场很好。 留学生中基本上男生多于女生,因此女生不管有多么差劲,还是受到广泛欢迎。其中原因有很多。一,美国男女朋友的观念比较开放,于是很多本地人很早就有对象。作为一个国外人,挖墙脚自然很难。二,有一点姿色的女生眼光都比较高,她们看的都是目前已经成功的男性,对于学校的这一帮孩子根本看不上眼,可能与国内嫁富二代、做二奶的心态神似吧。三,一般出国读研的男生都是学习比较好的,尤其理工科。一般中国男生智商和情商是成反比的,这些专业的男生都是一心扑在学术上的,对于交朋友实在是手生。综合其他各样因素,总之,男性留学生在国外经历着情感和生活的寂寞,压力可是不小。所以,可能出现一些猥琐男,但也不能怪他们,社会使然。 还有很多细小的不同。比如,在她们学校出门就要坐车,所以很多人都要自己买车。车就成了脚,有时也可以搭乘不同女性,车也成了爱情开始的地方;外国人其实挺节省,不像中国人出手就是买些奢侈品,他们对自己的生活要求并不高,衣服一年也不会换太多件;环境确实非常好,一些小动物在校园里随处可见。 (冬日:镜头感十足的小松鼠) 这是我同学的一点经历,让我对出国重新认识了。真的,对出国留学不要迷恋,没有什么神秘的。有了目标,想好了,出国才可能有进步。想起了蚊子同学,当初毕业也是想出国,但是在其父的计算之后发现,出国在经济上不划算,于是放弃出国打算。还有去英国、去新加坡的,看起来生活过的有滋有味。不知道他们有什么感受。好想问问了。 最后,本文基本上以同学个案为基础,因此有任何不符合实际的情况,可以多多讨论交流,请不要吝啬赐教。呵呵。。
个人分类: 生活心得|6751 次阅读|2 个评论
【散文杂记】寂寞如斯,不舍昼夜
menglingzong 2010-5-10 21:22
夏日如期而至,虽然很仓促,从冬日里直接跌进炎热的空气里! 寂寞如斯,伴着心头的一丝怅然若失,白日里零落的柳絮凭白增添了 几丝 烦躁! 深夜虽然空气里满是热的气息,还是驱不走寂寞,那异样的冰 冷! 思绪如断了的风筝,在空气里飘荡,一切随风! 难得的是大风的天气, 于 是慢慢的往事涌进来,让人措手不及! 一年前踏上新的征程,开始另一段新的旅途,往事如夏日的暴雨,戛 然而 止,新的日程里,麻烦,仍然在,寂寞还是徘徊在房间里,久久不能 散去,压 抑像心头的野草不断的蔓延! 香烟,烟雾杳渺中升腾中,一种叫做寂寞的东西在升腾,像挥不去的 烟雾,笼罩在房间里,让人透不过起来,万幸的是,天际 万籁俱寂的黑暗 可以让人无限的逃离! 写在肆意恩仇的青年时代, 回首望见自己逝去的流水年华!
个人分类: 生活情感|2284 次阅读|2 个评论
人生--因为寂寞
gracelore 2009-12-7 16:48
每个瞬间都在对抗寂寞,一切忙碌结束之时,寂寞便如影随形。 在寂寞里想念;在寂寞里忙碌;在寂寞里思考学习;在寂寞里放纵。 因为寂寞,才不得不去想不做。寂寞啊,是如此的紧紧相随,丢不开,甩不掉。 人不能是一座孤岛,只因为寂寞,因为 这无法面对空白的恐惧,因为这难以言语而又无时不在的孤独和胆怯,每个人都在逃避寂寞,方式不同,人生不同。 寂寞啊,可怎么言语;既然无法逃避, 又不能面对,但能求得寂寞之外的欢愉!
个人分类: 未分类|2780 次阅读|2 个评论
科研注定要寂寞的
lislie0330 2009-9-16 21:17
科研原来是一种寂寞 可以很洒脱 也可以是枷锁 寂寞中有的是乐趣 一种普通人难以品尝出的味道 科研是一种冒险 惊险的地方你是看不到的 用心 才能有创新 坚持 才能有发现 耐不住寂寞的 请离开
个人分类: 未分类|2665 次阅读|1 个评论
有妈妈,不寂寞
songshuhui 2009-9-11 13:17
0.618 发表于 2009-09-06 23:16 就在大家高喊寂寞的时候,贾君鹏的妈妈唤醒了这些孤独的潜水的心。就算这开始于一场一小撮人的有组织有预谋的炒作,但不可否认最后的结果是它演变成了一个大规模的群体事件回帖中97%以上都只是不明真相的普通网民。为什么短短十几个字可以换来几十万上百万甚至更多的关注?因为他们回的不是贴,是寂寞。 寂寞的人喜欢胡思乱想,喜欢追忆似水年华。寂寞的内心总是风平浪静,一块小石子便可激起万千涟漪。 妈妈喊你回家吃饭总是感觉出自一个熟悉的稚嫩的声音。这个声音就好像一条线,拎起了小时候的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这些事情里少不了两个角色,一个是小伙伴,另一个就是妈妈。现在,你也许已经多年没有跟妈妈谈论过你的朋友们了,有什么事情都是找朋友们去商量。但是,你还记得吗?小时候和小伙伴玩得不开心了,常常都是找妈妈哭诉的。没有一个小孩子不依恋自己妈妈的,但是长大后就有人娶了媳妇忘了娘。 孩子对母亲的依恋是一种天性,这种天性不是人类所特有的。 就像小鸭子把刚出蛋壳时看到的第一个人当妈妈一样,小孩子也是有奶吃的都叫娘。曾经听到有隔代抚养的小孩子说:我奶奶就是我妈。 如果给刚出生的小猴子两个妈妈让它选择,一个是有奶水的冷冰冰的铁丝做成的妈妈,另一个是没有奶水的毛绒绒玩具猴妈妈,小猴子会选择哪个呢?它更喜欢像妈妈的妈妈只有在喝奶的时候才会去找铁丝妈妈,其他时候全都依偎着绒绒妈妈。比起食物来,它更喜欢妈妈柔软温暖的感觉。不过,小猴子喜欢这种感觉仅仅是因为舒适,但是它不知道妈妈的抚摸对它的成长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科学家发现如果把刚出生的小白鼠和白鼠妈妈骨肉分离,尽管给小白鼠好吃好喝,悉心呵护,但却比其他在妈妈身边长大的小白鼠发育迟缓,抵抗力也更差。有趣的是,如果用毛刷模仿白鼠妈妈,小白鼠也可以发育良好。同样,比其他动物高级许多的人类也是不可以没有母亲的,被剥夺母亲的抚摸的孩子比其他的孩子个子小。如果及时补偿缺失的爱抚,孩子可以用比同龄人更快的速度迅速赶上。但是,身高可以赶上,心理发育的问题能不能弥补就看不出来了。 天下的妈妈不都是一样的,这导致天下的母子关系也不都是一样的。那些对孩子关注更多,对他们的需求能够适当满足的妈妈可以带给孩子更多安全感,这样的小孩子总是把妈妈作为一个可以依靠的港湾,从这里出发去探索周围的世界。每次见到妈妈都会特别高兴。他们不但能够和小伙伴分享自己的玩具,还不会总是因为妈妈叫自己回家吃饭而生气。有的妈妈不能一直及时回应孩子的需要,这样的孩子看见妈妈时,像对陌生人一样不会有什么特别的反应。甚至有些小孩子会因为看见妈妈而生气或者不安,因为他们的妈妈彻底忽视了他们或者表现得根本不像一个母亲。 妈妈是孩子在这个世界上认识的第一个人,所以母子关系也影响了孩子今后与他人尤其是恋人的关系。在我们的眼中,这是怎样的世界,安全的还是无法掌控的?对于那些父母常年不在身边,自己独自留守家乡孩子来说,生活中就缺少了一个可以倚靠的港湾。在外面玩,没有妈妈喊着吃饭;受了委屈没有可靠地倾听者;考了第一没有妈妈及时的表扬。你可以认为这样的孩子早当家,但是这样的孩子不快乐。他们不能去拥抱这个世界,因为很难做到有爱与他人分享,或者他们无法鼓起勇气,因为不自信害怕世界从他们的拥抱中逃跑。妈妈没有给他们一个信任这个世界的理由,人际关系对于他们来说也就很难有安全感。 每个人的第一个依恋对象一般都是妈妈,但是只要心中有爱,任何人都可以扮演好妈妈的角色。从总体来看,单亲家庭的孩子跟爸爸和跟妈妈一起生活并没有特别大的差别。随着年龄的增长,依恋的对象也会发生变化,朋友和恋人更多地代替了妈妈的角色。这时,如果我们的生活中没有人来扮演这个角色,寂寞也就来了。 寂寞早已不再是某一类人的专利,它比任何病毒传染得都快。从自诩为宅人到向所有人宣布自己的寂寞,无非就是暗示别人快来喊自己出去玩。这个方法不怎么奏效,于是干脆借妈妈来婉转地表达。在日本,现在很多人把寂寞寄托在玩偶上,大龄青年们买来各种卡通抱枕来做自己的恋爱对象,甚至形影不离,逛街、看电影,就和真人一样。 想到这一幕也许有点悲哀,但也是个启示。偶尔玩玩过家家,让自己暂时逃离现实的压力,回到童年,回到妈妈身边,也许就会忘掉所有的烦恼。当我们孤独地对着冷冰冰的屏幕敲打下自己的寂寞时,总是忘记有一个人在默默地守候着自己。这个人就是妈妈。 科学编辑:蓝枫
个人分类: 心理|1865 次阅读|0 个评论
北京森林,每个城市都有一群午夜寂寞的人
iwinsert 2009-7-17 12:41
重庆没有森林。 北京也没有。 有的只是是闭着眼睛也能感受到的: 一个人的孤独; 两个人加在一起的孤独; 被拒绝却无法遗忘; 最后是无望的坚持。 每个城市都有相同的事, 每个城市都有着一些合群而又孤独的动物。 我喜欢不讲道理的爱情, 相信两人不经意的对视,不小心的相撞,就可能是爱上一个人的理由; 而一瓶凤梨罐头或者一份厨师沙拉都会成为一次刻骨铭心的记忆。 是的,一年来,有段往事无法继续。 你以为可以拥有的,最终却会失去; 你期望能够永远的,往往才最为短暂。 没法对每个人解释北京和森林之间的关系,因为你自己也未必清楚。 重要的不是北京有没有森林,而是你心里有没有那片森林, 或者 你是否有一颗足以承载一片森林的心。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926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愿做一个归客 (Odessey)
baoyu 2009-5-8 20:51
我愿做一个归客(改写)(Odessey) by Baoyu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 如莲花般的开落 东风不来 三月的柳絮轻飞 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 三月的春帷不揭 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达达的马蹄声是美丽的错误 不是游人 我愿做一个个归客…… 原诗:错误 -- 郑愁予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项,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声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声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郑愁予简介 郑愁予,本名郑文韬,祖籍河北, 1933 年出生于山东济南。童年随父亲辗转大江南北。抗战胜利后到北京,曾就读于崇德中学。 1949 年随家人去台湾。 1958 年大学毕业后,曾在基隆港务局任职多年。 1968 年赴美,在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班进修研究,获艺术硕士学位。现旅居美国,任耶鲁大学东亚文学系教授。 郑愁予其人其诗都给人一种神秘感。他本人是一个运动健将,但诗中表现的却是一个多情书生;他有着极深的文学修养,但他却毕业于法商学院;他身为现代派的主要干将,但他的诗却处处流淌着古典韵味;他的诗婉约犹如李商隐,但豪放起来酷似李白。 郑愁予比较有名的诗作,比如《错误》《水手刀》等,大多都是以旅人为抒情主人公的。因此他被称为“浪子诗人”。对此,郑愁予不以为然,他说:“因为我从小是在抗战中长大,所以我接触到中国的苦难,人民流浪不安的生活,我把这些写进诗里,有些人便叫我‘浪子’。其实影响我童年的和青年时代的,更多的是传统的仁侠精神。”仁侠也好,浪子也罢,总而言之,“不是常常回家的那种人。”也许正是仁侠精神和浪子情怀的结合,才使郑愁予的诗有如此动人的艺术魅力。 当代歌曲:错误 歌手:罗大佑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的心是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似青石的街道巷弯 秋雨不下三月的春辉不减 你的心是小小的寂寞的城 还有每次你那如泣如诉的琴声 可曾挽住你那永远哀伤的梦 还有每次你那如泣如诉的琴声 可曾唱出你那永远哀伤的梦 我嗒嗒的马蹄是个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还有每次你那纤纤温柔的玉手 可曾挽住你那似铁冷却的心 还有每次你那纤纤温柔的玉手 可曾挽住你那似铁浪子的心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个人分类: 生活博物|4306 次阅读|0 个评论
【水煮物理】(14):物理牛人的寂寞
热度 1 penrose 2009-4-8 23:56
(14):物理牛人的寂寞 面对寂寞,你就是寂寞。刀刀语录 牛顿是个物理牛人,恐怕这是人人认可的。只是可惜,牛顿并不姓牛,他姓了牛顿,名叫艾萨克。感谢第一个把Newton翻译成牛顿的人,让我一直有个错觉牛人这词难道从牛顿演变而来?胡扯几句,大家莫当真啊。(详见《 物理学家的译名 》) 做一个人难,做一个物理人是难上加难,做一个物理牛人那就比登蜀道还难。牛顿作为一个物理牛人,不止是高高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因为巨人的脚站在了当时的科学之巅。当半山腰的那些物理学家们还在密林深处寻找登山捷径时,他就早已傲视群雄。这就是牛顿,山高人为峰,牛顿深邃的洞察力使他在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时总有发现和创造。要做到这一点,就得区别于常人,也就要走向孤独。所以,做一个物理牛人,第一要素就得享受寂寞。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山高人为峰 牛顿是寂寞的,他总是一副默默无言的样子,总是全神贯注地做他的工作,忘了吃饭也是常事,想起吃饭的时候煎个鸡蛋也许会把手表一起给煎了。他喜欢一个人静静地工作,三大运动定律其实就是他在乡下躲瘟疫的时候研究出来的。那段时间的孤独和苦闷才造就了他的科学成就,还有一段无果而终的爱情他似乎对漂亮又聪明表妹产生了好感,却不知道如何表达这份感情,以至于表妹嫁做他人妇而他自己则做了一辈子的老处男。牛顿对他的朋友也是一副冷若冰霜或者脾气古怪。他也讲课,哪怕是面对空无一人的教室。寂寞的牛顿在他的50岁那年因抑郁和偏执而精神失常。他沉迷于炼金术,在他一生沉醉的《圣经》里寻找上帝存在的数学可能性证明。这就是真实的牛顿一个寂寞的物理牛人。 寂寞的物理牛人牛顿 寂寞并不是物理牛人的专利,可以说科学家都是寂寞的,或者更宽泛地说:科学本身就是孤独的。寂寞是一个人的寂寞,孤独是一群人的孤独。当伽利略哼着小曲做斜面实验或者用望远镜偷窥上帝秘密的时候,他是寂寞的,因为那个时代没有人懂加速度或者行星运动定律;当爱因斯坦偷偷在他专利局的神秘小抽屉里演算相对论的时候,他也是寂寞的,因为跛脚的米列娃夫人正在家里抱怨:他为啥就不多管管自己的孩子!当中国的一代物理大师黄昆先生逝世后科学界沉痛扼腕的时候,人们问的最多的一个问题是:黄昆是谁?寂寞当如科学家,在徜徉科学殿堂的之时,也把朋友撇在了门槛之外。 爱因斯坦也是寂寞的 你听,寂寞在唱歌,轻轻地、狠狠地,歌声是那么残忍,让人泪流成河阿桑带着寂寞走向了一个更寂寞的世界。科学带着寂寞走到了新世纪。却有许多自诩的科学家不甘寂寞,开始以科学之名追求名誉抑或金钱抑或地位,科学造就领导,也造就了富翁,还造就了明星。如果让牛顿来看他们,那么他们不是科学家,至少不是寂寞的科学家。科学的寂寞在于你领悟真理的那一刹那,你发现原来全世界居然只有你一个人知道这事!于是,你是寂寞的。科学的寂寞在于像牛顿那样,把科学就作为自己的一切,把寂寞留给自己。当你面对寂寞的时候,你就是寂寞。当你真正拥有科学之后,你便走进了寂寞之巅。科学的寂寞就是一种孤傲群雄的漠然。寂寞当如思想者,沉思自然之奥秘,而置这喧嚣尘世于不顾。 寂寞当如思想者 享受寂寞吧,亲爱的朋友!因为寂寞里,才能发现自然的真谛!
个人分类: 水煮物理|8404 次阅读|4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03: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