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老龄化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老龄化

相关日志

伪命题:人口老龄化与二胎政策
热度 23 张海霞 2015-11-12 14:19
伪命题:人口老龄化与二胎政策 早上一个朋友在医院排队很久之后在微信上发的感慨: “不从人口质量上求发展,从人口数量上找方案。中国的二胎政策, N 年之后,又是麻烦。中国不缺人口,真正缺的是合理的用人制度、正确的人才教育。人才、奴才。一字之差,谬之千里 ! ” 深表赞同,人口问题是目前社会上最热的话题,但它其实是一个真正的 伪命题 ! 首先:我们人口的状况到底如何?统计数字告诉我们的距离真相有多远? 正好我最近有机会到一个地级市去访问,接待的同志们正好也在讨论这个问题,一个长期在基层工作(县市一级)的领导就说:你们不了解地方的情况,不要说农村,就是在县地一级的层面上,早就不存在是不是生二胎的问题,而是几乎家家都二胎、三胎!政策关住的就是省会以上城市里有公职的这部分人,这个比例占社会总比例的多少?!仔细看看周围的人群里,进城务工的群体、个体职业者、各个公司的领导到职员,除了不生的,家里只有一个孩子的还多吗?仔细一想,还真是的,这些年还真是有变化,不要说那些菜市场里买菜的啦,个个都拖家带口好几个孩子,十年来从家乡来的亲朋好友说起来几乎每家都是两个孩子了(很多有公职的),这几年在北京身边的朋友也有不少家里添丁的,至于策略嘛,什么都有:符合政策的、超生的(各种幌子:偷生、领养等等)、出国生的、重组家庭的 …… 这些真实存在于生活之中的孩子,在社会上却貌似隐形,所以,我们的人口状况到底怎样?这些隐形存在的孩子是否已经在各种统计数字之中?!之前开放的单独政策没有起到预期的作用,那么全面开放的二胎政策是否也是一样呢?中国 20 年后的老龄化程度会怎样?到底什么才是我们需要的政策,这个需要建立在全面真实地了解人口的情况和真实需求的基础上。目前来看,统计数字是值得探究的。 其次:我们人口的教育状况到底如何?人口的素质是不是老龄化? 上次在青岛的一个双创活动中,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刘俏教授的发言很有启发:他从另外一面看中国的人口问题,到 2030 年,我国接受完整高等教育的人口会达到 2 亿以上,这是超过很多大国人口的一个数字,新浪上公布的 1977-2014 年参加高考人数、录取人数 是支持这一数字的( http://edu.sina.com.cn/gaokao/2015-06-18/1435473862.shtml )。如果从这个角度看,我国人口的素质没有出现老龄化,而是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素质人才聚集时代,创造性和活力应该超越任何一个时期!这应该是中国的机遇!仔细看下周围的情况,年青一代得到完整的大学教育已经是很正常很普遍的事情,不管你怎样诋毁中国的教育,可是它的普及还是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接受教育还是对国家和民族的人口素质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所以,这个数字让人很振奋,我们要是能够把这些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都用好,那就完全不用担心老龄化和人口结构的问题啦,就像开头那位朋友说的一样: 从人口的质量上求发展! 我们应该做的不是机械地限制或者鼓励大家生多少孩子,而是让已经存在的每个孩子都有接受教育的平等机会,尽力把他们培养成为有一技之长的人才,建设一个人人都能够自由发挥能力的公平舞台,这样的中国才会是生机勃勃的中国,这样的社会才是充满创造力和活力的社会,这样的地方才是人人都向往和热爱的祖国! 所以我给这位朋友回复: 说得很对,我们啥都不缺,缺的是正确的理念:首先,我们要用“ Yes , iCAN !”的理念教育自己,让它渗入我们的骨髓和血液,这样让每个人都有机会自我成长为人才;其次,管理者要用“ iCAN , uCAN , vCAN ”的理念建立平等的社会体制,让它贯彻落实到社会管理的每个角落,打造互相尊重、公开公平的坚实社会基础。路漫漫,一起努力。
个人分类: 科研工作|17773 次阅读|31 个评论
用婴儿潮冲淡人口老龄化实则抱薪救火
热度 2 jiangming800403 2015-11-7 11:44
用婴儿潮冲淡人口老龄化的做法是抱薪救火。因为任何人都会老的,一个金字塔型的人口年龄结构意味着老龄化人口也会不断增加,除非年轻人都在 60岁以前死去。这就是自然生育论所主张的社会会通过另外的一方面调控人口——瘟疫、灾荒、战争。 在人口问题上没有必要必要自己吓唬自己。我似乎从来没有主张过中国人口的上限值是多少,但这个上限值肯定是存在的,而不是无穷大。我只是再说现行的人口政策即使100年,中国仍然会是世界人口第二大国(假如印度一直存在的话),仍然会有7-9亿人和4亿以上的劳动力。况且的现行政策不可能再持续100年,甚至连1年都可能持续不了。 中国人并没有失去生育力,即使在严格计生的条件下,中国大陆的生育水平(出生率)还超过全球接近30%的国家,这些国家大部分是发达国家。 世界上主张中国人口危机的“计生政策无用论”(人口出生率下降的是自然的,所以是不能恢复的)和“计划生育政策恶化了中国人口结构”(出生规模迅速下降是计划生育政策造成的)这本质上存在矛盾。
个人分类: 人口与城市化|2693 次阅读|9 个评论
学者的建议要切合实际,不要放空炮
热度 2 wya 2015-11-5 09:28
http://news.163.com/15/1105/03/B7KIM45J00014AED.html 党报: 要让能生二孩的想生敢生 优待原独一代 着力解决符合条件的家庭想生不敢生以及犹豫要不要生等问题。 积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大力引入社会力量,着力加强生殖健康、妇幼保健、妇女就业、生育保险、托儿托管等方面的公共服务供给,切实让符合条件的家庭想生、敢生、能生, 确保“全面二孩”生得下、生得好、养得起。 (作者为湖南省社科院国家治理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 博主注: 如果家庭经济条件允许,生下的二孩有人照料,大概没有几个人不想生二孩! 上面一篇博客中,司 长说“ 比如2013年我们调查发现符合单独两孩政策的家庭有60%希望生育。但是政策落地之后,2015年的年初再在同样的人群做调查,只有39.6%的人希望生育二孩,有很大的变化。出现这一问题, 很多人说由于经济的压力,住房的问题,子女的照料以及今后的教育成本等等 。”如果每个生育二孩的家庭妇女不用工作,每月补助5000元,国家负担奶粉、尿布等幼儿吃穿费用,按照居住地房价补贴一间10平米住房费用,普及幼儿园到高中的免费教育.......,只要国家有足够资金投入,生育率就会上升,西方有的国家已经实现了。 可见,一个国家的生育水平必须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人多国穷的时候就要少生,人少国富的时候,自然就有资本鼓励生育,增加就业了。目前的问题就是,中国人口过少了吗?政府有足够的财富投入到鼓励多生的政策吗?如果国家没有足够的钱投入给家庭,即使政策允许生育3、4、5、6胎,群众也不会多生一个。毕竟养育孩子是需要家庭真金白银和时间精力的投入。 要让群众敢生,就要增加家庭收入、改善住房条件、解决子女照料、降低教育成本等,这些都需要国家财力投入。人社部说连养老资金都紧张,国家养孩子的资金从哪里来? 抚养比不仅仅是老年抚养比,还有幼儿抚养比。 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好坏的衡量需要长达一个生命周期的时间,为解决老龄化和老年抚养比,就会增加幼儿抚养比,一头压下来,另一头就会翘起来。没有科学的人口年龄结构转化理论做引导,人口政策必然会出现偏颇。 http://www.zgrkkx.com/Magazine/Show/?ID=6209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合理转化问题研究 70年代以来实施的计划生育政策,过去认为正效应,是好事,几十年后却变成了造成老龄化的元凶?同一个国家政策,前30年促进社会发展,后期更长时间却变成阻碍社会发展?造成如此错误认识的根源,在于没有认识到人口规模和结构的对立统一,没有一个科学的人口年龄结构变动评估理论。 而这些问题,其实在几十年前就已经说清楚了。 如果一个人工作一辈子还不能自己养活自己的话,那么社会早就崩溃了。所以,养老根本就不会是个问题。农业社会家庭能够自己养老,怎么到了发达的后工业社会,就养不起老人了呢???我们工资中本该用来养老的钱哪里去了?该向谁要呢? 社会发展方向是为人类提供更好的福利和生活质量,延长退休是福利吗??? http://news.163.com/15/1105/07/B7L0KFO40001124J.html 人社部部长:中国未富先老 养老金吃紧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61711-628279.html 承认中国人口相对过剩,是正确认识人口红利、老龄化等问题的关键 http://www.zgrkkx.com/Magazine/Show/?ID=5930 加速人口老龄化 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2414 次阅读|4 个评论
独生子女,房价,老龄化
热度 4 jiangming800403 2015-11-2 11:46
独生子女,房价,老龄化 独生子女 一直可以生 二胎, 4-2-1的家庭结构只能是因为自己不生。 但是八十年代中有80%以上是非独生子女,我本身也是 。 甚至他们的父辈从来没有执行过计划生育政策, 生过三四五六七个孩子。全面二胎, 如果说 受益 者,应该是 我们 。 从代际公平的角度,我们这一部分人应该追加一代人的生育限制,否则计划生育就是城里人给农民工腾地方,独生子女的后代给非独的后代腾地方。 从个人 际遇 ,我没必要反对放开二胎。而且政策放开后出现的出生/入托/入学/就业拥挤也不是我们个人能解决的,即使个人不生,自己的孩子也要面临各方面的压力,还不如用足指标。 自己不生别人生就等于自己替别人养孩子,一个孩子从小到大学毕业,政府隐性的财政投入现在有十几万,估计很快二十/三十万,这些其实都是税收的转移支付。 现在看来2000年前后的那代人是几十年来压力最小,最幸福的一代了 ,因为他们那批人每年只有1300万。而全社会的公共设施都要按每年1500-2000万人准备。 计划生育生育背景下低出生率及其带来的低抚养比和高储蓄率是支持高房价的重要原因。支持年轻人买房的往往是双方家庭几十年的积累(储蓄)。 中国居民的储蓄率一般在50%以上,这决定了中国居民对高房价的相对承受能力更强 ,因为在经济学理论上是假设消费者的收入和支出是平衡的,否则就会有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 房价的高低,特别是级差地租的高低,不是由商品价值(即凝结其中的人类劳动),而是由一种所谓的“效用”决定 ; 不仅是买方与卖方之间的博弈,而且也是不同购买者之间竞争的结果,其均衡价格是在购买者付出的成本与实现的满足感(欲望)实现均衡 。如果购买者都愿意支付更多的成本实现满足感(拥有房屋的使用权),那么房价的天花板就会上升。中国的高房价也是这样铸成的。或许说 降低房价只有要更多的人买不起房 ; 如果人人都买得起房,房价至少上涨,直到一部分人被挤出市场。 也就是说 不生孩子,才是高房价的原因 。 房子是一种具有高收入弹性的特殊商品,房地产繁荣是因为有钱不会花,有钱没地方花 。 由于低抚养比,城市中产阶级和农村富农,积累资金的能力是迅速的,特别是城市原住民,本来就已经有了多套房,这笔剩余的消费资金,由于没有合适的投资渠道,大体都转移到了房地产里。也正是计划生育,才可能一家三代集资买房。但是由于人口减少,房地产泡沫终将破灭。 以房养老是靠不住的。中产阶级有钱买二套房,却没钱生第二个孩子是很奇怪的说法。 其实正金字塔型、倒金字塔型以及柱型胡年龄结构中,总抚养比都差不多,主要是少儿抚养比和老年人抚养比的关系不同,低抚养比的人口红利只会出现于低生育率造成的橄榄型年龄结构中,也就是没有计划生育就不可能有人口红利。 即使总合生育率 1.5 的计生政策维持一百年,中国仍然会有 7 亿人和 4 亿劳动力。以 28 岁(女性平均生育年龄)为一代人计算,存世人数大约是老中青三代人的总和(预期寿命 84 岁)。 100 年大约不到 4 代人。中国大陆从 1995 年起出生水平大约稳定在 1500 万左右, 28 年就是 4.2 亿人,按照 0.75 的代际替换比例, 1995-2023 : 4.2 2023-2051 : 3.15 2051-2079 : 2.36 2079-2107 : 1.77 1995 的 112 年后,也就是 2107 年,大约只有后三个代际的人口存世,那么总人口是 3.15+2.36+1.77=7.28 亿,这超过 7 亿人的年龄结构大约是下面的样子, 0-4 2.32 5-9 2.95 10-14 3.37 8.63(0-14 岁 ) 15-19 3.79 12.42(0-19 岁 ) 20-24 4.21 25-29 4.63 30-34 5.05 35-39 5.47 40-44 5.89 45-49 6.32 50-54 6.74 55-59 7.16 60-64 7.58 53.05(20 岁至 64 岁 , 劳动人口 ) 65-69 8.00 70-74 8.42 75-79 8.84 80+ 9.26 34.53(65 岁以上 , 老龄人口 ) 20 岁至 64 岁的劳动人口,大约占总人口的 53% 。呼吁用婴儿潮推迟老龄潮的声音大概忘记了一个基本问题——人首先是消费者,其次才是劳动者,大概在 20 岁以前可能一直是消费者。一个年轻的人口年龄结构,虽然老年人抚养比低,但是有很高的少儿抚养比,而且抚养少儿,特别是婴幼儿,可能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因此,年轻型人口年龄结构,能参与社会生产的劳动力并不见得多。中国一个有很高的劳动参与率,特别是女性参与率,这主要是因为低生育率解放了大量的年轻女性,这也是所谓人口红利的一个根本原因。而在高生育率的非洲国家,妇女一生中要生产并且养大 5-6 个孩子,从 20 岁到 40 岁的大多数时间,基本都在生孩子了。所以非洲国家人口的劳动参与率只有 30%-40% ,人口优势并没有转化成为人力资源优势。
个人分类: 人口与城市化|2792 次阅读|4 个评论
计划生育,人口红利,老龄化,中等收入陷阱
热度 1 jiangming800403 2015-10-29 11:21
博主回复(2015-10-29 10:12):一些学者说“人口红利”,人口少,对应的红利也就没有了。 --------------------------------------------------------------------------------------- 只有计划生育才有人口红利,所以人口红利不可能一直持续下去。 博主回复(2015-10-29 10:59):就我所知,“人口红利”好像是指年轻人占的比例高,于是劳动力便宜,并且生产量大,结果是全国人民受益。说得难听点,中国这些年的高速发展是以农民工的巨大贡献,牺牲而取得的。 如果我国进入老年人多劳动力少的时代,这个国家就没有力量了。这正是目前所担心的事。 -------------------------------------------------------------------------------------------------- 一个高出生率的国家,比如现在的非洲,显然是少年儿童占的比例多,而不是年轻的劳动力占的比例多,特别是妇女每二到三年生一个孩子,从二十岁到五十岁,就不可能有多少时间出去工作了,不可能存在人口红利。人口红利主要指得是低抚养比,尤其是低少儿抚养比,这显然之会在生育率迅速下降的时期才可能存在。 同时,如果一直存在“人口红利”,我们也不可能跨越中等收入瓶颈。 而且任何人都会老的。用婴儿潮冲淡老龄潮只会是抱薪救火。
个人分类: 人口与城市化|3058 次阅读|3 个评论
延迟退休、“一妻多夫”与世界第一大市场----呼吁全面二胎政策
热度 20 zhumengjin 2015-10-24 21:07
在生态学中,种群规模有其内在的调控机制,事实上,人也是生物序列中的一员,这种机制对于人类也是适用的,只是机制发生作用的具体途径有所不同而已。对于国土面积与中国相当、但宜居国土面积大于中国的美国和欧洲,生活条件优越,在没有人为控制人口的情况下,人口也没有一直增长,而是处于一种平衡、甚至局部负增长状态。对于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地区,人口规模根本用不着人为去控制,自然会平衡在本来应该有的规模上。从世界范围来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为享受更高的生活品质,人的多生欲望正在快速地减弱,这种现象也在中国年轻一代中表现得越来越突出。从更长远的角度看,中国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后,中国社会面临的主要问题将不是如何控制人口的问题,而是如何激励生育的社会问题。 从我国目前面临的实际情况来看,立即放开全面二胎政策已经不能再拖了,再拖下去将是对历史、对子孙后代极不负责的愚蠢行为。 (一)延迟退休不如放开计划生育 一个老年人为主的社会,也是一个没有发展潜力的社会。欧美、日本科技不可谓不发达,但其经济多年来一直没有明显的进步,究其原因,老龄化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中国社会已经开始迈向老龄化,比如上海等城市,政府职能已经开始为老龄化社会买单。因为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目前国家正在酝酿、制订延迟退休的方案。除了管理、或性质与之接近的工作,对于绝大多数工作,老年人并没有优势,创新更多地属于年轻人, 只有维持较大比例的年轻人群体,才能适应我国创新型社会的 发展 目标。 放缓老年化问题,或者让人口各年龄自动达到平衡状态,需要立即放开计划生育,这也是解决老龄化社会问题的治本措施。 (二) “一妻多夫”不如放开计划生育 3000万光棍,如此刺眼的数据,这将是中国未来社会潜在的不稳定因素。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源就是没有根据实际国情,及时调整计划生育政策。科学网今天出现了好几篇评论“一妻多夫”的博文,原因自然是正规学者竟然提出如此荒唐的想法。要解决我国性别失衡问题,当然应该从造成性别失衡的原因上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一妻多夫”这类荒唐的提议决不是解决性别失衡的灵丹妙药。立即执行全面二胎政策,并有计划、有步骤地全面废止计划生育政策,才是解决我国性别失衡的根本办法。 (三)放开计划生育是较长时间内维持我国世界第一大市场地位的重要保障 中国外交、对外关系的最大筹码之一——世界第一大市场。市场大小归根到底由人口规模决定,没有巨大的人口基础,也就没有世界各国高度看重的世界第一大市场。如果中国只有2-3亿人口,跟经济高度发达的美国、欧洲、日本相比,消费市场的规模将远远不如人家,中国也将失去大国外交博弈中这一极其重要的筹码。在较长时间内维持世界第一大市场地位,让全世界都要看中国的眼色行事,也迫切需要立即执行全面二胎政策。 (四)失独——中国社会不可承受之重 如果继续坚持目前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中国社会不久之后估约有一千万失独家庭,这是一个巨大的数字。一千万失独家庭是个什么概念?很简单,父母再加上父母双方的父母,约占人口的1/20-1/30,这意味着每20-30个中国人中将有1人为失独而陷入无比绝望的悲痛中,这绝对不是一个无动于衷的数字,因为这一冰凉数字的背后将承载无数人的悲痛泪水,这将使中国变成被失独泪水浸泡之中国,这将是中国社会不可承受之重。无论从理性、还是非理性的角度,中国目前已经到了该立即执行全面二胎政策的时候了。 从解决社会老龄化问题、发展创新型社会、维护社会稳定、维持大国外交筹码等角度,继续坚持目前过于严格的人口政策将是“政治错误”的,也是政府对自己经济发展成果不自信的表现。个别人口专家也不要再为了维护自己那点可怜的“权威”而强作错误坚持了!至少,从单独二胎到全面二胎政策,需要立即执行,不能再拖,一天也不能耽搁了。至于是否需要全面废止计划生育政策,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再行定夺。全面放开二胎,基本上不会有什么大的社会风险,而继续坚持目前过于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却会使国家面临着一系列巨大的、可以预期的严重社会问题。 【图片源自公开网络】
个人分类: 社会视窗|36136 次阅读|34 个评论
150923扶不扶的伦理探讨
shixiaoxin10 2015-9-23 14:39
近期,国人再次老人跌倒遭遇扶不扶的困境命题,安徽淮南师院的一名学生和一位老人出现了是否撞到了,扶不扶的问题。我们姑且不去讨论具体的个案,仅仅探讨这个问题的伦理。 一、老龄化及其高龄化是中国社会面临的巨大问题。 如果说老龄化是问题的话,还是不是十分危急,重要的是伴随老龄化的高龄化,高龄化是中国当前以及将来最重大的危机,这涉及养老资源及其及其伦理问题。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当大批高龄化老人的出现,又没有孝子的时候,这个社会会怎样? 二、高龄化老人的养老问题 这需要强大的社会保障,如果没有,就要面临高龄老人的自助问题,大量的事情需要高龄老人亲力亲为,包括老人的出行问题,这是扶不扶的关键原因之一。 三、关于扶不扶的几种观点 1、老人出行,子女都不怕危险,出现跌倒等危险了,为什么路人要担负道义责任呢?(这是最新的一种观点,路人是否可以因此而又一些道义解脱呢?) 2、关于是否撞到老人。实际上这个命题也是相当肤浅的。我就见过一个老人被旁边的狗惊吓跌倒的;还有如果一个小孩告诉飞奔,会不会吓倒旁边的老人呢?这时候,没有碰撞,老人的倒谁负责呢? 解析:对于高龄老人,或者行动不便或者颤巍巍的老人,他们在大街上不光是会被撞到,更可能的是,有可能被吓倒或者是刮倒。这时候是需要家人陪护出行的,但我们的家庭能承担这种陪护吗? 3、老人的出行权利 既然行动不便的老人需要家人陪护,当没有家人陪护的时候,老人在出行时出现的危险谁担责呢? 在道路上,你撞到一个小孩、青年或成年人,也许是一个很小的事情,因为不会有多大的伤害,顶多包扎一下即可。可是,如果你在道路上撞到一个高龄老人,那基本上会产生巨大的负面后果,最严重的是你可能要为这个老人养老送终了,而老人的孩子们却心安理得,这公平吗? 倘若,社会限制行动不便或高龄老人上街(必须有陪护方可),那么,谁能给社会这个权利,这公平吗? 既然撞到一个老人后果极其严重,那么我们如何界定老人的出行呢?当前,一定距离的避嫌是必要的,因为,即使不是你的原因,老人自己摔倒了,你必须回答的问题是,你扶不扶。 4、你扶还是不扶,你将陷入逻辑和道德怪圈 我们相信人的善良,当老人倒地,我们都会第一感要去扶。可是,现实让我们不敢。于是出现了搀扶老人的秘籍,录像呀、证人呀等等。道德问题上升到法律,已经是一种悲哀,但悲哀的是,法律是靠证据的,你的证据可靠吗?当人们做好事还要考虑证据时,人们还会不会毛线呢? 5、防人之心不可无 一个老人倒地,有时会拉一个扶他的人,说是他撞倒的,真的是坏人变老了吗?应该是不尽然,这种解释很肤浅。 一个人不会随便诬陷,老人也是如此,至少我们应相信绝大多数老人是感恩的,是好的。但当我们考查倒地后老人的境遇,你会发现不一样的视角。 如果这个老人退休工资保障很低,孩子又不孝顺或者把老人当成累赘。这时老人摔倒了,他的未来是什么,严重的话只有等死了。 怎么办,如果老人是清醒的,勇于承担严重的或者等死的后果,你扶他他会感恩。但如果老人迷糊了或者道德迷失了,他就会抓住扶他的人,说是被撞倒的。也许,这是老人对社会保障的索取,这是他抓到的最后一根稻草,可是被做好事的人承担了。 或者,有人说要用法律打击诬陷的老人。关键是,即使你能判诬陷老人的罪,你也无法关押他们,岁数太大了,关押的成本很高很高,有用吗?或者,真是这样做的话,诬陷别人的老人或许可能增加,这为一些老无所养的老人提供了一个养老场所。 不能排除,一些嫌弃老人的家庭,把诬陷别人当做推卸自身养老责任的借口。 6、残酷的现实 一个高龄老人的出行,显示的是社会保障和家庭保障的缺失或不足。保障良好的高龄老人,其出行应该是有人陪护的。这个现实,增加了扶的风险。 四、对策 明确了以上问题,我们看到扶不扶不仅是个伦理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非常复杂,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一个综合过程,不是你设一个见义勇为基金会就能解决的,关键是从社会保障的层面作为突破口,辅以其他措施,才是正解。 严肃探讨,请理性评论发言。
个人分类: 社会|1988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口会升?还是会降?
热度 1 uvard 2015-7-16 13:43
人口会升?还是会降? 上大学的比以前多了, 拼事业的比以前压力大了, 房子比以前贵了, 城镇人口比以前多了, 女性参加工作的比以前多了, 男女越来越平等了, 结婚越来越晚了, 生孩子的欲望越来明智了, 不想生就能不生的办法越来越多了, 养孩子的成本越来月大了, 照顾孩子的时间越来越少了, 孩子上学时间越来越长了, ,,,,,, 人口会升?还是会降?
个人分类: 个人观点|3060 次阅读|1 个评论
乡村是理想的养老之地
热度 16 蒋高明 2015-3-31 18:46
乡村是理想的养老之地 蒋高明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以及科技不断进步,人的平均寿命逐渐提高了。目前,中国人的平均寿命为 75 岁,与全球最高的日本国 (83 岁 ) ,相差仅 8 岁。我国从 1999 年就已进入老龄化行列; 2012 年底,我国 60 岁以上老年人占全部人口的比例为 14.3 %;预计 20 年后,即到 2033 年,老年人口所占比例为 25.4% ; 2050 年将高达 33% ,接近或超过发达国家。这就是说,三十年后,全球的人口格局将是这样的:每 5 个人中就有 1 个是中国人,而每 3 个中国人中,就有 1 个是 60 岁以上的老人。未来的中国到那里去养老呢? 全国老龄办《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中指出,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显著。今天我国农村的老龄化水平高于城镇 1.24% ,这种城乡倒置的状况将一直持续到 2040 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的迁移流动,农村人口老龄化速度更会超过城市。由于家庭规模逐步缩小、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不断弱化,加上经济不发达、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在部分地区尚未建立或进程迟缓,农村的养老、医疗等方面的压力将更加突出。目前,约 860 万贫困老年人的养老、医疗缺乏必要的保障。 针对中国日益突出的养老问题,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党组书记戴相龙开出的 “ 药方 ” 是:一是尽快进行顶层设计,争取到 2030 年基本建成由国家设立公共养老金、企业和职工设立补充养老金和个人养老储蓄组成的养老保障 “ 三支柱 ” 体系,通过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共同努力,逐步提高退休人员养老保障水平;二是坚持执行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国家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国家要通过增加中央拨款和发行社会保障特别国债,支付养老制度转换成本;三是运用综合措施平衡因老龄化高峰到来形成的国家统筹账户收支缺口 。 从戴相龙先生开出的 “ 药方 ” 不难看出,他还是相信花钱就能够办事, “ 养老金 ” 、 “ 养老储蓄 ” 、 “ 国家统筹账户 ” 等,不难看到前中国人民银行行长的影子。殊不知,金钱并不是万能的,合理的社会结构才是最关键的。在人情冷漠的社会里,花再多的钱也办不了事,尤其对于无劳动能力和防卫能力的老人,金钱对于他们并不安全。 写到这里,笔者讲述一个亲自调查的案例。在山东某县有个村庄,村里有个 85 岁的老人,养育 3 个儿子 2 个闺女,都各自建立了自己的家庭。老人丈夫去世后,老母亲只好由 3 个儿子轮流养,他们约定好每个儿子家住一个月。然而,由于社会畸形发展,传统文化丧失殆尽,在金钱问题上斤斤计较,三个儿子本身就不团结,甚至为了一点小钱,老大和老二吵架一辈子都不说话了。老母亲在大儿子家住一个月后,该送到老二家了,但因为二月只有 28 天,老大觉得吃亏了,就将老母亲背到老二家;老二觉得还不到 30 天就将老母亲送来,明显吃亏两天,又将老人背到老大家去。由于他们互相不说话,老二就将老人背到老宅子里去了,他想老大会来接人的。几天之后,他忘记了这件事,又不能去老大家打听,老母亲活活被饿死了。待村里的人发现老人尸体的时候,老人的眼睛都让老鼠咬掉了 ! 上述血淋淋的事实说明,今后的中国式养老必然是亲情养老。为了那点可怜的钱,连亲生儿子都不要老人,更何况冰冷冷的钞票呢?中国自古是以孝道为主的国家,今天全民只认钱财,道德急剧滑坡,才造成了中国大量问题如环境污染、贪污腐败、教育失败、人心相背、养老等等社会问题的出现。实际上,老人是没有多少追求的,他们也吃不了多少东西,他们唯一希望的是社会还能在他们离世之前,承认他们的存在。有钱难以买到像亲人朋友的亲情。 25 年前,笔者再在英国做访问学者时,了解到他们有这么一种职业。就是去陪英国的老人去聊天。英国老人的家里的布置都非常高档,周围环境好,但就是没有人气,只好花钱请人来说话,每小时 10 英镑!这就是典型的以金钱为主的西方价值观的表现。中国官员给出的养老方案,竟然也试图花钱就解决养老,而不从造成社会问题的源头找出去,实在是 “ 邯郸学步 ” 。    实际上,中国官员们忘记了一个最基本的常识,中国的乡村本身就是最理想的养老之地。过去农村四世同堂或者五世同堂,其最高境界就是亲情养老,而不是依靠什么外来的力量。老人在家庭里起的作用也不只是等待别人来养活他,他们还能做力所能及的工作,如照孙儿孙女,照看家庭,并在家里的大事问题上起决策参谋作用,毕竟老人经历多见识广。另外,农村家庭还养殖很多小动物,这些都可以给老人带来快乐。人总是要死的,谁也逃脱不了这一客观规律, “ 寿终正寝 ” 是过去中国的死亡的最高境界。过去,农民家里如有老人去世,大家都忌讳说死这个字眼,而是用某某 “ 老了 ” 。老了,也就是了了,万事皆空。老人在儿女照护下坦然离开,回到黄土地,这才是真正的 “ 安乐死 ” 。 今天很多人死在医院里,身体被大卸八块,将辛苦积累的钱拱手交给医院不说,活着的时候就被进行 “ 尸体 ” 解剖,这样离开人世是很不人道的。如果恢复了农村养老功能,那些来自 “ 少小离家 ” 的可以 “ 老大回 ” ,或者将农村假设成别墅级的养老公寓,在那里让人去接地气,国家何愁解决养老问题?因此,中央政府的大量资金应当是就地建设美丽小城镇,让打工的农民在自己的家门口就有工作干,让老人能够经常在闭眼之前见到自己的儿女或孙辈,而不是留在家里等死。这样的美丽乡村就地城镇功莫大焉。 老龄问题越来越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我们要予以重视 ” 。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老年人口规模之大,老龄化速度之快,高龄人口之多,都是世界人口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老年人口增长引发的对其衣、食、住、行、医疗、精神消费等方面的需求,都需要我们认真考虑。 建设美丽小城镇,吸引离乡才年轻农民回到故土,并将中央和地方或社会资金,重点建设 “ 接地气 ” 的养老产业,既有效解决城乡尤其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又开辟了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关部门应认真考虑这一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事情。 何雨欣、侯雪静 . 2013. 专访戴相龙:中国有能力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 . 新华社北京 4 月 15 日电 .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4859 次阅读|21 个评论
[转载]单独两孩政策最快明年初实施,为普遍两孩探路
xjtuhyg 2013-12-24 17:47
单独两孩政策最快明年初实施 ,为普遍两孩探路 昨天,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审议了关于调整完善生育政策的决议草案。国家卫生计生委主任李斌昨天表示,实施单独两孩政策,可为今后进一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逐步实现城乡、区域、民族间生育政策的基本统一积累经验。 关键词:生育政策,人口形势,人口结构,老龄化,单独两孩 2013-12-2408:32 京华时报 http://china.huanqiu.com/livelihood/2013-12/4690111.html   草案   1为什么调整生育政策?顺应群众期盼有必要调   受国务院委托,卫计委主任李斌就关于调整完善生育政策的决议草案向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作说明。   李斌说,进入本世纪以来,我国人口形势发生了重要变化。我国低生育水平稳中趋降。如果维持现行生育政策, 总和生育率将继续下降,总人口在达到峰值后将快速减少,影响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她说, 我国人口结构性问题日益突出。2012年,劳动年龄人口开始减少,而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出生人口性别比长期偏高,近20年来一直在115以上,2012年仍高达117.7。   李斌提出,适应我国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尊重人口发展规律,顺应人民群众期盼,有必要调整完善生育政策。当前,我国低生育水平长期稳定,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社会抚养负担较轻,调整完善生育政策条件成熟、时机有利。   2决议起草经过哪些过程?国务院5年前启动调研   2008年以来,在国务院的领导下,原国家人口计生委启动调整完善生育政策的研究和准备工作,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基础性调查研究,进行了多方案的比选,征求了多部门的意见。   今年3月以来,按照中央要求,国家卫生计生委进一步深化研究,完善方案。 国务院常务会议、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中央政治局会议先后专题讨论了调整完善生育政策工作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调整完善生育政策的决策部署,明确要求“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 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 ,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卫计委起草了草案。草案已经国务院批准,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审议。    3依法实施单独两孩政策,草案主要内容是什么?   决议草案提出,各地要遵循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发展的客观规律,从实际出发,认真做好人口形势、计划生育工作基础以及政策实施风险的评估工作,并由省级人大或其常委会通过修订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或作出专门规定的方式,依法实施单独两孩政策。   决议草案提出要认真贯彻落实宪法、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等法律法规,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加强计划生育基层基础工作,加大对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的力度,广泛宣传基本国情、基本国策,引导群众自觉实行计划生育。依法查处违法生育行为。   4   2015年人口不会超目标,新政会导致人口激增吗?   李斌说,预计政策调整后,今后一个时期出生人口将适当增加。 2015年总人口在13.8亿人以内,不会超过13.9亿人的“十二五”规划控制目标 ,也不会突破国家人口发展远景规划目标。   她还表示,实施单独两孩政策,不会对我国粮食安全以及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务造成大的压力。 我国资源配置规划是以2020年总人口14.3亿人、2033年前后总人口达到峰值15亿人左右作为基数制定的。   李斌指出,实施单独两孩政策,可以为今后进一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逐步实现城乡、区域、民族间生育政策的基本统一积累经验,创造条件。   解读   1是否意味着放松计划生育?“单独两孩”也是计划生育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陆杰华表示,计划生育作为基本国策是要长期坚持的,但是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和调整完善生育政策并不矛盾。   陆杰华指出,过去我们说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一些人理解是固定不变的,认为就是城镇独生子女。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释放了一个信号,就是比如我们现在说单独两孩或者将来普遍生两个孩子也是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也就是说计划生育并不意味着只有独生是国策、少生是国策, 按照法律规定赋予的权利去生育才是国策的根本含义 。   《决策》草案提出要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还要依法查处违法生育行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也要加强对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和本决议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   陆杰华指出,实务部门特别是基层部门一定不能有误解,不能因为政策的调整就放松计划生育工作。避免出现这种放松带来的政策外生育集中增多。   2新政何时能够实施?新政最快明年初开始实施    昨天,央视新闻称,卫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明年第一季度有关省、市、区将启动单独两孩政策。符合政策夫妇可带户口本、身份证、结婚证和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等材料到街道乡镇计生办申请再生育。双方只需一方户口所在省实施单独两孩政策,就可去申请。   卫计委计划生育基层指导司司长杨文庄表示,各地人口计生部门正在组织开展摸底调查,以全面摸清单独夫妇及其生育子女情况的底数,做好人口形势、计划生育工作基础以及政策实施风险的评估工作,以及相关配套政策的完善。下一步,将由省级人大或其常委会通过修订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或作出专门规定的方式,依法实施单独两孩政策。   据介绍,北京、云南等地已启动了立法程序,正在积极开展立法研究论证和协调工作。   3新政会长期实行吗?“单独两孩”只是一个过渡   单独两孩政策是一个“历史性的动作”,意味着独生子女政策将要退出历史舞台。“从长远来看,本次单独两孩政策是为普遍两孩政策启动,甚至未来城乡政策基本统一积累经验,创造条件,这只是第一步。”陆杰华认为,从单独两孩政策,到未来有可能实现的普遍两孩政策之间的路有多长,还要看第一步走得是否稳健。   国家卫生计生委专家委员会委员、人大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翟振武也认为,按照“单独两孩”政策,符合条件的夫妇如果生了两个孩子,等孩子长大了却只能生育一个孩子,人口结构将会变成怪异的“葫芦型”,必定难以持续。因此他也认为,单独两孩注定只是一个过渡,全面放开两孩则应该是下一步的计生改革方向。 ◎ 总人口   2015年总人口在13.8亿人以内,不会超过13.9亿人的“十二五”规划控制目标。 ◎ 生育率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妇女总和生育率降到更替水平以下,目前为1.5至1.6。 ◎ 劳动人口   2012年,劳动年龄人口开始减少,比上年减少345万人;2023年以后,年均减少约800万人。 ◎ 老龄人口   我国老龄人口本世纪30年代初将达到4亿,占总人口的比例将从目前的1/7提高到1/4。 ◎ 性别比   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长期偏高,近20年来一直在115以上,2012年仍高达117.7。   本版采写京华时报记者张然
152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美国人花3000多万人民币在中国做社会调查、收集血液样本
wya 2013-12-4 14:48
http://www.cenet.org.cn/article.asp?articleid=42036 本项目在国际科研项目招标激烈竞争中获胜, 得到 美国老龄研究院、联合国人口基金资助与香港研究资助局(RGC)的资助,德国马普研究院人口研究所 在人员培训与国际研讨会方面提供了资助。全国22省市调查数据收集工作由北京大学委托北京美兰德信息集团公司(原国家统计局信息中心)进行。全国7个长寿地区长寿老人、低龄老人和中年对照组的 健康体检和血样、尿样 采集工作由中国疾控中心组织执行。中国老年人口健康影响因素研究基础调查以及跟踪调查经已于1998、2000、2002、2005、2008-2009年成功实施。样本涵盖约占85%全国总人口的22个省、市、自治区。中国老年人口健康影响因素1998,2000,2002、2005与2008-2009年跟踪调查的样本量分别为8959,11161,20297,18549,20366人;五次队列人群跟踪(含递补)调查累计入户访问约81000人次,其中包括14376人次百岁老人、18938人次90-99岁老人、 20823人次80-89岁老人、14285人次65-79岁老人和10962人次35-64岁中年人。同时访问了五次跟踪观察间隔期间死亡老人的直接家庭成员,搜集了将近18000位65-112岁已死亡被访老人的死亡日期、临终前的健康状况、住院或在家卧床不起天数、及医疗照料等信息。 http://www.biodiscover.com/news/research/105633.html 在一个炎热的夏日午后,聂华生(音译)和殷亦飞(音译)赴约前往一个便利商店,到达之时恰好店主在房间里午睡。原来访问一个50岁的女性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殷亦飞拿出笔记本电脑,开始询问调查问题,继续着他们艰苦的探求:当殷亦飞问到该女性的年龄时,对方回答“青少年”。顾客在店里购买香烟、食品等杂物。而 受访者有意回避了和财务状况有关的问题。 聂华生表示:“有时人们 会说谎 ,这给我们的调查造成了困难。” “老龄”来袭 聂华生和殷亦飞都是北京大学的学生,也是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实地访员。据美国《科学》杂志报道,作为一项庞大的工程,CHARLS力图追踪一个世界上最重大的人口结构转变:中国正在进行的过渡—— 从一个年轻劳动力富足的国家转变成老龄化国家 。这个由中国研究人员和美国研究人员共同设计的调查正在从超过1万户家庭和近1.8万名个人中收集信息——这些代表性样本都是超过45岁的中国人。 中国在变得富强前经历了人口的老龄化——这个巨大的转变将使经济、医疗制度和 劳动力市场感受到压力 。伴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1980年独生子女政策的出台,使家里唯一的孩子要承担照顾年迈父母的重担。根据联合国人口司的预测,2010年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2%,预计到2050年,这一数据将上升为34%。美国加州圣塔莫尼卡市兰德公司中国老龄化研究中心主任James P. Smith 说:“ 欧洲用了80年的时间完成类似的过程,在中国,这一时间却缩短至20~30年 。”Smith也是该调查咨询委员会的一员。 CHARLS由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CCER)负责监管, 获得了来自美国国家老龄化研究所(NIA)的525万美元的资金援助, 以及其他渠道的支持(包括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CHARLS旨在调查中国老年人退休后的健康状况、财务状况及幸福指数。该调查于2011年在全中国范围内启动,并未参与该研究的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社会学家Donald Treiman说,“从现在到未来的很多年,它将成为关于中国人口老龄化的权威信息来源”。 据《科学》杂志报道,CCER经济学家、该调查共同首席研究员赵耀辉说,对中国的社会科学研究而言,CHARLS将是一个福音。美国密歇根大学安阿伯分校人口学家、监督该研究的学术委员会主席Yu Xie说 :“CHARLS选择数据公开为中国其他研究树立了榜样。” 意义深远 2009年,一份在2个省份的试点调查结果公布,3年后,该项目的全国调查结果于去年2月份出炉。目前,一个由500名实地访员组成的调查团队再次集结,调查取样范围将涵盖城市居民、藏族牧民以及蒙古族游牧民。第一轮的问题主要集中于受访者的血压、身高、体重、腰围、肺功能,以及是否感到虚弱无力等生物指标问题(还会涉及经济状况和生活满意度问题)。该小组还 收集了血液样本 以研究贫血症、糖尿病,以及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因素等问题。 迄今为止,CHARLS的结果为中国1.85亿60岁及以上人口的前景蒙上了一层阴影:近四分之一的老年人生活贫困,40%具有明显的抑郁症状,超过一半的人患有高血压。在中国已经极大地扩大了医疗覆盖率的情况下,这样的结果依然令人担忧。 从肌体疼痛到抑郁症等许多健康指标来看,女性的身体状况比男性更差。便利店女老板的情况就是一个典型:当殷亦飞问她是否在前一天的某些时候感到不开心时,她回答说,“我每天都过得不开心”。这位女老板在认知能力和记忆力测试中的表现也很差。认知差距问题在老年人群中更为显著,因为相比男性,女性的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与此同时,营养以及其他因素也可能具有重要影响,Smith注意到:在老年人群中,性别歧视是根深蒂固的思想。 该调查拥有一个美国模型 :健康与退休研究(HRS),这是NIA资助的一份调查,2.2万名超过50岁的美国人参与其中,内容涵盖健康、社会问题以及资产状况。人口统计学家Richard Suzman是HRS项目(1992年启动)的监督员,目前领导着NIA下属的行为和社会研究。他已经帮助超过30个国家(包括韩国、日本和印度)启动了类似的人口老龄化研究项目,并鼓励加深国际合作以确保国家间的调查方法和数据共享采用统一标准。对Suzman来说,中国的人口老龄化研究势在必行, 刨去其他原因,他说:“中国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将间接影响中美关系和贸易。” 2006年,Suzman与CCER合作监督一项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调查,并要求将数据发布在网络上。这唤起了赵耀辉的回忆,当时她还是一名芝加哥大学的学生,为了撰写论文而返回中国, 徒劳地收集 着完成论文所必需的数据。 中国老年妇女在认知和身体健康的恶化正在加剧 遭遇挑战 在中国进行人口老龄化调查是一项很有挑战性的工作,首要问题便是如何选择样本。中国的一些地区没有邮政地址列表,并且政府对进城务工人员租住房的情况掌握也不够。因此, 调查依靠的是地理信息系统。研究者将每一栋在谷歌地图中呈现的建筑标注出来,然后将每一栋建筑内的房间绘制成表格,从中随机选择调查样本。 文化差异给调查带来了其他困难。当询问受访者年龄和生日时,采访者需要核实该回答是基于阴历还是阳历;很多中国老年人记得出生日期和其他按农历算的重要日子。同样, 当被问及关于健康的问题,老年人的回答往往包括使用中药的情况,以及很多来自不同渠道的被拼凑在一起的健康信息。赵耀辉说:“很多人一辈子都没有看过医生。” 北京大学经济学家兼该调查的负责人孔涛(音译)说,该调查还要处理好中国语言和方言多样性的情况。根据学生访员所说的方言,组织者安排他们去不同的地区调查,但是在一些地区不得不借助翻译。孔涛说:“这会导致误差。”另一个问题是,城市居民变得越来越警觉谨慎。孔涛说:“ 社会信任度很低 ,陌生人敲门时人们会敏感多疑。”不过,首轮调查还是获得了较高的回应率(81%)。 与此同时,该调查有助于促进政策讨论。 提高退休年龄的建议 ——低级别的女性工人领取退休金的年龄为50岁,同等情况的男性为60岁。Smith说,诸如高血压一类的疾病,很多情况未能作出全面性诊断,这一举措能帮助政府更好地规划医疗保健支出这一紧急任务。 中国正在努力克服 人口结构转变所带来的弊端 ,该调查给研究人员一个及时了解政策变化和政策所造成的影响的机会。Smith指出:“未来20年的动态都在我们的掌握之中。” http://charls.ccer.edu.cn/zh-CN/page/about/CHARLS CHARLS首创了电子绘图软件(CHALRS-GIS)技术,用地图法制作村级抽样框。 博主注: 1、老年人口抽样的关键,或者说样本差异性最大的应该在省、县一级。 2、在村居一级抽样最简单的是向村委会要住户列表,然后随机抽样。 3、如果得不到住户列表,进村后按照一定间隔选取住宅,然后顺便记录其GPS点位即可。 4、谷歌地图一般是1、2年前的数据,更新不太及时。 5、 更没有必要描绘建筑物外形,用点位及其属性即可标识建筑物及房屋分布。 因此,实在没有看出地理信息系统GIS发挥了什么作用? 很多GIS应用都是费力不讨好,或者说画蛇添足。 其核心在于不知GIS到底为何物,以及什么情况下需要用GIS。 对于科研人员来说,GIS不应该被看做是一项计算机绘图技术,而更应该是空间思维方法和空间数据处理方法。GIS能做的,不用GIS一样能做,因为它背后不过也是一系列公式模型而已。不要迷信GIS,更不要夸大它。用的适当最好。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273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计生委官员:通过增加生育来冲淡老龄化是饮鸩止渴
热度 1 xjtuhyg 2013-3-12 16:17
计生委官员:通过增加生育来冲淡老龄化是饮鸩止渴 提要: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不能动摇,计划生育不是人口老龄化的主要因素,是否放开二胎要国务院拿意见 关键词:人口安全,老龄化,计划生育,水安全,粮食安全, 2013年03月12日 13:49 来源: 人民网 作者:李木元 9788人参与 http://news.ifeng.com/mainland/special/2013lianghui/content-3/detail_2013_03/12/23013743_0.shtml    10日,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公布。方案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取消卫生部和国家人口计生委,组建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全国政协委员、 国家人口计生委党组成员杨玉学表示,大部制改革不意味着计划生育工作被削弱,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仍是今后人口工作的基础和前提。    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不能动摇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以社会各界对人口计生工作有不同的看法,我们要表示理解。”杨玉学坦言。   不过杨玉学强调,当前的人口形势忽视不得、乐观不得,要继续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定低生育水平。   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我国人口基数大,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人口为13.4亿,即使将人口增长率控制在7‰,每年净增人口仍在700万左右,3年就会增加一个澳大利亚的 人口;其次,我国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依然比较突出。人口总数越大,人均资源越少。第三,从经济社会发展角度来看,也不宜让人口增长速度过快。虽然 我国GDP总量已是世界第二,但人均GDP差不多排在世界100位左右。此外,由于受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传统观念的影响,中国人的生育意愿是比较 强烈的。特别是在农村,生产力的水平低下,人是直接生产力,没有男孩就没有壮劳动力,所以计划外生育的比较多。    计划生育不是人口老龄化的主要因素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比例还在上升。国家统计局的公报显示, 2012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占总人口的14.3%。为了缓解老龄化,有人建议取消计生政策。 杨玉学表示,人口老龄化的因素很多, “实施计划生育政策只是一个因素,但不是主要因素”,科技进步、生活富裕、医疗水平的提高,使人的预期寿命大大延长了,老龄人口自然越来越多。    “老龄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经阶段,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杨玉学说,欧洲很多发达国家,都经历了人口的年轻化、中年化、老龄化过程。我国也是这样,而且老龄化将是今后人口发展的一个常态化过程。   具体到我国,杨玉学认为,老龄人口的上升是阶段性的,不可能永远持续下去,到了一定时期肯定会放缓。   前不久,国家统计局公报显示, 2012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首次下降,有关人士认为计生政策应该调整。对此,杨玉学表示,老龄化和劳动力不足、人口红 利减少没有必然联系。日本从上世纪70年代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但那时日本全国失业人口有300多万人,即便现在每年也有200多万人失业,所以老龄化不 一定就带来劳动力不足。    是否放开二胎要国务院拿意见   有的专家认为,当前少子化和老龄化越来越严重,应该放开二胎。 “想通过增加生育来冲淡老龄化,那是饮鸩止渴。在一个时期内,出生人口多了好像延缓了老龄化,但是过了这个时期,老年人增多了,老龄化照旧。这是一个恶性循环。”杨玉学称。    杨玉学还表示,生育政策不是一成不变的,始终处在调整和完善当中。当前,根据广大群众的意愿、东部发达地区人口增长放缓的趋势以及地方政府的呼吁,已经有浙江、上海、黑龙江等 7个省市开始实施“单独”政策,即夫妇双方有一方为独生子女,即可生育二胎,而且城乡同步。    “至于国家将来如何完善计划生育政策,是否会放开二胎,这是一个大的方针政策,需要国务院决定。目前我还没听到明确的声音。”杨玉学称。 (李木元)
1150 次阅读|1 个评论
不关注院士“老龄化”,只关注人口“老龄化”
热度 6 sportmuscle 2013-2-19 13:05
不关注院士“老龄化”,只关注人口“老龄化”
不关注院士“老龄化”,只关注人口“老龄化” 史仍飞/文 院士“老龄化”是当前的一种事实,只是离我们依然遥远,但人口“老龄化”已经近在咫尺。 最近在修改自己的基金,一直关注老龄化的健康问题,尤其随年龄增长而出现的骨骼肌丢失现象。 2006 年时,世界约有 5 亿人超过 65 岁,预计到 2030 年,将增加至 10 亿,地球上每 8 个人就有一个 65 岁以上的老年人。近年来生活质量及医疗水平的改善,老龄化人群的比例增长迅猛,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老年人口比已经达到了 14% ,那么随增龄而出现的肌肉质量的丢失,骨骼肌的力量和功能的下降也较为突出,已成为影响老年人群健康和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当肌肉质量下降,而脂肪比例增加时,会进一步发展为胰岛素抵抗及Ⅱ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 当我们衰老时,肌肉丢失增加,但总是被认为一种自然的衰老现象,没有引起更多的关注,“肌肉衰减综合征” (Sarcopenia) 主要指随衰老出现的肌肉丢失和力量下降,是各种慢性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健康。当前,随老龄化人口趋势的增加和生活方式的变化,肌肉衰减现象尤其显得突出,美国数据显示 60~70 岁的人口约 5%~13% ,超过 80 岁的人约 11%~50% 患有肌肉衰减综合征, 2000 年花费在预防和治疗肌肉衰减综合征的经费达到 185 亿美元。 关于肌肉衰老对健康的危害,在前面的博文已经介绍(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74215-452088.html )。我们可以通过增加运动(抗阻力量练习)和改善营养来延缓肌肉丢失。如何成功老龄化,或体面的衰老,在改善肌肉的健康方面,你纵有万千财富、每天山珍海味的补充也是无济于事,只有通过最基本的运动方式才有效果。也提醒我们的老年人,应该改变运动形式,适当增加力量练习,不要一味的进行有氧身体锻炼。 究竟什么原因引起肌肉丢失?在走向衰老时,体内合成代谢激素水平降低、消化吸收能力下降都可能引起肌肉萎缩。最近在看文献,提到吸烟也是引起肌肉丢失的重要因素,但相关机制还在探讨,因此也建议,老年人最好戒烟或减少抽烟,不知道现在雾霾天气增多的情况,是不是也会引起骨骼肌丢失增加?维持骨骼肌质量的主要因素是肌肉蛋白质合成与降解的平衡,一种观点认为衰老导致肌肉蛋白质合成能力降低,即出现“蛋白质合成抵抗( Protein Synthesis Resistance )”,另一种观点认为衰老的肌肉合成能力并没有下降,主要是蛋白质降解程度增强导致。也有持两种观点,即衰老时,蛋白合成能力下降,同时蛋白质降解程度增加。 文献略 美国的调查资料 力量练习方案
8349 次阅读|8 个评论
石原的疯狂说明日本右翼已然是昨日黄花
热度 1 jiangming800403 2012-11-20 16:02
石原的疯狂说明日本右翼已然是昨日黄花
年已八旬的老爷子——石原慎太郎,正在制造日本战后前所未有的政治大变局,并使得整个东亚地区局势暗潮涌动、风波诡谲,这说明日本右翼究竟是死灰复燃,还是回光返照?我看是后者。 不仅是石原,石原新党的中坚力量——五名国会议员,也已经是平均年龄六七十岁白发苍苍的老者了,真可谓廉颇老矣。 不仅是右翼,整个日本国的政治都给人有日暮西山之感。年轻政治家普遍不靠谱,首相如同走马灯一样换个不停。过于频繁的政府更迭,消费了国民的政治热情,从希望到失望,大家普遍变得对政治缺乏信心、不感兴趣,不论是民主党、自民党,还是右翼的“第三极”力量都没有多高的支持率。不论谁上台,都是得不到大多数人支持的蹩脚的少数派政府。但正是日本政坛愁云惨淡的局面,才给了石原这种本已经过气的老派政客继续忽悠的舞台,而且老而弥坚,不落青云之志。 不仅是政治,整个日本都已然“老龄化”,给人的感觉是已经由“日出之国”变为“日落之国”。经济增长率发达国家最低,已经进入第三个十年的“平成衰退”没完没了。人口老龄化严重,新生儿数量已经降低到明治维新以来最低,每年只有100万人左右,大和民族已经历史性的进入了人口负增长,照此趋势,用不了几十年日本人口就会被东南亚的菲律宾、越南等国超过,日本将真正成为与泰国、缅甸相仿的小日本。 战后美国对日本的占领改造使日本传统的政治、信仰、文化架构瓦解。日本国民,特别是年轻的日本国民正在以自我为中心,宅男、伪娘、AV女优、援助交际等亚文化流行,使家国天下、君臣父子的传统社会秩序土崩瓦解,武士道精神、高喊“天皇陛下万岁”的鬼子兵和神风敢死队员已经成为了博物馆中的稀有动物。而且,作为亚洲经济的先行者,日本文化及亚文化很大程度上又影响着整个东亚地区的青年。 美国战后对日本的“和平演变”是成功的,一个盛行援助交际的国家,还有多少好战的国民性。 当然,日本还是有志士仁人,比如石原慎太郎。石原老爷子八十多了还不歇着,也是由于痛感于日本国家、政治、文化、社会的坠落。日本还有过自杀殉国的右翼作家三岛由纪夫。 三岛由纪夫,狂热的“爱国者”,1970年发动武装暴动未遂,在自卫队东部总部切腹自杀 八十了还折腾的石原老爷子,歇歇吧,您该颐养天年了 这位是?O(∩_∩)O~ 中情局十条戒令是针对前东方社会主义国家的,当然也适用于美国的前对手、唯一攻击过美国领土的、权威主义的日本。 一、尽量用物质来引诱和败坏他们的青年,鼓励他们藐视、鄙视、进一步公开反对他们原来所受的思想教育,特别是共产主义教条。替他们制造对色情奔放的兴趣和机会,进而鼓励他们进行性的滥交。让他们不以肤浅、虚荣为羞耻。一定要毁掉他们强调过的刻苦耐劳精神。 二、一定要尽一切可能,做好传播工作,包括电影、书籍、电视、无线电波……和新式的宗教传播。只要他们向往我们的衣、食、住、行、娱乐和教育的方式,就是成功的一半。 三、一定要把他们青年的注意力,从以政府为中心的传统引开来。让他们的头脑集中于:体育表演、色情书籍、享乐、 游戏 、犯罪性的电影,以及宗教迷信。 四、时常制造一些 无事生非 之事,让他们的人民公开讨论。这样就在他们的潜意识中种下了分裂的种子。特别要在他们的少数民族里找好机会,分裂他们地区,分裂他们的民族,分裂他们的感情,在他们之间制造新仇旧恨,这是完全不能忽视的策略。 五、要不断制造消息,丑化他们的领导。我们的记者应该找机会采访他们,然后组织他们自己的言辞来攻击他们自己。 六、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宣扬民主。一有机会,不管是大型小型,有形无形,都要抓紧发动民主运动。无论在什么场合,什么情况下,我们都要不断对他们(政府)要求民主和人权。只要我们每一个人都不断地说同样的话,他们的人民就一定会相信我们所说的是真理。我们抓住一个人是一个人,我们占住一个地盘是一个地盘。 七、要尽量鼓励他们(政府)花费,鼓励他们向我们借贷。这样我们就有十足的把握来摧毁他们的信用,使他们的货币贬值,通货膨胀。只要他们对物价失去了控制,他们在人民心目中就会完全垮台。 八、要以我们的经济和技术优势,有形无形地打击他们的工业。只要他们的工业在不知不觉中瘫痪下去,我们就可以鼓励社会动乱。不过我们必须表面上非常慈爱地去帮助和援助他们,这样他们(政府)就显得疲软。一个疲软的政府,就会带来更大的动乱。 九、要利用所有的资源,甚至举手投足,一言一笑,都足以破坏他们的传统价值。我们要利用一切来毁灭他们的道德人心。摧毁他们的自尊自信的钥匙,就是尽量打击他们刻苦耐劳的精神。 十、暗地运送各种武器,装备他们的一切敌人,以及可能成为他们敌人的人们
个人分类: 国际观察|2977 次阅读|2 个评论
人口政策调整没什么大不了!顶尖人口学者不要只打口水仗!
热度 3 wya 2012-11-2 13:23
博主注: 1、放开二胎,是对各省市计生条例具体款项的修改,而不是基本国策的变动。 2、放开二胎,体现的是国家对家庭自主生育决策权的下放。其原因绝不应该是为了所谓的人口红利和老龄化等教条化的学术术语。如果要让以“抚养比”为指标的人口红利持续,就要维持一个纺锤形的人口结构,理论如此,现实如何办到?可见人口红利不是简单的抚养比指标,“需综合考虑就业、收入及对经济增长的其他变量的影响,而不是像有些人误解的只依靠劳动年龄人口的数量。同时,随着人口转变,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是不可重复的,也不存在所谓“源源不断”的人口红利(来自百度)”。 3、放开二胎 不是为了给剥削者提供源源不断的廉价劳动力, 为了降低劳动力成本而放开二胎更是可耻的提法!劳动者有权力追求更高的福利待遇,不能把底层劳动者刚刚出现对自身权利的觉醒和追求看做是劳动力成本上升。例如,劳动者创造了10元价值,由于剩余劳动力过多以及垄断剥削,市场只给2元报酬,现今劳动者提出想要5元就觉得劳动力成本上升,承受不了。非要通过多生增加剩余劳动力来维持劳动力低工资,是多么卑鄙的想法! 4、今天的小孩就是未来的老年人,今天多生一个小孩,60年后就会多养一个老人,这是简单的算术题。以老年人口比例这一相对指标度量的“老龄化”加速问题,存在理论的缺陷。多生能解决老龄化带来的诸多社会问题吗?解决老龄化问题需要的是政府对社会保障体系的巨额投入,即财政蛋糕要多分一点给国民做福利、作保障,而不是一味做储备或买美国国债! http://news.sina.com.cn/c/2012-11-02/021325491772.shtml “ 调整人口政策需要未雨绸缪,仅仅靠放开二胎还远远不够,诸如收入分配改革、完善社会保障、放开户籍制度、加大医疗教育等方面的投入都需要跟得上 ” 5、放开二胎影响面究竟有多大,需要启动第三方独立的科学调研。不妨将我国人口分为三类:富人、官员等权贵阶层;普通公职人员;底层群众。第一类人有钱有权有办法规避超生罚款,几乎没有成本;第三类人或者逃避或者交纳几万元的罚款了事,这对他们正常生活损害有限。只有第二类人,可能会面临失去稳定职业的风险,影响最大。而这类人中不乏北京杨支柱这样的人才和单位,不仅没有丢失饭碗反而换岗增薪。所以,放开二胎这一政策调整究竟影响多少人需要第三方独立科学评估。 6、放开二胎有多少人会生,也需要进一步评估。 从个案看,希望生二胎的家庭可能要具备下面几个条件: (1)经济条件允许。有房,不能太小;有钱,不能太少。 (2)孩子有配偶、老人、保姆等照顾。育龄群众多为劳动年龄人口,夫妇能够全职照顾小孩的应该为数不多。 相反,那些在大城市收入不高(如北京家庭年收入8.8万以下),只有小房(60平米及以下),夫妇二人全职工作且老人无力照顾小孩的家庭即使有政策也不见得立即就生二胎。 可见,人口再生产不是物质生产,不是一放开政策就能解决问题,就会按既定设想进行。回想80年代初政策紧缩时的生育率不降反升,也不难猜测即使放开二胎也许并不可怕,不会一下子迸出无数婴儿。 科学研究不是照搬西方教科书,不是硬套指标、概念和公式,要真正理解人口学基本原理,更要了解中国国情实际。独立、科学、严谨的调查评估比所谓的20多个顶尖人口学者拍脑袋、吐口水、背洋书更有说服力。 在中国民众普遍认识提高和经济压力双重驱动下,也许放开二胎的政策调整并不那么难以抉择。 但无论放开与否,请不要与人口红利和老龄化等教条术语挂钩,此事应只关乎群众自由生育权利。 媒体还真会忽悠: http://news.sohu.com/20121101/n356327906.shtml 中青在线讯(记者刘世昕) 在经历了迅速从高生育率到低生育率的转变之后,我国人口的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增长过快,而是人口红利消失、临近超低生育率水平、人口老龄化、出生性别比失调等问题。 国内20多位顶尖人口学者 历经两年的研究指出,我国的人口政策亟待转向,尤其是生育政策应该调整。 (怯怯问一句:那20多位顶尖人口学者都是谁啊?人口学是个很小的学科,全国知名的纯人口学者加起来有20位没有(可不要把所谓的人口经济学、人口地理学、人口社会学、性学...的专家们都塞进来哦!)?人家蔡昉好像自己承认不是人口学家的哦...?非人口学家领导20多个顶尖人口学者写了一个国家级报告?数了一下名单,除去政府和项目官员,与泛人口学沾边的不过十个左右,纯人口学的没几个。) 课题组名单 顾问: 王梦奎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主任,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理事长 陈 元 国家开发银行董事长 项目总协调人: 卢 迈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秘书长,研究员 主报告作者: 蔡 昉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李建民 南开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教授 背景报告作者: 蔡 昉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李建民 南开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教授 谭 琳 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所长 何宇鹏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胡 英 国家统计局人口与就业统计司副司长 王萍萍 国家统计局住户调查办主任 都 阳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郑真真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王 丰 清华-布鲁金斯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陆杰华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陈 卫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 彭希哲 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院长,教授 风笑天 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王美艳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 吴 帆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学院副教授 冯文猛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项目主任,副研究员 刘 蓓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项目官员,副研究员 项目办公室主任: 方 晋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副研究员 项目协调: 冯文猛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项目主任,副研究员 人口太多仍是中国最大问题之一 http://www.rmlt.com.cn/News/201211/201211020952406001.html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近日发布《人口形势的变化和人口政策的调整》报告,建议到2015年中国全面放开生二胎的政策。报告集纳了 20多名著名人口学家 的观点,是迄今为止要求调整计划生育政策影响力最大的呼声。   中国人口政策会调整,这已是上下共识。分歧是怎样调整以及调整的速度。必须指出,这场争论的 政治色彩很小,改不改涉及的都是全社会利益,而非“集团利益”, 因此中国人应能够以很冷静、理性的态度做好这件事,走一步往前多看几步,切不可再给未来制造麻烦。   新人口政策在未来产生负面影响是可能的,因为今天的人没有能力看那么远。当初中国鼓励生育批评马寅初人口学时,没想到后来的人口爆炸。搞计划生育,又没认真评估几十年后的老龄化会这么严重。我们不知道再过几十年地球上的资源情况,以及当时的政治经济形势,今天的预测不会太准。   我们坚决主张逐渐放开二胎,在政策方向上与上述报告发起者有很大认同,但我们认为有必要对社会再做如下提醒:    今天中国的低生育率是社会付出了代价后换来的,可谓得之不易。 它有负面因素,但对降低中国人口总量功不可没。中国面临重重发展难题,老龄化逐渐突出,但中国人口太多仍是国家的最大问题之一,在解决其他问题时,切不可把终于得到控制的人口总数问题重新激活。任何调整都必须以有这个把握为前提。    老龄化是一两代人的问题,它是降低人口总数必须经历的阶段。用增加新生儿冲淡老龄化,也是以当代人的利益为出发点。 当代人利益优先,这在政治上最稳妥,也更容易受到公众欢迎。   然而当年推行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除了当时的利益,还融进了对国家和中华民族长远利益的很多考虑。比如当时曾有过设想,中国人口应逐渐回落到7亿左右,为此几代人都应分担一部分代价。   现在的问题是,我们还需要为几代以后子孙的利益操心吗?想想看,如果中国人口出现缓慢的回落并得以持续,和它不停地增长下去,一个世纪以后,子孙们看到的中国会是多么不同。   如果我们使人口形势的箭头重新拐向上扬,会不会有一天,有一些后人会指责21世纪10年代中国人口政策的这次反转呢?   我们的意思是,我们对未来的责任感不应少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决策者们。我们今天的权利也要,对后代的责任也不能丢,我们应十分谨慎地在这两者之间寻求平衡。    人口红利是描述短期利益的经济学术语,但计算一个民族和国家的长远利益,既要拨算盘珠子,也需要我们有胸怀和眼界。   千万别理解为我们反对开放二胎,我们只是想多提供一些视角,鼓励更缜密的思考。少一些激动,宁静致远。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3571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载]承认中国人口相对过剩是正确认识人口红利、老龄化等问题的关键
热度 3 wya 2012-11-1 14:22
http://www.chinavalue.net/General/Blog/2012-9-1/927407.aspx 中国实施人口控制是历史的共识 马瀛通 改革开放前的新中国,除“一五”期间外,一直都没有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一心一意地搞建设,尤其是“文革”的大破坏,使长时间面临的短缺经济状况又濒临崩溃边缘,从而使吃饭、穿衣、就业等一系列的温饱等民生问题,与相对人口过剩的矛盾尤为突出, 国民也切身感到中国人口确实已到了必须控制的地步, 所以,1970年,在政府的号召下,由广大群众认同的自己创造的“晚、稀、少”式生育,很快就上升为国家指导性的计划生育政策 。 这种充分体现国家指导与群众自愿相结合的计划生育,在不足10年的短短时间内,就创造了世界生育率下降的奇迹。然而,长期历史形成的相对过剩人口及整体人口素质不高的问题,也须历经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才能真正得以解决。 回顾近40年来的人口学术发展历程,历经实践检验,在相关人口控制方面的学术成就,确实能站稳而又能立住的,为数确实有限, 作为中国现代人口学的开拓与普及先驱者之一的查瑞传教授,绝对是其中的一个。他在《人口学百年》(北京出版社,1999年12月)一书中,所 著写的第九章 《历史的共识——中国人口必须控制》, 以重点引述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50年1~2月的《国际述评》中的一段论述,来充分表达了他对未来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中国人口发展取向的准确认识。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 “ 谈到德国传教士居茨拉夫从中国回去后宣传的一件‘值得注意的’新奇之事。即‘在这个国家,缓慢地但不断地增加的 过剩人口’ (着重号是查瑞传教授所加), 早已使它的社会条件成为这个民族的大多数人的沉重枷锁。” 这一述评明确地表达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对 19世纪中叶中国相对“过剩人口”问题的认识, 尤其还指出,中国人口过多问题,还在不断地增加,就是在那时,也早已使之社会条件成为中华民族大多数人的沉重枷锁。 在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中, 尽管人口规模在一定条件下并非决定因素,但发展后劲的大小,既取决于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应的人口,是否向适宜规模趋近,也取决于人口素质、人才优势、社会结构、制度创新与科技创新,但相对过剩人口无疑是制约加速素质提高,经济社会较长期高速发展,以及制约大多数人平均物质文化生活质量提高的极其重要因素。 因此,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以改革求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以全面解决人口问题促各项事业又好又快稳定发展,以开放促多元和谐发展,将是中国特色人口和计划生育发展道路给人口相对过剩发展中国家提供的宝贵经验。 世界不同发展模式告诉我们,国家不分大小,人口也不分多少,都各有其自己发展模式与成功经验,在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间,也不可能有一个统一的固定不变的适应关系。然而,在科技水平飞速发展,社会生产力大幅提高的时代,尽管中国经济社会以奇迹般的速度发展,人民生活有了极大改善,但 中国人口过多确实需要控制的客观实际,连国际社会也罕见听到不同声音,相对过剩人口的客观存在已是不争的事实。 早在20世纪前,就有人认为失业是人口过剩的结果,尽管这种认识似是而非,但却极其自然,之所以说是似是而非,因为这是经不住实践检验来加以验证的结论。1925年,英国学者卡桑德斯(Carr-Saunders)就在其著写的《人口》中指出,英国在1874~1900年间,失业率就为2%~11%,如果查一下近一两个世纪各国关于失业的记录,就会发现无论是其人口过多还是过少,都没有不记载失业的年代, 显然,失业问题不能成为人口过剩的证据。1923年,贝弗里季(Beveridge,W.H.)发表了题为《人口与失业》的讲演,批判了凯恩斯(Keynes,J.M.)对人口的认识,虽然明确指出了,“失业和人口过剩是不同的问题,二者不可混为一谈”,但却没有指明相对过剩人口的真相。1888年,坎南(Kannan,E.)提出适度人口理论,规定了适度人口标准,超过标准就为过剩人口。 然而,作为概念上的规定是可以的,但这种从静态收益递减规律推出的适度概念并没有什么具体内容,特别是在动态考察经济时,静态适度人口概念就显得苍白无力。坎南自己对此静态概念也不满意,因而后来将这一概念"发展"为动态概念,但是作为动态概念的基本指导思想却没有什么不同内容,因为收益规律是静态概念的基本原理,人为把它提到动态概念 只不过是著者认识到存在问题后的无奈表述而已。 卡桑德斯倾注在人口问题上的主要精力是对过剩人口的解释,他指出不论哪个国家,在设定的某些条件下,假定对生产方式不进行任何改善,人口的最佳密度就要原样不动。 在这些条件下,如果人口增加就一定会处在过剩状态之中,但这种过剩人口不是反映在失业上,而是反映在人均收入的降低上。 研究发现的失业各种原因,诸如产业结构内部的某种失调,金融问题等等。人口的过分增加,虽不是人均生活水平提不高或提高慢的全部原因,但至少是部分重要原因。 这就是说,人口相对过剩主要反映在人均收入下降或提高人均收入速度受到制约的一种慢性病。 计划经济年代的中国和市场经济下的印度,相对过剩人口的形式就看不到大量的失业,也就是说,不是以失业的形式反映出来,而是以人均收入下降或快速提高受到束缚的形式反映出来。这就意味着,相对过剩人口虽说不受经济景气与否的影响,但在失业的不景气期间,人均收入也是下降的。经济的不景气则意味着劳动者虽在从事劳动生产,但人均收入或是下降,或是加速提高受到严重制约。 今天人们已意识到这是一种潜在的失业。所谓潜在失业,是指在劳动力增加并未带来生产成比例增加的情况下,人口的压力不得不积存在一个产业里。此时,把依附在这个产业中的劳动力人口的多大部分视为是潜在失业呢?这主要取决于劳动的边际生产力大小,而人口压力四个字则有重要意义。 人口相对过剩无疑是一个制约加速改善民生与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十分重要因素,因此,全面统筹解决中国人口问题,无疑是一条遵循人口的社会属性,以科学发展观探索解决中国人口问题的正确道路,而 全面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过程,也是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在逐步减轻相对过剩人口制约因素中受益的过程,因此全面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过程,也是促使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与日俱增的过程,即“人口红利”(demographic bonus)是与日俱增的过程。这种“人口红利”与不区分一个人口与其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的永久性可持续发展,是在相对过剩或不足,还是在相对适宜前提下,势必将导致自相矛盾的结论。因此,那种仅以人口年龄结构为基础而计量的“人口红利”(demographic dividend)则根本站不住脚。从某种意义上说,前者“人口红利”还是对后者“人口红利”在概念与结论上的理性否定。 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就是在公正、公平的分配制度贯穿始终的条件下,因人的能力有大小,所以,在按劳分配原则下(著者注:迄今为止,尚未有成功实例证实而诠释这这一分配原则,然而,按各种“资”方式的分配原则却日趋一致。),分配差异也是难以避免的问题。然而,相对过剩人口问题的存在,却是制约提高全体人民物质文化生活质量的一大障碍。 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在一个半世纪前就把中国那时还在不断加码的相对过剩人口,认定是早已使中国的社会条件成为大多数人的沉重枷锁,也就是说, 中国的相对过剩人口问题,不仅从那时起就一直在不断反复叠加,而且还是由来已久的历史形成问题,可谓是一种“慢性病”,对其解决虽可加速,但绝不是在短期间就能解决的问题。 步入21世纪的中国人口,即使充分考虑到未来低于更替生育水平下的人口缩减惯性,人口总量控制与年龄结构转化过程,仍不过是处在初始阶段。人口规模的递减与相应人口年龄结构转化的完成,仍远未到来,人口控制与提高人口素质的重任远未完成,尤其是适宜人口规模及其年龄结构的转化过程所需时间还要长。 中国在伴随解决长期历史遗留下来的首位相对过剩人口问题时,也在加速经济社会发展中努力全面提高人口素质,逐步确立与巩固小家庭观念,从而增加稳定低生育水平的筹码,使人口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始终运行在与人口缩减相应的低生育水平轨道上,加速人口向现代型转变。在抖掉相对过剩人口沉重枷锁过程中,以不断提高人口素质来增强发展后劲,促使中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必将是一种加速而又可持续的发展。 《大国空巢》的著者易富贤作为一名人口学、经济学与社会学的“门外汉”而勇于直陈己见,对头冠“院士”、“学部委员”与挂着“长”字“教授”的极端妄说,对部分历经实践检验为非科学的东西,都点名提出批评与评论,这的确难能可贵,笔者仅此而表赞同。 然而,对其根本出发点,即把正在解决相对过剩人口问题的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竟称之为“空巢”,并以此对实行计划生育而持异议,著者则与之认识截然相反。 “空巢”论之所以和者极寡,一是与中国的客观实际不符;二是与绝大多数中国民众及学者在历经多年反复认识之后的共识不符;三是与现代科技发展水平下,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发展的趋势不符,就是在国外也很难寻觅到更多的知音。 这是因为“空巢”论对人口问题的认识,基本还停留在1776年亚当斯密(A.Smith)《国富论》的认识水平,即在那个时代生产力发展水平等条件下,所主张的“与一个国家繁荣有关的最起决定作用的指标是其居民人数的增长”。近期,即使某一发达国家为确保从发展中国家获取自然资源,为保护其经济、商业利益,而实行对发展中国家人口控制性“计划”援助,那也只能认为是双赢的事。 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是在长期争论之后,相对过剩人口社会存在而决定意识所形成的共识。 其分歧主要反映在怎么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全面解决人口问题,即:是坚持以人为本,在国家指导下以广大人民群众为主体地位,自主而负责任地实行计划生育呢?还是以扭曲计划生育政策的社会公共政策属性,来包办代替地强实行人口计划调控呢?那种把头脑里幻想出来的“一胎化”需要误认为是群众的需要,把群众主体地位以行政方式来取代,以主观强迫客观主体就范的做法,来推行本质上属指导性、战略性和预测性的人口计划,显然,从根本上已背离了实事求是的原则。当然,这并不排除在合理人口计划前提下,须有导向作用与必要的约束及问责制。 中国人口必须控制,也必须实行计划生育。提倡一对夫妻只生育一个孩子,提倡就是提倡,有计划地生育两个孩子,允许就是允许。只有这样合情合理的适应才能加强,第三孩及以上的多孩生育才能禁而能止 (少数民族自治区除外)。 20世纪70年代,全国城乡正因为是这样地实行计划生育,才创出了世界生育水平下降奇迹的效果,对此,连西方世界也不得不承认与盛赞这一人类史上的壮举。之所以令世人折服,是因为这一成效是在连温饱问题都未解决的条件下取得,粗略表征妇女平均预期终身生育孩子数的全国总和生育率值,在1980年就降至2.24(根据当时死亡水平,此值已为更替生育水平),同期,农村降至2.49,城镇降至1.13(基本实现了平均只生育一个孩子)。此间的计划生育工作从总体来说,基本是一无强迫命令,二无虚假瞒报数字,更无超生“游击队”和党群关系、干群关系紧张之类问题。 1980年初期因“紧缩”生育政策,计划生育一夜之间就变成了“天下第一难”,1981~1982年的全国总和生育率值则分别回升为2.63和2.86。从分城乡看,农村分别回升为2.93和3.20,城镇分别回升为1.40和1.58。显然,“一胎化”价值观的行为与效果,贡献与影响,都为不折不扣的负效应,所付出的代价可计量的就是以数倍来论,无法计量的就更为可观。 1984年,在为数极少的农村开始以“有计划地生育两孩”进行“试点”,其实这就是 “晚、稀、少”政策的恢复性实施。26年后的实践再次证实:其稳定的低生育水平佳效,一直好于执行低于两孩政策的所在省及周边地区的效果。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全国农村、城镇普遍出现的出生人口性别比持久性高度失调,其全国异常程度超过120,成为世界之最,但却在这些地方没出现任何异常问题。若把这种“试点”用来做比较,的确很有意义,也更能说明问题,因此,其意义决不是推广而是恢复“两孩政策”,因为“试点”的目的是为“推广”,而全国都早已普遍实施过10年,其效果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都明明白白、清清楚楚,怎么能又反倒称“试点”来了?若称“试点”, 这既不可思议,也逻辑不通。 1944年,毛泽东曾指出:“凡是需要群众参加的工作,如果没有群众的自觉和自愿,就会流于徒有形式而失败。” 1980年,邓小平指出:“如果稳步前进,巩固一段时间再发展,就可能搞得更好一些。1958年大跃进时,高级社还不巩固,又普遍搞人民公社,结果60年代初不得不退回去,退到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邓小平:《关于农村政策问题》,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第316页)。用之与1980年紧缩生育政策酿成的后果相比,是何等的相似! 历史的经验与实践证实,稳定低生育水平的生育政策,理应稳定在20世纪70年代所提倡的生育一个孩子,允许有计划地生育两个孩子和普遍禁止生育多孩上。20世纪末期,生育水平降至更替生育水平以下,起主导作用的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也就是说,这之前一直是计划生育政策起主导作用,但在世纪交替之际已发生了根本性转变。政策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制定两孩计划生育政策,只能是更加有效地控制人口与稳定低生育水平,而决不是其反面。只要这样做了,生育政策就能长期稳定且更有利于国泰民安,那么,低生育水平在受经济社会发展居主导地位的影响下,又在生育政策的有效规范下,必将得以持续、稳定。 解决相对过剩人口问题,控制人口增长显然是必须的,也是无可置疑的。然而,“控制”不等于“解决”,不同的控制,有不同“解决”过程与不同结果。解决早与解决晚,人口的规模与结构就不同,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影响也不同。因此,解决相对过剩人口,就存在着一个最佳控制效果的问题,也就是存在着一个在一定经济社会前提下,实施哪一种统筹兼顾的计划生育政策,最适宜广大群众而其效果又颇佳的问题。 中国相对过剩人口问题,不是谁承认与谁不承认的问题,而是客观存在的重要现实社会条件。百年来人口问题争论的结果与未来取向,正如查瑞传教授对中国人口未来发展做出的断言:历史的共识—中国人口必须控制。 选自著者未出版《人口数理统计分析学》
个人分类: 人口学大师思辨|2297 次阅读|16 个评论
老人,该如何安放你的老年生活?
热度 1 jefei 2012-10-24 22:22
中国是复杂的,这一现实在养老问题上再次表现了出来。前天看到央视新闻中心的采访报道说,一位八旬老太太因为与子女闹矛盾而说不想活了,而另一位接受采访的卖煎饼的老太太的心愿却只是能多挣些钱,尽量让其两个聋哑孙子生活好些。两位老太太的生活条件显然是差异很大的,这可以说是目前我国老年人生活状况差异很大的缩影,有的老年人衣食无忧,更加重视精神生活,而有的老年人则依然在为生存而奔波。在考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时,我们显然不能只盯着某一种生活条件下的老年人,应该考虑到这种差异,所设计的养老服务应该有层次,满足不同需求的老年人的养老需求。有人或许会说这是在人为制造不平等,我的理解是不平等是现实存在的,只希望每个阶层的老年人都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依,并不奢望以同样的标准为所有老年人养老。 不管是穷是富,老年人有个共同的心愿就是子女能多陪陪他们,这也是昨天许多媒体的呼吁。在我的理解中,老年人对子女关爱越渴望,说明他们平时的生活越孤独,越孤独就越渴望得到子女的关心,得不到满足就会越感到孤独,可说是个恶性循环。而老人感到孤独的根源在于退休后的清闲生活,处于工作之中的人渴望假期,假期头几天感觉很轻松,可时间一长,就会感到无聊,反而又希望回到工作中去了。 现在我国的平均寿命大约在80岁左右,退休年龄是55或60岁,一些特殊行业退休时间会更早,那退休之后的二十多年怎么过?要是每天吃了睡,睡了吃,偶尔出去溜溜弯,身边要是再没个说话人,那日子不发霉才怪!不渴望子女在身边才怪!子女偶尔回家看看能满足老人的需求吗?显然不能!那子女能一直守在老人身边吗?显然也是不现实的,他们也要为自己、为他们的子女而奋斗,怎么可能将时间大部分花在老人身边。 显然,老人要排除孤独,要有个幸福快乐的晚年生活,必然得找些事情做,而不能将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老人能干什么呢?我想老人们能干的事情可多了。老人一般都工作了几十年,有丰富的工作经验,为何不能给他们以发挥的空间?老人活了许多年,都是有故事的人,他们也会乐意给人讲述,曾听广播里说美国的养老院和幼儿园建在一起,可以说是个很聪明的举措,我们也可以借鉴一下。此外,也可以有老年人合唱团、拉二胡交流会、治安巡逻队等等。我想发掘一下,适合老年人做的事情是很多的。不过这里最重要的恐怕就是要有个组织者,而要形成规模,估计得有政府层面的顶层设计才好。希望各级政府在设计养老服务时,也能注意让老年人老有所乐,而各个社会组织,也能参与到让老年人老有所乐的活动中来,而不是在某个日子里一窝蜂似的去“敬老爱老” 我国社会老龄化正在快速推进,想想未来未知的老年生活,倒有些羡慕传统农耕社会中那种活到老干到老、老来含饴弄孙的生活了,但社会在向前发展,这种景象也只能存在于幻想当中。希望我们这个社会能早日完成转型,构建出一套运行良好的养老服务体系,使所有老人都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个人分类: 我的看法|3935 次阅读|1 个评论
养老保障与人口计划生育有关吗?都是国企别推卸责任;泥石流救命
热度 1 wya 2012-7-9 09:58
某些政府部门学科基本知识不懂,却只会拉大旗做虎皮,盲目跟风试图扩大自己的影响。什么事情都说不到点子上。 1、如今的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是1947年之前出生的,基本未受一胎化的计生政策影响,其养老问题和计划生育有何关系? 2、通过计划生育,出生人口越来越少,30年后的老年人数量也必定随之减少,是否可以说明计划生育有利于减少国家未来养老支出负担? 3、养老保障是国家的基本保障制度,即使计划生育家庭养老扶助申请下来,那点钱有多大作用?恐怕如同目前每月十几元钱的独生子女费,只是一个象征意义吧? 4、应该重视的是独生子女家庭失独风险的国家补偿机制建设。 人保部养老保障的制度设计一定会顾及子女等家庭收入和供养能力的,不劳别的部委操心。 专心干自己的分内工作吧,如果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该讲什么上级领导才能关注,多向有真才实学的老专家请教,别听信一些所谓中年引进人才的花言巧语,他们连基本的人口学理论都没学过,一说就错,只会忽悠造假。 5、所谓的老人家庭、空巢家庭和流动人口家庭等部分特殊困难家庭问题,是不完全城镇化引起的。如果区域发展均衡了,房价降下来,老人、劳动力、小孩都住在一起,入学就医等公共服务均等化了,还会有什么困难?老龄化本身就不是单纯的人口问题。 因此,人口问题一定要多部门系统规划,统筹解决。而非各部门自己喊自己的口号,争取自己的关注和经费。某些部委目前做事的出发点究竟是为群众、为国家解决实际问题?还是只想为自己部门吸引眼球、争取中央领导关注? 中国将加大对计划生育家庭养老扶助 http://news.163.com/12/0708/19/85TOCQ0V00014JB5.html 中广网北京7月8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全国新闻联播》报道,国家人口计生委表示,在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的现状下,老年人照料将与计划生育家庭养老相结合,并进一步加大对计划生育家庭的奖励扶助力度。 国家人口计生委发展规划与信息司司长于学军介绍说,自从2001年我国进入老年型社会以来,我国的人口老龄化相对其它国家速度快、规模大。 于学军:一个是规模大,这是由它的基数决定的,目前,中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1.2亿,而到2050年,将是目前的三倍,第二个是速度快,中国65岁及以上的老人从7%上升到14%,大概25年。 (作为计生委的官员,您这里难道想说明人口老龄化是计划生育造成的后果吗?看不出您的发言与计生委业务工作的关系?)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顾宝昌认为,我国庞大的流动人口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农村地区的老龄化问题。 (农村老龄化严重了,城市是不是老龄化压力减轻了,是不是说明城市该转移支付给农村养老呢?怎么不提城市的养老问题?是为了引起注意而故意忽略其他问题还是根本就不懂这其中的逻辑关系?) 顾宝昌:由于生育率的下降,子女变少了,而且子女在流动,中国有两亿多的流动人口,农村的孩子流动到城里,农村的老龄化能不严重吗?老人在这里是宾语,照顾是动词,谁是主语呢?照料的提供者呢? 与此同时,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增长方式、养老金支出以及养老模式之间的影响也开始显现。而且随着高龄老人的快速增加,计划生育家庭现在所面临的养老护理问题也日益凸显。国家人口计生委副主任崔丽说,未来将进一步加大对计划生育家庭的养老扶助。 崔丽:比如说我们的奖励扶助制度,还有其他方面的养老补贴,在新农合、新农保当中,都尽政府的努力,为计划生育家庭提供一些帮助,同时,在老龄化进程当中,我们也可以借助服务网络比较健全的优势,在对计划生育家庭服务的时候,为老龄人提供 力所能及 的帮助。 (既然您知道力所能及、力所不能及,那么请多做些自己部委分内能及的工作,对不能及的事情说了似乎也没什么用。难道对计划生育家庭的额外养老补贴能超过国家养老补助标准? 此外,到底什么是计生家庭有明确定义吗?生几个算计生家庭?那些在国外生子的高级学者、高官和富人如果没有受到计生处罚,是否也算计生家庭、享受额外的计生养老补助?先把分内的事情做好,再唱高调不迟。) 发表下文的记者是环卫部门的枪手吗?明眼人一看便知,一线环卫工人高温天气没有水喝没有地方休息,是本单位领导不关心职工群众的突出表现,一个负责任的单位应该主动设置一线工人的休息饮水处,或者在高温天气时,增加班次让工人增加休息时间或者主动送水慰问职工。 而不是一味将本部门责任推向社会其他部门机构,用舆论强制捐助的方式补贴环卫部门的福利经费。 将本身经费支出外部化,到底是哪个部门更精于“资本算计”? 高温天里,国企的水为何那么“冷” http://view.news.qq.com/a/20120709/000002.htm?pgv_ref=aio 王垚烽 时评作者   7月1日上午,浙江湖州市长兴县环卫工人陈彩香,去当地一家农业银行讨水喝遭拒,并被银行职员拉出门外。此事引发了多方关注。7月6日,农业银行长兴县支行专门开通微博回应此事称,已对银行当事人做出处罚,行长带队上门道歉得到环卫工陈女士的谅解。 而当地一些经营户也自发起草了“为环卫找个歇脚处”的倡议书,主要路段100多商户将全部设置免费供水点,附近环卫工人可以随时前往休息和饮水。 (7月8日《都市快报》)   最近一段时间,江南大部持续高温,即使躲在室内办公,如果不开空调也是闷热难耐、口干舌燥,更何况是整日头顶骄阳、挥帚劳作的“城市美容师”?这时候,为环卫工献上一杯水、提供一个阴凉的歇脚地,原本应该是城市的分内之责,孰料却成了陈彩香阿姨人格受辱的导火索。体温没降、口渴未解,心头却徒感“七月寒”,这是一杯怎样的“神水”, 其背后又折射出多少冷冰冰的“资本算计”?   我们承认,农业银行作为一家经营性企业, 节约成本以实现利润的最大化是其本能追求 。但也应该看到,商业文明发展到21世纪,企业存在的价值及意义已不单纯是发财致富、赚钱逐利。瞧瞧当今世界范围内那些执一方牛耳的大企业,哪个不是热衷公益慈善,积极承担社会义务的“仁企”? 那些受人尊敬的富豪巨擘,有谁还是悭吝抠门的阿巴贡、为富不仁的黄世仁 ?换句话说,世殊时异,“两耳不管窗外事,一心只赚世间钱”的做法已不能适应现代文明社会的“主流价值”。更何况,农业银行还有一家“国有”的商业银行。   于是乎,重申那句老话——国企不能在向政府、向纳税人要政策、要补贴时强调自己的“国有”属性,却在尽社会义务时突出自己的“企业”身份——便显得十分必要。   令人遗憾的是,像中国农业银行长兴县支行这种缺乏社会公德心和责任感的国企并不在少数。一方面,它们利用自己的 垄断地位牟取巨额暴利,职工福利惊人、“三公”挥霍严重;另一方面对民众、对消费者却锱铢必究、小气吝啬, 不仅服务质量低下、收费名目繁多而且常常侵害顾客的合法权益。相比那些动辄拿出数百亿资助非洲难民、艾滋患者的国际同行,相比那些自发起草“为环卫找个歇脚处”倡议书,设置“环卫工人免费供水点”的私人经营户,我们的国企难道 不感到脸红惭愧吗?   在舆论的关注下,这起环卫工接水遭拒事件算是得到了相对完满的处理,但这能否就此唤起一些 国企麻木已久的公德心与责任感 ,我没有那么乐观。但愿我们的国企能够经一事、长一智,学会以尊重、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位来客,哪怕她只是一名讨水的环卫工。如此,才配得起你们“全民所有”的企业身份。 (上文所有的黑体字,用来说明该环卫部门也非常贴切!) 转发短信不过是个官僚管理形式,这个好办也必须办;而真正是否关心底层群众利益,是核心价值观问题,没有动力便没有实施。官僚体制害死人! 没有收到的泥石流救命预警 http://focus.news.163.com/12/0706/11/85NOTII400011SM9.html?from=index 蒲红志称,当时的一个疏漏是, 上级文件只说要通知领导小组和市县级重点工矿企业,所以,当时未通知三峡集团参加,“因为它是央企,所以没有纳入进来。” 宁南县的“情况说明”同时表明,在5月29日白鹤滩电站建设移民推进工作大会上,县政府副县长宋远和对三峡集团在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地质灾害预防工作做了专题安排和强调,同时,白鹤滩镇政府也按照地质灾害 属地管理原则 ,对三峡集团在建设过程中涉及的地质灾害工作进行了 督促 ,并分别于5月7日、5月22日去函,要求三峡集团加强排查。 然而,所有的这些沟通与提醒,并没能让晏子酒家里的住客提前逃离。 宁南县有关部门负责人称,此次事故当地百姓无一死亡,说明 老百姓的警觉性已经很高了 ,至于预警短信为什么没有传达到施工工人,他们不便表态,还需要上级有关部门进行调查。 就在“6·28”特大山洪泥石流发生前一天,因为阿海水电站泥石流灾害的发生,6月27日,云南省丽江市政府 召开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座谈会,强化山洪地质灾害群防群治联动机制 。 这次会议,同样透露了一个惊人的事实,在6月14日阿海水电站发生泥石流灾害前三天,丽江市气象部门已通过手机短信平台向阿海水电站发布了重要天气消息并向政府和相关部门报告,提示注意做好局地强降水引发的泥石流防范工作,“ 但由于在应急联动机制以及防灾减灾意识等方面存在薄弱环节,导致在连续发布气象预警的情况下仍出现重大人员伤亡事故。” 假证交易调查:卖证妇女生6个孩子当护身符 http://news.163.com/12/0709/04/85UPMLPQ00014AED.html 6月30日9时,北京中关村大街,中国人民大学东门外。 “要办证吗,学生证、毕业证?”笔者刚出4号线人大站地铁A1口,三四个抱着孩子的年轻母亲便围了上来。再往前走,孕妇、抱小孩妇女越来越多,单是离校门最近的树荫下,就有10来人在招揽生意。 在坊间 ,“孕妇、抱小孩妇女” 已成为人大东门外的标签之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21条规定,怀孕或者哺乳自己不满一周岁婴儿的行为人不被执行行政拘留处罚。这意味着,一些卖证妇女可以长期逃避法律打击。 笔者经过多日调查,勾勒出这一群体的大致特征:孕妇或哺乳期妇女,年龄20岁~40岁,来自欠发达地区,丈夫多在京打工且知道她们的职业,本人意识到行为违法但普遍不愿转行。 在卖假证者的聚居点之一小牛坊,常住居民宋女士道出了卖假证者的历史变迁:“ 原来是江苏人在干,后来河南人加入他们的队伍。再后来,什么人都有了,山东,东北,张家口……” 刘丽包内的学生证,有仿冒北大的,也有仿冒人大、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等在京高校的,都已盖好印章。刘丽还用一张纸包着火车票 优惠 磁条,“ 最近学校管得严,真磁条断货了, 这些都是假的。现在100元也进不来真货。” 王红,38岁,来自河南平顶山,已来北京两年的她与老乡住在小牛坊。在老家,她花20万元买了套城里的房子,13岁的大女儿也在县城读初中了。王红刚来北京时怀有身孕,经老乡介绍,决定卖假证。 王红说她进货可以更 便宜 。一般学生证进价2元~5元,售价15元~30元不等。毕业证能卖两三百元,如果是能上网查询的,可以卖数千元 。“差的一天能赚三四百元,好的时候七八百元。真的,我一年可以赚十几万元。”王红说,房租每月只要300元,如今孩子生下来了,她赚的比丈夫还多。 在圈里人看来,怀孕、哺乳期是干这行的“硬件”。张小花是王红的老乡,她说,她认识个朋友,想干这行但是没小孩,于是找别人借了一个。后来警察把那人抓到了,带到医院一化验,真相大白。结果,孩子被送回老家,朋友被关了起来,“听说至少被判了半年。” 入行不到1个月,张小花就有被抓的经历了。但她的“事业”显然还没“上路”。笔者发现,她早上只卖了两个学生证,同样的证件,别人进价2元,她需要5元。而多位卖证者透露, 人大东门外整条街都是同一个老板 。至今为止,张小花没接过毕业证的大单子,别人来询问业务,她也不太清楚。 “不过,我们就不想回家!”王红算了一笔账,“种地,一家能赚几个钱?你说,咱家老公在外面再累,也才挣3000多元。我在这儿吃吃喝喝,一年也能挣十几万元。来北京的时候,我们就带了一床被子。现在的东西,都是来北京后买的。” 王红很崇拜一个老乡。她说,那老乡一直干这个, 10来年生了6个孩子,5男1女,最大的今年已经18岁了。“几个孩子生下来,赚了300万元!” 按王红的说法,几年前这行生意很好,一张假毕业证能卖到1000元。现在,一大批人由于利润吸引加入卖证行业,人一多,价格就跌,那种毕业证如今只能卖一两百元。 小牛坊的房东宋清就遇到过以“生孩子+卖证”为业的房客 。“有些卖假证的人狂要孩子。生了一个又一个。” 宋清在膝盖处比划了一下,“小孩刚这么高,又怀上了。” “我家曾住过一户卖假证的。她养了一个小姑娘、一个小男孩,小男孩长得挺好看的,就七八个月大。一次交货的时候,对方说可以帮她抱会儿小孩,结果就把小孩抱走了。他们也无所谓,又要了一个。”宋清有点气愤。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4045 次阅读|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0: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