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青年教师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博士毕业后的幸福生活
热度 1 huiee 2011-9-24 15:55
http://emuch.net/bbs/viewthread.php?tid=2705786fpage=1 博士毕业的去向:高校任教(俗称青椒),科研院所,政府,国企,外企,出国博后,国内博后,大致分为这么7种,下文将以国内高校为例详细谈谈博士如何自我定位与培养。 1. 工作两年后的第一道坎,职称,刺刀见红的拼杀,概述 关键词:定岗定编,评聘分开按照教育部的要求,部分学校已经实行定岗定编,并且将陆续推广到所有学校,在这原则下,高校铁饭碗已破,以天津某著名高校的一个有名学院为例,教授已经超编,这就 意味着,第一,部分教授聘不上教授岗,第二,除非有些教授over了或者调离,否则副教授是基本升不上教授的。第三,一场高校教师之间的腥风血雨般的厮杀即将拉开战幕 。。。。。。 你做好准备了吗? 国内高校又可分为一流院校985和部分211高校,以及地方院校,下文统称三流院校,二流的就是夹在这两者之间的部分有一定知名度的院校对于青椒来说,除硕博连读的外,一般毕业年龄在28左右,这是个很尴尬的年龄,该结婚了,结婚就要买房,买房就需要钱,钱从哪来?买房的钱一般有如下三种途径:父母提供,学校提供部分,自己提供 一流学校待遇:0-6万左右房屋补贴,0-2万左右安家费,1年左右周转房,不安排配偶工作,工资2000以下,讲师待遇,两年后可以申请副高(副教授或副研究员),科研启动费2万左右,一年工作缓冲期,不参加岗位考核,一年后考评,直接决定岗位津贴数目。博贴基本没有,除非当地政府出。生活滋润度,最差,甚至有可能入不敷出,年收入3-4万。 三流高校待遇:房屋补贴5-20万左右,越差的学校待遇越高,有的博士来了直接给副教授待遇,工资1700-2500左右(税前),基本不解决配偶工作,安家费2-5万,1年周转房,1-2年缓冲期,随后参加岗位考评,一般会有博士津贴,有的地方有政府的博士津贴,例如福建。2年后可申请副教授,有的学校评定职称时承认工作以前包括博士和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有的学校不承认,若找工作时,一定要问清楚。生活滋润度,勉强温饱,年收入4-6万 三本与四流高校:房屋补贴20万左右,安排配偶工作,年收入税后6-8万,有的提供住房,服务n年后给产权,一般有博士津贴。科研启动费2-10都有可能。有的可以直接聘入校博士为副高。生活滋润度,最好。 发展前途: 一流高校最苦,成名前可能一无所有,三本与四流院校最滋润,但是职业发展最受限。 申请课题难度 一流高校与研究所最容易,三流以下学校非常困难,后文将对项目申请有详细叙述,但是对于大多数青椒来说,没有项目=没有职称 2.两年后的考验, 副教授=项目? 博士工作两年后可以申请副高,下面看看不同院校的要求 一流高校与研究所:主持并完成1-2项国家级项目(国家自然基金,973,863),SCI有影响力的文章若干。由于这个限制,国内毕业青椒想在工作后2年顺利拿下副高简直是做梦 三流高校:主持并完成1项厅级项目(例如教育厅项目)或作为主要参与人(前三)参与完成省部级(地方省级基金委、科委或者国家教育部,人事部等)项目一项或者完成横向项目达到一定经费数额,例如我所在学校要求横向一次到位经费10万以上。SCI/EI检索论文至少一篇,其他重要文章一篇。注意,要求是完成结题的项目,论文有的要求是必须署名为工作单位的,有的没要求,也就是你在读博士期间发的也可以。由于项目的限制,都要求完成的项目,因此,想在工作两年后拿下副高,最快的方法是弄到一个大额横向,然后与企业商量迅速结题。纵向项目,拿到完成,最少需要3年。 三本与四流高校:参与完成厅级以上项目,几篇文章即可对于女博士来说,可以考虑三流与四流院校,工作压力小,有利于家庭稳定,收入很不错 对于有志于有所成就的博士,那么下面的问题,就需要仔细考虑了 影响青椒前途最重要的,是两个东西,项目和文章,文章各个行业不同,很难说清。 项目,这个是每个大学青年教师头上最大的一座大山,没有项目,一事无成。下文将就项目仔细评说 对于青椒来说,若无导师帮忙或者相当的人脉积累,横向项目(企业项目)是基本无望的,现在企业已经很狡诈了,一般要求你有成果,拿过来,可转化为生产,才会给钱。不象以前了,不会支持前期探索的。 纵向项目:973,963,国家自然(社科)基金,教育部博士点新教师基金,地方省市自然科学基金,教育厅基金,中医药管理局基金等 973,863那是谁拿项目谁写项目申请指南,一般青椒就不用考虑了。地方省部级自然科学基金与教育厅项目,限项申报。也就是规定了每个学校能申报多少项。以我所处学校为例,每年允许申报30项左右,最后批准3-6项不等。由于限项,所以很多人的本子连学校都出不去。所以青椒的努力方向就剩两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与博士点新教师基金,这两个自由申请,但是如果你跟我一样,所在的院系没有博士点,那么只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途了。 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通往职称的华山一条路?谁是你的伯乐? 号称国内最公平的基金,能不能申请到全看个人本事。08年以后,国基将青年科学基金从面上项目中分离出来,列为人才基金,总体命中率25%左右,各个学科不尽相同,其中生物医学类是死亡之组,地球和数学好些。国基在本人眼里,最容易拿到的基金,其难度低于省部级基金和教育厅基金,教育部新教师基金没申请过,不知难易。 申请要求:博士学位35岁以下,在职博士需要导师推荐信 国家基金考察什么:创新点,排名第一,其次为研究基础,课题组组成等。 评审方式:3个以上匿名专家评审人(简称函评),评审人的意见为三种,优先资助,资助,不予资助。根据三个评审人的意见决定你的本子是否提交学科组开会评议(简称会评,需要至少一个优先资助),会评通过,则获得国家基金,上会率,据说今年青基是30%,也就是会评时还需要灭到30%的人。 国家基金与博士期间的工作 创新点,国家基金的灵魂,如果你在博士期间完全依赖老师,老师交代什么做什么,很抱歉,你无法提出能够让评审人欣赏的idea,那么你的博士是失败的。 申请青基的思想来源一般为三种:博士论文的延续,工作单位的新方向,以上两者结合为什么要从这三个方面入手,很简单,国基要求,创新+工作基础,虽然国家基金委一直强调说,对于青年基金申请者,可以放松对工作基础的要求。但是,这条相当于无用,因为很多人有工作基础,你没有工作基础申请,简直是找死。什么是工作基础,就是你的文章和项目与现在申请课题的紧密度,你现在单位的条件是否能够满足你完成改项目,还有你的课题组成员搭配是否合理。因此,最容易让青椒入手的是,博士论文的延续或者将工作单位新的方向与以前博士课题结合起来,这样所有的文章都能用上。文章越牛,希望越大。 4. 博士的订单式培养---以科研创新与文章为主体,死亡赛跑的起点 我的警告:浪费博士3年,等于浪费你的未来 目前现状:中国博士产量世界第一,以我所在学校为例,06年,我们学院两人申请副教授,07年,13人,08年,24人,全院接近100教师,近三年引进博士约60人 课题现状:省自然基金全校每年限报30项左右,教育厅项目限报25项左右,全校每年新引进博士约100人 如何才能申请到国家基金? 创新,在博士期间对本领域一定要做到世界级的领悟,对于每个缺点,发展方向要做到了然于胸,看100篇英文文章?拜托,这才入门而已。并且,看,不代表你了解,要了解每一篇文章为什么这么做,有什么缺点,有什么优点。如果你能将100篇文章的背景全部了解,算是合格的博士了,记住,合格,不是优秀。 国家基金的最高原则 优中选优,即所谓锦上添花,国家基金不是扶贫项目,也从来不会雪中送炭 在我眼中什么样的博士是优秀的,能够一毕业就能申请到国基的? SCI3篇以上,影响因子越大越好,博士老板越牛越好,最好是能当会评评委的那种,创新点越新越好,解决某个领域的基础性问题。因此,还是我上篇帖子的哪句话,大量的阅读文献,流利的英文阅读与写作,勤奋的工作,那么你将来的路,要平坦很多。天天一到实验室就上网聊天打屁,整天都不知道干了什么的博士,进了高校也会被淘汰。当然,也有例外,例如你找到一个棵大树靠,那算我没说。 国基会评的几条原则:1. 有人在会上坚决支持的项目一定能获得资助,即使全体学科组成员投票没过半数,而这个支持者则必须签字表示支持,即所谓非共识项目。2. 有人坚决反对的项目也基本通不过。 因此,博士时导师非常重要,如果你的函评专家认识你导师(认识你的可能性不大), 如果你导师在会评时力挺,这些都是不可忽略的资源。所以说,导师越牛越好,文章IF越大越好。如何处理与导师的关系,请看我的第一个帖子。在这场死亡赛跑中,如果失去了导师的支持,那么你就只剩下你一个人 ----------------------------------------------------------- 总结 博士期间的论文水平参加项目水平=工作基础 博士期间的独立能力+领悟能力+对本领域的了解=创新能力 工作基础+创新能力+一些运气=国家基金 国家基金=课题组的经费+你的职业发展
1533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一个教师前三年的业绩决定了他的一生
huiee 2011-8-23 00:21
本文转载自小木虫论坛 http://emuch.net/bbs/viewthread.php?tid=3512032 有许多青年教师,在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时候,诚惶诚恐, 久而久之,也便麻木了,年岁渐长,也有了些所谓的经验,可以安安稳稳地混下去了。许多平庸的老师就是这样练成的。回顾自己初为人师这十余年,有过令人痛惜 的浪费,也有过夜以继日的探索。一点感悟,希望能够给新老师一点启发,也希望过来人能够多多指教。 第一、态度决定一切。 你喜欢教师这个职业吗?如果喜欢,这是你的选择,那么恭喜你,你已经成功了一半。(相信我)如果不喜欢,那仔细想一想,你其实还有其他更好的选择,如果你 文笔不错,或者拥有其他方面的才能,那就不要犹豫,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去吧!如果你觉得就业形势不好,或者你也缺少其他方面的才能,没有关系,或许有一天你 会喜欢上的――我们之所以不喜欢,除了感觉这玩意儿以外,在很多的时候是因为我们没有投入。 第二、为自己定个计划。 刚走上讲台,你的心情可能是复杂的,或许有些自负,或许有些忐忑。很快地,第一口水便会呛着你,但是不要紧,对一个新老师而言,什么都可以原谅,先静下心来做几件事情。 第一件,分析你自己。你的长处在什么地方?弱点在什么地方?弱点有可能改进吗?这些首先要搞清楚。你的性格中,你的知识结构中,哪些对你的教学直接有益,哪些是间接的,哪些是有妨碍的,多问问你自己。很快地,你便会明白一个道理,“教,然后知困。” 第二件,为自己列一个计划。这个计划显然很重要,对你的一生。我想告诉你一个你必须明白的道理:一个教师前三年的工作成绩往往决定他一生的高度!所 以要想尽快成长,一定要重视前三年。计划的内容由你来定,如果确定不了,我有一些建议: 1、坚持写教育随笔。你得明白人是怎么一种动物:很容易忘却过去,总是在重复错误。你得在随笔当中真实地记下每一天,记下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点点滴滴,记下 自己的成功与失败,哪怕是一处细小的失误。这些对你很重要,而且,当你要回顾以往的时候,当你想为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做一个真正的总结的时候,这些是有用 的,许多的随笔结在一起,总会从当中提炼出金子来。并且,三年以后,你可能会突然发现,自己的写作能力大幅度提高了,自己也可以经常地发表论文了!这一点 都不奇怪,如果不这样才叫奇怪。我很遗憾,这么一个简单的要求,其实大部分教师都做不到,平庸是从细节开始的。 2、确立读书计划。你必须记住一句话:在这个时代,人人都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教师当然尤其如此。每年读多少本书比较合适?40本,这是我的计划,供 你参考。实际上可能远不止这个数字,尤其对语文教师而言。人有许多陋习,为自己找借口是最可耻的一种,我一直这样认为。李镇西老师在谈到读书的问题时说过 一句话,恋爱中的人再忙也能够抽出时间来约会。这句话我印象深刻。读什么书是一个问题,我想从语文教师的角度谈几点意见。第一,要继续阅读专业书籍。要注 意跟踪专业领域内的前沿成果,最新理论,最好订几样圈内的刊物。我自己常年订阅的刊物如下:《读书》《名作欣赏》《小说月报》《散文选刊》《文史知识》 《南方周末》,其他经常订阅的有《中华活页文选》《诗选刊》之类,我没有订与教育有关的专门杂志,因为学校有。除了杂志,当然最好经常性地能够购进一些坊 间流行的品位比较高的新书。第二,要加强教育教学类书籍的阅读。我知道在师范院校,没有几个人认真地学习《教育学》《心理学》以及各类教材教法,那不是我 们的错。但现在不同了,你必须去读!有许多老师轻视这类书籍,以为是无用的,更重视专业书籍,这是不对的。以为无用只是因为你还不知道它的价值。在这时 候,选择是非常重要的,你通常会读哪些书?有没有一个先后的顺序?我建议你考虑一下我的建议:先从切近的,感性的书籍读起。我倾向于读名师的课堂实录以及 各种教案。我一直比较注意搜集各种教学实录,我以为,这是青年教师迅速成长的重要凭借。通过这些书籍,你可以观察到这些名师在上课的时候是怎么切入的,怎 么灵活处理课堂上发生的各类事件。读久了,你可能会发觉,不同的名师都有他们的风格,而支撑他们风格的,是他们的教学理念,他们对教育教学本质的一种理 解。这时候,你该找几个你比较喜欢的名师来研读一下了,这样的名师很多。经过一段时间的阅读,你慢慢会有一种强烈的愿望,想要读一读那些被名师们交口称誉 的教育家的作品,比如三老的,苏霍姆林斯基的,杜威的等等。时候到了,慢慢去读吧,用你的一生。 3、要有教育教学计划。无论是教学还是班主任工作,你希望达到什么目标?不妨写下来,不写也没关系,刚才教书嘛。 第三、学会处理好四种关系 1、与学生的关系。我在处理与学生关系的时候有一句话:永远站在学生一边! (1)不要把学生当成“假想敌”。心理学证明,自我暗示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很大的,所以,不要把学生当成假想敌,从而挖空心思地去打击他们,拉拢他 们,欺骗他们,控制他们,利用他们。当我们把学生当成假想敌的时候,我们下意识里会有一些反应,妨碍了我们与学生之间正常的交流。知道孩子为什么无限信任 他们的母亲吗?因为他们之间有着语言之外的交流,因为所以的爱都是从心底流出来的。所以,去爱你的学生,永远要相信,学生的品质远比成人纯洁,我们没有资 格去“提升”他们,我们只能去发现他们。所以,在见到学生的时候,一定要有笑容。上课一定要带着笑容去上。学生如果受到了感染,就不会对你过分挑剔,就像 孩子不会挑剔自己的母亲一样。无论是处理班务还是上课,要充分地信任学生,比如班费可以交给他们自己管理――千万不能学有些老师在班费上做手脚! (2)不要迁就学生。你必须告诉学生你的原则,做人的原则,管理班级的原则。要避免在学生面前充当好好先生,个性鲜明的老师更容易赢得他们的尊重。当他们 应该受到惩罚的时候千万不要手软,这些时候包括,考试作弊,逃避劳动,随意旷课等等,一定要让他们受到责罚,让他们懂得,要为什么的行为负责。这一点很重 要。 (3)一碗水端平。你会喜欢一部分学生,其实我也一样,人都一样。但无论如何,要学会把感情与理智分清楚,千万不要过分地偏向某一位或者某一部分学生。比 如上课提问,比如经常性的表扬等等,特别是在这些学生的成绩很好的时候。做老师的技巧就在于,要把表扬更多地给内向的学生,成绩差的学生。要更多地让成绩 差的学生感受到老师关注的目光。这不仅仅是为了教育他们,也是为了班级的稳定。我个人认为,绝大部分差生是教师逼出来的,是教师长期消极暗示的结果,不要 重演这种悲剧。 (4)不要体罚学生。学生需要惩罚,但要以合理的方式。但体罚是万万不可的。不可打学生,不可骂学生,不可讥讽学生应该成为一种习惯,一种下意识。这一条 原则是来自于我们对教育的理解,如果教育不建立在爱与尊重的基础之上,那么这种教育就是专制的教育,不是我们在学校里学习时希望见到的那种教育,不是我们 理想之中的教育。你必须明白,学生犯错误是正常的,我纠正错误,需要技巧,需要耐心,需要爱心,但首先必须控制在原则内。而一个刚走上工作岗位的老师,很 可能没有学会如何与学生沟通,因而导致一些失控的场面和行为出现。你得学会告诉自己,你不可能摆平一切,得承认有自己应付不了的时候,不要为了自己的面子 去强制学生接受,那会有损于你的形象,无益于事件的解决。 (5)最重要的,是一定要爱你的学生,要始终站在学生的角度想问题,你爱他们,他们能够感觉到,一定能够感觉到,并且给你意想不到的回报。而且爱,有助于 学生更好地学生,对你的课堂产生浓厚的兴趣,“亲其师,信其道。”要学会用商量的口气与学生讨论问题,包括班务。 2、与领导的关系。 父亲曾经不止一次地告诉我,一定不要与直接领导自己的人发生冲突。我知道,父亲有过惨痛的教训。但当我走上岗位的时候,我却有自己的感受。 (1)与领导保持距离。如果你相信自己的能力,如果你想保持自己完整的人格,要记住这句话,埋头做事情,不要把目光停留在领导的脸上。那些与领导比较接近 的人,往往会有两种结局,要么飞黄腾达,在么相反。这种人不尽是小人,但是小人居多。也有些是不自信的人,希望借助这种方式避免淘汰出局的结果,但往往适 得其反。而且,与领导过于接近往往会破坏你在同事当中的形象。 (2)不要说领导的坏话。不要在背后说任何人的坏话,这应该成为做人一条非常重要的准则,对领导也不例外。因为这个世界上,小人总是特别多,而领导又往往 因各种原因成为大家议论的对象。特别是涉及到经济问题和作风问题。现在不贪的领导很少,在中国目前的行政体制下,你得谅解,而且你绝无抓住领导把柄的可 能,一旦遭遇小人,你的处境就不妙了。 (3)在必要的时候,要旗帜鲜明地表明自己的态度。比如我自己,曾经为了一个要开除的学生与领导对峙。但是要坚持一个原则,有理有据有节。而且说话要注 意,不要情绪化,让每一句话都能够站得住脚,让领导感觉到你的份量,这一点很重要,否则他会以为你可以任意驱使。最后还要提醒,不要在公开场合让领导难 堪,我们的目的是解决问题,不是其他。 (4)遇到一个专制的校长,一个缺乏人文关怀的校长,一个只知道捞取名利的校长,你最好埋头教书,苦练技艺,为的是尽快炒他的鱿鱼――在他的学校里你别想 有出头之日,他迟早会成为你事业发展的绊脚石! 3、与同事的关系 同事关系对你很重要,不但影响你的事业,影响你在学校的地位,而且影响你的心情。 (1)向同事学习。要始终以己之短,比人之长。每个同事都有自己的长处,包括那些在学生口碑中比你差的老师。要尽量地向同事学习,多听同事的课,多进行专 业方面的讨论。 (2)尽一切可能帮助同事。不要拒绝同事听你的课,哪怕是不成熟的没准备好的课。有了经验心得与同事交流,你不会损失什么,而且往往会收益不少。多微笑, 多问好。 (3)尊重老教师,即使他在你眼里已经很老了,已经显得很“没用”。记住,总有一天你也会老,你的创造力也会衰竭。在想要议论老教师教法的时候,尽量保持 沉默。 (4)坚持原则。其实在许多学校,同事之间是根本不会讨论教学的,即使教研活动也形同虚设,这是中国教育的悲剧之一。一个有作为的老师往往会感到压抑,有 许多人,需要借助他人虚假的表扬来维护自己的自尊,他们不喜欢别人指出他存在的问题。在这种时候,你可以沉默。如果一定要开口,要讲出自己的真实感受。我 觉得,这是寻找真正朋友的最好的方法。如果你周围这样的同道太少,我为你悲哀,有空换所学校吧。 4、与家长的关系。 (1)不要收受家长的礼物。即使这礼物很小,也与我们的人格有关。一件小小的礼物,可能会使我们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彻底坍塌,会不会扩散还不一定。我知道 在许多学校,收受礼物成风,包括调个座位。有许多老师把学校当成了商场,已经丧失了为人师者的起码的东西。但你不要这样,永远要明白,当你从学生家长手中 接过那些礼物或者购物券的时候,总是得不偿失。这应该和不能体罚学生一样成为终生的戒律。 (2)坦诚与家长交流。要让家长感受到,你对他的孩子充满了关切。要与家长建立信任关系,让家长觉得把孩子交给你是可以信赖的。同时要注意倾听家长的声 音,要分析家长的性格,然后决定该说哪些话不该说哪些话。不要在家长面前告状,更不要训斥家长。记着让家长留下电话把自己的电话号码给他。 (3)不要迁就家长。有许多家长是自私的,而且根本不懂得教育,这需要耐心地解释。同时,要坚持自己的原则。要坚决拒绝家长提出的不合理的要求。特别是, 当这个家长非常有权势的时候。我有一个学生,想换座位,两任教育局长和一任校长花了一学期才解决了问题,我让他们充分地感觉到了一个普通教师对于平等的追 求。 最后,我再谈几点凌乱的想法。 第一、我不赞成唐老师提出的青年教师要争当名师的说法――当然对有这种想法的青年教师我也怀有敬意。我时常在想,对一个人而言,什么是最重要的?应该是通 过自己的工作让自己感受到的那种充实感,幸福感,丰盈感。我一直相信,教育的酬报永远在教育之中而不是其他地方。如果通过赛教等方式来企图让自己成名,这 不是最有效的途径。我没有参加过县级或者更高级别的赛教,没有任何证书,但我这样讲并不是出自酸葡萄心理。况且现在很多的赛教能手是包装的结果,是走评 委,教研员路线的结果,而且一入此途,颇有些人便迷失了自己。我一直认为,一个教师的阵地永远在课堂,你的丰碑就在你学生的成就里。所以对于名师之类的头 衔,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要时刻问自己:“这对我重要吗?我为什么而教书?”永远忠于自己,忠于自己最初的教育理想,永远保持一颗纯朴的心。相信自己, 你不成为名师,你的生计也不成问题! 第二、永远敞开自己,包括自己的缺点。只要是人,就有不足,这并不奇怪。永远把自己的不足放在众人都能看得见的地方,你就会永远进步。比如在课堂上,永远 要记着提醒学生随时纠正自己,要对指出自己错误的学生或者同事说声谢谢,发自内心地。对青年教师而言,错误会更多,但随着时间的增长,错误会变少,但不会 消失。错误会提醒我们,永远学习!而且,鼓励学生指出自己的错误会增加学生对自己的好感而不是相反。当有一天,你需要掩饰自己的错误的时候,我为你悲哀, 因为你已经老了!经常会有人听我的课,有一些比较重要。比如有一次市上来的领导听课,我提前只叮咛学生,让他们记着和往常一样,有什么问题直接喊出来,不 用举手起立,最好能让我不能按时完成教学任务。而在上课的时候,我首先非常坦然地纠正了自己上节课的两个错误。后来那节课不但没受批评还被听课的老师在交 流会上特意提到并称赞。我在课堂上经常犯错误,但我的学生在意见征询里从来没有说过我上课有知识性错误。 第三、相信你自己。我们经常以此来鼓励我们的学生,为什么不能自信地面对自己呢?你可以读一读名师们走过的路!韩军是师专毕业的,现在影响如何?李镇西的 成就也是自己慢慢踩出来的。魏书生原来是大队会计,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窦桂梅老师,中师毕业后别人都不相信她教小学的能力,硬是坐了五年的冷板凳,做了五年 的万金油式教师,但现在已经是清华附小的副校长了。其实你想一想,你比他们的起点要高得多!所以要记住,抱怨是没有用的!我也是中师毕业的,八十年代的中 师生心情是灰暗的。我的同学当中有许多有才华的人,但他们太多地抱怨自己的命运不好,抱怨自己当初的选择。而我却选择了向上,结果从来没有读过高中的我现 在是一名高中语文教师,而当初经常抱怨自己命运不好的同学,有许多还在山村小学里继续抱怨。当然,我没有什么成就,但我现在每一天都充满自信,在03年最 后一节课上,我告诉我的学生说,我觉得自己的人生才刚刚开始。
1229 次阅读|0 个评论
青年基金需要一颗平常心
热度 3 Shifengyu 2011-5-7 17:15
申请青年基金的同志们基本上是青年教师,其中大部分为年轻的博士和少部分硕士们。基金能不能中,靠基础,创新性及运气等因素。在基金评审漫长等待过程中,我们需要一颗平常心。青基不中的因素很多,可能标书存在较大问题,或者研究的东西没人认可,或者被人黑了。青基不中,改之,则进步,相反骂爹骂娘没有用,发牢骚更没有用,更不用气馁;青基中了,说明课题研究方向和创新性比较好,基础较为充实,运气好而已,也没什么值得骄傲的,还需要耐心下来做研究,不负基金委和评审专家的信任。 我觉得中不中基金不重要,重要的是以什么心态对待基金。今年,我也是第一次申请基金,希望能中,也祝申请基金的同志们都中标。
个人分类: 科研之路|2676 次阅读|5 个评论
是我们要求的太多了么?
热度 4 Synthon 2011-5-5 07:03
中午工学院请吃午饭,跟院长和导师坐到一桌。我导师大概算是工学院最年长的教授,所以院长也请他回顾一下当年刚开始职业生涯的经历。 导师说,刚开始的时候,日子苦啊,我生第二个孩子的时候,家里穷的都揭不开锅了,我只好每天下班之后到Macy's百货商场去打工啊。。。我们大家有唏嘘不已。 我于是就想问,我们现在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在内,都在抱怨说博士毕业后留在学术界待遇太低啊,诸如此类的问题,是我们要求的太多了么? 不是的,导师说,后来学校也意识到了青年教师待遇太低的问题,所以青年教师的工资被提升了不少,尽管比工业界还有差距,但是不用去百货商场再打一份工了,“但是太晚了啊,那个时候我已经是正教授了,所以没有享受到这个政策的福利”。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980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载]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究计划
热度 1 majian 2011-2-15 09:49
2011 年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专栏 http://www.csc.edu.cn/Chuguo/2a25d98bd20048caa34624816969ab73.shtml 一、 申请流程 二、 2011 年项目指南 1. 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1:1 配套资助) 2. 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出国研修项目) 三、 项目实施院校名单 四、 外语水平要求 五、填报申请材料说明 1. 非学生类 2. 学生类 六、 网上报名须知 七、信息管理平台 1. 信息平台简介 2. 受理单位使用说明 八、 常见问题 九、 联系方式
个人分类: 百家|2636 次阅读|4 个评论
二三流高校的青年教师何去何从?
热度 2 shifengyu 2010-12-28 14:52
中国教育取得了一系列结果,近年来,中国土鳖博士总量剧增。随着国内一流高校对海龟引进力度的加大,国内土鳖博士大部分进了二流和三流学校。在二三流高校工作的土鳖,会面临很多困惑和迷茫,例如:如何进行教学和科研?如何养家糊口?如何为衣食住行奔波?.....。衣食住行是人的基本需求,只有满足了基本需求,才会想向更高境界去追求和发展,才会谈为国家和教育做贡献。否则,一切都是浮云。 第一,教书育人。在二三流高校单纯搞教学,青年教师课时费低而且超过一定课时后,就几块钱一学时。青年教师靠教学养家糊口,来满足衣食住行的基本需求,显然很不实际,也不可行。 第二,科研探索。虽说一个高校没有科研,谈不上发展。但在二三流高校想搞科研, 举步维艰。申请国家级或省级基金课题,对于二三流高校的青年教师来说,科研平台的缺乏和研究基础的薄弱及队伍的势单力薄......,获得基金课题真有点痴人说梦。显然,搞科研探索对这些青年教师来说,也不切实际。 第三,企业合作。一般企业要的利益和名牌效应。二三流的青年教师没有资历,没有学校效应,企业很难信任你并资助你。走与企业合作之路,也有些行不通。 第四,自我创业。教书之余,利用业余时间摆个地摊,对于青年教师倒是一个不错的糊口之道。 总之,二三流高校的青年教师处境比较尴尬,如果之追求于平淡混日子倒也罢了,如果想有所作为前途比较暗淡,也只能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了。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889 次阅读|10 个评论
[转载]奥巴马给中国青年教师吴迪的回信
xupeiyang 2010-12-19 21:20
青年致信奥巴马建言获回信 忧心美民众反华情绪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2月19日01:20 京华时报   本报讯 (实习记者 徐冉)12月15日晚,青年教师吴迪下班回到宿舍,打开电子信箱,一封标题为Presidential Correspondence(总统信函)的邮件立即引起他的注意。打开邮件,看到落款处的署名巴拉克奥巴马。吴迪知道,自己写给美国总统奥巴马的信终于有了回音。    忧虑西方主流舆论   两年前,吴迪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取得商务经济学硕士学位,回国后在北京某私立学校担任经济学讲师。由于自身专业和工作都与经济有关,吴迪一直都保持着对《华尔街日报》、《商业周刊》等国外媒体的关注。今年9月,吴迪觉察到这些主流媒体的报道出现了一种新趋势将美国就业率低等经济问题归咎于中国的贸易和汇率政策。吴迪发现,美国大部分民众也相当赞同这种论断,他开始担心这种局势会造成西方媒体对中国的孤立,从而使美国民众的反华情绪上升。如果美国国会进一步对中国经济采取限制措施,将会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   想到这点,吴迪开始思考自己能做些什么。几经考虑,他决定运用自己的经济知识向美国人证明将美国经济问题归咎于中国的说法是错误的,并打算将研究结果告知美国总统奥巴马。   致信美国多名高官   吴迪登录美国商务部、美中贸易协会、美国国会预算委员会等多个部门和组织网站,查找自己需要的数据和报告。20多天里,他利用空余时间进行研究。10月初,吴迪的研究终于有了成果。通过分析,他得出了关于美国经济的3点结论:第一,美国经济出现问题的结构性原因不在于与任何一国的贸易或汇率问题,而在于常年性的低储蓄率;第二,美国就业的增长主要来自于资本商品和服务商品市场的发展,美国对中国出口的主要是资本商品,而这些资本商品则主要流入了中国的制造行业。如果中国提高人民币汇率、制造业受到冲击,美国的就业增长必然会受到阻碍;第三,美元的地位衍生出了美国金融业的强势和制造业的劣势,导致各种资本向华尔街倾斜,这种资源的不对称也是美国就业问题的诱因之一。   据此,吴迪提出,中美货币战和贸易争端对两国都是一个打击。   吴迪把自己的结论整合后,写成了致奥巴马的信件,提交至白宫网站上一个总统信箱的链接。吴迪还辗转找到美国财政部长和商务部长的邮箱,请他们向奥巴马转交。与此同时,他还把文章投稿至《华尔街日报》社评版。当时我想,我就是一个普通公民,这封信可能会经过很多秘书和部门审查,不知道奥巴马能不能看到。    公民外交从我做起   正当吴迪焦急等待回音时,《华尔街日报》社评版主编通过邮件联系到他,表示非常欣赏他的报告。10月8日,吴迪的文章《美国贸易战必败》在《华尔街日报》A19版刊载。这篇文章刊出后反响不错,这让吴迪看到了文章被奥巴马总统读到的希望。   12月15日,一个普通的周三,吴迪下班回到宿舍后,看到电子邮箱内回信的落款处写着你诚挚的巴拉克奥巴马,顿时被吓了一跳。随后他仔细阅读了回信。奥巴马在信中主要就美国的就业问题和华尔街改革的问题进行了回应。吴迪说,奥巴马对自己提出的中美贸易战问题避而未谈,他觉得这是出于保密需要。   我以前觉得,我只是一介草民,我的观点对世界可能产生不了任何影响,但为国举鼎,虽不可能,亦勉力为之。吴迪把自己与奥巴马通信看做一种公民外交。在他看来,公民外交具有非正式、灵活性高等优点,可以作为官方外交的补充。他希望有更多人参与到公民外交当中,为祖国外交尽一份力。
个人分类: 国际外交|2493 次阅读|1 个评论
一位青年教师(青椒)的血泪控诉
Bobby 2010-11-13 09:32
我以前写了一篇《一位年轻导师对研究生的血泪控诉》(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36130 )。 后来我又以《一位研究生对导师的血泪控诉》为题目推介一位研究生的博文(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66695 )。 今天早晨我又看到一位青年教师(青椒)的牢骚,特以《一位青年教师(青椒)的血泪控诉》为题加以推介: 希望有关部门 / 领导 / 老教师对这个问题加以关注。 一个青椒的独白 本人2008年拿到博士学位,然后留校任教,到现在还没有课上。但是学院里评副教授的要求里明文规定,3年内至少要给本科生开过50学时的课,但是院里系里又不给青年教师安排课。我就很纳闷这个事,于是我找院长,院长让我找系主任,我去找系主任,系主任让我去找个课多的老师要点,我去找个课多的老师,这个课多的老师说,我得听领导的。就这样,一直到现在。。。亲戚朋友都叫我老师,但每次问我上啥课的时候,我都说我是新教师,还没安排。就这样,2年多过去了,不知道何时才能有转机。科研方面,更是被无视,没有项目,没有实验室,没有学生。我现在只能靠发篇review勉强糊口了。这就是我,中国名牌大学,国家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里一个青年教师的独白。 我女儿哭了,我得去冲奶粉去了。因为没钱,喝不起美赞臣,雅培,只能喝龙丹了,但愿没有雌激素和三聚氰胺。The god blesses my daughter.
个人分类: 科学感想|6446 次阅读|6 个评论
宁曲莫歪
龚胜生 2010-8-26 01:54
自序:最近几日在江汉平原考察农村环境治理工作,出来数日了,今晚深夜进QQ,看看单位群里有无消息,看到一些青年教师与领导的对话,感到一股酸腐之气扑鼻而来,于是写下以下数言,本来想作为群聊语言,但怕有人对号入座,故而转录于此,以志当时心情。2010年8月26日凌晨于仙桃国际天诚大酒店。 群游有感 为富不仁须知三代必蹙, 为学无术岂能指望溜须? 青松屈曲总能立山巅, 低眉献媚几人能树业? 慎之,慎之 宁曲莫歪!
个人分类: 流年往事|3983 次阅读|2 个评论
当前青年教师的价值观
yan8008 2010-7-2 17:52
近年来新进博士教师中,由于学校工资待遇与绩效工资挂钩,每学期教研室授课分配成了教研室主任的难题。 现在在校本科生班级人数众多,使得即使进行了合班,教师教学的任务(特别是基础课,如力学课程)仍然很重。由于绩效工资中,教学工作量所占比重较轻,使得部分青年教师不愿承担一线教学任务,认为不如写几篇文章来得快,较易完成学校业绩点。因此,部分教师认为承担本科教学课程不划算,必然轻视本科教学质量,特别是有些青年教师刚刚走上教师讲台,挣钱第一,搞好教师本质工作第二,难免会使得本科教学质量存在严重滑坡。 因此,如果分配政策的重心不加以调整,仅仅认为靠完成几个级别的精品课程就可以搞好本科教学,我认为是痴人痴人说梦。到头来,不合格的本科教育,将会产生降了格的合格人才,一代不会显现,若干年后,效果才能显现。因此,吃亏的是国家,不是当代各级校领导阶层。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094 次阅读|3 个评论
也来说说现在青椒待遇的发展潜力
热度 2 flyinghero 2010-1-8 08:03
最近和一些同学交流,发现大家对高校教师这个职业的普遍看法是,刚入行时比较辛苦,以后有了一定级别就好了。读博的目的,也是熬上几年十几年之后,能有"睡觉睡到自然醒,数钱数到手抽筋"的一天。这个说法,我不太同意。 首先,大家看到都是现在的教授们生活轻松待遇高,觉得等到自己评上教授后也能过上这样的生活。可是现在做教授的那一代人和我们现在这一代人是不一样的。现在做教授的这一代人赶上了在文革后面一个人才亏空的时代,他们所面临的竞争非常小。即使不管他们现在的收入,拿他们刚刚进入高校的收入和现在的青椒们比较,他们的相对收入也是高很多的。而现在国家的分配政策是尽量偏向大牛大教授们,所以他们的收入就更显得高。 其次,我们可以预计一下等到我们这一代人当上教授时会怎么样。从宏观来看,科研人员收入的好坏取决于三个因素:一、国家投入多少钱给科研,二、有多少人竞争这笔钱,三、国家采取什么样的分配制度来分配这笔钱。我们可以分别从这三个方面来分析这个问题。 国家投入:现在虽然国家科研投入的比例年年在增加,但总的来说不会出现质变(目前国家科研投入占GDP1.5%左右,就算我们最乐观的估计20年内能上升到美国现在的水平2.68%,也不会有超过一倍的增长)。 竞争强度:可能跟我们竞争的,也就是年龄上+-5岁的一帮人。算新入高校的青椒年龄为29岁,那么看一下现在科研界24~34岁的人,可以预计这一代人的竞争强度却远远不会是上一代人那样了。就我所知道的北大的情况,来读直博的都是各个高校最优秀的同学,而这些同学中间最优秀的才有可能毕业留校。另外国外的优秀人才不断回归中,再加上国家的建设高水平大学计划派出去的一大批留学生,未来科研界竞争强度将会远远超越现在,绝对不会只有增加一倍的水平。所以,就算有部分人可能会做到“数钱数到手抽筋”,但绝对不可能“睡觉睡到自然醒”。如果期望通过自己的奋斗能带来物质收益和稳定生活的,去工业界可能会容易得多。 国家政策:现在的政策已经开始有倾向年轻人的痕迹。博士生的待遇已经有了大幅度提高,另外提高青年教师待遇的呼声也越来越高。那么一种很可能出现的情况是,等到我们这一批人当上教授的一天,科研经费的分配制度已经趋于合理。就类似现在的美国,教授和讲师的收入差距不超过50%,并且都明显低于在工业界的同行。 所以如果是为了将来的高收入和稳定生活做科研的,那么很可能落入一辈子累死累活,却年轻时没钱,老了还是没钱的尴尬境地。高校教师这个职业,还是适合对科研真正有兴趣或者愿意为国家培养人才,并且不在乎收入的人。
个人分类: 未分类|7863 次阅读|5 个评论
青椒的生存之道
medinstru 2009-12-27 23:06
很多人戏称高校青年教师为青椒,其中包含着诸多的无奈,这个群体,在高校中付出最多,得到最少,同时也是抱怨最多的群体。那为什么会是这样一种情况呢,这本是一个极富创造力的群体。试问,高校里有几个知名教授是在实验室认真搞学术的。他们的成就80%都要归功于他们旗下的课题组,这些课题组的成员大都由青年教师组成。有人收留的青年教师还算好的,没人收留的就更掺了。各种各样的利益都要靠边站,等别人都吃饱了,剩下的,你们一帮青年教师自己去抢吧。我刚才说了,这是一个极富创造力的群体,接受新知识的能力是非常强的。那这个群体又应该怎么样在高校中生存呢? 首先,我觉得青年教师之所以地位这么低,就在于他缺乏权威性,那怎么样才能绕开这个权威性呢,其实所谓的权威性,就是大家对未来的一种经验性的良好判断。那什么样的机构,会不去考虑这些权威性,而只关注事实呢?只有专利机构。所以我觉得一个大学青年教师要发展,要获得别人的承认,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是一条比较可行的路子。当这些知识产权,真正产生效益的时候,社会就会承认你,在学校你也就很自然的得到了承认。而要作到这一点,对很多青年教师来说不是很难的。现在一个小小的中学一年都能发表很多专利,有些还被高价买走。 其次,我觉得青年教师之所以地位这么低,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穷。很多时候,金钱被认为是能力的象征。试想一下,如果你是个百万富翁,你作为青年教师,别人会看不起你吗,好意思对你指手画脚吗?赚钱得方式那就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但是最好是和自己专业有关得,如果失败,也至少能增长见识。否则,就很难再走回头路了。 总的来说,青年教师不能钻牛角尖,灵活一点,乐观一点,不要用自己的弱点和别人的长处去进行比较。即使最厉害的人也有他的弱点,我们要学会用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弱点去比。
个人分类: 学术思考|3249 次阅读|1 个评论
教师可不可以成为谋生的职业(1)
medinstru 2009-12-19 12:29
记得我刚来这里的时候,有个校长座谈会,作为新老师我是必须参加的,座谈会上校长的一句话给我印象非常深刻,他说如果把教师作为你谋生的手段,你迟早要后悔的,而要把学校当成不断成长的地方。那个时候 我就有一种疑惑,那我们的谋生的地方又在哪里,特别做为年轻教师,要资本没资本,要资历没资历,要职称没职称。社会总要给我们一个谋生的地方吧 如果有这样一位老师,学校里所有有关教学的奖项他都得了,讲课出奇的精彩,对学生非常负责任,可是却评不上职称,因为科研而落下了,那么他是留还是走呢。学生为他喝彩,同事为他骄傲,可是我们的制度容不下他。难道我们的高校真的不需要这样的人吗?难道我们的孩子读大学就是为了毕业后能吹吹牛 和自己的同伴说自己的母校有这样或那样的专家吗? 或许吧 如果真是这样! 那无奈的就不只是教师,而是整个社会,整个民族! 那 教师,准确的说是教学可不可以成为谋生的职业? 把一个教学能力强的老师摆在什么样的位置算是合适呢? 这个问题虽然简单,可是很多人教了很多年书都弄不明白,他们把别人教明白了,自己却糊涂了。 这个问题太普遍了,有些人已经从那个时期走过来了,更多的人却在苦苦挣扎 这里我先抛砖引玉吧!希望大家踊跃留言 明天我将从如何看待教学与谋生的关系 以及如何改变青年教师的贫困现状,专心科研。等等方面表达自己的见解。
个人分类: 观点杂谈|2379 次阅读|6 个评论
关于“导师要则”
yiligong 2009-11-9 20:41
看完杨卫院士的这篇导师要则(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69789),我不得不说,这真是一篇看似洋洋洒洒,实则空洞无物的文章啊。首先,杨院士的写作水平绝对达不到院士的水准,文风除了用朴实来形容之外,实在也想不出什么赞美之词了。当然,这不是人家的专业,不必苛求,罢了,只不过显不出文学修养和大家风范来,遗憾。其次,每句都是大白话,我不能说您错了,但看过之后,实在也不能给人太多启示。可能是我愚钝了。 当了一年多大学老师了,接触的学生不算多,也不算少。时常在痛苦郁闷中自我煎熬,也会为了学生的一点儿进步欣喜若狂,到现在,都觉得自己还没尽得要领,只有一点点感悟: 别对学生寄予过高的期望,因为最后失望的往往是自己。 学生良莠绝对是不齐的,一定要区别对待。 学生确实可以多带,基本目标就是保证给他们找到适合做的事情,让他们顺利毕业。然后,再在这些学生中找到好苗子,重点培养。 作为青年老师,能带的也就是本科生和硕士,科研这件事情,他们能做是最好,但是主要还是靠自己。 先写这些,过后再补。
个人分类: 想想写写|3200 次阅读|0 个评论
高校青年教师发展前景十分渺茫
热度 4 zhumengjin 2009-11-5 23:36
我们学校属于211工程高校,我发觉我们学校青年教师的发展前景非常地不容乐观,甚至非常渺茫。我不知道其他高校是否也面临着相同的情形。我估计和我们学校具有类似情形的高校应该很多。 90年代学校因学术队伍青黄不接而从60年代出生的人中快速提拔了一大批教授,很多都是破格提拔,还有直接从讲师提拔上来的(当然,后来绝大部分还是发展得不错,很多都成了知名学者,发展很好的还上了院士)。近年来学校大量进人,连续多年以每年大概100人的规模进人,70年代、80年代出生的博士进了一大批。以前晋升教授有SCI论文的都不多,如果有SCI论文晋升副教授绝对是铁板钉钉的事情。 但现在由于连续引进的年青博士太多,严重的问题就出来了。这几年,为了职称年青人之间PK得头破血流,多种内幕纷纷上演。今年我院副教授晋升争斗得非常激烈,很多人都不敢报,因为报了也是陪太子读书。在报的人中,很多人都有4篇以上的第1作者SCI论文+国家级课题。评审结果也非常惨烈,有6篇第1作者SCI论文的被PK下了!有3.0的SCI论文另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被PK下了!即使在侥幸上的人中,也有连续申请了三年拿着超过4.0的文章才上的!要知道,本专业top期刊的IF都不超过3.0,这太恐怖了!区区副教授晋升就已经斗得昏天黑地、血流成河了,惨烈程度已经超过以前的教授晋升!这些讲师的材料拿到一般省属院校申报教授应该是可以轻轻松松搞定的。 更为严重的是,由于学校岗位的限制,现在学校每年只有十几个教授的晋升名额。也就是说,现在每年分配到每个学院的教授晋升名额只有1-2个,差的学院几年都轮不到一个名额。不敢想了,这是什么概念!也就是说,像我们学院,每年将有20多个副教授排队去竞争那一个教授的名额!除了个别人,多数人实力差不多,不太可能明显强过别人一大截,想想这会是一个多么惨烈的状况!这样发展下去,高校腐败的基层化趋势不可避免,腐败将会愈演愈烈,高校这潭水将会越来越深、越来越浑!可以想像,只发本专业top期刊已经没用了,没有10.0以上的文章,对于那些没有关系、没有背景的人,教授想都不用想!少数专业top杂志能达到10.0,对多数专业而言,专业顶级杂志不可能达到10.0,要达到10.0必须在知名的综合期刊上发文章。要在10.0以上的综合期刊上发文章是很难的,这不是人人都能发的,即便是人人都能发,教授职数还是不会改变。所以,不得不正视这样一个问题,高校中一大批70后、80后青年教师即使按顺序排队轮也轮不上教授,一辈子可能就是一个副教授混到退休了! 对于那些有野心的青年博士,高校教师不是理想的职业之选。 在中国,教授与副教授有着天壤之别,当然不是指学术能力,而是指待遇和机会。在国内,很多课题副教授是不能申请的,有些课题即使可以申请,因为副教授身份也会毫无竞争力。本来实力雄厚的年青人因为副教授身份,即使很有能力,很多事情也没有资格去做。看来,以后不能简单地以职称去评价一个人的学术能力了,必须尽快打破课题、待遇与职称挂钩的制度。这几年每年以100人左右的规模进人的高校应该不在少数,我想这种情况不只是我们学校,也包括很多211高校、985高校、以及好地方的部属省属高校。这种状况持续下去肯定会出大问题,估计今后高校跳楼的青年教师将会越来越多!想一想,谁会甘心一辈子就是个副教授?如果这种状态得不到改善,高校教师群体中甚至会出现拿刀砍人、搞自杀式袭击的新现象!现在很多学校都在盲目地大搞人才引进,这是个巨大的社会问题!国家像搞运动一样大规模地实施包括海外人才引进计划在内的各种人才计划,是不是考虑到了这些附带的社会问题?是不是拟好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其实大家心里都清楚,国内真正在第一线踏踏实实做实际工作就是这些青年教师了。是不是应该从国家层面来考虑解决青年教师/学者生存环境的这一大问题了?
个人分类: 社会视窗|17873 次阅读|26 个评论
周济是个好部长
王铮 2009-11-2 08:54
周济先生是个有作为的部长 我声明过,我博客号智叟,不是因为我自以为聪明,而是想学智叟从另外一个角度唱唱反调。陈安评论,智叟乎?愚公乎?可能愚的部分更多点。再愚一次,大愚若智,周济先生下台,有的人欢呼,我想唱唱反调。人大更换了教育部长,当然有它道理。中国教育史翻了一页,故而从百姓的角度看一看。 周济先生在台上, 2004 年我写了篇文章,批评他,批评 985 院校布局有问题,登载在《科学对社会影响》上,还写了一篇文章,叫《我有一个梦想》,惋惜把校长分级,我的一个朋友把它投给了《新语丝》,更早,我几乎不认识《新语丝》。所以他上台,众人欢呼,我唱了反调;周济先生免职了,不管有什么原因,我认为也可以唱唱反调,让官员知道,历史是杆秤,这秤砣是老百姓,客观地说他是一个好部长,有作为的部长。 周济先生当部长时期,被批评最多的是教学检查。我认为教学检查是他的第一个成绩。长期以来,许多大学,教学工作管理混乱,是该整改了。检查就是整改,有人说,检查时作弊很多,你作弊怎么怪周济部长呢?自己作弊还怪别人,伪君子嘛!的确检查时作弊很多,周济部长睁只眼闭只眼,可是不这样难道让绝大多数学校不过关吗?检查目的是为了促进教学。洲际导弹让你作的弊无非就是补教学材料,立竿见影地整顿教学程序,临时能做到,说明平时能做到,没有去做,现在教你做了,检查提高教学管理的目的达到了,周济部长做得对。现在以检查的形式让中国各个高校学会了教学管理,长期影响,好得很。 周济部长的第二个功绩是推进了青年教师出国进修。在高等院校,许多青年教师压在底层,没有课题费,这样出国难上加难,见识不足,水平难于突破。周济部长推行了这个新政,青年教师可以申请出国进修,不仅使得青年教师长了见识,提高了水平,至少是提高外语水平的机会,更重要的是坚定的他们的从事教师职业的信念。 周济部长的第三个成就是在高校普遍建设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文科叫研究基地),使得在商业大潮中,高校从事科研的队伍没有散,而且集中了优势兵力,这个重点实验室的,对高校建设乃至于我国科研队伍的稳定和有所为有所得,功不可没。 由于我不在高校工作,别的成绩我说不上。不过有一点我不满意他,就是研究生待遇问题没有解决。教育部目前的政策是用大把金钱送少数学生出国进修,我认为是得不偿失,失去的是广大研究生的生活待遇。有个院士告诉我,他曾经做了个梦,在阿坝,当年毛泽东、张国焘商量把所有给养给少数身强力壮的,让他们走到苏联去,保留革命火种。当晚,梦里的毛泽东自己做了个梦,毛泽东梦里身强力壮的人不多,给养养肥了,打不了仗,中国革命失败了。幸好毛泽东睡一觉明白了,让所有战士在有限供给下走草地,走过去,就在陕北安营扎寨,不到苏联去过共产主义。中国革命靠大家就胜利了。研究生的待遇问题,我想就是这个理。 至于周济部长在职期间,泛滥了教育产业化,出现了高校破产,这些应该不是他的责任。有人说,他怎么不抵制?延安整风留下的毛病呗。那个提倡做驯服工具的,后来被请君入瓮,这是一个教训。同样,在周济先生任部长期间,中国免除了义务教育学费,有他的功绩,但是主要的人民功臣应该还是更高层的。 说来说去,周济部长是个有作为的部长,他为人民做了好事,从部长的责任评价,周济是个好部长。希望袁部长把他的成就继承下去,并且就研究生的待遇问题,能够给予纠正。至于内阁换届选举,他得票率只有百分之八十四,在本届政府二十七个部长中得票倒数第一,只能说明他是一个做事的部长,在中国,不做事的,往往能够得到官场的拥护,至少从元代就开始的。做事的脱脱,蒙古族 。 按说轮不到我们小老百姓评,就算我说的是我的感受吧。 特别说明:我今天出差,人在旅途。
个人分类: 为科学而科学|7988 次阅读|9 个评论
高校青年教师生活现状一瞥
陈龙珠 2009-5-3 18:03
对当今中国社会的各行各业,虽然高校教师的生活相对较为稳定,但若对高等教育和科研工作没有多大兴趣的,则估计还是不会选择这门职业的。 社会对高校教育和科研至今充满着厚望,而且N多的人还坚定地认为大学尤其是名牌大学的老师都属于高收入阶层,理应专心从事科教事业。 中国高校的现状,只有这里的老师们自己最为清楚,其中对众多尚在为成家立业而奋斗的年轻教师来说,他们面临的基本生活压力,估计比社会上其他许多行业的还要大。 高校BBS主要是在校学生和已工作的年轻人灌水交流的虚拟世界。本校BBS上有一个teacher板,N年前开板时中文就称灵魂工程师,估计原来打算用于师生交流教育的专板。可在我光顾的八年里,这个板很少谈论教育主题,而几乎成了年轻教师交流工资、补贴、买房、租房、旧物出让、少儿入托和上学等信息的生活版。对此,曾经还出现过象学生口气的id发帖质问如此何谓灵魂工程师?到去年底,由部分年轻教师发起投票,将这个版的中文名称干脆就改成了名副其实的现名教职工之家。 这个板的常客中我也有认识的,他们平时对科教本职工作可谓兢兢业业。我想正是现实的压力,才迫使这些年轻教师们在辛勤从事本职工作的同时,暂时还不得不花较多的精力来解决自己已经面临的诸多生活问题。 又到五四青年节了,虔诚地祝愿他们早日摆脱月进不足五千、房价万元有余的生活困境,安居乐业!
个人分类: 高等教育|6197 次阅读|5 个评论
在教与学中成长——写给比我年轻的老师
pony911 2009-4-1 20:26
在教与学中成长 今年这个春季学期,开始带着我们教研室年轻的小杨老师一起进行本科生《数字信号处理》课程的教学。我是1998年开始承担本科教学工作。那时候,大学里对老师教学工作的考核还没有现在这么严格。因为,大家都不愿意留校当老师(去公司和留校的收入比是大于30倍,当时自己的月收入是224。),师资有点缺。现在可不同了,即使你是博士,也要把你翻来覆去像早市挑萝卜白菜一样,看个仔细。个头、成色不好,可没机会。即使你进了大学的门,也不是像以前那样轻松惬意了。科研、教学统统让你招呼上。科研有指标,有量的出量,没量的出质,教学有指标,到级别了,不上课不行,不到级别的,想上课没有。有了课时,还不行,还要保证质量。教学督导、学生评教、开课试讲一关关卡着。 从一种角度看,这当然是中国大学的发展和进步。当然,也可以从其他方面看。 对于年轻老师,要想走上讲台,发挥好自己的才能,实现知识的传递,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自己是有切身体会的。从生疏、紧张到熟练、自如,从模仿到创造、提高,一步步,都要慢慢磨练和积累。真需要铁杵磨成针的耐力。因为急不来,每年的教学任务是有限的。 现在,每节课跟着小杨老师听课,发现需要调整的地方就整理好,和他讨论。正如当年自己的前辈所做的一样。今天下课,走在回家的路上,琢磨,其实年轻的老师还有很多,不如把自己的经验和体会拿出来分享。未见得全面、正确,但是多少可以为大家提提醒,出出招儿。 附件的PPT是研究所让我做过的一次所内交流报告。 另外,在这学期的课程中,随着小杨老师和自己教学工作的展开,也把点滴问题,记录于此吧。随笔,不讲究逻辑性了,各位见谅。 上课应该点名。不是为了保证上座率。而是督促同学们参与到教学中,不给他们可能的松散留出余地。不是说,严师出高徒么。如果,严字不存,高徒何附?但是点名一定要把握好出发点,不要把自己摆在学生的对立面上。并可在此环节,与他们进行沟通。这种沟通需要自己琢磨,处理好了,气氛轻松,同学活跃。 每堂课中,都应该让学生明白知识点是什么,不同的知识点,如何把握。要把话说透,说白了,不要揣着高深,让学生琢磨。 不能因为备课的内容没有完成,就压堂;或者时间不够了,就略去要讲的内容。更不能说:因为我准备的内容多,由于什么原因,压缩一下,已完成今天的课程。应该坦率而合理地结束一节课,未处理完的内容,在下节课按照预定思路展开。有时,其实也是一种很好的回顾上节课内容的方法。老师,应该作出求真求实的表率,不能给学生以敷衍、草率的印象。 遇到学生指出问题,或提出问题,而不掌握或熟悉,不要死要面子,要虚心听取,放下老师的架子,把握好共同学习的心态,与学生共同探讨,一起提高。 课堂上适当提问或创造互动的机会,可以提高大家的注意力,调节气氛。但问题或包袱要有质量,且需把握好时机。不能为了提问而提问,频繁要求学生响应。这样一来,可能适得其反,置自己于尴尬境地。比如,大家本身很投入,却被频繁提出的问题打扰,反倒影响了他们的关注度。 当发现大家注意力有所分散时,不要试图用简单的提醒集中他们的精力。而应该用有意思,能够吊起他们胃口的内容去调整状态。比如:考研、就业、恋爱或当下流行的什么东西。总之,无伤大雅,不违背我党的基本原则的健康内容均可用以发挥,但要把握好时间。不要喧宾夺主,让学生觉得老师天马行空,不着边际。 上课前,要准备的工作,除了认真备课之外,还有些辅助条件。包括:水、手表、课件的备份。水,因为大声地讲课是非常消耗嗓子的,一定要保护好,尤其是年轻老师,紧张时,更会口干舌燥。手表,用以提醒自己不要压堂,控制好节奏。课件的备份,为了保证能够在出现异常的情况下,应该至少携带量个课件载体。不要让自己的不小心或设备的原因,影响教学实施,耽误大家宝贵的时间。 不管工作多忙,应该在上课那天,尤其是课前,保证充分的休息,养足精神,安排好时间,从容地到达教室,自然地进入教学状态。切忌匆匆忙忙,气喘咻咻地投入课堂教学,无论自己还是学生,感觉都会相当不好。因为,没有良好的状态作为保障。 有些老师,尤其是我们工科的老师,不太注重个人的仪容。当然,这是个人的私事。但是,从教数年的经历让自己体会到,整洁的仪容对于学生是一种尊重,也是一种正面的引导。应该以一种积极、阳光的形象出现在同学们面前,让他们知道每个细节都应该是被重视的。 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学生们的反映,关注课堂上每个细微的变化,并应该不断分析和总结这些细节,在平时,仔细琢磨各种可以在课堂上采用的预案。对学生的各类反应能够有及时、积极、灵活、有趣的响应。要认真理解和掌握EYE CONTACT的方法。 课间,要和教室里各个角落的同学们交流。逐步把握不同特点的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和意见。因为,不同的位置聚集着不同的学生。这个道理上过大学的人应该都知道。我上大学的时候总是坐在后面的,因为我不爱回答问题,不爱和老师离得太近,也不爱答疑。 备课时,不能捧着一本教材死扣,要搜集有特色的教材或著作,多读,多想,多分析。把好的思路融会贯通到自己的教案中,慢慢积累,形成自己的教学体系。并鼓励学生学会使用参考书学习。而不是被动地被一本教材灌输。 现在PPT已经成为了一种重要的交流媒介。它结合了口头和书面两种表达形式,替代了传统的现场板书,可以用灵活生动的方式表达更丰富的信息。但是,在教学中,如何用好这种多媒体形式,需要仔细琢磨和实践。这方面的讨论在很多关于多媒体教学的论文中可以找到。就我个人而言,有些体会。第一,制作PPT课件要精细,不但思路清晰,逻辑性强,还要符合标准的文档格式习惯。注意字号、字体、行距、页边距、中英文符号、层次、主题等。第二,一定要记住,PPT是一种无尘的板书,不是教材。不要大段的文字扑面而来,会给听众带来莫名的压抑和紧迫感。并会让听众在注意力分配方面陷入两难的境地。如果看展示的大段文字,就会错过讲解。如果听讲解,就来不及看文字信息。总会感觉遗失了很多信息。PPT应该是提纲挈领地传达关键信息。并且应尽可能以图、表这些直观的方式表达信息。细节是需要通过现场的讲解扩展的。否则,教师或演讲者就没必要存在了。 课件是设计给同学们的,是帮助他们理解知识的。一定站在他们的角度分析,如何表达才能够有助于问题的理解。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如果我是听众,我会对什么产生问题?会怎么理解?可能陷入什么误区? 很多学校都在开展双语教学改革。年轻老师由于有相对较好的英语基础,逐渐成为这方面工作的主力。但是一定要注意分析自己和学生的能力特点,采取循序渐进,适合现实情况的方式开展工作,并征求广大同学的意见。切不可跟风,赶时髦,为了双语而双语。那样子,可能两败俱伤。 教学是教师的本职工作,做好了是应该的,做不好是万万不应该的。不要把教学工作当作不得不做的任务或负担。否则,不管完成多少教学工作量,可能也不会达到让自己和学生满意的程度。但是,另一方面,教学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需要长期积累的,不可急于求成,切不可投机取巧。尤其是在教学工作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 最近一次更新2009年4月4日18:00。 未完,待不断实践,不断总结......
个人分类: 交流|3447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22: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