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生平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沉痛悼念恩师张新时院士
热度 2 蒋高明 2020-9-26 17:58
沉痛悼念恩师张新时院士 蒋高明 惊闻导师张新时院士在美国西雅图逝世,沉痛哀悼。1990-1993年,笔者第一博士导师侯学煜院士去世后,生态室领导决定笔者转到张新时院士门下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后顺利毕业。工作期间,多次得到张老师指导与帮助,并得到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生物圈二号中心研学半年机会,回国后参加或承担张老师主持的多项子课题任务。张先生对我的科研人生影响非常大,从张老师那里,我学到了大学者少有的做人道理。 斯人已去,风范长存。 白云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特转发植物所发布的唁电,已为纪念。 著名生态学家张新时院士逝世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今天 讣 告 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植物生态学家、无党派人士优秀代表、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张新时因病医治无效,于当地时间2020年9月24日14点10分在美国西雅图逝世,享年86岁。 张新时院士1934年6月30日出生于河南开封,1955年毕业于北京林学院森林系,1985年在美国康奈尔大学生态系统学系获博士学位,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是第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常委。张新时院士曾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所长、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 IGBP ) 中国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植物学会理事长等,曾获 1988 年和 2011 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2006 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等多个奖项。 张新时院士是我国植物生态学领域的引领者之一,长期从事植被地理研究。他创建了数量植被生态学、全球变化生态学、草地生态学等基础理论和范式,以及1:100万植被图和数字化1:100万植被图。张新时院士是中国数量植被生态学和国际信息生态学的创始人,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植被数量生态学实验室,选拔和培养了一批杰出的学术带头人,创建了IGBP认可的全球15条全球变化陆地样带中的两条(中国东北样带和中国东部南北样带),实现了中国全球变化样带研究从无到有、由国内走向国际的重大跨越,为我国生态学的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作出了重大贡献! 张新时院士的逝世,是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的重大损失,也是我国生态学界的重大损失!沉痛悼念并深切缅怀张新时院士! 植物研究所将在所网站设立悼念张新时院士专栏,接受社会各界唁电、唁函等,并向张新时院士亲属转达。张新时院士的遗体告别将于当地时间2020年10月3日上午9:00在西雅图举行。 谨此讣告。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2020年9月26日
个人分类: 科学人生|3841 次阅读|2 个评论
已故著名狂犬病专家科普罗夫斯基(Koprowski)生平简介
yanjx45 2019-9-15 10:49
希拉里 · 科普罗夫斯基( Hilary Koprowski , 1916 – 2013)博士曾被认为是全球最著名、最长寿的狂犬病专家。而事实上,他最突出的成就,是在全球首先开发出在大规模人体试验中使用的 口服脊髓灰质炎活疫苗 。 作为世界上顶尖的狂犬病专家, 科普罗夫斯基 博士从很早就对中国的狂犬病防治工作非常关心,主动积极地贡献非常有价值的建议并提供许多具体的帮助, 为 在中国彻底消除狂犬病 出谋献策 。他是一位值得中国人民永远纪念的当代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 希拉里 · 科普罗夫斯基( Hilary Koprowski , 1916 – 2013) 按语: 希拉里·科普罗夫斯基 (Hilary Koprowski , 1916 - 2013) 博士是当代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 科普罗夫斯基是 美国国家科学院 和 美国艺术与科学院 的院士, 1997 年还被授予 法国荣誉军团勋章 。 在超过半个世纪的科学生涯中,他的研究有力地推进了免疫学和病毒学的进步。他 最突出的成就 , 是开发出第一个在大规模人体试验中使用的 口服脊髓灰质炎活疫苗 。他的 另一个重大成就 是 首创用鸡胚取代动物脑组织来生产 狂犬病疫苗 的技术 。 由于中国是世界上受狂犬病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世界上许多知名的狂犬病专家都一直非常关心中国的狂犬病防治事业的进展。 科普罗夫斯基博士 也是这些非常热心于中国的狂犬病防治事业的国际知名专家之一。 我退休前工作的 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 在国内最早研发和生产出 现代狂犬病疫苗 ,并是国内最早引进 现代狂犬病的检测和诊断新技术 、开展相关的 流行病学研究 的单位之一。 科普罗夫斯基博士从上世纪 80年代就与我们实验室开始了密切交往,提供各种最新研究资料,对我们的实验工作提出非常具体的建议,接收我们的进修人员,每年圣诞节前还给我们寄贺卡。 科普罗夫斯基博士和其他许多国际著名狂犬病专家一样,特别关心 中国如何从战略上在全国范围彻底消除狂犬病 。他们在进行 狂犬病毒 和其他各种 致病病毒 的基础和应用研究时,都有 特别宏大的目标 : 着眼点 是从 战略 上如何 在全国或世界范围彻底消灭或消除一种传染病 ,而不仅仅是将目标定在研发出一种新疫苗可以为某家公司或部门赚大钱 。 作为国内首家开发和生产狂犬病疫苗的厂家,正是在包括科普罗夫斯基博士在内的众多国际狂犬病专家的指导下,我们 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 也在研发狂犬病疫苗的同时,积极推进 狂犬病诊断实验室 的建设和 分子流行病学 等方面的基础研究,并 利用各种机会向国家相关管理部门提出有关 在中国彻底消除狂犬病 的各种 政策建议 ,并在各种媒体上进行广泛的 宣传 。 科普罗夫斯基博士已于 2013 年去世。由于他对人类的科学贡献和对中国的狂犬病防治事业提供的支持和帮助,他是一位值得中国人民永远纪念的当代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 科普罗夫斯基 ( Koprowski ) 博士 生平简介 希拉里·科普罗夫斯基 ( Hilary Koprowski , 1916 - 2013) 是一位杰出的创新科学家、科学领袖(国际顶尖研究所所长)、古典钢琴家、音乐作曲家、艺术鉴赏家和通晓多国语言的世界旅行家。 科普罗夫斯基 1916年12月5日生于波兰华沙,2013年4月11日于宾夕法尼亚州费城去世,享年 96 岁 。 科普罗夫斯基曾是华沙音乐学院一名认真而有天赋的音乐学生,但后来他将兴趣转向医学领域,并于 1939年从华沙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 他是犹太人,德国纳粹的入侵迫使他和妻子一起逃往意大利。他在罗马的圣塞西莉亚学院 (Accademia Nazionale di Santa Cecilia)学习钢琴。 1940年, 科普罗夫斯基设法移民到巴西。在 1940-44年参与在巴西里约热内卢洛克菲勒基金会 (Rockefeller Foundation)的黄热病研究中心工作,成为 实验室的研究助理。他对黄热病和几种虫媒病毒的研究给高级研究员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于 1944年在纽约莱德尔实验室 (Lederle Laboratories) 的病毒和立克次氏体研究部门获得了一个职位。在莱德尔,他开始致力于改进狂犬疫苗和对脊髓灰质炎病毒进行减毒,这是他所做过的使他声名卓著的两项最重要的工作。 科普罗夫斯基开始通过对老鼠大脑的适应来对脊髓灰质炎病毒进行减毒。从后来被鉴定为 2 型的毒株开始,他在猴子身上实现了神经毒性的减弱。他本人和自己的助理率先亲口尝试了他的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当结果证明未受到任何不良影响后 ,他安排了一个设有对照的测试。 1950 年 2 月, 科普罗夫斯基 在美国为 20 名 智障 儿童接种了疫苗。 科普罗夫斯基的疫苗是开发脊髓灰质炎活病毒疫苗的第一次尝试,并为后 来的 阿尔伯特·萨宾(Albert Sabin)口服疫苗(在20世纪60年代初分阶段推出)开辟了道路。而乔纳斯·索尔克(Jonas Salk)的脊髓灰 质炎灭活注射疫苗则于 1955 年问世。 在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已建立细胞培养技术,科普罗夫斯基和萨宾 分别开始通过在猴子肾脏细胞中传代来为脊髓灰质炎病毒减毒。他们两人都成功了。科普罗夫斯基的疫苗在比利时属地刚果安全接种了 25 万人,在他的祖国波兰和其他地方接种了约 900 万名儿童。 尽管如此,但因为萨宾毒株的神经毒性在猴子中较弱,后者成功地应用于前苏联的数百万儿童,在美国取得许可,并被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在世界各地使用。在这两种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之间的竞争中,萨宾和科普罗夫斯基之间的气氛曾变得相当火爆,他们之间甚至曾进行了许多各具特色的辱骂,但后来他们重新建立了友谊。 科普罗夫斯基开发并突破性地发现的有效的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 (OPV) ,比乔纳斯 · 索尔克小组测试的注射灭活病毒疫苗 (IPV) 早两年,比艾伯特 · 萨宾开始在苏联开展的广泛的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免疫接种程序要早 9 年,比萨宾的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获得在美国使用的许可要早整整十年。 1957 年,科普罗夫斯基离开 Lederle实验室 ,成为位于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校园的威斯塔解剖与生物研究所 (Wistar Institute of Anatomy and Biology) 的所长,负责监督风疹和狂犬病新疫苗以及用于检测和治疗某些癌症的单克隆抗体的研究。他在这个职位上工作了 35 年。 成立于 1892 年的 Wistar 研究所 在他刚到的时候还显得有些懈怠,但他迅速把它转变成一个蓬勃发展的机构,其基础生物学和应用生物学研究都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 虽然 Wistar 研究所最初的重点是疫苗开发,但科普罗夫斯基将其转变为基础生物学、发育生物学、病毒学、免疫学、癌症研究和老龄化方面的领先研究所。 在 20 世纪 70 年代,包括 Wistar 研究所的科普罗夫斯基在内的科学家率先利用新建立的 单克隆抗体 技术开发抗病毒和抗肿瘤细胞单克隆抗体。这些发展使得科普罗夫斯基成为美国最早 (1979 年 ) 也是最成功的生物技术公司之一的 森托科 ( Centocor ) 的创始人之一。 20 世纪 80 年代初,威斯塔研究所成为人类癌症遗传学研究的领导者 。来自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加入了这个研究所,他们感到自己在那里宾至如归。科普罗夫斯基能够创造一个令人兴奋的友好的环境,促进发现,促进跨学科的互动和合作。该研究所的管理规模小,效率高,而且是由科学家而不是管理人员推动的。 1991 年,他离开 Wistar 研究所 ( 仍拥有该研究所的桂冠教授的头衔 ) 。 1992 年至 2011 年,他担任费城 托马斯·杰斐逊( Thomas Jefferson ) 大学生物技术基金会实验室的主任。在那里他继续他的疫苗研究,并监督基因工程生物医学植物的实验。 科普罗夫斯基博士于 2013年去世,享年 96 岁 。去世前, 他仍供职于费城的托马斯·杰斐逊大学。 科普罗夫斯基热爱艺术,尤其是音乐和古老的绘画精品,是一名毕业于著名的罗马圣塞西莉亚学院的造诣极深的钢琴演奏家。每年圣诞节,他都会为威斯塔研究所的成员们奉献一场钢琴音乐会。该学院成为了世界各地音乐家的聚会场所,其中包括波兰作曲家 Krzysztof Penderecki 。科普罗夫斯基也成为当时费城交响乐团指挥里卡多·穆蒂 (Riccardo Muti) 的好朋友。通常,在周五或周六的晚上,研究所的科学家们会在学院与音乐大师穆蒂共进晚餐。 在他生命的最后 20 年里,科普罗夫斯基开始学习作曲,大师穆蒂在费城音乐学院指挥了他作曲的一篇作品。几年后,在日本的一次大会上,科普罗夫斯基说服组织者雇佣一个管弦乐队为所有参与者演奏他作曲的音乐。在他的一生中,科普罗夫斯基从音乐中得到了极大的乐趣,他有很多朋友和同事参与到他的爱好。通过人格的力量,他在世界各地获得了一大批忠实的老朋友,他们有着从科学到音乐、绘画到文学等各种各样的兴趣爱好。 诺贝尔奖获得者、旧金山加利福尼亚大学的斯坦利·普鲁西纳曾评价说,希拉里在很多方面都是一个非凡的人。他早期的工作重点是活的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这是开创性的。令人费解的是,科普罗夫斯基、 索尔克 和 萨宾 从未获得过这三位科学家应得的科学荣誉。他们的工作减轻了世界各地儿童和青年的巨大痛苦。不久之后,他开发了一种安全的狂犬病疫苗,他的合作者斯坦利·普罗特金 (Stanley Plotkin) 在威斯塔研究所 (Wistar Institute) 开发了一种风疹疫苗。 1997 年到 2006 年期间在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 担任校长的生物学 教授 戴维 · 巴尔的摩( David Baltimore , 1938 年 3 月 7 日-)是 1975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之一。 他 评价希拉里是一个特殊的人。他是疫苗开发的先驱之一,在保护我们的人民免受病毒疾病的危害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但我将最深情地怀念他,还因为他炽热的感情,高雅的文化和超凡的音乐技巧。我和妻子爱丽斯将永远珍藏他钢琴演奏的 CD 唱片。” 相关博文链接: 现代狂犬病疫苗发展简史 2019-09-05
个人分类: 狂犬病防治|10621 次阅读|0 个评论
王天铎先生生平
unesco 2019-1-31 18:32
王天铎先生出生于1929年7月11日,北京人。1951年3月北京农业大学农业化学系毕业后,到中国科学院实验生物研究所植物生理研究室工作。1953年植物生理研究室独立成植物生理研究所,即现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的前身,工作直至退休。1956年加入九三学社,曾任九三学社第十二届常委、上海市委副主任委员,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八、第九届上海市人大代表。1983年12月至1990年9月担任中国科学院原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副所长。1990年至2000年连续10年被聘为上海市政府参事。1991年主持的项目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曾任中国植物生理学会理事,植物生理学通讯(1983-1993年)、植物生理学报(1993-2000年)主编。2019年1月25日因病去世,享年90岁。 王天铎先生长期从事植物光合作用,特别是光合作用生理生态研究,围绕作物群体光能利用与产量形成的问题开展了生物数学研究,是我国植物生理数学模型研究的先驱和开拓者。测出了同样光温条件下不同叶面积系数的群体光合速率;提出了分蘖习性是水稻群体自动调节的一个环节的数学论证;推导出一个表达密度对经济产量影响的函数关系,他的论著在国内外都有一定的影响。1991年,他主持的项目“黄淮海平原区域综合治理技术和农业发展战略研究”荣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1992年,由于野外工作的成就,他荣获中国科学院“竺可桢野外科学工作奖”。王天铎先生一生著述良多,影响颇广,例如:与殷宏章、雷宏掓合编的《稻麦群体研究论文集》、与沈允钢合著的《光合作用——从机理到农业》和与娄成后合著的《绿色工厂——主要作物高产高效抗逆的生理基础研究》等。 王天铎先生不仅在科学研究上刻苦钻研,取得了系列成果,在人才培养上也倾注了毕生心血。他学风严谨,诲人不倦,培养的研究生中已有多名成长为植物细胞生物学、植物生物技术研究的学术带头人,继承了王天铎先生的科学研究事业。 王天铎先生受聘为上海市政府参事期间,对参政咨询工作认真投入,为上海的建设和发展积极献计献策,知情出力,较好地履行了参事职责。在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城市建设、环境发展等多方面参与提交调研报告和建议总计31件,其中执笔9件,得到市领导批示8件。一些建议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1996年由他主笔的《关于加强对外介绍情况的资料和广告中外文质量监督办法的建议》得到时任副市长孟建柱同志的重视和批示;2000年他执笔的《上海城市交通的一些突出问题及其处理办法的建议》得到时任副市长韩正同志的重视和批示。此外,他还积极参加市《政府工作报告》的修改、列席市“两会”、赴外地考察调研等各项参政咨询活动。 王天铎先生为人善良正直,谦虚谨慎,他讲真话,敢直言,常讲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他学风端正,对工作兢兢业业,对学生和初学者循循善诱、诲人不倦。他经手编、审的稿件,总是仔细阅读,逐句修改,不辞劳苦,不计得失。他的工作态度和为人,得到了领导和同事的肯定和赞赏,是大家公认的好同志。 王天铎先生早在2001年就办理了遗体捐献手续,他高尚的人格值得我们敬佩,他的义举对我国医学科学事业的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推进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他的生命在奉献中得以延续……
个人分类: 人物纪事|1489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高亮之同志生平
csiro 2017-11-30 22:24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原院长兼党委书记,我国著名农业气象与农业模型专家高亮之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 2017 年 11 月 28 日零时 10 分在南京逝世,享年 89 岁。 高亮之同志祖籍福建长乐, 1929 年 5 月出生于上海市, 1946 年考入浙江大学农学院植保系并投身于革命学生运动, 1947 年 8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8 年 10 月随地下党转移至安徽大别山,在皖西军区四分区参加工作。 1949 年 2 月至 1949 年 5 月在人民解放军二野十一军政治部任见习机要员; 1949 年 5 月任南京农业学校华东农干校教导副主任。 1953 年 3 月起在华东农科所(江苏省农科院前身)工作, 1965 年评为副研究员, 1986 年晋升为研究员, 1990 年遴选为博士生导师, 1999 年 3 月离休。曾任农业气象研究室主任,南京市农科所副所长,江苏省农科院院粮食所、现代化所副所长,江苏省农科院院长、党委书记。曾兼任中国科协第三届全国委员,江苏省科协第三、第四届副主席,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江苏分会副会长,中国农学会农业气象研究会会长,中国农学会理事,江苏省农学会理事长,江苏省农学会农业气象研究会会长,中国水稻所理事,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理事等。 高亮之同志毕生致力于农业气象研究,在作物气象、农业气候区划、农业气象灾害防御和数字农业等领域做出了系列性与创新性工作,是我国作物计算机模拟研究的先驱者,在国内外本领域具有重要的学术影响和地位。 1953 年,他研究解决了双季稻生产中的关键技术,对我国长江流域大面积发展双季稻起到了积极作用。 1980 年,他提出了“农业气象生态”的概念,使我国农业气象学科从单纯解释性学科上升到直接指导生产的应用学科。 1984 年,他在国内率先研究并完成了“水稻高产栽培计算机模拟优化决策系统”。 40 多年来,出版了有《作物模型学基础》等 6 部学术专著;亦是《中国水稻栽培学》等专著的主要执笔人。先后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 80 余篇。,培养硕士生 8 名、博士生 6 名,为我国农业气象学和农业模型学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曾获国家、省部级科技成果奖 7 项,其中他参与主持完成的“全国农业气候资源和农业气候区划”获 1988 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高亮之同志高瞻远瞩、勇于开拓、公正廉洁,在 1983 年至 1990 年担任江苏省农科院院长、党委书记期间,他坚决贯彻国家和省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及时调整全院科研方向和任务,强化科技开发与科技推广,密切科研与生产的结合,着力加强学科建设、人才建设、党的建设和国际合作等,有力地推动了江苏省农科院的改革发展,为江苏乃至全国农业生产做出了巨大贡献。 高亮之同志是 1949 年前参加革命的老党员,他热爱祖国,忠诚于党的农业科技事业,一生治学严谨、无私奉献。离休后,他在科学事业上发挥余热的同时,又潜心于哲学研究,著有《综合哲学随笔》《漫游西方哲学》《浅谈中国哲学》等八本著作。他在离开院领导岗位后,仍一如既往关心支持我院的改革发展,捐献出宝贵积蓄,设立“高亮之科学论文奖”,激励青年科研人员的成长成才。他的学者风范和治学精神早已成为江苏省农科院的一面旗帜,他的崇高品德、优良作风和科学精神将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 高亮之同志的逝世是农业科技界的巨大损失,我们深切怀念高亮之同志!沉痛悼念高亮之同志! 高亮之同志安息吧!
个人分类: 人物篇|1560 次阅读|0 个评论
伍铁平教授生平
热度 2 黄安年 2013-5-28 13:15
伍铁平教授生平 伍铁平告别仪式散发 黄安年的博客 / 2013 年 5 月 28 日 发布 2013 年 5 月 28 日 上午 10 : 00 在北医三院告别室举行了深切怀念伍铁平教授的仪式,会上散发了《伍铁平教授生平》。这里是 PDF 版,和文字修订稿。 伍铁平教授生平 当代著名语言学家伍铁平教授,于 2013 年 5 月 25 日 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不幸逝世 , 享年 85 岁。 伍铁平先生本名黄定涿, 1928 年出生于湖南湘潭, 1945 年— 1946 年曾就读于昆明西南联大, 1946 年— 1947 年就读于北京清华大学化工系, 1947 年 8 月 1 日 为追求光明 ,在河北省通过封锁线进入冀东解放区,参加了革命工作。 1947 年 11 月至 1948 年 5 月在热河赤峰县参加土改工作。 1948 年 5 月— 1950 年 8 月,伍铁平先生就读于哈尔滨外国语学院 俄语系 。 1950 年 9 月— 1962 年 12 月在哈尔滨外国语学院和黑龙江大学历任助教、讲师、学报主编; 1957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2 年— 1985 年,伍铁平先生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先后 担 任国外语言学研究室主任、《国外语言学》(今名《当代语言学》)杂志主编、副教授。 伍铁平先生 1985 年调入北京师范大学语言学理论教研室,成为该室学术带头人, 1987 年 1 月起任教授。 1993 年 10 月 虽离职,但仍协助中文和外语专业的硕博士导师指导学生,很多当代已有交稿成就的中青年语言学学者,都接受过他的指导。 伍铁平先生主要致力于语言学理论,尤其是国外语言学的研究和 教学工作 , 伍铁平先生曾任国际语用学学会会员、 国家教委高等学校职称评审委员会评议组成员、中英友好奖学金第一届资格审查委员会委员、国家教委高校“八五”、“九五”计划语言学规划咨询组负责人、国家教委高等学校社会科学研究“八五”规划语言学课题评审组召集人等 重要学术职务 。 在半个多世纪的教学和科学研究生涯中,伍铁平先后主编过 6 种学术刊物(含更改刊名的刊物),发表了专著、译著和校著 12 种,培养了无数品质优秀的中文学子。伍铁平先生先后在国内(包括香港、台湾、澳门)和国外(包括德国、俄罗斯、美国、澳大利亚、奥地利、波兰)有影响的语言学刊物上发表论文、译文 500 余篇,约 600 万字。主要论著《模糊语言学》 2000 年获北京市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2003 年获教育部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合编教材《普通语言学概要》重印 20 余次,在学界具有广泛的影响。 伍铁平先生是我国模糊语言学的创始者,在西方词源学理论、语言类型学、比较语言学等方面也颇有建树,为中国语言学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伍铁平先生曾多次出国讲学、参加学术会议,先后在美国、法国、德国、俄罗斯、波兰、泰国、新加坡等国举行的学术会议上做过报告, 伍教授的学术成就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可 ,《中国现代语言学家传略》、《当代中国社会科学学者大辞典》、《中国现代社会科学家大辞典》以及美国传记研究所 J.M.Evas 主持出版的《世界名人录》、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出版的《国际名人小传词典》等均收录了伍先生的传略和部分著述目录。 伍先生在孜孜不倦地探索语言学奥秘的同时,还致力于学术风气的建设,近年来为维护我国科学尊严,同语言学界的伪科学和剽窃现象进行了不懈的斗争。经过伍先生等学者的不懈努力,“语言学批评”在中国理论语言学领域艰难崛起,对于中国语言科学的健康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伍铁平先生正直为人、刻苦为学、认真为师,不但在理论语言学上贡献突出,而且一生追求光明,富有正义感。 20 世纪 40 年代他满怀正义感奔向解放区, 50 年代他怀着正义感投入新中国建设, 80 年代他怀着正义感坚持学风建设和学术批评。他不媚俗,不畏权,不顾自身安危,敢说真话,为学坛的纯洁做出了非常突出的贡献。 伍铁平的去世是语言学界的重大损失,我们将永远怀念他。 斯人已逝,风范长存。伍铁平教授千古。 1, 2, 3, 4,
个人分类: 社会保障研究(07-11)|3474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张闻天坎坷的一生
热度 1 huailu49 2013-3-3 08:49
在中国共产党内,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人英名远扬,为世人所熟悉,相比之下,张闻天则不甚有名。尽管他是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尽管他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1935—1943年)是中国共产党的总负责人…… 确实,张闻天是一个老资格的革命者,他在19岁时就走进了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队伍—此时在他已在文学创作、翻译方面显露才华,而且很有名气,还参加了郭沫若、沈雁冰等组织的创造社和文学研究会。但他放弃了学术研究这条道路而投身于革命。1925年,张闻天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随后赴苏联留学。 张闻天是著名的“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之一,因为他在苏联学习和工作的五年多里,曾习惯于按苏联的模式思考和行动,并在回国后应用于中国革命中。但是,张闻天很快校正了自己,当他在长征中面对毛泽东时,他放弃了自己的观点,坚定地站在毛泽东一边,进而帮助毛泽东在遵义会议上确立了领导地位。这一直是让人注目的功绩。尽管在此之前张闻天已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人民委员会主席、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兼宣传部长,但他没有权力的欲望,而这恰恰给毛泽东提供了他在与对手斗争时最需的自由。因此,毛泽东虽然不是总书记,却取得了中共中央的实际领导权。 1937年11月,王明从苏联回国后,曾不满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一手控制局面,指责毛泽东滥用中央名义—当时多数中央书记处成员在各根据地而不在延安,中央的决定实际上是毛泽东的决定。对此,毛泽东改用与张闻天、陈云、王稼祥等人联名的办法发布指示。毫无疑问,署上党的总负责人张闻天的名字,会大大增加毛泽东的力量和其指示的合法性。 后来,毛泽东高兴地承认张闻天是个“开明君主”:洛甫这个人是不争权的,是个好同志。对此,张闻天说:这是对我的最好评价。 张闻天的个人品质换来一个又一个的职务,在延安,他先后担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主管中央日常工作的书记处书记、中央宣传部部长、中央机关报《解放周刊》主编、马列学院院长、中央干部教育部部长、中央西北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务。他非常尊重毛泽东,所有重要事情都要先征求他的意见,并反复领会其意图。为此,张闻天得到一个受讽刺的称呼:“墙头草”。但他并不反驳,只是常书写一副对联:根深不怕风摇动,身正何愁月影斜。他严肃地说:真理在谁手里就跟谁走。实践证明,这是他一生的追求。 正是在延安,毛泽东与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的斗争全面展开,并坚持认为1931年至1934年间党的领导人犯的错误是“左”倾路线错误。作为该时期的主要领导,张闻天深知自己应负的责任。1941年9月,他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检讨,并请求辞职。不久,他不再担任中央书记处会议召集人和中央宣传部部长职务了。 张闻天在整风运动中受到了批判,他的地位急剧下降,就连他那篇在党内外产生广泛影响的《论待人接物问题》也被说成不讲阶级观点。遵义会议上他鼎力支持毛泽东的功绩也被抹杀,不为人提。1942年1月至1943年5月,他因“缺乏实际经验”而到陕北和晋西北补课、实地调查。 张闻天在实地调查时,仍没忘记宣传毛泽东的伟大。1942年7月1日,中共成立21周年纪念日时,他在山西省神府发表讲话、反复强调: 二十年来中国革命的历史证明,如果离开毛泽东的正确领导,就不可能取得胜利。反之,今后的中国革命,有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不管目前多么困难,最后一定能取得胜利。中国革命二十年来的最大收获和最大成就,就是形成了久经考验的、英明正确的党的领袖毛泽东同志的领导,这是中国革命必然取得最后胜利的可靠保证。 1943年3月,中共中央实施机构调整,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主席、中央书记处主席。中央书记处只有三个人:毛泽东、刘少奇、任弼时。 当选中央政治局委员的张闻天请求中央允许他去做地方工作,以锻炼自己的实际工作能力。 1945年11月,他和夫人刘英奔赴冰天雪地的东北。他先后担任合江省委书记、东北局常委兼组织部长、东北财经委员会副主任、辽东省委书记等职,在东北根据地的开辟、建设方面,特别是关于新中国社会经济构成模式方面,他都作出重要贡献。 建国后,张闻天转入外交战线。1951年4月,他接替王稼祥,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特命全权大使。1955年回国,担任外交部常务副部长。 做外交工作,不是两耳只闻行内事,作为一个革命者,一个政治局候补委员,他有权利关心所有的问题,何况他一直研究经济。他在大跃进的热潮中了解到实际情况,看出了问题,他有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张闻天在庐山会议上发言了,而且是在彭德怀意见被攻击后:“不平则鸣!脑袋里装了那么多东西,心里有那么多话,能够不说吗?我是共产党员,应该讲真话!” 讲真话,使他失去了毛泽东的信任,使他成为“右倾机会主义”和“反党集团”成员。张闻天看到决议后,流泪了…… 他的血压突然升高,前列腺肥大症加剧,出现尿毒症。他被送进了医院,做了手术…… 张闻天虽然仍保留着职务,但实际上被停止了工作。对此他难以忍受,“我不能闲着!我要工作,大的工作干不了,就做小的工作了”。他找到党的总书记邓小平和国家主席刘少奇,不久,他被安排为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特约研究员。 他不顾身体不适,去上海、江苏、浙江、湖南三省一市调查归来,写成《关于集市贸易等问题的一些意见》,但在社教中被打成“复辟资本主义的黑纲领”,成了他“反党”的新罪证。他被停止了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和中央委员的全部权利,受到专案审查。 张闻天戴着政治帽子进入“文化大革命”自然是在劫难逃,受尽磨难 中央办公厅主任汪东兴奉命取消了张闻天的“供应卡”,撤掉了“红机子”,后又搬走了煤气罐,取消了小汽车。 1966年8月9日,社科院经济所造反派开始揪斗张闻天,年近70的他遵照“命令”,揣上月票,带上检查交代材料,倒两次公共汽车到经济所接受批判。他被推上会台,造反派立即给他挂上黑牌,戴上高帽…… 时值盛夏,天气闷热,加上人群围观拥挤,患有多种疾病的张闻天难以支撑,昏晕过去。造反派一边拖他到后台,一边骂:你别装死,你死不了! 此后,张闻天又接受无数次批斗、审问。除了挂牌子戴高帽外,他又尝到了坐“喷气式”、示众游街和拳打脚踢的滋味。 根据张闻天的“文化大革命”记事本统计,仅1967年一年里,他接受审讯、回答问题,写交代材料等就达219次。 1969年2月16日,天津南开大学的抓叛徒战斗队来人了,要他交代“六十一人出狱”的前前后后,张闻天不愿说假话,也不愿加害已陷绝境的刘少奇等人,便说他是当时的中央负责人,是经他签字批准的。 不久,他被拉到经济所接受审讯,两个穿着军装的人说他们是康生派来的,训斥张闻天在“六十一人出狱”问题上不老实,是把水搅浑。并启发张闻天重新写材料:这个案子是刘少奇背着中央搞的,你张闻天为什么承认是你批准的?以后再瞎说,后果由你负责!你应该给子孙后代留条出路! 张闻天当场拒绝了他们的要求:要整就整我吧,我不能说假话,陷害人。 回来后,张闻天告诉夫人:我可能会被逮捕。 果然,1969年5月16日,一个班的武装军人开往张闻天的寓所,宣布对他们夫妇实行隔离监护。从此,两个人被关在两间冬冷夏热的房子里,不准听广播,不准看报纸,不准同任何人来往,甚至不准他们两个人见面,在被报纸糊住玻璃的房子里,一次又一次地接受审讯……这样的日子持续了523天。 1969年10月20日,中央办公厅通知张闻天:遣送广东肇庆,限三天内启程;张闻天的名字停止使用,另取化名;对外保密,只能同直系亲属通信。 夫妇俩又见面了,此时的张闻天脸色苍白,全身浮肿,头发和胡子又长又乱,令刘英难以相认。只要俩人在一起,刘英认为再穷再苦也是幸福。她不由得回忆起长征路上与张闻天交往的幸福时光…… 刘英说:“黑夜里行军,小马灯倒是顶亮的。”张闻天意味深长地说:“这是流萤(刘英)啊!”刘英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张闻天与刘英数十年忠贞如一的爱情是在艰难的长征路上萌发的。读书人在表达自己对痴情挚爱的恋人那种埋藏心灵深处的绵绵情愫时,往往显得文雅而含蓄。在一次夜里行军中,与张闻天并辔而行的刘英说:“黑夜里行军,小马灯倒是顶亮的。”张闻天立即接过话题,意味深长地说:“这是流萤(意指刘英)啊!”寥寥五个字,脉脉无限情,说得刘英怪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刘英虽然对张闻天一向深怀钦佩。但最初的时候并无亲密关系。她对张闻天产生深刻印象是在扎西听他传达遵义会议精神。红军第二次占领遵义时,还是西南边陲“春城无处不飞花”的早春季节,乍暖还寒。张闻天和毛泽东住在一个大户人家的平房里,屋子里还生了一盆炭火。当刘英跨进张闻天的房间时,一下子感到了春的暖融。 张闻天让警卫员彭健给刘英煮了一碗醪糟。当刘英接过这碗甜甜的、酸酸的醪糟时,她明显感到神色凝重的张闻天有话要说。他的脸在炭火烤炙下显得很红,眸子里透露出一种青春的希冀:“我们互相都了解,希望不仅仅做一般的同志……”张闻天的嘴今天有点显得笨拙,讷讷言道,刘英毫无精神准备。虽然她对张闻天颇有好感,但从未想过“恋爱”之情。事实上,长征路上一天到晚累得要死,有时连绑腿都不松,便倒下呼呼睡去。那个时候即使真有谈情之心,亦无爱恋之时。“我早有打算,五年不结婚!”刘英几乎是不假思索就直截了当地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刘英生硬的回答当然令人失望,但张闻天涵养极深,并无半点沮丧之情流露出来,他仍然热情地留刘英用完饭再走。 刘英虽然拒绝了张闻天,但是她的内心可不平静,往事一幕一幕呈现在眼前。记得刚到瑞金不久,张闻天就打来电话:“尤克娜(刘英留苏时的名字),今天我们要打你的‘土豪’!”原来,从外面到苏区工作,组织上总是发一笔路费,一路开销以后总能省下几个钱。一些熟悉的同志就乘机“敲竹杠”,让来者“请客”,这就叫“打土豪”。早知道这个老规矩的刘英在电话里爽快地答应了。到了吃晚饭的时候,刘英就到了张闻天那儿。于是,张闻天、刘英、博古、潘汉年等同志,加上少共中央的一些同志大约10来个人都加入了“打土豪”的行列,大家说说笑笑,高兴地簇拥着“财神爷”准备出发,只有邓颖超没有动。“小杰,我不去打你的‘土豪’了,你给我一元钱,让我买一双雨鞋吧!”原来邓大姐没有雨鞋。 刘英和张闻天等人一起走了十来里路,来到县城的馆子,美美地饱餐了一顿,无非就是熬豆腐、红烧肉之类,把刘英剩下的十来元钱统统花光了。 在长征途中,刘英进一步认识和了解了张闻天,他真实、可敬、可爱的方面深深打动了红军姑娘的心 当时,大家都很年轻,每天晚饭前后总喜欢搞点体育活动。张闻天、陈云、潘汉年爱打乒乓球,就在办公室楼下客堂里用方桌拼了一个长方形球台。刘英常去看热闹,张闻天总是喊:“刘英,来一盘!”那时的乒乓球拍很简单,还在上面打了几排圆眼子。右手横握拍的张闻天球艺不错,刘英显然不是他的对手。 几个月后,刘英调任中共福建省委常委、团省委书记,来到闽西的长汀。后来福建召开党代表大会时,张闻天和金维映代表苏区中央局前来赴会。为了躲开国民党飞机的突然袭击,会场设在一个偏僻的小村子里。会议期间还宰猪,大家会餐,猪皮、下脚则煮了当夜宵。张闻天很爱吃肉皮,但对这里的肉皮却不敢恭维:“肉皮好吃,就是毛太多。”刘英告诉张闻天,杀猪不刮毛,是吃和毛猪,所以毛特别多。这次会议也为张闻天、刘英提供了相互接触的机会,彼此的了解就更多了。 一年后,当刘英穿着从陈潭秋身上脱下来的棉袄(她一直穿到了陕北)踏上茫茫长征路以后,她和张闻天便有了更多的相处时间。 在长征路上一步步认识到毛泽东路线正确与伟大的张闻天,那时候已开始了自己思想上的转变。长征中,恶性疟疾未愈的毛泽东和负伤的王稼祥,以及骑马行军的张闻天成了中央队的“三人团”(该时,博古、李德、周恩来为“最高三人团”),这种特定的环境为统一彼此思想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契机。黎平会议后,张闻天和王稼祥在一片金黄的桔林里为遵义会议的召开写了成功的最初一笔。一个月后,具有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在老城枇杷桥(现子甲路80号)国民党师长章柏辉的公馆召开。张闻天根据自己与毛泽东、王稼祥拟定的提纲和意见,起草了至今还闪烁着真理光辉的遵义会议决议。随后,他被会议推举为党中央书记,取代博古“负总的责任”。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内的实际领导地位。从此,长征的军事行动就完全在毛泽东的指挥下进行。10年后,毛泽东在“七大”会议期间真诚地对全体代表说:“如果没有洛甫、王稼祥两个同志从第三次‘左’倾路线中分化出来,就不可能开好遵义会议。同志们把好的账放在我的名下,但绝不能忘记他们两个人。”此诚是发自肺腑的实言。 那一个时期,刘英和中央队行军靠近,而且宿营地也相距不远。她有空常到毛泽东、张闻天那里去,对温良、谦和、宽厚、后来被毛泽东誉为“开明君主”的张闻天有了进一步的深刻认识与了解。回想起来,刘英觉得张闻天确实可敬可爱。 在张闻天和刘英的结婚那天,毛泽东赶来闹洞房:“你们要请客,不请客可不算数噢” 张闻天自己挑破了那一层薄薄的窗户纸,感情世界顿时豁然洞亮。刘英这才发现敬爱的感情已经暗暗地在向爱恋转化。爱情的幼芽顽强地钻出了肥沃的土地…… 毛泽东后来提议刘英接替邓小平担任中央队秘书长。“我干不了,我是做群众工作……”刘英对下达命令的总政治部代主任李富春说。“……不要紧,到那里自有人会帮助你嘛!”李富春露出狡黠的微笑。刘英一听,脸马上就红了,她知道富春大哥说的是张闻天。李富春可是位厚道大哥,他不止一次地对夫人蔡畅说过刘英跟张闻天合适。 刘英担任中央队秘书长以后,党中央领导正式开会大多由刘英作记录。到了这个时候,张闻天常常把自己那支心爱的钢笔递给刘英。要知道,长征路上大家用的绝大多数是铅笔,钢笔可是稀罕的宝贝,刘英就这样默默地感受着张闻天那深厚、真挚的爱…… 尽管刘英沉浸在爱的暖流里,但是她仍然保持着清醒的理智。刘英对博古那位容貌秀丽的夫人刘群仙说过的一句生动风趣的俏皮话“行军中骡马要比老公好!”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她早已认定:在长征路上,要做工作,就不能结婚生孩子,要生孩子,就别想工作!毕竟是久经考验的老革命,刘英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前者。因而在整个长征过程中,她始终冷静地和张闻天保持着一定距离,或者说是一种不即不离、若即若离的“模糊”状态。刘英不是没有困难地抵御着张闻天那一次比一次猛烈而又含蓄的情感攻势。但是,她终究牢牢守住了“阵地”。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历尽千难万险,终于到达陕北吴起镇,随后在瓦窑堡落脚。对张闻天、刘英两人同样是经受了磨难与考验的感情历程而言,这也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难忘时刻:“这下有了家,该可以了吧?”一天,张闻天悄悄问刘英。刘英红着脸,默默无语。 张闻天、刘英结婚没有请客,也没有举行任何仪式。只有邓颖超、博古等同志来到小小的“新房”—夫妇俩刚刚分到的那孔石窑洞道喜。前来“爱的小屋”闹“洞房”的只有毛泽东。“你们要请客,结婚不请客不承认!不算数噢!”他对张闻天、刘英夫妇大声嚷道。碰到这样的场面,张闻天便不知道说什么好。还是新婚夫人能干,嘟嘟嚷嚷道:“拿什么请客呀?没有钱,又没有东西!……”“那—还是不承认!”毛泽东开始还装出不依不饶的样子,到底还是收了场,结束了这场嬉笑,“我倒是真心实意给你们贺喜来了,还写了一首打油诗呢!”……毛泽东最后一本正经地说。 …… 刘英从回忆又走进了现实。 他们没有时间细说各自的遭遇,便立即请人收拾行装,准备上路,依照指示,张闻天改用化名“张普”,意为姓张的普通劳动者。 于是,在广东肇庆郊区一个军分区的宿舍区,多了二位别人不相识的老人。 没有熟人,没有电话,只有警卫,只有空旷,因为这里离最近的集镇还有两里多路。 就是在这里,张闻天度过了六年时间。 六年里,他不停地读书,虽然已是垂垂老者,心却依旧年轻,为了激励自己,他写了座右铭放在桌上:为了能够分析和考察各个不同的情况,应该在肩膀上长着自己的脑袋。 视力只有0.2了,他还是不停地读;拿笔的手已不住颤抖,他还是不停地写;没有卡片,他就把旧台历翻过来或把小学生的练习本裁开用。他写了一个又一个专题,一叠又一叠卡片,并收藏起来。 林彪倒台后,张闻天想回北京,但毛泽东拒绝了他,夫妇俩只好定居无锡 “九一三”事件以后,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使各方面的工作有了转机。张闻天觉得黑暗即将过去,曙光就在前头。他开始寻找机会,争取改变自己的流放生活。 1972年3月,张闻天到广州治牙病。广州军区保卫部长到张闻天住所来,向他传达周恩来要他写一个关于林彪与会理会议的材料。张闻天于3月28日写就交出后,在4月2日给“毛主席、周总理并党中央”写了一封信,请求“早日在政治上和组织上解决我的问题”,“回到北京去,在党的领导下做些力能胜任的工作”;同时转达刘英“希望中央对她的问题也能早日做个结论”的请求。张闻天在信中还诉说了“遣送”肇庆两年半以来过着“非常孤寂和闭塞的生活”、“精神上感到苦闷”。言辞甚为恳切。到6月份,张闻天被告知:中央决定自今年5月起恢复张闻天、刘英原工资待遇,算是得到一点宽慰。但张闻天内心对自己没有做工作而领工资又深感不安。 1973年3月,邓小平复出担任国务院副总理,张闻天很兴奋。他与身边的警卫人员谈论时说:“小平同志很精干,肯动脑子,办事果断,实事求是,他出来工作,我们国家就有希望了,周总理也不会那样忙了。”党的“十大”于1973年8月20日至28日举行,一批“文化大革命”中受排斥和打击的老同志被选为中央委员。希望又在张闻天内心中活跃起来。9月20日,他同刘英联名写信给毛主席和中央,重复以前的多次请求,希望早日回京,恢复组织生活,做点工作。毛泽东读到信后发话,可以让张闻天、刘英就地参加党的生活和工作。但这个指示不知在哪个环节卡住了,一直没有传下来。1974年2月21日起,张闻天、刘英编入市委办公室党小组。监管的生活总算结束了。 张闻天夫妇恢复组织生活之后,政治上和生活上虽然都有一些改善,但幽居岭南,与外界隔绝,总不是长久之计,想到自己年事已高,体弱多病,所以,他在1974年写信给毛主席和中央,不再提继续工作问题,只提两点要求:一是希望能回到北京度过晚年,一是希望中央能给以到全国各地参观、学习的机会。信中写道:“我现在已经是74岁的老人了,身体不大好,思想和行动很迟钝,眼睛的白内障大有发展,阅读文件和书报日益困难,因此,我想在我不能走动或变成瞎子之前,看看我所热爱的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的新面貌。至于旅途中的一切费用,都可以用我们的存款来支付。不用另外花公家的钱。”在悲凉的晚景中提出如此恳切的愿望,谁读了都要为之感动。可是,回答仍然只有沉默。 不过,张闻天并没有灰心,他相信党,还是继续争取。1974年7月下旬,经过反复请求,刘英获准赴北京探亲。在北京,刘英去看望了王震。王震非常关心张闻天,他劝刘英鼓动张闻天再向毛泽东打报告。刘英回肇庆后,经过一番商量和考虑,张闻天于10月18日又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希望回到北京生活和养病”,“能有机会到各地参观学习”,除此之外,“没有其他要求了”。这封信经王震转呈,于10月底奉达正在长沙的毛泽东阅后,让身边人员签批:“到北京住,恐不合适,可另换一地方居住。” 张闻天想回北京的希望破灭。无奈,只得提出拟以自己的家乡上海为养老地点。然而“四人帮”是不能容忍张闻天在他们的领地内安居的,1975年4月28日,张闻天致函中央组织部,正式提出:如上海不成,苏州或无锡也可以,直到6月9日,才接到通知:同意迁居无锡。 听到总理逝世的消息,张闻天潸然泪下。他在重病中仍然忧国忧民 1975年8月23日,张闻天一家离开幽居6年的流放地肇庆。24日从广州乘火车赴上海。一路上张闻天的心情很不平静。车过金华,进入杭嘉湖平原,张闻天不时从座位上站起来,眺望窗外秀丽的江南景色。是啊,从1919年在南京参加五四运动投身革命起,至今已经56年了,现在以75岁高龄回到江南故地,也可以说是叶落归根吧。 8月25日傍晚车抵上海,江苏省委组织部和无锡市委已派人在车站上迎候,随即驱车前往无锡,夜半抵达。张闻天一家被安排在太湖饭店的小山2号招待所暂住。这里面临太湖,走出房门,迎面扑入眼帘的就是著名景点鼋头渚。凭栏远眺,水天一色,太湖七十二峰在万顷烟波中隐现,真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之慨。 9月1日,张闻天一家搬进城里汤巷45号居住。这里一幢两层小楼,单门独院,比较清静。张闻天依旧化名“张普”,对外联系、书写病历就用“45号”作为代号。 张闻天刚到无锡,心情是比较愉快的。当时全国的形势由于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进行全面整顿,有了明显的好转。张闻天把家安好,立即继续他的社会主义基本理论的研究工作。进入深秋季节,天气冷热无常,衰老多病的张闻天适应不了。1975年11月2日,步行外出,较为疲劳,加之饮食不周,下午就突然发病了,胸前区持续性疼痛,四小时不能缓解。晚间住进无锡市第一人民医院,诊断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型,生命垂危。抢救脱险后,经中、西医合作治疗20多天,总算好转过来。 经过这一场波折,无锡市有关方面格外谨慎起来。严冬将临,心脏病患者最怕伤风感冒,于是给张闻天房间安了一个木屑炉取暖。但炉子烟大呛人,只好让他和刘英移居新生路7号招待所,那是无锡市有数的两三处有暖气设备的房子。然而自然界的寒流的袭击是抵挡住了,可是,政治寒流的袭击却无法抵挡。1976年开始,大浪迭起,寒流滚滚,张闻天的健康受到严重损毁。 1976年1月9日,清晨,广播中传出哀乐声声,张闻天听到周恩来于1月8日与世长辞的噩耗,心痛如绞,默坐良久,潸然泪下。他对医护人员说:“周总理是少有的人才。没有周总理,我们这些老干部早就不知到哪里去了。” 人们悼念周总理的眼泪还没有擦干,“四人帮”又兴风作浪,将1975年冬发动起来的“反击右倾翻案风”推向高潮,矛头直指邓小平。张闻天对党和国家的前途深为忧虑,愁闷郁结,过了春节就又病了一场。病后有一天。张闻天同住在楼下的一位干部议论当时的形势,忍不住宣泄内心的愤懑。他说:“怎么搞的,国内经济、政治形势才好转一点,又折腾起来了。一会儿说人才难得,一会儿又说右倾翻案,真是莫名其妙!据我看,按‘八大’路线和精神行事,根本没有错嘛,像我们这样一个大国,如果不把国民经济搞上去,那就国无宁日,民无宁日了。”他又说:“把许多靠边站的老同志重新安排一下,让他们干点工作,这也算是‘右倾翻案’吗?” 不久,发生了“四五”天安门事件。4月7日晚8时,电台广播了关于撤销邓小平党内外一切职务的决议和《天安门广场的反革命政治事件》的报道。张闻天听后,一夜没有安眠。 张闻天知道将不久离开人世,留下临终遗愿:全部存款交党费 1976年4月以后,张闻天的心绞痛和肺水肿不断发作,差不多每天晚上都要给氧。4月23日傍晚,又突然发作,气急心悸,十分难受。25日深夜出现过片刻过早搏动。医生会诊,一致认为张闻天病情反复发作,心功能日益减退,体质衰弱,可能再度发生急性左心衰竭及严重心律失常(心室纤维性颤动),导致心室停搏。为此,讨论并安排了抢救措施。5月22日再次出现险情,凌晨4时许,突然心悸气急,发生“急性左心衰竭”,四小时之后又出现心律失常。紧急抢救后稍有缓解。医生发出病危报告:张普的心脏有随时停止跳动的危险。 张闻天自知病情沉重,将不久于人世,不由得想到身后之事。 4月的一天,他要夫人刘英坐到他的床前,对刘英说:“我不行了……别的倒没有什么,只是这十几年没能为党工作,深感遗憾。”张闻天嘱咐刘英:“我死后替我把补发给我的工资和解冻的存款全部交给党,作为我最后一次党费。”这话重复说了几遍。刘英强忍住一眶泪水,默默点头。张闻天没有听到回话,就要刘英拿纸来,写下保证,签上名字。刘英说:“难道你还信不过我?”语犹未了,眼泪禁不住夺眶而出。过后,刘英即将张闻天的这个“遗愿”变为他们夫妇俩的“合约”,写在纸上,念给张闻天听:“二人生前商定:二人的存款,死后交给党,作为二人最后所交党费。张、刘1976年4月。”张闻天这才微笑点头,放下心来。 张闻天在重病中还一直惦念着他的文稿。有一次,上海亲友前来探视,他把外甥马文奇留下,替他抄写在无锡增补改定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的政治和经济》,还说:“如果能有一个懂政治经济学的文字秘书,我就可以写出更多东西来。”“文化大革命”初期被抄家抄走的在经济所期间所写13篇论文合订本,于1975年9月发还。取回无锡后,张闻天像见了失而复得的宝贝似的,又逐篇校读,病中精神稍好就拿过来读下去。每篇文章都有他用铅笔或圆珠笔校改的字迹,在文题右上方标上写作日期和序号,不少篇写着“已校”二字。他曾对马文奇说,上面把在经济所时的文章发还了,正在看,看来有些东西还是可以用的。还说:“这些东西以后都要交给你保存,将来可以用你的名义发表。”张闻天还一直念叨他那十几本被抄家抄走的“政治经济学笔记本”,跟刘英和马文奇一再提起,说,如果能要回来,可以写出更多的东西。 张闻天5月发病躺倒,经过抢救治疗,到6月上旬有了转机。6月中旬,他居然又能挣扎着下床散步了。张闻天常说,“生命在于运动!”事实上,他的主动脉经常阻塞着,就因为经常活动,小血管畅通,才保持了生命力。不过,重病后的张闻天身体是那样的虚弱,走不了几步就要歇一下。他向医务人员了解,如果一时走不动路,用什么办法可以代步呢?来无锡后,工厂、农村都还没有去参观过呢!医务人员打听到有一种香港产的可折叠的多功能新式轮椅,张闻天听了很想请工厂设法做一辆。医护人员找来了这种轮椅的产品说明书(英文),张闻天很有兴趣地阅读、琢磨。他是多么希望身体好起来,重见天日,走到生机勃勃的群众生活中去啊! 张闻天逝世后,中央有关部门电话指示江苏省委:不开追悼会,骨灰盒存放在无锡。刘英献给几十年风雨同舟的伴侣的花圈 上,也只能写“献给老张同志” 张闻天终于没有能够战胜病魔。他突然匆匆地离开人间。他死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 1976年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成立55周年的纪念日。清晨醒来,他默默地打开收音机,传出的是一片“批邓反右”、“走资派还在走”的鼓噪。他勉强听完新闻节目,喝了几口米汤,什么话也没说,静静地躺着休息。下午睡了一会。醒来听别人念《参考消息》。钟敲4点,又上床休息。片刻,有便意。 张闻天长征到达陕北后动过一次手术,留下了“肛门狭窄”的后遗症;又加胃肠功能紊乱,所以每次解大便,都是一个关卡。这次照通常办法,经甘油灌肠后给予氧气吸入。但排便不多。上床休息后,感到解便未尽。遂又灌肠,在吸氧下解便。一切似乎都很正常。然而,不幸就在这一瞬间发生了。张闻天排便时,只说了声:“心里难过得……”,言犹未了,就昏倒在警卫员张敏群身上。 医护人员全力抢救,终于无力回天。下午7时30分,张闻天的心跳完全停顿。 此刻,他逝世在中国共产党的55周年生日,逝世在太阳就要升起的黎明。江苏省委当夜急电当时的中央,请求丧事安排问题。 7月3日,有关部门向中央提出一个方案,“遗体在无锡火化,并在无锡开个追悼会”,由江苏省委一领导同志主持,无锡市委一领导同志讲话。同时报送了草拟的一份讲话稿,说张闻天“是大家所熟悉的一位老同志。他在南京参加过著名的‘五四’学生运动,一九二五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跟随伟大领袖毛主席进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对中国人民的伟大革命事业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可是,这样简到不能再简的仪式,低到不能再低的评价,上面都不同意。 江苏省委一再催询,迟迟没有答复,直到7月8日下午,中央有关部门才电话指示江苏省委:不开追悼会,骨灰盒存放在无锡。《新华日报》发一消息,刘英由江苏安置。在这之前,省委组织部干部曾向中央反映:遗体告别时如送花圈,写张闻天还是写张普?答复是继续保密。所以,7月9日下午向遗体告别,“张闻天”这个名字都不许出现。刘英献给几十年风雨同舟的伴侣的花圈上,也只能写“献给老张同志”。 张闻天遗体于10日下午火化,骨灰盒被锁在无锡公墓办公室的一个小箱里面。 又过了三天,7月13日,才在南京的《新华日报》第三版右下角以“本报讯”的报道方式,登出张闻天逝世的消息。这则消息由北京方面拟定,仅78个字: 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经济研究所特约研究员张闻天同志,因长期患心脏病,医治无效,于一九七六年七月一日在江苏无锡病故。张闻天同志一九二五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终年七十六岁。 首都报纸一概保持缄默。 冤死的灵魂是难以升入天堂的,它游荡在祖国的上空,直到1978年8月26日,党中央隆重举行追悼张闻天大会,为他平反昭雪…… 历史应验了张闻天的话:历史最公正,是非、忠奸,这一切,历史终将证明,终将作出判断! 原题:在庐山会议上,张闻天失去毛泽东的信任 时间:2011-02-28 来源:中华网社区
个人分类: 读史笔记|3643 次阅读|6 个评论
王知还老师生平(附照片)
liwei999 2010-2-27 16:56
王老师是我的恩师。本科阶段,师资紧缺,幸亏有王老师的加入。还记得20多年前的一个笑话。有一次,王老师重感冒,带病上课,打喷嚏不止,忍不住小声咕哝道:Such nuisance! 我坐前排,轻声回应道:Its really not a new-sance. Its an old sance. You have caught cold for days now. (顺便一提,在西方,别人打喷嚏时最合适的话应该是,Bless you!) 王老师本想批评我不认真听讲,但终于忍俊不住笑了。同学中有听到的跟着笑, 有没听见的觉得莫名其妙。一晃30年了,祝愿王老师健康快乐,长寿无疆。 王老师出身国民党海军军官家庭。自小聪颖伶俐,圣约翰大学和金陵女大高材生,擅长写英诗,她用自己写的十四行诗的诗集作为毕业论文,极受老师和校长的赞誉。上个世纪30-40年代投奔延安,同期去延安的上进革命女青年还包括王光美,两人曾经是同室闺友,住在一个窑洞里。后在外事组从事《毛泽东选集》翻译工作,解放后曾经在新华社和作家协会工作。从网络上查到其生平如下: 王知还老师原在上海圣约翰大学学习,后在成都金陵女子文学院任教师。41年到45年间,曾被王炳南聘为翻译。后去了延安和王炳南结婚。49年3月随中央到北京。先后在外交部、新华社工作。50年4月因婚变与王离婚。1963年因反革命罪由北京高级法院判刑十年。刑満畄场使用。1984年,王向我校提出要求平反。我调阅了王的案巻,对照三中全会的政策,向学校領导汇报,认为王应予平反。校領导向省委组织部汇报后说,省里认为她是前外交部长的前妻,不好办。我只得以复查人的个人名义,把应予平反的复查报告分寄新华社、北京高级法院。1985年4月此两单位来人说采纳我的平反建议,王知还女士予以平反,调回新华社。 摘自 《唯上之灾》 From blog 中央外事组部分成员合影(1947年,山西临县三交镇?) 左起:徐永煐  王炳南  王知还  王朝臣  章文晋  陈家康  吴青  王凝 (摘自 徐绥之的博客 ) 1982年初,安庆师范学院英语系77级毕业照(王知还老师前排左四,立委第三排左一) 2002年初,立委拜访王知还老师(甜甜摄) 1986年,王知还老师与立委及其世界语朋友合影 2005年春,王知还老师在家中(立委摄)
个人分类: 老师文集|7995 次阅读|0 个评论
《新华网》:魏武帝曹操的一生
chrujun 2009-12-29 12:34
魏武帝曹操的一生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2月28日14:19 新华网 魏武帝曹操   在政治军事方面,曹操消灭了众多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大部分区域,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文学方 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曹操去世后被葬于高陵(今河南省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南,于2009年12月27日得到考古确认)。曹魏建立后,曹操被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史称魏武帝。   魏武帝曹操曹操出生于一个显赫的官宦家庭。曹操的祖父曹腾,是东汉末年宦官集团中的一员,据说是汉相国曹参的后人(并无史实考证)。父亲曹嵩, 是曹腾的养子。曹嵩的出身,当时就搞不清楚,所以陈寿称他:莫能审其生出本末,有人也说曹操是夏侯氏之子。曹嵩官至太尉。灵帝熹平三年 (174),二十岁的曹操被举为孝廉,入洛阳为郎。不久,被任命为洛阳北部尉。洛阳为东汉都城,是皇亲贵势聚居之地,很难治理。曹操一到职,就申明禁令、 严肃法纪,造五色大棒十余根,悬于衙门左右,有犯禁者,皆棒杀之。皇帝宠幸的宦官蹇硕的叔父蹇图违禁夜行,曹操毫不留情,将蹇图用五色棒处死。于是, 京师敛迹,无敢犯者。   灵帝中平元年(184),黄巾军起义爆发,曹操被拜为骑都尉,受命与卢植等人合军进攻颍川的黄巾军,结果大破黄巾军,斩首数万级。随之迁为济南 相。济南相任内,曹操治事如初。济南国(今山东济南一带)有县十余个,各县长吏多依附贵势,贪赃枉法,无所顾忌。曹操之前历任国相皆置之不问。曹操到职, 大力整饬,一下奏免长吏十分之八的长吏,济南震动,贪官污吏纷纷逃窜。政教大行,一郡清平。当时正是东汉政治极度黑暗之时,甚至有了买官制度。朝廷封 曹操为议郎,曹操不肯迎合权贵,遂托病回归乡里,春夏读书,秋冬弋猎,暂时隐居了。   中平五年(公元188),汉灵帝为巩固统治,设置西园八校尉,曹操因其家世被任命为八校尉中的典军校尉。   中平六年(公元189),西凉刺史董卓进入洛阳,废少帝,立献帝刘协,后又杀太后及少帝,自称太师,专擅朝政。曹操见董卓倒行逆施,不愿与其合作,遂改易姓名逃出京师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北)。   曹操到陈留后,散家财,合义兵。组织起一支五千人的军队,准备讨伐董卓。   汉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正月,关东州郡牧守起兵讨伐董卓,共推袁绍为盟主。曹操为副盟主,参加讨董军。二月,董卓胁迫献帝迁都长安(今陕 西西安西北),自己留居洛阳抵御关东军。董卓之凉州军骁勇善战,关东军十余万人驻酸枣(今河南延津北)一带,无人敢向洛阳推进。曹操认为董卓焚烧宫室, 劫迁天子,海内震动,应趁机与之决战,遂独自引军西进。曹操行至荥阳汴水(今河南荥阳西南),与董卓大将徐荣交锋,因为士兵数量相差大,曹操大败,士卒 死伤大半,自己也被流矢所伤,幸得堂弟曹洪所救。回至酸枣,曹操建议诸军各据要地,再分兵西入武关(今陕西丹凤东南),围困董卓,关东诸将不肯从。   关东诸军名为讨董卓,实际各自心怀鬼胎,意在伺机发展自己势力。不久,诸军之间发生摩擦,相互火拼。   初平三年,青州黄巾军大获发展,连破兖州郡县,阵斩兖州刺史刘岱。济北相鲍信等迎曹操任兖州牧。曹操和鲍信合军进攻黄巾。鲍信战死。曹操设奇伏,昼夜会战,终于将黄巾击败。获降卒三十余万,人口百余万。曹操收其精锐,组成军队,号青州兵。   献帝初平四年(公元193)秋,曹操进兵徐州(治郯,今山东郯城),向东南扩展势力。徐州牧陶谦退守郯县。不久曹操军粮将尽,撤围回军。次年夏,曹操再征徐州,略地至东海。曹操征徐州期间,所过大肆杀戮,一路上鸡犬亦尽,墟邑无复行人。   曾参加讨董卓之战的陈留太守张邈和曹操部将陈宫对曹操不满,遂叛操,迎吕布为兖州牧。吕布为当时名将,先为董卓部将,曾与王允定计诛杀董卓。   当时只有鄄城(今属山东)和东郡的范(今山东范县东南)、东阿(今山东阳谷东北)两县尚在曹操掌握之中,分别由司马荀彧和寿张令程昱、东郡太守 夏侯惇等坚守,形势异常危急。曹操从徐州赶回,听说吕布屯于濮阳,遂进军围攻濮阳。二军相持百余日,蝗灾大起,双方停战,曹操军还鄄城。   兴平二年(195)夏,曹操整军再战吕布,于巨野(今山东巨野南)大破吕布军,吕布逃往徐州投靠刘备。   曹操从陈留起兵到兴平二年将吕布、张邈赶出兖州,经过六年的经营,终于有了自己的一块根据地。曹操起兵之初,仅有数千人,出任东郡太守前后,他 陆续延揽一些拥有宗族、部曲等家兵的豪强地主归附自己,后击溃青州黄巾军,又收其精锐组成青州兵。这样,曹操又有了一支颇具战斗力的军队。根据地和军 队,是曹操得以成事的基本条件。   献帝刘协自被董卓劫至长安后,一直处于颠沛流离之中。建安元年七月,献帝终于回到洛阳,洛阳经董卓之乱,已是一片废墟。百官没有地方居住,披荆棘,依丘墙间,洛阳也没有粮食,州郡各拥强兵,而委输不至,群僚饥乏,尚书郎以下自出采稆,或饥死墙壁间。   早在初平三年(公元192),曹操的谋士毛玠就向曹操提出了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军资的战略性建议,曹操深以为是。建安元年八月,曹 操亲至洛阳朝见献帝。随即挟持汉帝迁都许县(今河南许昌东)。从此,曹操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优势。这是曹操政治上的一大成功。曹操被封为大将军、 武平侯。汉魏之间,社会生产遭受严重破坏,出现大饥荒。这一时期,粮食供应成为各军事集团最大的问题,因军粮不足而无敌自破者不可胜数。   建安元年,曹操采纳部下枣祇等人的建议,利用攻破黄巾所缴获的物资,在许下募民屯田,当年即大见成效,得谷百万斛。于是曹操命令在各州郡设置田官,兴办屯田。屯田有效地解决了曹操集团的粮食问题,所以曹操说:后遂因此大田,丰足国用,摧灭群逆,克定天下。   在兴置屯田的同时,曹操采取各种措施,扶植自耕农经济。针对当时人口流失,田地荒芜的情况,曹操先后采取招怀流民、迁徙人口、劝课农桑、兴修水 利、检括户籍等办法,充实编户,恢复农业生产。此外,曹操还陆续颁布法令,恢复正常租调制度,防止豪强兼并小农。建安五年(公元200),曹操颁布新的征 收制度,到建安九年,又明确:其收田租亩四升,户出绢二匹,绵二斤而已,他不得擅兴发。曹操前后实行的这一系列措施,使濒于崩溃的自耕农经济不断得到 了恢复和发展。这成为曹操集团的雄厚经济基础。   通过以上二项措施,曹操统治区的农业生产迅速恢复。这是曹操在经济上的一大成功。   迎献帝、迁都于许和恢复农业生产是曹操得以成功的两个重要条件。   从建安二年起,曹操利用他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东征西讨,开始了他翦灭群雄,统一北方的战争。   其时,在曹操的北边,是占有冀、并、幽、青四州的袁绍;南边,是占据扬州的袁术;东南,是占据徐州的吕布;正南,是占据荆州的刘表;西边,是关中诸将。此外,董卓部将张济之侄张绣投降刘表后,屯驻于宛县(今河南南阳),对许都形成威胁。   建安三年(公元198)九月,曹操东征徐州,进攻久与他为敌的吕布。在曹军攻势之下,吕布军上下离心,十二月,吕布将魏续、宋宪等生擒吕布谋士陈宫归降曹操。吕布见大势已去,下城投降。曹操将吕布、陈宫处死,收降吕布将臧霸、孙观等人,初步控制了徐州。   当时,群雄实力最强的是袁绍。曹操预作布置,命在青州有潜在影响的臧霸等人攻入青州,占领齐(治今山东临淄)、北海(治今山东寿光东南)等地, 巩固右翼;又命大将于禁屯军黄河南岸,监视袁军。不久,张绣听从谋士贾诩之计,投降曹操,曹操大喜,拜张绣为扬武将军,解除了后顾之忧。这年十二月,曹操 自率军屯于官渡(今河南中牟北),准备迎击袁绍。   刘备在徐州牧陶谦死后,曾一度出任徐州牧,后徐州被吕布攻占,刘备投奔曹操。曹操认为刘备是个英雄,先后表他为豫州牧、左将军。曹操攻占徐州不 久,淮南袁术准备逃往青州往依袁绍,曹操派刘备去截击。建安五年正月,董承等人谋诛曹操事泄,被曹操杀掉。刘备遂袭杀徐州刺史车胄,占据徐州。   曹操为了免于将来同袁绍作战时前后受敌,决定先消灭在徐州立足未稳的刘备。时诸将皆怕袁绍乘机来攻许都,曹操对此胸有成竹,说:刘备,人杰也,今不击,必有后患。袁绍虽有大志,而见事迟,必不动也。遂进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击破刘备,刘备逃奔袁绍。   袁绍是当时北方最强大的一股势力,也是曹操统一北方最强大的敌人。袁氏一门,自袁绍曾祖袁安以下,四世居三公位,门生故吏遍于天下,势 力本就很大,后袁绍取得冀、并、幽、青四州之地,实力大增,有军队数十万人。袁绍以其长子袁谭、次子袁熙、外甥高干分守青、幽、并三州,后方稳固,兵精粮 足,根本不把曹操放在眼里。他挑选精兵十万、战马万匹,志在一举消灭曹操。建安五年二月,袁绍命大将颜良等人进兵白马(今河南滑县北),自率大军进屯黎阳 (今河南浚县东),向曹操发动进攻。   曹操的实力比袁绍弱得多。曹操所占的大河以南地区,地盘既小,又是四战之地,残破不堪,还没有完全恢复,物资比不上袁绍那样丰富。曹操的兵力也 远不及袁绍,其总兵力大概不过几万人,投入前线的兵力据《武帝纪》说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刘宋、裴松之认为此数不准确,曹操的兵力不会如此之少,但 曹操兵力远逊于袁绍却是毫无问题的。袁绍大军来攻,许都震动。曹操安慰众将说:吾知绍之为人,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分画不明,将 骄而众令不一,土地虽广,粮食虽丰,适足以为我奉也。曹操对袁绍有很深的认识,他敢于在袁绍将要大军压境之时抽身去进攻刘备,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之上。   建安五年二月,袁军颜良等人围攻白马,拉开了大战的序幕。四月,曹操亲自率兵北上解白马之围,他采纳谋士荀攸之计,先进军延津(今河南延津北, 在白马以西),做出要渡河袭击袁军的态势,吸引袁军分兵西向,然后突然转向迅速赶往白马。曹操军突然杀到,袁军措手不及,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 还,绍诸将莫能当者,袁军大败,白马之围遂解。曹操救出白马军民,沿黄河西撤。袁绍闻知,立即渡河追赶曹操。曹操见追兵渐近,命军士解鞍放马,并置辎重 于道。袁军追兵大至,争抢辎重,阵形混乱。曹操率领仅有的骑兵突然杀出,大破追兵,阵斩袁绍另一大将文丑。颜良、文丑为袁军名将,二将分别被杀,袁军大 震。曹操初战得胜,主动撤军,继续扼守官渡。   八月,袁绍大军连营而进,东西数十里,依沙堆为屯,进逼官渡。曹操分兵坚守营垒,伺机而动。袁军向曹营发动猛攻,先是作高橹、起土山,由上向曹 营中射箭,接着又挖地道,欲从地下袭击曹营,皆被曹操以相应办法击破。两军一攻一守,相持近二个月。久战之下,曹操处境极为困难。   十月,袁绍从河北运来粮草万余车,派大将淳于琼等带万余人看守,屯于离袁绍大营四十里的乌巢。恰好这时袁绍谋士许攸来投曹操,献计让曹操偷袭乌 巢。曹操大喜,亲率精锐步骑五千人,乘夜从小路偷袭乌巢。曹操军至乌巢,命四面放火,袁军大乱,淳于琼拒营死守。袁绍闻知,急忙派兵救授,曹操左右见 贼骑稍近,请分兵拒之。操怒曰:贼在背后,乃白!士卒皆殊死战,遂大破之,斩琼等,尽燔其粮草。当袁绍听说曹操袭击乌巢时,认为这正是攻破曹操 大营的好机会,因此派去的援兵很少,而以重兵围攻曹操大营。但曹营未破,乌巢败讯已经传来,袁军溃散,大将张郃等人投降曹操。袁绍弃军逃回黄河以北。于是 曹军大获全胜,斩首七万余级,尽获袁军辎重图书珍宝。曹操清点袁绍书信,得到自己部下写给袁绍的信,尽烧之,说:当绍之强,孤犹不能自保,而况众人 乎!   从客观条件上说,曹操本处于劣势,但由于他能正确分析客观条件,善于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所以能扬长避短,采用正确的战略战术,使战争向有利于自己的方面转化,经过自己主观上的努力,终于赢得了胜利。   官渡之战,曹操击溃了最大敌人袁绍,由他统一北方已是大势所趋。   建安七年,袁绍病死,袁绍的两个儿子袁谭、袁尚不和,发生火并。袁谭不敌袁尚,向曹操乞降。   建安九年二月,曹操乘袁尚出兵攻打袁谭之机,进军围攻邺城。袁尚率军回救,依滏水(今滏阳河)为营,曹操进军将其营寨包围。袁尚害怕,请求投 降,曹操不许。袁尚乘夜逃跑,袁军溃散。袁尚逃奔中山(今河北定县)。曹操命人拿着缴获袁尚的印绶节钺招降邺城守军,城中斗志崩溃。邺城遂被曹操攻破。第 二年正月,曹操又以负约为名,攻灭袁谭,冀州平定。于是,曹操让还兖州牧,改任冀州牧。   袁尚兵败后,逃奔幽州刺史袁熙。不久,袁尚、袁熙又逃奔三郡乌桓。   建安十二年,曹操为了肃清袁氏残余势力,也为了彻底解决三郡乌桓入塞为害问题,决定远征乌桓。汉末,辽西、辽东、右北平三郡乌桓结合,是为三郡 乌桓,其首领为辽西部的蹋顿。三郡乌桓与袁氏关系一直很好,并屡次侵扰边境,掳掠人口财物。这年五月,曹操亲率大军到达无终(今河北蓟县)。时正雨季,道 路积水,浅不通车马,深不载舟船。曹操从无终人田畴之议,改从一条久已断绝,但尚有微径可寻的路线进军。在田畴的引导下,曹操大军登徐无山(今河 北玉田北),出卢龙塞(今河北喜峰口附近一带),堑山堙谷五百余里,直指乌桓老巢柳城(今辽宁朝阳南)。曹军进至离柳城不足二百里时,乌桓才发现,于 是蹋顿与袁尚、袁熙等人率数万骑兵迎击。八月,二军相遇,时曹军辎重在后,被甲者少,而敌军军势甚盛。曹操登高瞭望,见敌军虽多,但阵势不整,遂命大 将张辽为前锋,乘敌阵稍动之机,向敌军发动猛攻。乌桓军大乱,曹军阵斩蹋顿,大获全胜,胡、汉降者二十余万,袁尚等人逃奔割据平州的公孙康。这时,有人劝 曹操乘势进击公孙康,曹操说:吾方使康斩送尚、熙首,不烦兵也。遂率军还师。不久,公孙康果然斩杀袁尚、袁熙,并将其首级献与曹操。诸将不明所以,曹 操说:彼素畏尚等,吾急之则并力,缓之则自相图,其势然也。于是,曹操攻破三郡乌桓,也彻底肃清了袁氏势力。十一月至易水,代郡乌丸行单于普富卢、上 郡乌丸行单于那楼将其名王来贺。并非出自郭嘉的谋略。同年郭嘉就因水土不服,气候恶劣,日夜急行操劳过度,在曹操北归前病逝。归程途中,曹瞒传曰:时寒且 旱,二百里无复水,军又乏食,杀马数千匹以为粮,凿地入三十馀丈乃得水。既还,科问前谏者,众莫知其故,人人皆惧。公皆厚赏之,曰:孤前行,乘危以徼 幸,虽得之,天所佐也,故不可以为常。诸君之谏,万安之计,是以相赏,后勿难言之。   建安十三年六月,曹操废三公,恢复丞相制度,并自任汉朝丞相。   曹操基本平定北方后,兵锋转而南向。建安十三年七月,进军南征荆州刘表。八月,刘表病死,其子刘琮接任荆州牧。九月,曹操大军进至新野(今属河 南),刘琮以为无法抵挡,举荆州之众投降曹操。这时,官渡之战后投奔刘表的刘备屯驻于樊城(今湖北襄樊),听说刘琮投降,便率军向江陵(今属湖北)撤退。 江陵为荆州重镇,存有大量军用物资。曹操听说,怕江陵落入刘备之手,遂亲率五千骑兵从襄阳(今湖北襄樊)疾驰三百里,在当阳长坂(今湖北当阳东北)将刘备 追上,并将其军击溃,随后进占江陵。   由于曹操的进军威胁了吴侯孙权的统治,孙权命大将周瑜率军三万,与刘备联军抵抗曹操。   曹操自江陵东下,至赤壁(今湖北武昌县西赤矶山)与孙、刘联军接战不利,暂驻军于乌林(今湖北洪湖县东北,长江北岸邬林矶),与对方隔江对峙。   周瑜用诈降之计,命大将黄盖率小战船十艘,上装柴草,灌以膏油,假称投降,向北岸而进,至离曹营二里之处时,各船一齐点火,然后借助风势,直向曹军冲去,曹军大败,舟船被烧。曹操率军从华容道(今湖北监利西北)陆路撤回江陵。遂撤军北还。   赤壁大败后,曹操采取一些措施,稳定内部。建安十五年春,曹操下《求贤令》,说: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曹操提出不拘品行、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目的是尽量把人才收罗到自己身边。   建安十六年,曹操开始对关中用兵。三月,曹操遣司隶校尉钟繇率大将夏侯渊以讨伐汉中(治南郑,今陕西汉中东)张鲁为名进兵关中。关中马超、韩 遂、杨秋等十部心生疑惧,一时俱反。曹操立即派大将曹仁进攻关中,马超等人屯据潼关。七月,曹操率大军亲征关中。九月,大破关中诸军,马超、韩遂逃至凉 州,杨秋逃至安定(治临泾,今甘肃镇原南)。十月,曹操进军安定,杨秋投降,关中地区基本平定。   建安十八年,曹操起兵号称四十万,亲自南征孙权。次年正月,曹军进至濡须口(今安徽巢县东南),攻破孙权设在江北的营寨,生擒其将公孙阳。孙权 亲率军七万,前至濡须口抵御曹军。二军相持月余,各无所获。曹操见孙权军容严整,自己难以取胜,遂撤军北还。五月,复《禹贡》九州。   汉天子册封曹操为魏公,加九锡、建魏国,定国都于邺城。魏国拥有冀州十郡之地,置丞相、太尉、大将军等百官。献帝还准许其参拜不名、剑履上殿 ,如汉丞相萧何故事。   建安二十年三月,曹操见刘备已取得益州,而汉中是益州门户,若无汉中,则无蜀矣,刘备必然要攻取汉中。于是曹操抢先一步,率十万大军亲征汉中张鲁。七月,曹操大军进至阳平关(今陕西沔县西北)。张鲁听说阳平关失守、逃往巴中。曹操进军南郑,尽得张鲁府库珍宝。   十一月,张鲁出降曹操,汉中遂为曹操所有。   曹操主力退出汉中后,刘备随后向汉中发动进攻。建安二十三年,刘备亲率大军进至阳平关,夏侯渊等人与刘备夹关对峙。七月,曹操亲率大军赶往关 中,坐镇长安,以便随时指挥汉中战局。建安二十四年正月,刘备自阳平关南渡沔水(今汉水),依山而进,驻军于定军山(今陕西沔县东南),夏侯渊出兵与刘备 争夺地势,被黄忠杀掉,曹军大败。之后,曹操亲率大军来夺汉中,但是刘备坚壁不出,曹军与刘备军相距数月,无利,遂放弃汉中。   建安二十一年夏四月,汉天子册封曹操为魏王,邑三万户,位在诸侯王上,奏事不称臣,受诏不拜,以天子旒冕、车服、旌旗、礼乐郊祀天地,出入得称警跸,宗庙、祖、腊皆如汉制,国都邺城。王子皆为列侯。他名义上还为汉臣,实际上已是皇帝。   建安二十四年七月,曹操刚刚从汉中撤出,刘备大将关羽就从荆州向他的东南防线襄、樊一带发动了进攻。曹操闻知,立刻派大将于禁率兵往救樊城。八 月,关羽乘洪水泛滥之机,大破于禁所统七军,禽于禁,斩庞德乘势进军,将樊城围住。时樊城曹军只有数千人,城被水淹,水面离城楼仅有数尺,曹仁率军死守。 曹操又派徐晃领兵去救樊城。十月,曹操从关中赶到洛阳,亲自指挥救援樊城。   孙权因关羽处其上游,很不愿意让关羽势力发展,而且他早已有攻取荆州之心,于是联结曹操,准备以大将吕蒙偷袭荆州要地江陵。曹操接信后,将这一 消息通知曹仁,命他继续坚守,自己进至摩陂(今河南郏县东南),临近指挥,又派兵十二营增援徐晃,命他反击关羽。不久,吕蒙偷袭江陵得手。关羽撤兵,路上 被孙权军擒杀。   曹操在孙权擒杀关羽、取得荆州后,表孙权为骠骑将军、荆州牧。孙权遣使入贡,向曹操称臣,并劝曹操取代汉朝自称大魏皇帝。曹操将孙权来书遍示内 外群臣,说:是儿欲踞吾著炉火上耶!曹操手下群臣乘机向曹操劝进。曹操自己还不想废献帝自立,他说:苟天命在孤,孤为周文王矣。   建安二十五年正月(公元220),曹操还军洛阳。当月,病逝在洛阳,终年六十六岁。这年十月,魏王曹丕取代汉朝,自立为皇帝,国号魏,追尊曹操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来源:http://news.xinhuanet.com/tech/2009-12/28/content_12716981_1.htm
个人分类: 转载精品|7475 次阅读|0 个评论
达尔文
李丕鹏 2009-11-30 00:30
年轻的生物学家: 向达尔文同志学习! Charles Darwin
个人分类: 研究生教育|2598 次阅读|0 个评论
夏武平先生生平
wangdh 2009-4-2 00:17
(北京时间)今天上午将在北京举行 夏 先生遗体告别仪式。 敬 祝夏 先生安息!一路走好! ************************************* 夏武平 先生生平 夏武平 ,男, 1918 年 5 月 19 日 出生,河北省柏乡人。 1956 年 11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5 年毕业于私立燕京大学生物系,进入北平研究院动物研究所从事科研工作。最初从事水生动物学研究。 1949 年开始至退休之前,长期从事兽类分类学、生态学、能量生态学,从 1976 年开始生态系统生态学和人口学研究。是我国兽类学和生态系统研究的奠基人之一。 1945 年 3 月~ 1949 年任北平研究院动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1949 年任中科院动物标本工作委员会、动物研究室助理研究员并兼任单位秘书, 1956 年~ 1966 年任中科院动物所动物生态室副主任, 1959 年任益害鸟兽室副主任, 1961 年~ 1966 年任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副研究员。 1966 年调入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任副研究员, 1970 年 3 月~ 1973 年,任动物研究室主任; 1976 ~ 1984 年,任生态研究室主任; 1982 年 2 月~ 1987 年 5 月,任环境影响评价专业组组长; 1973 年 10 月 13 日,经中共青海省委批准,任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革命委员会副主任; 1979 年 10 月~ 1984 年 1 月,任所长; 1984 年至今任名誉所长。 1980 年,中国兽类学会成立,任理事长;同年《兽类学报》创刊,并担任主编。 1979 年,中国生态学会成立,任副理事长; 1983 年,任第二届理事会顾问。 1980 年 2 月~ 1982 年 10 月,任青海省动物学会理事长; 1982 年 10 月~ 1986 年 3 月,任名誉理事长。 1980 年 12 月~ 1986 年 10 月,任青海省生态学会第一、二、三届理事长。 1979 年 4 月晋升为研究员。 1991 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贴。 夏先生 1966 年调入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之后,十分关心研究所的建设与发展。于 1973 年~ 1980 年,组织从事鼠害防治和鼠类生物学的研究人员,将多年的研究成果汇编成《灭鼠和鼠类生物学研究报告》(共 4 集)印刷出版; 1978 年 10 月,由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承办、夏先生任主编的《兽类学报》创刊; 1981 年,在夏先生的领导下,出版发行了《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共 4 集); 1982 年,经夏先生努力,出版发行了《高原生物学集》(共 15 集)。同时,夏先生对西北高原生物所的人才培养十分重视,自 1976 年以后,为了提高在职人员的外语水平,组织所内外语水平较高或聘请青海师范大学的有关人员任教,培训在职人员,培训语种包括英、日、俄等语种,为后来出国培训打下良好基础。自 1980 年起,在夏先生的领导下,向中科院申请硕士授予权单位和专业,经几年的努力,于 1984 年 1 月,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的植物学、动物学专业为授予权专业。从此,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的研究生培养工作走上了正轨。 1976 年,在 国际生物学规划 ( IBP )和 人生与物圈 计划的组织和推动下,相继在世界各地建立了许多旨在研究各类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定位研究站的形势下,在夏先生的倡导下,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率先在我国建立了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开创了我国生态系统研究的先河。他主持和参加的钩端螺旋体病的病源学及流行病学研究、长江三峡和湖北神龙架自然疫源地调查、中国动物志、朝鲜战争反对美帝细菌战的研究工作昆虫和田鼠部分项目获 1978 年全国科学大会奖,长爪沙鼠综合防治方法及应用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三等奖,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第一集和第三集分别获 1986 年青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和 1993 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积极开展国内外的学术交流,鼓励研究人员参加国内外的各种学术会议;同时还选派中、青年科研人员赴美、英等国进修学习,为研究所培养了一批科研骨干。 夏先生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积极拥护党的各项政策,对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任劳任怨、默默奉献,丝毫不计较个人得失,他在青藏高原奋斗了几十年,深知青藏高原工作和生活的艰苦,他更知我所科研人员为高原科学献身的高尚情操,为此,在他担任所长时,向全所职工提出了高原牦牛精神:忍处恶劣的条件,啃食低矮的青草,提供浓郁的乳汁,充当高原的船舶,不畏艰苦,忍辱负重,不计报酬,但求贡献,这种牦牛精神正是我们科技工作者的追求。多年来,我们一代又一代的后人在牦牛精神的激励下,在攀登科学高峰的历程中,不断进取,开拓创新。夏先生对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的巨大贡献将永远载入史册。 夏 先生的逝世,是我所的重大损失,也是我国动物学界和生态学界的重大损失,使我们失去了一位好党员、好同志。我们永远怀念 夏武平 先生。 夏武平先生安息吧! 夏武平先生治丧委员会 二○○九年四月二日
个人分类: 人物风采|6978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0: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