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吴国盛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推荐阅读] 我们对科学有多少误解?清华教授:中国四大发明不属于科学
热度 2 zlyang 2019-8-29 14:55
我们对科学有多少误解?清华教授:中国四大发明不属于科学 (1)王飞跃,2019-08-27, 我们对科学有多少误解?清华教授:中国四大发明不属于科学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374-1195438.html (2)搜狐,2019-08-25, 我们对科学有多少误解?清华教授:中国四大发明不属于科学 http://www.sohu.com/a/336331511_574698 原始创新要求深层的创新文化氛围,不能通过单纯的功利主义来实现 。它源自无功利的探索热情和自由的批判精神,遗憾的是我们目前的教育过份地功利化,我们的学生严重缺乏对真理本身的热情,对宇宙奥秘不可遏制探索的冲动,无拘无束的自由探索。 (3)搜狐,2018-10-31, 清华教授吴国盛:我们对科学有多少误解? https://www.sohu.com/a/272388869_484992 真正的原始创新来自哪里? 第一,无功利的探索热情。 中华民族这么多人,这么多优秀的头脑,但是我们的教育并没有激活无功利的探索热情,遗憾的是我们目前的教育过份地功利化,我们的学生严重缺乏对真理本身的热情、对宇宙奥秘不可遏制的探索冲动。 第二,无拘无束的自由探索, 我们想象力、创造力均基于此。 今天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 如果只是用单纯的功利主义态度来做科学,我们还是走不到世界的前列,我们只能是跟随别人走。 在科技规模和体量方面,中国有很多第一,但是到了每年诺贝尔奖发奖季,中国人都很郁闷。 诺贝尔奖奖励原创性成果,而原创性成果没有办法通过某些功利的方式促成,当然也有人说持续的高强度的支持将来总会出现突破,我承认也许有这种可能性。但是诺贝尔奖根本上是鼓励原创成就,原创的东西是没法通过计划、大兵团作战攻破的。我想艺术创作也好、伟大的科学发现也好,都是类似的,都必须基于自由探索的精神。 相关资料: 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中国科学院,2016 http://www.cas.cn/zt/kjzt/zykjfmcz/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6858061/ 感谢您的指教!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感谢您提供更多的相关资料!
3439 次阅读|5 个评论
十问科技日报发文用意是什么?
热度 3 dsm9393 2017-6-23 22:51
十问科技日报发文用意是什么 ? 都世民 2017 年 06 月 23 日, 科技日报 发文 : " 科学和宗教、伪科学的区别" 。 作者 张双南(作者系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 发文背景 : 今年 7 月 1 日起施行中医药法 。 1. 6 月 10 日,中科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原校长朱清时主讲的《用身体观察真气和气脉》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开讲。 2.2017-06-12 08:20 ,新京报刊文: 院士朱清时以身体观察 “ 真气 ” :有多少科研价值? 作者张田勘(学者) 。 核心提示:以神经元的功能来解释真气,似乎有意在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之间搭起一道桥梁,但是有些问题还是难以参透,让人有玄虚之感。 3.2017- 06-12 17:45 , 木鱼论坛:佛学、科学与未来上海开幕 网易新闻 (原标题:木鱼论坛:佛学、科学与未来上海开幕) 佛学的启示、科学的严谨、人类的未来 4. 2017-06-13 09:29 , 澎湃新闻网 评朱清时院士的真气论:权威科学家宣讲玄学令人大跌眼镜 。 文章指出: 如此简单的逻辑,想必朱清时院士不会不懂,问题的关键还在于,他试图用科学去证明玄学,用实像证明虚像,其思考的出发点就是经不起验证的,结论当然与真相南辕北辙。其实,其主观性玄学从来不需要科学来佐证,玄学在现代学科体系里归属人文学科,和不可验证性,在自己的学科内部能实现逻辑自洽就行 —— 正所谓 “ 信则有,不信则无 ” ,每个人都有选择信仰的自由,但科学家将个人观念当成公共科学话题去宣讲,则是没有分清科学与玄学边界的表现。 把矛头直指真气和中医经络。 5. 2017-06-14 ,题为: " 披着科学外衣研究 “ 真气 ” ?中科大原校长朱清时不是唯一的那个 " 来源: 解放日报 · 上观新闻、观察者网、南方周末,微信公众号 “ 新京报 ”“ 中国青年网 ” 相关作者:周理乾、张田勘、叶飙 等 。文中批 朱清时院士的真气论 ,批中医经络,提岀 问题 1 :身体力行等同于实验吗? 问题 2 : “ 院士 ” 能讲佛学吗? 问题 3 :物理学真的 “ 步入禅境 ” 了吗? 对于伪科学,我们坚决反对,毫不留情! 6. 2017 年 06 月 22 日 , 王晨强调: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 来源: 人民网 -中国人大新闻网 。 王晨强调,即将于今年 7 月 1 日起施行的中医药法,是我国中医药领域一部综合性、全局性、基础性的重要法律,是一部具有鲜明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重要法律,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战略在中医药领域取得的重要成果。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准确把握中医药法的基本内容,广泛深入地宣传普及中医药法,积极推动中医药法贯彻实施,抓紧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为促进中医药事业健康发展、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推动健康中国建设提供有力法律保障。 王晨指出,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我国医药卫生体系的特色和优势,是当之无愧的国粹。中医药法的出台是中医药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开辟了依法扶持促进保障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新局面,必将对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7.2017 年 06 月 23 日, 科技日报 发文 : " 科学和宗教、伪科学的区别" 。 作者 张双南 (作者系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 百度网搜索 : 张双南 , 博士生导师 , 中国科学院 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 粒子天体物理重点实验室 主任 。 1984 获 清华大学 学士学位 。 1989 年获 英国南安普敦大学 博士学位。 1989 - 1992 美国 宾西法尼亚大学 博士后。 2002-2009 年四月清华大学特聘教授。中国 天文 学会副理事长。中国 “ 十一五 ” 空间科学规划主要专家和统稿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 921 二期 有效载荷 空间天文分系统负责人。获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资助。 2007 年获 “ 赵九章 优秀中青年科学 奖 ”2008 年入选 教育部 长江特聘教授。科技部 973 项目黑洞 以及其它致密天体物理的研究 ” 首席科学家。 8. 2017-02-28 , 科学家强势开撕:阴阳五行该不该入《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 。 来源: 头条号 “ 中国科普博览 ” 。 9. 吴国盛:什么是科学 来自 : 如觉 2013-10-15 20:59:30 这篇文章对什么是科学的阐释还是相当不错的。 收入周立军主编:《名家讲科普》(第 1 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8 年 4 月出版 吴国盛 讲座时间: 2007 年 7 月 1 日 讲座地点:首都科学讲堂(北京王府井新华书店) 《科学》 2015 年第 5 期 发表 :" 说中国古代有无科学 " 本文来自吴国盛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534476-889440.html  2015-5-11 22:35 。 10. 2016-8-24 16:48 , 吴国盛 科学网博客 : 《什么是科学》出版 韩启德;饶毅推荐写序 韩启德院士(全国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主席、中国科协名誉主席)推荐语: 本书既从西方语境,又从中国人对科学认识的实际出发,思考与解释科学的本性与本源,具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并且深入浅出,易于理解和接受,是我见到过的最好最适合当前国人阅读的科学哲学著作。 饶毅教授(北京大学理学部主任)推荐语: 吴国盛先生再度发问 “什么是科学”可谓恰逢其时。我们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人,能够真正理解科学的来处、发展的历程,跟随作者的思考重新审视我们对科学的理解和认知。 如上所述,科技日报发文 " 科学和宗教、伪科学的区别" , 1) 发文目的是什么? 2 ) 这篇文章观点代表 科技日报或科技部吗? 3 )这篇文章有问题能不能讨论? 4 ) 张双南对中医理论的否定 ,要不要讨论? 5 )为什么 吴国盛与 张双南 PK ? 吴国盛的书有没有问题?能否讨论? 6 ) 科学和宗教的关系在官网提出 ,有无引导含义? 7 ) 张双南提出伪科学有无所指 ?为什么将 科学和宗教、伪科学三者并列 ?在这个时间段提出这个问题有什么用意? 笔者不解 ,特写此文请教。
个人分类: 博客|845 次阅读|12 个评论
吴国盛怎么反科学了?
热度 12 yangguoxue 2016-8-23 09:18
类似科学、反科学这类标签,唯一的作用就是给一些自以为是的人画地为牢, 因为角度与标准不同,人类得到一致或理想的答案是不可能的,哪怕100个人中99个人认为是科学的,也不能说那就一定是科学的。所以是与非不过都是自己给自己划的牢。 《什么是科学》自序 吴国盛 什么是科学?这是一个问题。任何问题都呼唤一个解答,但恰当的解答却取决于问题的性质:谁在提出问题?为什么提出问题?发问者期望回答者从哪些方面、以什么方式来回答?而这,是问题背后的问题。真正的问题都是有结构的。 上世纪80年代初,当我还是科学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时候,英国科学哲学家查尔默斯(A.F.Chalmers,1939—)的《科学究竟是什么》(What is this Thing Called Science)一书流传很广。许多爱好科学哲学的学生正是通过这本书开始了解西方科学哲学。然而,作为一个中国读者,我一直觉得这本书没有回答书名所提出的问题。我了解到,许多读者有和我同样的感受。为什么呢?原因大概是,这本书所预设的东西在我们心目中恰恰是可疑的、有待澄清的,是我们想要继续追问的。这本书名为“科学究竟是什么”,实际上只是通俗地介绍了20世纪从逻辑经验主义、波普尔到库恩、费耶阿本德(Paul Feyerabend,1924—1994)等科学哲学家的观点,可以看成是一本西方科学哲学的简明导论。可是,对西方科学哲学家来说,“科学”的指称是清楚的,就是在近代欧洲诞生的以牛顿力学为代表的自然知识类型,不清楚的只是,为什么这种知识类型如此有效、可靠,如此权威和成功。用康德的话说就是,先天综合知识(科学知识)是否可能,这是没有疑问的,因为牛顿力学就是这样的“科学知识”;有疑问的是,它何以可能,亦即它得以可能的条件是什么。对他们来说,牛顿力学作为“科学”是一个给定的事实。可是对我们来说,牛顿力学为什么当然就是科学呢?如果回答说,牛顿力学符合科学之为科学的全部标准,我们会问科学之为科学的标准是什么,这通常导向科学哲学;如果回答说,科学就是按照牛顿力学来定义的,我们会问牛顿力学是怎么来的,这通常导向科学史。 是以科学哲学的方式来回答“什么是科学”这个问题,还是以科学史的方式来回答,这仍然取决于你发问的背景和动机。 过去这三十多年,有两件事情影响了中国人提出“什么是科学”这个问题。第一件事情是反“伪科学”的需要。上世纪80年代,气功、人体特异功能一度十分活跃,包括钱学森这样的著名科学家都为之背书,但后来风向转了,说这些东西是伪科学。就字面意思上讲,所谓伪科学是指本来不是科学而冒充科学者,但问题是如何判断它本来是不是科学,这就提出了科学的标准问题。于是,很长一段时间,国人希望科学哲学家能给出一个权威的标准答案。不幸的是,西方的科学哲学大家并没有就此给出一个权威的答案,相反,每一个科学哲学家的答案都受到同行们无穷无尽的诟病,让人莫衷一是。 早先的逻辑经验主义者说,科学之为科学就在于它能够得到经验的证实,可是波普尔(Karl Popper,1902—1994)反驳说,我们的经验都是单称陈述,单称陈述经过归纳并不能确凿可靠地推导出全称陈述。我即便看见一万只天鹅是白的,要得出“天鹅皆白”这样的理论也是很有风险的,事实上,的确有黑天鹅存在。于是,波普尔别出心裁地提出证伪理论,认为科学之为科学不在于可证实,而在于可证伪,即它总是包含着可以诉诸经验检验的预测。比如,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预言了光线在经过太阳这样的大引力场时会发生弯曲,因此是可证伪的,而像占星术这样的理论总是把预言说得含含糊糊,无法证伪,因而不是科学。波普尔之后的科学哲学家提出“观察渗透理论”,认为没有什么经验观察是中性的,任何经验观察都预设了某种理论。如果A观察证实了B理论,很有可能是A观察之中渗透的理论支持了B理论。由于观察渗透理论,不仅观察与理论之间的证实关系出现了问题,证伪关系也同样存在问题。A观察证伪了B理论,也有可能是该观察背后的理论与B理论相冲突所致。到了库恩(Thomas Kuhn,1922—1996)这里,科学之为科学的标准这个问题的性质发生了改变。逻辑经验主义者和波普尔所说的科学指的是科学“理论”,“科学之为科学的标准”指的就是科学理论的成真标准。对他们而言,科学划界问题本质上是一个理论与观察之间的逻辑关系问题。库恩不再关心这个问题。他在研究科学史的过程中发现,实际发生的科学理论的更替并不是由理论与观察之间的逻辑关系决定的,而是由科学家共同体决定的。在常规科学时期,科学家根本不会问“什么是科学”这样的问题,因为一旦经过艰苦的训练进入了科学共同体,科学家已经就许多信念达成了共识,对这些信念通常不再追究。换句话说,你要是非要问什么是科学,库恩的答案很简单:“科学家们做的事情就是科学。”只有在传统范式出现了大量反常情况的科学革命时期,科学家们才被迫思考“什么问题是真正的科学问题”“什么样的解决办法是真正科学的解决办法”,但最终的裁决方案也不是一个可以通过逻辑和理性来解决的方案,更多地是一种非理性的历史裁决,就像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Max Planck,1858—1947)在他的自传里所说:“一个新的科学真理并不是通过说服对手让他们开悟而取得胜利的,往往是因为它的反对者最终死去,熟悉它的新一代成长起来。”库恩之后,费耶阿本德更是主张,没有什么科学方法论,如果有的话,那就是“怎么都行”。他雄辩地表明,科学划界问题完全是一个无聊的问题。在科学史上,科学与非科学的界限从来就是模糊不清的,而且这个模糊不清的界限会随着历史的变迁而变迁。明确划定科学的界限,只会窒息科学的自由和创造精神。 西方科学哲学家的观点令许多中国读者感到失望。那些对伪科学深恶痛绝、急于赶尽杀绝的人,甚至对库恩和费耶阿本德这样的科学哲学家破口大骂。如果非要援引科学哲学的话,他们往往还是喜欢波普尔,毕竟波普尔明确提出了划界问题,给出了划界方案。 本书不是为这些读者写的。我并不认为划界问题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只要伪科学不是一顶政治上让人恐惧的意识形态大帽子,只要反伪科学不是一项迫切的政治任务,人们完全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和要求来辨别科学和非科学,并不需要一个绝对正确、普遍适用的可当作尚方宝剑的科学标准。 如果想区别科学与常识,你可以强调科学的精确性和逻辑连贯性;如果想区别科学与宗教,你可以强调科学的怀疑和批判精神;如果想区别科学与人文学科,你可以强调科学的数学和实验特征。当科学事业出现内部问题时,我们可以讲讲科学的规范,以平息纷争,重建共识,或者清理门户,严肃纪律;当科学事业遭遇公众误解和攻击时,我们可以讲讲科学的价值,讲讲科学追求真善美的统一,热爱和平,重视协作等,以重修科学的形象;当别的社会事业羡慕科学所取得的进步,向科学取经时,我们可以讲讲科学的方法,以帮助那些非科学的事业也取得像科学那样的成功。再说,生活中也不是处处都需要科学,有时候像占星术这样的伪科学也可以用来娱乐,为何一定要斩尽杀绝?绘画原作固然宝贵,复制品也可以有它的地位。 影响中国人提出“什么是科学”这个问题的第二件事情是李约瑟难题以及传统文化的评价问题。在近代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传统文化的评价问题一直是一个极为引人注目的问题。五四时期的启蒙思想家普遍认为,传统文化基本上一无是处,是阻碍我们走向现代文明的拦路虎、绊脚石,应予以彻底否定,而传统文化之所以一无是处,是因为它没有科学。民国时期的学者讨论的都是“中国古代为什么没有科学”这样的问题。到了50年代,爱国主义成为时代的新需求。英国生物化学家李约瑟站出来发问,中国古代有发达的科学技术,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诞生呢?这一问让深受西方列强封锁的国人听得很舒服,因为这一问的前提是中国古代有科学,而且很发达,只是近代落后了。到了90年代,新一代的科学史家和科学哲学家开始质疑“李约瑟问题”,特别是追问“中国古代究竟有没有科学”,引发了热烈的争论。然而,问题的实质仍然在于:这里的“科学”是什么意思?只要调整科学的定义,就可以使“中国古代有科学”和“中国古代无科学”都成立,但科学的定义并不是随意指定的,而是历史地形成的。要准确理解科学,必须回到历史之中。 本书针对的就是这个背景,因此将主要采纳科学史的方式来回答“什么是科学”这个问题。牛顿力学之所以天生就是科学,而我们的阴阳五行天生就不是科学,这是历史形成的。就好比比萨是西方人发明的,天生就是比萨,而我们的馅饼天生就不是比萨。我们当然可以说馅饼也能吃,而且比比萨更好吃,但你还是不能说馅饼就是比萨。今天我们称之为科学的东西本来就来自西方,要理解什么是科学,必须回到西方的语境中。 我认为,在理解科学方面,我们中国人最大的误解是没有真正意识到科学的独特性。我们通常认为科学是一种全人类普遍具有的能力——技术能力,或者高智力。正因为没有认识到科学的独特性,所以很容易误认为中国古代其实也是有科学的——中国人既然是人,当然有技术,有智力,因而有科学。这种错误的科学观妨碍了我们反思自己的文化。事实上,正如本书第二章所说,科学是一种十分稀罕的人类文化现象,起源于对自由人性的追求和涵养。中国古代没有科学,根本不是偶然的错失,而是存在的命运。 一百年来,本着我们一向熟悉的实用态度来学习西方的科学,中国的科学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基本实现了“科学救国”的理想。但是,今天我们面临新的历史使命。中国人在解决了落后挨打、贫穷挨饿的急难之后,要复兴中华文化,成为引领人类文明之未来的力量。在这个新的形势下,仍然用实用的态度来对待科学和科学家,就无法真正完成这个新的历史使命。今天,我们的科学事业面临基础科学薄弱、原始创新乏力这样的严峻挑战。如果不能深入思考科学的本性、科学的本源,我们的科技政策和科研管理就可能违背科学的内在逻辑和规律,人为制造发展的障碍。这正是本书写作的深层动机。 除了回到西方的历史语境中,追溯希腊科学和近代科学的历史由来,本书也希望为重新评估中国古代的科学开辟一个新的思路。我认为,现代科学的主流是数理实验科学,它起源于希腊理性科学与基督教唯名论运动的某种结合,但是,数理实验科学并不是现代科学的全部,最终酝酿出达尔文进化论的近代博物学(自然志)也是不可忽视的科学类型。技术、博物学(自然志)、理性科学三者构成了一个科学谱系。中国古代的科学更多地属于博物学的范畴,以现代数理实验科学的框架去整理重建,往往得到的只是历史的碎片。因此,建立中国科技史研究的博物学编史纲领,是未来值得尝试的一个方案。 什么是科学?这个问题在今天显得格外紧迫。近十年来,我在各种场合无数次发表以此为题的讲演,听众既有政府高级官员、院士科学家、IT精英,也有普通学生、学者、民众。他们对这个话题的深切关注让我感觉到这是我们民族今天不能不认真反省的问题。我希望这些初步的思考能够唤起更多人的认同,凝聚更多人的共识。 本书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世界科学技术通史研究”(项目批准号14ZDB017)的阶段性成果,受国家社科基金资助。 吴国盛  2016年5月1日 
8805 次阅读|20 个评论
[转载]吴国盛推荐提高科学人文素养的60部西学名著
热度 3 cuncaoxin 2014-2-18 21:04
吴国盛教授推荐了供大学生提高科学人文素养的60部西学名著: : 吴国盛 _百度百科 把科学人文类著作分成科学名著、科普名著、科学思想与 科学哲学 名著、科学史与科学传记名著四类。本书目为在校大学生或具有大学文化水平的普通读者设计,希望读者通过阅读这些书籍,领略到自然科学的整体面貌,从而领会到它的人文意义。 设计原则如下: 1,本次推荐的差不多全是科学家的著作,从科学外部对科学进行人文反思的著作暂不列入。 2,本次推荐全为翻译著作,国人的作品暂不列入。 3,尽量选经过时间筛选的经典著作,新近问世的作品较少列入。 4,只选已有中译本的著作,尽管有些译本质量不能完全令人满意。我没有考虑读者是否容易找到这些书,因为有些译本的出版时间较早。但是如果读者认同了我的选目,则可以敦促出版商尽快重版重印这些书。 5,尽量兼顾学科和历史时期的均衡性,尽量展现科学的丰富性。这里的不少著作在观点上是针锋相对的,但它们都丰富了、深化了我们对世界的理解。 6,科学名著,指记载着最杰出科学创造的伟大科学家的代表作品。诚然,如果你只是想学习科学知识、弄懂科学原理,那是用不着读这些原著的,但是如果你愿意把这些著作看成是 西方 文化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试图通过阅读而进入这些科学伟人的心灵之中、体会这些伟大的科学创造的情境和过程,那么读原著就会显露出它的意义来。这里选出的12种著作,学科涵盖数学、物理、天文、化学、生物,历史涵盖到20世纪初,以数理科学为主,博物学只有一个 达尔文 ,这也反映了近代科学的实情。 7,科普名著非常之多,这里只考虑了数学、物理科学、 生命科学 三大学科群的均衡,考虑了数理传统与博物学传统的均衡。 8,科学思想与科学哲学名著,选取了9位科学家和7位哲学家的作品,大多属于20世纪。 9,科学史与科学传记名著,依照顺序选取了3位职业科学史家、2位科学史通俗作家、1位科学记者的科学史作品,3位职业科学史家、1位科学家写作的科学家传记以及6位科学家写作的自传。 吴国盛学术讲座: 《科学通史》、《百年科技的历史回顾与哲学反思》、《西方技术文明》 科学名著12本 1, 欧几里得 《 几何原本 》,兰纪正等译, 陕西 科技出版社1990年出版 2, 阿基米德 《阿基米德全集》,朱恩宽等译,陕西科技出版社1998年出版 3, 哥白尼 《 天体运行论 》,叶式辉译, 陕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 4, 伽利略 《关于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编译组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 5,笛卡尔《几何学》,袁向东译, 武汉出版社 出版 6, 牛顿 《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 王克迪 译,武汉出版社出版 7,拉瓦锡《化学基础论》,任定成译,武汉出版社出版 8,哈维《心血运动论》,田名译,武汉出版社出版 9,拉普拉斯《宇宙体系论》,李珩译,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 10,达尔文《物种起源》,周建人等译, 商务印书馆 出版 11,麦克斯韦《电磁通论》,戈革译,武汉出版社出版 12, 爱因斯坦 《 相对论的意义 》,郝建纲等译,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1年出版 科普名著16本 1, 伽莫夫 《 从一到无穷大 》,暴 永宁 译,科学出版社出版2002年出版 2,爱因斯坦《物理学的进化》,周肇威译,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9年出版 3,伽莫夫《 物理世界奇遇记 》, 吴伯泽 译, 湖南 教育出版社2000年出版 4,伽德纳《啊哈!灵机一动》, 白英彩 等译,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81年出版 5, 丹齐克 《数,科学的语言》,苏仲湘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出版 6,侯世达《哥德尔、艾舍尔、巴赫》, 郭维德 等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出版 7, 法布尔 《昆虫学忆札》, 王光 译, 湖南 教育出版社1999年出版 8, 卡逊 《寂静的春天》,吕瑞兰等译, 吉林 人民出版社1997年出版 9,古多尔《黑猩猩在召唤》, 刘后一 等译,科学出版社1980年出版 10, 萨根 《 魔鬼出没的世界 》, 李大光 译, 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8年出版 11, 温伯格 《宇宙最初三分钟》,张承泉等译,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0年出版 12, 霍金 《 时间简史 》,许明贤等译,湖南科技2001年出版 13,彭罗斯《皇帝新脑》,许明贤等译,湖南科技出版社1995年出版 14,道金斯《自私的基因》,卢允中等译,吉林人民出版 15,古尔德《自达尔文以来》,田名译,三联书店1997年出版 16,托马斯《细胞生命的礼赞》,李绍明译,湖南科技出版社1992年出版 科学思想与 科学哲学 名著16本 1, 贝尔纳 《实验医学研究导论》, 夏康农 等译,商务印书馆1991年出版 2, 彭加勒 《最后的沉思》, 李醒民 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出版 3,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文集 》第1卷, 许良英 等译,商务印书馆出版 4, 海森堡 《物理学和哲学》, 范岱年 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出版 5,薛定谔《生命是什么》,编译组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出版 6,莫诺《偶然性和必然性》,编译组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出版 7, 维纳 《 控制论 》,郝季仁译,科学出版社1963年出版 8, 贝塔朗菲 《生命问题》, 吴晓江 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出版 9, 利奥波德 《 沙乡年鉴 》, 侯文蕙 译, 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7年出版 10,普利高津《确定性的终结》,湛敏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8年出版 11, 亨普尔 《 自然科学的哲学 》, 张华夏 等译,三联书店1987年出版 12, 波普尔 《猜想与反驳》,傅季重等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6年出版 13, 拉卡托斯 《 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 》,兰征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出版 14, 库恩 《 科学革命的结构 》,金吾伦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 15,法伊尔阿本德《反对方法》, 周昌忠 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年出版 16, 波兰 尼《个人知识》,许泽民译, 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0年出版 17, 布鲁克 《科学与宗教》,苏贤贵译,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0年出版 科学史与科学传记名著16本 1, 林德伯格 《 西方 科学的起源》, 王君 等译, 中国 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年出版 2, 巴特菲尔德 《近代科学的起源》, 张丽萍 等译, 华夏出版社 出版 3,库恩《哥白尼革命》,吴国盛等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年出版 4,布伦诺斯基《科学进化史》, 李斯 译, 海南出版社 2002年出版 5, 布尔斯廷 《发现者》,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年出版 6,格莱克《混沌——开创新科学》, 张淑誉 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0 7,库兹涅佐夫《伽利略传》,陈太先等译,商务印书馆出版 8, 韦斯特 福尔 《牛顿传》,郭先林等译, 中国 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9,派依斯《一个时代的神话》,戈革等译, 东方出版中心 1998年出版 10,德布雷《巴斯德传》,商务印书馆出版,姜志辉译 11, 达尔文 《达尔文自传与书信集》, 叶笃庄 等译,科学出版社出版 12,费曼《 别闹了,费曼先生 》,吴程远译,三联书店1997年出版 13, 沃森 《双螺旋——发现DNA的故事》,刘望夷等译,科学出版社1984年出版 14, 克里克 《狂热的追求》, 吕向东 等译,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4年出版 15, 卢里亚 《熊掌与鱼》,颜青山等译, 青岛出版社 1999年出版 16, 威尔逊 《大自然的猎人》,杨玉龄译,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出版
个人分类: 科普百科|2733 次阅读|3 个评论
北京大学物理百年系列学术报告——吴国盛:科学精神的起源
wanghw06 2013-10-15 15:08
北京大学物理百年系列学术报告 主讲人 : 吴国盛 报告题目: 科学精神的起源 时间 : 2013年10月18号(周五)晚19:00~21:00 地点 : 北京大学理教302 主办 :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 联系人 :王宏伟, wanghw06@126.com 主讲人介绍: 吴国盛,男,1964年9月生,湖北广济人。1979年,15岁考入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空间物理专业,1983年获理学学士,同年进入北京大学哲学系,1986年获哲学硕士。1986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工作,1997年33岁被破格晋升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最年轻的研究员。1998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博士。现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科学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研究中心主任、科学传播中心主任。兼任中国科技史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学传播与科学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 吴国盛教授主要从事科学技术史、科学技术哲学和科学传播与科学教育研究,主要学术著作有《技术哲学讲演录》、《时间的观念》、《希腊空间概念》、《追思自然》,另有《吴国盛科学人文系列》四种(《科学的历程》、《现代化之忧思》、《反思科学讲演录》、《科学走向传播》)(湖南科技2013)。 吴国盛教授曾获第六届“中国青年科技奖”、教育部“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奖”、五个一工程奖、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等。
个人分类: 燕园点滴|4445 次阅读|0 个评论
何祚庥的三大论战
xcfcn 2013-5-2 16:08
  《3大论战:现代物理学研究中的哲学问题》文集,主要纪录了《3大论战:现代物理学研究中的哲学问题》作者在1987~1991年间所参与的有关现代物理学哲学问题的一场论战。其核心的问题是:(1)宇宙的演化是否“无中生有”;(2)粒子是否可分,物质是否无限可分;(3)量子力学是否证实了主客观不可分的统一。此外还涉及一些“两点论是否普适”,“灵魂不死是否科学”等一些未充分展开其论证的零星问题。以上这些问题本来是典型的“学术”问题。参与这一争论的双方中的很多人本来是由于学术上持有不同意见。然而,实际上这些问题的提出,一开始就带有鲜明的政治色彩。论战的发展不得不涉及诸如“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否正确”,“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否指导自然科学”等等具有广泛性质的问题。论战的发动人之一,方励之教授,更是自掌地以物理学哲学问题的争论,做为他向马克思主义进攻的突破口。 ·查看全部 目录 一场论战的纪录 一、关于现代物理学研究中的哲学问题的三场论战--代序 二、一场论战的纪录--读查汝强教授的《论马克思主义的自然哲学》 马克思主义是否过时? 一、谈谈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自然科学研究的一些问题 二、是指导,还是启发?--哲学功能小议 三、向坂田昌一教授学习科学方法和研究方法 四、现代物理学的发展和有关的哲学问题 宇宙有无始端?宇宙演化是否无中生有? 一、有关宇宙论的哲学问题 二、物质、运动、时间、空间 三、论所谓物理的第一推动 四、有限而无边是否就不可超越? 何谓可分?粒子或场是否无限可分? 一、艾思奇三进清华园纪实之一 二、层子、轻子也是不可穷尽的 三、对物质无限可分论的再探讨 四、毛泽东和粒子物理学研究--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 五、《新论》乎?旧论乎? 月亮在无人看它时,确实不存在吗? 一、金观涛为什么要否定客观实在的客观性? 二、评金观涛两个古老的幻梦 三、一个捏造现代科学的代表作 四、驳所谓唯物主义今天已被科学实验所证伪 金观涛《人的哲学》 五、关于金观涛是否宣扬过现在我们已经知道,月亮在 无人看它时确实不存在的几点考察 量子力学是否证实了主客体不可分割的统一? 一、现代物理学能为认识的主体论提供科学基础吗? 二、评《量子力学》的性质观和实在观 三、评所谓对主客体不可分割性的再认识 四、分歧在哪里?--就认识的主体论答文兴吾,古祖雪,柳树滋三同志 五、主客体统一论是一种什么样的哲学思潮?——同志《微观测量问题与主客体关系》一文读后 六、对于《现代物理学与认识论的主体性讨论的述评》的一个 评述 七、读《尼尔斯·玻尔与实在论》 …… 论战及其它 结语 80年代自然辩证法界争论备忘录 (2008-06-25 17:21:03) 转载 ▼ 标签: 中国社会科学 自然辩证法 杂谈 分类: 散文·书评·短论 为参加1991年10月杭州全国青年自然辩证法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而作,未发表。 80年代,自然辩证法界发生了一场持久的引人注目的学术争论,它涉及了如下四个主题:科学与哲学的关系问题,宇宙的有限无限问题,物质的可分性问题,现代物理学中的认识主体性问题。这场争论至今仍未结束,其深远的意义尚无法评估,这里且作一个文献备忘录。 争论是由查汝强的两篇论文直接引起的: 1,“二十世纪自然科学四大成就丰富了辩证自然观”,《中国社会科学》1982.6 ? 2,“自然界辩证法范畴体系设想”,《中国社会科学》1985.5 文革结束后,哲学界普遍意识到哲学要面向现代自然科学,论证“现代自然科学的最新成就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当时流行的研究纲领,查的前一篇概括得系统而又全面,是该纲领中较优秀的工作,颇有影响。 后来,自然辩证法界又开始进行学科建设,当时的理解是,完成一套范畴体系是学科建设成熟的标志,查的后一篇论文同样是范畴体系中构思得较好的,影响也较大。? 总的说来,这两篇长论文代表了传统研究纲领中的出色成就,因而对传统中某些有争议的特征也表露得比较充分,诸如,哲学对自然科学的指导态度,以及主张传统的宇宙无限观,物质无限可分观,因而引起争论。 仲维光首先提出: “是自然辩证法,还是黑格尔的自然哲学”,《自然辩证法通讯》1986.3对查的两篇论文表示不同看法,措词比较尖锐。同一期《自然辩证法通讯》发表的许良英的“历史理性论的科学史观刍议”一文亦不点名的批评了构造“宇宙总规律”的作法。 此外还有刘兵、王作跃、熊伟、陈恒六、仲维光的文章: “对查汝强同志两篇文章中一些自然科学问题的商榷”,《中国社会科学》1986.3 查汝强当即给了答复: 1,“是发展还是取消自然辩证法?——答仲维光同志”,《哲学研究》1986.8 2,“扣帽子,费厄泼赖——兼答许良英、仲维光同志”,《自然辩证法通讯》1986.5 3,“对刘兵等五同志《商榷》的答辩”,《中国社会科学》1986.5   发表在《哲学研究》上的文章还加了编者按,表示支持查文。对此文的回答是董光壁、韩增禄、金吾伦的文章: “哲学要为科学辩护”,《光明日报》1986.10.20   查汝强再答: “唯物主义的运用演绎法和唯心主义的从原则出发”,《光明日报》1986.12.8? 与此同时,梁志学、董光壁编成了一本名为《自然辩证法研究探索》的文集(原拟定名《自然辩证法向何处去?》),计划86年12月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但由于86年底87年初的政治形势突变,此书最终未能出版,留下了一份校样,现将该文集目录列出: 1,许良英:“自然辩证法在中国三十年的风风雨雨” 2,李醒民:“自然辩证法研究的主要方向” 3,王维:“谈谈我国自然辩证法研究工作者的素质问题” 4,刘兵等:“谈谈自然辩证法研究的科学基础和治学态度” 5,董光壁:“究竟什么是自然辩证法?” 6,韩增禄:“怎样理解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辩证法?” 7,吴国盛:“关于现代宇宙学的哲学争论” 8,李伯聪:“对于‘无’的沉思” 9,陈恒六:“这样的‘宇宙总规律’能成立吗?” 10,黄耀枢:“系统的构造要满足什么逻辑条件?” 11,范岱年:“对我国科学哲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12,梁志学:“谈谈两种科学哲学的关系” 这些文章有的后来在刊物上发表了。 86-87年之交的政治动荡暂时平息了这些争论,但掀起了另一场关于宇宙有限无限的争论。 方*励*之基于他自己对宇宙减速因子的测定,一贯主张物理宇宙是有限的,但他比较谨慎,从未正面在哲学上坚持宇宙是有限的,只是反对哲学上逻辑的推定宇宙必定是无限的。吴国盛在 “方*励*之:共和国需要这样的学者”,《自然辩证法通讯》1986.6 中提到了方的这个思想,此外,方还表述过时间有起源及宇宙始于无的思想: 1,“第一推动今昔谈”,《自然辩证法通讯》1984.4 2,“道生一的物理解”,《科学》1985.1 1987年春,这些观点受到批评: 1,何祚庥:“有关宇宙论的哲学问题”,《中国社会科学》1987.2 2,何祚庥:“论所谓物理的第一推动”,《科学》1987.2 3,何祚庥:“质疑《一分为二质疑》”,《自然辩证法通讯》1987.2 4,查汝强:“评‘宇宙始于无’”,《中国社会科学》1987.3 此外,还有对方的 “哲学与物理”,《自然辩证法研究》1986.5 的批评: 查汝强:“评《哲学与物理》及其他”,《自然辩证法研究》1987.3 吴国盛对传统宇宙无限论提出的质疑: 1,“把握宇宙的两种规范之争”,《哲学研究》1986.12 2,“宇宙是无限的吗?”,《自然辩证法研究》1987.1 也受到批评: 1,何祚庥:“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哲学研究》1987.11-12 2,艾理:“天文学哲学研究近况”,《中国哲学年鉴》(1987) 随着宇宙学问题的讨论的进行,原先的科学与哲学之争又在继续: 1,许良英:“争论从何而来?分歧何在--答查汝强同志,并对《历史理性论》作一点补充说明和两处文字更正”,《自然辩证法通讯》1987.5 2,韩增禄:“评查汝强同志的答辩--兼论有机细胞和细胞学说的科学发现”,《自然辩证法通讯》1987.6 3,何祚庥:“有限而无边是否就不可超越?”《自然辩证法通讯》1988.2 4,查汝强:“科学精神为何物?--再答许良英同志”,《自然辩证法通讯》1988.3 5,刘兵:“对‘有限而无边是否就不可超越’一文的质疑”,《自然辩证法通讯》 1988.6 6,查汝强:“对细胞发现过程作一点辩证分析--答韩增禄同志(摘要)”《自然辩证法通讯》1990.4 7,查汝强:“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自然哲学的对象--兼答韩增禄同志并和董光壁同志商榷”,《自然辩证法研究》1988.6 也是在1986年,金吾伦在物质可分性问题上的反传统见解引起重视,他的文章: “对物质无限可分论的再认识”,《光明日报》1986.10.6 当即引起反响: 1,王干才:“轻易否定物质无限可分难以服人”,《光明日报》1986.12.8 2,吴国盛:“物质是无限可分的吗?”,《自然辩证法通讯》1987.4 3,何祚庥:“对物质无限可分论的再探讨”,《自然辩证法研究》1987.6 4,查汝强:“物质结构层次无限论的再证实--与金吾伦同志商榷”,《自然辩证法研究》1987.5? 金吾伦的答复是: “物质无限可分论是形而上学信念,不是辩证法--答何祚庥同志”,《自然辩证法研究》1988.3 后来,金吾伦的专著《物质可分性新论》1988年11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1990年9月,查汝强因病突然去世,所发表的答辩文章结集《论马克思主义的自然哲学》由北京出版社1991年出版。 1990年,《中国社会科学》第2期发表了何祚庥的文章: “现代物理学能为认识的主体论提供科学基础吗?” 对80年代哲学界广为流行的“量子力学支持认识的主体性”观点提出全面批驳,文中提到了如下文章: 1,王*若*水:“现实主义和反映论问题”,《文汇报》1988.7.12 ? 2,汪信砚:“认识的主体性与非经典认识论论纲”,《哲学研究》1987.1 ? 3,古祖雪:“玻恩的不变量与现代科学认识论”,《中国社会科学》1987.2 ?4,王*鹏*令:“面向主体和科学”,《中国社会科学》1987.3 ?5,罗嘉昌:“客观实在论”,《中国社会科学》1987.2 ?6,文兴吾:“波粒二象性是自然界的一个基本矛盾吗?”,《中国社会科学》1987.3 ?7,陈新权:“认识是反映和建构的统一”,《哲学研究》1988.1 ?8,王振武:“选择论的方法论意义”,《哲学研究》1988.11 ?9,金*观*涛,《人的哲学》,四川人民出版社 ?10,王玉北:“量子力学的性质观和实在观”,《哲学研究》1989.11 ?此外,何还就认识主体性问题发表了一系列文章: ?1,评所谓‘对主客体不可分性的再认识’,《高校社会科学》1990.5 ?2,评对所谓认识论的‘主体性原则’的一种理解,《党校论坛》1990.7 ?3,金*观*涛为什么要否定客观实在的客观性?--评《人的哲学》 ?4,评金*观*涛两个‘古老的幻梦’,《光明日报》1990.4.16 ?5,评《量子力学的性质观和实在观》,《哲学研究》1990.2 ?对何的这些文章的反应是: ?1,文兴吾:“相对论时空理论的再认识”,《中国社会科学》1990.5 ?2,古祖雪:“试论认识主体性的三个层次”,《中国社会科学》1990.6 ?3,柳树滋:“现代物理学与认识的主体性”,《中国社会科学》1991.1 ?何祚庥对他们三人的答辩登在《中国社会科学》1991年第2期上。 ?胡新和的综述文章: ?“现代物理学与认识的主体性讨论述评”,《哲学动态》1991.6 述评了这些争论,而且在文尾提出了几项争论应尊守的规则。该文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中国社会科学》编辑部将之印发给许多作者。 ?关于现代物理学是否支持认识主体论的讨论仍在继续。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fdc0620100a59v.html
个人分类: 杂论|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吴国盛教授访谈:中国人对科学的误读
热度 1 techne 2012-8-6 12:17
读到吴老师最近的一次访谈,感觉很不错。其中很多内容,对很多问题的把握相当敏锐,而且不局限于传统的对科学技术的关注和理解。在一定程度上,今天中国对于科学的理解已经比五四时更深刻,只是依旧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案。 北大哲学系教授吴国盛访谈:中国人对科学的误读 作者:温新红 来源:中国科学报,2012年7月2日   ●西方关于科学的理想是对确定性知识的理想,这是西方文化中一个特色,而对于确定性的追求不是东方民族所热衷的。   ●西方文化把确定性、不变性、真理作为追求,而这一问题取向是从对自由、对自我的追求中生发出来的。   ●中国人对科学、对知识或者任何事物的实用主义观点阻碍了对科学真正的精神气质的理解,导致中国人没有能够理解科学内在的自由本质和起源。   ●在大规模、深入系统地利用西方技术的同时,又希望维护中国的传统思想作为文化主体,很有难度。我越来越倾向于认为,自由与科学是我们文化重建的必由之路。   “科学”是中国人的百年梦想,也是百年困惑;“科学”是一个被中国人以各种方式解读,以各种方式误读的词。      什么才是“科学”的真正意义?中国人对科学的理解有哪些偏差?这些偏差的根源又是什么?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吴国盛回到“科学”的源头——古希腊,通过对比中西文化在人文理念这一文化核心上的分歧,展示西方科学如何植根于人的自由而产生了对于确定性、不变性的追求。      三方面误读科学      《中国科学报》:中国人最初接触科学,是想学习西方的技术。从那时起,中国人对科学有哪些误读?      吴国盛: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近代中国人接受科学,主要是由于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轰击我们的国门,中国人认识到,西方之所以强大,我国之所以挨打,主要是由于技不如人,而这里所谓的“技”在中国人心目中,就是西方的科学。所以,由于特定的历史条件和遭遇,中国人心目中的科学往往等同于技术。      第二个误读是中国传统文化对技术的理解往往流于器物层面,认为技术只是一种工具,甚至认为知识和知识分子也只是一种工具。如果知识不能为统治者赏识和利用,就是没有价值的。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对知识的看法具有很强的实用主义色彩,知识就是要被使用并且能够产生效用。上述两种观点支配了中国人对科学的看法。      第三个方面,在我看来,与“科学”这个译名有关。英文science 是由希腊文episteme 而来,对应的拉丁文是scientia,意思是知识。而所谓“知识”,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对信息的获得,而是与“意见”相对的具有确定性的知识。这里根本没有“分科之学”的意思。作为分科之学的英文是另外一个词discipline。日本人把science译为“科学”,是针对那时的西方科学正处于职业化、专业化、分科化阶段而言,突出了19世纪中期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科学特征,但却遮蔽了它所生长出来的知识论传统。      《中国科学报》:中国人为什么会对科学产生误读?      吴国盛:科学不是中华民族本土的东西,不是土生土长的事物,而是舶来品。从外面来的东西容易引起误读,这是因为中国人只能以中国文化的眼光和思维来认识这些外来事物,而在中国文化中恰恰没有“科学”这个东西。      今天的中国人往往喜欢把科学看做一种“智力行为”,这就容易把科学泛化。在我看来,科学并不只是智力行为,并不是有了智商就可以搞科学。我们中国人智商绝对不能说低,但是中国古代并没有科学。一定的智力水平作为基础,是科学所必需的,但科学最本质的东西不在智商,而是关乎文化。所以,为了揭示中国人对科学的误读,我们需要正本清源,探讨在西方的语境下科学是什么意思,从而回答科学为什么在西方出现。      《中国科学报》:科学的本质关乎文化,这怎么理解?      吴国盛:科学就其本质而言是知识。但知识是什么?中国人对知识的理解也很宽泛,我们常说“经验知识”、“技术知识”等等,但西方对知识有非常严格的要求:知识必须具有确定性。西方关于科学的理想是对确定性知识的理想,这是西方文化中一个特色,而对于确定性的追求不是东方民族所热衷的。      科学最根本的追求是确定性      《中国科学报》:这种对确定性的追求,其源头是从何而来的?      吴国盛:在古希腊。中国人认为宇宙是一个变化着的生命之场。希腊哲学断然拒绝变化,从巴门尼德开始,就坚持“存在者存在,不存在者不存在(是者是,不是者不是)”。由于柏拉图继承了巴门尼德的思想,确定性、不变性成为之后几千年西方思想的主题。这一主题就是科学的思维方式的原则。科学就是寻找规律,规律是变化之中的不变者。科学定律通常以方程的形式呈现,方程即等式,而支持等式成立的就是不变性。科学的任务就是揭示确定性、研究不变性的领域。      《中国科学报》:为什么古希腊人追求确定性?      吴国盛:希腊人最核心的问题是自己、自我性的问题。德尔斐神庙有句箴言叫做“认识你自己”。“自己”是最重要的,但是要通过认识的方式将自己识别出来。那么什么是你自己?我们通常是通过我与他人的关系来认清自己的角色:你是你爸爸的儿子,你是你丈夫的妻子,等等,这是通过外部的眼光来确认自己,是别人眼睛中的你,是靠他人来确立的你,但这是真正的你自己吗?这种所谓的自我实际上不能自持,是处于流变之中的。我今天是老师,但是第二天被开除了,那么我还是老师吗?      所以希腊人需要在认识你自己的名下找到稳定不变的东西。只有稳定不变的东西才是真正的你自己。比如,我不可能把我还原为我的身体、我的血肉,因为人的身体在不断变化,现代生物学表明大约7年人体内的细胞会全部更新一遍,但你还是坚信你仍然是你自己,这靠的是什么?      这个把自由看做最核心价值的文明所关注的中心是:什么是永恒的、不变的和什么是不断变化的。巴门尼德的原则就确立了这样一个思想:纷繁复杂、不断流变的现象背后有永恒不变的本质,而知识的存在必须依赖“有确定性的、不变的东西存在”这一前提,必须“是者是,不是者不是”。这就是西方哲学对于实在和现象的二分,它由巴门尼德开始,最终在柏拉图手中成为西方思想的主流观念。      实在是永恒不变的,而现象是通过感官认识到的、不断变化的,对永恒不变的实在的认识是知识,是真理,而对现象的认识只是意见。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为什么西方哲学的认识论和后来脱胎于此的科学最根本的追求是确定性。      《中国科学报》:中国文化如何看待确定性?      吴国盛:中国文化并不强调对这种永恒不变的实在的追求,也因此不重视知识。把问题认识清楚不是中国文化的最高目标。      儒家和道家的思维是:变化是绝对的,一切都在流变之中,一个事物可以既是又不是,因此,对于人性、人生,国人追求的是如何在不断变化的具体情境中达到中庸、获得平衡或者作出在当下情境中最好的、最恰当的具体应对。      像中国历史上“两小儿辩日”的故事,中国人止步于夸赞孔夫子实事求是的态度,却没有人质疑孔夫子,没有人非要把这个问题搞清楚。      《中国科学报》:西方文化追求的确定不变的东西是什么?      吴国盛:逻各斯(Logos),逻各斯可以翻译为“道”,但是中国的“道”却是“道可道,非常道”:如果“道”可以被言说出来,那它就不是真正的“道”。西方的“道”是言说(speak),确定性一定要能够明白无误地说出来。      《中国科学报》:能否举个例子?      吴国盛:希腊人对人类文明的贡献在于他们众多独特的创造,比如逻辑学,演绎数学,或者说证明科学。中国也有数学、有算术,但是deductive science,即演绎科学却是西方独有的。      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我们中国人只要测量一下得出结论就认为可以了,如果量一个不行那就测量多个。但是希腊人会问:凭什么一定是180度呢?有什么保证它一定是真的呢?这就需要演绎,需要证明,于是诞生了证明科学。一个定理如果能在一个体系中得到证明,那它的正确性在此体系中就是永远无法被质疑、被否定的。      不变性是自我的真谛,没有找到不变性、确定性的自我是随波逐流、随遇而安的,也就因此无法实现真正的自由。爱因斯坦说,科学有两个要素——诞生于古希腊的演绎精神和近代产生的实验精神。而爱因斯坦认为中国没有科学是不令人奇怪的,中国不可能有科学,因为两大精神都没有。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两种文化在取向上的不同,西方文化把确定性、不变性、真理作为追求,而这一问题取向是从对自由、对自我的追求中生发出来的。      契约精神与科学      《中国科学报》:这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背后隐含的是什么?      吴国盛:每种文化背后更关键的问题就是人文的核心:人和文。      对人类而言,特有的事实是:所有的人一生下来,就开始置身于一种文化形式之中。这种特定的文化就允诺了一种生活方式,这种方式保证人生是值得过的,并为人生的意义作出辩护。因此,任何文化的核心都是“什么是人”以及“怎样实现这种理想的人性”这个问题。      “人文”一词是个词组,它同时揭示了理想的人以及达至这一理想的方式。文通“纹”,代表的是一种教化方式。“人文”就是说:有一个对理想的人的设想,然后通过文化的方式实现这种理想。故而,文化最核心的部分是它的人文理想和教化方式,形形色色的知识、具体的文化形态,都要从属于这个核心目标。      《中国科学报》:也就是说,中西文化的不同,如果要追至根源,就要从其不同的人文理想和教化方式谈起?      吴国盛:对。中国是个泛道德的国家,基于血缘关系的伦常关系是其他所有社会关系的基础,这是农耕文化最自然、最经济的方式。在这种文化中,亲情成为核心要素。西方文明,以其源头之一的希腊文明为例,其地理环境决定了他们经常迁徙的特性,这与农耕民族人口很低的流动性形成了鲜明对比。      由于人与人之间频繁的流动,基本上没有血缘关系,那怎样组织才能形成井然有序的而不是充满了暴力和冲突的社会?这就形成西方社会的契约文化。中国人之间关系的基础是天然的血缘关系,以血缘、亲情为社会联结的纽带,而希腊的人与人之间是契约关系,西方文化是契约文化,圣经“旧约”、“新约”是说上帝与人订约,这是源自民间早就存在的订约行为。所以,制定规则、遵循规则是西方社会构建的机制。      《中国科学报》:两种生活方式导致了两种文明,这两种不同文化与此后能否产生科学有关?      吴国盛:对。契约文化是西方文化的本质和核心的特征,中国传统文化很难走上科学与民主的道路,就在于缺乏契约传统和契约精神。      契约精神深刻融入了西方文明的血脉之中,使得他们在面对紧急事故需要作出决策的时候,就像自组织系统那样,马上自己组织投票,而中国则是希望立刻就能出现德高望重的人,中国人希望在这种时刻能有经验丰富、“年高德劭”的人来领导,而不是每个人都站出来表达自己的观点。那么这种文化最推崇的人性是什么?契约文化所提倡的对人的理想是什么?契约文化所预设的是:签约者必须是独立自主的个体,否则签约是无意义的、无效的。契约文化导致西方人具有很强的个体主义色彩,每一个人都是原子一样彼此独立的个体,而不像中国的人,是处于社会关系网格之中的节点。这种彼此独立个体最根本的特点就是自由。      自由与科学是文化重建的必由之路      《中国科学报》:在您看来,东西方文化冲突,究其根本,就在于是把人看做有爱心的社会关系网络中的节点,还是独立自由的个体?      吴国盛:如果说中国文化靠“礼”来进行人的培养和教化,对希腊人讲,什么样的方法能够使年轻人懂得自由的精髓、把年轻人培养成真正自由的人呢?我认为这一途径就是科学,科学是通往自由的必由之路。      我认为,科学的目标就是实现自由的理想人性,科学是实现理想人性——即成为自由的人——的人文形式。对很多人来说,我的这一观点令人很惊讶:科学竟然可以是自由的人文形式。      中国人之所以误读科学,固然有其历史原因,更核心的是因为我们的文化基因里缺乏对自由的真正认同,所以我们从来没有能够真正掌握科学的精髓,从来没有能够真正地理解和崇尚科学。      《中国科学报》:您的结论是什么?      吴国盛:我认为,中国之所以没有科学、没有演绎科学,究其根源就在于东西方文化所拥有的是不同的人性理想,而此理想决定了达至理想的方式、途径。古代中国人从来没有把科学、知识看做是通向理想人性的方式。      中国人对科学的误读是因为没有抓住自由这一科学之为科学的维度,希腊科学不是有用之学。有用之学总是要服务于外在的目的,只有无用之学才服务于自身的目的,为知识而知识才是真正的自由。中国人对科学、对知识或者任何事物的实用主义观点阻碍了对科学真正的精神气质的理解,导致中国人没有能够理解科学内在的自由本质和起源。      《中国科学报》:您说的“自由”是什么概念?      吴国盛:我所说的自由是作为文化最核心的理念意义上的自由,而非政治自由或社会自由,自由作为西方哲学核心的概念,在根源上依赖于对“什么是自己”这个问题的回答。      希腊的自由是认识并追随理念的逻辑,“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希腊的自由基本上是一种沉思的、静观的、纯粹理论追求的自由。      当然,现代科学的发展也需要从现代的自由理念中寻找根据。科学家、科学史家和科学社会学家大都认为,学术自由,也就是自由的学术氛围和社会政治氛围是科学发展的必要前提,但自由并不是科学发展的充分条件,科学的发展还需要很多其他因素的支持。      《中国科学报》:您刚才提到不同的生活方式影响了不同文化对人和文的理解与设定,您如何看待当代中国文化?      吴国盛:选择怎样的人性理想是当代中国人人性重建的巨大难题。我认为目前中国的文化是一种不中不西的状态:科学没有学到、没有真正理解,同时,“五四”之后对传统文化的清洗使得传统文化“花果飘零”,我们的年轻一代,包括我自己都读不大懂古书,不知道祖先怎样思考和理解,这就导致我们自身文化认同的危机。虽然生活在中国,却不是真正的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或者不知道怎样才是中国人。      不可否认的事实是中国已经被完全卷入了现代化的浪潮,走上了工业化的道路,完全采用了西方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这是最基本的事实,而且不可逆转。更重要的是,采用西方的技术就意味着被迫采纳其意识形态,被迫接受其背后的逻辑。很多人强调“现代化不是西化”,那么现代化是什么呢?既然采用工业文明创造出了成功的生活模式,那就必然要接受其意识形态。比如我们每天接触的互联网,它就是平等分配信息的技术机制,在其最基本的架构中,平等、自由的理念早已被注入了。      当然,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也不是不可能的。我们完全可以设想,中国人在微观技术层面走出自己的特色,比如发展东方的身体技术,并且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套生活模式,去处理和解决面临的问题,那是有可能的。但是,在大规模、深入系统地利用西方技术的同时,又希望维护中国的传统思想作为文化主体,很有难度。我越来越倾向于认为,自由与科学是我们文化重建的必由之路。
个人分类: 欣闻恋播|2463 次阅读|0 个评论
理性是自己去思考,而不是去相信
tian2009 2010-10-10 16:31
一位同学在我新浪博客 《方舟子是怎样恶意批评吴国盛的》 贴后留言,言辞恳请,专门开了一贴回答。转到这里,连同后面的跟贴及我的回复。 理性是自己去思考,而不是去相信 (2010-10-09 15:59:00) 一位同学言辞恳切地留言,需要严肃回答。 留言跟在 《陈谷:方舟子是怎样恶意批评吴国盛的》 zhudianfei 2010-10-09 12:52:14 田松老师:这几天看了你的博客,心中有些难过,这还那个我曾经喜欢的文章酣畅淋漓的田老师吗?这还是那个有些侠气,有真性情的,在南京夫子庙为情而哭的田 老师吗?你、刘华杰、江晓原、刘兵以前的文章中就看出你们与方有隙,如是学术争鸣,这是正常的。但现在看来已经不是了,在地球人都知道肖雇凶行凶,且肖已 经被拘,他也承认了的情况下,你还为肖辩解。方有方有毛病,但若他说有是对的,我们接受就好了,他若说的不对,我们有理有据,道理是不怕辨的,但你们不 是,现在的争论已超出学术争鸣的范畴。至今北大科学传播中心的网站上还有大量攻击方,为肖辩解的文章,这不是明辨是非,不该啊,有些为你们心痛,有辱你们 学者的名分。 答复如下: zhudianfei: 你好! 多谢直言。这几天我经常想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我们会相信一件我们没有经历过的事情?对于我们没有经过的事情,出现了两种相反的解释,我们应该怎么选择? 地球人都知道吗?地球人是怎么知道的? 就跟牛奶有营养一样,大多数人并不能凭自己的经验确证,牛奶有营养,而只能表述为:被告知有营养,相信有营养。 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人常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忽然有一天,对于一贯相信的东西不再相信了,回过头来,想到以前的相信,反倒觉得奇怪了。 我们与方是有过过节,但从来不是什么学术争鸣。我们之间的过节,我最近在博客上陆陆续续地说了一些(新浪博客上只贴了一部分,更多内容在我科学网博客人 类只有一个地球,但是地球上不只有人类),也请看我以前接受记者采访的说过的话《我们为什么不和方舟子玩》,方舟子不是我们学术讨论的对象。从来不是。 我们国家也实行无罪推定。一个公民,在未经法院判决之前,他只是嫌疑人,即使他自己招供,也不能说他是罪犯。我为什么不能为他辩护呢?罪犯都拥有基本人权,不能随便侮辱他的人格,何况只是嫌疑人呢? 人们觉得事情很清楚,所有的过程都很清楚,那时人们太容易轻信了。人们太相信那个声音最大的消息源了。在我看来,这件事的疑点还是很多的。比如方舟子到底 挨打没有,打的过程是什么样的?一会儿说辣椒水,一会儿说乙醚,后来又是什么自卫装置,事实难道是面团,可以捏来捏去?新闻中说有两位目击证人,怎么一直 没有见到记者去采访这两位,他们到底看到了什么? 我告诉你,我只所以有这么多疑问,是因为我知道方舟子是一个惯于说谎的人,是一个没有能力平实地陈述基本事实的人。我的话出自我的亲身经历,你可以看看我翻的陈芝麻烂谷子。 我相信你也注意到了,我直接为肖传国辩护的文章只有一篇,就是《请尊重肖传国先生的基本人权》。 我讨论的不过公民社会的常识,不仅对肖传国有效,对任何人都有效。 如果你觉得我这篇文章有不对之处,欢迎你指正。 还有一篇批评记者柴会群的文章,看起来似乎是在为肖传国辩护,但是我的核心意思是,身为记者,要有职业精神,媒体是公器,对于你不喜欢的人也要公道。没有追求公正之心,不应该做记者。该采访的人没有去采,是懒惰;没有采到,是无能;依靠不可靠的信息源,更是失职。 这个案子,是非常好的科学传播的案例,我以后上课,会用得上。 其余的为肖传国辩护的文章,都是转贴。在主流媒体的声音一边倒的情况下,我把这些贴出来,是要提供另一种声音。也间接地告诉大家,肖方之间的是非曲直,不能听方舟子单方面的声音。 其实我做得更多的是,不是为肖传国辩护,而是批评方舟子。他这种所谓的打假行为,是文革大字报的行为,属于私设公堂,对于中国社会有害无益。 新语丝网站上有大量攻击别人的文章,为什么北大科学传播中心不能有批评方舟子的文章?方舟子是不可以批评的吗?你说 :他若说的不对,我们有理有据,道理是不怕辨的。我们就是在指出这种打假的荒谬之处,我们就是在指出,这种以打假为名,侵害他人人权的行为。 同时,我还要指出,主流媒体以及相当多的人在盲从,是为虎作伥。我想,也包括你。 我相信你从来没有与肖传国打过交道, 你对肖传国与方舟子之间十年恩怨的来龙去脉也不清楚,你为什么就能够本能地自然地站在方舟子一边呢?当你跟在他的后面,以谴责、痛斥、乃至于谩骂的方式表达正义感的时候,你已经伤害了另一个人,这就是为虎作伥。而最可笑的是,你竟然是在对整个事态基本无知的情况下。 (要想知道细节,请读亦明先生的大作《方舟子恶斗肖传国始末》。) 在方舟子和肖传国之间,我更愿意相信肖传国;在方舟子、肖传国、亦明之间,我最相信亦明。 关于肖氏反射弧的真假问题,我更愿意相信国外三十几位专家,而绝不相信方玄昌、贾鹤鹏、柴会群。他们没有遵守媒体的基本操守。 哪些是事实,哪些只是我们的想象? 我们为什么相信一个我们没有经历过的事情,我总结了几个原因:1,因为这件事儿符合我们的常识,符合我们的对待事物的一般看法,符合我们对事物的预 期;2,因为消息来自权威的信息源,来自你信任的人或者机构;3,因为大家都这么说,因为地球人都知道。也许还可以补充几条。但是问题在于,这些原因,都 不足以保证,你所相信的就是事实。 我们做的,就是在明辨是非。实际上,我是不想为这事儿耗费时间的。 但是,我是出于我的社会责任感。 而且,是出于一个学者的社会责任感。 如果你想继续讨论,我希望你能具体一点,比如,我的那篇文章,哪一个部分有问题,是什么问题。 另外,提供一个经验之谈:经常问自己一个问题,这件事儿我是怎么知道的? 分享 2 顶 阅读 (53) ┊ 评论 (7) ┊ 收藏 (0) ┊ 已有 2 人转载 ▼ ┊ 顶 ▼ 已投稿到: 排行榜 圈子 转载列表: 转载 转载是分享博文的一种常用方式... 前一篇: 陈谷:方舟子是怎样恶意批评吴国盛的 评论 重要提示:警惕虚假中奖信息,点击查看详情 全新育儿博客温馨上线 关注每日最热门博客 wailxdn 2010-10-10 12:35:14 我想就您的《一篇缺乏职业精神的报道》说几句。 您说但是作为记者,必须努力超越自己的立场,至少要符合职业规范。媒体是社会公器,公器不可私用,是媒体从业人员的基本职业道德。 但 是,学术同样是公器,学者同样有职业道德,不可借着公器报私仇。可您在谈论方舟子时,并没有超越自己的立场,而是完全的一边倒,以您在北师大和广大读者的 影响力,是不是也会误导很多人呢?您说方舟子私设公堂,可您这算不算私设公堂审判柴记者呢?您是否借着社会责任感的名义报私仇呢? 作为记者,有义务为消息源保密,您怎么能要求他公布消息源呢? 再说了,您有没有问过柴记者呢?您又怎么知道他没有采访某人某某人呢? 博主回复: 2010-10-10 14:27:53 第一,我承认我的立场。这是我从不避讳的的。我总会说,我认为。也不认为我认为的就是最对的,唯一正确的。不像某位斗士,动辄我们认为。 第二,我这不是媒体,我这是个人博客。 第三,我写的是批评文章,读者有不同意见,可以反批评,我几乎不主动删帖。我删改的跟贴,都有说明。 第四,我没有使用弱智、白痴、妓者这类词汇,我文章中用得最重的是刀笔吏,为虎作伥。没有具体地指向柴记者这个人,而是指向某一类的行为。 记者应该为信息源保密,我并没有批评这一点。我批评的是,他的某些信息源有问题,他应该做到的某些采访没有做。还是不要抽象地讨论,请给出例子。 哪一段话,哪一个论点。 wailxdn 2010-10-10 12:44:09 您说新语丝网站上有大量攻击别人的文章,为什么北大科学传播中心不能有批评方舟子的文章? 既然您也攻击方舟子,那怎么又批评方舟子攻击别人呢?那不就成了手电筒---只照别人不照自己啦。 博主回复: 2010-10-10 14:36:59 阶位不同。 方舟子打别人的假,这算一阶。 我批评方舟子这种打假方式,是二阶。 你在一阶上支持方舟子对某一个人的打,说打这个人打得对,这是一阶。 你认为方舟子的这种方式很好,这是二阶。 在我的博客上有两类文章: 1,一阶文章,直接为肖传国辩护的文章,都是转贴,因为我不是这个领域的人,没有发言权。只是主流媒体一边倒,使得这一方的声音无法发出,这属于仗义。 2,二阶文章,这是主要的,我们关注的。从学者层面关注的。为了陈述二阶的观点,有时需要一阶的案例,这是我用的是我们自己经历过的,能够对其负责的一阶案例。比如方舟子是怎样批评吴国盛的。 wailxdn 2010-10-10 12:57:58 博主如何看北大饶毅教授对肖的批评? 博主回复: 2010-10-10 14:23:46 饶先生有什么批评? madbyte 2010-10-10 13:34:09 一个自己招供的犯罪嫌疑人,对其进行批评是不尊重人权; 一个侥幸逃脱的暴力受害者,对其进行质疑是尊重人权; 对于质疑肖传国的记者,可以怀疑其有不公之心; 对于指责方舟子的亦明,无需顾忌其有偏袒之意; 新语丝批评别人的文章是私设公堂; 未名湖指责方舟子的文章是明辨是非; 相信方舟子是为虎作伥; 相信肖传国是社会责任; 真是哲学辩证法一分为二的经典案例,的确值得我以后上课,会用得上。 打油一首,供博主一哂。 哲学心中有, 爱智不释手。 垃圾满宇宙, 热二要参透。 博主回复: 2010-10-10 14:48:16 你总结的很有意思。立场不同,就会看到不同的景象。你完全想象一下,一个和你立场不同的人,完全可以把你的话反过来说。 不过,还是要纠正你的一些说法。 1,请了解犯罪嫌疑人这个词的意思,了解他拥有哪些人权; 一个人不会因为受到了暴力侵害(A),他的其它行为包括对别人的伤害(B)就获得了合法性。 我没有质疑A,我在质疑B。我在质疑的过程中,也尊重他的基本人权。我没有使用白痴、妓者、弱智、疯子、这类称呼。 2,抱歉,我没有看出来亦明有偏袒之意。他对肖的讽刺和挖客也不少。 3,下面刚刚回过了。 4,在不了解情况不假思索地相信方舟子给肖传国列出的各项罪状,是为虎作伥; 指出这个现象的危害,是尽我的社会责任。 你在复述我的观点,都以你个人的方式进行重新表述,看起来好像都对,但是常常偏离我原来的意思。如果你不是诚心,我们可以继续讨论。如果你是诚心的,那就叫恶意。 wailxdn 2010-10-10 14:44:58 博主没有看过饶毅的文章? 请搜索对肖传国起诉方舟子一案的意见书(好像新浪留言是不让发链接的,烦请您搜索一下) 博主回复: 2010-10-10 15:06:34 我就不看了,人生有限。 我听说饶先生在美国赔了一万美金给肖传国,不知是否指这个。 madbyte 2010-10-10 15:23:44 立场不同,的确可以在头脑中看到不同的景象,所谓屁股决定脑袋是也。但再不同的立场,也没法把飞出的锤子看成反方向。 我的复述如果恶意,博主不妨指证。讨论是否继续当然也随君所欲。 我也没指望说服博主,不过是觉得博主文章难以自圆其说,所以插块牌子,免得别人掉坑里罢了。至于有人愿意入坑,或者博主呆在坑里不想出来,谁又拦得住呢?进化论传播了几百年了,上帝不还是在一些人心里活得好好的吗? 博主回复: 2010-10-10 16:13:24 关于复述是否是恶意,还要有其它证据来判断。我不会在事情第一次发生的时候,就说人家有恶意。但是事情反复发生,就不由得不往这个方面想。你知道我指什么。 锤子云云,目前能够看到的仍然是方舟子的单方面陈述。没有目击证人的证词,也没有被刑拘者的证词。 但是,关于锤子的解释,却有不同。方舟子宣称他是因为打假遭到了报复,不过,还有另一种可能。刚看到一条未证实的消息,肖传国说,是因为方舟子辱骂了他的恩师和妻子。 我只表达我的个人的观点。我不是上帝,我不代表地球人,也不代表正确。 哪个地方不能自圆其说,哪个地方有错误,请具体指出。 我说过了,这样抽象讨论,没有意义。 madbyte 2010-10-10 15:51:56 回完一贴,居然忘了回答博主的问题 1。骂人白痴、妓者、弱智、疯子的确不对,没有五讲四美。骂人汉奸、走狗、特务同样也不高明。但就是把白痴、妓者、弱智、疯子换成缺乏逻辑、报道偏颇、理解有误、不知所云也改变不了有据可查的事实。 2。对亦明的评论我以写在陈谷:方舟子是怎样恶意批评吴国盛的一文的评论后。各抒己见吧。 3。你的3不知何指,就暂不作答了 4。 方在一些人眼里是老虎,在另一些人眼里却是武松。我就奇怪,一个体制外的人物,学历不耀眼,地位不崇高,成果不傲人,居然得到如此多人信任,单枪匹马搅得 学界风生水起。这种现象难道不值得科学传播界和科学文化人研究一番?一句世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就能解释吗? 博主回复: 2010-10-10 16:17:51 1,汉奸、走狗、特务之类的话,我没有说过,不对此负责。缺乏逻辑、报道偏颇、理解有误、不知所云都有具体的所指,如果哪一条你认为我说得不对,请指出。 4,你奇怪的事情,我的确在想。这是个科学传播的课题。为什么文革遗风还得到追捧,是值得研究的。也许人们是太轻信了吧,也许人们是太渴望有侠客出现了吧,等我的想法成熟了,可能会有文章发表。 另外,所谓学术界的风生水起,我没有看到。我看到的是一地鸡毛。
个人分类: 陈年档案|3721 次阅读|4 个评论
陈谷:方舟子是怎样恶意批评吴国盛的
tian2009 2010-10-8 17:50
这又是一段陈年老账。前几个帖子说过,2000年之后的一段时间,吴国盛一发表文章,方舟子就要煞有介事地批上一批。我那篇为叫而叫,概源于此。2003年5月31日,方舟子有熊文一篇,批评吴国盛《科学的历程》,题为《 硬伤累累的科普名著科学的历程(第二版 》,指出了吴国盛的所谓七大硬伤。此书当年在湖南科技出版社,一举成名。至今仍在不断再版,是很多高校科学史和科学哲学专业指定的参考书或者教材。我当时就此询问吴国盛,吴回答,只有一处硬伤是对的,已经改过来了。我记得好像是个图片的人名,或者是个生卒年之类的。吴国盛此书上百万字,方舟子用了三四千字就敢说人家硬伤累累,又煞有介事地讲了一大堆科学史应该怎么写,批评吴国盛写作态度不严谨,是一部拼凑之作。此事我们都当笑话看待。谁也没有当真。但是很多方粉很当真。 方舟子自称:【 我只从与生物学历史有关的一小部分举出一些例子,因为我是学生物学 出身,很容易识别这方面的错误,也比较容易让读者接受。 】他提出来的七大硬伤也都与生物学有关。 但是,有位十步一杀只核对了其中第一项,就发现,方舟子要么没有看懂吴国盛的原意,要么是恶意构陷脱离语境无中生有。而方舟子就把这样的东西称为学术打假! 所以,你要是跟方舟子讨论,就先得在基本事实层面重新陈述,累也累死了。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不看。不把新语丝当作信息源。 事情发生在当时的北大科学传播中心的论坛上。从这个过程中,大家可以看到,大多数跟随方舟子的人,并没有对方舟子提出的证据进行审核,只是跟着人云亦云。云的人多了,就成了常识,就有更多的人跟着云。 所谓方舟子的各种神话,包括什么打假至今从未出错,都是这么云来云去的结果。下面详述之: 2003年6月,有一位名为天高云淡的方粉不断地把方舟子的这篇东西往北大科学传播中心论坛上贴。遭到了飞来飞去飞雪hahaah十步一杀等人的批评。飞雪的话引发了一些义愤填膺的反驳,其中一位Alone,因为言辞中包含人身攻击,遭到删帖。指责版主掩耳盗铃,又遭到删帖。十步一杀劝告跟着起哄的人自己思考,不要反复地拷贝别人的东西。回帖如下: 回复:掩耳盗铃的人哪!! Sun, 29 June 2003 10:55 你生这么大的气干嘛? 1,看你帖了那么一大堆,我还以为你又找出多少新的证据了。原来是鹦鹉学舌,剪贴拷贝了人家那啥子的话而已。如此而言,飞雪的回帖直接放在你这里就行了。 2,你是学生物的吗?你能看懂那啥子都说了什么吗?你能看懂吴国盛都说了什么吗?如果你能,请用你自己的话给我们深入解释一下好不好? 老实说,我看不懂,但是我不相信那啥子指出的所谓硬伤是硬伤,也不相信他所谓的共识是共识。 如果我要对这个问题发言,我会找一位真正的由公心的生物学家核实。 3,即使那啥子所说的硬伤都是成立的,也推不出比比皆是的结论,更推不出什么想当然的结论。就像我不能从你脸上有痦子,推出你全身有痦子,你是个痦子人,你是个黑人一样。 4,你能不能说两句自己的话让我们听听,心平气和地? 剑法的最高境界,就是不杀,就是拿剑把子捅人家的腰眼子。 方舟子指出的《科学的历程》七大硬伤的第一条这样说的: 【 豌豆是一种自花授粉的植物,孟德尔同时进行自花授粉(即同一品种自我 生殖)和人工杂交授粉(即用不同品种杂交生育)。(p.377)自花传粉 即在同一朵花内完成传粉过程,花粉传到了同一花的雌蕊上,从字面上即可知道 其意,不敢肯定的话找一本常见辞书(例如《辞海》)一查也可明白,作者加注 已属画蛇添足,却又注错了,也可见他其实并没有弄明白孟德尔具体是如何做试 验的。】 第二天凌晨 Alone心平气和地说 我心平气和说两句 Mon, 30 June 2003 04:41 十步兄先看看这个连接: http://61.28.22.26:8050/RESOURCE/XX/XXZR/ZRBL/XXJXQSZR/5008_SR.HTM 别忘了这儿是:首页学科资源栏目学科教学资源小学自然自然博览小学教学全书──自然劳动卷 我看也不用多说什么了。 我不是学生物的,是学力学的,不过我比吴教授强的地方在于: 我会用Google 方舟子Google打假的本事,传播得还挺广。Alone似乎很为此得意,在Google后面还加了几个鬼脸。 两个小时后,十步一杀回帖: 回复:我心平气和说两句 Mon, 30 June 2003 06:04 谢谢Alone给出的链接,也谢谢Alone愿意心平气和地讨论问题。 你的链接我看懂了,讲得很清楚,什么叫自花授粉,什么叫异花授粉。(或者叫自花传粉和异花传粉,我想这授粉和传粉在这里应该是一个意思吧) 这使我更加确认,吴国盛在这里没有硬伤!顶多是句子不完整,属于语法错误。 具体分析我先不说,我想再请教一个问题,一个不需要Google就可以回答的问题: 您本人在发帖之前,是否读过吴国盛《科学的历程》?是否读过《科学的历程》377页? 剑法的最高境界,就是不杀,就是拿剑把子捅人家的腰眼子。 回复:硬伤累累的科普名著《科学的历程(第二版)》:ZT Mon, 30 June 2003 10:43 我对吴教授大作的了解,仅限于楼主帖子的内容。 本人穷学生一个,没有钱让大家先富起来。 要是楼主造谣,我说的就全没有意义。 对于我这样一个生物学外行来说,只能靠google来找资料。 感兴趣的朋友再看看这两个连接: http://202.119.49.29/museum/paleontology/evolve/da3-2.htm 第二个连接:http://www.hfedu.net/dna/feiyan2.htm 这个对应于楼主帖子里的这段话: 打开这一僵化局面的是关于肺炎双球菌的研究。这种病菌有两种,一种有 外膜,有传染性,另一种没有外膜,没有传染性。1928年,英国生物学家格里菲 斯发现有一种转化因子能使有膜病菌变为无膜病菌,这令他感到非常奇怪。 (p.474)这里刚好搞反了转化实验的结果。格里菲斯发现的是,那些被杀死的 有膜病菌中含有一种转化因子,能让无膜病菌转化为有膜病菌。 从那个小学教学全书──自然劳动卷 里可以知道: 自花授粉是同一朵花的花粉落到同一朵花的柱头上。不是什么同一品种的自我生殖。 从上面第一个连接以及能搜到的资料里提到孟德尔只说他做的是7组性状不同的杂交试验,并未提到他做过什么同一品种之间的试验。况且豌豆本来就是自花授粉植物,又何需孟德尔进行呢? 如果说上面是吹毛求疵,需要宽容对待。那么 从上面第二个连接可以知道,吴教授确实颠倒了事实。如果这也不算硬伤,我也无话可说了。 也就是说,Alone承认,他没有看过吴国盛的书,就认同了方舟子的批评。第二天,十步一杀回复了一个长贴: 回复:硬伤累累的科普名著《科学的历程(第二版)》:ZT Tue, 01 July 2003 06:42 感谢Alone先生诚实的回答。 我对吴教授大作的了解,仅限于楼主帖子的内容。 这么说,你并没有读过原书,仅仅根据某人的批评,就认为吴国盛存在硬伤,就认为飞雪睁着眼睛说瞎话,就发了那么义愤填膺的帖子,以至于口出不逊,遭到删贴,以我之见,不免有些草率! 前面我已经说了,就算那些硬伤都成立,也推不出那啥子结论。比如你家新盖一座房子,有人跑过去,说你家的粉墙上这有一道黑,那有两块灰,灯泡也不亮,所以这房子是豆腐渣工程,根本就不应该盖,应该马上扒了,你是否同意呢? 还是说说自花授粉这件事。 吴国盛的原话的确是这样的: 豌豆是一种自花授粉的植物,孟德尔同时进行自花授粉(即同一品种自我生殖)和人工杂交授粉(即用不同品种杂交生育)。 方的批评是这样的: [自花传粉即在同一朵花内完成传粉过程,花粉传到了同一花的雌蕊上,从字面上即可知道其意,不敢肯定的话找一本常见辞书(例如《辞海》)一查也可明白,作者加注已属画蛇添足,却又注错了,也可见他其实并没有弄明白孟德尔具体是如何做试验的。] 打假英雄方世民先生在这里的批评有二: (一),作者没有必要加注;(二),注错了。 加注是否有必要,那是作者的事。所以这批评(一),民间叫做狗拿耗子。我相信你不会认为(一)是硬伤。 关键是(二),注错了。 真的注错了吗?粗看起来好象是这样,尤其是像老兄这样没有看过吴国盛原书的人,看起来简直一定是这样。不过,为了回你这个贴,我专门看了一下吴国盛《科学的历程》377页,依我的理解:吴国盛根本就没有错。 因为括号里那两个注解根本就不是对前面自花授粉和人工杂交授粉的名词解释。而是对这两种实验的意图或者结果的解释。 让我来重说一遍。 吴国盛先是说:豌豆是一种自花授粉的植物。按照常理,倘如吴国盛要对自花授粉这个名词进行解释,用括号做个注,也应该注在这里。而不是下面。 紧接着,吴国盛说出了这句被认为是硬伤的一句话:孟德尔同时进行自花授粉(即同一品种自我生殖)和人工杂交授粉(即用不同品种杂交生育)。我把这句话用我的理解复述一下: 孟德尔进行了两种实验,一种是自花授粉,一种是人工杂交授粉。前者可以使同一品种自我生殖,后者使不同品种杂交生育。 如果这里面有什么不妥的话,在于同时二字。孟德尔先是进行了杂交实验,然后才对子代进行自花授粉实验。但是,从长时段考虑,孟德尔做了那么年实验,同时也算不上什么错。 两种实验当然是必要的。如果是纯种,无论怎么自花授粉,下一代都是纯种。所以先需要进行杂交,人工授粉,得到杂种。 然后,对杂种进行自花授粉,下一代就表现出三比一的性状比例。 在你看来,[从上面第一个连接以及能搜到的资料里提到孟德尔只说他做的是7组性状不同的杂交试验,并未提到他做过什么同一品种之间的试验。]这个结论还是草率。建议再多GOOGLE几下,或者找几本书看看。我可以推荐我刚刚翻的两本。 1,宣建武编著,认识基因之路,科学出版社,1989。 2,吴国盛著,科学的历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声明一下,我不是学生物的,对于前者没有判断能力,对于后者关于生物这一部分也没有判断能力。但是,他们说的关于孟德尔实验这部分我看懂了。所以现在我是 以自己的判断来说明,吴国盛这个注算不上硬伤。如果一定要挑毛病的话,是语文不大好。如果在这句话后面加上实验二字,表述就更明确了。但也不是非加不 可,因为这句话不是孤立的,不是中学生试卷里的试题,它在书中有自己的前后文,不至于产生误解。 当然,你还有这句话: http://www.sgjh.tc.edu.tw/Web/hereditary/inherit_rule/inherit_rule.htm 这里对孟德尔实验的叙述我也看懂了。我觉得比你那个链接要好。其中说到: 这就是你说的那个。但是然后,孟德尔又进行了下面的实验,注意用词: 將此F1自花授粉,这句话不正是进行自花授粉的意思吗?按照你的批评,本来就是自花授粉,何必要将? 综上所述,吴国盛在自花授粉后面加上的括号不是硬伤。 当然,我不是说吴国盛写得很完美,不能批评。就这一段而言,以我个人之见,可以把这个实验叙述得再丰满一些。但是这和硬伤扯不上关系。 把本来没有什么问题的一句话孤立出来,硬说人家是硬伤,进而说人家写作态度不严谨,这叫啥子批评嘛? 建议老兄以后再表达义愤填膺的时候,冷静一下。读过原文,作些比较,再义愤填膺不迟。 《科学的历程》虽然售价很高,但是要读书,不一定自己买。可以去书店看,更可以去图书馆看。 剑法的最高境界,就是不杀,就是拿剑把子捅人家的腰眼子。 十步一杀的帖子写得很细致。方舟子的这种批评,我们好的方面去猜测,可以说他虽然学过生物,但是语文学的不好。从坏的方面猜测,那只能是恶意构陷,诚心歪曲。 此帖之后,这事儿就算消停了。不过,这些批评方粉们看到了,也是装作没有看到,他们继续把方舟子的所谓打假,贴到别的的论坛上去。 而方舟子在一个月之后,还在他新Dao资料里,贴了这样的东西: ---------------------------------------------------------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1.dyndns.org)(xys.3322.org)◇◇ 读方舟子批吴国盛《科学的历程》有感 plainfact 记得是两年前由北大未名新青年三角地第一次接触到方舟子的文章的,而后 转去新语丝,两年来方的文章也读了不少,感觉其文笔犀利,有凭有据(虽然我 没有具体考证过文章引用的论据是否属实,但从那些只知一味谩骂,举不出什么 证据的反对者来看,其论据的可靠性还是很高的),如果不能用投枪来比喻, 至少也是箭矢了。只是现在国内舆论环境不太好,方的名气虽大,但主要是 在网上,在现实中可能比不过一个北大教授。另外,方的文章矛头总是指向一些 牵涉面较大的人或事,比如《科学的历程》,你批它就等于批新华书店,批中科 院,批北大,兴许还批了某些官员,呵呵,这样方的批评性文章难以在传统媒体 上露面,即便露面了,我们的教授们也可以不予理睬。至于在网上,能够匿 名发言,那就可以撕破脸皮,肆无忌惮,大骂出口。国内学术氛围不是一天两天 就能变好的,只有希望方的文章能多多发在主流媒体上,希望能有更多的方出现, 希望有一天方发现没有东西可以批的(^_^呵呵,纯属痴心妄想)。最后,赠方一 句话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XYS20030819)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1.dyndns.org)(xys.3322.org)◇◇ 按照方是民的这种批法,他永远能找到批判的对象。而你指望他反思是不可能的。因为他最初就不是想要讨论问题,而是批判。至于能不能批得动,他无所谓,只要做出一个批的架势,哪怕是刀卷了刃,方粉也会欢呼跳跃,高唱赞歌,颂之曰:有一个骗子被判成了铁案。还有一个常用的词叫铁板钉钉。 这就是方是民的打假。
个人分类: 陈年档案|10977 次阅读|4 个评论
陈谷:我们就是不和方舟子玩
tian2009 2010-10-6 06:44
【 这是《外滩画报》记者张嫣根据访谈整理的文本,经过了我的校对。最后发表时,又做了删减。发表于《外滩画报》 123期(2005年3月24日),题为《我们就是不和方舟子玩田松五评方舟子》,目前网上流传的是这个版本,学术批评网上还有存档( http://www.acriticism.com/article.asp?Newsid=6869 )。这是校对后删节前的版本,有六评。事情过了这多年,方舟子还是那些招法,我也还是这些评价。每次遇到人问,我只好再说一遍。翻来覆去地说,说得我自己都烦了。所以把这些陈芝麻烂谷子做个档案,再有人跟我讨论小方同学,就请他翻翻。彼此两便。 】 我们就是不和方舟子玩 (外滩记者 张嫣 采访整理) 方舟子与王海不同,他的打假是自导自演。 在现在的国内媒体中,方舟子的总体形象还是正面的,他的打假为他赢得了很多荣誉。我最初也表示过赞赏,但是后来觉得问题很多。刘兵有一篇文章《学术打假与法治观念》,说得比较清楚全面。比如王海打假,被打的是不是假,该受到什么惩罚,都不是王海说了算的,而是由独立的国家权威机构进行鉴定的。 而方舟子打假,是自己调查、自己认定、自己发布结果,一个人充当警察、检查官和法官多种角色。在新语丝里,方舟子至高无上。简单地说,打错了怎么办?按照方舟子自己的说法,你可以向我申诉,我给你贴出来呀。但是,第一,我为什么一定要看新语丝?如果我不看,也没有人通知我,其实是在我不知情的情况下,对我的名誉造成了损害。第二,就算我看到了,我为什么要向他申辩呢?那无异于承认他有审判我的资格。然而他没有啊,又不是教育部或者中科院的什么专门机构?事实上,的确有人向方舟子申辩过,但是方舟子经常要在上面加上一些煞有介事的批注,把对方继续丑化一番。你看他是怎么对待汪丁丁的就知道了。 方舟子自己也知道,他不具备合法的权威,他说网友之所以向他举报,是因为相信他的人格。相信他的人格!先不论方舟子的人格怎么样,在这个法制时代,你能够相信靠一个人的人格打假吗?王海靠的可不是人格,而是法律。我认为王海才是真正具有侠义精神的人。 方舟子的人格 方舟子的人格究竟怎么样呢?常去新语丝的人,可以通过自己的了解有所判断。文如其人嘛!你可以看方的文章和帖子,他经常说人弱智、白痴、鼠辈,把他不喜欢的记者称为妓者,还把虹桥科教论坛称为骗子论坛这个论坛上活跃着很多真正的科学家。而方舟子常用的辩解就是引用一句名人名言:说一位良家妇女是婊子那是骂人,说一个婊子是婊子那就不是骂人。所以在方舟子和他的范斯看来, 如果 方舟子骂你是弱智,你就是弱智;骂你白痴,你就是白痴;骂你是妓者,你就是妓者。而方舟子本人当然是永不弱智、永不白痴,既不是婊子也不是妓者。 我们就假设新语丝是一个媒体吧。按照媒体惯例,方舟子也有过这样的承诺,如果作者不愿意采用真名的话,编辑部有义务为之保密。比如《探索与争鸣》杂志,就一直拒绝吐露野鹤的真实身份,表现了很好的职业道德。但是方舟子在刘华杰与他关系破裂之后,公布了刘华杰所有的笔名。具体的理由你去看吧,是因为刘华杰骂了新语丝,多么可笑。要知道,任何理由都是荒谬的,都是自毁信誉的。 911 之后,我曾传给他一篇署名风车战士的文章,他当时没有用。但是在《美梦与恶梦》事件之后,他却忽然把陈年老帐贴了出来,并在风车战士后面加了一个括号,说是田松博士的化名,大加挞伐。但是我当时传给他这篇文章的时候,既没有授权他可以张贴,也没有说这篇文章出自我手,所以我现在可以批评他的职业道德: 1 ,风车战士有权以风车战士的署名写文章并发表文章; 2 ,至于风车战士是否就是田松,新语丝有什么权利妄加猜测,并且当作真事儿予以公布呢? 早在《美梦与恶梦》事件中,柯志阳就要求方舟子分清几重身份,因为他既是新语丝的老板,又是编辑,又是辩论对手。批评柯志阳的文章,方舟子正常发表,而柯志阳的反驳文章,方舟子后来就只发表赵南元的点评版,柯志阳要求平等对待,也要求发表对赵南元的文章的点评,方舟子则予以拒绝。柯志阳要求方舟子撤下赵南元的点评版,方舟子竟然说:那不是柯志阳的文章,而是赵南元的文章,所以柯志阳无权提出这个要求。那场争论一开始是在一个邮件组中进行的,所以我看到了全过程。看到此处,我实在怒不可遏。打个比方吧,两个人下棋,就要有个场子,这时有人说,我家有地方,到我家去吧。你不能因为是你家,不能因为你有倾向,就区别对待。你给他倒茶,也得给我倒茶;让他坐沙发,不能让我坐钉板。但是方舟子连起码的公平都不讲,一个人不能公正对待不同观点的人,我实在不敢恭维。于是我在整个邮件组中群发了一封给方舟子的信,说他越来越像个泼皮了从此以后,他在提到我的时候,常常加上泼皮二字我说没有兴趣知道他的什么高论,也不想和他再有私人的交往,所以请他不要再往我的私人邮箱中发任何信件。后来,方舟子把这封明确拒绝垃圾邮件的一封信说成是什么绝交信。 在美梦恶梦事件之前,我对于方舟子在生物学上的判断还是相信的,好歹也是个博士,算得上是前生物学工作者。但是这次事件之后,我对于他在生物学上的判断也不再相信了。柯志阳作了一个不错的科学史工作,方舟子批评别人冒充专家,自居主流,把自己打扮成主流的代言人,而柯志阳给一些方舟子视为主流的生物学家们发了一些电子邮件,询问他们对某某问题究竟是怎么看的,根据那些人的答覆,柯志阳发现,方舟子常常歪曲或者修改人家的本意。这样一来,连方舟子的科普文章我也不敢相信了,因为他会根据自己的喜欢,对他所普及的东西进行选择,甚至删改。 新语丝的信誉 方舟子在我这里已经失去了信誉,所以对他的打假,我也不再像最初那样,相信他又揭穿了一个学术骗局,而宁愿反过来看。比如汪丁丁的阿米诺酸,算个什么事儿嘛!实际上,网上早有人把新语丝网站称为信誉死亡站,把他的新到资料称为新盗资料了。信誉死亡我就不多说了,关于盗,我还可以补充一下。在新语丝主页下面就标着一行字:新语丝社保留一切版权,在他新到的资料里面,每一篇都在页眉页脚打上新语丝的标识,让你觉得,这是直接投给新语丝发表的。可是有很多人对我说过,他们从来没有给新语丝投过稿,他们的文章都是新语丝从别的地方搬来的。但是你在新语丝上几乎看不到出处,除了在报纸上发表的一些文章。比如我在新语丝上看过朱鲁子赞美方舟子的一篇文章,我就问朱鲁子,是否是直接写给方舟子的。朱鲁子说从来没有和方打过交道,那篇文章是贴在天涯社区的关天茶舍上的。而天涯上面也有明确的版权说明,要求转载标明出处。如此不顾别人的版权要求,把人家的东西拿来,大言不惭地加上自己的标识,还谈什么反剽窃。 这是属于方舟子作为新语丝老板和编辑的职务行为。方舟子自己的文章里也出现过整句从 Science 那里拿来的东西,当有人质疑的时候,方舟子一面百般辩解,一面反过来对人漫骂。关于这个问题,刘华杰最近又写了一篇长文,你可以找来看看。至于是不是剽窃,是不是抄袭,我说了不算,方舟子说了也不算,你可以找知识产权方面的专家问问,或者找新闻出版署的专家解释一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知识产权法。你自己作为一个编辑也掂量掂量,这样的投稿你是否愿意接受? 方舟子最大的武器就是新语丝这个大喇叭 新语丝是一个大喇叭,声音很响,不过是掌握在方舟子手里的。方舟子说他不能不加批评地发表谬论,散布有害的观点。如果你批评他不公平,他就会说,这是我的网站,凭什么给你公平。你要是觉得不公平,你也可以办一个网站,专门反对我呀!在新语丝上,方舟子是永远也不会输的,因为他可以删你的贴,你不能删他的贴,他可以封你的 IP ,你不能封他的 IP 。方舟子在新语丝里说得上是全知全能,头上撒满了光辉。《美梦与恶梦》事件之后,我用了一个星期到海外中文网站了解方舟子的历史,我发现在那些地方,方舟子几乎从来就是个小丑。你要想了解另一面的方舟子,可以找南海之子、甘任远、道道道等网友的帖子看看。 Google 是个好东西,方舟子就很擅长用,你也可以用用,找找那几个人的帖子。 新语丝的身份也很奇怪。你说它不是媒体吧,方舟子还总是说什么在新语丝上发表文章。你说它是吧,它又不遵守任何新闻纪律的约束。新语丝在美国注册,完全不受国内的管理,而它又是恰恰是面向中国大陆的,美国也不会来管它。新语丝说自己是非营利网站,但是在它主页上,偏偏还有好几个广告。费解。 新语丝这个网站还有些奇怪的地方,一个网站,总是要有个宗旨吧?为什么办这个网站,什么人在办,目的是什么?但是你在新语丝上很难找到这些说明。我找了好几圈,才发现了一个什么 New Threads Chinese Cultural Society ,这个机构的目的竟然是为了向广大公众弘扬中国文化。这个广大公众,我还真闹不清是指美国人,还是指中国人。 方舟子的双重标准和辩论策略 刘华杰曾说过,方舟子可以同时拥有 A 和非 A 。他批评别人采用的是一套标准,自己做事采用的是另一套标准。而在新语丝这个大喇叭上,方舟子有绝对解释权,所以他想用什么标准,就用什么标准,完全没有任何约束。 比如他指责《新京报》有倾向,不发他的文章,反过来,你要是要求新语丝对你公正,他就会说,新语丝是他的,没有义务为你做宣传。比如他告《探索与争鸣》,说野鹤损害他的名誉。可是方舟子以及新语丝上的文章,无论文风还是用词,你都能找到比野鹤更加恶劣的文章。但是方舟子的逻辑是,你损害了我的名誉,我就可以告你,至于我骂了你,你也可以告我嘛,谁让你不告了。比如他说别人剽窃,用的标准很严,反过来对他自己,那就宽得多了。再如方舟子曾说科大研究生院出尔反尔,说人家打算请他讲一门生物学伦理的课,又无端取消了,然后又无端猜测是什么什么人私下活动,破坏他的好事。其实按照方舟子资格论,我觉得应该这样表述:科大研究生院及时制止了一次学术腐败,因为方虽然是生物学的博士,但不是伦理学博士,根本就不具备讲这门课的资格。 方舟子的辩论,常常偷换概念、虚设靶子、歪曲原意,尤其喜欢是脱离具体问题,调查对手的资格,臆测对手的动机。如果你批评他的打假缺少程序正义,他就会说你拥护学术腐败。在网上也可以经常看到方的范斯发布这样的论调,凡是反对方舟子的人,都是被方舟子打疼了的,都是被方舟子批评体无完肤的。可笑的是,被方舟子打了官司的野鹤,竟然是位方舟子从来不知道的,和方舟子从来没有任何冲突的人。 常有朋友好心地劝我们,不要和方舟子辩来辩去的。仿佛我们和方舟子真的有过什么理论交锋似的,那完全是新语丝这个大喇叭造成的幻觉。因为只有新语丝对我们单方面的攻击,我们则很少说什么。所谓的辩论并不存在。我们从来不是方舟子学术上的对手,我们也从来没有把方舟子当作学术上的对手。虽然方舟子常常发表关于科学的见解,不过在我看来,基本上是对他自己的缺省配置的粗浅归纳,比如他写过《什么是科学的怀疑精神》,连科学哲学的入门都算不上。方舟子的很多批评都是为辩而辩,以前是吴国盛一出场,方舟子就要叫。无论吴国盛说什么,他总要批上一批,也不管能不能看懂。但是吴国盛从来就没有写过任何回应。方舟子一方面宣扬什么科学,什么理性,但是在他常常主观臆测,甚至根据某某人在别的饭桌上听来的话作为批评判据,满世界的论坛里跑,甚至把一个学生的听课笔记,拿来作为批评我的证据。 我对民间科学爱好者的研究不知道你看过没有。我觉得方舟子的行为方式很像是一位民间哲学爱好者。怎么看都像。比如民科的一个特征,对所有的评论都进行过滤,只听得进赞美的话,而把批评滤掉,甚至理解成表扬。方舟子的虚荣心常常让他看不到事实,一顿饭局他都要解释成北京知识界人士为他接风的宴会,孰为可乐。他还说我曾经表示要介绍他去北大清华当教授,可当时我不过是个在读博士生,哪有资格夸这么大的海口。 新语丝的批评也有凭空构陷的,比如有一个批评刘兵翻译水平的文章,所举出的句子竟然是批评者编造的。事情败露之后,方舟子拒不道歉,反过来倒找理由,接着批。这种先定罪状,再找罪名的方式,让我觉得方舟子一直生活在他出生的那个年代。新语丝也有文章批评过刘兵剽窃,完全是无中生有,恶意构陷。方舟子声称找出了吴国盛《科学的历程》多少个硬伤,说这本书漏洞百出。当初在 CSC 论坛上,有人气势汹汹地转过来问罪,又有人找出吴国盛的原文,只是核对了第一个硬伤,就发现方舟子要么是没有看懂原文,要么是恶意构陷。 方舟子无法交流,对待他我们只能奉行三不政策 好的对手可以让我们发现自己的弱点,我们进行学术讨论,是为了了解对方,反省自己,首先不是为了战胜对方。但是方舟子不是一位可以进行交流的对手,你要是和他辩论,会感到特别累。你要再三解释,当时不是那回事,我不是那个意思。但是方舟子会一口咬定,你就是那个意思。一个自以为绝对正确,从不犯错的人,你和他辩个什么劲儿啊。方舟子有一句名言: 争论是给旁观者看的。他只是想赢得旁观者的掌声,而不想听听你到底说了什么,当然也就没有讨论的意义。何况方舟子的文章也没有什么学术价值。如果考虑方舟子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有些问题需要反驳,需要澄清,比如这次关于敬畏自然的争论就是这样。 人生有限,不要时间浪费在无意无趣的事情上去。比如说,你一出门,就上来一个三无人员,扔你一身粪球,你说怎么办?总不能检起来粪球再扔回去吧?所以没办法,能躲就躲了。不过,如果有机会,有精力,有闲情,我也会系统地谈谈我对方舟子的看法。我觉得,方舟子是一个很好的民哲案例。 不久前,司马南还说要做和事佬,把两方面拉到一起,沟通一下。由于司马南的态度很认真,我也认真地写了一封很长的信,和司马南讲为什么我不能和方舟子先生坐在一起。并非我不愿意与观点不同的人进行交流,我和葛剑雄先生就有过激烈的辩论,虽然也没有说服对方,但是我们都倾听了对方的意见,没有谁单方面宣布自己绝对正确,对方是白痴弱智。下棋要有合适的对手。如果一个人自己总是悔棋,还敢拿着你的棋子乱放,输了就掀桌子,动不动就往你身上吐口水,你会和他下吗?所以在美梦恶梦事件之后,我们都接受了江晓原教授的三不政策,不理睬、不接触、不反驳。后来重新表述为 不骂人,不吵架,不停步。还是那句话,人生有限,要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2005 年 3 月 19 日 校
个人分类: 陈年档案|6553 次阅读|15 个评论
陈谷:蜀犬吠日,为叫而叫
tian2009 2010-9-22 07:48
【在2001年别过之后,那个电子邮件列表仍然活动一段时间。不过,每次我发言,点击全部回复之后,总会再收件人名单里,找出几个名字(比如方舟子、赵南元)删掉。然而我的邮箱里还是不时地有方舟子传来的邮件。我只好在服务器中把他给堵住了。眼不见为净。 此后那段时间,几乎我们没发表一篇文章,方舟子就要在新语丝上批判一番,嘲笑一番。尤其是吴国盛的文章,方舟子不管能不能看懂,也要批上几句。 2002年7月10,《中华读书报》上发表对吴国盛的访谈 《纵论科学与人文》 ,方舟子忙不迭地就批判起来。于是就有人转到我的信箱里(我已经不看新语丝了)。7月13日,我写了这篇《蜀犬吠日,为叫而叫》。 需要说明的是,这篇文字当时并没有公开,我只是通过那个电子邮件列表,群发而已。但是,我知道一定会有人把他转给方舟子。】 蜀犬吠日,为叫而叫 有成语云蜀犬吠日,是说四川的狗很少见到太阳,所以太阳一出来就叫。至于为什么叫,你问他他也不知道。反正叫起来再说。 作为科学主义者,或者自以为科学代言人的方是民,视国内的 反科学文化人 为科学大敌,甚至将之与他所一贯打击的学术腐败相提并论。这观点我虽然不赞成,但是方的文章我曾经还是愿意看的。某不才,不敢自以为绝对正确,更不敢自诩从未认错,所以有心向对手学习。不才以为,最致命的弱点往往是出色的对手所发现的。我曾经对方舟子怀有敬意(并至今仍对他学术打假之事钦佩有加),自然是因为方有这个才力。 但是,我非常遗憾的是,方舟子辟向反科学文化人的刀锋已经卷刃,本来像模像样的刀法变成了胡抡。 吴国盛刚刚在《中华读书报》上《纵论科学与人文》,追根溯源,高屋建瓴,以我之见,是近年来关于此问题的一篇思路最清晰,思想最深刻的文章。有大师风范。是 反科学文化人 的 反科学主义 的优秀思想成果。当然,我没有要求方是民接受我这样的观点,而且,我也愿意看到方是民有精彩的批评。 可惜,方是民如下的批评却让我想到了那个成语。还没有看清出来的是什么,就迫不及待地叫起来了,大有 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就要反对 的架式。就算是为批评而批评,也不能如此胡弄观众。一来于人无损,二来于己不利。 江晓原兄曾经送方舟子一个少侠称号,竟然胡抡出如此刀法,实在是对不起少侠这个称号!(方是民大概会说:我从来就没有自己这样说过!) 下面仿照方是民惯用的笔法,对方舟子的略评做一个点评。 在我看来,下棋的乐趣,在于有旗鼓相当的对手。当然,也有人喜欢找远不如己的人对局,从中获得猫捉老鼠般的乐趣。这是我所不齿的。但是我承认,这的确也是一种乐趣,尽管有些萎琐,但不妨找点理由,使自己不至于脸红过度。对于如下评论,我的理由是这样的,这个人毕竟曾经是个对手。或者说,我毕竟曾经把他当作对手。 列位看官,闲话说完,且往下看: (黑色为方的原文,红色为我的点评。) 略评北大哲学系教授要拯救西方科学 (这个标题让我惊讶,看过全文,我怎么没有发现吴国盛要拯救科学?吴国盛全文讨论的都是科学与人文的关系问题。只是在最后一小段涉及到拯救西方科学的话题,但是吴国盛首先强调,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并不成熟,并针对记者提出用中国人文拯救西方科学的疑问,说到, 我的思路是用西方的人文来拯救西方的科学 ,这当然只是表达了吴国盛一家之言。但是在方是民的转述中,一个想法就变成了一个斩钉截铁的行动。本来吴只是说,如果要西方人吃早餐,我觉得还是牛奶比较合适,方却宣布:北大教授要给西方人吃牛奶!这种大专辩论会文体素为我所不齿!) 方舟子 北大哲学系吴国盛教授认为 humanism 译做 人文主义 、 人道主义 都 不贴切,而改称 唯人主义 ,却不知道国内还有另一种通行译法为 人本主 义 ,更准确地表示了他的意思,因为 humanism 是要以人为本,并不是除人之 外不能有他。 (这个起势亮相还算不错,全文也就这几句有点意思,需要吴国盛解释一下,为什么弃人本主义这种译法不用,还是真的不知道。 即使真的不知道,也不过是个小问题,完全不影响全文的论证。) 他也不能理解,技术的异化是对人本主义的背叛,而不是人本主义的困境, (从这口气看,方自己对异化与人本关系的理解就应该成为 人类文明公理 ,否则就是肤浅。却没有看到,吴国盛文章要谈的就是与他不同的理解。) 即使如吴教授所感叹的, 技术发达了,人类却丧失了劳动的乐趣,甚至劳动的权利(所谓技术失业);科学发展了,人类却越来越不知道生命和存在的意义。 不也是围绕着 人类 在感叹?不也是因为 人本 的丧失?所以现代西方学者批判异化者,无不是从人本主义出发, (无不是,这种全称命题未免武断,不知道前生化专业科学工作者如何检索得之) 只有这位北大教授别出心裁,要改批人本主义。 (倘如这位北大教授也和 无不是 的西方学者一样,方就要说他拾人牙慧,毫无创建了。) 不过这篇采访最有趣的还不在这种逻辑纰漏。最有趣的是那种气吞科学的狂妄心态。 (要说狂妄,恐怕方是民要更胜一筹。不仅北京知识界人士要为他接风,而且掌握了 人类文明公理 。也曾有人对我评价过吴国盛的傲慢,我答复说:他有骄傲的理由。而方的狂妄在我看来就十分地可笑。当然,我相信也会有人觉得方的狂妄是大师气度。这自然是由于立场不同。这种道德攻击对于辩论问题不会有实质性的帮助。倘若论证有力,还能增添一些论证的力量。倘若没有论证,则把辩论变成了漫骂。) 他不仅以 人类 代表自居, (从人类的角度思考问题,乃是哲学家的本份!但绝不意味着要代表人类,并否定人类其他成员的思考。倒是方不断地以科学代表自居,且对所有异见狂吠不已。) 自己越来越搞不明白生命和存在的意义,就以为全人类也都跟他一样越来越搞不明白 ,(如此看来,方本人是很明白的了,那就表述这种明白吧!) 而且还要担当西方科学的大法官,把他既一无所知又毫无关联的西方科学技术断定为 一再跌落 、 处在危机之中 ,进而又自命救世导师,要为拯救西方的科学指明道路了( 我的思路还是用西方的人文来拯救西方的科学,特别是,用希腊开端处的健全理性来制约已一再跌落的现代西方科学技术。 )。如此口气,比得上 佛法大师 。 (干脆不直接说拿了卢布算了!) 只是我等不明白,吴大师为何如此富有国际主义精神,虽然胸怀秘诀,却只顾放眼世界,热衷输出革命,莫非忘了他所处的东方同样也有科学? (这是什么意思?是说现在,还是说古代?如果说现代,现代东方科学就是西方科学。如果说古代,难道现在方是民认为中国古代有科学了?这倒是新鲜事,可算一招创新刀法!) 既然科学在西方已一再迭落,不知在东方的命运如何?想必也是跌落了的,否则吴大师不会对东方的人文不抱希望。 (完了完了,一片大刀耍到后来,已经踉踉跄跄了。纵观全文,吴国盛表述得很清楚,所谓科学,就是指西方科学。这是他的前提。再者说,什么东方科学的跌落,什么对东方的人文不抱希望,这里面有什么因果关系吗?吴国盛表述过这样的因果吗?) 那么,吴大师何不先从身边拯救起,展示一下自己的法力再说?即使他隔洋喊破了嗓子,西方科学该如何发展还如何发展,决不会制约于吴大师隔山打牛的法力。 (按照这种描述,好像吴国盛在给西方科学的掌门人或者代言人 那就是方是民吧! 提建议,那当然是不能接受的了。不过,好像刚刚方是民还说,吴国盛是以人类代表自居的,怎么又变成了四处提建议的苏秦了?) 科学毕竟不是宗教,没有信徒可以愚弄。 (收势气喘嘘嘘,一个口号喊得声音嘶哑。不知方是民是否胸中隐隐地生出一种豪迈,以及代言人的使命感!只不过,和他所要评论的事情没有一点关系!科学当然不是宗教,不过,看方是民的口气,似乎已经把自己当成科学教的教主了。) 网络无边,相信方是民不久之后就会看到我的评论,也相信他会抡起快刀,砍上一阵,只希望能砍出点章法来。 田松 2002 年 7 月 13 日
个人分类: 陈年档案|4039 次阅读|2 个评论
吴国盛的讲座
cygwai09 2010-5-18 12:40
今天晚上吴国盛来学校里做了个讲座,内容是科学精神的诞生。可惜晚上有事,去的时候已经快结束了。对吴教授一直都很敬佩,今天终于可以见到吴教授啦。吴教授因为看过照片,瘦瘦的个子倒还还印象中相符。只是吴教授的声音是有点粗旷的北方口音,很是意料之外。 吴教授在回答观众的最后几个问题时,可以看出吴教授希望用最通俗的语言来解释,直白的语言中略带调侃和幽默。吴教授的知识当然是很渊博了,回答问题时旁征博引,一语中的。吴教授最后提到了几个观点:中国文化和西方科学文化有根本不同,这种文化的相异处应仔细研究。如今国家经济已经发展起来了,以前因为忙于发展经济而无暇他顾,现在应该从根本上来思考科学的根本问题。吴教授认为现在知识分子的钱已经足够用了,再多可能就不好了。最后吴教授又是讲起来了他的现象学,对于世界这个样子,人都是被动的接受者,到底科学规律还是生活现象更基本?等等。 本来想问一个问题,可是讲座时间结束了,算是一个小遗憾吧。以后对于这方面还应该更了解一些。
个人分类: 未分类|2919 次阅读|0 个评论
【反科學網推薦】吴国盛:我为什么要“反科学”?
jiangjinsong 2009-4-25 11:07
原载2003.4.4.《科学时报》 吴国盛:我为什么要反科学? 崔雪芹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吴国盛的《科学的历程》自1995年底出版以来,深受众多读者的欢迎,也获得了不少学术上的荣誉。为了弥补原书的不足,2002年底 吴国盛又对此书进行再次修订。这次再版的《科学的历程》新增文字约十万、图片两百多幅。虽受到了颇多称赞之词,但也受到不少非议,也有一些人批评新增的文 字是反科学的。吴教授针对读者的种种质疑,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吴国盛教授反驳:我为什么要反科学?有些人认为我反科学,也有读者指出《科学的历程》的作者怎么会反科学?我觉得让公众理解科学,全方位的理解科学,这是我的目标。   吴教授举例说中华读书报曾登过读者牛玉波的文章:吴国盛是否反科学。他在文章中对赵南元发在此报的文章也说科学无禁区产生一些看法:赵文把 《科学的历程》一书的作者吴国盛先生说成是科学的敌人、是要来全盘否定科学的,这让我在心理上是难以接受的,令我困惑的地方也正在这里难道吴先生会 魔术般摇身一变,从传播科学的标兵突然转变成反对科学的逆人了吗?   吴国盛指出,有人说我是反科学主义者。反科学主义并不必然反科学。相反,反科学主义者爱护科学的纯洁性,防止别有用心者利用科学,制造科学的僭越 。我也提倡弘扬科学精神,但不同于科学主义的思路。我的动机,不是想用现代科学来解决我们目前面临的问题,相反,我认为现代科学本身带来的问题很多,我 们要通过弘扬科学的精神来唤醒一直被现代科学所掩盖着的真正的科学理想,并通过对此理想的持守来化解现代科学带来的问题。弘扬科学精神,为的是解决现 代科学自身的问题。另外,他还指出:   1,让公众理解科学,不是让公众盲目崇拜科学。有一种广泛存在的见解认为,科学普及的目的就是要让广大群众热爱科学。我觉得这是一个古典的理想,在今 天未必是科学传播唯一的和最重要的一个理想。我的意思是说,科学普及的结果有可能让一些公众热爱科学,也有可能让另一些公众对科学产生了警惕,这都是科学 传播的成果。科学的社会影响在今天是多样化的,因此,公众理解科学的结果也应该允许多样化。理解科学包括理解科学的正面价值,也包括理解科学的负面价值。 综合整体上对科学有一个全面的把握,我们才能把科学重新回归到对人性的要求上来,重新服务于社会发展的需要。科学不是一个孤立发展的东西,而是从属于社会 文化的发展。   2,今天人们爱讲科学的精神,何谓科学的精神?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批判的精神,这种批判的精神不仅适用于别的事物,而且同样也适用于科学自身,这就是对科学进行反思。不允许对科学自身进行反省,持一种僵化的教条的态度,这不符合科学的精神。   3,还有一种说法,说反科学主义不符合中国的国情,因为中国现在正处在渴望科学而不可得的时期,反科学主义是一种精神上的奢侈和超前。我觉得这种看法可以分两方面评论。   第一,中国现在是不是处在渴望科学而不可得的时期,民众是不是普遍的不信任科学,反对科学?我想答案是明显的。中国人近一百年来建立的最牢固的意识形 态之一就是科学主义,也就是民众普遍的热爱科学、迷信科学,而反科学倒是一个可以置人于死地的大帽子。各种非科学拉科学之大旗作虎皮,各种广告以科 学配方为广告词,都很说明问题。应该看到的倒是另一方面,由于四处弥漫的科学主义意识形态,我们的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一些系统的偏 差,比如过分依赖技术去解决所有的社会问题,不重视人文精神的建设,比如漠视无形价值只重有形价值等等。我想,从这个意义上说,反科学主义决不是一种精神 上的奢侈和超前,相反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   第二,从另一个方面说,科学精神的根本是自由的精神,是超功利的。以国情为由否定反思、批判科学活动的理论合理性,这本身就是不符合科学精神,就是某 种功利主义在作怪。关于科学精神有许多种讲法。有的按照科学的本性讲,有的按照科学的规范讲,有的按照科学的方法讲,有的按照科学的价值讲。这些讲法都从 不同的侧面讲出了科学的所是(to be)和应是(ought to be)。它们自然不会是完全的,标准的、大家一致认同的科学定义是难以给出的。给不出科学的标准定义,并不是因为科学这东西比较神秘,而是搞定义的 人各各怀有不同的目的和动机,所以必然搞出不同的科学定义。想定出一个适合所有的用途、所有的动机和目的的科学定义,自然是不可能的。   首先看你强调科学的那一方面。你针对科学与常识的区别,可能会强调科学的精确性和逻辑连贯性;你针对科学与宗教的区别,可能会强调科学的怀疑和批判精 神;你针对科学与人文的区别,可能会强调科学的实验特征。其次看你想解决什么问题。当科学事业出现内部问题时,我们可以讲讲科学的规范,以平息纷争重建共 识,或者清理门户,严肃纪律;当科学事业遭公众误解、受公众攻击时,我们可以讲讲科学的价值,讲讲科学追求真美美的统一,热爱和平,重视协作等等,以重修 科学的形象;当别的社会事业羡慕科学所取得的进步,向科学取经时,我们可以向他们讲讲科学的方法,以帮助那些非科学的事业也取得像科学所取得的那样的成 功;当然,还有一些科学反思者,他们出于求知的爱好,什么也不为,就想弄清楚科学究竟是什么,因此科学家们可以向他们讲讲科学的本性。   4,什么是反科学主义?反科学主义不是反科学,而是要发现科学的限度。过去启蒙时期,包括我本人在内都认为科学是最好的,别的一切都建立在科学之上。 认为实际上是建立在科学之上的,哪怕你自己不意识到这一点,不意识到,那就是愚昧。但是有一点得注意,当时我们想当然地认为科学与人性是一致的。   今天看来,真正的根基不在科学,科学的根基还需要单独得到辩护。这一点已为今天的事实所证明。今天的人们不断地来反省和追问,科学是不是天然地有利于 人类。这本身就已经说明,人们已经意识到,科学并非天然就好,这个科学是人自身创立的,它的为善为恶的方面都可能,所以关于科学的可能性的辩护要回到人这 儿来。   整个现代科学的悲剧就在于它丧失了最原初的意义的源泉,以至不知道很多东西意味着什么。比如,对生命的任何残害在今天都是可以想象的了,因为它不过是显微镜下无生命的僵死的片段、数学的组合。   哥白尼革命的最大的摧毁是,你看见的运动不见得是运动。比如,太阳东出西落是我们的基本人生经验,但现在被说成是一种错觉。哥白尼革命的后果就在于开 始贬低感觉世界,贬低的同时,抬出一个所谓科学理性的世界,这个世界开始主宰我们的本质世界,这种主宰的一系列逻辑后果是,地球是没有生命力的,因此我们 可以把它的能量都榨取光了,把废物都扔在这儿,只要我们掌握足够能量,太阳系我们都可以不放在眼里,星际移民成为合乎逻辑的东西出现。   我的工作是希望通过很细致地分析,来索回自然科学曾经丢失的意义的世界。我已经在《现代化之忧思》里做了一些尝试,还要做更多的。   把所有自然科学的最基本的概念还原回归到最本真的含义,还要追溯到它是怎么丢失的,这样的工作在我看来就是一种为科学注入人文的工作,或者说,科学本 来就有的人文被丢掉了,现在我要把它拣回来再塞回去。我不认为这样的工作就是在反科学。近日,吴国盛还在风入松书店与读者就一些问题进行了交流,耐心回答 了读者提出的问题,此书的责编张凤珠女士也出席了座谈会。
个人分类: 科學文化|4176 次阅读|0 个评论
吴国盛《学术独立 思想自由》(转载)
jlpemail 2009-4-2 11:30
学术独立 思想自由 吴国盛 科学精神之于北大的冀望 科学是一个来自西方的东西,我们中国人实际上不很了解。 近代中国对西方科学的理解,受两个主要因素的影响:一个是中国传统的实用理性,经世致用的思维方式,中国人只能按照自己熟悉的方式来理解外来事物;另一个是西方人借以敲开中国大门的坚船利炮,也就是带来蛮力的那些高技术,给当时的中国人很深的印象。两个因素加起来,使得大部分中国人心目中的科学,往往等同于科技,而科技往往等同于技术。所谓技术,只是解决问题的手段,它代表着有效性。中国人讲科学的时候,心里想着的是这种有效性。科学救国、科教兴国,都是在呼唤这种有效性。这里没有精神什么事儿。 只有少数有识之士意识到科学的精神层面。比如竺可桢先生。他在1941年发表的科学之方法与精神一文中指出,要区别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他认为,科学精神就是追求真理的精神。要求真,要讲是非,为此不计成败利钝,这才是科学精神。国人通常对科学方法较感兴趣,因为它关乎有效性,所以趋之若鹜。但对只问是非、不计利害的科学精神却很有点叶公好龙、敬而远之,这与我们的文化传统有关。 中国文化是一种血缘文化、亲情文化,信奉生命的流变是宇宙的基本道理,人伦关系和社会关系高于个体的独立;儒家讲的仁,即推己及人的有差等的爱,是人之为人的根本标志,是最高的人性理想。为了达到这个仁,中国文化推出了礼作为基本的教化方式。儒家的仁-礼,就是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人-文。 西方文化是一种地缘文化、契约文化,信奉事物变化背后不变的东西,同时强调个人的自由高于一切。从希腊开始,自由被理解为追求理性之自足、自主、自律、自我展开。为了达成这种自由,希腊人推出了科学作为基本的教化方式。自由-科学,就是希腊人的人-文。所谓科学精神,对于希腊人而言,就是自由的精神、理性的精神。不理解自由,就不理解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就不理解为学术而学术、为真理而真理,就不理解科学何以独独在希腊出现。我们中国人传统上对自由是不理解的,觉得这是一个坏东西,因为自由差不多就是胡来的意思。就是在今天的语境中,这个词往往也是一个坏词,什么自由主义、自由散漫、自由化,都不是好词。没有对自由起码的认同,就决不可能有什么科学精神。有的只是对有效性的追求,科学就只是手段,不可能达成高尚的人性理想,谈不上精神。 希腊科学精神经过中世纪基督教的洗礼,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理性认知意义上的自由,被行动决断意义上的意志自由所补充或替代。文艺复兴之后,欧洲形成了新的人-文,这里的人成了意志自由的主体,以实现意志、攫取能量为己任,相应的,作为文的科学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开始面向经验,服务于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使命。于是,希腊的理性科学转变成近代的实证科学、实验科学。 实验科学的精神在尊重理性之外添加了一个新的维度尊重经验事实,但为何要尊重理性?为何要尊重经验事实?近代科学发展的早期都有宗教上的考虑,也就是说,在近代早期,科学与宗教并不是两个彼此外在的东西,不如说,科学工作直接服务于宗教信仰。尊重理性和尊重事实,都是信奉上帝所要求的。18世纪启蒙运动之后,上帝受到冲击。19世纪,实证主义冒头。科学有脱离更崇高目标的苗头,降格为一种有效率的工具。但有些科学家还是死死守住它的精神层面,强调理性固有的精神魅力。比如爱因斯坦,就说自己信仰斯宾诺莎的上帝,其实就是理性。 对我们中国人来讲,尊重事实相对于尊重理性来说,是比较好理解的,所谓实事求是本就是我们传统中固有的。然而真正的理性始终与自由相纠缠,是我们中国人特别欠缺的。因此,我多次反复地讲,科学的精神,就是自由的精神。 这种自由的精神具体到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具体到北大,有两个方面,一个外部学术制度方面,一个是学者内在的操守方面,但都不外乎学术独立、思想自由。从学术制度上讲,大学应该具有相对独立性,政府的教育行政当局不要管这么多,要教授治校而不是官僚治校;要有自己的理念,而不是顺从世俗社会的召唤。我过去说过,大学要与时尚保持距离,就是这个意思。从学者而言,学术应该有学术自身的价值,而不应该只是敲门砖,是升官发财的手段;要有自己内心的评价标准,从而不屈从各种各样的外部强加的评价标准。 北大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一个代表。中国人希望从北大身上看到的,恰恰就是科学精神即自由的精神。历代北大人确实在这个方向上努力得最多,成果最显著,给国人留下的印象也最深。北大要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依然必须在这个学术独立、思想自由上下功夫、做文章。
个人分类: 科学书场|4630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8 19: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