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独立性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中国智库:缺独立性影响可信度研究力有限
whyhoo 2012-3-15 11:22
  外国专家认为,中国智库处于上升时期,但研究能力还有待加强。图为去年7月,全球智库峰会在京闭幕现场。   8月26日,北京外国语大学在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北京外国语大学公共外交研究中心正式成立。这是国内首家专门研究公共外交问题的机构,它的成立将推动我国的公共外交研究,为政府公共外交实践提供智力支持,为公众的公共外交参与提供活动平台。   不久前,中心宣布中国公共外交国际论坛暨第三届外交官论坛即将在金秋的北京举行。   近年来,类似的外交智囊机构,间或以学术研讨或外交官联谊的方式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与美国智库庞大的智力集群相比,中国的智囊机构虽然还显得分散和零碎,但通过科学的分析和缜密的研究为外交及内政决策提供智力支持,这条路已经开始……   2 中国智库因缺独立性影响可信度   囊中羞涩   清华大学中美关系研究中心主任孙哲曾把中国外交智囊作用的局限概括为“对外决策咨询的制度化建设落后”,他表示,中国政府官员和专家学者之间的配合尚未达到应有的默契,这与中国尚未建立正规的咨询制度有关。   此外,他也注意到,中国智库发展中脆弱的财务状况。   一般而言,无论是政府职能部门下属的研究院所,还是大学下属的研究机构,其财务来源往往比较单一。很多智库都是单纯依靠主管部门的财政拨款。从主管部门的角度来说,研究工作往往是本身职能之外的“副业”,研究机构也往往是系统内的“冷门”。因此,许多研究机构都面临资金紧张的问题。为数不少的智库因为资金来源断裂而陷入停顿。   即便挂靠外交部的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也有资金困扰。虽然基金会成立十年有余,但其秘书长王珍坦言,这些年来,基金会无时无刻不受到财务紧张的考验。尽管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向外交智库捐助的国内企业已有增加。   资金的短缺更直接影响了外交智库对青年学者的吸引力。孙哲举例说,国内某著名研究机构最年轻的学者为35岁,事实上,这与20多岁、刚刚学业有成的青年才俊之间仍有一定代沟。   和中国智库的“囊中羞涩”相比,西方智库简直可以称得上财大气粗。兰德公司仅2008年一年的预算就高达2.51亿美元。美国排名前10位的智库,年预算全部超过2000万美元。这么多的钱不可能来自于单一机构。许多智库既拿着政府的课题,又花着企业和个人的资助。它们雇得起最好的学者和最大牌的退休官员,也可以花大量的钱开新闻发布会、刊登广告和做问卷调查。   多是“命题作业”   “我研究外交智库的论文写于6年前,但现在来看,当时暴露出的问题如今也没有得到解决。”孙哲说。   国内外交智库表现的“短板”还包括:外交智囊机构臃肿,人浮于事,行政人员比例过高;智库课题多半不是研究者根据自身兴趣所设,而是“自上而下”的“命题课题”等。   孙哲把智库发展原地踏步的原因总结为四个字“体制惯性”,但他强调,基于西方特殊土壤的智库模式不可能完全复制到中国。   不过,也有学者乐观认为,中国外交智库相比以前已经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更多可以利用的资源。主要表现在:近年来,许多政府部门用于研究的资金大幅度地提升,一些政府官员离任后到大学和科研院所任职,也推动了政府与智库之间的互动;许多相对独立的大学智库,甚至已经开始成规模地接收到了社会和企业资助,从而扩大了资金来源,向更有活力、更有持续性和更有影响力的现代智库模式转型。   但无论如何,中国现代智库的发展也只是迈出了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未来,资源紧张的瓶颈会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逐步缓解,但中国智库运营理念的创新则是一种更长久的挑战。   “第四部门”崛起   由外交智库,不由引起人们有关中国智库的话题。   “尽管中国智库在数量上已超过2000个,但和美国兰德公司、布鲁金斯学会这样的国际顶尖智库相比,力量都不够强大,知名度和影响力与中国的经济实力并不匹配。”中国香港中文大学校长、国经中心执行副理事长刘遵义说。   业内人士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近几十年来,智库在西方国家内政外交政策的制定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在美国的影响力尤为显著,以至有关学者将智库视为继立法、司法、行政之后的“第四部门”。   “旋转门”机制是智库的一大特色。所谓“旋转门”,即智库成员的身份在政要与研究者之间变换,有人甚至“旋转”两三次,使政府保持活力,使智库成为给政府培植、储备人才的地方。正因如此,发达国家智库的社会能量相当大,游刃于政界、商界和学界,对政府决策、公共舆论有直接影响力。在美国,每逢重大政策的决断,一般是智库先提建议,然后是媒体讨论、国会听证,最后政府采纳,智库的参与度、公信力都很高。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陈向阳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高级国际问题研究院(SAIS)做访问学者时,参加了不少智库举办的研讨会,对美国智库业的兴旺发达印象深刻。   “美国智库的国际化与全球化程度很高,其中包括不少来自世界各地的访问学者与留学生。智库的确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外交舞台,有时甚至还是外交斗争与较量的阵地。因此,有关国家与地区相当重视对美智库的研究与交往,有意识地把智库交流纳入对美外交之中,长期经营,以图影响美相关决策。”陈向阳认为,来自中国的专家学者或政府官员在智库举行演说、作报告,及时阐述中国政府的政策立场或中国研究机构的观点看法,有助于影响来自世界各国的精英听众,给外界留下深刻与良好的印象;有助于主动塑造与不断改善中国的国际形象,增加中国政府及其政策的透明度、亲和力、感染力与说服力,也有助于增加外界对中国的了解与尊重。 据国际先驱导报报道,与欧洲老牌工业化国家相比,美国的智库起步虽然比较晚,但在二战以后,它的发展却很快跃居世界前列。其中,有着90多年发展史的布鲁金斯学会是美国历史最为悠久的智库,多年来更是在全球智库排名中位列榜首。   上世纪东西冷战年代,布鲁金斯学会的著名中国问题专家鲍大可曾提出对华既遏制又接触的观点,后来直接推动了时任美国总统的尼克松访华。在与美政府保持密切关系的过程中,以布鲁金斯学会为代表的美国智囊们总能对政府决策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陈向阳明显感受到来自中国的声音还不够大,“由中国专家学者或政府官员来美国智库作报告、进行主题发言、担任主讲人的非常少,在关键场合、关键时候、国际与地区热点问题凸显时,难以及时与充分听到中国的声音,这与外界对中国的期待、中国实际发挥的国际作用相比,的确很不相称。”   “中国也应当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欧盟和美国也在扪心自问,欧盟、美国希望处于什么样的世界之中?中国也需要问同样的问题,中国需要界定自己在世界经济中的作用、世界贸易中的作用,中国需要帮助世界制定有关移民的政策以及气候变化的政策。在所有这些领域都有很重要的问题要问,使世界朝着有利于中国利益的方向发展。”卡耐基国际和平基金会国际经济项目主任达杜什如是说。   美民间外交智库多达两三千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于胜楠就智库的相关话题,专访了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约翰·桑顿中国中心研究主任李成。   记者:我们知道,美国的智库建设现在已经比较成熟了。总体来看,美国的智库分为哪些类型呢?   李成:美国的智库有很多不同的种类。有的有很强的党派色彩,比如倾向民主党或者倾向共和党,再或者倾向于非党派的组织;有的是以游说为主的智库,他们有着专门代表自己的利益集团;有的智库有专门的主题,比如专职对外关系或是国内城市化建设、工业政策等。像美国的家庭计划研究中心,就是以共和党为主专门反对堕胎的智库,保守色彩较强。   总体上,有的智库与政府的关系比较密切,有的与媒体的关系比较密切,有的代表美国的非政府组织、专门以批评政府的形式存在。可以说,美国智库形形色色。不过美国主要的智库都聚集在华盛顿,此外在纽约、西海岸也会有一些智库。   Q:在形形色色的美国智库中,能称得上美国民间外交智库的大概有多少个?他们的运作方式又有哪些不同特点?   A:一般来讲有两三千个(民间外交智库),其中一千多个在首都华盛顿,但这些智库宗旨不同,规模也有大有小。   其实各个智库之间会有相互往来,比如参加一些研讨会,但我们之间又是竞争关系。所有的民间智库都有属于自己的特色,在某些领域有自己的强项。比如布鲁金斯学会,外交关系是我们的强项,美国本身的国家治理也是我们的强项。而对另外一些智库来说,国际军备问题可能是他们的强项。还有一些智库,他们大多数项目会跟企业签合同进行。这与我们不同,布鲁金斯学会的所有研究内容都是公之于众的。   “旋转门”身份影响外交决策   Q:人们通常把美国智囊的身份特点形容为“旋转门”(智库成员的身份在政要与研究者之间变换),这一点在布鲁金斯学会里应该格外明显。   A:是的。一般来讲,布鲁金斯学会是无党派的,也就是说共和党执政时期,很多从前民主党政府下来的官员就会回到布鲁金斯学会来,当民主党执政时,一些共和党政府退下来的前官员也会回到这里来。   “旋转门”这个提法能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智库的影响力,最近来看,去年我们学会有两个访问研究员,一个是现在担任约翰·桑顿中国中心的主任李侃如,他是克林顿时期亚洲事务的首席顾问;另一个是小布什时期的亚洲事务首席顾问韦德宁,而目前奥巴马的首席顾问贝德也是从布鲁金斯学会出去的。   目前,布鲁金斯学会已经有15名研究员在奥巴马政府中担任要职,除了贝德,还有副国务卿詹姆斯·斯坦伯格、美国驻联合国大使苏珊·赖斯等。前段时间媒体所关注的美国驻华大使人选问题,据说5名候选人中竟然有3人(约翰·桑顿、李侃如和沈大伟)都来自布鲁金斯学会,这些智囊身份的变更成为了布鲁金斯学会能在多大程度上影响美国决策的最好例子。   Q:与美国政府关系如此密切,如何保证学会的独立性呢?   A:虽然与政府的关系比较密切,但由于两党竞争,布鲁金斯学会还是能保持一定的独立性。从资金来源上也能看出,布鲁金斯学会每年的预算收入有65%左右来自民间捐款,而来自政府部门的资金只占3%-4%,这有助于学会长期保持无党派的独立立场。   竞争促进智库互动   Q:您对中国的外交智囊有什么印象?   A: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的外交智囊是属于政府领导的,包括国际关系研究所、当代国际事务研究所等都是中国政府的机构。在最近一二十年中,一些大型的民间智库变得越来越重要,很多高校都成立了研究中心,比如清华大学就有国际关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方面几十个智库。   我的印象是,中国的智囊机构云集了很多人才;而让我记忆比较深刻的是,中国去年成立的新智库“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简称“国经中心”),由国务院原副总理曾培炎挂帅,这是一个新现象;还有一些相对比较独立的智库,比如天则经济研究所、思源社会科学研究中心等,但这些规模都比较小。中国智库的发展现在是一个比较兴旺的时期,但是跟外国比较,它还属于早期阶段而且独立性受到制约,这主要与中国的政治非多党制有关系。在西方,政府不能直接统辖智库,虽然有的智库有明显的党派性,但是两党之间的竞争促进了智库之间的互动。 Q:独立性,这是中美外交智囊的主要差异吗?   A:独立性是其一,另外,很多研究外交关系的智库,如今受到两方面的影响。一是他们越来越受全球问题的影响,包括一些非常重大的问题,如核扩散、全球气候变暖、反恐、反毒品、反海盗等。对中美关系、中日关系的研究均受到上述问题的影响;二是中美两国的关系也越来越受国内政治的影响,不管是美国国内政治或是中国国内政治。因此,在这些问题上,中国的学者要做更多的努力,因为在国内政治中有些研究还是一个禁区,比如中国外交政策中领导人的意向、领导人的背景、中国军队的作用等都是比较敏感的课题;而对美国的研究也是最近几年才有所深入,开始研究美国国会、美国媒体等,改变了以往只限于双边关系的研究。   其实,中国智囊现在是在上升时期,在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其他很多领域都起到了很大作用,而且很多智囊也会给中央领导人或政治人员做咨询和讲课。在一些社会研究和人口研究,以及中国经济转型等方面,我觉得中国智囊们的研究都是领先的。但是,在海外的研究中,有些方面相对弱一些。   薄弱的地方是相对亚洲其他国家的研究,包括像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国在内。中国对这些国家的研究与这些国家的重要性是格格不入的。同时中国对非洲的研究和对中东的研究、对拉美的研究,在能力和资源上都有不足。   独立性影响智库声誉和可信度   Q:与国外相比,中国的智囊建设还处于早期探索阶段,您对未来中国智囊的发展有哪些建言?   A:我想中国智囊今后会遇到结构上的挑战。因为对一个智囊机构来说,最主要的是人才。你可以看到,中国的智库都有一两个领军人物,而这些领军人物都有他们自己的背景和声望,这些智库也因此会成名。但问题是随着一两个优秀人才的离去,中国智库就会受到影响;   其二,是独立性,独立性很重要,会直接影响一个智库的声誉和可信度。虽然西方的智库也有自己的特色,但是持不同观点和立场的智库会进行公开辩论和竞争,而媒体也相对有一定的独立性,因此智库对政府和媒体的影响都是很重要的。   在西方,智库被看成是国会、司法、行政之后的第四个“权力部门”,可见它的重要性。在中国,更多的智库做一些咨询工作,而本身与研究并没有挂钩,也没有对一些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比如“国经中心”,其中有90多个董事成员,包括一些知名学者、前官员和现任官员以及企业家担任董事,而真正的研究力量却显得非常薄弱,这是不应该的。正常的结构应该是拥有大量研究人员,而不是大量的“将军”。只有通过真正意义上的研究,通过一些数据、问卷调查、统计分析来说明问题,而不是一个明确的政治走向来决定问题。不过从整体上看,由于中国智囊建设蒸蒸日上地发展,因此会有很多年轻的研究人员逐步成长,并且很多研究人员具备海外学习研究的背景,这也会使中国的研究水平提升到一个更高的高度。   智库的发展需要时间,因此还需要很多的积累。我认为经费在中国不是很大问题,例如“国经中心”得到很多企业的赞助。但要注意的是,布鲁金斯学会在受企业捐助时,会明确表明不会以我们的独立性作为代价,因此企业不会干涉我们的研究内容。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们很少收政府的钱。我们推崇“独立性、影响力和高质量”,借此分享给中国的智囊机构。 据国际先驱导报于胜楠 邓亚君 特约撰稿 周鑫宇 以及中国青年报等相关文章综合 原文见 http://www.chinathinktank.cn/ShowArticle.asp?ArticleID=19506
个人分类: 思想|135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网格独立性
jiangfan2008 2012-2-2 08:57
数值计算的与实验值之间的误差来源只要有这几个:物理模型近似误差(无粘或有粘,定常与非定常,二维或三维等等),差分方程的截断误差及求解区域的离散误差(这两种误差通常统称为离散误差),迭代误差(离散后的代数方程组的求解方法以及迭代次数所产生的误差),舍入误差(计算机只能用有限位存储计算物理量所产生的误差)等等。在通常的计算中,离散误差随网格变细而减小,但由于网格变细时,离散点数增多,舍入误差也随之加大。 由此可见,网格数量并不是越多越好的。 再说说网格无关性的问题,由上面的介绍,我们知道网格数太密或者太疏都可能产生误差过大的计算结果,网格数在一定的范围内的结果才与实验值比较接近,这样在划分网格时就要求我们首先依据已有的经验大致划分一个网格进行计算,将计算结果(当然这个计算结果必须是收敛的)与实验值进行比较(如果没有实验值,则不需要比较,后面的比较与此类型相同),再酌情加密或减少网格,再进行计算,再与实验值进行比较,并与前一次计算结果比较,如果两次的计算结果相差较小(例如在 2% ),说明这一范围的网格的计算结果是可信的,说明计算结果是网格无关的。再加密网格已经没有什么意义(除非你要求的计算精度较高)。但是,如果你用粗网格也能得到相差很小的计算结果,从计算效率上讲,你就可以完全使用粗网格去完成你的计算。加密或者减少网格数量,你可以以一倍的量级进行。
341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中国美术的民族性与时代性
whyhoo 2012-1-12 12:51
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总有一些“永恒的价值”被继承升华,一些“思想观念”被抛弃修正。而对文化的正确认知是问题的关键,这也是中国近代以来的文化反思与文化认同的矛盾和纠结所在:在美术领域,近代以复制西方体系为进步,现代以时代的不同、片面的艺术独立性为说辞为一些当代艺术的“肆意宣泄”张目,这不仅是对艺术的价值与本质内涵的歪曲,更深层的是这关乎人类灵魂深处的审美理性和价值取向,从而影响人类对文明进步本质精神的认知与认同。 艺术的本质是促进文明与进步 绘画是人类早期在表达情感、认识描摹世界中掌握的特殊语言文字系统,如代表人类史前文明的远古岩画,其所表达的内容及影响与作用都具有集体或社会意义。区别于语言、物质工具,绘画是人类认识、表述世界和自身的“第一工具”。不同程度上承担了语言、文字的表达情感、认知教化、文化传承的社会功能。即便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语言文字系统的成熟和巨大作用也没有取代绘画语言特有的文化功能,这是从人类灵魂深处衍生出的审美理性和内在精神。 包括绘画在内的艺术语言的特殊性使其文化功能更具独特的感染力和视觉冲击力,艺术语言在拥有独立性的同时,又从人类社会的物质和精神层面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文明进程。纵览古今中外,美术以其特有的语言和方式影响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西方的文艺复兴使欧洲的思想冲破宗教樊篱的长期束缚,是一场以艺术语言的真实性、生动性来彰显人文精神、启蒙人类理性精神的文化艺术运动,内在规定了文明发展新阶段的价值标识。 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构是一个需要艺术精神和审美理性潜移默化、深入参与的价值观重构和思想解放的过程。区分“美与丑”、“真与伪”,形成先进文化的价值观、荣辱观,从而定义新的时代精神和文化内涵,是对全球化时代人类发展新模式的探索与充实。正是在此意义上,艺术语言拥有了真正的独立性,并跨越学科意义拓展到其他人文学科、科学领域,使美术话语同人类整个话语体系的价值取向与内涵密切关联起来。 社会中的美术自主性 在全球化时代,面对多元文化的影响,艺术思潮可谓是泥沙俱下,其中不少片面的、颓废消极的错误思想披上艺术的外衣,以审美现代性的名义兜售。“艺术”这一神圣的光环,确实混淆了视听,蒙蔽了一些人,片面认为艺术是自由意识和情感的表达,否认、不承担艺术的社会性和文化功能,以机械复制西方当代艺术符号或主观任意地表现人性的放纵,以颠覆道德与美的价值标准为人性的解放、个体的自由和艺术的价值,并视其为艺术和时代发展的必然。 这虽不是艺术界的主流思想,但其故意夸张的表象方式对整个社会心理的影响却不容小觑,特别是那些肆意宣泄人性颓废、荒诞的行为艺术更是如此,即使在西方,这样的艺术也是受到抨击和批评的。如美国著名艺术批评家唐纳德·库斯皮特所言“只有当艺术真正是美的时候,艺术才可能抗拒生活中的丑”。 人不可脱离社会,作为创造性活动的艺术必然是在特定的社会性中伸展着艺术的自主性,艺术家想表达的“自我”是在社会化的网络中生成、存在的。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艺术自主性的发挥都会自觉或不自觉的表现为艺术社会功能的呈现与承担。 即便是史前文明的远古岩画,其所表达的内容、影响与作用都具有集体或社会意义。中世纪西方的绘画忠实地为宗教服务着,维护、表述着宗教定义的美与价值;中国古代的宫廷绘画在为皇家、贵族服务中表现出其社会的阶级性,在阶级性中承担着艺术的认知、教化、审美的社会功能;而书写胸中逸气的中国文人字画,即便艺术个性如八大、八怪的自由意识和情感表达也有着对社会现实的另一种反应,八大在绘画中以“哭之、笑之”和“白眼看天”拒绝否认当时的社会政治体系;郑板桥绘画中的“枝枝叶叶总关情的民间疾苦声”更是深刻的政治理想的自我诉求,以独特的艺术语言表现了自我的审美与价值取向,在本质层面丰富升华了艺术的价值内涵。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院长黄宗贤认为,中国艺术的现代进程,是试图对传统文化艺术的反思与批判而建立起集体意识的自强体系,而中国当代艺术则是以后现代主义的面貌软化了当代艺术应有的锋芒和精神力量。美术的现当代性应是以创造、歌颂美好的,批判、揭露丑恶的艺术本质精神来促进人类文明进步。这也是海德格尔所说的“真正的艺术家的关怀”,艺术的价值正是在这种意义上与人的内在价值达成统一。 艺术的民族性与时代的修正 中国近代以来文化的反思与否认成为主流。中国的传统绘画同样受到文化艺术界的激烈抨击,从陈独秀的打倒 “四王”风格绘画,到徐悲鸿秉承康有为的“中国近世之画衰败极矣”思想,都注重引入西方的写实主义,但却有遮蔽中国传统绘画本质精神之虞。 学习借鉴应在正确认知自我与他者的基础上进行,不是以时代的名义、以文化对比的名义认为时间性、阶段性的“落后”就要加以否定和抛弃的。历史事实是代表西方艺术现代性的抽象主义以绘画表达情感正是在学习中国绘画的写意精神上生成的。如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王岳川所言,西方从中世纪神学走出来并从儒学获得精神资源;美国密歇根大学包华石教授所言,当欧洲人利用唐宋的画论来取代古典主义和写实主义的时候,五四时期的知识分子正疲于学习文艺复兴的传统而吸收保守派的主张。 今天,虽然一些偏激的认识和行为已被修正,但一些现象仍然存在,表现在对艺术现代性的错误认知和对当代性的错误表达上。一些当代艺术就是对西方艺术符号亦步亦趋的模仿,照搬、移植西方的教育、审美模式和判定标准。由于其权威化的贯彻与实行,在“中西结合”的新理论下使中国传统绘画语言、理念与价值内涵在无形中向西方标准放弃性的看齐,抑制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主体性的创新发展。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对人类文明阶段进步标识的固化理解和形而上的推定,从而否定掩盖了其历史局限。著名学者林毓生认为,中国的现代性状态是一种迷恋,这种整全式、全方位的追求有很大的风险。美国匹兹堡大学高名潞教授也认为在中国,现代性是一种时间和空间的错位,当现代主义在西方成为廉价、批量性的东西时,在中国却成为一种高尚的、新兴的、有价值的东西。 时代在发展,民族性也总是被修正,表现为民族性能否承载时代性,为其生长提供持续的文化动力;时代性能否创新、延展民族性的主体价值框架。中国的传统绘画语言以具象、抽象相并为特征;以气韵、写意、意境贯之有形神兼备之意。“笔不周而意周”的写意精神产生的艺术效果与精神对话,拓展了具象事物的表象空间,如以梅、兰、竹、菊入画喻君子的品质与精神。中国画这种笔墨的气韵与抽象、写意的文人精神体现了中国文化普遍联系、辩证、协调的天人观,是中国文化特有的价值观与人文关怀。这种精神在全球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正可合理言说中国美术的世界性意义,充分展现中国美术的内在精神和逻辑。 重构艺术话语体系掌握文化话语权 在文化的竞争中,复制、模仿西方话语不会产生话语权和软实力,只有创新重构才能掌握话语权、提升软实力。真正的艺术创新应是先进文化与高尚精神的表征,能启迪心智、陶冶情操、规范行为,形成良好的社会文化心理,构筑起人类的精神家园。 这种终极关怀的形成,要求美术语言发挥审美的根本性作用,以美术元素在人类生产生活、衣食住行、休闲娱乐中的无处不在来发挥潜移默化的影响,以审美理性来界定道德、美的标准与取向,表现人类对高尚美好、真理正义的追求与向往,以此为取向的艺术话语重构才能激发文化认同并最终掌握文化话语权。因为这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本质精神力量,也是人类对明天的责任。若整天生活在以低俗为“美”所构成的世界里,人类势必将被引入堕落黑暗的无底深渊。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潘公凯、台湾师范大学林安梧等诸多学者一致认为,谈话语权应该有一种彰显中国文化艺术本来具有的人类性高度的文明意识,从肆意践踏和丑化自己的历史、妖魔化自己的传统和祖先的思想阴影中走出来,用平和的心态和眼光对待我们的历史与现实,以全世界视野的高度考虑怎样发挥中国文明应有的作用。 中国美术未来视野的重构就是要明确什么是美?为谁而美?为什么而美?这是艺术当代性、本质性的构筑与表达。以中国艺术特有的语言、人文精神与文化理想来吸收、塑造升华人类优秀的品德与精神,反思、修正现代性的弊端与局限,呈现拓展有利于促进人类科学进步、包容共处的民族性文化因素;构筑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核心价值观、荣辱观,使文化艺术得到大发展、大繁荣,掌握文化话语权,提升我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原文见 http://www.cass.cn/file/20101012284697.html
个人分类: 艺术|1221 次阅读|0 个评论
山路山歌味 水路摇橹声
热度 4 cyaninelotus 2011-10-13 23:32
我一直以为我自己只是一个书生,仅仅只是在读书之余把自己读的书讲解给学生。在每一节课的五十分钟里,我在讲台上抑扬顿挫、驾风御云,把我想要抛洒的知识倾倒给学生,把我的一些观念也借机卖弄给他们。剩下的生活,便是谦谦君子,不远不近,保持我的独立性,与此世没有多大的争头,也就怡然随性,做个可以以讲课谋生的家庭妇女就好。 然而,生活给我拐了个弯,把我这个旱鸭子推进了水塘。因为一些小小的原因,我被布置负责我校妇委会,与以前我几乎不怎么认识的一些人为伍,更为可怕的是,即使是同一个学校,教学系的老师,与纯粹搞行政的人,几乎长着两个脑袋!开始的时候,我极力保持着谦谦君子的温文尔雅、雅量高风。但是没有什么效果,大家一心想要试验我这个“所谓的博士”有什么能耐。或者他们平时的言行,我不是很适应。反正我认为自己让过三招----关键是有些人说话比较不客气,什么你以为你是博士怎么着的,俺当时倒是忍了。等到第三次,俺气了,俺想:难道我这个博士会比他们差?俺用自己的方法。终于出奇不意,没有他们所谓的思路,一次性让矛盾尖锐化----说实在的俺不过说了俺的要求、表现了一点点口才而已,俺还没有说过激的针对人身攻击的话,比起对方简直非常文雅了。结果,俺成为被告,还说俺拍着桌子如何如何。但是,无论如何,半个月之内,我所遭遇的尴尬状况就大不相同了。 当然,我是“绒毛鸭子初下河啊初下河”,对方是行政老手。所以,我付出了惨重的代价。那就是,我以前在学校树立起来的“谦谦君子”形象终于倒塌,对于反面教材的渲染宣传也有反馈到我这里的时候。我坚持不记忆人们的名字,很多人我仍然保持不认识。 因为我跳河跳的很彻底。我已经不怕细枝末节的事情。我决定,用我读博士的专注证明我能把这件事做好。至于什么代价,什么个人获得,什么大家的事个人的事云云,都不在我的考虑之列。这才有了这一次的坚持:学校要求妇委会组织大众健身活动,可是在职女教职工都非常忙,而且,妇委会的委员们也都各有各的事,没有人愿意承担这个任务。我只好自己上阵了。 真正来做这件事情,才发现其实有那么多的人喜欢跳舞,那么多的女子喜欢在镜子前面展示自己或者预展示自己,她们是需要一个平台。我不但组织大家跳,我自己也积极参与。每天我要去管理音箱,我请了一个退休教工教舞蹈,她对于舞蹈的那份热情深深地感染了我。她自己跳得满头大汗了,看见别人不会,还是要不厌其烦地示范,唯恐我们动作做的不到位,亵渎了音乐。 而我自己,开始赌着一口气,并不是喜欢跳舞。然而,跳了两天后,我怕自己带不了头,跳得太烂,就从网上搜视频在家里学。再过几天后,我开始边跳边唱。尤其是,开口唱歌之后,心情感到由衷的愉悦。现在,我觉得自己已经乐于去做这件事。尤其是,一大群认识不认识的女子在一起缓缓起舞,相互讨教某一个动作怎么做,然后高高兴兴的笑着。这就是乐趣,是教学和科研的另一面。 我在讲台上找到了矜持和自信,但是我很严谨、拘谨。而在这里,我学会并逐渐学会与不同的人交流,释放自己,变得活泼生动。谁说我这博士教授做不到位呢?上山唱山歌,下河摇小橹。各有韵道,各有乐趣。用心学习、掌握它的韵道,也就能够用心体会真正的乐趣。这个叫做 随遇而安!
1147 次阅读|4 个评论
汉语学术体系与英语学术体系
whyhoo 2011-10-10 22:33
中国传统文化是建立在农耕文明基础之上的,几千年来一直处于封闭状态而与外界交流较少。以汉语为主的学术体系必然会受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保守而闭塞。以英语为主的西方学术体系如美国受移民文化影响,多元文化的输入交流使得整个学术体系变得更为开放。西方有着几百年的学术传统,学术界的相对独立也使其形成了持续长久的创新能力。中西两种学术体系根植于各自的传统文化之中,思维方式、开放以及独立性决定了两种学术体系的创新能力。短时间内汉语学术体系很难缩小与英语学术体系的差距,当然将英语学术体系移植到中国可以使中国学术界能够很快融入以英语为主的世界主流学术体系。中国学术界有相当大的一部分人是处于汉语学术体系之中,如果这些学者研究的是自然科学则很难及时跟踪世界最新学术进展,但他们可以研究一些相对传统的问题,在数学、物理等自然学科中还是有很多问题悬而未决,需要长时间的努力才能攻克,并不需要时时跟踪最新学术研究成果,如陈景润证明哥德巴赫猜想则只需长时间专注于这一数学难题而不用及时跟踪最新学术进展。但是在像纳米科学、量子信息等新兴前沿学术领域则需要融入英语学术体系以及时跟踪世界最新学术进展。在自然科学领域若要取得很大的学术成果通常需要进行跨国合作,如量子力学理论的建立则是由德国、英国、丹麦等多国物理学家共同努力完成的。汉语学术体系建立时间不是很长,鲜有开拓性的研究成果,缺乏深厚的学术积淀。英语学术体系作为世界主流学术体系,具有深厚的学术传统,在国内大学开设英语授课为主的专业,培养适应英语学术体系的学术人才可以加快中国科学的发展。若科研选题得当,适应汉语学术体系的科研人员也能取得很大的学术成果,但汉语学术体系要保持其独立性并能与英语学术体系进行长期的交流 。
163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中国的教育积重难返?
wweeii2009 2011-6-15 13:43
又到了一年一度高考时,谈到中国教育,有识之士总不免蹙紧眉头。   2009年时,一位中学语文教师黄玉峰在复旦大学演讲,历数基础教育之弊病——“功利主义驱动”、“专制主义坐镇”、“训练主义猖獗”等,这样的教育将人变成了机器。黄老师还一针见血地指出:“从培养奴性的人的角度讲,我们的教育是成功的。”“长期以来用斗争的理论去教育孩子”,“教材中,有多少‘对敌人要像秋风扫落叶那样残酷无情’的文章,有多少‘要与敌人划清界限’的标准答案。教育孩子,要横眉冷对千夫指!教育孩子,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把事实的真相告诉他们,却要他们完全照标准答案答题。”结果导致受教育者“几乎完全不会将心比心”,“失去宽容精神。”“专制主义的本质是‘不把人当人’,而是当成机器或机器中的零件,当成工具,当成特权者为达到目的,为他们效力的后备军。”“反右时斗,文革时斗,现在还在斗……硬是失去了作为一个人所应有的同情心。”   对于自己的同行,这位老师也一样直言不讳:“教师是教育行为的具体执行人、贯彻者”,“同时也成了这种教育体制的替罪羊,甚至成了帮凶”。许多教师“失去了独立性”,“只有技术,缺乏艺术;只有知识,缺乏见识;只有学历,缺乏能力;只有苦力,缺乏魅力;只有表格,缺乏风格;只有规格,缺乏人格;只愿做题目,不愿做学问;只会纠缠于字面,不能深入于意旨;只会要求学生作文,自己却常常不如学生;只能关注学生成绩,不能注重塑造人格;只顾眼前利益,很少远大理想;读书不多,修养不够……”   难得的是,这位老师没有停留在大声疾呼阶段,而是身体力行,认为“在这样的教育制度下,教师也并非完全无所作为的……从另一个角度看,越是难,越能有所作为”。他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尝试以创新之法来点滴改进,尽可能地“肩起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光明去”,减小中国基础教育对莘莘学子的危害。例如,在课堂上,针对“为了政治需要而选入的”“实在是不能作为范文的”文章,比如“关于香港回归的讲话”、“改造我们的学习”、“春天的故事”,还有鲁迅的为一点小事与人而争吵的文章,“首先是进行处理,该简的简,该删的删”,同时“增加大量的原典名家名篇,包括一些好的时文”。(黄玉峰: 《“人”是怎么不见的?(反思中国教育)》 )   行胜于言。行动的不只是黄老师这样的中学教师,曾任中国科技大学校长的朱清时先生不顾已过花甲之年,不辞劳苦,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披荆斩棘,出任特区创办的南方科技大学校长。在与教育管理部门等权力机构交涉博弈近两年后,今年终于在全国招到45名学生。这45名学生是在南科大文凭不获教育部承认的情况下由南科大完全自主招生入学的,他们突破教育体制僵化症的勇气令人钦佩!而在教育行政部门要求他们必须参加高考(这一要求在教育行政部门未授权南科大招生的情况下显得荒唐)时,他们果断发布公开信,表示:“教育部做出这项决定,我们是可以理解的,同时也是难以接受的”。这种表态是理性稳健、有理有据的,他们的胆识值得一赞。( 《南科大校长朱清时称:学生回去高考,改革将无意义》 )   而对于中国高考录取中存在的地域不公平问题(例如,在每309名北京高考生当中有一名能考上北大的时候,在山东和河南则分别是每10556名中一名和每15833名中一名),韩国人金宰贤以韩国的经验提出解决之道:实行全国统一命题、统一标准录取的真正的“统一高考”。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才可能消除地域歧视。对于青海省等教育环境落后地区的高考生,大学在招生程序上可以适当地给予优惠。(金宰贤: 《谁的北京大学:如何实现高考地域公平》 )   为中国教育求医问药,他山之石当可鉴之。缅甸政治家、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昂山素季在向香港大学发表的演讲中谈到:“学习的最高境界是将我们变成关心别人和富责任感的世界公民,以知识装备自己,用实际行动表达我们所关心的事。”“教育应培育对人类尊严的价值观,带领人类朝正确方向发展。教育应当是真正的学习过程,并非纯粹一部生产机器,制造温驯服从……的人民。”( 《教育应当是真正的学习过程》 )   而在自家,先人也为我们提供了正面的遗产,足以值得我们继承并发扬光大。近代以来形成的正面的教育传统中,就曾包括培养独立精神、自由思想、健全人格的公民的教育。20世纪以来在清末民国时期的近半个世纪中,无论风云如何变幻无定,包括面临大规模的外敌入侵,整个公民教育的进程都没有中辍。而当时公民教育的内容可谓汲取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从而居于时代的前列。这从商务印书馆曾出版的公民教科书中能窥见一斑。例如,民国初年出版的《共和国教科书新修身》高小第六册就有《人权》一课,课文中有:   人权者,人人所自有,而非他人所能侵损者也。析而言之,有对于公众之权,有属于个人之权。   组织社会,参与政治,选举议员,举吾学识之所及,皆得发布于外,以求有益于人类。此人权之对于公众者。   信教自由,营业自由,生命自由,财产自由,意志所在,即权利所在,非他人所得干涉。此人权之属于个人者。   具此伟大之人权,但能各保其权,而不相侵犯,任所欲为,无施不可也。   格言:人有同等之权利。(傅国涌: 《百年转型中的公民教育——以商务印书馆的公民教科书为例》 )   有观念上的变革,有行动上的突破,有人类文明可资借鉴,有正面经验足以传承,中国教育僵硬的坚冰就有望融化。 转自: http://www.blogchina.com/201106151152705.html #
1735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研院所发展与战略规划
热度 1 cqus 2011-6-13 01:05
中国科学院目前遇到的问题采用院内外征集意见不失为一个好办法,为数众多的院内外人员为中科院以及中国科研的发展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值得归纳和思考。 中科院虽然本身就是一个咨询机构或者智库,但是 内部的意见相对缺乏独立性,往往不能摆脱从自身的利益角度看问题,意见往往比较零散且缺乏深入分析。中科院已有足够的自然科学专家,但是科技专家并不是管理专家,管理学已经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中科院多是研究“物“的科学,而管理学作为一门软科学是研究政策、研究人的关系、研究行为效率最大化的科学。显然,中科院在硬件配置和人员的学历等方面的构成已经达到了世界水平,但是为什么仍然与欧美一些一流的科研机构存在差距,恰恰是在软科学方面的缺陷。 管理咨询在企业应用已经非常普及广泛,国内也有相当一部分研究所或设计院已经进行过管理咨询服务。 管理咨询机构为科研院所提供咨询服务,可以为之提供包括战略、文化、组织设计、人力资源管理等完整的组织管理综合解决方案。 相对独立的智库咨询机构往往不局限于利益局限性,对 科研院所的管理模式及文化特征有较好的敏感性,可以帮助引进现代管理理念与方法,能够准确把握内部关系脉络与改革节奏,协调推进组织变革工作,同时兼顾管理提升方案的可实施性和最终效果。 目前中科院的运行机制无论在科研项目管理还是人才引进计划方面,具有很明显的计划经济的影子,需要进行 组织变革以应对当前挑战和机遇。中科院以及下属研究所面临一系列管理问题,主要表现在: • 战略定位模糊,求大求全,需要进行清晰的战略规划 • 过度 行政化现象与重技术、轻管理现象并存 • 管理流程、组织运作效率 • 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和高校教育机构的互动 • 科 研评价机制改革, 基础研究与 应用研究的管理方法区分问题 • 人才引进计划与人才培养的目标区分,人才培养的环境更重要,要建立留住一流人才的环境 • 。。。 管理咨询的一般流程可以列举如下:   1. 内外部环境分析: 了解组织 特点与 发展历史,抓住核心关键管理问题;深入分析组织内外部和国内外环境变革状况,设定组织变革的约束条件;   2. 确定发展战略: 明确组织愿景、使命与核心价值观,提出业务组合优化、业务定位建议,制定组织发展战略和竞争战略;   3. 组织及流程优化或再造: 设计与战略相匹配的管理模式、组织结构、核心流程;   4. 商业 管理: 涉及到转制公司或技术转移时会考虑 建立全方位专利和市场管理体系,品牌建设。   5. 人力资源管理:     (1)人力资源规划:制定人力资源规划,明确人才需求类型与数量,人才梯队建设与后备人才培养;     (2)岗位体系:完善岗位管理体系,提出岗位、编制优化方案;     (3)绩效管理体系:设计战略导向、可衡量的考核指标;     (4)人力资源政策:促进与企业和教育机构的人才交流政策。   6. 创新文化建设: 构建包括知识创新、知识共享及学习与应用的知识管理体系,推动组织变革。 中科院不同于企业,科学研究与企业生产有不同的属性和目的。然而,抛开微观差异,科学研究与企业管理的宏观现象分析具有较多的一致性,任何脱离战略规划和组织管理的科研机构或企业发展都会遇到问题。 中科院下属研究所众多,即使是一个研究所内部,也存在不同的研究类型,还将涉及到转制、公司化、技术转移以及历史遗留问题等较为较为复杂的管理问题 ,借助于独立的外部智库对现有问题进行系统的分析与咨询以提供切实可行的措施和政策将有利于中科院自身的发展。典型的智库如美国兰德公司与中国的社会科学研究院,它们在社会、科技、经济、教育、健康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所以不能忽视外部独立研究实体的意见,中科院需要考虑和它们的合作协同研究。
9313 次阅读|1 个评论
中国科研机构的“行政强化”:另一种改革思路
热度 3 techne 2011-6-2 00:49
中国科研机构的“行政强化”:另一种改革思路 (草稿,请勿引用) 王 键   在中国的科研机构/事业单位的改革过程中,“去行政化”问题是个让人头痛的难题。已经有很多学者就这以问题发表过看法,写过大量文章。无论是中国的大学高校还是科研院所,如何解决取消行政级别的问题,无疑已经成为中国科研机构改革中的一个核心问题。   这个挥之不去的“行政化”顽疾,其来源应当是1949年后建立起的一套苏联式计划体制,在这套体制下,弄出了配套的建立在科层体制和行政级别之上的科研体系。但从1949年之前的中国科研体系来看,并不存在这样严重的“行政化”顽疾,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北平研究院”等国立机构,相对于政府有很大的独立性。也包括当时的北大、清华、中央大学、浙大等一批著名学府,也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没有沦为当时政府的附庸,也为中国的革命重建发挥了很大作用。如果从这一过程来看,目前的“行政化”顽疾,并不是中国语境下的必然产物,而具有一定的偶然性。   但是,“去行政化”之所以难以做到,同目前中国整个大的环境密不可分。在这种大气候里,离开了政府,基本上什么事也做不成。因此才会有“跑部前进”的说法。那么大学高校也好,科研院所也好,带着行政级别同政府打交道,自然更有优势。行政级别越高,优势也就越大。尽管存在着不同的可能性,但笔者在本文的讨论中仍然做出这样一个假设:也许,我们只能面对“行政化”这一现实。若唯有面对并接受这一现实,那么就会产生一个相应的疑问,“去行政化”是否是可能的?   实际上,几乎所有的改革派,其实都暗示并预设了“去行政化”这个假定在不太久远的将来会是可实现的,依此制定出一整套的方案。但在实际中,这究竟是否是可能的?在本文笔者试图换个思路:如果“去行政化”确实是不可能的,又该怎么重新理解改革的可行性?   目前,在中国的科研体系中,虽然上存在国家层面的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社科院等科研实体,但在地方层面却又存在着大量零散的科研机构,由于这些机构的规模较小,人员较少,级别较低,往往只能依附于各级政府部门,无力在同政府机构的博弈中保持话语权和独立性。既然如此,如果在中国全面实行“去行政化”根本是不可能的,“去行政化”的改革方案可能也是行不通的——而且按照现有的改革方案,即使这些科研机构真的“去行政化”了,实现了自主性,实际上,它们可能维持不了几天就要倒闭了。因为这就是中国的现实,短期之内无法改变——脱离了政府,这些研究机构既没有财力,也没有权力和能力来保持自主性。   在这种情况下,与其“去行政化”,还不如换个思路,顺着“行政化”的思路走一走:既然政府的权力太大,不可替代,那么与其不切实际地要把这种权力从科研院所身上剥离,还不如反其道而行之,以“行政化”的方式来加强科研院所的行政权力,唯此才能实现相对于政府的话语权和自主性。   众所周知,目前全世界最成功的科研体系是美国模式,而它是个典型的分权模式。但中国是不可能建成这种美国式的分权模式的,毕竟国情完全不同。然而,尽管在宏观层面,中国模式同美国模式完全不同,但在微观层面中,美国的竞争活力是中国必须要加强学习的。应当在宏观和微观两个不同层面将中国的科研模式加以区分,而宏观的层面同微观的层面并不必然相互冲突和束缚。在微观层面,是应当学习借鉴美国模式的。   按照这一设想,中国不妨尝试建立一种“宏观中集权,微观中分权”的科研体系。这个体系有些类似于中国的科学院体系,尽管宏观上存在着一个相对集权的科层体系,但在微观中这个体系的维持和运转却非常依赖于每一个科研人员的学术能力。因此,中国政府不妨将零散的政府下属的各级科研机构(事业单位)同各级政府相剥离,再整合到若干个大型的科研集团之中,通过提高这些相对独立的整体大规模集团的级别,进行利益整合,以此来加强科研院所的话语权和独立性。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提高科研人员的集体议价能力,来实现科研管理的分权模式,以及每个科研单位的学术独立。   不久前,新加坡国立大学的郑永年先生也撰文指出,中国的改革方向应当是朝着“强政府”和“强社会”的方向前进。虽然郑永年的这一提法,带有太多的理想色彩,同世界各国的实际操作经验也不太吻合。实际上,“强政府”同“强社会”这两者之间经常是相冲突的,有了强政府,就很难有强社会,而有了强社会,政府的权力也必然会受到强大的约束。但在中国科研系统这个领域里,“强政府”和“强科研”的改革方向倒确实是有可能实现的。   既然“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又要“科教兴国”,如此受中国政府的重视。那么如果中国政府下定决心,明确将各级政府机构中的科研单位剥离出来(如果必须遗留一些研究机构在政府机构中,则必须将这些机构“行政强化”,科研人员实现“公务员化”,以便和同级的政府职员平权),再将这些单位重组成若干具有较大自主管理权限的强大科研院所集团,此后科研界的话语权问题将得到大大的缓解。与此同时,中国政府此后应当极力限制任何具有政府背景的科研机构的设立,而进一步采取优惠政策,鼓励具备民间背景的科研机构的创建和并购。在中国的“去行政化”顽疾难以驱除的情况下,采取这样一种新的思路,也许是个“曲线救国”的更好改革方案。   以上所说,只是针对各级和各地方的科研院所机构的重组。此外,针对中国的大学高校,则可以采取另一种办法来解决问题:以教育部为例,应当将各级高校的管理权从教育部剥离出来,归属于更高层的机构。今后教育部的管理权限,将只限于中小学校。而对大学高校的管理权限,在地方应当归属于当地最高长官来直接管辖(省长、副省长级别,或市长等地方最高官员,根据高校归属关系来确定)。而对国家级大学的管理权限,在中央的层面应当归为国务院总理(或副总理)的级别(国务院直属),甚至可以把大学高校直属于中共中央宣传部来进行直接管辖。通过这样一种升级“行政化”的方式,来加强各级高校的话语权,并保证学术的独立性。   总之,在中国科研机构的改革过程中,盲目学习美国模式很可能是不可行的(尽管美国模式确实很好)。从中国绝大多数科研机构的水平和状况来看,与其“去行政化”,不如“行政强化”;与其学习过于先进的“美国模式”,还不如学习更踏实些的“中科院模式”。
个人分类: 科技政策|2044 次阅读|3 个评论
科学网隐蔽的删帖方式
热度 2 halcon 2011-5-21 22:16
科学网算的上国内相对开放的网站了,有些不痛不痒的时弊还是可以谈的,尽管如此估计网站管理人员也承受了上层巨大的压力。今天发现了科学网保持自己独立性(不删帖),但也屏蔽内容的隐蔽方式。 如果不注意,恐怕博主自己也不会注意到。因为新发布的博客内容并没有删除,自己还能看见。但是在新发布博文里面找不到自己发布的内容。于是我又做了个实验:计算点击量的增加和博客总访问量的数值能否对应。发现,博客点击量快速增加,但总点击量完全不变。 自己以前搞过一段时间的文本挖掘,或多或少能够猜到背后的处理技术。科学网估计也有关键词过滤系统,一旦发现敏感信息发布自己将博文划分到隐蔽屏蔽栏目。这个时候博主自己能看到,或许自己的朋友也能看到。但是新博客浏览里面已经看不到了,即从全网角度大家是找不到这条信息的(隐蔽屏蔽)。这么做即最大程度上让博主发现不了,而且还尽可能减缓了信息传播的速度。 不知道背后有没有博主的黑名单系统。总之,希望不要向“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时代一样:先诱导知识分子说真话,然后消灭思想上的异类。
2786 次阅读|6 个评论
评论一个“动听”的说法——博士训练重要的是培养学术独立性
热度 4 liwei999 2011-4-25 22:55
评论一个“动听”的说法——博士训练重要的是培养学术独立性 作者: mirror (*) 日期: 04/25/2011 00:21:54 对徐老师的博文 《博士训练重要的是培养学术独立性》 能有很多人喝彩,镜某很是不能理解。且不论这篇博文所主张的具体内容如何,单就题目而言,就不是很好、很顺。说不顺的理由是原来题目里有个副标题“不一定要从事导师最擅长的”。 国人作文、思考中有个“奇异”的地方:应该做宏观考察的地方去做微观的,该作微观考察的时候却又翻过来了。面对国人的博士教育,镜某认为 博士训练重要的是规范化 。还都是土八路的档次呢,根本就无从谈论什么“学术独立性”的问题。这里面既没有知名不知名教授的问题,也没有学科的差异,这是个宏观的概念。规范化的问题不解决,就免不了王老师说“99%都不合格”。甚至可以这样来理解:一切问题都可以在 规范化 当中得到解决。 这样重视 规范化 ,自然有人要质疑了:都规范了,如何去创新呢?这个大可不必担心。毕加索的“怪画”都是在他掌握了标准的绘画技巧之后的创作。规范了,创新也就在其中了。 规范化是什么?不妨用造汽车来打个比方。生产线可以是组装大奔、奥迪,也可以是大众、现代,还可以是QQ、奥拓。档次虽然不同,但都好歹都产品是汽车这个概念。同样是用生产线的做法,您装出辆三轮板儿车就是“不规范”了。而国人的博士培养基本上就是些“三轮板儿车”呢。 国人作“规范化”也不是没有成功的事例。从前有55年的军衔制,今天有军队的标准化。一个“战斗力”要配备多少设备、投入多少费用,一个战斗集团要如何配备人员、装备,等等的,都是可以借鉴的事例。全国都可以“学解放军”,当然大学也不是例外了。学些什么呢,不外乎是为了一个目的,如何构建组织。中国的研究透了还有外国的军队组织,所谓“各庄的地道都有很多高招”么。不要一说建大学就只能想到哈佛、剑桥伍的,那些都相当没有“创意”。 具体到徐老师的事例,这样的说法就不具体、“不规范”: Quote 导师 最擅长 的是利用单分子荧光光谱的手段研究荧光染料分子的暗状态/不发光状态(dark states, 比如triplet state, radical state, redox state等),说白了是物理化学的范畴。 从语法上论,这个 最擅长 不知是落在“手段”上还是落在“研究”上。前者是强调有开发新实验技术、道具的能力,比如王老师那样的,自己组装一套激光测试系统。后者则是用“常规”的技术手段去研究不同物质(材料)的特性。通过这样的探讨来理解物质(材料)的机能、功能,有助于开发新的物质(材料)。 所谓的 规范化 ,就是通过“定式”把问题表达清楚。比如说这句话, Quote 利用超分辨率的荧光显微镜和超敏感的荧光光谱的方法研究乳腺癌和前列腺癌的早期诊断的工作 如何能表达出来完整的信息呢?是否中间缺少提示了一个具体的观测对象呢?荧光成像是显微术,人们可以推测是看病理样品。但是荧光光谱的方法的对象是检测血液等体液呢?还是针对同样的病理样品呢? 国人博士档次低的一个重要的起因就是训练强度低。所谓 规范化 ,镜某以为博士生至少得是个部队里“特种兵”的训练方法,本科生也要按照野战部队的士兵来训练。低强度的训练只能出民兵、农民工。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4419 次阅读|3 个评论
再谈学术道德评估机构需要强调独立性
热度 1 黄安年 2011-1-26 06:20
再谈学术道德评估机构需要强调独立性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1 年 1 月 26 日 2006 年 5 月 30 日 , 笔者在学术交流网上撰文《学术道德评估机构需要强调独立性》,强调 “学术道德问题的评估最重要的是需要鼓励和引导并大力支持开展健康的学术批评和评论,通过正常的学术讨论来辨别是否,而不是突出行政管理手段或者司法诉讼渠道,对于学术论著的学术不端等行为的认定更是如此。笔者建议我们的学术道德是非的评估机构应当突出强调它的独立性,而不是它的行政主管权威性。”“如果一个学术道德评估机构的意见受到行政机构的强烈暗示和干预,这样的机构能够真正公平、公开、公正吗?那些善于钻营的学术不端分子及其单位或幕后支持者、那些学术腐败利益集团完全可以在该委员会的上级主管社会科学委员会或者教育部某些高官那里寻求保护的。”( 见下全文) 2007 年 4 月 18 日,笔者发布在我的博客上。依笔者之见 从上到下,各级学术道德评估机构都需要强调独立性。学术是非争议的判断需要摆脱行政的、司法的、舆论的、经济的干预,摆脱那些非学术因素的影响。 现在重发当时的这篇短文。 *********************** 学术道德评估机构需要强调独立性 黄安年文 2007 年 4 月 18 日 (按:《学术道德评估机构需要强调独立性》学术交流网学术问题研究栏目 2006 年 5 月 30 日首发。) **************************************** 近日,我们注意到教育部成立了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学风建设委员会(以下简称学风建设委员会),颁布了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学风建设委员会章程(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 2006 年 1 月 17 日审议通过),并且召开了教育部学风建设委员会成立大会,教育部还发布了关于成立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学风建设委员会的通知。所有这些,表明教育部注意加强了学术道德建设问题的行政领导。这些措施固然值得欢迎,但是学术道德问题的评估最重要的是需要鼓励和引导并大力支持开展健康的学术批评和评论,通过正常的学术讨论来辨别是否,而不是突出行政管理手段或者司法诉讼渠道,对于学术论著的学术不端等行为的认定更是如此。笔者建议我们的学术道德是非的评估机构应当突出强调它的独立性,而不是它的行政主管权威性。 至少目前的《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学风建设委员会章程》在这方面似乎还有欠缺,例如 章程称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学风建设委员会是“全国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规范、学术道德、学术风气等建设的指导机构和咨询机构。” “受教育部社科委委托,学风建设委员会开展如下工作: 1 、贯彻落实国家和教育部学风建设的有关文件精神,拟定高等学校进一步加强学风建设、惩处学术不端行为的基本准则与实施细则等相关文件; 2 、密切结合高等学校学风建设的实际情况与存在问题,总结和推广学风建设的典型经验,指导和推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风建设; 3 、针对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失范、学术不端行为,选择典型事例,通过组织调研、专家鉴定、召开听证会等方法,提出研究咨询意见和建议,供有关单位参考; 4 、教育部或教育部社科委委托的其他工作。”“ 学风建设委员会一般每年召开一次全体会议,听取、审议和通过秘书处提交的年度工作报告;决定提请教育部社科委审议的关于学风建设的重大事项。”“章程的修改须经教育部社科委主任会议审议通过。”可见,该委员会实际上是社会科学委员会的下属机构,并且对社会科学委员会负责。该委员会的任何重大建议需经社会科学委员会决定,甚至章程的修订还得经过教育部社科委主任会议审议通过。 这样的学风建设委员会的委员们究竟有多大学术道德评估权力是值得怀疑的 。第一,他们自己当了委员是很难发表个人意见的,章程规定“委员和工作人员个人未经授权,不得对外代表学风建设委员会。”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这些委员们发表个人意见的手脚,因为事实上委员的个人意见只代表个人,谁也不会自称代表委员会发表意见。第二,委员会一年开一次会议,这样的会议,如同人大政协两会一年一次,但是还不如两会,因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有提案权等,而这里的委员呢?他们也没有一票否决权。第三, 委员会的决策还要经过社会科学委员会讨论决定。社会科学委员会有些决定,还得报教育部批准,这不等于上面还有两层婆婆,你的独立性在那里呢? 第四,章程授予秘书处很大权力,“学风建设委员会下设秘书处,设秘书长、副秘书长各一人,负责处理日常事务。委员会及秘书处所需运转经费由教育部核拨。学风建设委员会一般每年召开一次全体会议,听取、审议和通过秘书处提交的年度工作报告”,秘书处的经费由教育部核发,显然一个委员远远顶不上一个秘书长和副秘书长。 在委员会成立大会上,周济部长讲话说要“在评奖、晋升等过程中,实行学术道德一票否决制。各地各高校要建立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组织机构,健全工作机制,形成良好的政策导向;要定期进行自查自纠,及时妥善处理学术不端行为,认真受理对学术不端行为的举报,发现一起,调查一起,处理一起,曝光一起。”既然如此,为何在该委员会章程中不规定委员们拥有道德一票否决权呢? 如果教育领导真的十分重视学术道德建设,那么为何不提升它的地位,成立独立的不受什么社会科学委员会之类的组织制约的机构呢? 假如,该委员会的咨询意见或评估意见为社会科学委员会或教育部所难以接受,又会是什么后果呢?那还不是行政主管部门的权力决定,如果一个学术道德评估机构的意见受到行政机构的强烈暗示和干预,这样的机构能够真正公平、公开、公正吗?那些善于钻营的学术不端分子及其单位或幕后支持者、那些学术腐败利益集团完全可以在该委员会的上级主管社会科学委员会或者教育部某些高官那里寻求保护的。 学术批评网 (www.acriticism.com)/ 学术问题研究 /2006 年 5 月 30 日首发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1478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1478
个人分类: 学术问题评论(07-11)|2245 次阅读|1 个评论
释放你的创造力
jianghzhit 2010-12-18 22:02
每个人都有潜在的天赋,每个人都可能是某一方面的天才。如果你能这样想,就会消除各种等级划分对你造成的消极影响,从而释放自己的创造力。 若想释放你的创造力,首先必须独立。如果,你依附于某个团队,那么团队的管理也应是相对松散的,团队的个体能够保持相对独立性。这些人之所以被称为团队,只是因为他们恰巧都在朝着同一个方向前进罢了。团队成员的时间,完全或大部分由自己支配,而不是服从于团队目标。创造性活动,最初只是个体行为。一个好的思想,必定是产生于某个个体的天才的头脑,在那里经过长期酝酿,直到成熟。当他确信他有充分的理由能够说服其他人的时候,他就把这一思想以某种形式发表出来,认同他的思想的人自然就形成了“团队”,进而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继续探索。 其次,必须自由。在探索的过程中,“团队”的成员可以随时离开,去创造新的思想,引领新的“团队”。团队之所以存在,肯定在于团队成员有共同的目标、利益和追求,并且有计划,有组织地完成某项既定的任务。如果团队成员,各怀心腹事,各行其事,团队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这种情况下,某个成员的离开,无论对于个人还是团队都应是一件大好事。 第三,必须舍得。在探索的过程中,应该勇敢地、果断地放弃既得利益,重新开始。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我们不可能又挣大钱,又做学问;既是政府官员,又是有创造力的科学家。用你的时间做最有价值的事情。 第四,必须执着。思想的火花,只有在执着的草地上,才能燃起熊熊大火;创造的成果,只有在执着的保护下,才不至于被怀疑、嫉妒、偏见和鄙视扼杀在摇篮里。 如果要创造先独立吧;如果要创造先自由吧;如果要创造先舍弃吧;如果要创造先执着吧。
个人分类: 杂感|3156 次阅读|0 个评论
摘要:言简意赅 提纲挈领——六谈科技论文写作
sqdai 2010-12-11 17:28
今天讲科技论文的摘要写作,这是我国年青作者的科技论文中写得最糟糕的一部分。这里主要讲期刊或会议论文的 ordinary article 摘要的写法要领。 摘要的作用 与文题一起,提供论文内容梗概,引起读者注意; 准确提供论文信息,便于检索刊物或工具(如 SCI , EI , ISTP , MR , AMR 等)检索、评论。 摘要的内容要素: 本文的目的或拟解决的问题; 解决问题的主要方法和过程; 本文主要结果和结论; 本文的创新之处。 其中,头三点必须讲清楚。 摘要的基本特征: 独立性。 情报检索时可游离于正文之外; 自恰性。 内容简明、连贯,不看正文可知大概; 准确性。 恰如其分地概括正文内容,语义确切,描述客观; 简洁性。 言简意赅,控制字数,通常以 100 ~ 150 字(中文)或 120 ~ 180 个词(英文)为宜。 摘要写作的常见问题: 1. 过多地讲述立题背景、研究意义、实用价值等。 讲述立题背景和研究意义是引言中的内容,摘要中可以基本上不讲(学位论文摘要中可以讲几句);国内年青作者喜欢大段务虚,绝无必要;有些论文中常见对于 设计有参考价值之类的语句,也无必要,是浪费摘要的有限文字资源。 2. 字数过少,语焉不详。 国内作者论文的摘要字数偏少,特别是写英文摘要时常把相应的中文摘要的内容贪污了。近年来有所改进,但仍不理想。 3. 字数过多,脉络不清。 4. 首句重复文题。 5. 引入文献号码。 请注意,论文被检索时,离开了正文,文献号码毫无意义;若一定要在摘要中引述文献,应列出论文作者、篇名和来源。 6. 不加注释地采用专业缩略语。 7 引述具体方程、公式,难以被检索收录(数学论文可有少数例外)。 摘要案例分析 下面列举我在改稿过程中遇到的三个案例,通过点评指出它们的不足之处: 【案例 1 】 题目 : On 3-diameter-stable graphs of diameter 4 摘要 : The concept of l-diameter-stable graphs was first proposed by J. Hartman and I. Rubin in . In this paper we shall give a necessary and sufficient condition for a graph with a diameter 4 to be 3-diameter-stable. 点评 : 题目太短,开首的 On 用得大了; 摘要太短;用了文献号 。 【案例 2 】 题目 : An Improved Algorithm for DPIV Correlation Analysis 摘要 : In a digital 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 (DPIV) system, the correlation of digital images is normally used to acquire the displacement information of particles and give estimates of the flow field. The accuracy and robustness of the correlation algorithm directly affect the validity of the analysis result. In this paper, an improved algorithm for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was proposed, which could be used to optimize the selection/determination of the correlation window, analysis area and search path. This algorithm not only reduced considerably the amount of calculation, but also improved effectively the accuracy and reliability of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The algorithm was demonstrated to be accurate and efficient in the measurement of the velocity field in a flocculation pool. 点评 : 题目偏短;用了不常见缩略词; 摘要中五句话中有三句(蓝字标出)用处不大,作者提出的具体算法的特征和分析步骤语焉不详。 【案例 3 】 题目: Cavit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High-Velocity Flow with and without Aeration on the Order of 50M /S 摘要 : This paper presents an experimental study of cavitation characteristics with and without aeration at flow velocity 50m /s , which was performed in the non-circulating type water tunnel at authors laboratory. Variations of pressure and cavitation number with air concentration, pressure waveforms with and without aeration as well as cavitation erosion level of concrete specimen with and without aeration on the order of 50m /s were obtained. Effectiveness of cavitation control by aeration on the order of 50m /s was analyzed. 点评 : 题目中用了不必用的数字; 摘要中首句与题目重复;未说明结果的特征和创新性。 关于英文摘要的写法,科学网上已有《英语摘要写作指南》( http://bbs.sciencenet.cn/showtopic-119847.aspx ),内容很全面,朋友们可以参考。 写于 2010 年 12 月 11 日
个人分类: 科研方略|10989 次阅读|2 个评论
你为什么是你呢?——对连体婴儿的思考
hjf306 2010-11-24 13:05
  北京时间 11 月 23 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加拿大四岁女童塔蒂安娜霍根和克莉丝塔霍根是一对极为罕见的头颅连胎连体婴,出生时脑袋相连,共用一个大脑,她们不仅能体验到对方的身体与心理感受,还能通过对方的眼睛看世界。这令全世界的医学专家都惊讶不已。   塔蒂安娜和克莉丝塔的丘脑连在一起,丘脑是大脑中负责向皮层发送身体感觉信号的区域,使得她们俩从小就可以体验到对方的心理感受,通过对方的眼睛看世界。不过,母亲费莉西亚西姆斯直到有一天看她们嬉戏时,才发现她们这种能力的。   费莉西亚说:姐妹俩在一起玩耍时,其中一个会伸出手,去抢另一个的东西,然而,即便是看不到,她也清楚自己要的东西在哪儿。有时,看到这一幕绝对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因为她肯定看不到自己想要的玩具。塔蒂安娜和克莉丝塔似乎还能体验到对方的感受。费莉西亚说:如果其中一个受伤,另一个也会感觉到,如果你教训姐姐,那么妹妹也会哭。   塔蒂安娜和克莉丝塔来自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弗农市,从出生至今一直在接受医疗护理。负责照料她们的神经外科医生道格科奇拉尼( DougCochrane )证实,姐妹俩确实能通过对方的眼睛看世界。他说:这对双胞胎共用视野信号。其中一个可能会看到另一个在干什么,因为她们的大脑会接收对方视网膜的电子脉冲。   费莉西亚怀孕 5 个月后,她和丈夫、 26 岁的布伦丹才从医生那里得知女儿连体的消息。当时,费莉西亚接受了超声波检查,结果发现这对双胞胎患了一种名为头颅连胎( Craniopagus )的怪病。她说:医生告诉我,我的两个女儿是连体婴儿,需要进一步检查,但我们眼下知道她们以某种方式连在了一起。   听医生这样讲,感觉就像是有人用大锤砸我一样。感觉这一切都不真实,我就像在梦中,即将醒来一样。可是,在超声波中看到她们,突然感觉这一切又是那么的真实。无论发生什么,我想都要给予她们尽可能最好的生活。   头颅连胎是一种极为罕见的疾病,据记载全世界仅有八例,其中三个刚一出生便死去。当塔蒂安娜和克莉丝塔出生时,这对连体姐妹仅重 6.5 磅(约合 3 公斤)。姐妹俩的身体是分开的,但耳朵以上的部位全都连在一起,克莉丝塔通过自己的肾脏过滤血液。费莉西亚说:她基本上是在维持两条命。她们的大脑紧密地连在一起,所以,任何将姐妹俩分开的尝试可能都会让她们付出生命的代价。   费莉西亚还有三个孩子,分别名叫罗莎、克里斯托弗和萨莉。费莉西亚说,她从来没有想过要放弃塔蒂安娜和克莉丝塔的生命,自这对连体婴出生以来,她不断收到邮件,对她进行指责。费莉西亚说:他们在信中称我的女儿是畸形,责怪我将她们带到了人世。不过,我对这些指责并不在意。毕竟,既然他们连名字都不敢报上来,我为何要在意呢? 费莉西亚全家人都说,克莉丝塔是个霸道的小女孩,而塔蒂安娜更听话,无论克莉丝塔想去哪儿,她总顺着姐姐的意。费莉西亚说:塔蒂安娜更听话。大多数时间,姐姐叫做什么,她就做什么,克莉丝塔更不讲理,我觉得她有点霸道。 这样的连体婴儿实在是太神奇了,不得不感慨大自然的无穷造化。看到这则新闻后我有个疑问:个体性的差异本质上是由什么决定的呢?你之所以为你,而不是我不是他,是不是因为你拥有某种独一无二的东西呢? 是由四肢决定的吗?显然不是,因为对于那些四肢不全的残疾人而言,身体的不完整并没有影响个体的独立性。 是由身体内脏决定的吗?似乎也不大可能。不少人更换肝脏肾脏后,依然还是那个人,行为、思考上似乎与更换前没有多大差异(除了一些生理上的不适)。不过倒是有听说,有些人更换心脏后性情有所改变。不知医学上对此有何最新的研究。 那是由大脑决定的吗?如果是的话,那么这对连体婴儿共用一个大脑,本质上来说应该是属于同一个人。但从现实来看,她们又是两个不同的个体,各有各的身体和心理感受,只是能体会到对方的而已。 那是由什么决定的呢?中医理论里的神能否解释得通呢?中医理论对心(并非解剖学上的肉质心脏)和神的讨论较多,对脑反而不甚重视。是否古人认为人的独立性是由心或神决定的?还有西方人谈的灵魂,是否也可以回答这个疑惑。 不知各位博友有何见解,愿闻其详,以期指点。
个人分类: 我思我在|4884 次阅读|4 个评论
非定域性质研究之四与五
热度 1 ssglwu 2010-8-19 14:39
吴国林 第四、非定域性揭示出量子信息具有独立的哲学意义。 20 世纪90年代之前有关贝尔定理的检验,主要倾向于检验量子力学是否是完备的,定域实在论是否可能。但是,90年代之后,量子信息理论的兴起及其量子隐形传态等相关实验的成功,表明量子力学中的非定域性不仅存在,它还是一种重要的资源,形成了量子信息这一重要概念。 量子信息是指在量子相干长度之内所展示的事物运动的量子状态与关联方式。 量子信息基于非定域关联,它具有不同于经典信息的特点, 量子信息具有相干性和纠缠性、量子信息不可克隆、量子信息不可以完全删除等。(吴国林B,32-35) 第五、非定域性揭示了微观事物存在内部时空,内部时空不同于外部时空。 非定域性的存在意味着内部时空具有不同于外部时空的性质。事物既可以向外部时空运动,也可以向内部时空运动。在经典物理学中,用普通三维空间的位置与动量就可以描述一个粒子的状态。按照相对论的观点, 事件就是指某个时刻、在某一地点发生的一件事情,即 一个事件是由时空坐标来刻划。 在量子力学中,完备本征函数形成了希尔伯特空间,微观粒子是由希尔伯特空间决定的。我们把不是普通三维空间的坐标或变量,叫做粒子的内禀变量或内部变量。所谓内禀或内部,是指微观粒子本身具有且与普通三维空间中的运动没有关系。粒子的自旋、光子的偏振等形成内部时空。在一定条件下,外部时空可以反映内部时空的状态。比如,斯特恩-盖拉赫实验表明了自旋的存在,即从原子的空间分布读出内部状态自旋的存在。 内部时空决定了非定域性或量子纠缠。一个量子比特(qubit)就是一个双态量子系统,或者说是一个二维希尔伯特空间。量子信息的传递,是由希尔伯特空间的性质决定的。可见,内部时空不同于外部时空,内部时空丰富了时空存在的形式。内部时空将是对经典时空(牛顿时空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时空)的重大革命。
个人分类: 物理学哲学量子信息哲学|3334 次阅读|5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5 15: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