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机制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系列:机制的故事【4】公平机制的设计
陈安博士 2010-7-13 05:09
   机制,说来简单的俩字,其实并不简单。    比如,公平分配机制,你给我造一个出来,要保证绝对公平。    于是,著名的“分粥机制”就被造出来的,你可以负责盛粥,可是,对不起,你要最后一个端粥。    分饼也一样。    要说,作为分的人,我是有成本的——为大家服务嘛,怎么我却要最后一个选择呢,这不整个一吃力不讨好嘛。    对不起,为了绝对公平,您如果愿意做分粥者,就要承担这样的结果,你不愿意可以不做这个分粥的人,有人愿意做且还愿意接受那个最后端粥的安排,因为这样做的人还有其他方面的收益——可能是受人尊重,也可能是选举的时候多捞几票,也许就是等大家富裕了不需要如此分粥时会记得那个受了委屈却依然愿意的分粥人。    所以,为了公平,机制只能如此设计。    您可以扩展这个机制到更多的情形,比如如果1万个人需要粥喝,此时让一个人分粥是不可能的,那就要兼顾效率。怎么顾?    可以先分成小组(树状?),再来分米,然后分面,随后煮粥,最后每个小组用同一个思路分粥。    这个过程中,分米的过程也用已经被证明有效的分粥机制。    当然,还可以继续推广,比如要共享的东西是不可分割的,分割之后对于任何一个人都毫无意义,此时如何?比如一家人只有一盘磨(这在小农社会很重要),如果你来底我来磨盘,那就谁都没法用这盘磨,此时的分粥机制如何设计?    现实中的“分粥”并没有理想状态下那么简单,所以,必须得考虑更恰当的机制来进行分配。    而就分粥本身,也还有分的人有老弱病残,有食量大食量小,绝对公平不存在且并没有意义,这种完全公平的分粥只有在那种每个人的基本情况都假设一致或基本一致的前提下才可以考虑。如果分粥的人优先老弱病残孕者,如果里面还有他自己的亲戚,又当如何?    故事只是故事罢了,机制的设计要远胜于故事里要表达的奇思妙想,如果你想问我怎么才能穷尽所有情形,那么我告诉你,我们做的机制设计理论应该可以解决以上这些问题,虽然肯定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    啥时候告诉您俺们做的这套完整的机制设计理论,嘿嘿,等论文发表几篇之后吧,我的故事将会讲得更加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到时候,别忘了回来听陈安博士讲故事哟!
个人分类: 专论—管理学论稿|4547 次阅读|2 个评论
系列:机制的故事【3】购物车能顺利回收吗
陈安博士 2010-7-12 23:50
   机制有多种,一类机制其起初设计的目标是为了“秩序”。    我们大家都应该去过超市,也许很多人都推过购物车,那么,是否关注过购物车的 回收机制 呢?尤其在大型超市中。    这是一个问题。如果是你老人家,准备怎样设计一个购物车的鼓励回收机制呢?让大家高兴、自愿、及时、低成本地将购物车放到超市规定的一些地方,而不是胡乱放完拉倒?    在北京中关村的家乐福超市,对于购物车回收,在它的四个出口处是分别这样做的:    1,其中,中关村购物广场的一个出口在面向中关村大街的地方,刚好有比较高的台阶(以上下的滚梯连通),所以,购物车基本无法通过滚梯推到上面。于是,这里对于购物车有天然屏障,可以保证即便无人值守,也可以“到此为止”。    这样,只需要不定时地来人把堆积在这里的购物车弄到一起,集中推回超市门口即可。我见过不少次这样的情形,而且为了防止碰到前面的顾客,还设置了铃声,用的《兰花草》的调子,词是沪胡适写的,呵呵。    2,另外一个出口则在收款台处,收款时直接把购物车拦下即可。这个比较简单。    3,第三个出口则一度有过变动,在楼上(其实是和地面平齐的一个平台),当从收款台推出后,还可以推着再上平的电梯,直到整个建筑的出口,此时有人在那里守候回收购物车,您如果想推出门都不可能。后来,这里由于是整座建筑(中关村购物中心)的地方,所以不让家乐福的车到达,家乐福的人只好把购物车停止处改到上电梯的地方,还没上电梯就把你拦下了。    4,第四个出口则是地下停车库的地方,一般都有人值守,拦下你推向私家车的购物车,以防你推到你的私车后备箱所在地方后不再理会,还得家乐福的人来回收。    这些都是我在家乐福那里看到的现象,应该说,这四个口的购物车回收机制都不太好,没有体现到精心设计的味道,我不喜欢。    那么,既然我觉得不好,有好的没?    我在欧洲开会,发现了这边的购物车回收还真是有点招数。让我告诉你具体做法:    购物车之间本身就是相连的,这个购物车A里出来一个专门插入另外一个购物车B的“锁”,只有将五毛或一欧元的硬币放入B的卡口,才可以将那把“锁”移走,把车推开。    此时,你已经有成本放在购物车上了,不过,如果您把购物车推回回收处,可以通过这一过程的反过程将购物车连在那一大串购物车群中,同时硬币退回到您手里,算是对您遵守秩序的奖励,当然,奖金资金是用的您自己的钱,呵呵。    这个机制是很好的机制,甚至很妙。但是,有朋友问我:如果俺们不在乎那点钱,就硬要把购物车放到我方便的地方呢?这美妙的回收机制于我何用哉!而且,世界上还有不少“别罚我100,请罚我888元好不好”这样的货色呢。    应该说,您忧心的有道理,如果您这么想,这机制对您一点约束力都没有。或者,我们推广一下,对于不具备基本素质的人来说,这类鼓励式仅有些许约束的机制永远是无用的。  
个人分类: 专论—管理学论稿|5083 次阅读|1 个评论
系列:机制的故事【2】埃菲尔铁塔上面的两层观景台
陈安博士 2010-7-11 18:37
   我国的中央电视塔有一个中央鼓肚,而埃菲尔铁塔有三层平台。    从中央电视塔的中央鼓肚里可以看到外面,不过是用了玻璃罩子。不过也可以再上一层,从铁丝网里向外看北京城的景色。    这样的设计要比只能从一个角度看外景要好一点。    埃菲尔铁塔的三层平台中也有类似的设计,而且似乎更加地人性化。    为游客,在高高的铁塔上,当然希望能够一览无余地看遍巴黎全景,可是,孟羽说:“ 心脏不行的人就没办法欣赏站在高地的妙处了。 ”    诚哉斯言,我自己就有不太敢过于靠近栏杆的较弱心理素质。   如 何解决这一难题?   我 不知道埃菲尔先生在设计的时候有有没有想到这一点,从铁塔的实际效果上说,这一以游客游览为本的设计机制是体现了的,也许是“客观为游客”?    机制目标:让游客能够一览无余且无安全之虞地看尽巴黎城全景。    具体设计:    1,铁塔 一楼。分为两小层,以一段阶梯相连,大约10级左右。上一层比下一层高,且向里缩进。这样,你可以步下上层,通过铁丝网看全城景色。    2,铁塔二楼。亦分为两小层,以一段更长更高的阶梯相连,应该超过25级。下层有铁丝网拦住,所以,照相时每每要把铁丝网和人照在一起。上层则无铁丝网拦住视线的问题,一览无余,由于上层也缩进了一些,所以,向下看无安全之虞,可以尽情饱览景色,并拍照留念。    3,铁塔三楼(最高层,我们没有登到这里)。亦分为两小层,上层有铁丝网拦住,所以,照相时每每要把铁丝网和人照在一起。上类中央电视塔的设计,下层是透明玻璃,上层则有铁丝网,毕竟,越高越危险。    安全来自客观上的防护设施和主管上的心理安全。在高层建筑上,心理上的安全感可能要胜于防护设施上的做法。    机制效果:很好!可以满足游客的需要,且保障了安全。一般情况下应无应急之需。    机制特色:在一个层次上继续更细“分层”。
个人分类: 专论—管理学论稿|5494 次阅读|2 个评论
系列:机制的故事【1】领导带班下井能保障安全吗
热度 3 陈安博士 2010-7-8 22:46
  【作者弁言:我们最近一直在考虑应急机制,在考虑应急机制前,必须考虑“机制”这个更广泛性的名词。我现在已经基本形成关于机制的一套先期的理论框架,正在撰写相关论文并随后找合适的期刊投稿,等这一套东西成熟时我就会连续地写出来告诉大家它们的有趣之处——没有办法,没有正式发表在学术期刊上的东西我一般不太想在博客上公布细节。不过,关于机制的故事都很有趣,我倒是很乐意把它们拿出来和大家分享。看看有没有人有兴趣和我共同研究。今天贴出机制的故事第一回】   其实,机制这个东西是个和每个人都天天接触的东西,可是我们不见得能够体会到它的存在。   比如,今天我在新闻里看到一则消息,一下子又让我想到了机制设计问题。这则消息的题目是《国务院:煤矿领导要轮流带班和工人同时下井》( http://news.sina.com.cn/c/2010-07-08/041420633125.shtml )。   我得赞扬这个新“机制”两句。我们总是说要强调安全生产,风险控制,可是,如果下井的都是矿工,是领导眼里命不值几个钱的“下等人”,想让企业重视安全都不可能,相应的上级要求和公众催促基本都会“随风而逝”。   于是,“安全”机制面对的窘境来了:企业的主要活动是生产,可是安全又得到如此重视,而两者看上去似乎不可兼得嘛!   其实,完全是原先的机制设计有问题,一个好的机制完全可以做到“鱼与熊掌二者得兼”的。   而今天我们很高兴地发现好机制出现了,那就是“领导轮班带班下井”。   当然,我们不可能让最大的领导每天下井,于是,我也注意到机制里有“轮流带班下井”一说,OK!如此,在注重安全的问题上就是完美机制了。   看来,我们国家并非是没有大明白人,一直都有,只是这些策略却没有进入实施阶段,让人遗憾。   这里稍微赞扬两句这个“领导带班下井”的安全机制设计的妙处:   1,机制设计的目的与达到的过程。机制目的是安全,而要保证安全,这需要全过程都要关注风险控制、信号预警以及事后处置。首先,就需要尽量消除隐患,然后根据一些可监测指标来建立一套完整的预警技术平台,最后则是在无奈出事后,有比较有效的应付策略。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消除隐患,而消除隐患的动力应该来自于自身生命的被威胁,此时人才会更加关注风险控制问题。所以,机制设计的前提就是要使隐患排查与控制得以重视。   这次的机制是把“目的”和“过程”联系到了一起,也使参与决策和安全要保障的人成为一个一致的对象,这就好多了。   2,机制中的多主体问题。要达到“安全”这一目,有两个参与主体:决策主体和作用主体。如果在两个主体是同一个的时候,就会更能保障安全,如果是两个分离的主体,则会增加控制风险的难度。   在之前,我们的矿业安全只和员工这一作用主体(或承担主体)的生命有关,而至多和领导的官帽子有关,帽子明显比生命轻,丢了就丢了,不影响大局;但是把命押上去的人可非常不同,丢了就啥都没了,所以,戴帽子的人也就不会太理会这个问题,但是,拿命下井的人可是很重视这个问题。   之前的问题焦点在于拿命下去的人没有决策权,而有帽子的人才会参与决策——终于形成矛盾而无法解决,于是,原有状况持续着。   三、机制的执行性与监督问题。这个机制本身没有提到执行与监督的事情,不过我想,因为矿工每天上班,知道谁来带班,如果没有来,自己心里就要不满意了,那么这样的不满如果给一个途径宣泄,这样自然就具备执行性。这一点完全可以通过网络或其他形式来表达,依据现在网络和管理的力量,做到是完全可以的。   四、具备推广性。
个人分类: 专论—管理学论稿|5152 次阅读|5 个评论
金字塔形人才体系与科研评价体系
windlight 2010-5-11 07:08
赵凤光 这两天和人聊天聊到大学招聘人才,连硕士都留不下,金字塔就谈不上构建。下文是一些老的思考。 答丁香园网友尘提问 金字塔形人才体系 是指中间这一块和下面需要培养的这块人才相对比较多些,但真正顶尖的人才不可能太多。那么中间和下面的人才逐渐分流到哪去了? 我的回答2003-12 这个问题有一个小小的逻辑错误。 天下不是只有一个金字塔,而是三百六十行行出状元。 每个人都有成功的一面,对这个人来说,这个成功的一面就是他自己的塔尖。 但对于一个给定的时间和空间,给定视角我们会发现有金字塔存在。注意这是给定时间和视角。楼主又问金字塔下面其他的人跑那去了? 这是一个动态的视角问题。这时不能简单等同于一个给定的金字塔。 一个是金字塔本身在发展,在新陈代谢;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还没有到达顶峰,后来者居上。 一个更好的看法或问题说法是太阳的光锥一直在宇宙中遨游,走在后面的光热还没有机会看一眼他们前方最好的风景,就已经消失在无边无际的宇宙中了。 或者是彗星的遨游,彗尾总是不停的消失,但慧头总是有新的领头羊。 具体地说,一个国家一个单位一个行业的人才应该形成金字塔结构,这是一场永不停止的马拉松赛跑,总是有金字塔尖的领跑者,但没有庞大的金字塔座般的追随者和竞赛者,游戏很快就要结束了,领头雁总是最先累坏的。 楼主的问题也可这么回答:不仅仅是一部分底座的人,塔尖的人也go with the wind。剩下的还是金字塔。 健康报》有奖征文: 从晏才宏现象看科研现状 2005-04-15 曾经讨论了 三种人 ,在尘主任的帖子里也讨论了 金字塔形人才 在上面帖子里大家讨论的 对大学的评价和对科研的评价体系以及教师评价体系的也都是有其正确的地方,借此机会发力改革以适应形势的变化也是我们的当为之事,有问题就要解决问题。我不再重复这些问题和解决之路。 我想问题是否还有另外一个方面。我的意见比较另类。 实际这个社会真的是卧虎藏龙,就如天龙八部里武功最好的是藏经阁无名清扫僧,这时不是社会不发挥它的人才发掘机制,而是人家不选择露面而已,我想这也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吧。 晏老师选择了一般人认为是独善其身,不随波逐流之举,我想他主观上是否也有如无名老僧一般的追求,不是治国平天下,只是独善其身,这是姑妄之。 这时我们非要其如王选般一样在事业成功多年后,给其巨大的荣誉和地位,而不是雪中送炭,或者说等价交换,针对他的付出,社会没有给其应有的回报。那这是社会的失败。但如隐士般大隐隐于市,不去因为功夫大而责任更大为国负责或为校负责,只是为自己的理念而生,我想也不失为一种人生的选择。 作为晏老师个人,我不认为其失败,作为大学有这么好的老师也不是失败,作为众多弟子,晏老师也不是失败者。但作为家人的晏老师,作为社会资源一部分的晏老师,如果能更好让其所付有所得,失败的也不会太多。这是我们社会应该反省之处。 英年早逝,令人痛惜! 我们学校一位老师也是殉职在岗位上,我想在 妖魔化 教师和医生的今天。我为能成为他们的同事,我感到骄傲。
个人分类: 思辨|3963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研的源动力
热度 2 zuozw 2010-5-9 23:32
首先看这个大家几乎都见过的寓言故事: 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门前嬉闹,叫声连天。几天过去,老人难以忍受。 于是,他出来给了每个孩子25美分,对他们说:你们让这儿变得很热闹,我觉得自己年轻了不少,这点钱表示谢意。 孩子们很高兴,第二天仍然来了,一如既往地嬉闹。老人再出来,给了每个孩子15美分。他解释说,自己没有收入,只能少给一些。15美分也还可以吧,孩子仍然兴高采烈地走了。 第三天,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5美分。 孩子们勃然大怒,一天才5美分,知不知道我们多辛苦!他们向老人发誓,他们再也不会为他玩了! 其实在科研中,也常遇见这样的情形: 1、老板(导师)给的补助那么少,别的老板给自己学生好多好多,没意思我不做(课题)啦;老板对师兄师姐那么好,一点都不喜欢我,我不想做啦;办个事还得我自己垫钱,发个文章给钱那么少,真没劲;学校补助那么少,老板给那么点,无聊透顶每天抱怨这抱怨那 2、做这个方向发不了高影响因子文章,赶紧放弃转做DNA、graphene、XX;自然基金钱比较少,咱几个联合申请863、973;那个项目没申请成功,赶紧做那个快结题的,搞几篇文章对付一下每天忙项目、基金和结题 正如寓言告诉我们的一样:人的动机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如果按照内部动机去行动,我们就是自己的主人。如果驱使我们的是外部动机,我们就会被外部因素所左右,成为它的奴隶。 把导师称为老板当作自己的衣食父母,这本身已经根据外部给予自己的得失来决定自己的科研态度和行为。每天忙项目、整大项目,把科研作赚钱的工具。在每天的忙碌中,慢慢地抹平和忘了自己做科研的原始动机:好奇心、兴趣和科研的快乐。 请审视自己,找回真实的自己吧!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3731 次阅读|7 个评论
黑洞理论新说
杨学祥 2010-4-19 09:14
我们的宇宙就像是俄罗斯套娃的一部分,可能栖身于一个黑洞内,而这个黑洞本身又是一个更大宇宙的一部分。 封闭黑洞模型表明,像黑洞这样独立的宇宙似乎不只一个,它们都有自己的确切边界且互不相通,而人类只能观察到自己所在的宇宙。 根据数学模型的计算,双星黑洞之间有一个等势面(零势面)和喷发点(白洞)。黑洞内外的物质可以在白洞沿着零势面以近光速喷出,黑洞内外的物质也可以在白洞因碰撞减速而散落黑洞周围,最终落入黑洞。 附件: 美科学家称每个黑洞内都含有一个宇宙(图)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4月19日07:40 新浪环球地理 超级黑洞(图片提供:NASA/CXC/CfA/R.Kraft et al., MPIfR/ESO/APEX/A.Weiss et al. and ESO/WFI)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4月19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美国物理学家表示,我们的宇宙就像是俄罗斯套娃的一部分,可能栖身于一个黑洞内,而这个黑洞本身又是一个更大宇宙的一部分。反过来,迄今在宇宙中发现的所有黑洞从微小黑洞到超大质量黑洞可能都是通向其他世界的通道。   黑洞是宇宙间的通道   根据一个离奇古怪的新理论,黑洞其实是宇宙间的通道一种虫洞。从理论上讲,虫洞是连结白洞和黑洞的多维空间隧道,无处不在,但转瞬即逝。这种理论认为,黑洞吸收的物质没有如预测的那般被破坏成一个点,而是在黑洞的另一端喷涌出一个白洞。所谓白洞是广义相对论预言的一种与黑洞相反的特殊天体。   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物理学家尼克蒂姆-波普拉维斯基(Nikodem Poplawski)日前在《物理快报B辑》上发表了一篇论文,文中提出了一种新的数学模型,用以描述坠入黑洞物质的螺旋运动。按照波普拉维斯基得出的方程式,这种虫洞是时空奇点的切实可行的替代物,著名物理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预测时空奇点存在于黑洞的中心。   根据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方程式,奇点形成于特定区域内物质过于稠密的时候,所以,这种事情可能会发生于黑洞的超密度中心。爱因斯坦的理论认为,奇点不占用任何空间,密度无限大,温度无限高这一概念得到了大量间接证据的支持,可由于听上去离奇古怪,使得许多科学家难以接受。   如果波普拉维斯基的理论最终被证明是正确的,这些科学家可能会改变他们的立场。根据新的数学模型,黑洞吸收并看似破坏的物质实际上被驱逐出去,成为另一世界中星系、恒星和行星的基础物质。波普拉维斯基表示,黑洞为虫洞的概念或能解释现代宇宙学的某些谜团。例如,宇宙大爆炸理论认为,宇宙是以奇点为起点开始演变的。   诸多谜团或迎刃而解   不过,这种奇点是如何在大爆炸后的第一时间形成的,科学家对此没有一个合理的解释。波普拉维斯基指出,如果我们的宇宙诞生于白洞而非奇点,将会解决黑洞奇点这道难题,而大爆炸奇点也将迎刃而解。另外,虫洞或许还能解释伽玛射线爆发的成因。伽玛射线爆发是宇宙中强度第二大的爆炸,仅次于宇宙大爆炸。   伽玛射线爆发发生于已知宇宙的边缘,似乎与遥远星系中的超新星(即恒星爆炸)存在联系,但准确来源还是一个谜。波普拉维斯基认为,伽玛射线爆发可能是另外一个宇宙在释放物质,这些物质也许通过那些星系中心的超大质量黑洞逃到我们的宇宙,虽然尚不清楚整个过程是如何发生的。   波普拉维斯基说:这个概念有点儿疯狂,但结果谁又知道呢?目前至少有一种办法可以验证波普拉维斯基理论是否正确:宇宙中的一些黑洞旋转,如果我们的宇宙诞生于一个同样旋转的黑洞,那么宇宙应该继承了这个母宇宙的旋转特性。据波普拉维斯基介绍,如果未来的实验证明宇宙以其偏爱的方向旋转,这将是支持他的虫洞理论的间接证据。   物理学家表示,虫洞理论或许还有助于解释宇宙某些特征源于理论预测的原因。根据标准物理学模型,在大爆炸以后,宇宙的弯曲度应该随时间增加,所以在137亿年过后,我们应该处于一个封闭、球形宇宙的表面。然而,大量观测数据表明,宇宙四面八方都是扁平的。此外,来自早期宇宙的光线数据表明,在大爆炸刚发生后,宇宙中一切物质的温度都大体相同。   这意味着,我们在宇宙相反水平线看到的最遥远天体曾经距离我们的宇宙非常近,以致相互作用,达到均衡,就如同封闭密室中的气体分子一样。观测结果之所以再度与科学家的预测不相符,是因为在已知宇宙中,距离最远的天体相隔如此遥远,以致以光速在两者之间旅行所花的时间超过了宇宙的年龄。为说明这种差异,天文学家提出了膨胀概念。膨胀理论认为,在宇宙形成后不久,它经历了一个快速成长期,在此期间,太空本身以快于光速的速度膨胀。   外来物质诱发宇宙膨胀   膨胀在瞬间将宇宙从不到一个原子大,迅速拉伸至是原来大小的天文数字比例。宇宙因此显得扁平,因为从我们的角度看,我们所处的球体无比庞大正如对于站在一望无际田野上的人来说,球状地球看上去扁平的。膨胀理论还能解释如今相距遥远的两个天体,在过去距离非常之近,足以相互作用的原因。   但是,假设膨胀理论是正确的,天文学家总难以解释清楚引起宇宙膨胀的原因。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新虫洞理论诞生了。据波普拉维斯基介绍,一些膨胀理论之所以宣称宇宙膨胀是由外来物质引起的这种科学家假设的物质不同于正常物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外来物质被排斥而非被引力所吸引。   基于他的方程式,波普拉维斯基认为这种外来物质可能形成于第一批超大质量恒星崩溃变成虫洞的时候。他说:形成虫洞的外来物质和引发宇宙膨胀的外来物质之间可能存在某种关系。实际上,波普拉维斯基并不是科学界提出其他宇宙存在于黑洞内的第一人。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理论物理学家达蒙-伊森(Damien Easson)在以前的研究中也做出了这种猜测。   他没有参与波普拉维斯基的最新研究。伊森在谈到波普拉维斯基的方程式时说:这一理论新鲜之处在于提出广义相对论中的虫洞解决方案,即虫洞充当了外部黑洞通向内部新宇宙的通道。在我们的研究中,我们只是提出这种方案可能会存在,但波普拉维斯基发现了真正的解决方案。   新理论未解决根本问题   尽管如此,伊森在一封电子邮件中称,虫洞理论依旧存在诸多疑问:这一构想可能吗?可能。这种假设可能吗?这我不清楚。但它肯定是令人感兴趣的理论。伊森指出,量子引力(研究亚原子水平下的引力)的未来发展或能精进这些方程式,支持或反驳波普拉维斯基的理论。   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物理学家安德烈斯-阿尔布雷希特(Andreas Albrecht)表示,总体而言,虫洞理论令人很感兴趣,但在解释宇宙起源问题上难称突破。阿尔布雷希特也没有参与波普拉维斯基的研究。他认为,虫洞理论认为我们的宇宙形成于母宇宙喷射的物质,这只是将该创世事件过渡到另一个世界。换句话说,该理论未能说明母宇宙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它为何具有那些特性即我们宇宙继承的特性。   他说:我们正尝试解决一些确实紧迫的问题,目前尚不清楚这些问题是否能提供一个解决之策。阿尔布雷希特并未觉得虫洞理论比黑洞奇点理论离奇,他警告人们不对新理论展开深究,因为它听上去还有些道理。阿尔布雷希特说:在这个领域,人们提出的任何问题都十分离奇。你不能说不离奇的概念会赢得胜利,因为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孝文) http://tech.sina.com.cn/geo/space/news/2010-04-19/0740255.shtml 我国学者认为黑洞是封闭的天体   新华社长春7月21日电 (记者周长庆)长春科技大学杨学祥教授通过研究发现,黑洞是一个完全封闭的天体,其内部的物质既不能出来,外界的物质也不能进去。   杨学祥教授多年来一直研究天体和地球地质、气候变化,他和同事陈殿友等人在即将出版的第六期《东北亚地球科学研究学报》上将发表论文《差异旋转与全球变化》,阐述了有关黑洞的新理论。   黑洞是一种理论上的预言,很多观测事实表明它可能存在。科学界普遍认为,黑洞会使自己周围的时空发生彻底弯曲,将自身的中心部分和宇宙的其它部分隔开。按照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光线在引力场中走的不是直线而是弯曲的,引力场越强,光线弯曲得越厉害。因此,物质只能进入黑洞,而不能逃出黑洞;黑洞的质量也因此越来越大,引力越来越强,不断吞噬周围的其它星体。   杨学祥教授经过研究认为,黑洞引力吸引周围天体时,使其它天体向其加速运动。由于能量是守恒的,其它天体相对黑洞的位能转变为该天体运动的动能。根据他的计算,由于运动天体速度不能大于光速,所以其它天体不能无限地靠近黑洞。黑洞与其它天体之间最短距离是临界半径。这表明,一个黑洞天体一旦形成,那么物质既不能进入,也不能逃出。   杨学祥的封闭黑洞模型表明,像黑洞这样独立的宇宙似乎不只一个,它们都有自己的确切边界且互不相通,而人类只能观察到自己所在的宇宙。 《人民日报》 (1999年07月22日第5版) http://www.people.com.cn/rmrb/199907/22/newfiles/wzb_19990722001053_5.html 双星黑洞数学模型的新证据 0 推荐双星对称黑洞相当于一个巨型加速器 高速宇宙风就是在黑洞强大引力下沿零势面高速运动的物质 作者:杨学祥 关键字: 双星系统, 膨胀与收缩, 物质喷射, 白洞 1 引言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4月25日消息,据英国广播公司报道,美国科学家在《自然》杂志的一份报告中表示,他们已经得出黑洞怎样以接近光速的速度喷发出粒子流的答案。波士顿大学的这个科研组说,这些粒子流起源于黑洞边缘附近的磁场。他们表示,这个区域为喷发的粒子流提供加速度,并将它们集中在一起。尽管事实是我们的银河系中心可能潜伏着一个黑洞,但是天文学家仍然对这些天上的怪物一无所知,黑洞几乎吸空了挡住它们道路的所有东西,甚至包括光。天文学家曾对超大质量黑洞从一个螺旋状物中喷发出等离子流的说法产生怀疑,他们表示,现在他们的研究证明事实确实如此。马斯科尔在一份声明中说:我们已经对这种喷射的最内部进行了有史以来最深入的研究,粒子正是在这个区域获得加速度的。密歇根大学的天文学家休阿莱尔教授参与了这项研究,他表示这些物质加速到接近光速的过程跟喷气发动机的加速过程非常类似。有新闻援引他的话说:我认为它是通过一种喷嘴聚集到一起的,我们得出了这一点。然而,英国广播公司的科学通讯记者尼尔伯德勒表示,尽管科学家取得了这项重大突破,但是他们无法超越所谓的视界(event horizon)进一步揭开黑洞里面隐藏的秘密。这位记者表示,事实上如果这些理论物理学家的观点是正确的,我们将永远都不能看到黑洞内部这些奇怪的现象 。 2 双星对称黑洞模型及其时空特征 推演黑洞存在的间接证据是: 一、在星系中心附近,高达10 亿个太阳质量的引力使星系运动十分迅速。二、许多星系的中心及双星系统以巨大的速率喷发辐射与物质,它们必定有一个极其有效的能量产生机制。在理论上,密度极大且最有效的发动机就是黑洞 。双星对称黑洞模型可以给出相应的物理机制 。 2.1 互相矛盾的理论推理 黑洞是宇宙中最能唤起人们想象力的未知天体,它有极大的引力,光逃不出它的引力场,对外界而言,它不仅是黑的,而且是封闭的 。早在1783年,为了解决宇宙质量缺失问题(暗物质),英国天文学爱好者麦克尔就曾提出宇宙中可能存在这样的天体,到了1916年德国数学家史瓦西研究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时,提出了著名的史瓦西半径: rmax =2GM/c2 (2.1) 其中rmax是黑洞的最大半径,也称为视界;G为万有引力常数,M为星体质量,c为光速。星体半径一旦小于rmax,就成为外界看不见的黑洞。后来,为了解释高密度星体喷射能量的现象,英国理论物理学家霍金又提出黑洞不黑,它能辐射出大量能量,因而又称之为热洞。这些研究显然是根据未知天体的某一特征推演出的相互矛盾的理论结果,它们可能统一于某个实际运动着的星系世界中。 2.2 低密度黑洞还是黑的 黑洞未必就是高密度星体,由(2.1)式,可得黑洞密度公式 =3M/4лr3 =3c6/32лG3M2 (2.2) 黑洞密度与质量M2成反比,只要M充分大,就可以充分小。例如,如果宇宙密度在9 10-30~10-29g/cm3之间,则我们所在的宇宙就是一个正在膨胀中的黑洞 。它既不是奇点,又可观测检验,应该是我们研究的起始点。 2.3 暗物质、反物质存在于何处? 正物质与反物质碰撞后湮灭,变为能量,满足质能公式 E = Mc2 (2.3.1) 反之,能量变为物质的过程中,是否也同时生成反物质?它们存在于何处?如果它们确实存在,我们就必须寻找观测不到它们的原因。 设宇宙演变过程中能量转变为两个质量同为M且体积相同的正物质星体和反物质星体。它们在万有引力作用下作轨道运动。由修正后的开普勒第三定律和相对论,有 M = Mo/(1-v2/c2)1/2 (2.3.2) a =2GM/v2 = 2GMo/v2(1- v2/c2)1/2 (2.3.3) 其中Mo是星体的静止质量,a为星体轨道半径(每个星体到它们公共重心的距离)。数学分析表明,当v c (2/3)1/2时, a随v的增加而减少; 当v c (2/3)1/2时, a随v的增加而增加。当v = c(2/3)1/2时,有轨道半径的最小值 amin = 3GM/c2=1.5 rmax=(27)1/2GMo/c2。 (2.3.4) (2.3.4)式表明,轨道运动中的双星黑洞永远不会碰撞且互不相通,这是正物质世界与反物质世界不会轻易碰撞湮灭的原因。 2.4 宇宙膨胀与收缩的原因 由(2.3.4)式,黑洞运动速度v趋于零,轨道半径a趋于无限大;速度趋于光速c,轨道半径a也趋于无限大。两黑洞之间的距离是在2amin和无限大之间震荡,轨道速度v是在零和光速c之间变化。根据相对论,由著名的空间收缩性,有 r = ro(1-v2/c2)1/2 (2.4) 其中ro是静止时的黑洞半径。显然,v趋于零时,黑洞半径最大,质量最小,因而密度最小;v趋于c时,黑洞半径趋于零,质量趋于无限大,密度也趋于无限大。在黑洞速度由零到接近c的变化中,黑洞体积逐渐收缩,反之,则膨胀。黑洞运动速度变化是其体积变化的原因。过去,人们只考虑了静态的黑洞,所以无法解释许多互相矛盾的天文现象。实际上,由于空间收缩性,宇宙的膨胀与收缩是由宇宙的运动产生的。低密度黑洞可以在运动速度趋于光速c时变为高密度黑洞 。 2.5 巨大能量产生的原因 当黑洞速度趋于光速c时,由(2.3.1)、(2.3.2)式和(2.4)式,黑洞的质量M和能量E趋于无限大,体积收缩为一点,要吸收空间的无限大能量。反之,接近光速c运动的黑洞逐渐减速,要向空间释放无限大能量。这就是速度-质量-能量效应 。这是星体巨大能量释放与高速运动相对应的原因。加速吸能减速放能,是星体运动的主要特征。太阳系从近银心点到远银心点作减速运动,向空间释放大量能量,形成白垩纪的温暖气候,仅地球的减速放能增温就能使地球平均增温17℃;反之,太阳系从远银心点到近银心点作加速运动,向空间吸收大量能量,形成石炭-二叠纪和第四纪的大冰期。有证据表明,近一亿年,海洋底层水降温15℃,大气降温10~15℃。这就是加速吸能减速放能的轨道效应。由于四大行星摄动产生的60年周期变化,2000年日地距离在冬至点达到最小值,北半球夏季最热冬季最冷,因为从近日点到远日点是减速运动, 近、远日点距离差越大,释放或吸收的能量也就越多。 2.6 质能喷射机制与黑洞吞噬物质和能量 计算表明,当a=4GM/c2时,两个黑洞中心以(1/2)1/2 c的速度绕公共重心旋转,黑洞视界为在公共重心o点处相切的椭圆,长轴在两黑洞重心的连线上,与长轴在o点垂直的平面是两黑洞引力的等位面,其他星体从无限远沿着等位面加速运动而来,在o点处接近光速c,吸收空间无限大能量,然后又减速而去,向空间释放无限大能量。o点是能量快速吸收与释放的转化点,因而是亮点和能量与质量转化点,形成吞噬与喷射能量与质量的能流与物质流。在这里Casimir效应十分显著,即空间充满着转瞬即逝的虚拟粒子 。喷流随黑洞的旋转形成脉动效应,类似脉动星的周期脉动机制。 双星对称黑洞相当于一个巨型加速器。它把无限远处星体吸引到亮点,并以近光速喷出,所以o点又称为抛射点或白洞。同时,双星黑洞也提供黑洞天体自行消亡和增长的机制。因为双星黑洞的引力在o点为零,所以黑洞中的近光速运动物质可随物质流被抛射到无限远。与此相反,如果来自无限远的物质在o点处碰撞,速度变小或为零,则这些物质就散布在黑洞周围,最终被吸入黑洞。我们的模型表明,黑洞与白洞取决于宇宙的密度:当o点处的碰撞速率大于抛射速率,双星系统表现为黑洞特征(高速吸入物质与能量);反之,则表现为白洞特征(高速喷出物质与能量)。它既不是完全封闭的(黑的),也不是完全开放的(白的)。人们正是观察到这些相互矛盾的现象无所适从。 如果双星黑洞分别由物质与反物质构成,那末抛射点o提供了近光速运动的物质与反物质充分混合与碰撞的机会,这时抛射点抛出的不再是物质,而是物质与反物质碰撞湮灭后释放的巨大能量。近期研究表明,每个类星体所释放的能量是太阳能量的1015倍,而这个能量绝不是核能量 。本模型给出了一种可能解释。 3 理论预测 根据数学模型的计算,双星黑洞之间有一个等势面(零势面)和喷发点(白洞)。黑洞内外的物质可以在白洞沿着零势面以近光速喷出,黑洞内外的物质也可以在白洞因碰撞减速而散落黑洞周围,最终落入黑洞。双星黑洞的质量增减取决于物质在白洞的碰撞几率:若碰撞的物质数量大于非碰撞的物质数量,则落入黑洞的物质数量多于喷出黑洞的物质数量,黑洞质量增大;否则,黑洞质量变小。该模型给出黑洞发展的两种可能,与那些只能吞噬周围物质不断增大的一般黑洞模型相区别。双星黑洞模型给出了黑洞与周围世界的密度平衡。当周围世界的密度较大,则黑洞内外的物质在喷发点被碰撞的几率变大,落入黑洞的物质变多,喷出黑洞的物质变少;当周围世界的密度变小,则黑洞内外的物质在喷发点被碰撞的几率变小,落入黑洞的物质变少,喷出黑洞的物质变多 。黑洞与周围世界的密度动态平衡使宇宙处于收缩和膨胀的交替运动之中。 4 观测证据 根据中国公众科技网2003-04-01 10:39:57 周道奇的文章《超巨黑洞向星际空间撒生命元素》(资料来源: http://database.cpst.net.cn/popul/event/artic/30401103957.html ),因撕碎和吞食恒星而闻名的超巨黑洞能向星际空间散布诞生生命所必需的元素,如氢、碳、氧和铁等。借助于钱德拉X射线望远镜和XMM-Newton卫星,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了高速宇宙风,高速宇宙风将大量气体从两颗类星体中央刮走(从黑洞获取能量)。研究负责人乔治恰尔塔斯博士指出,测量的结果表明,在类星体一生中被刮走的物质可与10亿颗太阳的质量相当。这些宇宙风可能还会调节黑洞的生长,加速新恒星的诞生。与亚原子粒子流不同,新的粒子流来自吸积圆盘,以前天文学家认为,从吸积圆盘向后没有通道。理论家曾提出,宇宙风会刮走吸积圆盘物质,将重元素撒满星际空间,宇宙风还会产生辐射压力。恰尔塔斯博士及其同事观察了类星体APM08279+5255和PG1115+080,他们对来自黑洞的气体速度以及物质接近黑洞的程度进行了评估,获得了首批观察证据,宇宙风将数量可观的碳、氧和铁转移到恒星间和星系际空间,宇宙风的最初速度约为光速的40% 。 在双星黑洞数学模型中,高速宇宙风就是在黑洞强大引力下沿零势面高速运动的物质。最近美国科学家在《自然》杂志的一份报告提供了新的证据。 图1高速宇宙风将大量气体从两颗类星体中央刮走 图2类星体APM08279+5255和PG1115+080 参考文献 1.杨孝文。美科学家揭开黑洞喷射接近光速粒子流之谜。2008年04月25日 14:30 新浪科技。 http://tech.sina.com.cn/d/2008-04-25/14302162457.shtml 2.Jean Pierre Lasota. 揭开黑洞的神秘外衣. 科学(Scientific American 中文版). 1999,(8):14~23 3.杨学祥. 双星对称黑洞模型及其时空特征. 自然杂志. 2001, 23(4):246~247 4.杨学祥. 双星对称黑洞模型及其质能喷射机制.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科技快报). 2000,6(4):506~508 5.杨学祥,陈殿友,宋秀环。太阳系行星公转速度变化与低温灾害。长春科技大学学报。1999,29(4):344~348 6.杨学祥。行星摄动与黑洞佯谬。中国学术期刊文摘。2000,6(3):365~367 7.Lawrence M. Krauss. 宇宙反重力. 科学(Scientific American 中文版). 1999,(4):15~21 8.李政道. 展望21世纪科学发展. 科学. 1999,51(1):17~24 9.周道奇。超巨黑洞向星际空间撒生命元素。发布日期:2003-04-02航天局网站。 http://www.cnsa.gov.cn/n615708/n620172/n620646/n661309/45705.html New Evidence of the Mathematics Model for the Two Black Holes Yang Xuexiang Professor, College of Geo-explor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26; National Astronomical Observatorie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 Beijing100012 Keywords: system of two black holes, expand and contract, matter erupting, white hole. 附图见: 杨学祥. 双星黑洞数学模型的新证据.发表于2008-4-27 6:31:51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3119 http://blog.gmw.cn/u/466/archives/2008/16910.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8542 次阅读|1 个评论
从学术评价机制看中国奥运金牌
mazhanxin 2010-4-13 09:30
有一天一个朋友和我开玩笑说了一段话,觉得很有趣,自愉自乐一下。 我的朋友说,他参加评审时,经常面临的问题是 一个专家审十个方向的问题,太困难了,谁能看懂是什么水平呢? 于是,总结了以下评价规则 : 英语写作好于中文写作。 国外(SCI)发表大于国内发表(同一篇论文)。 领导大于员工。 美国的杂志大于中国杂志。 从这个评价规则套用一下中国奥运金牌很有意思: 会讲英语的运动员应该得金牌,否则得银牌(同样成绩)。 在国外获得的奥运金牌大于在国内获得的奥运金牌。 领队和教练应该首先获得奥运金牌。 美国的跨栏纪录高于中国的纪录。
个人分类: 管理|3949 次阅读|0 个评论
质疑“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sstone2009 2010-4-4 22:20
1988年,邓小平同志在同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胡萨克谈话时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此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广为传播。无疑,每一次科学技术的飞跃,都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力量,在某一领域或许多领域,甚至对整个人类社会,发挥着巨大作用。然而,它就是第一生产力吗? 从近的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各个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那么,是哪项科学技术推动的呢?总所周知,蒸汽机的发明大大推进了近代工业化的进程,但是,是什么促使了这一伟大发明的诞生?又是什么真正推动了近代工业化的巨大发展? 我们从小处说,一个企业获得了一项异常先进的技术,那么,企业就一定可以在这项技术的照耀下,获得巨大的发展吗?不然!如果由于法律、法规、政策等,不允许这项技术使用,那么,先进的技术只能躺在虚荣的保险箱里;倘若现在可以使用了,如果没有没有与之适用的组织管理,先进的技术常常也只能成为十分局限的产品,必将与其先进的美誉极不相称。 我们可以这么理解,新的先进科学技术的出现,常常具有超前性,并一定具有需求的存在。那么,我们依然借着一个企业来推演。以前到现在,这个企业并没有特别的先进科学技术,但是,一种新的机制突然降临到了这个企业,并且在压力和机遇面前,企业的管理水平等到有效的提升,在以后的日子里,企业有了追求可以推动其发展的先进科学技术的愿望,也是有一天,终于,企业通过研发、合作或者购买,获得了一项先进的科学技术,并得以充分运用,于是企业实现了飞跃发展。 企业如此,对一个国家和地区,甚至整个人类,亦是如此。改革开放,我们首先获得的不是技术,而是一种权利,一种机制,在此前提之下,从此我们可以去做很多以前不能合法的事情,而现在是合法的。于是,我们以往的技术活了,我们发明的新的技术,我们购买了先进的技术;在此过程中,我们也越来越认识到了管理的重要性,可以毫不夸张地理解:管理是面,技术是点。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我十分确信。但我不信它是第一生产力。窃以为:机制(或者法律、法规、政策、游戏规则)的革新是第一生产力,管理是第二生产力,科学技术充其量只能是第三生产力。 1975年,邓小平同志在《中国科学院工作报告提纲》以及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多次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给在过去十多年里忍辱负重的广大科学工作者以巨大的鼓舞和信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更是给予了科学工作者以无比崇高的荣誉。邓小平同志的伟大论断,在那个时期无疑具有超乎寻常的意义,不仅激活了整个中国科学界,也真正达到了尊重科学、崇尚科学的目标,是改革开放获得巨大成就的重要思想源泉。 在我们获得巨大发展的今天,我们最担心的已经不是航天技术的落后、汽车工业的未来、电子产品的低端我们面对的最迫切问题,已经不是科学技术那么简单了;我们也确信,没有诺贝尔奖,我们一样会继续发展。倒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吸引了我们过多的视线,似乎有了阻碍我们看清机制和管理的真实作用。 众多的科学研究工作者们,也该是大胆考虑机制、管理对科学研究工作的真实意义的时候了。 以上观点,纯属个人意见,不针对任何人、任何事。
个人分类: 随笔|3048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两会和发展研究
zhijieleng 2010-3-14 13:18
这段时间一直忙着做课题,还有一些团队发展的申报工作,专业毕业实训及教师开学前培训实施,过年只休息两天,终于病了一周,有时间休息了,还好,恢复很快。 今天上午,看温总理的答记者会,感到很欣慰,总理的清醒和务实体现了一届领导的整体有效行政能力,如果这些能够向基层有效复制就好了。正如总理所说,目前 , 我们必须坚持把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结构放在重要位置,改变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和不可持续的问题。中国经济今年必须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结构和管理好通胀预期三者的关系。而在这三者之间,我们必须走出一条光明的路子。只有这样,才可能避免二次探底 。总之,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将经济发展结构向第三产业服务业发展,同时,注重创新产业促进,注重低耗、高效、循环的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所以无论是企业还是地方政府的十二五规划,必须体现的方面。现在,想来比较庆幸的是,我去年做的规划中体现这些,没有让委托者失望。 中国现在存在许多不确定而引发的复杂性,但是,同时存在太多机遇和发展,尤其对被时代推出和吸引到宏观和微观经济和管理研究的学者和实践者而言,是一个黄金时代,有太多可以研究和实践的问题。有太多的好案例,目前的难题是好的示范点无法有效地复制,如何找到有效的机制去有效灵活总结、复制将是这个发展时期热点问题,这也是目前几个月我的研究主要课题。 目前,从就业而言,发现有太多的物流企业为找不到合适的人才而苦恼,本科生,对企业的实际一些艰苦情况仍然准备不足,甚至不愿意短期在基层历练,注重短期效应的躁动,必然影响长期人才对社会贡献绩效,对此,仅作研究是不够的,需要更多的学者、老师、领导为此努力。
个人分类: 学术研究|14628 次阅读|0 个评论
对钟灿涛老师在博文:《科技社团在学术交流中应创立"质疑"机制》评论的回复
gxfycyyhang 2010-1-5 16:45
对钟灿涛老师在博文: 《 科技社团在学术交流中应创立 质疑 机制》评论的回复 钟老师评论:组织化的怀疑精神不仅强调怀疑精神,而且强调这个怀疑精神是组织化的。具备怀疑精神,值(指)的是不盲从、不轻信,反对偶像崇拜,拒绝权威与教条。用现在时髦一点的词汇,是指科学家要具备批判性思维( critical thinking )的能力。组织化强调的是对怀疑主义制度化安排。( http://www.sciencenet.cn/m/Print.aspx?id=52344 ) br 钟灿涛老师的指点对我很有启发:组织化的怀疑精神不仅强调怀疑精神,而且强调这个怀疑精神是组织化的。组织化强调的是对怀疑主义制度化安排。经典确实深刻! 我国现在初步建立了质疑理念,但还缺乏组织化的怀疑精神。之所以缺乏,我以为,钱学森曾经指出了一个原因。他说,我从前在中国科协工作过几年,感到学术不够民主,教授、权威压制得太利害。我在中国科协上讲过不只一次,但还是解决不了。这是科学向前发展的一个大问题。如今,十多年过去了,这一问题依然没有解决,甚至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周光召也发出过这样的评论:我们这里的学术交流,往往是院士或领导一讲话,就再没有人敢讲话了。学术不民主是不是我国组织化怀疑精神缺乏的一个突出表现和重要原因?
个人分类: 未分类|2894 次阅读|0 个评论
水库地震历史观(五)
zhushiao 2009-11-18 22:03
水库地震历史观(五) 朱诗鳌 5 .水库地震的机制问题 从对水库地震研究的初步结论可知,迄今人们对水库地震规律的认识还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这主要是因为对深部地质构造的状况及应力状态的许多问题的了解还不很清楚,因而对水库地震的机制问题也不甚明确。最初,甚至有人根本不承认水库能诱发地震,而认为只是固有的构造地震与水库蓄水在时间上的巧合。但是,这种观点容易被那些同水库水位变化明显相关的、震级不大的水库地震现象所否定。现在的问题却在于,对于象柯依那这样高震级的水库地震,迄今仍有人持保留态度,认为其震源深度达 10~35 km, 库水不会影响到这样深的岩层 ; 此外 , 该地区本来就处于沿阿拉伯海行走的地震带 , 本来间隔 100~200年就要发生一次M=7的地震。上次发震时间为1764年, 距柯依那这次地震时间 1967年恰近200年, 因而是一次巧合。 关于水库地震机制的问题 , 现在还不完全清楚。过去提出的观点归纳起来主要有 : ● 水库荷载 观点 水库荷载 观点 1945年由美国的卡德尔 (D.S.Carder) 提出。这种观点又分两种情况 : 一是水库荷载本身直接引起岩体变形或库底下沉而导致水库地震; 一是水库荷载产生的应力增量, 触发已处于临界状态 的高应力释放 , 沿断层发生地震。由于水库荷载在岩体内部所引起的应力增量是很少会超过1MPa (100m深的水库在库底地表产生的压力仅为 1MPa), 而根据深井注水试验,在岩层深部要触发地震需要压力 10M Pa, 至于岩体本身的破坏强度则更高 , 如 100MPa。因此, 仅因水库荷载引起的应力增量而导致水库地震的可能性不大。但应力增量触发处于临界状态的断层产生水库地震则是完全可能的 , 因而这一观点被多数人认可。 ● 渗透水作用 观点 这种观点除认为渗入岩体内的水可对断层起润滑作用外 , 主要是渗透作用使断层面的孔隙水压力增加 , 导致有效应力减小、抗剪强度降低。某一史例的计算表明 , 水库深为 100m时, 在深部岩体中 , 孔隙水压力增量为 1MPa, 而由水库荷载引起的应力增量仅 0.43MPa。 ● 物理化学作用 观点 库水渗入到断层面 , 由于水分子与岩石之间的物理化学作用,导致断层裂隙面出现疲劳、弱化以及应力腐蚀(即渗水加速裂隙的发展)等现象,从而降低了岩体的抗剪强度。这种现象易在硅酸盐岩层中发生。我国新丰江水库地震研究就曾考虑软弱结构面的泥化作用。 实际的水库地震的发生,可能是上述几种机制综合作用的结果,而其中渗透水作用 观点被大多数人认为是更切实际的一种解释。 ( 参考文献见全文末 )
个人分类: 坝工|4416 次阅读|2 个评论
寻找开放存取运动的方向
zhaodl 2009-11-11 14:22
【按】本文成稿于2008年10月国庆节。当时接到稿约,感觉没有什么可写的,大家都在推动调查、论证好处,以及提供资源。但是我认为现在的问题已经偏离了开放存取运动开始的方向走入了歧途。所以,就拟定了这样的一个题目!尽管我是牺牲了长假按时交稿,可约我稿件专辑没有按时出版,所以就放下了。今年上海科技期刊发展论坛有机会在分会场发表了观点寻找开放存取运动的方向,并得到了一定反响【smilelr留言评论到:今天下午在分会场听了赵老师的报告,起初有些诧异。因为两天的报告听下来,感觉很多期刊人的思考还比较狭隘和片面,有相当一部分人甚至不愿改制,让我这个80后对70后以及60后的前辈们很是失望。所以刚听到赵老师不落窠臼的报告时,我甚至感到有些诧异。西交人的理性、深度和实在果然名不虚传。】但遗憾的是最后没有几个人在场。今年总算已经安排在《数字化图书论坛》2009年11期发表,并已经校对过。所以可以发出来,也算预印吧。引用请使用以下格式: 赵大良,葛赵青,刘杨. 开放存取中的利益平衡和机制构建.数字化图书论坛.2009(11):12-15 开放存取中的利益平衡和机制构建 赵大良,葛赵青,刘杨 致力于所有用户具有免费、不被更改、全球和永久使用其作品的权力的开放存取运动 (Open Access)自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被人们所重视以来,一时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目前也是方兴未艾。从本质上讲,开放存取就是通过一种全新的出版模式与现有的商业出版模式对抗,以谋求学术出版与学术信息交流中利益关系的平衡,实现学术成果的共享和自由交换。开放存取出版模式产生的直接原因就是:商业出版机构参与学术出版的根本目的是谋求利润的最大化,他们通过兼并和购买等市场行为,垄断了学术期刊出版市场,并逐年不断地提高学术期刊的定价 。如英国议会下院2004年发表的关于科学和技术报告中指出: 1998年到2003年,相对于英国其他期刊零售价格指数11%的上涨幅度, 学术期刊的平均价格上涨为58% 。 2008年6月3日《中国青年报》以《国际出版巨鳄大幅提价,部分高校面临学术断粮》为题,对国际出版巨头爱思唯尔学术期刊数据库涨价一事进行了大篇幅的报道,在教育界和出版界掀起轩然大波。科研人员的研究成果最终成为出版商谋取暴利的工具。据Blackwell期刊价格指数显示, 在1990年到2000 年期间, 社会人文科学领域的学术期刊的价格涨幅高达185.9 % ,而科技和医学领域的学术期刊的价格涨幅分别达到178.3%和184.3 %。而作为科学研究的支持机构的图书馆,则面临着资金增长缓慢甚至是削减的问题。2003 年美国研究型图书馆用于购买期刊的费用相对于1986年虽然增加了260%,但订阅的期刊总数只比1986年增加了14%。许多图书馆由于资金的缺乏只能取消部分期刊的订购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问题的关键是没有学术资源与可以其抗衡,高水平的学术期刊及其学术成果的不可替代性使商业垄断成为可能。要能够与商业出版机构抗衡就必须建立起可与其抗衡的新的学术资源,从而引入新的博弈因素。 1 学术出版中的利益关系分析 简单地来讲,学术出版活动包括这样三个方面:作者、出版者和读者。从群体的角度来看,在学术出版中的作者往往也就是学术期刊的读者,作者和读者都是学术研究活动的参与者。学术期刊的出版也是应学术研究的需要而产生的,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从十七世纪开始,定期刊物就是报道新发明和传播新理论的主要工具。假设没有定期刊物,现代科学当会以另外一种途径和缓慢得多的速度向前发展,而且科学和技术研究也不会成为如同现在一样的职业 。 http://zhaodal.blog.163.com/blog/static/5583842009101111530575/edit/ 开放存取运动的兴起也正是基于:身为作者的研究人员发表成果尤其是在学术期刊上发表专业论文的目的不是为了经济报酬, 而是希望在尽可能大的范围内传播自己的研究成果, 取得同行的认可和提高自己的学术地位 。这其中学术团体作为学术出版的主体承担着学术信息的传播和交流的作用,形成以学术团体为主体的出版连作者-学术团体-读者。学术出版似乎可以被看作科学研究活动的组成部分。自20世纪40年代年代以来, 随着西方国家科研和教育规模的扩大,增加了对科研和教育的投入。这不仅使学术期刊的数量呈指数增长的趋势,而且科学研究和发现的周期也大大缩减 。此时,学术出版的巨大利润空间吸引了大批商业机构进入到学术出版领域,因而使出版链发生了变化:作者-出版商-读者, 出版的主体由学术团体让位于出版商,出版商逐渐成为学术出版市场的主导力量。出版商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因此在利润的驱使下使学术信息包括学术期刊和基于学术期刊的数据库的价格飞速上涨。 读者往往是通过非营利的公共图书馆获取学术信息。因此,在商业出版起主导地位的情况下,作为学术研究的支撑机构公共图书馆首先感受到了学术信息资源采购的困难。尽管是采取了馆际互借、联合采购等各种办法,但仍然不能满足学术研究的需要,经费的增加远远跟不上学术信息价格的上涨,反而不得不削减采购的数量。因此以公共图书馆为代表的公共服务机构成为开放存取运动的积极推动者和参与者。美国科学公共图书馆(PLoS)致力于使全球范围科技和医学领域文献成为可以免费获取的公共资源。美国斯坦福大学的HighWire Publish是全球最大的提供免费全文的学术文献出版商。瑞典伦德大学图书馆推出了的开放式目录检索系统开放存取期刊目录(Directory of open access journals)。学术出版和学术资源联合机构( SPARC)是由美国研究图书馆协会发起的一个非商业化、集图书馆和学术机构为一体的、致力于解决学术机构间信息交流的组织。如此同时,一些非政府机构和研究机构也纷纷加入到推动学术信息开放获取的运动中来。总的来讲,这些参与开放存取运动的公共机构代表的读者利益。代表读者与商业出版机构之间,展开了一场关于利益调整的战争,是对学术出版过度商业化的一种反抗。 尽管是商业出版机构在学术出版上的垄断已经使公共服务机构忍无可忍,但是也不能否认:商业出版机构进军学术期刊出版领域,运用商业经营模式使学术出版成为大规模的国际化产业,为学术交流和学术传播做出了重大贡献。商业出版机构参与学术出版的动机就是获取利润,一旦使商业机构在学术出版中无利可图,那么受伤害的不仅仅是出版商,也包括学术研究和学术出版本身。因此,如何能够从合作中得到自己预期的利益是学术出版主体之间结成联盟的基础,建立与维系利益平衡机制对学术出版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开放存取并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出版模式问题,而是学术出版过程中的利益平衡。 2 开放存取出版的机制缺陷 为读者提供免费访问服务、为研究人员提供免费存取,这并不意味着开放存取出版模式就不需要支出成本。虽然网络技术和信息存储技术的发展,大大减低了学术出版和学术信息存储的成本,但还是需要一定的经费和人力资源来维持系统的正常运行。因此,解决设备费用、系统开发和运行费用仍然是开放存取出版模式需要解决的问题。据英国的UKWellcome Trust (全球医学研究领域两个最大私人基金之一) 公布的一份调查报告称:公开存取出版能减少30 %的出版费用。由此可见,不是不需要成本,而只是减少了而已。反对者则认为:开放存取出版只能减少印刷和发行费用,而印刷和发行费用只占期刊出版成本的很小一部分,开放存取出版所要求的技术和设备费用并不少 。 为了维持开放存取出版的正常运行,目前基本的模式是作者付费,即作者为出版自己的研究成果而需要支付一定的出版费用。如 PloS和BioMeb Central主要采用的就是这种形式维持期刊出版。对于发展中国家的作者或没有课题经费的作者则可以减免。作者付费模式在当前学术出版中只占很小的比例 (不到1 %) ,但对一些学术出版者来说,却是非常重要的收入模式,代表了在开放存取出版模式下的可行的收入模式 。当然,除此之外还有许多经费来源渠道,如:通过发展机构会员收取会员费;通过收取查阅特定文献,向有特殊需要的用户提供增值服务收取服务费;通过广告收入来维持开放出版或向研究机构、基金会、政府以及私人争取赞助等等。当然,还包括向推行开放存取运动的公共服务机构获取免费的设备、资源和人力,如大学图书馆就是利用现有的条件和人员提供存储空间和免费的维护。 从基本的出版模式上来看,目前的开放存取出版还只是停留在公益服务的阶段。这种出版模式的缺点十分明显,那就是:所依赖的外部条件很不稳定,出版经费和存储条件得不到保障;公共服务机构不像商业出版机构那么有活力和动力,难以形成规模和有影响的品牌。特别是,作为开放存取出版的重要经费来源的作者付费也难以得到保障,因为作者的双重身份,在决定作者付费时并不是十分情愿地将自己的科研经费转移给出版者来使用,而在作为读者时又往往会将个人的需求转嫁成公共服务机构的压力。 作为公共服务机构的图书馆并不能完全代表研究人员,也无法强迫研究人员为开放存取承担代价,作者付费出版往往更加愿意趋向知名的学术期刊。因此,一旦商业出版机构控制的高影响力的学术期刊实行作者付费、读者一定范围免费获取的时候(实际上出版商已经开始这样做),比一般的开放存取的期刊更加具有竞争力,同样可以保住自己的高额利润,那么读者的免费获取只是变换了一下公共研究经费的支付方式由图书馆支付给出版商,变为由作者支付给出版商而已。 那么,政府和社会出版基金是否能够完全承担起学术出版的费用?显然无论是从科学研究经费的有限性和公共机构的效率来看,都难以承担起这样的使命。更何况,开放存取运动的目的并不是要致商业出版机构于死地,而是为了更更好地平衡学术出版链上的各方利益。2002 年9月,图书馆界、出版界以及版权界的专家在荷兰小镇Zwolle召开了第二次Zwolle 会议,通过了在第一次会议上形成的Zwolle原则草案。Zwolle原则指出:在开放存取中,要对学术作品的版权进行最佳化管理,保证权利分配明确并以此平衡各方面的利益,与版权的专有、垄断相比,开放存取倡导的自由、共享理念无异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 因此,开放存取运动并不应该是要颠覆现有的出版模式,而只是希望引入更多的竞争者参与到学术出版领域里来,通过新的竞争和博弈,到达平衡学术研究和学术出版过程中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或者说是对学术出版过程中的过度市场化进行校正,在发挥和调动出版商参与学术出版积极性的同时减少其对利润的过度追求。 3 开放存取出版模式的构建 学术出版并不排斥商业运作,也不应该排斥商业资本的介入。从运行的效率角度来讲,市场运行规则的介入更有利于提高开放存取的效率和规模,从而达到制衡商业出版负面影响的效果。表面上来看,开放存取运动对抗的是商业出版,所以在其中引入商业资本和市场规则是不可思议的。但目前开放存取的出版运行模式存在明显缺陷力量薄弱,资源分散,难以持续,无法与商业出版机构抗衡,目前所能看到的只是促使出版商的版权政策有所放宽,允许作者在一定的条件下自行存档和免费阅读。因为这样分散的免费存取的结果不仅不会影响出版商的利益,而且可以树立出版商的威信、扩大出版商的品牌影响力。因此,目前并不是缺乏开放的学术资源,而缺少的是能够将分散的开放资源整合起来提供给读者的有效机制。 加强政府的引导,增加对社会公益性学术出版力量的扶持,是开放存取运动开展下去的重要支撑点。科研基金管理部门、公共服务体系的参与是开放存取运动的基础。但是,这种公益性的扶持不仅不能满足开放存取出版的需求,而且其地域性的的限制也不能与已经集团化和国际化的商业出版抗衡,难以打破其对学术信息的垄断。因为国际性学术信息的垄断不是一个国家的法律所能约束的,如爱思维尔期刊数据库的涨价,中国政府就无能为力。如果其国际性的学术成果是一国科学研究人员所必须的,那么你就是扶持起本国的学术出版也对其没有威胁,因为你不可能向本国的科学研究人员可替代的信息资源。 如果能够利用商业资本和商业运行规则,将大量的开放存取信息进行跨国界的整理和集合,就有可能走出一条可行的、与现有商业出版抗衡的道路。因为,这种基于开放存取的跨国界的整合,不仅仅在信息资源中包含有商业出版机构所出版的作者自我存档的高水平的学术研究成果,而且也有可能实现集团化和国际化。在开放存取的基础上,引入商业资本的介入的可行模式就是:商业资本在开放存取信息的基础上开发新具有一定价值的产品,并通过开放存取信息的衍生产品而盈利。 开网(hbeta.paperopen.com)就是一款基于开放存取资源开发的一款搜索引擎,其试图将世界范围内的开放存取的资源整合起来。这种商业机构主持开发的技术,在提供开放存取信息的同时,有可能通过广告或其他的服务,找到盈利的模式。这种新型的开放存取出版模式的基本思想就是:并不能商业资本的趋利性而被排斥在开放存取运动之外,开放存取的信息是可以免费获取的,但并不限制基于免费的信息而开发的衍生产品赢利。如,知先公司基于开网免费资源开发notefist文献管理软件,就有可能一种赢利的途径。不是商业资本没有积极性,而是如何为资本的介入提供切入点盈利点。因此我们应该探索如何有效地利用商业资本,推动开放存取运动的深入发展。至少可以鼓励和扶持公共服务部门购买商业机构开发的技术,建立起可以与国际商业出版机构抗衡的学术资源数据库。 如果能够将目前开放存取运动的重点由个体的觉悟转移到资源的整合,由单纯的免费获取转向基于免费信息的衍生产品的开发,将会使开放存取运动开创出一片新的天地,真正体现出开放存取运动的力量,因而建立起作者自我存储、公共服务机构集成整合,商业机构参与技术开发的良性机制,否则兴盛一时的开放存取运动就有可能走向歧途而被商业出版所利用。 参考文献: 李武.基于开放存取的学术期刊出版模式研究 .北京: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2005。 Select Committee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enth Report .(2004-07-20) . http://www. publications.parliament.uk/pa /cm200304/cmselect/cmsctech/399/39907.htm 张清菊.学术资源开放存取概述 .现代情报,2007,(5):67-69 姚远.中国大学科技期刊史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22 .施伯乐等.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1:76-78 段玉思.国外学术期刊的商业化出版研究 .图书与情报,2007,(4):28-32 夏翠军.公开存取出版的商业模式 .情报探索,2005,(6):54-58 秦珂.开放存取的版权政策及其构建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8,(1):7-10
个人分类: 编辑出版|3694 次阅读|0 个评论
自然选择不是生物进化的动力
热度 2 zhumengjin 2009-9-30 13:21
尽管生物进化这门科学早就被定位于严谨的自然科学,但生物进化研究的推理、假说色彩仍然非常浓烈,与结构生物学、生物化学等这类自然科学相比,生物进化研究还不能100%算作严格意义上的实验科学。波普尔早期提出进化论面临循环论证的逻辑问题实际上也跟进化论的假说性质太浓不无关系。生物进化的客观存在是勿庸置疑的事实,生物进化具有规律也是勿庸置疑的事实。尽管达尔文提出的自然选择学说在进化论中具有教主般不容挑战的崇高地位,但自然选择的科学性质并未完全脱离假说的性质。生物进化之所以仍面临着较为尴尬的境地,这与现有进化理论的本质还未脱离假说性质密切相关。 . 生物进化遵循从低等到高等、从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的宏观进化规律。尽管在局部进化中可以不具方向性,但生物进化在宏观趋势上是有方向性的。而且人们对进化是否有方向的理解比较肤浅的,简单地将进化方向理解为可预测的进步与退化是不对的,不可简单预测并不代表没有方向。所有的进化过程都是由进步与退化混合组成的复杂序列,这实际上也可以认为是一种方向,说进化导致的变化不具方向性并不完全正确。另外,生物进化的动力学机制是进化理论体系构建的核心问题。目前,已建立了以自然选择为代表的多种进化论,但这些理论对生物进化动力或未涉及或其阐述存在某种逻辑问题。事实上,进化规律背后的动力学机制还未成为绝对意义上的事实。关于生物进化的根本驱动力量,主流观点是达尔文的自然选择(还有木村的随机固定)。 . 事实上,自然选择作为生物进化的本源动力并不具有绝对的说服力。我们知道河水流动的动力来自地球的万有引力,就像河岸只是shape河水流动的方向而不是河水流动的动力一样(在局部,弯道处河岸的反作用力也能提供河水流动的动力),自然选择只是shape进化的方向(尽管这种方向不可简单预测),而不是提供生物进化的动力。所以,我们将自然选择作为生物进化的动力无异于将河岸作为河水流动的动力一样错误。就像汽车的方向盘和发动机一样,自然选择只是生物进化的制导系统,而不是动力系统。达尔文提出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根本动力是需要进一步商榷的。 . 生物进化研究还任重道远,除了需要加强实验性质的研究外,在生物进化的动力学机制上,我们还需要往深层次挖掘,需要找到类似于万有引力这种层次上的本源动力。以上仅是个人观点,欢迎砖块、鸡蛋和番茄。
个人分类: 奇思异想|12993 次阅读|4 个评论
頻頻出事的教科書
LEOLAND 2009-9-30 13:08
曲津华 教科书事关人才培育,國家民族未來,非同小可。正因其如此重要,所涉官非也多。多年前有日本的教科书出事,因为他们在其中小学教科书中美化半个多世纪前的侵略战争,引起了中韩东南亚等国的普遍抗议;近年有香港的教科书出事,因为有街头复印店复制了大学教科书,涉事者因罪坐牢;现在呢,轮到了中国内地的教科书出事,因为有中小学教材被揭露含有很多虚假文章,误导祖国的花朵。 日本的事就略过了,这里对香港和中国内地的教科书问题说几句。 前日听广播,说深圳某高校乱收课本费后却让学生再自费复印澳洲教科书以供上课用,引致很多学生投诉。由此,想起几年前的一条新闻香港某商家因用复印机复制教科书给大学生而获罪坐牢。这条新闻给笔者留下很深印象,因为在内地这种事不会有这样严重的后果。香港之所以爆出这样的新闻,一是法律严格而很少发生,二是教科书价高而致有人偷偷复印。人所共知,海外对知识产权很重视,其书籍的版权页都有对版权的严谨而周全的法律性说明。偷印行为无疑是触犯了法律,坐牢是理所应当的。然而在中国内地,在毗邻香港的深圳,竟然有高校如此明目张胆要求学生去复印外国教科书,只能说明一点,就是我们同胞的法律意识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要补充的是,我们内地的书价近十年来是坐上了直升机,高得离谱(虚标高价再疯狂打折)。这种不合理的书价体系,恐怕也将成为复印教科书的推手。再这么高下去,说不定会有人用数码相机把整本书拍下来,用电脑看书页的图片呢。 说完了书价,现在来看我们内地教科书的内容。近日中青报对内地中小学教科书的问题课文有所报导,并对出版这些问题教材的出版社有所追踪。所谓问题课文,不在少数,主要问题是名人+虚假故事,还有违背自然规律的动植物故事等。 我们说,出现了有问题的课文还在其次,关键是我们国家编选中小学教材的机制。中青报记者对有关出版社的访问,结果是无功而返,让人费解。国家对这些机构委以重任,何故对课文编选如此躲躲闪闪?其中有什么不可言说的秘密呢?一个解释是,这些担负重任的机构怕露怯,怕暴露其素质低下、责任心不强之怯。至于教育部,恐怕也该被追责,更应该的是,它要把教科书的编写机制向全社会交代清楚。放眼世界,很多国家的教科书都是民间机构编制的,这些机构要赢得对教科书有自主选择权的校长和教师们的青睐,只能努力把教科书做好做精,别无他途。这种竞争性的机制,恐怕比闭门造车的模式要好很多很多。 2009-09-30
个人分类: 闲读偶得|2627 次阅读|0 个评论
体制、机制、法制联动治理学术腐败
冯用军 2009-8-9 22:31
体制、机制、法制三柄利剑联动治理学术腐败 冯用军 (中国315反学术腐败调查中心) 在研究政治制度和宪政的学者看来,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提出人民主权思想,反对行政、立法、司法的三权分立,而孟德斯鸠则赞成代议制、赞成三权分立。说这个由头,其实是想,无论是人民主权思想,还是三权分立,都各有利弊,都有成功和失败的实践,所以,现代国家往往是兼而采之、取长补短,即损有余而补不足。那这个跟我们要讲的治理学术腐败有什么关系或者关联呢?或者进一步而言,这些中西殊途同归的治理思想对于我们国家遏制日益严峻的学术腐败形势、治理当下日益严重的学术腐败问题有何参考和借鉴呢?温总理前不久说打击学术腐败很重要、王岐山副总理说保护知识产权很关键、周济部长说对学术不端要零容忍、一票否决,那如何做到呢?如何实现呢?如何把指示和讲话变为实践与行动呢?上启而下思之,其实,归纳起来,中外宪政道路提供的参考和借鉴表现在体制、机制和法制三驾马车的联动和相互制约效应,既要发挥全民学术打假的威慑力,也要发挥体制机制和法制的约束力,从制度上、道德上、法律上使人不敢、不愿、不能学术腐败或纵容学术腐败。 一、在体制上建构国家级学术诚信机构,负责学术不端行为的行政工作 根据长期研究和实践学术打假的经历,在体制上教育部应联合有关部委及国家级的项目、基金、荣誉、奖励等涉及金钱名利的管理单位协调设立诚信办公室、科研诚信委员会、学术争端仲裁委员会、学术诚信系统,均属于体制内组织机构。 关于联合诚信办公室,诚信办公室是一个接受教育部办公厅领导的官方组织,主要成员由教育部办公厅有关人员组成,其责任是专门负责接收和记录学术不端行为的所有举报,并将有关结果报送科研诚信委员会,实行相关利益人员回避制度;科研诚信委员会是教育部与科技部等联合设立的学术组织,其职责是负责对每一起违反诚信规范的举报案例进行听证和调查,向教育部等有关国家级项目或基金管理单位的学术纪律委员会报告调查结果和处分建议,并对学术不端行为裁决报告有异议权,实行相关利益组织和人员双回避制度;学术争端仲裁委员会是教育部、科技部、司法部、公安部、最高法和最高检等机构领导的准官方组织,其职责是负责裁决学术不端行为是否成立,出具权威的裁决报告,如科研诚信委员会无异议,该裁决该报告具有法律效力,可作为司法判决依据,实行相关利益组织和人员双回避制度。 关于学术诚信系统,类似于高考诚信系统和银行的信用系统,主要是记录学校官员、教师和学生的学术诚信情况,包括黑名单(已查实的学术腐败人员)和白名单(学术诚信人员),可由教育部下属的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科技部信息中心等联合建设,采用指定账户和口令管理模式,为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和基金管理单位、国家级和省部级荣誉(院士、国家级名师或师德标兵、国家和省部级特殊津贴等)评定单位、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励(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三大奖、部省级奖、矛盾文学奖等专门领域奖等)评定单位、全国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等涉及职称、职位评聘单位等免费开放查询。长远设想,可以把这个系统与银行的信用系统对接,那样,出现了学术不端或学术腐败的人或组织,可能连办信用卡、申请信用签证、申办信用贷款都可能受限制。 包括学术诚信办、学术诚信系统等,其建设与规范化可以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也可以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自上而下,先从有关部委及国家级组织开始建构,在高教系统其下是教育部等部委直属的985高校和国家级的科研院所,再下是211高校和省部级的科研院所,再下是省属高校、市属高校及省市属科研院所等,这样层层建立,统一信息录入模式和统一数据库管理。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以相反的路径进行即可。首先在高教系统做好一个模式、一个示范,然后再推广到其他科研、学术领域,其他科研、学术组织,最终形成一个全社会打假的格局,就是把物质文明建设领域的假和精神文明建设领域的假都逐步的打掉、清理出去,真正的又好又快地建设两个文明,进而建设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和民主、法治、富强、和谐的社会主义中国。 另外,在全国推行《教师、科研人员和学生学术诚信公约》,凡是现有的教师、科研人员和学生都应签署《学术诚信公约》,纳入校级或省级学术诚信管理系统,凡是新进的教师、科研人员和学生在进入科研院所之时就应自动签署《学术诚信公约》,不愿或拒绝签署者,一旦发生学术腐败行为则其独立承担相应社会和法律后果。对于学术诚信高的教师、科研人员和学生要从财力和物力上大力支持,对于有学术污点和发生严重学术腐败的教师、科研人员和学生要给予严肃的行政处理,涉及违法的由司法机关处理。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提高学术不端和腐败的风险与成本,最大限度降低学术不端和腐败的不当获利。 二、在机制上设立教师行业协会,提升学者的自律和行业协会的他律 在中国国情背景下,在教育组织范围内,治理学术腐败,仅仅靠教师、科研人员和学生的道德自律和学术自治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监督和约束。在国外很多科学技术发达国家、科技创新强的国家,多设有教师、科研人员或学生的行业协会,比如美国的全美大学教授协会( AAUP ),对入会者实现 每五年评估一次的自律措施,对评估成绩差的甚至不合格的会士提出警告直至取消其会士资格。因此,有必要在我国成立一个国家级的中国教师同盟或全国教师协会,全部从事教学工作的人员作为自然会士自动自愿加入,同盟或协会负责监督和约束全体会士,一旦有会士涉嫌学术不端或学术腐败查实,立刻出名并全国通报。同盟设盟主、协会设会长,由德高望重之人公选担任,其人要师德高尚、学风正派、热心公益、处事公正、决策科学、做法合理,公选副盟主或副会长与盟主或会长组成 9 人常务委员会,采取集体决策和民主集中制原则,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事务。这样的同盟或协会的建立,就会极大地提高学术不端或学术腐败的成本,因为,一旦你学术不端或学术腐败了,不仅仅是你所在那个领域的教师知道你的品质缺陷,更是整个的教师群体都知道你的学术污点,这样的结果,就是你的教师生涯或科研生涯就此打住而终止,甚至有可能你在中国的发展生涯也会受到影响。 同时,要加强师生的自律教育和建构成果共享责任双向约束机制。导师是学生的师父,如师如父、如朋如友。古人云:子不教、父之过;生不教,师之惰。学生出了学术上的问题,学生本人有责任,导师本人也有责任,从某些程度上说,导师的责任更大,你是导师,负责指导学生,不仅是指导学生的学业、学术,还要指导学生的生活、品德,要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要尽可能在各方面给学生起好带头示范作用、表率超越作用。现在,我国的高等教育有点大跃进,不仅本专科教育大跃进,就连研究生教育也是大跃进,追求数量、注重规模、忽视质量、降低品质,有些导师,指导学生像放羊,发表论文爱挂名,评选荣誉争秩序,报功受奖超积极,就是在指导学生、跟学生交流、与学生探讨上不积极、不主动、不负责任或仅负有限责任,就是所谓的与学生会面不主动、有论文挂名不拒绝、出了问题负有限责任,有些导师不仅不能起到带头表率示范作用,相反还给学生和同行起了负面反作用,明明出问题的学术论文或著作自己是第一作者,报奖评职称评荣誉做工作总结都用,只享受学术荣誉和好评,不承担学术风险和责任,学生和助理成劳工,自己当血汗导师享功劳,一旦被人发现,就立马否认说自己太忙无暇指导、自己不知情、自己没参与,等等一大堆理由,把应该承担的学术腐败责任和处罚通通地、一股脑儿地推给学生、推给助手,与自己一点关系没有、撇得一干二尽,最多仅仅是疏于管理或疏于教育或两者兼而有之,反正就不是主要责任承担者,还有甚者,为了撇清某一学术腐败事件与自己的关系,除非实在捂不住了、纸包不住火了、有风起浪了、实穴来风或隔墙透风了,绝对是脸面也不要了、教授院士的斯文也不要了、甚至连男人或人的尊严也不要了,就是使尽一切办法、用尽一切手段、找尽一切关系,出动所在单位或上层人士出面说情,不惜花费任何时间、金钱等代价要把这个事情抹平,让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丢卒保车、弃车保帅,一级一级的丢和舍,牺牲别人的前程、保住自己的获利,所在单位、上级管理部门也乐于这样做,乐于这样帮忙,乐于这样粉饰,乐见脱身、乐观其成,结果是举杯同祝、弹冠相庆的背后,极大地包庇、纵容和加剧了学术腐败。在学术腐败爆发之前,学生、教职员、科研院所和上级管理部门成了一个利益共享主体或说既得利益集团、一个为了保护不当获利的攻守联盟,所以,从这一系列的学术腐败机理和内在逻辑来看,建立上级管理部门科研院所教职员学生四方联动的自律和成果共享责任分担机制是多么的重要和紧迫,建立成果共享、责任双向约束机制,凡是共享了成果的,一旦该成果属于学术不端范围,那么按照责任双向约束机制,不仅是学生要受到相应的惩戒,而且共享了成果的教职员、科研院所和上级管理部门也要相应承担按成果分享程度对应的处罚,比如一个学生用造假的手段发表了一个顶尖层次的成果而毕业或获奖、聘用等,教职员用这个成果去申报了职称、奖励、荣誉、项目等,然后其所在单位用了这个成果去申报了国家级的项目、平台、实验区、实验室或本科教学评估等,所在单位主管部门用了这个成果去宣传等,那就要分担相应的处罚,就是不仅要取消学生和教职员因这个成果所骗得的一切获利,其所在单位的直接领导应受到行政处罚,其所在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使用该成果的人员也应受到必要的警告。 三、在法制上出台《中国反腐败法》,依法整顿和治理学术腐败行为 尽早建构中国的《反学术腐败法》,将学术腐败纳入腐败的法律惩戒范畴,将学术造假导致的学术腐败从道德批评、民间谴责和官方处理的层面上升到法律治理的层面,将对学术腐败的危害的认识提高到对行政腐败的危害的认识高度上,是否涉嫌学术腐败由法律来裁决,从而使得学术打假有法可依、法院在判决学术争议时有法必依、在判决结果上执法必严,使得学术腐败分子违法必究,这样,我国的学术腐败趋势就会受到遏制、学术空气就会不断得到进化、国家科技创新力才会有大进步、创新型国家建设才会有大希望。在当下国家尚未出台《反腐败法》或《反学术腐败法》的前提下,我们完全可以充分利用《民法》、《刑法》、《著作权法》、《教师法》、《高教法》、《学位条例》、《党章》、《院士章程》、《教育部学术规范》等法律法规的有关条款先行处理涉嫌学术争议的事件,对于涉嫌违法的可移交司法机关处理。司法机关可设立单独的知识产权法庭或学术争端法庭,由法院负责执行相关法律。如疑似涉嫌者为国家公务人员,除由权益被侵害人(知识产权被侵害人)提起诉讼外,也可由检察院像人民法院提起公诉。 如果有心人细细对照我国这些法律法规中关于道德、学术道德等的规定,一些涉嫌学术腐败的高校领导、院士、教授、党员、学生等都应依法受到相应的惩戒,比如学生在攻读学位期间发生学术腐败行为,则应开除学籍,如事后发现其利用学术腐败获得毕业证和学位证,应予取消和追。如教师和科研人员在申报两院院士期间发生学术腐败行为,则应终止其申报院士资格或候选人资格,如事后发现其利用学术腐败获取了院士荣誉,则应立即终止其院士头衔、其所在单位应解除其聘用合同并开除其公职和追回教师资格证书;学术腐败猛于虎,对我们民族、国家和社会、公民的精神毒害远大于那些贪官造成的物质毒害,学术腐败是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科学技术强国路上的绊脚石、是我国从学术大国迈向学术强国的兴奋剂、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科教兴国路上的纸老虎,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毒瘤,相信随着我国依法治国进程的加快和多样化监督(特别是网络监督)的加强,这些被制定用来弘扬优良品质和道德、保护合法劳动和合法行为的法律将成为悬那些涉嫌学术腐败的腐败分子(学腐)头上的达摩克利斯剑,必须用严律猛药来惩治和消灭我国当下日趋蔓延的学术腐败大军了,而对于那些冥顽不化、死不悔改、拒不认错的学术腐败分子,我们更要发扬鲁迅先生倡导的痛打落水狗精神、防止劣币驱逐良币,保护有学术良心和学术道德的学者的利益,直至把这些学术败类清楚出我们的学术队伍,从而保护并提升中国学界在世界学术圈的学术声誉、延续中国优秀学人的学术生命,进而提升中国在世界科技创新进程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作为国家主席、国务总理、教育部长、大学校长,不能仅仅认为科技项目多、科技经费多、科研成果多、科学奖励多,这就是一个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体系、一个好的大学教育系统、一个优良的教育机制、一所杰出的大学,而更应该看科技项目的质量、科研成果的质量、科学奖励的质量,看科技创新的力度和程度、科技的投入和产出、科研成果转化的效益、科技创新的影响力,真正把从单纯追求科技数量转移到追求科技质量,将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民族的复兴转移到依靠科学技术创新、依靠教育质量提升、依靠人才培养拔尖上来,这样,我们的大学、教育、社会、国家和民族才会有大希望、有大进步、有大崛起、有大复兴!到 21 世纪中叶,也就是建国 100 周年的时候,到那时,我们才有可能自豪地说,我们国家是一个科技强国、一个依靠科技创新推动进步的世界强国! 学术腐败分子,注意啦,CAAPSC之眼 欲人勿闻,莫若勿言;欲人勿知,莫若勿为。 看着你呢! 汉 枚乘 《上书谏吴王》:
个人分类: 学术诚信研究中心|3146 次阅读|0 个评论
寫給上講臺的教師
LEOLAND 2009-5-25 12:46
曲津華 這個題目有點大,好像是要做領導狀、說什麼語重心長的話,其實根本不是。就是一點善意的提醒。 都是從學生年代走過來的,我們對講臺上的教師都是很尊敬的。作為學生,應該不要劃分什麼階段,一直學下去就是,那麼老師也將陪伴我們學人的終生。這個問題,自己也在不斷地實踐著,比如我就很喜歡看電視上的各種講座,比如鳳凰衛視上的《世紀大講堂》就是我每週末必看的。 日前看了新的一期《世紀大講堂》,講者是知名的學者,來自國內頂級名校,人也在國外鍍過金,講的內容也好。可是,有個問題卻時時讓我的注意力轉移,也勾起我諸多的回憶。按臺灣人的說法,這是一個糗事這位講者的嘴角老是出現白沫。 二、三十年前聽課多的時候,看到這種情況的機會也稍微多些,這些年已幾乎淡忘了。這次再次撞見,很是不安,思想不開小差也難。為什麼還有這種高度影響講課效果的現象呢?為什麼沒有人多關心一下講者的形象及其講課效果呢?為什麼呢 ? 絲毫沒有埋怨和厭惡講者的意思,我只是客觀地看待這個事情。這種情況及其影響,講者其實是不知的,否則打死也不會讓其出現。問題在於組織者、節目的監製,而在課堂,責在講者的主管領導。你們不看節目效果嗎?你們不去教室聽課嗎?你們不征詢學生的聽課感受嗎?那,你們的責任何在? 一個人處於公眾的視線之內,其形象就不是 TA 自己的事了,为人所议论所褒贬是 TA 之能進入公眾視野所必須付出的代價。明星如此,官員如此,教師也是如此。後者的知名度沒有明星高官那麼高,所付出的代價也不會很大。但是,即使教師的行為舉止不大可能為八卦報紙和網路所關注,但其職業的特點註定使其要在一定範圍內成為眾人矚目的焦點。從這個角度來說,教師就不是芸芸我般的眾生, TA 需要有良好的儀態來樹立自己乃至自己那個群體的形象。 國人的傳統中有一點不好的地方,就是過於為尊者諱。尊重是應該的,顧及為師的面子也可以理解,但看到破壞師者形象的事情而不提醒其改正,究竟是尊師還是害師呢?多年來聽老外的課也很有一些了,但從未發現人家有這個現象,何解?是不是國人在 反 饋的理念乃至機制方面有所不足呢? 應該承認,自己做學生時也參與過課外、睡前對這一現象的私下笑談。現在我在想,如果我是節目的聯絡人、攝像師、編輯、製作人或主編,我會不會用紙條,私密地提醒講者喝一點水?如果我是教師或教學管理人員,我會不會用紙條、手機短信或郵件提醒我的教師同仁改正這個現象?我也在想,積極的 反 饋機制是否應該從自己做起,從每個具體的人做起,從而發揮其正面效應,完善我們的文明? (2009-05-24)
个人分类: 科学劄记|3691 次阅读|0 个评论
拭目以待:以科研为主导 师生协同创新-国务院学位办主任杨玉良谈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
吴信 2008-12-2 08:17
国务院学位办主任杨玉良谈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 2008年11月26日 作者:唐景莉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以科研为主导 师生协同创新 国务院学位办主任杨玉良院士谈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 【核心提示】   ●培养机制改革的核心是强调研究生培养要以科学研究为主导。导师招收培养研究生,必须依托其科研工作进行,并为研究生提供助理研究的岗位和报酬。   ●培养机制改革为学校层面的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建立起一主一辅两个调节手段相配合的调整机制。根据各学科专业的科研需求决定培养规模是主要调控手段,根据学科发展战略需要对某些特殊学科采取倾斜扶持是辅助调控手段。   ●改革过程中重点推动了一项制度创新,就是要求改革的学校建立研究生培养创新基金,目的就是统筹使用有关经费,用于扶持资助具有前瞻性但目前暂缺经费的研究项目,以及为构建合理的学科生态而需要加强或发展的学科。   ●研究生待遇偏低,难以吸引优秀生源和保证研究生安心学习潜心研究,已经成为提高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一个制约瓶颈。必须在提高培养单位资源配置和资金使用效益的同时,大幅度增加国家投入,改善和提高研究生待遇。 ■本报记者 唐景莉    二○○八年一月十九日,全国一百二十万名考生走进考场,参加二○○八年研究生招生考试。图为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研究生招生考试现场,考生们在认真答卷。 本报记者 张学军 摄(资料图片)   最近有媒体报道,称从明年开始,中央部委所属院校所有研究生全面收费,而教育部也很快澄清:教育部没有出台相关的文件和类似的材料。为什么要实施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这一改革对于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优化研究生教育结构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本报记者近日采访了国务院学位办主任、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杨玉良院士。    记者 : 自2006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3所高等学校开展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试点工作以来,在教育部、财政部的推动和支持下,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请问杨司长,如何理解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意义?改革后,导师有学生无课题、研究生有题目无项目的现象会不会得到根本改善?    杨玉良 :2006年哈工大等3所学校实行培养机制改革试点,2007年实施改革高校增至17所;今年,改革已推广到47所设置研究生院的高校;2009年,改革将推广到全部中央部委属院校,同时鼓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选择省属高等学校开展改革试点工作。   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具有下述几个方面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一是培养机制改革为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提供主观动力和客观保障。   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导师和学生是最活跃的、最主要的因素。培养机制改革的核心是强调研究生培养要以科学研究为主导。导师招收培养研究生,必须依托其科研工作进行,并为研究生提供助理研究的岗位和报酬。因此导师对研究生悉心指导、严格要求就不仅仅是出于道义和责任感,同时也关系到导师和学科的切身利益,其提高培养质量的积极性就有了更为坚实、持久的基础。从研究生方面来看,由于研究生的奖助体系得以进一步完善,奖助覆盖面和奖助强度进一步提高,奖助的评定也与研究生学习和科研表现结合起来,研究生的积极性也得到了充分的调动和发挥。两个积极性的充分调动就成为提高培养质量的主观动力。没有这两个积极性的充分调动,增加的投入、外部的管理以及各种各样的评估评优,都难以收到预期的成效,有的还可能产生负面的影响。   结合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工作培养研究生是现代研究生教育的成功经验。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往往就意味着有高水平的导师、高水平的学科。强调研究生培养要以科学研究为主导,就使得研究生在研究中学习、在研究中创新有了客观保障。   二是培养机制改革为改善国家宏观调控提供重要的微观基础。   国家对研究生教育的宏观调控,包括对规模、质量、结构等方面的调控。随着研究生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政府职能的转变,宏观调控即成为政府管理研究生教育的重要职责和重要手段。国家对规模、质量、结构的各项调控和管理措施往往不能完全达到理想效果,缺乏一个健全、有效的微观基础是重要原因之一。比如国家对研究生规模的调控,往往遇到学校和导师保规模、争指标的扩张压力,虽然这与国家的资源配置政策有一定关系,但传统机制下导师招收研究生利大责轻、利责失衡,加之缺乏一种促进研究生培养与科学研究紧密结合的有效机制,使得相当一部分导师脱离科研实际多争招生指标,也是产生上述规模扩张压力的重要原因。通过培养机制改革,形成一个进一步强化导师责任和科研需求决定招生需求的新机制,就使国家规模调控具有了一个理性、有效的微观基础。   研究生教育结构中的学科专业结构,也是长期困扰我们的一个重要课题。在学科专业设置、学科专业目录的管理、学位授权点审核、招生计划配置等实际工作中,我们采取了诸如专家评议、限额控制、分数线控制等措施,甚至在必要的时候还要依靠行政手段的直接干预,但一个学科需不需要招收培养研究生、需要招收多少研究生,不论在国家宏观层面还是在学校的微观层面,都是一个争论不息的敏感话题,其结果往往是增加容易减少难,研究生教育的学科专业结构不能很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问题仍然不能很好地解决。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在学校这个微观层面,缺乏一个理性、有效的调整机制,宏观调控政策由于缺乏微观基础而难以产生预期的政策效果。培养机制改革为学校层面的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建立起一主一辅两个调节手段相配合的调整机制。在这两个调节手段中,根据各学科专业的科研需求决定其研究生培养规模是主要调控手段,学校根据学科发展战略需要对某些特殊学科的研究生培养采取倾斜扶持是辅助调控手段。   由于强调研究生培养与科学研究紧密结合,新的培养机制有效调节了学术型研究生的招生规模。现有培养规模中的其余部分,以及现有培养能力的剩余部分,将逐步转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科研需求较小的研究生培养单位,甚至可能将其主要培养能力转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我国研究生教育的类型结构将得到进一步调整优化。   三是培养机制改革是实现研究生教育与国家创新目标紧密结合的重要纽带。   在创新型国家建设过程中,研究生教育承担着创新人才培养和科学技术创新的双重任务。研究生的培养过程是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紧密结合的过程,是一项活动密不可分的两个方面。   培养机制改革进一步强化了研究生培养的科研主导机制,将在微观层面使培养单位的研究生培养向其优势学科集中、向高水平的科研任务集中,在宏观层面使研究生教育与国家和地方重点发展的科技领域以及企业立项开展的重大开发改造项目相匹配。国家的教育投入、科技投入在学科结构上将能更好地协同配合,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益将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两个目标的实现都有了更充分的保证。   四是培养机制改革将成为研究生教育体制机制创新的推动力量。   改革研究生培养机制涉及培养单位的招生、培养、学生管理、导师队伍建设、财务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培养机制的改革,将全面带动培养单位人事、科研、财务制度的改革,这将是一个紧紧围绕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这个核心,明确导向、统合政策、理顺机制的过程,对于各培养单位进一步确立研究生教育工作的地位、作用,进一步加强研究生教育工作都将发挥重要作用。   培养机制改革对国家教育经费投入、招生计划分配、招生政策和招生工作管理、科研经费管理政策等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要求。适应培养机制改革需要,围绕提高质量、优化结构这一核心目标,对各相关制度进行改革,将进一步推动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体制机制创新。   比如在改革过程中,我们就重点推动了一项制度创新,就是要求改革的学校建立研究生培养创新基金。创立该基金的目的,就是统筹使用财政拨付的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专项经费、科研项目经费中可用于研究生培养的部分经费、单位自筹经费以及其他渠道投入的经费,用于扶持资助具有前瞻性但目前暂缺经费的研究项目,以及为构建合理的学科生态而需要加强或发展的学科,如人文、基础学科或新兴交叉学科。对于基金的使用也要求引入竞争机制,实行指导教师申请、专家委员会评定。基金资助的项目资金应优先用于招收和培养研究生所需开支的各项经费。    记者 : 据了解,有的学生和老师对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并不十分理解。有人将改革内容总结为三个多一些,师生就很容易理解了。能不能这样说,改革的基本思想就是围绕科研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这一核心,学校多出一些,教师多筹一些,学生多得一些?另外,能不能请您介绍一下,现在已经实施改革的学校的主要改革措施?    杨玉良 :实施改革学校贯彻了关于培养机制改革的原则和要求,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为目标,紧紧围绕建立以科研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和资助制这一核心,普遍实行了下述一些改革措施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1.强调科研主导。通过导师资格遴选考核、招生计划分配、导师依托科研工作为研究生提供资助和助研岗位等机制,实现科学研究与研究生培养的紧密结合。学科和导师对科研工作重视程度和争取科研项目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   2.明确导师的责任、权力,实行研究生培养质量导师负责制。   在要求导师对研究生负有资助和指导责任的同时,赋予导师在招生和培养过程中更多的权力,调动了指导教师严格要求、悉心指导的积极性。   3.合理配置招生计划。采取与科研任务、科研经费挂钩等办法,有效调控了每个导师的招生数量和学科(或学院)的招生规模,优化了学校研究生培养的学科结构。   4.完善研究生奖助体系。本着学校多出一些,教师多筹一些,学生多得一些的思想,通过奖学金、助学金、各种创新与扶持基金等途径,以及实行动态评定和导师参与评定等机制,加大对研究生的奖助覆盖面和奖助强度,强化奖助的激励作用,研究生的生活保障程度和学习、科研积极性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5.根据学校学科布局和发展战略,针对不同学科的特点实行不同的改革政策。如对基础学科或新兴交叉学科给与倾斜和扶持。   6.对改革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探索和尝试。由于培养机制改革科研主导、导师资助等政策的导向和影响,很多培养单位都对研究生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和调整,更加重视研究生对学科前沿动态的了解,强化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也有的单位加大了直博生和提前攻博生的比例,希望这些学生能尽可能早地进入博士阶段的学习和研究,增加研究生对科研的贡献。部分培养单位还对硕士研究生按照学术型、应用型等进行分类,进一步明确不同类型研究生的目标定位和培养要求,按照分类对课程体系和培养流程进行优化调整。   7.推动了研究生教育国际化。通过设置专门基金,鼓励和支持研究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参与国际合作,加大与国外一流大学联合培养以及吸引国际知名高校学生来校攻读学位的力度。   8.通过多渠道筹集资金和对来自国家、学校、导师三方面资金的统筹管理,试点单位对研究生培养的投入力度普遍加大,经费管理和使用效益得到进一步提高。    记者 : 研究生待遇偏低,难以吸引优秀生源,已经成为提高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一个制约瓶颈。明年开始,所有中央部委属高校都将开展培养机制改革工作。在加大投入、改善和提高研究生待遇方面有何考虑?    杨玉良 :对于下一阶段工作的考虑,我简单地概括为三句话,就是加大投入,加强指导,加强研究。   我们推动开展的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工作,主要涉及培养单位内部的机制,完善奖助体系、扶持学科发展、鼓励支持创新等需要增加的经费,主要还是依靠培养单位自筹资金,各改革单位都面临比较大的资金压力。因此,我们要对各培养单位的改革工作继续给予专项经费支持。   当然,对培养机制改革工作给予专项经费支持,还只是推动和引导该项工作的一个政策手段。要实现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这一目标,国家还需要进一步加大投入。高水平的研究生教育需要高水平的学科支撑。学科建设需要超前、持续的投入支持。单位受自筹资金的能力限制,投入力度有其局限;企业的科技投入必须服务于企业经营目标,不可能在具有基础性和战略性的学科领域发挥主力作用。建设一大批高水平的学科,国家必须加大投入。   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除改革培养机制外,还必须提高生源质量。当前,对优秀博士、硕士生源的竞争已经成为国际间高层次人才竞争的一个组成部分,得天下英才而育之已经从教育家的个人理想演变为国家的竞争战略。研究生待遇偏低,难以吸引优秀生源和保证研究生安心学习潜心研究,已经成为提高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一个制约瓶颈。必须在提高培养单位资源配置和资金使用效益的同时,大幅度增加国家投入,改善和提高研究生待遇。   对于承担研究生培养任务的高等学校,国家除给予教育事业费拨款外,还应该给予必要的科研事业费支持。对于有研究生参与的科学研究项目,还应该允许在科研经费中预算合理部分用于支持研究生参与科学研究工作。   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范围不断扩大也提出了一些新的问题,需要我们加强研究。比如,改革的高校在目标定位、学科专业结构、研究生培养的层次结构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对于改革工作有什么影响,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机制改革各自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应该采取哪些差异化的改革措施,等等。对于改革过程中的这些问题,既要认真研究,又要积极探索。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解放思想,鼓励创新,尊重和发挥培养单位的首创精神,形成各具特色和充满生命力的培养机制。   《中国教育报》2008年11月26日第2版
个人分类: 改革创新|4035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5 00: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