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相配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要想得到你想要的东西,最可靠的办法是尽力让你自己配得上它
热度 11 wangdh 2014-11-23 10:20
相配与不相配 (王德华) 网上流传着查理·芒格( Charlie Thomas Munger )的一句话:“ 要得到你想要的某样东西,最可靠的办法是让你自己配得上它。” 芒格是 美国 投资家 沃伦· 巴菲特 的黄金搭档,这句话出自他在 南加州大学毕业典礼上的演讲。 经查阅,这句话的原文是 “ The safest way to get what you want is to try and deserve what you want . )”。直译可否改为: “ 要想 得 到你想要的东西,最可靠的办法是尽力让你自己 配得上它 ” ? try的过程,就是match,最后的结果是deserve,也就是说结果应该是“志在必得”、“应该得的”。 这句话曾让我沉思过。我曾把这句话发给我的学生们,问他们:怎么理解 “ 配得上它 ” 呢?是“当之无愧”的意思吗?如何做到呢?需要哪些条件呢? 或许是学生们误解了我的意思,以为我又想着法子去折磨他们,结果没有一个学生回复我。今年我在研究所里的博士研究生素质教育课程讲座上,我也引用了这句话。 我们常听到人们在表示一种认可的时候用“般配”,如说一对男女相爱,“他们俩真般配”。也听到“你不配”这样表示有些不屑、蔑视的刺耳的说法,如“他还想跟老娘来讲素质,瞧他那德行,他不配!”。不配,就是不般配。门当户对,郎才女貌,比翼双飞,就是人们说的 “般配”。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就是“不配”。说“你不配”,就是说你有点异想天开了。 匹配,般配,配得上,是说天平的两边相差不大,可以维持一个相对平衡状态。要达到一个目标,实现自己的愿望,要做的事情,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要与目标和愿望相匹配。花费了力气和精力,但费力不讨好,就是不相配。所以,要达到匹配,是需要思想和智慧的。 读研究生,想获得学位。做科研,想发表有影响的学术论文。获得学位后,希望有一个自己喜欢的工作。希望有一个理想的伴侣,建立一个幸福的家庭,生活快乐充实。希望自己学业上有所建树。这些目标,我们都知道不是等来的,也等不来,是需要靠自己努力奋斗去得到的。很多时候,我们感觉付出了很多但为什么没有达到自己的目标,没有实现自己的愿望呢?可能就是自己的努力与目标不匹配。造成不匹配的原因,有很多因素,有客观的,有主观的。客观的,很多时候一个个体难以改变,主观努力是可以自己把握和掌控的。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才能感到快乐和充实,取决于一个人的追求和品位。快乐、充实,是自己的内心感觉,不是让他人来评判的。匹配不匹配,配得上配不上,也是自己来判定的。很多时候,我们的付出与获得不相匹配,就造成了心理上的挫败感,就会有抱怨。 前几日在广州参加中国动物学会第十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中国动物学会成立八十周年纪念会,我的导师王祖望先生应邀做大会报告“中国动物学会八十年回顾”,他在报告中突出了几代科学家的科学追求和科学精神,突出了科学家的“家国情怀”,科学家的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报告赢得了入会代表们的高度赞誉。会间,先生跟我聊起他在准备报告时的一个思考:那些早期回国的科学家在那么艰难的条件下,何以几乎都成为了各个领域的开拓者?先生说他认为是“时势造英雄”。当时具备科学家成才的条件:1、当时百废待兴,每个领域都需要建设和发展,需要人才;2、国家信任科学家,没有很多干涉,科学家有大展身手的机会,可以重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创造能力。尽管条件差,但科学家有责任感,有使命感,有干一番事业的愿望,有为科学献身的勇气,所以他们就成功了。他又问道:为什么我们今天条件好了,反而出现了“钱学森之问”呢?我说,现在的学者跟以前的学者,在各个方面都不同了。以前可以说是硬件差,但软件强。现在硬件条件提高了,软件条件则已经很差了。我说的软件条件就是人的素质,文化环境。我们在很多方面都丢掉了那些优秀的文化和传统,丢掉了该坚持的东西,一些本该摒弃的、影响科学发展的东西却被保留了下来,甚至进一步发展和坚固了。很多方面是政策的导向造成的,是行政化造成的。利益的驱使,使得人们改变了很多,最后整个社会发生了彻底的改变,变得我们今天自己都不认识的样子。年轻一代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成长,也就自然把不正常当作正常,把不该追求的东西,当作自己奋斗的目标。这是时代的悲剧,社会的悲剧,国家的悲剧。也就是说,当今学者们的追求与科学发展规律不匹配,大学教育、研究生教育也是一样的道理。时代局势造成了各种匹配,也导致了各种不匹配。 我国学者最近有项研究表明,青藏高原上的一种啮齿动物根田鼠,当后代经历的环境条件与母体经历的环境条件不匹配时,母体受到的压力和胁迫会严重影响到后代的生长发育。看来“匹配”也是有时间尺度的,可以跨代的。父母辈肩负的责任重大,单从环境条件匹配,就够有挑战性的。 想想我们的人生,每个时段都会遇到不同的生活压力,我们需要懂得如何消解,如何使得自己的身心与环境相匹配。年龄大了一个很明显的特征是经常感到劳累。为什么会感到累呢?我觉得一个重要方面是心理愿望和生理状况不匹配。随着年龄增长,很多方面的能力会衰退,尤其是体力和智力方面。我们应该适时进行调整才是,该减速的时候没有减速,反而在工作上加码,这就造成了心理和生理的不匹配。生活节奏应进行适时调整,使得身体状况与工作压力匹配,这样就不会感到累,反之就会感到很累。 匹配,表现在各个方面。如生物学上,有机体的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原则,有机体生理、行为、形态与环境条件相匹配的原则。机体内有各种匹配(如血液供应,线粒体氧化,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繁殖系统等各个环节),以保证机体的效率最大化。这是大自然对机体的塑造能力。 社会和国家的各个方面也是一样,各系统间必须相匹配,效率才高,系统才优化。如人才政策,必须考虑学者的付出与待遇之间的匹配。匹配,就会有好效果。不匹配,不仅是效率低下的问题,更严重的是会消耗系统,损伤系统,破坏系统。 所以,“要想 得 到你想要的东西,最可靠的办法,就是尽力让你自己 配得上它 ”。我们该思考的是如何才能“尽力配得上它”? 问一句:你配,还是不配? 室内 楼下
个人分类: 个人随感|29734 次阅读|1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08: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