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视角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三峡的防洪能力并没有变
热度 1 jiangming800403 2016-6-16 10:34
赵建民 2016-6-1610:22 三峡的防洪能力并没有变,而是人的视角或者立场不同。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三峡功罪:大流域开发不能毕其功于一役》 三峡是一个奇怪的水库,没有独立的防洪库容与兴利库容,防洪库容等于兴利库容等于结合库容,都在145米与175米之间,因此,三峡本身蓄水、防洪、发电的矛盾一直存在,解决这一矛盾只能依靠上游长江支流库群的建设,只有此才能解决长江流域库容不足的问题,实现汛期蓄水。 三峡水库首要的水利矛盾就是 汛后蓄水,使长江中下游枯水期提前到 10 月份 ,对江湖鱼类育肥不利。但长江中下游多种植双季稻, 10 月晚稻已经接近成熟,需水量有限,因此枯水期提前对农业影响并不显著。 因此, 长江流域水资源综合利用,还要依靠上游,特别是金沙江水电群的建设,形成 1000 亿立方米以上的蓄水库容 。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95119-625450.html 此文来自科学网赵建民博客,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 幸福是无法测度的 下一篇: 檀成龙老师关于“南水北调可增加西北降水”给我的留言
个人分类: 水利工程与水域生态|2301 次阅读|1 个评论
技术新闻的报道视角和准确性
waterlilyqd 2014-7-24 11:26
一位在海外从事农业技术推广的大学同学对他家乡的一篇新闻中报道的稻-渔-果立体农业种养模式非常关注,想了解一下这篇新闻报道中所说的稻-渔-果模式是怎样一种模式, 更希望能够了解具体技术细节, 但通过搜索后发现了好几篇类似的报道, 却没有具体的技术方面的阐述. 作为一名长期从事信息检索的科研人员,我想只要有报道, 就很有可能有相关的技术类文章发表, 或者能够在网上找到一些照片, 让他能够比较直观地看到稻-渔-果立体农业种养模式究竟是什么样子。但是, 通过CNKI检索后,只找到一些有关各种生态农业种养结合模式的文章, 却没有找到稻-渔-果方面的文章。于是转向从网络上搜索相关的报道,于是看到以下的几篇报道: 1。遂宁新闻网: 太乙镇“稻—渔—果”种养基地水稻亩产400斤 只见参观人员的照片,未见种养基地现场。 2。 遂宁新闻网: 李勇深入到太乙镇稻渔果工程核心基地现场办公 报道中说,XXX到“太乙镇“稻—渔—果”工程核心基地现场办公,但是照片中仍然只见参观人员照片,未见种养基地。 3。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产所: 水产所“稻-渔-果”生态种养模式受专家好评 此报道有现场,照片很清楚,但是也只有“稻”,未见“果” 4。四川新闻网: 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指导射洪“稻-渔-果”工程 此报道有现场照片,但与报道3的照片类似,也只有“稻”,未见“果” 5。射洪新闻网:李勇調研“稻-漁-果”糧經複合生態種養示範工程 无照片,只有稻渔养殖方面的介绍,未见“稻-漁-果”糧經複合生態方面的介绍 6。中国农业推广网: 四川省射洪县:开展“稻-渔”耦合养殖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培训 7。 四川日报网: 一亩 水稻 田里能“找”到一万元? 有较详细的稻鱼模式的介绍,不过也没有见到“果” 所有这些报道都提到“稻渔果”种植模式,但都是“稻渔”模式的介绍,稻渔”模式应该在80年代就很普遍了, 我在西南农业大学读大学的时候, 教我们《耕作学》的朱志均老师在暑假带我们去参观过他的稻鱼共生立体农业试验田,其产出效应很不错。 现在,在“稻渔”的基础上,加上了“果”,应该是这个生态农业项目的创新点。有报道称,该生态农业项目在射洪县投入了2000多万元,但是,我检索到的报道和图片里面都没有看到“稻渔”与“果”是如何结合的,让想了解该项技术的人员非常失望。 新闻报道,特别是涉及技术的新闻报道,必须要对报道的主题进行仔细的思考,为什么“稻-渔-果”只有“稻”和“鱼”没有“果”?如果没有“果”还能报道成“稻-渔-果”种植模式吗?以“稻-渔-果”作标题就是一种误导。 针对涉及具体技术的报道,最好能够将关注的焦点放在报道重点上,不能只发参观的领导的照片,却见不到领导去参观的具体内容。
个人分类: 社会杂谈|2901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爱情]【美13新喜剧】【性愿清单】【BluRay-720P.MKV
lcj2212916 2014-3-31 22:35
译  名 待做清单/待“做”清单/待办事项 片  名 The To Do List 年  代 2013 国  家 美国 类  别 喜剧 语  言 英语 字  幕  中英/英中/简/繁/英 评  分 5.8/10 from 15,713 users 链  接  http://www.imdb.com/title/tt1758795 文件格式 x264 + 5.1 AC3 @ mkv 视频尺寸  1280 x 720 文件大小 2.28 GB 片  长 104 Min 导  演 玛姬·卡瑞 Maggie Carey 主  演 奥布瑞·普拉扎 Aubrey Plaza ....Brandy      克里斯托夫·梅兹-普莱瑟 Christopher Mintz-Plasse ....Duffy      蕾切尔·比尔森 Rachel Bilson ....Amber      克拉克·格雷格 Clark Gregg ....Judge Clark      阿莉雅·肖卡特 Alia Shawkat ....Fiona      安迪·萨姆伯格 Andy Samberg ....Van      康妮·布里登 Connie Britton ....Mrs. Clark      比尔·哈德尔 Bill Hader ....Willy      唐纳德·格洛沃 Donald Glover ....Adam      约翰尼·西蒙斯 Johnny Simmons ....Cameron      斯科特·波特 Scott Porter ....Rusty      诺兰·古德 Nolan Gould ....Max 影片简介:   由奥布瑞·普拉扎饰演的乖乖女刚刚高中毕业,她有一个重口宏伟愿望:在上大学之前把下三路没玩过的全玩一遍。看看她列的单子吧:hand job、blow job、jobjobjob……   纯朴的布兰蒂(奥布瑞·普拉扎 Aubrey Plaza 饰)发现自己直到高中毕了业,对于男女之间的“互动”仍是毫无经验。在即将步入大学生活之际,为了不让自己输在起跑点上,她详细列出一张学习清单,决定来一场全面“性”成长…… 一句话评论: 一部风格混搭的夏日冒险喜剧片,它最大的亮点在于前所未有地用如此重口味的方式给了我们一位又愚蠢没用又容易亲近的主人公。 ——Owen Gleiberman @《娱乐周刊》 一部让人信服的充满自信的处女作,曾经执导电视剧与网播剧的玛姬·卡瑞自编自导,成功地找到了那种刚好需要的既淫邪又甜蜜的调调,来使得这部R级片带有着让人惊艳的魅力值和可信度。 ——Justin Lowe @《好莱坞报道者》 层不不穷的“暑假一定要破处”题材的影片,从《美国派》到《超级坏》、《邻家女孩》等等等,但除了超级“搞笑”的《暮光之城》系列之外,有多少是从女孩的视角讲述的?《待做清单》能够凭借一己之力就将之前的不平衡化解。 ——Roger Moore @Movie Nation 花絮: ·这部电影中所有未成年人都是由成年人饰演的,目的是达到更好的喜剧效果。事实上,他们的年纪大多数超过了25岁。 下载地址: http://www.400gb.com/file/61537928
2007 次阅读|0 个评论
学术期刊评价的视角、基本问题与发展展望
yuliping 2013-5-29 17:51
本文发表于《情报杂志》2013.5 摘要:本文从学术期刊评价的视角出发,建立了学术期刊评价的视角与方法框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期刊单一视角评价与多维评价视角的关系,并就单指标评价与多属性评价中存在的一些固有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在未来的研究中,复合指标的特点研究会继续成为热点,将会涌现出一些新的复合评价指标,期刊多属性评价将继续百家争鸣,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将会有机结合。 关键词:学术期刊 评价 视角 2013.5.29 俞立平 于宁波
个人分类: 科学计量|2685 次阅读|0 个评论
结论取决于视角,视角取决于
热度 2 cgh 2013-2-14 03:44
结论取决于视角,视角取决于…… 被屏蔽的 : 朝鲜疯子、中国傻子、日本鬼子、美国主子
个人分类: 杂谈|1328 次阅读|4 个评论
读博路上:核心文献,越难越要啃透它!
热度 2 walkerwan 2012-9-15 18:07
9月开学了,博二第一学期就这么开始了。不用上课了,但写小论文的压力来了。看着别人高产的数量,再看看自己,依然兴致勃勃地看文献,比过去有进步,但仍然毫无头绪,偶尔惆怅一下。不过转念一想,每个人的条件情况各不相同,读博动机千差万别,别人是别人,自己是自己,自己读博只是源于喜欢,非常渴望在自己十多年管理工作经验基础上,从管理理论提升和自我整合知识体系的角度读博的,否则,即使现在给自己一个博士文凭和学位,又何意义?或者说勉强发出了论文,多少年后,没有引用或引用很少时,这样的论文从自己的内心来说,又有什么价值,对别人又有什么帮助?社会浮躁,学校也是社会的有机部分,偶尔看到一些浮躁和功利的现象,和自己社会这么多年看到的浮躁相比,又算得了什么,又何必受其影响呢?于是心再次静下来,面对自己管理研究领域的服务主导逻辑和价值共创文献,再次精神抖擞,再难,也要啃透它。 于是,在啃的过程,慢慢找到了过去导师说自己发散的原因。之所以发散,主要没有把原作者的文章吃透,没有把不同作者的文献作为一个整体来思考,里面的异同没有很好的比较,说白了,顶多掌握了些文学理论碎片,没有消化吸收的文献,哪里又能变成自己的营养有机体。不是自己不想聚焦,原来文献啃的不够深,不够精而已。 于是,从题目开始扣,一个词一个词的琢磨,为什么选这个词而没有用别的词,结合文献内容,问自己,为什么用这个题目,而没有用别的,要是自己写,会用什么题目,和作者们的差距在哪里。慢慢真的读懂了题目,因为在文章内容,从摘要到引言,到最后的讨论和结论,字词的后面都有题目的影子。就这样,字字、句句、段段,节节内在的严密逻辑和表达的简洁,无不受益。于是带着赏析的眼光,去学习,思考和摘抄有关句子,品味体会和理解。 原来,文章所做的就是一件事,研究背景和研究问题的提出,一方面锁定了自己的研究参照系,另一方面也锁定了自己的研究切入点。也就有了所谓自己的的创新点,贡献点,价值点,引言、文献回顾,假设提出,研究论证,结果讨论等等无不以此为核心,清一色的学术题表达,是为了让读者更有效率,更人性化的了解理解自己的观点,进而接受自己的论文。 还要啃,原来把作者的文献放在一个时空中,也可以啃出文章没有说出的的真正研究局限,于是明白了,同一个问题,选择不同的层面和视角,原来也可以同样创新,管理科学虽然不如自然科学那么精密,但以研究人为根本的学术领域,原来研究课题竟然如此丰富。 慢就是快,是自己多年坚持学英语的心得;原来文献阅读也是同样道理。类似的文献有机整体思考,也就知道了自己所在的学术流派特点,慢慢形成了自己的理论思维视角,于是透过这个视角去解读别的文献,就更知道读那些文献,透过这个镜头去看现实中的管理现象,现象背后的概念是什么,概念之间怎样的关系可以解释这样的管理现象,就有了信心去尝试。。。。。。 不知道未来的论文会写成什么样,但我知道这是适合自己的方法,做学问,从啃文献开始,啃出自己的味道,在自己选的地里种出自己的庄家,越来越有信心。。。。。。 付出就会有回报,相信自己,就会成为自己,最终会成就自己,这是自己管理实践经验,原来做学问也是一个道理。
个人分类: 读博路上|2647 次阅读|3 个评论
换个角度看世界
热度 1 qianlivan 2012-5-2 21:56
高考的时候,作文的题目是关于视角的,就不同的视角有不同的视界写一篇议论文。我能记得的是,我写了看一个正方形,正看是正方形,斜看是菱形,侧看是条线。最近又想起这个问题来,感觉又有些新的体会。 世界其实就是那个正方形,从不同的角度看能看到不同的东西。回忆学生时代上课,课本打开,从头看到尾,有时候却从来没看过课本的前言或者目录。有时候偶然的机会翻一下前言才发现作者已经告诉读者应该怎么读这本课本,并不是每一章每一节都需要细读,有的章节或许自成体系,无需从头读起。每当这个时候就后悔自 己没有先读一下前言。有的时候期末复习,看书实在头疼,翻开目录反而感觉眼前一亮,课本的脉络就展现在眼前。看看目录,就了解了课本的大致内容,收获也不少。 我在大学一年级的时候买过一本《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上大学时用过一段时间,后来随着电子词典的兴趣而被束之高阁。前段时间闲的时候翻出来找找大学的回忆,暮然发现,这本词典像书一样有几段序言,还有好多页说明。有一段郑仰平写的序言让我印象深刻,他提到词典可以当书来看,每天翻一翻学点新词也是乐趣。这是我第一次体会到词典除了查词,还能当书看。想想看,确实如此,每个词都有例句,这些例句不就能用作语言学习的材料么? 遇到看不懂的外文句子,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Google Translate,把句子往里面一放,直接就能得到中文意思。虽然有时候不太准,但大多数时候都八九不离十,有时候甚至翻译得很妙。现在碰到大段外文的 时候,要快速理解意思就可以使用Google Translate。不过,换个角度看,Google Translate其实可以作为一个学外语的工具。学外语不就是要知道某些话用外语怎么说么?把句子往Google Translate一放,就可以看到外语的说法,这不就可以用来学习外语么?当然,从中文翻译为西方语言还有些问题,但是如果已经会英文,要用这个工具学习其它西方语言就相对容易些。 有时候换个角度看,看到的就是一个不同的世界。
3285 次阅读|2 个评论
红毛球
热度 18 cwufp 2012-3-20 20:06
红毛球
今天,老蒋批评俺老人家,说俺照片虽然贴得不少,可摄影科普的事儿做的太少。 其实,俺每次贴照片都做的,只是老蒋这个摄影白痴没看懂。不过,俺是不会与自己当了第一号粉丝的偶像争论什么的,即便俺的偶像其实在有些方面真是白痴。 身教据说是比言传更有效的教育方式,譬如,天朝这样的言传身教都是非常有效的:号召勤劳致富,其实勤劳不能致富,而是权势致富;号召好好学习,学会本领就会有报效民族的时候,其实只是好好学习没有机会,只有得到老外认可了的那些人才会有机会;号召创新,为民族做出贡献,其实真正的创新是要被打假的,老外没有的东西你做出来了,天朝的领导绝对是不相信的,打假的人是英雄,被称为为党分忧的英雄,而你,死有余辜;号召守纪律守秩序,不许加塞,其实如果你真的老老实实按顺序开车,估计一上午到不了上班的地方,那些奥迪和挂红色牌照的车子会插队到你根本不动弹;号召不要行贿受贿,其实你要不给领导一点好处,基本上本来就该给你办的事情不拖死你也拖你残废;....... 这些教育都非常的有效,农民工二代不再勤劳;年轻人基本没有不想出国的;有想法也不说,等着到时候向外国老板说;在马路上开车不再互相谦让,而是比着谁更有玩命的胆量;看见领导大家都眼睛一条线,兜里一刀钱;...... 所以,今天俺还是照样贴几张照片,可主角就一个,一个俺不知道花名的红毛球,真希望老蒋看了以后不再批评俺老人家,老脸觉得火辣辣的。 照片需要清晰,而摄影需要的是焦内清晰焦外漂亮,主体突出,画面美观。照相讲的是事实,摄影讲的却是故事。 以下的一些红毛球供大家参考,俺就身教不言传了。 1、 2 3 4 5 6 7 8 9 10
6133 次阅读|63 个评论
寻找视角----研究生科研的简易入门
热度 47 cwufp 2011-10-10 11:55
寻找视角----研究生科研的简易入门
古人有云: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行当本身没有什么对错,也没有一个郎不该有老婆。这话的意思在俺看来应该是个体是否选择了适合自己的。如何寻找,怎么看选择的行当或者郎是否适合自己,那就得有一个看问题的方法。判断事情是否适合自己的方法论不是一天两天可以获得的,是人生历练的结果,需要有很多的人生积累才能完成。但是,有一个简便的方法是很快可以学会的,那就是寻找视角。 寻找视角本来是摄影词汇,指的是如何寻找一个视角来表现一个主题及其光影。在科研生活中,每个人从事的研究方向不同,该领域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面临的问题也很不同,每个事情都有很多人在做,有人可以做出成绩,有人不能做出成绩,区别就在于着眼点不同,看问题的切入点不同,对问题的定位不同。如果针对一个相同的问题,走一条大家都走的道路,一定没有什么成功的机会;而找到一个批判的视角,独辟蹊径,结合自己拥有的资源和才华特点,找一条别人尚未走过或者不能走的路,哪怕是可能走上死路,却有了成功的可能。 在年轻懵懂的一年一年学习中,踏上了研究生这条路,对大多数人而言是生活所迫。我曾经说过,读研究生和博士就是开始尝试研究生涯,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看自己是否适合科研生活,为了完成学位论文,还得有科研上的创新点,写出几篇 SCI 文章,因此,寻找一个问题的突破点和研究的切入点是摆在每个学生面前的问题和困难。认真的思考面临的课题,寻找一个看问题的视角,发现其中可以突破的细枝末节是科研的开始。细枝末节的事儿在科研上未必就是小事儿,如果真正取得认识上的突破,往往是曲径通幽,一通百通。 跟踪和模仿是绝对没有出路的,热门的话题和方法都只是一时半会儿的事情,过一阵子就烟消云散。本人曾经历过分子电子器件、 LB 膜技术研究的繁荣;也看过导电性高分子取代铜和铝导线,取代半导体的热闹;见过单分子逻辑电路和神经元、 STM 下分子整流的效果到有机太阳能电池和光催化去污的热炒;见证了从碳 60 、纳米碳管到石墨烯研究的荣耀 …… 。结果是, 70 年代末已经发现的导电性高分子研究获得了荣耀; 90 年代在模拟天体形成过程中碳的燃烧研究中意外获得的一张质谱图,发现的碳 -60 获得了对碳认识的突破;本世纪的透明胶带不断对 HOPG 的剥离造就了石墨烯的发现,是另外一次对碳的清楚认识。 大多数的我们都是常人,不具备创造一个改变的天才,更多的还是应该为自己的喜好和日常生活着想,从自己的兴趣和生活需要出发去做科研,并检验自己的科研能力和适应性。因此,不必为了炸药奖而去思考问题,只需要为了研究的课题本身去思考,为了解决面临课题的突破去思考。 农村地头的一棵草或者一棵作物苗是最平常不过的了,从哪个角度看才是美丽的?带着相机拍摄的时候,怎么表达才是前人没有看过的角度?如何利用相机和镜头的特点拍出人眼看不到的光影?其实,这是与科研工作非常相似的问题,结合自己拥有的手段,在特定的环境下寻找视角是一个基础和开端。 王德华老师发了一个帖子,拍了一些农村的作物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757do=blogid=494668,让人看着很亲切,俺也拍了一些,贴出来给大家看看。 另外带上一个附件,是一个很好玩的PPT,希望年轻的朋友从中体会一点什么自己的东西。 .数学之美.pps 1豆角 2.黄秋葵 3、毛芋头 4、丝瓜 5、丝瓜花 6、猜猜这是什么?
13543 次阅读|145 个评论
争取做一个合格的博士生----庖丁解牛
热度 27 cwufp 2011-9-13 11:23
争取做一个合格的博士生----庖丁解牛
最近几天,科学网上关于如何成才的事情又一次被吹起了泡泡,有大牛哥要抓紧时间的教导,也有年轻人冷静的思考,博文不少了。俺没有引经据典的习惯,脑子也不好,记不住,也懒得找。喜欢听教导的博友们就自己去找吧。 要说中国的年轻人已经够用功的了,从小开始就各种兴趣班奥数班一直不断,各种课外班和补习班、家教一直延续到上了大学,大学还有晚自习,上了研究生还得天天在实验室忙乎到深夜。老师们为了交差,为了拿到更多更大的资助还逼着不断的出文章,还要出高影响因子的文章。忙乎已经成了中国人的一贯生活方式。 念研究生拿学位的年轻人中,基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为了将来找个好工作拿个文凭的;还有一类是的确对科研有兴趣,将来想从事这个行当,吃这行饭的。第一类人基本上就没有必要培养成什么科学家,只要完成学业,达到合格的博士要求就可以了;第二类人里面的大多数也不能培养成科学家,因为只有兴趣,没有那份天赋是不行的,只有极少数既有兴趣又有天分的人才能成为科学家。 1% 的天才加上 99% 的汗水中, 1% 是决定因素, 99% 是兴趣使然的付出。韩愈的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俺孤魂给他一个歪解:书山是有路的,勤勉的去找才能找到一条通往成功的途径,无论如何找不到途径的,您就掉进了无涯的学海,那只能苦作舟啦。在海里找不到方向,看不到彼岸,苦那是必然的。目标明确,前途光明,怎么会感到苦呢?我看会比会情人还幸福。 念博士的过程,其实是双向选择的过程,一个是自我检验,看看是否那块料;二是让老师和师兄弟们看看,客观的评价一下,自己是否应该坚守所谓的兴趣。有点常识的老师不会以你能否完成某项工作或者是否可以写出什么高影响因子的论文作为唯一的标准,更看重的是你对所自己从事的科研的看法,以及做科研中表现出来的思路如何,老外常说的 approach route 。 国务院关于博士学位的规定俺就不重复了,博友们比我背的更熟。如何才能达到一名合格的博士生呢?俺认为不该向成功的大牛学,因为任何人的成功都不可以复制。 但是,成功的方法论还是有的,中学的时候就学过,庖丁解牛就是其中很好的例子。 一般的屠夫一个月就用一把刀,优秀的屠夫一年换一把刀,庖丁解牛的刀可以用十九年,还和新的一样。因为庖丁做到从全牛到能够顺着牛的自然结构去解牛的认识升华,掌握了“以无厚入有间”的准确判断和技法,实现了解牛的过程中节奏合乎《桑林》、《经首》节奏的境界。对拿刀剁骨头的屠夫而言,解牛是痛苦的劳作,而对庖丁来说,解牛是跳舞一般的享受。 千百年来,多少屠夫呢?庖丁就一个,接近庖丁的人估计不少,也有从小到老一直一个月换一把刀的。经常的审视一下自己,和庖丁接近几何? 庖丁学会解牛用了三年,博士研究生的时间也差不多,学做科研,练练手,也看看自己是否能够成为庖丁? 只要念博士了,就得毕业,思考问题的方法是早日提升自己达到合格的有效方式。 当然,上网聊天看电影除了必要的,都是多余的,越少越好。 看问题,视角很重要,背景也很重要。 感谢YC在博文后加图片的创意;感谢李大侠在博文前加图片的创意,感谢摄影助理每次给背我器材包,让我可以趴在地上寻找视角。
9978 次阅读|67 个评论
掐到好处的“错别字”
热度 5 boxcar 2011-9-12 11:46
刚才,认真的姚俊强博友在科学网的精选博文目录发现了两处错别字【 1 】,科学网的编辑从善如流,已然立刻“有则改之”了。不过,在此之前俺针对这俩错别字给了两条评论,因为在俺看来,所谓 “ 错别字 ” 如果掐到好处会更有韵味。请注意,俺在这里可是故意不写“恰到好处”的,因为“恰到好处”通常是撞大运碰出来的,“掐到好处”可是拿捏准好了以后下手,准确地捏到了关键部位的,这是绝对不可同日而语的。 首先, “ 蒙特利尔心脏病所的新闻发布镐应受责疑 ” 这句当中的 “ 新闻发布镐 ” 中的 “ 镐 ” 字就很给力,一眼看去, “ 刨根问底 ” 的感觉立刻就出来了。如果用“稿”,就显得软绵绵的,全然没有力度,虽然符合“要文斗不要武斗”的最高指示,但斗志却显得很不昂扬。倘若因为最初用的是“稿”,而没能做到一“镐”定音,也就难免遭到质疑了。 其次, “ 不 用 视角下的金山岭长城 ” ,其实改“用”字为同虽然符合吴飞鹏老师原文标题吗,但未必会比改“视角”为“试脚”有趣。因为,触觉永远要比视觉来得更加真实可靠,再者说了,幸亏吴老师赶上个好天气,如果阴云低垂,烟雨蒙蒙,或者浓雾紧锁,他老人家还能有不同的视角么?!亲自一步步地爬上去,踩在长城的残砖之上,才会更有感觉。现在吴老师拍了如此生动真实的照片给大家看,如此清晰,角度如此丰富,让人大有身临其境之感觉,也就不用人人都亲自去攀登金山岭长城了,自然也就“不用试脚下的金山岭长城”了,少几双脚踩上去,或许也能为保护历史文化遗迹做出些贡献呢。为此,由衷感谢吴飞鹏老师及其镜头! 参考: 【 1 】姚俊强: 20110912 :科学网首页精选博文题目中的错字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56467do=blogid=485502
个人分类: 科学网|4068 次阅读|9 个评论
不同视角下的金山岭长城
热度 23 cwufp 2011-9-11 18:57
不同视角下的金山岭长城
俺那个朋友,憨憨的李大师,发了一篇博文,叫 朦胧金山岭 。李老师说金山岭离承德不远,还笑话俺这个土老帽作为北京人还没有去过。其实,俺带着大力出去郊游的时候路过了,只是没有进去。因为近,所以总觉得会有机会去,变成了总也不去。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不仅仅是因为其宏大和壮美,更应该是千百年来为抵御外敌、保障中华民族的安全上立下的战功。“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句话的含义在长城这个伟大军事工程上体现的非常完美。 在科教事业中,以小可看来,其实是一样的。任何国家的发展都必须有所选择,需要与民族的特点相结合,中国需要中国的科学和技术事业,需要中国自己的科教事业,而不是美国的科学事业在中国的延续。日本人选择了材料和轻巧机器的制造,韩国人选择了电子器件作为突破口,作为基础更差、经济发展低水平的国家,中国更需要寻找适合适合中国需要的科技道路。在浮夸和大跃进行为愈演愈烈的今天,我们更应该慢下来冷静的思考。 多角度的看问题是能够解决问题的基础,哪怕其实留给我们的角度变化已经很小,也需要认真的琢磨。 长城不仅是军事工程,在金山岭长城上能够看到的还是一种美,一种悠扬的美,也是雄健的美,不同的角度和视角,可以看出不同的美。 今天专门去了一趟金山岭,拍回来照片,谨祝各位博友中秋佳节快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在金山岭长城拍到的“蜂鸟鹰蛾”,请教博友。 19
5863 次阅读|87 个评论
《镜子的话题》
热度 2 liwei999 2011-6-9 17:33
《镜子的话题》 作者: mirror (*) 日期: 06/09/2011 02:16:16 “哈哈镜、望远镜、显微镜、三棱镜、反光镜”五件里面 ,望远镜、显微镜虽然有“镜”字,但是一类仪器,比另外三种在结构上要复杂得多,价格也昂贵得多。提起“望远镜”大约更多的人是联想到军用的“双筒望远镜”,洋文叫做binocular,不是“望远镜”的正宗。正宗的“望远镜”是指单筒的,洋文叫做telescope。与此相对应的显微镜的洋文叫做microscope。scope的本意不是“镜”,而是“景”=视野,相当于森林的景观。一旦tele了,micro了,就呈现出看树木的境界。一般光学仪器,在设计上为了能更好地看树木上的微细结构,就不得不牺牲一下视野的大小。高分辨率与大视野是二律背反的两个指标,这个约束是来自不确定性的原理,不可逾越。 又要高分辨率与大视野,一个调和的方法就是变焦镜头的技术。这个技术是用一个镜头(组),通过变焦,实现看局部的长焦距接近景和短焦距看宽视野的选择。在今天,这不算是什么高科技了。但是在这个技术出现的几十年前,电影、电视的摄像都是通过切换镜头或改变摄像的距离来实现近景和远景的。 为什么接近了就能看得清楚?就能看到细部?这个问题并不是很好回答。或者说,一般人的回答都不得要领。物理上的答案是接近了观察对象 视角 就会变大,而大视角对应着高分辨。这里需要区分两个事儿:大视角和大视野的不同。从原理上说, 视角 与距离没有关系,而 视野 则与距离相关。因为同样的视角,观察对象的距离远了,范围就变大了。 有个常规的说法,叫做“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从物理上实现这个说法的技术叫做CT——通过X光线对物体不同角度的投影,以及对这些投影的计算,得到一个完整的3D物体内部结构图。由此可见 不同角度 观点的意义。 人们对理解“角度”有一定的困难。因为角度的单位叫“弧度”(糊涂),从说法上就搞不清楚。所谓听取不同意见,就是说从不同的角度来看问题。 保持视野也是个十分重要概念。比如说看美人的图画,不把视野放在整个人脸(体)上的话,也就无所谓美了。 搞研究的人口中,用到显微镜的多,用到望远镜的人少。因此,望远镜的价位就要远比显微镜要高。最贵的电子显微镜不过一百万刀的档次,而最贵的天文望远镜就要再贵几百倍。要这么昂贵的天文望远镜干什么用?据说是要编宇宙的故事。那些人嫌编人类历史的尺度太渺小了,要玩儿就要来个大的。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问题是“几十纳米的三维分辨”的母本大小如何?只怕是比1微米都小。 作者: mirror (*) 日期: 06/09/2011 21:24:54 如果对mm级的样品能看到100nm,镜某都可以不悲观。 过去 开发道具是与观测对象天然“匹配”、天然“偶合”的。而今天的道具开发就有些脱离、偏离了与观测对象“匹配”的思考。 从阶层的思考看,缺陷尺度缩小后,其数量就必然要按指数率增加。抓平均是个统计的办法,其结果有中心法则的保证。而看个体,偏差的幅度会很大。看到了,但很可能不可信。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2539 次阅读|1 个评论
看问题的角度很重要
zilu85 2010-12-14 16:23
鬼使神差地,我做了响当当童鞋的副导师,正导师是社会医学专业的,我指导她使用信息学的方法。这样一来,我们俩成了她正导师的考生:正导师有了问题,她就来问我,问题都是从专业角度提出来的,往往是相当的刁钻古怪,让我疲于应付,经常是让我意乱心烦。许是从她导师那里耳濡目染来的学风,今天问我:得到了高被引期刊,如何分类呢?分成医学综合、本专业综合等等的,我看着不合理呢?为什么要这样分?一股子哲学风范穷追猛打,我几乎要回答:人为什么活着,生命的意义何在?这些和你的问题几乎是同样的基础了。回过头来一想啊,烦躁说明不自信,说明人家捅到了我的痛处,我抚摸着伤口,仔细想,指导这一类的学生,真的让我重新认识了我自己和我自己的专业,他们的长处和短处,让我不再飘飘然,时时提醒我,离用户的真正的信息需求还差的很远呢。如一只牛虻,不时飞到我耳边哼唱中医歌谣:若想身体安,三里常不干,嗡-嗡-嗡。 不能反抗,就享受着快乐的痛吧。 生活中,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至少我经常是被强奸的时候做出闭眼享受的样子。 比如,有时候也抱怨上课太多,搞科研的时间太少了。其实呢,讲课也不吃亏。每一年都让我回首看看我所在学科的基础,同样的概念和理论,每一次讲课我的感受都是不同的,况且这些基础的东西也在实时更新变换呢。比如,讲信息交流的方式,我要加上网络信息交流的内容,还有复杂网络、六度空间,加上所谓的Web2.0的内容,讲到洛特卡定律,要介绍点马太效应、长尾理论。如果我只顾着自己的所谓的研究前沿,没有教学任务压迫我,我哪能期汲取这些养分呢?其实,一点儿也不吃亏,我真的很享受教学活动,尽管现在的学生边听课边发短信、看报纸、喝酸奶。 又比如,有专业杂志发来稿件让我审,有时候也很矫情地认为这是个负担,报酬不是很多,可是要求很高,涉及到一个学者的研究成果能否被承认和传播的大事,岂可儿戏,所以也是战战兢兢,颇感压力。前几天,还有一篇稿子,实在看不懂,不好意思装懂,给杂志社送回去了,惭愧矣。不过,尽管有压力,可是通过审稿我也学习了很多新的知识,因为图书馆界情报界的人每天都接触到新名词,喜欢换个角度把内容和标题重新组装一番做出新衣裳。比如 ,把别人论文中关于博客的一些研究理论内容,换上新的标题,如晒客,新瓶装旧酒。所以,虽然很有压力,其实收获是大大地,专业知识上拓宽视野;就连论文写作上,我也学会了好几招。将来有机会我要专门写一篇投稿花招的论文,你看,这不是收获吗? 辩证唯物主义就是好,为我们看待事物提供了更加完整的视角,让我对生活更加热爱。思维方式多重要啊 。
个人分类: 休闲|4970 次阅读|0 个评论
小发发:“那鼻孔为什么也有两个呢?”
热度 1 famingkuang 2010-12-2 21:38
今晚在洗澡的时候,小发发眯着一只眼睛告诉我:爸爸,我发现在看同一样东西的时候,两只眼睛的视角是不相同的。 我说:是吗?我们来玩一个游戏吧,好吗? 小发发:好哇!什么游戏。 我:我这里有一个用线吊着的小圆环,你在只用一只眼睛看的情况下,将手中的铅笔尖插入孔中。 小发发把一只眼睛闭上,手持铅笔来插我手中的小圆环,不是偏上了就是偏下或偏左偏右了,许久都没能插进去。 我叫他睁开两只眼睛插,结果一下子就插进去了。进而我告诉他,一只眼睛看东西的时候,缺乏距离感,所以难以判断一个东西的具体位置。两只眼睛在看同一物体的时候,正是因为它们的视角差异,才让我们的大脑产生了立体影像,我们也因此能够准确的判断它的位置和距离。 接着我又让他把一只耳朵塞住,眼睛全闭上,我轻轻的敲打锅盖,听到声音后让他用手指指出锅盖所在的位置,试了五六次,没有一次指对了的。然后让他用两只耳朵听,结果每次必中。我告诉他两只耳朵与两只眼睛的作用是类似的。 小发发听后问了一句:那鼻孔为什么也有两个呢? 我被雷倒了。 各位大虾,谁能告诉小发发:那鼻孔为什么也有两个呢?
个人分类: 博客风云|8759 次阅读|20 个评论
新闻的视角与记者的操守
phd9992000 2010-7-25 10:26
随便浏览,看到一则新闻: 温家宝趟水察看武汉汛情 提出六点要求( http://news.sohu.com/20100725/n273741990.shtml ) 趟水一词,活脱脱地自衬出记者的媚态。还有什么冒雨,顶烈日,等。也有记者报道领导冒雨视察,由美女打伞的图片,引起受众反感。可见马屁要拍得到位、周全也很不容易。---------为何不报道农民顶烈日收小麦,冒大雨掰玉米? 作为一位老人,趟水是不容易的。但总理的岗位要求,他应当在艰险的地方出现,鼓舞士气,解决困难(当年共和国首任先总理也是这样的)。至于是否趟水,或者水有多深,并不重要。 鲁迅曾经说过捧杀与骂杀,这样的媚权应该算前者了。 记者如果一味媚权,新闻监督的作用将大大缺失(现在已经很缺失了)。固然能够博得某些领导高兴(其实温总也未必喜欢这种报道视角),对于一个国家的长远发展,并非祥瑞。 自己作为一名教师,没有觉得自己甘为人梯,也没有觉得有什么灵魂工程师的崇高,在此岗位,干好本职工作,领取1份工资,如此而已。但是我想,每个人都坚持恪守本职,并把它作为理所应当地做好,不必戴什么奉献的高帽,整个国家会运转得更好。
2728 次阅读|5 个评论
近代科学革命,那里发生了革命?(走出中世纪之五)
lvnaiji 2009-9-1 15:09
吕乃基 近代科学革命推翻了宗教? 宗教对科学的迫害众所周知,然而科学却并未因此而停止,烧死布鲁诺的熊熊烈火点燃了科学这座火山,而火山喷发的炽热岩浆使宗教的十字架化为灰烬。宗教的压制反而加速了科学的传播与发展,这是宗教审判者们所始料不及的,这就是所谓否定性放大。金观涛和刘青峰曾对此有深入的研究。 否定性放大的发生需有以下条件:包容者(宗教)需要把被包容者(科学)牢牢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纳入自己的体系之中,同时,包容者在社会中起支配作用。这样,科学,如地心说和日心说必然随着包容者的或扬或抑而为社会所知,这正是科学发展的必要条件。例如中世纪西欧的宗教与科学的关系,类似的还有如前苏联的意识形态对摩尔根遗传学说和控制论的批判,中国文革期间批判相对论等。在阿拉伯世界,虽然科学家先于欧洲人发现血液小循环,但伊斯兰教对此不感兴趣,二者没有形成包容与被包容的关系,所以血液小循环不为人知。 其次,否定性放大作用唯有发生于宗教本身式微之时。在其强盛的情况下,任何反叛一概予以扼杀,根本谈不上什么放大。有两组例子可以说明。其一,两个培根,即罗吉尔培根和弗朗西斯培根。两位培根所宣扬的学说相似,但罗吉尔培根生活在宗教依然强盛的时期,在狱中度过余生,是一部悲剧;后一个培根则生活于宗教衰颓之时,成了一部喜剧。其二,在中国的文革兴起之时,张志新已在很大程度上看清其本质,被残忍地割喉而死;到 1976 年人们悼念周总理之时,文革已走入末途,迫害演变为四五运动。还有其他条件。 由此可见,不是科学推翻了宗教,相反,是宗教的衰落为科学的兴起提供了可乘之机。当然,科学随后的兴起加速了宗教的衰退。说到底, 与其说是 推翻 ,不如说,科学的萌芽和发展促使宗教由一统天下向其本来位置回归,这一点对于科学和宗教自身都是好事,对于人类社会的正常运行都是好事。 近代科学革命有重大发现? 现代科学革命以几个重大发现而拉开序幕。阴极射线、放射现象、黑体辐射,以及迈克尔逊-莫雷实验等。那么近代科学革命始于什么重大发现?哥白尼的天体运行理论?在这之前约 2 千年,托勒密看到的天体就是这么运行。伽利略的单摆或是落体定律?亚里士多德早就注意到落体,他的解释是,较重者先落地。原因是,其中含有较多的土质。此外还有自然厌恶真空之类。那么,是哈维的血液循环理论?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呼吸的目的是血液要与空气接触以得到冷却。与现代科学革命相比,近代科学革命并无重大发现。 近代科学革命的意义在于,以新的视角认识已有的世界。从此,实证科学兴起,由新视角导致一系列新发现。所谓新的视角,博主在 质 的物理学和 量 的物理学 一文中已有所涉及。实证科学的方法进而扩展到其他领域:启蒙运动中的核心概念自然状态,以及亚当斯密的经纪人假设。 西欧社会走出中世纪,走向现代社会。
个人分类: 简介及学术方向|6944 次阅读|4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06: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