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违心话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杂谈:违心话、效率、学术报告和专家
热度 16 wangdh 2014-11-25 17:25
杂谈:违心话、效率、学术报告和专家 (王德华) 违心话 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有些有权有势的人喜欢听违心的话,这样也就极大地鼓舞产生了一批喜欢说违心话的人。违心话,往往听起来是好话,奉承话,巴结话,献媚话。说违心话的人,往往在某些方面一路绿灯,八面玲珑,也会招来一些对他说违心话的人。这是一个违心话产生的链条。他们都以为相互是很亲密的朋友。 还有一个更有意思的现象,背后捅黑刀、落井下石的,也往往是昔日那些所谓最亲密的朋友。不出事,一直有权有势,也就一直还是朋友。一旦出事,这些朋友就都迅速消失了。这是朋友吗? 什么是朋友呢?有时候说实话,会得罪朋友,也会失去朋友。不少人以为结识朋友,就是好办事,相互利用,相互帮忙。我倒是觉得,好朋友间往往是最难开口的。一旦有事情,朋友间也是最着急的。一个有权有势的人,一旦无权无势,仍登门看望的,那是朋友。一旦落难,能去探监的,那是朋友。最难的时候,伸过手来扶一把的,那是朋友。 可大家都喜欢听违心话。所以,实事求是太难了。也就明白鲁迅先生的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感叹了。 效率 效率,在我们的生活中应该是一个重要的事儿。提高做事效率,会给生活增添很多内容。拖拖拉拉,没有效率。工作努力就有效率吗?也不是。我们会经常看到那些勤勤恳恳的人,每天忙忙碌碌的人,一天到晚很忙很累,但问他们一天下来、一周下来、一个月下来、一年下来有哪些成绩?总是不尽人意。他自己也不满意。问题出在哪儿呢?效率不是与花费的时间和精力的多少成正比的,里面还有一个智慧问题。蛮干,毫无目标地干,不假思索地干,一般不会有效率的。要巧干,目标明确,善于思索,善于总结,这样日积月累,才会有效率,有成绩。有的人在生活中,分不清轻重缓急,分不清哪是火烧眉毛的事情,哪是可以拖延、甚至可以不做的事,芝麻和西瓜分不清楚。活得明白,不容易。懒惰,是人最大的本性之一。不喜欢思考,也是一种懒惰。毫无效率的人,不善于思考的人,他们越勤快,做事情越多,造成的麻烦会越大。难道多做事也错了吗?那要看看做什么事了,怎么做事了。 学术报告 这些年来,参加学术会议,我都坚持做学术报告。无论讲课,还是做学术报告,自己都会思考如何布局讲课和报告内容,如何准备材料,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把想讲的事情讲清楚。准备的过程,往往会有一些新的思考,新的创意,新的尝试。有些方面在他人看来,轻车熟路,在自己则需要认真和细心,这就是自己的进步和提高。讲课和做学术报告,都需要保证质量,让听众有所收获。当有人问为什么我的讲课和报告的PPT还自己亲自准备的时候,我很吃惊这样的问题。当这些问题出自年轻人之口的时候,心里就有点沉重了。我80岁的老师都亲自做PPT,恰逢老伴身体不适,由于我的疏忽我都自责了一阵子了。老师做完PPT,还发给我,让我提出修改建议。在对待学问上,我比老师差得太远了。 经常看到一些很一般很一般的学术报告,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学者,会得到一些年轻人的热捧、狂捧,开口闭口都是超赞,还会分析出很多优点来,说自己受益匪浅。我则除了纳闷,就更加吃惊了,甚至有些悲哀。为什么会这样呢?一个简单的解释就是见识太少了,没有见过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年轻人多些经历,多见识一些人和事,对自己的人生会有一些益处的。找机会听一堂名师的课,听一场真正科学家的学术报告,找机会与有智慧的人、有修养的人、有思想的人在一起工作一段时间。经历了,有些想法就会发生改变。 专家 会议上,说话声音大,打电话声音大,影响听众和报告人的事情,见过很多次了。很多次,只是见怪不怪,但还是不能适应。说话的人,打电话的人,都很自信,很牛,似乎他是有资格在这种场合说话的,有资格打电话的。曾在一讨论会上,见识一专家。几乎从会议开始,就开始打电话,声音逐渐大了起来,大得坐他周边的人听不清报告人讲得什么,只听见他嘟嘟囔囔说个不停。由于是专家,没有人敢惹,更没有人敢提醒。以前见过官员这么牛的,还很少见到专家也这么牛的。打完电话,他还要发表专家意见,大家还得洗耳恭听。也许正是由于大家的容忍,才助长了这些官员和专家们的匪气,助长了他们的无礼和无素养。实际上,这些官员和专家们的表现,除了让人感到没素养,重要的是失去了人们的尊重,丢掉的可能是一个群体的信誉。地位越高,危害越大。我的问题是,他们凭什么有这么深厚的底气呢?
个人分类: 个人随感|6265 次阅读|19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08: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