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民办大学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摘评:杨福家院士专访:中国需要一流的民办大学(住宿学院)
热度 1 arithwsun 2013-7-16 19:03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2/3/262043.shtm 国际一流大学之所以能把育人贯彻始终,不仅在于实施博雅教育,还在于有科学的载体,那就是住宿学院。 杨福家心目中的师资队伍已经瞄向了下列人群:国内外具影响力的知名学者;离开领导岗位、热爱教育且有专业修养的党政官员;中国驻外使领馆的外交官(退休的大使、总领事等);经济、科技、文化和企业界及其它领域的成功人士;各领域领军人物;两院院士;国务院参事和中央文史馆馆员中的知名学者和学术大家。 ------------------------------------------------------------------------ 住宿学院,一种是剑桥大学模式的,新生入学即进,剑桥大学的新生录取,本来就是这些住宿制学院来决定,而非专业院系。 另外一种,可以是看大学学习成绩或曰学业表现,大一结束时,选上前百分之多少入住,大二结束时,再选大一时未入选的前百分之几,依此类推。 看到最近国内一些高校已经在动手做住宿制学院,好像做的都是剑桥模式,其实后一种模式,可能更适合中国学生,具有更好的激励机制。 邀请各领域领军人物,是一个好招,若将之跟住宿制学院结合,会让执行效果更落实。教育系统,不应该是封闭的,本来就应该是开放的。不过,这也需要各领域领军人物关注教育的心态,批评容易,愿不愿意去建设,是我们中华民族想要发展的关键。 一个民族,最顶层的领军人物,必须要关注教育,这样的民族才能有希望,用这个标准来看看现实,答案是什么呢。。。 现在关注教育的,都是普通家长,都是底层百姓在那儿热火朝天。 这样,恐怕路不对。
个人分类: Book-W|3087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中国需要一流的民办大学”
laojing 2012-4-2 05:14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2年03月31日 第08 版) 本报记者 任 涛   杨福家就任诺丁汉大学校长并主持毕业生学位授予仪式   杨福家(左一)为研究生毕业的邓亚萍颁发毕业证书   图为杨福家执掌的诺丁汉大学 中国科学院院士杨福家是学贯中西、享誉海内外的核物理学家,20年前任复旦大学校长。12年前,他创造了历史,成为首个被任命为英国大学校长的中国人,并4次连任。近日,他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20年来,我一直在做一流大学梦,从国内做到国外,再做‘中外合作大学’的梦,最近又有了一流民办大学的梦。今年温家宝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要大力发展民办教育,这更坚定了我的信念。”   一流民办大学什么样   杨福家认为,一流大学不一定有大楼,但一定有大师,学生不一定交得起学费,但一定读得起书;师生共进,教学相长;教出来的学生不但博学、优雅,而且懂得如何做人,是始终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的合格公民。最主要的是,当学生走向社会后会强烈地感受到:是大学改变了他一生!并学会了感恩,时刻想着回馈母校;成功后,不忘回报社会。   早在今年2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中南海主持召开五次座谈会,听取社会各界人士对《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的意见和建议时,杨福家对温总理说,希望在我们国家建立一所一流的民办大学。   对杨福家这一夙愿,温家宝十分理解。他希望将来兴办的高起点民办大学不应只是一所。总理的话给了杨福家最大的鼓舞。他说:“我的发言不是凭空想,我和我的同道已经行动起来了,顺利的话,明年暑假就应该可以招生。”   民办大学不该是附属品   杨福家说,美国之所以是头号强国,根本在于它是头号教育强国。在它的教育体系中,民办教育占了极重要的地位,顶尖大学前20位都是民办大学。《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显示,到2010年,中国民办高校已有676所,占普通高校的24.83%,在校学生477万,占在校生总数的17.22%。   民办大学对国家的贡献越来越大,但它的地位却与之不相符。杨福家分析道:“现在的民办大学把‘三本朝二本走,二本向一本跑’作为一种追求,招收一本生的高校是一流的高校,二本是二流,三本是三流。造成这一错误倾向的根源不在民办高校,而在有关部门对高校的不适当的分类。”   他说,现实是三本学生总感到“低人一等”,这违反了教育公平的基本原则,也违背了育人的根本理念。我主张取消一本、二本和三本的分类方法。凡是能使学生找到自己火种的学校,能使大多数毕业生感到改变了自己生命轨迹的学校,就是高水平的学校。   做人第一修业第二   在杨福家看来,一流民办大学之所以有着最强的生命力,在于其深刻认识到育人是教育的根本,因为“人的素质培养远比技能培养重要”。   一位毕业于斯坦福大学的华裔教授的话令杨福家难忘:“这是一所笃信素质教育的大学。所有本科新生都要学习一门为期一年、名为‘文化、观念和价值观’的课程。对于其它以培育专业人才为导向的学校来说,花一年的时间阅读文化经典或许被看成浪费时间,但我认为这是我的大学生涯中最精彩的部分,因为我们都深刻地认识到:‘做人第一,修业第二’。”   耶鲁大学校长莱文告诉杨福家,耶鲁基金库中雄厚的资金主要是校友捐赠的。一位中国学生毕业后事业有成,就给母校捐赠了巨额款项。有人责问他为什么不把钱捐给中国高校?他回答说:“是耶鲁改变了我的一生!”   令杨福家难过的是,他担任复旦大学校长7年中,几乎没有多少校友捐钱给母校,倒是每年的毕业生中有不少学生离校前非但不感恩学校多年的培养,反倒是怒砸东西,看上去十分解恨。   这种强烈的反差更坚定了杨福家在中国办一所一流大学的决心。尽管这位儒雅、自信的教育家已是76岁高龄,但他依然老骥伏枥,壮心不已。   依托住宿学院实施博雅教育   从1996年第一次参加“国际大学校长协会”会议并当选为执行理事,到2001年获任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世界为杨福家开了另外一扇窗户。从诺丁汉到哈佛、耶鲁,从普林斯顿到麻省理工、加州理工学院,在几乎踏遍了世界顶尖名牌大学的校园以后,他发现,国际一流大学之所以能把育人贯彻始终,不仅在于实施博雅教育,还在于有科学的载体,那就是住宿学院。   杨福家说,住宿学院和我们的学生宿舍不同。在那里,学生和一批被聘为导师的资深教授同院而居,同桌而食,经常聆听不同领域的讲座,随时能与名师讨论任何问题。有深厚学养的导师每天为学生零距离答疑解惑,引导年轻人发现自我,寻找头脑中的火种,并使不同的火种质疑、碰撞。导师视学生如子弟,学生视导师如良师益友。“在我访问过的住宿学院的首席导师家里,看到一个巨大的冰箱,里面可摆放几百份三明治,以方便登门拜访的学生。”   尽管和世界一流大学相比,中国的大学存在很大差距,但杨福家认为,只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育人尽心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由表达、敢于争辩、追求真理的品格,我们的一流大学一样可以教育出“全面发展的人,站在巨人肩上的人”。   为此,杨福家心目中的师资队伍已经瞄向了下列人群:国内外具影响力的知名学者;离开领导岗位、热爱教育且有专业修养的党政官员;中国驻外使领馆的外交官(退休的大使、总领事等);经济、科技、文化和企业界及其它领域的成功人士;各领域领军人物;两院院士;国务院参事和中央文史馆馆员中的知名学者和学术大家。
个人分类: 网有网事|1704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的一流大学只能来自于民办大学
热度 25 马红孺 2012-1-26 11:30
下面的一点随想是2006年写下来的,当时发在 搜狐博客 ,今天发现,总共有10次阅读。 随手转到这里,或许读的人会多一点。6年过去了,高校的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 最大的变化也许是较多海归的加入和投入的大幅度增加,而本质上的变化则是在建设 一流大学的大旗下,人,特别是一些自认为是来拯救中国的科研的人,可以把做人的 底线降低 到超越无耻的地方。 今天,我更加坚定的认为,目前我国的现有大学,不可能成为世界一流,一流大学从何 而来,我确实不知道,但我还是寄希望于民间。 据说, 建成世界一流大学有时间表, 不过,那个一流,仅仅只能是宣布的一流,事实上, 如果我们的某个大学发个声明,说我校从2012年1月1日起,已经进入世界一流大学的行 列,估计也没有人会说什么,因为此类事情发生的太多,我们已经习惯了。 下面是转发的2006年的几句话,其中的有些说法也许不合适,特别是对于一流大学的描述, 有点过于随意。 --------------------------------------------------- 中国的一流大学只能来自于民办大学 现在写这个题目并不合适,但想到了,就算做个记录. 建设一流大学是当前高校的时髦话题,不幸的是,现有的内地大学,任何一所都不可能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原因并不复杂,现有的办学体制决定了这一点. 谁会成为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 有点可能的,是目前地处香港,台湾的几所大学,不过我也不是非常看好. 最有可能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中国大学,现在还没有诞生,她首先应该是民办的,这是唯一可以建立自由探索,兼容并蓄,以学问为上的体制的大学. 现在的民办大学,以培训,市场为导向,以盈利为目的,不可能是建立世界一流大学的候选. 李嘉诚,包玉刚等人也办了大学,如汕头大学,宁波大学,但不是民办,而且出资者对大学事务干预太多,也不可能成为世界一流大学. 理想的,有可能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民办大学,其资金来源由一个委员会筹集,主要来自民间特别是大的财团的资助;学校实行彻底的学者治校,出资者不干预学校的学科发展,研究和教学,培养的目标完全不考虑社会的需要,而是以做学问为唯一追求. 中国出现这样的民办大学的环境完全不存在,而且在可以预期的未来,看不到出现这种环境的可能.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对于我辈来说,也许只能是一个梦.
个人分类: 胡言乱语|6102 次阅读|42 个评论
中国第一家民办大学悄悄开张
热度 1 tarimriver 2011-11-29 10:55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11/256172-1.shtm 支持!
2450 次阅读|1 个评论
以大学为公司——评《高等教育公司:营利性大学的崛起》
lanjs 2009-5-21 17:19
本文是且仅是一篇遵嘱完成的书评而已。 作者题记 以大学为公司 评《高等教育公司:营利性大学的崛起》 蓝劲松   大学在人们心目中一直占据着崇高的地位。教育主管部门一直这样宣传,我们老师也一直相信: 教育 教书育人 是一项崇高的事业。 我们或许认为:大学是真理与正义的化身,是社会的 良心 和 灯塔 ,它无论如何不能也不应该与 赚钱 或营利联系在一起。相反地,如果一所大学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 赚钱 ,那么这样的大学虽然不见得一定是社会的 渣滓 ,但对这样的大学存疑是难免的:会不会是 学店 ?如果有人说把孩子 送到公司读大学 ,这本身似乎有些逻辑不通甚至荒唐可笑。然而在当今时代却很可能是事实。   理查德 鲁克(Richard S. Ruch)所著《高等教育公司:营利性大学的崛起》一书很可能使你对大学形成新的认识 不见得从根本上颠覆你的观点,但至少使你对大学,尤其是致力于 赚钱 的营利性大学产生完全不同的印象。当然这里的大学并不是所谓的 大学公司 (大学办的公司)或者 公司大学 (公司办的大学,如摩托罗拉大学)。这本书不仅比较了营利性大学与非营利性大学的区别,列举了美国主要营利性大学的案例,展示了美国营利性教育的历史,更主要的是揭示了这些营利性大学的运作状况和经验教训,而这些对于你的实际工作很可能带来直接启示。   我们知道,美国高等教育的主体模式体现在以英国式的本科学院为基础,再建德国式的研究生院于其上,其周围辅以职业学院及其他相对独立的附属机构,如国家实验室、医学中心、大学出版社、继续教育学院、博物馆等等。但美国高等教育的体制创新绝不局限于此,在《高等教育公司》一书的 前言 中,著名的约翰 霍普金斯大学教授 乔治 凯勒( George Keller , 2001 ) 指出,与传统欧洲高等教育相比,美国加入的几种教育形式还包括: 强调就业培训和面向劳动阶级子女的政府赠地公立学校的创建,夜校和成人教育的引入,新兴的有近 1000 个免试入学名额的两年制大学的建成,代替教学型大学的研究型大学的普及,不分种族的高校的出现,高校间运用电子等手段进行合作以及远程高等教育的兴起,以及兴起了为高等教育开辟新途径的营利性大学。 《高等教育公司》一书恰好生动地描述了美国高等教育中营利性大学这支具有革新精神的新生力量。我想,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绝不能局限于 1000 多所公办大学,举凡有利于满足人民教育文化需求的其他任何办学形式都应该允许探索、可以尝试。   作者开篇即坦言,以往自己 无法明白追求利润的动机怎么能够和教育宗旨恰到好处地共存 。作为一位曾经工作于非营利性大学的学者,作者 骨子里认为非营利教育机构的地位就像教育事业一样崇高,而营利就意味着赚钱,赚钱就是腐朽、肮脏 。一旦置身于营利性大学,作者却发现自己以往对营利性学校的看法 未加检验 ,是 错误的 ,而对营利性学校的宗旨 只是为了追求金钱 也是非常幼稚的,对高等教育中营利动机的了解同样有失偏颇。作者为何前后认识差异巨大呢?   我们都知道哈佛大学的 真理 校训,这显示了一所世界顶尖学府的使命和追求。的确,大学是一种文化组织,它与经济组织或政治组织均存在根本差别。但这种差别又是相对的,在一定的条件下甚至可以互相转化、互相促进。收取学费并提供高质量教育的营利性学校与欺世盗名、贩卖文凭的 学店 绝不可同日而语。《高等教育公司》所考察的对象当然不是 学店 ,也不是网络大学或 公司大学 ,而是得到地方认证有学位授予权又处于质量上乘的美国最大的营利性大学,它们都是已经上市的高等教育公司。   作者指出,营利性学校与非营利性学校存在十大差别,但真正的区别不在于利润,而在于是否纳税。把民办(私立)大学分为非营利性与营利性两类大学进行分类管理的做法显然值得我国民办大学参考。   美国营利性大学之所以能够持续发展壮大,部分原因是由于传统高校与市场经济脱节,无法提供公众需要的课程。如果说对应用科技的社会 经济需求催生了早期的营利性大学,那么通信、医疗、摄影、运输、电子、烹调、商业美术、室内设计等实用科技同样提供了今日营利性大学发展的土壤。加之面向妇女、有色人种、少数民族和残疾人等社会边缘人群开设课程,使得营利性大学总是存在自己的生存空间。   《高等教育公司》揭示了营利性大学赢利的秘密。作者认为,教育市场由 2 大需求组成:学生兴趣和雇主需求。相应地,营利性大学的基本业务比较简单,主要受到 3 个基本的财政尺度的支配:招生人数、招生成本和学生保持率。要实现营利性大学的成功或说赢利需要抓住 7 个方面,即面向顾客服务、就业率、开设需求高的课程、开课适应市场、校历、学费收费标准和教育成本、规模经济和运行效率。在营利性大学,顾客就是学生,其学习目标非常明确:入学、毕业、找工作。因此学生的成功一是学业成功,二是就业状况。前者的标志是修完规定的课程,后者的标志表现为就业率和教育投资回报率。换言之,评估大学学位价值的主要尺度就是毕业生的赚钱能力或者说平均收入水平。这并没有什么不好,因为一国国民收入增加了,则意味着该国的国力也相应提高了。因此,营利性大学开设的学位课程与大多数大都市报纸上的招聘职位紧密相关,从而吸引了大学服务市场的两大方面 学生和雇主。认证与市场将检验这些大学的质量和诚信。由于营利性大学 90% 的收入来自学费,因此大学赢利的一个原因在于把收费标准定位在能赢利的水平上,并在生源市场上具有竞争性。   作者认为,非营利性大学从成功的营利性大学获得的启示至少有 4 个方面:适应市场力、适应组织结构、重新界定共同管理、发展强大的顾客服务体系。由于中国高校以公立大学为主,因此,在适应市场、建立教育品牌及发展强大的顾客服务体系上确实也值得中国大学参考。   作者在指出营利性大学的贡献时,并不回避其存在弊端,如贪婪和推销。贪婪的表现之一就是不加抑制地追逐利润,而对图书馆等无利可图的部门则不愿投资。大学的招生部门基本上就是推销部门,为了尽可能招到更多学生,招生人员很可能误导学生。需要知道,营利性大学虽然号称 大学 ,但其目标在于赢利,而招生、教学、就业只是赢利的手段而已。   或许该书不大可能成为一本历史名著,因为它没有提供原创性的概念和思想理论。但是作者把焦点集中在高等教育的一个新兴领域,既结合教育哲学思想,又展示了营利性大学的多个侧面,这对于涉及这一领域的教学行政人员尤其是对于有意投身(投资)该领域的人们而言,不难从中得到多方面的经验参照与会心妙处。 转自《科学时报》 2007-4-12
个人分类: 书海一评|4338 次阅读|0 个评论
化解高校债务不妨给民办高校一个机会
hhanb 2009-4-3 16:05
提起高校债务这个话题,让人觉得憋得惶,对有人以高等教育是全民教育和扩招为高等教育做出了贡献为由,要求国家买单这样的说法,感到愕然,话如梗在喉不吐不快。顺便捎带着也在思考这个问题到底该怎么解决,于是就有了这个题目,思前想后觉得化解高校债务可以为民办大学提供一个机会,不妨让他们大干一场,或许不失为一个可行的办法。说不定中国高等教育由此还能发生结构性变革,形成国立与民办二元竞争的格局,我想这应该是大家乐见的吧。当然,笔者只是一介草民,想法可能太过天真,不过说出来也无妨。 虽然高校债务在有些人眼里不算个大问题,可它也是一个十分紧迫的现实问题,究竟该如何化解,社会各界众说纷纭,惟独高校不急不慢,似乎有点皇帝不急太监急的味道。这样说是有道理的,因为债务缠身的高校早已心中有数,不是有知名高校的领导声言:高等教育是全民教育,高校债务主要因扩招造成,所以国家应该买单。其实这样的说法是经不起推敲的,于情于理于法都说不过去。 首先这种说法的理由是站不住脚的。众所周知今天的高等教育实行的是不包分配的有偿教育,这些年高校不仅从国家财政获得巨额拨款,每年还有价格不蜚的学费收入,高校收费过高也不是什么秘密。 其次,高校债务的根源主要不在扩招而在盲目扩建与圈地,把因盲目扩建圈地乱铺摊子造成的债务,转嫁给扩招这样的说法是偷换概念。其实明眼人早就看到了这一点,对此进行了尖锐的批评。 再次,高校债务国家买单这样的做法有违改革开放精神,也有违欠债还钱的基本常理。 改革开放的目的就是建立公平正义的社会秩序,而高校债务国家买单这样的做法不仅不利于社会公平,相反还会造成新的不公。第一是行业之间的不公平。如果高校债务的乱摊子国家收场,那么社会其它行业的债务是否也要国家买单?第二是高校系统内部的不公平。主要表现为高校负债率高低不一,高的多达数亿,甚至超过十亿。胆子大的不仅扩建的楼堂馆所多,圈的土地多,而且从中获益也多。据笔者了解的情况看,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大凡债务缠身的高校,其福利收益一点 不差钱 。更为荒唐的是,在某些高负债高校,教学急需的硬件并没有得到彻底改观,比如某校文科楼已经呼唤了多年,仍迟迟不见成行,而与此同时学校各级领导的办公条件却鸟枪换炮。有的学校教学水平、教学质量不见提高,可校园里的豪华建筑、奢侈装修却多了不少,大学校门风波就是典型的写照。另外,这些年大学住房标准一再调高直线攀升。据说有的高校住房标准已经由先前的120平调整为160平,今年春节笔者回老家探亲时,从高校同事处得知,这样的标准已是老皇历了,有高校在建的新住宅,面积已经达到创记录的200平。细心的人一定还应该注意到,这些年高校私家车的增长量在排行榜上也不甘人后。为什么享受扩招和大兴土木带来的实惠时没想着别人,欠债还钱时却想到要所有纳税人掏腰包,这说得过去吗?又怎么向那些负债率低的,甚至因未参与扩招,基本没有负债的大学,比如中国科技大学一类的高校交代呢?第三是对民办教育的不公。如果说为扩招作贡献的话,笔者认为民办高校功不可没,在国家不给一分投资,政策又相对苛刻的情况下,民办高校毅然决然地按照教育部的统一部署,担负起最差生员的扩招任务。国家可以为公立高校债务买单,难道就不该为民办高校补偿? 自从民办高校事业开创以来,笔者心中一直萦绕着一个挥之不去的愿望,那就是祈盼中国的哈佛,此前笔者在《科学时报》已经发出过这样的呐喊,可是这些年来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国民办高等教育事业并未出现这样的结果。我以为此次高校债务危机,为民办高校发展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遇。让民办高校出资接管部分公立大学事务,或者将部分公立大学转制,都具现实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这些年来,许多以办中国最好教育为己任的民办教育家们,怀着一腔热血,致力于创名校。有的早几年就许下宏愿,要创办中国的哈佛。他们不甘被定位于第三乃至第四梯队,不甘扫尾殿后,他们试图与公办高校展开公平的竞争,可是大家有目共睹的是,这些年下来,民办高校虽然积累一定的资产,办学也上了一定的规模,但民办高校的发展已经被人为地定格,这样的话,民办高校不仅永远无法同公办高校展开公平竞争,甚至有可能在不远的将来走向衰落。一旦出现这样的结局,受伤的不仅是民办高等教育,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大局必将受到牵连,正所谓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笔者坚信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突破点就在民办与公办二元竞争格局的形成。事实表明,这些年来无论是211工程,还是985工程,人们翘首以盼的名校仍遥遥无期。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缺乏真正的竞争机制,单一体制内的虚假竞争只能造成互相攀比、甚至相互拆台,难以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竞争。而培植和壮大民办高校是形成真正意义上的高教竞争格局的唯一选择。而眼下公办高校的债务危机恰好为其提供了契机,借此机会重振民办高等教育的雄风。民办高校早一天向公办大学叫板,中国的哈佛就有望早一天诞生,同时也会极大地带动更多的高校向世界名校发起冲锋.
个人分类: 未分类|3659 次阅读|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22: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