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生活经验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生活一二事
tengyu2011 2011-10-18 13:59
一 生活的经验来源于反思和总结 2011年10月15日,我组织了班上同学去番禺区的金星农庄野炊和游玩。经与同学们商量酝酿后,拿出初步的活动方案。决定以野炊、畅玩农庄具有的娱乐器材和自个准备的游戏为活动的主要节目。分好小组,采购完所需物品后,我们活动的前期准备完成了。一切就绪,只待东风。 活动那天的天气晴朗,时不时吹来几阵凉风,心中窃喜这真是一个出游的好天气。在出发之前宿舍一个同学突然提醒说有没有提前跟农庄那边联系定炉灶了,我说没有。他这话使我想起了之前虽然有想过提前预定炉灶,但后来想到那边的炉灶很多且过去几天都是阴霾天气,心想应该不会有很多人去那个农庄才对,于是就打消了提前预定炉灶的想法。带着疑虑坐上公交,过了半个小时,到达了目的地。看到了好几辆中巴、数量小轿车和自行车。毫无疑问,今天的人肯定不是一般的多了。到了售票口,服务员说要提前3、4天预定才有炉灶,今天一点半以后才有空出的炉灶了。听完后一开始有几许失落,有几许自责。为什么没有提前预定炉灶?为什么会犯这种基本的失误?自责后,心情很快恢复了平静和镇定。我和身边几个同学商议了一下,决定把活动节目的先后次序换一下,原先是野炊——玩农庄自有的娱乐器材——玩游戏的次序,改成先玩农庄自有的娱乐器材——野炊——游戏。先玩农庄自有的娱乐器材是为了消磨中间的两个多小时,两个多小时后就进行野炊。为了解决同学们中间的温饱问题,我和同学商量了一下就去超市买了一箱菊花茶和一些饼干。等菊花茶和饼干买完后,事情就出现了转机。 在买完菊花茶和饼干回来的路上,接到了农庄服务员的电话。服务员说现在空出两个炉灶可以先给我们用,不过有个条件就是要在中午一点前交回炉灶。那时我们距离一点还有大概两个多小时,我打了个电话给我们班的另外个负责人,叫她问下班上同学的意见是否先用这两个炉灶。经过快速的决定,我们提前用了炉灶。在超过规定时间不多的情况下完成了野炊和聚餐。 经过这件事,我对整个活动进行了反思和总结。首先是自己考虑事情不周,心思不够缜密。其次是计划赶不上变化是正常,但最好这种赶不上不是人为造成的。再次,在突变面前,不管是自己造成的还是外界客观因素造成的,作为一个组织者当紧是把心态放稳,迅速商议制定出应对方案。沮丧和自责的心态要不得,组织者沮丧,会使整个活动的效果大打折扣。最后,与同学商议是减少失误最有效的办法。 二 木偶原理的异变应用 10月16、17日,学习之余约上两个同学到广交会做parttime job。没有入场证件,我们只能在场外的人群中穿梭。场外没有真品展示,只有很多产品的图片。很多类似于学生的人在用地道或不地道的外语与国外的来客交流着。不断地介绍着产品,介绍完以后一般都能拿到名片。有些为了拿到名片,就用购物袋、圆珠笔、广州地图和衣服等作为条件换取名片。真可以说是场内大交易,场外小交易。 在展区外走着,看见两个人耍弄的东西特别吸引我。有一个是名为“仙人跳舞”,即有一个人在路边铺着一张白色的布,布上面是一个现代化的小公仔。小公仔顺着那个人的口令在动,说跳,小公仔就跳;说坐好,小公仔就做好;说睡觉、磕头、翻跟斗,小公仔造作无误。另一个是有个人用笼子装着一只老鼠放在路面,那个人宣称他卖的是一种可以灭掉老鼠并比较环保的小电器。只要插上小电器,笼中的小白鼠就像受了惊吓那样在笼中跑来跑去。那个人说只要不拔出小电器,几分钟之后老鼠就会死掉。 对于这两个东西,第一天我不明白为什么会是这样,只是觉得很好奇。第二天,我路过又见到那两个人,我决定好好想想究竟是什么回事。于是对于第一个人的所有肢体和动作进行了观察,发现那个人一直都是双腿盘坐,左手一直都是放在右大腿下,使旁人看不到左手的手指。双腿的上面放着一个黑色的箱子,箱子里放了很多小公仔。地面铺着的是一张白色的袋子。观察完后我想看看广交会其他几个区的卖这种小公仔的是否也有有以上的特征。于是我走了其他两个区,发现有好几个卖这种小公仔的地摊。并且卖小公仔的人的肢体位置和特征都是双腿盘坐;左手放在右大腿下,看不到手指;地面铺的不是其他颜色的布,都是白色的。我想这几个人拥有的共同特征绝不是偶然的,但我不知究竟是什么动力在驱使小公仔顺乎人的意思在动。后来,当我走回到我观察的第一个人时,正碰上那个人与别人发生争吵。原来是有个人揭穿了他的把戏,我才知道小公仔的动完全是靠一根白色的细线在牵动,那条线连接着那个人的左手指和小公仔。白色的布和右腿做了一个很好的掩饰。说白了就是一个现代小公仔的木偶式表现。我再想想笼中的那个老鼠,心想会不会是把某种感应器移植在老鼠体内,小电器插上电以后与感应器发生反应刺激老鼠在不断地跑动。很想去找一个自己捕捉到的老鼠,带过去给那个人看看他的小电器是否真是这么神奇。
个人分类: 感受生活|2919 次阅读|0 个评论
修锁记
hotjava 2011-4-16 12:13
前日开门的时候,由于动作太快,用力的方向不对,不小心将房门门锁的把手拉坏了,由于是新装的房子,所以第一反应是怎么现在的东西鲁棒性这么差,新装上的锁还没用上几天呢,方向稍微偏了一点点,就坏了,但是没办法,坏了总得修吧。当时匆匆看了一下,由于以前没弄过,所以也不敢贸然将锁旋下来,怕到时候还不了原更麻烦,好歹现在还有一半没坏。今早给建材市场卖锁的老板打了个电话,说明情况后,老板满口答应,说将坏的门把手拿到他店子里面,就可以修好。听老板说的那么轻松,我寻思着这问题肯定他经常碰到,于是心想虽然自己不是专业出身,何不 DIY 一把呢,实在不行再送给卖锁的老板修也不迟。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实在是不想耗费来回一个多小时的时间跑到建材市场专门修一把锁(看来人的惰性还是很厉害的),于是拿出螺丝刀,三下五除二将整个门锁卸了下来,别看门锁不大,整个打开以后才发现里面的构造还是有点巧妙的,有多个小的零部件组合在一起。由于我不是专业出身,所以也叫不出这些小东东的名称。行了,开始修吧,但是对这一帮散架的零件,如何动手呢?仔细观察了一下发现,这把锁的故障就在于这些小零件之间的连接关系被破坏了,修好的关键就在于还原出它们原来的组合,但究竟要如何下手?还是没得头绪,想来想去,想到家里另外有一个一模一样的门锁,既然不知道如何组装,何不将那个好锁下开参考借鉴一下呢? 主意拿定,说干就干,不过这一次要非常小心,因为如果不小心在看清楚那副好锁的结构之前,就把好锁的零件弄散了,那真个是偷鸡不成蚀把米了。拧开螺丝,慢慢打开锁的外壳,一切都比较顺利,然后小心翼翼的把锁的内部组件取出,摆到桌子上,生怕弄乱了零件,仔细观察了半天,终于弄清楚这些小零件的组装原理了。原理清楚了,相当于成功了一半,剩下的就是将坏锁的零件,按照组装原理,将它们拼装起来。这项工作的难度超过了我的想象,因为实际操作的时候,存在着几个窍门,刚开始并不是很清楚,其中最麻烦的是,有个弹簧条和金属圈无论如何就是放不到正确的位置上,尝试了好多次,失败,再试,失败,再试。。。,在反复的摸索当中,终于克服了这个难题,剩下的工作都迎刃而解了。 。。。终于将“问题”锁装配到原来的样子,拧上螺丝,将卸下的两个门锁装到房门上, OK ,大功告成,开关门试试,完全解决问题了!这一瞬间,心中着实体会到一阵成功的喜悦之情。 通过修锁这件非常简单的一件小事,不由得产生了一点体会,无论在学习、工作是在生活当中,总会遇到许许多多的问题和困难,是马上求助于外力,还是想办法自己解决呢?有时候,虽然问题第一次碰到,自己毫无经验,但不妨冷静下来,好好思考一下自己动手解决的可能性,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说不定能够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将问题圆满地解决。如果遇到困难,总是想着找别人帮忙,长此以往,一是可能会助长出自己的惰性和依赖心理,养成畏惧困难、不愿意动手的习惯。二是让自己失去了许多学习和锻炼的机会,很多问题,本没有看上去的那么可怕,只不过人为的思维定势使得自己失去了解决困难的机会,同时也丧失了随之而来的成功的心理体验。 三是无论做什么事情,方法都是非常重要的,同样的问题,最后决定成败和效果的,取决于使用的方法,所以,一定要加强对于方法的关注和思考。写到这里, 不由得再一次对 托马斯·杰斐逊 ( 1743 — 1826 ,美国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音乐家、哲学家、建筑师,《独立宣言》起草人,第 3 任美国总统 )对后代提出的十条忠告产生由衷的佩服,在此不全部列举了,只举出其中个人觉得非常有参考价值的、可以作为日常生活规范的几条来与大家分享(不是原文,大意如此): 1 、自己能做的事情绝不要麻烦别人; 2 、今天能做的事情绝不要拖到明天; 3 、凡事要讲究方式方法; 4 、不要骄傲 5 、对于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不要庸人自扰 6 、不要贪食 , 吃得过少不会使人懊悔 7 、制怒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050 次阅读|0 个评论
梦见未来?
ymdushandong 2009-4-3 21:07
上周周末,博士时期的同学ZJ从四川来北京,参加863的开题。他主持的项目研究内容是用3S技术评估堰塞湖的安全。为灾区建设贡献力量,先赞一个。 地面站的YWY同学,还有硕士时期的YDH同学一起吃了晚饭,吃完了饭,我们去后海找了个茶馆聊天。聊着聊着聊到了一个很奇怪的生活经历:有的时候去了一个新的环境,突然感觉到好像某天已经在梦里经历过,此次只是故地重游。而梦里的细节和现实的细节完全相符,那种生动的情形无异于现实的记忆。这是ZJ提供的材料。我记起大学时候有个同学LZH,他也告诉过我类似的经历。 我没有类似的经历,但是我对此信以为真。当做一个有趣的事情记录下来。这个故事让我联想起我一直欣赏的影片《骇客帝国》里所描述的那个梦与现实的残酷故事。我既崇尚科学,也对神秘主义怀抱着一些尊敬之情。 我们对未来的担心和期待并不都是虚无缥缈,也许起源于大脑神秘自动的推测。不知道,生活有很多科学之外的,尚未被知识系统揭示的现象。但愿有好的社会科学工作者能给我们找到答案,让我们生活得更精彩。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929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1: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