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高教育人群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在美国的第一个感恩节想到“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
热度 29 janenana 2014-12-2 09:12
其实今年是在美国过感恩节的第二个年头,只是去年的“第一次”因为有家人是素食的关系吃了一堆素炒蔬菜,其中的唯一的 “ 荤菜 ” 就是素肉,而且是自己煮的中餐。今年的感恩节却是受好朋友之邀参加了他叔叔阿姨家的感恩节大餐。可以说是我在美国普通人家过的第一个感恩节,整个经历却是意外地不普通。说到普通,就是大家都能想到的有祖孙三代人的普通美国白人家庭,说不普通是这一家人的教育和职业 背景真是惊人。 这次感恩节大餐,我们总共十二人: 主人家夫妇俩,50多岁,在 美国国家地理,一位是的摄影师另一位是纪录片制片人,他们家里摆了一个艾美奖,是两人一同拍的记录片获得的。艾美奖可以说是电视届的奥斯卡奖。 主人家有两个上高中的儿子,一个在高一一个在高三申请大学的阶段。 家里的两个高中男生并不多话,但是大的对历史的兴趣和了解非常多。小的儿子则对生物和生物信息感兴趣。 女主人的弟弟和弟妹住在美国国会山,弟妹是位美国政坛的说客,专门游说美国投资海外援助和扶贫工作的,现在开了一家自己的咨询公司,为美国海外投资的大公司做海外投资环境的评估和援助工作。女主人的弟弟是为大学的教授是做灵长类动物研究的。 女主人的妈妈现在已经88岁,曾经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公共卫生学教授。奶奶知道我是从西双版纳来的,竟然跑到我旁边用泰语(傣语和泰国北部方言可达到80%的相似度)和我说“我当年从昆明到老挝琅勃拉邦的时候路过的就是西双版纳”。她用的不是xishuangbanna 而是sipsongpanna,后者就是我们傣族人自己的发音方式。 女主人的哥哥曾经是国际经济学家。其实我没有特别弄清楚他现在具体的title是什么的,只知道他曾在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学习过,他对中国现在的社会经济发展了解程度惊人。我们两个人的对话时从中美的culture shock(文化冲击)开始的,后来聊着聊着聊到亚马逊,淘宝和国内疯狂购物节双十一。 剩下的四个人:其中两位是医学博士在读,另外一位是刚刚哈佛博士毕业现在正在微软做工程师的eric. 最后一个就是我(借用我高中校长的话就是)“从深山老林里走出来的孩子”。“你们这些从深山老林里走出来的孩子。。。”---高中时候,每每开学讲话,校长都会这样开场。 感恩节前一天美国东海岸下了一场还算大的雪,冷冷的,地面上足以覆盖一层雪。那天下午开了2个半小时的车,到达好朋友的地方了,我们下车进入暖暖的飘着食物香味的厨房时已经是下午3点,看到所有的客人都已经准备就绪。大家打招呼礼节性的拥抱问好之后,年轻的男士们都到客厅里屋去打牌,我坐在厨房的吧台边上,和男女主人,女主人的弟弟弟妹还有,女主人的哥哥六人在厨房一边等烤箱里的火鸡一边聊天。女主人的妹妹给每个人到了一杯香槟,大家便开始聊开了。女主人说她现在请假全程帮助高三的儿子申请大学,她说我们现在已经完成了差不多15所大学的申请。她弟妹说,想当年我们申请的时候只申请3,4所学校,现在的孩子怎么都申请那么多学校啊。女主人回应说现在儿子班上的学生平均都要申请很多学校。“你们不知道现在学生申请一个学校申请一个实习岗位多么的困难!我的大儿子申请去美国的national电视台实习,面对的是4万份申请,你们想一想,4万份就只有十几个申请者可以拿到,后来我不得不动用我的关系打了电话才拿到的实习申请”。---这里想说的信息是,其实中美都一样,当父母都一样的操心孩子的未来,并且不管在美国还是其他地方,有关系有人际交往网络都是有帮助的。后来我们就开始聊到教育这个问题,因为他们知道我在中国受的教育参加了高考,在中国做研究。中国的高考当然是必聊的,我说中国去年想要进入大学的高三学生“也不多”就近940万人吧,大概有70%多一些的学生可以获得继续深造的机会。“那其他人都干啥?”他们问我。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富人家的孩子也当家,没有斗志没有理想的孩子就靠家里---中美都一样。我们一整个晚上从教育聊到中美大节日,聊到节日又涉及到经济,然后开始聊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不知道怎么聊着聊着就聊到了生态保护,聊到亚马逊热带雨林,聊到最近读的书,聊到中美医疗系统。真的是活生生的印证了来美国是一位“中国教授”给我提的“美国教授级别的人都非常博学”这句话。他们不仅仅在关注中国、或者美国,对其他发展中国家或者欧洲都非常了解,还有点博古通今的意思。 主人家把我们照顾得非常周到,前一个晚上的晚餐就是典型的感恩节火鸡,stuffing(火鸡胸内填料:通常为蔬菜、土豆,碎面包),树莓酱,土豆泥,素菜沙拉,烤蒜苗和芦笋。第二天的早上早餐也非常好吃,10点吃完早餐,大家又聊天到下午1点。不得不承认和这群人聊天真的是让我脑洞大开(blew my mind)。第一代的知识分子可以影响着么广,每一个国家和文化背景下都有这么一些家庭是这样的---我觉得特别有趣。第二天离开的时候,我重新回去读了之前我读到的两篇文章。美国人通常认为富人们有:更高的智力(能够接受高等教育),工作更努力但是比较不诚实(请看文章:yes, the rich are different)。受到良好教育的人,有好的工作条件/环境,然后获得比较好的待遇---说明这是一个尊重知识的社会。我一年前在《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读到另一篇文章“No rich child left behind(我自译为:没有富人家的孩子被拉下)。 纽约时报上的那篇文章说到,其实富人家的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和成绩更好,更积极的参与课外活动和担任学校和班级干部,是因为:在过去30年富有家庭的家庭收入增长比中等和贫困家庭快。因此富人家庭给孩子提供了更为安稳的家庭环境,富人花费更多的时间陪孩子并且花更长的时间念书给学前的孩子,富人为孩子提供更好的保健条件,更好的学前辅导。详细来看就是: 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经费在小孩的优质教育资源上; 晚上花更好的时间念书给小孩听,特别是学前的孩子,在北美被称为“goodnight moon’s time”,goodnight moon(http://en.wikipedia.org/wiki/Goodnight_Moon)是北美最出名的小孩子的读物。因为这个关系,富人家的小孩在学前时期语文和表达能力变比普通家庭的小孩更好; 让孩子参与更多的课外活动,他们说的“ the rug rat race ”就是我们说的”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小孩的学前教育和智力开发都非常重要. 作者最后总结说其实这些来说对于家庭的负担来说也不太大。只是政府需要给中等和贫困家庭的妈妈们更多的照顾,比如day care。 谈到这里,女主人的弟妹说,这就是为什么我要辞掉工作,自己开公司,这样就不用自己出差,可以接送小孩上学,可以更多陪他们。在国内,其实学校的教育资源分配当然还是有区别的,但是其中最大的一个关系似乎和学生自己和家庭教育息息相关。我也在想其实有时间的时候你要是多带孩子到周边的公园走走,带他们到图书馆和做点社区服务工作其实也不需要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我现在越来愈多的同龄人当了妈妈,爸爸,他们中的很多都已经做得非常好。但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解读两者之间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当然我不是学教育学的,所以说起来未免有点浅。但是对中美教育资源的分配来看,两国教育资源区别会越来越小,但是获取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竞争都会越来越激烈。抛开家庭教育以外的问题不说(因为这个问题太大也太宽,我自己讨论不来),从家庭教育来看,美国家庭教育方式还是有很多值得中国家长学习的地方,比如: 美国家长花更多更长的时间,陪孩子,而且是一起陪,或者轮着陪。中国家长,尤其是有钱的家长,花更多的时间在自己身上,或者不是家人的“别人”身上。 美国家庭花更多的时间和家人一起阅读和沟通;中国家庭花更长时间一起看电视和电视剧。 美国家庭投资更多的时间、金钱和精力培养孩子的“动”,比如橄榄球,棒球,爬山,跑步,攀岩,社区服务活动,旅游这样的活动;中国家长特别喜欢让孩子学“静”的东西,比如钢琴和各种琴,音乐和舞蹈(唯一动的东西,但是据说舞蹈能力和基因有关所以不一定每个孩子都能跳舞),另外最多的就是英语数学等课外辅导,但是自从《爸爸去哪儿》播出之后,好像中国家长陪小孩一起旅游的时间也越来越多了。 美国家庭花更多时间培养孩子是非观念;中国家长(或者亚洲家长)花更多的时间在孩子的外表,比如怎样可以让皮肤变好,怎么样穿衣服更好看不要在车上飞机上看书看书眼睛会坏,戴眼镜不好看等等。 虽然我这一辈子遇到的人不多(从统计学角度来讲就是样本量不大),就几万人吧,但是在国内特别是父母受过高等教育的,是非观念很强的,和孩子有良好互动的(能够给孩子鼓励和爱的教育)培养出来的小孩都不差。但是总体上来说,和欧美最大的差异是:中国(或者整个亚洲)对外貌的追求我觉得到了惨绝人寰的地步:勒紧裤腰带也要把名牌穿起来,整容整起来,不知道是不是跟不自信有关系,但是至少在整体上来说和整个社会不欣赏“有内涵的人”有关系。我个人认为这个和社会的发展阶段有关系,现在正是大家刚刚富裕起来的阶段,花点时间花点钱是应该的,但是似乎走得有点过了。在国内,如果你矮丑矬虽然会有“不识相”的人嫁了你或者娶了你,但是你整个人的成长史肯定也是一步心酸事。如果矮丑矬还出生在整天对你从身心都摧残的家里,那就真的是痛苦死了。所以呢,大家还是多花花时间和小孩在一起,多看书,多做做户外运动(推荐一本书叫做last child in the wood林间最后的小孩,是讲孩子的心理成长和大自然的关系的)。父母和孩子之间也应该互相夸奖互相鼓励一下,这些都不用花太多时间太多钱,但是给孩子撑起来的天空就是不一般的大。最后,交过各个国家的朋友,发现最后还是家庭教育良好,性格良好,iq,eq不差,嘴巴甜点的小盆友最吃得开。 P.S. 这里说的“陪孩子”,是和孩子有一定的正面互动。不是追着孩子后面,什么都顺着孩子,也不是并不是把pad丢给孩子自己玩游戏,也并不是开电视机让孩子自己看电视,不是打也不是骂。而是父母作为明辨是非的大人,教给小孩在和同龄孩子相处或者在学校学不到的知识。更多的时候应该给孩子树立一个正面的榜样。 不知道大家觉得怎么样?欢迎加入讨论,发出不同的声音。 (图片来自我的朋友刚刚出的书The kind moon,故事很美,书也很美)
个人分类: 工作博文|20727 次阅读|67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8: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