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鸦片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参观故宫钟表馆
xjtuhyg 2019-12-9 16:43
参观故宫钟表馆 其一 表钟东渐入皇宫, 剔透玲珑比显荣。 鸦片强侵醒梦幻, 兴衰成败思国雄。 其二 子叹川流逝类斯, 古今中外贵惜时。 人生弹指莫嫌短, 顿悟即学总不迟。    ●故宫钟表馆设在景运门外的奉先殿内,共展出十八世纪中外制造的各式钟表一百二十三件。清宫收藏的各式钟表,主要是乾隆和嘉庆年间在广州、苏州和宫内做钟处制造,部分是英、法、瑞士等国出产。中国制造的钟表多以黄金、珠玉、宝石为装饰,造型模拟楼阁、宝塔、花果、盆景等。英、法等国出产的钟表则模拟西洋建筑、车马人物等。这些钟表报时报刻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自动开门关门,机器人出来敲钟;有的到时琴鼓齐鸣,奏出优美的曲子;有的花开、蝶舞、水注流动、飞鸟啼鸣,都以鲜艳的色彩、悦耳的音乐和吉祥的寓意取悦帝后。
个人分类: 雨佳诗词|228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基因如推广开来谁会上瘾?
蒋高明 2018-12-12 11:17
转基因如推广开来谁会上瘾? 蒋高明 最近,有媒体报道,东北转基因玉米泛滥,是因为农民喜欢种植,说明转基因是好的技术,是应当大力推广的技术。另据业内人士介绍,与常规品种相比,转基因玉米不但省工省药而且能增产10%-30%,又因减少霉变(不生虫)每斤玉米可多卖4-5分钱,一亩地还能格外多收40-50元。于是,农民对转基因玉米热情极高,一些经销商见有利可图便开始冒险。 事实真的是那样吗?2017年夏天,军旅作家吕永岩曾深入辽宁农村,考察转基因玉米滥种情况。农民说他自己家吃的不是转基因玉米, 他种的转基因玉米都出卖给粮库或饲料购买者 。农民带吕老师去看他们的转基因玉米地,通过品尝玉米秸秆,发现是苦的,那就是虫子不吃的转基因玉米。 吕老师现场调查揭露了事实真相:农民喜欢种植转基因玉米,是因为他们自己不吃,是卖到粮库或饲料收购商的。进入粮库的会不会让人吃掉呢?而在东北,农民反映养殖户购买转基因玉米发现动物生长异常,养殖户不喜欢转基因玉米,拒绝收购转基因玉米。 可见,因为农民自己不吃,加上省工一斤可多卖几分钱,他们“喜欢”种植转基因玉米。目前国家禁止转基因玉米种植,目前的偷种是非法的。一旦放开了,首先上瘾的可能就是一线的农民。但这不等于农民真的喜欢转基因玉米,否则他们自己留着吃,会舍不得卖。 其次,对转基因玉米上瘾的是种子公司,因为他们可以通过种子业务赚钱;第三是转基因研发的专家,他们手里有转基因种子或专利,也可以牟利。在某种程度上,第二类和第三类是一伙人,一些大的转基因科学家如院士等都拥有种子公司或转基因技术公司。这两类人,也和农民一样, 自己不吃转基因的食物,但极力鼓动别人吃 。 目前转基因最成熟的技术,也是农田种植最多的转基因作物,是转入的抗虫基因和抗草甘膦除草剂的作物,如大豆、玉米、油菜、水稻、小麦等等。前三者已在北美、南美等地规模种植,后两者在国内有偷种。这样的转基因作物,有两个难以回避的事实是,Bt毒蛋白和草甘膦残留问题。对于这两个关键问题,挺转专家先一口咬定是粮食中没有残留;等发现有残留了,就解释它们只对虫或草有害,但对人无害。对于草甘膦,甚至还用商业公司的谎言背书:“草甘膦比食盐还安全”。关于Bt, 它们的解释是Bt是安全的生物农药,人类已经使用了很长时间没有发现问题。但他们是故意偷换概念的,外用的Bt是用微生物制剂喷洒到作物叶面发挥作用的;而转基因后,植物细胞变成了“ 农药工厂 ”。 当年鸦片进入中国的时候,有买办集团忽悠国人那是“福寿膏”。在当今世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集团,拼命打压中国的高科技,制裁中兴和华为,唯有对转基因技术敞开大门让中国低偿或无偿引进。前后不到200年,历史呈现了惊人的轮回。 礼部侍郎朱嶟在考察江苏、浙江、福建和广东之后,深深体察到鸦片之毒害已由沿海漫延到了京师北京。他紧急上书:“ 中华若不尽早根除鸦片之祸,国人危矣;国人既危,中华更危矣 !”。他反对以货易货的鸦片贸易:“中国的茶叶等物出口数量少,外国的鸦片输入数量多,吸食者到时仍然会用白银购买;如果只禁官兵士子吸食,不禁百姓,以后的官兵士子又来自何处?更何况, 鸦片流毒全国,费材事小,害人事大,民穷尚可设法变富,民弱就无法挽救了 ”。 针对鸦片危害,林则徐上书道光黄帝:“当鸦片未盛行之时,吸食者不过害及其身,故杖徙已足蔽辜;迨流毒于天下,则为害甚巨,法当从严。若犹泄泄视之, 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 。兴思及此,能无股栗!夫财者,亿兆养命之原,自当为亿兆惜之。果皆散在内地,何妨损上益下,藏富于民。无如漏向外洋,岂宜藉寇资盗,不亟为计?” 转基因,一旦中国的农民和中国的土地上了隐,则其危害丝毫不亚于当年的鸦片。试看当前欧洲、俄罗斯、日本、韩国、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对转基因严加控制,唯有在中国,有人极力鼓动放开转基因管控。为了蝇头小利,完全不顾我国生态环境与国民健康。他们与这个国家有仇吗? 转基因民意汹汹。可惜,今天的众多官员中,没有一人是朱嶟,更无一人是林则徐。
个人分类: 自然与社会|2822 次阅读|0 个评论
大学生的不读书与重关系
热度 35 fdc1947 2017-4-8 08:16
大学生的不读书与重关系 科学网的博主中有不少是正在高等学校教学第一线工作的教师,常常可以在他们的博文中感叹对如今不少大学生不认真读书的无奈。 昨天(4月7日)的《科学网·新闻》转载了《中国青年报》的文章《大学生不读书 到底干什么呢》,文章中说到“一位 大学教师在阅完学生期末试卷的大约2/3后,面对学生的卷面成绩,实在按捺不住心中的失望与遗憾,因不愿看到学生荒废学业,辜负大好的学习时光,以一位过来人的身份给学生们写了一封公开信 ”。文章说,“ 这次考试试题大多数是常识性的问题,书本上几乎都有,而且是重点讲解的内容,有几道题甚至是他反复强调的。居然很多同学都不会,卷面成绩只有四五十分,甚至二三十分。面对这样的成绩,老师无奈地问:‘我真的不知道大家有什么原因,难道大家现在真的连认真看一看课本的耐心都没有了吗?难道在上课时就真的一句都没有听进去吗?’ ”“无独有偶, 湖南某大学一门《大学物理》考试,全班77份试卷中,只有不到1/3的学生卷面成绩达到了及格线,相当一部分学生只考了二三十分。 ”“ 两所学校,一样的结果,看了这样的消息,让人好生感慨。 ” 人们不妨问一问,这些大学生为什么不认真读书? 我看无非有这样的原因: 一个是在中学读书读怕了,见了书就头疼 。过去是在家长和老师的两重监督之下,在高考的重压之下,不得不读书,不得不做习题。到大学没有了这些监督、失去了重压,于是就轻松了。就像上面那篇文章所说,可以整天“ 挂着QQ,刷着微博,逛着淘宝,玩着网游 ”。这些人中许多是浑浑噩噩,在学校里要么混日子,要么只是“谈恋爱”,弄得不好还争锋吃醋,寻事打架。对于这样的学生,虽然加强管理能够起到一定的效果,但是,他们毕竟已经是成年人,仍然像某些中学对待中学生那样死卡,他们将是永远长不大的孩子,所以这也不是长事。 大学生不读书的另一个原因,就是认为现在读的这些知识就没有多大用处,将来能不能成功,能不能赚钱,不在于有没有这些知识,而在于有没有人脉 。许多“成功人士”和社会舆论告诉他们,要有好的将来,一要靠拼爹,而要靠人脉。拼爹的问题自己决定不了,人脉要是要靠自己去努力,于是他们对于积聚人脉还是很肯花力气的。这些人往往参加学校社团或社会活动很积极,与同学、学生干部、部分青年教师交流很多,成天吃吃喝喝、吹吹拍拍。 什么是人脉?看看网上是怎么教育我们的大学生的。“互动百科”说: 人脉,来自日本的外来语。……斯坦福研究中心曾经发表一份调查报告,结论指出:一个人赚的钱,12.5%来自知识,87.5%来自关系。……在好莱坞,流行一句话:“一个人能否成功,不在于你知道什么(what you know),而是在于你认识谁(whom you know)。”卡耐基训练区负责人黑幼龙指出,这句话并不是叫人不要培养专业知识,而是强调:“人脉是一个人通往财富、成功的入门票。” “百度百科”则说: 人脉则是人的社会生命支持系统。……人脉是一种资源和资本。你在公司工作最大的收获不只是你赚了多少钱,积累了多少经验,而更重要的是你认识了多少人,结识了多少朋友,积累了多少人脉资源。…它是你终身受用的无形资产和潜在财富! 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怪不到学生们都要逃课了,科学网上各位热衷于教书和讨论对付学生逃课的教授们,大家真应当到这里接受“再教育”。我们的学生大概早就取到了这样的发财“真经” 。 不过仔细想一想,这里似乎还有些问题。上面的文字看,人脉这东西还不是日本人的创造,我们过去把它称为关系。说起来关系,我们都不生疏,关系倒真是我们的国粹。我们中国人最讲究关系,不但善于讲关系,而且强调要织成了一张网,称为关系网。 为了织成关系网,人们还是下了大功夫的,上上下下的打点,请客送礼、送贿受贿,金钱美女各投所好,使尽一切人间可能的招数。靠着这张网,人们希望升官发财。有些人真的还由此收益,所以大家便一齐跟进。商人们“读”MBA,官员们到某校“进修学习”或在那里“读”研究生,据说都是为了积聚人脉。 不说那些过于遥远的、过于无耻的。即使学校里做“科研”间或也教一点书的教授们吧,建立关系网也十万分重要,否则,经费的来源就要有困难。有了经费,并非有了一切,没有了经费,可真是没有一切。所以,现在学校里的大牛、小牛,首先必须是搞关系的大、小能手。本领小的网也小,本领略大的网就略大,遍及海内外。 但是,关系网又似乎解决不了大的问题。 靠着关系,最多就是把自己打扮的像个人的样子罢了,拿不出真东西的。要想有真正的成果,只有靠自己辛勤的努力。 比如,对于研究者来说,靠着关系网上的朋友,跟着别人做几篇文章倒不难,上影响因子略高一些的刊物也有可能,但是真正原创性的研究成果就决拿不出来。中国的科学家如果都一味的靠关系,要想大面积、大范围、经常性地得诺贝尔奖更是白日做梦。 对于商人们来说,靠着关系赚些小钱也有可能,但是,工商业更多的是竞争。没有过硬的自主的知识产权,经不起真正的竞争,真的要做成国际性的大产业,就绝无可能了。 对于学生来说,大学毕业才刚刚开始他们的人生。在将来几十年的生涯里,他们必须努力学习、努力工作,不断地继续学习新的知识,不断地做好他们的事业,才能够有好的前途。这些,都必须依靠自己的努力、依靠自己的能力。而具有这些能力的基础,就是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学校里学习的知识、培养的能力、科学素质、人文素质,这是基础。在学校没有打好这些基础,将来得花十倍的努力也未必能够补得上来。 俗话说,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即使与朋友一起努力,别人也希望有一个有能力、有知识的朋友。谁愿意找一个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没有足够的能力的人一起做事?人们常常引用这样的话:“ 没有永恒的敌人,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我们不是说不需要朋友,不需要有高情商,而是说,只有自己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有足够能力,有好的团队精神,才能够与人建立起一同努力的战线 。 一个人是这样,一个集体、一个国家也是这样,只有自己充分的强大,有足够的实力,才能够在世界上站得住脚。弱国无外交,这是多少年来的老话来。 一个人要站得住,与一个国家要能够站得住,道理是一样的 。 实际上,建立关系网也不是今天才有的,我们的祖宗早就如此实践了。正如《红楼梦》里所说的,做官的都有个护官符,现在揭露出来的那些贪官污吏、腐败分子也都是靠着关系,结党营私。不过,这样做的结果只是使得少数人暂时富了几天,也富不长久,倒反而使得国家遭殃。历史已经证明,如果国家真的一乱,升官的没有了官位,发财的丢掉了财产,老百姓更是倒霉透顶,覆巢之下,岂有完卵,所以,这个好生了得的国粹,其实是鸦片一样的毒品。
个人分类: 教育|13061 次阅读|65 个评论
[转载] 李连达:学术界的鸦片“SCI”亟待改进
热度 1 zlyang 2016-9-30 10:47
学术界的鸦片“SCI”亟待改进 精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15370-1005840.html 李连达 李贻奎 长期以来,特别是近期有些专家对“ SCI ”在我国学术界的现状及危害有大量报导及评论,数据可靠,论点正确,发人深省。“ SCI ”之危害已甚于鸦片,不仅每年向国外进贡数十亿版面费,更严重的是破坏了我国学术界的健康发展,完全同意各位专家的远见卓识。但是如何根治这一顽疾,尚需良策。有些不成熟的看法供参考。 一、“ SCI ”之害严重到如此地步,问题在下边,根子在上边。科技、文教、卫生等有关部门的领导,在制定院士、教授、专家、各种荣誉称号,评定职称,晋职晋级,评选课题、评成果、评奖,评定研究生学位等,花样繁多的各种各样评审标准,将“ SCI ”论文数量、影响因子、引用次数等列为重要标准,甚至是必不可少的金指标。使广大学者、被评对象,有 SCI 则生,无 SCI 则死,逼良为娼,弄虚作假,他们自己应主负责,但主管部门的不合理评审标准、不合理要求,更应负主要责任。 二、盲目追求 SCI 数量、影响因子及引用次数,实质是缺乏民族自尊心,缺乏民族气节,崇洋媚外,自卑自贱,甚至是卖国求荣、卖祖求荣的汉奸行为。 三、目前解决此问题多为治标不治本,治下不治上,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必须标本兼治,多部门多方面通力合作,下决心加以治理。 四、建议: 1 、 今后制定各种各样审评标准时,不应以 SCI 论文数、影响因子及引用次数作为评审标准。应删除此类指标。 2 、 今后应鼓励最好的论文, 最杰出的学术成果及科研贡献,首先在国内刊物发表, 然后可以在国外用外文重复发表。国内外发表的论文同等待遇,不应重奖 SCI ,贬低国内刊物发表的论文。 3、 学术性、科学性、技术性评审标准,不应以论文论英雄,更不应以 SCI 论英雄。应以学术水平、科学贡献的实质性成果作为评审标准,例如医生评定标准应以治病救人的水平,防病治病能力为主要标准,而不应以论文数量( SCI 数量)为标准。又如袁隆平院士的学术成就的评审应以粮食增产数量及质量等实质性结果为评审标准,而不应以 SCI 数量为标准。又如基础科学研究应以创新发展的新发现、新理论、新突破的实质性成果及科学贡献为标准,而不应以 SCI 论文数为标准。诺贝尔奖的评选标准不是 SCI 论文数,其评选办法及标准值得借鉴。 4、 我国各类科学性、技术性及学术性的评审标准、审评办法以及有关政策、法规等,应进行全面改革、修订、完善。 5、 过去的唯成分论,现在的唯 SCI 论是压在科技人员头上的两座大山,过度行政化、等级化、特权化是阻碍科技事业创新发展的铁锁链,移山开锁,任务艰巨,势在必行。
1693 次阅读|2 个评论
看脸的时代,看手机的时代
niuyy 2015-3-14 11:58
每天上了公交车,或者地铁,四下一望,喝,这真是一个看手机的时代,这么多大活脸放着不看,都用如豆的目光去看手机的小脸,电子鸦片真是让人上瘾在潜移默化不知不觉之间,哪种插着长长耳机线的手机,多象一个新型的水烟袋! 最新数据表明,地震或空袭警报响起时,多数人出门最先抓起的,不是房门钥匙和存折,竟然是手机! 究竟是人控制手机还是手机控制了人?
个人分类: 杂论|2060 次阅读|0 个评论
手机-现代文明的“鸦片”?
热度 2 feike0220 2013-11-12 22:44
根据 维基百科 的大体解释:移动电话,即是“ 手提式电话机 ”或“ 无绳电话 ”,简称“手机”,是可以在较广范围内使用的便携式电话,与固定电话(座机)相对,如今已成为现代人日常不可或缺的电子用品之一。 的确,手机在人类现代文明的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作为一项科技发明给人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同时,作为一项人为创造的产物,难免给人类带来一些弊端,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还有待时间的考证。 好多现象让人深思: 手机 - 现代文明的“鸦片” ? ⑴ 手机-地位的象征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手机功能从单一的移动电话功能逐渐增加完善,逐渐智能化。同时,带来的问题是高端手机价格自然而然的抬升。好多人对手机不再是简单的打打电话、发发短信、上上网,更加追求手机的高端、大气、上档次。现代的手机逐渐趋向于人性化、智能化、完美化发展,每出一款旗舰机,都代表着一个新技术的突破。 手机,逐渐成为身份、地位的象征,凡是用着新一代三星、苹果、诺基亚手机的人不是行政领导就是高富帅、白富美。好多人为了让别人看起来体面一点儿,从自己本来就贫瘠的工资中挤出本来可以让自己生活的更好的生活费抑或可以给孩子更好的生活条件的资金去得到自己比较心仪的手机。 ⑵ 手机-联系便利的背后 毋庸置疑,手机在方便人们的联系上很值得肯定。 但是,在联系便利的背后很多现象让人感觉人们越来越疏远了。记得幼小的时候电话都不常见,一个村子没有几部,那个时候有什么事,离得比较近的亲戚、朋友都是靠捎信儿联系,或者经常互相走访来了解各自的近况。哪怕是离得比较远的也是书信联系,每个亲朋好友的近况、发展都了如指掌。 再看看当下,随着电话的普及、手机的推广,几乎人手一部手机,人们联系起来比以前肯定便利了不少,但是,自己的亲朋好友谁还会像以前一样了如指掌,或许也是由于太便于联系了,人们开始忽视人们之间的彼此的关爱。 ⑶ 手机 - 手机控是一种“病” 现在不管是大街上行走的行人,还是公交车上的乘客,人们手里都拿着手机在上网聊天、玩游戏、刷微博等,这些现象带来的后果也随之而来,好多交通事故都是因为玩手机不注意交通路况所致。 在集体宿舍,以前没手机的时候,人们总会举行卧谈会,聊聊天,发发感慨,或者互相交流一下感情,谈谈理想等,但是,现在的集体宿舍,人手一部手机对着手机屏幕,听到的只有键盘声、屏幕敲击声,偶尔发出一声笑声。 在火车站、汽车站,几乎也是一样,人人看着手机屏幕傻笑、发呆,看起来像是中了魔一样……不得不说,“手机控是病”,得治。 ⑷ 手机 - 让更多人“有机可乘” 好多诈骗信息、淫秽信息、诈骗广告等通过手机网络来传播,让很多人上当受骗、误入歧途。人的防范意识越强越容易被虚假信息所迷惑,在这个网络比较发达的时代,对于信息的真假辨别越来越难,这让很多人有机可乘。 综上,值得思考的是: 手机是不是一种现代文明的“鸦片”呢? 当国外的人们都在卖命的工作的时候,我国却越来越多的人们在变成“ 手机控 ”。
个人分类: 观点评述|4400 次阅读|4 个评论
打眼故事:我的鸦片烟具
热度 6 博物 2013-4-8 22:54
您别误会,鸦片烟具,真是我的,还有北京市正规的地税发票,持票可以带它上飞机、坐火车、出国......,⊙﹏⊙b汗。 您瞧我这话儿怎么说的?!嗨,咱这不是买东西“打眼”了吗? 前天偶然到市文物公司办事,顺便逛了旁边儿的一个门市部儿(他们单位有许多门市部儿),自从全民“收藏热”的温度烧过40°以后,我就很少再逛此地了。推开那扇80年代我曾经无数次推开的木头门,果然,以前这里琳琅满目或明或清的的古瓷铜件,现在大多已经被民国时期的民俗旧货代替了。偌大的店堂就我一个人逛,未免显得冷清,但,逛古玩铺还是人少的好,不仅得看得挑,而且好讲价(哦,忘了,这是国营古玩铺,不讲价的)。 小时候留下来的习气可能到大也很难改变,那时,在家的大部分时间还得在书桌上打发,所以,特别的喜欢那些个能摆放在书桌上把玩使用的精巧文房用品,墨盒子啦,笔山啦,水滴子啦,镇尺啦,什么的。 不大的柜台里稀稀拉拉地摆着几只铜墨盒子,有刻铜的,也有素面儿的。所谓刻铜,那可是老北京的绝技,即在铜器的表面錾刻花鸟、山水画或书法作品,这种绝技起源于清代,盛行于民国,由于墨汁的发明,本来就不喜欢花时间拿砚台、墨块儿研墨的小同学们改用了方便盛放墨汁的铜墨盒。因此,刻铜绝技有了用武之地,刻铜墨盒也成为同学们必备的文具。这和今天西瓜太郎的文具盒卖得特别贵的原因是一样的,好看的文具自诞生之日起,就是同学间相互攀比的对象。 好东西,谁都喜欢,我也是。20世纪初,北京刻铜的名家有陈寅生、张樾臣与姚茫父,他们的作品在一般的文物商店或拍卖会上是很难见到的。没名儿没款儿的作品良莠不齐,沙里淘金有时能淘到书画意境和刻工均上乘的作品。我仔细看了看柜台里的几个,均是当时孩童们上学时使用的大路货。忽然,一个白铜的鼓形盒子进入到我的视野。 该器物为鼓形,上表面平整,下表面略凹,上表面被一个1:3的不对称铜合叶分开,2/3的部分是盒盖儿,能很容易地翻开,1/3固定在鼓形的表面,上面打了两个孔,大概是为插笔管用的。 翻开盒子,里面夹着张小纸条,是文物公司几十年不变的价签儿,上面写着:铜墨盒 1个,XXXX元。哎,这个形制的铜墨盒不常见呀,特别吸引我的还有,墨盒的底部还留有生产该产品的字号,赫然錾刻着“前门大街路西益盛号”和一个铸造的“保换”葫芦戳儿记。不错不错,前门大街路西的蔡家胡同是我的老家根儿,76年唐山地震那会儿,我在那儿的桌子底下(怕房塌了砸着)呆了好几个月呢。罕见的式样加上“故乡情结”,没讲价(也的确不能讲价)就让售货员开票儿(文物商店售货的规矩:不管商品大小,一律开具国家文物部门和海关认可的发票)。商品名中赫然写着——铜墨盒。 回到家里,把新淘换来的宝贝洗了又洗,刷了又刷,放在书桌上把玩起来。可越玩儿越觉得不对劲,正经八百的民国旧物应该是没错的,可这铜墨盒子讲究的是严丝合缝儿,竖着放在书包里墨汁不漏,而这个墨盒子的盖儿是松的,一晃悠就开。另外,原先以为用来插笔的两个孔也太细了,别说最细的毛笔管儿了,就连粗一点儿的簪子都插不进去。这到底是个啥玩意儿呢? 过了一天,我回到家,发现书桌很乱,一问,原来,是大月月(家住楼上,4岁的王岩同志小名)来拜访过了,我的那个铜墨盒子的眼儿里被插进了两支牙签儿,嘿!这孩子!我正要发作,忽然,灵光一现——“签儿”,不就是“钎儿”吗?这俩眼儿哪是什么笔插哟,根本就是“插钎儿”用的。其实吧,我以前也曾见过真正的珐琅烟膏盒,虽说也是半开门儿,上面有俩眼儿,但那 可都是小小的,方形的。这 腰鼓形儿,还跟墨盒儿一般大的家伙还是头一遭瞅见,里面再放个文物部门的“墨盒”价签儿,当时还真给我唬住了。 在我的脑海里,忽然闪过这样一个镜头:一个细脖儿大脑袋壳的烟鬼,蜷缩着躺在烟榻上,用两根儿小铜钎子在一个鼓形的小盒里挑起一坨黏糊糊的鸦片膏儿,而后熟练地卷成一个大烟泡儿,放在烟枪里,在大烟灯上点着,噗——,吹出一个骷髅形状的烟圈儿。背景音是大月月的那稚嫩的童声,拍着手唱着:“头顶窗台儿脚登空(指抽大烟的姿势),怀里抱着瘾还灯(指点烟用的灯),左手拿着哭丧棒(指大烟枪),右手拿着‘扒拉穷’(指烟钎子,越扒拉越穷)”...... 画外音:珍爱生命,请您远离毒品! (潜台词:瞧您这分镜头脚本儿写的,真当拍禁毒电影儿那——) 也许,这就是今天这件小文物所能体现的实际意义了——“警醒后人”,勿忘那个同胞被称为“东亚病夫”的时代,同时远离毒魔的诱惑,使自己宝贵的生命和家庭得到保全。 这哪里是什么文房用具呀,根本就是个盛毒品用的烟膏盒儿!嗨,这“眼”走的,从姥姥家走到舅舅家去了。(博物地理 段煦 文/摄影)
个人分类: 地理风物|1556 次阅读|6 个评论
香烟就是小鸦片
热度 1 polylili 2012-6-16 15:05
看到新闻烟草院士未出席院士大会,钟南山表示欣慰,又看到科学网:“钟南山:我的控烟理想”,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 在大家聚会、聚餐的各种场合,在各种公共场合如火车站、饭店、咖啡厅,到处都是烟雾缭绕。我是经常出来劝说别人不要抽烟的人,但大家会觉得你干涉别人,很讨厌! 而且我们周围的人都是为人师表的大学老师!非常支持钟南山院士:希望医生、公务员、教师三类人群带头戒烟,做出表率,影响更多的人。 抽烟的人有很多理由: 1.为国家财政做贡献;殊不知抽烟害人害己,你的二手烟更多伤害你周围的人,大家身体健康不生病、不花医药费,不照样给国家财政做贡献。 2.抽烟不得病。有其段子:林彪不抽烟不喝酒只活了63岁 周恩来只喝酒不抽烟活到73岁、毛泽东只抽烟不喝酒活到83岁,邓小平又喝酒又抽烟活到93岁,张学良老将军吃喝嫖赌样样都来,活了103岁。 看到科学网的博文才知道“邓小平 86 岁的时候咳嗽得很厉害。在 13 名医生的联名劝阻下,他果断地在第二天戒烟,毅力让人佩服,活到了 93 岁”。 3.抽烟是中国人的日常习俗,是联络感情的纽带 你见过明以前的古人抽烟吧,据文献记载,公元16—17世纪,烟草分南北两路传入中国.南路,约16世纪中后期由菲律宾传至广东、福建;北路约17世纪初由朝鲜传入我国东北。 我的观点:香烟就是小鸦片 1. 大家都知道1839年6月3日林则徐虎门硝烟,林则徐是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看到鸦片祸国殃民、坚决主张戒烟!香烟大家认为危害小,一直以来对吸食者很宽容。但你肯定见过周围烟瘾大的人一时不抽烟边流鼻子、流眼泪,即时上课也要抽一口,那种亟不可待、如赌徒一般; 2.抽烟造成家庭经济压力,给生活带来影响,家庭不和睦; 3.抽烟影响空气,害人害己。一个满身烟味、一嘴黄牙的人不应是现在中国人的形象; 抽烟影响健康,太多例子不一一列举! 我想林则徐在世看到当今现状,中国烟民世界第一,一定会痛心疾首,再次上书戒烟的!非常支持钟南山院士:希望医生、公务员、教师三类人群带头戒烟,做出表率,影响更多的人。 附:转载科学网:钟南山:我的控烟理想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do=teamview=joinfromuid=76500mark=blog
个人分类: 观点述评|3037 次阅读|3 个评论
做研究要学会类比法
热度 5 wangxh 2012-5-7 12:45
做研究要学会类比法,有纵向类比和横向类比。 俺特别喜欢吃油条,今天一大早买了两根——实际上是四根,油条一般“一”根是两根。 其实很长时间不敢吃了,俺怎么超然也不能不怕地沟油吧? 如此这般突然就想起一个历史学的科学问题: 鸦片 与 地沟油 对中华民族的影响与灾难 。 虽然有些得意,但俺不是研究历史的,所以也就是说说而已。鸦片来自于侵略我们的帝国主义国家,想当年掠夺了我们多少财富,夺去了多少中国人的健康与幸福...... 而地沟油呢?俺不知道,是真不知道! 有人说,别危言耸听了,不就是个地沟油吗?还能要了人的命啊? 的确,地沟油不能要了人的命,但是它可能要了国家的命!
个人分类: 社会|2974 次阅读|5 个评论
土地污染的危害要远胜过当年的鸦片!
热度 10 QFL 2011-2-16 09:04
土地污染的危害要远胜过当年的鸦片!
据各网上新闻报道( 如 http://finance.ifeng.com/news/20101117/2896413.shtml): 2007 年,某研究组在全国六个县级以上市场随机采购 100 多个 大米样品,专门检测后发现表明: 10% 的样品存在镉超标; 2008 年 4 月,此研究组又从江西、湖南、广东等省农贸市场随机取样 63 份 ,实验结果证实 60 % 的样品大米中镉含量超过国家限值 。但后来,令人纳闷与不解地是,该调查者却说: 只能说明调查的这些样品有问题; 城里人 ( 俺真想弱弱地问一句,那农村人了? )不用担心中毒,因为一般百姓会在不同超市买不同牌子的大米;品牌大米一般都有自己的基地,对土地污染的监控比较严格…… 此处,本博不想对调查者那些费解的观点言论置以任何评论,只是想简单地谈谈有关土地污染的感触,因为祖祖辈辈都是天朝的农民: 面朝黄土背朝天,落下汗珠摔八瓣 。 毫无疑问,此研究组的两次大米检测结果都是令人感到非常 麻木 的 ,因为我们遭遇过太多的各类毒食品事件。然而, 样品中 60 % 的大米都含超量的有毒重金属,这绝对是极度“ 振奋人心 ”的消息; 它完全不同于以往的“地沟油”或“红心蛋”等事件,因为老百姓可以选择不吃它们,但却不可以不吃主食啊。 众所周知, “民以食为天”是天朝亘古不变的真理,因为纵观天朝历代之兴衰,都无不与此有密切关系 。天朝老百姓是世界上有最强耐性的大群体,哪怕房子都没了,但只要他们嘴里还能吃上那一口,都绝对不会起来去抢“大户”。三聚氰胺、苏丹红、瘦肉精、防腐剂、增白剂、色素、催熟剂、保鲜剂、工业盐、福尔马林…… 这些都不是十分可怕的,因为离了这些东西,咱老百姓照样生活。但是, 当土地被污染了,种出的主要农作物 ( 例如大米、小麦等 ) 成剧毒物了,这可怎么办啊? 农民们总不能不吃主食吧?难道还要质疑农民们“ 何不食肉糜 ” 吗? 在一百多年前的天朝大清国,鸦片应该是一种很难得的进口奢侈品,至少犹如现在的国产茅台酒,所以农民们应该基本上没有资格能抽上两口;所以最保守估计,当年的鸦片危害应该主要针对当时的权贵阶层,使其肉体与精神都成仙了。而当今,土地污染会直接导致大米、小麦等各种粮食统统变成慢性毒药;而广大民众又不得不食用之,其结果必然是惨绝人寰的。可见, 土地污染是赤裸裸地危害整个华夏民族的根基,其最坏恶果就是导致天朝的亡国灭种! 另外据传说,权贵阶层一般不吃主食,估计即使吃两口,也是高价进口大米;例如人家岛国的大米就基本上是无农药种植的 ( 有照片为证,详见本博的以前拙文“ 人家是如何种植“绿色”水稻的! ”) 。所以,本博非常怀疑: 土地污染的危害性是不是要远远大于当年的鸦片啊? 当然了,尽管可能性是微乎其微,但本博并不能完全排除天朝民众经过长期吃有毒大米而进化成“神奇四侠”的可能性。 呜呼, 当年的鸦片是帝国列强众蛮夷国强加给天朝的;而如今的土地污染却是谁造成的? 这难道不值得当局以最高姿态进行重视吗? 庄子有句话说得非常好:“ 天作孽,有可为;自作孽,不可活 。” 最后,本博借用现代诗人艾青的一句话来收尾吧: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 “ 中原某地区: 很多土地依然无 法耕种 ”( 图片来自网络,仅欣赏使用 )
个人分类: 爱我华夏|5941 次阅读|12 个评论
《中国鸦片社会生活史》摘译(1)
dema1947 2011-2-13 15:58
《中国鸦片社会生活史》摘译(1) 翻译 马德 剑桥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 郑扬文(Zheng, Yangwen) 原书电子版(英文) 点击这里下载 郑扬文的这部鸿篇巨制,探索了自1483年至二十世纪这段历史时期中,鸦片消费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中国的鸦片史发端于明朝中叶。鸦片最初是作为春药由附属番邦进贡给朝廷的。随着时间的推移,鸦片逐渐流入民间,成为社会不同阶层的消遣用品,从此,鸦片消费开始成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这部著作追溯500年来鸦片消费的历史踪迹,追寻是谁把鸦片带入中国,它又是怎样在中国传播,蔓延到了整个社会,以致无论贫富,普遍堕入吸食鸦片的恶习。书中汇集了大量生动史料,并对这一历史时期的中国社会研究提供了鲜明和独特的视角,这部著作对诸如史学、人类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东亚史以及整个中国研究等领域的学者而言,是值得关注的。 郑扬文,新加坡国立大学亚洲研究所研究员,于2001年获英国剑桥大学哲学博士。 引言 在中国近代史的研究中,鸦片问题是一个重大课题,这方面已经有许多成果和专著。但是,在有关鸦片战争和近代中国历史的研究中,有一个重要问题并没有得到回答,即中国社会对鸦片消费形成巨大需求,其原因何在?吸食鸦片的主体是什么人?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原因造成鸦片在中国的蔓延?鸦片本身具有类似于烟酒茶的消遣休闲功能,但是中国的问题不在于此。那么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原因,使鸦片构建了中国复杂的病态文化?鸦片传入中国后的几百年中,传播之猛,简直是如火如荼。形成对照的是,在此期间,西欧各国特别是英国,却是茶和糖的流行和本土化。 鸦片的社会存在由来有自。但是历史学家尚未从社会和文化环境的角度去研究鸦片;他们也没有从消费入手解释鸦片和近代中国的历史。在鸦片问题的研究中,有的历史学家着眼于鸦片贸易,有的关注鸦片战争,有的则着重研究帝国主义与其他政治体制的关系。在这些研究中,鸦片历史所涉及的政治问题,似乎只是战争史剧中无足轻重的一幕。而我的研究则不同。我所关注的问题,首先是鸦片由药用价值向消遣享受功能的转变。其次,当人们发现鸦片的消遣功能之后,为什么会迅速流行和蔓延。如果要对鸦片战争的根源及其在中国向现代社会转化的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作出充分的解释,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是,吸食鸦片的是些什么人,是什么时间什么原因使鸦片成为中国的忧患。本书介绍了鸦片的引进和吸食风气的形成的过程,对中国鸦片吸食和大量消费的成因做了初步的探索。 我之所以用传记体的方式研究鸦片,是因为正如阿琼•阿卜杜勒(Arjun Appadurai)和伊戈尔•科普托夫(Igor Kopytoff)所说,“商品跟人一样,也是社会的存在”,换言之,它们也有自己的“生活史”1。作为商品,无论是住宅还是艺术品,它们都是独立于所有者的社会存在。我们关于鸦片的研究,从其本身的历史和所处的环境两方面展开。所谓鸦片社会生活,是对鸦片由最初的消遣作用,到后来转化为社会符号的历程的真实记录。之所以在考察商品流通时关注其形式的转化,是因为正如阿琼•阿卜杜勒(Arjun Appadurai)所说, “商品的价值体现于形式、功能和它们发生发展的轨迹。只有通过对这种轨迹的考察和研究,我们才能够解释和预测复杂生动的人类社会交易行为。”就鸦片的吸食而言,其社会含义是那些先行的消费者所赋予的。首先是士绅和官僚,他们的烟枪精雕细刻,奢华至极,甚至镶满了宝石。从奢侈的享受到不可或缺的毒品依赖,不同地位,不同地区和不同时代的中国人赋予鸦片以不同的意义。 正如科普托夫(Igor Kopytoff)指出的,人类学研究的发生学方法是革命性的。他以奴隶制度为例。最初的奴隶来自战俘,他们被视为非人化的个体,可以被当做商品交易,而到后来,当他(她)融入了主人的社会集团时,便又恢复了“人”的地位。奴隶受非人待遇的最初经历,标志着他们“从自然人的属性向商品属性的转移”。鸦片也同样经历了属性的转移,它从最初的药品,变成了后来的奢侈消遣用品。所谓消遣,“常常是一种满足人们新奇的欲望和需求的功能”。当鸦片于1483年传入中国的时候,它并没有明显体现这方面的功能,那时它只是一种源于草药的“用于催情的宫廷秘制丹药”。2鸦片的消遣功能是在鸦片而后的500年历史中形成的。科普托夫(Igor Kopytoff)强调,“一个更具有理论色彩的史学著作,应该以必不可少的生活史资料为依据”。本书是一部有关鸦片的社会生活史。鸦片从明朝中叶开始,其最初形态是一种宫廷春药;到十八世纪这种昂贵的“洋货”或“舶来品”成为于士绅官僚精英阶层最流行的嗜好;至晚清和民国时期则更加泛滥,在大众中普遍流行。这些历史将告诉我们鸦片的消费者是什么人,是什么时间和什么原因导致了鸦片的流行和泛滥。这也有助于我们整合明清和民国时期经济特别是文化和社会的完整图景,从而也使我们了解鸦片消费文化的变迁和延续。 本书之所以选择文化的视角来考察鸦片,究其原因正如丹尼尔•罗什(Daniel Roche)曾经强调指出的,“任何事物,即使是最普通的事物也都体现着独创性和可选择性,都体现着一种文化。大量的知识和相应的价值观念总体上是依附于具体的事物对象的”。3对此,罗什以服装为例加以说明。“任何一件服装,无论就其本质而言,还是通过其中的细节,都在表达着许多含义。服饰具有社会交流的功能,因为每一个人的衣着打扮都与他的社会背景息息相关。”4同样的道理,其他的消费形式,包括鸦片吸食也具有类似的功能。罗什强调,这一点是应该从整体到局部都加以关注的。就吸食鸦片所配备的烟具及附件而言,不同的标识代表着不同的族群和家族,而不同的色彩、样式、质地以及所镶嵌珠宝的类型,则显示其属于不同的社会职业和不同的社会集团。罗什进一步指出:“对消费现象的历史研究,必须包括对需求的分析,因此必须分析需求的结构,消费者的类型,供应路径以及供给组织的分布。” 5 为了了解需求,我们必须了解“我们的普通生活的构成”,换言之,就是“真正的实实在在的日常生活”,或者说,“看上去似乎是没有什么历史的那些历史:包括物质生活和生物学意义上的行为、食物的历史性变化以及食品消费的历史。”6 就中国而言,吸食鸦片如同喝茶和饮酒,属于物质生活和生物学行为,同时也属于饮食史和消费文化史。 值得一提的是著名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的《区隔:品味判断的社会批判》(La Distinction. Critique sociale du jugement),他在这部力作中对“品味鉴赏和文化消费的科学”进行了研究。7 布迪厄把这一科学方法应用于艺术和音乐的消费;我的研究将把这种科学方法的应用领域扩展至鸦片的消费。布迪厄认为品味鉴赏是“社会阶层的标志”,而消费是“以倾向性、自觉性、预谋性为特征,去满足有差异的社会需求的一种功能。”这样的定义,也适用于鸦片消费的早期先驱者,这些上层士绅和官僚,远在平民百姓对鸦片一无所知的时代,早就在吞云吐雾地享受着其中的乐趣。正是这些人,他们培植了鸦片吸食文化,并使鸦片成为一种地位的象征;他们以鸦片作为自身的定位,使之区别于下层社会,并理所当然地显示着这种社会差别。布迪厄在分析美术和音乐作品的消费时指出“一件艺术品的魅力和趣味,只作用于那些具有文化素养的人,这好比密码的解读只能由密码设置者来完成。”8烟枪上镌刻着的古雅诗句,温文尔雅的青楼名媛的陪伴,这些条件本身就是一种限制和象征,意味着吸食鸦片者的文化修养和鉴赏能力,他应该是那种具备了“解读能力”的精英。布迪厄号称“一只脚踏入马克思理论体系,另一只脚留在文化研究领域”。9 我们对鸦片的研究也接近于这样的方法。在明朝期间,鸦片是一项贵族化的奢侈消费。在十九世纪,鸦片才成为一种以满足烟瘾为目的的必需品。鸦片的故事体现着品味和差别,也显示着社会的政治关系和阶级构成。 有关消费的另一部重要著作是让•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的《消费合作社:神话与结构》(The consumer society: myths and structures)。在鲍德里亚看来,消费“是一种语言”。10 作为后现代派社会学家的鲍德里亚,打破了“生产主义”的传统思维定势,认为消费“既是社会公德与社会关系组成的系统,又是交换的平台”。11 这一观点当然也适合于吸食鸦片的行为。用鸦片招待朋友、同事和客人的应酬方式,渗透着晚清和民国初年中国社会文化的价值观念。无论客人是否喜欢鸦片,主人为了“体面”(客气或时尚),都要用烟土来招待,这样便体现出了一种中国式的“社会公德”、“社会关系”和“交换平台”。由于人们对上流时尚的追求, 鸦片消费成为普遍的行为。消费本身固然是受个体支配的行为,但它同时也“服从于社会的控制和政治环境的评价”。12与此类似的有酒精特别是伏特加白酒的消费。鸦片消费是受社会评价影响的典型范例。当富人享用的时候,它是时尚和地位的象征;当穷人开始吸食的时候,便被视为堕落的标志,最后甚至演变为犯罪行为。当下层社会吸食鸦片造成明显的社会恶果的时候,则由掌握着话语权的士绅和官僚阶层则对鸦片消费作出重新定义。可见,消费从来不是单纯的经济行为。 著名人类学家玛丽•道格拉斯(Mary Douglas)在她的著作《有益的饮酒》中提出一个“与众不同的人类学观点。”13 她说,“同样是研究酒精滥用的问题,人类学家总是用自己的独特视角提出有趣的观点。”她认为医学界和社会学家夸大了饮酒的危害。正如德怀特•希思(Dwight Heath)所指出的,“在研究酒精和人类行为的交互关系时,即使是所谓的‘硬科学’专业人员也承认不能仅仅局限于生理和心理范畴,而必须连同社会和文化的因素一起综合考虑。”14 在关于鸦片问题的研究中,我借鉴了这些有特色的人类学观点,因为饮酒与吸食鸦片具有明显的类似之处。“饮酒的实质是社会行为,是在一定的公认的社会情境中进行的”;这也适用于鸦片的吸食。15 关于消费的社会情境问题,已经有许多论著。大卫•克里斯汀(David Christian)在《生命之水》(Living Water)中指出,俄国革命前夕,伏特加在俄罗斯社会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托马斯•布雷南(Thomas Brennan)也有论述认为,在革命前的巴黎“饮酒具有正面作用”。而大卫•哈德曼(David Hardiman)则揭露,在殖民地时代的印度,饮酒行为中往往带有不同的政治意图。布雷南(Thomas Brennan)的著作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为它是对传统意识的挑战,号称“三件长袍”的神职人员、贵族和自由职业者,他们对酒馆文化的排斥态度无疑会对大众文化的研究产生影响。16我的这部著作也将对“中国长袍”们的陈旧观念发起挑战。 黛博拉•卢培登(Deborah Lupton)关于饮食和消遣文化历史的观点对我们有更深刻的启示:“食物和饮食习惯以及偏好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填肚皮’的问题”。17 就鸦片而言确实如此,吸食鸦片从来不仅仅是个“吃”的问题。卢培登认为:“饮食作为习惯和偏好不但受家庭影响,而且与一个人所属的社群息息相关。”她指出,鸦片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往往是亲朋好友聚会时一起分享的一种休闲方式。食物是一种“终极‘消费’品”,鸦片也是如此。18 乔治•瑞泽尔(George Ritzer)发现一种称之为“麦当劳化”的现象,它指的是这样的一个过程——商家会去迎合民众消费习惯的“最低公分母”。当吸食鸦片在晚清时期成为最底层大众的需求,而去迎合这种“最低公分母”的时候,这正是所谓“麦当劳化”的过程。彼特•阿特金斯(Peter Atkins)和伊恩•鲍勒(Ian Bowler)总结了近期以来食物研究的动态。机能主义学派强调饮食的“功利主义属性”,而结构学派则把关注点集中于“从深度和广度上探索形成饮食习惯的原因”以及饮食的品味审美如何受文化影响和受社会约束。”20 鸦片吸食在本质上固然有功利的属性,但也受社会文化的约束。结构机能主义学派如玛丽•道格拉斯(Mary Douglas)等则对上述两派的观点有所兼收并蓄。道格拉斯认为,从本质上讲,进餐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有组织的社会活动。在这部著作中,我们将“摆脱对长时期来占主导地位的物质主义的‘生产导向’式社会学解释的依赖,转而采用一种着眼于消费和生活形态的学术框架,对吸食鸦片这一‘系统’加以剖析”。21 这正是我们的基本思路,也就是说,我们将从饮食历史和消费文化的角度对作为商品的鸦片和吸食鸦片的行为进行研究。 前面提到的所谓 “三件长袍”(指神职人员、贵族和自由职业者等)为我们提供了有关吸食鸦片的资料,这对鸦片的研究是很重要的。但是,这些人关于鸦片的记载,其资料多来自于宫廷和衙门,所以这些资料事实上总是带有禁欲主义和“政治正确”的色彩。这正如布雷南(Brennan)在评论十八世纪巴黎的公众饮酒和大众文化时所指出的:“关于平民大众生活的描述,往往来自于外部社会和社会上流阶层的记载。这样,精英阶层的观点就成为我们最容易获得和最大量的历史资料。”22 在这些精英阶层看来,底层社会的通俗文化和饮酒习俗“造成并标志着”下层社会的堕落,而酒馆则是“不幸和淫荡的象征”。23 十九世纪鸦片所受到的评价也同样如此。历史学家有意或无意地依赖于源自政府的信息,因此在对鸦片的批评上保持了具有官方色彩的偏见。不过,学术界和官僚阶层也不乏对于官方历史中存在的偏见的谨慎:“历史学家的信息资源来自三个方面:官方史、家族史和野史”。24 老一代汉学家也就此提出告诫:“中国历史是由官僚撰写并为官僚服务的”。25 认识到这一点,有助于我们理解为什么官方史总是带有“浓重的伦理色彩和‘褒贬’意识”。 为了揭示历史真相,我查阅了浩如烟海的野史和非官方著作及资料,包括中国人称为“笔记”、“杂记”的各色各样的资料,甚至包括色情书刊。通过这些资料,我对吸食鸦片的主体及相关的社会环境有了更多了解。例如,据《鹂砭轩质言》( 戴莲芬 撰》一书透漏,鸦片在清代嘉庆中期“已经成为遍及上层和下层官僚的一种嗜好”。学者和官僚,他们本身是早期引领鸦片消费的先锋,但是到1830年代,由于鸦片泛滥需要对之作出政治评价的时候,他们又成为鸦片恶习的定性者。“淫书”或色情书籍也提供了极有价值的研究资料。如称为《画舫录》的书籍,就是一种专门介绍青楼名妓的著作。书中有对男女人物吸食鸦片情节描述,揭示了从清代中叶以来,鸦片消费如何借助性服务而蔓延为一种新的行业。这些书籍显示了民间资料的价值,揭示了历史的真相,补充了官方历史资料的不足。这些资料不仅读来饶有趣味,而且为我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也坚定了我未来在浩瀚如海的中文史料中继续探索研究的信心。除此以外,另一类有价值的资料是出自晚清和民国初年宴请和婚宴的菜单。这些菜单显示,提供鸦片吸食是款待客人的一项很引人注目的项目。 本书记录了鸦片从其早期作为娱乐休闲项目到晚期成为某一种社会符号的演变过程。各章的内容分别考察了不同阶层对鸦片的享用或依赖。鸦片的消费从奢华的享受到成瘾和依赖性的必需品,经历了若干阶段,十五世纪是引进和转化阶段,十八世纪是普及阶段,1800年至1860年为城市化阶段,1861年至1911年为完全社会化阶段,最终在二十世纪衰落。 第一章追溯明朝时期的鸦片社会生活,在此期间鸦片实现了由药物向奢侈品的转换。鸦片最初由明朝的附庸国作为进贡品奉献给朝廷,供皇帝和嫔妃作为春药使用。这种由药物向性用品转换而来的属性,一直延续到明朝灭亡之后。第二章关注的焦点是十七世纪。这一时期,中华帝国发生了改朝换代,烟草也在此期间完成了其本土化的转换。在这一章,我把鸦片置于更大的环境中,与烟草、鼻烟以及号称四大餐饮文化的茶、烹调、餐具和草药一并加以考察。正是明朝的经济、文化和社会条件有助于烟草和鸦片的消费,这一消费文化为鸦片的繁荣提供了最好的土壤。第三章是关于十八世纪的研究。在此期间,鸦片进入中国有两种途径,一是属国进贡,二是来自东南亚的旅居者和台湾复归后进入内地人士的携带。鸦片作为一种新的消费品融入了清王朝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并由文化精英和官僚阶层把鸦片带入了性消费领域。第四章对嘉庆年间(1799-1819)做了重点考察。鸦片在买办和腐败官僚的推动下完成了本土化的转换。在此期间,吸食鸦片从王公贵族向内宫宦官蔓延,接着是在士绅和官僚阶层扩散,而且进一步向社会大众和日常生活扩散。 第五章是对道光时上半期(1820-50)的研究。文化艺术界和官僚阶层的在欣赏和品味上的示范作用,使吸食鸦片在城市中心成为时尚。由于他们的推波助澜,吸食鸦片从上流社会扩散到中间阶层和下层社会。第六章讨论鸦片战争前夕(1839-42)对鸦片消费的政治定义。当上层文人吸食的时候,鸦片代表着文明和时尚,在穷人开始吸食以后,鸦片便成为社会问题,并招致禁令乃至引发了战争。而且由此所带来的政治性评述一直延续到现在。鸦片战争中国之所以被英国打败,是因为此前中国早已被鸦片征服。第七章研究1840年代和1850年代。这是十分重要的一段时期,在经历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不久,又遭遇了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60);这一段时间,由于走私猖獗加上种植和消费的本土化,使鸦片在中国广泛扩散。即使在战争期间,鸦片也依然是社会生活的引领因素。1860年,大烟馆甚至跟米店、茶馆等比肩并立。鸦片就像大米和茶叶一样成为中国人的日常消费品。第八章专写妇女的鸦片生活。直到清朝末年甚至更晚近时期,鸦片一直在娱乐部门保留着春药和性服务的功能。这种功能有助于富人打发无聊,也有助于穷人艰难度日。这种功能催生了青楼女子的另类生涯,也成为她们无法挣脱的有一道枷锁。 第九章详述鸦片催生的文学著作,这些著作对鸦片褒贬不一,有赞美,有谴责,也有客观的描述。伊芙琳•罗斯基(Evelyn Rawski)指出:“在文化传播中,语言是至关重要的因素”,我们可以透过鸦片体会到语言在文化传播中的价值和传播机制。26 文学著作向我们展示了鸦片的普及和流行,以及在中国人心境中潜移默化的渗透和增长。第十章着眼于1860年以后的半个世纪。在此期间,鸦片已经彻底地社会化。对于劳苦大众中的“瘾君子”而言,它是赖以活命和不可或缺的“日用品”;对于政治家,它是筹措资金的工具。它持续地吞噬着中国,但是也推动了中国经济体系的变革;它的文化和社会功能影响着亿万人口——从慈禧太后到男女百姓,都在享受它,屈从于它。第十一章研究晚清和民国初年的鸦片崇拜和鸦片文化,这时鸦片消费已经成为一种优雅的时尚和物质文明形态。人们趋之若鹜地追捧鸦片,甚至成为招待客人和亲朋好友聚会时分享的一道“美味”。鸦片已经成为一种正规的社交工具和交易品,无论是个人还是家庭,人们往往通过鸦片的分享获得相互之间的认同。事实上,鸦片最终竟然成为国际舞台上象征中国形象的符号。第十二章聚焦于二十世纪。在这期间,鸦片成为军阀、民族主义者、共产党以及日本侵略者争夺中国的一个经济的和政治的手段,谁控制了鸦片,谁就控制了中国。值得关注的是,1990年代以来鸦片又以新的面目死灰复燃,它的幽灵正在中国游荡。 从春药演变为物质文化,从一般的社会性转化为政治经济特质,鸦片活跃于近代中国的社会舞台并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本书在讲述有关鸦片故事的同时,也探索了汉学研究方面的几个“黑洞”。第一,鸦片具有春药和性娱乐品的历史背景。尽管关于性交易的研究已经很多,但是鸦片曾经是中国的“性娱乐品”,这还是第一次进入学术视野。第二,鸦片揭示了文化传播的机制。鸦片作为一种时尚的传播,遍及东南亚、中国、西欧和北美。这种跨语言,跨阶层和跨越大陆的文化专递机制有待更多的研究。第三,历史学家往往忽视了鸦片在内陆的传播。本书揭示了鸦片在内陆地区的运送和传布。第四,在史学界对复杂的明清经济的探索中,没有注意到“洋货热”即热衷于外国产品这样一个重要的消费趋势,例如檀香木、燕窝和自鸣钟以及之后的鸦片一样都是从东南亚传入中国的舶来品。历史学家也没有关注到朝廷、士绅和官僚这些最早的“洋货”消费先驱。正是这些人向世人传递了有关洋货的“福音”,也是他们促成了对鸦片的需求。第五,许多历史学家受官方历史的影响,长期以来认为鸦片 “被中国上流社会深恶痛绝”。27 这就是鸦片消费所得到的政治性定论。 第六,鸦片造成的女性地位和环境的改变。需要强调的是,本书所论及的鸦片问题并不能涵盖所有的中国妇女。第七,在鸦片的研究上,许多论者注重的是鸦片对于清朝晚期的毁灭性的破坏,但是很少从消费、商品和流行文化的角度去探讨这一课题。鸦片的破坏功能是一方面,但是在很大程度上也为承受着压力和紧张的社会各阶层提供了缓解和逃避的功能。最后一个“黑洞”涉及到共产党。陈永发认为中共在延安时期种植鸦片是为了渡过经济危机。我将证明,其实是他们需要获得“鸦片管制权”。“如果鸦片没有对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产生显著的影响,它对明清时期的经济增长就不会有重要意义。”28 通过鸦片可以看到它对中国普通老百姓生活的显著影响。中国与东南亚在政治和宗亲方面的密切联系促进了鸦片的引进。但是,如果没有城市经济的市场推动和本土的消费文化,鸦片不可能在中国繁荣兴盛。中国人不但吸食鸦片,而且对这种外来的消遣方式给予了重新定义,使之植入了一般的消遣和性娱乐生活。明清两朝和民国时代为鸦片的入侵提供了最佳时机和最佳市场,使之融入了中国的经济、文化和社会。鸦片的中国化受到外部和内部两种力量的推动,是这两种力量交互作用的结果。这本《中国鸦片社会生活史》算是抛砖引玉,中国历史学家必将超越中国中心观的旧框架,取得新的成果。
个人分类: 译稿|396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转基因主食不是鸦片!
tarimriver 2010-2-14 16:24
转基因主粮当然不是鸦片! 鸦片这玩意,多少年前世界的许多地方就有了,而转基因主粮呢?好像只有今天的中国才有的特色玩意! 你说,转基因主粮能是鸦片吗? 鸦片这玩意,百年前祸害过中国人,中国人对这玩意可以说是有点一朝被蛇咬三年怕井绳的,你要农民种鸦片是会被戳脊梁骨的;而转基因主粮呢,历史上何曾祸害过中国人?因而农业部可以推广,某些搞地质的科技工作者可以力主,总之,中国农民是可以种的,而种转基因主粮,非但不会被人戳脊梁骨,反而可以获得创新、能手、示范户等之类称号的!至于以后,以后出现的问题,科学会解决它!什么?如果以后出现的问题科学解决不了怎么办?何妨以不了了之,天变不足畏嘛! 你说,转基因主粮能是鸦片吗? 鸦片,根据古今中外的记载,尚未听说是常人必须进食的东西,而即便吸食成瘾,只要手段得力,大部分人还是可以戒掉的;而主食呢?常人一日三餐是少不了的,如果发现要进食的转基因主粮出现问题,常人能戒吗?不要抬杠,俺说的是常人,不要拿享受特供的人来说事! 你说,转基因主粮能是鸦片吗? 当年向中国人推销鸦片的,是英国人;而今天,向中国兜售转基因主粮的,是农业部的某些人以及某些搞地质的转基因爱好者。当然,有人说是美国的孟山都也向中国人兜售,广西的迪卡玉米就是铁证! 你说,转基因主粮能是鸦片吗? 鸦片是天然作物,其危害性是大自然赋予的;而转基因主粮呢?转基因主粮是受控于操作者的,其危害性取决于操作者的科学水平,更取决于操作者身上流淌的道德的血液! 你说,转基因主粮能是鸦片吗? 好粮虎年旺 种好粮,吃好粮; 父母健,子女壮! 转基因,危害广; 欧盟禁,日本防。 或燃油,或出口; 美虽产,不当粮! 印度穷,人且多; 慨然拒,意味长! 都是人,爹娘养; 他不吃,我亦防! 对假药,人提防; 对假粮,能两样? 转基因,高科技; 高科技,又咋地? 三鹿奶粉高科技, 大头娃娃它养的! 对科技,莫迷信; 科技后,还是人。 人高尚,科技良; 人低劣,科技恶! 人为钱,心肠坏; 号专家,不例外! 祖宗训,食为天; 病口入,莫懈怠! 过虎年,人高兴; 吃好粮,不生病! 种好粮,吃好粮; 祖国兴,子孙旺! 自: http://www.yhcqw.com/bbs/dispbbs.asp?boardid=14ID=11364replyID=11364
个人分类: 触景生情|1842 次阅读|1 个评论
美金融教授怒斥国际投行向中国兜售"金融鸦片"——转载
sunapple 2009-5-25 09:04
美金融教授怒斥国际投行向中国兜售金融鸦片转载 对一些中国企业来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带来的最直接的冲击还不是需求萎缩,而是在金融衍生品交易上出现了巨额损失。前几天我们就报道了国航、东航等企业参与燃油套期保值交易导致08年亏损惨重的消息,在这之前还有中信泰富因为与国际投行对赌澳元汇率,巨亏近150亿元。 为什么金融衍生品会成为中国企业的滑铁卢?在衍生品交易背后到底隐藏了什么样的秘密?今天我们就请有关专家来揭开谜底。    美国禁售的高风险金融衍生品为何在中国找到了巨大的市场?   美国康奈尔大学金融学教授黄明: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有点像,不是我发明的词,有人发明的叫金融鸦片。   黄明,美国康奈尔大学金融学终身教授,同时兼任 上海 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院长,长江管理学院教授、学术副院长,也是最早提醒中国政府与企业要警惕金融衍生品过度膨胀的学者之一。黄明告诉我们,被称为金融鸦片的这些复杂的金融衍生品,绝大多数都是华尔街的国际投行设计出来。然而,这些最终销售给中国企业的金融衍生品,目前在美国本土市场上却难觅踪影。   黄明:国际投行内部有明确的规定不许在美国销售,原因为什么?美国监管太严了。   1994年,曾经是美国十大金融机构之一的信孚银行被推上了被告席。起诉信孚银行的,是著名的宝洁公司。宝洁指控信孚银行通过欺诈手段对其销售极其复杂的金融衍生产品,导致宝洁公司亏损1.02亿美元。信孚银行最终被法庭判定有欺诈嫌疑,在信誉崩溃之后被德意志银行收购。黄明认为,正是这种法律威慑,让华尔街的投行不敢在美国国内销售复杂衍生品,但却转而向新兴市场发起了进攻。   黄明:这种产品有巨大的向下风险,往上给投资者的回报是很小很有限制的,但是往下的风险可以几十几百倍,因此你要是让投资者签这种合约,导致巨额亏损,所以投行在美国会承担极大的法律责任,因此投行分析来分析去决定不敢在美国销售这种产品。   独立经济学家谢国忠,曾经在摩根士丹利担任了9年的亚太区经济学家,他告诉记者,类似几大航空公司这类风险特别高的对赌金融衍生品一般不会在美国销售。   独立经济学家谢国忠:在美国的话几乎没人做,主要就是针对华人来做的,华人的话,主要就是,一个 香港 人 台湾 人做得很多,还有大陆人做得很多。   香港保障投资者协会会长吕志华告诉我们,在香港销售金融衍生产品的银行有10家左右,大部分是美资银行,根据他了解的情况,这些投行银行严禁把这些复杂的金融衍生产品产品出售给美国的投资者。   香港保障投资者协会会长吕志华:那原来这种衍生工具产品是不可以售卖给美国的投资者的,那在条文里面很,有清楚的列明,那他们的理由就是说,美国的投资者可能是涉及到税务方面的问题,所以这种衍生工具是不可以售卖给他们。   吕志华认为这种理由非常勉强,在香港有很多美国投资者买卖股票、房地产等,并不涉及到税务方面的问题。   吕志华:但是我觉得那里最重大的原因就是这种衍生工具的产品风险太高了,那所以在美国是不可以售卖的,最主要原因如果是出了事的时候,一般来说依照美国的监管条例,那投资银行是要赔款给那些投资者的,那过去来说也是曾经出现过这种情况。   刚才专家告诉了我们一个重要的信息,原来这类带有对赌性质的高风险金融衍生品在金融业最发达的美国是禁售品。事实上,经历过多次危机的美国金融界对衍生品交易一直不敢掉以轻心,股神巴菲特就曾经把衍生品称作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奥巴马政府5月13日还刚刚推出了一个加强监管的新框架,一些场外交易的衍生品将被强制要求在交易所上市交易。可是这些金融鸦片又是怎么传到了中国企业手上呢?我们再来了解一下其中的内幕。   在美国不能销售的产品,却在中国找到了巨大的市场。2004年,黄明以衍生品专家顾问的身份应邀回国参与中航油重组,在亲自查了中航油购买金融衍生品的相关合约之后,黄明意识到,中国企业正在遭遇华尔街金融鸦片的侵蚀。   黄明:在这个过程中,我简直就吓了一跳,这个国际投行为了自己榨取巨额利润,给中航油新加坡设计了一个极其复杂,极其就有点像是剧毒产品,我的反应总结就是两个字:气愤,这个气愤就是气愤我们的国企会如此的愚蠢,做这种对自己对这个企业完全没必要的合同,然后导致巨额的亏损。   黄明告诉记者,金融衍生品的功能原本非常简单,就是为了帮助企业消除未来可能存在的风险,那些复杂金融衍生品所起到的作用却恰恰相反。   黄明:简单和复杂,按对一个衍生产品的定价、风险、计算它的数学复杂程度来区分,那么简单的有初中数学水平就能搞定的,比方说 期货 、互换那是绝对简单的,还有用诺贝尔奖理论才能定价,就期权,最简单的期权,比诺贝尔奖理论能定价的简单期权之上的,我都称为复杂的,那都得靠几百几千行的计算机程序,一个非常懂的往往是物理博士,数学博士出身的人,来给他定价分析,才能把它给算清楚的,这一类都算是复杂的。   记者:您刚才说比诺贝尔奖还复杂的金融衍生产品,我们国内有很多企业在做?   黄明:那当然,我们这一轮的央企的亏损,绝大部分,90%以上,全部是,这是极端复杂的衍生产品,连诺贝尔奖的公式都无法定价的这些产品。   那么黄明所说的复杂衍生品究竟有多复杂? 中国农业大学 期货与金融衍生品研究中心主任常清给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事实。   中国农业大学期货与金融衍生品研究中心主任常清:有一个大学老师被航空界请去做咨询,那是我的学生,他告诉我,他说他看完了之后,他感觉非常吃惊,觉得这个合同有如此内容之多,就是150多页,就他来看,就他是个专家性质的,他得看它几天,而且好多看不明白,就它在提示风险的时候就很小的字,把好的时候都说得很大的字。   作为中国期货市场的创始人之一,常清也一直关注着国际投行在中国的一举一动。前不久国内几大航空公司因套保巨亏的消息披露后,他就对几家公司的公开资料进行了分析。而从这些报告中,常清也发现了国际投行真正的意图。   常清:举例讲说高盛手里拿着大量的石油的多贷,一直往上涨他也赚钱,但是他也怕价格下跌,怎么办,他就从中拿出一部分钱来买 保险 ,怎么买保险,就说价格一直往上涨的时候,我每月给你多少钱,这不是保险费,但是一旦价格跌到某个位置,你就变成了买者,它等于把手里的多贷、原油全卖给你了,它没有风险了。   黄明:我们的社会,对我们国际大的投行,有迷信有盲目的崇拜,把当成精英,把他们当成独立的专家,而事实上国际投行是一个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一个商业体系,你不能把商人当成一个独立的专家,我们的企业经常犯这种错误。   然而,犯错的并不只是中航油一家。2008年10月底,中信泰富惊爆147亿港元亏损。常清告诉我们,中信泰富巨亏的罪魁祸首,依然是他们与国际投行签订的那些复杂金融衍生品合约。   黄明:中信泰富做套期保值,用了剧毒巨复杂的衍生产品,完全没有必要,因为他要真想套期保值,澳元套期保值很简单就去做期货互换,这些市场非常简单定价上不会被人宰也特容易懂,但他恰恰选择了极其衍生产品,从这个角度来说也是一个恶性的投机。   中国企业接二连三在金融衍生品交易中发生巨亏,促使黄明多次在多家媒体上发出呼吁,提醒国内投资者高度关注复杂金融衍生品的危害。一位曾经负责某著名国际投行在亚洲区兜售复杂衍生品的朋友,在看到黄明的向他坦陈了自己内心的不安。   黄明:他说那一阵经常有负罪感,他到企业去销售衍生产品,他觉得就像是给人扔了一个炸弹扭头够就跑了这个感觉,第二个,他评论到了,他们投行的投资银行部,就帮企业上市帮企业融资的是给企业创造价值的,但是这个衍生产品部,给企业兜售复杂衍生产品的,是给企业摧毁价值的。   这位国际投行的经理讲述的另一个故事,可以让我们更进一步看清复杂金融衍生品的真面目。   黄明:他的一个投行卖衍生产品的哥们,到亚洲某企业家卖衍生产品,没卖成功,但是把这企业家的女儿给娶了,因此就加入这个家族了,结婚之后,有一阵之后,另外一个投行给这个家族打电话,兜售类似的衍生产品,他抄起电话来,就警告那个投行,说你敢往这卖,我去告你,以前自己卖,可以,一旦加入家族了,再也不允许别人卖了,因为他知道,他要是卖给自己的家,他绝对不敢卖这种产品的。    复杂金融衍生品交易让一些中国企业遭受血洗   一些中国企业冒然参与复杂金融衍生品交易,成为国际投行转嫁风险的对象,最后造成了几十亿、甚至上百亿元的亏损。实际上,吃下这些金融鸦片的,不仅有国字头的大企业。之前我们在节目中也曾经报道过,一些香港投行机构在内地推销一种叫KODA的金融衍生产品,不少国内民营企业家把几十年的心血都赔得一干二净。风险和收益明显不对等的复杂金融衍生产品,为什么会成为这些人的投资选择?   赖建平第一次接触KODA这种金融衍生产品,是通过妻子的校友张宁,这位在香港荷兰银行担任私人银行投资顾问的朋友,在2007年6月专程跑到 北京 ,向赖建平夫妇介绍她所在的荷兰银行私人银行。   荷兰银行(香港)私人银行客户赖建平:我们当时就吃完饭以后,当场在饭桌上不到五分钟,就签了一百多页的一个全英文的文件。   作为律师,赖建平觉得这仅仅是一个开户文件,只要帐户里没有打入资金,也就不存在什么风险。再加上对朋友的信任,赖建平并没有了解这些英文文件到底是什么内容,就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赖建平:她打着的名片是荷兰银行私人银行的董事你明白吧,那董事,按我们的理解董事是公司的高管,不是一般人,既然你又是美国留学回来的,又是荷兰银行的高管,你还是我们的朋友的朋友,我有什么理由不相信,不信任你呢?我还怎么可能去跟你,我说要求把一百多页的英文文件翻成中文,我请律师来给我出法律意见书。   签署开户文件之后不久,赖建平就把资金打到了这个帐户上,对金融衍生产品完全不懂的赖建平,把自己财富增值的希望完全交给了这个香港荷兰私人银行的投资顾问。   赖建平:因为我们既然是信任,是顾问,我们就言听计从,她叫我们买什么我们就买什么,叫我们买哪个产品我们就买哪个产品,就开始一直做。   黄伟业曾经是郝婷在花旗银行的客户经理,两人还算比较熟悉,后来黄伟业跳槽到星展银行之后,就不断打电话给郝婷,希望郝婷成为香港星展银行私人银行的客户。   星展银行(香港)私人银行客户郝婷:他当时给我讲就是说,他们星展银行是新加坡最大的国有银行,新加坡是世界上最法制的国家之一,我说我的钱转到你这边的话,你每年综合收益率你能给我多少?他说,高的话30%50%,最保守的估计15%20%。   后来黄伟业专程从香港飞到北京,来见郝婷,并在会面的时候,让郝婷签署了在香港星展银行开户的英文文件。回到香港后,黄伟业为郝婷重新注册了一家公司,并且在香港星展银行开设了帐户,专门用来投资KODA产品。至今这些文件还保存在郝婷的Email信箱里。   郝婷:这全是英文,一个汉字都没有,如果有就是郝婷两个签字是中文,这个公司的所有文件,没有跟他当面签的,全部是他Email过来以后,他给我指示,你在第几页的那个地方签字,这个Email都有,我给他签完以后,把这一页传真给他。   根本不懂英文的郝婷,出于对星展银行和黄伟业的信任,就在文件上一一签下了自己的名字。正是这些文件,星展银行开始为郝婷购买这种叫KODA的金融衍生产品。   美国康奈尔大学金融学教授黄明:当他们拿着什么哈佛的学位,西服革履的,然后代表着银行,打着是总经理的名片,整个团队来跟你,特别职业化的跟你谈他们的投资产品,尤其是针对你们这种高端人士投资产品的时候,你很容易相信他们,因此当他们拿出这些一百页的合同,你不懂的合同,要签的时候,这种盲目的信任就导致你签了这种合同。   黄明博士在长江商学院的学生,有很多都是民营企业家,他们中的不少人因为投资KODA产品而损失惨重,而他们当初到香港投资,也是因为朋友的介绍,那些银行销售人员在介绍金融衍生产品时,往往描述这种产品如何能够赚钱,但是却不告诉投资者背后的巨大风险。   黄明:当这一类的产品的风险极其不对称,当你赚的时候,你就赚了一点,但是你亏的时候,底基本上没底了,而这种风险极其不对称的风险,往往西方银行或者投行没有向这些投资者完全披露,但是银行告诉投资者这些风险的时候,我敢相信大多数的投资者都不愿意做这个合约的,我认为很多银行不是所有银行,很多银行,没有完全披露这个亏损的风险。   黄明博士认为,有些银行推销员不仅不给投资者提示风险,甚至还背着银行在客户的开户文件上做假。这是赖建平当时的开户文件,我们看到除了赖建平的签名之外,没有一个中国字。但是这份开户文件上却显示,他们提供了中文资料。   赖建平:因为她当时都贴好小标签在哪个签字处,我们只是签了一套空白东西,她既不给我们解释,也不给我们商量,问我们应该怎么填内容,所以她把这套东西拿回去以后,她擅自在所有的地方按照她的需要给我们填内容,还有更恶劣的是,你看看,这个有个所谓的风险披露声明,风险披露声明好几十页全是英文的,结果你看它怎么说的,它说这个按照客户选择的语言文字也就是中文向签字的客户提供了本风险披露声明,它说按照我的选择,我选择的中文向我提供了风险披露声明,但是在哪儿呢?她要给我提供了,一定会让我在上面签字的。    我们该如何面对金融衍生品?   前不久,在报道国内几大航空公司投资航油套期保值出现巨亏的时候,我们也调查过其他几家境外航空公司的业绩,它们也都从事航油套期保值业务,但并没有出现大的亏损,美西南航空甚至还获得了一些盈利。这样的业绩对比说明在投资金融衍生品方面,我们确实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新手。正因为如此,我们在面对金融衍生品的时候更应该慎之又慎。   在 天津 聚龙集团副总裁崔景士看来,判断某一种金融衍生品是否有毒其实非常简单。曾就职于国内最大的粮油集团,并代表集团长期在芝加哥期货交易所从事套期保值业务的崔景士,目前在一家民营企业担任执掌期货业务的副总裁。他告诉我们,在上任还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已经有多家国际投行向他兜售金融衍生品。   天津聚龙集团副总裁崔景士:就是说如果他作为卖方的话,卖给你这个产品,所谓产品的话,你告诉他,你说我作为卖方,你作为买方,还是同样架构这个产品,这一摞合同对方签不签,很简单一个道理,你愿不愿意买,一般的时候,我相信对方都会说我不愿意买,很简单的一个东西,很简单一个道理,还是引用巴菲特那句话吧:我从来不做自己看不懂的市场。   常清:露出我们有什么问题,就说我们人才有问题,就是说我们这次大的经济机构,大的国有企业对现在市场经济的认识和了解还是有距离,有差距的,就说他们对究竟如何进行套期保值,套期保值的目的是什么,怎么进行套期保值,这一系列问题我认为还没有认识,人才准备也不足,那么往往都是什么,领导说了算,那么领导也没有那么多时间去学习,所以说又盲目的相信华尔街投行,这就促成了问题的发生。   黄明:对国际投行来说咱们不要抱任何期望,国际投行能够宰割企业宰割投资者,能够谋取暴利而不受到法律制裁,他们绝对会做的,大家老批评国际投行贪婪,一百多年来,他没停止贪婪过,所以这个很难从他们这边管住,只能管住自己,怎么管自己呢?我认为就是作为我们的国企,要加强内部风险控制,不懂得的坚决不做。   我觉得尤其针对国企最重要的还是在监管层这个角度多做点工作,因为国企假如没有明晰的法规,不许做这个不许做那个,他们会去做的,而且事后没有责任,因此我特别赞同 国资委 最近推出的这一系列新的规章制度,把这些都,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都明晰化了,当我们加强监管的时候,而且追究责任的时候,要求披露的时候,确定不能做复杂衍生产品,那么会使得我们央企向下的衍生产品的业务改善很多,所以总的来说我觉得,我该学的教训,很大一部分已经在国资委最近的通知中体现出来了,这一点我非常欣慰。    半小时观察:认清金融鸦片   鸦片给中国人留下的是一段屈辱的历史和无尽的伤痛,而今天,被专家斥为金融鸦片的金融衍生品又让众多的中国企业和投资者遍体鳞伤。   黄明教授告诉我们,这种带有对赌性质的高风险金融衍生品之所以在美国不敢卖,是因为他们有严格的法律,一旦他们胆敢销售,美国的法律可能会让他们倾家荡产。而他们敢卖给我们,就是因为他们觉得,卖给我们,他们没有多大风险。我们现有的法律还不能拿他们怎么样?   他们能够大行其道另一个原因是国内投资者对国际投行的盲目信任,身为美国康奈尔大学教授的黄明告诉我们,在美国,投行的经济学家、高管很少有机会在公共媒体上发表自己的声音,因为他们观点、声音背后是自身的利益,但是在国内,很多国际投行的经济学家经常出席大型的活动,他们的观点也充斥我们的媒体,成为主流的声音。   在国际投行看来,那些对金融业务不太熟悉的国家和地区,无疑是最理想的传递对象。在这场赤裸裸的金钱游戏中,所谓价值和专业都是投行的精美包装,只有风险和收益才是决定一切的筹码。   吃一堑长一智,一些中国企业身上出现的金融衍生品巨亏风潮已经引起了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相应的监管措施也在近期密集出台。不过,我们希望这些企业,包括国内的投资者不仅要提高对金融衍生品的风险意识,更重要的是看清这些金融鸦片背后的贪婪和虚妄以及国际市场严酷的游戏规则,不要再轻信打着华丽招牌的陷阱。 转自sohu(主编:孟庆海 记者:高杨、康敬锋)
个人分类: 技术力论坛|2429 次阅读|0 个评论
枷锁
famingkuang 2009-4-4 12:58
鸦片最初被人发现,只因为它是一剂良药。 爱情之所以被人追捧,只因为它让我欢乐。 知识代表着智慧,令我无限向往。 可一旦你将我俘虏,却变成了我的枷锁。 美丽的樱栗花有罪吗?
个人分类: 情感世界|913 次阅读|5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14: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