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由来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话朋论友
热度 8 ninglz 2016-12-21 19:36
话朋论友 蒲亨建 先生发了一篇博文:“ 朋友 ” 的定 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093688-1022099.html 重点讲朋字两月成,非等不成朋的道理,读来有趣! 联想到日语中的朋友写为: 友達。 就想:这“朋”字,到底是两个月呢? 还是两个肉呢 ? 好奇驱动,不查明白“心事”难了却…… 如今这时代,只要有求知欲,随时随地都可学习。 只有想不到的问题,没有找不到的答案! 上网遍查……归纳资料:“朋”大概有三层意思。 一、朋是成群结伙 按照 许 慎 的解 释 ,朋字是 “ 古文( 这 里的 “ 古文”是指象形字) 凤的 象形 ” 。 就是 说 , “ 朋”字是 凤 凰的 “ 凤 ” 字的异体字。 在古 象形文字 甲骨文里,朋字确 实 象是一只 张 开翅膀的大 鸟 , 那两个 “ 月”,其 实 就是两扇翅膀。 在古 汉语 里, “ 凤 ” 和“朋” 读 音也大体差不多: 古 时 候大概声母 “p” 和“f”不分。比如“妃子”的“妃”字,就有两个 读 音:一是 读 “fei” ,阴平,作名 词 ,是配偶的意思,后来 专 指皇帝的妾和太子、王侯的妻子;二是 读 “pei” ,去声,作 动词 ,是婚配、婚嫁的意思。其 实 , 这 一个字的两种 读 音,是后来由于 语 言的 发 展 变 化而分开的,最初可能就是一个 读 音 所以就用 “ 凤 ” 字的 这 个异体字假借来作 为 “ 朋党”、“朋友”的朋了。 当然,假借也不 仅 是因 为读 音相近,字意上也有解 释 : “ 凤飞 ,群 鸟 从 ...... 故以 为 朋党字 ” 。 由此看来,“朋”,最初是成群 结 伙的意思, 所以《山海 经 》里有 这样 的句子: “ 有 鸟 焉,群居而朋 飞 ” ,朋 飞 ,就是成群地 飞 ,然后 这 个 “ 朋”就演 变为 朋党的意思。 二、 “ 朋” 是古代 货币单 位 上古 时 代,曾 经 有 过 用 贝 壳做 货币 的 历 史,所以有宝 贝 一 说 。 象形字 “ 宝”字作“ 珤 ” ,大概是指玉石作的器皿, 后来演 变为 繁体字 “ 寳”,就泛指一切宝 贵 之物了。 两 贝为 一 朋 《 诗经 · 小雅·菁菁者莪》里有 这样 的句子: “ 既 见 君子, 锡 我百朋 ” 。“ 锡 我百朋 ” ,就是 赏给 我一百朋 钱 。一朋是两 贝 , 那么,朋字的那两个半 边 ,就可能是 “ 贝 ” 的象形符号,后来 简 化 为 “ 月”了。 这 个作 为货币单 位的朋,和朋友的朋,有什么 联 系 吗 ?两个 贝 ,是并列的两个 贝 , 这 种并列的关系, 就是朋友的 “ 朋”字的另一种涵 义 : “ 平等”、“ 类 同 ” 、:“相当”等等, 说 的是作 为 朋友的两个或几个人之 间 的关系的要素 。 前面 说 的 “ 同 门 曰朋 ” ,指的就是 这 一 层 意思。 三、 朋 与 友 不同 朋友 这 个 词 ,在 汉语 中早就有了。易 经 上就有 “ 君子以朋友 讲习 ” 的 说 法。 论语 里也有“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这样 的名言。但是,古人 说 的 “ 朋友”和我 们现 在 说 的朋友不大一 样 。我 们现 在 说 的 “ 朋友” 这 两个字 说 的是一个概念,是指互相有交情的人、互相友好的人。而在易 经 和 论语 那个 时 代,一般的名 词 是很少用两个字来表达的。 “ 朋友” 这 两个字,是两个概念。按照古人的解 释 , “ 同 门 曰朋,同志曰友 ” ,“同 门 ” ,是在同一个老 师门 下学 习 的人,所以, “ 朋”就是我 们现 在所 说 的同学;所 谓 “ 同志”,当然不是我 们现 在所 说 的 “ 革命同志”,而是指志趣相投,能合得来的人,所以 这 个 “ 友”,就是我 们现 在的 “ 朋友”的概念。 也就是 说 ,易 经 上和 论语 里 说 的 “ 朋友”,相当于 现 在 说 的 “ 同学和朋友” 这 两个意思 。 原来如此! “朋”既非两个“月”,也非两个“肉”, 而是从两个“贝”简化成两个“月”的…… 演绎开来: 要成为朋友,基本的条件应是: 一是“同门”出身,学问教养价值观相近……?; 二是“同贝”财富,经济基础相当……? …… 现在我们也常说要知一个人的品行,看看他的朋友,就会八九不离十, 因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嘛! 自己身边的朋友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自己的一面镜子…… 最后,感谢蒲先生的博文给予启发! 红叶随笔 2016/12/21
个人分类: 思索|3079 次阅读|19 个评论
美国的由来——读书偶录(2)
热度 5 cswen 2014-3-21 15:23
美国的由来 ——读书偶录( 2 ) 温景嵩 ( 2014年3月19,21日写于南开园 ) 本文的标题就是资中筠女士《美国十讲》一书里第一讲的题目。只不过我把她原题中的“美利坚合众国”,简写为“美国”二字而已。 资中筠在她《美国十讲》一书的封面上引的那段话,原是说美国不是打出来的国家,而是谈出来的国家,是讨论出来的国家。而众所周知,美国在建国时确实是和英国打了一仗,就是美国的独立战争。这一为大家所熟知的事实,似乎与资女士的论断相矛盾。于是她就在本节中就作了如下的解释: “ …… 他们(指北美当时十三州的人—温注)最后在华盛顿的领导下,打败了英国。他们就独立了,脱离了英国。 但是脱离了英国并不等于有了一个国家,他们并不是先有了国家,然后再独立的。他们原有十三个州(States,更确切地应译为“邦”,它不相当于我们的省,而是独立或半独立的邦),就是“新英格兰”六个邦加上东海岸另外七个邦。在和英国打的时候,十三个邦联合起来。等到把英国打败以后,各自还是分散治理。每一个邦都有自己的议会,和议事规则,基本上是各自为政。(所以并不是一个国家—温注)”(引自资中筠:《美国十讲》) 资中筠的这段说法,和她在书中引用的图画:《1781年10月19日英军司令康华利(Cornwallis)将军率领八千士兵在约克镇(Yorktown)向北美大陆军总司令华盛顿投降图》一致。在这幅图画中,华盛顿被称为“北美大陆军”的总司令,而不是“美利坚合众国军队”的总司令。更为引人注目的是:此图引自《美国国会图书馆》,其权威性就自然可知。所以这幅图画就以其无比的权威性,支持了资中筠女士上述的这个论断。 然而资中筠女士在其书里的这一节中,还犯有一个错误。那就是在独立战争究竟止于何时的问题上,她犯了一个不小的错误。 当她进一步提到美国正式建国的时间问题,对此问题她一方面正确地指出: 美国建国应当从1787年北美各邦举行有名的“联邦制宪会议”并制定了《联邦宪法》算起; 另一方面却说道: “从1776年打赢了独立战争,到1787年,过了11年才决定建立一个统一的国家问题。说明独立战争并不等于建国。所以我说(指资中筠自己—温注)美国这个国家本身是谈出来的,不是打出来的。打,只是把英国人打跑。”“而制宪会议才决定了建立统一的联邦共和国问题。”“所以美国成为一个统一的国家,并不是像我们这里的秦始皇那样用武力消灭了六国,然后才统一了中国。不是这样的,北美这十三个邦不是谁把谁打败了,然后再统一。从根本上讲,他们的观念就是和我们不一样。”(以上几段均引自资中筠:《美国十讲》) 在这些论述里,资中筠犯有一个时间计算上的错误,即打赢独立战争是在1781年,而不是在1776年。这有资中筠自己引用的来自《美国国会图书馆》那幅图为证。所以,从打赢独立战争,到建国共花了6年,而不是11年。资中筠女士在这里犯了个计算上的大错误。当然,1776年对于美国人而言,也是一个重大的年头,亦即这是美国著名的《独立宣言》发表的时间。 有关美国从独立战争开始,到正式建国这段历史,我们在我国《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六卷本的《世界通史》,其中的第三卷《近代卷上册》(此卷由刘祚昌,光仁洪,韩承文三人主编)里,找到了各次重大历史事件所发生的时间,现在把这些时间点给在下表之中: 1775年4月19日北美独立战争在列克星敦镇爆发; 1776年7月4日公布了《独立宣言》; 1777年10月17日萨拉托加大捷英军五千人投降; 1781年10月19日英军七千人在约克镇投降; 1783年9月英美在巴黎签订《巴黎和约》; 1787年9月制定了《联邦宪法》,美国正式建立。 在结束本文之前,我们还想补充几句: 即使我们承认了资中筠女士上述说法的正确的一面,但我觉得也不应该完全否定独立战争在美国建国中的作用。 我以为一个比较正确,比较完整的说法应该是: 独立战争,和制宪会议共同在美国建国中起了作用,美国既是谈出来的国家,也是打出来的国家;它是“谈”与“打”结合出来的国家。 再者,有朋友曾提到了美墨战争,和美国现在以战争来称霸世界问题。我觉得此节中资中筠女士的讨论,完全集中在讨论美国建国时期的问题,而美墨战争却是发生在美国建国半个世纪以后,当它向西扩张而在19世纪二十年代发生的,和原来的统治者墨西哥之间的战争。所以不能在此处来讨论。至于美国现在的以战争来称霸世界问题,那更是现代的事。这一事件当然是十分重大的历史事件,所以,在资中筠女士这本书里的最后几节,自然会提到它,此是后话,这里就不再啰嗦了。当然,美国内部也曾有过一次内战,那就是著名的南北战争。但那也是发生在美国建国以后,和现在讨论的美国建国初期的事无关,所以也就不在此节里讨论了。 以上这些说法不知朋友们以为如何?欢迎朋友们批评指正,欢迎不吝赐教,谢谢。
个人分类: 温景嵩文库|2305 次阅读|10 个评论
国内孤本553卷《美国国会档案(1842-1867)》的由来
黄安年 2013-5-21 15:06
国内孤本 553 卷《美国国会档案( 1842-1867 )》的由来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3年5月21日发布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经常跑北京市灯市口的中国书店,淘美国史外文旧书,当时外汇进书极其困难,这样可以为系里购书省点钱。 时间久了书店老员工已经认识我了,记得1981年6月初某一天,我又来到中国书店,店内一位刘姓的老员工问我对于美国国会档案文书有没有兴趣,我眼睛一亮,问在哪里,让我看看,于是他带我到后院看几本美国19世纪中叶的国会档案,确认系当年美国国会出版社所出版。我又问总共有多少卷,这些国会档案是从哪里来的?老员工介绍说是北平解放前,美国驻华大使馆留下来,以后转到中国书店的。因为中国书店库房有限,为避免压库,希望将此书出售。我问如果全部买下多少钱,回答是8000元人民币。这个数字在当时不算了,我说:如果我们全部买下,能否在价格上再考虑降一些,他说:再考虑考虑。 回校后,我即和相关老师商量,取得了共识,以为机会难得,在北图和北大没有见过,在北师大也没有这样的档案,只是系里难以出这笔量不小的8000元。于是我找到时任历史系总支书记兼学校社会科学处处长戴洵同志,她对购书一事十分支持,说,你打个报告,我门单独批一下,这笔钱由校方拨款。几经和中国书店商议,终于在1981年6月11日下午从中国书店购得553卷美国国会档案,总价7000元人民币。这些书是通过叫两辆三轮平板车运回北师大的,这样可以省些运费。 这553卷如果全部放满书架当时的书架(115米宽)需要整整三个书架,如果全部摆开要占单独的大半个小房间(六个书架),由于长期搁置在书店的库房,有的档案已经有些霉味和脱皮,需要加封面和必要整理,这样正好将省下来的1000元用于维护上面了。为了维护这些国会档案,当时担任系资料室的外文资料管理的周海林同志花费了整整半年的精力,还有些77级毕业班的同学帮忙。 借助这批国会档案我们编译出版了 《美墨战争资料专辑》(1984年出版),所依据的原始资料主要选自美国国会档案及总统咨文和文件汇编,其中包含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在国内独自保存的美国国会档案资料。 553 卷美国国会档案的目录已经发布 (见《 国内孤本 , 北师大 553 卷《美国国会档案( 1842-1867 )》目录》黄安年文黄安年的博客 /2013 年 5 月 21 日 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691942 ) 这里只是说明档案的由来。 这套当年出版的美国国会档案在我国国内算是孤本 , 在美国估计也不超过 10 套 , 我 1991 年及其后在美国许多图书馆里没有看到这套档案。今天如果平均每卷以 400 美元的价值计算,估计值 221 , 200 美元,约 140 万人民币(按照 1 : 622 汇率计算)。令人遗憾的是在北师大现在从事美国问题和美中关系研究的人很少利用它!
个人分类: 学术问题评论(07-11)|3457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民族的由来——读史偶记(2)
热度 15 cswen 2013-4-6 19:00
中国民族的由来 ——读史偶记( 2 ) 温景嵩 ( 2013 年 4 月 4 — 6 日写于南开园) 这是吕思勉先生的《中国通史下册》之第十九章的题目。实际上这一章是他下册的第一章。由于吕先生用的是总排次序,既然上册到第十八章为止,所以下册的第一章就成为他全书的第十九章了。我们已经讲过,由于吕著《中国通史下册》对中国王朝轮替之政治史,讲得比较简略;所以读吕先生这本书时,要配合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上下册》一起来读。因为,钱先生的这两册书是专门讲中国政治史的。吕先生这一章的内容,则相当于钱穆先生《国史大纲》的第一篇:“上古三代之部”中之第一章:“中原华夏文化之发祥”。然后还要再细分,是钱先生大纲中第一篇第一章里面的第一节:“近代对上古史之探索”。于是,我们就应当把这两本书的这两个章节对照起来读了。 吕思勉先生通史的这一章,原来是要讨论中华民族的主体——汉族的来源。按照他的说法,历史上曾经有过两种汉族来源的学说。一是古代汉武帝时曾有过的:汉族源于新疆的于阗河源的昆仑山之理论。那时人们相信中国民族来源于黄河之源的昆仑山,因汉朝使节曾穷河源于此。《史记 . 大宛列传》说,天子案古图书,河源于昆仑。实际现在却搞清楚了:黄河并非源于新疆,而是源于青海,且青海又并非汉族的发源地。吕思勉先生在本章中最后的猜测是:汉族的发源地应为大河的下游,而非上游。他说:“文化的发展 , 总是起于大河的下游。埃及和小亚细亚即其明证。所以,与其说中国文化起于黄河上游,不如说是起于黄河之下游更切于事情了。”当然总起来说,要考察一个民族的来源,要靠考古学,而并非史学。关于考古学在中华民族起源问题上的重要性,吕先生对这一点是十分明确的。在本章中他明确地指出:“茫昧的古史,虽然可追溯在数千年以上,然较诸民族的缘起,则总是远后了。所以追求民族的起源,实当求诸于考古学,而不当求之于史学。”然后,他并且提到了在 1903 年,在河北房山县周口店考古所发现的北京人—— PekingMan. 对此,吕先生说道:“据考古学家的研究,北京人其时约距今 40 万年。但其和中国人有无关系,殊不可知,不过因此而知东方亦是很古的人类起源之地罢了。”在这里吕思勉先生留下来的问题:要根据考古学来定出中华民族的来源地,此事要由钱穆先生来做了。 吕先生在本章中提到的第二个中华民族起源的理论,仍然是“西来说”。不过这个西来说,可不是“土特产”,而是来源于西方的一些学者。他们所说的西方来源却是更远的西方,他们说我中华民族是经由中亚,土耳其斯坦而进入中国本土的。然而,吕先生马上就否定了这一说法。在钱穆先生的书中也提到了这一“西来说”,然则钱先生和吕先生一样,他也马上就否定了这一“西来说”。在综合了我国在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发现后,钱先生指出:“至于西方学者早先曾有过中国民族与中国文化西来之臆测:那是由于在民国十年( 1921 年)发现了河南渑池县仰韶村的彩陶上绘有几何花纹,即所谓仰韶文化,或彩陶文化;西方学者乃认其与中亚,南欧一带有关系,但至今并无人相信。”根据我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发现的北京人,陕西蓝田猿人,山西芮城猿人,广东曲江马坝村的马坝猿人等,钱先生论断道:“在远古时代,我中华民族的祖先殆已遍布华北,华南之地。”他并且指出,“北京人的年代距今约五十万年,其时北京人已知用火,当早于欧洲人用火约三十万年以上。”这就彻底破除了西方人所谓的中华民族起源的西来说。世界上的各个民族原来都有自以为是世界的中心的倾向,而其他民族都是由他们那里衍生出来。我们的国家名叫中国就有此含义。当然,我们绝不会因为钱先生的书中讲了,北京人学会用火要早于欧洲人三十万年,就认定欧洲人竟是从我们这里西迁过去的。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的重要特征。我中华民族的语言是单音节的语言,由此发展起来的文字是象形文字;而西方民族的语言是多音节的语言,所发展起来的文字是拉丁字母,是拼音文字。所以我中华民族不可能是从西方迁移来的,而西方民族也不可能是从我东方迁移过去的。只是到了近代,由于现代交通业的发达和发展,东西方文化才开始接触才开始交流起来。这才符合历史发展的真实情况,所谓的“西来说”和“西去说”都不符合真实,因而都是不对的。 在讲过中华民族的缘起问题之后,接着钱先生就讲到中国文化的起源问题。这时,他是从我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的发现讲起。这里面有: 一 . 前面谈到的仰韶文化; 二 . 就是山东历城龙山镇发现的黑灰陶文化,即所谓龙山文化; 三 . 湖北京山县屈家岭文化,尤其是淅川遗址; 四 . 最后是黄河上游;川,滇西南地区;东南沿海,塞北高原,以及东北地区,西北高原,青藏高原各处,皆有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现。 在讲过考古学上的这些重大研究成就以后,钱先生就把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全部发现综合起来,对中国文化的起源问题做出了判断。他说:“中国文化最早开始,应在山,陕一带之黄土高原。东至太行山脉,南至秦岭山脉,东南至河南西北山地,西北至河套地区。自此逐步向东南发展。及至新石器时代时,当转到以渭水盆地及黄河大平原为中心。由仰韶彩陶文化再向东发展,形成龙山文化。向西传播,乃至黄河上游,以及西北高原。”这就是钱先生对我国文化起源问题做出的明确判断。 看来,钱穆先生对中华民族的起源问题,以及中国文化的起源问题,他对这两大问题所做出的论断,都是有相当充足的考古学上的根据,因而是很可信的。就此,在结束本文前,我们不能不讲到在考古学上作出以上卓越成就的这些杰出的考古学家们。首先就是裴文中先生( 1904 — 1982 )。是他在 1929 年 12 月 2 日 独立主持了周口店的发掘,结果挖掘出一块距今约 60 万年前的完整的猿人头盖骨,并定名为北京猿人,简称北京人,此一重大发现,当时震动了全世界的学术界。随后是贾兰坡先生( 1908 — 2001 )。他接着裴文中的工作, 1936 年仍是在周口店又发掘出三块北京人头盖骨。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科学院成立了以杨钟健先生( 1879 — 1979 )为首的——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看来,裴文中先生和贾兰坡先生也在这个所,他们都是杨钟健先生的助手)。在这个研究所的集体努力下,在 60 年代又先后发掘出距今约 50 — 60 万年前的陕西蓝田猿人,山西芮城猿人,云南元谋猿人,广东马坝猿人等等。 由于有了这些考古学上的重大研究成就,我们现在才能对我们是从何而来?我们的文化又是从何而来?这样重大的两个问题有了一个像钱先生书中所做出的那样明确而又科学的结论,从而使我们能从混沌状态脱颖而出,走向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因此,我觉得现在确实是到了应该好好地感谢这些考古学界里的各位先生们的时候,感谢他们为祖国做出的杰出而又重大的研究成就的时候了。
个人分类: 温景嵩文库|5289 次阅读|33 个评论
【披萨的由来】新年第一笑
热度 2 ncepuztf 2013-1-2 23:14
世界末日都过去了,科学网上的话题还如此沉重,为调节气氛,对披萨的由来稍作演义,只为博大家会心一笑,各位不必当真。 话说2013年第一天看完电影“泰囧”听到了 葱油饼, 想起了披萨。 一说披萨来源于中国:当年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在中国旅行时最喜欢吃一种北方流行的 葱油馅饼 。回到意大利后他一直想能够再次品尝,但却不会烤制。一个星期天,他同朋友们在家中聚会,其中一位是来自那不勒斯的厨师,马可·波罗灵机一动,把那位厨师叫到身边,“如此这般”地描绘起中国北方的 葱油馅饼 来。那位厨师也兴致勃勃地按马可·波罗所描绘的方法制作起来。但忙了半天,仍无法将馅料放入面团中。此时已快下午两点,大家已饥肠辘辘。于是厨师情急之下就将馅料放在面饼上烤制。烤熟出炉后马可·波罗看到非常不满,但又不好发脾气,就用汉语自语道“ 屁,啥呀 ”。结果大家吃了觉得味道还不错,都连连叫“好”。因为马可·波罗在这食物出炉后说的第一句话听起来像“ 披萨,Pizza ”,于是大家就把这种食物命名为“ 披萨 ”,之后经厨师加乳酪和作料“ 意化 ”后风靡意大利。 又过了几个世纪,披萨不小心传入中国,因中国厨师很少使用乳酪并掌握火候欠佳,所以依照意大利做法烤出来的食物土得掉渣,于是又一种“ 汉化 ”后的食物“ 土掉渣烧饼 ”就这样诞生了。 其实,不少创新也是如此。
个人分类: 囧事趣事|3330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教师节的由来
热度 1 JRoy 2012-9-10 20:40
公历9月10日,是我国的教师节。1931年,教育家邰爽秋、程其保等在南京中央大学集会,发表要求“改善教师待遇,保障教师工作和增进教师修养”的宣言,并议定6月6日为教师节,也称双六节。不久,国民党政府先是同意6月6日为教师节,后又将教师节改为8月27日(孔子生日)。 教师节的由来 1985年9月10日,全国的教师们迎来自己第一个教师节。 18年前,新中国第一个教师节诞生了。从此以后,每年的教师节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尊师重教成为了一种美德。 今年教师节前夕,我们走访了85岁高龄为教师节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的方明先生,让他谈谈教师节的由来。 教师节的建立用了5年时间 谈起教师节的由来,方老说:“事情最早要从一份提案说起……” 1981年3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中国民主促进会的17位政协委员联名提交了一份提案: 案由:建议确定全国教师节日期及活动内容案。 提案人:徐伯昕 吴贻芳 史念海 李霁野 张明养 叶至善 徐楚波 郑效洵 马力可 霍懋征 葛志成 方 明 巫宝三 张景宁 叶圣陶 雷洁琼 柯 灵(注:原件签名顺序) 理由:教师担负着培养四化建设人才的重任,应当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胡耀邦同志在中国科协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正式提出了尊师问题,指出尊师,不仅是学生的问题,我们整个社会的成员,所有学生的家长,特别是我们各级政府的负责人都要尊师……现在儿童有儿童节,青年有青年节,我们认为培养他们成为社会主义宏伟事业接班人的人民教师也应该有教师节…… 该提案被全国政协编为第170号提案。 政协审查的意见如下:建议国务院交教育部研究办理。 在提案人中,叶圣陶是民进中央第三任主席、全国政协第六届副主席。雷洁琼是民进中央第四任主席、全国政协第六届副主席、第七届和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徐伯昕、吴贻芳、葛志成、叶至善曾任民进中央副主席。张明养、柯灵、方明曾任民进中央参议委员会副主席。而方明又是提案的主要发起人及撰稿人。 方老接着告诉我们,其实,解放前也有教师节,是每年的6月6日。1951年,教育部和全国教育工会曾宣布“五一劳动节”同时为“教师节”,但执行的结果是教师节没有了。文化大革命中,教师被贬为“臭老九”,社会地位极其低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从1980年起,全国教育工会开展“庆教龄”、“五讲四美,为人师表”等一系列尊师重教活动,提高了教师的政治、社会地位。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就像提案中指出的那样,“尊师重教远没有形成一种社会风气。殴打教师的事件时有所闻。广大教育工作者真正树立以教书育人为终身职业的思想也还不普遍。”要真正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应该在新中国建立教师节,让教师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受到全社会的尊敬。于是,在1981年3月全国政协会议上,方明和民进的16位政协委员联名提交了这份提案。 为教师节定在什么日子最合适,方明征求过谢冰心、叶圣陶等民进老前辈的意见。冰心先生建议定在每年春暖花开的时候;叶圣陶先生建议定在每年秋季学生入学的日子,让学生在新学年的开始就记住教师的辛勤和光荣。 1981年12月,中共中央书记处习仲勋书记接见参加全国中小学工会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代表时,方明和教育部张承先副部长一起向习仲勋提出建立教师节的事,习仲勋问解放前有无教师节,方明告之6月6日是解放前的教师节,并介绍了1949年6月6日陈毅同志参加上海解放后庆祝教师节的情况。习仲勋听后建议教育部和全国教育工会联合起来写报告请示中央。 1982年4月,教育部党组和全国教育工会分党组联合,由张承先和方明共同签发的“关于恢复‘教师节’的请示报告”送中央书记处,报告中并建议以马克思的诞辰日5月5日为教师节。 1983年3月全国政协六届一次会议上,方明和民进18位政协委员联名再次提出“为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造成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建议恢复教师节案”。全国政协审查的意见如下:“建议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会同教育部研究办理。”同年9月,中宣部办公厅致函教育部办公厅,经研究政协一次会议方明等同志的提案,同意恢复教师节。1983年12月,由教育部何东昌部长和方明共同签发的教育部党组和全国教育工会分党组“关于恢复‘教师节’的请示”送中央宣传部。 1984年10月,万里、习仲勋等中央领导对教育部党组和全国教育工会分党组的请示圈阅。1984年12月,教育部党组和全国教育工会分党组“关于建立‘教师节’的报告”送中央书记处并报国务院。报告中说,“根据中央领导同志的指示精神,我们进行了研究,建议确定每年9月10日为教师节,在新学年开始,新生一入学,即开展尊师活动。……如中央和国务院原则上同意建立‘教师节’,我们建议由国务院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颁布。” 1985年1月,国务院总理在全国人大常委会上提出建立教师节的议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这一议案,确定每年的9月10日为教师节,1985年9月10日为新中国的第一个教师节。 从1981年到1985年,教师节的建立前前后后经历5个年头。方明激动地说,“要办成一件事还真不容易啊!” 教师法的诞生 方明不但为教师节的建立奔走,还为教师法的建立作出了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从酝酿、提出、调研、民进政协委员联名提案到颁布,方老告诉我们:“前前后后经历10个年头。” 80年代曾一度出现教师外流的情况,成为当时普教事业发展潜在的危机。1984年,全国教育工会、中国民主促进会和全国政协教育组联合对此进行调查。通过调研,一致认为,必须立法,依法治校,用法律保障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和合法权益,从根本上稳定教师队伍。 1986年3月,在全国政协六届四次会议上,方明和民进组的20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出《尽早制定“教师法”案》。提案中写道:“建立一支稳定合格的教师队伍,关系到四化建设和国家兴衰,涉及到千家万户和子孙后代的大事。但长期以来,没有把教师队伍的建设问题放到应有的战略地位,没有充分认识到师资队伍建设是发展我国教育事业的关键。……为了更好地贯彻中央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和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法,以适应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迫切需要,我们认为应尽早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1986年初,方明收到广东石人嶂钨矿中学教师朱源星寄来的《教师法》设想稿,这是真正来自群众的第一个《教师法》文稿。在此基础上,全国教育工会草拟了《教师法》初稿,并将草案和有关资料分送给民进中央、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北师大教育科学研究所的负责同志。之后,全国教育工会和上述四家组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联合起草小组,方明任组长。 1986年4月,在调查研究,约请教育专家、优秀教师座谈的基础上,由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梅克执笔,写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草案(一稿)。通过全国教育工会和民进中央两个渠道,组织了约有一万人参加的讨论。广大教师对此事非常关心,纷纷献计献策,并寄予厚望。起草小组又写出草案的二稿、三稿、四稿。 1987年,中国教育工会在青岛召开《教师法》研讨会。同年,国家教委在南京召开《教师法》研讨会。联合小组均派人参加会议。 为使《教师法》尽快出台,1988年3月全国政协七届一次大会上,方明和民进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葛志成联名作了“制定《教师法》提高教师地位和待遇”的发言。发言指出:“根据两年来就起草《教师法》与广大教师的接触和思考,我们深深感到,必须通过立法,把教师的权利、义务、资格、待遇、培养和进修、考核和奖惩等等肯定下来,才能真正提高教师的地位和待遇。建立一支合格的而稳定的教师队伍。” 方明呼吁,必须正视当前出现的“教师危机”,加强制定《教师法》的紧迫感。教师危机,实际是教育危机,民族危机,这决不是危言耸听,应当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制定教师法的目的,既要规范教师,激励他们的事业心、责任感和献身精神,提高教育质量。又要规范社会,使全社会重视教育,尊重和支持教师的工作,保证教师的合法权益,把提高教师的待遇,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纳入依法办事的轨道。 1993年10月3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终于颁布。对于此,方明难忘地说:“许多同志,包括起草的、研究的、组织工作的,以至数以万计参加讨论的都为教师法的诞生出了一份力。至于我们的贡献是很微薄的,不过我们是努力的、真诚的。教师法作为国家的一部重要法律,主要是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国家教委的工作成果。” 听着方老真诚谦虚的话语,我们感慨很多。言谈中方老说,他非常赞赏陶行知先生的这两段格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方老是这样做了,他为教师谋权益,惟独没想他自己。 方明,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学生。1917年出生,江苏无锡县人。1935年春参加革命,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前是上海教师运动地下党的负责人。1949年加入中国民主促进会,1950年担任中国教育工会全国委员会(简称全国教育工会)副主席,世界工联产业——教育工会国际(FISE)副主席。50年代至“文革”前,方明年年率教师团出访,足迹遍及亚洲、非洲、欧洲、拉丁美洲的30多个国家,并多次见到毛主席、刘少奇主席、周总理和陈毅副总理。1964年方明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从1978年起,方明连续担任第五、六、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政协第七届教育文化委员会副主任。方明1979年担任全国教育工会主席、分党组书记。现在是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会长,中国民主促进会第十届中央委员会顾问。 中国教师节的演变 1931年5月,教育家、南京中央大学教授邰爽秋、程其保等发起,拟定每年6月6日为教师节。 “8·27”教师节。 1939年,国民党政府教育部决定以中国教育家孔子的诞辰8月27日为教师节。 “5·1”教师节。 195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全国总工会共同商定,将教师节与"五一"国际劳动节合并一起。   “9·10”教师节。 1985年1月21日,六届全国人大第九次会议正式通过国务院关于建立教师节的议案,并决定9月10日为我国的教师节。
个人分类: 分享|1519 次阅读|2 个评论
准备跳槽者注意了,原来“跳槽”与性有关?!
热度 1 xyysh2008 2012-5-7 23:47
准备跳槽者注意了,原来“跳槽”与性有关?!
今日,上百度查“跳槽”的由来,结果大出我所料,让我捧腹大笑! 搞笑一:“跳槽”原来与性有关 有网友问:请问为什么换工作要用 “ 跳槽 ” 这个词,有什么典故吗?这个用法是怎么演化而来的?谢谢! 拷贝内容: 关于跳槽一词的由来 “跳槽”一词因其新鲜、生动、俏皮,很快挤占了“换工作”、“换单位”之类用语的位置,《现代汉语词典》修订版更将其收编门下。然而《现汉》是一本异常干净的词典,它没有提到“跳槽”在历史上最常见的一个意思,《汉语大词典》收了这个意思,不过还是不免含糊其辞:“指男女间爱情上喜新厌旧,见异而迁。”其实近人徐珂《清稗类钞》中“跳槽”一条说得甚为明白:“原指女支女(没办法,这个词都会被屏蔽!以下***均指此词,不再注明)而言,谓其琵琶别抱也,譬以马之就饮食,移就别槽耳。后则以言狎客,谓其去此适彼。” 至少可以找到两个名人为《清稗类钞》的说法作证,一个是明代冯梦龙,他编的民歌集《挂枝儿》里有一首就叫“跳槽”,“你风流,我俊雅,和你同年少,两情深,罚下愿,再不去跳槽”云云,这女子抱怨冤家“偷情别调”,提到“姊妹们苦劝我,权饶你这遭”,分明是青楼口吻;冯梦龙编的《警世通言》里《赵春儿重旺曹家庄》一篇,名妓赵春儿的情人疑心她厌薄自己,忿然离去,“春儿放心不下,悄地教人打听他,虽然不去跳槽,依旧大吃大用”。另一个是沈三白,《浮生六记》自叙冶游生活,说同伴徐秀峰“今翠明红,俗谓之跳槽”,而他本人“则惟喜儿一人”。 也有人说“跳槽”是元明间江淮地区的“行院隐语”:那时***被隐指为“马”,嫖妓隐指为“入马”,换了别的***,便是“跳槽”。然而这说法不大让人信服,因为“马”“入马”之类隐语并不单指行院人家,《水浒传》、《喻世明言》等古典小说里提到“入马”,都是泛指与女子发生关系,并非特指嫖妓。 “跳槽”原本的意思,很可能并不是指家畜“移就别槽”饮食。《金瓶梅词话》里吴月娘与女婿陈经济发生口角,书中有一篇韵文体的对话,月娘骂陈经济与潘金莲有染:“也有那没廉耻斜皮,把你刮剌上了。自古母狗不掉尾,公狗不跳槽。”看这话的意思,“掉尾”“跳槽”分明是指发情或发春。家畜发情,自然不必遵守一夫一妻制,古人以此度彼,不免视为“不安于室”“用情不专”,再转回来把“跳槽”用到同类身上。 将“跳槽”用于变换工作或职业,最早或许只是句开玩笑或嘲讽的话。不过现在大家已经习以为常,早就不再有原意了。词语的变迁可见一斑。 搞笑二:回答者很专业,提问者很虔诚! 拷贝内容: 回答者: 数码专家吴田田 | 专家 擅长领域: 手机 内容提供: 提问者对回答的评价: 谢谢您的专业回答,可见您是一位专业的问题回答师了.呵呵从您的级别就可以看出来.谢谢您.
个人分类: 个人观点|3013 次阅读|2 个评论
从一个小垃圾桶看荷兰人的敬业精神
热度 3 WeiQin 2012-3-2 02:49
从一个小垃圾桶看荷兰人的敬业精神 By覃伟(微博: http://www.weibo.com/weiqinwur ) 最近几个月,办公室一直在搬家。因为原来的楼里需要装修,所以我们必须先搬出去一段时间,然后再搬回来。 整个楼都要搬出去,几百号人,这可不是一个小工程。从搬出去,到搬回来,一直是由组里的秘书(W)全程负责。从发信通知,到组织搬家公司,再到具体物品的贴标签归类等等,无微不至。来回搬这两次,都安排得有条不紊。每次都是周五安排搬运,然后下一个周一开始,所有人就都可以正常到新办公室上班。搬家前后,所有办公桌和电脑的位置和摆放等,都规整得井井有条,可以说是99.99%(为什么不是100%,请往下读)的按着搬家计划方案上描述的来进行的。荷兰人搬家的效率,简直了! 因为搬家太频繁,难免有些东西,尤其是小东西,容易找不到。比如说,我们的办公室里有8张办公桌,却只有2个小垃圾桶,而且都在其他同事的桌子旁边。每次要扔些东西,都要走到同事旁边去扔,经常会打扰到其他同事办公。长久下去不是办法,所以,下午我发了封email给组里的秘书W女士,询问楼里还有没有多余的垃圾桶,如果有的话,麻烦她回复我一下,我可以自己过去拿。如果没有的话也就算了,所以发完信后我就出去和同事Coffee Break去了。本来估计怎么也得过个几天才会送过来,因为如果没有的话,还得再去买什么的,所以也没太在意。 下班前,突然发现椅子后面多了个垃圾桶,我还纳闷是谁把垃圾桶挪到我办工桌这边来了。问了问身边的同事,她说是刚才我们几个在喝咖灰的时候,是秘书W女士给我们送过来的。发信前后没到10分钟。这次,我又一次被荷兰人的专业精神深深地折服了。 怪不得之前周围的同事,包括导师,一直都说秘书W女士,是一个特别能干,耐心和细心的人。但因为自己之前没怎么和秘书W女士打过交道,加上她也很少和我们学生一起喝咖灰聊天,所以没有太深的了解。本来电脑已经关机,准备下班回家了。但是看到秘书送过来的垃圾桶,我觉得还是有必要第一时间回信表示感谢,然后写下这篇小博文。
4447 次阅读|6 个评论
安全科普知识与趣事系列小文章:(2)公路中间标线的由来
热度 3 After50 2011-2-7 07:34
安全科普知识与趣事系列小文章:( 2 )公路中间标线的由来 现在城市道路和公路都有中间标线,宽敞的大马路和高速路的分道线更是不止一条。对于路面标线的存在大家都习以为常了,如果问起它的作用都能答对:为了行车安全和提高道路车辆通过流量。但如果要问标线的来历和发明人,恐怕很多人答不上来!其实这种路面标线应叫“琼•玛卡若线”,它是以美国内布拉斯加州女外科医生琼•玛卡若( June McCarroll )的名字命名的,它的来源还有一段经历哦。 琼•玛卡若是美国内布拉斯加州的一名外科医生。她在日常工作中看到太多因车祸受伤的患者。伤者的痛苦时时让她如同身受。 1917 年的一个秋天,她在附近的公路上驾车行驶,与一辆对行而来的货车发生了碰撞,万幸的是只受了一点轻伤。事后,琼•玛卡诺并没有就此了结,而是动脑筋开始思索,决定为减少车祸做点有帮助的事。于是她开始思考如何能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她注意到驾驶员总喜欢靠公路的中间行驶,正是这个偏好让汽车相撞的可能大大增加。一个念头闪现在她脑海里:在公路中间画一条醒目的线,让不同方向行驶的车辆各行驶在线的一侧。 当她把自己的想法提供给有关部门时,却得到了他们的冷漠和拒绝,他们认为自从有汽车那天起,从没人怀疑过汽车在公路上跑还用画什么线,至于汽车相撞那是不可避免的,快速行驶不相撞才不正常!对于琼玛卡若的提议他们笑她是异想天开。 琼玛卡若并没有忘记医院里伤员痛苦的表情与呻吟,他不停地向有关部门呼吁,经过七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在 1924 年内布拉斯加州的公路管理委员会终于同意在一条 99 号的高速公路上做试验,试验的结果是该州的所有公路都画上了“琼玛卡若线”,并以此为荣。 因为有一颗关爱他人的心,琼玛卡若医生决心去改变人们习以为常的行车习惯,并与官僚的冷漠进行了历时 7 年的抗争,从而改变了全世界公路的行车规则。世界因一个小人物而彻底改变。 我国近年每年死于交通事故的人高达 6 万多,是煤矿事故死人的十倍多,相当于每天平均有近 200 人死于交通事故。交通安全是我们共同面临的问题,交通安全是每一个人的事!这是一条公理。交通安全与汽车设计、零件制造、装配、质检、运输、使用、维修、报废、等等,与道路上的人(行人、司机、交警)、车(各种车)、道路(各种设施)、环境因素、等等,都有关系! 说到这顺便写两则博主亲历的学车趣事。 故事 1 :前几年我在学车练习倒桩时,同车中有一位猛女学员对着坐在副驾驶位的教练提出要求说:让我上路练练吧;教练说:现在上路很危险;猛女说:我不怕!教练说:是别人怕你! 故事 2 :也是前几年的事,我夫人刚拿了驾照后对侧方停车还是不熟练。有一天,她一个人在车很少的马路边上,对着一辆停在路边的新凯美瑞就练习侧方停车,刚练了几下,突然发现“参照物”没了!她淡定一下立即明白了,是别人的车怕她的车,“参照物”被吓走了!回家她告诉了我这个故事,我开玩笑说:那以后你找不到停车位时就用这种办法。 为了避免事故,很多时候你惹不起但躲得起啊!
个人分类: 安全科普|6627 次阅读|3 个评论
导师-最难实现的称谓
热度 1 lxchencn 2011-1-12 10:22
导师,一个神圣的称谓,在记忆的深处,最早的感受就是那个时代高喊的伟大的领袖和导师,一个无法企及的称呼,考研读研了,有了导师,工作了,指导研究生了,自己成了导师,曾经如此高仰、遥远的称呼已经不在孤独,环顾左右,硕士、博士研究生都有了导师,博士后也跟导师,本科生跟导师也已经不新鲜了,导师如何名副其实呢? 14 世纪,温切斯特主教威廉威克姆在他建立的新学院中首次实行付薪的导师制度,当时的制度是从学院的基金中留出100先令作为导师的报酬。导师主要是学生在道德和经济方面的保护人,威廉威克姆实施导师制的努力标志着制度化的导师制在牛津大学的最初确立。19世纪大学考试制度建立之后,导师制度开始成为一种以学院为依托,以本科教学为主旨,以导师个别教学为主要特征的教学制度,此后,牛津大学导师制逐渐向学科化、学术化和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导师职业成为一种真正的学术性职业,牛津大学的导师制度做为一项创举,被世界各地的一流大学竞相效仿。 追索导师的起源,原来历史悠久, 现代大学的导师制度最早起源于英国牛津大学,牛津大学导师制最初产生于 导师即导和师之和也,既要导,还要为师,师者传导、授业、解惑也,为师已难矣,为导师易矣?吾日三省吾身,深恐误人子弟,如履薄冰,但愿不辱导师之名也,幸甚!
个人分类: 未分类|3367 次阅读|0 个评论
美国邮购商品的由来和创始商店
黄安年 2010-9-17 17:24
美国邮购商品的由来和创始商店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9 月 17 日发布 (按 : 本文写于 1998 年 4 月 , 未发表。现在公布在我的博客上作为学术资料留存) 邮购商品 (Mail-order Retailing) 的最初发展是和满足美国广大农村消费者的需要关系密切的。 19 世纪后期 , 美国蛛网密布的铁路线 , 使得处于边远地区的农户进入了现代现代消费体系。 1872 年美国一个名叫艾伦 . 蒙哥马利 . 沃德 (Montgomery Ward) 的乡村商店店主 , 在老式店铺和批发商推销员生涯中发现如果直接从制造商那里用现金购入大批货品 , 并以现金交易的方式直接出售给农村的消费者 , 则可以大大降低零售价格 , 于是他开设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公司,开始时资金仅 2000 多美元 , 在一间 14 英尺长、 12 英尺宽的小屋内营业。为了促销,根据农村的需求开始散发传单,仔细介绍各项商品,后来印制了邮购商品目录簿供农村消费者选购,最初目录册仅一页纸,两年后就扩大为 72 页,后来邮购商店的品种越来越齐全, 并且定价低廉、实行自由退换,货质担保,很快吸引了大批顾客。开始时沃德公司宣布凡参加盛行于 70 年代的农民合作互助的格兰奇运动的人均亨有优惠,后来又扩大到所有顾客,使得沃德公司的顾客达到几十万人。早期的商品目录册上还印有公司创建人和高级主管以至各个部门采购员的笑容可掬的照片,并由他们亲自签署邮购商品的保证单,以增加可信度,于是有的顾客甚至用沃德作为自己新生婴儿的名字。一般认为,这是美国最早的一家综合性邮购商品公司。迄今经营范围已大大扩大的蒙哥马利 -- 沃德控股公司仍属全美 500 家大企业之一 ,1991 年的销售额在 56 亿美元以上。 被称为邮购商品另一先驱的是理查德 . 沃伦 . 西尔斯 (Richard Sears) ,他在 1886 年时 , 还是明尼苏达州一个火车站的代理人 , 由于一家珠宝店拒绝接收一批到货表的付款运货业务 , 西尔斯萌发了从事邮购业务 , 遂与供货单位达成协议 , 利用铁路系统负责销售 , 并在明尼苏达开设邮购钟表商店。 1887 年商店迁到全国铁路枢纽中心的芝加哥。 1893 年西尔斯与阿瓦尔 . 罗巴克 (Alvah Roebuck) 合作成立西尔斯 ---- 罗巴克邮购公司 , 营业范围扩大到成衣、家具、缝纫机、乐器等领域。 1896 年 , 该公司出版了一本厚达 196 页的商品目录 , 宣称保你满意,如不满意原银奉还,并通过邮购方式经销各种名目繁多价格低廉的商品 , 还组织帮助促销的发行员,并很快超过了沃德公司。多年来西尔斯,亲自编写邮购目录册, 1894 年长达 500 页, 1903 年又增加了索引,图文并茂。 1905 年,一半以上的插图是木刻的,有人认为许多农民翻阅两家大部头的邮购目录册比翻阅圣经的时间还长, 1927 年间,发出的各种目录册达 7500 万份,到 20 世纪中期西尔斯 ---- 罗巴克公司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日用商品销售商店 , 迄今该公司在零售业领域仍名列前茅,为全美 500 家企业之一。 由于 1896 年农村免费邮寄法令的通过和 1913 年邮递包裹制度的确立 , 使得邮购公司更加生意兴隆。商品目录册既是邮购商品的橱窗,又是商品柜台和推销员。商品目录手册成了迄今仍然有效的促销手段之一。但是大型邮购公司的经营活动却遭到了地方行商的强烈反对 , 他们公开组织焚烧商品目录册子和诽谤邮购商品的活动 , 指控两家邮购公司的销售劣质商品 , 并以变音来称呼这两家公司为猴子沃尔德和厕所与腰痛,不过两家邮购商店顶住了压力 , 以质量和信誉赢得了顾客的青睐。 1910-1920 年间 , 是美国邮购商品的极盛时代。随着 20 年代后汽车运输的发达 , 邮购业务开始回落。
个人分类: 美国问题研究(07-11)|6426 次阅读|0 个评论
美国现代百货公司的由来及其先驱
黄安年 2010-9-17 08:31
美国现代百货公司的由来及其先驱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9 月 17 日发布 (按 : 本文写于 1998 年 4 月 , 未发表。现在公布在我的博客上作为学术资料留存) 在市场经济发育最健全的美国 , 随着经济现代化和城乡生活现代化进程的扩展 , 零售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南北战争前的美国最重要的零售业包括带有物品汇集和交易场所性质的公共市场,分别为普通货品、专类货品、批发货品和旅行商店的多种形式的行商,专营百货的商店,专门供应纸烟、帽子、钟表、服装和大衣等货品的商店等四种。南北战争后百货商店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 独领风骚。不过对于美国百货商店的由来,迄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比较认同的说法是在美国的百货商店系由店铺即贸易摊演变而来,特别是由绸缎呢绒商店兼营纺织品以外的商品的商店演变而来。从南北战争到 20 世纪初,在美国的主要城市和新兴城市中陆续兴起了适应现代化要求大众消费的现代消费者之宫 ---- 新型百货公司。这种百货公司一般位于城市中心 , 是规模巨大的零售商店 , 分门别类地出售服装、家用器具、绸缎呢绒、家具等物品,营业额很高。到了 19 世纪 80 年代百货公司这一的名称在美国社会生活中逐渐被普遍接受和并广泛出现在各类城市中。 对于开创美国现代百货商店作出巨大贡献的在 19 世纪下半叶有以下著名公司。 爱尔兰移民亚历山大 斯图尔特在 20 年代来到美国, 1846 年他在纽约曼哈顿南部开设了被称为大理石之宫的经营销售绸缎呢绒的商店 , 并且率先实行固定商品价格制度 , 改变了长期以来的讨价还价的传统习俗。 1862 年斯图尔特公司搬进了位于百老汇大道上第九街和第十街之间地段的八层铸铁大楼,拥有约 2000 职工 , 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零售商店。 罗兰 H. 梅西于 19 世纪上半叶曾在波士顿等地几度开设的百货商店 , 但成功发展的当数梅西 1858 年在纽约开办的大型百货商店,它是一家销售奢侈服装用品的商店。它同样采取了固定价格和现金交易的办法 , 并且将出清存货的大拍卖作为加快资金周转的常用方法 , 同时积极开展广告促销 , 在四五家报纸上同时大做广告 , 以商品价格低于普遍价格招徕顾客。 1877 年梅西逝世后 , 公司后来到了 L.B. 韦伯斯特手里 , 他建立了租赁部。来自巴伐利亚的利维 . 斯特劳斯租赁了梅西百货商店的一部分开设瓷器专卖部 ,1896 年韦伯斯特退休后 , 梅西公司到了斯特劳斯手里 , 他把它办成了美国最大的百货公司之一。 1901 年这家公司搬进了纽约市的《先驱报》广场。斯特劳斯以红色五星做自己的商标 , 并且通过分红、供应午餐和附加其他福利来密切和雇员的关系。直到本世纪的 90 年代,梅西仍是世界上最著名的零售企业之一。 约翰 沃纳梅克 1861 年在费城开设的一家百货公司,最初是男子服装商店 , 为提高成衣的质量,许诺售出的商品如果质量不符保证退款,从而赢得了良好的信誉。 1896 年沃纳梅克接管了斯图尔特在 1876 年逝世后留下的商店,这样在纽约开设了沃纳梅克分店。 1879 年沃纳梅克率先实行整版报纸广告术。 还有像 1851 年创办于波士顿的乔丹 马什公司 , 是专营服装品批发店。 1866 年创办于罗德岛普罗维登斯的格拉丁绸布呢绒服饰店 , 后改为百货公司。在纽约开办的劳泰勒公司 , 自 1826 年时也是专营绸布呢绒的商店。还有盐湖市的蔡恩合作商业社,也是最早出现的百货公司之一。 1857 年开设在纽约曼哈顿地区的 E.V. 霍沃特百货公司还首次安装了由伊莱沙 . 奥蒂斯设计的升降机 , 到 1889 年新式电梯在梅西百货公司和沃纳梅克公司运行。 1852 年波特 伯尔默在芝加哥开设了专卖妇女内衣的商店 ,1856 年马歇尔 菲尔德成为合伙人 ,1865 年后 , 这家商店逐渐发展为大型百货商店 , 菲尔德成为大老板。 新型零售业发展为百货公司的成功,得益于这些公司及时调整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对策。如固定价格的实施、广告的开展、允许自由退换商品和赊购、免费送货上门、店址选择适中、货品种类繁多、服务设施先进等。 19 世纪末,像芝加哥的马歇尔 菲尔德一类的大型百货商店已经把购货这样的世俗活动演变为某种高雅的消费的殿堂 , 由适应消费发展到刺激消费。菲德尔在广告中宣称他的百货公司拥有全球最大的靴鞋部、瓷器部和书籍部。在哪里 , 商店附有凳子一类的便民设施 , 好让那些在购货时犹豫不决的顾客坐一坐 , 或者让过于疲劳或者兴奋的顾客在肃静室 稍事休息以便有精力继续采购。由于在百货公司中装备了电梯、电灯、电话、现金收入计算器一类的先进设备和大块平板玻璃等新型建筑材料 , 光怪陆离的装璜布置 , 集中供应暖气设备则保证商品在严寒中温暖如春 , 还有通往百货公司的有轨电车的开通 , 因而吸引了大批追求时尚的顾客。
个人分类: 美国问题研究(07-11)|5520 次阅读|0 个评论
清明节的由来
热度 2 huanghe 2009-4-4 20:30
一直感到困惑,清明节既然是中华传统节日,为何却是每年公历的四月五日。 询问周围的朋友大多也混淆不清。 二十四节气的来历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 104 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二十四节气时间的推算,古代的方法是将该年冬至到次一年冬至整个回归年的时间,平分为十二等分,每个分点称为中气,再将两个中气按长度等分,其分点为节气,十二个中气加十二个节气,俗名统称为二十四节气。 此种将一年平分二十四等分所得的节气称为平节气,但由于地球绕日公转轨道是椭圆形,地球在轨道上运行的速率并不是等速,以二十四等分回归年时间所得平节气的日期,并不能反映地球在轨道上真正的位置。因此,从清初的时宪历〈西元一六四五年〉起,节气时刻的推算由平节气改为定节气。所谓定节气是由春分开始,将地球公转的轨道每十五度定一节气,一周三百六十度共有二十四节气,以此方法推算出来的节气日期,更能表示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反映当时的气候状况。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 15 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 一个节气 。每年运行 360 度,共经历 24 个节气,每月 2 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 节气 ,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 12 个节气 ; 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 中气 ,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 12 个节气。 节气 和 中气 交替出现,各历时 15 天,现在人们已经把 节气 和 中气 统称为 节气 。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 6 日、 21 日,下半年在 8 日、 23 日,前后不差 1 ~ 2 天。    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出了二十四节气歌诀: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 。 时间约在每年的阳历4月5日前后。 以下是百度百科清明节的链接 http://baike.baidu.com/view/3148.htm 清明节 目录 【清明节起源】 寒食节 【 25 个民族过清明节】 【清明节由来】 【清明节习俗】 关于清明的诗词 清明节对联: 清明节诗歌 【各地过清明】 【清明节起源】   清明时节雨纷纷 ,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 牧童遥指杏花村 .( 杜 牧 ) Qing Ming Festival; Toom-sweeping Day.     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 , 是重要的 八节 ( 上元( 元宵节 )、 清明 、 立夏 、端午、 中元 、 中秋 、 冬至 和 除夕 ) 之一。一般是在公历的四月五日 , 但其节期很长 , 有十日前八日后及十日前十日后两种说法 , 这近二十天内均属清明节。 清明节的起源 , 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 墓祭 之礼 , 后来民间亦相仿效 , 于此日祭祖扫墓 , 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 清明前后,种瓜种豆 。 植树造林,莫过清明 的农谚。后来,由于清 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是我国汉族的传统 节日 之一,为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时间约在每年的阳历4月5日前后。清明节后雨水增多,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这一时节万物 吐故纳新 ,无论是大自然中的植被,还是与自然共处的人体,都在此时换去冬天的污浊,迎来春天的气息,实现由阴到阳的转化。   古有清明前一天为 寒食节 之说,相传起于春秋时期晋文公悼念介子推 割股充饥 一事,后逐渐清明寒食合二为一。唐代扫墓日期一般在 绵山景区景点之一 : 母子石像 寒食节,宋后移到清明。传说中 寒食节 的起源地就在山西中部介休,介休一名的来历即是为纪念介子推 割股充饥 而不图为报,最终在此被大火烧山而亡,绵山所在地原叫 定阳 ,被晋文公更名为 介休 ,意为介子推休息之地。现绵山已由当地人民开发为著名旅游景区,其中一重要景点就是高大的介子推母子石像,介子推成为当地人民效忠两全的人物的代表。   相传大禹治水后,人们就用 清明 之语庆贺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时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天清地明,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时节。踏青早在唐代就已开始,历代承袭成为习惯。踏青除了欣赏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还开展各种文娱活动,增添生活情趣。   清明节流行扫墓,其实扫墓乃清明节前一天 寒食节 的内容,寒食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子推一事。唐玄宗开元二十年诏令天下, 寒食上墓 。因寒食与清明相接,后来就逐渐传成清明扫墓了。明清时期,清明扫墓更为盛行。古时扫墓,孩子们还常要放风筝。有的风筝上安有竹笛,经风一吹能发出响声,犹如筝的声音,据说风筝的名字也就是这么来的。   清明节还有许多失传的风俗,如古代曾长期流传的戴柳、射柳、打秋千等,据载,辽代风俗最重清明节,上至朝廷下至庶民百姓都以打秋千为乐,仕女云集,踏青之风也极盛。   据说,插柳的风俗,也是为了纪念 教民稼穑 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 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 的说法。黄巢起义时规定,以 清明为期,戴柳为号 。起义失败后,戴柳的习俗渐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 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阴。 清明插柳戴柳还有一种说法:原来中国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为三大鬼节,是百鬼出没讨索之时。人们为防止鬼的侵扰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们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响,人们认为柳可以却鬼,而称之为 鬼怖木 ,观世音以柳枝沾水济度众生。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里说: 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 清明既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自然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汉人有 折柳赠别 的风俗: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李白有词云: 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古代长安灞桥两岸,堤长十里,一步一柳,由长安东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别,折柳枝赠别亲人,因 柳 与 留 谐音,以表示挽留之意。这种习俗最早起源于《诗经 . 小雅 . 采薇》里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用离别赠柳来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天中摇曳的杨柳,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 折柳赠别 就蕴含着 春常在 的祝愿。古人送行折柳相送,也喻意亲人离别去乡正如离枝的柳条,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发芽,好像柳枝之随处可活。它是一种对友人的美好祝愿。古人的诗词中也大量提及折柳赠别之事。唐代权德舆诗: 新知折柳赠 ,宋代姜白石诗: 别路恐无青柳枝 ,明代郭登诗: 年年长自送行人,折尽边城路旁柳。 清代陈维崧词: 柳条今剩几?待折赠。 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曲,也会触动离绪。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其实,柳树可以有多方面的象征意义,古人又赋予柳树种种感情,于是借柳寄情便是情理中之事了。   寒食究竟在清明的前几日?有几种说法。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称寒食节,这样正好是清明节的前二天。唐代元稹的诗云: 初过寒食一百六 ,认为清明节前一天为寒食节,清明节与冬至本身所处的日期,就有一天的差异。因为寒食和清明的日子相近,而古人在寒食中的活动又往往延续到清明。久而久之,寒食和清明也就没有严格区分了。   清明前后流传着很多传统的风俗活动。如寒食赐火,清明扫墓,踏青郊游,打马球,放风筝,荡秋千,斗鸡,拔河等。这些活动随着岁月的赓续交替,社会的嬗递变化,有的习俗已被淘汰,有的仍遗留至今并赋予了新的内容。   寒食节   要谈清明节,须从古代一个非常有名的,现在已失传的节日 寒食节说起。   寒食节,又称熟食节、禁烟节,冷节。它的日期,是距冬至一百零五日,也就是距清明不过一天或两天。这个节日的主要节俗就是禁火,不许生火煮食,只能吃备好的熟食、冷食,故而得名。   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 介山 ,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 悲哉足下。 足下 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 清明柳 ,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 之推燕 (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其实,寒食节的真正起源,是源于古代的钻木、求新火之制。古人因季节不同,用不同的树木钻火,有改季改火之俗。而每次改火之后,就要换取新火。新火未至,就禁止人们生火。这是当时的一件大事。《 周礼 秋官 司煊氏》: 中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 可见当时是摇着木锋,在街上走,下令禁火。这司煊氏,也就是专管取火的小官。在禁火之时,人们就准备一些冷食,以供食用,这样慢慢就成了固定的风俗了。以后,才与介子推的传说相联系,成了寒食节,日期长达一个月。这毕竟不利于健康,以后便缩短日期,从七天、三天逐渐改为一天,唐之后便融合在清明节中了。   寒食节习俗,有上坟、效游、斗鸡子、荡秋千、打毯、牵钩(拔河)等。其中上坟之俗,是很古老的。有坟必有墓祭,后来因与三月上已招魂续魄之俗相融合,便逐渐定在寒食上祭了。《唐书》记云: 开元二十年敕,寒食上墓,《礼经》无文。近代相传,浸以成俗,宜许上墓同拜扫礼。 宋庄季裕《鸡肋篇》卷上: 寒食上冢,亦不设香火。纸钱挂于茔树。其去乡里者,皆登山望祭。裂帛于空中,谓之掰钱。而京师四方因缘拜扫,遂设酒撰( zhuan ,饭食),携家春游。   《 荆楚岁时记 》: (寒食)斗鸡,镂鸡子(鸡蛋),斗鸡子。 可见南朝时就有斗鸡与斗鸡蛋之戏了。斗鸡今多见,斗鸡蛋多是乡间小儿互相撞碰鸡蛋作为游戏。在古代,用作碰撞争斗的鸡蛋多是染色、雕镂( lou ,雕刻)过的,十分精美。画蛋。镂蛋之俗,源于《 管子 》中所记的 雕卵 。无疑它是由古代食卵求生育的巫术发展而来,成了寒食的节俗。今天民间亦有清明吃蛋之俗(如前述的 子福 )。 寒食打秋干,据《 艺文类聚 》中记,北方山戎于寒食日打秋千。但这恐怕只是传说而已。 刘向 《 别录 》记打秋千是在春时,不一定在寒食。又打毯, 王建 《 宫词 》: 寒食宫人步打毯。 牵钩与打毯等戏,也不一定在寒食举行。   由于清明节气在寒食第三日,后世随着时间的迁移,逐渐把寒食的习俗移到清明之中。宋代之后,寒食扫墓之俗移到清明之中。踏青春游、荡秋千等俗也只在清明时举行。清明节便由一个单纯的农业节气上升为重要的大节日了,寒食节的影响也就消失了。但寒食的食俗有若干变形的方式却传承下来了,并保存于清明节中。 【 25 个民族过清明节】    中国有 25 个民族过清明节,虽然各地习俗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 踏青 郊游是基本主题。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中国的满族、赫哲族、壮族、鄂伦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瑶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 24 个少数民族,也都有过清明节习俗。   台湾清明节 中国幅员辽阔,南北气候不一,所以清明节也因地而异,有二月初二的,也有三月初三的。台湾的清明节是从前一年冬至开始算起的第105天,台湾的漳州籍人清明节则是在农历三月初三。台湾清明节习俗和闽南差不多,台湾客家人祭祖扫墓的时间是从元宵节过后便开始,日期由每家自定,一直到清明为止。 台湾民众的扫墓习俗,一般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一般祭扫,仪式及祭祀的东西比较简单,大都只供一些米糕、粿类和糕饼;二是修整祖墓,祭礼相当隆重,供祭的祭礼一般包括各种祭礼品十二种蔬菜及粿类、糕饼等。扫墓时一定要在坟墓的四周献置 墓纸 (用五色纸剪成长方形)每张纸压上小石头,还得放一沓在墓碑上。这个仪式俗称 挂纸 ,是献给祖先的钱。如果是培墓即修整祖墓,全家人要围在坟墓四周吃红蛋,蛋壳就撒在墓地上,含有新陈代谢、生生不息的吉祥意思。扫墓的同时,也要祭拜长期站在一旁守护墓地及祖先安灵的土地公(有一块小石碑),一方面是慰劳,更有感恩图报的意思。台湾还有一个特殊习俗,如果在这一年内家中有喜事,扫墓时要整修坟墓,还得准备一个小红灯(油灯)点在墓前,回家时再带回家,据说可招来更多的喜气和吉祥。 过去的台湾农村,每当扫完墓之后,都会有一群孩子前来讨粿类,来的人愈多,表示这一家族日后将愈发达,主人们也都乐意分送 发粿 或金钱给那些孩子们。 后因台湾墓地减少而实行骨灰塔,不少人把骨灰盒放置骨灰塔上,每到清明则到骨灰塔去祭拜,也同样起祭拜祖先的作用。由于人们观念的逐步改变,祭扫祖墓的仪式也省略了许多。 清明节诗句 在中国古代,清明节是一个内涵丰富情感的日子,也是文人墨客诗兴大发的日子。在所有二十四节气的吟咏中,清明独占鳌头,数量最多、质量最高。 折柳赠别(《唐诗三百首》) 查阅《全唐诗》和《全宋词》,内容中有 清明 寒食 字样的唐诗有335首,宋词更多达520首,而 春分 芒种 处暑 等大多数节气诗歌则只有10首8首左右。 【清明节由来】   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 周代 ,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它在古代不如前一日的寒食节重要,因为清明及寒食节的日期接近,民间渐渐将两者的习俗融合,到了隋唐年间( 581 至 907 年),清明节和寒食节便渐渐融合为同一个节日,成为 扫墓 祭祖的日子,即今天的清明节。从此,清明节踏青扫墓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清明节,又称扫坟节、 鬼节 、冥节,与七月十五 中元节 及十月初一 寒衣节 合称 三冥节 ,都与祭祀鬼神有关。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 4 月 4 日至 6 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习俗。 清明节古时也叫三月节,已有 2000 多年历史。   公历四月五日前后为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 二十四个节气 中,既是 节气 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和冬至。它的原意是大自然已经到了转暖的时候,万物开始复苏,可以春耕播种了。中国古代将清明分为三候: 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鹌;三候虹始见。 意即在这个时节先是白桐花开放,接着喜阴的田鼠不见了,全回到了地下的洞中,然后是雨后的天空可以见到彩虹了。   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淮南子 天文训》云 : 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 按《岁时百问》的说法: 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 清明前后,点瓜种豆 、 植树造林,莫过清明 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中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    寒食节 ---- 寒食即禁火,只能吃冷或预先煮好的食物。相传这个习俗起源于春秋时代,当时晋国有人欲害死大公子重耳,忠臣介之推(又名介子推)便护送重耳逃亡,甚至在饥寒交迫之际,割下自己的肉给重耳吃,希望日后他安然回国,当上国君,并勤政爱民。   十多年后,重耳终于回国当上了国君,即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并逐一犒赏流亡期间曾协助他的人,却忘了介之推,他经旁人提醒,才赶忙差人请介之推前来领赏。可是,介之推和母亲到深山隐居。晋文公与臣子在山中遍寻不获,有人提议放火烧山,介之推是孝子,一定会救母亲出来。可是,大火烧了三日三夜,仍不见介之推。火熄灭后,人们在一棵柳树下发现介之推背着母亲的尸体。晋文公非常伤心和懊悔,将二人安葬在柳树下。晋文公将放火烧山的一天,定为寒食节,规定人民禁止用火,寒食一天,以纪念介之推的忠诚。   在春光明媚、桃红柳绿的三四月间,中国传统习俗中最重视的节日就是清明节了。清明节就是现在的民族扫墓节。按主日说,约在四月五日前后,按农历,则是在三月上半月。古人把一年分为二十四节气,以这种岁时历法来播种、收成,清明便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时在春分后十五天,按 岁时百问 的说法: 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所以, 清明 本为节气名,后来加了寒食禁火及埽墓的习俗才形成清明节的。 【清明节习俗】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 荡秋千 、 蹴鞠 、 打马球 、 插柳 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荡秋千 这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中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中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 植树节 。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1979 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中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放风筝 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 神灯 。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扫墓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 思时之敬 。其习俗由来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载: 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 其实,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清通礼》云: 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 并相传至今。   清明祭扫仪式本应亲自到茔地去举行,但由于每家经济条件和其它条件不一样,所以祭扫的方式也就有所区别。 烧包袱 是祭奠祖先的主要形式。所谓 包袱 ,亦作 包裹 是指孝属从阳世寄往 阴间 的邮包。过去,南纸店有卖所谓 包袱皮 ,即用白纸糊一大口袋。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用木刻版,把周围印上梵文音译的《往生咒》,中间印一莲座牌位,用来写上收钱亡人的名讳,如: 已故张府君讳云山老大人 字样,既是邮包又是牌位。另一种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图案,中间只贴一蓝签,写上亡人名讳即可。亦做主牌用。关于包袱里的冥钱,种类很多。   一、大烧纸,九 K 白纸,砸上四行圆钱,每行五枚;   二、冥钞,这是人间有了洋钱票之后仿制的,上书 天堂银行 、 冥国银行 、 地府阴曹银行 等字样,并有酆都城的图案,多系巨额票面,背后印有佛教《往生咒》;   三、假洋钱,用硬纸作心,外包银箔,压上与当时通行的银元一样的图案;   四、用红色印在黄表纸上的《往生咒》,成一圆钱状,故又叫 往生钱 ;   五、用金银箔叠成的元宝、锞子,有的还要用线穿成串,下边缀一彩纸穗。旧时,不拘贫富均有烧包袱的举动。是日,在祠堂或家宅正屋设供案,将包袱放于正中,前设水饺、糕点、水果等供品,烧香秉烛。全家依尊卑长幼行礼后,即可于门外焚化。焚化时,划一大圈,按坟地方向留一缺口。在圈外烧三五张纸,谓之 打发外祟 。   有的富户要携家带眷乘车坐轿,亲到坟茔去祭扫。届时要修整坟墓,或象征性地给坟头上添添土,还要在上边压些纸钱,让他人看了,知道此坟尚有后人。祭罢,有的围坐聚餐饮酒;有的则放起风筝,甚至互相比赛,进行娱乐活动。妇女和小孩们还要就近折些杨柳枝,将撤下的蒸食供品用柳条穿起来。有的则把柳条编成箩圈状,戴在头上,谓 清明不戴柳,来生变黄狗 。此即是扫墓又是郊游,兴尽方归。   六、清明节用花,一般来说,白色的花表示哀悼,选择白百合、马蹄莲等用于扫墓是比较合适的,而白玫瑰、栀子花或素色的花则象征着惋惜和怀念。还有的人偏爱蓬莱松、排草等朴素植物。当然,如今扫墓用花也不再拘泥于此,很多市民会根据过世者的年龄和喜好选择花卉种类,如勿忘我、黄玫瑰、红玫瑰、天堂鸟等。    插柳 据说,插柳的风俗,也是为了纪念 教民稼穑 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 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 的说法。黄巢起义时规定,以 清明为期,戴柳为号 。起义失败后,戴柳的习俗渐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 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荫。   清明节春风明媚,绿树成荫。人们在这一天踏青、扫墓、上坟。人人都要戴柳,家家户户门口插柳枝。这个习俗究竟从何而来呢?关于清明节有个传说和宋代大词人柳永有关。据说柳永生活放荡常往来于花街柳巷之中。当时的歌妓无不爱其才华,并以受柳永青睐为荣。但因为生活不轨,柳永一生为仕途所不容,虽中过进士最后却于襄阳贫困而亡。他的墓葬费用都是仰慕他的歌女集资的。每年清明节,歌女们都到他坟前插柳枝以示纪念,久而久之就成了清明插柳的习俗。其实这个习俗早在唐代就有了。唐人认为三月三在河边祭祀时,头戴柳枝可以摆脱毒虫的伤害。宋元以后,清明节插柳的习俗非常盛行,人们踏青玩游回来,在家门口插柳以避免虫疫。无论是民间传说还是史籍典章的记载,清明节插柳总是与避免疾疫有关。春节气候变暖,各种病菌开始繁殖,人们在医疗条件差的情况下只能寄希望于摇摇柳枝了。   清明插柳戴柳还有一种说法:原来中国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为三大鬼节,是百鬼出没讨索之时。人们为防止鬼的侵扰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们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响,人们认为柳可以却鬼,而称之为 鬼怖木 ,观世音以柳枝沾水济度众生。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里说: 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 清明既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自然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汉人有 折柳赠别 的风俗: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李白有词云: 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古代长安灞桥两岸,堤长十里,一步一柳,由长安东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别,折柳枝赠别亲人,因 柳 与 留 谐音,以表示挽留之意。这种习俗最早起源于《诗经 . 小雅 . 采薇》里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用离别赠柳来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天中摇曳的杨柳,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 折柳赠别 就蕴含着 春常在 的祝愿。古人送行折柳相送,也喻意亲人离别去乡正如离枝的柳条,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发芽,好像柳枝之随处可活。它是一种对友人的美好祝愿。古人的诗词中也大量提及折柳赠别之事。唐代权德舆诗: 新知折柳赠 ,宋代姜白石诗: 别路恐无青柳枝 ,明代郭登诗: 年年长自送行人,折尽边城路旁柳。 清代陈维崧词: 柳条今剩几?待折赠。 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曲,也会触动离绪。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其实,柳树可以有多方面的象征意义,古人又赋予柳树种种感情,于是借柳寄情便是情理中之事了。 鬼不入家。 清明既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自然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汉人有 折柳赠别 的风俗: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李白有词云: 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古代长安灞桥两岸,堤长十里,一步一柳,由长安东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别,折柳枝赠别亲人,因 柳 与 留 谐音,以表示挽留之意。这种习俗最早起源于《诗经 . 小雅 . 采薇》里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用离别赠柳来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天中摇曳的杨柳,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 折柳赠别 就蕴含着 春常在 的祝愿。古人送行折柳相送,也喻意亲人离别去乡正如离枝的柳条,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发芽,好像柳枝之随处可活。它是一种对友人的美好祝愿。古人的诗词中也大量提及折柳赠别之事。唐代权德舆诗: 新知折柳赠 ,宋代姜白石诗: 别路恐无青柳枝 ,明代郭登诗: 年年长自送行人,折尽边城路旁柳。 清代陈维崧词: 柳条今剩几?待折赠。 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曲,也会触动离绪。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其实,柳树可以有多方面的象征意义,古人又赋予柳树种种感情,于是借柳寄情便是情理中之事了。   寒食究竟在清明的前几日?有几种说法。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称寒食节,这样正好是清明节的前二天。唐代元稹的诗云: 初过寒食一百六 ,认为清明节前一天为寒食节,清明节与冬至本身所处的日期,就有一天的差异。因为寒食和清明的日子相近,而古人在寒食中的活动又往往延续到清明。久而久之,寒食和清明也就没有严格区分了。   清明前后流传着很多传统的风俗活动。如寒食赐火,清明扫墓,踏青郊游,打马球,放风筝,荡秋千,斗鸡,拔河等。这些活动随着岁月的赓续交替,社会的嬗递变化,有的习俗已被淘汰,有的仍遗留至今并赋予了新的内容。    烤饼 在四川一带都用 清明菜 和面粉辣椒等混合烤制清明饼,色香味极佳。    清明菜粑: 贵州安顺屯堡一带把一种在清明节时期才会有的一种野生植物 ----- 清明菜(本地话又称为毛毛花,因其形似一朵花,且杆上面有许多小毛毛)和面粉混合,通过一种独特的手工工艺做成 粑粑状 ,再包上陷(一般是本地春菜拌肉、 引子 (苏麻籽)拌红糖,酸辣子炒肉等),通过屯堡一带一种独特的土砂锅在煤火上煎烤而成。清明节屯堡人每家每户都会做,由于清明菜是一种纤维植物,一口咬下去会有 拔丝 的现象,口感极佳。可当零食,也可当主食,可放置时间极长,据说是在明朝朱元璋时期百姓为行军打仗之时士兵随带方便而做。 关于清明的诗词   白居易一首《寒食野望吟》描写了当时墓祭之情形:   《寒食野望吟》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   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清明日狸渡道中》   范成大   洒洒沾巾雨,披披侧帽风。花燃山色里,柳卧水声中。   石马当道立,纸鸢鸣半空。 ( 土番 ) 间人散后,乌鸟正西东   这首五律有如广角镜头,摄下了清明春野的全景。书生们潇洒的游春,空中风筝争鸣,鸟雀啄食(土贲)间祭品。哀欢相映,这真是一个极具特色的节日。不过,清明墓祭凄清悲切固然有,但至唐宋,宴乐游赏的风气也已形成。   唐诗人顾非熊的一首《长安清明言怀》诗道尽其间关系:   《长安清明言怀》   明时帝里遇清明,还逐游人出禁城。   九陌芳菲莺自啭,万家车马两初晴。   至唐代,寒食清明祭扫坟茔的习俗已经合二而一了。时值三春大好时光,清明墓祭这种户外活动业已具备冶游的条件。唐宋元明如此,清及晚近也不例外。晚近以来,这种风习还是很盛的。求神拜佛可视作迷信,作为者心里也免忐忑,祭扫先茔则不,行此举之人肚子鼓鼓象有许多理由,怎么做也都心安理得。于是,北方便荷担挑盒,南方便行船载酒,热热闹闹地上坟去。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途中寒食》 (唐)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闾门即事》 (唐)张继   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清明》 (宋)王禹俏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苏堤清明即事》 (宋)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寒食上冢》   (宋)杨万里   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   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   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   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   《郊行即事》   (宋)程颢   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   兴逐乱红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   (明)高启   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清明夜   【唐】白居易   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   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   清明日登老君阁望洛城赠韩道士   【唐】白居易   风光烟火清明日,歌哭悲欢城市间。   何事不随东洛水,谁家又葬北邙山。   中桥车马长无已,下渡舟航亦不闲。   冢墓累累人扰扰,辽东怅望鹤飞还。   清明日观妓舞听客诗   【唐】白居易   看舞颜如玉,听诗韵似金。   绮罗从许笑,弦管不妨吟。   可惜春风老,无嫌酒盏深。   辞花送寒食,并在此时心。   清明日送邓芮二子还乡   【唐】戴叔伦   钟鼓喧离日,车徒促夜装。   晓厨新变火,轻柳暗翻霜。   传镜看华发,持杯话故乡。   每嫌儿女泪,今日自沾裳。   寒食清明日早赴王门率成   【唐】李峤   游客趋梁邸,朝光入楚台。   槐烟乘晓散,榆火应春开。   日带晴虹上,花随早蝶来。   雄风乘令节,馀吹拂轻灰。 清明节对联:    春风重拂地;佳节倍思亲。   燕子来时春社;梨花落后清明。   三月光阴槐火换;二分消息杏花知。   相逢马上纷桃雨;喜见树前闹杏花。   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遥山皆有情。   槐火光阳春替换;杏花消自雨传知。   睹物思亲常入梦;训言在耳犹记心。   山清水秀风光好;月明星稀祭扫多。   年年祭扫先人墓;处处犹存长者风。   禁火今年逢节早;飞花镇日为谁忙。   寒食雨传百五日;花信风来廿四春。   春风已解千层雪;后辈难忘先烈恩。   有胸中韬略无穷 流水夕阳千古恨;   春风落日万人思 落花残日几多愁 清明节诗歌   《清明速写》   太阳离开东方的悬崖已经很久   风在树枝上打滚,我们看见   雨燕像一块海绵,在空气中   吸吮着昏暗的水声   我们走上山野,去完成活着的人   一项应尽的义务,迎面拥抱我们的   是千姿百态的爱,无形的手   这使得我们,更加孤独   我们来到这生的边缘   在一片幽暗的心情里,举杯饮泪   为自己而哭,利用对死者的回忆和悲痛   而他们说:活着,你们已经足够   《祭魂》   死者的节日,泪水的狂欢节   鞭声、贡果和香烛已构成   风景一片   我们从拘谨的许多木架子中走过   那些灵魂挤靠在一起   仿佛为了温暖   彼此靠近   这些灵魂安谧无声   在各自的匣子里   缅怀曾经走过的街道、熟人   某一件事,以及   早年无法得到的爱情   如今身子已被锯过   被雕刻过,油漆过   不同于先前   听呵,鞭炮声不绝,像许多人用手   猛击摆着空瓷碗的桌子   另一种表达方式是   我们将各种感情   骰子一般投到桌面上   然后一把收起   发出同一种声音   哦洁白的骨灰,道德的极品   这些灵魂已不再使用   语言、动作和眼睛   他们早把生命打扫干净   不再迎候客人,不再出借   他们尚存的一些呼吸   是我们时长时短的回忆   今天我们带来的   糕点与水果,货真价实   在他们看来,如同梦中的一个人   在做各式的梦   间接的事物,丰美的幻想   吃吧,这就是生活   触手可摸   穿过火焰,这些灵魂如鸟   已经安巢,在一个自足的匣子里   不分春夏秋冬;他们开始懊悔了   这些久被禁锢的灵魂   多么渴望如粉尘   在天地间,如风中的雨水   或树间筛落下来的光线   看哪,轻烟四起,我们看见   真挚的怀念,已漫成大雾   一年一度,在台阶上   在草坪间,这些匣子   被我们所崇拜,被泪水所揩擦   而香烛像我们的悲哀   逐渐燃成灰烬   彼此靠近   仿佛为了温暖   那些灵魂挤靠在一起   我们从拘谨的许多木架子中走过   风景一片   鞭声,贡果和香烛已构成   死者的节日,泪水的狂欢节   《四月二十六日山中探母所记》   一   白云的大手护住一座   荒山秃岭;亲人们失声痛哭   我不为所动,出神入境   我的灵魂在与你的灵魂对话   草枝折断,我手中发出的细微声音   都是给你的信息;经过大自然   生的喧嚣和死的孤寂得以默契   就像两道相对的门敞开   一种情绪缓步其中,安祥而入迷   二   生前和死后,都得到前所未有的荣耀   十一年前,众目仰望一颗慧星   慧尾绕城一周,浩荡而悲壮   所有看到的人都脱帽致意   五彩花环在山上曾叠成怀念的堡垒   灿烂星辰,如今早已朽烂如泥   荒草连天呵,像扯去绸布的旗杆   在凉风中悲歌光荣的过去;墓场倾颓   唯有万千山蚁,日夜守护着你   三   碑石如冰,温暖我的心   四野萧杀,纵横我的情   一如往年,下山时我泪涌如泉   因为最最伤心是别离;我就要投身到   鼎沸的人际间,履行各项义务   为了他人,去坚守职责   以各种感情的波折为人生享受   将辛劳和痛苦作为行动的报酬   最终如你,对人们说:我无愧生命   《个人的清明节》   比今年的清明节提早一天   比每一年都提早或者推迟的那一天   就是我们个人的清明节   这一天在山路上拐了无数的弯   上了无数的坡,下了无数的坡   我们要去很远的地方见亲人   通过清明节,我们看见亲人活过来   在眼前走动,在泪光里说话   然后再一次死去   每一年的每一个清明节   我们的亲人都不断地活过来又死去   这恰如我们所能理解的生活 【各地过清明】    山西 :   明节,是春季祭祖最隆重的节日,习惯称为 鬼节 。   山西旧有 清明细雨催人哀,漠漠(土番)头野花开,手端祭品肩扛锹,都为先坟上土来 的民谣,生动地概括了时人的心情与扫墓的特点。   春天,民间多修补房舍,以防夏季雨漏。由活人联想到死人,田间坟头经过风吹雨淋,往往塌陷低落。清明时节上坟,最大的特点就是铲除坟头杂草,用新土将坟堆加高加固,习惯称为整修阴宅,表现了儿孙对先人的哀思。   山西南部地区,人家不论贵贱贫富,上坟时男女都到,表示所有后代都在怀念祖先。北部地区上坟多是男子的事情,妇女一般不到坟莹。大同、平遥等地,是日傍晚,旧俗妇女们要在大门外放声大哭, 阖村哀声连一片,传入耳中都是悲 。   清明节上坟,山西南部多数地方不燃香、不化纸,要将冥钱等物悬挂坟头,有 清明坟头一片白 的说法。原因是寒食节习惯禁火,而清明节又在寒食节期间。山西北部多数地方却要将冥钱等物全部烧尽,理由是不烧尽就转不到先人手里。大同等地又习惯白日上坟,晚上在家中焚烧冥钱冥帛。   晋西北的河曲等地,旧俗上坟要带酒肴,祭毕祖先,便在坟地里饮食,意寓与先人共饮共食。晋南的闻喜等地,上坟时要用嵌枣糕在坟堆上滚来滚去,传说是为死去的老人抓痒痒。晋中的介休等地,上坟时供品为面饼,形如盘蛇。回家后将面饼放在院里,吹晒干以后再吃。老人们讲究可治病,其源盖出于寒食禁火的缘故。   晋南地区上坟后,回家时要拔些麦苗,并在门上插松枝柏叶或柳条以辟邪。晋北地区多插柳条。还有的地方,在坟上也插一些柳条。   清明节,晋南地区民间要蒸大馍,中夹核桃、红枣、豆子之类,称为子福。取意子孙多福,全凭祖宗保佑。家家还要做黑豆凉粉,切薄块灌汤而食。铲萎蕤草,在炕席上搓拉,名曰驱蝎。晋东南地区,人人头上插柳枝枯叶。妇女要用描金彩胜(头饰)贴在两鬓。 晋北地区,习惯生黑豆芽,并用玉米面包黑豆芽馅食用。晋西北地区讲究用黍米磨面作饼,俗称 摊黄儿 ,吕梁地区在清明后一天,要接女邀婿,俗称 清新火 。   清明节,全省盛行 打秋千 。时间讲究前三天、后四天。太阳出山后开始,姑娘、媳妇们都要一展风姿。太阳落山后,必须停止活动。传说清明前后,所有的鬼魂都要在夜间出来玩秋千,人是不敢与鬼争的。虽然荒唐,却也反映了对亡者的尊重,希望已故亲人能够与生者同乐的传统心理。   清明节,全省还盛行放风筝。田间街头,到处可以看到欢乐的孩童,手牵长线奔跑竞比。   清明节,民间忌使针,忌洗衣,大部分地区妇女忌行路。傍晚以前,要在大门前洒一条灰线,据说可以阻止鬼魂进宅。   哀与乐并存、敬与畏同在,是清明节民俗活动的最大特点。   清明节前后,还要过 三月三 。   三月三,古称上巳节。古代以三月上旬的巳日为 上巳 ,亦称为 三巳 。三国魏以后,把节日固定在三月初三,一直沿袭至今。   《 后汉书 礼仪志上 》记载, 是月上巳、官民皆洁于东流水上,日洗濯祓除,去宿垢痰,为大洁 。后来则变成了每到三月三,人皆到水边游玩饮宴的习俗。山西旧有 三月三日天气新,汾河两岸皆丽人 的说法。   三月三日,民间多进行踏青活动。晋南地区妇女用柳条鞭打卧室墙壁,称为 摔蝎子 。打完后,再贴一张 观音杨柳符 ,用以禁蝎。晋北地区禁蝎,习惯在谷雨节。家家墙上都要贴 谷雨禁蝎贴 ,灶神位贴公鸡吃蝎子的画,名为 谷雨鸡 。贴与画上还配以禁蝎谚语(亦称咒): 我是天上神,下界保万民,每逢谷雨日,定拿蝎子精。南斗六郎,北斗七星,太上老君急急律令! 等等。   三月三日,民间也演变成祀神活动。北部地区有祀 真武神 与 西王母 两种,祀王母称作 蟠桃会 。南部地区大多为祭祀 华佗 。襄汾习俗到华佗庙焚香,每人要敬献一只雄鸡,并用针刺鸡冠淌血以祭祀,俗称 千鸡会 。   三月三日,晋东南地区妇女习惯到野外挖取野菜,加工而食,称为斩百病。晋西北地区则在谷雨节前后挑野菜吃。也用榆菜和米粉作饵,蒸面成块,称为 榆钱傀儡 。吃起来软美可口。   三月三日,晋北地区民间习惯做醋。    台湾 :   中国幅员辽阔,南北气候不一,所以清明节也因地而异,有二月初二的,也有三月初三的。台湾的清明节是从前一年冬至开始算起的第 105 天,台湾的漳州籍人清明节则是在农历三月初三。台湾清明节习俗和闽南差不多,台湾客家人祭祖扫墓的时间是从元宵节过后便开始,日期由每家自定,一直到清明为止。   台湾民众的扫墓习俗,一般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一般祭扫,仪式及祭祀的东西比较简单,大都只供一些米糕、粿类和糕饼;二是修整祖墓,祭礼相当隆重,供祭的祭礼一般包括各种祭礼品十二种蔬菜及粿类、糕饼等。扫墓时一定要在坟墓的四周献置 墓纸 (用五色纸剪成长方形)每张纸压上小石头,还得放一沓在墓碑上。这个仪式俗称 挂纸 ,是献给祖先的钱。如果是培墓即修整祖墓,全家人要围在坟墓四周吃红蛋,蛋壳就撒在墓地上,含有新陈代谢、生生不息的吉祥意思。扫墓的同时,也要祭拜长期站在一旁守护墓地及祖先安灵的土地公(有一块小石碑),一方面是慰劳,更有感恩图报的意思。台湾还有一个特殊习俗,如果在这一年内家中有喜事,扫墓时要整修坟墓,还得准备一个小红灯(油灯)点在墓前,回家时再带回家,据说可招来更多的喜气和吉祥。   过去的台湾农村,每当扫完墓之后,都会有一群孩子前来讨粿类,来的人愈多,表示这一家族日后将愈发达,主人们也都乐意分送 发粿 或金钱给那些孩子们。   后因台湾墓地减少而实行骨灰塔,不少人把骨灰盒放置骨灰塔上,每到清明则到骨灰塔去祭拜,也同样起祭拜祖先的作用。由于人们观念的逐步改变,祭扫祖墓的仪式也省略了许多。    舟山 :   扫墓 舟山人俗称上坟,到坟墓前祭奠先人。祭奠时,出于对先人的尊重怀念之情,人们皆先剪除杂草,修整陵木,搬土培坟,所以称之为扫墓。继而,点香烧烛,摆螺蛳、青饼、条子糕、菜肴等供品,老式的家长率全家老小下跪磕头,新式的行鞠躬礼。祭礼毕,坟顶插竹幡,焚烧纸钱及冥钱,给围观上坟的小孩分 麻糍钱 ( 麻糍即青饼也,其形状有圆形的,也有菱形的 ) 。上坟后,回家还要做 清明羹饭 。 ?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旧定海上坟时供品有一个特色,许多菜肴系凉菜与凉拌菜,还有清明特色点心 青饼、条子糕皆可冷食,由此可以看出,寒食节的习俗虽早已式微,但它的精神仍保留在清明的食俗上,历久不衰。 ?   【 清明节 成为法定假日】   根据国务院颁布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 2007 年 12 月 14 日第二次修订)第二条和第六条的规定,清明节,全体公民放假 1 天(农历清明当日),如果适逢星期六、星期日,应当在工作日补假。 2009 年 4 月 4 日清明节恰逢公休日星期六,被调至 4 月 6 日(星期一),从而形成 4 月 4 日至 6 日放假 3 天的小长假。
个人分类: 科学人文|5083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9 17: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