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美国研究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网络博客与美国研究的普及和提高(云梦学刊版下B)
黄安年 2010-12-10 08:22
网络博客与美国研究的普及和提高(云梦学刊版下 B ) ---- 以 2007-2009 年黄安年博文为例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12 月 10 日发布 (按 : 本文是 云梦学刊版全文,发表在《云梦学刊》 2010 年第 6 期第 11-18 页,考虑到发布速度很慢,现分上下( A 、 B 、 C 、 D )分别发出。) (上接 下 A 部分) 见《 重视华工建设北美太平洋铁路话题 ---- 华人建设北美专题 (2007-2009 年黄安年博客 )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2 月 5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92911 ) 见《 美国的崛起专题目录 (2007-2009 年黄安年博客 )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1 月 1 日发布(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3365 ) 见《 美国的 20 世纪与 21 世纪专题目录 (2007-2009 年黄安年博客 )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1 月 1 日发布(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3369 ) 见《 美国现代化和现代化书目专题目录( 2007-2009 年黄安年博客)》,黄安年博客 /2010 年 1 月 29 日发布(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91266 ) 《美国经济改革和资本主义发展话题 ---- 美国经济改革和资本主义专题目录( 2007-2009 年黄安年博客)》,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1 月 30 日发布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91469 见《 美国经济危机的话题 ---- 美国经济危机专题目录( 2007-2009 年黄安年博客),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1 月 31 日发布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91616 见《 美中关系专题博文目录( 2007-2009 年黄安年博客)》,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1 月 13 日发布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6838 见黄安年新著:《老话题与新挑战》目录,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12 月 30 日发布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2507 。并见 《老话题与新挑战》新著近百篇文章可在网上看到,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12 月 31 日发布 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3069 见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2494 见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2510 见《 美国问题专题目录 (2007-2009 年黄安年的博客 ) 》,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2 月 26 日发布 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97970 ;并见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1 月发布全目》,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2 月 2 日发布 www.annian.net/show.aspx?id=24562cid=33 《 2010 年 2 月笔者发布博文全目 》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3 月 1 日发布 h ttp://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98594 ; 《 2010 年 3 月笔者发布博文全目》,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4 月 1 日发布(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08125 ) 见《 奥巴马任期中美关系、奥巴马访华专题目录 (2007-2009 年黄安年博客 )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1 月 4 日发布(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4061 ) 见 环境保护话题 ---- 《世界大通史》、环境保护、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专题目录( 2007-2009 年黄安年博客)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1 月 25 日发布(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90047 ) 见 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2878 见《 社会保障囊括所有重要民主话题 ---- 美国社会福利保障专题目录 (2007-2009 年黄安年博客 )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1 月 22 日发布(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9500 ),并见《 美国全民医保立法历史性突破 , 积重难返的医改症结依旧》,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3 月 23 日发布,(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05481 );《 不要将全民医保混同全面医改,冷静看待全民医保》,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3 月 24 日发布(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05748 )。 见 《医院一次急诊检查费用知多少》 , 黄安年的博客 , 2007 年 3 月 18 日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697 ) ; 《美国人的药物崇拜情节》 , 黄安年的博客 , 2007 年 3 月 20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737) 《老年公寓见闻》,黄安年的博客, 2007 年 3 月 13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560 ) ; 《美国北威郡医院妇产科管理的人性化、现代化和规范化》,黄安年的博客, 2007 年 3 月 10 日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495 ) ; 《美国新生婴儿一周医疗费知多少》,黄安年的博客, 2007 年 6 月 14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229 )等。 见《 关注全球社会保障话题 ---- 世界社会保障专题目录( 2007-2009 黄安年博客)》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1 月 24 日发布(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9918 ) 见《 努力破解医疗改革难题 ---- 卫生医疗保障专题目录( 2007-2009 年黄安年的博客)》,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3 月 2 日发布(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98907 ) (待续下 C )
个人分类: 美国问题研究(07-11)|1740 次阅读|0 个评论
网络学术、网络博客和美国研究
黄安年 2010-12-9 15:38
网络学术、网络博客和美国研究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12 月 9 日 ( 按 :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网 2010 年 12 月 8 日发表了笔者的短文《 网络学术、网络博客和美国研究 》,现在发布在博客上 ) 网络学术是我近年来关注的重点课题之一。在这个领域我们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学术界和管理部门对此见仁见智,总体来说缺乏应有的重视,更没有立法管理,积极引导。 《云梦学刊》 2009-2010 两年连续刊登了笔者关于网络学术、网络博客和美国研究的长文。 2009 年第 2 期第 17-30 页 , 《云梦学刊》发表了笔者的《网络时代和美国研究的普及和提高》长文 , 今年第 6 期第 11-18 页,《云梦学刊》又发表笔者的《网络博客与美国研究的普及和提高 ---- 以 2007-2009 年黄安年博文为例》长文。这两篇文章是姐妹篇,都是提交 2008 、 2010 年中国美国史研究会年会暨学术讨论会的论文稿。第二篇文章是笔者历时三年积累的阶段性成果,以个人三年的博文为例就美国研究的普及和提高发表一窥之见 , 就教于学术界。 下面是两篇论文的目录: 《网络时代和美国研究的普及与提高》目录 (一)学术网络功能是传统纸媒不可替代的 (二)我国的网络功能与美国差距仍在扩大 (三)发挥网络功能中几个重要政策性问题   1 .对待网络学术成果是认同还是歧视,是一个重要的政策性问题   2 ,对待网络学术资源是共享还是垄断,也是一个重要的政策性问题   3 ,对待网络知识产权是保护还是侵犯,又是一个重要的政策性问题   4 ,对待学术网络的管理重在学术还是行政,是另一个重要政策性问题 (四)精心组织学会、高校、研究机构网站 (五)推动美国问题个人网站和博客的发展 注释: 《网络博客与美国研究的普及和提高 ---- 以 2007-2009 年黄安年博文为例》目录 一 , 网络博客是网络学术的重要载体 二 , 从我 2007-2009 年博文看美国研究的普及和提高 1 ,从《沉默的道钉》的出版到在博客上发布 2 ,美国崛起的讨论和《老话题与新挑战》的出版 3 ,社会保障在美国及全球性话题 4 ,《美国纪行》集结和美国所见所闻 5 ,《美国现代化之路》《 20 世纪资本主义研究》等网络讲座 6 ,中美关系史研究与网络即时评论 7 ,美国图书提要、美国论著和史家评论 8 ,整理美国研究目录和记录教学心得 9 ,搜集美国网络图片推动资源共享 三 , 科学网博友美国问题博文的启示 注释: 以上两篇文章全文请见黄安年的博客、学术交流网 http://www.ahrac.com/yjhxx/2157.html
个人分类: 学术问题研究(10-11)|2823 次阅读|0 个评论
网络博客与美国研究的普及和提高(云梦学刊影印版)
黄安年 2010-12-8 10:59
网络博客与美国研究的普及和提高 ( 云梦学刊影印版 ) ---- 以 2007-2009 年黄安年博文为例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12 月 8 日发布 本文是 云梦学刊影印版,发表在《云梦学刊》 2010 年第 6 期第 11-18 页,考虑到发布速度,正文分上中下分别发出 , 影印版单独发布。本文目录是 : 一 , 网络博客是网络学术的重要载体 二 , 从我 2007-2009 年博文看美国研究的普及和提高 1 ,从《沉默的道钉》的出版到在博客上发布 2 ,美国崛起的讨论和《老话题与新挑战》的出版 3 ,社会保障在美国及全球性话题 4 ,《美国纪行》集结和美国所见所闻 5 ,《美国现代化之路》《 20 世纪资本主义研究》等网络讲座 6 ,中美关系史研究与网络即时评论 7 ,美国图书提要、美国论著和史家评论 8 ,整理美国研究目录和记录教学心得 9 ,搜集美国网络图片推动资源共享 三 , 科学网博友美国问题博文的启示 写于 2010 年 3 月初 , 修改于 2010 年 4 月初清明节假日 注释: 影印照片共 9 张 , 翻拍自云梦学刊。 需要说明的是 : 一 , 网络学术是我近年来关注的重点课题之一。在这个领域我们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我们的管理部门对此缺乏应有的重视和立法管理。 二 , 本文是笔者历时三年积累的阶段性成果,以个人三年的博文为例就美国研究的普及和提高发表一窥之见 , 就教于学术界。 三 , 2009 年第 3 期 , 《云梦学刊》发表了笔者的《网络时代和美国研究的普及和提高》长文 , 今年第 6 期发表笔者的这篇文章是她的姐妹篇。
个人分类: 美国问题研究(07-11)|2745 次阅读|0 个评论
网络博客与美国研究的普及和提高(云梦学刊版下A)
黄安年 2010-12-8 07:33
网络博客与美国研究的普及和提高(云梦学刊版下 A ) ---- 以 2007-2009 年黄安年博文为例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12 月 7 日发布 (按 : 本文是 云梦学刊版全文,发表在《云梦学刊》 2010 年第 6 期第 11-18 页,考虑到发布速度,现分上下分别发出。) (上接上部分) 8 ,整理美国研究目录和记录教学心得 作为美国问题研究的普及和提高的基础性工程 , 美国问题目录编撰在我国一直是个薄弱环节,不仅是纸媒形式 , 而且是网媒形式。 20 世纪 90 年代,美国问题编撰一度有了好的开端,但是新世纪以来美国问题目录编撰学相对停滞 , 几乎很少有 90 年代以来纸媒上发表的美国问题文章目录出版 , 至于网络媒体上发表的美国问题文章、信息和报道 , 不仅没有宏观规划,而且专业研究单位也缺乏全面系统地收集和编撰,如果从事这一领域的编撰、发布免费的资源共享资料 , 显然是有意义的。某些数字图书馆虽然有部分内容的索引提供,但却收费不低。 笔者多年呼吁 , 但人微言轻,深感在商品大潮和量化挂帅下 , 难有回天之力。尽管如此 , 千里之行 , 始于足下 , 从我做起 , 持之以恒,一点一点做下去,积少成多,正是基于这一考虑 , 笔者在博客上将以往自己有关这一领域的文章和教学研究过程中所做的书目发布,同时在学术交流网上发布更多专业杂志发表的美国问题目录。同时从科学网博客开始系统收集和整理发布与美国问题相关的目录。 此外,记录和集结自己从事美国史、美国经济史、美国社会保障史研究和教学的心得,与网友交流,也是一件有利于教学工作的事。 9 ,搜集美国网络图片推动资源共享 图片资料尤其是原创性历史和现实的美国问题照片、影像是美国研究的普及和提高的重要资源 , 纸媒资源难以集中大量图片资料。网络媒体具有比纸媒更多的优势。在笔者的博客中集中了 30000 多张图片散见于 4420 多篇博文中 , 其中涉及美国历史、社会生活、政治经济、自然风光、旅游景点、文化教育、艺术作品、图书扫描等方方面面,图片数量约占全部图片的 1/4 。有助于形象地了解和认识美国,并且丰富社会史、文化史、教育史、科技史、经济史、军事史、外交史、自然史研究内容。 以上从九个方面说明个人美国问题博文涉及到美国研究的普及和提高。笔者个人研究领域偏重于个别专题上 , 研究资源和水平有限,然而如果不是网络博客,仅仅限于纸媒报刊出版社 , 是难以展现这些研究心得和成果的。对于一个已经退休多年、手中没有项目开展研究资源的学者来说,运用网络网站和网络博客,犹如开辟第二课堂和学术生命的延续。 三 , 科学网博友美国问题博文的启示 网络博客是学术开放和广泛交流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 , 不分老中青少、教授学者还是一般草民 , 人人平等,人人都有评论权。对不同领域和层次网民的评点,无论是肯定还是批评 , 作者可以在第一时间获得反馈,有助于交流沟通和深入探讨,这方面的例子很多 , 只要打开博文 , 你可以看到免费上门的各种评论,有益无害。 科学网博客迄今近 5000 博主 , 主要来自科技界学者和学生 , 也有来自人文社科界学者,至于登陆科学网的网友就更多了 , 甚至还有个别中小学生 , 粗略统计自 2007 年开博以来到 2010 年 4 月 2 日发表的博文已经有 121410 篇 ,评论留言的就更多了。为了搞清楚科学网博文究竟有多少文章和信息是和美国问题相关的 , 我除了梳理个人 4420 篇博文分类外 , 还下苯功夫对全部博文题目初步浏览,并列出目录。 笔者在编辑第一辑 科学网博客中与美国问题有关的文章目录是写道 : 科学网中大多数博主的背景与自然科学技术关联 , 其中有多年在美国学习、研究和工作的海归学者,有在美国访学、探亲访友、考查游览的经历,有在研究工作中对于美国的深度观察 , 在他们的博文中不乏对美国问题观察、思考、研究、评论和随想的内容 , 笔者试图编目以便于个人阅读和思考,也为从事美国问题爱好者提供参考目录。在我国的美国问题了解和研究已经进入一个大众化时代 , 人人都有一套美国观 , 人人都是评论家,观点可以不同 , 但事实只有一个 , 追踪和考察一个真美国是广大美国爱好者感兴趣的 , 也是专业美国问题工作者的责任。科学网博客中许多科技工作者发表了自 己对于涉及美国问题的见解,值得重视。 自 2009 年 7 月 25 日迄今,我总共发布了 24 期科学网博客中与美国问题有关的文章目录 , 每期目录至少需要花上七八个小时时间来收集整理,因为科学网本身没有提供这类编撰服务 , 这项工作总需要有人来做。 2007-2008 年总共发布了涉及美国问题的文章总共 834 篇, 2009 年总共 1279 篇 , 2007-2009 年总共 2113 篇。 2010 年 1 月 162 篇, 2 月共 103 篇, 3 月总共 230 篇 。 合计 2608 篇文章和信息。 其中 2010 年 3 月明确转载的 107 篇。加上 2007 年 3 月 -2010 年 2 月间科学网博客中转载美国问题有关的文章目录共 147 篇 ,总共有关美国问题文章和信息为 2755 篇。其中 转载量约占 1/10 左右。虽然整个说来学术性文章所占比例较小 , 我们依然可以从中获得许多教益,专业美国史研究者应当重视这些文章。为网友了解科学网博客非美国问题研究者的一些博文 , 笔者还在学术交流网上开辟了科学网博文选专栏。 这里仅仅列举的是在科学网博客上非美国问题专业工作者涉及美国问题的文章和信息 , 详尽收集汇总全部或者一些主要博客群体中的涉美文章和信息 , 考虑到他(她)们的独特视角和美国问题研究者自身存在着观察问题的某些局限 , 科学网上的博文无疑将丰富我们的美国问题研究普及和提高 , 尤其是对于美国科技史、美国文化史、美国社会生活史、美国底层民众史、美国教育史、美国社区史、美国妇女史、美国习俗史研究 , 具有一定的启示和价值。以为只有专业美国问题工作者的论著才算研究成果的见解是不全面的。 写于 2010 年 3 月初 , 修改于 2010 年 4 月初清明节假日 注释: http://www.cnnic.net.cn/html/Dir/2010/01/15/5767.htm ; http://media.people.com.cn/GB/40728/40731/4349114.html 胡靖 , 《中国博客数量已达 1.07 亿》 2008 年 11 月 9 日, http://blog.wise111.com/blog.php?do-showone-tid-83662.html 王缉思教授开了博客 ( http://blog.voc.com.cn/wangjisi ) ,不过其中只发布他 2005 年的 10 篇文章。戴超武教授开了博客( http://daichaowu.blog.163.com/blog/#m=0 ),总共发布学术文章 11 篇。 有的教授虽然围开博客但是文章在枝支纸媒发表后被一些博客转载,例如任东来的美国问题文章,见 http://sinoliberal.blog.sohu.com/527500.html , http://www.dffy.com/blog/a/biglaw/7376.html , http://hi.baidu.com/shixuerizhi/blog/item/b10a54ed3845f0d5b31cb192.html ,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74f5c4301000ajn.html 等。再如《 刘绪贻:愧对慎之》,阿吕 发表于 : 2008-9-07 22:52 来源 : 燕谈博客 ,刊于《领导者》 23 期,作者授权天益发布。( http://www.yantan.cc/blog/?action-viewthread-tid-85882 ) 有的博客记叙了对美国研究学者论述的点评,如《 人民及人民的统治 ----- 对李剑鸣教授 现代世界的民主与民主 * 化 讲座的点评》, 丛日云的博客 http://criyun.blog.hexun.com/39032201_d.html ;《 在北大听王希教授讲美国史兼谈学历史的作用 》 请见 http://blog.historians.org/archive ; http://blog.historians.org/ ; http://www.oah.org/ ; http://www.journalofamericanhistory.org/ 载《学术界》, 2006 年第 1 期第 268-273 页;并见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世界史》, 2006 年第 4 期,第 85-89 页。 载《云梦学刊》 2009 年第 2 期第 17-30 页。 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3288 ,并见 《 网络时代的美国历史研究专题目录 (2007-2009 年黄安年博客 )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1 月 2 日发布(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3548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04751 ;截止 2010 年 4 月 2 日已经发布的博文共 4420 篇 , 访问量累计达 410 万。 见《 个人在科学网美国问题博文目录编制完成》,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12 月 5 日发布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76360 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97970 《沉默的道钉 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后记, 载《沉默的道钉 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五洲传播出版社 2006 年 10 月第一版。 见 黄安年的博客 2007 年 4 月 4 日,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1114 。 见黄安年的博客 2007 年 11 月 14 日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10953 。并见《发挥网络优势寻找建设北美太平洋铁路华工后裔》(黄安年的博客 2007 年 11 月 7 日)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10436 )
个人分类: 美国问题研究(07-11)|2028 次阅读|0 个评论
网络博客与美国研究的普及和提高(云梦学刊版上)
黄安年 2010-12-7 15:05
网络博客与美国研究的普及和提高(云梦学刊版上) ---- 以 2007-2009 年黄安年博文为例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12 月 7 日发布 (按 : 本文是 云梦学刊版全文,发表在《云梦学刊》 2010 年第 6 期第 11-18 页,考虑到发布速度,现分上下分别发出。) ( 北京师范大学 历史学院, 北京 100875) 摘要: 网络博客是网络学术的重要载体; 从《沉默的道钉》、《老话题与新挑战》、《美国纪行》、《美国现代化之路》、《 20 世纪资本主义研究》、中美关系史研究、美国图书提要、美国论著评论、美国研究目录、美国网络图片等方面进行论证。说明网络博客开辟第二课堂和延续学术生命。论文最后论述科学网博友美国问题博文的启示。 关键词 : 网络博客; 美国研究 ; 普及 ; 提高 中图分类号 :K0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6365(2010)06-0011-08 一 , 网络博客是网络学术的重要载体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 , 新世纪以来网络学术已经成为反映学术研究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 , 而网络博客正是网络学术的重要载体。网络博主尤其是从事学术和教育事业博主的有些博文是与学术有关,其中网络问学、网络教学、网络论学、网络闻学都和学术不无关联。 2010 年 1 月 15 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在北京发布了《第 25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数据显示,截至 2009 年 12 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 3.84 亿。而 据新华社 2006 年 05 月 07 日 消息,博客近年兴起,成长迅速,到 2007 年中国的博客数量将接近 1 个亿。 有报道说 : 中美互联网论坛数据标明 : 中国博客数量已达 1.07 亿 , 网民拥有博客的比例高达 42.3% 。中国网民每日新增 24 万人 未来四年有望达 5 亿,博客一年翻番已破亿。 如果估计成立,那么有 1% 的博客内容涉及美国问题的 , 就意味着有1万人,其数量远高于仅仅千百人队伍的专业美国问题研究者。这里既有个人原创,又有博文转载。一般认为 , 国内的美国问题研究者开博的相当少, 美国学者开博比例则远高于中国学者。 2005 年 10 月,在苏州召开的 20 世纪美国史研究与教学的回溯与展望研讨会暨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第十一届年会上 , 笔者提交了《网络时代美国历史研究与普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的论文。 2008 年 5 月 在武汉召开的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第十二届年会暨学术讨论会上 , 笔者提交了 《网络时代和美国研究的普及与提高》 论文。 论述网络的功能是传统纸媒不可替代的 , 阐述网络在美国研究专业化和大众化时代的作用;指出我国的网络功能与美国差距仍在扩大;提出发挥网络功能中几个重要政策性问题;强调精心组织学会、高校、研究机构等学术网站,推动美国问题个人网站和博客的发展,说明美国问题个人网站和博客 , 是美国研究普及和提高的重要阵地,也是美国问题研究者的学术家园和学术自由交流空间 , 她的个性化和自由度是传统纸媒报刊无法取代的。主张积极扶植和推动美国问题个人网站和博客的开展 , 并以自己的学术交流网和博客说明 , 建一个网站 , 开一个博客并不难 , 难的是持之以恒、坚持一步一个脚印地办好网站 , 写好博文。 笔者提交今年 4 月在厦门召开的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第十三届年会暨学术讨论会的论文题目是《网络博客与美国研究的普及和提高》,作为对 2005 年和 2008 年论文延续和补充。 二 , 从我 2007-2009 年博文看美国研究的普及和提高 自 2007 年 3 月 7 日加盟科学网博客以来,截止 2010 年 1 月 1 日晨 , 笔者发布的博文共 4000 篇 , 图片 28669 幅 , 累计访问量 347 万。 截止 2010 年 3 月 20 日,已经发布的博文 4370 篇,图片过 30000 幅, 累计访问量 过 400 万。 以下 48 个专题目录集中了笔者 2007-2009 年间博文中有关美国问题的全部目录。各个专题中均包含了不少细目,所有博文的编号是按照笔者自己编制的美国问题目录顺序排列的。 粗略统计 : 一 , 美国历史部分共 349 篇;二 , 美国内政外交和法律部分共 180 篇,三 , 美国社会和社会保障部分共 221 篇,四 , 美国经济部分共 405 篇,五 , 美国科技部分共 25 篇,六 , 美国军事部分共 21 篇,七 , 美国文化部分共 38 篇,八 , 美国教育部分共 63 篇 , 九 , 地理和旅游部分共 198 篇,总共为 1500 篇左右。占 2007-2009 年全部博文的 1/3 以上。 下面列举几个方面的事例说明博文是美国研究的普及和提高的重要载体。 1 ,从《沉默的道钉》的出版到在博客上发布 笔者《沉默的道钉 ---- 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大型历史画册,得益于网络资源的分享, 2006 年由五洲传播出版社出版, 没有网络资源的利用这部图册的出版是不可能。我在 2005 年 12 月 9 日赴美探亲前夕接受编著任务,画册图文并茂,具有知识性、可读性,雅俗共赏,并在短期内完成 , 对我是一种全新的挑战。不仅由于编著画册,而且所有图片资料的收集、整理、汇总、甄别和编撰工作主要是在网上进行,全是头一回。 笔者在编著的过程中开拓了通过网络进行研究工作新途径。 也深感美国的网络教学研究和传播已经远远超过了我国,在美国众多涉及中央太平洋铁路资料的网站中,美国中央太平洋铁路历史图片博物馆网站( http://www.cprr.org/Museum ),以资讯最丰富、资料最齐全、学术性和普及性最兼备、图文并茂等特色而著称。登陆这家网站,给人以目不暇接、眼花缭乱、爱不释手的感觉。 《沉默的道钉》出版后,笔者在博客上开辟了纪念沉默道钉专栏,受到广泛关注,扩大并推动了对于这一问题的广泛关注和研究。齐鲁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开始了对华工建设太平洋铁路问题的录制工作。 中国出洋农民工 -- 北美的华工,对建设北美做出了历史性贡献,却惨遭排华,是极其典型的。真正记住这样的历史教训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大概谁难以否定中国华工对于建设太平洋铁路的历史性贡献,可是恰恰在太平洋铁路建成后美国和加拿大相继发生了大规模排华事件,理由居然是华工的劳动力过于廉价,抢了美国和加拿大工人的饭碗,明眼人很清楚,这个理由根本站不住,排华更没有任何法理依据,对于高唱人权、自由、民主的美国和加拿大真是莫大的讽刺。今天我们同样看到中国的廉价商品使得广大美国和加拿大民众受惠,同时也刺激了美加商界改善自己的经营,提高竞争力,但是中国的廉价商品却在美加遭到很不公正的待遇,他们不是问问自己为何竞争不过中国的廉价商品,却反过来责难中国商品太廉价,并进而对中国商品实行制裁,这种做法和当年的排华经何其相似奈尔?这里的启示实在太多,例如美国历史上对中国华工的人权记录怎么样?美国作为一个超强大国应该怎样来对待中国华工的过去?美国和加拿大主流媒体又应当怎样宣传美国和加拿大的太平洋铁路建设。我们看到美国和加拿大民间以相当大的热情来努力恢复这段历史的本来面目,但是相比之下,美国当代的几位总统们在谈及中国移民的贡献时一般比较笼统,他们是否真正了解中国华工在太平洋铁路建设中的关键性作用,只有他们自己心中有数。 令笔者感到欣慰的是 《沉默的道钉 纪念华工建设北美铁路 140 周年》一书近两个月内将由白山出版社出版。大型图册《沉默的道钉 -- 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展现给读者的是珍贵历史图片辅以必要的文字说明。本书则是丰富了对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的文字研究成果和资料。其中部分文章是《沉默的道钉》出版后在博客上发布的。该书不仅集中了笔者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 , 而且阐述了研究这一课题的历史、现实意义,呼吁学界和媒体以道钉精神来探寻 140 年前中国建设北美家园农民工们的历史贡献和默默无闻的奉献。 2 ,美国崛起的讨论和《老话题与新挑战》的出版 有关美国崛起的讨论, 不仅在学术界而且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广泛热议。既涉及美国研究的提高 , 也关系美国问题的普及 , 网络博客这一载体可以使这个论题在更加广泛的领域内得以深化。笔者博客中既有对美国崛起话题的历史和现实的考察 , 也有对所谓美国世纪的评论。 围绕美国的崛起和崛起后的继续发展、 2007 年底以来的美国金融危机及其影响、 美中关系的历史与现状、 等话题, 笔者在博客上发表了一些评论性和研究性思考文章。从中选择 107 篇加以集结 , 以《老话题与新挑战 ---- 美国的崛起与崛起后的美国》为题,由中国法制出版社于 2009 年底出版。其中除美中关系篇中的 9 篇文章写于 1998-2002 年间,发展篇中的两篇文章写于 1993 年和 1996 年外 , 其他 96 篇文章全部写于 2007-2009 年间,并且在博客即时发布。如笔者在该书序言所言 老话题是有着强烈的历史感 , 新挑战则有突出的现实感 , 这本论集聚集了新旧世纪之交尤其是近些年来笔者历史与现实话题的思考。 本书《后记》写道 : 老话题 新挑战这个主题是个学术性、时评性兼备的热门话题,笔者从历史和现实的视角提出了许多新思考。《老话题与新挑战》一书 , 是开放的 , 近几个月笔者在博客上又发表了一些新作 , 笔者还会继续就这个题目发表新的评论和见解,有兴趣的读者,可以通过科学网黄安年的博客或学术交流网查阅。 读者从 2009 年 7 月以来发布我的博文中可以了解 , 这些后续随机发布的评论足有数十篇之多。 其中尤以奥巴马访华 和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前后中美之间的较量的文章为多。 笔者曾撰文 网媒学术和纸媒学术 ---- 从《老话题与新挑战》一书出版谈起(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12 月 31 日),文章谈到该书的出版是纸媒学术与网媒学术相得益彰的产物。 绝大多数 文章先在学术交流网、博客、网上在线、数字图书录播发布,其后集中在纸媒图书上的 , 而我的博客集中了该书的几乎全部内容 , 这得感谢科学网博客为笔者提供了落户的技术支持。对于学者来说 , 通过网络博客与纸媒学术相比具有明显的若干优势 , 这主要表现在 : 第一 , 方便快速,作者与编辑、出版人集于一身。第二 , 在更大程度上体现了学术自由和民主 , 不受项目、经费、关系、量化指标的限制,在传统的纸媒学术中难以表达的学术内容往往可以在博文中找到。第三 , 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了学术资源共享。和纸媒学术受到图书出版和阅读的限制不同 , 在网络媒体上发布的博文可以与更多的网友分享博文内容。第四,有利于学术的普及与提高。有了网络博客 , 会有更多的人接触到平时较少了解到的学术内容 , 即使对于不同学术领域的学者也不例外,打破了传统纸媒学术中学术分类过细造成相互之间了解不够的状况,这将既有利于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也有利于社会大众对于学术的更多了解。学术的迅速普及为学术水平的提高提供了良好的培育土壤。笔者如果不是落户科学网,是很少能够通过网络较为集中地了解非专业美国问题研究人员对美国问题的研究和观察的。第五 , 网络博客具有比纸媒学术更大的开放性,即时评论和对话,对于学术繁荣同样十分是有利的。 这些说的是出版《老话题与新挑战》一书的体会 , 也是美国问题研究普及与提高的共同性话题。 3,社会保障在美国及全球性话题 社会保障是当今世界全球性话题, 不仅是现代政治和社会生活问题的安全阀、关系民生和民权 , 而且是现代化生产力的保护器和润滑剂,社会财富再分配的重要手段,也是各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共同问题。 在这个问题上发达国家拥有在财力、物力和政策机制等方面的巨大优势 , 如果从 30 年代美国现代社会保障机制的建立起算 , 迄今已经有 3/4 世纪的历史 , 关注美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演变及其面临的问题对于我国建立符合国情的社会保障制度具有现实意义。 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是关系我国稳定、改革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的稳定离不开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保护和发展离不开社会保障制度的确立和逐步完善;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同样需要社会保障制度的支撑和调整 。 笔者的《当代美国的社会保障政策》一书 1998 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 其主要内容和出版时限于篇幅被删节的参考书目均已在博客上发布。笔者在博客上专门开辟了社会保障专题栏目,充实和扩大了克林顿总统以来的美国社会保障政策研究。 社会保障问题关系美国亿万家庭成员的生活保障 , 考察美国社会保障不仅涉及研究政策文献和立法程序等学术性、行政性、专业性问题研究 , 而且需要从各类居民的实际受惠程度和社会学层面来观察评估,从美国居民生活体验的角度体会。社会保障涉及美国各个阶层的居民 , 博客上也发布了这方面的即时感受。 笔者在非美国问题博文中还有关于世界各国社会保障问题的研究文章。 结合我国国情参照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经验和教训,并对我国医疗 、住房 、老年保障 、饮食安全保障 、妇幼保障 等民生问题均有博文表达个人见解。教育保障 、环境保障 属于广义的社会保障的范畴,笔者在博文中均有涉及。 住房保障、医疗保障、教育保障是我国社会保障改革的三大难题,也被老百姓称为新三座大山。我国医疗改革的难度远高于美国等发达国家。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改革是富改,或者说解决丰裕社会和后丰裕社会下过度保障及寅吃卯粮的问题 , 而我国的医疗改革是穷改,或者说是解决温饱和小康社会下的保障不足及资金短缺问题。 住房产业也是现代化进程中的支柱产业之一 , 迄今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有一个世纪的发展历史。社会主义的中国解决住房保障问题相对滞后,欠账过多,住房短缺依然严重困扰着政府执政和居民生活的改善和提高。 当今保障每个公民 有其居依然十分严峻。 饮食安全关系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也关系企业诚信和政府信誉 , 饮食安全是卫生安全保障的重要内容。 环境问题不仅涉及人与自然的协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 世界的和平与安稳,而且关系国民的社会保障安全和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及经济转型。它既是经济问题 , 又是政治问题 , 也是社会问题和全球性课题。从历史研究的角度看 , 人们极少重视这个课题对于全球历史影响的深度研究。 4 ,《美国纪行》集结和美国所见所闻 我的美国问题博文中一部分是在美国的所见所闻, 2005 年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了我编著的《美国纪行 ---- 一个中国学者眼中的美国生活》,我在自序中写道 : 和以前的论著相比,本书没有凸显学术性、系统性,倒是多一些生活气息、纪实资讯、随思散记。作为学者游记的益智之书 , 也可视为深度导游的纪实之作 , 兼具历史和文化的双重品格 , 也算是一种尝试。 本书富有明显的时代特色,涉及 20 世纪和 21 世纪的美国诸多问题 , 更与 20 、 21 世纪之交相关,和 911 事件的影响相联。本书分六部分一百多篇长短不拘的随笔,大体上涵盖自己对美国社会一些方面的目睹耳闻、所思所议。对于初去美国的朋友提供兴许有参考价值的资讯;对于去过美国的朋友提供一个参照系,可资比较和思索。对于了解和研究美国的朋友提供了一个观察跨世纪美国的个人视角。对于关注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朋友则不妨联系美国想中国,比较两国的不同国情。对于我本人则是如实记录的观察见闻和思考心得。 书中的多数内容均先后在博客中发布。博客还开辟了美国纪行专栏,粗略统计总共有 380 篇左右 , 其中大部分是 2005 年以来所写。内容涉及在美国的历史遗迹考察和旅游观光, 走马观花 16 个州的亲历和感受 ,对 纽约市、波士顿市、费城市、华盛顿特区的观察 ,对我 分别居住不短时间的地方 , 纽约州奥伯尼市、怀特普莱斯市、康州的丹伯里市的深度体验 ,几访美西和南下佛罗里达乘坐世纪游轮了解美国的不同地域 ,也包括 从底特律汽车城看美国汽车王国的辉煌与困境 ,了解美国汽车用油价格的变化 , 对美国食品价格和餐饮业的细微调查 , 乘坐民航班级的亲身经历 ,目睹美国保姆市场 ,体验美国的不同节日 ,观察美国的选举和选举制度 ,还有对美国高校的所见所闻 ,对于留美学生的接触了解 等等。这些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写在博客上 , 是仅仅靠书本上或者媒体转发难以做到的 , 对于了解美国社会也有一定意义。 美国历史虽然很短 , 但是要深度了解和认识美国仅仅考文字资料、书面论著、外界报道是不够的 , 至少是不完善的 , 还需要亲自生活在美国一段时间客观地仔细观察 , 如果有自己的实践会更好 , 在美国的所见所闻虽然零碎,但有意义。 5 ,《美国现代化之路》《 20 世纪资本主义研究》等网络讲座 网络教学是普及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这种教学手段可以通过网络学院远程教学、电视台教育频道、网络在线研讨、数字图书馆录播平台进行 , 也可以通过个人博客发布,做到扩大受众面 , 资源免费共享。 笔者 1999 年 2-5 月在中央电视教育台中学历史教师之友栏目播出《美国经济发展史专题》 15 讲,目的在于帮助中学历史教师比较系统的了解美国崛起和发展为超级强国之路 , 研究美国道路的发展特点 , 着重分析美国经济发展的各种因素尤其是政策因素 , 正确认识美国的发展趋势、发展特点、发展道路和发展动因。这些内容已经在我的博客中全部发布。 新旧世纪之交笔者退休 , 开始整理自己在研究生和本科生教学期间的研究和教学成果 , 并集结在超星图书馆的两次专题课程系列录像讲座上 , 一次是 2007 年 8 月 美国现代化的发展道路专题讲座,基本 目的在于从宏观的视角比较系统的阐述美国经济现代化的发展道路,考察美国的近代化、现代化、信息化进程,即美国的崛起和发展为超级强国之路;分析推动美国现代化进程的诸因素,正确认识美国的发展趋势、发展特点、发展道路和发展动因。分 美国现代化的发展进程、美国现代化和外来移民、 美国现代化和 封建影响的消除、 美国现代化与大陆扩张、西进运动 、 美国现代化和科学技术革命、 美国现代化与和平发展环境 、 美国现代化和社会保障机制 、 美国现代化和 19-20 世纪初政策 、 美国现代化代和罗斯福新政以来政策 、美国现代化和美国经济的兴衰等十讲。 讲授内容也已在博客上发布。 2007 年 11 月,笔者还应超星数字图书馆之邀,录播了 20 讲 60 课时的 《 20 世纪以来 资本主义研究》,内容 涉及对 20 世纪以来资本主义经济的实事求是的整体定位研究、对现当代资本主义整体经济和政治运行机制的研究、对 20 世纪以来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同类型研究、对现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各种理论的评价以及对现当代资本主义的社会思想和文化的考察。通过整体发展、制约因素、模式和类型研究 , 以期推进对于 20 世纪以来资本主义深入务实考察,为走向 21 世纪的发展战略提供可靠的历史依托和理论与实践上的启迪。其中很大部分内容涉及美国研究,这些内容的主要部分也可在我的博客上找到。 此外笔者博客中非美国问题部分的《当代世界五十年》全球篇部分和《当代世界六十年》(经济卷)均涉及大量美国问题研究。 在笔者博客上发布的还有《二十世纪美国史》、《美国的崛起》、《美国社会经济史论》、《当代美国十大奇案》、《当代世界史资料选辑》(资本主义国家卷)等书的部分内容,今后将创造条件逐步发布在博客上。 6 ,中美关系史研究与网络即时评论 我的博客还有一部分内容涉及中美关系史研究与网络即时评论,除了有些是在报刊上发表过的文章在博客上发布 , 更多的是新世纪以来的即时性评论。例如关于中美关系史专题 ;美籍华人华侨专题 ; 当代中美经济关系专题 等。限于篇幅,这里不再赘述。 7 ,美国图书提要、美国论著和史家评论 编撰一部较为翔的我国学者出版和翻译的美国图书提要,是美国研究普及和提高的需要。我的博客的还汇聚了美国图书提要,不仅有基本资料 , 还尽可能包含作者学术简介、序言、后记、目录和必要的评论(有的用扫描显示),这项工作仅仅是个开始 , 相信持之以恒,如果每周一篇 , 一年就有 52 篇 , 五年下来就有 260 多篇 , 资源共享何不快哉。 我的博客还集结了部分美国历史著作评论文章和与我国美国历史研究者交往的回忆随想 ,此外也有笔者作为一位老会员对于中国美国史研究者学术家园 ----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的回忆记载。
个人分类: 美国问题研究(07-11)|2621 次阅读|1 个评论
再谈美国研究学会网站的建立和维护
黄安年 2010-7-15 20:55
再谈美国研究学会网站的建立和维护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7 月 15 日发布 7 月 14 日下午在中华美国学会第六届理事会议换届后的新任会长与副会长主持下 , 就今后学会活动进行了自由讨论。笔者注意到美国所对于这次讨论的报道(与会代表就中华美国学会未来的活动与发展进行了热烈讨论。大家一致认为,中华美国学会作为我国唯一全国性美国研究学会,今后应该在前辈和历届学会领导奠定的坚实基础上扎实工作,锐意改革,创造条件,开辟空间,扩大与各方的学术联系,使学会成为中国的美国研究学界的交流与共享平台,推动我国的美国研究更上一层楼。 http://ias.cass.cn/show/show_events_ls.asp?id=1232 ) 笔者在发言时着重提到希望中华美国学会在建立网站及与全国理事单位、学者个人网站、博客联结上作出努力,搭建起联络全国美国研究机构和学者的网络平台。在这方面作为我国唯一全国性美国历史研究的中国美国史学会、社科院世界史所等单位和学会建立网站已经走在前面,这是一件务实工作并嘉惠于全国美国研究界的工程 , 记得三年前冯承柏教授在世时已经呼吁建立这个平台,但是现在依然有点遥遥无期。 目前全国网民已超过四亿,网络学术蓬勃发展,纸媒和网媒相得益彰,共同发展 , 客观上为加强美国研究的网络学术提供了需求和可能 , 笔者衷心新一届的中华美国学会的领导班子在这方面迈出实质性的一步。
个人分类: 美国问题研究(07-11)|4334 次阅读|1 个评论
有关美国研究的思考
黄安年 2010-7-14 22:18
有关美国研究的思考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7 月 14 日发布 在今天上午举行的中华美国学会理事会上 , 会长王缉思研究员谈到了美国研究还是美国问题研究的区别 , 并提出了现在真正研究美国的人在减少。笔者以为,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顾名思义美国研究理应包含美国历史、政治、外交、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军事、环境等方面的研究 , 也包含与美国相关问题研究 , 尤其是中美关系研究。就中国美国史研究会来说 , 自 1979 年成立以来,研究美国历史的宗旨一直没有改变 , 只是在会员中有的研究重点已经事实上不是美国本身,而是美国与中国或者美国与其他国家关系,或者美国社会文化等。 就中华美国学会来说 , 自成立以来美国历史研究就不属于美国研究所的重点内容 , 因为另有世界史所来承担这个任务。可以想象一个缺少对于美国历史专门研究的美国研究机构 , 要承担整个美国研究的任务事实上是难以完成的,近来随着中美关系问题越来越广泛而深入 , 美国所也就越来越多地承担了美中关系对策研究的任务。但是挂靠在美国所的中华美国学会并不是美国所的学会,中华美国学会章程规定的性质是 由全国各专业性研究团体和机构自愿组成的非盈利性学术团体 ,这就表明中华美国学会不能仅仅是研究中美关系的学术团体,否则难以团结全国广大的美国和美国问题研究工作者。再说深度研究美国现状和美中关系,离不开对于美国历史和中国历史的深入研究。 附照片转自社科院美国所 http://ias.cass.cn/show/show_events_pic.asp?pic=1id=1232 ,报道见 http://ias.cass.cn/show/show_events_ls.asp?id=1232
个人分类: 国内所见所闻(10-11)|5175 次阅读|1 个评论
《网络博客与美国研究的普及和提高》补充说明
黄安年 2010-6-9 07:17
《网络博客与美国研究的普及和提高》补充说明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6 月 9 日发布 2010 年 6 月 3-8 日 , 笔者分十部分在博客上发布《网络博客与美国研究的普及和提高 ---- 以 2007-2009 年黄安年博文为例》全文,这是笔者提交今年 4 月下旬在厦门召开的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第 13 届年会暨学术讨论会的论文。 现在作补充说明如下: 一 , 据新华网北京 6 月 8 日电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8 日发表《中国互联网状况》白皮书( 2010 年 6 月),中国现有上百万个论坛, 2.2 亿个博客用户 http://tech.ifeng.com/special/internetbaipishu/content-1/detail_2010_06/08/1597764_0.shtml 二 , 截止 2010 年 6 月 8 日,笔者已经发布的博文 4704 篇,图片超过 32300 幅,累计访问量过 463 万。 三 , 笔者 2007-2010 年 6 月 8 日,博文中有关美国问题的全部目录超过 2000 篇。 四, 2007-2010 年 6 月 8 日 , 科学网有关美国问题的全部目录 3000 篇左右 ( 未将本人的博文包含在内 ) 。
个人分类: 美国问题研究(07-11)|3409 次阅读|0 个评论
网络博客与美国研究的普及和提高(七)
黄安年 2010-6-6 07:25
网络博客与美国研究的普及和提高(七)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6 月 6 日发布 按 : 现在分几部分发布笔者提交今年 4 月下旬在厦门召开的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第 13 届年会暨学术讨论会的论文《 网络博客与美国研究的普及和提高 ---- 以 2007-2009 年黄安年博文为例》 , 全文 2 万字 , 将在《云梦学刊》全文发表,为满足一些美国问题研究者和爱好者的需求 , 先在我的博客上分批发布。 6 ,中美关系史研究与网络即时评论 我的博客还有一部分内容涉及中美关系史研究与网络即时评论,除了有些是在报刊上发表过的文章在博客上发布 , 更多的是新世纪以来的即时性评论。例如关于中美关系史专题 ;美籍华人华侨专题 ; 当代中美经济关系专题 等。限于篇幅,这里不再赘述。 7 ,美国图书提要、美国论著和史家评论 编撰一部较为翔的我国学者出版和翻译的美国图书提要,是美国研究普及和提高的需要。我的博客的还汇聚了美国图书提要,不仅有基本资料 , 还尽可能包含作者学术简介、序言、后记、目录和必要的评论(有的用扫描显示),这项工作仅仅是个开始 , 相信持之以恒,如果每周一篇 , 一年就有 52 篇 , 五年下来就有 260 多篇 , 资源共享何不快哉。 我的博客还集结了部分美国历史著作评论文章和与我国美国历史研究者交往的回忆随想 ,此外也有笔者作为一位老会员对于中国美国史研究者学术家园 ----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的回忆记载。 注释 : 见《 美中关系专题博文目录( 2007-2009 年黄安年博客)》,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1 月 13 日发布(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6838 );前引《奥巴马任期中美关系、奥巴马访华专题目录 (2007-2009 年黄安年博客 )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1 月 4 日发布(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4061 ) 见《 我看华人移民美国今与昔 ---- 美籍华人与华侨专题目录 (2007-2009 年黄安年博客 ) 》,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1 月 21 日发布(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9146 ) 见《 当代中美经济关系专题目录( 2007-2009 年黄安年的博客)》,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2 月 6 日发布(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93208 ) 见《 美国论著专题目录 (2007-2009 年黄安年博客 )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1 月 7 日发布(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4905 ) 见《 中国美国史学家专题目录 (2007-2009 年黄安年博客 )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1 月 7 日发布(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4933 ) 见《 有关中国美国史研究会专题目录 (2007-2009 年黄安年博客 ) 》,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1 月 6 日发布(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4600 )
个人分类: 美国问题研究(07-11)|3029 次阅读|0 个评论
网络博客与美国研究的普及和提高(三)
黄安年 2010-6-4 09:52
网络博客与美国研究的普及和提高(三) ---- 以 2007-2009 年黄安年博文为例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6 月 4 日发布 按 : 现在分几部分发布笔者提交今年 4 月下旬在厦门召开的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第 13 届年会暨学术讨论会的论文 , 全文 2 万字 , 将在《云梦学刊》全文发表,为满足一些美国问题研究者和爱好者的需求 , 先在我的博客上分批发布。 2 ,美国崛起的讨论和《老话题与新挑战》的出版 有关美国崛起的讨论, 不仅在学术界而且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广泛热议。既涉及美国研究的提高 , 也关系美国问题的普及 , 网络博客这一载体可以使这个论题在更加广泛的领域内得以深化。笔者博客中既有对美国崛起话题的历史和现实的考察 , 也有对所谓美国世纪的评论。 围绕美国的崛起和崛起后的继续发展、 2007 年底以来的美国金融危机及其影响、 美中关系的历史与现状、 等话题, 笔者在博客上发表了一些评论性和研究性思考文章。从中选择 107 篇加以集结 , 以《老话题与新挑战 ---- 美国的崛起与崛起后的美国》为题,由中国法制出版社于 2009 年底出版。其中除美中关系篇中的 9 篇文章写于 1998-2002 年间,发展篇中的两篇文章写于 1993 年和 1996 年外 , 其他 96 篇文章全部写于 2007-2009 年间,并且在博客即时发布。如笔者在该书序言所言 老话题是有着强烈的历史感 , 新挑战则有突出的现实感 , 这本论集聚集了新旧世纪之交尤其是近些年来笔者历史与现实话题的思考。 本书《后记》写道 : 老话题 新挑战这个主题是个学术性、时评性兼备的热门话题,笔者从历史和现实的视角提出了许多新思考。《老话题与新挑战》一书 , 是开放的 , 近几个月笔者在博客上又发表了一些新作 , 笔者还会继续就这个题目发表新的评论和见解,有兴趣的读者,可以通过科学网黄安年的博客或学术交流网查阅。 读者从 2009 年 7 月以来发布我的博文中可以了解 , 这些后续随机发布的评论足有数十篇之多。 其中尤以奥巴马访华 和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前后中美之间的较量的文章为多。 笔者曾撰文 网媒学术和纸媒学术 ---- 从《老话题与新挑战》一书出版谈起(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12 月 31 日),文章谈到该书的出版是纸媒学术与网媒学术相得益彰的产物。 绝大多数 文章先在学术交流网、博客、网上在线、数字图书录播发布,其后集中在纸媒图书上的 , 而我的博客集中了该书的几乎全部内容 , 这得感谢科学网博客为笔者提供了落户的技术支持。对于学者来说 , 通过网络博客与纸媒学术相比具有明显的若干优势 , 这主要表现在 : 第一 , 方便快速,作者与编辑、出版人集于一身。第二 , 在更大程度上体现了学术自由和民主 , 不受项目、经费、关系、量化指标的限制,在传统的纸媒学术中难以表达的学术内容往往可以在博文中找到。第三 , 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了学术资源共享。和纸媒学术受到图书出版和阅读的限制不同 , 在网络媒体上发布的博文可以与更多的网友分享博文内容。第四,有利于学术的普及与提高。有了网络博客 , 会有更多的人接触到平时较少了解到的学术内容 , 即使对于不同学术领域的学者也不例外,打破了传统纸媒学术中学术分类过细造成相互之间了解不够的状况,这将既有利于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也有利于社会大众对于学术的更多了解。学术的迅速普及为学术水平的提高提供了良好的培育土壤。笔者如果不是落户科学网,是很少能够通过网络较为集中地了解非专业美国问题研究人员对美国问题的研究和观察的。第五 , 网络博客具有比纸媒学术更大的开放性,即时评论和对话,对于学术繁荣同样十分是有利的。 这些说的是出版《老话题与新挑战》一书的体会 , 也是美国问题研究普及与提高的共同性话题。 注释 见《 美国的崛起专题目录 (2007-2009 年黄安年博客 )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1 月 1 日发布(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3365 ) 见《 美国的 20 世纪与 21 世纪专题目录 (2007-2009 年黄安年博客 )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1 月 1 日发布(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3369 ) 见《 美国现代化和现代化书目专题目录( 2007-2009 年黄安年博客)》,黄安年博客 /2010 年 1 月 29 日发布(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91266 ) 《美国经济改革和资本主义发展话题 ---- 美国经济改革和资本主义专题目录( 2007-2009 年黄安年博客)》,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1 月 30 日发布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91469 见《 美国经济危机的话题 ---- 美国经济危机专题目录( 2007-2009 年黄安年博客),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1 月 31 日发布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91616 见《 美中关系专题博文目录( 2007-2009 年黄安年博客)》,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1 月 13 日发布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6838 见黄安年新著:《老话题与新挑战》目录,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12 月 30 日发布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2507 。并见 《老话题与新挑战》新著近百篇文章可在网上看到,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12 月 31 日发布 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3069 见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2494 见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2510 见《 美国问题专题目录 (2007-2009 年黄安年的博客 ) 》,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2 月 26 日发布 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97970 ;并见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1 月发布全目》,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2 月 2 日发布 www.annian.net/show.aspx?id=24562cid=33 《 2010 年 2 月笔者发布博文全目 》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3 月 1 日发布 h ttp://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98594 ; 《 2010 年 3 月笔者发布博文全目》,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4 月 1 日发布(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08125 ) 见《 奥巴马任期中美关系、奥巴马访华专题目录 (2007-2009 年黄安年博客 )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1 月 4 日发布(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4061 ) 见 环境保护话题 ---- 《世界大通史》、环境保护、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专题目录( 2007-2009 年黄安年博客)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1 月 25 日发布(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90047 ) 见 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2878
个人分类: 美国问题研究(07-11)|2748 次阅读|2 个评论
网络博客与美国研究的普及和提高(二)
黄安年 2010-6-4 09:43
网络博客与美国研究的普及和提高(二) ---- 以 2007-2009 年黄安年博文为例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6 月 4 日发布 按 : 现在分几部分发布笔者提交今年 4 月下旬在厦门召开的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第 13 届年会暨学术讨论会的论文 , 全文 2 万字 , 将在《云梦学刊》全文发表,为满足一些美国问题研究者和爱好者的需求 , 先在我的博客上分批发布。 1 ,从《沉默的道钉》的出版到在博客上发布 笔者《沉默的道钉 ---- 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大型历史画册,得益于网络资源的分享, 2006 年由五洲传播出版社出版, 没有网络资源的利用这部图册的出版是不可能。我在 2005 年 12 月 9 日赴美探亲前夕接受编著任务,画册图文并茂,具有知识性、可读性,雅俗共赏,并在短期内完成 , 对我是一种全新的挑战。不仅由于编著画册,而且所有图片资料的收集、整理、汇总、甄别和编撰工作主要是在网上进行,全是头一回。 笔者在编著的过程中开拓了通过网络进行研究工作新途径。 也深感美国的网络教学研究和传播已经远远超过了我国,在美国众多涉及中央太平洋铁路资料的网站中,美国中央太平洋铁路历史图片博物馆网站( http://www.cprr.org/Museum ),以资讯最丰富、资料最齐全、学术性和普及性最兼备、图文并茂等特色而著称。登陆这家网站,给人以目不暇接、眼花缭乱、爱不释手的感觉。 《沉默的道钉》出版后,笔者在博客上开辟了纪念沉默道钉专栏,受到广泛关注,扩大并推动了对于这一问题的广泛关注和研究。齐鲁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开始了对华工建设太平洋铁路问题的录制工作。 中国出洋农民工 -- 北美的华工,对建设北美做出了历史性贡献,却惨遭排华,是极其典型的。真正记住这样的历史教训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大概谁难以否定中国华工对于建设太平洋铁路的历史性贡献,可是恰恰在太平洋铁路建成后美国和加拿大相继发生了大规模排华事件,理由居然是华工的劳动力过于廉价,抢了美国和加拿大工人的饭碗,明眼人很清楚,这个理由根本站不住,排华更没有任何法理依据,对于高唱人权、自由、民主的美国和加拿大真是莫大的讽刺。今天我们同样看到中国的廉价商品使得广大美国和加拿大民众受惠,同时也刺激了美加商界改善自己的经营,提高竞争力,但是中国的廉价商品却在美加遭到很不公正的待遇,他们不是问问自己为何竞争不过中国的廉价商品,却反过来责难中国商品太廉价,并进而对中国商品实行制裁,这种做法和当年的排华经何其相似奈尔?这里的启示实在太多,例如美国历史上对中国华工的人权记录怎么样?美国作为一个超强大国应该怎样来对待中国华工的过去?美国和加拿大主流媒体又应当怎样宣传美国和加拿大的太平洋铁路建设。我们看到美国和加拿大民间以相当大的热情来努力恢复这段历史的本来面目,但是相比之下,美国当代的几位总统们在谈及中国移民的贡献时一般比较笼统,他们是否真正了解中国华工在太平洋铁路建设中的关键性作用,只有他们自己心中有数。 令笔者感到欣慰的是 《沉默的道钉 纪念华工建设北美铁路 140 周年》一书近两个月内将由白山出版社出版。大型图册《沉默的道钉 -- 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展现给读者的是珍贵历史图片辅以必要的文字说明。本书则是丰富了对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的文字研究成果和资料。其中部分文章是《沉默的道钉》出版后在博客上发布的。该书不仅集中了笔者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 , 而且阐述了研究这一课题的历史、现实意义,呼吁学界和媒体以道钉精神来探寻 140 年前中国建设北美家园农民工们的历史贡献和默默无闻的奉献。 注释 《沉默的道钉 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后记, 载《沉默的道钉 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五洲传播出版社 2006 年 10 月第一版。 见 黄安年的博客 2007 年 4 月 4 日,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1114 。 见黄安年的博客 2007 年 11 月 14 日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10953 。并见《发挥网络优势寻找建设北美太平洋铁路华工后裔》(黄安年的博客 2007 年 11 月 7 日)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10436 ) 见《 重视华工建设北美太平洋铁路话题 ---- 华人建设北美专题 (2007-2009 年黄安年博客 )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2 月 5 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92911 )
个人分类: 国内所见所闻(10-11)|2704 次阅读|0 个评论
网络博客与美国研究的普及和提高(一)
黄安年 2010-6-3 20:14
网络博客与美国研究的普及和提高(一) ---- 以 2007-2009 年黄安年博文为例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6 月 3 日发布 按 : 现在分几部分发布笔者提交今年 4 月下旬在厦门召开的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第 13 届年会暨学术讨论会的论文 , 全文 2 万字 , 将在《云梦学刊》全文发表,为满足一些美国问题研究者和爱好者的需求 , 先在我的博客上分批发布。 摘要: 网络博客是网络学术的重要载体; 从《沉默的道钉》、《老话题与新挑战》、《美国纪行》、《美国现代化之路》、《 20 世纪资本主义研究》、中美关系史研究、美国图书提要、美国论著评论、美国研究目录、美国网络图片等方面进行论证。说明网络博客开辟第二课堂和延续学术生命。论文最后论述科学网博友美国问题博文的启示。 一 , 网络博客是网络学术的重要载体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 , 新世纪以来网络学术已经成为反映学术研究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 , 而网络博客正是网络学术的重要载体。网络博主尤其是从事学术和教育事业博主的有些博文是与学术有关,其中网络问学、网络教学、网络论学、网络闻学都和学术不无关联。 2010 年 1 月 15 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在北京发布了《第 25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数据显示,截至 2009 年 12 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 3.84 亿。而 据新华社 2006 年 05 月 07 日 消息,博客近年兴起,成长迅速,到 2007 年中国的博客数量将接近 1 个亿。 有报道说 : 中美互联网论坛数据标明 : 中国博客数量已达 1.07 亿 , 网民拥有博客的比例高达 42.3% 。中国网民每日新增 24 万人 未来四年有望达 5 亿,博客一年翻番已破亿。 如果估计成立,那么有 1% 的博客内容涉及美国问题的 , 就意味着有1万人,其数量远高于仅仅千百人队伍的专业美国问题研究者。这里既有个人原创,又有博文转载。一般认为 , 国内的美国问题研究者开博的相当少, 美国学者开博比例则远高于中国学者。 2005 年 10 月,在苏州召开的 20 世纪美国史研究与教学的回溯与展望研讨会暨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第十一届年会上 , 笔者提交了《网络时代美国历史研究与普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的论文。 2008 年 5 月 在武汉召开的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第十二届年会暨学术讨论会上 , 笔者提交了 《网络时代和美国研究的普及与提高》 论文。 论述网络的功能是传统纸媒不可替代的 , 阐述网络在美国研究专业化和大众化时代的作用;指出我国的网络功能与美国差距仍在扩大;提出发挥网络功能中几个重要政策性问题;强调精心组织学会、高校、研究机构等学术网站,推动美国问题个人网站和博客的发展,说明美国问题个人网站和博客 , 是美国研究普及和提高的重要阵地,也是美国问题研究者的学术家园和学术自由交流空间 , 她的个性化和自由度是传统纸媒报刊无法取代的。主张积极扶植和推动美国问题个人网站和博客的开展 , 并以自己的学术交流网和博客说明 , 建一个网站 , 开一个博客并不难 , 难的是持之以恒、坚持一步一个脚印地办好网站 , 写好博文。 笔者提交今年 4 月在厦门召开的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第十三届年会暨学术讨论会的论文题目是《网络博客与美国研究的普及和提高》,作为对 2005 年和 2008 年论文延续和补充。 二 , 从我 2007-2009 年博文看美国研究的普及和提高 自 2007 年 3 月 7 日加盟科学网博客以来,截止 2010 年 1 月 1 日晨 , 笔者发布的博文共 4000 篇 , 图片 28669 幅 , 累计访问量 347 万。 截止 2010 年 3 月 20 日,已经发布的博文 4370 篇,图片过 30000 幅, 累计访问量 过 400 万。 以下 48 个专题目录集中了笔者 2007-2009 年间博文中有关美国问题的全部目录。各个专题中均包含了不少细目,所有博文的编号是按照笔者自己编制的美国问题目录顺序排列的。 粗略统计 : 一 , 美国历史部分共 349 篇;二 , 美国内政外交和法律部分共 180 篇,三 , 美国社会和社会保障部分共 221 篇,四 , 美国经济部分共 405 篇,五 , 美国科技部分共 25 篇,六 , 美国军事部分共 21 篇,七 , 美国文化部分共 38 篇,八 , 美国教育部分共 63 篇 , 九 , 地理和旅游部分共 198 篇,总共为 1500 篇左右。占 2007-2009 年全部博文的 1/3 以上。 下面列举几个方面的事例说明博文是美国研究的普及和提高的重要载体。 (待续) 注释: http://www.cnnic.net.cn/html/Dir/2010/01/15/5767.htm ; http://media.people.com.cn/GB/40728/40731/4349114.html 胡靖 , 《中国博客数量已达 1.07 亿》 2008 年 11 月 9 日, http://blog.wise111.com/blog.php?do-showone-tid-83662.html 王缉思教授开了博客 ( http://blog.voc.com.cn/wangjisi ) ,不过其中只发布他 2005 年的 10 篇文章。戴超武教授开了博客( http://daichaowu.blog.163.com/blog/#m=0 ),总共发布学术文章 11 篇。 有的教授虽然围开博客但是文章在枝支纸媒发表后被一些博客转载,例如任东来的美国问题文章,见 http://sinoliberal.blog.sohu.com/527500.html , http://www.dffy.com/blog/a/biglaw/7376.html , http://hi.baidu.com/shixuerizhi/blog/item/b10a54ed3845f0d5b31cb192.html ,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74f5c4301000ajn.html 等。再如《 刘绪贻:愧对慎之》,阿吕 发表于 : 2008-9-07 22:52 来源 : 燕谈博客 ,刊于《领导者》 23 期,作者授权天益发布。( http://www.yantan.cc/blog/?action-viewthread-tid-85882 ) 有的博客记叙了对美国研究学者论述的点评,如《 人民及人民的统治 ----- 对李剑鸣教授 现代世界的民主与民主 * 化 讲座的点评》, 丛日云的博客 http://criyun.blog.hexun.com/39032201_d.html ;《 在北大听王希教授讲美国史兼谈学历史的作用 》 请见 http://blog.historians.org/archive ; http://blog.historians.org/ ; http://www.oah.org/ ; http://www.journalofamericanhistory.org/ 载《学术界》, 2006 年第 1 期第 268-273 页;并见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世界史》, 2006 年第 4 期,第 85-89 页。 载《云梦学刊》 2009 年第 2 期第 17-30 页。 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3288 ,并见 《 网络时代的美国历史研究专题目录 (2007-2009 年黄安年博客 )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1 月 2 日发布(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3548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04751 ;截止 2010 年 4 月 2 日已经发布的博文共 4420 篇 , 访问量累计达 410 万。 见《 个人在科学网美国问题博文目录编制完成》,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12 月 5 日发布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76360 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97970
个人分类: 美国问题研究(07-11)|2370 次阅读|0 个评论
《网络博客与美国研究的普及和提高》 提要
黄安年 2010-4-21 07:28
《网络博客与美国研究的普及和提高》 提要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4 月 21 日发布 2010 年 4 月 23 至 26 日将在厦门大学举办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第十三届年会暨学术讨论会 , 这是笔者提交 大会论文 《网络博客与美国研究的普及和提高 ---- 以 2007-2009 年黄安年博文为例》的提要 , 现予发布。《云梦学刊》将在下半年发表论文全文。 ************************** 本文首先简要论述网络博客是网络学术的重要载体。随着互联网的发展 , 新世纪以来网络学术已经成为反映学术研究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 , 而网络博客正是网络学术的重要载体。网络博主尤其是从事学术和教育事业博主的博文中有些内容是学术性的 , 而网络问学、网络教学、网络论学、网络闻学都和学术不无关联。笔者这篇论文是 2005 年和 2008 年两次年会论文的延续和补充。 本文第二部分详细论述从我 2007-2009 年博文中 1500 篇左右美国问题文章和信息看美国研究的普及和提高,这是本文的重点 , 文章着重从以下九个例证论述博文是美国研究的普及和提高的重要载体。 1 ,从《沉默的道钉》的出版到在博客上发布。笔者《沉默的道钉》大型历史画册,得益于网络资源的分享, 2006 年由五洲传播出版社出版,没有对于网络资源的利用这部图册的出版是不可能。 2 ,美国崛起的讨论和《老话题与新挑战》的出版。这个问题的讨论不仅在学术界而且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广泛热议,既涉及美国研究的提高 , 也关系美国问题的普及 , 网络博客这一载体可以使这个论题在更加广泛的领域内得以深化。该书的出版是纸媒学术与网媒学术相得益彰的产物。对于学者来说 , 通过网络博客与纸媒学术相比具有明显的若干优势 , 这主要表现在 : 第一 , 方便快速,作者与编辑、出版人集于一身;第二 , 在更大程度上体现了学术自由和民主 , 不受项目、经费、关系、量化指标的限制;第三 , 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了学术资源共享;第四,有利于学术的普及与提高;第五 , 具有比纸媒学术更大的开放性,即时评论和对话,对于学术繁荣同样十分是有利的。 3 ,社会保障在美国及全球性话题。 笔者的《当代美国的社会保障政策》一书 1998 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 其中的主要内容和出版时限于篇幅被删节的参考书目均已在博客上发布。笔者在博客上专门开辟了社会保障专题栏目,充实和扩大了克林顿总统以来的美国社会保障政策研究。社会保障问题关系美国亿万家庭成员的生活保障 , 考察美国社会保障不仅涉及研究政策文献和立法程序等学术性、行政性、专业性问题研究 , 而且需要从各类居民的实际受惠程度和问题层面来观察评估,在这方面从美国居民生活体验的角度来考察也是必要的。 4 ,《美国纪行》集结和美国所见所闻。美国历史虽然很短 , 但是要深度了解和认识美国仅仅考文字资料、书面论著、外界报道是不够的 , 至少是不完善的 , 还需要亲自生活在美国一段时间客观地仔细观察 , 如果有自己的实践会更好 , 在美国的所见所闻虽然零碎,但有意义。 文章还简要说明了以下问题: 5 ,《美国现代化之路》《 20 世纪资本主义研究》网络讲座 6 ,中美关系史研究与网络即时评论 7 ,美国图书提要、美国论著和史家评论 8 ,整理美国研究目录和记录教学心得 9 ,搜集美国网络图片推动资源共享 笔者以为对于一个已经退休多年、没有开展研究资源的学者来说,运用网络网站和网络博客犹如开辟第二课堂和学术生命的延续。   论文的最后部分说明科学网博友美国问题博文的启示。文章认为网络博客是学术开放和广泛交流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 , 不分老中青少、教授学者还是一般草民 , 人人平等,人人都有评论权。对不同领域和层次网民的评点,无论是肯定还是批评 , 作者可以在第一时间获得反馈,有助于交流沟通和深入探讨。他(她)们的独特视角无疑将丰富我们的美国问题研究普及和提高 , 尤其是对于美国科技史、美国文化史、美国社会生活史、美国底层民众史、美国教育史、美国社区史、美国妇女史、美国习俗史研究 , 具有重要的价值。以为只有专业美国问题工作者的论著才算研究成果的见解是不全面的。 论文全文 20000 字。
个人分类: 美国问题研究(07-11)|2448 次阅读|0 个评论
网络时代和美国研究的普及与提高(复印资料版)
黄安年 2009-8-27 08:35
网络时代和美国研究的普及与提高(复印资料版) 黄安年文 发表 : 《云梦学刊》 /2009 年第 2 期;报刊复印资料《世界史》 2009 年第 6 期;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8 月 27 日发布 (按 : 《网络时代和美国研究的普及与提高》原载 《云梦学刊》 2009 年第 2 期第 17-30 页;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世界史》 2009 年第 6 期第 79-94 页全文转载, 黄安年的博客 2008 年 5 月 29 日发布 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24521 附图 18 幅为 报刊复印资料《世界史》版的照相复制件) 摘要: 网络在美国研究专业化和大众化时代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我国的网络功能与美国差距仍在扩大;重视网络功能中几个重要政策性问题。精心组织学会、高校、研究机构等学术网站。 积极扶植和推动美国问题个人网站和博客。 关键词 : 网络时代 , 美国研究 , 普及 , 提高 作者简介: 黄安年( 1936-- ),男 , 江苏武进人 ,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美国史和世界现代史(北京 100875 ) 原文出处: 《云梦学刊》(岳阳) 2009.2.17-30 在经济全球化和网络现代化、政治民主化和国际关系格局多极化、思想和文化多元化的时代,网络化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快速普及并 向纵深发展 ,它不仅深刻影响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 , 而且对于学术研究的多方面影响也是难以估量的。我国的 美国问题研究面临着新的历史机遇和严峻挑战。 2005 年 10 月,在苏州召开的 20 世纪美国史研究与教学的回溯与展望研讨会暨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第十一届年会上 , 笔者提交了《网络时代美国历史研究与普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的论文 , 三年过去了 , 网络时代的美国研究普及与提高 , 越来越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话题。本文作为续论篇,对此作进一步的论述,以求教于学术界同行。 一、学术网络功能是传统纸媒不可替代的 在 20 世纪 70 年代,虚拟网络似乎还是一个幽灵在发达国家游荡 , 即使在美国学术领域也是一个相当陌生的字眼。 20 世纪 80 年代,网络已经开始进入美国的学术领域。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通过网络传播和研究的网络媒体已经普及和深入到各个领域和环节。 30 年前,中国美国史研究会酝酿成立时,我们的美国史研究全部是通过传统纸媒进行的,即使 90 年代中期 , 利用网络资源也不普及 , 今天 , 我们的美国史研究几乎离不开网络 , 传统纸媒和现代网媒体成了我们进行美国研究的相得益彰、不可或缺的左臂右膀。 本文要着重说的是 , 学术网络的作用与功能是传统 纸媒所不可替代的。 学术网络化比之传统的纸媒出版物来说是新生事物,尽管目前尚不占重要地位,但是它方兴未艾,有着自身的特有优势。它传播快速和便捷、资讯丰富和共享、贴近作者和读者、经济实惠、便于编辑、富于个性化。 它的兴起是经济现代化和全球化 , 政治民主化和国际关系多极化 , 思想文化多元化发展的突出体现。它的优势概况起来,主要表现在 : 第一 , 资源快速综合与分化功能极大地推动着学术研究的发展。 第二 , 快速传播和便捷功能 , 使传统 纸媒望尘莫及。 第三 , 资源集聚和拓展功能远非 传统 纸媒所及。 第四,大众参与发布功能开始打破了 传统 纸媒、学术权威、出版权贵的垄断地位。 第五 , 亿万网民参与极大地扩大了学术研究的队伍和领域。 第六 , 对政治和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先声夺人 , 使 传统 纸媒甘拜下风。 第七 , 与时俱进的步伐深受年轻学子和开拓学者的欢迎。 第八 , 学术领域比传统纸媒更加丰富多彩。 在讨论学术网络的作用与功能时 , 我们首先要看到这样一个基本事实: 美国问题研究,已经开始由专业化走向专业化和大众化并举的时代,美国问题教学和研究、美国问题知识的传播,已经不再是某些专业人员的专利,我们从事美国问题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者,不仅承担着对于美国问题的深度考察和研究任务,而且同时还担负着向社会各界和媒体大众普及美国问题知识、信息、和多层次多角度多领域认识的使命,在这种情况下,仅仅依靠美国问题研究和教学的专业队伍,仅仅依靠传统纸质书刊文字的功能,仅仅依靠学校及研究所(中心)机构教学和研究的传播模式是很不够的。 这里可以举出一个较为典型的例子,笔者去年 3 月 7 日 , 落户科学网博客( http://www.sciencenet.cn/blog ),那时的博主仅仅 300 人 , 到 2008 年 5 月 14 统计 , 博主已有 1000 人 , 其中专门从事美国史教学和研究的仅我一人 , 但是在科学网博客上有许多博文和开放式评论是涉及美国问题的,虽然有些文章不能说是正规的学术论文 , 但是毕竟是美国问题研究大众化的学术成果组成部分 , 我们的美国问题专业研究者需要重视和吸收他们的观察研究心得、体验和成果。 像这样的例子在许多单位、公共和个人网站、个人博客中随处可见,如果我们只看传统纸媒的学术成果而忽视电子网络传媒中的学术性成果,显然陷入了学术成果界定上的误区。 其次,从美国问题研究的内容来看 , 无论是美国历史、社会、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艺术、地理环境等各个领域,还是美国问题史学研究中的社会史学各个支派、底层史学、大众史学、社区史学、经济和企业史学、文化史学等等 , 网络所反映的内容远比传统纸媒要丰满得多。别的不说 , 今天我们的学术性纸媒,充其量也只以万计,而网络媒体是以亿万计算的。我们研究人民大众的历史 , 需要即时追踪和研究人民大众的生活轨迹,我们的历史研究需要亿万民众来参与 , 在这些方面网络内容是极其丰富和大有可为的。网络媒体更加凸现了群体参与的大众化色彩,凸显了来自民众底层学术的需求,凸显了社会文化生活的丰富内容,这种大众化的参与是提高美国教学和研究质量的深厚基础,也是扩大美国教学和研究队伍的后备力量,并且拓宽了美国问题的研究领域,我们的美国问题专家可以从网络媒体大众化中汲取更多的学术营养,也可以通过网络媒体大众化为普及美国历史知识做出应有的奉献。 其三 , 我们还要看到这样一个现象,美国等各个网络大国正在加速传统纸媒内容的网络化。如果在新世纪前传统纸媒还拥有学术资源上的独特优势 , 那么新世纪以来,一方面传统纸媒同时或者相继推出了网络版 , 另一方面电子网络媒体又不断加速将传统纸媒中的学术成果网络化 , 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复制和影印,而且增加了多种检索功能,极大地有利于学术研究。今天几乎所有图书馆都在快速地增加电子网络版的学术内容。相信用不了一二十年时间 , 已有的传统纸媒学术成果可以基本实现网络化,这样一来有可能出现传统纸媒和网络传媒兼有 , 网络传媒有的 , 传统纸媒却没有或者不全的情况 , 这不仅由于网络传媒省却了纸张印刷的环节,它的容量是不断快速扩充的,而且网络的空间远比传统纸媒要大得多。在今天凡是有影响的传统纸媒,都在推出网络版 , 这种网络版由于他的快速便捷功能而深受读者欢迎。通过网络获取信息的读者愈来愈多,并有超过通过传统纸媒读者数量之势。 这里举一个美国资讯网 (www.usinfo.org/chinese.htm) 的例子,如果对比 2008 年和 2005 年的内容 , 我们可以发现虽然大的栏目还是认识美国、美国外交事务、新闻媒体、留美资讯、美国研究、美国参考六大块 , 外加美国电子杂志,但是里面的内容和连结却丰富多了。美国历史学家组织网 ( www.historians.org ) ,其中权威的 《美国历史杂志》 (The Journal of American History) 近年来明显增加了网络研究成果。美 国国会图书馆 ( www.loc.gov/index.html ) 、美国外交事务网 ( /www.foreignaffairs.org ) 、美国对外关系网( www.state.gov/r/pa/ho/frus )等著名美国问题网站都有类似情况。例如, 《美国對外关系文献第十八卷﹐中国﹐ 1973-1976 》 (Foreign Relations, Volume XVIII, China, 1973-1976)2008 年 2 月 12 日由美国国务院办公室公布 , 这是美方提供的 1973-1976 年间美中关系的重要历史文献,为我们提供了有历史研究价值的原始资料。这一文献反映了美中关系正常化初期即尼克松、福特总统时期美中关系的情况。我们可以同时在网上免费查阅到这些重要历史文献。 网络时代开辟了学术研究的新途径和新视野 , 大大提高了学术研究的质量 , 过去无法获得的资料和信息可以通过网络资源数据库在短时间内取得 , 这方面的事实已经很多了 , 最新的一个例子就是 CINFO- 现代信息推出了新的网络资源: China: Trade, Politics and Culture, 1793-1980 (海外收藏的中国近代史珍史料文献库)以及 Credo 全球工具书大全数据库的资料,利用这些数据库进行学术研究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 网络数据库为学术研究带来了福音。 其四 , 美国问题研究能不能通过网络传媒来进行 ? 笔者在 2006 年 10 月编著的《沉默的道钉 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 回答了这个疑问。笔者在该书的后记中写道 : 本书从 2005 年 12 月初策划到编著出版,前后十个月左右,其间,通过在美国、加拿大和国内的网上和纸媒等各种渠道,夜以继日地收集了一千多幅图片和上百万文字资料,画册的编著经过八次修改,从中精选了 200 幅左右图片,并一一编写了文字说明,附录还注明了图片来源和注释、主要参考书目和资料。须要特别说明的是,在编著过程中我们不仅就收集到的图片进行了认真的比照、甄别和精选,而且力所能及地考查了图片来源和收藏单位,联系图片的版权保护事宜。我是在 2005 年 12 月 9 日 赴美探亲前夕接受编著任务的,要在短期内完成高质量的图文并茂画册,要使画册具有知识性、可读性的雅俗共赏的效果,对我是一种全新的尝试。这不仅是由于编著画册对我来说是头一回,而且所有图片资料的收集、整理、汇总、甄别和编撰工作主要在网上进行,这也是头一回。尽管画册的图片属历史资料,但是整部画册的立意构思和文字表述,既立足于对于历史的考察和研究,同时也考虑到时代的要求和读者的方便,即力求做到尊重历史,又要富有新意。图片涉及的来源和收藏单位多达数十家,其工作量之大和困难之多,可想而知。在一般情况下,类似画册即以一个团队也需用一年左右的时间来完成。为此,我不敢有丝毫怠慢,放下手头其他任务、放弃休闲时间,用倒记时安排编著进度,以期在确保质量的情况下按时完成任务。 这本画册的特点之一是 所有图片资料的收集、整理、汇总、甄别和编撰工作主要在网上进行,因而也开拓了通过网络进行研究工作新途径,获得了在尊重知识产权和严守学术规范方面的新经验。 在编著过程中我体会到运用和甄别网络资源,尊重历史,学术创新是对自我的挑战。我们通常所说的学术研究往往局限于通过传统纸媒的印刷图文研究,即使运用电脑收集资料也是作为印刷文字研究的补充而很少成为主要途径。最先在学术研究领域开劈网络新途径的是美国等发达国家,记得 20 世纪 90 年代初,一位美国未来学家在美国的穷乡僻壤完全通过网络和世界各国取得联系取得最新数据的权威性资料,能够专家不出门,写出具有时代气息的前瞻性论著。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和研究一些电子书籍和电子杂志,也许对于网络媒体的学术性会有更加清晰的了解。人们将不会怀疑网络媒体所发挥的学术家园、精神家园作用。 其五 , 网络媒体的多功能检索和联结功能,给学术研究和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 也改变了图书、情报和信息研究领域。我们现在查阅资料往往先通过谷歌 Google( www.google.com ) 或百度 ( www.baidu.com ), 里面会向我们提供大量检索和联结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这也成了我们的研究进行学术研究成的基本功之一。回想 1989 年笔者编辑《 百年来美国问题中文书目( 1840-1990 )》时是完全靠手抄图书卡片来完成的 , 当时没有运用电脑来编辑 , 今天我们通过网络来检索书目比起当时确实要 快速便捷得多。笔者在后记中写道 : 这部《百年来美国问题中文书目》分上、中、下三册,共 1150 多页, 78 万字,开始奔走抄录,到整理编辑,校录付印,不避风霜雨雪,终日埋头于北图等地,可谓案首辛劳逾载,只求省却读者的检阅之劳和求索之苦,便也心安理得了。 后记还写道 : 美国史研究前辈杨生茂先生在为《南开大学图书馆馆藏美国美国史(英文)目录》所写的前言中有一段很精辟的话:书目是为科研服务的基本工具之一。书海浩瀚,探索费难。读者若手执书目,库中宝藏尽收眼底,确为一大快事。编辑也因能臻进阅读便利而感到无限欣慰,数月按首劳粹虽称繁琐,实为裨益于莘莘学子的业绩。 1988 年 , 我还组织编辑出版了《北京师范大学美国问题英文书目》,同样是一张一张手抄图书目录的成果 , 该书目收录了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藏及校内其他单位收藏有关美国问题的书目 4200 多种,涉及哲学、社会科学总论、参考工具书、政治、军事、经济、历史、教育、文化艺术、地理、科学技术、国会档案、中美关系缩微胶卷、期刊等 15 类。其中 552 卷美国国会档案为国内独家所藏。原北京师范大学校长王梓坤写的《序言》说:大凡要研究一门学问,有两件事是必须要做的。一是了解该学科发展的历史,包括它产生的实际背景,要解决什么问题,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做出了重要贡献的是谁,学科的现状如何,面临的问题又是什么等等。这是纵向的了解。另一是横向的,既要涉猎本学科的一些重要文献,特别是近期的文献,以便了解每个领域的基本文章,每篇文章中有什么新结果、新观点和新方法,还有那些未解决的问题等等。这样,我们便可从中吸取经验,以最新成就为基点,开始新的探索和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藏书比较丰富,其中关于美国问题的英文书相当多,校内研究美国史的专家也造诣很深。为了方便读者,黄安年等同志编印了这本书目。它分门别类,锐意穷搜 , 举凡图书、档案、胶卷、杂志 , 无不具备极易检索 , 是一本优秀的工具书 这里所说的 552 卷美国国会档案为国内独家所藏一点没错 , 然而由于网络媒体的迅速发展,现在我们可以通过国会图书馆等数字图书馆的网络查阅到这些文献资料。 其六 , 博士和硕士学位论文的撰写离不开网络资源的利用。最近在阅读申请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第四届万心蕙奖学金共约 400 万字的 29 篇博硕士学位论文过程中 , 笔者深切感受到中国美国史博硕士学位论文的撰写 , 选题的拓宽和资料的充实 , 质量的提高 , 离不开网络资源的利用 ; 中国美国史博士学位论文加快缩短和美国博士学位论文的差距 , 也离不开网络资源的利用。在 20 世纪 80 年代和 90 年代,中国的美国史博硕士学位论文的撰写还没有或者很少利用网络资源 , 随着网络文献、论著和社会资源的开发 , 中国的美国史博硕士学位论文的撰写如果仅仅依靠传统纸媒就将大大落后于学术发展的需求。从笔者看到的一些博士学位论文作者的体验中 , 我们清楚地得出这个结论来。王金虎博士在他的《南部奴隶主与美国内战》的博士学位论文( 2005 年,南开大学)导言中写道 : 本文所用的史料有两个来源:一是在国内获取的文本资料,包括图书和杂志;二是通过互联网获取的网络史料资源。本文使用的部分原始史料,如关于内战时期奴隶制崩溃的文献集《终于自由了:奴隶制,解放和美国内战文献史》和几部奴隶主的日记,以及本文引用的绝大多数英文著作和期刊文章,主要来自国内的图书馆。不过,本文使用的更多原始史料,包括奴隶主的个人日记、书信和回忆录,南部邦联政府的文件和南部邦联政治精英的演讲、书信和报告等,则是来自美国的网络在线数据库。在前网络时代,身处国内的外国史学者受制于原始资料匮乏之瓶颈,研究成果的质量很难与研究对象国学者的成果比肩。网络时代的到来,则在一定程度上,或至少在某些领域,使国内学人突破了原始材料搜求不易的制约,得以利用与日俱增的网络资源,来提高研究成果的学术质量。本文在很大程度上就受益于网络资源。例如,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在网络上发布的美国南部史文献,是这项研究使用的重点文献之一。这部文献内容包括奴隶和奴隶主的个人回忆录、日记,以及南部邦联政府和州政府的法令和文件,是研究内战时期南部邦联政府和民众思想行为的珍贵材料。此外,由美国国会图书馆发布的《南部邦联国会日志》,则完整记录了南部邦联国会的立法活动。其他一些关于内战史的专业学术网站也发布了很多关于奴隶主的原始材料。这些网络资源的出现,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较充分的材料。 其七 , 在所有媒体中网络监管的难度最大 , 它的突发性往往造成重大政治和社会影响 , 因而越来越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注视。这方面的例子实在太多 , 大家看到今年美国 大选中的网络作用比以往历次总统大选的影响都要大。在网络全球化的时代,无论世界上哪个角落发生的突发性事件、网民关注的问题 , 往往成为热点新闻和评论内容 , 而网络媒体所特有的即时互动功能使得这种网络评论 ( 学术评论、新闻评论、政治评论、社会评论、文艺评论、体育评论、生活评论等 ) 远比传统纸媒生动活泼而丰富多彩。 其实 , 今天的传统纸媒上的不少评论或信息往往来自网络媒体 , 从网络媒体中吸取营养 , 得到启示 , 尤其是热点问题 , 在一定程度上 , 传统纸媒的运营得益于网络媒体并以网络媒体为依托。 我们越来越看到了网络传播全球性影响 , 看到了我们所生活的网络时代的新生事物,看到了网络媒体对于传统纸媒的史无前例的冲击 , 看到了大众草根对于精英专家的挑战 , 不管你喜欢还是不喜欢,你适应还是不适应,他的发展势头是不可阻挡的。 二、我国的网络功能与美国差距仍在扩大 笔者三年前在《网络时代美国历史研究与普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一文中谈到 : 和美国相比,我国在网络领域中美国问题传播、交流、教学和研究,资源共享,还相当的薄弱,中国的美国问题研究网络化和美国学术界相距甚远,无论是科学院、各部委的美国问题研究机构还是大学美国问题研究所或研究中心,无论是各类美国问题研究会或美国问题杂志,我们在美国问题研究网络化上还仅仅是起步阶段,在这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进入新世纪以来,确切地说,我们和美国在美国问题网络媒体方面的差距不是缩小了,而是拉大了,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 美国的网络化已经迅速普及于美国军事、经济、政治、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在学术思想界和文化领域也已迅速普及;华文网络在学术思想界和文化领域已经拓宽;学术界已经认可网络光盘和数据库;各类中文美国问题网站多达千百家;网络资源大多属于共享型。但是和美国相比,我国在网络领域中美国问题传播、交流、教学和研究,资源共享,还相当的薄弱,和美国学术界相距甚远,主要表现在:除英语专业外,我国很少见有美国问题的专业英文网站;大陆的美国问题中文学术网站屈指可数,远不能适应了解、认识、研究美国的需要;距离资源多元化和资源共享还有不少路要走;自主知识产权的光盘很少;在教学和研究中网络化的普及率不高,发展不平衡 , 学术含量低;网络成果还没有被纳入教学和学术成果管理和评介机制;学者个人学术性网站凤毛麟角,孤军奋战。 三年过去了 , 如果仔细观察和分析网络在学术上的运用 , 应当清醒地看到在上述几个方面,我们和美国的差距依然在扩大。前面提到的美国国务院信息局的美国资讯网、美国历史学家组织网、美国国会图书馆网、美国外交事务网、美国对外关系网等 , 其内容之丰富 , 更新之及时,查询的便捷,资源之共享,联结的广泛 , 都是我们需要认真借鉴的。 2006 年 11 月 , 我在《通过网络开辟学术研究的新途径》一文中写道 : 笔者以为我们在学术网络资源上和美国的差距突出反映在以下方面:第一,中国目前还没有像美国中央太平洋铁路历史摄影博物馆这样的专业性历史图片博物馆和历史图片网络。要建设这样的网络没有必要的基金投入或国家社科立项的成果研究几乎是不可能的。第二,中国的一些涉及这方面内容的历史图片网站内容也相当单薄,而且属于中国自己的原创性图片极少,往往是从美国相关博物馆、图书馆、网站中下载的,在使用时要十分小心涉及的知识版权问题。第三,中国的一些网站历史图片在版权问题上语焉不详,没有清楚说明图片的资料来源,也没有说明使用该图片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版权和使用转让权问题。第四,中国的一些网站历史图片实际上是批量进口转内销,而图片使用费比在图片来源地的美国还高,至于图片查询在美国是免费的,而在中国国内一些单位则是收费的,违背了运用公共资源建设的图片应该资源共享的精神,从管理上说等于垄断公共资源,公共社会资源单位化。笔者分析了影响我国学术着重分析网络发展滞后几个方面因素。首先,网络技术发展的滞后是重要的技术原因。第二,我们的管理部门没有把学术网络发展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不仅没有在科研立项规划课题中,而且没有确认学术网络应有的学术地位,学术网络技术和学术网络文章没有被视为各种量化指标体系中的学术成果。一些已经发布的网络文章及其观点,不被学术认可,而那些从网络文章下载有改头换面变成新作在报刊上发表的文章却被视为首创,即使学者自己在网络上发表的文章,往往需要在报刊上重新发表一篇,才被认可为首发,这些说明网络学术没有应有的学术地位。迄今为止,我们从事网上检索的机构还没有网络学术文章的检索, Baidu 网、 Google 网虽然集中了大量的专题学术信息,但是在分类查询等方面存在缺陷,难以满足既快速又准确的需求。如果学术网络检索功能发挥作用,相信对于发现学术抄袭等弊端也有帮助。第三,我们的高等院校校园网、各级教育管理机构、科学研究部门的网站没有有效发挥网络学术的功能,而是走向行政化,成了政务公开的网站,甚至名为公开实际上成了包装单位和单位负责人的工具,有的甚至成了维护特殊利益集团的工具。这些学术教育机构的网站,本应以教育和学术为主,现在这些网站的学术含量却很低。迄今我国许多有影响的学术网站并没有挂在高校和科研部门的网络技术平台上,一方面高校和科研机构是学术研究的主要阵地,另一方面这些阵地又缺少有影响的个人学术网站,这种奇特现象极大地妨碍了学术网络的迅速发展。第四,网络资源垄断化、商品化严重妨碍资源共享。第五,网络资源建设的基金投入不足。 通过 2006 年的网络编著《沉默的道钉》工作 , 我对这种差距有了更深的感受。我在一篇文章中写道 : 美国中央太平洋铁路历史图片博物馆( Central Pacific Railroad Photographic History Museum )网站 www.cprr.org/Museum ,在美国众多涉及中央太平洋铁路资料的网站中,以资讯最丰富,资料最齐全,学术性和普及性兼备、图文并茂等特色而著称。 登陆这家网站,给人以目不暇接、眼花缭乱、爱不释手的感觉。大体说来,这个网上博物馆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借鉴的。第一,十分丰富的历史图片。再现当年的历史风貌,很重要的是要尽可能地收集整理和甄别说明当年的历史老照片、图片和图画,在这方面中央太平洋铁路历史图片博物馆网站不仅集中了大量的历史图片,而且对于每幅图片的来源和价值均有相当学术含量的说明。笔者注意到这些历史图片的拍摄或绘制绝大多数来自美国,目前尚未发现博物馆中有自来中国拍摄的历史图片。第二,内容翔实的历史文献,中央太平洋铁路历史图片博物馆网站不仅有着丰富多彩而有价值的历史图片,而且集中了涉及于太平洋铁路建设相关的国会档案、太平洋铁路公司档案以及其他相关人物的档案资料。这对于我们研究中央太平洋铁路的来龙去脉是个重要而简便的研究渠道。第三,资料齐全的论著资料。中央太平洋铁路历史图片博物馆网站还有着大量的不断更新和充实的论著,在历史专栏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些论著的摘要和全文。第四,涉猎广泛的网络专题。中央太平洋铁路历史图片博物馆网站有着许多相关的网络专题,读者可以在一个页面上点击登陆不同需求的网络专题,以满足深入研究的需要。第五,系统联结的专业网站,通过中央太平洋铁路历史图片博物馆网站的连接( Links ),相关铁路图片和历史网站,我们可以直接登陆数以百计的相关网站。再举例来说,连接立体照片目录,我们可以查到许多收藏单位的图片目录。第六,中央太平洋铁路历史图片博物馆网站专门开辟了华工问题的专题栏目,冠以美国华人对大陆铁路的贡献( CHINESE-AMERICAN CONTRIBUTION TO TRANSCONTINENTAL RAILROAD )通栏大标题,在各类涉及太平洋铁路的网站中,这里的内容最为集中,也最丰富,它为研究华工与中央太平洋铁路的关系提供了十分有价值的资料和线索。不过这些资料几乎全部来自美国,来自中国的原始资料很少,如果充实中国国内的资料,对于研究课题更有帮助,或者说,中国学者掌握了这里的资料,又深入研究了中国的档案、文献和论著资料,提升研究水平不是一句空话。第七,提供地图和展览需求。第八,重知识产权方面使用和保护。 在美国不仅网络运用已经深入千家万户和日常工作、生活密切相关,而且成了学术交流和研究的重要运载工具。我 1991-92 年间作为访问学者在美国大学生活一年 ,1999 年以来又先后来美国四次 , 每次一年半载 , 生活在社区里 , 虽然没有立项研究项目却从底层和草根 的视角目睹了网络运用在各个领域的迅猛发展 , 今年 4 月 3 日 , 我参观了康州 Danbury 地区 2006 年新建的一所公立小学 美国康州 Western Connecticut Academy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Elementary Magnet School Danbury Public School ,就其硬件设备来说是 21 世纪现代化一流的,就师资条件来说 , 全部老师具有硕士、博士学位以上的学历,就其办学宗旨和思路来说 , 朝着国际化、全球化、网络化、多元化方向发展 , 有着锐意进取的改革精神。我的大外孙 2008 年 8 月底将成为这所小学的新同学 , 校长告诉我们 , 学校为每名小学生配备了电脑。这一个例子也可见美国对小学阶段网络运用的重视,从小就进行扫除网盲 的 教育。 今天在美国 Work at home 的情况越来越普遍 , 通过网络电话会议的形式来定期和不定期交流和讨论学术问题的情况相当普遍,随着石油价格不断飙升 , 网络会议和 Work at home 将越来越受欢迎。我们这次举办的奖学金申报工作 , 不仅可以全部在网上进行 , 如果具备 , 还可以通过网络电话会议的方式来解决评审和投票问题的。今天在美国从事教学和研究 , 要是不能充分利用网络工具;那么要取得出色效果是难以想象的。 三、发挥网络功能中几个重要政策性问题 2005 年 10 月 24 日 , 笔者发表了《学术网络四化现象的负面影响亟待克服》短文 , 学术网络四化现象说的是 : 学术网络政治化、学术网络商业化、学术网络行政化、学术网络本位化。文章说学术网络四化的弊端已经凸显,没有建立有效的学术网络机制是问题的根本所在,笔者呼吁我们的各类规划,千万不要忘记对学术网络建设进行有效规划,否则我们何以应对网络时代的严峻挑战。 然而这一现象迄今没有基本改变。 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的功能除了在技术上不断革新外 , 还需要解决好几个重要政策性问题 , 纠正在认识上的误区。例如对待网络学术成果是认同还是歧视?对待网络学术资源是共享还是垄断?对待网络知识产权是保护还是侵犯?对待学术网络的管理是重学术还是重行政 ? 1 .对待网络学术成果是认同还是歧视,是一个重要的政策性问题 笔者在 2005 年的年会论文中提出了 改进学术管理机制的建议 : 衡量学术水平和质量的高低不应受到传统纸媒还是网络媒体、在职还是离退、立项还是编外的限制,但是现行的学术量化管理机制具有严重的排他性和非科学性,它既不认可网络媒体发表的文章,也不欣赏美国历史知识普及的文章,从而对在职学人产生严重的负面导向。事实上一些网络文章重要的创新观念、思维、架构并不亚于传统纸媒的文章,只是网媒转成了纸媒才成了学术正品,实在令人哭笑不得。 2005 年 10 月 25 日笔者在《尽快将学术网络成果纳入科研成果量化指标体系》短文中写道 : 在所谓科学的由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极力推行并和各种奖惩制度相联系的量化指标体系中,缺少学术网络成果是一大错误,也是对科学的莫大讽刺。第二,它对于学术创新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不言而喻的。第三,它对于在职教学和研究人员产生的重大负面影响,是有目共睹的。请问:在学术网络不被认可量化科研成果的情况下, 第一,规划和开发学术网络数据库、学术光盘的成果怎么算?第二,创造性地组织、管理和运行学术机构的学术网络的成果怎么算?第三,个人学术网站的成果怎么算?第四,建设教学光盘和多媒体的成果怎么算?第五,缩短在学术网络领域和美国的差距的成果怎么算?第六,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高等院校的网络技术保障成果怎么算?如果教育主管部门还不切实改变目前的不当的科研量化指标体系,那么它的负面影响将出现加速发展趋势,而和美国的差距将进一步扩大。 网络学术成果已经不是一个承认与否的问题,而是一个涉及如何对待新生的科学事物的重要政策性问题 , 奇怪的是那些从事科学制定量化机制的人自己却陷入了违背科学的悖论中 , 一些高唱科学发展观 的管理人员却严重背离了科学发展观。我国网络学术的落伍实在与学术成果量化机制的错误导向密切相关的。 2 ,对待网络学术资源是共享还是垄断,也是一个重要的政策性问题 网络学术资源共享是学术繁荣的必要途径。 网络学术资源多元化是思想文化多元化时代的必然产物,创造多元文化的人民大众祈望享受多元化的学术资源。学术研究需要多元化的学术资源 , 如果我们的美国问题研究的资源渠道是单一的而不是多元的 , 那么很难产生世界一流水平的学术成果 , 我们需要更加开放的、多元化的学术资源的政策导向。 我在《网络时代美国历史研究与普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一文中,提出建议 : 重视美国问题信息资源多元化建设,改变信息源的单一化现象,排除非学术因素干扰,创造条件加快资源共享的步伐。建议说 : 美国问题的教学和研究需要充分利用和借鉴世界各国和华文世界提供的各类信息资源,绝不能仅仅局限于本国政府和新闻媒体提供的经过筛选的信息资源。西文信息源应当涉及各种文字,包括政府机构和国家图书馆的文献档案,以及反映各种观点和信息的图书资料。即使华文信息资源也应当尽可能掌握和了解海外华人各种出版物、各国政府和民间机构的中文出版物和档案资料,台湾、香港、澳门地区的中文出版物等。对于各种观点的信息资源都需要研究和了解。遗憾的是迄今我们的资源信息相当的单一化,距离多元化还很遥远,某些重要的中文信息源被以保密和反演变为借口而封杀,其实这些资料和信息在国外获得没有多大障碍。可以说,在学术研究的信息源方面我们的开放程度还很低,还存在很多壁垒,还很不平等。自我封闭的做法并不利于学术繁荣,无异于学术研究和信息资源的自杀,导致信息资源的匮乏、评论和决策的局限以至失误。把资源信息的使用分成三六九的做法,有失公平,这种垄断学术资源的行为,也是妨害学术发展的。但是对于网络资源信息不能不加管理放任自流。我们要警惕和反对利用信息资源进行损害国家利益的活动,但是也要加快保障国家公民和学术工作者便捷、快速、公平地获取学术信息自由的立法,维护学术研究的知情权,建议在适当时候,通过立法反对学术资源的垄断行为。在多大程度上兑现学术资源共享是衡量享受学术民主和自由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繁荣和发展学术事业的必备条件,更是美国问题网络学术能否顺利发展的瓶颈。在这个问题上首先要避免学术资源政治化,让学术资源回归学术。其次要避免学术网站商业化,防止用纳税人的钱建设起来的政务性、公共性、学术性网站变了味,从而使非赢利性让位于赢利性、共享性让位于排他性的垄断性网站。其三,对于高等院校尤其是以建设全国一流,国际知名为已任的重点高校,要避免高校学术网络行政化,防止学术网站学术含量的失缺。其四,要防止和杜绝在学术网络运营上权、钱、学相勾结的腐败现象。 2008 年 1 月 , 笔者在一篇短评中谈到遗憾的是迄今学术网络资源共享依然障碍重重。一个明显的例子是设在校园网上的许多名牌高校和研究单位的学术性网站的学术性文章难以访问 , 所谓学术性网站成了摆设,而这些网站绝大多数是上级专门拨款建设的。此外,一些学术性网站的收费制度也令人望而却步。在笔者看来这无疑是自我封杀 , 如果学术成果和信息不能通过网络无障碍交流 , 不能做到资源共享,如何繁荣学术。再说有人以为这种人为设防可以学术保密,其实这也是一种误解,因为在当今技术条件下 , 这类学术保密只是自欺欺人,挡住了学术研究者而防不住那些解密高手。某些网站兼有学术和非学术内容 , 我们不能由于其中个别内容有违规定而因噎废食,全部封杀 , 这种不加分析区别对待的做法也是对于学术研究十分不利的,其实如果人们在新华网、凤凰网中仔细观察 , 会发现不少相当黄色的新闻图片,为何不采取封杀行动呢 ? 推进学术民主 , 扫除学术网络资源共享的障碍,实乃当务之急! 2001 年 4 月 14 日,我在《国内研究资料和资源共享 ---- 从〈从对峙走向缓和〉谈起》的评论中曾提到 : 在美国,人们可以很容易通过富兰克林 . 罗斯福图书馆、杜鲁门图书馆、艾森豪威尔图书馆、肯尼迪图书馆、约翰逊图书馆、尼克松图书馆、福特图书馆、卡特图书馆等文献和研究机构获得从对峙走向缓和时期中美关系的档案资料,这些资料是向所有研究学者包括外国学者开放的,充分体现了资源共享的精神。如果在我国能够明确规定档案开放的时限为 50 年前,那么我们至少可以没有困难地看到了 1951 年前的档案了;如果是 30 年前,岂不是 1971 年前的档案老百姓也能看到了。我觉得怎样使我们的档案材料真正不成为少数人手里的王牌,做到资源共享,恐怕也是关系学术平等和学术繁荣的大事,当然这要以有利于国家利益为前提的。如果做到了这一条,像上面这类研究成果会更多、更快、更好地涌现的,不知何时将这方面的步子迈得更大一点呢? 在目前情况下 , 网络学术资源的组织和建设 , 很大程度上是政府资金的投入 , 这些资金主要来自纳税人的提供 , 那些各级政府部门的网站、公共图书馆网站、国家资助的政宣性、公益性网站及高等学校校园网理应在提供学术资源共享服务上起带头作用。然而,我们看到的一些情况却是本应共享的学术资源受到垄断性、政策性歧视。比较突出的现象是 : 学术资源被单位和少数研究团队所垄断,局外人进不了这些学术性网站查阅相关学术信息 , 一些高等学校和研究单位本来学术网络资源就相当薄弱 , 还对外封锁,进不了校园网和单位网 , 看不到学术信息 , 这种封闭性管理和垄断不仅妨害了学术交流与资源共享,也不利于自身的发展。 学术资源商业化是妨害学术资源共享的另一个问题。最令人费解的是一些数字信息中心几乎无偿地从学者那里获得了所谓授权将学术论著扫描或录入网络中 , 而学术本人却需要交费才能享用这些学术资源 , 那些未经本人授权而将学术资源用于赢利目的更是大有人在。另外一个例子是一些文化商人或者学术单位将美国的可供免费或低价使用的历史文献或图片资源转为在国内用于赢利的学术资源 , 其价格比美国要高出不少 , 显然学术资源商品化并不利于资源共享。 国内研究资料的资源共享始终是一个问题 , 许多本该向纳税人开放的公共资源却成了某些研究机构的单位垄断资源 , 甚至成了摇钱树。研究机构间的公共资源相互封锁和保密 , 严重妨碍了国内学术研究的拓展。 3 ,对待网络知识产权是保护还是侵犯,又是一个重要的政策性问题 网络知识产权如何保护关系网络学术的发展和繁荣 , 是网络学术发展和资源共享的保护器和安全阀。现在的问题是网络知识产权极易受侵犯,保护力度太小,立法保障滞后。 相比传统纸媒,我国网络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更差。网络媒体的文字和图片便于检索、下载、编辑、转载和剪辑,网络文章缺乏严格的编审程序 , 一些网民学术规范和尊重知识产权意识薄弱 , 更有些人缺乏自律 , 甚至不遵守学术道德 , 网络学术原创性文章的知识产权遭到侵犯,这种情况并非个别现象。 笔者注意到一些学术文章涉嫌网上抄袭的不道德行为 , 对于从网上下载引用的学术文章没有注明原文出处或者未经作者同意随意转载和摘编 , 对于转发他人原创图片,不注明出处。像这样的侵权和不遵守学术规范的情况是屡见不鲜的。遵守学术规范不仅要求学者和学术研究机构严于自律,而且要求新闻媒体和网站信守规范,遗憾的是我们的一些网站和新闻媒体对此很不重视,他们刊登的一些文章其实并非原创,而是转载,然而不加说明,略去原创的来源,造成在该网站上首发的印象,这种做法不仅有违学术规范,而且迄今没有和作者沟通,是对作者的不尊重,这里举出新华网 2003 年 9 月 3 日刊登作者的一篇文章,题目是《从潘家园的 名人手迹 说起》,据说来源于《博览群书》,问题在于第一,笔者并未向《博览群书》投稿这篇文章;第二,《博览群书》迄今未给我寄发表这篇文章的刊物,也未支付稿酬,第三,新华网刊登我的文章没有和我联系并征得我的同意,而且没有说明这篇的原创来自 2003 年 2 月 4 日我的学术交流网。 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中国经济周刊上 , 笔者并未投稿于中国经济周刊,中国经济周刊在 2007 年第 27 期和第 28 期发表笔者的这篇文章也未通知笔者,更没有说明文章源自黄安年的博客或学术交流网,造成是中国经济周刊首发的印象。 2007 年 7 月 16 、 23 日人民网刊发中国经济周刊刊登了署名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黄安年的文章《汽车王国的辉煌与困境》,但是同样既未征得笔者同意也未注明原创来源,而且仔细对比两文在个别文字上还有出入,笔者以为人民网和中国经济周刊这样的做法是不合适的,是对者的不尊重的表现。 在笔者看来, Google 虽然有着方便检索全文功能很受读者欢迎 , 但是其中的不少文章并无作者本人直接授权转载 , 从而也在一定程度上侵犯了作者的知识产权 , 这样的全球性问题 , 有待网络知识产权的完善立法和维护。 我们既要营造宽松的资源共享的学术环境 , 又要严格遵守学术规范和保护知识产权。现在制订的规范多了 , 量化多了 , 成果多了 , 官司多了 , 举报多了 , 丑闻也多了 , 距离学术真正繁荣究竟还有多远,恐怕谁也说不清 , 也很难量化。文明环境需要精心照料和培育,并非一朝一夕的形象工程能够奏效的。 维护网络学术形象靠什么 ? 靠自律 , 也要他律。自律要求自重、自尊、自爱、自立、自检,他律要求严格遵守学术规范、学术道德,保护网络知识产权。 一个切实可行便于操作的网络知识产权保护立法亟待制订和完善。 4 ,对待学术网络的管理重在学术还是行政,是另一个重要政策性问题 学术网络是一个难以界定的问题 , 一般说来 , 学术使用的网络工具总和学术有着密切联系 , 而那些并非专业人士的网络也多少和学术问题相关。高等院校等教育系统、从事自然科技人文社会和艺术研究部门等科研系统的网络管理和学术联系更为密切。然而这些单位网络管理行政化色彩十分突出 , 有的高等院校还专门成立了网络管理处这样的行政机构来统一管理。 笔者以为学术网络的重在于政策引导,让学术回顾学术 , 最大限度地减少非学术因素,最大限度地充实学术内涵,切忌学术管理行政官僚化。有的全国重点学科研究中心的网站只对内部开放 , 外单位无法登陆,发挥不了对于全国的指导和辐射作用,所谓网络形同虚设。 学术网络政策导向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既要保障学术自由的最大空间 , 又要维护学术礼仪和道德、尊重学术原创的知识产权,遵守网络学术规范 , 提倡文明用语和学术网络实名制 , 监管匿名网文以防触犯学术道德底线甚至触犯法律。 四、精心组织学会、高校、研究机构网站 在学术性网站中 , 学会、高校、研究机构网站起着核心、引导、龙头作用 , 然而迄今真正能够起到这样作用的学术性网站却是凤毛麟角的。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和中华美国学会在推动中国的美国史研究和美国问题研究中 , 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像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的经费来源极其有限 , 来自主管部门世界史研究所的调拨,极难组织重大研究项目和重大学术活动 , 但是如果通过网络将美国史研究会会员所在学术单位的美国问题网站联成一个网络家园共同体是大有可为的 , 也是其他单位难以取代的 , 而所需的经费投入是相当有限的。这样的美国问题网络家园犹如一个松散的利益共同体 , 各个教学和研究单位可以立足本单位 , 奉献研究会 , 协同努力集思广益,发挥作用。加上美国问题会员的个人网站和博客的连接,可以想象 , 经过几年的努力形成全国美国问题的网络研究和咨询中心 , 并非可望而不可即的事 , 这样的活动可以有更多的人来参与 , 不仅国内而且海外 , 有志者均可海纳 , 她不限于在职人员,退休会员同样可以有所作为 , 此外还不限于专业研究者,业余爱好者也能够为此做出贡献的。 笔者在 2005 年曾撰文提议: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的协调优势功能是迄今任何学校和研究机构所无法取代的,如果研究会能够因势利导充分发挥这种有增无减的协调优势功能,无论对于研究会还是各个研究机构和学术单位将是双赢的。让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网站真正成为关注中国美国问题和美国史的学术家园和资源库,在这个家园里相互交流、资源共享、繁荣学术,促进友谊。人们可以在这个网站里快速便捷、求真务实地获得有关美国历史、美国问题、美国经济、美国外交、美国文化、美国社会、美国现状、美中关系、美国研究、美国文选、美国论著索引、美国问题博士硕士学位论文索引、美国学术动态、美国学者信息等等的权威性资源信息,并且和众多的美国问题网站连接等等,这对于发展和繁荣中国美国史研究将是一个极大的贡献,而做好这件工作不能仅仅靠秘书处几个人的努力,需要各个研究单位的协作分工,逐步积累,从而缩短和美国在网络资源建设上的巨大差距。做好这项工作固然需要有关部门加大投入,但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时下需要的是主动的为资源共享的献身精神。发挥研究会的协调功能,组织力量为建立资料库或编撰专门论著作规划和贡献,在这个问题上我们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地做。学会经费短缺,没有美国专职专业人员,也没有科研项目经费,但是只要有不求索取的奉献精神,充分挖掘研究会协调功能的优势,是大有作为的。笔者还建议 : 加强美国问题网络间的联系和整合,推进教学和研究的优势互补。我国的美国问题网络还处于起步和各自奋战的分散阶段,加快学术网络的发展,需要加强网站间的联系和整合,建议由中华美国学会牵头着手研究和推动加快我国美国问题网站的交流和联络工作。通过中华美国学会、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等学术团体及全国各个美国问题研究机构,协调力量,分工组织,逐步建立和完善中国的美国问题网际网络。凡是涉及美国问题的学会、机构、涉及美国问题的个人学术性网站要尽可能地联合起来,推进优势互补,扬长补短,提高美国问题的研究和美国历史知识普及的质量。 办好高校和研究机构的美国问题网站 , 使得这些网站真正发挥研究基地的核心和龙头作用 , 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我的建议如下: 第一 , 建议将本单位的研究论著等学术成果系统地在网络上滚动发布; 第二 , 建议将本单位主办的杂志电子版化资源共享,凡有条件的可创办美国问题电子杂志。 第三 , 建议连接本单位学术工作者的个人网站和博客,拓宽学术领域。 第四,建议随时发布最新学术信息 , 并且开辟学术论坛交流平台,推动美国问题网络学术讨论。 第五 , 组织美国问题论著和资料的编纂和索引工作 , 资源共享,推动我国自主产权的美国问题信息库和光盘建设。 第六 , 陆续公布本单位培养的博士生和硕士生的博士生论文和硕士学位论文。 第七 , 有专任编辑负责网站的及时更新。 系统的网络建设是需要悉心规划、需要经费投入、需要人力资源、需要项目立项和确认。祈望全国重点院校和研究机构的美国问题研究者及其攻读博士学位、硕士学位的年青学子 , 在网络学术领域有新的贡献、新的突破。 五、推动美国问题个人网站和博客的发展 美国问题个人网站和博客 , 是美国研究普及和提高的重要阵地,也是美国问题研究学者的学术家园和学术自由交流空间 , 她的富有个性化和自由度是传统纸媒报刊所无法取代的。在这个网站里 , 个人兼信息采集、文字撰写与修饰、学术资源编辑与加工 , 审定与发布于一身 , 他是撰稿人又是编审者,还是出版人 , 这种情况是纸媒报刊所罕见的。她的发布周期和板块模式比起纸媒报刊要灵活得多。愈来愈多的事实证明 , 办好个人网站和博客需要时间、资金和精力 , 如果处理得好 , 完全可以促进个人的学术研究和教学工作 , 收到相辅相成的效果。 美国问题个人网站和博客 , 没有在职还是退休、专业还是草根的区别 , 这就扩大了美国研究的队伍 , 拓宽了美国研究的视野尤其是社会文化史学、社会史学、大众史学、草根史学的领域。美国问题个人网站和博客没有发表时间和学术论文规范的限制 , 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时间发表规范的论文稿 , 也可以发表未定稿、征询意见稿、摘要稿、修改稿、加按重发稿、图文并茂稿等等 , 从学术档案的角度看 , 比起传统纸媒要丰富多彩。 一些个人网站或博客虽非美国问题专门研究者,但是他们的博文和评论很有新的见解、思路、方法 , 这在我们所见的凤凰网、人民网、新华网、科学网的网评和博客中可以看到不少这样的好文章。 笔者主张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领导和美国问题研究中心积极要扶植和推动美国问题个人网站和博客的发展 , 切忌采取漠视、限制甚至打压的政策 , 那种将个人网站和博客本土化、校园化的政策将阻碍学术事业的发展和繁荣。我们看到一个奇怪的现象,本应有大量个人网站和博客的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 , 很少见到这些网站 , 这些个人网站和博客很少开在本单位 , 高等学校和研究机构的领导 , 需要检讨自己的工作 , 找找毛病出在哪里? 建一个网站 , 开一个博客并不很难 , 难的是持之以恒、坚持一步一个脚印地办好网站 , 写好博文。在这方面笔者的网站才有 6 年历史和博客开办才 14 个月,不过亲身的体验还是深刻的。 2005 年笔者在向美国史年会提交的论文中最后部分 , 详细说明了创办学术交流网的感受 介绍了学术交流网中涉及美国问题的丰富资源,阐述了 学术交流网一直坚持的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宗旨。 2007 年 11 月 22 日起,学术交流网开始全新改版 , 与过去相比 , 除了保留原来学术交流网的优点外 , 还增加了一些新的变化 , 力求扬长避短,逐步完善,开始的变化包括增加了检索功能、增加了栏目和分类便于查询、页面简洁 , 各个栏目滚动变化 ; 增加了网上公开评论 ; 增加相关内容的联结功能 ; 全部栏目的分类篇目的数量全部列出 , 便于查询等。 2008 年初 , 我在一篇博文中写道 , 我感到无论开博客还是办学术交流网 , 都要全身心地认真地做好 , 坚持每天来做 , 坚持写好和转好每一篇文章和报道。工夫不怕有心人 , 当初办学术交流网时没有想到访问量会突破百万 , 更没有想到突破 500 万。我的博客和学术交流网坚持实事求是,资源共享,学术为公 , 与时俱进的方针 , 承诺天天提供新资源。我感到开博客、办网站 , 搞门面工程易,真正下功夫坚持天天奉献是很不容易的。千里之行 , 始于足下 , 今天的努力是为了明天的大目标 , 一步一个脚印地走 , 只要有可能 , 我希望能够坚持做下去 , 虽然我的学术研究计划可能推迟,但是还是要将博客写好 , 将学术交流网办好 , 我希望能够找到一种两全其美的办法兼顾专业的学术研究。好在现在对我没有量化和评估,我属于学术自由阶段 , 对读者对自己负责、对学术负责在北师大办个人网站之早、坚持时间之长、社会影响之大 , 恐怕我是名列前茅的,这对北师大有何不好?记得 1961 年我在北师大被评为北京市先进工作者(即市劳模),今天就办网站、开博客而言 , 也够得上先进了。有人说真正潜心学问的人是不会办网站开博客的 , 这种说法难以说服人 , 只要看看笔者在博客和网站上的学术文章就不妨和那些量化评估先进比一比 , 我要说的是 , 所有这些 , 我没有一元的项目经费 , 没有花公家一分钱 , 你能做到吗?节约型学术成果不是更好吗?我的博客和学术交流网还属于起步阶段 , 她的内容将说明经得起时间的检验。 迄今在学术交流网 38 个栏目中 , 美国问题内容的栏目有 22 个:美国论著研究、美国问题观察、美国社会保障、美国著作提要、纪念沉默道钉、美国历史知识、美国图影说明、专题问题索引、美国史研究会、美中关系评论、美国历史评论、美国教育交流、美国经济评论、美国问题评论、美国社会生活、美国文化教育、美加华人华侨、美国图书评介、美国统计索引、美国历史文献、美国论著索引、美国总统大选。截止 2008 年 5 月 14 日 , 学术交流网累计访问登陆人次超过了 547 万。 发表的文章和信息已经超过 22900 多份 ( 篇 ) ,其中属于美国问题的全部内容约占 2/3 。 个人的学术性、非盈利性、公益性资源共享的学术交流网已经进入了第七个年头 , 我的主要感悟是 : 第一 , 坚持 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宗旨。 第二 , 坚持学术信息天天发布,持之以恒年复一年认真做好。 第三 , 坚持网站的学术性、公益性、非赢利性、规范性原则。 第四,坚持适时调整网站版面、栏目和内容 , 富有时代气息。 第五 , 坚持突出美国研究、世界历史、学术评论、教育专题。 第六 , 坚持撰写个人文章、随感、纪实、评论以及资料汇集。 我落户科学网开个人博客是 2007 年 3 月的事。在《我为什么在科学网开博客》一文中 , 我写道 : 和学术交流网一样,我的个人博客遵循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宗旨。我的博客内容将集中涉及教育和学术、中外世界历史与社会的在学术批评和评论,以及涉及美国历史和社会的见闻与纪要方面。 我的博客迄今已经发文 1860 多篇 , 图片超过一万幅 , 所有文字和图片绝大部分出于个人之手 , 其中不少是原创。博客的内容涉及美国问题研究、社会保障研究、美国纪行见闻、纪念沉默道钉、美国图书提要、世界历史研究、学术问题研究、教育改革思考、书目提要评论、民生问题小议、个人所思所想、三言两语集锦、摄影图片集锦等 13 个栏目,其中美国问题占有重要比重。我落户科学网的博客和学术交流网的明显不同在于:博客不仅可以发表学术见解,而且内容和形式更个性化和富有生活气息,充实了笔者的随想和心得体会短文;博客内容实行博主和网友互动 , 推动学术交流 , 迄今在我的博客上已有近千篇评论帖子 ; 图文并茂,在我的博客中发布的照片,绝大部分是笔者即时拍摄的叙述性图片,这是学术交流网和一般商业网站做不到的。 2007 年 10 月下旬,我在一篇短文中写道 : 科学网是凝集科学界的精神家园,这里有自然科学界、工程学界、社科人文学界、文化艺术学界的同仁汇聚一堂畅谈学事、国事、全球事、大家事,形成一个各抒己见、和谐多元的生动活泼的学术气氛。我要强调的是科学网博客的内容没有局限在自然和工程科学领域上,正是科学网博客的大科学概念才使得科学网有可能成为整个自然科学界、工程学界、社科人文学界、文化艺术学界即大科学界的精神家园。 我在《我的博客落户科学网一周年感言》中还写道 : 一年来写的博文有的是即时所写的 , 有的是追记以前的 , 有的则是重温已经在报刊和学术交流网上发表过的 , 或者是教学研究中的心得体会,总之是有感而发 , 有需而写 , 主要是写给自己看的 , 不过由于博客的开放性功能,使得个人的所思、所想、所闻、所见、所评资源共享 , 也有人评头论足,给自己新的思考和完善。一年下来 , 费力多多、收获多多、思索多多。所写东西对别人不见得有用 , 对自己倒是健脑、健身、促学的好办法。 我的博客和学术交流网是相互促进和相互依存的。我的博客是抒发学事、国事、球事、家事、社会事的个性化精神家园,就我而言 , 她主要不是咖啡馆、俱乐部、休息港 , 而是集历史、学术、教育和社会于一体的学术性、个性化网络日志, 在某种意义上说 , 是我的学术生活、思想情操、生活感悟的档案室 , 对于美国问题研究的普及与提高来说 , 我的博客是个人的美国问题资料库。 2006 年 10 月 28 日我在《学术边缘化和边缘化后的学术 一个退休教师的七十感言》中写了如下一段话:我生在抗战时期,学在动荡年代,大学毕业后任教正处运动高潮,三十而立又值文革浩劫开始,四十而后重新开始了美国史现代世界史教学和研究,总算步入潜心教学和研究好年头,谁知五十开外遇上八九风波痛失为期两年的美国斯丹福大学历史系的研究机遇,六十一岁时步入未富先退自谋学路新阶段。笔者自知先天不足、后天乏力,只能靠勤奋治学来弥补所缺,如不及早退休,确有挡路之嫌。只是退休之时正是自己学术相对成熟期,弃置可惜,故而退休后依然日以继夜埋头学术,自寻其乐。同时也由于退休才有充分的时间来陪伴老母、和老伴朝夕相处,和女儿外孙有更多的共同生活机会,这种天伦之乐兴许是某些尚未退休的学者教师所难享受的。,对于一个忠诚于教育和学术事业的学者和教育工作者来说,不存在退出教育和学术事业的问题,只是更换了一个角色,从被管理教学、量化研究所左右,转向独立自主地从事自己喜爱的教学和研究活动。在某种意义上这是由必然转向自由,可以说由被边缘化的学术转向了边缘化后的学术。这些年来,笔者对于这种边缘化后学术有着自己的欢乐,回顾退休这几年才是自己真正学术独立而自由的几年,做自己喜爱的事,写自己喜爱的书和文章,从事自己喜爱的研究课题,过着自己喜爱的生活,交往自己喜爱结交的朋友,评论自己关注的话题。虽则退休工资不多,生活清贫,却也衣食无忧。没有某些在职人员的许多说不清、道不明的烦恼。 2007 年 8 月 30 日 , 我接受超星技术有限公司组织的名师讲座的学术采访时谈到 : 现在远不是谈论总结我的教学和学术生涯的时候,如果身体条件允许能像刘绪贻老先生那样到 95 岁时还笔耕不缀,那么我还可能有 25 年的教学和学术活动。我归纳了 1998 年退休以来自主的学术年代,这个时代不是自己选择的,在一定意义上说并非自主的,因为尽管学术和教育的需要,但是还有更多年青人等着接班,需要主动为年轻人让路,退休后原有的待遇和在职优势不复存在,没有资金、没有项目,成了十足的学术边缘化和边缘化后的学术自主。 退休后十年来 , 我不仅退而不休,而且没有多花国家一块钱,拿一项项目经费,继续奉献学术和教育事业,做了一些工作,概括起来是: 1 ,继续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 2 .潜心美国研究第三个十年; 3 ,追踪全球经济、政治、文化; 4 ,承继沉默的道钉精神; 5 ,做自己喜爱的学术工作; 6 .关注中学历史教学改革; 7 ,创办学术交流网已六年; 8 .落户科学网博客一年多。在谈到学术交流网和博客时 , 我说到 : 客观地说,维护个人的学术交流网和博客占用了我的大量时间,延误了我的既定学术专著的写作安排,然而比较起来,每日每刻书写鲜活的历史的激情驱使我一次又一次调整自己的时间表,我终于更加明白自由的学术是个人的又是历史的,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希望在未来的 1/4 世纪,自己能为教育和学术事业多做些自己喜爱的、也为朋友们喜爱的研究。 可以这样说 , 学术交流网和我的博客是我的学术生命延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奉献美国问题研究普及和提高的继续。 2008 年 4 月 15 日初稿, 5 月 5 日修改稿 ,5 月 15 日定稿于美国康州 Danbury ***************************************************** 注释: 黄安年 : 《网络时代美国历史研究与普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学术界》, 2006 年第 1 期,第 268-273 页。并载《网络时代美国历史研究与普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世界史》, 2006 年第 4 期,第 85-89 页。 同上。 同上。 笔者 4 月 13 日科学网博客中美国索引,共有 558 篇论及美国的博文 , 笔者的 400 多篇涉及美国博文均全部列出,其他博文涉及美国的并非专门研究美国历史的学者,他们的文章值得我们一读,如《酷爱气温测度的美国总统》,武夷山(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总工程师,研究员), 发表于《新华书目报 科普走廊》 2008 年 1 月 5 日);《 美国的科学家与政治》,武夷山,发表于《国外社会科学动态》 1989 年 11 期);《美国总统科学顾问委员会的工作回顾》,武夷山,发表于 2007-11-23 博客 ; 《西点军校:浓 浓缩的美国历史》, 学者苏青 发表于 2007-9-18 博客 ; 《美国宇航局( NASA )的弥天大错》系列文章, 学者吴裕详 发表于 2007-8-13 博客 ; 《 感受美国的大学、学位、信誉 》,学者王鹰 发表于 2008-3-19 博客 ; 《 试析美国在东欧部署导弹防御系统的动机及影响 》, 学者姜振飞发表于 2008-3-6 博客等。 5 月 14 日科学网博客中美国索引,共有 614 篇论及美国的博文。 黄安年 : 《网络时代美国历史研究与普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推荐新发布的重要文献 : 《 1973-1976 年美中關係文獻》, 黄安年文 发表 : 黄安年的博客 /2008 年 2 月 15 日;学术交流网 / 美国论著研究 /2008 年 2 月 15 日发布 《 网络数据库为学术研究带来了福音》,黄安年的博客, 2008 年 4 月 28 日发布。 该书以中文版、英文版同时又五洲传播出版社出版 , 中文版 ,ISBN 7-5085-0987-0 ,定价 150 元 , 责任编辑覃田甜 , 开本 889X1194 毫米 1/16 ,图片 210 幅 , 字数 5 万;英文版 ISBN 7-5085-0988-9/D.246, 定价 220 元 , 译者张聚国 , 开本 889X1194 毫米 1/16 ,图片 210 幅 , 字数 5 万 , 英文名 ,The Silent Spikes, Chinese laborer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North American Railroads 。 黄安年编著《沉默的道钉 -- 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后记 见 《沉默的道钉 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画册特点及在相关领域的价值,学术交流网 2006 年 10 月 26 日 , 黄安年的博客, 2007 年 4 月 4 日。 见有感於编著《沉默的道钉》画册,黄安年的博客 ,2007 年 11 月 14 日。同见学术交流网 /2007 年 11 月 14 日。 有关评论请见 张聚国:《汗水和生命浇铸的丰碑 读沉默的道订: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社会科学论坛》(学术评论卷), 2007 年第 6 期上卷,第 110-111 页。王旭:《沉默的道订、鲜活的历史 评介大型画册沉默的道订: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美国史研究通讯》, 2007 年第 1 期,第 23-76 页,孟庆龙:《 一部很有特色的图片专题史 大型历史画册《沉默的道钉 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评介 , 《世界历史》 2007 年第 6 期。 杨玉圣:《图文并茂 雅俗共赏 读黄安年教授编著〈沉默的道钉〉》,学术批评网 2008 年 5 月 4 日。 黄安年编《百年来美国问题中文书目( 1840-1990 )》,出版:中国美国史研究会、北京师大历史系, 1990 年 3 月, 1104 页(上册( 1-375 )、中册( 376-713 )、下册( 714-1104 )。 《北京师范大学美国问题英文书目》,编辑:北京师大图书馆、北京师大历史系《美国问题英文书目编辑组》,责任编辑:黄安年,出版: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 1988 年 12 月。 见《美国史博硕士学位论文的撰写和网络资源的利用 ---- 评审美国历史博硕士学位论文杂感之五》,黄安年的博客 /2008 年 5 月 2 日 : 学术交流网 / 美国史研究会 /2008 年 5 月 3 日。关于这次评审笔者还发表了以下随感 : 《评审美国历史博硕士学位论文杂感之一 这么多论文怎么看得完 ? 》, 黄安年的博客 /2008 年 4 月 25 日发布;《 美国问题研究需要重视全球性学术动态 ---- 评审美国历史博硕士学位论文杂感之二》, 黄安年的博客 2008 年 4 月 27 日发布;《中青年美国史专家是中国美国史研究和教学的主力军 评审美国历史博硕士学位论文杂感之三 》,黄安年的博客, 2008 年 4 月 28 日发布;《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评审美国历史博硕士学位论文杂感之四 》,黄安年的博客 /2008 年 5 月 1 日发布。《 美国史博硕士学位论文的撰写和网络资源的利用 ---- 评审美国历史博硕士学位论文杂感之五》,黄安年的博客 2008 年 5 月 2 日发布;《也谈学位论文的独创性、版权声明 ---- 评审美国历史博硕士学位论文杂感之六》,黄安年的博客 /2008 年 5 月 5 日发布 ; 《也谈美国史学位论文的引文规范 ---- 评审美国历史博硕士学位论文杂感之七》,黄安年文,黄安年的博客 /2008 年 5 月 11 日发布。 《通过网络开辟学术研究的新途径》,黄安年的博客 , 2007 年 4 月 19 日;学术交流网 2006 年 11 月 2 日首发。 《我国学术性网站建设任重道远 从美国中央太平洋铁路历史图片博物馆网站说开去》学术交流网学术问题研究栏目 2006 年 5 月 12 日首发 ,2007 年 4 月 7 日发布在科学网黄安年的博客上。《 有感於编著〈沉默的道钉〉画册》,黄安年的博客 ,2007 年 11 月 14 日。 《参观 Danbury Public School 印象记》 (2008 年 4 月 3 日 ) (一)(二),黄安年的博客 /2008 年 4 月 3 日发布,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0493 《学术网络四化现象的负面影响亟待克服》, 2005 年 10 月 24 日学术交流网首发;黄安年的博客 , 2007 年 4 月 19 日。 黄安年 : 《网络时代美国历史研究与普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学术界》, 2006 年第 1 期。 《尽快将学术网络成果纳入科研成果量化指标体系》,黄安年文,学术交流网 ,2005 年 10 月 25 日首发;黄安年的博客 ,2007 年 4 月 9 日。有关成果量化 的评论 , 请 参见 笔者文章 《学术的量化和量化后的学术》,载《大学之道》,第 76-80 页,杨东平主编,文汇报出版社, 2003 年 8 月第一版;《评目前的学术量化管理体制及其流弊》,载《中国政法大学人文论坛》 2004 年第一辑,第 148-164 页,中国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主办,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年 5 月版;《违背学术规律 漠视个性与人性 评目前高校流行的量化管理制》,《云梦学刊》, 2006 年第 2 期第 10-11 页; 《 学术量化背离学术评价宗旨》《科学时报》 2007 年 3 月 2 日第 4 版;《 论人文社科学术成果及其非学术化取向》,黄安年文 ,学术批评网 2001 年 12 月 26 日首发。 《解读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黄安年的博客 ,2007 年 8 月 31 日。 黄安年 : 《网络时代美国历史研究与普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学术网络资源共享的障碍亟待扫除》,黄安年的博客, 2008 年 1 月 16 日发布。 《国内研究资料和资源共享 ---- 从从对峙走向缓和谈起》 , 黄安年文,《学术批评网》 2001 年 4 月 14 日;黄安年的博客 2008 年 1 月 15 日。 《新华网刊文不提原创来源有违学术规范 〈从潘家园的 名人手迹 说起〉想到的》,黄安年的博客 , 发表 2007 年 8 月 21 日。 《刊发文章既未征得笔者同意也未注明原创来源 人民网、中国经济周刊做法欠妥》,黄安年的博客 ,2007 年 8 月 21 日。 《汽车王国的辉煌与困境》(上),《中国经济周刊》 2007 年第 26 期第 56 页;《汽车王国的辉煌与困境》(下),《中国经济周刊》 2007 年第 27 期第 54 页。 《精心培育学术繁荣的文明环境》,黄安年的博客 2008 年 1 月 25 日发布;学术交流网 (www.annian.net)2003 年 3 月 5 日首发。 在 2005 年的 《网络时代美国历史研究与普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一文中 , 笔者提出建议 : 采取切实措施,努力避免教学和研究网络化带来的负面影响,这里首先是遵守宪法、遵守符合宪法原则的各项法令法规,遵守著作权法和知识产权法,信守职业道德,自觉履行学术规范,杜绝抄袭、剽窃等不道德以至违反行为。凡是来自网络的资源一定要说明来源,切忌变转引为原创。对于一旦发现这类不道德行径,我们的学术共同体要群起而批之,我们的学术主管机构要严肃对待,避免护短作为。同时也要做耐心细致的工作,挽救一时的失足者,避免再犯。其次,要对网络信息和文章采取严肃的学术甄别,去粗取精,去假存真,切忌不加分析地克隆和转引。其三,对于网络公布的文献资料需要认真查对原文,比较鉴别,审慎引录,避免失实,以讹传讹。 黄安年 : 《网络时代美国历史研究与普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在 《网络时代美国历史研究与普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一文中笔者建议 : 开展我国自主产权的美国问题信息库和光盘建设,纳入各类科研规划 , 网络化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靠少数人、少数机构来搞难以形成规模,需要各级学术管理机构从有利于学术繁荣出发,参与精心设计、精心组织。而某些单纯以赢利为目的公司设计和运行的数据库,如果没有学者专家的参与和检验,则难以准确反映学术研究的真实状况,如果以此作为量化依据,则更会误导学术。作为第一步,首先要组织力量,做好信息资源的整理、索引和联网工作,为此要有足够的经费、足够的人力和足够的重视。这里特别要提到专题资源信息库的建设,例如中国美国问题研究的数据库,包括美国问题论著和论文、文章索引、博士学位论文和硕士学位论文索引、美国问题研究人员信息索引、美国研究单位信息索引、美国问题教学信息等。再如美国问题专家论著信息库等。信息库建设非个人力所能及,需要组织力量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在这方面已经退休的教师和研究工作者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信息库应当资源共享,便于查询提供优势服务。这项工作应当列入主管部门的规划,组织力量,分工合作,筹措足够资金推动实施,有条件的学术机构要主动承担责任。 在 《网络时代美国历史研究与普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一文中笔者提出 : 网络时代不同于工业化和标准化时代,它在现代化同时给予学术工作者以更加个性化的活动空间,个人学术性网站为学术繁荣和创新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平台。美国问题的学术成果不仅来源于各类学术机构组织的集体攻关项目,而且立足于学者个人的自觉开创性研究,这些研究成果和心得可以而且应该通过个人学术网站展现出来。尝试、建设、完善个人学术性网站是学术领域中的新生事物,它已经受到了来自民间的热烈欢迎,成为服务于人民大众的先进文化的一部分,它也理应得到来自皇粮管理机构的精神上以至物质上的鼓励和扶持。这种个人学术性网站不受专业的局限、年龄的限制、编制的困扰、模式的规范,完全可以因人而异,各具特色。 《网络时代美国历史研究与普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一文中写道 : 在三年半的时间里,学术交流网从最初总共 8 个栏目发展到现在的 32 个栏目,日均发布文章和信息 11 份(篇),经历了一段不平凡的酸甜苦辣历程。学术交流网一年 365 天不停歇,每天提供新信息,既要排除非学术因素的干扰,又要克服技术维护的障碍,还要付出平均每天四、五个小时以上的辛劳及每年数千元费用的支出 ( 电脑、打印机、扫描仪等未计在内 ) ,此外还中断了原定的个人研究计划。尽管没有获得一分皇粮的赞助、各种规划项目的审批、量化成果的确认,不过,持续增长的点击率说明,网站的一定学术含量受到了学术界和教育界的认同,学术交流网既没有图像、也没有聊天室、既没有庸俗的社会信息,也没有快速的检索手段,网友如果不是看重网站的学术含量,难以保持不断登陆和增长的点击率。 《学术交流网全新改版通报( 2007 年 11 月 22 日)》,黄安年文,学术交流网 2007 年 11 月 22 日。 《 访问量 50 万和 530 万有感》,黄安年的博客 2008 年 1 月 5 日;学术交流网 2008 年 1 月 5 日。 在访问量的计算方法上 ,2008 年 1 月 1 日起采取一人一次访问时多次点击登陆只以一次计算。 2007 年底为 531 万的访问量。 发表在科学网黄安年的博客 ,200 年 3 月 7 日( http://www.sciencenet.cn/blog )。文中还说 : 我向总编坦诚对开博客有点担忧: 我是个纯粹的人文学者尤其是搞美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退休教师,在自然科学精英的网站上建博客有必要吗?有人看吗?能维持下去吗?赵总编的回复说: 我们网站的起步从自然科学界做起,但最终是服务于全体知识界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是互通的,都是需要的;再说,博客这种新形式,特别适合知识界独立表达自己的观点,不会被误解。博客是您自己拥有的,我们是提供服务和网络空间支撑的。 科学网博客的《博客感言》栏目有 42 篇短文可查阅。 http://www.sciencenet.cn/blog/blogsubject.aspx?id=25 有博文称科学网博客 无商业气息,一个令人羡慕的平静海港 在这里博主们可以真情地泄漏感情,文明地发表看法,适可地谈论时政,忠实地记录历史。在这里人们可以撩开科学家神秘的面纱,看到了 庐山真面目 ,而这一切都得以 真 为基础。 (学者青水洋博客《 第三只眼看科学网博客 》, 2008 年 4 月 9 日) 《黄安年的博客和学术交流网内容的区别在哪里?》,黄安年的博客 /2007 年 3 月 10 日发布。 《祝贺和祈望 落户科学网的所思、所想》,黄安年的博客 ,2007 年 10 月 27 日发布。 《我的博客落户科学网一周年感言》,黄安年的博客 /2008 年 3 月 6 日发布。 《学术边缘化和边缘化后的学术 一个退休教师的七十感言》,学术交流网 /2006 年 10 月 28 日 ; 黄安年的博客, 2007 年 3 月 7 日发布。文章说 : 学术交流网 是边缘化后学术研究的新探索,这样的网站及其文章虽尚未被主流评估部门视为学术成果,但是网站的内容和观点却被学界和新闻媒体引用,笔者不图功利,资源共享,只要不违反学术规范,学人引用何乐不为,至于个人学术观点公之于众,任人评说,学术相长,岂不快哉。由于近年来精力集中于学术交流网,不得不推迟了原定的学术研究进程,这也是这几年出书少的原因之一。想来也有意思,如果我没有退休,要坚持全身心地办好学术网站是十分不易的事,写书不在数量,网站办好了,会有更多人受益。退休后在讲坛上很少和本科生研究生面对面交流,是件颇为遗憾的事,但是学术交流网在更加广泛的意义上,起到了虚拟讲坛的作用,因为笔者陆续发布自己的各门课程的讲稿,有心的学生可以随意下载,更可以从网友大量的文章中吸取营养。还有不少同学写信来讨论学术问题,这样的大平台是退休前没有想到的。 《我的教学和学术生涯五十年》,黄安年的博客 ,2007 年 9 月 4 日发布。 附记:本文为提交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第十一届年会暨学术讨论会( 2008 年武汉)论文。 The Internet Age : Popular and Improve in American Research HUANG An-Nian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Abstract : the American research Specialization and popular In the Internet Age, it is More importantly ; Expansion gap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in the internet; Attention some policy issues in the internet; Well organized society university and institute of academic web site; Active assistance and to promote personal web site and blog in the American research. Key Words: The Internet Age; American Research; Popular; Improve
个人分类: 美国问题研究(07-11)|6672 次阅读|0 个评论
《美国研究》(1987-1991)目录
黄安年 2009-7-19 10:08
《美国研究》( 1987-1991 )目录 黄安年辑自《美国研究》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7 月 19 日发布 按 : 《美国研究》是我国研究美国问题的主要刊物,这里所辑《美国研究》自 1987 年创刊以来的各期目录,分 1987-1991 , 1992-1996 , 1997-2000 , 2001-2004 , 2005-2008 年第二期。 美国梦 的诱惑与破灭 从菲茨吉拉德的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谈起 潘绍中 1991 年第 4 期 20 世纪前半叶科学技术从美国向中国的传入及其影响 李佩珊 1991 年第 4 期 北京地区美国基督教教会中学研究( 1920-1941 年) 姬虹 1991 年第 4 期 芝加哥学派的城市社会学理论与方法 秦斌祥 1991 年第 4 期 只因为地球是圆的 读《跨文化沟通读本》札记 张跃宏 1991 年第 4 期 1991 年《美国研究》总目录 赵梅 1991 年第 4 期 《美国研究》 1991 年冬季号 PDF 版全文 李国友等 1991 年第 4 期 海湾战争后的美国 李国友 1991 年第 4 期 美国墨西哥自由贸易协定对世界经济格局的影响 李亚联 1991 年第 4 期 华尔街与电子时代 论美国证券业沿革 萧琛 1991 年第 4 期 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的性质、成就及其意义 刘绪贻 1991 年第 4 期 美国的人权外交与其全球战略 熊志勇 1991 年第 4 期 树欲静而风不止 近年来的美国国会与中美关系 郑永平 1991 年第 4 期 冷战后美国与东南亚的力量平衡 徐昕 1991 年第 3 期 《美国研究》 1991 年秋季号 PDF 版全文 赵梅等 1991 年第 3 期 二十世纪美国与亚太地区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 赵梅 1991 年第 3 期 孤立主义与美国对亚洲的干涉 张也白 1991 年第 3 期 九十年代的太平洋亚洲地区与美国 卢林 1991 年第 3 期 二十世纪美国在东亚的战略优先选择 蔡佳禾 1991 年第 3 期 中国和美国的环境问题及其国际合作 茅于轼 1991 年第 3 期 美国在香港制造业投资的发展状况及趋势 孙海顺 1991 年第 3 期 海明威与中国当代创作 董衡巽 1991 年第 3 期 《黑奴吁天录》 第一部译成中文的美国小说 陶洁 1991 年第 3 期 美国现代派传教士教育家的形成与中国教会学校的改革 史静寰 1991 年第 3 期 二十年代美国移民限额制度的形成与影响 高鉴国 1991 年第 2 期 重视中国美国学的信息建设 汪熙 1991 年第 2 期 《美国研究》 1991 年夏季号 PDF 版全文 郑伟民等 1991 年第 2 期 美国经济是在 衰落 还是在 复兴 郑伟民 1991 年第 2 期 试论美国对华出口管制政策及前景 张汉林、蔡春林 1991 年第 2 期 美国的股票交易所及其交易 方绍伟 1991 年第 2 期 战后美国对朝鲜政策的起源 牛军 1991 年第 2 期 从 34A 行动 到 东京湾决议 论越南战争扩大的由来 时殷弘 1991 年第 2 期 大洋彼岸改革潮的东方效应 三四十年代中国政论界与罗斯福新政 杨玉圣 1991 年第 2 期 福音新教及其对十九世纪上半叶美国社会改革的影响 张敏谦 1991 年第 2 期 《美国研究》 1991 年春季号 PDF 版全文 陈宝森等 1991 年第 1 期 美援与台湾经济发展 张健 1991 年第 1 期 美国私有企业对政府决策的影响 王树盛 1991 年第 1 期 美国对朝鲜战争政策的演变 (1950.61951.6) 牛军 1991 年第 1 期 美国在华治外法权的放弃( 1942-1943 ) 任东来 1991 年第 1 期 募集社会福利基金的新战略 美国募捐问题及其争论 朱传一 1991 年第 1 期 历史感的呼唤 读《现代史学的挑战》札记 张跃宏 1991 年第 1 期 试论九十年代美国在西方的经济地位 陈宝森 1991 年第 1 期 罗斯福新政与凯恩斯主义 刘绪贻 1991 年第 1 期 过去与现在的分裂 读《大分裂:对美国梦的重新思索》 赵毅 1991 年第 1 期 美国西太平洋地区战略透视 黄椿、胡阳 1990 年第 4 期 1945 年中美苏关系的一幕 从雅尔塔秘密协定到《中苏友好同盟条约》 陶文钊 1990 年第 4 期 《美国研究》 1990 年冬季号 PDF 版全文 李国友等 1990 年第 4 期 论九十年代美国对外经济关系的新战略 肖炼 1990 年第 4 期 论美国西部开发模式 王春法 1990 年第 4 期 不连续的挑战 美国和世界格局的演进 李国友 1990 年第 4 期 威慑理论:美国国际战略学的一个重要领域 张曙光 1990 年第 4 期 八十年代的中国美国学 回顾与思考 杨玉圣 1990 年第 4 期 《美国研究》 1990 年秋季号 PDF 版全文 吴展等 1990 年第 3 期 既合作又争斗的伙伴 论美日关系 吴展 1990 年第 3 期 美国对苏政策中的中国因素 张也白 1990 年第 3 期 美台 共同防御条约 的酝酿过程 苏格 1990 年第 3 期 跨世纪的美国经济 李国友 1990 年第 3 期 告别凯恩斯时代 论美国税制改革 萧琛 1990 年第 3 期 美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特点和趋势 龚淑林 1990 年第 3 期 威廉 亨利 西沃德和美国亚太扩张政策 徐国琦 1990 年第 3 期 农业人口外迁与美国的城市化 陈奕平 1990 年第 3 期 代役租初探 美国殖民地时期封建残余研究之一 杨玉圣 1990 年第 3 期 五十年代中期美国政府内部在对华贸易政策问题上的讨论 贾庆国 1990 年第 2 期 美国政府的环境保护政策 茅于轼 1990 年第 2 期 从美国对外技术转让的特点看中国的技术引进 孙海顺 1990 年第 2 期 《美国研究》 1990 年夏季号 PDF 版全文 张毅等 1990 年第 2 期 国会选举与金钱 张毅 1990 年第 2 期 六十年代以来美国政党制度的连续性与变化 《美国的政党和政治》译后 师枫燕 1990 年第 2 期 美国不愿谈判裁减海军原因初探 黄椿、李俊芳 1990 年第 2 期 美国黑人奴隶纪实文学 施咸荣 1990 年第 2 期 美国中产阶级风俗及情操的记事人 约翰 契弗 丛郁 1990 年第 2 期 中美关系在转折的年代 《从赫尔利到马歇尔》读后 何迪 1990 年第 2 期 《美国研究》 1990 年春季号 PDF 版全文 霍世亮等 1990 年第 1 期 论杜勒斯的和平哲学及其和平变革说 霍世亮 1990 年第 1 期 中国与超级大国 张也白 1990 年第 1 期 当前的军备控制谈判 吴展 1990 年第 1 期 美国借债兼并面面观 陈宝森 1990 年第 1 期 美国经济学的新垦地 评公共选择理论 张健 1990 年第 1 期 美国黑人奴隶歌曲 施咸荣 1990 年第 1 期 现实的抉择:美国对菲律宾政策的调整( 1981-1986 ) 刘军 1990 年第 1 期 评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 鲍允的二元竞争论 肖炼 1990 年第 1 期 美国文学在美国 陶洁 1989 年第 4 期 《美国研究》 1989 年冬季号 PDF 版全文 陈宝森等 1989 年第 4 期 从金融业的困境看美国的市场经济 陈宝森 1989 年第 4 期 利益集团参政 美国利益集团与政府的关系 李寿祺 1989 年第 4 期 START 谈判与美国 实战威慑 核战略 宋久光 1989 年第 4 期 对大规模报复战略的几点评价 黄椿 1989 年第 4 期 论美国大公司的内部权力关系 方绍伟 1989 年第 4 期 美国在华空军与中国的抗日战争( 1941 年8月 1945 年3月) 顾学稼、姚波 1989 年第 4 期 论美国新实在论的基本观点及其唯物主义倾向 袁义江、张永义 1989 年第 4 期 1989 年《美国研究》总目录 赵梅 1989 年第 4 期 美国民主政体的起源 从美国何以会有国会谈起 张毅 1989 年第 3 期 一种富有生机的市政体制 美国城市经理制纵向剖析 王旭 1989 年第 3 期 美国农业劳动力转移 李胜军 1989 年第 3 期 美国产品责任法介绍 吴正与 1989 年第 3 期 北美新大陆的移民社会与宗教自由 李世雅 1989 年第 3 期 杰斐逊的农业理想国 刘祚昌 1989 年第 3 期 美国通俗文化研究 〔美〕托马斯 英奇 1989 年第 3 期 《美国研究》 1989 年秋季号 PDF 版全文 张毅等 1989 年第 3 期 中央情报局与美国外交政策 杨勇毅 1989 年第 3 期 《美国研究》 1989 年夏季号 PDF 版全文 金灿荣等 1989 年第 2 期 中美建交十周年学术讨论会综述 金灿荣 1989 年第 2 期 利益的汇合:国家关系的基础 写在中美建交十周年之际 资中筠 1989 年第 2 期 关于现代美国经济学的历史演变与现状的若干认识 经济学史与分析方法论的双重考察 崔勇列 1989 年第 2 期 从社会结构变动看美国社会学的发展动向 邓方 1989 年第 2 期 太平洋的东部首府 洛杉矶(二) 一个被低估了的美国城市 王受之 1989 年第 2 期 美国国会与中美建交十年 张毅 1989 年第 2 期 美苏核军控谈判的目的及其制约因素 曹冶、陈英选 1989 年第 2 期 对中美关系下一个高度的探索 李国友 1989 年第 2 期 对当前中国大陆知识分子看美国的几点思考 袁明 1989 年第 2 期 1987-1988 年《美国研究》总目录 赵梅 1989 年第 1 期 《美国研究》 1989 年春季号 PDF 版全文 吴展等 1989 年第 1 期 美台《共同防御条约》的缔结经过 贾庆国 1989 年第 1 期 略论中国在美国的形象 兼议 精英舆论 袁明 1989 年第 1 期 一位美国传教士的和平幻想 司徒雷登与中日和谈 何迪 1989 年第 1 期 1948-1985 年美国生产率增长试析 沈侠 1989 年第 1 期 美国高等教育评价初探 袁韶莹 1989 年第 1 期 世界和平与裁军 吴展 1989 年第 1 期 美国城市史学的回顾与展望 史明正 1989 年第 1 期 太平洋的东部首府 洛杉矶(一) 一个被低估了的美国城市 王受之 1989 年第 1 期 从新政到里根经济学 读陈宝森著《美国经济与政府政策 从罗斯福到里根》 徐静之 1989 年第 1 期 美国黑人的三次文艺复兴 施咸荣 1988 年第 4 期 美国新右派初探 刘绪贻、胡金平 1988 年第 4 期 美国总统威尔逊在武装干涉苏俄中的作用 张镇强 1988 年第 4 期 从 纯威慑 到 实战威慑 六十年代以来美国核战略的演变 张静怡、宋久光 1988 年第 4 期 《美国研究》 1988 年冬季号 PDF 版全文 张静怡等 1988 年第 4 期 能源危机后的美国能源与经济 茅于轼 1988 年第 4 期 美国跨州银行业的发展和前瞻 景学成 1988 年第 4 期 经久不衰的完美境界 薇拉 凯瑟的代表作《啊,拓荒者》中美的启示 资中筠 1988 年第 4 期 反主流文化的亚文化群 嬉皮士 温洋 1988 年第 4 期 《美国研究》 1988 年秋季号 PDF 版全文 陈宝森等 1988 年第 3 期 中国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和美国对华投资 陈宝森 1988 年第 3 期 简析 中美合作所集中营 邓又平 1988 年第 3 期 台海危机 和中国对金门、马祖政策的形成 何迪 1988 年第 3 期 论十九世纪美国经济增长与贸易变化的关系 兼评美国经济的 殖民地性质 问题 贺力平 1988 年第 3 期 八十年代美国外贸逆差剖析 孙海顺 1988 年第 3 期 美国六十年代的 新左派 运动 温洋 1988 年第 3 期 海明威短篇创作模式探求 董衡巽 1988 年第 3 期 美国生活质量研究的兴起 秦斌祥、朱传一 1988 年第 3 期 尘埃落定 话当年 资中筠论杜鲁门对华政策新著读后 邓蜀生 1988 年第 3 期 《美国研究》 1988 年夏季号 PDF 版全文 涂纪亮等 1988 年第 2 期 分析哲学在美国的传播和发展 涂纪亮 1988 年第 2 期 一九五四年日内瓦会议前后美国的印支政策 陈开益 1988 年第 2 期 从中导条约看美苏在军控方面的新变化 于智勇 1988 年第 2 期 简析美国联邦行政机构的政治地位 金灿荣 1988 年第 2 期 战后美国政治制度的演变 李存训 1988 年第 2 期 促进佛罗里达州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三个关键因素 朱传一 1988 年第 2 期 美国营销学发展初探 周南 1988 年第 2 期 中美文学的交叉点 在国际现代语言文学联合会第十七届年会上的发言 朱虹 1988 年第 2 期 立新意,创新风 评新出版的《哥伦比亚版美利坚合众国文学史》 施咸荣 1988 年第 2 期 《美国研究》 1988 年春季号 PDF 版全文 资中筠等 1988 年第 1 期 略论美国战后外交的若干特点 资中筠 1988 年第 1 期 核威慑 吴展 1988 年第 1 期 艺术 历史 社会 论《美国》三部曲的艺术特色 朱世达 1988 年第 1 期 美国人口的分布、流动和地区经济发展 茅于轼 1988 年第 1 期 试析美国加速实现工业化时期的经济发展 樊亢、贺力平 1988 年第 1 期 论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 从历史角度进行的分析 张小青 1988 年第 1 期 八十年代外国对美国直接投资的发展 孙海顺 1988 年第 1 期 美国政党制度缘起 师枫燕 1988 年第 1 期 最高法院与美国宪法的发展 张毅 1987 年第 4 期 《美国研究》 1987 年冬季号 PDF 版全文 李道揆等 1987 年第 4 期 麦迪逊与美国宪法 曹德谦 1987 年第 4 期 美国外交决策的特点 张也白 1987 年第 4 期 论八十年代美国对 企业文化 的探索 王大新 1987 年第 4 期 美国 最大的资本输入国和最大债务国 郑伟民、黄尔勇 1987 年第 4 期 美国的科技进步与资本主义的发展 董乐山 1987 年第 4 期 杰斐逊改造美国土地制度的宏图 刘祚昌 1987 年第 4 期 美国人对自由主义的自我质疑 《美国人头脑的闭塞》评介 温洋 1987 年第 4 期 试论美国宪法的限权政府原则 李道揆 1987 年第 4 期 美国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无关吗 张友伦 1987 年第 4 期 《美国研究》 1987 年秋季号 PDF 版全文 朱景尧等 1987 年第 3 期 美国的短期经济预测 朱景尧 1987 年第 3 期 里根之后的美国政局 张毅 1987 年第 3 期 美国城市经济及其面临的一些问题 郭吴新 1987 年第 3 期 美国 门户开放 政策辨析 严四光 1987 年第 3 期 美国环境史观的演变 侯文蕙 1987 年第 3 期 《一种特殊关系的形成》中文版序 〔美〕韩德 1987 年第 3 期 美国的强制退休问题 朱传一、孙耀楣 1987 年第 3 期 美国对亚太地区起飞的作用 李国友 1987 年第 3 期 缓慢的解冻 中美关系打开之前十几年间美国对华舆论的转变过程 资中筠 1987 年第 2 期 丁韪良的 孔子加耶稣 赵毅 1987 年第 2 期 本刊访《美国文学简史》主要编写者 本刊记者 1987 年第 2 期 美国美术与 传统 吴甲丰 1987 年第 2 期 美国社会的暴力传统 董乐山 1987 年第 2 期 里根上台执政的社会历史背景 刘绪贻 1987 年第 2 期 美国华人境况的变迁 陈尧光 1987 年第 2 期 迷惘的一代文化背景透视 赵一凡 1987 年第 2 期 《美国研究》 1987 年夏季号 PDF 版全文 资中筠等 1987 年第 2 期 当代美国文学发展的几个新趋势 施咸荣 1987 年第 1 期 争取正义乐队的指挥 : 小马丁 路德 金牧师 李道揆 1987 年第 1 期 编后 邵宏志 1987 年第 1 期 《美国研究》 1987 年春季号 PDF 版全文 资中筠等 1987 年第 1 期 中国的美国研究 资中筠 1987 年第 1 期 论美国经济的宏观调节 陈宝森 1987 年第 1 期 19451955 年美国对华政策及其后果 王缉思 1987 年第 1 期 美苏在战略武器上的斗争 吴展 1987 年第 1 期 艾德蒙 威尔逊书信 王佐良 1987 年第 1 期 评八十年代美苏关系的发展 张也白 1987 年第 1 期 自然资源保护与西奥多 罗斯福 顾学稼 1987 年第 1 期 http://ias.cass.cn/show/mgyj_show.asp?page=69table=mgyj
个人分类: 美国问题研究(07-11)|3252 次阅读|0 个评论
《美国研究》(1992-1996)目录
黄安年 2009-7-19 10:06
《美国研究》( 1992-1996 )目录 黄安年辑自《美国研究》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7 月 19 日发布 按 : 《美国研究》是我国研究美国问题的主要刊物,这里所辑《美国研究》自 1987 年创刊以来的各期目录,分 1987-1991 , 1992-1996 , 1997-2000 , 2001-2004 , 2005-2008 年第二期。 新书架 杨玉圣等 1996 年第 4 期 1996 年《美国研究》总目录 赵梅 1996 年第 4 期 编后 赵梅 1996 年第 4 期 美国大选和克林顿政府调整对华政策 杨洁勉 1996 年第 4 期 民族主义、石油危机与美国对伊朗的政策 (1951-1954) 石斌 1996 年第 4 期 克林顿政府在肯定行动中的两难处境 朱世达 1996 年第 3 期 新书架 杨玉圣等 1996 年第 3 期 编后 赵梅 1996 年第 3 期 凯南的遏制思想与美国的遏制战略 张小明《乔治 凯南遏制思想研究》读后 任东来 1996 年第 3 期 96 ? 台湾海峡危机与中美关系学术研讨会 综述 牛军 1996 年第 3 期 中华美国学会第三届理事会议纪要 陶文钊 1996 年第 3 期 日美关系 :从战后到冷战后 冯昭奎 1996 年第 3 期 对美中日相互关系的一些认识 张也白 1996 年第 3 期 罗荣渠教授与美国史研究 杨玉圣 1996 年第 3 期 架起理解的新桥梁 改革开放十五年中美关系史研究成果评析 资中筠 1996 年第 3 期 中美敌对的根源与标志 评《敌对与冲突的由来》 周桂银 1996 年第 3 期 百年思想的冲击与撞击 资中筠 1996 年第 4 期 美国、赖伊与中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权 写在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席位二十五周年之前 陶文钊 1996 年第 4 期 论 1995 年美国预算大战 蒋劲松 1996 年第 4 期 试论美国的 反扩散战略 张业亮 1996 年第 4 期 论新中国对美政策的形成 牛军 1996 年第 4 期 国际政治中的对外干预 兼论冷战后美国的对外干预 时殷弘 1996 年第 4 期 《美国研究》 1996 年冬季号 PDF 版全文 资中筠等 1996 年第 4 期 美国与东亚关系中的文化因素 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 张立平 1996 年第 4 期 《美国研究》 1996 年秋季号 PDF 版全文 冯昭奎等 1996 年第 3 期 美国贸易法 301 条款 的历史演变 杨国华 1996 年第 3 期 美国的上层阶级 周琪 1996 年第 3 期 试论费正清关于近代中西关系的文化观 潘成鑫 1996 年第 3 期 从安格斯 沃德案看中美关系的症结 常明玉 1996 年第 3 期 《美国研究》 1996 年夏季号 PDF 版全文 梁根成等 1996 年第 2 期 破灭的改革之梦:司徒雷登与危机中的国民政府 王建朗 1996 年第 2 期 编后 赵梅 1996 年第 2 期 边接触、边遏制 克林顿政府的对华政策剖析 梁根成 1996 年第 2 期 美国两种经济哲学的新较量 兼论两党预算战 陈宝森 1996 年第 2 期 美国新左派运动述评 赵林 1996 年第 2 期 泛政治化的观照 中国影评中的美国电影 (1895-1949) 汪朝光 1996 年第 2 期 美国农业的两次大突破及其基本经验 张友伦 1996 年第 2 期 林登 约翰逊与民权法案 张立平 1996 年第 2 期 不应该误解乔治 凯南的 遏制 概念 张小明 1996 年第 2 期 美国城市化研究的佳作 评王旭《美国西海岸大城市研究》 黄柯可 1996 年第 2 期 标 题 作 者 出版时间 从 新政 研究到美国现代经济制度研究 读胡国成先生《塑造美国现代经济制度之路》一书 刘笑盈 1996 年第 2 期 读韩德新著《中国共产党外交政策的起源 熊志勇 1996 年第 2 期 大选年的美国外交与中美关系研讨会 综述 肖蓉 1996 年第 2 期 新书架 杨玉圣等 1996 年第 2 期 《美国研究》 1996 年春季号 PDF 版全文 钟文范等 1996 年第 1 期 美国联邦赤字与公债问题析评 张馨 1996 年第 1 期 美国与中国现代化 学术讨论会综述 陶文钊 1996 年第 1 期 玛利亚的传统价值和夏娃的独立意识 十九世纪中叶美国妇女作家及其笔下的女性形象 金莉 1996 年第 1 期 战后初期美国的保守主义思想运动 钟文范 1996 年第 1 期 退向未来 保守主义思潮对美国对外政策的影响 蔡佳禾 1996 年第 1 期 洛克菲勒基金会与中国 资中筠 1996 年第 1 期 殊途而同归 《美国早期现代化的两条道路之争》 罗荣渠 1996 年第 1 期 美国史研究中的文化隔膜问题 李剑鸣 1996 年第 1 期 美国梦、洋同胞与 真美国 读近年留美文学札记 高鉴 1996 年第 1 期 新书架 杨玉圣等 1996 年第 1 期 编后 赵梅 1996 年第 1 期 《美国研究》 1995 年冬季号 PDF 版全文 袁明等 1995 年第 4 期 冷战 后美国对中国(安全)形象的认识 袁明、范士明 1995 年第 4 期 传统与现状:对美国实用主义的再审视 盛宁 1995 年第 4 期 1940-1970 年美国黑人大迁徙概论 胡锦山 1995 年第 4 期 美国对前南斯拉夫危机的立场初析 杨达洲 1995 年第 4 期 多事之秋 中美关系的现状及前景 牛军 1995 年第 4 期 以史为鉴 读《战后美国外交史》有感 王逸舟 1995 年第 4 期 新方法、新内容、新观点 喜读《美国和拉丁美洲关系史》 郝名玮 1995 年第 4 期 麦克纳马拉的忏悔 徐国琦 1995 年第 4 期 新书架 英堂等 1995 年第 4 期 1995 年《美国研究》总目录 赵梅 1995 年第 4 期 编后 赵梅 1995 年第 4 期 冷战后的中美关系现状 共同利益与争执 周琪 1995 年第 4 期 霸权体系与区域冲突 论美国在重大区域武装冲突中的支持行为 秦亚青 1995 年第 4 期 中美经济主要指标比较 韦伟 1995 年第 4 期 战时中美关系的若干问题 陶文钊 1995 年第 3 期 在权力与道德之间寻求平衡 评基辛格的 多极均衡论 刘靖华 1995 年第 3 期 美国与台湾关系学术研讨会 综述 肖蓉 1995 年第 3 期 《美国研究》 1995 年秋季号 PDF 版全文 陶文钊等 1995 年第 3 期 当代美国的妇女运动 王恩铭 1995 年第 3 期 论美国的 法治设计 对其经济效率的支持 萧琛 1995 年第 3 期 华盛顿会议与 门户开放 兼论华盛顿会议前后中国对 门户开放 政策的反应 梁碧莹 1995 年第 3 期 美国与东南亚条约组织的建立 姚椿龄 1995 年第 3 期 试析美国女权运动的起源 黄亚红 1995 年第 3 期 性别角度 和 妇女与发展 张烨 1995 年第 3 期 读书随想两则 董乐山 1995 年第 3 期 使命与抉择 读萨伊德的演讲集《知识分子的陈说》 丛郁 1995 年第 3 期 追寻变化的轨迹 冷战后美国国际地位学术讨论会 综述 金灿荣 1995 年第 3 期 中美经济关系国际研讨会 综述 肖炼 1995 年第 3 期 新书架 高英东等 1995 年第 3 期 编后 赵梅 1995 年第 3 期 《美国研究》 1995 年夏季号 PDF 版全文 陈宝森等 1995 年第 2 期 论战后国际货币制度和美国的国际金融政策 陈宝森 1995 年第 2 期 联合国秘书长和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 陈鲁直 1995 年第 2 期 霸权 秩序 规则 王逸舟 1995 年第 2 期 评美国与联合国关系的历史进程 李少军 1995 年第 2 期 美国社会的文化矛盾 朱世达 1995 年第 2 期 来自冷战外的挑战 美国在菲律宾的失败与调整 (1945-1954) 时殷弘、许滨 1995 年第 2 期 关于美国向拉美 输出民主 的历史思考 王晓德 1995 年第 2 期 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暨联合国成立五十周年 研讨会综述 金灿荣 1995 年第 2 期 美国政治研讨会综述 倪峰 1995 年第 2 期 美国当代文化思潮 学术讨论会综述 赵梅 1995 年第 2 期 新书架 高英东等 1995 年第 2 期 编后 赵梅 1995 年第 2 期 美国 1994 年中期选举的影响初探 杨达洲 1995 年第 1 期 1994 年美国中期选举巡视 周琪 1995 年第 1 期 美国是否会出现更大的动荡 中期选举后的一点思考 金君晖 1995 年第 1 期 一篇旧作的自省 王缉思 1995 年第 1 期 学术论文的规范化问题 杨玉圣 1995 年第 1 期 关于美国散文 朱世达 1995 年第 1 期 美国中期选举研讨会综述 金灿荣 1995 年第 1 期 政治 - 文化分裂与美国政局演变 金灿荣 1995 年第 1 期 重新认识中美关系 贾庆国 1995 年第 1 期 美国学术界对中美关系的研究( 1969-1992 ) 资中筠 姬虹 1995 年第 1 期 臣服 激愤 婉讽 美国华裔英文文学三作家、三群落、三阶段 宋伟杰 1995 年第 1 期 《美国研究》 1995 年春季号 PDF 版全文 金灿荣等 1995 年第 1 期 选民的造反 试析1994年美国中期选举 方晓光 1995 年第 1 期 '94 中美关系研讨会在华盛顿召开 晓端 1995 年第 1 期 董乐山、李文俊等荣获 中美文学交流奖 斯萍 1995 年第 1 期 新书架 高英东等 1995 年第 1 期 编后 赵梅 1995 年第 1 期 评克林顿政府国内外经济政策 陈宝森 1994 年第 4 期 克林顿的医疗改革 秦斌祥 1994 年第 4 期 关于美国中产阶级的演变与思考 朱世达 1994 年第 4 期 美国对西方近代民主制的贡献 代议制民主 周琪 1994 年第 4 期 缅甸战役与中美英关系 陶文钊 1994 年第 4 期 文化边缘人物的困惑与思考 中国出生的美国传教士子女与二十世纪前半期的中美关系 史静寰、熊志勇 1994 年第 4 期 美国的国土规模是否太大而影响其经济实力 评郭荣星博士的国家适度规模理论 贾绍凤、孟向京 1994 年第 4 期 全球化与中国文化 李慎之 1994 年第 4 期 《美国研究》 1994 年冬季号 PDF 版全文 陈宝森等 1994 年第 4 期 喜读《梭罗政治思想述评》 李道揆 1994 年第 4 期 对克林顿对外政策的评估 张也白 1994 年第 4 期 世界经济趋势与美国对外经济政策 肖炼 1994 年第 4 期 美国外交战略动向 研讨会综述 赵梅 1994 年第 4 期 新书架 英堂等 1994 年第 4 期 1994 年《美国研究》总目录 赵梅 1994 年第 4 期 编后 赵梅 1994 年第 4 期 喜闻雏凤清声 刘绪贻 1994 年第 3 期 《美国研究》 1994 年秋季号 PDF 版全文 王缉思等 1994 年第 3 期 冷战后的美国 王缉思、朱文莉 1994 年第 3 期 试论核裁军的几个问题 吴展 1994 年第 3 期 亚太经济合作:思路、条件及大国关系 王逸舟 1994 年第 3 期 尼克松与美国对外政策的历史性转折 悼念美国前总统理查德 尼克松 张也白 1994 年第 3 期 美国的文化模式:对中国文化的启示 朱世达 1994 年第 3 期 亚历山大 汉密尔顿的财政金融改革 张少华 1994 年第 3 期 与费正清的最后一面 冯亦代 1994 年第 3 期 霍夫施塔特与《美国政治传统》 常绍民 1994 年第 3 期 评安德森著《艾森豪威尔政府与越南( 1953-1961 )》一书 王先亭 1994 年第 3 期 读《中美关系史( 1911 - 1950 )》 熊志勇 1994 年第 3 期 喜闻雏凤清声 刘绪贻 1994 年第 3 期 中美关系史研究:回顾与展望 学术讨论会综述 陶文钊 1994 年第 3 期 中美文化互动研讨会在京召开 晓君 1994 年第 3 期 新书架 英堂等 1994 年第 3 期 竞争性的相互依存 冷战终结前后的美日关系 朱文莉 1994 年第 2 期 论美国黑人继续遭受种族歧视的症结及其出路 杨立文 1994 年第 2 期 美国土著部落地位的演变与印第安人的公民权问题 李剑鸣 1994 年第 2 期 政如其人 读《基辛格传》 崇岭 1994 年第 2 期 《美国研究》 1994 年夏季号 PDF 版全文 杨立文等 1994 年第 2 期 1945-1955 年中美关系史论文引文分析 侯颖丽 1994 年第 2 期 略论费正清 徐国琦 1994 年第 2 期 中国美国学史:一个新的研究课题 兼评李本京先生等的新著 杨玉圣 1994 年第 2 期 19世纪末美国公众舆论评述 李庆余 1994 年第 2 期 美国军事思想溯源 陈海宏 1994 年第 2 期 美国军事战略调整评析 汪徐和 1994 年第 2 期 新书架 高英东等 1994 年第 2 期 发展中美经贸关系的正确所向 陈宝森 1994 年第 1 期 美国人眼中的 大中华 王缉思、朱文莉 1994 年第 1 期 反英雄与亚文化 美国战后避世时代作家与王朔比较研究 朱世达 1994 年第 1 期 国际政治的又一种透视 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一文述评 王逸舟 1994 年第 1 期 塞缪尔 P 亨廷顿及其 文明冲突 论 徐国琦 1994 年第 1 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罗斯福 新政 李存训 1994 年第 1 期 《美国研究》 1994 年春季号 PDF 版全文 陈宝森等 1994 年第 1 期 朝鲜战争初期的英美关系 赵学功 1994 年第 1 期 罗斯福 新政 在世界史上的地位 刘绪贻 1994 年第 1 期 中美贸易中双方的利得分析 韦伟 1994 年第 1 期 克林顿需要什么样的经济学 陈克容 1994 年第 1 期 为美国开药方 介绍莱斯特 瑟罗新著《 21 世纪的角逐》 张蕴岭 1994 年第 1 期 一个美国史研究者的足迹 评邓蜀生著《美国历史与美国人》 杨玉圣 1994 年第 1 期 美中经济关系国际研讨会综述 胡国成 1994 年第 1 期 新书架 高英东等 1994 年第 1 期 美国对日经济复兴政策与中国 崔丕 1993 年第 4 期 论五十年代美国的对华政策 霍世亮 1993 年第 4 期 梭罗政治思想述评 倪峰 1993 年第 4 期 现代美国史学在中国 张广智 1993 年第 4 期 福克纳与莫言 朱世达 1993 年第 4 期 1993 年《美国研究》总目录 赵梅 1993 年第 4 期 《美国研究》 1993 年冬季号 PDF 版全文 彭光谦等 1993 年第 4 期 国际战略格局剧变中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 彭光谦 1993 年第 4 期 小国合作和大国的阻滞 美国与 1954 年巴尔干同盟的形成 时殷弘 1993 年第 4 期 美国农业教育 科研 推广体系的得失观 王春法 1993 年第 4 期 《美国研究》 1993 年秋季号 PDF 版全文 胡国成等 1993 年第 3 期 公司的崛起与美国经济的发展( 1850 - 1930 ) 胡国成 1993 年第 3 期 九十年代美国贸易政策趋向 张健 1993 年第 3 期 论现时美国的宪政危机 蒋劲松 1993 年第 3 期 从洋务热到抵约潮 晚清中国人美国观的一个侧面 杨玉圣 1993 年第 3 期 西奥多 罗斯福与中国 李剑鸣 1993 年第 3 期 新殖民主义的发端:二十世纪初美国对菲律宾的统治 王文良 1993 年第 3 期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美国中产阶级妇女走向社会的动因和问题 张聪 1993 年第 3 期 外交中的原子 评加尔 阿尔佩罗维茨的《原子外交》 戴超武 1993 年第 3 期 施咸荣生平与学术座谈会 在京举行 赵梅 1993 年第 3 期 《美国研究》 1993 年夏季号 PDF 版全文 资中筠等 1993 年第 2 期 二十世纪后半叶世界舞台上的美国 《美国战后外交史:从杜鲁门到里根》 资中筠 1993 年第 2 期 一幅志在振兴美国经济的蓝图 评克林顿的第一个国情咨文 陈宝森 1993 年第 2 期 一九九二年大选与美国政治潮流的新变化 贾浩 1993 年第 2 期 中美文化冲击 - 回应片论 朱世达 1993 年第 2 期 逐渐升级战略及其失败 论 1965 至 1968 年美国对北越的轰炸 时殷弘 1993 年第 2 期 乔治 凯南的外交思想 周桂银 1993 年第 2 期 从 革命之子 到 云游仙人 美国早期自由主义政治观的兴衰 姜新浩 1993 年第 2 期 美国的民族良心 评介 1989 年新发现的马克 吐温一篇书评 沈宗美 1993 年第 2 期 布什政府的全球战略 刘绪贻 1993 年第 1 期 亨利 卢斯、《时代》周刊与四十年代中美关系 许静 1993 年第 1 期 乔治 凯南对华认识及政策主张( 1947 - 1949 ) 张小明 1993 年第 1 期 《美国研究》 1993 年春季号 PDF 版全文 陶文钊等 1993 年第 1 期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对美政策 陶文钊 1993 年第 1 期 张歆海与中美关系 对一个中国知识分子兼外交官的思想初探 吴丹虹 1993 年第 1 期 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主题 从特纳的 边疆假说 谈起 何顺果 1993 年第 1 期 酒店 十七世纪马里兰社会的中心 李小雄 1993 年第 1 期 从《曼哈顿中转站》到《美国》三部曲 朱世达 1993 年第 1 期 赛珍珠笔下的中国农民 赵梅 1993 年第 1 期 从移民的视角探索美国 读邓蜀生著《美国与移民》 杨玉圣 1993 年第 1 期 塞勒 - 凯弗维尔法与美国公司的合并 战葆红 1992 年第 4 期 评美国哲学家罗尔斯在《正义论》中对功利主义的批判 袁义江、陈瀚 1992 年第 4 期 《美国研究》 1992 年冬季号 PDF 版全文 杨健等 1992 年第 4 期 从越南战争看美国国会与总统间的战争权之争 杨健 1992 年第 4 期 保守派利益团体与共和党选民结构的转化 陈毓钧 1992 年第 4 期 论美国国会中多数党的领导方式 蒋劲松 1992 年第 4 期 马歇尔计划对西欧经济的影响 毕健康 1992 年第 4 期 美国西部土地投机问题的史学争论与理论思考 洪朝辉 1992 年第 4 期 1992 年《美国研究》总目录 赵梅 1992 年第 4 期 外国利益集团与美国对外政策 张业亮 1992 年第 4 期 《美国研究》 1992 年秋季号 PDF 版全文 陈宝森等 1992 年第 3 期 面临挑战下的经济调整 1992 年美国总统经济报告评介 陈宝森 1992 年第 3 期 核裁军的进展 吴展 1992 年第 3 期 美国安全战略向何处去 宋久光 1992 年第 3 期 是提供援助 , 还是袖手旁观 论美国援助南斯拉夫的开端 时殷弘 1992 年第 3 期 第二次台湾海峡危机期间美国的台湾政策 郑永平 1992 年第 3 期 美国总统幕僚与阁员的权力消长 袁瑞军 1992 年第 3 期 对美国主流文化的挑战 沈宗美 1992 年第 3 期 平庸与浪漫 读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 赵梅 1992 年第 3 期 《美国研究》 1992 年夏季号 PDF 版全文 王缉思等 1992 年第 2 期 美国对华政策中的 战略大三角 王缉思 1992 年第 2 期 美国理想主义与东亚 霍世亮 1992 年第 2 期 澳美安全合作的纠葛及其前景 宫少朋 1992 年第 2 期 美国对日单独媾和政策形成史论 崔丕 1992 年第 2 期 论 美加自由贸易协定 对美国经济的影响 周茂荣 1992 年第 2 期 罗斯福 新政 、劳工运动与劳方、资方、国家间的关系 刘绪贻 1992 年第 2 期 西奥多 罗斯福的新国家主义 李剑鸣 1992 年第 2 期 德莱塞: 一位文笔拙劣的大作家 董衡巽 1992 年第 2 期 南北战争后的美国南方文化 张禹九 1992 年第 2 期 《美国研究》 1992 年春季号 PDF 版全文 肖炼等 1992 年第 1 期 世界经济格局变化的动力学 : 美国的地位和作用 方法论研究 肖炼 1992 年第 1 期 从产业角度看美国经济的未来 丁浩金 1992 年第 1 期 关于美国投资、贸易和政府收支的分析 韦伟 1992 年第 1 期 美国军费削减对经济的影响 萧琛 1992 年第 1 期 美国的外贸地位和前景 李长久 1992 年第 1 期 论美、日、西欧国际资本地位的新变化 孙海顺 1992 年第 1 期 美日经济摩擦及其在亚洲的争夺 冯昭奎 1992 年第 1 期 九十年代美德经济地位的变化及双边经济关系浅析 杜厚文、张强 1992 年第 1 期 九十年代美国国际金融地位探讨 黄卫平、朱文晖 1992 年第 1 期 美国在危机中 美国是否衰落论战述评 徐国琦 1992 年第 1 期 编后 赵梅 1992 年第 1 期
个人分类: 美国问题研究(07-11)|3679 次阅读|0 个评论
《美国研究》(1997-2000)目录
黄安年 2009-7-19 10:03
《美国研究》( 1997-2000 )目录 黄安年辑自《美国研究》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7 月 19 日发布 按 : 《美国研究》是我国研究美国问题的主要刊物,这里所辑《美国研究》自 1987 年创刊以来的各期目录,分 1987-1991 , 1992-1996 , 1997-2000 , 2001-2004 , 2005-2008 年第二期。 在新的现实中解释过去:在中国与历史和历史学家的短暂相遇 埃里克 方纳 2000 年第 4 期 2000 年美国大选与美国政治和社会 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 陶文钊 2000 年第 4 期 军控形势研讨会综述 樊吉社 2000 年第 4 期 著述巡礼 袁征等 2000 年第 4 期 2000 年《美国研究》总目录 赵梅 2000 年第 4 期 编后 赵梅 2000 年第 4 期 《美国研究》 2000 年冬季号 PDF 版全文 张敏谦等 2000 年第 4 期 布什政府向台湾出售 F-16 战斗机的决定 美国对华政策决定因素的一个案例分析 张清敏 2000 年第 4 期 美国全球战略剖析 从 世界新秩序 到 克林顿主义 张敏谦 2000 年第 4 期 克林顿政府对俄政策与世纪之交的美俄关系 张业亮 2000 年第 4 期 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美日同盟 任晓、刘星汉 2000 年第 4 期 电子商务在美国经济中的作用 韦伟 2000 年第 4 期 《美国研究》 2000 年秋季号 PDF 版全文 资中筠等 2000 年第 3 期 追根溯源:对美国对华政策 (1945-1950) 的再思考 资中筠 2000 年第 3 期 论美国司法独立的确立 白雪峰 2000 年第 3 期 通向自由和繁荣之路 读《冷眼向洋 : 百年风云启示录》 赵梅 2000 年第 3 期 对外政策的国际根源 读《霸权体系与国际冲突》 苏长和 2000 年第 3 期 美国银行业经营与管理模式的变化动因分析 李志辉 2000 年第 3 期 威胁评估、国内政治与冷战后美国的导弹防御政策 樊吉社 2000 年第 3 期 美国冷战史学的变迁与杜勒斯研究 石斌 2000 年第 3 期 希望的历史,历史的希望 读《中美关系史 1949-1972 》 熊志勇 2000 年第 3 期 新书架 雷克等 2000 年第 3 期 编后 赵梅 2000 年第 3 期 标 题 作 者 出版时间 微软垄断案解析 胡国成 2000 年第 3 期 美国经济地位与 软着陆 的可能性探讨 黄卫平 2000 年第 2 期 评《中国知识分子的美国观( 1943-1953 )》 阎卫民 2000 年第 2 期 《美国研究》 2000 年夏季号 PDF 版全文 金灿荣等 2000 年第 2 期 国会与美国贸易政策的制定 历史和现实的考察 金灿荣 2000 年第 2 期 多元文化主义的起源、实践与局限性 王希 2000 年第 2 期 论反共主义在美国产生与发展的根源 刘建飞 2000 年第 2 期 民权运动与美国南方黑人政治力量的兴起 姬虹 2000 年第 2 期 第二届 胡绳青年学术奖 评选活动即将展开 蒋文 2000 年第 2 期 著述巡礼 崇岭等 2000 年第 2 期 编后 赵梅 2000 年第 2 期 《美国研究》注释体例说明 胡国成等 2000 年第 2 期 霸权均势:冷战后美国的战略选择 倪世雄、王义桅 2000 年第 1 期 《美国研究》 2000 年春季号 PDF 版全文 倪世雄等 2000 年第 1 期 美国对国际人权条约政策的变化及其缘由 周琪 2000 年第 1 期 美国反文化运动探源 赵梅 2000 年第 1 期 艾奇逊、摩根索与美国拒不承认新中国 戴维 麦克林 2000 年第 1 期 评 国际制度和平论 郭树永 2000 年第 1 期 中美和解与中国对越外交( 1971-1973 ) 沈志华、李丹慧 2000 年第 1 期 《稳定的单极世界》评介 王帆 2000 年第 1 期 对美国在世界上的作用的一点看法 评法里德 扎卡里亚的新著《从财富到权力》 张立平 2000 年第 1 期 评《美国政治制度的起源与演变》 刘国柱 2000 年第 1 期 军控形势研讨会综述 樊吉社 2000 年第 1 期 新书架 侯颖丽等 2000 年第 1 期 编后 赵梅 2000 年第 1 期 《美国研究》 1999 年冬季号 PDF 版全文 贾浩等 1999 年第 4 期 《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与中国的政策选择 贾浩 1999 年第 4 期 克林顿政府对台政策的调整 杨洁勉 1999 年第 4 期 美国对新中国外交研究近况 张清敏 1999 年第 4 期 杜威对美国资本主义出路的探索 孙有中 1999 年第 4 期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及二十年代美国黑人大迁徙运动 陈奕平 1999 年第 4 期 读《美国文化与文学选集 1607-1914 》 梅仁毅 1999 年第 4 期 标 题 作 者 出版时间 新书架 侯颖丽等 1999 年第 4 期 1999 年《美国研究》总目录 赵梅 1999 年第 4 期 编后 赵梅 1999 年第 4 期 十九世纪美国女性高等教育的发展轨迹及性别定位 金莉 1999 年第 4 期 美国学研究中的主题演变 张涛 1999 年第 4 期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第九届年会暨学术讨论会综述 戴超武 1999 年第 4 期 科索沃冲突与国际政治伦理 时殷弘、宋德星 1999 年第 3 期 美国风险投资的运行机制 梁锡崴、陈绍俊 1999 年第 3 期 CNN 现象 与美国外交 范士明 1999 年第 3 期 郊区化对美国社会的影响 孙群郎 1999 年第 3 期 美国社会中的文化断裂 朱世达 1999 年第 3 期 从伯克利市宪章看美国地方自治制度 苏鹏飞 1999 年第 3 期 一部阐述美 - 古关系的力作 评《冲撞:卡斯特罗与美国总统》 郝名玮 1999 年第 3 期 《美国研究》 1999 年秋季号 PDF 版全文 时殷弘等 1999 年第 3 期 美国犹太人的成功与犹太文化特征 潘光 1999 年第 3 期 温厚单极和平论 解析 评《美国治下的和平之后》 李小华 1999 年第 3 期 中美 伦理与国际事务 学术讨论会述评 时殷弘 1999 年第 3 期 新书架 王亚平等 1999 年第 3 期 编后 赵梅 1999 年第 3 期 《美国研究》 1999 年夏季号 PDF 版全文 赵怀普等 1999 年第 2 期 战后美国对欧洲一体化政策论析 赵怀普 1999 年第 2 期 现代化与反现代化思潮的冲突 《飞越杜鹃巢》的文化底蕴 卞慕东 1999 年第 2 期 美国南方文艺复兴的动因 肖明翰 1999 年第 2 期 当代美国女性主义思潮述评 张立平 1999 年第 2 期 1905 年抵制美货运动对中美关系的影响 王立新 1999 年第 2 期 军控与中美关系研讨会综述 樊吉社 1999 年第 2 期 董乐山先生学术讨论会侧记 潘小松 1999 年第 2 期 新书架 王亚平等 1999 年第 2 期 编后 赵梅 1999 年第 2 期 民主和平论及其对冷战后美国外交战略的影响 郑安光 1999 年第 2 期 美国的西藏政策与 西藏问题 的由来 李晔、王仲春 1999 年第 2 期 关于二十世纪美国史学的思考 李剑鸣 1999 年第 1 期 燕京大学与哈佛-燕京学社的建立 樊书华 1999 年第 1 期 十九世纪中国妇女移民美国动机初探 令湖萍 1999 年第 1 期 李提摩太与《回头看记略》 中译美国小说的起源 刘树森 1999 年第 1 期 平淡中见精彩 评《美国地方政府的管理:实践中的公共行政》 金灿荣 1999 年第 1 期 新书架 杨玉圣等 1999 年第 1 期 编后 赵梅 1999 年第 1 期 《美国研究》 1999 年春季号 PDF 版全文 资中筠等 1999 年第 1 期 中美建交十周年与二十周年 变与不变 资中筠 1999 年第 1 期 新冷战史 与当代美国外交史学思潮 戴超武 1999 年第 1 期 美国的难民政策与冷战外交 李晓岗 1999 年第 1 期 纪念中美建交二十周年学术研讨会综述 陶文钊、王荣军 1999 年第 1 期 美国外交期刊概况 胡国成 1999 年第 1 期 《美国研究》 1998 年冬季号 PDF 版全文 王希等 1998 年第 4 期 何谓美国历史? 围绕《全国历史教学标准》引起的辩论 王希 1998 年第 4 期 宗教在美国社会中的地位 裴孝贤 1998 年第 4 期 大都市区化:本世纪美国城市发展的主导趋势 王旭 1998 年第 4 期 美国毒品问题初探 高英东 1998 年第 4 期 美国妇女史研究的新特点:论妇女的不团结 刘军 1998 年第 4 期 关于美国对华门户开放政策的几个问题 董小川 1998 年第 4 期 面对二十世纪科技时代的困惑 《亨利 亚当斯的教育》述评 盛宁 1998 年第 4 期 对国际关系的一种女性主义诠释 评《国际关系中的社会性别》 石斌 1998 年第 4 期 新书架 斯萍等 1998 年第 4 期 1998 年《美国研究》总目录 赵梅 1998 年第 4 期 编后 赵梅 1998 年第 4 期 国际政治研究的路标 评王逸舟新著《西方国际政治学:历史与理论》 王勇 1998 年第 4 期 关于全面禁止核试验的问题 吴展 1998 年第 3 期 亚洲金融危机的导因、影响与中国的对策 亚洲金融危机:中美两国的观点 研讨会综述 王勇 1998 年第 3 期 《美国研究》 1998 年秋季号 PDF 版全文 吴展等 1998 年第 3 期 世界经济转变中的美国对外贸易政策 盛斌 1998 年第 3 期 后殖民 文化批评与第三世界的声音 盛宁 1998 年第 3 期 简析对美国国会的游说 以美国对外政策为例 熊志勇 1998 年第 3 期 评 政治捐款案 孙茹 1998 年第 3 期 加利福尼亚州 209 提案与美国高等教育 李英桃 1998 年第 3 期 零的突破 后的思考 《美国大词典》的得失 李世洞 1998 年第 3 期 从历史中概括出的新观点 评《美国革命的激进主义》 周琪 1998 年第 3 期 中美文化关系史 学术研讨会综述 杨进欣 1998 年第 3 期 全国美国经济学会第六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综述 王荣军 1998 年第 3 期 新书架 杨玉圣等 1998 年第 3 期 编后 赵梅 1998 年第 3 期 《美国研究》 1998 年夏季号 PDF 版全文 吴展等 1998 年第 2 期 美国当前的核武器政策与核裁军 吴展 1998 年第 2 期 好莱坞的沉浮 民国年间美国电影在华境遇研究 汪朝光 1998 年第 2 期 美国的边疆神话 读斯洛特金的《强夺复生》和《枪手民族》 蒋道超 1998 年第 2 期 美国与东南亚金融危机 学术研讨会综述 张静春 1998 年第 2 期 新书架 魏素等 1998 年第 2 期 编后 赵梅 1998 年第 2 期 写在《威拉 凯瑟集》后面 潘小松 1998 年第 2 期 试论利益集团在美国对华政策中的影响 以美国对华最惠国待遇政策为例 标 题 作 者 出版时间 克林顿执政以来的中美关系 贾庆国 1998 年第 2 期 浅议变革中的美国财经理论和政策 陈宝森 1998 年第 2 期 冷战后美国对华政策探源 兼论美国 战略精英 和中美关系 袁明 1998 年第 2 期 美日安保关系的调整与亚太安全问题 学术研讨会综述 苏浩 1998 年第 1 期 福克纳国际研讨会综述 刘建华 1998 年第 1 期 新书架 杨玉圣等 1998 年第 1 期 编后 赵梅 1998 年第 1 期 论当前美国企业兼并潮 胡国成 1998 年第 1 期 美国对外双边经济关系深层化剖析 王孜弘 1998 年第 1 期 《美国研究》十周年纪念致词 资中筠 1998 年第 1 期 97 美国形势笔谈 牛军、金灿荣、刘澎、王荣军 1998 年第 1 期 《美国研究》 1998 年春季号 PDF 版全文 牛军等 1998 年第 1 期 论克林顿政府第一任期对华政策的演变及其特点 牛军 1998 年第 1 期 美国人权外交及有关争论 周琪 1998 年第 1 期 试析国际政治学的美国重心 王逸舟 1998 年第 1 期 学术苦旅的足迹 兼评《美国史研究百年回顾》 杨玉圣 1998 年第 1 期 纪念《美国研究》创刊十周年学术研讨会 纪要 赵梅 1998 年第 1 期 《美国研究》 1997 年冬季号 PDF 版全文 李道揆等 1997 年第 4 期 九十年代的美国政治 李道揆 1997 年第 4 期 殊途同归: 启蒙 与 大觉醒 孙有中 1997 年第 4 期 美国在东北亚地区的利益 李靖宇、曾祥正 1997 年第 4 期 《大外交》与基辛格 金灿荣 1997 年第 4 期 新书架 杨玉圣等 1997 年第 4 期 1997 年《美国研究》总目录 赵梅 1997 年第 4 期 编后 赵梅 1997 年第 4 期 《架起理解的新桥梁 中美关系史回顾与展望》评介 鲍家全 1997 年第 4 期 宗教右翼与美国政治 刘澎 1997 年第 4 期 选择权 与 生命权 美国有关堕胎问题的论争 赵梅 1997 年第 4 期 《康伦报告》的战略构想 苏格 1997 年第 4 期 美国住宅文化的启示 对《美国统计摘要 1996 》有关资料的分析与思考 张虹宁、张泽清 1997 年第 4 期 海峡两岸学者 美国社会与文化问题研讨会 综述 倪峰 1997 年第 4 期 现代化与美国史研究的新视角 评 《美国现代化道路》 戴超武 1997 年第 3 期 关于美国外贸逆差与外贸地位的思考 宋玉华、吕华君 1997 年第 3 期 关于美国宪法第十四条修正案的三个理论问题 崔之元 1997 年第 3 期 《美国研究》 1997 年秋季号 PDF 版全文 王缉思等 1997 年第 3 期 高处不胜寒 冷战后美国的世界地位初探 王缉思 1997 年第 3 期 论北约东扩 地缘政治与文明特性的双重分析 刘靖华、牛军、姜毅 1997 年第 3 期 均势理论反思 兼论国际政治研究方法论 何曜、任晓 1997 年第 3 期 管子工 眼中的冷战 读《信赖 多勃雷宁回忆录》 张小明 1997 年第 3 期 近百年来中美经济关系 学术讨论会综述 陶文钊 1997 年第 3 期 新书架 杨玉圣等 1997 年第 3 期 编后 赵梅 1997 年第 3 期 美国传教士与鸦片战争后的 开眼看世界 思潮 王立新 1997 年第 2 期 记取中美和解的经验 陶文钊、牛军 1997 年第 2 期 上海公报 与中美经贸关系的发展 黄仁伟 1997 年第 2 期 《美国研究》 1997 年夏季号 PDF 版全文 时殷弘等 1997 年第 2 期 与复杂局势相违的简单化政策 论冷战时期美国在东亚的安全政策 时殷弘 1997 年第 2 期 60 年代后期美国对华政策的 解冻 苏格 1997 年第 2 期 克林顿政府改革美国家庭福利保障的对策 黄安年 1997 年第 2 期 鲍威尔与美国政治 李志东 1997 年第 2 期 中美关系的回顾与前瞻 在 上海公报 签订 25 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 李慎之 1997 年第 2 期 世纪之交的中美关系 王缉思 1997 年第 2 期 中美科技交流与合作的历史回顾 李明德 1997 年第 2 期 纪念中美 上海公报 发表 25 周年讨论会 在京举行 陶文钊 1997 年第 2 期 冷战后国际关系理论中的若干问题 学术研讨会综述 斯萍 1997 年第 2 期 新书架 杨玉圣等 1997 年第 2 期 编后 赵梅 1997 年第 2 期 积重难返的美国联邦所得税 王则柯 1997 年第 2 期 求同存异与文化交流 纪念中美 上海公报 发表 25 周年 冯承柏 1997 年第 2 期 美国的中国问题学者与中美关系解冻 资中筠 1997 年第 2 期 从社会文化视角看 1996 年美国总统大选 朱世达 1997 年第 1 期 新书架 杨玉圣等 1997 年第 1 期 日益升温的美国反移民情绪 周琪 1997 年第 1 期 编后 赵梅 1997 年第 1 期 《美国研究》 1997 年春季号 PDF 版全文 周琪等 1997 年第 1 期 美国对海峡两岸武器销售和技术转让政策比较研究 张清敏 1997 年第 1 期 美国与 1944 年英苏划分巴尔干势力范围 任东来 1997 年第 1 期 1940-1990 年美国移民政策的变化与影响 梁茂信 1997 年第 1 期 美国 1965 年移民法对亚洲移民和亚裔集团的影响 戴超武 1997 年第 1 期 金山谣:美国华裔妇女简史及主要有关史料述评 令湖萍 1997 年第 1 期 外国问题和国际问题研究的困惑 资中筠 1997 年第 1 期 战争的回忆,回忆的战争 林缨和 越战将士纪念碑 郑达 1997 年第 1 期 http://ias.cass.cn/show/mgyj_show.asp?page=41table=mgyj
个人分类: 美国问题研究(07-11)|2827 次阅读|0 个评论
《美国研究》(2001-2004)目录
黄安年 2009-7-19 10:01
《美国研究》( 2001-2004 )目录 黄安年辑自《美国研究》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7 月 19 日发布 按 : 《美国研究》是我国研究美国问题的主要刊物,这里所辑《美国研究》自 1987 年创刊以来的各期目录,分 1987-1991 , 1992-1996 , 1997-2000 , 2001-2004 , 2005-2008 年第二期。 《美国研究》 2004 年冬季号 PDF 版全文 胡国成等 2004 年第 4 期 不应有的失误 一部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关于美国的论述 胡国成 2004 年第 4 期 从布什政府对台军售看美台军事关系的变化 张清敏 2004 年第 4 期 单边主义与多边主义的相互转换 试析多边主义在布什第二任期回归的可能 叶江 2004 年第 4 期 美英特殊关系与国际秩序 赵怀普 2004 年第 4 期 2004 年台湾地方领导人选举和美国对台政策 陶文钊 2004 年第 4 期 美国对南亚导弹扩散的安全评估与政策选择 李小军 2004 年第 4 期 罗伯特 基欧汉学术思想述评 门洪华 2004 年第 4 期 拂去历史的尘封:《女奴叙事》的发现与出版 金莉 2004 年第 4 期 邓小平对美政策思想与中国大战略 评《邓小平与美国》 刘建飞 2004 年第 4 期 敌视的烦恼 读《美利坚敌人:法国反美主义的来龙去脉》 20 世纪美国毒品政策史的多视角解读 读《美国的痼疾:麻醉品管制的源起》 张勇安 2004 年第 4 期 布什执政期间美国军控政策的发展与演变 研讨会综述 樊吉社 2004 年第 4 期 著述巡礼 卢宁等 2004 年第 4 期 2004 年《美国研究》总目录 赵梅 2004 年第 4 期 编后 赵梅 2004 年第 4 期 《美国研究》 2004 年秋季号 PDF 版全文 张业亮等 2004 年第 3 期 美国的政治腐败和反腐败 周琪 2004 年第 3 期 作为传统需求管理工具的美国财政政策 昌忠泽 2004 年第 3 期 美国的中东问题研究 : 理论、论战与影响 杨夏鸣 2004 年第 3 期 关键性选举 与美国选举政治的变化 张业亮 2004 年第 3 期 美国 防扩散安全倡议 评析 顾国良 2004 年第 3 期 美国本土主义运动评析 董小川 2004 年第 3 期 从一万米高空 看中国? 《我看中国》的启示 余建军 2004 年第 3 期 基辛格的困境与美国外交的未来 李海东 2004 年第 3 期 踏勘历史,面向现实 读《从解冻走向建交》 姜长斌 2004 年第 3 期 汪熙教授与《中美关系研究丛书》 秦岭 2004 年第 3 期 南开大学举办美国史研究室成立 40 周年纪念活动 张聚国 2004 年第 3 期 著述巡礼 王宇博等 2004 年第 3 期 编后 赵梅 2004 年第 3 期 温特制:美国新经济与全球产业重组的微观基础 黄卫平、朱文晖 2004 年第 2 期 《美国研究》 2004 年夏季号 PDF 版全文 黄卫平等 2004 年第 2 期 军工复合体对美国军控政策的影响 章节根、沈丁立 2004 年第 2 期 美国公众的中国观与美国对华政策 余建军 2004 年第 2 期 鲍大可与中美关系正常化 李增田 2004 年第 2 期 试析布什政府的毒品管制战略 张勇安 2004 年第 2 期 曼昆博士的悲哀 叶江 2004 年第 2 期 美国在中国的形象 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召开 雷克 2004 年第 2 期 中美发展问题研讨会在京召开 姜运仓 2004 年第 2 期 911 事件后美国的文化悖论 朱世达 2004 年第 2 期 核武器与美国对第一次台湾海峡危机的政策 赵学功 2004 年第 2 期 另一种形式的罗马回归 读库普乾《美国时代的终结》 潘忠岐 2004 年第 2 期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 20 世纪美国文官制度与官僚政治》评介 孙群郎 2004 年第 2 期 著述巡礼 胡晓进等 2004 年第 2 期 编后 赵梅 2004 年第 2 期 布什政府对朝政策与朝核危机 张业亮 2004 年第 1 期 美国两岸政策走向:模糊与聚焦 李本京 2004 年第 1 期 伊朗核问题与大国关系 王冀平、洪邮生、吉利强 2004 年第 1 期 战后初期美国在对外政策中的两党合作 节大磊 2004 年第 1 期 18 世纪虔敬主义和理性主义对美国思想形成的影响 塞缪尔 皮尔逊 2004 年第 1 期 一个里程碑式的研究 刘慧华 2004 年第 1 期 著述巡礼 侯瞻凤等 2004 年第 1 期 编后 赵梅 2004 年第 1 期 应对国家失败的补救措施 门洪华、黄海莉 2004 年第 1 期 继承还是超越? 论冷战后驻韩美军调整 李华 2004 年第 1 期 也谈美国宪法第 15 条修正案批准的州的数目 孙新强 2004 年第 1 期 一种新的阐释美国外交政策的方法 张帆 2004 年第 1 期 20 世纪美国与亚洲的冲突和战争 学术研讨会综述 张立平 2004 年第 1 期 《美国研究》 2004 年春季号 PDF 版全文 门洪华等 2004 年第 1 期 以职业安全保障学术自由 刘北成 2003 年第 4 期 跨国关系与国内政治 比较政治与国际政治经济学视野下的国际关系研究 苏长和 2003 年第 4 期 城市政策与大都市区政府的复兴 评戴维 腊斯克的《没有郊区的城市》 罗思东 2003 年第 4 期 米尔斯海默剖析现实世界 余万里 2003 年第 4 期 2003 年《美国研究》总目录 赵梅 2003 年第 4 期 编后 赵梅 2003 年第 4 期 《美国研究》 2003 年冬季号 PDF 版全文 叶江等 2003 年第 4 期 安全困境 析论 叶江 2003 年第 4 期 国际关系理论的国家性 王义桅 2003 年第 4 期 塑造还是反映民意? 陈文鑫 2003 年第 4 期 美国与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 赵学功 2003 年第 4 期 著述巡礼 尹树强等 2003 年第 4 期 试论美国公司法向民主化和自由化方向的历史性演变 韩铁 2003 年第 4 期 从自由贸易走向战略博弈 读《战略性贸易政策和新国际经济学》 张建新 2003 年第 4 期 现实主义与美国外交政策 研讨会综述 任晓、沈丁立 2003 年第 4 期 军备控制与中美关系:回顾与展望 研讨会综述 樊吉社 2003 年第 4 期 《美国研究》 2003 年秋季号 PDF 版全文 王缉思等 2003 年第 3 期 美国霸权的逻辑 王缉思 2003 年第 3 期 全球结构冲突与美国霸权的合法性危机 张胜军 2003 年第 3 期 霸权周期论的贫困 郭学堂 2003 年第 3 期 从 进攻 到 防御 唐小松、王义桅 2003 年第 3 期 谁造就了华盛顿的不朽英名? 张光 2003 年第 3 期 从负责任的公民到负责任的全球公民 任东来 2003 年第 3 期 建设性批判与制度创新 读《选举的困境:民选制度及宪政改革批判 袁征 2003 年第 3 期 一种现代主义的视角 《文化帝国主义》评介 戴晓东 2003 年第 3 期 2003 年青年论坛 综述 余万里 2003 年第 3 期 编后 赵梅 2003 年第 3 期 霸权的困境 潘忠岐 2003 年第 3 期 孤独的霸权能走多远 丁幸豪 邓凡 2003 年第 3 期 关于 美国化 与全球多元文化发展的思考 王晓德 2003 年第 3 期 作为大战略组成部分之一的对外经济战略 《美国对外经济战略》述评 时殷弘 宋德星 2003 年第 3 期 后冷战时代军控形势的回顾与展望 研讨会综述 樊吉社 2003 年第 3 期 著述巡礼 李侃如等 2003 年第 3 期 保守主义外交理念与里根政府的对外军事干预政策 陈东晓 2003 年第 2 期 保守理念与美国联邦最高法院 胡晓进 任东来 2003 年第 2 期 美国关于危机管理的理论与实践 夏立平 2003 年第 2 期 人口因素与切萨皮克地区奴隶制的演变 高春常 2003 年第 2 期 探析美国宪法修正案的注释 李道揆 2003 年第 2 期 《美国研究》 2003 年夏季号 PDF 版全文 王希等 2003 年第 2 期 沉痛悼念李慎之先生 本刊编辑部 2003 年第 2 期 美国历史上的 国家利益 问题 王希 2003 年第 2 期 负责任的公民 李侃如 2003 年第 2 期 市场经济、民主体制和种族仇视 读《燃烧的世界》 秦亚青 2003 年第 2 期 探索中国美国史学发展的路径 读杨生茂教授的《探径集》 李剑鸣 2003 年第 2 期 基金会与美国精神 读资中筠教授的《散财之道:美国现代公益基金会述评》 任晓 2003 年第 2 期 面向 21 世纪的美国和中国 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天津举行 李爱慧 2003 年第 2 期 中国的崛起与变化中的亚太秩序 研讨会在昆明召开 王荣军 2003 年第 2 期 著述巡礼 斯萍 2003 年第 2 期 编后 赵梅 2003 年第 2 期 《美国宪法》批准史探 褚乐平 2003 年第 1 期 《美国研究》 2003 年春季号 PDF 版全文 蒋劲松等 2003 年第 1 期 从应对 911 看美国两党的执政方式 蒋劲松 2003 年第 1 期 美国法律史研究中有关私人产权的几个问题 韩铁 2003 年第 1 期 论美国竞选财政中的 软钱革命 赵可金 朱锦屏 2003 年第 1 期 美国的战略性贸易政策 张建新 2003 年第 1 期 探索美国对外关系的宪政源泉 读路易斯 亨金的《对外事务与美国宪法》 胡晓进 任东来 2003 年第 1 期 当代国际关系理论批评史上的里程碑 评基欧汉主编的《新现实主义及其批判》 郭树勇 2003 年第 1 期 重建学术理想国 评《历史的真相》 周立红 2003 年第 1 期 反恐背景下美国外交战略 研讨会综述 曹令军 2003 年第 1 期 著述巡礼 王荣军等 2003 年第 1 期 编后 赵梅 2003 年第 1 期 美国老年保健计划与改革 卢春玲 2003 年第 1 期 中国文化的国际使者 郑达 2003 年第 1 期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第十届年会暨学术讨论会综述 代保平、白建才 2002 年第 4 期 东亚国际关系中的中美关系 学术研讨会综述 倪峰 2002 年第 4 期 保守主义理念与美国外交政策 讨论会综述 任晓、沈丁立 2002 年第 4 期 著述巡礼 樊吉社等 2002 年第 4 期 2002 年《美国研究》总目录 赵梅 2002 年第 4 期 《美国研究》 2002 年冬季号 PDF 版全文 杨洁勉等 2002 年第 4 期 冷战后的美欧安全与防务关系 张业亮 2002 年第 4 期 略论美国政府解决城市社会问题的效用有限性 梁茂信 2002 年第 4 期 论美国枪支管制运动的发展及前景 袁征 2002 年第 4 期 克林顿总统弹劾案中的权力和权利冲突 赵轶峰 2002 年第 4 期 建构新自由制度主义的研究纲领 关于《权力与相互依赖》的一种解读 门洪华 2002 年第 4 期 进攻性现实主义的代表作 评米尔夏默的《大国政治的悲剧》 王义桅、唐小松 2002 年第 4 期 对大战起源的另一种现实主义解读 评《大战的起源》 韦宗友 2002 年第 4 期 美国宪法的英国普通法传统 任东来 2002 年第 4 期 编后 赵梅 2002 年第 4 期 《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和大国关系 杨洁勉 2002 年第 4 期 《美国研究》 2002 年秋季号 PDF 版全文 鲍绍霖等 2002 年第 3 期 香港:中美关系中的 新 因素? 鲍绍霖 2002 年第 3 期 新帝国论 与美国 整合外交 阮宗泽 2002 年第 3 期 冷战结束之初美国亚太安全战略的转变 吴心伯 2002 年第 3 期 C-SPAN 镜头中的美国国会:美国媒体与政治的互动 沈国麟 2002 年第 3 期 著述巡礼 袁征等 2002 年第 3 期 美援与战后台湾的经济改造 牛可 2002 年第 3 期 中美两国在对方主要媒体中的写照 翟峥 2002 年第 3 期 美国新闻业纵论 吴惠连 2002 年第 3 期 中国学生留美一百五十年 朱祖凯 2002 年第 3 期 美国社会发展与中美交流国际研讨会 在长春举行 谢菲 2002 年第 3 期 编后 赵梅 2002 年第 3 期 美国政治中的媒体与国会选举 孙哲、沈国麟 2002 年第 2 期 富兰克林 罗斯福的中国观 赵志辉 2002 年第 2 期 也谈美国新黑人文化运动 黄卫峰 2002 年第 2 期 自由:一个尚未结束的美国故事 读埃里克 方纳的《美国自由的故事》 王希 2002 年第 2 期 《美国研究》 2002 年夏季号 PDF 版全文 郝雨凡等 2002 年第 2 期 911 事件与美国保守主义 郝雨凡 2002 年第 2 期 从 双重遏制 到 双重规制 王传剑 2002 年第 2 期 美国对日本经济复兴政策的演变 邓峰 2002 年第 2 期 环境问题与美国国家安全战略 薄燕 2002 年第 2 期 美国最高法院刍议 任东来 2002 年第 2 期 对秩序的忧虑 评弗兰西斯 福山的《大分裂: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的重建》 张立平 2002 年第 2 期 简评《美国早期现代化的两条道路之争》 何欣 2002 年第 2 期 青年学术研讨会 综述 刘得手 2002 年第 2 期 著述巡礼 卢宁等 2002 年第 2 期 编后 赵梅 2002 年第 2 期 影响国会外交及安全决策的关键因素及冷战后的新特点 倪峰 2002 年第 1 期 布什对华政策中的 蓝军 阴影 张睿壮 2002 年第 1 期 观念与实力:美国 修正主义 对日观的兴衰 于铁军 2002 年第 1 期 论美国的医疗卫生费用控制 张奇林 2002 年第 1 期 美国殖民地时期政教关系探析 张红菊 2002 年第 1 期 解读经济 铁幕 评《美国的冷战战略与巴黎统筹委员会、中国委员会( 1949-1994 )》 刘方敏、张民军 2002 年第 1 期 后民权时代的种族问题 读科内尔 韦斯特的《种族问题》 吴新云 2002 年第 1 期 毁灭文明的教育 评《为了毁灭的教育》 蔡永良 2002 年第 1 期 新秩序,还是老制度 《制度、战略约束和美国战后秩序的持续》评介 慕建峰 2002 年第 1 期 《美国研究》 2002 年春季号 PDF 版全文 吴展等 2002 年第 1 期 反导条约与美国的反导计划 吴展 2002 年第 1 期 表达自由:言论与行为的两分法 邵志择 2002 年第 1 期 50 年代的美国与东亚 评《双重的遏制:艾森豪威尔政府的东亚政策》 吴征宇 2002 年第 1 期 回顾历史面向未来 中华美国学会、美国所举行纪念《上海公报》发表 30 周年研讨会 倪峰 2002 年第 1 期 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再探讨 1969-1979 年中美关系正常化国际研讨会 综述 王巧荣 2002 年第 1 期 著述巡礼 王荣军等 2002 年第 1 期 编后 赵梅 2002 年第 1 期 《美国研究》 2001 年冬季号 PDF 版全文 门洪华等 2001 年第 4 期 国际机制的有效性与局限性 门洪华 2001 年第 4 期 911 事件与美国对外态势 时殷弘 2001 年第 4 期 现今美国贫富分化状况及原因分析 王荣军 2001 年第 4 期 西方女权主义国际政治理论述评 李英桃 2001 年第 4 期 国会山庄里的 隐形政府 :美国国会助理制度评估 孙哲、信强 2001 年第 4 期 论艾森豪威尔政府对韩国的援助政策 梁志 2001 年第 4 期 在喧哗与骚动中活着 福克纳与余华比较研究 俞利军 2001 年第 4 期 知彼知己的益举 评《中美长期对话 (1986-2001) 》 杨玉圣 2001 年第 4 期 在全景上展开中美关系 读蓝普顿的《同床异梦》 陶文钊 2001 年第 4 期 和平是一种人际关系状态 读桑德斯的《公众和平进程:通过长期对话化解民族冲突》 李晓岗 2001 年第 4 期 从城市化到都市区化 评王旭的《美国城市史》 任东来 2001 年第 4 期 人权与外交 国际研讨会综述 袁征 2001 年第 4 期 新书架 樊吉社等 2001 年第 4 期 2001 年《美国研究》总目录 赵梅 2001 年第 4 期 编后 赵梅 2001 年第 4 期 总统游说与国会决策 袁征 2001 年第 3 期 90 年代美国城市发展的四大趋势 《城市状况年度报告: 2000 》述评 王旭 2001 年第 3 期 瞄准历史 评关于尼克松-基辛格外交的两部新著 龚洪烈 2001 年第 3 期 《美国研究》 2001 年秋季号 PDF 版全文 倪峰等 2001 年第 3 期 论东亚地区的政治、安全结构 倪峰 2001 年第 3 期 超越国家利益 探寻对 20 世纪 90 年代中美关系的知觉性解释 王栋 2001 年第 3 期 劳工组织、国内政治与冷战后美国对外贸易政策 李晓岗 2001 年第 3 期 美国的政教关系 刘澎 2001 年第 3 期 《赫尔姆斯 伯顿法》引起的美加冲突 陈刚 2001 年第 3 期 试论南部宅地法 孟海泉 2001 年第 3 期 实用主义与儒家思想的对话 评《死者的民主》 孙有中 2001 年第 3 期 著述巡礼 樊吉社等 2001 年第 3 期 编后 赵梅 2001 年第 3 期 《美国研究》 2001 年夏季号 PDF 版全文 宫力等 2001 年第 2 期 邓小平与 1977 年之后的中美关系 宫力 2001 年第 2 期 美国研究所举行建所 20 周年庆祝活动 倪峰 2001 年第 2 期 南开大学美国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心成立 钟和之 2001 年第 2 期 冷战与中美关系 学术研讨会在西安举行 任文 2001 年第 2 期 《全球化与世纪之交的中美关系》学术研讨会召开 薛荔 2001 年第 2 期 著述巡礼 斯萍等 2001 年第 2 期 编后 赵梅 2001 年第 2 期 意识形态在美国外交政策中的地位 刘建飞 2001 年第 2 期 中美关系面临考验 布什新政府对华政策 杨洁勉 2001 年第 2 期 美国人看美国、中国与世界 傅高义 2001 年第 2 期 美国《独立宣言》中文本译文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李道揆 2001 年第 2 期 保罗 肯尼迪的战略思想 时殷弘、魏长春 2001 年第 2 期 克林顿政府与北约东扩 李海东 2001 年第 2 期 美国早期宪政史上的联邦法令废止权 任东来 2001 年第 2 期 20 世纪美国文官制度的历史回顾 石庆环 2001 年第 2 期 美国宪法何以成为 活着的宪法 读王希《原则与妥协:美国宪法的精神与实践》 李剑鸣 2001 年第 2 期 国际体系的无政府性 读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 秦亚青 2001 年第 2 期 克林顿政府对朝政策:核与导弹问题 顾国良 2001 年第 1 期 读《从对峙走向缓和:冷战时期中美关系再探讨》 陶文钊 2001 年第 1 期 解读《霸权之后》 基欧汉与国际关系理论中的新自由制度主义 苏长和 2001 年第 1 期 中美长期对话 综述 刘得手 2001 年第 1 期 人权与外交研讨会综述 刘舜尧 2001 年第 1 期 中国人民大学美国研究中心成立 陈伟刚 2001 年第 1 期 著述巡礼 王荣军等 2001 年第 1 期 编后 赵梅 2001 年第 1 期 《美国研究》 2001 年春季号 PDF 版全文 王希等 2001 年第 1 期 美国人的特性及其对美国教育的影响 李柏思 2001 年第 1 期 美国市民社会与政治民主的关系初探 金灿荣 2001 年第 1 期 足球在美国:一个边缘化的故事 安德雷 马科维茨、史蒂文 海勒曼 2001 年第 1 期 2000 年美国总统大选述评 王希 2001 年第 1 期 国际机制与美国霸权 门洪华 2001 年第 1 期 国际关系理论的合理性与局限性 何曜 2001 年第 1 期 在新的现实中解释过去:在中国与历史和历史学家的短暂相遇 埃里克 方纳 2000 年第 4 期 http://ias.cass.cn/show/mgyj_show.asp?page=28table=mgyj
个人分类: 美国问题研究(07-11)|2677 次阅读|0 个评论
《美国研究》(2005-2008第2期)目录
黄安年 2009-7-19 09:59
《美国研究》( 2005-2008 第 2 期)目录 黄安年辑自《美国研究》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7 月 19 日发布 按 : 《美国研究》是我国研究美国问题的主要刊物,这里所辑《美国研究》自 1987 年创刊以来的各期目录,分 1987-1991 , 1992-1996 , 1997-2000 , 2001-2004 , 2005-2008 年第二期。 《美国研究》 2008 年夏季号 PDF 版全文 唐士其等 2008 年第 2 期 美国政治文化的二元结构及其影响 唐士其 2008 年第 2 期 美国残疾人就业政策的变迁 杨伟国、陈玉杰 2008 年第 2 期 美国政治营销的兴起 赵可金 2008 年第 2 期 美国空军的替代能源政策 李超民 2008 年第 2 期 冷战后美国出口管制政策的改革和调整 刘子奎 2008 年第 2 期 评《从盟友到敌人:关于现代性和身份的种种观念与美中外交, 1945~1960 》 甘均先 2008 年第 2 期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第十二届年会综述 郭巧华 2008 年第 2 期 著述巡礼 卢宁 2008 年第 2 期 编后 赵梅 2008 年第 2 期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的中美知识产权争端 何兴强 2008 年第 2 期 美国的 合作降低威胁 项目评析 全克林 2008 年第 2 期 当代托克维尔笔下的美国 读《美国的迷惘:沿着托克维尔的足迹》 赵梅 2008 年第 2 期 阿裔美国人的政治参与研究 杨明光、刘军 2008 年第 2 期 中美关系对构建和谐世界的影响 研讨会综述 王洪涛 2008 年第 2 期 摩根索意识形态学说解读 史文涛 2008 年第 1 期 非政府组织与美国文化外交 研讨会综述 黄成 2008 年第 1 期 美国民权运动研究述评 于展 2008 年第 1 期 从《国际刑事法院规约》看美国霸权维系的困境 李枏 2008 年第 1 期 试析全球化背景下美国外交史研究的国际化与文化转向 王立新 2008 年第 1 期 美国陪审团废止权的历史演变 民主与现代化的矛盾 韩铁 2008 年第 1 期 还司法神殿以平常 《风暴眼:美国政治中的最高法院》评介 任东来 2008 年第 1 期 《美国研究》 2008 年春季号 PDF 版全文 韩铁等 2008 年第 1 期 中国民主政治与中美关系 研讨会综述 马方方 2008 年第 1 期 编后 赵梅 2008 年第 1 期 著述巡礼 卢宁 2008 年第 1 期 美国妇女、妇女组织与洁净化政治 读《洁净食品、饮品和药品的改革斗士, 1879~1914 》 张勇安 2008 年第 1 期 布什主义影响下的美国外交政策 弗朗西斯 福山 2008 年第 1 期 沉痛悼念李道揆先生 本刊编辑部 2008 年第 1 期 美国对亚洲不结盟国家态度与政策的变化, 1953 ~ 1963 刘青 2008 年第 1 期 美欧 跨大西洋对话 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刘得手 2008 年第 1 期 美国对华经贸摩擦 政治化 问题研究 王勇 2008 年第 1 期 中国和平崛起中的 双层博弈 《中国:脆弱的超级大国》评介 钟龙彪、王俊 2007 年第 4 期 布什主义的新标签 : 道德民主现实主义 评罗伯特 G. 考夫曼的《为布什主义辩护》 王传兴 2007 年第 4 期 九一一后的美国:变化与延续 研讨会综述 何兴强 2007 年第 4 期 东亚合作论坛 2007 :变化中的东亚与美国 研讨会综述 杨扬 2007 年第 4 期 著述巡礼 仇朝兵、魏红霞 2007 年第 4 期 2007 年《美国研究》总目录 赵梅 2007 年第 4 期 编后 赵梅 2007 年第 4 期 《美国研究》 2007 年冬季号 PDF 版全文 吴心伯等 2007 年第 4 期 非中性制度与美国的经济 起飞 高程 2007 年第 4 期 美国反托拉斯法域外管辖权研究 王中美 2007 年第 4 期 党派政治与美国贸易政策的变迁 屠新泉 2007 年第 4 期 从公众 - 国会 - 政府的互动关系看美国贸易保护主义 以中美贸易摩擦为例 倪世雄、李淑俊 2007 年第 4 期 战后美国对日长期驻军政策的确定 孔晨旭 2007 年第 4 期 内战后美国南部的农业机械化与农业体制变革 孟海泉 2007 年第 4 期 从文化视角对美国外交政策的深层思考 王立新的《意识形态与美国外交政策》 2007 年第 4 期 新城市主义与美国城市规划 林广 2007 年第 4 期 对话与交流:中美合作论坛 综述 袁征 2007 年第 4 期 试析布什政府对华安全政策的核心概念 吴心伯 2007 年第 4 期 美国国会中的外来游说 李庆四 2007 年第 3 期 《美国研究》 2007 年秋季号 PDF 版全文 李庆四等 2007 年第 3 期 美国监狱私有化的实践分析 王廷惠 2007 年第 3 期 共同利益 下的冲突 评王勇的《中美经贸关系》 庞中英 2007 年第 3 期 著述巡礼 斯萍 2007 年第 3 期 编后 赵梅 2007 年第 3 期 九一一事件后美国对拉丁美洲的政策与拉美的反美主义 魏红霞 2007 年第 3 期 美国印第安人保留地制度现状研究 杨恕、曾向红 2007 年第 3 期 1946~1947 年美国对华军火禁运的几个问题 胡美、任东来 2007 年第 3 期 美国来华传教士与晚清鸦片贸易 甘开鹏 2007 年第 3 期 沃尔泽的正义战争论述评 兼论美国学术理论界有关海外军事干涉的思想分野 张书元、石斌 2007 年第 3 期 重新保证 理性:对国家紧急状态理论基础的一种新阐释 评布鲁斯 阿克曼的《下一次攻击之前》 戚建刚 2007 年第 3 期 美国最高法院的成长 评伯纳德 施瓦茨的《美国最高法院史》 颜廷 2007 年第 3 期 美国与上海合作组织:认知、关系和未来 邵育群 2007 年第 3 期 九一一事件后美国对印度尼西亚的公共外交 仇朝兵 2007 年第 2 期 美国霸权、均势与美国大战略 《美国无敌:均势的未来》评介 韩召颖 2007 年第 2 期 社会科学研究与美国心理冷战战略 以 学说宣传项目 为核心的探讨 于群 2007 年第 2 期 中国的美国早期史研究:回顾与前瞻 李剑鸣 2007 年第 2 期 规避损失与大国的过度扩张 读杰弗里 W. 托利弗的《制衡风险》 林民旺 2007 年第 2 期 美国对华政策与美国国内政治 学术研讨会综述 李恒阳、魏红霞 2007 年第 2 期 全球视野下的美国早期史研究 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董瑜 2007 年第 2 期 《美国研究》 2007 年夏季号编后 赵梅 2007 年第 2 期 著述巡礼 仇朝兵等 2007 年第 2 期 《美国研究》 2007 年夏季号 PDF 全文 周琪等 2007 年第 2 期 布什主义 与美国新保守主义 周琪 2007 年第 2 期 试论美国最高法院与司法审查 任东来 2007 年第 2 期 美国现代大众消费社会的形成及其全球影响 王晓德 2007 年第 2 期 美国国会涉华联线体制分析 以西藏问题为中心 张植荣 2007 年第 2 期 战后美国的儒学与民主比较研究 张斌 2007 年第 1 期 《美国研究》 2007 年春季号 PDF 全文 张业亮 2007 年第 1 期 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与美国国际贸易政策 孙哲、李巍 2007 年第 1 期 著述巡礼 仇朝兵等 2007 年第 1 期 对美国政治学的一种 知识考古学 反思 读《美国和美国的敌人》 赵国军 2007 年第 1 期 美国 2006 年中期选举及其对美内政外交的影响 张业亮 2007 年第 1 期 自由国际主义与第三世界 美国现代化理论兴起的历史透视 牛可 2007 年第 1 期 美国 2007 年农场法立法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李超民 2007 年第 1 期 美国国会文化生态探析 张春 2007 年第 1 期 美国的反恐战略与中亚政策 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袁征、何维保 2007 年第 1 期 美国中期选举国际研讨会综述 刘卫东、何兴强 2007 年第 1 期 《美国研究》 2007 年春季号编后 赵梅 2007 年第 1 期 文化大革命 初期的美国对华政策 王朝晖 2006 年第 4 期 中美关系解冻的舆论准备 富布赖特的 中国听证会 李期铿、谢超 2006 年第 4 期 《美国研究》 2006 年冬季号 PDF 全文 樊吉社等 2006 年第 4 期 美国军控政策的调整与变革:从制度建设到志愿者同盟 樊吉社 2006 年第 4 期 美国待遇确定型企业年金计划担保机制的困境与前景 郑秉文、黄念 2006 年第 4 期 清末以来中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美国形象 赵梅 2006 年第 4 期 标 题 作 者 出版时间 九一一事件前美国情报界未能进行 适应性变革 的原因探析 张帆 2006 年第 4 期 参议院外交委员会与肯尼迪时期的美国对华政策 张侃 2006 年第 4 期 浅谈美国外交文献的利用 张曙光 2006 年第 4 期 刘祚昌先生与美国史研究 陈海宏 2006 年第 4 期 2006 年《美国研究》总目录 赵梅 2006 年第 4 期 《美国研究》 2006 年冬季号编后 赵梅 2006 年第 4 期 《美国研究》 2006 年秋季号 PDF 全文 何顺果等 2006 年第 3 期 美国反倾销法之 非市场经济 规则研究 陈力 2006 年第 3 期 战后美国东北部服务业发展研究 韩宇 2006 年第 3 期 浅析肯尼迪政府时期美法在支付领域的矛盾 温强 2006 年第 3 期 《 半自主 国会与台湾问题:美国国会外交行为模式》评介 张金翠 2006 年第 3 期 外交决策模式与美国对台军售政策决定因素分析 张清敏、罗斌辉 2006 年第 3 期 美国与强制外交理论 钱春泰 2006 年第 3 期 《美国研究》 2006 年秋季号编后 赵梅 2006 年第 3 期 美国房地产业的繁荣、风险及其对美国经济的影响 宋玉华、高莉 2006 年第 3 期 议员解读国会 读《众院之内:前议员解释国会如何运作》 牛海彬 2006 年第 3 期 著述巡礼 卢宁等 2006 年第 3 期 一种积累型文明发展模式 试论美利坚文明的一个重要特点 何顺果 2006 年第 3 期 一个被撕裂的美国社会? 评亨廷顿的《我们是谁?》 仇朝兵 2006 年第 3 期 冷战后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理论与实践 《领导世界还是支配世界?》评介 韦宗友 2006 年第 3 期 《美国研究》 2006 年夏季号 PDF 版全文 张业亮等 2006 年第 2 期 贫困理论范式的转向与美国福利制度改革 杨立雄 2006 年第 2 期 肯尼迪 - 约翰逊时期的外交与第三世界 戴超武 2006 年第 2 期 冷战后美国的新保守主义思想运动 李志东、梅仁毅 2006 年第 2 期 布什第二任期的国内政策议程及实施前景 张业亮 2006 年第 2 期 中美关系展望 学术研讨会综述 谢莉娇、张仕荣 2006 年第 2 期 著述巡礼 卢宁 2006 年第 2 期 编后 赵梅 2006 年第 2 期 复杂性 与中美关系结构的新变化 陈东晓 2006 年第 2 期 美国崛起过程中的对外策略 熊志勇 2006 年第 2 期 罗斯福 新政 是现代资本主义的开端 陈启懋 2006 年第 2 期 成熟文明的冲突? 李开盛 2006 年第 2 期 美国与东亚大国的关系 尤素福 瓦南迪 2006 年第 1 期 美国的美国研究 孙有中 2006 年第 1 期 美国清教研究百年述评 张孟媛 2006 年第 1 期 《美国研究》 2006 年春季号 PDF 版全文 顾国良等 2006 年第 1 期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的美国联邦政府改革 吴志华 2006 年第 1 期 新保守派内部关于美国外交政策的辩论 李金祥、蔡佳禾 2006 年第 1 期 美国对伊政策 顾国良 2006 年第 1 期 美国与伊拉克和日本的战后重建:政策、进程与问题 仇朝兵 2006 年第 1 期 中印关系中的美国因素 斯瓦兰 辛格 2006 年第 1 期 《爱国者法》及其对美国公民权利的影响 刘卫东 2006 年第 1 期 浅论中美关系的大环境和发展趋势 王缉思 2006 年第 1 期 中美伙伴关系的战略机遇? 班宁 加勒特 2006 年第 1 期 用更成熟的态度处理中美关系 姜长斌 2006 年第 1 期 著述巡礼 卢宁 2006 年第 1 期 编后 赵梅 2006 年第 1 期 建构认知 评丹尼尔 帕帕的《当代国际关系》 仇华飞 2006 年第 1 期 推动中美贸易问题的非政治化 李晓岗 2005 年第 4 期 能动还是克制:一场尚无结果的美国司法辩论 刘慧英、任东来 2005 年第 4 期 2005 年《美国研究》总目录 赵梅 2005 年第 4 期 编后 赵梅 2005 年第 4 期 冷战后美国国防工业的重组 何奇松 2005 年第 4 期 中美长期对话 综述 卢宁 2005 年第 4 期 美国对中国军力的认知 朱立群 2005 年第 4 期 著述巡礼 卢宁等 2005 年第 4 期 《美国研究》 2005 年冬季号 PDF 版全文 郝雨凡 2005 年第 4 期 布什主义 的走向与中美关系 郝雨凡 2005 年第 4 期 西方学者对腐败的理论研究 周琪 2005 年第 4 期 赖肖尔与美国对日本的意识形态外交 归泳涛 2005 年第 4 期 亚太多边安全合作与中美关系 : 制度的视角 孙茹 2005 年第 4 期 美国学者眼中的中国和平崛起 刘建飞 2005 年第 4 期 中美关系及其在亚洲的影响 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刘卫东、魏红霞 2005 年第 4 期 中国崛起 与 中国威胁 美国 意象 的由来 朱锋 2005 年第 3 期 环境保护在美国法院所遭遇的挑战 绿色反弹 中的重大法律之争 韩铁 2005 年第 3 期 美国在 动荡弧 的战略利益分析 高祖贵 2005 年第 3 期 美国单边主义笼罩下西方同盟体系的嬗变 九一一后日美同盟与德美同盟的比较研究 付宇 2005 年第 3 期 美国的外层空间政策与冷战 兼论冷战的知觉错误与过度防御心理 张杨 2005 年第 3 期 中美关系史中的人物 学术讨论会综述 刘辉 2005 年第 3 期 著述巡礼 江金岭等 2005 年第 3 期 《美国研究》 2005 年秋季号 PDF 版全文 门洪华等 2005 年第 3 期 权力转移、问题转移与范式转移 关于霸权解释模式的探索 门洪华 2005 年第 3 期 慈善基金会缘何兴盛于美国 李韬 2005 年第 3 期 浅谈《美国思想库及其对华倾向》一书中的错舛 张树彬 2005 年第 3 期 国际问题青年论坛 综述 余万里 2005 年第 3 期 编后 赵梅 2005 年第 3 期 中美危机行为比较分析 王缉思 徐辉 2005 年第 2 期 2004 年美国大选剖析 张业亮 2005 年第 2 期 试论美国外交史上的对外干预 兼论自由主义意识形态对美国对外干预的影响 王立新 2005 年第 2 期 美国在中亚 里海地区的能源政策评析 罗振兴 2005 年第 2 期 美欧分歧与 适应霸权 罗伯特 卡根《天堂与实力:新世界秩序中的美国与欧洲》评介 储昭根 任东来 2005 年第 2 期 著述巡礼 卢宁等 2005 年第 2 期 编后 赵梅 2005 年第 2 期 《美国研究》 2005 年夏季号 PDF 版全文 资中筠等 2005 年第 2 期 从美国总统就职演说看美国的变与不变 资中筠 2005 年第 2 期 美国传媒眼中的伊拉克战争:批评报道角度的考察 李斯颐 2005 年第 2 期 对美国的立体研究 《资中筠集》述评 杨玉圣 2005 年第 2 期 美国医疗保障制度评估 张奇林 2005 年第 1 期 《美国研究》 2005 年春季号 PDF 版全文 杨洁勉等 2005 年第 1 期 布什第二任期的全球战略和中美建设性合作关系 杨洁勉 2005 年第 1 期 约瑟夫 奈的 软权力 思想分析 张小明 2005 年第 1 期 美国宗教团体的社会资本 刘澎 2005 年第 1 期 20 世纪美国企业领袖形成途径研究 付美榕 2005 年第 1 期 美国反垄断法价值取向的历史演变 郭跃 2005 年第 1 期 美国大战略的理论图景与历史逻辑 评阿特的《美国大战略》 郭树勇 2005 年第 1 期 托马斯 巴尼特的 核心-裂缝 思想评析 李海东 2005 年第 1 期 当代西方国际关系学的创新之作 读乔舒亚 戈尔茨坦的《国际关系》 仇华飞 2005 年第 1 期 2004 年美国大选及其影响 国际研讨会综述 李晓岗、魏红霞 2005 年第 1 期 美国对外战略调整 研讨会综述 刘卫东 2005 年第 1 期 编后 赵梅 2005 年第 1 期 著述巡礼 艾和平等 2005 年第 1 期 http://ias.cass.cn/show/mgyj_show.asp?page=12table=mgyj
个人分类: 美国问题研究(07-11)|3432 次阅读|0 个评论
《云梦学刊》全文发表《网络时代和美国研究的普及与提高》
黄安年 2009-4-5 17:01
《云梦学刊》全文发表《网络时代和美国研究的普及与提高》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4 月 5 日发布 笔者提交 5 月 24-26 日在武汉召开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第十一届年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的提要和论文,论文全文共 27000 字。提要内容已经在我的博客( 2008 年 5 月 16 日)发布,论文则分为五部分分别在我的博客( 2008 年 5 月 29 日)上发布。 今年《云梦学刊》第 2 期第 17-30 页全文发表了笔者的这篇文章。 摘要:网络在美国研究专业化和大众化时代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我国的网络功能与美国差距仍在扩大;我们应重视网络功能中几个重要政策性问题。精心组织学会、高校、研究机构等学术网站。积极扶植和推动美国问题个人网站和博客的建设。 关键词:网络时代 , 美国研究 , 普及 , 提高 中图分类号 : G2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6365 ( 2009 ) 02-0017-14 收稿日期: 2008-12-30 作者简介黄安年 (1936-- ) ,男 , 江苏武进人 ,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美国史和世界现代史。 The Internet Age : Popular and Improve in American Research HUANG An-Nian (School of History,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Abstract: Internet Plays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role in the age specialization and popular of American research. The gap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in the internet is still being expanded. We must pay attention to some policy issues in the internet, organize society university and institute of academic web site; Active assist and promote personal web site and blog in the American research. Key Words: The Internet Age; American Research; Popular; Improve 在经济全球化和网络现代化、政治民主化和国际关系格局多极化、思想和文化多元化的时代,网络化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快速普及并向纵深发展,它不仅深刻影响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 , 而且对于学术研究的多方面影响也是难以估量的。我国的美国问题研究面临着新的历史机遇和严峻挑战。 2005 年 10 月,在苏州召开的 20 世纪美国史研究与教学的回溯与展望研讨会暨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第十一届年会上 , 笔者提交了《网络时代美国历史研究与普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的论文 , 三年过去了 , 网络时代的美国研究普及与提高 , 越来越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话题。本文作为续论篇,对此作进一步的论述,以求教于学术界同行。 文章的正文部分已见发表在博客上的各个部分 , 这里从略。 文章扫描 16 图附于后面。 《网络时代和美国研究的普及与提高》论文提要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08 年 5 月 16 日发布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5577 ********************************************* 学术网络功能是传统纸媒不可替代的 -- 《网络时代和美国研究的普及与提高》之一 , 黄安年文 , 黄安年的博客 /2008 年 5 月 29 日发布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7080 *************************************************** 我国的网络功能与美国差距仍在扩大《网络时代和美国研究的普及与提高》之二 , 黄安年文 , 黄安年的博客 /2008 年 5 月 29 日发布 ; 学术交流网 / 美国论著研究 /2008 年 5 月 29 日发布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7082 ******************************************* 发挥网络功能中几个重要政策性问题《网络时代和美国研究的普及与提高》之三 , 黄安年文 , 黄安年的博客 /2008 年 5 月 29 日发布 ; 学术交流网 / 美国论著研究 /2008 年 5 月 29 日发布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7084 ******************************************* 精心组织学会、高校、研究机构网站《网络时代和美国研究的普及与提高》之四 , 黄安年文 , 黄安年的博客 /2008 年 5 月 29 日发布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7085 *******************************************************8 推动美国问题个人网站和博客的发展《网络时代和美国研究的普及与提高》之五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08 年 5 月 29 日发布 :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7086 **********************************88
个人分类: 美国问题研究(07-11)|3285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9 19: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