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细胞打印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EFL课题组生物3D打印研究阶段性工作总结
heyongzju 2019-6-15 09:10
EFL课题组生物3D打印研究阶段性工作总结 生物 3D 打印( 3DBioprinting )又称“生物增材制造”,从广义上来分,生物 3D 打印大致可划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制造无生物相容性要求的结构,比如目前有广泛应用的手术路径规划用产品的 3D 打印、手术导板等;第二层次为制造有生物相容性要求,不可降解的制品,比如钛合金关节、缺损修复的硅胶假体等;第三层次为制造有生物相容性要求,可降解的制品,比如活性陶瓷骨、可降解的血管支架等;第四层次就是狭义生物 3D 打印,即操纵活细胞构建仿生三维组织,比如打印药物筛选及机理研究用的细胞模型、肝单元、皮肤、血管等。 开发合适的生物墨水一直是生物 3D 打印中的一个核心问题,浙江大学贺永教授课题组多年从事生物 3D 打印研究,已成功实现 GelMA 基“生物墨水”的产业化,解决了生物墨水的批次差异性大、批量化稳定性差等问题,被国内外百余个课题组所应用。生物墨水作为典型的软物质材料,可打印性一直是研究的焦点所在,该课题组对可打印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从墨水的调控、打印中的误差控制、研究精准成形工艺等角度对生物墨水的可打印性展开了系列研究,实现了水凝胶精确打印及单细胞分辨率的操控(图 1 ) 。 图 1 GelMA 水凝胶复杂结构打印 GelMA基生物墨水 活性组织内遍布的各类血管是器官保持活性的根本,只有有效的加工出相似的血管网络才有可能实现营养的有效输送,确保 3D 打印后形成一个真正的活性器官。 常见的方法是先制造类似血管的流道结构,然后包覆在凝胶结构中,或者是基于牺牲工艺的流道构建技术。但是这些方法需要的工艺过程复杂,无法实现支架结构和流道网络的同时打印,难以在内部构造有效的流道。贺永课题组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基于中空凝胶纤维融合工艺的细胞打印方法,实现了支架结构和流道网络的同时成形(图 2 )。通过课题组自行研发的三维打印机,利用同轴喷头制造出中空凝胶纤维,通过三维打印平台控制中空凝胶纤维的沉积位置以及控制凝胶反应的交联时序,使中空凝胶纤维融合一起形成具有内置流道的三维结构。课题组通过大量的工艺实验,系统解决了凝胶融合工艺;证实了融合后的凝胶结构强度适合于器官打印要求;并通过后续的细胞培养验证了营养通道的有效性 。在本方法的基础上,课题组提出了一种血管 3D 打印工艺,该工艺能实现宏微跨尺度血管结构的打印,宏观流道可用于各种机械力的加载,微观通道可用于营养输送以及化学物质的加载。课题组通过大量的工艺实验,系统解决了跨尺度血管结构的成型问题,成功构建出了含成纤维、平滑肌及内皮细胞的三层血管结构 ,进一步的课题组建立了体外血管模型, CD31 、 Vinculin 及 Ve-Cadherin 抗体染色表明,已成功构建出了接近体内血管功能的血管芯片。随后通过炎症诱导因子的加载,模拟了动脉粥样硬化等病理条件下血管的炎症反应 。在相关工作的推动下,同轴生物 3D 打印方法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新兴的研究方向。 图 2 同轴生物 3D 打印方法 类器官是药物评价、器官病变机制等研究的有效工具,课题组发 明了一种气流辅助异质螺旋微球类器官的成型工艺(图 3 ), 首次实现了 在微球内构造出复杂的活性结构 。该方法 精度可达到单细胞分辨率,为类器官的高效及精准构建提供新思路,相关工作刊登在 Small 杂志上并被选为封底论文 。 课题组受到旋绳效应的启发,实现了 GelMA 材料异质微纤维的制造,可打印多种组分,多种形态的纤维状迷你组织。在微纤维中包裹了内皮细胞,内皮细胞在很短的时间内即可迁移到纤维表面,形成螺旋等各种微血管结构 。此外,课题组提出了电场辅助的 GelMA 微球制造方法,解决了低浓度 GelMA 成形的难题。通过细胞包裹、药物控释、生物 3D 打印三个典型案例展示了 GelMA 微球在组织工程领域的潜在应用 。 图 3 气流辅助异质微球类器官的成型工艺 生物 3D 打印的组织结构除了在器官发育机制、病变机理、药物评价领域有众多应用外,课题组一直在思考如何将载细胞打印变成成标准的临床产品。从临床产品视角出发,我们认为打印的结构需要满足: 1 )包裹细胞的水凝胶材料生物性能优异,便于让包裹的细胞发育出功能; 2 )打印工艺简单稳定,可量化稳定制造; 3 )打印后的结构可长期储存,能像创可贴一样随取随用。由于水凝胶纤维结构简单,易于营养渗透及包裹细胞的功能化,我们认为水凝胶纤维是非常有潜力成为临床产品的结构。围绕这三个需求,课题组选用高生物活性的 GelMA 水凝胶作为细胞包裹材料,在纤维上成功实现了血管类器官、毛细管新生(血管出芽)、血管化肿瘤等结构的构造,证明了 GelMA 载细胞结构可以高效的实现细胞的功能化;开发了同轴打印工艺,可稳定、大批量地制造 GelMA 纤维,实现载细胞纤维的量化生产;制备的载细胞纤维还可通过冻存长期稳定的保存,取出后又可快速恢复功能,这样可建立一个载细胞微纤维银行,实现随取随用。相关工作刊登在 Advanced Heathcare Materials 杂志上并被选为封底论文 。 图 4 产品化载细胞 GelMA 纤维的要求 基于以上研究,课题组已发表相关论文 20 余篇( 3 篇封面),撰写著作 1 部 ,如图 5 所示。此外,为了降低医学人员使用生物 3D 打印机的门槛,课题组还联合苏州智能制造研究院产业化了 EFL-BP 系列模块化生物 3D 打印机(图 6 ),其最大特点是可直接置入超净工作台,功能通过模块可灵活配置,操作简单易用。可搭载气动、挤出、高精度直写( 3 到 5 微米打印精度)、光固化等喷头,支持细胞、水凝胶、生物陶瓷、 PLA 、 PVA 、 PBS 等材料。 图 5 课题组撰写的专著及发表的论文封面 图 6 苏州智能制造研究院推出的 EFL-BP 系列生物 3D 打印机 ( a ) BP66 系列挤出式打印机;( b ) BP58 系列高精度(2微米精度)打印机;( c ) BP86 系列(全球首款商业化投影式光固化生物 3D 打印机) He Y, Yang F F, Zhao H M, et al. Research on theprintability of hydrogels in 3D bioprinting . Scientific reports, 2016, 6:29977. Gao Q, Niu X, Shao L, et al. 3D printing of complexGelMA-based scaffolds with nanoclay . Biofabrication, 2019,11: 035006 . Gao Q, He Y, Fu J, et al. Coaxial nozzle-assisted 3Dbioprinting with built-in microchannels for nutrients delivery .Biomaterials, 2015, 61: 203-215. Gao Q, Liu Z, Lin Z, et al. 3D bioprinting of vessel-likestructures with multilevel fluidic channels . ACS biomaterials science engineering, 2017, 3(3): 399-408. Nie J, Gao Q, Wang Y, et al. Vessel ‐\ on ‐\ a ‐\ chip with Hydrogel ‐\ based Microfluidics .Small, 2018, 14(45): 1802368. Zhao H, Chen Y, Shao L, et al. Airflow ‐\ Assisted 3D Bioprinting ofHuman Heterogeneous Microspheroidal Organoids with Microfluidic Nozzle .Small, 2018, 14(39): 1802630. Shao L, Gao Q, Zhao H, et al. Fiber ‐\ based mini tissue withmorphology ‐\ controllableGelMA microfibers . Small, 2018, 14(44): 1802187. Xie M, Gao Q, Zhao H, et al. Electro-Assisted Bioprintingof Low-Concentration GelMA Microdroplets . Small, 2018: 1804216. Shao L , Gao Q , Xie C , etal. Bioprinting of Cell-Laden Microfiber: Can It Become a Standard Product? . Advanced Healthcare Materials, 2019: 1900014 贺永,傅建中,高庆著. 生物3D打印:从医疗辅助制造到细胞打印,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9
个人分类: 论文|4400 次阅读|0 个评论
生物3D 打印---从形似到神似
热度 3 heyongzju 2018-12-1 16:33
生物3D打印-从形似到神似 11 生物3D打印_从形似到神似_贺永.pdf 摘要: 系统回顾了生物3D打印提出背景、尝试给出了生物3D打印的研究范围、梳理了生物3D打印的发展历程、结合课题组几年来的研究及思考,对生物3D打印的发展进行了展望。综述重点聚焦于回顾操纵细胞的生物3D打印研究,未来如何能更好的结合临床需求,实现从组织结构的仿生制造过渡到功能化的再造是生物3D打印能否取得突破的关键。 应浙大学报约稿,对生物3D打印做了一个综述性的回顾,给出了一些关于生物3D打印个人的观点,以期能抛砖迎玉。有兴趣看全文可直接在我的博客或cnki等数据库中下载( 论文题目:生物3D打印-从形似到神似 )。另外,我也写了一本生物3D打印的书( 生物3D打印:从医疗辅具制造到细胞打印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8年12月份出版),有兴趣的到时可看看哈。关于生物3D打印的一些概括性问题总结回答如下: 一、生物3D打印到底研究啥? 从广义上说服务于生物医疗领域的3D打印(增材制造)就是生物3D打印。严格一些,狭义上说生物3D打印特指操纵活细胞打印活性三维结构的过程,也就是所谓的载细胞打印,也可称为细胞打印。注意这里的细胞打印不是打印出新的细胞,而是指将细胞作为打印原料。 由于单纯的细胞无法打印构成结构,我们将细胞与水凝胶混合构成所谓的生物墨水,用生物墨水打印活性结构。 这里水凝胶的作用有两个:作为打印时的黏合剂实现3D成形、打印后固定细胞位置并为细胞提供类体内的3D环境也就是起细胞外基质(ECM)作用 。 生物3D打印研究内容包括: (1) 研究成形过程 :不同组织内有不同的细胞种类,同时细胞在空间上也存在不同密度的分布,而生物墨水是一种典型的软材料,感觉上接近可以吸的液态果冻,因而设计合适的打印方法实现细胞在三维空间上的精准排布还是很有挑战性的; (2) 研究打印结构再现组织/器官功能的过程 :刚打印出来的活性结构类似于镶嵌的一颗颗水果丁的果冻,细胞就好比那水果丁,而水凝胶就是那包裹水果丁的果冻了。而我们真正的组织内部细胞是彼此连接,能互相沟通及协作的,故而打印出结构后,还需要经历一个二次发育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细胞建立起联系,慢慢拥有体内组织的部分乃至全部的功能。 这两个内容都是非常复杂,很多工作才刚刚展开,如果说第一个成形的工作已经取得了些进展的话,那么第二个功能化的工作才刚刚开始,任重道远,万里长征,我们才刚刚开始走。 二、生物3D打印可实现器官打印并用于器官替换了? 我每次做报告以及和其他研究方向的学者交流时,都会被问到这个问题,也常会看到一些报道,大概意思就是生物3D打印已经能实现肝、肾等器官体外制造,马上器官短缺的问题就可以解决了。 我个人观点:虽然目前也有一些相关尝试,但 总体而言生物3D打印实现器官替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从结构及形态上说人体器官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的多,此外器官的生长发育机制等机理上还有很多问题有待揭开。目前报道的所谓肝打印、肾打印等研究其实更多的是实验室再现了器官众多功能中的一到两个而已。 三、生物3D打印是噱头,只是玩概念? 和前一个观点正好相反,有些学者就直言不讳的和我说,生物3D打印就是炒个概念,又不能实现器官的替换,有啥用。 个人观点: 目前生物3D打印研究重点: 其一为各种疾病的精准治疗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手段、其二为各种机制研究提供更接近于人体的环境 。 目前疾病的机理探讨主要依赖二维的细胞实验及动物实验,二维的细胞实验与人体环境相距甚远,而动物实验除了成本高、周期长、重复性不够理想外,动物的体内环境与人体也有较大的差异。由于3D生物打印可以精确的堆叠各种细胞及支架材料,形成接近实际器官组织的结构(术语成为类器官或迷你组织),同时其细胞也可采用人类的细胞,恰好可以弥补目前常用的两大实验方式的缺点。目前生物3D打印在肿瘤模型、药物代谢所带来的肝脏毒性评估、肠道微环境的构造、心血管疾病病例探讨等领域都有不少报道,生物3D打印技术在疾病的精准治疗中将会有非常广泛的应用,也是目前就可以很快开展的工作。 总的来说器官打印及替换是生物3D打印研究的长期目标,需要我们脚踏实地的一步步逼近,目前而言基于生物3D打印为细胞构建更精准的三维环境,制造类器官技术可行,目前也亟需,这个工作除了可供药物评价等外,类器官还可用于器官病变、缺损的治疗。 我的观点是: 生物3D打印将会逐步变成组织工程或生物材料研究的一个基本手段 ,毕竟目前常规细胞二维培养体系(基于培养皿)和体内的三维环境有不小的差别。 四、 生物 3D 打印门槛很高,很难掌握? 生物3D打印听起来很神秘,是机械、生物、医学及材料的多学科交叉,从事这个研究会不会很难。 个人观点:这个方向的研究的确有一定的门槛,总体而言 生物3D打印研究需要医学及机械学科密切合作才能有较好的进展 ,这个研究在机械学科属于生物制造的研究范畴,在医学学科属于组织工程分支,在材料学科属于生物材料分支。相对来说机械学科入门更难一点,因为基本的细胞相关概念及实验条件都需要从零开始建起来。 我当年的知识储备就是高中学过的生物课程,不夸张的说连细胞是啥样子都不明白,至于细胞培养及后续的功能评价等更是两眼一抹黑,我们花了两年时间补充最基础的入门知识,组织工程人很司空见惯的事情我们都要摸索很久,还好挺过来了。 当然对做组织工程或生物材料的课题组来说,采购生物3D打印机,并掌握一些工程化的方法,就可快速入门。生物3D打印机有很贵的,多功能复合的,也有便宜的、走专用及定制化思路的。从发挥设备效率、易用性角度而言,我建议组织工程或生物材料背景的课题组采购专用及定制化思路的生物3D打印机。 国内研究一个误区就是,以为购买了昂贵的设备就万事大吉 ,事实上我见过很多课题组购置了一百多万的生物3D打印机,使用效率却很低。究其根本原因是设备的功能不能充分利用,此外更缺乏一个懂生物3D打印工艺的团队辅助指导。哈哈顺便做个广告,我们课题组在苏州智能制造研究院产业化的小型、专用、便携式的生物3D打印机就是为组织工程或生物材料背景课题组所设计的,我们不光能提供生物3D打印机,更重要的是可提供从生物墨水到具体应用全流程的指导。 五 、 建一个生物 3D 打印实验室价格很昂贵? 基础的生物3D打印实验室并不是很贵,一个完整的生物3D打印实验室,需要细胞培养室及细胞培养箱、细胞冻存设备、显微镜等检测设备、生物3D打印机、生物墨水配置工具等。一个基本的生物3D打印实验室大概60-80万就可以搞定。如果是组织工程或生物材料背景的课题组,估计添置几台生物3D打印机就差不多了,30到40万元就可添置两到三台生物3D打印机。
个人分类: 论文|7382 次阅读|6 个评论
3D生物打印中的生物墨水可打印性研究
热度 5 heyongzju 2016-7-22 10:44
3D 生物打印中的生物墨水可打印性研究 39 Research on the printability of hydrogels in 3D bioprinting.pdf Researchon the printability of hydrogels in 3D bioprinting, Scientific Reports, 201 6,6:29977, DOI: 10.1038/srep29977 生物墨水的可打印性关系到 3D 生物打印是否能取得期望的精度。而生物墨水作为一种典型的软物质材料,其打印精度的控制是能否制造出临床尺寸结构的一个关键。目前国内外对此研究较少,甚至连可打印性“ Printability ”这个概念的定义都不清晰。在本文中我们从制造角度对生物墨水的可打印性进行了研究,对生物墨水打印时的合适黏度、从基础的 1D 线条打印到 2D 的支架打印,再到 3D 的组织实体打印中的各种误差成因及调控进行了探讨。并尝试对可打印性“ Printability ”进行了定义。 所谓的可打印性或者说某种生物墨水具有打印性通常包括三层含义:( 1 )、生物墨水的黏度需要能可调,比如通过温度、剪切变细等特性。只有可调才能设计适合的打印方式及打印参数区间。( 2 )生物墨水在打印前要是液态的,以避免堵塞喷嘴,打印后要能迅速变为固态以保持形状。在逐层打印的过程中,打印的纤维凝胶化并彼此粘结非常重要,这决定了该材料或该打印工艺是否是正真的 3D 打印。( 3 )拥有或找到针对该材料的打印窗口或工艺参数区间也非常重要。目前有大量的看起来很美的新型生物材料或生物墨水的研发报道,但最终这些墨水只能局限于某些简单的成型,使其失去实际意义。 从制造角度说,生物墨水中最常用的凝胶材料的打印窗口其实很狭窄。为了保证更好的成形精度,需要更高的墨水浓度或交联密度,而这会对细胞的迁移增值造成很大的影响,同时高浓度的生物墨水也会增加打印的难度。然而,低浓度的墨水难以定形。由于需要在墨水中混入细胞,因而很多用于处理凝胶及增强凝胶强度或活性的方法不具有生物兼容性。理想的生物墨水要求合适的黏度、足够的强度、良好的生物兼容性及降解性。迄今为止找到一种合适的生物墨水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个人分类: 论文|13522 次阅读|9 个评论
能够直接打印内部血管网络的新型细胞打印工艺
热度 4 heyongzju 2015-5-21 10:15
能够直接打印内部血管网络的新型细胞打印工艺 摘要: 活性组织内遍布的各类血管是器官保持活性的根本,只有有效的加工出相似的血管网络才有可能实现营养的有效输送,确保3D打印后形成一个真正的活性器官。浙江大学浙江省三维打印工艺与装备重点实验室傅建中教授团队经过一年多的研究探索,成功探索出了一种全新的细胞打印工艺,该工艺能在打印组织结构的同时打印出内部的营养输送通道,使得大尺寸器官3D打印成为可能 。本细胞打印方法还可以广泛应用于片上器官、凝胶基微流控芯片、细胞传感器芯片、药物筛选芯片等领域。 在打印的组织中构建血管网络以运输营养一直是细胞打印领域的研究热点,常见的方法是先制造类似血管的流道结构,然后包覆在凝胶结构中,或者是基于牺牲工艺的流道构建技术。但是这些方法需要的工艺过程复杂,无法实现支架结构和流道网络的同时打印,难以在内部构造有效的流道,故无法解决大尺寸打印组织的后续培养问题。 浙江大学浙江省三维打印工艺与装备重点实验室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基于中空凝胶纤维融合工艺的细胞打印方法,实现了支架结构和流道网络的同时成形。通过课题组自行研发的三维打印机,利用同轴喷头制造出中空凝胶纤维,通过三维打印平台控制中空凝胶纤维的沉积位置以及控制凝胶反应的交联时序,使中空凝胶纤维融合一起形成具有内置流道的三维结构。课题组通过大量的工艺实验,系统解决了凝胶融合工艺;证实了融合后的凝胶结构强度适合于器官打印要求;并通过后续的细胞培养验证了营养通道的有效性。 本方法源之于偶然发现,课题组有一次在使用同轴喷头进行凝胶纤维挤出实验时无意中发现两条凝胶丝可以融合在一起,并具有一定的强度,随后的多次重复实验表明适当的凝胶交联时序能够复现这一现象。由于凝胶纤维内部中空,便于营养输送,课题组开始尝试基于中空凝胶纤维进行组织打印,经过近一年的实验,从原理、工艺到装备上证实了本方法的可行性。 本方法的优点有: 1 、 利用未完全反应的中空凝胶纤维融合原理,在打印三维生物结构的过程中可以实现支撑结构和内部流道的同时制造; 2 、 形成内部流道的工艺简单,不需要后处理工艺,有利于细胞存活; 3 、 利用溶胶 - 凝胶交联反应的程度来实现中空凝胶纤维线与线和层与层之间的融合。结合中空凝胶纤维的尺寸,通过控制线与线和层与层之间的距离便可以得到融合成一个整体的三维生物结构; 4 、可以快速地制造尺寸较大的组织器官; 5 、打印出的微流道可以作为一块完整的凝胶微流控芯片,进行各种大通量药物筛选等生化应用; 6 、本工艺采用的是 AB 两种材料反应的模式,因而诸如纤维蛋白胶、壳聚糖等各种生物兼容性材料都可以采用本方法加载细胞打印出含流道网络的结构。 图 1 营养通道同时成型的细胞打印工艺原理图 图 2 基于中空凝胶纤维融合机理构建的流道网络结构(电镜图) 图 3 打印出的含营养通道网络的二维及三维凝胶结构 图 4 营养大分子在打印出的流道内可有效渗透 图 5 营养流道的内外径和打印工艺间的关系 图 6 可打印参数区间的确定(各工艺参数对打印过程的影响) 图 7 凝胶融合后强度表征 图 8 打印的含细胞凝胶结构(绿色为活的细胞,红色为死去细胞) 图 9 有无营养通道下细胞的活性对比 目前该成果已在 Elsevier 旗下的 Biomaterials ( IF=8.3 )期刊发表,题为“ Coaxial nozzle-assisted 3Dbioprinting with built-in microchannels for nutrients delivery ”, DOI : 10.1016/j.biomaterials.2015.05.031 22 Coaxial nozzle-assisted 3D bioprinting with built-in microchannels for nutrie.pdf 论文第一作者为实验室博士生高庆,通讯作者为贺永 ( yongqin@zju.edu.cn ) ,围绕这个打印工艺及打印平台可以做很多更深层次的探讨,欢迎相关学科老师一起合作深化相关的研究。
个人分类: 论文|5825 次阅读|13 个评论
基于微滴喷射的打印过程误差建模与补偿
heyongzju 2014-12-15 11:48
基于微滴喷射的打印过程误差建模与补偿 摘要:基于微滴喷射的3D打印(增材制造)技术是增材制造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成型精度与效率是微滴喷射控制技术的主要目标,基于喷墨打印技术的3D打印目前在细胞打印等器官制造中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目前大部分的研究都集中在通过分析液滴与基材的撞击过程、产生高精度液滴等技术等来提高微滴喷射的加工精度。其实,喷头与基板的相对运动会产生微滴漂浮误差,从而导致加工过程中微滴偏离目标位置。该误差是所有微滴喷射技术中都无法避免的,当喷头与基材相对运动速度较慢时,该误差可以忽略不计,但随着加工效率要求的提高,该误差给加工质量带来的影响就无法忽视了。本研究从运动控制与路径规划的角度解决该问题,在加工过程中,通过对加工路径的预读取和误差判断,根据建立的误差模型对路径进行修改并产生修正路径和修正速度曲线,对上述误差进行补偿,提高微滴喷射的控制精度,从而获取满意的产品质量。 微滴喷射技术通过在喷头内部以换能器产生体积变化在腔体内产生压力波,压力波传到喷嘴变为流体速度从而使低粘度材料溶液从喷嘴喷出,在生物支架,细胞打印等多个领域得到广发应用。典型的微滴喷射架构如图 1 所示。通过喷头与基板的相对运动,喷头腔体内的液滴与容器中的液体之间的化学反应产生颗粒从而实现的层层打印。在喷头与基板之间的相对运动过程中,液滴会产生偏离误差,该误差的示意图如图 2 所示。本研究则从运动控制及路径规划的角度补偿该误差。 图 1 典型的微滴喷射装置架构示意图 图 2 液滴漂浮误差示意图 首先对微滴喷射过程中的液滴漂浮误差进数学行建模,计算出在一定高度与喷头速度下的误差。根据两相邻液滴之间的距离(公式 1 与图 3 )以及期望的相邻液滴重合率得到误差值。根据加工过程中的具体情况,由于液滴的漂移会可能产生三种误差:分别是加减速过程中,拐角处以及曲线路径。加减速过程的误差如图 4 所示。拐角处的误差如公式 2 以及图 5 所示,圆弧的误差如公式 3 与图 6 所示。 图 3 相邻液滴距离示意图 图 4 加减速过程中的液滴漂浮误差 图 5 拐角处液滴漂浮误差 图 6 曲线路径液滴漂浮误差 根据建立的误差模型,通过修改加工路径方法从运动控制的角度对该误差进行补偿,具体补偿算法如图 7 所示 图 7 误差补偿控制流程图 通过对细胞打印中的凝胶液滴漂浮误差进行补偿之后,加工案例如图 8 所示,可以看出加工质量得到了改善。 图 8 补偿算法使用案例 目前该成果已在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anced ManufacturingTechnology 期刊发表,题目为 “ Droplet deviation modeling andcompensation scheme of inkjet printing ” 。 12 Droplet deviation modeling and compensation scheme of inkjet printing.pdf
个人分类: 论文|3807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1: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