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未来方向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留下来,便深入下去
XiaonongMa 2017-4-1 19:51
直博的事情尘埃落定了。最终,仍留在了中国石油大学,已经度过近六年的学校。 既然留下来,心便不再像之前那样飘着,四处企盼着未来的归处。 当下,所能做的便是尽心竭力地追随内心指导,学习机械/石油机械基础知识,追踪各个相似学科发展,开阔自己的视野,对自己的未来、研究方向、学科发展有自己的见解。 人总是要有一个目标的,有的人也终将是一些人的榜样。 除了自己的导师王旱祥教授,我最喜爱的老师便是齐明侠老师。他们都是中国石油大学的老土著,王旱祥教授师从万邦烈老师,齐明侠老师师从陈如恒老师。 未来自己也是一名中国石油大学的老土著了,我想要让自己留有石油大学的血脉,保持石油特色。 在此,转载一篇文章,以了解石油大学的发展。 我想成为一名大学老师,教授学生基础知识和人生道理,带他们看到学科的新发展,让他们看到学科的未来。 我想成为一名科研工作者,能够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将自己所学尽可能地转化为有所应用的成果,无论是解决问题大小。 黄河尽头的记忆——我的大学生活 田树民 黄河是中国人的一种情结,是一种类似儿女对母亲的那种情结。大漠孤烟,长河落日,金戈铁马,胡笳声碎,这是我从小就喜欢的景色。有时候到西部去,每每会被那黄河远上白云缥缈、一片孤城万仞高山的悲怆气氛深深触动。然而,更让我魂牵梦萦的,却是黄河入海流的地方,那个我度过了四年激情岁月的地方。那里,也是一片孤城,漫漫旷野,油气喧腾,没有鸟语花香,没有山清水秀,却有我的青春,有我的梦想,有我难忘的大学生活。 我们的命运从此改变 我们那一年考大学,是中国一个特殊的历史事件,叫恢复高考。“七七级”这个词,在词典里都有特殊的意义,那是在血与火的沐浴中涅 槃 的凤凰。 没有含辛茹苦的初中高中,没有浩如烟海的复习资料,没有家长耳提面命的絮絮叨叨,没有高考前的紧张冲刺和忐忑,甚至都没有金榜题名的激动和喜悦。就是这样,一切都是懵懵懂懂的,像一个很遥远很模糊的梦,我们这些时代的幸运儿,在五十选一的竞争中跨进了大学的门槛,我们的命运从此改变。 华东石油学院,山东东营 360 信箱,一个陌生到要在地图上用放大镜寻找的地方。走出张店火车站,眼前尽是眼神里闪烁着幸福和迷惘的年轻人。看着远远近近的井架和磕头机,经过一片片空旷的原野和陌生的村庄,在凛冽的春日寒风中,雄心勃勃又惶惑不安的我们迈进了大学的校门。 那时的华东石油学院还很简陋,和我们心目中的大学相距甚远。学校里只有一座女生宿舍楼,男生都住在“干打垒”的房子里,昏暗,没有暖气,用天然气把一堆铁屑烧红取暖。所谓的图书馆,就是两间小平房,可以坐三四十人,一开门就人满为患。两座教学楼也都很小,矗立在学校的东北角和西北角,很大的课没法上。但这些都无妨,没有任何人抱怨,我们依然骄傲,我们是大学生,是考进大学门的学生。 北京来的老师们很有创意,模仿“燕京八景”,给学院也来了个“八大名胜”。无法闻其详,只知道电影广场上碉堡似的厕所和印刷厂前的大柳树都名忝其中。大概也有很文雅的名字,像什么玉柳春风、西台晚照之类。而东北角上的小商店被称为四合院,真真纯正的北京情结。 这帮小青年,哪来的牛劲啊 当时的华东石油学院只有四系一部,勘探、开发、炼制和机械四个系,另外有个基础部。我们机械系有三个专业六个班,矿机、化机和储运。起始还有个自动化专业,后来就分出去了。每班三十多个人,女同学较少,不足三分之一。 矿机两个班难分彼此,从入学到毕业我们一直在一起,大家相处得很好,像一个班一样。我进校第一个认识的同学就是陈怀荣,因为他来自蚌埠市蚌埠县小蚌埠公社,我给他起个外号叫“大蚌埠”,一直叫了四年。大名鼎鼎的黄鸣(山东皇明太阳能有限公司创始人)也在一班,那时他还是个清纯的毛头小伙。第一次系里开联欢会,他上台用口琴演奏《苗岭青又青》,吹了好长时间。我还和他打赌举过车轱辘,他输了,买了一盆冰棍请大家吃,那时的冰棍两分钱一支。一班留校的同学较多,后来遇见的师弟师妹们,自报家门总是说自己是齐明侠或张作龙的学生。我们矿机二班的班长是王和风和陈建国,开始的团支部书记是李莉,还有张宝成和郑勇。后来的班长是曹玉德,书记是杨肖凤。 化机的两个班也和我们很熟悉,开始的基础课都在一起上,宿舍也在一起。 那时除了上课,班级也搞很多活动,还经常开小组会,讨论些什么事情。记得有一次是讨论应该学雷锋还是学陈景润,我们组争执得很激烈。最后大家一致认为都要学,既要去研究哥德巴赫猜想,也要把汽车开得和雷锋一样好。还有一次是讨论《中国青年》上潘晓那封提出了“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命题和惶惑“人生的路呵,怎么越走越窄”的长信,大家争论人是不是可以自私,还说太阳也是自私的,发热发光是主观为自己,客观为芸芸众生。这些话当时还是有些“大逆不道”的,我们感觉到,这个世界在悄悄地变化,但当时还不会说“思想解放”这一类的时髦词。我们组的女同学特腼腆,不喜欢发言,组长王玉柱每次都循循善诱,但她们仍然不发言。其实,主要是时代的原因,那时还有些封建,放不开。朱嘉、杜艳君和陈淑芳后来遇见,都是很亲切很健谈的。 班级活动印象很深的还有集体劳动,水稻插秧和收割。学院南面是一座水库,后来改称荟萃湖了,水库边上就是学校的稻田。东营是盐碱地,灌上水以后就结成一块硬板,光脚丫踩下去很舒服,可秧苗很难插下去。不知是谁发明了联合作业法,前面一人用小棍儿戳一个眼儿,后面的同学就把秧苗塞进去,老师们说这样也能活,我们权当闹着玩儿似的把那么多的秧苗插完了。秋天去收割,稻子还真长大了,虽然没有闻到稻花香,更无岸柳成行,却也金灿灿一片,很壮观。我们班的同学农活做得少,割一会儿歇一会儿。一班的男生多,尽是些行家里手,也有干劲,一大片呼啸而来,呼啸而去,齐刷刷的大片稻田就都见了亮。 我想起《海港》里那个坏分子钱守维说的:这帮小青年,扛着大包练赛跑,哪来的这股牛劲啊。 我们是多么幸福的一批学生 大学第一学期,对老师的印象非常深。数学老师卢名高,习题课老师姓施;工程画是李可夫老师教的,习题课老师是杨灿。英语和化学老师记不清了,政治老师是余世诚。 卢名高老师是广东人,普通话不太标准,但高等数学讲得真好,深入浅出,清晰缜密。那是开学后的第一堂课,我们听得极其认真,生怕漏掉一个字,笔记也记得很认真。记得是樊映川的教材,那节课是讲解析几何的直线方程,我们第一次交作业,有几个绝对值的问题我们处理得很精彩。卢老师一阅完,就迫不及待地来到我们宿舍,他举着我们的作业,嘴唇似乎有些颤抖,激动之情,溢于言表:十年了,十年了,我又批改到大学的高等数学作业了。是啊,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做了一个荒唐的梦,这个噩梦又这样长。梦醒时分,惆怅,痛苦,希望,百感交集啊。 李可夫老师是个黑色幽默的典型代表,很健谈,讲的笑话都是带着眼泪的。他给我们讲述学院从北京迁校到东营的故事,那个荒唐的一号命令,那个没有月色没有灯光的夜晚,渐远人迹的寂静,大呼小唤的集合哨声,拉着手的老师们,院子里堆积如山的教具。他给我们讲最初讲课的情况,讲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有的连初中都没读过,讲拾荒的老乡从教室后门旁若无人地走进来,那种心被深深刺痛的感觉震撼着我们。 杨灿老师是大学期间与我们最亲近的老师了。刚进校时,有些同学想家,工程画对许多农村来的同学而言也太抽象,学得一脑门子糨糊。我记得杨灿老师是四川人,说话语调柔婉又亲切,她经常带着孩子,到我们宿舍和同学们聊天、答疑,那种亦师亦亲的感觉温暖着同学们的心。后来有母校的学弟学妹们到我们厂实习,我讲起杨老师的故事,眼眶都是湿润的。 余世诚老师讲的中共党史课也是可圈可点的,他掌握的近代党史史料极多,当时的背景下还不能太放得开,但我们听起来已是很精彩了。后来读一本党史出版社的《红色的起点》,里面讲到中共早期在苏联的领袖人物的情况,资料还是引用余世诚教授的论著,可见他在此领域的影响。 在讲专业课之前,还有许多好老师给我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学普通物理时讲力学的是唐老师,他自报家门说是石油学院大名鼎鼎的“唐胖子”,结果,大不敬的我们就没有记住他的名字。唐老师讲课一不带书,二不带讲义,一支粉笔足矣。一堂课下来,文不加点,似河水滔滔不绝。有时看看表还有五分钟,仍要另起一个章节,每堂必拖。唯一一次翻书是把同学们的习题集拿来布置作业,还找了半天没找着,原来是书拿倒了。唐老师厚积薄发、满腹经纶、轻车熟路的大家风范让我们很是折服。 教理论力学的傅雅琳老师,讲起课来激情四射,仿佛天生就是老师,枯燥的理论力学被她讲得栩栩如生,清风拂面。可惜我的理论力学没考好,其实学习还是很努力的,也很扎实,但是有两个大题计算错了,那时也没有计算器,手算的,不知哪里出错了,只弄了个及格,想想挺对不起傅老师的。 教光学和原子物理的冯世 瑄 先生,是新中国成立之初从海外归来报效祖国的老“海归”,言必称爱因斯坦,“文化大革命”中受尽磨难。他讲起课来妙趣横生,浑然天成,有时先写一段英文,一字一句地给我们讲;有时先来段小故事,“有一个法国人,他说他要搞数学,做呀做,就做成了”。冯先生历尽劫难而童心未泯,听他的课,我们感到格外亲切。 教机械零件的张惠文老师是我们班主任,她是原北京高校田径运动会“三铁”项目的冠军,上课风风火火,快人快语,一板一眼地教我们怎样查手册,校核零件强度。课程最后要画一个减速箱,算是综合训练,我画总图时把轴承位置图面留小了,又不愿去改图,只好选一种稍轻便的轴承,计算计算强度也够了。她的助手老师不太满意,在教室里走来走去,说一个大人能挑八十斤,一个小孩勉强也能挑八十斤,可长此以往后果会怎么样呢?我画着图应声而答:“长此以往小孩就长大了。”同学们哄堂大笑。后来张老师还是给了我“优”,我是她的课代表。我挺惭愧的,这不是严肃的科学态度,觉得对不起老师。 还有教热处理的刘金暖老师,教电工学的黄先生,教机制工艺的向老师,教水力学的袁老师,教英语的陈老师,回想起来都那么认真那么亲切,对我们孜孜不倦、循循施教,我们是多么幸福的一批学生啊。 那时,我们的英语水平很可怜,第一年高考就没考英语。到学校后从字母开始学,但进度很快,第二学期就开始读一些工科的材料。由于基础水平太低,很多同学学得很苦,清晨操场的各个角落,都有苦读冥想的英语学习者。淡淡的晨雾里我们憧憬着年轻的梦,好像天下兴亡都负在我们的肩上。不需要监督、催促,每个人都在拼命学习,因为,科学的春天来了。 矿机课豪华的教师阵容 走南闯北的日子,接触的大多是与石油有关的人和地方,有时就喜欢自报家门,告诉人家我是华东石油学院矿机七七级的。许多次都因此多喝好几杯酒,因为碰上了小师弟小师妹们。有一次在长庆油田,一个饭桌上学矿机的有六七个人,分别来自西安石油学院、西南石油学院、大庆石油学院、江汉石油学院,所有矿机专业的课本都一样,都是我们的老师编撰的。我如数家珍地告诉这些师弟师侄们,陈如恒、方华灿、张嗣伟、赵怀文、万邦烈、陈智喜、李继志老师给我们上的矿机课,胡泽明老师带我们搞的毕业设计,他们马上肃然起敬。他们只是在教材的封面上见过这些名字,而我们却是直接聆听教诲的了。仔细想来,那个时代矿机课的教师阵容,真是豪华,这些老师十年修炼真是憋足了劲儿地教我们啊。 陈如恒老师为我们讲钻机总体设计,中国的石油钻机教材凝结着他们这一代老师的心血。记得宝鸡石油机械厂第一部电动钻机验收时他曾老泪纵横:我们中国终于有了自己的电动钻机了!陈老师到过我们厂两次,对我们厂新的石油钻机动力提出要求。我还陪他到油田井队爬上钻井平台。我自惭不是陈老师的好学生,在校时没有很好地听课。但我可以无比骄傲地告诉周围所有的人:这是我的老师,给我讲过课的好老师。 张嗣伟老师给我们讲井架课程,桁架结构的设计计算把一个大井架拆得七零八落,一根根二力杆计算得好麻烦。张老师的仪表台风很让人赞叹,确是为人师表的样子。方华灿老师给我们讲海洋钻井平台,他所有的板书都是英文,讲课时半英文半中文,经常有些很经典的句子。陈智喜老师给我们讲的是钻机平台以上的东西,转盘、绞车、天车、游车等,那些东西不接触实际,当时听起来如堕云雾,只记住了很多有趣的名字,猫头鼠洞鹅颈管,猴台驴头钻杆排,整得跟动物园似的。 万邦烈老师是留苏的博士,讲课最精彩,上万老师的课,我从不瞌睡和走神,枯燥无味的采油机械被他讲得妙趣横生。我们记住了游梁的链条的抽油机,大驴头一磕一磕的都有了生命。我们知道了采油用的电动潜油离心泵、水力活塞泵、螺杆泵。万老师曾带我们去胜利油田参观实习,大冬天的和我们一起站在敞篷卡车上,任寒风刺骨。我们劝他坐到驾驶室里去,他说没有为同学们要到有篷子的车,他要和我们同甘共苦。这些事我永远记得这么清楚,老师不光教我们知识,也教我们做人呢! 快乐的读书生涯 大学生活有很多的时间是在图书馆里度过的,那里记录着我们的探索和勤奋,也记录着我们的友谊和快乐,当然,有的同学在那里还记录着爱情。 刚入校时,图书馆很小,阅览室只有一二百平方米,每天下午一开门就人满为患,门口挤得水泄不通。记得《上海文艺》刊登肖平的《墓场和鲜花》时,我想去一览为快。当至,门口人潮若涌,恰好看到化机一班的王刚挤在门口,大喜过望。遥遥告知《上海文艺》定要拿下,切记切记。岂料老弟以给我占座学习为重,待我进去,向我招手表示大功告成,而《上海文艺》早就落入他人之手了。 第二学期新图书馆就建成了,大阅览室宽敞明亮,真是学习的良乡。只是我学习的精神太差,每每去了,只是完成例行的作业,而后就去看杂志了。 那时的文学期刊像雨后的春笋般,多得让人眼花缭乱。大型期刊《十月》、《收获》、《当代》自不必说,《花城》、《清明》、《钟山》亦各领风骚。王蒙、刘绍棠、张洁、谌容、张贤亮、汪曾祺等一干老树发新花,孔捷生、黄蓓佳、王安忆、张抗抗、铁凝、陈建功等众多新星亦灿烂。干涸了十年的文化沙漠,春风春雨乍起,便山花烂漫,四野芬芳,确实让人目不暇接。我深深沉浸其中,在那里,我领略了更多的人生冷暖世态炎凉,品味了更多的人间苦辣甜酸,认识了更多的世道险恶丑陋,领悟了更多生命间的殷殷真情。 最早触动我们的是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和《地质之光》。徐迟用最优雅的文笔,描述着科学家的情怀,陈景润和李四光是科学圣殿里中国人的骄傲,成为我们顶礼膜拜的偶像。还有理由的《扬眉剑出鞘》,栾菊杰一支花剑让我们热血沸腾,虽说只是世界青年锦标赛亚军,但在当时的中国,多么需要这样一种拼搏、不屈、奋进的精神啊。 后来又有很多作品对我们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刘心武的《爱情的位置》,把爱情的话题登堂入室,引入人们的视野,不再去掩饰那些羞羞涩涩了;卢新华的《伤痕》,第一次揭开“文化大革命”带给中国人民心灵深处的伤痕,尽管是血淋淋的,却开始让我们反思人的权利,尽快从那些噩梦中醒来;张洁的《爱是不能忘记的》,第一次让我们正视和思索没有婚姻的爱情和没有爱情的婚姻,哪个是更不道德的;靳凡的《公开的情书》让我们读到了一份爱情的宣言,我把好多真真和老久、老嘎的名言记在小笔记本上;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让我们知道了中国的企业病入膏肓,要改革要引进先进的管理是何等之难;孔捷生的《在小河那边》,让我们看到在社会的深渊里 苦苦挣扎的姐弟,不幸撞破道德的底线,他们的心灵在经受怎样的折磨,我为之潸然泪下;张贤亮的《绿化树》让我们见识了最不幸的殉道者怎样在最底层苦苦地苟且偷生,人间最朴素的爱那么纯真,那么简单,那么荡人心魄; 那时,图书馆是学生阅读新书籍最重要的途径 汪曾祺的《受戒》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江南的水墨画,那山那水那荸荠那小脚丫,淳厚的民风民俗,明海和小英子,人世间我们怎么没有注意到这边边角角可以这么美…… 还是在这个图书馆,我开始知道舒婷、顾城和北岛,朦胧诗像一股温暖的风开始刮进校园。我在报纸杂志里细细搜寻,把一首首小诗抄到我的笔记本上。这些诗歌,开启了我们的思想,让我们更加细微地观察审视我们所处的世界、社会、人生,感觉平凡的人心灵深处的秘密,体味大千世界万事万物美的感受,捕捉生命生活中那些最原始最纯真的快乐,学会理解,学会尊重,热爱生命,热爱生活。 学院的商贸中心在学校的东北角,老师们都叫它“四合院”。这里有一间小门脸的百货店,卖烟酒糖茶日用百货,那时物资很匮乏,也没什么好东西。再往里走是邮局和储蓄所。最西端是个小书店,那么小,书也不多,但却是我流连最多的地方。里面卖书的小姑娘不是很漂亮,小眼睛,表情也很冷淡。我们有时感到她是天使,有时感到她是恶魔。在那个小店我买过很多书,有《醒世恒言》、《警世通言》;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的《飘》是傅东华翻译的,三册是分三次来的;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冈察洛夫的《奥勃洛摩夫》,雨果的《笑面人》、《悲惨世界》,司汤达的《巴马修道院》,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那时书很便宜,一块多一本,有些薄一点儿的才几毛钱,但对我来说,却是最主要的开销了。我和几个认识不认识的书迷几乎能算准书店什么时候进新书,每每有所斩获,便喜出望外,似有寝食皆可置之度外之感。买到得意的好书,就觉得那小姑娘像天使一样。有次被告知《约翰·克里斯多夫》来了,我第一时间跑到那小书店,小姑娘告诉我还剩最后一套,半是揶揄半是庆幸对我一笑,那时她真是天使的形象了。有时新书到了,码在里屋,不卖也不让看,我们想偷偷进去看一下来的什么书,都被冷冰冰地拒绝时,真是要用恶毒的语言咒她了。当时商务印书馆头版一次印刷的《光荣与梦想》没买,真是很遗憾,它们是一本本来的,稍一犹豫,就失之交臂了。 人生如戏 石油学院有一个大礼堂,挺大挺大的,我们进校时,那是校园里最恢宏的建筑。礼堂在学校的正中央,分隔着教学区和家属区。 礼堂外貌甚是光鲜,里面却是空荡荡的,没有椅子。我们每个学生进校发一个凳子,开会看电影就自带凳子。在礼堂开过几次会,印象都很淡了,无非是学习会、报告会之类。印象较深的是在大礼堂里,看刘少奇和彭德怀追悼会的电视直播。面对他们在政治漩涡里起伏的命运,我们都在深深地思考,为什么要这样,为什么会这样呢? 礼堂西头是电影广场,还有号称八大景观之一的中央圆形厕所。据说石油学院的电影放映座机是当时中国最好的,我敢说,那时中国所有的电影院都没有我们学校放的电影清晰明亮,大幕布,真好。有这两个天使陪伴,我们的四年大学生活增色不少。 学校每周都有电影,多时可放两三部,记得有一次在七八天里放了五六次电影,我们用数学语言称之为“连续区间”。礼堂门口有个小窗台,一块小黑板儿宣告着我们今晚的福音。学习紧张的时候,也感到老去看不太好,但越是连续放的越是好电影,让你欲罢不能,找个理由就和自己妥协了。 看电影时总要有人先去占座,去晚了在边边上看实在不舒服,有时还只能到银幕反面去看。郑勇同学是我们班最助人为乐的了,我的大多数电影消息都是他告诉我的,每次也为好多同学占座留空。那时节,广场上人山人海,在人群外面大声呼喊,有人在里面摆手呼应,然后举着凳子挤进去,也不失为一种很得意的行为。 那时的电影大多一般般,现在叫我看,可能没几部我会去看的。可回想起来,当年还是很有滋味的。 “文化大革命”刚结束没几年,《红楼梦》、《早春二月》、《祝福》、《林则徐》、《甲午风云》等许多被解放的老电影从沉寂中重生,看得我们目不暇接; 20 世纪三四十年代赵丹、陶金、舒绣文、黄宗英等老前辈的作品也回归银幕,《十字街头》、《一江春水向东流》、《乌鸦和麻雀》等令人惊叹中国电影造诣曾如此之高;新电影也特别多,“文化大革命”噩梦,伤痕悲切,新时代赞歌,探索新潮,一应俱全。印象比较深的是《庐山恋》、《芙蓉镇》、《小花》、《巴山夜雨》、《青春万岁》。还有些喜剧,《甜蜜的事业》、《她俩和他俩》、《小字辈儿》,等等。张瑜、刘晓庆、陈冲等当红女星还是给青春的我们留下了很美好的印象。 最激动人心的是新引进的外国电影。记得日本影片《追捕》在最热火朝天的时候来到石油学院,整个学院几乎是奔走相告,我们下午四点就去占座位,还没占到最好的地儿。周围的单位也不知来了多少人,整个广场乌压压的。因为跑片,前面加演了山西梆子《三关排宴》,天上还飘着细细的雪花,我们冻麻了的脚和着梆子声和杨排风激昂慷慨的唱腔一起跺着,犹似千军万马在阅兵,那盛况真是令人至今记忆犹新。 离开学校后,我再也找不到看电影的感觉了,也再没有那种等候期待的激情了。就像鲁迅先生在《社戏》里说的,再也没有听过这么好的戏了。 爱体育运动,更爱集体活动 我们上学的四年中,非常注重体育运动和体育锻炼。一般早上都早早起来,围着操场跑上几圈,就掏出个小本去读英语了。石油学院的操场很大,标准的四百米跑道和足球场,唯一可惜的是寸草不生。操场的地面不渗水,周围有很多沟,里面经常有水,偶尔打球掉进去会很沮丧,叹息“我将此心向明月,无奈明月照沟渠”。操场边上有些小树,杨树和柳树,委委屈屈地长着,清晨那里聚满了英语爱好者。 学院每年开两次运动会,每到春季和秋季,运动健儿们就施展一下身手。我们班的从培礼和杨肖凤,储运的谢春刚、宋贵生,化机的几个女同学都是田径好手,我们这些不太在行的也去忙碌一气,当个铅球跳远裁判什么的,混个笔记本,其实主要是喜欢参加集体活动。 有一年学院组织万米长跑,围着学院周围的公路跑一圈,一万米还多。许多同学报名了,高手们争名次,我们重在参与。我和徐侃一起跑的,以为会很累,其实跑下来也没啥,最后我们还装模作样地去冲刺,大概是第二百五十多名了。而后许多天,我早上起来要多跑好多圈,有些曾经沧海难为水的感觉了。 学院还组织我们体育达标,发证章。一百米短跑 14 秒,男生单双杠引体向上或屈臂支撑 10 个,女生仰卧起坐,水库里游泳 100 米,好多怕水的同学只好负重 5 公里行军。真真假假的我们也都通过了,比如游泳大约多半是走过去的,百米短跑至少要抢跑十多米。那些日子,这些小小的成功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快乐。 中国女排和男排,在亚洲和世界大赛中的突出成绩,点燃了我们平静的生活。直到现在,我还能说出那个时代每一个女排和男排队员的名字,以及她或他是几号,在场上打什么位置。 1981 年,女排逆转日本首获世界冠军,男排在绝望中反败为胜,在世界杯预选赛上战胜韩国队,从而进军该届世界杯,我们敲盆砸碗地满校园里庆祝。不过就这么大个院儿,连个围观叫好的都没有,乏味得很。第二天才得知,北大的学生们在天安门前集会游行,喊出了“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口号,成了当代中国的一个标志。 石油学院的桥牌队历史悠久,原先就是北京高校的一支劲旅。而我对桥牌的认识还是看凡尔纳的小说《八十天环游地球》,里面那个福克先生每周要去俱乐部打几圈桥牌,觉得那是很绅士的活动,后来知道邓小平、万里等许多名人也是桥牌高手,便决心要了解、学会。 当时系里有几个同学会打,但仅知皮毛而已,我们受的是高等教育,强项就是掌握一门学科的学习方法,所以找了本人民体育出版社的《桥牌入门》,理论一开窍,辅之不断的实践,提高很快。那时我们几乎天天“桥”一下子,最有瘾的是储运的“大葱”,有时快考试了也拉我去打桥牌,同学们不打就去找老师。开发系的马旭东老师是高手,我有时也和这些高手老师竞竞技,居然难分伯仲,未免有些得意洋洋,也以桥牌高手自诩了。 毕业以后,我自己又买了很多桥牌的专业书,谙熟了诸多桥牌理论,才知道当时水平还是比较初级的。不幸的是,工作后再也没有时间去打桥牌了,也没有这么多好牌友了。小玩怡情,大玩伤身。当时学风很盛,虽然只是玩玩扑克,可常常还是觉得上对不起祖宗,下对不起黎民,忏悔醒悟,节制再三。其实,这些小小的娱乐,在我们的印象里,比之学习的那些深奥而又无用的课程,深刻多了。 民以食为天 刚进华东石油学院,过的还是一种大锅饭生活。每人一张饭卡,每天三个空格,吃一顿画一个勾。早饭是玉米粥,一个馒头,一块咸菜。中午、晚上都是一大盆缺油少盐的煮白菜,两个馒头。隔几天要吃一次粗粮,两个玉米面窝头。吃完白菜,还要在碗里倒些开水喝,谓之高汤。那些南方来的同学,对馒头本就耿耿于怀,不肯认同,对窝头简直就恨之入骨,他们咽米饭的喉咙实在不易对付这些窝头,咽不下去。 机械系食堂后面有个猪圈,一大群肥猪优哉游哉,靠我们的剩饭剩菜活得很舒坦。但它们好景不长,好像每一两个月要宰一头。打牙祭的日子真是盛大的节日,一大碗飘着肥油的红烧肉晶莹剔透,美轮美奂,真香啊。我们机械系食堂的师傅中,肯定有一位做红烧肉的高手,而后我再也没有吃到那么好吃的红烧肉,至今难以忘怀,那可是真正的绿色猪、生态猪啊。 记得有一次感冒了不愿吃饭,生活委员徐侃给我要了一份病号饭,白菜叶的炝锅挂面,飘着好几个油星,也是很好吃,感动得我不好意思再生病了。 后来改进了,改成用菜票买菜,每个系的食堂顿顿都是六七个菜,但想吃好菜要早去排队,或加塞。这个我不行,大多让同学们给捎,同学张津德给我捎的时候最多。还有也可以去别的食堂买饭,炼制系的食堂就比我们机械系的好,他们的师傅做的烩肉片、焦溜丸子特别好吃。有时也有特殊改善,吃饺子,但轮流吃。有一次轮到我们矿机七七级吃饺子,食堂的饺子机坏了,没包进多少馅。我端着一碗饺子皮去找食堂管理员,他理屈词穷,给我们专业的每个同学退了两毛钱。那会儿,两毛钱也很重要的,这是我上学期间唯一一次商务活动的伟大胜利。 后来,变成老生了,胆子也大了,也不愿老是靠在食堂吃。我和张津德用一个小电炉和小钢精锅,经常自己做饭。为了提高厨艺,还在学校书店买了一本大众菜谱,图文并茂,没事就一字一句地学习,谙熟挂浆勾芡红烧清炖一干工艺,纵是些南北大菜,鲜鱼肥鸭,也敢按图索骥,再无胆怯,还经常和同学们讨论厨艺,向同学们传授炸丸子、打酥锅、糖醋鱼、米粉肉等一干的技艺。口福之欲,人皆有之,有些庖厨之乐,也是人生的乐趣,人生的享受了。况且,治大国若烹小鲜,小鲜烹得,大国亦能治得了。 南边的风 我们上学的四年恰逢改革开放的初期,第一年还没有什么,除了政治口号变了,社会经济生活和以往没什么大变化。第二年,南方开放的风就刮过来了。东营是小地方,但学校却是大天地,特别是广东、福建的同学们,把沿海的地域优势带到了学校,电子表、计算器、录音机、喇叭裤、“麦克镜”,许多崭新的名词走进了我们的生活词典。 那时有个电视剧叫《大西洋底来的人》,主角叫伊莉莎白和麦克·哈里斯,其中麦克戴的遮阳镜款式风靡全国,众口一词就叫麦克镜,许多人甚至舍不得撕掉镜片上贴的商标,不管它已影响了视线,以此来证明是正宗的舶来品。电子表也进入我们的班级,大概是南方的同学带来的,便宜,那时的日本电子表走得贼准,好多同学守着收音机把它对得一秒不差,第二天再和其他有电子表的同学一比高下。计算器让我们丢掉了计算尺,小小掌间之物所实现的计算功能让我们感到世界居然可以如此神奇。 南面过来的东西对我们生活影响最大的是收录机和邓丽君。所有的东西仿佛都是一夜之间从天而降,录音机、收录机、四喇叭、立体声、卡式带、 TDK ,继而涌来的邓丽君、徐小凤、张帝、万沙浪……邓丽君的歌给我们的学生生活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那些如泣如诉如怨的歌声,让我们一遍遍地听,仿佛她就在我们耳畔无休止地唱着,不疾不徐,香远益清。我们没有去过多地评价和议论,只是静静地用心去体会感受。学校里也曾反对这些靡靡之音,反对港台的不健康思想,但是,我们还是在她对故乡故居的怀念里,对爱情和生活的淡淡哀怨中,做完了一道道习题,读完了一本本枯燥的课本。我只能说,感谢邓丽君让我们体会到生活的美好,感谢她用歌声给我们的精 神以无言的抚慰。 毕业设计 那时毕业设计的课题由专业教研室命题,同学们自己报名。杨晓风、丛培礼、夏文增和我还有化机的几位同学选择跟胡泽明老师、薛敦松老师做一个真刀真枪的课题,研究油田注水泵的效率。 学校很重视我们的实践学习。此前一年,我们班还在北京进行了机械制造金工实习。实习的几个主要工厂,北京内燃机厂、北京第一机床厂都在大北窑郎家园劲松一带,其他还有北京齿轮厂和钢结构件厂,最后去首都钢铁公司参观。现在看来,学校的老师煞费苦心,让我们对铸锻焊铆,机加工的典型工艺、典型零件,都能有个直观的认识。这些厂也选得真好,每到一厂,还都有些技术人员给我们讲解。 这次到北京做毕业设计之前,老师先安排我们去了胜利油田的几个注水站,增加点感性认识。大油田采油都到了中后期管理阶段,要靠注水才能把油采出来。那时候,胜利油田现场采一吨油要注十吨水,一个大注水站有十几台注水泵,大电机呼呼地转,可离心泵的泵效只有 60% ~ 70% ,大量的电都变成热了。两位老师发现离心泵的效率关键是导叶的水力损失,我们的课题就是搞一个离心泵的试验台,做各种导叶的水力模型试验,以期把这种离心水泵的效率提高到 90% 以上。 到北京后,我们住宿和做毕业设计都在老北京石油学院南教学楼里。 薛老师带我们参观了清华大学的水力学实验室,去通县一个水泵厂看了各种离心泵实物和加工工艺,我们还去了几个大学和研究所参观学习。胡老师是我国的水泵专家,住在大北窑,到成府路乘车加倒车要两个小时。胡老师每周来两次,平时是薛老师来指导我们。我们要设计一个悬臂式的试验泵,两级导叶,因为铸件不好办,要借用通县水泵厂现有铸件,还有试验管路。前一个月调研,出方案;后一个月就伏案疾书了。设计总图,零件图,设计计算,设计说明,最后是毕业论文报告。这次训练太有用了,虽然后来我想起来,那些图纸太幼稚,所犯的低级错误不可饶恕,但人类第一次蹒跚的脚步都是歪歪扭扭的。 六十天的毕业设计,我们四个天天在一起,所说的话比四年的话加起来还要多。有时,晚上我们去五道口的电影院看电影,回来时,不愿等车了就跑回来。北京冬季夜间空旷的马路上就我们四个人,傻乎乎地跑。那一段日子真安宁,我记得是这样的清晰。 《年轻的朋友来相会》是我们读书时很流行的一首歌,我们班里还合唱过。当时也就是唱唱,“再过二十年,我们来相会”,可谁会去想二十年后的事啊。 哪晓得,二十年过得这么快。 2002 年 1 月,我们真的又相会了。全班 34 个人,到了 27 个人,天南海北,真是令人难以置信。那天我们说了那么多的话,拍了很多照片,回来的路上又唱了一路的歌。 回到住处,意犹未尽,我们簇拥在一个大房间继续畅谈。仿佛是失散多年的兄弟姐妹,回忆着当年的幼稚和不了之情,倍感再相逢的那种亲热。同学,有些特殊的情分,说也说不清楚,在我们的心里,和我们的青春岁月交织在一起,是那么沉甸甸的,放也放不下。 想来,今天的石油大学,已冠名“中国”,并分别在北京和青岛拥有了更加美丽、现代的校园。现在的东营,也是高楼林立,鳞次栉比,各色城市功能一应俱全,俨然是一个现代化的中型城市了。走在黄河尽头的那片土地上,当年我们印象中的蛛丝马迹已很难寻觅。夜不能寐时,回想自己的青春岁月,我还是久久憧憬遥望那些已不再清晰的脚印,那些淡淡的月色,那些琅琅的书声,那些模模糊糊朦胧的感情。 作者简介 田树民,男,生于 1955 年 1 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1982 年毕业于华东石油学院机械系矿场机械专业,曾任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济南柴油机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现任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济南柴油机股份有限公司董事。
个人分类: 未来思考|211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乙肝新药统统宣告失败,未来能否绝处逢生?
热度 1 fqng1008 2016-12-19 08:48
还记得小编早期整理的关于乙肝进展的那些新药物么?其中最火的可能就是ABX203(古巴新药)和ARC-520了,那时的一期数据时就给了人们极大的信心,一度认为这有可能是让乙肝成为历史的神药,然而却随着Brinapant的失败,ABX203,ARC-520、ARC-521、ARC-AAT,GS4744+TDF统统宣告失败…… 1. ABX203于III期临床试验扑街 ABX203 (古巴商品名HeberNasvac),生产公司为ABIVAX,但是其官网在2016年6月17日宣布,其用于慢乙肝治疗的在研新药ABX203的临床IIb/III期临床试验似乎未能达到主要疗效终点。 该研究的主要疗效指标为48周HBV DNA40 IU/ml的人群比例,由于近期因病毒逃逸导致患者脱落增多,研究人员分析发现最终可能未能达到主要疗效指标。而对于ABX203的进一步研究正在计划中,包括佐剂的添加,新的给药策略以及联合治疗等。 2. ARC-520、ARC-521和ARC-AAT所有研究被终止 正在临床研究阶段的ARC-520、ARC-521、ARC-AAT,惨遭Arrowhead公司宣布停止,而这一事情就发生在上个月2016年11月29日,由于ARC-520的一项单独试验中出现了试验动物的死亡,美国FDA口头决定搁置该药物的临床测试工作。而箭头公司CEO认为动物与人类的给药方式以及剂量都是有差异的,且对于动物死亡的原因进行研究将会耗时耗力,因此他们决定放弃这三种药物的研究。 3. GS-4774+TDF联合治疗慢乙肝II期临床失败 在AASLD 2016上报告的研究结果显示,Gilead公司的治疗性疫苗GS-4774联合TDF治疗慢乙肝患者并未达到HBsAg更大幅度下降的结果,虽然在前24周有下降趋势,但是随着治疗的进行,这种趋势消失了。仍然未达到设定的主要疗效目标。GS-4774是治疗性疫苗,可以表达HBsAg的高保守区域、HBcAg以及HBx,主要作用在于诱导HBV的特异性应答。但是从结果可以看出,免疫治疗的路仍然很长。 虽然那些引以为豪的 乙肝新药 一个个都遭受重创,但是又会有新的药物产生,包括各种靶标治疗药物,治疗性疫苗以及各种联合治疗策略。新药研究如:Transgene公司的TG1050,Alnylam公司的ALN-HBV,Arbutus公司的ARB-1467,ARB-1740等。联合治疗策略如长效干扰素+GM-CSF+乙肝疫苗,长效干扰素+核苷类药物等。 乙肝治愈的研究从未停止过,各位战友也稍安勿躁,相信我们一定可以等来这一天!
个人分类: 肝病手记|5078 次阅读|3 个评论
中国油气勘探发展方向思考
xluan 2015-7-25 11:58
中国及各油区油气储产比分析和对发展战略的启示 2015-07-25 中外油气服务 作者 | 张抗(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摘要: 储产比是当年剩余储量与产量的比值,他的变化是油气生产形势的反映。对2l世纪以来全国和各大产区石油和天然气储产比研究基础上,分析了油气发展态势。认为经过约30年的努力,油气勘探开发的第二次战略展开已基本完成,实现了油气并举的战略意图,各产区间发展趋于平衡,建成了新的油气工业基地。实践表明,老油区的挖潜是油气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向低品位、乃至非常规油气开拓已成为油气勘探开发中越来越重要的战略方向。中外油气服务(China_oilfieldchem) 但近年储产量增速明显降低、储产比减小、开发较早油田出现某些老化现象,迫切需要在深化老油田(区)挖潜的同时及早准备开展新一轮的战略接替,开拓新领域和新产区。在发展战略上应注意: (1)常规油气和非常规油气并举。在常规油气范畴内投资的排序是:老油气田已开发储量的增储上产、未动用储量的开发、新油气田和产区的开拓,但应保障足够的风险探井的实施。在非常规油气中要促进致密油气、页岩油气、煤层气的开发。 (2)继续开拓陆上深层、探索海上中生界等海相油气新领域。中外油气服务(China_oilfieldchem) (3)大力推进对已经证明有含油气远景的新产区开拓,如西藏高原保存条件较好的羌塘等地块的海相层和以班公湖一怒江为代表的以陆相为主体的裂谷带,北方除华北、塔里木等地块以外地区、以海相为主体的上古生界、南海大陆架以外的深一超深水区。 1 概述 储产比是描述特定时间(某年末)生产状况的参数,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油气勘探开发形势并预测近中期趋势。本文通过对21世纪初期中国,特别是各大油气区储产比及相关问题的分析,讨论油气形势并提出发展战略的建议。 1.1储产比概念 油气田、油气区、国家和世界年底剩余储量(Reserves)与该年产量(Products)的比值称为其储产比(R/P),在中国多称为储采比,它是一个无量纲值。这就意味着使用该术语时应同时给出明确的时间和地域范畴。构成该值的分子分母是反映油气生产现状及发展趋势的最重要的数据之一,因而它也成为油气生产者和研究者常使用的参数。中外油气服务(China_oilfieldchem) 需要说明的是,储量本身是一个很复杂的概念,按反映的可靠程度一般分为探明(proved)、控制(probable)、预测(possible)3级储量;按可采性可分为地质储量和可采储量,后者在中国又可分为技术可采储量和经济可采储量,经济可采储量要求更严格,一般其值低于技术可采储量。在市场经济中更重要的应是探明经济可采储量。按开发状况,还可分为已开发储量和未开发储量。油气田开发后按规定应定期对原探明储量系列(从地质储量到剩余经济可采储量)进行复核,以新的更详细准确的资料核减或增加其值,这意味着其可靠程度应高于未开发时测算的储量。油气田一旦投入开发其可采储量就应有相应减少,因而从其保有的地下财富、从其对未来生产的影响看,最有实际意义的是其探明剩余经济可采储量。在国际上,各国、各公司报表中的储量就直接公布其探明剩余可采储量,而约定俗成的不需在储量一词前加什么说明的定语。而中国和前苏联在多种报表中如不加说明的用储量一词往往是指探明地质储量,某些时候(特别在报刊上)甚至包括控制(即所谓2P)储量、预测(即所谓3P)储量,而由其衍生出的更严格的概念倒是需要在储量词前加上定语,如经济可采储量、剩余可采储量等。这是我们在使用不同来源资料时必须注意到的。与国际通用概念相应,本文一般情况下所指的储量指累计探明经济可采储量,在计算储产比时所使用的储量就应指探明剩余经济可采储量,可简称为剩余储量,不再赘加说明。中外油气服务(China_oilfieldchem) 1.2储产比含义分析 通俗地说,储产比可以理解为如果保持该年的剩余可采储量和产量均不变,还可开采多少年。但这个前提是不存在的,由于分子分母值都在变,因而这个分数值也会不断变动。储产比作为参数之一,可以帮助人们分析未来变化的可能趋势,但绝不能认为该值就意味着其只能再开发这么多年。在实际生产中,衰竭的油气田可能因产量剧减导致储产比反而增大,也可能因储量计算的偏差而使剩余储量出现负值从而使储产比亦为负值。进一步看,如果探明油气田并没有全部被开发,那么产量只能来自已开发的储量。目前,国内外计算储产比时的分子都是使用油气的全部剩余可采储量。 当油气田开发程度很差、有大量储量尚未被动用时,这时所求得的储产比会因此而明显偏低,并不能准确地反映已开发油田的实际状况。本文中所使用的数据采白相应年度的((中国油气矿产储量通报》和《全国油气田油气矿产探明储量表》。与其一致,石油包括原油(生产中往往称黑油)和凝析油,天然气分为气层气和溶解气。在本文中对特定问题讨论中如仅指原油和气层气则加以说明。2013年中国石油储量中凝析油所占比例为11.43%,但储量动用率仅50.59%,故在产量中所占比例更低,仅1.67%。所以在分析某些问题时(如不同油区大油田对比),仅用原油反而能更确切地说明问题。 2 中国石油储产比分析 2.1石油储产比总体明显偏低 这可表现为两方面。 第一,从石油稳定生产有效接替和对相关经济部门影响上看,比较理想的是使陆上油田(油田群)相对稳定地开发30年左右。也可理解为:在其他因素影响不大时为保持较长期稳产和取得较大经济效益,开发方案设定初期年采油量为可采储量的1/30左右,即储产比在30或略高是较合理的理想值,开发中期则希望能保持在20左右,后期则以逐渐降低的产量仍保持较高的储产比以延长开采年限。中外油气服务(China_oilfieldchem)由于海上开发前期投入巨大,从早日偿还投资改善财务状况角度多采用高速开发方案,各阶段的储产比均要比陆上相应阶段低,开发末期的低产阶段可因经济下限值高而远比陆上油田开采时间短。从中国的开发实践上看,陆上储产比降到15左右时,仅靠老油田本身挖掘潜力、提高采收率来实现稳产已是相当困难。而中国进入21世纪以来的大部分年度储产比都低于15。 第二,从与世界的对比上看,2000年、2013年世界石油储产比分别为40和53.3,呈明显的升势;而以上两年度中国的石油储产比分别为15.75和12.21,呈降势(表1)。中国石油储产比明显低于世界值。世界石油储产比的升势与其在非常规油气(特别是与加拿大的沥青砂、美国的页岩油、委内瑞拉的重稠油)上的大力开拓有很大的关系,而中国则在这 些方面进展不大。 2.2东部开发程度高,储产比较低 从发展历史和油气地质特点上可将中国分为几个大油气区,其主体为:东部、中部、西北、海上。而南方(区)只有很少储产量,西藏尚无探明储量和油气产量,这两个地区都未在本文的全国储产量表格中出现。东部的主体是松辽盆地和渤海湾盆地陆上,其次是长江中下游的南襄、江汉、苏北3个盆地埽1,从其产量和长期以来保持储产量的缓慢增长上,表1中以苏北盆地为其代表。中外油气服务(China_oilfieldchem)分布在内蒙古的二连盆地、特别是银根盆地在地理上看可划分为中部区,但从地质特点和生产归属上业内多将其放在东部区讨论。 东部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初步建成为中国石油工业基地,开发早、开采强度大。总体上看,储量动用率已达92.27%,明显高于全国均值84.48%。2013年东部储产比(11.92)也是全国各油区中较低者,低于全国均值12.21,仅略高于海上的11.17。在长达四五十年的高强度开采中,东部各盆地都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不但持续提高采收率、在老油区不断发现新油气田,而且开拓了新的产油气盆地。2000年后投入工业开发的新盆地有海拉尔、彰武、银根等。 东部石油构成中凝析油占比甚低,2013年在储量、产量中分别占0.12%、0.17%。从石油储量上看:东部2013年比2000年增加88723 X 104t,占全国同期增量241175×104t的36.8%,居陆上各区之首;13年间的储量年增率为1.29%,仅为全国同期年增率2.58%的1/2。艰苦细致的增产挖潜使其保持了石油相对稳产的态势,东部2013年比2000年仅减产1380 X 104t,同期产量年降率仅为0.99%。从而使东部储产比从2000年的14.92降到2013年的11.92,13年间仅降低3个百分点。表1还反映出一个令人关注的现象:全区2013年的储产比略高于其主要盆地,特别是高于占该区产量93.65%的主力盆地松辽盆地和渤海湾盆地。这是由于近年开拓的海拉尔、银根等盆地还有较高的剩余储量,储产比较高(分别为70.83,99.85)之故。中外油气服务(China_oilfieldchem) 在讨论发展不平衡性时,人们常引用所谓“二八律”,即约20%的成员作出80%的贡献。以此思路研究这占极少比例的主力油田的状况可更集中、典型地反映整体趋势性的变化。表2列出了2013年各大油田的主要生产参数。考虑到情况不同,对陆上和海上大油田储量值下限采取了不同的标准。在东部的松辽盆地,按其具有统一的油水边界将大庆长垣顶部储量表中被分列的7个油田恢复为一个油田并约定俗成地以其最大三油田(喇嘛旬、萨尔图、杏树岗)各取其首字称为喇萨杏,它成为中国最大的油田 。由重油轻气向油气并举的两者相对平衡发展的转变已经完成。天然气开拓的成功特别表现在中部气区上,鄂尔多斯和四川两盆地的天然气探明储量、剩余储量、产量分别占全国的55.18%、59.53%、53.70%,已建成为中国首要的天然气工业基地。中外油气服务(China_oilfieldchem) 4.3老油区的挖潜是油气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东部老油区的石油产量在松辽和渤海湾两个主力盆地的石油产量达到历史峰值后开始下降,但由于在产层和探明面积上不断开拓,使探明储量一直有所增加,特别是在提高采收率上取得很大进展,从而大大缓解了其产量的综合递减,2000--2013年间的产量年降率仅分别为1.79%和0.49%。堪称艰苦卓绝的增储上产、挖掘油气潜力的努力使这个陆相大油区保持了40余年高产和相对稳产,这代表了中国在油气开发上的国际先进水平。再加上海拉尔等几个新产油盆地的贡献,2013年东部剩余储量和产量分别占全国的46.83%和50.56%,东部老油区一直保持着中国最重要的石油基地的地位。 老油区挖潜的成功经验进一步启发人们,它不仅适用于东部也适于其他地区。前面的讨论表明,其他地区开发较早、开发强度大的油田已进入壮年阶段、甚至是该阶段的后期。实际上,不仅东部,其他地区的许多开发较早的油气田也都已进入以提高采收率为主的挖潜阶段。2013年全国石油的平均采收率为24.37%,东部的松辽盆地为36.95%,其最大的萨尔图油田则达54.22%,而东部的老油田仍在不断地从提高采收率中获得收益。以上一组数据形象地说明了提高采收率的潜力。目前中国的石油探明地质储量增加1%的采收率就等于增加了3.5 X 108t的可采储量,为2013年新增可采储量的1.99倍。以上这组数据雄辩地启示人们:老油田挖潜仍有很长的路要走,仍可持续做出巨大的贡献。进一步看,探明储量时所标定的采收率不仅受地质条件本身制约,还受技术水平和经济门限值的影响。东部挖潜的经验显示其所依托的技术体系在不断发展着,而其生产管理体系的改善也在降低成本中起相当大的作用,中国正进行的石油工业体制的重大改革会在这方面带来可观的“改革红利”。显然,快速提高的技术水平和整体上会有所抬升的油价客观上为不断提高采收率创造着条件。中外油气服务(China_oilfieldchem)从上述角度上可以说,增储上产的挖潜对老油田生命的延续是战术性接替,而对于整个油气工业,则是其发展战略不可或缺的部分。 4.4向低品位、乃至非常规油气开拓是油气勘探开发的重要战略方向 低品位油气是生产中约定俗成形成的概念,它包括低品质(如重油、稠油和酸性天然气)、低丰度、低渗透和致密油气,乃至人们现在常说的非常规油气。但笔者认为还应包括海上中、小油气田,它们数量多,在中国海上增产中有重要地位,但在海上高经济门限条件下过去却无法开发,应充分依托现今已有的开发基础,引入群体开发概念,充分发挥大 距离水平井等先进技术的作用。 总之,低品位油气有采收率低、开发技术难度大、经济效益低等特点。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的稠油、四川盆地海相碳酸盐岩中高含硫化氢天然气、各主要盆地埋藏较深的致密油气等都属这类低品位油气。以丰度为例,中国现行储量规范规定,油田低丰度值为(8~25)X 104m3/km2,低于其下限者为特低丰度。位居塔里木盆地大油田前列的塔河和哈拉哈塘油田油气丰度分别为7.20×104m3/kin2和4.1l X 104m3/km2,属特低丰度者,且储层皆属碳酸盐岩岩溶储层,非均质性特强,年自然递减率可达两位百分数,再加上塔里木盆地各类油气层均埋深大,多在4000~5000m,甚至可达6000~7000m。这些因素的叠加使其发现、探明、开发和稳产的难度都相当大,经济效益相对较低。位居鄂尔多斯盆地大油田前列的姬塬和安塞油田油气丰度分别为10.29 X 10'm3/km2和10.96 X 104m3/kin2,接近低丰度的下限,且又都属低渗油田,大部分可归于致密(砂岩)油田,它们主要靠大量使用水平井和分段压裂等非常规技术手段进行开发。中外油气服务(China_oilfieldchem) 从油气田类型上看,在中国东部、中部、西部,早期的油气勘探开发目标以构造油气田为主;而在新一轮(特别是近年)开发中所面对的多是以岩性或以岩性为首要因素的构造一岩性油气田(包括在碳酸盐岩中起重要作用的岩溶储层以及近年崭露头角的火山岩储层),这也增加了勘探开发难度。在中部、西部油气开发中可以发现,时间偏晚、规模偏大的油气发现中多是这种低品位者,其在储量、产量中的比例在明显增大。表2、表4显示,它们一旦投入高强度开发,较短时期内就可使储产比降到较低的水平。 近年的勘探表明,石油新增地质储量中低品位储量比例已从“十五”期间的不到50%上升到2013年的90%以上,特(超)低渗透在低渗透资源中占81%。另外还应注意,即使对早先己探明的中、高品位油气田,开发总是从品位最高的储量“甜点”入手,因而长期开发后的剩余储量、长期未能建产能的未开发储量大都属于低品位者,显然它们将成为未来的主要目标。在今后油气勘探和开发中,必须更加重视对低品位、乃至非常规油气的开拓,重视这类资源开发中的成本降低并使之获得经济效益的关键问题。与此相对应,人们必须完成勘探开发思路的更新和理论的发展,完成相应技术体系的创新完善,这也是一个战略性转变。 5 做好准备,迎接新一轮的战略展开 前文已指出,从局限于东部到全国油气产区的相对均衡分布看,第二轮油气生产战略展开的任务已基本完成。我们知道,每一次油气产区战略接替都会开辟新的油气生产基地,使油气生产跃上新台阶,为持续发展增添强劲的动力,它表现为20世纪末以来油气年增储量、产量明显而持续的增长和技术水平的明显提高。但也应注意到近十余年来油气增长速度变缓。从石油看,全国近13年的剩余储量和产量的年增长率仅分别为0.17%和2.15%,2013年储产比仅为12.21。特别是属于重点开拓的西北部和海上似乎较快地走过了其新区快速增长的青年阶段,增速明显下降,储产比也仅为13.01和11.17。后起的天然气也出现了同样的趋势,已开始了向壮年阶段的转变。中外油气服务(China_oilfieldchem)换言之,无论从新区开拓还是从天然气发展来看,已有产区已开始出现某种老化的趋向。这种形势令人担忧,特别是与持续以中高速发展的经济、与调整优化能源构成的要求不相适应 o第二轮油气战略展开的重要指向也正是在于对中国海相油气的深入开拓,它虽然在中部和西北部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但显然还需继续进行开拓。 中国大陆的海相地层时代偏老、埋藏偏深,使其油气赋存有许多特点,其中之一是受古隆起背景上的岩相分布和古岩溶发育控制。古台地边缘的礁、滩相可以有发育的原生孔隙。古岩溶形成在多种类型的古侵蚀面(间断面)下,既发育与长期剥蚀有关的明显的角度不整合和平行不整合,也存在相对隐蔽的地质时间较短的组、段、甚至化石带级的地层缺失。后者多需要精细的地层学(包括依托品质良好的地震剖面进行的层序地层学)研究才能认识。正因为如此,它可能伴随着早期形成的油气散失、破坏,有形成规模较大的油气田群的可能性。中外油气服务(China_oilfieldchem)从形成岩溶的岩石看,既有石灰岩(类),也有原生白云岩和次生白云岩。从岩溶成因上看,除古地表水外,还须注意古热液活动,以及有机质演化形成的有机酸的影响。从油气藏类型上看,多属于地层一岩性油气藏,但比多数这类油气藏(如常规的砂岩尖灭油气藏、非常规的页岩油气藏)有更大的非均质性,也往往有更大的自然递减率,勘探开发难度较大。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证实中国海域(特别是东海和南海北部)有大面积连片分布的中生界海相地层,在局部地区(如南黄海盆地的中部隆起)甚至发现有震旦系至三叠系的海相地层,与之相邻的同期地层中已发现油气显示。显然,这是一个新的值得长期探索的含油气领域。 中国有油气远景的海相地层共同的难题在于多数埋深大,按中国储量规范绝大部分属于深层(3500~4500m)、超深层(大于4500m)。为了认识它,需要有在深层取得良好信息的地震资料;为了揭示它,需要完成深井一超深井高温高压条件下的钻井、测井、甚至储层改造作业。这不仅对钻井技术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更在于它带来的勘探开发高成本。如何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成为海相地层勘探开发的关键。 5.3向油气新产区开拓 前面指出,开拓西部的战略设想在上一轮发展中实际成为开拓西北部,原因就在于未能在西藏高原的主体开展规模性的油气勘探。但近十余年来由国家主持进行了“产学研相结合”的油气普查性工作,获得大量新认识,在西藏的海相和陆相两个领域都部署了一些地震、钻井工作,更加明确了对其油气远景的认识和今后的工作方向。近年来西藏经济有较大发展,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有重大改善,这为在该区逐步投入较大工作量创造了一定的条件。可以指望近中期能在保存条件较好的羌塘等地块的海相地层和以班公湖一怒江为代表的以陆相为主体的裂谷带等两大领域上取得油气新发现,从而实现对新产区西藏的油气突破。 如果说南海北部浅水区是油气的老区,那么整个属于中国的南海深水(500~1500m)、超深水(大于1500m)区域则应属于新区范畴了。近年来中国油气勘探开发大踏步地迈向深海。具有标志性的事件有: ①在使用国产设备大力推进整个南海的地震概查的同时,完成了北部地震普查,在深水、超深水区圈出了一批新盆地,其地质构造与北侧的珠江口等盆地相近,也证实在新生界之下有厚度颇大的可能属海相的中生界存在。 ②水深1500m左右的荔湾3—1大气田探明并开始产能建设。 ③在已具有适于浅海的整套海工作业设备制造能力之后,以海洋石油981为代表的“5型6船”适于超深水勘探开发的船队建成并投入使用,继之一批适于不同深度的深水作业专用船陆续投产并将海工设备制造列入工信部的发展重点。国产海工作业设备已出口到欧洲、南美。 ④以永兴岛为代表的岛上基础建设的开展,不仅可作为海防、也可作为油气和渔业发展的前进基地和后勤支撑点。这些意味着把包括深水、超深水区在内的整个南海作为油气新区开拓的新阶段已经开始为此,笔者建议采取先北后南、由西向东稳步发展的路线。首先完成西沙群岛、西沙海槽以北地区的油气勘探开发,而后向中央深海盆以南地区发展;在西缘先着手在中建南等盆地开展勘探开发,以实际行动(建立海上石油平台)确保中国主权,而后向东向礼乐滩等盆地发展。当然,整个过程必须与外交等多种手段互相配合并服从国家利益的大局。 从传统的大地构造认识出发,人们往往称华北一塔里木地台以北到东西伯利亚地台之南的广大地区为“中亚陆间区”,属古生代的活动带、褶皱带;在石油地质上认为松辽盆地的上古生界、准噶尔盆地的下石炭统下部地层已属于变质基底,无油气远景。但近年的基础地质工作开始认识到该区主体晚古生代已成为相对稳定的陆块,其上发育了以海相为主体、末期(晚二叠世)发育有陆相(可夹海相)的上古生界,其成岩程度较高但仍未有区域性变质。在该套地层中不仅有大套海相、陆相烃源岩,而且已发现原生性油苗、井下油气流,特别是在准噶尔盆地东北部和三塘湖盆地D21探明了以下石炭统海相地层为烃源岩的大型气田群,在其内部扩大了二叠系的油气成果,在松辽、二连等盆地及其周缘中生界之下发现了属于上古生界的大面积分布的稳定地震反射层。这些新成果使人们改变了传统认识,把它列入值得开拓的油气新区新领域。需指出的是,这些认识已扩展至柴达木盆地及其周缘,目前该盆地的勘探者已把它列为勘探和研究对象。怎样称呼从东北到西北(包括内蒙古)这样大地区的这一新领域呢?业界尚未有统一认识,笔者暂将其称为大北方上古生界。中外油气服务(China_oilfieldchem) 以上关于新领域和新区的区分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论述的方便,实际上二者往往是密切联系的。如作为新区的大北方上古生界,海相地层的研究占据很重要的地位,其页岩油气很可能有先于常规油气的重大发现;在鄂尔多斯盆地既要进行深层一超深层海相碳酸盐岩油气探索,也要进行非常规的致密油气、页岩油气、煤层气的开拓。中外油气服务(China_oilfieldchem)
2 次阅读|0 个评论
精准农业——未来农业发展的趋势
热度 18 jldxwsj2000 2015-4-30 04:47
精准农业 —— 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 吉林大学 王洁 序 以下为我在某媒体《经纬纵横专栏》的讲课材料,愿与大家在科学网分享! 希望给广大的读者与观众带来更多的益处与启迪,谢谢! 一.什么是精准农业? 精准农业是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新潮流,是由信息技术支持的、根据空间变异定位、定时、定量地实施一整套现代化农事操作技术与管理的系统 . 基本涵义是根据作物生长的土壤性状,调节对作物的投入,即一方面查清田块内部的土壤性状与生产力空间变异,另一方面确定农作物的生产目标,进行定位的“系统诊断、优化配方、技术组装、科学管理”,调动土壤生产力,以最少的或最节省的投入达到同等收入或更高的收入,并改善环境,高效地利用各类农业资源,取得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精准农业的技术是一项系统工程 , 精准农业是在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工程技术等一系列高新技术最新成就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重要的现代农业生产形式,其核心技术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遥感技术和计算机自动控制技术。 精准农业系统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复杂系统,是实现农业低耗、高效、优质、安全的重要途径。 二.精准农业的技术构成 具体由十个系统组成: 由全球定位系统、农田信息采集系统、农田遥感监测系统、农田地理信息系统、农业专家系统、智能化农机具系统、环境监测系统、系统集成、网络化管理系统和培训系统。 其核心是建立一个完善的农田地理信息系统( GIS ),可以说是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全面结合的一种新型农业。精准农业并不过分强调高产,而主要是强调效益。它将农业带入数字和信息时代,是 21 世纪农业的重要发展方向。 三 主要 技术 模块 1. 全球定位系统 广泛采用了 GPS 系统用于信息获取和实施的准确定位。为了提高精度广泛采用了 DGPS ( Differential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技术,即所谓“差分校正全球卫星定位技术”。它的特点是定位精度高,根据不同的目的可自由选择不同 精度的 GPS 系统。 2. 地理信息系统 ( GIS ) 精准农业离不开 GIS ( GeographicalInformation System )的技术支持,它是构成农作物精准管理空间信息数据库的有力工具,田间信息通过 GIS 系统予以表达和处理,是精准农业实施的重要。 GIS 技术优势在于它的集地理数据采集 、 存储 、 管理 、 分析 、 三维可视化显示与输出于一体的数据流程,在于它的空间分析 、 预测预报和辅助决策的能力。 地理信息系统从外部来看它表现为计算机软件系统,而其内涵是计算机程序和地理数据组织而成的地理空间信息模型,是一个逻辑缩小的,高度信息化的地理系统。 3 、遥感系统 ( RS ) 遥感技术( Remote Sensing )是精准农业田间信息获取的关键技术,为精准农业提供农田小区内作物生长环境、生长状况和空间变异信息的技术要求。 定义:不直接接触物体,从远处通过探测仪器接收来自目标地物的电磁波信息,经过对信息的处理,判别出目标地物的属性 空间特性:视域范围大,具有宏观特性。 光谱特性:探测的波段从可见光向两侧延伸,扩大了地物特性的研究范围。 时相特性:周期成像,有利于进行动态研究和环境监测。 特点:大面积的同步观测 、 时效性 、 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 、 经济性。 4 、作物生产管理专家决策系统 它的核心内容是用于提供作物生长过程模拟、投入产出分析与模拟的模型库;支持作物生产管理的数据资源的数据库;作物生产管理知识、经验 的集合知识库;基于数据、模型、知识库的推理程序;人机交互界面程序等。 5、 田间肥力、墒情、苗情、杂草及病虫害监测及信息采集处理技术设备 如田间信息适时采集传感器与数据处理方法。 6、 带 GPS 系统的智能化农业机械装备技术 如带产量传 感器及小区产量生成图的收获机械;自动控制精密播种、施肥、洒药机械等等。 GPS----全球定位系统 GPS定位技术是利用高空中的GPS卫星,向地面发射L波段的载频无线电测距信号,由地面上用户接收机实时地连续接收,并计算出接收机天线所在的位置。因此,GPS定位系统是一下三个部分组成: l GPS卫星星座(空间部分) l 地面监控系统(地面控制部分) l GPS信号接收机(用户设备部分) 应用特点:定位精度高,观测时间短,测站空间无需通视,可提供三维坐标,操作简便,全天候作业,功能多 、 应用广。 7. “ 3S ” 整体集成模式 7.1 “ 3S ” 整体集成模式 以GIS为中心的集成方式(目的,非同步数据处理)通过利用GIS作为集成系统的中心平台,对包括RS和GPS在内的多种来源的空间数据进行综合处理 、 动态存储和集成管理。 以GPS/RS为中心的集成方式(目的:同步数据处理。通过RS和GPS提供的实时动态空间信息)结合GIS的数据库和分析功能,为动态管理 、 实时动态空间信息,结合GIS的数据库和分析功能,为动态管理,实时决策提空在线空间信息支持服务。该模式要求集成多种信息采集和信息处理平台,同时需要实时通信支持。实现代价高。 7.2 3S技术的应用 GPS在精准农业中的应用 l 智能化农业机械作业的动态定位 根据管理信息系统发出的指令,实施田间耕作 、 播种 、 施肥 、 灌溉 、 排水 、 喷药和收获的精确地位。 l 农业信息采集样点定位 在农田设置的数据采集点自动或人工数据采集点和环境监测点均需GPS定位数据,以便形成数字信息进行存储与共享。 l 遥感信息GPS定位 对遥感信息中的特征点用GPS采集定位数据,以便于与GIS配套应用。 l 在防虫治病方面:包括分析病虫害发生的空间动态;评估其发生的适宜生活环境及影响因子;监测 、 预测病虫害发生趋势等,通过结合网络 、 数据库 、 模型库 、 专家系统等 l 水利资源管理方面 GIS 主要用于在水资源管理决策管理决策支持系统 、 区域水资源管理 、 地下水资源管理和水资源保护。 l 农业生产中施肥管理 应用相关的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可以建立用于精确农业变量施肥的田间土壤养分信息数据库及田间施肥管理方式。根据土壤采样数据生成田间施肥管理方式。根据土壤采样数据生成田间土壤养分分布图。据此可以了解田间土壤养分差异,并根据该差异进行变量施肥决策和变量施肥作业。 RS在精准农业中的作用 1. 作物长势监测和大面积农业估产 作物遥感检测是利用遥感数据对作物的实时苗情 、 环境动态和分布状况进行宏观的估测,及时了解作物的分布状况 、 生长状况 、 肥水行情以及病虫害动态,便于采取各种管理措施,为作物生产管理者或管理决策者提供及时准确的数据信息平台。 2 提供大量数据源 在精准农业系统中 遥感(特别是高光谱遥感)将为精准农业实施提供大量的田间时空变化信息,遥感技术将成为监测土壤和作物养分变化,水分胁迫和病虫害等的主要数据库源。 3 用于灾害遥感监测和损失评估 例如:从1995年开始,我国就开始了利用卫星等资料进行黄淮平原地区旱灾监测的业务化运行工作,到1999年旱灾监测由监测黄淮海平原地区扩展到全国冬小麦主产区。 GPS在农业中的应用(案例分析) 在播种之前,可用一种适用于在农田中运行的采样车辆按一定的要求在农田中采集土壤样品。车辆上配置有 GPS接收机和计算机,计算机中配置地理信息系统软件。采集样品时,GPS接收机把样品采集 点的位置精确地测定出来,将其输入计算机,计算机依据地理信息系统将采样点标定,绘出 一幅土壤样品点位分布图。 2. 监测作物产量 在联合收割机上配置计算机、产量监视器和 GPS 接收机,就构成了作物产量监视系统。对不同的农作物需配备不同的监视器。例如监视玉米产量的监视器,当收割玉米时,监视器 记录下玉米所接穗数和产量,同时 GPS 接收机记录下收割该株玉米所处位置,通过计算机最终绘制出一幅关于每块土地产量的产量分布图。通过和土壤养分含量分布图的综合分析,可以找出影响作物产量的相关因素,从而进行具体的田间施肥等管理工作。 3 合理施肥,精确农业管理 依据农田土壤养分含量分布图,设置有 GPS 接收机的“受控应用”的喷施器,在 GPS 的控制下,依据土壤养分含量分布图,能够精确地给田地的各点施肥,施用的化肥种类和数量由计算机根据养分含量 分布图控制。 在作物生长期的管理中,利用遥感图象并结合 GPS 可绘出作物色彩变化图。利用 GPS 定位采集一定数量 的土壤及作物样品进行分析,可以绘制出作物生长的不同时期的土壤含量的系列分布图。 这样可以做到精确地对作物生长进行管理。 在传统的条播机的基础上,通过控制播种机槽轮的转速,从而达到变量投放化肥或种子,这就是变量施肥播种机。在正常情况,变量施肥播种机主要是由 GPS 、变量控制器、田间计算机、播种机、液压马达等构成。变量施肥播种机的工作过程如下:将有施肥处方图信息 ( 数据卡 ) 输入 ( 插入 ) 田间计算机。该播种机可以在行驶过程中通过计算机将 GPS 系统的处方图与位置信息相匹配,从而获得当前位置的播种量和施肥量,然后,向液压马达发出控制指令,马达在得到控制指令后。带动播种机的槽轮动作控制播种机的播种量和施肥量。 4. GPS 与精准灌溉 精确灌溉既能满足作物生长过程中对灌水时间、灌水量、灌水位置、灌水成分的精确要求,又能按照田间的每个操作单元的具体条件,精细准确地调整农业用水管理措施,最大限度地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和利用率。在田间运用 GPS 土地参数采样器采集植物生长的环境参数,如土壤湿度、地温等,通过 GPS 中心控制基站利用专家系统进行植物分析,可以调控植物生长环境,精确凋控节水灌溉系统 . 5. 在无人驾驶拖拉机上的应用 无人驾驶拖拉机是由固定操作站控制的无人驾驶农业机械,它在 GPS 卫星全球定位系统或者在田问附近地面系统的导航下开展作业。通过自动导航系统,拖拉机在无人驾驶的情况下,能够沿着直线和不规则的曲线自动行驶,这种技术目前在欧美国家正在得到快速推广应用。前两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在北京宣布,我国首次研究成功无人驾驶拖拉机,实现了拖拉机在田问作业条件下的自动导航和地头转向控制,这项技术对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无人驾驶拖拉机——更多更广泛的智能化农业机械,随着 GPS 的广泛应用和各种新技术的集成,必将走进农业生产一线。 6. 在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 ( 1 )定位功能的应用 在勘查工作通过综合应用 GPS 和 GIS 两项先进技术,可望准确划定害虫宜发区及作物病害的准确位置、地形地貌,为飞机及人工防治时精准施药,高效防治,减少环境污染提供科学依据,从而使飞机治虫及其他工作彻底摆脱了依靠地面人工信号的历史。由于很多害虫属于迁飞类害虫,对于其迁飞路径, GPS 的位置实时回传功能可以对确定其迁飞路径及科学的综合防治提供及时的准确的数据。 ( 2 )测面积功能的应用 通过 GPS 与 GIS 的结合,可准确测量出病虫害发生区域的面积,为合理喷药提供科学依据,对灾害评估及病虫害防治测报工作的科学管理起着重要作用。 基于 GPS 的变量喷洒农药技术 7. 在变量播种中的应用 土壤类型、养分、墒情和地形在田间分布存在差异 , 为了达到整块农田出苗整齐、茁壮生长的目的 , 需要在行进间 , 根据播种处方图随时调整下种量和播种深度。播种机的位置信息由卫星接收机获取后 , 被传输至移动处理器 , 处理器读取播种处方图信息 , 通过液压系统控制播种机的下种量和播种深度 , 实现行进间变量播种作业。 8. GPS 技术用于森林防火 利用实时差分 GPS 技术 , 美国林业局与加里弗尼亚的喷气推进器实验室共同制定了 FRIREFLY 计划。它是在飞机的环动仪上安装热红外系统和 GPS 接收机,使用这些机载设备来确定火灾位置,并迅速向地面站报告。另一计划是使用直升飞机或轻型固定翼飞机沿火灾周边飞行并记录位置数据,在飞机降落后对数据进行处理并把火灾的周边绘成图形,以便进一步采取消除森林火灾的措施。 后续讨论部分(待续)
个人分类: 教学研究|17471 次阅读|34 个评论
医学研究机构科研竞争力评价 未来发展方向分析
jiaxf 2014-12-25 09:55
谈到机构评价,读者都会想到当前流传在媒体上的,由官方、民间机构、研究院所、高等院校、国外组织/公司开展的各种评价,其中有相似性,但也有本质的不同。做什么样的评价?面向的对象是谁?评价的价值在哪里?是指导医学研究机构科研竞争力评价发展方向的重要准则。 首先 做什么样的评价?要回答这个问题可能需要先回答评价所面向的对象是谁?;但要回答面向的对象是谁必然涉及第三个问题,即做这项工作价值在何方?因此我们倒过来讨论。 一、评价的价值 评价本身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如评价不能产生价值,则必然导致评价质量的下降和评价工作的不可持续。 评价价值可包括两方面,一是社会影响力,即主要面向公众,公益性机构做评价可以此为主要价值点。但如此需要机构本身提供足够的人、财、物来维持此项工作,并配有严格的、科学的人员评估评价、奖励激励机制以保证评价工作的高质量和高效性。二是经济价值,谈到经济价值,则引出评价从何处获得经济价值?所谓可获得经济价值的对象将是评价面向的目标对象,即本讨论中的第二个问题。目前医学研究机构科研竞争力评价所能获得经济价值的潜在对象,也可以称之为对此感兴趣的人,莫过于小同行,即医学业内科研人员和科研机构管理者。 二、评价所面向的对象 在讨论第一部分中总结 医学研究机构评价面向的对象将是医学业内科研人员和机构管理者以及公众。但公众对医学科研的兴趣度似乎远不如对医疗水平的兴趣度(虽然二者有密切的关系);由此“医学研究机构科研竞争力评价”最主要的面向对象将是小同行的研究人员和参评机构的管理者。 在此基础上我们讨论“医学研究机构科研竞争力评价”应当做什么样的评价才能满足小同行内的科研人员和管理者? 三、评价内容 在确定主要面向对象的基础上,我们来综合讨论“医学研究机构科研竞争力评价”该当何去何从。 1. 评价要更加“医学化” 由于面向的对象是小同行的研究者和参评机构的管理者,几乎都是专业的医学科学家。由此评价要做的非常“医学化”,即评价内容要符合医学的研究领域区分和机构性质区分。 2. 评价要“国际化” 由于我国医学科技研发国际化水平很高,国内外机构分学科的对比评价是受面向对象广泛关注的评价内容。 3. 评价要“肥瘦兼顾” 任何评价都可以比喻为“盲人摸象”,完全的全面是不可能的,因此多数评价都是采用从不同的维度和选择众多指标来尽可能的综合评价。但评价维度和指标过多会掩盖差异。因此,往往在了解综合指数后必然要了解其分维度和分指标的评价信息,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加信服评价结果。 笔者曾围绕“我国医学研究机构科研竞争力评价需求”开展过较为深入的调研,通过设定9个评价需求方向,采用问卷的方式对79名医学的研究者和管理者进行调研,结果显示关注度最高的是机构分学科(医学二级或三级学科)评价、总体评价和国际分学科评价。由此可部分佐证上述讨论。 相关文献供参考 安嘉璐,贾晓峰 *,田玲. 我国医学研究机构科研竞争力评价需求分析,中国医药导报,11(28):116-119,2014
2858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6 22: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