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磨山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樱花烂漫的季节
热度 14 lixuekuan 2015-4-29 08:34
这组片子是春天在武汉磨山拍的,昨天发在微信里受到很多赞扬。其中一个经常去磨山锻炼的同学留言:这是磨山?没有那么漂亮吧! 这件事说明,任何事物的好坏美丑,与观察者的立场与看事物的角度有关系。观看一个风景,不同的角度会出来不同的效果,不敢说截然相反,但感觉程度肯定差别很多。 对一件事情,多几个角度去观察。对于你极为反感的事情,换位思考一下,也许你会得到不同的答案。 让美多在人间留一会吧! 1 2 3 4 5 6 7 8 9 10 和以前发的手机拍的基本相同的景色《 手机拍照:磨山樱花(4) 》,还是相机效果好呀
个人分类: 美图欣赏|4113 次阅读|29 个评论
屌丝樱花
热度 11 lixuekuan 2015-4-17 09:02
在武汉磨山樱花园,看到一种树枝向下、花也向下的花,树枝很像垂柳的样子。从刚刚吐出的嫩芽看是樱花叶子,从花型上看也是樱花的样子。这种花从来没有见过,就问附近的园丁这花的名字,园丁使用武汉话告诉我叫“屌丝樱花”。我看着花的样子是不是应该是“吊丝樱花”? 在微信朋友圈里发了照片,引起了很朋友的兴趣。吕秀齐老师说叫“晚樱”,还有朋友说是“垂丝海棠”。名字越来越多,我也越来越糊涂。 您知道这花叫什么名字吗? 1 2 3 4 5 6 7 8 9 没有带长焦和微距,使用24~70镜头拍摄。
个人分类: 美图欣赏|3674 次阅读|23 个评论
手机拍照:磨山樱花(4)
热度 14 lixuekuan 2015-3-31 08:58
武汉东湖磨山樱园 国家5A景区东湖 磨山 景区南麓,占地260亩,有樱花树10000株。园内种植的第一批樱花由日本前首相 田中角荣 赠送给 邓颖超 ,再由邓颖超转赠 武汉 东湖 。绝大部分樱花是中日双方1998年共同投资栽种的。 武汉东湖磨山樱园 与日本青森县的弘前樱花园,美国的华盛顿州樱花园并称为世界三大樱花之都。 总体感觉磨山樱花比武大的樱花品种多、种植密,但没有武大老建筑的陪衬好像没有文化气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更多照片请点击: 手机拍照:不想带相机了!(2) 手机拍照:不想带相机了!(1) !-- 导出 -- 手机拍照:武大樱花(3)
个人分类: 美图欣赏|3409 次阅读|32 个评论
武昌·磨山
热度 1 huailu49 2012-11-14 09:39
武昌·磨山
个人分类: 城市园林|2034 次阅读|2 个评论
欢声笑语游磨山
热度 9 罗帆 2012-9-28 13:06
欢声笑语游磨山
2012级研究生 高兴 在这秋高气爽的九月里,我们迎着秋日的阳光,伴随着收获的季节,迎来了 2012 年度秋游活动。 上午 9 时,罗帆老师指导的中外研究生在理工广场集合,一同向着今天的目的地磨山进发。 大家于上午 11 时到达东湖磨山风景区。进园后,漫步在磨山公园内,一片片荷叶映入眼帘,抬头仰望,碧空如洗,蓝得使人心醉。一路上,大家谈笑风生,同学们用英语与留学生畅谈交流,向他们介绍沿路的美丽风景。 12 时,我们登上了磨山峰顶,大家顿时沸腾起来了。经历了长途的奔波,终于能够驻足远望,欣赏东湖的美景。 开完会后,罗老师午时登上了磨山峰顶,将今天的活动推向了高潮。大家将准备的美食满满地铺在了地上,随意享用,大块朵颐。之后,开展了丰富有趣的活动,包含了智力题测验、素质拓展以及才艺展示。 开朗大方的丹尼尔奉献了第一首歌曲,大家都入神地聆听他的歌声,感受那具有异域风情的声音。 1 丹尼尔深情演唱中国歌曲《橄榄树》 2 密切合作争第一 3 游戏进行时 4 游戏开始,红萝卜蹲 4 瞧,他们犯规了! 6 “黄萝卜蹲完白萝卜蹲!” 下午,大家进入了磨山的主要景点游玩,在楚天台合影留念。沿路观赏了充满文化气息的楚文化景点,一座座塑像与一幅幅浮雕组成了韵味十足的楚文化长廊,使留学生们惊叹中国具有深厚底蕴的历史文化。 然后,大家登上了楚城楼,欣赏东湖落雁岛全景。阳光下,浩淼的湖面好像洒了一层碎银,晶莹透亮的湖水闪耀着夕阳的光芒。在这美丽的景色下,罗老师与同学们在城墙上合影留念,将美好的瞬间永远留下来。 师生在楚城门前合影 答芸 摄 晚上,罗老师邀请全体同学共进晚餐,中外研究生一同参加,大家欢聚一堂,共叙师生和同门情谊。 席间,同学们纷纷送上对老师真挚而热忱的祝福。罗老师希望,无论是即将就业的研三同学,还是正在担任主力军的研二同学,以及刚踏入研究生生活的新同学,都能够在未来的工作和学习中不断地成长。 最后,罗老师和众弟子举杯共庆即将到来的中秋节与国庆节 。
个人分类: 人物写生|4686 次阅读|19 个评论
爬磨山逛楚城
热度 7 罗帆 2012-2-12 23:23
爬磨山逛楚城
12 月 15 日 下午,管理学院 2011 年工会活动日在东湖磨山北门拉开帷幕。本次活动以系为单位,沿着磨山南端登山健走,通过计团体总分的方式展开比赛,让大家在天然氧吧中自由地呼吸。 管院教职员工集合在磨山北门广场前的出发点,各系主任或领队拿着彩旗站在队列前端。我们人力资源系一致推举身手敏捷的加顺当领队。 比赛前,工会主席发表了激情洋溢的喊话,呼吁各位老师在教学科研之余,抽出宝贵时间利用不同时机和地形,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增强体质驱除病痛,以良好的体魄和旺盛的精力为学校和家庭添砖加瓦。 一声令下,各系人员急速前进。沿途各个路口,有裁判手持小旗指路和监督。年轻力壮的老师大步流星,奔走在队伍的前列。像我这样平时缺少锻炼的老师,三三两两结伴,边聊边往前赶。经过近一个小时的比赛,年轻选手居多的机关名列前茅。出人意料的是,我和其他队员到达了终点,但领队居然还没到。眼看着我们系要成倒数第一,加顺才挥着彩旗气喘吁吁地跑来。原来,他跑得太快,脱离了队伍迷了路。更没想到的是,工商系还有人到得更晚。 比赛结束后,我们一起去逛楚城和楚市。隆冬季节,湖畔寒风阵阵,游人稀少。楚城高大而冷峻,楚市清静而冷清。 1 2 3 4 5 6 7 8 9 磨山简介: http://baike.baidu.com/view/132393.htm 磨山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东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三面环水,六峰逶迤,既有优美如画的自然风光、众多的奇花异卉,又有丰富的楚文化人文景观。秀丽的山水,丰富的植物,别致的园中园和浓郁的楚风情是磨山景区的四大特点。 33 平方公里的东湖碧水在她的东西北三面紧紧环绕,使她犹如一座美丽的半岛。在这里登高峰而望清涟,踏白浪以览群山,能体味到各种山水之精妙。充足的雨量与光照,使这里各种观赏树种达 250 多种,共 200 余万株,在武汉有“绿色的宝库”之誉。 楚城是进入磨山楚文化游览区的第一个景点。城在先秦时期是国家象征。楚国有城最早见于史册的是楚成王时期,楚成王十六年(公元前 656 年),齐桓公率兵伐楚,楚将军屈完以“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御敌于方城之外。方城实为楚国最早依据地形在北疆兴建的长城。而楚国真正“筑城以为民,修廓以为君”的算是楚庄王了。磨山楚城依据楚人喜欢临水居高筑城的特点,按照郢都故城形制而建。城门 23.4 米,长 105 米,其中望楼高 12.4 米,城墙高 11 米。城门分水门和陆门,都是一门三道,由红砂石砌筑的水门、陆门、城墙、烽火台构成。 梅花凤是楚国先民的图腾和吉祥物,他们把鹰、鹤、燕、孔雀等许多鸟的美好特征集合起来,创造了他们理想中的神鸟。凤标的净高 7.2 米,用 15.8 吨黄铜铸造,两凤站在百兽之王老虎的背上,威猛而华美。由凤标抬头望去,是磨山第二主峰上巍峨的楚天台。楚天台是楚文化游览区的标志性建筑,按古楚国章华台“层台累榭,三休乃至”的形制而建,层阶巨殿,高台耸立,依山傍水,可与江南三大名楼媲美。从凤标登上楚天台要上 345 级台阶。楚天台内有荆楚文物、工艺品、楚国名人蜡像展,还有编钟乐舞演出。
个人分类: 生活感悟|5818 次阅读|15 个评论
雨后初晴逛磨山
罗帆 2009-4-6 21:50
昨天,雨后初晴,我们全家老小去逛了东湖磨山景区。 磨山古名磨儿山,形圆如磨,为沿东湖群山中主要山脉,三面环水,六峰逶迤,长达 8 里,主峰高百余米。山北有以楚文化为内涵的楚文化游览区;山南有以湖水地区乡土植物为主的十三个植物专类园;西部山头有纪念朱德为东湖题词的朱碑亭。磨山景区从北开始,依次建有楚天极目、天台晨曦、常春花苑、朱碑亭等四景。 磨山景区总面积 14.37 平方公里,其中水面 2.7 平方公里,尤如一座美丽的半岛。在这里登高峰而望清涟,踏白浪以览群山,能体味到各种山水之精妙。充足的雨量与光照,使这里各种观赏树种达 250 多种,共 200 余万株,在武汉有 绿色的宝库 之誉。 磨山脚下的新绿 楚文化游览区有雄伟壮观的楚城门,楚人进行商贾贸易的楚市,楚之始祖祝融塑像,媲美江南三大名楼的楚天台,号称碑、字、文三绝的《离骚》碑刻。著名的 朱碑亭 位于楚文化游览区与植物专类园区之间。 我们兴致勃勃地逛了楚城和楚市。野餐之后,爸妈在车里小憩,我们去爬楚天台。 此后,去看了 唯楚有才 石雕园和南国哲思园,以及从未去过的刘备郊天坛、关圣庙、清河桥、摩崖石刻、烟浪亭等新景点。 春天的祭祀 刘备郊天台上远眺东湖 登上高高的刘备郊天台远眺东湖,只见武汉市外环线的高架桥像银链似地环绕着湖面。这些年来,武汉的变化还是很大的。 游玩时没有在熟悉的景点摄影。为了使博友了解磨山景区的全貌,在网上下载了五张照片,没有商业用途,致谢作者! 俯瞰东湖磨山景区 楚城之门 碧水青山 雄伟的楚天台 楚天台上的编钟表演
个人分类: 旅途掠影|4839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4: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