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杨万里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飞绕金灯来又去,不知能有几多香:杨万里《戏嘲金灯花上皂蝶》赏析
热度 1 mimu 2020-9-9 18:31
杨万里一生诗作很多,在他的笔下,大自然的花鸟虫鱼皆可入诗,他的蝴蝶诗据不完全统计在40首诗左右,其中尤以《宿新市徐公店》中“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最为有名。 杨万里的蝴蝶诗也很有自己的特点,虽然他也有“ 庄周解飞蝶解语,说向蝴蝶应点头 ”( 题巩仲至修辞斋 )、“蝴蝶频催梦不成”( 《夜坐二首·其一》 )、“化为漆园蝶”( 《舟中午睡》 )这样沿袭传统化蝶意象的诗句,但更多还是集中在蝴蝶的自然之美上。“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看似只是一个简单场景的描写,其中也暗含了人与自然、蝴蝶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充满了生活气息;“至后寒梅未苦繁,腊前暖蝶已偷还”( 《至後入城道中杂兴十首·其一》 ),则生动、诙谐有趣地描述了蝴蝶以成虫方式越冬的自然现象;“蝴蝶新生未解飞,须拳粉湿睡花枝”( 《道傍小憩观物化》 ),更是堪称庄周化蝶的文化意向与蝴蝶羽化的实际观察相结合的经典之作。 杨万里的这首《戏嘲金灯花上皂蝶》,也是颇能体现他的“诚斋体”诗风的一首佳作,理学中的“格物”与诗学中的“感物”在这首诗中也有很好的体现。 《戏嘲金灯花上皂蝶》 宋·杨万里 花须为饭露为浆,黑雾玄霜剪薄裳。 飞绕金灯来又去,不知能有几多香。 这首诗中,有两个物种是需要重点加以考证说明的。第一个是金灯花,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红花石蒜,也叫彼岸花,取其花期与叶期不同期不相见之意,在佛教中则称之为曼珠沙华;另外一个就是皂蝶。古诗词中多写黄蝶、素蝶、白蝶、紫蝶、彩蝶,但写“皂蝶”的却不多见。皂,即黑色,这个字本身也有黑白转换之意,不分青红皂白便来源于此意,因此皂蝶指的就是黑色的蝴蝶。 首句“花须为饭露为浆”,用的是拟人的手法,描述了蝴蝶成虫的摄食行为特点,这里的露是蜜露的意思。蝴蝶成虫羽化以后,没有了咀嚼器官,只能靠吸管汲取液态食物来摄取能量维持生命。“黑雾玄霜剪薄裳”,则是对蝴蝶体色与形态的描写,黑雾玄霜,也与诗题中的皂蝶相印证。每年8、9月份,正是红花石蒜的盛花期,期间会有很多昆虫来访花,而体色以黑色为基调的蝴蝶,根据诗人生活的地区来看,则主要是玉带凤蝶、蓝凤蝶、麝凤蝶等这一类凤蝶。 “飞绕金灯来又去”,也指出了蝴蝶摄食行为的另一个特点:蝴蝶访花,并不是一直在一朵花上久久停留,而是不断在这一片区域的花上反复往来。能够观察到这一点,也是很需要细心和耐心的,他在 《冬暖》 一诗中也提到了这一特征性行为:“ 晚蝶频移猎残蕊 ”。“不知能有几多香”,是对诗题中的戏嘲的具体阐释。诗人笔下的蝴蝶,好像是诗人的老朋友一样,熟悉到可以开起玩笑来。也正是这句调侃之词,将整首诗推向了一个充满妙趣的诗意世界。从科学的角度来看,也正是花中的特定挥发性芳香物质,对不同的蝴蝶的吸引力是不同的,而 玉带凤蝶这类“皂蝶” ,显然是对 红花石蒜的某些 挥发性芳香物质 情有独钟,此外,被称为多花蝶的柑橘凤蝶也喜欢访问红花石蒜。 杨万里的这首诗作于乾道庚寅(1170)前后,此时杨万里44岁,这个阶段也是杨万里诗学思想逐步积淀的一个重要阶段。从诗风来看,隐然有晚唐罗隐等人的风格。杨万里除了这首“嘲蝶”诗之外,还写有 《嘲蜻蜓》、 《嘲蜂》、 《嘲报春花》以及 《 自嘲白须 》 等多首充满理趣的诗作。这首“嘲蝶”诗,对后人也有不小的启发,宋朝张镃、释文珦也写有以《嘲蝶》为题的诗,其中张镃的《嘲蝶》诗与他很为接近,而诗僧释文珦的《嘲蝶》诗,则充满了禅味,也都是很好的诗作。 注意飞行时吸管的状态。 杨万里的蝴蝶诗 拓展阅读: 蝴蝶新生未解飞,须拳粉湿睡花枝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04206-1245511.html 至后寒梅未苦繁,腊前暖蝶已偷还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04206-1245175.html 夜深不应有飞蝶,渠侬似欲伴人行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04206-1245259.html
3579 次阅读|2 个评论
蝴蝶新生未解飞,须拳粉湿睡花枝
mimu 2020-8-8 11:23
前面的博文说过杨万里的蝴蝶诗多有不凡之处,这首《道傍小憩观物化》更是如此。 《道傍小憩观物化》杨万里 蝴蝶新生未解飞,须拳粉湿睡花枝。 後来借得风光力,不记如痴似醉时。 所谓物化,源自于庄周梦蝶,是一种物我两忘、大千世界泯然一体的哲学思想。对 物化 思想的理解在古代文人中是一种基本修养之一。但历来古人蝴蝶相关的诗作中取其化蝶意向的比较多,而鲜见描述其过程的。杨万里这首写的正是蝴蝶羽化展翅后等待翅膀干燥硬化的过程。 全诗大意是: 蝴蝶刚刚化蛹而出时还不会飞,卧在花枝上,蝶须蜷曲,身上的鳞粉还湿着。后来经过风吹、光照之力,翅膀干了硬化了,也能飞了,便忘记了当初蜷缩在枝头、傻乎乎的样子。 这首诗作于淳熙六年(1179)四月,当时杨万里从常州知州任上离任,回乡途中作者一路观察一路思考,创作了大量的诗作。看出来诗人当时还是很闲适的,对于此次返乡,杨万里有自己的理解,这种情绪在诗作中后两句也得以体现:“后来借得风光力”,是说一个人的成功,一方面靠自身的发展,同时还有外力因素的帮助,“不记如痴似醉时”,则是告诫人们不要在成长成熟之后忘了促使自己变化的力量。成长时,不仅要自身努力,还要要善借风光力等外部力量的帮助,成熟后则不能忘本,要不忘当初帮助过自己的风光力,杨万里贵为一代诗宗和理学家,诗作中的深刻含意是可以让人久久深思的。 此外,这首诗也可以科学地进行解读。蝴蝶在破蛹后会有一个向上攀登寻找安全地点干燥翅膀的过程;然后它会有节奏地压缩自己鼓胀的腹部;让体液通过翅脉充入翅膀,从而使皱缩的翅膀逐渐展开来。这是一个自然展翅的过程。刚完成展翅的蝴蝶也还不能飞行。这时候的翅膀是柔软而潮湿的,还需要不时地拍打翅膀来帮助风干和硬化;这个过程如果受到干扰,就会发现蝴蝶翅膀会呈现出局部皱缩的状态,在自然观察中看看看到这种情况。在起飞前,蝴蝶还会排出体内多余的体液以减轻体重。这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学过程,有时会需要1-2小时才能完成。杨万里所说的“ 蝴蝶新生未解飞 ”正处于这一阶段。在状物之前先察物,进而根据物我之间独特的文化意象联系,最终达到自然世界与自我精神的完美融合,这正是杨万里独具一格的诗词创作历程。这首诗也反应了杨万里 “诚斋体”的 诗风,即风格纯朴自然,语言诙谐有趣,构思精巧新颖,状物写情,无不入妙。
7969 次阅读|0 个评论
至后寒梅未苦繁,腊前暖蝶已偷还:越冬的大红蛱蝶
热度 1 mimu 2020-8-6 09:19
诗句出自 杨万里的 《至後入城道中杂兴十首其一》 。 《至后入城道中杂兴十首其一》 宋·杨万里 至后寒梅未苦繁,腊前暖蝶已偷还。 隔林日射池光动,碎却池中倒影山。 杨万里不仅是著名的诗人,也是造诣深厚的理学家,理学思想并没有窒息他的童心和家国情怀,却增进了他对平凡事物中蕴含的哲理的思考,他的诗既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又富于理趣。大诗人姜夔读了他的诗后,赞叹说:“年年花月无闲日,处处山川怕见君。”杨万里的诗善于捕捉大自然的美,花鸟虫鱼皆可入诗,他的蝴蝶诗据不完全统计在20首诗左右,其中尤以《宿新市徐公店》中“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有名,但他的其它蝴蝶诗也多有可取之处。 杨万里的《至後入城道中杂兴十首其一》知道的不多,其实读来也是一首非常好的诗, 语言平易浅近、幽默诙谐, 尤其是“偷还”二字,完美体现了诚斋体的“活”字来。 “至后寒梅未苦繁” ,是对冬至期间梅花物候的很准确的描述,宋朝著名女诗人朱淑真《冬至》也写道 “葵影遍移长至日,梅花先趁小寒开。” 。小寒晚于冬至,此时梅花开放的更盛一些。“ 腊前暖蝶已偷还 ”,则涉及蝴蝶越冬这一特殊的行为特点。 蝴蝶越冬 有幼虫、蛹、卵等多种方式,其中以 蛹的多种方式越冬的相对比较多一些; 以成虫方式越冬的蝴蝶种类不多, 梅花 、腊梅花上的访客主要是大红蛱蝶、小红蛱蝶、黄钩蛱蝶,但都极少见到。 “偷还”二字 ,既言冬天蝴蝶之少,又比用少见显得生动、诙谐、有趣。 整首诗也是动静结合,富有美感,而天、地、寒梅、暖蝶的相互交融,则 揭示自然界生生不息的万千气象, 也将理学中的“格物”与诗学 中的 “感物”有机地融为一体。自成一家的杨万里被誉为一代诗宗是不无道理的,在南宋及后世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4449 次阅读|1 个评论
夏日绝句
热度 1 lev 2014-7-18 16:38
夏日绝句 夏日炎炎,时有清风,庭中桂树,蝉鸣不绝。窃杨万里一句,易一字而成此绝(七绝平起入韵,孤雁入群格): 一蟬飛去一蟬鳴 碧樹濃陰忽轉晴 誰道暑中無勝日 晝觀雲起夜觀星 格律如下(“ 晝”为“昼”之正体,易与“ 書 ”、“ 畫 ”混淆 ): 中 平 中 仄仄平平(韵) 中 仄平平仄仄平(韵) 中 仄 中 平平仄仄 中 平 中 仄仄平平(韵) 附: 秋暑三首·其三 杨万里 半柳斜阳半柳阴, 一蝉飞去一蝉吟 。 岸巾亭子钓栏角, 送眼江村松树林。
个人分类: 优哉游哉|3092 次阅读|2 个评论
书法(杨万里诗)
hzluan 2012-10-7 21:14
书法(杨万里诗)
个人分类: 这是生活|3557 次阅读|0 个评论
小荷才露尖尖角
热度 24 zhangyuxiu 2012-5-8 10:38
小荷才露尖尖角
宋诗《小池》 作者: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荫照水弄轻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4689 次阅读|60 个评论
美的伤逝
热度 9 zhangyuxiu 2011-6-24 12:27
美的伤逝
日常生活中,人们常说好花不长开,好事不常来,好人也不一定长在。反过来,好花长开,好事常来,好人长在就成了美好愿望。宋代大诗人苏东坡有一首赞美月季的诗 :“花落花开不间断,春来春去不相关。 牡丹最贵为春晚,芍药虽繁只夏初。惟有此花开不厌,一年长占四时春。” 宋代大诗人杨万里《腊前月季》,是这样描写月季的 :“只到花无十日红,此花无日不春风。一尖己剥胭脂笔,四破犹包翡翠茸。别有香超桃李外,更同梅斗雪霜中。折来喜作新年看,忘却今晨是冬季。” 古人还有一首描写月季的词 “春归尚有几花?涓涓又把胭脂坠。香融艳溢,洗妆不减,愁如粉思。更上枝头,丹唇欲启,奈何深闭。可笑巧莺儿,无言对此,羞愧甚,横飞起。 ”这些诗句都从不同侧面描写歌颂了月季花美气香,四时常开,及非常顽强的生命力和敢于和恶劣环境搏斗的精神。 四年前我种了七十二棵月季(下图),春天时花开满园,香飘四溢,惹来成群蜜蜂和蝴蝶翩翩起舞。可惜好景不长,这些月季只开了一季就陆续夭折,目前只剩两棵,让人十分痛惜。是肥的问题?还是地处亚热带的气候?这些美丽的年轻的花并未随风飘落,还开在我的梦里,午夜梦回,她们妖娆地在暗夜中笑着,一地芬芳。 1 2 3 4 5
3536 次阅读|22 个评论
新柳【转】
dongping2009 2009-4-6 22:21
新柳 宋 杨万里 柳条百尺拂银塘 且莫深青只浅黄 未必柳条能蘸水 水中柳影引他长
个人分类: 分享图文|4697 次阅读|7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00: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