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人之初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学会做一个好人:辨别善与恶
热度 1 III2013 2014-7-25 15:29
《孟子·告子上》:“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所以孟子曰:人之初,性本善。 而荀子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仁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化之化,礼仪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由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篇》 所以荀子曰:“人之初,性本恶”。 无论“性本善”还是“性本恶”目前还没有任何生物学的证据来证明,至少在基因水平上没有发现好人和坏人有什么区别。如果真是这样那么根据遗传规律,坏人的后代还是坏人好人的后代也会是好人。那么这样就可以通过基因分析鉴定好人和坏人,并慢慢将坏人从社会中淘汰。这样大同社会就有可能实现了。但是人的性格和行为还可以是后天形成的,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个人的性格和行为的形成,我们最习以为常,耳熟能详的故事就是“孟母三迁”的故事——但这是不是和后来孟子提出“性本善”有一定关系呢,不得而知。所以荀子也在《劝学》篇中说“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所以我在这里不争论到底是人之初“性本善”还是“性本恶”。下面用我的亲身经历讲述善与恶的交织。 北京之大,非在其地大物博,而在于弹丸之地竟有好几千万人口。在这里时处可见人头攒动,熙熙攘攘,车水马龙,交织如梭。我在北京这段时间,走在马路上时常遇见各种各样的人,虽然人的形象和气质不一样,但是你无法辨别谁是好人谁是坏人。很多装可怜的人,其实内心丑恶,令人憎恶。因为我经常在北大东门进出,所以在北大东门地铁附近就会遇见各种各样的人,有行色匆匆、来来往往的行人,有街边推车卖各色小吃的小商小贩(没有小贩的时候一定是城管在),还有就是来回转悠专门盯学生骗钱的有点年纪的男女(以女居多)。这种骗子就是利用学生的同情心和缺少社会经验进行骗钱,也许我长得很像好人,所以有幸被其多次光顾,第一次是刚来北京出地铁,当时差点上当受骗,后来又遇见其几次,虽然用听似“河南腔”或者类似“河南腔”叫我——学生,学生.......,虽然我对她很熟悉,但是不知道她到底对我有没有印象,总爱往我这枪口上撞,我每次都装作没听见,只管走自己的路,根本不搭理她,她叫几声无计可施,也便悻悻离去,然后再去寻找下一个目标,当然目标还是学生。但是初来北京的学生50%以上的人会肯定被其装作可怜的骗术所骗,我就遇见多次,不好上前阻止,因为我也是吃一堑长一智,被骗了之后才会更加注意识别骗子。虽然钱不多但是这种行为实在可恶,理应谴责。 下一个故事恰恰相反,我相信很多乞讨的人肯定是迫于无奈才会在人们各种异样眼光下既羞愧又不得不心怀忐忑的在那里接受路人的施舍或者救助,这种情况以残疾人居多。上次跟一同学经过王府井,本想去王府井图书大厦买几本心仪已久的书,无奈缺货。当出来时在离大厦门口不远的路边处,遇见一对老夫妻还有一对母女在那里乞讨。那对老夫妻坐在地上,老头拉着没有音律的二胡,老太太在一旁看着身边鱼贯而过的路人。而那对母女是一对年轻的妈妈抱着一个一岁多的患有脑积水的女孩儿在那里无助的默默等待路过的善良的人们的同情和援助,孩子因为患脑积水脑袋胀得很大,也许因为这个原因也吸引了不少人的注意。所以当时我就注意到她们了,地面上铺着一块写了两三行字的白布,大意是孩子因患脑积水做过两次手术,后来没有钱做手术了,但孩子还需要继续治疗......我当时看见那个大脑袋的孩子而且又是被年轻妈妈抱在怀里的患脑积水的孩子,让我很难受,也许不该怨天尤人——上天为什么让这年小的孩子遭受如此病痛折磨,让这怀抱患儿的年轻妈妈街头行乞为孩子治病。但当时囊肿羞涩,我就只给了她10元钱,虽然杯水车薪,解决不了多大问题,但是我希望能给这对母女一点希望,使她们相信还会有更多好心和善良的人会帮助她们。当时我把钱放进去的时候,我抬头看见那位妈妈的眼里噙着泪水,当时我的心一下子就震颤了一下,有种酸酸的感觉现在回想起来还很难受。真的希望他能遇见更多的好心人施以援手,回来之后我也曾帮他**过社会上的慈善组织——天使妈妈基金会,并希望得到他们的帮助。 下面引用一段朱德庸的话:为什么世上的好人容易被坏人所欺骗,因为好人不了解坏人,坏人却很了解好人。所以他们知道如何趁虚而入,利用好人为他谋利和达到目的,虽然很悲哀,但好人根本不值得花宝贵的时间及精力去了解坏人,一旦遇上坏人就当是人生的课题,就像一页书页赶紧翻页过去,让自己继续走自己的路。我只有部分赞同,我相信很多好心的人会有这样的感觉——在不知道是不是骗子的情况下,宁愿被骗也不愿意放弃一次释放爱心的机会。如果大家都怕上当受骗,那么我们的内心早晚会变成一片沙漠,而我们每做一次好事每行善一次就会让我们这个感觉如沙漠的社会多一片绿洲。 我可以很不惭愧的说我有一颗善良的心,随时可以为需要帮助的人尽微薄之力,但是我也相信社会上像我这样的人还有很多,一个人的力量微不足道,但是汇聚你我他的大家的力量却足可以改变某些人的命运,所以我也呼吁大家不要被社会上的骗子蒙蔽了眼睛,一颗善良的心是可以随时播撒出爱的能量和种子,让我们的社会更多些和谐和温暖。 所以做一个好人也要学,请学习做一个好人。
个人分类: 感悟与人生|3181 次阅读|2 个评论
人之初,性本无
热度 2 mathscience 2014-3-1 13:09
人之初,性本无,无者,无极也,性本无极也。无性本善、性本恶之分。人之初,混混沌沌,不知世界,而后教肓之,善恶乃分。 人之初,性本无极。取无极之未是太极,终其未了,太极复归于无极,其间变化莫测之理,是认识个人、企业单位、国家等等的出发点。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466 次阅读|4 个评论
人之初,性本善还是性本恶?
热度 5 rongqiaohe 2014-2-10 09:17
人的本性,是指人的社会性。除此之外,就是生物本能,即动物性。 人的本性取决于时代和其生活的社会。所以,存在下列关系: 农耕社会:人之初,性本善。既然人的本性是善良的,所以采取“仁治”。 商品社会:人之初,性本恶。既然人的本性就是掘财,原本有罪,所以必须采取“法治”,才能管制每一个性本恶的人。
个人分类: 浅谈|4015 次阅读|10 个评论
人之初性本善:好学生不用多言语
arithwsun 2013-11-17 22:17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fb46a470101gdsd.html 人之初性本善 :好学生不用多言语 王永晖 人之初性本善 ,是指教育。人之初性本恶,是指商业,确定清楚适用范围,就能明白两句话都对。 我们的教育,还是要在孩子们幼小的时候,教他们向善之心。 工作坊的孩子们,虽然比较淘皮,但是都有底线,底线就是不能欺负他人,欺负他人的孩子,心灵不再柔软,不柔软的心灵,其实也再难智慧、聪明。 所以说,我们的武术教学,虽然提倡孩子们对练乃至自由对打(带护具),不能光练套路,但还是用的内家拳思想,贵柔。 具体例子不多说了,前阵有个男孩来面试,看着挺文静、内向,带着拳套就打墙,搞得我们生怕把租用场地的墙打坏了,看着家长也不提醒孩子,只好我来提醒一下,后面这个孩子又打一次墙,家长提醒后就不再打了。 我们工作坊举办一年多的武术课,还从来没见过这种情况,不知道这个男孩,就是这样的天性,偶然形成的经验,还是抑或有更深的心理问题,需要纾解,我们也不是专家,只能存疑吧。 这个男孩,用工作坊的钢琴的时候,也是用的“砸”劲,我自己对音乐也没什么修养,但总觉得这种音恐怕不对,工作坊的孩子,即使是最调皮的,也没听过这样“砸”琴的。 也许是我的主观感受吧,不一定准,教育评价是需要非常谨慎的事,这里只是存疑。中心思想还是,调皮归调皮,心灵不能是硬的,调皮起来,也还是要有敏感度,不能“傻”到失度。 有些孩子,打起拳来很猛,但是没想到,我们的武术家魏巍老师却评价不高,可能里面的教育原理是相通的。 我们的孩子也都大了,这个周末的数学教学让我大吃一惊,怎么这么高的智力,或曰直觉,基础真得很好啊。当然,因为其他孩子过于聪明,我儿子又再一次重新获得笨男孩的标签,笨没有关系,这才能进步,家长自己内心要看开。 孩子大了,该有分寸的时候还是得有分寸,什么样的调皮是会被家长大人们允许的,什么样的调皮是会被我们批评的,孩子自己内心要清楚,这实际上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育训练。 孩子们在公立学校里被吓怕了,有更加调皮捣蛋的杀鸡儆猴给他们看,周末到了小教室,心思难免要转换一下,重新确认一下“尺度”,这种转换,对他们也是一种很好的教育补充。 所以说,我们练的不仅仅是“规矩”,而且是自主发现“规矩”的内心思维,我们不告诉孩子们特别具体、特别细节的“规矩”,就是暗藏着这么一个教学目标,让孩子们越练越聪明, 什么话都要说得很详细,那就练 傻了 。 当然,前提是,我们家长们的行为是稳定的,小教室的风气是稳定的,不同家长们的细节虽然有不同,但正是这种微小的扰动,就我个人设立的猜想型教学原理,正好造成孩子们稳定的感觉。 孩子们的教育,太需要这种“活”的稳定。 附记 . 本来不想公开这件事,但还是在这里提笔略述。那天,来试听武术课的男孩较多,其中一位家长妈妈,想必也是很了解新式教育理念的,快到尾声的时候,正在跟我坐着闲聊,突然一个箭步走向孩子们,她的孩子正和另外一个也是来试听的孩子“顺顺“站在队尾闲聊,她就呵斥起“顺顺”,指责他不遵守教学秩序。 这里有好几个不妥当之处,估计直到今天,这位妈妈恐怕也未能全都觉察和自知: 1. 正在跟我说话,怎么就突然去帮助我们管理起课堂秩序来了呢?这是不是有点神经质,或曰情绪化,另外,本来就在跟我说话,也不事先征求一下我的意见,是不是有点不礼貌。 2. 她的孩子,跟人家的孩子闲聊,但是呢,她训的不是自己的孩子,而是人家的孩子,她就是个陌生人,岂不是把别人家的孩子吓坏了。这位家长,岂不是“善根”不足。 我当场还是跟她说了第 2 点的中间段落,没敢给她指出第 1 点,现在写在博文里,也是内心比较不愿意这么公开。这位妈妈,外表看着都挺正常,但做的事呢,实在出乎我的意料,中国社会就是这种情况,总是能给人意外的案例,我也见怪不怪了。 这位妈妈应该也还是知书识礼的,我说了之后,她当即就去找顺顺道歉,顺顺妈妈也无所谓,觉得孩子在社会上什么样的人都要碰,给他个经验值也好。 这位妈妈,直到在公共汽车上,跟我们武术家魏巍老师同路,还是跟魏老师讲,武术课的课堂秩序怎么这样乱,她觉得不适应。 礼,应该是发自内心,这位妈妈讲究课堂秩序,但是自己的行为,却失礼得很,反差太大,原因在哪里呢? 所以,我们看到有些孩子笨,内心要明白是怎么回事,有些孩子聪明,那是福报,应该更进一步惜福,如果笨,必有原因,家长们更要为孩子积德,现在就开始。 附记续1. 课堂秩序,当然应该有,但我们工作坊之所以做的原因,就是把孩子们守纪律,看成是教学的结果,而不是前提条件,如果孩子们调皮捣蛋,我们不会一上来就硬掰,只要没有安全隐患,我们就不会采用强制性手段,更多地是采用课后式教育,这个课后式教育必然占用了孩子们看电视或玩耍的时间,对于他们是明显的损失,一次不行,下一次再接着,用时间来磨。 附记续2. 这里要隆重感谢我们的武术家魏巍老师,课堂秩序乱,其实是对老师心理的最大挑战,我这学期开始上数学课,更是能深切地感到这一点,能包容住孩子的“闹”,这需要的是“学识”和“修养”,魏老师真是练拳有成,把涵养练出来了,根本不当回事,非常理解孩子们的“闹”,对那位妈妈在公共汽车上开导,孩子们在学校里拘束太多了,武术课上放开点没关系。 这种没关系,考验的不是家长,而是老师,魏老师跟我们的教学理念太合拍了,太感谢他了!
个人分类: Book-W|4538 次阅读|0 个评论
讨论文化的五个出发点
热度 4 lvnaiji 2013-4-16 09:27
吕乃基 自古以来,人类一直在探究一个问题:什么是万物的始基和本原?这里有两个意愿,其一是本体论,人们需要知晓自己所生存的世界究竟为何;其二是认识论,要是可以追溯到源头,由始基和本原出发即可推知世界。一个类似的事例是,欧几里德由5条公理构建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几何学大厦。 对于文化,是否也可以发现类似的始基和本原,寻找几条基本的公理,由此来说明形形色色的文化? 上世纪的80年代堪称中国思想解放的年代,其核心就是对文化的反思。博主便是在这一时期开始关注文化,而后写了《科学文化与中国现代化》(第一作者)、《科学与文化的足迹》,以及相关的《科技革命与中国社会转型》等。30多年来,感到有一个问题正在变得清晰起来,那就是在文化中确有一些最为核心的因素在起作用。按笔者现在的认识水平,这些因素是: 个人本位,最小作用量定理,人性,人的三大关系,以及马斯洛需求层次。 个人本位。 在社会领域,人们一直在思考一个类似自然哲学的问题:什么是社会的始基和本原,现在似乎有了较为一致的答案:个人,只有个人,才是社会的始基和本原,而不是家庭,更不是单位、集体、民族。虽然不存在完全独立的“个人”,但在社会中依然必须确立个人本位,确立个人的天赋人权。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个人之间通过越来越复杂、多样、紧密,以及扩大的相互作用而构成了社会。违背这一基本出发点的社会,终将会因源于个人的动力不足而发展迟缓,甚至陷于停顿,在进入知识社会的今天尤为如此。中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功的根本动力,在于解放了来自个人的发展动力,今后的改革将进一步因此而获得“红利”。 最小作用量定理 ,是自然界的基本定理,在社会中是否适用似乎有待证明。笔者愿意将其作为不证自明的公理,如同欧几里得几何学中的公理,是人类行为的最基本的原则。无论是作恶还是行善,以及无论是处理三大关系中的那一种关系,无不遵循最小作用量定理。不仅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而且贯通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最小作用量定理作为文化的核心因素,应该不成问题。 社会中的“最小作用量定理” 2011-02-03 接下来的问题便是,对 人之初 的理解。西方的人之初性本恶,以及中国的人之初性本善。博主的理解是,人之初,性不定,意味着人有一切发展,或者用较为中性的词汇,变化的可能性。既然如此,那么人性之所以重要,就不在于人性本身,而在于对人之初的基本假设,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制度设计。参阅: 人之初……——人生感悟之一 ; 诚信之殇:西方文化的源泉2-以人与自然的博弈为基础的人际博弈 2011-11-21 然而笔者关于人性的另一点判断是:性已定,也就是人性为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所限定。限定,就是所谓人所面临的三大关系,即 人与自然的关系,人际关系,以及人己关系 。参阅: 由人的三大关系说开去(之一) 。 虽然人人都面临这样的相同的三大关系,但在具体的历史上究竟从其中的那一种开始,在逻辑上以其中的那一种为核心,却极大的影响了一种文化后来的历程及其逻辑架构。 对人性的基本假设,以及从三大关系中的哪一种开始,这两点涉及到文化的起点。既然人类在“原初状态”——都起源于东非——一致,为何各国各民族有如许之差异?那就是各民族文化在萌生之时特定的境遇: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现在技术、企业和产业发展的领域都会说起“路径锁定”,其实,最大的锁定不是别的,而是文化锁定。这种锁定,主要体现在文化的发展路径上。 各民族文化的发展路径千差万别,各有“特色”,都声称“符合国情”,是人民自己的选择,难以判断优劣高下。但却存在一个相对超越的尺度,可以作为各民族文化的共同坐标或参照系,那就是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 。无论愿意与否,各民族文化都在马斯洛需求层次上投下了自己的印记,刻下了独特的轨迹。 每个人的行为遵循最小作用量定理,是否社会整体亦然?为何有人向善,有人作恶?如何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甚至争斗,以及期待中的融合?即使同一民族如我中华民族,为何自古至今大相迥异?如何解释柏杨所说的中国人的“内耗”?科学,以及宗教和艺术,各自在文化及其沿革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如此等等。 笔者以为, 个人本位、最小作用量定理、人之初,人的三大关系,以及马斯洛需求层次 , 这五者的综合,或许将有助于回答上述问题,乃至解开文化之谜。
个人分类: 简介及学术方向|3457 次阅读|9 个评论
家书147--人之初 性涵善
guanyunzhai 2013-1-30 20:50
现在是农历的腊月,腊月过后是正月,农历新年快到了。过传统节,温传统书,讲讲你背过的《三字经》。 还记得吗?你小时候,对着电脑,给网络另一端的叔叔阿姨们背诵《三字经》,你现在不一定能背出来了,但重新翻翻,相信你还是会有印象的。 一个网站邀我做传统文化栏目的版主,顺势拾起这个话题,写写三字经。 《三字经》 最早成书于七百多年前的宋朝,它 《 百家姓 》、《 千字文 》并称为三大 国学启蒙 读物,它短小精悍、脍炙人口 , 共一千多字,三字一句的韵文极易成诵,内容包括了中国传统的教育、历史、天文、地理、 伦理 和道德及民间传说等,广泛生动而又言简意赅。 有 所谓 “ 熟读《三字经》,可知千古事 ” 之说, 1 990 年新加坡出版的英文新译本更是被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选入 “ 儿童道德丛书 ” , 在 世界范围 内 推广 。 作为通俗的国学经典,《三字经》也曾被不少学者解读过,最近的有钱文忠先生在央视《百家讲坛》于 4 年前,也就是 2009 年春节到同年 5 月 的系列节目 , 为节约精力,笔者在解读《三字经》并没参考其他解读,很可能有许多不如人家讲的、重复的和讲错了的,但这样做,也可以避免先入为主,再说,看了人家的,没准就没了再解读的勇气了。是为序。 原文: 人之初,性本善。 开篇便讲人之初,可见气魄之大。这个圣经开篇便讲上帝造人一样,是从根上说起。圣经把根 捋得更深,告诉人们世间万物以及人的起源。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文化不太追究过于形而上的宇宙本体和没法验证的人的最初来源问题,但却探究了人的本性。 人之初这个表述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是人类的原初,一种是个体生命的初始。人类的原初是不是善的呢?这又涉及到一个概念:善,什么是善?杀人、骗人似乎是不善,但杀生是不是善?给动物挖陷阱骗它是不是善?如果讲前一种善,人类的原初应该是善的,可以想见,在原始社会,人和人之间如果彼此猜忌,相互残杀,就很难抵御自然灾害,虎豹狼虫。且慢,似乎不能再往下推了。在一个部落内可以是这样,部落之间就未必了。 萨特说 ,他人即地狱,那时的情形应该是:他部落即地狱。 有限的谋生手段,你有我就没了,你要是客气一下,树上的果子不多了,您老人家先吃吧,没准你这行善的基因连同你的肉体就从这个世界永远消失了。如果人与人之间都可能不善,那人与其他生灵就更难言善了。佛祖的悲悯、中国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不过分掠夺的思想,虽然可贵,但落实起来,却很难。 所以,似乎可以得出这个结论,有限的善和适当的不善,是人类这个物种得以延续的必要原因,这好像暗合了圣经里的原罪说。人类从一开始对非人族群就是有罪的,而且一直不思悔改,直到觉得要伤害到自身,比如得了萨斯一类怪病后,才提出保护自然就是保护我们自己这类自私的口号。 作为个体的人,是不是一出生就是善的呢?小孩子不爱钱财,不贪权力,不迷异性(弗洛伊德当年讲的人从小就是性冲动的说法被后世的科学家反驳了),这不是善吗?不对,这只能说,他们对上述东西没有概念,不知它们为何物,不知道便没有价值判断,就只有本能,没有判断,也就谈不上善不善,只能说天真。 可是,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当我们看到他人受难时,心中不忍,当我们帮助他人时,心生快乐,孟子宣称,人天生有恻隐、 羞恶 、 辞让 、 是 非之心,“恻隐之心, 仁之端也 ; 羞恶之心 , 义之端也 ; 辞让之心 , 礼之端也 ; 是非之心 , 智之端也。 ”我以为,孟子这句话应该理解为,人之初,性涵善,不是人之初,性本善。
2282 次阅读|0 个评论
当代中国诚信缺失的文化根源(原文刊《艺术百家》2012,5)
热度 16 lvnaiji 2012-11-5 09:30
吕乃基 摘要: 当代中国的诚信缺失有其深刻的文化根源。其一是中国传统文化本身有关的特质是“人之初性本善”,因而不必为人性设置底线。人之初,相应于欧几里得几何的逻辑出发点:公理,由此演绎出欧氏几何乃至整个科学大厦;是一种文化的原初起点。对人之初的先验设定,对一种文化的长期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性本恶,看似赤裸裸、恶狠狠,却在制度的约束下步步向上;性本善,看似甜蜜蜜、情切切,因失去制度之底,一旦条件适宜,人性便会滑向深渊。特质之二,是在梁漱溟所论及的人的三大关系中,以认识和处理人际关系为主。三大关系相应于三大博弈。有限策略和重复博弈是诚信的基础,人与自然的博弈正是这样的博弈,并且是演进博弈。人际博弈是无限策略和一次性博弈,因而没法设置底线,导致诚信缺失。为此,在人际间只能求同存异。传统文化之所以在古代漫长的岁月育成了礼仪之邦,在于传统社会的自然经济、熟人社会、科举考试,以及独特的精神生活,因而人际或者没有博弈,或者博弈主要在精神领域并有序进行。 其二是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影响。中国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人际关系下沉到人与物的关系;在计划经济年代,以阶级斗争提防人际为物的博弈。转向市场经济,在经济领域(物)以及在陌生人之间发生博弈。传统文化的优势难以施展,伦理道德失效,而原来潜在的缺陷,由于市场经济的规则尚未确立而暴露无遗并得到放大。社会中存在的种种不公加剧了博弈中的违规和人性的堕落。 重建诚信,从顶层做起,从底线做起,对违规零宽容;挖掘和重新阐释传统文化。抓住金融危机的分岔点,由用到体。以经济建设为基础,文化建设为中心,深化改革开放为动力,重建诚信。 当前中国,全社会的诚信缺失已经到达不能容忍的地步。包括学术界在内,人们从各个方面讨论诚信缺失的原因和对策。本文拟从文化的视野切入,认为诚信缺失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有关,与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有关。重建诚信,意味着一个多世纪的体用之争深入到“体”的层面。 一、中国传统文化特质 的影响 此处所谓的“特质”,其一指“人之初性本善”,其二指中国传统文化以处理人际关系为核心。 1 .人之初,性本…… “人之初性本善”,与西方文化“人之初性本恶”形成鲜明对比。此处不涉及其缘由和高下优劣,而是探讨,一旦有了如同欧几里得几何学中初始的“公理”之后,对一种文化的“建构”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人之初性本恶,因而必须有严格的法律防止作恶,由此所建构的文化以法律为基础,是对于人性而言的“底线设计”。底线,是对人的基本要求:不准。在形式上是非嵌入编码知识 ,对所有人透明、一致,以及为所有人(基本上)无歧义的理解、接受和遵守。底线向上开放,不允许人作恶,只要不是所规定的“不准”的事项,都可以从事。以底线为基础,重在共同的出发点,重在对彼此间契约的尊重;向上则呈现开放、发散和多样性,在多样性之间自组织,社会中的权力相对分散。 人之初性本善,因而无需法律来看守人的底线,需要的是高尚的伦理道德的教化。由此所构建的文化以伦理道德为目标,是对于人性而言的“顶端设计”。“顶端”,在于“要、讲、应该……”,当代中国的“讲政治”与此一脉相承。伦理道德强调内在的修身养性,因此在形式上主要是意会知识 ,因特定的主体,特定的主体间性,以及特定的语境而异,难以交流和共享;不主张甚至反对非嵌入编码知识,其典型就是“道可道非常道”。重要的是可以说服人,办成事,而不在于道理本身和怎样表述,具有浓重的实用主义色彩。相对于西方文化的向上开放,中国文化在于向下兼容——不问来历,是否来自五湖四海,求同存异。那些“异”和不同之处,最后都归结、收敛到圣贤。作为“收敛”的自然推论,那就是中国(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东方)文化趋于集权。 人之初,相应于自然哲学的“始基”和“本原”,由始基和本原演化和构建万物;是欧几里得几何的逻辑出发点:公理,由此演绎出欧氏几何乃至整个科学大厦;是一种文化的原初起点。对人之初的先验设定,对一种文化的长期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性本恶,看似赤裸裸、恶狠狠,却在制度的约束下步步向上;性本善,看似甜蜜蜜、情切切,因失去制度之底,一旦条件适宜,人性便会滑向深渊。 其实,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所有的人,都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趋利避害”,也就是亚当斯密的“经济人假设”,每个人都倾向于以最小成本或代价获取最大收益。经济人假设,可以认为是自然界的基本定理“最小作用量定理”在人类社会的表现。当然,人类社会(一定程度上包含动物界)存在互助行为,甚至可以舍弃自己的生命,以换取群体、民族和人类的延续和更大的利益。如何激励并规范“经济人”的冲动进而超越之,这是摆在各种文化面前的共同课题。 总之,人之初,既非性本恶,亦非性本善;人之初,性不定。就是在传诵人之初性本善的中国,大名鼎鼎的王阳明先生提出,无善无恶心之体,应该说的就是“性不定”,或者与之相近。 2 .人的三大关系和三大博弈 然而,人之初,性已定。 且不说 DNA 所携带的遗传信息因人而异,生于中国还是美国,生于中国的东部还是西部,城市还是农村,生于何种家庭,“我们不能决定自己的出生”,人之初,性已定。出生,也就是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在一个人的身上打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在一般情况下,这种印记无关乎善恶 ,而是关系到个人看待和处理周遭世界的方法和途径。其中最重要的是所谓人的“三大关系”(梁漱溟),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他人的关系,以及人与自身的关系。围绕这三大关系,有以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为主的西方文化(并非不涉及其他两个关系,下同),以处理人际关系为主的中国文化,以及以处理人与自身关系为主的印度文化。相应于三大关系,可以认为存在人的三大博弈:与自然博弈,与他人博弈,以及与自身博弈。这三种不同类型的博弈,与对人性的基本假设一样,从根本上规定一种文化在数千年甚至更长岁月里的基本走向。 西方文化以人与自然的博弈为主。相对于个人或团队与自然间微不足道和稍纵即逝的博弈来说,自然界是如此之大,之久,对所有的博弈者来者不拒,一视同仁。在同样的语境下,只要与之博弈的人,以与以往或他人相同的方式出同一张牌,那么自然界不会变招,也总是出同一张牌。例如,水在同样的条件下,总是在同样的温度沸腾。在博弈论中,这就是“有限策略”和“重复博弈” 。 中国文化以人与人的博弈为主。人,可就没有水在同样条件下总是在 100 度沸腾那么简单了。中国人看重的是,水无常形。这次输了,下次不会乖乖地束手就擒,一定变招。在没有约束的情况下,人际博弈的特点就是“一次博弈”和“无限策略”。至于进一步测度博弈对手而不变招,就是在更高水平上的心理战了。正因为此,自古至今,中国的文化中充斥着这样的词语:“无招胜有招”,“兵不厌诈”,“打一枪换个地方”,最后是“人心叵测”,只能要求“和为贵”,“和而不同”,“求大同存小异”。说及人与自身博弈,历来被认为是世上最难之事。“认识你自己”,这是刻在德尔斐的阿波罗神庙的三句箴言之一,“离每个人最远的,就是他自己”(尼采)。 由此可见,在三大博弈中,最简单的就是人与自然的博弈。西方人走的就是这条路,而且是从自然中最简单的部分开始。那就是丈量土地和杠杆,对手的“招数”最少,也就是在“有限”的策略中,最有限,最简单,以及可重复性最高,只要寥寥数招,便可洞悉对手的伎俩。欧几里得几何与阿基米德力学就是由此得到的成果。世界上的各个民族,包括西方人和希腊人,在远古和古代都处于渔猎、采集和农耕时代,所博弈的对象是动植物,其招数虽逊于人,也复杂到难以胜数。唯有希腊文明,从自然界中的最简单处开始。李约瑟除了他的著名的悖论外还有一个假设:如果科学起源于中国的话,那么一开始就不是力学,可能是电磁学。从博弈论 的角度看,可能性几乎等于零。科学始于几何学和力学,并非偶然。 从自然界中的最简单者开始,一旦揭示对手的策略,便可在此基础上与较为复杂的对手博弈。就这样步步为营,以及在技术的支持下,由几何学、力学到电磁学、化学、地质学、生物学,进而生态学、人类学和心理学。这样的进程,在博弈论中,就是由重复博弈走向演进博弈。有限策略,重复博弈,以及演进博弈,对于作为博弈另一方的人产生深远影响。 由此还可以解释,为何在各种文化争斗不已之时,体育比赛可以打通文化之间的高墙与鸿沟。其原因就在于,种种体育赛事,看似人与人的博弈,但在背后都存在人与自然的博弈。运动员,一方面要克服来自外部的万有引力、摩擦力和阻力等;另一方面要克服人自身的生理和心理局限。所谓克服心理局限,也就是要排除人与他人,以及人与自身博弈对人与自然博弈的干扰。自然,作为体育比赛中对所有参赛者一视同仁的参与者,也就是为所有参赛者设置了一律和一以贯之的“有限策略”,以保证重复博弈,进而演进博弈 。 希腊及其所代表的古典文明,既诞生了作为科学源头的欧几里德几何与阿基米德力学,同时也成为奥林匹克运动的发祥地;这并不是巧合。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精神“更快、更强、更高,”正与 IT 领域的摩尔定律所提倡的“更快、更小、更便宜”理念不谋而合,从而也印证了体育与科技在与自然博弈中的一致性。 3 .三大博弈与三种文化 如果说“人之初”只是文化建构的出发点,那么处于文化中的个人,是与自然、他人,还是自身中的那一方为主展开博弈,则是在时时处处塑造人,塑造文化。大致可以从以下方面比较三类博弈对三种文化的塑造。 其一,陌生人,抑或熟人。自然界与人的博弈,不论对方是谁,只要是以同样的策略对待自然,自然也一定会一视同仁地出同一张牌。正是这样的博弈方式,使西方人客观地看待自然,以及倾向于客观和一视同仁地对待他人,这就是所谓“陌生人”。由此可以得到的一个重要推论是,陌生人之间的平权 。在人与人的博弈中,由于个人之间的千差万别,国家民族、男女老少、贫富贵贱,历史渊源,以及意识形态等等,必然形成彼此间的亲疏好恶,构建起形形色色的熟人圈,以及相应的权力圈,例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并且制定了“君为臣纲 , 父为子纲 , 夫为妻纲”。于是,人际间的博弈,除了个人的无限策略外,在相当程度上就看归属于什么圈子。看人下菜。 其二,“意欲”的取向。梁漱溟在论述人的三大关系时还提出“文化三路向”说。西方文化以意欲向前要求为其根本精神,中国文化是意欲自为、调和、持中,而印度文化则“意欲反身向后要求”。可以从前述人的三大博弈逻辑地推出这三种取向。西方文化的意欲向前,实际上就是源于演进博弈。西方人在与自然的博弈中由简到繁,步步为营,节节向前,征服自然,进而征服世界。再者,西方文化的“底线”、科学,以及在相当程度上包括人文社会科学,都是非嵌入编码知识,可以交流共享,因而得以积累、扩展、学习和“向前”。值得注意的是,“向前”,不只是对外,对自然,对世界;而且是对内,那就是怀疑和创新。求异,反思,不断自我更新。 中国文化的“调和持中”则是出于人际博弈的易变和极端复杂性而难分高下,只能要求各方中庸不走极端,对各种境遇随遇而安。这也是人际博弈的无限策略和一次性的必然结果。再者,在中国的修身养性和伦理道德中充斥着嵌入编码知识和意会知识。列维 - 布留尔认为,“这些概念所具有的抽象的和一般的形式可以容许一种表面上合逻辑的分析与综合的双重过程,而这个永远是空洞的自足的过程可以没完没了地继续下去。” 中华文明因此而延续至今,或许在相当程度上也因此而停滞不前。“东西文明有根本不同之点,即东洋文明主静,西洋文明主动是也” 。李大钊先生在一个多世纪前便认识到这一点。中国社会的“超稳定结构”,不仅在于政治结构的周而复始,而且在于“没完没了”的思维方式,其根源是没有以人与自然的博弈为基础和出发点的人际博弈。 至于印度文化,人在与自身的博弈中,由“取消问题”以求得内心的宁静和满足。有一个简化的公式:“能力 - 欲望 = 幸福感”。在能力不足的情况下,由削减欲望来换取幸福。 其三,规则意识。规则需得到各方的认同,各方之间的平权,以及制定规则的第三方超越所有各方;目的是保证博弈的公平。规则的普遍适用和稳定有效有助于博弈者在胜负或得失中汲取经验教训和知识的积累,理性的育成,信用的培育,从而减少社会运行的成本。 在人与自然的博弈中,自然一身而二任,既作为博弈的一方,又是规则的制定者。不论博弈的另一方愿意与否,在确定的情况下,自然界总是按“既定”方式出牌。正是在与自然之间普遍和重复的博弈中,经历了成功与失败的反复磨练,尤其是在演进博弈中获得了确定的进步,使得西方人逐步接受和培育了规则意识,并在一定程度上将规则意识推广到人际的博弈中,从中世纪的骑士、启蒙运动强调的天赋人权和契约精神,到市场经济看不见的手。 在以人际博弈为主的中国,主要不是依靠一致和外在规则的约束,而是依赖旨在维系人际等级的“长幼有序”等“规则”,以及合情合理,也就是情重于理。 最后是理性。目前一般认为有三种理性:科学理性、工具理性,以及价值理性。科学理性是认识过程中的理性,在于揭示现象背后的本质,揭示普遍性和必然性。这是西方人与自然的博弈并逐一揭示自然界策略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理性。天赋人权和普世价值就是以科学理性来审视社会得出的成果。科学理性是理性的基础,普遍性和必然性是所有认识和实践的共同基础。工具理性是实践过程中的理性,既与自然界中的“最小作用量定理”一脉相承,又因人的三大博弈而超越之。价值理性一方面奠基于科学理性和工具理性,另一方面赋予其灵魂。 由此看来,通常认为中国人非理性,此言差矣。中国人未必具有如西方人那样完整的理性,但丝毫不差地拥有其中之一,工具理性。中国人,尽管有如许之“特色”,但并不违反“最小作用量定理”。而且,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价值理性。 二、中国社会转型的影响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对当下的诚信缺失具有重大影响。要论述这一点,首先要说明的是,为何在传统文化沿袭的数千年间,中国人不仅讲诚信,而且在世界各国面前堪称礼仪之邦。 首先,在进入文明社会后的漫长岁月,中国基本上是自然经济,没有交换或很少交换,再加上重义轻利的感召,财富乃身外之物,过眼烟云,或者全归皇帝,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所以基本上没有人际间为物质利益的博弈。 其次,在精神领域,人际的博弈重的是琴棋书画诗词,自然养成人的知书达礼和儒雅之风。精神领域博弈的“主战场”是科举考试,学而优则仕。科举考试公开进行,有规定的知识结构作为公认的主要录取标准,一定程度上允许平等地公开竞争。例如“糊名”(密封考卷上姓名),再“誊录”,即另派抄书手将试卷用正楷誉录,使考官无法辨认考生笔迹,以保证公正阅卷。科举考试以相对严格明确的规则,保证策略的有限和博弈的重复。 在民间,既有乡绅等传承儒家文化,也有基于乡间的熟人圈内的伦理道德,三纲五常,有规可循。在自然经济中,人们的活动范围有限,于是就形成了大大小小由“乡亲们”构建起来的熟人圈。“熟人”,顾名思义,就是会在不长时间内多次遇见和听说,这就构成了某种程度上的重复博弈,成为诚信的基础。反过来说,也就是诚信止于熟人。 最后,古代中国人在具有作为人之共性的工具理性之外,虽然没有科学理性,但拥有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理性,亦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样的理想和抱负,从内心约束和提升人,从外部的远大目标呼唤和引导人。若是竞争激烈,博弈失利,也有退而求其次的价值理性加以安抚和调整,那就是淡泊名利,隐居山林,寻觅世外桃源(绝妙的是,山林有曲径通幽——“终南捷径”)。这样的价值理性(包括淡泊名利)推向极致,便是“存天理灭人欲”。传统社会的价值理性不仅在当时为人津津乐道,而且传诵至今。 简言之,人际博弈的全部弊病在传统社会或者没有“发作”的土壤和环境,或者被规范约束,或者被中国特色的价值理性所引导。然而,传统文化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1840 年的鸦片战争彻底打破了中国绵延数千年的封闭、安逸和“超稳定”。中国人在这 170 余年里经历了太多的风风雨雨。远的不说了。阶级斗争年代,以意识形态的对错,换言之,是否“跟对了谁”划界,基本上瓦解了维系数千年礼仪之邦的博弈规则。无所适从的芸芸众生不得不拜倒在权力的脚下。灵魂深处闹革命,恨斗私字一闪念,则把“灭人欲”推向登峰造极的地步。 改革开放的影响主要在以下方面。 首先是“返老还童”。梁漱溟所提出的人与自然(物)的关系,人与他人的关系,以及人与自身的关系,大致相应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后者又相应于一个正常人的一生:从出生一直到二十几岁,主要是认识包括自然界在内的物质世界,拥有基本进而相当的物质财富(眼下是买房购车);之后直至退休,主要认识和处理各种人际关系;老了,写回忆录,思考人与自身的关系。西方文化始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相应于人的青少年。“有粗野的儿童,有早熟的儿童。古代民族中有许多是属于这一类的。希腊人是正常的儿童。” 中国人大概应归于“早熟的儿童”。中国人生而练达,熟稔人际关系。所以改革开放,由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是中国人由中年回到了青少年。印度人一出生就垂垂老矣,尚未起步,便已回到内心世界。 返老还童带来的问题是,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脱节。一方面“老态尚存”,没有地基的价值理性虽已失去往日的分量和光辉,却依然在国民教育和日常生活中占有一席之地,表现在与“性本善”一脉相承的过高的道德要求。儿童作出脱离现实的承诺,在作文中编造谎言,口是心非,从小就迈出了造假的第一步,也是诚信缺失的第一步。另一方面,国人的追求从精神到物质,从琴棋书画到衣食住行。传统文化“修齐治平”的远大志向,计划经济年代的乌托邦理想,让位于实实在在的“小康”和“翻两番”。得不到价值理性指引的工具理性乘虚而入,“ GDP 领导人民” 。工具理性只是手段,手段何以成为目的? 其次,转向市场经济的影响巨大。如上所述,传统社会,特别是在物质领域基本上没有博弈;精神领域的博弈也是在相对公平的规则下,以及在温良恭俭让中进行。当精英博取功名之时,凡夫俗子则安居乐业,并不卷入博弈。而今,博弈席卷中华大地,全方位博弈(包括不适用市场机制的公共领域),全民博弈,以及为物质利益而博弈。传统社会的三纲五常之类“规则”因违背基本人性而被推倒在地,人际博弈在本质上的无限策略和一次性博弈及其后果充分显示出来,并且扩展到人与自然的博弈中。 第三,中国在根本上由熟人社会转向陌生人社会。陌生人之间的一次性博弈使熟人间的博弈规则——伦理道德不起作用,然而陌生人之间的契约、法律又尚未完善,或者确而不立。 最后,然而也是最重要的是规则。其一,政府并没有为一夜之间( 1992 )到来的市场经济设置好严格的法律条文和规章制度。从根本上说,在转向市场经济之时,并没有做好准备接受作为市场经济出发点的个人本位和普世价值。其二,政府面对国资、民资、外资等制订了不公平的规则,以及作为第三方的政府往往直接介入博弈。其三,即使有规则和法律,往往有法不依。随意、变通,人治。权力在规则间任意穿越。需要做的不是遵守规则,而是怎样违背规则。守规则反而被淘汰出局,而善于“变通”者往往获利,甚至“笑到最后”,最终是“劣币驱逐良币”。 刚性的规则,是社会柔性运行的润滑剂。在没有、或有规则而实际上不讲规则的社会里,看似没有刚性规则而可以随意而行,实际上处处是会伤筋动骨的棱角,时时遇到会置人于死地的陷阱。多年前,在一位博士生的作业中有这样一段话,旷野上有一扇门,西方人过往一定要经由此门,中国人(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东方人)则视而不见,在旷野上随意穿行。真的是“旷野”,真的可以随意穿行? 上述情况,大致可以归结为“上下”两个层面:下无底线,上无引导。合起来就是一句话:无法无天。无疑,改革开放意味着社会的深刻转型,中国从经济、政治到文化,全方位发生根本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当前中国的诚信缺失愈演愈烈。表明在文化等方面存在深层缺陷。 总之,当代中国的诚信缺失,既有传统文化与生俱来的“性已定”,即性本善和人际博弈,也有后人的主观因素,包括擅权和意识形态的好恶,摧毁了传统社会行之有效的对人际博弈弊病的约束和引导;既有根深蒂固的历史根源,也有现代社会的作为与叠加,返老还童、转向市场经济、“陌生人”,以及对于传统社会束缚扭曲人性“规则”的合理破除等等,共同为人际博弈弊病的“发作”提供土壤;既有政府在制定和遵守规则方面行为的失当,也有每一个个人不可推卸的责任,投机、违规,以及失去价值理性的引导,人性的失控和堕落把诚信缺失进一步推向深渊。 三、重建诚信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 最危险的时刻,是外族入侵?历史上有多少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近现代又战胜了多次来犯之敌。外族入侵之时,民族同仇敌忾奋起之日。 是经济衰退乃至发生危机?自古至今,中华民族熬过、挺过、度过多少急流险滩! 是自然灾害?远的不说,且看数年前的 SARS ,还有汶川地震。前者推进改革的深入,后者更是提升了人性,凝聚了人心。多难兴邦。 都不是。 最危险的时刻,是中华民族的诚信缺失。当代中国的诚信缺失,已经见底。眼下,全民对诚信缺失的高度关注正说明了这一点。是触底反弹,重建诚信的时候了。 首先,重中之重,是从顶层做起。数千年的官本位传统,近年来更是蒸蒸日上。官,尤其是高官的言行举止在百姓的心目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第一,令行禁止,言而有信。想要社会诚信,政府先讲诚信。第二,制定公平透明的规则,普遍适用且相对稳定,以形成有限策略和重复博弈,自身则退出博弈。第三,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重建价值理性,那就是“以人为本”,以价值理性来规范 GDP 。第四,呼唤、提升科学理性,认同作为市场经济基础的个人本位和普世价值。 其次,在从顶层做起的同时,从底线做起。此处意为从人性的底线,也就是“人之初”做起,抛弃高高在上的“性本善”和脱离现实的价值理性,揭露、承认“性本恶”的一面,以严格的法律和规则防止和严惩。乱世用重典,对违规零宽容,建立全社会的信用记录,首先要记录的是政府和官员的信用。 第三,深入挖掘和重新阐释传统文化。虽然传统文化有种种不尽人意之处,但毕竟在历史上存在了数千年之久,在一定程度上约束、遮蔽了人际博弈的弊病,进而把人性引向价值理性的高地。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深不可测。相对而言,以人与自然的博弈为主的西方文化,就显得简单 、非此即彼,甚至独断。其“向前”的“意欲”在征服自然的“路向”上激起自然界的多少报复,而重复博弈和有限策略主要用于其内部,当西方文化面对其他与之不同类的文化时,往往从利益而不是原则出发,显示出多重价值标准;转变为一次博弈和无限策略。进入 21 世纪,无论人与自然的博弈,还是人际博弈,越来越强调合作博弈。“人之初性本善”固然有其缺陷,不是“本善”,也可以“向善”。前述王阳明先生提及,无善无恶心之体。后面的几句是,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在人际关系上,中国的传统文化还有恻隐之心,以及已经被普遍认为是普世价值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世界未来的发展中,中国文化(还有印度文化,要求克制、收敛人的欲望)将在人与自然博弈的基础上,在规则的基础上获得新生而越来越显示其价值。 分岔图,是普利高津耗散结构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 2008 年的金融危机后,中国正面临一个新的分岔点 。原来被锁定在全球产业链中的生产力要素得以解构,被锁定的“路径”可以重新设定。感受到内部和外部的巨大压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短短 30 余年,一路赶超,成为 GDP 第二的国家,同时也面临从自然到心灵的极限,前者是资源和生态,后者便是诚信缺失。现在,经济上的压力已经减轻,中国有可能,同时也必须,从以发展经济为唯一选择,转向最佳选择——以人为本。说到底,经济发展只是“用”,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才是“体”。在此意义上,中国在鸦片战争后的 170 余年,多少曲折,几经反复,始终未曾真正进入“体”的层面。 中国新的路径选择是,以经济建设为基础,文化建设为中心,深化改革开放为先导,由“用”到“体”,开辟中华民族未来发展的新篇章。 原文刊《艺术百家》 2012 , 5 。请引用者注明。 吕乃基,东南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中心,教授,博导。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此处所谓“特质”,仅涉及笔者所理解的与诚信缺失有关的部分。 波拉尼的 tacit knowledge 。有多种译法,如默会知识、隐性知识、缄默知识等,笔者倾向于刘仲林等主张的“意会知识” 实际上,生在主张人之初性本善或性本恶的中国或西方,“性已定”。 科学家已经越来越认识到,自然界是一个不断演化的整体,因此严格的有限策略和重复博弈只是一种抽象。同时,随着人类对自然界的影响越来越大,以及影响的积累和彼此相关,人与自然的博弈越来越偏离有限策略和重复博弈,趋于合作博弈。 还可以从量纲的角度来理解。科学的发展从量纲最简单处开始,渐次复杂。 顺便说,中国传说中的武功修为,每每来自机缘或秘籍,难以为他人企及,充斥违背自然规律之举,自己一不小心还会走火入魔。因而难以重复,更不能演进。 由此可以联想到启蒙运动中的“自然状态”和“天赋人权”,以及罗尔斯的“无知之幕”。 德拉克洛瓦名画的标题是《自由领导人民》。 看了近日热播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有人戏称,吃肯德基和汉堡之类从流水线上“生产”出来标准化食品长大的西方人,他们有“舌尖”吗?如果说西方文化是二维世界,那么中国文化是三维,或许印度文化是四维…… 吕乃基,论非嵌入编码知识 ,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6 , 1 。 104 - 107 列维 - 布留尔,李幼蒸译,原始思维 , 商务印书馆,北京, 1997 , 447 页 李大钊文集(上)-东西文明根本之异点 http://cpc.people.com.cn/GB/69112/71148/71151/4847341.html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最后段 参见:吕乃基,《科技革命与中国社会转型》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 2004 , 280 吕乃基,金融危机之‘危’与‘机’-基于全球产业链与功能耦合的视角 , 河南社会科学 2009,2.50-54
个人分类: 特别推荐|6169 次阅读|32 个评论
人之初,性本恶
热度 1 aqliyongyue 2012-10-18 15:15
据我对孩子们的观察,总觉得人之初性本恶才对.不是哪个地方的人好哪个地方的人坏,要坏肯定是学校和社会教育坏,同样,要是好也是一样因为教育得好.社会价值取向决定了教育,而教育改变了人的本性!
2551 次阅读|2 个评论
人之初,性本不善
热度 1 weiwu207 2012-6-18 16:58
三字经一开头就说:人之初,性本善。其实这等于承认“人性的先天决定论”。事实上,人生之初,性不善,不恶,善恶都是后天再造的。
1825 次阅读|1 个评论
人之初,性本善
zhangyuzhou1989 2012-4-13 22:55
又一例医生被刺事件 两次相距的时间 很短 十九天 在温良恭俭让 即将消逝的年代 冷漠覆盖了我们的脸 是谁颠覆了患者心中的天平 是谁动了医生口中的奶酪 多事之秋的今天 还有谁能活得坦然 财富的过度集中 资源的绝对聚集 权力被少数人垄断 他们还叫嚣着 说要特权 远离中心的人们 感受不到温暖 一二年的诸多事件 值得我们对道德 思索窥探 辜鸿铭言 中国人的精神 人之初,性本善
个人分类: 当下事件|1825 次阅读|0 个评论
用吉布斯自由能解释人之初性本善
热度 3 mfq1986 2012-3-29 21:03
人之初,性本善 ---- 之自由能 今天和同学去会场的路上,讨论起来社会上面为什么养成好的习惯那么难,但是坏习惯缺很容易而且不经意间就学会了,用古人的话讲就是“由奢入俭难,由俭入奢易”。突然想起来这个现象其实如果运用自由能的理论来解释的话,也许就变的简单多了。 事物总是按照自由能最低的方式排列 ΔG = ΔH – TΔS 也就是公式的结果趋于最小。 如果我们用这个公式来看我们社会中的不好现象的时候,或许也能得到比较搞笑的解释。比如我们来讨论好习惯和坏习惯(这里都已成年人位例子)。 坏习惯就像“熵”,人为改正坏习惯的能力就像“焓”。 只有我们不断的做功,保持“焓”值始终大于“熵”,这样子得到的自由能才是大于零的,也就是个人评价中的“好”,如果功过相抵,也就是自由能为零的情况,就是“不好不坏”。如果让自由能小于零,就是“坏”了。 就像自然界熵值总是趋于最大(混乱度最高)一样,坏习惯是自然而然就能形成的,只有自己的努力才能改变这样的趋势,让自己的自由能变大。最简单的例子:冬天大早晨起床,如果你不强制脱离温暖的被窝,你就会慢慢养成赖床的坏习惯。 其实这个理论也可以应用于辩证人之初性本善的问题。其实社会中自由能最低的状态就是一种混乱状态,但是我们通过全人类的努力,才让这个社会秩序变的有序,但是一旦松懈,相信最终要趋于自由能最低的状态。 所以“性本善”其实有点违背科学规律的。 纯属个人理解,不存在卖弄的成分,因为也没有资本卖弄。可以当成笑话谈一下,辩论一下。
6455 次阅读|6 个评论
也谈谈“人之初,性本X?”
热度 17 卫军英 2012-2-9 13:25
武夷山老师的博文 《人之初,性本X?”》 又谈及“ 人之初,性本善?还是性本恶?性本廉?还是性本贪? ”这样的问题,我在他的文章后面写了一段评论:“这个问题实在可以算是老生常谈了。同意28楼周可真老师看法。人之所以为人,除了其自然属性外还有社会属性,而且就人的生存价值而言,社会属性可能大于自然属性。自私利己来自于自然属性,道德自律来自于社会属性。也许在人的天然禀赋中,具有某种利他因素,那其实和利己是一个钱币的两个面——比如要想自己更快乐就不能孤独,要不孤独就必须人家和你交流,要有交流就必须付出——很多时候,自然科学家对人的研究意义并不大,因为他们往往不会研究甚至不懂社会意义上的人。同意经济学假设的出发点是人的自私本能,这并不排除人在某种情境下会牺牲自我利益甚至生命。比如,黄继光堵枪眼时候,也许他考虑的是自我利益与他所崇尚的社会价值完全一致,在他的意识里牺牲生命是获得更高自我价值的一种形态。”写完之后意犹未尽,于是便在这里再啰嗦一会。 几年前我写过一篇文章—— 《比尔·盖茨的“自私基因”》 讲基因本身的自私属性,这文章大概是6年前写的,搬到科学网也有4年了。那时候刚在科学网上混,文章写出寂寥无声 。其实那篇文章还是有些味道的,我的基本观点是:归根结底从进化论角度看,人性本身就是一种天然的“基因”选择,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基因本身面临着生存竞争,那些“大公无私”或“私心较少”的基因变得越来越弱小,而那些具有超强自我追求和自我维护的基因,则获得了不断的发展和膨胀,最后的结果是“自私的基因”战胜了“无私的基因”,成为遗传的胜利者。……但是,“自私的基因”虽然具有超强自我利益的追求,但是选择形式却是可以不同。“利他”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基因自私”的社会性需要。 乾隆皇帝站在北京城楼上,指着下面熙熙攘攘的人流问纪晓岚:卿可知这么多人都是些什么人?纪晓岚回答:“两种人,一种为名一种为利。”他的机智令皇帝老儿也大为赞叹。我在课堂上给学生讲课说到这个,我说纪晓岚少了一个字“情”,人生所求,无非三字:“名利情”。这三个字包罗了人生所有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我问学生“名利情”三者若要你排序,或者说必选其一的话,你如何选?对方回答“那还是选利吧。”其实这种选择是受到某种社会环境的影响的。我讲,你说名利重要,那“哥哥”(张国荣当时刚死)他有名有利,为什么还活得没趣要去死?你说是情重要,那为什么古往今来那么多父子翻脸、兄弟相残、情人结仇?也许在很多时候,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包括“名利情”三个字,随着外在环境的变化而在不断变化的。所以讲人性的善恶,既不能摆脱人的社会属性,更不能超越特定时间维度上的参照。 现在看来研究人性单纯用自然科学家的做法是远远不够的,那些充其量只是一些实验性基础,必须要从社会学角度去理解才能全面认识人性的善与恶。很多时候人从自我利益出发的行为,却更大程度上有一种利他的价值。阿加莎·克里斯蒂在她小说的扉页上这么写:“谁能说的清动机?”那是隐藏在人的行为最深处、很多时候连行为者自己也无法完全说清楚的东西。
个人分类: 社会人生|6035 次阅读|42 个评论
人之初,性本X?
热度 33 Wuyishan 2012-2-8 08:26
人之初,性本 X ? 武夷山 人之初,性本善?还是性本恶?性本廉?还是性本贪?可以有很多答案。研究人员喜欢通过实验来回答这样的问题。 2010 年 5 月 1 日出版的《新科学家》杂志发表了 Mark Buchanan 对 Ernst Fehr (恩斯特 . 费尔)的采访记。 费尔是瑞士苏黎世大学经济学实证研究所主任、微观经济学和实验经济学教授。他的神经经济学研究成果多次获奖,包括 2008 年的 Marcel Benoist Prize (该奖俗称为瑞士诺贝尔奖)。苏黎世大学经济学实证研究所的研究工作,一部分属于实验心理学,一部分属于经济学,还有一部分就是招募大量的学生,让他们做行为科学实验的“小白鼠”。 20 年前,他产生了一个想法:人类对公平性之根深蒂固的偏好在经济学中也许是起作用的。由于人们对公平性的偏好,就可以解释:即使在没有推行最低工资标准的国家,企业也不会提供薪资水平远低于最低工资标准的岗位,即使失业者愿意从事这样的低工资工作。他认为,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所有公司都知道,在这种低工资岗位上的员工是不会好好干活的。 他将这一认识写成论文,但被所有权威的经济学杂志拒绝发表,拒绝理由是:人们只会关心自己挣多少,不会关心本人与别人的相对收入差距,这是常识,因此,费尔的观点是奇谈怪论。必须指出一点:费尔曾当过奥地利全国摔跤冠军,他是不怕失败的。 事实上,多数经济学家若挣的工资比自己心目中的“公平工资”低,会很不高兴的,但是,在理论经济学中,公平性概念根本没有地位。 20 年后,接受费尔观点的人越来越多。 2010 年 2 月,费尔应邀到牛津大学做著名的 Clarendon 经济学讲座。 1 月份,他还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文。甚至可以说, 50 年来关于激励的经济学经典看法被推翻了。 以往的经济学认为,人都是追求自利的,他们即使愿意合作,也是因为合作能带来好处。费尔的实验得出了不同的结论。 他们的实验团队在大街上送给陌生人 20 元钱,随便他们怎么处置,可以揣进自家腰包,也可以转送给素不相识的人。如果送人,你今后很难会与那陌生人再次见面;如果你将钱留下,也不会有其他人知晓。 传统的经济学家认为,除了个别像特蕾莎修女那么高尚的人,绝大多数人肯定将钱留下。可是,费尔及其同事的实验表明,有相当大比例的人愿意转送给陌生人将近 10 元钱。 美国 Rutgers 大学进化生物学家 Robert Trivers 评论说,费尔的这一研究成果是几十年来关于人类公平感的最重要研究成果。 有实验研究表明,在人们做出违反承诺的决策之前,反映情感冲突的脑区的活动性已经增强了。这类实验表明,人的道德行为可能有生物学基础。这一观点是惊世骇俗的,但是,费尔认为,科学就是科学。 2010 年 2 月,在苏黎世召开了一次关于经济学中的“同情”概念的研讨会,与会者来自经济学界、心理学界、哲学界和宗教界。他们重点讨论的主题是:最近的金融危机在多大程度上是传统经济学思维方式所促成和强化的。一些与会者认为,“人本性是自私的”这一观念几十年来处于支配地位,企业界、金融界、政府研究部门的各色人等都多少学过一点经济学,因此,他们都觉得人自私是正常的。这种认识是有偏颇的,是会反过来影响人的行为的。 费尔就是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大家认识到:经济学家关于“性本自私”的看法是幼稚可笑的。 相关博文 武夷山,李约瑟的人性观,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557do=blogid=207337
个人分类: 阅读笔记|7713 次阅读|61 个评论
性善与性恶论
benlion 2011-11-12 08:50
应该说是文化大革命播下的种子 - 打倒孔家店和批斗运动导致选择假话、空话、套话和六亲不认是一种生存的选择模式。 孔子有性善论,荀子有性恶论,犹太教是性善恶双论,基督教是性恶论但仍有人之初吃了禁果犯了罪。 儒家的核心价值观是 “ 仁义礼智信 ” ,信 - 诚信是关键,任何信仰和伦理如果缺乏了一个 “ 信 ” 字那就是假的信仰或虚伪的信仰。 “ 兵不厌诈 ” - 这是任何国家的军事战略战术,在中国还有个前提 - “ 仁本 ” ,见中国最早的军事著作 - 伍子婿、孙子等兵书,再如司马迁的《司马法》。 在欧洲中世纪基督教文明是一千年最黑暗的时期,相反,这同期的儒家文明是世界上最繁荣富强和充满发明创造 的文明。文艺复兴是政教分离、宗教改革、人本法制 等近现代化文明的建立 - 参读: “ 中学西渐 ” 与西方文明的崛起 - 《中国大形势》,高连奎(笔名翰啸),中国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1 年 1 月 1 日。( 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18/201101/206688.html ) “ 仁本 ” ,有其正面也有其负面 - 正面是不会象美国早期那样对美洲印第安人的行为,负面是中国几千年没有向毗邻的澳洲和穿越北令海峡的美洲发展,也没有向西伯利安的北方发展,反而是欧洲跨越大洋进入美洲和澳洲。 另外,可以看一部欧美电影《城市广场》的残酷,还有欧洲十字军东征和二次世界大战等历史。 (来源于评论) - 注 :在德国联邦研究所的一次宴请国内来访校长的餐席上,德方所长主动说到中国古代是一个充满大量发明的国家,但现在不是这样了,国内校长很好的回答是我们是来学习了。--- 在海外所见印度人穿民族服装和标记印度教符号,一点也没有自卑或民族虚无之表现。 - 注 :基督教的近现代化回归到 诚实、宽容与合作等核心价值观 是采用了儒家的伦理化模式,参考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以及儒家文明的政教分离、文官考核制度。 --- 基督教的儒家文化伦理化诠释或称 儒家基督教 将会是整个全球文明的文化精神。
个人分类: 2011|2689 次阅读|0 个评论
陈解三字经1: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热度 2 陈安博士 2011-9-6 02:28
经曰:【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一   性善论与性恶论曾经一度争执不下,中国古代哲人关于这方面的争论体现了自由思想在当时成为滥觞的一种表现。当然,即便那个时代,也还有符合唯物主义的解释,那就是人性开始时本无善恶之分,完全是所处的环境造就了后来的不同。    二   然后,又如何解释两兄弟或三姐妹在同一个环境里生存,但是个性完全不同这回事呢?甚至,即便是同卵双胞胎,最后各走各路的情况也有之。所以,有生物学家(现在时髦点,叫生命科学家了)就希望从分子层面上去寻找答案,但是,岂有如此容易就找到的人性之大秘密。所以,直到今天,这个东西依然可以继续争论个面红耳赤。 三   《三字经》里的这第一句话,我们其实完全应该理解为对小孩子的一种期许,告知他们“你们本来都是挺不错的,可千万别往邪路上走呀。” 四   那么,有天生就邪恶的吗?   我觉得不能说没有,三岁看老,甚至有那眼光独到者,从一个人更小的时候就能看得到其性格和因着这性格而发展去的未来,不能说,举手投足间就不能反映出点内在的东西,而内在的东西完全可以外在化。   看过很多小说,发现里面不断描述天生邪恶的人。《神雕侠侣》里的杨过,当他父亲杨康的那一部分冲撞他的内心时,他就能够感觉到邪恶在生长,好在,穆念慈的那一部分也一样存在,于是,冲突的结果是邪恶的一面慢慢平静下来。 五   婴儿一定不是一张白纸,只是因为他们没有能力体现出自身的力量,所以,究竟上面画的什么,成人难以窥其门径。 六   这个《三字经》很有趣,它以肯定性的语调告诉我们很多东西,可是,其实这些肯定只是一家之辞罢了。中国哲学,花花着呢。   中国古代哲学家至少提出来了很多论断,如果我们不能说是严格的哲学体系的话,但是,如今的哲学家连论断都不敢乱提了,全是循规蹈矩的一些个,在辨证唯物主义指引下奋勇前进呢。而糟糕的是,系统性的哲学思维如果从一开始就被禁锢住了,对于这个世界更本源的科学认知也就没有了可能。再加之中国哲学指导其他各门学科的欲望如此强烈,大概是因为中国以前的领导者都是只看得懂哲学的科盲吧,所以,一定要强打硬挣地指导其他学科的历史又如此漫长(几十年已经算是漫长),中国哲学到古代去寻找“哲思复兴”的任务可谓艰巨异常。其意义对于中国,大约相当于文艺复兴之于意大利乃至欧洲。 七   顺便问一句,为什么中国大一统的状态容易造就思维方式的唯一性?   按照三国演义的说法,应该是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循环往复,直到永远。可是,我们在分开的时候总有一股强烈的合并的想法,而当统一时,似乎没有人去设法努力再分开它。   而知识和哲思,其实是在知识分子身体和精神完全自由的状态下才可能有新东西诞生。但是,大一统先禁锢了你的身体,精神随后就完全无法自由了,否则,掐了你的饭,看你还如何? 八   于是,龚自珍盼天下大乱。   这个盼望本身是正确的,虽然他的目标只是回到保守的那个最初状态。   我认为,天下的知识分子其实没有不盼天下大乱的,但是,每个人为自己的主子出主意的时候,却每每告知我能够让你统一天下。   而统一了天下之后,思想的禁锢就随之而来。此时,却没有人去促进天下分崩离析了,这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大悲哀。 九   环境造就人。这也正是《三字经》起首的两句要告诉我们的,可是,人总想造就新的适应自己存在和发展的环境,这个矛盾难以调和。   批发出来的“大致一样”的人,经过环境的改造,慢慢地差异化,而差异要在所有方面表现,不能仅仅是在个头、体重、模样、学习能力等。   可是,能够对环境产生影响的人却只想造就以上的差异,而不想造就更本质性的差异。  
个人分类: 书论|4504 次阅读|3 个评论
人之初,见钱眼开也
热度 3 saraca 2011-5-25 01:02
人之初,见钱眼开也
前几天,从昆明托运一车蛭石到植物园。正好是中午时间,热辣辣的太阳下,从驾驶室跳下了3个大人,两个小孩。经过一夜的长途,他们都显得很疲惫。5岁的小男孩,机灵地帮父母收拾绳子;另一个小孩只有10个月,睁着一双大眼睛,在母亲的怀抱里好奇地四处张望。两个男人,一看就是熬夜轮流开车的司机,怀抱孩子的母亲显然和主驾驶一家,她负责下车指挥倒车、带孩子、收款。收款时,精瘦能干的母亲,抱着孩子,一脸灿烂地清点钱款。怀中的孩子,一脸天真,却看着母亲手中的厚厚的钞票兀自开心地笑着,露出4颗白生生的门牙,非常可爱! 看到这一家人,方才醒悟,为什么这车要超载?为什么讨价还价好几天才答应下这笔货运生意?他们一家人就以车为家,车到哪里,家就在哪里。同事说,这太危险了,一家人都在路上奔波啊!认真想一想,随着交通运输的发展,许多以拉货谋生的人家,也都是四海为家了,过上了吉普赛人的生活。
个人分类: 生活浪花|3785 次阅读|4 个评论
三字经(转来的,也许有错)
lfm2000 2011-5-3 16:40
三字经 人之初 性本善 性相近 习相远 苟不教 性乃迁 教之道 贵以专 昔孟母 择邻处 子不学 断机杼 窦燕山 有义方 教五子 名俱扬 养不教 父之过 教不严 师之惰 子不学 非所宜 幼不学 老何为 玉不琢 不成器 人不学 不知义 为人子 方少时 亲师友 习礼仪 香九龄 能温席 孝于亲 所当执 融四岁 能让梨 弟于长 宜先知 首孝悌 次见闻 知某数 识某文 一而十 十而百 百而千 千而万 三才者 天地人 三光者 日月星 三纲者 君臣义 父子亲 夫妇顺 曰春夏 曰秋冬 此四时 运不穷 曰南北 曰西东 此四方 应乎中 曰水火 木金土 此五行 本乎数 曰仁义 礼智信 此五常 不容紊 稻粱菽 麦黍稷 此六谷 人所食 马牛羊 鸡犬豕 此六畜 人所饲 曰喜怒 曰哀惧 爱恶欲 七情欲 匏土革 木石金 丝与竹 乃八音 高曾祖 父而身 身而子 子而孙 自子孙 至玄曾 乃九族 人之伦 父子恩 夫妇从 兄则友 弟则恭 长幼序 友与朋 君则敬 臣则忠 此十义 人所同 凡训蒙 须讲究 详训诂 明句读 为学者 必有初 小学终 至四书 论语者 二十篇 群弟子 记善言 孟子者 七篇止 讲道德 说仁义 作中庸 子思笔 中不偏 庸不易 作大学 乃曾子 自修齐 至平治 孝经通 四书熟 如六经 始可读 诗书易 礼春秋 号六经 当讲求 有连山 有归藏 有周易 三易详 有典谟 有训诰 有誓命 书之奥 我周公 作周礼 著六官 存治体 大小戴 注礼记 述圣言 礼乐备 曰国风 曰雅颂 号四诗 当讽咏 诗既亡 春秋作 寓褒贬 别善恶 三传者 有公羊 有左氏 有谷梁 经既明 方读子 撮其要 记其事 五子者 有荀扬 文中子 及老庄 经子通 读诸史 考世系 知终始 自羲农 至黄帝 号三皇 居上世 唐有虞 号二帝 相揖逊 称盛世 唐有禹 商有汤 周文武 称三王 夏传子 家天下 四百载 迁夏社 汤伐夏 国号商 六百载 至纣亡 周武王 始诛纣 八百载 最长久 周辙东 王纲坠 逞干戈 尚游说 始春秋 终战国 五霸强 七雄出 嬴秦氏 始兼并 传二世 楚汉争 高祖兴 汉业建 至孝平 王莽篡 光武兴 为东汉 四百年 终于献 魏蜀吴 争汉鼎 号三国 迄两晋 宋齐继 梁陈承 为南朝 都金陵 北元魏 分东西 宇文周 与高齐 迨至隋 一土宇 不再传 失统绪 唐高祖 起义师 除隋乱 创国基 二十传 三百载 梁灭之 国乃改 梁唐晋 及汉周 称五代 皆有由 炎宋兴 受周禅 十八传 南北混 辽与金 帝号纷 迨灭辽 宋犹存 至元兴 金绪歇 有宋世 一同灭 并中国 兼戎翟 明太祖 久亲师 传建文 方四祀 迁北京 永乐嗣 迨崇祯 煤山逝 廿二史 全在兹 载治乱 知兴衰 读史者 考实录 通古今 若亲目 口而诵 心而惟 朝于斯 夕于斯 昔仲尼 师项橐 古圣贤 尚勤学 赵中令 读鲁论 彼既仕 学且勤 披蒲编 削竹简 彼无书 且知勉 头悬梁 锥刺股 彼不教 自勤苦 如囊萤 如映雪 家虽贫 学不辍 如负薪 如挂角 身虽劳 犹苦卓 苏老泉 二十七 始发愤 读书籍 彼既老 犹悔迟 尔小生 宜早思 若梁灏 八十二 对大廷 魁多士 彼既成 众称异 尔小生 宜立志 莹八岁 能咏诗 泌七岁 能赋棋 彼颖悟 人称奇 尔幼学 当效之 蔡文姬 能辨琴 谢道韫 能咏吟 彼女子 且聪敏 尔男子 当自警 唐刘晏 方七岁 举神童 作正字 彼虽幼 身已仕 尔幼学 勉而致 有为者 亦若是 犬守夜 鸡司晨 苟不学 曷为人 蚕吐丝 蜂酿蜜 人不学 不如物 幼而学 壮而行 上致君 下泽民 扬名声 显父母 光于前 裕于后 人遗子 金满堂 我教子 惟一经 勤有功 戏无益 戒之哉 宜勉力
1482 次阅读|0 个评论
善用“蝴蝶效应”教育学生走学术清廉之路
热度 13 qpzeng 2011-4-17 12:28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气象学家洛伦茨在美国科学促进会的一次演讲中说: 一只蝴蝶在巴西扇动翅膀,有可能会在美国的德克萨斯州刮起一场龙卷风! 他的这种说法虽然很夸张,但还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因为蝴蝶翅膀的运动,会使身边的空气系统发生变化,并导致微弱气流的产生,从而引起四周空气发生相应波动,如此连锁反应的结果必将促使其他系统出现巨大的变化。 洛伦茨的演讲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此后“蝴蝶效应”一说便不胫而走! “蝴蝶效应”的原意是指数据精度对计算结果的巨大影响。 洛伦茨用计算机求解仿真地球大气的13个方程式,旨在提高长期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当他将一个中间解0.506取出并提高精度到0.506127送回后,发现得出的运算结果居然大相径庭!误差的增长呈指数相关,即使一个极其微小的误差,也会积累产生巨大差异!他由此得出结论: 事物演变的结果对初始条件都具有极为敏感的依赖性! “蝴蝶效应”可以引申为“因小失大 ”,类似于中国人“ 千里江堤毁于蚁穴” 的古训! 这让我想起日益猖獗的学术造假现象,但诚如《三字经》中所言:“人之初,性本善”, 人的造假习性不是天生的,而是逐步滑出真理的边缘! 就像小偷一样,先要有偷的心理,然后才有偷的行为,开始只是“小偷”,后来便成了“惯偷”和“大盗”! 造假的人也是先有“不会那么巧被识破”的侥幸心理,屡屡得逞后才敢从篡改个别实验数据的“零星”造假行为发展到自然而然地陷入“大结论小结果都说谎”的境地而不能自拔,最终断送自己的学术声誉和科学生命! 为了让初入科学之门的青年学子在学术生涯中“防微杜渐”,导师在学生刚进入实验室之初,就应该 善用“蝴蝶效应”教育学生珍惜自己的学术生命,不要因造假事小而轻易为之,要终生走学术清廉之路,就不要“占小便宜吃大亏”! 同时,实验室应该约法三章,杜绝一切可能导致弄虚作假的环节,将造假的“种子”消灭在萌芽状态! 首先, 原始实验数据不容更改。 实验室要给每位学生发一本正式的实验记录本,要求将所有原始实验数据记录其中,不允许随意修改。若因“笔误”或“眼误”记错,要由共同参与实验者签名旁证。 其次, 一项实验至少两人参与。 任何一个实验,必须有两人以上参与,特别重要或异常的实验结果必须知会带教老师或直接向导师汇报,并保留实验结果待查。 第三, 文章写作必须由全部实验参与者共同完成。 学生除提供实验数据外,也要参与论文的写作。如果论文由通讯作者(导师)或第一作者(学生)一人写成,必须让每位实验参与者认真审读,确保实验数据准确无误。 “蝴蝶效应”还可理解为“以小见大”,跟“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的说法相似。拿理科的实验研究来说 ,实验准备阶段的工作很重要,不要因为试剂称量不准确、容器消毒不彻底等“小节”破坏了创新性发现的“大局”。同时,在实验过程中,要养成仔细观察、注重细节的习惯,特别应该留意非预期性的异常结果,还要 从多个侧面提出假设并反复验证。所谓 “细节决定成败”,“积硅步以成千里”等说法, 都可以认为是对上述现象的贴切比喻! 我相信,一个在求学阶段就视造假为耻辱的人,从业后无论做哪一行都会修身养性、洁身自好,这叫“习惯成自然”!同样,我们也要提倡“一个人讲认真不难,难的是一辈子讲认真”的思想境界和工作作风!
个人分类: 教研心得|5258 次阅读|27 个评论
人之初……——人生感悟之一
热度 5 lvnaiji 2009-4-6 22:45
人之初,这是中国和西方,伊斯兰、佛教等不同文化都力图要追问和回答的问题。其中的若干典型是,西方的人之初,性本恶;以及中国的人之初,性本善。性本恶还是本善,对于一个国家的制度设计至关重要。在西方,因为认定人之初性本恶,所以要有法律为底线,以防止人作恶,是一种底线设计,并非人一定会作恶,但要防止这一点。制度向上开放,人可以向善。这就是以法律为本位的社会。法律托底,不周全处再加上宗教的惩恶扬善,于是法律之硬和宗教之软两条腿走路,或两手都要硬。中国相信人之初性本善,于是古代的伦理道德,各种劝诫,修身养性,三省吾身等等层层推进。到了现代,则是修养、改造世界观,大大小小的政治运动,以及层出不穷的新的说法、提法。官员下马,忏悔时常说的一句话是:世界观没有改造好。在古代,是伦理本位,现在,则是政治本位。说来说去,法律总是跟不上,不是迟了一步,就是缓了一步。既不见法律之硬,也没有宗教之软,两手并为一手。由此可见,关于人性的理解,对于制度设计的重要性。 那么,人性究竟是善还是恶? 人之初,性不定。可能作恶,也可能行善,以及具有一切发展变化的可能性。科学、技术、文学、艺术以及宗教,它们在原始时期并未分化,在主观上,都体现了一种冲动,要在直接呈现于他面前的外在事物之中实现他自己,而且就在这实践过程中认识他自己。人通过改变外在事物来达到这个目的,在这些外在事物上面刻下他自己内心生活的烙印,而且发现他自己的性格在这些外在事物中复现了。这是艺术以及一切行为和知识的根本和必然的起源(黑格尔)。所以,人之初是一种混沌未分化的人的本质和内心世界。无论是中国人还是西方人,都生而具有一切发展的可能,以及或作恶,或行善。在性本恶的西方,我们看到了善行,而在性本善的中国,同样也看到了恶事。 然而,为什么都是从东非走出来的各民族,至今有如此大的差异?那就是,人之初,性已定。性已定有两个理由,其一是初始条件,包括部落所留传下来的、长辈在部落中的地位,以及个体的遗传基因等。其二是边界条件。一旦迁徙者在某个特定地点定居下来,也就发生了居住者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塑造。列维将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通称为集体表象。远古,人对环境的塑造极其有限,主要是环境对人的塑造。所以,边界条件几乎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这大概就是布丰的地理决定论。然后,初始条件又将这种影响一代代往下传,积淀,路径锁定,形成影响至今的传统文化。 人之初,性不定,性已定。 由此看来,不仅人之初如此,当今之人,其性同样处于不定与已定之间,萨特所言的绝对的虚无是不存在的。只不过定与不定之多少而已。儿童不定为多,老人已定者众;一个新兴民族较多未定因素,而一个古老民族则较多被锁定。当然,被锁定者有可能返老还童,焕发青春(请见一个民族的返老还童)。
个人分类: 特别推荐|5781 次阅读|2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9 17: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