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性本善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传统文化的“始基”与“公理”之二:性本善
热度 10 lvnaiji 2016-8-21 10:28
吕乃基 小农经济是传统文化的经济基础,“性本善”同时也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假设亦即“公理”,人际关系是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实用主义是个人在传统文化中的生存哲学,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中华民族在世界的生存哲学。 上文分析了作为经济基础的“小农经济”如何塑造传统文化,这里稍事补充。蒋家王朝失败的原因之一是,民国时期小农经济被破坏,在一系列的战争中,“小农”既被抛离了土地,又未能整合到现代化进程之中。 49 年的土地改革,让几亿农民回到小农经济,轻易化解了新中国巨大的经济压力,并以三农回归传统为代价发展城市和工业。 计划经济年代几经周折,改革开放的第一步包产到户,依然是回到小农经济。 到了21世纪,金融危机,外贸急剧萎缩,农民工一夜之间失业,放到其他国家,肯定发生全社会动荡甚至灾难;但在中国,农民工回乡种地,官方称“蓄水池”,虽然经济危机,但社会危机安然化解,仍然靠的是小农经济。 在中国,小农经济举足轻重,不仅是经济,而且是政治,以及文化。小农经济一次次化解了危机,中国也就一次次回到传统。 城镇化和土地流转,将从根本上改变小农经济。 二、 性本善:传统文化的公理 欧几里德以五条公理构建其几何学大厦,“性本善”是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其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性堪比欧氏几何的公理。虽然荀子也有“性恶”的假设,但是“性本善”占了上风(本文不讨论原因),在实际上成为传统文化的基本假设;并在此基础上搭建起传统文化的基本框架。 首先,性善论掩盖了人性恶的一面。人性由先天与后天两部分组成,前者如出生的时间地点。生在公元前5世纪的希腊,生在哈里发时代的巴格达,生在21世纪的中国,父母或官或商或工或农,乃至基因,性已定。后者则有相当大的可塑性,或善或恶,性不定。文学作品 由形形色色的“穿越”来制造情节,就是强调先天与后天的冲突。 性善论的后果,一端是 没有底线 ,没有最恶,只有更恶;另一端是 伪善 。严复的归结是:华风之弊,八字尽之。始于作伪,终于无耻。鲁迅声称,“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 其次,既然性本善,就无需法律条文,即使有也置于次要的地位,只是外在的约束,重要的是劝人向善重在内心的伦理道德。不同于刚性的法律,伦理道德之柔性在于诱导“良心发现”。伦理道德在相当程度上是嵌入编码知识或意会知识,需要内心感悟,因而依赖于个性和特定的语境,彼此间很难借鉴和共享。 受伦理道德之柔性的影响,中国今日之法律条文和规章制度看似不少,但几乎无例外都包含有三个字:原则上。有了“原则上”这三个字,熟人、权力便可登堂入室,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甚至连原则都不顾。或者要求尽可能“庭外解决”,“动之以情”,各方都“后退一步”。这一点又与小农经济的“情本位”交集。 复次, 顶层设计 。性善论自然有“善”的级别和层次,由善小到善大逐级 收敛 而通往至善的境界。值得注意的是,“善”及其收敛和提升并不只是个人的事情,而是与小农经济的集体本位相一致,为身边事为家庭是小善,为集体为天下乃大善。 收敛与集体本位共同导致集权 ,集权到顶就是皇帝,而皇帝则具有最高的道德,这就是“内圣外王”。清朝康熙皇帝的谥号是: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人间所有赞美都给了他,因为他权最大。文革期间的“四伟大”沿袭了这一传统,至于在四个“伟大”中只要一个“伟大导师”,因为导师就意味着是“君师合一”的圣贤 。当下中国的各级干部和国企领导同样要求是道德楷模。 一旦“一统天下”,便反过来“天下为公”,最高的善人或群体领导臣民、国民或带领集体成员。 朝廷施行“德治”的教化,向被统治者宣扬和灌输“国家道德”(黑格尔),人们在履践这种道德时缺乏意志自由(周可真)。 收敛、柔性、顶层设计、集权,是性善论这一原初假设或公理的必然推论。 这一点与以“性本恶”为原初假设的西方文化形成鲜明对比。性本恶,自然强调 底线 ,以法律为准绳,不准逾越底线。 刚性 的法律是“非嵌入编码知识”,清晰明了,对各色人等一视同仁。法律类似于“负面清单”,底线之上 发散 ,只要不违法,怎么都行。在怎么都行的个人自由之间是彼此制约的 契约关系 ,天赋人权不容侵犯。 分权 的典型则是“三权分立”。社会在底线之上发散,发散在契约安排下 自组织 ,达到 公共的“善” 。宗教则为个人提供了作恶的警戒和向善的动力, 下有法治保底,上有宗教天堂 ;相比之下, 下无法治上无宗教的传统文化可谓“无法无天” 。 最后,性善论在向上收敛之时 向下兼容 。人非圣贤,并不是谁都可以攀升到这一高度,因而,在圣贤之下必然有一个芸芸众生的世界。和为贵,为了达到“和”的境界,可以和而不同。传入中原的佛教与传统文化融合的成果是,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佛颜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大肚能容,也就是“后退一步海阔天空”;为了“和”,万事可以一笑了之。种种不道德甚至突破底线的人和事,在“和”的旗号之下找到了生存的空间。一种现代的说法是,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一部现代史已经见证了在“和”的旗帜下的残酷斗争,见证了在“一个目标”下的同床异梦,各怀鬼胎。 性本 善 掩盖本性中本恶的一面,伪善 伦理道德,讲政治,意会知识 善的层次,归结到最高的善,圣贤 顶端设计,收敛,集权,集体本位 向下兼容,不问来历,五湖四海,和而不同 公理 欧几里德几何学 令人遗憾的是,现今的一些制度设计依然建立在如“砂器”般的“性本善”的基础之上。 邓晓芒,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364694-955048.html
个人分类: 人文|7074 次阅读|42 个评论
性本善与和谐论
benlion 2015-2-5 07:55
性本恶的观念,可能导致的是冲突论。 上帝造人,造的人是好,造人是善,给予人足够的自由度,人不恰当的选择导致了原罪。人类造机器,机器是本恶,人也就不会造机器。人性本恶,就会以罪推测,就会以恶揣测,就会导致人待人的不友善。 欧洲宗教改革给予个体化信仰的自由,启蒙运动提倡启迪天性教育,则是性善论,也就是上帝造人是好和善。教育和信仰是对人性的认识和人格的操练,造就自觉和自律的道德和伦理规范,而法制和管理,则是对人性可能失控、坠落的行为牵制和防范与罚戒。 20世纪60年代,导致的社会伦理混乱,就是基于性恶论,制造了矛盾,导致了对科学和人文精神的摧毁。形成的文化碎片,而又导致正与反、左与右的双方对立或彼此冲突。当代社会,病症也是出在了恶性推测,从而,在不应该有冲突的方面制造了矛盾,导致了不和谐,也就不利于创新型驱动发展模式的社会机制形成。 附、文化周期现象 1978年转换观念的争论,类似现在的现象,做过有关思考 - 1)最早是参加“华创会”,发现一个现象是不同年代出国的华人,观念和文化几乎也停留在当时的年代,2)再后的发现是一个人20岁左右的思维观念成型,到了年长或过了中年又会重现当时的思维;因而,结论:1978年与当今的现象是2代人,a)当时的成年和b)当时的青年,却可能是同一个当时的文化影响。 -(创新型社会)-
个人分类: 201415|1774 次阅读|2 个评论
人之初,性本善还是性本恶?
热度 5 rongqiaohe 2014-2-10 09:17
人的本性,是指人的社会性。除此之外,就是生物本能,即动物性。 人的本性取决于时代和其生活的社会。所以,存在下列关系: 农耕社会:人之初,性本善。既然人的本性是善良的,所以采取“仁治”。 商品社会:人之初,性本恶。既然人的本性就是掘财,原本有罪,所以必须采取“法治”,才能管制每一个性本恶的人。
个人分类: 浅谈|4020 次阅读|10 个评论
人之初性本善:好学生不用多言语
arithwsun 2013-11-17 22:17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fb46a470101gdsd.html 人之初性本善 :好学生不用多言语 王永晖 人之初性本善 ,是指教育。人之初性本恶,是指商业,确定清楚适用范围,就能明白两句话都对。 我们的教育,还是要在孩子们幼小的时候,教他们向善之心。 工作坊的孩子们,虽然比较淘皮,但是都有底线,底线就是不能欺负他人,欺负他人的孩子,心灵不再柔软,不柔软的心灵,其实也再难智慧、聪明。 所以说,我们的武术教学,虽然提倡孩子们对练乃至自由对打(带护具),不能光练套路,但还是用的内家拳思想,贵柔。 具体例子不多说了,前阵有个男孩来面试,看着挺文静、内向,带着拳套就打墙,搞得我们生怕把租用场地的墙打坏了,看着家长也不提醒孩子,只好我来提醒一下,后面这个孩子又打一次墙,家长提醒后就不再打了。 我们工作坊举办一年多的武术课,还从来没见过这种情况,不知道这个男孩,就是这样的天性,偶然形成的经验,还是抑或有更深的心理问题,需要纾解,我们也不是专家,只能存疑吧。 这个男孩,用工作坊的钢琴的时候,也是用的“砸”劲,我自己对音乐也没什么修养,但总觉得这种音恐怕不对,工作坊的孩子,即使是最调皮的,也没听过这样“砸”琴的。 也许是我的主观感受吧,不一定准,教育评价是需要非常谨慎的事,这里只是存疑。中心思想还是,调皮归调皮,心灵不能是硬的,调皮起来,也还是要有敏感度,不能“傻”到失度。 有些孩子,打起拳来很猛,但是没想到,我们的武术家魏巍老师却评价不高,可能里面的教育原理是相通的。 我们的孩子也都大了,这个周末的数学教学让我大吃一惊,怎么这么高的智力,或曰直觉,基础真得很好啊。当然,因为其他孩子过于聪明,我儿子又再一次重新获得笨男孩的标签,笨没有关系,这才能进步,家长自己内心要看开。 孩子大了,该有分寸的时候还是得有分寸,什么样的调皮是会被家长大人们允许的,什么样的调皮是会被我们批评的,孩子自己内心要清楚,这实际上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育训练。 孩子们在公立学校里被吓怕了,有更加调皮捣蛋的杀鸡儆猴给他们看,周末到了小教室,心思难免要转换一下,重新确认一下“尺度”,这种转换,对他们也是一种很好的教育补充。 所以说,我们练的不仅仅是“规矩”,而且是自主发现“规矩”的内心思维,我们不告诉孩子们特别具体、特别细节的“规矩”,就是暗藏着这么一个教学目标,让孩子们越练越聪明, 什么话都要说得很详细,那就练 傻了 。 当然,前提是,我们家长们的行为是稳定的,小教室的风气是稳定的,不同家长们的细节虽然有不同,但正是这种微小的扰动,就我个人设立的猜想型教学原理,正好造成孩子们稳定的感觉。 孩子们的教育,太需要这种“活”的稳定。 附记 . 本来不想公开这件事,但还是在这里提笔略述。那天,来试听武术课的男孩较多,其中一位家长妈妈,想必也是很了解新式教育理念的,快到尾声的时候,正在跟我坐着闲聊,突然一个箭步走向孩子们,她的孩子正和另外一个也是来试听的孩子“顺顺“站在队尾闲聊,她就呵斥起“顺顺”,指责他不遵守教学秩序。 这里有好几个不妥当之处,估计直到今天,这位妈妈恐怕也未能全都觉察和自知: 1. 正在跟我说话,怎么就突然去帮助我们管理起课堂秩序来了呢?这是不是有点神经质,或曰情绪化,另外,本来就在跟我说话,也不事先征求一下我的意见,是不是有点不礼貌。 2. 她的孩子,跟人家的孩子闲聊,但是呢,她训的不是自己的孩子,而是人家的孩子,她就是个陌生人,岂不是把别人家的孩子吓坏了。这位家长,岂不是“善根”不足。 我当场还是跟她说了第 2 点的中间段落,没敢给她指出第 1 点,现在写在博文里,也是内心比较不愿意这么公开。这位妈妈,外表看着都挺正常,但做的事呢,实在出乎我的意料,中国社会就是这种情况,总是能给人意外的案例,我也见怪不怪了。 这位妈妈应该也还是知书识礼的,我说了之后,她当即就去找顺顺道歉,顺顺妈妈也无所谓,觉得孩子在社会上什么样的人都要碰,给他个经验值也好。 这位妈妈,直到在公共汽车上,跟我们武术家魏巍老师同路,还是跟魏老师讲,武术课的课堂秩序怎么这样乱,她觉得不适应。 礼,应该是发自内心,这位妈妈讲究课堂秩序,但是自己的行为,却失礼得很,反差太大,原因在哪里呢? 所以,我们看到有些孩子笨,内心要明白是怎么回事,有些孩子聪明,那是福报,应该更进一步惜福,如果笨,必有原因,家长们更要为孩子积德,现在就开始。 附记续1. 课堂秩序,当然应该有,但我们工作坊之所以做的原因,就是把孩子们守纪律,看成是教学的结果,而不是前提条件,如果孩子们调皮捣蛋,我们不会一上来就硬掰,只要没有安全隐患,我们就不会采用强制性手段,更多地是采用课后式教育,这个课后式教育必然占用了孩子们看电视或玩耍的时间,对于他们是明显的损失,一次不行,下一次再接着,用时间来磨。 附记续2. 这里要隆重感谢我们的武术家魏巍老师,课堂秩序乱,其实是对老师心理的最大挑战,我这学期开始上数学课,更是能深切地感到这一点,能包容住孩子的“闹”,这需要的是“学识”和“修养”,魏老师真是练拳有成,把涵养练出来了,根本不当回事,非常理解孩子们的“闹”,对那位妈妈在公共汽车上开导,孩子们在学校里拘束太多了,武术课上放开点没关系。 这种没关系,考验的不是家长,而是老师,魏老师跟我们的教学理念太合拍了,太感谢他了!
个人分类: Book-W|4546 次阅读|0 个评论
收敛三阶段——理解中国文化沿革的一个视角
热度 3 lvnaiji 2012-3-24 10:02
吕乃基 “应该告别‘不争论’的特殊时期了”。这是网上一篇文章中的一句话,出处已经找不到,文章本身的内容也已然淡忘。然而这句话却很有感触,就记了下来。“不争论”,早晚还是绕不过去。 “不争论”,回忆起来大概是在上世纪 80 年代末到 90 年代初,面对社会的动荡,暂时搁置意识形态上的争论,转向市场经济。这一点在当时是明智之举,搁置争论,换来了之后 20 年的高速增长。然而时至今日,随着王立军事件、温总理对文革重演的警示,以及对薄熙来的处理,被搁置的争论越来越突现在人们的眼前,横亘于前进的路上。 其实,“不争论”,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已经存在数千年,那就是求同存异、中庸之道,等等。一句话,和为贵。在现代中国的语境下,就是“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以及时时、处处、对内、对外,在什么场合都说的一句话:大局为重。要是“来之不易”,就更要珍惜了。所有这些表述固然有细微差异,却有一个共同之处:收敛。 细察下来,发现中国文化的收敛特征与另一个具有根本性的特征:性本善密切相关。收敛到何处?善。反之,如何实现性本善?收敛。 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西方文化,性本恶,以及可以在对比中推知的西方文化的另一个特征:发散。把这两点结合起来,就是在底线之上的发散。此外,为防止作恶,有法律保障,为引导发散,有宗教教诲,可以说是“两手都要硬”。 当然,中国上下五千年,不能说没有法,但不可否认的是,“法”这一手远不如另一手,至今依然有法不依,执法不严,以及高院号召“庭外解决”,可见,在中国,“法”大概不过是谁的婢女,那个“谁”是谁,你是懂的。 话说回来,虽然中国传统文化只有一手硬——实际上缺了另一手,效果实在有限,毕竟延续蔓延到 20 世纪。何以之后,收敛之术渐次失灵了呢? 这就表明,虽说都是收敛,但所处时代和“收敛”本身所蕴含的内容有了变化。大体而言,可以分为前后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就是封建社会。一方面,在漫长的岁月中,社会基本上维持不变,或曰“超稳定结构”,另一方面,在儒家文化的框架下,虽还会有某种理想的模型,“收敛”毕竟只是一个“虚”的取向或“软约束”,虽然扼杀个性,泯灭人性(对此有大量论述),但并未构成群体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的激烈冲突和直接对抗。 鸦片战争,超稳定结构被打破,虚的收敛也渐次衰变,而各种实实在在的目标取向纷纷露出水面。到 20 世纪,最主要的取向便是救亡和推翻三座大山的“革命目标”。取向一旦坐实,必然嵌入到具体的语境和个人。个人和政党因所处语境不同,对复杂事态的认识和理解不同,即使由这样的崇高目标而摒弃私利,争论也不可避免。譬如,是实业救亡,还是由革命的途径,以及发生在党内的多次路线斗争。实实在在的目标,必须经由具体的行动而达到,反过来说也就是落实到行动上。最后的行动便是在肉体上消灭对方和战争。如果这样来看, 49 年后,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沿袭了因收敛目标的具体化所致的“路线斗争”。在发动了一连串的运动后,预期收敛的“革命目标”实在难以达到,最后失控。这是收敛的第二阶段。 然后是延续至今的第三阶段。 1978 年后,中国突然失去了收敛的目标,或者说,收敛的目标与前两个阶段有了天壤之别。千年来,收敛都向上,朝着善的方向,即使在目标具体化的第二阶段,多少人为理想慷慨就义,包括红卫兵在楼顶上的奋力一跃(此处不论此种“善”之真伪);而在 1978 ,特别是 1992 年后,收敛的目标是向下,形而下,朝着经济、物质、感官、生理需求。最为简单明了和直白的说法就是:奔小康在 90 年代,博主曾在广西柳州的一家大排档的墙上见到这样的“口号”或“标语”,“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吃喝目标走到一起来了”。收敛,竟然可以这般“物质”,如此具体!收敛的第二个变化是,个人利益的介入。无疑,这意味着社会的进步(参见: 一个民族的返老还童 —— 人的三大关系之二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17533 )。 然而,这样“物质”和具体,再加上个人利益,又如何收敛?为了大排档内的吃喝目标可以走到一起,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在有人买单的情况下可以白吃。市场经济不是大排档,是个人本位基础上的竞争。不是收敛,而是发散。这是西方社会曾经经历的过程。然而发生在 1978 尤其是 1992 年的中国的发散却没有对底线的制约。没有法律制约,就会发生人性的沦丧,包括对人权的侵犯,或者走向垄断,结果是个人的堕落和社会不公。同时,市场看不见的手需要看得见的手的介入。在走向市场经济之时,如果没有同时健全法治,没有规范好市场和政府的关系,对政府的干预有所制约,市场就会失序和被扭曲。对于这样新的情况,依然沿用往日向上的收敛自然难以奏效。孔子像无论移到何处,也只是孔子像;而沿袭路线斗争的文革更不可取。由此可见,历史走到今日,对于已经繁衍了数千年的中华民族来说,问题不在于,或不仅在于向上的收敛,当务之急是,如何应对不期而至的“发散”,以及如何为实际上正在并已经发生的发散——这样的发散早已突破底线,形成垄断,以及发生权力不公正的介入——构建底线,例如出台反垄断法和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等,以保证市场的健全和社会和谐。 只有在这样的底线之上,方可能有健全和有序的发散,只有在这样的发散的基础之上,方可能有真实的收敛。
个人分类: 社会评论|1791 次阅读|6 个评论
诚信之殇:传统文化播下的“龙种”,之一——性本善
热度 5 lvnaiji 2011-11-11 16:20
吕乃基 当今中国社会的诚信之殇,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有必要追根溯源。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延续至今,中国人民为此而自豪。然而同时不得不指出,当代中国的种种弊端,几乎都可以在自家的祖宗那里找到根源。 诚信之殇,在传统文化中的根源主要是:性本善,兵不厌诈,以及实用主义。 性本善,看起来很美,比西方恶狠狠、赤裸裸的性本恶要温柔、和善得多。性本善,是中国传统文化为其后人所播下的龙种。然而看来眼下的中国人收获的却是跳蚤。“龙种”在海涅或马克思的原意中就是龙种,只是模仿者学歪了,相当于邯郸学步之意。在本文中,“龙种”本来就不是龙种,只是“被”当作是、以为是龙种。 性,究竟是本善,还是本恶?其实,二者都没有心理学和人类学的依据,从任何哲学原理也推不出本善或本恶。同时,二者又都拥有可以说不相上下的实证依据。既然如此,博主以为,人之初,性不定。虽然不能从什么原理逻辑推演出性不定,但至少性不定兼有本善与本恶两家的依据。在此意义上可以说,人之初,性不定,是类似于欧几里德的公理(不是“第五公设”),是对无数及不可穷尽之人性的直觉的概括和抽象。 虽然如此,每个特定的民族,在其原初时分对人性的基本假设和判断,却深刻影响到这个民族的性格,并在相当程度上左右其未来的进程。 在西方,由于在一开始认定性本恶,于是就需要有外在的制度来防止作恶。这样的制度设计,并非意味着个人一定会作恶,只是设定了底线,而为人的向善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制度的基础上,再加上作用于内心的宗教,警示作恶下地狱,许诺行善上天堂。合起来,用我们的话来说,就是两手都要硬了。 在中国,由于在一开始认定性本善,于是就不必制度,也无需宗教,只需伦理道德即可。放在当代中国,就是由大大小小连绵不断的政治运动来改造世界观。然而,人们每每听闻高官落马后的忏悔词:我的世界观没有改造好……。其实,即使长期浸润于西方文化之中,一旦外界束缚解除,或者置身于不利的文化中,人性中被约束的一面依然会暴露出来。曾经有这样的试验,一群受过良好教育的青年人分为两组,一组为看守,另一组是囚犯。一开始彼此还是友好相处,然而渐渐的看守就趾高气扬,欺压囚徒。 以上事例再次说明,人之初,性不定;再次说明,制度必不可少。 性本恶,赤裸裸、恶狠狠,却在制度的约束下步步向上;性本善,甜蜜蜜、情切切,因失去制度之底,人性走向深渊。 由此可见,人之初性本善的原初假设,是今日中国诚信之殇的一个根源。当今社会的诚信之殇,给了温情脉脉的性本善一记响亮的耳光。为重塑诚信,有必要揭示性本善之片面乃至虚伪,还人性的真实面目,以制度来限定人性之底线。
个人分类: 人文|3223 次阅读|13 个评论
富则淫 穷则盗
wangdw 2010-5-5 15:42
富则淫 穷则盗 老话说富则淫,穷则盗,在某种程度上好象有道理。 先说富则淫,如果把这里的富理解为富豪和贪官,就有些道理了。女秘书可以做董事长的主,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潜规则到处都有,贪官中的左一个日记局长,右一个日记科长,一个与 500 女性性爱八年之久,创人数和时间之最,另外一个杀情妇的色官也有一部香艳日记,过河拆桥、凶狠残暴之极。 穷则盗,这里只能指某些穷人。一般来说,大部分穷苦老百姓有志气,讲道德。在学生时代,我曾欣赏剧中的一些话,例如,铜盆烂了分量在,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一些穷人会盗,这里的盗可以理解骗、抢。在眼睁睁看到别人非常容易就发财了,自己着急,也想发财,没有门路,只好骗和抢了。例如,抿着良心骗顾客,对食物掺假,用地沟油等等。个别一些人走火入魔,丧失人性,对少儿下死手。在南平的凶手伏法不几天,就有几处接着发生,如广东雷州、江苏泰兴。这是贫富差距太大对人性的扭曲所至。 人之初,性本善。还是人之初,性本恶?由来争论不休。不过有一点,一个民族自觉讲道德、讲文明,对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对政府来说,坚决反对腐败,领导老百姓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更为重要。 在这里想说的是,尽管有些案件是由穷人中的某些所引起的,但是,为了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是得向毛泽东学习,治理国家要治吏,而不是治民。 1952 年毛泽东自作主张,态度坚决,为了党和人民的最高利益,他将贪腐的刘青山、张子善给处决了。并说: 正因为他们两人的地位高,功劳大,影响大,所以才下决心处决他们。只有处决他们,才能挽救 20 个、 200 个、 2000 个、 20000 个犯有各种不同程度错误的干部。 此事件立即在当时轰动了整个中国,让所有的贪腐官员闻风丧胆。使得执政期间,社会稳定,官风清正。 为官清廉民自安!依靠人民严惩腐败,打击黑势力,爱护老百姓,有效地缩小贫富差距,就不会进到越维越不稳的怪圈里去。不看到问题的根本所在,眼睛光盯着刁民(老百姓),只能是按下葫芦浮起了瓢。腐败问题解决了,对人民的态度端正了,社会就稳定了!
个人分类: 反腐败|3312 次阅读|2 个评论
人之初……——人生感悟之一
热度 5 lvnaiji 2009-4-6 22:45
人之初,这是中国和西方,伊斯兰、佛教等不同文化都力图要追问和回答的问题。其中的若干典型是,西方的人之初,性本恶;以及中国的人之初,性本善。性本恶还是本善,对于一个国家的制度设计至关重要。在西方,因为认定人之初性本恶,所以要有法律为底线,以防止人作恶,是一种底线设计,并非人一定会作恶,但要防止这一点。制度向上开放,人可以向善。这就是以法律为本位的社会。法律托底,不周全处再加上宗教的惩恶扬善,于是法律之硬和宗教之软两条腿走路,或两手都要硬。中国相信人之初性本善,于是古代的伦理道德,各种劝诫,修身养性,三省吾身等等层层推进。到了现代,则是修养、改造世界观,大大小小的政治运动,以及层出不穷的新的说法、提法。官员下马,忏悔时常说的一句话是:世界观没有改造好。在古代,是伦理本位,现在,则是政治本位。说来说去,法律总是跟不上,不是迟了一步,就是缓了一步。既不见法律之硬,也没有宗教之软,两手并为一手。由此可见,关于人性的理解,对于制度设计的重要性。 那么,人性究竟是善还是恶? 人之初,性不定。可能作恶,也可能行善,以及具有一切发展变化的可能性。科学、技术、文学、艺术以及宗教,它们在原始时期并未分化,在主观上,都体现了一种冲动,要在直接呈现于他面前的外在事物之中实现他自己,而且就在这实践过程中认识他自己。人通过改变外在事物来达到这个目的,在这些外在事物上面刻下他自己内心生活的烙印,而且发现他自己的性格在这些外在事物中复现了。这是艺术以及一切行为和知识的根本和必然的起源(黑格尔)。所以,人之初是一种混沌未分化的人的本质和内心世界。无论是中国人还是西方人,都生而具有一切发展的可能,以及或作恶,或行善。在性本恶的西方,我们看到了善行,而在性本善的中国,同样也看到了恶事。 然而,为什么都是从东非走出来的各民族,至今有如此大的差异?那就是,人之初,性已定。性已定有两个理由,其一是初始条件,包括部落所留传下来的、长辈在部落中的地位,以及个体的遗传基因等。其二是边界条件。一旦迁徙者在某个特定地点定居下来,也就发生了居住者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塑造。列维将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通称为集体表象。远古,人对环境的塑造极其有限,主要是环境对人的塑造。所以,边界条件几乎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这大概就是布丰的地理决定论。然后,初始条件又将这种影响一代代往下传,积淀,路径锁定,形成影响至今的传统文化。 人之初,性不定,性已定。 由此看来,不仅人之初如此,当今之人,其性同样处于不定与已定之间,萨特所言的绝对的虚无是不存在的。只不过定与不定之多少而已。儿童不定为多,老人已定者众;一个新兴民族较多未定因素,而一个古老民族则较多被锁定。当然,被锁定者有可能返老还童,焕发青春(请见一个民族的返老还童)。
个人分类: 特别推荐|5781 次阅读|2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2: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