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性本恶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性本善与和谐论
benlion 2015-2-5 07:55
性本恶的观念,可能导致的是冲突论。 上帝造人,造的人是好,造人是善,给予人足够的自由度,人不恰当的选择导致了原罪。人类造机器,机器是本恶,人也就不会造机器。人性本恶,就会以罪推测,就会以恶揣测,就会导致人待人的不友善。 欧洲宗教改革给予个体化信仰的自由,启蒙运动提倡启迪天性教育,则是性善论,也就是上帝造人是好和善。教育和信仰是对人性的认识和人格的操练,造就自觉和自律的道德和伦理规范,而法制和管理,则是对人性可能失控、坠落的行为牵制和防范与罚戒。 20世纪60年代,导致的社会伦理混乱,就是基于性恶论,制造了矛盾,导致了对科学和人文精神的摧毁。形成的文化碎片,而又导致正与反、左与右的双方对立或彼此冲突。当代社会,病症也是出在了恶性推测,从而,在不应该有冲突的方面制造了矛盾,导致了不和谐,也就不利于创新型驱动发展模式的社会机制形成。 附、文化周期现象 1978年转换观念的争论,类似现在的现象,做过有关思考 - 1)最早是参加“华创会”,发现一个现象是不同年代出国的华人,观念和文化几乎也停留在当时的年代,2)再后的发现是一个人20岁左右的思维观念成型,到了年长或过了中年又会重现当时的思维;因而,结论:1978年与当今的现象是2代人,a)当时的成年和b)当时的青年,却可能是同一个当时的文化影响。 -(创新型社会)-
个人分类: 201415|1774 次阅读|2 个评论
人之初,性本善还是性本恶?
热度 5 rongqiaohe 2014-2-10 09:17
人的本性,是指人的社会性。除此之外,就是生物本能,即动物性。 人的本性取决于时代和其生活的社会。所以,存在下列关系: 农耕社会:人之初,性本善。既然人的本性是善良的,所以采取“仁治”。 商品社会:人之初,性本恶。既然人的本性就是掘财,原本有罪,所以必须采取“法治”,才能管制每一个性本恶的人。
个人分类: 浅谈|4018 次阅读|10 个评论
国之初,性本恶
热度 9 lvnaiji 2012-9-20 08:38
吕乃基 钓鱼岛事件的思绪 大致罗列了博主纷繁杂乱的思绪,引发网友诸多评论,其中, 谢耀平 2012-9-13 10:41 好的政治家不要把中华民族弄到最危险的境界: 到那时候,毕竟又是全民皆兵,铸造钢铁长城。。。 到了那个时候,是政治家的无能 博主回复 (2012-9-13 11:50) : 谢 老师的评论有价值。看来是 “ 预案 ” 不够,应该反思:怎么会走到这一步。 曾新林 老师的博文 钓鱼岛问题是中国人思维导致的悲剧 直接指向“怎么会走到这一步”,以及触及中国的传统文化。 钓鱼岛事件走到这一步的确与多种因素有关,如当年“搁置争论”的原因之一是前苏联大兵压境,黑云压城城欲摧。于是放弃赔款搁置争议,在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距初衷渐行渐远,终于酿成今日之苦果。本文拟顺着曾新林老师博文的思路,着重从传统文化的视角探讨钓鱼岛事件之缘由。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与本文有关的是:人之初性本善,以及和为贵,求同存异。博主曾在讨论诚信缺失时对此有所涉及: 诚信之殇:西方 文 化的源泉2- 以人与自然的博弈为基础的人际博弈 。中国传统文化的这些特质本身即存在根深蒂固与生俱来的硬伤,只是在特定条件,如一国之内和自然经济下方得以维系。若是把这样的传统文化一厢情愿地扩展到国际关系上,往往会与自己作为出发点的良好愿望适得其反,加之没有思想准备而造成被动,甚至陷入困境。 人之初性本善还是本恶?博主的观点是,人之初性不定,可以作恶,也可以行善,因而一定要有法律作为底线以防止作恶。但法律只适用于一国之内,在国际关系基本上无法可依和有法不依(倒有点像今日之中国)的情况下(安理会决议又如何!),理是要讲的,仅仅只有理是不够的。不要指望我善待于他国,后者必然会以同样的善来回报;更不能指望中国主张善,以为就是占据了道德高位,可以立于不败之地。莫斯科不相信眼泪。无论是东京还是华盛顿,同样不相信眼泪。必须保持充分的实力,一旦对方蛮不讲理作恶,就可以以实力来教训之。在此意义上甚至可以说,实力就是国际法。 至于求同存异,对于所涉及的各方来说,同和异,求或存,其中就是利益取舍,因而实际上在各方之间都看得清,能够说的明白;如果硬要拔高,上升到价值观的高度,那就各有千秋各持一词,恐怕是在一时间谁也说服不了谁。后者在不同文明之间就更为明显,甚至酿成“文明的冲突”(亨廷顿)。因而求同存异,其本身并无价值高下可言,不过就是各方的博弈暂且达成平衡而已,未见得求同存异就实在是高,而意见不一争执不下就一定是低。求同存异往往掩盖了矛盾,而矛盾在掩盖之下发酵萌发。在中国,全票通过后的惨烈斗争难道还少吗?为了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不知背后掩盖了多少“异”,心怀了多少鬼胎。求同存异只是特定状况下的一种博弈的策略,会掩盖甚至忘掉矛盾。博主倒是在柳州的一家大排档的墙上看到这样的字样: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吃喝目标走到一起来了。 一旦博弈各方的态势发生变化,那些“异”,那些鬼胎,就会突然破土而出,令另一方措手不及:怎么可以这样缺德不讲理,怎么可以背离说得好好的求同存异和搁置争议呢? 要把握的只有这样几点: 国之初,性本恶。实际上不仅是“初”,恶,伴随国之一生(凡是存在的,都是要灭亡的)。当然并非没有善的一面,但需时时提防其恶。 其实,除了“人之初性本善”和“求同存异”外,中国传统文化还有精妙之处: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个人分类: 社会评论|4111 次阅读|20 个评论
收敛三阶段——理解中国文化沿革的一个视角
热度 3 lvnaiji 2012-3-24 10:02
吕乃基 “应该告别‘不争论’的特殊时期了”。这是网上一篇文章中的一句话,出处已经找不到,文章本身的内容也已然淡忘。然而这句话却很有感触,就记了下来。“不争论”,早晚还是绕不过去。 “不争论”,回忆起来大概是在上世纪 80 年代末到 90 年代初,面对社会的动荡,暂时搁置意识形态上的争论,转向市场经济。这一点在当时是明智之举,搁置争论,换来了之后 20 年的高速增长。然而时至今日,随着王立军事件、温总理对文革重演的警示,以及对薄熙来的处理,被搁置的争论越来越突现在人们的眼前,横亘于前进的路上。 其实,“不争论”,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已经存在数千年,那就是求同存异、中庸之道,等等。一句话,和为贵。在现代中国的语境下,就是“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以及时时、处处、对内、对外,在什么场合都说的一句话:大局为重。要是“来之不易”,就更要珍惜了。所有这些表述固然有细微差异,却有一个共同之处:收敛。 细察下来,发现中国文化的收敛特征与另一个具有根本性的特征:性本善密切相关。收敛到何处?善。反之,如何实现性本善?收敛。 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西方文化,性本恶,以及可以在对比中推知的西方文化的另一个特征:发散。把这两点结合起来,就是在底线之上的发散。此外,为防止作恶,有法律保障,为引导发散,有宗教教诲,可以说是“两手都要硬”。 当然,中国上下五千年,不能说没有法,但不可否认的是,“法”这一手远不如另一手,至今依然有法不依,执法不严,以及高院号召“庭外解决”,可见,在中国,“法”大概不过是谁的婢女,那个“谁”是谁,你是懂的。 话说回来,虽然中国传统文化只有一手硬——实际上缺了另一手,效果实在有限,毕竟延续蔓延到 20 世纪。何以之后,收敛之术渐次失灵了呢? 这就表明,虽说都是收敛,但所处时代和“收敛”本身所蕴含的内容有了变化。大体而言,可以分为前后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就是封建社会。一方面,在漫长的岁月中,社会基本上维持不变,或曰“超稳定结构”,另一方面,在儒家文化的框架下,虽还会有某种理想的模型,“收敛”毕竟只是一个“虚”的取向或“软约束”,虽然扼杀个性,泯灭人性(对此有大量论述),但并未构成群体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的激烈冲突和直接对抗。 鸦片战争,超稳定结构被打破,虚的收敛也渐次衰变,而各种实实在在的目标取向纷纷露出水面。到 20 世纪,最主要的取向便是救亡和推翻三座大山的“革命目标”。取向一旦坐实,必然嵌入到具体的语境和个人。个人和政党因所处语境不同,对复杂事态的认识和理解不同,即使由这样的崇高目标而摒弃私利,争论也不可避免。譬如,是实业救亡,还是由革命的途径,以及发生在党内的多次路线斗争。实实在在的目标,必须经由具体的行动而达到,反过来说也就是落实到行动上。最后的行动便是在肉体上消灭对方和战争。如果这样来看, 49 年后,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沿袭了因收敛目标的具体化所致的“路线斗争”。在发动了一连串的运动后,预期收敛的“革命目标”实在难以达到,最后失控。这是收敛的第二阶段。 然后是延续至今的第三阶段。 1978 年后,中国突然失去了收敛的目标,或者说,收敛的目标与前两个阶段有了天壤之别。千年来,收敛都向上,朝着善的方向,即使在目标具体化的第二阶段,多少人为理想慷慨就义,包括红卫兵在楼顶上的奋力一跃(此处不论此种“善”之真伪);而在 1978 ,特别是 1992 年后,收敛的目标是向下,形而下,朝着经济、物质、感官、生理需求。最为简单明了和直白的说法就是:奔小康在 90 年代,博主曾在广西柳州的一家大排档的墙上见到这样的“口号”或“标语”,“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吃喝目标走到一起来了”。收敛,竟然可以这般“物质”,如此具体!收敛的第二个变化是,个人利益的介入。无疑,这意味着社会的进步(参见: 一个民族的返老还童 —— 人的三大关系之二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17533 )。 然而,这样“物质”和具体,再加上个人利益,又如何收敛?为了大排档内的吃喝目标可以走到一起,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在有人买单的情况下可以白吃。市场经济不是大排档,是个人本位基础上的竞争。不是收敛,而是发散。这是西方社会曾经经历的过程。然而发生在 1978 尤其是 1992 年的中国的发散却没有对底线的制约。没有法律制约,就会发生人性的沦丧,包括对人权的侵犯,或者走向垄断,结果是个人的堕落和社会不公。同时,市场看不见的手需要看得见的手的介入。在走向市场经济之时,如果没有同时健全法治,没有规范好市场和政府的关系,对政府的干预有所制约,市场就会失序和被扭曲。对于这样新的情况,依然沿用往日向上的收敛自然难以奏效。孔子像无论移到何处,也只是孔子像;而沿袭路线斗争的文革更不可取。由此可见,历史走到今日,对于已经繁衍了数千年的中华民族来说,问题不在于,或不仅在于向上的收敛,当务之急是,如何应对不期而至的“发散”,以及如何为实际上正在并已经发生的发散——这样的发散早已突破底线,形成垄断,以及发生权力不公正的介入——构建底线,例如出台反垄断法和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等,以保证市场的健全和社会和谐。 只有在这样的底线之上,方可能有健全和有序的发散,只有在这样的发散的基础之上,方可能有真实的收敛。
个人分类: 社会评论|1791 次阅读|6 个评论
诚信之殇:传统文化播下的“龙种”,之一——性本善
热度 5 lvnaiji 2011-11-11 16:20
吕乃基 当今中国社会的诚信之殇,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有必要追根溯源。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延续至今,中国人民为此而自豪。然而同时不得不指出,当代中国的种种弊端,几乎都可以在自家的祖宗那里找到根源。 诚信之殇,在传统文化中的根源主要是:性本善,兵不厌诈,以及实用主义。 性本善,看起来很美,比西方恶狠狠、赤裸裸的性本恶要温柔、和善得多。性本善,是中国传统文化为其后人所播下的龙种。然而看来眼下的中国人收获的却是跳蚤。“龙种”在海涅或马克思的原意中就是龙种,只是模仿者学歪了,相当于邯郸学步之意。在本文中,“龙种”本来就不是龙种,只是“被”当作是、以为是龙种。 性,究竟是本善,还是本恶?其实,二者都没有心理学和人类学的依据,从任何哲学原理也推不出本善或本恶。同时,二者又都拥有可以说不相上下的实证依据。既然如此,博主以为,人之初,性不定。虽然不能从什么原理逻辑推演出性不定,但至少性不定兼有本善与本恶两家的依据。在此意义上可以说,人之初,性不定,是类似于欧几里德的公理(不是“第五公设”),是对无数及不可穷尽之人性的直觉的概括和抽象。 虽然如此,每个特定的民族,在其原初时分对人性的基本假设和判断,却深刻影响到这个民族的性格,并在相当程度上左右其未来的进程。 在西方,由于在一开始认定性本恶,于是就需要有外在的制度来防止作恶。这样的制度设计,并非意味着个人一定会作恶,只是设定了底线,而为人的向善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制度的基础上,再加上作用于内心的宗教,警示作恶下地狱,许诺行善上天堂。合起来,用我们的话来说,就是两手都要硬了。 在中国,由于在一开始认定性本善,于是就不必制度,也无需宗教,只需伦理道德即可。放在当代中国,就是由大大小小连绵不断的政治运动来改造世界观。然而,人们每每听闻高官落马后的忏悔词:我的世界观没有改造好……。其实,即使长期浸润于西方文化之中,一旦外界束缚解除,或者置身于不利的文化中,人性中被约束的一面依然会暴露出来。曾经有这样的试验,一群受过良好教育的青年人分为两组,一组为看守,另一组是囚犯。一开始彼此还是友好相处,然而渐渐的看守就趾高气扬,欺压囚徒。 以上事例再次说明,人之初,性不定;再次说明,制度必不可少。 性本恶,赤裸裸、恶狠狠,却在制度的约束下步步向上;性本善,甜蜜蜜、情切切,因失去制度之底,人性走向深渊。 由此可见,人之初性本善的原初假设,是今日中国诚信之殇的一个根源。当今社会的诚信之殇,给了温情脉脉的性本善一记响亮的耳光。为重塑诚信,有必要揭示性本善之片面乃至虚伪,还人性的真实面目,以制度来限定人性之底线。
个人分类: 人文|3223 次阅读|13 个评论
富则淫 穷则盗
wangdw 2010-5-5 15:42
富则淫 穷则盗 老话说富则淫,穷则盗,在某种程度上好象有道理。 先说富则淫,如果把这里的富理解为富豪和贪官,就有些道理了。女秘书可以做董事长的主,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潜规则到处都有,贪官中的左一个日记局长,右一个日记科长,一个与 500 女性性爱八年之久,创人数和时间之最,另外一个杀情妇的色官也有一部香艳日记,过河拆桥、凶狠残暴之极。 穷则盗,这里只能指某些穷人。一般来说,大部分穷苦老百姓有志气,讲道德。在学生时代,我曾欣赏剧中的一些话,例如,铜盆烂了分量在,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一些穷人会盗,这里的盗可以理解骗、抢。在眼睁睁看到别人非常容易就发财了,自己着急,也想发财,没有门路,只好骗和抢了。例如,抿着良心骗顾客,对食物掺假,用地沟油等等。个别一些人走火入魔,丧失人性,对少儿下死手。在南平的凶手伏法不几天,就有几处接着发生,如广东雷州、江苏泰兴。这是贫富差距太大对人性的扭曲所至。 人之初,性本善。还是人之初,性本恶?由来争论不休。不过有一点,一个民族自觉讲道德、讲文明,对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对政府来说,坚决反对腐败,领导老百姓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更为重要。 在这里想说的是,尽管有些案件是由穷人中的某些所引起的,但是,为了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是得向毛泽东学习,治理国家要治吏,而不是治民。 1952 年毛泽东自作主张,态度坚决,为了党和人民的最高利益,他将贪腐的刘青山、张子善给处决了。并说: 正因为他们两人的地位高,功劳大,影响大,所以才下决心处决他们。只有处决他们,才能挽救 20 个、 200 个、 2000 个、 20000 个犯有各种不同程度错误的干部。 此事件立即在当时轰动了整个中国,让所有的贪腐官员闻风丧胆。使得执政期间,社会稳定,官风清正。 为官清廉民自安!依靠人民严惩腐败,打击黑势力,爱护老百姓,有效地缩小贫富差距,就不会进到越维越不稳的怪圈里去。不看到问题的根本所在,眼睛光盯着刁民(老百姓),只能是按下葫芦浮起了瓢。腐败问题解决了,对人民的态度端正了,社会就稳定了!
个人分类: 反腐败|3312 次阅读|2 个评论
人之初……——人生感悟之一
热度 5 lvnaiji 2009-4-6 22:45
人之初,这是中国和西方,伊斯兰、佛教等不同文化都力图要追问和回答的问题。其中的若干典型是,西方的人之初,性本恶;以及中国的人之初,性本善。性本恶还是本善,对于一个国家的制度设计至关重要。在西方,因为认定人之初性本恶,所以要有法律为底线,以防止人作恶,是一种底线设计,并非人一定会作恶,但要防止这一点。制度向上开放,人可以向善。这就是以法律为本位的社会。法律托底,不周全处再加上宗教的惩恶扬善,于是法律之硬和宗教之软两条腿走路,或两手都要硬。中国相信人之初性本善,于是古代的伦理道德,各种劝诫,修身养性,三省吾身等等层层推进。到了现代,则是修养、改造世界观,大大小小的政治运动,以及层出不穷的新的说法、提法。官员下马,忏悔时常说的一句话是:世界观没有改造好。在古代,是伦理本位,现在,则是政治本位。说来说去,法律总是跟不上,不是迟了一步,就是缓了一步。既不见法律之硬,也没有宗教之软,两手并为一手。由此可见,关于人性的理解,对于制度设计的重要性。 那么,人性究竟是善还是恶? 人之初,性不定。可能作恶,也可能行善,以及具有一切发展变化的可能性。科学、技术、文学、艺术以及宗教,它们在原始时期并未分化,在主观上,都体现了一种冲动,要在直接呈现于他面前的外在事物之中实现他自己,而且就在这实践过程中认识他自己。人通过改变外在事物来达到这个目的,在这些外在事物上面刻下他自己内心生活的烙印,而且发现他自己的性格在这些外在事物中复现了。这是艺术以及一切行为和知识的根本和必然的起源(黑格尔)。所以,人之初是一种混沌未分化的人的本质和内心世界。无论是中国人还是西方人,都生而具有一切发展的可能,以及或作恶,或行善。在性本恶的西方,我们看到了善行,而在性本善的中国,同样也看到了恶事。 然而,为什么都是从东非走出来的各民族,至今有如此大的差异?那就是,人之初,性已定。性已定有两个理由,其一是初始条件,包括部落所留传下来的、长辈在部落中的地位,以及个体的遗传基因等。其二是边界条件。一旦迁徙者在某个特定地点定居下来,也就发生了居住者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塑造。列维将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通称为集体表象。远古,人对环境的塑造极其有限,主要是环境对人的塑造。所以,边界条件几乎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这大概就是布丰的地理决定论。然后,初始条件又将这种影响一代代往下传,积淀,路径锁定,形成影响至今的传统文化。 人之初,性不定,性已定。 由此看来,不仅人之初如此,当今之人,其性同样处于不定与已定之间,萨特所言的绝对的虚无是不存在的。只不过定与不定之多少而已。儿童不定为多,老人已定者众;一个新兴民族较多未定因素,而一个古老民族则较多被锁定。当然,被锁定者有可能返老还童,焕发青春(请见一个民族的返老还童)。
个人分类: 特别推荐|5781 次阅读|2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02: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