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红山文化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中国弧上的赤峰
热度 5 flyindusk 2017-7-5 05:58
在北大听Rawson讲“中国弧”,又向前耙梳童恩正先生“半月形文化带”的源流,模模糊糊地记得东北-西南的地理和文化分界线。等到月底,书还没有温熟,身在赤峰,才忽然惊觉已经置身其中了。 赤峰顾名思义就是红山,市郊的红山后遗址自1935年首次发掘以来,经历代考古人之手,已经成为中国北方最重要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之一。而且,在红山文化集中分布的西拉木伦河流域和邻近地区,已经建立了过去8000年到3000年间的考古学文化序列。 最早的兴隆洼文化主要农具是打制石器,出土了迄今最早的碳化小米,还发现了大量鱼鳔、兽骨和坚果,当时的先民大致还是以渔猎、采集和早期农业为生。稍晚的赵宝沟文化工具打磨程度更高,形制日益规整,还发现了大量石磨盘和磨棒,农业已经是先民生活的主要内容。这两个时期遗址集中在赤峰周边和西拉木伦河上游的巴林右旗,但遗址数量少,没有明显中心。 空前繁荣的红山文化磨制农具数量众多,形制规整,砍伐、翻土、收割和加工工具不一而足。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炭化谷物和家畜骨骸,还有铜环和陶范,遗址数量、规模、分布范围和密度远胜从前,在赤峰周边已经形成了文化中心。和红山文化同期的富河文化分布仅限于西拉木伦河北侧支流乌尔吉木伦河流域,出土遗物以鱼钩、鱼镖、石刀、石镞等为特色,还发现了渔网。在各类遗骨中,没有发现家养动物,推测富河文化的先民是分布在特定地区的渔猎族群。 继红山文化之后兴起的小河沿文化遗址不仅数量锐减,范围也收缩到西拉木伦河以南,但分布进一步向赤峰周边集中。农具多见石斧和石铲,相对于红山文化,农业技术退步明显。小河沿文化的萧条持续了数百年后,终于迎来了夏家店下层文化的繁荣:磨制的翻土工具、多样的骨器、微型铜器和陶范、常见粮窖和家猪,农业生产达到全新的高度。持续了700年后,西拉木伦河流域农业文化再次衰落,农具明显减少,骨镞、青铜马具和兵器增多,夏家店上层文化具有了强烈的游牧色彩。 很久以前,考古学者已经注意到西拉木伦河流域考古遗址分布的规律:一般来说,年代越早,遗址的海拔越高。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聚落多在丘陵缓坡上,遗址比河面高20-30米,最高的高出60米。红山文化开始向地势稍低的丘陵缓坡下移及河谷台塬迁移,整体较前一时期低10米左右。小河沿文化遗址数量较少,高程不清,而夏家店下层和上层遗址大多位于丘陵坡地和河谷台地,位置又有所降低。 遗址分布与海拔的关系(据李水城) 环境考古学者尝试从气候、地貌和生产方式演化角度解释了西拉木伦河流域考古遗址分布规律。他们认为:早期,丘陵山地上黄土广泛发育,水系仅有雏形,兴隆洼-赵宝沟文化分布在宽广的山间黄土平原上。到红山-小河沿文化时期,河流下切,之前的黄土平原被侵蚀成黄土台塬,同时农业文明要求向河漫滩发展。到了4000年前后,河流再度下切,形成现代地貌中的二级阶地,夏家店时期遗址集中分布于此。而更晚近的辽代遗址分布在更低的一级阶地上。同时,遗址的水平分布受经济生活方式对黄土的依赖程度影响。在农业兴盛的红山和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人类主要在河谷黄土地带活动,在农业衰退的小河沿时期,分布进一步收缩至纬度较低、水热配置较好的河谷地带。而早期生产方式多样的兴隆洼-赵宝沟时期,晚期游牧经济为主的夏家店上层文化时期,对黄土的依赖降低,遗址分布扩大到黄土区之外。此外,浑善达克和科尔沁沙地的收缩扩张对史前文化演进也有影响。根据有限的古土壤层年代数据和孢粉分析结果,他们提出红山时期和夏家店下层文化对应沙漠收缩的时期,小河沿文化和夏家店上层文化代表的农业文化衰退对应沙漠扩张时期。他们还进一步认为,气候变化是沙地收缩的主要原因,进而对人类生活产生很大影响。 沙漠进退与文化演变(据夏正楷) 考古学者已经注意到,石耜作为西拉木伦河流域典型的石质农具,从兴隆洼时期开始就持续使用,几经改进,到红山文化时期登峰造极,磨光石耜非常流行。但从小河沿文化开始,磨光石耜销声匿迹。即使夏家店下层时期农业生产远胜红山时期,石耜也未见复苏。同时,不到一万年的时间里,河流下切超过20m速度是不寻常的,尤其在西拉木伦河流域地壳相对稳定,更显突兀。 最近,这个问题有了新的解释。在浑善达克沙地东部发现了若干道古湖岸线,暗色的细粒沉积物富含淡水硅藻,意味着曾是外流水系,沉积物高度胶结,表明它们湖岸线是在湖水收缩阶段的产物。高程数据显示表明补给水源来自南部。对不同高度湖相沉积物的年代测试表明在9-5千年间持续存在高水位。这一结果与湖泊沉积物的孢粉组合,表明早全新世的存在湿润环境。在浑善达克沙地南缘,湖相沉积之上发育软土,一直持续到距今4200年前后。之后,环境急剧转干。 如果仅仅到这一步,干旱化几乎是全球同步的,各古老文明中都有印记。在中国,除红山文化外,北部岱海地区老虎山文化、西部甘青地区齐家文化、南部长江流域石家河文化和良渚文化,东部的龙山文化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倒退。而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帕文化、两河流域阿卡德王国灭亡、尼罗河流域埃及古王国衰落都有类似报道,甚至操印欧语的先民在欧亚大陆的迁移也与它有关。风水轮流转,过些年,光景又回来了。 这次,西拉木伦的故事有些不一样。最新的一项研究在西拉木伦河上游主河道上发现了高出河床50米的河流阶地和废弃河道,而阶地年龄不过区区4200年。快速下切河道的出现,又没有湖水水位降低时形成的湖岸线,表明,4200年前西拉木伦河的快速下切与浑善达克东部湖泊水位迅速降低存在必然联系:湖水经由西拉木伦河东流,湖泊水位迅速下降。流量增加使得侵蚀加剧,河床进一步下切,同时溯源侵蚀增强。当河谷低于地面30米,地下水不能为植被所利用,地表沙漠化就难以避免。如果河流继续下切,地下水位降低波及的范围越来越大,沙漠化不可逆转。 西拉木伦河上游的河流阶地与古河道(据Yang et al., 2015) 这是一个令人扼腕的故事。我们讲中国弧,半月形文化带,农牧交错区,胡焕庸线,赤峰,始终绕不开,也打不破。而这片红色山峰背后的文化兴衰既关风月,又涉水土。 水随着西拉木伦河一去不复返了,红山上偶尔飘过的孤云会有它们的记忆么?
个人分类: H|10032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研究称中国红山文化或毁于土地沙漠化
redtree 2015-1-10 15:00
研究称中国红山文化或毁于土地沙漠化 来源:参考消息网 发布时间:2015/1/10 10:47:33   资料图:中国巴丹吉林沙漠中的一处绿洲   参考消息网报道 外媒称,一项新的研究结果发现,中国第一个已知王国的灭亡原因有可能是土地快速变为沙漠,促使人们迁往中国其他地方。   据美国趣味科学网站1月5日报道,研究人员称,这项新发现表明,这个王国对中华文明的重要性可能要超过专家所认为的。   先前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最早的王国可能是距今约6500年的红山王国。它比所推测的夏朝崛起的时间早2400年左右。夏朝是中国古代历史年表中的第一个朝代。红山意为“红色的山峦”,取自发现红山遗迹的中国内蒙古地区的一处地名。   为弄清红山文化,科学家勘查了内蒙古的浑善达克沙地,这里位于中国北方沙漠带的东部。在一处位于最早确认的红山文化遗址——在辽宁省境内——以西约300公里的区域,研究人员发现大量陶器残片和石器。研究人员说,在该地区发现的物品种类之多和数量之大表明,这里曾经人口相对稠密,以渔猎为生。   研究人员分析了过去一万年浑善达克的环境和景观变化。沙丘的格局和沙丘之间的洼地表明,浑善达克的地形曾经由河流和湖泊控制。   湖泊沉积物显示,在5000至9000年前,浑善达克有较深的水存在。那些沉积物中的花粉揭示,有桦树、云杉、冷杉、松树和橡树。   不过科学家发现,从大约4200年前开始,该地区迅速变干。科学家推算,浑善达克有两万多平方公里的区域——大致相当于新泽西州的面积——变成沙漠。   研究人员指出,曾经流入该地区的水流被一条河流所截走,永久改变了流向,向东流去,从而导致该地区迅速沙漠化。研究人员说,浑善达克仍然处于干旱状态,而且不大可能恢复较为潮湿的状态。   研究人员说,这种沙漠化很可能毁灭了红山文化。这可能促使中国北方的早期文化大规模向中国其他地方迁移,并可能在其他中华文明的崛起中发挥了塑造作用。
个人分类: 闲言|976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8 00: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