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封龙山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历史 文化28:双尖(2)
热度 1 laofan68 2019-10-15 19:43
本篇说一下今年 4 月初我去考查时见到的情况。 我今年 80( 虚 ) 岁, 4 月初回老家时,决定再到海拔可能有 700 多米 ( 比 813 米的最高峰低一些 ) 的双尖考查一次。 早饭后,我姪女用电动车送我到山脚下,就开始爬山。不知是因为这次是独自一人爬,还是真老了,爬到山顶时,比 10 多年前明显感觉累多了。特别是下山时,腿都有点迈不开步了。 双尖,现在是景区,都 4 月份了,不知为什么还没有开放,我只遇到 1 个游人,再就是一个旅店工作人员和几个和尚。但可以到里面随便游览。给我最主要的印象是富丽堂皇了,但不像原来的古迹了。 从我去的那条路进入,首先是穿过一个以前没有的、可以住宿吃饭的旅店。穿过旅店就进入景区。 隋朝的千年古槐依然矗立在原地,周围新修了一个硬地面小场地,树还被石头栏杆围了起来(下图)。树上还有一些装饰,图中垂下一条红带子的上端就是原来挂的大钟的最上面部分 。 原来的水井 ( 吕洞宾井 ) 没有了,改为在古槐南面几米的地方围了一个深不足 1 米,大小有 2 、 3 平米的小坑,当然不会有水 ( 下雨除外 ) 。 老君堂还在原处,洞中四避涂了防水材料,可能是水泥。里面比原来干燥、干净多了。只是原来太上老君和龙王争论的传说无法解释了。洞口也美观多了 ( 下面照片 ) 。 特别是我根本没有想到的是,在古槐和老君堂之间新建了两个很显眼的仿古建筑,分别叫封龙书院和白草寺。我以前的博文中说过,封龙书院不管是根据元氏县县志、多个遗迹,还是刘炜先生的考证,历史上的封龙书院肯定不在这里。不知什么原因,在这里冒出个“封龙书院”。 历史上的白草寺,按当地人的传说,也不在这里。
个人分类: 历史 文化|2523 次阅读|3 个评论
历史 文化26:封龙山上的双尖(1)
laofan68 2019-10-8 19:19
当地人说的双尖,也叫百鹊庵,是近代 ( 到 1940 年代 ) 封龙山人气最旺的地方,简要介绍一下。 双尖,它在熊耳峰下面一点的山顶阴坡。熊耳峰附近还有狮子峰,我猜想双尖本来可能是指靠近两个山峰顶端的这一个地方。 这个地方现在很好定位。因为河北省电视发射塔我认为就是建在熊耳峰顶部。电视塔西北方向下来一点山顶阴坡的景点就是双尖。作为文化古迹,距此不远的八仙堂也属于“双尖”文化古迹。 在 1940 年代初,双尖还是很有人气的地方。我小时候还听大人们相互说:“庙门已开 ( 好像是 3 月 15 庙门开 ) ,您今年去双尖吗 ” 。它东面就是华北大平原,听说几十里、几百里以外的都有人去。 我后来到那里时,已经没有人住,很少有人去了。但有几样东西印象比较深刻: 老君堂,在东部下一个小坡就到。它是个石窟,里面大约有 20 平方米,高 4 米左右。有太上老君石像。但最大的特点是石缝中往外浸水。不仅四壁的石缝,好象连太上老君的石像中也往外出水。传说是太上老君进到这个石房子后,对龙王说:我这里四壁全是石头,您龙王对我是没有办法的。龙王说:我让石头也往外出水。我去时曾见到从石缝出水不断。出来的水由小水沟流到洞外。 千年古槐。传说是隋朝在这里修建寺院时所留,唐朝时铸了一口大钟掛在树上。现在树还活着,大钟听说是大炼钢铁时砸的,现在树上还有大钟最上面的很少一部分。 水井。我记得在古槐西南二、三十米外有个直径近 3 米、深约 3 、 4 米的水井,井中有水。后来按照书上说的可能是吕洞滨双井,不过我印象中的只有一个。使我惊奇的倒不是一个井还是两个井,而是在这个比最高的山峰顶端低不太多的地方,能打出终年有水的水井,以及老君堂石缝终年出水。 八仙堂。它不在上面说的双尖那个地方,可能是在熊耳峰与狮子峰之间。好像是从上面说的双尖这个地方绕过熊耳峰峰顶就到了。据书上介绍,八仙堂是封龙山诸多天然石洞中最为神奇者。进洞仰望,可见上面一块巨石夹在 3 块巨石之间,岌岌可危,令人心惊胆战。洞为上中下 3 层。上层是一小厅,可容 4 、 5 人。厅的南壁有一石缝,由厅内向外观望,天成一线。小心向下去,可达下层,能容 10 人。传说八个仙人曾在这里修炼和聚宴。东南面是狮子峰,奇峰矗立入云,两侧是百丈悬崖。崖上有一平台,如空中楼阁。传说是仙人修成正果后在此羽化升天,故称升仙台。不过我去八仙堂时,只记得有一块大石头夹在上面的大石头间,还有一个不大的厅 ( 可能是上面说的上层的厅 ) ,别的就没有什么印象了,现在能不能去不得而知。 在建河北省电视发射塔以前,双尖至少有几十间庙宇和房子,修电视发射塔时大部分被毁。 说明:我不搞考古,所述内容没有经过考证,主要是自己的印象,已经几十年了,再加上还有推测的成分,很可能不够准确。因此所述内容与真实情况会有差别,仅供参考。
个人分类: 历史 文化|2295 次阅读|0 个评论
历史 文化26:元氏县版本的梁祝故事
laofan68 2019-9-17 20:31
在百度上搜索“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百度百科》中,在“史籍记载”、“梁祝故里”后面的的“专家考证”部分,第一个就是元氏县版的梁祝故事:即明代崇祯版《元氏县志》明确记载,“吴桥古塚在南佐村西北隅,书院路所经由也,桥西南塔有古冢,山水涨溢,冲击略不赛移,若有阴为封护者,相传为梁山伯祝英台之墓”。 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民间文学研究学者陈连山认为,该记载无疑是元氏产生“梁祝传说”最有利的史料证明。 在考察了位于元氏封龙山上的封龙书院以及查看相关史料后,陈连山认为,“‘梁祝传说’基本能够和本地名胜古迹联系在一起,有充分的史料来源和民间资料”。 令陈连山颇为激动的是,当地农村的秧歌小戏也有关于梁祝故事的演绎。戏中梁山伯和祝英台在书院打蹬脚睡在一盘炕上,忠厚老实的山伯对英台的女儿身毫无觉察,倒头便睡。祝英台唱到:“教你攥你不攥,教你摸你不摸,一脚踹到你胳肢窝……”地方语言朴实生动,很有地方特色。 据元代 钟嗣成 的《 录鬼簿 》记载,元曲四大家之一的 白朴 创作的15部元杂剧中就有一部名为《祝英台死嫁梁山伯》。元氏县地方志办公室工作人员杨夕群说,据考证,白朴曾师从元好问,而元好问长期活动在封龙山一带。白朴的这篇杂剧很可能是取材于当地传说。 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民间文学和民俗学研究学者岳永逸说:“元氏的‘梁祝传说’版本有明显的本地特色,可以充分说明其在当地流传广泛”。还补充说:与梁祝的现有版本不同,元氏县口口相传的“梁祝传说”有很多不同于现有版本的细节。如 马文才 当地版本 是 马世 龙(音),祝英台是撞碑而死,之后与梁山伯合葬,“如此更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色彩,表现得更真实可信。 我小时候听到的梁祝故事的梗概是:梁山伯和女扮男装的祝英台在封龙山书院一起读书,祝英台对梁山伯产生爱慕之心。学完后回家时,俩人一起走到吴桥这里,祝英台对梁山伯敞开心扉,说自己是女的,在封龙同书院读书是女扮男装,希望与梁山伯以后结为夫妻。说了半天,梁山伯就是不相信祝英台是女的。最后就各自回了自己的家。 梁山伯回家醒悟后,由于对祝英台的爱慕和对自己当时的愚昧极其自责,很快死了。祝英台回家后,她父母把她许配给姓马的一家。祝英台不从,撞墙 ( 或碑 ) 身亡。最后合葬在祝英台表白心扉的吴桥桥头。 大约建于宋代的吴桥,我记得到 1960 年代还有。在当时南佐村西北外面 200 米左右的一条小河上。我的老家苏庄村在南佐村西偏北方向 8 里 (4 公里 ) 。吴桥是去南佐赶集和我到元氏县城上中学的必须之路,所以从吴桥上面走过很多次,也听说过那里有梁山伯祝英台的墓。当时对此根本不关心,所以我对于此墓没有什么印象。
个人分类: 历史 文化|4307 次阅读|0 个评论
历史 文化25:真假封龙书院
热度 1 laofan68 2019-9-10 20:01
西游记中有真假美猴王,水浒传里有李逵和李鬼,都很有趣。但对待历史,包括文物、古迹等,还是应该尽量真实,敬畏历史。 封龙山书院,不管是大量的历史记载,或当地人的口口相传,还是它的多个遗迹,都说明它是在封龙山阳坡山脚下。现在元氏县花重金重修的封龙书院 ( 见说明 ) 也是在那里。 出乎我意料的是,今年 4 月我去封龙山考察时,在靠近封龙山顶北坡,我们附近的人称为双尖 ( 有书中叫奶奶顶 ) 的地方,有个仿古建筑,大门上方竟然用很大的字写着“封龙书院”。我认为,这个“封龙书院”很可能是假的。 这个山顶上的“封龙书院”,除了没有见到历史记载,我听说的封龙书院不在那里以外,从客观环境条件来看,也不大可能在近 800 米高的山顶阴面建立书院。因为那里不仅山高,而且以前交通非常不方便。那里原来确实是古迹,叫百鹤庵。有房屋,有古槐和大钟,有老君堂等,我认为是道教的可能性大些,但不应该是书院。 传说在那里修庙宇时,由于山高,路难走,是让牧羊人在每只山羊身上背一块瓦运到山上的。小时候听老人们说,那里冬天级少有人去。每年 3 月 15 日庙门开。才有大批信徒上山参拜。 假如书院真的建在那里,学者和学生爬上近 800 米的山顶都不容易。物资难以运到,冬天寒风凛冽,环境艰苦,生活困难,不利于研究、教学、和学术交流。我想古人不太可能在那个地方建书院。所以我认为封龙书院原来不在这里。 相比之下,近年元氏县花钱在有遗物遗迹和丰富史料记载的地方重修的封龙书院,是在封龙山阳面山脚下。那里山水易人,风景幽美,生活方便舒适,还可以自耕自食。很适合生活、学习、教学、研究。我认为是建书院的好地方。 今年 4 月我回老家时,我给县领导说过在山顶上也新建个封龙书院。县领导说,人家干什么咱们管不了。实际可能也确实如此,因为以山顶为界,阴面属石家庄市鹿泉区,而元氏县只是石家庄市下属的一个县 ( 原石家庄地区的县 ) ,自然是管不了的。 我不搞历史研究,上述内容只是个人的想法,仅供老师们参考。 说明: 元氏县修复的“封龙书院”,上篇博文《历史 文化 24 》中说叫这个名子不很恰当,但也不是一点道理没有。现在实物的名称没有改,本文也仍然使用“封龙书院”这个名。
个人分类: 历史 文化|2287 次阅读|4 个评论
历史 文化24:名称和内涵
热度 1 laofan68 2019-9-3 19:08
在本人写了封龙书院的博文后,引起很多老师的关注。特别是刘炜先生,收集了很多相关资料,对封龙山的封龙书院和中溪书院的位置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宝贵的建议,我对此非常感谢 ! 刘炜先生得到的结论 ( 博文“中溪书院必要的说明 3 , 链接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687371-1196275.html ) 是:中溪书院 ( 在三个书院中 ) 居中,封龙书院在中溪书院东数十米处。蒙泉、孔子碑、藏室是中溪书院的原物,……。所以元氏县新修的封龙书院应该是中溪书院的旧址。” 我在元氏县重修封龙书院还没有完工时进去过,印象中占地面积比较大。按刘炜先生的结论,很可能把中溪书院和封龙书院都包括在内了。 也就是说,元氏县修复的书院,不管是叫封龙书院,还是叫中溪书院,都不能说全对,也都不能说没有道理。说它叫封龙书院“是错的,只是仿古建筑”并不很恰当。 我在元氏县的明、清县志中,基本上都是说蒙泉在龙山书院。或许因为封龙书院和中溪书院离的很近,早就把它们统称为龙山书院了。因此我认为,与其把修复的书院叫封龙书院或者改成中溪书院,不如仍然延用明清时期的龙山书院更好。 我特别想说的是,大家在关注它的名字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它的内涵。在这里发明的“天元术”,是中国科学院挑选出的 30 项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之一,而且是为数不多的有具体发明人、有明确的发明时间、以及确定的发明地点中的一个。这个比它的发明地方的名称是中溪书院,还是距离它数十米的封龙书院更重要。也比现在修复的书院是叫封龙书院,还是叫中溪书院,或改名为龙山书院重要的多。而且如果李治在此教学和研究时两个书院都存在的话,很可能两个地方都有他的足迹。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重视科学才是最重要的。
个人分类: 历史 文化|2383 次阅读|10 个评论
历史 文化23:对数学研究有很大贡献的封龙书院
热度 1 laofan68 2019-8-27 18:55
在《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 ( 中国科学院 2016) 清单》的上篇 ( 科学发现与创造 ) 中,共列有 30 项。其中一项是“天元术”,基本可以肯定就是李冶在封龙书院的“天元术“研究成果。这项发明,更是在所有 30 项中,为数不多的具体发明人、发明时间、地点都完全确定的一个。 封龙书院在封龙山阳面山脚下,背靠山清水秀的封龙山,前面不远处就是北沙河。环境幽雅,土肥水美。不仅非常适合教学和研究,还便于学子们自耕自食。 据考证,封龙书院是河北最早的书院,可追溯到公元 41 年,即东汉建武 17 年。著名学者伏恭在此建学授业。宋代著名学者李昉在此修书育人。 元代大数学家李冶是真定府栾城人 ( 我老家元氏县的邻县 ) 。官至元朝翰林学士。但更多的时间是在封龙山渡过的。他在此买田,重修原来李昉时的讲堂,重振封龙书院。李冶在书院一边讲学,一边潜心研究数学。数学著作有《测圆海镜》和《益古演段》等,其数学成就在当时世界上遥遥领先。 他的两部天元术著作,奠定了他在十三世纪世界数学史和中国自然科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他所创立的“天元术代数”,方程搞到 6 次,比欧洲代数的产生至少早 300 年。 若有老师想看一下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之一的天元术的发明所在地,就到风景优美、交通便利封龙书院。 李冶在培养大批学子中,提出了一套系统的教育思想。并在史学、医学、天文学、音律学、道学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总之,李冶不仅是数学家、教育家,也是科学家。封龙书院也是以进行数学和科学研究,为其主要特点和巨大历史意义所在。 封龙书院未得到应有重视,可能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重儒、道、佛的人文文化,轻视“赛”先生 ( 科学技术 ) 造成的。 封龙书院离我老家苏庄村约 3 公里,我在学生时虽然从跟前路过几次,只知道那个地方是书院,也没有看到有房屋,没有留下特别的印象。 据有关部门调查,在本世纪初,遗留的主要遗迹有: ①读书洞。两洞依山而凿,内通。内有摆放油灯和书籍的壁窟。 ②孔、颜、曾三圣人像。已经不全,现有孔子线刻像碑。为孔子坐像,有殘。 ③蒙泉。水清而甜,喻启蒙之意。 ④洗笔池。池中水色如墨。池水去除再注入清水后,仍为墨色。 近些年,已经花重金重修了封龙书院,欢迎感兴趣的老师们去参观。也可以在网上搜索《封龙书院》,。但要特别注意的是,一定要看真的封龙书院,不要把假封龙书院当作真的! 最后要说明的是,上述很多内容是从书上看到的,没有亲自考证,不一定全都准确。
个人分类: 历史 文化|2505 次阅读|3 个评论
历史 文化20:封龙山的书院文化
laofan68 2019-8-20 21:02
封龙山的丰富文化中,书院文化是比较重要的一个,有些特点,自己也有所感受和想法,简要写一下。 据说书院之名始于唐,是朝中修书的这地。在五氏以后,出现有学校性质的书院。南宋时期有很大发展。元明清时代,书院教育都比较发达。大体上属于私立办学。 由于是私立办学,受官府的影响小,学术气氛比较自由,所以我国古代很多学术成果都与书院有关。 封龙山是历史文化名山,自古是文化教育发达之处,是历史上河北地区教育的发祥地。 见于史志记载的宋代书院,河北有 3 处,即封龙书院,西溪书院,和中溪书院。它们都在封龙山阳面偏东一些的山脚处。其中封龙书院在龙首峰南面山脚下,虽然房屋曾被毁,但有很多遗迹存在,位置确切无疑。西溪书院在龙首峰西面山脚处,现在北龙池村处,位置基本肯定。中溪书院的准确位置还需要进一步确定。 这些书院背靠秀美的封龙山,东边就是广阔的华北大平原。寓有吸取天地之灵气,地灵则人杰之意。据说这些书院的教学过程主要是自学和讲习相结合。书院的师生构成一个带有学术研究性质的团体,有点像现在的高等学府。 封龙山书院的最重要成就和特点是元代大数学家李冶长期在此进行研究和教学。除培养学生以外,李冶对数学的研究处于当时世界的领先水平,而且他在史学、医学、天文学、音律学等领域也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也就是说,与其他书院相比,封龙山书院的最大特点是在数学和科学方面的成就。 在中华文化中,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嵩阳书院、茅山书院、石鼓书院、东林书院等古代书院均被奉为文化圣地,而在中国科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们的在封龙山上的书院,却名不见经传。这很可能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视儒、道、佛的人文文化,轻视“赛”先生 ( 科学技术 ) 造成的。 现在我们都知道了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天天说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近年来又加了个“第一”,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如果我们用这种现代观点审视封龙山书院,就可以看到它的极其重要性和价值了。
个人分类: 历史 文化|2336 次阅读|0 个评论
历史 文化21:封龙山的西石堂
laofan68 2019-8-6 17:03
封龙山有两个石堂,也叫石窟,即西石堂和东石堂。我只去过西石堂,还去过多次,有比较深刻的印象,简要介绍几句。 西石堂在封龙山南麓,北龙池村北面一个小山峰接近峰顶的南坡上。山坡比较陡,不易攀爬。但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可以上去,我估计相对高度约 100 多米。从后面山上也有一条路可以到达。 我从上世纪 50 年代到是 2014 年,去过 5 、 6 次西石堂。今年 4 月去封龙山考查。本来还想去看看。只因那天我独自 1 人,沿着山路一直爬到海拔 800 多米的山顶 ( 严格说是接近山顶 ) ,进行了多个地点的考查,其间还走错一次路,浪费了一些体力,实在没有力气再去西石堂了,所以未去成。 西石堂给我的印象是,至少在上世纪 50 年代,西石堂就已经遭到相当程度的损毁,也没有人看守。此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损毁的程度也越来越重。 特别要说的是,它的损毁还不只是石刻本身,听说在石窟所在的花岗岩山体的背面,曾经有人在那里开采石头,假如再晚几十年没有人管,西石堂就有彻底毁灭的可能。 大约在上世纪 90 年代,西石堂得到文化部门的重视,派有专人看管,还把原来广化寺的“白石神君”汉朝石碑也移到这里保管。并且被确定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为保护石窟, 2002 年在窟前修建了抱厦,即在洞窟的前面修了有寺庙特点的有上顶、前面敞开的建筑物。 西石堂是在靠近山顶的南坡上,洞窟的门口自然是朝南的。自西向东,第一个 ( 即最西边 ) 是个只开凿了约半米深的洞口,没有开凿出来,可以称为 0 号窟。往东有 3 个洞窟,这里依次称为 1 、 2 、 3 号窟,简要介绍如下: 1 号窟大约完成于北齐。里面为方形,长宽各约 3.2 米,穹隆顶。窟内左、右、后壁各有一尊主佛。后壁主佛为释迦牟尼,右壁主佛为弥勒佛,左壁主佛为啊弥陀佛。意示释迦牟尼过去、现在、将来的佛变形态。除主佛以外,四壁还有大小不一、题材各异的许多小佛龛。 2 号窟为千佛洞,可能完成于唐代。窟内宽 5.4 米,进深 7.4 米,高 3.5 米。中间是高大的如来佛,端坐在三面刻有舞伎歌女的宝座上。洞内四壁浮雕小佛千余个,基本形态接近,但手姿各异。 3 号窟是卧佛一尊。为如来涅槃之意。佛体长 4.15 米,头西足东,侧身卧于石台之上。我的印象中,此卧佛的上半身比较长,腿有点短,似乎与一般人的比例不太一致。 要说明的是,所述内容一部分是从书上看的,不知是否完全准确。而在我的印象中, 1 号和 2 号窟中的大佛,好像损毁都比较严重。连 1 号窟壁上的小佛龛和 2 号窟四壁上的小佛,也有相当一部分曾被毁坏了。现在去看到的,可能有一部分是修复的。
个人分类: 历史 文化|2563 次阅读|0 个评论
历史 文化20:封龙山是河北省第一文化名山吗?
热度 2 laofan68 2019-7-30 13:46
自己小时候生长在封龙山脚下。对封龙山的文化古迹、遗迹、传说,虽然也知道一些,但并不认为它重要。参加工作后,见到新闻中说文物、古迹、遗迹重要,如一个古时候的破陶瓷器就能值很多钱等,也感觉与自己没有多少关系。直到上世纪 70 年代末,回老家时听说我们村北寺 ( 广化寺 ) 曾放置汉朝石碑,而且此石碑现在还基本完好,才感觉它还是有一定价值的。 在上世纪 80 年代,一次回老家,我的一个姨表兄弟说:河北省有个单位的几个人,去封龙山转了一圈,竟然说封龙山是河北省第一文化名山。看来我这个兄弟是不相信的,我也不相信。 正好我在此前不久去哈尔滨一个工厂出差,该工厂的生产车间在太阳岛上。那时“在太阳岛上”这首歌唱的正红。很多人想像的太阳岛非常美好。我们连续几天都到太阳岛上他们的工厂,看到当时太阳岛上除了为数不多的一般建筑以外,没有什么东西。 工厂的同志说,“在太阳岛上”这首歌,是几个青年人去太阳岛上野营、游玩,即兴创作了这首歌。在哈尔滨电台播出后,就在全国唱红了。 想到这些事情,我说:“封龙山是河北省第一文化名山,有可能是那几个人在带有激情的情况下,随便说说而已。 现在我认为,封龙山上的文化底蕴确实非常丰富:历史上,在这个不大的山上,释、道、儒争相占领;有记载的汉朝石碑就有 7 通;曾有三个书院;好多处寺庙和道观;两个石窟 ( 西石堂和东石堂 ) ;石洞 ( 老君堂和八仙堂;多处摩崖石刻等。它的古迹、遗迹、传说的密度之大,至少我在别的地方没有见到过。 但是,历史上的那些古迹没有得到有效保护,建筑物绝大部分被彻底毁坏,有的连遗迹也很难找到了。文化底蕴也好,文化遗迹也好,都基本上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与实实在在的文化古迹的意义有很大不同。所以我认为,说封龙山是“历史文化名山”还比较恰当。但是要说封龙山是“河北省第一文化名山”还是有点名不符实。 封龙山丰厚的文化底蕴肯定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文化古迹也可以重建。不过我认为在 . 重建文化古迹时,要坚持两点: 首先是要敬畏历史,尊重历史。就是要尽可能在原来的位置、按照原来样式进行修复或重建。强调这一点是因为我亲眼见到,在与真实文化古迹没有多少关系的地方,建个仿古建筑,竟然堂而皇之地写的是那个历史文化古迹。而且现在在网上查到的这个文化古迹的照片,不少是那个假文化古迹的。 另外还要做好规划。按规划有条不紊地进行,不能一哄而上。说这一点的原因是,今年 4 月去封龙山考查时,看到在封山南坡上有七、八处新建的、有点像寺庙的地方。可能是没有经过审批,在今年春天石家庄鹿泉区拆除违章建筑时,大部分都被拆除了 这两点想法我都给元氏县领导说了,估计作用不大。尤其是封龙山北坡,是属于石家庄市,元氏县无权管理。
个人分类: 历史 文化|2553 次阅读|5 个评论
历史 文化16:封龙山及其丰富的文化底蕴
热度 1 laofan68 2019-7-2 15:35
此前根据对故乡的印象,写了一些有关老家文化、古迹方面的博文,它们都应该属于封龙山文化的内容。这里简要介绍一下封龙山,以便使各位老师对它的地理位置及历史文化背景多少有所了解。 封龙山位于河北省中部,在石家庄西南,距离石家庄 ( 原来真正叫石家庄的小村庄 而不是现在的石家庄市 )20 多公里。在元氏县和获鹿县(现为石家庄市鹿泉区)的交界。以山顶为界,阳面属元氏县,北面是获鹿县。 书上说占地面积近110平方公里,那可能是把山脚下的有一定坡度的较大区域都计算进去了。我感觉真正封龙山的占的面积没有那么大,它的东西方向,可能只有7、8公里的样子。南北方向可能就更少了些。 封龙山虽然不大,但它西倚太行,东临平原,巍然崛起,高达海拔812米。它山势蜿蜒,好似卧龙欲飞。相传是大禹治水,把龙封于此,故称封龙山。 封龙山是个文化名山,有着多元化的历史文化底蕴,佛教、道教、儒教争相占领,留下了丰富多彩的传说、文物古迹或遗迹。这些文化古迹,除在接近山顶的北坡、我们称为“双尖”(见到有书上称奶奶顶)的一处以外,基本上都在属于元氏县的阳面。 山中有从北齐开始开凿的西石堂和东石堂(我只去过西石堂)。是佛教活动的主要场所。现在是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有始建于陏唐、后来多次重修、宋代皇帝赐额的修真观遗迹。曾是道教活动的重要地方。 在封龙山,有记载的汉朝石碑有七通之多。河北省现仅存的两通汉朝石碑都是封龙山汉碑。其中只有一通完整,就是元氏县苏庄村广化寺的白石神君碑。 封龙山的书院可以说是河北省的文化教育发源地。曾有三大书院,即封龙书院、西溪书院和中溪书院。特别是河北省最早的书院——封龙书院在历史上名声显赫。曾与湖南岳麓书院齐名。素有南有岳麓、北有封龙之称。可能是由于中国重文学、重人为文化,而对包括数学在内的自然科学不够重视,使后来封龙书院的名声渐微。 不仅是“文”的,还有“武”的。三国时期赵云常说自己是常山赵子龙,古时的常山郡就在现在元氏县古城。传说他的高超武艺就是在封龙山上学的,学成后在常山郡当了类似于现在的武装部长的小官。
个人分类: 历史 文化|3295 次阅读|7 个评论
历史 文化15:白草寺和皇姑出家的传说
热度 1 laofan68 2019-6-25 14:56
在我们老家,河北省元氏县封龙山附近地区,有一个与白草寺有关的传说,白草寺就是我上一篇博文中说的那个。说是有一个皇姑在那里出家。 小时我听到的传说是,一个被称为三皇姑的隋炀帝的女儿 ( 另一种说法是南洋公主 ) 。因不满隋汤帝的残暴,在白䓍寺出家修行。 隋炀帝知道后,非常生气。于是派军队把白草寺团团围住,要把白草寺烧毁,所有僧人烧死。皇姑在神仙的帮助下逃出包围圈,白草寺是在封龙山最高的 3 个山峰之一的、我们称为大寨的东坡,她逃出包围圈后,绕过大寨顶峰。从大寨西坡下山,到了现在南北紫沟村的位置附近,歇息了一会后继续往西走,走到现在牛家庄的位置附近。 皇姑毕竟体力有限,实在走不动了。就坐下来休息,一只老虎走了过来。皇姑心想,这次肯定没有命了。不过她也不惊慌,心想这是命中注定。奇怪的是,老虎走到她跟前后,不但没有吃她,反而卧在地上,像是要让她骑上的样子。于是皇姑骑在老虎背上,一直往西,走到了现在河北省著名景点苍岩山的地方停下来,皇姑就在那里继续修行。就有了现在的苍岩山景区。 我因为常年不在家,主要是小时候听到的这些。听说老家的人说的关于此事的内容,比我知道的还要多很多,说法也不完全一致。反正只是传说,不必当真,开心就行。
个人分类: 历史 文化|2844 次阅读|2 个评论
历史 文化14:白草和白草寺的位置
laofan68 2019-6-11 11:57
我老家有一种草,我不知道它的学名。只知道我们老家叫它白草,也叫毛草。它在土中长很多须状细根,在地皮上长出可多达上百个细长的叶片。它的茎约只有 1 ~2 毫米左右,有 3 ~4个节, 顶上长个小毛毛,但没有种子。由于它要从根部长出许多叶片,就在地皮上面形成一个扁平疙瘩,称作毛毛疙瘩。夏天和秋天,白草是牲口喜欢吃的草。到冬天,很多人把毛毛疙瘩弄回家烧火做饭。我到过国内不少地方,没有印象见到其他地方有这种草。 我父亲说过,传说在我上篇博文“历史 文化 13 ”中说的最高的山峰“大寨”东坡 ( 在上次上传的图中看不到 ) 的一个地方曾经有个白草寺。寺早就没有了,但还能找到一些砖头瓦片。他还说曾经看过名叫“白草寺”的戏剧。 关于白草寺的具体位置,我父亲没有说清,或者是我没有听清,反正我是不知道其确切位置。只知道在大寨朝东的山坡处。 我今年 4 月,我从大寨与现在建有河北省电视发射塔的龙首峰之间一直爬到当地称作“双尖”的山顶,进行了一次实地考查。“双尖”是在龙首峰下边一点的山岭顶部北侧。以山顶为界,南坡属元氏县,北侧属石家庄巿的鹿泉区,所以双尖应该属于石家庄巿。 封龙山最高海拔 812 米。大寨及临近它的一个山峰,以及龙首峰,是高度差不多的封龙山最高的山峰,若山脚下海拔为 100 多米,则它的相对高度约近 700 米。 听在山上住的人说,从大寨到龙首峰之间,大约海拔 500 ~6 50 米( 距山脚下垂直相对高度约 350 ~500 米 ) 的一大片区域,都属于叫禅房院的地方。若按我父亲说的白草寺地址,应该是在禅房院西部。 说起禅房院,我还有一段经历与它有关。 1958 年春天,我所在的乡建养鸡场,我是饲养员之一。 3 月份购得小鸡,先在县城附近一个地方喂养,到“五、一”前,就搬到在禅房院东部新建的养鸡场进行饲养。在那里生活到 7 月份,因一个偶然事件我离开那里,否则我就不可能上高中和大学了。 在禅房院生活的 2 个多月比较艰苦,人和鸡吃的、用的都是我们几个人从山脚下背上山,一趟约 2 个多小时。有一次没有吃的了。就吃了 2 天煮玉米粒,就是干玉米粒用水煮着吃。 但这段时间过的有点世外桃园的感觉:天兰、水清、空气好,有草、有树、山景好。曾经有几次,白云就在脚下飘。 但我这次主要想说的是,我这次在称为“双尖”的地方,见到一个新建的仿古建筑,写的是“白草寺”。也就是说,这个白草寺不在我父亲和住在山上的人说的禅房院区域内。 我确实不知道白草寺的确切位置,但我认为白草寺在禅房院区域内更合理,原因是: 封龙山确实是佛教、道教和儒教和陆相处的名山。但应该像过去住大杂院一样,每人有自己的家,不能在张三的屋时放一张李四的床铺。而新建的叫“白草寺”的仿古建筑,西墙外就是称为吕洞宾双井的地方,东边很近的地方是老君堂。在远一点的地方,即现在河北电视发射塔区域,原来还有八仙堂。显然这里应该是道教的地盘。在这里有个佛教的寺院不太合情理。 而禅房,是佛教建筑的一部分,是僧徒尼姑静修居住、讲经诵佛的房屋,也泛指寺院。所以白草寺在禅房院区域内更合理。 现在我国政府很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但我认为,前提是必须真实。文化古迹不能像流浪汉,那里有钱就在那里安家。如果是不真实的所谓“文化古迹”,再豪华也不应鼓励。 写本篇博文,主要是为了写一篇有关白草寺的传说 ( 见下一篇历史 文化博文 ) 。
个人分类: 历史 文化|2408 次阅读|0 个评论
历史 文化13:关于瓠子坪是传说
laofan68 2019-6-4 14:54
再聊一个神话传说。 瓠子(拼音: hù zi ),别名: 甘瓠 、甜瓠、 瓠瓜 、净街槌、龙密瓜、 天瓜 、长瓠、扁蒲;被子植物门, 葫芦科 葫芦属 下的一种,为 本属 植物葫芦的变种, 一年生 攀援 草本。本文中的瓠子坪,是指一个瓠子生长的地方。 下图在曾在博文“历史 文化 9 :广化寺的位置”中发布过。在图中最靠近摄影者 ( 即最近 ) 的山峰右边就是白石山,左边是广化寺山。顺着山沟往上看,能看到有条道路直通一个有山影并有树的地方,这个地方及它前面有一块比较平坦的地方,我的印像中大约有三、四十亩地,就是瓠子坪。 再往更远处看,好像在山坡上还有一个有树的地方,那就不是瓠子坪了,这个地方叫玉皇殿。关于玉皇殿,我的印像中没有任何传说,只知道这个名子,以及上山拾柴在那里见到的几个小梯田,有些砖头瓦片,还有泉水。 关于瓠子坪,有个神化故事,或叫传说:即相传很久以前,在这个地方有一山庄,住了一家人家。他在地里种了几种菜,没有种瓠子,却长出了一颗瓠子苗。他就给瓠子苗浇水,搭了架,后来就结了小瓠子。山庄人很高兴,心想不久就能炒瓠子吃了。这时,来了一个道士模样的人,看见这个瓠子,对山庄人说,你千万别吃这个瓠子,一定让它长熟。因为这个瓠子是个开山取宝的钥匙。并和山庄人定好日子,到时候两个人一块去取宝,还告诉他钥匙孔的位置。随着取宝时间一天天的临近,山庄人心情越来越兴奋。与说定的日子就差一天了,山庄人实在是憋不住了,不知是出于好奇心还是喝望得到宝贝,就把瓠子摘下来,想自己去打开山门,心想取出金银财宝,道士来了给他一些就是了。于是他拿着瓠子钥匙来到钥匙孔处,插入瓠子钥匙,果然山门开了。他就从门口往里走,到里面一看,放着许多金银财宝。正准备拿时,突然听见有人喊抓贼。原来时间未到,里面的人还没走。这时一个棒子打了过来,他用手去抓,棒子是抓住了,并退到了外面。但瓠子钥匙丢在里面了,而且山门又合在一起了。等道士来后知道了此事,非常生气。说由于你不听我的话,不合作是得不到金银财宝的,里面的金银财宝我们这辈子是得不到了,只有留给后人了。说完拿着那个棒子走了。 传说终归是传说,不必当真,但它体现了古人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而古人把这个传说放在白石山后的瓠子坪,说明古人非常看重这个地方,认为此地不仅有白石神君保佑,可以过幸福安康的日子。而且有宝山,有宝藏,需要后人来开发。当然,瓠子坪的传说也是白石山(白山坡)文化底蕴的组成部分。因为它的位置就在白石山后。 最后再顺便说一句:照片中最远处的山峰,就是最高的那个山峰,我们叫它为“大寨”。它的有阴影的一面、即山峰的右边,因为是朝东,称作“大寨东坡”。下次有关白草寺的博文与这个地方有关,在这里先提一下。
个人分类: 历史 文化|2286 次阅读|0 个评论
历史 文化12:白石山的传说和白石神君碑碑文
laofan68 2019-5-27 17:03
广化寺的事,我没有别的事可说了,闲聊点传说故事吧。 一个山中有个山神,他保护这个地方风调雨顺、人们幸福安康。此山神常在山中与其他仙人下棋。一个经常在此牧羊的善良牧羊人喜欢看仙人下棋。有一次他看的入迷,不知不觉过了很长很长时间。当他回过头看他的羊时惊呆了:散在山坡上吃草的羊竟然都变成了白色的石头,他惊恐万分。此时仙人对他说:“您回去无法向东家交待了,就跟我们走吧。”于是牧羊人也成了仙。由于山上有很多粒散分布的白色石头,人们就把此山称作白石山。那个山神就是白石山神君。 当然这只是表示人们期望过美好生活、要与人为善的愿望。山上的石头是石英石,而且矿石的分布是这里一窝、那里一窝的粒散性分布,所以在远处看就像羊群在山上。在上世纪 90 年代,我们苏庄村有几家到山上挖这些石英石,运回去磨成石英粉和石英砂作为建筑材料出售。虽然挣了一些钱,但不仅破坏了白石山的原貌,也使村中不少人得了硒肺病。 下面顺便把从网上查到的白石神君碑正面碑文抄录于此,共老师们参考。 碑阳 盖闻经国序民,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祭有二义,或祈或报。报以章德,祈以弭害。古先哲王,类 帝禋 宗。望于山川,遍于群神。建立兆域,修设坛屏。所以昭孝息民,辑宁上下也。白石神君居九山之数,参 三条 之一。兼将军之号,秉斧钺之威。体连封龙,气通北岳。幽赞天地。长育万物。触石而出,肤寸而合。不终朝日,而澍雨沾洽。前后国县,屡有祈请。指日刻期,应时有验。犹自挹损,不求礼秩。县界有六名山,三公、封龙、灵山,先得法食去。光和四年,三公守民盖高等,始为无极山诣太常求法食。相县以白石神君道德灼然,乃具载本末,上尚书求依无极为比,即见听许。于是,遂开拓旧兆,改立殿堂。营宇既定,礼秩有常。县出经用,备其牺牲。奉其珪璧,絜其粢盛。旨酒 欣欣 ,燔炙芬芬。敬恭明祀,降福 孔殷 。故天无伏阴,地无鲜阳。水无沉气,火无 灾燀 。时无逆数,物无害生。用能光远 宣朗 ,显融昭明。年谷岁熟,百姓丰盈。粟升五钱,国界安宁。尔乃陟景山,登峥嵘,采玄石,勒功名。其辞曰: 严严白石,峻极太清。皓皓素质,因体为名。唯山降神,髦士挺生。济济俊乂,朝野充盈。灾害不起,五谷熟成。乃依无极,圣朝见听。遂兴灵宫,于山之阳。营宇之制,是度是量。卜云其告,终然允臧。非奢非俭,率由旧章。华殿清闲,肃雍显相。玄图灵像,穆穆皇皇。四时禋祀。 不愆 不忘。择其命辰,进其馨香。牺牲玉帛,黍稷稻粮。神降嘉祉,万寿无疆。子子孙孙,永永番昌。 光和六年常山相南阳冯巡,字季祖。元氏令京兆新丰 王翊 ,字元辅。长史颍川申屠熊。丞河南李邵。左尉上郡白土樊玮。祠祀椽吴宜。史解微。石师王明。 燕元玺三年正月十日,主簿程疵家门传白石将军教:吾祠今日为火所烧。
个人分类: 历史 文化|3540 次阅读|0 个评论
历史 文化9:范振英老家广化寺的位置
laofan68 2019-4-13 15:52
引言:曾听人说,要敬畏历史,历史不是可以随意打扮的小姑娘。 笔者认为,要尊重文化古迹的真实性,它不是那里富足就在那里安家的流浪汉,也不要靠金钱和想像随便创造出来。有此想法,是最近见到在乙地建了个仿古建筑,竟然堂而皇之的说这就是本来是甲地的文化古迹。 写点本人听到 ( 没有进行考证 ) 、看到的老家的事情,以减少文化古迹随意搬家情况的发生。 不管国内有多少座白石山,但与河北省现存的唯一一块完整汉朝石碑“白石山君碑”密切相关的只有范振英老家河北省元氏县苏庄村的白石山。不管天底下有多少座寺庙,放置汉朝的“白石山君碑”上千年的寺院只有我老家苏庄村的广化寺。 这个广化寺在半个多世纪前被毁消失。刘炜先生根据我说的一些情况制做了很好的复原图,我表示衷心的感谢。本篇写一下根据我的记忆和考查的情况,说一下广化寺所在的具体位置。 广化寺在与白石山隔一个山沟的一个小山 ( 就叫它广化寺山吧 ) 的山脚下。下图中右边的山是白石山,中间是上面说的那个山沟。左边是广化寺山。山下有个红房子和插旗子的地方就是原来广化寺大致的位置。仔细看那个红房子,可以看到最后面的一间比较高,比较宽,这一间就是一个人近年新建的称为广化寺的房子。原来广化寺的确切位置是在这个房子的前边 ( 东边 ) ,即下图片中的右边。 也就是图中右面那个旗子再往右边一点点比较平坦的地方。 引言:曾听人说,要敬畏历史,历史不是可以随意打扮的小姑娘。 笔者认为,要尊重文化古迹的真实性,它不是那里富足就在那里安家的流浪汉,也不要靠金钱和想像随便创造出来。有此想法,是最近见到在乙地建了个仿古建筑,竟然堂而皇之的说这就是本来是甲地的文化古迹。 写点本人听到 ( 没有进行考证 ) 、看到的老家的事情,以减少文化古迹随意搬家情况的发生。 不管国内有多少座白石山,但与河北省现存的唯一一块完整汉朝石碑“白石山君碑”密切相关的只有范振英老家河北省元氏县苏庄村的白石山。不管天底下有多少座寺庙,放置汉朝的“白石山君碑”上千年的寺院只有我老家苏庄村的广化寺。 这个广化寺在半个多世纪前被毁消失。刘炜先生根据我说的一些情况制做了很好的复原图(见刘炜3月27日的科学网博客),我表示衷心的感谢。本篇写一下根据我的记忆和考查的情况,说一下广化寺所在的具体位置。 广化寺在与白石山隔一个山沟的一个小山 ( 就叫它广化寺山吧 ) 的山脚下。下图中右边的山是白石山,中间是上面说的那个山沟。左边是广化寺山。山下有个红房子和插旗子的地方就是原来广化寺大致的位置。仔细看那个红房子,可以看到最后面的一间比较高,比较宽,这一间就是一个人近年新建的称为广化寺的房子。原来广化寺的确切位置是在这个房子的前边 ( 东边 ) ,即下图片中的右边。 也就是图中右面那个旗子再往右边一点点比较平坦的地方。 下图中的大土堆是广化寺的削发台遗迹。削发台的具体位置是在原来广化寺的南方偏西一些,距原广化寺约 150 米。 最后这张照片是从红房子后面 ( 西面 ) ,朝白石山方向照的,可以看到白石山顶后面也曾被人挖过。
个人分类: 历史 文化|2029 次阅读|0 个评论
历史 文化8:范振英老家的白石山
热度 1 laofan68 2019-4-11 17:45
引言:曾听人说,要敬畏历史,历史不是可以随意打扮的小姑娘。 笔者认为,要尊重文化古迹的真实性,它不是那里富足就在那里安家的流浪汉,也不要靠金钱和想像随便创造出来。 写点本人听到 ( 没有进行考证 ) 、看到的老家的事情。 不管国内有多少座白石山,但与河北省现存的唯一一块完整汉朝石碑“白石山君碑”密切相关的只有范振英老家河北省元氏县苏庄村的白石山。不管天底下有多少座寺庙,放置汉朝的“白石山君碑”上千年的寺院只有我老家苏庄村的广化寺。 本篇写点我老家、河北元氏县苏庄村白石山的情况。 我老家的白石山是封龙山南坡的一个较小山峰,因白石多而得名,我们老家叫它白山坡。根据刘炜老师的考证, 东汉灵帝的光和六年 (184 年 ) ,修建了白石神君祠, 刻了白石神君石碑。后来因白石神君祠被毁,白石神君碑改放在附近的公元 355 年修建的广化寺中。 山上的白石主要是石英石。它可以风化成小石子。在上面走路很费鞋,我小时候我们那里很穷,做一双鞋不容易。若到包括白石山在内的封龙山上游玩,鞋坏的很快,所以老人常说:“游游封龙山,后亏多半年,好鞋穿一双,差鞋不够穿”。意思是没有事不要去封龙山上转游,以免费鞋。 在我小时候,白石山上确实有不少白石 ( 石英石 ) ,远远望去,像是白色的羊散在山坡上。大约在上世纪 90 年代,我们苏庄村有些人把石英石磨粹,由人工筛出石英砂和石英粉作为建筑材料销售,把包括白石山在内附近山上的浅表石英石都刨走了,所以现在看到的白色石英石很少了。这件事的结果不仅是白石山的面貌有损,还使村里的不少人得了矽肺。 我有一次回老家,看到白石山半山腰不知在挖什么。村里人说是在挖矿。我找地方领导人说:白石山有历史故事,最好不要随便挖,领导人说,已经进行制止了。 白石山近几年还在变化,下面照片中靠近山脚下的房子肯定是近几年建的,有些地形地貌也是新的。 不管怎么说,白石山的基本状态没有大的变化。前些天 (2019 年 3 月底 ) 回老家,照了几张白石山的照片,这里想发布 3 张。白石山是坐北朝南的,前 2 张基本是从它的正面、即从它的南面 ( 朝北 ) 照的,右边的山是白石山,山脚下是桃园;第 3 张是从它的西边 ( 向东 ) 照的,也是右边的是白石山。
个人分类: 历史 文化|2694 次阅读|9 个评论
历史 文化5:一个老人介绍的广化寺情况
热度 1 laofan68 2019-3-9 16:13
最近我在健康学方面的博文不能按时发表,对关心健康学的老师表示歉意 ! 曾存放现在唯一一通完整封龙山汉碑的广化寺,在我生活的几十年中消失了。 3 年前我回老家,有人对我说, 村里我这个年龄及以上的男人只有 6 个了。我想他们对广化寺都不会太关注,更不要说写文章了。于是我想,现在在世的人中,我可能是知道广化寺情况最多的人了,想把知道的情况陆续介绍一下,供感兴趣的人土参考。我没有去查资料,一些事是听说的,所以错误在所难免,希望老师们予以纠正。 我所以知道一些广化寺的情况,除了我在近 30 来年对此有所关注以外,还与我 10 多年前去拜访过一个老人有很大关系。 当我知道广化寺是存放过汉碑的地方以后,逐渐感觉到它是有一定历史价值的。回老家时,经常问一下广化寺的事情。 2006 年回去时,有人告诉我说,想了解广化寺的情况,现在活着的人范瑞堂最了解,何不去问问他。 范瑞堂是我们村中比较精明能干的一个人,按农村的排辈,我应该叫他爷爷。他比我大 10 多岁,那年他大约 80 岁。于是我特地去拜访了他,去了解广化寺的往事。他说了一些关于广化寺的重要情况。此人已经在多年前去世。 范瑞堂说的主要事情有以下一些: 他说了广化寺的大致结构布局。即那里是大殿,那里是过道,那里是和尚生活区,石碑在什么区域等 ( 以后再介绍布局情况 ) 。 2006 年那时,广化寺虽然被毁半个多世纪了,但两块分别为明朝和清朝重修广化寺的石碑还在,那里的地形地貌还没有太大变化,我根据老人说的结构布局,去实际进行了考查,并且画了个布局草图。不过当时没有详细画出每个区域的形状,没有测量各个区域的面积是多少。 现在石碑没有了,连石碑下面的石头乌龟也没有了,地形、地貌都变了,没有办法再去测量了,根据印象去描述相关区域和估计其面积,不仅会有较大误差,也会增加位置的偏差。我也不知道建筑样式,即房子是什么样的。 老人还说了一件关于和尚的事。 老人的家在村子的北部,苏庄村西面有十来个村庄,这些村的人要去位于苏庄村东面、附近地区最大的集市南佐镇赶集,唯一的道路穿过我们村北部的一条街,街边有个茶馆。 老人说记得有一次广化寺的和尚在茶馆与他爷爷聊天。他爷爷对和尚说:您们这些和尚都没有什么本事。和尚说:我告诉你,离你家很近的某家的驴明天晚上就会丢。他爷爷也没有放在心上。没想到第二天晚上那家的驴真丢了。我们不去管驴是怎么丢的,但至少说明到 1930 年代,该寺还基本完好,还有和尚。 另外,这几天我又看了一下与他交谈的简要记录,他把寺里大殿中的大佛叫白石神佛像。 关于石碑,他说,在寺的院子中的一个区域,有好几块石碑。我没有问到底是几个,但从他说的话,好像不应该只是 2 块。是否汉朝的白石神君碑也还在那里?也不知道是否还有别的石碑。
个人分类: 历史 文化|2958 次阅读|11 个评论
历史 文化4:广化寺的消失
热度 1 laofan68 2019-3-5 21:18
曾存放现存唯一一通完整封龙山汉碑的广化寺,在我生活的几十年中消失了。这里用消失,而不用破坏或消亡,是因为连痕迹也几乎没有了。当然如果现在该寺仍然完好,我就没有必要去写关于广化寺的文章了。因为肯定能在关于旅游景点的资料中找到详细的介绍。 广化寺主要毁于我老家土地改革 ( 简称土改 ) 前后。 现在亲历过土改的人越来越少了,我们老家的土改情况可能是各位老师闻所未闻的事,在这里顺便写几句,作为一点真实历史情况的记录留在世上。 1945 年日本投降,我老家成了解放区,马上就开始了土改,好像是延续到 1948 年,在各户的成分划定,每户的土地、贫顾农分的牲口、家具、物品确定后结束。 先说一下什么是顾农。可能大家知道地主向佃户收租,但我没有听老人们说我村和临近村庄有收地租的事。我们那里的“地主”的地都是自家耕种,忙不过来就找人帮助干活。整年给地主干活的叫长工,临时去给地主干活的叫短工。全年或经常给地主干活的农户叫顾农。 开始土改时,村里成立贫 ( 农 ) 顾 ( 农 ) 团负责土改 ( 临近村也是这样 ) 。贫顾团提出斗争那家“地主老财” ( 当时可能没有地主的严格标准 地和财产比较多的就被称为地主老财 ) ,就组织群众把他家的主要东西都搬走,叫做“扫地出门”。然后组织群众开斗争会,让这些地主老财家里的主要人交待什么地方还藏有财物。对于交待不出来或认为交待不彻底的有些人,会被吊到树上打。对于开了几次斗争会仍然认为交待不彻底的极少数人,会在被打后,再用绳子拴住双脚,由驴拉着在街上走。因为我老家是山区,街道不仅很不平,而且还有很多石头,也是残忍的。最极端的情况是拉到滿是石头的河滩里,大家用石头把他们砸死。我们村这样砸死两个。 我村还有一个贫农是民兵、有枪,他自己认为表现越积极,肯定会分的财产和土地越多。于是他拿着枪上的刺刀,到一个多少富一些的人家中,直接把那家的男子杀了。 被斗争的“地主老财”的范围越来越大。在后来有了明确政策后我家划定的是中中农,但在土改运动中也受到了很大冲击 ( 对于我家这样的情况后来被称为创伤中农 ) 。可能是 1946 年初春,我父亲被关了 20 天,家里的牛、猪被穷人分了,比较好一些的地被贫农分了,家里的粮食被贫农分了。听我母亲说,那年春天到初夏的几个月,尽管也有好心人偷着给一碗、半升的粮食,但我家基本上是靠糠、菜、树叶和前一年秋天晒的干胡萝卜片渡过的。因为还给留了一点地,夏收后就多少有一点粮食吃了。我能清楚记得我有个妹妹,活了 1 岁多,就是那年死的。 破除迷信也是土改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所以谁破坏的寺和庙多谁是英雄。 我们党的一大优点是能够及时纠正错误,或许土改初期的一些过激行为对后来制定正确的土地改革政策有促进作用。 1945 年我 5 岁,生活在比较偏僻的农村,我又比较愚昧和迟钝。可能很多现在 5 、 6 岁小孩能知道的事我不知道,该有清晰印象的事,我只有比较模糊的印象。 在我的印象中,我们村的一些庙,比如河神庙、牛王庙、老母庙等里面的佛像几乎没有印象,但对这些庙的房子还有些印象。我推测这些庙的佛像是 1945 年左右毁坏的。 现在再回过来说广化寺的消失。 封龙山在我们村的北面,我们称为北山。广化寺在封龙山南坡山脚下,但是在我们村的北面,距离不到 1 公里,我们称为北寺。我家住在我们村的南头,也没有村北面的地,所以孩童时和上学时间的假期回家,很少到村北边的广化寺那里,只是偶尔上山拾柴或去割喂家畜的草时,才去北山。 现在能想起来的关于广化寺最早的印象,大约是 1946 年,广化寺的主殿还有一个破房圈 ( 即没有了房顶,但周围的墙还有一些 ) ,里面有半截佛像。此后大约几年时间,佛像和破墙壁逐渐都没有了。 不过,有两块分别为明朝和清朝时期重修广化寺的而立石碑,仍然矗立在原地,一直到本世纪初。这两块石碑都是高约 4 米 ( 包括碑下面的石头乌龟 ) 、宽约 80 厘米。 两通石碑大约在 2013 年左右被人偷走了,但石头乌龟还在。又过了 2 、 3 年,到 2016 年,石头乌龟也没有了,广化寺所在的地方地形、地貌也变了,广化寺基本消失了。 另外的一点如果也算遗迹,就是在寺的西南方向大约 150 米处有一个土堆,曾是广化寺的削发台,到本世纪初也还能看出,现在不知是否还有。 又有 3 年没有回老家去了,现在的具体情况不太清楚。
个人分类: 历史 文化|2440 次阅读|16 个评论
历史 文化3:比亡国更可怕的是亡文化
laofan68 2019-2-26 08:29
“ 比亡国更可怕的是亡文化”, 这是中医泰斗邓铁涛教授曾在多个场合说过的话。 由于与刘炜先生博文的交流,使自己想谈些有关历史、文化方面的记忆和想法。近期准备写一点这方面的博文. 本人童年时代,是谁破坏文化古迹多谁是英雄(破除迷信的英雄),所以根本没有保护文物、传承文化的观念。我学的是物理,工作是研究生物医学工程,与文物、古迹也没有一毛关系。自己现在对文化、古迹多少有点关注,与“ 比亡国更可怕的是亡文化 ”这句话有很大关系。事情是这样的: 我虽然是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做科研,但既没有学医,也没有从事医疗方面的事情。我2008年(我68岁)突发奇想,写了一篇“我对弘扬中医的几点想法”。没有想到中医泰斗邓铁涛老教授 (当时他92岁 于今年1月去世) 看到我写的这篇文章后,用墨笔和宣纸给我写了一封长信表示赞许,使我受控若惊。于是对邓教授作了一点了解。知道邓老是1916年生,卫生部的中医药管理局是他向中央提出而设立的。大约在1990年左右,中央提出抓大放小,关于医学教育的做法是要把中医药大学和中医学院都放掉,就是并入医科大学或医学院。邓教授马上联系几个老中医写信给中央,说这样做就把中医教育给“放”没有了,不能那样做。中央很快就改变了作法,听说只合并了一所,其他都保留了。 邓教授在多个场合都说过:一定要传承、发扬中华文化。 比亡国更可怕的是亡文化 。他说:犹太人很长时间都没有国,但是他们没有丢掉他们的文化,来后建立了以色列。我们国家至少亡过两次国。就是元朝和清朝。但是我们中华文化没有亡,使我们中华民族一直繁衍生息至今。 我认为邓教授说的很有道理,逐渐对文化、古迹等有了一些重视和关注。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我认为习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确实重要、非常正确。 学者说:欲灭其国,必先灭其史。有人千方百计削弱、诋毁我们的历史文化(包括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文化),我认为应该有所警惕。 基于以上原因,对文化领域的一些事情,逐渐有所关心。回想自己的老家封龙山,确实没有国内很多名山山势雄伟,建筑辉煌,名声大。但若论在文化遗迹的密集程度和多样性上,是很少别的地方能见到的。 我准备写点我听说的封龙山、特别是我们村广化寺的一些情况。广化寺是曾经存放现存唯一一块完整的封龙山汉碑(现存的汉碑还有一块听说是不完整的)的地方。有些事,我要不写,很可能就淹没在历史长河中无踪无影了。思考一些历史、文化的事情,对健康也是有益的,符合自己研究健康学的内容。 我所写的内容,大部分都是听来的,由于没有经过考证,不真实、甚至错误在所难免。即使是我自己看到的事,由于当时不够重视,其情节和时间也不够准确。衷心希望了解情况的老师们予以纠正。
个人分类: 历史 文化|889 次阅读|0 个评论
大气化学网友请注意:石家庄封龙山重霾时测得臭氧浓度值偏高
热度 5 Talky 2017-1-4 09:58
前两篇相关博文没有注意石家庄市的臭氧( O 3 )监测数据,原因是重霾期间监测到的臭氧浓度通常都很低,自以为是地忽略了。之后 天气后报网站 支持我补足了监测数据,在重新整理之时,也画各站臭氧曲线来进行比较。突然发现了“大问题”:石家庄 7 个监测站测得的臭氧浓度在重霾期间都很低,但封龙站监测到的臭氧浓度居然偏高。在重霾期间,测得臭氧浓度比较其它 7 个站高得多。重霾混合层内虽然阳光微弱,光化学反应较弱。但混合层顶部阳光灿烂,可以发生较强的光化学反应。因此写此文请教大气化学方面网友: 封龙山重霾时测得较高臭氧浓度和重霾形成的化学过程是否有关,或者那里的臭氧是从别的区域输送过来的? 下面是具体情况: 封龙山站位于石家庄市西南,离市区约 15 公里,并且位于 800 米山顶附近。因为重霾期间,混合层厚度常在 500 米以下,虽然地形起伏有影响,但封龙山站很可能常在混合层上面。下面图中 黑色曲线 就是封龙山站数据。下面曲线图可见: 1、 无论是否重霾污染。封龙山站 PM 2.5 、 PM 10 、 NO 2 、和 CO 数据曲线均比较其他 7 个站低得多。这是正常现象,因为它在雾霾层(也是混合层)之上。但是 SO 2 和 O 3 曲线显然有不同规律或异常; 2、 封龙山站 SO 2 曲线和其他 7 个站量级相当。仔细看还可以发现,第一个超严重雾霾期间,该站 SO 2 数据甚至有一段时间超过其他 7 个站,为什么?第二个中等程度的严重雾霾时,该站 SO 2 浓度也比较高,但比较其他 7 站低了,又为什么?是否可以怀疑这两个过程有所不同:例如风向,输送的来向不同。石家庄地形有些南北向,西面和山西内蒙间有太行山阻隔,但有山口。根据气象部门每日发布的全国霾污染分布图,不同天气背景下,石家庄污染有时和西面连片,但有时却明显有太行山阻隔。 3、 发现 O 3 曲线图中封龙山曲线很特殊,值得进一步研究,可能揭示了雾霾化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也可能成为判别污染物输送来向的一个重要依据。 1) 严重雾霾期间,常见地面监测站 O 3 浓度很低,因为阳光微弱,石家庄其他 7 个站的 O 3 曲线说明了这个事实。封龙山站高于重霾期间混合层厚度(约 500 米),常矗立于混合层之上。因此即使重霾,那里 PM 2.5 和 PM 10 浓度都低于地面的其他各站。因此一个解释是,那里白昼阳光仍然充足,混合层上面可以发生较强的光化学反应。如果如此,这一反应可能在雾霾形成的化学过程中有重要作用,值得研究。 2) 但是,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释: a) 如果主要来自本地光化学反应,应当有明显昼夜变化。查对曲线,发现虽然有昼夜变化,但不像地面监测站 O 3 数据那样,夜间浓度几乎是零。封龙山上除少数情况(要核对气象数据 ~ 尚缺),所示夜间 O 3 浓度也有不低的数值。 b) 如果本地光化学反应强烈,那么参与反应的其他化学组分呢?封龙山和地面站比较, NO 2 、 CO 浓度都不算高, SO 2 虽然不低,但也不算很高。虽然没有 VOC 的监测曲线,但因为 VOC 和机动车尾气关系密切,而 CO 浓度高低和机动车尾气相关,可以猜想 VOC 浓度也不高的。因此,就 O 3 浓度高还不能结论说那里一定光化学反应强烈,那里 O 3 浓度偏高可能的别的来源。 c) O 3 具有较高化学活性,地面监测站晚间一般浓度很低的重要原因是 O 3 和别的气体发生反应还原。所以封龙山 O 3 浓度高的另一个可能是山上空气洁净,晚间 O 3 和别的气体反应甚少,造成了一定的积累。 d) 地面监测 O 3 常发现其高浓度区域在郊区,不是在机动车尾气密集的市区。有时还发现晚间也有 O 3 偏高现象(和天气过程有关,可能有外地输送)。因此重霾污染期间封龙山 O 3 浓度持续偏高有可能和外地输送和积累有关,可能成为外地输送的一个重要判据。 2) 因此,封龙山站 O 3 浓度偏高的问题值得研究:有可能是雾霾化学过程的重要环节,也有可能缘因不同方向的污染输送结果。 4、 最后一张图是 PM 2.5 和 PM 10 之间的比例曲线。石家庄数据表明,这个比例在 70% 左右,说明该市扬尘比较严重,甚于北上广超大城市; 本文数据不多,只有 2016 年 12 月 1 日至 7 日的一周时间。虽然发现一些问题,其中可能含有重要信息,但不能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除了认为封龙山 SO 2 和 O 3 浓度曲线异常值得深入研究外,本文另一个目的是提请注意:各地环境监测站的“常规监测”数据,结合气象部门数据和地理地形数据,可能提供重要信息。应当充分利用这些资源。 致谢:本文数据来自“天气后报”网站 http://www.tianqihoubao.com/ 下面各图时间轴从 2016 年 12 月 1 日 15:00 至 12 月 7 日 13:00
个人分类: 灰霾|8296 次阅读|1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8 19: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