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设计者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丙烷脱氢工艺 --鲁姆斯与UOP
热度 1 yanhuasanman 2016-8-14 19:58
最近常有人拿UOP丙烷脱氢工艺与鲁姆斯工艺相比较,其实这两个工艺真正的对比应该是两个工艺都参与以后才能给出绝对的评价,只拿片面的所谓的能耗高低,单耗的高低,产能的设计,检修等等作为比较有点不完全科学。没有实践就没有对比,对比不能单纯的建立在理论之上,理论有误差,理论可能有片面的,所以设计者完全沉醉在自我的设计中,参与者有权发话优与劣,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选择没有绝对的错误而言,只有相对而言。综合评价比较,优点和缺点,优点能够接受,缺点能够理解,有容乃大,设计没有绝对的完美,那么不存在创新和改造,所以不要一味单一的对比较,而是实践,实践才是最好的比较和真理
个人分类: 工作心语|7171 次阅读|2 个评论
再对尼康P系列轻便数码相机的设计者说几句话
YESC 2015-6-22 19:48
我现在保留有两台数码单反机(D7100、D800)及九台轻便数码相机;随着年龄的增大,使用轻便数码相机的机会越来越多。今年发生的两件事使我更加关注轻便数码相机及其发展;一是单反机的CMOS除尘问题(D7100最后只好送到尼康维修部解决),二是五一节上黄山所携带的D800太重而且其外置GPS单元也出了故障。所以下山后在苏州便购买了尼康P610,回到西安又购买了P330;这两台相机内置GPS功能,画质也不错,符合我的基本购机要求。我使用尼康P510相机多年,其画质及GPS功能对我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印象;这也是我决定购买P610、P330的重要原因。P330已经停产,很难找到;我购买它是因为其CMOS较大(1/1.7吋),并且内置GPS功能。其实尼康P510已能够满足我的使用要求,购买P610的另一个原因是我不满意P510竖拍时照片不能自动翻转,后期处理时难以记清那些照片是竖拍的。我曾经多次要求尼康发个固件改进,但一直没有结果。我想从P510到P610已经有四代发展了,总该有所进步!然而尼康又使我失望了!!我所购买的P610、P510及P330的竖拍照片都不能自动翻转;看来我是强人所难了!尼康不愿意改变这种状况,也只能是我及喜欢尼康P系列的同仁们自己来改变了! 我感到尼康P系列轻便数码相机的设计者们有些走火入魔了,最近发表的P900是个败笔之作;83倍光学变焦使手持困难,长焦端的最近对焦距离竟然达到了5米;再说小底的CMOS不符合时代发展的趋势,其高价阻塞了销售之路。对于希望用轻便数码相机逐步代替单反机的老年摄影群体,高画质、功能完备、轻便是最基本的要求。已经用惯了单反机的老年人,提出这种要求很自然、也很合理。正当我对尼康极度失望时,佳能公司却发表了PowerShot G3 X;该机为1吋CMOS,焦距为24-600MM/F2.8-5.6,长焦的最近对焦距离为85cm,重量733克。该机符合我代替单反机的基本要求。不足之处是没有内置的电子取景器及GPS单元,这两点也是我购机的基本要求。其实我也非常关注松下轻便数码相机的发展;其FZ1000也是1吋底,可惜焦距只有25-400MM,也没有内置的GPS单元。不过我从未使用过佳能相机,决定看看再说;热切等待行家的中肯评价。 我感到P610的GPS功能有很大进步,不仅能很快找到卫星,而且其A-GPS文件的有效期近一个月之多;而P510及P330不仅连星慢,其A-GPS文件的有效期只有7天。P610的画质、对焦进步不大;而P330的画质实在是可圈可点的,在我使用的台式机的22吋液晶屏上,放大到300%仍然可以接受;这在小底轻便数码相机中并不多见。 顺便提醒尼康注意:最近在P610的A-GPS文件的官方指定网页上,下载到的不是“NSO_28A.ee”,而是“NMT_14A.ee”。这种情况已经持续了两周;究竟是黑客攻击?还是P610的A-GPS文件的倒退之举?如果用户贸然使用下载到的A-GPS文件,存在着损坏P610相机的危险!希望尼康公司尽快查明情况,尽快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个人分类: 杂谈心得|3517 次阅读|0 个评论
房子上的文字
xuxiujiang 2015-4-22 17:24
无匾额不中国,离开对匾额的理解就无法全面了解中国古建文化。 中国园林的设计者往往是文人,建造和细部装饰者是工匠,最后命名和题写匾额楹联的又是文人,可谓处处用心良苦,所以内涵丰富,值得细细品味。 建筑与诗词和文人审美趣味相投,建筑也就与文化、与当时潮流保持了统一。 匠人文人主人成就了一座园林。 匾额楹联之所以重要,在于它能使人的感受不局限于眼前的视觉形象,产生更丰富的联想,可以与墙外的天地自然、古今人文发生联系。 这是中国独有的建筑文化现象,却已经在现代建筑中失传了。我们无法想象匾额楹联应用于现代建筑的样子。 诗词成了玄学,时下人认为有点酸,不如段子接地气,中国人现在太爱追求笑和爆点了,诗词显然不是这一路的。 匾额楹联不再应用于现代建筑,除了西方思潮影响外,国人的语言文字能力下降也是重要原因。当代文人已经很难理解过去的诗词楹联的意境,更不用说用来表达了。。
1727 次阅读|0 个评论
几十年里热轧中粗轧机组的发展
zhagangorg 2014-7-21 15:26
粗轧机几十年来发生了很多次变化。 整体看来,是向着简化方向发展。 早期由于轧制牌坊性能不稳,保守的设计者们像类似于精轧一样,设置了多组轧机。这些粗轧机均为不可逆的,这就导致,生产线太长,设备重量过大,类似的设计,目前基本上都被淘汰掉了。 随着自动化与控制系统的发展,目前粗轧机组普遍采用单机架往复轧制,进行3-7道次轧制来满足精轧区的入口要求。 宏观上来看,这样的设计趋势,主要还是因为粗轧对产品的质量与精度并没有太大影响,其次是缩短了整个轧制的生产线。 ps:考虑到板厚比精轧多出很多,因此粗轧的速度要比精轧慢很多,粗轧设计成“单机架模式”往复轧制过程,在轧制速度(生产线的连续性保证上)是可以满足要求的。 前人的贡献不可忽视,在自动化尚未完善前,其设计相对保守。 作者:王尚 首发:北科大板带中心网站 http://zhagang.org
2440 次阅读|0 个评论
你曾经的新天鹅堡在哪里?
热度 7 sportmuscle 2014-6-5 15:03
你曾经的新天鹅堡在哪里? 新天鹅堡游玩归来,我一直想写点东西,不是因为这奇特的城堡,而是这城堡的设计者——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二世,如此豪华的城堡,在这之前我也只是在电影、图片和游戏场景中见过,我无法形容她的美丽,她伫立在阿尔卑斯山麓上,四周的湖泊和山川围绕着城堡,城堡就像是大自然那美丽山间的一座巨石,犹如人间仙境的地方藏着有关魔法、国王,骑士的古老的民间传说,还有那无边原始的森林、柔嫩的山坡、成群的牛羊,终年积雪的 阿尔卑斯山 和无尽宽阔的大湖。这城堡是路德维希二世的留给后人的杰作,也可能是因此而遭致杀身之祸。 路德维希二世是个极其富有浪漫情感的人,崇尚自然、崇尚中世纪国王的绝对权利,一生只为实现他的两大爱好与梦想:建筑和戏剧。在我的直觉中,他更像南唐后主李煜,一切都错在他偏偏是个皇帝。路德维希十八岁登基成为巴伐利亚国王。繁缛复杂的宫廷礼仪,尔虞我诈的权力争斗,让这位年轻而感性的国王无法忍受。因而这位年轻的国王只能将梦想付诸于他充满诗情画意的城堡建筑上。他在自己短暂的一生修建了许多美丽的城堡,其中他最倾心的、后来最吸引游客的便是这座新天鹅堡。 这座城堡结合了 拜占庭式建筑 和 哥特式建筑 的特色, 精致绝伦的设计以及国王悲伤的故事,俨然成了 这 位童话国王心中浪漫典雅的中世纪的化身。 谈到国王悲伤的故事,源于他的童年是与他年轻的表姑,后来的奥地利王后茜茜公主一起度过的,在他那个对爱情开始产生朦胧的感觉时,他的表姑15岁就嫁去了奥地利,她那美丽的倩影留给了年轻的王子深刻难以磨灭的印记。在一次书信中,年轻的王子称呼茜茜公主,是世上最了解他的人。自此,他就沉醉于舞台剧的幻想中。后来,国王为瓦格纳的剧本所深深打动,决定修建这座白色的童话城堡为瓦格纳的舞台剧塑造一个背景,让那勇敢的骑士和那美丽的公主的动人故事能在那里上演。 这个城堡修造了17年、在国王死之前也没有完工,而国王修建城堡还是缘于新天鹅堡对面遥遥相望的旧天鹅堡,也是路德维希二世真正生活居住过场所。 在往来新旧天鹅堡的路上,处处是风景,宛如穿行于梦幻的童话世界,远处起伏的群山云雾缭绕,近处的野草、鲜花植被扑面,清澈、碧蓝静谧的湖水 ,仿佛一幅梦幻般的油画 。远处红砖白墙的童话城堡呈现于眼前 可能无需更多的语言去描绘此处的美景,不由得感叹前人的选址之恰当。城堡与自然景观之和谐,仿佛不是建造,而是自然天成一般。 关于城堡,关于路德维希二世有着无数的故事在流传,在他短暂的一生,终身未娶,童年宫廷的生活、以及旧天鹅堡的生活起居、还有哪些陪伴他度过美好岁月的臣民,都促进了他潜心艺术和城堡建设。 我也一直在想,为何国王倾其所有要建造这个美轮美奂的城堡,为了显示其高贵的身世?为了表达对年少时倾慕的女子——茜茜公主的无限眷恋?还是永远长不大的国王自己编织的一个只属于自己的童话。 尽管在当时他被认为是浪费、痴狂,但是却给后人留下了不朽的建筑艺术。作为一个国王,他可能不称职。至少作为有梦的路德维希二世而言,他完成了自己的梦想,不管这个梦想多么昂贵,多么的悲剧 ?( 史仍飞/文 ) (部分信息来自网络、百度百科) 图1:新天鹅堡近景 图2:新天鹅堡院内的风景 图3:新天鹅堡远景 图4:旧天鹅堡 图5:天鹅堡周边的风景
7329 次阅读|9 个评论
英国行---伦敦眼
xuxfyuwp 2014-4-21 16:17
伦敦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在街头行走,对周围的一切都有一种古老的感觉。包括乘地铁、乘双层公交汽车、乘出租车,都缺少一种现代感。狭窄的街道,不知上下班时间会有多么拥堵。在这座西方名城里,其独特之处或许是那些政治、历史、科技、文化的演化进程,这些内在的事物绝不是一两天可以理解体会的。 但就在泰晤士河边,距离大本钟不远的地方,却能发现一个很现代的建筑,即著名的伦敦眼(The London Eye),也叫做千禧之轮(Millennium Wheel)。   伦敦眼高135米,是为了庆祝公元2000年新世纪到来而兴建的,总投资额为1.2亿美元,原定获准运作5年。但在1999 年12 月31 日正式向公众开放后,很快出现了转折,这个临时建筑受到人们广泛欢迎,包括那些曾经坚决反对这个庞然大物的人,在约一年半的时间里,伦敦眼接待的游客量就超过了500 万人次。2002 年7月,当地议会决定,将伦敦眼作为永久性建筑保留下来,现在已成为伦敦的地标。 伦敦眼的设计者大卫·马克思也凭借这一杰出作品一举成名,收获了超过50个奖项。大卫·马克思不仅是一个杰出的设计师,显然还是一个优秀的活动家,在泰晤士河畔的黄金地带建造这样的现代化庞然大物,一开始显然不会被接受,包括资金的筹措,也绝非易事。就如同法国巴黎的埃菲尔铁塔,会被一些习惯于城市原始风貌的人看成为大怪物。大卫·马克思和他的工作人员利用了几年的时间,事无巨细地向各种人员解释其方案的可行性。最终的结果是,约80%的人同意了这个方案。甚至连当时在位的环境事务大臣约翰·格默(John Gummer)也拒绝手下的建议,选择不对这个方案进行公众听证。经反复沟通说服,马克思的好友,英国航空公司董事长Bob Ayling 决定出资建造这个高大的建筑。 伦敦眼建成后曾经是世界上最高的摩天轮,但由于其巨大的成功,使全球不少大都市认识到了摩天轮的潜在商业价值,开始了一场摩天轮建设大战,记录也随之被刷新。如在江西南昌建成的摩天轮“南昌之星”高160 米,新加坡的Flyer 摩天轮高165 米。而已在北京破土动工的朝天轮已将新的纪录设定在了208 米。 远望耸立在泰晤士河畔的伦敦眼,能感受到伦敦这个古老城市展示出的现代化生机,似乎在向世界表明,伦敦也在发生新的变化。 我花了10几个英镑,乘伦敦眼在伦敦上空转了一圈,在缓慢的升降中,整个城市的风貌一览无余。 (原文写于2010-03-06 20:52:21 新浪博客)
个人分类: 杂记|270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荷兰拟引入夜光公路 可提示天气并为车充电
crossludo 2012-11-5 16:19
荷兰拟引入夜光公路 可提示天气并为车充电 据国外媒体报道,在黑夜中能发光的路的想法听起来比较前卫吧,也许这种公路还能够为电动车充电,这种公路的部分概念将于明年引入荷兰。 智能公路的概念在上周的荷兰设计周活动中被提出,智能高速公路将采用最新的技术,设计者表示,这种公路将会更可持续、更安全以及更为直观。 电动车优先车道:被提出的最具创意的想法之一,电动车专用车道可以让汽车一边行驶一边充电 能效节约性:在公路两旁安装节能灯,当驾驶员驾驶着汽车驶近这些灯时,灯便渐渐点亮;当驶离时,这些灯就会逐渐熄灭。这一举措的落实将避免不必要的电能浪费 夜光公路:明年荷兰将引入夜光公路,使用光致冷粉末涂于道路分隔线,该材料可在阳光下进行充电,在夜晚就能发光照亮公路,维持时间高达10小时 应对恶劣天气: 温度应答动力学漆 能使透明的冰晶体变得可见 负责该工程的公司表示他们的目标是将传统的运输方式进行革新,将技术的应用对象集中于高速公路而不是具体的某种交通工具。那些对于未来之路最具大胆想法都是设立一些专用车道,车道可以让车辆在行驶的过程中进行充电。设计者还说明了另一项方案,即在公路两旁安装节能灯,当驾驶人员驾驶着汽车驶近这些灯时,灯便渐渐点亮;当驶离时,这些灯又会逐渐熄灭。 设计者表示,真正意义上的智能高速公路距人们的生活还比较遥远。不过,从明年开始,荷兰的公路将用一种光致冷光粉末涂上道路分隔线,该材料可在阳光下进行充电,在夜晚就能发光照亮公路,维持时间可高达10小时。 明年将在荷兰的公路系统中应用的另一项技术就是采用温度应答动力学漆,它能使透明的冰晶体在驾驶员面前无所遁形。 由荷兰设计工作室Studio Roosegaarde以及Heijmans提出了智能公路的想法,该想法在荷兰设计大奖赛上被授予了“最佳未来概念”称号。然而,就汽车在公路上行驶如何进行充电的过程还没有太多的信息可供研究。 Studio Roosegaarde公司在一份声明中表示,“设计师Daan Roosegaarde与Heijmans正致力于对公路进行创新,一改先前人们集中在汽车驾驶体验方面创新的思维。”其创新设计概念包括:夜光公路、动力学漆、交互感应灯以及感应优先车道这些想法都将在接下来五年内逐一实现。 该工作室还表示,设计目标就是通过使用交互感应灯来与车道进行互动,从而使车道更可持续更具交互活动,而且有利于解决特定的交通状况。
个人分类: 物联工程|1156 次阅读|1 个评论
促进自主学习
pegasus 2012-5-27 20:11
现代教学成败的关键之一就是能否变学生被动地学习为主动地学习。教师在课堂上讲的再精彩再辛苦,如果学生不能主动地参与学习,效果不会很好。故有不少教师提出“勤奋教师造就了懒学生”。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应是积极的信息加工者。教师不应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应转变为教学环境的设计者、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帮助学生尽快步入自主性学习的轨道,唤醒学生自我发展意识,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观,做到“我要学、我乐学、我善学、我坚持学”。如果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课堂与网络环境建好了,教师就可以“懒下来”。正如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是为了不教”。
个人分类: 教与学|1457 次阅读|0 个评论
观鲁棒性有感
leecpp 2012-5-11 21:33
近期看了Recommender Systems Handbook中的第25章---Robust Collaborative Recommendation。 Robust 翻译成鲁棒性很难听,还是翻译成健壮性比较好,这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很火的乐百氏AD钙奶 Conclusion部分提到,推荐系统的健壮性问题就像是系统设计者与攻击者之间的博弈,设计者每一次更新系统都会有攻击者搞出相对应的攻击方案,这就又需要系统设计者作出回应;我们希望看到的是:攻击者的回应逐渐减少,每一次轮回,都能使攻击产生的影响更小,使攻击所需的开销更大。 对于正常的推荐系统来说,这样的博弈从一产生开始,推荐系统就输了,它背上了一个沉重的包袱。即便是系统可以检测出全部攻击行为,并完全排除攻击所带来的影响,系统的效率以及正常用户的体验也会大打折扣,检测攻击和排除影响也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杀敌一万,自损八千。纠结。 验证码也是这么一种纠结的产物。它可以 防止恶意破解密码、刷票、论坛灌水、刷页等等 。然而对于每一个需要验证码的地方,验证码都不能再烂的搞烂了此处的用户体验。 去年在ted上看到了Luis von Ahn的演讲: http://www.ted.com/talks/lang/en/luis_von_ahn_massive_scale_online_collaboration.html 他是验证码的发明人之一,他提到:“每天大约有2亿验证码被输入,每一次输入验证码,你都浪费了10秒钟的时间”。幸运的是,他后来又发明了reCaptcha,将纸质书籍上电脑无法识别的片段变成验证码,让正在输入验证码的人利用这10秒钟的时间来帮助识别这些文字片段。 一小撮儿恶意用户,搞乱了全世界网民的用户体验。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 互联网之外,日常生活中 锁 也是这么一种纠结的产物,为了防止小偷偷东西,所以人们被迫发明了锁。锁已经有3000年左右的历史了,所以我同意罗永浩的说法: 傻逼改变世界(或傻逼改变历史) http://www.bullock.cn/blogs/laoluo/archives/122434.aspx 上面的链接中还提到了 影响效率和心情的杀毒软件和经常出错的邮件过滤功能。 总有那么一小撮儿坏人,害的一大撮儿服务提供人员跟着他们团团转,不仅使得这一大撮儿服务人员不能将时间用在为占绝大多数的正常用户服务上,而且迫使这一大撮儿服务提供人员为了这一小撮儿坏人特别制定一些服务规则,这些规则搞烂了那些正常用户的体验。 秩序需要每个人自觉的去维护。
个人分类: 胡思乱想|5373 次阅读|0 个评论
沉淀
suxhualzu 2011-10-8 16:48
好久没更新博文了,一是没啥可写的,二还是没啥可写的。 隔几天时间来看看大家的博文,也是很大的乐趣。 咱们的科学网博文也像社会娱乐新闻一样,每段时间总有个热点问题讨论, 不过有个好现象是打口水仗的似乎少了,理性的讨论更多了。 但愿能够一直坚持下去。 最近的博文围绕着乔布斯的很多,也是为了缅怀这位伟大的实业家,或者说 伟大的设计者。不管怎么说,他是一位伟大的人。他把追求完美的人生态度 极致地发挥在了科技产品制造领域,几乎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伟大的人 总是有了不起的“作品”,能够为人们的生活带来大的改观,给人们带来美 的享受。 相信科学网的博主之一能成为伟大的人,为人们的生活带来福祉。
个人分类: 科研随想|2896 次阅读|0 个评论
在中国,领导说了算?——由“7·23动车追尾事件”想到的
热度 4 Bellasx 2011-7-26 09:55
众人关注的“7·23动车追尾事件”,我看的很揪心。看到凤凰网上的一则报道,心里更不是滋味: 中国高铁存在了巨大隐患,其实不需要这几次事故,我们已经知道端倪。今年年初,人民日报社陕西分社社长杜峻晓在《铁路工程师为何不愿坐高铁》的文章中披露,有位铁路工程师去年退休离开工作岗位时,说过这样一句话:我这辈子出门坚决不坐高铁。修建高铁的人为何不敢坐高铁,我们不妨看下面一组对话:设计者说: “ 高铁我自己都不敢坐! ” 问:为什么?答: “ 因为我说了不算,实际施工不能按设计要求去施工。 ” 问:那你是工程师,你有责任有权利制止啊!答: “ 可我说了不算,是领导说了算! ” 问:技术这个东西决策应该是工程师啊?答: “ 在中国不是,在中国是领导说了算。 ” 在中国,领导说了算?! 大学毕业后,由从政改变到从事技术工作,是思考很久的事情。一直希望自己踏踏实实,淡然的从事科学研究。也告诉自己,不管做什么,人品是第一位的。一辈子做的事情,要对的起自己的良心,也就无憾了。 我由衷地希望从事技术的工作者,可以坚持一下自己的原则;也希望中国的领导者,能在工作之余(有时可以是工作之中)增强自己的技术知识。因为在中国,一切都是为了百姓,为百姓做事就是为国家做事,为国家做事就是为自己做事。
3864 次阅读|5 个评论
逗你玩
phd9992000 2011-5-27 18:05
三峡官员:补水抗旱仅能再撑15天 5月26日,三峡水库水位降至152米附近。据介绍,如果6月10日长江上游来水还未见涨,到时三峡水库将极有可能面临“无水可补”的局面,也就是说,三峡最多可给下游补水15天。 三峡工程主要设计者、长江水利委员会总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守仁介绍说,抗旱功能是三峡水利枢纽新增的一个功能。他说:三峡工程设计时只有防洪、发电、航运和供水功能。补水功能是考虑到下游两岸的居民和生产用水,但现在看来还要满足抗旱用水。这部分水量需求比较大。” --------这是什么话? 三峡工程没有设计抗旱用水?这玩笑开大了! http://news.163.com/11/0526/17/750CUGV900014JB5.html
154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究竟有多少问题科学能解释清楚?
wya 2011-5-27 09:22
三峡大坝设计者称:若无三峡工程干旱更厉害 http://discover.news.163.com/11/0526/11/74VQIEU6000125LI.html .... 针对“三峡诱发干旱论”, 气象、地质和水利等领域的一些知名专家和学者表示,目前 尚未有证据支撑这种说法。 长期监测三峡对气候影响状况的湖北省气象局武汉区域气候中心主任刘敏介绍,现在的手段和观测数据还没有依据显示三峡工程引发了长江中下游的旱情。 “本次旱情是一种周期性的气候现象,主要是受到大气环流影响。从监测的数据看,大坝建设前建设后对区域气温、湿度的影响也非常微弱。”刘敏说。 据介绍,《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环境影响报告书》中,对三峡水库形成后的气候问题作了科学分析,基本结论是:三峡建库后,对库区及邻近区域温度、湿度、风和雾的 影响范围一般不超过10公里。 ... 24日, 三峡工程主要设计者、长江水利委员会总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守仁对“三峡诱发干旱论”作出回应。他说:“不能一遇到极端气候就怪罪三峡工程。恰恰相反,若没有三峡工程,长江中下游的干旱程度将会加剧。” 据郑守仁介绍,按照设计,三峡水库在每年长江汛末开始蓄水,并在接下来的枯水期释放存水为长江中下游补水。“今年1月至今,三峡水库释放的来水比长江天然的径流量高,尤其是在下游发生严重旱情时,水库按照8000至1万立方米每秒的流量下泄,至少比天然来水量高出2000立方米每秒以上。” 三峡水利枢纽梯级调度通信中心的三峡水情记录显示,自今年1月至今,三峡水库水位已从最高时的175米消落至24日的152.7米。“在此水位区间,三峡水库原有存水约173亿立方米,现已释放至中下游。”梯调中心副总工程师赵云发介绍说。 据了解,三峡水库5月20日应国家防总要求加大下泄流量后,日均补水3亿多立方米支持中下游抗旱。目前长江中下游各水文站点水位明显回升。 ... 面对社会公众的质疑,负责三峡工程运行管理的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董事长曹广晶24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对三峡工程要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待。三峡集团一直以一种开放的态度对待来自各个方面的建议、意见和批评。自三峡工程蓄水以来,三峡集团一直在采取措施,尽量降低三峡工程对生态方面的影响。 曹广晶说:“大自然本身并不完美,人类的文明进化史就是一部改造自然的历史。三峡工程对自然的影响不等于破坏,我们完全可以在有三峡工程这个新的条件下,进行生态设计,构造新的生态系统。 即使人类不去影响,自然界也会发生自身变化,比如自然条件诱发的滑坡堰塞湖,也会对河流产生影响。所以我们在遵循规律的情况下去改变自然、利用自然,使人与自然更和谐,使生活更美好。 曹广晶说:“对待三峡工程既要全面客观评价,又要看大局。上游三峡水库移民的搬迁,是为了下游数十倍人民防洪的大局,为了整个国家的长治久安。随着工程的建设,有些改变是必然的,也是必须要付出的代价。 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情是完美的,关键是利弊权衡。 现在出现的这些问题需要认真对待,但若是因此而否定三峡工程,那就错了。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1642 次阅读|0 个评论
旁观:哈佛医学博士后的中国道路 & 中国GSM流密码算法
热度 1 罗岚 2011-5-10 09:05
5月9日浏览新闻,无论报道的真实程度,从旁观的角度,一定适应主流.哈佛的博士应该有能量选择适合自己的主流环境,而不是仅仅做因果关系和反面教材:哈佛博士难面挫折,走向精神病之路(组图): http://edu.163.com/11/0509/09/73JQLHET00294IIH.html 顺便第一次看了看中国信息安全工程技术中心提交到IACR上公开征集检验的无线GSM流算法:仅仅旁观.首先没有具体的设计者或作者,这个中心其实和中国信息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是一回事,中科院的衍生.第二, LFSR 本质上是模二运算的线性部分,虽然每隔2^31-1比特的时间加入了一个进位加运算,在这个时间内就是线性LFSR;第三,S盒公开了,现在主流的八次方,四个,没有产生的代数运算式;第四,运算模式有限制;第五,有常数覆盖;第六,把 N 个分类Proposal 集成在一起,也是长篇大论.分类体现移动通信特色:很多轻型集合. 设计算法是非常消耗能量的事情,中国第一次非官方在IACR上公开的算法,把简单的模二加和S盒复杂成为进位加,十进制加,是设计者的特色.公开的S盒和运算模式限制了设计的使用环境.中国的这个算法再说明了,流密码其实就是 LFSR 做子密钥,加一圈分组函数.只要使用,和木马,病毒一回事,大家心照不宣. 上述两件事仅仅旁观,无语了.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312 次阅读|2 个评论
想不朽
jianghzhit 2011-5-7 11:24
有人想不朽,就写篇文章,准备传世;有人想不朽,就建造宏伟工程,准备穿越千年。 但为什么要不朽呢?千年之后,即使某个重要的思想或者发现,能够与你的名字联系起来,然而对你又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呢。对于那些人类曾经创造的存世千年的伟大工程,例如金字塔,我们今天还有人能够记起它们的设计者和建筑师究竟是谁吗? 他们所做的唯有向后世证明,世界的奥秘是可以被人类认识、理解和利用的。因此,如果以人类的大尺度去衡量我们今天的利益,那么不要徒费精力,追慕虚荣,且努力为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界做点事情,哪怕是小小的进步,也无愧于大自然赐予我们的最完美的礼物——我们的大脑。
个人分类: 杂感|3195 次阅读|0 个评论
电子产品使用上能否再简单些?
热度 2 gxhfly 2011-2-20 13:33
在折腾了几个小时之后,我终于把计算机系统重装了一遍。深感时间被浪费的同时,又感到些许无奈。现在的计算机系统越来越庞大,功能越来越强大。显然设计者们意在通吃所有的可能用户,就像现在的某些偶像团体,成员有十几个,其口号是总有一个你喜欢的。就拿自己组装的计算机来说吧,重装系统意味着还要装一大堆的驱动和软件(从网上下的ghost镜像不是很稳定。再说,我们学校能用正版软件,不用觉得可惜)。 我在想,像主板,显卡,声卡,网卡之类的硬件有无可能在硬件中集成驱动程序,这些程序可以被windows系统识别,从而直接使用。能达到键盘、鼠标的即插即用更好。这样就能省去安装驱动的麻烦了。另外,windows系统的安装能否有个默认设定,不用选择时区啊,用户名之类的,这样安装过程我就能去干别的去了,而不用守着。想改的话,装完再改也成嘛。我觉得微软就没必要总去折腾像 media player,movie maker, DVD maker,ie之类的东西了,这些都有专用软件,比微软的好用。再说,也得给别人剩口饭吧。什么时候,windows 体积能缩小到几十MB,那才算NB呢。 总之,电子产品要能做到我两岁儿子现在经常念叨的:“插上电门,打开开关,按下按钮,开始使用。”这时候才能被称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性化产品。
659 次阅读|2 个评论
物勒工名(纪念512)
fmchen 2009-4-8 16:41
物勒工名是吕氏春秋上的一句话。兵马俑出土的秦代兵器上刻有相邦吕不韦以及监管者及工匠的名字,是对吕氏春秋上这句话的最好验证。研究发现这些兵器质量一致性很好,说明在两千多年前青铜兵器的制造及制造管理技术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准,具体说就是标准化程度高、互换性好。 而人们普遍认同质量管理源于泰勒的标准化作业,至今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我们在为老祖宗的智慧沾沾自喜的同时,也为现今的如此沦落而羞愧不已。 假如后人能够在建设所有工程建筑上刻上设计者、建造者、监管者的姓名,也许就不会有那么多的垮塌和对生命的无情的剥夺。512夺取了多少孩子的生命啊,这些生命难道换不来丝毫的改变吗! 历史好像很容易忘却哪些真正的建造者,我们只知道大雁塔是唐朝的建筑却不知道是谁设计谁建设的,钟楼、鼓楼你知道吗?故宫的设计图纸从电视看到好像保存了下来,但是我仍然忘记了那位尊敬的建造者的姓名。 回顾历史,好像我们只记住了朝代和皇帝的名字,国外的我们更多的记住了那些科学家的名字,这很奇怪。山西的那些大院,我们只知道主人曾经如何的富有,也不知道那活是谁干的。 如果历史真能做到物勒工名,也许中国的发展会是另一番景象?
4765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0: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