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琉球群岛地震区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琉球群岛-台湾岛-菲律宾群岛板间地震区危急(2015/3/8修订版)
热度 4 qsqhopeiggcas 2015-1-25 23:00
数据分析时, 1900 年之前的地震目录引自宋治平等主编的《全球地震目录》,之后数据引自美国 NEIC 。 计算 CBS 值时,先把不同震级标度统一换算为 M L 。 根据我们的分析,以下两个地震区(图 1 )已达到临界状态。 图 1 琉球群岛-台湾岛地震区与台湾岛 - 菲律宾群岛地震区地震构造图 1 、 M 区 : 琉球群岛 - 台湾岛地震区 该地震区位于菲律宾板块、鄂霍次克板块与欧亚板块的交界地带(图 1 )。以下分析表明,该地震区至少已经历 1 个完整的孕育周期,目前处于第 2 孕育周期巨震临震阶段。 图 2 示出了该地震区 第1孕育周期 巨震事件之间的力学联系。 经误差修正,根据 1854 年 12 月 24 日 日本德岛近海 M fa 8.4 级地震发生前的 CBS 值,可较准确地连续预测到 1891 年 10 月 27 日 日本岐阜 M uk 8.4 级地震、 1906 年 1 月 21 日 日本本州 南部海岸附近 mb 7.7 级地震和 1911 年 6 月 15 日 琉球群岛 mb 8.1 级地震的临界 CBS 值 。 假设 1911 年 mb8.1 级地震为主震事件,则主震与余震 释放能量之和约为 1.66E+18J ,略低于震前该地震区积累能量(约为 1.75E+18J ),推测是由于该区历史地震目录某些巨震震级测定值偏高所致。因此,可认为 1911 年 mb8.1 级地震 是一次主震事件 。 图 2 琉球群岛 - 台湾岛地震区 1726.4.1-1914.11.28 之间 CBS 值与时间关系 (数据分析时选用 M L ≥6.7 级地震事件 ; 横坐标对应的时间减去 3000 年为实际年份 ; 误差修正已被考虑。) 图 3 示出了该地震区第 2 孕育周期巨震事件之间的力学联系。经误差修正,根据 1921 年 7 月 4 日 琉球群岛 mb7.4 级地震发生前的 CBS 值,可较准确地连续预测到 1926 年 6 月 29 日 琉球群岛 mb7.4 级地震、 1944 年 12 月 7 日 日本 本州南部海岭 M W 8.1 级地震与 1959 年 4 月 26 日 台湾宜兰以东海域 mb7.5 级地震的临界 CBS 值。计算表明, 1959 年 mb7.5 级地震释放能量 1.93E+17J 远低于 其发震前该地震区积累能量 9.51E+17J ,且考虑到该地震区为 M L 9.0 级地震危险区,故我们判断 1959 年 mb7.5 级地震并非主震事件。该区当前孕育周期应存在第四锁固段,当演化至峰值强度点时,应有更大地震事件发生。 截止到 2015 年 1 月 31 日 ,该地震区 CBS 监测值为 6.52E+09J 1/2 ,已略超临界值 6.45E+09J 1/2 ,表明该地震区已到达临界状态,巨震可随时发生。 对该地震区未来震情预测结果如下: 震级: M W 8.4 ~9.0 级,类比该区第一周期巨震活动性,为 M W 8.4~8.6 级的可能性大;震中位置:图 1 中 M 区所示预测发震区域①或②;发震时间窗口:四年内。 根据 1911 年 mb8.1 级主震事件破裂方向与目前地震活动性动态判断,巨震事件发生在区域②的可能性大。为此,建议台湾地区有关部门提前做好防震减灾工作。 图 3 琉球群岛 - 台湾岛地震区 1915.1.5-2015.1.31 之间 CBS 值与时间关系 (数据分析时选用 M L ≥6.7 级地震事件 ; 横坐标对应的时间减去 3000 年为实际年份 ; 误差修正已被考虑。) 自 2014 年 12 月 11 日 台湾新北市附近海域 6.2 级地震发生后,宜兰附近海域的中强震频发,这种显著性地震活动性异常表明巨震的发生已为时不远,且发生在台湾宜兰附近海域的可能性较大。 若巨震发生在海中,可能会引发海啸,建议有关国家相关部门评估巨震发生后引发海啸的可能、规模与波及范围,尽快制订应急预案。 2 、 K 区 : 台湾岛 - 菲律宾群岛地震区 该地震区位于菲律宾板块与欧亚板块的交界地带(图 1 )。以下分析表明,该地震区至少已经历 1 个完整的孕育周期,目前处于第 2 孕育周期巨震临震阶段。 图 4 示出了该地震区第 1 孕育周期巨震事件之间的力学联系。可看出, 1754 年 5 月 15 日 菲律宾塔尔火山 M uk 8.0 级地震是 1897 年 9 月 20 日 、 21 日菲律宾棉兰老岛附近 M S 8.6 、 8.7 级双震的直接导火索。根据我们对巨震震例的分析 ,认为该双震是主震事件。 需指出的是, 1907 年 6 月 25 日马鲁古海 mb7.5 级地震、 1918 年 8 月 15 日 菲律宾哥打巴托 M W 8.2 级地震与 1924 年 4 月 14 菲律宾棉兰老岛 M W 8.2 级地震 是主震发生后的三次余震事件。 1924 年 M W 8.2 级地震发生后,标志着第二锁固段已发生宏观破裂。 图 4 台湾岛 - 菲律宾群岛地震区 1599.6.25-1924.4.14 之间 CBS 值与时间关系 (数据分析时选用 M L ≥6.7 级地震事件 ; 横坐标对应的时间减去 3000 年为实际年份 ; 误差修正已被考虑。) 图 5 示出了该地震区第 2 孕育周期巨震事件之间的力学联系。经误差修正,根据 1936 年 7 月 5 日 菲律宾海沟 mb7.3 级地震发生前的 CBS 值,可较准确地连续预测到 1949 年 4 月 30 日 菲律宾棉兰老岛 mb7.3 级地震与 1972 年 12 月 2 日 菲律宾棉兰老岛 mb7.4 级地震的临界 CBS 值。计算表明, 1972 年 mb7.4 级地震释放能量远低于 其发震前该地震区积累能量, 故我们判断 1972 年 mb7.4 级地震并非主震事件。该区当前孕育周期应存在第 3 锁固段,当演化至峰值强度点时,应有更大地震事件发生。 截止到 2015 年 1 月 31 日 ,该地震区 CBS 监测值约为 1.69E+10J 1/2 ,已略超越临界值 1.66E+10J 1/2 ,表明该地震区已到达临界状态,巨震可随时发生。对该地震区未来震情预测结果如下: 震级: M W 8.3 ~8.9 级;震中位置:图 1 中 K 区所示预测发震区域①或②;发震时间窗口:三年内。 从目前地震活动性判断,该巨震发生在棉兰老岛附近的可能性大,建议该地区提前做好防震减灾工作。从该区第一周期孕震模式分析,当前周期发生主震事件的可能性大。若为单主震型,则为 M W 8.7 ~8.9 级; 若为双主震型,则为 2 次 M W 8.6~8.7 级地震。 若巨震发生在海中,可能会引发海啸,建议有关国家相关部门评估巨震发生后引发海啸的可能、规模与波及范围,尽快制订应急预案。 图 5 台湾岛 - 菲律宾群岛地震区 1924.5.6-2015.1.31 之间 CBS 值与时间关系 (数据分析时选用 M L ≥6.7 级地震事件 ; 横坐标对应的时间减去 3000 年为实际年份 ; 误差修正已被考虑。) 本文是地震预测学术研究结果,仅为学术交流之用,不作为地震预报的依据。任何人和单位不得复制、转载与外传该博文,违者必究!
个人分类: 强震预测|5609 次阅读|1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21: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