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林为干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中国微波之父” PK “世界微波激射器之父”
热度 17 laserdai 2015-1-28 22:27
人比人,气死人。干脆,拿来两位刚去世的人相比,如果能气活了一位,胜造七百级浮屠! 尽管不在微波专业,那也是隔壁邻居,可能看不到他家电视节目和炒锅中的内容,但是绝对可以清楚听到吃饭咀嚼的声音。看到这篇博文之前,我还从来没有听说过有“中国微波之父”, 王晓刚 , “ 中国微波之父”林为干院士, :以下文字来自该博文 林为干 , 1919年10月 生于 广东省台山县大纲村 ,于2015年1月23日9:30在成都逝世,享年96岁。 林为干 1939年20岁毕业于清华大学, 得工学学士学位。此后几度辍学,终在 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 后赴美学习(民国公派?), 半工半读, 1951年获美 国加州大学博士学位, 博士论文“一腔多模” 。 1951年8月回新中国, 先后执教于岭南大学、 中山大学、 华南工学院 (现华南理工大学,原来有位冯校长是电磁波领域的) 。 1957年调至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现电子科技大学), 从此落地生根,勇挑重担,历任无线电工程系主任、院长助理、副院长等职。 1980当选为中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 部委员,是“文革”后第一批院士之一。 林为干院士是 国际著名的 微波理论专家,为 我国乃至 电磁科学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尤其是在 闭合场理论 、 开放场理论和镜像理论 等方面 。 1963年,林为干 和钟祥礼副教授合作研究“林 -钟方法”,便捷计算 “传输线特性阻抗”,赢得世界同行赞誉,并在 20世纪 70年代兴起的光纤通信技术中得到广泛应用,推动了光纤通信事业的发展。 文革期间,林为干先生蛰伏十年,潜心思索,酝酿 《微波网络》、《微波理论与技术》、《电磁场工程》和《电磁场理论》等 四 部学术著作(1978年之后陆续出版), 共计300余 万 字。 查尔斯·汤斯 , Charles Hard Townes , 生于1915年7月28日 南卡罗来纳州 格林维尔( Greenville, South Carolina, ) , 死于2015年1月27日,享年99岁。 美国 物理学家。 让汤斯闻名的是 微波激射(maser) 理论和应用,并与 微波激射 和 激光(laser) 两种设备连接量子 电子学 等工作。 1964年,汤斯和 巴索夫 和 普罗霍罗夫 分享同获了 诺贝尔物理学奖 。 http://www.nobelprize.org/nobel_prizes/physics/laureates/1964/townes-bio.html 当然,maser和 laser两个词语不太好区分,所以,堂堂加州Berkeley网页上就出了个小小乌龙: Nobel laureate and laser inventor Charles Townes dies at 99 http://newscenter.berkeley.edu/2015/01/27/nobel-laureate-and-laser-inventor-charles-townes-dies-at-99/ 汤斯在 Furman University 得到学士学位,1936年在杜克大学( Duke University )得到物理硕士学位,1939年在加州理工得到博士学位, Townes, Charles (1939). Concentration of the heavy isotope of carbon and measurement of its nuclear spin 。 这时候二战开始,全世界一地鸡毛,所以汤斯也要从军,进入新泽西的贝尔实验室,成为一名技术人员,在跟雷达紧密相关的领域工作。 1948年,汤斯转入哥伦比亚大学物理学工作,50-52年任辐射实验室的执行主管,随后到55年为系主任( Chairman )。 1953,汤斯和 James P. Gordon 以及 H. J. Zeiger建造了一台氨气分子(NH3)微波激射器,工作频率是24GHz(家用微波率的频率是 2.4 GHz,人能听到的声音最高20K Hz ),就这点事,他分享了196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961年,汤斯转到麻省理工做教授; 1967年,汤斯来到加州伯克利,工作,退休,直到现在去世。 1966年到1970年,汤斯是 NASA 阿波罗登月计划的科学顾问委员会的主席。 激光是梅曼1961年首先在红宝石中实现的,但是他没有获得诺贝尔奖,这里的一地鸡毛,本博多次关注过,再简要一次如下: 汤斯的成就在于微波( 24GHz ),之后理所当然要推广到光波范围,因此,汤斯等做了很多艰苦的工作。就在接近快要成功的时候,梅曼半路杀进来了,用了红宝石并得到了成功。其实,没有梅曼的介入,再多过几年,汤斯也会成功,只是当时汤斯进入了一个弯道而已。看到上面,伯克利的新闻标题,或许是暗示,汤斯才是真正的激光的发明人,不是梅曼。 当然,汤斯很有脾气,所以梅曼就没有能得奖,跟着汤斯干的他的亲戚,搞激光技术和应用的肖洛后来就得了奖,跟肖洛一起分享的是布洛姆伯根,开创了非线性光学。沈元壤是把 非线性光学做到了无比精细,沈后的华人中国人很多,比如,大家都知道的谢小亮,超分辨显微镜没有拿到诺奖的装小薇,还有这里的王鸿飞博主 。(附注:本博不在沈的这条线上,按照年龄我比有些沈后都明显年轻,但是按照学术的辈分,我应该比肖洛、布卢姆伯根最少长半辈,或者跟汤斯平辈,或许低了半辈。) 两位微波牛人,就这样 PK 结束了,过几天,看看有什么新闻没有?
个人分类: 社会文化历史|8418 次阅读|39 个评论
【沉痛哀悼“中国微波之父”林为干院士】林为干院士生平
热度 25 wangxiaog04 2015-1-27 13:48
林为干院士生平 (图:1994年,林为干先生在书房看书。这张安静的书桌,见证了先生的许多个日夜!)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国际著名微波理论学家,“中国微波之父”、中国科学院院士,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副院长,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林为干先生 , 因病医治无效,于2015年1月23日9:30在成都逝世,享年96岁。 1919年10月 ,林为干生于 广东省台山县大纲村 ,饱受战乱之苦,求学期间颠沛流离,随学校南迁长沙、辗转昆明, 193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 取得工学学士学位。此后几度辍学,终在 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 后赴美学习, 刻苦努力,半工半读, 1951年获美 国加州大学博士学位,取得突出 科研 成绩,博士论文“一腔多模”研究成果 对 近代卫星广播通信 事业做出重要贡献 。 林为干先生心怀祖国,矢志微波。 1951年8月回国, 先后执教于岭南大学、 中山大学、 华南工学院 (现华南理工大学) , 致力于中国微波科学技术发展、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兑现“科学强国”的诺言。 1957年调至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现电子科技大学), 从此落地生根,勇挑重担,历任无线电工程系主任、院长助理、副院长等职。 林为干院士是 国际著名的 微波理论专家,为 我国乃至 电磁科学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尤其是在 闭合场理论 、 开放场理论和镜像理论 等方面 。 1963年,林为干 和钟祥礼副教授合作研究“林 -钟方法”,便捷计算 “传输线特性阻抗”,赢得世界同行赞誉,并在 20世纪 70年代兴起的光纤通信技术中得到广泛应用,推动了光纤通信事业的发展。 文革期间,林为干先生蛰伏十年,潜心思索,酝酿 《微波网络》、《微波理论与技术》、《电磁场工程》和《电磁场理论》等 四 部学术著作(1978年之后陆续出版), 共计300余 万 字,是中国 微波理论与技术研究领域的开山之作,也是经典之作,对提高我国电子科学技术教学研究队伍的理论水平起了重要作 用。1978年3月,林为干赴京参加全国科学大会, “微波理论与 技术研究”荣获全国科学大会重奖,12月被评为“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业博士生导师,次年出任成电应用物理所首任所长,该所此后成为我国毫米波研究领域最重要的研究力量。 1980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 部委员),是“文革”后第一批院士之一。 1979年4月,美国电子学会邀请中国代表团参加美国电子工程师年会。林为干在四机部领导的点名要求下,随我国代表团赴美交流,了解国外在微波研究尤其是激光领域的巨大突破,多次赴美、英、德、加、日等国家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到日本九州大学、中国香港城市大学等高校讲学,不仅促进了科学研究的发展,也为人才培养的国际化发展牵线搭桥。 林为干先生爱生如子,竭力培养国家栋梁,到21世纪初已为国家培养120多名硕士、80多名博士、10多名博士后。这些弟子遍布海内外,在各高校、科研单位和公司企业工作十分突出,在微波科学前沿领域不懈探索,不仅推动了我国的微波科技和微波产业的发展,也为我国微波人才的培养和微波事业的传承打造了中坚力量。“中国航天飞船的掌舵人”曾令儒、长江学者祝宁华、“教育部跨世纪秀人才”黄卡玛等众多“林门弟子”,皆成国之栋梁。1989年11月2日,他的《矢志育人,硕果累累——探索我国培养高技术人才的有效途径》获国家教育委员会首届优优秀教学成果国家级特等奖;12月12日,又获四川省教育委员会四川省普通高等学校第一届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林为干先生不知疲倦,硕果累累,古稀之年迎来连续七年(1989年~1995年)发表论文的高峰期,平均每年发表论文20多篇,其中1990年发表29篇。1994年在国际学术刊物《电磁波与应用学报》上单独发表四篇论文者,世界上只有林为干一人,单独发表三篇者也只有国外学者Warne。1995年12月他更是一举解开了电磁学界的“哥德巴赫猜想”——点电荷在介质球中的镜像问题。 长期伏案,致使林为干先生颈椎骨质增生,疾痛折磨,1997年腰椎摔伤受损,从此开始轮椅上的学术生涯,但科技之花依然灿烂绽放,90年代他取得一系列成就,荣获机械电子工业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教育部高校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等奖项。 病痛折磨给林为干先生的学术研究带来诸多困难,但先生虽常坐轮椅,蜗居一室,却依然心怀天下,以期造福人民,从报纸、杂志等零碎信息中努力捕捉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探寻微波输能难题,从2002年至2010年指导团队先后承担了“若干著名经典曲线作为电磁场边界的可能性及应用性研究”、“Jocobian椭圆函数在电磁场微波技术中的作用的理论和实验研究”、“Jocobian椭圆函数波导-电磁输电应用研究”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发表一系列重要论文,是正处于起步阶段的我国微波输电技术的十分重要的开拓性成果。 林为干先生为微波科学奋斗一生,得到了学界和社会的高度评价。1983年他成为中国电子学会的首批高级会员之一;1988年中国电子学会决定将高级会员这一等级改为会士(Fellow),林为干又成会士之一。1999年,香港何梁何利基金授予林为干“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他与其他64位中国科学家一起登上了光荣榜——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黄汲清、王淦昌等著名科学家先后获得过该奖。 林为干先生在微波领域屡建奇功,为科学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得到了世界学术界的承认。1986年,任意大利《高频》杂志编委,1988年受聘为美国《微波与光技术快报》编委,1990年他就被聘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电磁科学院院士,同年,《高频》杂志与德国《通信》杂志合刊为《欧洲电信与相关技术会刊》后,他又继任《会刊》编委;3年后,又任美国《电磁波与应用学报》的国际编委。他还是美国IEEE高级会员、IEEEMTT北京分会主席,并任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加拿大曼托巴大学等数所世界著名大学客座教授,2003年5月荣获美国伊利诺理工学院名誉博士学位——这是伊利诺伊理工学院首次决定将这一荣誉授予一位中国人,打破了该校100多年的惯例。 林为干先生奋斗了一生,学习了一生,也为“科技强国”的“中国梦”奉献了一生。他没架子、不讲究、工作忙碌、生活将就,但以身作则,用自己的一生做了“艰苦奋斗、勤奋致学”的注解,他还谆谆告诫学子要“做一辈子研究生”。 他已经把自己的一生交给了中国的科学事业,在晚年也继续发奋耕耘,想给科学事业留下更多的惊喜。他梦想能够像电磁科学领域的Moray B.King先生那样在100岁生日时还在著名的电磁学学报上发表论文,然而,上苍没有再给先生留下四年时间——先生享年96岁,他的驾鹤仙去,同时为后世留下了无比的遗憾和勉励! 先生忧国忧民,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他无私奉献,鞠躬尽瘁,无怨无悔。他不仅为中国的微波科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后辈学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先生音容,犹在昨日;先生精神,光照后世。林为干先生千古!呜呼哀哉,伏惟尚飨!
17652 次阅读|29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20: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